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商鞅

指数 商鞅

商鞅(),中國戰國時代政治家、统帅,法家法派代表人物。衞國國君的後裔,姬姓,故稱為衛鞅,又稱公孫鞅。後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于商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 商鞅早年学习法家、兵家、杂家思想,后侍奉魏国国相公叔痤任中庶子,秦孝公在秦国国内颁布求贤令后由魏入秦,通过变法改革将秦国改造成富裕强大之国,史稱商鞅變法。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国的户籍、法律、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经济上商鞅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事上商鞅作为统帅率军收复了河西地区(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部分失地。但商鞅在变法改革过程中制定了严酷的刑法打击旧贵族,招致極大的怨恨,商鞅本人也遭到旧贵族势力的报复,最终身亡。 商鞅及其变法对法家学派有着深远的影响,法家学派后人將商鞅的言行與思想及其后学著作汇编成《商君書》。司馬遷著《史記》時,为商鞅單獨立《商君列傳》。此外,现代学者马非百著《秦集史》、王蘧常著《秦史》時,都將商鞅和其門客尸佼合立於《公孙鞅传》。.

144 关系: 县令卫国史記人物列表史记吴起吕凉 (演员)均輸法大秦帝国之纵横大秦帝国之裂变大良造大清律例姬姓孔子改制考孙膑家中宏官僚安阳市尸子尸佼少正卯岷县上下五千年中央集权中國中國宰相列表中國六大政治家中國文化史中國政治史中国历史年表中国俸禄制度史中国哲学家列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 (B)中国法律思想史中国教育史丹凤县东周列国志东周列国战国篇东周列国故事新编东方小故事一統天下:秦始皇帝的永恆國度庶长井田制張居正律令法保甲制度咸阳市农家内乡县商县商君书...商姓商鞅变法商洛市公士公子卬 (魏国)公子少官公子虔公孫姓先秦諸子繫年前330年代前338年前340年前341年前344年前348年前350年前350年代前352年前356年前360年前360年代前361年前389年前390年国家宝藏 (2017年电视节目)王安石王志飞秦史 (王蘧常)秦始皇秦孝公秦国秦灭六国之战秦朝秦惠文王秦时明月动画角色列表統一度量衡申不害焚书坑儒白圭 (東周)芈月传韩国 (战国)韩非韩非子莊蹻荀子西安市諫逐客書高熲魏惠王诸子百家資治通鑑人物列表資治通鑒車裂軍事軍事戰略霸道蜀科郝平 (演员)郦邑赵良 (秦国)蔡泽酷吏逢泽之会連坐李斯李悝李悝变法杜挚权术楚威王毛泽东早年生涯江藤新平汉族河南省河西之战 (战国)法家法律之前人人平等法经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濮阳市朱子聰戰國戰國人物列表戰國歷史年表战国七雄易中天中华史慎到招世亮曹操晁错普度寺景姓景監 扩展索引 (94 更多) »

县令

縣令,尊稱縣太爺、縣大老爺,雅稱為百里侯、邑侯、邑宰。是中國古代縣級行政區劃的最高官員名稱,掌握所管轄區域的行政、司法、審判、稅務、兵役等大權。县令下设县丞、主簿、縣尉、典史等。.

新!!: 商鞅和县令 · 查看更多 »

卫国

衞國,中国周朝諸侯國,姬姓,周武王弟康叔後裔。先後建都於朝歌、楚丘、帝丘、野王,轄地大致為現在的河南北部与河北南部一带。 周公平定武庚之亂後,封其同母少弟康叔於衛。康叔初封在康國(今河南禹縣西北),康叔封此國號曰衛,即取舊地為名。金文中常見的康侯、康公都是指叔封及其子嗣。 周初衛康叔遵守周公教誨,「啟以商政,疆以周索」,利用商人政治來貫徹周法,治理得很成功。衛國成為屏蕃周朝的重要支柱,康叔也被提拔到宗周王室任司寇。這樣,衛國實際上就交由其子庸伯統治。周厲王之前,衛國的歷史少見記述。周平王遷都時,衛武公曾出兵助周平戎。衛武公時一度強盛,為諸侯首領之一。 進入東周時期後由于内乱頻繁而衰弱,前661年被狄人所破,荒淫奢侈的衛懿公被狄人所殺,衛也失國,僅剩五千遺民在宋國、鄭國等國的資助下寄居於曹國。依賴齊桓公的援助,前659年遷衛於楚丘(河南滑縣東),重新建國,方才得以續存,從此淪為小国。衛文公時,國力有所恢復。衛成公元年(前629年),衛為避狄人侵擾,又遷帝丘(河南濮陽),經百年休養生息,經濟始現繁榮。 春秋晚期,衛國孫氏、宁氏專權,君臣關係不和。在孙氏投晋、宁氏被灭之后,卫国又出现了衛後莊公与卫出公父子争国的事件,国力进一步削弱。進入戰國,衛已衰敗,夾在趙、魏、齊、楚之間茍延殘喘。 前343年,魏廢姬姓衛君改立衛靈公的別支後裔子南氏為衛君。前254年,衛終於被魏國兼併,成為其附庸。前252年,魏安禧王改立其駙馬衞元君為衛君。衞元君只是一個封君,是诸侯国國內拥有爵位和封地的人,他不再是诸侯,因此其领地也不能称之为国。前241年,秦攻魏,把衛國原有的濮陽一帶歸入東郡,立姬姓後代衛君角為衞君,並將把他移到野王(河南沁陽),衛又成了秦的附庸。秦二世元年(前209年),衛君角被廢為庶人,衛國滅亡。衛國是周諸侯國中最後一個被秦滅亡的國家。 另一種說法是衛國並非被秦二世廢滅,日本史學家認為因春秋戰國的「立年改元」或「逾年改元」的紀年系統造成的混亂,導致司馬遷誤認衛國多出十二年國祚,也就是衛國是亡於秦始皇統一天下的前221年。這種見解為周振鶴所贊同。.

新!!: 商鞅和卫国 · 查看更多 »

史記人物列表

没有描述。

新!!: 商鞅和史記人物列表 · 查看更多 »

史记

《史记》最早稱為《太史公書》,由西汉太史令(太史公)司马迁编写的历史书籍。记载了自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間共二千五百年的历史,是纪传体通史之祖。全书包括本纪 12 卷、世家 30 卷、列传 70 卷、表 10 卷、书 8 卷,共 130 篇(卷),52 万 6500 餘字。该书原稿约在西汉末年消失,目前存世最古的史记残卷是日本京都高山寺藏中国六朝抄本,目前存世最古的完整史记是现藏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北宋“景祐本”《史记集解》(其中有十五卷为别版补配)及日本藏南宋版黄善夫三家注史记。 《太史公書》首创的纪传体撰史方法为後来历代“正史”所传承,与後来的《汉书》、《後汉书》、《三國志》合称“前四史”。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对後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皆产生了深远影响,《太史公書》同时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太史公书》最初無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记》、《太史公传》、《太史記》、《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新!!: 商鞅和史记 · 查看更多 »

吴起

吳起(),中國戰國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衞國左氏(今山东省定陶县,一说山东省曹县东北)人。 吴起历侍鲁、魏、楚三国,通晓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内政、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仕鲁时曾击退齐国的入侵;仕魏时屡次破秦,尽取秦国的河西地区(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成就魏文侯的霸业;仕楚时主持改革,史称吴起变法。但吴起的变法损害了楚国贵族的利益,他本人也遭到了旧势力的报复。前381年,楚悼王去世后,楚国贵族发动兵变杀害吴起。 吴起著有《吴子兵法》一书,由于他在军事理论上的贡献,后人将孙武、吴起并称为“孙吴”。唐肃宗时将吴起等历史上十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庙十哲。宋徽宗时追尊吴起为广宗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司马迁著《史记》时,将孙武和吴起合立于《孙子吴起列传》。现代学者马非百著《秦集史》时,将李悝和吴起合立于列传中。.

新!!: 商鞅和吴起 · 查看更多 »

吕凉 (演员)

吕凉(),中国演员,籍贯山东,出生于北京。 吕凉自泰安一中毕业后到山东泰安疗养院当过炊事员,1978年考入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1982毕业后分配到四川成都峨眉电影制片厂任演员,1986年调入上海人民艺术剧院。1995年1月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和上海青年话剧团合并为上海话剧艺术中心。1999年5月,担任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艺术总监助理,2002年1月开始担任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艺术总监。曾获中国戏剧“梅花奖”、“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佐临话剧艺术奖”。妻子大学同班同学宋忆宁。.

新!!: 商鞅和吕凉 (演员) · 查看更多 »

均輸法

均輸法,此法行之有年,早在西漢桑弘羊時試行,唐代以後各郡置均輸官,達到「斂不及民而用度足」。北宋熙寧變法期間,王安石亦曾推行均輸法。.

新!!: 商鞅和均輸法 · 查看更多 »

大秦帝国之纵横

是中國電視公司2012年首播的一部中国大陆电视连续剧。劇情延續學者孫皓暉創作的歷史小說及根據其改編的同名電視劇《大秦帝國之裂變》而改編,為其系列作品第二部(原著〈國命縱橫〉),又稱《大秦帝國Ⅱ》。 其故事背景是戰國七雄争斗,秦國國君嬴駟重用張儀爭得上风。2012年9月27日起,此劇在台灣首播(中視、八大電視)。.

新!!: 商鞅和大秦帝国之纵横 · 查看更多 »

大秦帝国之裂变

(初名:大秦帝国)是中国出品的一部电视剧,根據学者孫皓暉創作的同名歷史小說改編,以秦孝公與商鞅的人物故事為主軸。於2006年在河南焦作拍摄。此劇劇情依学者孫皓暉(亦為此劇編劇)創作的歷史小說《大秦帝國-黑色裂變》改編。原著分為6部,第一部為《黑色裂變》,其餘依順序為《國命縱橫》、《金戈鐵馬》、《陽謀春秋》、《鐵血文明》、《帝國烽煙》等,故事講述中國戰國時代,秦國由弱轉強的過程,以秦國為主軸來展現戰國時代波瀾壯闊的作品系列。有別於其它同名小說與電視劇,此劇別稱“新《大秦帝國》”。該劇在首播時稱為《大秦帝國》,續作《大秦帝國之縱橫》开拍之後,此劇的正式名稱改為《大秦帝國之裂變》。.

新!!: 商鞅和大秦帝国之裂变 · 查看更多 »

大良造

大良造,中国古代官名、爵名。 战国初期为秦国的最高官职,掌握军政大权。商鞅变法之后,商鞅为奖励军功,制定二十等爵制,以大良造列为十六级,亦称大上造。秦惠王十年(前328年)仿效中原诸侯国制度设立相国一职掌握军政大权后,主要用作爵名,沿用至汉朝。秦国一些立有军功的名臣都获封大良造,如商鞅、公孫衍、白起等。 Category:秦朝爵位 Category:秦朝官制 Category:西汉爵位 Category:西汉官制.

新!!: 商鞅和大良造 · 查看更多 »

大清律例

《大清律例》,原名《大清律》(a),是清朝的法典。 大清律例草創於順治三年(1646年)五月,以《大明律》為基础,再加以修飾。前後經歷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修訂後才定型。及後《大清律例》一直都在清朝版圖內奉行,直到清朝灭亡为止。 不過,部分《大清律例》的條例在清朝滅亡後依然繼續在香港通用,這是由於香港割讓予英國之後,基於香港跟隨英國奉行的習慣法模式,使大清律例中的部分法例在沒有其他法例可供參考的情況下,繼續成為唯一的參考對象。直到1971年,最後一條有關婚姻習俗的法律由香港的成文法取代之後,大清律例歷史使命終於完成,歷327年。.

