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台灣民族主義

指数 台灣民族主義

台灣民族主義(Taiwanese Nationalism),或稱台灣國族主義,是一種存在於台灣的民族主義。此主義涉及了台灣人在各種層面的複雜思想體系。其宗旨在於建立一個由台灣人彼此認同且內聚的台灣國族,以台灣人自身的自主意識為思想的中心點,進而追求民族的最大利益並且擺脫來自任何境外國家及民族的直接束縛及影響。與建立在種族主義之上的族群民族主義(種族民族主義)不同的是,台灣民族主義是建構在理性主義與自由主義傳統之上的公民民族主義,僅僅強調台灣人應認同台灣這個國家,並無關乎血緣、祖先及文化及種族或族群層面的認同。本主義內涵的民族並非特指和獨尊特定的台灣族群,而是指任何認同台灣價值的台灣公民。因此,台灣民族主義係由原住民、閩南裔、客家裔、戰後移民裔及新住民等所有族群所共同擁有的。.

53 关系: 十一寇反侵略日台灣壹傳媒賣盤案台灣主義黨台灣人四百年史台灣團結聯盟台灣國族台灣獨立運動台灣獨立黨台灣歷史學會台灣民族黨台灣本土化運動台灣日治時期台獨左派台湾民族主义太保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國民中華民國政黨主义建國黨廖文奎公民民族主義国际社会主义前进皇民化運動獨立台灣獨立台灣會福爾摩沙人綠黨 (臺灣)香港民族主義許信良马关条约自由台灣黨臺灣學生運動臺灣島史觀臺灣國族主義臺灣共和國臺灣裔臺灣裔美國人臺海現狀陳雲林訪臺爭議與衝突林濁水民主進步黨民視楊憲宏調職爭議民族主義沈建德泛綠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支那人...愤青2008年臺灣入聯公民投票2008年民主進步黨主席選舉 扩展索引 (3 更多) »

十一寇

十一寇是2006年年底至2007年年初時,在台灣出現的政治鬥爭名詞,為深綠支持者用以指稱民主進步黨11名立法委員(時任或曾任)。主要發起者為2006年12月中旬,全省聯播廣播電台政論節目《台灣人俱樂部》主持人章松根(化名「章天軍」)、鄭愉生(化名「阿生」)發起的手術刀行動。章天軍與阿生呼籲民進黨基層黨員聽眾,簽名支持手術刀行動;最後獲得數萬黨員簽名,並將此簽名及聲明送交民進黨主席游錫堃,並希望民進黨勿提名此11人參加2008年立法委員選舉。 十一寇分別為李文忠、林濁水、洪奇昌、段宜康、沈發惠、蔡其昌、林樹山、郭正亮、鄭運鵬、羅文嘉和沈富雄(以上無排序關係),其中新潮流系7人(李文忠、林濁水、洪奇昌、段宜康、沈發惠、蔡其昌、林樹山)、正義連線3人(郭正亮、鄭運鵬、沈富雄)、陳水扁嫡系(扁系)1人(羅文嘉)。深綠支持者認為,這11名委員對內批判是為了爭取名聲,在民進黨初選電話民調時取得不會投給民進黨候選人的中國國民黨選民的支持,拿下高民調數字而獲得初選提名;因此將其一一點名出來,目的是希望泛綠選民能用選票予以制裁。.

新!!: 台灣民族主義和十一寇 · 查看更多 »

反侵略日

反侵略日是中華民國行政院於2006年3月8日制定的紀念日,日期在每年的3月14日。.

新!!: 台灣民族主義和反侵略日 · 查看更多 »

台灣壹傳媒賣盤案

臺灣壹傳媒賣盤案是自2008年中國時報集團賣盤後,臺灣媒體界另一大型的媒體賣盤案。2012年,壹傳媒集團董事會主席黎智英傳出將臺灣壹傳媒出售給辜仲諒、王文淵、蔡衍明等人,引起新聞媒體遭臺灣財團與中國勢力控制的疑慮,在臺灣引發反媒體壟斷運動。最終此交易案於2013年破局。.

新!!: 台灣民族主義和台灣壹傳媒賣盤案 · 查看更多 »

台灣主義黨

台灣主義黨,為台灣的一個政黨,台灣主義黨鼓吹台灣民族主義。是一個偏向左派的小政黨。無實質運作.

新!!: 台灣民族主義和台灣主義黨 · 查看更多 »

台灣人四百年史

《台灣人四百年史》是一部由台灣獨立運動家史明(本名施朝暉)為喚醒臺灣民族意識所撰寫的通史著作。 其日文版序中言明其書名不為“台灣史”或“台灣四百年史”,正因自幼從父老口中所得知的傳說與周遭史料、文獻有明顯差異,只有以被殖民統治與勞苦大眾的角度來書寫四百年來台灣發展的歷史,才能寫成本書。史明有感於台獨運動者對台灣歷史的瞭解不夠深入,於是花了三年的時間,在1962年完成了日文版《台灣人四百年史》。其後又花了六年完成《台灣人四百年史》的中文版,英文版亦在1986年出版。1999年對中文版作出增補。2014年全新校訂版出版,由南天書局製作發行。史明說,他寫作當時是希望以殖民地被統治者的立場書寫歷史。 《台灣人四百年史》一書內容龐大,史明從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角度詮釋台灣歷史,並且以長達三分之一的篇幅批評中國國民黨的統治。戒嚴時期一直被中國國民黨政府視為禁書的《台灣人四百年史》是不少人認識台灣歷史的重要來源之一,也被認為是臺灣史的經典之一。前總統李登輝表示,史明的「台灣人四百年史」是對自己生長的土地以及文化精神的一種記載,這種精神堪稱為台灣人的典範,可謂「史明精神」。被稱為「末代叛亂犯」的獨立台灣會案即受史明與本書所影響。 category:台灣歷史書籍 Category:台灣史學史.

