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05 关系: 劉宗敏,劉希堯,劉澤清,卞玉京,南苑囿台,南明,吳兆騫,吳昌時,吴三桂,太倉十子,婁東詩派,孙传庭,宁佑庙,宋存標,宋懋澄,宋敬舆,宋思玉,寧德公主,丁澎,中國博弈史,中國歷代文人並稱,中国服饰史,七殺碑,张至发,張溥,復社,嵇宗孟,玉熙宫,王得仁,王稼,王瑞國,王鑑 (畫家),王耀祖,王承恩,王曜升,琴河感舊,程嘉燧,箜篌,綏寇紀略,男同性戀文學,甘學闊,燕窩,莫後光,荥阳大会,項琳 (明朝),顧貞觀,顧湄,额尔德尼布木巴,許定國,許旭,... 扩展索引 (55 更多) »
劉宗敏
劉宗敏(),明末民變李自成軍主將。陝西藍田人,鍛工出身。.
查看 吴伟业和劉宗敏
劉希堯
劉希堯(?-1649年),蕲州人。明末農民軍領袖,別名治世王。大顺建国后,封淮侯。 崇禎十一年(1638年)與賀一龍、賀錦等轉戰至英山、霍山,號“革左五營”。崇禎十四年(1641年)與張獻忠聯合,又附李自成,封「制將軍」。崇祯十六年三月,李自成杀罗汝才、贺一龙。随后,刘希尧任左营副制将军,出颖州,防左良玉军。 大顺永昌元年(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国后,刘希尧被封为淮侯。三月,刘希尧随刘芳亮一道,领军迂回向北京进军。四月,因避讳李自成先祖,刘希尧改名刘国昌。永昌二年,刘希尧随李自成前往湖广,在豫、楚一带筹集粮草。李自成死後繼續抵抗清軍,大顺军与南明联合抗清,南明授刘希尧总兵衔。明永曆三年、清順治五年(1649年)與劉芳亮戰死於郴州(今湖南郴縣)。。.
查看 吴伟业和劉希堯
劉澤清
劉澤清(?—1649年,一說是1645年),字鶴洲,山東曹縣人。劉源清之兄。 早年是遼東寧前衛守備,後遷山東都司僉書,崇禎六年,為總兵官,加左都督。崇禎八年詔統山東兵防漕。澤清為人性恇怯,嘗妄報大捷邀賞賜,又稱墜馬受傷,命赴保定剿賊,拒不奉詔,竟大掠臨清,所至之處皆焚劫一空。 北京陷落後,走南都,至瓜洲(今扬州南)。南明弘光朝時為總兵,鎮守廬州(今合肥),封為東平伯,與高杰、黃得功、劉良佐四總兵號稱“四鎮”。順治二年(1645年)5月10日,清豫親王多鐸兵圍揚州,史可法傳檄諸鎮發兵援救,劉澤清則選擇北遁淮安。五月二十三日,清兵破淮安,淮安一带望风投顺,劉又航海而去。是年闰六月二十四日,劉赴淮安投降清朝。順治五年(1649年)十月二十五日,澤清勾連曹縣叛賊,謀為不軌,清廷以其反覆無常,將他及其弟姪、黨人李洪基、李化鯨等磔死。.
查看 吴伟业和劉澤清
卞玉京
卞玉京,名賽,又名賽賽,後自號“玉京道人”,習稱玉京,明末清初著名歌伎。.
查看 吴伟业和卞玉京
南苑囿台
南苑囿台,是北京市的皇家园林南苑内的囿台,现存两座,分别为晾鹰台、三台山的南台。.
查看 吴伟业和南苑囿台
南明
南明(1644年-1662年)是明朝灭亡後,其皇族與官員在中國南方建立的若干政權的統稱,為時十八年。南明主要勢力有四系王,分別是福王弘光帝朱由崧、魯王監國朱以海、唐王隆武帝朱聿鍵與紹武帝朱聿𨮁、桂王永曆帝朱由榔等。 1644年明朝首都北京被李自成攻陷,南明大臣意圖擁護皇族北伐。經過多次討論後由鳳陽總督馬士英與江北四鎮高傑、黃得功、劉澤清與劉良佐擁護明思宗的堂兄弟福王朱由崧稱帝,即弘光帝,国号依旧为大明,史称南明或后明。1645年清軍攻破揚州,弘光帝逃至蕪湖被逮,後被送到北京殺害。弘光帝死後,魯王朱以海於浙江紹興監國;而唐王朱聿鍵在鄭芝龍等人的擁立下,於福建福州稱帝,即隆武帝。然而這兩個南明主要勢力互不承認彼此地位,而互相攻打。1651年在舟山群島淪陷後,魯王朱以海在張名振、張煌言陪同下,赴廈門依靠鄭成功,不久病死在金門。隆武帝屢議出師北伐,然而得不到鄭芝龍的支持而終無所成。1646年,清軍分別占領浙江與福建,魯王朱以海逃亡海上,隆武帝於汀州逃往江西時被俘而死。鄭芝龍向清軍投降,由於其子鄭成功起兵反清而被清廷囚禁。朱聿鍵死後,其弟朱聿在廣州受蘇觀生及廣東布政司顧元鏡擁立稱帝,即紹武帝,於同年年底被清將李成棟攻滅。同時間桂王朱由榔於廣東肇慶稱帝,即永曆帝。 1646年永曆帝獲得瞿式耜、張獻忠餘部李定國、孫可望等勢力的加入以及福建鄭成功勢力的支援之下展開反攻。同時各地降清的原明軍將領先後反正,例如1648年江西金聲桓、廣東李成棟、廣西耿獻忠與楊有光率部反正,一時之間南明收服華南各省。然而於同年,清將尚可喜率軍再度入侵,先後占領湖南、廣東等地。兩年後,李定國、孫可望與鄭成功發動第二次反攻,其中鄭成功一度包圍南京。然而,各路明軍因為距離互相難以照應,內部又發生孫可望等人的叛變,第二次反攻以節節敗退告終。1661年,清軍三路攻入云南,永曆帝流亡缅甸首都曼德勒,被缅甸王莽達收留。後吴三桂攻入缅甸,莽達之弟莽白乘机发动政变,杀死其兄後继8月12日,莽白發動咒水之难,杀盡永曆帝侍從近衛,永曆帝最後被吴三桂以弓弦絞死,南明正式滅亡。此時反清勢力只剩夔東十三家軍與在金廈及台灣的明鄭王朝。.
查看 吴伟业和南明
吳兆騫
吳兆騫(),明末清初詩人。字漢槎,號季子。江南吳江人。以“丁酉科場案”流放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康熙二十年(1681年)納資放歸。.
查看 吴伟业和吳兆騫
吳昌時
吳昌時,字來之,浙江秀水人,一說嘉興人。 天啟四年(1624年),與郡中名士張-采-、楊廷樞、楊彝、顧夢麟、朱隗等十一人組織復社。崇禎七年(1634年)中進士,官至禮部主事、吏部郎中。崇禎十年(1637年)薛國觀因收受吳昌時的賂金,事發被彈劾免職,最終自盡死。昌時後依附周延儒,崇禎十四年(1641年)二月,经张溥、吴昌时的竭力策划,周延儒任相,昌時為文選郎中。昌時與董廷獻狼狽為奸,把持朝政。最後吴昌时用药毒害張溥,“以一剂送入九泉”。亲家徐汧見昌时结怨太多,料定必定遭祸。祁彪佳首劾吴昌时紊制弄权,随意将御史外调。御史蔣拱宸彈劾吳昌時贓私巨萬,牵连周延儒,給事中曹良直亦劾周延儒十大罪,朝廷遂削周延儒之职,遣锦衣卫逮其入京受审。昌時百般辯解,稱“祖宗之制,交結內侍者斬,法極森嚴,臣不才,安敢犯此?”明思宗親自審問吳昌時,命用刑打斷了吳的大腿, 閣臣蒋德璟、魏藻德奏道:“殿陛之间无用刑之例,伏乞将昌时付法司究问。”思宗怒批:“此辈奸党,神通彻天,若离此三尺地,谁敢据法从公勘问者!”二阁臣奏道:“殿陛用刑,實三百年來未有之事!”明思宗說:“吳昌時這廝也三百年來未有之人。”崇禎十六年冬十二月(1644年1月),被斬首示眾。方以智撰《哀吴江》诗悼之。.
查看 吴伟业和吳昌時
吴三桂
吳三桂(),吴周开国皇帝,汉族,字長伯,一字月所,明朝辽西(今辽宁绥中县人)人,明末清初著名政治军事人物,祖籍江南高郵(今江蘇高郵),锦州总兵吴襄之子,祖大寿外甥。以父荫袭军官。明崇祯时为辽东总兵,封平西伯,镇守山海关。1644年降清,引清兵入关,被封为平西王。1661年絞殺南明永曆帝,1673年叛清,发动三藩之乱,並於1678年农历八月十七夜病死。其孙吴世璠即位,尊之為周太祖高皇帝。.
