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国民革命军东征

指数 国民革命军东征

國民革命軍東征是由孫中山、蔣中正為首的廣東革命政府,以黃埔軍校師生所組成的黃埔革命軍為主力,於1925年至1926年間,與當時同樣盤踞於廣東等地的武裝勢力,包括陳炯明、林虎、洪兆麟、鄧本殷、楊希閔、劉震寰之間發生的戰爭。結果,黃埔革命軍徹底消滅陳炯明勢力,為日後的國民革命軍北伐奠定基礎。.

38 关系: 卢德铭古大存学生会、县总农会旧址孙德清宣鐵吾中國國民黨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东征军政治部旧址人间正道是沧桑张云逸張發奎彭干臣彭湃何應欽忠烈祠 (臺灣)國民革命國民革命軍北伐國民黨東征周凤 (彭湃母亲)周恩来第一次滇桂战争粵軍第一師諸先烈紀念碑罗炳辉烈士 (中华人民共和国)熊雄韩浚 (1893年)覃异之許崇智许继慎黄埔 (杂志)胡公冕赵锡光蔡申熙陳明仁 (中國軍事家)陈炯明李天柱 (红军)東征沙基慘案

卢德铭

卢德铭(),别名卢继雄,字邦鼎,号又新,四川省自贡市沿滩区仲权镇人,中国工农红军早期领导人物,秋收起义总指挥。.

新!!: 国民革命军东征和卢德铭 · 查看更多 »

古大存

古大存(),原名古永鑫,广东省五华县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早期军事将领、政治人物。 1917年,古大存就读于梅州中学,1920年,进入广东法政专门学校。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东征军。次年任中共东江特委常委、军委书记、东江工农武装总指挥部总指挥。1930年,任东江工农民主政府副主席、红十一军军长。1932年后,历任东江红军第一路军总指挥、东江游击总队政委、东江特委组织部长。在“整风运动”中负责中央党校一部,得罪日后主政广州的陶铸。1946年,赴东北,历任中共中央东北局西满分局常委和秘书长、东北局组织部副部长、东北行政委员会交通部部长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后任广东省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第一副书记。 1957年,被打“广东地方主义反党集团”头目。1958年4月,中共广东省委经中共中央批准,撤销其广东省委常委、副省长职务。1962年10月5日,中共中央对古大存、冯白驹的申诉批复:不予平反。1983年,被平反。.

新!!: 国民革命军东征和古大存 · 查看更多 »

学生会、县总农会旧址

学生会、县总农会旧址位于中国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紫城镇东栅街14号,原称叶氏宗祠。1987年6月,公布为紫金县文物保护单位,类型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叶氏宗祠建于明末清初。1919年,在此成立学生联合会。1925年,紫金县农会为策应国民革命军东征,组织农军攻占紫金县城,胜利后搬入叶氏宗祠办公。2003年8月,对叶氏宗祠进行修复。.

新!!: 国民革命军东征和学生会、县总农会旧址 · 查看更多 »

孙德清

孙德清(),原名孙以惊,又名孙一中,安徽寿县人,中国工农红军将领。 1924年,孙德清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参加国民革命军东征战役,任第一军三师九团三营八连连长。1926年9月,孙德清调叶挺独立团任第一营营长,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初,孙德清任二十四师七十五团一营营长,参加南昌起义,后升任第十一军二十五师七十五团团长。1927年冬,南昌起义部队主力溃散后,孙德清到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三军柏文蔚部从事兵运工作;1928年初,任三十三军学兵团团长和党的特别支部书记。1929年9月,到洪湖根据地。1930年2月,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军长。1930年7月,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参谋长,后兼红二军军长,参与指挥攻克石首、监利、沔阳、潜江等县城的战斗。1931年3月,任红三军参谋长兼第七师师长,参与开辟鄂西北根据地,先后参与指挥黄陵矶、文家墩等战斗。1932年5月,被夏曦以“改组派”罪名杀害于洪湖瞿家湾。.

