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司馬元顯

指数 司馬元顯

司馬元顯(),字朗君,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西)人。晉朝宗室,會稽王司馬道子之長子,东晋晚期权臣,受封為會稽王世子。官至驃騎大將軍。司馬元顯自隆安三年起至元興元年的三年間曾經一度執掌東晉政權,但期間叛民孫恩連年入侵當時朝廷唯一能直接控制的三吳地區,戰事不息,而司馬元顯仍貪腐不已,國庫空虛下仍聚斂錢財之餘亦驕傲自大,信任身份奉承自己的小人,敗壞朝政。及後司馬元顯討伐桓玄,倚靠了北府軍將領劉牢之,然而劉牢之因擔心助司馬元顯擊敗桓玄後將不為對方所容,於是不戰而降。司馬元顯不能抵抗桓玄,終敗於桓玄並被其所殺,桓玄亦因而結束了晉安帝繼位以來司馬道子與司馬元顯父子掌政的局面,自掌朝政,終令其成功篡奪晉室,建立桓楚政權。.

目录

  1. 36 关系: 劉敬宣司馬尚之司馬休之司馬道子司马越孫恩孫恩盧循之亂宋武帝中国年号列表庾楷庾悅張天錫張邵 (南朝)何無忌徐廣刘牢之王弘 (刘宋)王珣王誕王謐王恭 (東晉)王恭叛亂袁湛谢琰范泰邊荒傳說杨佺期桓石綏桓石生桓玄桓谦桓脩殷仲文晉朝藩王列表晋安帝晋朝

劉敬宣

劉敬宣(),字萬壽,小字阿壽,彭城(今江蘇徐州市)人。東晉末年將領,其父劉牢之亦為東晉將領。劉牢之因謀叛桓玄而自殺身亡,其後劉敬宣逃奔至南燕,在劉裕討伐桓玄時劉敬宣歸國,入晉後官至右將軍。.

查看 司馬元顯和劉敬宣

司馬尚之

司馬尚之(),字伯道,河內溫縣人。晉朝宗室。官至前將軍、豫州刺史。曾為朝廷對抗王恭等人和孫恩的起事,協助守護建康。後在討伐桓玄時被其所敗,不久被殺。.

查看 司馬元顯和司馬尚之

司馬休之

司馬休之(),字季預,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人。晉朝宗室,譙王司馬恬的第三子。在晉官至平西將軍、荊州刺史。曾先後因國亂而出奔南燕及後秦,在後秦為劉裕所滅後,轉投北魏。.

查看 司馬元顯和司馬休之

司馬道子

司馬道子(),字道子,河內溫縣人。東晉宗室,簡文帝子,孝武帝親弟。初封琅邪王,後徙封会稽王。司馬道子在孝武帝朝是與皇室血緣最近的一支,在當時被委以朝政大任,又排擠當國的陳郡謝氏士族,皇族權力得以提升。然而孝武帝和司馬道子皆嗜酒,司馬道子亦任用小人,致令朝政漸見敗壞;而孝武帝信任的臣下亦有不齒於司馬道子黨眾的人,兩派之間矛盾造成主相之間的鬥爭。孝武帝死後,司馬道子輔政掌權,繼續任用王國寶等寵臣,招來王恭發兵討伐。司馬道子雖然屈服,但仍以司馬尚之和王愉等人試圖抗衡,卻招來王恭第二度討伐,最終倚靠兒子司馬元顯平定。及後政事皆由司馬元顯掌握,司馬道子則沉溺於酒醉之中。司馬元顯最終敗於桓玄,司馬道子亦遭流放,不久被殺。.

查看 司馬元顯和司馬道子

司马越

司馬越(),字元超,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人,晉宣帝司馬懿四弟东武城戴侯司馬馗之孫,高密文献王司馬泰的長子,司马越被封為東海王,是八王之亂中的最後一王,也是最後勝利者。他的死意味著八王之亂的終結。.

查看 司馬元顯和司马越

孫恩

孫恩(),字灵秀,琅邪郡人,西晉中書令孫秀之後,世奉五斗米道。399年起兵反晉,402年敗死,餘眾由孫恩妹夫盧循領導,世稱「孫恩盧循之亂」。.

