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司马光

指数 司马光

司馬光(),字君實,号迂叟。北宋文学家、史学家。生於宋真宗天禧三年十月十八日,卒于宋哲宗元祐元年九月一日,享壽66岁。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縣)人,世称涑水先生,身後稱司馬溫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目录

  1. 494 关系: 嚴衍劉健 (明朝)劉安世劉辯劉恕劉攽历史历史学家列表历代古人像赞历代帝王庙历代诗话偃师市十六国春秋十翼南史南京发生的大屠杀列表南北朝古文 (文學)古文觀止史官史通史料史書 (東亞)司馬伋司馬元顯司馬炎司馬道子司馬恂 (明朝)司马姓司马懿叔孫通吳充吳權吳朝吴越国合縱吕布吕翔吕蒙夏县夏燮大學 (經傳)大清一统志天章阁太子丹太玄女皇帝姜公輔嫁妆孟獲... 扩展索引 (444 更多) »

嚴衍

嚴衍,字永思,號午亭,別號拙道人,原籍嘉定(上海)馬陸,遷居桃浦。.

查看 司马光和嚴衍

劉健 (明朝)

劉健(),字希賢,號晦菴,河南河南府洛陽縣(今河南省洛陽市)人。明朝政治人物,官至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

查看 司马光和劉健 (明朝)

劉安世

劉安世()字器之,北宋河北大名人。 父劉航是進士出身,歷知虞城、犀浦縣。劉安世早年師從司马光。熙寧六年進士,司馬光任宰相時,推薦劉安世到國史館出任要職,歷官秘書省正字、累進諫議大夫,論事剛直,人稱“殿上虎”。元祐四年,劉安世奏劾謝景溫:“天資姦佞,素多朋附。”徽宗即位後,知真定(河北西路,真定府),蔡京為相,又謫至峽州(荊湖北路)。宣和七年卒。諡忠定。.

查看 司马光和劉安世

劉辯

劉辯(熹平五年至初平元年正月十二癸丑日,即),中國汉朝皇帝(光熹元年四月十三戊午日至昭宁元年九月初一甲戌日,即公元189年5月15日-189年9月28日在位)。他是东汉王朝第十三位、亦即倒数第二位皇帝,是汉灵帝劉宏与皇后何氏的独生兒子,即是嫡长子。 刘辩在灵帝驾崩后继位为帝,由于年幼,实权掌握在临朝称制的母亲何太后和母舅大将军何进手中。少帝在位时期,东汉政权已经名存实亡,他即位后不久即遭遇以何进为首的外戚集团和以十常侍为首的内廷宦官集团这两大敌对政治集团的火并,被迫出宫,回宫后又受制于以“勤王”为名进京的西北军阀董卓,之後被废为弘农王,成为东汉唯一被废黜的皇帝,其同父异母弟陈留王刘协继位为帝,是为汉献帝。被废黜一年之后,刘辩在董卓胁迫下自尽,时年仅十五岁,其弟献帝追谥他为怀王。 中国古代的史书中称刘辩为皇子辩、少帝和弘农王等,但因为刘辩在位不逾年,一般不把他看作是汉朝正统的皇帝,不单独为他撰写专属于帝王的傳記(即本紀),不过现代史学界也有观点承认他是汉朝皇帝。.

查看 司马光和劉辯

劉恕

劉恕(),字道原,一作道源,筠州高安(今江西高安)人。.

查看 司马光和劉恕

劉攽

劉攽(),字貢父(一作戇父,或贛父),號公非。樟樹市黃土崗鎮荻斜劉家人。北宋史學家,著有《彭城集》。《資治通鑑》副主編之一。 先世为彭城人,西晋末年,避胡兵乱,迁居江南,又迁庐陵。劉攽好谐谑,慶曆六年(1046年)贾黯榜進士。歷任汝州推官,至和二年乙未(1055年)調江阴县主簿,嘉祐二年丁酉(1057年)擔任庐州推官等。歷州縣官二十年,嘉祐八年癸卯(1063年),入京為國子監直講,遷館閣校勘。宋神宗熙寧初年同知太常禮院,以反對新法出知曹州。博覽群書,精於史學,助司馬光修《資治通鑑》,專治漢史部分。元丰八年(1085年),由衡州盐仓起知襄州,元祐初年召拜中書舍人。四年卒,年六十七。 劉攽精于诗学,錢鍾書稱許劉攽“也许在史学考古方面算得北宋最精博的人”,又認為刘攽的詩比他哥哥刘敞好,风格上是欧阳修的同调。.

查看 司马光和劉攽

历史

歷史(现代汉语词汇,古典文言文称之为史),指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歷史可提供今人理解過去,作為未來行事的參考依據,与伦理、哲学和艺术同属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历史的第二个含义,即对过去事件的记录和研究,又称历史学”,或简称“史学”。隶属于历史学或与其密切相关的学科有年代学、编纂学、家谱学、古文字学、计量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和新闻学等,参见历史学。记录和研究历史的人称为历史学家,简称“史学家”,中国古代称为史官。记录历史的书籍称为史书,如《史記》、《汉书》等,粗分為「官修」與「民載」兩類。 广义的历史,泛指一切事物的发展過程,包括自然史和社会史。不一定同人类社会发生联系。在哲学上,这种含义下的历史称为历史本体,例如宇宙历史、地球历史、鸟类历史、中国历史、世界历史等等。通常仅指人类社会的发展過程,它是史学研究之對象;一般説來,关于历史的记述和闡釋,也称為历史。而狭义的历史则必须以文字记录为基础,即文字出现之后的历史才算历史,在此之前的历史被称为史前史。又可以称为人类史或社会史,而脱离人类社会的过去事件称为自然史。一般来说,历史学仅仅研究前者,即社会史。.

查看 司马光和历史

历史学家列表

下面依生卒年份次序列出較知名的历史学家,華人史家的研究範圍只是依其大概或傑出領域做分類,並無絕對性。而斷代的划分是依照日本歷史學家內藤湖南的分法。.

查看 司马光和历史学家列表

历代古人像赞

《历代古人像赞》是一部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刊刻的赞颂中国历代古人的书籍,书中收录自伏羲至黄庭坚共88幅人物画像。共一卷,不著绘者姓名,由明朝宗室朱天然撰写赞,每人一画一赞,图均为半身像,每图右上角题姓名,左上角题辞,文字均为行楷。本书为现所见刊刻时间最早的版画人物肖像画集。.

查看 司马光和历代古人像赞

历代帝王庙

历代帝王庙,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131号,是中国明朝、清朝皇家祭祀三皇五帝和历代帝王的场所。.

查看 司马光和历代帝王庙

历代诗话

《歷代詩話》是乾隆年間嘉善人何文煥收集的歷朝詩話二十七種。何文焕另有《歷代詩話考索》附於書後。丁福保又编《历代诗话续编》。.

查看 司马光和历代诗话

偃师市

偃师市位于东经112°6′15″~112°58′24″和北纬34°27′30″~34°50′00″之间,为中国河南省下辖县级市。 总面积668.58平方公里,人口61.6万(2013年);辖11镇(城关、山化、首阳山、邙岭、岳滩、翟镇、顾县、缑氏、府店、大口、高龙)、1个工业区(偃师市工业区)、210个行政村、32个社区;市区面积16平方公里,市区人口14万。 偃师市前身为偃师县。战国末年,秦灭周后设偃师县,先后隶属三川郡、河南郡、河南府、河洛道、豫西行政长官公署、河南省第十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太岳五专署、豫西一专署、洛阳专区、洛阳地区、洛阳市。1993年底,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1994年4月8日,偃师市正式挂牌,由河南省委托洛阳市代管。.

查看 司马光和偃师市

十六国春秋

《十六國春秋》,記載中国东晋时期,北方十六國歷史的紀傳體史書。由北魏崔鴻撰寫。 北魏末年的史官崔鴻私下撰寫《十六國春秋》,当时北魏迁都洛阳,书籍“率多分散”,他只好“求之公私,驱驰数岁”,又“约损烦文,补其不足”。正始三年(506年),《十六国春秋》初稿大部完成,但仍缺“蜀录”。崔鴻又花了十餘年時間訪求常璩所撰《蜀书》。正光三年(522年),終於全書寫畢。《十六国春秋》成書一百卷,“五胡十六國”之名因《十六國春秋》一書而得名。但本書雖然完成,卻又因故未敢刊印。直到孝庄帝永安元年(528年),其子崔子元將《十六国春秋》缮写一本,奏献朝廷,藏于史馆。 《十六国春秋》突破既往传统,将各国国书改名为“录”,各国帝纪改名曰“传”,“不附正朔,自相君长”,记錄各国史事时,係以各自之年号。各国国主之事迹,則按正史本纪之体例,不採用漢民族之“贵中华而贱夷狄”觀念。又有序例、表、赞,体例完备。刘知几評價,“(崔鸿)考核众家,辨其异同,除烦补阙,错综纲纪,易其国书曰录,主纪曰传,都谓之《十六国春秋》,……由是伪史宣布,大行于时”。唐初修《晋书》大量采录《十六国春秋》的本文。赵翼称唐修《晋书·载记》,“尤简而不陋,详而不芜,视《十六国春秋》不可同日语也”。 《十六國春秋》最大缺點是記時有誤、人物混淆,“多有違謬”,如“天興二年,姚興改號鴻始,而鴻以為改在元年;明元永興二年,慕容超禽于廣固,鴻又以為在元年;太常二年,姚泓敗于長安,而鴻亦以為滅在元年。如此之失,多不考正。” 北宋初编成的《太平御览》仍大量抄录《十六国春秋》。此書在北宋中期已經殘缺不全,剩二十餘卷,司馬光修《資治通鑑》時曾引用,但已非全書,故如無《資治通鑑》,今人難以窺得五胡亂華全貌。《崇文總目》已不列其名。明代屠喬孫、項琳以《晉書·載記》、《魏書》、《北史》、《冊府元龜》、《資治通鑑》以及《藝文類聚》、《太平御覽》等書補綴而成輯本一百卷,仍題“崔鴻撰”,並署“屠喬孫、項琳之同訂”,史料豐富,然欠考證,被清人斥為伪书,是今日的流行本;另外《漢魏叢書》中保存有十六卷本,十六國各為一錄,記各國主五十八人,與《晉書》大同小異。康熙时宋荦曾在京西慈仁寺购得《十六国春秋》残本,并作诗以为紀念。清代湯球輯有《十六國春秋輯補》一百卷,所輯史料力求信而有徵,並有考證工作,是研究十六國史的重要參考書。.

查看 司马光和十六国春秋

十翼

《十翼》,亦稱為《易傳》(汉语拼音:yì zhuàn),是包括〈彖傳〉、〈象傳〉、〈繫辭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及〈文言傳〉等文章典籍的總稱,用來解釋《周易》(《易經》)的道理,是理解《周易》經文的重要根據。 「傳」是用來對「经」的注釋。古人說的《易經》,常把“易傳”也涵括在內。根據史書,孔子作《十翼》,但也有學者認為不完全出自同一人,部份篇章也可能是集體創作的成果。.

查看 司马光和十翼

南史

《南史》,唐朝李延寿撰。纪传体,共八十卷,含本纪十卷,列传七十卷,上起劉宋永初元年(420),下迄南陳祯明三年(589)。记刘宋、南齊、南梁、陈四國一百七十年史事。记载南朝历史。《南史》與《北史》是唐初史家李延壽的作品。他撰寫這兩部書是為了「追終先志」,繼承父親李大師(570-628)未完成的事業。 李大師鑑於南北朝各朝歷史,記事重複,詳于本國而略於他國,「常以宋、齊、梁、陳、魏、齊、周、隋南北分隔,南書謂北為『索虜』,北書指南為『島夷』。又各以其本國周悉,書別國並不能備,亦往往失實。常欲改正」。於是發奮成就《南史》與《北史》。《南史》以《宋書》、《南齊書》、《梁書》及《陳書》為藍本,共566卷,又參考「雜史」千餘卷,刪繁就簡,事增文省,其中删《魏书》、《宋书》最多,刪文多为诏诰、符檄、章表。《南史》有〈本紀〉十卷、〈列傳〉七十卷,但無〈表〉、〈志〉。 李大師卒於唐太宗貞觀二年(628年),當時《南史》、《北史》皆未能成書,最後由在史局工作的李延壽繼續撰述,「因於編輯之暇,晝夜抄錄之」,後因事離開史局,「以所得者編次之,然尚多闕,未得及終」,貞觀十五年(641年),繼續編撰,「因茲復得勘究宋、齊、魏三代之事所未得者」。顯慶四年(659年)《南史》成書,「始末修撰,凡十六載」。司马光给劉恕信中感叹道:“乃知李延寿之书,亦近世之佳史也。虽于祥诙嘲小事,无所不载,然叙事简径,比于南北正史,无烦冗芜秽之辞。窃谓陈寿之后,惟延寿可以亚之也。”自有南北二史之後,《宋書》、《南齊書》、《魏書》、《梁書》、《陳書》、《北齊書》、《周書》、《隋書》被稱為八書,史稱「二史八書」。《南史》與《北史》均广为流传,致“学者止观其书,沈约、魏收等所撰皆不行”。 《南史》與《北史》皆用「家傳」形式突出門閥士族的地位,以王、謝等大家為主,〈列传〉多附传,附传的人物多屬家族成員,例如《南史·袁湛传》附传人物達12人,《北史·陆俟传》附传多至20人,前后相去百餘年,乃至於有大量的神怪迷信,王鸣盛批此甚谬妄。朱熹說:“南北史除了通鑑所取者,其餘只是一部好笑底小說。”同時《南史》、《北史》內容亦有重复现象。《南史》中更刪除了部分判決文字(包含《後漢書》的作者范曄等人之罪名文字),使成不白之冤。.

查看 司马光和南史

南京发生的大屠杀列表

本列表按照发生年代的先后顺序列举南京历史上发生的大屠杀。.

查看 司马光和南京发生的大屠杀列表

南北朝

南北朝(420年—589年北朝始於439年北魏滅北涼,統一北中國北方開始,南朝始於420年劉宋建立開始;南北兩朝在589年隋灭陳為止。)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時期,由420年刘裕篡东晋建立劉宋開始,至589年隋滅南陳為止,上承兩晉、五胡十六國、下接隋朝。因為南北兩勢长时间对立,所以稱南北朝。南朝(420年—589年)包含宋、齐、梁、陈等四朝与陈同时存在的西梁一般不算在内。;北朝(439年—581年)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等五朝。 由于军权转移,南朝皇族主要出身于寒門或庶族鄒紀萬(1992年):《中國通史魏晉南北朝史》第一章〈魏晉南北朝的政治變遷〉,第71頁。。初期經濟逐渐恢复,但由於戰略錯誤與北朝军力強盛,使得疆界逐次南移。皇帝與宗室為了皇位時常血腥鬥爭。南梁在梁武帝在位期間國力改善,使國力再度強盛,晚年國家糜爛,侯景之乱使南朝实力大减,并四分五裂,獨霸政局的僑姓世族完全崩潰。雖由南陳的陈文帝統一南朝,但國力大跌,包括現在四川在內的西部大片原屬南梁領土被西魏佔領,南陳只能依長江抵禦北朝。北朝承繼五胡十六国,為胡漢融合的新興朝代。北魏皇室為鮮卑族,漢族官員受五胡文化影響,鮮卑皇室也受到漢文化的薰陶,彼此通婚。北魏被北方的柔然牽制,直到較友好的突厥并吞柔然後才全力對付南朝。後期在六镇之乱和农民暴动之后造成实力大衰。北魏分裂成東魏及西魏後,不久分別被北齊及北周取代。北齊主要由六鎮集團組成,初期军力強盛。最後藉由宇文泰开创的北周關隴集團,吞并政治日趋腐败的北齊。此時統一中國的天平已朝向北周傾斜。周武帝去世後,漢人楊堅掌握朝廷,通过授禅北周静帝建立隋朝,经营八年之后,發兵灭南陳統一中國。 北朝戰爭不斷、各阶级對立严重,而南朝經濟持續成長、局势比較穩定,出現元嘉之治與永明之治等治世。中原人口自黃巾之亂和永嘉之乱后就开始南移,为南方帶來大量勞動力與先进的生產技術。江南的繁荣,使得中國的經濟重心南移萬繩楠(1994年):《魏晉南北朝史論稿》第十一章〈南朝時代歷史的變化與發展〉,第266頁。。在文化方面,乱世为思想自由提供沃土肥壤,提出務實求治和無君論等觀點,在文學、藝術、科技等方面,開創出獨到的見解與理論。玄學、佛教與道教都很興盛。其中佛教帶動石窟的發展,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雲岡石窟與龙门石窟名揚後世。对外交流也很兴旺,东到日本和朝鮮半島,西到西域、中亚、西亚(埃兰沙赫尔),南到东南亚與印度。 南北朝初期仍是世族政治,社會階層分為世族、齊民編戶、依附人及奴隸鄒紀萬(1992年):《中國通史魏晉南北朝史》第二章魏晉南北朝的社會形態,第101頁。。世族擁有大量不需付稅的依附人從事生產與作戰,影響朝廷的稅收。雖然南朝皇帝仍然需要主流世族的擁護,不過也扶持寒門以平衡政治勢力,並且在南梁時出现了科舉制度的萌芽。南朝世族因為長期安逸而逐漸衰退,在侯景之亂後徹底崩潰。北朝胡人缺乏中原政治的經驗,所以重用漢人世族,引起雙方的文化採借,久之形成文化混合,以北魏孝文帝的漢化運動最盛。混合的過程產生激烈的思想衝突、政治鬥爭或種族衝突,例如六镇之乱、北齊的排漢運動《顏氏家訓》提到:「齊朝有一士大夫,嘗謂吾曰:「我有一兒,年已十七,頗曉書疏,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無不寵愛,亦要事也。」。而北周建立關中本位政策,融合鮮卑及漢文化以消除胡漢隔閡《中國文明史第四卷魏晉南北朝上冊》第一章政治發展大勢,第69頁。。在隋朝統一天下後,開創出具開放性和包容性的隋唐帝國。.

查看 司马光和南北朝

古文 (文學)

古文為中國古代散文的文體,其形式較駢文自由。原指先秦、秦代、兩漢以來的散文,但經過唐宋的古文運動,在文風方面又有新的突破。.

查看 司马光和古文 (文學)

古文觀止

《古文觀止》,是清人吴楚才、吴调侯叔侄两人选编和注释的一部文言散文选集,編選此書的目的是“正蒙養而裨後學”,作為家塾訓蒙讀本,也是清以来最流行的散文选本之一。古文观止成书于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付印问世以来,流传甚广,雅俗共赏,影响非常广泛。书中选编了上启东周下至明代的二百二十二篇散文作品,其中绝大多数为古文,个别为骈文中的经典作品,作品题材涉及史传、策论、游记、书信、笔记等,由于古文观止入选作品题材广泛、代表性强、语言簡潔易明,篇幅短小精髓,言辞优美,因而一经出版便非常流行,成为文言文教学的经典教材,至今在大中華地區中學文言文教材中,仍有很多篇章由此書輯錄。.

查看 司马光和古文觀止

史官

史官是中国历代设置专门记录和编撰历史官职的统称。 各朝均有设置,《史通》稱:“史官之作肇自黃帝,備於周室。”但对“史官”的称谓与分类多不相同,主要的可以分类记录类和编纂类两者。史官刚刚出现的时候以及发展过程中的很长时间,这两者是不大分别的,后来演化出专门负责记录的起居注史官和史馆史官,前者随侍皇帝左右,记录皇帝的言行与政务得失,皇帝不能阅读这些记录内容,后者专门编纂前代王朝的官方历史。在沒有文字的古代現任史官只能從前任史官通過口授習得歷史,容易產生紕漏和歪曲。 戰國時期齊國大夫崔杼殺害齊莊公,史官寫:“夏五月乙亥,崔杼弑其君光。”,崔杼要求史官改寫,但史官不肯。崔杼一怒之下杀死多個史官,仍無法改變後繼史官的心意,最後只得屈就事實。中國史學史經常以此強調史官氣節,“不虚美,不隐恶”。事實上,前秦苻坚就曾改写历史。唐太宗强调他在唐朝初年的功绩和他即位的合法性,太原起兵的首功被歸納到李世民身上,高祖李渊则完全消极被动,他对于玄武门之变中弑兄之事一直耿耿於懷,贞观十四年(640年),在皇帝一再要求下,“玄龄等遂删略国史为编年体,撰高祖、太宗实录各二十卷,表上之。”唐太宗看過《高祖实录》立即要求重寫,并为自己辩白道:“今欲自看国史者,盖有善事,固不须论,若有不善,亦欲以为鉴诫,使得自修改耳。”。後來的《高祖實錄》記載︰“建成幼不拘細行,荒色嗜酒,好畋獵,常與博徒游,故时人称为任侠”,严重歪曲了史实。由此可見唐朝的史官並沒有直筆的勇氣。宋朝司馬光撰寫《通鑑》時也不得不懷疑說:“按:建成、元吉雖為頑愚,既為太宗所誅,史臣不能無抑揚誣諱之辭。”.

查看 司马光和史官

史通

《史通》,唐劉知幾撰,為中國及全球首部有系統地之史學理論專著,全書內容主要評論史書體例與編撰方法,以及論述史籍源流與前人修史之得失。由於《史通》總結唐以前史學的全部問題,因而擁有極高史學地位,對後世影響深遠。此書的編著時間始於唐代武后長安二年,至唐中宗景龍四年成書,花了九年時間。在四庫全書中為史部史評類。.

查看 司马光和史通

史料

史料即可據以研究或討論歷史的東西。史料的形式和分類非常廣泛,也沒有一定的形式,某事物是否為史料、或其史料價值高低,通常必須由歷史學家依其專業知識自行判斷。.

查看 司马光和史料

史書 (東亞)

史書依種類可分成正史、野史、別史、雜史等。東亞傳統的史書依體例又可分為紀傳體(以人物為主軸)、編年體(以時間為主軸)、紀事本末體(以事件為主軸)、別史體(以國為主軸)、雜史體(以遺文舊事為主軸)、政書體(又稱會要體,以典制為主軸)、史評體(以史事評論為主軸)、綱目體(以年表為主軸)、譜牒體(以宗譜為主軸)等等,依時間又可分通史與斷代史、國別史等。 中國最著名的史書莫過於司馬遷的《史記》與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人稱「史學兩司馬」。.

查看 司马光和史書 (東亞)

司馬伋

司馬伋,字季思。南宋夏縣(今屬山西)人。 早年過繼為司马光的曾孫。以門蔭为右承务郎,紹興末年,通判處州。乾道二年(1166年),擔任建康(今南京)總領。乾道五年(1169年)十二月,帶領使團前往祝贺金世宗生日。淳熙四年(1177年),官吏部侍郎。淳熙六年(1179年),升宝文阁待制,改知平江。淳熙九年(1182年),知泉州。.

查看 司马光和司馬伋

司馬元顯

司馬元顯(),字朗君,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西)人。晉朝宗室,會稽王司馬道子之長子,东晋晚期权臣,受封為會稽王世子。官至驃騎大將軍。司馬元顯自隆安三年起至元興元年的三年間曾經一度執掌東晉政權,但期間叛民孫恩連年入侵當時朝廷唯一能直接控制的三吳地區,戰事不息,而司馬元顯仍貪腐不已,國庫空虛下仍聚斂錢財之餘亦驕傲自大,信任身份奉承自己的小人,敗壞朝政。及後司馬元顯討伐桓玄,倚靠了北府軍將領劉牢之,然而劉牢之因擔心助司馬元顯擊敗桓玄後將不為對方所容,於是不戰而降。司馬元顯不能抵抗桓玄,終敗於桓玄並被其所殺,桓玄亦因而結束了晉安帝繼位以來司馬道子與司馬元顯父子掌政的局面,自掌朝政,終令其成功篡奪晉室,建立桓楚政權。.

查看 司马光和司馬元顯

司馬炎

晉武帝司馬炎(),字安世,河内郡温縣(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晉朝開國皇帝,諡號武皇帝。 曹魏权臣司马昭长子,魏咸熙二年(265年)十二月丙寅,晋王、相国司馬炎逼迫魏元帝禪讓,即位為帝,定有天下之号曰晉,改年號泰始。在位期间,封同姓诸王,以郡为国,置军士,希望互相维系,拱卫中央。晋武帝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以发展生产,屡次责令郡县官劝课农桑,并严禁私募佃客。又招募原吴、蜀地区人民北来,充实北方,并废屯田制,使屯田民成为州郡编户。 太康元年(280年),颁行户调式,包括占田制、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太康年间出现一片繁荣景象。晋武帝鉴于曹魏末期为政严苛,风俗颓废,生活豪奢,乃“矫以仁俭”,鳏寡孤独不能自存者赐谷人五斛,免逋债宿负,诏郡国守相巡行属县,并能容纳直言。还重视法律,亲自向百姓讲解賈充等人上所刊修律令,并亲身听讼录囚。但灭吳后,逐渐怠惰政事,沉迷女色,扩充后宫,荒淫无度。 鑒於曹魏宗室力量薄弱才讓其父祖有機可乘,因此他巩固皇权而大封宗室。然而诸王统率兵马各据一方,晋武帝死后,诸王为争夺权力,内讧不已,形成16年的内战,史称八王之乱。.

查看 司马光和司馬炎

司馬道子

司馬道子(),字道子,河內溫縣人。東晉宗室,簡文帝子,孝武帝親弟。初封琅邪王,後徙封会稽王。司馬道子在孝武帝朝是與皇室血緣最近的一支,在當時被委以朝政大任,又排擠當國的陳郡謝氏士族,皇族權力得以提升。然而孝武帝和司馬道子皆嗜酒,司馬道子亦任用小人,致令朝政漸見敗壞;而孝武帝信任的臣下亦有不齒於司馬道子黨眾的人,兩派之間矛盾造成主相之間的鬥爭。孝武帝死後,司馬道子輔政掌權,繼續任用王國寶等寵臣,招來王恭發兵討伐。司馬道子雖然屈服,但仍以司馬尚之和王愉等人試圖抗衡,卻招來王恭第二度討伐,最終倚靠兒子司馬元顯平定。及後政事皆由司馬元顯掌握,司馬道子則沉溺於酒醉之中。司馬元顯最終敗於桓玄,司馬道子亦遭流放,不久被殺。.

查看 司马光和司馬道子

司馬恂 (明朝)

司馬恂(),字恂如,浙江承宣布政使司紹興府山陰縣(今浙江省紹興市)人,明朝政治人物,司馬光後人。 正統九年(1444年)甲子科順天鄉試第一名舉人。正統末年,擢刑科給事中,累遷詹事府少詹事。明憲宗即位后,命兼任國子監祭酒。卒贈禮部左侍郎。.

查看 司马光和司馬恂 (明朝)

司马姓

司馬姓,為漢字複姓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410位。是中國的一個上古至中古時期的大姓,現司马姓的人口數已經大不如前。.

查看 司马光和司马姓

司马懿

司馬懿(),字仲達,后世称赞其为冢虎,河內郡溫縣(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三國時期魏國权臣、政治家、軍事家。曾抵禦蜀漢丞相諸葛亮的北伐軍,堅守疆土。歷經曹操、曹丕、曹叡、曹芳四代君主,晚年發動高平陵之變,掌握曹魏的政權。 嘉平三年(251年),魏朝谥舞陽宣文侯;次子司馬昭稱晉王後,追尊谥為晉宣王;孫司馬炎稱帝後,追尊為高祖宣皇帝《晋书·卷一 帝紀第一(中华书局点校本)》:“宣皇帝諱懿,字仲達,河內溫縣孝敬里人,姓司馬氏。……(嘉平)三年……秋八月戊寅,崩於京師,時年七十三。……九月庚申,葬于河陰,諡曰文,後改諡宣文。……晉國初建,追尊曰宣王。武帝受禪,上尊號曰宣皇帝,陵曰高原,廟稱高祖。”(中华书局点校注:“諡曰文後改諡宣文”各本皆作“諡曰文貞,後改諡文宣”。考異:“按禮志,魏朝初諡宣帝為文侯,景帝為武侯。文王表不宜與二祖同,於是改諡宣文、忠武。然則初諡文,無‘貞’字也。禮志及文帝紀並稱舞陽宣文侯,宋書禮志同。此云‘文宣’,亦轉寫之誤。”今據改。),故也称晉高祖、晋宣帝。.

查看 司马光和司马懿

叔孫通

叔孫通,又名叔孫何(生卒年不明),西漢初期儒家學者,曾協助漢高祖制訂漢朝的宮廷禮儀,先後出任太常及太子太傅。.

查看 司马光和叔孫通

吳充

吳充(),字沖卿,建州浦城(今屬福建)人,景祐五年戊寅科進士,北宋大臣。.

查看 司马光和吳充

吳權

吳權(,),越南吳朝的開創者,被稱為前吳王(),亦被稱為吳先主,出身於唐末五代時期交趾地方豪族世家,原為該地自主政權統治者楊廷藝牙將。大有十年(937年),南漢的交州發生兵變,屬將矯公羨殺死了主管官員,交趾統治者楊廷藝,割據一方,另一屬將吳權領兵攻打矯公羨,矯公羨便求救於劉龑,劉龑封兒子劉洪操為交王,然後領兵進攻吳權,結果被吳權打敗,劉洪操陣亡。吳權從此佔有了交州,吳權建立的王朝即越南吳朝。造就越南脫離中國統治,被後世視為古代越南獨立建國的重要人物。.

查看 司马光和吳權

吳朝

吳朝(Nhà Ngô,939─965年陳重金(即陳仲金)《越南通史》(即《越南史略》),北京商務印書館,57頁;郭振鐸、張笑梅《越南通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664頁;《東南亞歷史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509頁。),亦有稱作「吳氏自主政權」,越南歷史時期之一。在10世紀以前,越南北部(古稱交州)長期受中國統治。938年,越南北部(古稱交州)豪族吳權擊敗中國南漢軍隊,並於隔(939)年稱王建政,建立自主政權,是為吳朝。吳朝歷經吳權、楊三哥、吳昌岌、吳昌文等君主,其間出現內部權力鬥爭及各地豪強割據等問題,後更演成「十二使君」之局,吳朝衰亡。後世肯定吳朝在越南爭取自主的重要性,但對於它是否可稱為越南獨立之始則出現爭議。.

查看 司马光和吳朝

吴越国

吳越(907-978)是五代十國時期的十國之一,由錢鏐在公元907年所建。都城為錢塘(杭州)。強盛時擁有13州疆域,約為現今浙江全省、江蘇東南部和福建東北部。吳越國共有五位君主,傳國七十一年,末主錢弘俶於公元978年獻土入宋。.

查看 司马光和吴越国

合縱

合縱,或合從,合眾弱以攻一強,中國春秋時期及戰國時期的外交及軍事策略,是南北縱向諸個國家合作,抵擋西邊秦國的東向發展。戰略上即使倡議諸國組成被動的聯合防禦陣線,依然不是長遠有效的方式。同時各國間存在著歷史的矛盾,攜手聯手防禦簡直是空談。合縱最主要的戰略創新則是從聯合抗秦,提升到合作攻秦滅秦。 根據《史記·蘇秦列傳》,蘇秦在遊說秦惠王連橫不成後,轉而遊說六國聯合起來對抗秦國。合縱之勢形成,蘇秦掌六國宰相印,然而各國之間也存在大小矛盾,蘇秦在齊國被刺殺,合縱聯盟隨之瓦解。最後被连横所破解。在合縱抗秦基礎建立後,亦有合縱滅齊之舉。.

查看 司马光和合縱

吕布

吕布(),字奉先,并州五原郡九原(今内蒙古自治區包头市九原区)人,东汉末年著名武将与军阀。先后为丁原、董卓的部将,也曾为袁绍效力,后乘劉備與袁術交戰時而占据徐州,自成一方势力。建安三年(公元199年)在下邳被曹操击败并处死。.

查看 司马光和吕布

吕翔

呂翔,一作高翔,东平人,是三國時人物。為袁紹之屬下,在袁紹去世后跟随袁尚,后来投降曹操,被封为列侯。 在《三国演义》中,在曹操準備往南攻擊前,呂曠和呂翔兩人跟著大將曹仁和將軍李典準備要攻擊劉備。但呂曠被趙雲刺下馬身亡,而呂翔也死於張飛矛下,可以算是出師未捷身先死。.

查看 司马光和吕翔

吕蒙

呂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東南)人,東漢末年名將。由於為虎威將軍,故亦稱呂虎威。呂蒙出身貧苦,少年時未曾受教育,其姊夫鄧當是孫策部下。呂蒙後來受到孫策的賞識,從而踏上軍人路途。呂蒙一方面屢立戰功,另一方面在壯年時受到主公孫權啟發,努力修習經典,遍讀群書,逐漸蛻變成一位具戰略眼光、智勇雙全的將領。後來呂蒙更繼任魯肅成為南郡太守,為孫吳勢力擔任前線軍督。其最重大的功績是以「白衣渡江」的計策偷襲荊州,因偷襲關羽而留下萬世臭名。.

查看 司马光和吕蒙

夏县

夏县是中国山西省运城市所辖的一个县,位于山西省西南部,东临垣曲县、西接盐湖区、北靠闻喜县、南依平陆县。面积1352.6平方公里,根据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共有人口35.2821万人,县治在瑶峰镇。县名来自夏朝。.

查看 司马光和夏县

夏燮

夏燮(),字謙甫(一作嗛父)、季理,別號謝山居士、江上蹇叟,安徽省太平府當塗縣人。 夏燮出身於書香門第。道光元年(1821年)恩科鄉試中舉,道光二十一年至二十六年任青陽縣縣學訓導。後曾任吉水、高安、永寧(寧岡)、宜黃等縣知縣。光緒元年(1875年)七月三十去世,终年76岁。 夏燮因不滿意《明史》,於是另起爐灶,仿司馬光《資治通鑑》编年史體例編修《明通鑑》一百卷,成書於永寧知縣任上,刻印於宜黃知縣任上。道光三十年《中西紀事》初稿成書,詳細記載了中西通商的經過與文化衝突;又實際與英國領事交涉,並支持總理衙門用「夷」稱呼英國官民。晚年注重诸经研究,在《礼經》研究上造诣尤深,亦善于弹琴。.

查看 司马光和夏燮

大學 (經傳)

《大学》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大學》原是《禮記》第四十二篇,內文的撰成約在戰國末期至西漢初年之間,作者是誰尚未定論,推測是孔門之後的儒家學者所作,朱熹說是曾子所作。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过。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开始推崇《大学》与《中庸》。北宋時司馬光編撰《大學廣義》,是為大學獨立成書之始。程顥、程頤又編撰《大學》原文章節成《大學定本》。南宋時朱熹編撰《大學章句》,並與《论语》、《孟子》、《中庸》合編為《四書》。按照朱熹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因此,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大学》原不分章节。后来朱熹按其内容,朱熹《大學章句》,將《大學》分为经一章,传十章。並說:「經一章,蓋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傳十章,則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也。」朱熹《中庸章句序》也寫到《中庸》是「子思子憂道學之失其傳而作也。」但这种说法并不可靠。清代學者戴震小時问老師說:「此何以知其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其為『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但戴震接著指出周代離宋代有兩千年之遙,為什麼朱文公能知道這些事呢?問得老師無言以對。.

查看 司马光和大學 (經傳)

大清一统志

《大清一统志》,是清朝官修的地理总志,是繼隋《区域图志》,唐《元和郡县图志》,宋《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大元一统志》,《大明一统志》以來的集大成之作。.

查看 司马光和大清一统志

天章阁

天章阁,宋代皇家閣名,始建於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次年(1021年)建成,取为“章于天之义”,名曰天章,座落会庆殿以西,龙图阁以北。仁宗即位,用以收藏真宗御書。 宋仁宗天聖八年(1030年)置有待制,景祐四年(1037年)置有侍講。天章閣學士位次於龍圖閣學士,“用以加文學之士,備顧問與論議,以示尊寵”。 北宋名臣包拯曾任天章閣待制,大政治家司馬光曾任天章閣待制兼侍講。 Category:宋朝建築 Category:十三閣.

查看 司马光和天章阁

太子丹

太子丹(),姬姓,名丹,又稱燕丹,战国末年燕王喜的太子。.

查看 司马光和太子丹

太玄

《太玄》,又称《太玄经》、《扬子太玄经》或《玄经》,是西汉学者扬雄的一部著作,用来阐述他的哲学体系和宇宙论。《四库全书》中为避康熙皇帝的名讳,改称其为《太元经》。《新唐书·艺文志》作十二卷,《文献通考》作十卷。 《太玄》糅合了儒家、道家和阴阳家的学说。其首先从《老子》“玄之又玄”中概括出“玄”(玄奥)的概念,以玄为中心,按天地人三道的分类建立了一个形而上学体系。《太玄》认为一切事物从发展到旺盛到消亡都可分成九个阶段。 唐朝诗人李白的《侠客行》最后一句“白首太玄经”,即指此书。.

查看 司马光和太玄

女皇帝

女皇帝,即女性的皇帝,是君主为皇帝的君主制国家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为女性时的称号,一般简称女皇,在中国和日本也可简称为女帝。开创日本飞鸟时代的女天皇推古天皇(西元592年登基)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這個存在一定爭議,因为根据确切的记载,日本自天武天皇才開始改稱天皇,在此之前,其正式稱號應為大王),若不把天武天皇之前的日本天皇列入計算,则日本持統天皇才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而整个世界历史上被普遍承认的只有19位女皇帝(包括天武天皇之前的两位女天皇),远远少于男性皇帝,且女天皇必須仍為父系子女,这与父系社会确立以来全世界普遍存在的男尊女卑思想有直接关系。.

查看 司马光和女皇帝

姜公輔

姜公輔(,學者劉志強指《新唐書》等史籍載姜公輔於唐順宗登位不久時去世,亦即「姜公輔逝世於貞元二十一年(805)」,另據新疆和福州的《姜氏族譜》所載姜公輔「壽七十五歲」,故此姜公輔「應生於唐開元十八年(730)」。),字德文指姜公輔「字欽文」,中國學者劉志強在《中越文化交流史論•科舉與愛州進士姜公輔》裡,考證姜公輔的字應為「德文」。,中國唐代名儒及大臣,愛州(今越南清化,當時為唐朝屬地)人,具才智,考中進士入仕唐室,歷任翰林學士、拾遺等職,在783年(建中四年)的涇原兵變中協助唐德宗皇帝避難有功,升至諫議大夫及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宰輔職務。後因直諫,觸怒德宗皇帝而被貶,最終死於泉州。姜公輔享負文名,獲得中、越兩國人士尊崇,有《白雲照春海賦》、《對直言極諫策》等文章傳世。.

查看 司马光和姜公輔

嫁妆

嫁妝是女子出嫁時,女子或女子的家人在婚禮上,女子從女方家帶到丈夫家去的錢財、衣被、家具及其他用品。也作嫁裝、嫁资、妆奁、奁具《現代漢語詞典》(修訂本),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 編,商務印書館 出版(1996年7月修訂第3版),ISBN 7-100-01777-7/H·519,第611頁。。其和新郎家給的聘禮相對,因此聘禮和嫁妝理論上應該同時存在並在數量上相平衡。嫁妝是世界範圍內的古老習俗,其存在時間大大早於可考記錄。.

查看 司马光和嫁妆

孟獲

孟獲,三國時期益州建寧郡人。蜀漢南方南中一帶豪強,曾加入雍闓的叛軍,後投降蜀漢,官至御史中丞。《三國志》中並未有其記載,見於《華陽國志》、《漢晉春秋》、《襄陽記》、《資治通鑑》、《通典》等。.

查看 司马光和孟獲

子婴

子嬰(),嬴姓,史称秦王子婴和秦降王子婴,也作秦三世。是為秦朝最後一位君主,出身秦國宗室,在位僅46天。其性格仁愛且節制,秦二世皇帝胡亥在位时,子婴曾就二世杀死兄弟、功臣之事向二世进谏。胡亥被弑後,中丞相趙高迎立子嬰繼位。子婴即位五天便設計謀殺趙高,族誅。《史記》指趙高企圖招引義軍到咸陽及承諾殺死所有秦朝宗室,子婴得知就先下手把他殺死。《赵政书》则指赵高为章邯所杀。劉邦進入關中,子嬰向劉邦軍投降,秦朝正式滅亡。不久,项羽率军抵達關中,便殺死子嬰和他的妻子儿女,並進行了大屠殺。 子嬰的身世並無定論。一般歷史學家認為子嬰是胡亥的姪子,甚至認為就是扶蘇之子,近來李開元的說法頗流行,認為他是秦始皇嬴政姪子,成蟜的兒子。.

查看 司马光和子婴

孝章皇后

孝章宋皇后(),宋太祖皇后,號爲「開寶皇后」。.

查看 司马光和孝章皇后

孫路

孫路,字正甫,開封人。 進士出身。元丰年間,擔任司农丞。邓润甫荐为御史,神宗跟他談話,以为不可用,只能擔任主簿。曾為蘭州知府,當時西夏入侵,孫路因抗敵有功,官升陝西轉運判官。元祐初年,擔任吏部、禮部員外郎,又任侍講。元祐元年,前往熙河。司馬光打算放棄河湟,孫路力言不可,宣稱“蘭州棄則熙河危,熙河棄則關中搖動。”。司馬光聽了他的意見後,收回成命。後以直龍圖閣知慶州。曾知興國軍。約卒於徽宗年間。.

查看 司马光和孫路

孫恩

孫恩(),字灵秀,琅邪郡人,西晉中書令孫秀之後,世奉五斗米道。399年起兵反晉,402年敗死,餘眾由孫恩妹夫盧循領導,世稱「孫恩盧循之亂」。.

查看 司马光和孫恩

孔公恂

孔公恂(),字宗文,一字韶文,山東曲阜人,孔子五十八代孫,属宫端户,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查看 司马光和孔公恂

孔融

孔融(),字文举,东汉末武術家,鲁国曲阜人,建安七子之一,孔子二十代孙,高祖父孔尚,鉅鹿太守。父孔宙,太山都尉。 由于曾任北海相,亦称孔北海,後因毆打相國曹操,遭處死並株連一家。.

查看 司马光和孔融

孙坚

孙坚(),字文臺,吴郡富春县(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区)人,东汉末年軍閥諸侯将领,是東吳勢力奠基者孫策、建國者孫權的父親,汉破虏將軍乌程侯、领豫州刺史、長沙太守。再討伐董卓時率先攻入洛陽,修復洛陽皇陵宮廷。史载其“容貌不凡,性阔达,好奇节”。据《三国志》记载自称是大军事家孙武的后裔。其次子孫權稱帝後,追尊為武烈皇帝。.

查看 司马光和孙坚

孙皓

吴末帝孙皓(),字元宗,幼名彭祖,又字皓宗,《三国志》原名为孫晧。為廢太子孫和之子,吳大帝孫權之孫,在位十七年(264年—280年),是三国時期孫吴的第四位,同時也是最後一位皇帝。 吳景帝孙休逝世時,太子孫𩅦非常年幼。因當時吳國處於內憂外患之中,大臣們便合議改立較年長的孫皓即位。孫皓即位後,初期雖然英明施政並多行善舉,在西陵之戰一度挽回吳國的厄運,但中後期實行暴政並過度役使民力,加深了亡國危機。最終,吳國於280年被晉王朝征服,三國時代也因此終結。 孫皓並無廟號與謚號,後世史書中多將孫皓稱為吳後主、吳末帝,也有用他即位前的封號烏程侯,或是歸晉後的封號歸命侯來指代他。.

查看 司马光和孙皓

孙破虏吴夫人

孙破虏吴夫人(),原名不详,中国东汉末年江东地区的女性,吴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是江东孙氏政权的开创者孙坚的元配妻子,三国之一吴国的奠基者孙策和建国者孙权的亲生母亲。由于孙坚生前担任过东汉的破虏将军,人称“孙破虏”,为妻的她因此被称为孙破虏吴夫人、吴太夫人、吴太妃。次子孙权自立为吴国皇帝后,她受追尊为皇后。.

查看 司马光和孙破虏吴夫人

孙权

吳大帝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三国時期孫吳開国皇帝。孙权父亲孙坚为東漢末年名將領豫州刺史長沙太守,兄长孙策则在群雄割据中打下江东六郡奠定了基業。孫權十九岁時,孫策遭刺殺身亡,後繼掌事,成为江东地区的诸侯,并将江東六郡扩展到揚荆交三州。221年,曹丕册封孙权为吴王并赐其九錫。222年,与曹丕决裂,建號黃武;229年登基称帝。諡號大皇帝,因其廟號為太祖,所以又被稱為吳太祖。統治江東地區長達五十二年,是三國時代統治者中最長的。.

查看 司马光和孙权

宝藏王

宝藏王(),讳藏(장)或宝藏(보장),是高句丽第28任君主,642年-668年在位。平原王高阳成之孙,荣留王之侄,太陽王之子。642年,渊盖苏文发动军变杀死荣留王后,立高藏为高句丽的国王。在其在位的大多数期间,宝藏王是渊盖苏文摄政的军事政权的傀儡。.

查看 司马光和宝藏王

宣仁皇后

宣仁聖烈皇后()姓高氏,小字“滔滔”。宋英宗皇后,宋神宗頊、岐王顥、嘉王頵、寶安公主、壽康公主生母(英宗尚有二女,是否皆為其所生,尚待考)。.

查看 司马光和宣仁皇后

完顏亮

完顏亮(),字元功,女真名迪古乃,金朝第四代皇帝(1150年1月9日—1161年12月15日),金太祖阿骨打之孙,太祖庶长子遼王完顏宗幹第二子,母大氏。 弒金熙宗而篡位,任內遷都燕京(今北京),逐步汉化。因伐南宋的-采-石大战失利,被部下所殺。完颜亮在位12年,终年40岁。完颜亮死後,继位的金世宗将他追貶為庶人,史称海陵煬王、海陵庶人、金废帝。 金废帝完颜亮为人荒淫无道,生活糜烂,好色至极,多次与其家庭亲属发生乱伦,无以幸免。金废帝在批奏公文时更把两手放在两名宫女的私密部位以取暖,还安排另一名宫女为他伺候下体,淫乱不堪。.

