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97 关系: 努尔哈赤,劉安 (明將領),劉球,南宫,南河沿大街,協和門,后宫 (电视剧),吳克忠,吳克勤,吳瑾,大同之战,太上皇,太上皇后,夺门之变,外交部街,姚銑 (永樂進士),孟玘,孝翼皇太后,孝莊睿皇后,孝肅皇后,孝淵景皇后,孫祥 (正統進士),孫鏜,宣宗廢后,宦官,宋琰,尹鋐,尹昌,上下五千年,丁鉉,严嵩,中國太上皇列表,中國皇儲列表,中國歷代亂世,中国历史,中国历史年表,中国战争列表,东亚史,七月初八,万宸妃,也先,乌拉,于少保萃忠全傳,于谦,于谦墓,亦失哈,京师保卫战,井源,张家口市,伯颜帖木儿,... 扩展索引 (147 更多) »
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a ;1559年-1626年9月30日),爱新觉罗氏,出身建州左卫都指挥使世家旁系,祖父觉昌安被明朝授予都指挥使,父亲塔克世为觉昌安第四子,努爾哈赤是嫡長子,宣皇后喜塔喇氏所出。努尔哈赤少年时曾以采人参为生,常到抚顺关马市进行贸易活动。后因父祖被明朝误杀,努尔哈赤遂以先人留下的“十三副遗甲”起兵复仇,开始了其建国称汗、征战一生之路。他先后征服了建州女真其他势力、海西女真诸部和部分野人女真部族,大体上统一女真。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天命汗,建立后金,两年后誓师伐明,后金军在四年间接连攻占抚顺、清河、开原、铁岭、沈阳、辽阳、广宁等地,并迁都沈阳。 由于努尔哈赤是后金的创建者、清朝的主要奠基人,所以其继承人皇太极在改号称帝后追尊其为太祖武皇帝,康熙元年又改为太祖高皇帝(a)。正因如此,努尔哈赤虽然没有亲自建立清朝,却仍有“清朝第一帝”之称。努尔哈赤也是八旗制度的创建者,他将来源于女真诸部的松散力量凝聚在八旗制度之下。努尔哈赤还令手下大臣、学者根据蒙古字母创制文字来拼读女真语(满语),解决了当时女真人(满洲人)书面交流只能使用蒙古文或汉文所带来的诸多不便。努尔哈赤善于组织、长于用兵,一生少有败绩,且常有以少胜多、以弱克强之战,其进兵辽东时期所采用的屠杀和奴役人民的严酷手段给辽民带来了深重的磨难。.
查看 土木之变和努尔哈赤
劉安 (明將領)
劉安,南京淮安府宿遷縣(今江蘇省宿遷縣),明朝軍事將領、寧遠侯。 劉安繼承其父劉榮伯爵爵位,正統十四年,與郭登鎮守大同。當時明朝在土木之變中戰敗,明英宗被俘。也先持明英宗到城下,請郭登出見,郭登不肯。劉安出見,在英宗面前伏地而哭。明景帝得知后,降敕切責。劉安馳至京師,稱奉上皇命來告敵情,并稱自己被封為侯爵。群臣聽後紛紛交相彈劾,於是下詔論死。恰逢當時京師戒嚴,劉安被釋放并擔任總兵官,京師保衛戰中負責鎮守東直門。保衛戰獲勝后,劉安晋升為都督同知,守備白羊口,恢復伯爵爵位。明英宗發動奪門之變后,再封其寧遠侯,并世襲,再增俸祿三百石。曹石之亂時,劉安受傷,加封為太子少傅。成化年間去世,贈嶧國公,謚忠僖。.
劉球
劉球(),字廷振。江西承宣布政使司吉安府安福縣人。明朝官員。.
查看 土木之变和劉球
南宫
南宫可能指以下其中一項:.
查看 土木之变和南宫
南河沿大街
南河沿大街是位于中国北京市东城区西部的一条大街。北京地名典,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第73页.
查看 土木之变和南河沿大街
協和門
協和門,位于紫禁城外朝中路、太和门东侧廊庑正中。.
查看 土木之变和協和門
后宫 (电视剧)
《后宫》(The Emperor's Harem,又名:好女春华)由拉风娱乐制作发行。是一部以明憲宗時代后宫为题材的电视剧,主線著重於萬貴妃等後宮女性的爭鬥,同時融合西廠、鄖陽民變等時代背景。其中多數劇情和角色為杜撰,並非史實。2011年1月即已开始在横店影视城三个月的拍摄,9月30日在青海玉樹新聞頻道首播,11月6日浙江卫视上星首播。.
吳克忠
吳克忠(),原名答蘭,吳允誠之子,蒙古人,明朝軍事將領。 吳克忠早年隨父歸附明朝,后屢次與父參與明成祖北征。吳允誠去世后,明成祖改其名為克忠,并襲其父恭順伯爵位,跟從北征。洪熙元年,晋為恭順侯,充副總兵巡邊。正統九年,統兵出喜峰口,征兀良哈,有功,加太子太保。土木之變時,其與弟吳克勤俱歿於陣,其贈邠國公,謚忠勇。.
查看 土木之变和吳克忠
吳克勤
吳克勤(),吳允誠三子,蒙古人,明朝軍事將領。 吳克勤早年隨父、兄吳克忠歸附明朝,后屢次與父參與明成祖北征。土木之變時,其與兄吳克忠俱歿於陣,其贈遵化伯,謚僖敏。有一子吳瑾。.
查看 土木之变和吳克勤
吳瑾
吳瑾(),吳允誠之孫、吳克勤之子,蒙古人,明朝軍事將領、封恭順侯。 吳瑾為吳克勤之子,在土木堡之變中被擒,后逃跑回明朝。明英宗曾派吳瑾鎮守甘肅,其辭曰:“臣是外族人,若用臣鎮守邊疆,恐怕外族會輕視中國(認為中國沒有人才)。”英宗認為很對,於是收回成命。 曹石之變時,吳瑾與從弟吳琮聽聞兵變,於是在長安門鎮守,曹欽在無法攻入時,遂縱火。吳瑾率眾力戰而亡。后贈涼國公,謚忠壯,予世券。.
查看 土木之变和吳瑾
大同之战
大同之战是指中国明朝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朝同瓦刺蒙古部落在山西大同的一场军事斗争。.
查看 土木之变和大同之战
太上皇
太上皇,簡稱上皇,是东亚国家於實行君主制時期,一種給予退位皇帝或當朝皇帝在世父親的頭銜,通常給予的對象是在世但已内禅的皇帝,且退位皇帝和現任皇帝係同一政權的元首。.
查看 土木之变和太上皇
太上皇后
太上皇后,是太上皇正妻的称号,因夫君在世,為有所區別而不稱皇太后。也有部分太上皇的正妻被加封为皇太后,或在“皇后”前加上徽号。详见太后。.
查看 土木之变和太上皇后
夺门之变
奪門之變,又稱南宮復辟,是明代宗朱祁鈺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发生的一場政變,太上皇明英宗成功復辟,奪回皇位。.
查看 土木之变和夺门之变
外交部街
外交部街是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北京协和医院对面的一条胡同,北面是东堂子胡同,南面是西总部胡同。外交部街东起朝阳门南小街,西至东单北大街,全长721米。外交部街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元朝,明朝时因为武清侯石亨在这里建宅邸,因而被命名为石大人胡同。中华民国初年,袁世凯政府在胡同中设立外交部,从此石大人胡同改名外交部街,这一名称沿用至今。 外交部街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历史文物遗存,也是目前北京市内保存相对完整的胡同之一。分布于外交部街的一些重要建筑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旧址、睿亲王府、藏经馆、协和医院别墅、通圣堂等。.
查看 土木之变和外交部街
姚銑 (永樂進士)
姚铣,字孟声,福建福州府侯官县人,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永樂十八年,福建庚子乡试中舉。永樂二十二年,登甲辰科會試中進士。宣德元年,擔任刑科给事中,后升任兵科都给事中,死於土木堡之變。.
孟玘
孟玘(),字延振,號靜齋。福建閩縣人。明朝官員。 正統己未進士,任戶部、禮部主事。隨英宗出征,在土木之變中受傷未死。因直言忤旨,出知萊州府知府。官終廬州府知府。成化三年(1467年)九月二日卒。.
查看 土木之变和孟玘
孝翼皇太后
孝翼太后(),吳氏,真名失考,明宣宗朱瞻基賢妃,明景帝朱祁鈺生母,镇江府丹徒县人。父吴彦名。.
查看 土木之变和孝翼皇太后
孝莊睿皇后
孝莊睿皇后,钱姓,本名正史未記載。野史记名钱锦鸾。中國明代女性皇族,為明英宗朱祁镇嫡--,出身海州(今連雲港市)。祖父是指揮使錢通。父親為中軍都督府都督同知錢貴。.
查看 土木之变和孝莊睿皇后
孝肅皇后
孝肅皇后(),周氏,明英宗朱祁镇貴妃,明憲宗朱見深生母,昌平县人。父周能后追赠为宁国公,弟周寿後封為慶雲侯,周彧後封為長寧伯。周貴妃曾經再三破壞禮法與英宗的遺願、排擠並欲取代钱皇后的嫡--地位。.
查看 土木之变和孝肅皇后
孝淵景皇后
孝淵景皇后(),汪氏,明景帝朱祁钰废后,顺天人。.
查看 土木之变和孝淵景皇后
孫祥 (正統進士)
孫祥(),字廷瑞,山西大同府大同縣人,軍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山西鄉試第十五名。正統十年(1445年),參加乙丑科會試,得貢士第五十三名。殿試登進士第三甲第四十二名,登進士,授兵科給事中,擢右副都御史,守衛紫荊關。正統十四年(1449年),土木之變後,瓦剌首領也先帥大軍進攻關口,都指揮韓青戰死,祥堅守四日。也先改由間道進入,夾擊攻破。孫祥在巷戰督兵,兵敗陣亡。言官誤劾孫祥棄城而逃。也先退軍后,有司重修關墻時,在戰地發現其遺體,并焚燒掩埋,沒有上報。其弟孫祺詣闕言冤,景帝詔恤其家。 曾祖父孫仲禮。祖父孫成。父亲孫弘。.
孫鏜
孫鏜,字振遠,東勝州人。明朝軍事將領。懷寧侯。 孫鏜襲父親的濟陽衛指揮同知,因朱勇舉薦,進署指揮使。正統末年,升爲指揮僉事,充左參將,跟從總兵官徐恭討葉宗留,擊敗金華,復破烏龍嶺。土木之變后,明景帝召還,后升爲都督僉事,總管三千營,也先入犯時,進右都督,擔任總兵官,統京軍一萬部隊抵達紫荊關。當出兵時,也先部隊已經抵達應天府,於是其率部隊到城外結營。京師保衛戰中,瓦剌先進攻德勝門,被于謙等人阻擋,后轉攻西直門。起初不胜,但恰逢援兵赶到,共战守将右都督孙镗,镗斩其先锋数人,深入敌阵,然力战不支,欲入城,监军程信不允,镗又率军力战,恰逢高禮、毛福壽來援,两军混战,高禮甚至中流矢。又逢石亨、石彪率大军赶到,夹击瓦刺军,敌军不支,仓皇撤走。明景帝命其與楊洪追討,在涿州深溝作戰,并有斬獲。大軍歸還后,仍反負責總管三千營。景泰初年,楊洪彈劾孫鏜,石亨請赦免,而江淵亦言城下之役,惟孫鏜戰最力,於是釋放。景泰三年,擔任副總兵,協助郭登鎮守大同,后召還,總督三千營。明英宗復辟時,孫鏜因奪門之變功,封懷寧伯,尋予世券。 天順初年,甘肅告警,明英宗召孫鏜為總兵官,率領京軍往討。將離時,當晚曹吉祥、曹欽謀反,其部下都指揮馬亮告變於恭順侯吳瑾,吳瑾趕快告訴孫鏜。孫鏜草奏,叩東長安門,自門隙投入內廷,逮捕曹吉祥,并鎮守皇城諸門。孫鏜到太平侯張瑾,邀請一同平反,張瑾不敢。孫鏜之後到宣武街,派遣其兩子孫輔、孫軏募兵,率兩千兵,擊退曹欽。曹欽攻東長安門,不得后轉為攻東安門,曹欽重傷,孫軏亦戰死。之後遂平定叛亂。論功第一,進爵世侯,仍典三千營。贈孫軏百戶,世襲。 天順末年,因受賄被彈劾,后請求退職,明英宗下詔解營務及府軍前衛事,仍然擔任左軍都督府事。明憲宗繼位后,太監牛玉得罪,孫鏜因連坐,停祿閑住。后因連續陳勤功勞,最後給俸祿如故。成化七年去世,贈淶國公,謚武敏。.
查看 土木之变和孫鏜
宣宗廢后
宣宗廢后,即明宣宗朱瞻基廢去元配胡善祥的皇后之位一事,此為明朝第一次廢后事件。宣宗經過與大臣多次密議後,確定廢黜方略,并于宣德三年(1428年),宣宗改立孫貴妃為皇后。.
查看 土木之变和宣宗廢后
宦官
宦官是古代被閹割後在宮廷中為皇室服務的男性。在中国也稱內臣、內官、內璫、太監、公公、寺人、閹人、內侍、內豎、璫官、中官、中涓、涓人及中貴人等。 宦官作為宫廷內侍見諸世界多個地區。古代東亞世界各国,包括中國、朝鮮、越南的皇室也喜歡使用宦官作為內侍。歐洲的古希臘、羅馬帝國與拜占庭帝國的宮廷中都有宦官,拜占庭法院裡甚至有大量的宦官職員,也有一些被重用當大官。埃及、波斯、印度,土耳其等古文明都曾經有相同的做法。《新約聖經》中亦有向來自非洲埃塞俄比亞的宦官傳福音的記述。英文中宦官(eunuch)一字即由希臘文“守護床的人”轉變而成,可見宦官在本來都是為了保護後宮貞節、皇族血統而設。土耳其人使用的是黑人宦官,名為諸女領班,也有白人宦官,但黑人人數多,勢力也較大。另外,在古代並非所有的國家的皇宮內院都會有所謂的宦官,例如日本天皇的後宮一切事務都由女官負責。.
