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13 关系: 南杰才旦,古伯察,吉尊白玛,吉彩洛定,夏苏·久美多吉,夏格巴·旺秋德丹,夏格仓·朗加多吉,夏扎家族,夏扎·班觉多吉,夏扎·旺曲杰布,宇妥·扎西顿珠,丁杰·洛桑班登,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时期西藏地区职官列表,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中華民國治藏歷史,中英修訂藏印通商章程,帕巴拉·帕巴济美丹贝甲措,帕巴拉·洛桑土登米旁次成加村,帕拉家族,帕拉·丹增朗杰,帕拉·土登为登,帕拉·索南杰波,帕拉·绛巴曲坚,帕拉·白玛结布,帕拉·白玛顿丹,帕拉·扎西达吉,康乾盛世,康济鼐,廓爾喀之役,廓爾喀人,伊喜洛布旺曲,强巴旦达,强俄巴·仁增多吉,当彩家族,御制十全记碑,德木·阿旺罗布藏土布丹济克美嘉措,德木·阿旺洛桑赤列绕杰,喜饶嘉措,噶廈,噶倫赤巴,噶雪·曲吉尼玛,第十四世达赖喇嘛,第巴,第七世达赖喇嘛,第一次驅漢事件,策墨林·阿旺罗桑丹贝坚赞,索康·旺钦格勒,約翰·克勞德·懷特,纳塘寺,罗寺,... 扩展索引 (63 更多) »
南杰才旦
南杰才旦(),清朝西藏地方政府官员。 后藏贵族,藏族,康济鼐的侄子。学识渊博,被尊称班智达,又称多仁班智达。1750年,珠尔默特那木扎勒变乱后,七世达赖命他暂时管理西藏地方政务。1751年,清朝在西藏设立噶厦,他为四噶伦之一,封公爵,又称噶伦公班智达。1779年,率领三百名藏军到江卡查办三岩事件。1782年,年老以原品休致,遇到大事各位噶伦还是和他商酌办理。.
查看 噶倫和南杰才旦
古伯察
古伯察,本姓胡克(Évariste Régis Huc,),法國來華傳教士、旅遊作家、天主教遣使會神父,1844–1846年在清朝遊歷,他對蒙古族、藏族、漢族的見聞令他在歐洲聞名。書中一再以「la Tartarie, le Thibet, et la Chine」描繪清朝治下的韃靼利亞、西藏和中國。Huc, Évariste Régis(1857), Christianity in China, Tartary, and Tibet, page 84.
查看 噶倫和古伯察
吉尊白玛
吉尊白玛(,),第十四世达赖喇嘛之妹,原西藏流亡政府噶伦,儿童权利活动家。.
查看 噶倫和吉尊白玛
吉彩洛定
吉彩洛定,意为“接官亭”,位于拉萨市城关区。.
查看 噶倫和吉彩洛定
夏苏·久美多吉
夏苏·久美多吉(,)又称夏扎·久美多吉,西藏拉萨人,西藏贵族,噶厦官员。.
查看 噶倫和夏苏·久美多吉
夏格巴·旺秋德丹
夏格巴·旺秋德丹(;),西藏贵族,噶厦官员、学者。1939年至1951年擔任西藏噶厦政府孜本(财政部長)。1959年至1966年擔任第十四世達賴喇嘛驻印度新德里的代表。1967年出版《西藏政治史》;這是藏人以英語寫的第一本西藏政治史。.
查看 噶倫和夏格巴·旺秋德丹
夏格仓·朗加多吉
夏格仓·朗加多吉(;)藏族,四川德格人,四水六岗卫教志愿军副司令。.
查看 噶倫和夏格仓·朗加多吉
夏扎家族
夏扎家族(),全称夏扎俄巴(),为西藏贵族之一。该家族历史上与甘丹寺关系密切,在八世达赖喇嘛时期家族称谓改为“夏扎俄巴谿卡”,后逐渐简为“夏扎”并沿用至今。.
查看 噶倫和夏扎家族
夏扎·班觉多吉
夏扎·班觉多吉(,)藏族,西藏贵族,夏扎家族家长,曾任噶伦、伦钦等职。.
查看 噶倫和夏扎·班觉多吉
夏扎·旺曲杰布
夏扎·旺曲杰布(,)藏族,后藏白朗人,西藏贵族,曾任噶伦、摄政。.
查看 噶倫和夏扎·旺曲杰布
宇妥·扎西顿珠
宇妥·扎西顿珠(;1906年—1983年)西藏拉萨人,西藏贵族,噶厦官员。.
查看 噶倫和宇妥·扎西顿珠
丁杰·洛桑班登
丁杰·洛桑班登()藏族,西藏江孜莽索康地方人,扎什伦布寺丁杰康村的丁杰活佛。.
查看 噶倫和丁杰·洛桑班登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时期西藏地区职官列表
本条目列出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时期(1912年-1928年)西藏地区主要职官。.
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
《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于1951年5月23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中南海勤政殿签订。.
查看 噶倫和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
中華民國治藏歷史
中華民國對西藏的主權地位一直是西藏獨立運動中爭論的焦點。偏西藏獨立的人士認為在中華民國的大陸統治時期,西藏並不受國民政府直接管轄或支配,甚至達成事實上的獨立(de-facto independence);偏中國主權的人士認為西藏政府一直聽命於國民政府,儘管過程中西藏有過獨立的傾向,但從未正式宣佈獨立,亦從未受任何一國認可,中華民國政府一直享有對西藏的主權。.
查看 噶倫和中華民國治藏歷史
中英修訂藏印通商章程
《中英修訂藏印通商章程》(),是中國清朝政府與英國簽訂的條約。该章程于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4月20日在當時是英國殖民地的印度加爾各答簽訂,10月14日在中国北京交换批准。中方代表为钦差大臣張蔭棠以及“秉承張大臣訓示,隨同商議”的西藏噶倫汪曲結布,英方代表为欽差大臣韋禮敦。條約本原存於中華民國外交部,現存於臺北外雙溪國立故宮博物院保存。.
帕巴拉·帕巴济美丹贝甲措
帕巴拉·帕巴济美丹贝甲措()藏族,昌都杂布施地方(今西藏昌都市卡若区日通乡)人,第六世(不计追认)帕巴拉活佛。土呷,西藏昌都历代帕巴拉活佛与中央政府的关系研究,西藏研究2012年第3期.
帕巴拉·洛桑土登米旁次成加村
帕巴拉·洛桑土登米旁次成加村()昌都芒康多崩岗(今西藏昌都市芒康县嘎托镇普拉多布岗)人,第十世(不计追认)帕巴拉活佛。土呷,西藏昌都历代帕巴拉活佛与中央政府的关系研究,西藏研究2012年第3期.
