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81 关系: 劉宋宗室內訌,劉春霖,劉海蟾,做七,博學宏辭科,十三殖民地,十八层地狱,南宋,南北朝,台灣黑社會,后赵,吳姓世族,吳廷琰,吳廷香,吳橋兵變,吕洞宾,士族,大寮區,太平公主,央掘魔羅,姚文宇,婿養子,孝文帝改革,官賤對決,宇文智及,安平古堡,寧化伏虎禪師,小山豐太郎,岑春煊,崔府君,巨室,巴特尔 (称谓),上清派,上流社會,中国士族世系图列表,中国北方与南方,东厂,东汉,东晋,七姓十家,世家,世袭,世说新语,世族,世族政治,一夫多妻制,九品中正制,京兆杜氏,五府千歲,五福大帝,... 扩展索引 (131 更多) »
劉宋宗室內訌
劉宋宗室內鬨是發生於南朝宋时的事件,劉姓皇族宗室間因猜忌或爭奪權力而引起的一連串鬥爭,因相關宗室大多外任方鎮,擁有地方軍政權力,故屢次發生戰事。戰後勝方亦大加屠戮,造成宗室相殘,子裔死絕的情況。.
劉春霖
劉春霖(),字润琴,号石筼。直隶省河間府肃宁縣(今河北肃宁)付佐乡北石宝村人。近代书法家,中國科舉制度中最後一位狀元。.
查看 士族 (中国)和劉春霖
劉海蟾
劉海蟾,名操,字宗成,又字昭元、昭遠,道號海蟾子。後人俗稱劉海,是道教傳說人物。五代十國時期廣陽人,著名道教祖師,全真道五陽祖師之一。以其廣陽人,人稱廣陽先生、廣陽劉真人。劉真人道號海蟾子,道教界以刘海蟾呼之,但民間流傳「劉海戲金蟾」,被後人讹作「刘海」,刘海也成為世人對劉海蟾最普遍的稱呼。 相传为道教全真五祖之一,全真教「海蟾派」始祖。元世祖忽必烈封其为“海蟾明悟弘道真君”,元武宗加封「海阳嗣派九天扶正帝君」,泰定帝封為「廣陽啟南弘道純佑帝君」。 相傳著有《還金篇》、《黃帝陰符經集解》等,與張無夢、種雲溪、陳希夷等為道友。弟子張紫陽、董凝陽。劉海蟾一直被質疑是虛構人物,其人生平眾說紛紜,因為有關劉海蟾的描述只出現在野史、傳奇、戲劇、小說等民間文學,與道教典籍如《呂帝聖蹟紀要》等,正史並無其人之記載。.
查看 士族 (中国)和劉海蟾
做七
做七,又称作七、烧七、斋七、理七、頭七,是東亞的喪殯習俗,指人死后每隔七天舉行法事一次,七天为一期,最多为七期,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 佛教稱之為七七齋、七七忌、累七齋、七七日、齋七日,道教稱之為七七追薦。 “七七”为最后一个“七”,称“断七”、尾七、滿七或圓七。.
查看 士族 (中国)和做七
博學宏辭科
博學宏辭科(或作宏詞、鴻詞、弘辭等),又稱博學鴻儒科。為中國古代科舉制科的一種,其榜首稱為敕頭。.
十三殖民地
十三殖民地(Thirteen Colonies)是指大英帝国于1607年(弗吉尼亚)至1733年(佐治亞)在北美洲大西洋沿岸建立的一系列殖民地。这些殖民地最终成为了美國独立时的组成部分,即後來。 这些殖民地分别是特拉华、宾夕法尼亚、新泽西、佐治亚、康涅狄格、马萨诸塞湾、马里兰、南卡罗来纳、新罕布什尔、弗吉尼亚、纽约、北卡罗来纳和罗德岛及普罗维登斯种植地,每个殖民地都建立并发展了自治体制,居民大多数是拥有自己土地的独立农民。在18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经过一系列抗争,殖民地联合武装反对英国和英王乔治三世的统治,最终于1775年爆发美国独立战争。1776年,十三个殖民地宣布独立,建立美利坚合众国。 独立之前,十三个殖民地是英属美洲殖民地的一部分。在独立战争期间,英属北美(即加拿大)、西印度、纽芬兰、魁北克、新斯科舍、东佛罗里达和西佛罗里达保持了对英国的忠诚。这些英属殖民地对美国革命都抱有一定程度的同情,但地理位置上的隔离和英国海军的强大使他们未能真正参与到斗争中来。.
十八层地狱
十八層地狱是華人從古印度婆羅門教與佛教吸收過來的地獄,繼而演變為道教與中國民間信仰。 佛經《十八泥犁經》便載有十八地獄的描述,但非一層層的十八層,而是地底八火獄和天際十寒獄。其後的《梁书》有一载,胡人刘萨何暴病而死,经十日复苏,自称游历了十八地狱。由此觀之,十八地獄的信仰到南朝蕭梁時期早已盛传中國民间。 中國民間信仰吸收佛教的地獄觀念後,產生了常見的「十八層地獄」說法,但十八层地狱詳細所指,卻众说纷纭,各家所說不同。在明清時期,隨白話小說創作的發展,文學作品當中出現的「十八層地獄」與佛經當中的「十八地獄」已有很大不同,越來越表現出本土化的特點,由十殿閻君管理。.
南宋
南宋(1127年6月12日—1279年3月19日)是中国宋朝的其中一个時期,與北宋合稱「兩宋」。北宋以开封被金人攻入及佔領而结束,1127年6月12日,宋徽宗第九子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是为宋高宗,改元建炎。因宋朝的五行德運為「火」,改元「建炎」意味著重建王朝的火德。 因以临安(今浙江杭州)為都城,史称南宋,以别于北宋。绍兴和议后,大部分時間与金朝东沿淮水(今淮河),西以大散关为界。南宋与金朝、西辽、大理国、西夏、吐蕃及13世纪初兴起的蒙古帝国/元朝为并存政权,直至1279年亡于元朝,共152年。 南宋由于军事实力始终不敌金国,统治范围被迫限于秦岭淮河線以南地区,與金国长期军事对峙,但是亦刺激了南宋發展经济、手工业、航運贸易、武器制造及科技。.
查看 士族 (中国)和南宋
南北朝
南北朝(420年—589年北朝始於439年北魏滅北涼,統一北中國北方開始,南朝始於420年劉宋建立開始;南北兩朝在589年隋灭陳為止。)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時期,由420年刘裕篡东晋建立劉宋開始,至589年隋滅南陳為止,上承兩晉、五胡十六國、下接隋朝。因為南北兩勢长时间对立,所以稱南北朝。南朝(420年—589年)包含宋、齐、梁、陈等四朝与陈同时存在的西梁一般不算在内。;北朝(439年—581年)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等五朝。 由于军权转移,南朝皇族主要出身于寒門或庶族鄒紀萬(1992年):《中國通史魏晉南北朝史》第一章〈魏晉南北朝的政治變遷〉,第71頁。。初期經濟逐渐恢复,但由於戰略錯誤與北朝军力強盛,使得疆界逐次南移。皇帝與宗室為了皇位時常血腥鬥爭。南梁在梁武帝在位期間國力改善,使國力再度強盛,晚年國家糜爛,侯景之乱使南朝实力大减,并四分五裂,獨霸政局的僑姓世族完全崩潰。雖由南陳的陈文帝統一南朝,但國力大跌,包括現在四川在內的西部大片原屬南梁領土被西魏佔領,南陳只能依長江抵禦北朝。北朝承繼五胡十六国,為胡漢融合的新興朝代。北魏皇室為鮮卑族,漢族官員受五胡文化影響,鮮卑皇室也受到漢文化的薰陶,彼此通婚。北魏被北方的柔然牽制,直到較友好的突厥并吞柔然後才全力對付南朝。後期在六镇之乱和农民暴动之后造成实力大衰。北魏分裂成東魏及西魏後,不久分別被北齊及北周取代。北齊主要由六鎮集團組成,初期军力強盛。最後藉由宇文泰开创的北周關隴集團,吞并政治日趋腐败的北齊。此時統一中國的天平已朝向北周傾斜。周武帝去世後,漢人楊堅掌握朝廷,通过授禅北周静帝建立隋朝,经营八年之后,發兵灭南陳統一中國。 北朝戰爭不斷、各阶级對立严重,而南朝經濟持續成長、局势比較穩定,出現元嘉之治與永明之治等治世。中原人口自黃巾之亂和永嘉之乱后就开始南移,为南方帶來大量勞動力與先进的生產技術。江南的繁荣,使得中國的經濟重心南移萬繩楠(1994年):《魏晉南北朝史論稿》第十一章〈南朝時代歷史的變化與發展〉,第266頁。。在文化方面,乱世为思想自由提供沃土肥壤,提出務實求治和無君論等觀點,在文學、藝術、科技等方面,開創出獨到的見解與理論。玄學、佛教與道教都很興盛。其中佛教帶動石窟的發展,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雲岡石窟與龙门石窟名揚後世。对外交流也很兴旺,东到日本和朝鮮半島,西到西域、中亚、西亚(埃兰沙赫尔),南到东南亚與印度。 南北朝初期仍是世族政治,社會階層分為世族、齊民編戶、依附人及奴隸鄒紀萬(1992年):《中國通史魏晉南北朝史》第二章魏晉南北朝的社會形態,第101頁。。世族擁有大量不需付稅的依附人從事生產與作戰,影響朝廷的稅收。雖然南朝皇帝仍然需要主流世族的擁護,不過也扶持寒門以平衡政治勢力,並且在南梁時出现了科舉制度的萌芽。南朝世族因為長期安逸而逐漸衰退,在侯景之亂後徹底崩潰。北朝胡人缺乏中原政治的經驗,所以重用漢人世族,引起雙方的文化採借,久之形成文化混合,以北魏孝文帝的漢化運動最盛。混合的過程產生激烈的思想衝突、政治鬥爭或種族衝突,例如六镇之乱、北齊的排漢運動《顏氏家訓》提到:「齊朝有一士大夫,嘗謂吾曰:「我有一兒,年已十七,頗曉書疏,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無不寵愛,亦要事也。」。而北周建立關中本位政策,融合鮮卑及漢文化以消除胡漢隔閡《中國文明史第四卷魏晉南北朝上冊》第一章政治發展大勢,第69頁。。在隋朝統一天下後,開創出具開放性和包容性的隋唐帝國。.
查看 士族 (中国)和南北朝
台灣黑社會
臺灣黑社會依中華民國法律-中華民國《組織犯罪防制條例》所定義,「犯罪組織,係指三人以上,有內部管理結構,以犯罪為宗旨或以其成員從事犯罪活動,具有集團性、常習性及脅迫性或暴力性之組織。.
后赵
后赵(319年-351年)是十六国时期羯族首领石勒建立的政权。 因石勒统治地区为战国时赵国故地,因此刘曜封其为赵王,立国即以此为号。为别于先建国的前赵,故史称“后赵”,又以其王室姓石,又称“石赵”。 在西晋末年反晋浪潮中,石勒投附在并州刺史部的南匈奴贵族刘渊为部将,屡立战功,势力强盛。308年10月,刘渊正式称帝,建国号“汉”,(刘曜后改为赵),建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年号为永凤。318年,国丈靳准杀死隐帝刘粲夺权,自立为汉天王。镇守长安的刘粲叔父刘曜得知平阳有变,自立为皇帝,派遣军队至平阳,族灭靳氏,迁都到长安。与此同时,石勒亦参与讨伐靳准,后来试图挑起城中变乱促其投降的计划失败,导致靳明掌权并倒向刘曜,石勒大怒,攻破平阳城。319年,刘曜在长安改国号“汉”为“赵”,史称前赵。同年,石勒在襄国(今河北邢台)自称大单于、赵王,与前赵决裂,史称后赵。329年石勒灭前赵,次年称帝。 石勒开拓疆土,灭前赵,占有除辽东、河西以外的北方地区。后赵前期仍采取胡汉分治政策,但注意笼络汉族士族,减轻租赋,发展农业生产,推行儒家教育,社会呈现丰裕景象。统治地区包括冀州、并州、豫州、兖州、青州、司州、雍州、秦州、徐州、凉州、荆州部分地区、幽州部分地区。 后赵建平四年(333年)石勒卒。次年其从子石虎篡位,335年迁都邺(今河北临漳境内)。石虎非常残暴,征役无时,大兴土木,荒淫无度,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太宁元年(349年)后赵爆发梁犊领导的雍凉戍卒舉兵,一度攻克长安,有众40余万。同年石虎卒,其子为争帝位互相残杀。石虎养孙冉闵大杀石氏子孙及羯胡,次年(350年)自立为帝,改国号魏,史称冉魏。石虎子新兴王石祗在襄国称帝,与冉魏对抗。后石祗为得前燕相助,降称赵王。351年,石祗被手下刘显所杀,后赵亡。次年,其他幸存的石氏子孙投降东晋,也被杀。.
查看 士族 (中国)和后赵
吳姓世族
#重定向 士族 (中国).
查看 士族 (中国)和吳姓世族
吳廷琰
吳廷琰(,,),其他華文媒體亦曾譯為「吳廷炎」或「吳庭艷」,聖名若翰(Gioan Baotixita),是越南共和國第一任总统(1955年—1963年),因為他的支持者來自自由之路行動南遷的天主教徒,因而相對偏袒天主教,歧視大多數越南人口信奉的佛教,引發佛教徒危機,造成多名佛教徒示威者死亡,並因而失去美國支持。吳廷琰在1963年南越政變中被殺,不少人認為吳廷琰死後,南越再也沒有政治強人治理南越,間接造成美軍介入越戰。.
查看 士族 (中国)和吳廷琰
吳廷香
吳廷香,字奉璋,清代安徽省廬江人,當地門閥士紳,咸豐年間優貢,又孝廉。與桐城戴均衡為友,亦為桐城派文學家。 太平天國時,在廬江辦理團練,得三千士卒,耗盡家資響應曾國藩,強硬抵抗太平軍。一度得勝,克復廬江城。後太平軍集結安慶、桐城等地後援,急攻廷香,廷香敗退,率死士巷戰,力盡陣亡。殉國後,朝廷追贈為雲騎尉。 子吳長慶,後為淮軍名將,官至「浙江提督、山東軍務幫辦」。 Category:安徽人 T.
查看 士族 (中国)和吳廷香
吳橋兵變
吳橋兵變是明代的一場兵變,崇禎四年(1631年)八月,女真首領皇太極攻大凌河(今遼寧錦縣)。登萊巡撫孫元化急令部下孔有德支援,但孔部缺乏食物、銀錢,經過吳橋時,一個士兵飢寒交迫,搶了當地門閥王象春家僕的一隻雞,兩方發生爭執,家僕被殺,王象春之子不肯甘休,四處伸冤,全軍大怒,擁立孔有德造反,孔的舊交耿仲明也跟進。崇禎六年(1633年)孔、耿力量不支,只好投降皇太極。因孔部掌握了當時先進的火砲技術,使得滿人的軍備大興。.
查看 士族 (中国)和吳橋兵變
吕洞宾
吕洞宾,原名呂--(--或作岩、--),字洞賓,以字行,道号纯阳子,綽號回道人,于唐德宗贞元十二載丙子年(796年)农历四月十四生于蒲州河中府永乐县招贤里(今山西省芮城县永乐县招贤村),著名道教仙人,八仙之一,五恩主之一,五文昌之一,全真派五陽祖師之一、鍾呂內丹派和三教合流思想代表人物。同時也是託夢之神、科考之神、文具之神、淘金之神、礦業之神、理髮之神,亦有醫神、武神與財神的性質。.
查看 士族 (中国)和吕洞宾
士族
士族可以指:.
查看 士族 (中国)和士族
大寮區
大寮區是中華民國高雄市西南方的一個市轄區,北毗鳥松區、大樹區,西鄰鳳山區、西南隔鳳山丘陵接小港區,南接林園區,東隔高屏溪鄰臺灣省屏東縣屏東市、萬丹鄉、新園鄉。目前人口約有11.2萬人,曾是台灣人口最多的鄉,但因商業較不發達、市區分佈較分散,生活機能一般多依賴緊鄰之鳳山區、小港區提供。 2008年9月通車之高雄都會捷運系統橘線,東側終點站大寮站就設置於本區西側,加上本區北端尚有台鐵後庄車站,對外交通堪稱便利。另本區與左營、鳳山、岡山並列高雄市眷村的集中地。.