查看 司馬元顯和孫恩

孫恩盧循之亂

孫恩盧循之亂,簡稱孫盧之亂,是東晉末年發生的一次民變事件,爆發於晉安帝隆安三年(399年),結束於晉安帝義熙七年(411年),歷時約十一年。這次民變有五斗米道的背景,但實際起因是人民不滿東晉朝廷的統治,讓領導者可以乘時而起。事件可因領導者而劃分為「孫恩之亂」(399年-402年)及「盧循之亂」(403年-411年),盧循是孫恩的妹夫。兩次起事均曾威脅東晉京師建康(今江蘇南京市)。.

查看 司馬元顯和孫恩盧循之亂

宋武帝

宋武帝劉裕(),字德輿,小字寄奴,彭城綏輿里(今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区)人,東晉末年至南北朝初期的軍事家、政治家,南北朝時期劉宋開國皇帝。早年出身十分貧寒,劉裕最初為北府將領孫無終的司馬,在孫恩之亂中展現其軍事才能,及後更發起義軍擊敗篡位的桓玄,恢復了東晉政權,並獲得了極高名望,並在不久之後掌握朝權。 劉裕趁南燕内讧之际而出兵滅燕,隨後又平定了盧循之亂,以及消滅了劉毅、諸葛長民及司馬休之等異己,鞏固了在東晉國內的地位。接著又乘後秦内乱而北伐,收復了洛陽及關中地區,受封宋公並得九錫,終篡奪了東晉政權,建立劉宋,開始了南北朝時代。.

查看 司馬元顯和宋武帝

中国年号列表

中国是历史上最早使用年号纪年的地區。第一个年号出现在西汉汉武帝时期,年号为建元(前140年—前135年)。此前的帝王只有年数,没有年号。此后使用年号的传统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期。 中国皇帝在即位时往往会改元,换一个新的年号重新纪元;明清以前的很多皇帝在位时也常常因为各种原因而改元。明清的皇帝则大部分都只有一个年号,因此也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例如永乐帝、康熙帝。一般改元从下诏的第2年算起,也有一些从本年年中算起。 本列表包括了中国历史地理学范围内,在中国历史上各朝代、地方割据政权、民变政权、少数民族政权所使用的年号。.

查看 司馬元顯和中国年号列表

庾楷

庾楷(),表字不詳,潁川鄢陵人。東晉征西將軍庾亮孫,會稽內史庾羲子。東晉末年官員、將領,官至西中郎將、豫州刺史。庾楷曾靠附輔政的司馬道子,後卻轉而支持王恭討伐朝廷。事後依靠桓玄,後在桓玄軍中暗中為朝廷當內應,但遭揭發,不久被殺。.

查看 司馬元顯和庾楷

庾悅

庾悅(),字仲豫,潁川鄢陵(今河南鄢陵)人。東晉末年官員,東晉征西將軍庾亮曾孫。在晉官至江州刺史,曾參與攻滅南燕及平定盧循之亂的戰爭。.

查看 司馬元顯和庾悅

張天錫

張天錫(),字純嘏,本字公純嘏,因被人嘲笑是三字而自行改字,小名獨活,安定烏氏人。中國十六國時期前涼政權的最後一位君主。張天錫為前涼文王張駿少子,前涼桓王張重華之弟。張天錫在位時前秦國力強盛,雖曾主動斷絕與前秦關係,但最終仍逼於軍事力量而再度稱藩。及後張天錫反抗前秦徵召入朝的命令並射殺使者,前秦大軍遂攻伐前涼,張天錫不敵投降,前涼國於是滅亡。淝水之戰後張天錫南歸東晉,並在東晉終老。.

查看 司馬元顯和張天錫

張邵 (南朝)

张邵() ,字茂宗,小名梨,吴郡吳縣(今江苏苏州)人。東晉末及南朝宋初年官員,在宋官至雍州刺史。.