查看 吴伟业和吴三桂
太倉十子
太倉十子,又稱婁東十子,是指明末清初婁東地區的十位文人,即周肇、黃與堅、王揆、許旭、王撰、王昊、王抃、王曜升、顧湄和王攄。 太仓上游至太湖胥口为娄江,太仓以下称浏河,婁江源于唐代的元稹與白居易,婁東十子為吳偉業所稱許,輯《太倉十子詩選》。吴伟业在《太仓十子诗序》中指出娄东派与王世贞的關係,“至于琅琊、太原两王公而后大。两王既没,雅道凘灭。吾党出,相率通经学古为高,然或不屑于声律。” 程邑在《太仓十子诗序》分析:“子俶(周肇)沉骏,故兴踔而藻清;端士(王揆)雅懿,故思深而裁密;九日(许旭)淹茂,故气杰而音翔;庭表(黄与坚)雄瞻,故志博而味深;异公(王撰)笃挚,故才果而趣昭;惟夏(王昊)俶傥,故响矜而采烈;怿民(王抃)赡逸,故言远而旨微;次谷(王曜升)静迈,故锋发而韵流;伊人(顾湄)淡荡,故情深而调远;虹友(王摅)颖厚,故骨重而神寒。”顺治十七年,顾湄刊刻《太仓十子诗选》,成为娄江派象徵性的总结。.
查看 吴伟业和太倉十子
婁東詩派
婁東詩派一称太倉詩派,又稱梅村詩派,是明末清初的一個文學流派。 婁東派以吴伟业为首,诗派诗人大都为娄东(今江苏省太仓市)人,故名婁東派。婁東派推崇唐人白居易、陆游等家,继承王世贞,宗法明七子,主张复古,且与雲間派相近。 吴伟业仿白居易之詩,是為七言歌行“梅村体”,为娄东派诗人争相效法,特别是太仓十子。吴伟业置黄与坚為《太仓十子计选》首卷。.
查看 吴伟业和婁東詩派
孙传庭
孫傳庭(),字百雅,號白谷,清朝追諡忠靖,山西代州振武衛(今代縣)人,明末官员,军事将領。时任兵部尚书,曾生擒高迎祥。.
查看 吴伟业和孙传庭
宁佑庙
宁佑庙,又称安佑庙,位于北京市大兴区瀛海镇忠兴庄,是南苑的土地庙。.
查看 吴伟业和宁佑庙
宋存標
宋存標,字子建,号秋士,别署蒹葭秋士。华亭人。 宋尧武之孙。崇祯十五年壬午(1642年)副贡,候补翰林院孔目,入清不仕。陈子龙將宋存標與宋徵舆、宋徵璧三兄弟合称“云间三宋”。著有《史疑》、《闰策本论》、《秋士香词》、《情种》等。有子宋思玉。.
查看 吴伟业和宋存標
宋懋澄
宋懋澄(),字幼清,号雅源。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县)人。 隆庆三年(1569年)生,少慕游侠,私学兵法,散财结客,三十歲後始折节学文,游京师,成為太学生。有书楼名“九龠楼”,藏书充栋。娶妻杨氏,四十九岁时始生子。姚弘绪盛赞他说:“所为诗文,奇矫雄特,无俗子韵。”周亮工《尺牍新钞》卷二选輯宋懋澄三十三则尺牍。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卒。著有《珠衫》、《负情侬传》、《海忠肃公》、《刘东山》等,民间故事杜十娘即出自《负情侬传》,後改編為《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今有《九龠集》傳世。有子宋徵輿、宋敬舆。.
查看 吴伟业和宋懋澄
宋敬舆
宋敬舆(1617年-1659年),宇辕生,号冠云主人、冠云词客,华亭(今上海松江县)人。 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出生,其父宋懋澄四十九岁时始生宋敬舆。顺治十三年(1656年),入太学,不久南归,不求功名。平时与宾客弹棋饮酒为乐。工於詩,诸弟宋徵舆、宋徵璧皆以诗文聞名於当时,吳偉業稱其詩“古风则排宕而壮往,近体则妍丽而清切”。顺治十六年己亥六月二十三日去世。著有《周美成杂剧》,已佚。.
查看 吴伟业和宋敬舆
宋思玉
宋思玉(),字楚鴻。華亭(今上海松江)人。 宋存標次子。崇祯十二年出生,幼聪慧,十三能诗文,为吴伟业所赏识,时人目為神童。為诸生。清初因“涉身戎马”而殒命。有《棣萼倡和词》。有子宋绣巡,為彭孝绪女婿。.
查看 吴伟业和宋思玉
寧德公主
寧德公主,名朱徽妍,(1610年前-?)明朝公主,明光宗第六女,母亲是傅懿妃。 天啟六年,其异母兄明熹宗冊封其為宁德长公主,并選南城兵马指挥司副指挥刘宗正男刘有福为驸马都尉,并於同年四月成婚。 明朝灭亡后,公主驸马夫妇相依而生,清朝康熙年间以高龄去世。清初史学家谈迁在拜访吴伟业时,吴伟业示《萧史青门曲》,诗中以宁德公主夫妇为主,描述亡国皇族的生活遭遇。.
查看 吴伟业和寧德公主
丁澎
丁澎(),字飛濤,號藥園,浙江仁和人,回族。 天启二年(1622年)出生,早年有詩才,有《白燕楼》诗百首流傳當時,与弟丁景鸿、丁潆皆以诗而名世,时人称“盐桥三丁”。吴伟业赠诗“兄弟文章入选楼”。诗坛极富盛名,为西泠十子之一,通籍北上后为燕台七子之一。娶汝州从事顾王家之女為妻。 順治十二年乙未科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十二名,累官礼部祠祭司郎中,顺治十四年主持河南鄉试副主考,因违犯试场规例,“于中式举人硃卷内,用墨笔添改字句”,被革職,顺治十七年流徙靖安(今吉林洮安县)五年。康熙四年(1665年)期满放歸。寓居苏州各地。康熙三十年(1691年)尚在世。有《扶荔堂诗稿》十三卷、《扶荔堂文集选》十二卷傳世。.
查看 吴伟业和丁澎
中國博弈史
博弈即賭博,是人類最容易上癮的行為之一。賭博的工具可以是動物,有鬥雞、鬥鵪鶉、鬥畫眉、鬥鷦鷯、鬥蟋蟀以及鬥鴨、鬥鵝,還有賽馬、走狗等。也可以是棋牌類,如:六博、樗蒲、塞戲、彈棋、圍棋、馬吊、麻將、押寶、花會、字寶等。 许慎《说文》载:“古者乌曹作博。”乌曹是夏桀的臣子。最早在夏桀時,即發展出六博的遊戲,《说文》稱:“(六博)局戏也,六箸十二棋也。古者乌曹作簙。” 《史記·殷本紀》上說,武帝乙「為偶人,謂之天神,與之博」。.
查看 吴伟业和中國博弈史
中國歷代文人並稱
中國歷代文人好品題,樹立門戶,明朝品題尤多,為歷朝之冠。明朝文士好名,吳偉業與錢謙益常有意氣之爭,吳偉業稱:“吾郡自西铭先生以教化兴起,云间夏彝仲、陈卧子从而和之,两郡之文遂称述于天下。”.
查看 吴伟业和中國歷代文人並稱
中国服饰史
中國服飾在中华文化佔有重要地位。古史言「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自古華夏衣冠為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華夏衣冠在几千年的时间中通过历代中原王朝对周礼服制坚持代代相传、世世相袭,在儒教礼典中也不断适应时代的需要而产生朝代特色的常服。不同朝代的常服则不尽相同,各朝代往往对各个等级允许的颜色、式样有细致规定,朝代特征较明显。.
查看 吴伟业和中国服饰史
七殺碑
七殺碑,是相傳明末大西軍首领張献忠在四川留下的碑石。傳說中,張獻忠立碑是為了將百姓拉至碑前殺戮,兩側碑文分別為:「天生萬物以養人,人無一物以報天」 ,中間有七字「殺殺殺殺殺殺殺」,故有「七殺碑」之稱。然而清代學者彭遵泗所著《蜀碧》一書记载張獻忠留下的「聖諭碑」碑文為:「天生万物与人,人无一物与天;鬼神明明,自思自量」,用以說明自己受天命而戰鬥,希冀民眾順天而行,勿以命相搏。.
查看 吴伟业和七殺碑
张至发
張至發(),字对鹄,号宪松,山东淄川(今属淄博市)人。明朝大臣、內閣首輔。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进士,历知玉田、遵化。後授礼部主事,改御史。时齐、楚、浙三党方盛,张至发属齐党,力排东林。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稱病歸里。天启中進位大理寺丞。崇祯五年(1632年)擔任顺天府丞、光祿寺卿,遷刑部右侍郎,崇禎八年(1635年)以礼部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內阁参预机务。历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户部尚书等,崇禎十年(1637年)升任首辅。時受李自成农民军打击,明朝已近灭亡,至發为政维持而已,无大作为,崇禎十一年(1638年)正月,因大力歌頌溫體仁“孤執、不欺”,被日講官吳偉業上〈劾元臣疏〉彈劾,後因內閣中書黃應恩接受贿赂牽連,“回籍調理”,時人譏為“遵旨患病”,崇祯十四年(1641年)重啟詔用,力辞不就。次年卒于家,朝廷追加太子太傅,贈少保。有子张泰象。.
