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吳濁流

指数 吳濁流

吳濁流(),本名吳建田,是一位生於臺灣新竹新埔的客家裔詩人、小說家及記者,以《亞細亞的孤兒》等長篇小說聞名,是客家文學著名作家,並創辦《臺灣文藝》雜誌,設立吳濁流文學獎。 為臺灣於二次世界大戰後重要作家,被譽為「鐵血詩人」。.

66 关系: 半山仔南瀛文藝營台灣知名客家人列表台灣新文學台灣文學台灣文學史台灣文學經典三十台灣文藝台灣文藝 (吳濁流)台灣日治時期史宏熹吳建田吳伯雄吳鴻麒吳載熙吳濁流集吳濁流文學獎吴姓大河小說巫永福亞細亞的孤兒二二八事件二林鎮張良澤体罚忠義服務隊國立臺中第一高級中學校友列表王白淵王育霖羅大佑鍾鐵民西湖鄉 (台灣)高慈美鯤瀛詩社賴和趙天儀齊邦媛辜偉甫閱讀時光2關西台灣紅茶公司鄉土文學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臺灣省戒嚴期間新聞紙雜誌圖書管制辦法臺灣日治時期新舊文學論戰金龍禪寺零雨連震東連戰陳新賜林煥文...林海音李祥甫李白濱杜國清栗社洪醒夫湯慶松本島人戴國煇新埔鎮新竹縣1900年1900年臺灣1900年日本1976年臺灣6月28日 扩展索引 (16 更多) »

半山仔

半山仔(白話字:;台羅:;Pan-sân-è),簡稱半山,是台灣政治術語,指日治時代前往中國本土旅居、戰後返台從政的台灣籍人士,大多為國民黨員。此詞的原意為「半唐山的本省人」,「唐山」是台語對中國本土的代稱之一,當時本省人稱外省人為「唐山仔」()、「阿山仔」(),故稱這種長居中國大陸的本省人為「半山仔」。 因第二次國共內戰失利,喪失中國大陸治權而遷移至台灣的國民黨政府,為了有效管理台灣本島,需要提拔台灣世族,卻又對台灣人不信任,因此起用不少半山人士擔任高級公務員。台灣歷史上,由於半山人士早年在台灣的政治與經濟領域擁有特權,導致本省人對其有一定意見,例如作家吳濁流在其作品內(如《台灣連翹》)有暗示一些半山人士的劣行,至今還有部分台灣人對半山人士及其家族仍有不良印象。 著名的半山人士有連震東、陳守山、黃朝琴、謝東閔、黃國書、林頂立、游彌堅、李萬居、吴三连等人。.

新!!: 吳濁流和半山仔 · 查看更多 »

南瀛文藝營

南瀛文藝營是戒嚴時期少數由民間人士主辦的台灣文藝營隊,也是少數在偏遠地區舉辦的文藝活動。.

新!!: 吳濁流和南瀛文藝營 · 查看更多 »

台灣知名客家人列表

本表所列出的是「歷史上和台灣發生聯繫的著名人士」,並不限於是在台灣出生或台灣籍的人。.

新!!: 吳濁流和台灣知名客家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台灣新文學

台灣新文學,台灣日治時期的文學刊物,1935年12月28日創刊,由台灣新文學雜誌社編輯發行,集結了台灣全島進步的作家。有中日兩種語文的版本。刊物中文部分為賴和、楊守愚、吳新榮等人主筆,創辦人楊逵負責日文部分。1937年6月15日,日本當局下令廢止漢文雜誌,《台灣新文學》被迫終刊。在一年半多的時間內,共發行15期及新文學月刊兩期。.

新!!: 吳濁流和台灣新文學 · 查看更多 »

台灣文學

台灣文學長期因為政治、地緣因素,早期經常被視為邊陲文學或中國文學的支流,在發展上即受到相當大的壓抑。尤其在外來統治者的廣義殖民下,紛雜書寫系統使台灣文學呈現無法連貫的窘境。不過相對的,從南島語系的台灣原住民的口傳文學、古典漢文(台灣傳統漢文學)、華語白話文、日文、台語白話文和客語白話文的複雜情況及斷層也豐富了台灣文學的面相。 台灣文學就廣義而言應為「出生或客居台灣所發表的所有文字作品」,而狹義上則應指「描寫台灣鄉土人物、再現台灣典型環境、運用台灣語言的作品、表現台灣人的生活與思想」的文學作品。 台灣文學歷經日治時期新文學、反共文學與西化現代主義文學的發軔萃煉過程後,1970年代之後的懷鄉、鄉土、政治、女性文學於2000年代仍以嶄新型態呈現,且佔台灣文學一定重要性。除此之外,暢銷的勵志文學、新興的網路文學和同志文學也在這波多元化的並存發展中,競相在新媒介介面或寫作技巧上,重整台灣的新世紀文學圖像。而也就是如此,台灣文學雖在影像媒體夾擊中面臨著嚴峻挑戰,依舊試圖以更創新的面貌繼續蓬勃再生。.

