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吏部尚書

指数 吏部尚書

吏部尚书,中國古代官名,六部中吏部的最高級長官,相當於今日的铨叙、人事部長、組織部長,雅称大冢宰,別名吏書、天官卿、六官之長。.

目录

  1. 723 关系: 嚴訥劉吉劉墉 (清朝)劉孺劉崧劉一燝劉珝劉秉劉秀之劉綸劉統勳劉煥章劉益 (清朝)劉鐶之劉正宗劉汝藻劉漢卿劉春 (成化進士)劉於義劉晏偰斯卞眈卢道将卢恺卢昶卢昌衡南軒南朝官制卓秉恬卓羅 (清朝)史宅之史岩之史繼偕史道叶向高司馬元顯司马喜 (西晋)司马范司马济吏部吏部侍郎吳南灝吳一蜚吳廷琰吳琳吳璥吳郡宣公主吴隐之吴汝纶吴春枝... 扩展索引 (673 更多) »

嚴訥

嚴訥(),字敏卿,號養齋,直隸常熟縣(今江蘇常熟市)人,明朝政治人物。嘉靖年間,官至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

查看 吏部尚書和嚴訥

劉吉

劉吉,字祐之,明朝京師保定府博野縣(今河北省博野縣)人。政治人物,憲宗成化年間著名的“紙糊三閣老”之一。明孝宗初期還為明朝首輔。贈太師,諡文穆。.

查看 吏部尚書和劉吉

劉墉 (清朝)

刘墉(),字崇如,号石庵,山东诸城注沟镇逄戈庄村(今屬高密)人,祖籍江南省砀山(明弘治间始祖福公自南直隶砀山县迁山东诸城县)。清朝乾隆、嘉慶年間政治人物,書法家。 刘墉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世。刘墉的书法造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学大家,被世人称为“浓墨宰相”。嘉庆九年十二月(1805年1月)病逝,谥文清。.

查看 吏部尚書和劉墉 (清朝)

劉孺

劉孺(),字孝稚,又字季幼,彭城安上里人《梁書·卷四十一·列傳第三十》:劉孺字孝稚,彭城安上里人也。祖勔,宋司空忠昭公。父悛,齊太常敬子。孺幼聰敏,七歲能屬文。年十四,居父喪,毀瘠骨立,宗黨咸異之。服闋,叔父瑱爲義興郡,攜以之官,常置坐側,謂賓客曰:「此兒吾家之明珠也。」旣長,美風采,性通和,雖家人不見其喜慍。《南史·卷三十九·列傳第二十九》:(劉悛)子孺字季幼,幼聰敏,七歲能屬文。年十四居喪,毀瘠骨立,宗黨咸異之。叔父瑱為義興郡,攜以之官,常置坐側,謂賓客曰:「此吾家明珠也。」及長,美風采,性通和,雖家人不見其喜慍。,南梁官员。 劉孺的祖父是劉宋司空劉勔,父親南齊太常劉悛。劉孺少年聰明,七歲就懂得寫文章;十四歲時父親逝世,服喪時因為悲傷而十分消瘦,族人都覺得奇異。叔父劉瑱在義興郡帶著他工作,經常安放他坐在側邊,對賓客說:「這小孩子是我家的明珠。」長大後,劉孺樣子俊美、個性通和,但家人不見他的感情。 之後他在本州召迎主簿,從中軍法曹行參軍起家。其時鎮軍沈約聽聞劉孺,就引薦擔任主簿,經常與他遊樂宴會賦詩,大為沈約讚賞。劉孺累遷太子舍人,中軍將軍、臨川王蕭宏主簿,太子洗馬和尚書殿中郎。外任太末縣令,在縣內清明廉潔,還任後除授晉安王蕭綱王友,轉太子中舍人。劉孺喜好文章,思考敏捷,曾為梁武帝寫《李賦》,受詔不久就完成,不作刪改,得到梁武帝稱讚。之後梁武帝在壽光殿設宴,下詔羣臣賦詩,當時劉孺張率醉道不能賦詩,武帝拿著劉孺手掌笑說:「張率東南美,劉孺雒陽才。攬筆便應就,何事久遲回?」可見他們友愛的程度。 他改任中書郎兼中書通事舍人,很快就轉官太子家令,其餘官職同以前。出任宣惠將軍、晉安王蕭綱長史,領任丹陽尹丞;遷太子中庶子、尚書吏部郎;外任輕車將軍、湘東王蕭繹長史,領任會稽郡丞,因公事免官。不久起用王府記室散騎侍郎,兼任光祿卿。歷任少府卿、司徒左長史、御史中丞,被認為稱職。大通二年(528年),轉為散騎常侍,次年(529年)改官左民尚書,領步兵校尉。到中大通四年(532年),出任仁威將軍、臨川王蕭正義長史、江夏太守,加封貞威將軍。次年(533年),轉寧遠將軍、拜司徒左長史但未成,改授都官尚書,領任右軍將軍。 大同五年(539年),劉孺守任吏部尚書,同年出任明威將軍、晉陵太守。在郡內政務中和,得吏民稱道。大同七年(541年),入朝擔任侍中,領右軍,同年再次出任吏部尚書,因母親逝世辭官,喪期未滿就因過度悲傷而逝世,虛歲五十九,諡孝子。劉孺年輕時和從兄劉苞、劉孝綽齊名;劉苞早逝,劉孝綽數次被黜官,官位不高,只有劉孺顯貴,著有文集二十卷《梁書·卷四十一·列傳第三十》:大同五年,守吏部尚書。其年,出爲明威將軍、晉陵太守。在郡和理,爲吏民所稱。七年,入爲侍中,領右軍。其年,復爲吏部尚書,以母憂去職。居喪未期,以毀卒,時年五十九。諡曰孝子。孺少與從兄苞、孝綽齊名。苞早卒,孝綽數坐免黜,位並不高,惟孺貴顯。有文集二十卷。子芻,著作郎,早卒。。.

查看 吏部尚書和劉孺

劉崧

刘崧(),字子高,原名楚,号槎翁,元末明初文学家,江西泰和珠林(今属泰和塘洲镇)人,为江右诗派的代表人物,官至吏部尚书。.

查看 吏部尚書和劉崧

劉一燝

劉一燝(),字季晦,江西南昌人。晚明東林黨政治人物,與葉向高、左光斗同為輔政大臣主持朝政,歷神宗、光宗、熹宗、思宗四朝,熹宗朝初期內閣首輔。.

查看 吏部尚書和劉一燝

劉珝

劉珝(),字叔溫,號古直,山東青州府壽光縣人。憲宗成化年間官至戶部尚書兼謹身殿大學士,與萬安、劉吉並稱紙糊三閣老。.

查看 吏部尚書和劉珝

劉秉

劉秉(),字彦节。南北朝時期南朝宋宗室,长沙景王刘道鄰之孙,新渝惠侯劉义宗第二子。.

查看 吏部尚書和劉秉

劉秀之

劉秀之(),字道寶,東莞莒人。劉秀之是劉裕心腹、晉尚書僕射劉穆之的堂侄。南朝宋官員,為人儉吝,但於地方都有治績。.

查看 吏部尚書和劉秀之

劉綸

劉綸(,康熙辛卯九月二十七日-乾隆癸巳六月二十三日),字如叔,又字眘涵、宸翰、慎涵、慎翰,號繩菴,又號繩庵、春涵。乾隆三十八年卒,谥“文定”。江蘇省常州府武進縣(今屬常州市)人,清朝政治人物、詩人、詞人,擅長古文辭。.

查看 吏部尚書和劉綸

劉統勳

劉統勳(),字延清,號爾鈍,清朝政治人物。山東諸城縣(今属于高密)逄戈庄村人,祖籍江南省砀山(明弘治间始祖福公自南直隶砀山县迁山东诸城县)。雍正二年(1724年)中進士,之後歷任刑部尚書,工部尚書,吏部尚書,尚書房總師傅,内閣大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及軍機大臣等要職。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病逝,享壽76歲。 劉統勳為人正直,以能諫著稱,在吏治、軍事、治河等方面都有顯著政績,為官四十多年,位至宰相,身兼數職,始終清廉,不曾貪污受賄。乾隆帝評價:「神敏剛勁,終身不失其正」,諡號「文正」。 在民间称为刘罗锅的刘墉是劉統勳的儿子。.

查看 吏部尚書和劉統勳

劉煥章

劉煥章(),字旭岑,號霽軒。江蘇常州陽湖縣(今屬常州市)人,,清朝政治人物、學者、散文家。.

查看 吏部尚書和劉煥章

劉益 (清朝)

劉益(,康熙五十年十月十八日-乾隆三十八年八月初九日),字旡方,號絜亭,室名賜書樓。江蘇省常州府武進縣(分屬陽湖縣,今屬常州市)人,清朝政治人物。.

查看 吏部尚書和劉益 (清朝)

劉鐶之

劉鐶之(),字信芳,清朝政治人物。山東諸城人,祖籍江南省砀山县(明弘治间始祖福公自南直隶砀山县迁山东诸城县)。.

查看 吏部尚書和劉鐶之

劉正宗

劉正宗(),字可宗,號憲石,賜號中軒,山東安丘縣城里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明崇禎元年進士,官至翰林院編修。明亡仕清,在翰苑多年,累官文華殿大學士,監管禮部尚書。.

查看 吏部尚書和劉正宗

劉汝藻

劉汝藻(),字湘南,江蘇省常州府陽湖縣(今屬常州市)人。清朝女詩人。.

查看 吏部尚書和劉汝藻

劉漢卿

劉漢卿(),字上于,號依思。南直隸常州府武進縣(今屬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人,武進西營劉氏第九世。清朝政治人物。.

查看 吏部尚書和劉漢卿

劉春 (成化進士)

劉春(),字仁仲,四川省重慶府巴縣人,明朝政治人物。.

查看 吏部尚書和劉春 (成化進士)

劉於義

劉於義(),字喻旃,號蔚岡。江蘇武進(今屬常州市)人,劉一夔之子,劉復之父,武進西營劉氏第十一世。清朝翰林,政治人物,學者。.

查看 吏部尚書和劉於義

劉晏

劉晏(),字士安,曹州南华(今山东东明)人,历仕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四朝。代宗朝主管全国财政,德宗朝被赐死,后追赠郑州刺史,又加司徒。.

查看 吏部尚書和劉晏

偰斯

偰斯,應天府溧陽縣人,元朝末年明朝初期官员。 元朝擔任嘉定州知州,后歸降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年),授兵部員外郎;同年擢尚寶符寶郎;洪武三年(1370年),改尚寶司丞。洪武四年,擔任太安州知州。洪武六年(1373年),陞河間府知府。洪武九年(1376年),擔任戶部郎中,后升任戶部尚書、山西左參政。洪武十三年正月,召拜吏部尚書;二月,改禮部尚書。同年因年老致仕。.

查看 吏部尚書和偰斯

卞眈

卞眈,又作卞耽,济阴郡冤句(今山东省菏泽市丹阳办事处卞庄)人,中国东晋政治人物。卞粹之孙,卞壸之子。 卞眈初任平北司马、晋陵郡太守。桓温废皇帝司马奕为海西公,庾希逃到海陵郡。晋简文帝咸安二年(372年)六月,庾希于沿海地区招聚民众并掠夺渔船,在夜间进入京口。卞眈见此逾城逃至曲阿,城中吏士都逃亡;庾希宣称受到司马奕密旨,诛除桓温。卞眈在曲阿招集了二千兵,和平北参军刘奭及高平郡太守郗逸之合力在新城抗击庾希。七月壬辰日(8月16日)攻陷京口和俘获庾希等人。宁康三年(375年)九月初九日,晋孝武帝讲《孝经》,仆射谢安侍坐,吏部尚书陆纳侍讲,兼侍中卞眈执读,黄门侍郎谢石、吏部郎袁宏并执经。卞眈官至尚书郎。.

查看 吏部尚書和卞眈

卢道将

卢道将(),字祖业,范阳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出自范阳卢氏北祖大房,北魏秘书监、固安懿伯卢渊长子,北魏官员。.

查看 吏部尚書和卢道将

卢恺

卢恺(),字长仁,涿郡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出自范阳卢氏南祖,北周内史大夫、开府、容城伯卢柔之子,北周、隋朝官员。.

查看 吏部尚書和卢恺

卢昶

卢昶(),字叔达,小字师颜,范阳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北魏济州刺史、固安惠侯卢度世第三子,北魏官员,范阳卢氏北祖第三房始祖。.

查看 吏部尚書和卢昶

卢昌衡

卢昌衡(),字子均,小字龙子,范阳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出自范阳卢氏北祖大房,东魏卫大将军、幽州刺史、临淄恭文公卢道虔第五子,东魏、北齐、北周、隋朝官员。.

查看 吏部尚書和卢昌衡

南軒

南軒(),字叔後,號陽谷,學者稱渭上先生,陝西渭南,明朝政治人物、學者,進士出身。.

查看 吏部尚書和南軒

南朝官制

南朝官制,南北朝时南朝的官制。南朝各代虽制度不同,但增设官额、虚立官名来安置功臣、贵威、豪门、近幸的情况大致相同。官制特点是机构重叠、品秩混乱,朝廷军政大权,不在三省或五省,而在权臣或者統兵大将之手。造成当时朝廷腐败,人浮于事,政权更迭频繁。.

查看 吏部尚書和南朝官制

卓秉恬

卓秉恬(),字靜遠、靜波,號海帆,四川華陽縣(在成都市境)人,清朝大臣。 嘉慶七年(1802年)壬戌科進士,殿試位列三甲第七十三名,選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翰林院檢討。嘉慶十八年(1813年)任山東道監察御史,次年改吏科給事中。歷升工科掌印給事中、鴻臚寺少卿、順天府府丞、奉天府府丞、太僕寺少卿、大理寺少卿、太僕寺卿、太常寺卿等職。道光十四年(1834年)由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道光十八年(1838年)任兵部尚書,歷戶部、吏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協辦大學士;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拜文淵閣大學士;道光三十年(1850年),晉武英殿大學士。仕嘉慶、道光、咸豐三朝,垂五十餘年,未嘗外任,為官清正嚴謹,作風敢言,皇六子奕訢師傅。鴉片戰爭爆發,上疏力主禁煙。咸豐五年(1855年),卒於任內,贈太子太保,諡文端。.

查看 吏部尚書和卓秉恬

卓羅 (清朝)

卓羅(v,),佟佳氏,滿洲正白旗人,清朝政治人物、清朝禮部尚書及吏部尚書。三等副將巴篤理之子,承襲父職為三等副將,兼任牛彔額真。 崇德三年(1638年),跟從皇太極討伐明朝,侵襲明都,明朝太監楊永盛出戰,卓羅以三百人擊敗他,遂進軍入侵山東。崇德四年(1639年),卓羅圍攻錦州,入其外城,虜獲守備一人。崇德六年(1641年),再圍攻錦州,擊敗明朝總督洪承疇 。崇德八年(1643年),授職刑部參政。 順治元年(1644年),跟從清軍入關,大破李自成,進世職為一等梅勒章京,擢升為正白旗梅勒額真。順治三年(1646年),跟從大將軍順承郡王勒克德渾南下湖廣,擊敗李自成黨羽一隻虎於荊州。班師還朝,賜予黃金十兩、白金三百兩。當時南明桂王朱由榔駐守武岡,其將領王進才等分兵守長沙、衡州、寶慶。大將軍恭順王孔有德等正在收下湖南諸郡縣,下命卓羅及梅勒額真藍拜率師幫助孔有德。順治四年(1647年),自岳州進軍長沙,王進才棄城出走,卓羅等追擊打敗他。遂與智順王尚可喜一同擊敗明朝總兵徐松節,率領舟師退還長沙。派遣甲喇額真張國柱、札蘇藍等以偏師擊敗明朝總兵楊國棟於天心湖。卓羅會同孔有德南下祁陽,打道熊羆嶺,攻克其城。進攻武岡,擊敗明朝將領劉承胤於夕陽橋,劉承胤遂投降。南明桂王出走桂林,遂取武岡。順治五年(1648年),班師還朝,上賚如自荊州還時。累功擢升為吏部尚書,兼鑲白旗滿洲固山額真,進一等精奇尼哈番兼拖沙喇哈番。順治九年(1652年)十一月,授職靖南將軍,南下廣東。旋以廣東立即平定而作罷。 順治十二年(1655年)八月,命令與固山額真阿爾津統領大軍屯兵荊州,當時張獻忠將領孫可望、李定國、白文選等投降於南明,屯兵辰州。順治十三年(1656年)八月,卓羅與阿爾津取道澧州、常德,南下辰州,孫可望焚舟夜遁,卓羅與梅勒額真泰什哈、巴牙喇纛章京費雅思哈等率兵渡江攻打孫可望,遂攻克辰州。順治十四年(1657年),孫可望到長沙投降,李定國、白文選等跟從南明桂王走入雲南。 順治十五年(1658年),謀劃攻取雲南,吳三桂自四川,征南將軍卓布泰自廣西,卓羅跟從信郡王多尼自湖南,三道并進。順治十六年(1659年)正月,合攻雲南,攻克,屢次打敗白文選、李定國的兵隊,收取永昌、騰越,追擊至南甸。朝廷下命卓羅鎮守雲南,賜予蟒服、鞍馬。南明桂王奔入緬甸,李定國屯兵孟艮,以印劄招元江土司那嵩。十月,卓羅與噶布什賢噶喇昂邦等共同攻擊,攻克其城,那嵩自焚而死。順治十八年(1661年),定西將軍愛星阿與吳三桂統領大軍攻入緬甸,卓羅仍鎮守雲南。緬甸執下南明桂王到軍中,雲南遂平定。康熙元年(1662年),召回卓羅振旅還京,進爵位為二等伯。康熙七年(1668年),卓羅逝世,諡號為“忠襄”。乾隆年間,定卓羅封號為“昭毅”。.

查看 吏部尚書和卓羅 (清朝)

史宅之

史宅之(),南宋大臣,字子绎,号云麓。明州鄞县(今属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人。.

查看 吏部尚書和史宅之

史岩之

史岩之(),南宋政治人物。字子尹,庆元府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人。.

查看 吏部尚書和史岩之

史繼偕

史繼偕(),字世程,號聯岳,一說蓮岳,福建晉江平易里(今泉州市鯉城區西街)人,祖籍浙江鄞縣(今寧波),明朝政治人物、榜眼 。.

查看 吏部尚書和史繼偕

史道

史道(),字克弘,號鹿野,北直隸順天府涿州人,明朝政治人物。 正德八年(1513年)癸酉科順天鄉試第一名舉人。正德十二年(1517年)登進士,選庶吉士,后授兵科給事中,劾罷順天巡撫劉逵己,救吏部尚書王瓊。嘉靖十五年(1538年)擢左僉都御史巡撫大同,后累官至兵部尚書。.

查看 吏部尚書和史道

叶向高

叶向高(),字进卿,号台山,晚号福庐山人,福建福清縣人,明朝政治人物,萬曆十一年進士。崇禎年間官至內閣首輔。.

查看 吏部尚書和叶向高

司馬元顯

司馬元顯(),字朗君,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西)人。晉朝宗室,會稽王司馬道子之長子,东晋晚期权臣,受封為會稽王世子。官至驃騎大將軍。司馬元顯自隆安三年起至元興元年的三年間曾經一度執掌東晉政權,但期間叛民孫恩連年入侵當時朝廷唯一能直接控制的三吳地區,戰事不息,而司馬元顯仍貪腐不已,國庫空虛下仍聚斂錢財之餘亦驕傲自大,信任身份奉承自己的小人,敗壞朝政。及後司馬元顯討伐桓玄,倚靠了北府軍將領劉牢之,然而劉牢之因擔心助司馬元顯擊敗桓玄後將不為對方所容,於是不戰而降。司馬元顯不能抵抗桓玄,終敗於桓玄並被其所殺,桓玄亦因而結束了晉安帝繼位以來司馬道子與司馬元顯父子掌政的局面,自掌朝政,終令其成功篡奪晉室,建立桓楚政權。.

查看 吏部尚書和司馬元顯

司马喜 (西晋)

司马喜(),一名孴,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曹魏司隶从事、安城亭侯司马通曾孙,西河缪王司马斌之孙,西河王司马隐之子。.

查看 吏部尚書和司马喜 (西晋)

司马范

司马范(),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晋武帝司马炎之孙,侍中、卫将军、行太子少傅、领北军中候、楚隐王司马玮之子,西晋宗室、官员。.

查看 吏部尚書和司马范

司马济

司马济(),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曹魏司隶从事、安城亭侯司马通之孙,任城景王司马陵之子《晋书·卷三十七·列传第七》:任城景王陵字子山,宣帝弟魏司隶从事安城亭侯通之子也。初拜议郎。泰始元年,封北海王,邑四千七百户。三年,转封任城王,之国。咸宁五年薨,子济立。拜散骑侍郎、给事中、散骑常侍、辅国将军。随东海王越在项,为石勒所害,二子俱没。,晋朝宗室、官员。.

查看 吏部尚書和司马济

吏部

吏部是中國古代官署之一。东汉始置吏曹,改自尚书常侍曹,魏晋以后称吏部。隋、唐、五代,列为尚书省六部之首,長官稱為吏部尚書。「吏」指文職官員,多是「官吏」齊稱,相等於現代的文職公務員。 吏部下设吏部司、司封司、司勋司、考功司,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唐朝前期主持科举考试,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将主试权转礼部管辖。唐朝中期,尚书省职权为诸使职侵夺,本部对于官员的任免权力也日渐削弱。长官称吏部尚书,置吏部侍郎二人。一度曾改称司列、天官、文部,旋复旧。后代相沿不改。唯宋代使职盛行,吏部职务为审官院、东西铨所掌,吏部尚书亦不治本部事。 受中國文化影響,朝鮮半島的高麗王朝也設有吏部,其首長為吏部尚書。至朝鮮王朝時期,改稱吏曹,首長改稱吏曹判書。越南古代亦設有吏部的機構。.

查看 吏部尚書和吏部

吏部侍郎

吏部侍郎,別名吏侍、二銓、小天官、小宰、天官之貳、天官貳卿、倅天官、藻鏡,掌管文官任免、考課、升降、勛封、調動等事務。「吏部」乃六部之一,東漢始置吏曹,改自尚書常侍曹,魏晉以後稱吏部。隋唐列為“尚書省”六部之首。「侍郎」,相當於今日的副部長、次長。尚書是部長。今日,这一职位相当于中华民国銓敘部、考選部次長、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国家公务员局局长。.

查看 吏部尚書和吏部侍郎

吳南灝

吳南灝(),字幼梁,又字昆池。南直隸常州府武進縣(今屬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人。明末政治人物。.

查看 吏部尚書和吳南灝

吳一蜚

吳一蜚(),江苏长洲人,清朝政治人物、官至吏部尚书。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吳一蜚中壬戌科殿試金榜二甲第三名进士出身,授庶吉士,授翰林院編修。后改行人司副。由于为人清贫,两子均因贫而丧。康熙帝得知后,擢升至刑部侍郎、刑部尚书、后改吏部尚书。死于任上,家贫不能丧。.

查看 吏部尚書和吳一蜚

吳廷琰

吳廷琰(,,),其他華文媒體亦曾譯為「吳廷炎」或「吳庭艷」,聖名若翰(Gioan Baotixita),是越南共和國第一任总统(1955年—1963年),因為他的支持者來自自由之路行動南遷的天主教徒,因而相對偏袒天主教,歧視大多數越南人口信奉的佛教,引發佛教徒危機,造成多名佛教徒示威者死亡,並因而失去美國支持。吳廷琰在1963年南越政變中被殺,不少人認為吳廷琰死後,南越再也沒有政治強人治理南越,間接造成美軍介入越戰。.

查看 吏部尚書和吳廷琰

吳琳

吳琳(),湖北黄冈人,明朝政治人物。 明初朱元璋攻下武昌时,吳琳因詹同推荐,入召为国子监助教。之后改为浙江按察司僉事,后升为兵部尚书。洪武六年,改为吏部尚书,与詹同同事。次年乞请归乡。朱元璋曾派遣使者观察,使者潜入其旁舍,见到一农夫在耕作,相貌端谨。使者上前问道,“这里有吴尚书么”,该农夫停下手上农活回答道,“我就是吳琳”。使者把其见闻回报,明太祖朱元璋深感嘉歎。.

查看 吏部尚書和吳琳

吳璥

吳璥(),字式如,清朝政治人物。浙江钱塘人。.

查看 吏部尚書和吳璥

吳郡宣公主

吳郡宣公主(),是中国南北朝宋武帝刘裕第五女,名字和生母是不详。 武帝第七女始安哀公主嫁给了褚湛之,始安哀公主去世后,褚湛之又娶吳郡宣公主。褚湛之官至扬武将军、司徒左长史、侍中、左卫将军、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中书令、丹阳尹、尚书左仆射。吳郡宣公主和新安公主在《宋书》都被称为武帝第五女,或为一人。元徽四年(476年),吳郡公主去世,谥号宣。.

查看 吏部尚書和吳郡宣公主

吴隐之

吴隐之(),字处默,小字附子,濮陽鄄城(今山东鄄城北)人。曹魏侍中吳質的六世孫。東晉官員,以清儉而聞名,並曾在廣州刺史任內一革當地風俗。盧循之亂時因不敵盧循軍而被俘,後獲釋回京,在晉官至光祿大夫。.

查看 吏部尚書和吴隐之

吴汝纶

吴汝纶(),字挚甫,一作挚父。清朝安徽桐城(今属枞阳会宫乡)人。是近代文学家、教育家,也是桐城派后期作家。.

查看 吏部尚書和吴汝纶

吴春枝

吴春枝,明朝末年至南明大臣。 崇禎十年(1637年),吴春枝中进士。官至福建巡按御史。弘光元年(1645年)闰六月隆武帝在福州即位,以黄道周为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苏观生为吏部右侍郎兼东阁大学士、福建巡抚张肯堂为兵部尚书兼左都御史、何楷为户部尚书、四川按察使曹学佺为礼部尚书,吴春枝为兵部右侍郎兼右副都御史、周应期为刑部尚书、郑諠为工部尚书、黄锦为礼部右侍郎,并赐号「奉天翊运中兴宣猷守正文臣」。十一月,隆武帝敕上游抚臣吴春枝速移驻邵武,以探虔州消息。监察御史吴春枝纠劾邵武通判陈主谟、古田知县吴士燿、汀州府知府王国冕贪污虐民。隆武二年(1646年)正月,隆武帝命令上游巡抚吴春枝选募健丁,精勤训练。吴春枝以兵部右侍郎兼东阁大学士。晋尚书留守。八月降清。.

查看 吏部尚書和吴春枝

吕德懋

吕德懋,辽朝(契丹)政治人物,辽圣宗、辽兴宗时南府宰相。 辽圣宗统和十二年(994年)六月,甲午科进士,中状元。与张俭等以文才被辽圣宗器重,历任为三司使。开泰七年(1018年)四月壬辰,吕德懋升任枢密副使。十一月壬戌,吕德懋知吏部尚书。太平二年(1022)任南府宰相。辽兴宗即位,吕德懋任相职如故。景福元年(1031年)十月戊寅,于宰相任上去世。.

查看 吏部尚書和吕德懋

吕諲

吕諲(),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人,爵封须昌县开国伯,谥号肃,唐朝官员,唐肃宗年间拜相。史学家往往认为他后来担任地方官时比担任宰相更出色。.

查看 吏部尚書和吕諲

吕蒙正

吕蒙正(),字圣功。宋代河南洛阳人,知名大臣,曾三度拜相,赠中书令。 有七子出仕:吕从简、吕惟简、吕承简、吕行简、吕务简、吕居简、吕知简。 六女,长女嫁光禄寺丞直集贤院孙暨,次女嫁刑部侍郎参知政事赵安仁,三女嫁太常博士周渐,四女嫁观文殿学士尚书右丞丁度,五女早夭,六女嫁永州推官杨巽。.

查看 吏部尚書和吕蒙正

吕本 (寿州)

吕本(),凤阳府寿州人。元末明初官员。建文帝外祖父。 仕元为元帅府都事,后投靠朱元璋。丙午年(1366年),为中书掾史。吴王元年(1367年),授湖广行省照磨。洪武三年(1370年),升中书省右司郎中。四年改左司郎中,五年升刑部侍郎,寻进吏部尚书。六年,任太常寺卿。七年,以事左迁北平按察司佥事,寻召还授礼部尚书,未几出为两浙都转运盐使。洪武十二年(1379年),复授太常寺卿。洪武十四年十二月庚辰后,因疾病逝世。赐葬钟山之阴。吕本无子,其女吕氏为太子朱标继妃。外孙即建文帝。.

查看 吏部尚書和吕本 (寿州)

多山

多山(a,),博史克氏,字饒峰。蒙古正藍旗人,清朝政治人物。.

查看 吏部尚書和多山

夏邦謨

夏邦謨(),字舜俞,號松泉,四川涪州(今重慶市墊江縣)人,明朝政治人物。.

查看 吏部尚書和夏邦謨

大同之战

大同之战是指中国明朝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朝同瓦刺蒙古部落在山西大同的一场军事斗争。.

查看 吏部尚書和大同之战

大圣王朝

大圣王朝,亦称大圣天朝、大圣朝。是指1986年至1988年期间在山东安丘县(今安丘市),由青华圣教创始人曹秀花为首成立的一个秘密结社政权。.

查看 吏部尚書和大圣王朝

大高玄殿

大高玄殿,又称大高元殿,簡稱高玄殿、大高殿,是一座明清两代皇家御用道观,主祀三清、玉帝,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景山前街北侧。因大高玄殿临街的头道山门是并排的三座门,故此地地名又俗称“三座门”。.

查看 吏部尚書和大高玄殿

大沽口战役

大沽口战役为清军和英法联军在大沽口附近发生的战役。前后共发生三次战斗,最终以大沽炮台被攻陷,清军失败而终结。.

查看 吏部尚書和大沽口战役

奎俊

奎俊(),字乐峰,瓜尔佳氏,满洲正白旗人,清末高级官员。.

查看 吏部尚書和奎俊

奕經

已革二等輔國將軍奕经(v,),字润峰,满洲镶红旗人,爱新觉罗氏。他是乾隆帝的曾孙,成亲王永瑆之孙,贝勒绵懿之子,承继循郡王永璋,道光皇帝的堂侄。 历任京师--侍卫、内阁学士,镶蓝旗满洲副都统、正蓝旗护军统领,道光五年(1825年),任兵部侍郎。道光十年(1830年),随钦差大臣长龄驻新疆喀什噶尔防御浩罕,回京后,历任吏部侍郎、户部侍郎。道光十四年(1834年),出任黑龙江将军。道光十六年(1836年),回京为吏部尚书,兼步军统领。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入阁为协办大学士。 同年十月,奕经被任命为扬威将军,到杭州督管抗击英国入侵。奕经无能,拖延战事两个月,临阵只会到关帝庙求签。结果清军在定海、镇海及宁波府一溃千里。次年,《南京条约》签订,奕经被革职。之后,奕经又任叶尔羌参赞大臣、伊犁领队大臣、伊犁、英吉沙尔领队大臣。咸丰三年(1853年),奕经奉旨到山东防御太平军,在徐州病死。.

查看 吏部尚書和奕經

奕訢

恭忠親王奕訢(z;),号乐道堂主人,满洲爱新觉罗氏、道光帝第六子,咸豐帝同父异母弟弟,生母为静妃博尔济吉特氏,道光帝遺詔封「和碩恭亲王」。统称“六王爷”;清末洋务派代表人物、主要发起者,曾任总理衙门首席大臣、领班军机大臣、议政王,保守派對其鄙稱“鬼子六”。賜爵位世襲罔替,身後谥“忠”。.

查看 吏部尚書和奕訢

姚察

姚察(533年─606年),南朝陳及隋朝文學家及歷史學家,二十四史中《梁書》及《陳書》的始撰者,孫吳太常姚信九世孫。 姚察的父親姚僧垣是當時著名醫師。姚察是姚僧垣的長子,有一弟姚最。梁元帝即位時,姚僧垣攜同兩子前往江陵入朝,元帝授姚察原鄉縣令。西魏攻滅梁元帝,姚僧垣及姚最隨行至長安,姚察因不在江陵而沒有隨行,留仕南梁及南陳,官至吏部尚書,亦曾出使北周與父親見面。 隋朝攻滅陳朝後,姚察亦至長安任職,任秘書丞,並奉隋文帝命修撰梁、陳兩朝歷史。開皇十三年(593年),姚察承襲父親姚僧垣在北朝受封的北絳郡公稱號。 大業二年(606年),姚察去世,享年七十四歲。其子姚思廉繼承父業,完成二書,並親自為父親作傳,收錄於《陳書》。 清朝學者趙翼於《二十二史劄記》中,指出姚察父子以古文寫作梁、陳二書,認為二人是古文運動的先行者,比韓愈早了二百多年。.

查看 吏部尚書和姚察

姚思廉

姚思廉(),字简之,一说原名简,字思廉,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唐朝初期史学家。 其父姚察,在南陈时任吏部尚书,著陈梁二史,未成。他自幼习史,后曾任隋朝代王楊侑侍读。唐朝李渊称帝后,为李世民秦王府文学馆学士。自玄武门之变,进任太子洗马。贞观初年,又任著作郎,“十八学士”之一。官至散骑常侍,受命与魏徵同修梁陈二史。贞观十年(636年),成《梁书》(50卷)《陈书》(30卷),为二十四史之一。又著有《文思博要》,已佚。 Category:隋朝侍读 Category:唐朝歷史學家 Category:唐朝学士 Category:唐朝太子洗马 Category:唐朝著作郎 Category:唐朝散骑常侍 Category:湖州人 S.

查看 吏部尚書和姚思廉

姜庆初

姜庆初(),唐朝秦州上邽(今甘肃省天水市)人。。唐玄宗的驸马。 姜庆初是姜謩五世孙,姜皎之子。姜庆初未满周岁时,玄宗许诺会将公主嫁给他,后沦落二十余年。天宝年间姜皎的外甥、姜庆初的表兄李林甫为相当政,从容上奏保举姜庆初。天宝六载(747年),唐玄宗授姜庆初为官。天宝七载(748年),赠姜皎吏部尚书,仍赠实封二百户以充享祀。姜庆初袭封楚国公。天宝十载(751年),玄宗下诏姜庆初娶新平公主,授驸马都尉。新平公主原来下嫁裴玪,裴玪卒,新平公主改嫁姜庆初。旧制,驸马都尉多不拜正官,永泰元年(765年),唐代宗特拜姜庆初太常卿。当时脩植建陵(唐肃宗墓),代宗命姜庆初为脩陵使,姜庆初误毁连冈。代宗大怒,大历二年(767年)八月廿五日,以不恭之罪,赐死姜庆初,建陵使史忠烈等都被诛杀,裴玪子裴仿,也被削官。公主幽禁宫中,大历十年(775年)薨。.

查看 吏部尚書和姜庆初

始安哀公主

始安哀公主,是中国南北朝宋武帝刘裕第七女,名字和生母是不详。 始安公主嫁给了褚秀之的儿子褚湛之,褚湛之官至扬武将军、司徒左长史、侍中、左卫将军、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中书令、丹阳尹、尚书左仆射。始安哀公主去世后,褚湛之又娶武帝第五女吳郡宣公主。.

查看 吏部尚書和始安哀公主

孟昶 (东晋)

孟昶(),字彥遠,平昌安丘人。東晉末年人物。曾與劉裕一同起兵討伐桓玄,後在東晉官至尚書左僕射。盧循之亂時因奉帝北渡長江的建議不被劉裕採納而自殺。.

查看 吏部尚書和孟昶 (东晋)

孫士毅

孫士毅(),字智冶,號補山,浙江仁和縣(今屬餘杭區)臨平鎮人,清朝政治人物,官至文華殿大學士。.

查看 吏部尚書和孫士毅

孫家鼐

孫家鼐(),字燮臣,號容卿、蟄生,別號澹靜老人。安徽省鳳陽府壽州(今淮南市壽縣)人,晚清狀元、政治家。.

查看 吏部尚書和孫家鼐

孫交

孫交(),字志同,湖廣承宣布政使司承天府鍾祥縣(今湖北省鍾祥市)人,明朝戶部尚書、進士出身。.

查看 吏部尚書和孫交

孫廷銓

孙廷铨(),字枚先,明末清初山东益都县人。政治人物。同进士出身。.

查看 吏部尚書和孫廷銓

孔奂

孔奂,字休文,南朝梁、南朝陈大臣。会稽郡山阴县(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孔子三十二代孫。.

查看 吏部尚書和孔奂

孔彦缙

孔彦缙(),字朝绅,山東曲阜人,孔子第五十九代嫡孫。 孔公鑑之子。建文三年(1401年)三月十三生,名與字皆為當時的燕王世子朱高熾命名,次年,其父孔公鑑因病去世,被母亲胡氏抚养教育。 永樂八年(1410年)襲封衍聖公。剛滿十歲,明成祖命他在國子監讀書學習,不久後便回到曲阜。因年纪比較小,在宗族管理和宗廟祭祀等方面沒有經驗。就经常向叔父曲阜縣知县孔公镗请教。永樂九年(1411年)孔彥縉請求維修孔廟,工部准奏。此工程歷時五年,共維修廊、廡、樓、閣二百七十餘間,令孔廟面貌煥然一新。 洪熙元年(1425年)明仁宗即位,孔彥縉赴京朝賀。仁宗對侍臣說:「外藩貢使皆有公館,衍聖公假館民間,非崇儒重道意。」於是,賜予府邸在東安門外。宣德四年(1429年)為充實孔廟藏書,孔彥縉咨文禮部,同意到福建購書賜予孔廟。不久,又上書朝廷,說明孔廟雅樂及樂舞官服的損壞情況,明宣宗命有司修治。 景泰元年(1450年)明代宗到國子監視察。孔彥縉率孔、顏、孟三氏學子入京觀禮,賜座彝倫堂聽講。皇帝每次視察國子監時,都詔衍聖公前去觀禮,自此形成定製。景泰三年(1452年)朝廷赐正一品朝服、公服、常服。 孔彥縉自幼失怙,能夠獨立自主,然而卻與族人相處不睦。景泰六年(1456年)與族祖克昫等人相訐,代宗將相訐之事擱置一旁,不予過問。同年,十月二十一日去世,享年五十五岁。太子太师、吏部尚书王直为其撰写墓表。孔彦缙有四子三女:孔承慶(夏氏所生)、孔承吉(江氏所生)、孔承泽(郭氏所生)、孔承源(牙氏所生),長子孔承慶早逝,长孙孔弘绪袭爵。 File:Kong Yanjin - bixi - P1060193.JPG|孔彦缙墓.

查看 吏部尚書和孔彦缙

孔纬

孔緯(),字化文。魯曲阜(今屬山東)人,孔子第四十世孫,唐朝狀元、宰相、封魯國公。.

查看 吏部尚書和孔纬

孔聞韶

孔闻韶(),字知德,號成庵,山東曲阜縣人,孔子六十二代嫡長孫。明代衍聖公。.

查看 吏部尚書和孔聞韶

孔愉

孔愉(),字敬康,会稽郡山阴人。晉朝官員,為人守正,官至尚書僕射。.

查看 吏部尚書和孔愉

孙如法

孙如法(),字世行,号俟居。明朝政治人物,官至刑部主事赠光禄寺少卿。 孙如法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生于浙江余姚。孙家三代尚书,其曾祖父忠烈公孙燧,赠礼部尚书;祖父曾任南京礼部尚书;父亲吏部尚书,赠太子太保;时有“昭代阀阅之盛,首数孙氏”之喻。 万历十一年(1583年),孙如法24岁中进士,次年授刑部主事。万历十四年(1586年),孙如法因论建储及谏阻郑贵妃进封得罪,谪潮阳尉(潮阳县典史添注,闲职)。孙如法是当时罕见的“九尉贬潮”的官吏之一(“孙如法于万历十四年尉潮阳,杨文焕于万历十九年尉海阳,高攀龙于万历二十二年尉揭阳,刘宏宝于万历二十三年尉惠来以及此期间陈泰来尉饶平,林材尉程乡,周宏 尉澄海,沈昌尉大埔,周元蹿尉平远等。除普宁因新置,县冶首设潮阳贵屿外,九尉贬潮,十载之内,无邑无之……”)。孙如法抵潮州后,大兴义举,游学讲艺,提携后进,因此而闻名乡里。 Category:明朝刑部主事 Category:余姚人 R如.

查看 吏部尚書和孙如法

孙丕扬

孫丕揚(),字孝叔,號立山,陕西富平縣流曲鎮南街人,明朝吏部尚書。 孫丕揚於明世宗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考中丙辰科進士,授行人。明穆宗隆慶中,擢大理寺右丞。历任右佥都御史、太子太保,明神宗萬曆二十二年(1595年)出任吏部尚書,創「掣簽法」,以抽籤決定官職,杜絕權貴請謁之弊。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主持辛亥京察。萬曆四十年(1612年)因明神宗不理政事,無法正式辭官,只好“挂冠出都”,居家二年卒。赠太保,谥恭介。著有《富平县志》、《应世草》、《立山诗》等。 冯梦龙《古今谭概》记:“昔富平孙冢宰(孙丕扬)在位日,诸进士谒请,齐往受教。孙曰:做官无大难事,只莫作怪。真名臣之言,岂唯做官乎!”.

查看 吏部尚書和孙丕扬

孙仰曾

孙仰曾(1751年~?),卒年待考,清代乾隆朝大藏书家。字虚白,号景高,仁和(今属浙江杭州)人。.

查看 吏部尚書和孙仰曾

孙邕

孙邕(),三国时期曹魏官员。济南人。 年轻时侍奉道人王和平,光和年间随他到京师。王和平病故,孙邕葬他于东陶。王和平有书百余卷,药数囊,都送给孙邕。后王和平弟子夏荣说王和平尸体分解,孙邕后悔没取走王和平的宝书仙药。后来魏文帝曾著文论及此事。 孙邕曾丧妻,任侍郎时,文帝曾赐桓阶年轻有国色的遗孀伏氏为孙邕继妻,孙邕不喜欢伏氏却又不敢抗命,在中女孙氏建议下以与桓阶同僚为由推辞,文帝下诏嘉奖。 黄初年间曾任渤海太守,在任十余年。六年(225年)正月,文帝伐吴回师,屯陈留郡界。孙邕时任陈留太守,见驾,拜访治书执法鲍勋。时营垒未成,只立了标记,孙邕邪行不从正道,军营令史刘曜欲弹劾,鲍勋因堑垒未成没有处理。大军回到洛阳,刘曜获罪,鲍勋奏请罢黜他,刘曜秘密上表鲍勋出于私心袒护孙邕。鲍勋因而获罪被诛。 景初元年(237年),侍中卢毓被任为吏部尚书,魏明帝让卢毓自己选择代任者,说:“要如卿那样的才可以。”卢毓举荐常侍郑冲,明帝要他另外举荐自己未曾听闻的人。于是卢毓举荐阮武、孙邕,明帝于是用孙邕为侍中。之前孙氏曾说卢毓必定不会忘记父亲,果然如此。 正始二年(241年),孙邕与太仆陶丘一、永宁卫尉孟观、中书侍郎王基推荐管宁。 后又代卢毓为吏部尚书。不久加光禄大夫,领太史令,封关内侯。孙邕与时任光禄大夫郑冲、散骑常侍中领军安乡亭侯曹羲、侍中荀顗、尚书驸马都尉关内侯何晏共同收集《论语》较好的诸家训注,写成《论语集解》后奏于朝廷,流传下来。 孙邕最终封建德亭侯。 Y Category:济南人.

查看 吏部尚書和孙邕

宦海奇官

《宦海奇官》(Noblesse Oblige,前名《官场浮世绘》),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清裝電視劇,由馬國明及楊怡領銜主演,並由陳山聰及袁偉豪聯合主演,監製李添勝。.

查看 吏部尚書和宦海奇官

宿石

宿石(),中国北魏文成帝的近臣。朔方郡人。赫連勃勃之弟文陈的曾孫,宿沓干之子。.

查看 吏部尚書和宿石

宜兆熊

宜兆熊(),清朝政治人物,汉军正白旗人。宜永贵之曾孙。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初袭三等男爵位,三年后升二等男。康熙四十年(1701年)由佐领入仕,累擢福州将军(署)。 宜兆熊文化水平不高,却因忠心而深得雍正帝赏识。雍正三年(1725年)以福州将军署闽浙总督,次年改湖廣總督,又改署直隸總督。雍正五年(1727年)任吏部尚书,次年因事被革职。.

查看 吏部尚書和宜兆熊

完顏充

完顏充,本名神土懑,金朝宗室、大臣。.

查看 吏部尚書和完顏充

完顏袞

完顏袞(見《金史·海陵纪》),本名蒲甲,亦作蒲家、富勒坚或博恰見《钦定续通志》。是金朝宗室,完顏阿骨打的孫,父亲完顏宗幹,母不详,有同母妹嘉祥县主。海陵王的异母弟弟。 《金史》指完顏袞「桀驚強悍」,所以海陵王不喜歡他的為人見《金史·列傳第十四卷》完顏袞條。。.

查看 吏部尚書和完顏袞

完顏永成

完顏永成(),原名完顏允成,女真名完顏鶴野(婁室),为金朝皇子,金世宗完顏雍的第九子。.

查看 吏部尚書和完顏永成

完颜永升

完顏永升(),原名完顏允升,女真名完顏斜不出(鹤寿),为金朝皇族,金世宗完顏雍的儿子。.

查看 吏部尚書和完颜永升

完颜思敬

完颜思敬,本名完颜撒改,原名思恭,为避讳完颜允恭,改名。押赖河人,金国宗室。金源郡王完颜石土门之子,完颜习室之弟。 完颜思敬出生于押懒河畔,为人刚直有才干。十一岁时,跟随父亲谒见太祖阿骨打。天会四年(1126年),随完颜宗翰、完颜活女率军攻太原,下洛阳,围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有功。扈从太宗完颜晟巡幸东京(今辽宁省辽阳市)。征伐术虎麟,因为功劳充当护卫。金熙宗天眷二年(1139年),因为捕拿完颜宗磐、完颜宗隽的功劳,官至显武将军。因在混同江中救出曹国王完颜宗敏,被擢升为右卫将军,世袭押懒万户,世袭谋克。入朝为工部尚书,改任殿前都点检,转任吏部尚书。完颜亮天德年间,为尚书右丞,后来罢为真定府尹,完颜思敬的儿子娶了部民之女为妾。该女之兄乞求该女与完颜思敬之子离异,但该女畏惧完颜思敬的权势,不敢离开他的家。完颜思敬历封河内郡王、巨鹿郡王,转任益都府尹。正隆二年(1157年),改任庆阳府尹。金世宗大定二年(1162年),任西南路招讨使,封济国公,兼天德军节度使。转任北部都统,以元帅右都监进入奚族地区,镇压契丹移剌窝斡。在张哥宅击败义军节度使特末也。稍合住等人拘捕移剌窝斡和他的母亲、妻儿、弟侄归降。完颜思敬到京师中都献俘,官拜右副元帅,经略山东。他在山东屯田,各随所受土地,散处州县。受命以猛安谋克自为保聚,田土与民田犬牙交错,互相更换。大定三年(1163年),任北京留守,大定七年(1167年),任平章政事。从政时,很有政绩,善于以微谏匡正君主的失误。大定九年(1169)拜枢密使,建言女真人可依汉人例,以文理选试,契丹人可分隶女直猛安等,世宗都听从了。大定十三年去世。.

查看 吏部尚書和完颜思敬

宗室琳寧

宗室琳寧(),諡勤僖,愛新覺羅氏,滿洲鑲藍旗,清朝皇族、政治人物。 早年擔任宗人府效力筆帖式。乾隆二十六年,任七品筆帖式。乾隆三十二年,任宗人府經歷。乾隆三十五年,改副理事官。乾隆三十九年,升任理事官。乾隆四十一年,任江西道監察御史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稿,701001624號,后稽查宗人府事務。乾隆四十三年,任宗室佐領。乾隆四十八年,掌京畿道監察御史。乾隆四十九年,任禮科給事中,后署正藍旗滿洲副都統。乾隆五十年,任山海關副都統。乾隆五十三年,任黑龍江將軍。乾隆五十四年,改吉林將軍。乾隆五十六年,任盛京將軍。乾隆五十七年,任總管內務府大臣。嘉慶五年,任散秩大臣,署正白旗漢軍都統、授正紅旗漢軍都統。嘉慶五年,任工部尚書。嘉慶六年署禮部尚書。嘉慶六年,改吏部尚書。嘉慶七年,加協辦大學士、太子少保。次年,任正藍旗滿洲都統。嘉慶九年,任正黃旗漢軍都統、禮部尚書,管理樂部太常寺鴻臚寺事。.

查看 吏部尚書和宗室琳寧

宗室綿森

宗室綿森(),綿森,愛新覺羅氏,諡端愨,滿洲正藍旗,清朝皇室,政治人物。 道光七年,任宗人府七品筆帖式。道光十六年,委署主事。道光十九年,任副理事官。道光二十四年,任理事官。道光二十六年,任光祿寺少卿、繙譯鄉試副考官。道光二十七年,任太僕寺少卿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70200978-1號。次年改內閣學士。道光二十九年,任正黃旗漢軍副都統,稽查內七倉事務、稽查中書科事務,任盛京刑部侍郎、理藩院左侍郎、鑲白旗漢軍副都統。道光三十年,署正紅旗蒙古都統。咸豐元年,任鑲白旗護軍統領,管理火藥局事務。咸豐四年,任經筵前引大臣、護宴大臣、歷代帝王廟兩廡分獻大臣、先農壇遞耒耜大臣、右翼監督,兼署鑲藍旗護軍統領、直隸泰寧鎮總兵,管理寶坻等小四處官兵事務。咸豐五年,任馬蘭鎮總兵、總管內務府大臣。咸豐八年,任左都御史,署鑲藍旗漢軍都統、正紅旗漢軍都統。咸豐九年,署工部尚書、鑲白旗蒙古都統;后任鑲藍旗漢軍副都統、鑲藍旗漢軍都統。咸豐十年,任禮部尚書,管理太常寺事務、管理鴻臚寺事務。同年改工部尚書,鑲白旗總族長、稽查右翼宗學。次年總管內務府大臣、任刑部尚書,并署工部尚書、兵部尚書、鑲白旗漢軍都統。同治元年,署吏部尚書。次年,任紫禁城值年大臣、冊封壽熙公主正使、崇文門副監督,兼署鑲紅旗滿洲都統。同治五年,任專操大臣,國史館正總裁,管理三庫大臣。同治七年,授太子少保。.

查看 吏部尚書和宗室綿森

宗元饒

宗元饒(),南郡江陵人《陳書·卷二十九·列傳第二十三》:宗元饒,南郡江陵人也。少好學,以孝敬聞。仕梁世,解褐本州主簿,遷征南府行參軍,仍轉外兵參軍。及司徒王僧辯幕府初建,元饒與沛國劉師知同為主簿。高祖受禪,除晉陵令。入為尚書功論郎。使齊還,為廷尉正。遷太僕卿,領本邑大中正,中書通事舍人。尋轉廷尉卿,加通直散騎常侍,兼尚書左丞。時高宗初即位,軍國務廣,事無巨細,一以咨之,臺省號為稱職。《南史·卷六十八·列傳第五十八》:宗元饒,南郡江陵人也。少好學,以孝聞。仕梁為征南府外兵參軍。及司徒王僧辯幕府初建,元饒與沛國劉師知同為主簿。陳武帝受禪,稍遷廷尉卿、尚書左丞。宣帝初,軍國務廣,事無巨細,一以咨之,台省號為稱職。,南梁、南陳官员。 宗元饒少年好學,以孝順尊敬長輩著名。南梁年間出身本州主簿,遷任征南府行參軍,轉為外兵參軍。司徒王僧辯建立幕府,他與沛國劉師知一同擔任主簿。陳武帝受禪建立南陳,除授晉陵縣令,入朝任職尚書功論郎;出使北齊回國後,出任廷尉正,轉遷太僕卿,領任本邑大中正,中書通事舍人。不久改任廷尉卿,加通直散騎常侍,兼官尚書左丞。當時陳宣帝剛即位,致力軍國事務,事無巨細都諮詢宗元饒,在御史台號稱稱職。 他轉任御史中丞,管理五禮。當時合州刺史陳裒貪污聲名狼藉,遣使在水邊陸地收集漁獲,又從六郡乞求糧食,百姓苦不堪言。他上表彈劾陳裒獲准,後來吳興太守、武陵王陳伯禮與豫章內史、南康嗣王陳方泰都傲慢放縱,宗元饒亦上奏朝廷之,二人都被罷去官職。 宗元饒個性公平,善於主持法律,通曉故事要旨,官吏犯法、施政不方便民眾及禮儀不足也會及時糾正,獲益良多。他改任貞威將軍、南康內史,提供三千多斛米協助人民赋税,慰問老人,拯救窮困,百姓很依賴他。他為賦稅入朝,朝廷下詔加任散騎常侍、荊雍湘巴武五州大中正。尋很快就以本官再次領授尚書左丞,又出任御史中丞。歷任左民尚書、右衛將軍、領任前將軍,遷轉為吏部尚書。太建十三年(581年)他去世,虛齡六十四,朝廷贈封他侍中、金紫光祿大夫,協助喪事。.

查看 吏部尚書和宗元饒

宇文紹節

宇文紹節(),字挺臣,成都廣都人。 祖父宇文虛中,簽書樞密院事。父宇文師瑗,官仕顯謨閣待制。宇文虚中全家被杀,無後,宋孝宗命令宇文虚中的同族宇文绍节过继给宇文师瑗。开禧二年(1206年),知镇江府。中進士,累遷寶謨閣待制。官至吏部尚書。嘉定六年正月甲午卒。.

查看 吏部尚書和宇文紹節

安吉公主 (劉宋)

安吉公主,中国南北朝刘宋公主,宋孝武帝之女。生母不详。 安吉公主在嫁給了蔡兴宗的儿子蔡约。蔡兴宗官至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蔡约拜驸马都尉,南齐建立,他历任太子中庶子、领屯骑校尉、司徒左长史、太子詹事。.

查看 吏部尚書和安吉公主 (劉宋)

安化王之乱

安化王之乱是1510年5月12日到30日期间明朝皇室成员安化王朱寘鐇发起的反抗明武宗的叛乱。安化王之乱是明武宗年间两起宗室叛乱之一,早于1519年的宁王之乱。.

查看 吏部尚書和安化王之乱

宋娘

宋氏(),北魏末年至北齐时人,北齐追尊文襄皇帝高澄的姬妾。生皇长子河南王高孝瑜。 宋氏是北魏吏部尚书宋弁的孙女,原是北魏颍川王元斌之的王妃。元斌之一向被出帝元修当作心腹,永熙三年(534年)元修出逃时,元斌之被元修召去同行,半路逃离了元修,亦未回家,而是南投萧衍去。宋氏成了弃妇,遂改嫁高澄做妾。537年,和高澄生下高孝瑜。 北齐建国,高孝瑜封河南王,宋氏为河南太妃。河清二年(563年),高孝瑜遭和士开、高睿所谮,被杀。宋太妃与儿媳卢氏不和,高孝瑜死后卢氏向皇帝高湛谮毁婆婆谋逆,于是高湛又杀了宋太妃。.

查看 吏部尚書和宋娘

宋德宜

宋德宜(),字右之,號蓼天,江南长洲县(今屬江蘇蘇州市)人,清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官至吏部尚書文華殿大學士。.

查看 吏部尚書和宋德宜

宋纁

宋纁(),字伯敬,號栗菴、栗亭,諡莊敬(一说莊敏),明朝政治人物。河南商丘人。同进士出身,官至吏部尚書、戶部尚書。.

查看 吏部尚書和宋纁

宋璟

宋璟(),字廣平,邢州南和人,為唐玄宗開元初期的著名宰相。.