新!!: 商鞅和大清律例 · 查看更多 »

姬姓

姬姓是中国上古八大姓之一,周朝的国姓,同时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吴国、鲁国、燕国、卫国、晋国、郑国、魏国、韩国等诸侯国国君的姓。 《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取于有蟜氏,生黄帝,黄帝以姬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史记·三代世表》记载:尧立后稷以为大农,姓之曰姬氏。后稷承继姬姓,是周朝的始祖,周初周天子姬发大封诸侯时,姬姓国有53个。.

新!!: 商鞅和姬姓 · 查看更多 »

孔子改制考

《孔子改制考》是康有为的一部著作,共二十一卷,1897年出版。 康有为认为《六经》是孔子为了“托古改制”的作品,假托於尧、舜之言论,康有為宣稱:“凡六經,皆孔子所作,昔人言孔子刪述者,誤也。”康有為因此提出变法要求。廖平認為《孔子改制考》是抄襲他的《知聖篇》。.

新!!: 商鞅和孔子改制考 · 查看更多 »

孙膑

孙膑,生卒年不详,活躍於战国中期(前4世紀)军事家,兵家代表人物。孙膑原名不详,因受过膑刑故稱孙膑。 孙膑出生于阿、鄄之间(今山东省阳谷县阿城镇、菏泽市鄄城县北一带),是孙武的后代。孙膑曾与庞涓为同窗,因受庞涓迫害遭受膑刑,身体残疾,后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投奔齐国,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辅佐齐国大将田忌两次击败庞涓,取得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奠定齐国的霸业。明末清初有以孙膑、庞涓生平为原型的历史小说《孙庞斗志演义》,使孙庞斗智的故事广为流传。唐德宗时将孙膑等历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时追尊孙膑为武清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新!!: 商鞅和孙膑 · 查看更多 »

家中宏

家中 宏(やなか ひろし、),是出身於日本東京都的男性演員、配音員,所屬劇團青年座。.

新!!: 商鞅和家中宏 · 查看更多 »

官僚

官员,亦称官僚。在傳統東亞是指有官品的政府人員,相較於沒有品秩的政府人員稱作吏,官和吏的另一個重要的分別是官有固定的薪水,而吏則大多情況下沒有(少數例外,如在王安石變法時,有發薪給中央的吏的作法)。 從出身來看在唐代中業以後,官員大多數出自於科舉,因此與以從事實務起家的吏之間有極大的差異,彼此之間不能昇降,而僅僅在元朝有讓吏昇作官的管道。百姓或下属都称官长为“大人”,官员的儿子被稱為衙内,《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8太平兴国二年三月癸未条说:“洛下有十衙内,尤放恣。”孔平仲《珩璜新论》卷4说,“或以衙为廨舍”。 在中國歷史上大多時期,官位不論中央或地方官,一共分作九品,一品地位薪俸最高,九品最低。此外宋朝之後,有很多種官,僅是用來酬庸人物而不具有實效的。 官僚和官员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通过非法手段实现世代为官。 英國人稱呼中國的官為Mandarin,該詞來源於印度梵文曼怛罗,經由馬來文與葡萄牙文,輾轉傳入英文。.

新!!: 商鞅和官僚 · 查看更多 »

安阳市

安阳市,古称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河南省北部。中国八大古都之一,有3300多年的建城史,500年建都史,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甲骨文的故乡,周易的发源地,以世界文化遗产殷墟而闻名,是早期华夏文明的中心之一。安阳的建都史除在殷建都的商朝外,还有在邺建都的六个中国魏晋南北朝政权,为“七朝古都”。 安阳是京广铁路、京广高速铁路以及京港澳高速公路上处于石家庄与郑州之间的重要城市,西倚太行山,北临漳河,洹河从市区北部蜿蜒而过。现下辖4区、1县级市、4县以及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面积7,352平方公里,人口511.7万。2009年成为国家园林城市。2011年成为国家卫生城市。.

新!!: 商鞅和安阳市 · 查看更多 »

尸子

《尸子》,東周戰國尸佼撰,原書有二十卷,目錄一卷。 尸佼是秦相衛鞅上客,衛鞅死,尸佼恐并诛,逃至蜀國,後來尸佼對法家思想進行反思,並取各家之長,著成《尸子》一書,思想兼宗儒、墨、名、法,是為雜家,如主張“节葬”、“非乐”是墨家思想。《尸子》中提出“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是今日「宇宙」一詞的由來。 劉向《荀子書錄》說尸子著書“非先王之法,不循孔氏之術”。原書在三國時已亡佚一半,宋末王应麟稱《尸子》只存一卷,在《群书治要》中找到十三篇佚文。清初惠栋辑有《心斋十种》,章宗源、孙星衍辑《平津馆丛书》本,嘉慶十六年(1811年),汪继培辑《湖海楼丛书》本。 一說《尸子》有鲁《尸子》與楚《尸子》二書,分別是兩位--姓作者所撰,鲁《尸子》早亡佚,今存辑本是楚《尸子》。.

新!!: 商鞅和尸子 · 查看更多 »

尸佼

--佼(),战国时代晋国(又有說是鲁国、楚國)人,所属学派存在争议,法家或杂家。 最早是商鞅的門客,商鞅策謀曾聽於尸子,又参与商鞅变法的策划。商鞅被杀后,逃入蜀国,死后埋葬在蜀国。主张“令名自正,令事自定,赏罚随名,民莫不敬”。要求确立并根据法律制度进行统治。著有《尸子》,但已遗失。劉向《荀子書錄》說尸子著書“非先王之法,不循孔氏之術”。.

新!!: 商鞅和尸佼 · 查看更多 »

少正卯

少正卯,春秋时代鲁国大夫,少正是姓,卯是名,「少正」是周朝所设官职,属于当时的“以官为姓”的情况。據說孔子三千弟子亦多次被其全部吸引走,致孔门“三盈三虚”,唯有七十二贤中的颜渊不为所动。孔子摄鲁相,七日而誅少正卯。事件最早出於《荀子》,之後《尹文子》、《說苑》、《孔子家語》、《史記》等書也有記載,其中除史記外均有「五惡」之說,至於爭奪弟子的說法首見東漢王充《論衡》,而早期的《左傳》、《國語》、《論語》、《孟子》等書則無記載和提及。少正卯未載於春秋戰國時期史冊,首次載入正史係從《史記》開始,然除身為大夫而「亂政」,以致被孔子所誅外,全無其他有關少正卯具體言行記載,亦未被其他同時期人物所提及,故有關孔子誅殺動機、少正卯的身分,乃至於該事件的真實性及少正卯本人的存在,都深受後世質疑與討論。.

新!!: 商鞅和少正卯 · 查看更多 »

岷县

岷县是中国甘肃省定西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定西最南端,曾经长期属于现已撤销的武都地区。全县有9个乡、9个镇、389个村,人口44.6万人,总面积3578平方公里。居民97%为汉族,另外有回、藏等少数民族。.

新!!: 商鞅和岷县 · 查看更多 »

上下五千年

《上下五千年》是中国作家林汉达、曹余章编著的一部关于中国历史的通俗历史读物。内容包括从上古到鸦片战争前共262个历史故事。其中上古到东汉是林汉达的遗作,三国到清中期由曹余章撰写。1979年,由少年儿童出版社首次出版,分五册,后改为分上中下三册。1991年,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合订本。2002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彩图版。2002年,曹余章将历史故事扩展到了332个,时间断限到辛亥革命,出版名为《新版上下五千年》。2012年,又将历史故事扩展到372个,时间断限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出版名为《最新版上下五千年》。.

新!!: 商鞅和上下五千年 · 查看更多 »

中央集权

中央集权是一种国家政权的制度,以国家职权统一于中央政府,削弱地方政府力量为标志,是地方分权的对称。在中国,这种形式起源于秦朝,并在清朝达到顶峰并迅速衰落。这种制度通常与君主专制相提并论,然而两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也没有必然联系。另外,也跟地方权力较大的几种政权体制作为对照。现在中央集权并没有消失,许多单一制国家仍旧实行中央集权制。.

新!!: 商鞅和中央集权 · 查看更多 »

中國

中國是位於東亞的國家或地理區域,此名稱最早见于西周,用來指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與四夷相對,之後逐漸用來指稱從夏朝起延續傳承至今的各政權。其疆域隨著歷史演變而有所增減,但大多不脫以中原王朝根基所在的汉地九州為中心。民族構成上以漢族為主體,文化上透過歷代王朝政權與周邊各民族政權的交流與征戰,而融入不少周邊民族的文化。現今國際上廣泛承認代表中國的政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國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新石器时期,中原地区开始出现聚落组织;公元前27世纪左右出现方国,以共主為首的制度;前20世纪开始,古代中国进入世袭的封建皇朝阶段;公元前2世紀,秦滅六國,完成中國第一次大一統。此後幾千年來,中國的政治制度以半傳統的夏代為基礎的世襲君主制以朝代更換政權運作。此後经多次擴大,破裂,重組,朝代更迭,經過數次统一与分裂交替进行。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清朝被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取代。1945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逐漸控制中國的大部分領土,最終於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了中华民国與中华人民共和国双方相隔台灣海峽对峙的局面;惟做為國際關係核心場域的聯合國系統內,中華民國政府仍持擁有中國代表權,直到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通過後,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完全取代。 中國經濟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周期通常与王朝的兴衰与更替相對應。中國經濟史可分为几个階段:第一階段為遠古至西晉末年,其中以三國孫吳時轉變較大;第二階段為東晉至北宋末年,其中以唐安史之亂劃分為前後;第三階段為南宋建立至鴉片戰爭張家駒,《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工业革命後,西方國家的工業成品,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相較於當時中国純手工業經濟出産的商品,佔有壓倒性的優勢。而且,由于明清兩代以來,中國對外政策趨於保守,並對外實行海禁,使得西方工業化的影响步伐在中国国門前站住了腳,中国在19世紀末以前,一直沒有很好地進行工業化,經濟遂落後於西方。1978年改革開放施行後,中国经济發展迅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日漸顯著。 中国文化歷經上千年的歷史演變,是各區域、各民族古代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結果。其中汉文化对日本、朝鮮半島和东南亚有深远影响,形成漢字文化圈。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有国乐、相声、戏曲、书法、国画、文學、陶瓷藝術、雕刻等,传统娱乐活动有象棋、围棋、麻将、中国武术等。茶、酒、菜和筷子等为中国的特色饮食文化,春节(舊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为传统节日。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儒学国家,以夏历为历法,以五伦为道德准则。春秋时期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始办私塾培养人才,汉朝时采用察举推选政府官员,隋朝起实行科举在平民中选拔人才。此外,中国歷朝歷代都设有史官,因此保存有十分详尽的历史资料,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古代中國在科學領域上有豐厚的成就。.

新!!: 商鞅和中國 · 查看更多 »

中國宰相列表

*本篇應指歷代最高官職者,並非單指「宰相」一職。.

新!!: 商鞅和中國宰相列表 · 查看更多 »

中國六大政治家

《中國六大政治家》,梁啟超主编,1911年出版,認為近代中國之衰敗唯有崇尚法治,始得振衰起隳,富國強兵。書中被稱為六大政治家的是:.

