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78 关系: 基輔,古突厥,可萨人,可薩和平,叶夫帕托里亚,吐屯,塞尔柱 (姓名),大保加利亚 (中世纪),奄蔡,已不存在国家列表,巴西尔二世,巴蘭加爾戰役 (650),巴蘭加爾戰役 (723年),中世纪前期,一神論,九姓烏古斯,康國聯盟,二头政治,伏尔加保加利亚,弩失毕,弗拉基米爾一世·斯維亞托斯拉維奇,开封犹太人,佩切涅格人,俄国君主列表,俄罗斯历史,俄羅斯伊斯蘭教,土耳其历史,土耳其总统旗,北高加索匈人,利奧四世 (拜占庭),刻赤,切尔克斯人,和平,傑爾賓特,哈萨克斯坦,克里米亚,倭马亚王朝,皮草貿易,犹太人,犹太人历史,突厥语族政权列表,符合教規的食物 (猶太教),第比利斯的阿波,米海尔三世,約瑟夫 (可薩),菲利皮科斯,萨莱,馬爾吉-阿爾達比勒戰役,马里人,諾蓋汗國,... 扩展索引 (28 更多) »
基輔
基輔(Kyiv ;Kyjev;Kiyev )位于乌克兰中北部第聂伯河中游,是烏克蘭首都、基輔州首府及第一大城市,人口達2,907,817(2016年)。 基輔是東歐重要的工業、科學、文化及教育中心,也是許多高科技產業、高等教育機構和歷史建築的所在地,擁有廣泛的基礎設施和高度發達的公共交通系統,如基輔地鐵。 基輔的名稱來自「Kyi」,傳說中這座城市的建立者之一(Kyi, Shchek, Khoryv三兄弟和姐妹Lybid)。基輔在5世紀時是一座交易所,後逐漸成為東斯拉夫文明的中心,並在10世纪至13世紀成為基輔羅斯的首都。1240年12月的拔都入侵徹底摧毀了這座城市,使基輔失去過去數個世紀所獲得的政治影響力。後來強盛鄰國的興起,使得這裡成為這些大国的邊境重鎮(立陶宛大公國、波兰立陶宛联盟、俄羅斯帝國)。 19世紀末,基輔因俄羅斯帝國的工業革命而再度興起。基輔在經歷1917年俄國革命引發的動盪時期後,自1921年起成為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重要城市,1934年後成為首都。苏德战争期間,基輔在1941年7月7日—9月26日的基辅战役中被纳粹德国国防军占领,1943年10月被红军解放,并迅速发展成為蘇聯第三大城市。1991年蘇聯解體,烏克蘭獨立,基輔成為烏克蘭首都。.
查看 可萨人和基輔
古突厥
古突厥(突厥字母:𐱅𐰇𐰼𐰰:𐰜𐰇𐰛 Kök Türk,土耳其语:Gök Türk;维吾尔语:كۆك تۈرك Kök Türk;英语:Celestial Turks、Blue Turks或Kok Turks;塞語:Ttūrka,Ttrūka;中古藏語:Drugu)是中世纪的一个游牧部族。在土门的领导下,突厥部落建立了强大的突厥汗国。.
查看 可萨人和古突厥
可萨人
可薩人,又譯作卡扎人,常指一西突厥的屬部落,他們的汗國是中世纪初期最大的汗國。最早见于《隋书·北狄传》,《旧唐书·西戎传》和《新唐书·西域传下》称其为“突厥可萨部”,杜环《经行记》提到“苫国(叙利亚)有五节度,有兵马一万以上,北接可萨突厥,可萨北又有突厥”,他們半定居在東歐大平原至北高加索。 他們與西突厥只有稀疏的關係(統治者是西突厥宗室,後來全然獨立),他們在公元7世紀下半葉,在北高加索草原伏爾加河中下游建立了強大的可薩汗國,成為絲綢之路北道上的其中一個比較重要的中轉站,疆域東至今花剌子模、今西哈薩克斯坦州、西至多瑙河与今烏克蘭,達吉斯坦是核心,南至格鲁吉亞、車臣、克里米亞、小亞细亞東北、他們與東羅馬帝國和阿拉伯帝國在政治和經濟上保持密切的關係。 他們的可汗名號是答剌罕。“可薩”一词在德文有“異教徒”,希臘文有“匈奴騎兵”,在俄文與希伯來文有“牧羊人”,在阿拉伯語有“小眼睛”的意思,在亚美尼亞與格魯吉亞有“北方”的意思,在突厥语解为“遊蕩”,古代波斯史說可薩人好劫掠與長途奔襲,長矛是主要武器,亞洲人後來把类似于可薩人那样生活的也稱為可薩人,在1480年代,格魯吉亞還有自稱可薩人的突厥語游牧民,哥薩克與哈薩克也源於此字。在車臣語中,“可萨”一词可解为“美丽谷地”。 汗国民族有突厥语部落、波斯人、烏戈尔、斯拉夫人、哥德人和高加索人。《世界境域志》中说可萨汗国可汗姓氏是阿史那(Asna)。.
查看 可萨人和可萨人
可薩和平
可薩和平是历史家用于形容可薩汗國強大时间(700年-950年),欽察草原至北高加索无征战,商隊可从東欧到中国。这字眼在十九世纪后被史家使用。但之后可薩汗国属国独立,他们后来被欽察人同化。 Category:俄罗斯历史.
查看 可萨人和可薩和平
叶夫帕托里亚
叶夫帕托里亚(Євпаторія, Евпатория, Kezlev,, Gözleve, Եվպատորիա - Yevpatoria),是位于克里米亚半岛西岸的一座港口城市。公元前5世纪希腊人就在此设立定居点。公元前1世纪克里米亚的统治者为本都国王米特里达梯六世,他的中姓Ευπάτωρ,随后则演变成了这座城市现代的名称。公园7世纪至10世纪为可萨人定居点。之后则先后归属于钦察、蒙古人和克里米亚汗国。1478到1485年之间,曾短暂被奥斯曼帝国统治。1783年被俄罗斯帝国控制。1854年,在克里米亚战争时期被英、法、土军占领。1825年亚当·密茨凯维奇曾来此访问写了“克里米亚十四行诗”,后来经米哈伊尔·莱蒙托夫翻译为俄文。城市有海滨浴场。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后乌克兰和俄罗斯均主张为自己领土。 Category:克里米亚城市.
查看 可萨人和叶夫帕托里亚
吐屯
吐屯,是突厥设在中亚城市的官员,有收税与控管属国责任。如西突厥在高昌、塔什干,可萨人在克里米亚与北高加索,羅斯公國,伏爾加保加利亞。 Category:突厥.
查看 可萨人和吐屯
塞尔柱 (姓名)
塞尔柱·贝格(سلجوق;),是塞爾柱帝國傳說中的同名英雄,他是烏古斯人克尼克氏族領袖杜卡克(外號帖木兒雅里克,鐵弓)之子。 在985年,由於與其他部族的紛爭,塞尔柱帶領氏族從烏古斯葉護國離開,在錫爾河右岸現在南哈薩克斯坦州的毡的駐牧,同年他本人接受伊斯蘭教。 他有四子:米哈伊爾、(意為以色列)、穆薩(意為摩西)、羽奴思(意為約拿)。根據一些資料,塞尔柱本人可能曾在可薩汗國軍隊服務。 由於長子早逝,他親自扶養米哈伊爾之子图赫里勒·贝格和恰格勒·贝格兄弟成人。 1009年,塞爾柱去世,繼承了他的領袖職位。 數十年後在貝格兄弟率領下,塞尔柱人在1040年丹丹納干戰役擊敗伽色尼王國,取得呼羅珊並向伊朗及河中擴張,最終在1055年進入巴格達,並被阿拔斯王朝哈里發授予蘇丹名號。图赫里勒選用祖父之名,將國家命名為塞爾柱蘇丹國。.
查看 可萨人和塞尔柱 (姓名)
大保加利亚 (中世纪)
旧大保加利亚(中世纪希腊语:Παλαιά Μεγάλη Βουλγαρία),或称老大保加利亚、大保加利亚,是拜占庭帝国所形容的一个在库弗拉特汗统治下的君主制国家,位于伏尔加河至亚速海一带,主体民族是钦察与北高加索的保加尔人。.