查看 吏部尚書和宋璟

宋遥

宋遥,字仲達,唐代广平人。 早年為國子進士,後補东莱郡录事参军,移任密县尉。開元年間,累官侍郎,開元二十九年(741年),與苗晉卿主持官員選拔。天宝二年(743年),李林甫擔任吏部尚書後,政事繁忙,將選事悉委託宋遙、苗晉卿。御史中丞张倚之子张奭到吏部候选。苗晋卿与宋遥因张倚正受玄宗宠信,欲攀附之,遂将张奭列为第一。时人皆知张奭不读书,因此群议沸腾。前蓟县(今北京西南)县令苏孝韫將此事告知安禄山,於是安禄山上奏朝廷。玄宗亲自在花萼楼重試已录取官员,能通过考核者十不及一二,张奭则交白卷。玄宗大怒,贬晋卿为安康郡太守、宋遥为武当郡太守、张倚为淮阳郡太守。天寶六載卒於上黨,得年六十五。.

查看 吏部尚書和宋遥

宋訥

宋訥(),字仲敏,号西隱,河南滑县人,元末明初政治人物。元至正年间进士,明洪武年間官至國子監祭酒。.

查看 吏部尚書和宋訥

宋钦道

宋钦道(),广平列人(今河北省肥乡县)人,北魏吏部尚书宋弁之孙、尚书郎宋纪之子。 宋钦道初为大将军主簿,典书记。后任黄门侍郎。齐文宣帝高洋令他在东宫教太子习事。当时郑子默以文学见称,备受皇帝的亲宠。宋钦道本来是文法吏,不识古今典故,一旦有疑惑的事情,一定询问郑子默。二人被两宫宠信,即使是诸王贵臣也都忌惮。宋钦道官至秘书监。560年,宋钦道与杨愔同时被诛杀,后来赠吏部尚书、赵州刺史。.

查看 吏部尚書和宋钦道

宋槃

宋槃(1574-1633),字念莪,号懋吾,明朝東林黨政治人物,山東乐陵人,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進士,官至兵部侍郎、追贈尚書。其家族後人有民國將領宋哲元。.

查看 吏部尚書和宋槃

宋景

宋景(),字以賢,號南塘,江西奉新县人,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查看 吏部尚書和宋景

寶鋆

寶鋆(),字佩蘅,索綽絡氏,滿洲鑲白旗人,晚清大臣,武英殿大学士。 寶鋆于道光十八年(1838年)进士。咸丰时曾任内阁学士、礼部右侍郎、总管内务府大臣。同治时,任军机大臣,并充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体仁阁大学士。與恭親王、文祥等自同治初年掌管樞務,是洋务运动时中央的主要领导者之一。光绪年间,为武英殿大学士,死后,谥“文靖”。.

查看 吏部尚書和寶鋆

尊室說

尊室說(;),字博英(),越南阮朝的一位政治人物。曾經在嗣德帝死後與阮文祥同時執掌朝政,並且於1885年發起勤王運動。.

查看 吏部尚書和尊室說

尚书 (官职)

尚书是中国历史上从秦汉时期创立的中央政府官职,其重要性于汉朝达到顶峰,隋唐以后也成为分管六部的重要职官。 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朝鮮半島的高麗王朝亦設有尚書的官職,為六部的最高官員。朝鮮王朝時期,改稱判書。越南亦模仿中國官職,設有尚書之職。.

查看 吏部尚書和尚书 (官职)

封孚

封孚(),字處道,渤海蓨縣(今河北景縣)人。中國十六國時期人物,前燕吏部尚書封放子。.

查看 吏部尚書和封孚

封懿

封懿(),字處德,本貫渤海蓨縣(今河北省景縣),南北朝時代從前燕至北魏時的學者、政治人物。.

查看 吏部尚書和封懿

對喀納

對喀納(v,),滿洲正黃旗,钮祜禄氏,清朝政治人物、清朝刑部尚書。 顺治年间由内院笔帖式转任刑部左侍郎。康熙五年(1666年)七月丁未,接替尼滿,擔任清朝刑部尚書,康熙六年(1667年)九月遷內國史院大學士。由明珠接任。充任《世祖实录》总裁。康熙九年(1670年),为文华殿大学士,管吏部尚书事。康熙十四年(1675年)九月在任上去世。.

查看 吏部尚書和對喀納

尹旻

尹旻(),字同仁,山东濟南府历城(今属济南市)人,明朝政治人物。.

查看 吏部尚書和尹旻

屠侨

屠侨(),字安卿、号东洲。浙江鄞縣(今屬寧波市)人,明朝政治人物,进士出身。.

查看 吏部尚書和屠侨

山簡

山簡(),字季倫,河內懷縣人。「竹林七賢」之一的山濤之子。西晉時期官員,官至征南將軍。.

查看 吏部尚書和山簡

崔孝直

崔孝直(),字叔廉,博陵郡安平县(今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人,出自博陵崔氏博陵第二房,北魏昭武将军、光州刺史、定州大中正、泰昌景子崔挺之子,北魏官员。.

查看 吏部尚書和崔孝直

崔孝芬

崔孝芬,字恭梓,博陵郡安平县(今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人。崔挺长子。.

查看 吏部尚書和崔孝芬

崔孝暐

崔孝暐(),一作孝伟,字敬业,博陵郡安平县(今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人,出自博陵崔氏博陵第二房,北魏昭武将军、司徒司马、泰昌景子崔挺之子,北魏官员。.

查看 吏部尚書和崔孝暐

崔孝演

崔孝演(),字则伯,博陵郡安平县(今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人,出自博陵崔氏博陵第二房,北魏昭武将军、光州刺史、定州大中正、泰昌景子崔挺之子,北魏官员。.

查看 吏部尚書和崔孝演

崔从

崔从(),字子乂,唐朝中期大臣。清河郡(今河北清河县西)武城人,寓居太原,出自清河崔氏。 崔从曾祖中书舍人、国子司业、修国史崔融,祖父礼部尚书、东都留守,赠太子太傅崔翘,父亲尚书水部员外郎、渠州刺史、赠太子太保崔异。崔从在唐德宗贞元年间中进士。任山南西道推官,权知邛州事。从西川节度使韦皋,以拒副节度刘辟围攻邛州。唐宪宗元和初年,入拜吏部员外郎。元和九年(814年),由右司郎中擢御史中丞,改给事中。寻出为陕州大都督长史、陕虢团练观察使,兼御史中丞。旋入为尚书右丞。曾奉使安抚镇州王承宗。出为兴元尹、御史大夫、山南西道节度观察等使。唐穆宗即位,为尚书左丞。长庆二年(822年)为检校礼部尚书、鄜州刺史、鄜坊丹延节度使。长庆四年(824年),入为吏部侍郎,迁太常卿。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担任检校吏部尚书,充东都留守。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年),为户部尚书、检校尚书右仆射、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大和四年(830年),转任检校尚书左仆射、兼扬州大都督长史、御史大夫、充淮南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大和六年(832年)十月,在扬州去世,赠司空,谥号贞。其子崔慎由、崔安潜,其孙崔胤。.

查看 吏部尚書和崔从

崔休

崔休(),字惠盛,清河郡东武城县(今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人,北魏官员,清河崔氏的清河大房始祖。.

查看 吏部尚書和崔休

崔勉

崔勉(),字宣祖,博陵郡安平县(今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人,出自博陵崔氏的博陵第二房,北魏车骑大将军、左光祿大夫、仪同三司、殿中吏部二尚书、泰昌子崔孝芬长子,北魏官员。.

查看 吏部尚書和崔勉

崔珙

崔珙(),安平郡公,唐朝官员,唐武宗年间为宰相。.

查看 吏部尚書和崔珙

崔群

崔群(),字敦詩。唐貝州武城(今山東武城西北)人。 崔稹之子。生於唐代宗大曆七年(772年),貞元八年進士,年僅十九歲,與韓愈為友,貞元十年中賢良方正科。初為秘書省校書郎。貞元十二年為宣歙觀察使從事。元和元年累遷右補闕。元和二年,召為翰林學士,歷官中書舍人。元和十二年七月,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长庆二年,授秘书监。太和五年,拜检校左仆射,兼吏部尚书。太和六年(832年)八月卒,赠司空。.

查看 吏部尚書和崔群

崔猷 (汲郡公)

崔猷(),字宣猷,博陵郡安平县(今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人,出自博陵崔氏的博陵第二房,北魏左光禄大夫、仪同三司,兼吏部尚书崔孝芬第二子,北魏、西魏、北周、隋朝官员。.

查看 吏部尚書和崔猷 (汲郡公)

崔芷蘩

崔芷蘩(),博陵郡安平县(今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人,出自博陵崔氏的博陵第二房,北魏仪同、吏部尚书崔孝芬的女儿,嫁给了李希仁。.

查看 吏部尚書和崔芷蘩

崔遠 (唐朝)

崔遠(《新唐書·卷十·本紀第十·昭宗、哀帝》:(天祐二年六月)戊子,朱全忠殺裴樞及靜海軍節度使獨孤損、左僕射崔遠、吏部尚書陸扆、工部尚書王溥、司空致仕裴贄、檢校司空兼太子太保致仕趙崇、兵部侍郎王贊。),字昌之,出自博陵崔氏的博陵第二房,在唐昭宗、唐哀帝年間兩度擔任宰相《新唐書·卷七十二下·表第十二下·宰相世系表二下》:楷字季則,後魏殷州刺史、後將軍。……珙,相武宗。……璵字朗士,河中節度使。……澹字知止,吏部侍郎。……遠字昌之,相昭宗。,唯《舊唐書》、《新唐書》皆無其傳記。 崔遠祖上是北魏官員崔楷,祖父崔璵是唐武宗宰相崔珙的弟弟;父親則是吏部侍郎崔澹;崔遠曾封博陵縣開國男,官翰林學士承旨、銀青光祿大夫、行尚書、兵部侍郎、知制誥、上柱國。乾寧三年(896年)九月,朝廷同時任命他和武安軍節度使崔胤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首次擔任宰相;次年(897年)判戶部、出任兵部尚書和中書侍郎;光化元年(897年)兼任工部尚書,之後於光化三年(900年)兼任吏部尚書。擔任宰相期間,其爵位由開國男升為開國公。 同年九月,他被罷為兵部尚書《舊唐書·卷二十上·本紀第二十上·昭宗》:(光化三年九月)丙午,制光祿大夫、中書侍郎、兼吏部尚書、同平章事、充集賢殿大學士、判戶部事、博陵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戶崔遠罷知政事,守本官。到天復四年(904年)正月,唐昭宗再次起用他為宰相、擔任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和集賢殿大學士;閏四月改天祐時再次兼官兵部尚書。八月,朱全忠派人殺死唐昭宗,其子唐哀帝李柷即位,他隨即在次年(905年)三月罷為尚書右僕射,之後被貶為萊州刺史,再貶為白州司戶,赴任途中被朱全忠派人在滑州白馬驛殺害,为白马驿之祸众多受害人之一。.

查看 吏部尚書和崔遠 (唐朝)

崔达拏

崔达拏(),博陵郡安平县(今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人,出自博陵崔氏的博陵第三房,北齐尚书右仆射、仪同三司崔暹之子,北齐、北周官员。.

查看 吏部尚書和崔达拏

崔恭 (明朝)

崔恭,字克讓,河北廣宗人。明朝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 正統元年(1436年)丙辰科進士,授戶部主事,出任治理延綏倉儲,有政績。后因楊溥舉薦,擢萊州知府,在任期間整治吏治、安撫流民、減輕勞役。萊州百姓把他與漢朝的楊震相比。景泰年間,超拔為湖廣右布政使,在任期間平定流民暴亂,并安撫民眾。隨後升爲江西左布政使,定均徭法,酌輕重。天順二年,遷右副都御史,代李秉巡撫蘇、松諸府,并治理吳淞江。當時吏部缺右侍郎,李賢、王翺均舉薦崔恭,遂召用,不久轉為左侍郎。父憂起復。憲宗即位后,乞致仕回鄉,憲宗不允。成化五年,吏部尚書李秉被罷免。商輅欲用姚夔,彭時欲用王概,當時朝廷中紛紛傳言彭時實質是排擠李秉,彭時於是稱病不出。翰林院侍讀尹直則稱彭時、王概是同鄉,請求以崔恭取代李秉。不久,崔恭母喪,服除后,任南京吏部尚書,任期內罷免諸多不稱職者。成化十一年,致仕。兩年后去世。贈太子少保,謚莊敏。.

查看 吏部尚書和崔恭 (明朝)

崔植

崔植(《旧唐书》卷一十七上),字公修,京兆长安人,祖籍博陵安平,唐穆宗年间为宰相。他和再从兄崔倰都因导致唐朝政府对河朔诸镇失控的政治过失而受到指责。.

查看 吏部尚書和崔植

崔挺

崔挺(),字双根,博陵郡安平县(今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人,出自博陵崔氏的博陵第二房,北魏濮阳郡太守崔郁之子,北魏官员。.

查看 吏部尚書和崔挺

崔摐

崔摐(), 博陵安平(今河北省安平县)人,唐朝政治人物。 崔涣之子。最初以荫补协律郎。曾任蓝田令,宽明幹練,县人为他立碑颂德。后转京兆府司录,累迁金部员外郎。建中三年八月,朝廷初分置汴東西水陸運兩稅鹽鐵使。是年十二月二十日,由包佶與崔縱共同擔任鹽鐵使。朝廷讨伐魏博節度使田悦时,他输送粮食,使军队供应不缺。貞元初官吏部侍郎。熟知礼乐。贞元五年拜太常卿,官观察使。以父贬道州刺史,弃官。卒于贞元七年六月,谥曰忠,赠吏部尚书。.

查看 吏部尚書和崔摐

崔景榮

崔景榮(),字自強,直隸大名府長垣縣人,民籍,明朝政治人物。.

查看 吏部尚書和崔景榮

崇綸

崇綸(),又稱許崇綸,內務府漢軍正白旗人,清朝官员。 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中試武舉;道光三年(1823年),任繙譯筆帖式。道光五年,任堂筆帖式。道光十四年,授堂委署主事、次年改堂主事。道光十六年,任慶豐司員外郎。道光十八年,授縀庫員外郎。道光二十一年,任殺虎口監督;次年改銀庫員外郎、都虞司郎中。道光二十七年,任江南織造。道光二十八年,任長蘆鹽政。 咸豐二年(1852年),授圓明園郎中;次年任兩淮鹽運使、欽差大臣。咸豐四年,授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咸豐五年,任正紅旗漢軍副都統,署戶部左侍郎、兼管三庫事務、管理鐵錢局事務。咸豐六年,任工部左侍郎。次年擔任倉場侍郎。咸豐十一年,任工部左侍郎、幫辦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署鑲黃旗滿洲副都統。 同治元年(1862年),任戶部右侍郎兼理錢法堂事務,管理值年旗事務大臣。署左翼總兵、正紅旗蒙古副都統、鑲藍旗漢軍副都統,兼署理藩院右侍郎、鑲黃旗滿洲副都統、管理溝渠河道事務大臣。同治二年,署吏部左侍郎、禮部左侍郎、右翼前鋒統領。同治四年,署鑲紅旗護軍統領,任總管內務府大臣。次年任紫禁城值年大臣。同治六年,署武英殿印鑰、戶部左侍郎,兼管三庫事務、崇文門副監督。同治七年,任理藩院尚書,署鑲紅旗蒙古副都統、正藍旗漢軍都統、武會試監射大臣。同治十年,任工部尚書、紫禁城值年大臣、管理火藥局事務、經筵講官。同治十二年,署造辦處印鑰、鑲白旗滿洲都統,管理精捷營事務。同治十三年,署鑲黃旗滿洲都統,任紫禁城值年大臣,兼署吏部尚書、管理雍和宮清漪園大臣。 光緒元年(1875年)九月己亥,追授太子少保銜,谥勤恪。有子許錫麟、許壽昌。.

查看 吏部尚書和崇綸

巴延三

覺羅巴延三(v,),愛新覺羅氏、清朝宗室,清朝官員。 乾隆九年,任內閣中書。乾隆十三年,任軍機章京。乾隆十七年,任翰林院侍讀。乾隆二十年,任戶部銀庫員外郎。乾隆二十二年,任湖廣道監察御史。乾隆二十四年,任刑科給事中。乾隆二十六年,任禮科掌印給事中。乾隆二十八年,任公中佐領。乾隆三十三年,任直隸大名道。乾隆三十六年,任河南布政使。乾隆三十七年,任陝西巡撫。乾隆三十八年,署理山西巡撫,改任湖南巡撫。乾隆四十一年,任山西巡撫。乾隆四十三年,兼管河東鹽政。乾隆四十四年,任兩廣總督。乾隆四十四年,兼粵海關事務。乾隆四十五年,兼管廣東巡撫。乾隆四十九年,任哈密辦事大臣。乾隆五十一年,任陝西巡撫。乾隆五十四年,署理陝甘總督管甘肅巡撫事。乾隆五十四年,任戶部尚書。乾隆五十五年,任吏部尚書,乾隆五十六年,任盛京刑部侍郎。.

查看 吏部尚書和巴延三

巴泰 (大学士)

巴泰(),汉军镶蓝旗,清朝政治人物、金姓。 清太宗在位时,有战功,授一等侍卫。顺治初年不依附摄政王多尔衮削爵,顺治帝亲政,复职,为内大臣。康熙六年(1667年)为《清世祖实录》总裁官,官至中和殿大学士、吏部尚書、正黄旗汉军都统。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年老致仕。.

查看 吏部尚書和巴泰 (大学士)

上谷公主 (宿石之妻)

上谷公主,中国南北朝北魏宗室女,封公主,她的父母史书没有记载。 上谷公主嫁给汉安男宿石,宿石是宿沓干的儿子,宿若豆根的孙子,赫连勃勃弟弟文陈的曾孙。宿石拜驸马都尉,位吏部尚书,进爵太山公,为北征中道都大将,追赠太原王,谥号康。太和初年,子宿倪袭爵。.

查看 吏部尚書和上谷公主 (宿石之妻)

丁谓

丁謂(),字謂之,後更字公言,北宋时期蘇州長州(今江蘇蘇州)人。 善言談,喜歡作詩,於图书、博奕、音律無一不精。出自寇準門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進士,授大理寺評事、通判饒州事。真宗咸平初除三司戶部判官,大中祥符初,權三司使。咸平五年(1012年)任户部侍郎。官至参政知事。 當政後極力排斥寇準,乾兴元年(1022年)二月,再贬寇准为雷州司户参军。 丁謂同黨雷允恭因先帝陵寝工程事故,坐“擅移皇堂”罪,丁谓受牵连,贬为太子太保。後以“丁谓前后欺罔”罪,被贬崖州(今海南省琼山县)司户参军。以秘書省監致仕歸里。景祐四年(1037年)病卒。著有《丁谓集》8卷、《虎丘集》50卷、《刀笔集》2卷、《青衿集》3卷、《知命集》1卷,皆佚。所著《天香傳》,則是中國最早系統性針對沉香尤其是海南沉香所寫的專著,書中記載沉香自古便為人所用,最早用於祭天禮地的場合,焚沉香祝禱。丁謂實地考察海南沉香,提出了四名十二狀的分類法,被後世多人藉鑒。.

查看 吏部尚書和丁谓

严嵩

嚴嵩(),字惟中,號介溪,别号勉庵,江西分宜人,祖籍福建邵武,明代嘉靖年间权臣,官至内阁首辅、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 孝宗弘治十八年(1505年)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旋病休归里。严嵩读书八载,诗文峻洁,声名始著。武宗正德十一年(1516年),还朝复官。世宗嘉靖七年(1528年),奉命祭告显陵,归而极言祥瑞,世宗喜。几年内先后迁其为吏部右侍郎,进南京礼部尚书,两年后改任吏部尚书。嘉靖十五年(1536年),以贺万寿节至京师。时值廷议重修《宋史》,遂留京以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衔主持其事。他善伺帝意,以醮祀青词,取得宠信,加为太子太保。二十一年(1542年),拜武英殿大学士。入直文渊阁,仍掌礼部事。后解部事,专直西苑;累进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少傅兼太子太师,少师、华盖殿大学士。 严嵩一意媚上,窃权罔利,专擅国政近二十年。士大夫侧目屏息,不肖者奔走其门,行贿者络绎不绝。戕害他人以成已私,并大力排除异已。他还吞没军饷,废弛边防,招权纳贿,肆行贪污;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晚年,以事激怒世宗,为世宗所疏远,抄家去職,兩年而歿。著有《钤山堂集》40卷。.

查看 吏部尚書和严嵩

严武 (唐朝)

嚴武(),字季鷹,華州華陰人。唐朝中书侍郎嚴挺之之子。唐朝將領,曾大破吐蕃,以功进检校吏部尚书,封郑国公。他与杜甫交好,但因为个人性情暴躁,多次想要杀死杜甫。.

查看 吏部尚書和严武 (唐朝)

師姓

师姓(师 古音:hsey 疏夷切)是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369位。在现代他是极罕见的姓氏。.

查看 吏部尚書和師姓

席春

席春(),字仁同,號虛山,四川遂寧人,祖籍山西臨汾,明朝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

查看 吏部尚書和席春

乞伏延祚

乞伏延祚,西秦宗室,陇西鲜卑人,是西秦国王乞伏-乾-归的兒子。 431年夏国皇帝赫连定派叔父北平公韦伐率军一万攻打西秦王乞伏暮末据守的南安城。南安城中饥馑,人相食。西秦侍中、征虏将军出连辅政,侍中、右卫将军乞伏延祚,吏部尚书乞伏跋跋等,逃出城去,投降了夏国。.

查看 吏部尚書和乞伏延祚

乌古论元忠

乌古论元忠,本名讹里也,乌古论氏。金朝大臣,金太祖的外孙,金世宗时尚书右丞相。.

查看 吏部尚書和乌古论元忠

乔琳

乔琳(),中国唐朝官员,唐德宗初年短暂为宰相。他后来效力叛军首领朱泚,唐军消灭朱泚政权后,他虽然年老,也被处决了。.

查看 吏部尚書和乔琳

乙弗绘

乙弗绘,河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侍御中散、散骑侍郎、西平孝公乙海之孙,北魏驸马、乙瑗之子。.

查看 吏部尚書和乙弗绘

于谦

--謙(),字廷益,号节庵,谥忠肃,明朝重臣,浙江錢塘縣(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官至兵部尚书。 --謙由進士出身,因參與平定漢王朱高煦謀反有功,得到明宣宗器重,擔任明朝山西河南巡撫。明英宗時期,因得罪王振下獄,后釋放,起為兵部侍郎。土木堡之變后,--謙繼任兵部尚書,指挥明军取得京師保衛戰的勝利。代宗朝,--謙官至少保、太子太傅,世稱--少保。英宗發動奪門之變并成功复辟后,--謙被诬陷下狱而冤死。成化年間获得平反。現北京市、杭州西湖旁均有紀念--謙的祠堂、故居。.

查看 吏部尚書和于谦

于振

于振,字鹤泉,号秋田,一號連漪,江南金壇(今江蘇)人。清朝政治人物、狀元。 出身書香門第,其父于天騏能詩文。于振於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中举人。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登极大典特设恩科,由吏部尚书朱轼、礼部尚书张廷玉任主考官,中会试榜,十月殿试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入值南书房。雍正三年(1725年)赐居澄怀园。雍正五年(1727年)出任湖广学政。因擅自增添学额两名,被贬为行人副司。 乾隆元年(1736年)特开博学鸿词科,于振考中一等第四名,授翰林院编修。乾隆三年(1738年)出任江西主考官。乾隆五年(1740年)转福建学政。于振與堂弟-于-敏中皆為狀元,又工書法,包世臣在《艺舟双楫》列為上品。著有《清涟文钞》12卷,《南楼诗草》28卷。 次子-于-雯峻,字次公,號小涪,官至雲南學政。.

查看 吏部尚書和于振

康紹鏞

康紹鏞(),字蘭皋,又字鎛南。山西省太原府興縣(今屬呂梁市)人,清朝政治人物。.

查看 吏部尚書和康紹鏞

庾凝绩

庾凝绩(),五代十国时期前蜀官员。开国皇帝王建末年,任枢密使,并在继任者末代皇帝王衍在位初期继续有权。.

查看 吏部尚書和庾凝绩

庾炳之

庾炳之(),字仲文,颍川郡鄢陵县(今河南鄢陵)人,中国南北朝南朝宋大臣。晋司空庾冰曾孙,广州刺史庾蕴之孙,庾登之的弟弟。 庾炳之初为秘书、太子舍人,晋朝末年为广平郡太守。刘宋建立出补钱塘令,治民有政绩,历任丹阳丞、南梁郡太守、临川内史、南泰山郡太守。宋文帝与彭城王刘义康、领军将军刘湛不和,庾炳之为宋文帝暗通消息,刘义康出藩,刘湛伏诛。庾炳之因此深受宠信,官至尚书吏部郎、吏部尚书。与沈演之同参机密,加侍中,本州大中正。内外归附,势倾朝野。庾炳之主管本州选举,为人强急而不耐烦,素无学术,领选不采众意。贪赃受贿,选举不实,为有司所奏,被免官。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卒。子庾弘远。.

查看 吏部尚書和庾炳之

廣厚

廣厚(v;),高佳氏,满洲镶黄旗人,清朝政治人物。乾隆年間進士,官至湖南巡撫。.

查看 吏部尚書和廣厚

廣壽

廣壽(),布爾哈齊氏,清朝官员、繙譯進士。 咸豐九年,登繙譯進士,改庶吉士,后任繙書房咨留房兼行。咸豐十年,任翰林院檢討、右春坊右中允。咸豐十一年,任文淵閣校理。同治元年,任實錄館纂修;次年,任實錄館黃綾本總校。同治五年,任司經局洗馬、翰林院侍講學士、公中佐領。同治六年,任日講起居注官、詹事府詹事、弘德殿行走。同治六年,以禮部侍郎銜,任內閣學士、文淵閣直閣事。同治七年,兼正黃旗漢軍副都統、正黃旗蒙古副都統、左翼監督。同治八年,任理藩院右侍郎。同治十年,任鑲紅旗滿洲副都統、繙譯會試副考官。同治十一年,任崇文門副監督。同治十二年,任刑部右侍郎、倉場侍郎。同治十三年,署鑲藍旗護軍統領,任繙譯會試正考官,署左都御史、任步軍統領。隨後升任兵部尚書、經筵講官。 光緒二年(1876年),兼署吏部尚書、刑部尚書、鑲黃旗漢軍都統、步軍統領。光緒三年,兼署鑲黃旗蒙古都統、鑲白旗滿洲都統、戶部尚書、鑲藍旗滿洲都統、鑲黃旗蒙古都統、正白旗蒙古都統。光緒四年,任實錄館正總裁,總管內務府大臣;兼署正藍旗漢軍都統、文淵閣提舉閣事、吏部尚書,派稽查京通十七倉事務。光緒五年,兼署禮部尚書。光緒六年,兼署正白旗漢軍都統、正白旗蒙古都統,稽查右翼宗學并聖訓校勘大臣。光緒七年,任吏部尚書,管理三庫大臣,并兼署禮部尚書。光緒十年,任國史館正總裁,兼管理藩院事務、咸安宮蒙古學事務。同年加太子少保。.

查看 吏部尚書和廣壽

令狐绹

令狐绹(),字子直,晚唐政治家。 唐文宗太和四年(830年),通过进士考试,开始从政。前后担任过弘文馆校书郎、左拾遗、左补阙、户部员外郎、右司郎中、湖州(在今浙江省境)刺史等官职。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年)起升任宰相直至到大中十三年(859年)宣宗去世。出为河中节度使。後來前後擔任四鎮節度使。大中十三年秋八月,为山陵礼仪使。 令狐绹执政的时代,已经是唐代的晚期,政权已经缺乏振作的生命力。他没有良好的政绩记录也并不奇怪。唐宣宗是晚唐最后一个比较强势的皇帝,而令狐绹以一种小心翼翼的态度处理了他们之间的合作关系。《旧唐书》上说他的性格胆小迟缓。这也许是他身居相位达10年之久的原因之一。令狐绹非無情人,與李商隱有書簡慰答。 令狐绹的父亲令狐楚也曾经在唐宪宗元和年间担任过宰相。根据《资治通鉴》上的记载,令狐绹能够升任宰相,在某种程度上是宣宗感动于令狐楚对宪宗的忠诚。令狐绹之子令狐滈骄纵不法,受贿卖官,人称“白衣宰相”。令狐绹还有几个儿子:令狐澄、令狐專、中书舍人令狐渙。 令狐綯的外祖沂州刺史李漸,唐朝名畫師。舅舅乃李仲和。.

查看 吏部尚書和令狐绹

仰止堂

仰止堂位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叠彩山风洞前,建于抗日战争时期,为纪念瞿式耜、张同敞而建。 南明永历五年(1651年),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兵部尚书瞿式耜和兵部右侍郎、总督诸路军务张同敞,在桂林抵抗清兵被俘,后宁死不屈而遭害。清朝道光二十年(1840年),时任广西巡抚的梁章钜于叠彩山风洞前立碑纪念,碑刻“常熟瞿忠宣、江陵张忠烈二公成仁处”。抗日战争期间,为纪念二人抗敌功绩,在风洞前的僧舍遗址上建此仰止堂。原建筑已毁,现在的建筑为1958年重建,为砖木结构。1959年集魏碑字体刻匾,饰以粉墙墨瓦,堂内刻二人画像、生平传略及其就义前所作之诗《浩气吟》,后刻有1963年郭沫若所题诗作《瞿张二公像赞》。1987年公布为桂林市文物保护单位。.

查看 吏部尚書和仰止堂

任顗

任顗(),《晋书·载记第二》作刘顗,五胡十六国汉国刘渊、刘聪属下大臣,封昌国公。 310年,刘渊去世,刘聪即位,任顗为吏部尚书,312年正月廿二日,刘聪封司空王育和尚书令任顗的女儿为左、右昭仪,中军大将军王彰、中书监范隆、左仆射马景三人的女儿都为夫人,右仆射朱纪的女儿为贵妃,都授予金印紫绶。十月,刘聪任命王育为太保、王彰为太尉,任顗为司徒,马景为司空,朱纪为尚书令,范隆为左仆射,呼延晏为右仆射。刘聪同时册立三皇后,大臣陈元达竭力劝谏,刘聪不听,把陈元达转为闲职。大司徒任顗,光禄大夫朱纪、范隆,骠骑大将军河间王刘易等都抗表逊位,迫使刘聪收回成命。314年,刘聪让汝阴王刘景任太师,王育任太傅,任顗任太保,马景任大司徒,朱纪任大司空,中山王刘曜任大司马。318年,刘聪死后,任顗进位太师,被刘粲所杀。.

查看 吏部尚書和任顗

任恺

任恺()任愷既因魏舒任司徒而憂死,自當離魏舒上任之期不遠,而魏舒於太康四年冬十一月獲任領司徒,已近明年,故推算任愷當於次年死,字元褒,三国時曹魏乐安郡博昌(今山东省博兴县)人。曹魏太常任昊的兒子,尚魏明帝之女齊長公主,歷事魏晉兩朝。任愷在處理公務上勤勞恪慎,獲得朝野的讚譽,但與賈充有朋黨之爭,仕途受阻。.

查看 吏部尚書和任恺

张廷玉

张廷玉(),字衡臣,號研斋,諡文和,安徽桐城人,清朝前期康雍乾三朝重臣,《明史》总纂官,死后配享太庙。 张廷玉在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中进士。康熙朝,任刑部左侍郎。雍正朝,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等,完善军机处制度。乾隆年间,加封太保,後因得罪乾隆帝,險些遭禍,後仍依雍正帝遗命配享太庙,是清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漢族大臣。.

查看 吏部尚書和张廷玉

张佐辰

张佐辰,明朝末年至南明官员,贵州承宣布政使司平溪卫(今贵州省玉屏县)人。 永历六年(1652年),南明的执政者原大西将领孙可望想要让永历帝禅位,永历帝和大学士吴贞毓、宦官张福禄密谋请李定国前来入卫。永历八年(1654年),事情泄露,吏部右侍郎张佐辰建议处死吴贞毓、张福禄顶罪。四月,张佐辰以吏部右侍郎兼东阁大学士。永历十年(1656年),晋吏部尚书,总督五省义师。永历十三年(1659年),清朝军队攻入云南,永历帝逃到缅甸,张佐辰降清。.

查看 吏部尚書和张佐辰

张彝宪

张彝宪,明朝宦官。崇祯帝时司礼太监。 张彝宪有心计,崇祯帝令他钩校户部、工部二部出入,建公署名为户工总理,权力好像外任的总督、京城的团营提督一样。给事中宋可久、冯元飙等十余人劝谏,崇祯帝不纳。吏部尚书闵洪学率朝臣上疏力争,崇祯帝说:“苟群臣殚心为国,朕何事乎内臣。”大臣不敢再言。南京侍郎吕维祺上疏谴责辅臣不能匡救,礼部侍郎李孙宸也以召对力谏,崇祯帝都不听。张彝宪按行两部,踞尚书之上,命郎中以下谒见他。工部侍郎高弘图上疏请求归乡,被削籍罢去。张彝宪更加骄纵,扣押边镇军器不发。管盔甲主事孙肇兴弹劾其误国。崇祯帝反加罪于孙肇兴,将其逮捕入狱,后发配军中戍边。主事金铉、周镳都上谏请斥去张彝宪。工部尚书周士樸和张彝宪不和,被诘问罢去。崇祯八年(1634年)八月,撤监视总理。崇祯九年(1635年),命张彝宪守备南京,不久死去。.

查看 吏部尚書和张彝宪

张嘉福

张嘉福(),修武人,唐朝和武则天的周朝的官员,唐殇帝年间短暂拜相。.

查看 吏部尚書和张嘉福

张充

张充,南朝梁武帝时尚书左仆射。字延符,吴郡(郡治今江苏苏州市)人。張茂度曾孙,张演之孙,张绪之子。 张充少年时不守操行,喜欢逸游不学习。后来被父亲教导,修身改节,三十岁折节致力于学问,精通《老子》、《周易》,渐渐有了美好的称誉。开始在南朝齐担任抚军行参军,转任武陵王友。当时尚书令王俭当朝主事,齐武帝想让以张绪为尚书仆射,询问王俭。王俭回答以张绪有清望,但是张绪的儿子多薄行。齐武帝于是中止任命。张充深为不满,给王俭写信,有轻慢谴责之词。因此得罪尚书令王俭,被免官禁锢。后为司徒谘议参军、竟陵王萧子良宾客。出任义兴郡太守,为政清静,召回朝廷,担任设置。南朝梁建立后,授太常卿、吏部尚书,选任官员时称平允公正。因为他博学,梁武帝任命他为国子祭酒,他亲自登堂说经。皇太子萧统以下,都来听讲。天监十年(511年),被拜为尚书左仆射,之后出为吴郡太守。在吴郡张充体恤贫民老人,故旧欣悦。天监十三年(514年)张充在吴地去世,谥号穆。.

查看 吏部尚書和张充

张议潮

张议潮(又作義潮或義朝)(),唐朝沙州敦煌(今甘肃敦煌)人。收復西域十餘州唐朝名將。 安史之乱后,吐蕃乘乱攻占河西、陇右。建中二年(781年)沙州陷于吐蕃。大中二年(848年),当地豪族张议潮率众驱逐吐蕃收复瓜州,沙州等地;並遣使者高进达等表函前往长安。大中四年(850年),张议潮率众收复西州。大中五年(851年),先后收复沙州(敦煌)、瓜州(安西)、伊州(哈密)、西州(吐鲁番)、河州(临夏)、甘州(张掖)、肃州(酒泉)、兰州、鄯州(青海乐都)、廓州(青海化隆)、岷州(甘肃岷县)等十一州,唐宣宗遂赐诏任张议潮为沙州防御使;同年冬,派遣兄长张议谭献河西十一州图籍入朝,唐置归义军于沙州,他任归义军节度使。 咸通二年(861年),张议潮收复凉州。咸通八年(867年),张议潮入朝,敕封河西十一州节度管内观察处置等使、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吏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河西万户侯。咸通十三年(872年),张议潮在长安逝世。 有后人张定千,宋太宗年间为沙州归义军都头。.

查看 吏部尚書和张议潮

张豺

张豺,广平人。十六国时后赵大臣。.

查看 吏部尚書和张豺

张问陶

張問陶(),字仲冶,號船山。四川遂寧縣(今蓬溪縣)人,清代著名詩人、书画家。元明清巴蜀第一大诗人。乾隆年間進士,官至山東省萊州府知府。 张问陶任知府時審理一宗大伯強姦弟媳被殺案,在2009年湖北鄧玉嬌案發生後引起關注。.

查看 吏部尚書和张问陶

张邦奇

张邦奇(),字常甫,号甬川、兀涯,浙江鄞县人。明朝官员,与张时彻为叔侄亲戚,又同为南京兵部尚书,故二人有“叔侄尚书”之谓。 为学以程朱理学为宗,以涵养为事;与王守仁多有往来,为好友,但思想多有不合。.

查看 吏部尚書和张邦奇

张澄 (东晋)

张澄,字国明,吴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中国东晋政治人物。 张澄的父亲刚去世。求郭璞选一块好的墓地。郭璞告诉张澄,选好两块墓地,一块墓地可保张澄高寿,官运亨通,但子孙兴旺;一块墓地可使张澄的寿命要较之前减一半,官至卿校,但子孙累世贵显。张澄选择后者,张澄官至光禄大夫,活了六十四岁。但张澄的后人飞黄腾达,其子张彭祖,官至广州刺史。其孙侍御史、度支尚书、吴国内史张敞,吏部尚书张玄之。张敞子张茂度。张茂度在刘宋朝官至侍中、尚书;张茂度的五个儿子张演、张镜、张永、张辩、张岱,时称张氏五龙。 晋成帝咸康七年(341年),尚书蔡谟上奏:「明年元旦朝会仪注,只奏鼓吹钟鼓,其余伎乐都不准奏。」侍中张澄、给事黄门侍郎陈逵加以驳斥,以为「王者观时设教,至于吉凶判断,是不变的道理。现在四方各国都来观礼,陵园有吊祭祖宗之位,庭奏宫悬之乐,二礼兼用,哀乐不分,体国经制,莫大于此」。晋成帝下诏:「现在既以天下为大,礼从权宜,减少娱乐之乐,上寿酒,称万岁,不可再阙钟鼓鼓吹。」张澄、陈逵又启奏:「今大礼虽然完毕。但是在陵园吊祭,则未灭有哀;礼服按典文制定,意义也不是尽为吉庆。咸宁之会,有撤乐之典,实是先朝考察古代的宪章,垂式万世的典范。.

查看 吏部尚書和张澄 (东晋)

张明善

张明善,明朝初期政治人物、明朝吏部尚書。 原任大都督府都事。洪武元年十一月,改任吏部尚書。洪武三年去任。 散曲《水仙子·讥时》:.

查看 吏部尚書和张明善

张悦 (刘宋)

张悦(),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人,中国南朝宋散文家,张邵兄子,张畅之弟。 张悦历任中书吏部郎、侍中,为临海王刘子顼前将军长史、南郡太守。晋安王刘子勋在寻阳即皇帝位,张悦为吏部尚书,与邓琬共同辅政。刘子勋事败後,张悦杀邓琬归降宋明帝。宋明帝任命他为太子中庶子,受职为巴陵王刘休若卫军长史、襄阳郡太守。泰始四年(468年),代刘休若为雍州刺史、宁远将军。泰始六年(470年),宋明帝在巴郡置三巴校尉,以张悦补任,加持节、辅师将军、领巴郡太守。未及任命,张悦卒。原有文集,已佚。《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保存其文一篇:《玳瑁麈尾铭》:移珍西岳,费藻南。凝华淡景,摇采争云,夷心似镜,色众斯分。.

查看 吏部尚書和张悦 (刘宋)

張士甄

張士甄,字繡紫,號鐵治,清朝順天府通州人。順治、康熙年間政治人物。.

查看 吏部尚書和張士甄

張孟男

張孟男(),字元嗣,河南承宣布政使司開封府中牟縣(今河南省中牟縣)人,明朝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

查看 吏部尚書和張孟男

張居正

張居正(),字叔大,号太岳,又称张江陵,湖广江陵县(今湖北江陵县)人,祖籍直隶鳳陽縣,明代政治家、改革家,萬曆初年,官至吏部尚書兼中極殿大學士,為內閣首輔。任內推行一條鞭法與考成法,改革賦稅與官吏升遷制度。.

查看 吏部尚書和張居正

張之萬

張之萬(),字子青,號鑾坡,清朝狀元,政治人物。直隸南皮縣(今屬河北省)人。為官數十年,官至太子太保、東閣大學士。卒謚文達。 晚清洋務名臣張之洞是其從弟。.

查看 吏部尚書和張之萬

張問達 (涇陽)

張問達,字德允,陝西省西安府涇陽縣人,軍籍,治《詩經》,年三十歲中式萬曆十一年癸未科第三甲第四十一名進士。九月二十六日生,行四,曾祖張璟,壽官;祖張鎬,封徵仕郎衛經歷;父張汝騋,州判官;母韓氏(贈孺人);繼母熊氏。嚴侍下,妻何氏,繼妻吳氏;劉氏(聘);兄問仁;問明;問政。由國子生中式陝西鄉試第四名舉人,會試中式第二百三十四名。 歷任高平县及濰縣知县,有惠政。授刑科給事中。遷太常少卿,以右僉都御史巡撫湖廣。張問達曾上疏彈劾李贄,說李贄刻《藏書》、《焚書》等作品,“流行海內,惑亂人心。”张问达指责李贽“以吕不韦、李园为智谋,以李斯为才力,以司马光论桑弘羊欺武帝为可笑,以秦始皇为千古一帝”。 天启元年(1621年)冬为吏部尚书,梃击、红丸、移宫三大案皆经其手。天启三年(1623年)九月二十六日加少保致仕。魏忠贤同黨劾其赃私,命追款十萬,遂破產。天启五年(1625年)卒。崇祯元年(1628年)赠太保。.

查看 吏部尚書和張問達 (涇陽)

張全義

張全義(),本名言,一名居言,字國維,濮州臨濮(今山東鄄城西南)人,五代十國軍事人物,後唐時任中书令、河南尹,封齊王,鄴都之變時憂懼不食而卒,谥忠肃。.

查看 吏部尚書和張全義

張四知 (費縣)

張四知,字貽白,號岩叟,山東費縣人。明末政治人物,官至內閣首輔。 因為臉上曾患有潰瘍,所以容貌不正。天启二年(1622年)壬戌科進士。由庶吉士授检讨。崇禎中,官至禮部右侍郎。崇禎十二年五月與姚明恭、魏炤乘,俱拜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皆庸劣之才,充位而已。 後加至太子太保,進吏部尚書、武英殿。崇禎帝即位,就特別抑制言官,言官越彈劾的人,他越重用。因此張四知在位四年,都不受影響。明亡降清。.

查看 吏部尚書和張四知 (費縣)

張四維

張四維,字子维,號鳳磐,或作鳳盤。明朝蒲州平陽(今山西省臨汾市)人。明中後期政治人物。.

查看 吏部尚書和張四維

張玄之

张玄之,一作张玄,字祖希,吴郡太守张澄之孙。 张玄之母顾氏是顧和之女。张玄之封晋宁侯,张玄之以才学显名,太元十年(385年),谢安去世的时候,司马道子以司徒、骠骑将军兼扬州刺史、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尚书令谢石拜卫将军,陆纳担任尚书仆射,王献之担任中书令,车胤、王国宝、张玄担任侍中。太元十一年(386年),东晋将尚书仆射一分为二,以陆纳为尚书左仆射,谯王司马恬为尚书右仆射;侍中张玄为吏部尚书;王献之去世,王珣弟弟、侍中王珉兼中书令。太元十二年(387年),张玄从吏部尚书转任吴兴郡太守,与谢玄同年到吴兴郡任太守,而张玄之名次于谢玄,时人称为“南北二玄”。张玄官至冠军将军。 车骑将军桓冲任荆州刺史时在江陵镇守,朝廷派左卫将军张玄之去桓冲处谘谋军事,奉命到江陵出差,坐船路经阳歧村。张玄忽见人拿着半小笼活鱼,走到船旁,说:“有鱼,想切成鱼片。”张玄叫人拴好船让他上船。他自称是刘遗民。张玄听过他的名声,于是高兴地接待了他。刘遗民知道张玄是奉命到江陵,问:“谢安和王文度都好吗?”张玄和他谈论,刘遗民无意停留。等到拿到生鱼片,说:“刚才得到鱼,想你船上定有刀具,因此才来。”于是就走了。张玄跟着到他家。刘遗民摆酒,酒浊,味也不好。张玄敬重刘遗民,还是喝下去。刘遗民说:“现在是收获的时候,不宜停工。”张玄也无法留住他。 张玄和王忱先前不相识,在范宁的家里相遇,范宁让两人交谈。张玄正襟端坐,王忱不和他交谈。张玄失望,便离开了,范宁挽留不得。范宁是王忱的舅舅,责备外甥。王忱笑着说,张玄若想要相识,自当来我这里。范宁告诉张玄,张玄束好腰带拜访王忱。二人一起共饮交谈,宾主无愧色。.

查看 吏部尚書和張玄之

張紞

張紞(),字昭季,陝西行省奉平路富平縣(今陝西省富平縣)人,明朝政治人物,明朝吏部尚書。 洪武年間,其舉明經,任東宮侍書,累遷試左通政。洪武十五年,平定雲南后,出任左參政、歷任左布政使。洪武二十年入覲,因治行列天下第一,明太祖朱元璋特命吏部免試,并賜璽書,命其在雲南鎮守。明惠帝即位后,召為吏部尚書,詔征名士選才,包括楊士奇等人均由張紞舉薦。 朱棣攻入南京后,記錄朝廷中二十九名奸臣,中有張紞。而茹常進言后,朱棣寬恕其罪并恢復原職。之後朱棣仍命張紞、戶部尚書王鈍解職,給半祿。張紞大懼,與吏部後堂自盡,妻子相繼投河自殺。.

查看 吏部尚書和張紞

張綵

張綵(),字尚質,陝西鞏昌府安定縣人,軍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查看 吏部尚書和張綵

張緒 (南朝)

張緒(),字思曼,吴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中国南北朝刘宋、南齐官僚、学者。.

查看 吏部尚書和張緒 (南朝)

張纘

张缵,字伯绪,范阳郡方城(今河北固安南)人,中国南北朝时文学家、辞赋家、数学家,张弘策之子,张缅第三弟。南朝梁时尚书仆射。.

查看 吏部尚書和張纘

張燾 (南宋)

張燾,字子公,饒州德興(今江西德興)人。南宋政治人物。 秘閣修撰張根之子。政和八年(1118年)王昂榜進士第三人,授官文林郎、辟雍錄、秘書省正字。靖康元年,李纲为亲征行营使,聘燾入幕,李綱被貶,張燾亦貶。宋室南遷後,历任湖州通判、司勳員外郎、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等職,绍兴八年累官兵部侍郎。1138年任吏部尚书。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十月戊子,自左太中大夫、提举太平兴国宫除同知枢密院事。次年(1163年),任命为参知政事,以年老辞。乾道二年(1167年)卒,谥忠定。有子張垓、張埏。.

查看 吏部尚書和張燾 (南宋)

張照

張照(),原名默,字得天,號涇南、天瓶居士,江南婁縣人(今屬上海市)人。清朝政治人物、書法家。.

查看 吏部尚書和張照

張瀚 (明朝)

張瀚(),字子文,浙江仁和县(今杭州)人。明朝政治人物。嘉靖乙未進士,萬曆初年官至吏部尚書。.

查看 吏部尚書和張瀚 (明朝)

張驥

張驥,字仲德,安化人。明朝官吏。 永樂年間,鄉試中舉,入學國子監。宣德年間,授監察御史,出按江西、福建等地。正統八年,吏部尚書王直舉薦,升任大理寺右丞,巡撫山東,撫恤流民。后晉升爲大理寺少卿,巡視濟寧、淮河揚州等飢民,并組織清剿蝗災。正統十三年,擔任浙江巡撫。當時葉宗留、陳鑒胡等在福建、浙江、江西一帶叛亂,張驥到任后,招撫叛軍。同年秋,明景帝登基,召還途中去世。.

查看 吏部尚書和張驥

張鵬翮

張鵬翮(),字運青,號寬宇,四川遂寧人,祖籍湖北麻城,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父張烺乐善好施。張鵬翮九岁能文。康熙八年(1669年)中舉人。康熙九年(1670年)聯捷庚戌科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改刑部主事。任礼部祠祭司郎中,康熙十九年(1680年)出守苏州,歷官兖州知府及江南学政,升任大理寺少卿。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扈驾南巡,擢拔為浙江巡抚,任內严惩耗黜贪墨。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升两江总督,兩年後任河道總督。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官刑部尚书,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主持顺天乡试,升吏部尚书等要职,以清廉自持,康熙帝赞之:“天下廉吏,无出其右。”。 世宗即位之初,加太子太傅。雍正元年(1723年)任文华殿大学士,仍兼吏部尚书。是年七月,前往河南查议冲决马营口工程。雍正三年(1725年)病逝,谥文端。孙桐生《国朝全蜀诗钞》收其詩。著有《治河记》10卷、《奏议》12卷、《奉使俄罗斯日记》及《如意堂诗文》等。有《张文端公全集》。.

查看 吏部尚書和張鵬翮

張雲章

张云章(),字汉瞻,号倬庵,又号朴村。清朝江南嘉定(今属上海)人。 顺治五年戊子九月十四日生,早年為诸生。康熙二十三年在北京师事王士祯,与姜宸英、查慎行等同学。但未考取功名,以布衣终生。曾客居徐-乾-学家,助其考订《宋元经解》。後都察院左都御史李柟邀請他校補其父李清所著《南北史合注》,由是聲名鵲起,“其后诸公贵人考订文史,必以相属”,更得嘉定知县陆陇其、苏州知府陈鹏年和江苏巡抚宋荦的赏识。曾随从李煦。张伯行总督仓场,延聘至潞河书院,逾年,辭歸。康熙五十年成為曹寅座上宾。吏部尚书汤右曾以孝廉方正荐於朝,後赴北京与修《尚书汇纂》。雍正四年七月朔后三日卒,享年七十九。有《樸村詩集》。.

查看 吏部尚書和張雲章

何宗權

何宗權(,),因避紹治帝諱,阮朝書籍多作何權,字巽甫(),號芳澤(),別號巽齋()、海翁(),阮朝初期的一位大臣、詩人。.

查看 吏部尚書和何宗權

何尚之

何尚之(),字彥德,廬江灊縣人。東晉驃騎將軍何充弟何準曾孫。南朝宋官員。.

查看 吏部尚書和何尚之

何紹正

何紹正(),字繼宗,浙江嚴州府淳安縣人,民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查看 吏部尚書和何紹正

何桂清

何桂清(),字根雲。雲南省雲南府昆明縣(今雲南省昆明市)。清朝翰林、政治人物、軍事人物。.

查看 吏部尚書和何桂清

何昌寓

何昌㝢(),字儼望。廬江郡灊县(今安徽省霍山县北)人,中国南朝宋、南朝齐官员,太常何攸之之子。 刘宋建安王劉休仁为揚州刺史,召何昌㝢为揚州主簿。转任司徒行参軍,历任太傅五官、司徒東閤祭酒、尚書儀曹郎。474年(元徽二年),建平王劉景素担任征北将軍、南徐州刺史,何昌㝢为征北府主簿。因为要養老母求官禄,出任湘東郡太守。后为蕭道成属下驃騎功曹。476年(元徽四年),劉景素乱起敗死,何昌㝢向蕭道成、褚淵上书申訴劉景素的冤屈。 483年(永明元年),南齐竟陵王蕭子良上表置文学官,何昌㝢担任竟陵王文学,受到厚遇。转为豫章王萧嶷扬州别驾,被蕭嶷看重。转任太子中庶子,出任臨川郡内史。担任廬陵王中軍長史,没有任命,再任太子中庶子,兼屯騎校尉。转任吏部郎、侍中。494年(隆昌元年)、臨海王蕭昭秀担任荊州刺史,何昌㝢作为属下的西中郎長史、輔国将軍、南郡太守,行荊州事。所历州郡皆清廉不贪,为官清白,为士林所称道。齐明帝殺害諸王,派遣徐玄慶(《南史》裴叔業)西上。徐玄慶入荊州,指使何昌㝢。何昌㝢拒絶,蕭昭秀于是得以回到建康。 495年(建武二年),何昌㝢为侍中,兼長水校尉。官至吏部尚书,再任侍中,兼驍騎将軍。497年(建武四年),何昌㝢去世。享年五十一岁,追贈太常。谥简子。《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存其文二篇。.

查看 吏部尚書和何昌寓

何敬容

何敬容,字国礼,南朝梁庐江郡灊县(今安徽省霍山)人,中国南北朝时文学家。南朝梁时尚书令。 祖父何攸之,刘宋太常卿。父何昌寓。何敬容以名家子,二十岁时,弱冠选尚齐武帝萧赜之女长城公主,拜驸马都尉。梁朝建立,梁武帝任命他为建安内史,为官有政绩。历任秘书郎、黄门郎。後征为吏部尚書,号称称职。普通四年(523年)出为吴郡太守,在郡四年,治为天下第一。中大通三年(531年),入为尚书右仆射,自此为宰相,勤政务实,颇非晋宋以来宰臣崇尚玄学、清谈文义、不问政务的颓废风气。张缵与何敬容不和。何敬容当权,宾客很多,其中有的去拜访张缵,张缵总是加以回绝。赵翼《有以疏慢见责者书以志愧》诗之二:“敢以敬容残客待,深蒙范叔故人怜。”迁至尚书令。何敬容官地方,有治绩,居端揆,勤庶务,然颇贪贿,谄上希宠。后因妾弟费慧明夜盗官米,为之解脱,被劾免职。复授以侍中、太子詹事。何敬容与太子萧纲说侯景乃反复叛臣,终当乱国。侯景攻入建康,他被围于台城,太清三年(549年),何敬容卒于建康围城内。《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存其文一篇。《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存其诗一首。.

查看 吏部尚書和何敬容

余深

余深(),福建福州人。 元丰五年(1082年),中进士。曾任御史中丞兼侍读。因办理张怀素案时包庇蔡京,蔡京力荐至执政。大观二年(1108年),以吏部尚书拜尚书左丞。蔡京致仕后,余深不安,多次请罢,以资政殿学士知青州。 政和二年(1112 年),蔡京复起,余深为其门下侍郎。宣和元年(1119年),拜少保,封丰国公。当时福建取花果扰民,余深上言惹怒宋徽宗,出为镇江军节度使、知福州。因其与蔡京关系甚密,多人上章弹劾,余深惧怕,乞致仕。建炎二年(1128年),降中大夫。 Category:福州人 S Category:元豐五年壬戌科進士 Category:宋朝宰相.

查看 吏部尚書和余深

余有丁墓

余有丁墓是明万历年间太子太保、吏部尚书余有丁的墓葬,位于中国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东钱湖镇境内,郭家峙村隐学山东坡,南北长200米,东西宽25米,2001年作为东钱湖石刻的一部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查看 吏部尚書和余有丁墓

徐孝嗣

徐孝嗣,字始昌,东海郡郯县人。南朝齐大臣。.

查看 吏部尚書和徐孝嗣

徐世隆

徐世隆,字威卿,元朝陈州西华县(今河南省西华县)人。 金哀宗正大四年(1227年),中进士,任县令。被严实征辟到东平路幕府。中统元年(1260年)任燕京等路宣抚使,至元元年(1264年)为翰林侍讲学士,兼太常卿。至元七年(1270年)为吏部尚书,撰写《选曹八议》。上书请元世祖不要东征日本。文天祥入狱,徐世隆作诗:“当今不杀文丞相,君义臣忠两得之”。他通晓前代典故,精通律令。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上奏便宜九事。著作有《瀛洲集》百卷。.

