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反犹太主义

指数 反犹太主义

反犹太主义是一種意識型態,對於对仇恨犹太人或犹太教的思想与行为的总称,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动机和表现形式。反犹太主义在世界各地有犹太人生活的地方皆存在,在歐洲、亞洲及阿拉伯也有。 「反猶太主義」的原文(Antisemitism、Anti-Semitism 或 anti-semitism)直譯為反閃族主義。在字面意義上,反閃族主義是對於所有閃族的反感情緒,虽然犹太人与阿拉伯人同属闪米特人,但是這個名詞在歐洲特指對於猶太人的仇恨情緒。這個名詞在1873年首次在德國出現,同義詞是「仇恨猶太人者」(Judenhass,Jew-hatred)。.

280 关系: A·J·P·泰勒功能主義與蓄意主義的爭論加拉太書基督教和暴力基督教社会党 (奥地利)基督教恐怖主義埃利奥特·菲奇·谢泼德埃米尔-路易·比尔努夫埃爾哈德·海登埃里克·利德爾厌女症偽書卡尔·马克思卡尔·迪特里希·布拉赫卡布尔街之战卡莫罗战役卡洛斯·拉特福南方公園角色列表反誹謗聯盟反錫安主義反阿拉伯主義反英古今風雲人物古特曼·贝拉另类右派另类温和派右翼民粹主義大屠杀与联合国外展方案大德意志大德意志人民黨大衛·艾文大衛杜夫太阳照常升起 (小说)奥地利毛特豪森委员会威尼斯商人威廉·乔伊斯威廉皇帝纪念教堂安妮·弗蘭克安德烈·高兹安東·德萊克斯勒对基督教的批评对香港警察的批评尚·饒勒斯尤比克争取更好的匈牙利运动尼古拉·阿内尔卡巴勒斯坦广播公司巴勒斯坦伊斯兰圣战运动巴特赖兴哈尔巴泰勒米·波岡達上阿瑪高...上海隔都主义希特拉青年團七警案布鲁诺·鲍威尔三K党一九八四广告克星乔治·巴顿亨利·福特以色列國家男子足球隊以色列猶太大屠殺紀念館伊西多·拉比伊雷娜·森德勒伊朗-以色列关系伊斯兰恐惧症伊斯兰民族弗里德里希·尼采弗里茲·庫恩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弗拉基米爾·普利希克維奇佩德羅一世 (卡斯蒂利亞)彼得·格里芬德國另類選擇德国少年团德国工人党德国国家人民党德国犹太人德雷福斯事件德意志帝國德意志统一俄罗斯民族统一日圣约之子会圣诞便便,黄金先生圭多·富比尼匿名者匈牙利王国 (1920–1946)國家社會主義學會利翁·福伊希特万格利息刀刺在背传说喬治·佩拉斯卡唐納·川普准确新闻及资讯法全球主義共济会勞動帶來自由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犹太-美生阴谋论犹太历史大事年表犹太布尔什维主义犹太人犹太人历史犹太人的母猪犹太人苏斯 (1940年电影)犹太人流散犹太保卫同盟犹太解放运动犹太教与基督教矮人 (中土大陸)环法自行车赛玛丽娜·勒庞玛格达·戈培尔班都斯親王國理查德·尼克松理查德·瓦格纳理查德·派普斯福特基金會第二代罗斯柴尔德男爵沃尔特·罗斯柴尔德第四帝國米娜·古妮丝米哈伊爾·康斯坦丁諾維奇·季捷里赫斯米爾頓·佛利民納粹德國納粹德國禁煙運動納粹禮索羅門·米霍埃爾斯約瑟夫·蒂索約瑟夫·戈培爾約旦宗教維也納維也納歷史约翰·加利亚诺约瑟夫·克劳斯纳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约瑟夫·波普尔-林扣斯约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纳粹主义纳粹德国对同性恋的迫害及屠杀纳粹党纽伦堡审判纽伦堡的审判纽伦堡法案维德孔·吉斯林罗伯特·莱伊罗斯柴尔德家族罗曼·德莫夫斯基美國優先美国种族主义羅爾德·達爾真主党猶太人大屠殺爱德华·罗宾逊瓦爾特·馮·賴歇瑙瓦萨·普利荷达男性貶抑特奥多尔·艾克特拉维夫白城牛津通识读本白人優越主義白人盎格魯-撒克遜新教徒韋根2014年至2015年球季莫里茨·洛威聖伯爾納定荷兰国家社会主义运动菲利普·罗斯萊因哈德·海德里希萨尔瓦多·阿连德褻瀆旗幟西蒙·維森塔爾中心西蒙·维森塔尔馬吉安主義馬丁·路德馬達加斯加計劃馬蹄鐵理論香槟酒香港警察隊員佐級協會試衣間的暗門马哈迪·莫哈末马哈茂德·艾哈迈迪内贾德马里奥·巴洛特利諾貝爾獎爭議魯迪·朱利安尼讓-馬里·勒龐诺姆·乔姆斯基谢尔盖·布林費倫斯華路士體育會贝塔斯曼足球超人說路易·B·纳恩路易九世 (法兰西)麥爾坎·X麦卡锡主义默里·乔蒂纳黑人优越主义黑色筆記黑色百人团迦南主義迈克尔·杰克逊迈克·尼科尔斯錫安主義胡塞武装组织队报阿塞拜疆宗教阿尔伯特·爱因斯坦阿尔弗雷德·塔斯基阿尔弗雷德·德布林阿尔玛·罗斯阿兰·芬基尔克罗阿克巴尔·哈什米·拉夫桑贾尼阿克萨群众起义阿爾謝尼·亞采尼克阿道夫·希特勒阿斯特子爵夫人南茜·阿斯特赫爾曼·邦迪閃米特人開膛手傑克葉門猶太人蒙特婁猶太人屠殺紀念館肯·利文斯通铁卫团锡安长老会纪要自由女神像自由黨 (荷蘭)艾迪絲·溫莎艾斯·库伯苏莱曼一世 (奥斯曼帝国)英國2011年9月英語文學雷杰普·塔伊普·埃尔多安耶穌受難記退步左派Google审查Peace TVPewDiePieThey Don't Care About Us抵制、撤资、制裁极权主义的起源恩里克二世 (卡斯蒂利亞)恩斯特·莫里茨·阿恩特格里戈里·米哈伊洛维奇·谢苗诺夫梅尔·吉布森梅纳赫姆·贝京梅普·吉斯歐洲移民危機歐洲猶太人大會水晶之夜波兰前东部领土波蘭政黨列表法塔赫法国法西斯主义法蘭·仙納杜拉法蘭茲·鮑亞士洗腦滅漢種策我的奋斗我控诉…!明日先锋海上教堂海因里希·希姆莱海因里希·海涅斯坦利·多南斯特拉瑟主義新世界秩序新納粹主義新法西斯主義斑鬣狗日耳曼親衛隊意志的勝利意第緒語愛國者運動托特纳姆热刺足球俱乐部托马斯·曼曼·雷1391年2016年唐納·川普競選美國總統4chan7月6日 扩展索引 (230 更多) »

A·J·P·泰勒

艾倫·約翰·珀西瓦爾·泰勒(Alan John Percivale Taylor ),20世紀最著名和最具爭議性的英國歷史學家之一。他在1961年發行的著作,《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源》一書,至今仍引起不少爭論。.

新!!: 反犹太主义和A·J·P·泰勒 · 查看更多 »

功能主義與蓄意主義的爭論

功能主義與蓄意主義的爭論是史學史上關於猶太人大屠殺肇端的辯論,同時論及一些關於納粹德國(第三帝國) 的政策。辯論的中心本質上環繞兩個問題:.

新!!: 反犹太主义和功能主義與蓄意主義的爭論 · 查看更多 »

加拉太書

加拉太书 (迦拉達書)(ΠΡΟΣ ΓΑΛΑΤΑΣ)是新約聖經全书中的第9卷書。為使徒保罗写给加拉太早期基督徒社群的一封信。學者們認為此地點可能是安那托利亞南部的加拉太行省,或是(凱爾特人的一支)所認為的安那托利亞中部。保罗在这封信裡主要關注的議題是這些公元一世紀的外邦基督徒(非猶太人的信徒),是否要遵守摩西律法。保羅認為這些初代加拉太信徒不需要遵守摩西律法的規條,尤其是割禮,在基督啟示的光照下將這些規條處境化。加拉太書對基督教歷史、基督教神學的發展,以及對使徒保羅的研究都有相當巨大的影響。 《加拉太书》主題:基督頂替律法,與宗教、傳統相對。.

新!!: 反犹太主义和加拉太書 · 查看更多 »

基督教和暴力

基督教与暴力的关系是一个争议性话题,因為雖然基督教教義中宣扬和平、爱与同情,但另一方面部分教义也被用来將使用暴力合理化。和平、同情和对他人的慈善與宽容過失是基督教教義中重要的核心元素。然而,历史上許多對异教徒、教會異端、宗教罪人與外敵的暴力行為,部份人士都曾引用某些特定段落的旧约、新约和基督教神学,來進行合理化。自早期教会教父時代開始,對於何時使用暴力才是具備合理性的這個問題,在基督教會中就不斷進行辯論。這些辩论进而引出了諸如正義戰爭的概念。 在書籍中,宗教評論家山姆·哈里斯分析了宗教造成暴力行為的原因。 基督教神学家指出基督教有着很强的反暴力教义和历史渊源,特别是在耶稣的山上寶訓中的非暴力和“爱你的敌人”的教导。例如Weaver断言耶稣的和平主义“保存在正义战争的教义中,在教义中所有战争甚至偶尔必要的邪恶均被视为罪;也同样保存在反战的僧侣和神职人员和一贯的基督教和平主义传统中”。基督教神學家大衛·本特利·哈特(David Bentley Hart)教授认为基督教與各種宗教及無神論者相同,都有暴力歷史,但無神論者殺戮記錄更多。 “资料显示,在马可·奥勒利乌斯的时代(公元121年-180年)以前,没有基督徒当兵;当兵的,在做了基督徒以后,再没有留在部队中服役。”——《基督教的兴起》。 “早期的基督徒在处世待人方面跟罗马人截然不同。……基督宣扬和平,因此基督徒拒绝当兵。”——《历代世界》。 “早期基督徒认为战争是不对的,也不会参军,即使罗马皇帝要求人民服兵役。”(《在旧世界建立的新世界根基》,R.与W.M.韦斯特合著,1929,131页) 《宗教和战争百科全书》(英语)说:“最早跟从耶稣的人都拒绝参与战争和服兵役”,他们认为参与战争和服兵役,“就是违反了耶稣说的爱人如己的原则和爱仇敌的命令”。.

新!!: 反犹太主义和基督教和暴力 · 查看更多 »

基督教社会党 (奥地利)

基督教社會黨(Christlichsoziale Partei Österreichs,缩写为CS)是存在於1887年至1933年間的奧地利政黨,也是奧地利人民黨的前身。.

新!!: 反犹太主义和基督教社会党 (奥地利) · 查看更多 »

基督教恐怖主義

基督教恐怖主義是團體或個人的基督教性質恐怖主義,動機多是源自信徒對於教義的詮釋與信念,把政治性質的暴力行為合理化。.

新!!: 反犹太主义和基督教恐怖主義 · 查看更多 »

埃利奥特·菲奇·谢泼德

埃利奥特·菲奇·谢泼德(Elliott Fitch Shepard,)是纽约律师、银行家,也是《特快邮报》业主和纽约州律师协会的创始人兼主席。谢泼德的夫人玛格丽特·路易莎·范德比尔特是慈善家、商业巨头和范德堡家族族长康内留斯·范德比尔特的孙女。谢泼德位于布莱克利夫园的住所伍德里,以及他在附近建立的斯卡伯勒长老会教堂,如今都已成为斯卡伯勒历史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谢泼德生于纽约州学托扩县的詹姆斯敦,另有两个兄弟,父亲是票据雕刻公司的总裁。他曾就读纽约市立大学,当过25年律师。南北战争期间,谢泼德官拜上校,是北军募兵军官。总统亚伯拉罕·林肯一度想晋升他为准将,但谢泼德出于对参与过实战军官的尊重而没有接受。战争结束后,他先后创立或资助多家机构和银行。迁居布莱克利夫园后,谢泼德建起斯卡伯勒长老会教堂和住所伍德里,这座房子及其领地如今都是断头谷乡村俱乐部的一部分。.

新!!: 反犹太主义和埃利奥特·菲奇·谢泼德 · 查看更多 »

埃米尔-路易·比尔努夫

埃米尔-路易·比尔努夫(Émile-Louis Burnouf,)是一名19世纪知名的法国印度学家、梵文、希腊文专家和种族学家。他的理论影响了神智论和亚利安理论的发展。他曾任南锡大学文学系教授,从1867年至1875年任雅典法国学校校长。他曾发表了一本《梵文-法文词典》。.

新!!: 反犹太主义和埃米尔-路易·比尔努夫 · 查看更多 »

埃爾哈德·海登

埃爾哈德·海登(Erhard Heiden,1901年2月23日 – c.1933年)是一位納粹黨的早期成員,同時也是準軍事組織「親衛隊」的第三位領導人。他於1927年出任親衛隊全國領袖;當時的親衛隊是一個規模不足1,000人的小型組織,且在其上級單位「衝鋒隊」的干涉下始終無法壯大。海登的全國領袖任期並不成功,親衛隊成員人數在他的領導下急遽下降;他於1929年因「家庭因素」而去職,隨後於1933年後遭到逮捕,並於同年內被處決。.

新!!: 反犹太主义和埃爾哈德·海登 · 查看更多 »

埃里克·利德爾

埃里克·亨利·利德爾(又译伊利克·里达尔,Eric Henry Liddell,)是苏格兰运动员,基督教新教传教士,中文名字李爱锐、李达。他是第一位在中国出生的奥运会金牌得主。.

新!!: 反犹太主义和埃里克·利德爾 · 查看更多 »

厌女症

厌女症(Misogyny,发音:/mɪˈsɒdʒɪni/),也称厭女主義(Misogynism)或女性貶抑,指是针对女性的憎恨、厌恶及對女性的偏見。根据女权理论,厌女症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比如性别歧视、贬低女性、针对女性的暴力以及把女性性对象化。古代的很多传说以及很多宗教都存在厌女症。另外,不少西方有影响力的哲学家被认为有厌女症。.

新!!: 反犹太主义和厌女症 · 查看更多 »

偽書

偽書是指假造的不存在的書籍、文件。包括偽托他人的名義出版書籍、剽竊他人著作,或是將他人著作加入自己的內容之後,再重新發行造成混淆。 出版偽書的動機不一,可能包括─.

新!!: 反犹太主义和偽書 · 查看更多 »

卡尔·马克思

卡爾·馬克思(;),早期在中國被譯為麥喀士,是猶太裔德國哲學家、經濟學家、社會學家、政治學家、革命理論家、新聞從業員、歷史學者、革命社會主義者。馬克思在經濟學上的工作解釋絕大多數工人和資本家間的關係,並且奠定後來諸多經濟思想的基礎。馬克思亦是社會學與社會科學的鼻祖之一,在卡爾·马克思的一生中出版过大量理论著作,其中最著名和具备超强影响力的两部作品分別有1848年發表的《共產黨宣言》和1867年至1894年出版的《資本論》。 1818年5月5日,馬克思出生在普魯士萊茵省特里爾,一個相对富裕的中產階級家庭。1835年10月就讀于德國波昂大學和柏林洪堡大學期間的马克思,開始對青年黑格爾派的哲學觀點產生興趣。大學畢業以後,馬克思為科隆地区的一家持有激進观点的報紙供稿,與此同時,其自身的歷史唯物主義理論思想萌芽,開始渐渐成形。1843年時馬克思移居法國巴黎後,马克思繼續在其他持有激進觀點的相关報社,从事专栏寫作;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马克思遇見了後來的重要朋友和支持者——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49年,馬克思遭流放後便與妻兒一起遷居到英國倫敦。他到達倫敦後依然繼續從事寫作工作,同時也開始構建他關於社會經濟活動的理論。馬克思還積極參與社會主義運動,並很快在第一國際中成為重要人物。 馬克思關於社會、經濟與政治的理論被統稱為馬克思主義,主張人類社會是在控制生產資料的統治階級與提供勞動生產的勞動階級間不斷的階級鬥爭中發展而成。馬克思認為國家是為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而運轉,而這又常常被視為大眾的公共意志。他同時也預言如之前存在過的社會經濟體系一樣,資本主義的內部矛盾會導致它自身的滅亡,並會被新的社會主義社會形態所取代;而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存在的矛盾,將會由工人階級奪取政治權力而終結,最終建立工人所管理、形成无任何階級制度的共產主義社會。馬克思積極地實踐他的理論,指出工人階級應該有組織地發動革命,推翻資本主義以改變社會經濟體制。 馬克思由于作為馬克思主義的核心創始人,长期以来广泛受到許多人的讚美和批評,因此马克思也被人们認為是人類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卡爾·馬克思与德國哲學家弗里德里希·尼采、奧地利心理學家西格蒙德·佛洛伊德并列為新哲學學說的奠基者;他還与法國社會學家艾彌爾·涂爾幹、德國政治經濟學家馬克斯·韋伯並列為現代社會科學建立者。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也在国际领域,极其强烈地影響着越来越多的知識分子、工會和政黨,並且以馬克思的想法為核心基礎而延伸出许许多多的不同派別、学术体系。.

新!!: 反犹太主义和卡尔·马克思 · 查看更多 »

卡尔·迪特里希·布拉赫

卡尔·迪特里希·布拉赫(德语:Karl Dietrich Bracher,1922年3月13日—2016年9月19日)是德国政治科学和研究魏玛共和与纳粹德国的历史学家。布拉赫生于斯图加特,1948年获得蒂宾根大学古典学哲学博士学位,随后1949年到1950年间在哈佛大学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德国国防军中服役,并于1943年在突尼斯服役时被美军俘获。随后作为战俘被关在堪萨斯康考迪亚营。布拉赫1950年到1958年间在柏林自由大学讲学,并从1959年起在波恩大学任教。1951年,布拉赫与迪特里希·潘霍华的侄女多萝茜·施莱赫结婚。他们有两个孩子。Ruud van Dijk, "Bracher, Karl Dietrich," in Kelly Boyd, ed., The Encyclopedia of Historians and Historical Writing, Vol.

新!!: 反犹太主义和卡尔·迪特里希·布拉赫 · 查看更多 »

卡布尔街之战

卡布尔街之战发生于1936年10月4日,当日为礼拜日。该事件是一场发生于伦敦东区卡布尔街上的一场街头斗争。这场冲突的双方是伦敦警察厅(被派往确保奥斯瓦尔德·莫斯利爵士领导下的英国法西斯同盟的游行顺利进行 )与众多反法西斯示威者(包括一些无政府主义者、共产党人、爱尔兰人、犹太人和社会党人团体)。大部分的游行者与反游行者为了这个目的而来到这片区域。.

新!!: 反犹太主义和卡布尔街之战 · 查看更多 »

卡莫罗战役

卡莫罗战役一译科马鲁夫战役,是1920年8月31日发生在波兰境内的一次战斗,是波苏战争后期的一次战役。由于参战人数的原因,这次战役被认为是二十世纪规模最大的骑兵战,有时也被称为1813年以来规模最大的骑兵战,或扎莫希奇的奇迹(乌克兰文学中)。 由于苏联第一骑兵军在利沃夫战役陷入泥潭,导致苏联军队在华沙战役中被波兰军队击败。8月31日,苏联第一骑兵军在谢苗·布琼尼的率领下,放弃围攻利沃夫,去支援撤退的苏军。当他们到达扎莫希奇附近的卡莫罗,波兰军队已经布置好了防线。结果,波兰骑兵大败苏联骑兵,著名的第一骑兵军遭到毁灭性打击。.

新!!: 反犹太主义和卡莫罗战役 · 查看更多 »

卡洛斯·拉特福

卡洛斯·恩里克·拉特福·德·索薩(Carlos Henrique Latuff de Sousa,)是巴西黎巴嫩裔的男性卡通畫家、諷刺漫畫家,他作品針對的題材以反錫安主義、反資本主義、以巴衝突、與對於美國外交策略方面的批評等等為主。.

新!!: 反犹太主义和卡洛斯·拉特福 · 查看更多 »

南方公園角色列表

《南方四賤客》是特雷·帕克和馬特·斯通為美國喜劇中心創作的成人動畫情景喜剧劇集。劇集圍繞著來自科羅拉多州南方--公園鎮的四名男孩斯坦·马希、凯尔·布拉夫斯其、埃里克·卡特曼和肯尼·麦克康米克的日常生活與奇妙冒險故事。.

新!!: 反犹太主义和南方公園角色列表 · 查看更多 »

反誹謗聯盟

反誹謗聯盟(Anti-Defamation League),於1913年成立,是一個國際性猶太人非政府組織及美國公民權利組織,總部設在美國紐約,早年負責對抗反猶太主義,封鎖反猶太人的不當言論,以維護猶太人的公民權利。 最初目的是保護被誹謗的美國猶太人,現則轉為確保公平公正對待所有美國公民和制止任何歧視、偏見及仇恨,與其他民權組織關係密切。在全美國擁有百多個下級組織。 自1987年以來為聯盟主任。.

新!!: 反犹太主义和反誹謗聯盟 · 查看更多 »

反錫安主義

反錫安主義是一种政治思想,也是近来的一个社会问题,認為錫安主義及以色列的建立,使一些居于當地的巴勒斯坦人失去家園,導致猶太人成為巴勒斯坦人的侵略者。 部分支持巴勒斯坦的反錫安主義團體,推動“抵制、撤资、制裁”行動,要求以色列終結對巴勒斯坦人的不人道政策。反錫安主義在2009年加沙戰爭結束後,在全世界普遍蔓延開來,並受到大部分西方國家的政府定性為反猶太主義。 然而犹太教内的極端正統派(Haredi Judaism)認為建立以色列国是對上帝的不敬,因為等於干涉歷史進程,人為地加快彌賽亞降臨。.

新!!: 反犹太主义和反錫安主義 · 查看更多 »

反阿拉伯主義

反阿拉伯主義,或稱阿拉伯恐懼症,是指對阿拉伯人的偏見或敵視。反阿拉伯主義常與伊斯蘭恐懼症(Islamophobia)混淆,其實阿拉伯人當中也存在非伊斯兰宗教团体和非主流伊斯兰教派,特別是阿拉伯基督徒和勢力更小的伊斯蘭德魯茲派。.

新!!: 反犹太主义和反阿拉伯主義 · 查看更多 »

反英

反英情绪(英语:Anti-British sentiment)是对于英国政府、英国文化、英国人或英国海外领土公民的偏见、恐惧或仇恨。.

新!!: 反犹太主义和反英 · 查看更多 »

古今風雲人物

《古今風雲人物》,是一個香港電台的廣播節目,於2010年開始播出,介紹古今中外人物的歷史。繼《神州五十年》後於香港電台播放,播放時間為一輯半小時(三十分鐘),由香港電台文教組製作,於香港電台第一台播放。除此之外,香港電台網站亦設有專屬網頁,供聽眾聆聽。 該節目由《中華五千年》的撰稿人張偉國博士,以及與張偉國共同主持《神州五十年》的麥勁生教授、亦有曾與張偉國共同於公開大學共事的曾卓然,在樹仁大學共事的羅永生博士主持,本節目主要以講述及兩位主持人(每集只有兩位主持人)的對談為主。 除了討論人物的生平事跡以外,亦有講述當時的時代背景,供聽眾了解該時代的時空背景。.

新!!: 反犹太主义和古今風雲人物 · 查看更多 »

古特曼·贝拉

古特曼·贝拉(Guttmann Béla,),匈牙利籍犹太足球运动员及教练。作为一名中场,他曾先后效力于MTK布達佩斯、、匈牙利国家队及若干美国足球俱乐部。然而,他最为人所知的是曾經作为主教练期間,执教过一眾世界顶级球队,包括AC米兰、圣保罗、波尔图、本菲卡和佩纳罗尔。古特曼所取得的最大成就是在执教本菲卡期间率队连续在1961年和1962年两夺欧洲冠军杯冠军。 古特曼连同和形成了激进的匈牙利三巨头教练,在足坛率先推出极具攻击性的4-2-4阵式,并成为尤西比奧的导师。然而在整个职业生涯中,古特曼从未远离争议。作为球员和教练,他广泛游历,极少会在一支球队停留超过两个赛季,媒体引述他的话说“第三个赛季是致命的”。他在AC米兰登顶意甲冠军后被解雇,又在本菲卡因董事会拒绝加薪而愤然出走,并诅咒该队在100年内不会再得到欧洲冠军。此外,他也因自信和傲慢的个人作风赢得了声誉,以致后世常将何塞·穆里尼奥与之相比较。.

新!!: 反犹太主义和古特曼·贝拉 · 查看更多 »

另类右派

另类--(alt-right或alternative right,又译作另类--、非主流右派)是美国右派政治思想中反对主流保守主义的一个派别。这一派别总体上并无正式确定的政治理念,但其拥护者多支持2016年大选中的共和党候选人唐纳德·特朗普,赞同其公開反对非法移民,反对多元文化及反对政治正確的思想。另类右派人士自认为其理念反建制,敢于突破禁忌,反对自我审查,认为平权运动、民权运动和女权运动已经过度。其支持者认为应当保护西方文化,反对“一体化”的融合思想。其内部对具体理念亦有分歧,部分支持者有支持白人优越主义、反犹太主义和种族主义的元素,但反對左派是另类右派的共同點。2017年4月,川普下令打击叙利亚政府军之后,另类右派与川普的政见产生分歧,部分另类右派人士开始公开批评川普。 尽管部分共和黨的主流保守派乐意接受另类右派的观点,但左右两派的大多数主流意见指责其本质是种族主义和仇恨。其对共和党主流保守派的敌视态度也广受批评。众多主流意见认为另类右派的核心是白人民族主義和白人优越主义。“另类右派”这一说法也涵盖不同方面,主要理念均为反对主流保守派。不同报道指出,另类右派与反犹太主义、右派民粹主义、排外主义、反女权主义、恐伊斯兰情绪、恐同思想等理念密切相关,与反全球化运动、本土主義、“”(或称“”)、、新纳粹主义等政治运动亦有关联。 另类右派起源于2008年,支持者中有很多对主流保守主义不满的年轻人。其思想在2016年总统选举时受到唐纳德·川普竞选活动的影响,迅速发展壮大。这一群体多活跃于网络,尤其是4chan和8chan等匿名网络论坛,习惯以网络爆红和表情包等表达自己的观点。活跃者中有一部分是为了戏谑或为激怒他人而发表相关的言论,亦有一部分人是认真支持其观点,但具体身份和比例难以确定。另类右派的支持者还常使用Twitter等社交平台发表言论。布赖特巴特新聞網也被认为是此派观点的集中地。.

新!!: 反犹太主义和另类右派 · 查看更多 »

另类温和派

另类温和派是美国政治运动中的一个用语。指从另类右派中分裂出来的一部分成员,被另类右派称为另类温和派。他们与另类右派的主要区别在于缺乏对种族主义与反犹主义的认同。.

新!!: 反犹太主义和另类温和派 · 查看更多 »

右翼民粹主義

右翼民粹主义(Right-wing populism)是一套拒絕現有政治共識,結合自由放任主義與反菁英主義的政治哲學。之所以稱為右翼是因他們拒絕社會平等與相關的政府方案、反對社會融合,以及隱含的排外主義(Nativism)思想。民粹主義則是其反對菁英的立場吸引「一般大眾」。 1990年代起,右翼民粹主義政黨開始在加拿大、挪威、法國、德國、羅馬尼亞、荷蘭、瑞典、智利等各民主國家成立,並在比利時、瑞士、奧地利、芬蘭、希臘、新西蘭、比利時與義大利等國成功進入聯合政府。雖然美國共和黨的茶黨運動及另類右翼被分開研究,但部分作家認為與他們所稱的「極右翼」是相同情形。右派民粹主義不同於過去被認為是維護「現狀」的右翼,且多數右翼政黨沒有其歷史根源,特別是與右翼的傳統保守主義不同。 因為各黨之間的意識形態、組織與領導人言論的差異,要將右派民粹主義劃入單一的政治體系是十分困難的,也沒有一個有意義的分類或是分類的集合存在。同樣地,不同於傳統的保守政黨,他們未成立國際組織,也未用相似名詞來自述。然而他們共同的特性是在左右光譜中都較其他保守派政黨更為右傾,且組成源頭皆來自保守政黨。 另一方面,由於西方的右翼民粹主義政黨對於穆斯林的不友善,因此部分會通過支持猶太人、LGBT及女性的權益以突顯他們不是極右派;猶太人、LGBT及女性也可能會策略性的支持另類右翼來反對對他們更惡劣許多的極端穆斯林及伊斯蘭教法,另類右翼反而成了他們的保護者。.

新!!: 反犹太主义和右翼民粹主義 · 查看更多 »

大屠杀与联合国外展方案

联合国大会关于纪念大屠杀的第60/7号决议决定就“大屠杀与联合国”这个主题制订宣传方案,并采取措施动员民间社会开展大屠杀纪念和宣传活动,以帮助防止今后出现灭绝种族行为。自2006年1月成立以来,大屠杀与联合国宣传方案已经建立了由民间社会团体组成的国际网络, 并通过与世界知名的教育机构合作,赢得了大屠杀和种族灭绝研究领域专家的支持,从而拟定了内容丰富的方案,包括:为联合国新闻干事举办的讨论会,与大屠杀有关的各种主题展览,著名学者起草的讨论文件,小组讨论,电影系列,针对宣传者的创新性在线信息产品,在联合国总部举办的长期展览和每年为缅怀大屠杀受难者举行的国际纪念日纪念活动。 宣传方案还与大屠杀幸存者密切合作,让人们关注并了解他们的经历,以此警示世人反犹太主义和其他形式的歧视所造成的后果。此外,宣传方案还继续打击否认大屠杀的行为,致力于将种族灭绝的原因,大屠杀的教训以及人权和民主价值的促进联系起来。.

新!!: 反犹太主义和大屠杀与联合国外展方案 · 查看更多 »

大德意志

大德意志(德语:Großdeutschland)是一个历史上的思潮。其作为德意志问题的一个解决方案,在1848年法兰克福国民议会列席会议上就讨论过。奥地利帝国最初提出了这一构想模型,希冀建立一个包括奥地利在内的统一的德意志民族国家,且被其领导。这一模型与最终被普鲁士采用的小德意志统一解决方案所相对,且被抛弃。“小德意志”包括了除奥地利以外的所有德意志邦联国家,并听命于德意志北方普鲁士王国的霸权。 20世纪初,民族自由主义和民主主义开始兴起。又因为一战的和约《凡尔赛条约》和《聖日耳曼條約》对战败的德国惩罚过强,“大德意志”成为了一个与其反抗而带有愤怒感情的概念,并为德国和奥地利的右翼党派所用。他们的目标是共同建立一个以德意志民族为主体的民族国家,即除德奥外也包括周围以德裔人口为主的地区,无视法国和意大利的反对。纳粹主义者认为,德意志问题的解决方案应该为:在纳粹政权下建立“大德意志帝国”,在欧洲大陆占据主体地位,并协助其他非日耳曼地区(主要指斯拉夫人地区)日耳曼化。 大德意志与泛德意志(Alldeutsche)意义不同。后者为德意志帝国时期的一种极端民族主义和反犹主义的集合。 二战后,《奥地利国家条约》声明奥地利需保持独立而不与德国政治结盟。大德意志一词也更多地与纳粹主义相关。.

新!!: 反犹太主义和大德意志 · 查看更多 »

大德意志人民黨

大德意志人民黨(Die Großdeutsche Volkspartei,GDVP),奧地利第一共和國時期(1918年─1934年)的一个政黨,於1920年8月在薩爾茲堡成立,隨後建立了17個黨部。該黨系由大德意志聯合會(Großdeutschen Vereinigung)演變而來。大德意志聯合會1919年由法蘭茲丁霍夫(Franz Dinghofer)聯合部份日爾曼民族主義及日爾曼自由主義議員組成。該黨成立後,成員主體為高級政府官員及大學教師。.

新!!: 反犹太主义和大德意志人民黨 · 查看更多 »

大衛·艾文

大卫·艾文(David Irving,)是一位专门研究二战军事史的右翼英国作家艾文曾在一些报道中被媒体以“历史学家”称呼,但其学者身份并未受到学术界认可(),查尔斯·格雷称“他的二战知识是无与伦比的”,并称其为“军事史家”。也有其他人认为他不是史学家:“1969年,当大卫选择支持罗尔夫·霍赫胡特——那个指控丘吉尔谋杀了战时波兰领导人斯科尔斯基将军的剧作家时,《每日电讯报》向它的每个记者发放了一本备忘录。上面说“把艾文称为历史学家是错误的,将来我们应该仅仅称其为作家”。 ,因在有关纳粹德国的著作中表达了对第三帝国和反犹主义的同情而广受争议。他写有30部有关该领域的书,包括《德累斯顿的毁灭》(1963)、《希特勒的战争》(1977)、《起义!》(1981)、《丘吉尔的战争》(1977)和《戈培尔,第三帝国的操纵者》(1996)。 艾文自学生时代起便开始与极右派和新纳粹主义团体有联系。他曾给不列颠法西斯主义者联盟创立者奥斯瓦德·莫斯利当过助手。艾文被认为是当今世界最有技巧的犹太大屠杀否认论鼓吹者。.

新!!: 反犹太主义和大衛·艾文 · 查看更多 »

大衛杜夫

大衛杜夫(Davidoff)是瑞士的產品品牌之一,以高級煙草產品見稱,包括雪茄、香煙、干邑、煙斗煙草。 創立人仙奴·大衛杜夫(Zino Davidoff)於1906年在沙俄基輔出生,該地現為烏克蘭的首都。父親亨利(Henri Davidoff)為猶太裔煙草商人,1911年由於俄羅斯社會充斥著反猶太主義,仙奴便與家人遷往瑞士日內瓦,翌年於當地開設煙草店。1924年仙奴完成中學課程後,便到拉丁美洲學習煙草貿易,包括阿根廷、巴西及古巴,當中仙奴在古巴的廠房內首度接觸當地的雪茄。 1930年仙奴回到瑞士,接管父母的煙草店業務,該店的生意額於二戰期間及過後快速增長,由於瑞士在二戰期間宣佈中立,因此成為不少人的避難所,包括富有煙民。此外他也發明了供古巴雪茄用的保濕器,及編著多本關於古巴雪茄的書籍。 在古巴革命後的1967年,大衛杜夫與當地的國有品牌Cubatabaco接洽,商討有關個人雪茄品牌的事宜。這些雪茄於新設立的El Laguito廠房卷裝,至1969年首批大衛杜夫雪茄出產。 由於品質及商標權的問題,大衛杜夫位於的古巴生產線於1991年停產,並改用多明尼加的生產線。 1994年,創立人仙奴逝世,終年87歲。.

