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哈乃斐派

指数 哈乃斐派

哈乃斐派是伊斯兰教法学的一大派别,属于逊尼派。由艾布·哈尼法所成立,最初流行于伊拉克库法一带。教法的權威來源之重要性由高至低排列為: 古蘭經、聖訓、、伊智提哈德、、伊斯提哈桑、最後是。在审慎时限制引用圣训,比较重视类比和公议而不拘泥于教法句条。中国穆斯林普遍遵循哈乃斐主张。.

39 关系: 基沙斯埃尔图鲁尔加齐清真寺叛教 (伊斯蘭教)塔吉克族塔希爾王朝中国清真寺列表东干族伊斯兰教伊斯蘭婚姻法學伊斯蘭學校伊斯蘭教法伊斯蘭教法學伊斯提哈桑伊拉克宗教土耳其宗教哈乃非派哈乃斐学派哈兹拉特苏丹清真寺哈萨克斯坦哈那菲派回族突尼西亞的土耳其人维吾尔族羞體麦兹海布齊納 (伊斯蘭教)车臣人錫爾赫特市阿塞拜疆宗教阿塞拜疆族阿布·哈尼法阿布·哈尼法清真寺虎嵩山格魯吉亞宗教比哈爾穆斯林沙斐仪派法齊婭·古菲潘泰人普什圖人

基沙斯

基沙斯(قصاص,拉丁化:Qisas)是一個伊斯蘭教用語,意指「同態復仇」、報復或「以眼還眼」。基沙斯在伊斯蘭教法學裡是一種刑罰的方式,伊斯蘭教法容許以對等報仇作為懲罰。當一名穆斯林被殺害、身體受到傷害或蒙受財物損失,受害者或受害者的後裔可以提出向被告施行基沙斯。如果涉及謀殺,基沙斯是指在法院准許的情況下,死者親屬或瓦利(法定監護人)有權處死兇手。 基沙斯是伊斯蘭刑法裡的其中一種刑罰,其他刑罰有侯杜德、迪葉及塔濟爾。.

新!!: 哈乃斐派和基沙斯 · 查看更多 »

埃尔图鲁尔加齐清真寺

埃尔图鲁尔加齐清真寺是土库曼斯坦首都阿什哈巴德的一座清真寺。以奥斯曼帝国建立者奥斯曼一世之父埃尔图鲁尔加齐命名。建筑内部装饰豪华,饰有精美的彩色玻璃窗。该清真寺落成于1998年,这个白色大理石建筑容易使人联想起伊斯坦布尔的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清真寺可容纳5000名穆斯林,但由于建造过程中发生了伤亡事件而少有礼拜者前来。.

新!!: 哈乃斐派和埃尔图鲁尔加齐清真寺 · 查看更多 »

叛教 (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所谓的叛教(ارتداد;irtidād 或 riddah)通常被定義為一位先前信奉伊斯蘭教(包括出生在穆斯林家庭)的人在言語或行為上摒棄伊斯蘭教,例如公開宣稱或被證實放棄伊斯蘭信仰、持異端主張、對戒律明知故犯且拒絕悔改(不行五功、故意違犯禁令、跟卡菲爾聯合對抗教胞等均屬之)、故意辱教、公開質疑伊斯蘭信仰本身等。 遜尼派的四個主要教法學派都認同一個人非因無知(如父親是偽信者,致子女從小缺乏伊斯蘭教育)或受脅迫(如因生命安全考量而觸犯禁令)而叛教是一種罪。他們也把嚴重叛教(如上述行為)與輕微叛教(如表示自己不虔誠)區分。根據瓦埃勒·哈拉格(Wael Hallaq)的說法,關於叛教的律法不是從《古蘭經》而來。 有些伊斯蘭教法學家,諸如哈乃斐派教法學家沙拉赫西(Sarakhsi)、馬立克派教法學家Abu al-Walid al-Baji及罕百里派教法學家伊本·泰米葉(Ibn Taymiyyah),以及一些當代伊斯蘭教法學家,諸如沙斐儀派大穆夫提阿里·戈馬(Ali Gomaa)Grand Mufti Ali Gomaa,, The Washington Post, July 25, 2007.

