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周惠王

指数 周惠王

周惠王(),姓姬,名閬,又名聞,東周第五代君主,諡號惠王。他是周僖王的兒子。 周惠王在前677年繼位後,佔用蒍國的園圃飼養野獸,為國的人民不滿,惠王二年有五大夫作亂,立王子頹為周天子,惠王奔溫(今河南溫縣南),鄭厲公在櫟地(今禹州市)收容惠王,並在惠王四年與虢國攻入周朝,協助平定“子頹之亂”,惠王復辟,鄭國因功獲賜予虎牢(今河南滎陽汜水鎮)以東的地方,虢國也獲賜土地。 周惠王晚年宠爱幼子王子带,欲立為嗣,约郑联楚、晋以成此事,但此时齐桓公稱霸天下,与诸侯会盟力挺太子,周惠王未能如愿。周惠王駕崩后,太子周襄王即位。 《史記·周本紀》稱惠王在位25年,《左傳》稱周惠王在魯僖公七年(前653年)冬天去世。 在位期间执政为虢公醜、周公忌父、宰孔。.

目录

  1. 50 关系: 原莊公历代帝王庙召伯廖叔隗姬鄭子带之乱孤竹国宮之奇諫假道山戎中国君主列表中国君主母系列表东周亞憑令支國廖姓伊洛之戎復辟周僖王周襄王周朝内禅先秦君主諸子女列表先秦王后及妃嬪列表前650年代前670年代王叔文公王姚王子带王子颓穆姬無終國燕莊公百里奚衛惠公西虢国魏國 (西周至春秋)魯閔公诸侯会盟鄭厲公虢公醜陈妫東山皋落氏樊皮洛阳历史洛阳市温国惠王春秋人物列表春秋歷史年表春秋时期

原莊公

原庄公,春秋时期原国国君,伯爵。鲁庄公十八年(前676年),虢公丑、晋侯晉獻公、郑伯郑厉公派原庄公到陈国迎接王后陈妫到京师,即惠--。鲁庄公二十一年(前673年)夏,鄭、虢二國聯軍攻洛陽,送周惠王閬復位,殺王子頹及五大夫。原伯原庄公说:“郑伯效尤,其亦将有咎。”五月,郑厉公去世。 公元前674年底,郑厉公听说周惠王的叔父王子颓大宴帮他从惠王手中夺得王位的5位大夫时用“六代之乐”助兴,就前往会晤虢国国君虢公丑,说子颓篡位本是弥天之罪,现在却歌舞不倦,是以祸为乐,并请求虢公丑和自己一道把惠王迎回来。所谓“六代之乐”,是指黄帝时代的《云门大卷》、尧时的《大咸》、舜时的《韶》、禹时的《大夏》、商汤时的《大濩》和周武王时的《大武》这6种盛世乐舞。依照周礼,六代之乐等同于人间轻易不能得闻的天籁之音,只能分别用于祭祀天地、日月、山川、祖先等国家最高祭祀活动。很显然,宴会不属这一范畴。 翌年夏天,郑虢联军攻破京师成周,悉数歼灭王子颓和5位大夫,帮助惠王复国。郑厉公因此得意忘形,在庆功宴上动用“六代之乐”,因而原庄公说:“郑伯效法子颓,会遭报应。”一个月后,郑厉公果真油尽灯枯。.

查看 周惠王和原莊公

历代帝王庙

历代帝王庙,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131号,是中国明朝、清朝皇家祭祀三皇五帝和历代帝王的场所。.

查看 周惠王和历代帝王庙

召伯廖

召伯廖,春秋时期召国国君。鲁庄公二十七年(前667年),周惠王派召伯廖到齐国赐命齐侯齐桓公,且请齐伐卫国,因为卫国拥立篡位的王子颓。.

查看 周惠王和召伯廖

叔隗

叔隗,中国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赵衰的夫人。出身在赤狄廧咎如氏。 周惠王二十二年(前655年),廧咎如被白狄打败,叔隗和妹妹季隗一起被白狄俘虏。当时晋国公子重耳和赵衰君臣,在白狄避难。叔隗、季隗姐妹被献给了重耳。重耳纳季隗,赵衰和叔隗成婚,生下赵盾。十二年后,赵衰随重耳到卫国、齐国、曹国、宋国、郑国、楚国、秦国,叔隗赵盾母子留在白狄。周襄王十六年(前636年),重耳回晋国为君,即晋文公。晋文公将女儿赵姬嫁给了赵衰。赵姬一再请求下,叔隗、赵盾被接回晋国。叔隗作为正妻,赵盾作为嫡长子。赵姬生下赵同、赵括、赵婴齐。.