帕拉家族
帕拉家族(),全名帕觉拉康(),西藏贵族,五大第本家族之一,其家族庄园帕拉庄园是至今西藏保存最完好的贵族庄园。 据传,帕拉家族的祖先为西不丹帕觉拉康寺的僧侣,后在不丹与西藏的纷争中逃至西藏。家族的成名起于丹津那木结,他于1793年出任噶伦。自此之后,家族历史上共有六人曾出任噶伦包括曾任流亡政府噶伦的土登沃丹。,与朵喀家族同为西藏噶伦最多的贵族家族。 1641年,厄鲁特蒙古和硕特部首领顾实汗从康区率军队进入卫藏,1642年击败藏巴汗,征服各个贵族领主,将五世达赖尊为整个藏区的宗教领袖。同年秋,江孜、工布等地起而反抗顾实汗,第巴索南群培在顾实汗支持下,将这些反抗镇压,并将不少噶举派寺庙改为格鲁派。当时信奉竹巴噶举派的布鲁克巴(不丹)拒绝按照前例向顾实汗支持的新政权贡米,并在1643年派兵进攻臣服达赖并进贡的哲孟雄(锡金),又入侵西藏门隅。第巴派蒙藏军队从帕克里(今帕里)攻进布鲁克巴,但由于天气炎热,蒙藏军队水土不服,战斗失利。1646年,双方谈判初步达成协议,布鲁克巴恢复岁贡。后又多次产生纠纷,直到1668年第二次谈判后双方才改善关系。大概在这场西藏新政权与不丹的斗争中,身为不丹帕觉拉康寺僧侣的帕拉家族祖先站在西藏一方,由于第巴军队失利,乃逃离不丹,投靠了西藏地方政府,被赐封在今江孜县重孜乡的萨鲁庄园,成为西藏世俗贵族。当时该家族没有男嗣,仅有一女,与努玛哇(Nu-ma-ba)家族的一员通婚,以“玛巴”方式保持了帕拉家族名号。.
查看 噶倫和帕拉家族
帕拉·丹增朗杰
帕拉·丹增朗杰(,)藏族,西藏江孜人,西藏贵族,噶厦噶伦。.
查看 噶倫和帕拉·丹增朗杰
帕拉·土登为登
帕拉·土登为登(,)藏族,西藏拉萨人,西藏贵族,噶厦官员。.
查看 噶倫和帕拉·土登为登
帕拉·索南杰波
帕拉·索南杰波(,)藏族,西藏拉萨人,西藏贵族,噶厦噶伦。.
查看 噶倫和帕拉·索南杰波
帕拉·绛巴曲坚
帕拉·绛巴曲坚(,)藏族,西藏拉萨人,西藏贵族,噶厦官员。.
查看 噶倫和帕拉·绛巴曲坚
帕拉·白玛结布
帕拉·白玛结布(,)藏族,西藏拉萨人,西藏贵族,噶厦噶伦。.
查看 噶倫和帕拉·白玛结布
帕拉·白玛顿丹
帕拉·白玛顿丹()藏族,西藏江孜人,西藏贵族,噶厦官员。.
查看 噶倫和帕拉·白玛顿丹
帕拉·扎西达吉
帕拉·扎西达吉(,)藏族,西藏拉萨人,噶厦噶伦。.
查看 噶倫和帕拉·扎西达吉
康乾盛世
康雍乾盛世指的是清朝从康熙中期到乾隆中期经济繁荣的局面,亦可指從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到嘉慶四年(1799年)這一段時期。 清人入关后,康雍乾三代帝王励精图治,事必躬亲,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的作用。为了巩固封建政权,提高经济实力,自康熙开始采取了奖励垦荒、更名田、兴修水利、禁止圈地、捐免田赋及改革赋役等措施,促进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此期間,清朝的国力达到鼎盛,局勢較為穩定,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國家財富有所積累,國防力量也相對強大,整個社會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都處於上升狀態,時間跨度至少有一百三十四年,是清朝统治的最高峰,其繁華富裕的程度也在中國歷史上亦有相當地位,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故史學界一般将康、雍、--时期称为康雍乾盛世或康乾盛世。 康雍乾盛世在中国历史上是颇具争议的一个时期,学界对該盛世是否真的存在尚存争议。有說法認為虽被称为盛世,但是纵观此时期几乎是民变迭起,而且规模也愈来愈大,特别是后期爆发的苗民起义与白莲教大起义给予了清朝统治以有力的打击,使清朝从此陷入风雨飘摇,認為在一定程度了否定了盛世的说法。然而歷史學家歐陽泰(Tonio Andrade)指出,從約1300年到1750年,中國和歐洲發生的戰爭數目大致相當,1750年後至1839年可被稱為「清朝大和平時期」,儘管該段時期民變不斷,且當中有些民變規模甚大,但是也比1200年後的中國歷代朝代的戰事少。亦有說法認為「盛世有阴影,衰世也有希望」,盛世不是「美哉善哉,萬事大吉。」在康雍乾時期,自三藩之亂平定之後,中原地區就沒有戰爭,國內也沒有長期和大型的戰爭,社會上就沒有大規模的破壞,因此社會安定,經濟得以快速發展。 美國漢學家、歷史學家魏斐德、羅威廉(William T.
查看 噶倫和康乾盛世
康济鼐
康济鼐(,),清代西藏噶伦,本名索南杰波(),蒙古名达钦巴都()。开始是拉藏汗的大将,拉藏汗被准噶尔汗策妄阿拉布坦所杀。清军入藏逐准噶尔军,册封七世达赖。康济鼐对清朝立有大功,被任命为噶伦,阿尔布巴、隆布鼐、颇罗鼐、札尔鼐四人协助。 雍正五年(1727年)六月十八,阿尔布巴、隆布鼐、札尔鼐等联络准噶尔,谋杀了康济鼐,七月,颇罗鼐由后藏攻入拉萨,平定阿尔布巴之乱,被封为西藏郡王。 |-style.
查看 噶倫和康济鼐
廓爾喀之役
廓爾喀之役,又稱平定廓爾喀、廓藏戰爭,尼泊尔方面称为尼泊尔-中国战争(नेपाल-चीन युद्ध ),是清乾隆年間由廓爾喀(尼泊爾王國)入侵清朝藩屬西藏引發的戰爭。廓爾喀是18世紀統治尼泊爾的部族,以貿易與邊界糾紛為由,於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侵入西藏聶拉木、濟嚨(在今西藏自治區吉隆縣)等地。清廷隨即調兵進剿。次年(1789年),駐藏大臣及噶廈官員私自與廓爾喀議和,允諾向廓爾喀償銀贖地,並向朝廷謊報失地收復,奏凱班師。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廓爾喀派人入藏討要贖地錢財,噶廈官員藉故不與。次年(1791年)夏,廓爾喀以藏官爽約,再次入侵後藏,攻克聶拉木、濟嚨、定日、日喀則等城,洗劫了班禪額爾德尼駐錫地日喀则札什倫布寺。乾隆皇帝派两广总督福康安、海蘭察等領兵入藏增援。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五月,清軍收復濟嚨,隨後攻入廓爾喀境內。六七月間,清軍逼近廓爾喀都城陽布(今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廓爾喀遣使求和,許諾永不侵犯藏境。八月,福康安--許廓爾喀歸降,啟程返回西藏,史稱“平定廓爾喀”。平定廓爾喀是乾隆皇帝“十全武功”中的最後一役。此戰之後,廓爾喀遣使赴北京朝覲,成為中國的屬國。福康安為整飭西藏吏制,奏請頒行《欽定藏內善後章程》,確立了此後一百餘年間西藏的政治、軍事、賦稅等制度,達賴喇嘛與駐藏大臣的職權更加強化。此後五十年間,西藏地方與周邊邦國相安無事。.
查看 噶倫和廓爾喀之役
廓爾喀人
廓爾喀(古印度土语:,护牛者;梵语:gau-rakṣa;英语:)是由卡斯人的一部分(塔庫里、切特里和巴洪)和一些被卡斯人同化了的林布族、拉伊族、古隆族和马嘉族所形成的族群,是尼泊爾的一個重要部族,操卡斯语;廓尔喀王国是尼泊爾沙阿王朝(1768年至2008年)的别称。廓爾喀部族世居於首都加德滿都西北(尼泊爾中部,在博克拉与加德满都之间)。這部族的起源於14世紀的北印度契托爾王朝,這個部落相信自己是雅利安人的月族。廓爾喀即是「牛的保護者」之意,他們信仰印度教。这王朝也认为自己与湿婆派上师勾拉克纳特有关。.