奄蔡
奄蔡(上古漢語擬音:;Alans,或 Alani,也拼為 Alauni 或 Halani)为古代中亚印欧语系游牧民族,又作阖苏,1—3世纪中叶的 东汉三国时期也称阿蘭聊(中古漢語擬音:)或阿蘭。他们族源是塞克人—萨尔马特人。 古希腊罗马文献中称之为Aorsoi、Alanorsi。奄蔡首次见于。西汉时期,该民族在锡尔河与阿姆河之间的中亚河中地区的锡尔河以北的康居(咸海)西北、里海北部的草原游牧,东汉时期隶属康居。后因为在158年一小支北匈奴西迁,奄蔡也随之逐渐西迁,其中一部分随着巴兰姆伯尔大单于去了欧洲(374年),在伏尔加河与顿河之间地区定居,另一部分则留在高加索以北地区。 公元4世纪中期(374年的巴兰姆伯尔大单于时期),这在158年西迁的一小支北匈奴在此时越过顿河,吞并了奄蔡。5世纪中期,匈王阿提拉率领奄蔡人西征,一直到达了法兰西中部的奥尔良。後來成為加泰隆尼亞人族源之一,至于继续留在高加索一带的成为可萨国(7世纪后期—1030年)的臣下(一些成为佩切涅格人),中世纪早期有一阿兰王国后来被蒙古的哲别和速不台在1221年打败,一部分(约三万)在元朝成為阿速亲軍,成为保卫大汗的怯薛亲军,当时汉人稱綠睛回回。一部份成為小玉兹哈薩克人。大部分成为奥塞梯人。.
查看 可萨人和奄蔡
已不存在国家列表
在历史上,许多民族、国家及政权都灭亡,此為已不存在国家列表: 另外參见:国家列表、中国朝代及ISO 3166-3等。.
查看 可萨人和已不存在国家列表
巴西尔二世
巴西尔二世「保加利亚人屠夫」,(希腊语:Βασίλειος ό Βουλγαροκτόνος,958年~1025年12月15日)马其顿王朝的东罗马帝国(拜占廷)皇帝(976年~1025年在位)。在他统治时期,中世纪的拜占廷帝国达到极盛状态。.
查看 可萨人和巴西尔二世
巴蘭加爾戰役 (650)
巴蘭加爾戰役,是可薩汗國與阿拉伯帝國第一次衝突,阿拉伯軍隊的指揮官是阿布杜拉赫·伊本·拉比亞。 阿布杜拉赫,他是亞美尼亞總督蘇里曼的兄弟被派征服可薩汗國的任務,並為此目的在640年代後期侵入北高加索,阿布杜拉赫和他軍隊在汗國首都巴蘭加爾外圕遭遇可薩軍隊並,被殲滅。根據阿拉伯和伊朗史家,兩軍也使用射石器。.
巴蘭加爾戰役 (723年)
第二次巴蘭加爾戰役,發生在722年或723年,是可薩汗國與阿拉伯帝國第二次戰爭。 根據伊朗史家塔巴里記載,阿拉伯將領賈拉合指揮倭馬亞王朝軍隊由越過高加索山脈入侵汗國南部城市巴倫加爾(當時汗國已遷都薩曼達爾),巴倫加爾居民以三千架馬車包圕城市和高地以加強防衛,但阿拉伯人攻破他們防守,很多居民被殺,生還者逃亡薩曼達爾和汗國其他城市,勝利的阿拉伯軍隊帶回很多戰利品和大筆資金回南高加索。 category:俄羅斯歷史 Category:723年.
中世纪前期
中世纪前期(又称中世纪早期、中古早期;Early Middle Ages)是在欧洲历史上,自西罗马帝国灭亡後,从500年到1000年間大约5個世纪的一個時期,前承後古典時代、後接中世纪中期。在這段時期内,从羅馬帝國後期開始的衰落趨势,在整个歐洲一直持续:人口(尤其是城市人口)减少、贸易萎缩、野蛮人民族遷徙规模扩大與持續入侵,當年羅馬统治过的遼阔大地,最终分成了三种后续文明:西歐文明、拜占庭文明和伊斯兰文明。在西欧历史上,中世纪前期被称为「黑暗时代」,突显了当时社会动荡、传世文学文化作品甚少的特点。然而,东罗马帝国,或称拜占庭帝国,却得以存留下来,尽管以前罗马帝国的大片领土,于公元7世纪时为伊斯兰哈里发所征服。 到了中世纪前期的后段,这些衰落的趋势才得以逆转。800年时,查理大帝获得了皇帝的称号,罗马皇帝似乎后继有人。他统治下的法蘭克王国卡洛林王朝,对此后欧洲的社会结构和历史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欧洲开始普及封建农耕制度,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三田轮耕制、重型耕犁等革新。欧洲大部分地区野蛮人迁移的情况都稳定了下来,但还是受到北欧维京人扩张的影响。.
查看 可萨人和中世纪前期
一神論
一神論或一神教(翻譯自monotheism;μόνος),意指認為只存在一個囊括一切的神的宗教和思想,《大英百科全书》的定義為「相信一位神的存在,或是相信神的唯一性」。但并不否认其他天使、伊斯兰教的精灵等精神体之存在,仅承认唯一精神体的纯粹一神教是不存在的。 從宗教源流和的「創造論」基本教義觀之,埃及法老阿肯那頓所創宗教可能是最早的一神論。 目前存在的一神教主要是亞伯拉罕諸教,又称闪米特諸教,主要的包括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此外印度的錫克教也是一神教。与一神教相对的是多神教与泛神教,其特點可以分别概括為“相信世界上有不只一个的神”、或“世界上一切皆是神”。 然而二十世紀後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亂數等科學發現已證明不可能有全知全能的唯一真神存在。 婆羅門教認為創造神「婆羅門」(又稱梵天)已完成祂的創造任務,印度境內只有一座梵天廟宇。婆羅門教發展出印度教後,泛神論成為主流傾向。.
查看 可萨人和一神論
九姓烏古斯
九姓烏古斯(古突厥語: ,Toquz Oγuz,Toquz Oghuz,又譯九姓乌护)是存在于古代五代宋辽时期,中国西北部的回鹘部落联盟,他们是突厥汗国时形成反阿史那氏联盟。 九姓烏古斯在阙特勤碑提及他们。有人认为是铁勒诸部之一,即是九姓铁勒。回纥和薛延陀、黠嘎斯等部族都是乌古斯的一部分。大致在伊犁河流域,包括内回鹘:药罗葛、胡咄葛、啒罗勿、貊歌息讫、阿勿嘀、葛萨(可萨人)、斛嗢素、药勿葛、奚牙勿、拔悉密、葛逻禄;外回鹘:薛延陀、契苾、都播(图瓦人)、骨利干、多览葛、仆骨、拔野古、同罗、浑、思结、斛薛、奚结、阿跌、白霫等。 在古突厥语里,“烏古斯”有“部落”、“姓”、“联盟”、“箭”之意。这种部落联盟在很多突厥民族也有,如三姓葛逻禄,八姓烏古斯(乃蛮),十回紇,九姓鞑靼,三姓蔑儿乞。.
查看 可萨人和九姓烏古斯
康國聯盟
康國聯盟(659年-750年),是一個位於現在哈薩克斯坦中部的突厥語部落聯盟,是康里部落的前身。這個康國聯盟前身是公元前二世紀的康居,後受鐵勒同化,一部份康里後來西遷至東歐,成為佩切涅格人。這個聯盟的首都在哈薩克斯坦中部的兀魯塔山(大山)。.
查看 可萨人和康國聯盟
二头政治
二头政治(diarchy),又稱二元政治、雙頭政治,是指一个社会或一个组织存在两个地位对等的统治者。“二头政治”作为一种政治体制类型,熟知的有古希腊的斯巴达,古罗马、迦太基以及日尔曼帝国、印度和达契亚部落,可薩汗國,蒙古帝國。印加帝国的统治排名为半族(moiety)结构,每级有两个为主,但声望权威不同,一个居上,一个居次。现代“二头政治”结构国家政体的典型代表有伊朗、安道尔和圣马力诺。 Category:政体.