查看 司马光和完顏亮

官帽

官帽,是中国、朝鮮、越南、琉球古代的一种帽子,屬烏紗帽的一種,最开始是由展腳襆頭演變而成。宋元时代,「乌纱帽」一名泛指以烏紗製成的帽子,即烏帽,尚未成為官帽的專稱,而明以后的文学作品中,则屡见不鲜,更變成專指官帽,並演变成了官员职位的代名词。得官者,戴乌纱,失官者,被称之谓“丢乌纱帽”。其内型用铁丝编织而成,成为硬壳,后部高而隆起,内衬黑纱,外涂缯纱(缯是一种丝织品),涂黑漆,外型多为圆头。 明代官帽外形与唐代初期的幞头,小有近似之处,官乌纱帽由幞头帽子外施纱涂漆,翅有平翅、朝天翅、圆翅等。是用铁铜丝编成帽的框,然后再用乌纱覆外。圆顶,分上下二阶,左右各插一个帽翅。官帽的別稱乌纱帽常被人喻为官位的代称。乌纱帽在明代的官服系列中,被列为常服。朝廷官吏,不分文武品位高低,一律准可通服。戴乌纱帽的常服,多与補服相配。洪武三年(公元1370 年),明政府定制:凡官员常朝视事,以乌纱帽、团领衫作为官服。在团领衫外束腰带,亦作为公服使用。同时又规定,凡是年老退休的官员,以及侍奉父母辞闲之官,允许继续戴乌纱帽,而因事罢官者,则服饰与百姓一样,不允许再戴乌纱帽。明初乌纱帽尚未高耸,而至中叶,则风气大变。如正德时兵部尚书王敞,“纱帽作高顶,靴作高底,舆用高杠,人呼为‘三高先生’。”。在朝鮮王朝,烏紗帽大小與裝飾有嚴格規定,用來分等級。.

查看 司马光和官帽

官僚

官员,亦称官僚。在傳統東亞是指有官品的政府人員,相較於沒有品秩的政府人員稱作吏,官和吏的另一個重要的分別是官有固定的薪水,而吏則大多情況下沒有(少數例外,如在王安石變法時,有發薪給中央的吏的作法)。 從出身來看在唐代中業以後,官員大多數出自於科舉,因此與以從事實務起家的吏之間有極大的差異,彼此之間不能昇降,而僅僅在元朝有讓吏昇作官的管道。百姓或下属都称官长为“大人”,官员的儿子被稱為衙内,《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8太平兴国二年三月癸未条说:“洛下有十衙内,尤放恣。”孔平仲《珩璜新论》卷4说,“或以衙为廨舍”。 在中國歷史上大多時期,官位不論中央或地方官,一共分作九品,一品地位薪俸最高,九品最低。此外宋朝之後,有很多種官,僅是用來酬庸人物而不具有實效的。 官僚和官员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通过非法手段实现世代为官。 英國人稱呼中國的官為Mandarin,該詞來源於印度梵文曼怛罗,經由馬來文與葡萄牙文,輾轉傳入英文。.

查看 司马光和官僚

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是唐朝於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安祿山與史思明向唐朝發動,同唐朝皇室爭奪統治權的內戰及动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也造成唐代藩鎮割據。由於反唐戰爭的發起者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亦稱天寶之亂。.

查看 司马光和安史之亂

宋史

《宋史》是二十四史中篇帙最為浩繁的史書,於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與《辽史》、《金史》同時修撰。1977年,中華書局出版《宋史》標點校勘本。.

查看 司马光和宋史

宋名臣言行錄

《宋名臣言行錄》共七十五卷,由南宋朱熹、李幼武所編,朱熹撰前集十卷,後集十四卷,共二十四卷。李幼武撰續集八卷、別集二十六卷、外集十七卷,共五十一卷。該書彙編了散見於筆記、碑傳、行狀中的宋代重要人物的事蹟,共收入北宋以及南宋人物225人。今印行的前集,其原書名為《五朝名臣言行錄》,後集為《三朝名臣言行錄》,二書並稱為《八朝名臣言行錄》。若不包含附傳的人物,收入的北宋人物共97人,前集收入55人,後集收入42人。.

查看 司马光和宋名臣言行錄

宋孝武帝

宋孝武帝劉駿,字休龍,小字道民,宋文帝劉義隆的第三子,南朝宋第五任皇帝。453年3月16日深夜,皇太子劉劭於京城建康(今南京市)行凶,殺害父皇宋文帝劉義隆,自稱皇帝;時為武陵王的劉駿在沈慶之的輔佐下,於江州(今九江市)起兵宣討。同年5月20日,於新亭(今南京市西南)即皇帝位。5月27日攻下京城,擒斬長兄劉劭、二兄劉濬。隔年(454年)2月14日改元,年號孝建;457年2月10日二度改元,年號大明。 劉駿在位期間,加強中央集權,撤除「錄尚書事」職銜,並分割州、郡以削弱藩鎮實力;誅中書令王僧達、丹陽令顏竣,討誅隨王劉誕,剷除強臣。崇禮佛教,尊奉高僧僧導,率公卿親臨瓦官寺聽宣《維摩詰經》;詔令整肅佛門,勒令不法僧人還俗;史載劉駿天性好色,臨幸不避戚誼,並有與母后路惠男亂倫之嫌疑,流傳後世。 464年7月12日,劉駿病逝於建康宮玉燭殿,享年三十五歲,在位十一年。8月27日,奉葬景寧陵。 史載劉駿其人機警聰慧,博學多聞並文采華美,讀書能七行俱下,又雄豪尚武,擅長騎射。劉駿病逝後,吏部尚書蔡興宗稱其為「守道之君」(「以道始終」);然而劉駿生性喜奢、欲求無度,晚年「尤貪財利」、不聽善諫,以致原本讚許他德行的士族,也感嘆「天下失望」;更兼大明末年,浙江大旱,通貨膨脹失控、浙江的人民餓死十分之六、七,依《宋書‧州郡志》記載之戶口推算,飢餓致死者最高可能有三十萬人。南朝梁史家裴子野總結劉駿「威可以整法,智足以勝奸,人君之略,幾將備矣。」卻也嘆道:「夫以世祖才明,少以禮度自肅,思武皇之節儉,追太祖之寬恕,則漢之文景,曾何足云!.

查看 司马光和宋孝武帝

宋實錄

《宋實錄》是宋代官修的編年體史書,記錄宋太祖趙匡胤到宋理宗趙昀共十四朝的史事。採用的資料大多從起居注、時政記、日曆、中央與地方各部門檔案當中編寫而來,其中《日曆》是《宋實錄》直接而主要的史料來源。今日《宋實錄》除《太宗實錄》保存四分之一卷數外,其他均無傳本留世。 十四朝實錄中,《太祖實錄》修過三次,《神宗實錄》先後修過六次,《哲宗實錄》與《徽宗實錄》各修過兩次;理宗時,高宗、孝宗、光宗三朝實錄也各修過兩次。.

查看 司马光和宋實錄

宋仁宗

宋仁宗趙禎(),北宋第四代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初名受益,宋真宗的第六子,生母李宸妃。其生于大中祥符三年四月十四日,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受封為庆国公,八年(1015年)受封為寿春郡王;天禧元年(1017年)进中书令,二年(1018年)进封昇王,同年九月立为皇太子,赐名趙禎;乾兴元年(1022年)二月,真宗崩,仁宗即帝位,时年13岁;1023年改年號為天圣;1063年駕崩於汴梁皇宮中,享年53岁,在位41年。民間流傳“狸猫换太子”中的太子就是影射宋仁宗;自古以來,其在包青天劇中亦樹立明君之形象。.

查看 司马光和宋仁宗

宋哲宗

宋哲宗赵煦(),北宋第七位皇帝(1085年4月1日—1100年2月23日在位),為宋神宗第六子,母亲为钦成皇后朱氏。原名傭,曾封为延安郡王。生于熙宁九年十二月七日(1077年1月4日),神宗病危时立他为太子。元丰八年,神宗駕崩,赵煦登基为皇帝,是为宋哲宗,改元“元祐”。在位15年,得年二十三岁,葬于今天河南巩县的永泰陵。.

查看 司马光和宋哲宗

宋元學案

《宋元學案》,共100卷,最早為明末清初黃宗羲整理。 康熙十五年(1676年)黃宗羲完成《明儒學案》後續修此書,僅成17卷并序而卒,其子黃百家续作,又成8卷,後由弟子全祖望、楊開沅、顧諟等人於乾隆十二年至二十年(1747年—1755年)補述,全祖望於逝世前一年完成,未刊刻而卒,後來底稿归鄞縣盧氏抱經堂的門人盧鎬(月船)保管,残本归宿愿蒋氏。宗羲六世孫黃徵、七世孫黃直垕又补充为86卷,道光年間流入浙江學政陳少宗手。 道光十八年(1838年)王梓材、馮雲濠受督學何淩漢委託,整认讹钟,始成《宋元學案補遺》100卷,共補遺約有七、八百條。王梓材《宋元学案补遗》序云:“余与五桥广辑《宋元学案》之遗,凡得四十有二卷……五桥笃信好学,家有醉经阁,经史子集四部各归其伍,宋元儒文集不下百数十家,藉是以详校《学案》,无待旁借,即《补遗》之辑,亦是阁有以成也。”稿成之後存於屠用錫家中。《宋元學案》共分87個學案和2個學略(《荊公新學略》、《蘇氏蜀學略》),以及2個黨案(《元祐黨案》﹑《慶元黨案》),全书以安定、泰山两学案开篇,至卷九五以萧同诸学案为殿,共记宋元学者超過2000人,其中以司马光为首的《涑水学案》、邵雍的《百源学案》、周敦颐的《濂溪学案》、程顥的《明道学案》、程颐的《伊川学案》、張載的《横渠学案》、朱熹的《晦翁学案》、叶适的《水心学案》等都用2卷的篇幅详述。道光十八年(1838年)刊於浙江,卻毀於鴉片戰爭。 光緒五年(1879年)張汝霖再次主導,翻刻於長沙,成通行的100卷《宋元學案》,從草創到成書、刊印、通行,前後歷經200餘年。胡適撰寫“《宋元學案補遺》四十二卷本跋”。此書為初步了解宋、元二代理學家、哲學家的生平,思想大要,全书首冠《考略》,历叙成书始末,次《序录》,次学案正文。並節錄了宋、元二代諸儒思想的文章。.

查看 司马光和宋元學案

宋理宗

宋理宗趙昀(),原名赵与莒,後賜名赵贵诚,宋太祖次子燕懿王趙德昭九世孫,宋宁宗太子趙竑與宰相史彌遠不睦,1224年寧宗駕崩後,彌遠矯詔立貴誠為帝,是為宋理宗,改名赵昀,是南宋的第五位皇帝(1224年9月17日—1264年11月16日在位),在位40年,享年59岁。.

查看 司马光和宋理宗

宋神宗

宋神宗赵顼(),本名趙仲鍼,宋英宗长子,北宋第六代皇帝,1067年1月25日—1085年4月1日在位。神宗是宋朝皇帝中,少數有意振興國家的皇帝,不過卻是有心無力。.

查看 司马光和宋神宗

宋詩選注

《宋诗选注》,作者钱锺书。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初版。其后多次重印或重排,作者均有所校订。 本书选注了81位诗人的289首诗,七言绝句近200首,选注中分析了宋诗的主要变化和流派,以及诗歌反映的历史情况。钱锺书在序中描述了自己的取舍标准,大意是:押韵的文件不选、学问的展览和成语典故的把戏不选、仿照前人的假古董不选、把前人词意改头换面的不选、有佳句而全篇不大匀称的不选、当时传诵而现在看不出好处的不选。一个例子是文天祥的《正气歌》和《过零丁洋》皆不选。朱熹的《觀書有感》不選也是另一個爭議。本書還有其他遺珠之憾,如南宋民歌《吴歌》:“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零在他州。”亦未選入。钱锺书還引用史料來證明詩歌的真實性,錢在註釋梅堯臣的《田家語》和《汝墳貧女》中引了司馬光的《論義勇六札子》,證明梅堯臣詩符合史實。學者王兆鹏统计,钱注宋诗直接征引过的宋诗总集有11种、宋代诗文别集169种、类书8种、宋人笔记45种、宋人诗话著作20种,方志2种。 《宋詩選注》在出版不久即遭到批判,周汝昌就批判過此書。刘敏如批评“本书在注释方面,应详不详,应略不略,有的地方应注不注,有的地方流于繁琐。”當時在台灣的胡適看過這本《選注》說:“黃山谷的詩祇選四首,王荊公、蘇東坡的略多一些。我不太愛讀黃山谷的詩。錢鍾書沒有用經濟史觀來解釋,聽說共產黨要清算他了。”又說:“他是故意選些有關社會問題的詩,不過他的註確實寫得不錯。還是可以看的。”钱自己说过:“这部选本不很好;由于种种缘因,我以为可选的诗往往不能选进去,而我以为不必选的诗倒选进去了。”这话是回应胡适对选目不太满意而发的。日本漢學泰斗吉川幸次郎對《宋詩選注》非常重視,汉学家小川环树说是所有的诗歌选本中最好的一部。日本人青木正兒也認為“選注”使得“宋代文學史的一部分要改寫”。《宋诗选注》在文革结束后多次重印,没有和政治再发生纠葛。聂绀弩《题〈宋诗选注〉并赠作者钱锺书》有两句诗说得好:“真陌真阡真道路,不衫不履不头巾。” 《宋詩選注》是以《宋詩紀事》為線索檢得的。钱常在评注時不经意地展览了自己的学问,旁引博证。但也有學者表示“有些条目只注出处,不引内容,教人不能满足。”《宋詩選注》也有一些缺失,例如231页注解华岳〈田家〉“祝妻早办午炊烧”的“祝”为“请求”不妥,應改為“叮嘱、吩咐”。又如王安石的《夜直》(49页),周紫芝《竹坡诗话》认为是王安石弟王安国之作,王安国的孙女婿沈彦述看过手稿。另外,《宋詩選注》中可能還有擅改原文之嫌疑,甚至是改错了。.

查看 司马光和宋詩選注

宋越熙宁战争

宋越熙宁战争(),是宋神宗熙宁年间发生在中国宋朝(北宋)和越南李朝之间的一场战争。至今这场战争还没有准确的叫法。中國學者郭振鐸、張笑梅所著的《越南通史》中,称这场战争为11世纪末中越之战。也有单独称呼两场战役邕州之战、富良江之战的。相对于980年宋朝第一次出兵交趾,在越南此役被称为第二次抗宋战争。关于这场战争现在中越双方各执一词,无法判断究竟哪方最后取得胜利。.

查看 司马光和宋越熙宁战争

宋辽金夏历史年表

宋辽金夏历史年表為宋辽金夏四朝的历史年表。 宋朝(960-1279年) 北宋(960-1127年) 南宋(1127-1279年) 辽朝(907/916-1125年) 金朝(1115-1234年) 西夏(1032-1227年) 中国历史年表 | 中国历史事件列表 | 中国君主列表 | 中国朝代 | 宋朝 | 辽朝 | 金朝 | 西夏 Category:宋辽金夏 Category:中国史年表.

查看 司马光和宋辽金夏历史年表

宋英宗

宋英宗趙曙(),原名趙宗實,是濮王赵允让之子,过继给宋仁宗为嗣,是北宋第五代皇帝,1063年5月1日—1067年1月25日在位。.

查看 司马光和宋英宗

宋武帝

宋武帝劉裕(),字德輿,小字寄奴,彭城綏輿里(今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区)人,東晉末年至南北朝初期的軍事家、政治家,南北朝時期劉宋開國皇帝。早年出身十分貧寒,劉裕最初為北府將領孫無終的司馬,在孫恩之亂中展現其軍事才能,及後更發起義軍擊敗篡位的桓玄,恢復了東晉政權,並獲得了極高名望,並在不久之後掌握朝權。 劉裕趁南燕内讧之际而出兵滅燕,隨後又平定了盧循之亂,以及消滅了劉毅、諸葛長民及司馬休之等異己,鞏固了在東晉國內的地位。接著又乘後秦内乱而北伐,收復了洛陽及關中地區,受封宋公並得九錫,終篡奪了東晉政權,建立劉宋,開始了南北朝時代。.

查看 司马光和宋武帝

宋朝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根据首都及疆域的变迁,可再分為北宋與南宋,合稱兩宋,國祚共319年。因国君姓赵,又为區别于南北朝时期之南朝宋,故亦称“赵宋”。又因五德終始說,宋朝为火德,故又别称“火宋”、“炎宋”。北方政權辽国和金国以宋朝位处其南方,称其为“南朝”,并自诩为“北朝”,西夏又因宋朝位于其东南,特称其为“东朝”。 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奪後周帝位而改元自立,是為宋太祖,史稱北宋。建國之初,太祖由陈桥兵变意识到武人操政之危险,为防止他人效仿自己兵变夺取皇权,通过杯酒释兵权將兵權歸於中央,并置转运使将地方财富集中至中央,又命诸州县各选所部兵士,才力武力殊绝者送都下,其老弱者始留州,地方兵力亦收归中央,采取重文抑武的國策,採取調將指揮制。這一國策影響所及深遠,导致北宋自初立之後頻頻不敵北方外患,对辽朝、西夏用兵屢遭挫敗。 公元1127年,金兵侵略北宋,发生靖康之難,徽、欽宗二帝皆被金兵掳去,北宋滅亡。其後,宋室赵構南下稱帝,是為宋高宗,經過一連串戰爭後,定都杭州临安,史称“南宋”。南宋在公元1141年與金達成紹興和議,以秦岭淮河为界,此後維持至江南偏安統治的局面。公元1276年,都城临安陷落,南宋大部分領土落入元朝手中。惟残余势力陆秀夫、文天祥和张世杰等人陆续拥立端宗赵昰、帝昺继续抵抗元朝。公元1279年,崖山海战宋军全军覆灭,宋末帝赵昺随大臣陆秀夫跳海殉国,南宋正式灭亡。 终宋一代没有严重的宦官干政和地方割据,大部分時期皇帝均控制政局,沒有出現唐朝中晚期時皇帝被宦官控制的局面。史學家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西方與日本史學界認為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文艺复兴與經濟革命的時代。 宋朝經濟高度發達,中國歷史學家邓广铭和漆侠認為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唐宋八大家六位出自宋朝,儒學复兴,社会上弥漫尊师重道之风;商業經濟發達,科技發展非常進步(詳見宋朝科技),四大發明在宋代也得到了改良;在政治上相对开明,對忤旨或黨爭失勢的刑罰極少;宋太祖立下祖訓要求其子孫不得殺害文人及上書諫議之人,文人的地位在宋代得到提升,有說法認為是「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時代。.

查看 司马光和宋朝

宋朝建筑

宋代建築,泛指在960年至1279年的宋朝時期,於北宋及南宋境內的建築,一如以往的朝代,繼承著前朝的建築傳統。 宋朝在經濟、手工業和科學技術方面都有發展,使得宋代的建築師、木匠、技工、工程師、斗栱體系、建築構造與造型技術達到了很高的水準。建築方式也日漸趨向系統化與模組化,建築物慢慢出現了自由多變的組合,並且綻放出成熟的風格並且擁有更專業的外型。為了增強室內的空間與採光度,採用了減柱法和移柱法,樑柱上碩大雄厚的斗拱铺作層数增多,更出現了不规整形的樑柱鋪排形式,跳出了唐朝樑柱鋪排的工整模式。 宋朝建築物的類型多樣,其中傑出的建築都是佛塔、石橋、木橋、園林、皇陵與宮殿。由於注重意境的園林設計特意追求把自然美與人工美融為一體的意境,所以這一時期的建築,一改唐代雄渾的特點;從大木作衍生的小木作專事精細木件加工,追求建築細部刻畫,往往會製作以3厘米為材的斗拱,建築風格變得纖巧秀麗,柔弱纖秀,曲線柔和,注重裝飾,華麗而繁細。郭黛姮,2003年(第一章·緒論)建築物的屋脊、屋角有起翹之勢,不像唐代渾厚的風格,給人一種輕柔的感覺。油漆得到大量使用,使颜色十分突出。在窗櫺、樑柱與石座的雕刻與彩繪的變化十分豐富,柱子造型更是變化多端。 建築群的佈局變化多端,既有單一軸線的建築群,又有多條軸線的建築群,還有十字軸線的建築群。建築物高低有序,層次分明,寺院在層層殿堂平面推展,時而十字工字,時而凹字凸字,或作曲尺,圓形圓弧亦非罕見,當中穿插高閣,時常出現雙閣對峙,三閣鼎立。形象多變,遠勝前朝。 數千年來,建築智慧多依靠口耳相傳,子承父業傳承下來,但關於建築的文獻亦早已存在,在傳世的中國畫中描繪的建築物也讓歷史學家更好地解宋朝建築的配搭。宋朝的建築文獻——《營造法式》對施工和度量的描述非常深入,比以前的文獻更有組織,為後世朝代的建築提供了可靠依據。另一方面,朝廷設立了專門負責建築營造及相關的官職與機構——將作監以掌管宮室建築,使建築技術的傳承更加系統。為明朝的《營造法式》與清朝的《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奠定了基礎。 宋朝在經濟活動、農業、文化、都市化與人口各方面都有高速的發展。盛唐年間的人口最高達7500万,而宋代人口卻由初年的約5840万增加到的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的15776萬。大部分的宋代政治性城市都發展為經濟中心,譬如汴京與臨安。建築方式打破了之前的裡坊制,而轉變為坊巷制,擺脫了裡坊圍牆的限制,容許商店直接面向街道。商業活動不再受到時間約束。各地遍布驛站、商店和中國戲曲舞台——勾欄。社會開始出現官商合流,經濟活動空前蓬勃,商業建築盛極一時。農業方面,土地開墾面積(高达7.0亿亩)與畝產量皆為唐代最高值的兩倍。華北地區的鐵產量在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年—1085年)曾高達12.7萬噸左右。造船業方面,能夠製造運載1536噸貨物和裝載500—600人的船隻。人民生活富庶,追求享受的風氣蔓延,皇室、官員、文人、富商爭相建造園林。 文化方面,理學、文學和藝術都有較大的發展。自北宋起,儒學與佛教復興,道教盛行,三者相互融合。佛塔、寺院大量興建。司馬光的《資治通鑑》標誌了史學的發展。教育方面,除了朝廷籌辦官學,地方民間也大量舉辦學校,城鄉書院林立。當時著名的書院有石鼓書院、白鹿洞書院、嵩陽書院、岳麓書院、應天府書院和茅山書院。.

查看 司马光和宋朝建筑

宋朝文學

宋朝文學主要涵蓋了宋代的詞、詩、散文、話本小說、戲曲劇本等等,其中詞的創作成就最高,詩、散文次之,話本小說又次之。宋朝的文學作品在北宋初期稟承了晚唐風格,用詞浮艷,常作唱和酬答之用。隨著王禹偁關注民生,朝廷又偏重儒學,文學作家開始注重儒家說教功能,但成就不高。直到歐陽修帶起的第二次古文運動,文人才以平實的語言來創作,加上內容多反映生活時弊,雅俗共賞,文學創作進入了高峰期。當時的各種文體,互相影響,有破有立,而且派別林立,題材眾多,並受到儒釋道的影響,文壇有長足的發展。話本小說與戲曲就在這個時期不斷冒起。南宋偏安江南後,文人多以作品抒發愛國情懷。可是南宋末期出現因循風氣,結束了宋朝文學的發展道路。《兩宋文學史》.

查看 司马光和宋朝文學

宋明帝

宋明帝劉彧(),字休炳,小字榮期,南朝宋第七任皇帝。劉彧生於元嘉年間,為宋文帝劉義隆第十一子,先後受封淮陽王、湘東王。宋前廢帝劉子業即位,顧慮諸叔威脅皇位,趁劉彧入朝時將其拘留殿中,並因劉彧體胖而封其為「豬王」,大肆羞辱,且屢次欲加殺害,都因始安王劉休仁諂媚化解,才保全性命。劉子業遭壽寂之殺害後,劉休仁便奉迎劉彧即皇帝位,改元泰始,大赦天下。 劉彧在位六年半,執政前期眾親王及方鎮相繼叛變,朝廷頻繁動武平亂,國力逐漸耗損。北魏也趁機侵略,佔領山東、淮北等地區,北朝國力自此超越南朝;劉彧為防範宋孝武帝劉駿諸子奪取皇位,殺盡諸姪子,致使劉駿絕後;晚年尤多忌諱,文書奏折不得出現諱字,犯禁者一律誅殺。 472年5月10日,劉彧逝世,享年三十四歲,庙号太宗,谥号明帝,奉葬高寧陵。 史載劉彧個性寬和仁慈,儀容端雅,喜好文學。即位後雖然四方反抗但用人不疑,能使將士效忠不貳。然而晚年好猜忌,對待皇族及侍臣動輒殘忍刑戮;國家連年征伐,國庫空虛,而劉彧卻奢侈無度,致使「天下騷然,民不堪命」,劉宋國運自此衰敗。.

查看 司马光和宋明帝

宋明理學

宋明理學,即為兩宋至明代的儒學。雖然是儒學,但同時借鑒了道家甚至是道教和佛學的思想。 北宋嘉祐治平年間(1056年—1067年),儒學發展形成了王安石荊公學派、司馬光溫公學派、蘇軾的蜀學等派。 後來談兼性理而著名者,有周濂溪的濂學、张载的關學、二程(程顥、程頤)兄弟的洛學。後來洛學由朱熹發揚光大,在福建創出閩學,成為居正統之位的程朱理學。濂、洛、關、閩四學派,人稱理學四派。 程朱理學,是宋明理學的一支流,有時會簡稱為理學,以便與陸象山(陸九淵)、王陽明的心學相對。但其實心學亦屬於宋明理學的一支。.

查看 司马光和宋明理學

宋文帝

宋文帝劉義隆,小字車兒,宋武帝劉裕的第三子,劉宋第三任皇帝。劉義隆生於東晉末年,南朝宋立國後,受封宜都王。宋少帝被廢後獲擁立為帝,即位後改元元嘉。劉義隆在位近三十年,在位期間,建立制度、賞罰分明、鼓勵農桑,減免賦稅力役,使得國家大治,「內清外晏,四海謐如」,此治世因其年號元嘉而稱為「元嘉之治」。劉義隆亦銳意北伐,曾先後三次發起大規模北伐戰爭圖收復北魏所佔的河南土地,然而三次皆失敗,其中發生在元嘉後期的第二次更讓魏軍南攻至江北瓜步,一度威脅建康。元嘉北伐亦對國內經濟民生造成嚴重打擊,《資治通鑑》對北伐的創傷寫道「元嘉之政,自此衰矣。.

查看 司马光和宋文帝

實錄

實錄是東亞地區所流行的一種編年體史書,在中國,專門指史官為記錄先朝皇帝各類事蹟所編寫的歷史書。.

查看 司马光和實錄

富弼

富弼(),字彥國,中国宋朝政治家,河南(今河南洛阳东)人。富弼為官清正,頗有廉聲。.

查看 司马光和富弼

富绍庭

富绍庭(),有的史书误作富绍延,字德先,北宋宰相富弼长子,本人也是官员。 性靖重,能守家法。因父之荫为秘书省正字,曾为光禄寺丞。《东都事略》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四月,时任新判汝州的富弼入觐,因有足疾,获准乘肩舆到殿门,神宗特地去内东门小殿见他,令富绍庭扶他入内,且命他不必下拜。《宋史》卷三百一十三 元丰六年(1083年)富弼去世,将遗奏亲手封存,让富绍庭上交。富弼死后,西京留守兼西京御史台司马光、同知枢密院范纯仁来哭吊,富绍庭告诉他们:“这就是遗表。”司马光、范纯仁说:“应当立即具奏,不要再开启。”十月,富绍庭葬父于河南府河南县金谷乡南张里祖坟。 富绍庭当时官居朝奉郎(阶官,只表示官员的级别,并无实际职务),被朝廷提拔除授西京留司御史台,以便奉养母夫人晏氏。 太师文彦博与范纯仁请求对富弼子孙优加录用,八年(1085年)七月,诏富弼配飨神宗庙,富绍庭作为其子特差河南府通判,富弼另有子孙一名得恩泽。元祐元年(1086年)二月,因富绍庭所请,诏赐富弼神道碑,以“显忠尚德”为额,命翰林学士苏轼撰文。之前富绍庭曾哭请司马光作墓志,但司马光早已不作墓志,最终还是拒绝了,后来在回绝两浙提举赵宣德时也提到了自己拒绝富绍庭的事。富绍庭又想请求苏轼作神道碑文,但因富弼曾阻止苏轼父苏洵升官,不敢说,后来说了,苏轼答应了,世人因此称赞苏轼。而司马光也为富弼墓志铭撰写了墓志盖。同年富绍庭母晏氏去世。二年(1087年),富绍庭请求追封亡母,获准,晏氏被追封为周国太夫人。三年(1088年)五月,因富绍庭所请,诏赠富弼神道碑额许御篆。因富绍庭请求奏加外甥恩泽,六年(1091年)二月,诏以富弼为配飨功臣,以其有遗表,特许奏异姓一人加恩泽,他人不得引以为例。 富弼的两女与婿及外甥皆同居,富绍庭待他们与父亲生前一样,对一家之事毫发不敢变,族里称道。历任宗正丞、提举三门白波辇运、通判绛州。宋徽宗建中靖国初年,除授提举河北西路常平,推辞道:“熙宁变法之初,先臣(指亡父富弼)因不行青苗法而获罪,臣不敢为此官。”徽宗嘉奖之,提升为祠部员外郎,下诏褒奖。不久,出知宿州。卒,年六十八。 长子富直亮,曾任假承务郎。另一子富直柔,因富绍庭之荫得以补官,绍兴初年同知枢密院事,另有传。富直柔母卒于绍兴六年(1136年),未详是否富绍庭正妻。富直柔还有弟弟曾任发运司干办公事,可见富绍庭还有其他儿子。.

查看 司马光和富绍庭

寇準

寇準(),北宋名相。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

查看 司马光和寇準

尚书仆射

尚书仆射,尚书省的副官,尚书令为虚职后,尚书仆射成为尚书省的长官,唐朝初年和北宋后期成为名副其实的首席宰相。.

查看 司马光和尚书仆射

少正卯

少正卯,春秋时代鲁国大夫,少正是姓,卯是名,「少正」是周朝所设官职,属于当时的“以官为姓”的情况。據說孔子三千弟子亦多次被其全部吸引走,致孔门“三盈三虚”,唯有七十二贤中的颜渊不为所动。孔子摄鲁相,七日而誅少正卯。事件最早出於《荀子》,之後《尹文子》、《說苑》、《孔子家語》、《史記》等書也有記載,其中除史記外均有「五惡」之說,至於爭奪弟子的說法首見東漢王充《論衡》,而早期的《左傳》、《國語》、《論語》、《孟子》等書則無記載和提及。少正卯未載於春秋戰國時期史冊,首次載入正史係從《史記》開始,然除身為大夫而「亂政」,以致被孔子所誅外,全無其他有關少正卯具體言行記載,亦未被其他同時期人物所提及,故有關孔子誅殺動機、少正卯的身分,乃至於該事件的真實性及少正卯本人的存在,都深受後世質疑與討論。.

查看 司马光和少正卯

尉遲迥之亂

尉遲迥之亂指的是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尉遲迥等北周老臣因不满杨坚夺权而发动的军事行动。.

查看 司马光和尉遲迥之亂

山西省

山西,简称晋,中国一省,地处黄土高原东翼。山西表里山河,南临黄河,西邻吕梁山,东靠太行山。因在太行山以西,故曰山西。省会太原市。省境內春秋時為晉國之地,故簡稱晉。 山西地區的有獨特的语言、風俗以及历史,省內土地豐足、矿产資源豐富,位處汾河沿岸一帶的晋中盆地一直被稱作华北的「漁米之鄉」。省會太原也有著悠久的歷史。粤商、徽商、晋商、浙商、苏商一道,在历史上被合称为“五大商帮”。潮商与徽商、晋商,是中国历史“三大商帮”。.

查看 司马光和山西省

屈原

屈原(約前340年-约前278年6月6日),芈姓,屈氏,名平,字原,楚国人(今湖北秭归)是古帝高阳氏的后裔,其自作词曰:“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其先祖屈瑕受楚武王封于屈地,因以屈为氏,名平。屈,昭,景为楚国大姓,官拜左徒,左徒多以贵族近臣任之,左徒任务有四 “议国事”、“出号令”、“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民间广泛流传楚南公的谶语: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一说三姓是屈昭景三姓,一说是楚还有三口人也要反秦。 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且有楚國第一詩人的美称,任三闾大夫,常于楚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上官大夫与屈原共定宪法,嫉妒屈原进谗言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楚怀王)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主张楚国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 楚怀王十六年(前313年),秦国想要攻打齐国,但忧虑齐、楚两国已经缔结了合纵联盟,张仪前往楚国游说楚怀王,许商於一带六百里的土地以换取楚齐断交宣战。屈原与陈轸力劝无果。前312年,楚怀王发现被骗,出兵秦国蓝田一战大败,楚军亡八万人,遂于齐国复合。前311年,张仪再使楚国,贿赂靳尚和郑袖。屈原再坚决反对,被流放与汉北地区,楚齐再断交宣战。秦国攻取召陵,楚三战皆败。楚怀王二十八年(前301年),秦与韩赵卫共攻楚重丘而去;楚怀王二十九年(前300年)秦复攻楚,斩楚军2万;楚怀王三十年(前299年),秦复伐楚,取八城。楚怀王十分害怕并希望和平,秦昭王约楚怀王在武关会面,楚怀王俩儿子楚顷襄王和子兰鼓动怀王赴秦之约。屈原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信任,不如不去。楚怀王不听昭睢、屈原劝告,结果被秦国扣留于武关,楚人立(郑袖之子)太子横为楚顷襄王。楚顷襄王元年(前299年)秦大破楚军,斩首五万,取析十五城而去。 楚顷襄王三年(前296年)怀王在秦国病逝,秦国把遗体送还楚国,虽然楚怀王反复抛弃屈原,但屈原仍然纪念思念楚怀王。 楚顷襄王六年(前293年)楚顷襄王谋划再与秦国讲和。屈原斥责楚顷襄王和子兰,楚顷襄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被驱除出郢都,被流放于更偏远的江南地区。历时十八年。然而,正是因为流放,使得屈原广泛地接触了底层的人民群众,也接触了丰富生动的楚国民间文化,留下来留下千古不朽绝唱《离骚》。 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武安君白起率军攻破了楚国都郢都,楚顷襄王被迫迁都。屈原虽日夜思念郢都,却因被放逐而不能回朝效力祖国而十分痛苦和悲伤从行至长江边,作《怀沙》一赋。怀抱一石,投入汨罗江而死。 早在春秋时期,粽子便已成为端午的应节食物,后人感念这些英雄,赋予了这些古老的习俗-----吃粽子,划龙舟,喝雄黃酒以纪念屈原,伍子胥和曹娥的意义。.

查看 司马光和屈原

岳阳楼

岳阳楼是一座位于中國湖南省岳阳市古城西门之上的古城楼,下临洞庭,前望君山,北倚长江,主要因范仲淹《岳阳楼记》而闻名,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盛誉。岳阳楼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其前身相传为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鲁肃的“阅军楼”,西晋南北朝时称“巴陵城楼”,中唐始称“岳阳楼”。岳阳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中唯一的一座保持原貌的古建筑。1988年1月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评定为国家5A级景区。.

查看 司马光和岳阳楼

崔渙

崔渙(),恒州井陉县(今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人,祖籍博陵郡安平县(今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唐朝政治人物。 崔渙為博陵郡王崔玄暐之孫,礼部侍郎崔璩之子。崔渙博涉經籍,長於議論。曾為萬年尉,貶桐廬縣丞。累遷尚書司門員外郎、巴西郡太守。安史之亂時,唐玄宗入蜀。至巴西;崔渙迎謁,受房琯推薦,當日即拜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後來与韦见素、房琯護送传国玉玺给唐肃宗。肃宗及後任其为江淮宣谕选补使。崔渙後又历任大理卿、吏部侍郎、御史大夫、檢校工部尚書。大曆三年八月,因事崔渙被贬道州刺史。同年十二月壬寅,崔渙卒。 關於崔渙的為人,穆员的《相国崔公(涣)墓志铭》中對崔渙被貶之原因有此記載:“大历中,元载颛政,中外附之。公对敭内庭,数其不赦之罪,……未几有道州之役。”宋代史學家司马光在《温公续诗话》中對崔渙亦有描述:“抑人以远谤,吾所不为。”.

查看 司马光和崔渙

左传

《左传》是中国古代漢族先民所著的一部編年體史書,共三十五卷,十三經中篇幅最長,在四庫全書中為經部。《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 《春秋內傳》,《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穀梁傳》合称“春秋三传”。.

查看 司马光和左传

巨鹿之战

--是秦末民變中,项羽率领五万楚军(后期各诸侯义军也参战),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秦军主力在鉅鹿郡(今河北邢台平乡)之一场重大决战,在各諸侯軍畏縮不進時,项羽破釜沉舟,以大无畏精神率先猛攻秦军糧道,带动诸侯义军一起最终全歼王离军,并于八个月后迫使另二十万章邯秦军投降。經此一役,秦朝滅亡在即,项羽确立了在各路义军中之领袖地位。.

查看 司马光和巨鹿之战

上下五千年

《上下五千年》是中国作家林汉达、曹余章编著的一部关于中国历史的通俗历史读物。内容包括从上古到鸦片战争前共262个历史故事。其中上古到东汉是林汉达的遗作,三国到清中期由曹余章撰写。1979年,由少年儿童出版社首次出版,分五册,后改为分上中下三册。1991年,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合订本。2002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彩图版。2002年,曹余章将历史故事扩展到了332个,时间断限到辛亥革命,出版名为《新版上下五千年》。2012年,又将历史故事扩展到372个,时间断限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出版名为《最新版上下五千年》。.

查看 司马光和上下五千年

中华勤学故事

《中华勤学故事》是中国中央电视台青少中心动画部制作的一部亲子益智电视系列动画片。每集8分30秒左右,选取了中国古代历史中名人勤奋学习的趣闻逸事,如华佗学医、诸葛亮喂鸡、鲁班学艺、李白铁杵磨成针、王羲之吃墨等,以鼓励孩子们刻苦学习。.

查看 司马光和中华勤学故事

中书侍郎

中书侍郎,中书省的副官,帮助中书令管理中书省的事务。 中书侍郎在汉朝开始设置,称之为中书郎,魏晋时称之为通事郎。南北朝时,正式称为中书侍郎,设置四人。隋朝改名内史侍郎,隋炀帝设置二人。内史令空缺时,内史侍郎开始参与朝政。唐朝改回中书侍郎(7世纪60年代称西台侍郎,武周时期称内史侍郎、凤阁侍郎,开元初期称紫微侍郎)。唐代宗以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真正的宰相,常常以门下侍郎和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为首席宰相。宋神宗元丰改制,以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为宰相。南宋复置参知政事,废除中书侍郎。元代中书省的副官称为中书丞相,明太祖废除。.

查看 司马光和中书侍郎

中式婚禮

中國傳統婚禮是華夏文化的重要部份。古人認為黃昏是吉時,取陽往陰來之意,所以會在黃昏行娶妻之禮;基於此原因,夫妻結合的禮儀稱為「昏禮」。昏禮在之中屬嘉禮,是繼男子的冠禮或女子的笄禮之後的人生第二個--程碑。.

查看 司马光和中式婚禮

中國宰相列表

*本篇應指歷代最高官職者,並非單指「宰相」一職。.

查看 司马光和中國宰相列表

中國佛教史

佛教傳入中國始於漢朝。最流行的傳說是,漢明帝夢見「金人」,於是遣使求法,立白馬寺於洛城雍門西。在中国传播的佛教包括漢傳佛教、藏传佛教及中国南方的上座部佛教。.

查看 司马光和中國佛教史

中國公主列表

中國公主列表,以下列表列出中國歷史有載之公主(皇女)一覽:.

查看 司马光和中國公主列表

中國發明

中国是世界上部分重要发明的发源地,包括古代中国四大发明:造纸、指南针、火药、印刷(包括雕版印刷与活字印刷)。下表包括四大发明以及其他最早出现在中国的发明。中国人独创的发明涉及机械学、水力学、数学,这些学问应用在计时、冶金、天文、农业、工程、乐理、工艺、导航、以及军事上。时至战国时期(前403年至前221年),中国已拥有先进的冶金技术,包括高炉和熔铁炉,而工匠至汉朝(前202年至220年)才掌握百炼钢与铣铁重熔的技巧。后来在宋朝(960年至1279年),复杂经济制度的崛起促使了如纸币的发明。中国人至少在10世纪之前发明的火药引发了一系列独一无二的发明的诞生,如火枪、地雷、水雷、手铳、爆炸炮弹、多节火箭、以及带气动翼及爆炸酬载物的火箭弹。中国古航海家靠著十一世纪发明的指南针及一世纪发明的尾舵等的帮助,让船隻得以穿越远洋到达非洲东部和埃及。至于水力钟表机构,古代中国人自8世纪起已使用擒纵机械,而自11世纪起使用环状传动链条。中国亦建造了由水车舵轮驱动的大型木偶剧院,以及由明轮所驱动的侍酒机器人。 于约前7000年形成的裴李岗文化及彭头山文化代表了最古老的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Bellwood (2006), 106.

查看 司马光和中國發明

中國象棋變體

中國象棋在歷史中出現了不少的變體,在古代便有寶應象棋、大象戲、廣象戲、七國象棋、滿棋、三友棋、蝸角棋等,主要是從規則、排列、棋盤形狀、棋手人數等方式改變下棋方法。排列方面最著名的是暗棋(广东和香港稱為盲棋),利用了中國象棋的棋子一面有文字,另一面空白這個特色反轉棋子,產生了帶運氣成份的變體,類似的有揭棋、落棋等。更有用改造過的棋盤,讓三個人同時下象棋,演變為三友棋和鼎棋等等變體。 有些變體有兩種以上類別變化,但以實際上最能明顯的特色為分類依據。.

查看 司马光和中國象棋變體

中國黨爭

中国党争,指在中国发生的党争事件。.

查看 司马光和中國黨爭

中國酒文化

飲酒是中國上古祭祀典禮之一,第一個造酒或發明酒的人已不可考,有儀狄與杜康兩說,後世多將杜康尊為酒神,造酒業也奉杜康為祖師爺,在文學中杜康兩字也成為酒的代名詞。 中國古代的酒又稱「醴」,傳統上多用果物製作,是一種甜度高、酒精濃度較低的飲料酒,因為味道甘甜所以常見古人愛飲酒,其實就類似現代人愛喝含糖飲料的習慣一樣,也因酒精濃度不高才會有千杯不醉之類的形容詞。日本自古以來受中華文化影響深遠,也保留許多古中華的文化典故,故在日本「醴」一字從古至今皆是甜酒的專稱,其他酒類都不能稱為醴。 中国在龙山文化时期出现了自然发酵的果酒;后来发展了将谷物糖化再酒化的技术;先秦时期出现了麯法酿酒;汉代以后发展了制麯技术;东汉引进了葡萄酒;宋代出现了药酒;元代、明代出现了用蒸馏法酿制的烧酒。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也是非常隆重高雅的食品,祭祀、会盟、祝捷、婚喪喜慶及欢聚迎送等场合均能見以酒慶賀助興或祭儀。.

查看 司马光和中國酒文化

中國歷代文人並稱

中國歷代文人好品題,樹立門戶,明朝品題尤多,為歷朝之冠。明朝文士好名,吳偉業與錢謙益常有意氣之爭,吳偉業稱:“吾郡自西铭先生以教化兴起,云间夏彝仲、陈卧子从而和之,两郡之文遂称述于天下。”.

查看 司马光和中國歷代文人並稱

中國歷朝通俗演義

《历朝通俗演义》,又稱《中國历朝通俗演义》,作者為蔡東藩。.

查看 司马光和中國歷朝通俗演義

中國殯葬史

中國境內流行許多葬禮,有土葬、火葬、水葬、天葬、崖葬、懸棺葬、塔葬、海葬、樹葬、花葬等。漢族為代表葬禮是土葬,在封建朝代,土葬最能表现阶级和等级的差别,故夏,殷等朝代都用土葬,《周禮》對土葬有極詳細的規定,甚至有人殉。土葬形式主要有:竖穴墓、大石墓、瓮棺葬、石棺葬、砖石墓、洞室墓、木椁墓、船棺葬等。土葬之習俗,劳民伤财,滥占耕地,漸為火葬所取代。.