查看 周惠王和叔隗

姬鄭

姬鄭,可以指:.

查看 周惠王和姬鄭

子带之乱

子帶之亂是发生在周朝的战争。 周惠王二十五年(前653年),惠王之妻-惠后-所生之子王子帶(襄王異母弟)引犬戎之兵圍攻襄王,襄王不敵,投奔至郑国,魯僖公二十五年(前635年),晉文公與秦穆公共同出兵殺死了王子帶,迎周襄王重新登位,平定了子帶之亂。.

查看 周惠王和子带之乱

孤竹国

孤竹国是中国古代的诸侯国,早期王城位于今天的唐山市附近(早期疆域,西至今唐山市、迁西县兴城镇,北达凌源、朝阳、西辽河,东抵葫芦岛,西南迄乐亭、滦南、曹妃甸等地。东临渤海,西边和燕国接壤,南边是齐国)。始封于商代,殷墟甲骨文中作“竹侯”。孤竹国的国祚从商朝初年延伸到春秋中期。孤竹国伯夷、叔齐的故事流传至今。在前660年被齐国、燕国所灭。.

查看 周惠王和孤竹国

宮之奇諫假道

宫之奇谏假道是《左传》裡的一个典故。.

查看 周惠王和宮之奇諫假道

山戎

山戎,又稱為無終氏、北戎,中國春秋时期的部族,生活於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遼寧省西北部與河北省東北部。遭齊國擊敗後消失。 被认为起于燕,根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与被中国史书统称为戎的犬戎、西戎的居住方位有所不同。有人认为就是后世的匈奴,但被現代學者所否定。 山戎曾经一度强大,势力范围在战国时期的燕国、赵国及齐国之间。时常骚扰燕国,并于周平王东迁后第65年(约公元前705年),越过燕国攻打被认为一度很强盛的齐国。 公元前679年,齐桓公号令诸侯,成为春秋时代第一个霸主,并意图解决山戎对中原的骚扰。 公元前664年(周惠王13年)山戎再次出兵伐燕国,燕向齐国求援,齐桓公为救燕出兵伐山戎,但次年山戎已经退回北方。 齐燕联军继续北征,攻克山戎国城无终山(今河北迁安县燕山一带),但山戎王逃亡到孤竹国(孤竹国出自商王族的旁支墨胎氏氏族。),齐燕联军最终“北伐山戎,刜令支,斩孤竹而南归”,齐桓公在伐山戎时,同时把孤竹国也灭了。至此,孤竹国在历史上就消亡了。而燕国也开辟了疆土,成为霸主齐国的北方屏障。 四年后(公元前660年),齐桓公又率领军队“北举事于孤竹、离支(令支)”,彻底征服了山戎。山戎一部分融入了汉地民族,一部分融入了东胡部落。有人认为成为鲜卑人之一。 很多年以后的公元前272年,当秦国称霸西方时,西戎也被秦人同化,戎族便不见于任何历史典籍。.

查看 周惠王和山戎

中国君主列表

以下按照朝代不同列舉中國君主,也可以參見右表。.

查看 周惠王和中国君主列表

中国君主母系列表

中国君主母系列表,以下列表列出中国历史有载之中国君主母系一览:.

查看 周惠王和中国君主母系列表

东周

东周(前770年至前256年),是历史上对国都东迁以后的周朝的称呼,相对于之前国都在镐京的時期,即西周。东周也是「春秋時代」的开始。 東周京都於前770年自镐京(今陝西省西安市),东迁至雒邑(今河南省洛阳市)。传26王,前后515年。 周幽王死後,諸侯擁立原先被廢的太子宜臼為王,他就是周平王。他即位第二年,見鎬京被戰火破壞,又受到犬戎侵扰,便遷都雒邑,史稱「東周」,以別於在這以前的西周。東周的前半期,諸侯爭相稱霸,持續了二百多年,稱為「春秋時代」;東周的後半期,周天子地位漸失,亦持續了二百多年,稱為「戰國時代」。 周平王東遷以後,管轄範圍大減,形同一個小國,加上被指有弑父之嫌,在諸侯中的威望已经大不如前。面對諸侯之間互相攻伐和兼併,邊境的外族又乘機入侵,周天子不能擔負共主的責任,經常要向一些強大的諸侯求助。在這情況下,強大的諸侯便自居霸主。中原諸侯對四夷侵擾則以「尊王攘夷」口號團結自衛,战国时代徐州相王、五国相王后各大诸侯纷纷僭越称王(吴、越、楚三国春秋時代已称王),周王权威進一步受損。 周襄王十七年(前635年),发生“子带之乱”,襄王不能平,求救于晋文公,文公诛叔带,遂为伯而得河内地。周襄王二十年(前632年),襄王为晋文公所迫,于河阳踐土會盟。 周定王元年(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之戎,欲观九鼎。定王使王孙满应设以辞,楚人遂去。 周赧王时,東周国势益弱,同时内部争斗不休,以至分为东周国和西周国,赧王迁都西周。周赧王八年(前307年),秦借道两周之间攻韩,周人两边都不敢得罪,左右为难。东西两周位于诸强国之间,不能同心协力,反而彼此攻杀。至赧王六十年(前255年),西周国为秦所灭,赧王死,七年后,东周国亦为秦所灭。.