新!!: 台灣民族主義和台灣人四百年史 · 查看更多 »

台灣團結聯盟

台灣團結聯盟,簡稱台聯,台聯黨,是一個臺灣政黨,成立於2001年8月12日,創黨時主要以原中國國民黨內本土派的黨員及民進黨內獨立派的黨員組成,其創黨的四大宗旨為「穩定政局、振興經濟、鞏固民主、壯大台灣」。由於偏向臺灣本土化與臺灣獨立的政治訴求,普遍被歸屬為泛綠陣營的政黨之一。前總統李登輝雖然並非該黨黨員,但為該黨之精神領袖。 第8屆立法委員選舉所獲得的國會席次及全國得票率,台灣團結聯盟僅次於國民黨、民進黨的台灣第三大政黨,亦是藍綠兩黨以外唯一獲得一百萬選票以上的政黨。2014年中華民國直轄市議員及縣市議員選舉亦為全國第三大黨。第9屆立法委員選舉不分區立委僅獲2.5%的政黨票,區域立委均落選,是繼2008年之後第二度退出國會。2016年1月20日,台聯宣布資遣所有員工。.

新!!: 台灣民族主義和台灣團結聯盟 · 查看更多 »

台灣國族

#重定向 台灣民族主義.

新!!: 台灣民族主義和台灣國族 · 查看更多 »

台灣獨立運動

台灣獨立運動,簡稱台獨,是台灣的政治思想之一,其主要目標是透過制定新憲法等方式,建立一個屬於台灣住民的獨立主權國家,與謀求兩岸統一的「統派」相對。實際上依照理論與目標的不同,還可細分為傳統台獨、華獨、台獨左派等流派。 台灣獨立運動面臨著種種的政治現實與國際角力,外部除須與美日兩大盟邦建立互信的軍事同盟關係,還須克服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武力干涉與經濟施壓,而如何解決台灣內部在國家認同與意識形態上的多元與矛盾(統派)也是另一項難題。台灣獨立運動也透過台灣民族主義、台灣本土化運動、台灣正名運動、去中国化、強調台灣主體性等方式表現。.

新!!: 台灣民族主義和台灣獨立運動 · 查看更多 »

台灣獨立黨

台灣獨立黨是中華民國第273個注册政黨,成立於2015年5月8日,主席為陳兆銘,其目標是為了台灣獨立,認為生長在台灣土地的人,有權建立自己的國家。為了建立幸福台灣國,推出多位候選人參選2016年立法委員選舉,目的宣揚台灣獨立的重要性。.

新!!: 台灣民族主義和台灣獨立黨 · 查看更多 »

台灣歷史學會

台灣歷史學會成立於1995年,臺灣第一次政黨輪替後的2000年5月由內政部核准正式登記。該學會是由一群認同台灣為一主權獨立國家之歷史學者所組成,其宗旨在建立以台灣為主體的歷史觀,提昇歷史學研究並推廣歷史教育。該學會強調台灣的多元文化與台灣民族主義,並經常就歷史教育表達意見。現任理事長是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教授何義麟。.

新!!: 台灣民族主義和台灣歷史學會 · 查看更多 »

台灣民族黨

臺灣民族黨(Taiwanese National Party),是臺灣的一個政黨,由首任黨主席前總統府國策顧問黃華與臺灣獨立運動人士高金郎、學者劉重義等人成立於2011年,強調臺灣人民有權利要求公民投票建國。, 自由時報, 2011-7-9歷屆黨主席包括:黃華、莊孟學、蔡金龍。, 自由時報, 2013-8-1.

新!!: 台灣民族主義和台灣民族黨 · 查看更多 »

台灣本土化運動

臺灣本土化運動(Taiwanization)是指臺灣強調在地的歷史、地理、文化、及主體意識的一種運動,以發揚臺灣本土文化和文化層面的去殖民化為主要宗旨。台灣的本土化運動並沒有一個特定的發展期間,在不同時代背景之下有著不同層面的意涵,但自從1980年代末期解嚴以來的一連串發展尤為明顯,直到今日仍在進行中。影響層面擴及台灣的文化發展、政治、經濟、社會、教育等多方面的變遷,官方或民間自行發起的各種活動都促成此種變化快速的推廣。另一方面,反對者指稱該運動事實上是一種「去中國化」,認為其目的是想促使台灣從基本的文化社會根源脫離中國的影響,並常將其與臺灣獨立運動相提並論,但事實上,台灣本土化運動是將漢文化視為臺灣文化的一部分,並非全盤去除。.

新!!: 台灣民族主義和台灣本土化運動 · 查看更多 »