查看 吏部尚書和徐世隆

徐义 (前秦)

徐义,十六国时前秦大臣,咸阳郡高陆(今陕西高陵西北)人。 徐义信奉佛法。前秦苻坚时,徐义为苻丕征东参军。385年苻丕在晋阳即皇帝位,任他为吏部尚书、尚书令,後任命尚书令徐义为司空。386年八月,拜右丞相。九月苻丕死,徐义被西燕慕容永俘获,将刑戮杀死,徐义乘夜脱逃投奔东晋大将河南郡太守杨佺期,任为洛阳令。.

查看 吏部尚書和徐义 (前秦)

徐商

徐商,字义声,一字秋卿,河内郡济源县人。 徐有功的五世孙。早年讀書於东条山。大和五年(831年),中進士,释褐秘书省校书郎。累迁侍御史,改礼部员外郎。不久改知制诰,转郎中,会昌三年(843年)充翰林学士,后拜中书舍人,累官山南东道(今湖北西北部)节度使。入京为御史大夫。宣宗大中八年(854年)拜河中节度使。咸通初年,擔任刑部尚书,充诸道盐铁转运使,迁兵部尚书。咸通四年(863年),拜相。六年罢相,歷官检校右仆射、江陵尹、荆南(今湖北江陵)节度观察使。後來入京擔任吏部尚书,累迁太子太保,不久卒。有子徐彦若、徐仁嗣、徐仁矩(字廣裕)、徐仁範、徐仁勗(字道誨)、徐彦枢。徐彦若后为唐昭宗宰相。曾孫女徐氏嫁孔昌弼之子孔葆。.

查看 吏部尚書和徐商

徐勉

徐勉,字修仁,南朝东海郡郯城人。 父徐融為南昌相,徐勉幼時為孤兒,貧而好学,在南齐为太学博士,镇军参军。后来跟随梁武帝萧衍,被梁武帝信任。任為中書侍郎,建威将军。在南梁昇進侍中、吏部尚書、左僕射、中書令。他博通经史,善辞令,建議武帝統一礼制,修訂五礼(吉、凶、軍、賓、嘉),梁朝的典章朝仪、婚冠吉凶之礼,徐勉都参与制定。立梁律,起国子学、州郡学校教育子弟,鼓勵培養官吏。为官勤于职事,清正无和,不经营产业,被当时的人所称道。他日夜在官署办公,经常数十天不回家,家里养的狗都不认识他的了。每当他回家,群犬惊吠,他叹息说:“吾忧国忘家,乃至于此。”徐勉任吏部尚书时,曾经和门人在晚间聚会。一个门人想求徐勉任他为官,徐勉说:“今夕止可谈风月,不宜及公事。”大同元年去世。享年七十歲。武帝聞報流涙,車駕臨席葬禮。贈光禄大夫,賜東園秘器、朝服、錢帛,諡號簡肅。徐勉為人清廉,日常生活質素,自稱人遺子孫以財,我遺子孫以清白。.

查看 吏部尚書和徐勉

徐石麒

徐石麒(),原名文治,字寶摩,號虞求,浙江嘉興人,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查看 吏部尚書和徐石麒

徐礼 (明乐善居士)

徐礼(),字廷仪,号乐善居士,是明代内阁首辅徐阶的祖父。.

查看 吏部尚書和徐礼 (明乐善居士)

徐羨之

徐羨之(),字宗文,小字干木,東海郡郯縣(今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人。東晉末年及南朝宋初年政治人物,在南朝宋官至司徒。徐羨之出身寒門,因與劉裕同在桓脩幕下而互相結交,在劉裕消滅桓玄,執掌朝權後漸進高位。在南朝宋時更以司空、錄尚書事、揚州刺史身份擔任四位顧命大臣之一。後因宋少帝劉義符行為失當,徐羨之就與同為顧命大臣的傅亮及謝晦合謀廢殺少帝,改立了宋文帝劉義隆。但不久文帝就以徐羨之等廢殺少帝及廬陵王劉義真的罪名誅殺徐羨之三人,徐羨之最終自殺。.

查看 吏部尚書和徐羨之

徐階

徐阶(),字子升,号少湖,一号存斋,南直隶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市松江区)人,明朝政治家,实官至内阁首辅、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 徐阶自幼善于读书,少时结识心学传人聂豹,十八岁时在乡试中举,于弱冠之年又在殿试中高中探花,受到杨廷和极高的赞赏。嘉靖早年张璁执掌朝廷时,徐阶悍然直言反对张璁的提议,被贬出京城,甚至被嘉靖帝刻石说徐阶小人永不录用。但是他在地方督学十数年,后在夏言的帮助下又回到京城。徐阶回京后先主事国子监数年,在内结识杨继盛等谏臣,随后辗转六部之间。他先后主事礼部、吏部、翰林院等重要机构,在翰林院结识了后来的重臣张居正、高拱等学生。 徐阶随后依靠其出众的青词入直无逸殿,冷静处理了危在旦夕的庚戌之变,期间以礼部尚书之职负责北京城防,拖延敌军,成功保护京城不被攻入。他又改革了吏部、礼部、太医院所存在的旧弊,提高了他们的办事效率。于嘉靖三十一年入阁后徐阶因严嵩独断朝政,隐忍多年,最終取代严嵩的首辅之位,尽反严嵩之政,试图以“三语”政纲改良内阁的运作现状。嘉靖末,徐阶成功劝阻皇帝南幸承天,叫停当地大兴土木;帝弥留之际,徐阶又劝其停服丹药,并将左右方士和相勾结的太监一体斩决。嘉靖驾崩后徐阶拟写了《嘉靖遗诏》和《隆庆登极诏》,在两张诏书下达后,朝野大臣都举手相贺,将此举和杨廷和所拟《嘉靖登极诏》被统称为正始正终第一政。但是,明人支大纶却批评徐阶说他只是依靠玄奇的文章(青词)入直,在任期间献媚讨好他人,没有做出任何政绩,只有到了隆庆时期才有所改善。 嘉靖死后,由于早年护佑穆宗有功,隆庆年间徐阶依旧担任首辅,他多次调和隆庆和外廷的矛盾,在两年中多次上疏阻止中官获得更多的权力,于隆庆二年成功引退致仕。徐阶共任相十七年,首辅七年,从政长达四十余年,时人誉为“元臣”、“名相”。他不但足智多谋,本身度量、器识都是上品,受到冯梦龙等人的推崇;现代学者对其则多有争议,少数人对他持有肯定态度,如谭平先生认为徐阶对比与其学生张居正,更加沉稳也更少贪恋权位。 徐阶在任内培养了张居正等后来居上的政治家,在任期间试图改变内阁在朝廷中的位置,对后期内阁制度做出很大影响;同时又试用新晋官员用他的方法教导宦官,试图依靠义理让他们不成为刘瑾等人的后继者,也可以藉此改变宦官在朝廷的面貌和作用。另一方面,抗倭寇名將张经被冤殺,以及胡宗宪瘐死獄中也都是徐阶所一手造就。在徐阶致仕后,由于家中子弟作恶多端,徐阶被牵扯其中,多次与牢狱只有毫厘之差,甚至不得不致书好友求救,高拱等人同时又以旧案诘难徐阶。直到万历十一年,徐阶于华亭家中逝世,赠太师、谥文贞。.

查看 吏部尚書和徐階

徐荣叟

徐荣叟,字茂翁。福建浦城人。 嘉定七年(1214年),中进士。历任秘书郎、江东提点刑狱、静江知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嘉熙四年(1240年),任右谏议大夫。后任权礼部尚书兼权吏部尚书、签书枢密院事。 淳祐二年(1242年),乞归田里,以资政殿大学士提举洞霄宫。淳祐六年(1246年),致仕。 Category:浦城人 Category:徐姓.

查看 吏部尚書和徐荣叟

徐贤 (明朝)

徐贤(),他是明代嘉隆时期内阁首辅徐阶的曾祖,享年五十九岁,死后因徐阶和其夫人一同被追赠一品。.

查看 吏部尚書和徐贤 (明朝)

徐黼

徐黼(),号思复,明代官员,在浙江宣平县、江西宁都县曾任职县丞。因为政绩斐然,他受到当地百姓的拥戴并为他立祠。.

查看 吏部尚書和徐黼

徐铉

徐鉉(),字鼎臣,廣陵(今江蘇揚州)人。五代末宋初文學家、書法家。.

查看 吏部尚書和徐铉

徐陵

徐陵(507年-583年),字孝穆。祖籍東海郯(今山東郯城)。南北朝时期南朝文学家、政治家。其仕宦生涯从梁武帝末年直至陈后主即位,历仕九朝。祖父徐超之,南朝齐鬱林太守。 早年以詩文聞名,“八歲能屬文,十二通《老》、《莊》。及長,博涉史籍,縱橫有口辯”,释宝志摸他的頭說:“天上石麒麟也。”與庾信齊名,號徐庾體,與其父徐摛皆顯貴。梁簡文帝蕭綱為太子時,任東宮學士。歷任尚書度支郎等職。梁武帝太清二年(公元548年),出使东魏。巧妙地应对了东魏一方前来接待的魏收的言辞挑衅。徐陵尚未归朝,南梁便爆发了侯景之乱,因而滞留东魏。梁元帝承圣三年(公元555年),南朝梁国都江陵被侯景攻破,梁元帝遇弑,北齐于是派遣貞陽侯蕭淵明归国继承帝位,徐陵也得以跟从队伍归朝。徐陵回归后得到太尉王僧辩的赏识,被举为尚書吏部郎,掌管诏命的撰写。随后的政治斗争中,陈武帝诛杀了王僧辩,僧辩旧部任约趁虚偷袭陈国首都建康,徐陵为了报答王僧辩的恩情,参与了任约的计划。失败后,陈武帝释放了徐陵,并不加追责。陈文帝天嘉六年(公元565年),安成王陈頊及其部下鮑僧叡依仗权势,压制言论,徐陵听闻后,威严地在朝堂上对陈顼加以弹劾。并令殿中御史扶着他退下殿上,免去了其侍中、中书监的官职。天康元年(公元566年),徐陵被任免为吏部尚书,主管人事。徐陵针对当时求官、买官严重的情况加以治理,制止了侯景之乱以后出现的冗官现象。陈废帝时期,徐陵参与了顾命大臣陈顼的篡位计划,事成之后,受封建昌縣侯。太建三年(公元571年),拜为尚书左仆射。陈宣帝准备北伐,徐陵力排众议推荐了吴明徹为北伐军司令,致使北伐取得了胜利。陈后主至德元年(公元583年),徐陵去世,享年七十七岁。徐陵擅长宫体诗,诗风绮丽,如《乌栖曲》其一: 徐陵編有《玉台新詠》十卷,後人輯有《徐陵集》,今存六卷。.

查看 吏部尚書和徐陵

徐潮

徐潮(),字青来,浙江钱塘(今属杭州市)人。清朝康熙年间政治人物。.

查看 吏部尚書和徐潮

德瑛 (尚書)

德瑛(v,),伊爾根覺羅氏,滿洲鑲黃旗人,清朝政治人物。安泰之子。 乾隆二十四年,任戶部筆帖式。乾隆三十二年,襲雲騎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內閣大庫檔案,002089號。乾隆三十六年,兼印務章京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稿,701001524號。乾隆三十七年,任副參領。乾隆四十五年,任參領。次年,任通政使司副使,兼任印務參領。乾隆四十八年,任光祿寺卿。乾隆五十一年,任太常寺卿。次年,任光祿寺卿。乾隆五十四年,任太常寺卿。乾隆五十五年,任奉天府府尹。次年任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乾隆五十七年,任盛京禮部侍郎。嘉慶二年,任盛京刑部侍郎,后兼奉天府府尹。嘉慶四年,任刑部右侍郎、正紅旗漢軍副都統、正白旗滿洲副都統。嘉慶七年,任刑部尚書、管理繙書房事務,任正白旗漢軍都統、會典館副總裁、鑲藍旗滿洲都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內閣大庫檔案,125365號、軍機處行走、紫禁城騎馬。嘉慶八年,任實錄館副總裁、崇文門副監督。嘉慶九年,任吏部尚書。嘉慶十一年,署刑部尚書,任戶部尚書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內閣大庫檔案,005037號。嘉慶十二年,任實錄館正總裁。加太子少保。嘉慶十四年,兼署工部尚書。任正紅旗漢軍副都統。.

查看 吏部尚書和德瑛 (尚書)

來濟

來濟,扬州人,唐朝官员,唐高宗时期的宰相。他因为反对唐高宗立武昭仪为皇后,被派到西域为官。662年,他在抵抗西突厥部落入侵时阵亡,他的哥哥来恒之后也被任命为宰相。.

查看 吏部尚書和來濟

保大帝

保大帝(,),名阮福永瑞(),在位期间名阮福晪(),是越南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阮朝第13任、也是末代君主,1926年至1945年在位。年號保大。其一生經歷深受時代政治格局變遷的影響,在位三十年間沒有多大的政治實權。 啓定十年(1925年),啟定帝逝世後,繼位为“大南皇帝”。保大二十年(1945年),日軍入侵印度支那之後,他發動政變,宣佈越南脫離法國獨立,改國號為越南帝國,稱“越南皇帝”。不久,日本戰敗投降,而胡志明所領導的越盟則發動八月革命,要求保大帝退位。如Stanley Karnow在“Vietnam - A History”中所述,保大帝自愿将象征天子地位的国玺和宝剑交給越盟代表,从而将权力和平地移交给胡志明,使得越盟和胡志明获得所急需的受人民认可为领导者身份的普遍合法性。没有保大的谦让,越盟和胡志明并不一定有足够的力量即刻统领越南。 不過,保大帝的政治生涯並未結束。他在1949年回到西貢(今胡志明市),成為越南国的臨時国家元首,控制越南南方。1955年,在首相吳廷琰私下操縱的公民投票中,越南的君主制被廢除,保大帝隨後流亡法國直至逝世。.

查看 吏部尚書和保大帝

土木之变

土木之变或称土木之役、己巳之变,是指發生於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八月,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慘敗被俘的事变。发生于今河北省張家口市怀来县境内的土木堡,亦称土木堡之变。英宗遭俘后被拘往北方囚禁,因此明朝史学家在史书中将该事件讳之为北狩,土木之变是明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

查看 吏部尚書和土木之变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简称北大,创建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成立之初为中国最高学府,同时也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行使教育部职能,统管全国教育。中华民国建立后,校名改为北京大学校,后又改名为国立北京大学。1916年至1927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期,“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推行改革,把北大办成以文、理两科为重点的综合性大学,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北大与清华、南开合并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日本战败后,北京大学回到北平。1952年院系调整后,北京大学聚集了原北大、清华、燕大三校的自然科学、人文学者,奠定了北大文理两科长期领先的地位。2000年,北京大学与北京医科大学合并。如今北京大学是一所兼具自然科学、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医学以及新型工科的综合性大学。北京大学现有六个校区。北京大学校址原本在沙滩红楼、公主府等地,1952年院系调整后迁入位于北京西北郊的原燕京大学校园(燕园)。燕园兼收中国古典韵味和西方规划理念,主要景观有未名湖、博雅塔等。.

查看 吏部尚書和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校史

北京大学是中国最早的大学之一,有着超过一百年的悠久历史。北京大学初名京师大学堂,成立于1898年戊戌变法中。变法虽然失败,但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1900年,义和团兴起,京师大学堂停办。1902年,清廷恢复京师大学堂。1910年,京师大学堂开办分科大学。1912年,民国政府将京师大学堂改名北京大学校。1916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随后在北大推行了一系列改革。蔡元培实施教授治校、民主管理,延揽人才,辞退冗余,实行选科制,创立研究所,设立学报,重视体育,提倡美育,支持社团活动,招收女生。期间,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中国研究与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心。1927年至1929年是北京大学校史上动荡的时期。先有奉系军阀主张北京八所高校合并,后有南京政府倡导的大学区制。1930年,蒋梦麟任北京大学校长。他改革了学校的管理制度,整顿教师队伍,北京大学的理科得以快速发展。仿照美国制度,规范北大办学,图书仪器也得到扩充。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北京大学西迁长沙,不久再迁至昆明,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合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虽然办学条件艰苦,但培养出了很多优秀人才。期间日本扶植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北平以国立北京大学的名义办学,后被称为“伪北大”。1946年,北京大学回到北平,复员后的北京大学文、理、法学院得到加强,医、农学院处于中国顶尖水平。内战爆发,时局动荡,校长胡适与一些教授离平南下,北京大学在1949年2月被解放军接管。学校的管理体制、课程设置等进行了改造。1952年院系调整,北京大学汇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三校的自然科学、人文学科学者,奠定了北京大学文理两科在中国长期领先的地位。文化大革命中,北京大学贴出了全国第一张大字报,校内发生大规模武斗,组织了“梁效”批判组,干部、教师受到迫害,师生下放血吸虫病疫区劳改。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北京大学的教学秩序得以恢复。北京大学先后加入“211工程”“985工程”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2000年,北京大学与北京医科大学合并。现今北京大学是一所兼具自然科学、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医学以及新型工科的综合性大学。.

查看 吏部尚書和北京大学校史

北朝官制

北朝官制,南北朝时北朝的官制。这一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中出现了许多新制度,如军事上的“府兵制”,官阶上的正从“品级制”,地方政权上的“三长制”等,都是新制度,都是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以后的产物。这些制度对当时、对后世部有很大影响。.

查看 吏部尚書和北朝官制

刚毅

剛毅(),字子良,他他拉氏,滿洲鑲藍旗人,清朝晚期大臣。因戊戌政變後監斬戊戌六君子及支持義和團而著名。.

查看 吏部尚書和刚毅

别儿怯不花

别儿怯不花,字大用,蒙古族燕只吉氏,又译别里怯不花。元朝大臣,元顺帝时中书右丞相,其曾祖忙怯秃,曾任千户跟随宪宗蒙哥伐南宋。父亲丞相阿忽台。 元武宗至大年间,侍元明宗于藩邸。后入国子学。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随周王(元明宗)镇云南,至大同还京,入宿卫,侍仁宗。元英宗时,授怀远大将军,出为八番宣抚司达鲁花赤,能宣布国家恩信,使峒民感悦。泰定三年(1326年),授同知太常礼仪院事。旋拜监察御史,泰定四年(1327年),任中书右司郎中,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年),升参议中书省事。至顺元年(1330年),出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掌海路由江浙至京之漕米运。后历任吏部尚书、礼部尚书、宣徽使、御史大夫、知经筵事、翰林学士承旨等职。元顺帝至正二年(1342年)为江浙行省左丞相。听闻杭州城遭受火灾,随即赴镇,进行救灾,减少课税。至正四年(1344年)任中书左丞相。别儿怯不花有学识,参与纂修《金史》、《宋史》。又善书法,以大字著称。至正七年(1347年)官至右丞相。六月,以治理失宜,被御史弹劾。至正八年(1348年)他被贬至渤海县。至元十年(1350年)正月,别儿怯不花忧郁成疾,不治而死。别儿怯不花被朝廷追赠为弘仁辅治秉文守正寅亮同德功臣、开府仪同三司。追封冀王,谥忠宣。其子塔失帖木儿。.

查看 吏部尚書和别儿怯不花

刘宇 (明朝)

劉宇,字至大,河南鈞州人,明朝政治人物,依附閹黨。.

查看 吏部尚書和刘宇 (明朝)

刘岳 (五代)

刘岳,中国五代后梁、后唐大臣,字昭辅,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八代祖刘政会。 刘岳出身世家。幼好学,善谈论,有文辞。以进士擢第,在后梁历任户部巡官、郑县簿、直史馆,转左拾遗、侍御史。梁末帝时召为翰林学士,在翰林十二年,曾为户部侍郎。后唐庄宗入汴,随例贬均州司马,后来唐庄宗授他为太子詹事。唐明宗即位,召为兵部侍郎、吏部侍郎,建议百官赐告身,被明宗接受。主张“任其才能、褒其功行”。因讥诮宰相冯道,转为秘书监,再迁太常卿。年五十六岁卒,赠吏部尚书。素通礼典,后唐天成年间曾奉诏参与撰《新书议》。其子刘温叟。.

查看 吏部尚書和刘岳 (五代)

刘崇望

刘崇望(《旧唐书》卷二十上此处忌日按《旧唐书·昭宗本纪》;《旧唐书·刘崇望传》称他卒于光化二年(899年)。见《旧唐书》卷一百七十九。刘崇望传称他享年六十二岁。),字希徒,爵封彭城县开国男,唐朝官员,唐昭宗年间为宰相。.

查看 吏部尚書和刘崇望

刘忠

劉忠可以指:.

查看 吏部尚書和刘忠

刘邺

刘邺(?),字漢藩,唐朝官员,在唐懿宗、唐僖宗父子年间任宰相。.

查看 吏部尚書和刘邺

刘滋

刘滋(《旧唐书》卷一十三),字公茂,中国唐朝官员,唐德宗年间短期拜相。.

查看 吏部尚書和刘滋

嵇紹

嵇紹(),字延祖,譙國銍縣人(今安徽宿州),晉朝大臣,官至侍中,其父為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因在八王之乱中捨身保衛晉惠帝而身亡,因而被晋朝作为忠臣颂扬,位列《晋书·忠义传》之首。然而因其经历的特殊性,对于他的评价却存在着褒贬不一的争议。.

查看 吏部尚書和嵇紹

嵇曾筠

嵇曾筠(),字松友,號禮齋。江南無錫城內學前街人。清朝政治人物。.

查看 吏部尚書和嵇曾筠

喬宇

喬宇(),字希大,山西承宣布政使司太原府樂平縣(今山西省昔陽縣)人,明朝政治人物,官至吏部尚書。.

查看 吏部尚書和喬宇

單懋謙

單懋謙(),字仲亨,號地山,湖北襄陽縣(今襄阳市)人,晚清政治人物,歷仕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四朝,官至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 道光十二年(1832年)壬辰恩科進士,殿試名列二甲第六名,授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道光二十年(1840年),督廣東學政,歷翰林院侍讀、庶子。因病歸里,遇父喪丁忧守制。服闋,請終母養。期間在襄陽鹿門書院講課,擢拔英才。咸豐三年(1864年),於襄陽辦團練,拒太平軍。咸豐六年(1867年)回京,補原官。咸豐七年(1857年),督江西學政,歷侍讀學士、少詹事、內閣學士、工部侍郎,均留學政任。 同治二年(1863年),調吏部,擢左都御史。同治三年(1864年),偕大學士瑞常等進講《治平寶鑑》,授工部尚書。同治七年,調吏部。同治十年,管國子監事務。同治十一年(1872年)以吏部尚書拜文淵閣大學士。光緒五年(1879年)卒,贈太子太保,諡文恪。單精詩詞,工書法,有《峴雲山房遺稿》存世。《清史稿》有传。.

查看 吏部尚書和單懋謙

喀爾吉善

喀爾吉善(),伊爾根覺羅氏,字澹園,諡莊恪,滿洲正黃旗人,官至闽浙总督。.

查看 吏部尚書和喀爾吉善

周口市

周口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下辖的地级市,古称周家口,位于河南省东南部,豫东平原,地处沙河、颍河、贾鲁河交汇处。全市总面积1.2万平方公里,人口880.92万。当地居民以汉族为主,母语为河南话。周口是伏羲故都,老子故里,有“华夏先驱、九州圣迹”的美誉,被中华全国伏羲文化研究会誉为“中华文化发祥的重地”。2010年,河南被中央电视台经济生活大调查栏目评为2009年中国十大最幸福的省份,而周口市为河南省幸福感排名第一的城市。.

查看 吏部尚書和周口市

周嘉謨

周嘉謨(),字明卿,庠籍湖广汉川,世居天門(今湖北省天門市)。.

查看 吏部尚書和周嘉謨

周祖培

周祖培(),字叔滋,號芝臺,河南商城(現屬安徽金寨湯家匯鎮)人,祖籍江西婺源,晚清大臣,歷仕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四朝。 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己卯恩科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編修。道光十七年(1837年)督陝甘學政,歷侍讀學士、詹事、內閣學士。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擢禮部侍郎,調工部,又調刑部。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偕戶部尚書賽尚阿查勘江南江防善後事宜,校閱江蘇、安徽、江西營伍。咸豐元年(1851年)擢刑部尚書。咸豐三年(1853年)要犯劉秋貴死於獄,承審官未得實情,周祖培坐降三級調用,授左副都御史,歷工部、吏部侍郎。咸豐四年(1854年)連擢左都御史、兵部尚書,兼管順天府尹。咸豐六年(1856年)加太子太保,調吏部。咸豐八年(1858年)會辦五城團防,以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兼署戶部。咸豐九年(1859年)調戶部尚書,兼署吏部。 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京師戒嚴,咸豐帝避走熱河,命周祖培留京辦事,拜體仁閣大學士,管理戶部。咸豐十一年(1861年)帝駕崩,命總理喪儀,兼辦定陵工程。及同治帝奉兩宮回鑾,疏言「祺祥」年號意義重復,請更正。周祖培加入了東太后慈安、西太后慈禧和奕訢的祺祥之變,消滅肃顺的顧命八大臣集團,又與大學士賈楨、尚書沈兆霖、趙光等疏議,列舉歷代皇后協助幼帝的歷史,由山东道监察御史董元醇奏請東西太后一起垂簾聽政。同治元年(1862年)調管刑部。同治六年(1867年)卒於北京,贈太子太保,諡文勤。.

查看 吏部尚書和周祖培

周用

周用(),字行之,南直隸蘇州府吳江縣(今江蘇省蘇州市吳江縣)人,明朝政治人物,弘治壬戌進士。官至吏部尚書。.

查看 吏部尚書和周用

周顗

周顗(),字伯仁,汝南安城(今河南省汝南縣東南)人,西晉安東將軍周浚之子,西晉及東晉官員。.

查看 吏部尚書和周顗

周闵

周闵,字子騫,汝南郡安城(今河南省汝南县东南)人,出自汝南周氏。東晉時期官員,父亲周顗。 周闵方直有父風。歷任衡陽郡、建安郡、臨川郡太守,侍中,中領軍,吏部尚書,永和十一年(355年)吏部尚书周闵为尚书左仆射,领军将军王彪之为尚书右仆射。周闵加中軍將軍,轉護軍,領祕書監。去世后追贈金紫光祿大夫,諡号烈。周闵無子,以弟周頤長子周琳為嗣。周琳仕至東陽郡太守。周琳少子周文,驃騎諮議參軍。.

查看 吏部尚書和周闵

周應秋

周应秋(),字茂實,號春臺,直隶金坛人,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乙未科進士。历官工部侍郎,無操守。周应秋投靠魏忠贤,“十狗”之一。官任左都御史,他得知魏良卿嗜食煨蹄,每当魏良卿到他家里,应秋必以煨蹄款待,大得良卿欢心,時稱“煨蹄鬻憲”。後任吏部尚书,公開卖官鬻爵,按官职大小索价,每天收入贿银一万两,被称为“周日万”。.

查看 吏部尚書和周應秋

周時中

* 周時中 (龍泉),龍泉人,明初政治人物,曾任吏部尚书。.

查看 吏部尚書和周時中

周時中 (龍泉)

周時中,浙江龙泉人,明初政治人物,曾任吏部尚书。 其曾经为寿辉平章。后熊天瑞帅所部降,其进谏熊天瑞事后必会反叛,后来果然如此。当时累任吏部尚书,后出为镇江知府,历任福建盐运副使。.

查看 吏部尚書和周時中 (龍泉)

和嶠

和嶠,字长舆,西晋汝南西平人(今河南西平)。 祖父和洽曾任魏國尚書令。父和逌是魏國吏部尚書。嶠少有風格,慕舅夏侯玄的為人,珍重自愛,有盛名于世,襲父爵上蔡伯,起家太子舍人。累遷潁川太守,為政清簡,甚得百姓歡心。太傅從事中郎庾顗見到他讚歎說:“嶠森森如千丈松,雖磥砢多節目,施之大廈,有棟梁之用。”賈充亦十分看重他,在武帝面前讚美他,後任給事黃門侍郎,遷中書令,武帝十分器重。當時荀勗為中書監,晉朝中書監與中書令常同乘一車入朝,和嶠鄙視荀勗的為人,遂乘坐專車,與之抗衡,這是【和嶠專車】的典故。晉太康二年(281年)汲郡民發古塚,得書言穆王遊幸之事,武帝下詔荀勖、和嶠等以隸字寫之,書成為《竹書紀年》。 他家里富但吝啬,家种有李树,王武子求他给些李子,只给了幾十個。杜预称其有“钱癖”。 九世孙和敬宾,北齐司空、永平郡王。和敬宾子和龙,隋盐州刺史、南平郡公。和龙孙唐朝朱阳县开国男代郡人和智全。.

查看 吏部尚書和和嶠

和珅

和珅(a;)钮祜祿氏,字致齋,自號嘉樂堂、十笏園、綠野亭主人,原名善保,一作善宝,滿洲正紅旗人,清朝乾隆年間政治家、商人、詩人。官至正一品文華殿大學士、領侍衛內大臣兼領軍機大臣,乾隆晚期至嘉慶初年權傾天下紀連海著《歷史上的和珅》。 和珅是清朝歷史上的豪商,也是歷史上最貪婪的官員(按年代市值率比較)。 和珅善於打交道,在清朝的外交事務擔任重要職位,連英國國王喬治三世特使馬戛爾尼也對和珅的外交手法十分讚賞見馬戛爾尼回憶錄中文版佩雷菲特《停滯的帝國︰兩個世界的撞擊》。和珅初為官時,精明強幹,為政清廉,通過李侍堯案鞏固自己的地位。經歷與成就豐富,故乾隆帝對其寵信有加,并將么女十公主嫁給和珅長子豐紳殷德,使和珅不僅大權在握,而且成為皇親國戚。隨著權力的成長,他的私欲也日益膨脹,利用職務之便,結黨營私,聚斂錢財,並用賄賂、迫害、恐嚇、暴力、綁架等方式籠絡地方勢力、打擊政敵。此外,和珅還親自經營工商業,開設當舖七十五間,設大小銀號三百多間,且和英國東印度公司、廣東十三行有商業往來。成為後世口中權傾天下、富可敵國的“貪官之王”、“貪污之王”。和珅亦同時是18世紀世界首富,超越了同時期的梅耶·羅斯柴爾德。 以嘉慶帝、監察御史錢灃、大學士劉墉、翰林院编修范衷、軍機大臣王杰、戶部尚書董誥、禮部侍郎朱珪為代表的朝中清議力量,曾多次彈劾和珅,但由於乾隆帝的袒護,和珅均能化險為夷。 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太上皇乾隆帝駕崩。五日之後,嘉慶帝即下旨將和珅革職下獄。《大清歷朝實錄》《清史稿·本紀十六·仁宗本紀》抄家时发现,在和珅当权的二十多年中,其资产包括二千萬至三千多萬兩白银(其中大部分为其違法工商经营所得,清代規定旗人不得經商,和珅利用內務府包衣奴才,藉公務之便以皇室之名,借勢巧取豪奪,雖說經商,在大清律下仍是貪瀆的犯行)、兼併全國千百万顷的土地以及二一九間房产。在他的保护之下,他的家奴劉全也成了日掷千金的暴发户。和珅所聚敛的財富,約值八億兩至十一亿两白银,所擁有的黃金白銀與古玩珍寶,超过了清朝政府十五年财政收入的总和。乾隆帝死後十五天,嘉慶帝以一条白綾賜和珅自盡。和珅在被賜死之前寫了一首詩,其中有--:「對景傷前事,懷才誤此身。.

查看 吏部尚書和和珅

和郁

和郁(),字仲舆,汝南郡西平(今河南西平西)人。西晋官員。官至尚書僕射、中書令、尚書令。 和郁祖父和洽,父亲曹魏廷尉、吏部尚書和逌,兄长中书令、太子少保和嶠。和郁才望不及和峤,而以清干著称。和郁及石崇、陆机、陆云、潘岳、刘琨等人归附于贾谧的门下,号二十四友。299年,晋惠帝派遣尚书和郁等拿着符节到东宫,废黜太子司马遹为平民。300年,司马伦掌权,派遣尚书和郁持符节把贾南风押送到金墉城。恢复司马遹的爵位封号,派尚书和郁带领东宫僚属到许昌迎接司马遹的遗体。后历任尚书左右仆射。307年十一月初八,朝廷任尚书右仆射和郁为征北将军,镇守邺城。308年九月,汉国王弥、石勒进犯邺城,和郁弃城而逃,奔于卫国。309年任中书令,寻迁尚书令。311年,刘曜、王弥攻入洛阳。和郁与傅宣赴告各地,征义兵,并与豫章王司马端投奔大将军苟晞。不久病卒。子和濟,为和嶠嗣子,西晉中書郎。.

查看 吏部尚書和和郁

和逌

和逌,三国曹魏官员,汝南郡西平县(今河南省西平县南古和塘)人,太常和洽之子。 和逌在曹髦正元年间,担任侍中,后来官至廷尉、吏部尚书,封为上蔡伯。和逌娶夏侯尚的女儿为妻子,生下儿子和峤、和郁。.

查看 吏部尚書和和逌

傅友文

傅友文,字益質,元末宿州相城(今安徽省淮陽市)人士,其父乃相城縣令傅宗達,其兄乃明朝開國勳將潁國公傅友德,是一位明初元勳級大人物。 明朝開國勳將潁國公傅友德的胞弟,曾獻策於吳王朱元璋,助其剿滅浙東海賊方國珍、方國瑛兄弟殘餘勢力,創建奇功,故元璋稱帝後,遂官拜戶部侍郎。之後,因不滿明太祖朱元璋憑藉胡惟庸謀反案濫殺有功朝臣,故與涼國公藍玉、東莞伯何榮、景川侯曹震、鶴慶侯張翼、舳艫侯朱壽、吏部尚書詹徽等人私下議論時政,被太祖親信錦衣衛指揮使蔣瓛申報告發,遂遭明帝夷誅三族,當時正於山西練兵的兄長潁國公傅友德、宋國公馮勝、定遠侯王弼、永平侯謝成、會寧侯張溫等人皆被藍玉同黨謀反案牽連處死,連其罪臣眷屬都遭徙放雲南、貴州。然在明成祖朱棣即位後平反,替淮西勳貴傅氏、馮氏、何氏一族立廟配饗於明廷,並追復其同族裔孫能繼任其爵位與官職。.

查看 吏部尚書和傅友文

傅嘏

傅嘏(),字蘭石,一說字昭先後來獲賜爵關內侯。 正元元年(254年),司馬師廢齊王曹芳後立曹髦為帝,傅嘏獲封武鄉亭侯。次年春季,毌丘儉和文欽在壽春討伐司馬師,當時司馬師剛割了眼瘤,朝臣都認為司馬師可派將領討伐,毋須親身領軍,但傅嘏、王肅和鍾會都勸司馬師親率軍隊攻擊,傅嘏又說:「淮、楚兵勁,而儉等負力遠鬥,其鋒未當也。若諸將戰有利,大勢一失,則公事敗了。(江淮的兵眾戰鬥力高,而今毌丘儉等人帶領他們遠道進討,實在難以抵擋。若果諸將有所失利,大勢一失,你就很可能會被推翻了。)」司馬師於是決意親征,傅嘏等亦隨軍。及後平定叛亂,傅嘏都有獻謀。但戰時司馬師病情惡化,一眼突出,曾有意將朝政大權交給傅嘏,但傅嘏不敢接受。戰後司馬師就旋即逝世,鍾會於是與傅嘏合謀,秘不發喪,傅嘏領軍回師,並以司馬師之名命令司馬昭到許昌,然後一起回洛陽,並讓他進為大將軍錄尚書事,接替司馬師獨攬朝政。傅嘏因功進封陽鄉侯,食邑增至一千二百戶。同年傅嘏逝世,享年四十七歲。追贈太常,諡元侯。.

查看 吏部尚書和傅嘏

傅维鳞

傅維鱗(),原名維禎,字掌雷,號歉齋。靈壽(今屬河北)人。清初歷史學家。 傅維鱗祖父為岐山縣令傅鋌,父親吏部尚書傅永淳。崇禎十五年舉人,清顺治三年(1646年)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弘文院編修,歷任東昌兵備道、左副都御史、户部右侍郎,官至工部尚書。顺治四年(1647年)參修《明史》,因“所纂不过二十余年”,“止类编实录,不旁采”,於是参照明朝实录,考订异同,獨立撰修《明書》一百七十三卷。康熙六年(1667年)卒。著有《四思堂集》。有子傅燮。.

查看 吏部尚書和傅维鳞

唐名 (日本稱號)

唐名是日本律令制下的一些與中國相應的官職名、部門名。 8世紀前期,《大宝律令》、《養老律令》頒佈,整備二官八省以下職制,制定百官的職名,以唐式職名作為部署名的一種雅稱。沉醉唐風文化的藤原仲麻呂(惠美押勝)掌握政權。天平宝字2年(758年),將所有官職強行改為唐名(仲麻呂自行新設的紫微中台相等於皇太后宮職稱為紫微令)。天平宝字8年(764年)仲麻呂失勢後回復舊稱,之後被用作於官職的別名及雅稱。奈良時代後半至平安時代出現各種的令外官,唐名再被使用(設立藏人頭、檢非違使等令外官)。 唐名按照官職的身份、職能,置換對應中國歷朝的官名,由於中國不同朝代對相同或相若的官職有不同名稱,有時一個職位會有多個唐名。 這些唐名,與中国王朝職制並非完全一致,亦並非根據官職的名字,很多官職都有多個唐名,相對不同官職有相同唐名的亦不少。在除目上朝廷正式官位並無記載。在書簡、日記、漢詩、軍記物等非正式文書經常被使用。明治時代內閣制度成立後,律令制名實並亡,然而新設的內大臣(律令制下內大臣的不同職位)稱「内府」、枢密院稱「枢府」,根據唐名傳統的命名方法剩下的簡稱仍然存在。總理大臣簡稱為「首相」、外務大臣簡稱為「外相」,到現在仍然存在唐名。.

查看 吏部尚書和唐名 (日本稱號)

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二十三年……五月……己巳,皇帝崩於含風殿」(歐陽修《新唐書·卷二:本紀第二》),換算為公曆即7月10日 。),中國唐朝第二任皇帝。生于陕西武功县,626年至649年在位。父親是唐高祖李淵,母親是太穆皇后窦氏。竇皇后有四個兒子,一個女兒,按長幼顺序為:李建成、平陽昭公主、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受封为秦公,后晋封为秦王,他是杰出的軍事家,率部平定了薛仁果、刘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最終統一天下。 武德九年(626年)发动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二人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被迫退位,李世民即位,是為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在位時間只使用一個年号贞观。 李世民為帝之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以文治天下,并开疆拓土,成為中國史上著名的明君。他虛心納諫,在國內厲行節約,使百姓能够休養生息,終於使得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開創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為唐朝130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李世民爱好文学与书法,有墨宝传世。649年7月10日(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唐太宗李世民因病驾崩于含风殿,享年52岁,在位23年,庙号太宗 ,諡號「文皇帝」,葬于昭陵。.

查看 吏部尚書和唐太宗

唐姓

唐姓,是一個中文姓氏,在韓語、日語和越南語均有被使用:韓語中的相應姓氏為「당」,日語中的相應姓氏為「とう」或「から」,越南語的相應姓氏寫作「Đường」Karlgren, Grammata serica recensa, 1996.

查看 吏部尚書和唐姓

唐乾陵

乾陵是一座位于中華人民共和國陕西省咸阳市乾县梁山的唐朝墓葬,位于今陕西西安市西北方向85千米处,为唐高宗李治与皇后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建成于唐光宅元年(684年),神龙二年(706年)加盖,采用依山为陵的建造方式。乾陵最著名的就是它气势磅礴的陵园规划,以及地表上大量的唐代石刻。除主墓外,乾陵还有十七个小型陪葬墓,葬有其他皇室成员与功臣。乾陵是唐十八陵中主墓保存最完好的一个,截至2013年仅开掘了五个陪葬墓,从中出土了大量的文物。.

查看 吏部尚書和唐乾陵

唐蕃会盟碑

唐蕃会盟碑(,意为“大昭寺前之碑”),又名长庆会盟碑、甥舅和盟碑等,古代藏文文献称之为逻娑碑(),是树立在中国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大昭寺门前的一通石碑,立于823年,唐朝长庆三年2月14日,時為吐蕃王朝彝泰九年,纪念唐朝和吐蕃王朝长庆会盟。当时正值唐与吐蕃双双衰败之际,为了各自集中精力应付内部严重危机,双方遂决定停止构兵。该碑被誉为“目前人们所知道的亚洲最重要的铭文纪念碑”。.

查看 吏部尚書和唐蕃会盟碑

唐括贡

唐括贡,本名唐括达哥,金朝将领,女真族,上京(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南)率河人,太傅唐括德温之子。 唐括贡娶金世宗第四女吴国公主为妻,授驸马都尉,充奉御,特授拱卫直副都指挥使,官至刑部侍郎。以擅离职守,降为德州防御使。升顺天军节度使,后来移镇横海军节度使。后历任左宣徽使,兵部尚书、吏部尚书、礼部尚书兼大理卿。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拜枢密副使。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金章宗即位,为御史大夫,唐括贡生日,右丞相等人为他祝寿犯夜禁,监察御史弹劾上奏,免官,后来历知大兴府事、枢密使等。泰和二年(1202年)唐括贡去世。.

查看 吏部尚書和唐括贡

冢宰

冢宰,官名。即太宰。西周置,位次三公,为六卿之首。《尚书》称:“冢宰掌邦治,统百官,均四海。”周王年幼时,冢宰代天子理政,所谓“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後代雅稱吏部尚書。.

查看 吏部尚書和冢宰

冯子琮

冯子琮,名琮,字子琮,以字行,长乐郡信都人,北燕主冯弘之后。.

查看 吏部尚書和冯子琮

出连辅政

出连辅政,姓出连,名辅政。十六国西秦政治人物。.

查看 吏部尚書和出连辅政

凌烟阁

凌烟阁是位於唐长安城太极宫西南三清殿旁的小樓。.

查看 吏部尚書和凌烟阁

商城县

商城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信阳市下属的一个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大别山北麓。面积2117平方公里,2006年人口74万。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查看 吏部尚書和商城县

商周祚

商周祚,字明兼,号等轩,绍兴会稽人。明朝官員。 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中举人,二十九年(1601年)中进士,授邵武县令。入京,累官太仆寺少卿,萬曆四十八年,擢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福建,任內不征民间一钱,抗击倭寇,擒斩盜賊。1622年,荷蘭人佔據澎湖,商周祚私下答應荷蘭舰队司令雷约兹(Cornelis Rijersz Schoonhoffman),只要撤出澎湖,就允許他們在台灣貿易。最後商周祚命令南路副總兵張嘉策強行要求荷蘭人撤返,“但师行粮从,无饷则无兵。”张嘉策被朝廷革职查办,改由俞咨皋接任。天启三年二月,朝廷以南居益取代商周祚出任福建巡抚。天启五年(1625年),任兵部右侍郎,两广总督。次年升任兵部尚书,以母年老,請求归养,鄉居十载。崇祯十年(1637年),复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不久因屢違聖意被革職,返歸故里。南明弘光政權時擔任吏部尚書,於1646年(清順治三年,明隆武二年、魯監國元年)六月降清。女兒商景蘭嫁祁彪佳。.

查看 吏部尚書和商周祚

商輅

商輅(),字弘載,號素庵,一作素菴,谥文毅,浙江淳安人,明朝狀元,政治人物,官至吏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爲內閣首輔,是明朝一代重臣。.

查看 吏部尚書和商輅

商暠

商暠,明朝初期政治人物、明朝吏部尚书。 原为元朝平章政事,后归附明朝。担任广西行省参政。洪武三年九月,担任吏部尚书。同年十二月,改任侍御史。洪武六年六月,改任御史中丞。后改任浙江参政,洪武九年十二月,改任刑部尚书。后降为刑部郎中,洪武十年升任太仆寺卿。.

查看 吏部尚書和商暠

全慶

全慶(v,),葉赫那拉氏,字小汀、諡文恪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702001715-1號,滿洲正白旗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查看 吏部尚書和全慶

公安县

公安县是湖北省荆州市所辖的一个县,位于湖北省中南部边缘,长江南岸。总面积为2257.5平方公里,其中南北长约75公里,东西最宽处为51公里。2007年末人口为105万人,其中99.9%为汉族,方言为西南官话。公安古称梅园,最早建县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当时称孱陵。后因东汉末年左將軍刘备领荆州牧,驻军于油江口(今斗湖堤镇),时人称他为“左公”,“公安”便是取“左公安营扎寨之地”之意得名。此外公安也有“三袁故里”、“百湖之县”、“七省孔道”等别称。.

查看 吏部尚書和公安县

六部

六部(地方及藩属国的称六曹),中国、朝鮮、越南古代數個官署的統稱。从隋唐开始,对中央行政机构中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的总称。以上六部,最高領導長官稱為尚書,所以分別有吏部尚書、户部尚書、礼部尚書、兵部尚書、刑部尚書、工部尚書等各部首長。六部发端于秦少府尚书,经東汉尚书台诸曹演化而成。 六部的职务在秦汉时为九卿所分掌,魏晋以后,尚书分曹治事,由曹渐变为部,至隋唐始确定以六部为尚书省的组成部分。以吏、户(隋称民部)、礼、兵、刑、工六部比附《周礼》中的六官,秦汉九卿的职务大部并入。元代六部改属中书省。明太祖废宰相不置,以尚书任天下事,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地位更加提高。明成祖永樂遷都,國都雖在北京,但依舊設置南京六部,清末,新設外务等各部,六部之名遂废。.

查看 吏部尚書和六部

关陇起义

关陇起义,魏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至正光六年(525年)羌人莫折大提领导关陇(今陕西省、甘肃省一带)地区各族人民反抗北魏統治的起义。.

查看 吏部尚書和关陇起义

元世俊

元世俊(),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追尊魏景穆帝拓跋晃的曾孙,安南将军、扬州刺史、高平刚侯元嵩第二子,北魏宗室、官员。.

查看 吏部尚書和元世俊

元彧

元彧(),字文若,原名亮,原字仕明,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魏太武帝拓跋燾玄孙,濟南康王元昌之子。 元彧自小就与堂兄安丰王元延明、中山王元熙都以宗室的身份博通古史有文学才能而齐名,尚书郎范阳卢道将对吏部尚书清河崔休说:“三人的才学虽然不分高低,但安丰王不善于辩论,中山王是非太多,都不如济南王风流儒雅。” 元彧當時侍中穆紹與彧同署,因避穆紹父穆亮名諱,啟求皇帝下詔改名。皇帝因元彧風神運吐,常自以比荀文若,所以下詔可更名彧,以取定體相倫之美。元彧要求恢復本身封地,皇帝亦下詔准許復封臨淮,寄食相州魏郡。又長兼御史中尉。元彧以為因是皇親而得到此地位,所以不謝。積累年資而被遷為侍中、衛將軍、左光祿大夫,兼尚書左僕射。後以本官為東道行台。後來爾朱榮攻入洛陽,殺害元氏宗室,元彧撫膺慟哭,遂投奔至南梁。梁武帝遣其舍人陳建孫迎接,並觀察元彧的為人。陳建孫稱元彧風神閒俊。梁武帝早前亦聞其名,非常器重他,他亦待。接見元彧於樂游園,因而設宴樂。元彧聽聞聲音歔欷,流了涕淚,梁武帝因此不樂。自前後奔叛,皆候旨稱魏為偽,唯獨元彧上表啟奏時常仍以魏臨淮王為號。梁武帝體會元彧的雅性,並沒有責罰。後來知道莊帝踐阼繼位,元彧以母老請還,辭旨非常懇切。梁武帝憐惜其才能,又難違其意,遂遣其僕射徐勉私自勸元彧留下。但是元彧去此意堅決,梁武帝乃以厚禮遣回。元彧為人至孝。自己經歷違離,又很久沒有進食酒肉,以致其容貌非常憔悴。歷位尚書令、大司馬,兼錄尚書。 後來魏孝庄帝元子攸追尊父親彭城武宣王元勰為文穆皇帝,廟號肅祖,母李媛华為文穆皇--,将他們的神主遷到太廟,又以魏孝文帝為伯考。元彧表諫阻止,但是當時孝莊帝心意堅決,朝臣無人敢上言,唯獨元彧與吏部尚書李神俊上表勸阻。孝莊帝下詔認為對其父文穆皇帝恭上尊號是因考慮依循舊有的模範而為,並無不妥。孝莊帝既因受其諸位妹妹強逼請求。黃門侍郎常景、中書侍郎邢子才對此事也贊成。孝莊帝又追尊兄彭城王元劭為孝宣帝。元彧又再面諫阻止此等前所未有的尊封。但孝莊帝不聽其勸告。及至神主入廟,孝莊帝復敕令百官陪從,依照乘輿之形式進行。元彧又再三以史無前例而上表阻止,又不被孝莊帝採納。 爾朱榮死後,元彧出任司徒。建明元年,爾朱兆率眾殺至京城,元彧從東掖門逃亡,為爾朱兆部眾所俘獲。當拜見爾朱兆時,辭色不屈,被胡人毆打而薨。魏孝武帝末年,追贈元彧使持节、侍中、太保、领太尉公、录尚书事、大将军、都督定相二州诸军事、定州刺史,临淮王如故,谥号文穆。元彧俊美而有風韻,衣冠高雅,又博覽群書,所以元彧的文藻,雖然已多數失傳,仍有當世的文獻流傳。然而元彧居官時不能清白,所進舉止於親婭,為有識之士所譏諷。元彧無子,由其弟元孝友襲封臨淮王。.

查看 吏部尚書和元彧

元修伯

元修伯(),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魏文成帝拓跋濬的后裔。 元修伯清心寡欲,明于事理,年轻时就在北齐担任显要的官职,历任尚书郎、治书侍御史、司徒左长史、几个郡的太守、光州刺史,每次任职都做出成绩,出任度支尚书后,北齐朝政荒废,国家紧迫,储备奇缺,赋税徭役繁多。元修伯忧国如忧家,体恤民众的疾苦,以拯救天下为己任,向宰相询问谋划,从早到晚都不懈怠,与录尚书唐邕交换意见决定取舍,对国家大有益处《北齐书·卷四十三·列传第三十五》:齐灭,朝贵知名入周京者:度支尚书元修伯,魏文成皇帝之后,清素寡欲,明识理体。少历显职,尚书郎、治书侍御史、司徒左长史、数郡太守、光州刺史,所在皆著声绩。及为度支,属政荒国蹙,储藏虚竭,赋役繁兴。修伯忧国如家,恤民之劳,兼济时事,询谋宰相,朝夕孜孜,与录尚书唐邕回换取舍,颇有裨益。周朝授仪同大将军、载师大夫。其事行史阙,故不列于传。。 周武帝宇文邕平定北齐后,征召北齐中书监阳休之、吏部尚书袁聿脩、卫尉卿李祖钦、度支尚书元修伯、大理卿司马幼之、司农卿崔达拏、秘书监源文宗、散骑常侍兼中书侍郎李若、散骑常侍兼给事黄门侍郎李孝贞、给事黄门侍郎卢思道、给事黄门侍郎颜之推、通直散骑常侍兼中书侍郎李德林、通直散骑常侍兼中书舍人陆乂、中书侍郎薛道衡、中书舍人元行恭、辛德源、王邵、陆开明十八人,命令他们与自己的车驾一起前往长安。 元修伯后在北周担任仪同大将军、载师大夫。.

查看 吏部尚書和元修伯

元倪

元倪(),又名文华,字世弼,河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魏道武帝拓跋珪玄孙,左光禄大夫、吏部尚书、大宗正卿、领司宗、卫将军、定州刺史、南平安王拓跋霄的儿子,元纂、元继、元安平、元罗侯、元长生的兄弟。.

查看 吏部尚書和元倪

元瑾

元瑾(),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魏太武帝拓跋焘玄孙,侍中、吏部尚书、司徒公、雍州刺史、广阳忠武王元渊之子,北魏宗室、官员。.

查看 吏部尚書和元瑾

元湛 (广阳王)

元湛(),字士深,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魏太武帝拓跋焘玄孙,侍中、吏部尚书、司徒公、雍州刺史、广阳忠武王元渊之子,北魏宗室、官员。.

查看 吏部尚書和元湛 (广阳王)

元晏

元晏(),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追尊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的后裔,北魏中散大夫元乞之子,北魏宗室、官员。.

查看 吏部尚書和元晏

元晖

元晖(),字景袭,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追尊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六世孙,北魏宗室、官员。.

查看 吏部尚書和元晖

勵廷儀

勵廷儀(),字令式,號南湖。直隸靜海人。祖籍浙江紹興。 勵杜訥之子。生於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己卯科舉人,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庚辰科進士。選庶吉士。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特命在南書房行走,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授編修。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遷右中允、侍讀學士。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任《佩文韻府》纂修兼校勘官,《淵鑑類函》校勘官,康熙五十五年任《御定月令輯要》校勘官。康熙五十六年擢內閣學士,康熙六十一年任《分類字錦》之校勘官。雍正元年擢刑部尚書,因事革職。雍正七年(1729年)加太子少傅,雍正九年(1731年)遷吏部尚書。雍正十年(1732年)五月以病乞休,不久卒,諡文恭。乾隆六年入賢良祠。其子勵宗萬亦是進士出身。.

查看 吏部尚書和勵廷儀

倪嶽

倪嶽(),字舜咨,直隸上元县人,鄉貫浙江錢塘縣。明朝政治人物。倪謙之子。.

查看 吏部尚書和倪嶽

倪元璐

倪元璐(),字玉汝,號鴻寶,浙江上虞人,明朝政治人物、書法家,進士出身。與黃道周、王鐸並稱「明末書壇三株樹」,又與王鐸、傅山、黃道周、張瑞圖合稱「晚明五大家」。.

查看 吏部尚書和倪元璐

皇泰主

杨侗(),隋炀帝之孙,元德太子昭次子,母小劉良娣,618年6月22日至619年5月23日在位,年号皇泰,是隋朝最後一位君主。 杨侗原本封為越王,駐守东都洛陽。618年4月11日,隋煬帝被弑,消息传到东都后,皇泰元年五月二十四戊辰日(618年6月22日),王世充與元文都、盧楚等拥立杨侗为皇帝,史稱皇泰主。楊侗以世充為吏部尚書,封鄭國公,與陳國公段達、內史令元文都、內史侍郎郭文懿、黃門侍郎趙長文、內史令盧楚、兵部尚書皇甫無逸等六人共同輔政,時人號稱「七貴」。元文都欲暗殺王世充,段達暗中通知王世充,結果行刺失敗,元文都臨死前對楊侗說:“臣今朝死,陛下夕及矣”,楊侗亦哭。 皇泰二年四月初五癸卯日(619年5月23日),王世充罷黜楊侗,将楊侗囚於含涼殿,两天后,王世充自稱皇帝,建立鄭朝,改元開明,改封楊侗為潞國公,楊侗每日只能禮佛以祈求平安。五月,王世充部將裴仁基、裴行儼父子策劃攻殺王世充,事情敗露,王世充殺死裴仁基父子。 世充意圖毒殺楊侗,六月派侄子王仁則和家僕梁百年,攜毒酒去楊侗處,楊侗自知難逃一死,遂服毒,遺言:“願下輩子不要再生在帝王家”;但一時半刻竟沒毒發,最後被縊死,谥号恭皇帝。.

查看 吏部尚書和皇泰主

石三畏

石三畏(),字子知,號欽承,直隸交河(今河北泊頭)人,回族,明朝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登己未科進士。歷任山東曹縣、文登縣知縣,為人徇私納賄,以貪財著稱。御史陳九疇薦入京城遞補,吏部尚書趙南星卑視其人,僅授王府長史職。 後依附魏忠賢,成為“十孩儿”之一。官至御史,立即上疏攻擊趙南星及李三才、顾宪成、孙丕扬、曹于汴、汤兆京、王宗贤、張問達、王圖、胡忻、王元翰、王淑抃、王允成、涂一榛、王象春等十五人,“锻成杨、左之狱,咆哮特甚”。後因醉酒時下令伶人演出《刘瑾酗酒》一剧,魏良卿將此事回報,忠賢大怒,削其職。忠賢死後,石三畏反以此为功,官復原職,又被揭發真相,再被削职。.