查看 士族 (中国)和大寮區
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是唐朝的女性政治家,為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小女兒,唐中宗和唐睿宗的妹妹,也是安定思公主的妹妹,唐玄宗的姑母,生平极受父母兄长尤其是其母武则天的宠爱,权倾一时。 史书没有记载太平公主的名字。713年,因涉嫌謀反,被唐玄宗先天之變發兵擒獲,賜死於家中。太平公主死後,唐玄宗统治的李唐政權宣告穩定,開啟了開元之治,也結束了從626年玄武門之變86年以來,首都多次兵變的現象。.
查看 士族 (中国)和太平公主
央掘魔羅
央掘魔羅(梵文名Angulimala),又譯為央掘摩羅,央仇魔羅,鴦窶利摩羅、央崛鬘、指鬘,本是古印度門閥公子,相傳他是憍薩羅國波斯匿王的相國奇角之子,其幼年到婆羅門處學法,但老師懷疑央掘魔羅曾經姦淫自己之妻,一怒之下想要害死央掘魔羅,授予央掘魔羅邪教升天秘法。老師告訴央掘魔羅,殺死一千人,以他們的手指骨來作成項鍊,死後就可以升到天堂,如果能殺死自己的母親或釋迦牟尼佛,就可以升到梵天。其實老師的用意是讓他作惡,被公家處死,但央掘魔羅後受到釋迦牟尼佛的教導,痛改前非,加入僧團出家,終獲阿羅漢果。.
查看 士族 (中国)和央掘魔羅
姚文宇
姚文宇(1578-1646),字汝盛,號鏡山,法名普善,明末清初浙江省處州府慶元縣人,齋教龍華派首領,清世祖順治三年(1646年),被南明將領楊鼎卿勒索金錢,不屈而死。.
查看 士族 (中国)和姚文宇
婿養子
婿養子,一種領養和婚姻繼承制度,又稱上門女婿,屬招贅的一種,即將贅婿的法律地位改為養子,此種情形,常見於漢族、白族、傣族、彝族、瑤族、大和族、琉球族。.
查看 士族 (中国)和婿養子
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改革,俗稱孝文汉化,是指在南北朝时期,北魏的魏孝文帝在位时所推行政治改革。其主要内容是汉化運動,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变革官制和律令,迁都洛阳,改易漢俗等。.
官賤對決
《官賤對決》(The Campaign)是2012年美國的一部喜劇電影。由威爾·法洛和查克・葛里芬納奇主演,2012年8月於美國上映。.
查看 士族 (中国)和官賤對決
宇文智及
宇文智及(),中国隋朝軍事人物,左翊衛将軍宇文述之子。宇文化及之弟、宇文士及異母兄。先祖是匈奴人,姓破野头,後歸化鮮卑門閥,改姓宇文。 616年,宇文述遺言,向隋炀帝推荐化及为右屯衛将軍,智及为将作少監。 618年,智及与兄化及联合武賁郎将司馬德戡、武勇郎将趙行枢(智及好友)、直長薛世良、勛士楊士覧(智及外甥)谋反弑煬帝。他们擁立智及好友、煬帝弟秦王杨俊之子秦王杨浩为皇帝。 智及任左僕射,宇文兄弟北上,遭到王世充、李淵、李密等勢力阻拦。化及毒弑秦王浩,以魏县为根据地,自号許帝,任命百官,宇文智及为齐王。 619年,宇文化及在聊城敗于竇建德,宇文兄弟和楊士覧、許弘仁、孟景、元武達共同被处死,梟首軍門。.
查看 士族 (中国)和宇文智及
安平古堡
安平古堡,又稱奧倫治城(Orange)、熱蘭遮城(Zeelandia)、王城(Ông-siâⁿ)《臺灣通史》,卷16,城池志:「永曆十五年,延平郡王克台灣,就荷蘭城以居,改建內府,台人謂之王城。」、安平城、臺灣城,是一座曾經存在於臺灣臺南市的堡壘。最初建於1624年,是臺灣最早的要塞建築。自建城以來,曾是荷蘭人統治臺灣的中樞,也曾是鄭氏王朝統治者的住處。 安平古堡有兩處遺跡:「台灣城殘蹟(安平古堡殘蹟)」及「熱蘭遮城城垣暨城內建築遺構」。兩處遺跡都被列為國定古蹟,而瞭望臺則是於1970年代由日治時期燈塔改建而成,列為文化資產。 古堡建築屋舍純用紅色磚瓦,於黃昏時與落日互相煇映之景「安平夕照」。在1953年,獲臺灣省政府選為臺灣八景之一。《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二土地志勝蹟篇,第九頁.
查看 士族 (中国)和安平古堡
寧化伏虎禪師
寧化伏虎禪師,五代末年禪師,法號惠寬,福建寧化縣葉嶺人,俗姓葉。在汀州开元寺修道,時聞猛虎為患。公家出示,求人除害,無人敢揭其榜。南唐保大三年(公元945年),禪師自願入山,虎匐伏於地,聆聽禪師說教,後禪師即乘虎下山,人稱「伏虎禪師」。後又於调军嶺上建普護寺,苦無水源,禪師以錫杖擊破石壁,從此泉水不竭。 保大七年(公元949年),汀州大旱,門閥士紳恭請禪師祈雨,禪師應允。但備炭柴,端坐其上,歎曰:「七日不雨,我即自焚。」誦經嚴坐七日,第七日即降甘霖,一郡皆服。 宋太祖建隆三年,禪師圓寂,以其功績,敕封“威濟靈應普惠禪師”。《臨汀志·仙佛》:「敕賜威濟靈應普惠妙顯大師葉姓,法名惠寬,寧化縣人。」 宋紹定年間,伏虎禪師與定光禪師顯靈,抵禦匪寇;明嘉靖間,鄧茂七攻打汀州,伏虎禪師與定光禪師又顯靈,端坐城牆,將腳伸長,竟能下護城河洗滌,鄧茂七等賊驚駭不已,即刻逃遁。從此,定光禪師與伏虎禪師廟宇時常合辦法會,互相邀請。.
小山豐太郎
小山豐太郎(),通稱六之助,或作六之介。日本上野國館林藩(今日群馬縣館林市)人,著名刺客。.
岑春煊
岑春煊,字云阶,广西西林人,清末民初中国政治家。.
查看 士族 (中国)和岑春煊
崔府君
崔府君,名崔玨,又作珏,字子玉,又字元靖。唐朝樂平(今山西省昔陽)人,曾任縣令、刺史,因救民事蹟,奇特靈異,歿後被民眾奉為神靈,人稱「崔府君」,敕封護國顯應真君,民間釋教則認為他是目連尊者座下的判官。.
查看 士族 (中国)和崔府君
巨室
#重定向 士族 (中国).
查看 士族 (中国)和巨室
巴特尔 (称谓)
巴特尔(),亦作巴图鲁、巴特勒、巴托、拔都等,在蒙古语、满语、突厥语等语言中,均意为“英雄”,是常见的中亚人名和尊称。滿語稱為巴圖魯。.
上清派
上清派是在晋朝时形成的一个道教派别。以《上清经》(《上清大洞真经》)、《黄庭经》为主要经典,奉魏華存为开派祖师,在上清派发展史上,发展和传播上清经系的主要是杨羲,许谧和许翙等。东晋兴宁二年(364年)道士杨羲声称魏華存(南嶽魏夫人)传授给他上清众经31卷。到东晋末年,道士王灵期加以增饰,开始广泛流传。至陶弘景时,茅山成为上清派活动的中心,因此这以后的上清派被称为茅山宗。 上清派强调人体内精气神的修炼,重登斋入靖、存思诸神形象,不重炼外丹。该派开创人物认为依上清法修行得道、即可升入“上清”,比天师道的“太清”更高。上清派的开创人物均为門閥出身,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统治阶级上层亦有联系。上清派的出现,反映了民间道教转向士族(士大夫)道教发展的变化。 Category:道派 Category:晋朝宗教.
查看 士族 (中国)和上清派
上流社會
上層階級(英文:Upper Class),又稱上流社會、權貴、豪門大戶等。是社會上掌握政治權力及社會資源及自然資源分配權的已得利益者。「上層階級」通常根據財富多寡劃分,有別於上流社會以社會地位劃分。 在社會主義國家,上流社會是指擁有特權的黨的高官,有「紅色貴族」、新階級之稱(英文:New Class;日文:共産貴族;俄文:партийной номенклатуры」)。 在資本主義社會,上流社會包括掌有最大額資本的財團企業家。在封建社會,上流社會包括有貴族爵位的知名家族成員。在動盪的年代,上流社會的人物不是永遠固定的幾位,例如法國大革命前後的路易十六,在1790年6月以後,他不再是上流社會的代表,參考以上的定義。在公平的社會,人民可以有適當的途徑,通過奮鬥,努力由低層社會階級躋身上流社會。 上流社會是不少文學著作的題材,如《茶花女》、《遠大前程》、《追憶似水年華》和《大亨小傳》等皆為代表作。上流社會人士如戴安娜王妃、芭黎絲·希爾頓等,也是時下秘聞雜誌狗仔隊追訪的對象。.
查看 士族 (中国)和上流社會
中国士族世系图列表
中国士族世系图列表,收录中国中古时代士族的世系图,世系上限一般为汉朝,下限不超过士族的灭亡期五代十国。.
中国北方与南方
中國北方與中國南方是指中國內部的兩大塊地理區域。中国地理以秦岭-淮河线为界,也常以淮河或長江爲界,将中国分为南部和北部。 南方的地域范围大致包括华东地区、中南地区、西南地区地区。北方的地域范围大致包括华北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北方平原交通便利,風俗文化比較統一,氣候寒冷而不適於稻米栽種(雖說今日已由現代科技克服)。南方則由為河谷所切割的青翠山脈所組成,溫暖而多雨,為稻作文化區。秦岭-淮河线是江河冬季结冰分界线,也是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地理分界线。一月0℃等温线通过秦岭和淮河,此线以南属亚热带,以北属温带。其中,長江是世界第三大河,大河在歷史上都長期很大程度地連結人口、文化、貿易、軍事的往來,特別是東亞這種在地理上與文化上非常豐富的國家,雖然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造成交流上的困難與衝突,不過也正因為這種現象,江南和長江以北形成了內部顯著的經濟、文化、習俗、語言的區別。今日狹義的南方文化絕大部分僅存在與長江以南的幾個省份,各民系加起來總人口約三到五億,保留了很多以前中古時期的民俗殘存,引起了現代文史工作者、學者的研究與保護、傳承意識。.
东厂
東廠,其全名為東緝事廠,廠衛之一。中國明朝時期的由宦官执掌的特權監察、情治機構,偵查異見人士,以鎮壓反對力量。 东廠對官吏、士大夫甚至於一般庶民製造了大量冤案,在當時頗受士人反感。執行公務時,與錦衣衛相同,持有「駕帖」以證代皇帝行事,並且由刑科给事中的「佥签」。廠衛的主要偵查以反叛亂、捉拿異議分子為主,与其他两厂(西厂、内行厂)一卫(锦衣卫)合称“厂卫”,是明朝“特务治国”的象征。清代「以軍法從事」常態化遂罷。.
查看 士族 (中国)和东厂
东汉
东汉(25年-220年)是由刘秀建立的中国古代的一个朝代,与西汉合称兩漢。東漢与西漢之間为新朝,後为東漢所取代。西汉建都长安,東漢建都洛陽,故而得名。東漢是當時世界上的強大國家,而前期六十多年的光武中興和明章之治,亦是中國史上的盛世之一。 由於東漢中後期的帝王普遍壽命不長,而且不少是幼年即位,導致汉和帝以后至汉末近百年间,外戚及宦官轮流执政,成為固定的惡性循環,兩派互相残杀,把东汉朝廷弄得十分腐败。東漢中平六年(189年),外戚大將軍何进遭宦官十常侍所殺,後军阀董卓引兵到雒陽,除十常侍,废少帝刘辩,杀何太后,立汉献帝。长期左右东汉皇室的外戚、宦官一起被消灭,但卻引起了各地諸侯群雄割據的局面,漢廷不再握有實權,漢献帝從此成為傀儡,其后被曹操控制,最後汉室被曹魏取代。 東漢在文化、军事等方面亦有显著成就。著名的有班超出使西域,在西域長駐了三十多年,先後擊破了被匈奴控制的西域諸國,不但令西域諸國一一歸順漢朝,並開拓了東西文化的交流。期間他還派出甘英出使西域的大秦國,雖未有成功,但足跡已達今日波斯灣諸國。 另外,东汉在91年灭北匈奴。南匈奴内附漢朝。216年,南匈奴最后一個呼厨泉单于去邺城拜见曹操,曹操分南匈奴为五部,匈奴汗国不复存在,困扰汉朝数百年的北方外患終告一段落。 同時佛教也在這段期間傳入中國。根據記載,汉哀帝元壽元年(前2年)博士弟子景盧出使大月氏,其王使人口授《浮屠經》。到了東漢永平十年(67年),漢明帝派人去西域,迎來兩位高僧,並且帶來了許多佛像和佛经,用白馬駝迴首都雒陽,皇帝命人修建房屋供其居住,翻譯佛經。也就是現在的白马寺。.
查看 士族 (中国)和东汉
东晋
东晋(317年4月6日-420年7月10日),中國朝代,乃西晉司馬氏政權的延續。因内迁的北方游牧民族造反,建都洛陽的西晉亡國,琅琊王司馬睿在群臣擁戴下在建康(今南京)即位,即晉元帝,史稱東晉。東晉與之前的孫吳以及其後的宋、齊、梁、陳,合稱為六朝。此外,史书中又仿东汉称中汉,称东晋为中晋,寓以晋室中兴之意;又东晋统治地区大部分在江东,古称江左,因此以江左代指东晋。当时北方多个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连年征战,史称五胡十六国时期。 東晉雖然是司馬氏政權的延續,但司馬氏在政治上威望不高,朝廷由世族大家把持,最先的一個乃出身琅琊王氏的王導,其後又有陳郡謝氏的謝安、謝玄等等。而世家大族中的代表者有南下的王、謝、袁、蕭等僑姓,和本身居於江南的朱、張、顧、陸的吳姓。最初東晉有賴權臣王導主持大局,一方面拉攏江南士族,一方面又安排予從中原南下的士族,並以司馬氏作為共同擁戴的對象,司馬氏實際上成為傀儡。世家大族本身並不真正忠於司馬氏,尤其是他們本身都擁有大量田地,以至擁有自家部隊(即所謂「部曲」),有足夠實力抗衡司馬氏政權。最初有王導主持大局,東晉政權得以穩定,故時人稱「王與馬,共天下」。但晉元帝以降則內亂頻生,如有早期王敦之亂、蘇峻之亂,後期又有孫盧之亂等。 东晋也曾多次试图北伐,但由于内部不团结,除了最后篡晋的刘裕取得一定成果外,其余都无建树。祖逖本有希望恢复旧土,但他被晉元帝及世家大族挾制,郁郁而终。桓温的北伐则被慕容垂击败。 376年,前秦苻坚滅掉代國,統一了北方,南北分立之势从此而成。其後苻坚開始率兵南侵。383年,苻坚率約八十七萬兵馬大幅南侵,东晋宰相谢安力主抗击,派谢石谢玄率军,在淝水之战大获全胜,苻坚逃回北方。之後苻坚力量衰弱,因此原本統一的北方再次分裂為多國。后有桓玄叛乱,废安帝,自立为天子,後为大将刘裕所平,拥恭帝,然大权落于刘裕。 420年,刘裕篡位建立南朝宋,開啟南北朝時代,東晉亡。.
查看 士族 (中国)和东晋
七姓十家
七姓十家,为唐朝山東的几個士族,由北魏的四姓、五姓发展而来。.
查看 士族 (中国)和七姓十家
世家
世家可指:.