新!!: 商鞅和中國六大政治家 · 查看更多 »

中國文化史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就文化的載體文字而言,漢字的誕生時間尚難以考證,相傳伏羲作八卦,倉頡造字。19世紀末發現了三千多年前的漢字——甲骨文,近些年又有更早期文字發現的報導,如距今五千多年前的高郵陶文等。中國早期就有敬天祭祖的傳統,注重人倫道德。自唐、虞至夏、商、周三代皆封建時代,帝王與諸侯分而治之柳詒徵:《中國文化史》 。周朝末期進入春秋戰國,產生了諸子百家,漢以後成為儒家社會,東漢前後道教的興起、佛教的傳入,都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元素。 西洋文化自明代時傳入中國,在清末和民國初年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其中形成于西方的近代科學技術推動了中國文化的進步,而形成于西方的民主政治觀念和馬列主義思想等文化也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影響。總而要之,或謂自太古至秦、漢,為中國人創造文化及繼續發達之時期;自漢末以來,則為中國文化中衰之時期 。在中國大陸,隨著改革開放以後市場經濟的逐漸興起,复兴中华传统文化与政治民主化成为一个社会趋势。 中国的政治文化主要经历了四次较大的转型,商周之变确立了男尊女卑制度、森严的等级制度和繁琐的礼节,周秦之变确立了君主集权制度、官僚体制和“儒表法里”的政治文化体系,宋元之变使得传统的专制模式日趋僵化并开始严重禁锢思想和阻碍社会的进步,晚清至21世纪则是中国从封建专制社会向近现代民主社会转型的曲折的过渡阶段(尚未完成)。.

新!!: 商鞅和中國文化史 · 查看更多 »

中國政治史

中國政治史是中國政治制度发展与政治狀況的历史。.

新!!: 商鞅和中國政治史 · 查看更多 »

中国历史年表

中国历史年表,是依年份列出中國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在朝代更迭之間,執政權經常不會立即轉移,因而會有時間重疊。本年表基於年份不重疊的原則,將在下一個朝代的「記錄」起始點延至前一朝代結束的下一年,並非代表該年份為朝代的真正起始點。.

新!!: 商鞅和中国历史年表 · 查看更多 »

中国俸禄制度史

中國歷史悠久,俸祿制度行之久遠,歷史皆有所不同,大致上秦朝以後皆行俸祿制,基本上是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的官僚制度。官員的俸祿由俸錢和祿米構成,二者通常各佔一半的比例。中國還有“恩蔭”制,等於是變相的世襲制。汉代官员退休有“归养之禄”,類似今日的退休金制度。.

新!!: 商鞅和中国俸禄制度史 · 查看更多 »

中国哲学家列表

这篇文章包括了中国的哲学家。.

新!!: 商鞅和中国哲学家列表 · 查看更多 »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 (B)

没有描述。

新!!: 商鞅和中国图书馆分类法 (B) · 查看更多 »

中国法律思想史

中国法律思想史(legal thoughts in Chinese history)是关于中国的法律思想史。法律离不开政治,因而中国法律思想史同以国家政权为核心的中国政治思想史的联系尤为密切。.

新!!: 商鞅和中国法律思想史 · 查看更多 »

中国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有文献记载的可追溯到尧舜禹时代舜所设庠,发展至今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汉代以后以儒家文化为主导,清末又引入了西方近代教育。.

新!!: 商鞅和中国教育史 · 查看更多 »

丹凤县

丹凤县是中国陕西省商洛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陕西东南,秦岭以南。有21个镇,206个村,约30万人;县城在龙驹寨,约5万人。农林业为主。.

新!!: 商鞅和丹凤县 · 查看更多 »

东周列国志

《東周列國志》是一部長篇歷史章回小说,為明末余邵鱼、馮夢龍所撰,清代的蔡元放编評。是一部在中國除了《三国演义》之外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通俗历史演义。內容涵蓋春秋、戰國時代約500餘年的東周時期歷史,精彩豐富,包含春秋五霸、吳越之爭以及戰國七雄許多著名的歷史故事。.

新!!: 商鞅和东周列国志 · 查看更多 »

东周列国战国篇

《战国》(《东周列国·战国篇》),是中国1997年中国中央电视台制作的电视剧。共32集,阎建钢导演,由曹培昌、樊志起、杨童舒、温海波、温海涛、高兰村、李洪涛、杜志国、蒋恺、许正廷、刘威葳、邢岷山、马书良、刘威、郭涛、雅琦主演。.

新!!: 商鞅和东周列国战国篇 · 查看更多 »

东周列国故事新编

《东周列国故事新编》是中国作家林汉达编著的一部关于中国春秋战国历史的通俗历史读物。作为《前后汉故事新编》、《三国故事》系列的第一部。内容包括从周宣王到焚书坑儒历史故事,大体与《东周列国志》的故事范围相同。是林汉达对以口语写作的实验作品,其中人物的对话都是口语。1948年,由生活书店出版。1962年,经林汉达修订,又被中华书局出版。.

新!!: 商鞅和东周列国故事新编 · 查看更多 »

东方小故事

《东方小故事》,是中国1994年由上海贝尔电话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和上海市总工会电视制作中心制作的电视剧,属于少儿节目六个“一百”工程。共150集,每集10分钟左右,分为古代和近代两个部分,其中古代部分100集、近代部分50集。选取了历史上一些名人的高尚道德情操的系列小故事。张韵华、冯广泉、史久峰导演,傅星编剧,主要演员袁岳、徐峥、余彬、黄达亮、曹秋根、姚安濂、马少骅、阮丹宁、符冲、张孝中、姜海、李长年、蒋笑笑、赵宗忻、王予谦、阮志强、温志豪等。.

新!!: 商鞅和东方小故事 · 查看更多 »

一統天下:秦始皇帝的永恆國度

一統天下:秦始皇帝的永恒國度(英文:The Majesty of All Under Heaven: The Eternal Realm of China's First Emperor;原名《秦始皇文物大展》)是一個關於秦始皇文物的展覽,為慶祝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15周年的重點項目之一,亦是香港歷史博物館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專題展覽。 該次國寶級展覽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和陝西省文物局合作舉辦,香港歷史博物館和陝西省文物交流中心承辦。總支出約3,300萬港元,多媒體體驗區佔了當中的1,170萬港元。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獨家贊助。 展期為2012年7月25日至11月26日。除了休館日外,每日從早上9時至晚上10時30分,設17節參觀時段,採用分段式進場,每節觀賞時間為1小時30分鐘,每節名額230人。至9月23日,展覽共吸引逾20萬人次參觀。至10月13日,參觀人次逾26萬,打破了香港歷史博物館展覽的參觀人次紀錄。至10月23日上午11時,參觀人次達到了第30萬。至11月11日,參觀人次達到了第36萬。.

新!!: 商鞅和一統天下:秦始皇帝的永恆國度 · 查看更多 »

庶长

庶长是中国古代官爵名。見於春秋時代至漢代。.

新!!: 商鞅和庶长 · 查看更多 »

井田制

井田制是中国春秋以前土地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井田就是方块田。“井田”一词,最早见于《榖梁传·宣公十五年》:“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田”“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

新!!: 商鞅和井田制 · 查看更多 »

張居正

張居正(),字叔大,号太岳,又称张江陵,湖广江陵县(今湖北江陵县)人,祖籍直隶鳳陽縣,明代政治家、改革家,萬曆初年,官至吏部尚書兼中極殿大學士,為內閣首輔。任內推行一條鞭法與考成法,改革賦稅與官吏升遷制度。.

新!!: 商鞅和張居正 · 查看更多 »

律令法

律令法指的是由律令格式等成文法、以及平安时代在律令基础上形成的各种习惯法所组成的,以大化改新后中央集权国家制定的公法为中心的法律体系。 关于律令本身,请参看律令。关于基于律令的制度请参看律令制。.

新!!: 商鞅和律令法 · 查看更多 »

保甲制度

保甲制度,为中国自宋代使用带有军事管理的户籍管理制度,後來作罷。但於之后在各个朝代演变为农村基本政治制度,基本内容为10户为「甲」,10甲为「保」,直到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以后才停止施行。.

新!!: 商鞅和保甲制度 · 查看更多 »

咸阳市

咸阳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陕西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关中平原中部、渭河沿岸;距西安25千米;黄河的第一大支流——渭河流经市区。咸阳辖区面积10196平方千米,总人口504万人,下辖3个市辖区、2个县级市和9个县,拥有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一个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中国第七个国家级新区、首个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西咸新区的大部分(包括秦汉新城、沣西新城、空港新城和泾河新城的全部以及沣东新城的部分区域)均位于咸阳市境内;中国目前唯一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也于1997年在咸阳市杨陵区成立。 咸陽是中国著名古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王朝——秦朝的都城所在地,在周朝、西汉和唐朝均为京畿重地。有两千多年的建城史的咸阳,是中国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甲级对外开放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卫生城市;2004年,被评为首届中国魅力城市;2005年当选中国十佳宜居地级市。2014年被授予国家园林城市。 咸阳市位于关中-天水经济区核心区域,是国家发改委确定的西安(咸阳)大都市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

新!!: 商鞅和咸阳市 · 查看更多 »

农家

农家,又被称为重农学派,是中国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之一。 认为当时统治者应该像神农一样,和人民一起耕种,一起决策,鼓励农业发展,教导人民种植以促进农业技术的提高。因为他们认为农业是社会稳定繁荣的基石。农家在秦朝时期被压制,大多数原著都亡佚了,但和农家最初相关联的概念对法家和儒家甚至整个中国哲学产生了影响。它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想法,被看做是中国哲学的精华。.

新!!: 商鞅和农家 · 查看更多 »

内乡县

内乡县,古称「菊潭」,是中国河南省南阳市下属一个县。全縣面积2465平方公里,人口約63万人,下轄16个乡镇,289个行政村。该县位于伏牛山区南麓,南阳盆地西沿,自古有“守八百里伏牛之门户,扼秦楚交通之要津”和“东接宛镇、南瞩荆襄、西带丹江 、北枕嵩邙”之说。.

新!!: 商鞅和内乡县 · 查看更多 »

商县

商县,中国旧县名。 战国为商邑,属秦国。曾是商鞅的封地。秦灭六国后行郡县制,设立商县。 明朝洪武七年(1374年)五月,商州降为县。成化十三年(1477年)三月,仍为商州。同月,以商县的层峰驿置商南县。清朝,仍为商州。辛亥革命后,全国废府州厅改县,于1913年改商州为商县。辖境为今商州区、丹凤县西南部。1948年6月,中华民国内政部以“盗匪出没”、“安定地方”为由,以商县、雒南县、山阳县三县析置龍駒設治局(今丹凤县前身)。 1949年3月底,中共商洛地委、商洛军分区组织西进战役。5月20日,中共军队占领西安。7月11日晚,商县城中的国军守军出逃。7月12日晨,中共商洛地委、商洛专署、商洛军分区负责人王力、孙光、薛兴军等人率部进入商县县城。至此中华民国政府对商县的管辖结束。13日,在县城成立中共商县县委和商县人民政府。 1950年起,属商雒专区。1958年,废丹凤县,其地分属商南县和商县。1961年,复置丹凤县。1964年,商雒专区改为商洛专区。1969年,商洛专区改为商洛地区,仍隶之。1988年,改商县为商州市。2002年,改为商州区。.