查看 司马光和中國殯葬史

中国历史

中國歷史如果從中國第一次成体系甲骨文或陶文的文字出现的商朝中期算起約有3,300年(前1300年算起);從考古学上第一个王朝二里头文化算起約有3,700年;从西周文献中傳說中的夏朝算起约有4,100年(前2070年算起);從孔子所說的、有著三皇五帝的傳說時代算起約有4,700年(前2698年算起);從盤古、上帝、女媧等不確定的神話時代算起約有「五千年」(這也是傳統民間認知上的長度);從標誌著文明萌芽的新石器時代磁山文化算起約有10,000年;從人類開始脫離原始生活的舊石器時代藍田猿人文化算起約有80萬年的歷史。 中国史前時代的傳說有伏羲做八卦,黃帝時代倉頡造文字;而近代考古發現3,350多年前(前1350年)商朝的甲骨文、約3,000年前至4,000年前的陶文、約4,000年前至5,000年前具有文字性質的龜骨契刻符號。 從政治和社會形態區分中國歷史,據考古資料顯示,約在早於距今6,000年前的裴李崗文化晚期或者仰韶文化早期時代,中原地區從母系氏族社會過渡到氏族。同時,原始社會平等被打破。而據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夏朝已經開始君王世襲,周朝建立完備的禮制,至東周逐漸解構,秦朝統一各國政治和許多民間分歧的文字和丈量制度,並建立中央集權的專制君權統治。自漢朝起則以文官主治國家直至清朝。清末以降,民主政治、科學、馬克思主義等各種政治思潮流傳,先是革命黨推翻--於1912年成立中華民國。1949年10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中國大陸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而中國國民黨主政的中華民國政府因國共內戰失敗而退守臺灣,維持兩岸分治格局至今。 從經濟形態觀察,中國古代人口主要由自由人構成,私有制、商業活動發達。周朝時商業主要由封建領主階層控制的官商貿易和庶人的自由貿易構成。秦漢以後實行中央集權,人口由士、農、工、商等構成,其中以從事農業的自由民為主體,是一個君權官僚制下的以土地爲主要生產資本的較為自由的商業經濟社會,一些重要的行業譬如油鹽米等由官僚和商人垄断。除了農業,手工業以及商業貿易也有很大的發展。早在漢朝絲綢之路的開通,促進東亞與中亞至歐洲的陸上交通時,國際貿易早已起步;隋唐時大運河的開通促進南北貿易;唐朝的盛世及外交的開放、交通的建設,更使各國文化、物資得以交流;唐朝時出現類似匯兌証券的飛錢,宋代時出現紙幣;元代時更因為全面開通商旅的關卡使得與中亞的商業交流十分繁榮;明朝中葉實行海禁,清代則受到西方國家海上發展的影響,海上國際貿易發展迅猛。中華民國成功實施民主制度,實行自由經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先為公有制的計劃經濟社會,改革開放後逐步向私有制的市場經濟社會轉型,該形態被稱為在宏觀調控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同時1980年代以來工業化發展迅猛,數億人口在短短20多年內從農民轉為城市工商業就業者(目前僅僅被稱為“農民工”的產業工人就達到約2億)。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中国經濟成為全球經濟中越來越重要的組成部分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查看 司马光和中国历史

中国历史年表

中国历史年表,是依年份列出中國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在朝代更迭之間,執政權經常不會立即轉移,因而會有時間重疊。本年表基於年份不重疊的原則,將在下一個朝代的「記錄」起始點延至前一朝代結束的下一年,並非代表該年份為朝代的真正起始點。.

查看 司马光和中国历史年表

中華五千年

《中華五千年》是一個香港電台廣播節目,一九八三年四月四日開播至二千年停播,一共九百集,為香港電台最長壽的歷史教育廣播劇。.

查看 司马光和中華五千年

东方小故事

《东方小故事》,是中国1994年由上海贝尔电话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和上海市总工会电视制作中心制作的电视剧,属于少儿节目六个“一百”工程。共150集,每集10分钟左右,分为古代和近代两个部分,其中古代部分100集、近代部分50集。选取了历史上一些名人的高尚道德情操的系列小故事。张韵华、冯广泉、史久峰导演,傅星编剧,主要演员袁岳、徐峥、余彬、黄达亮、曹秋根、姚安濂、马少骅、阮丹宁、符冲、张孝中、姜海、李长年、蒋笑笑、赵宗忻、王予谦、阮志强、温志豪等。.

查看 司马光和东方小故事

七国象棋

七国象棋,亦称七国象戏。是中國象棋變體的一种。下棋时利用围棋盘,模拟中国的战国七雄,由七人对局。七国象棋据传是北宋司马光根据当时民间流行的两人对局的象戏进行改革而设计成的,並流传到朝鲜和日本,是德川家治喜歡的棋類。.

查看 司马光和七国象棋

丘力居

丘力居(生卒年不詳),東漢末年遼西郡烏丸族的首領,有眾五千餘落。漢靈帝中平四年,漁陽郡人張舉、中山國相張純起兵反叛東漢,並與丘力居結盟,自號彌天將軍、安定王,為三郡烏丸元帥。丘力居攻略薊城,殺略吏民,橫行於幽州、冀州、青州、徐州等四州。 漢朝皇族後裔劉虞曾經擔任幽州刺史,百姓及胡人懷念其恩德威信。漢靈帝中平末年,劉虞擔任幽州牧,派使者到烏丸,告以利害,並要求送上張純等人的首級。丘力居等人得知劉虞到來,非常高興,派遣譯者與使者回到幽州。張純等人只得逃到邊塞去。 後丘力居去世。兒子樓班年幼,於是由從子蹋頓代立,總攝三王部。.

查看 司马光和丘力居

世祖

世祖是東亞君主的廟號,可以下君主:.

查看 司马光和世祖

三家分晋

三家分晋是指中国東周時代,晋国被韩、赵、魏三氏族等晉大夫勢力所瓜分的事件。因此韩、赵、魏三国又被合称为“三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周天子始封三家为諸侯国。司马光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的记载就从这一事件开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作为春秋与战国的分界。一般情況以本年作為戰國元年。.

查看 司马光和三家分晋

三國志

《三國志》是由西晋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代歷史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陳壽曾任職於蜀漢,蜀漢滅亡之後,被徵入洛陽,在西晉也擔任了著作郎的職務。《三國志》在此之前已有草稿,當時魏、吳兩國先已有史,如王沈的《魏書》、魚豢的《魏略》、韋昭的《吳書》,此三書當是陳壽依據的基本材料,蜀漢無史,故自行採集,僅得十五卷。而最終成書,卻又有史官職務作品的因素在內,因此《三國志》是三國分立時期結束後文化重新整合的產物。.

查看 司马光和三國志

三教合流

三教合流,又有“三教合一”的说法。大意指宋明以降,儒教、道教、佛教三家思想相互影响,融会贯通。三教合流,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发展达到了新的階段。三教合流,盛行于中国民间信仰,中国民间信仰者一般不知道他们信仰的是中国民间信仰,一般自称信佛。.

查看 司马光和三教合流

幞頭

幞頭,帽子的一種,一般內襯木骨,以藤草編成巾子為裏,外罩漆紗。宋代的幞頭款式很多,造法亦各有不同。從《圖書集成》的插畫有幞頭公服、展角幞头、交角幞头、烏紗帽(官帽)等,為襆頭的不同種類。展角幞頭的兩角變短便是烏紗帽了。。.

查看 司马光和幞頭

九月初一

九月初一朔,农历九月第一天。.

查看 司马光和九月初一

幽州突騎

幽州突騎,是漢朝為抵禦匈奴犯境而成立的一支部隊。中國歷代的騎兵中,都有突騎的名號。並非只有幽州突騎一部隊。.

查看 司马光和幽州突騎

乾親

乾親,又稱為契親、客親(台灣)、仮親(日本),或俗稱乾字輩,是一種人際關係,結乾親、拜乾親又稱上契、,「誼」是指情誼,「契」是指契約,是指兩個或以上沒有血緣關係的人結為一種擬親屬的關係,彼此之間以親情維繫,可以是長輩和幼輩,也可以是同輩。通常友上加親,亦友亦親,關係比一般的遠親和一般的朋友更密切,同輩的結乾親又稱結拜、結義、換帖。 日本也有認乾親的習俗,而且要通過一定的儀式,但日語中的「義父母」或「義兄弟姊妹」不但指結乾親的親屬,還包括所有非血親的關係,如繼父、岳父、妻舅等繼親和姻親。其他國家和地區也有結乾親的習俗,但儀式和性質也各有不同。 在中國古代,結乾親屬於較為嚴肅的關係。現在儀式往往已經簡化,有些只是口頭承諾,彼此承認,可是沒有進行任何宗教或祭祀儀式,也沒有書面的契約成立。.

查看 司马光和乾親

于禁

于禁,字文則,泰山鉅平(今中国山東省泰安)人,與同郡臧霸為舊交。三國時期曹魏重要將領,為將堅毅而穩重,對待部下也相當嚴厲。五子良將中最受曹操器重、並以古時名將對比之。早年戰功赫赫,攻呂布,防張繡,拒袁紹,征劉備。然而在樊城之戰中不敵關羽,水淹大軍,最後率軍投降,以致晚節不保;逝世後諡曰厲侯。被北宋诗人孔平仲叹“英雄成敗皆偶然”。.

查看 司马光和于禁

人妻

人妻(日文漢字又可寫成他妻)源於古汉语,指已婚婦女,即“人家的妻子”或“人家的老婆”,在日本用語则通常為丈夫除外其他人對該婦女的指稱,即“他人之妻”。近年多用於次文化(如ACG或色情片文化),也是萌屬性的一種。 他人將結婚的女友亦稱人妻。.

查看 司马光和人妻

云台二十八将

东汉明帝永平三年(60年),汉明帝刘庄在南宫云台阁命人画了28将的像。称为云台二十八将。范晔《后汉书》为二十八将立传,稱“咸能感会风云,奋其智勇,称为佐命,亦各志能之士也。”這二十八人是汉光武帝在建立東漢的過程中(約公元22年-公元37年),戰功最為卓著的將領。.

查看 司马光和云台二十八将

亓官氏

亓官氏(),又作丌官氏,《礼器碑》作并官氏,春秋时期宋国(国都今河南省商丘市)人,孔子夫人。.

查看 司马光和亓官氏

五代史纂誤

《五代史纂误》,北宋史学家吴缜著,原書5卷,一說是劉恕之子劉羲仲所著,用於糾舉歐陽脩《新五代史》中的錯誤:“欧阳脩《五代史》,义存褒贬,而考证则往往疏舛。如司马光《通鉴考异》所辨晋王三矢付庄宗等事,洪迈《容斋三笔》所摘失载朱梁轻赋等事,皆讹漏之甚者。”。又《新五代史》记杜晓“开平二年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五代史纂误》稱:“今按本纪,开平三年九月辛亥,翰林学士承旨、工部侍郎杜晓为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传不合,未知孰是。”清人邵晋涵《旧五代史考异》亦稱:“杜晓入相之岁,《欧阳史》纪作三年,传作二年,吴缜已辨其误。” 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湖州知府宇文時中將《五代史纂誤》與《新唐书纠谬》二書合刻於吴兴,附於《新唐书》、《新五代史》之末卷。此書於清代已失传,後從《永乐大典》中辑--5卷,约存原书十之五六。詳見於《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四十六〈史部二〉。.

查看 司马光和五代史纂誤

五牙戰船

五牙戰船,是古代戰船的一種,亦是隋朝最大的主力戰船。五牙在隋朝被廣泛應用在軍事範疇。因南北朝以及隋唐時期創製新型水戰兵器「拍竿」,艦船的性能愈趨良好和具有較強的攻擊力。.

查看 司马光和五牙戰船

廣田弘毅

廣田弘毅(),原名廣田丈太郎,日本外交官、政治人物。1936年3月9日至1937年2月2日任日本首相(第32任)。曾任外務大臣(第49-51、55任),貴族院議員等職位。 日本战败后,广田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定为甲级战犯,判处死刑,是甲級戰犯中唯一被判死刑的文官。.

查看 司马光和廣田弘毅

建炎南渡

建炎南渡或称宋室南渡、高宗南渡,亦有人称为靖康南渡,广义上指的是宋室的南迁,狭义上是指两宋交替之际北宋皇室康王赵构为了躲避北方女真人的追击,南逃到江南地区的历史事件。从靖康二年(1127年)夏,一直到建炎四年(1130年)二月,金国以「搜山检海捉赵构」为号,连续派兵追击南下的赵构,最终还是宋金两国以和谈结束。此后,宋金两国形成南北对峙局面。.

查看 司马光和建炎南渡

任守忠

任守忠(),北宋宦官。表字稷臣。 任守忠以荫入内黄门。官至西头供奉官,领御药院,坐事废。再次恢复原官,官至上御药供奉。章献皇后听政,他和都知江德明等勾结,宋仁宗亲政之后,任守忠遭贬谪。宋夏战争时,为秦凤路、泾原路驻泊都监。以功再任东染院使、内侍押班。后为宣政使、洋州观察使,为入内都知。宋仁宗没有儿子,属意濮王的儿子赵宗实,任守忠想立昏弱之人以便控制。赵宗实即位为宋英宗,拜他为宣庆使、安静军留后,任守忠又离间英宗与曹太后,被知谏院司马光所弹劾,请求斩杀於都市。宰相韩琦坐政事堂,命他立于庭下,宣布其罪当死,贬保信军节度副使,蕲州安置。取空头敕填给他,即日押行,中外称快。后起为左武卫将军,致仕,卒年七十九岁。.

查看 司马光和任守忠

任恺

任恺()任愷既因魏舒任司徒而憂死,自當離魏舒上任之期不遠,而魏舒於太康四年冬十一月獲任領司徒,已近明年,故推算任愷當於次年死,字元褒,三国時曹魏乐安郡博昌(今山东省博兴县)人。曹魏太常任昊的兒子,尚魏明帝之女齊長公主,歷事魏晉兩朝。任愷在處理公務上勤勞恪慎,獲得朝野的讚譽,但與賈充有朋黨之爭,仕途受阻。.

查看 司马光和任恺

仙游縣君

仙游县君任氏,中国北宋时期皇族女性,为濮安懿王赵允让妾室夫人,趙宗袞、宋英宗趙曙、趙宗愈、趙宗楚、趙宗祐及建安郡主生母。 明道元年(1032年)正月三日,赵曙出生于宣平坊第。赵允让梦见两龙与太阳并随,一龙对赵允让说:“吾非王所能有也。”据说赵曙出生,赤光满室,或见黄龙游光中。 宋英宗继位时,仙游縣君已经去世。治平元年(1064年),韩琦、欧阳修等奏请尊礼濮安懿王及谯国太夫人王氏、襄国太夫人韩氏、仙游县君任氏,引起与司马光、吕诲、范纯仁、吕大防等台谏大臣的濮议之争。最终,治平三年(1066年),由于宋英宗强烈意愿,使曹太后认可尊濮安懿王为濮安懿皇,谯国太夫人王氏、襄国太夫人韩氏、仙游县君任氏并称--。立濮王与仙游县君园陵。但是,仙游县君、赵允让都没有获得明确的帝--尊号,随着英宗的去世,事情不了了之。元豐二年(1079年),宋神宗下詔以濮安懿王三夫人可並稱王夫人。 元豐三年,王夫人任氏之弟皇城使昌州刺史任泽陞迁嘉州刺史,侄子四人并特转一官。 元豐六年,任氏的兄長任守政封资州防御使、任守沂封昭州防御使。其母張氏封為遂國夫人、弟弟任泽封崇信军节度使。.

查看 司马光和仙游縣君

张巡

张巡(),字巡,又称张中丞,蒲州河东或邓州南阳人,唐朝县令。天宝十五年(755年),安史之乱中,张巡在以真源(今安徽亳州西)縣令的身分,起兵守雍丘(今河南杞县),抵抗安史之亂的燕军,至德二载(757年),移守睢阳(今河南商丘),与太守许远共同作战,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城破被俘,英勇就义。他以区区两县几千兵力,苦守雍丘、睢阳,二个孤城近二年,显示了杰出的军事才能。唐朝政府后追赠张巡为扬州大都督。.

查看 司马光和张巡

张公谨

张公谨(),字弘慎,魏州繁水(在今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人,唐朝初期政治人物和军事将领,曾在唐与东突厥的战争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另外,在玄武门之变中辅佐了日后唐太宗李世民登基。.

查看 司马光和张公谨

张舜民

張舜民,字芸叟,自號浮休居士,北宋邠州(今陕西彬县)人。 生卒年不詳。娶陳師道之姊為妻,與蘇軾、黄庭坚等友好。治平二年(1065年)进士,为襄乐縣令,元豐中,高遵裕聘他掌機宜文字。反對王安石變法,稱其“裕民所以穷民,强内所以弱内,辟国所以蹙国。”贬监邕州盐米仓,改監郴州酒稅。元佑元年(1086年)授秘阁校理,次年司馬光薦任监察御史。元祐九年(1094年),出使遼國,歸國後爲陝西轉運使,歷知陝、潭、青三州。徽宗时升任右谏议大夫,被贬为楚州团练副使,以集贤殿修撰致仕。著有《畫墁集》,已佚。《永樂大典》輯爲八卷。.

查看 司马光和张舜民

张良

张良,字子房,封为留侯,谥号文成,颍川城父(今河南许昌)人,生于新郑。出身戰國韓國門閥,祖父張開地與父親張平,作了五任韓王的相國,即所謂五世相韓,韓國被秦朝滅亡後,曾暗殺秦始皇失敗,後成為汉高祖劉邦的谋臣,是汉朝的開國元勳之一,与萧何、韩信同为漢初三傑。.

查看 司马光和张良

强国 (前秦)

强国(),是十六国时期前秦的大臣,苻生母亲强皇后的同宗。 356年,强国、右仆射董荣与司空王堕关系糟糕。右仆射董荣、侍中强国都是靠着谄媚得宠而得到提升重用,王堕恨之如仇。恰逢当时天象变故,董荣、强国建议苻生以显贵大臣接受惩罚,苻生说:“显贵的大臣只有大司马苻安和司空王堕。”董荣说:“大司马苻安是皇族,不能杀。”于是建议处死司空王堕。357年,东海王苻坚杀死苻生,自立为大秦天王,改元永兴。诛杀中书监董荣、左仆射赵韶、侍中强国等二十余人。.

查看 司马光和强国 (前秦)

張問達 (涇陽)

張問達,字德允,陝西省西安府涇陽縣人,軍籍,治《詩經》,年三十歲中式萬曆十一年癸未科第三甲第四十一名進士。九月二十六日生,行四,曾祖張璟,壽官;祖張鎬,封徵仕郎衛經歷;父張汝騋,州判官;母韓氏(贈孺人);繼母熊氏。嚴侍下,妻何氏,繼妻吳氏;劉氏(聘);兄問仁;問明;問政。由國子生中式陝西鄉試第四名舉人,會試中式第二百三十四名。 歷任高平县及濰縣知县,有惠政。授刑科給事中。遷太常少卿,以右僉都御史巡撫湖廣。張問達曾上疏彈劾李贄,說李贄刻《藏書》、《焚書》等作品,“流行海內,惑亂人心。”张问达指责李贽“以吕不韦、李园为智谋,以李斯为才力,以司马光论桑弘羊欺武帝为可笑,以秦始皇为千古一帝”。 天启元年(1621年)冬为吏部尚书,梃击、红丸、移宫三大案皆经其手。天启三年(1623年)九月二十六日加少保致仕。魏忠贤同黨劾其赃私,命追款十萬,遂破產。天启五年(1625年)卒。崇祯元年(1628年)赠太保。.

查看 司马光和張問達 (涇陽)

張角

張角(),鉅鹿郡(今河北寧晉)人。東漢末年太平道首領、黃巾之亂領導人。 張角作亂,稱「黃巾賊」,遂破壞四方,疲於賦役,民多叛者。上不改政,遂至天下大亂。.

查看 司马光和張角

張麗華

張麗華()南朝陳後主叔寶寵妃,皇太子陳深、會稽王陳庄生母,揚州人,出身兵家,父兄皆以織席為生。後遭高颎斬首。.

查看 司马光和張麗華

張茂則

张茂则,字平甫。开封府(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北宋宦官。 张茂则初补小黄门,五迁至西头供奉官,干当内东门。宫中夜里有盗贼,张茂则首先登上屋顶,擒获盗贼,转任领御药院。宋仁宗患病期间,他恳求补外任,为永兴军路兵马钤辖。入朝担任内侍押班,副都知。宋神宗熙宁初年,与司马光一起巡视恩州、冀州、深州、瀛州,进入内都知。上元节夜晚,宫中起火,他带领大家及时扑灭火情,宋神宗赐他窄衣金带。宋哲宗即位,迁宁国军留后,加两省都都知,卒年七十九岁。绍圣年间论元祐党人,张茂则追贬为左监门卫将军。宋徽宗崇宁年间,入党籍。.

查看 司马光和張茂則

張松

張松(),字子喬,東漢末年蜀郡成都(今屬四川)人,益州別駕,益州牧劉璋的部下。.

查看 司马光和張松

張昭

张昭(),字子布,徐州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人,东汉末年東吳名臣;卒年八十一,死後諡曰文侯。.

查看 司马光和張昭

張悌 (東吳)

張悌(),字巨先,襄陽郡(郡治今湖北省襄陽市)人,三國时期孫吳末代丞相。.

查看 司马光和張悌 (東吳)

何曾

何曾(),字穎考,陳國陽夏人。三國時曹魏及西晉官員,曹魏太僕何夔之子,東漢車騎將軍何熙的玄孫。為人好學博聞,與袁侃齊名。在晉歷任太保、太傅、太宰。.

查看 司马光和何曾

何晏

何晏(),字平叔,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东汉末年大将军何进孙,曹操的婿養子,三国时期玄学家,魏晋玄学贵无派创始人,与王弼并称“王何”,玄学代表人物之一,在高平陵之变与曹爽等同被司马氏诛杀,卒于正始十年(249年)。何晏以俊美著稱,有何郎粉、傅粉何郎之语,代指美男子。.

查看 司马光和何晏

佛祖統紀

佛祖統記(Mandarin Pinyin: FoZuTongJi)是一部佛教通史,由宋朝志磬大師於(1269年)撰成,凡五十四卷。以“釋迦牟尼佛本紀”寫起,至於中國佛教的歷代祖師傳記。文載歷代「佛祖」事蹟,故曰佛祖統記。佛祖統記上起周昭王廿六年(公元前1027年),下迄宋度宗咸淳五年(1269年),时间橫跨两千二百多年,詳細記述了標榜天台宗為正宗觀點的傳法世系,並兼涉到其它漢傳各宗,引中外典籍近二百种,資料詳實,文采斐然。.

查看 司马光和佛祖統紀

徐乾學

徐乾學(),字原一,號健庵,江南崑山縣人。清初政治人物、学者,官至刑部尚書。著名學者顧炎武的外甥。.

查看 司马光和徐乾學

保甲法

保甲法,王安石變法之一。北宋熙寧三年(1070年),司農寺制定《畿縣保甲條例》頒行。鄉村住戶,每十家為一「保」,五保為一「大保」,十大保為一「都保」。以住戶中最富有者擔任保長、大保長、都保長。用以防止農民的反抗,並節省軍費。 保甲法受到了保守派的猛烈攻击。枢密院和司馬光、劉摰等強烈反對保甲法,認为:行保甲法,無疑鼓勵民兵,甚至可能导致地方勢力增長和兵变。因此宋神宗也一度打算廢除保甲法,但得王安石勸解,得以保留。元丰八年,宋哲宗嗣位,司马光上疏乞罢保甲,他在《乞罢保甲状》曰:“古者八百家才出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闲民甚多”;“自唐开元以来,民兵法坏”,此后“民间何尝习兵”;今“国家承平百有余年”,百姓皆“不识兵革”,一實行保甲法“皆戎服执兵,奔驱满野”,乡间老人“以为不祥”。宣和年間,保甲法弛廢。 梁启超《王安石传》表示:“保甲之法既废,将兵之制复坏,宋欲不南,更可得耶?然则祸宋者,果荆公乎哉,抑温公乎哉?”.

查看 司马光和保甲法

信陵君

信陵君(),名无忌,中国战国时代魏国人,是魏昭王的儿子,魏安-釐-王同父异母的弟弟,後世亦稱魏公子。信陵君是战国时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魏安--王时期官至魏国上将军,和平原君赵胜、孟尝君田文、春申君黄歇合称为“战国四公子”(或稱“養士四公子”)。.

查看 司马光和信陵君

地域歧视

地域歧視是歧視的一種。 由于人類的活動範圍大多在同一個地域,對其他地域的人民通常不熟悉,所以會產生偏見甚至妖魔化,如北京人對上海人、河南人、东北人等,尤其是对广东人的刻意歪曲和妖魔化印象;日本東京人和關西人之間的偏見,以及日本人對東南亞各國人民的丑化。當外地人來到這一對他不熟悉的地域時,當地人便會依社會上的偏見來解釋其性格,因此而可能產生偏见和妖魔化。若某一地域有較多人移動到另一地域時,偏见和妖魔化的問題便會開始明顯,並變成一個社會問題。很多新疆人流浪全国铤而走险,导致国民对新疆人,特别是新疆少数民族体貌的人士有恐惧心理。 地域妖魔化在网络上多表现为地域贴,地域笑话等。 当偏见和妖魔化以制度性的政府行为和企业行为,或者污辱性言词等个人行为出现,损害了他人的利益或者名誉的时候,可以认为这些行为属于歧视行为,称为地域歧视。地域歧视不同于地域妖魔化,地域歧视对被歧视人的利益和名誉造成实质性损害,因此不再是个人印象或者开玩笑那么简单,地域歧视一般需要诉诸法律程序解决。 针对中国各地人的地域妖魔化和地域歧视不仅发生在中国国内各地,也发生在世界各国。在中国某些地区,偷渡现象盛行,出国人员滞留不归现象严重,导致国际社会对这些地区,比如福建有不同程度的签证歧视。 消除地域歧视的根本途径是消除地域发展的不平衡,缩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消除贫困和不平等,提高公民素质和文化程度。.

查看 司马光和地域歧视

北史

《北史》,唐朝李延寿撰。纪传体,共100卷,含本纪十二卷,列传八十八卷,上起北魏登国元年(386),下迄隋义宁二年(618),记北朝北魏、西魏、东魏、北周、北齐及隋六代二百三十三年史事。《南史》與《北史》是唐初史学家李延寿的作品,《北史》主要在《魏》、《齊》、《周》、《隋》四書基礎上刪訂改編而成,並參考各種雜史,“鸠聚遗逸,以广异闻”,“除其冗长,捃其菁华”,體例完整,文字優美。他撰写这两部书是为了“追终先志”,继承父亲李大师(570-628)未完成的事业。.

查看 司马光和北史

北宋

北宋(960年2月4日—1127年3月20日)是中国宋朝的一个時期,自趙匡胤發動陈桥兵變強迫后周末帝禅让(960年)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攻入开封,北宋于次年灭亡,共历9帝,167年。后以应天府為首都建南宋,与北宋合称“两宋”。北宋建都汴梁(今河南开封市),为别于南宋而史称北宋。依據五行相生的順序,後周的「木」德之後為「火」德,因此宋朝以「火」為五行德運,並取紅色為王朝正色。 北宋的最大统治区域包括东、南到海,北以今海河、河北霸州、山西雁门关为界与辽相交;西北以陕西横山、甘肃东部、青海湟水与西夏交界;西南以岷山、大渡河与青藏高原、大理国交界,以广西与越南交界。北宋是面積最少的中原统一皇朝,亦無法統治河西走廊及燕雲十六州。据《太平寰宇记》所载,北宋人口从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的三千二百五十万增至大观四年(1110年)的一亿一千二百七十五万。.

查看 司马光和北宋

北宋永兴军路帅臣列表

北宋永兴军路帅臣,指永兴军路安抚司的长官,或称安抚使,或称经略安抚使。.

查看 司马光和北宋永兴军路帅臣列表

北梦琐言

《北夢瑣言》,五代孫光憲撰,原帙三十卷,今本僅存二十卷。 孫光憲立志于撰修史书,佐幕於荊南國江陵時撰成《北夢瑣言》一書。《北夢瑣言》記載唐武宗迄五代十國的史事,包括朝野佚聞、士大夫言行等諸多史料,如卷九引刘山甫《金溪闲谈》,而此书今不存;《北夢瑣言》前十六卷記晚唐,後四卷記五代,“每聆一事,未敢孤信,三复参校,然始濡毫”,足見其写作态度之嚴謹。又有研究指出孫光憲曾利用五代实录以成书。本書可補正史之不足,“五代雜筆,首推《北夢瑣言》”。《太平廣記》多摘錄此書,引文達247條,《舊五代史》援引33條,彭元瑞《五代史注》援引137條。北宋司馬光編撰《資治通鑑》時亦多次引用此書,如皮日休之事。清初四库館臣谓其:“记载颇猥杂,叙次亦颇冗沓,而遗文琐语,往往可资考证。故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多采其文。”清末缪荃孙又从《太平广记》中辑出《北梦琐言佚文》4卷,1959年中华书局依缪氏本出版《北梦琐言》。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有校點本。.

查看 司马光和北梦琐言

包拯

包拯(),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省合肥市肥东)人,北宋人,官至枢密副使、朝散大夫、给事中、上轻车都尉,封东海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八百户、食实封四百户,赐紫色金魚袋。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包拯以清廉公正聞名於世,被后世稱譽为「包青天」,將他奉為神明崇拜。中國民間信仰傳其為文曲星轉世,死後成為地獄第五殿閻羅王之一,亦稱森羅殿主及閻羅天子、包府千歲、文曲星君、馬國公。.

查看 司马光和包拯

刘备

漢昭烈帝劉備(),字玄德,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三國時代蜀漢開國皇帝,諡號昭烈皇帝,三國志、華陽國志等稱為先主,繼其帝位的劉禪則被稱為「後主」,資治通鑑稱劉備父子為漢主。.

查看 司马光和刘备

刘宋

宋(420年-479年)史稱劉宋或稱南宋(跟其他南朝政權,南齊、南梁及南陳看齊)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第一个朝代,也是南朝版圖最大的朝代,當時所謂「七分天下,而有其四」。439年,北魏統一中国北方後,與劉宋形成南北對峙。劉宋强盛时,其统治地区北以秦岭、黄河与北魏相邻,西至四川大雪山,西南包括云南,南至越南中部横山、林邑一带。.

查看 司马光和刘宋

刘元城

刘元城, 名安世, 字器之, 北宋魏(治今河北大名东)人。 早年登進士第, 就学於司马光。司马光荐为秘书省正字。性刚直,不避权贵,人称“殿上虎”,一时无不敬慑。贬梅州,创立书院。梁师成请他重新當官,以“为子孙计”,元城笑谢曰:“吾若为子孙计,不至是矣。”.

查看 司马光和刘元城

刘牢之

劉牢之(),字道堅,彭城(今江蘇徐州)人。東晉北府軍將領。參加了多場戰爭,並在淝水之戰大敗並斬殺前秦將領梁成,助東晉取得淝水之戰的勝利。亦參與接著的北伐行動,後又參與壓制孫恩的叛亂。至晉安帝在位期間,東晉朝廷內亂頻生,劉牢之因率領精銳的北府軍而先後受王恭和司馬元顯倚重,討伐其敵對勢力,但劉牢之先後背叛兩人,令兩人皆兵敗被殺。最終桓玄借助其倒戈消滅司馬元顯後削奪其軍權,令劉牢之再圖叛變,卻被僚屬指責他「一人三反,何以自立」,他在得不到僚屬支持之下打算帶家屬北走廣陵,卻因以為家屬被桓玄所殺而在路上自殺。.

查看 司马光和刘牢之

刘邦

汉高帝劉邦(),字季。沛郡丰邑中阳里(今江蘇徐州丰县)人。秦末汉初的政治家、軍事家。刘邦从沛县起兵反秦,被萧何、曹參、樊哙等人拥立,自稱沛公,后投奔楚項梁,以“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约,破武关,秦王子婴降。秦国灭亡后,项羽分封入关诸侯有功者,封刘邦為汉王。楚汉战争中,劉邦擊敗項羽獲勝,統一自秦亡後的天下,於西元前202年稱帝,史称西漢,為漢朝开国皇帝,駕崩於西元前195年,在位7年,死后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丙寅,葬。己巳,立太子,至太上皇庙。群臣皆曰:“高祖起微细,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上尊号为高皇帝。《汉书·卷一下·高帝纪第一下》:五月丙寅,葬长陵。已下,皇太子、群臣皆反至太上皇庙。群臣曰:“帝起细微,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上尊号曰高皇帝。,史稱汉高帝。太祖為其正式廟號,而史書多稱呼 「漢高祖」。.

查看 司马光和刘邦

刘歆

劉歆(公元前50年-公元23年),字子駿,改名劉秀,漢朝宗室,西漢末年及新朝官員及重要學者,協助王莽篡位,出任新朝高職「羲和官」,號稱國師,晚年卻因兒子被殺與誤信預言,謀叛事敗自殺。劉歆博覽圖書,精通經學,提倡古文經學,推動把《左傳》及《古文尚書》等古文經列於學官,引起漢代今古文經學之爭;他曾與父親劉向一同校閱宮庭藏書,編成目錄學的重要著作《七略》及《別錄》,反映當時的學術思想流派。.

查看 司马光和刘歆

嵇康

嵇康(),字叔夜,三国魏谯郡铚(今安徽省濉溪县)人,因曾官至曹魏中散大夫,故后世又称嵇中散。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为魏晋时期文人团体“竹林七贤”之一,与阮籍齐名,並稱嵇阮,同为魏末文学界与思想界的代表人物。他激烈抨击世俗规范,主张顺应自然法则,保全人的天性,积极推广服食养生理论,在当时極具有非常高的声望及号召力。后因卷入朋友吕安的诉讼而入狱,权臣司马昭忌惮他的言论影响力会威脅司马氏政權,在锺会的建议下将其处死。 在他死后,其思想主张在东晋及南朝受到了极大的推崇,成为魏晋玄学的重要构成理论。随着神仙道教的兴起,嵇康本人则被神仙化,包括作为正史的《晋书》在内,关于他的生平事迹的记述中参杂了相当多神怪、传奇的内容。而他坚持思想与人格的自由,不追逐世俗名利,为追求正义而牺牲的品质,被后世视作中国传统文人清廉正直、不畏强权精神的代表人物之一。.

查看 司马光和嵇康

嗣圣

嗣圣(684年1月23日-684年2月27日),是唐中宗李哲 第一次在位时所改的唯一的年号,使用时间共计2个月不到。由于该年号使用期间武太后临朝称制,掌握实际大权,所以有些史书把它作为武则天的年号,不过大部分史书还是把它作为唐中宗的年号。该年号仅仅使用1个月又6天(即嗣圣元年二月初六,684年2月26日)后,唐中宗就因一句戏言被母后武则天抓住把柄而废黜,第二天(即嗣圣元年二月初七,684年2月27日)唐睿宗继位,改元文明,“嗣圣”年号随之废止。 “嗣圣”年号的废止和“文明”年号的建立,标志着武则天“圣衷独断”的时代开始,始称“则天朝”。.

查看 司马光和嗣圣

周处

周處(),字子隱。東吳吳郡陽羨(今江蘇宜興)人,鄱阳太守周魴之子。周處年少時縱情肆慾,為禍鄉里,後來浪子回頭,改過自新,功業更勝乃父,留下「周處除三害」的傳說。 吳亡後,周處仕晉,剛正不阿,得罪權貴,被派往西北討伐氐羌叛變,遇害於沙場。.

查看 司马光和周处

周威烈王

周威烈王(),'''姬'''姓,名午,為周考王之子,中国东周第二十代国王。 周考王十五年,崩,周威烈王即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封晉國大夫韓虔、趙籍、魏斯為韓侯、趙侯、魏侯,這是歷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晉”。三家分晉標誌著春秋時代的結束,緊接著是戰國時代的來臨,本年也是司馬光《資治通鑑》記載的起點,司馬光還為三家分晉一事發表長篇的感言。二十四年(前402年),病死。葬今河南省洛阳市。其子驕繼位。.

查看 司马光和周威烈王

周世宗

周世宗柴榮()是五代時期後周皇帝。於954年2月26日-959年7月27日在位,在位6年。邢州堯山柴家莊(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堯縣)人,是周太祖郭威的養子(柴榮本身是郭威正室柴皇后的侄子),是中國少数由外戚继承宗室的皇帝,廟號世宗,諡號睿武孝文皇帝。在政治、軍事、經濟上都有建樹,號稱英主。.

查看 司马光和周世宗

周敦颐

周敦颐(),又名周元皓,原名敦实,字茂叔,號濂溪,又稱濂溪先生。道州营道县(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官員、理学家,北宋宋明理学创始人。其学说是孔子、孟子之后儒学最重要的发展,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影响深远。.

查看 司马光和周敦颐

周智光

周智光(生年不详,卒于大历二年正月十三甲子;即公元),籍贯不详,唐朝同华节度使。为人桀骜不驯,与同僚不合,屡次擅自谋害朝廷命官,劫掠贡物。后阴谋发动叛乱,最后众叛亲离,被帐下部将所斩而失败。.

查看 司马光和周智光

呂公著

呂公著(),字晦叔,谥正献,壽州下蔡(今壽縣,另說鳳臺縣)人,祖籍萊州(今屬山東)。北宋大臣,曾任尚书省仆射,兼中书省侍郎,曾為帝師。.

查看 司马光和呂公著

呂祖謙

吕祖谦(),字伯恭,寿州(今安徽凤台)人,因呂姓郡望東萊,世稱東萊先生,為南宋哲學家、教育家。.

查看 司马光和呂祖謙

呂誨

呂誨(),字獻可,北宋幽州安次(今河北廊坊西)人。曾任侍御史,贈通議大夫。 宰相呂端之孫,寓居開封,進士登第。宋仁宗時任侍御史、起居舍人,因仁宗體弱多病,請立太子。神宗繼位,官御史中丞。王安石初任參知政事,“时多谓得人”,唯呂誨極力反對,稱安石“雖有其名,然好執偏見,輕信則流,若可容置,諸宰輔天下必受其禍矣”。熙宁二年六月,吕诲再度上章弹劾王安石,连上《论王安石奸诈十事状》、《论王安石奸诈十事状第二状》,指斥其有十大奸邪,因反对王安石变法最激烈,出任邓州(今河南邓县)知府。 熙宁四年(1071)五月,呂誨因误信庸医病篤,臨死前司马光在永興軍,前往慰問,呂誨遺言“天下事尚可为,君实勉之!”。司马光撰其墓志铭。有子吕由庚。.

查看 司马光和呂誨

呂惠卿

呂惠卿(),字吉甫,號恩祖。閩南晋江人(今福建泉州),北宋大臣,曾任參知政事,是北宋新舊黨爭中的新黨人物。著述甚丰,有《文集》、《孝经传》、《道德经注》、《论语义》、《庄子解》等书。.

查看 司马光和呂惠卿

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二十三年……五月……己巳,皇帝崩於含風殿」(歐陽修《新唐書·卷二:本紀第二》),換算為公曆即7月10日 。),中國唐朝第二任皇帝。生于陕西武功县,626年至649年在位。父親是唐高祖李淵,母親是太穆皇后窦氏。竇皇后有四個兒子,一個女兒,按長幼顺序為:李建成、平陽昭公主、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受封为秦公,后晋封为秦王,他是杰出的軍事家,率部平定了薛仁果、刘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最終統一天下。 武德九年(626年)发动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二人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被迫退位,李世民即位,是為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在位時間只使用一個年号贞观。 李世民為帝之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以文治天下,并开疆拓土,成為中國史上著名的明君。他虛心納諫,在國內厲行節約,使百姓能够休養生息,終於使得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開創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為唐朝130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李世民爱好文学与书法,有墨宝传世。649年7月10日(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唐太宗李世民因病驾崩于含风殿,享年52岁,在位23年,庙号太宗 ,諡號「文皇帝」,葬于昭陵。.

查看 司马光和唐太宗

唐太宗征讨高句丽

唐太宗征讨高句丽发生在645年至649年。642年,渊盖苏文杀死荣留王后立高宝藏为王并自封为“大莫离支”摄政。为讨渊盖苏文和保护盟友新罗,唐太宗认为有必要对高句丽开战。644年,唐太宗率領李世勣,李道宗和长孙无忌亲征高句丽。645年,唐軍冲破高丽的防线准备攻打平壤,似乎大功在即。不料在安市(今辽宁海城)受阻,再也无法前行。在这之后,唐太宗对高丽的进攻仅维持在一些小规模的突袭。647年,唐太宗令牛进达率兵从海上、李世勣率兵从陆路攻打辽东半岛。648年,唐太宗再派薛万彻率军从海上攻打鸭绿江口。唐与回纥击灭薛延陀后,唐开始集结陆海部队准备在649年再一次大规模攻高句丽。不过唐太宗于649年去世,使唐再次攻高句丽的战役搁浅。直到668年,唐太宗的儿子唐高宗联合新罗滅了高句丽。.

查看 司马光和唐太宗征讨高句丽

唐宣宗

唐宣宗李忱(),唐朝第19代皇帝(846年—859年在位,未算武周政权),初名怡,登基之前封為光王,在位13年。唐宪宗李纯十三子,母鄭宮人,元和五年(810年)六月廿二日生於大明宫,是唐穆宗李恒的弟弟,唐敬宗李湛、唐文宗李昂、唐武宗李炎的叔叔。.

查看 司马光和唐宣宗

唐鑑 (史書)

《唐鑑》,北宋范祖禹撰,凡十二卷。 范祖禹曾协助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唐代及五代十国部分,又把唐代历史的认识以史论的方式写定为《唐鉴》一书。《唐鑑》上起唐高祖,下迄唐昭宣;《唐鑑》自序謂:“臣祖禹受詔與臣光修《資治通鑑》,臣祖禹分職唐史,得以考其興廢治亂。”范祖禹评论唐德宗时说:“德宗性本猜克,故小人易入”。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价建立唐朝的功劳多归于李世民。《唐鉴》卷一《唐高祖》评论“太宗有志有才而不知义”中批評李世民说:“太宗陷父于罪而胁之以起兵,高祖昵裴寂之邪,受其宫女而不辞,又称臣于突厥,倚以为助,何以示后世矣?”;又稱美“高祖斩副留守虎贲郎将王威、虎牙郎将高君雅”;“高祖遣刘文静使突厥,约连和”。建立唐朝,真正功劳在是李渊。有學者用范祖禹《唐鉴》与中华书局本《通鉴》相校,列舉44处不同处。 宋高宗曾撫此書再三讚賞:“讀《唐鑒》,知范祖禹有臺諫手段。”程颐认为《唐鉴》“自三代以后无此议论”《朱子语录》谓其“议论弱,又有不相应处。”朱熹说:“《唐鉴》议论大纲好,欠商量处亦多。”又批评道:“纯夫议论,大率皆只从门前过。”吕祖谦為此書作注,改为二十四卷。後世學者尊為“唐鑑公”,蔡绦《铁围山丛谈》曰:“祖禹子温,游大相国寺,诸贵珰见之,皆指目曰,此《唐鉴》之子。”。明太祖说:“宁舍玉妃,不舍《唐鉴》”。清仁宗稱:“范祖禹所著《唐鉴》一书,胪叙一代事迹,考镜得失,其立论颇有裨于治道”,并下令館臣仿照《唐鉴》的体例,辑成《明鉴》。.

查看 司马光和唐鑑 (史書)

唐朝宰相

宰相是中国唐朝一段时期授予一批高級官員的一项半正式官名(此列表也包括武则天年间的宰相,尽管武则天称唐王朝为“周”)。.

查看 司马光和唐朝宰相

儒家

儒家,又稱儒學、孔孟思想、孔儒思想,是起源於中國並同時影響及流傳至其他周遭東亞地區國家的文化主流思想、哲理與宗教體系。前5世紀由孔子創立,脫胎自周朝禮樂傳統,以仁、恕、誠、孝為核心價值,著重君子的品德修養,強調仁與禮相輔相成,重視五倫與家族倫理,提倡教化和仁政,輕徭薄賦,抨擊暴政,力圖重建禮樂秩序,移風易俗,保國安民,富於入世理想與人文主義精神。 儒家尊崇孔子為聖人,以四書五經為經典,得孟子、荀子、董仲舒、韓愈、二程、朱熹、王陽明、顧炎武、朝鮮李退溪、日本山崎闇齋等等大儒加以發揚,歷久而猶新,對東亞政治文化與道德教育都有重大貢獻。20世紀中國內憂外患,國力衰弱,儒家普遍受到知識份子及一般民眾的批評和唾棄,遭受前所未有的打擊和破壞(如「打倒孔家店」、迂腐且「吃人的禮教」)。儒家失去可供託身的制度或組織,脫離於平民百姓的生活,僅獲新儒家等少數學者仍獻身和發揚。這也導致現代中國人在生活經驗中實際甚少接觸儒家價值,也很難有參與儒學的機會,使得相關教育沒有寄身之所,其價值觀也和日常生活越來越疏遠。海外華人接觸儒家,來自書本亦遠多於來自生活經驗。現代儒家趨向學術轉型,學者多著重探討儒家究竟屬於什麼形態的宗教或哲學,以及現代人怎樣才能在儒學中安身立命。學者一般推斷儒家在現代世界中勢必難以重拾昔日光輝,但其倫理思想對東亞乃至世界的文化教育經濟發展仍將有所貢獻。 主要負責推動執行教育 《漢書藝文志》記載:「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游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於道最為高。」儒家初出現時聲勢微弱,起初僅是諸子百家中不甚起眼的學派,經過幾百年的發展,自百家中脫穎而出,成為中國學術思想主流和官方意識形態,逐漸滲透到專制政治的各個層面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此段說明正可代表其發展歷程。 儒家在秦代大受迫害,自漢代起卻得到朝廷獨尊,成為官學與國教,掌握文化教育與入仕之途,奠定儒家在中國歷史文化的崇高地位。在兩晉南北朝和唐代,儒家與佛、道二家並稱三教,儒學一度失去在哲理思想領域的領導地位,繼後經宋儒重新闡釋,形成理學,發展心性之學,儒家得以重振聲勢,倫理思想滲透到中國社會各個層面,並流傳到朝鮮、日本、越南、琉球等地,大受尊崇,成為東亞一大學術思想體系,在朝鮮尤其深入民心,其流佈較在中國本土更為普及。.

查看 司马光和儒家

儒家人物列表

儒学者列表 古今中外歷代儒教研究、實踐者列表。.

查看 司马光和儒家人物列表

儒教 (宗教)

儒教源自中國傳統宗法性宗教,以夏商周的五教和祭礼为本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以天子为宗教领袖,以孔子为先师,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中的神道设教。儒教正统始自汉武帝独尊儒术,汉灵帝诏诸儒正定五经,刊於石碑,为古文、篆、隶三体书法以相参检,树之学门,使天下咸取则焉,正式把儒教定为国教,五经成为国家法典以及中华法系的法理基础,以春秋决狱。汉代末年,儒教广泛传播,“太尉公承夙绪,世笃儒教,以《欧阳尚书》、《京氏易》诲受四方。学者自远而至,盖逾三千。”儒教自汉代以来被奉为官学,其后各主要朝代或历史时期,都是官方指导思想。清代儒家宗教化形成的孔教也属于儒教分支。 何光沪对于儒教的定义如下:“所谓儒教,非指儒学或儒家之整体,而是指殷周以来绵延三千年的中国原生宗教,即以天帝信仰为核心,包括‘上帝’观念、‘天命’体验、祭祀活动和相应制度,以儒生为社会中坚,以儒学中相关内容为理论表现的那么一种宗教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不承认儒教是宗教。民间也多不认为儒教是宗教,多数人认为敬天、祭祖属于道教而不是儒教。.