查看 可萨人和二头政治
伏尔加保加利亚
伏爾加保加利亞,又名伏爾加卡馬河保加利亞,從7世紀維持至13世紀。範圍是現在的楚瓦什共和国與鞑靼斯坦共和国,現在俄羅斯的楚瓦什人與韃靼人是他們的後裔。尤其是喀山韃靼人,被稱為新保加爾人。.
查看 可萨人和伏尔加保加利亚
弩失毕
弩失毕是西突厥汗国时的族群,称“南庭”,由下列五個部落(「俟斤號」)組成:.
查看 可萨人和弩失毕
弗拉基米爾一世·斯維亞托斯拉維奇
圣弗拉基米尔·斯维亚托斯拉维奇(Vladimir Sviatoslavich,Св.Влади́мир Святосла́вич, 弗拉基米尔一世受洗后取教名瓦西里;约955年至960年之间—1015年7月15日)古罗斯政治家、军事活动家,诺夫哥罗德王公(969年—977年),基辅大公(978年—1015年)。他是留里克王朝早期最重要的成员。.
开封犹太人
开封犹太人是记录保存最完整的中国犹太社群。他们居住在河南省开封市。中国古代称呼他们为蓝帽回回、朮忽回回等。在中国的多民族政策上,被划分为回族或未识别的中國少數民族,但是近来有些开封犹太人提议为中国犹太後裔正名。虽然他们已经完全融入到了中国人或漢族之中,但仍吸引着不时来访的欧洲游客的注意——他们对这个最遥远的犹太文化的边哨充满好奇。.
查看 可萨人和开封犹太人
佩切涅格人
佩切涅格人,是西突厥的一支(鐵勒中的比千與一部分康居人),受到葛逻禄的驱逐而迁往咸海附近,而后他们继续西迁(因与乌古斯人冲突),10世纪时到达顿河和多瑙河下游,在11世纪时与拜占庭帝国发生冲突,11世纪末至12世纪初的几场战争中他们被东罗马帝国所败,后来在匈牙利定居下来,逐渐融入到本地居民中。 他们曾打败可萨人,康里人与巴什基尔的一些部族与他们有关。.
查看 可萨人和佩切涅格人
俄国君主列表
俄國君主列表,指俄羅斯由862年留里克創立諾夫哥羅德公國開始,到1917年尼古拉二世退位其間,共1055年間俄國君主的列表。 862年,留里克創立諾夫哥羅德公國,是為俄羅斯國家的開始。882年,第二代諾夫哥羅德大公奧列格攻陷基輔,創立了基輔羅斯。基輔羅斯創立早期,匯聚周邊民族,成為一個統一的民族-羅斯人。伊戈爾繼位後,創立留里克王朝,是為統治俄羅斯的第一個王朝。基輔羅斯在這段時間屢次出兵劫掠拜占庭帝國、保加利亞第一帝國、可薩汗國等周邊國家。 智者雅羅斯拉夫死後,長子、次子、四子分別爭位,基輔羅斯小分裂,最終由四子弗謝沃洛德再度統一,是為弗謝沃洛德一世。弗謝沃洛德之子紅太陽莫諾馬赫打敗南俄草原的波洛韋茨人,消除了突厥人對基輔羅斯的威脅。紅太陽莫諾馬赫死後,基輔羅斯大分裂,他的長孫伊賈斯拉夫二世·姆斯季斯拉維奇曾統一大部分基輔羅斯,但被七叔尤里·多爾戈魯基所敗,基輔羅斯再度陷入動亂。1169年,尤里·多爾戈魯基長子安德烈·博戈柳布斯基聯合十六個大公國的軍隊攻陷基輔,將首都遷移至弗拉基米爾,再度名義上統一基輔羅斯,但一年後再分裂。安德烈·博戈柳布斯基死後,除了其弟大窩弗謝沃洛德能暫時穩定局勢外,基輔羅斯長時間陷於動亂中。最後在長子西征中,基輔羅斯亡於拔都為首的蒙古侵略軍。 伊凡大帝在位期間,吞併諾夫哥羅德、布良斯克、特維爾、圖羅夫、明斯克、霍爾姆等公國,滅亡金帳汗國,莫斯科大公成為俄國君主。伊凡三世晚年娶巴里奧略王朝的索菲婭·帕列奧羅格公主,將莫斯科大公國視作拜占庭帝國的承繼人。伊凡大帝和其子瓦西里三世致力出兵消滅蒙古和其他大公國殘餘勢力,打下了統一俄羅斯的根基。1547年1月16日,伊凡大帝之孫伊凡四世自稱沙皇,成立俄羅斯沙皇國,俄國再度統一。 1598年1月17日,伊凡四世之子費奧多爾一世·伊萬諾維奇去世,留里克王朝結束,俄羅斯陷入混亂。僅伊凡四世的顧問鮑里斯·費奧多羅維奇·戈東諾夫登位時,勉強維持了對波蘭立陶宛聯邦的和平,但戈東諾夫在位七年間,俄國內部多有暴亂。戈東諾夫去世後,波蘭扶植了三位德米特里,皆稱為伊凡四世幼子。偽德米特里一世成功取得沙皇之位,但被瓦西里四世所推翻,成立叔伊斯基王朝。但波蘭立陶宛聯邦撕破停戰協定,宣稱瓦迪斯瓦夫四世對俄國王位有繼承權,入侵俄國。斯坦尼斯瓦夫·若烏凱夫斯基率領軍隊攻陷莫斯科。瓦西里四世被俘,叔伊斯基王朝被波蘭立陶宛聯邦終結。瓦迪斯瓦夫自稱沙皇伏拉斯基拉夫一世,透過七波耶會議,開始了波蘭立陶宛聯邦對俄羅斯的管治。梁贊公爵以留里克王朝後裔身份號召俄羅斯人抵抗波蘭侵略,召開全俄縉紳會議。在他死後,大主教被推舉為領導人。在1613年2月21日其子米哈伊爾·費奧多羅維奇·羅曼諾夫為全俄沙皇米哈伊爾一世,1613年7月21日全俄縉紳會議還政沙皇,成立羅曼諾夫王朝。 羅曼諾夫王朝在阿列克謝·米哈伊洛維奇和費奧多爾三世治下,分別於波蘭立陶宛聯邦和奧斯曼帝國處取回烏克蘭地方,並因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率領哥薩克酋長國附庸俄國,俄國領土獲得大幅度的擴張,但因波羅的海沿岸的歸屬問題與瑞典帝國的關係急速惡化。彼得大帝於1696年開始進行彼得大帝改革,俄國開始西化。終於在1721的大北方戰爭打敗瑞典,取回自古斯塔夫大帝時代交給瑞典的俄國東北部海岸線。彼得大帝因此稱帝,成立俄羅斯帝國。彼得大帝去世後,由於他處決其子,導致無嗣繼位,他十四歲的孫子彼得二世去世後,羅曼諾夫王朝絕男嗣。在其女伊麗莎白女皇去世後,彼得大帝外孫彼得三世繼位,開始荷爾斯泰因-戈托普-羅曼諾夫王朝。 彼得三世在位不到一年便被妻子葉卡捷琳娜大帝所廢,葉卡捷琳娜二世在位期間三次瓜分波蘭、於第五次俄土戰爭大敗奧斯曼,吞併克里米亞汗國。在她去世後,由其子保羅一世繼位,但因改革不得貴族支持,被暗殺於米哈伊洛夫宮,由其子亞歷山大一世繼位。亞歷山大一世在位期間領土再度大幅擴張,先後打敗奧斯曼和波斯,從瑞典處取得芬蘭大公國。在拿破崙戰爭的第六次反法同盟,撃敗法蘭西第一帝國,取得波蘭會議王國國王頭銜,俄國成為歐陸霸主。在克里米亞戰爭中,俄國戰敗,尼古拉一世之子亞歷山大二世因此推行改革,廢除農奴制,並結束了長達三十多年的高加索戰爭,出售阿拉斯加。在亞歷山大二世被激進青年謀殺後。亞歷山大三世繼位,俄羅斯開始工業化進程,並佔領全中亞。尼古拉二世登位後期,因1905年俄國革命,俄國開始立憲運動。因大斯拉夫主義俄國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在1917年俄國革命,尼古拉二世被推翻及軟禁,俄國君主制結束。.