查看 士族 (中国)和世家
世袭
世袭或世袭制度是指某专权一代继一代地保持在某个血缘家庭中的一种社会概念。其中可分为政治世袭和经济世袭两类。传承顺序以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最为常见。 世界各地的人类社会的早期都曾出现过世袭制度的统治政权,其中多数为封建世袭制度。是古代爵位、官职的一种传承制度。先秦时代,中国实行世卿世禄的制度,上至天子、封君,下至公卿、大夫、士,他们的爵位、封邑、官职都是父子相承的。这种世袭的次数在理论上来讲是无限的,直到改朝换代或占据这个爵位或官职的家族在政治斗争中失败为止。而现代政治中,部分国家的公职人员也有出現世袭的情況,如议员。.
查看 士族 (中国)和世袭
世说新语
《世說新語》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筆記小說”的代表作,內容大多記載東漢至東晉間的高士名流的言行風貌和軼文趣事,由南朝宋劉義慶召集門下食客共同編撰。全書分上、中、下三卷,依內容分有:“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識鑑”等等,共三十六類(門),每類收有若干則,全書共一千多則,每則文字長短不一,有的數行,有的三言兩語,由此可見志人小說“隨手而記”的特性。.
查看 士族 (中国)和世说新语
世族
#重定向 士族 (中国).
查看 士族 (中国)和世族
世族政治
#重定向 士族 (中国).
查看 士族 (中国)和世族政治
一夫多妻制
一夫多妻制,是指一个男子同时娶两个或两个以上女子为配偶,而多名女子同時間只有一名丈夫的婚姻形式。可細分為平妻制、一夫一妻多妾、一夫多妻多妾或一夫多妻妾制。在一些伊斯蘭教國家與地區,属于“平妻制”的一夫多妻仍是官方合法的婚姻形式。在另一些国家與地区,由于法律的不可追溯性,在一夫一妻制原则确立之前形成的多妻婚姻,具有合法性。还有一些国家则不承认、不保护任何形式的一夫多妻制婚姻形式。 雖然一夫一妻制才是现在大多数国家法定的婚姻制度,但社會上依然可見男子在一夫一妻的婚姻之外保持众多情人的行爲型態,并往往以婚外同居、包二奶等形式存在,这些情婦、二奶或公开或秘密地受到其男性伴侶的经济支持,并且有可能被允许生下孩子,形成一名男子在法定婚姻家庭下同时维持另一个(或更多)的家庭、供养婚外情人及其所生育的非婚生子女的“一夫多妻”事实。.
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府的官员选拔制度,用于代替始于汉武帝时期的察举制。東漢延康元年(220年)曹魏建立前夕,由吏部尚书陳群提出。该制度在隋文帝时期由科举制度取代。《三国志·魏志·陈群传》:“文帝在东宫,深敬器焉,(中略)及即王位,封群昌武亭侯,徙为尚书。制九品官人之法,群所建也。”.
京兆杜氏
京兆杜氏,是中国中古时代一个以京兆郡为郡望的杜姓士族。 京兆杜氏的世系可以追溯到西汉御史大夫杜周。杜周本居南阳(今中国河南省南阳),以豪族迁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子杜延年又迁于杜陵(今陝西西安南)。汉朝时期就有俗谚称京兆韦氏和京兆杜氏为“城南韦杜、去天尺五”,南北朝时期,京兆杜氏成为关中郡姓之一。至唐代,与其它姓氏类似,杜姓者多以京兆杜氏标榜。 京兆杜氏历朝多为官,亦名人辈出。东汉時有杜笃;西晋有军事家杜预,杜预之子又分流出襄阳杜氏。唐朝時代更多,其中有宰相杜佑,歷史典藏《通典》之作者;其孫則乃晚唐诗人杜牧。.
查看 士族 (中国)和京兆杜氏
五府千歲
五府千歲是臺灣道教與臺灣民間信仰中,非常普遍的神祇。「千歲」即「王爺神」之統稱,是天帝所派巡按人間,鑒察善惡以施降福禍的大神。在臺灣,千歲信仰,主要分布於西臺灣與南臺灣,與臺灣人的移民潮遷徙而有關。 五府千歲意為「五位王爺神」。臺灣的五府千歲中,有許多種姓氏類別的組合,例如有:「李、池、吳、朱、范」;「謝、周、陳、康、沈」;「蘇、邱、梁、秦、蔡」;「池、邢、金、何、馬」;「溫、白、紀、范、雷」;「朱、岳、韓、金、伍」等不同組合。 最普遍的一組:是指“李、池、吳、朱、范”五位千歲(隋唐英雄:李大亮、池夢彪、吳孝寬、朱叔裕、范承業等五位大唐功臣,而唯獨李王於舊唐書有其史事。李王仙遊後,太宗皇帝追贈兵部尚書、秦州都督,俗身陪葬唐昭陵)。奉祀此組神祇,有名的廟宇相當多,如臺南市北門區南鯤鯓代天府、麻豆代天府、高雄市大寮區之南雄代天府等。 其他,不是此五姓之王爺,如:臺南西港慶安宮玉勅代天巡狩十二瘟王是曾文溪流域重要的王爺信仰。而屏東縣東港東隆宮之溫府千歲之信仰,可說是東港溪流域最盛大的王爺信仰,上述兩者的王船祭典皆號稱為臺灣最盛大。其他還有雲林縣褒忠鄉馬鳴山鎮安宮主祀五年千歲十二瘟王、嘉義縣東石鄉先天宮主祀五年千歲十三天王。.
查看 士族 (中国)和五府千歲
五福大帝
五福大帝(又稱五福王爺、五靈公或五靈官),本掌管瘟疫之瘟神,後被奉為民間的逐疫之神,也被福州人奉為鄉土守護神、陰間的司法神。這種「逐疫五神」類信仰對流行與閩南的王爺信仰與城隍信仰也有相當的影響。而據說八家將則源於五福大帝的幕府神將。 五神名號分別為為:顯靈公張元伯、應靈公鐘士秀(一作鐘士貴)、宣靈公劉元達、揚靈公史文業、振靈公趙公明(一作趙光明)。 此外,五福王爺下轄五毒大神,又稱五毒神君。五毒神君與五福王爺為不同神,稱號相近,時遭混淆。.
查看 士族 (中国)和五福大帝
廖進平
廖進平(),臺灣臺中人,臺灣總督府農事試驗學校(今中興大學)畢業,曾在早稻田大學修業,自臺灣日治時期即投身民主運動多年,二二八事件中被國民黨政府殺害。.
查看 士族 (中国)和廖進平
廖添丁
廖添丁(),臺灣府大肚上堡秀水--(今日臺灣臺中市清水區秀水--)人,是日治時期的江湖人物,在1909年8月開始的三個月內,偷竊、搶劫大量北臺灣的衙門與富豪,後在臺北八里山區與警方搏鬥時,被友人殺死,得年廿六。 廖添丁屢襲官府的行為似乎表現出反政府思想,且多劫親日的門閥士紳,傳聞中也有濟貧的義行,在臺灣民間信仰中被神化,又加上戲曲、講古的渲染,因而被罪犯英雄化演變為今日臺灣人眼中的抗日傳奇人物及義賊。.
查看 士族 (中国)和廖添丁
张简姓
张简姓是華人的一个双姓,源自张姓与简姓,多见于闽南、台湾等地区。根据台湾户政司民国九十四年(2005年)的数据,张简姓为台湾第一大双姓,人口有九千余人。.
查看 士族 (中国)和张简姓
张良
张良,字子房,封为留侯,谥号文成,颍川城父(今河南许昌)人,生于新郑。出身戰國韓國門閥,祖父張開地與父親張平,作了五任韓王的相國,即所謂五世相韓,韓國被秦朝滅亡後,曾暗殺秦始皇失敗,後成為汉高祖劉邦的谋臣,是汉朝的開國元勳之一,与萧何、韩信同为漢初三傑。.
查看 士族 (中国)和张良
张潮 (清朝)
张潮字山来,一字心斋,號仲子,自稱三在道人,安徽省徽州府歙县人,生于清顺治七年(1650年)卒於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著名的文学家、小说家、刻书家。.
弘农杨氏
弘农杨氏,是中国中古时代以弘农郡为郡望的杨姓士族。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弘农杨氏或源于春秋羊舌氏后裔,是叔向之后。其始祖为西汉时人杨敞,为汉昭帝时丞相,史学家司马迁女婿,后代杨宝是西汉末、东汉初,传习欧阳派《尚书》的经学学者。杨宝之子杨震,人称“关西孔子”,东汉太尉。其后裔杨秉,杨赐,杨彪皆为东汉太尉,时人称其“四世太尉”。.
查看 士族 (中国)和弘农杨氏
張儉
張儉,字元节,東漢末年政治人物,山陽郡高平縣(今山東省鄒城市)人。因黨錮之禍,被迫逃亡,人甚重之,眾多門閥名士因收留他而獲罪被殺,包含孔融之兄長孔褒。.
查看 士族 (中国)和張儉
彭城刘氏
彭城刘氏,是中国中古时代一个以彭城郡为郡望的刘姓士族,是汉朝宗室后裔。一说为汉高祖刘邦弟弟楚元王刘交的后裔,一说彭城丛亭里刘氏为汉宣帝刘询之子楚孝王刘嚣曾孙居巢侯刘恺的后裔。彭城刘氏是最为著名的刘姓士族,至唐代,与其它姓氏类似,刘姓者多自称为彭城刘氏。.
查看 士族 (中国)和彭城刘氏
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
《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略稱《彌勒上生經》,由劉宋居士沮渠京聲漢譯,收於大正藏經集部。《藏文大藏經》中也有收入藏譯本,編號No.199。 本經與《彌勒下生經》同為彌勒信仰的重要經典,敘述彌勒菩薩命終往生兜率天、在兜率淨土說法的情景、兜率天宮的殊勝、以及講述十善念佛等往生兜率天的修行方法,並以此念佛功德可超越九十六億劫生死之罪,其敘述方式及內容與《觀無量壽經》相似。.
余其召
余其召(),一作其詔,字吾宣,一字即我,號廷甲,又號甲午居士、保讓臺居士,福建省泉州安溪縣人,門閥出身,集美師範學校畢業,本為教師,辭職赴日本、歐洲遊學,1923年加入孫傳芳部隊,授為參謀,1924年任命其為少校兵工會辦科員。旋即升任中校專員,署理軍需購置部。又真除軍需部主任,升為上校。後任福建省軍事糾察處少將處長。1927年,督運槍械參與龍潭戰鬥,得到孫傳芳讚賞,後率領軍官小隊作戰,屢次擾亂蔣介石部隊成功,最後因孫傳芳之命強制調動,遭遇白崇禧主力,戰敗被執,持白朗寧手槍向腹部連開三槍而死。據說死後冤魂屢次作祟,直到遺體被鄉民人等運回福建。.
查看 士族 (中国)和余其召
依諾增爵三世
教宗諾森三世(Innocentius PP.,)(約1161年—1216年7月16日),本名 Lotario dei Conti di Segni)於1198年1月8日—1216年7月16日岀任教宗。在位的時候,中世紀的教廷權威與影響到達登峰造極的狀態。而諾森三世他完成增加教宗權力的最後工作,在其工作及改革以後,教廷的結構堅固不搖,直到十三世紀的盡頭。諾森三世出身羅馬貴族門閥,深研各種法律,經過教會法與羅馬法的多重訓練,精通辯論,再加上神學的造就,後來出任紅衣主教。擔任教宗之後,處理了當時的宗教與現世問題。他擅長把抽象的觀念用在具體情況上,集合中世紀當時所進展一切有利的傾向,轉化成為教廷大而統一的組織,其組織使教宗有普遍的權力。諾森三世擅長外交的手腕,使整個基督教世界裡將教廷的權威發揮到出人意表的程度。他決意要把教廷在意大利建成一個強大國家,世俗君主不能隨便使用經濟力量來逼迫羅馬教會就範。 諾森三世的觀念是深信教宗是基督的代理人,也是聖彼得的繼承人,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所以教宗能操掌僧、俗兩界的權力,故可以隨意廢立世俗的君主,當時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幼年即被諾森三世監護,並在諾森三世的扶持下登基。同時諾森三世設立教宗欽差的總機關,完全歸屬教宗管轄。 諾森三世曾勸誘法國國王發動十字軍(1208-1213),去攻擊阿爾比派。在十字軍運動上,原來赦免的法則是「只有親自參加十字軍運動的人,得免除犯罪的刑罰」,但諾森三世應許那些送軍人到戰場上去的人,也能得完全赦免。 諾森三世在晚年1215年召開第四次拉特蘭會議,這是第12屆大公會議,也是整個中世紀規模最大的宗教會議,這會議成為他任職的頂峰。這次的大公會議象徵教廷權力已經完全支配拉丁基督教界的每個層面。並且,僧侶與教宗對社會的領導地位在會議中重新再得到得到肯定,從參加會議者範圍廣闊上就可以看見:有大主教、主教、修道院院長、副院長共1200多名主教和院長參加,還有宗教團體領袖和世俗的統治者代表等等。會議規定了一些改革的法令,目的要提高教會內部的紀律,並且抵抗當時各種產生的異端。會議文獻中第13條禁止創立新的修會;第21條則要求所有信徒每年需要告解一次,且在每年復活節領受聖體。另外,會議中決定把猶太人排除於一般社會之外,還規定猶太人必須配戴一種特殊標記。故此猶太人越發只能住在貧民窟裡。.
後藤新平
後藤新平為大日本帝國時期的政治家、醫師,陸奥塩釜(今岩手縣奥州市)人,曾任東京市第七屆市長、東京放送局(今日本放送協會)第一任總裁、拓殖大學第三屆校長、臺灣總督府民政長官、南滿鐵道會社首任社長、內務大臣和外務大臣、帝都復興院總裁,1906年封男爵,1922年升為子爵,1928年晉封伯爵。後藤熱衷於童軍活動,也是日本童軍總會的首任會長,是童軍運動推廣者。 後藤是極為稱職的技術官僚,在臺灣民政長官(1898年-1906年)任內,因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軍務繁忙,後藤實際掌握臺灣政治,後出任南滿鐵道會社首任社長,在長春、大連等地致力建設,奠定了日本在滿洲的殖民基礎,並在關東大地震後出任帝都復興院總裁,重建了帝都東京。後藤在各地的治績,至今皆為人所稱道。.
查看 士族 (中国)和後藤新平
地理大发现
歐洲歷史的地理大发现(Age of Discovery;又名探索时代、海權時代或大航海時代)指从15世纪到17世纪时期。该时期内,欧洲的船队出现在世界各处的海洋上,寻找着新的贸易路线和贸易伙伴,以发展欧洲新生的资本主义。在这些远洋探索中,欧洲人发现了许多当时在欧洲不为人知的国家与地区。与此同时,欧洲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航海家,其中有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瓦斯科·达伽马、佩德罗·阿尔瓦雷斯·卡布拉尔、胡安·德拉科萨、巴尔托洛梅乌·迪亚士、乔瓦尼·卡波托、胡安·庞塞·德莱昂、斐迪南·麦哲伦与胡安·塞瓦斯蒂安·埃尔卡诺等。 在当时,远洋航行意味着冒险:他们无法准确测量经度在几个世纪中,这一情况都是数学家和航海者们面临的难题,亦为当时的帝国崛起制造了障碍。经度测定已成为了当务之急:远洋航行缺乏精确测量工具的支持,从而无法准确测定航船的位置。直接导致了时间和负重量上的浪费,以及频繁发生的船只失事事故。这一问题直到18世纪英国钟表匠约翰·哈里森发明后才得以解决。自那以后,在任何时刻离港的任何船只,都可通过比较航船的当地时间与本初子午线的时间,直接计算出航船所在的经度。,木制船壳无法抵抗船蛆的侵蚀,储备的食物不适于长期航行导致坏血病在船员间的传播。,船上的卫生与生活条件也十分糟糕。然而,受经济利益与政治利益的双重驱使,这些人所进行的探索极大地扩展了已知世界的范围。张箭,31-32页.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东西方之间的文化、贸易交流开始大量增加,殖民主义与自由贸易也开始出现。欧洲这个时期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其超过亚洲繁荣的基础。新航路的发现,对世界各大洲在数百年後的发展也产生了久远的影响。对除欧洲以外的国家和民族而言,地理大发现带来的影响则是复杂而矛盾的,除了物資交流外,因帶給原生居民的常是死亡和佔領,可說是一部大侵略史。.