查看 吴伟业和张至发
張溥
張溥(注音:ㄓㄤ ㄆㄨˇ,拼音:Zhāng pǔ)(),字天如,太倉(屬今江蘇)人。明代文學家,復社領導人。 勤奮好學,讀書必手抄,抄後讀過即焚去,如此反覆七遍,《明史》記有張溥“七錄七焚”的佳話,抄書焚書反覆七遍,冬天手冻裂,以热水浸暖继续再练。崇禎四年(1631年)成進士,授庶吉士。與同邑張采齊名,時稱“婁東二張”。天启四年(1624年),与郡中名士结为文社,稱為復社,成員有張采、楊廷樞、楊彝、顧夢麟、朱隗、吳昌時等十一人,後來遍及全國,超過三千人,平時以文會友,兼又评议时政,“一城出观,无不知有复社者”。崇禎三年(1630年)張溥和吳偉業、楊廷樞、吳昌時、陳子龍等同時中舉,隔年又與吳偉業中進士。崇禎十年禮部員外郎吳昌時與張溥一起推舉周延儒復出。 陸文聲要求入社被拒,因向朝廷告发张溥等结党,吳昌時對張溥下毒,張当夜就腹部剧痛而死,年四十。,黄道周为之作墓志铭。一生著作宏丰,编述三千余卷,著作有《七錄齋集》。辑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天启六年(1626年),写《五人墓碑记》收入《古文观止》。另著有《萬寶全書》,記述了當時博奕娛樂(如象棋棋譜、中式骨牌)的概況。.
查看 吴伟业和張溥
復社
復社是中國明朝末期的一個政治、學術團體,创建于崇祯初年,早期領袖為張溥與張采。初期的成員多是江南一带的讀書人,後來發展為全國性社團,前后入会者超过兩千人。复社以“兴复古学”为号召,故而得名,又因為早期成員多為東林黨人的後裔,號稱「小東林」。.
查看 吴伟业和復社
嵇宗孟
嵇宗孟(),字淑子,江南安东(一作山阳)人。 天资颖异,善寫文章。十八歲中秀才,顺治年間举人,历官杭州府知府,创设万松书院。後病辭歸。再被举为博学鸿词科,堅辞不就。吴伟业称之“绚烂飞扬,纵横排傲之才人也”。《清稗类钞》稱他擅长用八字算命。著有《立命堂初集》、《立命堂二集》13卷、《楚江篇》等。.
查看 吴伟业和嵇宗孟
玉熙宫
玉熙宫,原址位于今北京市西城区文津街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处,是明朝皇家宫殿,现已无存。.
查看 吴伟业和玉熙宫
王得仁
王得仁(?-1649年),绰号王杂毛,陕西米脂人。 出生於明朝末年,是闯王李自成旧部。李自成遇難後,隨白旺降清军英亲王阿济格,移师南昌。永历二年,大学士姜曰广誘其反清,遂與金声桓叛清。王得仁在七里街被清军击败,退回南昌,清軍將領谭泰乘胜追擊,七月初十日包围南昌,“妇女各旗分取之,同营者迭嬲无昼夜”。王得仁派人向何腾蛟求救未果。南昌被围八月,“附郭东西周回数十里间,田禾、山木、庐舍、邱墓一望殆尽矣”,城中缺糧,一石米價高达六百两,有士兵投降,俱被殺。清軍方面觉罗顾纳岱戰死。清军登墙入城。王得仁力戰不敵,後被俘殺,史載“突围至德胜门,兵塞不能前,三出三入,击杀数百人,被执,支解”。臨刑前,谭泰问得仁为何叛清,得仁回答:“一念之差。”南明永曆朝谥忠壮。.
查看 吴伟业和王得仁
王稼
王稼(1622--1654)明末清初崑劇演員。 又名王紫稼,原名稼,字紫稼,亦作子嘉,子,長洲人。 工旦,精於歌舞彈唱,善作新聲,所演《會真記》紅娘,時人稱絕,崇禎十年(1637)時曾在進士徐家二株園演出,與清初江左三大家錢牧齋、龔鼎孳、吳梅村都有交往。清順治八年(1651)王紫稼隨龔鼎孳北遊京師,錢牧齋作十四絕句贈別,龔亦有“玉喉幾許驪珠轉,博得虞山絕妙辭”的和韻之作。順治十一年秋,吳梅村在京師重遇紫稼,作《王郎曲》,有“王郎十五吳趨坊,覆額青絲自皙長。…… 王郎水調歌緩緩,新鶯嘹嚦花枝暖。 …… 王郎三十長安城,……瞳神剪水清如玉。五陵俠少豪華子,甘心欲為王郎死。寧失尚書期,恐見王郎遲;寧犯金吾夜,難得王郎暇。 坐中莫禁狂呼客,王郎一聲聲頓息”等記述。稍後的尤侗《艮齋雜說》亦記:“予幼所見王紫稼,妖艷絕世,舉國趨之若狂。年已三十,遊於長安,諸貴人猶惑之。吳梅村作《王郎曲》,而龔鼎孳复題贈云云,其傾靡可知矣。” 王紫稼於清順治十一年左右南歸,被御史李森先以縱淫不法罪,重杖,立枷死。 婁東無名氏《研堂見聞雜記》記其始末略云:“優人工子,善為新聲,人皆愛之。其始不過供宴劇,而其後則諸豪胥姦吏,席間非子不歡,縉紳貴人,皆倒屣迎,出入必肩輿。後棄業不為,以夤緣關說,刺人譏事,為諸豪胥耳目腹心,遨遊當世,儼然名公矣!一旦走京師,通輦下諸君。後旋裡,揚揚如舊。其所污婦女,所受饋遺,不可勝記。坐間談及子無不咋舌,李公廉得之,杖數十,肉潰爛,乃押赴閻門立枷,頃刻死。”。.
查看 吴伟业和王稼
王瑞國
王瑞國(),字子彥,別號書城。太倉人。 王世懋之孙。王士禄之子。萬曆二十八年庚子(1600年)出生,天启元年(1621年)举人。与吴伟业有交谊,次子王陈立为伟业女婿。顺治十二年,官广东增城县知县,三年後辞歸。康熙十六年丁巳(1677年)卒。.
查看 吴伟业和王瑞國
王鑑 (畫家)
王鑑(),明末清初画家,“四王”之一。字元照,一字圆照,号湘碧,又号染香庵主,江南太仓人。王世貞曾孫。.
查看 吴伟业和王鑑 (畫家)
王耀祖
王耀祖,清朝康熙年间反清领袖,云南土酋。王耀祖远征水西(今贵州黔西),康熙四年(1665年)四月,他占据了新兴(今云南玉溪),改元大庆。六月,被平西王吴三桂镇压。.
查看 吴伟业和王耀祖
王承恩
王承恩(),明末宦官,屬太監曹化淳名下,累官司禮監秉筆太監,甲申之變李闖攻入帝都,崇禎帝自縊,他也殉主自盡。南明弘光帝闻之,赐谥忠愍。 清朝顺治帝题碑“贞臣为主,捐躯以从”,康熙帝曾在思陵附近為王承恩豎碑立傳。.
查看 吴伟业和王承恩
王曜升
王曜升,字次谷,江蘇太倉人。生卒年不詳。 王世懋的曾孫,王昊之弟。約康熙七年前後在世。早年是諸生。與兄王昊有文名,詩多法吳偉業,与黄与坚等稱婁東十子。著有《东皋集》。.
查看 吴伟业和王曜升
琴河感舊
《琴河感舊》是明末清初著名詩人吳梅村为卞玉京所写的四首七律组詩。吳梅村和卞玉京有過一段情緣,但没有任何结果。後來清兵入關,卞玉京改道士衣冠隱居,在錢謙益家看到了吳梅村這四首詩,才知道吳梅村對她還有舊情。數月後二人在太倉相見,卞為吳操琴,吳不勝感懷,寫了《聽女道士卞玉京彈琴歌》贈之。但兩人仍然無法有任何結果。卞玉京後來隱居江蘇無錫惠山,十多年後病逝,葬於惠山柢陀庵錦樹林。.
查看 吴伟业和琴河感舊
程嘉燧
程嘉燧(),字孟陽,號松圓老人、偈庵。休寧(今属安徽)人。 初寓武陵(今杭州),善繪事,擅畫山水,師法黃公望、倪瓚,是新安畫派的先驅,吳梅村評定為“畫中九友”之一。後上海嘉定(今屬上海市),晚年皈依佛門,釋名海能。晚居虞山(今江蘇常熟)之拂水莊。与唐时升、娄坚、李流芳合称“嘉定四先生”。 C C J.
查看 吴伟业和程嘉燧
箜篌
(音ㄎㄨㄥㄏㄡˊ),是一种拨弦乐器。漢武帝令樂人侯調始造空侯。《风俗通》、《通典》則說是侯调所作。因为制器的人姓侯,而其声坎坎,所以叫坎侯。 分卧式和竖式两种。卧箜篌平放横弹似瑟,又称箜篌瑟,是公元前111年产生于汉代的乐器。 竖头箜篌,又名胡箜篌,约在汉灵帝时由西域传入。箜篌高三尺许.形如半边木梳,弦数因乐器大小而不同,最少的5根弦,最多的25根弦,竖头箜篌经过隋唐至明时期数代的的发展和改进,配合本土的音乐文化习惯,创造出了唐箜篌,明箜篌等新式箜篌。在龜兹石窟的壁畫中,曲項琵琶與豎箜篌常配組出現在佛說法圖、涅般圖、因緣故事和伎樂天人的供養圖中。 唐代以后的箜篌专指竖箜篌。琴弦一般系在敞开的框架上,用手指拨弹。箜篌與琵琶、五絃、箏合稱隋唐俗樂中的絲弦。明代燕樂制度中箜篌直長4尺8寸,並柄上雕龍頭,20絃。 日本奈良正仓院保存有唐代漆竖箜篌残件,有槽、颈、脚柱、响板、梁等部分,據残件與相关图像,音箱當在向上弯曲的曲木上,下方横木供系弦之用。 自唐以后,演奏箜篌的人越来越少。明清之后,逐渐失传。1930年代有箜篌复制工作,1959年,北京乐器研究所研制明代的箜篌。.