查看 周惠王和东周

亞憑

亞憑(生卒年不詳),墨胎氏,一名仲冯、仲憑,伯夷之弟,叔齐的二兄,孤竹國的第九任國君。.

查看 周惠王和亞憑

令支國

令支國,先秦时山戎属国,在今河北省滦县和迁安市之间。《史记》作离枝,亦作冷支、离支、不令支、令疵。 令支國为古代民族东北夷所建。为孤竹之邻族,也是殷商的近亲部落和封国之一。商亡之后,归附周朝,后隶属于燕国。春秋时期,附从南下的山戎,成为山戎之属国。前664年(周惠王十三年、齐桓公二十二年)为齐桓公所灭。秦朝置为令支县。今河北省迁安县一带。.

查看 周惠王和令支國

廖姓

廖姓是漢族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342位。廖姓人口在中國大陸排名第61位(2006年數據),廖姓為臺灣第十八大姓,就是俗稱的清廖。.

查看 周惠王和廖姓

伊洛之戎

伊洛之戎,先秦西戎的一支,亦称伊洛戎。 东周周平王末年,戎部落渐强,逼迫诸夏,自陇山以东往往有戎人,居住于伊水、洛水一带(河南省卢氏、嵩县、汝阳等地)之戎,统称伊洛之戎。伊洛之戎日益强盛,周惠王时,曾先后攻掠曹国、鲁国。周襄王三年(前649年),乘周王室内讧,联合附近扬拒、泉皋之戎附周襄王异母弟叔带同伐京师、洛邑(今河南洛阳西),入王城,焚东门。周襄王出奔于郑国,向秦国、晋国求救,秦国、晋国出兵救周,伊洛之戎始退。二年后,再次侵周,齐桓公会集诸侯保卫周王室。周襄王三十三年(前619年),伊洛之戎想要东伐鲁,鲁国公子遂与伊洛之戎在暴地结盟。周简王元年(前585年)伊洛之戎助晋国伐宋国。后依附于晋国。战国时为韩国、魏国所并。.

查看 周惠王和伊洛之戎

復辟

復辟(辟,音「壁」),可以指原本失去君位的君主,再次登基為君。即重祚。 或指曾經是君主制國家,在改行共和(Republic)政體後,原先有歷史來源的前朝君主制君主(皇帝、國王、親王等)再次成為國家元首的政治現象。 辟,意為君主。如唐代元稹的《遷廟議》:「中宗復辟中興,當為百代不遷之廟。.

查看 周惠王和復辟

周僖王

周僖王,又称周--王(),姓姬,名胡齐,東周第四代君主,在位5年,諡號--王。他是周莊王的長子,周莊王並不喜歡胡齊,而是喜歡姚姬生的小兒子王子頹。胡齊能繼位是因為他是長子。 前679年曲沃武公滅晉後,把晉的寶器獻給周僖王,周僖王封曲沃武公為晉的國君,並列為諸侯。前678年,遭晉軍攻打並殺害夷邑大夫詭諸,執政大臣周公忌父逃奔虢國。 在位期间执政为虢公醜、周公忌父。.

查看 周惠王和周僖王

周襄王

周襄王(),姬姓,名鄭,東周第六代君主,諡號襄王。襄王是周惠王的兒子,《史記·周本紀》稱襄王在位32年,《左傳》稱襄王在魯文公八年(前619年)秋天去世。 惠王死後,襄王懼怕異母弟王子帶爭奪王位繼承權,秘不發喪,並派人向齊國求援,襄王直到大局已定才公佈父王死訊。 前636年,王子帶欲圖篡位,以狄人攻周,大敗周師,周襄王逃到鄭國;此前,周襄王欲伐鄭,故娶狄人隗氏為--,以換取狄兵一同伐鄭。事成後卻廢黜--,令隗--怨恨,進而引致隗--同異母弟王子帶聯合,成為內應令狄人得以大破襄王。當時晉文公勢力強大,在前635年出兵助襄王,殺王子帶,迎接周襄王返回洛陽復位。前632年,晉文公召襄王,襄王親自到踐土(今河南原陽西南)會見他。 周襄王在位期间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相继称霸。在位期间执政为宰孔、周公忌父、王子虎、周公閱、王叔桓公。.