北宗 (道教)
北宗,指的是道教全真道正宗,创始人为金朝王重阳。 王重阳本为咸阳門閥出身,善文也习武,曾中金朝武舉。48岁时在咸阳甘河镇遇鍾離權、呂純陽二仙,得内修真诀,遂棄官隱修,“尽断诸缘,同尘万有”,潜于终南山下。后远游山东,收徒传道,开创全真道。重阳在胶东半岛度化七位弟子;即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号为“北七真”,其中邱处机所创的龙门派影响最大。 北宗丹法追求“全真而仙”,其修炼以清净为主,即以“识心见性”为首要,以炼心炼已为基础。 相对于南宗“先命后性”的功法,北宗丹法以 “先性后命”为特征。 明朝以后,南北两宗多有相互融合。.
北魏
北魏(386年-534年)是北朝時期的第一個政權。由拓跋珪所建立,定都平城(遗址在今山西省大同市境)。439年,北魏统一华北與北方。 494年,魏孝文帝迁都洛阳。495年,孝文帝下诏首先在宫廷中禁止包括鲜卑语在内的诸北语,改说汉语,但对三十岁以上的人有所宽限。496年,孝文帝诏令鲜卑八大贵族全部改为汉姓,并将皇族姓氏拓跋改为元姓。534年,北魏分裂為被高歡掌控的東魏(都邺城)與被宇文泰掌控的西魏(都長安)。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废魏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建立北齐。西魏于恭帝三年(557年)魏恭帝被权臣宇文护逼迫禅位于堂弟宇文觉,建立北周,北魏历史才正式宣告结束。 拓跋氏自称是黄帝后裔,黄帝发源地为战国时魏国所在,又“魏”有美好之意,故以此名国号。以其领土位于中国北方,又是北朝的第一个政权,故史称“北魏”。为别于此前的曹魏政权,某些史书因此别称为“后魏”,但由于史学界不称曹魏为“前魏”,故“后魏”之称很少使用。又以其王室姓拓跋,后改姓元,故又别称拓跋魏(东魏和西魏虽然姓拓跋,但是多數史学家并不如此称呼这两个政权)、元魏。.
查看 士族 (中国)和北魏
僑姓世族
#重定向 士族 (中国).
查看 士族 (中国)和僑姓世族
刘宋
宋(420年-479年)史稱劉宋或稱南宋(跟其他南朝政權,南齊、南梁及南陳看齊)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第一个朝代,也是南朝版圖最大的朝代,當時所謂「七分天下,而有其四」。439年,北魏統一中国北方後,與劉宋形成南北對峙。劉宋强盛时,其统治地区北以秦岭、黄河与北魏相邻,西至四川大雪山,西南包括云南,南至越南中部横山、林邑一带。.
查看 士族 (中国)和刘宋
刘牢之
劉牢之(),字道堅,彭城(今江蘇徐州)人。東晉北府軍將領。參加了多場戰爭,並在淝水之戰大敗並斬殺前秦將領梁成,助東晉取得淝水之戰的勝利。亦參與接著的北伐行動,後又參與壓制孫恩的叛亂。至晉安帝在位期間,東晉朝廷內亂頻生,劉牢之因率領精銳的北府軍而先後受王恭和司馬元顯倚重,討伐其敵對勢力,但劉牢之先後背叛兩人,令兩人皆兵敗被殺。最終桓玄借助其倒戈消滅司馬元顯後削奪其軍權,令劉牢之再圖叛變,卻被僚屬指責他「一人三反,何以自立」,他在得不到僚屬支持之下打算帶家屬北走廣陵,卻因以為家屬被桓玄所殺而在路上自殺。.
查看 士族 (中国)和刘牢之
刘邦
汉高帝劉邦(),字季。沛郡丰邑中阳里(今江蘇徐州丰县)人。秦末汉初的政治家、軍事家。刘邦从沛县起兵反秦,被萧何、曹參、樊哙等人拥立,自稱沛公,后投奔楚項梁,以“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约,破武关,秦王子婴降。秦国灭亡后,项羽分封入关诸侯有功者,封刘邦為汉王。楚汉战争中,劉邦擊敗項羽獲勝,統一自秦亡後的天下,於西元前202年稱帝,史称西漢,為漢朝开国皇帝,駕崩於西元前195年,在位7年,死后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丙寅,葬。己巳,立太子,至太上皇庙。群臣皆曰:“高祖起微细,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上尊号为高皇帝。《汉书·卷一下·高帝纪第一下》:五月丙寅,葬长陵。已下,皇太子、群臣皆反至太上皇庙。群臣曰:“帝起细微,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上尊号曰高皇帝。,史稱汉高帝。太祖為其正式廟號,而史書多稱呼 「漢高祖」。.
查看 士族 (中国)和刘邦
唐寓之
唐寓之(),南齊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人,遷居桐廬(今浙江桐廬西)。世代以擇墓為業,其祖及父皆風水師。自幼習武,樂於救貧,為鄉里所愛戴。後來因為受害於南齊的檢籍政策,發動了白賊起義。.
查看 士族 (中国)和唐寓之
唐朝
唐朝(),中國朝代,國祚共历289年,21位皇帝。由唐高祖李淵所建立,與隋朝合稱隋唐。唐室出身自關隴世族,先祖李虎在南北朝的西魏是八柱国之一,封为唐国公。其後代李淵為隋朝晋阳(在今山西太原西南)留守,在隋末民變時出兵入關中以爭奪天下,於618年受隋恭帝楊侑禪位,在唐朝統一戰爭中統一天下。唐朝定都長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并设东都洛陽、北都晋阳等陪都。 唐朝歷史可以概略分成數個時期,大致上以安史之亂為界。初唐時國力強盛,李淵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王子李世民以玄武門之變,殺死兄李建成、弟李元吉,逼迫高祖內禪帝位,即為唐太宗,是唐朝多次首都兵變的開端。太宗一手將唐朝帶向盛世,擊敗強敵东突厥,受尊為「天可汗」,成就貞觀之治。唐高宗時期击败西突厥、高句麗等強敵,建立永徽之治,把唐朝版圖擴到最大。高宗去世後,其皇后武后先後擁立兒子中宗和睿宗當傀儡,最後於690年廢睿宗自立為皇帝,改國號曰「周」,即武周,人稱「武則天」,而此時女主政治也達到高峰。直到705年中宗因神龍革命而復辟,唐朝國號得以恢復。但接著還有韋后專權,之後宗室李隆基與其姑姑太平公主共同發起唐隆之變,才掃蕩韋氏勢力,結束自從中宗復辟後朝政紊亂的情況。李隆基也實際掌權,成為日後的唐玄宗。玄宗即位後便發動先天之變,賜死太平公主,結束數十年來的女主政治與百年來的政變時代,進入盛唐時期,是唐朝的第二高峰與轉折,開元時期唐玄宗革除前朝弊端,政治開明,威服四周國家,史稱開元盛世。到天寶時期,政治逐漸混亂,於755年爆發安史之亂,唐朝極盛而衰。中唐時,唐朝受到河朔三鎮、吐蕃的侵擾、宦官專權與牛李黨爭等內憂外患的影響而衰退。其間雖然有唐憲宗的元和中興、唐武宗的會昌中興與唐宣宗的大中之治,但是都未能根治唐朝的內憂外患。在晚唐時因為政治腐敗,爆發唐末民變,其中黃巢之亂破壞江南經濟,使唐朝經濟完全瓦解,导致全国性的藩鎮割據,唐室最後被藩鎮朱全忠控制。他迫使唐昭宗迁都洛阳,並於907年逼唐哀帝禅位,唐亡,共289年。朱全忠建國梁,史称后梁,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唐朝的疆域廣大,但時常變動,630年就超过隋朝极盛时的版图。唐朝也是自秦汉以来,第一个不使用前朝所筑长城及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其鼎盛时期為7世纪,當時中亚的綠洲地帶受唐朝支配。其最大範圍南至罗伏州(今越南河静)、北括玄阙州(今俄罗斯安加拉河流域)、西及安息州(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辽阔疆域,国土面积达1076万平方公里。中唐後漠北、西域的領地相繼失去,到晚唐時衰退到等同中國本部的大小,但仍然保有河套地區及河西走廊。天宝十三年(754年)户口统计为五千二百八十八万四百八十八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统计不严,存在大量没有计入统计的瞒报户口,此外还有隐户、佃农、奴婢、士兵、僧道等人群不纳入户口统计,故大多数学者认为唐朝人口峰值在八千万左右。此时,长安辖区人口估算在200万人左右,而市区则是100万人。 唐朝全盛时在文化、科技、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达到很高的成就。在中国历史上有大量的科技发明,四大发明之中有两个即火药和印刷术都诞生于唐朝。其政治為三省六部制,前期中央權力在皇帝與宰相,到後期變成皇帝與宦官。同隋朝推行科舉制度,使得晉朝南朝的世族制度不再興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三元及第,都诞生于唐朝,即622年状元孙伏伽(一说651年的颜康成)。軍事制度前期採用府兵制,軍力強盛,多次擊敗外族。後期則出現節度使(藩鎮)的軍政制度,割據一方,到唐朝後期還出現四十八個藩鎮。唐朝是当时世界的强国之首,與突厥、高句丽、吐蕃、大食爭奪四方霸權。藉由羈縻制度控制回紇、契丹等等北方各族,还调度漠北地区的突厥诸部军队攻打西突厥、高句丽,並且讓南诏、高昌、龟兹、粟特、吐蕃、新罗、渤海国和日本等國家吸收唐朝的文化與政治體制。唐朝的經濟富盛,結合華北、關中與江南的經濟,到後期更加依重江南赋税。土地、盐铁與赋税制度隨著社会改變而改革,由均田制與租庸調制轉向兩稅制,並且增加許多雜稅。其中兩稅制影響中國後半期的賦稅制度。唐朝文化兼容並蓄,接納各個民族與宗教,進行交流融合,成為開放的國際文化。其文學發展達到高峰,以詩最為興盛。當時有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等人,以及推行古文運動的韓愈,其史書與傳奇(小說的前身)也十分發達。由於吸收西域特徵與宗教色彩,唐朝藝術與前後朝代都迥然不同,其壁畫、雕刻、書法與音樂都很發達。唐朝声誉远及海外,其歷史地位深重,到明清時期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查看 士族 (中国)和唐朝
儀禮
《儀禮》為儒家十三經之一,內容記載著先秦的各種禮儀,其中以記載士大夫的禮儀為主。秦代以前篇目不詳,漢代初期高堂生傳《儀禮》十七篇。另有《古文儀禮》五十六篇,已經遺失。《儀禮》與《周禮》、《禮記》,並稱《三禮》。 漢代時“《禮經》”為《儀禮》,魏晉時門閥為宗法需要,特別重視《儀禮》中的《丧服》、《士丧礼》、《既夕礼》、《士虞礼》等四篇丧礼須知。在唐代時“《禮經》”為《小戴禮記》,後人才逐漸稱《禮經》為《三禮》。.
查看 士族 (中国)和儀禮
军阀
軍閥可以定義為軍人以武力為後盾,割据一方,以保有並擴張自己的權位,忽視國家的秩序法律。以下為軍閥的定義:.
查看 士族 (中国)和军阀
入贅
入贅又稱為招贅、入贅婚,為婚姻模式一種。簡單來说,男子如同古代女子出嫁般,成為女方家庭成員,視岳父母為父母。入贅的男子稱為贅婿或贅夫。 在中国,入贅俗稱「倒插門」、「上門女婿」,入赘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风俗,通常子女必須全部隨母姓,或者僅留下一個子女從父姓;有些地區較寬鬆,是第一个兒子從母姓,其他隨父姓(閩南語俗稱抽豬母稅),部分門閥的入贅婚,甚至會有男子必須冠姓(冠上妻家姓氏),不許納妾,不許祭拜原族祖先,僅有每年的正月初二才能回家探望親生父母,由於传统父系社会中,一般是男方經濟能力较差,女方富裕且没有兄弟(或兄弟因出家等問題,不能繼後)才會發生入赘的情形,故社會上時常輕視贅婿,認為是無力謀生的男子。 另外,白族、彝族、瑤族、大和族、琉球族還有種以養子名義入贅的約定習俗(婿養子),這種婚俗中的男子婚後改用妻姓,依照妻子家中排行,妻子的兄弟姊妹亦視之為兄弟而非「姊夫」或「妹夫」,並可繼承妻家的家業。 也有一些介乎兩者之間,如傣族的女婿要在外家生活一段子,才可視情況決定可否自立門戶。.
查看 士族 (中国)和入贅
公子
公子,原意指諸侯之子,也可以指诸侯之女。 後人遂将世家門閥子弟稱作公子。如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九回:婁公子捐金贖朋友,劉守備冒姓打船家。 公子一稱,今日常用於尊稱他人的子女。如:.
查看 士族 (中国)和公子
公安派
公安派,中國明末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是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三袁籍贯在湖北公安,故称公安派。 公安派重要成员尚有江盈科、陶望龄、黄辉、雷思霈等人。該派主張文章不可盡復古,也就是反對前後七子如王世貞、李攀龍等人之擬古、復古說法,主張是「學其意,不必拘泥字句」。 另,該派亦主張文學重性靈、貴獨創,所作清新清俊、情趣盎然。.
查看 士族 (中国)和公安派
兰陵萧氏
兰陵萧氏,是中国中古时期一个以兰陵郡为郡望的萧姓士族。萧氏在南朝以军功起家,其后家族子弟建立了南齊和南梁兩個朝代,发展为侨姓士族主要代表,与琅邪王氏、陈郡谢氏、陈郡袁氏齐名。在唐朝,兰陵萧氏仍属一流高门,共有十人出任宰相。.
查看 士族 (中国)和兰陵萧氏
兴宣大院君
興宣大院君()是朝鮮王朝的宗室成員與政治家,為朝鮮王朝第26代君主高宗的生父。本貫全州李氏,諱--應,字時伯,號石坡、海東居士,居於雲峴宮,清人稱之雲峴君(운현군),諡獻懿。.
勢族
#重定向 士族 (中国).
查看 士族 (中国)和勢族
王保保
王保保(),沈丘(今安徽省临泉县古城子)人,小字保保,元惠宗赐名扩廓帖木儿(,又譯庫庫特穆爾),元朝大將察罕帖木儿养子。元末重要将领,亦是北元政府的支柱。封齐王,拜太尉知樞密院事、中書省平章政事、銀青榮祿大夫。.
查看 士族 (中国)和王保保
王勃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中国山西河津)人。初唐时代的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
查看 士族 (中国)和王勃
王爺千歲信仰
王爺千歲信仰屬於人鬼崇拜之類,是臺灣及閩南地區最為盛行的道教信仰之一,也是臺灣民間信仰的一大特色。.
王重陽
王重陽(),中國道教全真派創始人,被尊为全真五祖之一,原名中孚,字允卿,本金朝諸生,後為武官,改名德威,字世雄。入道后改名嚞,一名喆,字知明,道号重阳子,故称王重阳,綽號王害疯,京兆咸阳(今屬陕西咸阳市)大魏村人。七個主要門人稱七真。 金庸武俠小說《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中,有關於王重陽的描述,作者將他描寫成武功絕頂的高手,而且智慧超群。.
查看 士族 (中国)和王重陽
王陵 (西汉)
王陵,秦末漢初沛人。汉朝时,封安国侯,谥武。.
祖國支那事件
國支那事件,簡稱祖國事件,是1936年臺灣在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發生的政治事件。臺灣門閥霧峰林家當主林獻堂,因曾稱中國為祖國,1936年在台中被日本人流氓掌摑羞辱,爾後加上媒體的渲染,造成林獻堂在臺灣備受歧視,主動辭去所有政治職務,避居日本東京。此事件被後世認為是由日本軍方刻意製造的事件。.