查看 可萨人和俄国君主列表
俄罗斯历史
俄罗斯历史始於东斯拉夫人,亦是後來的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基辅罗斯是东斯拉夫人建立的第一个国家。988年开始,东正教从拜占庭帝国傳入基辅罗斯,由此拉开拜占庭和斯拉夫文化的融合,并最终形成占据未来700年时间的俄罗斯文化。13世纪初,基辅罗斯被蒙古人占领后,最终分裂成多个国家,這些國家都自称为是俄罗斯文化和地位的正统继承人。 13世纪以后,莫斯科逐渐成為原先基辅罗斯文化的中心。16世纪中叶伊凡四世时代,莫斯科大公国改称沙皇俄国。到18世纪彼得一世时代,已變成为庞大的俄罗斯帝国,横跨从波兰到太平洋的广袤地域。1861年,俄罗斯废除农奴制度。随后农民不断增加,对土地的需求也不断增长,急剧加大革命的压力。从废除农奴制度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俄国推出斯托雷平改革、1906年宪法和国家杜马,极大地改变其经济和政治状况,只是沙皇依然没有意愿放弃独裁统治。 军事战败和食物短缺引发1917年俄国革命,此后共产主义布尔什维克登上权力的舞台,建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联盟。从1922年至1991年,苏联逐渐成长为一个超级大国。但随着经济和政治体制的缺点所引发的矛盾越来越尖锐,1991年苏联解体。 1991年后,俄罗斯联邦成立并继承苏联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然而,俄罗斯已不再是超级大国。直至今日,俄罗斯的政治经济结构依然带有沙俄和苏联的特点。.
查看 可萨人和俄罗斯历史
俄羅斯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在俄羅斯是第二大宗教。穆斯林约佔總人口的15%至20%,目前俄羅斯的穆斯林人口大多數分為北高加索與伏爾加河两類,北高加索的阿迪格人,巴爾卡爾人,諾蓋人 ,車臣人,印古什人,卡巴爾達人,卡拉恰伊人,達吉斯坦的族裔群體和伏爾加河流域的韃靼人,巴什基爾人。也有來自中亞的塔吉克人與突厥人。 俄羅斯多數的穆斯林屬於遜尼派,什葉派屬於少数,蘇菲主義對車臣人具有強大影響。.
查看 可萨人和俄羅斯伊斯蘭教
土耳其历史
代土耳其人原為烏古斯人的一個分支,但经过迁徙和混合,已经和原中亚突厥人关系较远。11世紀左右由中亞一帶遷入小亞細亞,1299年,奧斯曼帝國建立,1453年5月29日,攻陷君士坦丁堡,滅東羅馬帝國,16世紀達到鼎盛,統治區域地跨歐、亞、非三大洲,17世紀末期开始衰落。19世紀末,奧匈積極向奧斯曼帝國擴張,加劇奧匈與俄在中東的爭奪。1914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加入同盟國作戰,1918年戰敗。根據《凡爾賽和約》,土耳其喪失大片領土。1919年凱末爾發動民族解放戰爭,1923年10月29日成立土耳其共和國。.
查看 可萨人和土耳其历史
土耳其总统旗
土耳其总统旗(土耳其语:Cumhurbaşkanı)是土耳其共和国的国家元首兼武装部队最高统帅-总统的旗帜。.
查看 可萨人和土耳其总统旗
北高加索匈人
北高加索匈人,是匈人在达吉斯坦的分支。他们在可萨汗国建国前有自己的王国。他们可能是匈人与土著混血。 在535至537年,有亚美尼亚传教士到这里活动。有一些人受洗,叙利亚文件也提出此事。 682年,亚塞拜然地区主教以色列曾经想一匈人首领alp lluetuer受洗但不成功。他后来成为俟利发,这部落也向可萨人纳贡,与他们一起反倭马亚王朝。八世纪后他们成为可萨汗国一部分,十一世纪后不再有他们消息 。.
查看 可萨人和北高加索匈人
利奧四世 (拜占庭)
利奥四世(Λέων Δ΄,),人称“哈扎尔人利奥”(the Khazar),东罗马帝国皇帝(775年-780年在位)。 利奧四世之母哈扎尔的伊琳娜为哈扎尔可汗比哈尔之女奇奇格,出生于后不久便被其父君士坦丁五世任命为共治皇帝。769年,他同雅典的伊琳娜结婚。775年,其父去世,利奧四世镇压了其几个同父异母兄弟的反抗,成为真正的皇帝。他曾遣军攻击阿拔斯帝国的叙利亚,但未能取得战果。 780年,利奧四世在准备攻打保加利亚时去世,临终前任命其妻伊琳娜为其子君士坦丁六世的唯一监护人。.
刻赤
刻赤(Керч;Керчь;Keriç;古东斯拉夫语: Кърчевъ; 古希腊语: Παντικάπαιον Pantikapaion; Kerç)為克里米亞城市,位於克里米亞半島的東側的刻赤半岛上,人口为147,033(2014)。 2,600年前,由希腊人来到这里并殖民(参见),这是希腊人在克里米亚最早的据点之一。刻赤在20世纪20年代发展迅速。二战期间,刻赤成为了苏德之间的主要战场(刻赤半岛战役)之一。 如今,刻赤是克里米亚半岛上最大的城市之一,是刻赤海峽中最重要的港口,也是半岛中重要的工業、運輸與旅遊中心之一。 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后乌克兰和俄罗斯均主张为自己领土。.
查看 可萨人和刻赤
切尔克斯人
切尔克斯人是一个西北高加索民族,阿迪格人的一个分支。主要分布在卡拉恰伊-切尔克斯共和国以及阿迪格共和国的四个村子:Khodz、Blechepsin、Koshekhabl和Ulyap。他們说卡巴尔达语切尔克斯方言。经济由农牧业、园艺构成。他们是高加索人与可萨人等突厥人的混血。 1780-1825年間,切尔克斯人由卡巴尔达移居切尔克斯地区。19世纪期間,沙俄取得奧斯曼土耳其的配合,在西北高加索地區進行種族清洗,大批切尔克斯人移居或被驅逐至奧斯曼土耳其境內,一些人遷到更南的敍利亚、约旦、巴勒斯坦和黎巴嫰定居。他們信仰逊尼派伊斯兰教。他们也有人做埃及的马木留克。他們是克里米亞韃靼人一族源,也在土耳其帝國後宮很受歡迎。.
查看 可萨人和切尔克斯人
和平
Peace flag 和平通常指没有战争或没有其它敌视暴力行为的狀態,也用来形容人的不激动或安静。和平一般會解讀為沒有敵意及报复,誠摯的想要、有健康的人際關係或國際關係學等。 通常,维持国家关系之间的和平状态是多数人或组织的企盼,尤其是类似联合国这类国际组织。和平可以是自发性的,政治鼓动者可以避免过于激动;和平也可以是强制性的,例如用强制手段抑止那些引起骚乱之人的行为。.
查看 可萨人和和平
傑爾賓特
傑爾賓特(Дербе́нт;阿塞拜疆語:Dərbənd;萊茲吉語:Дербент;阿瓦爾語:Дербенд;波斯語:دربند)是俄羅斯達吉斯坦共和國第二大城市,也是俄國最南的城市。2002年人口101,031人。 同时傑爾賓特是俄罗斯最古代(青铜时代)的一个城市。根据(Hecataeus of Miletus)的记录傑爾賓特有6000多年的历史。 其城塞、古城和要塞於2003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單。這里曾经是可萨人与伊朗爭夺亚美尼亚的地方(即是古代打耳班)。.