新!!: 商鞅和商县 · 查看更多 »

商君书

《商君书》,又称《商子》,关于《商君书》的作者,学术界颇有争论。第一种意见认为《商君书》基本是伪书,持这种看法的有郭沫若、黄云眉、顾实、劉汝霖等。第二种意见是基本肯定《商君书》的作者是商鞅,持这种看法的人除史志的编著者外,还有吕思勉、谭献等人。第三种意见认为《商君书》是商鞅遗著与其他法家遗著的合编,此书非作于一人,也非写于一时,持这种看法的有高亨等人。在《汉书》中录有二十九篇,但现在仅存二十四篇(另有两篇有目无文)。其中有些篇所述史实在商鞅死后,说明不是商鞅本人所作,但书中保留了商鞅法家思想遗著,並记录了商鞅的言行,约为战国末年商鞅后学编成。《韩非子》與司马迁都曾提到过这部书。.

新!!: 商鞅和商君书 · 查看更多 »

商姓

商姓為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487位,在中國姓氏中數量排名第244位。.

新!!: 商鞅和商姓 · 查看更多 »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是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於公元前356年在秦国实施的政治改革。该制度分两次進行,首次始於公元前356年;第二次開始於公元前350年。经过商鞅变法,奠定秦国在战国七雄的雄厚实力,对秦国的崛起发挥重要的作用。.

新!!: 商鞅和商鞅变法 · 查看更多 »

商洛市

商洛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陕西省下辖的地级市,因境内商山、洛水而得名。地处陕西省东南部。.

新!!: 商鞅和商洛市 · 查看更多 »

公士

公士,爵位名。秦、汉二十等爵的第一级。商鞅规定:秦国的士兵只要斩获敌人‘甲士’(军官)一个首级,就可以获得第一级爵位公士、田一顷。宅一处和仆人一个。斩杀的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就越高。证据是敌人的首级。就是说在战后,把敌人的人头砍下来,带回军营。作用证据。 G.

新!!: 商鞅和公士 · 查看更多 »

公子卬 (魏国)

公子卬,生卒年不详,姬姓,魏氏,名卬,战国时期魏国公子。.

新!!: 商鞅和公子卬 (魏国) · 查看更多 »

公子少官

公子少官,生卒年不详,战国时代秦国公子。.

新!!: 商鞅和公子少官 · 查看更多 »

公子虔

公子虔,生卒年不详,嬴姓,名虔,战国时秦国公子。.

新!!: 商鞅和公子虔 · 查看更多 »

公孫姓

公孫姓為漢字複姓。.

新!!: 商鞅和公孫姓 · 查看更多 »

先秦諸子繫年

《先秦諸子繫年》是中國歷史學家錢穆的重要作品之一,主要考證先秦時期諸子的生卒年份及相關重要史事的發生時間。該書考證細密,在史學方法上繼承了清朝諸儒的攷辯方法,又不拘于前人舊說習見及瑣屑而無關宏旨之論,從整個學術發展史著眼,從小處入手,乃得先秦學術脈絡之真諦。.

新!!: 商鞅和先秦諸子繫年 · 查看更多 »

前330年代

前330年代從前339年1月1日開始,於前330年12月31日結束。.

新!!: 商鞅和前330年代 · 查看更多 »

前338年

没有描述。

新!!: 商鞅和前338年 · 查看更多 »

前340年

没有描述。

新!!: 商鞅和前340年 · 查看更多 »

前341年

没有描述。

新!!: 商鞅和前341年 · 查看更多 »

前344年

没有描述。

新!!: 商鞅和前344年 · 查看更多 »

前348年

没有描述。

新!!: 商鞅和前348年 · 查看更多 »

前350年

没有描述。

新!!: 商鞅和前350年 · 查看更多 »

前350年代

前350年代從前359年1月1日開始,於前350年12月31日結束。.

新!!: 商鞅和前350年代 · 查看更多 »

前352年

没有描述。

新!!: 商鞅和前352年 · 查看更多 »

前356年

没有描述。

新!!: 商鞅和前356年 · 查看更多 »

前360年

没有描述。

新!!: 商鞅和前360年 · 查看更多 »

前360年代

前360年代從前369年1月1日開始,於前360年12月31日結束。.

新!!: 商鞅和前360年代 · 查看更多 »

前361年

没有描述。

新!!: 商鞅和前361年 · 查看更多 »

前389年

没有描述。

新!!: 商鞅和前389年 · 查看更多 »

前390年

没有描述。

新!!: 商鞅和前390年 · 查看更多 »

国家宝藏 (2017年电视节目)

《国家宝藏》是自2017年12月3日起在中国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播出的文博探索类节目,由中央电视台、央视纪录国际传媒有限公司承制。第一季共十期,前九期为每期由故宫博物院等九家博物馆提供馆藏的三件文物,由“001號講解員”張國立负责分别介绍守护三件国宝的守护人及历史背景,每件文物的明星守护人与节目助演以舞台剧的形式表演“前世传奇”,而后由该文物相关的人物、普通文物工作者或者与该文物文化内涵相关的从业者来讲述“今生故事”;每期播出后,该期博物馆的三件文物都将由民众进行投票,选出一件在故宮600年特展中展示;第十期为入選文物揭晓。.

新!!: 商鞅和国家宝藏 (2017年电视节目) · 查看更多 »

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临川盐阜岭(今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县)人,生于宋真宗天禧五年,卒于宋哲宗元祐元年,由于被封为荆国公,后人常称他为“王荆公”。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实官至司空、尚书左仆射、观文殿大学士、镇南军节度使。他去世后被追赠为太傅,谥曰文,享年66岁。 王安石文思敏捷,被后世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除在文学的造诣,王安石对传统的经学也有研究,创立了在当时具有卓越影响力的学派——荆公新学,他的思想对宋明之季的经学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当时也获得了很多关注。尽管王安石主要修习儒家学说,他秉持实务的主义,从周礼、荀子、韩非子和商鞅等其他经籍、论著中吸取经验,后世学界多因此结合王安石所主持的熙宁变法而认为王安石传承于法家。除此之外,王安石对道教、佛教也有了解,并留有多篇著述。欧阳修曾作诗“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称赞王安石。 王安石现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文集存世,其内包含了他一生所作文章、诗词。王安石著名的《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及《洪范传》等著述都被载录于其中。 王安石既在文学方面获得了全世界的认知,也在政治一途有所建树,对宋代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在庆历二年考中进士,先后于江苏、浙江、安徽、河南等地为官,这二十年中他广泛地接触了社会生活,对社会上的各种问题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直至熙宁年间担任宰相后发动改革,史称“熙宁变法”或“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变法改革。王安石的基本思想根植于不盲从一定的权威、不信奉一成不变的教条,进行改革时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以及正确的技术与计算。希望将“财政税收大规模的商业化”。熙宁变法引起了朝廷内部新派与保守派之间的激烈冲突,史称“新旧党争”,最终在各种原因的阻隔下王安石所实施的变法基本失败。此次变法在历史上多被评价为立意良善但王安石本人能力不足而失敗,宋史学家漆侠提出变法无论其成功或失败的地方都值得垂鉴后世。.

新!!: 商鞅和王安石 · 查看更多 »

王志飞

王志飞,中国男演员,籍贯北京。1984年考入中国铁路文工团,1987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因在电视剧《突出重围》中扮演参谋唐龙而获得第一届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观众最喜爱男演员”(男配角)奖。 因在电视连续剧《大秦帝国》中扮演商鞅受到广泛关注。.

新!!: 商鞅和王志飞 · 查看更多 »

秦史 (王蘧常)

《秦史》是近代歷史學者撰寫的一部記載秦代歷史的紀傳體史書,從秦先祖記載至秦三世的歷史。.

新!!: 商鞅和秦史 (王蘧常) · 查看更多 »

秦始皇

始皇()嬴政,趙氏,時稱秦王政和始皇帝,生於趙國首都邯鄲(今河北邯鄲市),是秦莊襄王之子【史記索隱】莊襄王者,孝文王之中子,昭襄王之孫也,名子楚。按:戰國策本名子異,後爲華陽夫人嗣,夫人楚人,因改名子楚也。,商朝重臣惡來的第35世孫。出土《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第三卷中稱其為趙正。唐代司馬貞在《史記索隱》引述《世本》稱其為趙政。曹植《文帝诔》最早称始皇帝为嬴政,後世通稱嬴政,亦被某些文學作品稱為「祖龍」。他是中國戰國末期秦國君主,十三歲即位,先後鏟除嫪毐與呂不韋,並重用李斯、尉繚,三十九歲時滅亡六國建立秦朝,自稱「始皇帝」,五十歲出巡時駕崩,在位三十七年。 秦始皇帝是中國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統一天下後,秦始皇繼承了商鞅變法的郡縣制度和中央集權,統一度量衡,「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及典章法制,奠定了中國兩千餘年之專制政治格局,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但另一方面,秦始皇在位期間亦進行多項大型工程,包括修築長城、阿房宮、驪山陵等,施政急躁,令人民徭役過重,是秦朝在他死後3年速亡之一原因。.

新!!: 商鞅和秦始皇 · 查看更多 »

秦孝公

孝公(),《越绝书》作秦平王,《史记索隐》记载名渠梁。战国时期秦国君主,秦献公之子,西元前361年-西元前338年在位,共24年。 秦孝公在位期间致力于恢复秦穆公时的霸业,他因此颁布著名的求贤令,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将秦国改造成为富裕强大之国,为秦国将来兼并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新!!: 商鞅和秦孝公 · 查看更多 »

秦国

国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嬴姓,趙氏。认为秦先祖蜚廉是商朝末年纣王的宠臣。据清华简《系年》的第三章,周初三监之乱平定后,蜚廉“东逃于商奄氏。成王伐商奄,杀蜚廉,西迁商奄之民于邾,以御奴之戎,是秦先人。”。鉴于秦人和奄国同姓,同主少皞,李学勤先生认为秦人始祖可能起源东方,在西周初年被谪戍西方。据,西周周孝王因秦祖先非子善养马,因此将其封於秦,作为周朝分封国。前770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獲封为诸侯,為伯爵地位,秦正式成為一方諸侯国。周朝给其封地在今甘肃河东地区到陕西一带。从前677年起,秦国在雍(今甘肃天水到陇南一带)建都近300年。雍城遗址有宫殿区、居住区、士大夫与国人墓葬区和秦公陵园。 秦國與西戎、義渠之間有通婚、結盟的關係,秦國崛起後,這些勢力皆被併入秦國。战国时期,秦孝公实施商鞅变法,为秦滅六國奠定基础。嬴政在前221年,統一諸夏,秦始皇使秦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中央集权君主制帝國,秦帝国较西方的罗马帝国还要早兩百年。.

新!!: 商鞅和秦国 · 查看更多 »

秦灭六国之战

-- 秦灭六国之战,指中國戰國末期七大諸侯國之一的秦国進行消灭山東六国、完成中国统一的战争。从前235年攻打趙国到前221年灭齐国结束,共计15年的时间,先后消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中国自春秋以来长达500多年的诸侯割据纷争的局面,建立中国歷史上第一个君主中央集权国家,即秦朝。.

