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吳自牧

指数 吳自牧

吳自牧,生年不詳,字不詳,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一說原籍新安,僅知約宋度宗年間人,生平亦無考。 吳自牧在南宋亡國後追记钱塘盛况,“緬懷往事,殆猶夢也”,仿《东京梦华录》,撰成《夢粱錄》二十卷,記載南宋臨安城附近的郊廟宮殿,下至百工雜戲之事。.

16 关系: 夢粱錄宋詩鈔宋朝宋朝建筑宋朝文學下元節玉皇上帝盖头 (婚礼)香學香席開門七件事水燈消夜海上丝绸之路

夢粱錄

《夢粱錄》,南宋吳自牧撰,共二十卷。 《夢粱錄》一書仿《東京夢華錄》之體例,全书分为一百六十九目,按照四季變化,特別是重要節日如元旦、元宵、清明、端午、立秋、七夕、中秋、重陽、立冬、除夜等皆有詳究,本書多描述南宋末年临安(今浙江杭州)的風俗、郊廟、人物、伎藝,例如卷二十提到皮影戲,“更有弄影戲者,元汴京初以素紙雕簇,自後人巧工精,以羊皮雕形,用以彩色裝飾,不致損壞。”,乃至於當時的社會狀況,巨細不遺。有部分內容出自《臨安志》,由於元軍陷臨安,吳氏自序稱“緬懷往事,殆猶夢也”。.

新!!: 吳自牧和夢粱錄 · 查看更多 »

孤可以指:.

新!!: 吳自牧和孤 · 查看更多 »

宋詩鈔

《宋詩鈔》是宋代詩歌總集,有《宋詩鈔初集》、《宋詩鈔補》兩種。其中《宋诗钞初集》凡106卷,是清代吳之振、吕留良、吳自牧编选,收诗12000余首。另有《宋詩鈔補》,為清代管庭芬抄、蔣光煦编。 明代詩風明顯尊詩抑宋,“苟稱其人之詩為宋詩,無異唾罵”,於是吳之振等收集八十四家作品,以示“宋詩之長”。每家皆繫以小傳。《四库全书总目》指出,有十六家僅有目录,無內容,另孔平仲《清江集》亦未收录,故有十七家未收。 管庭芬與蔣光煦补选十六家,成為真正的百家之选。又補錄了《宋诗纪事》、《宋百家诗存》的內容。.

新!!: 吳自牧和宋詩鈔 · 查看更多 »

宋朝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根据首都及疆域的变迁,可再分為北宋與南宋,合稱兩宋,國祚共319年。因国君姓赵,又为區别于南北朝时期之南朝宋,故亦称“赵宋”。又因五德終始說,宋朝为火德,故又别称“火宋”、“炎宋”。北方政權辽国和金国以宋朝位处其南方,称其为“南朝”,并自诩为“北朝”,西夏又因宋朝位于其东南,特称其为“东朝”。 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奪後周帝位而改元自立,是為宋太祖,史稱北宋。建國之初,太祖由陈桥兵变意识到武人操政之危险,为防止他人效仿自己兵变夺取皇权,通过杯酒释兵权將兵權歸於中央,并置转运使将地方财富集中至中央,又命诸州县各选所部兵士,才力武力殊绝者送都下,其老弱者始留州,地方兵力亦收归中央,采取重文抑武的國策,採取調將指揮制。這一國策影響所及深遠,导致北宋自初立之後頻頻不敵北方外患,对辽朝、西夏用兵屢遭挫敗。 公元1127年,金兵侵略北宋,发生靖康之難,徽、欽宗二帝皆被金兵掳去,北宋滅亡。其後,宋室赵構南下稱帝,是為宋高宗,經過一連串戰爭後,定都杭州临安,史称“南宋”。南宋在公元1141年與金達成紹興和議,以秦岭淮河为界,此後維持至江南偏安統治的局面。公元1276年,都城临安陷落,南宋大部分領土落入元朝手中。惟残余势力陆秀夫、文天祥和张世杰等人陆续拥立端宗赵昰、帝昺继续抵抗元朝。公元1279年,崖山海战宋军全军覆灭,宋末帝赵昺随大臣陆秀夫跳海殉国,南宋正式灭亡。 终宋一代没有严重的宦官干政和地方割据,大部分時期皇帝均控制政局,沒有出現唐朝中晚期時皇帝被宦官控制的局面。史學家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西方與日本史學界認為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文艺复兴與經濟革命的時代。 宋朝經濟高度發達,中國歷史學家邓广铭和漆侠認為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唐宋八大家六位出自宋朝,儒學复兴,社会上弥漫尊师重道之风;商業經濟發達,科技發展非常進步(詳見宋朝科技),四大發明在宋代也得到了改良;在政治上相对开明,對忤旨或黨爭失勢的刑罰極少;宋太祖立下祖訓要求其子孫不得殺害文人及上書諫議之人,文人的地位在宋代得到提升,有說法認為是「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時代。.