查看 吴伟业和箜篌
綏寇紀略
《綏寇紀略》,,明末清初吳偉業撰。《綏寇紀略》記述崇禎元年流寇起義至明亡之事。.
查看 吴伟业和綏寇紀略
男同性戀文學
男同性戀文學(Gay literature)廣義而言可指表達、描述,又或者展現男子與男子間發生親密友誼、戀愛、--、性愛等情感關係的書寫,乃至於參與到社會脈絡中,這些主題為社會所接受的方式。狹義而言,則限定在十九世紀晚期,性傾向成為界定自我和社會互動的一種身份认同意識之後。更嚴格的範圍,會限縮至歐美1960年代中期之後,與LGBT權利運動的目標和精神—亦即要求社會制度對同志群體達到平等權利和對待—有關的文學作品。 由於歷史上的迫害或壓迫,LGB群體常轉向文學作為認同、瞭解和表達同性親密關係的泉源。LGBT文學也紀錄了同志社群在遭遇偏見、暴力、霸凌、自我埋怨、否認、自殺等挫折時的心理壓力和磨難。以浪漫「同性愛」為主題的作品,亦廣泛存在於世界各地的古代和現代文本當中,例如古希臘時代會飲篇對愛的本質所進行的探索。.
查看 吴伟业和男同性戀文學
甘學闊
學闊(),字用廣,號元宏。四川省順慶府鄰水縣人。曾官至延綏廵撫。鄰水縣城內東北街原有為其所立之“天子耳目南國文宗坊”。.
查看 吴伟业和甘學闊
燕窩
燕窩是中國自明代以來開始被食用的傳統名貴食品之一,是指雨燕目雨燕科部分雨燕和金絲燕屬的幾種金絲燕分泌出來的唾液,再混合其他物質(如:羽毛)所築成的巢穴,而非雀形目燕科鳥類(如家燕)所築巢穴。 一般认为吃食用燕窝会对身体带来不少好处。燕窝含有促进细胞分裂的激素以及表皮生长因子、增强免疫能力、养阴、润燥、养颜、延缓衰老,清虚热、治虚损等功效。.
查看 吴伟业和燕窩
莫後光
莫後光,明末松江(今属上海)人。 早年在私塾教書,以說書聞名,曾說《西遊記》、《水滸傳》,“聽者嘗數百人,雖炎蒸爍石,而人人忘倦,絕無揮汗者。”柳敬亭是他的學生,莫后光教他:“……口技虽小道,在坐忘。忘己事,忘己貌,忘座有贵要,忘身在今日,忘己何姓名,于是我即成古,笑啼皆一。”。莫后光的说话理論是:“夫演义虽小技,其以辨性情,考方俗,形容万类,不与儒者异道。故取之欲其肆,中之欲其微,促而赴之欲其迅,舒而绎之欲其安,进而止之欲其留,整而归之欲其洁。非天下之精者,其孰与于斯矣!”.
查看 吴伟业和莫後光
荥阳大会
滎陽大會是明朝崇祯八年正月(1635年)各地的農民軍聚集滎陽,召開歷史性的會議。 滎陽位于郑州向西30公里處,崇祯八年(1635年),農民起義軍已陸續攻佔汜水、滎陽、河陰、滎澤等縣,並且進駐廣武山(今河南省荥阳市黄河南岸)。崇祯八年正月(1635年)张献忠、李自成等十三家七十二營20余万人在荥阳聚会。會議中,李自成提出“分兵定向”主张,取得共識,从而改变了被动局势。娄曾泉於《明朝史略》称“在这次会议上,李自成初露锋芒,表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胡允恭亦言,“荥阳大会堪称中国农民战争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标志着明末农民起义将由困难走向胜利,农民军由分散的武装斗争趋向联合作战”,这是一次“划时代的荥阳大会”。 據考滎陽大會僅出自於《绥寇纪略》一書,戴笠《怀陵流寇始终录》、张岱《石匮书后集》、计六奇《明季北略》、彭孙贻《平寇志》和谈迁《国榷》均無記載。徐鼐《小腆纪年附考》、查继佐《罪惟录·李自成传》、冯甦《见闻随笔·李自成传》雖有記載,但多是引用《绥寇纪略》之言。《怀陵流寇始终录》更指出“吴纪载七十二营会议者荥阳,讹也”。但谢承仁《李自成新传》一文認為有荥阳大会的:因為《绥寇纪略》“曾明确指出,消息来源系‘有亡自贼中来告状’者。既然事实是根据当时亲见亲闻者所口述,其价值绝不下于一般塘报、邸报等官方文献报道,故其记载可信。” 顧誠《明末農民戰爭史》稱:“所謂滎陽大會召開的起因和議題,同基本的歷史事實鑿枘不相容,顯然出於好事之徒的附會”,“农民军怎么能在七年十二月就能侦悉当时连影子都无的事情呢?”“方有各路首领集会共同商量‘逆拒官军’之章?”,結論是“滎陽大會是一個虛構事件”;王興亞《李自成起義史事研究》稱:“史書中關於滎陽大會的記載,是經不起查核的”,例如:找不到十三家在八年正月初一日之前“取道何处来到荥阳的任何记载”。边大绶《虎口余生记》稱李自成在崇祯九年(1636年)回米脂,“自通姓名,回家祭祖,号称闯将,人始知其姓名”,並不像《绥寇纪略》書上所稱經此大會而“暴得大名”。.
查看 吴伟业和荥阳大会
項琳 (明朝)
項琳(),字人玉,號太璞,又號完庵,歙人。 出生於明末喪亂,無意於仕途,遊走湖山。受到吳梅村、王士禛賞識。同屠喬孫從《晉書》、《北史》、《魏書》、《冊府元龜》、《藝文類聚》、《太平御覽》等書中重輯《十六國春秋》百卷,仍託名崔鴻。康熙九年(1670年),歿於江都。另著有《太璞山人集》三卷。 X項.
查看 吴伟业和項琳 (明朝)
顧貞觀
顧貞觀(),原名華文,字遠平、華峰,號梁汾,無錫人,東林黨人顧憲成曾孫。.
查看 吴伟业和顧貞觀
顧湄
顾湄,字伊人,江苏太仓州人。 本姓程,父程新與顧夢麟交厚,顧夢麟無子,程新將顾湄過繼給夢麟,改姓顾。生卒年均不详,约顺治年間人。早年師從陈瑚、吴伟业,後為娄东十子之一。早年為諸生,顺治十八年爆發奏销案,被削夺诸生。有《水乡集》。.
查看 吴伟业和顧湄
额尔德尼布木巴
额尔德尼布木巴,清史稿稱其為世祖廢--,為中國清朝皇族女性,姓博爾濟吉特氏,出身內札薩克蒙古科尔沁部,為卓哩克图亲王乌克善之女,為清世祖順治皇帝嫡--,同時也是孝庄文皇后之姪女。.
查看 吴伟业和额尔德尼布木巴
許定國
許定國(),河南太康人。明末睢州總兵,後降清朝。.
查看 吴伟业和許定國
許旭
許旭,字九日,江蘇太倉州人。生卒年不詳。 明末諸生。明亡不仕,與陳維崧友善。工詩文,與周肇、黃與堅等號稱“婁東十子”,為吳偉業所稱許,輯《太倉十子詩選》。著有《秋水集》,《清史列傳》行於世。 H Category:太倉人 Category:許姓.
查看 吴伟业和許旭
高迎祥
迎祥(),陝西安塞王家湾乡高川村人,曾以販馬為業,是明朝末年民變首領,自稱闖王,後遭明軍打敗,被捕處死。餘部由其外甥,也稱闖王的李自成率領。.
查看 吴伟业和高迎祥
高杰
杰(),字英吾,明末陕西米脂人,後降明,封興平伯,與黃得功、劉澤清、劉良佐合稱南明四鎮。後遭降清的睢州總兵許定國誘殺。 原是闖王李自成的部將,一說其部曾殺明總兵許定國一家,但可能僅僅是明末清初文人的揣測(后來許派二子降清、其妻刑氏上書清廷乞還老家,說明許全家被殺之事不可信)。崇祯七年(1634年)十月,李自成派高杰向贺人龙佯降。崇祯八年(1635年)高杰带着李自成妻邢氏投降了贺人龙,被授予游击之职,累功升任总兵。崇祯十七年正月初,李自成出兵潼关,高杰部兵败,南下徐州。後投靠凤阳总督马士英,屯驻徐州。四月下旬,离開徐州。 弘光帝政权成立时,高杰在南明江北四鎮中兵力最強,最受史可法器重。但高杰性氣乖張,難以節制,抢掠焚杀,素為江南士紳不喜,他們指责高杰的军队“杀人则积尸盈野,淫污则辱及幼女”。人稱“番山鹞子”。但他有樸直憨厚之處,能向史可法盡心效力,敢拒清肅親王豪格“大者王,小者侯,世世茅土”的誘降。後駐兵泗州,負責開封、歸德(今河南商丘)一路招討,冒大雪,沿黃河築牆。 明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兵下河南府,高杰約睢州(今睢县)總兵許定國,互相聯絡。然此時許定國早已暗降清廷,並送二子许尔安、许尔吉渡河為人質。十二日,许定国在睢州兵部尚書袁可立府第大摆筵席,为高杰、越其杰、陈潜夫、参政袁枢等接风洗尘。越其杰疑有詐,高杰卻不以為意。正月十二日,高杰率三百名亲兵至營中,十三日夜许定国在設宴召妓,把高杰灌醉,一刀砍下頭顱,持首級北渡黄河,向清將豪格報功。史可法聞讯大哭说:“中原不可复为矣!”史可法立高杰之子高元照为兴平世子,高杰遗孀邢氏以子年幼,想让史可法收元照为義子,史可法以其為流賊出身而拒之,遂命元照拜太监高起潜为義父。.
