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08 关系: 基本法,健行科技大學,反共抗俄,反共救國軍,反攻大陸去,台灣奇蹟,台灣軍事,台灣自救運動宣言,台灣本土化運動,台東天后宮,大中至正,宏盛帝寶,寶島一村,富台部隊,不二價運動,两个中国,中华民国光复大陆,中國國民黨,中國文藝協會,中國政治史,中国历史,中国台湾,中国大陆,中国统一,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中美关系,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國軍,中華民國駐越軍事顧問團,中華民國軍人之友社,中華民國軍事,中華民國與俄羅斯關係,中華民國與美國關係史,中華民國與蒙古國關係,中華民國陸軍突擊幹部訓練班,中華民國歷史,三三集刊,三軍聯合作戰訓練基地指揮部,三民主義統一中國,一邊一國,一把青 (電視劇),廣播電視大廈,佤邦,余光中,在臺復校,化名,北伐 (消歧義),國光計畫,國立中興大學,國立交通大學,... 扩展索引 (58 更多) »
基本法
基本法是在一個國家或地區擁有最高效力的法律,它的實際作用與宪法相同。「基本法」一詞所意味的是不永久並權宜之計,在沒有實施憲法的情況下,達到有法維持憲政秩序之效果。.
查看 反攻大陸和基本法
健行科技大學
健行學校財團法人健行科技大學(Chien Hs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簡稱健行科大,是一所位於中華民國桃園市中壢區的科技大學,前身是1933年3月3日成立於上海的三極電信學校。1966年改制為健行工業專科學校。2003年改名清雲科技大學。2012年再度改名為健行學校財團法人健行科技大學。 該校目前有4個學院、16個學系、10個研究所、3個碩士在職專班、4個研究中心及多個學位、碩士學程與跨國雙聯學制;其中內政部北區e-GPS研究中心為國家級研究中心,負責國家GPS相關技術之研發及嘉義、花蓮以北所有GPS測量業務(南區由國立成功大學負責)。另於2000年與中原大學正式締結合作夥伴關係,在學術研究方面合作密切,兩校目前在健行科技大學內共同設立有多所合作實驗室。.
查看 反攻大陸和健行科技大學
反共抗俄
反共抗俄為1950年-1960年中華民國政府在台澎金馬(自由地區)所施行的重要基本國策及政治宣傳。其中,共指共產黨、中國共產黨,俄則指蘇聯(蘇俄)。該國策基準為首先認定蘇俄為侵略者,其次指出靠蘇俄幫助的中共為漢奸,並以國家民族生存為诉求,對所轄台灣民眾大力宣傳以深植人心。 當時主導反共抗俄國策的國民政府為因國共內戰撤退至台灣。該國策歷經總統蔣中正(五任)、嚴家淦及蔣經國任內,直到1980年代初期,才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國策取代。.
查看 反攻大陸和反共抗俄
反共救國軍
中華民國陸軍反共救國軍指揮部,簡稱 反共救國軍 (Anti-Communist National Salvation Army,ACNSA) ,為1951年至1998年間駐防於東引、馬祖列島間由陸軍總司令部直轄之軍級指揮部。該部緣起於第二次國共內戰後,任務為遂行當年反攻大陸計畫之情報刺探與敵後作戰的部隊名稱;後因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國關係正常化,反共救國軍逐年停止對中國大陸的行動,改以靜態防禦駐守於連江縣東引鄉。1998年因精實案生效,反共救國軍裁撤改編為陸軍步兵195旅,並於2006年精進案改編為陸軍東引地區指揮部延續至今。 另外在成建制之反共救國軍編成前,於大陸地區及鄰近國家境內,曾有數十支目標以打倒中國共產黨為目標的游擊武力,其中亦多有以反共救國軍為隊名之武裝力量,然皆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掃蕩下已不復存在,在此一並列入介紹。.
查看 反攻大陸和反共救國軍
反攻大陸去
反攻大陸去,是中華民國政府為宣傳「反共復國」而編制的一首歌曲,作曲者為李中和,作詞者為精舒。(作詞者另一說為「菁野」).