查看 吏部尚書和石三畏

石珤

石珤(),字邦彦,號熊峰,直隶藁城人。明朝政治人物、文淵閣大學士。.

查看 吏部尚書和石珤

石琚

石琚,金朝大臣。字子美,定州人。石皋子。 石琚出生于北宋定州,幼年聪敏,年七岁,过目成诵。长大后博通经史,工词章。金熙宗天眷二年(1139年)己未科词赋状元。调弘政(今辽宁义县)、邢台县令。以为官清廉,升行台礼部主事,召为左司都事,累迁吏部郎中。完颜亮贞元三年(1155年),任吏部侍郎。在吏部十年,主管选举及铨选法。金世宗大定二年(1162年)擢迁谏议大夫兼吏部侍郎,奉诏详定制度,于朝政多有匡正上疏六事:“正纪纲,明赏罚,近忠直,远邪佞,省不急之务,罢无名之役”。迁吏部尚书,大定三年(1163年),拜参知政事,大定七年(1167年),进尚书右丞,大定九年(1169年),进尚书左丞,兼太子少师。反对私人铸钱,举荐唐括安礼等名臣。大定十七年(1177年),拜平章政事,封萃国公。次年(1178年),拜为右丞相。参与修《起居注》。金世宗说,朕观《贞观政要》,唐太宗与臣下议论,始议如何,后竟如何,此政史臣在侧,记而书之耳,若恐漏泄几事,则择慎密者任之。金国制度,凡皇宫内宴,只诸王、公主、驸马有资格参预。有一次世宗把石琚也召来与宴。石琚曾以太子少师的身份上奏世宗,应让太子完颜允恭学习政事。有人诋毁说:“石琚是希望得宠于东宫。”世宗经过观察,觉得石琚忠心耿耿,深得完颜雍的信任。石琚也竭尽忠诚辅佐皇帝。大定后期,世宗完颜雍打算立元妃张氏为皇后,同石琚商量。在石琚的建议下作罢。石琚多次上表要求辞官,大定十九年(1178年),世宗完颜雍终于准许了他的请求,下诏封石琚的一个孙子为门祗修,并命令石琚回乡安享天年。世宗赞他:“知人最为难事,近来左选多不得人,惟石琚为相时,往往能举其官。”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石琚病逝于家,谥文宪。.

查看 吏部尚書和石琚

玄武门之变

武門之變是唐朝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626年7月2日)由唐高祖李淵次子秦王李世民為首的秦王府集團在唐朝首都長安城(今陜西省西安市)太極宫的北宫門——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流血政變。李世民杀死自己的长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成为皇太子並掌握京師兵權,不久之後李渊即為時勢所迫而禪讓,同年八月初九甲子日(陽曆9月4日)世民继承帝位,是为唐太宗。.

查看 吏部尚書和玄武门之变

王劭 (東晉)

王劭(),字敬倫,小字大奴。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人。東晉丞相王導的第五子。東晉時期官員及書法家。.

查看 吏部尚書和王劭 (東晉)

王华 (明朝)

王华(),字德辉,号实庵,晚号海日翁,浙江余姚县(今宁波市余姚市)人,因年轻时曾在余姚龙泉山中刻苦攻读,人称龙山先生,明朝狀元,政治人物,官至南京吏部尚書。.

查看 吏部尚書和王华 (明朝)

王叡 (北魏)

王叡(),字洛誠,自称太原郡晋阳县(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人,中国南北朝北魏文明太后寵臣,魏孝文帝时尚书令。.

查看 吏部尚書和王叡 (北魏)

王奂

王奂(),字道明,小字彦孙,南朝琅邪郡临沂县(今山东省临沂市北)人,南朝齐武帝时担任尚书右仆射。王僧朗之孙,王粹之子。.

查看 吏部尚書和王奂

王孚

王孚,五胡十六国时前秦大臣。 383年,淝水之战之后,384年,一统北方的前秦分裂,385年,苻坚被姚苌杀死。当时苻坚之子苻丕即位为前秦皇帝,任命苻冲为尚书左仆射,后来改任王孚为尚书左仆射。386年,苻丕、王孚在黄河以北谋划袭击洛阳。东晋将领桓石民派将军冯该讨伐他苻丕,在战阵中斩杀了苻丕以及王孚、吏部尚书苟操等人,把他们的首级传送到东晋京都建康。.

查看 吏部尚書和王孚

王守仁

王守仁(),幼名雲,字伯安,号阳明子,諡文成。浙江餘姚縣(今浙江省宁波餘姚市)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兼军事家、教育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等军功而封爵新建伯,隆慶時追赠侯爵。王守仁是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不但精通儒、釋、道三教,而且能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因他曾在贵阳修文阳明洞天居住,自号“阳明子”,故被学者称为“阳明先生”,後世一般称王阳明,其学说世称“阳明学”,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查看 吏部尚書和王守仁

王安國 (雍正進士)

王安國(),字書城,號春圃。江南高郵(今江蘇高郵市)人。清朝政治人物、榜眼。.

查看 吏部尚書和王安國 (雍正進士)

王寿 (元朝)

王寿,字国宾,号仁卿。元朝官员。雄州新城县(今河北高碑店市东南旧新城)人。 王寿因通晓蒙古文字得为中书省掾吏,又以朝臣举荐侍奉太子真金。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年),授兵部员外郎。元成宗元贞二年(1296年),出为燕南河北道廉访副使。官至御史台侍御史。上疏陈指时弊,论事切直,奏请选贤廉,抑豪族。大德九年(1305年),为参议中书省事。次年,改任吏部尚书等职。大德十一年(1307年),元武宗即位,任御史中丞。一度改任中书省右丞。至大三年(1310年),迁太子宾客、集贤大学士,在任上去世。追赠蓟国公,谥文正。.

查看 吏部尚書和王寿 (元朝)

王寵之

王寵之(왕총지,),是高麗王朝官員,仕顯宗、德宗、靖宗、文宗四朝。.

查看 吏部尚書和王寵之

王峻 (南朝)

王峻(),字茂遠,琅邪郡臨沂县(治今山东临沂北)人,中国南北朝南朝齐、南朝梁大臣。 曾祖王敬弘,祖父王瓒之,父亲吴興郡太守王秀之。初任南齐著作佐郎,历任中軍廬陵王法曹行参軍・太子舍人・邵陵王文学・太傅主簿。受到竟陵王蕭子良的器重。转任司徒主簿,父死辞職服丧。服丧结束、任太子洗馬、建安王友。出任寧遠将軍、桂阳郡内史。蕭衍起兵,上游諸郡多相惊扰,王峻閉門静坐,桂陽郡安然,百姓依靠王峻得以和平。 梁武帝萧衍即位,天監初年,召還任中書侍郎。蕭衍喜欢王峻的風采,和陳郡谢览一起被奖賞提拔。转任吏部,当官不称职,再任征虜安成王長史。又为太子中庶子、游击将军。出任宣城郡太守,在任三年,为政清廉平和。召還为侍中,转任度支尚書。以本官兼起部尚書,於太極殿起居。任期结束,出任征遠将軍・平西長史・南郡太守。转任智武将軍・鎮西長史・蜀郡太守。召還为左民尚書、兼步兵校尉。转任吏部尚書,能選拔人材上位。 王峻为人風雅,没有很强的競争心。与谢览並称,曾和谢览约定,官至侍中,不再谋求升官。谢览自吏部尚书出为吴兴郡。王峻为侍中以后,虽不退身,也是淡然自守,无所营务。之后,因病请求解职,转任金紫光禄大夫,未拜。普通二年(521年)去世。享年五十六岁。谥号“惠子”。其子王琮。.

查看 吏部尚書和王峻 (南朝)

王峻 (北朝)

王峻(),字巒嵩,灵丘郡(今山西省灵丘县)人,中国南北朝東魏、北齐軍人、政治人物。 王峻机敏有权谋。初为高欢相府墨曹参军,因事連座去官。高洋为儀同開府,召王峻为城局参軍。王峻官至恒州大中正,高澄属下相府外兵参軍。随军平定淮陰,受爵北平县男。以功任营州刺史。 王峻以营州地接边城,远设斥候,防范北方民族入侵、北方民族如果入侵,就出其不意攻击,于是国境安定。前任营州刺史陸士茂騙杀室韋八百人,室韋朝貢断絶。王峻破室韋,擒获首帥、然后对首帥厚加恩礼,释放。室韋与北齐缔结誓約,朝貢关系恢复。柔然庵罗辰率残党東遷,王峻预备他的进犯。庵罗辰果然入侵营州,王峻以伏兵将他击破,俘虏名王郁久閭豆抜提等数十人,送到鄴都。齐文宣帝高洋对王峻大加赞賞,转任秘書監。 559年,废帝高殷即位,王峻任洛州刺史、河陽道行台左丞。560年,受诏命在洛州西境掘塹壕三百里,置城戍防备北周的間諜。河清元年(562年),任祠部尚書。到晋陽检校兵马,之后召還鄴城,转任太僕卿。齐武成帝巡幸地方,王峻与吏部尚書尉瑾辅佐皇太子高緯、諸親王留守鄴城。食邑梁郡,转任侍中、都官尚書。北周軍来犯,王峻以本官与東安王婁叡、武興王高普率兵自邺城赴河陽抵御北周軍。武成帝入洛陽,以懸瓠之地落入北周之手,王峻任南道行台,和婁叡率軍南讨。齐军未至,北周軍棄城而走,武成帝命他慰抚永州、郢州治安。564年春,归还鄴城。河清四年(565年),王峻因违犯朝廷条格私运禁物,又截留军粮,被主管官吏依据条格判处斩首之刑,家口则没入官府。武成帝念王峻累立战功,特地下诏从宽发落,给予鞭一百、免官除名为庶民,并配入制甲坊,蠲免他的家口。受大赦,蟄居在家。天统二年(566年),受位驃騎大将軍、儀同三司,加開府儀同三司。570年,再任侍中。武平四年(573年)去世。追贈司空公。.

查看 吏部尚書和王峻 (北朝)

王一宁 (大学士)

王一宁,明朝官员。 永樂十六年(1418年)中进士,景泰二年(1451年)十二月庚寅,礼部左侍郎王一宁、祭酒萧鎡兼翰林学士,直文渊阁,预机务。三年(1452年)四月晋太子少师。景泰帝赐陈循、高谷白金百两,江渊、王一宁、萧鎡五十两,让他们支持立皇子朱见济为太子。夏五月甲午,废皇太子朱见深(明英宗子)为沂王,立皇子朱见济为皇太子。废皇后汪氏,立太子母杭氏为皇后。封上皇子朱见清荣王,朱见淳许王。大赦天下。秋七月壬寅,王一宁卒,谥号文通。.

查看 吏部尚書和王一宁 (大学士)

王亮 (南朝)

王亮(),字奉叔,琅邪临沂人,南朝人,晋丞相王导的六世孙。《梁书》卷一十六王亮传《南史》卷二十三王亮传.

查看 吏部尚書和王亮 (南朝)

王廷 (嘉靖進士)

王廷,字子正,號南岷,四川省順慶府南充縣人,明朝政治人物。.

查看 吏部尚書和王廷 (嘉靖進士)

王弼 (三國)

王弼(),字輔嗣,山陽郡(現今山東省境內)人。三國時代曹魏的著名經學家、易學家、哲學家,魏晉玄學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父親是王業。兄長王宏。祖父王凱是王粲的族兄,祖母是劉表之女。(《博物記》) 為《道德經》與《易經》撰寫注解,對後世影響甚大。由於漢代、三國《道德經》的注釋本大多失傳,王弼的《道德經注》成了本書最早的注釋本。.

查看 吏部尚書和王弼 (三國)

王引之

王引之(),字伯申,号曼卿。江苏高邮人。清朝政治人物、探花,训诂学家。.

查看 吏部尚書和王引之

王徽 (京兆)

王徽(),字昭文,封爵琅琊侯,谥号贞,唐朝官员,唐僖宗年间为宰相。.

查看 吏部尚書和王徽 (京兆)

王志 (南北朝)

王志,字次道,琅邪郡临沂县(今山东省临沂西北)人,中国南北朝时南朝齐、南朝梁政治人物、书法家。.

查看 吏部尚書和王志 (南北朝)

王國光 (明朝)

王國光(),字汝觀,號疏庵,山西陽城縣(今屬山西省晉城市)人。明朝政治人物。官至吏部尚書。.

查看 吏部尚書和王國光 (明朝)

王僧虔

王僧虔(),瑯邪臨沂(今山东省临沂市北)人,王导玄孙,王昙首之子,刘宋和南齐时的官员、書法家。.

查看 吏部尚書和王僧虔

王凝 (唐朝)

王凝(),字成庶,司空图《故宣州观察使检校礼部王公行状》一字致平,唐朝官员。.

查看 吏部尚書和王凝 (唐朝)

王克 (南北朝)

王克(),琅邪郡临沂县(今山东省临沂市)人,南齐太常王缋之孙,南梁建安郡太守王雋之子,南梁、汉、西魏、南陈官员。.

查看 吏部尚書和王克 (南北朝)

王瞻

王瞻(),字思範,琅邪臨沂人《梁書·卷二十一·列傳第十五》:王瞻字思範,琅邪臨沂人,宋太保弘從孫也。祖柳,光祿大夫、東亭侯。父猷,廷尉卿。瞻年數歲,嘗從師受業,時有伎經其門,同學皆出觀,瞻獨不視,習誦如初。從父尚書僕射僧達聞而異之,謂瞻父曰:「吾宗不衰,寄之此子。」年十二,居父憂,以孝聞。服闋,襲封東亭侯。《南史·卷二十一·列傳第十一》:瞻字思範,弘從孫也。祖柳字休季,位光祿大夫、東亭侯。父猷字世倫,位侍中、光祿大夫。瞻年六歲從師,時有伎經門過,同業皆出觀,瞻獨不視,習業如初。從父僧達聞而異之,謂其父猷曰:「大宗不衰,寄之此子。」年十二居父憂,以孝聞。服闋,襲封東亭侯。,南齊、南梁官员。 王瞻是劉宋太保王弘的從孫,祖父王柳是劉宋光祿大夫、東亭侯,父親王猷曾擔任廷尉卿、侍中、光祿大夫。王瞻六岁时跟随老师学习,有歌舞伎经过课堂门前,王瞻的同学都出去观看,只有王瞻不去看,学习诵读和之前一样。王猷的堂兄弟尚书仆射王僧达听说之后感到奇怪,对王猷说:“我们的宗族不会衰落,都寄托在这个孩子身上。”他十二歲時父親去世,服喪期間有孝道名聲。服喪完畢,王瞻襲封父親東亭侯的爵位。年輕的王瞻轻佻,愛好遊樂,變成邻居忧患;長大後他卻變得有節操,讀書不少,還擅於圍棋和騎射。王瞻自著作佐郎起家,累遷太子舍人、太尉主簿和太子洗馬,不久出任鄱陽內史,任期屆滿後授官太子中舍人。他亦獲任命為南海王蕭子罕王友,很快轉為司徒、竟陵王蕭子良的從事中郎,待遇很好。蕭子罕出任護軍將軍,以王瞻為長史,又補任徐州別駕從事史,遷官驃騎將軍王晏的長史。王晏被誅殺,王瞻就任晉陵太守。他為政廉潔,妻子儿女因此挨餓,當時大司馬王敬則叛亂,叛軍路經晉陵時,居民都依附王敬則。王敬則敗亡後,官軍討取餘眾,王瞻向朝廷稟告:「愚蠢的人容易被說動,不需要追究。」齊明帝允許,萬餘人因此存活,之後他徵拜給事黃門侍郎、撫軍建安王蕭子真長史和御史中丞。 蕭衍開設霸府,起用王瞻為大司馬相國諮議參軍,領錄事。南梁建立,他出任侍中,遷任左民尚書,不久轉任吏部尚書。王瞻個性正直,在選部任職期間自覺行事。他亦喜歡喝酒,每一次飲酒都可以長達一整天,而精神依然充足,不荒廢公事,蕭衍稱讚王瞻有三項才能:騎射、圍棋、喝酒。很快朝廷加任他為左軍將軍,但他以生病不拜任,仍為侍中,後領官驍騎將軍,未拜而去世,虛歲四十九,諡康侯《梁書·卷二十一·列傳第十五》:高祖霸府開,以瞻爲大司馬相國諮議參軍,領錄事。梁臺建,爲侍中,遷左民尚書,俄轉吏部尚書。瞻性率亮,居選部,所舉多行其意。頗嗜酒,每飲或竟日,而精神益朗贍,不廢簿領。高祖每稱瞻有三術,射、朞、酒也。尋加左軍將軍,以疾不拜,仍爲侍中,領驍騎將軍,未拜,卒,時年四十九。諡康侯。子長玄,著作佐郎,早卒。《南史·卷二十一·列傳第十一》:梁台建,為侍中、吏部尚書。性率亮,居選部,所舉多行其意。頗嗜酒,每飲或彌日,而精神朗贍,不廢簿領。梁武每稱瞻有三術:射、棋、酒也。卒,諡康侯。子長玄早卒。。.

查看 吏部尚書和王瞻

王珪 (唐朝)

王珪(),字叔玠,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父王顗,祖父王僧辩。 王珪少孤,叔父王頍因参与汉王杨谅谋反,被诛杀,王珪受到牵连,隱居於終南山,直到隋朝灭亡。李纲以其“贞谅有器识”,荐为世子府咨议参军,為太子舍人,成為李建成的心腹。后来由于李建成阴谋作乱之事所牵连,王珪被流放到云南嶲州。玄武门之变後,王珪被太宗召回,拜諫議大夫,遷黃門侍郎、兼太子右庶子。貞觀二年(628年),任侍中。 貞觀六年(632年),唐太宗在丹霞殿設宴,叫王珪評品諸大臣。王珪說:「孜孜奉國,知無不為,臣不如玄齡。才兼文武,出將入相,臣不如李靖。敷奏祥明,出納唯允,臣不如彥博。處繁治劇,眾務必舉,臣不如戴冑。恥君不及堯、舜,以諫諍為己任,臣不如魏徵。至於激濁揚清,嫉惡好善,臣於數子亦有一日之長。」與房玄齡、魏徵、杜如晦等齊名,《旧唐书》评价他:“性雅淡,少嗜欲,志量沇深,能安于贫贱,体道履正,交不苟合。”人稱唐初四大名相。逝世后,追赠吏部尚書。.

查看 吏部尚書和王珪 (唐朝)

王球

王球(),字倩玉,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人。王球是東晉司徒王謐的兒子,在宋官至尚書僕射。.

查看 吏部尚書和王球

王祚遠

王祚遠,字無近,贵州普安卫(今贵州省盘县)人,晚明官员,同進士出身。 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癸丑科進士,三甲一百十三名,选为庶吉士。授翰林院檢討,充经筵讲官,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协理詹事府事掌院事,吏部左侍郎,至吏部尚書。明熹宗授通议大夫。.

查看 吏部尚書和王祚遠

王绍 (唐朝)

王绍(),李绛《兵部尚书王绍神道碑》唐朝官员。.

查看 吏部尚書和王绍 (唐朝)

王绍徽

王绍徽,陕西咸宁(今陕西西安)人。明末閹黨政治人物。 王绍徽為王用賓從孫。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中進士,授邹平知县,擢拔為户科给事中,再迁升為太常寺少卿。泰昌年間“被劾引疾,寻以拾遗罢”。天启四年(1624年)冬十一月,左光斗罷去,魏忠贤召绍徽为左佥都御史,次年六月升任左副都御史,十二月,拜为吏部尚书。王绍徽仿照《水浒传》的方式,编东林一百八人为《东林点将录》,“益为忠贤所喜”。.

查看 吏部尚書和王绍徽

王翱

王翱(),字九臯,直隸鹽山縣(今河北省滄州市孟村回族自治县)人。明朝政治人物,官至吏部尚書。.

查看 吏部尚書和王翱

王猛

王猛(),字景略,原籍北海郡剧县(今山东昌樂縣西),后移家魏郡。十六國時期重要政治家、军事家,於前秦官至丞相,對前秦富國強兵,統一北方有重要影響。.

查看 吏部尚書和王猛

王爚

王爚(),字仲潜,一字伯晦,号修斋,绍兴府新昌縣长潭(今浙江省新昌縣)人,南宋大臣。 嘉定十三年(1220年),王爚中进士。历任常熟知县、泰州通判、滁州知州、瑞州籍田令等地方历官。宝祐年间,王爚兼国史编修。景定二年(1261年),王爚官至礼部尚书、端明殿学士,代吏部尚书加观文殿大学士。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王爚知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咸淳十年(1274年)王爚为左丞相兼枢密使。 王爚为人清修刚劲。贾似道被宋度宗尊为“师臣”,回天台葬母,路过新昌,王爚不见。贾似道督师溃败,王爚说贾似道既不死忠,又不死孝。对太后谢道清上奏:“本朝权臣稔祸,未有如似道之烈者。缙绅草茅不知几疏,陛下皆抑而不行,非惟付人言之不恤,何以谢天下!”贾似道于是被贬徙外地,终于在漳州木绵庵为郑虎臣所杀。 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元朝军队南下,王爚奏请朝廷派他宣抚招讨大使招募忠义。后任平章军国重事,他命张世杰等四路抵御元军南下,朝廷没有采纳他的军事部署。张世杰兵败后,王爚又和陈宜中不和,请求朝廷免职,谢太后罢其平章军国重事。王爚归乡不逾年而卒,曾经担任上蔡书院长,著有《言子》,葬在上虞葛仙乡。.

查看 吏部尚書和王爚

王用賓 (正德進士)

王用賓(),字允興,陝西西安府咸寧縣人,軍籍,明朝政治人物,正德辛巳進士,嘉靖末年,官至禮部尚書。.

查看 吏部尚書和王用賓 (正德進士)

王遇 (北魏)

王遇(生卒年不詳),北魏宦官,字慶時,本名他恶。馮翊郡李润镇(今陕西高陵北)人,羌族。与雷、党、不蒙都是羌中强族。自称其祖先姓王,后改姓钳耳,魏宣武帝时复为王姓。 他的家族自晋朝以来,一直是酋长。父王守貴。获罪受腐刑,入为宦官,开始为中散。转任内行令、中曹給事中,加員外散騎常侍、右将軍,封为富平子。后为散騎常侍、安西将軍,进爵宕昌公。以散騎常侍任尚書,转任吏部尚書。492年(太和十六年),爵位降为侯爵。出为安西将軍、華州刺史,加散騎常侍。 孝文幽皇后失势,王遇向魏孝文帝诉说幽皇后之罪。後幽皇后再被孝文帝寵愛,王遇以誹謗罪免官,爵位被剥奪,蟄居於私邸。魏宣武帝初年,兼将作大匠。受光禄大夫,爵位恢复。孝文废皇后出家为尼,王遇去探望,给她衣食用品。 王遇擅长于工程建筑,当时的平城方山佛寺、文明太后陵廟、洛陽東郊馬射壇殿、文昭太后墓園、洛陽太極殿東西两堂、内外諸門等陵庙殿庭,大都是由其主持修造的。王遇病危时,太傅、北海王元详与太妃都前往探问,见其病状为之落泪。在官任上去世。追贈使持节、镇西将军、雍州刺史,侯如故。弟弟的儿子王厲为養子,嗣爵宕昌侯。.

查看 吏部尚書和王遇 (北魏)

王褒 (南北朝)

王褒(),字子渊,琅邪郡临沂县(今山东省临沂市)人。 學問淵博,志怀沉静。“美风仪,善谈笑”,以善駢文著稱,娶梁武帝之弟鄱阳王萧恢之女為妻。梁元帝时任吏部尚书、左仆射。西魏破江陵后,虜王褒等入关,宇文泰大喜說:“昔平吴之利,二陆而已。今定楚之功,群贤毕至,可谓过之矣。”陈朝与北周通好後,許多寓流士子得以還鄉,唯有庾信與王褒不得南回。建德年间(572年—578年)去世。 有子王鼒,隋卫尉寺丞、安都郡守、石泉侯。王鼒有女嫁唐荥阳公张某。王鼒子王弘让,隋工部、宪部郎、中书舍人。王弘让生王方泰、安州别驾王雄。王方泰生襄州襄阳县尉、同州冯翊县丞王鸿。王鸿生长安县尉左授襄阳郡毂城县尉又移南阳郡临湍县尉王志悌。王志悌生唐朝太中大夫王汶。王汶生朝散大夫、守尚书、吏部郎中兼侍御史知杂事、上柱国、临沂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王衮。王衮生王存夫,唐穆宗挽郎。王雄生张掖丞王伯惠。王伯惠生赠秘书少监王义丰。王义丰生义王府咨议王峤。王鼒子王弘训,唐御史中丞。王弘训生户部郎中王方智。王方智生唐忠王府文学、上柱国王固己。.

查看 吏部尚書和王褒 (南北朝)

王覽

王覽(),字玄通,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市)人。西晉太保王祥異母弟,歷經東漢、三國和西晉三代,曾入仕曹魏及西晉,在西晉官至光祿大夫。.

查看 吏部尚書和王覽

王謐

王謐(),字稚遠,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人。東晉末年重要官員,東晉建威將軍王劭子,因四伯父王协無子而過繼過去作嗣子。王謐曾經在桓玄建立的桓楚朝廷中擔任司徒,而在桓玄篡位前和劉裕起兵擊敗桓玄並佔領建康後,王謐都曾領司徒。雖然曾經在桓玄朝中擔任高官,他亦自疑,不過最終仍在高位去世,名聲不損。.

查看 吏部尚書和王謐

王越 (明朝)

王越(),字世昌,大名府濬縣人,明朝軍事將領、威寧伯,進士出身。.

查看 吏部尚書和王越 (明朝)

王興福

王興福,字時興,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德安府隨州應山縣(今湖北應山)人,元末明初政治人物。 王興福初担任徵州知府,后改任杭州知府,平定民心。任期满后,百姓纷纷阻道挽留。王興福称:“并非我一人之力能够惠及父老乡亲,只要大家守法就能够达到。”朱元璋听后大力嘉奖,升其为吏部尚书。后因事连坐降职西安知府,死于任上。.

查看 吏部尚書和王興福

王锡爵

王錫爵(),字元馭,號荊石。直隸太倉州人,祖籍山東莘縣,中國明朝政治人物。官至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

查看 吏部尚書和王锡爵

王锡衮

王锡衮(),字龙藻,号昆华、仲山、念昔,别号素斋。明朝末年至南明官员,雲南承宣布政使司祿豐縣金山镇大北厂村人,祖籍陕西华阴县。远祖王仲宽在洪武十四年(1381年)随征南将军颍川侯傅友德、西平侯沐英入滇。 明熹宗天啟二年(1622年),王锡衮中进士,改庶吉士,授為翰林院檢討。崇禎時,為少詹事。崇禎十三年(1640年),官至禮部右侍郎。次年,為禮部左侍郎。他上書請崇禎帝罷黜東廠,免徵三餉,南直隸、浙江人才興盛,他希望增加中舉名額。後任吏部尚書,入值講經筵。崇禎十六年(1643年),丁憂回鄉。隆武元年(1645年),隆武帝徵召他為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右侍郎,总督云、贵、川、湖、广五省军务。永曆帝即位,繼續徵召他為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但是沒有入朝。土酋沙定洲作乱,黔国公沐天波逃跑,沙定洲佔據云南府昆明縣。王锡衮死難。.

查看 吏部尚書和王锡衮

王通 (南朝)

王通(),字公达,琅邪临沂人。 梁朝左光禄大夫王份之孙,父王琳,官司徒左長史。王琳娶梁武帝的妹妹义兴长公主,有子九人,并知名。王通梁朝初任国子生,举明经,为秘书郎、太子舍人。王通以梁武帝外甥封武陽亭侯,歷官为王府主簿、限外记室参军、司徒主簿、太子中庶子、骠骑庐陵王府给事中郎、中权何敬容府长史,官至給事黃門侍郎,因事免官。侯景之亂时,王通逃到江陵,梁元帝以为散骑常侍,守太常卿。自侯景乱后,建康宫室,都被焚烬,王通兼起部尚書,回京师,专管缮造。江陵陷落于西魏,萧方智承制以王通为吏部尚书。绍泰元年,加侍中,吏部尚书如故,官至尚书右仆射,吏部如故。陈霸先受禅建立南陈,王通迁左仆射,侍中如故。陈文帝嗣位,领太子少傅。天康元年,为翊右将军、右光禄大夫,量置佐史。陈废帝即位,号安右将军,又领南徐州大中正。太建元年,迁左光禄大夫。太建六年,加特进,侍中、将军、光禄、佐史并如故。未拜而卒,时年七十二岁。诏赠本官,谥号成,葬日给鼓吹一部,其弟王质、王固。.

查看 吏部尚書和王通 (南朝)

王永吉

王永吉(),字修之,一字六謙,號鐵山。明末清初時期官員,江南高郵人。.

查看 吏部尚書和王永吉

王洽 (東晉)

左边两行为王洽《辱告帖》,中间二行为王恬《得示帖》,选自《淳化閣帖》 王洽(),字敬和,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人。東晉丞相王導第三子。官至中領軍。其孫王弘助劉裕建立南朝宋,在宋官至太保,居顯要地位。.

查看 吏部尚書和王洽 (東晉)

王惠 (劉宋)

王惠(),字令明,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人。東晉丞相王導曾孫。東晉束及南朝宋初年官員,在宋官至吏部尚書。.

查看 吏部尚書和王惠 (劉宋)

王时雍

王时雍(),高凉郡(今广东高州)人。曾任吏部尚书,靖康元年二月任开封府尹。 靖康之变时为东京留守,为金军搜捕女俘最为卖力,。后拥立张邦昌为皇帝,成立伪楚政权。并被张邦昌封为权知枢密院事领尚书省。南宋建炎元年九月,宋高宗下诏,将其与张邦昌一起在潭州诛杀。 Category:北宋吏部尚书 Category:北宋府尹 Category:北宋留守 Category:宋朝民变政权官员 Category:南宋被处决者 Category:高州人 Category:王姓.

查看 吏部尚書和王时雍

王敬弘

王裕之(),字敬弘,琅邪臨沂人。東晉荊州刺史王廙曾孫。東晉及南朝宋官員,在宋官至尚書令,但為人不喜歡做官,喜愛山水,晚年長期隱居,屢獲召命也不願再度出仕。.

查看 吏部尚書和王敬弘

王晏 (南北朝)

王晏(),南朝齐琅邪郡临沂县(今山东省临沂市北)人,字休默,一字士彦,南北朝文学家、书法家,齐明帝时尚书令。王弘之的孙子。 刘宋末年为建安国左常侍,转任车骑,王晏後为郢州主簿,渐受长史萧赜亲待。萧齐建立後,王晏担任太子中庶子,为萧赜东府旧人。萧赜为齐武帝,王晏历任太子詹事、散骑常侍、侍中祭酒、丹阳尹。后来担任吏部尚书,主领选,权行台阁。官至右仆射,参议机密。齐武帝临终时,遗旨以尚书之事托付王晏及徐孝嗣,令他久处其职。郁林王萧昭业即位,转任左仆射。萧鸾阴谋废萧昭业立萧昭文,王晏响应推奉。延兴元年(494年),转任尚书令,封曲江县侯。齐明帝建武元年(494年)进号骠骑大将军、侍中、尚书令领太子少傅。齐明帝疑心很重,在他上台时,表面上很看重王晏,可在内心深处猜忌王晏。王晏位高权重,自谓佐命惟新。建武四年(497年),王晏被诬陷谋反,为齐明帝杀害。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存其文八篇。《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存其残诗一句。唐朝李嗣真《书后品》列品下之中,评道:“奇石当径。”唐朝韦续《墨薮·九品书人论》列其行、草书品下之下。.

查看 吏部尚書和王晏 (南北朝)

王晙

王晙(),滄州景城人。 祖父王有方,遷居洛陽(今河南洛陽),父王行果曾為長安尉。自幼父母皆亡,由祖父撫養,少年好學,氣貌雄壯。 咸亨三年(672年)擢明經,調清苑縣尉,歷官殿中侍御史,加朝散大夫,出京任渭南令。久视元年(700年),宰相魏元忠獲罪贬为高要(今广东肇庆)尉,司礼丞高戬、凤阁舍人张说受牵连流放岭南。王晙为魏元忠申辩。宋璟惭愧叹道:“璟不能申魏公之枉,深负朝廷矣。” 景龍三年(709年),授桂州都督,累遷太僕少卿。有膽識,不畏強權。 開元二年(714年)十月,吐蕃精甲十萬寇犯臨洮,薛訥率大軍至武街驛(今甘肅臨洮東),王晙率二千兵馬襲吐蕃於臨洮,功加銀青光祿大夫,進并州都督长史。 四年(716年),迁左散骑常侍,朔方行军大总管,加御史大夫。 八年(720年),拜为兵部尚书兼幽州都督,复朔方行軍大总管。 九年(721年),以鎮壓胡人康待宾叛亂功封清源县公,仍兼御史大夫。尋胡人再叛,未能平乱,贬梓州刺史。 十年(722年),起用拜太子詹事,封中山郡公。 十一年(723年)正月,唐玄宗北巡至并州,改并州为太原府,设为北都,刺史改称府尹,授王晙吏部尚书兼太原尹。四月授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並追前破突厥功,加金紫光禄大夫。五月兼朔方副大总管兼安北大都护。冬,以許州刺史王喬案,貶蘄州刺史,改定州刺史。 十四年(726年),迁户部尚书,复为朔方节度使。 二十年八月初九(732年9月2日)因病卒。赠尚书左丞相,谥忠烈。存詩一首。.

查看 吏部尚書和王晙

灵台县

灵台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甘肃省东北部,是平凉市下属的一个县。.

查看 吏部尚書和灵台县

班宏

班宏(),卫州汲县人。唐朝官员。.

查看 吏部尚書和班宏

祁彪佳

祁彪佳(),字虎子,一字幼文,浙江山陰(今紹興)人,明代政治家、戏曲作家和理论家。.

查看 吏部尚書和祁彪佳

福康安

福康安( a;),字瑶林,富察氏,清满洲鑲黄旗人。清高宗孝贤皇后侄,大學士傅恒子。.

查看 吏部尚書和福康安

福敏

福敏(v,),字龙翰,富察氏。满洲镶白旗人。清朝官员,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加太傅。卒謚文端。.

查看 吏部尚書和福敏

禹州市

禹州市为中国河南省下辖县级市,由许昌地级市代管。夏朝建都于禹州,大禹封国于禹州,夏启即位于禹州,禹州因大禹而得名。禹州市禹王大道与画圣路交汇处有一座高大的手拿石耜的大禹石雕像,便是“大禹像”,为如今禹州的标志性雕像。全市城镇化率45.25%,供水、供气、供暖覆盖率分别为95%、80%、55%,绿地率34%;森林覆盖率27.6%,林木覆盖率40.2%,绿化覆盖率41%。 地理上,禹州位于河南省中部,许昌市西北部,北距郑州80公里,总面积1,472平方公里。禹州经济总量位居河南省前列,2015年禹州市GDP总量5,123,810万元。禹州全市辖4个街道、19个镇、3个乡、2个管委会。市政府驻颍川街道。 禹州最著名的特产为神垕镇的钧瓷,北宋时期与汝、官、哥、定瓷一起称为五大名瓷。禹州还是历史上中药材主要集散地,据称唐代药王孙思邈曾长期在此行医。另外,禹州还是河南省主要的产煤区之一。 1989年被命名为河南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2006年、2007年先后被命名为“中国陶瓷文化之乡”和“中国大禹文化之乡”,2008年被列入全省首批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2011年被命名为“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2013年、2015年先后荣膺“中国中原瓷都”“中国环境艺术陶瓷生产基地”称号,2017年被正式命名“国家园林城市”,2018年被全国爱卫办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

查看 吏部尚書和禹州市

秦民悅

民悅(),字邦约,一字崇化,直隸廬州府舒城縣(今安徽省舒城縣)人,明朝政治人物,天順元年進士,官至南京吏部尚书。.

查看 吏部尚書和秦民悅

秃忽鲁

秃忽鲁(),元朝大臣,字亲臣,康里人。亚礼大石之子。 自幼奉事忽必烈,随许衡学习。常在宴会中向忽必烈讲述古今治乱政要。以湖南、湖北地区民变,秃忽鲁向哈剌哈孙进言,杀其首领,“群盗”自息。后又提出“因蛮攻蛮”策略,主张招募当地弩士去镇压辰州地区少数民族起义。后历任兵部郎中佥太史院、中书右司郎中、吏部尚书等。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经哈剌哈孙推荐任湖广行省右丞。元成宗即位后迁江浙行省右丞。大德四年(1300年)中书平章不忽木去世后,遂自江浙召回授枢密副使。大德七年(1303)病逝。赠赵国公,谥文肃。.

查看 吏部尚書和秃忽鲁

秀林

林(v,),又名秀琳,富察氏。清朝政治人物。.

查看 吏部尚書和秀林

秀才愛上兵

《秀才愛上兵》(英文:The Gentle Crackdown II),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製作的一套以中国明代洪武年間(明太祖朱元璋一角於最後一集出現)為背景的古裝電視劇,為《秀才遇著兵》之姊妹兄弟劇,由馬浚偉及鄭希怡領銜主演,由夏雨、黎耀祥及羅冠蘭聯合主演,並由李力持特別演出,監製劉家豪、編審張華標。本劇為無綫電視2008年賀歲劇。.

查看 吏部尚書和秀才愛上兵

程异

程--(),字師舉,京兆府长安县(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境)人。唐代官员,唐宪宗时,短暂的担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实质宰相)。 出身官宦世家,明經及第,補鄭縣尉。受王叔文的提拔,升盐铁扬子院留後。王叔文變法失敗後,贬郴州司马,为“八司马”之一。後因吏部尚书李巽推荐,授侍御史,任鹽鐵揚子院留後,又遷任淮南等道兩稅司。元和十三年(818年)九月,以工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犹领盐铁。次年四月去世,追赠尚书左仆射,谥曰恭。程异逝世于官邸,无遗产,世重其廉云。裴度說他:“程--雖人品庸下,然心事和平,可處煩劇,不宜為相。” 子程巽。.

查看 吏部尚書和程异

程遐

程遐,十六国羯族人,石勒妾程氏的哥哥。 石勒起兵反西晋,他为左司马、将军,总领冀州七郡军事。被石勒宠信超过其他人。后来任吏部尚书、长乐郡太守、右司马、宁朔将军。光初二年(319年)他和其他大臣推举石勒为赵王,外甥石弘为太子。赵王四年(322年)执政张宾死后,他担任右长史,主管朝政。大将军石虎以邺城为根据地,他建议石勒营建邺城宫,派太子石弘镇守。石虎与他结仇。太和三年(330年)石勒称帝,程遐为尚书右仆射。多次劝石勒杀死石虎,对石勒说担心石虎他日不会辅佐石弘,石勒只当程遐认为石虎会妨碍他作为新君的舅舅擅权。石勒死后,石虎杀死程遐和中书令徐光。.

查看 吏部尚書和程遐

程文德

程文德(),字舜敷,初號益齋、後號質庵、復號松溪,学称“松溪先生”,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永康人,明朝政治人物、榜眼,翰林院學士、南京國子監祭酒。.

查看 吏部尚書和程文德

第一次大沽口之戰

一次大沽口之戰發生於1858年5月20日,是繼廣州淪陷後緊接而來的戰事,清軍奮戰約2小時便敗亡。這起戰事的結果促成了《天津條約》的簽訂,更導致咸豐帝決心修建大沽砲台,和後來第二次發生的衝突。.

查看 吏部尚書和第一次大沽口之戰

第一次鸦片战争

一次鸦片战争(First Opium War),又称第一次英中战争(First Anglo-Chinese War),是道光十九年七月二十七日(1839年9月4日)至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1842年8月29日)期间,清朝和英国因為港脚商人以飞剪式帆船在广东沿海武装公开贩运鸦片而爆发的战争。战争的直接导火线,是道光十九年 (1839年) 清帝國钦差大臣林則徐奉道光皇帝圣旨於广东东莞收繳鴉片,先於虎门销烟,接着道光帝下旨永远断绝和英国贸易,英国为打开中国国门而发起战争。战争以英国远征舰队炮击广东九龙为起点,最后以清朝失败,及以签订《南京条约》告終。这场战争是西方国家对中国发起的第一次大规模战争,战争打开了中国的闭关大门,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79年.

查看 吏部尚書和第一次鸦片战争

罗钦顺

罗钦顺(),字允昇,号整菴,諡文莊。江西泰和人。明朝探花,官至南京吏部尚书。知名哲学家、儒家学者,“气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時称为“江右大儒”。在明中期,罗钦顺是和王阳明分庭抗礼的大学者。.

查看 吏部尚書和罗钦顺

罗浮山

罗浮山又名东樵山,是中国十大道教名山之一,汉朝史学家司马迁曾把罗浮山比作为“粤岳”。它位于广东省博罗县的西北部,横跨博罗县、龙门县、增城區三地,总面积260多平方公里,和位于广东省佛山市境内的西樵山是姐妹山。罗浮山的主峰是飞云顶,海拨1296米。其山势雄浑,风光秀丽,四季气候宜人,是中國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避暑胜地,被誉为“岭南第一山”。北宋苏东坡曾在这里作下“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桔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名句,而使罗浮山闻名于世。.

查看 吏部尚書和罗浮山

罗斤

罗斤,代人,中国南北朝北魏軍人,羅結之子。 魏明元帝时,罗斤担任侍御中散。後从魏太武帝討夏国赫連昌,奮战立功。担任散騎常侍、侍中、四部尚書,加平西将軍。平定北涼,攻城野战立功,封带方公之爵,担任長安镇都大将。柔然攻打北魏,召還羅斤,担任柔玄镇都大将。後和王俊一起出使柔然,可汗之女被他们迎入北魏後宮。官至平西将軍、受位開府,再任長安镇都大将。罗斤去世,追贈平西将軍、雍州刺史,谥静,陪葬金陵。.

查看 吏部尚書和罗斤

翟善

翟善,字敬夫,江西泰興人,明朝初期政治人物。 翟善以貢舉歷任吏部文選司主事。洪武二十六年,吏部尚書詹徽、侍郎傅友文被誅殺,之後翟善被升任為尚書。因為其善於經文術語,奏對時候很合明太祖意。之後朱元璋欲去除其家戍籍,翟善亦上書推辭,并受到明太祖誇獎。洪武二十八年,因為藍玉案連坐,降為宣化知縣。.

查看 吏部尚書和翟善

翟瑥

翟瑥,十六国时期西秦将领,武始郡(今甘肃省临洮县)人。 翟瑥仕乞伏-乾-归为乞伏轲弹的司马。394年十月,前秦皇帝苻崇被西秦君主(梁王)乞伏--归驱逐,去投奔陇西王杨定。杨定亲统二万大军和苻崇一起进攻乞伏--归,乞伏--归则派凉州牧乞伏轲弹、秦州牧乞伏益州、立义将军越质诘归统骑兵三万抵抗。乞伏益州在平川被杨定打得大败。乞伏轲弹和越质诘归率军后退。翟瑥气愤地拔出佩剑,咆哮着说:“我主英武,开基创业,所到无人可挡,声震秦蜀。将军是乞伏宗室,担任元帅,本应竭力辅佐国家。现在,秦州虽败,我们两支大军还完整无损,怎能看到稍有不利就逃退,这样还有何面目去见主上!我翟瑥虽无要职,难道不能因紧急情况,见机诛杀将军吗?”乞伏轲弹道歉:“之前我不知道大家的心意。如果真像你所说的,我怎敢贪生怕死!”于是率领骑兵挺进,杀死了杨定和苻崇,乞伏--归于是全部占有了陇西一带。翟瑥以功转任吏部尚书、定州刺史。397年六月,西秦君主(秦王)乞伏--归任命定州刺史翟瑥为兴晋太守,镇守枹罕(今甘肃临夏县东北)。398年,乞伏--归派遣秦州牧乞伏益州、武卫将军慕兀、冠军将军翟瑥率领骑兵二万讨伐吐谷浑。.

查看 吏部尚書和翟瑥

瑚圖禮

圖禮(v,),完顏氏,字合庵、景南,號和菴,清朝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

查看 吏部尚書和瑚圖禮

瑞常

常(v,),石爾德特氏,字芝生,號西樵 ,諡文端,蒙古鑲紅旗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查看 吏部尚書和瑞常

瑪爾漢

漢(),又譯名馬爾漢,兆佳氏,满洲正白旗人,清朝政治人物、清朝兵部尚書。 順治十一年(1654年),繙譯舉人。授工部七品筆帖式,累遷刑部員外郎。康熙十三年(1674年),署驍騎參領隨揚威將軍阿密達征討三藩之亂中陝西王輔臣部,多有戰功。十七年(1678年)授監察御史,遷戶部郎中。三十三年(1694年),特授改補翰林院侍講學士,隨即擢兵部右侍郎。三十五年(1696年),改兵部左侍郎。三十八年(1699年)擢都察院左都御史;十一月己亥,改兵部尚書,充議政大臣、經筵講官。四十六年(1707年),改吏部尚書。四十八年(1709年),以老病乞休。 五十七年(1718年)卒,年八十五歲。康熙帝遣內大臣臨奠,賜祭葬。雍正八年(1730年),上諭褒獎瑪爾漢「謹慎忠厚,事聖祖宣力多年,完名引退」,追贈太子太傅,入祀賢良祠。乾隆元年(1736年),追諡恭勤。.

查看 吏部尚書和瑪爾漢

瑯琊榜 (小说)

《琅琊榜》,是海宴所著的架空历史类网络小说,背景設定在南梁時代。被稱為“中國版-zh-hans:基督山伯爵; zh-hant:基度山恩仇記;-”。後來改編成中國電視劇版,而中國版《瑯琊榜》以魏晉南北朝時期作為故事展開的主要年代。.

查看 吏部尚書和瑯琊榜 (小说)

甬上屠氏

上屠氏,是中国明朝中叶兴起的一个屠姓家族,在明清时期高官学者辈出。出自浙江宁波府鄞县,因世居宁波城甬江北岸而又称江北屠氏。祖上在南宋淳佑年间因北方兵乱而一路南迁,定居鄞县,故称甬上,在元朝时为世袭军籍,入明弃兵务农,成为耕读世家,自7世登进士入朝为官崛起。在明朝时因科举人文之盛与同郡镜川杨氏、西湖陆氏 、槎湖张氏并称“四大家族”。后人又有移籍浙江邻县(如平湖、钱塘等地)、湖北、广西、上海、北京等地。.

查看 吏部尚書和甬上屠氏

田從典

从典(),字克五,号峣山,山西阳城东关人。清朝康熙、雍正年间政治人物。《清史稿·卷289·列传七十六》:田从典,字克五,山西阳城人。父雨时,明诸生。寇乱,挈子及兄之孤徙避,度不能兼顾,弃子负兄子以走。贼退,求得子草间,即从典也。从典笃学,以宋五子为宗。康熙二十七年,成进士。旋居父丧,事必遵家礼。服终,就选。三十四年,授广东英德知县。县地脊,赋籍不可稽,诡寄逋逃,民重困。陋例两加至八九钱,名曰“均平”。从典尽革之,清其籍。四十二年,行取,四十三年,授云南道御史。疏言:“督抚不拘成例,请调州县,有秉公者,即有徇私者。州县求调,其弊有三:图优缺,避冲繁,预为卓荐地。督抚滥调,其弊亦有三:徇请托,得贿赂,引用其私人。名为整顿地方,简拔贤良,实乃巧开捷径。屡经败露,有骇听闻。嗣后请除江、浙等省一百一十余县钱粮难征,及边远烟瘴地,仍旧例调补,其他不准滥调。”又疏言:“京官考选科道,令部院堂官保送,恐平日之交结,临时之营谋,在所难免。请敕吏部,遇考选科道,凡正途部属,及自知县升任中、行、评、博,与翰林一体论俸开列,听候考选。”均下部议行。巡视西城,罢铺垫费。察通州仓储,僦神祠以居,庙祝不受值,不入也。四十九年,擢通政司参议。屡迁转授光禄寺卿。寺故有买办人,亏户部帑至四十一万余,从典请限年带销。迁左副都御史,再迁兵部侍郎,并命兼领光禄寺。五十八年,迁左都御史。两江总督常鼐疏言安徽布政使年希尧、凤阳知府蒋国正婪取,为属吏所讦。命从典与副都御史屠沂往按,国正坐斩,希尧夺官。五十九年,擢户部尚书。雍正元年,调吏部。二年,协办大学士。三年,授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六年三月,乞休,优诏褒许,加太子太师致仕。赐宴于居第,令部院堂官并集,发帑治装,行日,百官祖饯,驰驿归里,驿道二十里内有司送迎。入辞、赐御榜联并冠服、朝珠。四月乃行,甫一舍,次良乡,病大作,遂卒,年七十八。上闻,以从典子懋幼,遣内阁学士一、侍读学士一为治丧,散秩大臣一、侍卫六奠茶酒,并命地方官送其丧归里。赐祭葬,谥文端。.

查看 吏部尚書和田從典

田唯嘉

唯嘉(),字陆海,直隶饶阳县人。明朝政治人物。.

查看 吏部尚書和田唯嘉

甲申十同年圖

《甲申十同年圖》是一副中國明朝弘治年間的十位朝廷重臣的群像,作於弘治十六年(1503年)。圖爲絹本,設色,縱高48.5釐米,橫長257釐米。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這十位大臣分別爲:戶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李東陽、都察院左都御史戴珊、兵部尚书刘大夏、刑部尚书閔-珪-、工部尚书曾鑑、南京戶部尚書王軾、吏部左侍郎焦芳、戶部右侍郎陳清、禮部右侍郎谢铎和工部右侍郎張達。十人均爲英宗天順八年(1464年)甲申科進士,有同年之誼。在中式近四十年之後,十人亦均身居高位,其中李東陽等九人在北京朝中,王軾則在南京任職。弘治十六年三月二十五日,適逢王軾來朝,十人在閔--宅第聚會,其後特請畫工繪製群像,并各自題詩紀念。 當時,畫作總共繪製了十份,藏於各家。現僅存孤本,爲閔家所留,清嘉慶年間由法式善獲得,流傳至今。畫作人物栩栩如生,景物简练有序,具有很高的藝術和歷史價值。杨丽丽 中国文明网.

查看 吏部尚書和甲申十同年圖

申㴐

申㴐(),一作申沔,是朝鮮王朝時期的一位文臣與軍人。他是申叔舟的次子,本貫高靈申氏。 最初因為父親的緣故,蔭授行副丞。1455年,朝鮮世祖篡奪王位後,封左翼原從功臣三等。1458年,舉為都染署令、宗簿寺少尹。當時其父申叔舟擔任咸吉道都體察使,策劃攻打女真,世祖遣申㴐前去慰問。1461年,授司憲府掌令。1463年,擔任右副承旨知工曹事。1464年,升右承旨。1465年,與上黨府院君韓明澮、兵曹判書尹子雲、參判宋文琳、清城君韓終孫、行護軍南軼一起擔任武舉參試官,命武舉人等先射侯、次騎射,最終錄取金繼貞等二十八人。同年,升都承旨。1466年,楊山君楊汀勸告世祖禪位給世子,世祖怒而囚之,申㴐與義禁府判事尹子雲等人勸世祖將楊汀治罪,最終楊汀被處死。 1467年,申㴐取代吳凝,擔任咸吉道觀察使。上任不久後,便發生了李施愛之亂。李施愛殺死兵馬節度使康孝文,奪取了兵符,誣告康孝文聯合朝中的申叔舟謀反,因此申叔舟一家都被逮捕審問。世祖任命同知中樞府事魚世恭為咸吉道觀察使,又遣使前去拘拿申㴐到義禁府。不過使者還未至,李施愛的叛軍便包圍了府邸,假借世祖的密旨,將申㴐殺死。 申㴐有二子:申用灌、申用漑。其中申用漑後來官至左議政。 1471年(成宗二年),朝鮮成宗追錄他為敵愾功臣三等,司憲府掌令洪貴達、司諫院獻納崔漢禎認為申㴐「雖死於賊,無毫末敵愾之勞,而記其功」,請求收回成命。於成宗收回這個封號,改為追贈崇祿大夫、議政府左贊成兼吏曹判書、行嘉善大夫、咸吉道觀察使兼咸興府尹。中宗年間,又追贈大匡輔國崇祿大夫、議政府領議政的官職。.

查看 吏部尚書和申㴐

甘汝來

汝來(),字耕道,號遜齋,清朝政治人物,江西奉新縣人。.

查看 吏部尚書和甘汝來

甄玄成

成(),中山人《周書·卷四十八·列傳第四十》:甄玄成,字敬平,中山人。博達經史,善屬文。少為簡文所知。以錄事參軍隨詧鎮襄陽,轉中記室參軍,頗參政事。《北史·卷九十三·列傳第八十一》:甄玄成,字敬平,中山人。博達經史,善屬文。少為簡文所知。以錄事參軍隨詧鎮襄陽,轉中記室參軍,頗參政事。,南梁、西梁官员。 甄玄成熟讀經史,擅長撰写文章,年少就獲梁簡文帝知曉,任命為錄事參軍跟隨蕭詧鎮守襄陽,轉任中記室參軍,參與了不少政事決策。後來甄玄成認為江陵兵器充足,於是懷有異心,秘密寫信給梁元帝投誠,但信件落入蕭詧中。蕭詧信奉佛教,常願不殺誦讀《法華經》的人,甄玄成因為經常誦讀《法華經》而免死。之後蕭詧見到他經常說:「你真得到《法華經》的力量啊。」《周書·卷四十八·列傳第四十》:以江陵甲兵殷盛,遂懷貳心,密書與元帝,具申誠款。或有得其書,送於詧。詧深信佛法,常願不殺誦《法華經》人。玄成素誦《法華經》,遂以此獲免。詧後見之,常曰:「甄公好得《法華經》力。」後位吏部尚書,有文集二十卷。《北史·卷九十三·列傳第八十一》:以江陵甲兵殷盛,遂懷貳心,密書與元帝,具申誠款。或有得其書,送於詧。詧深信佛法,常願不殺誦《法華經》人。玄成素誦《法華經》,遂以此獲免。詧後見之,常曰:「甄公好得《法華經》力。」後位吏部尚書,有文集二十卷。西梁建立後,他先後任職中書侍郎、御史中丞、祠部尚書和吏部尚書,大定六年(560年)去世,贈侍中、護軍將軍,有文集《甄玄成集》十卷,賦一篇《車賦》。.

查看 吏部尚書和甄玄成

焦作市

作市,古称山阳、怀州、怀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依太行山,南临黄河,地处黄河中下游北畔,是焦太线-焦柳线上重要的城市,属于中原城市群。全市总面积3,973平方公里,人口353.4万,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 焦作是华夏民族早期活动的中心区域之一,现存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焦作人文荟萃,是司马懿、韩愈、李商隐及竹林七贤山涛等历史文化名人的故里,太极拳的发源地。焦作市因煤而建,因煤而兴,20世纪初期,英国人开始在此大规模开采煤矿,焦作成为“煤城”。随着煤炭资源的枯竭,焦作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太极故里·山水焦作”为口号转向发展旅游经济,形成了云台山、青龙峡、青天河、神农山等多处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其社会经济的成功转型被称为“焦作现象”。.

查看 吏部尚書和焦作市

熊賜履

賜履(),字敬修,一字青岳,號素九,別號愚齋,湖北孝感人,祖籍江西南昌,明末清初理學名家、政治人物,官至東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以康熙皇帝老師的名義,曾經拉攏過顧炎武,有書簡往來。.