新!!: 哈乃斐派和叛教 (伊斯蘭教) · 查看更多 »

塔吉克族

塔吉克人(تاجيک: Tājīk;Тоҷик),简称塔族,分为平原塔吉克人和高原塔吉克人两部分。分布于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阿富汗的平原塔吉克人约有2000万人,属于印欧人种费尔干那短颅型与少量蒙古人种的突厥人混血,说西伊朗次语支波斯语的塔吉克语方言(有大量突厥语词汇,与波斯语能互通),信仰伊斯兰教逊尼派,自古以来基本从事定居农业。分布在阿富汗、巴控克什米尔、塔吉克斯坦和中国新疆等地的高原塔吉克人(即中国塔吉克族),属于高加索人种地中海类型,主要说东伊朗次语支帕米尔语诸方言,信仰伊斯兰教什叶派下的十二伊斯玛仪派,历史上一直从事高原游牧,20世纪以前经常被叫做撒尔塔人。帕米尔语与塔吉克语不能互通。.

新!!: 哈乃斐派和塔吉克族 · 查看更多 »

塔希爾王朝

塔希爾王朝(波斯語:سلسله طاهریان)是在820年至872年間統治大伊朗東部、呼羅珊地區(今伊朗、阿富汗、塔吉克、土庫曼及烏茲別克部分地區)的波斯王朝。塔希爾王朝是由阿拔斯王朝哈里發馬蒙部下的將軍塔希爾·伊本·侯賽因(Tahir ibn Husayn)建立,阿拔斯王朝將呼羅珊東部地區送給塔希爾以回報他對王朝的支持。塔希爾王朝的首都設在梅爾夫,後來遷至尼沙普爾。雖然塔希爾王朝在名義上臣服於巴格達的阿拔斯王朝,但是塔希爾王朝的統治者在實際上是獨立的。.

新!!: 哈乃斐派和塔希爾王朝 · 查看更多 »

中国清真寺列表

这是一份中国著名清真寺列表。清真寺是伊斯兰教信徒的朝觐之所。中国的第一家清真寺是西安大清真寺,又称西安清真大寺,建于8世纪的唐朝。现在中国各地有39,000多家清真寺,其中25,000家在中国西北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另一說约有20,000 - 45,000家清真寺。 在中国,犹太会堂也被中国犹太人称作清真寺。清真寺又叫回回堂、回回寺、礼拜寺、真教寺、清净寺。清朝年间,回族清真寺入口都刻有“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的古碑。来中国旅游的西方人在云南、宁波的清真寺注意到这些古碑。 大多数清真寺都有特定的共同点,但和其他宗教一样,中国伊斯兰教建筑也通过自身风格反映当地建筑。中国以美丽的类似庙宇的清真寺闻名。但在中国西部,清真寺像伊朗和中亚的清真寺那样有高而细的光塔、弯曲的拱门和圆形屋顶,以及独特的多层入口。在中国西北中国回族建造清真寺的地方都混合了东西方风格,将有墙的庭院内的佛教风格的屋顶通过有小型圆屋顶和光塔的拱道外倾。 回族清真寺的建筑风格因教派而异。传统主义者格迪目哈乃斐派逊尼派受中国文化影响,建立看似中国庙宇的清真寺。改革派现代主义者(但原本启发自瓦哈比派)依赫瓦尼派建立看似中东阿拉伯风格的清真寺。.