新!!: 吳濁流和台灣文學 · 查看更多 »

台灣文學史

台灣文學史長期因為政治、地緣因素,呈現間歇性斷層的現象。這現象產生的主因來自台灣文學常被以漢人為主的大中國主義視為邊陲文學,而且其書寫系統多元。除了純文學之外,台灣通俗文學也在多語言與多變化的過程中,持續於臺灣主體性與中國文化和南島文化間的夾縫中發展。.

新!!: 吳濁流和台灣文學史 · 查看更多 »

台灣文學經典三十

台灣文學經典三十是1999年在中華民國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建會)委託《聯合報》【聯合副刊】(聯副)評選「台灣文學經典名著」中入選決審的30本書。批評者認為,這次評選是當時中國國民黨執政的李登輝政府以「在台灣的中國文學」作為台灣文學經典;但批評者幾乎都是主張激進去中國化的台灣獨立運動支持者,因此同樣遭受批評。.

新!!: 吳濁流和台灣文學經典三十 · 查看更多 »

台灣文藝

台灣文藝可能是指:.

新!!: 吳濁流和台灣文藝 · 查看更多 »

台灣文藝 (吳濁流)

台灣文藝:吳濁流在1964年4月1日獨資創辦這份刊物。當初為了刊物名稱「台灣文藝」這四個字,他曾遭到情治單位約談,被要求使用其他的名稱,尤其是使用「中國」開頭的名稱。然而,吳濁流個性剛硬不為所動,堅持使用「台灣文藝」作為雜誌名稱,認為:「我們要推動的是台灣本土文藝,若非冠有『台灣』二字即失去辦雜誌的意義。」 。當時一些台灣作家,如鍾肇政、廖清秀、鄭清文、趙天儀等人曾經協助這份刊物的編輯。《台灣文藝》原本是月刊,不過第五期後就改為季刊。雜誌社不採取同仁制,歡迎各方來稿。不論是龍瑛宗、吳新榮、王詩琅、黃得時等日治時期台灣作家,還是鍾肇政、李喬、詹冰、七等生、黃春明等後起作家都有。此外,在《台灣文藝》早期—也就是統獨意識型態還沒激烈衝突之前,一些外省作家,如:文曉村、兩峰、馮放民(鳳兮)、寒爵,曾在《台灣文藝》發表作品。.

新!!: 吳濁流和台灣文藝 (吳濁流) · 查看更多 »

台灣日治時期

臺灣日治時期()是指臺灣在1895年至1945年間由大日本帝國統治的時期,於臺灣歷史上又稱為日本時代、日治時代、日據時代或日本統治時期。 日本統治時期臺灣經濟置於日本帝國主義支配之下,身為最後一個躋身新帝國主義的日本,其帝國主義型態具有後進性,和西方由資本主義引導國家海外殖民政策不同,日本國內的資本主義尚不發達,無力在臺灣從事大規模資本活動,因此日治初期,是由臺灣總督府主導殖民地的開拓規劃。原則上,由官方為日本資本家量身定做各種規則,迫使臺灣提供資源、物產及勞力,為其服務。在殖民國家發展定位上,日本將臺灣做為支持本國工業的後盾,同時是日本向南洋發展的基地。日本在臺灣實行特別法,以警察政治控制社會,臺灣人沒有平等的參政權,在日治初期的現代化教育程度也遠低於在臺灣的日本人,日後逐年普及,但教育制度上與日本人相比仍不平等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頁189-201,1999年,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自大正時期後,日本對臺灣統治已漸趨穩固以及大正民主化的政治風氣改變,於日治中後期日方改取較為柔和的內地延長主義統治方針以及改派任文官總督,臺灣亦在短時期內發展蓬勃的本土政治運動及社會運動,同時也其許多臺人出國前往中國東北的滿州國或到日本本土留學,如鍾理和等,甚至赴中國與國共合作抵抗日本統治。中日戰爭爆發後日方因應戰爭需要更進一步推行全面性的皇民化政策,以期將臺灣人同化於日本,不過儘管高砂族有志士、民間日籍台裔的志願兵力,仍有漢人赴中參戰抗日,日本政府在民族認同問題下,改派臺灣兵赴南洋即可看出官方與日籍臺灣人的煎熬,詳見臺灣抗日運動、高砂義勇隊。 基於日本殖民統治的需求,臺灣在日治時期於基礎設施、教育設施、公共衛生、農業以及工業等各方面得到相當程度的現代化,但在對外經濟關係上則被日本化。而因為日本統治末期推行皇民化運動造成的低中國性,與戰後初期「陳儀政府」治理失政集負面中國性大成,並視當時臺灣人為「日本奴化教育下的劣等國民」,在臺灣本地人與戰後來臺大陸人之間形成族群隔閡。許多臺灣人因而感到過去日本統治下的臺灣情況比較良善。部份臺灣史學者認為,此情結不僅影響許多在日治時期出生的臺灣人,也相當程度地影響了戰後臺灣對本土認同、臺灣主體性、族群意識觀念乃至臺灣獨立運動的興起。儘管戰後國民黨政府在臺灣推行中國導向的民族主義教育,強調日本殖民臺灣的負面影響,把日治時期臺灣的抗日運動與中國抗日戰爭做連結,並將日本領臺視為等同日本侵華歷史的一部分,但臺灣民間對日本大多仍抱持好感,不過也有其他不同於上述調查結果之民調。日本留在臺灣的基礎建設、文化政策所造成的影響亦於近年來不斷被各界重新檢視或評價。為東亞乃至於世界殖民史上少見的情形,時常引起學術界的興趣及研討。.