新!!: 反犹太主义和大衛杜夫 · 查看更多 »

太阳照常升起 (小说)

《太阳照常升起》(The Sun Also Rises),又譯《妾似朝陽又照君》,是美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欧内斯特·海明威于1926年创作的小说,讲述一群美国、英国侨民从巴黎旅行至西班牙的潘普洛納,观赏当地聖費爾明節奔牛、斗牛的故事。作为现代主义小说的先锋和不朽名作,它自出版之日起就得到各式各样的评价。海明威传记作者Jeffrey Meyers写道这部小说“被认为是海明威最伟大的作品”Meyers (1985), 192,而海明威研究学者Linda Wagner-Martin称这部小说为海明威最重要的小说作品。《太阳照常升起》在1926年10月由出版公司斯克裡布納之子公司于美国出版。一年后英国出版公司在英格兰出版了这部小说,书名为《Fiesta》。此后这部小说接连再版。 海明威从1925年7月21日,也即他的生日开始写作这部小说,手稿大概是在两个月后初步完成。1926年冬季,他又对手稿进行了修改。小说是在海明威1925年的西班牙之旅的基础上创作的。小说的背景独特而令人难忘,为读者描述了巴黎落魄的咖啡馆生活,潘普洛納节日的刺激场面,中间还有一节专门描写比利牛斯山的钓鱼之旅。同样独特的还有海明威简约的写作风格,他用有限的词汇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动作,这一作法后来被称为。 这部小说表面讲述的是一个爱情故事:男主人公杰克·巴恩斯在战争中受伤而失去了性能力,女主人公则是则是男女关系随便的离异妇女勃莱特·阿什利夫人。杰克对勃莱特和罗伯特·科恩的风流韵事很不满,因而与科恩断交;勃莱特又引诱19岁的斗牛士罗梅罗,使杰克在潘普洛纳的西班牙人中声名尽丧。小说属于影射小说,其角色、情节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海明威在小说中提出一个观点,“迷惘的一代”,即在一战中受到永久性的创伤而颓废、堕落的一代,曾经是活泼、坚强的。此外,海明威也探索了人性中的爱、死亡、重生等主题,以及男子汉气概。.

新!!: 反犹太主义和太阳照常升起 (小说) · 查看更多 »

奥地利毛特豪森委员会

奥地利毛特豪森委员会,是为了毛特豪森-古森集中營的教育和学术交流而成立.

新!!: 反犹太主义和奥地利毛特豪森委员会 · 查看更多 »

威尼斯商人

《威尼斯商人》(英文:The Merchant of Venice)又名《威尼斯的猶太人》是莎士比亞的喜劇作品。可能寫於1596年至1598年,出版於1600年,首演於1597年;它也是最早在中國演出的莎劇(1913年)。.

新!!: 反犹太主义和威尼斯商人 · 查看更多 »

威廉·乔伊斯

威廉·布鲁克·乔伊斯(William Brooke Joyce,),绰号“哈哈勋爵”(Lord Haw-Haw,或译作“呵呵勋爵”),美国出生的英国法西斯主义政治人物,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对英国广播的播音员。1946年因叛国罪在伦敦被处以绞刑,他也是英国历史上最后一位依據該罪被处死的犯人。.

新!!: 反犹太主义和威廉·乔伊斯 · 查看更多 »

威廉皇帝纪念教堂

威廉皇帝纪念教堂(德语:Kaiser-Wilhelm-Gedächtniskirche)是位于德国首都柏林的一座教堂,由德意志帝国皇帝威廉二世下令建造,以纪念德意志帝国的首任皇帝威廉一世大帝(威廉二世為了淡化俾斯麥的德意志統一功業,特意尊崇威廉一世為大帝)。教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受损严重,战后保留了教堂钟楼的残骸,并在周围建造了新教堂和钟楼、礼拜堂和前厅,旧建筑和新建筑的合二为一给人压迫感,作为警世战争的纪念。.

新!!: 反犹太主义和威廉皇帝纪念教堂 · 查看更多 »

安妮·弗蘭克

安内莉斯·瑪麗·“安妮”·法蘭克 (Annelies Marie "Anne" Frank;德语音标:,),生於德國法蘭克福,猶太人,二战猶太人大屠殺中最著名的受害者之一,得年15岁,1999年入选《時代雜誌》“20世纪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00个人”,一颗编号为5535的小行星以她命名为“5535 Annefrank”。她在2004年票選最偉大的荷蘭人當中,排名第八,次於第七偉大的荷蘭民族英雄兼海上戰神德·魯伊特。 安妮用荷蘭文在13岁生日礼物日记本寫下了从1942年6月12日到1944年8月1日安妮亲历二战的日记,成為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滅絕猶太人的著名見證;安妮一家被捕後,日記被梅普·吉斯發現並保存下來,二战之后的1952年英譯本改名为《安妮日记》,成为全世界發行量最大的圖書之一,有多國語言的翻譯版本,多次改編為戲劇及電影。.

新!!: 反犹太主义和安妮·弗蘭克 · 查看更多 »

安德烈·高兹

安德烈·高兹, (André Gorz),是法国左翼作家,社会哲学家,记者。.

新!!: 反犹太主义和安德烈·高兹 · 查看更多 »

安東·德萊克斯勒

安东·德莱克斯勒(Anton Drexler;)德国极右政治家、德国工人党党首。他也是阿道夫·希特勒的精神导师之一。 德莱克斯勒出生在慕尼黑,早年曾做过机器修理工,后来到了柏林,成为铁道锁匠。一战期间,加入。1918年,创立了一个名叫“为了一个更好和平自由工人委员会”(Freien Arbeiterausschuss für einen guten Frieden)的分支团体。后来,德莱克斯勒与查理·哈勒等人一起,创立了团体“政治工人团体”(Politischer Arbeiterzirkel)。该团体定期聚会,讨论民族主义和反犹太主义的主题。德莱克斯勒是的鼓吹者。1919年1月5日,他与查理·哈勒、、一起,创立了德国工人党。德莱克斯勒被选为主席,卡勒为名誉主席。 在1919年9月于慕尼黑举行的党会上,主讲人是费德尔。当费德尔结束演讲的时候,鲍曼教授(Baumann)就费德尔演讲中反对资本主义制度,以及巴伐利亚应该脱离普鲁士、同南方的奥地利统一成为德意志联邦的公正性提出疑问,随后鲍曼与阿道夫·希特勒陷入争论。希特勒的激烈争辩以及其辩论的技巧,引起了在场其他党员的注意。根据希特勒自传《我的奋斗》的说法,鲍曼“像丧家之犬一般地狼狈逃出去了”,这次事件使希特勒政治觉醒。德莱克斯勒对希特勒的印象深刻,随后邀请希特勒加入德国工人党。同年9月12日,希特勒接受了邀请,成为该党的第55名党员。在一周以内,希特勒收到了德莱克斯勒寄出的明信片,告知他正式被吸纳为党员,邀请他亲自出席会议进行讨论。 希特勒着手使该党更大众化。1920年2月24日,希特勒在慕尼黑组织了该党历史上到场人数最多的会议,会议共有2000多人出席。希特勒阐明了由德莱克斯勒、费德尔、希特勒三人共同拟定的二十五点纲领,宣布了取消凡尔赛条约、创立大德意志、向东扩张、拒绝给予犹太人公民权的政治主张。同日,德国工人党改名为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即纳粹党)。 到了1921年,希特勒迅速成为了纳粹党无可争议的领袖。同年6月,当希特勒和艾卡特前往柏林筹款的时候,在慕尼黑纳粹党内部发动了一场政变。一些纳粹党行政委员会的成员认为希特勒太过专横,希望与对头合并。7月11日,希特勒回到慕尼黑,愤而递交了辞职书。希特勒宣称如果能取代德莱克斯勒成为党主席的话,自己将回归纳粹党,并将总部仍设在慕尼黑。委员会同意了这个要求,希特勒重新入党,成为该党第3680位党员。此后,德莱克斯勒成为该党的名誉主席,完全没有实权。1923年,离开纳粹党。 德莱克斯勒也是民意运动政党的成员。在1923年啤酒馆政变之后,他脱离了纳粹党,并未参与这场政变。1924年,被选为巴伐利亚议会议员,成为议会副主席,直到1928年为止。他没有参与1925年的纳粹党重建,直到1933年希特勒掌权之后才重新加入了纳粹党。1934年,获得。他还偶尔在纳粹党的政治宣传中扮演角色。1937年被彻底剥夺实权,在党内不再活跃。1942年2月,病逝于慕尼黑。.

新!!: 反犹太主义和安東·德萊克斯勒 · 查看更多 »

对基督教的批评

对基督教的批评,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基督教产生初期的罗马帝国时期。批评人士批评了基督教的信仰、教义和基督教行动,其批评的方面包括从十字军到现代的恐怖主义。知识分子反对基督教的观点一般抱着这样的假设:基督教是一种暴力、腐败、迷信、多神论和带有偏见的信仰。 在基督教早期,新柏拉图主义哲学家波斐利(Porphyry)成为批评基督教的主要批评家之一,他写了一部《反对基督教》的作品。波斐利认为基督教是建立在尚未实现的假预言上。继罗马帝国接纳了基督教后,政府和教会当局逐渐压制了不同的宗教声音。一千年后,新教改革导致了欧洲基督教的根本分裂,重新唤起了基督教信仰内部和外部的批评声音。随着科学革命与启蒙时代的到来,基督教经历了诸如伏尔泰、大卫·休谟、托马斯·潘恩和保爾·霍爾巴赫等主要思想家和哲学家的进一步攻击。Martin, Michael The Case Against Christianity, p. 4这些批评的中心主题否定了基督教圣经的历史准确性,着重抨击基督教宗教当局的明显贪污腐败。其他思想家,如康德发起了对基督教神学的第一次有系统而全面的攻击,试图驳斥有神论的观点。 在现代,基督教面临着一系列政治运动和意识形态的批评。在十八世纪晚期法国大革命中,无数政治家和哲学家批评传统基督教教义,引发了一系列的世俗主义浪潮,其中数以百计的教会倒闭,成千上万的牧师被驱逐出境。在法国大革命之后,有名的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哲学家,如约翰·斯图尔特·密尔和马克思批评了基督教教义,认为它是保守的和反民主的。弗里德里希·尼采说,基督教培养了一种压制人类意愿所包含欲望的奴隶道德。俄国革命,中国革命和其他几次近现代革命运动也带来了对基督教思想的批评。 对这些批评作出正式回应的基督徒被称为基督教护教者。圣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等神学家是基督教信仰最重要的护教士之一。.

新!!: 反犹太主义和对基督教的批评 · 查看更多 »

对香港警察的批评

對香港警察的批評包含自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後,部分香港警察在處理涉及示威遊行的事件中,被質疑未有謹守政治中立的原則,甚至被指協助香港政府以暴力濫用警權的方式對待和平表達意見的示威人士的事件。對於一般遊行示威採取強硬態度,警隊多次被指涉嫌為香港政府執行中央政府委派的政治任務。而在執法及投訴的處理上,被指偏袒親共組織及親政府人士、對親政府組織的活動展現無比忍耐、無視親政府示威者侮辱司法制度和破壞市民私有財產等,但對不同意政府立場的和平集會人士,就以暴力驅散及濫用法律程序檢控,而對求助及投訴的人士加入留難。.

新!!: 反犹太主义和对香港警察的批评 · 查看更多 »

尚·饒勒斯

让·饶勒斯(法語:Jean Léon Jaurès,全名Auguste Marie Joseph Jean Léon Jaurès,),1859年9月3日生于法国卡斯特尔(塔恩省),1914年7月31日在巴黎被拉乌尔•维兰刺杀身亡,是一位法国社会主义领导者,是最早提倡社会民主主义的人物之一,并因其宣扬的和平主义观点及预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而闻名。同时他也是著名的《人道报》的创办者。.

新!!: 反犹太主义和尚·饒勒斯 · 查看更多 »

尤比克争取更好的匈牙利运动

尤比克争取更好的匈牙利运动(Jobbik Magyarországért Mozgalom),简称尤比克,是匈牙利民族主義政黨。該黨自稱為「有原則、保守的和徹底愛國的基督教政黨」,其「根本目的」是保護「匈牙利價值與利益」。 更好的匈牙利運動曾被學者、媒體和政治對手稱為新納粹、反共主義、反猶太主義、反羅姆主義和恐同政黨。 目前,該黨把自己形容為現代保守的人民黨。目的是超越左翼與右翼之間毫無意義的辯論,並引導匈牙利人與不同政治派別之間的合作。並改變了有爭議的激進思想。根據其對未來執政的指導原則宣言,更好的匈牙利运动的目標是建立一個現代化國家,同時拒絕20世紀的沙文主義。在2018年議會選舉前,根據歐洲議會與國民議會席次,該黨為匈牙利第三大黨。.

新!!: 反犹太主义和尤比克争取更好的匈牙利运动 · 查看更多 »

尼古拉·阿内尔卡

尼古拉·塞巴斯蒂昂·阿内尔卡(Nicolas Sébastien Anelka,皈依伊斯兰教后的阿拉伯名「阿布杜勒-萨拉姆·比拉勒」(Abdul-Salam Bilal),),法国足球運動員,世界足壇最佳法國巨星之一。司職前锋,他曾是法國國家隊的主力成員,但在2010年世界杯足球赛期間被国家队除名。 安歷卡是一名速度、技術、射術都非常出色的球員,更被戲稱為「球壇浪子」,因為他曾先后效力过法甲的巴黎圣日耳曼、英超的阿森纳、曼城、利物浦、切尔西,西甲的皇家馬德里及土超的費倫巴治等多支欧洲豪门球队。直至2013年7月,安歷卡已經效力過11間球會,累積轉會費接近9000萬英鎊。 。.

新!!: 反犹太主义和尼古拉·阿内尔卡 · 查看更多 »

巴勒斯坦广播公司

巴勒斯坦广播公司(هيئة الإذاعة و التلفزيون الفلسطينية,Palestini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是巴勒斯坦的国营广播机构,总部位于约旦河西岸拉姆安拉,成立于1994年7月1日。.

新!!: 反犹太主义和巴勒斯坦广播公司 · 查看更多 »

巴勒斯坦伊斯兰圣战运动

巴勒斯坦伊斯兰圣战运动(حركة الجهاد الإسلامي الفلسطيني / Harakat al-Jihād al-Islāmi al-Filastīni;Palestinian Islamic Jihad, PIJ),中文常简称杰哈德(جهاد,Jihad,意为圣战),是巴勒斯坦一个激进的伊斯兰政治军事派别。杰哈德的目标是解放巴勒斯坦,消灭以色列,建立巴勒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它曾多次策劃針對以色列的自殺式襲擊,因而被美国和欧盟认为是恐怖组织。 Category:巴勒斯坦政黨 Category:巴勒斯坦政治 Category:美國國務院指定的恐怖組織 Category:亞洲指定的恐怖組織 Category:伊斯兰圣战组织.

新!!: 反犹太主义和巴勒斯坦伊斯兰圣战运动 · 查看更多 »

巴特赖兴哈尔

巴特赖兴哈尔(德语:Bad Reichenhall)是德国巴伐利亚州的一个市镇。它是上巴伐利亚行政区贝希特斯加登县的县府所在地。它是一座疗养城市,拥有盐水泉。总面积41.92平方公里,总人口17513人,其中男性8008人,女性9505人(2011年12月31日),人口密度418人/平方公里。.

新!!: 反犹太主义和巴特赖兴哈尔 · 查看更多 »

巴泰勒米·波岡達

巴泰勒米·波岡達(Barthélemy Boganda,)是法属乌班吉沙立领地(今中非共和国)的民族主义政治家和独立运动领袖,他在政坛上活跃时,乌班吉沙立是法国殖民地联邦法属赤道非洲的四个领地之一。波岡達成功促使烏班吉沙立获得自治地位並成為法兰西共同体内的即中非共和国,而他则担任中非自治政府的第一任主席。波冈达没有等到中非正式独立的那一天就因空难离世,但他仍被尊为中非的“建国之父”。 波冈达出生于一个自给自足的农民家庭,当地罗马天主教会的传教士们收养了他并让他获得了受教育的机会。他于1938年被任命为司铎,成为首个来自乌班吉沙立本地的罗马天主教司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波冈达从事了一些传教活动,后在班吉主教的劝说下开始从政。他于1946年成为第一个被选入法国国民议会的乌班吉沙立籍议员,在议会他坚持反对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政治纲领。之后他回到乌班吉沙立发起了一场反对法国殖民统治的草根运动,该运动发展到1949年形成了黑非洲社会进化运动,受到农民和工人阶级的欢迎。波冈达与议会秘书米歇尔·茹尔丹结婚后被,因为司铎必须独身,这使他的声誉受到了轻微的损害。尽管如此,他在1950年代仍继续呼吁殖民当局给予当地黑人以平等的对待和公民权利。 二战结束后,在战争中遭受重创的法国已无力维持庞大的殖民帝国,此时的法兰西第四共和国政府开始考虑同意大部分非洲殖民地获得独立地位。波冈达于1958年会见了时任法国总理夏尔·戴高乐,双方讨论了波冈达提出的让乌班吉沙立独立的建议。戴高乐同意波冈达的建议,波冈达遂于同年12月1日宣布成立半独立的中非共和国,中非加入新成立的法兰西共同体,享有自治地位。波冈达成为中非自治政府的首任主席(总理),并行使该国国家元首(总统)的职权。他于1959年3月29日乘坐飞机前往首都班吉途中遭遇了一起神秘的空难而逝世,专家们在飞机残骸中发现了微量的炸药,但调查的细节被隐瞒了。尽管空难的责任人从未确定,但人们怀疑是制造了这起空难,甚至波冈达的妻子茹尔丹也牵扯其中。波冈达逝世后仅一年多,中非共和国即获得了完全的独立,他的梦想最终实现了。.

新!!: 反犹太主义和巴泰勒米·波岡達 · 查看更多 »

上阿瑪高

上阿瑪高(Oberammergau)是德國巴伐利亞州南部的一個小鎮,傍依安珀河(Amper)流經的谷地,面積30.06平方公里,居民5254人。小鎮以每隔十年演出大型耶穌受難劇(Passion Play)而聞名。當地民居建築的外墻彩色裝飾壁畫,亦為著名的景觀。.

新!!: 反犹太主义和上阿瑪高 · 查看更多 »

上海隔都

上海隔都(Shanghai Ghetto)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占领下的上海虹口区一块面积约为1平方英里的猶太區,那里居住着大约2万名从纳粹德国、奥地利、波兰和立陶宛逃亡来此的犹太难民 (上海犹太中心)。 难民们住进了该市最贫穷、最拥挤的区域。当地犹太人家庭和美国犹太人慈善团体向他们提供了庇护所、食物和衣服的援助。虽然日本方面的限制逐渐增加,但是并没有在隔都周围筑起围墙,而且当地许多中国居民的生活条件也同样恶劣,他们也没有离开这一地区 ,Kimberly Chun (AsianWeek) ,Murray Frost。 上海隔都已成為中以友好象征,以色列政府要員多次向上海市民在二戰時給予猶太人庇護表達感謝。.

新!!: 反犹太主义和上海隔都 · 查看更多 »

主义

主义(principle;常用后缀“–ism”表示),代表理念或有完整體系的思想和信念,也可视为实现不同目标的不同方法。若於政治理論中,冠以「主義」此一後綴,往往具有「思想、運動、體制」三種互為相關之內容。.

新!!: 反犹太主义和主义 · 查看更多 »

希特拉青年團

希特勒青年團(德語:Hitler-Jugend,縮寫为 HJ)是1922年至1945年間由德國納粹黨設立的青年组织。这是纳粹党在在衝鋒隊成立一年后設立的第2個准军事組織。1933年后推行至全国,并成为该时期纳粹德国唯一的青年组织,成员人数达8,700,000人,占当时德国青年的98%。 希特勒青年团按年龄和性别下分为3个组织,其构成主体为14到18岁的男性青年。10到14岁的男孩加入其附属的德国少年团、14岁后加入希特勒青年团。10到14岁的女孩加入其附属的青少女联盟、14岁后加入德国少女联盟。 二战结束后,希特勒青年团停止活动。1945年10月10日《盟国管制理事会第2号法令》将希特勒青年团及其他纳粹党附属组织解散并宣布为非法。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在《德国刑法典》第86条中将其划为违宪组织,并禁止其符号和象征的使用。.

新!!: 反犹太主义和希特拉青年團 · 查看更多 »

七警案

七警案,又稱暗角七警事件、七警打人事件,乃於2014年10月14日香港雨傘運動期間,有七名警務人員將示威者及政治人物曾健超抬到添馬公園一個暗角毆打之事件。 2014年10月14日晚上,無綫電視、蘋果日報、亞洲電視和Now TV,以及香港警方的攝錄隊,在添馬公園海濱拍攝到七名涉案警察把雙手已被手銬反鎖背後的公民黨成員、社工曾健超抬到添馬公園一個政府泵房變電站外的陰暗角落。其後,曾健超在雙手上銬無力反抗或自我保護的情況下,遭五名警察拳打腳踢近四分鐘,另有兩名警察負責把風。新聞片段播出後,香港警察濫用職權的暴力行為引發香港社會及外界嘩然。 2017年2月14日,法庭裁定七名涉案警員罪名成立,並於2月17日各判處入獄兩年。兩個警察協會舉行集會支持涉事警員,被指是混淆是非,引起社會各界關注,東方日報,2017-02-24。而聲援犯案警員的集會中有人侮辱主審法官,警察員佐級協會更違反公安條例,於界限街的遊樂場舉行「會員大會」,逾三萬個現役警務人員、退休警務人員及家屬出席,當中亦包括部分建制派立法會議員,因此被批評實際上為政治集會。集會期間主持人不但帶領參與集結人士高呼粗言穢語,更因為有現職警察在講台上自比為遭受納粹逼害的猶太人,被以色列及德國的外交當局批評為極不恰當。 至於案件的主角曾健超,2016年5月30日,曾健超被控拒捕,被判囚五周,2017年3月20日因七警被定罪入獄,放棄上訴入獄服刑,一個月後獲釋。.

新!!: 反犹太主义和七警案 · 查看更多 »

布鲁诺·鲍威尔

布鲁诺·鲍威尔(德文:Bruno Bauer,)是一位德国哲学家及历史学家。他曾经是黑格尔的学生,在哲学、政治、圣经批评方面上是一位激进的理性主义者。在黑格尔的亲希腊的导向下,鲍威尔调查了《新约》的来源,并作出结论,认为早期基督教继承的更多的是古希腊哲学而不是犹太教 。1839年至1841年,鲍威尔曾是马克思的老师、导师和密友。 不过,1841年,鲍威尔与马克思和恩格斯因为观点不同而断然决裂。为此,马克思与恩格斯创作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和《神圣家族》两本书。此后,鲍威尔曾与麦克斯·施蒂纳和尼采有过来往。从1840年开始,鲍威尔写了一系列著作,声称耶稣是一个公元二世纪对犹太、希腊、罗马神学和聚合体Durant, Will.

新!!: 反犹太主义和布鲁诺·鲍威尔 · 查看更多 »

三K党

三K党(Ku Klux Klan, KKK)是指美国历史上和现代三个不同时期奉行白人至上主义运动和基督教恐怖主义的民间团体,也是美国种族主义的代表性组织。该组织常使用不同方式来达成自己的目的。 三K党最早于1866年由美国内战中被击败的南方邦联军队的退伍老兵组成。在其发展初期,三K党的目标是在美国南部恢复民主党的势力,并反对由联邦军队在南方强制实行的改善黑人待遇政策。1871年,共和党的尤里西斯·格兰特总统签发了三K党和执行法案,强行取缔了这个组织。 第二个使用这个名称的组织是在1915年由威廉·西蒙斯在亚特兰大附近的石头山顶建立的。这是一个营利性组织,其宗旨在于赢取以英国裔为主的新教背景的白种人族群对于黑人、罗马天主教徒、犹太人、亚裔及其他移民的相对优势地位。尽管这个组织宣扬种族主义,并且实施私刑和其他暴力行为,但是却在美国公开运作,并且在1920年代的巅峰时期拥有400万成员,其中包括在政府各级机关中的政治家。在大萧条时期,该组织的发展跌入了低谷,并且在反法西斯战争氛围中丧失很多成员支持。 该组织的名字Ku Klux Klan也曾经被其他许多组织所使用,其中包括1960年代反对1964年民权法案和鼓吹人种差别待遇的组织。在当今美国和其他国家,仍有数十个组织使用全部或者部分词语作为名称。.

新!!: 反犹太主义和三K党 · 查看更多 »

一九八四

《一九八四》(Nineteen Eighty-Four),是英國作家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所創作的一部反乌托邦小說,出版於1949年Benet's Reader's Encyclopedia, Fourth Edition (1996).

新!!: 反犹太主义和一九八四 · 查看更多 »

广告克星

广告克星媒体基金会(Adbusters Media Foundation,简称 Adbusters)是一个非盈利的、宣传反消费主义和环保主义的加拿大社会活动组织。1989年由和在温哥华创办。该基金会把自己描述为“一个在信息时代中热衷于发展新的社会运动的艺术家、活动家、作家、恶作剧者(英语:pranksters)、学生、教育者和企业家组成的全球性的网络”。 该基金会出版了广受读者支持的、无广告的社会活动杂志《广告克星》,其全球发行量在2009年左右达到12万份。它在捐助者的支持下以抵制消费主义为主要目标。过去和目前的知名捐助者包括:、、、、、等。 该组织已经发起了许多国际性运动,如不消费日、关闭电视周和占领华尔街,同时以其嘲讽流行广告的“颠覆性广告”(英语:)而闻名。 该杂志发刊周期为两月,以英语发行美国、加拿大、英国、澳洲、国际版本。其姐妹组织包括法国的Résistance à l'Aggression Publicitaire、Casseurs de Pub、挪威的Adbusters Norge、瑞典的Adbusters Sverige、以及日本的Culture Jammers。.

新!!: 反犹太主义和广告克星 · 查看更多 »

乔治·巴顿

小乔治·史密斯·巴顿(George Smith Patton, Jr.,)是美国陆军四星上将,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先后指挥美国陆军第7集团军和第3集团军而闻名。 巴顿于1885年出生在一个优越的家庭,家中有悠久的军事背景。他先进入维吉尼亚军事学校学习,之后入读西点军校。他曾参加1912年夏季奥运会,也是M1913型军刀(又称“巴顿军刀”)的设计者。巴顿在潘乔维拉远征期间首次参与战斗,这一战也是最早的机械化作战实例之一。之后他加入了美国远征军新成立的坦克军并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巴顿在战争期间首度统领位于法国的美国坦克学校,不过到战争快要结束时因负伤离职。在战间期,巴顿一直是美国陆军装甲战学说发展的一个核心人物,在全国各地出任过众多职位。他的军衔不断得到提升,并在美国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成为第2装甲师的指挥官。 1942年,巴顿带领美军官兵在北非战场通过入侵卡萨布兰卡进入地中海战场,并在这迅速恢复了第2军受挫的士气,从而建立了身为一位有效率指挥官的名声。西西里岛战役期间他指挥第7集团军,抢在英国将军伯纳德·蒙哥马利之前攻下墨西拿,但也在这因打了两名士兵耳光而卷入争议,并被暂时解除指挥权。1944年,巴顿回到战场,在诺曼底战役中指挥第3集团军成功地实施了一场快速穿越法国的行动。突出部之役期间,他带领第3集团军解救了被圍困在巴斯通的美军,并在战争结束前率先带领自己的部队进入德國本土。 战争结束后,巴顿成为巴伐利亚的军政府首长,但不久因去纳粹化问题上的不当言论而被解职。后来他还有两个多月时间担任了第15集团军的指挥官。1945年12月21日,巴顿在欧洲因车祸逝世,享年60岁。 巴顿多姿多彩的形象、难以驾驭的个性和身为指挥官的成功有时会被报刊上有关他在政治上不称职的陈述所掩盖,但他在战场上身先士卒的领导风范,以及利用对第3集团军所做的这类粗俗演讲来激励部下的能力,已经成为美国军官队伍中新的领导哲学。他高度重视快速和咄咄逼人的攻势催生了多兵种协同作战的新战略。盟国领袖对巴顿持有不同的看法,而他在德国国防军最高统帅部的对手却都给予他高度评价。1970年上映的美国传记电影《巴顿将军》获得了很大成功,在第43届奥斯卡金像奖角逐中夺得了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7项大奖,将巴顿转变为一位美国民族英雄并带入流行文化中。.

新!!: 反犹太主义和乔治·巴顿 · 查看更多 »

亨利·福特

亨利·福特(Henry Ford,),美国汽車工程師與企业家,福特汽车公司的建立者。亨利·福特是世界上第一位將裝配線概念實際應用在工廠並大量生產而獲得巨大成功者。亨利·福特不是汽車或是裝配線的發明者,但他讓汽车在美國真正普及化。这种新的生产方式使汽车成为一种大众产品,它不但革命了工业生产方式,而且对现代社会和美國文化起了巨大的影响。 亨利·福特引進了福特T型车,帶來了運輸業及美國工業的革命。亨利·福特是福特汽車公司的老闆,因著福特T型车的暢銷,他也成為世界上最有錢及最廣為人知的人,他帶來了福特主义:量產許多價廉的產品,並且給予工人高額的薪資。亨利·福特很有遠見,認為消費主義是和平的基礎。亨利·福特致力於系統化的降低成本,因此產生許多技術及商業的創新,包括可以在北美大部份地區及六大洲的大城市實施的加盟連鎖。亨利·福特將他大部份的財富都留給福特基金会,並規劃讓他的家人永遠掌管這家公司。 亨利·福特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第一年時即以和平主義的立場而廣為人知,但他也有反猶太主義著作《》。.

新!!: 反犹太主义和亨利·福特 · 查看更多 »

以色列國家男子足球隊

以色列国家足球队(נבחרת ישראל בכדורגל,Nivkheret Yisra'el BeKaduregel)是以色列的官方男子足球代表隊,由以色列足协负责管理。由於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在政治及宗教上不和,因此以色列在1991年時「脫亞入歐」,事實上歐洲的足球整體水平高於亞洲,「脫亞入歐」也有助於提升以色列的足球實力。.

新!!: 反犹太主义和以色列國家男子足球隊 · 查看更多 »

以色列猶太大屠殺紀念館

以色列犹太屠杀纪念馆(יד ושם Yad Vashem)是以色列官方设立的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位于以色列耶路撒冷城西的赫茨尔山,是世界最大、最有影响力的大屠杀纪念馆。1953年根据以色列国会通过的《犹太大屠杀纪念法》成立,为纪念600余万被纳粹屠杀的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自奠基起逐步扩建,目前包含纪念礼堂、历史博物馆、艺术馆、“名字堂”、儿童纪念堂、档案馆、外邦义人花园、“被毁灭社区山谷”、犹太会堂、及教育中心等。此外,纪念馆同时纪念在大屠杀期间承担巨大的个人风险,援救犹太人的非犹太人——称为“外邦义人”。大屠杀纪念馆目前是以色列仅次于西墙,游客数量第二多的景点,外国领导人访问以色列一般都会参观大屠杀纪念馆。参观大屠杀纪念馆完全免费,依靠自愿捐款维持,每年有将近100万游客参观。 File:Israel-2013(2)-Aerial-Jerusalem-Yad Vashem 01.jpg|犹太大屠杀纪念馆俯瞰图。 File:Yad Vashem Logo.svg|犹太大屠杀纪念馆标志。.

新!!: 反犹太主义和以色列猶太大屠殺紀念館 · 查看更多 »

伊西多·拉比

伊西多·艾薩克·拉比(Isidor Isaac Rabi,出生名為以色列·拉比,),美國猶太人物理學家,因發現核磁共振(NMR)而獲得1944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而核磁共振成像(MRI)就是基於核磁共振技術的。他也是其中一個最早研究多腔磁控管的美國科學家,多腔磁腔管可用於微波雷達和微波爐。.

新!!: 反犹太主义和伊西多·拉比 · 查看更多 »

伊雷娜·森德勒

伊雷娜·森德勒(Irena Sendlerowa,Irena Sendler,Krzyżanowska),又譯為艾琳娜·森德勒,戰時化名為猶蘭塔(Jolanta),波蘭社会活动家。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她和其他反納粹組織成員從華沙的猶太封鎖區救出2500名猶太兒童,為他們提供假文件和幫助他們在封鎖區高牆以外尋找藏身之地。以色列猶太大屠殺紀念館表揚她的慈善工作,嘉許她為「國際義人」。.

新!!: 反犹太主义和伊雷娜·森德勒 · 查看更多 »

伊朗-以色列关系

伊朗-以色列关系,是指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和以色列国的双边关系,广义上也包括历史上波斯民族与犹太民族间的关系。波斯人与犹太人同属中东地区古老民族,在历史上有着密切的关系,伊朗帝国曾经是穆斯林世界中第二个承认以色列的国家。然而伊朗伊斯兰革命后,两国双边关系急剧恶化,伊朗拒絕承认以色列国的存在,当前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与以色列国之间无正式外交关系。.

新!!: 反犹太主义和伊朗-以色列关系 · 查看更多 »

伊斯兰恐惧症

伊斯兰恐惧症,是指對伊斯蘭教與穆斯林的偏見、反对、仇恨、非理性的恐懼及种族偏见,但相關用詞有爭議。, published by Forum för levande historia.

新!!: 反犹太主义和伊斯兰恐惧症 · 查看更多 »

伊斯兰民族

伊斯兰民族(Nation of Islam, NOI),又译“伊斯兰国度”,是美国非洲裔人的新宗教运动伊斯蘭主義组织。1930年成立。.

新!!: 反犹太主义和伊斯兰民族 · 查看更多 »

弗里德里希·尼采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著名德國語言學家、哲学家、、詩人、作曲家,他的著作對於宗教、道德、現代文化、哲學、以及科學等領域提出廣泛的批判和討論。他的寫作風格獨特,經常使用格言和悖論的技巧。尼采對於後代哲學的發展影響極大,尤其是在存在主義與後現代主義上。 在開始研究哲學前,尼采是文字學家。24歲時尼采成為瑞士巴塞爾大學的德语区古典语文学教授,专攻古希腊语,拉丁文献。但在1879年由於健康問題而辭職,之後飽受精神疾病煎熬。1889年尼采精神崩潰,從此再也沒有恢復,在母親和妹妹的照料下活到1900年去世。.

新!!: 反犹太主义和弗里德里希·尼采 · 查看更多 »

弗里茲·庫恩

弗里茲·庫恩(Fritz Julius Kuhn,)是一名效忠於納粹德國的德裔美國人、納粹分子、反猶太主義者,也是德裔美國人同盟紐約區的領導人。.

新!!: 反犹太主义和弗里茲·庫恩 · 查看更多 »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

弗拉基米爾·伊里奇·烏里揚諾夫(p;),通稱列寧(a),是俄羅斯共產主義革命家、政治家和政治哲學理論家,曾擔任俄羅斯共和國(1917年-1918年)、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1918年-1924年)及蘇聯(1922年-1924年)人民委員會主席(總理)。在他治理下,俄羅斯和往後的蘇聯成為接受布爾什維克(後來的蘇聯共產黨)統治的一黨制社會主義國家。列寧的思想體系根基於馬克思主義,而其發展的政治理論則稱為「列寧主義」。 列寧出身於富裕的辛比爾斯克中產階級,在兄長亞歷山大·烏里揚諾夫於1887年遭到處決後,他決定接受革命社會主義的政治立場。由於參與反對俄羅斯帝國沙皇專制制度的抗議活動,導致他遭喀山國立大學除名,他在隨後幾年則專注於法律學位上。1893年,他搬到聖彼得堡,成為俄國社會民主工黨高級幹部,主張馬克思主義。1897年,他因為而遭逮捕,至度過長達3年的流放生涯,期間迎娶娜傑日達·克魯普斯卡婭為妻。他在流放結束後搬往西歐,透過出版而成為著名的政黨理論家。1903年,他在俄國社會民主工黨意識形態分裂中扮演著關鍵角色,領導布爾什維克對抗尤里·馬爾托夫的孟什維克。他鼓舞了1905年俄國革命的爆發,爾後則發起活動,以讓第一次世界大戰轉為整個歐洲的無產階級革命;作為馬克思主義者,他相信這將推翻、且由社會主義社會替代。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並建立俄國臨時政府,列寧則返回俄羅斯。之後他領導發動十月革命,使布爾什維克推翻新政權。 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組成人民委員會(最高行政機關),部分權力則由民選的全俄羅斯蘇維埃代表大會擁有。新政府曾為俄國立憲會議進行選舉,但隨後遭到廢除。在與同盟國簽署《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後,俄羅斯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並在俄羅斯控制下,承認非俄羅斯民族國家獨立。然而契卡也組織暴力行動以鎮壓反對者,造成數萬人死亡、或關押至古拉格的集中營,史稱「紅色恐怖」。右派和左派團體共組反對布爾什維克的軍隊,但在1917年至1922年的俄國內戰中戰敗。儘管俄羅斯政府決定重新分配農民、國家銀行與大型工業的土地,不過為了應對戰爭破壞、與民眾暴動,列寧在1921年推行混合經濟體系的新經濟政策,以促進經濟成長。為了設法推進世界革命,列寧政府創辦第三國際,期間發動波蘇戰爭。1922年,俄羅斯和鄰近國家簽署《蘇聯成立條約》,宣告蘇聯成立。隨著健康越來越惡化,列寧對於其繼任者新當選總書記的約瑟夫·史達林權力不斷增長表示反對,最後他於逝世。 列寧被廣泛視為20世紀最重要且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也是評價最具爭議的人物之一.