查看 可萨人和傑爾賓特
哈萨克斯坦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Қазақстан Республикасы / Qazaqstan Respy'bli'kasy;Республика Казахстан),簡稱--(Қазақстан;Казахстан),为跨洲国家,地跨欧亚两洲,主要位于中亚北部,在乌拉尔河以西的一小部分领土位于欧洲.
查看 可萨人和哈萨克斯坦
克里米亚
克里米亚半岛(又译克里木半岛;Krymskiy poluostrov;Krymskyi nivostriv;Къырым ярымадасы, Qırım yarımadası),简称克里米亚,是黑海北岸的一个几乎完全被海包围的半岛。東部為刻赤半島,與大陸隔刻赤海峽相望。 克里米亚半岛位于乌克兰主体部分之南和俄罗斯主体部分之西,人口约235万(2007年估計)。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包含几乎整个克里米亚半岛,行政上与位于半岛西南方的塞瓦斯托波爾直辖市分离。自苏联解体、乌克兰独立以来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是乌克兰境内唯一的自治共和国。但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后,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于2014年3月11日宣布联合塞瓦斯托波爾從烏克蘭獨立。首都是辛菲罗波尔,最大都市是塞瓦斯托波爾。 該自治共和國在俄軍支持下於2014年3月16日舉辦全區域性的歸屬公投,成立新的克里米亚共和国并正式宣布脱离乌克兰,准备加入俄罗斯联邦。3月17日,克里米亞公投最終結果公佈,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与塞瓦斯托波爾的投票率均超过八成,共约97%的選民支持克里米亞從烏克蘭獨立並加入俄羅斯,但烏克蘭政府、美國、歐盟以及大部分国家并不承認此公投。3月18日俄羅斯總統普京批准一項與克里米亞有關接納克里米亞共和國加入俄罗斯並組建新的俄罗斯聯邦主體的條約草案,并于21日正式设立克里米亚联邦管区,包含整个克里米亚半岛。4月11日俄罗斯修订宪法,将克里米亚地区作为俄罗斯联邦主体写入条文。.
查看 可萨人和克里米亚
倭马亚王朝
奧米亞王朝(أمويون),中國史籍稱之為白衣大食,是由奧米亞家族统治的哈里发国,是阿拉伯帝国的第一个世袭王朝。在伊斯兰教最初的四位哈里发(即所谓“纯洁的哈里发”或“正统哈里发”)的执政结束之后,由阿拉伯帝国的叙利亚总督穆阿维叶(即后来的哈里发穆阿维叶一世)建立。从661年至750年,该王朝是穆斯林世界的统治王朝。.
查看 可萨人和倭马亚王朝
皮草貿易
廣義來說是指皮草間的貿易.
查看 可萨人和皮草貿易
犹太人
犹太人(יְהוּדִים,),又称犹太民族,是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的一个族群。根据犹太教律法《哈拉卡》的定义,一切皈依犹太教的人(宗教意义)以及由犹太母亲所生的人(種族意义)都属于犹太人。犹太人发源于西亚的以色列地或希伯来地。犹太人的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之间具有很强的关联性,犹太教是维系全体犹太人之间认同感的传统宗教。犹太教不欢迎外族皈依,要皈依犹太教的外族人必须通过考验才可以,虽然如此历史上世界各地仍有小部分不同肤色的人群通过皈依犹太宗教而成为犹太族群的一部分,而犹太人也由此从阿拉伯半岛的一个遊牧民族,发展成为遍布全球的世界性族群之一。 根据有关犹太人组织的统计,2007年全球犹太人总数约在1,320万人左右,其中540万人定居在以色列,530万人居住在美国,其余则散居在世界各地。犹太人口总数仅占全球总人口的0.2%, based on 。根据其他组织的统计,美国国内的犹太人人数则达到650万人或美国人口的2%。上述数据也包含了自认为是犹太人但没有归属于任何犹太社团组织的人群,但事实上,全球犹太人的总人口数很难得到准确统计,因为犹太人的定义存在多种标准和界定方式,导致统计的准确性受到了影响。.
查看 可萨人和犹太人
犹太人历史
犹太人历史(或犹太民族的历史)是关于犹太人、以及犹太人的宗教和文化的历史,它也包括在历史进程中犹太人与其他人种、宗教和文化的互动和发展。虽然犹太教作为一个宗教首先出现在希臘化時代(公元前323年-公元前31年)的希腊记载中,而且,最早提到的“以色列”的是公元前1213-1203年刻在麦伦普塔赫石碑上的文字,但是,宗教文献讲述的以色列人的故事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犹太人流散开始于亚述征服期间,并且在巴比伦征服后,其流散的规模继续扩大。犹太人在整个罗马帝国也普遍存在,而在拜占庭统治时期,在地中海中部和东部地区的犹太人口也得到进一步发展,虽然其规模并不大。公元638年,拜占庭帝国失去了对黎凡特的控制。在欧麦尔·本·赫塔卜统治下的阿拉伯伊斯兰帝国征服了耶路撒冷和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和埃及的土地。西班牙的犹太文化黄金时期发生在欧洲中世纪,这时,在伊比利亚半岛的大部分地区是穆斯林统治时期。在那段时期,犹太人普遍得到社会的接纳,犹太的宗教、文化和经济生活非常繁荣。 在古奥斯曼帝国时期(1300-1600年),犹太人与帝国大多数其他社群一样有一定程度的繁荣。在17世纪,西欧有大量犹太人人口。在欧洲文艺复兴与启蒙时期,犹太社群发生了重大变化。犹太人从十八世纪开始开始发起废除限制性法律的解放运动,更广泛地融入欧洲社会。在1870年代和1880年代,欧洲犹太人开始更积极地讨论迁回到以色列,并在其民族故土上重新建立犹太国家。锡安主义运动于1884年正式成立。同时,欧美的犹太人在科学、文化和经济等领域取得了成功。其中普遍认为最有名的是科学家爱因斯坦和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那时,许多诺贝尔奖得主都是犹太人,现在情况仍然如此。 1933年,随着希特勒和纳粹在德国的兴起,犹太人的处境变得更加严峻。经济危机、种族的反犹法律以及对即将到来的战争的担忧导致许多犹太人从欧洲逃到巴勒斯坦、美国和苏联。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了,直到1941年,希特勒几乎占领了整个欧洲,包括当时有成千上万犹太人居住的波兰和法国。 1941年,在纳粹入侵苏联后,纳粹开始执行“最终解决方案”,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广泛而有组织的行动,旨在灭绝犹太人,这导致犹太人在欧洲被迫害和谋杀,包括欧洲的北非(支持纳粹的维希-北非和意大利利比亚)。大约600万犹太人被有组织地灭绝,这样的种族灭绝被称为“猶太人大屠殺”或“Shoah”(希伯来语)。在波兰,所有集中营加起来,有三百万犹太人在毒气室中被杀,其中,仅在奥斯威辛集中营就有一百万人被杀。 1945年,巴勒斯坦的犹太抵抗组织统一和组建了犹太抵抗运动。这个运动开始攻击英国当局。戴维·本-古里安在1948年5月14日宣布,在以色列地建立的犹太国家称为以色列。紧接着,所有阿拉伯邻国都来攻击以色列,但新成立的IDF奋力抵挡。1949年战争结束,以色列国家开始建设国家,吸收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成千上万的犹太人。今天(2016年),以色列是議會制国家,人口超过800万,其中约600万是犹太人。最大的犹太社区在以色列和美国,主要的社群分布在法国,阿根廷,俄罗斯,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德国。关于现代犹太人口统计数据,见英文词条:Jewish population。 另可参见:犹太人历史年表。.
查看 可萨人和犹太人历史
突厥语族政权列表
下面为古今由突厥语族民族建立的国家、王朝等政权的列表。.
查看 可萨人和突厥语族政权列表
符合教規的食物 (猶太教)
合猶太教教規的食物(כָּשֵׁר,,Kosher),在当代中国犹太社团中普遍音意译为可食或洁食)是符合犹太教饮食规定(科谢鲁特)的食材,含「潔淨、完整、無瑕」之意。相關規定除了限制了可食動物的種類外,其屠宰及烹調方式亦受影響。與伊斯蘭教的清真食物相似但更嚴苛,穆斯林在沒有清真食物的情況下,會食用猶太教教規的食物,儘管屠宰前的祈禱者可能信仰不同的宗教,但在清真規定卡菲勒處理中,有經人屠宰的可以吃。.