新!!: 哈乃斐派和中国清真寺列表 · 查看更多 »

东干族

东干族(дунгане Dungane, 也称Tungani),指迁移到中亚的中国甘肃及陕西回族後裔。1942年苏联以「东干」一词,正式为这支民族命名。該族人认为自己与中国的回族同源,称呼自己为回族(Huejzw),而東干族是外族稱的。 东干族大多数现时散播在吉尔吉斯斯坦楚河州和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州。也有一些东干社区在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州二道沟乡(Ырдык)、奥什州。主要信奉伊斯兰教,为多个前苏联加盟国的民族成员,人口約15万(2016年),在各中亚国家属少数民族。其中在哈萨克斯坦有6.3万人(2016年),低于该国人口的0.1%,在哈国民族排名第11位。吉尔吉斯斯坦有6.7万人(2016年),占其国家人口的1.1%,上升至各民族人数第4位。乌兹别克斯坦有1万多人(2016年),由于移民和异族通婚等因素,乌兹别克斯坦的东干人有所减少。俄罗斯有约8千人(2016年),主要是中亚国家的东干人移民增加。.

新!!: 哈乃斐派和东干族 · 查看更多 »

伊斯兰教

伊斯蘭教(الإسلام, al-’islām;)--、清真教、回回--教、天方教、大食法、大食教度,是以《古蘭經》和聖訓為教導的一神教宗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古蘭經》被伊斯蘭信徒(穆斯林)視為造物主安拉命天使給其使者逐字逐句的啟示,而聖訓为造物主最后的先知穆罕默德的言行錄(由同伴們轉述收集)。伊斯蘭这一名称來自《古兰经》,源自閃语字根S-L-M,意為「顺从(造物主)」;实际上穆斯林(伊斯兰教徒)的名字也來自這個字根,意為「順從者」。 穆斯林信仰獨一且無與倫比的安拉,并认为人生的唯一目的是崇拜或顺从安拉;伊斯兰教认为阿拉在人类历史长河派遣了众多先知給全人類,历代各个民族都有先知,包括易卜拉欣(亞伯拉罕)、穆薩(摩西)、爾撒(耶穌)等,先知穆罕默德是最後一位,古兰经載有他所得的訊息。伊斯蘭教的基本功修包括五功,是為「念、礼、齋、課、朝」,五功是穆斯林需要奉行的五個義務。伊斯兰教还拥有自己的一套宗教法律,该法律實際觸及生活及社會的每一個層面,由飲食、金融到戰事以及福利等各方面。 在先知穆罕默德逝世後,伊斯蘭帝國持續擴張,佔據着大片的地區,促使哈里發國的誕生,傳教活動亦刺激更多人改信伊斯蘭教。早期哈里發的宗教政策、穆斯林的經濟及商貿開拓及後來奧斯曼帝國的擴張都使伊斯蘭教從麥加向大西洋及太平洋的方向擴散,形成穆斯林世界。 絕大多數的穆斯林屬於遜尼派(75%-90%)及什叶派(10%-20%)两大派别,另外两派中均有人同时信仰伊斯兰神秘主义。伊斯蘭教是中东、中亚、东南亚主要部分及非洲的大部分的主流宗教。在法国、德国、中国西北部、俄罗斯西南部及加勒比地區都可找到龐大的穆斯林社群。穆斯林最多的國家是印度尼西亚,這裡居住著全球穆斯林總數的15%。南亞、中東及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穆斯林分別佔全球總數的25%、20%及15%。皈依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幾乎可在世界的每個角落都可找到。截至2010年,全球約有16億穆斯林,佔23.4%人口。在信徒人數上,伊斯蘭教是世界第二大宗教,被認為是世上增長得最快的宗教。.

新!!: 哈乃斐派和伊斯兰教 · 查看更多 »

伊斯蘭婚姻法學

根據伊斯蘭教法,婚姻是一男一女之間的一種法律關係及社會契約。在伊斯蘭教裡,婚姻雖然並非強制性,不過,結婚生育是聖行的一種,所以伊斯蘭教強烈建議穆斯林成婚生子,而不鼓勵獨身。古蘭經及先知都沒有明確指定適婚年齡,各個社群可以依情況自行決定。在符合一些條件下,一夫多妻制是允許的,但嚴禁一妻多夫制。.