查看 吏部尚書和熊賜履

熊浹

浹(),字悅之,號北源,江西南昌人,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查看 吏部尚書和熊浹

畢構

毕构(),字隆择,河南郡偃师县人。唐中宗至唐玄宗时期的官员,他因政绩卓著,被认为是景龙、开元年间政事第一。.

查看 吏部尚書和畢構

留正

留正(),字仲至,宋朝泉州永春人。 绍兴进士,初为江阳县尉。历任起居舍人、中书舍人兼侍讲。任权吏部尚书,论大臣不能图恢复之计,而出知绍兴府、赣州、隆兴府。淳熙九年(1182年)出任知成都府兼四川制置使。为官廉政刚直,平定西羌。十三年(1186年),知枢密院事,又为参知政事同知枢密院事。十六年(1189年),拜右丞相,成为对金国主和派的领袖。绍熙元年(1190年)为左丞相。推荐赵汝愚、黄裳等大臣。 绍熙五年(1194年)六月,宋孝宗驾崩,光宗因病不能执丧,留正等屡请立嘉王为太子,光宗初许之,又出一御批「历事岁久,念欲退闲。」此语不明不白,留正惧而称疾罢政。后得知赵汝愚等人有強迫宋光宗內禪之谋,留正遂逃出临安。 宋宁宗时和韩侂胄不和,1194年八月,罢相。后谪邵州。.

查看 吏部尚書和留正

牛僧孺

牛僧孺(),字思黯,隴西人。是唐朝著名大臣,牛李黨爭的牛派領袖,領導科舉新秀進士對抗士族李派。 一般認為牛僧孺是古典小說《玄怪錄》的作者。.

查看 吏部尚書和牛僧孺

牛藂

牛藂,字表龄。唐代安定郡鹑觚(今甘肃灵台县)人。 牛僧孺之子。开成二年(837年)进士。咸通五年(864年)二月,以兵部尚书为检校兵部尚书,兼成都尹。乾符中,累官剑南西川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黄巢入長安,隨僖宗幸蜀,授太常卿。回長安後,任吏部尚书。後以司勋员外郎擔任睦州刺史。參修《文宗实录》。襄王之亂爆發,避難至太原,客死異鄉,卒年不詳。《全唐诗》录其诗一首。有子牛嶠。.

查看 吏部尚書和牛藂

独吉思忠

吉思忠,姓独吉,本名千家奴,也作永中。金国将领,女真族。 金章宗明昌六年(1195年),独吉思忠为行尚书省都事,转任同签枢密院事。承安三年(1198年),历任兴平军节度使、西北路招讨使。独吉思忠率领七十五万屯戍军卒,增修西北边塞界壕的女墙,女墙西自坦舌、东至胡列么近六百里,只用屯戍军卒,不劳民役。因为功劳入朝为签枢密院事,转任吏部尚书。泰和四年(1204年),拜参知政事。泰和七年(1207年),参与征伐南宋,充淮南宣慰使,拜尚书右丞,节制诸军。完颜永济即位,大安元年(1209年),拜平章政事。大安三年(1211年),独吉思忠与参知政事完颜承裕(胡沙)领兵屯边。蒙古帝国成吉思汗率大军到达,蒙古前锋大将哲别掩取乌沙堡、乌月营。独吉思忠不能坚守,退守抚州宣平,又被蒙古军战败,独吉思忠解职除名。.

查看 吏部尚書和独吉思忠

盧蔭溥

盧蔭溥(),宇南石,號霖生,山東德州人,清朝大臣,歷乾隆、嘉慶、道光三朝,從政五十餘年,歷任吏、戶、禮、兵、刑、工各部尚書。.

查看 吏部尚書和盧蔭溥

盧毓

盧毓(),字子家,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三國時代曹魏政治家。東漢末著名經學家、政治家盧植第四子。.

查看 吏部尚書和盧毓

白孝节

白孝节,唐朝时龟兹王。 白孝节,原名白多匝,是白莫苾之子。开元七年(719年),白莫苾去世,白多匝即位为王,后改名白孝节。开元十八年(730年),他派遣弟弟白孝义来朝向唐玄宗朝贡。白孝节为大唐平叛立下了不朽之功。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派王弟白孝德入关勤王,白孝德官至镇西(安西)、北庭行营节度使、吏部尚书、太子少傅。.

查看 吏部尚書和白孝节

白馬之禍

白馬之禍,又称白马驿之祸,是唐朝末期宣武節度使朱温杀害唐朝宦官與百官的一次事件。.

查看 吏部尚書和白馬之禍

花沙納

花沙納(),字毓仲,烏米氏。蒙古正黃旗人。清朝政治人物。 道光十二年(1832年)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累官至吏部尚書。咸豐八年(1859年)四月,英法聯軍進佔大沽口,花沙納偕大學士桂良赴天津議和。五月,簽訂《天津條約》。六月,復命攜帶欽差關防前赴江蘇,會同兩江總督何桂清與英國、法國、美國訂立通商章程。咸豐九年十二月七日卒,諡文定。.

查看 吏部尚書和花沙納

隆姓

隆姓(隆 古音:lum 力中切)是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368位。在现代它是极罕见的姓氏。.

查看 吏部尚書和隆姓

隆庆 (明朝)

隆庆(公元1567年-1572年)是明穆宗朱载坖的年号,明朝使用隆庆这个年号一共6年。隆庆年间,明朝采取一系列新政,重振国威,史称隆庆新政。 隆庆六年六月明神宗即位沿用。.

查看 吏部尚書和隆庆 (明朝)

隆武帝

明紹宗朱聿鍵(《思文大纪》,頁21-22),或稱隆武帝,小字長壽,南明第二任皇帝,原為唐王,為明太祖朱元璋二十三子唐王朱桱的八世孫(與明神宗同輩份),祖父唐端王朱碩熿,父為唐王之子朱器墭,母宣皇后毛氏。1644年,明思宗在北京自缢,1645年弘光帝被俘,鄭芝龍、黃道周等人扶朱聿鍵於福州登基称帝,改元為隆武並與同年開鑄「隆武通寶」,而弘光帝在翌年才被清廷所殺。 1646年,清军入福建,隆武帝在汀州被擄殺,享年44岁。永曆帝即位后初上尊谥思文皇帝,永历十一年上廟號紹宗,改谥号為配天至道弘毅肅穆思文烈武敏仁廣孝襄皇帝钱海岳《南明史·本纪第二》。朱聿键自奉甚俭,品格在南明诸君中是少見的優良。黄道周描述了隆武帝的为人:“今上不饮酒,精吏事,洞达古今,想亦高、光而下之所未见也。”.

查看 吏部尚書和隆武帝

隋朝官制

隋朝官制,上承魏晋南北朝的制度,而有大幅度之改革,在组织上比较完备。职掌、品级、俸、禄的规定也比较具体,是秦汉以来官制的一个总结。对于之后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的官制有重大影响。但是,中枢虽五省分设,除了尚书省无事不总以外,其他各省,职掌并不十分明确,直到唐太宗的时候,才建立了分工明确的三省制度。.

查看 吏部尚書和隋朝官制

韦师

韦师(),字公颖,京兆郡杜陵县(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人,出自京兆韦氏平齐公房,北周、隋朝官员。.

查看 吏部尚書和韦师

韦庄

韦庄(),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晚唐政治家,诗人。.

查看 吏部尚書和韦庄

韦思谦

韦思谦(),本名仁约,字思谦,为避武则天父武士彠讳,以字行,爵封博昌县开国男,唐朝官员,唐睿宗首次登基后任宰相。他的儿子韦承庆和韦嗣立后来也都成为宰相。.

查看 吏部尚書和韦思谦

韩皋

韩皋(),字仲闻,唐代大臣,京兆府万年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唐德宗时宰相韩滉之子。.

查看 吏部尚書和韩皋

韓威 (唐朝)

韩威,唐朝将领。 唐太宗贞观年间,韩威任松州都督。当时吐蕃日盛。贞观十二年(638年)韩威治下阔州刺史别丛卧施、诺州刺史把利步利等率诸羌反唐,归附吐蕃,韩威出讨不利,据城固守。八月廿七日,唐朝任命吏部尚书侯君集为当弥道行军大总管,八月廿九日,任命右领军大将军执失思力为白兰道、左武卫将军牛进达为阔水道、左领军将军刘简为洮河道行军总管,统率步、骑兵五万人攻打吐蕃。松州之战,唐朝获胜,与吐蕃化兵戈为和亲。贞观二十年(646年)至贞观二十二年(648年)任伊州刺史。唐伐龟兹,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十月,阿史那社尔进驻碛口,离龟兹都城三百里,派韩威率领一千多骑兵为前锋,骁卫将军曹继叔紧随其后。短兵相接,韩威引兵假装后退,龟兹兵追击三十里,韩威与曹继叔的军队会合。曹继叔乘机反击,龟兹大败。闰十二月初一,郭孝恪阵亡,曹继叔、韩威在城外扎营,从城西北角进攻龟兹。经过一夜激战,那利的兵马撤退,唐军杀死龟兹兵三千多人。.

查看 吏部尚書和韓威 (唐朝)

韓岱

韓岱(v),愛新覺羅氏,清朝宗室、滿洲鑲白旗人,清朝初期大臣。 天聰八年(1634年),專管牛彔、專管佐領。崇德六年(1641年),任議政大臣。崇德七年(1642年),任兵部承政,署護軍統領,授一等奉國將軍兼半個前程。順治元年(1644年),任清朝首任兵部尚書,順治三年(1646年),改鑲白旗固山額真,授一等輔國將軍。順治七年(1650年),任固山額真、吏部尚書。順治八年(1651年),加固倫伯大里勒公(鎮國公)。同年,出任刑部尚書。順治九年(1652年),再改任吏部尚書,其後被革職,順治十二年(1655年),重新出任吏部尚書,加太子太保。.

查看 吏部尚書和韓岱

韓一良

韓一良(),字象儒,号有怀,陝西澄城(今陕西省澄城县寺前镇西观村)人。明朝政治人物。 韩逄时之子,家教甚嚴。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己未科進士,授陈留(今在河南省开封市陈留镇)知县,任內兴办学堂,推行教化。官戶科給事中。崇禎元年(年)十一月,韓一良上《勸廉懲貪疏》說官場貪污之風甚盛。大學士劉鴻訓卻認爲疏中“有交際”、“有納賄”兩事不實。崇禎帝說:“朕閱一良所奏,大破情面,忠鯁可嘉,當破格擢用,可加右僉都御史、吏部尚書。”接著命令韓一良在五日內把“納賄”事解釋清楚。五日後,韓一良參劾周應秋、閻鳴泰、張翼初等“受贈金五百”。崇禎問五百金爲何人所贈,韓不肯回答。被革職為民,回澄城,在西观村“凿土窑居之”。.

查看 吏部尚書和韓一良

韋世康

韋世康(),京兆郡杜陵县(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人,歷仕北魏、北周、隋三朝。.

查看 吏部尚書和韋世康

韋商臣

韋商臣,字希尹,浙江长兴县人。明朝政治人物,同进士出身。韋厚之子。.

查看 吏部尚書和韋商臣

遜柱

遜柱(v,),栋鄂氏,滿洲鑲紅旗人,清朝政治人物、清朝兵部尚書。 逊柱笔帖式出身,历任工部主事、户部郎中、御史、翰林院侍读学士、内阁学士、盛京工部侍郎。召改任吏部左侍郎。康熙五十六年四月丙申(1717年5月22日),接替殷特布,擔任清朝兵部尚書,后改吏部尚書。由法海接任。雍正五年(1727年),署大学士,不久授文渊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逊柱管理兵部十六年。十年(1732年),年老不兼兵部。十一年(1733年),逊柱致仕,遜柱去世,年八十四,雍正帝谕褒“醇厚和平”,赐祭葬。.

查看 吏部尚書和遜柱

達哈塔

達哈塔(v;),佟佳氏,滿洲正白旗人,為清朝政治人物。 達哈塔為順治九年(1652年)壬辰科第三甲進士,兼為繙譯進士。後獲分派至內院學習。順治十三年,官國史院侍讀。歷官翰林院侍讀學士、太僕寺卿、太常寺卿。官至吏部尚書。.

查看 吏部尚書和達哈塔

鍾同

鍾同(),字世京,江西永豐縣人。明朝政治人物。探花鍾復之子。官至監察御史,景泰年間因上疏立儲之事下獄身死。.

查看 吏部尚書和鍾同

荀邃

荀邃(),字道玄,潁川潁陰人《晉書·卷三十九·列傳第九·王沈 荀顗 荀勖 馮紞》:荀勖,字公曾,潁川潁陰人,漢司空爽曾孫也。……勖有十子,其達者輯、藩、組。……藩二子:邃、闓。,東晉政治人物。 荀邃是魏晉年間政治家荀勗的孫子、司空荀藩長子。他了解音樂,擅長談論,二十歲時趙王司馬倫授予相國掾,之後轉任太子洗馬《晉書·卷三十九·列傳第九·王沈 荀顗 荀勖 馮紞》:邃字道玄,解音樂,善談論。弱冠辟趙王倫相國掾,遷太子洗馬。。長沙王司馬乂召他出任參軍,之後司馬乂敗亡,成都王司馬穎獲封皇太弟就找來他出任中舍人。鄴城失守,荀邃跟隨父親荀藩在密縣;其後琅邪王司馬睿召授他丞相從事中郎,但他因為路途危險而不接受任命;晉愍帝加他官左將軍、陳留太守,到父親逝世時去職,守丧期滿後襲封父親的西華縣公爵位。 晉愍帝打算納荀邃的女兒入後宮,就先任命他為散騎常侍;不過他害怕長安被攻陷就拒絕應命,並東渡長江,晉元帝任命他為軍諮祭酒。大興年間荀邃官拜侍中,他和掌權的刁協成為姻親;刁協想提拔他為吏部尚書,但他拒絕了。其後王敦討伐刁協,刁協黨羽都被殺,唯獨荀邃因為疏遠刁協而獲免。王敦上表讓荀邃擔任廷尉,他以生病婉拒,後來出任太常和尚書。到蘇峻之亂爆發,他和與王導、荀崧在石頭城侍候晉成帝;至亂事平定後去世,贈官金紫光祿大夫,諡號靖,兒子荀汪嗣爵。.

查看 吏部尚書和荀邃

萧复

萧复(),字履初,中国唐朝官员,唐德宗年间宰相。.

查看 吏部尚書和萧复

萧子显

萧子显(),字景阳,南齐宗室,齐高帝萧道成孙,豫章文献王蕭嶷第八子。南朝史学家及文学家。 萧子显幼时聪慧,深受蕭嶷的宠爱。齐武帝永明十一年(493年),封宁都县侯。天监元年(502年),梁朝建立,降封宁都县子。历任太子中舍人、国子祭酒、侍中、吏部尚书等职。后迁仁威将军、吴兴太守,至郡未几即卒,时年五十一岁。博学能文,好饮酒、爱山水,不畏鬼神,恃才傲物。见九流宾客,不与交言,只是举起手中扇子,一挥而己,谥曰“骄”。 撰有《後漢書》、《晉史草》、《齊書》、《普通北伐記》、《貴儉傳》等歷史著作。但除《南齊書》外,均佚。.

查看 吏部尚書和萧子显

萧邺

萧邺(),字启之,唐朝官员,唐宣宗年间任宰相,唐懿宗年间也短暂任相。.

查看 吏部尚書和萧邺

萬安 (正統進士)

萬安(),字循吉,四川省眉州人。明朝政治人物,官至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諡文康。.

查看 吏部尚書和萬安 (正統進士)

萬國欽

萬國欽(),字二愚,江西承宣布政使司南昌府新建縣(今江西省南昌市),明朝政治人物、进士出身。.

查看 吏部尚書和萬國欽

萬鏜

萬鏜(),江西承宣布政使司南昌府進賢縣(今江西省進賢縣)人,明朝吏部尚書、進士出身。 父萬福,官任金華府知府。萬鏜登弘治十八年(1505年)進士。正德年間,由刑部主事屢遷吏部文選郎中,后因司署發生火災啊,下獄,贖還職。此後歷任太常寺少卿、大理寺少卿。明世宗繼位后,因萬鏜曾給知縣劉源清寫信令其防備朱宸濠叛亂,而賚金幣。此後升爲順天府尹,后升右副都御史。歷任南京兵部侍郎、南京右都御史。因彗星事進言,而招致世宗大怒,斥為民,令吏部錮勿用。家居十年中,屢次授推薦均不予批准。同年嚴嵩控制朝政時,援引湖廣蜡爾山蠻叛,起用其為副都御史,參與剿撫。萬鏜接納土指揮田應朝計謀,誘致其酋,督兵攻破。平定后召還,但不久銅平酋龍子賢再次叛亂,御史繆文龍稱萬鏜剿撫均失敗。世宗下詔撫按官勘覆,后歸罪於參將李經,事情方解,萬鏜升任兵部侍郎,后升南京刑部尚書、南京吏部尚書,之後召為刑部尚書,嘉靖三十年,代替李默為吏部尚書。 萬鏜為嚴嵩所舉薦,此後凡事均委隨嚴嵩,又頗為擅長貪污賄賂之策。撫治鄖陽都御史缺位,萬鏜舉薦通政使趙文華。恰逢給事中朱伯辰彈劾趙文華,趙文華則檢舉萬鏜實為排擠。世宗大怒,遂將朱伯辰與萬鏜一同罷免,久之去世。隆慶初年,恢復官職,贈太子太保。.

查看 吏部尚書和萬鏜

萬恭

萬恭(),字肅卿,號兩溪,江西承宣布政使司南昌府南昌縣(今江西省南昌市)人,明朝政治人物。.

查看 吏部尚書和萬恭

顏竣

顏竣(),字士遜,琅琊臨沂人。顏竣是南朝宋官員,其父為金紫光祿大夫顏延之。顏竣曾深得宋孝武帝寵信,貴盛一時,惟後來失去孝武帝信任,更發怨言,孝武帝不滿之下遂將他誣殺。.

查看 吏部尚書和顏竣

顧憲成

顧憲成(),字叔時,號涇陽,直隸無錫縣(今无锡锡山区张泾镇)人,明朝政治家、思想家、學者。官至吏部文選司郎中。重建東林書院,在野評議時政,廣受支持,人稱東林先生,為東林黨的創始人。天啟初年,贈太常寺卿。後來東林黨爭爆發,被魏忠賢閹黨削官。崇禎初年獲得平反,贈吏部右侍郎,諡端文。.

查看 吏部尚書和顧憲成

衛臻

衛臻(),字公振,陳留襄邑人。東漢末及三國時曹魏官員,官至司徒。.

查看 吏部尚書和衛臻

袁商

袁商,南宋大臣。字清夷,號可齋,慶元府鄞縣(今浙江寧波)人。.

查看 吏部尚書和袁商

袁聿修

袁聿修,字叔德,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

查看 吏部尚書和袁聿修

袁顗

袁顗(),字景章,陳郡陽夏人。袁顗出身高門甲族陳郡袁氏,其叔就是因反對劉劭弒逆而被殺的袁淑。袁顗歷仕內外,義嘉之難時支持尋陽劉子勛政權,並以都督征討諸軍事領導大軍,但因遭明帝軍阻斷糧道、主將逃亡而棄軍潰逃,不久被殺。.

查看 吏部尚書和袁顗

袁黃

袁黃(),原名表,字坤儀、學海,號了凡,明朝南直隸蘇州府吳江縣人,改入籍浙江嘉興府嘉善縣。万历进士,曾任主事、拾遺之官,贈尙寶司少卿。崇信佛法,六十九歲時,將一生的體驗寫成著名的勸善文《了凡四訓》。.

查看 吏部尚書和袁黃

袁昂

袁昂(),中国南齐、南梁官员,表字千里,陈郡阳夏县(今河南太康县)人,袁粲从子,袁顗之子。.

查看 吏部尚書和袁昂

颜师鲁

颜师鲁(),字几圣。南宋政治人物,福建漳州人。 绍兴年间(1131~1162年),中进士。曾任国子丞、监察御史。淳熙十年(1183年),由太府少卿改任国子祭酒。先后任礼部侍郎兼吏部、吏部尚书兼侍讲、以龙图阁直学士知泉州。 死后谥定肃。 Category:漳州人 Category:颜姓 Category:宋朝進士 Category:諡定肅.

查看 吏部尚書和颜师鲁

食為奴

《食為奴》(Gilded Chopsticks),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清裝電視劇,是由王祖藍、萬綺雯及黃智賢領銜主演,並由胡定欣、張繼聰及何雁詩聯合主演,監製黃偉聲。.

查看 吏部尚書和食為奴

裴均

裴均(),字君齊,一作裴筠。絳州聞喜(今山西闻喜)人。.

查看 吏部尚書和裴均

裴延隽

裴延隽(),字平子,河东郡闻喜县(今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人,出自河东裴氏--五房之一的中眷裴,北魏官员。.

查看 吏部尚書和裴延隽

裴休

裴休(),字公美。籍贯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县),生于孟州濟源(今河南省济源市),唐代书法家,曾任監察御史、兵部侍郎、節度使,唐宣宗年间拜相。唐朝一代名相。.

查看 吏部尚書和裴休

裴遵庆

裴遵慶(),字少良,绛州闻喜(今山西聞喜縣)人,唐朝宰相。.

查看 吏部尚書和裴遵庆

裴行俭

裴行俭(),字守约,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唐高宗时名臣。裴仁基之子。著有《选谱》十卷,以及《草字杂体》,今均佚。.

查看 吏部尚書和裴行俭

裴良

裴良(),字元宾,河东郡闻喜县(今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人,出自河东裴氏--五房之一的中眷裴,北魏官员。.

查看 吏部尚書和裴良

裴殷年

裴殷年(;),本名裴文禩(),字殷年,後以字行,號遜庵(),又號輶軒(),又號海農(),又號珠江(),越南阮朝官員,成泰年間擔任輔政大臣。.

查看 吏部尚書和裴殷年

裴漼

裴漼(),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人,出身河东裴氏定著五房之一的南来吴裴。.

查看 吏部尚書和裴漼

褚翔

褚翔(),字世舉,河南陽翟人《梁書·卷四十一·列傳第三十》:褚翔字世舉,河南陽翟人。曾祖淵,齊太宰文簡公,佐命齊室。祖蓁,太常穆子。父向,……出爲寧遠將軍北中郎廬陵王長史。翔初爲國子生,舉高第。丁父憂。服闋,除秘書郎,累遷太子舍人、宣城王主簿。中大通五年,高祖宴羣臣樂游苑,別詔翔與王訓爲二十韻詩,限三刻成。翔于坐立奏,高祖異焉,卽日轉宣城王文學,俄遷爲友。時宣城友、文學加它王二等,故以翔超爲之,時論美焉。《南史·卷二十八·列傳第十八》:翔字世舉,起家秘書郎,累遷宣城王主簿。中大通五年,梁武帝宴群臣樂游苑,別詔翔與王訓為二十韻詩,限三刻成。翔於坐立奏,帝異焉,即日補宣城王文學,俄遷友。時宣城友、文學加正王二等,翔超為之,時論美焉。,南梁官员。 褚翔的曾祖父是南齊太宰褚淵,祖父太常褚蓁,父親廬陵王長史褚向。他最初是國子生,考獲優等,之後因父親逝世父喪。喪期後,除授秘書郎,累遷太子舍人、宣城王蕭大器的主簿。中大通五年(533年),梁武帝宴請臣子在皇宮後苑遊樂,另外下詔褚翔和王訓作二十韻詩,限時三刻鐘。他坐下立刻奏上詩歌,梁武帝感到詫異,即日轉為宣城王的文學,不久轉為王友。當時宣城王王友、文學比正王加二等,因此破格任命褚翔,時下的人都讚美此事。 褚翔出任義興太守,在政期間廉潔,省去繁苛稅項與不必要的开支,百姓安稳。郡內西亭有一株古樹枯死多年;他到任後突然再生枝葉,百姓認為是古樹給褚翔的善政感動。任滿後,吏民都請求讓他留任,獲准許;之後他被徵任為吏部郎,離開時百姓不分大小地送他出境,流著泪對他告辭。 他出任吏部郎時公正清廉,不會因為別人請求而改變心意,號稱公平。很快轉任侍中,又轉散騎常侍,領任羽林監,侍奉東宮。再獲任晉陵太守,不知何日就以公事免任。其後復任散騎常侍,侍奉東宮。太清二年(548年),遷守吏部尚書,當年冬天,侯景圍攻建康,褚翔於城內遇上母親離世,過度哀痛而去世,虛歲四十四,朝廷下詔贈本官。他年少就很孝順,擔任侍中時,母親病重,請來僧侶祈福,半夜忽然見到窗外有光,亦聽到空中彈指的聲音,到早上他的母親就痊癒了,人們認為是褚翔精誠所致。.

查看 吏部尚書和褚翔

褚炫

褚炫(),字彦緒,河南郡陽翟(今河南禹州)人,中国南北朝刘宋、南齐政治人物,鄱陽郡太守褚法显之子。 从兄褚淵評价褚炫:「从弟廉慎独立,胜我十倍」。大明年間,刘宋義陽王劉昶为太常,补授褚炫任五官。历任太子舍人、撫軍車騎記室、正員郎。 宋明帝刘彧有一次出猎射野鸡,从清早到中午,一无所获。他不仅很扫兴,而且疑虑他的随从是不是在心里笑话他。他对侍臣说:“我从一大早就来到这水边射野鸡,结果是白跑一趟,你们说可笑不可笑?”群臣都不知道如何回答。褚炫说:「现今時令虽然適宜打猎,但是雲霧凝聚,气候尚冷,飛鳥骄心未警。主上遊幸快乐,我们内心也是欢喜」。明帝赞同褚炫的话,在狩猎場摆設酒宴。褚炫转任中書侍郎、司徒右長史。 477年(昇明元年)与劉俁、謝朏、江斅入殿侍文义,号为四友。转任黄門郎,蕭道成属下驃騎長史。受位侍中、再为長史。479年(昇明三年),齐国建国,褚炫再任侍中,兼步兵校尉。479年(建元元年)齐朝建立,蕭道成即皇帝位,褚炫出任東陽郡太守。召還为侍中,兼步兵校尉。出任竟陵王征北長史,加輔国将軍。转任冠軍長史、江夏内史。 483年(永明元年)担任吏部尚書。从江夏郡离任回朝时,得钱十七万,分与石頭城的親族。自願解任,改授散騎常侍,兼安成王師。485年(永明三年)国学(太学)建立,褚炫以本官兼博士,未及受命死褚炫去世。享年四十一岁,追贈太常。諡貞子。.

查看 吏部尚書和褚炫

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簡稱:交大、西交、西交大、西安交大;英文縮寫:XJTU)是位于古都西安的一所具有理工特色,涵盖理、工、医、经、管、文、法等10个学科门类的教育部直属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是全国首批七所211工程院校之一、首批九所985工程院校(C9联盟)之一、首批八所111计划院校之一。 其前身是清末洋务派政治家、实业家和福利事业家盛宣怀于1896年创建的南洋公学,后曾易名南洋大学、上海工业专门学校,中华民国大陆时期后期称为国立交通大学。1955年,由于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并为积极支援西北地区教育建设,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迁往西安,是为交大西迁。1959年交通大学分立,交通大学西安部分定名为西安交通大学,原交通大学校长彭康被任命为西安交通大学首任校长。.

查看 吏部尚書和西安交通大学

馬爾賽 (馬佳氏)

尔赛(v,),马佳氏,清朝官员,满洲正黄旗,图海之孙,诺敏之子。 袭封三等公,康熙末年为领侍卫内大臣,雍正六年(1728年)八月,马尔赛被雍正帝任命为武英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雍正八年(1730年),马尔赛参与对准噶尔噶尔丹策零用兵的机务事宜,与张廷玉、蒋廷锡一起入值军机。次年,傅尔丹兵败,马尔赛为抚远大将军。但是马尔赛畏敌惧战,被降为抚远将军。雍正十一年(1733年),额尔德尼召之战,准噶尔西逃,马尔赛贻误军机,被雍正帝下令斩于军前。.

查看 吏部尚書和馬爾賽 (馬佳氏)

馬昂

昂(),字景高。祖籍河南祥符縣,後移籍滄州。明朝政治人物,官至太子少保、戶部尚书。.

查看 吏部尚書和馬昂

馬文升

文升(),字負圖,號約齋,又號三峰居士、友松道人,河南鈞州(今河南禹州市)人,明朝政治人物,官至吏部尚书,与王恕、刘大夏合称“弘治三君子”。 馬文升於景泰二年(1451年)以进士入仕,历任福建按察使、左副都御史、兵部右侍郎、辽东巡抚、右都御史、漕运总督等职。弘治初年,官兵部尚书,后改吏部尚书。正德元年(1506年)退休,正德四年被刘瑾削秩除名,次年卒。数月后,刘瑾被诛,追复马文升官职,谥端肃。.

查看 吏部尚書和馬文升

覺羅巴哈納

覺羅巴哈納(z;)、巴哈納,愛新覺羅氏,諡敏壯,滿洲鑲白旗人,景祖覺昌安的三兄索長阿四世孫。清朝政治人物、大學士。.

查看 吏部尚書和覺羅巴哈納

覺羅伊圖

覺羅伊圖(v,),諡文僖,清朝政治人物、大學士。.

查看 吏部尚書和覺羅伊圖

訥親

訥親(v,),滿洲鑲黃旗人,清朝政治人物、清朝兵部尚書、大学士、军机大臣。钮祜禄氏,额亦都的曾孙。 遏必隆之孙。父尹德,讷亲是次子。雍正五年(1727年),袭二等公,授散秩大臣。九月为御前大臣,因为勤谨廉洁,“其居第巨獒縛扉側,絕無車馬跡”,被雍正帝看重。曾任內大臣。十一年(1733年),擢升军机大臣,参与机务。乾隆帝即位,讷亲协力总理事务,晋封一等公,乾隆帝称他为第一宣力大臣。乾隆二年(1737年)正月庚子,接替那蘇圖,擔任清朝兵部尚書,后改吏部尚書,由鄂善接任。乾隆十年(1745年),讷亲为保和殿大学士。十三年(1748年),主持大小金川之役。讷亲毫无军事经验,遙坐營帳中指揮,又與張廣泗不和,先胜后败,只好久围之计,请朝廷增兵三万,劳師糜餉。乾隆帝对讷亲彻底失望,另遣傅恒代任经略,乾隆十四年(1749年),命押解讷亲回京,命以其祖遏必隆之遗刀,將訥親處斩。.

查看 吏部尚書和訥親

許乃普

许乃普(),字貞錫,号滇生,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清朝政治人物、書法家。.

查看 吏部尚書和許乃普

許讚

許讚(),字廷美,河南承宣布政使司河南府陝州靈寶縣(今河南省靈寶縣),進士出身,明朝吏部尚书、刑部尚书、户部尚书。.

查看 吏部尚書和許讚

許進

許進可以是下列人物:.

查看 吏部尚書和許進

許進 (明朝)

許進(),字季升,號東崖,河南靈寶縣(今河南省靈寶縣)人,明朝政治人物,成化丙戌進士,官至吏部尚書。.

查看 吏部尚書和許進 (明朝)

許思溫

許思溫(),江南行中書省平江路吳縣(在今江蘇省常州市)人,明朝官员。 許思溫以國子監生授刑部郎中,之後累升至北平按察司副使。燕王朱棣起兵時,許思溫因輔佐守城有功,升任刑部侍郎,后改為吏部侍郎。后因漢王朱高煦誣陷而下獄,病死。明仁宗即位后,贈其為吏部尚書,并授其子許俊贊禮郎,進入學翰林院。.

查看 吏部尚書和許思溫

詹同

詹同,字同文,初名詹書,婺源(今属江西)人。 其幼年聰慧,至中年間,任郴州學正。后因兵亂,從仕于陳友諒,擔任翰林學士承旨。后朱元璋攻下武昌,召其為國子博士,賜名同。后升任考功郎中。洪武元年,其與侍御史文原吉、起居注魏觀等到地方考察尋求賢才,歸還后升任翰林直學士,再升侍讀學士。 洪武四年,升任吏部尚書。兩年后兼任學士承旨,編寫《皇明寶訓》,后去世。.

查看 吏部尚書和詹同

詹徽

詹徽(),字資善,婺源(今属江西)人,明朝元勳詹同之子。 洪武十五年(1382年),舉秀才。官至太子少保,並與父親詹同一樣官拜吏部尚書,其人頗有才智,剛決不可犯,勤於治事,受到朱元璋所賞識,可是他為人個性險刻,對李善長之死,詹徽頗有推波助瀾之舉。後來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藍玉下獄,供出詹徽、詹紱父子是其同黨,詹徽即遭連坐誅殺。 Z詹 Z詹 Z詹 Z詹 Category:詹姓 Category:胡蓝之狱.

查看 吏部尚書和詹徽

驻马店市

驻马店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河南省下辖的地级市,别称“天中”、“驿城”、“驿都”,位于河南省中部偏南。南接信阳市,西达南阳市,西北界平顶山市,北临漯河市、周口市,东邻安徽省阜阳市。地处豫西山区东缘和豫东平原区交界,地势西高东低。境内主要为淮河流域,有洪河、汝河、泌阳河等河流。全市总面积1.51万平方公里,人口695.55万。 古为“豫州之中”的天中故土,因此有“豫州之腹地,天下之最中”之称。在古代为豫州、蔡州、汝宁府等州治府治,自古便为重要州府,至今仍留有蔡国故城、汝南古城、南海禅寺等遗址。驻马店市亦是秦朝丞相李斯、法家思想代表人物韩非、志怪小说《搜神记》作者干宝故里,重阳节和梁祝爱情故事的发源地。.

查看 吏部尚書和驻马店市

諸葛恢

諸葛恢(),字道明,琅琊陽都(今山東省沂南縣)人。曹魏征東大將軍諸葛誕之孫,父親是諸葛靚。晉朝官員,曾多次在地方任職,治績極佳,任會稽太守時管理下的會稽被晉元帝形容為「政清人和,為諸郡首」。在東晉官至尚書令。.

查看 吏部尚書和諸葛恢

高翻

翻,字飛雀,渤海蓨縣(今河北省景縣東)人,南北朝時期北魏官员,高欢的叔父。 曾祖父高泰,北燕吏部尚書、中書令。祖父高湖,北魏寧西右將軍。父亲高謐,侍御史。兄长高树生。高翻以器度知名,官至侍御中散。东魏元象年间,赠假黄钺、大将军、太傅、太尉、录尚书事,谥孝宣公。其子高岳,字洪略,北齊太保、清河昭武王。高岳子高勱,字敬德,隋朝洮州刺史、樂安侯。高勱子高士廉。.

查看 吏部尚書和高翻

高爾儼

尔俨(),字中孚。北直隶静海县(今屬天津市)王二庄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

查看 吏部尚書和高爾儼

高鳳

凤,字廷威,号梧冈,明朝宦官,涿州人,司礼监太监。正德年间“八虎”之一。 高凤自幼进宫,送内书堂读书。明英宗命其管理司礼监的书札。天顺八年(1464年),英宗崩,他参与办理丧礼。明宪宗即位,参与办理纳皇后礼。明孝宗弘治七年(1494年),受命致祭顺妃。弘治十一年(1498年),赐给蟒袍,许在宫中乘马。为司礼监太监,兼管东宫典玺局。弘治十八年(1505年),明孝宗崩,明武宗即位,高凤掌管机密,提议奉行正德初年新政,岁禄二十四石。负责办理孝宗的丧事;太皇太后王氏命他主持武宗的纳皇后礼。正德元年(1506年),岁禄加至八十四石。正德四年(1509年),高凤称病,求退休,正德七年(1512年),高凤去世。吏部尚书、大学士李东阳为撰墓志铭。.

查看 吏部尚書和高鳳

高郢

郢(),字公楚,唐朝官员。 先祖为渤海郡蓚县人。徙衛州,遂為衛州人。九岁通《春秋》。早年是马燧幕下擔任掌书记。寶應初年,進士擢第,登茂才异行科,授華陰尉。迁刑部郎中,再改中书舍人,九年後,拜礼部郎中。拜太常卿。貞元十九年(803年),進位銀青光祿大夫,守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唐顺宗即位,高郢转刑部尚书,为韦执谊等所惮。不久罢知政事,以本官判吏部尚书事。第二年,出镇华州。元和元年(806年)冬,复拜太常卿,寻除御史大夫。数月,转兵部尚书。逾月,再表乞骸,不许。再次上言后,乃授尚书右仆射致仕。元和六年(811年)七月逝世,年七十二。赠太子太保,谥曰贞。子高定。.

查看 吏部尚書和高郢

高闾

闾(),字阎士,闾本名驴。渔阳郡雍奴(今天津市武清区西南)人,中国南北朝北魏散文家、魏孝文帝时中书令。 五世祖高原,晋朝上谷郡太守。祖高雅,州别驾。父高洪,陈留王从事中郎。高驴早孤,年少好学,博涉经史,文才俊伟,下笔成章。高驴家贫,为车夫送租平城,求见崔浩,崔浩奇其文才,为他改名高闾,由此知名。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九年(448年)为中书博士。魏文成帝和平末年,为中书侍郎。魏献文帝即位,冯太后临朝,诛乙浑。高闾与中书令高允入禁中参决大政,官至光禄大夫、吏部尚书,赐爵安乐侯。承明初年(467年),为中书令,加给事中,参予机密。国家典章、诏书令檄颂赞等都出其手。官至中书监。太和年间,魏孝文帝命高闾等修律。他向魏孝文帝陈安边之策,建议于六镇之北筑长城。出为相州刺史,认为迁都洛阳有十不便,建议迁都到邺城,反对孝文帝南征,认为汉朝名臣,都不以江南为中国。三代之境,也不是很辽阔。孝文帝说:“淮海是扬州,荆山及衡阳是荆州,这不是贴近中国吗?”官至太常卿。景明三年(502年)十月,高闾在家中去世。景明四年(503年)三月,赠镇北将军、幽州刺史,谥文侯。 高闾议政知无不言,为文风格优雅。其文章与与高允齐名,并称“二高”。有文集,今佚。《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存其文十七篇。高闾《论淮南不宜留戍表》堰水先塞其源,伐木必拔其本。公高闾有《燕志》十卷,记录北燕历史。有三子:高元昌、高定殷、高幼成。.

查看 吏部尚書和高闾

高斌

斌(),原为包衣,後入滿洲镶黄旗,玉牒內改書高佳氏,字右文,号东轩。清朝政治人物、清朝吏部尚書、河道总督。为清朝的治河名臣。 本为内务府包衣,授内务府主事。雍正十三年(1735年)出任江南河道总督,开挖砀山毛城铺引河,开新运口,堵塞旧口,防止黄河水倒灌入京杭运河。乾隆六年(1741年)任直隸總督兼总河印务。乾隆十年(1745年)五月辛卯,接替訥親,擔任清朝吏部尚書,十二月入直军机处。乾隆十二年(1747年)遷议政大臣。由來保接任吏部尚書。三月任文淵閣大學士。乾隆十三年(1748年)十二月,再管江南河道总督。十八年(1753年),运河决口,宝应、高邮被淹,高斌被革职留任。乾隆二十年(1755年),高斌在任上去世,谥号文定。其女慧賢皇贵妃,慧贤皇贵妃之妹(即另一女)嫁鄂爾泰二子鄂實,其子高恒,其侄高晋。.

查看 吏部尚書和高斌

高拱

拱(),字肅卿,號中玄,河南新鄭縣人,祖籍山西洪洞縣,明朝政治人物,官至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為內閣首輔。.

查看 吏部尚書和高拱

謝陞

謝陞(),山東德州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 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中進士,歷任北直隸三河縣、遵化縣、雄縣、河南滑縣知縣,升禮部主事。曾為太子講書,歷任吏部文選司郎中、太常寺少卿、太僕寺卿、吏部左侍郎、南京吏部尚書等,官至建極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加少保兼太子太保。崇禎十五年(1642年)四月因洩露議和之事,罷官歸鄉。後在香河知縣師敔城與李自成部隊對抗,順治元年(1644年)九月,在其家鄉德州殺大順州牧吳徵文,不久與趙繼鼎、盧世榷等奉表至京師,向清兵投降,封官復原職。順治二年(1645年)卒。 陳寅恪在《柳如是別傳》曾提到鄧之誠謂錢謙益“牽連淄川謝升案”之“謝升”,乃謝陛之誤。時訛傳德王起義,把謝陛當成謝陞。可見得謝陞與謝陛在當時是指兩人。.

查看 吏部尚書和謝陞

謝朏

谢朏(),字敬冲,陈郡阳夏人。 祖谢弘微,南朝宋時任太常卿,父谢庄,官至右光禄大夫。谢朏幼年聪慧,谢庄很喜歡,常置於左右。十岁能寫文章。谢庄撫谢朏背說:“真吾家千金。”早年擔任抚军法曹行参军,迁升為太子舍人,以父歿去职。再起用為舍人,历官中书郎,成為卫将军袁粲的长史;477年袁粲起兵反蕭道成,失敗被殺後,谢朏被蕭道成引為自己驃騎府的長史。年幼的宋順帝敕令谢朏與河南褚炫、济阳江斅、彭城刘俣一同入侍,號為「天子四友」,之後谢朏又受拜侍中之位,掌管中書、散骑二省的詔書文冊。 蕭道成計畫篡位時,希望德高名重的谢朏輔佐禪讓,故意對谢朏談論魏晉交替的禪讓舊事,說:「司馬昭生前已創建足以禪讓的大功業,他的輔佐大臣石苞不早點勸他禪讓登基,卻在司馬昭死後痛哭喪葬禮儀保持人臣規格,對比漢光武帝的大臣馮異,石苞實在是不夠機敏」,谢朏回答說:「當年魏武帝的臣下勸他禪讓登基,曹操卻說,我當周文王就很滿足了;這說明既然司馬昭世代侍奉曹魏,自然會終身當一個大臣,假使魏帝實行唐虞的禪讓故事,要把帝位傳給司馬昭,相信司馬昭也會堅決辭讓,終身不受」。蕭道成聽了很不高興,改用王儉為長史。479年宋順帝禪讓給蕭道成的當天,谢朏身為掌管玉璽文書的侍中,拒絕把宋帝的玉璽轉交出去,穿著朝服就離開了皇宮,蕭道成只好讓王儉兼任侍中,取得玉璽並完成禪讓儀式。之後蕭齊的太子蕭賾據此要求誅殺谢朏,蕭道成回答說:「殺了他剛好成全他忠義的大名,最好的方法是用法規之外的標準包容他」。 南朝齊時,谢朏在太子蕭賾登基為帝後,重新做官,累迁侍中,领国子博士。谢朏因為不欲參與權臣蕭鸞廢立皇帝的計畫,常懷避事之心,努力申請外調為太守,終於成功轉任吳興太守。他上任後寄了幾石的好酒給任職吏部尚書的弟弟謝瀹說:「可以盡力喝酒,切勿參與人事波動的計畫」;蕭鸞篡位稱帝後四年(建武四年,497年),徵召谢朏為侍中兼中書令,谢朏立刻上表辭官,並把兒子們送到京師作人質,自己與老母留在吳興,歸隱於郡城的西邊,之後屢次拒絕中央的辟召。 南朝梁時,谢朏在梁武帝多次懇請下出山做官,官至尚书令、司徒。506年冬天病逝於司徒府,赠侍中、司徒。谥曰靖孝。 南朝陳的姚察評論說:「谢朏之于宋代,盖忠义者欤?当齐建武之世,拂衣止足,永元多难,确然独善,其疏、蒋之流乎。洎高祖龙兴,旁求物色,角巾来仕,首陟台司,极出处之致矣!览终能善政,君子韪之。.

查看 吏部尚書和謝朏

譚拜

譚拜(v,),他塔喇氏,滿洲正白旗人,清朝政治人物、清朝兵部尚書。父親為固山額真阿敦,侍奉努爾哈赤左右。 譚拜初事奉皇太極。天聰五年(1631年),以牛彔額真跟從伐明,圍攻大凌河城。祖大壽守城,派遣百餘騎突圍而出,譚拜與巴牙喇甲喇章京布顏圖追斬三十餘人,獲馬二十四匹。天聰八年(1634年),授世職牛彔章京,遷為甲喇額真。天聰九年(1635年),跟從討伐察哈爾,收降士民,遂討伐明朝代州。譚拜與噶布什賢章京蘇爾德、安達立將兵四十人伏兵於忻口,明朝巡邏士卒三百經所伏地,斬殺過半。 崇德元年(1636年),跟從伐明,侵入明都,北趨盧溝橋,再敗明兵。崇德二年(1637年),與甲喇額真丹岱、薩蘇喀等將四十人侵略明朝邊境,其後進兵清河,明兵七百拒守,擊潰敵軍,拔取二支大旗,並獲其馬。崇德三年(1638年),跟從貝勒岳託討伐明朝,入牆子嶺,攻打豐潤,擊敗明兵,多墜壕而死,復攻破明朝太監馮永盛諸軍。崇德四年(1639年),跟從侵略錦州,率領巴牙喇兵破明兵於城南,以功加半個前程。崇德五年(1640年),授職兵部參政。崇德六年(1641年),兼任正白旗蒙古梅勒額真。崇德七年(1642年)冬天,跟從討伐明朝山東,攻克利津。崇德八年(1643年)春天,出兵邊境,以所屬部隊擊敗明總督趙光抃、范志完,總兵吳三桂、白廣恩諸軍。大軍退還,賞予白金,以功進升為三等甲喇章京。 順治元年(1644年),譚拜跟從入關。順治三年(1646年),擢升為兵部尚書,接替宗室韓岱。其後跟從肅親王豪格西討張獻忠,道經陝西,與固山額真瑪喇希等擊敗叛將賀珍。南下四川,屢破張獻忠軍隊,復與固山額真李國翰渡過涪江,打敗張獻忠部將袁韜。順治四年(1647年),調任吏部尚書,由阿哈尼堪接任兵部尚書。旋即殲滅張獻忠。入關後,譚拜的世職四進至二等阿思哈尼哈番。順治七年(1650年)三月逝世。其子瑪爾賽,依附鰲拜,為他的黨羽。.

查看 吏部尚書和譚拜

魏廣微

魏廣微(),字顯伯,直隸大名府南樂人,明朝政治人物。 東林黨魏見泉(魏允貞)之子,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成進士,與魏忠賢同鄉,自稱「宗弟」,後與魏忠賢結誼,稱侄兒。忠賢提拔他,召拜禮部尙書,參與機務,時人稱之「外魏公」。天启三年(1623年)入閣任大學士,其父魏見泉好友趙南星惡之,閉門不納,對人說“見泉無子”。历任太子太傅、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加太子太师。崇祯初年(1628年)閹黨敗,被遣戌邊疆。.

查看 吏部尚書和魏廣微

魏裔介

魏裔介(),字石生,號貞庵,又號昆林。直隸柏鄉縣(今河北省邢臺市柏鄉縣)人。清初政治家、經學家。後入祀賢良祠,追諡文毅。.

查看 吏部尚書和魏裔介

魏谟

魏--《旧唐书》卷一百七十六,一作魏谟《新唐书》卷九十七:徵五世孙谟。(),字申之,唐朝官员,唐宣宗年间拜为宰相。.

查看 吏部尚書和魏谟

许国 (明朝)

许国(),字維楨,號穎陽,南直隶徽州府歙县人。明代官员,官至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

查看 吏部尚書和许国 (明朝)

谢安

谢安(),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人,东晋政治家,军事家。曾隱居東山,历任吴兴太守、侍中兼吏部尚书兼中护军、尚书仆射兼领吏部加后将军、扬州刺史兼中书监兼录尚书事、都督五州、幽州之燕国诸军事兼假节、太保兼都督十五州军事兼卫将军等职,死后追赠太傅,追封庐陵郡公。世称謝東山、谢太傅、谢安石、谢相、谢公。 他初与权臣周旋时,从不卑躬屈膝,不违背自己的准则却能拒权臣而扶社稷;等他自己当政的时候,又处处以大局为重,不结党营私,不仅调和了东晋内部矛盾,还于淝水之战击败前秦并北伐夺回了大片领土;而到他北伐胜利、正是功成名就之时,还能激流勇退,不恋权位;因此被后世人视为良相的代表,“高洁”的典范。.

查看 吏部尚書和谢安

谢举

谢举,南北朝时南朝梁大臣、文学家,字言扬,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人。梁武帝时尚书令。建昌县侯谢弘微的曾孙,谢庄的孙子,謝瀹之子。.

查看 吏部尚書和谢举

谢伷

谢伷,南北朝时南朝陈大臣,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人。陈后主时尚书仆射。谢庄的玄孙,謝瀹的曾孙,谢举的孙子,谢嘏之子。 至德三年(585年)八月己酉,陈叔宝以左民尚书谢伷为吏部尚书。至德四月(586年)十月癸亥,尚书仆射江总为尚书令,吏部尚书谢伷为尚书仆射。禎明二年(588年)六月辛丑,尚书仆射谢伷为特进。隋朝灭陈後,不再为官。.

查看 吏部尚書和谢伷

谢哲

謝哲(),字穎豫,陳郡陽夏人。.

查看 吏部尚書和谢哲

谢瀹

謝瀹(),字義潔,陳郡陽夏县(今河南省太康县)人,中国南北朝南朝宋、南朝齐官员,谢弘微的孙子,謝庄之子。 謝瀹七岁时,王景文见到謝瀹不一般,对宋孝武帝提起。孝武帝在大庭广众召见謝瀹,观察他的举動,发现他应对合意。孝武帝大喜,命謝瀹迎公主为妻。但是,之后,孝武帝驾崩,新君劉子業被殺,婚姻未成。僕射褚淵以謝瀹性格清正,把女儿许配给他。初任車騎行参軍,历任秘書郎、司徒祭酒、丹陽丞、撫軍功曹。479年(昇明三年)蕭賾为中軍大将軍,召謝瀹为記室。 南朝齐建立,謝瀹转任太子中舍人。建元初年,担任桂陽王(蕭鑠)友。母亲年老需要奉養,出向安成郡内史。召還建康为中書郎。王俭召他为衛軍長史,受到礼遇。任黄門郎,兼掌吏部。转任太子中庶子。 兼驍騎将軍,转任長史兼侍中,謝瀹因为早晨晚上不能值班,因此固辞不受。武帝蕭賾命他马上就任,免去宿直朝廷的任务。转任司徒左長史,出为吴兴郡太守。公正廉洁,有政绩。謝瀹担任吴兴郡太守,長城县民盧道優的家遭到強盗,盧道優告发同县殷孝悌等四人是犯人。謝瀹把殷孝悌到收監县獄調查。殷孝悌之母指控盧道優是誣告殷孝悌。謝瀹听说了殷孝悌之母的申訴,就请建康监狱复查此案,盧道優依法被处斬刑。謝瀹让管药的小吏煮湯,不慎失火,烧坏吴兴郡外斋南廂屋五間。謝瀹鞭打小吏,御史上奏弹劾。母亲去世,去官服喪。喪期满后,转任吏部尚書。 494年(隆昌元年),西昌侯蕭鸞废黜鬱林王蕭昭業,领兵入殿,左右大驚而逃,報告謝瀹。謝瀹与客人下棋,每下一子,他都说「其当有意」。一局終了,回屋躺下,不问外事。明帝蕭鸞即位,謝瀹称疾不管政事。齐明帝时,謝瀹加号右軍将軍。转任侍中,兼太子中庶子、豫州中正。明帝開宴会,功臣向皇帝敬酒,尚書令王晏站在席间。謝瀹没有站起来,说「陛下即位,应天命,順民心,王晏妄言贪天之功为自己的力量」。明帝大笑,没有怪罪謝瀹。其兄謝朏为吴兴郡太守,处理政事有所延误,謝瀹代写上疏。明帝看出了不是謝朏的筆跡,查问后,原谅了他们。謝瀹劝谢脁做官唯宜饮酒,齐明帝建武初以长酣为事。498年(永泰元年),转任散騎常侍、太子詹事。同年去世。享年四十五岁。追贈金紫光禄大夫,谥号簡子。其子谢览、谢玄大、谢举。.

查看 吏部尚書和谢瀹

谢览

謝覽(),字景滌,陳郡陽夏人,南朝齐、南朝梁官僚。 謝瀹之子。祖父谢庄,伯父谢飏、谢朏。娶齐明帝女錢塘公主,拜驸马都尉。任秘書郎、太子舍人。中兴元年(501年)十二月,蕭衍攻占都城建康。朝士王亮、王莹等数人作揖,自余皆拜,谢览此时年仅二十余,为太子舍人,亦长揖而已。意气闲雅,视瞻聪明。萧衍目送良久,对徐勉说:“觉此生芳兰竟体,想谢庄政当如此。”仍被欣赏。萧衍为大司马,召其补东阁祭酒,迁相国户曹。 天监元年(502年),南朝梁建国,谢览为中書侍郎,掌管吏部事務。謝覽容姿俱美、意气闲雅,为梁武帝蕭衍所重。武帝命侍中王暕和他写诗答赠,梁武帝赐给他诗:“双文既后进,二少实名家,岂伊尔栋隆,信乃俱国华。”母亲去世,谢览辞职服丧。丧除,任中庶子,再掌管吏部事務,任吏部郎,转任侍中。謝覧喜欢音乐、美酒,宴席上和散騎常侍蕭琛互相诋毁,御史上奏。武帝让谢览出任中权長史。掌管東宮記録,转任明威将軍、新安郡太守。 510年(天监九年)夏,山賊吴承伯攻下宣城郡,再入侵新安郡,与叛吏鮑叙合流,攻下黟县、歙县諸县,進兵攻击谢览。谢览派遣郡丞周興嗣在锦沙立坞作战,失败,放棄新安郡逃到会稽郡。中央軍镇压下山賊,谢览回到新安郡,左遷司徒諮議参軍、仁威長史、行南徐州事。后来转任五兵尚書、吏部尚書。 513年(天监十二年)春,谢览出任吴興郡太守。中書舍人黄睦之家居烏程,子弟专横,以前的太守折节对待黄氏。谢览未赴吴興郡,黄氏子弟来迎,謝覧逐去其船。相通黄氏的官吏也被杖罰,黄氏杜门不出,不敢干涉吴興郡。谢览在官任上去世。享年三十七岁,追贈中書令。子謝罕早逝。.

查看 吏部尚書和谢览

谢景仁

谢景仁(),名裕,字景仁,《宋書》因避宋武帝刘裕讳,以字行。陈郡阳夏人,东晋太傅谢安第二兄谢据之孙,父谢允,宣城内史。謝景仁是東晉末年政治人物,先後受權臣桓玄及劉裕器重,官至尚書左僕射。.

查看 吏部尚書和谢景仁

豐慶

豐慶(),字文慶,浙江宁波府鄞县人。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查看 吏部尚書和豐慶

豆代田

豆代田(),南北朝北魏将领,代人。 魏明元帝时,以善于骑马射箭为内细射。423年,参加虎牢关之战,他登楼射箭,矢不虚发。善射敢战,临阵争先。与奚斤为前锋,抓获刘宋将领毛祖德。因功转任内三郎。426年,随魏太武帝征伐赫连昌,豆代田乘胜追击,入统万城西宮中,夏军閉門困住了他。豆代田翻越宮城墙壁逃出。太武帝赞赏他武勇,任命他为勇武将軍。429年,从太武帝討柔然,豆代田爵位为关中侯。430年(太武帝神䴥三年),随军攻赫连定,攻克平凉,救回奚斤,太武帝把赫連定皇后赐给他。爵位改为井陘侯,加散騎常侍、右衛将軍、領内都幢将。又从征北燕和龙,战功居多。转任殿中尚書。进爵长广公,加位平东将军。豆代田从魏太武帝南征,转任太子太保。出为統万鎮大将。魏文成帝兴安年间,豆代田卒,谥恭,追贈侍中、安東大将軍、长广王。子豆求周嗣爵,官至吏部尚書。.