第比利斯的阿波
比利斯的阿波(Abo of Tiflis;),基督教的殉教徒和格魯吉亞首都第比利斯的主保聖人。.
查看 可萨人和第比利斯的阿波
米海尔三世
米海尔三世(酒鬼)(希腊语:Μιχαήλ Γ,)是一名拜占庭帝国皇帝(842年—867年在位)。他是米海尔二世的孙子,皇帝狄奥菲洛之子。 米海尔三世曾击退阿拉伯人的进攻。后被其亲信巴西尔一世杀害,后者随后建立了马其顿王朝。.
查看 可萨人和米海尔三世
約瑟夫 (可薩)
約瑟夫·本·阿倫(Joseph ben Aaron;),可薩汗國統治者,950-960年在位。 他是國王阿倫二世之子,而他的妻子是阿蘭王國國王的女兒。 約瑟夫是可汗還是汗伯克是有爭議的,他描述了他領導可薩汗國軍隊,這似乎暗示汗伯克的作用,由於他沒再提及可汗,汗國此時可能已放棄了傳統的雙王制。 他同時也積極尋求接觸散居在其他地方的猶太人,他回覆了西班牙科爾多瓦拉比的來信,並邀請他來汗國居住。 約瑟夫統治時期基輔羅斯和佩切涅格人經常入侵汗國,也與拜占庭在克里米亞有零星的戰鬥。他報告說,他與圍繞里海的穆斯林國家結盟抵抗羅斯人入侵。 他最終命運是個未知數,由於他回字給哈斯代不久後斯维亚托斯拉夫·伊戈列维奇入侵(967或969),他可能是汗國崩潰時的統治者。.
查看 可萨人和約瑟夫 (可薩)
菲利皮科斯
菲利皮科斯(Φιλιππικός)是一位拜占庭帝国皇帝(711~713年在位)。原名巴尔达尼斯,生身于亚美尼亚贵族。在第一次反对查士丁尼二世的叛乱中他就试图夺取皇位。提比略三世即位后被放逐到凯法利尼亚岛。查士丁尼二世复位后又被放逐到赫尔松。在那里他得到可萨人的帮助,被拥立为皇帝,进驻君士坦丁堡。在位期间徒劳的抵御保加尔人和阿拉伯人的进攻。713年5月,他在浴室里被反叛者刺瞎双眼后被废黜。 P P P.
查看 可萨人和菲利皮科斯
萨莱
萨莱,在波斯语中解作宮殿。是金帐汗国首都,有新舊两个,另一个诺蓋汗国的萨莱楚克。當時大約有600000人生活在這一帶。.
查看 可萨人和萨莱
馬爾吉-阿爾達比勒戰役
吉-阿爾達比勒戰役(Battle of Marj Ardabil),是可薩汗國與倭馬亞王朝於730年在伊朗西北阿爾達比勒發生的戰爭。可薩汗國軍隊由王子巴爾吉克指揮,入侵倭馬亞帝國伊朗西北省分吉拜爾。 這仗可薩軍隊擴張至伊朗北部(和庫爾德斯坦及美索不達米亞北部),企圖確立在南高加索的統治。 倭馬亞王朝立即派將領賈拉合在阿爾達比勒迎戰,但他戰敗了,很多麥瓦利軍人拋棄他,他本人被殺,首級掛在可薩人戰車上,二萬穆斯林被俘擄。 勝利後可薩汗國佔領阿爾達比勒,但在下一年入侵摩蘇爾的戰役中戰敗了,巴爾吉克被殺,可薩軍隊退回北高加索。.
马里人
里人(Марийцы)是伏尔加河、卡馬河流域的居民,大多数居住在俄罗斯联邦马里埃尔共和国境内,在巴什科尔托斯坦共和国、乌德穆尔特共和国、鞑靼斯坦共和国等周边地区也有分布。旧称“切列米斯人”(черемисы、鞑靼语:чирмеш、Çirmeş)。 马里人可分三支:伏尔加和左岸的“草原马里人”、右岸的“山地马里人”和巴什科尔托斯坦共和国的“东部马里人”。2002年俄罗斯人口普查中,认同“马里人”的有604298人,其中18515人认同“山地马里人”,56119人认同“东部马里人”。六成马里人住在乡下。.
查看 可萨人和马里人
諾蓋汗國
諾蓋汗國是一个位于里海钦察草原上的突厥语族游牧汗国。由15世纪生存至17世纪,至卡尔梅克人来到为止。这里居民是诺盖人。他们由阿瓦尔人、钦察人、可萨人、佩切涅格人与蒙古人。汗国名称来自那海。.
查看 可萨人和諾蓋汗國
高加索阿尔巴尼亚王国
加索阿尔巴尼亚王国(;James Stuart Olson.
费奥多西亚
費奧多西亞(Feodossia;Феодо́сия,Feodosiya;克里米亚鞑靼语和土耳其语:Kefe),古稱卡法(Kaffa),是位於黑海北岸克里米亞半島的城市。在20世紀中期,苏联统治下的費奧多西亞由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轉交給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市內人口約105,411人,有俄羅斯人(72.2%)、烏克蘭人(18.8%)、克里米亞韃靼人(4.6%)居住。原属乌克兰的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在2014年3月16日举办归属公投,成立新的克里米亚共和国并正式宣布脱离乌克兰加入俄罗斯联邦,但基辅乌克兰政府、美国、欧盟以及大部分其它国家都未承认此公投。3月18日俄罗斯总统普京批准一项与克里米亚有关接纳克里米亚共和国加入俄罗斯并组建新的俄罗斯联邦主体的条约草案,并于21日正式设立克里米亚联邦管区,包含整个克里米亚半岛。而乌克兰则继续主张費奧多西亞为乌克兰领土。.
查看 可萨人和费奥多西亚
达吉斯坦共和国
達吉斯坦共和國(Respublika Dagestan)位於俄羅斯最南部,東鄰裡海,北鄰卡爾梅克共和國,西鄰斯塔夫羅波爾邊疆區、車臣共和國,西南毗鄰格魯吉亞,南部與阿塞拜疆接壤。是俄羅斯聯邦主體之一,屬北高加索聯邦管區,成立於1921年1月30日。這裡是可薩汗國發源地。这里也是俄国最早信仰伊斯兰教的地方。这里今天还有阿拉伯人的后人。 面積50,300平方公里,人口2,576,531(2002年)。首府馬哈奇卡拉。人口最多的民族是阿瓦尔人,現任首腦是。 達吉斯坦近來曾多次發生恐怖份子的襲擊事件。.
查看 可萨人和达吉斯坦共和国
阿卡齐尔
阿卡齊尔(Akatziroi)是匈人中一個部落,他们的王叫卡拉達齊,其統治直至阿提拉时代。出现在罗马史學家普利斯庫斯的史書中。卡拉達齊死后,由阿提拉的次子鄧吉西克继位。 有人认为他们是早期可萨人,是可萨汗国中武士贵族。 category:突厥人.
查看 可萨人和阿卡齐尔
阿尔莫什
thumb 阿尔莫什(Álmos;约),是匈牙利编年史中记载的匈牙利部落联盟最高首领,在位时间为约850年-约895年。在他统治早期,他似乎曾接受可萨人的宗主权;但在大约860年,匈牙利又与可萨人保持独立。约895年,阿尔莫什被杀于特兰西瓦尼亚。.
查看 可萨人和阿尔莫什
阿什肯納茲猶太人
阿什肯納茲猶太人(אשכנזים),指的是源於中世纪德国莱茵兰一带的猶太人後裔(阿什肯納茲在近代指德國)。其中很多人自10世紀至19世紀期間,向東歐遷移。从中世纪到20二十世纪中叶,他們普遍採用意第緒語或者斯拉夫语言作為通用語。其文化和宗教习俗受到周边其他国家的影响。 在11世纪,阿什肯納茲猶太人仅占全世界犹太人的3%,然而到1931年他们占有历史最高纪录的92%,现在占世界犹太人的80%。在欧洲有久远历史的犹太群体,除了地中海一带的,大多数属于阿什肯纳兹。最近两个世纪来从欧洲外迁,特别是移民美国的的犹太人相当一部分来自东欧的阿什肯纳兹犹太人。.
