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四邑民系

指数 四邑民系

四邑民系,是广府民系分支下的一个族群。邑出自古代的食邑,中國各省亦有以眾數的邑來代表地方。四邑指新会包括江門、开平、恩平、台山,五邑指上述四地加上鹤山,而六邑指再加上赤溪。1983年鹤山划入江门地区管理后,五邑成为官方名称,但在海外社区,很多人仍沿用四邑的称呼。至于赤溪,历史上曾有此建制,但1953年已并入台山县。 四邑人大都操粤语四邑話,此外珠海斗門操四邑話的族群亦屬於四邑民系(此外,廣東省茂名市電白縣大衙镇通行之馬蘭話亦曾被視爲四邑話,學界尚存爭議) ,在世界各地約有八百萬人口。四邑方言有很多分支,內部互通度高低不一,可使用粵語廣府片廣州話互相交流,可勉强與粵西、廣西一帶的方言溝通。在海外和香港,四邑人有自己獨立的四邑會館,和操廣州話、南寧話等相似方言的粵西、廣西人有不同的社區。.

19 关系: 大温哥华地区的华裔加拿大人中國民族列表广东人五邑廣府民系和勝和和義堂四邑方言福布斯香港富豪榜粵語歷史馬來西亞華語香港人口史香港歷史香港早期農村社會民系深水埗區港籍加拿大人本地人 (香港)新会区

大温哥华地区的华裔加拿大人

华裔加拿大人在大温哥华人口中占有相当的比例,特别是温哥华市、列治文市和本拿比市,华裔的影响无处不在。 根据加拿大统计局的预测,2031年大温地区的华裔人口将增长到80万人左右,占大温地区总人口的23%。届时,高加索人的比例将低于50%,成为少数民族。 华裔加拿大人在大温地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温哥华建市的1886年。与北美其他地区一样,温哥华最初的华人主要来自广东省。 从20世纪中期起,新一轮的移民潮一直延续到现在,第一波移民来自香港,随后是臺灣和中国大陆的移民潮。.

新!!: 四邑民系和大温哥华地区的华裔加拿大人 · 查看更多 »

中國民族列表

本列表列出包含中國大陸、香港和澳門境內的中華民族和其他民族詳細情形和數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參照斯大林的《馬克思主義和民族問題》定義方法,官方劃分爲56個民族,包括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 主要的少數民族包括壯族(1692萬)、回族(1058萬)、滿族(1038萬)、維吾爾族(1006萬)、苗族(942萬)、彝族(871萬)、土家族(835萬)藏族(628萬)、蒙古族(598萬)、侗族(287萬)、布依族(287萬)、瑶族(276萬)、白族(193萬)、朝鮮族(233萬)、哈尼族(166萬)、黎族(146萬)、哈薩克族(146萬)和傣族(126萬)。 另有一些少数民族可能由于人数过少、有獨有的語言但沒有自己的文字或因被其他族群所同化导致尚难鉴别等原因,尚未被官方确认,称为未识别民族。此类族群人口共有64万人。 另外也有一些外國人群體在中國,例如黑人、猶太人。.

新!!: 四邑民系和中國民族列表 · 查看更多 »

广东人

广东人,通常情况下按世居地、父母世居地、父母出生地、出生地、祖籍地、户籍地,以及上三代以上(即曾祖父和祖母等)早已移民广东一帶(包括海南、香港、澳門),长久定居广东境内、其及後代都被认定为广东人,或世世代代自我认同为广东人。.

新!!: 四邑民系和广东人 · 查看更多 »

五邑

五邑,地方名,指江门市新會區及四个县级市:台山、开平、恩平、鹤山。另外,雖然古鎮鎮及斗門區現時分別歸入中山市及珠海市管轄,但斗門北部在過去属于新会管辖,斗門、古鎮主要人口都講四邑話,文化上屬於是四邑的一部份。.

新!!: 四邑民系和五邑 · 查看更多 »

廣府民系

廣府民系,亦稱粵民系、廣東人,是以粵語為母語的漢族分支,也是嶺南漢族「三大民系」中的第一大民系,廣泛分佈於廣東、廣西、海南、港澳地區、以及海外部份國家或地區。其人口所佔比例在广东省內接近60%,並以廣州和佛山為「廣府文化」發祥地。.

