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壬午兵变

指数 壬午兵变

壬午兵變」,又名「壬午軍亂」,日本稱之為「壬午事變」、「朝鮮事變」,是發生在1882年朝鮮王朝的一次政變。雲峴君(興宣大院君)發動兵變,掌握政權,然而不久之後即被清朝朝鮮事務大臣吳長慶、幫辦大臣袁世凱平定,清方將雲峴君監禁於中國直隸保定。.

目录

  1. 38 关系: 吳長慶吴长纯壬午大韓民國國旗小公洞丁汝昌中朝商民水陸貿易章程中日关系史东学党起义仁川清租界张謇别技军兴宣大院君琉球案神貞王后甲午战争盛昱袁世凯袁保慶马建忠超勇級巡洋艦超勇號無防護巡洋艦龍山基地閔台鎬金弘集 (朝鮮)金炳始揚威號無防護巡洋艦李根澤李最應李景夏東洋盟主論朝鮮純宗朝鮮高宗朝鲜半岛华人朝鲜王朝明成皇后济物浦条约日本与朝鲜半岛关系

吳長慶

吴长庆,(),字筱轩,安徽庐江人,清朝淮军将领。.

查看 壬午兵变和吳長慶

吴长纯

吳長純(),字靜安,安徽庐江人,曾任清末新建陸軍軍官。淮軍將領吳長慶從弟。 光緒五年(1879年)武孝廉,後隨吳長慶部入朝鮮平定壬午兵變,長純在亂兵之中,率部找尋到失蹤的朝鮮闵妃,並辭謝了朝鮮高宗的二萬兩銀。1894年甲午戰爭時率部力戰,七次戰鬥皆捷,但力戰之後,戰袍、戰馬皆中彈,所部皆亡,以身免。 北洋新軍建立之後,成為步隊右翼第二營統帶,後改任武衛右軍第五鎮統制。.

查看 壬午兵变和吴长纯

壬午

壬午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19个。前一位是辛巳,后一位是癸未。論陰陽五行,天干之壬屬陽之水,地支之午屬陽之火,是水尅火相尅。.

查看 壬午兵变和壬午

大韓民國國旗

大韓民國國旗,又名太极旗(),是韩国标志性旗帜和国家象征。太极旗长宽比例为3:2,由白色底,蓝红两色太极图和--、坤、坎、离四卦组成。1949年3月25日,韩国文教部审议委员会在确定国旗时对太极旗的解释是白色代表着大地;中间蓝色和红色的太极两仪分别代表着阴阳;左上角的--代表着天、春、东、仁;右下角的坤代表着地、夏、西、义;右上角的坎代表着水、秋、南、礼;左下角的离代表火、冬、北、智.

查看 壬午兵变和大韓民國國旗

小公洞

小公洞()是位于韩国首尔中区的一个行政洞,位于中区西部。.

查看 壬午兵变和小公洞

丁汝昌

丁汝昌(),原名先达,字禹廷,亦作雨亭,号次章。生于安徽庐江县,后举家迁居巢县,定居巢湖南岸龙骨山下高林镇,今属巢湖市散兵镇,现村名山西丁。清朝北洋海軍水師提督。1895年2月向日本联合舰队递交投降书后服鸦片自杀。.

查看 壬午兵变和丁汝昌

中朝商民水陸貿易章程

中朝商民水陸貿易章程是中国清朝政府与朝鲜王朝于1882年在天津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作为宗主国的清朝出兵镇压。由于日本在朝鲜势力的扩张引起了清政府的警惕,促使其改变此前不干涉朝鲜内政外交的政策,并开始朝加强中朝宗藩关系的方向转变。同年10月,清朝与朝鲜签订《中朝商民水陆贸易章程》。该条约共八条,通过该条约,清政府在朝鲜取得领事裁判权、海关监管权等一系列权益。此后清政府又与朝鲜签定了《仁川华商租界章程》等条约,在朝鲜取得了包括仁川、元山等处的租界在内的更多的权益。.

查看 壬午兵变和中朝商民水陸貿易章程

中日关系史

中日關係史是指歷代中國和日本的历史。在汉唐时期,中华文明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和科技等很多方面都对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在近代,日本对中国影响巨大。特别是日本明治維新後到1945年二戰結束前,中日间发生了多次军事冲突及全面战争,形成了战后两国的政治格局并影响了以后的中日关系。.