查看 吴伟业和高杰
豫變紀略
《豫變紀略》,明末鄭廉作品,是紀錄明末流寇(農民軍)事蹟的重要史籍。 鄭廉是明末河南歸德人,十五歲時,李自成進攻河南,鄭廉因此被農民軍俘虜,在農民軍中多年。 鄭廉七十多歲時完成《豫變紀略》。《豫變紀略》記載明末的農民起義,相較於計六奇的《明季北略》、吳偉業的《綏寇紀略》的間接報導,《豫變紀略》是一部較真實的第一手資料。本書收入《三怡堂叢書》。 書中記載崇禎十三年的河南災荒,“洛中斗米錢二千九百”“按明季之災異多矣,而十三年為甚”。《豫變紀略》詳細記李自成大賑饑民:“向之朽貫紅粟,賊乃藉之,以出示開倉而賑饑民。遠近饑民荷鋤而往,應之者如流水,日夜不絕,一呼百萬,而其勢燎原不可撲”。 《豫變紀略》認為杞縣李岩並無其人。.
查看 吴伟业和豫變紀略
贰臣传
《贰臣传》,原名《欽定國史貳臣表傳》,共两卷,为清朝官方史书,后载于《清史列传》中第七十八、七十九卷。 清朝乾隆年间,乾隆帝为表彰在明末清初因抗清遇难的明朝官员(即《欽定勝朝殉節諸臣錄》)同时,下令编纂《贰臣传》,其将降清的明朝官员均称为“贰臣”,并分甲乙两编。甲编是对清朝赤胆忠心,积有功勋。乙编则是毫无建树的明末官僚,甚至为人可鄙。.
查看 吴伟业和贰臣传
車箱峽
车箱峡是一个有争议的陕西峡谷,具体位置有争议。史載明朝崇禎七年(1634年)陕督陈奇瑜围李自成于陕西省兴安府境内的车箱峡。车箱峡四山巉立,中互四十里,形势险固,由於峽長四十里,形同狗脊骨,又稱狗脊關。 车箱峡位於何處有多種說法,一说在今安康市平利县境内,《兴安州志》、《兴安府志》均持此說;另一说在今安康市汉滨区境内,可參考《重续兴安府志》。還有一種說法是位於漢中。明史專家顾诚則质疑“车厢峡”是否存在,他以為“史籍说车厢峡长达40里,是一个不小的地方。然而无论在兴安地区还是汉中地区,都没有查到它的确切位置。”顧誠從杨嗣昌的疏中認為车箱峡應在漢中,他還認為“陈奇瑜的疏中并没有明确提到李自成部,也就是说,汉中被困的起义军是否包括李自成部在内,还缺乏原始材料来证明。”將车箱峡地点定在兴安县基本上都是沿袭吴伟业《车箱困》的说法。.
查看 吴伟业和車箱峽
黎遂球
黎遂球(),字美周,番禺(今廣州番禺板桥乡)人。於廣東省城豪賢路出世。 自幼聰慧,师从陈子壮。天啟六年(1626年)縣試冠其曹,天啟七年(1627年)舉人,再試不第。與徐汧、吳偉業、張溥、金聲、陳際泰有往來。崇祯初年,过扬州,参加「黃牡丹會」,赋诗十首,名列第一,有“牡丹詩狀元”之譽。 清軍南下,任南明朝廷兵部职方司主事,守贛州。城破,肋部中三箭下馬,被清兵數槍刺死,弟黎遂淇同殉節,赠兵部尚书,谥忠愍。著有《莲须阁诗文集》、《易史》。.
查看 吴伟业和黎遂球
黃與堅
黃與堅(),字庭表,號忍庵。江南太倉縣(今江蘇省太倉市)人。清朝詩人、學者。.
查看 吴伟业和黃與堅
龚鼎孳
龚鼎孳(),字孝升,号芝麓,安徽合肥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文學家,诗文并工,与吴伟业、钱谦益并称为“江左三大家”。.
查看 吴伟业和龚鼎孳
龚自珍
自珍(),字璱人,號定盦。曾字爾玉 ,曾更名易簡,字伯定,再更名為鞏祚。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朝中後期著名思想家、文學家。.
查看 吴伟业和龚自珍
近代中國史料叢刊正编
近代中國史料叢刊正编是近代中國史料叢刊最早的一編,於1966年第10月出版第1辑,1973年12月出版第100輯。有關情況詳見近代中國史料叢刊。.
郑州市
郑州市是中国河南省的省会,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国家中心城市和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郑州位于河南省中部偏北,黄河下游。现辖6个市辖区、5个县级市、1个县,全市总面积7,567.1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078.07平方公里,2012年市区建成区面积373平方公里。2015年,全市常住人口956.9万,其中市区常住人口470.08万。居民以汉族为主,母语为中原官话的郑州方言。 郑州曾是包括出生于新郑的中华人文始祖轩辕氏所领的有熊国以及夏朝、商朝、管国、郑国和韩国在内的这些部落联盟或国家部分时期建政或建都所在地,因此被列为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从商代亳都算起,郑州已经有3600多年的城建史。考古人员于1995年在郑州北郊邙岭余脉发现的西山古城遗址又把郑州地区城市出现时间提前到距今约5300年的仰韶文化晚期,被视为中国城市文明的源头。清末,朝廷大臣盛宣怀奉旨勘察芦汉铁路时来到郑州,将郑州站辟为甲等火车站,直接影响了郑州近代发展进程。 郑州古代为“豫州”和“中州”的一部分,自古至今均为交通要塞,有“九州之中,十省通衢”之称,如今郑州北站仍是中国最大的铁路编组站之一。因商朝早期的都城在如今的郑州境内,郑州有“商都”的雅号。同时,郑州被认为是中国商业的发源地之一,又是中国国务院确立的商贸中心试点城市之一,因此“商都”也具有了“商业之都”的含义。郑州以打造都市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远景規劃到2020年,市区总人口达到1500万以上,建成区面积达到800平方公里。.
查看 吴伟业和郑州市
阮麗珍
阮丽珍,明末清初女性劇作家。 阮大铖之女。自幼受其父熏陶,精通音律,擅長编剧、作曲,被誉为“江南才女”。入清後為親王侍妾,甚得寵愛。后为福晋所妒恨,被毒死。著有《梦虎缘》、《鸾帕血》等剧。阮大铖所作《燕子箋》,相传是阮丽珍所作。.
查看 吴伟业和阮麗珍
閻應元
閻應元(?-1645年)字麗亨。中国北京通州人。明末名將。在江陰英勇抵抗了滿清八十一日,殺清军七万五千人。城破後,清兵憤而屠城,是為江陰九九之禍。.
查看 吴伟业和閻應元
董小宛
董小宛(),名白,一字青蓮,別號青蓮女史,名字因仰慕李白而起,明末清初蘇州人。.
查看 吴伟业和董小宛
葉子戲
葉子戲或葉子格戲,視乎年代與語境,可以解作類似陞官圖之骰戲、可能是後世「馬弔」的原型遊戲、馬弔遊戲、用馬弔牌玩的牌戲統稱,或一般紙牌戲的泛稱,是一個具多重意義的詞彙。.
查看 吴伟业和葉子戲
钱谦益
钱谦益(),字受之,号牧斋,晚号绛云楼主人、蒙叟、东涧老人,又因其住址而称虞山、因其职位而称宗伯,直隶常熟县(今江蘇省苏州市常熟市)人,万历三十八年探花。作为明末清初时期文学领域的集大成者,钱谦益领导这一时期的文坛长达五十年。在政治上钱视为東林黨或復社人士。明朝时四次出仕,官至礼部尚书。后在南京降清,任礼部侍郎五个月,被视作“贰臣”。辞官后投入反清复明运动,为遗民义士接纳,更成为联络东南与西南抗清复明势力的总枢纽。后钱谦益的诗文被乾隆帝下诏禁毁。 陈寅恪认为其是“复国之英雄”,“应恕其前此失节之愆,而嘉其后来赎罪之意,始可称为平心之论”,并称钱与其妻柳如是的诗文足以“表彰我民族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查看 吴伟业和钱谦益
邹漪
鄒漪,字流綺,又字西村,明季常州無錫人。吳偉業的學生,與名人王士禎等有往來。因出版吴伟业的《鹿樵纪闻》遭到逮捕下獄。著有《啟禎野乘》、《明季遺聞》等書。.
查看 吴伟业和邹漪
蔣棻
蔣棻(),字畹仙,號南陔,南直隸蘇州府常熟縣(今屬蘇州市)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詩人。.
查看 吴伟业和蔣棻
鄧漢儀
鄧漢儀(),字孝威,號舊山,別號舊山農、缽叟。江南蘇州府吴县洞庭琦里人。 鄧旭之弟。清順治元年(1644年),遷居泰州,不仕清,與吳梅村、龔鼎孳友好,早负诗名,有《题息夫人庙》詩: “千古艰难惟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曾纂有《江南通志》。康熙十八年(1679年),召試博學鴻儒,不第,以年老授中書舍人。著有《淮陰集》、《官梅集》、《過嶺集》、《甬東集》、《濠梁集》、《燕薹集》、《被徵集》、《慎墨堂筆記》一卷,《詩觀》四集,《簫樓集》等。.