查看 反攻大陸和反攻大陸去
台灣奇蹟
台灣奇蹟(Taiwan Miracle),又稱台灣經濟奇蹟(Taiwan Economic Miracle),指台灣在二十世紀下半葉快速進行工業化,經濟快速發展的現象。最初為政府經濟建設計畫宣傳用語,後來廣泛使用在媒體、教科書上。台灣、新加坡和韓國、香港,因此被稱為亞洲四小龍。。 中華民國政府遷至台澎金馬地區(自由地區)後,於1950年代至2000年代時在台灣地區進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制度改革及經濟建設,如十大建設等,而後台灣逐漸邁向產業的成功轉型,在此時的經濟發展,成為了許多開發中國家的典範,在1990年代,中華民國政府將台灣奇蹟的一些施政作為,以「台灣經驗」為名,向中國大陸及東南亞等地進行宣傳。.
查看 反攻大陸和台灣奇蹟
台灣軍事
臺灣的軍事編制或建制於歷史上,除少部分時間之外,大都以防衛為主,也與歷來統治臺灣之政權:荷西時期、明鄭時期、大清、日本、中華民國息息相關。 今臺灣軍事建制與成員,除了金門、馬祖合計不到三百平方公里的兩離島軍事部隊配置之外,與中華民國軍事幾乎重疊。而依《中華民國憲法》第36條的規定,中華民國總統統率陸海空三軍,行使統帥權指揮軍隊,直接責成國防部部長,由部長命令參謀總長指揮執行之。 臺灣今採行志願役與義務役併用制,下士(除少部分考選義務役預士外)、中士、上士、士官長、軍官(除少部分考選義務役預官(少尉)外)則採志願役,總編制兵力員額21.5萬,常態性維持兵力約18.6萬。其中中華民國陸軍員額18萬、中華民國海軍4萬、中華民國空軍3.5萬、中華民國憲兵1.5萬;平時由陸軍(含陸軍航空特戰,即傘兵)、海軍(含海軍陸戰隊)、空軍、憲兵組成,戰時可納入海岸巡防署、警政署等司法兵力和後備軍人輔助戰力。預備軍人大約350萬人。在戰略上,今臺灣軍事戰略重點在反登陸為主的全島性實兵防衛,假想敵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
查看 反攻大陸和台灣軍事
台灣自救運動宣言
《台灣自救運動宣言》乃是1964年9月由國立臺灣大學政治系教授彭明敏與其學生魏廷朝、謝聰敏所印製的一份宣言。.
台灣本土化運動
臺灣本土化運動(Taiwanization)是指臺灣強調在地的歷史、地理、文化、及主體意識的一種運動,以發揚臺灣本土文化和文化層面的去殖民化為主要宗旨。台灣的本土化運動並沒有一個特定的發展期間,在不同時代背景之下有著不同層面的意涵,但自從1980年代末期解嚴以來的一連串發展尤為明顯,直到今日仍在進行中。影響層面擴及台灣的文化發展、政治、經濟、社會、教育等多方面的變遷,官方或民間自行發起的各種活動都促成此種變化快速的推廣。另一方面,反對者指稱該運動事實上是一種「去中國化」,認為其目的是想促使台灣從基本的文化社會根源脫離中國的影響,並常將其與臺灣獨立運動相提並論,但事實上,台灣本土化運動是將漢文化視為臺灣文化的一部分,並非全盤去除。.
查看 反攻大陸和台灣本土化運動
台東天后宮
台東天后宮,又稱埤南天后宮,是位於臺灣臺東縣臺東市的媽祖廟,為臺灣清治時期最末立的官廟,亦以舉辦元宵繞境與炮炸寒單爺聞名。.
查看 反攻大陸和台東天后宮
大中至正
大中至正」一詞起源於漢唐以來經學家對於《尚書·洪範》的注解,起初乃是意指“無偏無黨”,《全唐文》所記碑銘就有「大中至正」一詞以形容儒者的此一修養。 周敦頤《太極圖說》有謂:『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而宋明儒者多以「大中至正」為內聖外王之心術修持,所以後世遂演變成為專以指稱「儒家之道」,然而卻也衍生多種使用意境。.