新!!: 反犹太主义和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 · 查看更多 »

弗拉基米爾·普利希克維奇

弗拉基米爾·普利希克維奇( Владимир Митрофанович Пуришкевич,1870年-1920年),出身帝俄比薩拉比亞貧寒貴族,俄羅斯政治人物。生於奇西瑙,奧德薩大學(Odessa University)哲學學士,曾任多次帝國議會議員,主張反猶太主義。 1916年,當時尼古拉二世的國師,顛僧拉斯普京擾亂朝政,為了帝俄的安定,普利希克維奇曾與狄密翠大公、尤蘇波夫親王合謀在尤苏波夫宫將拉斯普京暗殺,他們費了一番功夫,拉斯普京喫了毒藥、頭被鈍器擊傷、身負槍傷,都未能讓拉斯普京死亡,最後黨人們把拉斯普京溺死。 1917年,十月革命後,普利希克維奇開始反共,曾一度被禁錮。又多次作為白軍的領導人與蘇聯共產黨的紅軍對抗。1920年因傷寒病故。.

新!!: 反犹太主义和弗拉基米爾·普利希克維奇 · 查看更多 »

佩德羅一世 (卡斯蒂利亞)

佩德羅一世(Pedro I de Castilla,又名el Cruel (殘酷者)或 el Justiciero(司法者),),卡斯蒂利亞王國國王(1350年-1369年)。他是卡斯蒂利亞國王阿方索十一世與其妻子葡萄牙的瑪麗亞所生的唯一兒子。他是最後一位出自勃艮第家族主系的統治者。 1350年,阿方索十一世逝世,佩德羅以十六歲之齡登基,他隨即發現自己受到他的母親和其寵臣控制。佩德羅本與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三世的女兒瓊結婚,但是當新娘來卡斯蒂利亞途中染上鼠疫死亡。 起初他受制於母親,但是受到大臣阿爾伯克基的鼓勵而解放自己,並在1353年秘密娶了瑪麗亞·德·帕迪拉。1353夏天,佩德羅幾乎被他的母親和貴族們強迫娶波旁公爵皮埃爾一世之女的布朗歇,但是佩德羅立即拋棄了她。這次婚姻必需要佩德羅否認他已經娶了瑪麗亞,但他倆的關係依然繼續,她為佩德羅生了四個孩子。佩德羅也以相同的婚姻形式與卡斯特羅家族的女子結婚,這女子為他生了一個兒子,然後佩德羅便拋棄了她。這時佩德羅實際上在軟禁,迫使他努力地離開托羅,但仍在塞哥維亞被監視。 布朗歇在1361年死在梅迪尼亞西多尼婭。傳說是佩德羅謀殺了她。其中一個版本的故事說她是被毒死的,另外一個是她被弩射死的。.

新!!: 反犹太主义和佩德羅一世 (卡斯蒂利亞) · 查看更多 »

彼得·格里芬

彼得·勒文布雷·格里芬(Peter Löwenbräu Griffin)是美国喜剧动画《居家男人》角色。由动画创始者塞思·麦克法兰,第一次在1998年12月20日15分短片亮相。由麦克法兰亲自设计。格里芬一家出现在《Death Has a Shadow》一集。 彼得和洛伊丝·格里芬结婚,是梅格、克里斯和斯图伊的父亲。他也有一隻狗名为布赖恩。他曾在一家玩具厂工作,现在在奎霍格啤酒公司。乍看之下只是郊區裡的藍領,其实他有些不凡的经验。 彼得的配音源自于麦克法兰他学校的看門人。麦克法兰取自以前动画短片《拉里的生活和拉里和史蒂夫》中主角拉里重新该角色设计。他曾出现在其他节目中,包括《辛普森一家》、《南方公园》、《卡通明星大亂鬥》、《特工老爹》和《克利夫兰秀》。.

新!!: 反犹太主义和彼得·格里芬 · 查看更多 »

德國另類選擇

德國另類選擇(Alternative für Deutschland,缩写为AfD)是德國的一个右翼民粹主义政黨,2013年2月6日于柏林成立。该党派怀疑欧洲一体化,并反对欧盟单一货币政策。该党由经济学家贝恩德·卢克(Bernd Lucke)创立。在2014年欧洲议会选举时,另择党第一次赢得了席位,并加入了歐洲保守派和改革主義者党团。截止于2016年9月,在德国16个州议会中,该党已在10个州有代表席位。另择党曾采用双元领导制,两位党主席为弗劳克·佩特里和约尔格·莫伊滕,而佩特里在2017年德國另類選擇成功赢得德国大选议席后的9月28日退党。目前德國另類選擇在联邦议院的领导为亚历山大·高兰(Alexander Gauland)和爱丽斯·威德尔(Alice Weidel)。.

新!!: 反犹太主义和德國另類選擇 · 查看更多 »

德国少年团

德国少年团(Deutsches Jungvolk,缩写DJ或DJV)是希特勒青年团面向10至14岁男孩设置的下属组织。这一组织参与了国家社会主义的雅利安人種理念以及“全国社区”(Volksgemeinschaft)的构建。该组织面对其年幼的成员宣扬对希特勒和纳粹政权的忠诚,支持青少年开展体育活动以增强他们的男性气概、体力、活力和军国主义思想。家长可以送十四岁以下男孩的参加这一组织,在德国的许多地方,其成员是应学校要求或镇政府命令而被迫加入的。纳粹认为训练儿童变得坚韧可以去除它们身上的弱点。这一组织亦向儿童灌输反犹主义。.

新!!: 反犹太主义和德国少年团 · 查看更多 »

德国工人党

德国工人党(Deutsche Arbeiterpartei,简称DAP),是一个短暫存在的德國政党,為纳粹党的前身。.

新!!: 反犹太主义和德国工人党 · 查看更多 »

德国国家人民党

德国国家人民党(,簡寫DNVP),魏玛共和国时期的保守右派政党。在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NSDAP)兴起之前,它是魏玛德国主要的保守主义和民族主义政党。它是民族主义者、反动君主主义者、民族主义者和反犹分子的联盟,并得到泛德联盟的支持。 1918年,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十一月革命推翻了君主制。该党由德国保守党的残余,自由保守党,德国祖国党和国家自由党的右翼分子组建。该党强烈反对魏玛宪法和凡尔赛条约,目标是恢复君主制,废除强制性的和平条约,重新获得所有失去的领土和殖民地。 1929年后,国家人民党与纳粹党合作,1931年在一些州组建联合政府,支持希特勒在1933年1月被任命为总理。起初,国家人民党在希特勒政府中有很多部长,但很快就失去了影响力,最终在1933年6月解散,让位于纳粹的一党专政。.

新!!: 反犹太主义和德国国家人民党 · 查看更多 »

德国犹太人

德国的犹太人,最早在罗马帝国时期来到上日耳曼尼亚、下日耳曼尼亚和日耳曼尼亚(现德国)定居。在中世纪前期(公元5至10世纪)和中期(10至13世纪)时创建了阿什肯纳兹犹太人这一族群。这一社群是在查理大帝的提议下成立的,但在十字军东征却遭到迫害。德国犹太人在黑死病时期(1340年代)被广泛指控井水投毒,大规模地屠杀导致他们大批逃至邻国波兰。 自摩西·门德尔松时代起至20世纪,德国犹太人逐渐获得解放并开始逐渐繁荣。至1933年1月,约有522,000名犹太人生活在德国。然而,随着纳粹主义和反犹主义的兴起,德国犹太社群开始遭受严重迫害。纳粹党执政六年内,超过一半的犹太人(约304,000人)已向外移民,德国境内(1937年国境为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还剩余214,000人。由于大屠杀和向东放逐政策的执行,德国的犹太人几乎被根绝。根据纳粹德国官方数据,二战结束时,约有16至18万犹太人被处决。 战后德国犹太人社区开始缓慢恢复,主要由来自苏联和波蘭的犹太人补充新鲜血液,惟直至兩德統一後,才有顯著的增長。至21世纪初,德国犹太人约有20万人。德国也是欧洲唯一一个犹太社群呈正增长的国家Schoelkopf, Katrin.

新!!: 反犹太主义和德国犹太人 · 查看更多 »

德雷福斯事件

德雷福斯事件(Affaire Dreyfus),或称德雷福斯丑闻、德雷福斯冤案是19世纪末发生在法国的一起政治事件,事件起于阿弗列·屈里弗斯,一名法國犹太裔軍官被误判为叛国,法国社会因此爆发嚴重的衝突和爭議。此后经过重审以及政治环境的变化,事件终于1906年7月12日获得平反,德雷福斯也成为国家的英雄。.

新!!: 反犹太主义和德雷福斯事件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帝國

德意志帝國(Deutsches Kaiserreich),亦稱德意志第二帝國,是指從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王國統一日耳曼地區到1918年11月霍亨索倫王朝末任皇帝威廉二世退位為止的德國。其正式国号「德意志国」(Deutsches Reich),也是後來魏玛共和國和納粹德國的正式国号。 德意志帝国由27个领地构成,其中普鲁士王国佔帝国大部分地区并拥有最多人口。帝国成立后,普魯士國王和首相兼任德國皇帝和首相,實行君主立憲制,設立上議院和下議院。帝國共經歷了三個皇帝,分別為威廉一世、腓特烈三世和威廉二世。威廉一世在任期間十分信任俾斯麥,幾乎所有政務都由首相俾斯麥處理,因此又稱為「俾斯麥時代」。俾斯麥時代在位期間,最大的目的是防止法國一報普法戰爭之仇,他建立了同盟體系,與俄奧兩國結盟,孤立法國。他的對外政策十分成功,避免與列國發生衝突,但內政卻一敗塗地,文化鬥爭與反社會主義未能達到預期目的。威廉一世逝世後,由腓特烈三世繼任,但他僅在任99天,因此又稱為「百日皇朝」。威廉二世在任期間,一手摧毀了俾斯麥體系,積極向外拓展殖民地,大幅修建海軍船艦,並帶領德國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大戰期間德國腹背受敵,加上齐默尔曼电报事件導致美國參戰,最終導致帝國覆亡。戰敗後的德國建立了共和政體,稱為威瑪共和國。.

新!!: 反犹太主义和德意志帝國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统一

德意志统一发生于1871年1月18日。法国于普法战争中战败投降之后,德意志诸侯于此日来到法国凡尔赛宫镜厅,加冕普鲁士国王威廉为德意志帝国皇帝威廉一世,德意志诸国正式在政治上和行政上统一为民族国家。事实上在很早之前德语人口即已通过贵族之间正式与非正式的联盟逐渐联合起来。自神圣罗马帝国解体(1806年)和拿破仑战争期间民族主义崛起,贵族之间便不断尝试进行联合,但由于各自利益关系不一致,这一联合过程频繁受阻。 德意志的统一还暴露了新国家在宗教、语言、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巨大内部差异,表明1871年的统一仅仅是长期联合过程中的一个时间节点而已。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常稱“全德意志人民的皇帝”,通讯中称“德意志”,而在帝国内高等贵族也称为“德意志诸侯”,统领着在查理大帝崛起之前(800年)便已经存在的东法兰克独立君主制小国。这一领土多山,人口相对隔离,在如此长的时间之内发展出了基于文化、教育、语言和宗教上的诸多差异。但19世纪的德意志同时也和全世界一样,在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之下更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德意志人民的神圣罗马帝国曾拥有超过500个诸侯国,而在第三次反法同盟战争后,皇帝弗朗茨二世宣布退位(1806年8月6日),改称奥地利帝国皇帝,帝国事实上解体。帝国的解体导致了法律、行政和政治上的混乱,但旧帝国德语地区的人民仍然保有共同的语言、文化和法律传统,而这一传统也通过参与法国大革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的共同经历而得到了巩固加强。这些独立国家有各自的统治阶级、封建制度、传统以及地方法律。欧洲自由主义思潮挑战了王朝制度和专制制度下的社会和政治结构,为统一提供了思想上的基础;这一思想的德意志版本强调了一个地区内的人民传统、教育和语言统一的重要性。经济上,普鲁士于1818年创立关税同盟,并于日后扩张至全德意志邦联中,减少了各国间的竞争。新的交通运输方式为公务和娱乐提供了便利,在中欧推动了德语使用者之间的联系,但有时也带来一定的冲突。 在拿破仑战争之后,1814-15年的维也纳会议建立了外交上的势力范围体系,支持奥地利在中欧的霸权。然而维也纳的与会者却没有意识到普鲁士在德意志诸国中实力日益增强,因此也没有预料到日后普鲁士将会就德意志的领导权问题向奥地利发起挑战。这一“德意志二元”问题为统一提出了两个方案:“小德意志方案”,即没有奥地利的德意志;“大德意志方案”,即有奥地利的德意志。 对于普鲁士首相奥托·冯·俾斯麦本人是计划将1866年北德意志邦联扩大并包含所有德意志国家,从而建立一个统一体,还是仅仅希望扩张普鲁士王国的国际力量,史学界存在争议。史学家认为俾斯麦的“现实政治”以及其他的一些因素导致了一系列近代政治制度的建立,并推动了19世纪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关系的重组。对丹麦和法国民族主义的回应为德国统一提供了问题的聚焦点。在三场区域战争中的军事胜利(尤其是普鲁士的胜利)推动了统一的热情,增强了民族的自尊。这一经历与拿破仑战争中的共同成功遥相呼应(尤其是1813-14年的解放战争)。在没有奥地利的德意志建立起来之后,二元的问题至少在短期内得到了解决。.

新!!: 反犹太主义和德意志统一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民族统一日

俄罗斯民族统一日是俄罗斯的国家节日,在11月4日庆祝(俄历10月22日)。在帝国时期庆祝直至1907年,自2005年起成为俄罗斯联邦节日。节日庆祝人民起义使得波兰立陶宛联邦在1612年11月离开莫斯科,也庆祝着波蘭-莫斯科戰爭(1605年–1618年)和外国势力武装干涉俄罗斯的结束。这一名称表明俄罗斯社会各阶层愿意为祖国的存在而牺牲,甚至当沙皇和主教都不领导的时候。1613年沙皇米哈伊尔·罗曼诺夫创立了莫斯科解放日。这一天也是喀山圣母像的瞻禮日。.

新!!: 反犹太主义和俄罗斯民族统一日 · 查看更多 »

圣约之子会

圣约之子会(בני ברית)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犹太人服务组织,与1843年10月13日成立于纽约市,创建人为亨利·琼斯和其他11人。 该组织致力于各种各样的社会服务和福利活动,包括促进犹太人的权利,帮助医院和自然灾害的受害者,向犹太人的大学生发放奖学金,反对反犹太主义等。 。其主要组织机构为国际圣约之子会,在世界上几百个国家有分支机构,促进当地犹太人的福利。.

新!!: 反犹太主义和圣约之子会 · 查看更多 »

圣诞便便,黄金先生

《圣诞便便,黄金先生》(Mr.)是美国动画喜剧《南方公园》第1季的第9集,于1997年12月17日通过喜剧中心频道在美国首播。在这一集里,南方公园迎来圣诞节,镇上喜庆的气氛让信奉犹太教的凯尔感到格格不入,但在“黄金先生”——就是一坨会说话和唱歌的粪便,还戴着红色的帽子——的安慰下又开心起来。除凯尔外,其他人都没见过黄金先生活过来的样子,所以他们都认为凯尔产生了幻觉。与此同时,镇民把圣诞节所有同宗教有关的内容都清理出--公园,以保持政治正确、与世无争。 本集由《南方公园》主创特雷·帕克和马特·斯通编剧并导演,在美国首播时定为TV-14级。黄金先生源自帕克童年时的构想,之后他和斯通在构思《南方公园》时一度打算让黄金先生作为主角。《圣诞便便,黄金先生》受到《花生》圣诞特别节目《查理布朗的圣诞节》(A Charlie Brown Christmas)的很大影响,是《南方公园》的首期圣诞节特别节目,也是第1季仅有的音乐剧风格剧集,而且肯尼在这集也没有死。节目讽刺的是政治正确和宗教上的过度敏感,帕克和斯通认为,这集还令《南方公园》的受欢迎程度和与社会关联的密切程度达到新高度。 节目播出后获得评论界的普遍好评,多位评论员认为这集堪称《南方公园》的经典之作。根据尼尔森收视率调查数据,有约450万户美国家庭观看本集首播,不但创下《南方公园》剧集新高,而且在1997年所有基础有线电视娱乐节目中也能排到第4位。除黄金先生首度出场外,本集中还第一次出现了两首热门《南方公园》歌曲,分别是《圣诞节的孤独犹太人》和《凯尔的妈妈是个大肥婊子》。动画片《莱恩和史丁比》的主创人约翰·克里克法鲁什声称帕克和斯通剽窃他的构想创造黄金先生一角,两人对此坚决否认。.

新!!: 反犹太主义和圣诞便便,黄金先生 · 查看更多 »

圭多·富比尼

圭多·富比尼(Guido Fubini,1879年1月19日-1943年6月6日)是意大利数学家,最著名是他的富比尼定理。 富比尼生于威尼斯。早年即因他的老师们和他作数学老师的父亲影响而醉心数学。1896年他进了比薩高等師範學校,跟随著名数学家乌利塞·迪尼和路易吉·比安基学习。他早时已经有点名声,他1900年发表的博士论文《椭圆空间中的克利福德平行》,在比安基广泛流传的微分几何著作中作了讨论。 他获得博士后,开始担任一连串的教授职位。1901年他在西西里的卡塔尼亚大学开始教学,不久后转到热那亚大学;1908年转到都灵的都靈理工大學,接着在都灵大学。他留在这里数十年。 他这时的研究主要在数学分析,特别是微分方程、泛函分析和复分析;但他也研究了变分学、群论、非欧几里得几何和射影几何等学科。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他转为从事应用层面的工作,研究发射炮弹的准确度;战后他的研究依然朝向应用,工作成果应用到电路和声学问题。 1939年,富比尼年已六旬,将近退休时,贝尼托·墨索里尼的法西斯党采取阿道夫·希特勒的纳粹党鼓吹了数年的反犹太政策。身为犹太人,富比尼担心家庭的安全,所以应邀到普林斯顿大学任教;4年后于纽约市逝世。.

新!!: 反犹太主义和圭多·富比尼 · 查看更多 »

匿名者

匿名者(Anonymous)是一種以共同理念組成的團體 (匿名者稱其不是組織,也不屬於任何一個企業和政黨,它只是一個理念,一個想法。),比起黑客集團更像是一種社群,只要有相同想法或是理念,任何人都可以加入。該組織發跡於2003年,隨後在政治上形成一些共識,並發起自主性或自發性行為與活動。他們因其宣傳及利用阻斷服務攻擊(DDoS)政府、宗教和企業網站而知名於世。.

新!!: 反犹太主义和匿名者 · 查看更多 »

匈牙利王国 (1920–1946)

匈牙利王国(Magyar Királyság)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间(1920–1946)在中欧存在的一个国家。匈牙利王國雖然號稱是王國,但王位始終處於空缺狀態。在1919年擊潰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的霍爾蒂·米克洛什擔任攝政職位直到1944年,是國家的實際統治者,實行獨裁統治。匈牙利王国在二战期间,加入了轴心国一方。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箭十字黨發起政變,匈牙利王國變為納粹德國的傀儡政權。蘇聯入侵匈牙利后,箭十字黨政權崩潰。匈牙利王國直到1946年匈牙利共和國(第二共和國)成立為止都在理論上存在。首都設為布達佩斯。.

新!!: 反犹太主义和匈牙利王国 (1920–1946) · 查看更多 »

國家社會主義學會

國家社會主義學會是台灣的一個新纳粹主义组织,於2006年由東吳大學22歲的畢業生許娜琦(自稱“約書亞”)創立。该组织沒有向中華民國內政部登記为政黨。该组织声称其宗旨为研究納粹主義(尤其是希特勒)的優點,崇拜希特勒的福利國家模式,主張「納粹」是德文「Nazi」的中文音譯,其本義是「民族主義」,以「國家至上」。2007年時,该组织宣稱有成员約1400人,核心成員約20多人,还有800人表示想加入。该组织表示对政局惡鬥不滿。.

新!!: 反犹太主义和國家社會主義學會 · 查看更多 »

利翁·福伊希特万格

利翁·福伊希特万格(Lion Feuchtwanger,笔名:J.L. Wetcheek,1884年7月7日出生于德国慕尼黑,1958年12月21日逝世于美国洛杉矶)是一位德国犹太小说作家。.

新!!: 反犹太主义和利翁·福伊希特万格 · 查看更多 »

利息

利息,指负债方为借债向债权人所付的补偿性费用。对于借债方来说,利息是借钱的代价;对于提供贷款或购买债券的投资者来说,利息可以部分抵消债务投资的信用风险和机会成本。 利息主要分為單利息和複利息兩種。.

新!!: 反犹太主义和利息 · 查看更多 »

刀刺在背传说

刀刺在背传说(又译为匕首传说或背后一刀传说;德语:),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德国流传的传言,具有政治宣传的作用。由于德国战败,不少德国民族主义者怀恨在心,就用这个传说谴责外国人与非民族主义者出卖德国。.

新!!: 反犹太主义和刀刺在背传说 · 查看更多 »

喬治·佩拉斯卡

喬治·佩拉斯卡(Giorgio Perlasca,),於1944年冬天假冒成為西班牙駐匈牙利领事的意大利人,在納粹德國統治下拯救了5,218名猶太人。.

新!!: 反犹太主义和喬治·佩拉斯卡 · 查看更多 »

唐納·川普

唐納德·約翰·特朗普(Donald John Trump,)是美国企業家、电视名人、政治家和現任美國總統。他生于紐約市皇后区,为特朗普集團前任董事长兼總裁及特朗普娱乐公司的創辦人,在全世界经营房地产、赌场和酒店(就任美國總統後表示会把集團交給他兩名兒子小唐納·川普及艾瑞克·川普管理,只保留属于自己的股份)。 1996年至2015年间,他拥有美国小姐和環球小姐选美比赛,还在2004年至2015年间主持了NBC的一档电视真人秀节系列节目“谁是接班人”。2017年时,《-zh-cn:福布斯; zh-sg:资本家杂志; zh-hk:福布斯; zh-tw:富比士;-》将他列为世界上第544富有的人(美国第201),拥有35亿美元的净资产。 川普在1987年第一次公开表达对竞选公职的兴趣。他在2000年赢得了两场改革党的總統初选,但在早期就退出了竞选。2015年6月,他开始了自己的2016年总统选举活动,并迅速成为共和党初选中17位候选人中的领先者。他最后的竞选对手在2016年5月中止了竞选活动,7月时他在共和黨全國黨代表大會上獲得共和黨提名為正式的總統候選人,同时由印第安纳州州长迈克·彭斯作为他的竞选搭档。他的竞选活动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媒体报道和国际关注。他在采访、社交媒体或竞选集会上的部分言论頗具争议性,并带来了大量。 川普在2016年11月8日掌握過半選舉人票而赢得了大选,擊敗民主党对手希拉蕊·克林顿。他成为了美國历史上最年長、最富有的总统,以及第一个先前没有担任过任何军职或公职的人,他也是第五位获得普选票数少于对手但当选总统的人。.

新!!: 反犹太主义和唐納·川普 · 查看更多 »

准确新闻及资讯法

《准确新闻及资讯法》(Accurate News and Information Act)是加拿大阿尔伯塔省议会在省長威廉·阿伯哈特领导的社会信用党政府指使下于1937年通过的一项法案。该法规定,如果社会信用党议员组成的委员会认为报纸上刊发的内容不实,那么报社必须加以“澄清”,并且还要在议员要求下披露自己信息的来源。 社会信用党在和加拿大新闻界间的关系从1935年阿尔伯塔省大选前就一直很恶劣,几乎所有阿尔伯塔省的报纸都对社会信用党持批评态度,特别是《卡尔加里先驱报》,同样持这一立场的还有加拿大的其他多家报纸,该党赢得这年选举后,甚至连美国的媒体都对阿伯哈特的当选进行嘲笑。 由于当时社会信用党在省议会中占据绝对优势,因此该法案非常顺利地就得到了通过。但阿尔伯塔省省督约翰·C·博文暂缓了御准,直至加拿大最高法院对法案的合宪性进行评估。1938年,法院裁定法案违宪,因此这项法案也就没有成为法律。.

新!!: 反犹太主义和准确新闻及资讯法 · 查看更多 »

全球主義

全球主義(Globalism)是一個國際關係理論術語,指稱一個倡導全球化概念的意識形態。它傾向於倡導移民、自由貿易、降低關稅、和全球治理等政策。它通常被認為與民族主義是相反的。.

新!!: 反犹太主义和全球主義 · 查看更多 »

共济会

共濟會(Freemasonry),亦稱美生會,出现于18世纪西欧,自从1717年成立英格兰第一个总会所,至今其已经遍布全球。会员包括眾多著名人士和政治家,有些要求申请者必须是有神论者,有些則接受無神論者申请。 共济会是一种非宗教性質的兄弟會,基本宗旨为倡导博爱、自由、慈善,追求提升个人精神内在美德以促进人类社会完善。陰謀論者認為,共济会是富人和权贵的阴谋组织,其有着不为人知的统治世界秘密计划,比如「新世界秩序」。.

新!!: 反犹太主义和共济会 · 查看更多 »

勞動帶來自由

勞動帶來自由」(Arbeit macht frei)是源於德國的一句口號,該口號因於二十世紀時被納粹用來鑲嵌於納粹集中營的入口而別具意義。.

新!!: 反犹太主义和勞動帶來自由 · 查看更多 »

倫敦大學亞非學院

倫敦大學亞非學院 (英語: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簡稱:SOAS),全稱為倫敦大學東方與非洲研究學院,是一所位在英格蘭倫敦的研究型大學,倫敦大學的學院之一。亞非學院以英國唯一一所專門研究亞洲、非洲與中東的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機構,於世界享負盛名,同時也是英國頂尖大學之一。亞非學院成立於1916年,培養了多位國家元首,政府首長,大使,外交官,大法官,一位諾貝爾獎得主,及為數眾多的各領域領袖。 亞非學院位於倫敦市中心之布盧姆茨伯里,專精於亞洲、非洲與中東的人文學、語言學與社會科學,提供約350種大學學位與100多種教學型碩士學位,並授予各學門之研究型碩士與博士學位。.

新!!: 反犹太主义和倫敦大學亞非學院 · 查看更多 »

犹太-美生阴谋论

犹太-共濟會阴谋论(Judeo-Masonic conspiracy theory,又譯為犹太-美生阴谋论)是一种声称犹太人和共济会之间秘密联盟的阴谋论。这些理论在右翼中,特别是在法国、西班牙、俄罗斯、东欧的右派中比较盛行,类似的言论至今仍在发表。.

新!!: 反犹太主义和犹太-美生阴谋论 · 查看更多 »

犹太历史大事年表

这是犹太民族和犹太教发展的历史大事年表。所有日期采用西元纪年,而不是希伯来历。.

新!!: 反犹太主义和犹太历史大事年表 · 查看更多 »

犹太布尔什维主义

犹太布尔什维主义,也称为犹太-布尔什维主义,是一个反犹主义阴谋论,认为犹太人是俄罗斯革命和布尔什维克的幕后策划者。类似犹太共产主义理论,暗指犹太人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占据重要地位。 该理论后来也被纳粹党及其支持者所宣传。 俄羅斯總統普丁在2013年6月13日訪問莫斯科的猶太博物館和寬容中心時表示,第一屆蘇聯政府其組成是80-85%的猶太人。.

新!!: 反犹太主义和犹太布尔什维主义 · 查看更多 »

犹太人

犹太人(יְהוּדִים,),又称犹太民族,是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的一个族群。根据犹太教律法《哈拉卡》的定义,一切皈依犹太教的人(宗教意义)以及由犹太母亲所生的人(種族意义)都属于犹太人。犹太人发源于西亚的以色列地或希伯来地。犹太人的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之间具有很强的关联性,犹太教是维系全体犹太人之间认同感的传统宗教。犹太教不欢迎外族皈依,要皈依犹太教的外族人必须通过考验才可以,虽然如此历史上世界各地仍有小部分不同肤色的人群通过皈依犹太宗教而成为犹太族群的一部分,而犹太人也由此从阿拉伯半岛的一个遊牧民族,发展成为遍布全球的世界性族群之一。 根据有关犹太人组织的统计,2007年全球犹太人总数约在1,320万人左右,其中540万人定居在以色列,530万人居住在美国,其余则散居在世界各地。犹太人口总数仅占全球总人口的0.2%, based on 。根据其他组织的统计,美国国内的犹太人人数则达到650万人或美国人口的2%。上述数据也包含了自认为是犹太人但没有归属于任何犹太社团组织的人群,但事实上,全球犹太人的总人口数很难得到准确统计,因为犹太人的定义存在多种标准和界定方式,导致统计的准确性受到了影响。.

新!!: 反犹太主义和犹太人 · 查看更多 »

犹太人历史

犹太人历史(或犹太民族的历史)是关于犹太人、以及犹太人的宗教和文化的历史,它也包括在历史进程中犹太人与其他人种、宗教和文化的互动和发展。虽然犹太教作为一个宗教首先出现在希臘化時代(公元前323年-公元前31年)的希腊记载中,而且,最早提到的“以色列”的是公元前1213-1203年刻在麦伦普塔赫石碑上的文字,但是,宗教文献讲述的以色列人的故事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犹太人流散开始于亚述征服期间,并且在巴比伦征服后,其流散的规模继续扩大。犹太人在整个罗马帝国也普遍存在,而在拜占庭统治时期,在地中海中部和东部地区的犹太人口也得到进一步发展,虽然其规模并不大。公元638年,拜占庭帝国失去了对黎凡特的控制。在欧麦尔·本·赫塔卜统治下的阿拉伯伊斯兰帝国征服了耶路撒冷和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和埃及的土地。西班牙的犹太文化黄金时期发生在欧洲中世纪,这时,在伊比利亚半岛的大部分地区是穆斯林统治时期。在那段时期,犹太人普遍得到社会的接纳,犹太的宗教、文化和经济生活非常繁荣。 在古奥斯曼帝国时期(1300-1600年),犹太人与帝国大多数其他社群一样有一定程度的繁荣。在17世纪,西欧有大量犹太人人口。在欧洲文艺复兴与启蒙时期,犹太社群发生了重大变化。犹太人从十八世纪开始开始发起废除限制性法律的解放运动,更广泛地融入欧洲社会。在1870年代和1880年代,欧洲犹太人开始更积极地讨论迁回到以色列,并在其民族故土上重新建立犹太国家。锡安主义运动于1884年正式成立。同时,欧美的犹太人在科学、文化和经济等领域取得了成功。其中普遍认为最有名的是科学家爱因斯坦和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那时,许多诺贝尔奖得主都是犹太人,现在情况仍然如此。 1933年,随着希特勒和纳粹在德国的兴起,犹太人的处境变得更加严峻。经济危机、种族的反犹法律以及对即将到来的战争的担忧导致许多犹太人从欧洲逃到巴勒斯坦、美国和苏联。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了,直到1941年,希特勒几乎占领了整个欧洲,包括当时有成千上万犹太人居住的波兰和法国。 1941年,在纳粹入侵苏联后,纳粹开始执行“最终解决方案”,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广泛而有组织的行动,旨在灭绝犹太人,这导致犹太人在欧洲被迫害和谋杀,包括欧洲的北非(支持纳粹的维希-北非和意大利利比亚)。大约600万犹太人被有组织地灭绝,这样的种族灭绝被称为“猶太人大屠殺”或“Shoah”(希伯来语)。在波兰,所有集中营加起来,有三百万犹太人在毒气室中被杀,其中,仅在奥斯威辛集中营就有一百万人被杀。 1945年,巴勒斯坦的犹太抵抗组织统一和组建了犹太抵抗运动。这个运动开始攻击英国当局。戴维·本-古里安在1948年5月14日宣布,在以色列地建立的犹太国家称为以色列。紧接着,所有阿拉伯邻国都来攻击以色列,但新成立的IDF奋力抵挡。1949年战争结束,以色列国家开始建设国家,吸收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成千上万的犹太人。今天(2016年),以色列是議會制国家,人口超过800万,其中约600万是犹太人。最大的犹太社区在以色列和美国,主要的社群分布在法国,阿根廷,俄罗斯,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德国。关于现代犹太人口统计数据,见英文词条:Jewish population。 另可参见:犹太人历史年表。.

新!!: 反犹太主义和犹太人历史 · 查看更多 »

犹太人的母猪

Judensau(德语“犹太人的母猪”或“犹太母猪”) 是诋毁犹太人的图像,表现他们与一只大母猪(在犹太教是不洁的动物)的低俗画面,在13世纪出现在德国和其他欧洲国家;并且持续600年受到欢迎。.

新!!: 反犹太主义和犹太人的母猪 · 查看更多 »

犹太人苏斯 (1940年电影)

《猶太人蘇斯》(德語:"Jud Süß",;英語:"Süss the Jew")是一部1940年上映的德國電影,是在當時納粹德國政權國民教育與宣傳部部長約瑟夫·戈培爾支持之下拍攝的,並認為有史以來最反猶太人的電影之一 。電影情節改編自19世紀初德國童話作家、小說家威廉·豪夫依真實事件所寫的同名小說。導演是維特·哈蘭(Veit Harlan),當時堪與萊尼·里芬斯塔爾齊名的故事片導演。 主要角色由當時德國知名的電影演員費迪南德·馬里安與導演哈蘭的妻子克里斯蒂娜·索特伯姆擔任,其他重要的配角包括沃納·克勞斯和海因里希·喬治 等人。《猶太人蘇斯》是納粹德國時期典型的反猶影片,帶有強烈的種族主義目的。刻畫18世紀猶太人形象時,描述為道貌岸然、表裡不一、居心叵測,還妄圖控制整個世界。電影上映之後,很受到當時德國民眾的歡迎,在宣傳效果上非常成功。 電影本身以古裝歷史片的型式呈現,故事場景為典雅的宮廷環境,猶太人的形象按當時納粹宣傳的模式化塑造。劇情設定於18世紀的德國(神聖羅馬帝國時期),主角是猶太銀行家(Joseph Süß Oppenheimer),他靠金融業發跡。而此時有一德意志省大公正為戰爭籌款,稅收不足,只好向這位財大氣粗的銀行家舉債。蘇斯同意借款,但要從中漁利。他穿戴體面,風度翩翩,通曉法語和德語,瞭解宮廷生活。但猶太人的身份把他困在猶太區(ghetto)裡,與主流社會隔離。大公借款給了他進入社會的機會,影片高潮在蘇斯愛上一大臣的女兒時,女孩決意不從,銀行家就強暴她,結局是蘇斯被公國人民絞死。.