新!!: 吳濁流和台灣日治時期 · 查看更多 »

史宏熹

史宏熹(1905年一?),是一位生於江西南昌的中華民國國軍將領,曾任基隆要塞司令,並在二二八事件中大肆屠殺當地民眾。其兄為中華民國陸軍中將史宏烈。.

新!!: 吳濁流和史宏熹 · 查看更多 »

吳建田

#重定向 吳濁流.

新!!: 吳濁流和吳建田 · 查看更多 »

吳伯雄

吳伯雄(),生於日治臺灣新竹州中壢郡(今桃園市中壢區),中華民國政治人物,為中國國民黨籍。現為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榮譽總會長。曾任總統府秘書長、內政部部長、臺北市市長、政務委員、桃園縣第七屆縣長、中國國民黨主席、中國國民黨副主席、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秘書長。亦曾擔任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副會長、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總會長。他是第三位台籍人士出任國民黨主席。 吳伯雄為國民黨重用的台籍人士(桃園客家人),祖先來自福建省永定縣。吳伯雄的伯父吳鴻麒為二二八事件受難者、遭謀殺身亡。父親吳鴻麟曾任第四屆桃園縣縣長。長子吳志揚曾為第十六屆桃園縣縣長,現任立法委員。.

新!!: 吳濁流和吳伯雄 · 查看更多 »

吳鴻麒

吳鴻麒(1902年—1947年),是一位祖籍福建汀州龍岩、生於臺灣中壢的客家籍人物。曾于臺灣日治時期担任教師、律師,二戰結束后任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庭及臺灣高等法院推事。1947年二二八事件發生時因不明原因遇害。前國民黨主席吳伯雄是其親侄。.

新!!: 吳濁流和吳鴻麒 · 查看更多 »

吳載熙

吳載熙,臺灣新竹縣新埔鎮客家人,中華民國空軍軍官、飛行員,加入黑貓中隊後一次駕駛U-2飛行訓練時意外身亡。.

新!!: 吳濁流和吳載熙 · 查看更多 »

吳濁流集

《吳濁流集》為吳濁流原作,彭瑞金主編的小說。1991年前衛出版社出版,1995年再版。.

新!!: 吳濁流和吳濁流集 · 查看更多 »

吳濁流文學獎

吳濁流文學獎,原為「台灣文藝雜誌社」創辦人吳濁流1964年成立的「台灣文學獎」。1969年時吳濁流捐款退休金十萬元成立吳濁流文學獎基金會,以基金利息提供獎金,將其改名為「吳濁流文學獎」。其宗旨在於鼓勵青年作家文學創作,推動台灣文學。吳濁流在〈我設立文學獎的動機和期望〉一文賦詩:「誓將熱血挽狂瀾,七十光陰一指彈;寄語萬千諸後秀,一心一德振文壇。」 吳濁流文學獎原僅有「小說獎」,1971年設立「吳濁流新詩獎」與「吳濁流漢詩獎」,1972年到1974年該會曾頒發三屆的「漢詩獎」。 吳濁流文學獎評選作品以每年發表在《台灣文藝》之創作小說及創作新詩為主要對象,評定出「正獎」及「佳作獎」。1984年時擴及《文學界》、笠詩刊等其他報刊雜誌,1991年後擴大評選,舉凡本土性文學作品均可為候選作品,並接受台灣筆會會員及本土性文學刊物編輯人之推薦。 1977年時由鍾肇政主編,將前八屆的得獎作品二十五篇收入《吳濁流文學獎作品集》。.

新!!: 吳濁流和吳濁流文學獎 · 查看更多 »

吴姓

吳姓是漢族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行第6位,是當今中國大陸第九大姓,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對中國大陸户籍管理部门的“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的統計數據顯示吳姓是第十大姓。 在做自我介紹時,通常會將「吳」稱作「口天吳」;但實際上「吳」字的下方並非「天」,近代將其書寫成現今的樣子。.

新!!: 吳濁流和吴姓 · 查看更多 »

大河小說

大河小說,又称系列小说,是小说的一个类型。大河小說之名称来自法语Roman-Fleuve的意译。 广义上,大河小说指多部有共同的主题、人物或环境,但又各自独立的长篇小说。小说的各部分不一定按时间或情节排列。更狭义的定义则认为符合上述定义,并且具有浓厚的历史意识,以一个家族或时代为主题的才属于大河小说。很多大河小说采用“三部曲”的形式。.

新!!: 吳濁流和大河小說 · 查看更多 »

巫永福

巫永福(),是一位臺灣的作家,其文學創作持續到戰後,為跨越語言的一代之成員。其主要成就在文學創作上,如詩歌、小說作品,其作品曾被選入中、日文各種選集;其次是創立巫永福文化基金會,並設立數個文學獎項以推動台灣文學。.

新!!: 吳濁流和巫永福 · 查看更多 »

亞細亞的孤兒

《亞細亞的孤兒》(日文名:アジアの孤児)是台灣作家吳濁流成名的長篇日文小說。.