查看 土木之变和宦官
宋琰
宋琰 (?~1457年),明朝学者、政治人物。字廷玉,号拙庵,浙江奉化人。.
查看 土木之变和宋琰
尹鋐
尹鋐(),字太和,巴縣人,明朝官員、進士出身。 正統七年,登進士,授監察御史。正統十四年(1449年),跟從明英宗北征,在土木之變中殉難。.
查看 土木之变和尹鋐
尹昌
尹昌(),字禎行,江西吉安府吉水縣人,明朝政治人物、进士出身。 江西鄉試第二十名。宣德八年(1433年),參加癸丑科會試,得貢士第十名。殿試登進士第二甲第三十名,授行人司行人,升司正。正統十三年(1448年),跟從明英宗北征,次年土木之變中殉難。 曾祖父尹勝明。祖父尹輝。父亲尹子載。.
查看 土木之变和尹昌
上下五千年
《上下五千年》是中国作家林汉达、曹余章编著的一部关于中国历史的通俗历史读物。内容包括从上古到鸦片战争前共262个历史故事。其中上古到东汉是林汉达的遗作,三国到清中期由曹余章撰写。1979年,由少年儿童出版社首次出版,分五册,后改为分上中下三册。1991年,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合订本。2002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彩图版。2002年,曹余章将历史故事扩展到了332个,时间断限到辛亥革命,出版名为《新版上下五千年》。2012年,又将历史故事扩展到372个,时间断限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出版名为《最新版上下五千年》。.
查看 土木之变和上下五千年
丁鉉
丁鉉(),字用濟,豐城人。明朝官员。 永樂十三年,登進士,授太常寺博士。歷任工部員外郎、刑部員外郎、吏部員外郎,后進刑部郎中。正統三年(1438年),升爲刑部侍郎。正統九年,出任負責四川茶葉課徵,之後賑災江淮、山東、河南等地的饑荒,其為人能幹,治理有方。正統十三年,陪同明英宗北征,在土木之變中身亡。后贈刑部尚書,官其子丁琥為大理寺評事。後謚襄湣。.
查看 土木之变和丁鉉
严嵩
嚴嵩(),字惟中,號介溪,别号勉庵,江西分宜人,祖籍福建邵武,明代嘉靖年间权臣,官至内阁首辅、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 孝宗弘治十八年(1505年)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旋病休归里。严嵩读书八载,诗文峻洁,声名始著。武宗正德十一年(1516年),还朝复官。世宗嘉靖七年(1528年),奉命祭告显陵,归而极言祥瑞,世宗喜。几年内先后迁其为吏部右侍郎,进南京礼部尚书,两年后改任吏部尚书。嘉靖十五年(1536年),以贺万寿节至京师。时值廷议重修《宋史》,遂留京以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衔主持其事。他善伺帝意,以醮祀青词,取得宠信,加为太子太保。二十一年(1542年),拜武英殿大学士。入直文渊阁,仍掌礼部事。后解部事,专直西苑;累进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少傅兼太子太师,少师、华盖殿大学士。 严嵩一意媚上,窃权罔利,专擅国政近二十年。士大夫侧目屏息,不肖者奔走其门,行贿者络绎不绝。戕害他人以成已私,并大力排除异已。他还吞没军饷,废弛边防,招权纳贿,肆行贪污;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晚年,以事激怒世宗,为世宗所疏远,抄家去職,兩年而歿。著有《钤山堂集》40卷。.
查看 土木之变和严嵩
中國太上皇列表
此列表列舉了中國歷代太上皇的資料。 Category:中国皇族列表 *.
查看 土木之变和中國太上皇列表
中國皇儲列表
以下的列表列出中国历史上经正式册封的储君,与君主关系中未标明头衔者皆为皇太子,并仅限于君主头衔为皇帝的政权。北魏孝明帝元詡的女儿女帝元氏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性皇储。.
查看 土木之变和中國皇儲列表
中國歷代亂世
中國歷代亂世,是指中国各朝代中所出现的亂世。乱世通常在一个王朝或政权的中晚期发生,之後通常是政權消亡,或者是有能君主的中興。中国历史上的長時間分裂,如東周-春秋戰國; 三國-魏晉南北朝和五代-遼宋夏金亦會稱為亂世。与乱世相反的则是盛世。.
查看 土木之变和中國歷代亂世
中国历史
中國歷史如果從中國第一次成体系甲骨文或陶文的文字出现的商朝中期算起約有3,300年(前1300年算起);從考古学上第一个王朝二里头文化算起約有3,700年;从西周文献中傳說中的夏朝算起约有4,100年(前2070年算起);從孔子所說的、有著三皇五帝的傳說時代算起約有4,700年(前2698年算起);從盤古、上帝、女媧等不確定的神話時代算起約有「五千年」(這也是傳統民間認知上的長度);從標誌著文明萌芽的新石器時代磁山文化算起約有10,000年;從人類開始脫離原始生活的舊石器時代藍田猿人文化算起約有80萬年的歷史。 中国史前時代的傳說有伏羲做八卦,黃帝時代倉頡造文字;而近代考古發現3,350多年前(前1350年)商朝的甲骨文、約3,000年前至4,000年前的陶文、約4,000年前至5,000年前具有文字性質的龜骨契刻符號。 從政治和社會形態區分中國歷史,據考古資料顯示,約在早於距今6,000年前的裴李崗文化晚期或者仰韶文化早期時代,中原地區從母系氏族社會過渡到氏族。同時,原始社會平等被打破。而據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夏朝已經開始君王世襲,周朝建立完備的禮制,至東周逐漸解構,秦朝統一各國政治和許多民間分歧的文字和丈量制度,並建立中央集權的專制君權統治。自漢朝起則以文官主治國家直至清朝。清末以降,民主政治、科學、馬克思主義等各種政治思潮流傳,先是革命黨推翻--於1912年成立中華民國。1949年10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中國大陸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而中國國民黨主政的中華民國政府因國共內戰失敗而退守臺灣,維持兩岸分治格局至今。 從經濟形態觀察,中國古代人口主要由自由人構成,私有制、商業活動發達。周朝時商業主要由封建領主階層控制的官商貿易和庶人的自由貿易構成。秦漢以後實行中央集權,人口由士、農、工、商等構成,其中以從事農業的自由民為主體,是一個君權官僚制下的以土地爲主要生產資本的較為自由的商業經濟社會,一些重要的行業譬如油鹽米等由官僚和商人垄断。除了農業,手工業以及商業貿易也有很大的發展。早在漢朝絲綢之路的開通,促進東亞與中亞至歐洲的陸上交通時,國際貿易早已起步;隋唐時大運河的開通促進南北貿易;唐朝的盛世及外交的開放、交通的建設,更使各國文化、物資得以交流;唐朝時出現類似匯兌証券的飛錢,宋代時出現紙幣;元代時更因為全面開通商旅的關卡使得與中亞的商業交流十分繁榮;明朝中葉實行海禁,清代則受到西方國家海上發展的影響,海上國際貿易發展迅猛。中華民國成功實施民主制度,實行自由經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先為公有制的計劃經濟社會,改革開放後逐步向私有制的市場經濟社會轉型,該形態被稱為在宏觀調控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同時1980年代以來工業化發展迅猛,數億人口在短短20多年內從農民轉為城市工商業就業者(目前僅僅被稱為“農民工”的產業工人就達到約2億)。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中国經濟成為全球經濟中越來越重要的組成部分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查看 土木之变和中国历史
中国历史年表
中国历史年表,是依年份列出中國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在朝代更迭之間,執政權經常不會立即轉移,因而會有時間重疊。本年表基於年份不重疊的原則,將在下一個朝代的「記錄」起始點延至前一朝代結束的下一年,並非代表該年份為朝代的真正起始點。.
查看 土木之变和中国历史年表
中国战争列表
中國自古以來內部或對外具有重大影響的戰事列表,戰事名稱以大中華地區使用者為準,後面附上時間為該戰進行時間或中方參戰時間,每場戰爭名詞下方為該戰簡介。中國有明确记载确实发生过的战争列表如下:.
查看 土木之变和中国战争列表
东亚史
東亞史是指以東亞為整體的歷史,涉及地域包括东亚及周边的东北亚、中亚和东南亚的一部分,这些地区在近代之前以中国为中心,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和封闭的文化圈。东亚史主要包括中国历史(包括中国中原王朝和地方性政权历史)、蒙古地区的历史、日本群岛的历史和朝鲜半岛历史,以及越南北方王朝的歷史,今日一般指中日韓三國。 东亚地区的国家深受中国传统文明的影响,并传播到了朝鲜半岛、日本、台湾和蒙古地区、印度支那等地。在大陆,中国的黄河流域孕育了早期的文明,并在公元前211年出现了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朝鲜半岛的北部长期受到中国的统治和影响。日本在隋唐之际屡次派出留学生前来中国学习传统的文化和政治制度。另外,由于中国的中原王朝为了抵御蒙古高原的少数民族开始大修长城,中原和北方少数民族长期隔离并且冲突频发;匈奴、鲜卑、突厥、契丹、蒙古、女真《後來滿族(滿州)》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尤其显著,其中蒙古族和女真族曾一度统治整个中国。然而由于中华文明根深柢固且汉族人口众多,这些曾经侵入或征服汉地的民族,例如鲜卑、契丹、女真、蒙古等,后来都因程度不同地采用汉族的典章制度,而被认为是完全或部分融入所谓中华民族当中。这些民族交流及融合的历史,但最终扩张了汉民族的文化内涵。 近代以来,东亚国家成为了列强争夺的焦点,唯独日本通过近代化的改革成为世界强国,并不断与其他邻国和地区发生战争。 20世纪以来,民族独立和殖民体系的崩溃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二战以后,欧洲国家相对衰落,世界重心开始向亚太地区转移,东亚又成为世界的重要地区。其中,中国大陆和中華民國、日本、韩国的迅速崛起,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 21世纪以来,东亚地区发展机遇和矛盾并存,地区合作不断深化,另外,南海问题、朝鲜半岛问题、中日矛盾也成为地区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查看 土木之变和东亚史
七月初八
七月初八,农历七月第八天。.
查看 土木之变和七月初八
万宸妃
万宸妃(),明英宗的妃嫔。 父親万聚,原是涿鹿卫的一名士兵,以女贵封為正五品锦衣卫千户。宣德辛亥(1431年)生,八年(1433年)选入内庭。后成为明英宗的嫔御,是否获封妃嫔封号不详。正统十三年(1448年),生德王朱见潾。次年,生皇子朱见湜。土木之变后,明英宗返回北京后被幽禁于南宫。万氏当随英宗居于此。景泰五年(1454年),生广德公主。此前还生有一女淳安公主。景泰七年(1456年),生吉王朱见浚。天顺元年(1457年),明英宗复辟后册封万氏为宸妃。天顺二年,生忻王朱见治。 成化三年(1467年)冬十月戊午,万宸妃去世,年三十七岁,谥号靖庄安穆,葬在金山。.
查看 土木之变和万宸妃
也先
也先太師(;),簡稱也先,清朝译作額森,中國明朝中葉時蒙古瓦剌部首领,向明朝朝貢被封為敬順王,同時被蒙古岱总汗脫脫不花封為蒙古太師,最終打敗脫脫不花而奪取蒙古大汗稱號,為第28任蒙古大汗。在也先統治期間,瓦剌部達到極盛。.
查看 土木之变和也先
乌拉
乌拉(z,1561年-1613年),为明朝中后期海西女真四部之一,满语原意为“江”,因其都城位于松花江上游(今吉林市龙潭区乌拉街满族镇)而得名,统治者姓乌拉那拉氏,最早可追溯至其始祖纳齐布禄创立的扈伦国,于脱脱不花东征女真后衰落并南迁。1561年,其后裔布颜统治时称贝勒,创立乌拉国,起初从属于同族兄弟哈达万汗王台,并以其为盟主组成新的扈伦部落联盟。王台死后,诸子争位,乌拉趁势摆脱哈达掌控,布颜之孙满泰、布占泰兄弟统治期间兼并临近部落使得乌拉跻身海西女真强者之列。同时期,努尔哈赤崛起于建州,随着其领土不断扩张而与乌拉等部产生摩擦。乌拉还作为主力参与了以叶赫为盟主的九部联军,与建州军在古勒山激战,结果联军大败,布占泰被俘。此后,满泰被部民刺杀,努尔哈赤扶植布占泰回乌拉继位,并与其五次和亲,七次盟誓。然而,布占泰不甘失败,暗中联合叶赫,希望能洗刷被俘的耻辱,后更是称汗,但乌拉却在乌碣岩之战中惨败于建州,其势力退出了图们江地区,失去了对临近东海女真部族的支配,建州进而接连蚕食乌拉领地。1613年,努尔哈赤亲率三万大军攻打乌拉,布占泰不敌,率领残部投往叶赫,历时五十一年、三代四任国主的乌拉至此灭亡。 乌拉鼎盛之时疆域东至朝鲜、北至今黑龙江省牡丹江、俄罗斯远东兴凯湖、西、南分别与辉发、叶赫接壤,人口达60余万。其都城乌拉城盛极一时,有“东方第一大城”之称,有诗曾对此称赞道,“乌喇部,贝勒家,层楼复殿飞丹霞”。其立国之时,女真文已不再通行,故并无本国文字,其内部通行汉文和蒙古文,尤其上层统治者多使用以上两种文字与其他女真各部、明朝、蒙古各部之间进行书信往来。.
查看 土木之变和乌拉
于少保萃忠全傳
《于少保萃忠全傳》,亦稱《大明忠肅于公太保演義傳》、《旌功萃忠錄》。明代演義小說,是一部代表性的「長篇歷史傳記小說」。全書每卷四回,十卷,共四十回。小說整體構思以明朝清官于少保為主角,描述于少保一生的命運和遭遇,從出生、幼年、青年,直到含冤而死。.