查看 司马光和儒教 (宗教)

商山四皓

商山四皓,簡稱“四皓”,秦末隱士東園公、夏黃公、綺里季、甪里四人,因避秦亂世而隱居商山,采芝充飢,四人年皆八十多歲,鬚眉皓白,世稱為商山四皓、南山四皓。.

查看 司马光和商山四皓

党锢之祸

錮之禍指中國古代東漢桓帝、靈帝时,士大夫、貴族等對宦官亂政的現象不滿,與宦官發生黨爭的事件。事件因宦官以“黨人”罪名禁'''錮'''士人終生(終生禁止仕官)而得名。前後共發生過兩次。黨錮之禍以宦官誅殺士大夫一黨幾盡而結束,當時絕大部分的言論以及日後的史學家多同情士大夫一黨,並認為宦官捕殺士人傷及朝廷根本,為黄巾之亂和漢朝的最终滅亡埋下伏筆。.

查看 司马光和党锢之祸

免役法

募役法,又稱免役法,是熙宁四年(1071年)宋神宗在位期间王安石变法中的一项法令。 在中国古代自秦朝始,农民每年都要服徭役。而募役法的颁布使得原来必须轮流充役的农民可以选择以交钱代替服徭役。由官府出钱雇人充役。 宋朝的募役法是在唐朝的基础上制定的,原行差役法,将唐朝的赋役制度“租庸调-制-”中“调”的限定由每年缴纳“绢(或绫、拖)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改为了直接收钱。 此项制度为王安石变法中财政改革的一项重要制度。王安石对免役法颇为自得:“免役之法,出于《周官》府史胥徒,《王制》所谓‘庶人在官’者也。然而九州之民,贫富不均,风俗不齐,版籍之高下不足据。今一旦变之,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需要指出的是,此法令使得原本拥有免役特权的大官僚大地主阶级也不得不交钱,这直接触动了他们的利益,御史中丞杨绘認為有「五难」,熙寧四年(1071)七月,监察御史刘挚列举「十害」,曾布据理反驳,免役法终于推行下去。但由於地主的反對,为日后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埋下了伏笔,《文献通考·职役考》按语:“盖熙宁之征免役钱也,非专为供乡户募人充役之用而已,官府之需用,吏胥之廪给,皆出于此,……是假免役之名以取之,而复他作名色以役之也。” 早期苏轼反对募役法,他说,“自古役人之必用乡户,犹食之必用五谷……行地之必用牛马,虽其间或有以它物充代,然终为天下所可常行”。还说“士大夫捐亲戚弃坟墓,以从官于四方者,宣力之余,亦欲取乐……若厨傅萧然,则似危邦之陋风,恐非太平之圣观”,但是後來蘇軾在真正和民间接触后,认识到新法的可行和有效,又認為免役法確實可行。十餘年後發生元祐更化,侍御史刘挚,监察御史王岩叟等人在元祐元年正月多次上书说,免役法不可行,亦须恢复差役法。元祐元年(1086)二月,司马光上书指责免役法之弊。蘇軾反對司馬光廢除免役法,批評其“專欲變熙寧之法,不復較量利害,參用所長”。朱熹认为:“温公忠直,而于事不甚通晓。如免役法,七八年间直是争此一事。他只说不合令民出钱,其实不知民自便之。”.

查看 司马光和免役法

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是發生於西晋末年元康元年(291年)至光熙元年(306年)間的政治動亂,是一场由西晋皇族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动乱,為中国历史上一場極为严重的皇族内乱,共持续16年。西晋皇族中参与这场动乱的王不止八个,但八王为主要参与者,且《晉書》将八王彙為一列传,故史称“八王之乱”。 这场动乱从宫廷内权力斗争开始,进而引发战争,祸及全社会,造成大量破坏,也加剧西晋的统治危机,成为西晋迅速灭亡的重要因素。八王之乱期間,北方主要少数民族匈奴、羯、鲜卑、羌及氐等五族的各个部族趁西晋政权内部空虚,纷纷起兵脫離晉朝控制,並陸續建立割据政权,入驻中原,最後導致建興四年(316年)西晉滅亡。之后晋室遗族走避中原、至江南地區建立王朝,設都建康,史称东晋。 北方的中原地区则由汉族以及非汉族的各游牧民族部族政权割据,前后建立十六个国家,其中以鲜卑族建立的一系列政权影响力最广。因为鲜卑属于上古华夏族同时期的北方游牧民族东胡族后裔,所以这五个少数民族被南方王朝统称作“五胡”,中国古代史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南北分裂的局面从東晉十六國一直持续到南北朝,直到589年隋滅陳之戰后,隋朝正式成為統一的王朝。.

查看 司马光和八王之乱

公子欣时

公子欣时,字子臧,春秋时期曹国的公子,父亲曹宣公。 前578年,曹宣公随晋国在外出征,去世。子臧送葬。公子负刍在国内杀太子,即位,就是曹成公。诸侯请晋国讨伐,晋国因为疲惫,要等几年。子臧安葬父亲,要流亡外国,曹国人都跟从。曹成公告罪,请子臧回来。 前576年,晋国扣留曹成公,诸侯想到周简王那里,立子臧为君,子臧推辞,逃奔宋国。 前575年,曹国人请晋国出面,让子臧回国,子臧回国,晋国释放了被扣留的曹成公。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批评玄武门之变:“向使高祖有文王之明,隐太子有太伯之贤,太宗有子臧之节,则乱何自而生矣!”.

查看 司马光和公子欣时

公孫弘

公孫弘,字季,菑川薛縣人。西漢大臣,武帝時曾擔任御史大夫、官至丞相,封平津侯。漢武帝罷黜百家,杜塞言路,雖然首倡儒術為董仲舒,而公孫弘作為丞相對后世負有很大責任。.

查看 司马光和公孫弘

公孙度 (西汉)

公孙度嗣爵平津侯,為山陽太守十餘年。元封四年(前107年),征詔巨野令史成前往公車,公孙度滯留而不遣送,坐論為城旦。 漢平帝元始年間,修功臣後。 下詔說:.

查看 司马光和公孙度 (西汉)

公主 (東亞)

公主,是東亞漢字文化圈中,中國、朝鮮王朝及越南的女性爵位。公主在不同地區或朝代有不同意思。中國古代通常是皇女位號,只有在部分特殊情況下,非皇女才能破格晉封為公主,和親女性通常会被破例获封公主。唐代和亲公主的身份,除宗室女外,还有驸马女儿、大臣女儿等。在中國典籍中常將公主簡稱為主。公主稱「適」,迎娶公主則稱「尚」。公主通常有封号、封地(常稱作湯沐邑)。 由於中國、越南、朝鮮都以公主為皇女(或王女)的封號,因此公主一詞在漢語、越南語、韓語中代稱皇女或王女,日常用語中除非另有註明,否則公主都是指君主之女。 同屬漢字文化圈的日本和琉球並沒有使用公主封號。日本相應的封號為內親王,但「公主」一詞有時也用作內親王或皇女的唐風別稱或雅稱。如飛鳥時代的穴穗部間人皇女,在《中宮寺天壽國繡帳》被稱為「孔部間人公主」。平安時代曾任齋院的有智子內親王在《大東世語》一書中也被稱為「齋院公主」。而琉球國作為中國的藩屬國,王女的封號為次一級的翁主,並不使用公主封號。.

查看 司马光和公主 (東亞)

公服

公服即“公事之服”,是漢字文化圈古代官員官服的一種,圆领、右衽,用絲綢制作。依品秩用不同顏色。宮廷樂舞中舞生也會穿著公服。颜色等差则不明显。.

查看 司马光和公服

六朝

六朝指中国历史上魏晉南北朝的六個朝代:.

查看 司马光和六朝

共和 (西周)

周召共和又作共和行政、共和時期,是指西周国人暴动后,因周厉王逃離鎬京,无法直接行使王政,由大臣周定公和召穆公共同執政的一段時期,另一說是共伯和奪權執政的時期。該段時期從國人暴動後周厉王逃離鎬京起至周宣王登位,約為前841年至前828年的十四年期間。從周召共和開始,中國歷史有了明確的紀年。.

查看 司马光和共和 (西周)

元丰改制

元丰改制,中国北宋神宗元丰年間进行的大規模官制改革。 唐朝律令体制下,形成了以三省六部为首的精密官制体系,唐玄宗以降的社会变化,现实和理念偏离越来越大。唐朝大量设置臨時官——使職。使職包括观察使、节度使和转运使等。使職让律令之外的官员掌握实权。唐朝滅亡,五代十国傾向更加严重。宋朝成立統一中国,并没有大规模改变混乱官制。北宋中期,宋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进行熙宁变法充实財政、軍事。王安石退任後,元丰三年(1080年)着手官制改革,1年8个月完成。宋朝官制根据《唐六典》,使唐風三省六部体制在形式上復活。又按照当时時代特征进行修正,对其後南宋、金朝、元朝、明朝、清朝官制影响巨大。宰相制度延续到明太祖洪武十三年,六部等制度沿用到清朝末年。.

查看 司马光和元丰改制

元嘉北伐

元嘉北伐是指南朝宋於元嘉年間主動進攻北魏一系列的征戰,共計有三次,分別於元嘉七年(430年)、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及元嘉二十九年(452年)。三次戰爭中宋文帝雖留守建康,各次派不同將領出征,但都會傳詔傳授戰略。三次北伐主要目標及戰場均為宋的河南失土,戰事耗費了不少兵力及物資,但結果全遭失敗。尤其第二次北伐對江北各地造成極大破壞,江南人民也在恐懼震盪中,久久不能平復。宋文帝去世後宋更陷入內鬥混亂中,北魏漸取得軍事上的優勢,逐步奪取宋的北方領土。.

查看 司马光和元嘉北伐

元祐 (年號)

元祐(1086年-1094年四月)是宋哲宗赵煦的第一个年号。北宋使用这个年号共九年。元丰八年,神宗驾崩,遂改元“元祐”,其中“元”字继承自“元丰”。当时哲宗年仅十岁,由高太后执政,对宋神宗的改革,也就是熙寧變法(或称王安石变法)全盘否定,史称“元祐更化”。哲宗对于此是不满的。元祐八年,太后病逝,哲宗亲政,随即改元。由於元祐年間是由反對新政的舊黨當政,因此後來的新舊黨爭中,元祐一名又被用來指稱舊黨及其成員。.

查看 司马光和元祐 (年號)

元祐黨籍碑

元祐黨籍碑,俗稱元祐黨人碑。是宋朝新舊黨爭中舊黨309人的名冊,這309人被新黨排斥,列名於碑,或囚或貶,子孫代代不許為官。.

查看 司马光和元祐黨籍碑

元祐更化

元祐更化,發生於王安石變法實行18年後,是北宋新舊黨爭全面爆發的一個轉捩點。.

查看 司马光和元祐更化

元氏 (魏孝明帝女)

元氏(),女,河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真名不详,南北朝时期北魏第10位皇帝(未获后世普遍承认),是北魏孝明帝元詡与宫嫔潘外憐的女儿,也是孝明帝唯一的骨肉。出生后因时局危险,所以她的祖母、掌握帝国实际大权的皇太后胡氏对外宣称本为女性(即皇女)的她是男性(即为皇子),并宣布大赦天下,改元武泰以安人心。不久,孝明帝暴崩,尚在襁褓中的“皇子”元氏以先帝唯一子嗣的身份继位(528年4月1日),在名义上成为了北魏皇帝。元氏即位当天便被废黜,次日由幼主元钊继位,之后史书上便没有了对她的记载。.

查看 司马光和元氏 (魏孝明帝女)

光山县

光山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信阳市下属的一个县。面积1829平方公里,2006年人口84万。.

查看 司马光和光山县

因果论 (佛教)

因果論,在佛教中,是論述因缘業報(因hetu,緣paticca,業kamma,報或果vipaka)的學說。因和果辗转相生,谓之因果报应。因果通于过去、现在和未来,谓之“三世因果”。.

查看 司马光和因果论 (佛教)

围棋史

围棋起源于中国,其具体年代不得而知,最早记载见于春秋时期。两汉时期为17路棋盘,南北朝时扩大到19路,传入朝鲜半岛。唐朝时围棋获得了很大发展,并传入日本。中国围棋在清末走向衰落,直到现代逐渐复兴,成为世界围棋强国。.

查看 司马光和围棋史

国家宝藏 (2017年电视节目)

《国家宝藏》是自2017年12月3日起在中国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播出的文博探索类节目,由中央电视台、央视纪录国际传媒有限公司承制。第一季共十期,前九期为每期由故宫博物院等九家博物馆提供馆藏的三件文物,由“001號講解員”張國立负责分别介绍守护三件国宝的守护人及历史背景,每件文物的明星守护人与节目助演以舞台剧的形式表演“前世传奇”,而后由该文物相关的人物、普通文物工作者或者与该文物文化内涵相关的从业者来讲述“今生故事”;每期播出后,该期博物馆的三件文物都将由民众进行投票,选出一件在故宮600年特展中展示;第十期为入選文物揭晓。.

查看 司马光和国家宝藏 (2017年电视节目)

国公

国公是中国、越南古代封爵名,位次郡王,为封爵的第三等,公爵的第一等。.

查看 司马光和国公

知制誥

知制誥,是指起草诏令,唐初始有知制誥一職。 漢朝時起草詔命是由尚書執筆,刘勰《文心雕龙·诏策》:“两汉詔誥,职在尚书。”。南北朝时已有知诏诰﹑掌诏诰﹑典诏诰之名目,唐代发展有知制诰之职称。唐初草拟诏敕本由中书舍人专任,開元年間則由学士院撰詔,翰林學士入院一年後,開始知制诰,有時亦由他官代撰。宋沿唐制,仁宗嘉祐七年(1062年)三月,以司马光为知制诰。袁枚《随园随笔·官职上》稱:“唐之中书舍人,宋之知制誥,皆就省中起草,故韦承庆下笔立成,郑畋动无凝思,人以为才。”明代由翰林学士兼知制誥。.

查看 司马光和知制誥

石昌言

石昌言(995年—1057年) ,字扬休,眉州(治今四川省眉山市)人。 唐代兵部郎中石仲覽後人,原籍江都,祖辈迁至眉州。十八岁州举进士,與司馬光同年。善为诗,與蘇軾常有唱和之作,曾出使辽國。累官中书舍人,终官知制诰。蘇軾妻王弗生苏迈於1077年娶石昌言之孙之妻。.

查看 司马光和石昌言

玄甲軍

軍,是唐朝李世民成立的一支部隊。這支軍隊為他贏得「天可汗」的稱號。.

查看 司马光和玄甲軍

玄武门之变

武門之變是唐朝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626年7月2日)由唐高祖李淵次子秦王李世民為首的秦王府集團在唐朝首都長安城(今陜西省西安市)太極宫的北宫門——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流血政變。李世民杀死自己的长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成为皇太子並掌握京師兵權,不久之後李渊即為時勢所迫而禪讓,同年八月初九甲子日(陽曆9月4日)世民继承帝位,是为唐太宗。.

查看 司马光和玄武门之变

玉泉子

《玉泉子》,唐朝筆記,一卷。作者闕名。 本書作者不詳,專講中晚唐政治社會史,可補正史之不足。司马光《资治通鉴考异》即引称《玉泉子见闻录》。《玉泉子》亦輯錄《因話錄》與《尚書故實》之文,故內容不全是自作。北宋初年編修《太平廣記》大量輯錄《玉泉子》內容,而原書五卷在明代已佚,明人又自《太平广记》輯佚一卷,但存文真伪夾雜。南宋曾慥编《类说》一書,引录《玉泉子》18条,其中16条不見於今本,可能是原书佚文。.

查看 司马光和玉泉子

王双 (曹魏)

王雙(),字子全,三國時曹魏將領,諸葛亮第二次北伐時追擊撤還的蜀軍,戰死。此人在正史中記載極少,但在小說《三國演義》中描述甚多。.

查看 司马光和王双 (曹魏)

王存

王存(),字正仲,丹陽(今屬江蘇)人。 祖籍山東莘縣。幼聰慧好學,十二歲時前往江西就學,五年始歸。北宋慶曆六年(1046年)進士,授嘉興縣主簿、上虞縣令。歷官秘書省著作佐郎、館閣校勘、集賢校理。熙宁八年(1075年)撰《元丰九域志》。官太常禮院。熙寧九年(1076年)十一月,安南行營將士疾疫,詔遣王存前往南嶽祈禱。 元祐二年(1087年),拜为中大夫、尚书右丞。次年,拜左丞相。绍圣初年(1094年),退休歸理。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病卒。追赠右银青光禄大夫,谥庄定。司马光赞曰:“并驰万马中,能驻足者,其王存乎。”另著有《王正仲集》、《枢密院诸房例册》。.

查看 司马光和王存

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临川盐阜岭(今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县)人,生于宋真宗天禧五年,卒于宋哲宗元祐元年,由于被封为荆国公,后人常称他为“王荆公”。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实官至司空、尚书左仆射、观文殿大学士、镇南军节度使。他去世后被追赠为太傅,谥曰文,享年66岁。 王安石文思敏捷,被后世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除在文学的造诣,王安石对传统的经学也有研究,创立了在当时具有卓越影响力的学派——荆公新学,他的思想对宋明之季的经学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当时也获得了很多关注。尽管王安石主要修习儒家学说,他秉持实务的主义,从周礼、荀子、韩非子和商鞅等其他经籍、论著中吸取经验,后世学界多因此结合王安石所主持的熙宁变法而认为王安石传承于法家。除此之外,王安石对道教、佛教也有了解,并留有多篇著述。欧阳修曾作诗“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称赞王安石。 王安石现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文集存世,其内包含了他一生所作文章、诗词。王安石著名的《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及《洪范传》等著述都被载录于其中。 王安石既在文学方面获得了全世界的认知,也在政治一途有所建树,对宋代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在庆历二年考中进士,先后于江苏、浙江、安徽、河南等地为官,这二十年中他广泛地接触了社会生活,对社会上的各种问题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直至熙宁年间担任宰相后发动改革,史称“熙宁变法”或“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变法改革。王安石的基本思想根植于不盲从一定的权威、不信奉一成不变的教条,进行改革时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以及正确的技术与计算。希望将“财政税收大规模的商业化”。熙宁变法引起了朝廷内部新派与保守派之间的激烈冲突,史称“新旧党争”,最终在各种原因的阻隔下王安石所实施的变法基本失败。此次变法在历史上多被评价为立意良善但王安石本人能力不足而失敗,宋史学家漆侠提出变法无论其成功或失败的地方都值得垂鉴后世。.

查看 司马光和王安石

王允之

王允之(),字淵猷,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出身於琅琊王氏,東晉時官員,是晉朝撫軍將軍王舒之子。官至衞將軍。.

查看 司马光和王允之

王猛

王猛(),字景略,原籍北海郡剧县(今山东昌樂縣西),后移家魏郡。十六國時期重要政治家、军事家,於前秦官至丞相,對前秦富國強兵,統一北方有重要影響。.

查看 司马光和王猛

王通 (隋朝)

王通(),字仲淹,谥号文中子,外號王孔子,河东郡龙门县通化镇(今山西省万荣县通化)人,隋朝大儒。.

查看 司马光和王通 (隋朝)

王恭叛亂

王恭叛亂是東晉時期的一段歷史事件,分別於隆安元年(397年)及隆安二年(398年)發生,皆由當時的青、兗二州刺史王恭主動發起。王恭於第二次叛亂時被擒且被處死,不過至死仍堅持他起兵叛亂是出於他對朝廷的忠心。.

查看 司马光和王恭叛亂

王涯

王涯(),字广津,唐太原(今太原)人。 生年不详,父王晃,官温州(今浙江温州)刺史。王涯是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年)进士,调蓝田尉。宪宗時,贬虢州司马,再徙袁州刺史。王涯與妻情笃,“不蓄妓妾”。唐文宗太和七年(833年),官至宰相兼任江南榷茶使,太和九年(835年)十月颁令榷茶,受至朝野極大之反對,不久乃止。太和九年(835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甘露之變事敗,王涯逃至永昌里茶肆,为禁兵所擒,受刑之下供称意欲推翻文宗改立郑注为帝。被腰斬于子城西南隅独柳树下,全族被滅,詩人卢仝(號玉川子)因前晚與王涯一起喝酒,亦被殺。百姓因榷茶之故怨恨王涯,在他被押赴刑场时向他投掷瓦块石头。王涯家富,被抄家劫掠数日,家里仍然有很多卖官得来的艺术珍品。 宋代史学家司马光在所著《资治通鉴》中如是评价贾餗和王涯之死:“当时的评论家都说王涯和贾餗善文学,有名声,并不知道李训、郑注的图谋,横遭灭族之祸。他们为此气愤,哀叹他们死得冤枉。臣不以为然。社稷危亡,却不去匡正,当宰相有什么用!王、贾安于高位,享受财富和荣耀,同时李、郑这样的小人用尽奸险手段谋取将相之位。王、贾和他们比肩,不以为耻;国家面临危亡,他们不以为忧。他们苟且偷安,日复一日,自以为得保身良策,无人能及。如果人人为此且无灾祸,奸臣谁不愿意如此呢?一旦灾难降临,就不免家破人亡。这是上天要族诛他们,而非仇士良(宦官头领之一)!” 长子王孟堅,工部郎中、集賢院學士;次子王仲翔,太常博士。均因甘露之变牵连而被灭家。侄孙王羽等逃奔昭义节度使刘从谏。后刘从谏侄刘稹败死,王羽等也被杀。女婿渭南尉、集贤校理窦紃因是故宰相窦易直之子,没有被宦官杀害,贬循州司户参军。 《全唐詩》錄王涯詩作一卷。.

查看 司马光和王涯

灵宝市

灵宝市为中国河南省下辖县级市,由三门峡地级市代管。灵宝位于河南省西部,北濒黄河,地处河南、陕西与山西三省交汇处,处在东经110°21′-111°11′、北纬34°44′-34°71′之间,东西长76公里,南北宽69公里。县境分别与陕县、洛宁县、卢氏县、陕西省洛南县与潼关县、山西省芮城县与平陆县接壤。辖域总面积3,01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2.71万人,年末户籍人口73.82万人(2009年)。灵宝市为河南较具实力的县(市)之一。2010年,经济总量位居河南省各县(市)第六位,GDP为3,321,321万元(折合490,630万美元),人均GDP为45,876元(合6,777美元)。全市辖10个镇、5个乡,市政府驻城关镇。中国历史上弘农郡郡治弘农县故地和关隘函谷关在辖境内。.

查看 司马光和灵宝市

祢衡

衡(),字正平,三国时平原郡般县(今山东德州临邑县)人,东汉末年文学家。頗有才氣,但性情狷狭、不能容物。與孔融交好,被孔融推薦去投效曹操。後因羞辱曹操,被曹操遣送去劉表處。後又因對劉表口出惡言,被劉表遣送到黃祖處。黃祖性情急躁,加之禰衡在宴席上言行失態,遂將禰衡绞杀。.

查看 司马光和祢衡

福康公主

周國陳國大長公主(),宋仁宗趙禎長女,母昭節貴妃苗氏。.

查看 司马光和福康公主

秦桧

檜(),字會之,江寧府(今江蘇南京江宁)人。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進士,补密州教授,曾任太学学正。北宋末年任御史中丞。靖康之禍後隨同徽、欽二帝被擄到金國,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回到南宋。此後出任礼部尚书,两任宰相(僕射、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獨攬相權十九年。因其力主对金议和,并促使宋高宗杀害抗金将领岳飞等,被民间广泛视为汉奸、卖国贼,元編《宋史》列入奸臣。.

查看 司马光和秦桧

稽古录

稽古錄,北宋司馬光作品,凡二十卷,由《历年图》、《历代君臣事迹》和《百官公卿表》等编集而成,記事上始於三皇五帝,下至北宋英宗治平末年,年代皆超出《資治通鑑》斷限以外。 《稽古錄》取《尚书》“曰若稽古”之语为书名。元祐元年(1086年)呈进,附三十六条“臣光曰”。晁補之說:“皇朝司馬光君實編。起自三皇,止皇朝英宗治平末。”《朱子语类》曰:“《稽古录》一书,可备讲筵官僚进读,小儿读《六经》了,令读之亦好。末後一表,其言如蓍龟,一一皆验。”「稽古錄」算是《資治通鑑》的首部曲,一本簡而易懂的參考手冊。 Category:中国通史性历史著作 Category:宋朝史書.

查看 司马光和稽古录

程顥

程顥(),字伯淳,号明道。世稱明道先生,北宋洛城伊川人,程顥與其弟程頤,皆理學大師,世稱“二程”。早年與程頤共師周敦頤。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历官鄠县主簿、上元县主簿、泽州晋城令、太子中允、监察御史、监汝州酒税、镇宁军节度判官、宗宁寺丞等职。後追封“豫国公”,配祀孔廟。.

查看 司马光和程顥

程颐

程頤(),字正叔,北宋洛陽伊川(今河南省伊川縣)人,世稱伊川先生,北宋理學家,教育家,历官汝州团练推官、西京国子监教授。与其胞兄程颢共创“洛学”,人稱「二程」,为理学奠定了基础。後追封洛国公,配祀孔廟。.

查看 司马光和程颐

章惇

惇(),字子厚,建州浦城(今屬福建)人。為宋朝的政治人物,新舊黨爭的要角。 章惇是父親章愈與其乳母的私生子,“惇豪俊、博学善文”。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考取進士,可是侄子章衡卻考取狀元,便不就而去,而再舉進士甲科,調商洛令。章惇能攀絕壁題字,面不改色,蘇軾說他:“子厚必能殺人”,因為他連自己的生命都不懂愛惜。 雖然章惇力主改革,但是由於與王安石不合,而僅用其為中書校正,後為宋神宗起用,熙宁五年(1072年),受命察访荆湖北路,於1077年調參知政事,平定四川、贵州、广西三省交界的少数民族叛亂,招抚45州。但是由於章惇強硬對付少數民族的政策,引發湖南、湖北一帶的騷動,被貶為起居注。宋哲宗即位之後,章惇又因為廢除新法的問題與司馬光當著宣仁太后之前犯顏爭議,而出知汝州。 元祐九年(1094年),章惇於宣仁太后死後入京,出任尚書左僕射門下侍郎(首相),主持恢復熙丰新法,史稱“紹述”,北宋国力因而得以恢复发展,更取得对西夏的多次战略性军事胜利。然而在章惇當政期間,絕大部分支持司馬光的舊黨黨人都被放逐,甚至於貶到嶺南等蠻荒地區;而章惇也進行言論控制,設立元祐提制局等單位對於反對新法的言論加以控制,甚至於在宮廷內部興獄。绍圣三年(1096年)章惇以巫蠱詛咒的罪名,要求宋哲宗廢宣仁太后所立的孟皇后,改立劉皇后,連宋哲宗都大嘆:「章惇壞我名節!」 宋哲宗死後,章惇反對端王趙佶繼位,议立简王赵似遭向太-后-所拒,宁愿立年长但有眼疾的申王赵佖,也不愿拥立端王,甚至当向太-后-之面明言「端王輕佻,不可以君天下」,不仅遭同侪曾布怒斥道:「章惇,聽太后處分!」端王趙佶即位,是為徽宗。徽宗初封章惇為申國公;但由於章惇反立徽宗,不久后便罢相,貶雷州司戶,再貶舒州團練副使,死於任上。死後被追貶為昭化軍節度副使。《宋史》以他:「尽复熙丰旧法,黜逐元祐朝臣;肆开边隙,诋诬宣仁--。」列入〈奸臣傳〉,後世學者對他恢復王安石新法、加強遼夏邊境軍備而被列入奸臣,多有不同看法。 南宋淳熙年间,赐谥号忠敏。.

查看 司马光和章惇

端平更化

端平更化,是绍定六年(1233年)史弥远病死、宋理宗亲政改元「端平」後實施的改革。 權相史弥远共擅權二十五年,南宋日渐衰落。理宗一親政就任用洪咨夔等人做监察御史,彈劾了史弥远一党的“三凶”梁成大、李知孝、莫泽。而被史弥远排斥的真德秀、魏了翁则被召入朝。当时紙幣的发行量超过三亿贯,通貨膨脹,物价飞涨。宋廷停止发行新幣,回收部分旧幣,并动用库存黄金十万两、白银数百万两平抑物价。但是不久蒙古入侵,南宋军费陡升,宋廷不得不大量发行貨幣以缓解财政压力。最終经济整顿破產。 宋理宗一直希望使理学成為正统官学,早在宝庆三年(1227年)就封朱熹为信国公。端平更化後,朱熹和理学大师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都先后被入祀孔庙。淳祐元年(1241年)理宗又分别加封周敦颐为汝南伯、程颢为河南伯、程颐为伊阳伯、张载为噤伯。景定二年(1261年)理宗排定的入祀孔庙的名单包括:司马光、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邵雍、张拭、吕祖谦。其中除司马光外,剩下的都是理学代表人物。 理宗的政治改革也要解決大量冗官,這是通过控制考中進士的人数和严格升迁制度辦到的。从端平元年开始,平均每次科考的中進士人数为四百五十人,而不是以前的平均每次六百人。理宗又规定无论在首都的朝官还是在外地的地方官都不得私荐官员,没有擔任过州县地方官的人不能進入朝廷做郎官,已经当上郎官的必须外放,补上州县地方官这一任。但這些措施流于表面,未能根本解決問題。 Category:南宋政府 Category:1230年代中国政治 Category:中国的改革.

查看 司马光和端平更化

符彥超

彦超(),陳州宛丘人(今河南淮陽縣),是中國五代時期的後唐軍事將領。.

查看 司马光和符彥超

第五王朝 (占婆)

占婆第五王朝(758年至859年),為占婆國的一段歷史時期,中國典籍稱此一時期的占婆國號為「環王」。約於757、758年左右,占婆國中的要人尊奉來自賓童龍(Panduranga)的貴族畢底邠陀羅跋摩(Prithivindravarman)為王,第五王朝由此開始,經歷五位君主,存在約一百年,至毗建陀跋摩三世(Vikrantavarman III)死時,因沒有繼承人,遂由第六王朝所取代。第五王朝時期裡,曾與中國唐朝、真臘等鄰國發生軍事衝突,占婆取得若干勝利,奪得部份土地。此外,第五王朝時期與南中國海一帶的爪哇進行文化往來,使占婆的建築藝術受到感染和影響。.

查看 司马光和第五王朝 (占婆)

筆靈

《筆靈》是由中國作家馬伯庸所創作的小說作品,筆靈目前共五集,《壹︰生事如轉蓬》、《貳︰萬事皆波瀾》、《參︰沉憂亂縱橫》、《肆︰蒼穹浩茫茫》,而《伍︰彈劍拂秋蓮》將於近日現世....才怪,已經有許多從國中等到出社會的讀者盼到現在,可是作者完全還沒有新的動靜和消息。.

查看 司马光和筆靈

管仲

管仲(),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諡敬,被称为管子、管夷吾、管敬仲,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县)人,中國春秋时代法家代表人物。齊國的政治家,哲学家,周穆王的后代。管仲虽然仅是齐国下卿,却被视为中国历史上宰相的典范,任内大兴改革,重视商业。《国语·齐语》、、《管子》、《左传》等都载有他的生活传记,《論語》中也有幾處關於孔子對他的評論,北宋蘇洵的《管仲论》也对管仲做出了分析和批判。.

查看 司马光和管仲

緊急避難

緊急避難(necessity (criminal law),Notstand,緊急避險),是一个法律术语,指为了使本人或他人利益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损害另外的较小合法权益的行为。而許多國家的法律均明文規定:因職務或業務而承擔特別義務者,不能適用對自己的緊急避難主張。而為了鼓勵英勇救助,也會規定為救助他人生命,使用緊急救護設備或施予急救措施而發生的結果,也能適用緊急避難,或是能直接免除法律責任,這種規定,稱為好撒瑪利亞人法。.

查看 司马光和緊急避難

红领巾公园

红领巾公园,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后八里庄5号,是朝阳区区属公园。.

查看 司马光和红领巾公园

續資治通鑑

《续资治通鑑》二百二十卷,清毕沅撰。《续资治通鑑》上起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下迄元顺帝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共四百一十一年,成書二二〇卷,展示了宋、辽、金、元四朝兴衰治乱的历史,其中北宋部分较為精確(一百八十二卷),元代部分较為简略(三十八卷)。.

查看 司马光和續資治通鑑

續資治通鑑長編

《續資治通鑑長編》,共九百八十卷,南宋李焘編撰,費時約40年。 《續資治通鑑長編》記載起自宋太祖趙匡胤建隆元年(960年),迄於宋欽宗趙桓靖康二年(1127年),記北宋九朝168年史事。.

查看 司马光和續資治通鑑長編

續日本紀

《續日本紀》是日本平安時代編撰的官方史書,記載自文武天皇元年(697年)至桓武天皇延曆十年(791年)之間的歷史大事,菅野真道於延曆十六年(797年)完成,總計四十卷。是奈良時代的基本史料,正史「六國史」中的第二冊。《續日本紀》以日本天皇為主軸,〈上表文〉提到:「彰善癉惡,傳萬葉以作鑑」。意思跟中國北宋司馬光所主編的《資治通鑑》一樣,為帝王提供鑑戒。 《續日本紀》中所載對唐朝、新羅的外交頗為詳實,是研究唐代歷史不可或缺的史料。.

查看 司马光和續日本紀

绍圣绍述

紹聖紹述,中国北宋宋哲宗恢复宋神宗时各项新法的事件。 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神宗母太皇太后高氏病死,宋哲宗赵煦亲政。哲宗对守旧派的专横无君久已不满,因此亲政后召见新党。标榜恢复“先帝遗业”,以“绍述”(继承)其父神宗成法为名,于元祐九年(1094年)四月,改元绍圣,表示继承神宗新法。起用新党,章惇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被贬窜的变法派要人章惇、曾布、蔡卞、蔡京等人入朝任要职,在元祐更化中被贬逐的新党人士纷纷起用。命翰林学士承旨曾布修神宗正史。重掌政权的新党对在元祐年间执政的旧党展开猛烈,贬逐元祐旧党,贬斥旧党吕大防、刘挚等,追夺司马光、吕公著赠谥。尽废元祐法度,陆续恢复神宗青苗法、免役法等各项新法。虽名“绍述”,但新法并未真正得到恢复,他们主要是对元祐诸臣进行残酷的迫害,被定为元祐党人者共七十三人。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更加激烈。.

查看 司马光和绍圣绍述

编年体

编年体是以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为顺序,来编撰、记述历史的一种方式。以编年体纪录的历史称为编年史。比较著名的编年体史书有:中國的《春秋》、《竹書紀年》、《左傳》、《資治通鑑》、《續資治通鑑》、《明通鑑》等,以及日本的正史六國史,《日本書紀》、《續日本紀》、《日本後紀》、《續日本後紀》、《日本文德天皇實錄》、《日本三代實錄》等,越南的正史《欽定越史通鑑綱目》等。而《史记》等中国官方正史“二十四史”,则是以纪传体的形式记述的。 劉知幾《史通》曾說:“至於賢士貞女,高才俊德,事當沖要者,必盱衡而備言,在沉冥者,不枉道而詳說。如絳縣之老、杞梁之妻,或以酬晉卿而獲記,或以對齊君而見錄,其有賢如柳惠、仁若顏回,終不得彰其名氏、顯其言行。故論其細也,則纖芥無遺,語其粗也,則丘山是棄。此其所以為短也。” 其他地區類似形式的歷史書則稱為年代記,编年体也是年代記的一種。以下列舉各地主要的編年體史書。.

查看 司马光和编年体

置將法

置将法又称将兵法或置將統兵法"',是北宋王安石变法軍事改革的措施。 北宋旧制,為防止地方將領擁兵自重,因此分遣禁军,轮番更戍各地,将官所统无常兵。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將領常換的情況下,训练不精,效率和軍力大減;而且兵额日益增加,军费庞大,導致财政困难。 王安石变法是改革兵制,大量裁减淘汰老弱冗兵,从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起,在各路分别设将,每将各统一军,加强训练。全国共置将九十二员,每将置副一人,东南兵额在三千人以下的仅有单将,不设副职。另编马军十三指挥,忠果十指挥,士兵二指挥。 哲宗元祐初,司马光废除新法,欲尽罢各路将官,受到激烈反对而止。以后将的数字继续有增加。北宋末年,军政腐败,缺额大增,河北将兵十无二三,置将法仅存形式,完全丧失战斗力。 置将法是將各路的驻军分为若干单位,由固定的将官加以训练,称为“置将”,以提高军队素质。.

查看 司马光和置將法

翰林院

翰林院从唐朝开始设立,初时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自唐玄宗后,翰林分为两种,一种是翰林学士,供职于翰林学士院,一种是翰林供奉,供职于翰林院。翰林学士担当起草诏书的职责,翰林供奉则无甚实权。晚唐以后,翰林学士院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有“天子私人”之称。在院任职与曾经任职者,被称为翰林官,简称翰林。宋朝后成为正式官职,并与科举接轨。明以后被内阁等代替,成为养才储望之所,负责修书撰史,起草诏书,为皇室成员侍读,担任科举考官等。地位清贵,是成为阁老重臣以至地方官员的踏脚石。 无论政治地位高低,在歷朝歷代,翰林学士始终是社会中地位最高的士人群体,集中了当时知识分子中的精英,社会地位优越。唐朝的李白、杜甫、张九龄、白居易,宋朝的苏轼、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明朝的宋濂、方孝孺、張居正,晚清的曾国藩、李鸿章等等,皆是翰林中人。入选翰林院被称为“点翰林”,是非常荣耀的事情。翰林学士不仅致力于文化学术事业的传承,更踊跃参与政治,议论朝政。翰林制度和科举制度是封建中国文官制度的基本架构。由科举至翰林,由翰林而朝臣是科举时代士大夫的人生理想,是儒家学说中“达则兼济天下”的表现。 然而,成为翰林的辉煌前景也使得大量知识分子投身科举,造成了人才浪费。社会重文士轻技工,拖缓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此外,翰林制度也使得文学界和思想界的主流处于皇帝的监管之下,对学术自由和知识分子的思想独立起了压抑作用,有利于皇帝进行专制统治。.

查看 司马光和翰林院

烏延

烏延(),東漢末年右北平郡乌桓(烏丸)族的酋長。 东汉末年,与辽西郡乌桓大人丘力居、上谷郡乌桓大人難樓、辽东属国乌桓大人蘇僕延并称雄於幽州、并州之北。丘力居去世後,丘力居的從子蹋頓有才局,右北平、辽东属国、上谷三郡都以蹋頓为主导。他们在汉末群雄争霸中,依靠袁绍。 袁紹的儿子袁熙、袁尚被曹操击敗,投靠乌桓。207年,曹操親征烏桓,斩杀蹋頓。烏延和袁熙、袁尚、蘇僕延、丘力居的儿子樓班都投靠了辽东郡太守公孙康。公孙康将他们全部杀死,首级献给曹操。.

查看 司马光和烏延

烏臺詩案

烏臺詩案,發生於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為蘇軾政治生涯重大轉折,幾至於死亡,後經力保,改謫黃州團練副使安置。所謂「烏臺」,即御史臺,因官署內遍植柏樹,又稱「柏臺」。柏樹上常有烏鴉棲息築巢,乃稱烏臺。前代文網寬鬆,白居易敢以當朝天子的韻事入長歌行,宋初沿襲其風。烏臺詩案實為見諸歷史記載的最初成規模的文字獄。.

查看 司马光和烏臺詩案

瓜步之戰

步之战是中國南北朝時代發生在北魏與劉宋之間的一場反復攻防戰爭。此役雙方均主動向對方境內發動攻擊,最後以北魏撤軍告終。此後南朝各國的勢力開始從淮北向南後撤,直退到長江,也基本奠定了此後南北朝北強南弱的局勢。.

查看 司马光和瓜步之戰

田錫

錫(),字表聖,嘉州洪雅(今屬四川)人。 祖籍京兆(今西安),唐末避黃巢之亂定居四川眉州洪雅(今槽渔滩镇),父田懿。生於晉高祖天福五年(940年),幼聰悟,好讀書,宋白很看重他,三十岁后游学长安,讀書於骊山白鹿书院。太宗太平興國三年(978年)胡旦榜進士第二名。通判宣州。遷著作佐郎、亦西北路轉運判官。改左拾遺、直史館,以敢言直谏、不避权贵著称。 太平興國六年(981年),爲河北轉運副使。太平興國八年(983年),移睦州。端拱二年(989年),改戶部郎中,出知陳州。真宗時,遷吏部,知泰州,咸平三年(1000年)召還,掌銀臺。累迁右谏议大夫,史馆修撰。咸平六年(1004年)十二月十一日卒,真宗对宰相李沆说:“田锡直臣也。朝廷少有缺失,方在思虑,锡之奏章已至矣。若此谏官,不可多得,天何夺之速乎!”。“其沒也,范仲淹作《墓誌銘》,司馬光作神道碑,而蘇軾序其奏議,比之賈誼。為之操筆者,皆天下偉人,則錫之平生可知也”(欽定四庫全書總目 卷一百五十二 集部五 別集類五 咸平集三十卷)。有《咸平集》五十卷(今本四庫全書文淵閣本咸平集為三十卷)。《宋史》卷二九三有傳。.

查看 司马光和田錫

申屠蟠

申屠蟠,字子龍,陈留郡外黄县(今河南民權西北)人,九歲喪父,哀慟過度。喪服既除,不吃酒肉十餘年。.

查看 司马光和申屠蟠

熙寧變法

熙寧變法,又作王安石變法、熙豐變法,指北宋大臣王安石推动的、並由宋神宗推行的新政,旨在消除北宋建国以来积弊的一场改革。新法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國庫的收入,但是在施行過程中對人民造成了很多額外負擔,並遭到保守派旧党的激烈反對,造成了新舊黨爭。新法最終一度被廢除,但一些好的措施最終还是保留了下来,直至宋亡。.

查看 司马光和熙寧變法

燭影斧聲

燭影斧聲,也稱斧声烛影,是指976年北宋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突然驾崩,宋太宗赵光义隨即繼位之间所发生的谜案,史学界懷疑赵光義杀兄篡位。有关记载以僧文瑩的《續湘山野錄》最为著名。.

查看 司马光和燭影斧聲

牽弘

牽弘(),安平觀津縣人,魏國將領牽招的次子、牽嘉的弟弟。.

查看 司马光和牽弘

狄青

青(),字漢臣。北宋河東汾州西河(即今山西汾阳)人。唐朝宰相狄仁杰之后。北宋名將,因樣貌清秀,因此打仗時常戴面具,曾討伐西夏、广西侬智高,驍勇善戰,立下不少戰功,官至枢密使,諡武襄,追贈中書令、尚書令。於民間有著武曲星下凡之說,與文曲星「包拯」共同輔佐宋仁宗治國治民,是為宋朝的一代傳奇。.

查看 司马光和狄青

盧瓊仙

盧瓊仙,中國五代十国之南汉中宗劉晟的女官及末代皇帝劉鋹的妃嬪,封才人。 盧瓊仙在劉晟在位時已經在後宮任女官,劉晟於乾和年間封她及黃瓊芝為女侍中。劉鋹繼位後,政事都委託她與宦官龔澄樞處理,後來另一位宦官陳延壽推薦女巫-樊胡子-(一作樊胡)到宮中,稱玉皇大帝派她來授劉鋹為「太子皇帝」,盧瓊仙、龔澄樞、陳延壽是玉皇大帝派遣來輔助劉鋹,不可以因有過錯而治罪。 南漢滅亡後,盧瓊仙下落不見記載。.

查看 司马光和盧瓊仙

白下城

白下城是六朝时建康城西北长江边的卫城。 白下城,最早为东晋咸和三年(328年)陶侃率军平定苏峻之乱时於石頭城附近修筑的白石垒,又名白石陂。 关于白下城的最早记载见于南朝刘宋时期,南齐永明六年(488年)时进一步增筑,并将南琅邪郡移治白下,此后又称琅邪城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二十‧白下城,引顧野王《輿地志》記載。 唐朝武德九年(626年),因为白下城的缘故,金陵县更名为白下县,並將白下、延陵、句容等三地改隸屬潤州。 明清以后,城池的具体位置已难考证。有认为,今在南京城西北部狮子山一带发掘的城墙遗址为白下城遗址。白下城是南京别称“白下”的由来。.

查看 司马光和白下城

隋文帝

隋文帝杨坚(),弘农郡华阴人(今陕西省华阴),隋朝开国皇帝,谥号文帝,廟号高祖,西元581年3月4日-西元604年8月13日在位,在位24年。 小字为那羅延(梵语,意为金剛不壞),鮮卑赐姓為普六茹,普六茹氏为其父杨忠受西魏恭帝所赐。掌权之後,下令“以前赐姓,皆复其旧”,恢复汉姓“杨”,并让宇文泰鲜卑化政策中改姓的汉人恢复汉姓。杨坚建立的隋朝,统一了分治二百七十三年的中原和江南地區。.