新!!: 吳濁流和亞細亞的孤兒 · 查看更多 »

二二八事件

二二八事件是臺灣於1947年2月27日至5月16日發生的事件。1947年2月27日,因專賣局查緝員在臺北市查緝私煙時不當使用公權力造成民眾死傷,引起28(次)日的陳抗傷亡,更擴及後續臺灣民眾大規模反抗政府與攻佔官署。事件中,臺灣民眾大規模反抗政府與攻擊官署,當地人對外省人的報復攻擊,國民政府派遣軍隊逮捕與鎮壓殺害臺灣民眾,事件造成民眾大量的傷亡,然而傷亡數字眾說紛紜,由數百人至數萬人不等。 此事件亦稱作「二二八大屠殺」、「二二八革命」、「二二八起義」、「二二八事變」、「二二八慘案」、「二二八民變」等。 1945年,國民政府接替日本開始統治臺灣,然而來自中國大陸的軍政人員,甫經歷中日戰爭,對舉目皆是日本風格的臺灣生起排斥與歧視的心態,並時常對臺灣人抱持著優越感,以征服者、勝利者自居,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出版,2004-10,李筱峰,世新大學教授,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2001-02-28,蘇瑤崇,國史館學術集刊 第4期,20040901,對待人民驕縱專橫。而長期在日本統治下的台灣人民,對於相對落後的中國社會現況、普及教育、法治觀念、衛生條件、生活習慣等缺乏瞭解,導致由原本的滿懷期望轉變成深感失望。許多來自中國大陸的軍人毫無軍紀可言,例如乘車、用餐不付款、低價強購、賒借不認帳,乃至有偷竊、搶劫、恐嚇、詐欺、調戲婦女、強姦、開槍殺人等非法情事發生,與臺灣日治時期日籍軍政人員的軍紀嚴明、高行政效率形成強烈對比,也使得臺灣人民愈來愈敵視國民黨與長官公署,反而感到日治時期下的臺灣比較良善。 當時統治臺灣的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治台政策錯誤、官民關係惡劣、軍隊紀律不良、官員貪污腐敗。在經濟方面,政府一手壟斷並管制物資買賣、濫印鈔票,並掏空民生物資運往中國大陸支援國共內戰,導致嚴重通貨膨脹、大量民眾失業,臺灣經濟因而巨幅倒退,終至民不聊生。由於政府的種種倒行逆施,加上掌握資源控制權的人士對臺灣人民的種種歧視與打壓,使得台灣人民深受其害,因而不滿的情緒不斷累積,最終導致龐大民怨能量總爆發。 1947年2月27日,專賣局查緝員在臺北市天馬茶房前查緝私菸,因不當使用公權力造成民眾一死一傷,成為事件導火線。隔天民眾前往行政長官公署前廣場示威請願,但遭公署衛兵開槍掃射,使原先的請願運動轉變成為反抗政府行動,臺灣在各地發生軍民衝突後,至3月6日已蔓延到除了澎湖外的全台灣,外省人受波及遭臺籍民眾攻擊傷亡.大紀元.2014-02-28.

新!!: 吳濁流和二二八事件 · 查看更多 »

二林鎮

二林鎮位於臺灣彰化縣西南部,地當舊濁水溪下游與魚寮溪之間之濁水溪沖積扇上,東接埤頭鄉,西連芳苑鄉、南鄰大城鄉,北隔舊濁水溪連接溪湖、埔鹽二鄉鎮。全鎮略呈橢圓型,地勢平坦,土壤肥沃,為一典型農業鄉鎮,亦是全縣面積最大的行政區。古時為巴布薩族二林社所在之地。.

新!!: 吳濁流和二林鎮 · 查看更多 »

張良澤

張良澤(),台灣作家、評論家。彰化縣永靖鄉五汴頭人,出生於台中州能高郡埔里街(今南投縣埔里鎮)。曾任國立成功大學講師、日本筑波大學副教授。現任真理大學麻豆校區台灣文學資料館名譽館長、《台灣文學評論》雜誌主編兼發行人 。專長為台灣文學史。.

新!!: 吳濁流和張良澤 · 查看更多 »

体罚

体罚或身體處分,是指通過對人身體的責罰來進行處罰的行為,不論時間長短,譬如罰站、打藤、青蛙跳、懲罰式仰卧起坐等。 體罰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對。各國的執行形式也不一致,有些國家更已立法禁止。.

新!!: 吳濁流和体罚 · 查看更多 »

忠義服務隊

忠義服務隊是臺灣二二八事件發生時成立,隸屬於臺灣警備總司令部之下的單位 ,中央廣播電台,2007-03-02,進行反間工作,利用黑道流氓在各地製造混亂、燒殺擄掠、毆打外省人以擴大事端,製造中央派兵藉口,檔案管有機關: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淡江公共行政學系副教授,陳翠蓮。.

新!!: 吳濁流和忠義服務隊 · 查看更多 »

國立臺中第一高級中學校友列表

以下收錄畢業自國立臺中第一高級中學之著名校友。.

新!!: 吳濁流和國立臺中第一高級中學校友列表 · 查看更多 »

王白淵

王白淵(),台灣彰化縣二水鄉惠民村人 ,新詩詩人,日文世代作家。.