查看 吏部尚書和豆代田

費宏

費宏(),字子充,號健齋,又號鵝湖,晚號湖東野老,江西鉛山横林(今河口鎮柴家村)人,祖籍湖廣永興(今湖北陽新),明朝政治人物、狀元。.

查看 吏部尚書和費宏

費淳

費淳(),字筠浦,浙江錢塘(今杭州)人,清朝官員、封疆大吏。乾隆二十八年進士,歷任軍機章京、常州知府、雲南布政使、江蘇巡撫、福建巡撫、兩江總督、工部尚書、吏部尚書,累官至體仁閣大學士、國史館總裁。嘉慶十六年卒,諡文恪。.

查看 吏部尚書和費淳

賈充

贾充(),字公闾,平阳郡襄陵县(今山西襄汾县)人,曹魏豫州刺史贾逵之子,是三国時代仕於魏國和西晋兩個朝代的大臣。西晉建國功臣,司馬昭和司馬炎的心腹,其女兒賈褒及賈南風分別嫁予司馬炎弟司馬攸及兒子司馬衷,與皇室結為姻親,地位顯赫,諡號武公。.

查看 吏部尚書和賈充

賈楨

賈楨(),字筠堂,山東登州黃縣人,晚清官員。 贾允升长子。道光六年榜眼,授翰林院編修。道光十六年,入直上書房,授皇六子奕訢讀。歷任侍講學士、內閣學士、左都御史、禮部、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 咸豐年間,兩拜體仁閣、武英殿大學士。咸豐十年,英法聯軍犯京師,帝命賈楨留守,日危坐天安門,阻外軍不令入。翌年,咸豐駕崩,授命顧命八大臣輔導新君,東太后與西太后發動祺祥之變,賈楨與周祖培、沈兆霖、趙光上疏,請東西太后一起垂簾聽政。同治十三年(1874年)卒,贈太保,諡文端。.

查看 吏部尚書和賈楨

贺兰楚石

贺兰楚石,唐朝初年人物,吏部尚书侯君集的女婿,官居东宫府千牛。太子李承-乾-知道侯君集因为对征高昌後下狱之事有积怨,便让贺兰楚石带侯君集到东宫,向他询问自我保全的策略,侯君集以为太子愚昧,可以利用,于是就劝太子谋反。太子谋反事情败露,侯君集下狱,贺兰楚石至宫阙告发,唐太宗亲自审问侯君集,侯君集起初不认罪。唐太宗召见贺兰楚石详细陈述事情的原委,又拿出他与太子来往的书信给他看,侯君集只得服罪。.

查看 吏部尚書和贺兰楚石

贺兰淹

贺兰淹,字天德,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人,隋朝到唐朝初年汉化鲜卑人,擔任唐朝的左肆府车骑将军。 贺兰淹祖父贺兰澄官至北周凌州刺史,父贺兰蕃曾任北周开府仪同三司、隋朝长州刺史、吏部尚书,封成安郡公。贺兰淹在终南馆於武德七年(624年)七月廿二去世,年四十二岁。兄弟贺兰师仁,唐朝银青光禄大夫、散骑常侍、应山公。侄子贺兰安石,是武則天的姐夫。贺兰淹夫人傅氏在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年)正月二十七日下葬。 20世纪中期贺兰淹的墓志在铜川出土,墓志石现藏药王山博物馆,陕西省古籍整理办公室藏拓本。墓志石为青石质,志、盖均呈正方形。志边长54.5厘米; 盖为盝顶,盖顶边长42厘米、底边长54厘米。盖文3行,满行4字,篆书“大唐故车骑将军贺兰君墓志”;志文30行,满行31字,楷书。.

查看 吏部尚書和贺兰淹

趙士完

赵士完,字汝彦,号琨石,明朝末年至南明官员,山东承宣布政使司掖县(今莱州市)人。 辽东巡抚赵耀之孙,吏部尚书赵焕侄孙,太仆寺卿赵胤昌第四子。明思宗崇祯五年(1632年)中举人,明末民变,赵士完弃家南下。南明隆武帝时赵士完任兵部右侍郎兼东阁大学士,隆武元年(1645年)十二月督师。隆武政权灭亡后,赵士完又北归山东。在清朝统治下,赵士完隐居不出。著有《仆庵集》。顺治十四年(1657年)顾炎武至山东,与赵士完结交,住在赵士完的家中。.

查看 吏部尚書和趙士完

趙好德

趙好德,字秉彝,汝阳县(在今河南省汝南县、平舆县)人。明朝初期官员。 其由安慶府知府升任戶部侍郎,之後晋升為吏部尚書。明太祖朱元璋嘉獎其與四輔官進入內殿。之後擔任陝西行省參政。.

查看 吏部尚書和趙好德

趙志皋

趙志皋(),字汝邁,號濲陽。浙江蘭溪縣城中隅(今雲山街道)人。明朝政治人物,隆慶二年(1568年)進士,萬曆年間官至吏部尚書、中極殿大學士。.

查看 吏部尚書和趙志皋

趙瑁

赵瑁,字君礼,河南宜阳人。政治人物。 洪武八年,由儒生破重用,任河南府教授,提升广东琼州府知府,洪武十七年,官至禮部尚書、吏部尚書。一說牽扯到郭桓案,被誅殺。一說退休致仕歸鄉,死於家中。.

查看 吏部尚書和趙瑁

趙錦 (嘉靖進士)

趙錦,字元朴,号麟阳。明朝紹興府餘姚縣(今宁波余姚市)人。.

查看 吏部尚書和趙錦 (嘉靖進士)

趙汝愚

趙汝愚(),字子直。宋朝宗室,原籍饒州餘幹,祖父於南宋建炎年間遷居崇德洲錢(今桐乡市洲泉鎮)。考取狀元,曾與韓侂冑等人強迫宋光宗內禪,擁立宋寧宗,任宰相,後遭韓侂冑排擠,貶謫而死。諡忠定。.

查看 吏部尚書和趙汝愚

路振飛

路振飞(),字皓月,又字见白,山西曲周县东关人。 天启五年(1625年)进士,初任泾阳知县,拒建魏忠贤生祠。崇祯四年(1631年),授御史。崇禎六年(1633年),巡按福建,海盗刘香勾结荷兰人入侵者犯边,振飛重用鄭芝龍,平定劉香,驅逐荷兰艦隊。崇祯十六年(1644年)秋,擢右佥都御史,总督漕运,巡抚淮扬。明亡後致书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谓“伦序当在福王,宜早定社稷主”。南明隆武帝即位,於振飞有舊恩,下詔封振飛為左都御史、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等职。終官吏部尚书兼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顺治三年(1646年),清兵陷仙霞关,唐王走汀州,振飛亡走海岛。永曆元年(清顺治四年,1647年)前往奔隨永明王,是年四月二十二日病死於广州顺德陈村途中,谥文贞。著作有《路文贞公集》、《路见白诗》等。有子路澤溥、路澤濃。.

查看 吏部尚書和路振飛

鹿傳霖

鹿傳霖(),字潤萬,又字滋轩,號迂叟,直隶定兴(今河北)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查看 吏部尚書和鹿傳霖

蹇義

蹇義(),原名蹇瑢,字宜之,四川行省重慶路巴縣(今重慶市)人。明朝永樂、洪熙、宣德年间重臣、进士出身。 蹇瑢在洪武十八年(1385年)中进士,为朱元璋赐名“义”。建文年间,官至吏部右侍郎。永樂年间,晋升吏部尚书,并负责辅导皇太子朱高炽。洪熙年间,晋升少师,此后受明仁宗、明宣宗所倚重。明英宗即位后逝世。.

查看 吏部尚書和蹇義

黃宗載

黃宗載(),一名垕,字原夫,江西行省南昌府富州(今江西丰城)人。明朝政治人物、進士。 洪武三十年,其中春榜三甲第三名进士。永樂初年,为湖廣按察使司佥事,后连坐任杨青驿丞。后起官担任御史,弹劾权贵。后巡按交趾,之后升任南京吏部尚书,后乞归乡。.

查看 吏部尚書和黃宗載

黃機 (順治進士)

黃機(),字次辰,号雪台。浙江钱塘(今屬杭州市)人。清初政治人物。.

查看 吏部尚書和黃機 (順治進士)

黄启芳

启芳,太平天国官员。清代广西省博白人。 黄启芳通曉文墨,金田起义前在韦昌辉家教书读书。1851年,随韦昌辉参加金田起义。太平天国壬子二年(1852年)八月,担任北殿簿书。定都天京後,癸好三年(1853年)十月,升任北殿吏部尚书,掌管封官颁执照事务。甲寅四年四月(1854年)升春官正丞相,还是管理北殿事务。.

查看 吏部尚書和黄启芳

黄珣

珣(),明朝大臣。字廷玺,号碧山,又号梅川,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余姚市)人。.

查看 吏部尚書和黄珣

載齡

不入八分輔國公載齡(),字鹤峰,不入八分輔國文恪公奕果第一子,母妾劉氏,其父為劉保福,誠郡王系第六代。 他在嘉慶十七年四月(1812年)出生,道光十二年九月(1832年)中舉人,九年後(1841年)中進士,授庶吉士。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任翰林院侍讀,升侍講學士,道光三十年(1850年)再授內閣學士。 咸豐年間,載齡先後曾成為會試副總裁、理藩院右侍郎、正紅旗蒙古副都統、鑲紅旗滿州副都統等職務。同治元年(1862年),升任都察院左都御史,迁兵部尚书。同治九年五月(1870年)接替父親成為誠郡王第六代,封爵是不入八分輔國公。光绪三年(1877年),调任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次年,授任体仁阁大学士。光绪六年(1880年),因病退休。 光緒九年十一月(1883年)卒,虛齡七十二岁,追赠太子太保,谥文恪。由於親生兒子溥湛、溥寶都夭折,因此由承繼子溥元襲封誠郡王系第七代,不再遞降,仍舊是不入八分輔國公。.

查看 吏部尚書和載齡

齊長公主

长公主,是三国时期曹魏魏明帝曹睿的女儿。史书对齐长公主的记载,都是关于她的两次婚姻。 第一次婚姻是嫁给曹魏中书令李丰之子李韬。李丰因反对司马师被杀,夷三族,齐长公主三子被赦免,但丈夫李韬仍被赐死狱中。她可能是在此之后又嫁给任恺。任恺在西晋初年为吏部尚书。贾充、荀顗、冯紞对晋武帝报告任恺逾制使用皇帝的食物器皿。经查证,得知那些御用器皿都是齐长公主在曹魏时获赐的,但任恺还是被免官。.

查看 吏部尚書和齊長公主

车胤

车胤,字武子。东晋南平郡(今湖南省、湖北省边界)人。 车胤曾祖车浚曾任吴国会稽太守,父親車育曾任郡主簿。相传车胤小时候家庭贫穷,夏天夜裡只能用萤火虫的光亮照明勤读,“车胤囊萤”的典故源自于此。 初为桓温从事,后为主簿、征西长史。晋孝武帝时期(373~396年),历任中书侍郎、侍中、护军将军。晋安帝隆安初年 (397~401年),为吴兴太守,加辅国将军。迁吏部尚书。 因不满司马元显擅权,被令自杀。.

查看 吏部尚書和车胤

龍門飛甲 (電影)

《龍門飛甲》(The Flying Swords of Dragon Gate)是一部于2011年12月上映的华语动作片。导演为徐克,元彬任动作指导,李連杰、周迅、陳坤領銜主演;桂綸鎂、李宇春、范曉萱及樊少皇主演;劉家輝特別客串;盛鑑特別介紹。故事延续1992年的电影《新龙门客栈》的情节。该片采用三維電影技术拍摄而成,为首部华语武侠三維電影。此片所佔比例不高的文戲部分由張之亮導演與徐克共同執導,因此在片尾名單上,首先打出特別感謝張之亮的字樣。 中国大陆票房达到5.5亿元,徐克因此成为首位内地过5亿票房的香港导演。影片获得第3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最佳导演等计13项提名,赢得最佳剪接、美术指导、动作设计、音响效果和视觉效果5个技术奖。此外,也为徐克获得第六届亚洲电影大奖和第十二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最佳导演提名。.

查看 吏部尚書和龍門飛甲 (電影)

辛丑条约

《辛丑條約》,亦称《辛丑各国和约》、《北京議定書》,是中国清朝政府与英国、美国、日本、俄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奥匈、比利时、西班牙和荷兰十一國在义和团运动结束、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后签定的一个和平協定。被認為是中国自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签署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之一。条约签定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9月7日(辛丑年七月二十五日),故名辛丑条约,亦有“九七皇耻”一说。原條約原存於中華民國外交部,現存於臺北外雙溪國立故宮博物院。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皇权丧失最严重的条约。.

查看 吏部尚書和辛丑条约

辛雄

辛雄(),字世宾,陇西郡狄道县(今甘肃省定西市临洮)人,北魏大臣。 辛雄有孝性,博览群书,通经书而好刑名。不妄交友,喜怒不形于色。初仕为奉朝请。魏宣武帝正始元年(504年),拜给事中,十年不迁职。清河王元怿为司空时,辛雄被征辟为户曹参军,管理田曹事务。元怿迁司徒时,仍为户曹参军,辛雄用心平直,尽心政事,受元怿器重。魏孝明帝时,历任尚书驾部、三公郎。辛雄为官明敏善断,朝廷每有疑议,他与公卿驳辩,他的建议多为执政者采纳,享有盛名。他曾多次奏请赏善罚恶,简选俊才。神龟二年(519年)任城王元澄弹劾御史中丞元匡大不敬,皇帝下诏免死。辛雄奏请宽宥,说:“元匡曾经侍奉过三代皇帝,他的刚正不阿的事迹,朝廷内外都知道。因此孝文帝奖赏他‘匡’这个名字。先帝既然已经在先前容忍了他,陛下您也应当在现在宽待他,如果最后贬黜了他,那么恐怕会因此而堵住了忠臣的口。”元匡得以免罪。北魏因为郎选不精,就大加淘汰,只有朱元旭、辛雄、羊深、源子恭以及祖莹等八人因为有才能而留用,其他人都被罢职送回去。孝昌元年(525年)辛雄兼司州别驾,辅助元诲督军彭城。招降萧综。转任司空长史。后来担任行台左丞跟随元彧讨山蛮,取叶城。武泰元年(528年)大都督尔朱荣入洛阳,发动河阴之变,辛雄潜伏不出。魏孝庄帝时,迁侍中、关西慰劳大使,奏请蠲免租调徭役。永安三年(530年),位至都官尚书、河南尹。太昌元年(532年),官至吏部尚书,兼侍中。 永熙三年(534年)魏孝武帝入关中,辛雄留在洛阳。八月初四,丞相高欢召集百官,说:“为臣奉主,要解救危难,如果在朝中不诤谏,皇帝出门时不跟随,没事时争宠求荣,遇上事就自己逃窜,做臣子的气节在哪里!”辛雄说道:“主上与他宠信的近臣们谋划商量事情,我们事先都不知道。等到皇帝的乘舆西去,我们要是立即追随,恐怕行为相当于奸党;我们留下来等待大王,大王又以不追随主上来责备我们,我们进退都无法脱罪了。”高欢说:“你们备位大臣,本来应当以身报国,奸臣当权时,你们有人说过一句规劝的话吗?使国家大事一朝到现在这种地步,你们的罪责还能归到谁的身上!”说完,下令收审辛雄以及开府仪同三司叱列延庆、兼任吏部尚书崔孝芬、兼任度支尚书杨机、散骑常侍元士弼,将他们全部杀害。.

查看 吏部尚書和辛雄

迺贤

迺贤(),一作纳新,元朝色目人大臣,汉姓为马,字易之,号河朔外史,葛逻禄人。汝州郏县人,后迁居浙江鄞县。祖籍阿尔泰山之西。 乃贤的哥哥塔海在江浙行省为官,所以在明州安家,乃贤对作官发财不感兴趣,唯独善长汉语诗歌,其诗不做作或循规蹈矩,而是温柔敦厚,有民风的味道。每有一篇诗出,都在士大夫之间广为流传。当时浙江人韩与玉善书法,王子充善写古文,人们把他们三人称为江南三绝。至正年间,被推荐为编修官。 苏天爵出身国子学生,历任监察御史、肃政廉访使、集贤院侍讲学士。1338年,改任吏部尚书。迺贤在至正五年(1345年),游历黄河南北,住在元大都十年,历任翰林国史馆编修、东山书院山长。著有《金台集》三卷(现存二卷)、《金台后集》(已经佚失)和《河朔访古记》十六卷(现存二卷),《海云清啸集》。为桑哥失里参军时,迺贤在军中去世。.

查看 吏部尚書和迺贤

迈柱

迈柱,清朝大臣,喜塔腊氏,满洲镶蓝旗人。 康熙时为户部员外郎、御史。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巡查福建的盐科。雍正初年,为工部侍郎,转任吏部侍郎。雍正五年(1727年),为湖广总督修筑江堤,改土归流。七年(1729年),奏请湖广摊丁入亩。十三年(1735年)七月为武英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乾隆元年(1736年),兼管工部,二年(1737年)十二月,迈柱休致。三年(1738年),迈柱去世。谥号文恭。.

查看 吏部尚書和迈柱

錢塘公主

錢塘公主,中国南北朝南齐公主,齐明帝萧鸾之女。 錢塘公主在嫁給了谢览。谢览是谢胐的侄子,选尚钱塘公主,拜驸马都尉、秘书郎、太子舍人。谢览在南梁官至中书侍郎、侍中、吏部尚书。.

查看 吏部尚書和錢塘公主

錫珍

錫珍(),額爾德特錫珍,字仲儒,號席卿,額爾德特氏,蒙古鑲黃旗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查看 吏部尚書和錫珍

茹瑺

茹瑺(),湖廣行省潭州府衡山縣(今湖南省衡陽市衡山縣)人,明朝政治人物。忠誠伯。.

查看 吏部尚書和茹瑺

范姓

范姓是一個東亞文化圈的姓氏,在《百家姓》中排名第46位。.

查看 吏部尚書和范姓

范仁恕

范仁恕(),字超光。五代十國後蜀宰相。北宋宋真宗咸平年間任振武軍節度使之范雍為其後裔。終年八十七歲。 范仁恕原為河東節度判官盧質屬下,同州錄事參軍,及後不斷升遷。在廣政十四年(即公元951年)九月,本已為吏部尚書、御史中丞的范仁恕被增加職務為中書侍郎兼吏部尚書、同平章事。到廣政十五年(公元952年)三月已被委任為宰相及參拜青羊觀。 五代十國末期,後周末帝柴宗訓禪讓帝位給宋太祖趙匡胤,趙匡胤軍隊開始征伐後蜀,范仁恕及李昊曾勸後蜀後主孟昶投降,但孟昶不聽。 到趙匡胤一統天下建隆二年(即公元961年)五月,趙匡胤開始為前朝官員任命之時,范仁恕年時已高,他和毋昭裔一同退休,不久後去世。.

查看 吏部尚書和范仁恕

范復粹

范復粹(),字玉坡,号清六,山東省登州府黃縣(今山東省龍口市共城鎮)人,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萬曆四十七年,登進士,授開封府推官。崇禎元年,擔任監察御史,巡按江西。后升任大理寺右寺丞进左少卿,后超拜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累加少保,进吏部尚书、武英殿。崇禎十三年(1640年)六月,升任內閣首輔。次年,加少傅兼太子太傅,改建极殿大学士。同年五月離職回鄉。.

查看 吏部尚書和范復粹

范瓊

范瓊(;),字尚之(),號華堂(),是越南阮朝末期的一位文學家、民俗家、翻譯家和官員。.

查看 吏部尚書和范瓊

范衷 (永樂進士)

范衷,字恭肅,江西豐城縣人。明朝官員,同進士出身。 永樂十九年(1421年)辛丑科進士,除壽昌知縣。正統五年考滿,政績最昭。百姓稱讚請求挽留,監察御史聽後上報,朝廷許准。因丁憂去職。服闋,起為汝州知州。吏部尚書王直查舉官吏,其為首位。 祖父范孔京。父范貴,曾任主簿,封知縣。有子范鏞及范鍈,皆進士。.

查看 吏部尚書和范衷 (永樂進士)

郝玉麟

郝玉麟(),漢軍鑲白旗人。清朝政治人物。 驍騎校出身。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授千總。雍正元年(1723年)授雲南提督,六年(1728年)改廣東提督。十年(1732年),總督福建,任內平定臺灣彰化大甲西社民變。十二年(1734年),改閩浙總督。 乾隆四年(1739年),擢升吏部尚書,同年十一月兼署兩廣總督。五年,降二級補刑部右侍郎。六年二月,因病乞休,同年九月因福建巡撫參奏其受賄,被革職。乾隆十年(1745年)三月卒。.

查看 吏部尚書和郝玉麟

胡松 (嘉靖進士)

胡松,字汝茂,南直隸滁州(安徽省滁縣)人,明朝吏部尚書、進士出身。.

查看 吏部尚書和胡松 (嘉靖進士)

郭之奇

郭之奇(),字仲常,号菽子,又号正夫、玉溪。广东揭阳县榕城东门(今属揭阳市榕城区)人。为南明大臣,历任南明文渊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相当宰相)兼吏部尚书、兵部尚书,率军转战闽粤滇黔抗清,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被交趾韦永福所俘,押送予清廷,翌年殉国。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追諡忠节阮元《广东通志》卷二百九十四刘业勤《揭阳县正续志》卷六。.

查看 吏部尚書和郭之奇

郭元振

郭元振(),名震,字元振,本太原阳曲人,祖父任相州汤阴令,定居当地,因此成为魏州貴鄉(今河北大名北)人,唐朝將領、宰相。.

查看 吏部尚書和郭元振

郭祚

郭祚(),表字季祐,太原郡晋阳县(今山西省太原市)人。魏宣武帝时尚书右仆射。.

查看 吏部尚書和郭祚

郭维经

郭维经(),字六修,号云机。明朝末年至南明官员,江西承宣布政使司龙泉县(今江西省遂川县)人。 明熹宗天启五年(1625年),郭维经中进士,授行人。崇祯三年(1630年),任南京御史。建言力陈时弊。崇祯六年(1633年)得罪了权臣温体仁,罢官归乡。后来再被启用。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清军入关,他力主拥立福王朱由崧,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位为弘光帝。他担任应天府丞,历任大理少卿、左佥都御史。巡视中城,专督五城御史。弘光元年(1645年),被张拱日、朱国弼弹劾归乡。隆武帝即位,召他为吏部右侍郎。隆武二年(1646年),晋升为吏部尚书、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总理湖广、江西、广东、浙江、福建军务,督师前往赣州。清军破城,他在嵯峨寺自焚而死。.

查看 吏部尚書和郭维经

郭朴

郭朴(),字質夫,號東野,學者稱東野先生,河南彰德府安陽縣人,明朝官员,進士出身。嘉靖末,官至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

查看 吏部尚書和郭朴

郑丙

郑丙(),字少融,福建长乐人。 生于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绍兴十五年进士,歷新城縣主簿,平海軍節度推官,授建州教授,转国子监主簿。孝宗即位,诏求直言,鄭丙上疏建议,从谏、远佞、勤政、用人、裕民、练兵六事。隆興元年(1163年),爲御史臺檢法官,遷監察御史。乾道三年(1167年),爲成都府路轉運判官。乾道六年(1170年)五月,擔任礼部员外郎。淳熙五年(1178年),召爲秘書少監,淳熙七年任吏部侍郎,淳熙八年转中大夫,累遷吏部尚書。與唐仲友有往來,淳熙九年(1182年),上疏诋朱程之學,谓道学“欺世盗名,不宜信用”,“蓋指熹也”。史稱“慶元道學之禁,濫觴於鄭丙”。淳熙十年二月,进龙图阁学士,连任建宁府,改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不久,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举隆兴府玉隆万寿宫,转通奉大夫,起知泉州府。淳熙十六年,光宗继位,进端明殿学士。应诏上封事數千言,以谨始为戒。朱熹雖為鄭丙所劾,仍深服其人。光宗紹熙四年(1193年)致仕,居猴屿村,五年,卒。谥简肃。.

查看 吏部尚書和郑丙

郑仁诲

郑仁诲(),字日新,太原府晋阳县(今山西省太原市)人,中国五代十国军事人物。周太祖时枢密使、同平章事。 郑仁诲之父郑霸以太子太师致仕。从少好练弓箭骑击,初时在后唐骁将陈绍光手下办事,后唐、后晋时在河东任军职。刘知远镇河东,郑仁诲归附。不久回乡隐居读书。后汉时,郭威镇守邺都(今河北省大名县),常登门征问治理军国大计,还请他出仕辅助。郑仁诲任职郭威属下,参掌军机。郭威升枢密使,任郑仁诲为检校吏部尚书。郭威称帝建立后周,郑仁诲检校司空、客省使兼大内都点检、恩州团练使,历任枢密副使,宣徽北院使、右卫大将军,出镇澶渊,转检校太保,入为枢密使,加同平章事。后周世宗柴荣率领大军北征,郑仁诲为东京留守,执掌调发军资,供应不断。显德二年(955年),死后谥忠正。.

查看 吏部尚書和郑仁诲

郑珣瑜

郑珣瑜(《旧唐书》卷一十四),字元伯,唐朝官员,唐德宗、唐顺宗年间任宰相。郑余庆堂兄。.

查看 吏部尚書和郑珣瑜

郑继之

鄭繼之(),字伯孝,襄陽人。明朝政治人物。 鄭繼之為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進士。任餘幹知縣,遷戶部主事,屬於浙黨。歷任四川副使、太僕少卿、大理寺卿等職,官至吏部尚書。萬曆四十年(1616年)為《襄阳县志》作序,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主持丁巳京察,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去職。.

查看 吏部尚書和郑继之

郑愔

郑愔(愔的讀音同音,),字文靖,《全唐诗》唐朝和武周官员,唐中宗年间短暂拜为宰相。.

查看 吏部尚書和郑愔

阮孚

阮孚(約278年 - 約326年),字遙集,陳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阮咸次子。東晉大臣,歷任顯官,以繼承父親和叔祖的任性曠達見稱。當時的人給予阮孚「誕伯」的稱號,與阮放、郗鑒、胡毋輔之、卞壼、蔡謨、劉綏及羊曼合稱兗州八伯。.

查看 吏部尚書和阮孚

阮仲合

阮仲合(;),原名阮瑄(),字仲合,以字行,號金江(),別號桂坪(),越南阮朝官員、儒學學者。.

查看 吏部尚書和阮仲合

阮咸

阮--,字仲容,陳留尉氏人,阮籍之侄。魏、晉時竹林七賢之一。官至始平太守,人稱阮始平。.

查看 吏部尚書和阮咸

阮知方

阮知方(;),原名阮文章(),字含章(),號唐川(),越南阮朝的大臣。在法國勢力入侵越南時,他曾率領越軍在峴港(1858年)、嘉定(1861年)和河內(1873年)抵抗法軍。.

查看 吏部尚書和阮知方

阮秉謙

阮秉謙(,),字亨甫,號白雲居士,別號雪江夫子。越南南北朝時期的哲學家、教育家、儒者和詩人,也是後世高台教的「聖人」之一。.

查看 吏部尚書和阮秉謙

阮述

阮述(;),字孝生(),號荷亭(),越南阮朝官員。.

查看 吏部尚書和阮述

阮武

阮武(),字文业。陈留尉氏人。父阮谌。 时人多认为阮武族弟阮籍(生于210年)痴狂,只有阮武叹服他,认为他胜过自己,于是大家都称赞阮籍。 魏明帝景初元年(237年),侍中卢毓被任为吏部尚书,明帝让卢毓自己选择代任者,说:“要得到像卿这样的人才可以。”卢毓推荐常侍郑冲,明帝说自己知道他,要卢毓另外举荐自己未曾听闻的人。卢毓于是举荐阮武、孙邕,明帝任用了孙邕。 幽州刺史杜恕曾从赵郡还朝,时阮武任清河太守,也被征召,两人都鄙薄廷尉。后来杜恕获罪被免为庶人徙章武郡,阮武对杜恕说:“我看您的才质性情可以经历公正之道,但把持得不够努力,素质能力可以担任大官但追求不够顺利,才学可以记叙古今但不够专一,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有才而没有得到适当的任用。近来有了空闲,可以深思这个问题,写出自己的独立见解。”杜恕在章武郡撰写了《体论》八节、《兴性论》一篇。 阮武博览群书,深远高雅,有大才,却不得志。官终清河太守。撰《阮子正论》(或作《政论》)五卷,但隋朝时已不存。清朝辑佚家黄奭由《北堂书钞》《太平御览》《昭明文选》中,辑得其《政论》一卷。.

查看 吏部尚書和阮武

阮有排

阮有排(;)是越南阮朝保大帝时期的機密院院長。他是一位罗马天主教徒。.

查看 吏部尚書和阮有排

阮文祥

阮文祥(,),越南阮朝官員,他在嗣德帝死後擔任輔政大臣,在1883年至1884年期間曾先後廢立了三位皇帝:育德帝、協和帝和建福帝。他也是1885年反法勤王運動的領袖之一。.

查看 吏部尚書和阮文祥

阳休之

陽休之(),字子烈。北平郡無終縣(今天津市蓟州区)人。 北魏前军将军陽固之子。魏宣武帝永平二年出生,始任州主簿。陽休之隽爽有风概。少年勤学,熱爱文藻,與祖鴻勳有往來。弱冠之年即有声誉。在北魏,历官中书侍郎。北齐天统年间阳休之为吏部尚书。凡所选用,才地俱允。武平六年(575年),任尚书右仆射,不久,又领中书监。官至高阳太守。周武帝平齐,拜上开府,和州刺史。隋文帝開皇二年罢任,卒于洛阳,享年七十四歲。陽休之著有文集三十卷,又撰《幽州古今人物志》三十卷,并行于世。 陽休之有一段逸話,當他受北齊封爲王時。休之說道:“我既不是奴,也不是獠,為什麼封我爲王?”。.

查看 吏部尚書和阳休之

阿蘭泰

阿蘭泰(v,),滿洲鑲藍旗,富察氏,清朝政治人物、清朝工部尚書。 由兵部笔帖式转任兵部郎中。三藩之乱,博闻强记,参与修纂《平定三逆方略》。康熙二十年(1681年),任内阁学士,曾任左都御史。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二月辛酉,接替佛倫,擔任清朝工部尚書,后改兵部尚書。由蘇赫接任。改任吏部尚书。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五月,改任武英殿大学士,改任国史馆总裁。康熙帝征噶尔丹,宿卫紫禁城,综理奏章。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为《平定朔漠方略》总裁官。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九月,阿兰泰去世,谥号文清。.

查看 吏部尚書和阿蘭泰

阿桂

阿桂(z;),字广廷,章佳氏,初為清满洲正藍旗人,以平回部駐伊犁治事有勞,改隸正白旗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查看 吏部尚書和阿桂

赫连子悦

赫连子悦,字士欣,北朝政治人物,历仕北魏、东魏、北齐。.

查看 吏部尚書和赫连子悦

赵安仁 (北宋)

赵安仁,字乐道,北宋学者、书法家。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赵安仁幼年时通敏聪慧,执笔即能写大字。十三岁通经传大旨,以文艺著称。以荫入仕,初任永宁令。开宝年间,赵光义主持朝政,起为国子监丞。雍熙二年(985年)进士,历任大理评事,光禄寺丞,补梓州榷盐院判官,当时国子监刻《五经正义》板本,以赵安仁善写楷书隶书,遂留下任著作佐郎、直集贤院。倍受太宗赏识。存世书刻有《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等。宋真宗即位,拜右正言,曾上疏急务者三:激励戎臣,举劝惩大典;拯救边民,行优恤之惠;车驾还京,重神武之威。大要者五:选将略;持兵势;求军谋;修军政;爱民力。重修《太祖实录》。咸平三年(1000年),同知贡举,旋迁知制诰。景德元年(1004年),为工部员外郎,翰林学士。景德三年(1006年),拜参知政事,大中祥符五年(1008年)以兵部侍郎仍兼修史。国史成,迁右丞。天禧二年(1018年)迁御史中丞,五月暴病卒,赠吏部尚书,谥文定。以文擅长,尤工楷隶。赵安仁喜好读书,所得俸禄多以购书,三馆旧阙虞世南《北堂书钞》,只有赵安仁家存有。时阅典籍,手自校雠,时称善本。曾采古事作《戴斗怀柔录》3卷。著有文集五十卷,今不存。《全宋诗》卷七四录其诗一首。《全宋文》卷一六三收其文十二篇。 娶吕蒙正次女。.

查看 吏部尚書和赵安仁 (北宋)

赵隐

趙隱(《旧唐书》卷一十九下),字大隐,封天水县伯,唐朝官员,唐懿宗、唐僖宗年间任宰相。.

查看 吏部尚書和赵隐

赵节

赵节(),开化公,唐高祖之女长广公主和赵慈景的儿子。 父亲赵慈景战死后,母亲长广公主改嫁杨师道。赵节担任洋州刺史、开化公,他和太子--一党。贞观十七年(643年)四月初六,因为李承--谋反,他和侯君集、李安俨、杜荷,一起被处死。继父杨师道担任中书令,想暗中为赵节开脱罪责,被罢相改任吏部尚书。长广公主向弟弟唐太宗谢罪。太宗流泪说:“赏赐不回避仇敌,惩罚不袒护亲属,因此有负于姐姐。”.

查看 吏部尚書和赵节

閔珪

(),字朝瑛,浙江乌程织里镇晟舍人,祖籍山東濟寧,明朝政治人物,官至刑部尚書。.

查看 吏部尚書和閔珪

閔洪學

洪學,字周先,号曾泉,浙江烏程織里鎮晟舍人,祖籍山東濟寧。 閔洪學為闵如霖曾孙,闵梦得是其從弟。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戊戌科進士,為参政。天启元年(1621年)乌撒(今昭通)土酋安效良串通永宁宣抚使奢宗明、水西土舍安邦彦同叛。天啟二年(1622年)洪學任雲南巡撫,重用土司沙源、龙在田、王显祖、吾必奎等四人平定叛亂,“用兵五年,大小数千百战”,天啟七年(1627年)以軍功得以入京。又與温體仁同鄉,受到提拔,崇祯三年(1630年)三月,吏部尚书王永光罢官,由闵洪学替补,對此洪学感恩戴德,唯以阿谀奉。崇祯五年(1632年)六月职方员外郎华允诚上疏,疏陳“三大可惜,四大可憂”,言闵洪学徇私数事,“造門請命,夜以為常”。八月初二日,帝遂罢闵洪学。著有《抚滇奏草》十二卷,此書已佚,日本内阁文库有此者。有子閔及申。.

查看 吏部尚書和閔洪學

薛琡

薛琡,字昙珍,北魏末年孝明帝到東魏時河南郡人。其先人是代郡人,本姓叱干氏。父河東公薛彪子之子、薛野䐗之孫、聊城侯薛達頭的曾孫。.

查看 吏部尚書和薛琡

關捷先

捷先,明朝末年至南明官员,廣東承宣布政使司廣州府南海縣人。 明思宗崇祯七年(1634年),關捷先中进士(赐同进士出身)。歷任監司,善於筆劄。1646年,清軍克福州,隆武帝在汀州被俘殺,兩廣總督丁魁楚、湖廣總督何騰蛟擁立桂王朱由榔。他和苏观生、顾元镜、王应华、曾道唯在广州以兄終弟及為名,拥立隆武帝的弟弟唐王朱聿𨮁即皇帝位,年号绍武,關捷先被任命为吏部尚書兼东阁大学士。清军南下,攻克广州,绍武政权灭亡,關捷先降清。.

查看 吏部尚書和關捷先

董份

董份(),字用均,一字體化,號泌園,又號潯陽山人,浙江烏程(今湖州)人,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查看 吏部尚書和董份

钱谦益

钱谦益(),字受之,号牧斋,晚号绛云楼主人、蒙叟、东涧老人,又因其住址而称虞山、因其职位而称宗伯,直隶常熟县(今江蘇省苏州市常熟市)人,万历三十八年探花。作为明末清初时期文学领域的集大成者,钱谦益领导这一时期的文坛长达五十年。在政治上钱视为東林黨或復社人士。明朝时四次出仕,官至礼部尚书。后在南京降清,任礼部侍郎五个月,被视作“贰臣”。辞官后投入反清复明运动,为遗民义士接纳,更成为联络东南与西南抗清复明势力的总枢纽。后钱谦益的诗文被乾隆帝下诏禁毁。 陈寅恪认为其是“复国之英雄”,“应恕其前此失节之愆,而嘉其后来赎罪之意,始可称为平心之论”,并称钱与其妻柳如是的诗文足以“表彰我民族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查看 吏部尚書和钱谦益

钱肃乐

钱肃乐,字希声,号止亭,一号虞孙,浙江鄞县(今浙江宁波鄞州区)人,南明大臣,抗清人士。曾官太仓知州。明亡後,随鲁王朱以海在南方抗清。.

查看 吏部尚書和钱肃乐

蒋溥

蔣溥(),字質甫,又字哲甫,號恆軒。江蘇省蘇州府常熟縣(今屬蘇州市)人,清朝政治人物。諡文恪。.

查看 吏部尚書和蒋溥

蔡大寶

蔡大寶(),字敬位,濟陽考城人《周書·卷48·列傳第四十》:蔡大寶字敬位,濟陽考城人。祖履,齊尚書祠部郎。父點,梁尚書儀曹郎、南兗州別駕。,南梁及後梁政治人物。 蔡大寶的祖父蔡履是南齊尚書祠部郎;父親蔡點則是南梁尚書儀曹郎和南兗州別駕,弟弟蔡大業。蔡大寶自小就是孤兒,但勤力學習,明經對策考獲第一名而擔任武陵王國左常侍。他曾給干僕射徐勉寫書大獲讚賞,獲徐勉賞識和他的兒子遊歷,並讓他閱讀徐家所有典籍,於是蔡大寶博覽羣書,無所不曉。 岳陽王蕭詧(後來的後梁宣帝)出第,徐勉推薦蔡大寶擔任侍讀,兼為掌記室,不久改任尚書儀曹郎。蕭詧出鎮會稽時,他成為記室,管理長流,至蕭詧到達襄陽,他遷任諮議參軍。之後湘東王蕭繹(後來的梁元帝)和河東王蕭譽不和,蕭詧令蔡大寶到江陵觀察;梁元帝早聽說蔡大寶的名聲,見到他十分高興,於是展出自己的作品《玄覽賦》給他作註。三日後蔡大寶註解完畢,梁元帝非常嘆賞,送贈豐厚賞賜。 他回到岳陽,對蕭詧說:「湘東王有異心,將會有禍亂,千萬不要援助臺城。」蕭詧接納。太清三年(549年),蕭詧派遣蔡大寶出使西魏求為附庸,次年(550年)蕭詧降西魏受封梁王,蔡大寶除授中書侍郎、兼吏部、領襄陽太守,後遷任員外散騎常侍、吏部郎,再轉任吏部尚書,軍國事務都交給他處理。其後蕭詧加授他大將軍、遷任尚書僕射、進號輔國將軍,亦給他使持節、宣惠將軍、雍州刺史。 蕭詧稱帝建立後梁,徵任蔡大寶為侍中、尚書令、參掌選事,又加號雲麾將軍,授荊州刺史;之後進柱國、軍師將軍,領太子少傅,轉安前將軍,封安豐縣侯,食邑一千戶。他跟從太子蕭巋入朝北周時領任太子少傅;到蕭巋嗣位為梁明帝,冊授蔡大寶司空、中書監、中權大將軍,領吏部尚書,他辭讓司空職務,梁明帝批准。天保三年(564年),蔡大寶去世,梁明帝放聲痛哭,死後到下葬三次拜祭,贈官司徒,追封安豐縣公,諡號文凱,配享梁宣帝廟。 蔡大寶個性嚴謹,有智謀,平素通曉政事,文詞贍速。蕭詧的章表、書記、教、令、詔都由他負責。蕭詧以诚相待蔡大寶,聽他出谋划策;當時的人都說蕭詧有蔡大寶猶如劉備有諸葛亮一樣。他編寫文集三十卷,與《尚書義疏》一同流傳,有子蔡延壽。   .

查看 吏部尚書和蔡大寶

蔡徵

蔡徵,中国南朝陈大臣,陈后主时中书令。本名览,字希祥,祖籍济阳郡考城县(今河南省兰考县),蔡景历之子。.

查看 吏部尚書和蔡徵

蔡國珍

蔡國珍(),字汝聘,號見麓,諡恭靖,江西奉新縣(今江西省奉新縣)人,明朝政治人物、进士出身。.

查看 吏部尚書和蔡國珍

蔡國用

蔡國用(),字正甫,號靜原,江西金溪人,明朝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 蔡國用為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庚戌科進士。由中書舍人擢御史。天启五年(1625年)陳時政六事,詆葉向高、趙南星,而薦亓詩教、趙興邦、邵輔忠、姚宗文等七人,魏忠賢喜,矯旨褒納。但不久即因事得罪魏忠賢,被罷官。 崇禎元年(1628年)後為工部右侍郎。督修都城時,需石甚急,因建議取牙石用之,而受大用。 崇禎十一年(1638年)六月,朝廷要推舉閣臣,蔡國用人望輕,並沒有獲得推薦,而由崇禎帝特旨任禮部尚書,入閣辦事。後累加少保,改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崇禎十三年(1640年)六月卒於官,贈太保,諡文恪。《明史》稱蔡國用居位清廉謹慎,但與同列張四知皆庸才,碌碌無所見。.

查看 吏部尚書和蔡國用

蔡杭

蔡杭(),字仲節,號久軒。蔡沈次子。 生於紹熙四年(1193年),南宋理宗紹定二年(1229年)中進士,授浙江麗水縣主簿。轉寧國(今屬安徽)知錄、書省校書郎、枢密院编修官。淳祐七年(1247年)出任江东提刑。淳祐十二年(1252年),臨安府知府余晦、劉三述、丁大權等凌辱武學,引起学潮,蔡杭上疏乞罷余晦。宝祐三年(1255年)六月,升吏部尚书。次年四月,升枢密副使、参知政事。開慶元年(1259年)六月卒。赠少保。.

查看 吏部尚書和蔡杭

蔡新

蔡新(),字次明,号葛山,清朝政治人物。福建漳浦人。曾任吏部、工部、刑部、禮部、兵部等五部尚書。.

查看 吏部尚書和蔡新

蔡文瓚

蔡文瓚(;),字善溪(),越南阮朝官員。.

查看 吏部尚書和蔡文瓚

鄞县杨氏

鄞县杨氏,又称镜川杨氏,是明朝科举仕宦最为显赫的家族之一。出自浙江布政使司宁波府鄞县。.

查看 吏部尚書和鄞县杨氏

鄭三俊

鄭三俊,字用章,池州建德人。明朝政治人物。 鄭三俊為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進士,授元氏縣知縣,累迁南京礼部郎中。天启初年,召为光禄寺少卿,後改太常寺卿。崇祯元年(1628年),起南京户部尚书兼掌吏部事。崇禎八年主持京察,澄汰至公。官至吏部尚書。 崇禎十年(1637年),因曲庇侯恂下獄,盧象昇等上疏救援,内阁先後拟旨“回话”、“为民”、“提问”,最後,崇祯帝批:“可将三俊罪状,一一讲明,不必更处奏事官。”。家門前懸掛有“天子三問”匾額。.

查看 吏部尚書和鄭三俊

鄭懷德 (阮朝)

鄭懷德(;),又名安,字止山,號艮齋,越南阮朝官員、文學家、詩人,受封安全侯。.

查看 吏部尚書和鄭懷德 (阮朝)

鄭曉

鄭曉(),字窒甫,浙江海鹽縣人。明朝政治人物,官至刑部尚書。.

查看 吏部尚書和鄭曉

鄒炳泰

邹炳泰(),字仲文,江苏无锡人。清朝乾隆、嘉庆年间政治人物。.

查看 吏部尚書和鄒炳泰

臨海公主 (南齊)

臨海長公主,中国南北朝齐高帝萧道成之女。 臨海長公主在嫁給了琅琊王氏王僧虔的儿子王彬。王彬弱冠,选尚淮南长公主,拜驸马都尉,除太子中庶子,永嘉郡太守。王彬在南梁官至秘书监、吏部尚书。.

查看 吏部尚書和臨海公主 (南齊)

金夏同盟

金夏同盟,金朝和西夏订立盟约,共同针对蒙古帝国的扩张。.

查看 吏部尚書和金夏同盟

金尚憲

金尚憲(),字叔度,號清陰、石室山人、西磵老人,朝鮮王朝時期政治人物。 金尚憲本貫安東金氏(新),是金克孝之子,與金尚容、金尚宓是兄弟,後來過繼給伯父金大孝當養子。金尚憲是尹根壽的門人,在政治派別上屬於西人黨,官至副承旨。1611年,受大北派首領鄭仁弘打壓,左遷廣州牧使。1613年,發生癸丑獄事和廢仁穆大妃的事件。金尚憲竭力反對光海君廢黜仁穆大妃,被罷官還鄉。 仁祖反正後任大司諫,遷禮曹判書。此後西人黨分裂為以金尚憲為首的清西派和金自點為首的勳西派。在丁卯胡亂和丙子胡亂之中力主抗清,與以吏曹判書崔鳴吉為首的主和派對立。1637年朝鮮仁祖決定向清朝投降之時(即丁丑下城),崔鳴吉奉命寫降表,金尚憲扯裂之並痛哭失聲。戰後辭官隱居。但在1640年被告發與明朝勾結,被清朝逮捕,押往盛京(今瀋陽)囚禁。 1649年,被孝宗任命為左議政。翌年致仕。死後諡文正,追贈領議政,配享宗廟孝宗大王之位。 著有《野人談錄》、《讀禮隨抄》等。後世為新安東金氏出身的朝鮮官員多是其後裔。.

查看 吏部尚書和金尚憲

金之俊

金之俊(),字豈凡,明末清初政治人物。南直隸吳江縣八都(今苏州市吴江区)人。明萬曆末年以進士入仕,累官兵部侍郎。明亡降李自成,隨即降清,順治年間歷任工部、吏部尚書,官至秘書院大學士,加太傅。.

查看 吏部尚書和金之俊

金濂

金濂(),字宗瀚,山陽人。明朝政治人物,历任刑部尚書、戶部尚書、工部尚書。 永樂十六年(1418年)進士,授監察御史。宣德初年,巡按廣東,后改按江西、浙江。因捕巨盜不獲而被免職,隨後盜就執,恢復官職。之後升爲陝西按察使副使。 正統元年(1436年),上書請補衛所缺官。正統三年,升爲僉都御史,參贊寧夏軍務。在他的治理下,西陲晏然,并有數條河渠修建成功。正統六年,召還,加右副都御史。正統八年,拜刑部尚書,后因安鄉伯張安事,刑部與戶部互相推諉,致使戶部與刑部官員連坐下獄,數日后釋放。隨後福建有賊亂,金濂參與軍務,與甯陽侯陳懋等討伐,之後大軍獲勝。恰逢土木之變后緊急召還,加太子賓客,改為戶部尚書,晋升太子太保。當時正逢京師保衛戰,急需餉急,金濂綜核無遺并上書請求節儉,使得國用無缺。景帝詔免景泰二年天下租十之三。金濂命減免米麥徵收,但折收銀布絲帛如故。景泰三年,翰林學士江淵上言。金濂慚愧,卻詆毀沒有。給事中李侃指責其違詔,金濂只能稱:“銀布絲帛,詔書未載,若概減免,國用何資?”於是六部給事中監察御史紛紛彈劾其失信于民,為國斂怨。明景帝欲寬恕他,卻因監察御史王允力爭,不得不下其入都察院獄。三天后釋放,改為工部尚書。此時,吏部尚書何文淵則稱“理財非濂不可”,於是恢復其戶部尚書職位。金濂上書請罪,景帝寬慰留用。景泰五年(1454年)死於任上,因軍功追封沭陽伯,諡榮襄。.

查看 吏部尚書和金濂

蕭俛

蕭俛(《旧唐书》卷一十八上),字思謙,封徐国公,唐朝官员,唐穆宗年间任宰相。在传统史料中,他因正直而受到褒扬,也因做出错误决定导致朝廷对河北藩镇失控而受到谴责。.

查看 吏部尚書和蕭俛

蕭倣 (唐朝)

蕭倣(),字思道,封蘭陵郡侯,唐朝官员,唐僖宗年间曾任宰相。.

查看 吏部尚書和蕭倣 (唐朝)

蕭永藻

蕭永藻(),汉军镶白旗人。清朝康熙、雍正年间政治人物。.

查看 吏部尚書和蕭永藻

長城公主 (南齊)

長城公主,中国南北朝齐武帝萧赜之女。 長城公主在嫁給了何敬容。何敬容弱冠,选尚長城公主,拜驸马都尉。何敬容在南梁官至秘书郎、太子舍人、太子洗马、中书舍人、扬州治中、散骑常侍、侍中、吴郡太守、中书令、吏部尚书、尚书仆射。.

查看 吏部尚書和長城公主 (南齊)

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字辅机,河南洛阳人。唐初大臣,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首。 唐太宗、唐高宗时的宰相:贞观元年(627年)七月至二年(628年)正月为尚书右仆射,十九年(645年)至二十年(646年)四月为侍中,二十二年(648年)正月至二十三年(649年)六月为检校中书令、知尚书门下二省事,二十三年六月至显庆四年(659年)四月,为同中书门下三品。.

查看 吏部尚書和长孙无忌

长孙操

长孙操,字元节,河南洛阳人,父亲长孙览,北周大司徒、薛国公。 武德初,唐高祖辟署为相国府金曹参军。不久任检校虞州刺史。随秦王李世民征讨,常侍立一旁,参听秘谋。后迁任陕州刺史,城中无井,人们不得不经常从外打水使用,长孙操从城东引水入城,百姓得到很大便利。以母亲去世解任守孝。三年后服除,封乐寿县男。贞观中,历任洺州刺史、益扬二州都督府长史,并有善政。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以子长孙诠尚唐太宗女新城公主,拜岐州刺史。永徽(650-654年)初,加金紫光禄大夫,卒于陕州刺史任上,被追赠为吏部尚书、并州都督,谥曰安。.

查看 吏部尚書和长孙操

苏天爵

苏天爵,元朝大臣,字伯修,真定(今河北省正定縣)人。.

查看 吏部尚書和苏天爵

苏威

蘇威(),中国隋朝政治家。字無畏。京兆武功(今陝西省)人。蘇綽之子。隋文帝、煬帝两代重臣。.

查看 吏部尚書和苏威

苏辙

蘇轍(),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年自號潁濱遺老,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宋孝宗淳熙年間,追諡文定。蘇洵之子、蘇軾之弟,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蘇家父子三人,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人稱“三蘇”,苏辙則是“小蘇”。作品有《欒城集》傳世,包括《後集》、《三集》,共84卷。.

查看 吏部尚書和苏辙

苻健

景明帝苻健(),字建業,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人,氐族,苻洪第三子,十六国前秦開國皇帝。苻健繼父親統領部眾並成功入關,定都長安(今陝西西安),建立前秦。後屢次作戰征服其他反抗前秦的關內勢力,更擊敗北伐的晉軍。.

查看 吏部尚書和苻健

苻丕

哀平帝苻丕(),字永叔(或作永敘),略陽臨渭(今甘肅秦安)氐族人。前秦皇帝,宣昭帝苻堅的庶長子,淝水之戰後與後燕君主慕容垂一度相持於鄴城。並在苻堅死後繼承帝位,繼續與後秦、西燕及後燕勢力對抗。最終在進攻洛陽時遭晉軍所殺,死後獲諡為哀平皇帝。.

查看 吏部尚書和苻丕

苻生

苻生(),字長生,略陽臨渭(今甘肅秦安)氐族人。十六國時期前秦開國君主苻健的第三子。史載苻生「荒耽淫虐,殺戮無道,常彎弓露刃以見朝臣,錘鉗鋸鑿備置左右」在位三年期間殺害了多位大臣,以及做了多項殘忍變態的事。最終苻生被苻堅發動政變推翻,降封越王,不久被殺。不過後世亦有人認為苻生的暴政其實是史家誣捏渲染的結果。.

查看 吏部尚書和苻生

苻承祖

苻承祖,略阳郡(治今甘肃天水)人,氐族,中国南北朝北魏宦官。 苻承祖因事連座受宮刑,为宦官。深为文明太后宠信、自御厩令转任中部給事中、散騎常侍、輔国将軍,赐爵略陽侯,兼典選部事。中部如故,转任吏部尚書。魏孝文帝为他造一級宅邸,多次临幸其宅。苻承祖進爵略陽公,受号安南将軍,加侍中,知都曹事。苻承祖为文明太后心腹,受免死之詔。太和十五年(491年),苻承祖因贪赃纳贿,论罪应死。孝文帝特地饶恕了他的命,削去职位,禁锢在家,任命他为悖义将军,封佞浊子来羞辱他。一个月后苻承祖死去。.

查看 吏部尚書和苻承祖

苗晉卿

苗晉卿(),字元輔,上黨壺關人。唐朝玄宗、肃宗、代宗三朝官员,官至侍中(宰相)。.

查看 吏部尚書和苗晉卿

雍正帝

清世宗胤禛(z)(),又稱雍正帝,爱新觉罗氏,諱胤禛,法號破塵居士、圓明居士,汗號「纳伊拉尔图托布汗」(Найралт Төв хаан),西藏方面尊為「文殊皇帝」,年號「雍正」,庙号世宗(v),谥号簡作宪皇帝(v)。 雍正帝乃康熙帝第四子,於西元1722年12月27日登基(農曆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二十日),是清朝自入关以来的第三位皇帝。他在位时置軍機處加強皇权,推行摊丁入亩、火耗歸公和打擊貪腐的王公官吏等一系列政策,对康雍乾盛世的延续具有重大作用。.

查看 吏部尚書和雍正帝

雅泰

雅泰,清朝大臣,觉尔察氏,满洲正蓝旗人。 世袭骑都尉出身,顺治八年(1651年)七月,以吏部尚书授为国史院大学士,七月降职,九月,授为礼部尚书。十二年(1655年),雅泰在军中去世,谥号忠襄。.

查看 吏部尚書和雅泰

耨盌溫敦兀帶

耨盌溫敦兀帶,亦作吾帶、乌带、斡帶。金朝大臣。女真族。姓耨盌温敦(都),阿补斯水人。耨盌溫敦思忠的侄子。 天会年间,担任女真字学生,学问通达,观书史,工于作诗。选为尚书省令史,历任右司都事、行台右司郎中、左员外郎。天德四年(1152年),为贺宋正旦使,官至同知大兴尹、刑部尚书、兵部尚书、吏部尚书、定海军节度使。正隆六年(1161年),随完颜亮攻打南宋,为武定军都总管。同年完颜雍在辽阳即位为金世宗,耨盌溫敦兀帶改任咸平尹,为北边行军都统。改任会宁尹。任内,勤于备御,边郡安宁,后来改任北京留守。大定七年(1167年),拜参知政事。.