新!!: 商鞅和秦灭六国之战 · 查看更多 »

秦朝

朝(前221年-前207年),是中國歷史上首个大一統中央集权的帝國。秦朝皇室為嬴姓,所以史書又称嬴秦。秦朝源自周朝諸侯國秦國。前770年,秦地君長在東周周平王東遷時有功,受封於关中平原,建立秦國。战国時期,秦國根据礼记总结地“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輪”的社会现状,推行车辆统一道路,书籍统一文字,行为统一伦理,并在政治、軍事、經濟、交通方面,实施商鞅变法,成為天下第一強國。前230年至前221年,到秦王嬴政陸續攻滅其他六個主要諸侯國,一統中原,史称秦朝。 秦王政建立秦朝後自稱「始皇帝」(即秦始皇),從此中國有了皇帝的稱號,並且發起一系列的改革以鞏固帝國。而後南征百越、北伐匈奴,使得領土約等同中國本土。疆域為東起遼東,西至臨洮,北抵長城,南達象郡(今越南北部)。雖然秦朝外表十分強盛,但由於秦始皇集權、過度發展、嚴重勞役百姓,所以秦朝之統治不免帶有苛急、暴虐之特點,讓天下百姓飽受苛政之苦而想要叛變。秦二世繼位後,秦廷被掌權的趙高掌控而混亂不堪。此時秦末民變爆發,六國有力的軍人各自復國,雖然秦將章邯努力平亂,但秦將王離於鉅鹿之戰被楚將項羽擊敗,秦軍主力投降。前207年十月,新任秦王子嬰於咸陽向民變領袖劉邦投降,後項羽率軍抵達關中,殺死秦王子嬰,焚燒咸陽宮,秦朝於秦始皇死後3年滅亡。而後至西漢統一全國之期間稱秦漢之際,又稱西楚時期。西楚霸王項羽重建封國制體系,分封十八諸侯。由於項羽分封不公,劉邦、田榮等諸侯繼而起兵反抗,演變成楚漢戰爭。前202年劉邦擊滅項羽,受諸侯擁戴為漢帝,建國漢,開啟漢朝。 秦朝為了鞏固遼闊但各地文化不一的帝國,在政治、軍事、經濟、交通方面,都推行政策與改革。政治制度建立有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與郡縣制為基礎的中央集權制,取代过去不同诸侯豪门的爵位制度。法律基本延續秦國法律,增加了皇帝握有生殺大權,丞相僅僅是輔佐。防务方面,興建長城以鞏固北方,毀六國長城與城墩等防禦工事,沒收天下百姓武器,鑄成十二金人,先後五次東巡以安定關東各地區 。交通方面,興建馳道與靈渠等交通要道以便軍隊前往各地平亂,也有利各地區運輸物資。經濟方面,秦朝延續商鞅變法的政策,推行重農輕商,鼓勵農民增產糧食,甚至有機會獲爵位。工商業方面統一貨幣(秦半兩)與度量衡,實行鹽鐵專賣,但不完全禁止商業,也鼓勵如經營畜牧業的烏氏倮與丹砂的巴地寡婦清等商人。 文化思想的部分,秦朝的政治思想以法家為尊,推行融合「法、術、勢」的君主專制,另有發揚陰陽家的五德始終說以神化皇帝。宗教以傳統崇拜上帝、祖先、山神、河神等眾神以及巫術、占卜與占星等,而神仙方術之術受秦始皇所迷信。為了箝制人民叛亂思想、统一中央集权思想、報復欺騙秦始皇的方士們,先後發生焚書坑儒事件,這是先秦文化與諸子百家思想的一大浩劫。 秦朝的建立使中國由一個抽象的地理名稱轉為具體的大一統帝國,為融合中原文化、秦文化、荊楚文化與齊魯文化等等文化打下基礎,使得「秦」成為中國文化的象徵之一。其遺留下來的驪山秦始皇陵與秦始皇兵馬俑也受後世史學家注目,其中兵馬俑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新!!: 商鞅和秦朝 · 查看更多 »

秦惠文王

惠文王(),又稱秦惠王或秦惠文君,嬴姓,考古名駰,传世名駟,秦孝公之子,稱王前稱秦伯駰(駟),伯爵。 前325年,惠文王称王,隨後韓、趙、燕、中山和宋也都先後稱王,史稱五國相王;同年秦昭襄王生。前311年,惠文王死,太子秦武王即位。.

新!!: 商鞅和秦惠文王 · 查看更多 »

秦时明月动画角色列表

《秦时明月》是玄机科技制作的三维武侠动画,改编自温世仁的同名小说,于2007年在中国大陆播出。故事设定在秦朝,讲述了一位懵懂无知的少年荆天明成长为盖世英雄的故事。 本条目为其角色列表。.

新!!: 商鞅和秦时明月动画角色列表 · 查看更多 »

統一度量衡

统一度量衡,即将全国的度(长度)量(容积)衡(重量)制定统一的标准。 商鞅变法为保证国家税收,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商鞅量”铭文为“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之一为升”。即1标准尺约合今0.23米,1标准升约合今0.2立方分米。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制定了全中国的统一的度量衡:1引.

新!!: 商鞅和統一度量衡 · 查看更多 »

申不害

申不害(),尊稱申子著作也名《申子》,中國戰國時代鄭國京邑(今河南荥阳)人,鄭國被韓國所滅之後,以法家學說,成為韓昭侯的宰相,為中國先秦諸子百家中法家『術』派代表人物。.

新!!: 商鞅和申不害 · 查看更多 »

焚书坑儒

书坑儒指秦始皇在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毁“诗、书、百家语”、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史记·儒林列传》称“焚诗书,坑术士”。 商鞅曾教秦孝公“燔诗书而明法令”。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記》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此即为“焚书”。 “坑儒”一词出处是西汉孔安国(孔子十二世孙)《〈尚书〉序》:“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在此之前《史记·卷121·儒林列传》的说法是“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支持“坑儒”提法的学者认为由《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的始皇长子扶苏的话“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可知,秦始皇所坑掉的“诸生”中,固然有一部分术士,但大多数是“诵法孔子”的儒生。而反对“坑儒”提法的学者认为这是扶苏求情之话,无法用来证明秦始皇坑杀的是儒生,他们认为“焚书”并未废除儒学,儒家学说在焚书之后仍然存在。.

新!!: 商鞅和焚书坑儒 · 查看更多 »

亩是東亞傳統土地面积单位。在中國大陸,畝也是1959年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使用方法》中,停止使用市制后唯一保留的面积单位。 現在市制定一亩等于六十平方丈,约等于667平方米;十五亩等于一公顷; 一平方千米等于1500亩。.

新!!: 商鞅和畝 · 查看更多 »

白圭 (東周)

白圭(約西元前370年~前300年),中国战国时期周人,名丹,字圭。在魏惠王属下为大臣,善于修筑堤坝,兴修水利。 《漢書》中說他是經營貿易發展生産的理論鼻祖。他主张减轻田税,征收产物的二十分之一。提出贸易致富的理论。主张根據豐收歉收的具體情況來實行“人弃我取,人取我與”的方法经商。谷物成熟时,进收粮食;蚕茧出产时收进絮帛,出售粮食。白圭並提出了農業經濟循環說,認為農業的一個周期為12年,即開始的第1年是大豐收年,此後2年是衰退期,第4年乾旱,再2年是小豐收,第7年又是大豐收年,此後2年又衰退,到第10年則又乾旱,隨之又是2年的小豐收,到下一年重新開始一個周期。他亦認為经商要按时机,就像伊尹呂尚發動戰爭,孙子吴起用兵、商鞅行法。一说,水利专家白圭和贸易致富的白圭是两人。.

新!!: 商鞅和白圭 (東周) · 查看更多 »

芈月传

是改編自蒋胜男330000字网络小说《秦宣太后》,总编剧为王小平,亦是郑晓龙和孙俪继《甄嬛传》后第二次合作的古装大型电视剧。内容讲述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被稱為“太后”的女人、战国时期秦国女政治家芈八子(秦宣太后)波瀾起伏的传奇一生。2014年8月20日孙俪的芈月造型正式曝光,2014年9月6日开机,2015年1月29日杀青。.

新!!: 商鞅和芈月传 · 查看更多 »

韩国 (战国)

韓國是中國战国七雄之一,也作乾国,出自晉國宗室,姬姓。後世历史學家將韩、魏、赵、秦、楚、燕与齐合称战国七雄。韩国国土主要包括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初都平陽(今山西临汾),灭郑国后则迁新郑(今河南郑州新郑)。.

新!!: 商鞅和韩国 (战国) · 查看更多 »

韩非

韓非(約),生活於戰國末期時期的韓國(今屬河南省新鄭市)的思想家,為中國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認為應該要「法」、「術」、「勢」三者並重,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韓非出身韓國公族,與李斯均是荀子學生,後因其學識淵博,被秦始皇召喚入秦,正欲重用,卻遭到妒忌的同窗李斯害死,在韓非死後,秦始皇在韓非的思想指引下,完成統一六國的帝業。 韓非其學出於荀子,源於儒家,而成為法家,又推究老子思想,歸本於道家。司馬遷指出韓非喜好「刑名法術」且歸本於道家的「黃老之學」,一套由「道」、「法」共同完善的政治統治理論。《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喜刑名法術之學,而其歸本於黃老。.

新!!: 商鞅和韩非 · 查看更多 »

韩非子

《韓非子》又稱《韓子》,是中國先秦時期法家代表思想家人物韓非的論著,為法家集大成的思想作品,為韓非對社會各種領域的思維,有系統的對政治策略立場主張的闡發,全面性政策設計表述和深度的對統治技術探究,內容充滿批判與汲取先秦諸子多派的觀點,因韓非就學於儒家的荀子,又推究老子思想,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對《道德經》加以論註的思想著作,更是一部對各個法家流派集其大成的曠世鉅作。 在政治上,《韓非子》呈現韓非極為重視唯物主義與效益主義思想,積極倡導專制主義理論。目的為君主提供富國強兵的霸道思想。在《史記》記載:秦王見《孤憤》、《五蠹》之書,曰:「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遊,死不恨矣!」可知當時秦始皇的重視。 在歷史學上,使用了許多故事說明道理,是史書的重要參考來源,間接補遺史書對中國先秦時期史料不足。其中許多當代民間傳說和寓言故事也成為成語典故的出處。.

新!!: 商鞅和韩非子 · 查看更多 »

莊蹻

莊--,字企足,上古漢族人,戰國時代軍事人物,又名莊嶠,《韓非子》稱莊蹺、《後漢書》作庄豪《后汉书·卷八十六·南蛮西南夷列传》:初,楚顷襄王时,遣将庄豪从沅水伐夜郎,军至且兰,椓船于岸而步战。既灭夜郎,因留王滇池。。楚國人,楚庄王的后代。他一開始是唐眜的部將,後反楚起事,是當時知名的大盜,與盗蹠齊名,後又歸順楚國,成為將軍,率兵攻入滇國,自立為滇王。 也有學者認為大盜莊--和將軍莊--是不同人,只是名字相同罷了。.