查看 周惠王和周襄王

周朝

周朝是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後的王朝,也是最後一個完全施行封建制度的世襲王朝,分為西周(約前11世紀-前771年)與東周(前770年-前256年)兩個時期。西周從周武王滅殷商建國並定都镐京(宗周)起,至周幽王亡國止,是中華文明的全盛時期之一。該時期的物質文明及精神文明皆深刻地影響着後世(2007年):《西周史與西周文明》〈引言〉,第1頁。。東周都城為洛邑(今河南洛陽),其時代又可分為春秋時期(前770年-前476年)與戰國時期(前476年-前221年)。前256年秦昭襄王廢黜周赧王,東周亡。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各國,建秦朝(2007年):《春秋史與春秋文明》〈引言〉,第1頁。(2007年):《戰國史與戰國文明》〈引言〉,第1頁。。 周人崛起於周原,在鞏固國力後於武王伐紂滅商朝建立西周。三監之亂的危機,於周公東征後平定,並且藉由大量分封諸侯來穩定東土。西周國力於成康之治時達到顛峰,在昭穆時期持平。共懿孝夷時期國勢漸衰,最後發生國人暴動與共和行政。宣王中興只是西周的迴光返照,宣王後期周室混亂,最後於周幽王發生犬戎之禍,西周亡。東周時,平王東遷使周室核心以成周為主,周室與諸侯作戰失敗使「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已經一去不返。春秋時期的尊王攘夷運動產生出春秋五霸等霸主。到戰國時期以下克上事件不斷,戰國七雄彼此合縱連橫。周室最後被秦國廢除,七雄最後也由秦所統一。 周朝的中央權力為王權,周王是周室的最高權力者,也是諸周族的宗主。由上至下縱切為君臣關係的封建制度,由尖至錐的橫切為血源關係的宗法制度,再以禮樂制度與井田制鞏固整個尖錐,維繫周王與諸侯國、官員、國人、野人的關係。春秋中葉後禮樂崩壞,典章制度逐漸瓦解。思想逐漸走向諸子百家。 周朝是以周族為代表和主體的華夏族語周邊諸族交往、融合的重要時期。自西周實行分封制後,中原華夏族文化同四周的方國文化相互交流與融合,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地區性文化。周朝從文字產生到春秋中葉,書面文學逐漸形成,古代散文由句而篇,由簡而繁的過程。詩經中的作品顯示四言詩日漸成熟。西周青銅器具有樸素、寫實的風格,聞名的有《毛公鼎》、《宗周鐘》、《散氏盤》、《大盂鼎》、《大克鼎》與《虢季子白盤》等等。.

查看 周惠王和周朝

内禅

内禅是指君主退位,将皇位(王位)传到储君或皇族宗室手中,而不是传给異姓他人。内禅之后,东亚文化圈的皇帝和國王往往能得到“太上皇” 或“太上王” 的称号。.

查看 周惠王和内禅

先秦君主諸子女列表

此列表列出中國夏、商、周及諸侯國君主所生的子女,包括追封君主之子女。.

查看 周惠王和先秦君主諸子女列表

先秦王后及妃嬪列表

先秦王后及妃嬪列表列出中國歷史上先秦所有的君主配偶。.

查看 周惠王和先秦王后及妃嬪列表

前650年代

前650年代從前659年1月1日開始,於前650年12月31日結束。.

查看 周惠王和前650年代

前670年代

前670年代從前679年1月1日開始,於前670年12月31日結束。.

查看 周惠王和前670年代

王叔文公

王叔文公,姬姓,名虎,东周周僖王的儿子,周惠王的弟弟。在周襄王时代,他是天子的叔叔,所以建立王叔国。作为周朝的卿士,因为谥号文,所以称之为王叔文公。前632年,城濮之战後,晋文公向周襄王献楚国战俘,天子派王叔文公封晋文公为侯伯。之後,王叔文公主持践土之盟,晋文公成为霸主。鲁文公三年(前624年)四月乙亥,王叔文公去世,儿子王叔桓公即位。.

查看 周惠王和王叔文公

王姚

王姚,姚姓,生卒不详,是周庄王的宠妾,她是王子颓的母亲,周庄王非常宠爱王姚和王子颓。庄王死后,太子即位为周惠王。惠王二年(前675年),在卫国和南燕国支持下,驱逐惠王,王子颓称王。惠王四年(前673年),郑厉公和虢叔杀王子颓,复立周惠王。.