台灣日治時期

臺灣日治時期()是指臺灣在1895年至1945年間由大日本帝國統治的時期,於臺灣歷史上又稱為日本時代、日治時代、日據時代或日本統治時期。 日本統治時期臺灣經濟置於日本帝國主義支配之下,身為最後一個躋身新帝國主義的日本,其帝國主義型態具有後進性,和西方由資本主義引導國家海外殖民政策不同,日本國內的資本主義尚不發達,無力在臺灣從事大規模資本活動,因此日治初期,是由臺灣總督府主導殖民地的開拓規劃。原則上,由官方為日本資本家量身定做各種規則,迫使臺灣提供資源、物產及勞力,為其服務。在殖民國家發展定位上,日本將臺灣做為支持本國工業的後盾,同時是日本向南洋發展的基地。日本在臺灣實行特別法,以警察政治控制社會,臺灣人沒有平等的參政權,在日治初期的現代化教育程度也遠低於在臺灣的日本人,日後逐年普及,但教育制度上與日本人相比仍不平等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頁189-201,1999年,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自大正時期後,日本對臺灣統治已漸趨穩固以及大正民主化的政治風氣改變,於日治中後期日方改取較為柔和的內地延長主義統治方針以及改派任文官總督,臺灣亦在短時期內發展蓬勃的本土政治運動及社會運動,同時也其許多臺人出國前往中國東北的滿州國或到日本本土留學,如鍾理和等,甚至赴中國與國共合作抵抗日本統治。中日戰爭爆發後日方因應戰爭需要更進一步推行全面性的皇民化政策,以期將臺灣人同化於日本,不過儘管高砂族有志士、民間日籍台裔的志願兵力,仍有漢人赴中參戰抗日,日本政府在民族認同問題下,改派臺灣兵赴南洋即可看出官方與日籍臺灣人的煎熬,詳見臺灣抗日運動、高砂義勇隊。 基於日本殖民統治的需求,臺灣在日治時期於基礎設施、教育設施、公共衛生、農業以及工業等各方面得到相當程度的現代化,但在對外經濟關係上則被日本化。而因為日本統治末期推行皇民化運動造成的低中國性,與戰後初期「陳儀政府」治理失政集負面中國性大成,並視當時臺灣人為「日本奴化教育下的劣等國民」,在臺灣本地人與戰後來臺大陸人之間形成族群隔閡。許多臺灣人因而感到過去日本統治下的臺灣情況比較良善。部份臺灣史學者認為,此情結不僅影響許多在日治時期出生的臺灣人,也相當程度地影響了戰後臺灣對本土認同、臺灣主體性、族群意識觀念乃至臺灣獨立運動的興起。儘管戰後國民黨政府在臺灣推行中國導向的民族主義教育,強調日本殖民臺灣的負面影響,把日治時期臺灣的抗日運動與中國抗日戰爭做連結,並將日本領臺視為等同日本侵華歷史的一部分,但臺灣民間對日本大多仍抱持好感,不過也有其他不同於上述調查結果之民調。日本留在臺灣的基礎建設、文化政策所造成的影響亦於近年來不斷被各界重新檢視或評價。為東亞乃至於世界殖民史上少見的情形,時常引起學術界的興趣及研討。.

新!!: 台灣民族主義和台灣日治時期 · 查看更多 »

台獨左派

台獨左派,又稱左派台獨、台獨左翼、左翼台獨,簡稱左獨、獨左,是台灣獨立運動(台獨)參與者中偏向社會民主主義、進步主義等左派政治及經濟思想的派別。左派早年在台灣並不活躍,甚至誤與共產主義畫上等號,因此聲勢遠不及久居台獨主流地位的「台獨右派」,即華獨一系;但近幾年來因全球經濟大衰退與兩岸全面三通(包括開放中資與中客直接來台),使得台灣民族主義與社會主義思潮在台灣社會走向主流,加上對華獨的不積極感到失望,台獨左派於青年知識份子場域的討論度逐漸上揚,尤其是2014年太陽花學運發生後。 現時活躍的台獨左派團體有時代力量、社會民主黨、自由台灣黨、基進黨、綠黨等,他們除了在社會及經濟議題上持左傾立場,也對轉型正義、婚姻平權等涉及公平正義的社會議題高度關注;政治上出於台獨主張,與民進黨等被視為台獨右派的團體合作,但又保持一定距離。.

新!!: 台灣民族主義和台獨左派 · 查看更多 »

台湾民族主义

#重定向 台灣民族主義.

新!!: 台灣民族主義和台湾民族主义 · 查看更多 »

太保市

太保市(Thài-pó-chhī),舊稱「溝尾--」 ,前身為「太保鄉」,位於臺灣嘉義縣中部,緊鄰嘉義市,屬嘉義都會區的衛星城市,為嘉義縣的縣治所在地,是一個以製造業及農業為主的嘉南平原典型鄉鎮。1946年改設為嘉義市市轄區「太保區」, 1950年恢復設鄉,改隸嘉義縣,1982年隨著嘉義市升格省轄市,縣市分治,縣政府遷設於該地,改制為縣轄市,促使太保由原本以農業為主,少數製造業為輔的鄉鎮,正式成為嘉義縣的縣政中心。近年來中央、地方政府及企業在該市多有建設、交通較為便利,是高鐵嘉義站及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所在地。.

新!!: 台灣民族主義和太保市 · 查看更多 »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簡稱中研院臺史所,是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隨中央政府遷至臺灣後成立的研究所之一。1993年夏,中研院設立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是臺灣史正式成為歷史學獨立研究領域的里程碑,象徵著本土化政策帶來的機制改變,使臺灣歷史文化重受重視。臺史所的研究涵蓋荷蘭治理時期至戰後時期(臺灣史前時期研究與考古人才資源主要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網羅含括歷史學、人類學、地理學、社會學及建築學等不同學科的研究專才。2004年,臺史所正式成立,是中研院第22個正式的研究所。臺史所現有專任研究人員20人,另有兼任與合聘研究人員及訪問學人等,組成社會經濟史、文化史、環境史、族群史、政治變遷與殖民地史等五個研究群,是最重要的臺灣史研究機構,有助於建構臺灣史的整合與系統化知識。.

新!!: 台灣民族主義和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是位於東亞的民主共和國,自1912年成立至1971年退出聯合國期間是中國的代表政權,之後則因主要國土位置與國際政治現狀而在國際上通稱「臺灣」。建政之初繼承原清朝統治的中國領土,至今未放棄主張自己為代表中國之唯一合法政府。1945年二戰結束後從日本接收臺灣。1949年因第二次國共內戰失去大部分中國領土的治權,現今實際管轄的領土(即自由地區)總面積36,197平方公里,包括臺灣本島及附屬島嶼(北方三島,蘭嶼,綠島等)、澎湖群島、福建沿海附屬島嶼(金門群島、馬祖列島、烏坵列島)與部分南海諸島(東沙群島,太平島,中洲島等),首都為臺北市.

新!!: 台灣民族主義和中華民國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國民

中華民國國民,指具有中華民國國籍的人民。目前包含設籍於臺澎金馬的所有人民,以及符合資格領取中華民國護照的無戶籍國民。.

新!!: 台灣民族主義和中華民國國民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政黨

中華民國憲法保障人民有集會及結社之自由。截至2017年10月28日共有334個登記政黨存在,主管機關為內政部民政司。 目前立法院以民主進步黨為第一大黨,中國國民黨為最大在野黨,尚有時代力量、親民黨、全民參政大聯盟、無黨團結聯盟擁有部分席次;而地方議會除上述政黨外,另有台灣政黨全民參政大聯盟、台灣團結聯盟、民國黨、新黨、綠黨、劳动党、台灣第一民族黨、樹黨擁有席次。.