新!!: 哈乃斐派和伊斯蘭婚姻法學 · 查看更多 »

伊斯蘭學校

伊斯蘭學校(阿拉伯語:;英語:Madrasah)指伊斯蘭世界所有類型的學校,包括世俗及宗教學校。.

新!!: 哈乃斐派和伊斯蘭學校 · 查看更多 »

伊斯蘭教法

伊斯兰教法,音译为沙里亞(شريعة,,),意为“道路”,是一套以伊斯蘭教教義為準則的法律,根據《古蘭經》和可靠聖訓的內容,對人民日常生活和行為作出法律規定,因此又被稱為伊斯蘭法律(Islamic law)。.

新!!: 哈乃斐派和伊斯蘭教法 · 查看更多 »

伊斯蘭教法學

伊斯兰教法学(فقه,音译費格赫;Fiqh)是伊斯蘭教的法學,是伊斯兰教法(沙里亞法規,基於《古蘭經》及聖行所得的法律)的延伸,以教法学家的釋法和法特瓦(教令)補足沙里亞法規。 費格赫涉及伊斯蘭教的儀式慣例、道德及社會法規。遜尼派的費格赫主要學派有四(麥茲海布),什葉派則另有兩個學派。一個學習過費格赫的人被稱為法基赫(Faqīh)。.

新!!: 哈乃斐派和伊斯蘭教法學 · 查看更多 »

伊斯提哈桑

伊斯提哈桑,又译“优选”,是逊尼派伊斯兰教法学中的一种立法原则,指在有更强的证据时放弃以前判例作出的新裁决,但没有古兰经和圣训作为文本基础。该立法原则被哈乃斐学派承认。.

新!!: 哈乃斐派和伊斯提哈桑 · 查看更多 »

伊拉克宗教

伊斯蘭教是伊拉克共和國的官方宗教,但伊拉克憲法保障宗教自由。伊拉克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的國家,伊斯蘭教、瑣羅亞斯德教、基督宗教、亞茲迪、猶太教、曼達安教、巴哈伊教和許多其他宗教都在該國有存在。什葉派穆斯林在伊拉克有50-55%的人數,而遜尼派穆斯林則有32-37%的人口。伊拉克許多城市都是在歷史上對什葉派和遜尼派穆斯林都是重要的地區,包括納傑夫、卡爾巴拉、巴格達和薩馬拉。.

新!!: 哈乃斐派和伊拉克宗教 · 查看更多 »

土耳其宗教

伊斯蘭教是土耳其的主要宗教,根據國家的規定,99.8%的人口自動被國家登記為穆斯林,如果父母任何一方都沒有任何其他官方認可的宗教信仰。由於這種方法,穆斯林的官方人數包括沒有宗教的人,改宗的基督徒/猶太教徒;與伊斯蘭教,基督宗教或猶太教不同信仰的人以及與父母宗教信仰不同的人,但沒有申請更改個人信仰的記錄。目前,土耳其不允許將個人宗教信仰改為伊斯蘭教,基督宗教或猶太教以外的任何信仰,而基督信仰和猶太教信仰只接受由官方認可的基督教堂或猶太會堂發布的承認文件。根據易索普最新調查, 2016年伊斯蘭教是土耳其的主要宗教,佔總人口的82%,其中10%為無宗派穆斯林人士,其次是基督宗教(5%)。土耳其大多數穆斯林是遜尼派(約佔65%),什葉派穆斯林佔4%。在土耳其的什葉派穆斯林中,少數屬於伊斯瑪儀派。 非穆斯林的宗教人口為基督徒(東正教和亞美尼亞使徒教會)和塞法迪猶太人,佔土耳其總人口的4%。.

新!!: 哈乃斐派和土耳其宗教 · 查看更多 »

哈乃非派

#重定向 哈乃斐派.

新!!: 哈乃斐派和哈乃非派 · 查看更多 »

哈乃斐学派

#重定向 哈乃斐派.