查看 吏部尚書和耨盌溫敦兀帶

逯中立

逯中立(),字與權,號確齋,山東聊城人,明朝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

查看 吏部尚書和逯中立

虞庆则

虞慶則(),中国隋朝軍人,本姓魚,京兆郡櫟陽县人。 北周灵武太守虞祥之子,仕北周,历任中外府行参軍、外兵参軍事、袭封父亲的沁源县公爵位。578年,受儀同大将軍之位,任并州总管長史。579年,为開府儀同三司。与越王宇文盛、高熲平定稽胡之乱。任石州总管,稽胡8000户归服。 581年,隋朝建国,進位大将軍,转任内史監、吏部尚書、京兆尹、封彭城郡公、兼任新都总監,主管大興城营造。582年冬,突厥侵入隋朝境内,慶則为元帥討突厥。隋軍受严寒之苦,手指冻掉的有1000人。達奚長儒率騎兵2000人進別道,受突厥軍包围,慶則按兵不救,達奚長儒孤軍作战,死者十之八九。文帝没有問責慶則。慶則转任尚書右僕射。 後突厥沙钵略可汗摄图願归順隋朝,求隋朝派重臣来使,文帝以慶則为使者入突厥。摄图的慇懃態度是慶則派長孫晟劝説的,摄图与弟葉護受詔,愿称臣朝貢。摄图贈慶則1000匹馬,将女儿嫁给慶則为妻。文帝以慶則功高,没有追問。慶則受上柱国之位,封魯国公,食邑任城县1000户。 589年,平定南朝陳後,文帝幸晋王楊广之邸,与群臣共进酒会,慶則与高熲、楊素祝文帝長寿。文帝大喜,称願諸公子孫世代富貴。慶則转任右衛大将軍、右武候大将軍。 597年,嶺南李賢叛乱,慶則为桂州道行軍总管征讨。他妻弟趙什柱为府長史随行。趙什柱与慶則愛妾私通,恐事情发觉。趙什柱便向文帝说慶則不愿遠征。李賢之乱平定後,慶則眺望潭州臨桂鎮的山川形勢,说:“此诚险固,加以足粮,若守得其人,攻不可拔”,派趙什柱到長安奏报平叛形势。趙什柱到長安,诬告慶則叛乱計划,慶則被处死。.

查看 吏部尚書和虞庆则

陳名夏

陳名夏(),字百史,明末清初政治人物。江南溧陽縣(今属江苏常州溧阳市)人。明末科探花,官翰林院編修兼都給事中。李自成破京師,授職弘文院編修。隨即降清,官至秘書院大學士。順治中捲入南北黨爭,得罪寧完我,以反對薙髮令之名處絞。《清史稿》有傳。.

查看 吏部尚書和陳名夏

陳官俊

陳官俊(),字伟堂,山东濰县人。清朝官员。.

查看 吏部尚書和陳官俊

陳康伯

康伯(),字长卿,信州弋阳南港口乡人。南宋宰相。.

查看 吏部尚書和陳康伯

陳廷敬

陳廷敬(),原名陈敬,字子端,號說岩,晚號午亭山人,山西澤州直隸州(今晋城市阳城县)皇城村人。清朝政治人物,入仕五十三年,康熙朝官至工部、戶部、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卒謚文貞。.

查看 吏部尚書和陳廷敬

陳修 (明朝)

陳脩(),字伯昂,江西上饒人,明朝初年政治人物,官至吏部尚書。 陳脩早年跟隨朱元璋平定浙東,后擔任執法官吏。其援引立法,悉數整改元朝後期留下的弊政。后升任兵部郎中,后升任濟南府知府,當時戰亂剛結束,人丁稀少,且多為屯田練兵。其治理有方,兵民相安,流放的人組建恢復職業。明太祖亦嘉獎其功勳。洪武四年,擔任吏部尚書,后死於任上。.

查看 吏部尚書和陳修 (明朝)

陳朝 (越南)

陳朝(Nhà Trần),越南歷史上的一個朝代。1225年底(或1226年初),李朝末代君主李昭皇禪位給陳煚,建立了陳朝李昭皇讓位給陳煚的日期,有數種不同的說法。《越史略》記載在乙酉年(建嘉十五年)十二月初一日(西曆1225年12月31日)。《大越史記全書·李紀·昭皇》記載在乙酉年(天彰有道二年)十二月十一日(西曆1226年1月10日),而同書《陳紀·太宗皇帝》,則記載在十二月十二日(西曆1226年1月11日),而兩處都加上「戊寅」。見《越史略》卷下,收錄於《欽定四庫全書·史部》(第466冊),上海古籍出版社,619頁;吳士連等《大越史記全書·李紀·昭皇》及《陳紀·太宗皇帝》,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316頁及321頁。中西曆轉換見。,至1400年終結,国号「大越」,首都位於昇龍(今河內)。因该朝君主姓「陳」,故历史上称为「陳朝」。 陳朝一百七十多年的歷史,被史家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開國至1293年、第二階段為1293年至1341年、第三階段為1341年至1400年。郭振鐸、張笑梅《越南通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第一階段裡在陳守度、陳太宗、陳聖宗、陳仁宗等統治者的經營下,內政得以鞏固及調整,採取太上皇主政的方式,以及近親通婚,以妨大權落入外戚之手;學術文教亦得以發展,如科舉的沿用、越南首部官方史籍《大越史記》的編撰等等。對外方面,蒙古帝國(元朝)於13世紀曾三度出兵攻越(分別為1257年至1258年;1284年至1285年;1287年至1288年),但在陳朝君主及名將陳興道等人的奮力抵抗下,成功撃退蒙古軍,陳朝與元朝保持朝貢關係,元封越南君主為安南國王。第二階段裡,陳英宗、陳明宗、陳憲宗等保持祖業,但亦未能化解國內的社會分歧,時治時亂。在第三階段,陳裕宗縱情享樂,朝綱紊亂,其後出現楊日禮被立及被廢內亂局面。陳藝宗、陳睿宗、陳廢帝時長期受占城國王制蓬峩的侵寇,國家元氣衰弱。陳朝晚期適值中國明朝建立,明廷繼續冊封陳朝君主為安南國王。陳順宗、陳少帝時,權臣黎季犛把持朝政。最後,在1400年,黎季犛廢少帝,自立為新君主,建立胡朝,陳朝遂亡。.

查看 吏部尚書和陳朝 (越南)

陶大臨

陶大臨(),字虞臣,號念齋,浙江会稽(今紹興)陶堰人,明朝政治人物、榜眼。 兵部左侍郎陶諧之孫。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鄉試中舉。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一甲第二名進士(榜眼),授翰林院編修。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吳時來彈劾嚴嵩,大臨為其定疏草。結果時來下詔獄,拷問同謀。大臨不顧安危,每日送藥,時來也寧死不發一言。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任永樂大典分校官,后升任翰林院侍讀。隆慶四年(1570年)擔任翰林院侍講學士,掌管南京翰林院。次年,升任南京國子監祭酒。不久改詹事府少詹事。隆慶六年(1572年)出任東宮侍讀。明神宗繼位后,升爲吏部侍郎。卒贈吏部尚書,谥文僖。《明史》有傳。兄陶大順,官至廣西巡撫。 曾祖父陶慥,曾任封工科給事中贈通議大夫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左僉都御史;祖父陶諧,曾任兵部左侍郎贈兵部尚書;父親陶師賢,曾任僉事。母韓氏。.

查看 吏部尚書和陶大臨

陸完

完(),字全卿,號水村。蘇州人。明朝兵部尚書、吏部尚書。.

查看 吏部尚書和陸完

陸喜

喜(),字恭仲,吳郡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東吳及西晉官員,東吳丞相陸遜的侄兒,吏部尚書陸瑁次子。.

查看 吏部尚書和陸喜

陸瓊

(),字伯玉,吳郡吳縣人《陳書·卷三十·列傳第二十四》:陸瓊字伯玉,吳郡吳人也。祖完,梁琅邪、彭城二郡丞。父雲公,梁給事黃門侍郎,掌著作。《南史·卷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八》:字遐業,慧曉兄子也。……閑四子:厥、絳、完、襄也。……雲公字子龍,襄兄完子也。……雲公子瓊字伯玉,幼聰慧,有思理。六歲為五言詩,頗有詞采。大同末,雲公受梁武帝詔校定碁品,到溉、朱異以下並集。瓊時年八歲,於客前覆局,由是都下號曰神童。異言之武帝,召見,瓊風神警亮,進退詳審,帝甚異之。十一,丁父憂,毀瘠有至性,從祖襄歎曰:「此兒必荷門基,所謂一不為少。」及侯景作逆,攜母避地於縣之西鄉,勤苦讀書,晝夜無怠,遂博學善屬文。,南陳官员。 陸瓊的祖父陸完是南梁琅邪、彭城兩郡郡丞;父親陸雲公則是南梁的給事黃門侍郎。陸瓊自小聰明懂思考,六歲就能寫作五言詩,有文彩。大同末年,陸雲公受梁武帝詔令修訂《棋品》,到溉、朱異等人下棋完畢,陸瓊當時八歲,在他們面前重新擺出原有棋局,於是他在京師以神童聞名。朱異告訴梁武帝此事,就下令召見陸瓊,看到陸瓊機警聰明,言語慎重,覺得非常驚奇。到他十一歲,父親逝世,誠摯的哀傷使他很瘦弱,從祖父驚嘆:「這孩子一定能擔起家業,真難得。」後來侯景作亂,他帶著母親避居縣內的西鄉,勤力讀書,從不懶惰,於是博學、懂得文章。 永定年間陸瓊在州內推举為秀才;天嘉元年(560年),擔任寧遠將軍,始興王陳伯茂王府的法曹行參軍,很快以本官兼任尚書外兵郎,以文學轉兼任殿中郎,任滿後改為實授。陸瓊一直有良好名聲,得到陳文帝讚賞,之後討伐周迪、陳寶應等人的都官符及諸大手筆,詔令都由他執筆。他遷任新安王陳伯固的文學,掌管東宮管記。陳頊就任司徒,揀選幕僚,吏部尚書徐陵向陳頊推薦陸瓊:「新安王文學陸瓊見識廣博,文史富足,在郎署工作多時,左西掾的出缺由他承當最適合。」就除授司徒左西掾,不久兼官通直散騎常侍,出使北齊。 太建元年(569年),陸瓊重新以本官掌管東宮管記,除任太子庶子,兼通事舍人;遷轉中書侍郎、太子家令。長沙王陳叔堅為江州刺史,不守法規,陳宣帝以長沙王年少任命陸瓊為長沙王長史,代理江州府國事,帶任尋陽太守;陸瓊以母親年老不願意遠行,太子陳叔寶亦請求留任,於是並未成事。之後他累遷給事黃門侍郎,領羽林監,轉官太子中庶子,領步兵校尉,又領授大著作,編寫國史《南史·卷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八》:太建中為給事黃門侍郎,轉中庶子,領大著作,撰國史。後主即位,直中書省,掌詔誥。至德元年,除度支尚書,參選事,掌誥詔,並判廷尉、建康二獄事。初,瓊父雲公奉梁武敕撰嘉瑞記,瓊述其旨而續焉,自永定訖於至德,勒成一家之言。遷吏部尚書,著作如故。瓊詳練譜牒,雅有識鑒。先是吏部尚書宗元饒卒,尚書右僕射袁憲舉瓊,宣帝未之用,至是居之,號為稱職。。陳後主即位,陸瓊在中書省任職,掌管詔令,很快就獲授散騎常侍,兼任度支尚書,領揚州大中正。至德元年(583年),轉正任度支尚書,參與掌管詔誥君主文告,並負責廷尉、建康刑事。最初,陸瓊的父親陸雲公奉梁武帝命令編纂《嘉瑞記》,他繼承父親的工作續寫,自永定到至德年間寫出獨特的見解。其後他改任吏部尚書,依然擔任著作。陸瓊熟悉譜諜,明白人倫,早時吏部尚書宗元饒逝世,右僕射袁憲推舉陸瓊,但陳宣帝未任用,到此時才得任用,號稱稱職,後主十分重用他。 陸瓊個性謙虛儉約,不會扶植自己勢力,雖然官位聲望鼎盛,但操守不改。家中的園林房間不曾改建,使用的車馬衣服追求華麗,所得的祿俸都分配給族人,家中並無多餘金錢。晚年的他深感知足,規避權貴,經常稱病不管政事,不久因母親逝世辭官。當初陸瓊侍奉東宮,他的母親跟隨在官舍居住,陳後主賞賜優厚;其後陸瓊母親靈柩回鄉,朝廷下詔贈送財物協助喪事,並派遣謁者黃長貴持冊奠祭,後主又為他的母親寫下墓誌銘,朝野都覺得這是陸瓊的榮譽。不久陸瓊過份傷心,在至德四年(586年)去世,虛齡五十,贈領軍將軍,協助喪事,有文集二十卷傳世。.

查看 吏部尚書和陸瓊

陸潤庠

潤庠(),字凤石,号云洒,清末民初政治人物。江苏省苏州府元和县(民国废并入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

查看 吏部尚書和陸潤庠

虹关村

虹关村位于中国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浙源乡北部,北邻安徽省休宁县板桥乡,曾被誉为“吴楚锁钥无双地,徽饶古道第一关”。始建于南宋建炎年间,村民多为詹姓。2009年被评为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2010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虹关古时曾出过明洪武年间吏部尚书詹同、詹徽父子,清嘉庆年间直隶州知府詹应甲等人。 虹关古以制墨闻名,20世纪中期逐渐没落。 现在村内保存较好的古建筑有虑得堂、顾汝堂、留耕堂、玉映堂、棣芳堂、玉鑑堂、礼和堂、继志堂、务本堂、从是堂、詹大有祖居、光裕堂和六顺堂等。村内著名的虹关古樟树龄已有千年,胸径3.4米,高26.1米。.

查看 吏部尚書和虹关村

陈卓 (南宋)

卓(),南宋大臣。字立道,浙江鄞县人。.

查看 吏部尚書和陈卓 (南宋)

陈伸 (宋朝尚书)

伸,南宋政治人物。庆元府鄞县(今浙江宁波市)人。.

查看 吏部尚書和陈伸 (宋朝尚书)

陈俊

俊可以指:.

查看 吏部尚書和陈俊

陈克宅

克宅,字即卿,浙江余姚人,明朝政治人物。同进士出身。 正德九年(1514年)中式甲戌科三甲进士。同年,接替王应鹏任直隶嘉定县知县一职,有政声。后来官监察御史。子陳有年,官至吏部尚书。.

查看 吏部尚書和陈克宅

陈有年

有年(),明朝大臣,字登之,号克庵,浙江余姚县(今余姚市)人。与余姚孙鑨,平湖陆光祖并称为“浙中三贤太宰”,闻名天下。.

查看 吏部尚書和陈有年

陈显

显(1064年—1147年),北宋政治人物。字德明,又记字文昭,号南庄,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市)人。.

查看 吏部尚書和陈显

陆偁

陆偁(;偁读作:chēng) ,明朝政治人物,字君美,浙江行省宁波府鄞县人,一说,慈溪人。.

查看 吏部尚書和陆偁

陆光祖

陆光祖(),字與繩,號五臺,浙江平湖縣(今浙江省平湖市新埭镇旧埭村)人,祖籍直隸蘇州,明朝政治人物,官至吏部尚書。.

查看 吏部尚書和陆光祖

陆隽

陆雋,又作陆儁,北朝魏献文帝、魏孝文帝时侍中、尚书令,代郡(治今山西省大同市)人,鲜卑族。陆俟族子、陆丽族弟。其父雲中鎮將陆宜。 魏文成帝时,陆雋历任侍中、给事。魏献文帝即位初年,官至侍御长。天安元年(466年)陆雋因参与诛权臣乙浑有功,拜侍中、乐部尚书。转任散骑常侍、吏部尚书,赐爵安乐公,很被皇帝重任。之后拜尚书令。魏孝文帝太和四年(480年)出任安东将军、定州刺史,转任征东大将军、相州刺史。为政宽惠,吏民安定。死后谥贞公。其子澄城太守陆登,衛將軍、儀同三司、南青州刺史陆景元。陆登子陆匡,官至司空倉曹參軍。.

查看 吏部尚書和陆隽

陆钶

陆钶(),字容之,號石樓,浙江鄞县(今寧波)人,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查看 吏部尚書和陆钶

陆扆

扆(),扆音衣,本名允迪,字祥文,吳郡嘉興陸莊(今楓涇鎮農興村)人,一说吴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唐末宰相。.

查看 吏部尚書和陆扆

柳奭

柳奭,字子邵,出于河东柳氏,故称蒲州解县(今山西运城)人。唐朝高宗时的宰相,同时是高宗皇后王氏的舅舅。王皇后失宠後,柳奭感到形势不稳,在654年提出辞职。655年王皇后被废後,柳奭也被流放。武皇后在659年对反对她为皇后的大臣大开杀戒,柳奭被处死。.

查看 吏部尚書和柳奭

柳述

柳述,字業隆,河東郡解县(今山西省運城市临猗县)人。 柳机之子,受父蔭官,为太子親衛。後娶蘭陵公主为妻,受開府儀同三司之位、担任内史侍郎。在皇婿之中被隋文帝器重,判兵部尚書事。后因父喪去職,復归後为給事黄門侍郎,袭爵建安郡公。仁寿年間,判吏部尚書事。柳述与楊素对立,楊素多受柳述侮辱。文帝重用柳述甚于楊。柳述任兵部尚書,参掌机密。柳述自称功績不足,上表请皇帝辞退,文帝命他摄兵部尚書事。 604年,文帝在仁寿宮卧病,柳述、楊素、元岩在宮中近侍。皇太子楊广对宣华夫人無礼,文帝得知後大怒,命柳述召房陵王楊勇入宫。柳述、元岩拟好勅書。楊素听聞,与楊广共謀,捕拿柳述、元岩。楊广即位为煬帝,奪柳述之官爵,迫使蘭陵公主和他離婚。流放他到龍川郡,公主表示願与柳述同行,煬帝不許。柳述在龍川数年,再流放寧越,因風土病而去世。享年39岁。.

查看 吏部尚書和柳述

柳耆

柳耆,河东郡解县(今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人,出自河东柳氏。.

查看 吏部尚書和柳耆

柴守禮

柴守礼(),字克让,邢州尧山柴家庄(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人,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圣穆皇后柴氏的兄長,世宗柴荣的生父。.

查看 吏部尚書和柴守禮

林瀚 (成化進士)

林瀚(),字亨大,閩縣林浦鄉人,明朝官吏、進士出身。林鏐之子。 成化二年(1466年),林瀚中進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編修。之後再升爲諭德。弘治初年,召修《憲宗實錄》,后充經筵講官。不久,升為國子監祭酒,進禮部右侍郎。弘治十三年,拜為南京吏部尚書,之後因陳事忤旨乞罷,明孝宗不予批准。正德元年,因丘俊、石介舉薦,改南京兵部尚書,參贊機務。后因病乞休,之後因上言得罪劉瑾,被貶浙江參政,致仕歸鄉。隨即被誣陷為奸黨,直到劉瑾被誅后,林瀚復官,不久再次致仕。林瀚為人謙厚,而自守介然。死後贈太子太保,謚文安。其有子林庭㭿、林庭機、林庭桂、林庭枝、林庭杓等九人。福州東林家族在明朝一季,共有八位進士,其中有五位官至尚書。史稱「三代五尚書,七科八進士」。.

查看 吏部尚書和林瀚 (成化進士)

恩承

恩承(),葉赫那拉.恩承,字露圃,諡文恪,號履堂,葉赫那拉氏,滿洲鑲黃旗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查看 吏部尚書和恩承

李增枝

李增枝,李文忠次子,明朝政治人物。 最初任职勳衛,后担任前軍左都督。永乐二年,其与兄李景隆连遭周王朱橚、刑部尚書鄭賜、成國公硃能、吏部尚書蹇義、給事中張信、禮部尚書李至剛弹劾,指认其贪污行贿并吞并田地,图谋不轨。后被軟禁、没收财产。.

查看 吏部尚書和李增枝

李天馥

李天馥(),字湘北,号容斋,清朝江南合肥人,祖父系合肥人,父亲入籍河南永城,天馥生于合肥。顺治、康熙年间政治人物。.

查看 吏部尚書和李天馥

李季凯

李季凯(),陇西郡狄道县(今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人,北魏镇远将军、颍川郡太守、襄武惠侯李辅的儿子,北魏官员。.

查看 吏部尚書和李季凯

李客師

李客师(),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东北)人,出自陇西李氏丹阳房,为唐代名将李靖之弟。父李诠,隋朝赵郡太守、临汾襄公。 玄武门之变后,626年七月初三,朝廷任命秦王府护军秦叔宝为左卫大将军、程知节为右武卫大将军、尉迟敬德为右武候大将军。七月初六,高士廉为侍中、房玄龄为中书令、萧瑀为左仆射、长孙无忌为吏部尚书,杜如晦为兵部尚书。七月初七,朝廷任命宇文士及为中书令、封德彝为右仆射、前天策府兵曹参军杜淹为御史大夫、中书舍人颜师古和刘林甫为中书侍郎,左卫副率侯君集为左卫将军、左虞候段志玄为骁卫将军、副护军薛万彻为右领军将军、右内副率张公谨为右武候将军、右监门率长孙安业为右监门将军、右内副率李客师为领左右将军。贞观年间,李客师官至右武卫将军,以战功累封丹阳郡公。永徽初年,李客师因年老致仕。善骑射,喜好驰猎,虽老未衰。四时从禽,没有止息。李客师在昆明池南有别业,自京城之外,西到澧水,鸟兽都认识他,每次出猎则鸟鹊随逐而噪,乡人说他是“鸟贼”。总章年间李客师卒,年九十余岁,赠幽州都督。.

查看 吏部尚書和李客師

李守道

李守道,祖籍不詳,元末明初政治人物。 朱元璋吳元年,時任扩廓帖木儿部将的李守道歸降。洪武四年,任吏部尚書。有侄李黼。.

查看 吏部尚書和李守道

李崇 (固安侯)

李崇,北燕北魏時代官員,范陽郡人。 前燕大臣李績之子。擔任北燕吏部尚書、石城郡太守。432年(延和元年)、北魏太武帝進攻和龍,李崇率十数郡降伏北魏,受到太武帝的礼遇,稱呼他為「李公」。在北魏擔任平西将軍、北幽州刺史,受固安侯的爵位。81歲去世。諡號襄侯。.

查看 吏部尚書和李崇 (固安侯)

李嶠

李嶠,字巨山。趙州贊皇(今屬河北)人。唐代詩人,武则天、唐中宗时期的宰相。.

查看 吏部尚書和李嶠

李世熺

李世熺,又稱懿寧公主,是朝鮮王朝野史中記載的一位公主。 根據1873年徐有英所著的《錦溪筆談》的說法,李世熺是朝鮮世祖與貞熹王后尹氏所生的長女。癸酉靖難之後,世祖將朝鮮端宗流放到江原道,又將金宗瑞、成三問、河緯地等忠於端宗的大臣全家屠戮。李世熺對世祖的做法很不滿,哭泣著不願吃飯。世祖震怒,要殺了李世熺。貞熹大妃尹氏得知後,將李世熺的乳母招來,讓乳母攜他一起出逃,並以李世熺夭折上報給世祖。兩人逃到忠清道的報恩郡,飢渴難耐,一個青年招待了他們,遂投宿在這個青年的家中。她與青年相戀,一年多後兩人結為伉儷。徐有英,《錦溪筆談》:「光廟有一公主,弱齡,賢而有德性,見 端廟遜位,節齋金公宗瑞與六臣及伏義諸公同時殉節,至全家屠戮,嘗涕泣不食。當昭陵之變,泣諫不已,光廟震怒,禍將不測。貞熹大妃密招乳媼,厚給輕寶與公主,使之遠避,以夭逝上聞。乳媼遂與公主潛逃,至報恩郡,尋到山峽,飢困殊甚,坐路傍小憩。有一總角負米過之,駐足問曰:觀媼二人非村家樣,胡為獨在於此? 媼見總角雖垢膩衣弊,狀貌非凡,答曰:吾與此女自京城逃難至此,莫知所往,方躕躇耳。總角潸然出涕曰:吾亦避禍,來居於此,已周歲矣。媼曰:然則吾與此女,願從君同居矣。總角欣然許之,仍與偕行,過窮峽數里許,有土窟,揭席門而入,總角躬自炊飯待之。居數日,媼自行橐出輕寶,使賣於場市,總角驚曰:此皆禁中物,媼從何處得之乎? 媼曰:姑勿問出處,試持去。總角堅不從,意其為舉義時官家避禍之蹤也。居歲餘,與公主野合而成禮,總角始問其逃難所以,公主泣而不答,乳媼代為陳其始末。總角痛泣曰:我節齋金相國孫也!吾祖與父被禍之日,一門盡為屠戮,吾獨逃難至此,豈意公主幼沖之齡,能辦此義烈哉!自此敬相待,恩情彌重。歲久,禍網稍弛,總角盡賣輕寶,得數千金,築室於山下,廣置田庄,躬耕讀書,連生子女矣。光廟晚年遍行佛寺,祈佛懺悔,將向俗離山,過公主所居之村,見一小兒在路傍,觀光其容貌,克肖聖躬。光廟奇之,駐蹕招前,忽聞女子哭聲出於籬落間,光廟心動,問左右曰:此何哭聲? 兒曰:是吾母哭聲矣。光廟乃屏左右,與兒步到柴門,一婦人伏地痛哭。光廟驚問曰:汝是誰?公主收淚對曰:不肖女向承嚴責,慈殿教與乳媼離大內遠避,行至此處,不死苟生矣。光廟執手揮涕曰:曾謂汝已夭逝矣,豈意至今生存於世耶!汝丈夫何在?公主對曰:彼是故領相金宗瑞之孫也,渠亦逃難至此,偶相逢於路,仍為作配,聞車駕過此,必去不在矣。光廟歎曰:金宗瑞何罪哉!明日當出送轎馬,與同還京闕,並汝丈夫加以封爵矣。遂回鑾。翌日,遣承旨欲迎來,乘夜與其夫率家眷潛遁,不知去處矣。余從社皋朴尚書承輝聞此說,節齋後孫具此始末,上言于朝,社皋時以承旨,謂其事涉無據,遂退卻不為上聞云。」 後來家中貧困,乳母持李世熺隨身攜帶的物品,準備拿到市場上去賣。青年人見所持的首飾竟是王家專用之物,驚問李世熺的身份。李世熺坦承自己是世祖的女兒,因不滿父親的所作所為而出逃。這個青年人則承認自己是在癸酉靖難期間被世祖殺害的左議政金宗瑞之孫。後來世祖逐漸停止搜捕端宗的黨羽,李世熺便把首飾拿去賣,得數千黃金,於是在山腳下廣置田莊,躬耕讀書。兩人連生數個子女。 若干年後,世祖年邁,遍行佛寺,為自己當年篡位懺悔。過公主所居的村莊,見到了與自己長得相似的少年,而這個少年的母親正是李世熺。世祖與李世熺相見,兩人痛哭。世祖答應要把李世熺接回漢城,給金宗瑞的孫子加以封爵。世祖回京後,遣承旨前來接李世熺一家,但李世熺卻舉家遷離,不知所蹤。 徐有英聲稱這段野史是從吏曹判書朴承輝那裡聽來的。當時有人自稱是金宗瑞的後裔,將這件事情上報朝廷。時任承旨的朴承輝以其事出無據,將此事隱瞞,沒有上報給國王。而李世熺之名並未見於任何朝鮮正史的記載。不過,在《朝鮮王朝實錄》中,關於朝鮮世祖女兒的記載卻有矛盾之處。根據《朝鮮王朝實錄·世宗大王實錄》記載,首陽大君(即後來的朝鮮世祖)在1446年與尹氏(貞熹王后)育有「一男二女」。四年之後,兩人的次子李晄(即後來的睿宗)誕生。然而,在世祖駕崩的時候,朝鮮王朝的記錄卻是與貞熹王后育有「二男一女」其中一女的下落成為了歷史懸案。 而在癸酉靖難中,金宗瑞的兒子金承珪、金承璧、金目臺、金石臺,以及孫子金祖同、金壽同都被殺,一家幾乎絕滅,公主與金宗瑞之子結為伉儷之事不大可能。因此現代韓國學者多認為這段野史不可信。김형우 相傳今日忠清北道的白岳山是世熺公主與金宗瑞之孫隱居生活的地方。 世熺公主的戀情經過改編,於2011年被搬上銀幕。2011年,韓國KBS播出的《公主的男人》中,李世姈與金承琉的愛情故事,正是根據《錦溪筆談》中世熺公主與金宗瑞之孫的愛情故事改編而成的。.

查看 吏部尚書和李世熺

李之芳

李之芳(),字鄴园,諡文襄,山东武定州(今山东惠民县)人。清朝顺治、康熙年间政治人物,官至文華殿大學士。.

查看 吏部尚書和李之芳

李康妃

李康妃()明朝光宗宠妃,明熹宗、明思宗养母,皇四子朱由模、皇八女乐安公主、朱徽妱生母。初为选侍,後封康妃。史称西李。.

查看 吏部尚書和李康妃

李仁 (户部侍郎)

李仁,河南唐縣(今唐河)人。明朝初期政治人物。 李仁早年從仕于陳友諒。此後朱元璋攻下武昌后,李仁歸降。之後因常遇春舉薦,代陶安擔任黃州知府。此後擔任吏部侍郎,后晋升吏部尚書。后因事連坐被貶至青州知府,后升任戶部侍郎。.

查看 吏部尚書和李仁 (户部侍郎)

李延寿

李延寿(),相州(今河南省安阳市)人,祖籍陇西郡狄道县(今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出自陇西李氏姑臧房,窦建德尚书礼部侍郎李大师第四子。.

查看 吏部尚書和李延寿

李國𣚴

李國(),字元治,號續溪,直隸高陽(今屬河北省)人。明末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

查看 吏部尚書和李國𣚴

李冲 (北魏)

李冲(),原名思冲,字思顺,魏孝文帝替他改名冲,陇西郡狄道县(今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人,北魏镇北将军、敦煌宣公李宝的幼子,北魏官员,陇西李氏仆射房始祖。.

查看 吏部尚書和李冲 (北魏)

李元翼

李元翼()字公勵,號梧里,朝鮮王朝政治家、大臣、儒學家。 李元翼本貫全州李氏,其父為咸川君李億戴,高祖為益寧君李袳(朝鮮太宗庶八子)。他與尹鑴、許穆、李舜臣都有姻親關係。 1569年科舉合格,歷任大司憲、吏曹判書、左議政、領議政等職。是東人黨分支南人黨的領袖。 壬辰倭亂期間,參加收復平壤之戰。在稷山之戰中率軍掩護明軍左翼。1604年,因壬辰倭亂中的功績,封完平府院君。 光海君即位後就任領議政。光海君要廢黜仁穆大妃時,李元翼極力反對,1617年,被罷官流放江原道洪川郡。1619年,在群臣的壓力下,光海君被迫釋放李元翼。 1623年仁祖反正後再度出任領議政。1627年丁卯胡亂時被任命為都體察使,負責保衛王世子李溰。戰後辭官隱居。死後諡文忠,配享宗廟仁祖大王之位。.

查看 吏部尚書和李元翼

李光地

李光地(),字晉卿,號厚庵,又號榕村,福建泉州安溪湖头人,閩南人。清聖祖康熙九年(1670年)登進士第五名,官至直隸巡撫、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1681年並推保荐施琅領軍,結束明鄭;是清初著名的政治人物與理學家。同時代的學者尊稱為「安溪先生」,或「安溪李相國」。.

查看 吏部尚書和李光地

李勉

李勉(),字玄卿。唐朝宗室、官员。 曾祖李元懿為唐高祖李淵第十三子。父李择言,曾为汉、褒、相、岐四州刺史。李勉幼通經史,沉雅清峻,官至開封尉。安史之亂時,随唐肃宗来到灵武,拜监察御史。入朝為太常少卿。因不附和李辅国,出为汾州、虢州刺史。大历二年(767年),入朝拜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與鱼朝恩不和,不久罷官。大历四年,任除广州刺史兼岭南节度观察使。大历十年(775年),内召为工部尚书。大历十一年(776年),汴宋留后田神玉逝世后,下诏命李勉为汴州刺史、汴宋节度使,未行。第二年,复诏李勉为汴宋节度使,移理汴州。 779年,唐德宗登基,加检校吏部尚书,寻加平章事。建中元年(780年),检校左仆射,充河南汴宋滑亳河阳等道都统,余如故。建中四年(783年),李希烈反,李勉守汴州城数月,无外援,南奔宋州。李勉回朝,素服请罪,优诏复其位。 贞元元年(785年)盧杞徙澧州(今湖南澧縣)。德宗謂李勉曰:「眾人皆言盧杞奸邪,朕何不知!卿如其狀乎?」李勉謂德宗曰:「眾人皆言盧杞奸邪,而陛下獨不知。此所以為奸邪也。」李勉累次上表辞位,遂罢知政事,加太子太保。贞元四年(788年),病逝,年七十二,追赠太傅,諡貞簡。 四子:李纘、李縝、李緯、兵部員外郎李约。.

查看 吏部尚書和李勉

李回

李回(),本名李躔,本字昭回,后改昭度,封陇西郡公,谥文懿,唐朝官员,唐武宗年间为宰相。.

查看 吏部尚書和李回

李珏

李珏(或李玨)(),字待价,封赞皇公,谥贞穆,唐朝官员,在唐文宗年间任宰相,在唐武宗年间也短暂担任宰相。他被认为是牛李党争中牛党的领导人物。.

查看 吏部尚書和李珏

李神俊

李神俊(),名挺,小名提,字神俊,以字行,陇西郡狄道县(今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人,北魏辅国将军、荆州刺史兼都官尚书、泾阳昭子李佐的儿子,北魏、东魏的官员。.

查看 吏部尚書和李神俊

李神通

李神通,名寿,以字行。為唐高祖李淵之從父弟。唐朝初年大臣。.

查看 吏部尚書和李神通

李翠英

李翠英,越剧古装剧。.

查看 吏部尚書和李翠英

李煥文

李煥文,祖籍不詳,元末明初政治人物。 洪武十一年,擔任兵部侍郎。同年升任兵部尚书。同年六月,改任吏部尚书。同年十二月,降任四川布政使司左参政。.

查看 吏部尚書和李煥文

李韶 (北魏)

李韶(),字元伯,陇西郡狄道县(今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人,出自陇西李氏姑臧房,龙骧将军、荥阳郡太守、姑臧穆侯李承长子,北魏官员。.

查看 吏部尚書和李韶 (北魏)

李遇知

李遇知,字仲之,號篢谷,陝西省漢中府洋縣人,民籍,明末政治人物。 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庚戌科第三甲第一百四十七名進士。工部觀政,授直隸大名府東明縣知縣。。崇禎末年官吏部尚書。李自成破北京,遇知被拷打,出銀四萬六千兩,夾死。。.

查看 吏部尚書和李遇知

李靖

李靖(),字药师,雍州三原县(今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东北)人,出自陇西李氏--四房之一的丹阳房,隋末唐初名将,是唐朝文武兼備的著名军事家。後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他的舅舅韩擒虎是隋朝滅陳的名将,對這個外甥最為賞識。.

查看 吏部尚書和李靖

李行师

李行师(),相州(今河南省安阳市)人,祖籍陇西郡狄道县(今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出自陇西李氏姑臧房,唐朝官员。.

查看 吏部尚書和李行师

李裕 (明朝尚書)

李裕,字資德,豐城人,明朝吏部尚書。 景泰五年,李裕中進士,授監察御史。天順中,巡按陝西,并核查石彪濫報首功,與石亨交惡。之後升爲山東按察使,成化初年,升為陝西左布政使,入為順天府府尹,政績大著。進右副都御史,總督漕運兼巡撫江北諸府。成化十九年,升任右都御史,后因反對西廠,調南京都察院。考績赴都,留為工部尚書。隨後擔任吏部尚書,正德年間去世,年八十八。.

查看 吏部尚書和李裕 (明朝尚書)

李该

李该(),字义兴,陇西郡狄道县(今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人,出自陇西李氏姑臧房,北魏大司农少卿李蕤的长子。.

查看 吏部尚書和李该

李贤 (大学士)

李贤(),字原德,谥文达,河南邓州长乐林(今邓州市孟楼镇长乐岭)人,进士出身,明朝重臣。 明英宗、代宗时代曾历任吏部侍郎、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官至华盖殿大学士、明朝内阁首辅,进少保,一生从政三十余年,为官清廉正直,政绩卓著,是明朝历史上难得的治世良臣之一。.

查看 吏部尚書和李贤 (大学士)

李胤

李胤(),字宣伯,西晋辽东郡襄平县(今辽宁省辽阳市)人。 李胤是汉朝河内郡太守李敏之孙。幼年孤儿以孝著称。仕郡上计掾,被州辟为部从事、治中,举孝廉,参镇北军事。转任乐平侯相,政尚清简。入朝为尚书郎,历任中护军司马、吏部郎,铨选廉平。赐爵关中侯,任安丰郡太守。司马昭命他为自己的僚属大将军从事中郎,转任御史中丞,依法办事。曹魏伐蜀汉,李胤为西中郎将、都督关中诸军事。之后转任河南尹,封广陆伯。 晋武帝泰始元年(265年),李胤为尚书,晋爵为广陆侯。上奏:“古代三公坐而论道,内参六官之事,外与六卿之教,兼听狱讼,疑难之典,谋及卿士。”建议大政方针,应听取群公直言。晋武帝听从。泰始二年(266年),任吏部尚书仆射,转太子少傅、领司隶校尉。咸宁元年(275年)以侍中加特进,迁尚书令。晋武帝因司徒为西汉的丞相之职,以李胤为司徒。李胤为官“简亮持重,称为任职”。太康三年(282年)李胤卒,谥号成。李胤为官清廉,家中贫俭,儿子得病无钱买药。晋武帝得知,赐钱十万。身后家无余财,晋武帝赐李胤家二百万钱,一千斛谷。.

查看 吏部尚書和李胤

李蔚 (唐朝)

李蔚(《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三),字茂休,中国唐朝官员,唐僖宗年间为宰相。.

查看 吏部尚書和李蔚 (唐朝)

李長庚 (明朝)

李長庚(),字酉卿,湖廣麻城縣人。明朝政治人物。 萬曆二十三年進士,授戶部主事,歷江西左右布政使。擢都察院副都御史,巡撫山東,不久任戶部左侍郎,出督遼餉。崇禎間,歷官吏部尚書,因忤溫體仁,斥為民。崇禎十七年(1644年)卒。《明史》有傳。.

查看 吏部尚書和李長庚 (明朝)

李若星

李若星(),字紫垣,號粲山,河南信阳(今息县城关鎮)人,明末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查看 吏部尚書和李若星

李通 (金)

李通,金朝大臣。 李通因为善于媚言,被完颜亮宠信。官运通达,权倾内外,由右司郎中除吏部尚书,正隆三年(1158年),转任参知政事。他知到完颜亮想要攻打南宋,与他人盛谈江南富庶,以迎合上意。正隆六年(1161年),进为尚书右丞。以左领军副大都督,攻打宋朝。进至梁山泊(今山东省梁山县境内),因船大不能通行,奉命更造小战船,督责苛急。金国叛乱纷起。渡江失利,完颜雍在东京辽阳府即位金世宗。完颜亮军至扬州,完顏元宜叛杀完颜亮。以李通为南伐主谋,被军兵厌恶,将他捕杀。大定二年(1162年),金世宗诏削官爵,人心大快。.

查看 吏部尚書和李通 (金)

李森 (天順進士)

李森,字時茂,山東歷城人。明朝官員、同進士出身。 天順元年(1457年),登進士,授戶科給事中。明憲宗繼位后,上疏請禁朝覲官科斂征求,為民害者。得到吏部尚書王翺支持,并得到批准。之後請求賑災山西、陝西等地饑荒,得到批准。后因得罪中官,被貶為懷慶通判,不久被彈劾,退出官場不再復出。.

查看 吏部尚書和李森 (天順進士)

李月相

李月相(),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出自陇西李氏姑臧房,是北魏侍中、吏部尚书、安城文恭伯李韶的曾孙女,北魏通直散骑侍郎、齐州刺史李瑾的孙女,北齐散骑侍郎李产之的女儿,李伯宪和李仲膺的姐妹。 李月相嫁给了出自范阳卢氏北祖第二房的卢文构,于隋朝大业十四年(618年)十月生病,在东都洛阳去世,虚岁八十四,唐朝武德八年岁次乙酉十二月辛酉朔廿五日乙酉(626年1月28日),合葬于幽州范阳县永福乡卢文构之墓,其墓志铭全称为《卢文构妻李月相墓志》,由儿子卢君胤所撰写,拓片收藏于北京图书馆。 李月相墓志所记载的年份,被视为大业十四年存在的证据之一。.

查看 吏部尚書和李月相

杨又玄

杨又玄,辽国(契丹)政治人物。 辽圣宗统和十六年(998年),中进士,为戊戌科状元。开泰七年(1018年)知详覆院。后进为枢密副使。太平五年(1025年),授吏部尚书,拜参知政事兼枢密使。太平七年(1027年),受诏与邢祥知贡举。.

查看 吏部尚書和杨又玄

杨名时

杨名时(),字宾实,号凝斋,江南江阴人。清朝政治人物。 康熙三十年(1691年)辛未科三甲进士。深为李光地所器重,从之受经学。后授翰林院检讨。四十一年督顺天学政,寻迁侍读。康熙四十四年,任满,命河工效力。后因父母丧,而丁忧守制。五十一年,服除,候补。五十三年,直南书房,后充陕西考官,五十六年授直隶巡道。五十八年迁贵州布政使,五十九年擢云南巡抚。雍正三年擢兵部尚书,改授云贵总督,仍管巡抚事。四年,转吏部尚书,仍以总督管巡抚。后因事遭罪,宽免,留云南待后命。清高宗即位,召诣京师。乾隆元年,赐礼部尚书衔,兼领国子监祭酒,兼直上书房、南书房。二年,卒,赠太子太傅,入贤良祠,赐谥文定。《清史稿》有傳。.

查看 吏部尚書和杨名时

杨佶

杨佶,字正叔,辽国南京道人。 杨佶幼年聪明异常,读书自能成句。辽圣宗统和二十四年(1006年),中进士第一,历任校书郎、大理正。开泰六年(1017年),转任仪曹郎,典掌书命,加谏议大夫,出知易州。治理地方崇尚清简,以自己的俸禄修桥,入朝为大理少卿。官至翰林学士。文章号称得体。开泰八年(1019年)同知南京留守事。辽兴宗重熙元年(1032年),任翰林学士承旨,历任忠顺军节度使,朔、武等州观察处置使,天德军节度使,加特进检校太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再拜参知政事,兼知南院枢密使。重熙十五年(1046年),出为定武军节度使。当时境内大旱,禾苗干枯,杨佶到任,天降大雨,百姓说:“谁其抚我,杨公为主”。入朝担任吏部尚书兼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既任宰相,事总大纲,责成百司,以进贤为己任。三次请求致仕,被皇帝允许,著有《登瀛集》。.

查看 吏部尚書和杨佶

杨达 (隋朝)

楊達(),字士達,中国隋朝宗室。楊紹之子,楊雄之弟。 仕北周,为儀同、内史下大夫,封遂寧县男。581年,隋朝建国,为給事黄門侍郎、進爵位子爵。吐谷渾侵隋西部,上柱国元諧为元帥征討,楊達为属下司馬。還军后,楊達兼吏部侍郎、位受開府儀同三司。一年后,转任内史侍郎、历任鄯州刺史、鄭州刺史、趙州刺史。595年,被提拔为工部尚書、加上開府位。楊素評价:“有君子之貌,兼君子之心者,唯杨达耳。” 602年9月,黄河沿岸諸州发生洪水,楊達奉命救援。10月,转任納言。605年,与楊素、宇文恺负责東都洛陽的建設、为营東都副監。612年,隋炀帝征高句麗,楊達为右武衛将軍、進位左光禄大夫。5月,在軍中死去,享年62岁。追贈吏部尚書、始安侯,谥号恭。唐高宗显庆年间以,因是武则天外祖父的缘故,追赠尚书左仆射,为他立碑。杨达碑云字叔庄,卒年六十五,谥号曰懿。.

查看 吏部尚書和杨达 (隋朝)

杨邠

杨邠() 。冠县人。五代时后汉大臣。 刘知远即位,官拜枢密使、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同平章事。王朴登第后,依附枢密使杨邠手下。高祖病重時,以次子刘承祐继帝位,以宰相苏逢吉、杨邠、郭威、史弘肇等為顧命大臣,楊邠總機政。杨邠和三司使王章不喜歡儒士,“郡官所请月俸,皆取不堪资军者给之”,稱為「闲杂物」。 杨邠身为重臣,和王章、史弘肇等人关系恶劣。王朴知其必乱,乃求去歸里。李太后的弟弟李业要求当宣徽使,刘承祐和李太后私下问杨邠,杨邠认为不可。李業心甚怨望。刘承祐對顾命大臣專恣弄權感到不滿,李業等唆使皇帝誅殺權臣,皇帝与李业、聂文进、郭允明等谋划杀杨邠諸人。乾祐三年冬天,十月十三日,杨邠、史弘肇、王章等三人入朝,坐在广政殿东边的廊室里,等待皇上召见。殿中衛士衝出擊杀杨邠、史弘肇、王章,誣称他们谋反。.

查看 吏部尚書和杨邠

杨雄 (观王)

楊雄(),本名惠,字威惠,弘农郡华阴县人。文帝楊堅族子。.

查看 吏部尚書和杨雄 (观王)

杨恭仁

楊恭仁(),名綸(墓志上名为温),以字行,爵位觀孝公,中国隋唐时期政治人物、唐高祖的宰相。.

查看 吏部尚書和杨恭仁

杨涉

杨涉(),字文川,唐朝及其后继者后梁朝官员,在唐朝末代皇帝唐哀帝和后梁得到广泛承认的两位皇帝太祖(朱全忠)及其子朱瑱年间为宰相。.

查看 吏部尚書和杨涉

杜立德

杜立德(),字純一,號敬脩,直隶宝坻(今属天津市)人。清初政治人物。.

查看 吏部尚書和杜立德

杜淹

杜淹(),字執禮,京兆郡杜陵县(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人,唐太宗时的宰相,杜如晦的叔父。.

查看 吏部尚書和杜淹

杜昌业

杜昌业,南唐大臣。无锡人。 杜昌业是兵部尚书主管尚书省事,出江州任江州观察使,943年,李璟即位为皇帝,任用陈觉、冯延己、冯延鲁、魏岑、查文徽,他们把持败坏政事,南唐人把他们称作“五鬼”。杜昌业说:“国家用来掌握官爵的任免来驾驭群臣。如果一句话说中了皇帝的心意,就把他提拔到显要的地位。以后再有立功的人,拿什么来赏授!”946年,李璟命江州观察使杜昌业为吏部尚书,主管尚书省事。杜昌业回朝上任,翻阅帐册簿籍,拍案感叹:“几年之间,府库积累消耗过半,怎能持久!”其子杜镐。.

查看 吏部尚書和杜昌业

权翼

权翼,字子良,十六国时略阳郡临渭县(今甘肃省秦安县东南)人。 352年,姚弋仲去世,姚襄继任,任命太原人王亮为长史,天水人尹赤为司马,太原人薛瓒、略阳人权翼为参军。353年,姚襄屯兵历阳,被东晋封为平北将军,派权翼出使东晋殷浩。殷浩对他说:“我与平北将军同是大晋皇帝的臣下,休戚与共。然而平北将军经常独断专行,不是我希望的事情!”权翼说:“平北将军英姿绝世,他之所以带兵数万、不辞遥远归附晋朝皇室,是因为朝廷有道,大臣贤明。现在将军轻信谗言,与平北将军隔阂,我认为猜忌的根源在将军你这里。”殷浩说:“平北将军生性不羁,随意生杀,又纵容小人抢我马匹,不是王臣的行为!”权翼说:“平北将军归附圣朝,怎肯滥杀无辜!奸邪作乱之徒,就是王法也不能容忍,杀之何害!”殷浩说:“那为何抢夺我的马匹?”权翼说:“您认为平北将军雄武,难以控制,终要讨伐。所以他才夺马来自卫。”殷浩笑道:“何至于此!” 357年,姚襄败死后,权翼归苻坚。权翼劝苻坚杀苻生:“主上猜忌,残忍暴虐,内外离心,如今殿下才是适于主持秦国社稷之人。愿殿下及早谋划,不要让大权落入他姓手中!”苻坚即位,以权翼为黄门侍郎,与丞相王猛等同掌机密。后任吏部尚书,与王猛、薛讚并称王佐之才。 370年三月,苻坚任命吏部尚书权翼为尚书右仆射。权翼见到慕容桓的儿子慕容凤说:“孩子你正显露才能名望,不要效法你父亲不识天命!”慕容凤严厉地说:“先父想建立忠诚未遂,这是人臣之节;君侯之言,岂能奖掖后辈!”权翼变色称谢离开,进言苻坚:“慕容凤慷慨有才器,但狼子野心,恐最终也不会被我们所用。”382年,苻坚欲南征东晋,尚书左仆射权翼说:“昔日商朝纣王无道,但微子、箕子、比干三位仁人在朝,周武王因此回师,不予讨伐。如今晋朝虽然微弱,但没有大恶,谢安、桓冲都是江表的人才,君臣和睦,内外同心,以我来看,不可图谋!”苻坚沉默了许久,不听。 淝水之战后,鲜卑慕容垂欲自图发展,佯请回河北祭扫先人陵墓,权翼劝谏苻坚说:“国家军队新败,四方都有离心之向,应召集名将,安置在京城,以稳固根基,安定枝叶。慕容垂勇略过人,世代都是中原东部的豪杰,不久前因避祸而来归附,他本心难道只是做个冠军将军吗!就像养育苍鹰,它饥饿时依附于人,当听到狂风骤起,就有飞越云霄之志。现在正该紧闭藩笼,岂能放纵,任它为所欲为!”苻坚说:“你说得对。但朕已经同意,一般人尚不食言,何况万乘之君主!如果天命要有废兴之事,也不是只靠智慧与力量所能改变的。”权翼说:“陛下重小信而轻视国家社稷,依我之见,他定是去而不返,关东之乱,从此就要开始了。”权翼悄悄地派勇士邀请慕容垂到河桥以南的空仓房中,慕容垂对此产生了怀疑,用草绳编结成筏子从凉马台渡过黄河。384年,慕容垂建立后燕政权,苻坚对权翼说:“没听你的话,让鲜卑人到了如此地步。关东之地,我不再和他们争夺。” 385年,西燕慕容冲攻入长安,司隶校尉权翼遂投后秦姚苌,任太常。.

查看 吏部尚書和权翼

桑額 (尚書)

桑額(v;),祖籍不詳,清朝政治人物、官至吏部尚書。 康熙年前,其擔任江寧管理織造。康熙三十一年,升任湖廣巡撫,后調任山東巡撫。康熙三十四年至四十九年,擔任漕運總督,坐兵部右侍郎、右副都御史銜。康熙四十八年,封太子太保;次年,擔任吏部尚書,后死於任上。.

查看 吏部尚書和桑額 (尚書)

桂良

桂良(v,),姓瓜爾佳氏,字燕山,滿洲正紅旗人,清朝重臣。兵部尚書、吏部尚書、直隸總督、東閣大學士、文华殿大学士、軍機大臣。.

查看 吏部尚書和桂良

梁安 (前秦)

梁安(),前秦將領,官至尚書左僕射,其女為苻生的梁皇后。 梁安曾隨雷弱兒以詐降計大破東晉殷浩的軍隊。梁安受苻健遺命與太師魚遵、丞相雷弱兒、太傅毛貴、司空王墮、尚書令梁楞、吏部尚書辛牢等八大臣,同為輔政大臣,輔助苻生。 壽光元年(355年)九月,因為中書監胡文及中書令王魚向苻生報告天象:「最近有客星(彗星)在大角,熒惑(火星)入東井。大角,是皇帝之坐;東井,表示秦地;按占卜,不出三年,國內將有大喪,大臣會被殺戮,希望陛下自脩德行以避禍。」苻生卻說:「皇后和朕位置相應,可以應了國喪之劫。毛太傅、梁車騎、梁僕射受遺詔輔政,就應了大臣被戮的劫。」於是就殺了梁皇后、毛貴、梁楞及梁安四人。.

查看 吏部尚書和梁安 (前秦)

梁儲

梁儲(),字叔厚,號厚齋,别號鬱洲居士。廣東順德縣(今廣東順德市石肯村巷口坊)人,祖籍福建泉州,明朝政治人物,官至內閣首輔。.

查看 吏部尚書和梁儲

梁詩正

梁詩正(),字養仲,號薌林。浙江錢塘縣人。清代大臣、書法家。.

查看 吏部尚書和梁詩正

楊名

楊名(),字實卿、號方洲,四川承宣布政使司潼川直隸州遂寧縣(今四川省遂寧市)人。明朝翰林院編修、探花。因向明世宗直言進諫,而得罪下詔獄被罷黜。.

查看 吏部尚書和楊名

楊士奇

楊士奇(),名寓,字士奇,以字行,號東里,諡文貞,江西等處行中書省吉安路太和州(今江西省泰和縣)人。明朝內閣首輔、兵部尚書兼華蓋殿大學士,與楊榮、杨溥合稱“三楊”,是仁宣之治的締造者之一。.

查看 吏部尚書和楊士奇

楊守阯

杨守阯(),字维立,号碧川,明朝官員,浙江鄞县(今浙江宁波市鄞州區)人,官至南京吏部尚書。曾任《大明会典》副总裁。.

查看 吏部尚書和楊守阯

楊廷和

楊廷和(),字介夫,號石齋, 四川新都縣(今成都市新都区馬家鎮升庵村)人,祖籍江西廬陵。明朝中期重臣、内阁首輔。 楊廷和早年登進士,入翰林,參與修撰《明憲宗實錄》、《大明會典》。正德年間,進文淵閣大學士,入內閣參與機務。明武宗後期擔任內閣首輔,加少師、太子太師、華蓋殿大學士,與劉瑾、江彬等宦官寵臣勢力對抗,并逐步清除武宗時期政弊。武宗駕崩後無嗣,楊廷和與內閣大臣依宗法《皇明祖訓》立興獻王世子朱厚熜繼位,是為明世宗,并出臺了一系列政弊改革方略。嘉靖初年,楊廷和與其子楊慎在大禮議事件中,因極力反對明世宗追尊生父,被迫致仕歸鄉。.

查看 吏部尚書和楊廷和

楊嗣復

楊嗣復(),字繼之,又字慶門,虢州弘農(今河南省靈寶縣)人。 楊於陵次子,與楊虞卿為族兄弟。八歲能文,主考官權德輿錄為進士,二十歲登博學宏詞科,受到宰相武元衡賞識,“皆權德輿門生,情義相得,進退取捨,多與之同”。累遷中書舍人。由戶部侍郎擢尚書右丞,封爵弘農伯。李德裕輔政,被黜為湖南觀察使。會昌元年(841年)三月被貶潮州。唐宣宗大中初,召為吏部尚書。卒諡孝穆。.

查看 吏部尚書和楊嗣復

楊超曾

楊超曾(清康熙三十二年-乾隆七年,即),字孟班,又字駿驤,清朝政治人物。湖南省武陵縣 (今屬常德市)人。.

查看 吏部尚書和楊超曾

楊錫紱

楊錫紱(),字方來,清朝江西清江人。雍正五年進士。 乾隆元年,署任廣西布政使,不久改為正式擔任。乾隆六年,出任廣西巡撫。九年,出任禮部侍郎。十年,出任湖南巡撫。十五年,授刑部侍郎職,仍兼任湖南巡撫。十八年,擢升為左都御史。十九年,署任吏部尚書。後因事被提議革職,皇帝命令留任。二十年,又署任湖南巡撫,授禮部尚書職。二十一年,署任山東巡撫。二十二年,出任漕运总督。後加太子少師。二十八年,加太子太保。乾隆三十三年去世,諡勤慤。.

查看 吏部尚書和楊錫紱

楊津 (北魏)

楊津(),字羅漢,本名延祚,魏孝文帝令其改名。恒農郡華陰县(今陕西華陰东南)人,中国南北朝北魏軍人、官僚,楊懿第五子。.

查看 吏部尚書和楊津 (北魏)

楊旦 (弘治進士)

楊旦(),字晉叔,福建省建寧府建安縣(今福建建甌縣)人,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其曾祖父為明朝內閣首輔楊榮。.

查看 吏部尚書和楊旦 (弘治進士)

樂廣

樂廣(),字彥輔,南陽淯陽人。西晉時期官員,官至尚書令,在當時聲望很高,故亦稱樂令。八王之亂期間因被司馬乂懷疑叛投司馬穎而憂死。.