新!!: 台灣民族主義和中華民國政黨 · 查看更多 »

主义

主义(principle;常用后缀“–ism”表示),代表理念或有完整體系的思想和信念,也可视为实现不同目标的不同方法。若於政治理論中,冠以「主義」此一後綴,往往具有「思想、運動、體制」三種互為相關之內容。.

新!!: 台灣民族主義和主义 · 查看更多 »

建國黨

建國黨 ,是臺灣的政黨之一,1996年10月6日成立,黨員主要是從民主進步黨分裂出來的台灣獨立運動成員。.

新!!: 台灣民族主義和建國黨 · 查看更多 »

廖文奎

廖文奎(英文:Wen Kwei Liao 或 Joshua Liao,1905年11月14日-1952年),本名廖溫奎,台灣雲林西螺人,美國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廖文奎不但是台灣獨立理論的鼻祖,同時也是台灣民族主義思想的重要理論奠基者。.

新!!: 台灣民族主義和廖文奎 · 查看更多 »

公民民族主義

公民民族主義(Civic nationalism,又稱自由民族主義liberal nationalism)為國家由公民社會主動參與,產生「全民意志」而取得政治合法性(political legitimacy)的民族主義型式。此論一般認為源於盧梭,特別是自其1762年的著作「社會契約」(The Social Contract)而得名的社會契約論(social contract theories)。公民民族主義被認為是對抗單一種族及文化傾向的民族主義。.

新!!: 台灣民族主義和公民民族主義 · 查看更多 »

国际社会主义前进

國際社會主義前進是台湾的一个托洛茨基主义组织,是工人国际委员会的台湾支部。该组织形成于2010年,初名台湾社会主义者同盟,后改名为工人国际委员会台湾,2016年11月12日正式成立後改用现名。该组织自称是目前台灣唯一公開主张反資本主義和革命社會主義的政治組織,官方刊物為《社會主義者雜誌》。.

新!!: 台灣民族主義和国际社会主义前进 · 查看更多 »

皇民化運動

皇民化運動(),即日本化運動,指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對其統治下的本國少數民族以及殖民地族群,推行的一系列同化政策,希望讓這些族群認同日本與日本天皇,同化為完全的日本人。主要影響地包括琉球、台灣、朝鮮、與滿洲等地。發起人主要有日軍軍部、右翼內閣大臣等。.

新!!: 台灣民族主義和皇民化運動 · 查看更多 »

獨立台灣

立台灣 (1967.1~1976.6),台灣獨立運動團體發行的雜誌。《獨立台灣》原先的構想是作為台灣獨立連合會的機關誌,但是連合會解散以後,史明把《獨立台灣》移到獨立台灣會發行,作為機關刊物。1967年1月創刊,在日本東京發行;1976年6月停刊,發行了89期。第43期開始,雜誌的封面冠上「台灣人民解放革命機關誌」的標語,以「台灣民族主義」作為運動的中心思想。據主辦者史明回憶,當初辦雜誌是為了要啟蒙台灣人。雜誌每期印量三千本,最多曾到七千本。雜誌印好後,一部分寄送到幾個獨立台灣會的海外據點,一部分郵寄在日本留學的台灣人,另一部分則透過史明培訓的地下工作人員,將雜誌夾帶到台灣。.

新!!: 台灣民族主義和獨立台灣 · 查看更多 »

獨立台灣會

立臺灣會(Taiwan Independence Association,簡稱獨臺會或 TIA)臺灣獨立運動團體之一,由史明在1967年6月30日於日本東京創立。除主張臺灣民族主義、堅持臺灣獨立建國外,也是臺獨運動中少見的左派路線團體,強調社會主義。, 國史館學術集刊, 2004.

新!!: 台灣民族主義和獨立台灣會 · 查看更多 »

福爾摩沙人

福爾摩沙人( 或),有時被寫作福爾摩莎人,福爾摩沙是歐美世界較早期時對臺灣島的稱呼,故稱住在此島的住民為福爾摩沙人(葡萄牙、荷蘭、西班牙等國之涉臺文書記錄尤指臺灣原住民或專指特定地區之臺灣原住民,如西拉雅族人等),意即福爾摩沙/福爾摩莎(美麗)島上的居民,源自西方稱臺灣的拉丁文及葡萄牙文慣用詞「」。福爾摩沙(美麗島)之名遠早於臺灣,而歐美國家曾長期普遍使用福爾摩沙之稱呼至二十世紀下半葉。「福爾摩沙人」此語後則泛指出身臺灣者,以區隔外來之中國人。近年來則可與廣義的臺灣人通用(含外國移居而來的臺灣新住民),因而也有臺灣人以本詞作為自稱。.

新!!: 台灣民族主義和福爾摩沙人 · 查看更多 »

綠黨 (臺灣)

綠黨,又称臺灣綠黨,初名綠色本土清新黨,成立於1996年1月25日,但不久後即改名綠黨。其定位為公民社會開放的參政平台,鼓勵具有共同政治理念、價值與目標的積極公民加入;名稱中之「綠」係指「綠色政治」,而非民主進步黨所屬之「泛綠陣營」,綠黨的政治主張包含環境保護、生態平衡、注重草根民主、堅持社會平等與世界和平;除此之外,臺灣綠黨亦注重與各國綠黨和環境保護組織的交流,不但是亞太綠色聯盟(Asia-Pacific Green Network)的重要發起團體之一,也於2010年主辦第二屆亞太綠人大會。 在選舉方面,因長期關心勞工、弱勢、環保議題等,得以在社會上維持一定的影響力,直至2006年參選臺北市議員後,在數次的選舉中得票數始顯著成長,後更於2012年立委選舉上超越新黨取得第五高政黨票。2016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與社會民主黨組成「綠黨社會民主黨聯盟」參選,區域及不分區立委候選人得票雖有長進,但依然全軍覆沒。.