新!!: 反犹太主义和犹太人苏斯 (1940年电影) · 查看更多 »

犹太人流散

犹太人流散史,(希伯来语:Tfutza,תְּפוּצָה)或流亡(希伯来语:Galut,גָּלוּת;意第緒語:Golus)是指以色列人、犹大族人(Judahites)和随后的犹太人离开祖先的故土(以色列地),随后在世界各个角落定居。 根据希伯来文圣经,“流亡”一词是指公元前8世纪从以色列王国流亡出来的以色列人的命运,也指公元6世从猶大王國(Judah)流放出来的犹太族人(Judahites)的命运。在流亡中,人们将犹太族人(Judahites)称为“犹太人”(יְהוּדִים,或Yehudim)——以斯帖記中的“犹太人末底改”是圣经中第一次提到犹太人这个词语。 第一次大流散是亚述流亡(Assyrian exile),公元前733年亚述的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将犹太人从以色列王國(後期)驱逐出去,公元前722年(这是萨尔玛那萨尔五世在以色列王国进行了三年围困之后),当萨尔贡二世摧毁了以色列王国后,这次流亡结束了。 公元前597年,在巴比伦囚虏(巴比伦流亡)中,猶大王國的一部分犹太继续流亡出去。圣经的以斯拉記包括两个文本,据说是新巴比倫王國的征服者居鲁士二世的法令,这两个文本允许被驱逐出境的犹太人在几十年后中返回祖国,并命令重建圣殿。这两个法令在内容和语调上存在差异,一个用希伯来语写成,一个用亞拉姆語写成,这让一些学者质疑它们的真实性。居魯士文書(又译居鲁士圆柱或居鲁士铭筒)是一个古代泥制圆筒,以居鲁士大帝的名义用古代阿卡德语楔形文字所写成,其中提到了重建圣殿,让流亡人民重新归国,人们经常认为这能够证明圣经中居鲁士法令的真实性,但是其他学者则指出,这个圆筒的文本针对的是巴比伦和美索不达米亚,没有提到犹大王国(Judah)或耶路撒冷。 Lester L Grabbe教授认为,关于犹大王国(Judah)“所谓的居鲁士的法令”不能被认为是真实的,但是,确实存在“允许被驱逐出境者返回和重建敬拜地点的一般政策”。他还表示,考古学表明,流亡人的回归是几十年中“慢慢流入”,而不是一次性发生的事件。在公元前63年耶路撒冷被占领后,哈斯蒙尼王朝成为罗马的附庸国,在公元6年,被列为犹太(罗马行省)。犹太人在公元66年期间反抗罗马征服者,历史称为犹太战争,它最终导致了公元70年耶路撒冷被摧毁。在侵占期间,罗马人摧毁了第二圣殿和耶路撒冷的大部分地区。这个事件标志着犹太人从罗马流亡的开始,也被称为以东流亡。犹太领袖和精英从土地上流亡出来、被杀、或被带到罗马做奴隶。 公元前132年,剩下的犹太人在巴尔·科赫巴的领导下反抗哈德良。公元135年,哈德良的军队击败了犹太军队,犹太人从此失去了独立。作为惩罚,哈德良流放了更多的犹太人,将他们作为奴隶出售,将耶路撒冷的名字改名为Aelia Capitolina(爱利亚加比多连),将其变成一个罗马的异教城市,并禁止犹太人居住在那里。哈德良将犹地亚和和撒馬利亞命名为Syria Palaestina,这是根据亚述人和非利士人而命名的,其目的是为了侮辱犹太人,以抹除这片土地的犹太特征。Mor, M. The Second Jewish Revolt: The Bar Kokhba War, 132-136 CE.

新!!: 反犹太主义和犹太人流散 · 查看更多 »

犹太保卫同盟

犹太保卫同盟(Jewish Defense League,縮寫JDL),是一個猶太極右派宗教政治激進組織,其宣稱的目標是“用一切必要手段保護猶太人以免於受到反猶太主義的威脅”。雖然該集團聲稱,它“毫不含糊地譴責恐怖主義”,並指出,它有一個“決不容忍的政策以對抗恐怖主義和其他重罪的行為”,它仍在2001年美國聯邦調查局歸類為“右翼恐怖組織”。根據聯邦調查局的資料,JDL一直參與策劃及執行在美國的恐怖行動。 該組織由於1968年在紐約市創立,宣稱其目的是在當地反猶太主義氛圍下保護猶太人。 他們批判蘇聯,因而贏得支持,從“治安維持會”而逐漸轉型成為一個號稱會員數多達15,000人的組織。他們對美國的阿拉伯及蘇聯財產發動炸彈攻擊,對各種所謂的“猶太人的敵人”進行暗殺,從阿拉伯裔美國人政治活動家到新納粹分子都成為其目標。一些JDL成員涉及在美國和其他國家的暴力甚至是致命的攻擊,包括1985年美國-阿拉伯反歧視委員會地區主任亞歷克斯·奧德赫謀殺案、1994年的易卜拉欣大慘案和2001年刺殺美國國會議員達雷爾·伊薩的計畫。國家預防恐怖主義紀念研究所 是由美國國土安全部資助的合約承包商及顧問公司,在其建立的恐怖主義數據庫中,JDL被標識為“前恐怖組織。” 而JDL的網站上則說,它反對恐怖主義。 1994年,JDL的姐妹運動凱煦及卡漢永生均被視為恐怖組織而禁止在以色列境內活動,基於威脅到國家安全的理由。他們在美國和歐盟也遭到禁止。 “JDL加拿大”仍然是合法的,儘管它與被禁組織具有相同的思想、目標和標識。然而,JDL在法國分支機構則是非法的。好幾位JDL成員和領導者死於非命,包括卡漢本身。.

新!!: 反犹太主义和犹太保卫同盟 · 查看更多 »

犹太解放运动

犹太解放运动(Jewish emancipation)是欧洲犹太人权利自18世纪起从外在和内在同时争取的这一进程。包括同等公民权利的认定,以及个人公民身份的授予等。成果来自于社区内的努力,使得得以整合进入社会而成为公民。这一运动随着启蒙时代与同时期的犹太启蒙运动开始,自18世纪末起逐渐地发展直至20世纪初截止。许多国家废除或终止了之前针对当地犹太人的歧视性法律。在解放前,大多数欧洲的犹太人被迫居住于远离其他社会的犹太区。解放是欧洲犹太人那时的一个主要目标,希望他们的社群能够整合进入主流社会并接受良好教育。许多犹太人在拿到完全公民身份后,在欧洲文明社会中开始在政治和文化上变得激进。他们移民到可以提供更好社会经济机会的国家,比如英国和美洲。后来,尤其当遇到一些如俄罗斯帝国之类的压迫性政权或是持续的反犹主义发生时,一些欧洲犹太人转向了革命运动,如社会主义和锡安主义。 Category:哈斯卡拉运动.

新!!: 反犹太主义和犹太解放运动 · 查看更多 »

犹太教与基督教

犹太教与基督教:犹太教是西亚地区的游牧民族希伯来人中产生的宗教,后来在犹太教的基础上衍生出了基督教。犹太教和基督教有相同或相近之处,也有不同或相反之处。基督教借用了犹太教的希伯来圣经和犹太教的许多词汇,並把希伯来圣经的教义融入新約圣经中。但基督教和犹太教在经书上和一系列基本观念上存在根本分歧,比如“三一论”、“基督论”、“中保论”、“救赎论”、“原罪论”等等,尤其是耶穌基督是否作為神的兒子和彌赛亚。.

新!!: 反犹太主义和犹太教与基督教 · 查看更多 »

矮人 (中土大陸)

人(Dwarves)在托爾金(J.R.R. Tolkien)的奇幻小說世界中土大陸裡,是一支居住在阿爾達(Arda)裡面的種族。 矮人出現於托爾金許多作品,包括《哈比人歷險記》(1937)、《魔戒三部曲》(1954-55),以及他身故後由兒子克里斯托夫·托爾金編輯並出版的《精靈寶鑽》(1977)、《未完成的故事》(Unfinished Tales,1980)和《中土世界的歷史》(1983-96)系列。.

新!!: 反犹太主义和矮人 (中土大陸) · 查看更多 »

环法自行车赛

法自行車賽(Le Tour de France)是知名的年度多階段公路單車運動賽事,主要在法國舉辦,但也經常出入周邊國家(如英國、比利時,還有比鄰的西班牙比利牛斯山中)。自從1903年開始以來,每年於夏季举行,每次賽期23天,平均賽程超過3500公里(約2200英里)。完整賽程每年不一,但大都環繞法國一周。近年来,比賽結束前總是會穿越巴黎市中心的香榭丽舍大道,並且經過艾菲爾鐵塔。比赛全程分成許多段,從一個城鎮到下一個,每一段分別計時排名。所有段成績累計起來決定每一位賽手的總成績。冠軍為各段時間累計最少者。在每日賽事結束時,領先者將可穿上黄色领骑衫,最佳衝刺者將被贈與一件綠色車衣,山間賽事中之最佳騎士將會得到一件波爾卡點運動衣,其有時被稱作登山王(King of the Mountains)。 環法單車賽,以及环意自行车赛和環西自由車賽,是3個最主要的分段公路單車賽。 像其他公路大賽一樣,選手們組織隊伍參賽。每一隊由9名選手組成,共有20-22個小隊。傳統上,只有一流的專業賽車隊才能收到參賽邀請。近年來,大賽組織者採用國際自由車總會的計分系統來決定參賽隊伍,另留下2-4個名額予知名(大牌)或落選的法國車隊。每個車隊由其最大贊助商命名,穿著其隊服。比賽時,各車隊採取戰術,隊友之間互相幫助,通常車隊後面還有一部支援車帶著配件等備急緊跟著他們。.

新!!: 反犹太主义和环法自行车赛 · 查看更多 »

玛丽娜·勒庞

玛丽娜·勒庞(Marine Le Pen,;),是法国政治人物及律師,生於法兰西岛上塞纳省塞纳河畔讷伊。她是國民陣線創始人让-玛丽·勒庞最小的女儿,1986年加入國民陣線。2003年至2011年,擔任民族陣線副領袖,2004年成為欧洲议会议员。2011年1月16日起,擔任民族陣線領袖。並且參選過2012年法國總統選舉、2017年法國總統選舉。 在2017年4月23日举行的法国总统选举第一轮投票中,玛丽娜·勒庞以21.30%的得票率进入在2017年5月7日举行的第二轮投票。但在第二轮投票中,勒庞不敌对手埃马纽埃尔·马克龙,无缘总统宝座。 雖然「Pen」按法語慣常讀音規則讀作(與法語pan同音),但因為「Le Pen」這姓氏源自布列塔尼語,故此姓氏實際讀音為。.

新!!: 反犹太主义和玛丽娜·勒庞 · 查看更多 »

玛格达·戈培尔

玛格塔·戈培尔(Johanna Maria Magdalena "Magda" Goebbels,),全名约翰娜·玛丽娅·玛格德莱娜·戈培尔,纳粹德国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的妻子。她是纳粹党的重要成员,也是阿道夫·希特勒的亲密盟友和政治上的支持者。 二战末期柏林即将被苏军攻占时,玛格塔与丈夫戈培尔先是毒杀了他们的六个孩子,然后双双自杀。.

新!!: 反犹太主义和玛格达·戈培尔 · 查看更多 »

班都斯親王國

班都斯亲王國(阿羅馬尼亞語: Printsipat di la Pind)是1941年到1943年期間存在的一個國家。該國家是法西斯義大利王國扶持的一個傀儡國,位於希臘王國西北部。.

新!!: 反犹太主义和班都斯親王國 · 查看更多 »

理查德·尼克松

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Richard Milhous Nixon;)是美国政治家,曾于1969年至1974年担任第37任美国总统,1974年时成为该国历史上首位在任期内辞职的总统,也是至今唯一辞职的美国总统。尼克松曾于1953至1961年担任第36任美国副总统,还曾任加利福尼亚州联邦众议员和联邦参议员。 尼克松生于加利福尼亚州的约巴林达。他于1934年从惠提尔学院毕业,1937年从杜克大学法学院毕业,然后回到加利福尼亚州从事法律工作。1942年,他和夫人帕特·尼克松搬到哥伦比亚特区为联邦政府工作,随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应征加入美国海军服役。1946年,尼克松获选成为代表加利福尼亚州第十二国会选区的联邦众议员,又于1950年当选该州联邦参议员。阿尔杰·希斯伪证案让他成为反共主义的领导人物,也成为全国知名的政治家。尼克松在1952年美国总统选举中成为德怀特·艾森豪威尔的竞选搭挡,获胜后当了8年副总统。1960年他参选总统,但以微弱劣势不敌约翰·F·肯尼迪,1962年竞选加利福尼亚州州长仍然落败。1968年,他再度参选总统并胜出。 尼克松起初加大美国对越南战争的参与力度,不过之后还是在1973年中止美国介入。1972年他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给两国外交关系打开新的篇章,同年还与苏联签订反弹道导弹条约并实施缓和政策。国内政策方面,他领导的行政部门普遍重视州权,侧重将权力发放各州而不是向中央集中。尼克松还发起倡议向癌症和非法药物开战,实行工资和价格管制,在南方州学校中强制废除种族隔离,推行环境改革,还提出法案对医疗保险社会福利加以改革。他主持阿波罗11号登月计划,之后以航天飞机任务取代载人太空探索。1972年,他在总统选举中以压倒性优势获得连任。 尼克松的第二个总统任期期间,中东爆发赎罪日战争,导致石油禁运和中东和平进程的重启。国内政治方面,水门事件不断发酵,导致他失去大部分的政治支持。1974年8月9日,面临国会弹劾罪名几乎必然会成立导致撤职压力的尼克松宣布辞职。杰拉尔德·福特继任总统职位后宣布赦免尼克松的一切刑事责任。辞职后,尼克松编写九部著作,走访多个国家,一定程度上恢复自己的公众形象。1994年,尼克松因中风陷入昏迷,于4天後逝世,享年81岁。.

新!!: 反犹太主义和理查德·尼克松 · 查看更多 »

理查德·瓦格纳

威廉·理查德·瓦格纳(Wilhelm Richard Wagner,),德国作曲家、劇作家,以其歌劇聞名。理查德·瓦格纳不同於其他的歌剧作者,他不但作曲,還自己編寫歌劇劇本。他是德国歌剧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前面承接莫扎特的歌剧传统,后面开启了后浪漫主义歌剧作曲潮流,理查德·施特劳斯紧随其后。同时,因为他在政治、宗教方面思想的复杂性,成为欧洲音乐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 理查德·瓦格纳一開始是延續卡尔·马利亚·冯·韦伯和贾科莫·梅耶贝尔的浪漫主义傳統,但後來提出了整體藝術的概念,整合了詩歌、視覺藝術、歌劇及劇場,並在1849至1852年間提出許多的論述。瓦格纳後來將這些概念放入由四部歌劇組成的系列歌劇《尼伯龍根的指環》中,共花了26年的時間才完成。 理查德·瓦格纳後期的作品以其複雜的音樂織度、豐富的和声及配器法著稱,另外他也在作品中靈活的使用主导动机,也就是會和特定人物、地點或是事物一起出現的一到兩個小節音樂。理查德·瓦格纳在音樂語言上的一些進展,例如極度的以及快速變換的調性,也影響古典音樂的發展。瓦格纳的崔斯坦與伊索德可以算是現代音樂的開始。 理查德·瓦格纳曾建造自己的歌劇院,也就是拜羅伊特節日劇院,其中有許多新穎的設計,此歌劇院是為了歌劇《尼伯龍根的指環》而興建,《帕西法爾》也是在這裡首演。後來的拜羅伊特音樂節也在此固定演出瓦格纳的十部樂劇。在瓦格纳建造歌劇院時,他對於音樂及戲劇的想法又改變了,他也將一些傳統形式引入他最後幾部作品中,包括《尼伯龍根的指環》。 在理查德·瓦格纳的最後幾年生命中,充斥著政治流亡者、動盪的愛情以及貧窮。他在音樂、戲劇及政治上的爭議作品在最近數十年來得到許多的注意,尤其是其中的反犹太詞句。他的概念在許多二十世紀的藝術中可以看出踪跡,其影響包括哲學、文學、視覺藝術及戲劇。.

新!!: 反犹太主义和理查德·瓦格纳 · 查看更多 »

理查德·派普斯

查德·埃德加·派普斯 (Richard Edgar Pipes;)是一位波兰裔美国籍的学者,他专门从事研究俄罗斯历史,而且特别是对于有关苏联的。在1976年,他领导了由美国中央情报局针对苏联的战略能力和苏联军事和政治领导目的进行分析的。.

新!!: 反犹太主义和理查德·派普斯 · 查看更多 »

福特基金會

福特基金会(Ford Foundation)是一个总部位于纽约,致力于人类福利促进发展的私人基金会。基金会由Edsel Ford和亨利·福特于1936年创建,最初是用Edsel Ford捐赠的25000美元启动运行的。到1947年两位创始人已不在人世之時,基金会持有福特汽车公司90%的无表决权股份(福特家族保留了有表决权股份)。1955年至1974年间,基金会出售了其持有的福特汽车公司股份,因而如今不再在汽车公司内发挥作用。 基金会通过总部和十个国际办事处来审批预算。2014财年,它通报的资产为124亿美元,批准了5.079亿美元的撥款。.

新!!: 反犹太主义和福特基金會 · 查看更多 »

第二代罗斯柴尔德男爵沃尔特·罗斯柴尔德

二代罗斯柴尔德男爵莱昂内尔·沃尔特·罗斯柴尔德,Bt,FRS(Lionel Walter Rothschild, 2nd Baron Rothschild,),英国政治家和银行家,他是罗斯柴尔德家族创始人迈耶·阿姆谢尔·罗斯柴尔德的玄孙。.

新!!: 反犹太主义和第二代罗斯柴尔德男爵沃尔特·罗斯柴尔德 · 查看更多 »

第四帝國

德意志第四帝國(Deutsches Drittes Reich,German Fourth Reich)是指新納粹分子幻想中復興第三帝國(納粹德國)的未來國家。但也又指疑歐派人士用此名來諷喻德國在現時歐盟中的角色。.

新!!: 反犹太主义和第四帝國 · 查看更多 »

米娜·古妮丝

蜜拉·庫妮絲(Mila Kunis,),原名蜜拉·馬克奧薇娜·庫妮絲(Milena Markovna Kunis,Милена Маркοвна Кунис,Мілена Марківна Куніс)。美國女演员。 2010年,她憑飾演《黑天鹅》莉莉一角於第67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获得最佳年轻女演员。.

新!!: 反犹太主义和米娜·古妮丝 · 查看更多 »

米哈伊爾·康斯坦丁諾維奇·季捷里赫斯

米哈伊爾·康斯坦丁諾維奇·季捷里赫斯(Михаи́л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 Ди́терихс;Michael Dieterichs;),俄羅斯帝國陸軍上將,在俄國內戰期間於西伯利亞的白軍中扮演重要角色,並以保皇派與反猶太主義的主張聞名。迪捷里赫斯被認為是一位篤信宗教者,他在私人列車車廂中安置著大量聖像,並深信他正在參與一場對抗布爾什維克「異教徒」的聖戰。.

新!!: 反犹太主义和米哈伊爾·康斯坦丁諾維奇·季捷里赫斯 · 查看更多 »

米爾頓·佛利民

米爾頓·佛利民(Milton Friedman,)是美國經濟學家,以研究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經濟史、統計學、及主張自由放任資本主義而聞名。1976年取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以表揚他在消費分析、貨幣供應理論及歷史、和穩定政策複雜性等範疇的貢獻,被譽為20世紀最重要的經濟學家之一。 佛利民是《資本主義與自由》一書的作者,在1962年出版,提倡將政府的角色最小化以讓自由市場運作,以此維持政治和社會自由。他的政治哲學強調自由市場經濟的優點,並反對政府的干預。他的理論成了自由意志主義的主要經濟根據之一,並且對1980年代開始美國的罗纳德·里根以及許多其他國家的經濟及貨幣政策有極大影響。.

新!!: 反犹太主义和米爾頓·佛利民 · 查看更多 »

納粹德國

纳粹德国是1933年至1945年阿道夫·希特勒和纳粹党统治下的德国的通称。在希特勒统治之下,德国转变为一法西斯主义极权国家,国内近乎一切事务均为纳粹党所控制。1945年5月同盟国战胜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宣告结束,纳粹德国亦不复存在。 1933年1月30日魏玛共和国总统保罗·冯·兴登堡任命希特勒为德国总理,纳粹党由此开始清除国内一切政治反对力量,巩固自身权力。1934年8月2日兴登堡去世,希特勒将总理和总统职权合一,成为德国独裁者。1934年8月19日全民公投正式确定希特勒的德国“元首”头衔,一切权力都集中至希特勒手中,其辞令高于一切法律。纳粹政府并非相互协调协作的整体,而是不同内部派别组成的集合,各派别间进行权力斗争,试图获得希特勒的偏爱。大萧条期间,纳粹通过没收犹太人、共产主义者和宗教人士的财产,大规模军事支出和混合经济体制稳定了经济并结束了大规模失业的局面。包括高速公路系统在内的公共工程建设亦同时进行,经济恢复稳定局面,纳粹政权亦提升了其受欢迎度。 种族主义(尤其是反犹太主义)是该政权的中心特性之一,日耳曼人(北欧人种)被认为是雅利安人种中最为纯正者,由此即为优等人种。犹太人及其他不适宜的人种则受到迫害并遭屠杀。反希特勒统治的抵抗运动则遭残酷压制。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反对人士遭到杀害、逮捕或驱逐。基督教教会亦受到打击,教会领袖受监禁。教育重心集中于种族生物学、人口政策及为军事服务的体育。女性的就业和教育机会大幅减少。力量来自欢乐组织进行娱乐和旅游活动,1936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则向世界展示了第三帝国的气象。部长约瑟夫·戈培尔有效通过电影、大规模集会以及希特勒的演说,达到控制舆论的目的。政府同时还限制艺术表达,推广一些特定的艺术形式,否定和封禁其他艺术形式。 1930年代末期纳粹德国对于领土的要求日益扩张,若得不到满足则以战争相威胁。1938年和1939年,纳粹德国先后吞并和。希特勒同斯大林达成互不侵犯协议,并于1939年9月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打响。德国同意大利和其他轴心国结盟,至1940年已征服欧洲大部分地区,并对英国进行威胁。总督辖区在征服地区建立起来,而在波兰剩余地区则建立了总督府。犹太人和其他不受欢迎的群体被送往纳粹集中营和灭绝营并被杀害。 1941年德国对苏联发动入侵之后,战争局面开始扭转,而到1943年德国则遭遇了严重的军事失败。1944年对德国的大规模轰炸持续升级,轴心国力量开始自东欧和南欧撤退。盟军登陆法国之后,在一年时间内苏联从东部入侵,其他同盟国力量则从西部入侵,德国战败投降。希特勒拒绝承认失败,导致战争最后阶段德国基础设施受到严重破坏,与战争相关的死亡人数继续攀升。同盟国展开去纳粹化进程,并将剩余的纳粹领导人送往纽伦堡进行战争罪的审判。战后纳粹德国东部领土被并入苏联和波兰,而剩余德国领土则被苏联、美国、英国和法国军事占领,直到1949年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成立,德国领土被一分为二。.

新!!: 反犹太主义和納粹德國 · 查看更多 »

納粹德國禁煙運動

納粹德國禁煙運動是指在1933年至1945年期間德國的禁煙運動。在德國醫師首次研究出吸煙與肺癌的關聯後,納粹德國便開始強烈提倡禁煙運動,而開創了近代史上第一次大眾禁煙運動。二十世紀初起,禁煙運動逐漸在各國生根,但除德國外成效明顯不彰。德國禁煙運動獲得權力漸長的納粹政府全力支持,成了1930年代至1940年代早期全世界影響力最甚的禁煙運動。德國國家社會主義者領袖譴責吸煙行為,有的更公然批判購買香煙。在納粹統治下,吸煙與其對健康的影響的相關研究蓬勃發展。希特勒本人厭惡香煙,而納粹的生育政策亦融入了禁煙運動因素。禁煙運動並結合了反猶太主義與種族主義。 納粹的禁煙運動包括於電車、公車與城市列車內實施禁煙,推動健康教育,在國防軍間限制香煙配給量,為士兵籌備醫學講座及提高煙稅等。德國國家社會主義者同時也對煙品廣告,及公共場所、限定餐館與咖啡館的吸煙,強力實施眾多限制。禁煙運動在納粹政權初期影響力不大,1933年至1939年間香煙的消費量亦有所成長,但軍職人員的吸煙量自1939年至1945年起逐年衰退。即使到了二十世紀末,戰後德國的禁煙運動仍無法達到納粹時期的績效。.

新!!: 反犹太主义和納粹德國禁煙運動 · 查看更多 »

納粹禮

納粹禮(Hitlergruß),亦稱“德國式問候”(Deutscher Gruß),是纳粹德国的一种敬禮,动作为右臂和右手伸直並垂直於胸口或稍微舉起,手心向下。其形式起源于意大利法西斯支持者的敬禮方法,由羅馬式敬禮改造而来。通常敬礼时亦会说“希特勒万岁!”(Heil Hitler!)、“我的元首万岁!”(Heil, mein Führer!)或“勝利萬歲!”(Sieg heil!)。 纳粹党于1930年代开始使用纳粹礼,作为表达对希特勒忠诚和对德意志民族的荣耀。纳粹党上台之后,纳粹礼成为平民唯一的行礼方式Kershaw (2001) p.60,但德意志國防軍仍沿用传统的敬礼。7月20日密谋案后,国防军亦被要求行纳粹礼。 目前在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和奥地利,使用納粹禮均会触犯刑法。.

新!!: 反犹太主义和納粹禮 · 查看更多 »

索羅門·米霍埃爾斯

索羅門·米霍埃爾斯(Solomon (Shloyme) Mikhoels)是一位蘇聯猶太人演員,也是莫斯科國家猶太劇院藝術總監,曾獲蘇聯人民藝術家。索羅門·米霍埃爾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擔任猶太反法西斯委員會主席。 然而,約瑟夫·斯大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追求反猶太主義路線,索羅門·米霍埃爾斯身為猶太領導人的地位導致蘇聯對他進行迫害。1948年,索羅門·米霍埃爾斯在斯大林的命令下被謀殺,他的遺體被撞倒,偽造成交通事故。.

新!!: 反犹太主义和索羅門·米霍埃爾斯 · 查看更多 »

約瑟夫·蒂索

約瑟夫·蒂索(Jozef Tiso,1887年10月13日-1947年4月18日)是一位斯洛伐克羅馬天主教神父,曾經是人民黨的領袖。1939年至1945年為納粹的斯洛伐克共和國傀儡政權政府首腦,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在重建的布拉迪斯拉發受審,最終以絞刑處死。 共產主義國家一直宣傳蒂索是一個“法西斯神父”。在1989年天鹅绒革命后關於他的真實形象問題引發了激烈討論。.

新!!: 反犹太主义和約瑟夫·蒂索 · 查看更多 »

約瑟夫·戈培爾

保羅·約瑟夫·戈培爾(德語:Paul Joseph Goebbels,),德國政治家。其担任納粹德國時期的国民教育与宣传部部长,擅讲演,被稱為「宣傳的天才」,以鐵腕捍衛希特勒政權和維持第三帝國的體制。 戈培尔1921年于海德堡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关于19世纪浪漫主义喜剧。他先后作为记者、银行出纳和证券交易所传唤员。他也撰写小说及喜剧,但不被出版商认同。1923年法国比利时联军占领鲁尔区期间,戈培尔与纳粹党开始接触并于次年入党,他被任命为在柏林地区的领导人。在位期间,他充分发挥了他的宣传技能,在纳粹报纸和纳粹准军事组织冲锋队的帮助下,与当地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政党联合。1928年,他已成为了党内数一数二的人物。 1933年,希特勒及纳粹党执政后,他被任命为宣传部长。上任后第一件事即是将纳粹党所列禁书焚毁,他对德国媒体、艺术和信息的极权控制随之开始。 戈培尔直至最后一刻始终陪伴在希特勒身边,在希特勒自杀不久后,戈培尔在毒杀自己的六个孩子后随即自杀。.

新!!: 反犹太主义和約瑟夫·戈培爾 · 查看更多 »

約旦宗教

約旦的主要宗教是遜尼派伊斯蘭教。穆斯林占約旦人口的92%,穆斯林中有93%自稱是遜尼派穆斯林,是世界上遜尼派人數最高的國家。除了遜尼派以外,約旦也有少數阿赫邁底亞穆斯林 和什葉派穆斯林。許多什葉派穆斯林是來自伊拉克和黎巴嫩的難民。除了伊斯蘭教外,約旦也存在古老的基督宗教社群;基督徒中,超過一半屬於希臘正教會,其餘的是拉丁禮天主教、希臘禮天主教會、敘利亞東正教會、新教和亞美尼亞使徒教會。.

新!!: 反犹太主义和約旦宗教 · 查看更多 »

維也納

維也納(Wien;奧地利德語:Wean)是奧地利共和國首都和維也納州首府,人口172.3萬人,都會區約240萬人,佔奧地利人口四分之一以上。維也納是歐洲著名的都會區之一,拥有许多重要的国际组织,OPEC的總部也設於此。同時,維也納與美國紐約和瑞士日內瓦同為聯合國僅有的駐地城市。位於北緯48度12分5秒、東經16度22分38秒。具“世界音樂之都”美譽。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是領域曾遍及除德意志以外的中東歐大部分地區的奧匈帝國首都。按照市区人口,它是欧盟第七大城。在20世纪初以前,它是德語圈最大的城市,奥匈帝国分裂之前,該市已经擁有200萬人口。時至今日,它仍是德语圈第二大城市,僅次於柏林。該市位於奥地利東部,靠近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边界。其市中心古城區被列為世界遺產。.

新!!: 反犹太主义和維也納 · 查看更多 »

維也納歷史

維也納歷史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時代時代,後來羅馬帝國在這裡建立軍營(位於現在的內城區),用來防衛北邊的日耳曼部落。後來維也納在11世紀成為重要的貿易據點,並在13世紀成為巴本堡王朝的首都。維也納在哈布斯堡王朝統治時作為首都和統治中心,19世紀時奧地利帝國及奧匈帝國的首都,並逐漸成為歐洲最大的城市之一。.

新!!: 反犹太主义和維也納歷史 · 查看更多 »

约翰·加利亚诺

約翰·加利亞諾(John Galliano,原名Juan Carlos Antonio Galliano Guillén,),英帝國司令勳章獲得者,英國時裝設計大師,英國皇家工業設計師。.

新!!: 反犹太主义和约翰·加利亚诺 · 查看更多 »

约瑟夫·克劳斯纳

约瑟夫·克劳斯纳(יוסף גדליה קלוזנר,),阿什肯纳兹犹太人,历史学家,希伯来文学教授,他是《希伯来百科全书》主要的编者之一,曾创造几个简单的希伯来日常用语,并且为1949年第一次以色列总统选举候选人。以83票比15票败给哈伊姆·魏茨曼。他是以色列著名当代作家阿摩斯·奥兹的伯曾祖。.

新!!: 反犹太主义和约瑟夫·克劳斯纳 · 查看更多 »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格魯吉亞語:იოსებ სტალინი;Ио́сиф Виссарио́нович Ста́лин,;),本名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泽·朱加什维利(იოსებ ბესარიონის ძე ჯუღაშვილი,),苏联前最高领导人,執政近三十年(1924 - 1953 年),任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苏联人民委员会(后改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苏联总理)、苏联国防部长、苏联大元帅,对二十世纪苏联和世界影响深远。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泽·朱加什维利生于俄罗斯帝国哥里,毕业于梯弗里斯神学院。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后,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他倾向列宁的布尔什维克派别,并组织了1907年梯弗里斯银行抢劫案以筹集革命资金。1913年开始使用笔名斯大林(Ста́лин)。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布尔什维克派执政后,斯大林为七名政治局成员之一。斯大林在苏联成立后,成为苏共的总书记。尽管列宁反对,在1924年列宁去世后,斯大林成功掌权并清洗了反对派。随后他提出了一国社会主义,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被全面强制推行的计划经济和集体主义政策代替。斯大林成功实现了大规模工业化,使苏联从农业社会迅速转型成为重工业和军事大国。然而农业集体化则扰乱了食品生产,引發了1932年苏联大饥荒。在1930年代,因為其極度專制,被称为苏联大清洗时期。在树立个人崇拜同时,对党、政、军领导人,少数民族以至普通干部和群众進行大量逮捕,流放或劳改和屠殺,造成百萬人死亡。 1939年8月,斯大林与希特勒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以瓜分波兰,然而随后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尽管初期有所损失,苏联红军于1945年5月攻克柏林,在欧洲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在二战时期吞并了波罗的海国家,在战后的东欧扶植社会主义阵营,并支持中国、朝鲜及北越的社会主义国家。势力扩大了的苏联和美国成为两个超级大国,分别支持的东方国家与西方国家在战后对峙形成冷战。斯大林带领苏联完成了战后重建,并使苏联成为第二个拥核国。在战后大饥荒后,斯大林发起了自然大改造和共产主义建设。1953年斯大林去世,赫鲁晓夫继任并对其展开批判及进行去斯大林化。 斯大林被广泛认为是20世纪的最重要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斯大林主义影响了世界上众多的马列主义组织及政府,而斯大林则被认为是社会主义和工人阶级的象征。在苏联解体后,因曾领导抗击纳粹德国胜利及建设苏联,斯大林被俄罗斯民族主义者赞扬。对其的批评则多强调他任内使得数以百万计人死亡,并发起大量的政治、宗教及民族镇压。.

新!!: 反犹太主义和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 查看更多 »

约瑟夫·波普尔-林扣斯

约瑟夫·波普尔-林扣斯(Josef Popper-Lynkeus)()是一名出生于科林(现今捷克共和国境内)犹太人区的奥地利学者、作家及发明家。.

新!!: 反犹太主义和约瑟夫·波普尔-林扣斯 · 查看更多 »

约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

乌利希·弗里德里希·威廉·约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德語:Ulrich Friedrich Wilhelm Joachim von Ribbentrop,)。纳粹德国外交部长。战后,里宾特洛甫被英军抓获。1946年10月1日,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判处纳粹战犯里宾特洛甫絞刑,15天后受刑而死。.

新!!: 反犹太主义和约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 · 查看更多 »

纳粹主义

纳粹主义(「納粹」音譯自 Nazi,本身是縮寫,來自德語的「國家民族社會主義」:Nationalsozialismus),指1933年至1945年间统治德国的独裁政治,即“第三帝国”。“纳粹”这个词在德语中的含义並不具有極為明確的意涵,然而,納粹主義意識形態的精神是“屬於一個民族的”,也称为民族国家社会主义。纳粹主义之民族觀乃主张國家权力之絕對集中化,即极权主义,但其則不完全等同於傳統意義上的法西斯主义,但納粹與義大利法西斯主義執政者墨索里尼最終成為明確的盟友。 阿道夫·希特勒乃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或缩写为NSDAP)的领袖。納粹黨執政时期的德国通称为「纳粹德国」、「第三帝國」,而正式國號乃「大德意志帝國」(Großdeutsches Reich)。纳粹主义的追隨者称为纳粹主义者。目前仍有纳粹主义者即新纳粹在各国活动,否认和淡化猶太人大屠杀及其对其他纳粹行径进行宣传(例如称犹太人遭到纳粹屠杀是有原因的,二十世纪初的经济大萧条有犹太人的参与等),并努力美化纳粹政权的政策和行为,并以极端之民族主义、種族主義和排外暴力为主要宣传内容。 1919年1月5日納粹的前身,德國工人黨(德文:Deutsche Arbeiterpartei)正式成立,創立者是安東·德萊克斯勒"Nazi Party -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overview),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006, Britannica.com webpage:.