查看 壬午兵变和中日关系史

东学党起义

东学党之亂,朝鲜称甲午农民战争(),韩国称东学农民运动()或东学革命(),是19世纪下半叶在朝鲜发生的一次反对两班贵族和日本等外国势力的農民武装起义运动,是中日甲午战争的導火線。 19世纪下半叶新帝国主义盛行,西力东侵,朝鲜王朝统治不稳,叛乱迭起。1860年左右,崔济愚创立了东学,原為一純粹宗教團體,且含有抵制基督教之民族意識,以对抗传入朝鲜的西方文化,并致力于帮助窮困农民争取权益,口号為「惩治贪官污吏」和「斥倭斥洋」。 1894年1月10日,全琫準率领农民军队在全罗道古阜郡举行起义,反抗当地郡守赵秉甲的压迫。全罗道监司金文铉派长兴府使李容泰去古阜镇压。同年3月29日,全琫準再次率领农民起义,攻克古阜郡的白山,并以白山为根据地,不断扩充起义队伍。4月28日,全琫準的起义军攻下全州。攻占全州后,起义军准备进攻汉城。朝鲜朝廷恐慌,在派洪启薫武力镇压失败后,又派严世永前往全州与全琫準议和。6月10日,在朝廷同意了起义军提出的包括严惩贪官污吏、烧毁奴婢文契等12项要求后,双方签订了《全州和约》,起义军后撤兵。 在议和前,朝鲜高宗就向北京告急。6月8-10日,清軍登陸駐屯於牙山。清军的介入对镇压朝鲜农民起义并非发挥什么作用,因为当时朝鲜朝廷与起义军已经议和。但清军的介入,为日本出兵朝鲜提供了借口。6月21日,日本在维护朝鲜独立的幌子下,围攻朝鲜王宫,推翻闵妃一派的政权,组成以金弘集为首的亲日内阁。6月21日,金弘集政府宣布废除用清政府签订的一切条约,并授权日本驱逐清军回国。7月25日,日军向停泊在丰岛的清军舰队不宣而战,挑起中日甲午战争。9月,清军撤出朝鲜,战争转到中国本土。 甲午战争期间日军占领朝鲜。1894年10月12日,东学党再次起义,人数20万。截至1895年3月29日,遭日军和朝鲜官军镇压。 大院君企图利用东学党,扶持自己的孫子李埈镕(高宗的姪子)取代高宗,但没有成功。大院君与日本人、亲日开化党矛盾渐深,他认定日本会输掉甲午战争,一面写信并派密使私通平壤清军,一面又派郑寅德、朴世纲、朴东镇、许烨等人煽动南方东学党,南北夹击日本人及亲日派。李埈镕参与并图谋借机篡位。李埈镕还与美国顾问、李仙得等商议训练军队,又与亲清的英国总领事禧在明联络。但是清军战败退回中国,大院君和李埈镕派人连夜撕掉日本人在汉城张贴的捷报散布清军战胜;催促东学党起义。大院君手下计划兵变,迫高宗退位为上王,废中殿、世子,迎李埈镕即位,尽戮开化党 。 但是,大院君、李埈镕祖孙煽动东学党被亲日派李允用、安駉寿等人发觉,他们派李秉辉打入在南方煽动东学党的大院君党羽中,搞到了郑寅德奉李埈镕之命交给东学党的密函。安駉寿在八月二十六日夜将密函交给日本公使馆,李允用、安駉寿打算处置相关人员。大院君闻讯后八月二十九日借口李允用对他行新式军礼不合体统将其罢黜,同日拜访日本公使馆,希望不要被阴谋诡计所蛊惑,同时请求日本推迟派兵镇压东学党,他也将任命李埈镕代替朴定阳为报聘大使访问日本加深大院君与日本亲密关系李埈镕亦向日本人解释。日本公使大鸟圭介指责大院君和李埈镕,迫使大院君撤销对李允用的处分,大鸟认为大院君祖孙已悔改,没有深究。李埈镕辞去报聘大使的职位,继续在国内策划篡位。.