秦始皇
始皇()嬴政,趙氏,時稱秦王政和始皇帝,生於趙國首都邯鄲(今河北邯鄲市),是秦莊襄王之子【史記索隱】莊襄王者,孝文王之中子,昭襄王之孫也,名子楚。按:戰國策本名子異,後爲華陽夫人嗣,夫人楚人,因改名子楚也。,商朝重臣惡來的第35世孫。出土《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第三卷中稱其為趙正。唐代司馬貞在《史記索隱》引述《世本》稱其為趙政。曹植《文帝诔》最早称始皇帝为嬴政,後世通稱嬴政,亦被某些文學作品稱為「祖龍」。他是中國戰國末期秦國君主,十三歲即位,先後鏟除嫪毐與呂不韋,並重用李斯、尉繚,三十九歲時滅亡六國建立秦朝,自稱「始皇帝」,五十歲出巡時駕崩,在位三十七年。 秦始皇帝是中國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統一天下後,秦始皇繼承了商鞅變法的郡縣制度和中央集權,統一度量衡,「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及典章法制,奠定了中國兩千餘年之專制政治格局,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但另一方面,秦始皇在位期間亦進行多項大型工程,包括修築長城、阿房宮、驪山陵等,施政急躁,令人民徭役過重,是秦朝在他死後3年速亡之一原因。.
查看 士族 (中国)和秦始皇
紳士階級
紳士指一種社會階級。.
查看 士族 (中国)和紳士階級
紀綱
紀綱(),山東临邑人。明朝錦衣衛指挥使。後因圖謀不軌,被明成祖處死。.
查看 士族 (中国)和紀綱
维新四公子
维新四公子,清光緒時的維新變法派人物,而且皆是當時的門閥公子。 一说为湖南巡撫陳寶箴之子陈三立、湖北巡撫譚繼洵之子谭嗣同、禮部侍郎徐致靖之子徐仁铸、兩廣總督陶方之之子陶葆廉。 又一说为陈三立、谭嗣同、福建巡撫丁日昌之子丁惠康、浙江提督吳長慶之子吴保初。.
瓯窑
瓯窑,指浙江省温州市一带的古瓷窑,有200多处窑址,广泛分布于温州市区和永嘉、乐清、瑞安、文成、泰顺等县市,多数集中在瓯江流域。上述瓷窑所产的瓷器亦称瓯窑,历史悠久,以青瓷为主,有胎白、淡釉的特点,装饰多用褐彩。.
查看 士族 (中国)和瓯窑
牛李党争
牛李党争(808年 - 846年) ,是唐末時,兩派士大夫結黨互相爭鬥排擠的事件。 唐朝末年宦官爭權,朝廷的士大夫中反对宦官的大都遭到排擠打击。依附宦官的又分为两派——以牛僧孺为首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首的李黨,這兩派官員互相倾軋,争吵不休,從唐憲宗時期開始,到唐宣宗時期才结束,將近四十年,歷史上把這次的黨爭命名為“牛李黨爭”。 牛李党争是唐朝末年士大夫争权的现象,唐文宗曾有“去河北賊易,去朝廷朋黨難”的感慨,牛李党争使本来腐朽衰落的唐朝走向灭亡。.
查看 士族 (中国)和牛李党争
目犍連
犍連(梵語:;巴利語:Moggallāna)也稱「大目犍連」、又譯作沒特伽羅、目犍蓮。簡稱為「目連」、「目蓮」。中國道教及民間傳說的創作故事 - 「目連救母」中的「目連」正是指此人。普遍認為說一切有部所傳《阿毘達磨法蘊足論》是其作品。.
查看 士族 (中国)和目犍連
白馬之禍
白馬之禍,又称白马驿之祸,是唐朝末期宣武節度使朱温杀害唐朝宦官與百官的一次事件。.
查看 士族 (中国)和白馬之禍
隋朝
隋朝(581年—619年)是中國歷史之中,上承南北朝、下啟唐朝的一個重要的朝代,史學家常把它和唐朝合稱隋唐高明士(2006年):《隋唐五代史》第一章〈導論-隋唐史的特質〉,第一節〈承先啟後的歷史地位〉,第3頁-第101頁。。隋朝源自581年隋文帝楊堅受禪建立隋朝,至619年王世充廢隋恭帝楊侗為止,國祚39年。楊堅屬於北周的胡漢關隴世家,於北周宣帝繼位後逐漸掌握周廷。幼年的北周靜帝即位後,身為外戚的楊堅控制朝政,先後平定尉遲迥、司馬消難等反楊叛軍。581年北周靜帝禪讓給楊堅,北周亡,楊堅定國號為「隋」《》、《》:楊堅的爵位是隨國公,依照慣例應將國號定為「隨」,但「隨」字的「辶」有忽走忽停不穩定的意思,於是他去掉「辶」,以「隋」這個新字作為王朝名。。依據五行相生的順序,北周的「木」德之後為「火」德,因此隋朝以火為德運並選取與火德對應的紅色為正色。隋文帝於587年廢除後梁,於589年隋滅陳之戰攻滅南朝陳,俘虜陳後主。隔年9月,控制嶺南地區的冼夫人歸附隋朝。至此,天下一統,隋朝結束了中國自魏晉南北朝以來的分裂局面,重新建立大一統的國家。 隋文帝總結歷朝興亡的原因,維護與農民的關係,調和統治集團內部的關係。這些使社會矛盾趨於緩和,經濟、文化得以迅速成長和繁華,開創出開皇之治。然而隋文帝晚年剛愎自用,提倡嚴苛重刑《隋書·刑法志》:「盜一錢以上棄市,三人共盜一瓜均死,事發即時行決」,因猜忌而大殺功臣《隋書·高祖紀》:「稽其亂亡之兆,起自高祖,成於煬帝,所由來遠矣」,國力開始衰退。隋文帝的次子楊廣爭奪長子楊勇的太子位獲勝。604年隋文帝去世,楊廣繼位,即隋煬帝。隋煬帝為了鞏固隋朝發展,興建許多大型建設,又東征西討,隋朝發展到極盛。然而隋煬帝好大喜功,嚴重耗費隋朝國力,其中又以三次東征高句麗為最甚,最後引發隋末民變。616年隋煬帝離開東都,前往江都(即今江蘇揚州)。618年宇文化及等人發動兵變,殺隋煬帝;隋恭帝楊侑禪讓李淵,李淵正式稱帝,建立唐朝;隔年,王世充擁立的隋恭帝楊侗也被廢,隋朝亡。隋末群雄割據的局面,最終也为唐朝所終結。 在政治制度方面,隋朝確立了影響後世深遠的三省六部制,以鞏固中央集權制度;制定出完整的科舉制度,以選拔優秀人才,弱化世族壟斷仕官的能力。另外還建立政事堂議事制度、監察制度、考績制度,這些都強化了政府機制,深刻影響到唐朝與後世的政治制度編輯部編輯(1992年):《中國文明史·隋唐五代史》第一章 〈多民族統一國家的重建與發展〉,1頁。在軍事上,繼續推行和改革府兵制;經濟上,一方面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減輕農民生產壓力,另一方面採取大索貌閱和輸籍制等清差戶口措施,以增加財政收入。這些政策成就了隋初的開皇之治。 為了鞏固隋朝發展,隋文帝與隋煬帝興建舉世聞名的隋唐大運河、隋長城、馳道以及大興城與東都洛陽。這些都提升了位於關中的隋廷對北方地區、關東地區與江南地區的掌控力,使隋朝各地的經濟、文化與人民能順利交流,還誕生出經濟重鎮江都(今揚州)。外交方面,隋朝的盛世也使得當時周邊國家和境內的少數民族如高昌、倭國、高句麗、新羅、百濟與內屬的東突厥等國都受隋朝文化與典章制度的影響,外交交流以日本的遣隋使最為著名。 隋朝結束自魏晉南北朝以來的分裂局面,奠定日後大唐盛世的基礎,對中國歷史的意義重大。隋朝的漢族已經不再是純漢族,很多胡漢混血改成漢姓。隋朝對於外族文化的接受度高,並與漢族文化融合,與唐朝合為中國歷史上較為開放的朝代。.
查看 士族 (中国)和隋朝
韩姓
韓姓是漢字姓氏,在《百家姓》中排第15。韓姓主要分佈於中國北方的河南、陝西、山西、甘肅、河北、遼寧等省,中國南方則以江蘇、安徽、浙江、湖北、福建等省為主。此外在朝鮮半島也有廣泛分布。.
查看 士族 (中国)和韩姓
韩国 (战国)
韓國是中國战国七雄之一,也作乾国,出自晉國宗室,姬姓。後世历史學家將韩、魏、赵、秦、楚、燕与齐合称战国七雄。韩国国土主要包括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初都平陽(今山西临汾),灭郑国后则迁新郑(今河南郑州新郑)。.
荀瑶
知瑤(知襄子)(),又稱智瑤(智襄子)、荀瑤、知伯瑤,春秋末年晉國四卿之一,知宣子之子,知瑤分別向韓康子、魏桓子、趙襄子三大夫勒索土地,只有趙氏不給,知瑤大怒,聯合韓、魏兩氏攻擊並擊敗趙襄子。趙襄子慌忙退守根據地晉陽,知瑤包圍並引晉水灌城二年之久。(前455年 - 前453年)在即將獲勝之際,卻因他的一席話導致了韓、魏兩氏的領導人倒戈,與趙氏聯合反攻知氏陣地,知瑤被擒並被殺,首級被趙襄子作成首爵,用以飲酒。智伯家族全部屠滅,所有的領地被韓、魏、趙三家所瓜分。.
查看 士族 (中国)和荀瑶
青樓
青樓,最早是指「帝王的宮殿」或「門閥豪貴的樓閣」,有時則作為豪門高戶的代稱。自唐宋以來成為妓院的代稱。.
查看 士族 (中国)和青樓
顏雲年
顏雲年(Gân Hûn-liân,),譜名燦慶,字雲年,號吟龍、騰北,以字行,生於清治臺灣臺北基隆堡瑞芳(今新北市瑞芳區),祖籍福建省泉州府安溪縣。日治時期的知名礦業家,基隆顏家成員,基隆顏家在他手中成為台灣五大家族之一。雲年喜附風雅,愛好吟詩,他曾任瀛桃竹聯吟會會長,也多次捐獻銀錢支持詩社。.
查看 士族 (中国)和顏雲年
袁绍
袁绍,字本初,汝南郡汝阳县(今河南省商水县)人。為东汉末年割據勢力之一,最盛時控有冀州、幽州、并州、青州等河朔四州,官至东汉大將軍,成為東漢末年最強盛的勢力諸侯,但在官渡之戰中慘敗給曹操後實力大損,隨後在倉亭之戰再度敗於曹操,不久悲憤而亡。.
查看 士族 (中国)和袁绍
袁术
袁术(),字公路,汝南郡汝陽縣(今河南商水)人,出身于官宦門閥,袁基、袁绍之弟。东汉末年的军阀,最初以南陽多數人口之地作為領地,其後趁乱世於淮南稱帝,却得不到支持,在位兩年半屡次兵败,最终吐血而死。.
查看 士族 (中国)和袁术
颍川郡
川郡 穎川郡,常訛誤成“潁川郡”,是中国秦朝至唐朝设置的一个郡,地处今天的河南省中部,因颍水流过境内而得名。 『說文解字注』 顈水。出潁川陽城乾山。東入淮。各本作乾山。韻會引作耿山。晉書音義引作陽城少室陽乾山。則兼用水經、漢志改說文也。爾雅音義引字林作陽城乾山。與今說文合。潁川以水名郡。字當從水。而漢碑郡名多從禾。葢漢時相習如此寫。 依據《說文解字》裡面的解釋,可見在漢代的時候就已經有書寫穎川的現象存在了。支持「穎川」的人認為,雖然穎川得名於潁水,但是潁水與穎川是不同的概念,潁水指的是潁水河流,穎川指的是河流兩岸廣闊的地帶。還舉例說明如舞陽縣、女陽縣等,都因㵲水、汝水而得名,卻不稱作㵲陽、汝陽(與現在的汝陽沒有關係)。並且漢代時候的石碑就有「穎」川的寫法了,所以郡望堂號為「穎川」不會錯。.
查看 士族 (中国)和颍川郡
袍哥会
袍哥会,即哥老会,与洪门(天地會)、青帮为清朝三大秘密结社,袍哥会的儀式、章程等,與洪门相當類似,袍哥会在清代初期的四川曾经是少部分人的秘密结社,后期与湘军裁卒关系密切,清末成為半公開的組織,在辛亥革命之后,它长期成为四川大多数成年男性都直接加入或间接受其控制的公开性组织。袍哥会对四川、重庆、湖南社会各方面都有极为重要的影响,这一特点是其他地区未有过的。邓小平的父亲邓文明就是四川袍哥会的成员。 在四川(以下四川均含重庆地区)的哥老会成员被称为袍哥,有两种解释,一说是取《诗经·无衣》:“与子同袍”之义,表示是同一袍色之哥弟;另一说是袍与胞谐音,表示有如同胞之哥弟。两种解释相差無幾。.
查看 士族 (中国)和袍哥会
飛錢
中國歷史上的一種匯票,是唐宪宗时代产生的一种汇兑制度,当时经济日益发展,铜钱数量不足,當時黃金、白銀流通量少,加上铜钱笨重携带不便,因而产生此种汇兑方式:商人在京城把钱交给诸军、诸節度使、诸道进奏院或者富豪門閥等單位,單位開立票券,商人可携券到其它地区的辦事處取钱。 这种汇兑方式减低了铜钱的需求,缓和钱币的不足,同时减轻了商人貿易時携带钱币的不便。由於飞钱輕便,又有一些官員或富豪的保證,在大額交易時,有些商人會直接使用飞钱,故飞钱是迄今为止已知最早的纸币雏形,比宋代交子要早两百年,到了宋代纸币才开始作为一种地方货币由政府在四川发行。.
查看 士族 (中国)和飛錢
馬偕
喬治·萊斯里·馬偕(George Leslie MacKay,),生於加拿大安大略省,醫師與長老教會牧師,於19世紀末期至台灣傳教與行醫,與馬雅各齊名。漢名叫偕叡理,在臺灣,一般人皆稱為「馬偕博士」或「偕牧師」。「寧願燒盡,不願朽壞」(Rather burn out, than rust out)讚賞馬偕的一生,他的座右銘為「攏是為基督」(All for Christ)。.
查看 士族 (中国)和馬偕
首崇满洲
首崇满洲,即保证满洲八旗在政治权利上的优势地位,是清朝的根本国策之一,基本上与王朝相始终,是清朝分层次的民族等级统治政策的一个体现,清代的各民族各階級集團序列中,以八旗滿洲地位最崇,蒙古次之,漢軍又次之,接下來是北方漢官、南方漢官,最後是漢民。首崇满洲是清朝統治者通過對滿洲部眾的精神整合與「國語騎射」傳統的張揚,實現對邊疆地區威服和結合的一項重要舉措,以及維繫「大一統」的政治格局的切實需要。 “首崇滿洲”和貶抑漢族的政策令滿族在政治、經濟、民事、司法各方面均享有各种特權,而包括漢族在內的各被統治民族則處於受歧視的不平等地位。隨著時間推移,這一不平等所導致的民族矛盾日趨尖銳。清順治帝曾標榜“朕不分滿漢,一體眷遇。”但在咸丰(1851-1861年)之前,清王朝都是以“首崇滿洲”原則為圭臬。官缺分滿漢,滿族官員可任漢缺,漢族官員卻不能任滿缺,同一職務如尚書、侍郎,滿族的權力大於漢族。滿族主要出任較高級别的官職,保證滿族在政府權力中占有絕對的優勢。據光緒《大清會典》,對內閣、軍機處、六部等15個中央機構所有的2303個缺額進行統計,滿官缺額占了總數的55.2%,《文史天地》2013年第9期。历代满清统治者在表面上反复宣扬满汉一体的政治口号,但实质上采用的却是“首崇满洲”的为政方针。他们从各个方面维持旗人集团的超国民地位,如在科举、入仕、升迁和政治待遇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满汉差异。这些政策虽导致了清朝社会形成满汉两极格局陳力《清初“首崇满洲”述论》。 而专门划给满人所任职官编制额缺的“满洲缺”,不仅授予满洲旗下的满洲人,也可授予八旗蒙古旗下的满洲人(因满洲人有编在蒙古旗下者),并不授予满洲旗下的蒙古旗人(满洲旗下编有蒙古人),说明是否属于满族,以原本是否属于满洲为准,而不是以编在满洲旗为准,而满洲人即使编在八旗汉军旗下,也是作为满人看待。但满族皇帝虽然否认汉军旗人属于满人,卻又有利用、笼络的一面,尤其是入关后会有以下考虑,就是为使大大少于汉族人的满族扩大、壮大,以巩固满族主体统治,而将汉人中接近满族、关系相对密近的汉军旗人笼络入满族之内,尤其是那些在入关前就归附满洲族的汉旗人。 亦有說法認為,古今中外的執政集團都不可能忽略其視為國本的執政基礎,清代的「首崇滿洲」與明朝的「首崇皇族」並無實質區別,清代旗漢被「圍牆」、「法律」、「社會緊張」和「自我認同」隔開,而明朝的統治集團一樣被「圍牆」與民眾隔開,且法律上擁有高度特權和限制,和民眾(如反明的李自成和張獻忠)有著殊死的緊張關係,同樣擁有強烈的自我認同,與清朝沒有分別 ,有學者認為上述說法沒有考慮到八旗具有的“民族性特征”,是走向了一种极端。亦有說法認為因旗民地位的不平等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滿族與其他民族間的差異,於是成為製造民族歧視與矛盾的淵藪之一。.