查看 吴伟业和鄧漢儀
长平公主
長平公主(),原封為坤兴公主,閨名朱媺娖(一說『徽媞』),為明思宗朱由檢次女。 有說「長平公主」是她去世後,清廷所贈的諡號。.
查看 吴伟业和长平公主
长生殿
《长生殿》是清初剧作家洪-昇-(1645年—1704年)所作的剧本,取材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陳鴻的傳奇《長恨歌傳》和元代剧作家白朴的剧作《梧桐雨》,讲述的是唐玄宗和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故事,但他在原来题材上发挥,演绎出两个重要的主题,一是极大地增加了当时的社会和政治方面的内容;二是改造和充实了爱情故事。 《長生殿》全本共有五十折,體制宏大,演出壯觀,涉及人物眾多,有以李、楊為代表的皇室貴族人物,有雷海青、樂師李龜年等不畏強權的忠君愛國之人,更有安祿山、楊國忠等反面人物,以及作品後半部廣泛涉及的仙界人物。成書於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尤侗作《長生殿》序。.
查看 吴伟业和长生殿
虞初新志
《虞初新志》,清初短篇文言小说集,張潮編輯,系摹仿《虞初志》而成,收集明末清初諸家的文集,共20卷。 虞初是汉武帝时一位方士,后人稱為“小说家”的始祖。《虞初新志》收集有魏禧的《姜贞毅先生传》、陳鼎的《烈狐傳》、徐喈鳳的《會仙記》、王思任的《徐霞客传》、吴伟业的《柳敬亭传》、侯方域的《郭老仆墓志铭》、王士禛的《剑侠传》、彭士望的《九牛坝观觝戏记》等作品,大抵皆真人真事。清康熙年間有刻本。鄭澍若有《虞初續志》12卷。 Category:筆記小說.
查看 吴伟业和虞初新志
陳于泰
陳--泰(),字大來,號謙如。直隶宜兴(今江苏宜兴高塍鎮亳村)人。明末政治人物。 生於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父陳一教、弟陳於鼎、族兄陳於廷皆進士出身。幼敏悟,好讀書,十五歲時即精通經史。崇禎四年(1631年)中一甲第一名進士,授翰林院修撰。傳聞殿試原取吳偉業,但陳--泰因為是主考官周延儒之姻親且行賄通關而掄元。後因周延儒牽連去職。在宅內建「永世坊」,又名狀元坊。陳--泰曾三次抗疏直言朝政,崇禎六年為宣府監視中官王坤所詆毀,被革職。明亡後,隱居不仕。順治六年(1649年)卒。.
查看 吴伟业和陳于泰
陳圓圓
陳圓圓(),字畹芬,名沅。中國江苏常州(今江苏境內)人。曾是姑蘇名妓,後為明末山海關名將吳三桂妾,李自成进北京后被李自成手下大将劉宗敏擄走,后来下落成谜。.
查看 吴伟业和陳圓圓
陳維崧
陳維崧(),字其年,號迦陵,江蘇宜興人。明末清初詞壇第一人,“陽羡詞派”領袖。.
查看 吴伟业和陳維崧
陸貽吉
貽吉,江南虞山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 陸貽吉為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進士,入清後官至吏科給事中,顺天丁酉科场案爆發,與李振邺同被處以極刑。妻、子均被發配上陽堡為奴。 据吳偉業《吾谷行》注與王应奎《柳南随笔》,陸贻吉實姓严,为严讷裔孙。.
查看 吴伟业和陸貽吉
陈子龙
陳子龍(),字卧子,号轶符,晚号大樽,明末政治人物、诗人,南直隶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市松江区)人。.
查看 吴伟业和陈子龙
陈之遴
陳之遴(),字素菴,浙江海寧縣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崇禎十年榜眼,官翰林院編修。明亡仕清,官至弘文院大學士。順治十五年,因南北黨爭,全家流放盛京尚陽堡。.
查看 吴伟业和陈之遴
柳敬亭
柳敬亭(),原姓曹,名永昌,字葵宇。明末清初評話藝術家。 祖籍南通余西場,萬曆二十年(1592年)生於泰州。自小獷悍無賴,十五歲犯法,误伤人命,得泰州府尹李三才之助,得以亡命盱眙(今屬江蘇),改姓柳,稱“柳麻子”。十八歲向莫後光學說書,莫后光曾驚訝柳敬亭的进步:“子得之矣!目之所视,手之所倚,足之所,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此说之全矣!于是听者傥然若有见焉!其竟也,恤然若有亡焉。”後於市中為人說書。一日說書一回,定價一兩,“十日前先送書帕下定,常不得空”。後常往返揚州、杭州、南京、常熟、紹興之間。左良玉在武昌時,命令柳敬亭每晚“張燈高坐,談說隋唐間遺事”,顺治二年(1645年),左良玉病逝安徽,馬士英、阮大铖謀捕柳敬亭。柳敬亭出逃,“复来吴中”,“亡国之恨顿生,檀板之声无色。”康熙十一年前後,八十餘歲仍往來江湖说书。冒襄《贈柳敬亭》稱:“遊俠髯麻柳敬亭,詼諧笑駡不曾停;重逢快說隋家事,又費河亭一日聽。”,“至今說書人都尊他為祖師。”.
查看 吴伟业和柳敬亭
李商隐
李商隱(813年—約858年),字義山,號玉谿生、樊南生。晚唐詩人,祖籍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祖輩遷滎陽(今河南鄭州)。詩作文學價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十六,故并稱為三十六體。在《唐詩三百首》中,李商隱的詩作佔廿二首,數量位列第四。.
查看 吴伟业和李商隐
李继贞
李继贞,字征尹,号萍槎。南直隶苏州府太仓州(今属江苏省)人。 与吳梅村是世交。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進士。授大名推官,升等為工部屯田司主事,迁升為兵部职方司。著有《津門奏草》、《萍槎集》、《雪虹閣集》等。.
查看 吴伟业和李继贞
李自成
李自成(),原名鸿基费密《荒书》记载,“自成产时,其父梦一黄衣人入其土窑,故小名黄娃子。”《明季实录》所收米脂县知县边大绶塘报稿中说:“闯贼李自成,幼曾为僧,俗名黄来僧”。又冯苏《见闻随笔》云:自成“小字磑生”;《鹿樵纪闻》卷下,《闯献发难》条,记“李自成,初名鸿基,小字黄来儿,又字枣儿。”。陕西米脂人,世居米脂李继迁寨。明末民变领袖之一,大顺政权皇帝。 原是陕北驿卒。崇祯帝采信大臣裁撤驿卒的建议,造成失业驿卒武夫起义,李自成参与起义军。高迎祥被明朝处死后,李自成稱闖王、李闖,成为明末民变领袖之一,率起义军于河南歼灭明军主力。1644年在西安稱帝建立大順,後进攻明都北京,与崇禎帝谈判破裂后,攻入北京城,崇祯自缢,是為甲申之變,至此明朝滅亡。一片石战役后,李自成退入北京称帝。.
查看 吴伟业和李自成
李自成攻开封之战
开封之战是明朝崇祯十四年(1641年)二月至十五年(1642年)九月,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向开封(今河南開封市)发动的三次攻城戰。.
查看 吴伟业和李自成攻开封之战
李明睿
李明睿(),字太虛,江西南昌人。 生於萬曆十三年(1585年),天啟二年(1622年)成進士,李邦華、呂大器推薦,任左中允。崇禎十七年(1644年)正月初三,李明睿勸崇禎放棄北京,儘快南遷,皇帝告訴他:“汝意與朕合,但外邊諸臣不從,奈何?”。李明睿說:“天命微密,當內斷聖心,勿致噬臍之憂。”並請崇禎勿猶豫,儘快決斷。崇禎帝一直有意遷都,三月初四日,崇禎對眾臣說:“李明睿有疏勸朕南遷。國君死於社稷,朕將何往?又勸朕教太子先往南京,諸卿以為如何?”陳演反對「南遷」,並示意兵科給事中光時亨,嚴厲譴責李明睿,揚言:「不殺李明睿,不足以安定民心」。明亡後,蓄養多妓,有八面觀音和四面觀音,後為給事高安所得,以奉吳三桂。康熙十年(1671年),與吳偉業同年去世。.
查看 吴伟业和李明睿
東寧之變
東寧之變,又稱東寧政變,是明永曆三十五年(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台灣明鄭東寧國延平郡王鄭經逝世後,承天府(今台南地區)所發生的政變。 繼位不及三日的監國同時也是世子的鄭克𡒉遭到罷黜並且被殺害,改由鄭經之弟鄭聰與外戚馮錫範所支持的鄭克塽繼承王位。(然,夏琳所纂之海紀輯要云:永曆十二年(1658年),…延平王(鄭成功)大舉北圖江南(征南京)…,六月…賜姓引兵至浙...(舟)次羊山,次子(鄭聰)從軍,溺焉…。)(已逝之鄭聰如何參與政變?)此次政變被廣泛認為是台灣鄭氏失去中興大明的機會,並走向衰亡的重要轉捩點。.
查看 吴伟业和東寧之變
杜濬
杜濬(),原名绍先,字于皇,号茶村,湖北黄冈人,诗人。.
查看 吴伟业和杜濬
榮昌公主
榮昌公主(),名朱轩媖《國榷》卷首之一 元潢,明朝公主,明神宗皇長女,母親孝端顯皇后王喜姐。.