查看 壬午兵变和东学党起义

仁川清租界

仁川清租界,是指1884年至1895年清朝在朝鲜仁川的租界。.

查看 壬午兵变和仁川清租界

张謇

张謇(),字季直,号啬庵,江苏海门人,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

查看 壬午兵变和张謇

别技军

别技军(),正式名称为教练兵队,是朝鲜历史上第一支近代化军队,由日本人训练。.

查看 壬午兵变和别技军

兴宣大院君

興宣大院君()是朝鮮王朝的宗室成員與政治家,為朝鮮王朝第26代君主高宗的生父。本貫全州李氏,諱--應,字時伯,號石坡、海東居士,居於雲峴宮,清人稱之雲峴君(운현군),諡獻懿。.

查看 壬午兵变和兴宣大院君

琉球案

琉球案,又稱琉球事件、琉球問題,指的是1879年琉球被日本吞併後,中國清朝與日本明治政府之間產生的外交糾紛案件。在這個外交糾紛中,清朝力主恢復琉球國,但被日本拒絕。後來在雙方多次交涉之下,日本於1880年決定交出宮古、八重山之地,讓清廷擁立琉球王室重建琉球國。雖然清方表示同意甚至準備簽訂條約,但遭到流亡清朝的琉球人的強烈抗議,被迫推翻和議。最終日方以背約為由,拒絕再與清方進行任何談判。 此後在朝鮮壬午事變和中法越南戰爭期間,流亡清朝的琉球人多次上書,要求清廷像保護朝鮮和越南一樣保護琉球;在1894年的甲午戰爭期間,提議清朝攻打琉球之地。最終清朝在甲午戰爭中戰敗,不再對日本提出琉球問題。.

查看 壬午兵变和琉球案

神貞王后

貞王后(신정왕후,)趙氏,本貫豐壤趙氏,諡號神貞翼皇后(신정익황후),為豐恩府院君趙萬永、德恩府夫人宋氏之女,是趙秉龜的妹妹,是朝鮮王朝文祖的王后、第二十四代君主憲宗的生母、第二十六代君主高宗的養母。 高宗即位神贞王后颁布施政方针是“谨慎节俭”、“济生民、裕国计、惩贪墨、振纪纲”,载于她的《谚书训诫》与《谚教》。.

查看 壬午兵变和神貞王后

甲午战争

午戰爭,日本稱日清戰爭,朝鮮稱清日戰爭,國際通稱First Sino-Japanese War,是大清和日本在朝鲜半岛、辽东、山東半島及黃海等地进行的一場戰爭。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按照中国干支紀年,時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战争。丰岛海战是戰爭爆發的標誌。最終大清戰敗,並於1895年和日本簽訂《馬關條約》。.

查看 壬午兵变和甲午战争

盛昱

宗室盛昱(,道光三十年正月十三日巳時-光緒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日丑時),字伯希,又字伯熙、伯兮、伯羲、伯韞,號韻蒔,室名意園、鬱華閣、栘林館。清朝遠支宗室鑲白旗第三族。清朝政治人物、學者。.

查看 壬午兵变和盛昱

袁世凯

袁世凱(),字慰廷(又作慰庭、慰亭),號容庵,汉族,河南省陈州府项城县人,故又稱袁項城。清末民初重要的軍事家、政治家、外交家,北洋新军領袖,对近代中国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的现代化以及漢族传统文化的恢复作出过重要贡献,是中国警政、中国司法现代化的奠基人,对中华民国的成立起到关键作用。曾任清朝內閣總理大臣、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和中華民國大總統等职。 袁世凱出身官宦家族,於清末投身行伍,后随军赴朝鲜参与平定壬午军乱,又在朝鲜甲申政变中指挥军队击溃日軍,被清廷委以重任,回国组建新军,襄贊洋務運動及清末新政,自道員、巡撫、總督累升,至入值軍機處,甚至內閣總理大臣,成為清末頭號權臣。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孙文于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袁世凯逼迫大清皇帝逊位,袁世凯组建临时政府。 成为民國首任大總統后,袁世凯进行改革,发展经济,维护国家领土主权。但其施政引发争议,国内爆发二次革命。中国签署廿一條事件引发国内民众不满。1915年袁世凯称帝,建立中華帝國,年号洪宪,由于国内反对,袁世凯宣布退位,登基83天便以失敗收場并于1916年6月6日逝世,葬于河南安阳。.