查看 可萨人和阿什肯納茲猶太人
阿倫二世
阿倫·本·班哲明(Aaron II;),十世紀可薩汗國國王。 根據一些猶太人的紀錄,阿倫二世統治時期阿蘭人曾與拜占廷聯攻可薩汗國,後來在烏古斯人僱傭兵的幫助下,活捉阿蘭國王,後來赦免他並要他宣誓效忠,並要他把女兒嫁給兒子約瑟夫,這場戰爭大致發生在羅曼努斯一世時代(920年代早期)。.
查看 可萨人和阿倫二世
阿的爾
阿的爾,或譯阿德,突厥語解大河,是可薩汗國8-10世纪末的首都。首都得名於伏爾加河的突厥語稱呼阿的里。 阿的爾位於伏爾加河下游阿斯特拉罕一帶,是一個小島,9世紀時出現在阿拉伯紀錄,是一個繁榮城市,可薩汗國可汗和汗伯克也生活在此。 阿的爾也是民族宗教多元地區,有猶太教徒、基督徒、穆斯林、薩滿教徒和異教徒生活和貿易,有7位不同宗教的法官處理纠纷。 這首都後被斯维亚托斯拉夫·伊戈列维奇摧毁。 category:俄羅斯歷史 Atil.
查看 可萨人和阿的爾
阿爾米斯
阿爾米斯(),是九世纪末至十世纪初伏爾加保加利亞第一位穆斯林統治者(埃米爾)。 阿爾米斯是一個保加爾公國統治者的兒子,最初伏爾加保加利亞是可薩汗國屬國,他為所有保加爾人部落和公國的獨立和統一鬥爭,為了擺脱可薩人统治他派使者出使巴格達。922年,阿拔斯王朝的哈里發穆克台迪爾派出的使者伊本·法德蘭出現在保加爾市(也同時接受伊斯蘭教,阿爾米斯改教名賈法爾·本·阿卜杜拉)。 阿爾米斯在位時,伏爾加保加利亞發展至一個團結,強大和獨立的狀態。伊本·法德蘭提到他是薩卡里巴的王。 Category:突厥古代人物 Category:俄罗斯君主 Category:俄罗斯君主儿子 Category:埃米尔 Category:改信伊斯蘭教者.
查看 可萨人和阿爾米斯
阿蘭王國
阿蘭王國,古稱奄蔡,是位于北高加索的阿兰人國家。其地大概在北奧塞梯共和国,后被蒙古人在1239年摧毁。.
查看 可萨人和阿蘭王國
阿斯巴鲁赫
阿斯巴鲁赫(Аспарух,)一译阿斯帕鲁克,也称伊斯佩里赫(Исперих)。保加尔人首领。保加尔人原居住于今乌克兰及俄罗斯北高加索一带,建立了被称为老大保加利亚的政权。阿斯巴鲁赫就出生于统治老大保加利亚的王族咄陆家族中。后来老大保加利亚受到可萨人的进攻。公元7世纪中叶,阿斯巴鲁赫率领一部分保加尔人迁至多瑙河下游南岸。公元680年,与当地斯拉夫人共同打败了东罗马帝国,次年创立了保加利亚第一帝国。.
查看 可萨人和阿斯巴鲁赫
阿斯特拉罕
阿斯特拉罕(俄语:А́страхань,俄语拉丁字母拼写:Astrakhan,英语:Astrakhan)位于俄罗斯南部伏尔加河汇入里海处,是阿斯特拉罕州的首府,人口504,501(2002年)。這裡曾是可薩汗國的首都,名阿提爾,和金帳汗國首都薩萊很接近。這裡也曾是阿斯特拉罕汗國的首都。許多多來自中亞的商人在此交易,甚至置館居住,其中有烏茲別克人、亞美尼亞人、甚至有印度人。.
查看 可萨人和阿斯特拉罕
阿斯特拉罕汗國
阿斯特拉罕汗國,是15-16世纪金帐汗国瓦解后产生的小汗国。在现在阿斯特拉罕州一带。 汗国在1460年确立,首都叫哈吉·答剌罕(在阿斯特拉罕北12公里)。汗国大概是伏尔加河三角洲至今卡尔梅克共和国。克里米亚汗国在它西方。.
查看 可萨人和阿斯特拉罕汗國
阿拉伯-拜占庭战争
阿拉伯-拜占庭战争是公元7世纪到11世纪发生在阿拉伯帝国与拜占庭帝国之间的一系列战争。战争从穆斯林阿拉伯人的扩张开始,经过四大哈里发、倭马亚王朝等时期,到11世纪中期结束。 公元7世纪三十年代阿拉伯人从阿拉伯半岛(今沙特阿拉伯)开始的急速扩张使得拜占庭很快损失了南部的一些省份(埃及、叙利亚)。在之后的五十年里,倭马亚哈里发多次袭击小亚细亚,两次威胁到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并占领了阿非利加地区(今突尼斯一带)。公元718年,在第二次君士坦丁堡之围中战败后,阿拉伯人的攻势没能延续下去。阿拔斯王朝时期多次交换停火协议的情况下,双方关系趋于缓和,但冲突仍然存在。在阿拔斯和地方统治者的支持下,几乎每年都有军事袭击。这种僵持的状况持续到公元10世纪。 战争的最初几个世纪里,拜占庭帝国总是处于被动防守的状态。为避免与穆斯林在空旷的地带发生正面冲突,拜占庭帝国更愿意撤退到防守坚固的要塞当中去。在约740年后,拜占庭帝国才开始打反击,但阿拔斯王朝能利用对小亚细亚巨大而有毁灭性的入侵来实施报复。随着公元861年后阿拔斯王朝的衰落,拜占庭马其顿王朝时的国力有所强大,战势逐渐逆转。在公元920年到976年这大约五十年间,拜占庭帝国终于打破了穆斯林的防守,重新夺回了北叙利亚与大亚美尼亚地区。战争的最后一个世纪主要是拜占庭帝国与法蒂玛王朝在叙利亚边境上的战事,但边境线却一直没有太大变化,直到1060年后塞尔柱突厥人的到来。 穆斯林在这场战争中开始使用海军。从公元650年开始,地中海便成为战场。地中海里的岛屿和海岸边的港口等聚落时常有军事冲突发生。穆斯林在9世纪末10世纪初占领了克里特岛、马耳他岛和西西里岛之后,取得了地中海的制高点,使得他们的舰船可以轻易地到达法国、达尔马提亚等地的海岸,甚至能到达君士坦丁堡周围。.
阿拉伯裔高加索人
阿拉伯人最早在八世纪初期出现在高加索,当时伊斯兰哈里发阿卜杜勒.马利克一世入侵可萨汗国。在十世纪初(928年)的齐亚尔王朝灭亡之後一些阿拉伯人留在高加索建立埃米尔君主制國,也传入伊斯兰教。 他们主要生活在北高加索达吉斯坦,在亚美尼亚与格鲁吉亚也有他们的汗国。他们后来波斯化也成为阿塞拜疆人一部分,生活在阿塞拜然。一些生活在里海沿岸的木甘草原,信逊尼派伊斯兰教。.
查看 可萨人和阿拉伯裔高加索人
薩曼達爾
薩曼達爾,是一個位於北高加索里海西岸的可薩汗國城市,它的具體位置不明,但多數認為是在現在基茲利亞爾。這里也是可薩汗國第二個首都。 這個城市的名稱來自北高加索匈人一個部落扎賓達爾,希臘作家西摩卡塔提及扎賓達爾部在598年由亞洲遷移到歐洲,大概是傑爾賓特以北。 薩曼達爾有猶太人,基督徒和穆斯林生活,各有自己的宗教處所。這里也是720-750年可薩汗國的首都,但因阿拉伯人入侵遷都阿的爾,後在960年毁於羅斯人斯维亚托斯拉夫·伊戈列维奇的入侵。 根據伊斯蘭史家伊斯塔克里,薩曼達爾有肥沃葡萄園,生產大量高品質葡萄酒。.