查看 司馬元顯和張邵 (南朝)

何無忌

何無忌(),晉代東海郡郯縣人,劉牢之之甥,東晉末年將領。曾與劉裕等起兵討伐篡位的桓玄,後官至江州刺史,在盧循之亂中與徐道覆作戰戰死。.

查看 司馬元顯和何無忌

徐廣

徐廣(),字野民,東晉東莞郡姑幕(今江蘇常州)人。東晉官員、歷史學家。徐邈之弟。.

查看 司馬元顯和徐廣

刘牢之

劉牢之(),字道堅,彭城(今江蘇徐州)人。東晉北府軍將領。參加了多場戰爭,並在淝水之戰大敗並斬殺前秦將領梁成,助東晉取得淝水之戰的勝利。亦參與接著的北伐行動,後又參與壓制孫恩的叛亂。至晉安帝在位期間,東晉朝廷內亂頻生,劉牢之因率領精銳的北府軍而先後受王恭和司馬元顯倚重,討伐其敵對勢力,但劉牢之先後背叛兩人,令兩人皆兵敗被殺。最終桓玄借助其倒戈消滅司馬元顯後削奪其軍權,令劉牢之再圖叛變,卻被僚屬指責他「一人三反,何以自立」,他在得不到僚屬支持之下打算帶家屬北走廣陵,卻因以為家屬被桓玄所殺而在路上自殺。.

查看 司馬元顯和刘牢之

王弘 (刘宋)

王弘(),字休元,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人。東晉末官員,亦是劉宋的開國功臣,在劉宋官至太保。東晉丞相王導曾孫,衞將軍、東亭侯王珣之子。.

查看 司馬元顯和王弘 (刘宋)

王珣

王珣()或作(350年-401年)。《晉書·安帝記》載:「(隆安四年)五月丙寅,散騎常侍、衞將軍、東亭侯王珣卒。」《晉書·王珣傳》則寫:「(隆安)四年,以疾解職,歲餘,卒,時年五十二。」《資治通鑑》則依《安帝紀》。今從《安帝紀》。字元琳,小字法护,琅琊临沂(今山东臨沂)人。晋代官員、书法家。父亲是中領軍王洽,祖父是東晉丞相王导。因獲封東亭侯,故被時人稱為王東亭。.

查看 司馬元顯和王珣

王誕

王誕(),字茂世,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東晉末年官員,東晉丞相王導曾孫,祖父是後將軍王恬,其父王混過繼了給王恬兄王悅為其後嗣。王誕早年曾依附司馬元顯勢力,元顯敗後遭流放。回建康後便為劉裕所倚,屢次隨軍。.

查看 司馬元顯和王誕

王謐

王謐(),字稚遠,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人。東晉末年重要官員,東晉建威將軍王劭子,因四伯父王协無子而過繼過去作嗣子。王謐曾經在桓玄建立的桓楚朝廷中擔任司徒,而在桓玄篡位前和劉裕起兵擊敗桓玄並佔領建康後,王謐都曾領司徒。雖然曾經在桓玄朝中擔任高官,他亦自疑,不過最終仍在高位去世,名聲不損。.

查看 司馬元顯和王謐

王恭 (東晉)

王恭(),字孝伯,小字阿寧,太原晉陽(今山西太原)人。東晉外戚,孝武帝皇后王法慧之兄,晉朝名士王濛孫。王恭在東晉官至前將軍、青兗二州刺史,曾先後兩度起兵討伐朝臣,但在第二次起兵時因劉牢之叛變而兵敗,後被捕並被處死,死前仍堅持自己起兵之出發點是忠於朝廷。.

查看 司馬元顯和王恭 (東晉)

王恭叛亂

王恭叛亂是東晉時期的一段歷史事件,分別於隆安元年(397年)及隆安二年(398年)發生,皆由當時的青、兗二州刺史王恭主動發起。王恭於第二次叛亂時被擒且被處死,不過至死仍堅持他起兵叛亂是出於他對朝廷的忠心。.

查看 司馬元顯和王恭叛亂

袁湛

袁湛(),字士深,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東晉歷陽太守袁耽孫。東晉官員,官至尚書右僕射,本州大中正。其女袁齊媯後成為南朝宋宋文帝的皇后。.