新!!: 吳自牧和宋朝 · 查看更多 »

宋朝建筑

宋代建築,泛指在960年至1279年的宋朝時期,於北宋及南宋境內的建築,一如以往的朝代,繼承著前朝的建築傳統。 宋朝在經濟、手工業和科學技術方面都有發展,使得宋代的建築師、木匠、技工、工程師、斗栱體系、建築構造與造型技術達到了很高的水準。建築方式也日漸趨向系統化與模組化,建築物慢慢出現了自由多變的組合,並且綻放出成熟的風格並且擁有更專業的外型。為了增強室內的空間與採光度,採用了減柱法和移柱法,樑柱上碩大雄厚的斗拱铺作層数增多,更出現了不规整形的樑柱鋪排形式,跳出了唐朝樑柱鋪排的工整模式。 宋朝建築物的類型多樣,其中傑出的建築都是佛塔、石橋、木橋、園林、皇陵與宮殿。由於注重意境的園林設計特意追求把自然美與人工美融為一體的意境,所以這一時期的建築,一改唐代雄渾的特點;從大木作衍生的小木作專事精細木件加工,追求建築細部刻畫,往往會製作以3厘米為材的斗拱,建築風格變得纖巧秀麗,柔弱纖秀,曲線柔和,注重裝飾,華麗而繁細。郭黛姮,2003年(第一章·緒論)建築物的屋脊、屋角有起翹之勢,不像唐代渾厚的風格,給人一種輕柔的感覺。油漆得到大量使用,使颜色十分突出。在窗櫺、樑柱與石座的雕刻與彩繪的變化十分豐富,柱子造型更是變化多端。 建築群的佈局變化多端,既有單一軸線的建築群,又有多條軸線的建築群,還有十字軸線的建築群。建築物高低有序,層次分明,寺院在層層殿堂平面推展,時而十字工字,時而凹字凸字,或作曲尺,圓形圓弧亦非罕見,當中穿插高閣,時常出現雙閣對峙,三閣鼎立。形象多變,遠勝前朝。 數千年來,建築智慧多依靠口耳相傳,子承父業傳承下來,但關於建築的文獻亦早已存在,在傳世的中國畫中描繪的建築物也讓歷史學家更好地解宋朝建築的配搭。宋朝的建築文獻——《營造法式》對施工和度量的描述非常深入,比以前的文獻更有組織,為後世朝代的建築提供了可靠依據。另一方面,朝廷設立了專門負責建築營造及相關的官職與機構——將作監以掌管宮室建築,使建築技術的傳承更加系統。為明朝的《營造法式》與清朝的《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奠定了基礎。 宋朝在經濟活動、農業、文化、都市化與人口各方面都有高速的發展。盛唐年間的人口最高達7500万,而宋代人口卻由初年的約5840万增加到的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的15776萬。大部分的宋代政治性城市都發展為經濟中心,譬如汴京與臨安。建築方式打破了之前的裡坊制,而轉變為坊巷制,擺脫了裡坊圍牆的限制,容許商店直接面向街道。商業活動不再受到時間約束。各地遍布驛站、商店和中國戲曲舞台——勾欄。社會開始出現官商合流,經濟活動空前蓬勃,商業建築盛極一時。農業方面,土地開墾面積(高达7.0亿亩)與畝產量皆為唐代最高值的兩倍。華北地區的鐵產量在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年—1085年)曾高達12.7萬噸左右。造船業方面,能夠製造運載1536噸貨物和裝載500—600人的船隻。人民生活富庶,追求享受的風氣蔓延,皇室、官員、文人、富商爭相建造園林。 文化方面,理學、文學和藝術都有較大的發展。自北宋起,儒學與佛教復興,道教盛行,三者相互融合。佛塔、寺院大量興建。司馬光的《資治通鑑》標誌了史學的發展。教育方面,除了朝廷籌辦官學,地方民間也大量舉辦學校,城鄉書院林立。當時著名的書院有石鼓書院、白鹿洞書院、嵩陽書院、岳麓書院、應天府書院和茅山書院。.