新!!: 商鞅和莊蹻 · 查看更多 »

荀子

荀子(),名荀況,受尊稱為荀卿,因漢代人避漢宣帝劉詢的諱,又稱孫卿,中國戰國時代儒家學者和思想家,趙國人,曾擔任齊國稷下學宮祭酒、楚國蘭陵令,到趙國、秦國遊說諸侯,宣揚儒學和傳授六經,批評子思、孟子等其他儒者及墨家、道家等其他學派,有韓非、李斯等弟子,著作後世編為《荀子》一書。荀子祖述孔子,重視道德倫理,提倡仁義、禮義和忠信,集先秦禮論之大成,重視以禮修身和禮制教育。他相信性惡論,人與生俱來本無道德,若放縱情欲不加節制,將互相仇恨和鬥爭;道德價值是後天人為建構的,由聖人創造,以規範和美化人性。荀子重視人的理性和學習能力,認為善行是後天學習而得的,人人都有學習禮義的能力;君子應憑著個人修養,鍥而不捨的努力,日積月累養成美德。政治上荀子提調尊君,強調君主確立社會秩序與道德教化的作用,彰顯儒家的聖王理想與政教合一的觀念。荀子主張任用賢能,國君把政務交與大臣處理;國家要控制思想,打擊異端邪說,以法律補充禮制以維繫社會秩序。自然論方面,荀子傾向唯物主義,認為天地並無意志,不信天人感應和鬼神之說,提出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荀子受譽為一代大儒,地位崇高,對後世特別是漢代的儒學思想與政治文化影響頗深,在宋、元、明三朝曾從祀於孔廟;但因其性惡論及曾抨擊孟子,自宋代以來也受不少儒者批評,被視為孔門異端和法家先驅。.

新!!: 商鞅和荀子 · 查看更多 »

西安市

西安市,古称長安、京兆、镐京,位於中华人民共和国中部,紧邻中华人民共和国幾何中心,现为国家中心城市、陕西省省會,是陕西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医疗、教育中心。西安拥有3000余年的文明史、建城史和1077年的建都史,历史上曾有包括周、秦、汉、隋、唐等在内的共13個中原朝代在此建都,也是汉唐时期丝绸之路的起點。西安是中国历史上强盛的统一王朝建都最多的古都,在西安定都的周、秦、汉、唐,代表了中国帝王时期开放、外向、尚武、繁荣的顶峰。从文明曙光的半坡到西周礼乐;从大秦一统到汉唐盛世;西安曾经在两千年的时间跨度中作为中国首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被誉为“天然历史博物馆”,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立的世界历史名城之一,以及国际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城市,西安目前有两项六处世界文化遗产,数量居于全国前列。2011年,国务院发布《全国主体功能规划》,西安规划为中国唯一的“历史文化基地”。 西安位於關中平原的中部,渭水東南岸,地处中国中心,是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通往西北和西南的门户城市与重要交通枢纽,位於隴海鐵路上,区位显著,交通畅达。在地理环境上,西安北濒渭河,南依秦岭,并有八水环绕。 西安是中国国家中心城市之一,丝绸之路经济带、新亚欧大陆桥及黄河流域重要城市,关中城市群的经济、科技、教育、能源、金融、文化、商贸中心,中国大飞机的制造基地之一,是陕西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辖11区2县,总面积10108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505平方公里(2013年),常住人口1200万人,户籍人口905.68万人。2009年经国务院批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将西安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科技研发中心、区域性商贸、物流、会展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以及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着力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2013年国务院批复成立西咸新区,成为中国第七个国家级新区。2017年成立的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管辖的大部分片区位于西安市境内。2018年2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支持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建成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

新!!: 商鞅和西安市 · 查看更多 »

諫逐客書

《諫逐客書》,是李斯寫給秦王嬴政的一篇文章,其文體在形式上為應用文,而內容上則為論說文。這篇文章被視為是後來的駢文之初祖。 秦王嬴政四年(前243年),揭發韓國實施“疲秦計畫”,即韓國水工鄭國利用修關中水渠以耗費秦國人力、銀錢,和吕不韦和嫪毐之黨徒為亂(他們兩人都不是秦人)。在宗室大臣鼓噪下,秦王政下逐客令,驅逐所有六國籍貫客卿,被驅逐者之一、楚国上蔡李斯因此寫下《諫逐客書》予秦王政過目,內容闡述說明為君「有容乃大」的重要性,如此一來国家才能夠富強。秦王讀了李斯的上書,就廢除了「逐客令」,命人追回李斯,並恢復其官職。嬴政任命李斯為客卿,並制定了「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的策略。最終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权君主統治國家。.

新!!: 商鞅和諫逐客書 · 查看更多 »

高熲

(),字昭玄,一名敏,渤海郡蓨县(今中国河北省景縣)人,其父高宾为独孤信赐姓独孤氏,因此又称独孤颎,为隋朝宰相执政近20年,其子是杨勇的女婿,后因反对废太子杨勇并得罪独孤皇后,遭隋文帝猜忌,被免官为民,不久后又免去齐国公爵位。隋炀帝时,被起用为太常卿。大业三年,见炀帝奢靡,甚为忧虑,有所议论,为人告发,与贺若弼同时被杀害。诸子遭到流放。.

新!!: 商鞅和高熲 · 查看更多 »

魏惠王

魏惠王(前400年-前319年),原名魏罃或魏嬰,魏武侯之子,生於魏文侯四十七年(前400年),全谥为魏文惠王或魏惠成王,通稱魏惠王,戰國時期魏國的第三代君主,在位期間為前370年-前319年。在位时期魏国由盛至衰。《孟子》一書中又稱其為梁惠王,《莊子》中稱文惠君。.

新!!: 商鞅和魏惠王 · 查看更多 »

诸子百家

诸子指的是中國先秦時期老子、庄子、孔子、孟子、荀子、墨子等学术思想的代表人物;百家指的是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等学术流派的代表家。诸子百家是后世对先秦学术思想人物和派别的总称。春秋后期已出现颇有社会影响的道家、儒家、法家、墨家、阴阳家等不同学派,而至战国中期,許多学派纷呈,眾多学说丰富多彩,为中国文化发展奠定了宽广的基础,中国术语上把这一时期称为诸子百家或百家争鸣时期。.

新!!: 商鞅和诸子百家 · 查看更多 »

資治通鑑人物列表

《資治通鑑》编者是古代中国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书名为宋神宗所定,是一部编年体的史书,共294卷,跨古代中国16个朝代,共1362年。 本列表指本书中包括的传记人物名称及概述,详细请参加具体人物条目。.

新!!: 商鞅和資治通鑑人物列表 · 查看更多 »

資治通鑒

《資治通鍳》,簡稱「通鑑/通鍳」,是北宋司馬光所主編的一本長篇編年體史書,共294--,三百萬字,耗時19年。記載的歷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三家分晋(战国时代)寫起,一直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西元959年)--淮南,計跨16個朝代,包括秦、漢、晉、隋、唐統一王朝和戰國七雄、曹魏蜀漢東吳三國、五胡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等其他政權,共1362年的逐年記載詳細歷史。它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國史書中有重要的地位。.

新!!: 商鞅和資治通鑒 · 查看更多 »

車裂

車裂,又稱轘、轘裂、轘脔、轘磔。俗稱五馬分屍,中國古代的一種酷刑。相傳此刑乃將犯人的頭及四肢分別縛到五輛車,由馬引車前進以撕裂其身體。 秦國的商鞅及嫪毐皆受此刑,但行刑時間頗有爭議,以下將詳述有關爭論。.

新!!: 商鞅和車裂 · 查看更多 »

軍事

軍事(military),古稱軍務,即軍隊事務,是與一個國家及政權的國防或武裝部隊相關的學問及事務。.

新!!: 商鞅和軍事 · 查看更多 »

軍事戰略

克劳塞维茨將戰略定義為「如何使用戰爭手段以達成戰爭目的的學問」;李德哈特定義為「使用以及分配軍事工具以達成政策目標的藝術」。就以現代用法而言,戰略分為多種層次,傳統的戰略指軍事戰略(Military Strategy),亦即是戰爭的前置規劃、軍事行動的詳細計畫,武力的運動與處置等等。而加上了政治層面,亦即戰爭的指導,則被稱之為大戰略(grand Strategy),此外還有包含經濟、心理各層面的總體戰略(Total Strategy),以及野戰戰略(現在指為戰術Tactic)等較為低層面的說法,但大體來說戰略指的是具有「總體性」的規劃。.

新!!: 商鞅和軍事戰略 · 查看更多 »

霸道

道是中國战国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及商鞅等人倡导的国策,代表作品有《韩非子》及《商君书》等等。一般以对内加强君主專制、中央集权、富国强兵及對外扩张为主要特点,目標是使國家成為霸主之國。 秦国自秦孝公稱霸諸候時行霸道政策。秦昭王更是努力的霸道執行者,国力蒸蒸日上,最终由秦始皇消滅六國。 霸道以充實軍備对外蛮横扩张、对内以法治國,以酷吏严刑威嚇庶民,而受到儒家的广泛批评,被認為只能一時富強、不能長治久安。例如秦朝使中国统一,卻因為濫用民力而迅即滅亡。 許多的中興帝王都傾向采用霸道,作為收回朝廷政權的依據與指引。.

新!!: 商鞅和霸道 · 查看更多 »

蜀科

《蜀科》是三国时期蜀汉的法律。 蜀汉在刘备定都成都以后,就着手制定典律。根据《三國志·蜀書·伊籍传》记载,诸葛亮、法正、伊籍、刘巴和李严等人“共造蜀科”以推行诸葛亮“以法治蜀”的主张,但其内容已不可考。《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蜀国用刑严峻。 亂世重寬容,弛世用重典。《三國志》中批評劉焉、劉璋父子治蜀,「德政不舉,威刑不肅」,〈法正傳〉更清楚指出,劉璋治理蜀地,士大夫多挾其財勢,欺凌小民,使蜀中之民思為亂者,十戶而八。 為徹底扭轉此亂局,諸葛亮厲行「先理強,後理弱」的策略。「理強」為力行法治,限制和打擊「專權自恣」的官僚及豪強,「理弱」則是努力扶植農民,發展生產。 諸葛亮的法治哲學主要來自於先秦的法家商鞅和韓非,以及前漢的新儒家董仲舒。諸葛亮主張治國應法、禮並用,威、德並行,強調訓章明法、勸善黜惡,亦即以法為體,著重公平客觀原則;以德為用,著重教化為本。以商鞅之法,卻不迷信其權威主義,取其理法,結合儒家教化,將行法與教化合而為一。 為勸戒及訓勵蜀國官員將士,制定了八務、七戒、六恐、五懼等執行條章,以明令能知能行的行為準則。經過這樣的「法治革新」運動,蜀漢政權的工作效率明顯提高,吏治也逐漸清明。 Category:蜀汉 Category:中國各朝代法律.

新!!: 商鞅和蜀科 · 查看更多 »

郝平 (演员)

郝平(),中国大陆男演员,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演员。出生于陕西西安 ,1989年考取上海戏剧学院表演,1993年毕业。1994年至1995年为福建省人民艺术剧院演员。现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上海戏剧家协会会员、上海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

新!!: 商鞅和郝平 (演员) · 查看更多 »

郦邑

酈邑是中國古代地名,位於現今河南省南陽市內鄉縣酈城村一帶。禹接受舜的禪讓,得到統治基礎。追封黃帝後人涓於酈邑,建立酈國。春秋中期,酈國被晉國攻滅,又被周天子封於陳留(河南省開封市),以原國名命姓,稱為酈姓。戰國時期酈邑被秦國吞併,屬商鞅封地。秦昭襄王35年,置南陽郡,轄有酈縣(囊括今內鄉區域),東接宛縣,南連鑲縣,西南依丹水縣,西北與析縣為鄰。.