新!!: 台灣民族主義和綠黨 (臺灣) · 查看更多 »

香港民族主義

香港民族主義是香港一種涉及種族、文化、歷史、地理、政治等社會各種層面的思想體系,其中心理論為:香港的各種文化族群,構成了内聚的、分享共同記憶的香港人特殊身份認同,即是公民民族主义。主張「香港民族」可以區別於「比較傾向於種族主义之中華民族」。香港民族主義支持者亦主張建立香港自身的「國族」與自主意識。 香港人的身份認同自香港回歸後正逐年與中國人的身份認同拉大差距,根據有關數據可見香港人有強烈的自身認同感。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畫2012年6月的民意調查發現,在四选一的选择中,認為自己是「香港人」(Hong Kong Citizen)的佔42%,25%認為自己是「中國的香港人」(Chinese Hong Kong Citizen),「香港的中國人」(Hong Kong Chinese Citizen)的佔13%,选择自己是「中國人」(Chinese Citizen)的佔18%。, 21-06-2016.

新!!: 台灣民族主義和香港民族主義 · 查看更多 »

許信良

許信良(),生於日治臺灣新竹州中壢郡中壢街(今桃園市中壢區)。许信良是台湾早年反对派运动重要領導人与代表人物之一。许信良曾先后担任台湾省议会议员、桃園县縣長、民主进步党主席和总统府资政。.

新!!: 台灣民族主義和許信良 · 查看更多 »

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为大清帝國與大日本帝国於1895年4月17日(清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日本明治二十八年)在日本山口縣赤間關市(今山口縣下關市)签署的条约,原名《马关新约》,又称《中日講和條約》,日本方面稱為《下关条约》或《日清講和條約》。清廷代表为欽差頭等全權大臣李鸿章和欽差全權大臣李经方,大日本帝國政府代表为首相伊藤博文和外務大臣陆奥宗光。該條約的签署,标志着甲午战争的结束,並導致割讓臺灣、澎湖、遼東半島予大日本帝國,造成往後50年的台灣日治時期,遼東半島割讓後因三國干涉還遼未成。條約中文原本現典藏於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日文原本則藏於東京國立公文書館。.

新!!: 台灣民族主義和马关条约 · 查看更多 »

自由台灣黨

自由台灣黨是公開明確主張台灣獨立的中華民國政黨,由泛綠學者蔡丁貴連同臺灣教授協會等政治團體於2015年4月17日在臺北臺大校友會館共同成立。基本主張為:依聯合國憲章、公民及政治權利國際公約,臺灣人民有住民自決的權力,藉以達成台灣獨立的目標。.

新!!: 台灣民族主義和自由台灣黨 · 查看更多 »

臺灣學生運動

臺灣學生運動為發生在臺灣的學生運動,最早可以追溯到日治時期。日治時期出現如今現代意義的學校,才有學生對於校園內事務或者是社會現況不滿而出聲抗議。通常學生運動中參與的學生多為大學生,不過也有一些學生運動以中學生為主體。.

新!!: 台灣民族主義和臺灣學生運動 · 查看更多 »

臺灣島史觀

臺灣島史,或稱臺灣島史觀,是由臺灣歷史學者曹永和(1920-2014),於1990年所提出的一個臺灣史史觀概念與史學理論。曹永和參考法國年鑑學派的觀點,結合歷史學、地理學、社會學等學科,形成整體性觀點,以時間為座標、將生活於臺灣的人民為主體,來看臺灣自身的歷史。曹永和認為,從史前時代起便有許多不同種族、語言、文化的人群在其中活動,他們在臺灣所創造的歷史都是臺灣史。, 台灣光華雜誌, 2010年5月,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他的觀點,對臺灣史與臺灣史學界的研究產生重大影響。 這種史學,涵括了在島內人群活躍生產的總體性結構,和綜觀長時間以來,臺灣透過海洋與外界建立的各種關係,以及臺灣在不同時間段落的世界潮流、國際情勢中的位置和角色,將臺灣史置於東亞乃至世界史的範疇做整體考察,也就是以國際的角度來看臺灣史。曹永和認為研究臺灣歷史應該超越政治史的限制,跳脫漢人觀點、國家單位,朝人民的、區域的歷史發展,以提升研究境界。他相信,「臺灣島史」的觀念有助於臺灣史研究跳脫出學界泛政治的解釋模式,而顯露臺灣史的真實面貌。.

新!!: 台灣民族主義和臺灣島史觀 · 查看更多 »

臺灣國族主義

#重定向 台灣民族主義.

新!!: 台灣民族主義和臺灣國族主義 · 查看更多 »

臺灣共和國

臺灣共和國(Tâi-oân Kiōng-hô-kok;Thòi-vân Khiung-fò-koet;英語:Republic of Taiwan或Taiwanese Republic),是指臺灣獨立運動支持者主張以臺灣島一帶的島嶼樹立的一個國家。在臺灣獨立運動中,主張採取這個建國路線的人,又被稱為台獨派。 台灣目前仍然是中華民國實際統治地域,包括澎湖、金門、馬祖等島嶼。臺灣獨立運動的目的可說是尚未達成,又有臺灣國(Tâi-oân Kok)等名稱。 在台灣日治時期1920年代後半的台獨運動家之間提倡流傳,特別是,臺灣共產黨民族主義者曾試圖以積極的民族解放標榜。第二次世界大戰終結後,臺灣被中華民國接收,經過二二八事件的衝擊,以臺灣人廖文毅為中心的臺灣獨立運動家提出具體的理念,1956年在日本東京曾經一度樹立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

新!!: 台灣民族主義和臺灣共和國 · 查看更多 »

臺灣裔

台灣人後裔,簡稱台灣裔、台裔、台僑,指父母是來自於台灣的移民,在海外出生,或是在台灣出生、成長,之後移居至其他國家的人士。也可以用來指擁有台灣人祖先但不居住在台灣的人。他們可能只擁有非中華民國國籍,或同時擁有中華民國與其他國籍。台裔人士多半分布在日本、東南亞地區,美國、加拿大以及澳洲、紐西蘭等地區也有許多台灣人移居,他們通常被歸屬於海外華人。自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的大陸地區漢族人占台灣島上的漢族人口約15%,但也有部份認為自己已是台灣人而非中國人。而不少台灣人後裔也自認擁有華裔血統(或可以說可以接受華裔身份,但在台灣以外就強調台裔身份),但不一定所有的台灣人後裔都源自漢族血統(如台灣原住民,駐台日本人後裔或台灣新住民)。.