查看 司马光和隋文帝

韩信

韓信(),淮陰人,是西漢開國三傑之一,又与彭越、英布并称为汉初三大名将。蕭何譽為「國士無雙」、蒯徹譽為「功高無二,略不世出」。韓信是謀略家、戰術家、統帥和「謀戰」派的軍事理論家,在中国历史上以卓绝用兵才能著称,留下許多著名戰例和策略,主要戰績有、擒魏豹、斬陳餘、收左車、降燕地、殺龍且、取田齊等偉大事蹟。后世何去非评价为“言兵莫过孙武,用兵莫过韩信”。明代茅坤解釋韓信的軍事技巧為“從天而下,而未嚐與敵人血戰者。”韓信为西汉立下汗马功劳,官拜漢左丞相、趙國丞相、齊王、楚王,“王侯將相”一人全任,却也因其“功高震主”引起猜忌。刘邦战胜主要对手项羽后,開始消滅異姓王,韩信的势力被一再削弱,貶為淮阴侯;最後韩信被呂雉(即呂--)及萧何骗入宫内,誣以謀反之名處死于长乐宫鐘室。.

查看 司马光和韩信

韩愈

韓愈(),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卒谥文,世称韩文公。唐代文学家,与柳宗元是当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合稱「韓柳」。苏轼称赞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夺三军之帅”(八代:東漢、魏、晉、宋、齐、梁、陈、隋)。散文、诗,均有名。著作收錄《昌黎先生集》。.

查看 司马光和韩愈

韓性

韓性(1266年—1341年),字明善。元代紹興(今屬浙江)人。浙東理學家。 七歲開始讀書,“數行俱下,日記萬言”,9歲通《小戴禮》,及長,精通性理之學,元代之大儒。以講學為業,受業者甚多,據說他曾收王冕為徒,授以《春秋》。卒於元順帝致正元年(1341年),朝廷賜諡號「莊節先生」,著有《竹齋記》。《元史·儒學傳》有傳。 韓性曾題跋司馬光的《資治通鑑》殘稿:「其以牘背起稿,可見其儉;字必端謹,可見其誠;事而書之,該以一二字,可見其博;紙尾謝狀詞,雖平常字,亦出於手書,可見其遇事之不苟也。」 Category:元朝人.

查看 司马光和韓性

鞫谭

鞫谭,平原人,汉哀帝时的尚书令。 前4年,廷尉梁相与丞相长史、御史中丞和五个二千石官员共同审理东平王刘云的案子,当时冬月还没有过二旬,梁相心疑刘云有冤情,狱状有假饰的言辞,上奏想要转到长安,让公卿重新审理。尚书令鞫谭和仆射宗伯凤以为可以。汉哀帝以为梁相想让刘云活过冬天,下诏免梁相、鞫谭、宗伯凤等都为庶人。王嘉为梁相等人说情,称鞫谭会做规范的文书(颇知雅文),触怒了汉哀帝,被免官下狱。.

查看 司马光和鞫谭

遼穆宗

遼穆宗耶律璟(),一说名耶律明,小字述律,遼朝第四位皇帝(951年10月11日-969年3月12日在位),在位18年,是為遼太宗之長子,其母為靖安皇后萧温。.

查看 司马光和遼穆宗

荥阳之战 (190年)

荥阳之战是东汉末年的190年董卓讨伐战的一部分,在徐荣率领正在撤退的董卓军在荥阳遭遇曹操追兵时发生。.

查看 司马光和荥阳之战 (190年)

鍾離之戰

鍾離之戰,亦名邵陽之役,發生於西元507年(南梁天監六年,北魏正始四年),是梁武帝討伐北魏期間,兩軍以鍾離城及其鄰近之邵陽洲為主戰場的戰役,為該次大規模北伐行動中具關鍵意義的一戰,亦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戰爭之一,結果南梁獲得勝利,甚至因此倖免於可能亡國的危機。 鍾離城是臨傍淮水的軍事要塞,由於地近建康,扼守淮南險要,自南北朝分裂以來,一直是雙方勢力必爭的戰略要地,歷史上曾發生多次戰事,尤其北朝的南征行動中,泰半以鍾離為首要目標,僅梁武帝在位期間,至少發生過三次爭奪戰。但因鍾離地勢險峻,加之北人不習水性,南朝方面取得了大部份的勝利。 南梁天監四年(505年),梁武帝決意北伐,命臨川王蕭宏擔任總帥,北魏以中山王元英掛帥迎擊。兩軍皆號稱有眾百萬,實力在伯仲之間,但懦弱無能的蕭宏竟在眾目睽睽下臨陣遁逃,梁軍頓時自亂陣腳,不戰自潰,北魏大軍一路進逼,兵臨鍾離城下,此時城內僅有三千名守軍。危急之刻,梁武帝派韋叡與曹景宗率二十萬大軍馳援,梁軍藉淮水暴漲之利,以水軍優勢搭配火攻,擊敗了不諳水性的北魏大軍,俘斬人數近三十萬。日本作家田中芳樹所撰之歷史小說《奔流》,便是以此戰為故事背景。.

查看 司马光和鍾離之戰

荆轲

荆轲(),战国末期卫国人,著名刺客。也称庆卿、荆卿、庆轲。受燕太子丹之托入刺秦王嬴政,失败被杀。荊軻其人典故被收錄在司馬遷《史記·卷八十六·刺客列傳·第二十六》之中,「圖窮匕見」的典故即來自此。.

查看 司马光和荆轲

荀子

荀子(),名荀況,受尊稱為荀卿,因漢代人避漢宣帝劉詢的諱,又稱孫卿,中國戰國時代儒家學者和思想家,趙國人,曾擔任齊國稷下學宮祭酒、楚國蘭陵令,到趙國、秦國遊說諸侯,宣揚儒學和傳授六經,批評子思、孟子等其他儒者及墨家、道家等其他學派,有韓非、李斯等弟子,著作後世編為《荀子》一書。荀子祖述孔子,重視道德倫理,提倡仁義、禮義和忠信,集先秦禮論之大成,重視以禮修身和禮制教育。他相信性惡論,人與生俱來本無道德,若放縱情欲不加節制,將互相仇恨和鬥爭;道德價值是後天人為建構的,由聖人創造,以規範和美化人性。荀子重視人的理性和學習能力,認為善行是後天學習而得的,人人都有學習禮義的能力;君子應憑著個人修養,鍥而不捨的努力,日積月累養成美德。政治上荀子提調尊君,強調君主確立社會秩序與道德教化的作用,彰顯儒家的聖王理想與政教合一的觀念。荀子主張任用賢能,國君把政務交與大臣處理;國家要控制思想,打擊異端邪說,以法律補充禮制以維繫社會秩序。自然論方面,荀子傾向唯物主義,認為天地並無意志,不信天人感應和鬼神之說,提出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荀子受譽為一代大儒,地位崇高,對後世特別是漢代的儒學思想與政治文化影響頗深,在宋、元、明三朝曾從祀於孔廟;但因其性惡論及曾抨擊孟子,自宋代以來也受不少儒者批評,被視為孔門異端和法家先驅。.

查看 司马光和荀子

荀彧

荀彧(注音:ㄒㄩㄣˊ ㄩˋ,拼音:xún yù,),字文若,潁川郡潁陰縣(今河南许昌)人,東漢末年曹操帳下的政戰兩略謀臣;著名的戰略家和政治家,被曹操稱讚「吾之子房」。因其任尚書令,居中持重達十數年,被敬稱為「荀令君」;官至漢侍中,守尚書令,追贈為太尉,諡曰敬侯。.

查看 司马光和荀彧

荀爽

荀爽(),一名谞,字慈明,潁川潁阴(今河南许昌)人,荀淑第六子,东汉末大臣、政论家,经学家,有“荀氏八龙,慈明无双”之称,亦以95日“白衣登三公”而闻名。其易学思想被称为“荀氏易学”。.

查看 司马光和荀爽

荀攸

荀攸(),字公达,豫州颍川颍阴县(今河南许昌)人,三國時曹魏著名的軍事家。荀彧的堂侄,荀攸祖父荀昙,官至廣陵太守。荀攸被曹操徵为汝南太守,入为尚书,以功封陵树亭侯。建安十二年,转为中军师。魏國初建,又被封为尚书令;244年,追諡曰敬。.

查看 司马光和荀攸

萍洲可談

《萍洲可談》,宋朝朱彧著,凡三卷,成書於1119年。卷一記朝廷章典,卷二多記北宋末年廣州藩坊、市舶司之事,卷三記有王安石、司馬光、蘇轍、黃庭堅、沈括等人的事蹟,其中對蘇軾記載尤詳。 朱彧在王安石變法時屬新派人物,故此書對二蘇頗有微辭,對於執行新法的呂惠卿和舒亶又有好感。 原書早佚,最早的刻本是左圭《百川学海》的《可谈》,收55条。清朝開四庫館時,從《永乐大典》、左圭《百川學海》、陳繼儒《寶顏堂秘笈》等書節錄,得一百八十余条,编为三卷,「約略校計,已得其十之八九」,为四库文澜阁本。张海鹏《墨海金壺》来自四库本;钱熙祚将《墨海金壶》本,和《百川学海》本校订,刊入《守山閣叢書》。 2006年,中國學者李偉國点校《萍洲可談》,他以《墨海金壺》所本,與《百川學海》對校,又從《永樂大典》殘本《宋會要輯稿》、《玉芝堂谈荟》各辑录出一条佚文,附於卷末。.

查看 司马光和萍洲可談

萬彧

萬彧(),表字與籍貫不詳,三國时期吳末帝孫皓寵臣,官至右丞相。.

查看 司马光和萬彧

青苗法

青苗法,亦称常平给敛法、常平敛散法。北宋王安石变法之一。 唐代宗时已有「青苗」之名,“税青苗钱以给百官俸”。青苗法最早是參考了宋仁宗時陝西轉運使李參在陝西發放青苗錢的經驗,“部多戌兵,苦食少,令民自度麦粟之赢余,先贷以钱,俟麦粟熟输之官,号青苗钱。经数年,廪有余粮”,稱之為「青苗錢」,王安石又在鄞县实验,效果良好。學者梁啟超說,青苗法之創設,「有類於官辦之勸業銀行」。宋朝初期,在各地设有常平倉和廣惠倉,调剂人民粮食歉收时的食粮不足,但收效不大。1068年,各地仓库积存钱穀1500餘石贯石。王安石执政后,于熙宁二年(1069年)九月,制置三司條例司頒佈青苗法,规定凡州县各等民户,在每年夏秋两收前,可到当地官府借贷现钱或粮穀,以补助耕作。借户贫富搭配,10人为保,互相检查。贷款数额依各户资产分五等,一等户不超過十五貫、二等戶十貫、三等戶六貫、四等戶三貫、末等户一貫五百文。当年借款本金随春秋两税归还,每期取息2分,实际有重达4分(利息40%)的。司马光说,“窃惟朝廷从初散青苗钱之意,本以兼并之家放债取利,侵渔细民,故设此法,抑其豪夺,官借贷,薄收其利。今以一斗陈米散与饥民,却令纳小麦一斗八升七合五勺,或纳粟三斗,所取利约近一倍。向去物价转贵,则取利转多,虽兼并之家,乘此饥馑取民利息,亦不至如此之重。” 青苗法自熙寧二年(1069年)在河北、京东、淮南三路实行,后其他诸路也推行开来,但由於限制了大地主高利貸的利益,受到朝廷內外一致激烈反對,翰林學士范鎮認為實行“青苗法”是變富人之多取而少取之,然“少取與多取,猶五十步與百步”,七八月間范純仁上書皇上,公開指責安石“掊克財利”,舍“堯舜知人安民之道”,御史中丞呂誨上書劾王安石巧詐,說他:“置諸宰輔,天下必受其禍”,范仲淹的女婿東明縣令賈蕃故意破壞青苗法,使農民痛恨新法,以證實新法的罪惡。韓琦強烈批判青苗法,認為王安石動輒以《周禮》為證倡言理財是誣污聖典,最後辭去河北安撫使,司馬光固辭樞密使。《宋史·神宗二》载:“三年春正月,……诏诸路散青苗钱,禁抑配。”熙寧三年(1070年)二月蘇軾上書:“今青苗有二分之息,而不謂之放債取利可乎?……今天下以為利,陛下以為義。天下以為貪,陛下以為廉,不勝其紛壇也。”。 元祐元年(1079年)二月,罷青苗法。三月,范純仁以國用不足,請復之,朝廷用其言,當時司馬光因病未及時參與。八月,司馬光奏稱:「检会先朝初散青苗钱,本为利民,故当时指挥,并取人户情愿,不得抑配。」苏轼、王岩叟、朱光庭、王觌等请停散青苗钱,八月六日,青苗法彻底废除。.

查看 司马光和青苗法

青溪中橋

青溪中桥,或称清溪中桥,是东晋南朝时期,首都建康城东青溪南段的一座桥,西对都城东墙南门清明门。.

查看 司马光和青溪中橋

順陵 (李倓)

顺陵为唐朝皇家陵寝之一,为唐肅宗第三子李倓墓。位于京兆府咸阳县咸阳原(今陕西省咸阳市)。 757年,肃宗听信谗言,赐李倓死。768年正月二十,李倓长兄唐代宗追封李倓为齐王,五月十二,又追谥为承天皇帝,与兴信公主(唐玄宗女,李倓姑母)第十四女张氏(張說孙女、张垍女)冥婚,谥恭顺皇后,备礼改葬于顺陵。《邺侯家传》称李倓葬在齐陵。其实,齐陵是唐肃宗长兄李琮之墓。司马光《資治通鑒》在此根据《唐实录》记作顺陵。.

查看 司马光和順陵 (李倓)

類篇

《類篇》是中國古代一部字典,宋仁宗寶元二年(1039年)開始編纂。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完成。王洙、胡宿、張次立、范鎮等相繼參與編纂,最後由司馬光整理定稿。 全書45卷,按部首分544部,共收3 1319字。 Category:汉语字典 Category:宋朝典籍 Category:11世紀書籍.

查看 司马光和類篇

项羽

項羽(),名籍,字羽,以字行,楚国下相(今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人,秦朝末年西楚軍事家,政治家。 楚国名將項燕之孫,七歲後隨叔父項梁遷吳中,秦末民变期间在会稽郡治所吴县(今江苏苏州)起兵反秦 ,被楚後懷王封為魯公。前207年鉅鹿之戰中,項羽統率楚軍五萬大破秦軍五十萬,決定秦朝覆亡之勢,秦三世自降為「秦王」,不再稱「皇帝」。項羽起兵三年,即率領山東六國諸侯滅秦,分封天下,政由羽出,自封「西楚霸王」,統治黃河及長江下游的梁楚九郡,年僅二十五歲。 前206年,漢王劉邦從漢中出兵進攻項羽,展開了歷時四年的楚漢戰爭,期間項羽雖然屢屢大破劉邦,但項羽始終無法有固定的後方補給,糧草殆盡,又未能重用范增、韓信、陳平,最後反被劉邦所滅。前202年,項羽在垓下之战為劉邦指揮諸侯六十萬聯軍所敗,突圍至烏江後,自刎而死。 項羽被譽為中國历史最为勇猛的将领,史學家稱“羽之神勇,千古无二”,亦認為「霸王」一词专指项羽。.

查看 司马光和项羽

行狀

行狀,漢朝稱「狀」,元代以後稱之「行狀」或“行述”(也謂之“事略”)。敘述死者世系、生平、生卒年月、籍貫、事蹟的文章,留作史官提供立傳的依據。 行狀始於東漢,至魏晉南北朝開始流行,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書記》:“體貌本原,取其事實,先賢表謚,並有行狀,狀之大者也。”唐代則規定凡重要官員去世,都由家人簡錄其生平行事,報送中央修史機構存檔。行狀之撰寫遂大增,常由死者門生故吏或親友撰寫,也有出錢委託當時著名文豪代寫,文筆多有溢美之辭。唐代李翱曾為韓愈寫過行狀,但他在〈百官行狀奏〉寫道:“由是事失其本,文害於理,而行狀不足以取信。” 著名的行狀有〈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師行狀〉、〈赴英州乞舟行狀〉、〈袁中郎行狀〉、〈司馬溫公行狀〉等,另有「逸事狀」只記逸事,富於文學色彩,是行狀的一種變體,如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狀〉。.

查看 司马光和行狀

衛瓘

衞瓘(),「瓘」音ㄍㄨㄢˋ,字伯玉,司隸河東安邑人,三國時期魏國、西晉的大臣,魏國侍中衛覬之子,出身於書法世家。年輕時在魏國仕官,擔任廷尉、鎮西將軍。參加討伐蜀漢的戰事,為持節監軍。蜀漢亡後,瓦解了鍾會的叛亂。入晉後衞瓘曾出鎮幽州,削弱了北方鮮卑的勢力,後任朝任尚書令,官至太保,八王之亂期間為賈后誣陷,被楚王司馬瑋殺害。.

查看 司马光和衛瓘

袁枢 (南宋)

袁樞(),字機仲,南宋建安(今福建建甌)人。宋孝宗隆興元年(1163年)進士,世稱西山先生。.

查看 司马光和袁枢 (南宋)

袁术

袁术(),字公路,汝南郡汝陽縣(今河南商水)人,出身于官宦門閥,袁基、袁绍之弟。东汉末年的军阀,最初以南陽多數人口之地作為領地,其後趁乱世於淮南稱帝,却得不到支持,在位兩年半屡次兵败,最终吐血而死。.

查看 司马光和袁术

裴子野

裴子野(),字幾原,河东郡聞喜县(今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人。裴松之的曾孫,裴骃的孙子,裴昭明之子,与曾祖、祖父合称“史學三裴”。.

查看 司马光和裴子野

西鄉隆盛

西鄉隆盛(),是日本江户时代末期(幕末)的薩摩藩武士、軍人、政治家。他和木戶孝允、大久保利通等人并称「维新三杰」。曾任明治政府的陸軍大將,後與明治政府決裂,並與政府之間發生了西南戰爭,失敗而自決(儀式性切腹)。死後,因輿論的同情、聲援,明治天皇因而特赦之,並追贈從三位品秩。弟西鄉從道。.

查看 司马光和西鄉隆盛

襄國太夫人

襄國太夫人韩氏,中国宋朝时期皇族女性,为宋英宗赵曙的父亲濮安懿王赵允让继室夫人,封襄國夫人。 宋英宗继位后的治平元年(1064年),韩琦、欧阳修等奏请尊礼濮安懿王及谯国夫人王氏、襄国夫人韩氏、仙游县君任氏(英宗生母),首先尊三夫人为太夫人。之后,尊礼帝后之事引起与司马光、吕诲、范纯仁、吕大防等台谏大臣的濮议之争。最终,治平三年(1066年),由于宋英宗强烈意愿,使曹太后认可尊濮安懿王为濮安懿皇,谯国太夫人王氏、襄国太夫人韩氏、仙游县君任氏并称--。立濮王与仙游县君园陵。但是,仙游县君、赵允让都没有获得明确的帝--尊号,随着英宗的去世,事情不了了之。元豐二年(1079年),宋神宗下詔以濮安懿王三夫人可並稱王夫人。.

查看 司马光和襄國太夫人

馬隆

隆(),字孝興,東平平陸人。三國時曹魏武官,後來入仕西晉,協助西晉平定涼州的叛亂,並鎮守涼州十多年。.

查看 司马光和馬隆

馮道

馮道(),字可道,號長樂老,瀛州景城(今河北泊頭市交河鎮)人。生於唐僖宗中和二年(882年),卒於後周顯德元年(954年)。五代时期政治家、大規模官刻儒家經籍的創始人。曾經侍奉五朝、八姓(八個家族)、十三帝,「累朝不離將相、三公、三師之位」,前後為官四十多年,堪稱中國官場史上的不倒翁。.

查看 司马光和馮道

許劭

許劭(),字子將,汝南平輿(今屬河南)人。東漢末年著名人物評論家。 許劭“少峻名节,好人伦,多所赏识”,和堂兄許靖在年輕時,每個月都會舉辦月旦評的人物品評會,影響力之強,甚至是受其評論就能成名的地步。但許劭與许靖常有爭執。有人問荀靖与荀爽孰贤?許劭說:“二人皆玉也,慈明外朗,叔慈内润。”刘繇进军讨伐笮融,許劭告訴劉繇:“笮融出军,不顾名义者也。朱文明善推诚以信人,宜使密防之。”笮融果然杀死太守朱皓。袁紹、劉表等人皆接受過他們品評,曹操也在橋玄的引薦之下,得到著名的“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的評價。 汝南太守徐璆曾聘其為功曹,之後許劭為了避中原戰亂,移居江南。195年病逝於豫章郡,享年46歲。.

查看 司马光和許劭

許攸

许攸(),字子远,东汉末年初為袁绍早期的謀士,也是曹操在官渡之戰中發生轉折的人物。許攸年輕時與袁紹、曹操相友善,後來成為袁紹的謀士,多次為袁紹出謀劃策均不被聽從,深感不滿。官渡之戰之際,許攸貪財,紹不能足而投奔曹操;官渡勝利後,自持功高而触怒曹操,後被告發而被杀。.

查看 司马光和許攸

詩話

诗话是中國古代對詩文的文学批评。 许顗在《彦周诗话》稱:“诗话者,辨句法、备古今、纪盛德、录异事、正讹误也。”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诗话之源,本於钟嵘《诗品》。”中國的第一部詩話作品是欧阳修的《六一诗话》,欧阳修在序中说:“居士退居汝阴,而集以资闲谈也。”欧阳修《六一诗话》之后司馬光作《温公续诗话》。宋朝人喜著詩話,郭绍虞《宋诗话考》統計现存完整的宋人诗话有42种,加上散佚者合计138种。其中以张戒的《岁寒堂诗话》、姜夔的《白石道人诗说》、严羽的《沧浪诗话》成就較高,產生了理论批评性质。特別是《沧浪诗话》中提出学诗的三境:“其初不识好恶,连篇累牍,肆笔而成;既识羞愧,始生畏缩,成之极难;及至透彻,则七纵八横,信手拈来,头头是道也。”袁枚對宋朝詩話持否定態度:“我读宋诗话,呕吐盈中肠。” 詩話作品盛極於明清朝,李东阳的《怀麓堂诗话》、谢榛的《四溟诗话》、王世贞的《艺苑卮言》、王世懋的《艺圃撷余》都是質量頗高的作品。赵翼的《瓯北诗话》、潘德舆的《养一斋诗话》等,也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潘德舆又云:“诗有三境,学诗亦有三境。先取清通,次宜警炼,终尚自然,诗之三境也。”又如何文焕编印《历代诗话》、《历代诗话续编》、《清诗话》,在理论批评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张伯伟指出,元好问的《中州集》、方回的《瀛奎律髓》、钱谦益的《列朝诗集》等書的“这些小传兼诗评的文字辑出单行,即成诗话”,他同時也認為朱彝尊的《静志居诗话》、王昶的《蒲褐山房诗话》“这一类诗话,溯其源流,便是从选本中分化而出”。词话、曲话等形式也在诗话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特点为韵文与散文并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也被視為詩話作品。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算是現代詩話的一種,偶雜以西方文學理論,最明顯是受叔本华哲学的影響,认为艺术的目的就是“在描写人生之苦痛与其解脱之道”。《人间词话》引喻的三種境界,第一境出自晏殊的〈蝶戀花〉,第二境引自柳永的〈鳳棲梧〉,第三境出自辛棄疾的〈青玉案〉。夏志清認為錢鍾書的“《谈艺录》是中国诗话里集大成的一部巨著,也是第一部广采西洋批评来译注中国诗学的创新之作。”。陆文虎认为《谈艺录》当是传统诗话的最后一种,所謂“《谈艺录》出而诗话亡”。.

查看 司马光和詩話

马谡

謖()38歲,字幼常,荊州襄陽宜城(今湖北宜城)人。蜀漢參軍,也是侍中马良之弟。初以荆州从事跟随刘备取蜀入川,曾任绵竹、成都令、越嶲太守。.

查看 司马光和马谡

諫議大夫

諫議大夫,是監察的一種特殊職官,通常稱為言官、諫官。.

查看 司马光和諫議大夫

諸葛亮南征

諸葛亮南征,又称南中平定戰,是建興三年蜀漢丞相諸葛亮對南中發動平定南中的戰爭。當時朱褒、雍闓、高定等人叛變,南中豪強孟獲亦有參與,最後諸葛亮親率大軍南下,平定南中。.

查看 司马光和諸葛亮南征

諸葛緒

諸葛緒(生卒年不詳),琅邪郡陽都縣人,三國時魏國人。.

查看 司马光和諸葛緒

高居簡

居简,字仲略,北宋广州番禺(今广东广州)人,宋朝宦官。 以父任为入内黄门,后来前后领龙图阁、天章阁、宝文阁、内东门司,干当御药院。每次听说外廷议论,必入宫以告知皇帝,人称为“高直奏”。他以精干著称,转任殿头,领后苑事。因为担任奉使梓夔路时,多占驿兵事,被朝廷降职。宋神宗即位,为张唐英、御史中丞司马光等所劾,罢为供备库使。后进内侍押班,以文思使领忠州刺史,卒赠耀州观察使。.

查看 司马光和高居簡

高祖 (廟號)

作為東亞君主的廟號,經常是尊予開國君主。.

查看 司马光和高祖 (廟號)

高郁

郁(),五代十国时期政权马楚的谋主,幫助马楚开国之君马殷巩固权力建立楚国。马殷晚年,为马殷之子和最终继承人马希声所恨,后者不经马殷首肯就于天成四年(929年)下令处死了他。.

查看 司马光和高郁

魏太武帝

魏太武帝拓跋焘(),鮮卑本名佛狸伐。佛狸是官號,突厥語狼büri或böri的音譯。伐或bäg是官稱,且是魏晉時期鮮卑諸部使用最為廣泛的政治名號。北魏第三位皇帝(423年?月27日—452年3月11日在位),北魏明元帝拓跋嗣的长子,北魏道武帝拓拔珪的長孫,在位28年,谥号太武皇帝。.

查看 司马光和魏太武帝

魏道武帝

魏道武帝拓跋珪(),又名涉--、--翼圭、翼圭、開,北魏开国皇帝,他是代王拓跋什翼犍的孙子,獻明帝拓跋寔和贺夫人的兒子(一說為--翼犍的兒子)。.

查看 司马光和魏道武帝

魏文侯

魏文侯(),安邑(今山西夏县)人。中国戰国時魏国統治者。姬姓,魏氏,名斯。周貞定王二十四年(前445年)繼魏桓子位,周威烈王二年(前424年)稱侯改元,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与韓、趙兩家一起被周威烈王冊封為諸侯,是為三家分晉,周安王六年(前396年)卒。 魏文侯是魏武侯的父亲,魏国百年霸业的开创者。魏文侯在战国七雄中首先实行变法,改革政治,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发展封建经济,后来的秦孝公商鞅变法都是以魏国为蓝本的。 魏文侯被司馬遷歸于《史記·儒林列傳》,被贊為“好学”。魏文侯經常向孔子的弟子子夏以及再傳弟子田子方、段干木等請教。又拜法家的李悝為宰相,以“食有勞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賞必行,罰必当”為原則實行變法。魏国經過變法国勢強盛,先後以樂羊為将败中山国,以吳起為将攻取秦国西河(今黄河与洛水間)五城。以西門豹為鄴令,以北門可為酸棗令,以翟璜為上卿,改革政治,興修水利,成為戰国初期的強国。.

查看 司马光和魏文侯

譙國太夫人

譙國太夫人王氏,中国宋朝时期皇族女性,为宋英宗赵曙的父亲濮安懿王赵允让正室夫人,封譙國夫人。 宋英宗继位后的治平元年(1064年),韩琦、欧阳修等奏请尊礼濮安懿王及谯国夫人王氏、襄国夫人韩氏、仙游县君任氏(英宗生母),首先尊三夫人为太夫人。之后,尊礼帝后之事引起与司马光、吕诲、范纯仁、吕大防等台谏大臣的濮议之争。最终,治平三年(1066年),由于宋英宗强烈意愿,使曹太后认可尊濮安懿王为濮安懿皇,谯国太夫人王氏、襄国太夫人韩氏、仙游县君任氏并称--。立濮王与仙游县君园陵。但是,仙游县君、赵允让都没有获得明确的帝--尊号,随着英宗的去世,事情不了了之。元豐二年(1079年),宋神宗下詔以濮安懿王三夫人可並稱王夫人。.

查看 司马光和譙國太夫人

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东汉末期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國蜀漢(季漢)丞相,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及散文家。青年时耕讀於南阳郡,地方上稱其卧龙、伏龙。後受劉備三顾茅庐邀請出仕,为促成孙刘联盟和蜀汉政权的建立与稳定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後受封爵位武乡侯,开府治理事务,辅佐劉禪,成為蜀漢政治、軍事上實際領導者。先後五次率军北伐曹魏,在第五次北伐时病逝於五丈原,谥忠武。诸葛亮的才能、品格倍受後世敬仰,故常被尊称为武侯、诸葛武侯。其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裡忠臣与智者之代表。與漢昭烈帝劉備在統治蜀漢期間,為蜀漢提拔諸多名將與能臣,並奠定基礎。.

查看 司马光和诸葛亮

诸葛亮北伐

諸葛亮北伐,是三國時期蜀漢在228年至234年间發動的对曹魏的战争,共五次。總括而言,北伐局部胜利,蜀汉军夺得武都阴平二郡,使得魏军损兵折将且处于下风,並對曹魏經濟造成頗大打击,但未能达成攻取关中地区或陇西等战略目标;其间魏军也曾试图發動反擊戰,卻遭蜀汉军击败。北伐行动最後以蜀汉军主帅、丞相諸葛亮因積勞成疾,病逝于五丈原而告终结。.

查看 司马光和诸葛亮北伐

鳳歷 (後梁)

鳳歷(913年正月甲子-二月庚寅)是後梁郢王朱友珪的年號,共計兩個月。吳越太祖錢鏐在913年正月用該年號。.

查看 司马光和鳳歷 (後梁)

賈緯

賈緯,唐代真定获鹿人。 五世祖贾谅,高祖贾瑾。博学善词章,进士久不中,回到河朔,被聘為参军、邑宰。以史馆修撰知制诰、中书舍人。曾受命修纂《高祖实录》。後晉天福六年(941年),晉高祖命張昭遠、賈緯等人撰唐史,由宰相趙瑩監修,即今之《舊唐書》。又曾“捜訪遺文及耆舊傳說”,著有《唐年补遗录》六十五卷,補武宗以下至唐末事,司馬光修《通鑑》多參考此書,今佚。.

查看 司马光和賈緯

資治通鑑外紀

《資治通鑒外紀》,原名「資治通鑑前紀」,共十卷,起西周共和庚申(前841年),至威烈王二十二年丁丑(前404年)。是北宋劉恕作品。 劉恕在編輯《資治通鑑》期間,不滿意司馬光《通鑑》文不起上古,只載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以後的大事。治平三年(1066年)劉恕曾請教司馬光:“‘公之書不始於上古或堯、舜,何也?’公曰:‘周平王以來,事包《春秋》,孔子之經,不可損益。’曰:‘曷不始於獲麟之歲?’曰:‘经不可续也。’恕乃知賢人著書,尊避聖人也。”劉恕在病亡前六百天,患中風症,手腳癱瘓,只好經口述方式,由長子劉羲仲撰稿,完成《資治通鑒外紀》十卷、《疑年譜》一卷。書成不久,即行逝世。 刘恕在《資治通鉴外纪》序曰:“本朝去古益远,书益繁杂,学者牵于属文,专尚《西汉书》,博览者乃及《史记》、《东汉书》,而近代士颇知《唐书》。自三国至隋,下逮五代,懵然莫识。承平日久,人愈怠惰。庄子文简而易明,玄言虚诞而近理,功省易习,陋儒莫不尚之。史学浸微矣。”他在给司馬光的信中说:“他日书成,公为前后纪,则可删削《外纪》之烦冗而为《前纪》,以备古今一家之言;恕虽不及见,亦平生之志也。”這部書常捨《左傳》而取《國語》,又多取先秦諸子書的史料,失之於濫,且未加考證,是其缺點。.

查看 司马光和資治通鑑外紀

資治通鑑人物列表

《資治通鑑》编者是古代中国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书名为宋神宗所定,是一部编年体的史书,共294卷,跨古代中国16个朝代,共1362年。 本列表指本书中包括的传记人物名称及概述,详细请参加具体人物条目。.

查看 司马光和資治通鑑人物列表

資治通鑑目錄

《資治通鑑目錄》,又稱《通鑑目錄》,是司馬光撰寫《資治通鑑》的副產品,凡30卷,仿《史記》年表的體例,紀年於上,列《通鑑》卷數於下。《目錄》可視為《資治通鑑》索引。清代齊召南編寫《歷代帝王年表》三卷,即以《通鑑目錄》為依據。 Category:資治通鑑.

查看 司马光和資治通鑑目錄

資治通鑑補

《資治通鑑補》簡稱《通鑑補》,明代嚴衍撰。 嚴衍為明末秀才出身,精于史学,嗜讀《資治通鑑》,常與門人談允厚反覆談論通鑑內容,明神宗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开始撰寫《資治通鑑補》500卷,拾遗补缺,辨證皆確,指出司馬溫公《資治通鑑》有七病——漏(刪節太甚)、復(一事兩載)、紊(前後事失序)、雜(張李互見)、誤(事有舛誤)、執(取捨固執己見,如不載屈原事)、誣(如皮日休仕於黃巢,近誣)。補充《通鑑》有二十二項之多,如“嚴正統”、“補文章”、“補賢媛”、“補藝術”、“補釋道”……,此书订正《通鉴》處有百分之一二,补充的部分则有十分之三四。此書不僅更正《通鑑》的失誤,同時也更正胡三省的注誤,如卷六十八:“此亦侏儒觀一節之驗也”胡注“侏儒,優人,以能諧笑取寵。”嚴衍更正為:“侏儒,短人……注非”。 崇祯十一年(1638年)七月,「五代史」部份告竣,全书基本完成。次年谈允厚作《〈资治通鉴补〉后序》,记十年來撰述的经历:“先生与厚之为此,亦綦慎矣。回忆戊辰(崇祯元年)至今,每联床对榻,彼此相商。一字未妥,抽翻百帙;片言无据,考订兼旬。至于得失已见,是非无疑,辄又迟徊久之,或竟日竟夕,而后下笔。先生与厚,亦重有苦心矣。然不将《通鉴》原本与十七史全书字字对勘一过,则先生与厚之苦心亦未易见也。”钱大昕亦谓其“辨正皆确乎不可易”,“其有功于《通鉴》者,胡身之而后,仅见此书。”但是,严衍补文偏滥,补文章,补贤媛,补艺术,導致内容庞杂,清人王应奎讥其为“涨膀通鉴”。 此書早期只有抄本流传。嘉庆二年(1815年),张敦仁自阮元處抄錄一部,道光四年“补正《通鉴》正文者汇而录之”,有《严永思先生通鉴补正略》發刊。咸丰元年(1851年),由江夏童和豫排印全本《资治通鉴补》百余部。光绪二年(1876年)常州盛康再以“童和豫本”為基礎再次勘订印行。.

查看 司马光和資治通鑑補

資治通鑑考異

《資治通鑑考異》,簡稱《通鑑考異》,是司馬光編修《資治通鑑》的「副產品」,共三十卷。此書利用書證、物證、校勘等方式訂正真偽,結論常以“今從之”、“今從某某”、“今不取”、“故去之”等。 高似孙《纬略》载:“光编集《通鉴》,有一事用三四出处纂成者。”《通鑑考異》用以說明史料取捨的原則和考證過程,遇年月、事跡有不同之處,均詳加考訂,並註明取捨的原因,“其中事同文异者,则请择一明白详备者录之,彼此互有详略,则请左右采获,错综铨次,自用文辞修正之,一如《左传》叙事之体也。此并作大字写。若彼此年月者,修入正文,余者注于其下,仍为叙述,所以取此舍彼之意。先注所舍者--某书云云,今按某书证验云云,或无证验,则以事理推之云云,今从某书为定;若无以考其虚实是非者,则--今两存之。其《实录》正史未必皆可据,杂史小说未必皆无凭,在高鉴择之。”意在“辨正謬誤,以祛將來之惑”。又如陳壽《三國志》記周瑜之死,未記明確年代,《通鑑》卷六六載,獻帝建安十五年,周瑜卒於巴丘。《通鑑考異》曰:「按,《江表傳》,瑜與策同年,策以建安五年死,年二十六,瑜死時年三十六,故知在今年也。」 《通鑑考異》為了考證薛仁果抑或薛仁杲之名,依据校正新、旧《唐书》等中人名的讹误,又兼以昭陵六骏的铭文: 清代《四库全书总目》評《通鉴考异》: 张煦侯《通鉴学》一书将司马光的考异方法归纳为六类:参取众书而从长者、两存者、两弃者(即皆不取)、两疑而节取其要者、存疑者、兼存或说于《考异》中者。 近代史家陳寅恪認為司马光的“长编考异法”源自魏晋的佛经“合本子注”,所謂“裴世期之注《三国志》,深受当时内典合本子注之薰习,此盖吾国学术史之一大事。而后代评史者,局于所见,不知古今学术系统之有别流,著述体裁之有变例,以喜聚异同,坐长烦芜为言,其实非也。”.

查看 司马光和資治通鑑考異

資治通鑒

《資治通鍳》,簡稱「通鑑/通鍳」,是北宋司馬光所主編的一本長篇編年體史書,共294--,三百萬字,耗時19年。記載的歷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三家分晋(战国时代)寫起,一直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西元959年)--淮南,計跨16個朝代,包括秦、漢、晉、隋、唐統一王朝和戰國七雄、曹魏蜀漢東吳三國、五胡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等其他政權,共1362年的逐年記載詳細歷史。它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國史書中有重要的地位。.

查看 司马光和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綱目

《資治通鑒綱目》是朱熹生前未能定稿的史學巨著,其門人趙師淵於樊川書院續編完成,共59卷。內容注重嚴分正閏之際、明辨倫理綱常,並注意褒貶春秋筆法。本書不能算是偉大的歷史著作,因為朱熹不過是修訂了司馬光過於主觀的正統觀,加入了濃厚的道德信念和解釋,例如:不承認王莽政權,於三國尊蜀漢為正統。全書以“綱目”為體,綱仿《春秋》,目仿《左傳》,朱熹完成綱的部份,他的弟子趙師淵續成目的部份。 《資治通鑒綱目》創造了一種新的“綱目體”史書體裁,實為編年體的變種,明代南軒、商輅又各別為《資治通鑑綱目》撰寫了「前編」和「續編」。但是《通鑒綱目》並沒有做原始材料的收集與裁定,所以連一般歷史家所作的初步工作也沒有,史學價值不高。南宋人王应麟即表示“《纲目》删‘玄不敢复言,乃令张玄重请’二句,则围棋为张玄乎?谢玄乎?”章太炎曰:宋、明以來,有許多人為《資治通鑒綱目》附加價值,如尹起莘寫了《發明》,劉友益寫了《綱目書法》,汪克寬寫了《綱目凡例考異》,明人瞿佑为其书考订正误,永乐八年刻行瞿佑的《资治通鉴纲目集览镌误》,把《資治通鑒綱目》更加神秘化。崇禎三年陳仁錫將三書合印出版時,已有朱熹、王柏、文天祐、李方子、尹起莘、劉有益、揭傒斯、賀善榘、倪士毅、汪克寬、王幼學、徐昭文、陳濟、楊文貞、馮智舒、黄仲昭、余以能等多人舊序。另外,陈济撰《纲目集览正误》,冯智舒撰《纲目质实》,元人王幼学編有《资治通鉴纲目集览》五十九卷。還有陈桱修成 《通鉴续编》 二十四卷,陈均的《皇朝编年纲目被要》三十卷和《中兴两朝纲目备要》十八卷,不著撰人的《两朝纲目备要》十六卷。 清朝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皇帝為《資治通鑒綱目》加上御批,由宋犖等重新汇编,校刻出版,命名《御批通鉴纲目全书》,凡一百九十--,加強了這本書的政治性,乾隆十一年閏三月修成《御撰資治通鑒綱目三編》,共二十--,此書乃賡續明嘉靖翰林院庶吉士南轩编写的「前編」,朱熹的《資治通鑒綱目》「正編」與商輅的《續資治通鑒綱目》而作。邵廷采就说:“《尚书》、《春秋》经而史矣”,《通鉴》、《纲目》“史而经矣”。.

查看 司马光和資治通鑒綱目

贾餗

贾餗(《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五),字子美,爵封姑臧县男,唐朝官员,唐文宗年间短暂拜相。文宗年间,他卷入朝臣和宦官间的大规模权力争斗即甘露之变,和其他三名宰相李训、王涯、舒元舆一同被宦官所杀。.

查看 司马光和贾餗

贾谊

贾谊(),西汉时期雒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由于是知名的學者,人稱贾生、当过长沙王太傅,故世称贾太傅、贾长沙。汉朝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其政论文《过秦论》、《论积贮疏》、《治安策》等,在历史上有很高的地位。.

查看 司马光和贾谊

越南第三次北屬時期

越南第三次北屬時期(),該時期的越南受中國的隋、唐等王朝統治,是越南北屬時期的一部分。此一時期的起迄時間,越南史家陳重金(即陳仲金)定為603年至939年;另有定為602年-905年。是越南歷史上被中國隋朝及唐朝統治,並過渡至獨立建國的時期。602年,隋文帝派遣大將劉方平定了前李朝李佛子的勢力,將今越南北部直接置於隋朝的統治之下。621年,唐朝取代隋朝並繼續統治安南,並設置都護府(曾稱作交州總管府、交州都督府、安南都護府、鎮南都護府等)及節度使等軍政官署,管轄當地。在第三次北屬期間,該地曾爆發多起民變,並受環王國(位於現今越南中、南部)、闍婆(位於爪哇)、南詔國(位於中國西南)的侵擾。到唐末五代時期,曲承裕成為靜海節度使,其後,越南人士逐漸取得自主權力,標誌著第三次北屬時期結束。.

查看 司马光和越南第三次北屬時期

越南第二次北屬時期

越南第二次北屬時期(43年-544年,)是越南歷史上一段被中國統治的時期,是越南北屬時期的一部分。 公元40年,在徵氏姐妹的領導下,交州爆發了反漢的起義。43年,漢伏波將軍馬援領兵平叛,殺死二徵。交州重歸漢朝管轄,第二次北屬時期開始。 在這一時期,今越南地區曾先後被置於東漢、交州士氏政權、東吳、曹魏、晉朝、劉宋、南齊、南梁的統治之下。541年,交州爆發了李賁起義。544年,李賁稱帝,建立萬春國政權,標誌著第二北屬時期的結束。.

查看 司马光和越南第二次北屬時期

越南歷史

越南歷史悠久,據考古資料顯示,越南在舊石器時期已有先民活動,在公元前700年左右出現東山文化,較重要的民族有雒越人。越南神話傳說提到約四千年前出現最早的王朝鴻龐氏。中國秦漢時期接觸並征服北部(紅河三角洲)及中部後,越南情況乃有可靠的文獻記載。從公元前3世紀晚期至10世紀前期,越南處於中國統治之下,中國文化大量輸入。現時的越南中、南部地區,曾有占婆國存在(2至15世紀),南部的湄公河三角洲一帶曾為扶南、真臘(柬埔寨)等國的領土。 938年,吳權在白藤江之戰打敗中國南漢軍隊,是次戰役為越南獨立過程中的重要一步。968年丁部领建立大瞿越国,越南正式独立建国。其後越南進入封建時期,經歷丁朝、前黎朝、李朝、陳朝、胡朝各朝的發展,15世紀初一度被中國明朝所佔(即屬明時期),不久復國,並在後黎朝前期達至封建時代興盛時期,其後長時間處於分裂及戰亂,有莫朝(與後黎朝合稱南北朝)、鄭主、阮主、西山朝等王朝和政權,到19世紀初期阮朝重新統一全國。越南歷朝曾使用的國號有「大瞿越」「大越」「大虞」「大南」等等,對外被稱為「交趾」「安南」,19世紀初始稱「越南」。在封建時代各朝,統治者採用中國式的制度治國,文化方面融合了儒、佛、道三教。本土文化亦有所發展,本國文字「喃字」得以應用。對外多次進行戰爭,以維護獨立和擴張領土,曾抵禦北方的中國及蒙古等國,在印支半島逐步征服占婆國,入侵老撾,與真臘、暹羅(泰國)爭雄。 19世紀中晚期,法國漸次吞併越南,進行殖民統治。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受日本所支配。1945年越南共產黨(時稱印度支那共產黨)發動八月革命,成立越南民主共和國(即北越),統治北方,獲蘇聯、中華人民共和國等共產國家支持,南方亦先後有西方陣營支持的保大帝政權及越南共和國(即南越),南北分裂,美國介入越南政局,支持南越,演成越戰。1975年北越統一全國,1976年改名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統一後的越南政府曾染指鄰國老撾、柬埔寨,又與中、美等交惡,外交形勢曲折。1986年以後,越南政府推動革新開放,促進經濟,1990年代又與中、美及世界各國改善關係。.

查看 司马光和越南歷史

鶴林玉露

《鶴林玉露》是南宋罗大经撰。分甲、乙、丙三编,各編六卷,共十八卷。明代葉廷秀評論羅大經:「其言以紫陽為鵠,學術治道多有發明,而不離王道。」此書約成於宋理宗淳祐年間。.

查看 司马光和鶴林玉露

趙師淵

趙師淵(),字幾道,號訥齋。.

查看 司马光和趙師淵

鹿鼎記角色列表

鹿鼎記角色列表,此表羅列金庸武俠小說《鹿鼎記》中登場的人物角色。.

查看 司马光和鹿鼎記角色列表

蹋頓

蹋頓(),東漢末年遼西郡烏丸族的酋長。.

查看 司马光和蹋頓

黃門侍郎

黃門侍郎,又稱黃門郎,秦代初置,即給事於宮門之內的郎官,是皇帝近侍之臣,可傳達詔書,漢代以降沿用此官職。唐代改稱門下侍郎,屬於宰相之一。金朝、元朝时废除。.