查看 反攻大陸和大中至正
宏盛帝寶
宏盛帝寶,或稱帝寶,為宏泰集團宏盛建設於台灣台北市興建的高級住宅(豪宅)。因座落於大安區仁愛路,也常稱為仁愛帝寶。由於宏盛帝寶所在原為被國民黨黨產故地的特殊背景,而且為台北市2000年後豪宅熱潮的早期代表建案,不但地段絕佳,建築基地大又完整,因此自推案之前即受到台灣媒體的高度關注;再加上銷售成果豐碩,成功吸引到許多知名的富商名流入住,因而成為台灣最知名的豪宅之一。 宏盛帝寶打響知名度之後,台灣紛紛出現以「帝寶」二字或其同音詞命名的住宅,例如甲山林建設在台中市西屯區興建的「台中帝堡」、中鈞建設在桃園市蘆竹區興建的「中悅帝寶」、元瑞建設在桃園市桃園區興建的「縣府帝寶」、柏昶建設在桃園市中壢區興建的「中央帝寶」、家慶建設在新北市汐止區興建的「帝寶花園」、益碁建設在新北市泰山區興建的「帝寶花園」、原亘建設在基隆市信義區興建的「橙品帝堡」、昇宗建設在宜蘭縣宜蘭市興建的「新月帝堡」等。 宏盛建設鑑於此次商業上的成功,於2007年在台北市豪宅名流齊聚的信義計劃區開始興建第二座帝寶-信義帝寶。.
查看 反攻大陸和宏盛帝寶
寶島一村
《寶島一村》,由台灣表演工作坊在2008年推出的舞台劇,取材自臺灣電視節目製作人王偉忠在臺灣眷村出生長大的經歷。內容呈現三個眷村家庭自1949年起60年來三代人的故事,由賴聲川和王偉忠聯合編劇、導演。 於2008年12月5日於臺北市國家戲劇院首演,並巡迴臺南市、嘉義市、臺中市、新加坡、高雄市、中壢市、上海、廣州、東莞、深圳、杭州、北京、澳門、洛杉磯、舊金山、休士頓、香港等地演出,吸引來自全球的華人觀眾 表演工作坊網站。.
查看 反攻大陸和寶島一村
富台部隊
富台部隊,係指1949年在黃杰率領下,由廣西省撤退到法屬安南後駐越法軍以「保護」名義,解除武裝後集中軟禁在越南富國島的中華民國國軍部隊,又稱留越國軍。 透過美國向法國居中協調,加上國際反共陣營的明確化,法國對這批等同俘虜的軍隊轉變立場,在1953年,這批部隊陸續在轉運回台灣;抵台後重新整編,成為中華民國海軍陸戰隊之一部。.
查看 反攻大陸和富台部隊
不二價運動
不二價運動,又稱一不二價(uniform price)。係專指曾經推行在台灣的商品誠實標價運動,後在公平交易委員會成立,與《公平交易法》公佈之後走入歷史。 如今在台灣雖仍有推行不二價運動,但多屬於道德自律層面,並不具備法律上的強制性,因為不二價可能涉及違反公平交易法第十四條的「聯合行為之禁止」,第十八條的「違反自由決定價格約定之無效」,與第十九條的「妨害公平競爭之行為」,故商家多改以「建議售價」標示價格。.
查看 反攻大陸和不二價運動
两个中国
兩个中國是一種近現代描述兩岸關係或者國共關係的政治用語,特指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政治現实上作为两个主权国家或政治实体。.
查看 反攻大陸和两个中国
中华民国光复大陆
#重定向 反攻大陸.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簡稱國民黨,是中華民國肇建者孫中山及其革命黨同志所創建的政黨。其前身最早為1894年11月24日成立於夏威夷檀香山的革命團體興中會,而後分別改組為中國同盟會、國民黨及中華革命黨,1919年經孫中山改組後轉用現名。現今總部位於臺北中崙,現任黨主席為吳敦義。 從1928年國民政府完成北伐並統一中國起,該黨一直是中華民國的執政黨。2000年總統選舉敗選後首次成為在野黨。2008年總統選舉中,前黨主席馬英九得到765萬多票,創下中華民國總統直選史上最高得票數,使國民黨重新執政,並在2012年總統選舉中連任。2016年總統選舉失利後再次成為在野黨,不過仍是立法院第二大黨。以中國國民黨為首的泛藍陣營,與以民主進步黨為首的泛綠陣營並列為臺灣兩大政治势力。 國民黨是目前唯一曾在中國大陸與台灣執政、以及迄今唯一曾經同時統治臺海兩岸的政黨。.