查看 司馬元顯和袁湛

谢琰

謝琰(),字瑗度,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謝安次子。東晉重要將領,為淝水之戰的功臣,後參與抵抗了王恭起兵和孫恩之亂,在對抗孫恩的戰事中兵敗,因部下叛變而遇害。.

查看 司馬元顯和谢琰

范泰

范泰(),字伯伦,东晋顺阳山阴人(今河南省淅川县李官桥镇)。東晉末及南朝宋官員,范甯之子。.

查看 司馬元顯和范泰

邊荒傳說

《邊荒傳說》是香港作家黃易所寫的武俠小說作品,以五胡亂華中淝水之戰後的時代為背景,期為自己一系列武俠小說來龍去脈做總結。本書2001年-2005年由香港黃易出版社出版(共四十五冊);2007年臺灣由時報出版社出版(共十五冊),2015年臺灣由蓋亞文化重新推出完整版(共十五卷)。三位主角分別為燕飛、劉裕和拓跋珪。部分角色及情節在黃易其後作品(如《日月當空》)中出現。.

查看 司馬元顯和邊荒傳說

杨佺期

楊佺期(),表字不詳,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東)人。東晉末年重要將領。東汉太尉楊震八世孫。官至龍驤將軍、雍州刺史,曾參與王恭舉兵討伐朝臣的行動,亦與荊州刺史殷仲堪一同對抗桓玄,但因殷仲堪對其的畏懼而不信任,終被桓玄先發制人,楊佺期亦兵敗,被擒後遇害。.

查看 司馬元顯和杨佺期

桓石綏

桓石綏(),譙國龍亢(今安徽懷遠)人,東晉末期人物,征西將軍桓豁子。桓玄敗死後仍持續抵抗東晉,終失敗被殺。.

查看 司馬元顯和桓石綏

桓石生

桓石生,表字不詳,譙國龍亢(今安徽懷遠)人。東晉征西大將軍桓豁之子。桓石虔、桓石秀之弟。.

查看 司馬元顯和桓石生

桓玄

桓玄(),字敬道,一名靈寶,譙國龍亢(今安徽懷遠)人,譙國桓氏代表人物,東晉名將桓溫之子,東晉末期桓楚政權建立者。曾消滅殷仲堪和楊佺期佔據荊江廣大土地,後更消滅了掌握朝政的司馬道子父子,掌握朝權。次年桓玄就篡位建立桓楚,但三個月後劉裕就舉義兵反抗桓玄,桓玄不敵而逃奔江陵重整軍力,但後再遭西討的義軍擊敗。試圖入蜀途中遇上護送毛璠靈柩的費恬等人,遭益州督護馮遷殺害。因曾襲父親「南郡公」之爵,故世稱「桓南郡」。.

查看 司馬元顯和桓玄

桓谦

桓謙(),字敬祖,譙國龍亢(今安徽懷遠)人。東晉末期人物,車騎將軍桓沖次子。在晉官至西中郎將、荊州刺史;桓楚時官至侍中、衞將軍。桓玄死後,桓謙仍然抵抗東晉,並於失敗後出奔後秦。後又因支持西蜀王譙縱對抗東晉而入蜀,終在西蜀的軍事行動下而再度與東晉作戰,被劉道規擊敗,被殺。.

查看 司馬元顯和桓谦

桓脩

桓脩,字承祖,小名崖,譙國龍亢(今安徽懷遠)人。東晉車騎將軍桓沖之子。桓嗣、桓謙等人之弟。司馬元顯的姑丈。.

查看 司馬元顯和桓脩

殷仲文

殷仲文(),字仲文,陈郡長平(今河南西华东北)人。殷融孫,殷康子,南蠻校尉殷顗弟。東晉時期官員,曾為桓玄心腹並助其篡位,但桓玄敗走梁州時就投歸東晉。殷仲文回東晉後自感不得志,無意間開罪了何無忌,終被指謀反而被殺。.

查看 司馬元顯和殷仲文

晉朝藩王列表

晉朝藩王列表列出兩晉時期晉朝冊封的諸侯國所有的藩王。.