新!!: 四邑民系和廣府民系 · 查看更多 »

和勝和

和勝和,簡稱勝和,是香港三大三合會組織的其中一個,和字頭龍頭派系(勝和)是其中一個社團。.

新!!: 四邑民系和和勝和 · 查看更多 »

和義堂

和義堂,香港老牌三合會組織,和字頭派系的一支幫派,規模相對較小,以前主要勢力在西環及灣仔一帶,主要經營小巴線為生,舊時會員人數有三千多人,。.

新!!: 四邑民系和和義堂 · 查看更多 »

四邑方言

四邑方言或稱岡州方言,卽粵語支四邑片或稱岡州片,主要分布於廣東省江門市蓬江區、江海區、新會區、台山市、開平市、恩平市、鶴山市、珠海市斗門區、金灣區、中山市古鎭鎭以及海外四邑人聚居社區。四邑方言各分支有一定差異,大部份能夠互相通話。傳統上以新會話為代表。近代以來,在海外以新寧話(卽台山話)影響力最大,有“小世界語”之稱。四邑方言使用人口約在390萬以上。.

新!!: 四邑民系和四邑方言 · 查看更多 »

福布斯香港富豪榜

没有描述。

新!!: 四邑民系和福布斯香港富豪榜 · 查看更多 »

粵語歷史

粵語歷史自秦始皇攻嶺南起,因中原雅言隨著諸夏族群多次南遷,與嶺南百越語言融合而成。南宋朱熹因說四方聲音多訛,曰:「卻是廣中人說得聲音尚好。」 現時,廣東逾1億人口以上當中,粵語使用人數約6,700萬、廣西約2,500萬、香港700萬、澳門55萬、泰國500萬、新加坡和馬來西亞500萬、美國和加拿大200萬,全球有約1.2億人口使用粵語。粵語為澳大利亞第4大語言(次於英語、意大利語、希臘語)、加拿大第3大語言(次於英語、法語),美國第3大語言(次於有英語、西班牙語).

新!!: 四邑民系和粵語歷史 · 查看更多 »

馬來西亞華語

來西亞華語(Mangdarin)或華文、大馬中文(Mangnese),是馬來西亞華人圈中普遍使用的一種含有當地特色的華語,使用人數約8百萬。雖然馬來西亞華語是以中國現代標準漢語為基準,但受到當地歷史、文化與社會環境等的影響,跟中國普通話有一定的差異,主要體現在日常口語及用詞上。此外,俗式華語和標準華語有很大的差異,前者為華人社會於日常生活中所用,後者為當地中文(電子)媒體所用。由于马来西亚华语使用的词汇和现今北京规范华语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政府以及华人社团成立了马来西亚华语规范理事会(语範),规范当地不正规的华语用词。 基於早期華人先輩下南洋的共同文化和經歷,口語化的馬來西亞華語有不少地方與新加坡華語相似。某些新加坡人取笑馬來西亞華語為聯邦腔華語 ,而馬來西亞人常以使用新加坡華語來反唇相譏。.

新!!: 四邑民系和馬來西亞華語 · 查看更多 »

香港人口史

香港人口以華人為主,現今的香港人主要為於1945年由中國以及世界各地的華人移民及其後代。根據2011年香港人口普查結果,常住在香港的中國人口接近650萬,佔總人口的91.8%;另外有逾451,000少數族裔人士居住香港,當中8成為非華裔亞洲人,大部分為印尼人及菲律賓人。在香港出生的人口約60.5%,在中國大陸、台灣及澳門出生的比率為32.1%,香港有83.1%人居於香港達10年或者以上。 香港是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之一,每平方公里為6,544人。.

新!!: 四邑民系和香港人口史 · 查看更多 »