查看 吴伟业和榮昌公主
水田衣
水田衣,也稱百家衣、百衲衣、百結衣、稻畦衣、稻畦衫、稻畦帔、福田衣、稻田衣、田衣、割截衣等,日本稱為百德着物(百徳着物)、百接着物(百接ぎ着物)、百所着物(百所着物)、百軒衣装(百軒衣装),是東亞一種傳統拼布服飾。其實際起源時代不明,但戰國時代的楚國古墓有出土穿著拼布衣的木俑,中山國古墓出土玉人有呈方格紋的服飾,對照新疆出土的一件同時期的西戎拼布衣,楚墓及中山國墓玉人的格子紋衣服可能是早期的水田衣,稱為偏衣。《藝文類聚》引《晉書》記載西晉太始年間,董京(字威輦)把殘碎的繒帛縫合製成衣服,稱為百結衣。百家衣也是嬰兒、幼童常見的服飾,有受百家祝福、平安成長的含義,現代仍然可以見到。水田衣在明代崇禎年間一度成為婦女流行的穿著,水田衣的制作,在開始時還比較注意勻稱,各種錦緞料都事先裁成長方形,然後再有規律地編排縫制成衣。到了後來就不再那樣拘泥,織錦料子大小不一,參差不齊,形狀也各不相同。「水田衣」一名是因整件服裝織料色彩互相交錯形如水田。日本江戶時代津輕藩與南部藩)的村莊為了節省布料,把麻布之類的粗布製成水田衣,稱為襤褸。.
查看 吴伟业和水田衣
江南奏銷案
江南奏銷案,清初于江南嚴行“賦稅催繳”政策,而造就的一場大案。.
查看 吴伟业和江南奏銷案
江左三大家
江左三大家,即清朝早期诗人、散文家、文学家、文学理论家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的并称,籍贯都属旧江左地区,故时人称江左三大家。三人皆由明臣仕清,作品反映了易代之际士大夫的心理。.
查看 吴伟业和江左三大家
汉服
漢服,泛指漢人服飾,是一種中國朝代服飾的觀念,也是一種相對於少數民族服飾的漢人服飾的概念华梅《汉服堪当中国人的国服吗?》,〈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06-14。 “汉服”从黄帝“垂衣裳而治”开始,於商朝基本確定,直至近代都是中國地區漢族的主要服制。.
查看 吴伟业和汉服
清史稿
《清史稿》是中華民國北京政府所設清史館纂修的清史未定稿,體例依照之前的正史,分「紀、志、表、傳」四部分。 民国三年(1914年),清史馆设立,此後編修工作歷時十餘年。到1927年,主持纂修工作的清史館馆长趙爾巽見全稿已經初步成形,擔心時局多變及自己時日無多,遂決定将各--以《清史稿》的名稱刊行,以示其為未定本。因匆忙付梓,致使體例不一、繁簡失當。「然此書成稿於遺老之手,刊行於匆促之中,謬誤屢見,用時不免戒慎,唯恐誤入歧途。」由於編修者多為清朝遺老,《清史稿》書中對清朝歌功頌德,貶低辛亥革命。國民政府北伐後,将《清史稿》定為禁書,禁止刊印及發售;後来解禁。 到目前為止,因尚無依中國傳統正史體例編寫的清史,加上《清史稿》本身史料豐富,其價值仍不可忽視。有的將其列入「二十五史」或「二十六史」。.
查看 吴伟业和清史稿
清代學者象傳
《清代學者象傳》是一部清代名賢畫像的集成書冊,共兩集,由葉衍蘭、葉恭綽祖孫完成。第一集爲1928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影印出版,第二集於1953年安定珂罗版社影印刊行。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將一、二集合并重版,由于印刷條件限制,畫像清晰度反不及原本。上海書店出版社鑒此,又於2001年將一、二兩集再次重印,并爲書中收錄人物編制了索引。 中國為名人學者繪製圖像之風,由來已久。晋傅咸《卞和画像赋》稱:「既銘勒于鐘鼎,又图像于丹青。」凡写像者,須通曉相法,詳描樣貌。有清一代,學者眾多,畫像尤富,葉衍蘭多年網羅薈萃,精選慎擇,方有此篳路藍縷之作,使大部份清代名賢風采,得以流傳至今。 葉衍蘭,字蘭臺,广东番禺人,祖籍浙江餘姚,曾祖謙亨始遷粤。咸丰六年(1856年)進士,入翰苑,“文采风流,照映一时”,光緒初年告老還鄉,主越華書院講席,有《海嶽樓詩集》、《秋夢龕詞集》等。早在其入仕之前,就因喜好书画之故,留意搜集歷代名賢畫像。入京為官之後,更“多见真本”,精選169人的171幅畫像(其中四人各有图两幅,两人合於一圖者两幅),請順天大興人黃小泉摹繪,葉衍蘭親爲每位像主撰寫小傳。 衍蘭生前,並未將《象傳》付梓。子仲鸾多年筹印,亦不能就。孫恭綽秉承先志,終於在1928年交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影印出版面世,當時分兩種版本,一為夾貢紙印本,一為彩圖紙印本。正如葉恭綽在序中所說:「為此計徵集資料逮參稽定稿,所靡時日精力不可勝數,歿時猶殷殷以流傳繼續為念。」所收人物,“断自同治以前,同、光、宣三朝未及列入,又同治前诸学者象缺者尚多。”此後,經過葉恭綽二十年搜羅,請江西画师杨鹏秋摹绘,又得畫像二百幅(每人一幅),于1953年交予安定珂罗版社,自费影印出版,是为第二集。然像主小传,因“不易著笔”,特留待来日,故第二集只有圖像而無小傳。 通計《象傳》两集,總共收入368人的畫像(一、二集重复收入侯方域),清代比较知名的学者基本上能在书中找到。叶恭绰在第二集例言中指出,書中畫像“取诸家传神象暨行乐图绘或遗集附刊及流传摄影,皆确然有所据”,在保存文献方面功绩尤著。《象傳》圖像皆悉心臨摹,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大小一式,又各有千秋。清代前賢音容笑貌,一覽無餘。.
查看 吴伟业和清代學者象傳
清朝
清朝(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6月5日-1912年2月12日),正式國号為大清(a),對外使用大清国、大清帝國、中國、中華大清國等名稱,是中国历史上由滿人建立的一個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專制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满人源自建州女真,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為建州卫。建州卫是明朝在东北设立的一个卫所,一个邊防的行政单位,曾隶属于奴儿干都司管辖。1616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後金,定都赫图阿拉,又稱為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努尔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极在盛京(今瀋陽)称帝,定国号为「大清」,當時其領土僅止於滿洲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大顺国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藉口協助吳三桂部等原明朝軍隊對抗李自成而進入山海关内,隨後違反約定攻佔北京盤據不走,全面展開對中原的入侵行動,同時遷都北京。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朝陆续消灭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军、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和明鄭等势力,统一中国全境。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统治着辽阔的領土及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有歷史學者認為該时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有學者認為,因為清廷推行文字獄與“首崇满洲”政策故康乾盛世不屬於文化意義上的盛世,而梁啟超認為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清代輯佚學的發展亦修復不少在古代已失傳的文獻著作。清代文人崇實學、重證據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據精神亦在推動漢學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歷史,使中國由東亞的中心變成列強環伺的國家。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自強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強劃分勢力範圍。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许多立憲派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正式成立,同年宣統帝(溥儀)於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朝從後金時期算起,共經歷12位皇帝,13个年号(包含太祖的天命和太宗的天聰),國祚長296年,又有滿清十三皇朝之稱;自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以來則有10帝,歷時268年。 清朝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但是比明朝独裁,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軍機處、總理衙門等,除提升行政效率外,也使皇帝能充分掌權,認為清朝在专制主义集权上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政权上始终要袒护满人,政治上制度的意义很少,而法术的意义很多。認历代中國王朝包括明朝社會特别鼓励大眾公开发言,只有清朝才不允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沒有“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然而徐復觀批評錢穆對歷代專制下的暴行視而不見,以及把中國「歷史中成千上萬的殘酷地帝王專制的實例置之不顧」。學者孟昭信指出,康熙二十年內閣新成員當中有兩名滿人和四名漢人,清延亦重點選拔升遷較快的漢族士大夫,這些士大夫同時是內閣的候補成員。另外,學者孔定芳也指出,清政府也容許有「反清」思想的學者嚴繩孫任命擔任官職,在任職一段時間後,嚴繩孫放棄「反清」思想,後來從原本「不享無妄之福」到「九死從今總負恩」,甚至把康熙帝視為恩人。清朝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多人受害。軍事方面原先以旗人的八旗軍為精銳,龐大的綠營為輔,後來以綠營和地方團練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极盛时可達1310万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
查看 吴伟业和清朝
清朝文学
清朝文學多元發展,兼容並包歷代之文學特色。明朝以前的文學發展多表現在聲韻、格律、句法、結構的因襲或創變;清朝承接各代文學成果,先後形成許多學派,將各種在明朝以前已式微的文體重新復興,並繼明末進一步發展各類小說、戲曲;另外,因不同地區、民族互動而呈現出語言風格多樣化之文學面貌,於古體詩、近體詩、駢體文、散文、賦、詞、曲、小說、戲曲皆然。由於語言轉變較微妙,往往被人忽視,造成清朝文學缺乏明顯特徵與創造力的一般印象。整體而言,清代文學面向相當複雜多樣,但質量上也良莠不齊。.
查看 吴伟业和清朝文学
清朝文学流派列表
清朝文学在继明朝之后,取得较大发展,主要集中在诗词、散文、小说上。清代主要文学流派别表如下:.