新!!: 国民革命军东征和孙德清 · 查看更多 »

宣鐵吾

宣铁吾(),字惕我,蔣介石曾賜名蒋石如,浙江诸暨舞凤乡杜家坞村人。中华民国政治、军事人物,中华民国国军陆军中将。.

新!!: 国民革命军东征和宣鐵吾 · 查看更多 »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簡稱國民黨,是中華民國肇建者孫中山及其革命黨同志所創建的政黨。其前身最早為1894年11月24日成立於夏威夷檀香山的革命團體興中會,而後分別改組為中國同盟會、國民黨及中華革命黨,1919年經孫中山改組後轉用現名。現今總部位於臺北中崙,現任黨主席為吳敦義。 從1928年國民政府完成北伐並統一中國起,該黨一直是中華民國的執政黨。2000年總統選舉敗選後首次成為在野黨。2008年總統選舉中,前黨主席馬英九得到765萬多票,創下中華民國總統直選史上最高得票數,使國民黨重新執政,並在2012年總統選舉中連任。2016年總統選舉失利後再次成為在野黨,不過仍是立法院第二大黨。以中國國民黨為首的泛藍陣營,與以民主進步黨為首的泛綠陣營並列為臺灣兩大政治势力。 國民黨是目前唯一曾在中國大陸與台灣執政、以及迄今唯一曾經同時統治臺海兩岸的政黨。.

新!!: 国民革命军东征和中國國民黨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

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別稱黃埔軍校,簡稱陸軍軍官學校、陸軍官校,陸官(英文:Republic of China Military Academy;縮寫:ROCMA),是中華民國的軍校,由孫文指示籌辦,成立於1924年6月16日,第一任校長為蔣中正,陸軍軍官學校創校於廣東廣州黃埔,因此世人也別稱它叫「黃埔軍校」,是第一次國共合作下的產物,因此有許多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勳與將領都出自黃埔軍校。陸軍軍官學校同時也是中華民國國歌的發源地,因為該校第一期學生開學日由孫中山頒布之書面訓詞正是今日中華民國的國歌歌詞。陸軍軍官學校目前隸屬於中華民國國防部,而其宗旨和創校目的是為了培養中華民國陸軍軍官,陸軍官校於臺灣復校後,便改為大學與專科學制,但專科學制在2004年末屆第27期後便取消。 陸軍官校創立時,校址位於廣東廣州黃埔長洲島,創立時命名為「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陸軍官校當時是中國國民黨的黨校。1927年,陸軍官校遷往中華民國首都南京市,改為隸屬國民政府,並更名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爆發,陸軍官校為避過戰爭而西遷成都市。1946年,陸軍官校因應軍隊國家化改稱「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往臺灣,陸軍官校校本部成建制投共。1950年,陸軍官校於臺灣高雄鳳山第四軍官訓練班位址復校迄今已年。陸軍官校黃埔時期的校址和南京時期的校址均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列為文物保護單位,而成都时期的校址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司令部及空军机关驻地。 陸軍官校在大陸時期(1924年至1949年)的畢業生,大部份都曾經參與北伐、中原大戰、第一次國共內戰、中國抗日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國共內戰等戰事。而陸軍官校於臺灣復校後,於臺灣的畢業生大部份都沒有參與過戰事,這些人大都擔負起戰備整備等要務,他們的貢獻主要在維繫臺海安全。.

新!!: 国民革命军东征和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 · 查看更多 »

东征军政治部旧址

东征军政治部旧址,位于中国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华城镇十字街,为五华县文物保护单位,类型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公布时间为1994年9月。 东征军政治部旧址的历史年代为1925。这是一处与国民革命军东征相关的建筑物。.