查看 壬午兵变和袁世凯

袁保慶

袁保慶(),清朝河南省項城縣人,字篤臣,號延之,為袁世凱之養父。父袁樹三為陳留訓導,兄袁保中為候補同知。保慶無子,保中將兒子世凱過繼給保慶,承繼香火。 保慶少年時師從其叔袁甲三,苦讀四書五經。咸豐八年(1858年)舉人,隨袁甲三征伐捻軍,率兵克六安,賜光祿寺署正。同治四年(1865年),除知府,發補濟南。官至二品金陵鹽道觀察使,任上病故,諡忠義,親友將其遺言編為《自乂瑣言》一書。 保慶的契弟吳長慶,為淮軍猛將,以浙江提督理登州海防,念及保慶舊情,提拔了袁世凱,納為朝鮮軍務幫辦,鎮壓雲峴君發動的壬午兵變。 袁世凱從此嶄露頭角。.

查看 壬午兵变和袁保慶

马建忠

建忠(),別名--,學名馬斯才,字眉叔,江苏丹徒(今镇江)人,中国清末洋務派重要官員、维新思想家、外交家、語言學家。其所著《文通》是第一部中国人编写的全面系统的汉语语法著作。.

查看 壬午兵变和马建忠

超勇級巡洋艦

超勇舰及揚威舰是中國清朝北洋水师向外定购的兩艘无防护巡洋舰。二艦俱由英國“阿姆斯特朗”(Armstrong)所建(部份建造後來被外判與米切爾Mitchell 船廠),造價共65萬兩白銀。 两舰实际上还有一艘同级舰,即旧日本海军的筑紫#海軍制度沿革(巻8、1940)コマ197番 原本354頁『◎軍艦武蔵及筑紫命名ノ件 明治十六年三月一日(丙二六))』。这艘姊妹舰原本由同一家英国公司为智利海军所建造,由于智利海军放弃了这艘军舰,因此由日本买下。不过三舰虽然作为敌对双方都参加了甲午战争,但并未直接交战过。.

查看 壬午兵变和超勇級巡洋艦

超勇號無防護巡洋艦

超勇號無防護巡洋艦是清朝为其海軍向英国订购的超勇級無防護巡洋艦首舰。本舰设计定位为以低矮外形躲避炮火、以高速遂行撞击战术,因此也可以划分为撞击巡洋舰(时文称为“碰船兼快船”、“碰快船”)。本舰作为清朝第一艘对外订购的大型全钢军舰,服役初期成为了北洋舰队乃至整个清朝海军的绝对主力舰,经常参加清朝的对外海军行动,尤其是对外宣示清朝在朝鲜的利益。后本舰参加了甲午战争,在黄海海战中,本舰受到日舰密集攻击,起火沉没,成为了是次海战中第一艘沉没的军舰。本舰管带(舰长)黃建勛与舰同沉,因此也成为清朝海军第一位在作战中殉国的舰长。.

查看 壬午兵变和超勇號無防護巡洋艦

龍山基地

龍山基地(;)是一座位於大韓民國首爾特別市的軍營,也是駐韓美軍、美國陸軍第八軍團(Eighth United States Army)、太平洋區美國陸軍設施管理司令部(IMCOM-P)的總部所在地。該基地在朝鮮日治時期(1910年-1945年)是日本軍的軍營。 龍山基地佔地約,位於首爾市龍山區,基地內部設施包含了數座軍眷住宅區、一座大型福利社、販賣部、數個美國陸軍(Family and MWR Command)的設施、餐廳、室內外運動場、游泳池、小型高爾夫球場、醫院、牙醫診所、三座(DoDDS)、、兒童發展中心、一座汽車保養中心及自助式加油站,並有(AFRCs)設置的,提供抵達韓國的美國陸軍人員、眷屬及訪客住宿。 龍山基地營區大至分為兩大部分:北營區(Main Post/North Post)和南營區(South Post),中間由四線的首爾市區幹道─梨泰院路(이태원로)分隔,因此在2003年,興建了兩個車道的陸橋跨越梨泰院路,連接兩個營區。 龍山基地內的美軍住宅區,許多房舍均為美式郊區風格的獨棟房,並附有後院和夾道路樹,甚至小規模的樹林,與營區外高度都市化的首爾鬧區形成強烈對比。營區外圍,基地東側即為梨泰院商圈,有西式商店和夜總會,營區西側則為首爾地鐵三角地站和。 基於國防因素考量,韓國國內發行的地圖(含觀光地圖)上均未標示出任何與龍山基地有關的資訊。在韓國著名搜尋引擎網站-NAVER的中,龍山基地美軍營區的衛星圖像用森林的合成畫面,營區週邊道路的街景地圖中,也將基地設施給模糊處理(然而在Google地圖上並未以同樣方式處理,基地內美軍設施在衛星地圖上直接正常顯示)。.