查看 土木之变和于少保萃忠全傳
于谦
--謙(),字廷益,号节庵,谥忠肃,明朝重臣,浙江錢塘縣(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官至兵部尚书。 --謙由進士出身,因參與平定漢王朱高煦謀反有功,得到明宣宗器重,擔任明朝山西河南巡撫。明英宗時期,因得罪王振下獄,后釋放,起為兵部侍郎。土木堡之變后,--謙繼任兵部尚書,指挥明军取得京師保衛戰的勝利。代宗朝,--謙官至少保、太子太傅,世稱--少保。英宗發動奪門之變并成功复辟后,--謙被诬陷下狱而冤死。成化年間获得平反。現北京市、杭州西湖旁均有紀念--謙的祠堂、故居。.
查看 土木之变和于谦
于谦墓
于谦墓,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西湖南岸的三台山山麓,是明朝兵部尚书于谦的墓葬。该墓于明朝天顺三年(1459年)建成,最早在于氏家族祖坟内。弘治二年(1489年)时在墓旁建旌功祠。文化大革命期间,于谦墓区的地表建筑几乎被全毁。1982年,于谦墓重修并重立墓碑。该墓坐西朝东,墓冢呈马蹄形,墓前建有墓道,墓道两侧安放有六对石像生。2006年,于谦墓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查看 土木之变和于谦墓
亦失哈
亦失哈(女真文:60px ;生卒年不詳)是明朝初期活躍於中國東北地區的一位宦官、探險家。亦失哈曾多次奉命前往松花江和黑龍江流域,並在黑龍江入海口地區建立了兩座佛教寺廟——永寧寺。.
查看 土木之变和亦失哈
京师保卫战
京师保卫战亦称北京保卫战,发生于明朝正統十四年(1449年)八月,中國明朝在兵部尚書于谦領導下抵抗蒙古瓦剌首領也先所率攻打北京的大軍,并将其擊退的战争。.
查看 土木之变和京师保卫战
井源
井源,明朝驸马都尉,顺德府邢台县人,大理评事井田之子,明仁宗的女儿嘉兴公主的丈夫。 洪熙元年(1425年),明仁宗命嘉兴公主下嫁井源。正统六年(1441年),紫禁城三大殿工成,王振请明英宗阅武。井源弯弓跃马,三发三中。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亲征瓦剌,遣驸马都尉井源等四将军统兵四万先行。八月戊申,明英宗在大同听说驸马都尉井源战败,八月壬戌,在土木堡发生土木之变,明英宗被也先俘虏,井源阵亡。追封钜鹿侯,谥荣愍,弟弟井濙嗣为锦衣卫指挥佥事。.
查看 土木之变和井源
张家口市
张家口市(汉语拼音:Zhāngjiākǒu Shì,邮政式拼音:Kalgan)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河北省西北部,跨东经113度50分至116度30分、北纬39度30分至42度10分,南北最大距离近300公里、东西最大距离约228公里,是京包线上重要的城市之一,也是京张高速公路的终点,是河北与内蒙古的交通要冲,是连通中国西北、蒙古和北京的重要通道和货物集散地、军事要地与陆路商埠。著名的大境门是长城的主要关口。 张家口自古以来就是“屏翰神京”的军事重镇,是兵家必争之地,俗称京都的“北大门”。在经济上,曾是中国北方汉蒙贸易的商业都会,是冀、京、晋、内蒙古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有“陆路商埠”之称。中国改革开放后,随着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张家口成为沟通中原与北疆,连接东部京津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与中西部资源产区的重要纽带《张家口地理》 海南出版社。 2015年7月31日,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舉行的第128屆國際奧委會全體會議上,奧委會決定由北京和張家口共同承辦2022年第二十四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
查看 土木之变和张家口市
伯颜帖木儿
伯颜帖木儿,明代时期瓦剌贵族,也先的重臣,《明史》说他是也先的弟弟,一说即蒙古文史书上的阿苏特部的阿里玛丞相。 他领有平章、知院等官,统帅瓦剌左翼诸鄂托克。1449年,参加南征明朝,土木之变俘虏明英宗。明英宗就居住在他的营中,他对明英宗毕恭毕敬,力主议和送回英宗。1454年,瓦剌内讧,他死于政变中。1457年,明英宗复辟,遣使赏赐他的妻子阿塔塔来阿哈。.
查看 土木之变和伯颜帖木儿
張玉
張玉(),字世美,諡號忠武,河南祥符人(今河南省開封市),明朝軍事人物,靖難之役著名將領。 張玉隨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其中多立有戰功,後於東昌之戰中戰死。朱棣稱帝後,以為靖難第一功臣,追贈為榮國公,謚忠顯。明仁宗加封為河間王,改謚忠武,與朱能、王真、姚廣孝等靖難功臣同享成祖廟廷。.
查看 土木之变和張玉
張瑭
張瑭(),字廷玉,浙江寧波府慈溪縣人,民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浙江鄉試第七名。正統四年(1439年),參加己未科會試,得貢士第三十三名。殿試登進士第二甲第二十名,授南京刑部主事。正統十三年,跟從明英宗北征,土木之變中殉難。 曾祖父張履和。祖父張宗純。父亲張澄。.
查看 土木之变和張瑭
張益 (永樂進士)
張益(),字士謙,江寧人。明朝政治人物。 張益為永樂十三年(1415年)進士。由庶吉士授中書舍人,改大理評事。《宣宗實錄》修成,改翰林院修撰。《明史》稱其“博學強記,詩文操筆立就”,受到三楊器重。不久,升侍讀學士。正統十四年(1449年),入文淵閣。不到三月,在土木之变中蒙難。代宗立,贈學士,諡文僖。 其曾孫張琮亦為進士。嘉靖初年曾任南京右都御史。.
張輔 (英國公)
張輔(),字文弼,諡忠烈,明河南等處行中書省汴梁路祥符縣(今河南省開封市祥符縣)人。明成祖時大將張玉之子,襲封英國公。 張輔早年隨父參加靖難之役,后進攻并佔領安南,改其為交阯,此後四次平定叛亂。宣德年間,率軍平定高煦之亂。正統年間,隨明英宗北征,在土木堡之變中陣亡,享年七十五岁。.
張欽 (正德進士)
張欽,字敬之,北直隸順天府通州(今北京市通州)人,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官至工部侍郎。.
張洪
張洪可以指:.
查看 土木之变和張洪
張洪 (正統進士)
張洪(),字淵濬,江西吉安府安福縣人,民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江西鄉試第六十五名。正統十年(1445年),參加乙丑科會試,得貢士第一百一名。殿試登進士第二甲第九名,授監察御史,巡按四川。正統十四年(1449年),跟從明英宗北征,在土木之變中殉難。 曾祖父張又新。祖父張尚脩。父亲張若金。.
張敷華
張敷華(),字公實,江西承宣布政使司吉安府安福縣(今江西省安福縣)人,明朝左都御史。.
查看 土木之变和張敷華
彭德清 (明朝)
彭德清(),江西承宣布政使司吉安府安福縣人,明朝天文学家、历法家。.
彭勖
彭勖,字祖期,永豐人。明朝官吏、進士出身。 成祖永樂十三年,中舉進士,除南雄府教授。后改建寧教授。英宗正統元年,因楊士奇舉薦,授監察御史。初設提學官,命督南畿學校。之後請設南京諸衛武學。之後母丁憂而歸,隨後改為吏部考功郎中,出任山東按察使副使。土木之變后,以直言不容,致仕歸鄉。.
查看 土木之变和彭勖
彭時
彭時(),字纯道,又字宏道,号可斋。江西承宣布政使司吉安府安福縣(今江西省安福縣)人。明朝狀元,政治人物。.
查看 土木之变和彭時
徐有貞
徐有貞(),初名珵,字元玉,南直隸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明朝政治人物,宣德年间進士出身。景泰末年,在英宗復辟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官至內閣首輔。.
查看 土木之变和徐有貞
俞鑑
俞鑑(),字元吉,桐廬人。明朝官員、進士出身。.
查看 土木之变和俞鑑
土木堡
土木堡是位于中国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境内的一个城堡。土木堡坐落于居庸关至大同长城一线的内侧,是长城防御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查看 土木之变和土木堡
土木镇
土木镇,是下辖的一个乡镇级行政单位。.
查看 土木之变和土木镇
北伐 (消歧義)
北伐,泛指中國歷史上由南向北的大規模戰略攻擊。在近代史中,「北伐」一詞常指1926年至1928年間發生的國民革命軍北伐。 此名詞屢次出現於中國史上的原因,是由於有具體軍事實力及政權威脅性的外族入侵通常源於北方;而受威脅一方的政權或軍事力量很多時亦可以倚南方天險防守,進入對立狀態;並於軍事實力或經濟條件許合時向北方政權進行反擊。 於歷史文化層面,北伐二字一般被認為有意圖統一及收復家國的意義。.
北虜南倭
北虜南倭是明朝嘉靖帝年間,中國南北边疆的兩大外患。北虜指的是北部的蒙古,南倭指的是东南沿海的倭寇。終嘉靖之世,舉國上下都為之困擾,面對外患的過程中也暴露了很多明朝積存的問題。.
查看 土木之变和北虜南倭
包良佐
包良佐(),字克忠。慈溪人。明朝官員、進士出身。 浙江鄉試第二名。正統七年(1442年),參加壬戌科會試,得貢士第六十二名。殿試登進士第二甲第二十名。次年授吏科給事中,后改工科給事中。正統十四年(1449年),跟從明英宗北征瓦剌,在土木之變中殉難。 曾祖父包希賢,曾任湖廣副使。祖父包宗遠。父亲包用和。.
查看 土木之变和包良佐
嘉興公主
嘉興公主(), 明朝公主。明仁宗朱高炽长女,母为誠孝昭皇后。 永乐七年(1409年)生。洪熙元年(1425年),封嘉兴公主。宣德三年(1428年),下嫁井源。正统二年,进封嘉興大长公主。正統四年二月癸酉,公主去世,享年三十一岁。此後十年,井源死於土木之變。.
查看 土木之变和嘉興公主
單宇
單宇(),字時泰,江西撫州府臨川縣人,民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江西鄉試第三十一名。正統四年(1439年),參加己未科會試,得貢士第八十二名。殿試登進士第三甲第二十一名,授嵊縣知縣。土木之變后,其請求罷免中官督軍,而重用將權,明景帝不予採納。隨後他調任諸暨知縣、侯官知縣。為政以慈惠聞名。 曾祖父單以忠。祖父單仕能。父亲單友德。.
查看 土木之变和單宇
喜宁
喜宁(),明朝宦官,蒙古族人。 正統十四年(1449年),他隨明英宗出征瓦剌,土木之變兵敗被俘。他歸降也先,告訴內地的虛實,自薦為嚮導。獻計從寧夏進兵,奪取陝西苑馬寺的馬匹,直驅江南,在南京安置明英宗,讓他和明代宗對抗。多次陷害英宗身旁的袁彬、哈銘。景泰元年(1450年),也先許可,奉明英宗的命令到北京傳話。明英宗和袁彬秘密派遣軍士高磐相隨。在宣府,高磐和明朝參將楊俊一起擒拿喜寧,送到北京誅殺。.
查看 土木之变和喜宁
周忱
周忱(),字恂如,諡文襄。江西吉水縣(今江西吉水)人。明朝政治人物。 周忱为永樂二年進士出身,授庶吉士,進學文淵閣,升刑部主事、員外郎。洪熙元年,遷越府長史,以善理財知名。宣德五年,江南田賦問題嚴重,楊榮薦舉出任工部侍郎,巡撫江南,創立平米法,總督稅糧、漕运、营造等,官至工部尚書。.
查看 土木之变和周忱
周傑 (正統進士)
周傑(),福建福州府怀安县人,明朝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 宣德十年,福建乙卯乡试中舉。正統元年,登丙辰科會試中進士,授户部主事。1449年跟从明英宗出征瓦剌,在土木堡之变中阵亡。.
周瑄
周瑄(),字廷玉,山西省太原府陽曲縣(山西省太原市)人,明朝政治人物。 周瑄出生國學,正統年間,授刑部主事。正統十三年,升爲刑部員外郎。次年,在土木之變中受傷,后回朝,授刑部郎中。景泰元年,因吏部尚書王直舉薦,升爲刑部右侍郎。之後出賑災順天、河間等地。之後升爲左侍郎。天順七年,掌管工部事。成化年間,升爲右都御史,后督理南京糧儲。之後升南京刑部尚書。死後,贈太子少保,諡莊懿。 有子周經、周紘。周瑄墓今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查看 土木之变和周瑄
哈姓
哈姓為回族姓氏之一,現代標準漢語讀第三聲hǎ,是指中國中原地區的姓氏標準,即漢字「哈」姓。它不是各少數民族或外國人名字中,音譯時,有「哈」的發音。也不是伊斯蘭教的經名,例如:「哈三」、「哈散」、「哈桑」等。 元明時期,很多從西域來華的人,名字中有「哈」發音,統統說成是今天的「哈」姓是錯誤的,事實上他們的後人,絕大多數都不姓「哈」。回回入附中原之前大多是沒有姓氏,只有名字的。明朝開國之初,太祖朱元璋是禁止入附的少數民族隨意改易原來姓氏的,即所謂的「以嚴夷夏之辨」。「土木之變」以前,《明實錄》和其他明代的歷史文獻,尚未查證到改姓名時以「哈」為姓的,中原地區的「哈」姓,源於明中期「土木之變」後。 明代的「哈」姓,分為「南京哈」,與「河間哈」。哈剌卜達是「南京哈」的始祖,哥哥哈剌卜丁是「河間哈」的始祖。現在的獻縣、肅寧、瀛州(河間市),歷史上統歸河間府管轄,稱河間人。.