新!!: 反犹太主义和纳粹主义 · 查看更多 »

纳粹德国对同性恋的迫害及屠杀

一次世界大戰后,在德國魏瑪共和國時期,同性戀者在德國,特別是在柏林有著比較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更自由和更被接受的生活。然而,隨著阿道夫·希特勒的崛起,禁止同性戀成爲納粹政黨的目標之一,最終被列于大屠殺的名單内。1933年開始,同性戀組織被禁止,關於同性戀及性學的學術作品被禁止,而納粹内部的同性戀者被殺害。据估計,1928年德國有大約120万公開的男同性戀者,在1933年-1945年之間,大約10万男性被警方註冊為同性戀者,而當中的大約5万人被定罪。當中大部分人被囚禁在普通監獄,而估計有5000到15000人被關押在納粹集中營 。目前沒有清晰的數據表明當中究竟有多少人死亡,但是著名學者Ruediger Lautman估計關押在集中營的同性戀者的死亡率高達60%。監獄中的同性戀者受到逮捕者的殘酷對待,也受到其他囚犯的迫害。這是同性戀者比較其他“反社會團體”更高死亡率的因素之一。 戰後,很多國家沒有承認同性戀者在集中營的所遭受的待遇。甚至一些已經逃脫的人被再次逮捕,並根據納粹年間得到的證據再次被判刑。直到1980年代,政府才開始承認這段歷史,並一直到2002年,德國政府才爲此對同性戀社區作出道歉。雖然這段歷史仍具爭議,但是歐洲議會于2005年採納了關於對同性戀屠殺的解決方案。.

新!!: 反犹太主义和纳粹德国对同性恋的迫害及屠杀 · 查看更多 »

纳粹党

民族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National 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 Partei,縮寫為NSDAP),或譯民族社會主義德意志勞動者黨,通稱納粹黨(Nazi Party),是20世紀前半葉的一個德國政黨,創立於魏瑪共和時代,前身為於1919年創立的德國工人黨,於1920年更名。後由希特勒領導。1932年,在德國議會選舉中獲勝,希特勒於1933年出任德國總理。納粹黨執政後,威瑪共和時代結束,德國進入希特勒獨裁時代,俗稱納粹德國或者第三帝國。1945年5月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及由盟國占領後,以盟國管制理事會第2號法令將納粹黨解散。 納粹來自德文中的Nazi,為「民族社会主义者」(Nationalsozialist)的簡寫。.

新!!: 反犹太主义和纳粹党 · 查看更多 »

纽伦堡审判

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又称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 ,俗稱纽伦堡大审或紐倫堡審判(Nuremberg Trials,Nürnberger Prozesse),是盟军根据国际法和二战后的战争法举行的一系列军事法庭。 这些审判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对纳粹德国政治、军事、司法和经济领导人员的起诉。他们策划、执行或以其他方式参与了大屠杀和其他战争罪行。由于审判主要在德国纽伦堡市举行,故被称为纽伦堡审判。这些判决标志着古典国际法与现代国际法之间的转折。 第一组也是最为人所知的一组审判是国际军事法庭前的主要战犯审判。 这组被英国参与审判的法官之一——诺曼·伯基特描述为“历史上最伟大的审判”。审判在1945年11月20日至1946年10月1日期间举行,法庭的任务是审判第三帝国中最重要的24名政治和军事领导人——尽管马丁·鲍曼是被缺席审判,而罗伯特·莱伊在审判开始一周内自杀。 阿道夫·希特勒、海因里希·希姆莱、威廉·布格多夫、汉斯·克雷布斯和約瑟夫·戈培尔都在1945年春天自杀,以免被捕,唯独海因里希·希姆莱在自杀前被捕。 克雷布斯和布格多夫在希特勒自杀两天后在同一地点自杀。 1942年,莱因哈德·海德里希被捷克游击队刺杀;1945年,在挪威用炸药自杀,所以他们并不包括在内 。阿道夫·艾希曼逃到阿根廷,以避免被盟军俘虏,但被以色列情报部门摩萨德俘获,并于1962年绞死。赫尔曼·戈林被判处死刑,但在处决前一晚自杀,作为对他被俘虏的一种藐视。霍尔蒂·米克洛什在1948年纽伦堡举行的中出庭作证。 本文主要介绍国际军事法庭开展的第一组审判。主要战犯审判的被告共22名,均為納粹德國的軍政首領。另外,包括德国内阁在內的6个组织也被调查和判决,其中3個判決為犯罪組織,另外3个无罪。除了这22名被告和6个团体外,美国根据盟国管制理事会于1945年12月20日发布的管制委员会法第10条,对其余部分战犯进行第二组审判,即纽伦堡后续审判,其中包括和等共12场审判。 此次审判中,罪行的典型性和法庭的构成都代表着法律上的一种进步,联合国随后将其运用于发展有关战争罪、危害人类罪和侵略战争问题的具体国际法理和推动国际刑事法院的设立。.

新!!: 反犹太主义和纽伦堡审判 · 查看更多 »

纽伦堡的审判

《纽伦堡的审判》(Judgment at Nuremberg)是一部于1961年的美国法庭剧情电影,由斯坦利·克雷默担任导演,编剧,以及由斯潘塞·特雷西、伯特·兰卡斯特、、马克西米利安·谢尔、、玛莲娜·迪特里茜、朱迪·加兰、威廉·沙特纳和蒙哥马利·克利夫特等主演的电影。故事发生于1948年的纽伦堡,影片描绘了虚构的1947年纽伦堡后续审判期间,12个美国军事法庭的其中之一。 电影故事集中于由首席审判法官Dan·Heywood领导的军事法庭上。在法庭上,四名德国法官和检察官(实际审判中为16名被告)因参与了纳粹政权下的暴行,而被指控犯有危害人类罪。这部电影涉及非战斗人员针对平民的战争罪、犹太人大屠杀,并审视了现实中二战后纽伦堡审判的地缘政治复杂性。该故事的早期版本在电视剧中播出。马克西米利安·谢尔和在这两部作品中扮演着相同的角色。 2013年,《纽伦堡的审判》因“具有文化,历史与美学意义”,被美国国会图书馆选入收藏电影目录。.

新!!: 反犹太主义和纽伦堡的审判 · 查看更多 »

纽伦堡法案

紐倫堡法案(德語:Nürnberger Gesetze)是納粹德國於1935年頒佈的反猶太法律。 1935年9月15日,有兩項法律被呈交德國國會通過,合稱《紐倫堡法案》:.

新!!: 反犹太主义和纽伦堡法案 · 查看更多 »

维德孔·吉斯林

维德孔·亚伯拉罕·劳里茨·容松·吉斯林(Vidkun Abraham Lauritz Jonssøn Quisling,),挪威军官和政治人物,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占领挪威时期名义政府首脑。 1921年期间,吉斯林和弗里乔夫·南森共同于组织人道主义援助活动,获得国际声誉。此后吉斯林担任挪威驻苏联外交人员,亦代表英国行使在苏外交职责。1929年他返回挪威,并于日后出任(1931年–1932年)及(1932年–1933年)所领导的农业党政府。 1933年吉斯林退出农业党,组建新法西斯政党。他对挪威左派发起攻击,由此获得一定支持,但仍不足以获取任何挪威议会议席。1940年时的国民联盟仍仅为一边缘政党。1940年4月9日,德国入侵挪威,吉斯林发动世界史上首次广播电台政变,试图夺取政权,但德方拒绝支持他领导的政府,政变就此失败。 1942年至1945年,吉斯林担任挪威首相,同平民(非军事)领导人共同领导挪威政权。其领导的亲纳粹傀儡政府主要由国民联盟人士组成,参与通敌活动,并协助了纳粹德国最终解决方案的执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吉斯林被捕并送上法庭,所控侵吞公款、谋杀及叛国罪名成立,判处死刑。1945年10月24日,吉斯林于奥斯陆阿克斯胡斯城堡受行刑队枪决。吉斯林所作所为在生前和逝后均不受好评,“吉斯林”(quisling)就此在欧洲多国语言中成为通敌者或卖国贼的代名词。.

新!!: 反犹太主义和维德孔·吉斯林 · 查看更多 »

罗伯特·莱伊

罗伯特·莱伊 (Robert Ley,1890年2月15日—1945年10月25日),納粹德國政治家,1933至1945年任德国劳工阵线领导人,在纽伦堡审判中自殺。.

新!!: 反犹太主义和罗伯特·莱伊 · 查看更多 »

罗斯柴尔德家族

罗斯柴尔德家族(德语:Rothschild)家族是一个始于迈尔·阿姆谢尔·罗斯柴尔德富有家族。迈尔·阿姆谢尔·罗斯柴尔德原本是一个为德国法兰克福自由市黑森-卡塞尔领伯国提供服务的犹太银行家,在18世纪60年代创建了自己的银行业务。不同于之前大部分为宫廷提供服务的犹太银行家,迈尔·阿姆谢尔·罗斯柴尔德成功地传承了自己的财富。他的五个儿子分别将业务拓展至伦敦、巴黎、法兰克福、维也纳和那不勒斯,一个国际性的银行世家就此建立。 在19世纪,罗斯柴尔德家族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富有的家族,同时也是世界近代史上最富有的家族。家族财富分布在众多继承人手中,如今已涵盖极为广泛的领域,包括金融服务、地产、矿业、能源、混合农业、酿酒和非盈利机构。 罗斯柴尔德家族一直是阴谋论围绕滋生的对象,其中许多涉及反犹太主义,大多由新纳粹主义者传播。.

新!!: 反犹太主义和罗斯柴尔德家族 · 查看更多 »

罗曼·德莫夫斯基

罗曼·斯坦尼斯瓦夫·德莫夫斯基(Roman Stanisław Dmowski;1864年8月9日于华沙-1939年1月2日于波兰德罗兹多沃)是波兰政治家与民族民主政治集团("Endecja")的首席思想家和共同创建者。 德莫夫斯基开创的民族民主政治运动在50年的时间内一定程度地左右了波兰的历史与政治,并成为战间期波兰最强大的政治集团之一。德莫夫斯基虽然一生都是争议性人物,但在使波兰恢复独立的方面上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他与约瑟夫·毕苏斯基并称为波兰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人物。.

新!!: 反犹太主义和罗曼·德莫夫斯基 · 查看更多 »

美國優先

美国優先(America First)指的是美国的一类外交政策,强调和,这是唐纳德·特朗普总统的现行政策。.

新!!: 反犹太主义和美國優先 · 查看更多 »

美国种族主义

自以及奴隶时代开始,种族主义和民族偏见就成了美利坚合众国的一个主要问题。法律曾一度默许了种族主义的合法性,并给予白人受法律保护的优待和权利,而这些权利不为美国原住民、非裔美国人、亚裔美国人以及拉丁裔美国人所享有。从17世纪开始一直到19世纪60年代,歐裔美國人(尤其是英裔美国人)享有法律所赋予的特权,这些特权了包括受教育权、移民权、选举权、公民权、土地征用权以及刑事诉讼权。这一时期,许多从欧洲移民而来的非新教徒——尤其像是犹太人、爱尔兰人、波蘭人以及意大利人——在美国社会中都遇到了排外主义以及其他一些种族歧视形式,而歧视他们的人并不完全是白人。 以种族主义和民族主义为导向制度架构主要包括奴隶制,与印第安人的战争,美国原住民保留地,对原住民的隔离,专门的寄宿学校,以及集中营。对种族歧视的正式废除发生在20世纪中叶,但这不能为社会所接受,这一行为也被视为有悖道德。但种族政治现象仍然显著。社会经济不平等中依旧保有种族主义,并且采取了一种更加现代、更加委婉的表达方式,这种方式成了一种最为普遍的种族主义符号。种族分层还是继续存在于就业、居住、教育、贷款和政府治理中。 涵盖了众多美国公民权和人权组织,它曾报道说:「在美国,歧视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并延伸到了所有有色族群中」。虽然在过去几十年中,一般美国民众所持观点本质上已经有所转变,但美国广播公司新闻网等组织的调查发现,许多美国人承认还是有歧视性观念;例如,美国广播公司新闻网2007年的一篇文章说大约十分之一的人承认对西班牙裔美国人有种族偏见,而四分之一的人承认对有种族偏见。.

新!!: 反犹太主义和美国种族主义 · 查看更多 »

羅爾德·達爾

羅爾德·達爾(,),是英國傑出兒童文學作家、劇作家、短篇小說作家,早年曾任英國皇家空軍飛行員和駐外情報官。 達爾的作品流傳於大人或小孩中,極為知名,比較著名的作品有:查理與巧克力工廠 (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飛天巨桃歷險記(James and the Giant Peach)、女房東(The Landlady)、瑪蒂達(Matilda)、女巫(The Witches)、吹夢巨人(The BFG)和 (The Twits).

新!!: 反犹太主义和羅爾德·達爾 · 查看更多 »

真主党

真主党(‮حزب الله‬;Hezbollah;Hezbollah)是1982年黎巴嫩人为了抵抗以色列侵占该国南部,而在伊朗的帮助下成立的什叶派伊斯兰政治和军事组织,目前是黎巴嫩主要的反對派政党。除武装活动外,该党还从事一系列社会活动,如开办孤儿院、兴办学校、兴建文化中心、经营诊所和建筑公司等。 真主党是阿拉伯语“Hizballah”的意译,“Hizba”原意为“党派、群体”。.

新!!: 反犹太主义和真主党 · 查看更多 »

猶太人大屠殺

犹太人大屠杀(Holocaust;השואה,Shoah;חורבן,Hurban)指的是纳粹德国及其协作国对近600万犹太人进行的种族灭绝行动。当时欧洲共有近900万犹太人,其中近三分之二被害,包括近150万儿童。一些学者称大屠杀亦当涵盖近500万非犹太遇难者,由此总受害人数将达到近1,100万人。屠杀发生于纳粹德国、德佔欧洲地区及纳粹德国盟国所控区域。 1941年至1945年,纳粹对欧洲诸种族及政治群体展开迫害,犹太人遭到广泛系统性屠杀,其规模为史上最大。。在纳粹党领导及党卫队协调之下,德国所有政府部门均参与了大屠杀的相关事宜。其他受害的非犹太群体包括波兰人、其他斯拉夫人、苏联平民及苏联战俘、罗姆人、共产党人、同性恋者、共济会成员、耶和华见证人及身心障碍者。德国与德国占领区有近42,500个设施用于集中关押受害者,将其作为奴隶劳工使用,对其进行屠杀或其他反人权活动。参与执行大屠杀的总人数估计超过200,000人。 迫害与屠杀分阶段进行,最终发展为所谓的“犹太人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对欧洲犹太人进行集体灭绝。最初德国政府通过法案(如《1935年纽伦堡法案》)以将犹太人自社会中排除出去。1933年起纳粹开始建立一系列集中营,而在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开始建立犹太区。1941年,德国在东欧开始广泛获取新领土,别动队在这些区域屠杀了近两百万犹太人、游击队员及其他群体,手段普遍为大规模射杀。至1942年年末,受害者普遍乘火车前往灭绝营,若能在旅途中幸存,则将于毒气室中遭系统性杀害。这一状况一直持续至1945年4月至5月欧洲战场尾声阶段。 犹太武装抵抗运动规模相对有限。最大规模的抵抗运动为1943年的华沙犹太区起义,数千武装贫乏的犹太人抵御武装党卫队时间长达四周。在东欧,约20,000至30,000犹太游击队员同纳粹及其协作者展开斗争。法国犹太人加入法国抵抗运动行列,对纳粹及维希法国政权开展游击战。战争期间犹太武装起义超过一百次, accessed 22 December 2013.

新!!: 反犹太主义和猶太人大屠殺 · 查看更多 »

爱德华·罗宾逊

爱德华·罗宾逊(Edward G. Robinson,,עמנואל גאָלדנבערג),是罗马尼亚出生的美国演员。Obituary Variety, January 31, 1973, page 71.好莱坞黄金时代的当红明星。他曾演过很多让人难忘的角色,像是《小凯撒》里的Rico和《》(Key Largo)里的Rocco。其他令人难忘的角色还包括黑色电影《双重赔偿》(Double Indemnity)中的Barton Keyes和《十诫》(The Ten Commandments)中的Dathan。1973年在罗宾逊去世后两个月,他被追授奥斯卡终身成就奖。他被收入美国电影学会选出的25个最伟大的美国电影男明星名单。.

新!!: 反犹太主义和爱德华·罗宾逊 · 查看更多 »

瓦爾特·馮·賴歇瑙

特·卡爾·恩斯特·奧古斯都·馮·賴歇瑙(Walter Karl Ernst August von Reichenau,又譯萊謝勞,)是一位德國陸軍將領,最高軍階為元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期幾乎參加了所有重大戰役,擔任指揮要職。 賴歇瑙出身貴族家庭,但未如傳統的普魯士軍人持有階級偏見,被認為是非典型的軍人。1932年經由叔叔介紹,賴歇瑙與希特勒結識,還違反軍規加入了納粹黨,在希特勒整肅衝鋒隊與軍隊的納粹化給予相當的幫助,後者兩度想任命他為陸軍總司令,但皆因其他陸軍高級將領反對而作罷。 戰爭爆發後,賴歇瑙成了高級指揮員,擔任了軍長、軍團司令、集團軍司令等職務。由於賴歇瑙時常對希特勒的戰爭計畫提出批評,兩人關係因而逐漸疏遠,在第三次陸軍總司令出現職缺時,反而是希特勒拒絕任用賴歇瑙。蘇德戰爭期間,賴歇瑙曾發布了著名的「賴歇瑙命令」(Reichenau-Befehl),要求在其官兵屠殺蘇聯政委人員和猶太人,也曾推動聯合烏克蘭人和白俄羅斯人對抗蘇軍,但也因被希特勒否決而未果。1941年底,賴歇瑙繼任格特·馮·倫德施泰特元帥南方集團軍總司令職務,但於1942年1月17日因心臟病逝世。.

新!!: 反犹太主义和瓦爾特·馮·賴歇瑙 · 查看更多 »

瓦萨·普利荷达

萨·普利荷达(Váša Příhoda;),捷克小提琴家,以出色演奏技术和优美音色著称,同时谱有少量作品。.

新!!: 反犹太主义和瓦萨·普利荷达 · 查看更多 »

男性貶抑

厭男主義或男性貶抑(misandry)是種對男性的仇恨或者強烈偏見。與性別歧視或女性貶抑(對女人的厭惡)相比,男性貶抑通常是指女性針對男性的貶抑,但男性也可能有貶抑男性的觀念。厭男主義,是處於弱勢地位遭男性主義所害的女性所憎厭男性的境況。這個詞是從希臘文的miso-(仇恨),和-andria(男人)來的。男性貶抑被認為是種跟種族歧視或者反猶太主義(anti-Semitism)相類似的政治意識形態。厭男主義的存在是誇張化男性對女性的從屬地位。有時男性因異性戀霸權的緣故,也會產生類似男性貶抑的情形,例如針對男性的某些負面刻板印象(儘管通常被當作玩笑話)。 注意這個名詞常被和男性恐懼症(androphobia)混淆,兩者間的差異非常大。在台灣,後者被認為多是因過去的心理創傷導致對男性的恐懼,情況類似於「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在中國則由於文化不同,故有不同論述。.

新!!: 反犹太主义和男性貶抑 · 查看更多 »

特奥多尔·艾克

特奥多尔·艾克(德語:Theodor Eicke,1892年10月17日—1943年2月26日)是一位納粹德國黨衛隊上將(Obergruppenführer),為著名的骷髏師指揮官,同時也是納粹德國創設集中營的重要人物。他的納粹黨編號為114901,而黨衛隊編號則為2921。艾克於長刀之夜中,連同黨衛隊中校米歇爾·里貝特(Michael Lippert)一起處決了衝鋒隊領導人「恩斯特·羅姆」。.

新!!: 反犹太主义和特奥多尔·艾克 · 查看更多 »

特拉维夫白城

特拉维夫白城(希伯来语:העיר הלבנה,英语:White City)是特拉维夫市内一群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物,由于其外墙多为白色,故名“白城”。2003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特拉维夫白城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新!!: 反犹太主义和特拉维夫白城 · 查看更多 »

牛津通识读本

牛津通识读本系列 (Very Short Introductions series,简称VSI系列) ,是牛津大学出版社自1995年开始出版的一套系列丛书。这套书的每一本都对一个特定的主题进行简洁而精炼的介绍。几乎所有读本都由该领域公认的专家撰写,篇幅为100–150页,并包括进一步深度阅读的建议。作者们往往提供了个人的见解,但每个读本都力图做到中立和完整。 截至2014年9月,该系列已出版书目达到401本,包括 历史、神学、文艺理论、科学哲学、后现代主义、情绪、动物权利、伦理、莎士比亚、休谟、恐怖主义、西班牙内战和进化论等。出版商表示“该系列丛书将会涵盖所有的主要学科, 为所有读者提供一个可读性强且包罗万千的工具书图书馆。” VSI系列上市以来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截至2011年, 该系列已被翻译为25种语言,在全世界的销量超过500万册,其中许多读本被选为大学入门教材。系列简体中文版由译林出版社代理出版。 VSI系列的大量书目为首次撰写,但也有一些选自牛津大学出版社已出版的书籍。.

新!!: 反犹太主义和牛津通识读本 · 查看更多 »

白人優越主義

白人優越主義()是一種種族主義的意識形態,主張白色人種族裔優越於其他族裔。大眾普遍認為,白人優越主義與種族主義,特別是歧視非白人和反猶太主義有關連。白人優越主義往往充滿偏見和歧視,被此思想排斥為「劣等」的人種包括印度人、亞洲人、非洲人、阿拉伯人、墨西哥人、猶太人、黑人、和拉丁美洲族裔膚色較深的人、美洲原住民和其他。 白人優越主義者常主張某類歐洲人是優等人種,膚色與優等程度直接關聯。但僅有北歐人種(即雅利安人種後代的其中一支),才擁有白裡透紅的膚色,而其他白色人種的膚色皆是米白色或黃色,與現今東北亞人種(即蒙古人種的一種)的膚色無異,因此部份較極端的白人優越主義者,認為僅純正的雅利安人種後代才是真正的白色人種,其他的東南歐與東亞的人即使擁有淺膚色也不算在內。 在美國重建時期前後幾十年間,白人優越主義在政治、文化和經濟上盛行;在南非的种族隔离時代和纳粹德国統治下的歐洲,這一思想也是同樣盛行。 白人優越主義的範疇、性質,和對西方文化的影響一直引起爭議。一些狹義優越主義者認為,白種人優越於其他人種,因此白種人更應統治其他人種。而白人分離主義和白人國家主義組織通常使用更狹窄的定義,希望以此區別於其他白人優越主義者。不過他們的觀點通常重疊。 白人優越主義,像其他一樣,根植於民族優越感和對霸權的慾望。它有著不同程度的種族主義和仇外傾向。白人優越主義通常與種族清洗和種族隔離結合,但並不一定是從其而來。他們會說「黑鬼」歧視性用語。.

新!!: 反犹太主义和白人優越主義 · 查看更多 »

白人盎格魯-撒克遜新教徒

白人盎格魯-撒克遜新教徒(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WASP)本義是指美國當權的精英群體及其文化、習俗和道德行為標準,現在可以泛指信奉新教的歐裔美國人。此群體擁有龐大的經濟、政治勢力,構成美國上流社會和中上階層的絕大部分。儘管美國社會日益多元化,但他們的文化、道德觀和價值取向仍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美國的發展。.

新!!: 反犹太主义和白人盎格魯-撒克遜新教徒 · 查看更多 »

韋根2014年至2015年球季

韋根2014年至2015年球季(2014–15 Wigan Athletic F.C. season)是威根竞技足球俱乐部在英格蘭足球聯賽第37個球季,是於2013年自英超降班後重返第二級聯賽的第二個球季,去季以第五位結束球季,附加賽準決賽出局。.

新!!: 反犹太主义和韋根2014年至2015年球季 · 查看更多 »

莫里茨·洛威

莫里茨·洛威(英語:Moritz Loewy),(1833年4月15日-1907年10月15日),是一位法国犹太裔天文学家。.

新!!: 反犹太主义和莫里茨·洛威 · 查看更多 »

聖伯爾納定

瑟纳的圣伯尔纳定(San Bernardino da Siena,本名 Bernardino degli Albizzeschi,1380年9月8日 – 1444年5月20日)是一名意大利神父,方济各会会士。他因其在15世纪重振了意大利的天主教信仰的事迹,被尊称为“意大利的宗徒”。他的布道常常针对赌博、巫术、殺嬰、同性性行为、高利贷等行径。.

新!!: 反犹太主义和聖伯爾納定 · 查看更多 »

荷兰国家社会主义运动

荷兰国家社会主义运动(Nationaal-Socialistische Beweging in Nederland, NSB)是一个荷兰的法西斯主义政治党派,并且随后发展成为了一个纳粹主义的政党。在1930年代NSB是一个相当成功的党派,并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大部分时间中是荷兰的唯一一个合法的党派。.

新!!: 反犹太主义和荷兰国家社会主义运动 · 查看更多 »

菲利普·罗斯

菲利普·米尔顿·罗斯(Philip Milton Roth,),美国小说家、作家,代表作包含描述美國猶太人生活的小說《再见,哥伦布》,並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的肯定.

新!!: 反犹太主义和菲利普·罗斯 · 查看更多 »

萊因哈德·海德里希

莱因哈德·特里斯坦·欧根·海德里希(Reinhard Tristan Eugen Heydrich,,)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纳粹德国高官,也是纳粹大屠杀的主要执行者之一,曾任党卫队上级集团领袖及警察上將、国家安全部部長(管辖盖世太保、刑事警察及保安局)及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副总督/执行总督,亦曾担任国际刑警委员会(后改称国际刑警组织)主席,并召开了1942年的万湖会议,制订了犹太人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推动了德占欧洲地区内对犹太人的驱逐和种族灭绝。 许多史学家认为海德里希是纳粹高层中最为黑暗的角色,甚至阿道夫·希特勒亦称其为“铁石心肠之人”。海德里希为党卫队保安局创始人,负责通过逮捕、驱逐和谋杀以挫败反纳粹党活动。他参与筹划了“水晶之夜”,于1938年11月9日至10日组织冲锋队及其他平民在纳粹德国全境及奥地利部分地区对犹太人展开袭击,亦为大屠杀的起始事件之一。在抵达布拉格之后,海德里希试图巩固纳粹统治,压迫捷克文化,并大量驱逐和屠杀成员。他亦为别动队的直接负责人——該组织跟随德国军队活动,透過射击及毒气杀害了超过200万人,包括130万的犹太人。 1942年5月27日一支由英国培训、捷克和斯洛伐克军人组成、捷克斯洛伐克流亡政府组织的小队在布拉格对海德里希发动了刺杀行动(代号猿人作战),1周后海德里希伤重不治身亡。德国情报部门誤認刺客同利迪策及两个村落有关联,并展开报复行动,徹底摧毀了利迪策,當地16岁以上男性均遭射殺,几乎所有女性及儿童均由當局送往纳粹集中营并進一步殺害。.

新!!: 反犹太主义和萊因哈德·海德里希 · 查看更多 »

萨尔瓦多·阿连德

萨尔瓦多·阿连德(Salvador Allende,)是智利政治人物、医师,作为拉美第一位通过公开民选上任总统的马克思主义者而闻名。阿连德于1970年就任,于1973年军事政变中自杀。.

新!!: 反犹太主义和萨尔瓦多·阿连德 · 查看更多 »

褻瀆旗幟

褻瀆旗幟,是指在公眾地方有意地破壞、損壞或毀壞旗幟,而通常是針對國旗。被視為褻瀆旗幟的行為有焚燒、向其撒尿或大便、踐踏、撕毁、向其吐痰、用槍射擊、倒挂、降半旗(针对沙特阿拉伯国旗,因其上写有清真言)等。.

新!!: 反犹太主义和褻瀆旗幟 · 查看更多 »

西蒙·維森塔爾中心

西蒙·維森塔爾中心(Simon Wiesenthal Center)是一个为了纪念在二次世界大战中被纳粹杀害的犹太人而成立的国际人权组织。他们透过社区参与、教育拓展和社会行动,培养忍耐与谅解。此中心正视当代的重要问题,例如种族歧视、反犹太主义、恐怖主义及种族灭绝。这组织是被联合国、联合国教育科学暨文化组织及歐洲委員會公认的非政府组织。 这组织以建筑工程师西蒙·維森塔爾命名。这位奥地利犹太人在二战的大屠杀中失去了家人,此后他誓言要打倒纳粹。 中心是由创始人兼会长的海尔(Rabbi Marvin Hier)所领导,库柏(Rabbi Abraham Cooper)及梅尔(Rabbi Meyer Ma)分别担任副会长及行政主任的职位.

新!!: 反犹太主义和西蒙·維森塔爾中心 · 查看更多 »

西蒙·维森塔尔

西蒙·維森塔爾(Simon Wiesenthal,)是猶太裔奧地利籍建築工程師、猶太人大屠殺的倖存者,是著名的纳粹猎人。他一生致力追查納粹黨人和蒐證,把他們送上法庭,要他們為戰爭罪行和非人道罪行負責。西蒙·維森塔爾中心為紀念他而設立。.

新!!: 反犹太主义和西蒙·维森塔尔 · 查看更多 »

馬吉安主義

吉安主義是由馬吉安於144年所發展的神學思想,將二元論放在基督教的信仰中,是當時甚受歡迎的一種思想。他認為《希伯來聖經》內所記載的上帝與基督的父有所不同,且《希伯來聖經》內本身充斥著矛盾。他的思想是指《希伯來聖經》中的上帝是「創造的上帝」,是充滿邪惡且暴力的上帝;基督的父則是溫柔善良的上帝。他摒棄了《希伯來聖經》,且只集合了數卷使徒保羅及路加的著作成為正典。 由於馬吉安主義沒有任何著作留下來,包括相信是記載馬吉安思想的《對比論》(Antitheses),他的主張及思想只有從反對他的人的著作中重新構築出來。這些作者包括反對馬吉安主義最要緊的特土良(著有五卷《反馬吉安》)、愛任紐(著有《反異端》)等。在325年的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馬吉安主義被判為異端,而《聖經》的正典亦同時被確立。.

新!!: 反犹太主义和馬吉安主義 · 查看更多 »

馬丁·路德

丁·路德(Martin Luther,),德國教會司鐸兼神學教授,於十六世紀初發動了德意志宗教改革,最終是全歐洲的宗教改革 促成基督新教的興起。路德強烈質疑羅馬教廷關於藉金錢換取上帝赦罪(即贖罪券)的教導。1517年,路德在諸聖堂門前貼出了《關於贖罪券效能的辯論》(即《九十五條論綱》),提出討論教會腐敗問題。路德分別於1520年和1521年,拒絕教宗利奧十世與神聖羅馬皇帝查理五世要求他撤回相關文件的命令,此舉最後導致路德被教廷判處破門律,也被神聖羅馬帝國定罪。 路德指出,救恩是上帝的恩典,是祂白白給予人類的禮物。他認為,這救贖並不是透過善功,而是單單藉信靠耶穌基督作為救贖者而獲得的。路德的神學教導《聖經》是上帝啟示的唯一來源, 這無疑是挑戰羅馬天主教教皇權威,他更指出天主教會強調的等級制度(即聖統制)明顯違反了《新約聖經》中「信徒皆祭司」的教義。 接受路德神學思想的人普遍被稱為路德宗信徒。 路德將拉丁語《聖經》翻譯成平民慣用的德意志方言,使之更淺白易明,此舉對教會和德國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其德語版《聖經》也促進了標準德語的發展,為當時翻譯學帶來多項貢獻, 更影響了後來英語《詹姆士王聖經》的刊行。 路德的詩歌著作亦影響了教會歌唱的發展。 另外,他與卡塔琳娜·馮·博拉的婚姻為當時社會樹立了榜樣,重申教會牧者同樣享有婚姻自由。 部分學者認為,路德在晚年的著作中嚴詞批評猶太人,明顯具反猶傾向,但亦有學者指出,路德所批判的是猶太人的宗教信仰,而不是血統。到現時為止,相關的議題仍然極具爭議。.

新!!: 反犹太主义和馬丁·路德 · 查看更多 »

馬達加斯加計劃

达加斯加计划(Madagaskarplan)为纳粹德国政府制订的计划,意在将欧洲的犹太人移送至马达加斯加岛。1940年法国战败前夕,纳粹德国外交部犹太局局长正式提出了这一计划,法国将根据投降协议将其殖民地马达加斯加移交予德国,供该计划使用。 早在1937年波兰政府即有将波兰犹太人遣送至马达加斯加岛的意图,但特遣小组调查表明该岛可能仅能承载5,000至7,000个家庭,一些调查甚至称只能承载500个家庭。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纳粹政府试图鼓励犹太人主动遷移,但成效有限,于是政府于1940年再次提出了将犹太人遣送至马达加斯加的计划。 1940年6月3日拉德马赫提出马达加斯加应当成为欧洲犹太人的遣送地,在获阿道夫·希特勒许可后,阿道夫·艾希曼于1940年8月15日发表备忘录,呼吁每年当遣送100万名犹太人,计划持续4年,马达加斯加则当为党卫队管制的警察国家。倡议者认为倘若计划得以施行,诸多犹太人将死于马达加斯加的恶劣条件之下。由于英国对德国进行海上封锁,这一计划迟迟无法得到实施。1940年9月轴心国在不列颠战役中失利,计划进一步推迟。1942年最终解决方案开始施行,马达加斯加计划正式取消,但仍旧为纳粹德国迈向大屠杀的重要一步。.

新!!: 反犹太主义和馬達加斯加計劃 · 查看更多 »

馬蹄鐵理論

蹄鐵理論 (The Horseshoe theory)是一個由法國哲學家讓-皮耶·法耶(Jean-Pierre Faye)提出的,描述政治上極左派和極右派的關係的理論。該理論認為,極左派和極右派並非傳統政治直線軸上的兩個極端,反而是像馬蹄鐵的兩個極端一般——兩派其實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馬蹄鐵理論和傳統的政治學直線軸和政治光譜幾乎互相矛盾。而馬蹄鐵理論的支持者則以極左和極右主張極為相似作為論點,例如近年在極左和極右陣營裡都出現反猶太主義的聲音。 而世界最大的策略諮詢服務公司羅蘭貝格咨詢公司的研究員約瑟夫·約菲 (Josef Joffe)在一篇論文中指出: 而據《政治學家》(Political Science Scholar)網站,馬蹄鐵理論被列為有效和重要的政治學名詞。.

新!!: 反犹太主义和馬蹄鐵理論 · 查看更多 »

香槟酒

香槟酒(vin de Champagne,或Champagne)是產於法國香槟地区(不同于干邑地区的大小香槟区)按照严格的法律规定酿造的的一種葡萄气泡酒。香槟酒需要在葡萄酒瓶中进行二次发酵,产生二氧化碳,从而产生气泡。 根据法律,只有在法国香槟区,选用指定的葡萄品种,根据指定的生产方法流程所酿造的气泡酒,才可标注为香槟。在美国,由于历史原因,部分当地产的气泡酒仍在酒标上使用“香槟”一词;中国大陆则对香槟实行保护。.

新!!: 反犹太主义和香槟酒 · 查看更多 »

香港警察隊員佐級協會

香港警察隊員佐級協會(俗稱為拳頭會;英文:Junior Police Officers Association,縮寫:JPOA)於1977年10月27日成立,為香港警務處4個協會之一,其宗旨為「伸張正義」。現任主席為警署警長陳祖光;全為現職員佐級警務人員。至2011年,協會有逾2萬名會員。在1977年發生的警廉衝突,是香港警察隊員佐級協會成立的原因之一。.

新!!: 反犹太主义和香港警察隊員佐級協會 · 查看更多 »

試衣間的暗門

試衣間的暗門(客人忽然消失的成衣商店),是典型的都市傳說之一,提醒人們注意海外旅行及女性自身的安全。 日本偵探漫畫《金田一少年之事件簿》中的九龍財寶殺人事件也有此情節。.

新!!: 反犹太主义和試衣間的暗門 · 查看更多 »

马哈迪·莫哈末

敦马哈迪·莫哈末医生(Tun Dr.;昵称Dr.