新!!: 哈乃斐派和哈乃斐学派 · 查看更多 »

哈兹拉特苏丹清真寺

没有描述。

新!!: 哈乃斐派和哈兹拉特苏丹清真寺 · 查看更多 »

哈萨克斯坦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Қазақстан Республикасы / Qazaqstan Respy'bli'kasy;Республика Казахстан),簡稱--(Қазақстан;Казахстан),为跨洲国家,地跨欧亚两洲,主要位于中亚北部,在乌拉尔河以西的一小部分领土位于欧洲.

新!!: 哈乃斐派和哈萨克斯坦 · 查看更多 »

哈那菲派

#重定向 哈乃斐派.

新!!: 哈乃斐派和哈那菲派 · 查看更多 »

回族

回族(小儿经:;轉寫:khui khui),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49年至1953年的民族识别过程中官方确认的一个少数民族。回族一词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回回民族”的另一常用简称是“回民”。回族是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根据2010年的人口普查,目前在中国大陆人口数目为10,586,087人,人数现列中国第三。回族以散居为主,大部分省份均有回族。.

新!!: 哈乃斐派和回族 · 查看更多 »

突尼西亞的土耳其人

土耳其人,是突尼西亞的少數族裔,人口500000-2400000人左右。 1534年,10000個奧斯曼帝國士兵應當地穆斯林請求進駐該地抵御西班牙人,因此土耳其人在該國政治上佔優勢,他們和當地女人生下的子女成為社會上層,稱寇爾斡里斯。.

新!!: 哈乃斐派和突尼西亞的土耳其人 · 查看更多 »

维吾尔族

維吾爾族(ئۇيغۇر / Uyghur / Уйғур),是古代回鶻等突厥语系部落與塔里木盆地的吐火罗人土著居民和后来的西迁蒙古族穆斯林融合的混血民族,其祖先原本信仰薩滿教、摩尼教、景教或佛教,後于10世纪一部分維吾爾先人開始成為伊斯兰教徒,再後來通過征服的穆斯林化和皈依,伊斯蘭教在16世紀成為了塔里木盆地一帶的全民信仰。维吾尔族在中文里使用“维吾尔”的历史不到一百年。其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亚民族意识崛起,和当时苏联在中亚的民族政策和强大的政治影响密切相关。,作者 Rian Thum(2014年10月)。 目前全世界维吾尔族人口1100万多,維族人口主要分佈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西北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临近的哈薩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現有人口的85.2%集中在庫爾勒、阿克蘇、喀什、和田四個地區。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維吾爾族是官方统计的55个少數民族之一。.

新!!: 哈乃斐派和维吾尔族 · 查看更多 »

羞體

根據伊斯蘭教,羞體(عورة)是指需要以衣物遮蔽、避免被他人看見的身體部位。在伊斯蘭教,暴露身體的隱秘部位是非法的,被視為罪孽。《古蘭經》訓示要遮掩生殖器官,成年女子要遮蔽胸部。不同的法學派別對於哪些身體部位必須遮蔽有不同的意見。.

新!!: 哈乃斐派和羞體 · 查看更多 »

麦兹海布

麦兹海布,或者麥茲哈布,是指伊斯蘭教法學中的一个学派,音译自“”(مذهب ,,指“做事的方法“。复数:مذاهب ,)。在伊斯兰教的头150年,曾经有过许多麦兹海布,后来它们大都消失或者并入了其他的学派之中。在2005年为世界主流伊斯兰学者承认的认可了四个逊尼学派(哈乃斐派、马立克派、沙斐仪派、罕百里)、两个什叶学派(賈法里派、宰德派)、伊巴德派和。.