查看 司马光和黃門侍郎

軒轅劍外傳 漢之雲

《軒轅劍外傳 漢之雲》是大宇資訊旗下轩辕剑系列的第十二款作品,由DOMO小組 (大宇資訊台北總部研發一部) 開發。正體中文版於2007年12月19日发售。簡體中文版则在2009年1月10日发售。游戏背景设定为三國時代。游戏前作为《轩辕剑伍 一剑凌云山海情》。本作是軒轅劍系列首次使用過場動畫聲優配音。以劇情內容與官方說法,此作與《軒轅劍伍 一劍凌雲山海情》、《軒轅劍外傳 雲之遙》並稱「軒轅劍伍系列三部曲」,《軒轅劍外傳 漢之雲》為此系列之二部曲,時間順序接在《軒轅劍外傳 雲之遙》之後、《軒轅劍伍 一劍凌雲山海情》之前,為系列之中位。 2016年,遊戲被改編為電視劇,并於2017年播出。.

查看 司马光和軒轅劍外傳 漢之雲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中医理论著作,對後世中醫學理論的奠定有深遠的影響。此书相傳是黃帝與岐伯、雷公、伯高、俞跗、少師、鬼臾區、少俞等多位大臣討論醫學的記述,在四庫全書中為子部醫家類。.

查看 司马光和黄帝内经

轉品

轉品,又稱轉類,是一種一個字詞在文句中改變了它原來的詞性的修辭。不同的詞類有不同的語言特性和用法,將某一種詞類轉化為另一種詞類,這種修辭技巧為“轉品”。轉品修辭建立在「以文法的詞類為基礎」的觀念上。「品」指的是文法上所說的詞的品類。.

查看 司马光和轉品

龐籍

庞籍(),字醇之,單州成武(今山東省成武縣伯樂鎮龐樓村)人。其父龐格是國子監博士。 大中祥符八年進士及第,任黃州司理參軍,後任開封府兵曹參軍,知開封府事薛奎薦為法曹參軍,知州事夏竦甚器重之。遷大理寺丞、知襄邑縣。景祐三年為侍御史,被誉为“天子御史”,累進中書門下平章事、昭文館大學士。 元昊反,他以龙图阁直学士知延州(今陕西西安),修筑寨堡,募民耕种,严肃军令,加强防御。宋夏媾和后,召还任枢密副使。皇祐三年为中書門下平章事,五年罢知郓州,以太子太保退休,封颖國公。庞籍通晓律令,擅长吏事。“持法深峭,军中有犯,或断斩刳磔,或累笞至死,以故士卒畏服。治民颇有惠爱,及为相,声望减于治郡时。”嘉佑八年三月卒,年七十六。同年六月葬于雍邱县(今河南杞县),追赠司空,加侍中,谥号“莊敏”。子庞元英,官拜朝散大夫。孙庞恭孙。 庞籍於司馬光知遇之恩,司馬光曾作《奉和始平公憶東平二首》。.

查看 司马光和龐籍

辛毗

辛毗(),字佐治,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市)人。東漢末及三國時期人物,原属袁绍部下,后来归顺曹操,为魏國重臣。.

查看 司马光和辛毗

龙川县

龙川县位于中国广东省东北部,东江和韩江上游,今属河源市管辖。龙川有着2220多年的建县历史,是广东历史最悠久的四个古县之一。南越国开国君主赵佗是龙川县的首任县令。以赵佗命名的龙川古县城“佗城”至今遗留有赵佗军队使用过的“越王井”等遗迹。.

查看 司马光和龙川县

运城市

运城市,古称河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山西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山西省西南端,秦晋豫黄河金三角。全市辖1区2市10县、133个乡镇街道、3338个行政村。全市总人口504.6万,其中城镇人口171.0万人,乡村人口333.6万。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查看 司马光和运城市

范祖禹

范祖禹(),字淳夫(一作淳父、純父、純甫),一字夢得,成都府華陽縣(辖区在今四川省成都市境)人,宰相呂公著女婿,嘉祐八年(1063年)進士。北宋史学家、文學家、官员。.

查看 司马光和范祖禹

范純仁

范純仁(),字堯夫,苏州吳縣(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名相范仲淹次子。皇祐元年進士,從胡瑗、孫復學。.

查看 司马光和范純仁

范純粹

范純粹(),字德孺,蘇州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北宋政治家范仲淹第四子。以父蔭作官至贊善大夫、檢正中書刑房,但因與司馬光同一派系,反對王安石主張的變法,而捲入新舊黨爭被貶至滕縣作知縣。後又遷作成都諸路(即川陝四路,包括利州路、成都府路、梓州路、夔州路)茶場提舉。。 政和七年卒,終年七十二歲。.

查看 司马光和范純粹

范百祿

范百祿(),字子功,華陽(今四川成都)人。北宋文學家范鎮之從子,父為范鍇,子為台州知州范祖述。范百祿累官至翰林學士。終年六十五歲,被追贈為銀青光祿大夫。.

查看 司马光和范百祿

范鎮 (文學家)

范鎮(),字景仁,華陽(今四川成都)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查看 司马光和范鎮 (文學家)

蜀學

蜀學是北宋蘇洵、蘇軾、蘇轍等人創立的學術思想體系或學派。因“三蘇”皆為蜀(今四川)人,故稱“蜀學”。亦稱“蘇氏蜀學”。 “三蘇”遍讀六經百家之說,又吸取老莊思想、道家學說和佛教教義,形成“三教合一”的思想體系。從元祐元年九月司馬光病亡,其黨分裂。蘇軾、蘇轍、呂陶等被指為“蜀黨”,其派學說亦被稱為“蜀學”,蜀學學派正式創立。蜀學弟子甚多,著名者有:黃庭堅、晁補之、秦觀、張耒……等。隨著王安石新學的廢止,洛學與蜀學的矛盾日益突出,形成了長達七年的洛學(洛黨)與蜀學(蜀黨)的鬥爭。洛黨以程頤為首,朱光庭為輔,蜀黨以蘇軾為首,而呂陶等為輔,中間夾雜了一個朔黨,屬於司馬光門下劉摯、劉安世,史稱“洛蜀黨爭”。 Category:思想史 Category:宋朝 Category:四川歷史 * Category:三教合流.

查看 司马光和蜀學

郭幼贤

郭幼賢(,-上元二年三月廿四日),字幼賢,華州鄭縣人。郭敬之之子,中唐名將郭子儀同母弟。.

查看 司马光和郭幼贤

郭开

郭开,生卒年不详,战国末年赵国奸臣,历仕赵悼襄王、赵王迁两代君主,因谗言陷害赵国名将廉颇、李牧害赵国灭亡。.

查看 司马光和郭开

郅支围城战

郅支围城战是公元前36年(汉元帝建昭三年)发生于西汉与匈奴首领郅支单于之间的战役,結果来自蒙古高原东部鄂嫩河的郅支单于战败被杀。这是西域都护府建立以来在西域政治上第一次发挥作用。郅支围城战大致发生于今哈萨克斯坦东部、塔拉斯河畔附近,也是中国古代歷史上,軍隊到达過最西端之地。751年,著名战役怛罗斯战役亦发生于同一区域。 郅支单于城建于公元前44年后,即中亚康居国用了2年时间为在蒙古高原东部战败的匈奴左贤王所筑之城,匈奴为纯粹的游牧民族,筑城技术仍停留在原始阶段;据《汉书》记载,该城共有两重,内部是土城,土城外围是重木,而且筑有城楼,城的最内部有单于內室或内宫。.

查看 司马光和郅支围城战

阴山之战

山之战是唐与突厥的战争中一次关键性的战役,唐朝在这次战役中彻底击败了东突厥汗国,东突厥頡利可汗后被俘虏,东突厥从此灭亡。唐军统帅李靖于贞观四年(630年)二月趁夜袭击阴山东突厥驻地,因此也叫做“李靖夜袭阴山”或者“夜袭阴山”。.

查看 司马光和阴山之战

阴丽华

麗華(),南陽郡新野縣(今河南新野)人。東漢光武帝劉秀原配 ,第二任皇后。漢明帝劉莊的生母。劉秀还是平民时曾道:「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

查看 司马光和阴丽华

阿雲案

阿云案又稱登州阿云案,為北宋时發生在京東東路登州(今山东省境)的一起謀殺未遂案,記載於《宋史》卷二百一,志第一百五十四,刑法三,及《文獻通考》卷一百七十,刑考,詳讞。此案在神宗熙寧元年(1068年),引發了律敕之爭,學界有人認為此乃新舊黨爭的一部分。.

查看 司马光和阿雲案

蘇峻之亂

蘇峻之亂,又稱蘇峻、祖約之亂,是東晉年間發生的一場動亂,爆發於咸和二年(327年),由歷陽內史蘇峻發起,聯結鎮西將軍祖約以討伐庾亮為名起兵進攻建康。於次年攻破建康執掌朝政,庾亮則與江州刺史溫嶠推舉征西大將軍陶侃為盟主,建立討伐軍反抗蘇峻,同時三吳地區亦有義兵起兵。亂事於咸和四年(329年)隨蘇峻於前一年戰死和餘眾陸續被消滅而結束。.

查看 司马光和蘇峻之亂

蘇僕延

蘇僕延(),又作速仆丸,称峭王,東漢末年辽东属国乌桓(烏丸)族的酋長。 东汉末年,与辽西郡乌桓大人丘力居、上谷郡乌桓大人難樓、右北平郡乌桓大人烏延并称雄於幽州、并州之北。丘力居去世後,丘力居的從子蹋頓有才局,右北平、辽东属国、上谷三郡都以蹋頓为主导。他们在汉末群雄争霸中,依靠袁绍。因为刘虞对乌桓比较温和,公孙瓒对乌桓比较残暴,蘇僕延曾经帮助袁绍的大将麴義击灭公孙瓒。袁紹的儿子袁熙、袁尚被曹操击敗,投靠乌桓。207年,曹操親征烏桓,斩杀蹋頓。蘇僕延和袁熙、袁尚、烏延、丘力居的儿子樓班都投靠了辽东郡太守公孙康。公孙康将他们全部杀死,首级献给曹操。.

查看 司马光和蘇僕延

赤壁之戰

赤壁之战是東漢末年曹操南攻荆州之戰役;亦可單指於長江赤壁-烏林一線之決戰。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勝多的战爭之一,也是三国时期最著名之戰,也是第一次在长江流域的大规模水战。 208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基本控制北方的曹操率大军南下荆州,占据荆州的劉琮投降。曹操追击刘备,後刘备派遣诸葛亮出使江东協議結盟,孙权派遣都督周瑜、程普率军与刘备组成联军,在长江赤壁以黃蓋詐降火攻大破曹军的連環船,曹操落荒北回。 此戰後,曹軍退守襄陽,曹孫劉三分荊州,奠定三國鼎立之勢。刘备势力迅速崛起,在之後10年占领了荆州(兩湖)和益州(四川)大片土地,建立了蜀漢。.

查看 司马光和赤壁之戰

赵匡胤

宋太祖趙匡胤,字元朗,宋朝開國皇帝。唐明宗天成年間(927年3月21日)生於後唐洛陽夾馬營(今河南省洛陽市瀍河回族區東關),祖籍涿郡保州保塞縣(今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父親趙弘殷,母親杜氏。後漢時,趙匡胤於後漢隱帝在位期間投奔郭威,之後郭威篡漢建立後周,是為周太祖;而趙匡胤則得任東西班行首,始入宦途。959年,後周世宗於北征回京後不久駕崩,逝世前任命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執掌殿前司諸軍。隔年(960年)元月初一,北漢及契丹聯兵犯邊,趙匡胤受命防禦。初三夜晚,大軍於京城開封府(今河南省開封市)東北二十公里的陳橋驛(今河南省封丘縣陳橋鎮)發生政變,將士於隔日清晨擁立趙匡胤為帝,史稱「陳橋兵變」。大軍隨即回師京城,後周恭帝禪位,趙匡胤登基,建國號「宋」,是為「宋太祖」,年號為建隆,建立長達319年的宋朝,史稱「北宋」。 太祖在位期間,致力於統一全國。依據宰相趙普的「先南後北」策略,先後滅荊南、湖南、後蜀、南漢及南唐等南方割據政權,至宋太宗在位期間,迫使吳越、清源軍納土歸降,滅北漢,方才完成一統;太祖於961年及969年先後兩次「杯酒釋兵權」,解除禁軍將領及地方藩鎮的兵權,解決自唐朝中葉以來藩鎮割據的局面;設立「封樁庫」貯藏錢帛布匹,期能贖回被後晉高祖石敬瑭獻給契丹的燕雲十六州,但事未成而逝世。 976年11月14日,太祖逝世,葬于永昌陵,得年50歲,在位17年。由其胞弟趙光義繼承帝位,是為宋太宗,並於同年隨即改元。由於北宋中期的筆記《續湘山野錄》記載了「燭影斧聲」事件,暗示趙匡胤是由太宗所加害。加上太祖死後,帝位非由其子繼承,而是由弟登基垂統,違反中國長子繼承的傳統,雖然太宗即位後延续了太祖許多的執政措施,但欲蓋彌彰,与太祖有关的皇室成員亦相繼離奇亡故。此后的皇帝亦由太宗的子孫继承,直至宋孝宗才回归太祖一脈,使太祖的死因並不單純,成為千古之謎。.

查看 司马光和赵匡胤

赵国

赵国,戰國七雄之一的諸侯國,也作勺国,初都晋阳(今山西太原),后迁都中牟(今河南鹤壁),又迁至邯郸(今河北省邯郸),疆土主要有当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中部和陕西省东北隅。西有秦国,南有魏国、韩国,东有齐国,东北燕国,北方则是林胡、楼烦、东胡等游牧民族的地域。另外赵国附近还有小国中山国。.

查看 司马光和赵国

赵蕤

赵蕤,唐著名纵横家,字大宾,又字云卿,生卒不详,赵蕤和李白是唐代的“蜀中二杰”,以“赵蕤术数,李白文章”并称。 先祖是西汉汉宣帝(前73年-前49年在位)时,蜀中著名的《易》学大师赵宾,其中赵的后代定居于剑南道州盐亭赵村,尚有《赵氏族变谱》可查。赵熟读百家书,长于韬略,生于开元盛世,朝廷召之,不赴,长隐于安昌岩,从事著述,撰写《长短经》(又叫《反经》),探究治国安邦的大道理。该书大约完成于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共九卷64篇,集诸子百家之大成,黑白相济,以谋略为经,以历史为纬,记述国家兴亡,权变谋略、举荐贤能、人间善恶四大内容,又以权谋政治和知人善任两个重点为核心。据传该书面世后,李白曾慕名前来拜访,拜赵为师一年有余,对李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安史之亂爆發,赵蕤仍“从事于《易》,虽离乱中未曾释卷。”。大约卒於平亂後不久。《旧唐书》與《新唐书》皆無傳。 人们习惯把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叫“正经”,把赵蕤的《长短经》叫“反经”。.

查看 司马光和赵蕤

资治通鉴续纪

《资治通鉴续纪》,是中国当代历史爱好者吴海京编写的《资治通鉴》续书,书籍时间年限上至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下至清宣统三年(1911年),共952年,包括宋纪117卷,元纪36卷,明纪85卷,清纪100卷。这一鸿篇巨制使中国自战国至清末两千年历史得以贯通,极具史料价值,本书于2013年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2014年再版,各紀卷數改為附錄2卷(由2013年版宋紀前二卷有關遼初歷史分離出來),宋紀115卷,元紀36卷,明紀85卷,清紀100卷,書前增凡例說明編撰取材、紀年、正統,史料取捨、人名地名規範等問題,書末附札記6卷對不同史書中的抵牾之處作了簡略的辯析。.

查看 司马光和资治通鉴续纪

资治通鉴音注

《资治通鉴音注》,為校注《資治通鑑》之書,凡294卷,元初胡三省著。另有《释文辩误》12卷。.

查看 司马光和资治通鉴音注

薄姬

薄姬(),本名不詳,中國西漢時代皇族女性,為漢高祖劉邦的侍妾,漢文帝的生母。.

查看 司马光和薄姬

薛宗起

薛宗起(),河东郡汾阴县(今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人,北魏直阁。 太和二十年(496年)正月,北魏大臣们商议河东薛氏为河东郡繁盛的家族,魏孝文帝说:“薛氏是蜀族,怎么可以进入郡姓!”薛宗起此时手执戟站在殿下,从群臣中站出来回答说:“臣的先祖于汉末在蜀汉做官,两世人以后重新回到河东,到今天已经是传承了六世,不是蜀人。臣认为陛下是黄帝的后裔,受封在北土,怎么可以称之为胡人呢!今天不参与郡姓,我还活着干什么!”薛宗起将手执的戟扔在地上摔成碎片。魏孝文帝缓缓的说:“那么朕甲等,爱卿乙等吗?”河东薛氏因此才进入郡姓,魏孝文帝还说:“爱卿不是‘宗起’,是‘起宗’啊!”《北史·薛聪传》记载薛聪和魏孝文帝有类似的对话,司马光考证后遵从了元行冲《后魏国典》的记载。.

查看 司马光和薛宗起

薛仁貴

薛仁贵,名礼,字仁貴,以字行,絳州龍門县(今山西省河津市)人,出自河东薛氏南祖,唐太宗、唐高宗时期名将。.

查看 司马光和薛仁貴

藩鎮割據

藩鎮割據通常指的是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外地將領擁兵自重,在軍事、財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一直持續百餘年直至唐朝滅亡。 其發生是由於唐朝在安史之亂後添了许多节度使,而节度使管辖的地区称为藩镇,唐朝中央政府本以为,可以通过藩镇来平定一些叛乱,不料藩镇就是导致唐朝混乱乃至灭亡的总根源。而藩鎮割據基本上是安史之亂的延續;唐亡以後出現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也是藩鎮割據的延續,直至宋太宗979年灭北汉。藩鎮割據的問題對唐代、五代乃至北宋都產生重大影響。 藩镇割据总是不自觉地把藩镇与割据联系在一起,似乎安史之乱以后的唐朝已经是四分五裂,气息奄奄,而且也模糊对唐朝中后期一百五十多年的政治风潮、经济变革、制度更替以致文学艺术现象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将长达一个半世纪的复杂历史笼统地称作藩镇割据。唐代藩镇割据与动乱的历史,是从安史之乱以后开始,所谓“安史平而藩镇之祸方始”。黄巢之亂以后,“天下分裂而无纪”,接于五代十國,陷于军阀混战的另一番境地。 實際上,从公元763年安史之乱平定,到唐懿宗在位期間黄巢起义爆发的乾符年间,大约110多年时间里,藩镇的形势是比较稳定的,藩镇数目最多也大体固定在46个左右。 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 p.17-29, 77-104,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只是事實上,李唐皇室大权旁落,無法完全控制節度使,但節度使也不像东周春秋战国时期般,完全不受中央政府控制。.

查看 司马光和藩鎮割據

董荣

董荣(),字龙,小名龙,又名董龙,是南北朝时期前秦的大臣,后被苻坚诛杀。 晋穆帝永和十一年(355年),苻生任命著作郎董荣为尚书。同年冬,改任其为右仆射。同年十二月,因为赵韶、董荣败坏朝政,前秦丞相雷弱儿性格刚烈耿直,并在朝廷上公开批评。赵韶、董荣两人便向苻生进谗诬陷。雷弱儿及其九个儿子、二十七个孙子被杀;各羌族部落因此对前秦产生了离心。 永和十二年(366年),司空王堕与董荣、强国关系糟糕,有人建议王堕多和董荣接触;王堕则称“董龙是何鸡狗,而令国士与之言乎!”当时恰逢天象变故,董荣、强国称天谴,建议以显贵大臣接受惩罚,并建议王堕。临刑前,董荣对王堕说:“今天你还敢把我比作鸡狗么?”王堕怒目痛斥。升平元年(357年),东海王苻坚率众谋反并杀死苻生,自立为大秦天王,改元永兴。诛杀中书监董荣、左仆射赵韶等二十余人。 唐朝诗人李白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写出“孔圣犹闻伤凤麟,董龙更是何鸡狗!”意指唐玄宗身边的佞臣。.

查看 司马光和董荣

董淑妃 (宋仁宗)

董淑妃(?-1062年),宋仁宗赵祯后期的妃嫔。生庄齐帝姬、庄俨帝姬、贤懿恭穆帝姬。 董氏原是宋仁宗的侍女,嘉佑初年,温成皇后等皆已去世,宋仁宗无子,压力过大心情烦乱,曾经试图自刎,被董氏发现,上前徒手夺下佩刀,几乎割断她自己的手指,因此得到了宋仁宗的重视。嘉佑初年,董氏封闻喜县君。 嘉祐四年(1059年),董氏生了皇九女福安公主(庄齐帝姬),自县君封为五品才人。嘉祐五年生皇十一女永寿公主(贤懿恭穆帝姬)。宋仁宗要进封她四品美人,董氏固辞,懇请改为授她的父亲一個官職,宋仁宗允诺了她。嘉佑六年,生皇十三女豫国公主(庄俨帝姬),早殇。嘉佑七年,董氏病危,方才被封为正二品充媛嫔,但很快就去世。追赠婉仪,不久又追赠淑妃,宋仁宗欲加厚葬禮給予謚號,但被司馬光阻止。 元符三年四月,宋徽宗即位,追赠仁宗董淑妃为贵妃。.

查看 司马光和董淑妃 (宋仁宗)

蒙恬

蒙恬(),中国秦朝名将,祖居齐国,祖父蒙骜和父亲蒙武皆为秦國名将。蒙恬北防匈奴多年,威震北方。秦始皇駕崩後,因為支持太子扶苏,被趙高設計處決。.

查看 司马光和蒙恬

邢恕

邢恕,字和叔,鄭州陽武(今河南原陽)人。 自小精通典籍,口若懸河,頗有縱橫家氣度。熙寧年間(1069年~1077年),中進士,補為永安主簿。從程顥學習,與司馬光、呂公著交遊,呂公著薦為崇文院校書,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知延陵县,外放七年。十年,再为校书。吴充又任其为馆阁校勘,不久迁为历史馆检校、著作佐郎。邢恕追隨蔡确,累迁职方员外郎。元丰八年三月,哲宗继位,因“定策有功”迁左司员外郎、起居舍人。司馬光死後,邢恕彈劾司馬光,要查禁《資治通鑑》,程颐說他“义理不能胜利欲之心”。 元祐四年(1089年),蔡确倒台,贬永州监仓。元符中出知汝州。徽宗時,蔡京专权,起用邢恕为鏖延经略安抚使,不久改为泾原经略安抚使,擢至龙图阁学士。再为西北边帅,以抗西夏。因不懂軍事,谋略乖方,徙知太原、永兴、疑昌、真定等州府,不久夺职。.

查看 司马光和邢恕

邵伯溫

邵伯溫(),字子文,祖籍范陽(河北涿州)。洛陽人。邵雍之子。 生於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少與司馬光、吕公著、范纯仁等交遊,赵鼎称其“以学行起元祐,以名节居绍圣,以言废于崇宁”。元佑中,薦授大名府助教。徽宗即位,出現日蝕,上書言恢復舊制,知陕州灵宝县,政和间徙芮城。知果州。南渡後,官至提點成都路刑獄、利州路轉運副使。晚年提举太平观。卒於高宗紹興四年(1134年)。著有《邵氏聞見錄》。 邵伯溫反對變法,對王安石變法極盡詆毀,安石晚年悔恨為呂惠卿所陷、所誤等均出自於《邵氏聞見錄》,又說王安石主张“弃地五百里与辽”。李紱《書辨姦論後》認為《辨姦論》乃邵伯溫偽作。邵伯溫有三子:邵溥、邵博、邵傳。.

查看 司马光和邵伯溫

邵雍

邵雍(),字堯夫,自號安樂先生,人又稱百源先生,諡康節,後世稱邵康節,北宋五子之一,易学家、思想家、诗人。.

查看 司马光和邵雍

蔡京

蔡京(),字元長。北宋興化仙遊(今属福建)人。北宋時期書法家,先后四次任宰相,掌权共达十七年之久。蔡京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贪官之一,穷奢無能、貪腐保守,直接导致北宋王朝的衰败。.

查看 司马光和蔡京

蔡確

蔡確(),字持正,福建泉州府晉江縣人。王安石变法的中坚人物。 父蔡黃裳在陳州被陳執中貶逐。蔡確早年在泗州中山寺读书,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進士,调(京兆府)邠州(治所今陕西彬县)司理参军。外號“倒懸蛤蜊(殼菜)”。王安石当政时,荐为三班主簿,王安石變法中的“常平、免役皆成其手”。元丰五年(1082年),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此時富弼在西京,上言「蔡确小人,不宜大用」。史载:“确既相,屡兴罗织之狱,缙绅士大夫重足而立矣。” 元豐八年(1085年)三月,神宗病逝,哲宗即位,转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司馬光執政,幾盡罷新法,改革派人士幾乎全招貶職。元佑二年(1087年)出知陈州、安州(今湖北安陆县)、邓州,元祐年間,蔡確在安州遊車蓋亭時,寫下《夏日遊車蓋亭》十首絕句。其政敵吳處厚向朝廷說“內五篇皆涉譏訕,而二篇譏訕尤甚,上及君親”,又指出“矯矯名臣郝甑山,忠言直節上元間”之句,是將高太后比做武則天。 高太后怒不可遏,將蔡確貶為光禄寺卿、分司南京,范祖禹认为:“蔡之罪,天下不容,尚为列卿,恐难平民愤。”最後貶至英州别驾(今广东英德市)、嶺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安置,此舉開啟北宋貶官至嶺南的先例。呂大防和劉摯曾以蔡確之母年老,嶺南路遠,請改遷他處,高太后說:“山可移,此州不可移。”不久死於新州。《宋史》将其列入奸臣列传。 蔡确府宅在泉州城蔡巷(今称菜巷)。.

查看 司马光和蔡確

蔡挺

蔡挺(),字子正或子政,应天府宋城人。北宋官员。.

查看 司马光和蔡挺

重北人輕南人

重北人輕南人,是指中國歷史上宋朝存在的一種北方宋人歧視和防範南方宋人,以及視被宋朝征服、歸化於宋朝的南人為「二等臣民」的現象,是出身北方的宋代統治者在制度、政策方面歧視和壓迫「非我族類」的一面李翀《元代四等人制研究》, 西北師範大學文史學院碩士論文, 2009-05。.

查看 司马光和重北人輕南人

臺灣中學國文科課程

國文科,臺灣中等教育共同課程之一。在近年臺灣教育改革過程中,逐漸轉變為「語文領域」。國文課程,採用國語授課,以教授中文古典及現代文學範文為核心,廣義上則涵蓋「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及「國學概要」、「文法與修辭」、「應用文」、「文學欣賞」等選修課程。早期國文課本,由國立編譯館依課程標準統一編定,並交由臺灣書店販售,稱為「部編本」、「統編本」;1999年後,台灣開放民間出版社編輯教科書,由國立編譯館聘請學者專家負責審議,稱為「審定本」。.

查看 司马光和臺灣中學國文科課程

金朝

金朝,国号大金(女真文: ;1122年-1234年),是中國歷史上由女真人建立的一個朝代。女真人原為遼朝的藩屬,女真人首領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在統一女真諸部後,1115年於会宁府(今黑龙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建都立國。大金立國後,與北宋定「海上之盟」向遼朝宣戰,於1125年灭辽,然北宋两次战辽皆败,金隨即撕毀與北宋之約,兩次南下中原,於1127年灭北宋。迁都中都時,領有華北地區以及秦嶺、淮河以北的華中地區,使南宋、西夏與漠北塔塔兒、克烈等政权和部落臣服而稱霸東亞。金朝佔領華北中原,因此以中國正統王朝自居。因其滅北宋,金朝從意識形態上認為宋朝正朔已亡,不承認南宋為正統,並根據五行相生的原則選取生自宋朝「火」德的「土」德為王朝德運。 金世宗與金章宗時期,金朝政治文化達到最高峰,然而在金章宗中後期逐漸走下坡。金軍的戰鬥力持續下降,即使統治者施以豐厚兵餉也無法遏止。女真人與漢族的關係也一直沒有能夠找到合適的道路。金帝完顏永濟與金宣宗時期,金朝受到北方新興大蒙古國的大舉南侵,內部也昏庸內鬥,河北、山東一帶民變不斷,最終被迫南迁汴京(今河南开封)。而後為了恢復勢力又與西夏、南宋交戰,彼此消耗實力。1234年,金朝在蒙古和南宋南北夾擊之下滅亡。 1115年完顏阿骨打稱帝時對群臣說:「遼以賓鐵為號,取其堅也。賓鐵雖堅,終亦變壞,唯金不變不壞。」於是,以“大金”為國號,望其永遠不變不壞也。一说女真兴起于金水,故国号名金,在部份文献中,“金源”因此成為金朝的代稱,現代學者研究指出,「金」實為女真的漢譯,大金國意同「女真國」。 金朝作為女真族所建的新興征服王朝,其部落制度的性質濃厚。初期採取貴族合議的勃極烈制度。而後吸收遼朝與宋朝制度後,逐漸由二元政治走向單一漢法制度,使金朝的政治機制得以精簡而強大。軍事方面採行軍民合一的猛安謀克制度,其鐵騎兵與火器精銳,先後打敗許多強國。經濟方面大多繼承自宋朝,陶瓷業與煉鐵業興盛,對外貿易的榷場掌控西夏的經濟命脈。女真貴族大肆占領華北田地,奴役漢族,使得雙方的衝突加劇。當金朝國勢衰退時,漢族紛紛揭竿而起。 金朝在思想文化方面也逐漸趨向漢化,中期以後女真年輕人改漢姓、著漢服的現象普遍,金廷屢禁不止。金世宗積極倡導學習女真字、女真語,但仍無法挽回女真漢化的趨勢。雜劇與戲曲在金朝得到相當的發展,已盛行以雜劇的形式作戲。金代院本的發展,為後來元曲的雜劇打下了基礎。醫學與數學都有長足的發展,金元四大家的學說為中醫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天元術的精進與《重修大明曆》的修編為後來元朝數學帶來重要的影響。.

查看 司马光和金朝

蕭道成

帝萧道成(),字绍伯,南北朝時代南齊开国皇帝。.

查看 司马光和蕭道成

長安志

《長安志》,凡二十卷,附圖三卷,北宋宋敏求著,本書與《河南志》多參考《兩京新記》,並取而代之,司马光称“考之韦《记》,其详不啻十馀倍”。是研究古代長安內宮城、坊市、屬縣的重要史料。元代駱天驤據此撰有《類編長安志》。 清人将图并入《长安志》,图名由《长安图记》改为《长安志图》。此书对研究长安的历史地理有较大参考价值。.

查看 司马光和長安志

苏东坡 (2012年电视剧)

,2012年上映于中国大陆的古装剧,讲述了北宋大文豪苏轼波澜壮阔、精彩斑斓的人生,主演是陆毅、林心如、萨日娜、韩雪。.

查看 司马光和苏东坡 (2012年电视剧)

苏秦

苏秦(?),字季子,東周雒邑(今河南洛陽東)乘軒里人,相传为鬼谷子徒弟。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苏秦与张仪同出自鬼谷子门下,跟随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学成后,外出游历多年,潦倒而归。随后刻苦攻读《阴符》,一年后游说列国,被燕文公赏识,出使赵国。苏秦到赵国后,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思想,并最终组建合纵联盟,任“从约长”,兼佩六国相印,使秦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联盟解散后,齐国攻打燕国,苏秦说齐归还燕国城池。后自燕至齐,从事反间活动,被齐国任为客卿,齐国众大夫因争宠派人刺杀,苏秦死前献策诛杀了刺客。 有說法認為他和張儀兩人彼此呼應,共同達到個人的目的。司馬遷.

查看 司马光和苏秦

苏颂

苏颂(閩南語:So͘ Siōng;),字子容,福建泉州同安縣葫芦山(今属厦门市同安区)人,閩南人。他是一名中國北宋十分傑出的博學家,身兼科學家、數學家、政治家、天文學家、地圖學家、鐘錶學家、藥理學家、礦物學家、地質學家、動物學家、植物學家、機械和建築工程師、詩人、古董家、外交大使等多重身份。 蘇頌是中世紀開封水運儀象台的設計工程師,為世界上早期採用擒縱器的機械設計。擒縱器是由佛教和尚一行與粱令瓚於公元725年所發明的,但被應用於環形球儀機械上,蘇頌是第一人。.

查看 司马光和苏颂

苏轼

苏轼(),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時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藝術家、醫學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鐵冠道人。嘉佑二年进士,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學士,礼部尚书。南宋理學方熾時,加賜諡號文忠,複追贈太師。有《東坡先生大全集》及《東坡樂府》詞集傳世,宋人王宗稷收其作品,編有《蘇文忠公全集》。 其散文、诗、词、赋均有成就,且善书法和繪画,是文学艺术史上的通才,也是公认韻文散文造诣皆比較傑出的大家。蘇軾的散文為唐宋四家(韓柳歐蘇)之末,與唐代的古文運動發起者韓愈並稱為“韓潮蘇海”,也與歐陽修並稱“歐蘇”;更與父親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父子三人,同列唐宋八大家。蘇軾之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又与陸游并称「苏陆」;其詞“以詩入詞”,首開詞壇“豪放”一派,振作了晚唐、五代以來綺靡的西崑體餘風。後世與南宋辛棄疾並稱「蘇辛」,惟蘇軾故作豪放,其實清朗;其賦亦頗有名氣,最知名者為貶謫期間借題發揮寫的前後《赤壁賦》。宋代每逢科考常出現其文命題之考試,故當時學者曰:“蘇文熟,喫羊肉、蘇文生,嚼菜羹”。藝術方面,書法名列“苏、黃、米、蔡”北宋四大書法家(宋四家)之首;其畫則開創了湖州畫派;並在題畫文學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政治上,在王安石變法期間,雖贊同政治應該改革,但反對王安石任用的後任呂惠卿及一些「拗」的政策,招來新黨爪牙李定橫加陷害;後來又因反對「盡廢新法」受到司馬光為首的舊黨斥退,終生當不了宰相。在新舊黨爭中兩邊不討好導致仕途失意,被侍妾王朝雲戲稱為“一肚皮不合時宜”。元祐更化中,一度官至尚書;宋哲宗紹聖復述又加貶謫至儋州(海南島);徽宗即位,遇赦北歸時病卒於常州。墓在河南郏縣。.

查看 司马光和苏轼

苏辙

蘇轍(),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年自號潁濱遺老,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宋孝宗淳熙年間,追諡文定。蘇洵之子、蘇軾之弟,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蘇家父子三人,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人稱“三蘇”,苏辙則是“小蘇”。作品有《欒城集》傳世,包括《後集》、《三集》,共84卷。.

查看 司马光和苏辙

苏洵

苏洵(),字明允。北宋文学家,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蘇軾和蘇辙的父亲,父子三人被称为“三苏”,均名列“唐宋八大家”,有《嘉祐集》傳世。曾任校书郎、主簿等微官,追贈為光祿寺丞。.

查看 司马光和苏洵

苻坚

宣昭帝苻坚(),字永固,一名文玉,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人,氐族,苻雄之子,苻洪之孫,苻健之侄,是十六国时期前秦的君主,称大秦天王。 初封東海王,後發動政變推翻堂兄苻生即位。苻堅在位期間重用漢人王猛,亦推行一系列政策與民休息,加強生產,終令國家強盛,接著以軍事力量消滅北方多個獨立政權,成功統一北方,並攻佔了東晉領有的蜀地,與東晉南北對峙。苻堅於383年發動戰爭意圖消滅東晉,史稱淝水之戰,但最終前秦大敗給東晉謝安、謝玄領導的北府兵,國家亦陷入混亂,各民族紛紛叛變獨立,苻堅最終亦遭羌人姚萇殺害,谥号宣昭,庙号世祖。.

查看 司马光和苻坚

苗訢

苗訢(),新朝大臣、将领,官至大司马。 公元10年,王莽恃国库丰富,把匈奴单于改称“降奴服于”,下诏派立国将军孙建率领十二将分道讨伐匈奴:五威将军苗訢、虎贲将军王况出五原;厌难将军陈钦、震狄将军王巡出云中;振武将军王嘉、平狄将军王萌出代郡;相威将军李棽、镇远将军李翁出西河;诛貉将军杨俊、讨将军严尤出渔阳;奋武将军王骏、定胡将军王晏出张掖。14年三月三十,出现日食。大赦天下。王莽颁策将大司马逯並免职,仅以同风侯参加朝会;任命利苗男苗䜣担任大司马。15年,大司马苗訢左迁司命,以延德侯陈茂为大司马。23年,昆阳之战后,王邑被任命为大司马。大长秋张邯为大司徒,崔发为大司空,司中寿容苗訢为国师,同说侯林为卫将军。绿林军攻陷常安,王揖、赵博、苗訢、唐尊、王盛、中常侍王参等都和王莽一起死在渐台上。.

查看 司马光和苗訢

難樓

難樓,又作那楼,東漢末年上谷郡乌桓(烏丸)族的酋長。 东汉末年,他与辽西郡乌桓大人丘力居、辽东属国乌桓大人蘇僕延、右北平郡乌桓大人烏延并称雄於幽州、并州之北。丘力居去世後,丘力居的從子蹋頓有才局,右北平、辽东属国、上谷三郡都以蹋頓为主导。他们在汉末群雄争霸中,依靠袁绍。后来丘力居的儿子樓班长大,難樓和苏仆延奉立为单于,蹋顿退位为王。袁紹的儿子袁熙、袁尚被曹操击敗,投靠乌桓。207年,曹操親征烏桓,斩杀蹋頓。由于曹操的护乌桓校尉阎柔就在上谷郡,所以難樓没有随三郡乌桓反曹操。曹操东征乌桓回师,他率领部众前去祝贺。.

查看 司马光和難樓

通鑑體

通鑑體,東亞史書的體例之一,最早是踵《春秋》之編年體的形式存在,日後衍生出長編體、紀事本末體、綱目體等。 元丰七年(1084年)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刊行以來,各類通鑑體及其衍生體裁著作不斷问世,如李焘作《續資治通鑑長編》即是通鑑體的另一分支“長編體”,甚至有專替《資治通鑑》作音注、《資治通鑑》的讀書札記等書籍刊行,蔚為通鑑學。.

查看 司马光和通鑑體

通鑒舉要歷

《通鑑舉要歷》,共八十卷,北宋司馬光撰,是《資治通鑑》簡化版,此書未成,亦沒有刻本流傳,一說其稿存晁說之家中,绍兴初,谢克家任伯得而上之。《读书志》又别载《通鉴节文》六十卷,亦称光所自钞,今亦不传。.

查看 司马光和通鑒舉要歷

通鉴纪事本末

《通鑑紀事本末》,南宋袁樞所撰,凡四十二卷。始於〈三家分晉〉,終於〈周世宗之征淮南〉,共1300多年。文字全抄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原文,只是撰寫方式改易。取《通鑑》所記之事,區別門目,分類編排。專以記事為主,每一事詳書始末,並自為標題,共記239事,另附錄66事。開“紀事本末體”之先河。為了方便閱讀,分為戰國至秦、兩漢、魏晉南北朝和隋唐五代四部分。 袁樞本無著書之意,惟读《通鑑》时,感到每件史事分散开,首尾难以稽考,为方便研读,便「因司馬光《資治通鑑》,区别门目,以类排纂,每事各详起讫,自为标题;每篇各编年月,自为首尾。」因此,南宋孝宗干道九年(1176年)成书於嚴州郡學。 此書與《通鑑》一樣,具有强烈的正统立場。雖主要是抄錄原文,但他所加的239個標題,採用了「平」、「據」、「滅」、「叛」、「亂」、「篡」等各式的褒貶詞彙,充分表現他抱持著濃厚的正统觀念。如两汉时,以劉氏為正统,褒揚汉室,力贬对汉室不利的事。 他只希望重整《通鑑》的结构,及方便读者检索和阅读,并不打算改动原文。因此,此书的内容都是抄录《通鑑》原文,他只是加上标题,不擅加一字。 由於《通鑑》记「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的史事,而此书与其为本,所以内容也自然以政治和軍事為主,其它事一概不錄。在239個主題中,絕大部分是關於政治和軍事,關於經濟的則只有唐的《奸臣聚歛》和《兩稅之弊》,文化方面更是完全欠缺。 此書重視亂世歷史,如兩漢時只有43个标题,但魏晉時竟有103個標題,幾乎占全書標題數量的一半,可見袁樞側重分裂時期歷史的意向。而以朝代论,則注意「興」、「衰」史。因此,此書中各朝代的份量都是「兩頭大,中間小」,與《通鑑》「穷探治亂之迹」的宗旨一致。 朱熹另據《資治通鑑》編《通鑑綱目》,以蜀漢為正統。.

查看 司马光和通鉴纪事本末

老君洞 (融水)

老君洞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县城西南郊,又名真仙岩、灵城岩、灵岩,为喀斯特地貌景观。 建筑始建于唐朝,根据《融水县志》记载,宋太宗赐“御书碑”120轴藏于老君洞内,并敕封老君洞为“真仙岩”。明朝旅行家徐霞客曾到此游览,在老君洞住了13天,于游记中对此处有大量记载。老君洞在清朝康熙时期已具较大规模。经过历代的损毁,新建,现存摩崖石刻30多处,宋碑17块,包括北宋司马光书《风火家人卦辞》、吴会刻吴道子画孟获像等。.

查看 司马光和老君洞 (融水)

逯並

逯並,新朝大臣,官至大司马。 7年,王莽掌握大权,翟义起兵反抗。王莽任命太仆武让为积弩将军,驻防函谷关;命将作大匠、蒙乡侯逯並为横将军,驻防武关;羲和、红休侯刘秀为扬武将军,驻防宛城。11年,并州、平州发生民变,王莽下令七公、六卿都兼任将军,派著武将军逯並等,镇守各大名城;另派中郎将、绣衣执法各五十五人,分别镇守沿边大郡。13年,大司马孔永以特进就朝位,同风侯逯並为大司马。14年三月三十,出现日食。大赦天下。王莽颁策将大司马逯並免职,仅以同风侯参加朝会;任命苗䜣担任大司马。.

查看 司马光和逯並

耶律倍

耶律倍(约899年或900年-937年1月7日)是契丹迭剌部霞濑益石烈乡耶律里(今中國内蒙古自治区阿鲁科尔沁旗东)人,姓耶律氏,汉姓刘氏,汉名倍,契丹名图欲(或作突欲、托雲等),曾模仿唐朝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取筆名黃居難,字乐地。他是大契丹国(后改称大辽国)开国皇帝太祖耶律阿保机和皇后述律平的长子,辽太宗耶律德光和追尊的章肃皇帝耶律李胡的长兄,辽世宗耶律阮的父亲,东丹国国王(称人皇王,一般也通称东丹王,926年-930年在位)。他生前为大契丹国的皇太子(916年-927年在位),但未即位为皇帝,其子耶律阮(辽世宗)即位后被追尊为帝,以后的辽代诸帝除辽穆宗耶律璟外都是他的子孙。 由于耶律倍在死后被追尊为皇帝,史书中除了称他为太子倍、人皇王或东丹王外,也常以其庙号义宗、第一个皇帝谥号让国皇帝和第二个皇帝谥号文献皇帝等称之。 耶律倍作为统辖一方的君主,其政绩并不突出,但他文武双全,不但是统兵的战将和军事谋略家,更集藏书家、阴阳学家、医学家、音乐家、文学家、翻译家、汉学家和画家等于一身,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儒家学者,在文化和艺术方面颇有成就,堪称有辽一代第一位大艺术家。.

查看 司马光和耶律倍

考異

考異考订史實或书籍版本的异同。 司马光作《资治通鉴》時,著《通鉴考异》三十卷,“参诸家异同,正其谬误而归于一。”。朱熹作《昌黎先生集考异》。胡克家主要作品《文选考异》則師法《昌黎先生集考异》,並著重於考因、内证、训释的方法。清朝钱大昕又有《二十二史考異》。《二十二史考異》系統地考證二十二部正史,尤以《元史》費力極多。1974年出版《文心雕龍考異》。.

查看 司马光和考異

虎牢关之战

虎牢关之战是罗贯中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一场虚构战役,交战双方为董卓和关东诸侯联军,是中国历史的三国时期之前190年董卓讨伐战的一部分。陈寿的历史著作《三国志》作为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历史的权威资料,对此战毫无记载。.

查看 司马光和虎牢关之战

虞昺

虞昺,三国两晋政治军事人物。会稽人,虞翻第八子。.

查看 司马光和虞昺

陳 (南朝)

(557年-589年)是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南朝最后一个朝代,由陈霸先代梁所建立,以建康(今南京)为首都,国号陈。.

查看 司马光和陳 (南朝)

陳登

陳登(),字元龍,東漢徐州下邳郡淮浦縣(今江蘇省涟水縣)人,為名臣陳球的侄孫,徐州名門望族,官至伏波將軍,年三十九卒。.

查看 司马光和陳登

陳舜俞

陳舜俞(1026年-1076年),字令舉,自號白牛居士,湖州烏程(今浙江湖州)人。 天圣四年(1026年)出生。仁宗慶曆六年(1046年)乙科進士,授簽書壽州判官公事,充明州觀察推官、浙江天台从事,与欧阳修、苏东坡、司马光交往甚厚。嘉祐四年(1059年),取制科第一,舉材識兼茂明於體用科,授著作佐郎、簽書忠正軍節度判官公事。神宗熙寧三年(1070年)知山陰縣,拒行青苗法,降監南康軍酒稅。熙宁七年(1074年)起用,不久又罷,幾度棄官隱居於楓涇白牛村,常與太傅劉凝文遊玩江西廬山,騎白牛,故稱“白牛居士”,撰《海慧院藏经记》、《超果天台教院记》。熙寧九年(1076年),卒。司马光題〈凭吊诗〉:“海隅方万里,豪雋几何人,百沐求才尽,三薰得士新,声华四方耸,器业一朝伸,他日苍生望,非徒泽寿春。”有《都官集》三十卷,已佚。.

查看 司马光和陳舜俞

陈霸先

陳武帝陈霸先(),字兴国,小字法生,吴兴郡长城县(今浙江长兴)人,南北朝時代陳朝開國皇帝。原是南梁的著名軍事將領。557年接受梁敬帝的禪位建立陳朝,557年至559年在位。死後廟號高祖,諡號武皇帝。.