新!!: 反犹太主义和马哈迪·莫哈末 · 查看更多 »

马哈茂德·艾哈迈迪内贾德

哈茂德·艾哈邁迪內賈德(محمود احمدی‌نژاد,,)是伊朗第6任總統,同時是伊朗保守派政治聯盟伊斯蘭伊朗建築聯盟的主要政治領袖。艾哈邁迪內賈德是一名出身貧寒的工程師及教師,他在伊朗伊斯蘭革命後加入一個稱為鞏固聯合處(Office for Strengthening Unity)的學生組織。艾哈邁迪內賈德在1993年出任阿爾達比勒省省長,在穆罕默德·哈塔米當選總統後被免職,重執教鞭。2003年,他獲選為德黑蘭市長,政治立場保守而且強硬,顛倒了前任市長的改革政策。伊斯蘭伊朗建築聯盟支持艾哈邁迪內賈德參選2005年伊朗總統選舉,結果在第二輪選舉當中獲得62%的選票,他在2005年8月3日正式就任伊朗總統亦成為自伊朗革命以來首位非教士出身的總統。 艾哈邁迪內賈德在伊朗國內外都是一位爭議性的政治人物。反對派批評他對人权的漠視及其政策導致經濟持續衰退。他在2007年推行汽油配給計劃,以減少國家的汽油消耗,減低公眾及私人銀行收取的利息。另外,艾哈邁迪內賈德支持伊朗核計劃。 艾哈邁迪內賈德在2009年伊朗總統選舉中成功連任,但當中涉及的選舉舞弊引發極大爭議,最終導致伊朗綠色革命的爆發,在國際上承受不少批評。反對派、傳統的教士階層及影響力鉅大的政治人物也質疑艾哈邁迪內賈德當選總統的合法性。.

新!!: 反犹太主义和马哈茂德·艾哈迈迪内贾德 · 查看更多 »

马里奥·巴洛特利

里奥·巴乌亚·巴洛特利(Mario Barwuah Balotelli,),意大利足球員,司職前鋒,现效力法甲球會尼斯。 巴洛迪利在2012年間是義大利國家足球隊的前線主力,天賦優異但是態度及個性乖戾,讓他的競技狀態不斷下滑,並遠離頂級前鋒之列。但他在2016年轉投尼斯後狀態回勇。.

新!!: 反犹太主义和马里奥·巴洛特利 · 查看更多 »

諾貝爾獎爭議

諾貝爾獎爭議是一些關於歷史上諾貝爾獎獲獎者所產生的爭議,而歷年來文學獎與和平獎所招致的爭議最多" (2007), in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accessed 15 January 2009, from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Online: 。.

新!!: 反犹太主义和諾貝爾獎爭議 · 查看更多 »

魯迪·朱利安尼

鲁道夫·威廉·路易斯·“鲁迪”·朱利安尼(Rudolph William Louis "Rudy" Giuliani,)是美國律師、檢察官、商人及共和黨的美国政治人物,出身於纽约州。 朱利安尼是共和黨的溫和派。最初擔任聯邦檢察官,起訴了許多高知名度的犯罪集團首腦。他接著在1994年至2001年間擔任8年紐約市市長,於市長任內致力於降低犯罪率並改善城市生活的品質。在世界貿易中心遭受恐怖攻擊的九一一事件期間,擔任市長的朱利安尼以他突出的坐鎮領導能力而聞名全球。使他被《時代》雜誌列為2001年的年度風雲人物,並且從伊麗莎白二世女王獲得KBE勳銜。在911事件中的指揮表現還使他獲得了「美國市長」的绰號。 自從卸任紐約市長之職位後,朱利安尼還創建了相當成功的合夥证券顧問公司。在2007年1月,正式宣布角逐在2008年總統選舉中的共和黨提名,但在2008年1月30日宣佈退出。.

新!!: 反犹太主义和魯迪·朱利安尼 · 查看更多 »

讓-馬里·勒龐

让-玛丽·勒庞(Jean-Marie Le Pen,;),法国政治家,1972年創立极右翼政黨民族阵线。 雖然「Pen」按法語慣常讀音規則讀作(與法語pan同音),但因為「Le Pen」這姓氏源自布列塔尼語,故此姓氏實際讀音為。.

新!!: 反犹太主义和讓-馬里·勒龐 · 查看更多 »

诺姆·乔姆斯基

艾弗拉姆·诺姆·乔姆斯基(Avram Noam Chomsky,),或譯作“荷姆斯基”,美國哲學家、語言學家、認知學家、邏輯學家、政治評論家。乔姆斯基是麻省理工学院语言学的荣誉退休教授,他的生成语法被认为是20世纪理论语言学研究上的重要贡献。他對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所著《口語行为》的評論,也有助於发动心理学的认知革命,挑战1950年代研究人類行為和语言方式中占主导地位的行为主义。他所採用以自然為本來研究语言的方法也大大地影響了语言和心智的哲学研究。他的另一大成就是建立了乔姆斯基层级:根据文法生成力不同而对形式语言做的分类。乔姆斯基还因他对政治的热忱而著名,尤其是他对美国和其它国家政府的批评。從1960年評論越南戰爭以來,他的媒體和政治評論便越來越著名。一般认为他是活跃在美国政坛左派的主要知识分子。乔姆斯基把自己归为自由意志社會主義者,并且是无政府工团主义的同情者。据艺术和人文引文索引说,在1980年到1992年,乔姆斯基是被文献引用数最多的健在学者,并是有史以来被引用数第八多的學者。.

新!!: 反犹太主义和诺姆·乔姆斯基 · 查看更多 »

谢尔盖·布林

谢尔盖·米哈伊洛维奇·布林(Sergey Mikhaylovich Brin;Сергей Михайлович Брин;),又譯為謝吉·布林,是一位苏联出生的美国籍犹太裔電腦科學家與企业家,並与拉里·佩奇合作建立以搜索引擎和線上廣告技術聞名、世界最大的網路公司Google。 布林出生在苏联,大約在6歲時與父母移居至美國,之後於馬里蘭大學學院市分校上學,並沿著其祖父與父親的腳步學習数学,同時雙修了计算机科学。畢業後,謝爾蓋進入史丹佛大學。不过,布林在史丹佛攻读博士期间选择了休学,與在史丹佛結識了拉里·佩奇。兩人開始使用宿舍裡廉價的主機,應用布林所設計的資料探勘系統為基礎,試圖編寫出一個卓越的搜尋引擎。隨著這項計劃越來越有成功的可能性,兩人遂先暫停其在史丹佛的大學學業,在从苏珊·沃西基(后成为Google高级副总裁)借來的車庫裡持續發展Google。.

新!!: 反犹太主义和谢尔盖·布林 · 查看更多 »

費倫斯華路士體育會

費倫斯華路士體育會(Ferencvárosi Torna Club;FTC)一般称之为费伦茨瓦罗斯,是匈牙利最著名的运动俱乐部之一,创建于1899年,俱乐部体育场位于布达佩斯第九区的费伦茨瓦罗斯。球队队色为绿色和白色,吉祥物是老鹰。 足球队是俱乐部中最大的组成部分,球迷称呼球队为绿色的老鹰(匈牙利语:Zöld Sasok)。 该队在匈牙利人中非常知名。球队在国内的主要对手是乌伊佩斯特。其他对手包括德布雷辛尼VSC,MTK匈牙利人,基斯佩斯特洪韦德和华萨斯SC。 球队的官办杂志叫做100% Fradi。费伦茨瓦罗斯TC还拥有一支女子手球俱乐部,男子冰球俱乐部,男子水球俱乐部和男子自行车俱乐部。.

新!!: 反犹太主义和費倫斯華路士體育會 · 查看更多 »

贝塔斯曼

--(Bertelsmann SE & Co.

新!!: 反犹太主义和贝塔斯曼 · 查看更多 »

足球

足球是一种足球類運動,亦是足球运动或足球比赛的简称;当然它也指足球比赛中的用球,但在这里它代表前者。標準的足球比賽由两队各派11名队员参与,包括10名球員及1名守門員,互相在长方形的草地球场上互相对抗、互相进攻。除守門員可在己方禁區內利用手部觸球外,其他球員只能運用手部以外的身體部位碰觸球(開界外球例外),比賽目的是盡量將球射入對方的球門內,每射入一球就可以得到一分,當比賽完畢後,得分最多的一隊則代表勝出。比賽持續時間為兩個等長的半場,每半場為45分鐘,共90分鐘。如果在比赛規定时间内得分相同,则须看比赛章则而定,可以抽籤、加时(30分鐘延長赛)或互射十二码罚球等形式比赛分出高下。 2004年,國際足球總會確認古代中國的蹴鞠是足球運動的最早雛形。而現代足球运动相傳源于英國,亦為当今世界上开展最广、影响最大的体育项目,被認為是世界第一运动,在和平年代亦被稱作是“國與國間沒有硝煙的戰爭”,甚至因其丰富的内涵和感染力被视作一门艺术。 足球在英語世界中有不同名稱。英式足球於19世紀的英國出現時,football一詞還可以指數種形式相異的運動,例如橄欖球(rugby football)等。為了區別,便將這種由英格蘭足球總會(The Football Association)定立規則的英式足球,稱為association football。其後英國人將association縮短,造出新詞soccer。現在北美洲之外的大部份英語系國家和地區,將足球稱為football;而在美國,football用來指當地主流的美式足球(American football),因此美式英語稱英式足球為soccer,然而受西班牙語社群影響,也會借用西班牙語的fútbol。.

新!!: 反犹太主义和足球 · 查看更多 »

超人說

超人說(Übermensch,音约伯满取,似英文upper men)是德國哲學家弗德里希·尼采的著名理論,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查拉圖斯特拉一角對人類設下的理想典範。尼采在其著作中描述:「超人就是這大海,在他裡面你的大輕蔑將被融入。.

新!!: 反犹太主义和超人說 · 查看更多 »

路易·B·纳恩

路易·布罗迪·纳恩(Louie Broady Nunn,)是美国肯塔基州的第52任州长,于1967年当选,是继西米恩·S·威利斯(Simeon S. Willis)后首位当选该州州长的共和党人,在他以后要一直到2003年才有厄尼·弗莱彻(Ernie Fletcher)成为该州的下一位共和党州长。 纳恩从法学院毕业后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并且在这以前就曾参与地方政治,成为肯塔基州巴伦县历史上首位共和党县法官。他曾为多位参选全国性公职的共和党候选人的竞选工作,其中包括约翰·谢尔曼·库珀、特鲁斯顿·莫顿(Thruston Morton)和德怀特·艾森豪威尔。他曾是1963年共和党的州长候选人,但最终以微弱劣势不敌民主党人奈德·布里赛特。当时前州长伯特·T·康布斯签署的一纸行政命令成为选举中的一个主要议题,該命令废除了公共部門中的差别待遇。纳恩誓言只要当选就会废除这道命令,而布里赛特则承诺会将其继续下去。 1967年,纳恩再度参选州长。他在共和党初选中击败马洛·库克后又在普选中以微弱优势险胜民主党候选人亨利·沃德(Henry Ward)。但是州级公职却由民主党和共和党人平分秋色,例如纳恩手下的副州长就是民主党人温德尔·H·福特。虽然民主党人在肯塔基州议会中占据了多数席位,但纳恩的大部分提议还是获得了通过,其中包括增加税收资助改善州立公园系统,建立全州范围的心理健康中心网络等。在他的督导下,北肯塔基州大学从原来的一所社区学院改造成了四年制的高等院校,还让路易斯维尔大学成为州立大学系统的一部分。纳恩任期的之后几年因动用国民警卫队干涉路易斯维尔发生的种族暴动和肯塔基大学反对越南战争的暴力抗议而受到批评。州长任期结束后,他曾在1972年竞选联邦参议员,之后又于1979年再度出马竞选州长,但都没能成功。步入晚年的纳恩支持自己的儿子史蒂夫追寻政治理想,还倡导大麻在肯塔基州合法化。2004年1月29日,路易·布罗迪·纳恩因心脏病发在家中去世,享壽79岁。.

新!!: 反犹太主义和路易·B·纳恩 · 查看更多 »

路易九世 (法兰西)

路易九世(Louis IX;),绰号贤人(le Prudhomme),俗称圣路易(Saint Louis),自1226年至去世为卡佩王朝法兰西国王,在位超过43年。天主教會1297年封他为圣人。路易九世是法王雄狮路易八世和王后卡斯蒂利亚的布朗什的次子,幼年接受了严格且宗教性强的教育。他是父母幸存孩子中的长子,在父亲死后继承王位,时年12岁。1226年11月29日他在兰斯主教座堂加冕,但他的母后根据路易八世的遗嘱对他进行“监护”,直到他长大成人。 成年后,路易结束了卡佩王朝和金雀花王朝间的冲突,将包括普罗旺斯地区艾克斯、博凯尔、卡尔卡松地区及布卢瓦、沙特尔、沙托丹和桑塞尔等伯爵领地并入王家领地,并加强了对诺曼底、安茹、图赖讷、曼恩和普瓦圖的控制。 路易九世是一名大刀阔斧的改革者,试图在他的王国内实现公平。他发布“国王四十日”,将執達吏和軍事糾察引入国内,導入无罪推定原则,减少使用酷刑,禁止神意裁判和私斗,建立被告对原告的第二次答辩。路易的行动和声望超越国界,他是欧洲不同君主間的仲裁人和争端平息者。他还建立了王国单一货币,以及最高法院和审计法院的前身机构。另一方面,路易非常虔诚,建立很多教堂、修道院和收容所以扶贫济弱,努力使蒙古大汗皈依基督教,提供基金支持建立索邦學院,于1242年建造圣礼拜堂以崇敬圣物。 路易根据他病笃时的心愿,在奇迹般病愈后再度起誓,在弟弟阿图瓦的罗贝尔、普瓦捷的阿尔封斯以及安茹的夏尔的陪同下组织第七次十字军东征埃及。回国后,路易将十字军失败的原因归因为神的惩罚,因此加强王权,重建基督教道德秩序。他决定惩治褻瀆、赌博、放贷和卖淫;他也试图让犹太人自愿或强制改宗。为此,他对犹太人施以各种手段,包括焚毁塔木德等,他在统治末期,迫使犹太人在胸前和后背佩戴黄色或红色的圆形标志,同时保护他们免受攻击。最后他在组织第八次十字军东征突尼斯期间,可能因痢疾于1270年去世。 路易九世于1297年8月11日由教宗波尼法爵八世尊崇为法兰西的圣路易(saint Louis de France)。他的庆节日固定在他去世之日8月25日。身为君主,当今人们认为他促进了法国经济、知识和艺术复苏,并把处于祖父菲利普·奥古斯特和孙子美男子菲利普之间的他视为卡佩王朝直系三大君主之一。.

新!!: 反犹太主义和路易九世 (法兰西) · 查看更多 »

麥爾坎·X

麥爾坎·X(Malcolm X,或翻译为马尔科姆·X,原名麥爾坎·利托(Malcolm Little),又名哈吉馬立克·夏巴茲(الحاجّ مالك الشباز),),美國黑人伊斯蘭教教士與人權運動者;擁護者多認同他以嚴厲用詞指責美國白人對待黑人的方式,反對者則認為他鼓吹種族主義與暴力。他被視為美國最偉大與最有影響力的非裔美國人之一。 麥爾坎·X曾是黑人穆斯林組織伊斯蘭國度中最知名的領導者之一,他能言善道鼓吹黑人優越主義與種族分離;但後來他漸不認同該團體的創辦人以利亞·穆罕默德而退出;而後他出國遊歷非洲與中東,包括前往麥加朝覲,改宗遜尼派,並公開反對他以前鼓吹的種族主義,開始與他以前批評太過溫和的黑人領袖包括馬丁·路德·金合作,但是他依然認同泛非主義與黑人認同與自我防衛。1965年,他在一場演講中遭到伊斯蘭國度三名成員槍殺身亡。.

新!!: 反犹太主义和麥爾坎·X · 查看更多 »

麦卡锡主义

麦卡锡主义(McCarthyism)是在没有足够证据的情况下指控他人不忠、颠覆、叛国等罪。它也指“使用不公正断言、调查方式,特别是对持异议者和批评者进行打击。” 在麦卡锡时代,不少美国人被指为共产党人或同情共产主义者,被迫在政府或私营部门、委员会等地接受不恰当的调查和审问。被怀疑的主要对象是政府雇员、好莱坞娱乐界从业人士、教育界、工会成员。虽然没有足够证据能证明任何事实,但嫌疑人依然被定罪,而个人的真实或可疑的左派组织或信仰都被大肆夸张。许多人因此失去工作,事业遭到了毁灭性打击;有人甚至被监禁。绝大多数被定罪者事后都得到了平反,法案被判违宪,解职令被判非法或准许申诉。 麦卡锡主义最著名的例子包括参议员麦卡锡自己的演讲、调查和听证;好莱坞黑名单,以及众议院非美调查委员会(HUAC);以及J·埃德加·胡佛领导的FBI所做的形形色色反共运动。麦卡锡主义造成了广泛的社会和文化影响,触及了社会各个层面,成为美国大摩擦和大争论的来源之一。 许多保守主义者认为该词汇是不合适的,是对麦卡锡神化的贬义词。.

新!!: 反犹太主义和麦卡锡主义 · 查看更多 »

默里·乔蒂纳

里·M·乔蒂纳(1970-10-12 Chotiner,)是一位美国竞选战略家、律师、官员,也是第37任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大部分政治生涯期间的亲密伙伴和好友。他于1950年和1952年担任尼克松的竞选经理,分别帮助后者成功当选为加利福尼亚州联邦参议员和美国副总统,还有为加州其他共和党政治家担任竞选经理。在尼克松赢得的两次总统大选中都有乔蒂纳的参与,不过均是担任比较低调的职位。 乔蒂纳生于宾夕法尼亚州的匹兹堡,他的父亲带着全家搬到加利福尼亚州后抛弃了自己的妻儿子女。乔蒂纳先就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之后又从西南法学院毕业。他在洛杉矶从事法律工作,并逐步进军公关领域。涉足共和党政治后,他在多场政治选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1938年他参加加利福尼亚州众议员选举,但没有成功。 1946年尼克松首次参选国会议员期间请来乔蒂纳担任政治顾问,由于当时美国国内将共产主义视为主要的潜在威胁,乔蒂纳建议尼克松把自由派对手、联邦众议员杰里·沃里斯与被认为由共产党主控的组织联系起来。之后尼克松成功当选,于是到1950年的参议员选举时他再次请来乔蒂纳主导竞选对抗联邦众议员海伦·嘉哈根·道格拉斯。乔蒂纳使用类似战术,强调道格拉斯的投票纪录并印发粉红传单加以指责,暗示对方同情共产党。尼克松又以较大优势击败道格拉斯,乔蒂纳接下来在1952年的总统大选中担任尼克松的竞选经理,帮助后者解决反犹太主义的不利指控,并在一起威胁到候选人资格的基金事件中向尼克松提供了坚定的支持,鼓励他通过电视讲话解决危机。 1956年,国会对乔蒂纳进行了调查,怀疑他利用与尼克松的关系来为私人法律客户谋求好处,之后两人分道扬镳。之后尼克松又请乔蒂纳为自己1962年竞选加利福尼亚州州长和1968年竞选美国总统工作。1969年尼克松就职后,乔蒂纳获得政府公职,并于1970年成为白宫幕僚的一员。一年后他辞职回归法律事业,但又参与了尼克松1972年的连任选举。乔蒂纳认为水门窃听案是件“愚蠢”的事,面对报纸上声称自己是案件主谋的指控,他以诽谤罪名将其告上法庭,最终获得了可观的和解赔偿金。之后他继续担任尼克松的非正式顾问直至1974年1月因车祸去世。尼克松称乔蒂纳是自己的朋友,也是个“有价值的顾问和值得信赖的同僚”。.

新!!: 反犹太主义和默里·乔蒂纳 · 查看更多 »

黑人优越主义

黑人优越主义是一个广义的种族主义意识形态,包含多个在不同程度上认为黑人比其他人种优越的团体,這種优越主义部分更帶有仇恨性質。.

新!!: 反犹太主义和黑人优越主义 · 查看更多 »

黑色筆記

黑色筆記(Schwarze Hefte,Black Notebooks),又譯黑色筆記本,源自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生前的一系列筆記,由彼得·特拉夫尼(Peter Trawny)整理編輯後,在2014年出版。這本書的內容,來自於海德格爾在生前使用的一系列小型筆記本中的記錄,這些筆記本都是黑色封面,其中,編號第一號的筆記本已經失傳,內容不可知。這些筆記的內容,被重新抄寫成約1,000頁的草稿,整理後出版。 在這本著作中,最引起學者注意的,是海德格爾對於反猶太主義與納粹主義的支持,引發了學者重新審視了海德格爾與納粹主義間的關連。此外,內容中也包括了海德格爾在晚年預備著手進行的研究主題。 Category:20世纪哲学 Category:哲学书籍.

新!!: 反犹太主义和黑色筆記 · 查看更多 »

黑色百人团

黑色百人团(Черносотенцы)是20世纪初俄罗斯的一个极端民族主义运动团体。该组织是罗曼诺夫皇室坚定的支持者,拒绝皇室独裁统治的任何退让。黑色百人团以极端的俄罗斯民族优越学说、仇外、反犹太主义和煽动反犹骚乱而著称。 1907年以后,黑色百人团的因组织分裂而被削弱,在1917年俄国革命和后来的俄国内战中,黑色百人团加入白军,继续从事反犹太运动。在犹太人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上,黑色百人团主张进行种族清洗和大屠杀,后来纳粹党的反犹主义思想颇受此影响。 苏维埃政权成立以后,黑色百人团与资产阶级、东正教教会都是布尔什维克的镇压对象,从此以后黑色百人团逐渐消失。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新纳粹主义团体也受到黑色百人团思想的影响。 Category:俄罗斯帝国政治组织 Category:俄罗斯民族主义 Category:反犹太主义 Category:君主主义 Category:极右派政治.

新!!: 反犹太主义和黑色百人团 · 查看更多 »

迦南主義

迦南主義(הכנענים;Canaanism)是一個於1939年在巴勒斯坦地區猶太人群體中發起的文化與意識形態運動,曾在1940年代達到了高峰,并對、藝術、精神和政治思想的軌跡具有深厚影響。這一理論的支持者被稱作迦南主義者(כנענים;Canaanites)。該運動的原名稱作「青年希伯來聯盟大會」(הוועד לגיבוש הנוער העברי),而迦南主義實際上在當時一度具有貶義。 迦南主義的説法源于。學者讓·庫扎爾(Ron Kuzar)指出,「其早期形式建立在歐洲極端右翼運動的基礎上,以最爲顯著」——此處的意大利法西斯主義并非是具有濃厚反猶太色彩的德國法西斯主義。迦南主義運動的注冊成員從未超過20人,且其支持者中的多數也同時也參與了秉持猶太復國主義的軍事團體伊爾貢或萊希Kuzar 13。盡管人數極少,時年迦南主義者卻以具有相當分量的知識分子與藝術家爲主,故該運動的影響力才能遠遠超過其實際規模Kuzar 12。迦南主義者們認爲中東的多數地帶在古代都屬于同一個講希伯來語的文明社會Kuzar 12,而他們正是希望復興曾經的古代文明、建立一個與現代猶太歷史脫離關係但也能容納阿拉伯人的希伯來國家。在他們眼中,「猶太世界」與「伊斯蘭世界」均是落後與古舊的概念;相反,其支持的運動「一方面表現出了對阿拉伯軍國主義與强權政治的微妙融合,而在另一方面又顯現了抛棄曾經之敵對態度而接納阿拉伯族裔的傾向」。.

新!!: 反犹太主义和迦南主義 · 查看更多 »

迈克尔·杰克逊

迈克尔·约瑟夫·杰克逊(Michael Joseph Jackson,)是一位美国的歌手、流行歌曲作家、唱片制作人、舞蹈家及演员,常被尊称为“流行乐之王”(King of Pop)。杰克逊对音乐、舞蹈和时尚的贡献,以及备受关注的个人生活,使他成为全球流行文化的代表人物超过四十年。 迈克尔是杰克逊家族的第八个孩子,他与四位兄弟杰基、蒂托、杰梅因及马龙一同组建了杰克逊五人组,并于1964年初次登上职业音乐舞台,后在1971年开始单飞。20世纪80年代初期,杰克逊成为流行音乐的主导人物。他歌曲的音乐影片,包括《避开》、《比利·珍》以及《颤栗》,将媒体转化为一种艺术形式和宣传工具,也对打破种族障碍有着巨大的贡献。这些音乐影片的流行促使当时创立不久的电视频道“全球音乐电视台”名扬天下。20世纪90年代,杰克逊录制了包括《黑或白》和《》在内的多部音乐影片,这些作品标志着他持续不断的创新能力,这一阶段的大量巡演让他在国外同样名利双收。由于杰克逊的成名及其舞台和影片的表演,一些由他所命名的如“”和“月球漫步”之类的舞蹈技术得到了普及。他独特的声音和风格影响了很多嘻哈音乐、后期迪斯科、现代节奏布鲁斯、流行音乐及摇滚音乐的艺术家。 杰克逊于1982年所发行的专辑《颤栗》是迄今为止全球销量最高的专辑。其它的专辑,包括《墙外》(1979年)、《飚》(1987年)、《危险之旅》(1991年)以及《他的历史》(1995年)也跻身全球销量最高的专辑行列。杰克逊是为数不多的已两次入选摇滚名人堂的艺术家之一,也有被選入作曲者名人堂,並且是唯一一位进入舞蹈名人堂的流行艺人。他的其它成就包括了多项吉尼斯世界纪录;13个格莱美奖以及“格莱美传奇奖”和“”;26个全美音乐奖,为所有艺人之最,其中包括“世纪艺术家”和“20世纪80年代艺术家”;在他单飞生涯中,他拥有13个美国冠军单曲,在公告牌百强单曲榜中超过其他任何一位男歌手;以及超过4亿的全球销量记录。杰克逊赢得了数百个奖项,使他成为流行音乐历史上获奖最多的艺人。杰克逊遗作专辑《超脫》中的单曲《》于2014年5月21日登上了公告牌百强单曲榜的第九位,杰克逊由此成为史上首位在五个不同的十年中,均有单曲登上此榜单前十位的艺术家。杰克逊不断地在世界各地出席人道主义活动,2000年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裡认证他资助过39个慈善机构,超过其他任何一位艺术家。 杰克逊的个人生活方面,包括他的外貌变化、个人关系以及个人行为引起了许多争议。90年代中期,他受到性侵害儿童案件的指控,最终以大约2500万美元的金额庭外和解,没有正式起诉。2005年,他受到七项性侵犯儿童以及其他两项指控,最终法院裁定其所有罪名均不成立。傑克森死後七天,當年控告其性侵的男童出面聲明,此事件皆為男童父親覬覦傑克森金錢的陰謀,並正式向傑克森道歉。2009年6月25日,正为复出演唱会《就是这样》做准备的杰克逊因急性丙泊酚和苯二氮平类药物中毒导致心脏骤停,并因抢救无效与世长辞。洛杉矶法医裁定这是一宗凶杀案,他的私人医生康拉德·默里被判过失致死。杰克逊的逝世引发了全球性的悲痛,他的公众悼念仪式在世界各地进行了转播。.

新!!: 反犹太主义和迈克尔·杰克逊 · 查看更多 »

迈克·尼科尔斯

米克·尼高斯(,),美國著名導演,執導的電影、電視劇、話劇無數,曾在1967年憑《畢業生》一片贏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電影以外,在演藝界其他方面亦贏了不少獎項,包括艾美獎、東尼獎和格林美獎。.

新!!: 反犹太主义和迈克·尼科尔斯 · 查看更多 »

錫安主義

錫安主義(ציונות/,الصهيونية/),中文通譯「猶太復國主義」,也称「猶太圣会主義」,是猶太人發起的一種民族主義政治運動和猶太文化模式,旨在支持或認同於以色列地帶重建「猶太家園」的行為,也是建基於猶太人在宗教思想與傳統上對以色列土地之聯繫的一種意識形態。 猶太人是一個源自古代近東地區黎凡特的特殊民族,其居住地迦南(即以色列地)在历史上一直斷斷續續地存在過猶太王國及其自治領。根据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教义,以色列地带为犹太人的应许之地。有人类学研究认为,该地区曾经于铁器时代存在过犹太部落王国,时间约在公元前10世纪或公元前9世纪。 在猶太復國運動發展初期,錫安主義是世俗化的,也是一定程度上對19世紀時在歐洲的以天主教徒為首的社會中十分猖獗的反猶主義的一種回應。從1世紀開始,猶太人遭受來自羅馬天主教會不同程度的歧視和迫害,原因當時天主教認為是猶太人被認為對耶穌受難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而居住在阿拉伯和北非地區的猶太人則相對而言得以和當地人較為和睦地相處 http://www.ifamericansknew.org/history/origin.html#early The Origin of the Palestine-Israel Conflict, Jews for Justice in the Middle East, 2001。在經過一連串的進展和挫折,以及在納粹德國對猶太人大屠殺中摧毀了歐洲的猶太族群後,錫安主義的民粹運動於1948年達到了高潮。犹太人全国委员会于1948年5月14日发布了《以色列独立宣言》,现代以色列建国。.

新!!: 反犹太主义和錫安主義 · 查看更多 »

胡塞武装组织

胡塞武装组织(الحوثيون,al-Ḥūthiyyūn,即葉門青年運動組織)是也门共和国境内伊斯兰教什叶派分支宰德派的反政府武装组织。.

新!!: 反犹太主义和胡塞武装组织 · 查看更多 »

队报

队报(法语原文:L'Équipe,意为“队伍、团队”),是一份法国的知名体育性报纸,其所有者为出版集团“Éditions Philippe Amaury”(简称为EPA)。该报纸以在足球、橄榄球、赛车及自行车竞技等方面的专业报道而著称。其前身为著名法文体育报纸《L'Auto》。 该报纸为了增加发行量,于1903年创立著名的“环法自行车赛”,而该赛事中著名的“黄色领骑衫”据说也与该报特有的黄色纸张有关。后来的欧洲冠军联赛也是根据队报记者Gabriel Hanot的提议而创立的。.

新!!: 反犹太主义和队报 · 查看更多 »

阿塞拜疆宗教

阿塞拜疆絕大多數是穆斯林。估計為穆斯林的人口有幾個統計數據:96.9%(CIA) ,93.4%(Berkley 中心,2012),99.2%(皮尤研究中心,2009)。阿塞拜疆大多數是什葉派穆斯林(根據Berkley中心統計,2012年大約有85%穆斯林是什葉派);少數是遜尼派穆斯林(15%),傳統意義上的分歧未明確界定。 大多數什葉派穆斯林都是賈法里學派,在數十年的蘇聯無神論政策之後,宗教信仰在阿塞拜疆變成有名無實的,而穆斯林的身分往往更多基於文化和種族而不是宗教來表明。傳統上,巴庫和連科蘭地區周圍的鄉村被認為是什葉派的居多的地區。在阿塞拜疆北部鄰近達吉斯坦的地區較多遜尼派穆斯林。其餘人口信仰其他宗教或無宗教,雖然他們沒有正式表態。其他的宗教信仰在阿塞拜疆有亞美尼亞使徒教會、俄羅斯正教會和其他各種基督信仰教派。如同所有其他前蘇聯國家一樣,阿塞拜疆是一個世俗國家,“ 憲法”第四十八條確保了宗教信仰的自由,能選擇任何信仰或無任何宗教信仰,並表達自己對宗教的看法。.

新!!: 反犹太主义和阿塞拜疆宗教 · 查看更多 »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或譯亞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猶太裔理論物理學家,创立了現代物理學的兩大支柱之一的相对论,也是質能等價公式()的發現者。他在科學哲學領域頗具影響力。因為“對理論物理的貢獻,特別是發現了光電效應的原理”,他榮獲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這發現為量子理論的建立踏出了關鍵性的一步。 愛因斯坦在職業生涯早期就發覺經典力學與電磁場無法相互共存,因而發展出狹義相對論。他又發現,相對論原理可以延伸至重力場的建模。從研究出來的一些重力理論,他於1915年發表了廣義相對論。他持續研究統計力學與量子理論,導致他給出粒子論與對於分子運動的解釋。在1917年,愛因斯坦應用廣義相對論來建立大尺度結構宇宙的模型。 阿道夫·希特勒於1933年開始掌權成為德國總理之時,愛因斯坦正在走訪美國。由於愛因斯坦是猶太裔人,所以儘管身為普魯士科學院教授,亦沒有返回德國。1940年,他定居美國,隨後成為美國公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他在一封寫給當時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的信裏署名,信內提到德國可能發展出一種新式且深具威力的炸彈,因此建議美國也盡早進行相關研究,美國因此開啟了曼哈頓計劃。愛因斯坦支持增強同盟國的武力,但譴責將當時新發現的核裂变用於武器用途的想法,後來愛因斯坦與英國哲學家伯特蘭·羅素共同簽署《羅素—愛因斯坦宣言》,強調核武器的危險性。 愛因斯坦總共發表了300多篇科學論文和150篇非科學作品。愛因斯坦被誉为是“現代物理学之父”及20世紀世界最重要科學家之一。他卓越和原創性的科學成就使得“愛因斯坦”一詞成為“天才”的同義詞。.

新!!: 反犹太主义和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 查看更多 »

阿尔弗雷德·塔斯基

阿尔弗雷德·塔斯基(Alfred Tarski,),美国籍波兰裔犹太逻辑学家和数学家。塔斯基1939年移居美国,一直任教于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华沙学派成员,广泛涉猎抽象代数、拓扑学、几何学、测度论、数理逻辑、集论和分析哲学等领域,专精于模型论、元数学、代数逻辑。 逻辑学家们将塔斯基的成就与亚里士多德、弗雷格、伯特兰·罗素和哥德尔相提并论。他的传记作者安妮塔和所罗门·费夫曼写道:“塔斯基和同时代的哥德尔一起改变了逻辑学在20世纪的面目,尤其是通过他对真值概念和模型论的研究。”Feferman, A. B., and Solomon Feferman, 2004.

新!!: 反犹太主义和阿尔弗雷德·塔斯基 · 查看更多 »

阿尔弗雷德·德布林

布鲁诺·阿尔弗雷德·德布林(Bruno Alfred Döblin,)德国小说家、散文家、医生,其代表作为发表于1929年的《柏林,亚历山大广场》。阿尔弗雷德·德布林在其超过半个世纪的写作生涯中创作了大量作品,影响了多次文学运动,是德国现代主义文学的最重要的一位代表 他的全部作品包括二十部小说,第一部小说《王伦三跳》出版于1915年,而最后一部小说《长夜的故事》出版于1956年,题材涉及历史小说、科学小说和都市生活小说,还包括多部剧本、广播剧和电影剧本,哲学随笔,政治、神学、艺术和社会方面的杂文,众多书信,总计超过三十卷。 十岁的时候德布林被父亲抛弃,和母亲一起前往柏林,之后的四十五年,德布林都居住在柏林,参与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文化圈,包括表现主义者、赫沃斯•瓦尔登、布莱希特和托马斯•曼。随着《柏林,亚历山大广场》的出版,德布林声名鹊起,但不久就被纳粹德国政府流放。1933-1940年他客居法国,之后随着二战局势,不得不前往美国,住在洛杉矶,他在这里改信了天主教。战后他回到联邦德国,但对战后德国的保守主义文化倾向不满,回到法国。晚年身体和经济状况都不佳,而他的作品也处于不被重视的状态。 虽然《柏林,亚历山大广场》已经被视为德语文学中的经典作品,但德布林本身属于被低估或被遗忘的作家近年以来,他的作品颇受研究者的重视,而他本人远不如托马斯·曼、布莱希特和弗朗茨·卡夫卡等德语作家为人所知。.

新!!: 反犹太主义和阿尔弗雷德·德布林 · 查看更多 »

阿尔玛·罗斯

阿尔玛·罗斯(Alma Rosé,),奥地利犹太裔小提琴家,逝世于奥斯维辛集中营。.

新!!: 反犹太主义和阿尔玛·罗斯 · 查看更多 »

阿兰·芬基尔克罗

阿兰·芬基尔克罗(Alain Finkielkraut,),法国哲学家、作家、公共知识分子。其涉猎领域广泛,包括犹太身份与反犹主义、法国殖民主义、法国教育与移民同化、南斯拉夫内战等都是他笔下的话题。 1976年,27岁的芬基尔克罗就成为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法国文学系的助理教授。1989年至2014年期间,他曾任巴黎综合理工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系的观念史教授。2014年4月当选法兰西学术院院士。.