新!!: 台灣民族主義和臺灣裔 · 查看更多 »

臺灣裔美國人

臺灣裔美國人(Taiwanese American),又稱臺裔美國人、美籍台灣人或臺裔美籍,指祖先、父母或自身來自臺灣的美國籍公民、永久居民和住民等,是亞裔美國人中的一個群體,並且是華裔美國人的一部份。因為《中華民國國籍法》以屬人主義為主,有許多華裔美國人同時具備了中華民國與美國雙國籍。 這個名稱,可以被來表示對臺灣血緣、文化、土地感情的認同,也可以被用來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作區隔。陈祥水認為“臺湾裔”這個名詞具有臺灣民族主義色彩,因此將其視為海外臺灣正名運動與臺灣獨立運動的一部分,而被泛中國民族主義者認為具有政治性的爭議。.

新!!: 台灣民族主義和臺灣裔美國人 · 查看更多 »

臺海現狀

臺海現狀意指當前海峽兩岸的政治地位與狀態,即臺灣與中國大陆分屬中華民國政府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統治的現狀。197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布停止對金門砲擊之後,兩岸處於實質性停火狀態。中華民國政府於1991年宣佈終止動員戡亂時期後,單方面結束兩岸敵對狀態。 以中國大陸方面為首的觀點認為,兩岸並無簽訂任何停火或停戰協議,依舊處於敵對狀態,並在政治、軍事、外交、意識形態等領域上仍有敵對心態。 「维持台海现状」被认为是目前暂时缓和海峽两岸关系的有效方法之一,在兩岸均具有廣泛民意支持,但是中國大陆、臺灣和國際社會对这个词汇的理解和看法不盡相同。.

新!!: 台灣民族主義和臺海現狀 · 查看更多 »

陳雲林訪臺爭議與衝突

陳雲林訪臺爭議與衝突是指中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會長陳雲林在2008年11月訪問台灣參與第二次江陳會談期間,所發生及引起的一連串爭議與衝突事件。.

新!!: 台灣民族主義和陳雲林訪臺爭議與衝突 · 查看更多 »

林濁水

林濁水(Lin Cho-shui,),原名林宗耀,臺灣南投埔里人,政大東語系學士,台灣戒嚴時期黨外運動人士、民主進步黨新潮流系元老,有「台獨理論大師」之稱。.

新!!: 台灣民族主義和林濁水 · 查看更多 »

民主進步黨

民主進步黨,簡稱民進黨,是臺灣主要政黨之一,也是繼日治時代的臺灣民眾黨之後第一個實際參政的臺灣本土政黨,為現時中華民國的執政黨。成立於1986年,由黨外運動各團體於戒嚴與黨禁解除前整合而成;2000年首度執政,實現臺灣及中華民國歷史上首次政黨輪替,2008年下野;直到2016年大選勝出後,由蔡英文執政,並首次達成同時掌握行政以及立法部門的「完全執政」地位。以民主進步黨為首的泛綠陣營,與以中國國民黨為首的泛藍陣營並列為臺灣兩大政治势力。.

新!!: 台灣民族主義和民主進步黨 · 查看更多 »

民視楊憲宏調職爭議

民視楊憲宏調職爭議,又稱為民視楊憲宏事件、民視楊憲宏案,是1997年9月19日臺灣爆發的民間全民電視公司(民視)第一個爭議案件,起因是民視新聞部經理楊憲宏被民視當局以不正當方式取得的電話竊聽錄音帶調離原職、改調董事長特別助理,輿論譁然。由於當時民視董事長蔡同榮長期擔任民主進步黨(民進黨)中央常務委員及立法委員,本案讓長期推動「黨政軍退出媒體」的臺灣社會運動人士開始注意到政治人物「介入媒體」甚至「經營媒體」的問題,故本案不能視為單純的電視臺內部人事鬥爭。.

新!!: 台灣民族主義和民視楊憲宏調職爭議 · 查看更多 »

民族主義

民族主義(Nationalism),亦稱國族主義或國民主義,為包含民族、人種與國家三種認同在內的意識形態,民族主義者(Nationalist)主張在(各民族和人种)意識形態相互認同前提条件下以拥有相同国籍的民族共同體為人類群體生活之「基本單位」,以作為形塑特定文化與政治主張之理念基礎。具體的說,其主張為:民族為「國家存續之唯一合法基礎」,以及「各民族有自決建國之權」。過去民族主義大多強調民族共同體,而最近則著重於由國家或政府陳述的文化或政治共同體。 民族主義亦特指民族獨立運動之意識型態,即以民族之名義作出文化與政治主張,如今通常用以敘述英格蘭;民族主義也同時被稱為凝聚民族共同體的學說。民族主義的兩種度量標準(與相異的方法論)為本尼迪克特·安德森之《想像的共同體》(Imagined Communities)以及之《民族主義:現代化五途》(Nationalism: Five Roads to Modernity)。 民族主義者以明確的準則為基礎界定民族,以自其他民族區別,並據以判定「孰為民族之一員」。其準則可包含共同的語言、文化以及價值取向。民族之「認同」與以上兩者以及族群上之「歸屬感」皆有相關。民族主義者視民族性為排他且非自主,也就是不像其他自主性團體般可自由加入。 在十九世紀之前人們有鄉土性、區域性、文化價值或宗教性的效忠,但無現代國家觀念;直到以民族主義的國家概念興起後,徹底改變了現代國家的結構主流。 十九世紀後,因民族國家已成為國家結構的主流,民族主義對世界歷史和地緣政治影響巨大。世界上绝大多數人口都生活在──至少是名義上的──民族國家之中,民族國家之目的在確保民族存續,保持身份認同,並提供民族文化與社會性格可支配的地域。民族國家大多訴諸文化與歷史神話以自證其存續與「合法性」(legitimacy)。 民族主義者認可「非民族國家」的存在,其實,早期的民族主義運動往往是針對帝國,諸如奧匈帝國之類。梵蒂岡是為了天主教会的領導權,而非民族,所存在的主權國家;而伊斯蘭教徒尋求於全球各地所建立的哈里發為另一個非民族國家的例子。 具民族認同,並以民族國家為合法性基礎的任何人皆可稱之為「民族主義者」。依此理念,大多數成年人皆為「消極性的民族主義者」。然而,如今所謂之「民族主義」一詞涉及以政治活動(或涉及軍事)支持民族主義者的主張,其中或包含分離主義、民族統一主義以及軍國主義,在極端的情況下甚至包含「種族清洗」。政治學上(以及媒體)傾向注意這些極端類型的民族主義。.