查看 壬午兵变和龍山基地

閔台鎬

台鎬(,)是朝鮮时代一個擅寫書法的外戚文臣,為東道西器(保有儒家倫理但適當接納西洋器具)思想者,1884年甲申政变时在景佑宮的宮門前遭到金玉均等開化黨成員刺殺。其與當時國王高宗之王妃明成皇后皆出身自驪興閔氏,也讓他獲得國王的重用。 閔台鎬字景平,號杓庭,死後高宗國王賜諡忠文。.

查看 壬午兵变和閔台鎬

金弘集 (朝鮮)

金弘集(),字敬能,號道園、以政學齋,原名金宏集;本籍慶尚道慶州,諡號忠獻(충헌),贈大提學,朝鲜王朝後期的政治人物,亲日派,俄馆播迁时被巡检处死。.

查看 壬午兵变和金弘集 (朝鮮)

金炳始

金炳始(),本貫安東金氏,李氏朝鮮王朝末期的文臣.

查看 壬午兵变和金炳始

揚威號無防護巡洋艦

揚威號無防護巡洋艦是清朝为其海軍向英国订购的超勇級無防護巡洋艦二号舰。本舰设计定位为以低矮外形躲避炮火、以高速遂行撞击战术,因此也可以划分为撞击巡洋舰(时文称为“碰船兼快船”、“碰快船”)。本舰作为清朝最早对外订购的大型全钢军舰之一,服役初期成为了北洋舰队乃至整个清朝海军的绝对主力舰,经常参加清朝的对外海军行动,尤其是对外宣示清朝在朝鲜的利益。后本舰参加了甲午战争,在黄海海战中,本舰受到日舰密集攻击重创,试图前往浅水区自救时,遭到正在逃跑的濟遠號撞击,加重了进水程度,最终沉没。本舰管带(舰长)林履中亦与舰同沉。.

查看 壬午兵变和揚威號無防護巡洋艦

李根澤

李根澤(이근택;),是李氏朝鮮末期和大韓帝國時期政治家,現在大韓民國乙巳五賊及親日派之一。.

查看 壬午兵变和李根澤

李最應

李最應(이최응,)是朝鮮王朝時代的王族,興宣大院君(흥선대원군)李昰應的兄長。字良伯(양백),號山響(산향),獲封興寅君(흥인군)。李最應年輕時,因為安东金氏、丰壤赵氏等外戚勢力把持朝政,作為王室旁系宗親,他的家族境遇不好。兴寅君於是賣菜營生,相當擅長和贱民談生意;不過李最應才智平庸,不擅學習。而他的弟弟兴宣大院君也成天和张淳奎、千喜然等下層文人廝混,兩兄弟於是輕視彼此。1842年以冬至兼謝恩正使,与副使李圭枋、書狀官趙鳳夏出使清朝。 在大院君掌政時任景福宫营建都监提调,李景夏为禁卫大将。一日兩人一同流連妓院,當天晚上景福宫失火;等朝廷众臣都到了,他們兩位沒有及時出現。等到趕來之後,卻說這場火災是大吉之兆,而被兴宣大院君憤怒駁斥。至此,兴宣大院君更加輕視他的兄長。他曾出任扈卫大将、判义禁府事、判宗正卿等职位。但一直得不到重用,被形容为“厨下饥狗”。 因此,興寅君在权力斗争中倒向闵妃。 1873年大院君失勢,興寅君獲得明成皇后登用,1874年任左議政, 他的宅邸遭人纵火,事后查出“火贼”为大院君的亲信申哲均。次年升任領議政。他在朝鮮王朝500多年的歷史中是少數能掌握實權並擔任重職的王室宗親,(有明文規定宗親不得干涉政事,而且李氏宗親大多--會吃喝玩樂,真正有能力的確實也是少之又少),1880年設立統理機務衙門(통리기무아문),成為首任總理大臣。1882年,他在壬午軍亂(임오군란)時在自宅被暴民所殺,终年67岁。七月四日,大院君政权赠李最应謚号孝宪,大院君倒台后,谥号改为忠翼。光武九年(1905年)改謚号文忠。.