新!!: 吳濁流和王白淵 · 查看更多 »

王育霖

王育霖(),筆名王銘石,臺灣臺南市人,臺北高等學校、東京帝國大學法科畢業,曾任日本京都地方法院檢察官、新竹市檢察官、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教師,個性耿直,台灣二二八事件時遭中國國民黨政權殺害,棄屍淡水河。王育霖之弟王育德,是著名學者與台灣獨立運動參與者。.

新!!: 吳濁流和王育霖 · 查看更多 »

羅大佑

羅大佑(,Lo Da-Yu),出生于臺灣台北市,台灣客家人,祖籍廣東梅縣,台灣知名男歌手、填詞人、作曲人、編曲、作家,有「华语流行樂教父」之稱。曾創作並演唱《戀曲1980》、《戀曲1990》、《童年》、《光陰的故事》、《鹿港小鎮》、《愛人同志》、《亞細亞的孤兒》、《野百合也有春天》、《東方之珠》、《皇后大道東》、《之乎者也》、《海上花》、《是否》、《明天會更好》等國語、台語、粵語膾炙人口的歌曲,對1980年代後期到1990年代初期校園民歌及整個華語流行音樂風格轉變有劃時代的影響,其歌曲也是許多歌手爭相翻唱的對象。.

新!!: 吳濁流和羅大佑 · 查看更多 »

鍾鐵民

鍾鐵民(),台灣作家。屏東縣客家人,出生於滿州國奉天(今瀋陽市)。「鄉土文學之父」鍾理和之子,作風繼承父親鍾理和的風格,題材多取自美濃客家人,被稱為「農民作家」。.

新!!: 吳濁流和鍾鐵民 · 查看更多 »

西湖鄉 (台灣)

西湖鄉(臺灣客家語四縣腔:xiˊ fuˇ hiongˊ),是臺灣苗栗縣西部的一個鄉,位於中臺灣,東鄰苗栗市,北鄰後龍鎮,西鄰通霄鎮,南接銅鑼鄉。居民以客家族群為主,約佔全鄉9成左右.

新!!: 吳濁流和西湖鄉 (台灣) · 查看更多 »

高慈美

慈美,是一位生於臺灣高雄岡山的鋼琴家,亦是臺灣第一位鋼琴女教授。.

新!!: 吳濁流和高慈美 · 查看更多 »

鯤瀛詩社

瀛詩社,台灣台南地區傳統詩社,創立於1912年中秋節,原名為「嶼江吟社」,歷經多次改名,1962年定為今名,現任社長為吳登神(筆名吳中),其他成員有鄭國津、徐青山、洪春風等人士。.

新!!: 吳濁流和鯤瀛詩社 · 查看更多 »

賴和

賴和(),台灣彰化人。原名賴河。本職是醫生,但是卻在文學領域留下盛名,尤其是他的詩作,被公認是台灣最有代表性的民族詩人。賴和不但是台灣日治時期重要的作家,同時也是台灣1930年代作家所公認的文壇領袖,曾經催生、主編過《台灣民報》的文藝欄。由於他提攜後進不遺餘力,因此他的同輩楊守愚說他是「台灣新文藝園地的開墾者」與「台灣小說界的褓母」,並在「光復慶祝後二日」一文中讚揚他為「台灣的魯迅」。曾經主編新潮文庫的醫生文人林衡哲,則尊稱賴和為「台灣現代文學之父」。.

新!!: 吳濁流和賴和 · 查看更多 »

趙天儀

趙天儀(),台灣著名詩人、評論家。筆名柳文哲。曾任台大哲學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代理系所主任,也曾擔任靜宜大學中文系教授兼文學院長、台文系講座教授、生態所教授等職務。 曾榮獲台灣省台中文藝協會自強文藝獎章新詩獎、巫永福評論獎、行政院文建會文耕獎、大墩文學獎、台灣文學家牛津獎等獎項。。著有多部作品及評論。參與多個文學社團,有:笠詩社、台灣筆會、台灣省兒童文學協會、中國新詩協會、台灣美學藝術學學會等社團。曾經主編過笠詩刊、台灣文藝、台灣春秋、滿天星等多種刊物。*「支持調降文言文比例,強化台灣新文學教材」共同發起人.

新!!: 吳濁流和趙天儀 · 查看更多 »

齊邦媛

齊邦媛()是中華民國作家、中國文學學者,生於中華民國遼寧省鐵嶺縣,專長為中國文學、英國文學和美國文學。齊邦媛被部分學者譽為臺灣文學之母。1947年毕业于国立武汉大学外文系,國立中興大學、國立臺灣大學榮譽博士。齊邦媛之夫羅裕昌被譽為臺灣鐵路電氣化之父。.

新!!: 吳濁流和齊邦媛 · 查看更多 »

辜偉甫

辜偉甫(),台灣彰化縣鹿港鎮人,為辜顯榮六子、辜振甫之弟、辜寬敏三哥,著名台灣資本家。.

新!!: 吳濁流和辜偉甫 · 查看更多 »

閱讀時光2

《閱讀時光2》(Reading Taiwan Literature II),2017年臺灣電視劇,是中華民國文化部繼2016年推出《閱讀時光》十部經典文學改編的戲劇影片後再次計畫,由趙擎、潘儀君、姚坤君、曹晏豪、梅芳、李李仁、謝祖武、蔡振南、謝麗金、楊謹華、高英軒、福地佑介、許乃涵領銜主演。2016年8月開拍,台視於2017年4月16日上檔。.

