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史英

指数 史英

史英 為中華民國教育改革人士、國立臺灣大學退休副教授,亦為森林小學創辦人之一。史英長期投身教育改革,早年投入教改運動十餘年以批判學校老師體罰為重點,成為具有獨特風格,也成為在教師和學生們中具有爭議性的教育界人士。史英積極推動「建構式數學」,與處在第一線教學現場的基層老師有幾乎完全不同的解題方式。育有一子史哲。.

12 关系: 十八分上大學史哲史褒善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建構式數學公視新聞臺灣數學教學改革臺灣教育改革李根政森林小學有話好說教育家

十八分上大學

十八分上大學是台灣教育教育改革失敗的語詞。源起於民國96年(2007年)時大學指考最低錄取大學分數為18分,並錄取稻江科技暨管理學院資訊科學系為起始點,之後甚有14分,10分,8分(7.69)。知名台灣學者李家同表示:「教育部教出不到八分的考生要這種無能政府做什麼?」曾有節目探討分數低的學生是否素質低落,而根據訪談內容不少網友均表示真的很低落,台灣教育失敗。.

新!!: 史英和十八分上大學 · 查看更多 »

史哲

史哲(),生於臺灣臺北市,臺灣政治人物,民進黨黨員,為人本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史英之子。已婚,育有三子,曾任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保險局總經理,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局長。現任高雄市副市長。.

新!!: 史英和史哲 · 查看更多 »

史褒善

史褒善,字文直,號南渠,直隸大名府開州(今河南省濮陽縣)人,明朝政治人物,官至大理寺卿。.

新!!: 史英和史褒善 · 查看更多 »

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

財團法人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Humanistic Education Foundation),是臺灣一個以教育改革為關懷主軸的民間志願組織,該團體成立於臺灣解嚴不久後。該團體名稱由來為其中心思想:「教育應該以人為本」,其主要活動類型有舉辦演講、研習營、夏令營,以及召開記者會將議題訴諸媒體或司法。該團體因推動常態編班及揭發不當經營補習班等事件而在社會大眾之中獲得兩極評價。.

新!!: 史英和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 · 查看更多 »

建構式數學

建構式數學,是一種源自於1989年為闡明數學教學原則所提出的數學教育方式。在美加地區的「學校數學的課程與評價標準」文件中,試圖為美國和加拿大K-12(5~18歲)的數學教育提出一個願景。他們的建議在90年代被聯邦政府與地方政府等許多教育機構所採納。2000年全國數學教師委員會修定並出版了《學校數學的原則和標準》(PSSM),而這個版本也成為許多州的數學基礎,並為政府資助的教科書目。其最重要的標準,是強烈的呼籲手算數學並贊成學生發現自己知識和概念的思考。《學校數學的原則和標準》採取了更加平衡的觀點,但仍強調概念性思考和問題解決。這種方式的數學教學被稱為「建構式數學」或者叫「改革數學」。.

新!!: 史英和建構式數學 · 查看更多 »

公視新聞

公視新聞(PTS NEWS)是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公視)新聞部製播的電視新聞節目總稱。雖然公視開播時就已設置新聞部,但受限於中華民國《公共電視法》三讀通過時立法院附帶的決議,直到2002年7月1日才開始製作每日即時新聞。 與大多數的電視台一樣,公視正式新聞節目集中於每日晚上。整體而言,公視新聞因為新聞內容淨化,幾乎看不到其他台灣新聞台的血腥、火爆的場面,且素材多元,針對民生消費、台灣政經社會、人文環境等議題報導都極為深入;相較於台灣其他商業電視台,政治新聞立場也盡量客觀,不偏向任何政黨色彩,並時常邀請國內專家學者討論時事新聞;再加上主播群平穩播報風格,使得公視新聞在台灣備受推崇、得到了各方很好的評價。 公視新聞主要時段分別是午間台語新聞節目《公視中晝新聞》、晚間台語新聞節目《公視暗時新聞》及晚間華語新聞節目《公視晚間新聞》。與其他電視台多數的台語新聞不同,公視以直接使用台語用詞「中晝」、「暗時」來稱呼其新聞節目,展現台語的主體性。.

新!!: 史英和公視新聞 · 查看更多 »

臺灣數學教學改革

臺灣數學教學改革是中華民國教育部引進建構式數學的數學教學方便法,主要是由史英及黃敏晃推動,強調由學生建構數學的意義,不再是以「背公式,解數學」為主,基本方向是培養理解力、思考力和判斷力,以及溝通的能力。 建構式數學在1996年開始在國小實施,因2002年時第一屆用建構式數學教學的學生升上國中,數學計算能力低落,因此在2003年時教育部部長黃榮村規定,不再以建構式數學為唯一數學教學的方法。 建構式數學是在1993年時修改國小數學課程標準時引入的,當時小組召集人是台大數學系教授黃敏晃,強調學生必須自行建構數學的意義,在教學目標中提到「……養成主動地從自己經驗中,『建構與理解』數學的概念」,因此通稱為「建構式數學」。原因是避免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失去興趣及學習動力,因此初期先由實物、概念及簡單的計算,增強對數學的興趣,後來才加強學生的計算能力。 可是到2006年的時候,因為發現許多教師無法善用建構式數學教學及測驗,導致臺灣學生對於數理方面的素質不斷低落、甚至學習數學更加痛苦;所以緊急廢除了建構式數學,強調可以使用九九乘法表的教學方式。 建構式數學推出後,在專家與家長之間有不同的看法。家長主要擔心的是運算能力的低落,而師範大學數學系教授洪萬生認為家長不應該只重視學生數學的計算能力。也有其他學者認為概念的理解比計算能力更加重要。另外建構式數學提出後,因為第一線教師因為建構式數學理解不足,在執行時出現偏差也是問題之一,而建構式數學開始時,九年一貫課程也正規劃進行,因此教師培訓以九年一貫課程為重點,建構式數學的培訓較為不足。史英則是認為是建構式數學的問題是在其教材上,不過他也認為國立編譯館的數學教材雖仍有可改善之處,和舊教材相比,已經好很多了。數學家丘成桐則是認為不背九九乘法表的極端建構式數學是種「不幸」。.