新!!: 反犹太主义和阿兰·芬基尔克罗 · 查看更多 »

阿克巴尔·哈什米·拉夫桑贾尼

阿亚图拉阿里·阿克巴尔·哈什米·拉夫桑贾尼(علی اکبر هاشمی رفسنجانی)又名阿里·阿克巴尔·哈什米·巴赫拉马尼(علی اکبرهاشمی بهرمانی)(),伊朗政治家及作家,曾出任第四任伊朗總統,又曾經是伊朗專家會議(詮釋法源來作出法律裁決的審議機關,負責選舉、監察及罷免伊朗最高領袖)的議員,直至他在2011年辭任。雖然他辭任了伊朗專家議會議員,但仍留任伊朗國家利益委員會(不經選舉產生的行政會議,負責解決議會及憲法監督委員會之間出現的立法衝突)主席。 拉夫桑賈尼在1989年至1997年間出任伊朗總統。他在2005年第三次競選總統,並在第一輪選舉當中領先,但最終在選舉當中敗給馬哈茂德·艾哈邁迪內賈德。拉夫桑賈尼在1980年當選議會主席,在任至1989年。他在1980年被行刺,身受重傷。 拉夫桑賈尼被形容為溫和派及「務實保守分子」,他支持國內自由市場的地位,贊成國有產業私有化,又在國際上保持溫和形象,避免與美國及西方衝突。 2017年1月8日,拉夫桑賈尼因為心臟病發作被送進德黑蘭一所醫院,搶救無效,享年82歲。.

新!!: 反犹太主义和阿克巴尔·哈什米·拉夫桑贾尼 · 查看更多 »

阿克萨群众起义

阿克薩群众起义(阿拉伯语:,希伯来语:)是从2000年9月开始爆发的巴勒斯坦与以色列之间的冲突。它也被称为“第二次巴勒斯坦大起义”(Second Intifada)。许多巴勒斯坦人将它看作是反抗外族占领的解放战争,而以色列则认为它是一个恐怖运动。 在大起义爆发前以色列国防军将这些冲突事件称为“潮汐事件”()。至今为止以色列国防军内部依然使用这个代号。 认为这场起义是奥斯陆协议中以色列对巴勒斯坦人做出的妥协的结果的人也称之为“奥斯陆战争”(),认为这次起义是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发动的人则称之为“阿拉法特战争”。阿拉法特是第一个称之为阿克薩群众起义的人。有人认为阿拉法特发动了这场起义来分散他自己在奥斯陆协议中的责任以及他本人拒绝了以色列的妥协建议。原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的通讯部长说:“在戴维营阿拉法特主席决绝了美国总统比爾·克林頓和美国提出的条件回来后就已经计划了(这场起义)。”米歇尔委员会后来也分析认为“沙龙(对圣殿山)的访问没有导致阿克薩群众起义,”而这场冲突是巴勒斯坦领导人计划的。 这次起义是在2005年沙姆沙伊赫首脑会议比较成功结束后巴勒斯坦总统马赫姆得·阿巴斯和其它巴勒斯坦武装组织同意会议达成的协议。2005年武装冲突比较少,因此许多人认为实际上这次起义已经结束。亚西尔·阿拉法特死后巴勒斯坦政府的政策的改变和以色列单方面从加沙地带和撒馬利亞撤军也带来了一定的缓和。 从2000年至2007年在整个冲突中的死亡人数(包括军人和平民)估计为4901名巴勒斯坦人和1027名以色列人,不过有人指责这个数字没有区别作战人员和平民。从2000年9月至2004年1月36.2%被杀的巴勒斯坦人是非作战人员被误杀,77.6%被杀的以色列人士被炸弹爆炸或伏击杀害的平民。巴勒斯坦受害者中至少有215人是被其他巴勒斯坦人杀害的,其中118名被怀疑与以色列合作。此外63名外国人受害(53名被巴勒斯坦人杀害,10名被以色列军队杀害)。.

新!!: 反犹太主义和阿克萨群众起义 · 查看更多 »

阿爾謝尼·亞采尼克

阿爾謝尼·彼得洛维奇·亞采尼克(Арсеній Петрович Яценюк;Arseniy Yatseniuk或Arseniy Yatsenyuk,),有媒體也譯為阿尔谢尼亚·亚岑纽科、阿尔谢尼·亚--岑纽克,是烏克蘭經濟學學者、律師及政治家,曾任外交部长、议会议长,烏克蘭總理。.

新!!: 反犹太主义和阿爾謝尼·亞采尼克 · 查看更多 »

阿道夫·希特勒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德国政治人物,纳粹党领袖,1933年至1945年担任德国总理,1934年至1945年亦任纳粹德国元首。其于1939年9月发动波兰战役,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并为纳粹大屠杀的主要发动者之一。 希特勒生于时属奥匈帝国的奥地利地区,在林茨长大。1913年他迁往德国,并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在德国陆军服役並受勳。1919年希特勒加入纳粹党前身德国工人党,并于1921年成为纳粹党领袖。1923年他在慕尼黑发动政变,试图夺取权力,但最终失败并被监禁。在监禁期间希特勒撰写了其自传及政治宣言《我的奮鬥》的第一册。1924年被释放后,希特勒對凡爾赛条约进行批判,宣扬泛日耳曼主义、反犹太主义和反共主义,以其个人魅力、演说才能及政治宣传获得了广泛的民众支持。同时他频繁宣称国际资本主义及共产主义为犹太人反德意志民族的阴谋。 1933年纳粹党成为魏玛共和国国会第一大党,1月30日希特勒被任命为德国总理。此后其执政联盟再次在选举中获胜,并在国会中通过《授权法》,逐渐将魏玛共和国转变为一党专制、纳粹、极权及独裁统治的纳粹德国。希特勒借口抵御一战后由英国和法国主导的不公国际秩序,试图将犹太人从德国清除,建立其理想秩序。在其当政的前六年内,德国迅速自大萧条中复苏,打破一战后欧洲各国对其作出的各种限制,吞并数个德意志民族所居住的他国领土,由此获得了相当一些德意志民族人民的支持。 希特勒试图为德意志民族获取在其他民族之上的特别“生存空间”,在外交上主张施行侵略与吞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的首要原因。他领导大规模武装扩军,并于1939年9月1日入侵波兰,打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并使得英国和法国对德国宣战。1941年6月,希特勒下令入侵苏联。至1941年年末,德国及其欧洲轴心国盟友已侵略占领欧洲和北非大部分地区。后来与苏联战事的不利局面及美国的加入导致德国由攻转守,并屡遭战略失败。在战争尾声阶段,1945年柏林战役期间,希特勒与其长期女友爱娃·布劳恩成婚。在他们成婚两日后(1945年4月30日),为避免被开坦克进城的苏联红军俘获,希特勒与布劳恩自杀身亡,其尸体被焚毁并被苏联红军找到。 在希特勒和其种族主义政治形态领导之下,纳粹政权屠杀了至少550万包括犹太人和身心障礙者在内的被视为劣等或不受欢迎的少数族裔。希特勒和纳粹政权亦在战争期间屠杀了近1,930万平民和战俘。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军事行动还造成了2930万军人及平民的死亡,其中平民的死亡数量为人类战争史上最高,使二战成为人类历史上死亡数量最高的战争。.

新!!: 反犹太主义和阿道夫·希特勒 · 查看更多 »

阿斯特子爵夫人南茜·阿斯特

南茜·威彻·阿斯特,阿斯特子爵夫人,CH(Nancy Witcher Astor, Viscountess Astor,),英国首位女下议院议员,沃尔道夫·阿斯特,第二代阿斯特子爵(Waldorf Astor, 2nd Viscount Astor)之妻。.

新!!: 反犹太主义和阿斯特子爵夫人南茜·阿斯特 · 查看更多 »

赫爾曼·邦迪

赫爾曼·邦迪,KCB,FRS(Hermann Bondi,),生於奧地利,英國籍數學家與物理學者。他最有名的事蹟,是與弗雷德·霍伊尔、湯馬士·戈爾德,三人共同提出穩態理論。但他在學術上最顯著的成就來自於對廣義相對論的理論貢獻。.

新!!: 反犹太主义和赫爾曼·邦迪 · 查看更多 »

閃米特人

閃米特人(שמיים),又稱閃族人或闪姆人,是起源於阿拉伯半島和敘利亞沙漠的遊牧民族,相傳挪亞之子閃(Shem)即為其祖先。阿拉伯人、猶太人及敘利亞人都是閃米特人。今天生活在西亞北非的大部份居民就是阿拉伯化的古代閃米特人的後裔。 閃米特是西亞民族的語言、文化的一個的分支。尽管人類遺傳學與歷史學上使用「種族」這個字眼有著眾多的爭議,閃米特這一語族的定義卻很明確,包括古代两河流域的阿卡德語跟其延伸的兩種方言所分化的語言──亞述語和巴比倫語,以及現代的阿拉伯語、埃塞俄比亚的阿姆哈拉語、亞拉姆語(亚兰语)、希伯來語和馬耳他語等。.

新!!: 反犹太主义和閃米特人 · 查看更多 »

開膛手傑克

開膛手傑克(Jack the Ripper)是於1888年7月7日到11月9日期間,在倫敦東區(East End of London)白教堂(Whitechapel)一帶以殘忍手法連續殺害五名妓女的兇手的化名。犯案期間,兇手多次寄信到相關單位挑釁,卻始終未落入法網。其大膽的犯案手法,經媒體一再渲染,引起當時英國社會的恐慌。至今他依然是歐美文化中最惡名昭彰的殺手之一。 開膛手傑克,可稱是世界上最惡名昭彰的連續殺人魔,他犯案後會將受害人內臟挖出,喉管割斷,還會將其面部搗爛。雖然案件距今已逾百年,但有關該案的書籍與相關研究從未間斷。由於缺乏證據,真兇的身份與真實犯案原因仍是眾說紛紜,令案情更加撲朔迷離。但是,開膛手傑克的身影卻--媒體、搖滾樂、玩具等物品,不斷出現在當今的流行文化之中。 網路上盛傳開膛手傑克已查出真兇的流言,起因於英國作家羅素·愛德華(Russell Edwards)買下當年的證物「凱薩琳·艾道斯的披肩」時,突發奇想地將披肩拿去進行DNA檢測,希望能破這百年的懸疑殺人案。他委託基因分析專家亞里·羅黑萊年(Jari Louhelainen),花費三年之久的DNA檢測在2014年9月結果出爐,在披肩上驗出凱撒琳·艾道斯的DNA以及艾倫·柯明斯基的DNA。但他的主張並未通過同行評審的檢證,且關鍵的DNA證據存在嚴重爭議性,他所使用的查證方式與成果都受到許多批評。.

新!!: 反犹太主义和開膛手傑克 · 查看更多 »

葉門猶太人

葉門猶太人,是生活在葉門的猶太人社群。 他們的歷史非常悠久,在聖經所羅門王時代已生活在葉門,但在第一次中東戰爭後因反猶太主義高漲,以色列在1949年6月至1950年9月發起「魔毯行動」,把約5萬名葉門猶太人接回以色列。現在他們主要生活在以色列與美國。1950年以後,葉門餘下的猶太人絕大多數也選擇移居他國,到2016年只有50人仍生活在葉門。 他們在生活方式與宗教儀典上,既不屬阿什肯納茲猶太人,也不是塞法迪猶太人,而是自成一系的米茲拉希猶太人。.

新!!: 反犹太主义和葉門猶太人 · 查看更多 »

蒙特婁猶太人屠殺紀念館

設立於加拿大魁北克省境內的蒙特婁猶太人屠殺紀念館 (簡稱為MHMC),其目的是為了對歷史上的猶太人大屠殺事件進行教導及警惕。此館於1979年由大屠殺的生還者及Steven Cummings名下的慈善基金所成立,主旨乃是為了讓各樣年齡或背景的民眾了解,有關近六百萬猶太人在1933年至1945年間被納粹德國及同黨所進行的種族屠殺事件,讓大眾意識到反猶太主義或是其他種族偏見及仇恨的危險之處,並提倡對多元文化及生命的尊重。 在經過一段整修及擴建之後,此館於2003年七月由當任加拿大總理及魁北克省長揭幕,成為加拿大境內主要的大屠殺紀念館。這也反映了蒙特婁在此事件中的角色,因為此地乃是全世界第三大的大屠殺生還者聚集並安家之處。MHMC收藏了諸多生還者的親身見證及所有物。.

新!!: 反犹太主义和蒙特婁猶太人屠殺紀念館 · 查看更多 »

肯·利文斯通

肯尼斯·勞勃·利文斯通(Kenneth Robert Livingstone,),英国左翼政治人物,以长期担任大倫敦首长并与中央政府对抗著称。.

新!!: 反犹太主义和肯·利文斯通 · 查看更多 »

铁卫团

铁卫团(Garda de fier),是在1927年至1941年间罗马尼亚的一个极右组织。铁卫团的意识形态包括民族主义、法西斯主义、反犹太主义、反共主义等。 在扬·安东内斯库上台继任罗马尼亚总理后,铁卫团分子开始担当政府官员职务,如时任党首,任副总理。铁卫团上台后开始公开进行反犹太活动,并且在国内进行各种恐怖活动。安东内斯库开始对铁卫团员怀有不满,在1941年1月将其取缔。.

新!!: 反犹太主义和铁卫团 · 查看更多 »

锡安长老会纪要

锡安长老会纪要(Протоколы сионских мудрецов,简称Сионские протоколы;The Protocols of the Elders of Zion)是1903年在沙俄首度出版一本反猶太主题的書,原始语言为俄语,作者不详,其內容为描述所谓“猶太人征服世界”陰謀的具体计划。其他中文译名包括《锡安长老议定书》、《犹太人贤士议定书》,等等。 从1903年初版到1917-1918年俄国革命之间,该书在俄国境外几乎无人知晓。随着十月革命中大量俄国贵族阶层出逃,该书也随之流传到西方。十月革命随之被解释为《纪要》中“犹太人阴谋”的一部分。在20世纪上半叶席卷欧洲的纳粹灭犹浪潮中,该书被希特勒要求进入德国课本并广为流传,至当今仍是各种阴谋论原始来源。 眾多不同獨立研究皆證明這是一本剽竊其他作者、以煽动和欺骗为目的虛構文學作品。书中的大量文字或复制、或少量修改自1864年法国作家(Maurice Joly)针对拿破仑三世的讽刺小说《》(Dialogue aux enfers entre Machiavel et Montesquieu),以及1868年德国反犹作家的小说《比亚里茨》(Biarritz)。 學者們一般相信這些文字是俄羅斯帝國祕密警察組織奧克瑞那在1890年代末或1900年代初虛構出來的。對於這本「議定書」早期最著名的駁斥理論之一是倫敦泰晤士報所發行的一系列文章,揭露了這本「議定書」很多內容皆剽竊自更早發行、且沒有反猶太橋段的一本。自這本書在1903年開始印刷起,那些早期的發行者們對於他們是如何拿到那個傳說中原稿的副本就只能提供不清不楚且經常自相矛盾的解釋。 這本「議定書」被廣泛認為是現代陰謀文學的開端Svetlana Boym, "Conspiracy theories and literary ethics: Umberto Eco, Danilo Kis and The Protocols of Zio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pring 1999.

新!!: 反犹太主义和锡安长老会纪要 · 查看更多 »

自由女神像

自由女神像(Statue of Liberty)又名自由照耀世界(Liberty Enlightening the World,La Liberté éclairant le monde),是一座位于美国纽约纽约港自由島上的巨型新古典主义塑像。这座塑像由弗里德利·奥古斯特·巴特勒迪设计,由居斯塔夫·埃菲尔建造,于1886年10月28日落成,是法国共濟會送给美国分部的礼物,在自由女神的基座上刻有共濟會的標誌。塑像人物是一位身穿长袍的女性,代表罗马神话中的自主神,她右手高举火炬,左手的册子上用罗马数字写有美国独立宣言的签署日期:“JULY IV MDCCLXXVI”(1776年7月4日),脚下还有断裂的锁链。这座塑像是自由和美国的象征,对外来移民展现出欢迎信号。 法国法学教授和政治家曾于1865年表示,法国和美国人民应该共同制作美国独立的纪念品。他的这一想法可能是为了纪念南北战争以北军胜利、奴隶制寿终正寝结束。巴特勒迪正是因为受到拉沃拉叶的启发而开始设计这座塑像,但由于当时法国在政治形势上陷入困境,因此塑像的建造工作一直到1870年代初才展开。1875年,拉沃拉叶提出法国为塑像注资,美国则提供场地并制造底座。巴特勒迪在雕塑全部设计好以前就完成了其头部和高举火炬的手臂,这些部分还在国际博览会上展出用于宣传。 1876年,神像举起火炬的手臂在费城展出,再从1876到1882年在纽约麦迪逊广场展出。筹款的进展非常缓慢,其中又以美国为甚,到1885年时,底座的建设仍然受到缺乏资金的威胁。《》出版商约瑟夫·普立兹发起捐款,吸引了超过12万人捐助,不过大部分捐献金额都不到一美元,这一项目才得以完成。塑像在法国建成,再装船跋涉重洋运抵当时的贝德罗岛,装到已经完成的底座上。塑像完成之际,纽约举行了历史上的首次,美国总统格罗弗·克利夫兰主持了落成仪式。 自由女神像起初由负责管理,1901年管理权移交战争部,1933年,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开始负责塑像的维护和管理工作。1938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塑像都因翻新工程暂停向公众开放。1980年代初,塑像出现严重老化,必须加以重大修复,因此塑像于1984年至1986年关闭,将火炬和大部分内部结构替换。2001年的九一一袭击事件后,塑像出于安全和保安方面原因再度关闭,其底座于2004年重新开放,而塑像则要到2009年才开放,还对能够登上王冠的游客人数设了限制。包括底座和地基在内的整座塑像之后又关闭了一年,直到2012年10月28日再度开放,目的是安装辅助楼梯等安全保障,自由岛在这期间一直保持开放。不过就在塑像重新开放次日,自由岛因飓风桑迪的影响导致关闭,于2013年7月4日再次开放。出于安全方面考量,火炬周围的阳台自2016年起就不再面向公众开放。.

新!!: 反犹太主义和自由女神像 · 查看更多 »

自由黨 (荷蘭)

自由黨(Partij voor de Vrijheid,簡稱PVV;Party for Freedom)是成立於2006年的荷蘭右派民粹主義政黨。是荷蘭國會第二大黨。.

新!!: 反犹太主义和自由黨 (荷蘭) · 查看更多 »

艾迪絲·溫莎

艾迪絲·「艾迪」·溫莎(Edith "Edie" Windsor,)是一名美國女LGBT權益活動家,同時也是IBM的技術經理。她較著名的是《美國訴溫莎案》的首要原告,並使該案成功推翻了《捍衛婚姻法案》中的第3章,這也被認為是美國同性婚姻在法律上代表性的勝利。.

新!!: 反犹太主义和艾迪絲·溫莎 · 查看更多 »

艾斯·库伯

老歐謝·傑克森(O'Shea Jackson, Sr.,),藝名為冰塊酷巴(Ice Cube),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是美国著名饒舌艺人、演员、剧作家、电影导演和制片人。艾斯·库伯原是说唱组合C.I.A.的成员之一,后来加入团体Niggaz Wit' Attitude (尼哥有態度,N.W.A.)。在1989年12月离开N.W.A.之后,他开始了自己一個人在音乐上的辉煌旅途,并拓展至影视界,成为剧作家、演员、导演和制片人。.

新!!: 反犹太主义和艾斯·库伯 · 查看更多 »

苏莱曼一世 (奥斯曼帝国)

苏莱曼一世或译苏里曼一世《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第691页“苏里曼一世”词条。(奥斯曼土耳其文:سليمان اول、现代土耳其文:I.,1494年11月6日-1566年9月7日),是奥斯曼帝国第10位、也是在位时间最长的苏丹(1520年-1566年在位),兼任伊斯兰教最高精神领袖哈里发之职。由于苏莱曼一世的文治武功,他在西方被普遍誉为苏莱曼大帝(奥斯曼土耳其文:محتشم سليمان、现代土耳其文:Muhteşem Süleyman,Suleimanus Magnificus其他语言中的“苏莱曼大帝”还有:سليمان العظيم,سلیمان کبیر或سلیمان قدرتمند,普什图语:سلیمان اعظم,سلیمان اعظم,Σουλεϊμάν ο Μεγαλοπρεπής,斯洛文尼亚语:Sulejman Veličastni,Сулејман Величанствени,Сулейма́н Пи́шний,Soliman Magnificul,Sulejman Skvostný,Сюлейман Великолепни,波兰文:Sulejman Wspaniały,Solimán el Magnífico,Süleyman der Große或Süleyman der Prächtige,Solimano il Magnifico,Soliman le Magnifique,Сулейманом Великолепным,Solimão o Magnífico,Suleiman the Magnificent,スレイマン大帝等。),而他在奥斯曼帝国国内和东方则被誉为卡努尼苏丹苏莱曼(奥斯曼土耳其文:قانونى سلطان سليمان、现代土耳其文:Kanuni Sultan Süleyman、السلطان سليمان القانوني其他语言中的“苏莱曼大帝”还有:波斯文、普什图文、乌尔都文:سلطان سلیمان قانونی等),“卡努尼”意为“立法者”,因为他在位时完成了对奥斯曼帝国法律体系的改造。苏莱曼大帝是欧洲16世纪的一位杰出的君主,在他的统治下,奥斯曼帝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诸多方面都进入极盛时期。苏莱曼大帝亲自统帅奥斯曼军队征服了基督教重镇贝尔格莱德、罗得岛和匈牙利的大部分,奥斯曼人的扩张态势一直到1529年的维也纳之围才被暂时遏制。苏莱曼大帝在与波斯(今伊朗)萨非王朝的战争中占领了大半个中东地区,并将西至阿尔及利亚的北非大部地区纳入奥斯曼帝国版图。苏莱曼大帝在位期间,奥斯曼帝国舰队称霸地中海、红海和波斯湾。在他的治理下, 奧斯曼帝國統治了一千五百萬到二千五百萬人。 作为一个庞大帝国的舵手,苏莱曼大帝亲自开创了社会、教育、税收和刑律等方面的立法改革。他主持编撰的权威法典(或卡农)奠定了在他逝世后帝国数个世纪的法律制度基础。苏莱曼大帝不但凭借他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名出色的诗人和金匠(受過良好的教育,講五種語言),他还是文化的大资助人。他在位时期是奥斯曼帝国艺术、文学和建筑的黄金时代Atıl, 24.。 苏莱曼大帝打破奥斯曼人的传统,迎娶了烏克蘭奴隶出身的罗克塞拉娜,成为他的皇后许蕾姆苏丹。许蕾姆苏丹不仅在帝国后宫有很大的影响力,还积极参与苏莱曼大帝的政治生活。他们的孩子塞利姆皇子在苏莱曼大帝去世后继任苏丹之位。.

新!!: 反犹太主义和苏莱曼一世 (奥斯曼帝国) · 查看更多 »

英國2011年9月

没有描述。

新!!: 反犹太主义和英國2011年9月 · 查看更多 »

英語文學

英語文學(English literature)指英語寫成的文學作品,作者不一定是來自英格蘭。如约瑟夫·康拉德是波蘭人,羅伯特·伯恩斯是蘇格蘭人。詹姆斯·喬伊斯來自愛爾蘭,愛倫·坡來自美國,薩爾曼·魯西迪來自印度等。在學術界,“英語文學”經常都在致力於“英語研究”的部門或項目中進行分析與批評。原因在於英格蘭的前殖民地都發展出了自己的英語文學,這些地方所使用的英語互相也有區別。所以英語文學隨著英語在世界上的變化而發展出了形形色色的分支。 美國文學中的英語作品可以算作英語文學的一部分,但通常是按一個獨立的重要學科處理;愛爾蘭文學也是如此(但本文涉及在英國活躍的愛爾蘭文學家)。而英國文學和英語文學雖然重複的部分很多,但包括來自大不列顛其他地區和語言的文學,所以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新!!: 反犹太主义和英語文學 · 查看更多 »

雷杰普·塔伊普·埃尔多安

雷杰甫·塔伊甫·埃尔多安(Recep Tayyip Erdoğan,;),土耳其政治人物、新鄂圖曼主義者,曾连任3届土耳其总理,現任土耳其总统、正义与发展党领袖。他是土耳其第一位通过直选方式先后担任总理、总统职务的政治人物。.

新!!: 反犹太主义和雷杰普·塔伊普·埃尔多安 · 查看更多 »

耶穌受難記

,2004年发行的讲述耶稣基督生命中最后十二个小时的独立制片电影。导演梅爾·吉勃遜筹措资金,根據《新约全书·四福音書》的內容而改编的劇本。影片中对话采用拉丁语、希伯来语和亚拉姆语(耶稣的母語),配以字幕。許多基督教和一些政治立場保守的猶太人對這部電影給予讚賞。.

新!!: 反犹太主义和耶穌受難記 · 查看更多 »

退步左派

退步左派(regressive left),也译作反动左派,有时也被称作“退步自由派”(regressive liberals),是一种用来形容一部分左派的负面称呼。这些左派被指责在政治上持一种反动观念,因認同文化多元和相对主义,容忍限制個人權利的意识形态(比如伊斯兰主义),但同時繼續攻擊右派和保守主義支持者,並限制他們發表意見的言論自由,如2017年部分左翼人士成功阻止部分另類右派支持者在學院進行演講。此外,批評者指責他們為捍衞自身的道德高地,會把不认同他們立場的人稱呼為種族主義者,性別歧視主義者,仇外,恐同,恐伊斯蘭等。 類似的左派在中国大陆网络语言中被称为“白左”、其中最惡劣者甚至被稱為“聖母婊”,在香港被稱為「左膠」,在日本則稱為「和平白癡」;這些左派也是因為對敵對勢力友善而遭譏諷。.

新!!: 反犹太主义和退步左派 · 查看更多 »

Google审查

Google审查是Google公司根据地方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及公司条款减少或移除信息的方式。 2010年4月20日,Google开启了政府请求工具(现为透明度报告),以展示各国政府要求Google移除內容或递交个人资讯的次数。从页面可以看到在“移除要求”方面,大部分国家或地区的请求次数少于10次,而次数排名前三位的分別是巴西、德国及印度,美国位居第四。不过,中国大陆的请求次数显示为问号,Google称中国政府将审查需求视作“国家机密”,因此公司无法提供相关资讯。.

新!!: 反犹太主义和Google审查 · 查看更多 »

Peace TV

Peace TV是一家总部位于阿联酋迪拜的的非盈利性卫星电视台,由印度伊斯兰教学者(Zakir Naik)创办。该台使用英语、乌尔都语、孟加拉语和汉语普通话广播,每天24小时免费播出。节目以宣传伊斯兰教教义为主。 该台于2006年1月21日开播,起初仅有一个英语频道。2009年6月,乌尔都语频道开播;2011年4月22日,孟加拉语频道开播。2015年10月,Peace TV汉语普通话频道开播。.

新!!: 反犹太主义和Peace TV · 查看更多 »

PewDiePie

菲利克斯·阿爾維德·烏爾夫·谢尔贝里(Felix Arvid Ulf Kjellberg, 、 、,),網名PewDiePie(、),瑞典籍YouTuber,以拍攝遊戲遊玩影片()與評論影片聞名。他的YouTube頻道崛起速度極快,頻道訂閱人數在2013年由350萬迅速爬升到1,200萬,於2013年8月成為在YouTube上訂閱人數最多的頻道;除了在2013年11月及12月期間兩度被YouTube的官方頻道「YouTube Spotlight」超越之外,他的頻道一直穩居訂閱數榜首。截至2018年7月1日 ,他的頻道已經有超過6,376萬名訂閱者。.

新!!: 反犹太主义和PewDiePie · 查看更多 »

They Don't Care About Us

They Don't Care About Us(中文:他们不在乎我们)出自麥可·傑克森音乐专辑《HIStory: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Book I》,是傑克森創作單曲之中爭議最多的一首。 此歌曲有两部音乐影片:巴西版与监狱版,两部影片均由斯派克·李导演。巴西版在巴西的萨尔瓦多与里约热内卢的贫民区里面拍摄。该录影在拍摄之前,巴西国家有关部门曾试图禁止拍摄,因当时巴西正在申办2004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称拍摄会损害国家的形象。但尽管如此,该地区的居民非常高兴可以亲眼见证迈克尔杰克逊的舞步。监狱版引用了多个群体事件录像如1992年洛杉磯暴動、六四事件等。 在1996年至1997年的HIStory World Tour(历史世界巡回演唱会)中,这首歌与同专辑的Scream和In The Closet组合在了一起。之后从2009年7月至2010年3月在伦敦O2体育场的50场This Is It演唱会也计划演出,但最终杰克逊在美国时间2009年6月25日去世,导致该演唱会取消。.

新!!: 反犹太主义和They Don't Care About Us · 查看更多 »

抵制、撤资、制裁

“抵制、撤资、制裁”(Boycott, Divestment and Sanctions Movement,简称“BDS运动”)是自2005年7月9日起,由英國社會運動組織一项全球性的运动,目的是向以色列施压,呼吁以色列政府停止占领巴勒斯坦国的领土,尊重阿拉伯裔以色列人的平等权益,並尊重居於海外的巴勒斯坦难民的回归权。 運動組織把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現狀,把以色列對待巴勒斯坦人,在其居住地區興起隔離牆,與南非白人統治時對黑人的種族隔離政策相提並論。.

新!!: 反犹太主义和抵制、撤资、制裁 · 查看更多 »

极权主义的起源

《极权主义的起源》(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Elemente und Ursprünge totaler Herrschaft),初版書名为《我们当前的负担》,為德裔美國籍犹太人政治學家漢娜·鄂蘭於1951年出版的分析极权主义的政治學論著。以反猶主義、帝國主義及極權主義三个论述视角來分析極權主義的起源,此書說明極權主義不同於傳統專制獨裁的現代性特質,說明為何極權主義的意識型態動搖啟蒙理想及普遍人權原則,最終使歐洲國家面對國內少數族群時未能阻止不當國家及集體暴力的歷史及意識型態問題,特別是帝國主義擴張所帶來的「種族思想」與「官僚統御」。此書確立了阿伦特作為重要政治思想家的地位。.

新!!: 反犹太主义和极权主义的起源 · 查看更多 »

恩里克二世 (卡斯蒂利亞)

恩里克二世(Enrique de Trastámara,),卡斯蒂利亞王國國王(1366年-1367年及1369年-1379年)。他是卡斯蒂利亞國王阿方索十一世與其情婦古斯曼的埃莉諾的兒子、佩德羅一世的同父異母兄長。被封為特拉斯塔馬拉伯爵,他登基後開創了。 1350年7月27日,恩里克與卡斯蒂利亞王室分支佩尼亞菲耶爾公爵約翰的女兒瓊結婚。他們有三個孩子:胡安一世(1358-1390年),納瓦拉查理三世的妻子埃莉諾(1361年-1425年)及胡安娜(1367–1374)。 當佩德羅登基後,他的母親瑪麗亞渴望對她的情敵古斯曼的埃莉諾報仇,她監禁了恩里克的母親埃莉諾,然後於1351年在阿拉伯城堡塔拉維拉将其處決。埃莉諾的死亡並沒有結束戰鬥,她的兒子恩里克為報殺母之仇和瑪麗亞的兒子佩德羅一世相互交戰,於1366年爆發了卡斯蒂利亞內戰。初時由貝特朗·杜·蓋克蘭帶領的法國僱傭兵支持下,恩里克擊敗佩德羅的軍隊,並在布爾戈斯加冕為王,成為卡斯蒂利亞國王。佩德羅於是出走求助於英國。1367年,黑太子愛德華在納赫拉之戰中大敗恩里克,得以恢復佩德罗的王位。但在黑太子離去後,1368年9月恩里克在貝特朗·杜·蓋克蘭的幫助下,再次回到卡斯蒂利亞,布爾戈斯的科爾特斯承認恩里克作為卡斯蒂利亞國王。隨後包括科爾多瓦、帕倫西亞、巴利亞多利德和哈恩等地都相繼承認恩里克。另一方面,加利西亞和阿斯圖里亞斯繼續支持佩德羅。當恩里克進軍托萊多,已經撤退到安達魯西亞的佩德羅卻選擇了在戰場上面對恩里克。1369年3月14日,兩軍在蒙鐵爾(一個由聖地亞哥騎士團控制的城堡)相遇。恩里克在法軍的貝特朗·杜·蓋克蘭協助下打敗佩德羅的軍隊。佩德羅就逃亡至原先由加利西亞騎士團所控制的堡壘避難。圍城的軍隊與守軍談判。佩德羅會見了作為恩里克特使的貝特朗·杜·蓋克蘭。佩德羅知道貝特朗·杜·蓋克蘭素來奸詐,他企圖以200,000金幣和一些城鎮包括索里亞,艾爾瑪善及阿蒂恩薩賄賂法軍統帥貝特朗·杜·蓋克蘭背叛恩里克,貝特朗·杜·蓋克蘭假意答應並通知恩里克以取得更大的利益,將佩德羅引入他的軍帳中。恩里克早在帳篷守候,於是雙方先是互相辱罵,繼而打起來。恩里克在打鬥時抽出了匕首,朝佩德羅身上沒有鎖子甲保護的要害刺去,一刀了結了他的性命。恩里克不斷嘲笑和虐待佩德羅的遺體,直至三日後才埋葬。恩里克順利繼承王位。 此後為了幫助法國,恩里克捲入英法百年戰爭,與英國及葡萄牙交戰。在位期間,佩德羅一世的女婿岡特的約翰以佩德羅合法繼承人的身份多次入侵卡斯蒂利亞,卻每次都被恩里克二世擊退。恩里克是卡斯蒂利亞第一個使用反猶太主義作為一種政治工具而治國的統治者。他在位期間,對猶太人進行了迫害。 1379年,恩里克二世逝世,他的長子胡安一世繼位。 Category:卡斯蒂利亞君主 Category:特拉斯塔馬拉王朝.

新!!: 反犹太主义和恩里克二世 (卡斯蒂利亞) · 查看更多 »

恩斯特·莫里茨·阿恩特

恩斯特·莫里茨·阿恩特(德文:Ernst Moritz Arndt 1769年12月26日 – 1860年1月29日)是一位德国民族主义和反犹主义作家及诗人。早年曾經为到废除农奴制而斗争,后因反对拿破仑对德国的主导及反法观点而离开德国前往瑞典。他是德国民族主义及德国统一运动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Category:德国诗人 Category:德国政治家 Category:法兰克福议会成员 Category:波恩大学校友.

新!!: 反犹太主义和恩斯特·莫里茨·阿恩特 · 查看更多 »

格里戈里·米哈伊洛维奇·谢苗诺夫

格里戈里·米哈伊洛维奇·谢苗诺夫(Григо́рий Миха́йлович Семёнов,Grigory Mikhaylovich Semyonov,),俄羅斯帝國陸軍中将,後在日本支持下於1917年至1920年间成為外貝加爾山脈地区的白軍领袖。.

新!!: 反犹太主义和格里戈里·米哈伊洛维奇·谢苗诺夫 · 查看更多 »

梅尔·吉布森

梅尔·科尔马西尔·杰拉德·吉布森(Mel Colmcille Gerard Gibson,)是一位美國、澳大利亚籍电影演员、导演及製片,愛爾蘭裔。著名作品有电影系列《霹靂神探怒掃飛車黨》、电影系列《轰天炮》、《勇敢的心》和他导演的《耶穌受難記》。.