查看 周惠王和王姚

王子带

王子带(),姓姬,名带,或称叔带、大叔带、大叔。《史記·十二諸侯年表》載「惠王五年,惠--生叔帶」,食邑于甘(今河南原陽縣),谥昭,故又称甘昭公。他是周惠王之子,周襄王之異母弟。在东周春秋时代发动叛乱并称王。 惠王的王后宠爱王子带,想立王子带为太子。但没来得及做这件事就去世了。然而,这已经打破了周王室的安宁。 周惠王二十二年(前655年),霸主齐桓公组织首止之会。鲁僖公、宋桓公、陈宣公、卫文公、郑文公、许僖公和曹昭公参加。会上诸侯会见了周王太子郑(后来的周襄王),目的是通过尊太子而安定周王室。周惠王不满,命郑文公叛齐桓公。导致了齐桓公率领的诸侯军和郑国的战争。 惠王二十四年(前653年)冬,惠王崩。襄王怕王子带争王位,因此不发丧,向齐国告难。齐桓公在襄王元年春(前653年)组织洮之会。参与首止之会的诸侯与会。会上襄王的王位安定后,才为惠王发丧。 襄王四年(前649年)夏,王子带召扬邑、拒邑、泉邑、皋邑戎人以及伊、雒之戎一同讨伐京师,攻入王城,焚烧东门。秦穆公和晋惠公讨伐戎人来救周。戎人退走。次年,襄王为此讨伐王子带。王子带逃到齐国。襄王六年(前647年),齐桓公组织诸侯咸之会。会后诸侯派军队驻守周畿。 襄王十五年(前638年),襄王召王子带回京师。 襄王十八年(前635年),周王室發生了王子帶之亂,後晉文公出兵殺王子帶,並護送襄王回國。.

查看 周惠王和王子带

王子颓

王子颓(),姓姬,或簡稱子颓,周莊王的庶子,為莊王所寵愛。在東周春秋時代發動叛亂並稱王。.

查看 周惠王和王子颓

穆姬

姬(約前672-約前637),姬姓,亦稱伯姬,晉獻公與齊姜的女兒,太子申生同母,與晉惠公、晉文公異母,穆姬姿色秀麗,賢而有義,《列女傳》列為賢明卷。.

查看 周惠王和穆姬

無終國

無終國是存在于 夏商时期燕山地区的一个小国。民族可能是鲜卑的先民山戎。古代中国中原人又稱其为無終氏,被认为起于燕北,根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春秋战国时期曾经存在于现在中國北方的游牧民族之一,与被中国史书统称为戎的犬戎、西戎的居住方位有所不同。亦有人认为就是后世的匈奴。 曾经一度强大,势力范围在战国时期的燕国、赵国及齐国之间。时常骚扰燕国,并于周平王东迁后第65年(约公元前705年),越过燕国攻打被认为一度很强盛的齐国。公元前664年(周惠王13年)山戎再次出兵伐燕国,燕向齐国求援,齐桓公为救燕出兵伐山戎后 齐燕联军继续北征,攻克山戎国城无终山(今河北迁安县燕山一带),但山戎王逃亡到孤竹国(孤竹国原为商先族旁支墨胎氏氏族,但后来部分地区与游牧民族无异),齐燕联军最终“北伐山戎,刜令支,斩孤竹而南归”, 四年后(公元前660年),齐桓公又率领军队“北举事于孤竹、离支(令支)”,彻底征服了山戎。山戎一部分融入了燕地民族,一部分进入中国东北加入了东胡部落。有人认为成为鲜卑人之一。.

查看 周惠王和無終國

燕莊公

燕莊公(),中國春秋時期的燕國君主,燕桓侯之子。在位33年。 莊公十二年(前679年),齊桓公開始稱霸。莊公十六年(前675年),與宋國、衛國共伐周惠王,惠王逃跑到溫。惠王弟頹立為周王。莊公二十七年(前664年),山戎侵燕,燕國向齊國求援,齊桓公救燕,大敗山戎部族,追擊至孤竹(今河北盧龍)。燕莊公為表示感謝,親自護送,不知不覺送進了齊國國土五十里,有違諸侯禮法,於是齊桓公奉送五十里地。築城名燕留(在今河北滄州境內)。莊公三十三年(周惠王十九年,前658年),莊公薨,子燕襄公即位。.