新!!: 国民革命军东征和东征军政治部旧址 · 查看更多 »

人间正道是沧桑

《人間正道是滄桑》是2009年中国大陆播出的50集电视连续剧,导演为張黎。自國民政府在廣州建立黃埔軍校始,至敗退台灣終。跨越了東征、北伐、抗日戰爭、國共內戰等歷史階段,对中国1925年到1949年的历史重大事件作了形象的概括。是一部從家庭和國家的角度來審視國共關係發展的歷史劇。該劇在大陸上映后产生了很大的反响,讓更多人重新去審視中国1925年到1949年的历史。 該劇涉及的原型包括了葛健豪、蔡和森、向警予、蔡畅、瞿秋白、陳賡、杨至成、帅孟奇、萧劲光、程潛、李濟深、宋希濂、邓文仪、陳立夫等中國近現代史上的風雲人物。.

新!!: 国民革命军东征和人间正道是沧桑 · 查看更多 »

张云逸

张云逸(),原名张运镒,字胜之,广东省文昌县(今海南省文昌市)人。同盟会会员、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工农红军、新四军及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领导人之一,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 张云逸早年参加同盟会,参与黄花岗起义,辛亥革命时又参加攻打两广总督府的战斗并担任炸弹队队长,随后参加护国战争,后任广东省揭阳县县长。之后参与东征与北伐,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25师参谋长。第一次国共内战期间,其率众发动广西百色起义,担任红七军军长,之后参与红军主力战略转移。抗日战争期间,其担任新四军参谋长兼第3支队司令员;皖南事变后,担任新四军副军长兼第2师师长。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兼任山东军区副司令、司令,负责对解放军后勤补给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其担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书记等职位,负责维护广西等西南地区治安稳定。1974年去世。.

新!!: 国民革命军东征和张云逸 · 查看更多 »

張發奎

張發奎(),字向華,原名发葵,又名逸斌。廣東省始興縣客家人,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上將。國民革命軍北伐時期名將,中國共產黨在南昌起义的軍隊為其部下。中國抗日戰爭時期,先指揮淞滬抗戰,後來任第四戰區司令。1949年後居於香港。.

新!!: 国民革命军东征和張發奎 · 查看更多 »

彭干臣

彭干臣(),又名彭干成,化名黄春山、何越,湖北英山人,曾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

新!!: 国民革命军东征和彭干臣 · 查看更多 »

彭湃

彭湃(),原名彭汉育,1896年10月22日,出生在中国广东省海丰县一个地主家庭>,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民国时期中国农民运动的领导人,毛泽东称其为中国“农民运动大王”。他认为土地和农民问题是1920年代初中国诸多社会问题中最根本的问题。.

新!!: 国民革命军东征和彭湃 · 查看更多 »

何應欽

何應欽(),字敬之,貴州興義人。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中國國民黨軍政界首要人物;在黃埔系當中,有蔣何並稱地位。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歷任軍政部長、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北平軍分會委員長、大本營參謀總長、陸軍總司令、聯合國軍事參謀團中國代表團團長、國防部部長及行政院院長。於1949年前往臺灣擔任中華民國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會和國民大會主席團主席。並為中華民國統帥旗、黃埔軍校校旗及中華民國國徽設計者(因青天白日圓形體第一次出現在黃埔軍校校旗中)。在高層決策謀劃中嘗有「干才」之譽。日本稱其為日本通巨頭。曾獲美國總統羅斯福、英皇喬治六世、法國政府與墨西哥政府等授予各式勳章。著有《八年抗戰》、《中國與世界前途》。何應欽還曾任上海大夏大學校董。.