查看 土木之变和哈姓
哈銘
哈銘(),賜名楊銘,明朝官員,蒙古人。 1449年土木堡之变时,明英宗被挾持北上,只有袁彬與哈銘随侍左右。當時英宗在荒漠,上下山阪,涉溪澗,冒危險,均有兩人一旁照顧。當時,投降蒙古的太監喜寧為也先腹心,屢次欲殺害袁彬與哈銘。 明英宗歸還時,哈銘跟從入朝,獲賜名楊銘。屢次奉召出使瓦剌、迤北等地。袁彬去世后,哈銘接替擔任錦衣衛都指揮使。明孝宗繼位后,大量裁汰官吏,但因哈銘此前在塞外功勳,獨自保持如故。弘治十六年,死於任上。.
查看 土木之变和哈銘
商輅
商輅(),字弘載,號素庵,一作素菴,谥文毅,浙江淳安人,明朝狀元,政治人物,官至吏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爲內閣首輔,是明朝一代重臣。.
查看 土木之变和商輅
兴安 (明朝)
兴安,安南人,明朝宦官。 明英宗即位,他和司礼监太监金英都受宠信。正统十四年(1449年)秋天,明英宗在土木之变被瓦剌俘虏,郕王朱祁钰请他和兴安召集朝臣商议国事。侍读徐珵倡议南迁,遭到兴安斥责:“敢言迁者斩”。他入告孙太后,劝郕王任命于谦准备战守之事。瓦剌首领也先围困京师,至德胜门,即位为皇帝的明代宗朱祁钰命兴安和李永昌会同于谦、石亨总理军务。也先遣使议和,想要送回明英宗。廷議出使的使臣。明代宗讓他出來對群臣說:“公等欲報使,孰可者?孰為文天祥、富弼。”王直說他斥呼群臣不當,興安語塞。派都給事中李寔為報使,敕書沒有提到迎回太上皇。李寔大驚,到內閣詢問,路上遇到興安。興安說:“你奉詔行事即可,不要管其他事。”後來代宗要立兒子朱見濟為太子,眾人懷疑他參與密謀。興安有品德節操,知道于謙之賢,力加保護。明英宗復辟,殺死代宗信用的太監王誠、舒良、張永、王勤等人,說他們更易太子,和于謙、王文謀立外藩。給事中、御史說興安和王誠、舒良同黨,應該同罪,明英宗加以寬免,只是奪職。.
查看 土木之变和兴安 (明朝)
元清非中國論
元清非中國論,或稱滿蒙非中國論,是一種有關中國朝代的歷史觀點,該觀點的支持者認為在中國歷史裡非起源於中原地區且不是由漢族統治的元朝和清朝不是中國王朝、認為元朝和清朝是中國的亡國時期、當時中國是蒙元和滿清的殖民地,認為大元及大清疆域非中國領土、其擴張史非中國榮光,成吉思汗非中國英雄。 該觀點對清末革命黨人的意識形態有所影響,相關理論最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具有學術與政治緊密結合特色的日本學術界中興起。當時有日本學者通過「清非支那」、「支那非國」及「滿蒙非支那」等理論,發表「清朝非中國」、「滿蒙不屬中國」以及「中國應當放棄對滿蒙地區的控制」的主張,為日本大陸政策的實踐作鋪墊,並且為1930年代日本侵華提供倫理上的根據和政治理由,當時中國史學界為了維護傳統史學體系及國家利益,對日方的相關理論作出駁斥。 現代諸如西藏流亡政府、某些漢民族主義者及日本右翼史家等則採用該理論;另一方面,美國新清史派學者則向其批評者澄清其學術理論並無主張清朝非中國王朝,與二戰前主張滿蒙非中國論的具有政治陰謀的日本學者不同。.
查看 土木之变和元清非中國論
元明清历史年表
元明清历史年表為元明清三朝的历史年表。.
查看 土木之变和元明清历史年表
兀良哈三卫
兀良哈三卫又称朵颜三卫,由泰宁卫、福余卫、朵颜卫组成。元朝灭亡后,兀良哈三卫与鞑靼、瓦剌构成了蒙古的三大部落。.
查看 土木之变和兀良哈三卫
倒瓦答失里
倒瓦答失里(),明朝哈密国忠顺王,蒙古贵族,名为哈力锁鲁檀,忠顺王卜答失里的儿子。母弩温答失里,瓦剌脱欢的女儿。 正统四年(1439年)父亲死后,嗣位。当时哈密种族杂居,头领不能节制,人心涣散,势力渐衰。次年,都督皮剌纳勾结瓦剌人猛可卜花想要谋杀他,没有成功。瓦剌、吐鲁番汗国、沙州卫、罕东卫、赤斤蒙古卫常常攻击哈密。1443年,他舅舅瓦剌也先攻打哈密,把倒瓦答失里的母亲妻子俘虏而还。威胁倒瓦答失里入见,倒瓦答失里禀奏明朝,也先送还他的母亲妻子。1445年,也先再次俘获他的母亲妻子和弟弟还有撒马尔罕贡使百余人,要挟他归附。1448年,倒瓦答失里亲至瓦剌,历时数月。明朝知晓诘责于他。第二年,也先侵明,土木之变,哈密稍安。1452年,他派捏列沙朝贡明朝,明代宗因为倒瓦答失里和瓦剌暗通,没有授予倒瓦答失里官爵。1457年倒瓦答失里去世,其弟卜列革即位。.
查看 土木之变和倒瓦答失里
王一居
王一居(),江蘇上元人,明朝政治人物。 喜歡舞生,累官任太常寺少卿。跟從明英宗北伐,死於土木之变。后贈太常寺卿。.
查看 土木之变和王一居
王佐 (戶部尚書)
王佐(),字孟辅,山東海豐縣人,明朝政治人物,正統朝官至戶部尚書。土木之變中死難。.
王復
王復(),字初陽。順天府固安縣(今河北省廊坊市固安縣沙垡屯人。明朝政治人物,成化年間官至工部尚書。.
查看 土木之变和王復
王玹 (成化丁未進士)
王玹,字廷用,山東濟南府武定州海豐縣人,民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王竑
王竑(),字公度,陝西河州(今屬甘肅省)人,中國明朝重臣,官至兵部尚書。.
查看 土木之变和王竑
王骥
王骥(),字尚德,直隸束鹿縣(今辛集市位伯镇西吕村)人,明朝政治人物,官至兵部尚書。.
查看 土木之变和王骥
王永和
王永和(),字以正,昆山人。明朝官员。 永樂年間鄉試中舉,歷任嚴州、饒州訓導。因蹇義舉薦,擔任兵科給事中。曾彈劾都督王彧鎮薊州有縱容寇亂、以及錦衣衛指揮馬順不法事。后因持節冊韓王世子妃事,彈劾太監蹇傲。正統六年(1441年),擔任都給事中。正統八年(1443年),改授工部右侍郎。隨後跟從明英宗北征,土木之變中殉難,贈工部尚書,後謚襄敏。.
查看 土木之变和王永和
王振
王振()是明英宗時期的著名宦官,山西蔚州(現今河北蔚縣)人。.
查看 土木之变和王振
王振擅政
王振擅政,史称王振用事、王振专权,是指明朝正统年间(1436年-1449年)宦官王振专权的时期与一系列事件。它使得仁宣之治在明英宗时期没有得到延续,而且明英宗在王振的怂恿下,亲征蒙古,并在土木堡之变中被俘。.
查看 土木之变和王振擅政
王文 (明朝)
王文(),明朝大臣。字千之,号简斋,原名王强,直隸束鹿縣人(今河北辛集)。.
查看 土木之变和王文 (明朝)
班军
班军是中国明、清两代所独有的一种以卫所制度为基础的军事组织制度。以卫所军户为主体的旗军离开自己所隶属的卫所或行政区包括卫所和行政区,周期性地到指定的、相对固定的地点或地区,从事以军事戍守为主的任务,是为班军。班军在各地的任务被包括番戍、屯田、工造、备御等,军力主要分布在北京、长江一带防线及广西等地。而明代后期由于卫所的正军缺额严重,大量军餘被加入正军队伍,甚至自成一队,也成为正式的班军队伍。 班军由于实际需求,延伸出多种类型并在都司卫所系统的管辖下被编班成军。主要有番戍北京的京操班军,为备御北方的入卫班军,九边相互番戍的秋防、冬防班军以及备御内地苗人的班军。直到清代初期,班军制度才由于卫所的彻底衰亡而慢慢消失。.
查看 土木之变和班军
神机营
机营是明朝京城禁衛軍三大營之一(其餘兩營為五軍營及三千營),是军队中专门掌管火器的特殊部队。.
查看 土木之变和神机营
禁軍
禁軍,直轄屬於帝王或元首(如監國、太后等),擔任護衛元首或皇宮、首都警備任務的軍隊。.
查看 土木之变和禁軍
秘姓
,在姓氏中读作bèi(山东省阳信县五秘村读作bì),现在很多秘姓人建议统一读作mì。 据《故城县秘氏族谱》记载,明朝永乐年间,有一个母亲率领三个儿子,从北通州(今北京通州区)里儿寺迁到今河北故城县五户村居住,长子叫“成”,次子叫“全”,三子叫“士能”。次子“全”从军,在“土木之变”时战死在鹞儿岭。后来,长子“成”与母亲又迁徙他乡,三子“士能”留在故城县。故城县和源于故城县的秘姓,都是“士能”的子孙。 秘姓分布全国,但主要分布在河北(包括京津)、山东一带。河北故城县、平山县、南和县、灵寿县、晋州市、大城县和山东德州市、武城县、阳信县、茌平县、滕州市等地,都有秘姓分布。据考证,河北平山县、灵寿县、晋州市一带的秘姓,是“成”的子孙,山东德州市、武城县、阳信县、茌平县、滕州市等地的秘姓,主要由河北故城县迁徙而去。.
查看 土木之变和秘姓
程式 (宣德進士)
程式(),直隸蘇州府常熟縣人,民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應天府鄉試第二十九名。宣德八年(1433年),參加癸丑科會試,得貢士第十三名。殿試登進士第二甲第二十七名。正統元年,授南京兵部職方司主事,后改刑部員外郎。正統十三年,跟從明英宗北征,土木之變中殉難。 曾祖父程元卿。祖父程伯里。父亲程士通。.
程思溫
程思溫(),婺源人。明朝官員、進士出身。 正統元年(1436年),登進士。正統三年(1438年),授中書舍人。正統十二年(1447年),改禮部儀制員外郎。正統十四年(1449年),跟從明英宗北征,在土木之變中殉難。.
查看 土木之变和程思溫
童存德
童存德(),字居敬,浙江金華府蘭谿縣人,民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浙江鄉試第三十二名。正統十年(1445年),參加乙丑科會試,得貢士第六十八名。殿試登進士第三甲第二十六名,授監察御史。正統十四年(1449年),跟從明英宗北征瓦剌,在土木之變中殉難。 曾祖父童永福。祖父童律。父亲童寵。.
查看 土木之变和童存德
第三次宦官時代
三次宦官時代是柏楊《中國人史綱》中的一個章節,敘述十五、十六世紀的明朝宦官干預朝政。.
查看 土木之变和第三次宦官時代
紫荆关
紫荆关是中國长城上其中一座关隘。它是长城上一座著名的关城,位于居庸关和倒马关之间,号称“内三关”。.
查看 土木之变和紫荆关
羅如墉
羅如墉(),字本崇,廬陵人。明朝官员。 江西鄉試第二十名。正統七年(1442年),參加壬戌科會試,得貢士第一百十六名。殿試登進士第三甲第三名。授行人司行人。正統十三年(1448年),跟從明英宗北征,臨行前訣別妻子,發誓以死報國,并叮囑翰林院翰林劉儼寫好他的墓誌銘。劉儼驚恐拒絕,羅如墉則笑道:「行當驗耳。」果然,次年,明军遭遇土木之變,羅如墉死難。 曾祖父羅伯剛,曾任元進士。祖父羅彥偲。父亲羅惟勗。.
查看 土木之变和羅如墉
羅亨信
羅亨信(),字用实,号乐素,广东东莞人。明朝政治人物,进士出身。.
查看 土木之变和羅亨信
羅秉忠
羅秉忠(),初名克羅俄領占,阿鲁台之孙,沙州衛都督僉事困即來之子,明朝军事将领。順義伯。 羅秉忠兄喃哥襲父職,明英宗改命羅秉忠为指揮使,協理衛事。喃哥死后,羅秉忠担任都指挥使,继续率领该部。土木之变后,当时朝議恐降人乘機為變,准备徙该众到南方。当时恰逢贵州苗族民变,都督毛福壽南征,升羅秉忠为都督僉事,率部援助。后因功升至左都督。天顺初年,赐姓名。曹欽之变时,羅秉忠不下多有跟从,之后羅秉忠下狱。久之上诉自辩得释。成化年间,尚書程信讨伐山都掌,羅秉忠跟从,并获胜。論功,封順義伯。十六年卒。謚榮壯,子孫世指揮使。.
查看 土木之变和羅秉忠
瓦剌
剌(;卫拉特语:Өөрд;英语:Oirat)是西部蒙古族,元朝称斡亦剌惕、明朝称瓦剌()、清朝稱卫拉特、漠西蒙古等,意即居住于大漠(戈壁沙漠)以西的蒙古族。 厄鲁特()本是瓦剌的一部,但在清朝文献中也用来泛指瓦剌。 历史上蒙古民族是由两个基本部分组成的。古代两分为“草原百姓”和“林中百姓”(斡亦剌惕、不里牙惕)。到后来为东部蒙古(中央蒙古)和西部蒙古(以瓦剌为主)。「瓦剌」的意思是「森林之民」或「邻近者」。.
查看 土木之变和瓦剌
申祐
申祐(),字䒶錫,貴州思南府婺川縣人,官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申祐父被虎吃,申祐持梃奮擊,倖免於難。鄉試中舉后,入學國子監,參與率領諸生救國子監祭酒李時勉。正統十年(1445年),登進士,拜四川道監察御史。正統十四年(1449年),跟從明英宗北征,在土木之變中殉難。曾祖父申仕隆。祖父申應斌。父亲申俊,曾任婺川縣五堡三坑巡檢司巡檢。.