查看 噶倫和廓爾喀人
伊喜洛布旺曲
拉鲁·伊喜罗布汪曲(,),拉鲁家族成员,西藏地方噶厦历任噶伦之一〔1881年 -1891年在任〕,彭错策旺(,?-1865年〕之子,十二世达赖喇嘛之兄 。.
查看 噶倫和伊喜洛布旺曲
强巴旦达
强巴旦达(,)藏族,籍贯不详,噶厦及藏军官员。Tibet Album, British photography in Central Tibet 1920-1950,.
查看 噶倫和强巴旦达
强俄巴·仁增多吉
强俄巴·仁增多吉(,)人称“仁岗”(),藏族,今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堆龙德庆县人,西藏水电专家。.
查看 噶倫和强俄巴·仁增多吉
当彩家族
当彩家族()为西藏贵族,现通常称为达拉(),是第十四世达赖喇嘛所在的尧西家族。1938年(藏历土虎年)出生于安多当彩村的拉木顿珠被认定为第十三世达赖喇嘛的转世灵童后,西藏民众大会于1939年(藏历土兔年)决定他的家族升为贵族,并以“当彩”作为家族名。.
查看 噶倫和当彩家族
御制十全记碑
御制十全记碑,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布达拉宫方城南门外东侧,为纪念乾隆帝十大武功而建。.
查看 噶倫和御制十全记碑
德木·阿旺罗布藏土布丹济克美嘉措
德木·阿旺罗布藏土布丹济克美嘉措(,)藏族,昌都人,第七世德木活佛。谢廷杰、洛桑群觉,西藏昌都史地纲要,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73-175页.
德木·阿旺洛桑赤列绕杰
德木·阿旺洛桑赤列绕杰(,)藏族,桑耶那地方人 ,第九世德木活佛。谢廷杰、洛桑群觉,西藏昌都史地纲要,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76-178页.
喜饶嘉措
喜饶嘉措(,),著名的藏族大格西,曾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学院院长、青海省副省长等。.
查看 噶倫和喜饶嘉措
噶廈
噶廈(),一作“噶沙”,為噶倫辦理政事之所,是清代西藏的行政中心。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置。噶廈駐地在拉薩大昭寺,長官為噶倫,秉承達賴喇嘛(實際上為攝政活佛)旨意辦事。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後駐藏大臣撤離,達賴喇嘛土登嘉措返藏並掌握西藏軍政實權。1912年至1959年間,噶廈成為實際上的西藏政府。1959年,十四世達賴喇嘛流亡印度,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废除噶厦,籌建西藏自治區。部分噶廈官員隨達賴喇嘛流亡印度。西藏流亡政府将其设立的內閣稱為噶廈。財團法人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
查看 噶倫和噶廈
噶倫赤巴
噶倫赤巴(),西藏噶廈首席噶倫,地位在達賴喇嘛之下,負責實際的行政事務,地位相當於許多國家的總理大臣。現今改稱西藏司政。.
查看 噶倫和噶倫赤巴
噶雪·曲吉尼玛
噶雪·曲吉尼玛(,)藏族,西藏江孜县人。噶厦官员。全国政协委员、西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 嘎雪·曲吉尼玛追悼会在拉萨举行,人民日报1987年1月8日,第4.
查看 噶倫和噶雪·曲吉尼玛
第十四世达赖喇嘛
丹增嘉措(;),第十四世达赖喇嘛,出生于中华民国青海省湟中县,两年后被认定为第十三世达赖喇嘛的转世灵童,继任第十四世达赖喇嘛。先後由五世熱振活佛、三世達札活佛攝政。1959年3月17日,达赖喇嘛出逃印度。在达兰萨拉建立西藏流亡政府,并且在全世界各地宣传涉及藏人权益的话题,同時本寂天菩薩“乃至有虛空,以及眾生住,願吾住世間,盡除終生苦”的精神,致力於為世界各地民眾,包括漢族,講解藏傳佛教。2011年宣佈将一切政治权力移交由流亡藏人投票产生的噶伦赤巴洛桑森格。藏传佛教格鲁派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他於1989年获諾貝爾和平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视其为藏独分裂势力领袖与旧西藏上层反动势力的代表。.
查看 噶倫和第十四世达赖喇嘛
第巴
巴,又称第悉()、第司、牒巴,藏语中酋长、头目、首领的意思。 明朝特指帕竹政权的阐化王。清朝前期,和硕特蒙古固始汗和他的继任者商同达赖喇嘛任命第巴,作为甘丹颇章的执政者。共八任:索南群培、陈列嘉错、罗桑图道、罗桑金巴、桑结嘉错、阿旺仁钦、隆素巴、达孜巴。1721年,清朝改设噶伦执政,废除第巴政权。达赖、班禅属下的执事官和地方官也有称为第巴的。.
查看 噶倫和第巴
第七世达赖喇嘛
格桑嘉措(;),藏傳佛教格魯派領袖,第七世達賴喇嘛。康区理塘人,父亲索南达结。 西藏三大寺认定他为仓央嘉措的转世灵童,隐瞒了拉藏汗。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在理塘出家。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青海罗卜藏丹津把他迎到塔尔寺。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清兵两路入西藏,册封格桑嘉措为七世达赖。次年,在布达拉宫坐床,拜五世班禅为师,授沙弥戒。学习《菩提道次第广论》等,后来入哲蚌寺学习经文。1727年,五世班禅为他授比丘戒。西藏发生阿尔布巴和隆布鼐、扎尔鼐谋杀康济鼐事件,1728年十二月,七世达赖迁居理塘避祸。1730年,奉雍正帝诏书移居泰宁惠远庙。1735年,回到拉萨管理宗教事务。1750年配合清政府平定珠尔默特那木扎勒之乱。1751年,朝廷頒布《西藏善后章程》,首次正式规定了达赖喇嘛的世俗权力,噶倫的權力則被削減。1757年在布达拉宫圆寂。.
查看 噶倫和第七世达赖喇嘛
第一次驅漢事件
一次驅漢事件(),指宣统辛亥年(1911年)因为中国内地辛亥革命引发的驻西藏拉萨地区的清朝军队哗变和对藏族僧俗的劫掠,随後流亡英属印度的十三世达赖在英国支持下领导西藏僧俗驱逐清朝驻藏军队,並返回拉萨恢复执掌西藏政教大权。.
查看 噶倫和第一次驅漢事件
策墨林·阿旺罗桑丹贝坚赞
墨林·阿旺罗桑丹贝坚赞 (,),俗名龙布嘉措,藏族,甘肃卓尼人,第三世策墨林活佛。郭方忠、张克复、吕靖华,甘肃大辞典,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0年.
索康·旺钦格勒
索康·旺钦格勒(,)藏族,西藏拉萨人,西藏贵族,噶伦。.
查看 噶倫和索康·旺钦格勒
約翰·克勞德·懷特
約翰·克勞德·懷特(John Claude White,又譯惠德,)是英屬印度的官員,攝影師,作家和土木工程師。他於1889年到1908年擔任英國駐錫金政務官,參與英屬印度與西藏的通商與劃界談判。他長期住在錫金首都甘托克,因為拍攝喜馬拉雅山脈地區的照片與著作而聞名。他曾獲得印度帝國三等勳.
查看 噶倫和約翰·克勞德·懷特
纳塘寺
纳塘寺,又译“纳唐寺”、“那当寺”、“拉尔塘寺”等等,清朝雍正帝赐名“普恩寺”。位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日喀则市,是一座藏传佛教寺院。.