新!!: 国民革命军东征和何應欽 · 查看更多 »

忠烈祠 (臺灣)

忠烈祠是奉祀為中華民國殉職,並有其重大忠貞事蹟且足資衿式的國軍官兵、警察及人民的祠廟。臺灣各地的忠烈祠均起自1945年國民政府代表同盟國接管臺灣後,目前共約廿餘座,由各縣市民政局管理居多,各縣市大都有一處;大部分是利用日治時期原有神社,就地改建成中式宮殿式建築,僅少部分建物外觀仍保有神社舊貌。 中華民國政府對於有功於國家的烈士褒揚與紀念行動,最早可追溯至1912年,當時設有專責機構,而黃花崗紀念墓園,但至1933年9月13日首次有紀念烈士的直接關係法令。到了1936年,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訂定出「各縣設立忠烈祠辦法」,「忠烈祠」一詞才被廣泛地使用。設立用意是政府經由建造坊塔,表彰、褒揚與紀念抗戰烈士的忠烈行動,藉以塑造國民典範、並建立國民共通歷史記憶。國民政府接管台灣後,縣級以上的神社因建築宏偉,大多直接改建為忠烈祠,作為祭祀國民革命的先賢先烈的場所。隨後,各地政府為了配合法令消除日本殖民統治的歷史痕跡,紛紛拆原神社舊有建築,將其改建為中國宮殿式建築。 在臺灣的忠烈祠建物有正殿、牌位等設置,其入祀典禮及祭祀會按照「國家祭典標準」舉行。各地忠烈祠每年均分別於3月29日青年節及9月3日軍人節的春、秋兩次國殤中,依《忠烈祠祀辦法》舉行春祭及秋祭。首都忠烈祠由中華民國總統主祭,典禮相當隆重且莊嚴,中華民國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

新!!: 国民革命军东征和忠烈祠 (臺灣) · 查看更多 »

國民革命

國民革命,是中華民國國父與中國國民黨總理孫中山所創設的專有名詞,用以含括孫中山與其革命人士(宋教仁、黃興、蔡元培……等),在清末民初所領導的政治、社會與經濟革命運動。.

新!!: 国民革命军东征和國民革命 · 查看更多 »

國民革命軍北伐

國民革命軍北伐,又稱國民政府北伐、國民黨北伐、國民大革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是1926年至1928年間,中國國民黨領導的國民革命軍向北洋軍閥發動政變之內戰,因為國民革命軍戰場由南向北推進,故又簡稱“北伐”或“北伐战争”。 1926年7月9日,國民政府成立國民革命軍,由蒋中正担任总司令,起兵廣東,连奪长沙、武汉、南京、上海等地;進至華中,國民政府内部因对蘇聯與中国共产党态度不同而分裂,北伐陷于停顿。宁汉復合后,国民革命军继续北上,加入西北冯玉祥、山西阎锡山後,1928年6月攻克北京。奉系军阀、安國軍總司令、中華民國軍政府海陸軍大元帥张作霖從北京撤往中国东北,隨後因皇姑屯事件被炸死,其子張學良宣佈東北易幟,至此國民政府完成武裝奪權。 國民政府在北伐戰爭中,除了透過直屬的國民革命軍,也吸收中國各地反北洋勢力,成功將北洋軍閥及其掌控的北洋政府瓦解。北伐結束後,國民政府正式統治全中國,成為中國在國際上唯一代表的政權。但實際上,國民政府的組成內外仍有不同派系勢力,造成日後發生中原大戰等連串內鬥衝突,且由于之后的日本入侵中国以及国共两党间的斗争,导致中国实质上处于分裂状态,直到1949年中国共产党接管中国大陆。.

新!!: 国民革命军东征和國民革命軍北伐 · 查看更多 »

國民黨東征

#重定向 国民革命军东征.

新!!: 国民革命军东征和國民黨東征 · 查看更多 »

周凤 (彭湃母亲)

周凤,中国广东省海丰县公平镇人,彭湃的母亲。.

新!!: 国民革命军东征和周凤 (彭湃母亲) · 查看更多 »

周恩来

没有描述。

新!!: 国民革命军东征和周恩来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滇桂战争

一次滇桂战争是1925年孙中山去世后争夺对中国国民党控制权的继承战争,发起者为滇系军阀,对抗国民党领导者及新桂系军阀。时间为2月至7月,双方共投入兵力数万。吴宝璋、范建华《第一次滇桂战争的性质及影响》.