查看 土木之变和申祐
焦禮
(),字尚節,蒙古人,遼東都指揮使司廣寧衛(今遼寧省北鎮縣)人,明朝军事将领。東寧伯。 焦禮父亲把思臺于洪武年间归附明朝,为通州衛指揮僉事。子焦勝嗣职,后无子,以焦勝弟焦謙嗣,累升至都指揮同知。正统年间,升至右都督。土木之变后,明景帝命其担任左副都督,镇守宁远。随后率军会师参与京师保卫战,战后返回镇守宁远。景泰四年,抵御两千部队进攻,后升左都督。夺门之变后,明英宗因其守邊有功,召入覲。封東寧伯,世襲,賜賚甚厚。遣還鎮。天順七年去世,死于任上。贈侯,謚襄毅。.
查看 土木之变和焦禮
焦敬
敬,明朝驸马都尉,明仁宗的女儿庆都公主的丈夫。 焦敬世袭建宁右卫左千户所正千户。父亲焦谅、祖父焦中。彭卫指挥使焦毅之弟。宣德三年(1428年)十一月初二日,明宣宗命庆都公主下嫁焦敬。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亲征瓦剌,焦敬留下辅佐郕王朱祁钰。土木之变,明英宗被也先俘虏,焦敬参与拥立明代宗。成化二年十二月(1467年1月20日),焦敬去世。明宪宗辍朝一日,赐葬祭如例。.
查看 土木之变和焦敬
燒餅歌
《烧饼歌》,是中国著名民间预言書之一,假託是明朝开国軍師刘伯温與明太祖朱元璋對話時所著。.
查看 土木之变和燒餅歌
白圭 (明朝)
白圭(),字宗玉,北直隸南宮人,明朝兵部尚書,同進士出身。 正統七年(1442年),登進士,授監察御史,朱勇部隊監軍,討伐兀良哈有功。后巡按山西。正統十四年(1449年),從明英宗北征,土木之變時脫險返回,被明景帝派往澤州募兵。不久,升任陝西按察副使,又擢浙江右布政使,協同眾將平定福建鄭懷冒叛亂。 天順二年(1458年),升右副都御史,征討貴州苗族,平定叛亂,參贊南和侯方瑛部,討伐谷種等地,并逮捕幹把豬。后擔任湖廣巡撫,賑災。天順四年,召為兵部右侍郎,次年與都御史王竑參贊都督馮宗軍務,分兵巡邊,并獲勝。天順七年,晉升爲工部尚書。成化元年,提督軍務,平定判定荊、襄刘通叛亂。獲勝后加太子少保,因父喪丁憂回鄉。成化三年(1467年),改為兵部尚書,兼督十二團營,平定陝西叛變。成化十年(1474年)卒官,年五十六。贈少傅,謚恭敏。.
查看 土木之变和白圭 (明朝)
萍踪侠影录
《萍蹤俠影錄》是一部著名的武俠小說,梁羽生的代表作之一,亦是梁羽生本人最满意的作品。全书共31回。.
查看 土木之变和萍踪侠影录
萬貞兒
恭肃贵妃萬氏(),本名萬貞兒,后世多称为“万贵妃”,青州諸城人,四歲時就被選入明朝宮廷,一開始是孫太后的宮女。長大後,被派遣至東宮去服侍當時還是皇子的朱見深,作為朱見深幼年時期的保姆。當明憲宗十六歲即位時,萬貞兒的年紀有三十五歲了,個性機警,善於迎合明憲宗的意思,不久進讒言使明憲宗廢了皇后吳氏,得以進掌六宮。每次明憲宗來看看後宮時,萬氏都隨侍在側。 成化二年正月,懷胎生下明憲宗的皇第一子,明憲宗大喜,遣中使祭祀諸山川,遂封為皇貴妃。同年十一月,皇長子薨,萬皇貴妃則沒有再受孕。 成化二十三年春天,因暴疾過世,帝明憲宗為此輟朝七日,下令上諡曰恭肅端慎榮靖皇貴妃,葬天壽山。 弘治初年,御史曹璘請削妃諡號;魚台縣丞徐頊請逮治診視紀太后諸醫,捕萬氏家屬,究問當時薨狀。孝宗以重違先帝意,已之。.
查看 土木之变和萬貞兒
靖康之变
靖康之变,又称靖康之祸、靖康之亂、靖康之难、靖康之耻、丙午之耻,是指中國宋朝的1126-27年,來自北方的女真族攻陷北宋京師開封府(今河南省開封市),擄走北宋皇帝宋欽宗和太上皇宋徽宗,及几乎全部皇族、后妃、官吏及逾十萬首都平民的重大戰爭及災難。城破於宋欽宗靖康元年(丙午年)閏十一月二十五日,因而得名。 1125年(北宋宣和七年)秋,金軍借張覺事變,分東、西兩路南下攻宋。東路由完顏斡離不(宗望)領軍攻燕京。西路由完顏粘沒喝(宗翰)領軍直撲太原。東路金兵破燕京,攻佔河北,河南等地,渡過黃河,南趨汴梁。宋徽宗見勢危,禪位於太子趙桓,是為宋欽宗,徽宗在幕後主政,同时为南逃準备。 1126年(靖康元年)正月,完顏宗望率金兵東路軍進至開封府城下,包圍北宋首都,因京城守禦使李綱抵抗得力而未能破城。宗望脅逼宋議和後撤軍,即宣和和議,金人要求五百萬兩黃金及五千萬兩銀幣,宋欽宗以康王趙構、太宰張邦昌為人質,並割讓中山、河間(今屬河北)、太原三鎮。同年秋八月,金軍又兩路攻宋,西路軍破太原,此前欽宗早已將李綱罷相;閏十一月,金兩路軍會師兵臨汴京,圍城一個月後,城破。1127年春,金軍俘宋徽、欽二帝及大批皇族北去,北宋滅亡。.
查看 土木之变和靖康之变
靖难之役
靖難之役,又稱靖難之變,是中国明朝建文年間发生的内戰。建文元年七月初五(1399年8月6日),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起兵反叛侄儿建文帝朱允炆,战争持續三年。建文帝缺乏謀略,任用主帥不當,致使主力不斷被殲。朱棣以燕京(今北京)為基地,適時出擊,靈活運用策略,經幾次大戰消滅官軍主力,最後乘勝進軍,於建文四年六月十三(1402年7月13日)攻下帝都應天府(今江蘇南京)。建文帝失蹤,朱棣登上帝位,是為明成祖。 歷史上藩王造反成功者還有南梁時的侯景、馬楚時的馬希萼等人(因割據政權的中央政府軍力有限),但大一統王朝則惟此一例,絕無僅有。.
查看 土木之变和靖难之役
項忠
項忠(),字藎臣,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嘉興府嘉興縣(浙江省嘉興市)人,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官至刑部尚書、兵部尚書。.
查看 土木之变和項忠
顧興祖
顧興祖,河南行省揚州路江都縣(今江蘇省揚州市)人。明朝軍事人物,顧成之孫、顧統之子。 顧興祖繼承其祖顧成的侯爵爵位。明仁宗即位時,廣西叛亂。明仁宗下詔命顧興祖平定潯州、平樂、思恩、宜山等苗族地區,后歸降者眾多。宣德年間,交阯的黎利再次叛亂,并圍困邱溫。當時顧興祖坐鎮南寧卻擁兵不援,后被逮捕下錦衣衛獄,次年得釋。正統末年,跟從北征,土木堡之變后脫逃,當論死。而因也先逼都城,顧興祖再次出戰,并抵禦蒙古軍于城外。后授都督同知,守備紫荊關。景泰三年,因受賄而被連坐下獄,后得釋放。因立東宮有功,授伯爵。天順年間,再次恢復侯爵身份,鎮守南京。后去世,其孫子顧淳繼承爵位。顧淳死後無子,爵位為其堂弟顧溥繼承。.
查看 土木之变和顧興祖
袁彬
袁彬(),字文质,江西新昌县义钧乡(今宜丰县澄塘镇秀溪村)人。明朝軍事人物。.
查看 土木之变和袁彬
馬順
牙牌(背面為:正统十四年八月吉日),收藏於北京首都博物馆. 馬順(、明英宗正統十四年八月廿六日)。明朝政治人物,為王振親信、受到王振提拔,最高任職錦衣衛指揮同知(任職期間:正統二年(1437年)至正統十四年(1449年))。「土木之变」後因護王振一家、「馬順站出叱斥百官」,與毛貴、王長共三人被群臣活生生打死在朝堂上,史稱明朝午門血案。.
查看 土木之变和馬順
許貴
許貴,字用和,江都人,永新伯許成之子。 許貴襲職為羽林左衛指揮使。因安鄉伯張安舉薦其有將才,試騎射及策皆第一,后擢署都指揮同知。又因武進伯朱冕舉薦,升山西行都司,督操大同諸衛兵馬。正統十四年,鎮守大同西路,也先進犯時,跟從石亨在陽和後口大戰,敗績,許貴力戰得還。土木之變后,明英宗被俘,邊疆城池接連被攻破,大同首當其衝,許貴以忠義激戰士,并屢次擊退進犯,后晉升爲都指揮使。景泰元年,擔任充右參將,在威遠等地獲勝,遷都督同知。當時分守太監韋力淫虐,眾莫敢言,許貴彈劾并奏報。景泰三年,因病還京師。明英宗復辟后,命其負責左軍都督府,后調任南京。天順五年,邊疆告急,朝廷商議在松潘設立副總兵,以貴鎮守。為抵達時候恰逢山都地區民變,詔令一併平定。后其連破四十余寨,獲勝,但因此得病,未抵達松潘而去世。明英宗得知后,輟朝一日,賜賻及祭葬。有一子許寧。.
查看 土木之变和許貴
謝澤
謝澤(),字時用,浙江會稽人,祖籍上虞。明朝官員。.
查看 土木之变和謝澤
魏貞
魏貞(),字正己,南直隶鳳陽府懷遠縣人,民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應天府鄉試第八十四名。正統七年(1442年),參加壬戌科會試,得貢士第一百二十五名。殿試登進士第三甲第六十四名。授監察御史。正統十四年(1449年),隨英宗北征瓦剌,在土木之變中殉難。 曾祖父魏明德。祖父魏敬叔。父亲魏邦興,曾任鈞州州判。.
查看 土木之变和魏貞
鮑輝
鮑輝(),字淑大,浙江平陽人。明朝官員、同進士出身。 宣德八年(1433年),參加癸丑科會試,得貢士第八十九名。殿試登進士第三甲第九名,后授工科給事中,后改刑科給事中。正統十三年(1448年),跟從明英宗北征,次年土木之變中殉難。 曾祖父鮑增益。父亲鮑士高。.
查看 土木之变和鮑輝
黃裳 (正統壬戌進士)
黃裳(),字元吉,江西贛州府興國縣人,軍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廣東鄉試第十一名。正統七年(1442年),參加壬戌科會試,得貢士第十五名。殿試登進士第二甲第十五名。授監察御史,按兩浙鹽法及蘇常各郡。曾祖父黃原貴。祖父黃仲禮。父亲黃祥。1449年,跟随明英宗北伐,土木之变中身亡。.
黃養正
黃養正(),名蒙,以字行,瑞安人。明朝官吏。 黃養正早年以善書授中書舍人,正統二年(1437年),授行在禮部祠祭司郎中。累官太常少卿。正統十三年(1448年),跟從明英宗北征,土木之變中殉難,贈太常卿。.
查看 土木之变和黃養正
黄裳 (正統進士)
裳(),字元吉,曲江人。明朝官員、進士出身。 正統七年(1442年),登進士,授監察御史,巡視寧州、紹州、台州三府時,稱疫死三萬人,宜減輕賦稅賑災,后巡視浙江鹽政,宜體恤民情,均報批准。正統十三年,跟從明英宗北征,土木之變中殉難。.
齊汪
齊汪(),字源澄,浙江天台縣人。明朝官員、進士出身。 正統元年(1436年),登進士。次年,授兵部車駕司郎中。正統十四年(1449年),從明英宗北征,在土木之變中殉難。.
查看 土木之变和齊汪
龔全安
全安(),浙江蘭溪人。明朝官員,進士出身。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登進士。宣德四年(1429年),擔任行在工科給事中,后升爲都給事中。宣德十年(1435年),改為行在通政司右參議。正統八年(1443年),為通政司左參議,正統十年(1445年),升爲通政司左通政。正統十四年(1449年),隨明英宗北征,在土木之變中殉難,后贈通政使。.
查看 土木之变和龔全安
范廣
范廣(),遼東人。明朝軍事將領。.
查看 土木之变和范廣
范弘
范弘(),初名安,明朝交趾人,明朝宦官。 永樂年間,被英國公張輔選中,送入朝廷,被明成祖所喜愛,令讀書涉獵歷史,后侍奉明仁宗東宮。宣德年間,升任司禮太監,授免死詔書。明英宗眷顧,后跟隨北伐,死於土木堡之變。.
查看 土木之变和范弘
胡濙
胡濙(),字源潔,谥忠安,武進(今江蘇省常州市)人。明朝禮部尚書。.
查看 土木之变和胡濙
薛桓
薛桓,明朝山东承宣布政使司青州府胶州(今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人,明宣宗的女儿常德公主的丈夫。 薛桓是阳武侯薛禄之子。正统五年(1440年),孫太后将女儿嫁给薛桓,薛桓为驸马都尉。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土木之变前夕,明英宗令成安侯郭晟掌中军都督府事,建平伯高远掌左军都督府事,驸马都尉薛桓掌右军都督府事。景泰三年(1452年)四月,礼部尚书胡濙暨魏国公徐承宗,宁阳侯陈懋,安远侯柳溥,武清侯石亨,成安侯郭晟,定西侯蒋琬,驸马都尉薛桓等重臣联名请明代宗立朱见济为皇太子。天顺元年(1457年)正月,夺门之变,明英宗以复位改元,遣驸马都尉薛桓告明长陵、明献陵、明景陵。因为妻子的冷遇,薛桓“尝私侍婢,与常德长公主争语”,公主向明英宗哭诉,结果薛桓“法司考讯于外庭,论当斩。下锦衣卫狱固禁”,几天后释放。到成化年间,薛桓被明宪宗派去代祭明长陵、明献陵、明景陵、明裕陵。.