查看 噶倫和纳塘寺
罗寺
罗寺,藏语称“罗贡巴”(),汉语又译“洛寺”,又称“洛普寺”,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达孜县唐嘎乡洛普村,是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
查看 噶倫和罗寺
热振寺
热振寺(),又称“翘角寺”,是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林周县唐古乡唐古村普央岗钦山麓的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
查看 噶倫和热振寺
甲马仓·桑培
仓·桑培(1914-1974)藏族,又名嘉瑪桑佩,四川理化人,四水六岗卫教志愿军副司令。.
查看 噶倫和甲马仓·桑培
甘丹颇章
丹颇章(),又译噶登頗章、噶丹颇章,是藏传佛教格鲁派领袖达赖喇嘛在哲蚌寺的寝宫。 重建布达拉宫以前,五世达赖喇嘛住在甘丹颇章,从那里开始执掌了西藏的政教大权,甘丹颇章成为西藏地方政府的同义语,史学界故称达赖喇嘛主持西藏的政权为“甘丹颇章政权”。包括和硕特汗国(1642年-1717年)、第巴政权(1642年-1720年)、噶伦联合执政时期(1720年-1727年)、西藏郡王政权(1727年-1750年)、噶厦政权(1750年-1959年)。.
查看 噶倫和甘丹颇章
然巴·央金卓嘎
巴·央金卓嘎()女,西藏拉萨人,西藏自治区政协专职常委,然巴·土登贡钦之女。.
查看 噶倫和然巴·央金卓嘎
白玛群觉
白玛群觉(,),西藏流亡政府宗教与文化部噶伦。 白玛群觉于1945年出生于甘孜。1959年藏区骚乱期间流亡印度。1964年至1984年间,他任教于昌迪加尔的旁遮普大学。期间,他还成立了昌迪加尔地方西藏青年会。1974年,当选西藏青年大会理事。1992年起,白玛群觉先后当选第十一、十二届西藏流亡议会议员。1997年到2001年间,曾任流亡政府第十一届噶厦安全部噶伦。后前往美国居住。2011年起,出任第十四届噶厦宗教与文化部噶伦。.
查看 噶倫和白玛群觉
隆吐山战役
隆吐山战役是1888年英屬印度陸軍與藏軍之間因為錫金、西藏邊界糾紛而發生的戰爭,英国方面称為「锡金远征」(Sikkim Expedition),藏人稱為「土鼠年戰爭」,中國大陸称為「第一次英國侵藏戰爭」。結果英軍擊潰了駐守爭議領土隆吐山的藏軍,並佔領入藏的交通要道春丕河谷等地,清廷派駐藏大臣升泰赴印度與英國簽訂了《中英藏印條約》和《中英藏印續約》,劃定藏錫邊界,承認錫金為英國的保護國。.
查看 噶倫和隆吐山战役
颇罗鼐
颇罗鼐(,),西藏江孜人,原名琐南多结或索朗多吉(),全名颇拉·索朗多吉。西藏郡王。.
查看 噶倫和颇罗鼐
西藏历史
西藏位於亚洲腹地的青藏高原。在中文中,西藏既可以指傳統意義上的西藏,即包括整個藏區,又稱大西藏地區;也可以特指其西南部地區,即清朝以來分割邊界後的行政區劃,面积略大过現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西藏自治區之範圍。本條目正文中所指的西藏,若無特別說明,通常指大西藏地區,以更加方便和準確地闡述包含各個藏區的西藏整體的歷史。由於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面積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故素有「世界屋脊」之稱。自古以來,西藏特殊的地理位置阻絕外來勢力的侵擾,也保留獨特的地域文化。自石器時代即在西藏高原活動的人類,逐漸發展成今日的藏族,而其綿延至今的文化中最引人矚目的,正是在他們的生活中無所不在的宗教色彩。 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族人自稱為「博(bod)」。「博」是集民族、地域、政權於一體的總稱。满语、蒙语中則稱「博」為「tübat(圖波特)」。除了「博」和「圖波特」這兩個語彙以外,在歷史上還可以找到「吐蕃」、「唐古特」、「土伯特」等其他對於西藏的稱謂。对于在东部藏區(如四川、青海等)生活的藏民,部分漢族人會稱呼他們作「西番」或「西羌」等等。 除藏族人外,世代生活着西藏地區的还有汉族、门巴族、珞巴族等。.
查看 噶倫和西藏历史
西藏历任噶伦列表
本条目列出自1721年起至1959年噶厦制度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废除为止西藏的历任噶伦。1959年后流亡政府的噶伦名单可参见列表。.
查看 噶倫和西藏历任噶伦列表
西藏善後章程
《西藏善後章程》,又称《酌定西藏善后章程十三条》,是中国清朝政府于1751年(乾隆十六年)颁布的整顿西藏政治体制的章程。 1747年(乾隆十二年),原西藏多罗郡王頗羅鼐病故,其次子珠爾默特那木札勒襲封郡王。珠爾默特那木札勒“素不信奉達賴喇嘛,心懷仇隟”,表面上順從清朝派遣的駐藏大臣,暗中聯絡蒙古準噶爾汗国,伺機起兵反叛。1749年(乾隆十四年),珠爾默特那木札勒攻殺其長兄“阿里公”珠爾默特策布登,控制了阿里。1750年(乾隆十五年),駐藏大臣傅清、拉布敦迫於情勢,誘殺珠爾默特那木札勒,隨後為其黨羽卓呢爾(官名)羅卜藏札什所杀。隨後,清朝廷派四川總督策楞領兵入藏平叛。为了更好地治理西藏,以及削弱世俗貴族的权势,根据乾隆帝的指示,策楞拟定《西藏善後章程》十三條,对西藏的行政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章程废除了西藏郡王制,設立噶廈,駐地在拉薩大昭寺,長官為噶倫,秉承駐藏大臣、達賴喇嘛旨意辦事。其同时規定噶倫員額為四人,且必須于公所(噶廈)辦理政事。“查舊例噶隆會辦事件,原有噶沙之公所衙門。自頗羅鼐後,各噶隆竟不赴公所,俱於私宅辦事。……今噶隆業已照例補放,自應遵照舊例,遇有應辦事件,俱赴公所會辦。”章程擴大了駐藏大臣的職權,並首次正式規定了達賴喇嘛的世俗權力,形成了駐藏大臣、達賴與班禪的僧官系統、噶廈俗官系統三者制衡的狀態。駐當雄的達木和碩特八旗蒙古軍隊亦歸駐藏大臣統轄。1751年,清政府頒行策楞所奏的《西藏善后章程》。在进行体制改革的同时,清政府还决定在西藏长年驻兵一千五百名,令提督大员率领弹压,三年轮换一次,成为定例。.
查看 噶倫和西藏善後章程
西藏独立运动
西藏独立运动,簡稱藏獨運動或者藏獨,是主张西藏地區成为一個主權國家的一系列運動。西藏與中原王朝在歷史上有不同程度上的交往和聯繫,在部分時期亦受到不同程度上的統治。在清朝中期西藏开始被朝廷直接管治,然而到了清末,在英國影響下西藏主權意識逐漸抬頭,爭議也日囂塵上。中華民國建政後宣稱繼承及擁有西藏主權,遭到達賴喇嘛、英國、蘇聯西藏的故事,與達賴喇嘛談西藏歷史,第245頁、中國共產黨董樹藩,民國48年西藏反共抗暴後達賴喇嘛言行之研析,(中華民國)蒙藏委員會,1986年3月,第40頁的反對。北洋政府及后续的国民政府虽有派驻拉萨的蒙藏事务机构,但对西藏行政中央噶厦鲜有實際影响。中共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後,推翻了最早提出的尊重民族自决,推動西藏「民族獨立」或者建立「民主自治邦」的革命理念(建立中華聯邦)。1950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与噶厦谈判破裂后在昌都发生战斗,西藏流亡政府及部分西方媒體稱之為中國入侵西藏(Chinese invasion of Tibet),北京稱之为昌都戰役,部分西方學術著作稱之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共產黨吞併西藏。藏軍于该役戰敗投降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正式實質統治西藏(北京稱為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4月,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的五人代表团前往北京,签订了《和平解放西藏十七條協定》。 1987年爆發大規模血腥事件,不久1989年六四事件爆發,官方的壓力使對立再度升高。另一方面,西藏流亡政府被質疑為了得到國際間的同情和支持而過度放大中國共產黨等中國官方的傷亡數據,以及作出一些誇張或不實的指控(例如對西藏的「種族屠殺」或「文化滅絕」等描述),而北京當局也被指對西藏的實際狀況作出失實的報導。當前世界主流國家並不承認其是主權獨立的國家,而且藏人內部尚且沒有建立起一致的獨立或自治共識,惟西藏獨立運動仍然存有一定的影響力。.