新!!: 吳濁流和閱讀時光2 · 查看更多 »

關西台灣紅茶公司

臺灣紅茶公司是一家成立於臺灣新竹縣關西鎮的製茶企業,其昔日總部已被登錄為新竹縣歷史建築。.

新!!: 吳濁流和關西台灣紅茶公司 · 查看更多 »

鄉土文學

鄉土文學興盛於臺灣1950至1960年代,一般指描寫各地鄉土社區中低階層為寫作對象的文學作品,直接具有人文關懷的實際文學表現方式,充滿「自我主體性」與「社會寫實性」排斥虛華富麗的浮誇,鄉土文學作品多為以小見大,縮影見樹如見林,但仍有大氣壯闊之作,惟「鄉土」這個名稱不見得被所有作者認同,有的作者想擁抱鄉土卻被人斥責「偽鄉土」,有的作者自認沒有特定對象或風格,有的則認為自己受國際思潮寫實主義文學或是浪漫主義文學、現實主義文學等等影響,因為這些寫作形式均來自西方18世紀思想解放後(對立於文藝復興至古典主義所漸趨僵化的高壓權力)關注社會實際人民生活本質的特徵,為人文思想重新回歸到生活當下的「史詩」創作中,這是與時代的政經社會變革相配合的必然,即不難理解這個必然性,同樣的也發生在變革時代中的近代華人社會,與其理解為鄉土文學主義的運動,不如理解為鄉土文學現象,它與整個近代人類歷史相關的連動現象,導致有些甚至帶有強烈政治批判、描述戰爭的荒謬與傷痛、女性在社會變遷中的處境、全球化、現代化過程貧富頃輒;工商與農業社會勞力問題;傳統技藝沒落式微、科技吞噬生活的疏離及焦慮感...

新!!: 吳濁流和鄉土文學 · 查看更多 »

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

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是日治時期所設的高等教育機構,早年與總督府醫學校(今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並為兩所台人最高學府。之後經過多次改制和變遷,演變為臺北市立大學以及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兩所學校。.

新!!: 吳濁流和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 · 查看更多 »

臺灣省戒嚴期間新聞紙雜誌圖書管制辦法

《臺灣省戒嚴期間新聞紙雜誌圖書管制辦法》公佈於1953年7月,為《台灣省戒嚴令》子法之一,衍申自中華民國《戒嚴法》第十一條中的「……取締言論、講學、新聞雜誌、圖畫、告白、標語暨其他出版物之認為與軍事有妨害者。……」,頒布者亦為因為國共內戰、從中國大陸撤退至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除了該辦法外,相關查禁法源尚有《出版法》、《出版法施行細則》、《社會教育法》、《戒嚴法》、《台灣地區戒嚴時期出版物管制辦法》、《刑法》,其目的也均相同。隨著戒嚴令的解除,此管制辦法亦在1987年7月15日宣告廢除。.

新!!: 吳濁流和臺灣省戒嚴期間新聞紙雜誌圖書管制辦法 · 查看更多 »

臺灣日治時期新舊文學論戰

台灣日治時期新舊文學論戰一般來說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則為1924年,由張我軍發起,抨擊台灣舊文學阻礙台灣文學改革腳步的事實。第二階段則是陳虛谷針對舊文學文人支持台灣總督府的逢迎行為所引發。 有的論者認為該兩階段論戰,台灣新文學陣營因得其日本明治維新以來的「言文一致運動」的啟發和中國大陸五四運動的影響,佔其絕對的優勢。然若觀日治時期台灣新、舊文學發展實源遠長,共有590則論爭文獻。以往檢討日治時期傳統文學,常批判舊文人逢迎當道、逐利,耽溺於僵化的文學形式,這僅反應問題的一面;日治時期一般台灣人並不熟悉華北官話,賴和、鍾理和、吳濁流創作官話白話文都遇過語言轉譯的困境,閩南語與日語才是日治時期台灣最流行的語言,然知識份子無教育主導權,「我手寫我口」的目標難以達成,官方白話文在台灣不易推行,故被郭秋生批評為「新文言」,闡釋日治時期各種「文體」的特殊情境亦須注意此問題,在日本強權統治之下,不論文言文、官話白話文、台灣話文或是教會羅馬字都曾遭到統治者的打壓,各種型態的台灣語文固然相互競爭,但在「以大局為重」的前提下,日治時期出現37篇呼籲新舊文學兼容並蓄,不同文體相互扶持的現象不容忽視,才能了解日治時期台灣新舊文學論爭的複雜面向。.

新!!: 吳濁流和臺灣日治時期新舊文學論戰 · 查看更多 »

金龍禪寺

金龍禪寺,簡稱金龍寺,位於臺灣台北市內湖區五指山山脈的忠勇山,附近有碧山巖、圓覺禪寺。.