新!!: 国民革命军东征和第一次滇桂战争 · 查看更多 »

粵軍第一師諸先烈紀念碑

粤军第一师诸先烈纪念碑,位于中国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沙河燕塘广汕公路侧的牛眠岗,为广州市的一个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类型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公布时间为1993年8月。纪念碑的历史年代为现代。.

新!!: 国民革命军东征和粵軍第一師諸先烈紀念碑 · 查看更多 »

罗炳辉

罗炳辉(),原名罗德富,字宿星,曾用名罗南煌,云南彝良人,祖籍湖南邵阳,中国工农红军、八路军和新四军高级将领。 1915年入滇军当兵,因作战勇敢升至营长,参加护国战争、国民革命军东征和北伐战争。192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历任团长、旅长、红六军第二纵队长、红十二军和红二十二军军长、红九军团军团长,参加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五支队司令员、第二师师长。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罗炳辉任新四军第二副军长兼山东军区第二副司令员。1946年6月21日,在山东兰陵病逝。.

新!!: 国民革命军东征和罗炳辉 · 查看更多 »

烈士 (中华人民共和国)

士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或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中国人民解放军评定(或批准)的、受相关法律法规保护的荣誉称号。.

新!!: 国民革命军东征和烈士 (中华人民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熊雄

(),江西宜丰人。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

新!!: 国民革命军东征和熊雄 · 查看更多 »

韩浚 (1893年)

韩浚(),原名韩德照,又名韩仲锦,湖北黄冈新洲人(今属武汉市新洲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国军事将领,曾经担任秋收起义副总指挥。.

新!!: 国民革命军东征和韩浚 (1893年) · 查看更多 »

覃异之

覃异之(),原名异存、异知,别号晓能,祖籍广西宾阳,出生于广西安定,壮族,中国近代政治人物。 覃异之于1925年由桂军军官学校转入黄埔军校第二期,曾参加国民革命军东征,历任副区队长、区队长、排长、连长等。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与中共脱离关系。此后出任陆军第十师师部参谋。后回到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任区队长、副中队长等。期间,与军校教官敖正邦之女敖天犀成婚。1930年教导第二师成立(不久改编为陆军第四师),他又历任团副、营长、旅部主任参谋等。该师独立旅扩编为第25师后,历任师部参谋主任、75旅149团团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覃异之先后担任过52军第25师参谋长、73旅少将旅长。1939年调任52军195师中将师长。后升任为52军副军长、衡耒师管区司令。1944年,调任青年远征军第204师师长。抗战胜利后,他获颁忠勤勋章、胜利勋章。204师与205师整编合并后,继续出任师长一职,并先后当选为三民主义青年团中央干事、中国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1947年率205师前往台湾。不久被调往东北,出任第八兵团副司令、52军军长。同年,当选为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淮海战役爆发后,任首都卫戍副总司令兼江北指挥所(设于滁县)主任。1949年前往香港。同年8月,与黄绍竑、龙云等人通电反蒋。12月回到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覃异之历任水利部、水利电力部参事室副主任、主任,国防委员会委员等职。此外,他还是第二、三、四、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常委、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主席,民革北京市委主委,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95年9月17日,覃异之在北京去世,终年88岁。.

新!!: 国民革命军东征和覃异之 · 查看更多 »

許崇智

許崇智(),字汝為,生於廣東番禺,建國粵軍總司令,中國國民黨早期主要军事领导人之一,也是国民党前期右派代表人物之一。.

新!!: 国民革命军东征和許崇智 · 查看更多 »

许继慎

许继慎(),原名许绍周,字谨生,中国安徽六安石堰乡土门店人。中国工农红军早期将领之一。 许继慎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先后参加国民革命军东征和北伐战争,并历任叶挺独立团营长和团参谋长。第一次国共内战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军长、鄂豫皖特委委员、红11师师长。1931年11月在“白雀园大肃反”中,被张国焘诬陷,杀害于河南光山白雀园。.