查看 士族 (中国)和首崇满洲
解縣
解縣是中國歷史上曾經存在的一個縣,位於今山西省西南部。 “解”這一地名始於先秦,《戰國策》赧王二十一年載“秦敗魏師於解”。漢置解縣,治所在今運城市臨猗縣臨晉鎮東南,屬河東郡。魏、晉因之。北魏、西魏,解縣先後更名安定縣、南解縣、綏化縣、虞鄉縣等。当时,知名的士族河东柳氏虽迁居外地,至隋唐仍以解县为故里,称河东解人。 唐武德元年(618年)複置解縣,治所在今運城市鹽湖區解州鎮,屬虞州。.
查看 士族 (中国)和解縣
許錫謙
許錫謙,臺灣花蓮人,二二八事件時,因發動反貪污示威,遭到國民黨政府設局謀殺。作家楊照的外祖父。.
查看 士族 (中国)和許錫謙
訓名
訓名,又稱學名。舊時世家、門閥的兒童,入學受教育時或會由父親、老師或其他長輩,取一個「訓名」,供老師稱呼,有別於小名、表字。如《紅樓夢》:「這薛公子學名薛蟠,表字文起。」《宋史》選舉志:「凡無官宗子應舉,初生則用乳名給據,既長則用訓名。」 有些人會沿用訓名作為本名,如「孫文」,「文」字即其訓名。也有另取本名的,如前中國共產黨領導人鄧小平訓名為希賢,中國國民黨領導人蔣介石訓名為志清。.
查看 士族 (中国)和訓名
骨品制度
骨品制度古代新羅社會實行的階級制度,將國人分為聖骨「純王族」、真骨「具王族血統的貴族」、頭骨、六頭品、五頭品、四頭品、三頭品、二頭品、一頭品八個等級,其中四頭品或以上為貴族,三頭品或以下為平民,根據不同等級分別制定出擔任官職的最高限度。 開始,王位的襲承只有最顯貴的聖骨血統家族才可選拔人選,因聖骨血統已斷絕,故由真骨出身的金春秋登上王位。同時,原來只賜予京師六部之內的門閥貴族的京位也可賜予地方家族,九世紀的張保皋出任京城相職便是一例。此時的京位和外位已無嚴格的本質區別。日本氏姓制是模仿它之后產生。 Category:朝鲜古代制度 Category:新羅.
查看 士族 (中国)和骨品制度
謝小娥傳
《謝小娥傳》是一篇唐傳奇,李公佐所著。敘述俠女謝小娥,父親與夫婿被強盜所殺,並託夢訴冤,小娥苦思報仇,終於李公佐的幫助下,為父、夫雪恨的故事。.
查看 士族 (中国)和謝小娥傳
謝朓樓
謝朓樓,又稱北望樓、疊嶂樓,是中國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的一座著名樓閣。江南四大名樓之一。 南北朝時門閥名士,陳郡謝氏的謝朓擔任宣城太守,在郡城之北的陵陽山修建一樓,稱「高齋」。《宣城縣志》记载:謝朓“视事高齋,吟啸自若,而郡亦治”。.
查看 士族 (中国)和謝朓樓
講述教學法
講述教學法是教學的一種形態,教師透過口述教導或介紹知識給學生,使其對某一主題的知識有所了解。講學的內容可依課程不同而有所差異,學校系統中的講學通常會包含語言、數學、科學、歷史、地理與社會學等基本項目,部份科目在講學外常會有實習課程,例如藝術或資訊科學。授課的講師通常會站在講台上對少則數名、大則數百名學生或聽眾演講。由於講學帶有教育性質,因此除了學校中的教師,政治人物的演說、神職人員的布道,甚至是銷售員的商品展示都可視為是講述教學的另一種形態。 作為教育體系的重要一環,講述教學法是現代各國學校系統中最普遍的教學方式,但也受到批評。批評者認為,講述教學是一種單向的交流,而不涉及聽眾與講師間的雙向溝通,因此缺乏主動學習的效果。然而目前各國高等教育仍普遍採取講述教學法作為教學的方式,因為如果想將知識傳播給最多的學生,講述教學是兼具經濟性與便利性的方法。除了教學以外,講述教學在其它場合中也是重要的環節。例如學術獎項頒發時,得主對自己成就的演講也可視為是講述教學的一種,而在學術會議上,講學也是促進學術交流的重要方式。.
象山王氏家族墓地
象山王氏家族墓地是东晋世族琅邪王氏、尚书右仆射王彬的家族墓地,位于今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幕府山西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1960年代起,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南京市博物馆先后此在发掘了11座墓葬,占地超过5万平方米。 该墓地11座墓葬的墓主分别为:.
豪門
豪門可以指:.
查看 士族 (中国)和豪門
財閥
財閥()通常指由某一家族的獨佔出資作為資本中心的大型綜合企業。 「財閥」一詞源自日本,約在西元1900年前後開始使用。最初是指某地的富豪,到了明治時代末期,漸漸不再限於某地,通指該富豪的家族。在現今的定義裡,財閥指某家族或者其擁有血緣關係的親戚所設立的母公司為中心,旗下擁有經營各式事業的子公司的企業集團。.
查看 士族 (中国)和財閥
費利克斯·尤蘇波夫
費利克斯·費利克蘇維奇·尤蘇波夫,蘇馬羅科夫-埃爾斯頓伯爵(Князь Фéликс Фéликсович Юсýпов, Граф Сумароков-Эльстон;Prince Felix Felixovich Yusupov, Count Sumarokov-Elston;),出身俄国鉅富門閥。 費利克斯之父则曾任莫斯科市长,其母為鞑靼貴族后裔。1914年,費利克斯娶沙皇尼古拉二世外甥女伊琳娜公主为妻,當時英俊的費利克斯與美豔伊琳娜之結縭,是一時佳話。 1916年12月,費利克斯與德米特里·巴甫洛维奇大公等眾多志士們刺殺了荒淫的國師拉斯普京,贏得時人的讚歎。俄國革命後,費利克斯攜妻子移居法國,終享天年,1967年病逝於巴黎,享壽八十。1970年伊琳娜病逝。.
贱民
賤民是指等级社会中社会地位低于普通人的特殊的社会阶层,一般不能和普通民众通婚。贱民往往和特殊的职业或者姓氏有关,在很多社会里贱民和奴隸制度有关。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等级制度和奴隶制度的废除,贱民制度也随之废除,对贱民的歧视也成为非法行为,甚至有的国家如印度还制定了对贱民的优待政策,但对贱民的歧视并没有完全消除,另外也產生了逆向歧視。賤民階級因為貧窮無法就學,導致教育程度低,社會道德感低落,常常淪為乞丐與娼妓或者犯罪者。為求改善賤民問題,孔子主張「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查看 士族 (中国)和贱民
超渡
超度,也稱超薦等,華人喪禮中,雅稱犯罪、人格淨化、浮屠犧牲、俗稱作功德、作功果等。超度是一種「喪事」的宗教儀式,是在佛教、道教、民間信仰中,以佈施僧侶、道士、念誦佛經、召請神佛等等行為,使祖先或亡靈彌補生前罪業,得到冥福、增加福報、減輕身處地獄、餓鬼等輪迴恶道的困擾等。有時還有破地獄的儀式,道士會帶親屬做一些動作仿效目蓮救母,象徵把亡者救出地獄。.
查看 士族 (中国)和超渡
趙襄子
趙襄子(),是中國春秋時期晉國趙氏的領袖,原名毋卹、無恤,春秋戰國之際晉國的大夫。生年不詳,任內與韓康子、魏桓子結盟,三家滅智,瓜分了正卿智伯所有食邑。卒於前443年。 卒諡襄,史稱趙襄子。 《史記》中所引趙襄子的紀年,在位為33年(前457至前425年)清華簡系年為前475年至443年。.
查看 士族 (中国)和趙襄子
蹴鞠
蹴鞠(,注音符號:ㄘㄨˋ ㄐㄩˊ),亦稱「蹋鞠」,翻译为现代汉语就是“踢球”,其中蹴是“踢”的意思,鞠是“球”。 蹴鞠是現代足球最早的形式,國際足球協會在2004年確認足球起源於中國山東。蹴鞠始於戰國時代,在唐朝開始盛行。.
查看 士族 (中国)和蹴鞠
黑社會
黑社會又稱幫派、黑暗聯盟、黑暗組織,在意大利稱為黑手黨,中國又稱為有組織犯罪集團,是自外於規範社會的組織,卻存在著內部獨有的社會規範,組織上通過秘密結社凝聚力量以為基本組成,以傳統人際關係和結誼為中堅,以社團利益相關者為核心的組織,這些組織集團更可以構建龐大的地下社會與政治力量。 黑社會不從事傳統生產營生方法,收入來源一般涉及暴力、色情和毒品等犯罪行為,行政當局對這些商業行為大多定為非法,不過組織通常可以透過法律漏洞的形式存續下去。黑社會各社團之間也經常為利益而展開暴力冲突,影響社會安寧。由於黑社會生存於規範社會之外,卻以規範社會為利基,這種影子政府的存於使各地政府均致力打擊以避免失去威信。有些黑社會勢力已經超過規範社會的政府,如果前者較有效率,後者會逐漸成為擺設。同時政府又會以種種方法與黑社會合作,兩者形成一個完整的社會,而黑社會是其陰暗面。其它组织,包括国家、军队、警察和公司——可能会使用有组织犯罪的方式来经营,但是他们的权利与前者正规的社会体制不同。一种倾向是将有组织犯罪与其它形式的犯罪分别开来,如白领犯罪、金融犯罪、政治犯罪、战争罪和叛国罪。这些分析目前还不清楚,在学术上依然存在争论。例如,在失敗国家中,由于暴力冲突或极度贫困,政府无法提供基本功能,如教育、安全、统御,黑社会、统御和战争此起彼伏。词汇黑手党议会(parliamentary mafiocracy)常被指代民主国家的政治、社会、经济体制被少数家族和经济寡头所控制。.
查看 士族 (中国)和黑社會
过继
过继,亦作過房、過嗣、立嗣(立繼及命繼),是传统宗族观念中的一种收養行为,主要目的出於「為宗」延續宗嗣,使祖先可繼續不受中斷地享有祭祀,故立男性繼承人而為之。又因考量祖先不受異類之奉祀,故也不許收養異姓為嗣。.
查看 士族 (中国)和过继
霸府
府,或稱霸府政治,乃指魏晉南北朝和五代十國時期勢力強大,並且擁有架空朝廷實力,最後篡位自立、終成帝業的藩王或權臣的府署宅第。語出自《晉書 ·孔愉丁潭等傳論》:「咸以篠簜之材,邀締構之運,策名霸府,騁足高衢。」《梁書 ·臧盾傳》: 「高祖平京邑,霸府建,引為驃騎刑獄參軍。.
查看 士族 (中国)和霸府
郡望
郡望,又称姓望或地望,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单位,望是指望族世家,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范围内的名门望族或该望族的发源地。 郡望始于魏晋时期,由于门阀制度的盛行,各个州郡都形成了一批公认的高门大姓氏,当时称为“士族”、“右姓”等,为标榜自己是某地的望族,他们特意在姓氏的前面标出自己家族所在的地域,显示贵族身份,显示与同姓氏其他人的区别。一个郡可以有多个望族,如陈郡有陈郡谢氏、陈郡袁氏等。同一姓氏,不同地区的家族,则使用各自的郡望,如崔氏有清河崔氏、博陵崔氏。唐朝时期,门阀制度衰落,而社会上仍多称郡望。同时,唐代流行以本姓氏最著名士族使用的郡望标榜个人或家族。至明代,籍贯方才彻底替代郡望。 毛汉光指出,士族是具有时间纵度的血缘单位,强调郡望以区别于其他家族,犹如一家百年老店强调金字招牌一般,郡望与士族相始终。.
查看 士族 (中国)和郡望
蘇燦
蘇燦,字花子、號乞兒,生卒年不詳,清朝後期拳師,廣東南海人,一說為湖南人,為「廣東十虎」之一。.
查看 士族 (中国)和蘇燦
阀阅
#重定向 士族 (中国).
查看 士族 (中国)和阀阅
開光點眼
開光點眼,多用在神像或者宗教藝術品上,乃是透過宗教儀式,請來神靈以靈力進入神像或宗教藝術品內。主其事者通常是僧侶或者道士,在臺灣,也常由民意代表、高級官員或者門閥聞人為之。其儀式大略是在念誦各種咒語或者吉祥話後,以硃砂筆點神像或藝品之上。.
查看 士族 (中国)和開光點眼
薛平貴
薛平貴,或作石平貴,中國戲曲與民間故事中的虛構人物,並非史實人物,在中國的各種戲劇中,《薛平貴》都是著名劇目。歌仔戲《薛平貴》的一段唱詞:「我身騎白馬走三關,改換素衣回中原,放下西涼無人管,一心只想王寶釧。」琅琅上口,通稱《我身騎白馬》。京剧也有著名折子戏《武家坡》:「一马离了西凉界,不由人一阵阵泪洒胸怀。青是山绿是水花花世界,薛平贵好一似孤雁归来。.
查看 士族 (中国)和薛平貴
門第
#重定向 士族 (中国).
查看 士族 (中国)和門第
藍高川
藍高川(),字貴如,臺灣屏東里港人,是日本統治時期的銀行家兼慈善家,曾任臺灣總督府評議會議員。里港藍家的成員,署廣州太守藍鼎元後裔。藍高川從事製糖,大量購買土地,種植甘蔗(土地範圍由屏東到高雄)、成為臺灣商工銀行(現第一商業銀行)創辦人之一,由臺灣日治時代起即是南臺灣一方門閥,與臺灣總督府、板橋林家、鹿港辜家都有交遊。與林熊徵、辜顯榮同受日本天皇之敘勳。另與許丙、顏雲年等皆為好友。.
查看 士族 (中国)和藍高川
门阀
#重定向 士族 (中国).
查看 士族 (中国)和门阀
门阀士族
#重定向 士族 (中国).
查看 士族 (中国)和门阀士族
门阀制度
#重定向 士族 (中国).
查看 士族 (中国)和门阀制度
葛洪
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人称葛仙翁,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是晋朝时代的陰陽家,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相傳《靈寶經》內中經文,為葛玄傳給鄭隱,鄭隱傳給葛洪,後轉傳予葛巢父。.
查看 士族 (中国)和葛洪
蔭襲
蔭襲,(蔭、--相通),又稱任子、门荫、荫补、世赏、日本稱蔭位(),朝鮮稱蔭敍(음서),即蔭襲制、蔭位制()蔭敍制(음서제),是律令制体制中依據高位者的位階對其子孫或弟、姪等近親幼輩授予一定位階的制度,是特權制度的一種,由此得來的位階叫做蔭階()。.