查看 土木之变和薛桓
葉盛
葉盛(),字與中,南直隸崑山縣人。明朝政治人物。官至吏部侍郎。.
查看 土木之变和葉盛
蔣信
蔣信(),原名把臺,蒙古人,明朝军事将领。 把臺为金忠的外甥,随其归降明朝,授都督僉事。宣德年间,赐名蔣信。正统年间,封忠勇伯。随明英宗北征,土木之变中被俘。其虽沙漠居住,却心在中国。每次抵达英宗住所都大哭。之后英宗返回明朝,竟跟从回去,后恢复其俸禄。景泰五年(1454年)去世,赠侯,謚僖順。其子也兒索忽襲爵。.
查看 土木之变和蔣信
鄧棨
鄧棨(),字孟擴,江西南城縣人。明朝官员、進士出身。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登進士,授監察御史,奉敕巡按苏州、松江等府,任期滿后將離去,當地百姓赴闕乞留,后批准。之後因丁憂離職。宣德十年(1435年),楊士奇舉薦鄧棨擔任陝西按察使。正統十年(1445年),擔任右副都御史。明英宗北伐,跟從出征,大軍抵達居庸關,其上疏請求英宗返回北京。在宣府、大同時,再次上章,均不被批准。土木之變時,同行人要求他自行脫難,鄧棨則稱:「鑾輿失所,我尚何歸!主辱臣死,分也。」於是戰死。贈右都御史,後謚襄敏。.
查看 土木之变和鄧棨
鄺埜
鄺埜(),字夢質,籍贯湖南省宜章县城南乡新田村邝家门自然村人,出自宜章广田洞邝氏,明朝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
查看 土木之变和鄺埜
金英 (明朝)
金英,明朝宦官。 明宣宗时司礼监太监,亲信用事。宣德七年(1432年),他和范弘一起被赐免死诏书。明英宗即位,他和兴安都受宠信。王振专权,渐渐失势。正统十四年(1449年)夏天有旱灾,明英宗命他掌管刑部,他坐在中间,尚书以下左右分列,定六年一次审录。秋天,明英宗在土木之变被瓦剌俘虏,郕王朱祁钰请他和兴安召集朝臣商议国事。侍读徐珵倡议南迁,遭到金英和兴安斥责。景泰元年(1450年)十一月,因为贪赃之罪,下狱论死。明代宗下令改为囚管,永不叙用。.
查看 土木之变和金英 (明朝)
金濂
金濂(),字宗瀚,山陽人。明朝政治人物,历任刑部尚書、戶部尚書、工部尚書。 永樂十六年(1418年)進士,授監察御史。宣德初年,巡按廣東,后改按江西、浙江。因捕巨盜不獲而被免職,隨後盜就執,恢復官職。之後升爲陝西按察使副使。 正統元年(1436年),上書請補衛所缺官。正統三年,升爲僉都御史,參贊寧夏軍務。在他的治理下,西陲晏然,并有數條河渠修建成功。正統六年,召還,加右副都御史。正統八年,拜刑部尚書,后因安鄉伯張安事,刑部與戶部互相推諉,致使戶部與刑部官員連坐下獄,數日后釋放。隨後福建有賊亂,金濂參與軍務,與甯陽侯陳懋等討伐,之後大軍獲勝。恰逢土木之變后緊急召還,加太子賓客,改為戶部尚書,晋升太子太保。當時正逢京師保衛戰,急需餉急,金濂綜核無遺并上書請求節儉,使得國用無缺。景帝詔免景泰二年天下租十之三。金濂命減免米麥徵收,但折收銀布絲帛如故。景泰三年,翰林學士江淵上言。金濂慚愧,卻詆毀沒有。給事中李侃指責其違詔,金濂只能稱:“銀布絲帛,詔書未載,若概減免,國用何資?”於是六部給事中監察御史紛紛彈劾其失信于民,為國斂怨。明景帝欲寬恕他,卻因監察御史王允力爭,不得不下其入都察院獄。三天后釋放,改為工部尚書。此時,吏部尚書何文淵則稱“理財非濂不可”,於是恢復其戶部尚書職位。金濂上書請罪,景帝寬慰留用。景泰五年(1454年)死於任上,因軍功追封沭陽伯,諡榮襄。.
查看 土木之变和金濂
蕭維禎
蕭維禎(),初名兆以,以字行,江西廬陵縣人,明朝都御史、进士出身。 宣德五年(1430年),登進士,授刑部主事。正統初年,淘汰官員,刑部尚書魏源請奏留他,后升任郎中、又升大理寺丞,跟從明英宗北征,土木之變中逃亡。之後,擔任大理寺少卿,次年進大理寺卿。后加封太子少保,升任都察院右都御史。明英宗發動奪門之變后,調任南京刑部尚書,后調南京兵部尚書,參贊機務。成化元年(1465年),因病致仕。成化八年(1472年)三月去世,謚文昭。.
查看 土木之变和蕭維禎
英雄志
《英雄志》是一部长篇武侠小说,作者为台灣作家孙晓,1996年開筆,2000年正式出版,全書現有二十二冊,三百二十萬字,被誉为是具有《清明上河图》风貌的武侠小说,在新浪讀書頻道之介紹中,稱其為“古典之性格”、“後現代之結構”,書中呈現的蒼涼濃郁的大時代感,以武犯禁的命題,以及多線索、多主角的複雜佈局,都是該書的特色。作者自稱為“少數性格”之非主流創作。.
查看 土木之变和英雄志
英法联军攻占北京
英法聯軍攻陷北京是第二次鴉片戰爭之一部分。當時英法聯軍於八里橋大敗清軍後進攻清朝首都北京,圓明園也在期間被英國軍隊縱火燒毀。這是有史以來北京第一次被歐洲軍隊占領,英法聯軍一共占領北京18天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格致出版社(2009年04月1日),ISBN 9787543215849。 清政府因為京城淪陷的恥辱震驚,恭親王奕訢主張學習西方技術,出現後來的洋務運動。.
逯端
逯端(),浙江仁和县(今杭州)人。明朝官員、進士出身。 宣德五年(1430年)登進士。正統二年(1437年),授行在兵部主事,后升至員外郎。正統十四年(1449年),跟從明英宗北征瓦剌,在土木之變中殉難。曾祖父逯師顏,曾任元江浙省員外郎。祖父逯原臣,曾任元江浙省都事。父亲逯宏,曾任任武進縣儒學訓導。.
查看 土木之变和逯端
陳循
陳循(),字德遵,号芳洲,江西承宣布政使司吉安府泰和縣(今江西省泰和縣)人,明朝政治人物,景泰年间重臣。官至华盖殿大学士。.
查看 土木之变和陳循
陳獻章
陳獻章(),字公甫,号實齋,廣東新會縣會城都会乡(今江門市新會區會城街道)人,后迁居白沙乡,世称白沙先生。明代著名的書法家、詩人、教育家、思想家,為嶺南學派創始人。是嶺南唯一詔准從祀孔廟的學者,有「嶺南第一人」、「廣東第一大儒」的稱譽。曾自製以新會圭峰山長成的硬朗的茅草為材料的茅龍筆,字體蒼勁有力,別具風格。.
查看 土木之变和陳獻章
陳鎰
陳鎰(),字有戒,号柏轩,南直隸吳縣(今屬蘇州市)人。明朝政治人物。.
查看 土木之变和陳鎰
陳詢
陳詢,字汝同,南直隶松江府華亭縣雲間鄉人,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官至國子監祭酒。 永樂十六年,登進士,授庶吉士,任翰林院編修,后累升至侍講學士。正統年間,王振擅政,因拒絕與其合作,被貶為安陸縣知縣。土木之變后,被景帝召回,擔任大理寺少卿。景泰五年,升任國子監祭酒。 榜眼梁禋臨終前,託付家事給陳詢,當時梁禋病不能言,只能依手指比劃,由左右訴說。陳詢看後落淚悲痛,此後,凡梁家喪葬居所之事,均由陳詢幫助處理,甚至甘願冒詆毀之名仍然始終如一。.
查看 土木之变和陳詢
陳鈍 (正統己未進士)
陳鈍(),字鲁若,福建福州府侯官县人,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正统三年,福建戊午乡试中舉。正統四年,登己未科會試中進士,授户部主事。跟随明英宗征讨瓦剌,土木堡之变中阵亡。.
陳懷
陳懷(),南直隶廬州府合肥縣(今安徽省合肥市)人,明朝軍事將領。.
查看 土木之变和陳懷
陳懋
陳懋(),字舜卿,謚武靖,南直隸鳳陽府壽州(今安徽省壽縣)人,明朝军事将领。寧陽侯。 陳懋早年隨父陈亨參與靖難之役,之後立功封寧陽侯,鎮守寧夏、甘肅等地,并屢次跟從明成祖远征漠北。之後,跟隨明宣宗征討平定朱高煦叛亂。明英宗時期,鎮守甘肅并平定福建民變。 陳懋也是唯一一位以靖難之役功臣立,而活至天順年間仍保持爵位的侯爵。.
查看 土木之变和陳懋
抚顺城
抚顺城,是指明清时期在今辽宁省抚顺市境内修建的城池。.
查看 土木之变和抚顺城
柳溥
柳溥,南直隶安慶府懷寧縣(今安徽省安慶市)人,明朝军事将领。安遠侯。 柳溥袭其父柳升的爵位,初掌中军都督府事,后出镇守广西。其廉洁谨慎,但无大将谋略,当地瑶族、僮族相互作乱,柳溥先後討斬大藤峽叛乱,后攻破柳州、思恩諸寨,但寇乱仍然如故。景泰初年,因为土木之变后兵事亟急,柳溥入召掌管右军都督府事,总督神机营。景泰五年(1454年)二月,升太子太傅、安远侯柳溥为太子太师,佩征蛮将军印,充总兵官,复镇守广西。天顺初年,召还在宣府、大同组织防御,后累升为太傅。陝西有警,命佩平虜大將軍印往禦,但其閉壁不出,只取数十首级报捷,后被弹劾閑住。后再次启用掌管神机营。死后,謚武肅。.
查看 土木之变和柳溥
李紹
李紹(),字克述,江西吉安府安福縣人,民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宣德八年(1433年),參加癸丑科會試,得貢士第四名。殿試登進士第三甲第十二名,改庶吉士,授翰林院檢討。當時大學士楊士奇臥病在床,明英宗遣使詢問人才,楊士奇以李紹等五人回答。土木之變后,京師戒嚴,諸多官員紛紛南遷,李紹則反對。之後累升為翰林學士。后因李賢、王翺舉薦,升爲禮部侍郎。成化二年,因病求辭職。 曾祖父李慧龍。祖父李伯魁。父亲李遵武。.
查看 土木之变和李紹
李贤 (大学士)
李贤(),字原德,谥文达,河南邓州长乐林(今邓州市孟楼镇长乐岭)人,进士出身,明朝重臣。 明英宗、代宗时代曾历任吏部侍郎、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官至华盖殿大学士、明朝内阁首辅,进少保,一生从政三十余年,为官清廉正直,政绩卓著,是明朝历史上难得的治世良臣之一。.
杨溥 (明朝)
楊溥(),字弘濟,號南楊,一號澹庵,谥文定,湖廣等處行中書省荊州府石首縣(今湖北省石首)人。明朝內閣首輔、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與楊榮、楊士奇共稱“三楊”,是仁宣之治的締造者之一。.
查看 土木之变和杨溥 (明朝)
杭皇后
杭皇后(),明景帝(或稱明代宗)朱祁鈺第二任皇后,懷獻太子朱見濟生母,杭昱之女。.
查看 土木之变和杭皇后
杜寧
杜寧(),原籍江西清江,后移居浙江天台,明朝政治人物、榜眼。 永樂二十一年,鄉試中舉。宣德二年,登進士第二名(榜眼),授翰林院編修。宣德五年,參與編撰《宣宗實錄》,升爲翰林院修撰。正統三年,書成,升爲翰林院侍講,之後進入東閣专习制诰。正統十三年,與工部右侍郎兼翰林侍讲学士高谷出任會試主考官。土木之變后,升爲南京禮部右侍郎,不久改為南京兵部左侍郎,在任期間廉潔奉公。成化年間致仕歸鄉。明憲宗御赐墓联:“九重深眷擎天绫,三尺高封盖世雄。”他還著有《乐全集》。.
查看 土木之变和杜寧
梃擊案
梃擊案,(梃,音挺)明末三大案之一,亦是國本之爭的插曲。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有一男子張差欲以梃(木棍)刺殺皇太子朱常洛,最終失敗,朱常洛亦鞏固太子地位。.
查看 土木之变和梃擊案
楊士奇
楊士奇(),名寓,字士奇,以字行,號東里,諡文貞,江西等處行中書省吉安路太和州(今江西省泰和縣)人。明朝內閣首輔、兵部尚書兼華蓋殿大學士,與楊榮、杨溥合稱“三楊”,是仁宣之治的締造者之一。.
查看 土木之变和楊士奇
楊善
杨善(),字思敬,北直隸大兴县(今北京市)人。明朝禮部尚書。善辩,曾不理明景帝敕命,以自己的口才說服了瓦剌太師也先,迎回了被俘虜的明英宗。明英宗回國後,又參與奪門之變,復辟了被軟禁的明英宗,贈興濟侯,謚忠敏。.
查看 土木之变和楊善
楊翥
楊翥(),字仲舉,中書省蘇州府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明朝政治人物、礼部尚书。 楊翥年少丧父贫穷,随兄戍武昌,教授学生以自给。当时杨士奇流寄窘乏时,楊翥则把自己教館舍讓给杨士奇,而自己到别地教授。杨士奇富贵后,举荐楊翥經明行修。明宣宗下诏試吏部,后授翰林院檢討、修撰。正统年间,下诏其任郕王府僚,与儀銘分别担任左右长史。久之辞任归乡。土木之变后,明景宗即位,楊翥入朝拜禮部右侍郎。景泰三年,晋升为礼部尚书,后給祿致仕。.