查看 噶倫和西藏独立运动
西藏郡王
西藏郡王为清朝册封的西藏的世袭多罗郡王。 清圣祖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清军入藏,赶走侵入西藏的准噶尔军,废除第巴制度,以康济鼐为首席噶伦,主持西藏的政局。清世宗雍正五年(1727年),康济鼐被阿尔布巴所杀。清高宗乾隆四年(1739年)首席噶伦颇罗鼐因之前平定阿尔布巴之乱有功,被封为多罗郡王。乾隆十二年(1747年),颇罗鼐死,其次子珠尔默特那木札勒继承西藏郡王。乾隆十五年(1750年),驻藏大臣傅清发觉珠尔默特那木札勒有不臣之心,杀死珠尔默特那木札勒,西藏内乱,乾隆平乱後废除郡王,建立噶厦制度。噶厦制度一直持续到1959年。.
查看 噶倫和西藏郡王
西藏问题
西藏问题是指中國對西藏是否擁有主權的問題,由此引發許多藏人希望在目前的西藏流亡政府的领导下,實現西藏地區自治,令中國政府給予西藏地區政治、宗教、言論自由,停止侵犯西藏人權,不再向西藏移民,同時停止在西藏地區長期以來的核試驗和傾倒放射性核廢料行為的政治運動。 目前,整个西藏地區是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及印度共和國分別統治,同時相關的還有巴控喀什米爾。此外,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並未放棄對於西藏的主權。 西藏流亡政府是由十四世達賴喇嘛在印度成立。流亡政府認為,195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拉薩向達賴的追隨群眾開槍,并包圍達賴的住處,西藏再次發生大規模衝突。同年十四世達賴逃離拉萨。西藏流亡政府所訴求的“大藏区地区”合并也是現今西藏問題之一。1980年代,达赖喇嘛一度要求“大藏区地区”实质自治,到1989年,中国爆发六四事件,西藏流亡政府再次要求独立。1997年以后,达赖喇嘛强调自己追求的是实质自治。 西藏流亡政府的最終政治目標是要求大西藏地区實現自治獨立。.
查看 噶倫和西藏问题
西藏流亡政府历届噶厦列表
本条目列出西藏流亡政府的历届噶厦(内阁)。自1960年至今,西藏流亡政府共历经十四届噶厦。每一届噶厦由一名噶伦赤巴(内阁总理)与数名噶伦(内阁部长)组成。.
駐劄大臣
劄大臣,也寫作駐--大臣、駐--大臣,是清代駐紮於外蒙古、青海、西藏、新疆等藩部地區的頭銜。駐劄大臣有將軍、都統、參贊大臣、辦事大臣、領隊大臣等職銜,皆為武職。將軍、副將軍為統轄一地之軍政長官;參贊大臣、都統協助將軍辦事,“掌佐劃機宜”,並管轄其下各路大臣;辦事大臣管轄一城之軍政事務,略同於專城副都統;領隊大臣分管遊牧部落事務。駐劄大臣一般由滿洲、蒙古人充任,也有漢人。清代官員初次被任命為駐劄大臣時,多以正二品副都統銜上任,級別大致相當於內地的總督。 駐劄大臣通常長駐一城,管轄該城及其附屬地區的軍事及重要行政、司法事務。日常性的行政事務一般由當地官吏(如伯克、札薩克、噶倫)自行管理。駐藏大臣、烏里雅蘇臺將軍、庫倫辦事大臣、伊犁將軍、總理回疆事務參贊大臣還負責一部份外交事務。道光以後,駐紮大臣多由宗室、貴戚出任,官員素質下降,任期普遍縮短,侵漁百姓、倦怠公務之事時有發生,造成清代中後期嚴重的邊疆危機。光緒九年(1883年),清廷籌建新疆省,始裁撤新疆各路駐紮大臣,僅保留伊犁將軍。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東三省建省,奉天、吉林、黑龍江三省將軍也被裁撤。至宣統末年,僅外蒙古、青海、西藏仍保留駐紮大臣。.
查看 噶倫和駐劄大臣
駐藏大臣
藏大臣(;简称:)是清代西藏的軍政長官、駐紮大臣。全稱為欽差駐藏辦事大臣或欽命總理西藏事務大臣,又稱西藏辦事大臣。另設副職一員,稱幫辦大臣。雍正五年(1727年)置。駐藏大臣會同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監理西藏政務,並代表朝廷主持並監管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以及西藏各大呼圖克圖之轉世、坐床等事宜。駐藏大臣與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地位平等,後兩者上書皇帝須經駐藏大臣轉奏。1912年末任駐藏大臣離職,中華民國政府改設西藏辦事長官及蒙藏事務局管理西藏事務。.
查看 噶倫和駐藏大臣
趙爾豐治理西藏
赵尔丰治理西藏是指1905-1911年期間赵尔丰代表清廷進入西藏治理。.
查看 噶倫和趙爾豐治理西藏
达隆寺
达隆寺,又译“达龙寺”,藏语称“达隆贡巴”()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林周县旁多乡,是一座藏传佛教达隆噶举派寺院,也是达隆噶举派的祖寺。.
查看 噶倫和达隆寺
达扎·阿旺松绕图多旦巴杰增
达扎·阿旺松绕图多旦巴杰增(;)藏族,籍贯不详,藏传佛教格鲁派第三世达扎活佛,曾任西藏摄政。张子新、喜饶尼玛,略论达扎摄政时期西藏的局势,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3期.
达拉·平措扎西
达拉·平措扎西(,)其名又作尧西·彭措扎西、尧西达孔·平措扎西(Yabshi Taklha Phuntso Tashi;yab-gshis-stag-lha-phun-tshogs-bkra-shis),汉名黄国祯,青海省湟中县人,十四世逹赖的姐夫。.
查看 噶倫和达拉·平措扎西
龙厦·多吉次杰
龙厦·多吉次杰(;)藏族,后藏苏龙(今谢通门县达那地区)人,噶厦官员,西藏近代改良派代表人物之一。郭卿友主编,民国藏事通鉴,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年,第134页.
查看 噶倫和龙厦·多吉次杰
霍康家族
霍康家族(),全称霍尔康萨(),西藏贵族,最初位于甘丹寺东的甲玛(rgya ma)地区。 该家族最早源自成吉思汗的后裔,后来以家族在拉萨的府邸“霍尔康萨”藏文,意为“蒙古族的新房”。为名。18世纪初因家族无嗣,噶伦颇罗鼐将三位弟弟饶登顿珠等并入霍康家族,以继承家族产业。饶登顿珠于1735年(雍正十二年)被封为札萨克一等台吉。他是甲玛赤康谿卡的第一代庄园主,此后这里便成为了该家族的根基庄园。 此后家族的继承人一直被中央政府授予札萨克台吉头衔,家族的最后一任札萨克为霍康·索朗边巴,他是著名学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曾任西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西藏自治区人大副主任等职。而家族的另一位后裔、索朗边巴的表兄阿沛·阿旺晋美原名霍康·阿旺晋美,后入赘阿沛家族而改名。,则是西藏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曾任噶伦,后担任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等职。.