新!!: 哈乃斐派和麦兹海布 · 查看更多 »

齊納 (伊斯蘭教)

齊納(زِنَاء)是伊斯蘭教法所指穆斯林在婚姻關係之外的非法性關係,包括外遇及婚前性行為,例如通奸(雙方同意的婚外性關係)、私通(未婚人士在雙方同意的情況下性交)及同性性行為(同性在雙方同意的情況下建立性關係)。 在遜尼派的四個法學派別及什葉派的兩個法學派別裡,齊納是伊斯蘭教法禁止的性交罪行,被歸類為侯杜德(真主有固定懲罰的指定罪行)。要就齊納而定罪,伊斯蘭教法院的卡迪(宗教法官)要倚靠婦女未婚懷孕、供認及四位目擊實際插入行為的證人。在伊斯蘭教的歷史裡以齊納的罪名作出起訴的個案裡,倚靠後兩者的個案較罕見,最多的是未婚懷孕婦女。一些法學派別的法律規定,如果被起訴的懷孕婦女否認性行為是出於自願,她需要有四名證人在庭上作證,證明她是被強姦。這種規定導致許多個案裡的強姦受害者被指觸犯齊納而受到懲罰,但是也有地區例外,例如馬來西亞伊斯蘭黨的伊斯蘭固定刑事法草案中,就提出因被強姦而懷孕的婦女不會在刑事法下被提控。另外,在沒有證人的情況下指控他人干犯齊納會被視為誹謗,也是屬於侯杜德的罪行。.

新!!: 哈乃斐派和齊納 (伊斯蘭教) · 查看更多 »

车臣人

车臣人(Нохчий)是北高加索地区众多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在现代,所谓的车臣人有多种划分方法:比如,按照所生活的地域,可分为山地车臣人和平原车臣人或者用组成车臣社会的各个部落来加以区分。車臣是阿拉伯人在八世纪的伊朗文件中对他们的称呼,第一次出现在俄国記錄是1732年。車臣最早只是一个村庄。.

新!!: 哈乃斐派和车臣人 · 查看更多 »

錫爾赫特市

錫爾赫特又译锡莱特(锡尔赫特话:ছিলট Silôţ,孟加拉語:সিলেট Ṣileţ)為錫爾赫特專區及錫爾赫特縣的首府及主要城市,位於孟加拉國東北部,於2009年3月取得孟加拉都會城市(metropolitan city)的地位。錫爾赫特位於蘇爾馬河(Surma River)谷地旁,周圍則有傑因蒂亞、卡西、特里普拉等丘陵。城市人口接近50萬人。茶園及热带雨林為錫爾赫特地區的特色。以英國籍孟加拉人為主所投資的旅館、購物中心及高級住宅造就錫爾赫特商業繁榮,使錫爾赫特成為孟加拉最富裕的城市之一Syed Zain Al-Mahmood (28 November 2008) Star Weekend Magazine - The Daily Star (Volume 7 Issue 47).

新!!: 哈乃斐派和錫爾赫特市 · 查看更多 »

阿塞拜疆宗教

阿塞拜疆絕大多數是穆斯林。估計為穆斯林的人口有幾個統計數據:96.9%(CIA) ,93.4%(Berkley 中心,2012),99.2%(皮尤研究中心,2009)。阿塞拜疆大多數是什葉派穆斯林(根據Berkley中心統計,2012年大約有85%穆斯林是什葉派);少數是遜尼派穆斯林(15%),傳統意義上的分歧未明確界定。 大多數什葉派穆斯林都是賈法里學派,在數十年的蘇聯無神論政策之後,宗教信仰在阿塞拜疆變成有名無實的,而穆斯林的身分往往更多基於文化和種族而不是宗教來表明。傳統上,巴庫和連科蘭地區周圍的鄉村被認為是什葉派的居多的地區。在阿塞拜疆北部鄰近達吉斯坦的地區較多遜尼派穆斯林。其餘人口信仰其他宗教或無宗教,雖然他們沒有正式表態。其他的宗教信仰在阿塞拜疆有亞美尼亞使徒教會、俄羅斯正教會和其他各種基督信仰教派。如同所有其他前蘇聯國家一樣,阿塞拜疆是一個世俗國家,“ 憲法”第四十八條確保了宗教信仰的自由,能選擇任何信仰或無任何宗教信仰,並表達自己對宗教的看法。.