查看 周惠王和燕莊公

百里奚

里奚,,百里--氏,名奚,也称百里傒、百里子,世人称其为五羖大夫,春秋時代秦國著名政治家,虞國(今山西平陆北)人,为虞國大夫。晋献公借道伐虢灭了虞国,俘获百里奚之后,用他做秦穆公夫人出嫁时陪嫁的奴隶送到秦国。百里奚逃离秦国,跑到楚国宛邑。后入秦做大夫,为秦穆公时贤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由於為秦穆公用五张黑羊皮从市井之中换回的一代名相,因此又称“五羖大夫”。《左传》无百里奚之名,只出现过百里(僖十三年)、孟明(僖三十二年、三十三年及文元年)、百里孟明视(僖三十三年)、孟明视(文二年)。.

查看 周惠王和百里奚

衛惠公

衞惠公,姬姓,名朔,是衞宣公之子,衞懿公之父,衛君黔牟之兄,在位三年後左右公子作亂,廢衞惠公,立公子黔牟為君,他逃到齊國。八年後(前688年),齊襄公率領諸侯攻衞,殺黔牟,卫惠公復立為君,在位十八年死。.

查看 周惠王和衛惠公

西虢国

西虢国,周朝姬姓诸侯国,始封君是王季的第三子、周文王的同母弟虢叔。为别于周文王的异母弟虢仲所封的东虢国,称西虢。西虢国是周代重要的封国,历代君主多在周天子手下担任重要职位。 西虢国的国都最初为虢(今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虢镇),后因规避犬戎等游牧民族的袭扰迁至山西省平陆县东北和河南省三门峡市之间,地跨黄河两岸。上阳(今河南省陕县东南李家窑遗址)为国都,称南虢;下阳(又称夏阳、大阳,今山西省平陆县东北盘南村遗址)为重要城邑,称北虢;原西虢故地存有一小虢国。由于西虢君主奉行追随周王室的政策,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衰落以及虢国君主听命于周天子,屡次干涉晋国内政,直接影响到了南、北虢国的国力。晋国旁族曲沃(今山西省闻喜县东)一支崛起后,南、北虢国于前655年被晋献公所灭。.

查看 周惠王和西虢国

魏國 (西周至春秋)

魏国,是西周初年周成王分封的姬姓伯爵诸侯国,册封地于今山西芮城县北,国君为姬姓魏氏。公元前661年(晋献公十六年),魏国被晋献公攻灭,封给毕国後裔毕万(战国时魏国国君先祖,毕国始祖是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 魏国最初国土为现在山西芮城县和陕西大荔县一带。魏国原为商朝时的芮国,西周分封时改为“魏”、“芮”二国。“魏”是“大”的意思(《史记》:“魏,大名也。”服虔:“魏,喻巍巍高大也。”)。《诗经·魏风》之“魏”,既是指此魏国。在晋献公的时候晋国曾经有过一次规模比较大的兼并战。周惠王十七年(前661年),魏国为晋国灭亡。晋献公灭魏后,以魏地赐给毕万作为采邑,于是毕万就改氏为魏,是晋国魏氏的由来。毕万之孙魏犨因跟随公子重耳流亡有功,被封为大夫,称魏武子。前445年的三家分晋事件中,魏氏自立为诸侯,建立魏国。.

查看 周惠王和魏國 (西周至春秋)

魯閔公

魯閔公,即姬啟,一名啟方,為春秋諸侯國魯國君主之一,是魯國第十七任君主。他為魯莊公、叔姜的兒子。近人考証謂於周惠王八年(前669年)出生,至周惠王十七年(前660年)去世,年約十歲。(楊伯峻《春秋左傳注》,頁254) 莊公死前,弟弟叔牙建議立莊公庶長兄慶父,另一位弟弟季友則支持立子般,季友於是借莊公之命賜死叔牙,莊公病逝,季友立子般為君,十月慶父殺子般,立莊公另一庶子啟為魯君,即魯閔公,魯閔公亦是齊桓公的外甥,對齊桓公很尊敬,因此齊魯無大事,直到兩年後公子慶父以毒餅殺死魯閔公,齊桓公才派兵迎立魯閔公之弟魯-釐-公。 在位期間的卿為公子慶父、季友。.