新!!: 商鞅和郦邑 · 查看更多 »

赵良 (秦国)

赵良,秦孝公时人。 他通过孟兰皋去见已在秦国执政十余年的商鞅,商鞅对他说:“当初秦国的习俗和戎狄一样,父子不分开,男女老少同居一室。如今我改变了秦国的教化,使他们男女有别,分居而住。我征调士卒大造宫廷城阙,把秦国营建的像鲁国、卫国一样。您看我治理秦国,与五羖大夫百里奚比,谁更有才干?” 赵良说:“那五羖大夫,是楚国偏僻的乡下人,他听说秦穆公贤明,就想当面去拜见却苦于没有路费,就把自己卖给秦国人,穿着粗布短衣给人家喂牛。秦穆公知道这件事后把他提拔起来,凌驾于万人之上,秦国没有人不满意。他出任秦相期间,向东讨伐过郑国,三次拥立晋国的国君,一次出兵救晋;他在秦国境内施行德化,巴国前来纳贡;他施德政于诸侯,四方少数民族前来朝见,由余听说后,不远万里赶来敲门投奔。五羖大夫出任秦相,劳累不坐车,酷暑炎热不打伞,走遍国中不用随从的车辆,不带武装防卫,他的功名永载史册,他的德行施教于后代。五羖大夫死时,秦国不论男女都痛哭流涕,连小孩子也不唱歌谣,正在舂米的人也因悲哀而不发出相应的呼声,这就是五羖大夫的德行啊。如今您能够见到秦君,靠的是秦君宠臣景监的推荐介绍,这就谈不上什么名声了。身为秦国国相不为百姓造福而大规模地营建宫阙,这就谈不上为国家建立功业了。惩治太子的师傅,用严刑酷法残害百姓,这是积累怨恨、聚积祸患啊。教化百姓比命令百姓更深入人心,百姓模仿君臣的行为比命令百姓更为迅速。如今您却违情背理地建立权威、变更法度,这不是对百姓施行教化啊。您又在封地南面称君,天天用新法来逼迫秦国的贵族子弟。公子虔闭门不出已经八年了,您又杀死祝欢,用黥刑处罚公孙贾。这几件事,都不是得人心的。您一出门,后边就跟着数以十计的战车,车上都是顶盔贯甲、身强力壮、持矛操戟的贴身警卫,您离开这些警卫肯定不敢自己出门。您的处境就好比早晨的露水,面临很快消亡的危险。您还打算要延长自己的寿命吗?那为什么不把封地交还给秦国,到偏僻荒远的地方浇园自耕;劝秦君重用那些隐居山林的贤才,赡养老人,抚育孤儿,使父兄相互敬重;依功序爵,尊崇有德之士,这样才可以稍保平安。您还要贪图封地的富有,以独揽秦国的国政为宠幸,聚集百姓的怨恨,秦君一旦舍弃宾客而不能当朝,秦国想要拘捕您的人还能少吗?您丧身的日子就会像抬起脚来那样迅速地到来。”但商鞅最终没有听从赵良的劝告。秦孝公死后,商鞅被秦惠文王车裂。.

新!!: 商鞅和赵良 (秦国) · 查看更多 »

蔡泽

蔡泽,战国时期秦政治人物,一度擔任宰相,号纲成君,燕国人,博学善辩,为纵横家代表人物之一。.

新!!: 商鞅和蔡泽 · 查看更多 »

酷吏

酷吏,是中国古代中称呼用严刑峻法的官吏。其中包括严格执法的正直官员,也包括利用酷刑草菅人命的官吏。《史记》、《汉书》、《后汉书》、《魏书》、《北齐书》、《北史》、《隋书》、《旧唐书》、《新唐書》、《金史》有酷吏列传。.

新!!: 商鞅和酷吏 · 查看更多 »

逢泽之会

逢泽之会,战国时期前344年魏惠王率领诸侯朝觐周王的盟会。 魏惠王以朝见周天子为名,召集泗上十二诸侯举行会盟,图谋攻打秦国。秦孝公下令加强防守,并采纳商鞅“尊魏为王”的策略来麻痹魏王,改变魏国进攻秦国的意图。秦孝公派商鞅游说魏惠王,劝说他除了号令宋国、卫国、邹国、鲁国等十二个小国外,还要向北联合燕国,向东攻打齐国,迫使赵国屈服;向西联合秦国,向南攻打楚国,迫使韩国屈服,这样霸业可成。商鞅还建议魏惠王顺从天下之志,先行称王,再图霸业。 魏惠王听从商鞅的游说,开始称王,按照天子的规格大建宫室,制作丹衣和九施、七星之旗,并召集各小国参加逢泽(今河南省开封市南)会盟,秦公子少官和赵肃侯也应邀参加,诸侯会盟后又前往朝见天子周显王。魏惠王僭越礼制的行为引起了齐、楚等国的愤怒,诸侯纷纷倒向齐国。《战国策·卷十二·齐策五·苏秦说齐闵王》:昔者魏王拥土千里,带甲三十六万,其强而拔邯郸,西围定阳,又从十二诸侯朝天子,以西谋秦。秦王恐之,寝不安席,食不甘味,令于境内,尽堞中为战具,竟为守备,为死士置将,以待魏氏。卫鞅谋于秦王曰:‘夫魏氏其功大,而令行于天下,有十二诸侯而朝天子,其与必众。故以一秦而敌大魏,恐不如。王何不使臣见魏王,则臣请必北魏矣。’秦王许诺。卫鞅见魏王曰:‘大王之功大矣,令行于天下矣。今大王之所从十二诸侯,非宋、卫也,则邹、鲁、陈、蔡,此固大王之所以鞭箠使也,不足以王天下。大王不若北取燕,东伐齐,则赵必从矣;西取秦,南伐楚,则韩必从矣。大王有伐齐、楚心,而从天下之志,则王业见矣。大王不如先行王服,然后图齐、楚。’魏王说于卫鞅之言也,故身广公宫,制丹衣柱,建九斿,从七星之旟。此天子之位也,而魏王处之。于是齐、楚怒,诸侯奔齐。两年后,爆发马陵之战。.

新!!: 商鞅和逢泽之会 · 查看更多 »

連坐

連坐(Collective punishment),又稱『旁坐』、『連坐法』、『連坐制』、『連坐處分』等,最早是軍事術語。係指一人犯錯,集體受罰的刑罰制度。其概念為:將特定人數的團體視為同一人,因此連帶受到處罰的其他人很可能本身並沒有犯錯。 與連坐相關的制度就是聯保,指連帶保證責任,但連坐不一定有聯保規定,因為綜觀歷史,某些連坐處罰並不因有無保證責任,而僅因為可能受罰人是犯罪者的親戚、朋友、鄰居等,如族誅。.

新!!: 商鞅和連坐 · 查看更多 »

李斯

李斯()。楚國上蔡(今河南省上蔡縣西南方)人,是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李斯曾任秦朝左丞相,司馬遷著《史記》,將李斯和趙高併寫於《李斯列傳》,或說其字通古。 李斯,早年为上蔡郡的小吏,负责掌管文书,后和韓非师从荀子學習帝王之術,後來都成為诸子百家中法家學說的代表人物。李斯学成后进入秦国,为秦相文信侯吕不韦的舍人,文信侯很赏识李斯,任他做郎官。后劝说秦王政攻灭东方六国,被任命为长史。秦王政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命其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年)由于韩国水工郑国以修筑渠道为名来到秦国做间谍,秦王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被秦王政所采纳,不久官至廷尉。在秦滅六國之戰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 秦统一天下后,李斯与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等议定尊秦王政称号为皇帝。李斯主张郡县制,反对分封制;又主张焚毁民间所收藏诸子百家之书。李斯还参与了秦朝诸多制度建设,对后世影响深远。秦始皇死后,李斯为保身,与赵高陷害秦始皇长子公子扶苏,立秦始皇幼子胡亥为皇帝,后被赵高所害,诛灭三族。.

新!!: 商鞅和李斯 · 查看更多 »

李悝

李悝(前455年-前395年,悝普音同虧,粵音同灰),魏國安邑(今山西夏縣)人。中國戰國時代著名思想家。任魏國的相國,主持變法,其「重農」與「法治」結合的思想對商鞅、韓非影響極大。故一般認為他是法家的始祖。.

新!!: 商鞅和李悝 · 查看更多 »

李悝变法

李悝變法,戰國初年魏国文侯當政時,于公元前422年,任命李悝(前455年-前395年)为相,实行变法。.

新!!: 商鞅和李悝变法 · 查看更多 »

杜挚

杜摯,战国时期秦国政治人物。 上大夫甘龍的門生,担任職中大夫。因破魏国有功,升任左司空。秦孝公三年,商鞅成功说服秦孝公进行变法(商鞅变法),遭到秦国的保守力量甘龍、杜摯的反对。.

新!!: 商鞅和杜挚 · 查看更多 »

权术

政治中的权术观一般围绕君主统治的手段进行。.

新!!: 商鞅和权术 · 查看更多 »

楚威王

楚威王(?),芈姓,熊氏,名商,楚宣王之子,战国时期楚国著名国君,被称为楚国的中兴之主。他在位期间,楚国的疆域达到了最大规模,囊括了长江中下游以及支流众多的淮河流域。苏秦曾对楚威王说:“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陉塞、郇阳。地方五千余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前333年(楚威王七年),楚国大軍伐齊,與齊將申縛戰於泗水,進圍徐州,大敗申縛。威王十一年而卒,子楚懷王熊槐繼位。.

新!!: 商鞅和楚威王 · 查看更多 »

毛泽东早年生涯

毛泽东的早年生涯是指从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出生到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前这段时间里的生活,主要是他在学校的求学生涯。.

新!!: 商鞅和毛泽东早年生涯 · 查看更多 »

江藤新平

江藤新平(えとう しんぺい;),是日本武士(佐賀藩士)、政治家。幼名恒太郎、又藏。諱胤雄、胤風,号南白。作為朝臣的正式名稱為平胤雄(たいら の たねお)。「維新十傑」及「佐賀七賢」之一。.

新!!: 商鞅和江藤新平 · 查看更多 »

汉族

漢族,是生活在東亞地區的一個民族,種族上屬於東亞黃種人,是數個現代國家和地區的主体民族。佔中国大陆人口《中華文明起源和民族問題的論辯》漢民族形成問題的爭鳴 第129頁92%,佔臺灣人口97%,佔新加坡人口74%,佔馬來西亞人口23.4%。漢族在世界各地皆有分佈,總人口约为13.9亿,约占世界人口的20%或五分之一,目前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汉」作為民族的称呼,是在中国的国家形成和发展中确立的。中國上古史學專家許倬雲認為,魏晋南北朝以后,“华夏人”开始出现“汉人”自称谓,在此之前,“汉人”、“汉民”多为周边国家对汉朝国民的称呼見p.33, p.67 。漢族自稱“漢人”,其他民族称之“唐人”、“華人”、“秦人”、“桃花石”。 19世纪末開始用「汉族」一詞做為漢民族的稱呼,受漢民族主義和共產主义運動等多重影响,这一称呼逐步广泛使用,并于官方固定下来,在此之前,“華夏”(起源於中國黄河中下流域的遠古部落名稱)較常被使用為漢民族的別稱,民族政治认同根据时间与空间的不同,对華夏、汉人的定义都具有差异。汉族被西方學者視為中國的主體民族。 另外,中國古代没有现代称谓“民族”而加“族”的概念,但不等于当时没有漢族这一民族,用于民族之间区别的“满”、“蒙”、“汉”,都是古代的民族概念,故现代学界尤其史学界称历史上的汉人为汉族。 漢族自古以來就稱呼漢族主要聚居地區為「九州」,同時認為非漢民族主要聚居地區在九州之外或“漢地”,而非漢民族稱呼漢族主要聚居地區為「漢地」。 漢族通常被认为是上古传说炎帝(或神农氏)与黃帝(或轩辕氏)两个部落的后裔,“炎黄子孙”及“炎黃裔胄”皆曾被中國國民党及中國共產黨用來做為“汉族”的代称或另稱。 漢族之內因地域、語言、文化及社會多樣性上可分出不少漢族民系;根據復旦大學的基因研究對照歷史遷移記錄,漢民族的擴張主因是歷史上的由北往南的人口移動:在西晉以前漢族人口主要分佈於中国北方,隨後北方人口因永嘉之禍大舉向南遷徙,歷史上汉族由北往南的大規模移動也改變了南北人口分佈密度。.