查看 司马光和陈霸先

陈汝錡

陳汝錡,字伯容。高安人。 貢生出身,嘉靖年間,官建陽縣訓導。陳汝錡是王安石同鄉,他十分讚賞王安石變法,他以為如果保甲法不廢,就不會導致靖康之變,曰:“保甲不廢,則訓練以時”,“而人皆敵愾,縱胡馬南嘶,亦何至掉臂行數千里,無一城一壘攖其鋒者”,他在《司馬光論》指出:“激靖康之禍者實君實也”(靖康之禍實在是司馬光造成的)。著有《甘露園短書》等。 C.

查看 司马光和陈汝錡

陈执中

执中(990年-1059年),字昭誉,北宋洪州南昌人。 出生於官宦世家,其父陈恕官至副相的“盐铁使”,真宗时以父荫入仕秘书省正字,累迁卫尉寺丞,後任梧州知縣。真宗時,上《復古要道》三篇和《演要》三篇,“以蚤(早)定天下根本为说,真宗异而召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同知枢密院事。庆历元年(1041年)以同治枢院事出知青州,轉運使沈邈很輕視他,常批評他擾民,改永兴军,拜右谏议大夫、同知枢密院事。庆历四年(1044年)召拜参知政事,知河南府,改尚书工部侍郎、陕西同经略安抚招讨使。庆历五年入相,同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兼枢密使。皇佑元年(1049年)以足疾辞职,出知陈州。皇佑五年(1054年)再入相。至和二年(1055年)充镇海军节度使判亳州。以司徒致仕。 执中在官场颇有作为,以为官清廉、不徇私闻名,有一次他的女婿求差遣,执中說:“官职是国家的,非卧房笼箧中物,婿安得有之?”最後沒給官。深得仁宗皇帝的垂青。陈执中家中的小妾张氏暴戾,三次殺婢,被言官彈劾,御史中丞孫抃和殿中侍御史赵抃聯名参奏执中八条罪状,又以欧阳修在《论台谏官言事未蒙听允书》言辞最为激烈,至和三年(1056年)春天大旱,知諫院范镇及殿中侍御史赵林等劾执中,遂以以镇海军节度使兼亳州知州,不久以司徒退休。嘉佑四年(1059年)卒。谥恭。 執中之子陳世儒是小妾所生,官至国子博士, 曾出任舒州(今安徽潛山)太湖縣(今安徽太湖)知縣.

查看 司马光和陈执中

陆凯 (三国)

凱(),字敬風,吳郡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陸遜族子。三國时孫吳後期重臣,官至左丞相。.

查看 司马光和陆凯 (三国)

暢當

暢當,字不詳。河东(今山西永济)人。 父暢璀,曾任河中尹。大曆七年(772年)張式榜進士及第,授校书郎。建中四年(783年),淮西節度使李希烈叛亂,暢當以官家弟子的名目被召参军。在山南東道節度使賈耽幕下供職。贞元初,曾至河中。貞元三年,入京擔任太常博士。致仕歸隱,再任果州(今四川南充)刺史。贞元后期,應宇文邈之邀請游澧州,後不知所终。与韦应物、李端、司空曙等交游唱和。有诗二卷,早佚。《全唐诗》存其诗十七首。.

查看 司马光和暢當

投壺

投壺,是眾人輪流将箭桿投抛至酒壶内的遊戲,乃古中國自春秋時代到清末時流行於漢民族的遊戲,也流傳到朝鮮半島、日本、越南。早期為上层贵族宴會餘興節目,後來見於各階層。.

查看 司马光和投壺

柏楊版資治通鑑

《柏楊版資治通鑑》是台灣作家柏楊將史學名著《資治通鑑》重新以現代白话文翻譯的一部叢書,由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在中国大陆由万卷出版公司发行。.

查看 司马光和柏楊版資治通鑑

柳宗元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參加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為永州司馬。為當道者嫉恨,除短暫奉召入京外,終生未再北還。因有《永州八記》等六百多篇文章。寓情山水而不忘國政,特別因首創“寓言”體,留下“黔之驢”“臨江之麋”“捕蛇者說”等小品而別具一格。其文經後人輯為三十卷,名為《柳河東集》。因其出于河东柳氏,人称柳河東,又因終於柳州刺史任上,復號柳柳州。與韓愈同為中唐古文運動的領軍人物,並稱「韓柳」。韓文古,柳文秀。.

查看 司马光和柳宗元

枢密使

枢密使,尊称枢相。中国古代官名,負責統帥全国軍政。 唐代宗永泰年間,置枢密使、以宦官为之,掌接受朝臣以及四方表奏并宣达帝命,參贊軍機;至昭宗时,借朱温之力,尽诛杀宦官,开始以士人任枢密使。天祐元年(904),朱溫命蔣玄暉擔任樞密使,是為外朝臣僚擔任此職之始。后梁置崇政院,改崇政使,然后以君主左右最亲信的大臣担任此职,“凡承上之旨,宣之宰相而奉行之”。 后唐复改枢密使,位同宰相,专掌军政。莊宗任用宦官張居翰為樞密使,與郭崇韜對掌機務,又以宦官李紹宏為樞密使。後晉天福四年(939)廢樞密院,而“以印付中書,院事皆委宰相分判”。開運元年(944)“復置樞密院,以桑維翰為中書令兼樞密使,事無大小,悉以委之”。 宋朝,枢密院与中书门下并称“二府”,枢密使位高權重,雅稱為太尉,与中书门下之同平章事合称“宰执”;统帅全国军队。枢密院长官为枢密使、知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僉书枢密院事、同僉书枢密院事等。太平興國八年正月,曹彬罷樞密使。次日,王顯受命為樞密副使,六月任樞密使。樞密院長官張遜、柴禹錫、趙镕等都是太宗早年在藩邸的親從。宋真宗即位後,以曹彬任樞密使,而以向敏中、夏侯嶠副之。 元朝置枢密院,长官称枢密使,按例太子领枢密使虚衔。枢密副使主持军务,多用蒙古人,汉人任之极少,仅史天泽、王约等任期较长。 清朝对军机大臣也往往尊称为枢密。;唐.

查看 司马光和枢密使

林希

林希(),字子中。福建福州人。北宋官员。.

查看 司马光和林希

李博乂

李博乂,唐朝宗室、官员。 生年没有记载。為唐高祖李淵之侄子,父李湛(李渊二哥),博乂即李湛第二子。武德元年(618年)受封陇西王。李博乂有妓妾数百人,皆衣罗绮,骄侈无比。与其弟渤海王李奉慈都被唐高祖所鄙视,对他说:“我怨仇有善,犹擢以不次,况于亲戚而不委任?闻汝等唯昵近小人,好为不轨,先王坟典,不闻习学。今赐绢二百匹,可各买经史习读,务为善事。”唐高宗时,历任宗正卿、礼部尚书,加特进。咸亨二年薨逝,赠开府仪同三司、荆州都督,谥号恭。 子李玄弁,生李慎名,李慎名生李自下,李自下生洪州高安县令李愻。 有女嫁窦炽曾孙雄州刺史窦某。.

查看 司马光和李博乂

李孝基

李孝基,為唐高祖李淵之從父弟,父李璋(李渊四叔),永安壮王。 武德元年(618年),封永安郡王,历任陕州总管、鸿胪卿,因罪夺官。武德二年,刘武周入侵太原,夏县人吕崇茂呼应。李孝基为行军总管统帅工部尚书独孤怀恩、内史侍郎唐俭、陕州总管于筠攻打。后来尉迟敬德至,与吕崇茂夹击,唐军大败。李孝基及于筠等都被俘虏,密谋亡归,为刘武周军所害。唐高祖为其发哀,优赐其家。晋阳平定,没有找到尸体,招魂以葬,赠左卫大将军及谥号壮。李孝基無子,“以从兄韶子道立为嗣”。.

查看 司马光和李孝基

李定 (北宋)

李定,字資深,揚州(今江蘇揚州市)人。宋朝官員。 曾受教於王安石,進士及第,任定远县(今安徽省定远县)县尉,秀州(今浙江省嘉興市)判官。 熙寧二年由孫覺举荐,召至京师開封,谏官李常问他:“君从南方来,民谓青苗法如何?”李定说:“民优之,无不喜者。”後由王安石薦於皇帝,歷官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此次擢拔眾議汹汹,宋敏求、苏颂、李大临等抵制不從,御史陈荐劾“定所生母亡,不解官持丧”,此議遂罷。三年,被擢为崇政殿说书时,御史林旦、薛昌朝反對奏说,李定不服母丧不孝,曰:“不宜以不孝之人居劝讲之地。”。四年,改集賢院校理、檢正中书吏房公事。 元丰初年,召拜宝文阁待制、同知谏院,进知制诰,官御史中丞,上《國子監敕式令》並《學令》凡百四十條。 元豐二年(1079年)同舒亶製造了“烏臺詩案”(以“過眼青錢轉手空”為榜樣的典型文字獄),蘇軾入獄幾乎論死。 宋哲宗時,司馬光執政,新法人士先後被貶,知青州,移江宁府,谪居滁州。 元祐二年卒。李定於宗族有恩,分财振赡,家無餘資。是故死之日,诸子皆布衣。.

查看 司马光和李定 (北宋)

李常傑

李常傑成書於越南陳朝期間的《越史略》將李常傑記載為「阮常傑」。李氏改為阮氏的原因,據《安南志略》、《大越史記全書》等典籍記載,是要避陳朝皇室的祖先陳李之諱,並且杜絕「民之望李氏」(見黎崱《安南志略·李氏世家》,北京中華書局,307頁;吳士連等《大越史記全書》,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326頁)。(,,原名吳俊,字常傑《東南亞歷史詞典·李常傑條》,206頁。),是越南李朝的一位宦官和將領,亦是李太宗、李聖宗及李仁宗三朝元老,尤以李仁宗時期他的表現最為活躍,並且成為李朝與宋朝交戰的主要將領。.

查看 司马光和李常傑

李广

李广(),陇西成纪人,西汉时著名武将。.

查看 司马光和李广

李建成

李建成(),小字毘沙門,中國唐朝高祖李淵嫡長子。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西北)人。本為唐高祖太子,後被其弟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以箭射死。後建成諸子亦被世民全數處決,以绝后患,父子皆除宗籍。后来李世民成为唐太宗,恢复李建成宗籍,追封息隐王,以亲王礼改葬,后又追封隐太子。.

查看 司马光和李建成

李必

李必(生卒年不詳)陝西人,秦朝、西漢將領。本為秦將,秦朝覆滅後降漢王劉邦。前205年,劉邦受彭城之敗後,退至滎陽。楚軍士兵日漸迫近,劉邦想選擇騎將擊退楚軍,大家一致推舉李必、駱甲,兩人說:「我們是故秦將領,恐怕將領不服,請大王另找一位主帥,由我們做助手。」劉邦遂命灌嬰為主帥,李必、駱甲為副將,大破楚軍。.

查看 司马光和李必

李克用

李克用(),字翼圣,神武川之新城(今山西雁门)人,後唐莊宗李存勗之父,本姓朱邪(又作朱耶),其父受唐朝天子賜李姓。綽號鴉兒、三郎、獨眼龍、飛虎子,沙陀族人,唐大中十年(856年)生于神武川之新城(在今山西雁門北部)。是中國唐朝末年最強大的藩鎮節度使之一,後受唐封為晉王。后唐建立後,尊稱其為後唐太祖武皇帝。.

查看 司马光和李克用

李神通

李神通,名寿,以字行。為唐高祖李淵之從父弟。唐朝初年大臣。.

查看 司马光和李神通

李絢 (宋朝)

李絢(1013年-1052年),字公素,一作見素,邛州依政(今四川邛峽東南)人。 少放蕩,由其兄李綯督課,李絢出去遊玩,傍晚回家時竟可成誦,李綯訝異不已。仁宗景祐五年(1038年)進士。通判邠州。慶曆二年(1042年),召直集賢院。出知潤州。慶曆七年(1047年),擔任荆湖南路轉運使。後爲知制誥,判吏部流內銓。皇祐元年(1049年),直龍圖閣。皇祐三年(1051年),權知開封府。徙提舉在京諸司庫務。皇祐四年(1052年)卒。有子李稷。.

查看 司马光和李絢 (宋朝)

李牧

李牧(),,战国後期军事家,赵国名将,與白起、王翦、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 李牧驻守代郡、雁门郡期间,率军大破匈奴。在肥之战、番吾之战两次击败秦国,受封武安君,但最终被赵幽缪王杀害。而关于李牧的死因,史料记载也多有不同。李牧死后仅三个月,赵国首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被秦军攻破,赵幽缪王成为阶下之囚。.

查看 司马光和李牧

李泌

李泌(),字長源,唐朝宰相,京兆人,祖籍辽东襄平。 李泌是西魏八柱国李弼的六代孙,父亲李承休是吳房縣令,娶汝南周氏為妻,聚書兩萬餘卷,并告诫子孙不得賣書。李泌幼居長安,七歲能文,张九龄奇之,玄宗召令供奉東宮,写诗諷刺楊國忠,有“青青东门柳,岁晏复憔悴。”之句,隐居颍阳。肅宗時,參預軍國大議,拜銀青光祿大夫,隐居衡山(今湖南省),修練道教,劉昫說:“居相位而從事鬼神,乃見狂妄浮薄之蹤。”代宗時,召為翰林學士,不久因得罪权臣元载,被代宗外放為杭州刺史以避祸。德宗時,元载失势,复召回朝廷并授散骑常侍。贞元中,拜中书侍郎平章事,封邺县侯。李泌以虛誕自任,輔佐四朝天子。贞元五年(789年)三月,辞世。有文集二十卷。 五子:李○,高陵尉;李繁,和州刺史;李繟,咸陽尉;李紩,涪州刺史;李絢,華州文學。 李繁临死前於狱中撰《鄴侯家傳》,明顯帶有神話色彩,記其功業,語多浮誇。此書约亡佚于南宋末年。《通鑑考異》保存了较多的《鄴侯家傳》。五代時又有《鄴侯外傳》一書。.

查看 司马光和李泌

李朝 (越南)

李朝(Nhà Lý),是越南歷史上的一個朝代,因该朝君主姓李而得名,历经九代君主,凡217年。 李朝開創於1009年。該年農曆十一月,前黎朝的左親衞殿前指揮使李公蘊(即李太祖)奪取帝位李公蘊即位的時間,據陳朝時編成的《越史略》記載在己酉年(西曆1009年)十一月。後黎朝編成的《大越史記全書》記載,己酉年十月辛亥日(即十月三十日、西曆11月19日),前黎朝臥朝帝去世,李公蘊於「是月癸丑日」即位。然而該年農曆十月並無癸丑日,十一月二日方為癸丑日。見《越史略》卷中,收錄於《四庫全書·史部》(第466冊),上海古籍出版社,578頁;吳士連等《大越史記全書·黎紀·臥朝皇帝》,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201-202頁。中西曆轉換見。,次年改元順天,定都昇龍(今稱河内)。李朝建國後,採取唐朝和宋朝的中央政治制度模式。在太祖、太宗、聖宗、仁宗四代君主的百餘年間,越南進入了政治集中、國家統一、國勢強盛的時期。李朝的治國政策包括興建昇龍城,分封中央軍政諸臣職位,改組地方政治機構,發展佛教,實行科舉制度,改革土地和稅收制度,制定《刑書》以改良法律,對外採取擴張政策等。李朝前半段時期多次與宋朝、真臘、占城發生戰爭,佔領了大片領土。1054年,李圣宗改国号为「大越」,并成为此后越南数个朝代的国号。李英宗時,獲中國宋朝冊封為安南國王,越南從此亦被稱作安南國。李朝在中葉以後逐漸衰弱,國內封建諸侯相互交戰,爭奪權力。李朝晚期,發生了「范猷之亂」、「郭卜之亂」和陳嗣慶、陳承兄弟專權的場面。最後權臣陳守度趁李昭皇年幼,於1225年年底(或1226年初)安排從姪陳煚(陳承之子)「受禪」,取代李氏帝位李昭皇讓位給陳煚的日期,有數種不同的說法。《越史略》記載在乙酉年(建嘉十五年)十二月初一日(西曆1225年12月31日)。《大越史記全書·李紀·昭皇》記載在乙酉年(天彰有道二年)十二月十一日(西曆1226年1月10日),而同書《陳紀·太宗皇帝》,則記載在十二月十二日(西曆1226年1月11日),而兩處都加上「戊寅」。見《越史略》卷下,收錄於《四庫全書·史部》(第466冊),上海古籍出版社,619頁;吳士連等《大越史記全書·李紀·昭皇》及《陳紀·太宗皇帝》,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316頁及321頁。中西曆轉換見。,建立陳朝。.

查看 司马光和李朝 (越南)

李昪

唐烈祖李昪(),字正倫,小字彭奴,五代十國時期南唐開國皇帝。海州人(今属江苏连云港),一说徐州人(今属江苏),另一说湖州安吉人(今属浙江),原稱「徐知誥」,是南吳大臣徐溫養子。.

查看 司马光和李昪

李承乾

李--(),為唐太宗長子,長孫皇后所生,字高明,也是唐朝貞觀初期的太子。.

查看 司马光和李承乾

杯酒释兵权

杯酒釋兵權是指發生在宋朝初期,宋太祖趙匡胤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同時避免禁军军将也黃袍加身,使类似澶州兵變和陳橋兵變的历史剧重演,篡奪自己的政權,所以趙匡胤通過一次酒宴,在酒宴中發表意見,威脅利誘双管齐下,暗示高階軍官們交出兵權。.

查看 司马光和杯酒释兵权

杜牧

杜牧(),字牧之,號樊川,京兆府万年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晚唐著名诗人和古文家。擅长长篇五言古诗和七律。曾任中書舍人(中書省別名紫微省),人稱杜紫微。 其詩英发俊爽,为文尤縱橫奧衍,多切經世之務,在晚唐成就頗高,時人稱其為「小杜」,以別於杜甫;又与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

查看 司马光和杜牧

校對

校對,古代稱為校勘、校讎或者校理,是出版編輯過程裡的一個必須工序,主要工作是按照原稿去審查訂正排印或繕寫的錯誤。 校對也可以是從事這個工序的人員──校對員(Proof reader)的中文簡稱。《南宋馆阁录》載“卷三《储藏》门记载:“诸字有误者,以雌黄涂讫,别书。或多字,以雌黄圈之;少者,于字旁添入;或字侧不容注者,即用朱圈,仍于本行上下空纸上标写。倒置,于两字间书乙字。诸点语断处,以侧为正;其有人名、地点、物名等合细分者,即于中间细点。” 在分工不足的情況下,中文講校對有時包含著審稿的工作。.

查看 司马光和校對

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概念,源於《禮記·大學》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論述的「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此段。但《大學》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卻未在其後作出任何解釋,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過「格物」與「致知」這兩個詞彙而可供參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成為儒學思想的難解之謎。 東漢鄭玄最早為「格物致知」作出注解,而自從宋儒將《大學》由《禮記》獨立出來成為《四書》的一部後,「格物致知」的意義也就逐漸成為後世儒者爭論不休的熱點議題,以至於今。現在社會上關於「格物致知」的流行詮釋是根據南宋朱熹學說的部份觀點,認為「格物致知」就是研究事物而獲得知識、道理。《現代漢語詞典》將其解釋為:「窮究事物的原理法則而總結為理性知識」。現今流行觀點和朱熹觀點的差異,乃是在關於「致知」的解釋。朱熹所謂的「知」是知性─包含了智慧與知識─而現代流行觀點的「知」只是指知識,這種觀念變異可能是由於現今社會流行唯物論觀點所產生的影響。 雖然朱熹乃是儒學史上承先啟後的一代大儒,但他對於「格物致知」的觀點之所以在後世成為主流,並非是因為獲得後世儒家學者的普遍贊同。事實上,朱熹學說在南宋當時還因政治黨爭而被斥為「偽學」,而後世的許多儒家學者也更大力批判朱熹對於「格物致知」的學說觀點。但因為朱熹的《四書集注》在元朝中葉就被官方採用為科舉取士的應試準則,而自從明太祖開始獨尊朱熹學說為《四書》上的唯一官方思想權威以後,朱熹學說更是成為明清兩代歷時五百餘年在科舉應試上的官方教條觀點。因而朱熹在「格物致知」上的觀點也就在數百年的官方教條權威下,成為後世社會上的普遍流行觀點。所以在清末的洋務學堂中,就把物理、化學等學科稱為「格致」,即「格物致知」的簡稱。上海等地还成立科学技术学校,称为格致书院。.

查看 司马光和格物致知

桓齮

桓齮(),戰國末年秦國將軍。楊寬的《戰國史》認為桓齮就是樊於期。始皇十一年(前237年),桓齮与王翦和杨端和攻趙,取邺九城。秦始皇十四年,也就是赵王迁二年(前233年),桓齮從上黨越太行山進攻趙的赤麗、宜安(石家莊東南),與趙將李牧战于肥下(宜安东北),為李牧所敗,逃至燕國(《戰國策》說是戰敗被殺,司马光在《資治通鑑》记载“秦师败绩,桓齮奔还”)後無相關記載。.

查看 司马光和桓齮

梁元帝

梁元帝萧绎(),字世誠,梁武帝蕭衍的第七子,正式谥號為「孝元皇帝」,後世比照西漢的漢元帝和東晉的晋元帝,省「孝」字稱「梁元帝」。.

查看 司马光和梁元帝

梁震 (五代)

梁震,邛州依政人。唐末五代荆南政权谋士。本名梁霭。 唐末,梁震进士及第,在后梁代唐后,梁震归乡,途经江陵被荆南节度使高季兴留下,高季兴对其非常器重。高季兴死后,高从诲即位,梁震隐退归乡,自稱「荆臺隐士」,每次晉見从诲都騎乘黃牛到大廳。不過从诲時常去拜訪他家,四季都有厚重的賞賜。.

查看 司马光和梁震 (五代)

梧桐

梧桐(学名:Firmiana simplex),又名青桐、桐麻,是梧桐科的一种落叶乔木,它和同名为“桐”的油桐(大戟科)、泡桐(泡桐科)、法国梧桐(悬铃木科)没有亲缘关系。 梧桐树高大魁梧,树幹无节,向上直升。树皮平滑翠绿,树叶浓密,从干到枝,一片葱郁,显得清雅洁净,又稱“青桐”。“一株青玉立,千叶绿云委”,这两句诗,表達梧桐的碧葉青幹,桐荫婆娑的景趣。 梧桐是落叶乔木,高可达12米;它喜光,喜深厚湿润土壤。幼树皮绿色,平滑;叶子掌状3-7裂;夏季开淡黄绿色小花,圆锥花序;果实分为5个分果,分果成熟前分裂呈小艇状,种子生在其边缘。它喜光,喜深厚湿润土壤,生长快。 原产于中国和日本,目前已经被引种到欧洲、美洲各地作为观赏树种。 梧桐是一种优美的观赏植物,由于其树干光滑,叶大优美,是一种著名的观赏树种。漢朝時已被植於皇家宮苑。点缀于庭园、宅前,也种植作行道树。叶掌状,裂缺如花。夏季开花,雌雄同株,花小,淡黄绿色,圆锥花序,盛开时显得鲜艳而明亮。民间传说,凤凰喜欢栖息在梧桐树上,李白也有“宁知鸾凤意,远托椅桐前”的诗句。实际上,这只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希望。 古书上说:梧桐能“知闰”、“知秋”。说它每条枝上,平年生12叶,一边有6叶,而在闰年则生13叶。这是偶然巧合演绎出来的,並非自然规律。至于“知秋”却是一种物候和规律,“梧桐一叶落,天下皆知秋”,司马光《梧桐》诗--:“初闻一叶落,知是九秋来。”既富科学,又有诗意。 诗人们观察到落叶的飘零景象,借景抒情,发出无穷的惋惜和感慨,来咏叹自己的身世。“花开残菊傍疏篱,叶下衰桐落寒井”,“梧桐叶落秋已深,冷月清光无限愁”。其实,落叶并非树木衰老的表现,而是树木适应环境,进入耐寒抗乾的休眠时,准备着新春的萌发。 梧桐木材木质紧密,陈翥《桐谱》说:“桐之材,采伐不时而不蛀虫,渍湿所加而不腐败,风吹日晒而不折裂,雨溅污泥而不枯藓,干濡相兼而其质不变,楠虽寿而其永不敌,与夫上所贵者旧矣。”其纹理细腻,适合制造乐器,《诗经》提到:“树之榛栗,椅桐梓,爰伐琴瑟。”许多传说中的古琴都是用梧桐木制造的,如東漢的焦尾琴,梧桐对于中国文化有重要的作用,傳說中的鳳凰“非梧桐不棲”,白居易《长恨歌》有“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之句。温庭筠的词《更漏子》正是以梧桐寄語相思:“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陆游《寄邓志宏》也有“自惭不是梧桐树,安得朝阳鸣凤来”之句。梧桐其它用途很多,树皮可用于造纸和绳索,种子可以食用或榨油。.

查看 司马光和梧桐

樊城之戰

樊城之戰,亦可稱為關羽北伐,是漢末三国时期的一場重要戰役。此役中蜀汉大将關羽父子被东吴俘杀,蜀漢失荊州三郡,與東吳關係破裂,此後發生夷陵之戰。 219年(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劉備經已穩定益州、漢中,荊州守將關羽見時機成熟,遂北伐曹操。關羽首先進攻樊城,樊城守將曹仁急求援軍,魏王曹操先後派出徐晃、張遼、裴潛、呂貢援救曹仁,自己亦親征,不過張遼和曹操未到,樊城之圍已經解除。 原因是曹操派人連絡孫權,希望孫權從關羽背後偷襲荊州。由於劉備借南郡一直不奉還,且關羽又經常擾攘邊境奪取糧食,故此孫權接受曹操的意見,聯合討伐關羽,派呂蒙指挥荊州行動。當時關羽剛被徐晃擊敗,意圖撤退,得知大本營南郡已失,唯有退守麥城,最後突圍時被擒,被孙权斬首。.

查看 司马光和樊城之戰

樓班

樓班(),東漢末年遼西郡乌桓(烏丸)族的酋長。 其父丘力居單于去世後,樓班年幼,由丘力居的從子蹋頓代為單于。總領右北平、漁陽、上谷三郡的烏桓。樓班長大後,被上谷郡乌桓大人難樓、辽东属国乌桓大人蘇僕延奉立為單于,蹋頓退位為王。樓班和蹋頓在汉末群雄争霸中,依靠袁绍。 袁紹的儿子袁熙、袁尚被曹操击敗,投靠乌桓。207年,曹操親征烏桓,斩杀蹋頓。袁熙、袁尚、樓班、蘇僕延、右北平郡乌桓大人和烏延都投靠了辽东郡太守公孙康。公孙康将他们全部杀死,首级献给曹操。.

查看 司马光和樓班

欧阳修

歐陽修,又作歐陽脩(),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諡號文忠。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北宋時期文學家、史學家、政治家。他歷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曾積極參與范仲淹所領導的慶曆新政政治改革。文學方面,歐陽脩成就斐然,是唐代韓愈、柳宗元所倡導之古文運動的繼承者及推動者,為古文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其散文風格平易自然,韻味深美,詩歌風格平易清新,為宋詩奠下基礎,其辭賦創立文賦的新體裁,使中國辭賦有柳暗花明的新發展,所著兩部史書《新唐書》及《新五代史》列入廿四部正史之中,所定家譜格式為後世歷代沿用,經學上開創宋人直接解經、不依注疏的新風氣,易學上打破易傳的權威地位,在中國金石學、詩話及花譜撰作三方面,都是開山始祖。政治上文化上,皆屬當世最高領袖之一,在文學、史學、經學,俱有劃時代的成就。.

查看 司马光和欧阳修

正考父

正考父,中国周朝春秋時期宋国政治人物。世代作为宋国的卿,宋湣公共的玄孙,孔父嘉的父亲,也就是孔子的八世祖。孔父嘉为宋国司马。 正考父还对古代文化典籍进行了一些整理。春秋时期,作为商朝后裔的宋国,其所保存《商颂》大多亡佚。正考父如周,从周王室那那儿得到一些篇章,把它们进行了一些整理。.

查看 司马光和正考父

武则天

武曌《全唐文·卷九十六》○改元载初赦文......朕又闻之,人必有名者,所以吐情自纪,尊事天人......朕宜以曌为名。自卦演龙图......(),唐高宗的皇后、武周開國皇帝,當代稱則天順聖皇后,或武后(遺詔退稱皇后),後代通称武则天,并州文水县人,中国历史上唯一因執掌君權因而得到正史追認的女性皇帝。十四歲入宮為唐太宗才人,十二年不得遷。唐高宗时復为昭儀,謀廢得到唐太宗託付于重臣褚遂良的“佳兒佳婦”元后與淑妃,得立为皇后(655年-683年)。一時尊号为天后,与唐高宗天皇李治并称“二圣”。由于唐高宗患风眩病,無力聽政,660年11月开始臨朝,史载“自此内辅国政数十年,威势与帝无异”,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后利用酷吏集團屢次屠殺唐室諸王大臣以求立威,殺害嫌疑對象遍及子、女、媳、婿、孫、孫女、孫婿、庶子、嫡兄、親姊、親甥女、夫之伯叔姑嫂、堂兄,終於自立为武周皇帝(690年10月16日-705年2月21日在位),在位時間共14年4個月又5天,705年退位以後,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性太上皇。晚年惑于內寵,不知當立侄或立子,705年元月,被宰相狄仁傑舉薦的後任張柬之與禁衛軍背叛,被迫還位。同年崩于洛陽上陽宮仙居殿。若从660年算起掌权前后45年,从683年算起掌权前后22年,统治掌权时长仅次于清朝慈禧太后。武則天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寿命第三长的皇帝(终年82岁),僅次於清高宗(87歲)和梁武帝(86歲)。 武氏本名无记载,为唐开国勳舊武士彠次女,母亲杨氏為隋朝宗室楊達之女是武士彠繼室,不見禮于正室諸子。祖籍并州文水县(今山西省文水县),十四岁時(貞觀11年)因貌美而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赐号武媚。高宗时为昭仪,后封为皇后,又上尊号为“天后”。高宗崩,中宗即位,武氏为皇太后,临朝称制后改名曌。武氏認為自己好像日、月一樣崇高,凌掛於天空之上。於称帝后上尊号“聖神皇帝”,退位后中宗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武氏遗制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武氏另有废除的尊号“圣母神皇、圣神皇帝、金轮圣神皇帝、越古金轮圣神皇帝、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天册金轮圣神皇帝”等。在位期間喜土木作造,尤喜造國字改年號,一年一號。傳說洛陽龍門石窟的奉先寺大佛是模仿其面容而作。.

查看 司马光和武则天

歷年圖

《歷年圖》,共七卷,是北宋史家司馬光作品,為《稽古錄》的第二單元,附有〈歷代論〉和〈後序〉,起迄年代與《資治通鑑》相仿,亦有「臣光曰」的史論。歷年圖可視為資治通鑑的初稿作品,但有些條目見於歷年圖卻不見於《通鑑》,或年代舛誤。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司馬光呈《歷年圖》五卷。 Category:中国通史性历史著作.

查看 司马光和歷年圖

歷代名臣奏議

《歷代名臣奏議》,是中國從商朝到元朝的奏議彙編,在四庫全書之中為史部詔令、奏議類。 明永樂十四年(1416年)楊士奇、黃維等應詔編纂,張溥為序。凡350 卷。全書分為君德、聖學、孝親、敬天、郊廟、法祖、儲嗣、宗室、經國、用人、選舉、考課、水利、賦役、御邊等64門,輯錄包括晏子、管仲、李斯、陳平、賈誼、諸葛亮、魏徵、柳宗元、富弼、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王禹僻、辛棄疾、完顏素蘭等名臣奏疏八千餘篇。該書取材廣泛,舉凡歷代政治得失、典制沿革、用人賞罰,無不收錄。是研究中國歷史的重要史料。 Category:史部詔令奏議類 Category:明朝典籍.

查看 司马光和歷代名臣奏議

永业田

永业田,又称世业田、桑田,自北魏开始实施,是北魏均田令和隋唐租庸调法下的产物,属于私人田地,不需要缴纳课税。.

查看 司马光和永业田

永平 (西晋)

永平(291年正月-三月)是西晋皇帝晋惠帝司马衷的第二个年号,共计3个月。.

查看 司马光和永平 (西晋)

江夏之战

江夏之战是中国军阀孙权和刘表在东汉末年208年的一场战役。这是孙权和刘表在江夏附近驻守的部将黄祖的最后决战。.

查看 司马光和江夏之战

江休復

江休復(),號鄰幾。北宋开封陈留(河南开封)人。 父江中古,母张氏。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出生。天圣二年登进士第,調州級礦冶監桂陽監藍山尉,騎驢赴官,據鞍讀書,至迷失道;為成語「據鞍讀書」兩個典故之一。 天圣中,历官信州、潞州二任司法参军,与尹洙、苏舜钦、宋祁交游。景祐元年(1034)六月,举书判拔萃,改任大理寺丞。宝元元年(1038)前后通判阆州,以母丧丁忧,庆历元年(1041)左右迁殿中丞,差遣天长县事,以父丧服除,庆历年間為集贤校理。欧阳修称他“强学博览,无所不通”,與歐陽修、王安石與司馬光都有交往。 庆历四年(1044)十一月七日,因苏舜钦祠神会饮案谪守蔡州(今河南汝南)税。數年後起知奉符县(今山东泰安)。庆历八年(1048),改太常博士,通判睦州(今杭州淳安),后平调庐州(今安徽合肥)。皇祐三年前後復官集贤校理。皇祐五年(1053)出京知同州(今陕西渭南),提点陕西路刑獄。嘉祐二年(1057)左右提刑资序。嘉祐三年(1058)返京注阙,差遣三司盐铁勾院事。嘉祐四年(1059)二月二十八日,差遣详定官。嘉祐五年(1060)修起居注,官迁刑部郎中,嘉祐五年四月十七日病逝。有《江邻幾杂志》三卷,《唐宜鑒》十五卷,《春秋世論》三十卷,文集二十卷。有子江懋简、江懋相、江懋迪,另有女兒三人。有孫江端友。.

查看 司马光和江休復

江陵之战 (208年)

江陵之战是东汉末年孙权和刘备联军对抗曹操的战事。此战是赤壁军事行动的一部分,在208年的夷陵之战后的乌林陆地遭遇战和曹操军在赤壁之战的水战中溃败后立刻开战。注意乌林的战事是赤壁之战的副产物,不可混同。 江陵城與當陽北方周围激战正酣时,荆南却没有太多激烈的战斗。由于不能把江陵从支援它的城市(益州诸城除外,详见夷陵之战)中孤立出来,战事演变成消耗战,最终因曹操军大量伤亡告终。约一年后,曹操无力应对人力物力的持续损耗,命曹仁撤离江陵。.

查看 司马光和江陵之战 (208年)

汉平南越之战

漢平南越之戰是西漢時期,漢朝滅南越国的戰爭。.

查看 司马光和汉平南越之战

汉传佛教

漢傳佛教,指以漢字記載經典或漢字文化圈的佛教,與南傳佛教、藏傳佛教形成世界上現存的三大佛教傳統。漢傳佛教主要流傳於中國大陸、朝鮮半島、台灣、日本與越南等地。 印度的聲聞佛教與大乘佛教經西域傳入中原地区,再經由中國傳播至朝鮮半島、日本與越南等地,形成以漢譯經典為本的汉传佛教。漢傳佛教以大乘佛教為主流,是形塑大乘佛教面貌的主要力量之一;自唐密在汉地消亡后,漢傳佛教的宗派以顯宗為多,與藏傳佛教之顯密並重不同。漢傳佛教和其他各系佛教最大的差別主要是口稱南無阿彌陀佛、素食、戒疤,南傳佛教不認同「南無阿彌陀佛」之用語,素食和戒疤也是漢傳佛教獨有,並非印度佛教的戒律。.

查看 司马光和汉传佛教

汉武大帝

《汉武大帝》是中国大陆拍摄的一部以汉代為背景的电视剧,由《雍正王朝》导演胡玫执导,陈宝国、焦晃和归亚蕾主要參與演出,由中国中央电视台和世纪英雄电影投资公司等4家单位联合摄影製作,是中国中央电视台於2005年的开年大戏。《汉武大帝》於2003年開始拍摄,于2005年1月2日在中国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黄金剧场》开播。主题曲由韩磊演唱,香港版本由李克勤演唱。.

查看 司马光和汉武大帝

汉武帝

漢武帝劉徹(),西汉第七位皇帝,其母为关陇人孝景王皇后,於7岁时被冊立为储君,16岁登基,在位達54年,其正式諡號為「孝武皇帝」,後世省略「孝」字稱「漢武帝」,是清圣祖以前在位最長的中國皇帝。他雄才大略,文治武功都有顯赫建树,和秦始皇被後世並稱為「秦皇漢武」,被历代史学界和政治家们評價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帝之一。漢武帝的思想積極進取,极具前瞻性,為朝廷以至社会帶了新思維,亲政後進行了多項大刀闊斧的改革,深遠地影響著後世。 對內政策上,漢武帝用人唯才,不問出身,開創了察舉制并兴太学,以致該時期培養及出現了大量名臣良將;他又頒布《推恩令》,和平地削減了诸侯的權力及勢力,并将盐铁和铸币权收归中央;另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学从此成為中國社會主流思想,另有首开丝绸之路、使用年号、设立刺史、加强内廷权力等开创性举措。 對外政策上,漢武帝一改漢高祖刘邦白登之围後世代朝廷奉行的和親傳統,以強勢態度積極地對付匈奴,發動第二階段漢匈戰爭,先後收復了西漢初年的多處領土,不过终其一世未能解除秦朝以來匈奴於中國西北部的威脅刘运动,西汉王朝对匈奴采取的民族政策,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7年第6期。《汉书·卷六》:匈奴入上谷、五原,杀略吏民。《汉书·卷六》:匈奴入五原、酒泉,杀两都尉。《汉书·卷七》:匈奴入朔方,杀略吏民。《汉书·卷九十四》:(前71年)其冬,单于自将万骑击乌孙,颇得老弱,欲还。会天大雨雪,一日深丈余,人民畜产冻死,还者不能什一。于是丁令乘弱攻其北,乌桓入其东,乌孙击其西。凡三国所杀数万级,马数万匹,牛、羊甚众。又重以饿死,人民死者什三,畜产什五,匈奴大虚弱,诸国羁属者皆瓦解,攻盗不能理。其后汉出三千余骑,为三道,并入匈奴,捕虏得数千人还。匈奴终不敢取当,兹欲乡和亲,而边境少事矣。。 漢武帝又大幅度地开疆拓土,先後在秦朝故土吞灭了东瓯国、南越國、閩越國,并远征异域,消灭衛滿朝鮮及夜郎國等等,继秦朝后再次拓展了中国疆域;同時兩次派遣張騫出使西域,開闢丝绸之路,远征大宛,使汉帝国的影响力和控制力远达中亚,將帝國在民生、經濟、文化和軍事上,都推上了空前的高峰,其在位期間被稱為漢武盛世,為漢朝的極盛時期。 而漢武帝晚年穷兵黩武,對人民造成了相當大的負擔。其晚年性情也變得反覆無常,而且迷信多疑,致使了巫蛊之祸的發生,為其普遍整體正面評價留下負面部份。駕崩前兩年,漢武帝在輪台下道《罪己詔》,重拾文景之治時期的與民生息的政策,為後來的昭宣中興奠定基礎。.

查看 司马光和汉武帝

汉武故事

《汉武故事》又名《汉武帝故事》,因此书内容多与《史记》、《汉书》多有矛盾和出入,所以一般被认为是杂史类的志怪小说。此书主要记载汉武帝时期的杂闻佚事,如“金屋藏娇”的故事。陈皇后的阿娇一名亦是出自此书。.

查看 司马光和汉武故事

汉服

漢服,泛指漢人服飾,是一種中國朝代服飾的觀念,也是一種相對於少數民族服飾的漢人服飾的概念华梅《汉服堪当中国人的国服吗?》,〈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06-14。 “汉服”从黄帝“垂衣裳而治”开始,於商朝基本確定,直至近代都是中國地區漢族的主要服制。.

查看 司马光和汉服

河南志

《河南志》,20卷,北宋宋敏求著,對古代洛阳地区記述甚詳。本書與《長安志》成書多參考《兩京新記》,並取而代之,司馬光稱「考之韋《記》,其詳不啻十餘倍」。本書久佚,清嘉慶十四年(1809年)徐松於《永樂大典》中得辑本四卷,後為繆荃孫所得。.

查看 司马光和河南志

河东薛氏

河东薛氏,是中国中古时代一个以河东郡为郡望的士族,属于关中郡姓之一,常与河东裴氏、河东柳氏并称“河东三著姓”。.

查看 司马光和河东薛氏

治平 (北宋)

治平(元年:1064年 - 末年:1067年)是北宋时宋英宗赵曙的年号,共计4年,谓政治清明,社会安定。语出《抱朴子》:“又于治世隆平,则谓之有道,危国乱主,则谓之无道。” 治平四年正月宋神宗即位沿用。.

查看 司马光和治平 (北宋)

沈勁

沈劲(),字世坚,吳興武康(今浙江德清縣武康鎮)人。東晉時期將領,官至揚武將軍、冠軍長史,因獨領五百兵防禦洛陽而被前燕軍俘殺。.

查看 司马光和沈勁

法言

《法言》,是中国西汉学者扬雄模拟《论语》的体裁写成。十三卷,内容是儒学传统思想。《问道》:“老子之言道德,吾有取焉耳。及扌追提仁义,绝灭礼学,吾无取焉耳。”《君子》:“有生者必有死,有死者必有终,自然之道也。”晋朝李轨注,北宋司马光的集注。;目次.

查看 司马光和法言

法正

法正(),字孝直。東漢司隸右扶風郿(今陕西眉县)人,三國時蜀漢的軍師;戰國時期齊襄王田法章之後裔,為東漢末名門法氏之後;祖父法真,有清節高尚名聲。本為劉璋部下,不得賞識,後投歸劉備。深受劉備信任,諸葛亮欣賞其才華。劉備在世時,惟獨法正有諡號,死後追諡為翼侯。與曹魏謀士程昱和郭嘉一樣有性格缺陷(程昱太剛直易得罪人、郭嘉行為不檢),但同樣善策奇謀,故陳壽譽其可比二人。.

查看 司马光和法正

洛阳历史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核心发祥地,华夏、中华、中土、中国、中原、中州等称谓均源自于古老的洛阳城和河洛文明。元代以前,洛阳长期被认为是中国的天然法定都城,大一统的王朝多以洛阳为首都或陪都,割据政权也均以进入洛阳作为逐鹿的目标和自身正统性的象征,这一时期的洛阳历史承载了中国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元代以后因战乱和政治经济中心的转移,洛阳地位有所下降,退化为中部地区一个普通县的水平,这一时期的洛阳历史折射了中国各地方在农业社会晚期的普遍状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洛阳人口数量、城市规模和工商业发展都有较大的飞跃,成为以重工业制造和历史文化旅游闻名的重要城市,这一时期的洛阳历史反映了一个内陆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历程。.

查看 司马光和洛阳历史

洛阳市

洛阳市(,邮政式拼音:Loyang)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中原地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现为河南省及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是丝绸之路起点,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城市,也是国务院认定的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2011年被联合国授予“世界文化名城”称号。洛阳自夏朝开始,前后有十三个正统朝代以其为都,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最早、建都政权数量最多、持续建都时间最久的都城,拥有5000年文明史、3000年建城史和1500年建都史。仰韶曙光,夏商肇基,周制礼乐,两汉文章,魏晋风流,南北融合,隋唐盛世,宋金兵戈,洛阳城在历史的长河中数度兴废,活跃在文明中心长达数千年,与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始终相依。 洛阳位于洛水之北,水之北乃谓“阳”,故名洛阳,又称雒阳、洛邑、雒邑、京洛和洛城,因境內有伊、洛两水,也称伊洛。洛阳地处中原,境内山川纵横,西依崤山,由函谷关通关中平原,东临嵩岳,北靠太行与黄河之险,南望伏牛、熊耳,有“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之说。洛阳以其四面环山、八关都邑的地理优势,成为历代帝王青睐之所;也因其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居中位置,成为古往今来的水陆交通要地。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中国”一词最初便是指古代洛阳地区。沿洛水自东向西的洛河两岸,于不足30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夏都斟鄩、商都西亳、东周王城、汉魏洛阳故城和隋唐洛阳城五大都城遗址,人称“五都贯洛”。都城遗址分布之密集,联系之密切,时间跨度之大,举世罕见。 现代的洛阳以龙门石窟、白马寺和关林等历史名胜,牡丹、水席、杜康酒等传统文化,以及二里头遗址、汉魏洛阳故城和隋唐洛阳城等国家大遗址而闻名,被誉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洛阳有三项六处世界文化遗产,其遗产数量在中国城市中仅次于北京。洛阳有5A级景区四项五处,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洛阳是首批经中国国务院批准的享有地方立法权的13个较大的市之一,重要的工业城市和优秀旅游城市,也是首批中国创新型试点城市,中原经济区和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洛阳全境总面积15,230平方公里,现下辖八县一市六区,截止2015年,洛阳市中心市区建成面积达209平方公里。根据中国国务院2012年批准的《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到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达到285万人,中心城区面积将达614平方公里,逐步把洛阳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友好、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2016年,国务院相继批复《洛阳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一期建设规划》、设立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洛阳片区,千年古都又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查看 司马光和洛阳市

涑水记闻

《涑水记闻》,又稱作《司马温公记闻》、《司馬光紀聞》、《溫公紀聞》,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所著的史料笔记,共16卷。 司马光本欲在《资治通鉴》之后编撰一本本朝的历史书《资治通鉴续编》,是以平日留心时事逸闻,一一记录所成。书中记录了从北宋太祖朝到神宗朝的政事琐闻,文笔言简意赅,道听途说者都注明出处。元祐初,修《神宗實錄》,多取此書。陳振孫《書錄解題》稱:“此書行世久矣,其間記呂文靖數事,呂氏子孫頗以為諱,蓋常辨之為非溫公全書。而公之曾孫侍郎伋遂從而實之,上章乞毀版,識者以為譏。”.