查看 壬午兵变和李最應

李景夏

李景夏(이경하,),字汝會。朝鲜王朝宪宗之母神貞王后趙氏的姻親,原為豐壤趙氏的得力部將。諡號襄肅。.

查看 壬午兵变和李景夏

東洋盟主論

東洋盟主論是福泽谕吉公開提出以「朝鮮盟主論」為核心的日本對外政策理論。東洋盟主論在國際關係上,強調日本應以東洋盟主的角色阻止中國干涉朝鮮,進而聯合朝鮮、指導中國的文明化,是甲午戰爭前玄洋社的亞細亞主義思想的核心。 東洋盟主論退出日本明治時期知識公共議論,跟隨而來的是政治層面「脫亞」意識,日本在國際關係的自我定位進入轉型。福泽谕吉歷經壬午兵變、甲申政變及中法戰爭後,摒棄東洋盟主論,進而視清朝中國和李朝朝鮮兩國遲滯的「古來之政教風俗」為日本引領東亞「文明化」的巨大障礙。.

查看 壬午兵变和東洋盟主論

朝鮮純宗

朝鮮純宗(;)姓李,諱坧(),字君邦,號正軒,是朝鮮高宗李㷩的兒子、大韓帝國第2代皇帝、鮮王朝第27代(末代)君主,於1907年7月20日-1910年8月29日期間在位。年號隆熙,所以又名隆熙皇帝(),谥号文溫武寧敦仁誠敬孝皇帝。 由於二戰結束、日本投降後朝鮮半島的分裂,純宗也是迄今最後一位實際統治整個半島的國家元首。.

查看 壬午兵变和朝鮮純宗

朝鮮高宗

朝鮮高宗(;)是朝鲜王朝‎的第26代君主,1897年朝鲜正式宣布脫離清國,建国号为大韓帝國。高宗是大韩帝国開國君主。姓李,諱㷩 ()寫作「李㷩」。「㷩」字為「熙」字的異體字,故而許多中文書籍寫作「李熙」。(;具體详见右表),本名載晃,乳名命福,是兴宣大院君嫡二子,母为骊兴府大夫人闵氏。 1863年,因朝鲜哲宗无子而逝,奉翼宗神贞王后赵氏之命,李㷩入承翼宗大统,封翼成君,12月13日即位。高宗在位期間先後由生父興宣大院君、妻子閔氏等執掌大權,自己並無實權。此時朝鮮正在受到列強的威脅,岌岌可危。國內則因政見不同,分為事大黨和開化黨兩派,互相爭權。 甲午戰爭日本勝利之後,高宗在1897年宣佈朝鮮脫離清朝的朝貢體系,建立大韓帝國,改元光武,因此又別稱「光武帝」()。高宗試圖進行改革,且多次試圖擺脫日本人的控制,但都失敗了。最終在1907年因為海牙密使事件而被日本人逼迫退位,成為太上皇,軟禁於慶雲宮(改名德壽宮)內。 1910年,日本吞併大韓帝國,高宗被封為「德壽宮李太王」。1919年,高宗在德壽宮突然逝世。他的死是朝鮮三一運動的導火線。.

查看 壬午兵变和朝鮮高宗

朝鲜半岛华人

朝鲜半岛华人即朝鮮半島的漢族,指的是-zh-hans:朝鲜;zh-hant:北韓-與-zh-hans:韩国;zh-hant:南韓-分治前,移民至朝鲜半岛的華人,是除了主體民族朝鮮族以外的第二大本地民族與最大的少數民族。現今至少發展至第三及四代。在--,他们自稱韓華(韓国華人),而--人通常稱呼他們為華僑。.