新!!: 吳自牧和宋朝建筑 · 查看更多 »

宋朝文學

宋朝文學主要涵蓋了宋代的詞、詩、散文、話本小說、戲曲劇本等等,其中詞的創作成就最高,詩、散文次之,話本小說又次之。宋朝的文學作品在北宋初期稟承了晚唐風格,用詞浮艷,常作唱和酬答之用。隨著王禹偁關注民生,朝廷又偏重儒學,文學作家開始注重儒家說教功能,但成就不高。直到歐陽修帶起的第二次古文運動,文人才以平實的語言來創作,加上內容多反映生活時弊,雅俗共賞,文學創作進入了高峰期。當時的各種文體,互相影響,有破有立,而且派別林立,題材眾多,並受到儒釋道的影響,文壇有長足的發展。話本小說與戲曲就在這個時期不斷冒起。南宋偏安江南後,文人多以作品抒發愛國情懷。可是南宋末期出現因循風氣,結束了宋朝文學的發展道路。《兩宋文學史》.

新!!: 吳自牧和宋朝文學 · 查看更多 »

下元節

下元節為中國節日之一,時間在農曆十月十五,是「水官大帝」禹的生日,相傳當天禹會下凡人間為民解厄之日,這天人們會準備香燭祭品拜祀水官大帝,以求平安。因此又稱「消災日」、「謝平安日」、「下元水官節」。 此時,正值農村收穫季節,武進一帶幾乎家家戶戶用新穀磨糯米粉做小團子,包素菜餡心,蒸熟後在大門外“齋天”。又,舊時俗諺曰:“十月半,牽礱團子齋三官”。原來道教謂是日是“三官”生日,道教徒家門外均豎天杆,杆上掛黃旗,旗上寫著“天地水府”、“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消災降福”等字樣;晚上,杆頂掛三盞天燈,做團子需三官。民國以後,此俗漸廢,惟民間將祭亡、燒庫等儀式提前在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時舉行。 而其中三界爺(三官大帝)分別是:天官堯、地官舜、水官禹,而其生日分別是:上元節(元宵)、中元節、下元節。.

新!!: 吳自牧和下元節 · 查看更多 »

玉皇上帝

玉皇上帝,通稱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簡稱玉皇、玉帝、玉皇上帝,俗稱玉皇大帝、天公,宋代尊稱之為昊天玉皇上帝。.

新!!: 吳自牧和玉皇上帝 · 查看更多 »

盖头 (婚礼)

头或称喜帕、盖巾、搭面、袱子,指婚禮遮盖新娘头部的巾帕。由於很多地區都認為新娘不能隨便拋頭露面,因此新娘要用蓋頭遮面,傳統民俗中也有保護新娘在出嫁的路上免受妖邪侵襲。除漢族外,瑤族、琉球族、突尼斯人等民族的傳統婚禮上,新娘都會用蓋頭遮蓋頭部。.

新!!: 吳自牧和盖头 (婚礼) · 查看更多 »

香一般是指,以木材粉末與一些添加的香料、藥劑、粘合劑做成的用於燃燒的物品。香的形狀有棒狀、圓盤狀、粉狀等形狀,棒狀香最為常見,稱為線香。香是通過燃燒來發揮作用的,稱為焚香(或燒香),將香粉裝入容器中燃燒,稱捻香。香在燃燒時能夠釋放出香氣和藥劑,還有縷縷的青煙。 焚香主要用於宗教儀式,一般用在祭祀鬼神,通常在香爐中燃燒,燃燒的灰燼稱為香火(香灰),有時被視為神明的象徵。許多地區的人,尤其是漢字文化圈,認為神靈或者亡魂能吸食其香氣,故在神像、神位前燃香有祈禱意味。常見於佛教、道教的寺廟,或者是基督宗教中的正教會、天主教、聖公會及歐美的信義宗等的一些儀式中。除了可使用在宗教功課以外,有的特種香還可以驅蚊。然而,香會導致懸浮微粒等污染物數目大增,危害與二手煙類似,會傷害身體。長久甚至致癌。.

新!!: 吳自牧和香 · 查看更多 »

香學

香學是指用香、品香文化的各類學術研究。香能提升生活情趣、紓解生活壓力、創造想像空間與健康療效。.