查看 士族 (中国)和蔭襲
臺北城
臺北府城(Tâi-pak Siânn/Tâi-pak Siâⁿ)是指臺灣在清治時代後期於臺北大稻埕與艋舺兩地之間所構築、面積達1.4平方公里的城廓,因為是臺北府所在,又稱為臺北府城,是清朝在臺灣最晚興建的城池。臺灣建省後,臺灣巡撫衙門、臺灣布政使司衙門等兩大行政機關皆設於此。有別於臺北城外的已開發聚落,城牆內的街區被稱為「城內」(Siânn-lāi)或「城中」,是臺北三市街之一;此稱呼也沿用至今,臺北市的「城內次分區」與昔日的城中區即以此取名。 這座用石材紮實建起的城池於光緒5年(1879年)研議規劃、光緒8年(1882年)開工,光緒10年(1884年)竣工。然而這座歷經多任清朝官員主持才建好的城池,真正存在的時間不到30年。進入日治時期後,臺北城開始遭到拆除,至明治37年(1904年)年底時,所有城牆與西門均遭拆卸,僅剩下五大城門中的四座。這四座城門現以「臺北府城—東門、南門、小南門、北門」名稱列為中華民國國定古蹟。2014年,適逢臺北建城130周年,臺北市政府於西門舊址北方、捷運西門站四號出口旁設置鋼構裝置藝術品「西門印象」,以重現昔日西門之意象。 雖然現今臺北城的城廓幾已不存,但原城內之街區仍延續建城當時的行政中心功能,無論是日治時期、還是現今,臺北城內一直都是臺灣許多重要政府機關與公共設施的所在地,今日臺灣的政治中樞博愛特區大部分範圍即落於此區域內。.
查看 士族 (中国)和臺北城
臺灣歷史
臺灣歷史,目前有明確文獻記載且能考證時間點者,目前可上溯至1582年7月一場因風擱淺於福爾摩沙的船難後分別由兩位西班牙人神父與一位葡萄牙人耶穌會士所寫關於在臺灣75天見聞的三篇文字記錄。至於臺灣本地的信史則大約從1624年荷兰進佔臺灣開始。但在文獻記載之前,臺灣早已有人類活動。距今3萬年前的臺東長濱文化是考古所知的臺灣最古文化。而較晚近的新石器時代,則有較多的考古遺跡,這些遺跡屬於南島語系民族。同時,臺灣因在南島語族活動範圍的最北邊,也被認為是南島民族在語言及遺傳上可能的發源地之一,亦是分布區域的最北端。 臺灣的地理位置介於中國大陸、日本與東南亞間,是各國船隻的停泊與貨物轉運站。在17世紀;臺灣中部有一超部落的大肚王國。而荷蘭及西班牙則分別在臺灣西南部及西北部進行殖民統治。之後荷蘭人將西班牙人驅逐,統治臺灣西部的大部分。1661年4月,鄭成功率兩萬五千名將士及數百艘戰艦進軍臺灣,迫使荷蘭在1662年2月1日簽約投降,南臺灣進入鄭式時期。在此期間漢人開始大量移入臺灣。1683年,鄭克塽歸順清朝,臺灣進入清治時期。 1894年,由於清日甲午戰爭的爆發。1895年大清帝國和日本在日本下關簽訂《马关条约》,將臺灣割讓予日本。之後,日本人以“殖民統治與資源開發”為開發臺灣之導向,同時進行如衛生、教育、法治、工商、基礎建設在內的多項建設。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戰敗。日本簽署的《降伏文書》中接受盟國的《波茨坦宣言》,等同於間接接受《開羅宣言》,而《開羅宣言》要求將臺灣、澎湖、滿州歸還予中華民國.
查看 士族 (中国)和臺灣歷史
金瓶掣籤
金瓶掣籤(),又称为金瓶掣簽和金瓶鑒別,乃是清朝乾隆帝所提出,訂於《欽定藏內善後章程二十九條》中,目的在用抽籤方式,以選定藏传佛教各大活佛的繼承人:轉世靈童。歷代達賴中,只有十世達賴、十一世達賴、十二世達賴由金瓶掣籤選定。.
查看 士族 (中国)和金瓶掣籤
長子繼承制
長子繼承制是指仅立嫡長子为继承人或長子有優先繼承權的制度。廣義的「長子」是指排行最長的子女,換言之長女也可能包括在內,狹義的則只包括兒子,女兒的繼承順序較兒子之後,甚至沒有繼承權。但在一些母系社會中則是由長女擁有優先繼承權。同时,长子继承制间接地将配偶排除在继承人之外。.
英國英語
英國英語(British English,简写:BrE、BE、en-GB),又稱英式英語,主要是指居住在不列顛群島上的英格蘭人的英語規則,為英國本土及英聯邦國家的官方語言。 英式英語並非為所有英國人認同。在某些非英格蘭地區,特別是蘇格蘭、威爾士與愛爾蘭,主張不同語言之共存。他們認為強行統一英語等於無理羞辱。然而,對於英格蘭人而言,他們認為不必將語言的進化看得太嚴肅。 歷史上,英語之所以世界通行,全都是因為大英帝國的勢力,且最有代表影響力的英國英語,又稱「英國腔」,但仍然有許多國家卻不這麼認為(特別是美國)。.
查看 士族 (中国)和英國英語
陰長生
長生,漢朝新野人,道教仙人,據說是漢朝孝和陰皇后的先人,雖生於門閥,但是長生喜愛道教的法術,不貪慕榮華富貴,並向著名方士馬鳴生學道。 馬鳴生役使陰長生,只叫他灑掃操作家務,不傳授法術,如是十幾年。當時馬門下十二弟子皆託詞離去,陰長生仍然不厭倦,行為更加恭敬。馬很感動,於是傳授其點土成金、長生不老的法術,也指導其煉丹。陰長生煉丹有成,長生不老,並以點土成金之術周濟天下貧苦。後陰長生帶著妻子與妻子家眷在酆都平都山羽化登天而去。 其所煉丹称“太清神丹”,著有《丹经》,人稱平都神丹真君。 相傳陰長生、王方平兩仙皆在酆都得道,以其姓氏,樹立「陰王」大纛,後人誤將「陰王」作「陰間之王」解釋,故造作一酆都鬼城。並以陰長生、王方平兩仙配祀酆都的主宰酆都大帝。.
查看 士族 (中国)和陰長生
陳之漢
陳之漢(),原名陳思翰,生於臺北蘆洲(今新北市蘆洲區),籍貫宜蘭,臺灣演員、部落客、網路名人、退伍志願役士官、企業家、運動員、健身教練、散打武術家(比賽連霸冠軍)、連鎖健身房成吉思汗健身俱樂部的創辦人兼執行長,人稱「館長」,另有綽號「飆捍」,自稱法號「覽教博啟天尊」。2017年遷居新北市林口區。.
查看 士族 (中国)和陳之漢
陳輝煌
陳輝煌(),原名輝,字耀廷,號東星,清臺灣宜蘭著名門閥士紳,開墾三星鄉一帶土地。因訓練民團,幫助清廷作戰,封為「游擊、加二品副將銜」,欽賜紅頂戴。.
查看 士族 (中国)和陳輝煌
陳進東
陳進東(),臺灣醫師、政治人物,宜蘭縣羅東鎮人,曾任羅東鎮民代表、宜蘭縣議會議長、宜蘭縣長。.
查看 士族 (中国)和陳進東
陳松勇
陳松勇(),出生於臺灣臺北市,臺灣男演員。.
查看 士族 (中国)和陳松勇
陳振光
陳振光,臺灣日治時期臺北州羅東郡羅東街(今日宜蘭縣羅東鎮)人,宜蘭著名門閥士紳,為欽加二品游擊陳輝煌之子。曾奉父命,為北管福祿派團體「羅東福蘭社」社長。振光螟蛉子陳進東曾任宜蘭縣議會議長、宜蘭縣長。.
查看 士族 (中国)和陳振光
陈国
陳,出 土金文資料作敶,是中國歷史上西周至春秋時代的一個媯(汉语拼音 guī 注音:ㄍㄨㄟ 廣東話:gwai1 读如“归”)姓諸侯國,是帝舜後裔,為三恪和春秋十二諸侯之一。建國君主為担任周文王的陶正一職(也就是掌管製作陶器的官),的遏父(又稱閼父)之子胡公满。根据胙土命氏的规定,赐命为陈氏,遂名陈滿,《說文解字》陳 段玉裁注在位60年,薨于公元前986年,谥號胡公,史稱陳胡公,為陳氏与胡氏的得姓始祖。周武王並將長女大姬嫁給他,備以三恪,奉祀舜帝《禮記·樂記》所述:“武王克殷及商,未及下車,封帝舜之後於陳。”。 陳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陽城關一帶),轄地最大时达十四座城邑,大致為現在的河南東部和安徽部分。從胡公受封至公元前479年,楚惠王殺陳湣公為止,陳國共歷二十五世,延續五百六十多年。陳亡後,陳的分支——仕齊的公子陳完的後裔於公元前386年取代了姜姓齊國,史稱田氏代齊。.
查看 士族 (中国)和陈国
陈郡袁氏
郡袁氏是一个以陈郡为郡望的世族,与汝南袁氏是为知名的袁姓世族。 出于东汉官员袁良之后。与其他袁姓类似,袁良碑文自叙出于胡公满之后。袁良孙袁滂官至司徒,曾孙袁涣后效忠曹魏,有传记传世。历魏晋南北朝,至唐朝,袁姓者多自称为陈郡袁氏。袁涣为扶乐县人,曾孙袁瓌为阳夏县人,盖因西晋时废扶乐县之故。故后世陈郡袁氏者,称陈郡阳夏县人;東晉史學家、文學家袁宏為其後。 由于与汝南袁氏的先祖袁良同名,历代多有混淆。北宋时编撰的《新唐书》将两位袁良混为一人,至今仍有错误流传。.
查看 士族 (中国)和陈郡袁氏
陇西李氏
陇西李氏,是中国歷史的中古时代一个以陇西郡为郡望的李姓家族。崛起于魏晋。南北朝时,是北方最为显赫士族之一。其后,因唐朝皇族属陇西李氏而备受推崇,唐《姓氏谱》载“李氏凡十三望,以陇西为第一”。到南宋郑樵编写《通志》时,“言李者称陇西”。.
查看 士族 (中国)和陇西李氏
暴发户
暴发户(Parvenu),也称为新贵(Nouveau riche,New Money),指一个人在短時間內就取得了可观的财富。通常情况下,被冠以暴发户称号的人之前往往都处于一个较低的社会阶层,他们获得的财富赋予了他们以前不敢奢望的商品或奢侈生活。这个词有时也可以用作嘲讽等贬义修辞,来描述那些缺乏经验的暴发户,用以区别经历世代的豪门世家。.
查看 士族 (中国)和暴发户
暗杀事件列表
* Category:歷史相關列表.
掃墓
掃墓,是中國人的傳統習俗,閩南人稱掃墓(sàu-bōng)、--紙(kuì-tsuá)、探墓厝(thàm-bōng-tshù),如有攜帶三牲等供品,才稱作「培墓」(puē-bōng)。客家人則呼為掛紙(koa-chṳ́)、福州民系云為硩紙或軋紙(dák-cāi,dák為壓之意)、廣東人言為拜山(baai3-saan1)、行青(hong4-cing1)。掃墓是維護、修整祖先墳墓及其環境的祭祖活動,用意在慎終追遠、思念祖先,同時亦能聯絡族人,有子孫團聚的意味。中國最早的春祭在寒食節,後來改為在清明節,現在北方部分地區仍然在寒食節祭祖,部份地區亦有在春分、上巳和秋分、重陽掃墓者。.
查看 士族 (中国)和掃墓
林烈堂
林烈堂(),名朝璣,字烈堂,號少儀。為霧峰林家頂厝領導人物,林文鳳(儀卿)長男、林獻堂之堂兄。 烈堂個性爽朗豪邁,熱心公益,尤其慈善、教育,曾任臺中廳參事、州市協議會員,亦增參與包括製麻、樟腦,以及華南銀行、工商銀行(第一銀行)等家企業的經營。 1914年9月,與堂弟林獻堂商議辦校,於是向時任台灣總督的佐久間左馬太提出申請,11月,總督府以「自籌經費與校地」為條件,准許設校。林烈堂便捐出台中市新高町百十八番地土地15,000坪,並召集辜顯榮、吳德功、蔡蓮舫、林熊徵等中北部門閥士紳17人,在數月間募得248,820元經費,創立「公立臺中中學校」(今國立臺中第一高級中學),並在五位創立委員中擔任委員長。 1936年4月27日,又與張煥珪、林耀庭、林澄坡、郭頂順等人,邀集日人創辦「臺中州私立臺中商業專修學校」,即今臺中市私立新民高級中學。並於1936年4月至1941年3月、1945年11月至1947年9月間,分別擔任該校首理事長、董事長。.
查看 士族 (中国)和林烈堂
林氏貞孝坊
林氏貞孝坊是一座豎立於臺灣臺中大甲的清代貞節牌坊。該牌坊乃為表彰淡水廳大甲街地方人士余榮長之妻林春娘(文獻多記為「春娘」,而「娘」字為舊時對單名婦女之通稱,故其人原名應為「林春」,而櫟社詩人蔡子昭所撰碑記即寫有「諱春」二字)之貞孝事蹟,而興建於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之紀念性建築物。 民國七十四年(1985年)8月19日,此牌坊經中華民國內政部指定為臺中縣三級古蹟。 此外,林春娘在當地除貞孝事蹟外更有禱雨事蹟,並被當地居民奉為「貞節媽」,還有神像供奉於大甲鎮瀾宮之內,成為「大甲三神」之一。.
楊修
楊修(),字德祖,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東)人,袁術外甥,太尉楊彪之子,出身高門士族。.
查看 士族 (中国)和楊修
楊嗣昌
楊嗣昌(),字文弱,號字微。明末政治、軍事人物,湖廣武陵(今湖南常德)人,出身門閥,祖父楊時芳乃武陵名士,父親楊鶴以督軍著世,嗣昌為人雅好文藝,博聞強記、有辯才、文筆,與名流袁宏道、袁中道、鍾惺等來往。亦喜軍事,設「四正六隅」之策以滅流寇,一度頗有成效,後流寇復起,李自成烹殺福王朱常洵,張獻忠焚殺襄王朱翊銘,嗣昌憂悸以病卒,追赠太子太保。葬桃源金厂溪。.
查看 士族 (中国)和楊嗣昌
楊肇嘉
楊肇嘉(),台灣政治人物、社會運動家,臺中清水人。楊肇嘉為知名門閥士紳,投身台灣民族運動,鼓吹地方自治,多次被日本政府「關切」。其為人急公好義,於日治時期助成無數台灣青年,如獎勵青年畫家(如幫助李石樵參加「帝展」)、資助飛行家、鼓勵文學青年翻譯《紅樓夢》等。中華民國政府播遷來台後,擔任臺灣省政府民政廳長,1962年起擔任總統府國策顧問。.
查看 士族 (中国)和楊肇嘉
武周
武周(684年或690年-705年),是武則天建立的王朝。武則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獲普遍承認的女皇帝,前后正式掌权二十一年,也是武周朝唯一的皇帝。 武周仍然袭用唐制,武则天既是唐高宗的皇后,又是两个唐朝皇帝的生母,死前讓其三子廬陵王唐中宗復辟(继承其父唐高宗的皇位),恢复唐朝,並自詔去帝號,以唐朝皇后身份 (則天大聖皇后) 葬于乾陵,故此历史上一般把武周不會視作獨立的朝代,惯例上把武周计入唐朝帝系,武周时期计入唐朝统治年数。.
查看 士族 (中国)和武周
武狀元蘇乞兒
是一部1992年的香港電影,由陳嘉上導演,周星馳、張敏、吳孟達主演。.
武臣政權
武臣政權,又稱武人政權,指的是高麗王朝在1170年(高麗明宗元年)至1270年(高麗元宗十一年)期間由武臣建立的政權。在這段時期裡,武臣掌握了高麗王朝的朝政,國王形同傀儡。這段時期被稱為武人時代(무인시대)。.
查看 士族 (中国)和武臣政權
殷海光
殷海光(),本名殷福生,是一位生於湖北黃岡的學者,曾任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為臺灣戒嚴時期的自由主義代表人物,亦是被國民黨政權打壓學者中之代表人物。.
查看 士族 (中国)和殷海光
氏族志
《氏族志》,是唐太宗時代排定門閥世家地位高低的典籍,贞观十二年高士廉等修成。.