新!!: 国民革命军东征和许继慎 · 查看更多 »

黄埔 (杂志)

《黄埔》是黄埔军校同学会主办、向海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刊物。《黄埔》杂志社由黄埔军校同学会举办,是全国政协办公厅直属事业单位。.

新!!: 国民革命军东征和黄埔 (杂志) · 查看更多 »

胡公冕

胡公冕(),以字行,浙江永嘉人,中国工农红军将领。.

新!!: 国民革命军东征和胡公冕 · 查看更多 »

赵锡光

赵锡光()号重华,云南省保山县横山乡河湾村人,中华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将领。.

新!!: 国民革命军东征和赵锡光 · 查看更多 »

蔡申熙

蔡申熙(),原名蔡升熙,字旭初,湖南省醴陵县人,中國工農紅軍将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家。 蔡申熙早年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营长、第二十军之团长,参加南昌起义。后任起义部队第十一军24师参谋长。同年12月参加广州起义,任广州市公安局局长。第一次国共内战时期,任中共江西省委军委书记、吉安东固地区游击队第1路总指挥、中共中央长江局军委书记、红十五军军长,其后率部进入鄂豫皖苏区。1931年起,历任红四军第10师师长、中共鄂豫皖特委委员兼军委副主席、彭杨军事政治学校校长、红二十五军军长等职,参加鄂豫皖苏区历次反围剿战争。1932年10月9日,在湖北黄安河口镇战斗中负伤身亡。.

新!!: 国民革命军东征和蔡申熙 · 查看更多 »

陳明仁 (中國軍事家)

明仁(),湖南醴陵人,中華民國将軍。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官、1955年晉升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是第1、2、3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1、2、3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1届全国委员会代表及第3、4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新!!: 国民革命军东征和陳明仁 (中國軍事家) · 查看更多 »

陈炯明

炯明(),字競存,绰号「阿--」,惠州府海豐縣人,曾經出任粤军总司令、广东省省长、中华民国陆军部陆军总长兼内务部内务总长及中国致公党首任总理。他主政广东期间推动广东建设,设立广州市。陈炯明為無政府主義者,政治上主张联省自治,他反对以武力統一北方,并且因此驅逐其曾經支持的孫中山。最后陈炯明被孫中山打敗,退居香港。.

新!!: 国民革命军东征和陈炯明 · 查看更多 »

李天柱 (红军)

李天柱(),湖南耒阳人,中国工农红军将领。 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参加过国民革命军东征和北伐战争。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南昌起义。1928年1月,参加湘南起义,任耒阳县苏维埃政府军事委员会主席。1928年4月,随朱德上井冈山,任红四军十师二十八团营长。1929年起,随红四军转战赣南、闽西,历任红六军第二纵队五支队支队长、第二纵队纵队长、纵队司令员。1931年春起,调任湘东南独立师师长、湘赣军区第一指挥部指挥兼独立第一师师长。1932年2月,任湘赣红八军军长兼湘赣省军区副总指挥,后又任中共湘赣省委军委书记。1933年春,到瑞金红军大学学习,改任红军大学第四分校教育长。1934年10月,红军长征后,留在赣南坚持游击战争。1935年4月,在江西寻乌作战中阵亡。.

新!!: 国民革命军东征和李天柱 (红军) · 查看更多 »

東征

東征,意為向東方征伐的行動,現代史中常特指1925年的國民革命軍東征。在歷史上還可以指:.

新!!: 国民革命军东征和東征 · 查看更多 »

沙基慘案

沙基惨案发生于1925年6月23日,又稱六二三事件,英国士兵开枪镇压广州共产国际领导下的周恩來策划的示威和罢工行动,造成严重伤亡的事件。共产国际的计划也随之失败。.

新!!: 国民革命军东征和沙基慘案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東征之役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