查看 周惠王和魯閔公

诸侯会盟

诸侯会盟指中国历史诸侯分封制度下,强大的诸侯召集其他诸侯开会并称霸的事情。诸侯会盟的发展,体现了礼制社会的兴盛与衰败,以及强大诸侯壮大的过程。 诸侯会盟早在五帝时期就已开始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先秦历史中,不可或缺的成分。禹定都阳城时,“万国来朝”。盘庚迁殷后,亦有众多诸侯朝见。商灭夏、周灭商时均召集众多诸侯举行了盛大的盟誓。春秋时期诸侯混战频繁,外交十分复杂,当时的文献资料也较为丰富,会盟历史最为详细,且会盟次数最多。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会盟数量至少有二百次。其中以葵丘会盟、践土会盟、黄池会盟、徐州会盟最为著名,被合称为春秋四大会盟。 从最初尊王攘夷等以礼仪治理天下的会盟,到后来为了争夺霸主以武力治理天下的会盟,无疑是周王朝从兴盛的礼仪之邦,发展到权势旁落的一个傀儡政权的写照。.

查看 周惠王和诸侯会盟

鄭厲公

鄭厲公,'''姬'''姓,名突(),中國春秋時代鄭國君主(前701年─前697年及前680年─前673年在位),期間流亡達17年。.

查看 周惠王和鄭厲公

虢公醜

虢公醜,生卒年不详,姬姓,虢叔氏,名丑。春秋时期南、北虢国末代君主。.

查看 周惠王和虢公醜

陈妫

陳媯,或稱周惠--,陈国人,妫姓,生卒不详。同時也是周惠王的王后,周襄王、王子带的母亲。前676年,虢公、晋献公、郑厉公派原庄公到陈国迎娶王后。惠--晚年宠爱幼子王子带,打算立他为周天子,但没来得及做这件事,惠--就去世了。太子郑即位为周襄王。襄王十八年(前635年),王子带驱逐周襄王到郑国,自立为王。晋文公出兵杀王子带,护送襄王回国。.

查看 周惠王和陈妫

東山皋落氏

东山皋落氏,春秋时期赤狄的别种。亦作“皋落氏”、“皋落狄”,或简称“皋”。 东山皋落氏开始分布于成周西北、晋都绛东南,即今山西省昔阳县东南皋落,与晋国紧邻,威胁晋都有“狄之渠帅”之称。骊姬说“以皋落之狄朝夕苛我鄙”。周惠王十七年(前660年),遭到晋国太子申生的攻击,兵败于稷桑(一说为今山西闻喜)。为避开晋军的侵袭,遂向东北方向迁徙,故地被晋所占。随后迁壶关,再迁乐平(今山西省垣曲县东南3.5公里皋落乡)。后灭于晋国。.

查看 周惠王和東山皋落氏

樊皮

樊皮,又稱樊仲皮,春秋时期周朝的大夫,樊国国君。 前665年,樊皮叛周惠王。 前664年春,周惠王派虢公讨伐樊皮。夏四月十四丙辰,虢公攻入樊國,捕拿樊仲皮,帶回京师。.

查看 周惠王和樊皮

洛阳历史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核心发祥地,华夏、中华、中土、中国、中原、中州等称谓均源自于古老的洛阳城和河洛文明。元代以前,洛阳长期被认为是中国的天然法定都城,大一统的王朝多以洛阳为首都或陪都,割据政权也均以进入洛阳作为逐鹿的目标和自身正统性的象征,这一时期的洛阳历史承载了中国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元代以后因战乱和政治经济中心的转移,洛阳地位有所下降,退化为中部地区一个普通县的水平,这一时期的洛阳历史折射了中国各地方在农业社会晚期的普遍状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洛阳人口数量、城市规模和工商业发展都有较大的飞跃,成为以重工业制造和历史文化旅游闻名的重要城市,这一时期的洛阳历史反映了一个内陆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历程。.