新!!: 哈乃斐派和阿塞拜疆宗教 · 查看更多 »

阿塞拜疆族

阿塞拜疆族(Azərilər آذریلر 或 Azəri türkləri,آذری ها 或 آذربایجانیStephan Thernstrom、Ann Orlov、Oscar Handlin。,引言:「在他們的家鄉,阿塞拜疆族被稱做『Azerbaijanis』或『Azeri Turks』……」)是阿塞拜疆共和國的主體民族。主要分布於阿塞拜疆共和國與伊朗西北部,從高加索至伊朗高原的四周國家,如吉爾吉斯、塔吉克、格魯吉亞共和国、伊朗、阿富汗等,也有零星分布。絕大多數的阿塞拜疆族信奉伊斯蘭教什葉派,其文化傳統融合了伊朗、高加索民族與突厥等周边诸多元素。 尽管自1813年《古利斯坦条约》和1828年《土库曼恰伊条约》签订后分居于国境线两边,但是伊朗还是将自己北部的来自阿塞拜疆一单一民族的领土割让给了俄罗斯帝国,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新!!: 哈乃斐派和阿塞拜疆族 · 查看更多 »

阿布·哈尼法

努尔曼·本·萨比特·本·祖塔·本·麦尔祖巴(نعمان بن ثابت بن زوطا بن مرزبان,Nuʿmān ibn Thābit ibn Zuṭā ibn Marzubān),通称伊玛目·艾布·哈尼法(إمام أبو حنيفة,Abū Ḥanīfah),(),逊尼派伊斯兰教法学哈乃斐派创始人。祖籍波斯,生于库法,卒于巴格达。在先知穆罕默德的朋友四大索哈白后,他们的一代被称为追随者(التابعون,Tabi‘un),是四大伊玛目之一(哈乃斐、马力克、沙费尔和罕伯里)。 Category:伊玛目 Category:哈乃斐派 Category:伊斯兰教法学家 Category:逊尼派穆斯林.

新!!: 哈乃斐派和阿布·哈尼法 · 查看更多 »

阿布·哈尼法清真寺

阿布·哈尼法清真寺(مسجد أبو حنيفة, masjid abū ḥanīfah 或 مسجد أبي حنيفة, masjid abī ḥanīfah)是伊拉克巴格达最大的逊尼派清真寺之一。 该寺围绕伊斯兰教法学哈乃斐派创始人、大伊玛目阿布·哈尼法墓而建,坐落在逊尼派占优势的Adhamiyah区。.

新!!: 哈乃斐派和阿布·哈尼法清真寺 · 查看更多 »

虎嵩山

虎嵩山()阿訇,中国伊斯兰教经学家,宁夏同心县人。原名镇林,以字行,经名赛尔敦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甘肃省政协委员、宁夏西海固回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等职。编有《波文之源》、《拜功之理》、《月论释难》、《阿文教科》等教材和著作。.

新!!: 哈乃斐派和虎嵩山 · 查看更多 »

格魯吉亞宗教

格魯吉亞主要宗教是基督宗教,主要是格魯吉亞正教會,佔83.4%的人口。約1%屬於俄羅斯正教會,約有2.9%的人口是亞美尼亞使徒教會(東正教),信徒主要是亞美尼亞人。 穆斯林佔總人口的10.7%主要存在於阿查拉和克維莫-卡特利州地區。 天主教信徒佔0.8%,主要在分佈在格魯吉亞南部。 第比利斯也有一個大的猶太人社群,由兩個猶太會堂服務。 格魯吉亞使徒正教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基督教會之一,由使徒安得烈於公元1世紀建立。在公元四世紀上半葉,基督宗教被訂定為國教,提供了強烈的國家認同感,有助於維護格魯吉亞民族的身份。 儘管曾經與周邊國家發生過衝突,格魯吉亞在其邊界內的宗教和諧歷史悠久。不同的宗教的少數民族在格魯吉亞生活了幾千年,在該國並不存在宗教歧視。 猶太人社群遍布格魯吉亞全國,主要集中在兩個最大的城市第比利斯和庫塔伊西。阿塞拜疆族在格魯吉亞信仰了幾個世紀的伊斯蘭教,亞美尼亞使徒教會的教義與格魯吉亞正教會的教義在某些方面有所不同。.