查看 壬午兵变和朝鲜半岛华人

朝鲜王朝

朝鮮王朝(,1392年-1897年),又称朝鮮国明太祖《皇明祖训·首章》:“今將不征諸夷國名,開列於後:東北:朝鮮國(即高麗。其李仁人,及子李成桂今名旦者,自洪武六年至洪武二十八年,首尾凡弑王氏四王,故待之)”明神宗《平倭诏》:“朕念朝鲜,世称恭顺”()、李氏朝鮮,是朝鲜半岛历史上的最後一個封建君主制王朝,歷经27代君主共五百馀年,国土大体上涵蓋整個朝鮮半島。 1388年,受高丽禑王之命进攻辽东的右軍都統使李成桂发动政变威化岛回军,并废黜王禑而立其子王昌为王,控制高麗王朝军政大权。1392年,李成桂废黜恭讓王,在松京(后改名开京,今开城)寿昌宫自立为王,并由明太祖定國號為「朝鲜」《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卷223闰十二月乙酉条:“高麗權知國事李成桂,欲更其國號,遣使來請命。上曰:‘東夷之號,惟朝鮮之稱最羙。且其來遠矣,宜更其國號曰朝鮮’”()。1395年迁都于汉阳,將國都更名為漢城。1398年,第一次王子之乱后再度迁都开京;1400年,第二次王子之乱后最终定都漢城。 朝鲜以儒教治國,儒家思想取代佛教成为国家统治理念。世宗大王时期,朝鲜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各方面都得到长足发展。谚文的发明也为朝鲜平民的文化普及提供条件。朝鲜为明朝的不征國之一。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朝鲜由于遭到后金和日本的攻击而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19世纪开始,朝鲜的内部纷争使国家日益衰落。甲午战争后,高宗于1897年称帝登基,改国号为大韩帝国,结束了与清朝的宗藩关系。1910年,大日本帝国侵吞朝鲜半岛,实行日韓合併,大韩帝国灭亡,李家王朝告終。.

查看 壬午兵变和朝鲜王朝

明成皇后

明成皇后(,),名閔茲暎(),是朝鮮王朝高宗的王妃、純宗的母親,本貫為驪興閔氏。在近代朝鮮歷史中又被稱為閔妃(),死后谥号明成皇后,后连同尊号加谥为“孝慈元圣正化合天洪功诚德齐徽烈穆明成太皇后”。.

查看 壬午兵变和明成皇后

济物浦条约

《济物浦条约》(済物浦条約,제물포 조약)是朝鲜国与日本于1882年8月30日在济物浦(仁川)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由日方代表花房义质和朝鲜代表李裕元、金弘集在济物浦临时会馆签订。 条约签署的背景为朝鲜练兵局的士兵袭击日本公使馆的壬午兵变。该条约使日本获得了在朝鲜的驻兵权。 Category:不平等条约 Category:日朝关系 (朝鲜王朝) Category:日本條約 Category:朝鲜王朝条约 Category:1882年 Category:19世紀條約 Category:1882年日本.

查看 壬午兵变和济物浦条约

日本与朝鲜半岛关系

日本与朝鲜半岛的关系是指日本与朝鮮半島两地域上从古至今的政权与人民间的关系。 日本與朝鮮半島同屬漢字文化圈,同樣受中華文化影響,兩地人民亦交往頻繁,日本天皇也曾納朝鮮人為妃,故現時日本皇室具有百濟血統。但日本過去曾經數次入侵朝鮮,如萬曆朝鮮戰爭,而1910年到1945年間更入侵並殖民統治了朝鮮半島。由於歷史緣故,韓國人在教育上普遍仇視日本人,就算是日本和大韓民國建交以後也不例外,常有獨島等領土爭端。但另一方面由於兩國同是美國的盟友關係,對於朝鮮核問題和中國崛起等事件南韓和日本又不得不在某些方面合作來與美國共同應付這個局面。在2002年時,日本與韓國曾共同舉辦過世界盃足球賽。.

查看 壬午兵变和日本与朝鲜半岛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