香港歷史

香港歷史始於超過公元前3萬年的舊石器時代居住於華南地區沿岸島嶼的原住民,其後被秦朝納入中國版圖後,踏入信史的開端。自古以來香港就是位於汉族地區南部沿海的一個農業、捕魚及產鹽之處。其後大英帝國佔領香港,沒收原居民的土地,建立殖民地而成為自由港,香港早期以經營鴉片貿易為主,隨後發展為東南亞與中國的貿易中轉站。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起至改革開放前,東南亞與中國大陸的貿易全部停止,香港逐漸由貿易港口轉型成製造業城市,再次在東南亞排華後不停吸收華人資本,與主要競爭對手新加坡一同成為以世界各地華人資本為主的國際金融中心。 在香港建立英國殖民地之前,未有「香港」概念,惟「香港」經由英國發展已經不僅再是一個小漁港,它屬於亞洲中心位置,南海内海。而「香港」這名稱,最早是出現在明朝的《粵大記》上,位置為今日的鴨脷洲内小型漁村。直至1841年香港開埠後初期,英國政府正式為此地命名為「香港」,並且慢慢由漁村發展成為城鎮。其繼香港島後,九龍半島亦分別為永久英屬領土;及後為《新界拓展條約》租借新界地區為期99年,但英國從未交過租金。1953年,英國女王伊利沙伯二世更為香港進行加冕香港典禮為英國永久屬地。 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英國簽訂了《中英聯合聲明》及制定香港基本法實行一國兩制以保障香港人五十年不變,亦確定1997年7月1日起,英國將香港主權移交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此舉標誌着英國統治香港的時期正式結束。.

新!!: 四邑民系和香港歷史 · 查看更多 »

香港早期農村社會

没有描述。

新!!: 四邑民系和香港早期農村社會 · 查看更多 »

民系

民系,为中国特有詞彙,指一个民族或族群内部的分支,用以依各地方言、文化与風俗的关系來分類中國各民族的內部族群。每個民系分支内部有共同或同类的方言、文化、风俗,相互之间互为认同。民系的认同一般有三个标准:方言、文化、地域,其中方言认同只可以算作一种狹義的文化认同。.

新!!: 四邑民系和民系 · 查看更多 »

深水埗區

深水埗區(Sham Shui Po District)是香港十八行政區之一,位處九龍西北。北面以琵琶山、尖山(以尖山隧道九龍出入口)和筆架山與沙田區為界,南以界限街與油尖旺區為界,西面以昂船洲新填海區及西北面以呈祥道和荔景山路與葵青區為界、東面以港鐵東鐵綫路軌與九龍城區接壤。根據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深水埗區的人口有405,869人,面積約948公頃。.

新!!: 四邑民系和深水埗區 · 查看更多 »

港籍加拿大人

港籍加拿大人又稱加拿大港人,是祖籍香港或先輩來自香港的加拿大公民。1980年代末和1990年代初,有最大的一潮香港人移民到加拿大,主要原因為對1997年香港回歸的疑惑和憂慮,他們也通常被認為是華裔加拿大人的一個群體。 大多數的港籍加拿大人是華裔,特別是廣府人、客家人、閩南人和廣府民系台山人,但有些選擇不認同自己為華人。 加拿大是海外港人的第一大聚居地,其次是美國。眾多港籍加拿大人持有多重國籍(尤其是加拿大護照、香港特區護照、英國國民(海外)護照)。1997年以來,有些港籍加拿大人迴流香港,並繼續在香港生活。2014年,香港卻是亞洲最多加拿大公民的城市,總共約有30萬來自不同種族背景,有加拿大籍的住民。 在加拿大,大多數的港籍加拿大人住在大多倫多地區和大溫哥華地區。.

新!!: 四邑民系和港籍加拿大人 · 查看更多 »

本地人 (香港)

本地人,意思是香港當地居民。此字是相對1997年以後來香港居住的新移民。.

新!!: 四邑民系和本地人 (香港) · 查看更多 »

新会区

新會(新會(會城)話:,汉语拼音:Xīnhùi),簡稱新或會,古稱冈州,因盛產蒲葵而别稱葵乡,位於珠江三角洲西部西江、潭江下游匯合處,名稱來自新會郡,現為中國廣東省江門市下轄的市轄區,下轄1街道10鎭,全區總人口为86萬,市区人口38萬。當地居民以漢族的四邑族群為主,母語為粤語四邑片新会話。新会建置於东晋末年,迄今近一千六百年,是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歷史上長期作為四邑地区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從明代起新会的文化教育就非常發達,是中國產生進士、举人和兩院院士最多的城市。在近現代史上,新会位列广东最迟開放通商的两個城市之一。這裡的習俗、文化、傳統藝術、建築形式都独具風格,具有強烈的地域特徵。這裡是梁启超、陳献章、陳垣、劉德華等名人的故鄉,同時又作為岭南学派和岭南琴派的發源地,素有“海滨邹鲁”之称。新会還是70萬海外華人的祖籍地,為广东一大僑鄉。 新会市史志办公室,1999.3.

新!!: 四邑民系和新会区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五邑民系四邑人四邑族羣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