新!!: 商鞅和汉族 · 查看更多 »

河南省

河南省简称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行政区,省会郑州市。其大部分土地位于黄河中下游以南地区,故名河南。河南地处中国中部,承东启西,古称天地之中,被视为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是中国经济自东向西梯次推进发展的中间地带,以河南省为主体的中原经济区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版块,以河南省为核心的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和核心组成部分。河南地势西高东低,北部、西部、南部分别分布着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和大别山,中部和东部为大面积的冲积平原,西南部为南阳盆地。黄河穿北境而过,淮河水系和海河水系以及汉水的支流丹江也流经河南。全省面积16.7万平方公里,面积排名全国第17位。人口9480万,仅次于广东和山东位列第三位。2015年全省生产总值3.7万亿元,位居第五位。.

新!!: 商鞅和河南省 · 查看更多 »

河西之战 (战国)

河西之戰是中國戰國時代,魏國與秦國為爭奪關中河西(今山西、陝西兩省間黃河南段以西地區)地區發生的大規模戰爭,前後反復交戰數次。.

新!!: 商鞅和河西之战 (战国) · 查看更多 »

法家

法家是中国历史上研究国家治理方式的学派,春秋戰國時期從未有一個組織或學派叫「法家」,而只是在西漢司馬談的《論六家要指》將韓非子、管仲等理念相似的人歸類為一派並命名「法家」。《漢书·艺文志》列为“八流”之一。其思想源头可上溯于周代时的诵训。亂世时李悝、吳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予以发展,遂成为一个学派,到了韓非集其大成。漢代時对他们的学说加以总结、综合,其思想則成為統一天下的理論基礎。.

新!!: 商鞅和法家 · 查看更多 »

法律之前人人平等

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為一句表示任何人不論其身分地位為何,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而不會因為其身分地位而獲有差別待遇的諺語。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的概念不論在東方或西方都於相當早的時期便已萌芽。目前已知最早提出這個概念的,是公元前552年的波斯人歐塔涅斯(Otanes),其表示:「人民統治的優點,首先在於它最美好的名聲,那就是──在法律之前人人平等。」公元前430年時,在一場雅典人紀念死去的戰爭英雄的集會上,伯里克利亦曾謂:...當私人糾紛產生時,所有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在中國,根據《禮記‧曲礼上》之記載,過去曾有「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概念,故在此時期,法律的適用會依據該人的身分地位而有所不同。然而到了戰國以後,便開始有「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的概念。漢朝時,於《史記卷一百二‧張釋之馮唐列傳第四十二》中記載:「法者,天子所與天下公共也。」都展現了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的概念。.

新!!: 商鞅和法律之前人人平等 · 查看更多 »

法经

《法经》是战国时期魏国李悝制定,为中国最早的一部初具体系的法典,成为以后历代法典的蓝本。 《法经》的原文已失传,根据后来文献记载,法经共有六篇,即盗法、贼法、囚(或网)法、捕法、杂法、具法。后来商鞅把法经带入秦国,在其基础上制定《秦律》。.

新!!: 商鞅和法经 · 查看更多 »

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

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简称“长沙市一中”)位于长沙市开福区清水塘路81号,是湖南省教育厅直属中学、湖南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湖南省文明单位、教育部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长沙四大名校之一(其余三所为:雅礼中学、湖南师大附中和长沙市长郡中学)。也是中国最著名的重点中学之一。.

新!!: 商鞅和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 · 查看更多 »

濮阳市

阳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河南省东北部。市境西接安阳市,西南毗新乡市,东南隔黄河与山东省菏泽、济宁、泰安三市相望,东北与山东省聊城市相连,北与河北省邯郸市接壤。地处冀鲁豫三省结合部,黄河北岸冲积平原,地势平坦,金堤河、马颊河、卫河等流经境内。总面积4,271平方公里,人口361万。濮阳是中原地区的主要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区,位于鲁豫交界的中原油田总部驻濮阳市。.

新!!: 商鞅和濮阳市 · 查看更多 »

朱子聰

朱子聰(Chu Chi Chung,),香港男配音員。.

新!!: 商鞅和朱子聰 · 查看更多 »

戰國

戰國時期(前5世紀~前221年),簡稱戰國。關於戰國的起始年份,共有7種說法,一般有周敬王四十四年(前476)、周定王十六年(前453年)或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這三種說法為較多人接受。而戰國時代結束於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統一中原。後世史家劃分東周前半為春秋時代及後半為戰國時代,東周在周赧王五十九(前256年)已被秦国灭亡,所以東周不完全包括戰國時代。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混戰不休,故後世稱之為「戰國」,「戰國」一名取自於西漢劉向所編注的《戰國策》。 周顯王三十五年(前334年)徐州相王、四十六年(公元前323年)五國相王後各大諸侯紛紛僭越稱王(吳、越、楚三國早在春秋時代已稱王),周天子權威進一步受損。戰國時代,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大規模變革,例如郡縣制度、私田制、廣泛應用鐵器和貴族因亡國變為平民傳播知識。各國為獲取土地、財富、人口不斷開展兼併戰爭,促使這個從春秋時期開始便戰爭不斷之土地逐漸走向新時代,塑造了中央集權國家「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的雛形。戰國承春秋亂世,啟帝秦發端,中續百家爭鳴,各國相繼圖強而舉國變法,涌現了大量名將爭鋒和名士縱橫捭闔之典故,為後世傳誦。.

新!!: 商鞅和戰國 · 查看更多 »

戰國人物列表

本表列出曾在中國歷史戰國時代登場的人物,範圍從魯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至秦朝滅亡(前206年),參考多本史料,依照國別分類,並附錄記載該人物的文獻出處(君主除外),部分文獻如《史記》、《戰國策》則會作個簡稱。春秋五霸請參見春秋人物列表。.

新!!: 商鞅和戰國人物列表 · 查看更多 »

戰國歷史年表

戰國歷史年表為中国歷史上的戰國時期各国君主在位年代的列表。.

新!!: 商鞅和戰國歷史年表 · 查看更多 »

战国七雄

戰國七雄是中国古代战国时期七个较强的诸侯国的统称。春秋时期和戰國時期无数次兼併战争使诸侯国的数量從數百减少到數十。到战国後期,仅剩下七个实力较强的周天子分封或自立的诸侯国,分别为燕、秦、楚、齊(田齊)、韩、赵、魏,合称为“战国七雄”。常与春秋五霸并称。 除战国七雄外,小國尚有宋、衛、東周、中山、魯、滕、鄒、費等,但其实力与影响力皆不及战国七雄,只能在强国的夹缝中生存,且最终均为七雄所灭。惟中山與他國互王,《戰國策》載其國之策,宋国也在战国后期称王,有一定的实力(宋襄公一說為春秋五霸之一)。 在这七雄之中,後期以秦國、齊國國力最強。三晉之中,韓最弱小,魏都大梁最壯觀,趙國多名將。楚才晉用為知名典故。除秦國以外,其餘六國均在崤山以東。因此該六國又稱“山东六國”。前230年,秦灭韩,开启了统一六国的序幕。燕太子丹謀刺秦王政失敗導致身死國滅後,公元前221年,秦軍圍臨淄滅齊,結束戰國群雄割據。.

新!!: 商鞅和战国七雄 · 查看更多 »

易中天中华史

《易中天中华史》是由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编写的三十二卷关于中华历史的系列丛书,该系列从史前时代一直讲述到中华人民共和国邓小平时代,讲述并分析每个中国朝代的历史因素与政治体制问题,此外还讲述了部分中亚欧洲历史。该丛书分为六部三十二卷,目前处于边写边出版的状态,现已出版至第四部《宋元》总第二十卷《铁血蒙元》。该丛书在大陆网站提供电子版公开收费阅读,并且已在韩国与香港地区发行韩文译版及繁体中文版。.

新!!: 商鞅和易中天中华史 · 查看更多 »

慎到

慎到(约) 赵国邯郸人,約稍晚於孟子。战国时道家、法家思想家。法家中有三派:慎到重「勢」、申不害重「術」,商鞅重「法」。 慎到早年学黄老道术,也受到儒家西河學派(子夏學派)的影響,曾到齐国稷下讲学而负盛名,受上大夫之禄。齐湣王十七年(前284年)慎到离齐至韩,为韩大夫,和田骈、接子、环渊同时。《庄子·天下》把他与田骈同归一派,后成为从道家分化出来的法家,主张“尚法”和“重势”。由“弃知去己”观点,提出“大君任法而弗躬,则事断于法矣。”的法家政治主张,强调“官不私亲,法不遗爱”。同时重视“势治”,以为“贤智未足以服众,而势位足以蹳贤者”,权势者应“抱法处势”,“无爲而治天下”。谓其著有十二论。 《汉书·艺文志》著录《慎子》42篇,列為法家。《崇文总目》著录《慎子》37篇。《通志·艺文略》:“《慎子》旧有十卷四十二篇,今亡九卷三十七篇。”现存《威德》、《因循》、《民杂》、《德立》、《君人》五篇,《群书治要》有《知忠》、《君臣》二篇。清代钱熙祚辑為七篇,刻入《守山阁丛书》。.

新!!: 商鞅和慎到 · 查看更多 »

招世亮

招世亮(Chiu Sai Leong,),香港男配音員。.

新!!: 商鞅和招世亮 · 查看更多 »

曹操

曹操(),字孟德,小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著名軍事家、政治家和詩人,三国时代曹魏奠基者和主要缔造者。曹操在世时官至丞相,爵至魏王,谥号武王。其子曹丕篡位稱帝後,追尊其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新!!: 商鞅和曹操 · 查看更多 »

晁错

晁错,《史記》、《漢書》本傳作--錯,潁川(今河南省禹州市)人,西汉初著名政论家。.

新!!: 商鞅和晁错 · 查看更多 »

普度寺

普度寺,又名玛哈噶喇庙,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普度寺前巷35号,是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也是故宫外八庙之一,东华流韵,于2013-09-26查阅。.

新!!: 商鞅和普度寺 · 查看更多 »

景姓

景姓為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253位。.

新!!: 商鞅和景姓 · 查看更多 »

景監

景監,生卒年不详,景氏,战国时期秦国宦官,多次向秦孝公举荐商鞅,使其得到重用。.

新!!: 商鞅和景監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作法自斃商君公孫鞅公孙鞅衛鞅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