查看 司馬元顯和晉朝藩王列表

晋安帝

晋安帝司马德宗(),字德宗,东晋的第十位皇帝。晋孝武帝司马曜的长子,母亲是陈归女。晉安帝由於痴愚而無能力掌握國政,在位廿二年間朝權都旁落在臣下之中,國內內亂頻仍,期間甚至發生了桓玄篡位的事件。最後東晉國祚及國力在北府將領劉裕的主持下獲得恢復,但亦為劉裕奠下篡位的基礎,安帝自己亦因劉裕欲篡而遇害。.

查看 司馬元顯和晋安帝

晋朝

晋朝(265年-420年)是中國歷史的朝代之一,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因晉朝皇室姓司馬,所以又稱司马晋。晋朝又分為兩個時期,即西晉(265年-316年)与東晉(317年-420年),合称“两晋”。西晋为晋武帝司马炎所建立,首都為洛陽;东晋为晋元帝司马睿所建立,首都為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市)。兩晉的政治體制為世族政治,政治制度由漢代的三公、九卿制向隋唐的三省六部制过渡。 晉室先祖在三国時期為曹魏世族,在高平陵之变後剷除曹氏皇親,掌握實權形成霸府政治。265年,晉王司馬炎脅迫魏元帝曹奐禪讓帝位,改國號曰「晉」,定都洛陽,是為晉武帝,史稱西晋。280年,西晋滅孫吳而統一天下,但和平稳定的局面只维持了短短十几年。晉惠帝繼位後,朝廷漸亂,領有軍權的諸候王紛紛動亂,史稱八王之乱。晉朝元氣大傷後,內遷中原的諸外民族乘機舉兵,造成五胡亂華的局面,大量百姓與世族開始南渡。316年,西晉灭亡,北方從此進入五胡十六国時期。 317年,晋室皇族司马睿於建康称帝,定都建康(即今南京),是為晋元帝,史稱东晋,据有華南地區的领土。中原的世族及百姓陸續南遷,形成華北地區的侨民和南方土著共同聚居的局面。东晋初期,王導等人採取鎮之以靜策略,穩定局勢。東晉皇權衰落,朝廷大權主要由世族掌握,由於軍權外重內輕,朝廷控制力弱,不少藩镇心懷野心,先後发生了王敦之乱、蘇峻之亂及桓温專政。雖然部分士族当权者有恢复之心,前后发动几次北伐,但是朝廷擔心野心家藉此擴張勢力,大多消極支持。383年,前秦出動舉國之師,意圖滅亡東晉。面對亡國之禍,東晉君臣一心,憑藉淝水之戰奠定胜局。谢玄等将领乘胜追击,成功的收復大批失土,致使前秦崩解,引发了北方军事和政治格局的变化。然而,东晋後期又發生朋黨相爭及桓玄作乱。平民負擔沉重,又發生孫盧之亂。譙縱亦據蜀地自立。最後刘裕崛起,平定諸亂,凭借军事力量奪得帝位,建國號「宋」,是為宋武帝,史稱刘宋,中國從此進入南北朝時期。 经济方面,东晋莊園經濟的比例比西晉更大。由於農業技術提升等因素,在僑姓世族與吳姓世族密集開發下,江南獲得全面发展而繁榮興盛,中國的經濟重心也逐漸南移,後來才有大運河的出現。此外,手工業和商业方面也有長足進步。 晉朝雖為漢末以來中國文化中衰之時期,但在哲學、文學、藝術、史學、科技等等方面也有新的發展。漢代以前,政治主權完全在華夏族,而他族則作为被統治者而同化,漢代以後,政治主權不全在華夏族,而他族或以征服華夏族者而同化,邊疆民族帶來的草原遊牧文化也融于中原文化。時天下大亂,士族文人多不以道義為重,儒學中衰。曠達之士,目擊衰亂,不甘隱避,則托為放逸,遂開清談之風。晉室之興,世亂未已,向秀之徒,益尚玄风。玄学與印度東傳之佛教交汇,中國文化逐漸转变为儒釋道融合 柳翼謀:《中國文化史》之状况。.

查看 司馬元顯和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