查看 司马光和涑水记闻

深衣

深衣是一种記載於中國先秦時期、於漢代失傳後被宋朝學者朱熹重新設計或復原的中國古代服飾,後來再傳至朝鮮,是自宋代以降,士庶在部份禮儀場合如冠禮、祭祀等,以及部份文人、儒者欲向他人表示尊重古禮、不同俗流的人物才於平日穿用的服飾李申&陳衛平《哲學與宗教》,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54-155頁董進《Q版大明衣冠圖志》,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92頁。.

查看 司马光和深衣

清光緒二十九年癸卯補行辛丑壬寅恩正併科貢士進士列表

清德宗光緒二十九年(西元1903年)癸卯補行辛丑壬寅恩正併科進士名單。 光緒二十六年庚子為清德宗三旬萬壽,詔以庚子科為恩科鄉試,辛丑科為恩科會試。庚子停止各省鄉試,於二十八年壬寅補行庚子辛丑恩正併科。二十九年癸卯補行辛丑壬寅恩正併科會試。因北京貢院毀於庚子國變,故癸卯、甲辰兩科會試,用河南貢院。本科會元周蘊良(殿試2甲49名)。.

查看 司马光和清光緒二十九年癸卯補行辛丑壬寅恩正併科貢士進士列表

溫成皇后

溫成皇后()張氏,河南永安(今河南鞏縣南)人,北宋宋仁宗趙禎宠妃(追赠為皇后)坤寧宮事變重要人物,安壽公主、寶和公主、唐國公主生母。.

查看 司马光和溫成皇后

漢武盛世

漢武盛世是西漢的全盛時期,漢武帝身為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他的時代所產生的政治思想與規劃,在歷史留下了深刻的影響。漢武帝時代,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得到空前的鞏固,漢文化的主流形態基本形成,中國開始以文明和富強的政治實體和文化實體聞名於世。 漢武帝時代是個人才輩出的時代。文學、史學、哲學、政治學、經濟學、軍事學等,在這一時期都有相當程度的發展。當時的西漢帝國以其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的輝煌成就成為東方文明的驕傲,在林立於世界的不同文化體系之中居於領先的地位。漢武帝時代的政治體制、經濟形式和文化格局,對後世皆留下相當重要的歷史影響。 不過有些傳統歷史學家如司馬遷、班固和司馬光均認為,漢武帝力行中央集權、開疆拓土、獨尊儒術、設罝五經博士等政策,雖然在歷史留下不可磨滅的貢獻,不過在位中期之後,由於武帝本人好大喜功、放縱享樂、荒誕迷信、殘暴多疑、窮兵黷武等種種行為,造成西漢國力、社會經濟、人口數量大幅衰退,當時人民承受這些現象的苦果,生活陷於水深火熱,因此他們稱所謂的“漢武盛世”,不過在文治學術方面尤為人稱道,至於武功方面则通常同情於对人民财货与生命付出过度的损失与牺牲。.

查看 司马光和漢武盛世

漢服運動

漢服運動是自21世紀初以來發展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新傳統主義和民族主義社會運動。2003年,有漢服運動支持者建立了一個名為「漢網」的民族主義網站,以推廣漢族優越主義和其認為的宋明兩朝「傳統漢族服飾」,2004年,中国社会開始出现了有关「汉服」的讨论、争议和旨在构建「民族服装」的社会文化实践。該運動的支持者主張讓中國官方承認他們所定義的「漢服」是漢族的民族服裝和鼓勵民眾多穿「漢服」,認為參與該運動是對祖先的尊敬和促進中華文化《开放时代》2008年第3期,周星,《新唐装、汉服与汉服运动》,運動參與者亦通過穿著他們心中的漢族傳統服飾、復興儒家及反西方文化情緒以塑造出他們心中的「大漢」和「真正的中國」Kevin Carrico, "The Great Han Race, Nationalism, and Tradition in China Today", UC Press, 2017, ,以恢復和強調「中國傳統文化」之純潔和優越。 有海外華人媒體和法輪功媒體說,該運動是80後展現個性與愛國主義的象徵,評論該運動是弘揚「真正的中國傳統及中國文化」,以及去共化的表現。又認為該運動反映了一種新的潮流趨勢,也是一些漢人努力尋找文化根源和身份認同的結果,又表示要「唤醒汉族乃至中国人对于传统文化的记忆、直面令人辛酸的漢服消亡的歷史」新紀元周刊第46期:傳統文化復萌 探中國民間去共化現象。亦有支持者認為,日本人和朝鮮人節慶時都會穿上屬於自己的傳統服裝,但漢族沒有,又認為國學、古文、書法、京劇有一定門檻,需要長年深入摸索,但漢服卻能令年輕人即時玩「穿越」,親近傳統漢文化。 亦有學者說,「漢服」本身是一個成問題的概念和「虚构出来的图腾」,指出漢服運動參與者所宣傳的「漢服」概念並不存在於中國傳統文化和現代漢語中,又指出有學生在網上如漢網和百度百科發布關於「漢服」的「既非官方又非學術的標準」,該運動的支持者意圖通過復興儒家、穿著他們所定義的民族服飾以及排外情緒等行為和思想去復興他們心中的「大漢」和「真正的中國」,以及強調穿著特定類型的衣服對復興他們所定義的「正統中國」的重要性,認為漢服運動不是民族意識的回歸,而是退化,又認為該運動歸根結底不是一場弘揚傳統的文化運動,而是一場漢本位民族主義運動。 一些漢服運動支持者反對排除運動中的漢本位、民族主義、民族身份認同以及政治權力等因素,亦有一些運動參與者表示他們僅僅通過穿著那種服飾來表達對中國文化的欣賞,對該運動一些領導者所宣傳及提倡的民族主義並不關心。.

查看 司马光和漢服運動

漢晉春秋

《漢晉春秋》,由東晉史學家習鑿齒所撰著。全書共54卷,但《隋書》記載該史書只有47卷卷目。.

查看 司马光和漢晉春秋

濮议

议,宋英宗时代对生父尊礼濮安懿王赵允让的讨论,引起了一系列政治事件。 宋英宗赵曙原是濮王赵允让之子,由于宋仁宗的皇子全部夭折,为了皇嗣得以延续,遂过继给宋仁宗为皇子。宋英宗即位后,讨论崇奉濮王的典礼。治平元年(1064年),韩琦、欧阳修等奏请尊礼濮安懿王为皇考。尊礼之事引起与王珪、司马光、吕诲、范纯仁、吕大防、贾黯等台谏大臣的不满,主张称濮王为皇伯。史称濮议之争。此事件导致吕诲、范纯仁、吕大防等人被贬黜,治平三年(1066年),由于宋英宗强烈意愿,迫使曹太后认可尊濮安懿王为皇考濮安懿皇。但是,赵允让都没有获得明确的皇帝尊号,随着英宗的去世,事情不了了之。.

查看 司马光和濮议

朱异 (南朝)

朱异(),表字彥和,中国南朝梁时代大臣,他在梁武帝老年颇受信任。史家批评他贪腐奸诈,是梁朝衰落的原因之一。 朱异的父亲朱選之以义烈知名,官至南朝齐江夏王参军、吴平县令。朱异年轻时,涉猎文史,兼通杂艺博弈书算。503年,在他21岁的时候,被梁武帝的宰相沈约面试,给沈约很深的印象。当时年满24岁才能为官,他21岁被破格提拔为扬州议曹从事史。那年,梁武帝召朱异入直西省,兼太学博士。梁武帝自讲《孝经》,命朱异执读。转任尚书仪曹郎、中书通事舍人、鸿胪卿、太子右卫率、加员外常侍。524年,梁武帝北伐,北魏徐州刺史元法僧以彭城降梁,梁武帝怀疑,朱异认为元法僧不是诈降,建议梁武帝接受。梁武帝参与机密的大臣周舍去世,朱异为梁武帝参掌机密。办公不暂停笔,顷刻之间,诸事便了。535年,侍中徐勉去世,朱异虽无侍中之名,但有侍中之实。朱异虽有能力但非常贪婪,经常接受大量的礼物,将行贿的人推荐给梁武帝。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评价朱异: 547年,东魏(在华北接替北魏)将领侯景,在高欢死后不愿臣服高欢的儿子高澄,献出他统领的淮河与黄河之间的十三个州给梁朝。梁武帝对是否接受了侯景的投降犹豫不决,怕失去了与东魏长久和平的局面。朱异看出了梁武帝扩张领土之心,积极劝说梁武帝接受侯景。但侯景和梁武帝的侄子贞阳侯萧渊明率领支援的军队,都被东魏将领慕容紹宗击败。萧渊明被俘,侯景的领地也全属东魏。梁武帝以侯景为南豫州(今安徽中部)刺史。朱异建议和东魏讲和。侯景十分担心,他向朱异送礼,请朱异停止议和建议。朱异收礼但是没有代为请求。同时,梁武帝的侄子鄱阳王蕭範提醒朝廷侯景准备谋反,但是朱异不以为然。不久,侯景怀疑他被出卖了,他伪造了高澄给梁武帝以萧渊明换侯景的书信。朱异认为侯景没有异动,劝梁武帝接受高澄的条件。侯景得知大骂吴兒老翁薄心肠。于548年反梁,宣称清除奸臣朱异、徐麟、陸驗、周石珍。这时,朱异也没有意识到侯景的危险,将军羊侃建议一定阻止侯景过长江,朱异不以为然,梁武帝什么都没有做,侯景很容易就渡过长江,兵围梁都建康。 围城期间,侯景再次强调他是为讨伐朱异而起兵。梁武帝问皇太子萧纲,侯景所称的朱异的罪责是否属实,萧纲说确实属实,但不同意梁武帝问罪于朱异,因为这样只会助长侯景的威势。朱异因此被赦免,他又参与城防,写信给侯景请他停止攻城,但无任何效果。侯景的将领范桃棒表示要杀死侯景降梁,朱异非常支持,萧纲认为是诈降,没有支持范桃棒。不久,侯景得知,杀死了范桃棒。 建康居民认为侯景之乱就是朱异的贪腐导致的。朱异又愧又惧,重病缠身,于549年去世。梁武帝赠侍中、尚书右仆射。不久后,建康陷落,南朝梁的朝政被侯景控制。.

查看 司马光和朱异 (南朝)

朱儁

朱儁(),字公偉,會稽郡上虞人(今浙江上虞)。中國東漢末年名將。曾領兵平定東漢末交趾的民變以及黃巾之亂。後曾試圖討伐董卓但失敗,董卓死後應朝廷徵召,到李傕等董卓餘部控制下的東漢朝廷,意圖藉李傕等人相爭的機會從眾將手中奪回朝權,但在李、郭二將相爭期間卻被郭汜逼留為人質,憤而發病而死。.

查看 司马光和朱儁

朱光庭

朱光庭()字公掞,河南偃師人。 朱景之子,十歲能寫文章。嘉祐二年進士,調萬年簿,時人稱“明鏡”。哲宗時,司馬光薦為左正言,乞罷青苗法。後來與賈易成為洛黨領袖。後來洛黨式微,改入朔黨,形成蜀洛朔黨爭。 Z朱 Z朱 G Z朱.

查看 司马光和朱光庭

月湖 (宁波)

月湖又名西湖,是中国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的一片人造湖泊,有“浙东邹鲁”之称。月湖开凿于唐代,原为蓄水池,宋代经曾巩任上修整,形成月湖十洲:湖东的竹屿、月岛和菊花洲,湖中的花屿、竹洲、柳汀和芳草洲,湖西的烟屿、雪汀和芙蓉洲。月湖也是宋元以来宁波的学术中心。宋代王安石、史浩、杨简、袁燮、舒璘、沈焕(甬上淳熙四先生)、清代万斯同、全祖望等著名学者都曾在月湖活动。目前,月湖周边地区有大量历史文化遗存和设施,是宁波市级历史文化保护区。.

查看 司马光和月湖 (宁波)

惠山镇祠堂

惠山镇祠堂,又称“惠山古镇”、“惠山老街”。位于江苏省无锡市北塘区惠山东北麓,与天下第二泉、寄畅园、惠山寺等诸多无锡著名人文景区相接,是一处以大片古祠堂群组成的历史遗迹,其由唐代为纪念春申君所设的大王庙发展至民国,形成了118座供祭各家姓氏先祖的古祠堂。.

查看 司马光和惠山镇祠堂

成都市

成都市(四川话国际音标:;汉语拼音:),别称“蓉城”、“锦官城”,简称“蓉”,位于四川省中部,地处四川盆地西部的成都平原腹地,为中国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四川省省会、副省级城市。成都是中国西南地区物流、商贸、金融、科技、文化、教育中心及交通、通信枢纽,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15年常住人口1465.8万,居副省级城市首位。 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成都自古被誉为“天府之国”,是中国开发最早、持续繁荣时间最长的城市之一。据史书记载,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中叶的古蜀国开明王朝九世(前367年)时将都城从广都樊乡(双流)迁往成都,构筑城池,截止2018年已有2385年历史;但依据现实挖掘的金沙遗址看来,成都建城史可以追溯到距今3200年前。成都自古以来就是中国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自建城伊始到现代数千年历史中,除白莲教时期几十年外,均保持着高度繁荣和发达,是全国生活最富庶的地区之一。成都自古为西南重镇,曾是成家、蜀汉、成汉、前蜀、后蜀五个政权的都城,文化遗存丰富,秦汉以来,成都就以农业、手工业兴盛和文化发达著称,历代都是中国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长江流域的重要城市。汉代成都与洛阳等并列为五大都会之一。唐代商贸繁荣,与扬州齐名,称为“扬一益二”。如今,成都所在的成渝经济区是中国西部经济最领先的区域。 成都市于2007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与世界旅游组织命名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2009年,世界优秀旅游目的地城市中心正式授予成都“世界优秀旅游目的地城市”称号,成都是亚洲首个获此殊荣的城市。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成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全球创意城市网络,授予成都“美食之都”称号,成为亚洲第一个世界“美食之都”。.

查看 司马光和成都市

戰國

戰國時期(前5世紀~前221年),簡稱戰國。關於戰國的起始年份,共有7種說法,一般有周敬王四十四年(前476)、周定王十六年(前453年)或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這三種說法為較多人接受。而戰國時代結束於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統一中原。後世史家劃分東周前半為春秋時代及後半為戰國時代,東周在周赧王五十九(前256年)已被秦国灭亡,所以東周不完全包括戰國時代。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混戰不休,故後世稱之為「戰國」,「戰國」一名取自於西漢劉向所編注的《戰國策》。 周顯王三十五年(前334年)徐州相王、四十六年(公元前323年)五國相王後各大諸侯紛紛僭越稱王(吳、越、楚三國早在春秋時代已稱王),周天子權威進一步受損。戰國時代,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大規模變革,例如郡縣制度、私田制、廣泛應用鐵器和貴族因亡國變為平民傳播知識。各國為獲取土地、財富、人口不斷開展兼併戰爭,促使這個從春秋時期開始便戰爭不斷之土地逐漸走向新時代,塑造了中央集權國家「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的雛形。戰國承春秋亂世,啟帝秦發端,中續百家爭鳴,各國相繼圖強而舉國變法,涌現了大量名將爭鋒和名士縱橫捭闔之典故,為後世傳誦。.

查看 司马光和戰國

戰國歷史年表

戰國歷史年表為中国歷史上的戰國時期各国君主在位年代的列表。.

查看 司马光和戰國歷史年表

明通鑑

《明通鑑》,全書共一百卷(分卷102卷),二百萬字,作者清代夏燮(1800年-1875年)。.

查看 司马光和明通鑑

春聯

春聯也作福貼,--,閩南語稱春仔,是一種在新春和立春時使用的傳統裝飾物,把賀年的吉利字詞用漂亮的書法,寫在紙上而成,一般是貼在牆、門之上,在華人社會、朝鮮半島和越南,每逢過年人們都會貼春聯,以增加節日的喜慶氣氛。其中寫成對聯的又叫春聯,但有些地區「春聯」也是各種春聯的統稱 ,而有些地區又把條狀、不成對的春聯稱為春條。日本把新年貼的稱為正月札,立春聯的稱為立春札或立春大吉札。朝鮮則有立春榜(입춘방)、立春書(입춘서)、立春貼(입춘첩)等名稱,簡稱春榜、春貼、春帖等。 傳統春聯是由人手以毛筆書寫,但現在亦有機器印製的春聯。春聯的種類較多,有街門對、屋門對等,春聯多有橫批。.

查看 司马光和春聯

昭勋阁二十四功臣

昭勋阁二十四功臣,根据明代张岱的《夜航船 卷三》人物部记载,指的是宋理宗宝庆二年(1226年),皇帝命畫師繪二十四位功臣图像,置于昭勋阁。列名者為赵普、曹彬、薛居正、石熙载、潘美、李沆、王旦、李继隆、王曾、吕夷简、曹玮、韩琦、曾公亮、富弼、司马光、韩忠彦、吕颐浩、赵鼎、韩世忠、张浚、陈康伯、史浩、葛邲與赵汝愚。 在这二十四功臣中,只有曹彬、潘美、曹玮、李继隆、韩世忠是职业军人。.

查看 司马光和昭勋阁二十四功臣

新宋

《新宋》是一部由中國作家阿越撰写的架空歷史小說,讲述了现代大学生石越穿越到北宋,利用现代的知识积累,对北宋王朝的各个方面进行改革的故事。整部小说分为“十字”、“权柄”与“燕云”三大部分。.

查看 司马光和新宋

新唐书

《新唐书》,北宋歐陽修、宋祁、范鎮、呂夏卿等合撰,是記載唐朝歷史的纪传体史書。《新唐书》共225卷,分本纪10卷、志50卷、表15卷及列傳150卷。.

查看 司马光和新唐书

新编诸子集成

新编诸子集成是中华书局出版的子书集成,所收书籍为清朝末年至当代众多学者校注子书的成果。新编诸子集成(第一辑)自1983年开始出版,至2009年方告完成,共出40种。新编诸子集成续编自2009年起正在陆续出版,尚未出齐。.

查看 司马光和新编诸子集成

新舊黨爭

新舊黨爭是北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圍繞在王安石變法的執行上所引發的一場黨爭。新黨支持王安石的新政,舊黨反對新政。兩派官吏互相攻擊,一得勢就貶斥另一派士大夫,最終新党因皇帝的支持推行而獲勝,但造成北宋政局的不穩定,持續五十多年,最終導致北宋滅亡。.

查看 司马光和新舊黨爭

方志彤

方志彤(早年多写作“方志浵”,英文名:Achilles Chih-t'ung Fang,本名“金淳谟”,),朝鲜族,哈佛大学学者,汉学家和比较文学家。通晓多种语言,除中、英文外,还包括希腊文、拉丁文、德文、法文、意大利文和日文。.

查看 司马光和方志彤

文彥博

文彥博(),字寬夫,號伊叟,汾州介休城關文家莊(今山西省介休市城區文家莊)人,北宋著名宰相。文彦博歷仕仁、英、神、哲四帝,出將入相,有五十年之久。任職期間,秉公執法,世人尊稱為賢相。曾成功地抵禦了西夏的入侵。宰相期間,大膽提出裁軍八萬之主張,為精兵簡政,減輕人民負擔。晚年皈依佛法。.

查看 司马光和文彥博

文献通考

《文獻通考》,元朝馬端臨撰,以杜佑《通典》為藍本,將《通典》上之八門增擴為二十四門,記載上古至宋寧宗嘉定末年歷代典章制度的政書。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成書。後與《通典》、鄭樵《通志》,合稱「三通」。.

查看 司马光和文献通考

文明 (唐朝)

文明(684年2月27日—684年10月18日),是唐睿宗李旦第一次在位时所使用的第一个年号,使用时间共计8个月不到。由于该年号使用期间皇太后武则天临朝称制,掌握实际大权,所以有些史书把它作为武则天的年号,不过大部分史书还是把它作为唐睿宗的年号。该年号才使用8个月不到(即文明元年九月初五,公元684年10月18日),武则天便以自己的名义发下敕令,改元光宅,并改革官制、旗帜、服色等,“文明”年号随之废止。 “文明”年号的废止和“光宅”年号的建立,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武则天时代正式开始了。.

查看 司马光和文明 (唐朝)

无为县

无为县是中國安徽省芜湖市下辖的一个县。全县总面积2413平方公里,人口130.8万,辖全县辖20个镇:无城镇、石涧镇、襄安镇、陡沟镇、姚沟镇、严桥镇、开城镇、蜀山镇、牛埠镇、刘渡镇、泥汊镇、高沟镇、福渡镇、泉塘镇、红庙镇、赫店镇、鹤毛镇、十里墩镇、昆山镇、洪巷镇。.

查看 司马光和无为县

无锡市

无锡市,简称锡,古有梁溪、金匮等称,被誉为“太湖明珠”。无锡地处江南长江三角洲、太湖之滨,位於江苏省南部,下辖江阴市与宜兴市。无锡东邻苏州,距上海128.2公里;南濒太湖,与浙江省交界;西接常州,距南京183公里;北依长江,与泰州市所辖的靖江市隔江相望,是长江三角洲及蘇錫常都市圈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无锡历史悠久,曾为吴国的首都。无锡是首批经国务院批准的13个较大的市之一,享有地方立法权;同时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文化名城及1998年国家旅游局评定的第一批优秀旅游城市之一。 无锡不仅是江南地区传统的鱼米水乡,更是近代中国民族工商业及现代乡镇民营企业的摇篮。早在1981年,无锡市便被列为全国十五个经济中心城市之一。而在取得经济发展成就的同时,无锡也不乏文化软实力相伴,从无锡走出过诸如顾恺之、倪云林、钱穆、钱锺书等诸多名流,也有以寄畅园、蠡园、鼋头渚等为代表的古今著名园林传世。.

查看 司马光和无锡市

旧唐书

《旧唐书》為后晋刘昫等撰。后晋天福六年(941年),晋高祖石敬瑭命張昭遠、賈緯等人撰唐史,由宰相赵莹监修。後晉開運二年(945年)书成,时因刘昫为相,故该书署名刘昫撰。原名《李氏書》,《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宋史·藝文志》及南宋刻本均题为《唐书》,后为区别北宋歐陽脩等人编的《新唐书》,改名《旧唐书》。共200卷,包括本纪20卷、志30卷及列传150卷。记载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至唐哀帝天祐四年(907年)。 《旧唐书》长庆(唐穆宗年号)以前的内容多依吴兢、韦述、柳芳、于休烈、令狐峘等人所撰写的唐代旧史,资料比较充实。但长庆以后的内容较为简略疏漏,内容也比较芜杂。 《旧唐书》修撰时间短促,北宋人嚴厲地批評《舊唐書》:“紀次無法,詳略失中,文采不明,事實零落”,甚至有並列兩傳的情況,如卷一O一、一八七《忠义传》都有王求礼,卷五九丘和附传、卷一八六上《酷吏传》都有丘神勣,列传第七十二和列传第九十四都有杨朝晟、卷一O二韦述附传、卷一九O下《文苑传》都有萧颖士,又如卷九九附传、卷一七一都有张仲方,卷一九八上曹憲附传、卷一九O中李邕傳裡都有李善。基本上,《舊唐書》只是抄錄現成的唐史有关文献,照抄《國史》、《实录》及唐末文书档案,许多“大唐”、“本朝”、“今上”字样仍然保留;唐武宗以後的宣、懿、僖、昭、哀五代,因無《實錄》存下,則雜采各家傳聞和《唐年補錄》和《唐末三朝聞見錄》諸書。《舊唐書》另一缺失是记事有所讳饰,清人趙翼已指出:“《褚遂良传》不载其倾陷刘洎之事,《李世勳传》不载其瞻徇立武后之事,《辛云京传》不载其激变僕固怀恩之事,《田神功传》不载其先为贼将之事。” 《舊唐書》在保存史料上有一定的價值。例如李密〈讨隋炀帝檄文〉在《隋书》和《新唐书》的《李密传》均不載,只有在《旧唐书》中得以保留。因為《旧唐书》前期文献资料完整,材料翔实,叙事详明,文字簡潔有力,頗受後世重視,如《郭子儀傳》,“首尾整潔,無一釀詞,因此可知唐史官之老於文學也”。《賈耽傳》裡收錄的《隴右山南圖》和《海內華夷圖》等,是中國地理上極為珍貴的資料。《舊唐書》裡更記錄了大量的中國少數民族的史料,如,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的史跡,以及突厥、回紇、吐蕃、契丹等多民族的歷史。 從南宋紹興以後,《舊唐書》一直沒有重刻,湮沒不聞,以至於“鬱絕不傳,無所考覓”。明嘉靖年間,聞人詮自王延喆、張汴處收集殘稿,重刻《舊唐書》。清朝乾隆年间编修《四库全书》时,命沈德潛等人校勘兩《唐書》,《新、旧唐书》同時被列入“二十四史”之一。道光年間,岑建功參照《太平御覽》和《冊府元龜》的內容,重新整理《舊唐書》。 顾炎武稱:“《旧唐书》虽颇涉繁芜,然事迹明白,首尾该赡,亦自可观。”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中稱《旧唐书》“论、赞极有佳者”。北宋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時,反多以《旧唐书》为主,在史料完整性的考量,《新唐書》並不能取代《舊唐書》。.

查看 司马光和旧唐书

悼平皇后

悼平皇后裴满氏(),金熙宗完颜亶皇后。 父亲裴满忽达,母亲完颜氏出身于金朝宗室。裴满氏的生年没有记载,早年事迹不详。天会十三年(1135年)熙宗即位,封裴满皇后为贵妃。天眷元年(1138年)十二月,立为皇后。皇后的父亲裴满忽达拜为太尉,赠其曾祖裴满斜也司空,祖父裴满鹘沙为司徒。皇统元年(1141年),熙宗受尊号崇天体道钦明文武圣德皇帝。初御衮冕,册裴满皇后为慈明恭孝顺德皇后。皇统二年(1142年),裴满皇后生子完颜济安。当时,熙宗二十四岁,非常高兴,大赦天下,祭告天地宗庙。完颜济安满月后,被册为皇太子,当年十二月,皇太子未满一岁而卒。裴满皇后另有一女,封代国公主。 完颜宗翰、完颜宗干、完颜宗弼等辅弼大臣先后在熙宗朝秉政,熙宗临朝端坐沉默。他们死后,裴满皇后干预朝政无所忌惮,朝官往往通过她来获取宰相之位。皇太子完颜济安死后,由于裴满皇后的牵制,皇嗣始终无法确立。金熙宗心中不满,常常酗酒,乘醉杀人。金太祖孙、完颜宗干子、左丞相完颜亮生日,熙宗遣大兴国赐给他司马光画像、玉吐鹘、厩马,裴满皇后也附赐生日礼物。熙宗听说后,大怒,遂杖责大兴国,又夺回所赐。完颜亮本怀觊觎,通过这件事更加疑畏。皇统九年(1149年)十一月,金熙宗完颜亶勒令处死裴满皇后。十二月,完颜亮、驸马唐括辩等合谋将熙宗刺死。完颜亮降封熙宗为东昏王,追谥裴满皇后为悼皇后,金世宗加谥裴满皇后为悼平皇后,葬于思陵。.

查看 司马光和悼平皇后

感嘆

感嘆是修辭手法的一種,是用來為了抒發強烈感情目的的一種修辭法,通常後面會接驚嘆號。當一個人碰到喜怒哀樂之事物時,常常會借助某種感嘆方式,來強調內心的情感,例如:驚訝、讚嘆、傷感、喜悅、憤怒、悲傷、譏嘲、懷念...等情緒,以引起讀者或聽者的共鳴,增強語言的影響力。.

查看 司马光和感嘆

慕容評

慕容評(),昌黎棘城(今辽宁义县西北),前燕宗室,追尊燕武宣帝慕容廆之子,追尊燕文明帝慕容皝之弟,封上庸王。.

查看 司马光和慕容評

拓跋觚

拓跋觚(),中國南北朝時期北魏昭成皇帝拓跋什翼犍第三子秦明王拓跋翰娶拓跋什翼犍第二子拓跋寔遗孀献明皇后贺氏所生子,拓跋儀及拓跋烈之弟,道武帝拓跋珪的堂弟兼同母弟。 拓跋觚勇略有膽氣,年少時與兄拓跋儀追隨拓跋珪,侍衛左右。太元十六年(公元391年),拓跋觚出使後燕見慕容垂,慕容垂衰老,子弟用事,留拓跋觚以求良馬。拓跋珪不與,遂與後燕絕交,使長史張袞求好於西燕。拓跋觚率左右數十騎,殺其衛將逃歸,燕太子慕容寶追及捕獲他,返歸中山,慕容垂待之如同最初時一樣。 拓跋觚因留心學業,誦讀經書數十萬言,後燕國人稱讃重視他。拓跋珪後來征討中山,慕容詳既自立後,遂殺害拓跋觚以固眾人之心,拓跋珪聽聞後哀慟。直至平定中山,開慕容詳之靈柩,斬其屍首,收議害拓跋觚者高霸、程同等,皆夷五族,以大刃剉殺他們。跟着改葬拓跋觚,追諡秦愍王,封子拓跋夔為豫章王以昭拓跋觚之功。.

查看 司马光和拓跋觚

曹叡

魏明帝曹叡(),字元仲,是曹魏的第二位皇帝,从226年到239年在位,享年35岁。曹叡能诗文,惟文学成就远不及曹植和曹丕。曹叡是曹魏最後一位擁有實權的皇帝,自從曹叡崩後,曹爽掌权,魏帝自此淪爲傀儡。再後曹爽被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变斬殺,魏國大權完全落入司馬氏家族手中。.

查看 司马光和曹叡

曹宇

曹宇,字彭祖,曹操之子,环夫人所生,曹冲、曹据之同胞兄弟,魏元帝曹奐之父。娶张鲁女。.

查看 司马光和曹宇

曹丕

魏文帝曹丕(),字子桓,沛国譙县(今属安徽亳州)人。三国時期曹魏開國皇帝,曹操的嫡长子,之後繼承父親的魏王封號與丞相的大權,最終脅迫東漢皇帝汉獻帝劉協禪讓,篡漢自立,建立魏朝,史称曹魏,諡文皇帝。 除軍政以外,曹丕自幼好文學,於詩、賦、文學皆有成就,尤擅長於五言詩,與其父曹操及其弟曹植並稱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另外,曹丕著有《典論》,當中的《論文》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有系統的文學批評專論作品。與父親曹操、其子曹叡並稱「魏氏三祖」。.

查看 司马光和曹丕

曹操

曹操(),字孟德,小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著名軍事家、政治家和詩人,三国时代曹魏奠基者和主要缔造者。曹操在世时官至丞相,爵至魏王,谥号武王。其子曹丕篡位稱帝後,追尊其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查看 司马光和曹操

曹操讨伐袁术之战

曹操讨伐袁术之战是三国前的197年—199年的一场由汉朝朝廷发起對僭號稱帝的袁术做出的讨伐。最終以袁术及其仲氏政权败亡而告终。.

查看 司马光和曹操讨伐袁术之战

曾布

曾布(),字子宣,南丰(今江西南丰)人。北宋大臣,进士出身,為曾鞏之弟。 熙宁二年(1069年)被韩维、王安石推荐,渐受重用。其間与吕惠卿协助王安石制定新法,計有青苗法、免役法、保甲法、农田法,大臣及朝士多反对新法,唯独吕惠卿与曾布始终坚定不移。升为修起居注,任翰林学士兼三司使。呂惠卿因父喪丁憂,王安石推薦曾布接替。 熙寧七年(1076年),朝臣大力反对市易法,宋神宗令曾布追究,曾布發現吕嘉问多收利息,利用官府权力而行兼并之事。最後曾布因反对市易法,被王安石撤职,贬为地方官,知饶州、潭州(今长沙)、广州、桂州等地縣令。元丰末年,恢复为翰林学士,遷戶部尚書。 司馬光為政,諭令增捐役法,曾布不同意曰:「免役一事,法令纖悉皆出己手,若令遽自改易,義不可為。」结果又被外调。绍圣元年(1094年),宋哲宗亲政,任知枢密院事,力赞章惇“绍述”,新法又得到推行。 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哲宗病故,章惇以为“端王轻佻,不可以君临天下。”曾布斥道:“章惇,听太后处分!”宋徽宗即位,向太后聽政,擔任宰相主持國政,韩忠彦担任左相,时人戏称“龟鹤宰相”,继续推行新法。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向太后駕崩,宋徽宗親政。崇宁元年(1102年),被蔡京所排挤,御史交相弹劾:“呼吸立成祸福,喜怒邃变炎凉”。多次贬为地方官,发往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居住,貶为司农卿,分司南京,再貶為贺州别驾、廉州司户,大观元年(1107年),死于润州(今江苏镇江)。赠观文殿大学士,谥“文肃”。 曾布一生积极参与王安石变法,在司马光執政时,仍坚定地维护新法,《宋史》将曾布列入奸臣传,但梁启超稱他是“千古骨鲠之士”,“其才其学,皆足以辅之”。其妻魏玩為宋朝女詞人之一。.

查看 司马光和曾布

怛罗斯战役

怛罗斯战役(阿拉伯語:),又稱怛逻斯之役或但逻斯之役。是中国唐玄宗時唐朝的勢力與來自现在阿拉伯、信奉伊斯兰教遜尼派的新兴阿拔斯王朝(即黑衣大食)的勢力在包含昭武九姓国、大小勃律、吐火羅在内的中亚諸国相遇而导致的战役。有学者认为怛罗斯战役是当时历史上最强大的东西方帝国间的直接碰撞,也有学者认为这场战争仅是两个帝国边疆上的抵触和小冲突。McNeill, William H.

查看 司马光和怛罗斯战役

晚笑堂画传

《晚笑堂画传》为清代画家上官周晚年创作的古代名人画像集,刊刻于乾隆八年(1743年),共三卷(包括《明太祖功臣图》一卷),收录西汉刘邦至明初郭德成共120人画像(包括《明太祖功臣图》44幅)。每人一图一传,图均为全身像,图中用隶书注明人物并附有楷书赞颂,次页为人物小传。此画集为上官周晚年旅粤时聘名工所镌,但未留下刻工姓名。.

查看 司马光和晚笑堂画传

晉成帝

晉成帝司馬衍(),字世根,東晉的第三代皇帝,晉明帝之長子。晉成帝年幼即位,即位不久即遇上蘇峻之亂,成帝亦一度遭蘇峻叛軍劫持。成帝一朝軍政主要由外戚穎川庾氏把持,在庾亮的主導下還曾謀北伐,但因後趙強盛而遭到失敗。.

查看 司马光和晉成帝

晋国

晋国,是周代的姬姓诸侯国,原名唐,领地在今山西省,始封君為周武王之子、周成王同母弟——唐叔虞。晉是重要的封國,是春秋五霸之一,也是稱霸時間最長的一個。晋国国都最初为唐(今山西翼城西,一说太原西南),晋獻公迁都绛(今翼城东南),别都为曲沃(今山西闻喜)。晉景公時遷都新田,稱之為新絳,遗址在今山西省侯马市。 因為春秋初年晉國發生過小宗曲沃篡奪大宗的曲沃克晉,以及晋献公時的骊姬之乱兩件宗室內鬥事件,為避免歷史重演,晉文公開始除太子以外,國君其他兒子及兄弟皆要遷離晉國,《左传》称“晋无公族”,有別於其他國家。晉靈公時,晉的卿大夫勢力開始壯大,成公即位後,封異姓卿大夫為公族大夫,令卿族逐漸成為晉國政權的主導力量。晉平公以後,六卿的實力凌駕於國君之上,形成了六卿執政。晉定公時,六卿中的范氏和中行氏被滅,卿族的平衡被打破。到晉出公時,魏氏、韓氏反戈一擊聯合趙氏滅掉最強大的知氏,晉國名存實亡。終於到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认晋国大夫韩虔、赵籍、魏斯为韩侯、赵侯、魏侯,从晋国中分裂出韩、赵、魏三个诸侯国,而晋国仅剩两城,苟延残喘80年后被韩、赵完全瓜分。 三家分晋被視為戰國時期的開始,宋代司马光編纂的《資治通鑒》將此事作為開篇。以血緣關係來看,韩国王室是晉國君主的後裔。.

查看 司马光和晋国

晋朝

晋朝(265年-420年)是中國歷史的朝代之一,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因晉朝皇室姓司馬,所以又稱司马晋。晋朝又分為兩個時期,即西晉(265年-316年)与東晉(317年-420年),合称“两晋”。西晋为晋武帝司马炎所建立,首都為洛陽;东晋为晋元帝司马睿所建立,首都為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市)。兩晉的政治體制為世族政治,政治制度由漢代的三公、九卿制向隋唐的三省六部制过渡。 晉室先祖在三国時期為曹魏世族,在高平陵之变後剷除曹氏皇親,掌握實權形成霸府政治。265年,晉王司馬炎脅迫魏元帝曹奐禪讓帝位,改國號曰「晉」,定都洛陽,是為晉武帝,史稱西晋。280年,西晋滅孫吳而統一天下,但和平稳定的局面只维持了短短十几年。晉惠帝繼位後,朝廷漸亂,領有軍權的諸候王紛紛動亂,史稱八王之乱。晉朝元氣大傷後,內遷中原的諸外民族乘機舉兵,造成五胡亂華的局面,大量百姓與世族開始南渡。316年,西晉灭亡,北方從此進入五胡十六国時期。 317年,晋室皇族司马睿於建康称帝,定都建康(即今南京),是為晋元帝,史稱东晋,据有華南地區的领土。中原的世族及百姓陸續南遷,形成華北地區的侨民和南方土著共同聚居的局面。东晋初期,王導等人採取鎮之以靜策略,穩定局勢。東晉皇權衰落,朝廷大權主要由世族掌握,由於軍權外重內輕,朝廷控制力弱,不少藩镇心懷野心,先後发生了王敦之乱、蘇峻之亂及桓温專政。雖然部分士族当权者有恢复之心,前后发动几次北伐,但是朝廷擔心野心家藉此擴張勢力,大多消極支持。383年,前秦出動舉國之師,意圖滅亡東晉。面對亡國之禍,東晉君臣一心,憑藉淝水之戰奠定胜局。谢玄等将领乘胜追击,成功的收復大批失土,致使前秦崩解,引发了北方军事和政治格局的变化。然而,东晋後期又發生朋黨相爭及桓玄作乱。平民負擔沉重,又發生孫盧之亂。譙縱亦據蜀地自立。最後刘裕崛起,平定諸亂,凭借军事力量奪得帝位,建國號「宋」,是為宋武帝,史稱刘宋,中國從此進入南北朝時期。 经济方面,东晋莊園經濟的比例比西晉更大。由於農業技術提升等因素,在僑姓世族與吳姓世族密集開發下,江南獲得全面发展而繁榮興盛,中國的經濟重心也逐漸南移,後來才有大運河的出現。此外,手工業和商业方面也有長足進步。 晉朝雖為漢末以來中國文化中衰之時期,但在哲學、文學、藝術、史學、科技等等方面也有新的發展。漢代以前,政治主權完全在華夏族,而他族則作为被統治者而同化,漢代以後,政治主權不全在華夏族,而他族或以征服華夏族者而同化,邊疆民族帶來的草原遊牧文化也融于中原文化。時天下大亂,士族文人多不以道義為重,儒學中衰。曠達之士,目擊衰亂,不甘隱避,則托為放逸,遂開清談之風。晉室之興,世亂未已,向秀之徒,益尚玄风。玄学與印度東傳之佛教交汇,中國文化逐漸转变为儒釋道融合 柳翼謀:《中國文化史》之状况。.

查看 司马光和晋朝

10月11日

10月11日是陽曆一年中的第284天(閏年第285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81天。.

查看 司马光和10月11日

11月17日

11月17日是阳历一年中的第321天(闰年第322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44天。.

查看 司马光和11月17日

11月18日

11月18日是阳历一年中的第322天(闰年第323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43天。.

查看 司马光和11月18日

2014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 名稱.

查看 司马光和2014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7月10日

7月10日是阳历年的第191天(闰年是192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74天。.

查看 司马光和7月10日

亦称为 司馬君實。

子婴孝章皇后孫路孫恩孔公恂孔融孙坚孙皓孙破虏吴夫人孙权宝藏王宣仁皇后完顏亮官帽官僚安史之亂宋史宋名臣言行錄宋孝武帝宋實錄宋仁宗宋哲宗宋元學案宋理宗宋神宗宋詩選注宋越熙宁战争宋辽金夏历史年表宋英宗宋武帝宋朝宋朝建筑宋朝文學宋明帝宋明理學宋文帝實錄富弼富绍庭寇準尚书仆射少正卯尉遲迥之亂山西省屈原岳阳楼崔渙左传巨鹿之战上下五千年中华勤学故事中书侍郎中式婚禮中國宰相列表中國佛教史中國公主列表中國發明中國象棋變體中國黨爭中國酒文化中國歷代文人並稱中國歷朝通俗演義中國殯葬史中国历史中国历史年表中華五千年东方小故事七国象棋丘力居世祖三家分晋三國志三教合流幞頭九月初一幽州突騎乾親于禁人妻云台二十八将亓官氏五代史纂誤五牙戰船廣田弘毅建炎南渡任守忠任恺仙游縣君张巡张公谨张舜民张良强国 (前秦)張問達 (涇陽)張角張麗華張茂則張松張昭張悌 (東吳)何曾何晏佛祖統紀徐乾學保甲法信陵君地域歧视北史北宋北宋永兴军路帅臣列表北梦琐言包拯刘备刘宋刘元城刘牢之刘邦刘歆嵇康嗣圣周处周威烈王周世宗周敦颐周智光呂公著呂祖謙呂誨呂惠卿唐太宗唐太宗征讨高句丽唐宣宗唐鑑 (史書)唐朝宰相儒家儒家人物列表儒教 (宗教)商山四皓党锢之祸免役法八王之乱公子欣时公孫弘公孙度 (西汉)公主 (東亞)公服六朝共和 (西周)元丰改制元嘉北伐元祐 (年號)元祐黨籍碑元祐更化元氏 (魏孝明帝女)光山县因果论 (佛教)围棋史国家宝藏 (2017年电视节目)国公知制誥石昌言玄甲軍玄武门之变玉泉子王双 (曹魏)王存王安石王允之王猛王通 (隋朝)王恭叛亂王涯灵宝市祢衡福康公主秦桧稽古录程顥程颐章惇端平更化符彥超第五王朝 (占婆)筆靈管仲緊急避難红领巾公园續資治通鑑續資治通鑑長編續日本紀绍圣绍述编年体置將法翰林院烏延烏臺詩案瓜步之戰田錫申屠蟠熙寧變法燭影斧聲牽弘狄青盧瓊仙白下城隋文帝韩信韩愈韓性鞫谭遼穆宗荥阳之战 (190年)鍾離之戰荆轲荀子荀彧荀爽荀攸萍洲可談萬彧青苗法青溪中橋順陵 (李倓)類篇项羽行狀衛瓘袁枢 (南宋)袁术裴子野西鄉隆盛襄國太夫人馬隆馮道許劭許攸詩話马谡諫議大夫諸葛亮南征諸葛緒高居簡高祖 (廟號)高郁魏太武帝魏道武帝魏文侯譙國太夫人诸葛亮诸葛亮北伐鳳歷 (後梁)賈緯資治通鑑外紀資治通鑑人物列表資治通鑑目錄資治通鑑補資治通鑑考異資治通鑒資治通鑒綱目贾餗贾谊越南第三次北屬時期越南第二次北屬時期越南歷史鶴林玉露趙師淵鹿鼎記角色列表蹋頓黃門侍郎軒轅劍外傳 漢之雲黄帝内经轉品龐籍辛毗龙川县运城市范祖禹范純仁范純粹范百祿范鎮 (文學家)蜀學郭幼贤郭开郅支围城战阴山之战阴丽华阿雲案蘇峻之亂蘇僕延赤壁之戰赵匡胤赵国赵蕤资治通鉴续纪资治通鉴音注薄姬薛宗起薛仁貴藩鎮割據董荣董淑妃 (宋仁宗)蒙恬邢恕邵伯溫邵雍蔡京蔡確蔡挺重北人輕南人臺灣中學國文科課程金朝蕭道成長安志苏东坡 (2012年电视剧)苏秦苏颂苏轼苏辙苏洵苻坚苗訢難樓通鑑體通鑒舉要歷通鉴纪事本末老君洞 (融水)逯並耶律倍考異虎牢关之战虞昺陳 (南朝)陳登陳舜俞陈霸先陈汝錡陈执中陆凯 (三国)暢當投壺柏楊版資治通鑑柳宗元枢密使林希李博乂李孝基李定 (北宋)李常傑李广李建成李必李克用李神通李絢 (宋朝)李牧李泌李朝 (越南)李昪李承乾杯酒释兵权杜牧校對格物致知桓齮梁元帝梁震 (五代)梧桐樊城之戰樓班欧阳修正考父武则天歷年圖歷代名臣奏議永业田永平 (西晋)江夏之战江休復江陵之战 (208年)汉平南越之战汉传佛教汉武大帝汉武帝汉武故事汉服河南志河东薛氏治平 (北宋)沈勁法言法正洛阳历史洛阳市涑水记闻深衣清光緒二十九年癸卯補行辛丑壬寅恩正併科貢士進士列表溫成皇后漢武盛世漢服運動漢晉春秋濮议朱异 (南朝)朱儁朱光庭月湖 (宁波)惠山镇祠堂成都市戰國戰國歷史年表明通鑑春聯昭勋阁二十四功臣新宋新唐书新编诸子集成新舊黨爭方志彤文彥博文献通考文明 (唐朝)无为县无锡市旧唐书悼平皇后感嘆慕容評拓跋觚曹叡曹宇曹丕曹操曹操讨伐袁术之战曾布怛罗斯战役晚笑堂画传晉成帝晋国晋朝10月11日11月17日11月18日2014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7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