查看 可萨人和薩曼達爾
长子西征
长子西征,又称蒙古第二次西征、蒙古侵略歐洲(Mongol invasion of Europe),是蒙古帝國继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后的第二次大规模的西征。1235年开始至约1242年,历时约8年,因由各族宗王长子或长孙(术赤次子拔都、窝阔台长子贵由、拖雷长子蒙哥、察合台长孙不里等)率兵西征,故称“长子西征”。這場戰爭,名义上由拔都擔任总帅,實際上由速不台領軍,統領军队总数估计在十二万人以上,摧毀了基輔羅斯、弗拉基米尔公国等東斯拉夫列國。1235年春,在遣阔出南征的同时,窝阔台汗又遣拔都、贵由、蒙哥、不里西征。13世紀以降,歷史學家都在爭論蒙古人對東歐用兵在宏觀歷史的重要性。大多數軍事史家都認為,這次軍事行動的目的,在於擴充蒙古帝國的西部疆域,並透過對波蘭及匈牙利帶來致命性的攻擊,令西歐諸國震懾,從而確保蒙古帝國在俄羅斯的領土安全。.
查看 可萨人和长子西征
腾格里
腾格里(突厥语: ;Тангра;Tanrı;),是古代阿尔泰语系一些游牧民族对于天的称呼,是萨满教腾格里信仰的中心神灵。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腾格里”一词最早出于匈奴,写作“撑犁”。匈奴君主单于的全称即为“撑犁孤涂单于”,意为「如天一般廣大的上天之子」。 其后,鲜卑、柔然、突厥以至蒙古等草原民族均继承了腾格里信仰。与突厥同族的敕勒发展出了“苍天”(Koke Tengri)的概念,而蒙古人将蒙哥·腾格里(突厥语是Mangu Tangri,蒙古语是Mongke Tangri,汉语译作长生天)作为最高信仰。在之后,由于受到佛教、印度教等影响,腾格里被加上了各种称呼,分裂成为众多神灵,17世纪后甚至出现了“九十九腾格里”的说法。 今日土耳其语中,“神”一词为自腾格里转化而来的“Tanrı”,其穆斯林信众不但以此词称呼基督教的上帝,甚至还在非正式的场合代替来自阿拉伯语的安拉之名。在欧洲可萨人与保加尔人、马扎尔人、阿瓦尔人也曾信仰腾格里。德国历史学家弗里茨·霍梅尔(Fritz Hommel)认为可能该词起源自苏美尔人的“Dingir”一词,意为“神”或者“明亮的”。.
查看 可萨人和腾格里
艾爾西亞
艾爾西亞(Arsiyah),是可薩汗國內的穆斯林移民和商人,他們多是花剌子模人。 根據穆斯林記錄,他們在可薩汗國後期對內政和軍事有很大影嚮力,在後期取代突厥語部族成為軍隊主力。如913年他們伏擊從伏爾加河南下入侵汗國的羅斯人艦隊,掃除30000敵軍,只有5000人逃回北方。.
查看 可萨人和艾爾西亞
雷翁二世
雷翁二世,(?-812),北高加索阿布哈茲王國第一任國王。 阿布哈茲本是拜占廷帝國勢力範圍,但因他是可薩汗國汗伯克的外孫,所以受可薩汗國支持獨立,反過來他也承認可薩汗國是他宗主。 category:高加索.
查看 可萨人和雷翁二世
Khazar Khaganate
#重定向 可萨人.
楚瓦什人
楚瓦什人(чӑваш),俄罗斯少数民族。自称恰瓦什人。主要分布在俄罗斯楚瓦什共和国,部分分布在鞑靼斯坦共和国、巴什科尔托斯坦共和国以及乌里扬诺夫、古比雪夫、萨拉托夫等地,近代有少数人移居到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属蒙古人种与欧罗巴人种的混合类型。使用楚瓦什语,分上、下楚瓦什两大方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有以斯拉夫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楚瓦什人历史上虽长期遭受异族统治,但仍保持着自己的民族语言、独特的物质文化生活和丰富的民间创作。.
查看 可萨人和楚瓦什人
歌革和瑪各
歌革和瑪各(גּוֹג וּמָגוֹג;يَأْجُوج وَ مَأْجُوج;Gog and Magog)出現在聖經的創世記、以西結書、啟示錄、以及古蘭經。他們有不同的形象,例如人、超自然生物(巨人或惡魔)、民族團體、或土地。歌革和瑪各廣泛存在於各文化的神話和民俗中。 有關歌革和瑪各的預言一般認為是會在時間終結時實現,但不一定是指世界的結束。犹太教末世论認為歌革和瑪各是的敵人,會被彌賽亞打敗,這也會開始彌賽亞的時代。基督教的觀點寫在《启示录》中,認為是歌革和瑪各是撒旦的手下,在最後要反抗神「那一千年完了,撒但必從監牢裡被釋放。出來要迷惑地上四方(原文是角)的列國,就是歌革和瑪各,叫他們聚集爭戰。他們的人數多如海沙。」。 也有有關歌革和瑪各的傳說,大概是在罗马治世時開始出現的,是指在以外的人。羅馬時期的猶太史學家弗拉維奧·約瑟夫斯認為他們是在《創世記》中記載,挪亞的孫子、雅弗的兒子瑪各(Magog)的後代,並且解釋成是斯基泰人。在早期基督教作者的筆下,歌革和瑪各認為是帶來世界末日的一大群人,在中古時期認為是匈人、可萨人、蒙古族或是其他,甚至可能是以色列人中失蹤的十個支派。 歌革和瑪各及亞歷山大之門的傳說後來也在中出現。在其中一個版本中,歌革和瑪各是不潔淨國家的國王,因為亞歷山大大帝的新城牆而無法再進入歐洲。在傳奇小說及衍生文學中,歌革和瑪各會食人。在中古時代的世界地圖中,有時也會出現歌革和瑪各。.
查看 可萨人和歌革和瑪各
汗伯克
汗伯克是可萨將軍的头衔。.
查看 可萨人和汗伯克
波里安人
波里安人(Polanie;Поляни;Поляне),是一個6-9世紀生活在東歐第聶伯河的斯拉夫人部落,他們的名來自古斯拉夫語поляна,即是平原,因為他們多生活在開闊平原。 他們分為東西兩支:東支成為烏克蘭人,西支成為波蘭人。 他們的生計以農業為主,兼營狩獵,捕魚,養牛和養蜂,也經謍手工業。 9世紀前,他們是可薩汗國臣民並向他們納貢,在880年羅斯人奧列格征服了他們,成為他們的臣民。 994年中一份文件最後一次提及他們。.
查看 可萨人和波里安人
滅絕營
滅絕營(Vernichtungslager)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其中一項建設來有組織地集體屠殺人的地方,也是就所謂的猶太人大屠殺。二次大戰時,滅絕營建立來作為後階段的殲滅行動。在營內被殺的死者一般會被集體火化或埋在萬人塚。而在滅絕營被屠殺的主要是歐洲的猶太人、羅姆人(即吉普賽人)和卡扎人。被帶到這裡的人大多不會生存超過24小時。.
查看 可萨人和滅絕營
斯维亚托斯拉夫·伊戈列维奇
斯维亚托斯拉夫·伊戈列维奇(Святосла́в И́горевич;)古罗斯军事活动家,基辅大公(约945年 - 972年在位)。.
拔塞
拔塞,鐵勒十五部之一,是今天卡拉恰伊人和巴爾卡爾人祖先之一。 他們是西突厥汗國弩失畢中一部,後來遷移至北高加索的傑爾賓特和伏爾加河下游,被可薩汗國征服。 另一些拔塞人再遷至伏爾加河中游的伏爾加保加利亞,成為保加爾人一部分。 category:鐵勒.
查看 可萨人和拔塞
亦称为 可薩汗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