新!!: 台灣民族主義和民族主義 · 查看更多 »

沈建德

沈建德(1947年3月23日 - ),台灣獨立運動人士,「台灣國臨時政府」總召集人,是「台灣血統論(否認當代台灣的人有漢人移民血統)」創立者與研究者。.

新!!: 台灣民族主義和沈建德 · 查看更多 »

泛綠

泛綠,也稱綠軍、綠營、泛綠軍、泛綠陣營,是與民主進步黨意識型態相近的各種政黨、團體、人士之總稱,由於時代力量、台灣團結聯盟的意識型態與民進黨相近,而民進黨黨旗的主要顏色為綠色,因此媒體權宜性地統稱之為泛綠。這種稱法出現在2000年總統選舉產生首次政黨輪替後,原本是媒體的權宜性用法,包括民進黨、台聯、建國黨、自由台灣黨與其支持者,以及台教會、台灣獨立建國聯盟等親民進黨之民間團體,後來被各界廣為接受使用。泛綠的主要競爭對手為泛藍。部分2014年後成立的社運型第三勢力政黨因為與具有獨派色彩,或是與民進黨理念相近,而被部分人士劃分為泛綠政黨,例如在2016年台灣總統大選中公開支持時任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的時代力量。 「綠營」所指涉的是一種概略的意識型態,而非嚴謹具體的政治主張,被歸類在綠營的各個政黨、社團與個別人物,彼此間的政治理念也有程度不等的差異。大體而言,綠營強調台灣本土意識、反共、反對中國民族主義,以及傾向支持台灣獨立,主張台灣正名、台灣優先、台灣民族主義、兩國論與一邊一國等,確保台灣自主於中國之外。經濟政策與藍營相較更接近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混合思想,文化政策與藍營相較更接近民族主義與國際主義的混合思想。相對於當今掌控中國政局的中國共產黨所強調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及推崇的中國民族主義,泛綠陣營強調台灣自由、民主、法治等價值。綠營所包含的範圍較主張台獨運動的人士更廣泛,因此無法與台灣社會所稱的「獨派」畫上等號。統派人士指責泛綠陣營妨礙兩岸統一,並批評綠營的行為和作風。 綠營或藍營皆非正式的組織,各黨派也不曾實際籌組聯盟,在政治操作上分合不定,又因各自理念的差距而有「深綠」、「淺綠」之分,此一概念經廣泛引申包含「綠委」(泛綠陣營之立法委員,或直指民進黨籍之立法委員)、「綠營支持者」、「綠營群眾」、「綠皮藍骨」(指擁有綠營黨籍,但意識型態偏向泛藍者)等用法。 此外,台灣的綠黨社會民主黨聯盟承襲國際間綠黨運動的環保主張,與泛綠陣營訴求相近,因此民進黨2016年在艱困選區(國民黨具優勢的單一選區)禮讓綠社盟的情形出現。 另外前總統李登輝卸任並離開國民黨後,政治思想偏向強調台灣主體意識,並在台灣團結聯盟等政治組織上有一定的影響力,也成為台灣本土化運動重要的推動者。.

新!!: 台灣民族主義和泛綠 · 查看更多 »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這本書是德國社會學者馬克斯·韋伯的經典著作。這本書是由兩篇文章組成,上篇談〈問題〉,下篇談〈禁欲主義新教諸分支的實踐倫理觀〉,全書分成五個章節。.

新!!: 台灣民族主義和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 查看更多 »

支那人

支那人,是近現代的一種針對華人的歧视語,为持有反华或反中立场的人士所使用蔡史君《二战期间日本占领下的新加坡(1942-1945)》載〈怡和世纪〉(第二十四期),第90-96頁。与「Negro」类似 ,该词在历史上无冒犯成分,因二战期间在日本涵有日本對中國人的輕蔑態度而带上贬义意思,二戰後結束後,盟國最高司令部的調查指出「支那」稱謂含有貶意,當今大部分华人会被稱為支那或支那人而感到受到冒犯。 支那一词源于印度,原为古代印度对中国的称呼,可能源于汉字“秦”或“晋”,经佛教经典传入中国。于9世纪初通过佛教交流传入日本,并在明治维新之后由日本传回中国。該詞在中國近代思想中,為討論民族性、國民性的重要概念,包括如梁啟超及嚴復等對民族性中的劣根性求改進討論。晚清知識份子在使用“支那”或“中國”一詞來稱呼國家及國民未有共識,但相当流行。中華民國建立后,中国人以“支那”一词自称的现象减少。 在甲午戰爭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期間為中日關係最惡劣的時期,在這段時期,支那人一詞在日本涵有日本的自我優越感及對中國人的輕蔑態度。1946年二戰後結束後,盟國最高司令部的調查指出「支那」稱謂含有貶意,要求日本政府不得在公文和公開場合使用該詞,同年,日本政府通令日本國內公文書中不可使用支那一詞,有日本學者宣告這個「非常令人厭惡的名稱」已從日本語言中消失劉檸,, 紐約時報中文網, 2013-10-28。 在印尼,由於有許多印尼人與印尼華人認為「支那」一詞是貶低異族與種族歧視的象徵,因而採用「中華(Tionghoa)」,當地部分華人團體也積極消除「支那」一詞。蘇哈托政府當政的年代,反華氣氛濃烈,「支那」一詞多被持有反華立場的人所用,後來中印關係回暖,印尼官方才恢復「中華」的稱謂廖建裕《印尼为何在此时废除“支那” 称谓?》,《联合早报》2014-03-26。 今除石原慎太郎(石原因公開使用這些名詞而被專門從事中日研究的約克大學教授傅佛國(Joshua A. Fogel) 點名批評為「麻煩製造者」)等日本右翼团体外,日本官方及民間主流已不再使用「支那」和「支那人」兩詞。日裔加拿大歷史學家若林正(Bob T. Wakabayashi,或譯若林忠志)指出,日本戰敗後有兩類日本人繼續使用此貶義詞——教育程度低的或者積習難改的老年人。.