新!!: 吳自牧和香學 · 查看更多 »

香席

香席是一種社會文化活動、目的是藉由香來結合書法和文學的一種生活品味、是各種使用香料形式裡最純淨高雅的一種品香方式。和一般市面上普遍的線香、和香(合香)、香精、香水比起來,它只品香料本身的味道而非其它任何自然或化學的添加物。而且,傳統香席上是不出煙的,所以不會像烤香或焚香等受煙味的嗅覺干擾、也不用去擔心煙可能對身體上的種種危害。.

新!!: 吳自牧和香席 · 查看更多 »

開門七件事

開門七件事是古代中國平民百姓每天為生活而奔波的七件事,已成為中國的諺語。從“開門”(即開始家庭一天正常運作之時或持家,維持生計),就都离不开七件維持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分別是:柴、米、油、盐、酱、醋、茶。開門七件事提示家庭各樣必需品。 開門七件事之說,一般認為始於宋朝。對當時的人來說,開門七件事乃是新事物。米(即稻)在宋朝是主要粮食。酱在宋朝才明确地指酱油。在宋朝以前的醋,仍不是生活必需品。茶在唐朝以至北宋,乃是奢侈品,而且不常见。至於油,指由芝麻、紫苏属和大麻榨成的油,因南宋时期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而普及。 很多文人雅士的歌吟都以開門七件事為題,並流存在民間。開門七件事的排列和内容都大有讲究,全都與中國歷史悠久的飲食文化有關。時至今日,開門七件事的意義已與古時有別,主要泛指與人民有切身利益的必備事情。.

新!!: 吳自牧和開門七件事 · 查看更多 »

水燈

水灯,又稱流燈,是浮于水面的燈,依水燈所在的水體不同又稱河燈、江燈等。最原始的水燈是把點燃的燈放進水裡漂浮的一種,稱為水燈頭。水燈源自印度,後來因佛教傳播,流傳至東南亞及東亞地區。在包括東南亞在內的南亞文化圈中,水燈是祭祀、送厄、祈福的儀式The 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 (1998) ISBN 0-19-861263-X - p.540 "Diwali /dɪwɑːli/ (also Divali) noun a Hindu festival with lights...".,在東亞則多見於普渡儀式中,屬一種接引水中孤魂接受普渡的儀式,為祭水幽儀式的一種,常見於醮會、盂蘭勝會等,又稱照冥《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中記載:“七月十五日,僧家設孟蘭盆會,放燈西湖及塔上、河中、謂之‘照冥’。”。在台灣、日本又有水燈排,是以大竹子或木頭為中柱,左右以數條竹子或杉木紮成筏形,分幾十格或幾百格,每格懸掛一燈。除了在水中漂浮的水燈外,近年還出現了固定在水中位置的。.

新!!: 吳自牧和水燈 · 查看更多 »

消夜

消夜,或作夜消,俗作「宵夜」或「夜宵」。是晚餐時間過後至深夜的點心或小吃。現代城市人出於工作或夜生活,常將晚餐時間押後至深夜,故消夜的菜色或份量,有時已跟晚餐無分別,不過一般消夜的內容,仍有別於正餐,例如甜湯或小炒。.

新!!: 吳自牧和消夜 · 查看更多 »

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是陸上絲綢之路的延伸,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所認定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位於中國福建省泉州市。形成主因是因為中國東南沿海山多平原少,且內部往來不易,因此自古許多人便積極向海上發展。又為了解決陸路的不便性,因為陸路受地形影響,前往西域會經過許多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地區,又中國東岸夏、冬兩季有季風助航,因此也增加了由海路通往歐陸的方便性。尤其於兩宋年間,遊牧民族盤據華北地方導致絲路斷流,令海上絲綢之路貿易更加蓬勃。在古代中國即有此項交流,尤其是中國東南沿海的居民而言,更是顯著。 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 但是海上絲綢之路到底存不存还有问题,《汉书》记载中国人所乘之船为当时的“所至国皆禀食为耦,蛮夷贾船,转送致之。”,利用这些停留在广西、广东港口的外国船只进行转送到南海和印度。唐宋时的广州港很繁荣,港口大船云集,最多的时候,每年有四千多艘大食船,当时还发生了千名大食、波斯穆斯林劫掠广州的事件。最早利用海上絲綢之路的则是罗马商队与使者,于公元166年抵达中国;而迄今东南亚出土的最早沉船和中国瓷器也属于西亚的阿拉伯帆船,年代为公元830年的晚唐。.

新!!: 吳自牧和海上丝绸之路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