新!!: 吳濁流和金龍禪寺 · 查看更多 »

零雨

零雨,台灣詩人,大學教師。1952年生於台灣台北新北市坪林區。 畢業于臺灣大學、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哈佛大學訪問學者(1991年)。1992年開始於宜蘭大學任教。 2015年以《田園╱下午五點四十九分》中十首詩,獲得吳濁流文學獎詩類佳作獎。也曾獲年度詩獎(1993年)。 曾任《國文天地》副總編輯、《現代詩》主編,並為《現在詩》創社發起人之一。 零雨詩的題材寬廣,多以歷史、家族、空間為主;描寫人類的生存狀態,冷冽而切中要害。她善於以組詩做為表達形式,運用歷史典故、神話題材,以象徵、譬喻的曲折手法,表達出深刻的書寫。.

新!!: 吳濁流和零雨 · 查看更多 »

連震東

連震東(),字定一,台灣台南市中西區人,知名作家連橫之子,中國國民黨前主席連戰之父,為台灣1950年代「半山」派的政治人物代表之一。.

新!!: 吳濁流和連震東 · 查看更多 »

連戰

連戰(),字永平,中華民國政治人物。生於陕西西安,祖籍台灣台南,祖父為臺南文人連橫,父親為連震東。曾經擔任中華民國副總統、行政院院長、臺灣省政府主席與中國國民黨主席。他是第二位台籍人士出任國民黨主席。親中媒體常在一些報導中尊稱他為連爺爺,被視為海峽兩岸重要的溝通橋樑人物,與前後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習近平關係密切。因眼睛罹患「畏光症」 ,於陽光下眨眼次數過於常人,成為其招牌動作。.

新!!: 吳濁流和連戰 · 查看更多 »

陳新賜

陳新賜,日本姓名東岡新賜,臺灣高雄美濃客家人,醫師及詩人,長崎市原子彈爆炸受害者。.

新!!: 吳濁流和陳新賜 · 查看更多 »

林煥文

林煥文,號彬南,生於今苗栗縣頭份鎮,出身客家望族,為作家林海音之父。.

新!!: 吳濁流和林煥文 · 查看更多 »

林海音

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出生于日本大阪,原籍台湾新竹州竹南郡頭分街(今苗栗縣頭份鎮),4歲前居住在母親故鄉臺北州海山郡板橋街(今新北市板橋區),後遷居北京至成年,臺灣文學作家、編輯,提攜了大量台灣的文學青年。成名作为小说《城南舊事》。曾任北平世界日報記者、編輯,爾後隨國民政府播遷來臺後跟著回到臺灣,之後曾任國語日報編輯、聯合報副刊主編。身為編輯的林海音,除了致力於發掘優秀的寫作人才並鼓勵停筆多年的日據時期作家重新寫作,同時也曾受聘於省教育廳及國立編譯館編輯兒童讀物與編寫小學國語教科書,於語文教育上貢獻許多。而身為作家的林海音除了寫小說外,另有創作散文、兒童文學等。她也在1967年創立《純文學》月刊,隔年創立《纯文学》出版社,堪稱臺灣第一個文學專業出版社。四十餘年來,林海音與其作家丈夫何凡(夏承楹)從事編輯、寫作、出版三項工作,從未間斷,對台灣現代文學的推展,深具影響。.

新!!: 吳濁流和林海音 · 查看更多 »

李祥甫

李鍾萼()又名李均郎、李祥甫,字春園。李鍾萼為台灣苗栗人,出身滿清台北府學生員(秀才);漢學教育家、擅長詩詞,亦曾從事漢醫本業。.

新!!: 吳濁流和李祥甫 · 查看更多 »

李白濱

李白濱()。臺灣籍苗栗縣人。京都大學哲學系畢業,著名教育家。父親李祥甫,清朝秀才。.

新!!: 吳濁流和李白濱 · 查看更多 »

杜國清

杜國清(),台灣台中豐原人。詩人,學者,翻譯家。畢業於台灣大學外文系,美國圣塔芭芭拉加州大學東亞系教授,2003年起任圣塔芭芭拉加州大學「賴和吳濁流講座教授」。主持「台灣研究中心」,出版有《台灣文學英譯叢刊》(Taiwan Literature: English Translation Series)等系列刊物。詩人陳千武是其表姊夫。.

新!!: 吳濁流和杜國清 · 查看更多 »

栗社

栗社,又稱苗栗詩社。 成立於日治時期昭和二年(西元1927年)。創社至今已近八十年,是苗栗縣內社員最多、影響力最明顯的詩社。 栗社的前身為新苗義軍。西元1895年後,日人武力控制台灣,推行殖民政策移殖日本文化,對台灣文化迫害禁絕。地方有識之士,憂慮傳統文化消失,以此積極振興漢文學習風氣。栗社前身為天香吟社,為擴大組織規模,網羅苗栗、竹南、大湖等地文友106人成立「栗社」。栗社與中北部詩社皆有交流,參與各種詩文活動。作品收錄於《栗社詩集》。會員大都為乙未戰爭的「遺孤」。歷任社長:彭昶興、黃運寶、邱雲興、黃運和、趙德昭、謝鐸庵等。專任詞宗:李祥甫。 吳濁流於西元1927年加入栗社,撰寫古典詩歌。他發現『舊讀書人』另有社會觀和氣節,將憤慨心情表現在詩詞上。吳濁流透過前輩(即彭昶興、李祥甫等人)學習不少愛國詩詞。隔年,吳濁流被選入前茅,並發表許多作品。栗社的延續組織,在二戰後卻因爭執地方自治選舉權利,分裂為地方派系的劉派、黃派兩大派互相競鬥。(參見台灣地方派系)。.