查看 士族 (中国)和氏族志
江南
江南,意为長江以南地區。现在狭义上指代长江以南钱塘江以北的浙北,苏南及上海地区。也就是无锡、苏州、南京、松江、上海、常州、镇江、嘉兴、湖州、杭州等。其中南京只包含现在长江以南的南京,杭州包含现在钱塘江以北的杭州。长江以北的六合、浦口不算狭义上的江南,钱塘江以南的萧山、绍兴、宁波也不算狭义上的江南。现代广义上有时会把长江以北的“扬州”,钱塘江以南的“萧山、绍兴、宁波", 安徽的“古徽州地区”以及江西东北部算在内。 江南屬漢族地区,在先秦時代被中原諸國称为南蛮、百越,江南古代的南京由於做過十朝的古都,以及杭州做過南宋的首都,許多北方世家大族南迁,江南成为一个文教发达、美丽富庶的地区。 在先秦时期已经存在江南的说法。《吴越春秋》:“周元王使人赐勾践,已受命号去,还江南”。 《尔雅·释地篇第九》写道:“江南曰扬州。”“江南”在成书于秦、汉以前的古籍之中属于扬州之地 在先秦时期也有其他关于江南的说法。《史记·秦本纪》中亦載:“秦昭襄王三十年,蜀守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这里的江南指的是现今湖南全境和湖北南部部分地区。钱大昕以為《项羽本纪》云“江东虽小,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中的“江东”,那时的“江东”是现在江南的一部分。。王莽时曾改夷道县为江南县,是今日湖北宜都。《后汉书·刘表传》载“江南宗贼大盛……唯江夏贼张庄、陈坐拥兵据襄阳城,表使越与庞季往譬之,及降。江南悉平”。.
查看 士族 (中国)和江南
汉姓
汉姓,指的是汉民族以及采用汉族姓氏或汉族风格的姓氏(漢化的姓氏)的其他周边民族(如朝鮮族、京族等)的姓。汉姓一般由一个汉字组成(單姓),也有少部分以两个或以上汉字组成(複姓)。汉民族的传统姓名系统(汉名)中包括氏、姓、名、字、号等,但現在一般人只有姓與名,部分人或會使用化名、筆名、網名等。.
查看 士族 (中国)和汉姓
河东柳氏
河东柳氏,是中国古代一个以河东郡为郡望的柳姓士族,与河东裴氏、河东薛氏并称“河东三著姓”,属于关中郡姓。 《元和姓纂》所记,秦灭六国,柳氏迁于河东郡。秦末,柳安居于解县,为河东柳氏始祖。故后世子孙以解县为故里,称河东郡解县人。汉晋之际,为地方豪族。永嘉之乱,衣冠南渡。河东柳氏虽渡江甚晚,仍为南朝一流士族。柳元景、柳世隆叔侄二人被认为是确立河东柳氏在南朝地位的关键人物。.
查看 士族 (中国)和河东柳氏
泰山羊氏
泰山羊氏,亦稱太山羊氏,是中國古代泰山郡的一个羊姓士族,自東漢至魏晉南北朝一直活躍於政治及軍事舞台。.
查看 士族 (中国)和泰山羊氏
法主真君
法主真君,全稱為都天蕩魔監雷御史張聖法主真君,封嘉惠大化普濟真人,簡稱為法主聖君、都天聖君等,俗稱法主公,客家人稱法師公、張法主、張聖君、張聖者。佛教化的道教閭山派所祭祀的神祇,亦有人將祂歸類於道教正一派,有雷神、監察神的性格。法主公信仰,流行於福建福州、泉州、漳州,廣東潮州、梅州等地,此信仰尤其流行於泉州安溪族群聚集處。17世紀後,渡臺的安溪茶商,將法主真君香火帶入臺北,法主真君信仰,遂成為流行的臺灣民間信仰之一。由於臺北地區安溪人甚眾,全臺以大臺北地區最為盛行,其中以臺北法主公廟最為著名,高雄市美濃區則是客家族群信奉法主真君的主要地域。馬來西亞泉州永春裔華人也奉爲鄉土神,其移民聚會所永春會館也作祭祀場所。.
查看 士族 (中国)和法主真君
泉州市
泉州市(ipa)位于中華人民共和國福建省,是闻名海内外的国际花园城市,是福建省经济、文化中心,是中国三大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之一,是海峡西岸经济区五大中心城市之一,经济总量连续19年居福建省首位。 泉州,简称泉或鲤,又称刺桐城、清源、溫陵,地处福建東南沿海,与台湾隔海相望,是闽东南沿海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点,為第一批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泉州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世界宗教博物馆,中国首届东亚文化之都,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 泉州是中国著名的侨乡祖籍地,同时泉州也是闽南文化的发源地与发祥地,闽南文化保护的核心区与富集区,历史文化深厚、名胜古迹众多,有“海滨邹鲁”、“光明之城”的美誉。 泉州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宋元时期泉州港被中世纪世界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誉为“世界第一大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齐名。2013年8月26日泉州被国家文化部评为首届中国东亚文化之都,与日本横滨、韩国光州齐名。 泉州民营经济发达,素有“中国品牌之都”、“民营特区”之称,拥有国家驰名商标数目居全国地级市首位。「爱拚才会赢」是泉州的城市精神。泉州是中國东南沿海重要的商贸港口城市,泉州港是中国规模亿吨以上的重要大港。2015年,作为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一部分,泉州被定位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2015年7月,中国工程院把泉州市作为“中国制造2025”唯一的地方样板和实践范例。.
查看 士族 (中国)和泉州市
洪门
洪門,又稱天地會,与袍哥会、青帮为清朝三大秘密结社,主要活动于華南,以福建、广东、湖廣等地區更盛。有時史學家所謂的洪门一詞,代表了一切反清的祕密會社,如青幫、理教等。後來演變成名称不一的多個地下社團或會黨,並隨著華僑移民南洋而傳播東南亞。 1840年代鴉片戰爭後,廣東幫會會眾借洪門之名反對地方政府。原本就是互不統屬、各有不同宗旨的社團,因為同一理由互相合作,對外宣傳,吸引新會眾,實屬发动民变的社團組織,如像歷史上白蓮教所发动民間組織的社團民变一樣。洪门也協助了太平天国,幼天王洪天贵福逃亡途中的护军就是广东洪门。 清末時,革命黨亦為了推翻滿清需要,而參與其中,及至1911年中華民國肇建後,不少「天地會」、「三合會」成員均有國軍身份。1949年後,香港三合會組織的兩大龍頭大佬皆有中華民國國軍將領軍階。.
查看 士族 (中国)和洪门
涿郡趙氏
涿郡趙氏是一个以涿郡为郡望的士族。 趙姓是中國的大姓。根據史書的記載,趙姓的血緣祖先是上古時期的五帝之一的少昊,傳說,颛顼的孙女女修因吞了玄鳥卵而生了大业。大业的后裔造父因善於車馬,深得周穆王的賞識,又兼他在平定徐偃王叛亂中及時駕車帶周穆王回京,周穆王就賜造父趙城 (今山西洪洞縣趙城鎮) 作為封邑。造父的後代子孫以封邑趙城作為趙姓。 到了春秋時期,趙、魏、韓三家共為晉國的權臣。晉國末年,趙、魏、韓三家分晉,並得到天子周威烈王認可與冊封,分別為趙國、魏國和韓國。趙國為戰國七雄之一。後為秦國所滅。 自從趙國亡國後,趙姓後人分為兩派:一系是代王趙嘉後人,被秦始皇封往天水郡的天水趙氏,另一系是幽繆王趙遷的後人,被秦始皇流徙至房陵的涿郡趙氏。幽繆王趙遷被流放到房陵(今湖北房縣)後,終日鬱鬱寡歡,數年後病逝於此。伴隨遷來此處的趙國宗室及大臣和侍從都安頓於此。最後形成涿郡趙氏。西漢時,涿郡趙氏自房陵遷居涿郡中分立河間郡,蠡吾屬河間,涿郡趙氏故又稱河間趙氏。.
查看 士族 (中国)和涿郡趙氏
清明
清明,是華人四大節日之一、農曆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節與新春、端午節、中秋節,是指華人傳統會一家團聚共度的四個節日,故稱華人四大節日。另外,就祭祖而言,除、清、盂、九四節也是中華傳統節日裏的「祭祖四大節」,每年陽曆4月5日前后太阳到达黃經15°时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因此,清明節總是在公曆4月4日、4月5日、4月6日三天中的一天。《岁时百问》中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曆書》:「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由於清明節是根據節氣而定的,故清明是少數與西曆大致吻合的中國傳統節日。.
查看 士族 (中国)和清明
滿福周
滿福周,河東人,明初政治人物,官至浙江左布政使。 少時號稱神童,四書過目不忘,童子試往往掄元,元朝末年,攜姪滿正得歸附朱元璋,在幕府擔任書記,明朝建國後,洪武四年,官至浙江左布政使,七年後因為眼疾辭退,隱居於山東,在山東設私塾授徒為生,教授五經,當地門閥敬重之,在章丘建造別墅為他養老,得以善終。 姪滿正得。.
查看 士族 (中国)和滿福周
漢族人名
汉族人名多由姓和名组成,以漢字表示。漢族及部分少数民族直接用汉字进行取名,其他民族的姓名則音譯為漢字表示,也有些為自己另取漢名。名字与姓氏一起构成了汉族人的姓名。另外,汉族人除了有名字以外,以前的人还经常有字。在中国传统禮儀上,通常僅直系長輩可喚人之「名」,平輩或晚輩稱字不稱名,即使是帝王君主除非是正式場合,否則平時對臣子亦稱字,若稱名則較為輕蔑,甚至是意指其人有罪。.
查看 士族 (中国)和漢族人名
朝鮮王朝家族制度
朝鮮王朝最基本社會單位是家族,由有父系血緣關係的家庭組成,再上就是家門。朝鮮王朝的儒家政教理念體驗在家族制度上,因此《朱子家禮》在朝鮮王朝家庭行事格式受大力提倡。不孝與謀反一樣是大罪。 家長是家庭的總指揮,家族一切扶养,分家。子女婚事由他们負责,文件也要家長簽署才可作實。他們權力很大,家長除了謀反外任何告發行為一律作反亂處置。家族內強調絕對服從的精神。他们权威由國家保证。 婚姻方面,門閥的兩班男子不能娶中人以下女子(常民、白丁、賤民)為正室,地位較高的男子可納地位較低的女子為妾,地位較低的男子如娶地位較高的女子為妻則犯上誘拐罪,婚姻亦無效。同姓(同本貫)不婚,也不鼓勵女性再婚,再婚女性的子女,一律視為庶人,不得參加科舉大科。嫡庶分明,不但在財產分配不同,實際地位也有差異,根據從母法,只有兩班嫡子女可繼承父親兩班身份,也只有嫡子才可參加科舉大科。兩班與良妾(中人、常民出身的妾)所生之庶子女為中人,賤妾(白丁、賤民出身的妾)所生的庶子女則繼承母親的身份。庶子只能參加科舉雜科,不可參加大科,到十六世纪后开始重視编族谱与建宗廟。 喪葬方面最初平民父母死守喪百日,兩班三年,後一律定為三年。.
戴潮春
戴潮春()表字萬生,臺灣府彰化四張犁莊人(今台中市北屯區四張犁),祖籍福建漳州府龍溪縣,台灣清治時期戴潮春反清事件領袖。.
查看 士族 (中国)和戴潮春
日本人名
在日本的人名,或是姓名,又稱和名,由家族姓氏(名字,みょうじ,苗字,又稱氏),以及個人名字(名前,なまえ)組成。一般由一至四個漢字所組成,最多的有九个汉字。在日語和漢語中,姓氏在前,名字在後;使用西方語言或轉寫成拉丁字母時,大多依西方慣例,名字在前,姓氏在後。 日语中氏一词,在歷史上,指的是氏族(氏名),包括了源氏、平氏和藤原氏等日本氏族,也就是古时曾掌握过政权的氏族。在現代日本民法中,氏代表了某個人的家族姓氏。.
查看 士族 (中国)和日本人名
日本國王
日本國王是日本掌握政權者(尤其是武家政權的統治者)在中世紀和近世時期在外交上使用的稱號。 室町幕府將軍足利義滿接受了明朝「日本國王」的封號後,日本國王成為室町幕府將軍的外交稱謂。江戶幕府的將軍則多自稱「日本國大君」。.
查看 士族 (中国)和日本國王
懸崖邊的貴族
《悬崖边的贵族》(中國大陸譯名:《悬崖边的贵族——蒋友柏:蒋家王朝的另一种表达》),是蒋友柏的传记性质的文学作品,记录蒋友柏所见所闻所想。该书以蒋家后人的视角、全景式的描写,记录蒋中正家族的历史和台湾30年历史。该书在两岸大卖,成为畅销书,“悬崖边的贵族”也成为常用中文词汇,描述显赫大家族后人。.
扶风窦氏
扶风窦氏是自东汉兴起,以扶风郡为郡望的世族,后逐渐成为窦姓最为知名的世族。至南北朝时,与其它姓氏类似,窦姓者多以扶风窦氏自居。扶风窦氏者,多称扶风郡平陵县(在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北)人,极少数称扶风郡槐里县(在今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境)人。.
查看 士族 (中国)和扶风窦氏
晉朝行政區劃
晉朝承襲曹魏領土,統一後領有孫吳疆域。疆域北至山西、河北及遼東,與南匈奴、鮮卑及高句麗相鄰;東至海;南至交州(今越南北部);西至甘肅、雲南,與河西鮮卑、羌及氐相鄰。 西晉政區制度承襲東漢末期的制度,為州郡縣三級制。於三國曹魏時期有司、豫、兗、青、徐、冀、幽、--、雍、涼、荊、揚十二州,滅蜀漢後分益州置梁州。265年西晉代曹魏後,分雍、涼、梁三州之地設秦州,後分益州地設寧州,後分幽州地設平州。280年滅孫吳後得荊、揚、交、廣四州,並將荊、揚兩州與原曹魏荊、揚兩州合併,共十九州。秦州、寧州曾經廢止,後來復置。291年分荊、揚州地設江州,307年分荊、江州地設湘州,至此共二十一州。州以下分郡、王國。晉武帝防止野心世族篡位,制定分封制,依人口多寡封國諸王,有大國、次國、小國三種類型(詳見晉朝藩王列表)。但諸王僅得租稅,王國如同郡縣。諸王的軍權,主要來自鎮守之地。郡、王國以下為縣。縣大者置令,小者置長。至於公國、侯國,其地位同縣。 東晉政區襲承西晉,也是實行州郡縣三級制。但是其州郡越分越多,轄區縮小。西晉末年,大量流民南渡。東晉朝廷為了安撫僑民及僑姓世族,以原籍州郡縣名寄治別處,而無實地,此即僑州郡縣。等到安定後實施土斷,使其州郡領有實地,戶籍和賦役與一般州郡縣相同。 東晉政區隨其疆域的變化而有增減。由於外族入侵與晉軍北伐,北疆時常變動;四川先後出現成漢、譙蜀等國;東南疆域大致固定。晉元帝時期,石勒入侵,北疆只剩淮南江陵一帶。成漢佔據四川,於347年被桓溫滅。桓溫發動三次北伐,一度收復山東及河南地區,後敗於前燕而止。前秦屢次入侵東晉領土,此時東晉僅剩揚、荊、江、廣、交、豫、徐、兗、益、寧七州,及兗、青、冀、司、幽、--、益等僑州,共十五州。383年淝水之戰,前秦慘敗。隔年謝玄北伐,成功收復黃河、秦嶺以南地區。之後東晉內亂,桓玄篡位,譙蜀獨立,疆域萎縮。劉裕崛起後攻滅譙蜀並發動兩次北伐,收復四川、山東、河南及關中地區。然而劉裕因故返京,將領內亂,夏人入侵,關中得而復失。此時東晉領有揚、北徐、豫、江、北青、司、荊、北雍、東益、寧、交、廣、北--、北冀、梁、徐、北兗等十七州,及幽、冀、東秦、青、--、兗、秦、雍等僑州,共二十五州。.
亦称为 門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