目录
孵溪蟾
孵溪蟾(Rheobatrachus vitellinus),又名北部胃育蛙或北胃孵蛙,是澳洲昆士蘭特有及已滅絕的其中一種胃育蛙。.
查看 壺菌病和孵溪蟾
巴拿馬金蛙
巴拿馬金蛙,學名為澤氏斑蟾(學名:Atelopus zeteki)是極危物種的蟾蜍,巴拿馬的特有種。過往並不知這種斑蟾的存在,但當發現後其野生的種群已將近滅絕了,故急需進行保育。.
查看 壺菌病和巴拿馬金蛙
獸醫杜立德
《獸醫杜立德》(獣医ドリトル,Veterinarian Dolittle)是一部由作者夏綠和漫畫家築山清分別負責原作和繪畫部分的漫畫。 該漫畫目前在日本漫畫雜誌《Big Comic増刊號》上連載,同時在本誌《Big Comic》上不定期連載。.
查看 壺菌病和獸醫杜立德
科羅澳擬蟾
科羅澳擬蟾(學名Pseudophryne corroboree)是澳洲南部高原特有的一種細小蛙。其外觀像澳大利亞原住民舞宴上參與者的化妝,故又名澳洲夜宴蛙。.
查看 壺菌病和科羅澳擬蟾
綠紋樹蛙
綠紋樹蛙(學名Litoria aurea),又名綠金雨濱蛙、澳洲金蛙或綠金鈴蛙,是澳洲東部特有的一種樹蛙。牠們可以長達11厘米,故是澳洲體型最大的青蛙之一。牠們所棲息的地方經常受到騷擾,另外污染、入侵物種及寄生蟲和病原體等,令牠們的數量急速下降,現正處於易危狀況。.
查看 壺菌病和綠紋樹蛙
非洲爪蟾
非洲爪蟾(学名:Xenopus laevis),又名光滑爪蟾、非洲爪蛙,是南非的一種水生青蛙,是一種重要的模式生物。牠們可以長達12厘米,頭部及身體扁平,沒有外耳或舌頭。其後腳上有3趾短爪,可能是用來挖泥來躲避掠食者。 非洲爪蟾廣泛分佈在非洲大部份地區,另有一些被引入到北美洲、南美洲及歐洲。.
查看 壺菌病和非洲爪蟾
非洲胎生蟾蜍
非洲胎生蟾蜍(學名Nectophrynoides asperginis),又名奇漢西噴霧蟾蜍,是一種很細小的蟾蜍,只長約2厘米。它們是於1996年被發現,並且只分佈在坦桑尼亞烏德宗瓦山脈(Udzungwa Mountains)南部的奇漢西瀑布(Kihansi Waterfall)。由於分佈地有限、失去棲息地及數量減少,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將它們列為野外滅絕。棲息地減少是因1999年興建了奇漢西水壩所致,水壩減少了從瀑布帶來的水和泥達90%。非洲胎生蟾蜍的微生境因而受到影響,失去了供應氧氣的噴霧。它們繼而易於感染壺菌病,但諷刺的是於2003年發現壺菌病是源自於用來保護它們的花灑系統。 為了保存非洲胎生蟾蜍免於滅絕,於1990年代末就已經開始飼養它們。飼養的地方包括有美國俄亥俄州的妥列多動物園(Toledo Zoo)及紐約的布朗克斯動物園(Bronx Zoo)。於2010年,這些飼養的被帶回坦桑尼亞,但仍是在接受飼養,並有計劃地放生到它們的天然棲息地。.
查看 壺菌病和非洲胎生蟾蜍
胃育蛙
胃育蛙是兩種目前已滅絕的溪蟾屬(Rheobatrachus)蛙類。牠們是澳大利亞東部昆士蘭的特有種。兩種胃育蛙皆在1980年代左右滅絕。牠們特殊之處在於母蛙在其胃中孵化卵及哺育幼蛙。 胃育蛙的分佈地總面積只有少於2000平方公里,兩種都是生活在介乎海拔350-1400米的雨林中。牠們滅絕的原因不明,但棲息地的消失、污染及壺菌病都可能是引發滅絕的原因。 胃育蛙的分類被受討論。有些學者認為牠們屬於龜蟾科下的溪蟾亞科,但另一些學者則將牠們分類在其自己獨有的溪蟾科中。.
查看 壺菌病和胃育蛙
胃育溪蟾
胃育溪蟾(Rheobatrachus silus),又名南部胃育蛙或南胃孵蛙,是澳洲昆士蘭特有及已滅絕的其中一種胃育蛙。.
查看 壺菌病和胃育溪蟾
蛙壺菌
蛙壺菌(学名:Batrachochytrium dendrobatidis)是一種壺菌門真菌,可以引起兩棲類的壺菌病。它們最初是於1998年發現,在其後的十年內,造成了大量兩棲類的死亡,引發多個物種滅絕,是為全新世滅絕事件之一。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物種存續委員會的入侵物種專家小組(ISSG)列入世界百大外來入侵種。 一些兩棲類物種具有天生的免疫能力。就算一些患上壺菌病的物種,也能夠生存下來,顯示出演化性選擇的痕跡或等位基因。不過另一個解釋卻指一些蛙壺菌的形態並非真正的病原體。.
查看 壺菌病和蛙壺菌
湍雨濱蛙
湍雨濱蛙(學名Litoria nannotis)是一種樹蟾,分佈在澳洲的遠北昆士蘭(Far North Queensland)。它們棲息在潮濕及岩石河流,很多時會在瀑布出沒。.
查看 壺菌病和湍雨濱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