新!!: 吳濁流和栗社 · 查看更多 »

洪醒夫

洪醒夫(),彰化縣二林鎮人,原名洪媽從,意為順從媽媽的乖小孩,同學私底下叫他洪毛。另有筆名司徒門、馬叢、洛堤、林邊,被譽為農民作家,有田莊作家之稱。畢業於台中師專,曾擔任小學教師,由於被學生暱稱為毛毛蟲,覺得不雅,所以改名為洪醒夫。.

新!!: 吳濁流和洪醒夫 · 查看更多 »

湯慶松

湯慶松(),台灣苗栗縣人,台灣省議員。 湯慶松,因其敢言、敢衝,在政壇贏得「湯大砲」的稱號。與郭雨新、郭國基等省議員合稱「黨外五虎將」。妻子邱英妹,出身極著名醫生世家,醫學博士雲集,為家中唯一女兒,從小備受寵愛。嫁給湯慶松後,勤儉持家。 日治時代,湯慶松就讀四湖公學校,從文學大師吳濁流,後來擔任過苗栗區長邱雲興(邱仕榮之父)的助役。戰後從政,曾為苗栗愛鄉民主實力派要角。在劉定國擔任縣長時,安排他與魏綸洲搭檔競選正、副議長,希望能收買他。但湯議員不改問政風格,經常尖銳質詢劉定國縣長,留下「新兵怕砲,老兵怕槍」的笑談。1968年省議員選舉,因不滿已連任5屆大老黃運金(非黃南球之子)棧戀,違反民主運作慣例。首先發難,並成功高票當選,是著名民主改革派人士。.

新!!: 吳濁流和湯慶松 · 查看更多 »

本島人

本島人是日本在臺灣的殖民當局,統稱臺灣福建人(河洛人)、廣東人(客家人)和平埔族(熟蕃)的專有名詞,通常不包括山地原住民(生蕃或高砂族),大致上是在戶籍資料上以臺灣為本籍地者,或是臺灣裔日本人。然而臺灣人並不願意接受這個名稱,以「臺灣人」自稱,甚至影響日本官方文書和報紙的使用習慣。 在日治時期與本島人相對的稱呼是「內地人」,係指自日本本土移居臺灣的日本人。本島人一詞在戰後時期被逐漸轉化為「本省人」。.

新!!: 吳濁流和本島人 · 查看更多 »

戴國煇

戴國煇(),臺灣桃園平鎮客家人,臺灣近代歷史學家,首開七十年代研究霧社事件、二二八事件風氣之先,也最早提出「臺灣主體性」一詞。曾任日本文部大臣外籍諮詢委員、中華民國國家安全會議諮詢委員。去世後,其遺孀林彩美整理其藏書、手稿,於2011年4月14日發表為《戴國煇全集》共二十七冊。.

新!!: 吳濁流和戴國煇 · 查看更多 »

新埔鎮

新埔鎮()為臺灣新竹縣北部的一個鎮,人口約34,000人,以生產稻米、柿子和柿餅聞名,粄條為著名的客家美食。.

新!!: 吳濁流和新埔鎮 · 查看更多 »

新竹縣

新竹縣(客家話海陸片Sinˋ Zhug˙ rhanˇ)中華民國臺灣省的縣,位於臺灣本島西北部,北臨桃園市,南接苗栗縣,東南以雪山山脈與宜蘭縣、臺中市相連,西部面向台灣海峽,西接與新竹市交界。全縣總面積約1,427平方公里,除鳳山溪、頭前溪中下游沖積平原外,其餘大多為丘陵、台地及山地。 早期新竹縣郊區多務農,1970年代工業技術研究院創設於新竹市,1980年代新竹科學工業園區設立於新竹市東區及新竹縣寶山鄉,1990年代位於湖口鄉的新竹工業區也逐漸從傳統產業聚落轉型為新興高科技產業聚落,使得新竹縣成為北台灣的高科技產業重鎮,而人口也在近幾年急速增加。 本縣方言於絕大部分地區使用海陸客家話,竹北市及新豐鄉沿海地區部分使用泉州腔閩南話較多,關西鎮及峨眉鄉部分使用四縣腔客家話為主。.

新!!: 吳濁流和新竹縣 · 查看更多 »

1900年

根據閏年的规则,由於年分逢為100的倍數但非400的倍數為平年,故1900年為平年。.

新!!: 吳濁流和1900年 · 查看更多 »

1900年臺灣

1900年臺灣的臺東廳增設了出張所.

新!!: 吳濁流和1900年臺灣 · 查看更多 »

1900年日本

没有描述。

新!!: 吳濁流和1900年日本 · 查看更多 »

1976年臺灣

没有描述。

新!!: 吳濁流和1976年臺灣 · 查看更多 »

6月28日

6月28日是阳历年中的第179天(闰年是180天),距一年的结束还有186天。.

新!!: 吳濁流和6月28日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