查看 吴伟业和清朝文学流派列表
滿清十三皇朝
電視劇《滿清十三皇朝》(英文:The Rise and Fall of Qing Dynasty),是1987年香港亞洲電視的大製作。該劇不但於香港掀起收視熱潮,也廣受其它地區觀眾歡迎。.
查看 吴伟业和滿清十三皇朝
朱鶴齡
朱鶴齡(),字長孺,號愚庵,江蘇吳江人。.
查看 吴伟业和朱鶴齡
明宣宗
明宣宗朱瞻基(1399年3月16日《宣宗章皇帝實錄》“仁宗昭皇帝嫡长子,母今太皇太后,以己卯岁二月九日生上于北京。”-1435年1月31日),或稱宣德帝,明仁宗皇长子,永樂九年(1411年)立為皇太孫,數度隨成祖--討。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年號 宣德,明朝第5位皇帝,在位十年,享年36歲。宣德元年(1426年)平定高煦之亂,和其父仁宗一样,比较能倾听臣下的意见,聽從閣臣楊士奇、楊榮、楊溥等建議,停止對交阯用兵,与明仁宗并称「仁宣之治」,宣宗时君臣关系融洽,经济也稳步发展。不過,他也開啟此後宦官干政的局面。.
查看 吴伟业和明宣宗
明神宗
明神宗朱翊鈞(),或稱萬曆帝,為明朝第14代皇帝,年号万历,是明穆宗朱载坖的第三子。隆慶六年(1572年),穆宗駕崩,九岁的朱翊鈞登基,是为明神宗。在位48年,是明代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谥号為「範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 明神宗在位前十五年,明朝一度呈現中興景象,史稱萬曆中興,而在位中期亦主持了万历三大征,保護藩屬,巩固疆土。張居正死後始親政,因國本之爭等問題而倦於朝政,自此不上朝,國家運轉幾乎停擺,徵礦稅亦被評一大病。萬曆年間也走向活潑和開放,利瑪竇覲見萬曆帝,開始西學東漸,但同時朝廷內東林黨爭開始萌芽、塞外又有後金勢力虎視眈眈,在其晚年佔領明朝東北大部分地區,使明朝退守山海關,終走向滅亡的局面。.
查看 吴伟业和明神宗
明朝
明朝(1368年1月23日-1644年4月25日)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國祚二百七十六年。 元末年间政治腐败,天灾不断,民不聊生,爆发农民起义,朱元璋加入红巾军中乘势崛起,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立西吴。1368年,在扫灭陈友谅、張士誠和方国珍等群雄勢力后,于当年农历正月初四日朱元璋登基称帝,国号大明,并定都應天府(今南京市),其轄區稱為京師,由因皇室姓朱,因此又稱朱明。後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為號召北伐中原,结束蒙元在中国的统治,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也被收回,最終消滅張士誠和方國珍等各地勢力,统一天下。明初天下大定,经过朱元璋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国力迅速恢复,史称洪武之治。朱元璋去世后,其孙朱允炆即位,但是在靖难之役中败于驻守燕京的朱元璋第四子朱棣。朱棣登基后遷都至順天府(今北京市),北平布政司升為京師,原京師改稱南京。至成祖朱棣时期,开疆拓土,又派遣鄭和七下西洋,国势达到顶峰,史称永乐盛世。其後的仁宗和宣宗时期仍然处于兴盛时期,史称仁宣之治。英宗和代宗時期,遭遇土木之变,国力中衰,经于谦等人抗敌,最终解除国家危机。宪宗和孝宗相继与民休息,孝宗力行节俭,减免税赋,百姓安居乐业,史称弘治中兴。武宗时期还爆发了南巡之争和寧王之亂。世宗即位后,引发大礼议之争,清除宦官和权臣势力后总揽朝纲,实现嘉靖中兴,并于屯门海战与西草湾之战中击退葡萄牙殖民侵略,任用胡宗宪和俞大猷等将领平定东南沿海的倭患。世宗驾崩后经过隆庆新政和嘉隆万大改革国力得到恢复,神宗前期任用张居正,推行万历新政,国家收入大增,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科学巨匠迭出、社会风尚呈现出活泼开放的新鲜气息,史称万历中兴。后经过万历三大征平定内忧外患,粉碎丰臣秀吉攻占朝鮮进而入明的計劃,然而因為国本之争,皇帝逐渐疏于朝政,史稱萬曆怠政,同时东林党争也带来了晚明的政治混乱。萬曆一朝成為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期光宗继位不久因红丸案暴毙,熹宗继承大统改元天启,天启年间魏忠贤阉党祸乱朝纲,至明思宗即位後铲除阉党。然而因東林黨治國導致政治腐败以及连年天灾,导致国力衰退,最终爆发大规模民变。1644年,李自成所建立的大順军攻破北京,思宗自缢於煤山,明朝灭亡。隨後吴三桂倒戈相向,满清入主中原。明朝宗室立江南地区建立南明诸政权,被清朝統治者以「为君父报仇」为名各个歼灭,又击败各地农民军,直到1683年清朝攻占奉大明正朔的明郑台湾方止。 明代的核心領土囊括汉地,东北到外興安嶺及黑龍江流域,後縮為遼河流域;初年北達戈壁沙漠一帶,後改為今長城;西北至新疆哈密,後改為嘉峪關;西南临孟加拉湾,后折回约今云南境;曾經在今中国东北、新疆東部及西藏等地設有羈縻機構。不過,明朝是否實際統治了西藏國際上存在一定的爭議。明成祖時期曾短暫征服及統治安南,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朝国土面积达到极盛,在东南亚设置旧港宣慰司等行政机构,加强对东南洋一带的管理。 明代商品经济繁荣,出现商业集镇,而手工业及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根據《明实录》所载的人口峰值于成化十五年(1479年)达七千余万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存在大量隐匿户口,故认为明朝人口峰值实际上逾亿,还有学者认为晚明人口峰值接近2亿。这一时期,其GDP总量所占的世界比列在中国古代史上也是最高的,1600年明朝GDP总量为960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9.2%,晚明中国人均GDP在600美元。 明朝政治中央废除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后来设置内阁;地方上由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权力,加强地方管理。仁宗、宣宗之后,文官治国的思想逐渐浓厚,行政权向内阁和六部转移。同时还设有都察院等监察机构,為加強對全國臣民的監視,明太祖設立特務機構錦衣衛,明成祖設立東廠,明憲宗再設西廠(後取消),明武宗又設內廠(後取消),合稱「廠衛」。但到了后期出现了皇帝怠政,宦官行使大權的陋習,但决策权始终集中在皇帝手里,不是全由皇帝独断独行。有许多事还必须经过经廷推、廷议、廷鞫的,同时还有能将原旨退还的给事中,另到了明代中晚期文官集團的集體意見足以與皇帝抗衡,在遇到事情決斷兩相僵持不下時,也容易產生一種類似於「憲法危機」的情況,因此「名義上他是天子,實際上他受制於廷臣。」。但明朝皇權受制於廷臣主要是基於道德上而非法理上,因為明朝當時風氣普遍注重名節,受儒家教育的皇帝往往要避免受到「昏君」之名。皇帝隨時可以任意動用皇權,例如明世宗「大禮議」事件最後以廷杖朝臣多人的方式結束。 有学者认为明代是继汉唐之后的黄金时期。清代張廷玉等修的官修《明史》评价明朝为「治隆唐宋」、「遠邁漢唐」。.
查看 吴伟业和明朝
明朝状元列表
中國科舉狀元全覽請見中國狀元列表。 * Category:明朝人列表 Category:中国状元列表.
查看 吴伟业和明朝状元列表
明朝服飾
明朝服飾是指明朝時的衣飾,專指這段時期的漢服,即明制漢服。明朝服飾繼承了宋元兩代的式樣,但亦有一定程度的胡化,例如明代流行的曳撒就是繼承於元代蒙古人的腰線襖。中後期更出現了前代未見的形制款式如立領,以及於一件衣服的顯眼處大量使用鈕扣。至清朝期間逐漸被禁止,但仍有少數款式和特徵流傳至今。近代至現代朝鮮族、琉球族、京族的民族服飾(韓服、琉裝、越服)亦深受明朝服飾影響。.
查看 吴伟业和明朝服飾
流寇
流寇,又稱流賊,是指流動的土匪、強盜,尤指明朝末年的流寇,現在中國共產黨學者稱之農民(起義)軍。明朝末年的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是中國歷史上流寇的最高點,最後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自縊死。.
查看 吴伟业和流寇
文学流派
文学流派,或文学运动,是世界各地的傳統文学发展过程中,有相同審美觀點的作家群,在類似的風格下所形成的文学派别、思潮。例如唐代诗歌流派中有边塞诗派。宋朝有豪放词派和江西诗派。 魁杰与羽翼往往是流派构成最基本要素。例如钱谦益为虞山派之創始者,而冯舒、冯班、钱龙惕、邓林梓、严虞惇、陆贻典、钱曾、孙永祚、顾琨、陈玉齐等皆為其羽翼。中國在朝代隆庆以后,诗社和文社大量涌现,並從切磋时文逐渐转向学术与政治,“士之习诗书者,诵读之声比屋相闻,纠盟结社,蜚英海内”。 巴洛克文学是西方文艺复兴運動后期的文学流派,以西班牙的贡哥拉主义、法国的伏瓦蒂尔為代表,和古典主义文学、清教徒文学並稱為十七世纪三大文学。 十九世纪後期自然主义文学产生法国。 現代歐美文學出現過意识流派,以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為代表。中国现代文学也曾经出现过的“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等。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出现了文学流派“迷惘的一代”。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又出現了“垮掉的一代”。.
查看 吴伟业和文学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