查看 噶倫和霍康家族
霍康·索南多杰
霍康·索南多杰(,)藏族,籍贯不详,西藏贵族,噶厦官员。.
查看 噶倫和霍康·索南多杰
阿达尼玛扎巴
阿达尼玛扎巴()藏族,今西藏自治区林芝县八一镇人,工布地方的民兵首领。在第二次英国侵藏战争中,于乃宁寺大血战中阵亡。.
查看 噶倫和阿达尼玛扎巴
阿沛家族
阿沛家族()为西藏贵族之一,是工布地区的首要家族。 该家族据传是吐蕃王室的后裔,18世纪家族中出了一位重要人物——阿尔布巴。他于1721年出任噶伦并被封为贝子,是最早的五位噶伦之一。1727年他密谋杀害了首席噶伦康济鼐,于1728年被清廷凌迟处死,家族则被满门抄斩,史称阿尔布巴之乱。 此后阿沛名号的继承人是噶伦颇罗鼐之弟多吉扎都(,rdo rje dgra 'dul)。还有说法是山南的另一吐蕃王室后裔拉加里家族中的一个男孩继承了阿沛名号。 近代阿沛家族的知名人物则包括阿沛·阿旺晋美、十世德木活佛等。.
查看 噶倫和阿沛家族
阿沛·白玛
阿沛·白玛()女,藏族,西藏拉萨人,阿沛·阿旺晋美的长女。后旅居国外。.
查看 噶倫和阿沛·白玛
阿沛·阿旺晋美
阿沛·阿旺晋美(,),西藏拉萨人,藏族。曾任噶廈长官噶倫(兼昌都总管)、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首任主席;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军衔。曾先后长期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會長。2009年12月23日病逝于北京,享壽99岁。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对他的评价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著名的社会活动家,藏族人民的优秀儿子,我国民族工作的杰出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
查看 噶倫和阿沛·阿旺晋美
阿旺楚臣
阿旺楚臣(,)藏族,甘肃卓尼人,藏传佛教格鲁派喇嘛、雍和宫堪布。圆寂后被追认为第一世策墨林活佛。.
查看 噶倫和阿旺楚臣
赤门·罗布旺杰
赤门·罗布旺杰(,),西藏贵族,西藏噶厦官员。.
查看 噶倫和赤门·罗布旺杰
钦绕诺布
曲巴·钦绕诺布()藏族,西藏乃东泽当人。藏医历算大师,近代藏医药学的奠基人。强巴赤烈,藏医历算大师钦绕罗布传略,中华医史杂志1990年 第2期银巴,钦热诺布大师与藏医天文历算,西藏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99页.
查看 噶倫和钦绕诺布
锵清·阿旺钦若班桑
锵清·阿旺钦若班桑(,)藏族,籍贯不详,西藏贵族、噶厦官员。.
查看 噶倫和锵清·阿旺钦若班桑
鄂輝
鄂輝(v,),滿洲碧魯氏,滿洲正白旗人。 鄂輝自前鋒分發四川試用守備。七遷建昌鎮總兵。跟從大學士阿桂平定蘭州回亂,授予法什尚阿巴圖魯名號。再遷為成都將軍。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署理四川總督。將軍福康安征討臺灣亂民林爽文,乾隆帝命令鄂輝率領四川屯練降番濟師。再授職參贊,跟從渡海救援嘉義。鄂輝屯兵東莊溪橋,攻克牛稠山竹柵,嘉義圍遂解。逐賊匪至大排竹後殲滅。大軍攻打斗六門,賊匪自山下撲出,鄂輝督兵衝截,賊匪奔逸,鄂輝攻克大埔林、大埔尾二莊,賊匪遂潰。林爽文自所居大里杙奔內山番界,鄂輝逐之至集埔。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春天,詗知爽文所匿地為東勢角,福康安督師鄂輝及舒亮追捕,自歸仔頭至麻著社,分軍,鄂輝自撲仔離東山路進,舒亮直取東勢角。是役遂俘林爽文,暴亂因此而定。乾隆帝命臺灣嘉義立諸將帥生祠,鄂輝亦與有此榮耀。大軍退兵,將鄂輝之圖形紫光閣,賜雙眼孔雀翎、雲騎尉世職。鄂輝朝熱河行在。 廓爾喀入侵西藏,佔據濟嚨、聶拉木諸地。乾隆帝促使鄂輝回四川,與提督成德帥師赴援,又命侍郎巴忠往按。巴忠先前曾為駐藏大臣,學習西藏事務,示意噶布倫,令他賄賂廓爾喀交回入侵之地。鄂輝等遂與議和,上疏陳善後事。尋授職四川總督。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廓爾喀背盟,再次入侵濟嚨、聶拉木諸地。乾隆帝命將軍福康安督師征討廓爾喀,責令鄂輝誤用巴忠之議致令復生事,奪去其官職,授予副都統之職銜駐守西藏,聽從福康安指揮,福康安下令鄂輝督餉。工部尚書和琳彈劾鄂輝得到廓爾喀貢表不上奏,命令奪去他副都統職銜,逮赴前藏荷校以示懲罰。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命令他罷師回京,授拜唐阿。加員外郎銜,遷為熱河總管。 嘉慶元年(1796年),命以侍衛之職到荊州跟從剿滅白蓮教教匪,立下戰功,以都統銜加太子少保,授職湖南提督。屢次大破賊匪,與額勒登保等攻克石隆山,斬殺賊匪首領石柳鄧,受封三等男爵。嘉慶二年(1797年),擢升雲貴總督。嘉慶三年(1798年),逝世,賜諡號「恪靖」,入祀賢良祠。其子鄂彌善承襲爵位。嘉慶四年(1799年),被追議在湖北軍中收受餽贈白金四千両之罪,鄂輝因此被撤出賢良祠不准入祀。.
查看 噶倫和鄂輝
英國侵藏戰爭
英國侵藏戰爭是清代光緒年間英屬印度陸軍由錫金入侵西藏的戰爭。英國的直接目的是建立英屬印度与西藏之間的貿易與政治聯繫,戰略目的是防止俄国勢力進入西藏,威脅大英帝國皇冠的珠寶——英屬印度。光緒十四年(1888年),由於英屬錫金與西藏的邊界糾紛,爆發隆吐山战役,英軍擊潰駐守爭議領土隆吐山的藏軍,佔領入藏的交通要道春丕河谷等地。戰後,清廷派駐藏大臣赴印度與英國簽訂了《中英藏印條約》和《中英藏印續約》,承認錫金為英國的保護國。 由於西藏噶廈政府並未參與談判,因此拒絕依條約開放與印度的貿易,抵制畫界。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英國外交使團在榮赫鵬率領下由錫金進入西藏要求談判邊界與通商問題被拒,返回印度後英軍增兵,於次年(1904年)攻陷拉薩,英國稱之為「榮赫鵬遠征西藏」(Younghusband expedition to Tibet)。榮赫鵬與噶倫等官員簽訂《拉薩條約》,清廷駐藏大臣則拒絕簽署。英軍撤兵後,清廷派出代表與英國簽訂《中英續訂藏印條約》,英國承諾不侵佔西藏,清廷則保證不准其他國家侵佔西藏。 中國認為英國侵藏戰爭共有兩次:「隆吐山战役」是第一次英國侵藏戰爭,「榮赫鵬遠征西藏」是第二次英國侵藏戰爭;藏人將「榮赫鵬遠征西藏」稱為「木龍年戰爭」(),夏格巴·旺秋德丹所著《藏區政治史》稱為「榮赫鵬武裝使團」而不稱為「侵略」;英國將隆吐山战役稱為「遠征錫金」(Sikkim Expedition),英文史料中「英國侵藏戰爭」通常指「榮赫鵬遠征西藏」而不包括隆吐山戰役。.