查看 周惠王和洛阳历史

洛阳市

洛阳市(,邮政式拼音:Loyang)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中原地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现为河南省及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是丝绸之路起点,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城市,也是国务院认定的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2011年被联合国授予“世界文化名城”称号。洛阳自夏朝开始,前后有十三个正统朝代以其为都,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最早、建都政权数量最多、持续建都时间最久的都城,拥有5000年文明史、3000年建城史和1500年建都史。仰韶曙光,夏商肇基,周制礼乐,两汉文章,魏晋风流,南北融合,隋唐盛世,宋金兵戈,洛阳城在历史的长河中数度兴废,活跃在文明中心长达数千年,与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始终相依。 洛阳位于洛水之北,水之北乃谓“阳”,故名洛阳,又称雒阳、洛邑、雒邑、京洛和洛城,因境內有伊、洛两水,也称伊洛。洛阳地处中原,境内山川纵横,西依崤山,由函谷关通关中平原,东临嵩岳,北靠太行与黄河之险,南望伏牛、熊耳,有“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之说。洛阳以其四面环山、八关都邑的地理优势,成为历代帝王青睐之所;也因其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居中位置,成为古往今来的水陆交通要地。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中国”一词最初便是指古代洛阳地区。沿洛水自东向西的洛河两岸,于不足30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夏都斟鄩、商都西亳、东周王城、汉魏洛阳故城和隋唐洛阳城五大都城遗址,人称“五都贯洛”。都城遗址分布之密集,联系之密切,时间跨度之大,举世罕见。 现代的洛阳以龙门石窟、白马寺和关林等历史名胜,牡丹、水席、杜康酒等传统文化,以及二里头遗址、汉魏洛阳故城和隋唐洛阳城等国家大遗址而闻名,被誉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洛阳有三项六处世界文化遗产,其遗产数量在中国城市中仅次于北京。洛阳有5A级景区四项五处,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洛阳是首批经中国国务院批准的享有地方立法权的13个较大的市之一,重要的工业城市和优秀旅游城市,也是首批中国创新型试点城市,中原经济区和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洛阳全境总面积15,230平方公里,现下辖八县一市六区,截止2015年,洛阳市中心市区建成面积达209平方公里。根据中国国务院2012年批准的《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到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达到285万人,中心城区面积将达614平方公里,逐步把洛阳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友好、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2016年,国务院相继批复《洛阳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一期建设规划》、设立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洛阳片区,千年古都又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查看 周惠王和洛阳市

温国

温,东周王畿之内的小国。始祖为周武王的司寇苏忿生忿生輔佐武王克殷,周武王封其於溫國(今日河南溫縣一帶),又任命為周天子的司寇。温国都邑为温邑,国君称温子 ,或以国君苏氏而称苏子。 《春秋左氏传·隐公三年》记载郑国军队收温地之麦和成周之禾,导致周朝与郑国的交恶。 《春秋左氏传·隐公十一年》记载周朝与郑国换田。温地的属于周王的田地被周朝换给郑国,温邑还在温国国君苏氏手中。 温国国君苏子为周朝大夫。周惠王二年(前675年),周朝爆发王子颓之乱,苏子是拥护王子颓作乱的周朝五大夫之一,作乱未成,五大夫先到苏子的温邑,然后苏子奉王子颓出奔卫国,卫国和南燕国联合讨伐周惠王,立王子颓为王,周惠王被迫流亡郑国。两年后也就是公元前673年,郑厉公和虢国君主讨伐王子颓,杀五大夫,则苏子死于此难 ,温国苏氏国君不再为周朝大夫。 《春秋·僖公十年》记载,周襄王三年(前650年),温国为狄国所灭。《春秋左氏传》说,是温子在王子颓之乱后背叛周王室,采取亲近狄人的政策,而狄人来攻击温国时,周王室就不救援,所以灭亡,温子出奔卫国。狄人灭温后撤退,温地为周王室所有。 《春秋左氏传·僖公二十五年》记载周襄王十八年(前635年),温被周襄王赐给晋文公,奖励晋文公平定王子带之乱的功劳。温入晋国后,先后为晋国大夫阳氏和郤氏的封邑。.

查看 周惠王和温国

惠王

惠王作为谥号,可以指下列君主(按时间顺序):.

查看 周惠王和惠王

春秋人物列表

春秋時期人物主要以《春秋左傳》為主,兼收《史記》、先秦諸子籍書中出現的人物,按國別分類,上限從犬戎之禍起,下限至三家滅知襄子為止。部分國別如晉、齊等國則下至滅國為止。西周以前,參見中國上古人物列表。戰國七雄則參見戰國人物列表。.

查看 周惠王和春秋人物列表

春秋歷史年表

本表起於周平王元年,終至《左傳》魯哀公二十七年。下並附錄各國國君在位年代考証。.

查看 周惠王和春秋歷史年表

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前770年-前476年/前403年),简称春秋, 是东周的前半段时期。 春秋时代周天子的势力减弱,群雄纷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當時齊桓公提出「尊周室,攘夷狄,禁篡弑,抑兼併」(尊王攘夷)的思想,因此周天子於表面上仍獲尊重。 春秋时期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订《春秋》而得名。这部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共二百四十二年。后史学家为了方便起见,一般从周平王元年(前770年)东周立国,平王東遷到洛邑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或四十四年(前476年)为止(也有学者认为应到《左傳》記載之終(前468年)、三家灭智(前453年)或三家分晋(前403年)),称为“春秋时期”。春秋时期之后是战国时期。 据史书记载,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有三十六名君主被臣下或敌国杀之,五十二个諸侯國被灭。。有大小战事四百八十多次,诸侯的朝聘和盟会四百五十餘次。鲁国朝王三次,聘周四次。.

查看 周惠王和春秋时期

亦称为 姬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