查看 土木之变和楊翥
樊忠
樊忠,明朝武官,土木之變時任明英宗之護衛將軍,於明軍潰敗時,見司禮監王振,曰:「吾為天下誅此賊!」以所持棰擊殺王振,力圖突圍,殺數十人後戰死。.
查看 土木之变和樊忠
正统 (年号)
正统(1436年-1449年)为中国明朝第六个皇帝明英宗朱祁镇登基后的年号,前后共十四年。 正统十四年九月英宗于土木堡之变被俘,明代宗即位沿用。.
查看 土木之变和正统 (年号)
永乐盛世
永乐盛世是明朝明成祖朱棣統治时期(1402-1424)所出現的盛世,而明成祖统治期间以永乐作為年號。.
查看 土木之变和永乐盛世
永乐迁都
永樂遷都,即明成祖朱棣将明朝的首都从應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迁往北京順天府,是具有中国历史重大意义的事件,其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造成的影响一直延续到现代。.
查看 土木之变和永乐迁都
满族
满族(a),全稱滿洲族 ,清代官称满洲,因以红缨为传统帽饰,故有红缨满洲之名,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也是通古斯民族中最大的一个支系,普查人口数量为10,410,585人,为中国的第四大族群,仅次于壮族和回族的第三大少数民族。满族及其先民靺鞨、女真曾经在中国历史中先后建立渤海国、金朝和清朝。 目前满族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北及华北地区,以散居为主,其中居住在辽宁的人口最多。此外,河北、黑龍江、吉林、內蒙及北京等31個省市自治区也有广泛的人口分布。除了散居之外,满族也有自己的聚居区,如新宾、岫岩、青龙、丰宁、伊通、清原、围场、宽城、本溪、宽甸、桓仁满族自治县,还有凤城及北镇两个享有民族县待遇的县级市和满族的民族自治乡镇300余个。.
查看 土木之变和满族
朱瞻墡
朱瞻墡(),明仁宗第五子、母誠孝昭皇后張氏,永樂二十二年受封襄王。宣宗宣德四年就藩長沙,後因英宗第七子吉簡王朱見浚入主王府。故而在天顺元年改封在襄陽(今湖北襄樊)。朱瞻墡有賢名,故在仁宣乃至英景時代都是一個引人注目的宗室人物。.
查看 土木之变和朱瞻墡
朱謙
朱謙(),夏邑人,明朝將領。 永樂初,襲父職為中都留守左衛指揮僉事。洪熙年間(1425年),擔任陽武侯薛祿隸軍,征北有功,進指揮使。宣德元年(1426年),晉升爲都指揮僉事。正統六年,與參將王真巡哨至伯顏山,遇到瓦剌,并獲勝。之後在閔安山,遇兀良哈部,再次擊敗。升爲都指揮使。正統八年,升任右參將,守備萬全左衛。次年,與楊洪在克列蘇破兀良哈兵,進都督僉事,后再次升都督同知。土木堡之變時,也先挾持明英宗到宣府城下,令宣府開門。朱謙與參將紀廣、都御史羅亨信不應,也先遂去。之後升爲右都督。之後其與楊洪參加京師保衛戰,戰失利,兩人被彈劾,景帝均未批准。之後升任左都督,擔任總兵官,鎮守宣府。 景泰元年(1451年),在關子口抵禦也先的四次連續進犯,不得不退兵,都督江福援救亦失利。朱謙不得不力戰抵禦。之後接連作戰,抵禦成功,論功封撫寧伯。當時,瓦剌意圖攻佔宣府、大同,認為兩城可旦夕取下。然而朱謙守宣府、郭登守大同,均屢次挫敗瓦剌進攻。也先認為兩城無法攻下,只好一意歸還被俘的明英宗。同年八月,英宗歸還,經過宣府,朱謙率子朱永出見,厚犒使者。次年二月,死於宣府,贈侯。子朱永襲。成化年間,謚武襄。.
查看 土木之变和朱謙
朱沖秌
襄陵莊穆王朱沖秌,明朝第一代襄陵王,明太祖朱元璋孫,韓憲王朱松庶第二子,韓恭王朱沖𤊨弟,母季氏,王妃荊氏。.
查看 土木之变和朱沖秌
成始終
成始終(),字敬之,直隸常州府無錫縣人,民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應天府鄉試第三十六名。正統四年(1439年),參加己未科會試,得貢士第三十八名。殿試登進士第三甲第四十九名,授行人司行人,后升任監察御史。土木堡之變后,守要害地。此後升任湖廣佥事,善於寫詩。 曾祖父成榮七。祖父成玉山。父亲成彥文。.
查看 土木之变和成始終
成敬
成敬(),字思慕,陝西人,明朝政治人物。.
查看 土木之变和成敬
戴慶祖
戴慶祖(),江蘇溧陽人,明朝政治人物。 喜歡舞生,累官任太常寺少卿。跟從明英宗北伐,死於土木之变。后贈太常寺卿。.
查看 土木之变和戴慶祖
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坐落於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镇天壽山下40平方公里的小盆地,距離北京市区約50公里,是中国明朝皇帝的墓葬建築群。自永樂七年五月(1409年)起用,直到安葬崇禎帝後結束,歷時230多年,共葬有13位明朝皇帝,23位明朝皇后、2位明朝太子、30餘名妃嬪、1位太監,是全球保存完整皇陵墓葬群之一。2003年7月3日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查看 土木之变和明十三陵
明宪宗
明憲宗朱見濡(《明憲宗實錄》“英宗睿皇帝之长子,母今圣慈仁寿太皇太后,于丁卯十一月二日生。”),或稱成化帝,為明英宗皇長子,明朝第9代皇帝。谥号「繼天凝道誠明仁敬崇文肅武宏德聖孝純皇帝」。其年號成化有「成就德化」的意思。.
查看 土木之变和明宪宗
明代宗易储风波
明代宗易储风波,是指中国明朝明代宗接替土木之变中被俘的明英宗皇位后,欲废除明英宗太子朱见深立自己孩子为太子的政治事件。明代宗在于谦等大臣的辅佐下,获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后,将太上皇明英宗迎回来,并囚禁于南宫,防止其复辟。与此同时,产生了将自己的儿子立为皇太子的念头,为了实施这一意图,他进行了一系列工作,不择手段,乃至贿赂大臣,不惜武力威慑。皇帝行贿百官换太子算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事情。.
查看 土木之变和明代宗易储风波
明英宗
明英宗朱祁鎮(《明英宗實錄》“以宣德二年丁未十一月十一日生。”,謚號「法天立道仁明誠敬昭文憲武至德廣孝睿皇帝」,是明朝的第6代與第8代皇帝;最初使用正统(1436年-1449年)年号,復位後使用天顺(1457年-1464年)年号,在位22年。.
查看 土木之变和明英宗
明清北京城
明清北京城池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两代王朝明和清的都城——京师顺天府城防建筑的总称,从内到外由宫城(即紫禁城)、皇城、内城、外城4道城池组成,包括城墙、城门、瓮城、角楼、敌台、护城河等多道设施,是世界存世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城市防御体系。北京城池自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四年(1264年)兴建的元大都开始计算,已有850多年的建城建都史,奠定了明清北京城风貌的是明成祖朱棣在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的筑城迁都计划;明嘉靖帝三十二年时(1553年)增筑外城,形成了今日北京城“凸”字型的布局。北京城是中国历史上兴建的最后一座帝王都城,作为完整跨越两代封建王朝的文化、经济、军事和政治中心,在许多方面集中了明清时期中国城池建设的最高水平,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上的集大成之作。 北京城池的变迁始自明末1644年李自成出逃时对城墙建筑的焚毁。清末1900年八国联军攻城时曾有过较大破坏,其后历任的中华民国北洋政府、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等都对北京城池进行过拆改,至1949年北平和平易帜时,北京城池整体风貌保存尚好。中華人民共和國建都北京后,因为交通发展和修建地铁的需要,北京城池自1958年起逐渐被市政府拆除、改造。目前,城池的核心——宫城(紫禁城)尚保存完整;皇城余有城门天安门一座、南皇城墙一段保留较完好,东皇城墙尚有一段明代残余;内城拆改严重,现存正阳门城楼与箭楼、德胜门箭楼、东南角楼以及崇文门一段残余城墙,西便门桥段也有一段城墙遗址;外城被完全拆除,只有位于中轴线最南端的永定门后被重建。对城池的拆除在1970年代后期停止,2000年后陆续开始复原部分城墙、城楼、箭楼等。现今的北京城墙已被环绕着的二环路取代,为完全恢复城池原貌带来难度。.
查看 土木之变和明清北京城
明朝
明朝(1368年1月23日-1644年4月25日)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國祚二百七十六年。 元末年间政治腐败,天灾不断,民不聊生,爆发农民起义,朱元璋加入红巾军中乘势崛起,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立西吴。1368年,在扫灭陈友谅、張士誠和方国珍等群雄勢力后,于当年农历正月初四日朱元璋登基称帝,国号大明,并定都應天府(今南京市),其轄區稱為京師,由因皇室姓朱,因此又稱朱明。後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為號召北伐中原,结束蒙元在中国的统治,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也被收回,最終消滅張士誠和方國珍等各地勢力,统一天下。明初天下大定,经过朱元璋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国力迅速恢复,史称洪武之治。朱元璋去世后,其孙朱允炆即位,但是在靖难之役中败于驻守燕京的朱元璋第四子朱棣。朱棣登基后遷都至順天府(今北京市),北平布政司升為京師,原京師改稱南京。至成祖朱棣时期,开疆拓土,又派遣鄭和七下西洋,国势达到顶峰,史称永乐盛世。其後的仁宗和宣宗时期仍然处于兴盛时期,史称仁宣之治。英宗和代宗時期,遭遇土木之变,国力中衰,经于谦等人抗敌,最终解除国家危机。宪宗和孝宗相继与民休息,孝宗力行节俭,减免税赋,百姓安居乐业,史称弘治中兴。武宗时期还爆发了南巡之争和寧王之亂。世宗即位后,引发大礼议之争,清除宦官和权臣势力后总揽朝纲,实现嘉靖中兴,并于屯门海战与西草湾之战中击退葡萄牙殖民侵略,任用胡宗宪和俞大猷等将领平定东南沿海的倭患。世宗驾崩后经过隆庆新政和嘉隆万大改革国力得到恢复,神宗前期任用张居正,推行万历新政,国家收入大增,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科学巨匠迭出、社会风尚呈现出活泼开放的新鲜气息,史称万历中兴。后经过万历三大征平定内忧外患,粉碎丰臣秀吉攻占朝鮮进而入明的計劃,然而因為国本之争,皇帝逐渐疏于朝政,史稱萬曆怠政,同时东林党争也带来了晚明的政治混乱。萬曆一朝成為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期光宗继位不久因红丸案暴毙,熹宗继承大统改元天启,天启年间魏忠贤阉党祸乱朝纲,至明思宗即位後铲除阉党。然而因東林黨治國導致政治腐败以及连年天灾,导致国力衰退,最终爆发大规模民变。1644年,李自成所建立的大順军攻破北京,思宗自缢於煤山,明朝灭亡。隨後吴三桂倒戈相向,满清入主中原。明朝宗室立江南地区建立南明诸政权,被清朝統治者以「为君父报仇」为名各个歼灭,又击败各地农民军,直到1683年清朝攻占奉大明正朔的明郑台湾方止。 明代的核心領土囊括汉地,东北到外興安嶺及黑龍江流域,後縮為遼河流域;初年北達戈壁沙漠一帶,後改為今長城;西北至新疆哈密,後改為嘉峪關;西南临孟加拉湾,后折回约今云南境;曾經在今中国东北、新疆東部及西藏等地設有羈縻機構。不過,明朝是否實際統治了西藏國際上存在一定的爭議。明成祖時期曾短暫征服及統治安南,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朝国土面积达到极盛,在东南亚设置旧港宣慰司等行政机构,加强对东南洋一带的管理。 明代商品经济繁荣,出现商业集镇,而手工业及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根據《明实录》所载的人口峰值于成化十五年(1479年)达七千余万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存在大量隐匿户口,故认为明朝人口峰值实际上逾亿,还有学者认为晚明人口峰值接近2亿。这一时期,其GDP总量所占的世界比列在中国古代史上也是最高的,1600年明朝GDP总量为960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9.2%,晚明中国人均GDP在600美元。 明朝政治中央废除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后来设置内阁;地方上由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权力,加强地方管理。仁宗、宣宗之后,文官治国的思想逐渐浓厚,行政权向内阁和六部转移。同时还设有都察院等监察机构,為加強對全國臣民的監視,明太祖設立特務機構錦衣衛,明成祖設立東廠,明憲宗再設西廠(後取消),明武宗又設內廠(後取消),合稱「廠衛」。但到了后期出现了皇帝怠政,宦官行使大權的陋習,但决策权始终集中在皇帝手里,不是全由皇帝独断独行。有许多事还必须经过经廷推、廷议、廷鞫的,同时还有能将原旨退还的给事中,另到了明代中晚期文官集團的集體意見足以與皇帝抗衡,在遇到事情決斷兩相僵持不下時,也容易產生一種類似於「憲法危機」的情況,因此「名義上他是天子,實際上他受制於廷臣。」。但明朝皇權受制於廷臣主要是基於道德上而非法理上,因為明朝當時風氣普遍注重名節,受儒家教育的皇帝往往要避免受到「昏君」之名。皇帝隨時可以任意動用皇權,例如明世宗「大禮議」事件最後以廷杖朝臣多人的方式結束。 有学者认为明代是继汉唐之后的黄金时期。清代張廷玉等修的官修《明史》评价明朝为「治隆唐宋」、「遠邁漢唐」。.
查看 土木之变和明朝
明朝午門血案
明朝午門血案,是發生在明朝正統十四年八月癸酉(1449年9月12日,明英宗正統十四年八月廿六日)北直隸京師午門的一起血案,此案為朝廷官員在未經許可的情況下,當著監國郕王朱祁钰的面,錘死锦衣卫指揮同知馬順等三人,此血案為明朝歷史上唯一的一起惡性朝堂鬥毆事件。因兵部侍郎于謙的急中生智,參與此事的官員均沒有受到懲罰。.