查看 噶倫和英國侵藏戰爭
英國駐拉薩使團
英國駐拉薩使團(British Mission in Lhasa,又譯英国驻拉萨商务代办处,英国驻拉萨代表团徐百永2006)是英屬印度在西藏的办事机构,位於拉薩功德林寺所属的德吉林卡(Dekyi Lingka)。 它於1936年8月成立,首任團長是黎吉生,1947年8月15日印度獨立後,使團改為印度驻拉萨使团,黎吉生繼續擔任團長,直到1950年8月(解放軍入藏前夕)离开西藏。胡岩2001於1952年9月16日宣布,將印度駐拉薩使團降格為總領事館。.
查看 噶倫和英國駐拉薩使團
雪康·顿珠彭措
雪康·顿珠彭措(,)藏族,籍贯不详,西藏贵族、噶厦官员。Tibet Album, British photography in Central Tibet 1920-1950,.
查看 噶倫和雪康·顿珠彭措
柳霞·土登塔巴
柳霞·土登塔巴(,),藏族,西藏拉萨人,西藏贵族,噶伦。.
查看 噶倫和柳霞·土登塔巴
恩珠仓·贡布扎西
恩珠仓·贡布扎西(;)藏族,四川理塘人,四水六岗卫教军早期领导人。Roberts, John B. & Elizabeth A. (2009) Freeing Tibet - 50 Years of Struggle, Resilience, and Hope, Amacom, ISBN 978-0-81440983-1, pag.
查看 噶倫和恩珠仓·贡布扎西
恰白·次旦平措
恰白·次旦平措(,),笔名贡嘎(),出生于西藏拉孜人,藏族,现代著名藏学家、历史学家、作家。 恰白·次旦平措出生于拉孜三大贵族之一——拉敏家族,其兄拉敏·益西楚臣、其弟拉敏·索朗伦珠皆为西藏著名人物,都曾任西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次旦平措于20岁时过继给其舅恰白·晋美贡嘎,便从此以“恰白”为名。 早年他曾担任过噶伦索康·旺钦格勒的侍从官,后又在江孜、吉隆等地任宗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任教于日喀则小学,担任副校长、日喀则专区文教科长等职。文化大革命时期他被下放劳动。文革结束后在西藏社会科学院从事西藏史等领域的研究,曾任副院长,并担任大型藏文古籍丛书《雪域文库》的主编。1989年至1991年间出版巨著《西藏简明通史——松石宝串》,该书于1993年获首届国家图书奖。 他还曾任全国政协委员、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西藏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西藏分会名誉主席等。.
查看 噶倫和恰白·次旦平措
杰吉寺
杰吉寺,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尼木县塔荣镇林岗村,是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
查看 噶倫和杰吉寺
格尔登寺
格尔登寺(),位于中国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阿坝县,是阿坝县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
查看 噶倫和格尔登寺
格尔登·洛桑丹增晋美·益西嘉措
格尔登·洛桑丹增晋美·益西嘉措(,)藏族,安多人,第十一世格尔登活佛。 Kirti Jepa Dratsang,, 30 septembre 2003.
格达·洛桑登真·扎巴他耶
格达·洛桑登真·扎巴他耶(,)原俗名更嘎益登,藏族,中国四川甘孜人,藏传佛教白利寺第五世格达活佛。.
桑颇家族
桑颇家族(),全称桑珠颇章(),西藏贵族,是七世达赖所在的尧西家族。 该家族的奠基人为七世达赖之父索诺木达尔扎,于1729年(雍正七年)被雍正帝封为“辅国公”。此后家族在桑日康玛(zangs ri khang dmar)附近建造了桑珠颇章宫,家族便因此而得名。 此后该家族继承人一直被中央政府封为辅国公或台吉爵位。家族中最后一位台吉爵位的获得者是桑颇·才旺仁增,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西藏军区副司令员等职。.
查看 噶倫和桑颇家族
桑颇·才旺仁增
桑颇·才旺仁增(,),西藏拉萨人,曾任噶伦,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查看 噶倫和桑颇·才旺仁增
森巴戰爭
森巴戰爭,又称中国-锡克战争(चीन-शीख युद्ध),是清朝道光年間克什米尔的森巴部落入侵西藏的戰爭。戰爭始於森巴吞併西藏屬國拉达克王国,繼而入侵阿里。藏軍收復阿里後,在拉達克境內被森巴軍擊敗,於是雙方議和。森巴同意拉達克恢復向西藏朝貢,但此後西藏並未恢復對拉達克的控制。此戰之後,拉達克逐漸淪為英國屬地,成為英屬印度土邦的一部份。.
查看 噶倫和森巴戰爭
民七事件
民七事件是西藏和中华民国川边特别区在民国七年(1918年)历时10个月的战争事件,藏军大规模地进攻川边特别区,驱逐了川军并占领了这个特别区的大部分地区,甚至控制了金沙江以东的德格、甘孜等地。也称为第二次康藏纠纷。.
查看 噶倫和民七事件
波密土王
波密土王(),藏語稱為噶朗第巴、噶南木第巴,又譯作甘南木第巴,是1928年以前西藏波密的地方政權。.
查看 噶倫和波密土王
清朝
清朝(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6月5日-1912年2月12日),正式國号為大清(a),對外使用大清国、大清帝國、中國、中華大清國等名稱,是中国历史上由滿人建立的一個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專制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满人源自建州女真,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為建州卫。建州卫是明朝在东北设立的一个卫所,一个邊防的行政单位,曾隶属于奴儿干都司管辖。1616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後金,定都赫图阿拉,又稱為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努尔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极在盛京(今瀋陽)称帝,定国号为「大清」,當時其領土僅止於滿洲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大顺国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藉口協助吳三桂部等原明朝軍隊對抗李自成而進入山海关内,隨後違反約定攻佔北京盤據不走,全面展開對中原的入侵行動,同時遷都北京。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朝陆续消灭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军、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和明鄭等势力,统一中国全境。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统治着辽阔的領土及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有歷史學者認為該时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有學者認為,因為清廷推行文字獄與“首崇满洲”政策故康乾盛世不屬於文化意義上的盛世,而梁啟超認為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清代輯佚學的發展亦修復不少在古代已失傳的文獻著作。清代文人崇實學、重證據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據精神亦在推動漢學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歷史,使中國由東亞的中心變成列強環伺的國家。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自強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強劃分勢力範圍。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许多立憲派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正式成立,同年宣統帝(溥儀)於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朝從後金時期算起,共經歷12位皇帝,13个年号(包含太祖的天命和太宗的天聰),國祚長296年,又有滿清十三皇朝之稱;自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以來則有10帝,歷時268年。 清朝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但是比明朝独裁,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軍機處、總理衙門等,除提升行政效率外,也使皇帝能充分掌權,認為清朝在专制主义集权上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政权上始终要袒护满人,政治上制度的意义很少,而法术的意义很多。認历代中國王朝包括明朝社會特别鼓励大眾公开发言,只有清朝才不允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沒有“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然而徐復觀批評錢穆對歷代專制下的暴行視而不見,以及把中國「歷史中成千上萬的殘酷地帝王專制的實例置之不顧」。學者孟昭信指出,康熙二十年內閣新成員當中有兩名滿人和四名漢人,清延亦重點選拔升遷較快的漢族士大夫,這些士大夫同時是內閣的候補成員。另外,學者孔定芳也指出,清政府也容許有「反清」思想的學者嚴繩孫任命擔任官職,在任職一段時間後,嚴繩孫放棄「反清」思想,後來從原本「不享無妄之福」到「九死從今總負恩」,甚至把康熙帝視為恩人。清朝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多人受害。軍事方面原先以旗人的八旗軍為精銳,龐大的綠營為輔,後來以綠營和地方團練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极盛时可達1310万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
查看 噶倫和清朝
清朝治藏歷史
清朝治藏歷史指清朝政府于1720年取得西藏后至1912年清朝灭亡前清政府與西藏的關係史。 自1720年代以来,清朝开始在西藏驻军,并设置驻藏大臣以統治西藏地区,到18世纪末清朝在西藏的权威达到顶峰。但由于清朝自鴉片戰爭、太平天國後開始衰落,清朝對藏的影響力從19世纪中至20世纪初逐渐削弱。1904年英國侵藏戰爭結束後,清朝採取一連串措施加強對於西藏的控制,這些措施於1910年鍾穎率軍進入拉薩達到頂峰,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才随着驻藏大臣和驻藏清军被驅离而结束。.