新!!: 台灣民族主義和支那人 · 查看更多 »

愤青

憤青最初指中國大陸的激進中國民族主義者(尤其是年青人)。憤青是「憤怒青年」的縮寫,也是當前中國的網絡語言中的流行詞彙,另有糞青、FQ、狗糞青等變體稱呼,一般學者認為憤青是一群不滿社會現狀的網民。“愤青”亦可泛指任何持激进主张或言行激愤的年青人。 愤青最早指在1960年代歐美左翼思潮中主張顛覆傳統社會價值的中国的叛逆青年。邵氏電影公司在1973年出品的影片《憤怒青年》,記述一班不滿社會現狀而急於改變現實的青年,證明當時已存在「憤怒青年」這稱呼。雖然「憤怒青年」一詞略帶貶義,但也有名人承認自己是。後來該詞被簡稱為「憤青」,並在1990年代中後成為流行詞,四個字的原稱反而不常用。 憤青通常具有較強烈的本土民族主義信念,特別喜歡被稱為愛國主義信念,且具有較激進的思想(如極端民族主義)、言論或行動的人士。因互联网开放自由的本质,在网上容易见到这些人。 但在21世纪最初的两三年,网络上被称为“愤青”的人是对这个社会的负面状况不满者,其中一些人是要求变革者。这些人一般是60年代末和70年代出生的,个别是80年代初的,当时仍处于青年时期(现在多数到了中年),他们有一定的民主思想和较强的法治观念,有时表现得激进,所以被称为“愤青”。 可是,现在“愤青”一词却演变成指称伪左派、幼稚的极端左派、极端民族主义者,其中多数还是后极权、威权统治的拥护者和捍卫者,是一些80年代及其后出生的。这些所谓“愤青”的思想观念与最初的“愤青”是不一致的,甚至是相对立的。这种差别是由各自所受的思想教育及所处的政治环境不同所致。.

新!!: 台灣民族主義和愤青 · 查看更多 »

2008年臺灣入聯公民投票

2008年臺灣入聯公投(即中華民國全國性公民投票案第5案,簡稱入聯公投,選票繕印之正式簡稱則為臺灣入聯合國)是指臺灣在過去連續13年未能以「中華民國」或「臺灣」名義成功成為聯合國會員國,而於2008年總統大選同日同時進行的公民投票。目的是希望以公投結果向聯合國及國際社會證明,臺灣人民堅決支持臺灣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在2008年3月22日舉行的與聯合國有關的公民投票共兩項:一案是由民主進步黨提案的「以臺灣名義加入聯合國全國性公民投票案」,俗稱「入聯公投」;另一案是由中國國民黨提案的「推動我國以務實、有彈性的策略重返聯合國及加入其它國際組織全國性公民投票案」,俗稱「返聯公投」。但兩項公投案均因投票率未達50%而宣告失敗。 與2008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同日同時舉行的該公民投票,是由民主進步黨於2007年2月開始規劃,由游錫堃領銜提出,配合中華民國政府所規劃的公民投票案,涵蓋臺澎金馬的中華民國實際統轄區域。 性質定義為諮詢性公投的該公民投票案,雖於2007年6月29日遭行政院公民投票審議委員會否決,但是隨即於7月獲得訴願成功、准予提案。隨後透過民進黨、中華民國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戶政機關連署,在11月28日將收集到的2,726,499份連署書送交中央選舉委員會審查(法定公投成案門檻為825,359人)。中選會在2008年2月1日宣佈此案和務實返聯公投案成立,分別為第5案與第6案,並將與總統選舉同時同日舉行。.

新!!: 台灣民族主義和2008年臺灣入聯公民投票 · 查看更多 »

2008年民主進步黨主席選舉

民主進步黨第十二屆黨主席選舉,於2008年(民國97年)5月18日舉行,是民主進步黨自1998年第八屆黨主席選舉以來所舉辦的第五次黨員直選黨主席。選舉方式採用直接、平等、無記名、單記、相對多數投票制度。在當年的中華民國總統選舉中,民主進步黨推選的候選人、代理黨主席謝長廷慘敗,選舉後謝長廷宣布辭去黨主席職務,但經中央黨部挽留後決定留任至新任黨主席產生為止。 該次選舉共有三位參選人,依抽籤順序分別為:前任總統府資政辜寬敏、前任行政院副院長蔡英文、以及時任立法委員蔡同榮。民主進步黨於5月18日晚間宣布開票結果,蔡英文以歷屆最高的73,865票勝出,當選民主進步黨第12屆黨主席,得票率57.14%;辜寬敏以48,882票次之,得票率37.81%;而蔡同榮由於在選舉末期宣布退選,轉而支持辜寬敏,故僅獲得6,530票,得票率5.05%。蔡英文並於同年5月20日宣誓就職,成為民主進步黨創黨以來首位女性黨主席。.

新!!: 台灣民族主義和2008年民主進步黨主席選舉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台灣國族主義臺灣民族主義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