新!!: 哈乃斐派和格魯吉亞宗教 · 查看更多 »

比哈爾穆斯林

比哈爾穆斯林是比哈尔邦印度穆斯林,人口13,722,048,他们多数是逊尼派中的哈乃斐派但也有少数什叶派。.

新!!: 哈乃斐派和比哈爾穆斯林 · 查看更多 »

沙斐仪派

沙斐仪派(شافعي,拉丁化;Shafi'i),又译作沙菲仪派、沙菲耶派,是逊尼派伊斯兰四大教法学中的一大派别,由阿拉伯学者穆罕默德·本·伊德里斯·沙斐仪于公元9世纪初创立。Abdullah Saeed (2008), The Qur'an: An Introduction, Routledge, ISBN 978-0415421256, p. 17另外三大学派是哈乃斐派、罕百里派和马立克派。 在早期的伊斯兰教中,沙斐仪派是伊斯兰教法学中遵循者最多的一派。然而随着奥斯曼帝国的扩张,在部分穆斯林聚居区,其主导地位被哈乃斐派取代。 Bulend Shanay, Lancaster University.

新!!: 哈乃斐派和沙斐仪派 · 查看更多 »

法齊婭·古菲

法齊婭·古菲(达利语:, 或 ,1975年或1976年生),阿富汗塔吉克族女權倡議者及女性政治家,於2001年末阿富汗神學士政權垮台後,大力提倡阿富汗女性接受教育權利的「回到學校」運動,於2002年成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兒童保護專員,崛2005年當選阿富汗國會議員,代表巴达赫尚省。她现任阿富汗国民议会人民院副主席,在2013年她登記參選2014總統選舉,但因年齡限制而未通過("登記"參選時她未滿40歲的法定年齡)。目前她有參加2018總統選舉的意向。她是当今阿富汗政坛中民主派的代表人物.

新!!: 哈乃斐派和法齊婭·古菲 · 查看更多 »

潘泰人

潘泰人是缅甸对居住在缅甸境内的中国穆斯林及其后裔的称呼,属于缅甸华人的一部分。信仰伊斯兰教哈乃斐派。潘泰人主要是清代因经商或者雲南战争的原因迁移到缅甸境内的云南回族穆斯林。主要居住在缅甸(曼德勒、當阳、東枝、佤邦班弄)、老挝和泰国北部地区。 元、明两代时,回族人陆续开始进入云南。他们多居坝区,由于人多地少,所以云南回族人多以经商为业,从事起云南澜沧江与缅甸之间的马帮贸易活动。于是渐渐有回族人开始在缅甸定居。19世纪中叶,云南爆发了杜文秀领导的云南回变。反叛失败后,有大批回族穆斯林逃亡缅甸。台湾学者林长宽认为“潘泰”一词即源于汉语“叛贼”(也有人説是波斯人)。但是潘泰人本身不用这一称呼,他们自称为“回族”或“回回”。.

新!!: 哈乃斐派和潘泰人 · 查看更多 »

普什圖人

普什图人(Pax̌tānə),也译作帕坦人、普赫屯人,是居于南亚的一个民族,西方归入伊朗人(雅利安人)的一个分支。为阿富汗第一大民族和巴基斯坦第二大民族。普什图族部落和氏族的数量估计约有350至400个。他们属地中海人种。.

新!!: 哈乃斐派和普什圖人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哈納斐派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