新!!: 反犹太主义和梅尔·吉布森 · 查看更多 »

梅纳赫姆·贝京

梅纳赫姆·沃尔福维奇·贝京(Menaḥem Begin;),波蘭籍的猶太人,以色列政治家,利库德集团的创始人,第6任以色列总理。贝京出生于布列斯特,青年时投身犹太复国运动,1942年前往巴勒斯坦,1943年起担任犹太复國運動地下組織伊爾貢的領導人,曾领导伊尔贡与英国政府和阿拉伯人进行武装斗争。1948年成立右翼政党,并成为以色列右翼的代表人物和反对派领袖。1973年,贝京成立了右翼联盟利库德集团并担任领导人。1977年利库德集团在大选中获胜,贝京担任总理。1978年,贝京由于和埃及总统萨达特签订了戴维营协议,当年与后者一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1981年,利库德集团再次在大选中获胜,贝京连任总理。1983年,贝京因为妻子去世、经济危机、黎巴嫩战事以及健康等原因宣布辞职,从此告别政治舞台。1992年3月8日,贝京在特拉维夫去世,享年78岁。.

新!!: 反犹太主义和梅纳赫姆·贝京 · 查看更多 »

梅普·吉斯

梅普·吉斯(又譯作米普·吉斯,Miep Gies,本名:赫米内·桑特鲁希茨(Hermine Santruschitz),),荷蘭籍奧地利人。她在二戰期間曾聯同丈夫扬·吉斯(Jan Gies)與其他4人,協助安妮·法蘭克等8位猶太人的藏匿,以躱避納粹迫害。後來安妮等人被捕後,梅普妥善保存了安妮於躲藏期間所寫的日記,并於戰後交還安妮的父親,整理出版成《安妮日記》。晚年為了駁斥有关《安妮日記》造假的質疑,梅普到處談論她親身經歷、与安妮有关的故事,致力于澄清有关法蘭克家族遭遇的真相。.

新!!: 反犹太主义和梅普·吉斯 · 查看更多 »

歐洲移民危機

歐洲移民危機,或者稱歐洲難民危機,指自從2010年底爆發阿拉伯之春後,數量激增的難民或是經濟移民,從中東、非洲和南亞等地經地中海及巴爾幹半島進入歐盟國家尋求居留而產生的移民潮,其中多數來自敘利亞、阿富汗和厄利垂亞。 歐洲的難民危機已在歐洲引發嚴重的社會及經濟的危機,不少國家及政治人物嚴厲批評歐盟的難民政策,認為歐盟長年的人口自由流動及開放邊界的政策嚴重影響歐洲的國家安全,導致滲入了伊斯蘭恐怖主義、伊斯蘭教法推行者,而引致右派民粹主義的崛起。.

新!!: 反犹太主义和歐洲移民危機 · 查看更多 »

歐洲猶太人大會

歐洲猶太人大會,(以下簡稱 EJC),成立於1986年,他設立於巴黎,並在布鲁塞尔、斯特拉斯堡、柏林和布达佩斯設有辦事處。它是被選出的歐洲猶太人社群的歐洲唯一代表。 作為世界猶太人大會的附屬,EJC與各國政府、欧洲联盟所屬機構和欧洲委员会合作。歐洲猶太人大會是最具影響力的國際公開協會且為一個巨大的世俗組織代表著超國250萬歐洲犹太人。EJC的分支組織分佈於42個在大陸上的國家的犹太社群。EJC的首要任務,它深度參與歐洲一體化進程,促進基於相互間友好關係的歐洲民主,相互理解和寬容。EJC與各個歐洲國家政府,國際機構和歐洲一體化組織,包括聯合國、歐洲聯盟、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保持著密切的合作關係。EJC於歐洲理事會具有參與地位。 EJC解決當今世界最急迫的目標,例如保護人權、對抗排外主義和反犹太主义、促進宗教間的對話、實現文化和教育方案和記住猶太人大屠殺和其他悲劇由數百萬存活於世界各地的人們聲稱。 為了實現這些目標,EJC發起並組織了幾次大型國際項目,特別是讓我的人民活著! 國際論壇。一系列的論壇第一次舉辦於2005年1月 克拉科夫紀念解放奥斯威辛集中营 60 週年;第二次於論壇發生於 2006年9月 基輔紀念巴比雅爾悲劇65週年。 論壇廣泛的支持領導的国际组织,包括欧洲委员会及欧洲委员会議會,以及來自許多國家,包括俄羅斯、美国、德國、 以色列、波蘭和乌克兰的資深政治家。下一次讓我的人民活著! 論壇,紀念水晶之夜悲劇發生70週年,於波兰克拉科夫舉辦。 於2011年1月25日,國際猶太人大屠殺紀念日前夕,在布鲁塞尔的欧洲议会舉辦一個紀念大會專門回憶 猶太人大屠殺。 它正值蘇聯陸軍解放奥斯威辛-比克瑙集中营66週年。歐洲猶太人大會為此活動的主辦者之一。 其他EJC重要的課題為當今世界最危險的威脅之一,即核子恐怖主義。EJC是盧森堡國際防止核子災害論壇的共同組織者,它 於5月於盧森堡舉辦並在核不擴散來自14個國家的50多名專家匯聚了獨特的團隊,由国际原子能机构總幹事穆罕默德·巴拉迪領導。考慮到參加者的水平,這次會議是討論核安全問題在過去十年中規模最大,最權威的聚集地。 EJC的首要辦事處設置於巴黎,並且於柏林、布鲁塞尔、布達佩斯和斯特拉斯堡設立分部。 歐洲猶太人大會會長每隔兩年由犹太社群代表和共同工作選出的「執行人員」社區會長的 「公開大會」選出。 Viatcheslav Moshe Kantor於2007年6月被選為歐洲猶太人大會會長。自2004年到他被選為會長,他為 EJC 理事會總裁。.

新!!: 反犹太主义和歐洲猶太人大會 · 查看更多 »

水晶之夜

水晶之夜(kristallnacht,或譯为“碎玻璃之夜”,是指1938年11月9日至10日凌晨,納粹黨員與党卫队襲擊德國全境的猶太人的事件。這被認為是對猶太人有組織的屠殺的開始。.

新!!: 反犹太主义和水晶之夜 · 查看更多 »

波兰前东部领土

波兰前东部领土(Kresy,本意为“边疆”,也指波兰立陶宛联邦历史上的东部边界)是指波兰东部历史边界附近的一片区域,该地区现属乌克兰、白俄罗斯和立陶宛。波兰最后一次拥有这片土地是在波兰第二共和国时,是第二共和国1920年从乌克兰、白俄罗斯(在波苏战争后获得)和立陶宛(直接获得)得到的,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波兰才失去这片领土。在波兰第二共和国时期,这些领土大体与寇松线以东的波兰领土相当。其中,寇松线是1919年12月由同名英国外交大臣寇松提出,作为波兰东部边界的,波兰人一开始接受该线,但随后又在波苏战争中越过该线。1939年9月,在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后,苏联占领了这些领土,并将其并入乌克兰、白俄罗斯和立陶宛这三个苏维埃加盟共和国中。随后西方盟国在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中承认苏联拥有这些领土。苏联解体后,分到波兰原领土的三个国家获得独立,并依然保留这些土地。.

新!!: 反犹太主义和波兰前东部领土 · 查看更多 »

波蘭政黨列表

本條目列出波蘭目前政黨,以及1918年以來的其他已解散政黨。 1989年起,波蘭採取多黨制,通常由多個政黨組成執政聯盟。.

新!!: 反犹太主义和波蘭政黨列表 · 查看更多 »

法塔赫

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حركة التحرير الوطني الفلسطيني),通称法塔赫(فتح),成立于1959年,由亚西尔·阿拉法特创立,是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中最大的派别。主要活動區域是約旦河西岸地區。法塔赫的最高权力机构是代表大会。代表大会在闭会期间由革命委员会行使职权,而革命委员会则负责选举产生中央委员会,同时领导该组织的日常工作。 “Fatah”源自“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一词在阿拉伯文(حركة التحرير الوطني الفلسطيني)中的英文译音转写()的首字母缩略字。由于阿拉伯文的书写系统是从右往左,故用此英文转写在字面上其实是反向的。.

新!!: 反犹太主义和法塔赫 · 查看更多 »

法国

法兰西共和国(République française ),簡稱法国(France ),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大區及領地的主權國家,自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建立以來实行单一制與半总统制,首都為歐盟最大跟歐洲最大的文化與金融中心巴黎。該國本土由地中海一直延伸至英倫海峽及北海,並由萊茵河一直延伸至大西洋,整體呈六角狀。海外领土包括南美洲的法属圭亚那及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诸岛屿。全国共分为18个大区,其中5个位于海外。法国與西班牙及摩洛哥為同時擁有地中海及大西洋海岸線的三個國家。法國的国土面积全球第四十一位,但卻為歐盟及西歐國土面積最遼闊的國家,歐洲面積第三大國家。 今日之法国本土于铁器时代由高卢人(凯尔特人的一支)征服,前51年又由罗马帝国吞并。486年法兰克人(日耳曼人的一支)又征服此地,其于该地域建立的早期国家最终发展成为法兰西王国。法国至中世纪末期起成为欧洲大国,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致巔峰,建立了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亦為20世紀人口最稠密的國家,現今則是众多前殖民地的首選移民国。在漫長的歷史中,法國培養了不少對人類發展影響深遠的著名哲學家、文學家與科學家,亦為文化大国,具有第四多的世界遺產。 法國在全球範圍內政治、外交、軍事與經濟上為舉足輕重的大國之一。法國自1958年建立第五共和国後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政局保持穩定,國家體制實行半總統制,國家經由普選產生的總統、由其委任的總理與相關內閣共同執政。1958年10月4日,由公投通過的國家憲法則保障了國民的民主權及宗教自由。法國的建國理念主要建基於在18世紀法國大革命中所制定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此乃人類史上較早的人權文檔,並對推動歐洲以至於全球的民主與自由產生莫大的影響;其藍白紅三色的國旗則有「革命」的含義。法國不僅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亦是歐盟始創國。該國國防預算金額為全球第5至6位,並擁有世界第三大核武貯備量。法國為发达国家,其GDP為全球第六大經濟體系,具備世界第十大購買力,並擁有全球第二大專屬經濟區;若以家庭總財富作計算,該國是歐洲最富有的國家,位列全球第四。法國國民享有高生活質素,在教育、預期壽命、民主自由、人類發展等各方面均有出色的表現,特別是醫療研發與應用水平長期盤據世界首位。其國內許多軍備外銷至世界各地。目前,法国是。.

新!!: 反犹太主义和法国 · 查看更多 »

法西斯主义

法西斯主义(Fascism;Faschismus;民國初年又譯作棒喝主義),字源為束棒(法西斯,一種古羅馬的象徵物),是一種極致國家民族主義的政治運動,強調民族復興、國家富強、強人主導國家政治、國家專權集中於一黨專政(或一黨獨大配合弱勢並無法取代政府的反對派),對外漸進式侵略,對內剷除或打壓反對聲音,破壞言論自由、新聞自由、司法獨立等,缺乏權力制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由法西斯意大利和德意志第三帝國(納粹德國)建立法西斯政府後,於二战期間蔓延整個欧洲乃至世界的一套關於創造新民族性及新國民的意識型態及政治宗教。.

新!!: 反犹太主义和法西斯主义 · 查看更多 »

法蘭·仙納杜拉

法蘭西斯·艾伯特·仙納杜拉(Francis Albert Sinatra,),暱稱法蘭克·辛納屈(Frank Sinatra),綽號瘦皮猴,著名美國男歌手和奧斯卡獎得獎演員。常被公認為20世紀最優秀的美國流行男歌手之一。 法蘭·仙納杜拉的音樂生涯始於搖擺樂時代,最初曾與哈利·詹姆士和湯米·多爾西一同合作,但在1940年代初便轉而成為獨唱歌手,並因此取得了極大的成就。1950年代初,仙納杜拉一度陷入低潮,但因成功在1953年因演出電影取得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而捲土重來。仙納杜拉曾經與Capitol唱片簽約,並發行了好幾張廣受好評的唱片(當中包括《In the Wee Small Hours》、《Songs For Swingin' Lovers》、《Come Fly With Me》、《Only the Lonely》和《Nice 'n' Easy》)。他後來又離開了Capitol唱片,轉為自立門戶,創立屬於自己的Reprise唱片(當中著名唱片計有《Ring-A-Ding-Ding》、《Sinatra at the Sands》和《Francis Albert Sinatra & Antonio Carlos Jobim》),除了周遊各地外,在1960年代初甚至與鼠黨及美國總統甘迺迪建立起親如兄弟的友誼。在1965年,即仙納杜拉步入50歲的那年,他發行了一套名為《September of My Years》的唱片,作為對自己的回顧,其後他又有《Strangers in the Night》和《My Way》等曲更成為了膾炙人口的名曲。仙納杜拉在後期曾嘗試貼近樂壇的轉變,而發行過好幾份風格截然不同的唱片,這些唱片之中的部份歌曲雖然曾在電影中播放過,可是始終不獲好評,結果促使他在1971年宣佈退休。不過到了1973年,仙納杜拉宣佈復出,除了在1976年娶芭芭拉·馬克思(Barbara Marx)為妻,又重新發行唱片(其中又以《New York, New York》一曲最為有名),環遊各地演出,一直到在1995年才再度淡出。 法蘭·仙納杜拉共有3名孩子,分別名為南希、小法蘭和蒂娜,而這3名孩子都是他的首任妻子南希·巴白圖(Nancy Barbato)所生。法蘭·仙納杜拉一生共有四段婚姻,除第一段婚姻外,他曾先後和阿娃·嘉娜、米亞·花露和芭芭拉·馬克思結婚。當中與芭芭拉之婚姻一直維持到他逝世。.

新!!: 反犹太主义和法蘭·仙納杜拉 · 查看更多 »

法蘭茲·鮑亞士

弗朗茨·博厄斯(Franz Boas,),或译法蘭茲·鮑亞士,是德國裔美國人類學家,現代人類學的先驅之一,享有“美國人類學之父”的名號。他也是语言学家,美国语言学研究的先驱。他开创了人类学的四大分支:体质人类学、语言学、考古学以及文化人类学。http://article.yeeyan.org/view/339265/346507如同許多當年的先驅者,他的學科訓練來自其他學科;他获得物理學博士,並從事地理學的博士后研究。他將科學研究方法運用於人類文化與社會的研究,這個領域先前植基於圍繞著奇聞軼事的巨型理論論述。.

新!!: 反犹太主义和法蘭茲·鮑亞士 · 查看更多 »

洗腦

洗脑或思想控制(brainwashing 或 mind control),透過系統性方法,有意圖地向別人灌輸思想,來符合操縱者的意願,一連串的手法與過程,稱為洗脑。英文「brainwash」意指洗脑,由中文洗脑一詞翻譯而來;沿於上世紀1950年代的朝鲜战争,美國士兵被中国人民志愿军俘虜之後,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改造,獲救之後回到美國,支持中国共產黨政府,於是美國記者Edward Hunter就用「brainwash」一詞來描述此事。 洗脑經常被應用到政治、宗教、商业活動上。洗腦與宣傳大體方法相同,均是讚揚、推廣某事,不同之處在於,洗腦具有強制持續性、與外隔絕性、批判性等特點。 常見如政治洗脑:當權者或獨裁者強制向人民灌輸單一的思想,推崇某政治人物或某執政集團,及指出某些思想是錯誤的,加以批判。在重覆和密集灌輸下,群眾往住不自覺相信了某事或信任某個政治組織;宗教組織透過刊物、活動推廣,造成觀眾思想容易受到影響;商業公司等電視媒體傳達,不斷重複播放推廣其商品或意念,以「謊言多說幾次,就會成為真理」方式,此等宣傳方法都被認為是洗脑,儘管推廣者本身可能沒有非法惡意情事。不過通常惡質的思想,都加予洗腦的貶稱。思想改造能導致群眾有跟從團體、不可質疑、思想推廣、護航言論的一致行為逐步出現。.

新!!: 反犹太主义和洗腦 · 查看更多 »

滅漢種策

《滅漢種策》,是中國清朝末期在日本東京的革命黨人所編寫的小冊子,是革命黨人假託滿人口吻編寫的革命宣傳品,目的在於動員民眾仇視滿人,以實現「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的目標。在清朝滅亡一個世紀後,《滅漢種策》一書重新流行並在網上流傳,並且被一些人包括漢服運動支持者視為「滿族長期以來企圖對漢族實行種族滅絕」的證明。.

新!!: 反犹太主义和滅漢種策 · 查看更多 »

我的奋斗

《我的奮鬥》(Mein Kampf)是纳粹德国元首阿道夫·希特勒於1925年出版的一部自传,融合了其政治意识形态,在当时的德国引起了巨大反响,并成为日后德国纳粹黨的思想纲领。這本書有「世界上最危險的書」之稱。 本书讲述了希特勒的生活经历及其世界观,最核心的思想为宣扬德国与奥地利合并及反犹太主义。在納粹德國戰敗后,此书因宣扬纳粹主义思想而在不少国家的出版发行受到法律的约束。作为希特勒生前出版的唯一一本书,《我的奋斗》在世界范围内都相当著名,其续篇《希特勒的第二本书》(Zweites Buch)则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版的。.

新!!: 反犹太主义和我的奋斗 · 查看更多 »

我控诉…!

《我控诉...!》 (法语:J'accuse...! 音标: ʒaˈkyz,)是法国作家左拉在1898年1月13日发表在《震旦报》上的一封公开信。 在信中,左拉向总统弗朗索瓦·菲利·福尔控诉了政府的反犹太主义以及其对法国陆军军官阿尔弗雷德·德雷福斯的非法拘禁,而德雷福斯本人在此前则被认定间谍而判处终身监禁。左拉在信中直言本案的不公,并控诉对德雷福斯的判决缺乏切实证据。这一封信一经付印即引起法国国内外的极大反响,左拉本人则被控诽谤。法院在1898年2月23日判其有罪,而为逃离监禁,左拉逃到英国,直至1899年6月才返回法国。 也有其它出版物为德雷福斯伸张冤情,例如1896年11月法国犹太裔批评家贝尔纳·拉扎尔的《正义的流产:德雷福斯丑闻的真相》。但缘于这封信的流行,即便在英语世界,法语的“我控诉...!”(J'accuse! )也成为了表达愤慨谴责、对抗某些权贵的共同通用语。.

新!!: 反犹太主义和我控诉…! · 查看更多 »

明日先锋

《明日先锋》(رواد الغد)是一个巴勒斯坦哈马斯下属的播出的儿童节目。该节目由一位名叫萨拉·巴尔胡姆的少女和一个身着动物角色服装演员共同主持。节目形式为脱口秀,包括动物角色表演的短剧以及观众打进电话与主持人讨论问题,其教育方式与《芝麻街》类似。该节目的观众年龄从9-13岁不等,最小的观众仅为3岁Edwards, David and Keshawi, Azmi.

新!!: 反犹太主义和明日先锋 · 查看更多 »

海上教堂

《海上教堂》,是西班牙律師兼作家伊德方索·法康尼斯於2006年出版的歷史小說,共被譯成超過32種語言,全球銷售超過220萬冊。故事以14世紀西班牙加泰羅尼亞的巴塞隆納為背景,故事情節包含了當時小人物的愛情、戰火、瘟疫、飢荒、巫術、反猶太主義、宗教法庭。.

新!!: 反犹太主义和海上教堂 · 查看更多 »

海因里希·希姆莱

海因里希·鲁伊特伯德·希姆莱(德語:,)是納粹德國的一名重要政治头目,曾為內政部長、親衛隊首领,被認為对欧洲600萬名犹太人、同性戀者、共產黨人和200,000至500,000名罗姆人的大屠杀以及许多武裝親衛隊的战争罪行负有主要责任。二次大戰末期企圖與盟軍單獨談和失敗,被拘留期間服毒自殺。德國《明镜》週刊中對希姆萊的評價是「有史以來最大的劊子手」來源:Der Spiegel,刊次:2008年11月3日。章節:Hitlers Vollstrecker – Aus dem Leben eines Massenmörders。.

新!!: 反犹太主义和海因里希·希姆莱 · 查看更多 »

海因里希·海涅

克里斯蒂安·约翰·海因里希·海涅(Christian Johann Heinrich Heine,),出生时用名哈利·海涅(Harry Heine),19世纪最重要的德国诗人和新闻工作者之一。海涅既是浪漫主义诗人,也是浪漫主义的超越者。他使日常语言诗意化,将报刊上的文艺专栏和游记提升为一种艺术形式,赋予了德语一种罕为人知的风格上的轻松与优雅。作为批评家、热心于政治的新闻工作者、随笔作家、讽刺性杂文作家、论战者,他既受喜爱,又遭惧怕。他是作品被翻译得最多的德国诗人中的一员。海涅最广为人知的一首诗可能是由门德尔松为之作曲的通过音乐传播的《乘着歌声的翅膀》。.

新!!: 反犹太主义和海因里希·海涅 · 查看更多 »

斯坦利·多南

斯坦利·多南(Stanley Donen,)是一位美国电影导演、制片人和舞蹈指导,最知名的作品是1952年的《雨中曲》和1949年的《锦城春色》,两者都是由金·凯利主演的歌舞片。他其它比较知名的作品还包括:《》、《谜中谜》、《》、《钓金龟》、《甜姐儿》、《》和《丽人行》。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曾于1998年授予他荣誉奖,2004年威尼斯电影节也授予他职业金狮奖。他还被专业影评人誉为“好莱坞音乐剧之王”。多南一共结过5次婚并有3个孩子,1999年至今他的女友是电影导演和喜剧演员。 斯坦利·多南的事业开始于百老汇,他在导演手下的舞蹈组中工作,并且也在这里与金·凯利成为朋友。1943年他前往好莱坞开始从事编舞工作,并于1949年和凯利合作拍摄了《锦城春色》,然后他成为米高梅公司制片人手下的签约导演并拍出了多部获得好评的电影。1952年他与凯利一起执导了歌舞片《雨中曲》,这是两人职业生涯中最富盛名的作品,也被认为是电影史上最经典的歌舞片。烂蕃茄上收集到的47篇专业评论文章显示影评人对其好评度竟达100%,同时也在美国影艺协会于1998年评选的AFI百年电影史百大经典电影中名列第10位,并在十年后再次进行的评选中名列第5位,也是其评选的AFI十大类型十大佳片中排名最高的歌舞片。不过,多南与凯利的关系在1955年两人的最后一次合作《》拍摄过程中恶化,他也在1957解除了与米高梅公司的合同并成为一位独立制片人。在歌舞片开始失去观众时,多南将事业的重心转向了喜剧。他直到1960年代末期的电影都很成功,之后才逐渐开始失去观众。1990年代和2002年,他曾短暂以导演身份回--归舞台。 多南将好莱坞歌舞片从这种歌舞部分与电影相对独立的艺术形态转变为更加一体化的形式。在他的指导和影响下,歌舞部分成为剧情的组成部分而加以发展。而在多南和凯利以前,好莱坞的歌舞片经常设置有一个百老汇式的舞台背景,歌舞表演更像是舞台剧的一部分。但多南和凯利则将之制作为更加符合电影特点的形式,其中有一些舞蹈是只有在电影中才能成功表现出来的。多南谦虚地表示他所做的只是“恩斯特·刘别谦和执导阿斯泰尔与罗杰斯主演音乐剧的延续,‘我们’并没有让其更真实,而是更不真实了。”电影评论家简-皮埃尔·科尔索登(Jean-Pierre Coursodon)曾说多南对好莱坞的歌舞片作出了“胜过包括文森特·明尼利在内任何人的”革命性贡献。他也是目前仍然在世的最后一位好莱坞黄金时代电影导演。.

新!!: 反犹太主义和斯坦利·多南 · 查看更多 »

斯特拉瑟主義

斯特拉瑟主義(Strasserism,Strasserismus、Straßerismus)是納粹主義中一股较納粹主義更为激進、以工人和群眾行動和為基礎的國家社會主義思潮。这股思潮建立在强烈的反猶太主義的民族主義立场上,反对金融資本主義。.

新!!: 反犹太主义和斯特拉瑟主義 · 查看更多 »

新世界秩序

新世界秩序(New World Order,有時寫作NWO)是一項關於極權主義世界政府的陰謀論。此理論認為,世上有少數權力菁英階級組成的秘密集團、影子政府與其密謀的全球主義議程在幕後操控世界,其最終目的是建立一個威權主義的世界政府,取代現今的主權國家或民族國家體制來統治世界,這項邪惡計畫稱之為「新世界秩序」。藉由一個包羅萬象的政治宣傳來建立新的意識形態,讓人類相信成立新世界秩序政府才是歷史的進步。因此,許多有影響力的歷史和當代人物,被該理論認為是透過許多掩護機構來操縱重要的政治和金融事件,並使全球的金融體系發生系統風險,作為逐步實現統治世界的陰謀。 在1990年代以前,「新世界秩序」陰謀論僅限於兩個美國的反殖民主義:「愛國者運動」與基督教基要主義運動中關於世界末日和敵基督的理論。諸如和般的懷疑論者都觀察到,右派民粹主義主張的反「新世界秩序」、反菁英主義、拒絕現有的政治共識等政治哲學,不僅有許多知識分子接受,而且滲透到流行文化中。在20世紀末,全球壟罩在千禧年主義、人們積極的準備面臨世界末日的預期心理下,這項理論更加盛行於民間。2013年,根據公共政策民調基金會所做的電話調查顯示,有接近三分之一的美國民眾相信有一個隱密的權力菁英團體正在推動一項全球性議程,以及「新世界秩序」陰謀論的真實性。.

新!!: 反犹太主义和新世界秩序 · 查看更多 »

新納粹主義

新納粹(Neo-Nazism)是二戰後歐洲一些為了使當時的納粹和法西斯復辟所出現的政治運動及社會運動。新納粹運動基本上以納粹德國總理阿道夫·希特勒的「繼承人」自居,延續其国家社会主义使命,以及支持纳粹主义、反猶太主義、極端民族主義及種族主義等。這些組織因經常以报复製造事端(例如塗污猶太人的墓碑,近年反猶已大大減少,转而攻擊穆斯林移民),而引起警察的關注。他們大多是極右派,包括國家主義者。.

新!!: 反犹太主义和新納粹主義 · 查看更多 »

新法西斯主義

新法西斯主義(Neofascism)是用以稱呼那些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才出現並擁有某些或眾多法西斯主義成份的運動。新法西斯主義運動混合了法西斯主義、納粹主義、以及其他國家的法西斯運動。 近年部分通過合法民主選舉所產生的政府,被指具新法西斯主義的特色,包括反對移民、排外、反猶太主義,並有打壓傳媒的新聞自由和破壞法院的司法獨立等。.

新!!: 反犹太主义和新法西斯主義 · 查看更多 »

斑鬣狗

斑鬣狗(学名:Crocuta crocuta),又名斑點鬣狗、斑點土狼,是食肉目下的哺乳動物。牠們体形中等偏大,是陸地上的肉食性動物,栖息地位於非洲。 斑鬣狗能够发出低沉及像鳥的吠聲和很像人的笑聲。雖然斑鬣狗经常被误认为是吃腐肉的,但牠們其實是经验丰富的獵食者,大部份的食物都是來自活的獵物。斑鬣狗是撒哈拉以南非洲最普遍的掠食者,棲息在非洲的大草原。.

新!!: 反犹太主义和斑鬣狗 · 查看更多 »

日耳曼親衛隊

日耳曼親衛隊()是納粹德國準軍事組織「親衛隊」於1939年至1945年間在被佔領的歐洲地區各地以一般親衛隊為樣板所扶植建立的在地親衛隊單位的總括性稱呼。雖然日耳曼親衛隊不像武裝親衛隊般具有強烈的軍事色彩,但其中許多成員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自願加入親衛隊的。.

新!!: 反犹太主义和日耳曼親衛隊 · 查看更多 »

意志的勝利

《意志的胜利》(Triumph des Willens)是1935年德國女導演萊尼·里芬斯塔爾拍摄的影片。影片记述了1934年纳粹党在纽伦堡召开的全国党代会,此次党代会共有逾700,000名纳粹支持者出席。希特勒委托萊尼·里芬斯塔爾制作了这部影片,他的名字亦在片头出现,其在制作过程中起到了执行制片人的角色。本片的主题意在顯示德国已重返世界大国行列,希特勒成为了国家的真正领袖并将为德国带来荣耀。该片拍摄于1934年长刀之夜后,故许多重要的冲锋队人物没有在片中出现。 《意志的胜利》发布于1935年,并迅速成为宣传影片的代表作之一。里芬斯塔尔因本片在德国、美国、法国、瑞典等国获奖。她在影片中使用的一些技法,例如移动摄影、使用长焦镜头制造扭曲视角、航拍以及音乐和影片的结合技巧使这部影片在电影历史上具有独特地位,对之后的纪录片和影视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表现出对纳粹主义的拥护以及大量展示纳粹标志,该片在二战后的德国被禁止公映。.

新!!: 反犹太主义和意志的勝利 · 查看更多 »

意第緒語

意第緒語(ייִדיש yidiš,又譯「依地語」)屬於日耳曼语族。全球大约有三百万人在使用,大部分的使用者是犹太人,而且其中主要是阿什肯納茲猶太人在操用此語。意第緒(語)這個稱呼本身可以來代表“犹太人”(跟德語的“猶第緒”一词來比較),也可能是“意第緒-塔烏特緒”(ייִדיש־טײַטש)的簡稱,或者說是用作表示“德國猶太人”的稱呼。在“意第緒(語)”稱呼于13至14世纪的早年發展階段,它也是被當作“德國猶太人”的意思;在早先時期有時候“意第緒”,亦如它以後所表示的意思,也被視“意第緒語”為這種語言的名稱來看待。.

新!!: 反犹太主义和意第緒語 · 查看更多 »

愛國者運動

愛國者運動(Patriot movement)是一項美國的社會運動。由當地民眾自發組成的從事,他們主張保守、獨立| Herald-Journal 24 April 1995。成員包括、、啟示錄末日論者、極端生存主義者、極右派自由意志主義者、反猶太主義者及其他組合,主要由前軍方、警方領導。 by Richard Abanes, review by Dennis L. Feucht in American Scientific Affiliation.

新!!: 反犹太主义和愛國者運動 · 查看更多 »

托特纳姆热刺足球俱乐部

托定咸熱刺足球會(Tottenham Hotspur F.C.)簡稱熱刺(Spurs或The Spurs)是一間座落倫敦北部zh-cn:托特纳姆; zh-tw:托特納姆; zh-hk:托定咸;-區的英國職業足球球會,從1882年成立至今已經擁有過百年歷史,現時競逐於英格蘭超級聯賽;球會主場為白鹿徑球場,球會的拉丁文格言「Audere est Facere」則意謂「敢作敢為」。 熱刺是英格蘭足球傳統上最富娛樂性的球會之一,亦是首支在二十世紀締造聯賽及足總杯雙料冠軍的隊伍,時為1960/61球季。至1963年熱刺又登上-zh-cn:欧洲优胜者杯; zh-hk:歐洲盃賽冠軍盃;-寶座,乃是第一支贏得歐洲大陸重要賽事錦標的英國球隊。在1970年代,他們兩奪聯賽杯以及成為首屆-zh-cn:欧洲联盟杯; zh-hk:歐洲足協盃;-冠軍;1980年代成功衛冕足總杯冠軍,其中1983/84球季的時候又再度在歐洲足協盃掄元。自1990年代以後,則陸續增添了一個足總杯和兩個聯賽杯金牌,而近年熱刺在聯賽的表現穩步上揚,並且經常地參與歐洲賽事。 由於熱刺的傳統主場球衣為白色,使得熱刺球迷素來被稱為「白百合」(Lilywhites)。而熱刺早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已經開始與近鄰阿仙奴發展為宿敵,兩隊之間的對壘即為著名的「北倫敦打吡」。.

新!!: 反犹太主义和托特纳姆热刺足球俱乐部 · 查看更多 »

托马斯·曼

保罗·托马斯·曼(Paul Thomas Mann,), 德国作家,192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新!!: 反犹太主义和托马斯·曼 · 查看更多 »

曼·雷

曼·雷(原名伊曼纽尔·拉德尼茨基,生于1890年8月27日,卒于1976年11月18日)是一位美国现代主义艺术家,在法国巴黎度过了自己大部分职业生涯。他为达达主义运动和超现实主义运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虽然他并没有正式地参与这两次运动。他的作品多见于各种类型的媒体中,但他自认为是一位画家。曼雷因他的先锋派摄影而为人所知,他同时也是一位有声望的时装摄影师和肖像摄影师。曼雷也因他对物影照片—他自己口中的光影图片—的发展做出的贡献而著名。 曼雷的大部分作品—除了他的时装照片和肖像照片—在他还活着的时候并不被人赏识,特别是在他的家乡美国,不过在他去世後他的名声在逐渐增长。.

新!!: 反犹太主义和曼·雷 · 查看更多 »

1391年

没有描述。

新!!: 反犹太主义和1391年 · 查看更多 »

2016年唐納·川普競選美國總統

唐納·川普是一名商人、电视名人,2016年美國總統選舉的共和黨總統候选人。在2016年5月3日,他赢得了绝大多数州的共和黨代表票,在主要對手中止競選活動後,正式勝出勝選。川普在党内第一轮初选的初选和预选赢得足够的多数代表票,获得共和黨的总统提名。 川普的立场反对主要來自墨西哥的非法移民、反對北美自由贸易協定、支持對伊斯蘭國的军事打擊,給他带来了很多白人蓝领階層的支持。在民意调查中,川普成为了共和党的領頭羊。 他的很多言论引起了其他候选人、媒体、及他的商业伙伴的争议。某些国家的领袖表达了对他当选总统的担忧。他的竞选活动被很多媒体进行了全覆盖的报道,因此省卻常用的大型竞选捐款和政治行动委员会(Super PAC)的籌款形式,自行筹集竞选资金,也就因此批评了很多組建政治行動委員會籌款的政治人物,因為這些政治行動委員會獲不少金主支持,批評這些政治人物的取態受金主影響。 他針对政治正確言論的批评,成为了他竞选的主要主题,这也是他獲得支持者認同的主要原因。川普最极端的、最广泛报道的声明是他針对非法移民和边境安全的看法:他要驱逐所有非法移民,在美墨邊界建立边界墙,对外國穆斯林进入美国进行临时禁制。他稱从墨西哥边境进入美国的非法移民为美國带来犯罪问题。 川普的竞选集会都有大量群众参与,同时引起了公众的争议。有些事件就是針对川普,在芝加哥,川普的反对者破坏了川普支持者參與的一次集会。川普说他想打那些反对者来保护他的集会,但是他并不希望用武力制服反对者。川普反对目前对被指控诽谤的记者的广泛保护。 在5月3日,共和黨全國委員會主席赖因斯·普里巴斯在泰德·克鲁兹退出选举后,宣布唐納·川普为准總統候选人。7月21日,唐納·川普正式獲得共和黨的總統提名。 2016年11月9日,他在美國選舉人團的統計取得超過270張,贏得美國總統選舉。最終在2016年12月19日的選舉人投票中取得304張選舉人票,擊敗取得227票的民主黨候選人希拉蕊·柯林頓。特朗普獲國會主持確認選舉人票後,在2017年1月20日正式宣誓成為第45任美國總統。.

新!!: 反犹太主义和2016年唐納·川普競選美國總統 · 查看更多 »

4chan

4chan是於2003年推出的一個仿雙葉頻道(2chan)風格、以ACG相關討論為主題的美國貼圖討論版網站,原为分享圖片和討論日本動漫文化而建,現亦與英文互聯網的次文化和运动相關,許多英文網路流行物也源由於此。此網站是匿名者和玩家門網絡行動的起源,使用者也曾引起各種著名網絡攻擊事件,該網站用户大部分以匿名身份發文,其机制與具爭議的文化也引起了美國與他國媒體的關注。.

新!!: 反犹太主义和4chan · 查看更多 »

7月6日

7月6日是公曆年的第187天(閏年的第188天),離一年的結束還有178天。.

新!!: 反犹太主义和7月6日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反猶反猶主義反猶太主義反犹主义反閃族主義反闪米特主义排猶主義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