查看 噶倫和清朝治藏歷史
本仲·才旦多吉
本仲·才旦多吉(;)藏族,籍贯不详,西藏贵族、噶厦官员。Tibet Album, British photography in Central Tibet 1920-1950,.
查看 噶倫和本仲·才旦多吉
朵噶·彭措饒傑
朵噶·彭措饶杰(,),又名饶噶厦·彭措饶杰,藏族,西藏拉萨人,噶厦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级官员。.
查看 噶倫和朵噶·彭措饒傑
朵噶·策仁旺杰
朵噶·策仁旺杰拉萨北部达垄地方人,是拉藏汗至颇罗鼐时期的一名西藏官员及作家。.
查看 噶倫和朵噶·策仁旺杰
朵麦基巧
朵麦基巧(),又譯多麦基巧、昌都總管,簡稱多基(),是原西藏地方政府設置的一個基巧(地級行政區),位於昌都地區。 昌都地處康區,在1904年左右,滿清的川滇邊務大臣趙爾豐以巴塘事變為藉口,對康區的藏族土司進行「改土歸流」,藏人土司的領地不斷被蠶食。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之後,趙爾豐斃命,改土歸流方才告終。之後中華民國成立,在昌都地區設置川邊特別區。這使噶廈政府非常不滿。1918年,西藏地方在第二次康藏纠纷中奪取了昌都地區,設置行政區劃朵麦基巧。 朵麦基巧管轄昌都地區的軍政事務(部份地區實際被西康省控制),下轄25個宗,其頭人任期三年,可以連任。由於當時西藏與西康、四川的關係非常緊張,擔任朵麦基巧的官員官階是所有基巧頭人中最高的,與噶倫屬於同一級別,由三品官擔任。其下設置四品僧官「堪窮」一名、四品俗官「仁希」一名,負責日常事務。朵麦基巧還設有「頗康」這一機構,負責徵收糧食稅收,並提供藏軍的軍餉和軍需。 1950年10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發動昌都戰役,攻佔昌都地區,總管阿沛·阿旺晉美向中共投降。朵麦基巧被改制為昌都地區人民解放委員會,昌都地區成為直屬的省級行政單位。1956年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成立後,西康省被撤銷,昌都地區和西康省部份地區歸西藏自治區,其餘地區劃歸四川省,並沿襲至今。 Category:基巧 Category:已撤消的西藏地级行政区 Category:西康省 Category:1918年建立的行政区划 Category:1950年廢除的行政區劃.
查看 噶倫和朵麦基巧
朗顿·贡嘎旺秋
朗顿·贡嘎旺秋(,),西藏朗县人,曾任西藏噶厦司伦。.
查看 噶倫和朗顿·贡嘎旺秋
朗色林庄园
朗色林庄园,位于中國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扎囊县扎其乡孟卡荣村,是原来西藏贵族朗色林家族的庄园。.
查看 噶倫和朗色林庄园
昌都战役
昌都战役,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與西藏噶厦談判破裂後,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昌都進行的战役。Shakya 1999 pp.28–32此次战役中解放軍在昌都城关镇打擊了藏軍的主力,降低了西藏噶厦的抵抗士氣,從而迫使西藏噶厦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對西藏的主權。 部分西方學者及媒體稱此戰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共產黨吞併西藏,而有部分西方學者和媒體以及蘇聯稱此戰役為侵略西藏(Invasion of Tibet),中國侵略西藏(Chinese invasion of Tibet)行動的一部份;中國官方則稱此為西方逼迫下發動的戰役,稱其為西藏和平解放的一部份。.
查看 噶倫和昌都战役
日乌德钦寺
日乌德钦寺,位于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琼结县,是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
查看 噶倫和日乌德钦寺
擦绒家族
擦绒家族(),西藏贵族,其家族庄园位于后藏萨迦附近。据传该家族传承自8世纪的西藏名医宇妥·云丹衮布。不过由于第十世达赖喇嘛所在的尧西家族于1827年起被称为宇妥家族,该家族便不再以宇妥为名。 该家族在近代出了两位重要人物擦绒·旺秋杰波与他的女婿擦绒·达桑占堆,他们都曾任西藏噶厦政府的长官噶伦,达桑扎都还曾担任过藏军总司令。在他主持家业时期,他安排旺秋杰波的几位女儿与自己的女儿们分别嫁入西藏各贵族豪门,通过联姻巩固了擦绒家族在西藏上层的地位。.
查看 噶倫和擦绒家族
擦绒·达桑占堆
擦绒·达桑占堆(,)藏族,西藏彭波人,后成为西藏贵族,西藏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以主张现代化改革而著称。.
查看 噶倫和擦绒·达桑占堆
擦绒·旺秋杰布
擦绒·旺秋杰布(,转写dBang-phyug-rgyal-po,)藏族,西藏拉萨人,西藏贵族,噶厦噶伦 。.
查看 噶倫和擦绒·旺秋杰布
扎西林巴·钦绕旺秋
扎西林巴·钦绕旺秋(,),又称洞波·钦绕旺秋(),藏族,籍贯不详,西藏噶厦官员。.
查看 噶倫和扎西林巴·钦绕旺秋
拉鲁家族
拉鲁家族(),全称拉鲁嘎察(),西藏贵族,是八世达赖与十二世达赖所在的尧西家族。该家族曾是西藏最富有的家族,全盛时拥有三十个卡(庄园)。 该家族的奠基人是八世达赖之父索南达吉,不过去世较早。他育有三子,八世达赖强白嘉措为第三子,长子索诺木达喜则被乾隆帝封为辅国公。而索诺木达喜的长子罗桑土登旺秋则是第四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强白嘉措还有一位堂侄是第七世班禅额尔德尼。 该家族此后的传承延续已不可考。1858年(咸丰八年),中央政府下令十二世达赖成烈嘉措的家族与八世达赖的家族混居,两个家族便合二为一。次年成烈嘉措之父彭错策旺被咸丰帝封为公爵。后来彭错策旺长子伊喜罗布汪曲承袭了其父的爵位。.
查看 噶倫和拉鲁家族
拉鲁·次旺多吉
拉鲁·次旺多吉(,),西藏政治家。.
查看 噶倫和拉鲁·次旺多吉
亦称为 噶卜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