新!!: 史英和臺灣數學教學改革 · 查看更多 »

臺灣教育改革

台灣教育改革,簡稱教改,是指台灣1990年代以來一連串的教育改革措施,不論是法令、師資、課程、教學、教科書、財政等方面,均有重大的變革,堪稱台灣教育史上變動最劇烈的階段。由於教改牽涉層面相當廣,因此不斷為社會各界所廣泛討論,又因爭議頗多,且配套不足倉促上路。實施至今各界給予不一的評價。.

新!!: 史英和臺灣教育改革 · 查看更多 »

李根政

李根政(1968年9月1日-),金門縣人,師範學院美勞老師出身,曾是高雄市左營區永清國民小學教師,歷經教育、環境刊物總編輯及非營利組織職務等,長期撰寫專文與著書關注生態環境議題。 目前,李根政關心臺灣社會運動,現任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台灣綠黨第17-18屆共同召集人兼中央執行委員。.

新!!: 史英和李根政 · 查看更多 »

森林小學

森林小學(簡稱森小)是基於人本教育的理念學校。開創之初是由教育改革者、家長,教師和學者,為實現其以人為本的教育理想,在人本教育基金會策劃下建立的一所實驗性另類教育。中華民國在解嚴之後在政治、言論自由、集會自由上皆大為進步,但是國民教育之教育體制存在諸多弊病,1994年興起台灣數個民間團體號召大批民眾走上街頭推動教改大遊行活動,由於這股教育改革浪潮,並在教育部與社會輿論關注,籌辦初期亦遭遇諸多困難,政府不承認學校,多次計劃取締,但在創辦者教改理念堅持下終於創建成立,使得森林小學成為台灣民間第一所靠理念辦學的私人學校 。 森林小學是以人文與自然理念辦學的學校,並非是四周都是「森林」的學校。擁有這樣理念,即使是在在都市公園裡辦學校亦是森林小學。現在獲得社會廣泛認識,已成為理念辦學代名詞,諸多極力改革的國立學校紛紛自稱「森林小學」。亦影響到中國大陸、香港,近年出現以坚持人文理念立校的示範學校。.

新!!: 史英和森林小學 · 查看更多 »

有話好說

《有話好說》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製播的談話性節目,2008年3月3日開播,目前播出時間為週一至週四晚上八點至九點現場直播。過去的主持人為史英、葉明蘭,現在的主持人為陳信聰。討論題目涵蓋政治、經濟、人權、社福、弱勢、軍事、教育等類別。曾在華視新聞頻道重播。.

新!!: 史英和有話好說 · 查看更多 »

教育家

教育家是实践教育的杰出人士。教育家與教育学家是不同的,對於研究教育学的杰出人物才被称为教育学家。 古代中国著名的教育家有孔子、墨子、荀子、王陽明等人。 近代中國則有何子渊、丘逢甲等人。 现代中國则有陶行知、夏丏尊、蔡元培、厉麟似、蒋梦麟、张伯苓、易作霖、竺可桢、罗家伦、徐特立、成仿吾、屈伯川、匡亚明、马君武、郭秉文、邓之诚、欧元怀、陈垣、晏阳初、黄质夫、許壽裳、嚴範孫、胡雨人、胡敦复、梁漱溟、吳稚暉、梅貽琦、黄现璠、唐國安、湯有祥、柳貽徵、杜亞泉、武訓、黃乃裳、包煜文、厲聲教、容閎、江學珠,张门雪、陈鹤琴等人。 台灣的著名教育家有史英、陳清枝、楊茂秀和李雅卿等人。 古希臘的著名教育家有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人。 古羅馬的著名教育家有昆體良等人。 近代西方的著名教育家有约翰·阿摩司·夸美纽斯 (捷克,1592-1670)、约翰·亨里希·裴斯泰洛齐(瑞士,1746-1827)、弗里德里希·威廉·奥古斯特·福禄贝尔(德国,1782-1852)、约翰·杜威(美国,1859-1952)、鲁道夫·斯坦纳(奥地利,1861-1925)、马利亚·蒙特梭利(意大利,1870-1952)、让·皮亚杰(瑞士,1896-1980)、利维·维谷斯基(俄国,1896-1934)、本杰明·布鲁姆(美国,1913-1999)(美国)威廉.詹姆斯—被誉为美国心理学之父;卢梭;等人。.

新!!: 史英和教育家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