查看 吏部尚書和樂廣

武庙

武庙是中华文化圈国家祭祀古代杰出军事家的庙宇。唐玄宗開元十九年設置的太公尚父廟为武庙的开端,其中供奉十一位歷代良將,以太公望為主祀,以歷代名將十人配享,稱為十哲,十哲中張良為副祀。在中春及中秋時祭祀,牲品及禮樂編制都與孔廟相同。经过历代演变,武庙祭祀的人数也屡次变化,至清朝时,关羽变成武庙主神,武庙成为關帝廟。民国初年,陆海军部呈文:“关壮缪翊赞昭烈,岳武穆独炳精忠。英风亮节,同炳寰区,实足代表吾民族英武壮烈之精神。”于是民国政府开始关岳合祀,设立关岳庙,主祀关羽和岳飞,另有24位历代军事家从祀。 武庙祭祀亦傳至朝鮮半島、越南等地。.

查看 吏部尚書和武庙

武狀元蘇乞兒

是一部1992年的香港電影,由陳嘉上導演,周星馳、張敏、吳孟達主演。.

查看 吏部尚書和武狀元蘇乞兒

武承嗣

武承嗣(),并州武兴县(文水县,即今山西省文水县)人,唐荆州都督武士彟之孙,女皇武则天异母兄武元爽之子。.

查看 吏部尚書和武承嗣

段孝言

段孝言,東魏、北齐大臣,武威郡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人。.

查看 吏部尚書和段孝言

段純

段純(),前秦苻健在位時,段純出任為尚書右僕射、太保。苻生即位後,段純與太師魚遵,丞相雷弱兒,太傅毛貴,司空王墮,尚書令梁楞,尚書左僕射梁安,吏部尚書辛牢等八大臣,同為輔政大臣。 壽光元年(355年)六月,段純對剛剛登位就立即改元為“壽光”的苻生諫道:“陛下剛即大位,尚未逾年而改元,於禮不合,請待明年。”苻生大怒,污衊他窮推議主,即下令殺了段純。.

查看 吏部尚書和段純

比部司

比部司,刑部官署名称。 曹魏置比部郎曹,长官为比部郎(比部郎中),晋朝南朝沿置。南朝隶属吏部曹(吏部尚书),和三公曹掌管拟定、修改法制,收藏稽核律文。北魏前期以比部尚书为长官,太和年间改为郎曹,属于都官尚书。北齐沿置,掌管收藏稽核诏书律令。 隋朝改为比部司,为刑部四司,设比部侍郎一员、比部员外郎一员。大业三年(607年),正副官员改为比部郎、比部承务郎,各一员。唐朝武德三年(620年)恢复司门郎中、司门员外郎的旧名。比部郎中正五品上,比部员外郎从六品上。管理审计财政、核查赋税、百官经费俸禄、仓库出纳、军资器械账目。龙朔二年(662年)改为司计司,正副官员改为司计大夫、司计员外郎。咸亨元年(670年),恢复比部司的旧名。五代十国沿置,北宋初年,设判比部事一员,以无职事朝官担任。比部郎中为五品寄禄官,比部员外郎为六品寄禄官。比部事务归于三司勾院、磨勘司、理欠司。元丰改制设比部郎中从六品、比部员外郎正七品各一员。建炎三年(1129年)以比部司兼领司门司,隆兴元年(1163年)由都官司兼任比部司。金朝、元朝刑部不分司。 明朝洪武六年(1373年)设比部,设比部郎中正五品二人、比部员外郎正六品二人。洪武十三年(1380年)改为郎中一人、员外郎从五品一人。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刑部按十二布政使司分司,废除比部。.

查看 吏部尚書和比部司

毛貴 (前秦)

毛貴(),是十六国前秦大臣,氐族酋长。 东晋永和六年(350年),苻洪自称为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三秦王,任命雷弱儿为辅国将军,梁楞为前将军兼任左长史,鱼遵为后将军兼任右长史,段陵为左将军兼任左司马,王堕为右将军兼任右司马。赵俱、牛夷、辛牢为从事中郎,毛贵则被任命为单于辅相。永和七年(351年)正月二十日,苻健即天王位、大单于位,立国号为大秦,改年号为皇始。任命雷弱儿为太尉,毛贵为司空,姜伯周为尚书令,梁楞为左仆射,王堕为右仆射,鱼遵为太子太师,强平为太傅,段纯为太保,吕婆楼为散骑常侍。前秦皇始二年(352年)八月,前秦皇帝苻健任命雷弱儿为大司马,毛贵为太尉,张遇为司空。前秦皇始四年(354年)八月,苻健封赏抵御桓温的功臣,任命雷弱儿为丞相,毛贵为太傅,鱼遵为太尉,淮南王苻生为中军大将军,平昌王苻菁为司空。皇始五年(355年)六月十四日,苻健召唤太师鱼遵、丞相雷弱儿、太傅毛贵、司空王堕、尚书令梁楞、左仆射梁安、右仆射段纯、吏部尚书辛牢等人前来接受遗诏辅佐朝政。苻健死后,儿子苻生继承为皇帝,毛贵是苻生梁皇后的舅舅。九月,苻生杀掉了皇后梁氏以及毛贵、梁楞、梁安。.

查看 吏部尚書和毛貴 (前秦)

毛昶熙

毛昶熙(),字旭初,號鏡海。河南武陟人。晚清政治人物。.

查看 吏部尚書和毛昶熙

江夷

江夷(),字茂遠,濟陽考城人。晉黃門侍郎、《徙戎論》作者江統的曾孫,祖父江虨及父江敳皆在東晉任官。東晉末及南朝宋官員,在宋官至尚書右僕射。.

查看 吏部尚書和江夷

江万里

江万里(),南宋江州都昌人(今江西都昌县),字子远,号古心。因居住在庐山旁边,又被门人称之为庐山公,死后谥号文忠。其一生仕途患艰,数起数落,但是教育培养了一大批名垂青史的爱国志士。文天祥有集杜诗表达了景仰和哀慕之情:“星折台衡地,斯文去矣休,湖光与天远,屈注沧江流。”.

查看 吏部尚書和江万里

江祏

江祏(),字弘业,濟陽考城人,南朝齐高官。.

查看 吏部尚書和江祏

江谧

江謐(),字令和。济阳郡考城县(今河南省民权县)人,中国南朝宋、南朝齐官员,尚書都官郎、吴县令江徽之子。江秉之孙。 453年(元嘉三十年)劉劭殺害江徽,江謐下獄。武陵王劉駿平定建康,江謐出獄。初任奉朝請,历任輔国行参軍、于湖县令。465年(永光元年)正月、湘東王劉彧担任南豫州刺史,江謐在劉彧左右。同年(泰始元年)十二月,劉彧即位为宋明帝,江謐担任驃騎参軍。後转任尚書度支郎、尚書右丞兼比部郎。 468年(泰始四年),江夏王劉義恭第十五女在十九岁去世。礼官建议以成人之礼下葬,尚書左丞孫敻以《礼記》反对。博士、太常以下官员因此被处罚,江謐連坐受杖责。江謐以孫敻主導誤議,请求处罚他。孫敻于是被免官。 469年(泰始五年),江謐出任建平王劉景素冠軍長史、長沙郡内史,代行湘州事務。他平素治狱,手段十分苛刻。僧遵和尚与江谧是好友,随他来到长沙,仅因犯有小过失,江谧就把他抓起来关进监狱,并断绝了他的饮食。僧遵饥饿已极,先后撕碎三件衣服吞咽下肚充肌,最后还是被活活饿死。于是江謐被弹劾召還回京。472年(泰豫元年),明帝驾崩,江謐被赦免。为正員郎,受号右軍将軍。 474年(元徽二年),蕭道成担任南兗州刺史,江謐在属下为鎮軍長史广陵郡太守。入朝受号游击将軍。江謐流俗趋利,奉迎结纳。476年(元徽四年),建平王劉景素之乱被殺害,劉景素親近之人被杀,江謐仅仅得以免禍。477年(元徽五年),後废帝刘昱被废,江謐勾结蕭道成,以本官兼尚書左丞。同年(昇明元年),担任黄門侍郎。沈攸之之乱,江謐提議为蕭道成加黄鉞。478年(昇明二年)平定沈攸之之乱,江謐担任吏部郎。转任太尉諮議,兼録事参軍。479年(昇明三年),蕭道成为齐王,江謐受号右衛将軍。同年(建元元年),南齐建立,蕭道成即位为齐高帝,江謐受位侍中。出任臨川王平西長史、冠軍将軍、長沙郡内史、行湘州留事,辅佐豫章王蕭嶷为長史,封永新县伯。481年(建元三年)担任左民尚書。转任吏部尚書。善文牍,所在称职。482年(建元四年),高帝萧道成去世,江謐称病不入朝,对自己没有受到皇帝托孤不满。齐武帝即位,江謐未得升迁,因此怨气满腹,诽谤朝廷。武帝得了重病,江谧就到豫章王萧嶷府上,离间武帝、萧嶷兄弟。武帝知道后,命江謐出任征虜将軍、鎮北長史、南東海郡太守。还没有出发,武帝命御史中丞沈沖弹劾江謐前後罪状。江謐于是被賜死。享年五十二岁。 其子江介在建武年間担任吴县令,民間悬挂死人的髑髏说是江謐的首级,江介于是辞官而去。.

查看 吏部尚書和江谧

江虨

江虨(),晋朝陈留郡圉县(今河南杞县西南)人,字思玄,江统长子,襲封亢父男。 江虨博学知名,善弈棋。本州辟举秀才,历任平南将军温峤的参军、州别驾、司空郗鉴掾、长山令、司马、黄门郎。车骑将军庾冰镇江州,江虨为长史。庾冰死後,庾翼以江虨为谘议参军,补长史。庾翼死後,大将干瓚作难乱,江虨率军讨平。江虨在朝廷任尚书吏部郎、御史中丞、侍中、吏部尚书。出任会稽内史、加右军将军。為尚书仆射。司马昱为丞相,政事經常询問江虨。後任护军将军、领国子祭酒,任上去世。著有文集五卷。子江敳,江敳子江恆、江夷。.

查看 吏部尚書和江虨

汝南县

汝南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驻马店市下属的一个县。古称安城县、汝阳县等,曾是豫州州治。.

查看 吏部尚書和汝南县

汪大猷

汪大猷(),南宋政治外交人物,曾出使过金国。字仲嘉,号适斋,庆元府鄞县(今浙江宁波)人。父亲汪思温,北宋政和年间进士,曾为朝官。.

查看 吏部尚書和汪大猷

汪由敦

汪由敦(),初名汪良金,字師苕,號謹堂,又號松泉居士,安徽休寧人,清朝大臣。.

查看 吏部尚書和汪由敦

汪惟贤

汪惟贤,元朝巩昌府盐川镇(今甘肃省漳县)人,字安卿。汪世显之孙,汪德臣次子。 弱冠之年为巩昌路等24处军前便宜都总帅,历任中书吏部尚书,江淮等处行省左丞、平章政事,最後官至榮祿大夫、大司徒。.

查看 吏部尚書和汪惟贤

河南巡撫

河南巡撫,全称巡撫河南等處地方兼管河道提督軍務,为明朝、清朝设置的负责河南地区的巡撫職位。.

查看 吏部尚書和河南巡撫

沈君理

沈君理(),字仲伦,吴兴郡武康县(今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人。 祖父沈僧畟,南朝梁時擔任左民尚书。父沈巡,梁朝太清年间曾擔任东阳太守。沈君理美风仪,博涉经史,有识鉴。早年擔任湘东王法曹参军、会稽府西曹掾(祕書),娶會稽穆公主。一度出任吴郡太守。侯景平后,梁元帝征为少府卿。荆州陷,萧詧署金紫光禄大夫。陈文帝即位,歷官明威将军、丹阳尹(市長)。天康元年(566年),父死,丁忧去职。陈宣帝時,擔任太子詹事,迁吏部尚书。女沈婺华为陈宣帝皇太子陈叔宝的太子妃。赐沈君理爵望蔡县侯。太建五年(573年)沈君理卒,赠太子少傅、翊左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沈君理工書法,窦臮《述书赋》稱他“快速无度,驰突不疏。尺题已终,笔势仍余。似逸笼槛之众鸟,恣飞鸣之所如”。.

查看 吏部尚書和沈君理

沈一贯

沈一贯(),字肩吾、又字不疑、子唯,号龙江,又号蛟门,鄞县(今浙江宁波)栎社沈家人。明朝万历年间内阁首辅,也是学者、诗人、史学家、外交家。隆庆二年登进士第,改庶吉士,授检讨,历充纂修官,南京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太子少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吏部尚书。身后赠太傅,谥文恭。沈一貫是明朝首位对天主教持开明提携态度的首辅,开创了晚明中西文化交流的蜜月期。.

查看 吏部尚書和沈一贯

泰和县

泰和县在中国江西省中部偏南,是吉安市所辖的一个县;位于吉泰盆地腹地,横跨赣江两岸,井冈山机场位于境内。“泰和”之名寓“地产嘉禾,和气所生”之意。全县面积2666平方公里,中部是平缓的赣江河谷平原,东部与西部则是山地和丘陵地区。2008年底,全县人口53.4万,99%为汉族。当地通行的方言为泰和话,属赣语吉茶片。乌鸡是泰和县最著名的特产。.

查看 吏部尚書和泰和县

洪昇

洪昇(),字昉思,号稗畦、稗村,别号南屏樵者,浙江钱塘縣(今杭州市)人,清初著名戏曲作家,以劇本《长生殿》聞名天下,與《桃花扇》作者孔尚任齊名,有“南洪北孔”之称。.

查看 吏部尚書和洪昇

淮南公主 (南齐)

淮南长公主,中国南北朝齐高帝萧道成之女。 淮南长公主在嫁給了琅琊王氏王俭的儿子王暕。王暕弱冠,选尚淮南长公主,拜驸马都尉,除员外散骑侍郎。王暕的母亲是刘宋的阳羡公主,生于477年,大约在497年时,娶淮南长公主。王暕在南梁官至尚书仆射、吏部尚书。.

查看 吏部尚書和淮南公主 (南齐)

淮阳公主 (刘宋)

淮阳长公主,中国南北朝刘宋公主,宋文帝第九女。生母不详。 淮阳长公主在嫁給了江湛的儿子江恁。江湛官至吏部尚书,在太子刘劭弑杀宋文帝时,一并被杀。江恁为长子,官至著作佐郎。公主所生江斅,官至侍中。是宋孝武帝的驸马,娶臨汝公主。.

查看 吏部尚書和淮阳公主 (刘宋)

淄博市

淄博市,简称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山东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山东省中部丘陵地区,西临济南市,西南与莱芜市、泰安市相邻,南部与临沂市,东部与潍坊市接壤;北部与滨州市、东营市相接。 淄博市是山东省第三大城市,具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是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之一、是沟通中原地区和山东半岛的咽喉要道,是山东省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也是“齐国故都”、“陶瓷之都”、石油化工基地、全国文明城市、足球起源地。.

查看 吏部尚書和淄博市

温益

温益,字禹弼。福建泉州人,宋朝进士。 曾任大宗正丞、利州路湖南转运判官、工部员外郎。绍圣年间(1094~1097年),由诸王府记室知福州,徙潭州。宋徽宗即位后,先后任太常少卿、给事中兼侍读、知开封府、吏部尚书。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任尚书右丞,后任中书侍郎。 W溫 X W溫.

查看 吏部尚書和温益

温达 (清朝)

温达(v,),费莫氏,满洲镶黄旗人,清朝官员。 初为笔帖式,历任监察御史、内阁学士、户部侍郎。康熙四十年(1701年),为议政大臣,左都御史。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二月,为工部尚书,后为吏部尚书。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十二月,为文华殿大学士,为《平定朔漠方略》《大清一统志》《明史》总裁官。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正月,温达致仕。十二月复任大学士,五十四年(1715年)六月,温达去世,谥号文简。.

查看 吏部尚書和温达 (清朝)

游似

游似(),一名游佀、游侣,字景仁,号克斋,又号果山,梁州南充(今四川省南充市)人。 游仲鸿之子。少好学,師從刘光祖、魏了翁。嘉定十四年(1221年)进士,官大理寺司直、大理寺丞、太常丞兼权兵部郎官、秘书丞兼权考功郎中、夔州路转运判官、权礼部侍郎兼侍讲,迁直秘阁、提点潼川刑狱兼常平提举。累官吏部尚书。侍经帷幄,奏请宋理宗“亲儒从谏,敬畏检身,节用致爱,选廉共理”。宋理宗问贞观治效何速如此,游似答:“人主一念之烈,足以旋乾转坤。或谓霸图速而王道迟,不知一日归仁,期月已可,王道曷尝不速!”嘉熙三年(1239年)拜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封南充县伯,拜参知政事。嘉熙四年(1240年),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淳祐五年(1245年)拜右丞相兼枢密使,上疏乞求归乡,宋理宗不许。淳祐七年(1247年),游似罢相,授观文殿大学士、醴泉观使兼侍读,自南充伯进爵南充国公。淳祐十一年(1251年),转两官致仕。游似卒,赠少师,谥号清献。 杨升庵评为南宋“蜀中四贤相”之一。为人端重鲠介,有父风,“其温如春,其重如山,其虚如谷,其静如渊”,“其论谏古之人道直,其文章天下之至言”。游似之学得其父家训之嫡传,承其师刘光祖之传授,又接受魏了翁的思想。《宋史·文靖传》说:“游似、吴泳、牟子才皆蜀名士,造门受业。”.

查看 吏部尚書和游似

游简言

游简言,字敏中。福建建安(今建瓯市)人。 南唐李昪时期(937~943年),累迁内史舍人。李璟即位后(943年),迁翰林学士、中书侍郎。先后任吏部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同平章事。 游简言因病逝世,谥宣靖。 Category:游姓 Category:建瓯人 Category:諡宣靖 Category:五代十国宰相 Category:南唐官员.

查看 吏部尚書和游简言

清朝吏部尚书列表

下表列出清朝吏部尚书:.

查看 吏部尚書和清朝吏部尚书列表

湯金釗

汤金钊(),字敦甫,又字勗兹,浙江萧山城厢镇人。清朝政治人物。有清名。.

查看 吏部尚書和湯金釗

源休

源休(),相州临漳人,唐朝官员。后劝叛首朱泚称帝并在朱泚政权为宰相,朱泚败亡后被杀。.

查看 吏部尚書和源休

滕毅

滕毅,字仲弘,鎮江人。明朝初期政治人物。 朱元璋征討張士誠時,滕毅進見,并留在徐達幕下。后被命與楊訓文收集古代的暴政君主的事蹟以進諫。之後出任湖廣按察使,不久召還,升任吏部尚書,之後改任江西行省參政,后不久去世。.

查看 吏部尚書和滕毅

潘承祐

潘承祐,福建莆田人,后居建安(今建瓯市)。 初仕吴,为光州司法参军,后弃官归闽,官至大理少卿。富沙王王延政辟为度支判官。王延政称殷帝后,任吏部尚书,旋加同平章事。时杨思恭当权,潘承祐被削职为民。 南唐查文徽破建州后,署其为卫尉少卿,迁鸿胪卿。以礼部尚书致仕。 Category:潘姓 Category:莆田人 Category:五代十國政治人物.

查看 吏部尚書和潘承祐

朱士彥

朱士彥(),字修承,揚州府寶應縣(今屬揚州市)人。清朝政治人物、探花。.

查看 吏部尚書和朱士彥

朱延禧

朱延禧,明朝山东承宣布政使司东昌府人,字允修。 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中进士,为翰林院检讨,官至礼部右侍郎,任日讲官讲《尚书》,被明熹宗赏识。天启三年(1623年)正月,晋朱延禧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七月,晋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十一月,晋少保兼太子太保。负责编修的《神宗实录》《光宗实录》成书,负责督修明定陵、明庆陵竣工。天启五年(1625年),正月晋少傅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司礼监规定内阁票拟称魏忠贤为“元臣”,朱延禧反对。御史田景新因此弹劾朱延禧。六月,朱延禧被革职归乡。朱延禧去世后,谥号文恭。著有《畸斋诗文集》十五卷。 分类:聊城人 分类:明朝礼部侍郎 分类:明朝礼部尚书 分类:明朝吏部尚书 分类:明朝文渊阁大学士 分类:明朝建极殿大学士 分类:明朝东阁大学士 分类:明朝太子三师 分类:明朝三孤 Y 分类:谥文恭.

查看 吏部尚書和朱延禧

朱國楨

朱國禎(),字文寧,號平極,齋號虯庵、涌幢亭。浙江烏程(今湖州)人。明朝內閣首輔。.

查看 吏部尚書和朱國楨

朱諤

朱諤初名绂,字聖與,秀州華亭人。宋朝政治人物。 進士第二名,初授忠正軍推官。崇宁初年,由太常丞擢拔為殿中侍御史,再迁侍御史、给事中。累官御史中丞,崇宁三年(1104年),彈劾资政殿大学士許將诽谤朝政,“左顧右視,見利則回,幡然改圖,初無定論。”。歷官吏部尚書,官至右丞。曾建议徽宗“开内阁,延羣臣,从容论道”。赠光禄大夫,谥忠靖。.

查看 吏部尚書和朱諤

朱鳳標

朱鳳標(),字桐軒,號建霞,浙江蕭山人,清朝政治人物、榜眼。.

查看 吏部尚書和朱鳳標

朱軾

朱軾(),字若瞻,號可亭,江西省瑞州府高安縣艮下村(今屬高安市村前鎮)人。.

查看 吏部尚書和朱軾

戴均元

戴均元(),字修原,號可亭,江西大庾縣(今大余縣)人,祖籍安徽休寧隆阜,清朝大臣,居官五十餘年,歷仕乾隆、嘉慶、道光三朝。 狀元戴衢亨之叔父。乾隆四十年(1775年)進士,點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歷任四川學政、鴻臚寺少卿、光祿寺少卿、大理寺少卿、山東學政、刑部侍郎、戶部侍郎、吏部侍郎、都御史、禮部尚書、吏部尚書、管理三庫大臣、協辦大學士、上書房總師傅、文淵閣大學士、實錄館總裁、太子太師。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在軍機大臣上行走。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嘉慶帝崩,戴均元與托津、盧蔭溥撰寫遺詔,因有「高宗降生於避暑山莊」之語,大學士曹振鏞指軍機擬遺詔犯了「重大錯誤」,道光帝嚴懲戴均元降四級留任,逐出軍機。道光元年(1821年),與莊親王綿課、協辦大學士英和監修寶華峪萬年吉地。道光七年(1827年),陵寢完工,孝穆成皇后入葬。翌年,地宮滲水一尺七寸,帝震怒,嚴譴在事諸臣,褫戴均元職,逮京治罪,擬重闢,念其耄老,免罪釋歸。道光二十年(1840年),卒於大庾,享年九十五。 戴均元主持撰寫皇帝《實錄》與《起居注》,纂輯《明鑒》,草擬《科場條例》,在學問上頗有建樹。.

查看 吏部尚書和戴均元

房壯麗

房壮丽(),字威甫,號素中,直隸安州(今河北安新)人,明朝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 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三甲六十名进士。任襄陵縣知县,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升禮部主事,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考選湖廣道監察御史,巡按南畿,迁大理寺卿,擢吏部侍郎。天启六年(1626年)在王恭厂大爆炸中大轿被打坏,官任都御史。崇祯初年(1628年)任吏部尚书,乞归。崇禎九年(1636年)清兵越長城侵掠畿輔,八月破安州,遇害。.

查看 吏部尚書和房壯麗

房彦谦

房彦谦(),字孝冲,出身清河房氏。房彦谦一生经历东魏、北齐、北周、隋四朝,终于隋泾阳县令任上。 七世祖房谌,在后燕担任太尉掾,随着慕容德南迁青州。高祖房法寿,曾擔任魏青、冀二州刺史。祖房翼,庄武伯、镇远将军、宋安太守。父房伯熊,清河内史。兄房彦诩,释褐仪同开府行参军,寻除殿中侍御史,改授青州法曹参军,行益都县事,寻除千乘县令。房彦谦行六,在十八歲時被广宁王孝珩聘为主簿,清简守法,州境肃然。齐亡後,称病“归于家”,當時北朝政教严切,人士不敢隐退。开皇七年(587年),由刺史韦艺坚持推荐入朝廷,吏部尚书卢恺很看重他,授承奉郎,不久再迁监察御史。大业九年(613年),随隋炀帝至辽东,担任扶余道(今东北地区)监军,後因得罪權貴,迁为泾阳县令,卒於任上。 房彦谦工書法,楷法瘦劲宽博。有子房玄龄,他曾经和玄龄说过:“人皆因禄富,我独以官贫,所遗子孙,在于清白耳。”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彩石镇西彩石村东北有房彦谦墓。.

查看 吏部尚書和房彦谦

明世宗

明世宗朱厚熜(),或稱嘉靖帝,明朝第12位皇帝,庙号世宗,年號嘉靖,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駕崩無嗣,內閣首輔楊廷和立朱厚熜入繼大統,即明世宗。谥号“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 世宗前期进行改革,颇有作为,他说:“今天下诸司官员,比旧过多。我太祖初无许多,后来增添冗滥,以致百姓艰窘,日甚一日。”下令革除先朝蠹政,“御近侍甚严,有罪挞之至死,或陈尸示戒”,裁革錦衣衛三萬餘人,节用宽民。英明果斷,又寸斬前朝王綸、钱宁和江彬等奸臣,人稱嘉靖中興。 但世宗受人詬病處更多,如他為了追封生父興獻王的問題,與楊廷和等朝臣引發嚴重衝突,即大禮議事件,世宗為了此事,對大臣們進行了嚴重的大清洗。後期世宗迷信道教,無心朝政,通過內閣掌控朝局,嚴嵩專權逐漸形成,又因為濫用民力,導致民眾起義無數。在宮中,世宗也暴虐無道,因為虐待宮女,導致宮女發動壬寅宮變,險些喪命。.

查看 吏部尚書和明世宗

明鄭台灣建制

西元1661年4月,延平王鄭成功東征,擊敗荷蘭東印度公司,佔領台灣。改赤崁地方為東都明京,並且建立承天府與天興、萬年二縣,並設置各種中央政府機關以管理東都。.

查看 吏部尚書和明鄭台灣建制

明鄭台灣歷史年表

1662年1月25日,鄭森擊敗以揆一為首的荷蘭駐台灣軍隊,鄭氏開始統治南台灣。 1683年9月,末代國主鄭克塽投降清國,台灣進入清治時期,也結束了東寧王朝對台灣的統治。.

查看 吏部尚書和明鄭台灣歷史年表

明朝

明朝(1368年1月23日-1644年4月25日)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國祚二百七十六年。 元末年间政治腐败,天灾不断,民不聊生,爆发农民起义,朱元璋加入红巾军中乘势崛起,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立西吴。1368年,在扫灭陈友谅、張士誠和方国珍等群雄勢力后,于当年农历正月初四日朱元璋登基称帝,国号大明,并定都應天府(今南京市),其轄區稱為京師,由因皇室姓朱,因此又稱朱明。後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為號召北伐中原,结束蒙元在中国的统治,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也被收回,最終消滅張士誠和方國珍等各地勢力,统一天下。明初天下大定,经过朱元璋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国力迅速恢复,史称洪武之治。朱元璋去世后,其孙朱允炆即位,但是在靖难之役中败于驻守燕京的朱元璋第四子朱棣。朱棣登基后遷都至順天府(今北京市),北平布政司升為京師,原京師改稱南京。至成祖朱棣时期,开疆拓土,又派遣鄭和七下西洋,国势达到顶峰,史称永乐盛世。其後的仁宗和宣宗时期仍然处于兴盛时期,史称仁宣之治。英宗和代宗時期,遭遇土木之变,国力中衰,经于谦等人抗敌,最终解除国家危机。宪宗和孝宗相继与民休息,孝宗力行节俭,减免税赋,百姓安居乐业,史称弘治中兴。武宗时期还爆发了南巡之争和寧王之亂。世宗即位后,引发大礼议之争,清除宦官和权臣势力后总揽朝纲,实现嘉靖中兴,并于屯门海战与西草湾之战中击退葡萄牙殖民侵略,任用胡宗宪和俞大猷等将领平定东南沿海的倭患。世宗驾崩后经过隆庆新政和嘉隆万大改革国力得到恢复,神宗前期任用张居正,推行万历新政,国家收入大增,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科学巨匠迭出、社会风尚呈现出活泼开放的新鲜气息,史称万历中兴。后经过万历三大征平定内忧外患,粉碎丰臣秀吉攻占朝鮮进而入明的計劃,然而因為国本之争,皇帝逐渐疏于朝政,史稱萬曆怠政,同时东林党争也带来了晚明的政治混乱。萬曆一朝成為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期光宗继位不久因红丸案暴毙,熹宗继承大统改元天启,天启年间魏忠贤阉党祸乱朝纲,至明思宗即位後铲除阉党。然而因東林黨治國導致政治腐败以及连年天灾,导致国力衰退,最终爆发大规模民变。1644年,李自成所建立的大順军攻破北京,思宗自缢於煤山,明朝灭亡。隨後吴三桂倒戈相向,满清入主中原。明朝宗室立江南地区建立南明诸政权,被清朝統治者以「为君父报仇」为名各个歼灭,又击败各地农民军,直到1683年清朝攻占奉大明正朔的明郑台湾方止。 明代的核心領土囊括汉地,东北到外興安嶺及黑龍江流域,後縮為遼河流域;初年北達戈壁沙漠一帶,後改為今長城;西北至新疆哈密,後改為嘉峪關;西南临孟加拉湾,后折回约今云南境;曾經在今中国东北、新疆東部及西藏等地設有羈縻機構。不過,明朝是否實際統治了西藏國際上存在一定的爭議。明成祖時期曾短暫征服及統治安南,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朝国土面积达到极盛,在东南亚设置旧港宣慰司等行政机构,加强对东南洋一带的管理。 明代商品经济繁荣,出现商业集镇,而手工业及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根據《明实录》所载的人口峰值于成化十五年(1479年)达七千余万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存在大量隐匿户口,故认为明朝人口峰值实际上逾亿,还有学者认为晚明人口峰值接近2亿。这一时期,其GDP总量所占的世界比列在中国古代史上也是最高的,1600年明朝GDP总量为960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9.2%,晚明中国人均GDP在600美元。 明朝政治中央废除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后来设置内阁;地方上由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权力,加强地方管理。仁宗、宣宗之后,文官治国的思想逐渐浓厚,行政权向内阁和六部转移。同时还设有都察院等监察机构,為加強對全國臣民的監視,明太祖設立特務機構錦衣衛,明成祖設立東廠,明憲宗再設西廠(後取消),明武宗又設內廠(後取消),合稱「廠衛」。但到了后期出现了皇帝怠政,宦官行使大權的陋習,但决策权始终集中在皇帝手里,不是全由皇帝独断独行。有许多事还必须经过经廷推、廷议、廷鞫的,同时还有能将原旨退还的给事中,另到了明代中晚期文官集團的集體意見足以與皇帝抗衡,在遇到事情決斷兩相僵持不下時,也容易產生一種類似於「憲法危機」的情況,因此「名義上他是天子,實際上他受制於廷臣。」。但明朝皇權受制於廷臣主要是基於道德上而非法理上,因為明朝當時風氣普遍注重名節,受儒家教育的皇帝往往要避免受到「昏君」之名。皇帝隨時可以任意動用皇權,例如明世宗「大禮議」事件最後以廷杖朝臣多人的方式結束。 有学者认为明代是继汉唐之后的黄金时期。清代張廷玉等修的官修《明史》评价明朝为「治隆唐宋」、「遠邁漢唐」。.

查看 吏部尚書和明朝

明朝午門血案

明朝午門血案,是發生在明朝正統十四年八月癸酉(1449年9月12日,明英宗正統十四年八月廿六日)北直隸京師午門的一起血案,此案為朝廷官員在未經許可的情況下,當著監國郕王朱祁钰的面,錘死锦衣卫指揮同知馬順等三人,此血案為明朝歷史上唯一的一起惡性朝堂鬥毆事件。因兵部侍郎于謙的急中生智,參與此事的官員均沒有受到懲罰。.

查看 吏部尚書和明朝午門血案

明朝吏部尚書

明朝吏部尚書,常雅称天官、冢宰、塚宰、太宰,為明朝六部中吏部的最高級長官,負責掌管官員的任免、封賞、考核等《明史》(卷72):“尚書,掌天下官吏選授、封勳、考課之政令,以甄別人才,贊天子治。蓋古塚宰之職,視五部為特重。侍郎為之貳。”,正二品。 14世紀中國的明朝吏部尚書,相當於當今西方各國的人事部長、人力資源部長,或中華民國五權憲法下的行政院人事行政局局長與考試院銓敘部部長。 明朝吏部尚書中,既有蹇義、王直等一代名臣,亦有詹徽等謀權諂媚的官僚。永樂遷都后,明朝設置南京六部,“南京吏部尚書”以及其他五尚書等職位,多為虛銜,多為參贊機務或養清望閒職之所,重要性已無關政體本身。.

查看 吏部尚書和明朝吏部尚書

明朝七卿年表

明朝七卿年表,即尚书与都御史年表,旨在列举中国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至崇祯末年(1644年)的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与都察院的最高长官。除短暫的明朝中書省時期外,七卿长官均为正二品,为明朝政府文臣中最高行政长官。 明朝吏部尚書、户部尚書、礼部尚書、兵部尚書、刑部尚書、工部尚書、都御史,往往與通政使司之通政使、大理寺之寺卿合稱“九卿”。明朝時,重臣任擇須由九卿及外省巡撫、總督公開舉薦,此為廷推。各部司不能單獨決定的國家大事、要事,須經七卿、九卿公決,此為廷議。而由三法司無法決定的大型狱讼,以由七卿、九卿開會定獄,此為廷鞠或園審。七卿與明朝內閣構成了明朝的行政權力中心與決策核心。 此表不包括明朝南京尚書與都御史年表。.

查看 吏部尚書和明朝七卿年表

明朝内阁

明朝内阁,为明成祖首先確立。乃是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至永曆十六年(1662年)的皇帝咨政机构,此后权力逐渐增大,后形成为明朝行政中枢。内阁辅臣的人数为一人至七人不等,輔臣奉使出外辦事,多自稱閣部。 明太祖廢除宰相。起初,內閣大學士只具有顧問身份,皇帝為最終決定的權力,而大學士很少有參決的機會。到明仁宗、明宣宗時期,大學士均因有太子經師的恩情,而得以累加至太子三孤身份,地位日益受尊崇。宣宗時期,朝廷事無大小,宣宗均悉數諮詢大學士楊士奇的看法而決定。雖然吏部尚書蹇義、戶部尚書夏原吉召見時得以參與各部事宜,然而其還遠不如楊士奇等內閣成員得以親自接見。自此,內閣的權力日益增大,到明世宗中葉,夏言、嚴嵩等人執掌內閣,地位赫然為真正的宰相,亦可壓制六部。然而,雖然首席内阁大学士(或称内阁首辅)有票擬的權力,但卻不得不依賴於內部太監送達批紅。首輔大學士的職權如同以往的丞相,但必須與宦官合作,才能執掌大政,如張居正結合馮保。明朝內閣由始至終都不是明朝中樞的一級行政機構,所謂內閣只是文淵閣的別稱。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黄宗羲對明朝內閣作出如此評價:“或謂後之入閣辦事,無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實也。曰:不然。入閣辦事者,職在批答,猶開府之書記也。其事既輕,而批答之意又必自內授之而後擬之,可謂有其實乎!”.

查看 吏部尚書和明朝内阁

明朝内阁辅臣年表

明朝内阁辅臣年表,旨在列举中国明朝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明朝内阁成员。内阁初为皇帝咨政机构,此后权力逐渐增大,后形成为明朝行政中枢。内阁辅臣的人数为一人至七人不等,輔臣奉使出外辦事,多自稱“閣部”。 起初,內閣大學士只具有顧問身份,皇帝為最終決定的權力,而大學士很少有參決的機會。到明仁宗、明宣宗時期,大學士均因有太子經師的恩情,而得以累加至太子三孤身份,地位日益受尊崇。宣宗時期,朝廷事無大小,宣宗均悉數諮詢大學士楊士奇的看法而決定。雖然吏部尚書蹇義、戶部尚書夏原吉召見時得以參與各部事宜,然而其還遠不如楊士奇等內閣成員得以親自接見。自此,內閣的權力日益增大,到明世宗中葉,夏言、嚴嵩等人執掌內閣,地位赫然為真正的宰相,亦可壓制六部。 然而,雖然首席内阁大学士(或称内阁首辅)有票擬的權力,但卻不得不依賴於內部太監送達批紅。首輔大學士的職權如同以往的丞相,但必須與宦官合作,才能執掌大政。明朝內閣由始至終都不是明朝中樞的一級行政機構,所謂內閣只是文淵閣的別稱。.

查看 吏部尚書和明朝内阁辅臣年表

流内官

流内官是中国古代追随九品中正制度所发展出来的一种官制制度,原来指朝廷中央分封的官员,最早被称为“内命”;与之对应的则为“外命”,指地方诸侯、州县分封的官员。后来于北魏、北齐时期正式被引为官制,以九品中六品以上官都称为流内官,而七品以下则被称为流外官。在梁朝时梁武帝对官制进行了进一步改革,流内六品被重新划分,成为新的流内官制,分为九品十八班。而在北朝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沿袭崔浩旧政,改革出隋唐时期九品官制的大体基础,在太和二十二年做了进一步改变,将原来的九品五十四阶官制改为九品三十六阶,又取其中三十阶形成新的流内九品官。南北朝双方的相似分官制度被隋代吸取,在隋末时逐渐成熟,改正式名称为“流内官”,与“流外官”所对应。后唐代沿袭隋代官制,依旧留有流内、外官之分,当时铨选流内官流程与流外官大抵一致,规定以四善二十七最为标准。.

查看 吏部尚書和流内官

海光寺

海光寺,是中国天津市现已不存在的一座佛教寺庙,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由天津镇总兵蓝理在距天津老城南门三里的官道东侧(今和平区南京路与南门外大街交汇处东北侧,南门外大街以东,多伦道以南,万全道以西,南京路以北的合围区域)修建而成的。这里亦是咸丰八年(1858年5月20日)中国与西方列强签订《天津条约》的签字地点。此后,海光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划归天津日租界。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7月9日),八国联军攻打天津,日军占领海光寺,海光寺庙宇全被毁坏,从此消失。 目前,海光寺这个名字已成为天津地名泛指和平区南京路与南门外大街交口的区域。海光寺路口也成为天津市东西和南北方向的交通要冲,常年交通拥堵。天津地铁一号线的海光寺站即位于此路口附近。.

查看 吏部尚書和海光寺

新郑市

新郑市为中国河南省下辖县级市,由郑州地级市代管。新郑位于位于河南省中部、郑州南部,为河南省18个改革开放发展特别试点县(市)之一, 1994年5月16日撤“新郑县”建市。全市总面积873平方公里,市区面积15平方公里,辖3个街道、9个镇、3个乡。总人口60万人。新郑为中国较具实力的县市之一,其经济总量位居河南省各县(市)的第四位,综合竞争力2010年列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的第六十四位,2016年居第58位,2014至2016年连续3年位居河南县(市)经济第一位。2009年,新郑市GDP总量3,276,264万元(折合479,617万美元),人均GDP为52,434元(合7,676美元),市政府驻新华路街道。.

查看 吏部尚書和新郑市

斛斯元壽

斛斯元寿(),一作元受,广牧富昌(今内蒙古准格尔旗沙圪堵古城)人,中国南北朝北魏末年军人,斛斯椿弟,高车族。 斛斯元寿刚毅率直,武力过人,蛮弓两石,善骑射,能左右驰射。普泰元年(531年)三月戊戌,魏节闵帝以使持节、侍中、车骑大将军斛斯椿,侍中、卫将军斛斯元寿,一起特进、仪同三司。官至吏部尚书,封乾县伯。魏孝武帝即位,斛斯元寿进爵为乾县公,斛斯椿拥护魏孝武帝拒高欢,以斛斯元寿为豫州刺史。魏孝武帝入关中后,在豫州被部属杀害。赠司空,谥号景庄。.

查看 吏部尚書和斛斯元壽

敬信

宗室敬信()、敬信,諡文恪,愛新覺羅氏,清朝皇室,政治人物。.

查看 吏部尚書和敬信

托津

托津(p;),字知亭,富察氏,滿洲鑲黃旗人,清朝大臣。.

查看 吏部尚書和托津

拉萨关帝庙

拉萨关帝庙,又称磨盘山关帝庙,藏语称关帝格萨拉康,是一座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磨盘山的关帝庙,也是西藏五座关帝庙之一。属于藏传佛教格鲁派。拉萨关帝庙是目前西藏自治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关帝庙,2007年被列为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新华网,2013年03月08日。.

查看 吏部尚書和拉萨关帝庙

曹元

曹元(),字以貞,直隸含山縣人,太寧前衛官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早年出身國子生,后中举順天府鄉試第九十六名。成化十一年(1475年),參加乙未科會試,得貢士第十四名。殿試登進士第二甲第四十一名,授工部主事。正德二年,累遷右副都御史兼甘肅巡撫,改陝西巡撫,又過了一年,召為兵部右侍郎、兵部左侍郎,隨後代替劉宇為兵部尚書,兼督團營,加太子少保。其將校遷除,均聽從劉瑾命令。正德五年,拜為吏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劉瑾被誅后,其上疏請罪,詞極哀,詔許致仕,言官交劾,罷黜為民。曹元無子,病中自作墓誌銘,嘆道:“我死,誰銘我者!” 曾祖父曹贇,曾任贈都督僉事。祖父曹忠。父亲曹深,曾任前教授。.

查看 吏部尚書和曹元

曹确

曹确(),字剛中,唐朝官员,唐懿宗年间任宰相。.

查看 吏部尚書和曹确

曹義

曹義可以指:.

查看 吏部尚書和曹義

曹義 (永樂進士)

曹義,應天府句容縣,明朝官吏、進士出身。 永樂十三年,登進士,授庶吉士。永樂十六年,改翰林院編修。宣德年間,擔任行在吏部主事。宣德十年,升吏部文選司員外郎。正統九年,任吏部郎中,次年升吏部右侍郎明實錄:英宗實錄,184卷,掌管光祿寺事。正統十四年,擔任吏部左侍郎。景泰元年,改南京吏部尚書,后致仕回鄉。.

查看 吏部尚書和曹義 (永樂進士)

曹鼐

曹鼐(),字万锺,谥文忠,明朝北平承宣布政使司真定府寧晉縣(今河北省寧晉縣)人。正統十年(1445年)官吏部左侍郎兼學士。正統十四年(1449年)隨英宗親征,死于土木堡之變。.

查看 吏部尚書和曹鼐

曹振鏞

曹振鏞(),字儷笙,又字懌嘉,安徽歙縣人。清朝嘉慶、道光年間重臣。 曹振镛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嘉庆年间,担任少詹事、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道光年间,历任首席军机大臣、武英殿大学士、上书房总师傅,晋封太傅,并赐画像入紫光阁。死后谥“文正”,入祀贤良祠。.

查看 吏部尚書和曹振鏞

曾孝宽

曾孝宽,字令绰。宋代福建泉州晉江縣(今晉江市)人,曾拜右丞相。 曾公亮之子,孝宽得其荫,任桐城县知县、咸平县知县、秘阁修撰、提点开封府界镇县。熙宁五年(1072年),因参与王安石变法,迁枢密都承旨,后任枢密直学士、签书枢密院。后出知河阳,徙郓州,连徙镇,以吏部尚书召。在途中逝世,享年66岁。 Category:曾姓 Category:晋江人.

查看 吏部尚書和曾孝宽

曾公亮

曾公亮(),字明仲,号乐正,泉州晉江縣(今福建晉江市)人,北宋政治家。 天圣二年(1024年),曾公亮登进士第,仕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三朝,历官参知政事、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司空兼侍中等,封鲁国公。死后追赠太师、中书令,谥宣靖,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与丁度承旨编撰《武经总要》。.

查看 吏部尚書和曾公亮

晏清

晏清(),字玄洲,一字泰征,明朝末年至南明官员,湖广承宣布政使司黄冈县人。 晏清中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己未科进士。授芜湖知县,有清廉的名声;改吴江知县,芜湖民请他留任。吴江吏来迎接,在路上相争,不得行,再宿乃去。吴江水涝,他为民请命,擢升为吏部验封司主事。天启年间,魏忠贤请封其从子魏良臣为伯爵;晏清阻止。吏部尚书周应秋削晏清籍。崇祯初年,以原官起用。崇祯九年(1636年),张献忠骚扰蕲州、黄州,焚黄冈县枫香桥一带;文学邓云程兜甲执铁鞭,率乡兵数千格斗退敌。张献忠驻黄冈县白杨山,县民被杀六、七万人;晏清率父老向湖广巡抚王梦尹请兵,王梦尹不应。晏清任验封司郎中,周延儒勾结太监王化民入吏部,奏转任晏清为广东盐法道佥事。弘光元年(1645年),晏清任尚宝司卿;隆武二年(1646年),晏清任太仆寺卿:但都没有赴任。当时江州、黄州已经沦陷至满清。朱由榔即位,擢升他为吏部左侍郎,辞官不至。李成栋破广东,晏清避地浔南。永历帝在南宁,擢升为吏部尚书。吴贞毓以主事任吏部侍郎,诋毁晏清。晏清为方端士所重,吴贞毓没有什么作为。永历四年(1650年),吴贞毓为户部尚书,与王化澄一起陷害晏清,晏清辞官;皇帝不许。诏狱兴起,晏清进谏,皇帝不听;于是移病不起,拜表即行。在浔州不久病卒,年七十三岁。.

查看 吏部尚書和晏清

1955年越南公民投票

1955年越南国公民投票决定了越南国的未来政体,南越政权因此由君主制转变成为越南共和国。投票中竞争的双方:首相吳廷琰和保大皇帝分别主张实行共和制和君主制。最后吴廷琰通过舞弊的手段獲勝,得票率高达98.2%。在首都西贡,吴廷琰获得超过60万票,尽管选民名册上一共只有45万人。甚至在受到敌对陣營阻止投票的乡村地区,他获得的选票也超过登记选民的90%。 这次公民投票是保大皇帝與其首相之间权力斗争的最后对决。保大皇帝厌恶吴廷琰,频繁地试图罢免他,任命他为首相仅仅是由于他是获得美國援助的管道。在这期间,越南将要进入一个不安定时期,因为根据结束法越战争的《日内瓦协定》,越南被暂时分割,越南国控制国家的南半部,将举行全国大选组成共同的政府,来恢复国家统一。越南国民军未能完全控制整个国家,宗教派别高台教与和好教在乡村地区武装割据,各自拥有私人军队,而平川派控制着西贡的街道。吴廷琰不顾保大皇帝的干涉,到1955年中,设法征服了私人军队,在全国强化了政府的统治。 吴廷琰被他的成功所激励,开始策划让保大皇帝下台。他预定在1955年10月23日举行公民投票,将保大皇帝推出政治舞台。在投票的准备阶段,保大皇帝的竞选活动遭到禁止,而吴廷琰的竞选活动集中于针对保大皇帝的个人攻击。政府控制的媒体发起对保大皇帝的輿論攻击,而警察挨家挨户警告人们不投票的后果。吴廷琰的弟弟吴廷瑈協助他成功地在选举中舞弊,勝出後吴廷琰宣布由他本人担任新成立的越南共和国总统。.

查看 吏部尚書和1955年越南公民投票

吕德懋吕諲吕蒙正吕本 (寿州)多山夏邦謨大同之战大圣王朝大高玄殿大沽口战役奎俊奕經奕訢姚察姚思廉姜庆初始安哀公主孟昶 (东晋)孫士毅孫家鼐孫交孫廷銓孔奂孔彦缙孔纬孔聞韶孔愉孙如法孙丕扬孙仰曾孙邕宦海奇官宿石宜兆熊完顏充完顏袞完顏永成完颜永升完颜思敬宗室琳寧宗室綿森宗元饒宇文紹節安吉公主 (劉宋)安化王之乱宋娘宋德宜宋纁宋璟宋遥宋訥宋钦道宋槃宋景寶鋆尊室說尚书 (官职)封孚封懿對喀納尹旻屠侨山簡崔孝直崔孝芬崔孝暐崔孝演崔从崔休崔勉崔珙崔群崔猷 (汲郡公)崔芷蘩崔遠 (唐朝)崔达拏崔恭 (明朝)崔植崔挺崔摐崔景榮崇綸巴延三巴泰 (大学士)上谷公主 (宿石之妻)丁谓严嵩严武 (唐朝)師姓席春乞伏延祚乌古论元忠乔琳乙弗绘于谦于振康紹鏞庾凝绩庾炳之廣厚廣壽令狐绹仰止堂任顗任恺张廷玉张佐辰张彝宪张嘉福张充张议潮张豺张问陶张邦奇张澄 (东晋)张明善张悦 (刘宋)張士甄張孟男張居正張之萬張問達 (涇陽)張全義張四知 (費縣)張四維張玄之張紞張綵張緒 (南朝)張纘張燾 (南宋)張照張瀚 (明朝)張驥張鵬翮張雲章何宗權何尚之何紹正何桂清何昌寓何敬容余深余有丁墓徐孝嗣徐世隆徐义 (前秦)徐商徐勉徐石麒徐礼 (明乐善居士)徐羨之徐階徐荣叟徐贤 (明朝)徐黼徐铉徐陵徐潮德瑛 (尚書)來濟保大帝土木之变北京大学北京大学校史北朝官制刚毅别儿怯不花刘宇 (明朝)刘岳 (五代)刘崇望刘忠刘邺刘滋嵇紹嵇曾筠喬宇單懋謙喀爾吉善周口市周嘉謨周祖培周用周顗周闵周應秋周時中周時中 (龍泉)和嶠和珅和郁和逌傅友文傅嘏傅维鳞唐名 (日本稱號)唐太宗唐姓唐乾陵唐蕃会盟碑唐括贡冢宰冯子琮出连辅政凌烟阁商城县商周祚商輅商暠全慶公安县六部关陇起义元世俊元彧元修伯元倪元瑾元湛 (广阳王)元晏元晖勵廷儀倪嶽倪元璐皇泰主石三畏石珤石琚玄武门之变王劭 (東晉)王华 (明朝)王叡 (北魏)王奂王孚王守仁王安國 (雍正進士)王寿 (元朝)王寵之王峻 (南朝)王峻 (北朝)王一宁 (大学士)王亮 (南朝)王廷 (嘉靖進士)王弼 (三國)王引之王徽 (京兆)王志 (南北朝)王國光 (明朝)王僧虔王凝 (唐朝)王克 (南北朝)王瞻王珪 (唐朝)王球王祚遠王绍 (唐朝)王绍徽王翱王猛王爚王用賓 (正德進士)王遇 (北魏)王褒 (南北朝)王覽王謐王越 (明朝)王興福王锡爵王锡衮王通 (南朝)王永吉王洽 (東晉)王惠 (劉宋)王时雍王敬弘王晏 (南北朝)王晙灵台县班宏祁彪佳福康安福敏禹州市秦民悅秃忽鲁秀林秀才愛上兵程异程遐程文德第一次大沽口之戰第一次鸦片战争罗钦顺罗浮山罗斤翟善翟瑥瑚圖禮瑞常瑪爾漢瑯琊榜 (小说)甬上屠氏田從典田唯嘉甲申十同年圖申㴐甘汝來甄玄成焦作市熊賜履熊浹畢構留正牛僧孺牛藂独吉思忠盧蔭溥盧毓白孝节白馬之禍花沙納隆姓隆庆 (明朝)隆武帝隋朝官制韦师韦庄韦思谦韩皋韓威 (唐朝)韓岱韓一良韋世康韋商臣遜柱達哈塔鍾同荀邃萧复萧子显萧邺萬安 (正統進士)萬國欽萬鏜萬恭顏竣顧憲成衛臻袁商袁聿修袁顗袁黃袁昂颜师鲁食為奴裴均裴延隽裴休裴遵庆裴行俭裴良裴殷年裴漼褚翔褚炫西安交通大学馬爾賽 (馬佳氏)馬昂馬文升覺羅巴哈納覺羅伊圖訥親許乃普許讚許進許進 (明朝)許思溫詹同詹徽驻马店市諸葛恢高翻高爾儼高鳳高郢高闾高斌高拱謝陞謝朏譚拜魏廣微魏裔介魏谟许国 (明朝)谢安谢举谢伷谢哲谢瀹谢览谢景仁豐慶豆代田費宏費淳賈充賈楨贺兰楚石贺兰淹趙士完趙好德趙志皋趙瑁趙錦 (嘉靖進士)趙汝愚路振飛鹿傳霖蹇義黃宗載黃機 (順治進士)黄启芳黄珣載齡齊長公主车胤龍門飛甲 (電影)辛丑条约辛雄迺贤迈柱錢塘公主錫珍茹瑺范姓范仁恕范復粹范瓊范衷 (永樂進士)郝玉麟胡松 (嘉靖進士)郭之奇郭元振郭祚郭维经郭朴郑丙郑仁诲郑珣瑜郑继之郑愔阮孚阮仲合阮咸阮知方阮秉謙阮述阮武阮有排阮文祥阳休之阿蘭泰阿桂赫连子悦赵安仁 (北宋)赵隐赵节閔珪閔洪學薛琡關捷先董份钱谦益钱肃乐蒋溥蔡大寶蔡徵蔡國珍蔡國用蔡杭蔡新蔡文瓚鄞县杨氏鄭三俊鄭懷德 (阮朝)鄭曉鄒炳泰臨海公主 (南齊)金夏同盟金尚憲金之俊金濂蕭俛蕭倣 (唐朝)蕭永藻長城公主 (南齊)长孙无忌长孙操苏天爵苏威苏辙苻健苻丕苻生苻承祖苗晉卿雍正帝雅泰耨盌溫敦兀帶逯中立虞庆则陳名夏陳官俊陳康伯陳廷敬陳修 (明朝)陳朝 (越南)陶大臨陸完陸喜陸瓊陸潤庠虹关村陈卓 (南宋)陈伸 (宋朝尚书)陈俊陈克宅陈有年陈显陆偁陆光祖陆隽陆钶陆扆柳奭柳述柳耆柴守禮林瀚 (成化進士)恩承李增枝李天馥李季凯李客師李守道李崇 (固安侯)李嶠李世熺李之芳李康妃李仁 (户部侍郎)李延寿李國𣚴李冲 (北魏)李元翼李光地李勉李回李珏李神俊李神通李翠英李煥文李韶 (北魏)李遇知李靖李行师李裕 (明朝尚書)李该李贤 (大学士)李胤李蔚 (唐朝)李長庚 (明朝)李若星李通 (金)李森 (天順進士)李月相杨又玄杨名时杨佶杨达 (隋朝)杨邠杨雄 (观王)杨恭仁杨涉杜立德杜淹杜昌业权翼桑額 (尚書)桂良梁安 (前秦)梁儲梁詩正楊名楊士奇楊守阯楊廷和楊嗣復楊超曾楊錫紱楊津 (北魏)楊旦 (弘治進士)樂廣武庙武狀元蘇乞兒武承嗣段孝言段純比部司毛貴 (前秦)毛昶熙江夷江万里江祏江谧江虨汝南县汪大猷汪由敦汪惟贤河南巡撫沈君理沈一贯泰和县洪昇淮南公主 (南齐)淮阳公主 (刘宋)淄博市温益温达 (清朝)游似游简言清朝吏部尚书列表湯金釗源休滕毅潘承祐朱士彥朱延禧朱國楨朱諤朱鳳標朱軾戴均元房壯麗房彦谦明世宗明鄭台灣建制明鄭台灣歷史年表明朝明朝午門血案明朝吏部尚書明朝七卿年表明朝内阁明朝内阁辅臣年表流内官海光寺新郑市斛斯元壽敬信托津拉萨关帝庙曹元曹确曹義曹義 (永樂進士)曹鼐曹振鏞曾孝宽曾公亮晏清1955年越南公民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