查看 土木之变和明朝午門血案
明朝七卿年表
明朝七卿年表,即尚书与都御史年表,旨在列举中国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至崇祯末年(1644年)的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与都察院的最高长官。除短暫的明朝中書省時期外,七卿长官均为正二品,为明朝政府文臣中最高行政长官。 明朝吏部尚書、户部尚書、礼部尚書、兵部尚書、刑部尚書、工部尚書、都御史,往往與通政使司之通政使、大理寺之寺卿合稱“九卿”。明朝時,重臣任擇須由九卿及外省巡撫、總督公開舉薦,此為廷推。各部司不能單獨決定的國家大事、要事,須經七卿、九卿公決,此為廷議。而由三法司無法決定的大型狱讼,以由七卿、九卿開會定獄,此為廷鞠或園審。七卿與明朝內閣構成了明朝的行政權力中心與決策核心。 此表不包括明朝南京尚書與都御史年表。.
查看 土木之变和明朝七卿年表
明朝内阁辅臣年表
明朝内阁辅臣年表,旨在列举中国明朝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明朝内阁成员。内阁初为皇帝咨政机构,此后权力逐渐增大,后形成为明朝行政中枢。内阁辅臣的人数为一人至七人不等,輔臣奉使出外辦事,多自稱“閣部”。 起初,內閣大學士只具有顧問身份,皇帝為最終決定的權力,而大學士很少有參決的機會。到明仁宗、明宣宗時期,大學士均因有太子經師的恩情,而得以累加至太子三孤身份,地位日益受尊崇。宣宗時期,朝廷事無大小,宣宗均悉數諮詢大學士楊士奇的看法而決定。雖然吏部尚書蹇義、戶部尚書夏原吉召見時得以參與各部事宜,然而其還遠不如楊士奇等內閣成員得以親自接見。自此,內閣的權力日益增大,到明世宗中葉,夏言、嚴嵩等人執掌內閣,地位赫然為真正的宰相,亦可壓制六部。 然而,雖然首席内阁大学士(或称内阁首辅)有票擬的權力,但卻不得不依賴於內部太監送達批紅。首輔大學士的職權如同以往的丞相,但必須與宦官合作,才能執掌大政。明朝內閣由始至終都不是明朝中樞的一級行政機構,所謂內閣只是文淵閣的別稱。.
明朝軍事
明朝軍事指中國明朝時期的軍隊,明代早期軍隊的來源,有諸將原有之兵,即所謂從征,有元兵及群雄兵歸附的,有獲罪而謫發的,而最主要的來源則是籍選,亦即垛集軍,是由戶籍中抽丁而來。除此之外尚有簡拔、投充及收集等方式。此外,明朝中期以後又有強使民為軍的方式不過都屬於少數,整體而言,衛所制仍然是最主要的軍制。明朝士兵数量最高在二百万左右,驻扎在全国各地。而明朝军工业也十分发达,一营5000人的士兵中就装备有霹雳炮1000挺,鸟枪200支以及大炮20门,在此之外明军还有鬼头大刀、弓、弩、手雷和火箭等装备。与宋朝不同的是,明朝在每代皇帝执政期间,都会发生大规模战事,所以明朝的军工业为了应付战争所生产出来的武器数量是十分可观的。 明代是傳統火器快速發展的時期,也是面臨挑戰的時期。在西洋火器傳入以前,傳統火器的發展已相當可觀,其中金屬管形火器-當時統稱為火銃,是明代火器發展的主軸,也是明朝軍隊中應用最廣泛的火器。不過從明代中期以後,源自西洋的新型火器,逐漸透過各種途徑傳入中國,憑著其優異性能,在中國迅速推廣開來,對傳統火器的生存空間,形成了嚴重的挑戰。.
查看 土木之变和明朝軍事
明朝藩王列表
明制,亲王之嫡长子封世子,长孙封世孙,其余各子封郡王。郡王嫡长子封长子,其余各子封镇国将军。以下依次封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明神宗时,因宗室繁衍过巨,遂减岁禄,并限制继承。亲王由旁支入继者,取消旁推之恩,原为郡王者,除嫡长子外,其余各子仍袭镇国将军爵位,不得进封郡王;镇国将军入继者,其余各子仍袭辅国将军爵位。此外,由郡王入继者,原郡封再袭之例也被取消。 以下按照帝系及藩王世袭列舉明朝诸王,也可以見各藩王世系--链接。.
查看 土木之变和明朝藩王列表
明朝歷史
明朝历史,在中國歷史學家的定義,自1368年朱元璋金陵稱帝為始,至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為止的历史情況 。但是明朝的餘絮有1662年滅亡的南明諸王與1683年滅亡的臺灣明鄭王朝。 明初武功極盛一時,明太祖朱元璋立國江南,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的口號北伐中原,最終推翻蒙古人建立的元朝並逐步從戰亂中恢復國力,史稱洪武之治,又利用胡藍黨獄铲除权臣,以斷後患。明太祖的繼承人明惠帝在位時爆發靖難之變,燕王朱棣最终获胜,朱棣改元永樂,史稱明成祖。明成祖時曾北進蒙古,南征安南,令鄭和下西洋宣揚國威致萬邦來朝,史稱永樂盛世。其後的十一年在明仁宗和明宣宗的治理下,大明國力達到頂峰,史稱仁宣之治。宣宗之子明英宗幼年即位時,朝中有「三楊」楊溥、楊士奇、楊榮主持政局,一时「海內清平」。 至明英宗正統七年(1442年),張太皇太后去世,明英宗僅十五歲,宦官王振趁機開始擅權;正統十四年(1449年)發生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但名臣于謙另立明景帝,並擊退了瓦剌,取得京師保衛戰的勝利,瓦剌於是送還了英宗,但英宗從此被景帝軟禁。數年後,英宗利用奪門之變復辟,并廢除自明太祖時殘酷的殉葬制度,並逐漸任賢用人使朝政有所轉機。英宗之子明憲宗繼位後,初年勵精圖治但後期寵幸万贞儿及閹宦汪直國力日衰。明孝宗統治的弘治年間,明朝君臣同心協力,國家呈現中興氣象,史稱弘治中興。 到了正德、嘉靖两朝虽然开创了嘉靖革新的局面,后世后期逐漸中衰,社會矛盾萌發,並面臨蒙古、倭寇兩大外患。明穆宗隆慶朝名臣名將薈萃,陸上與蒙古達成和議,史稱俺答封貢;海上開放民間貿易,史稱隆慶開關;因為這兩項措施,明朝又重現中興氣象,史稱隆慶新政。明神宗萬曆朝初期在名相張居正的輔政之下曾一度中興。後世計當時朝廷歲收,明朝的經濟規模可稱世界第一。惟至萬曆朝中期始,因立太子之爭,君臣關係緊張,終致皇帝怠政、官員腐化,關外女真興起,明朝開始走向衰敗。但萬曆年間,明朝仍取得了明緬戰爭的勝利、援助朝鮮擊敗日本的勝利。神宗去世后,儿子朱常洛登基,年号泰昌,史称明光宗。而光宗在位仅一个月去世,由儿子朱由校即位,年号天啟,也就是明熹宗。少年皇帝明熹宗事事信賴太監魏忠賢,加快了明朝腐敗的進程。 至崇禎年間,臣子黨爭激烈,皇帝決策失准,诛殺袁崇煥,後金軍隊突破長城,五入關內燒殺搶掠。又遇連年災荒疫疾,民不聊生,各地爆發民變,叛降數易,官兵疲於奔命。在如此嚴峻的形勢之下,明朝仍取得了寧遠大捷擊傷努爾哈赤,取得料羅灣海戰的勝利擊敗荷蘭東印度公司。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的大順軍隊攻佔北京,崇禎帝自縊,隨後清朝軍隊在原明朝將領吳三桂的帶領下入關擊敗大順軍,但由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的若干個南明政權延續了數十年,忠於明朝的鄭成功從荷蘭人手中取得臺灣作為反清基地,是謂明鄭王朝。直到1683年清軍佔臺,明廷餘絮完全滅絕。.
查看 土木之变和明朝歷史
明朝浙閩民變
明朝浙閩民變,是指明朝正統年間的浙江、福建一帶的起事,其中以福建的鄧茂七與浙江的葉宗留為首,彼此相互呼應,在各地與明軍作戰。明英宗派遣都督劉聚、寧陽侯陳懋分兵進攻,并于正統十四年、景泰元年分別平息民變。.
查看 土木之变和明朝浙閩民變
明成祖远征漠北之战
明太宗远征漠北之战指的是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分别于永乐七年(1409年)、十二年(1414年)、二十年(1422年)、二十一年(1423年)、二十二年(1424年)五次亲征对盘据在漠北的北元残余势力鞑靼、瓦剌和兀良哈三个部落的战争,致使蒙古势力进一步削弱,维护了明朝边境的安宁,成祖亦在第五次亲--得胜回朝途中病故。.
显应寺 (北京)
显应寺,俗称“皇姑寺”,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西黄村路西黄村西,是一座汉传佛教的尼庵。.
海禁
海禁(又稱洋禁),是一种鎖國政策,旨在禁止民间私自出海,有謂「尺板不得出海」,也限制外國商人前往本國通商。具体实施隨著时間變遷而有张有弛,即「严禁」及「弛禁」之分。然而,實際上真正受到打擊的是本國對外的貿易及漁業。海盜和走私商人的活動亦反而因為海禁而更加猖獗,對本國及其周邊國家的社會和經濟發展產生了消極影響。 中国历史上,海禁最早實行于14世紀末,橫跨元、明、清三個朝代。元朝曾經4次實行海禁,每次持续时间都比較短,共約11年,对海外贸易並未产生全局性的負面影响。而明清两朝的海禁,不仅在政策上有所强化,而且持续時間長達多年。中國的海禁也成為東南亞陶瓷業發展的契機。另一方面,藩屬國例如琉球等國家,亦因為海禁的關係,利用獨佔與中國貿易的契機而獲取大量利益。此外,朝鲜王朝及日本德川幕府皆執行海禁逾200年,規定指定國籍和商人外,官民禁止与別國商人貿易。.
查看 土木之变和海禁
改革
改革,是指各種包括政治、社會、文化、經濟、宗教等方面改良革新,改革的实质是阶级利益的调整,以除舊佈新。目的是要革除现有的社会制度中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部分,使之符合新的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相較於革命是以暴力的方式推翻原有政權以達成改變现狀的目的,改革是指在現有的政治體制之內實行變革。通常一個改革是否能成功也會影響該國的國勢,若成功可讓該國走向穩定局勢,若失敗可能遭致內亂或衝突。 改革必然要付出代價,且要承受內部和外部、客觀和主觀制約。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社会通过不断改革进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根據馬克思學說,历史上的改革,有奴隶主性质的改革(如管仲改革)、封建性质的改革(如商鞅变法、北宋熙宁变法)、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如日本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美国罗斯福新政)还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中国改革开放和苏联的经济改革)。.
查看 土木之变和改革
散花女俠
《散花女俠》,是梁羽生於1960年至1961年其間發表的武俠小說,本書上承《萍蹤俠影錄》張丹楓、雲蕾事跡,寫其徒弟--承珠及張玉虎故事,又及霍天都、凌雲鳳情節,開拓《七劍下天山》系列。.
查看 土木之变和散花女俠
曹鼎 (正統進士)
曹鼎(),字萬鎰,直隸真定府趙州寧晉縣人,軍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曹鼐
曹鼐(),字万锺,谥文忠,明朝北平承宣布政使司真定府寧晉縣(今河北省寧晉縣)人。正統十年(1445年)官吏部左侍郎兼學士。正統十四年(1449年)隨英宗親征,死于土木堡之變。.
查看 土木之变和曹鼐
曹鼐墓
曹鼐墓,是明初大臣曹鼐的墓葬,位于中国河北省邢台市宁晋县东王里村。 曹鼐,字万锺,谥文忠,明初宁晋县人。正统十年(1445年)官吏部左侍郎兼学士。正统十四年(1449年)随明英宗亲征,死于土木之变。朝廷为其修建衣冠冢。嘉靖年间,御史蔡叆为其增立神道碑、置祭田五十四亩。文革期間,墓地倖存,成为宁晋现存唯一历史名人墓地。1982年,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查看 土木之变和曹鼐墓
普度寺
普度寺,又名玛哈噶喇庙,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普度寺前巷35号,是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也是故宫外八庙之一,东华流韵,于2013-09-26查阅。.
查看 土木之变和普度寺
普胜寺
普胜寺,俗称“十达子庙”,是位于中国北京市东城区南河沿大街111号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如今此处是欧美同学会会址。.
查看 土木之变和普胜寺
景泰帝
明代宗朱祁鈺(),或稱景泰帝,年號景泰,明憲宗追諡其為「恭仁康定景皇帝」,弘光帝上庙号「代宗」,谥号「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崇孝景皇帝」,明朝第7位皇帝(1449年-1457年在位)。明宣宗皇次子,母親是賢妃吳氏。.
查看 土木之变和景泰帝
景泰陵
景泰陵,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海淀区,为明代宗朱祁钰的陵墓。该陵墓为朱祁钰去世后明英宗朱祁镇以亲王礼为其建造的陵墓,后曾多次修缮,并达到帝王陵规格,清朝灭亡后荒废。现存一座祾恩殿和宝城,祾恩殿前有乾隆年间所树立的碑,上有乾隆帝题诗。2001年,景泰陵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查看 土木之变和景泰陵
智化寺
智化寺位于中國北京市东城区禄米仓胡同5号,是一座汉传佛教寺院,现被辟为“北京文博交流馆”(The Beijing Culture Exchange Museum),隶属于北京市文物局。智化寺是北京市保存最完整的明代木结构建筑群,1961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查看 土木之变和智化寺
9月1日
9月1日是阳历年的第244天(闰年是245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21天。.
查看 土木之变和9月1日
亦称为 土木堡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