查看 反攻大陸和中國國民黨
中國文藝協會
中國文藝協會,英文名稱:Chinese Writer's & Artist's Association 。是中華民國在中華民國自由地區在國民政府遷台後早期相當重要的一個文藝團體。 在台灣文學史上,該協會與「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中國婦女寫作協會」、「中國青年寫作協會」等文藝團體齊名。由張道藩、陳紀瀅、王平陵、尹雪曼,以及王藍等人發起,當時獲得中國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部長張其昀、教育部部長程天放、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主任蔣經國、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廳長陳雪屏等的支持贊助,及文化界、新聞界的協力籌備,1950年5月4日在台北市中山堂召開草創成立大會。該協會長期配合中華民國政府「反攻大陸」的政策,與其他親官方的民間文藝團體協力執行官方的文化政策。 該會於民國五十六年十一月十二日中華文化復興節假臺北市中山堂正式成立,目的是聯合全國各地的詩人、詩刊、詩社,以推展詩道宏揚詩教為宗旨。.
查看 反攻大陸和中國文藝協會
中國政治史
中國政治史是中國政治制度发展与政治狀況的历史。.
查看 反攻大陸和中國政治史
中国历史
中國歷史如果從中國第一次成体系甲骨文或陶文的文字出现的商朝中期算起約有3,300年(前1300年算起);從考古学上第一个王朝二里头文化算起約有3,700年;从西周文献中傳說中的夏朝算起约有4,100年(前2070年算起);從孔子所說的、有著三皇五帝的傳說時代算起約有4,700年(前2698年算起);從盤古、上帝、女媧等不確定的神話時代算起約有「五千年」(這也是傳統民間認知上的長度);從標誌著文明萌芽的新石器時代磁山文化算起約有10,000年;從人類開始脫離原始生活的舊石器時代藍田猿人文化算起約有80萬年的歷史。 中国史前時代的傳說有伏羲做八卦,黃帝時代倉頡造文字;而近代考古發現3,350多年前(前1350年)商朝的甲骨文、約3,000年前至4,000年前的陶文、約4,000年前至5,000年前具有文字性質的龜骨契刻符號。 從政治和社會形態區分中國歷史,據考古資料顯示,約在早於距今6,000年前的裴李崗文化晚期或者仰韶文化早期時代,中原地區從母系氏族社會過渡到氏族。同時,原始社會平等被打破。而據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夏朝已經開始君王世襲,周朝建立完備的禮制,至東周逐漸解構,秦朝統一各國政治和許多民間分歧的文字和丈量制度,並建立中央集權的專制君權統治。自漢朝起則以文官主治國家直至清朝。清末以降,民主政治、科學、馬克思主義等各種政治思潮流傳,先是革命黨推翻--於1912年成立中華民國。1949年10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中國大陸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而中國國民黨主政的中華民國政府因國共內戰失敗而退守臺灣,維持兩岸分治格局至今。 從經濟形態觀察,中國古代人口主要由自由人構成,私有制、商業活動發達。周朝時商業主要由封建領主階層控制的官商貿易和庶人的自由貿易構成。秦漢以後實行中央集權,人口由士、農、工、商等構成,其中以從事農業的自由民為主體,是一個君權官僚制下的以土地爲主要生產資本的較為自由的商業經濟社會,一些重要的行業譬如油鹽米等由官僚和商人垄断。除了農業,手工業以及商業貿易也有很大的發展。早在漢朝絲綢之路的開通,促進東亞與中亞至歐洲的陸上交通時,國際貿易早已起步;隋唐時大運河的開通促進南北貿易;唐朝的盛世及外交的開放、交通的建設,更使各國文化、物資得以交流;唐朝時出現類似匯兌証券的飛錢,宋代時出現紙幣;元代時更因為全面開通商旅的關卡使得與中亞的商業交流十分繁榮;明朝中葉實行海禁,清代則受到西方國家海上發展的影響,海上國際貿易發展迅猛。中華民國成功實施民主制度,實行自由經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先為公有制的計劃經濟社會,改革開放後逐步向私有制的市場經濟社會轉型,該形態被稱為在宏觀調控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同時1980年代以來工業化發展迅猛,數億人口在短短20多年內從農民轉為城市工商業就業者(目前僅僅被稱為“農民工”的產業工人就達到約2億)。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中国經濟成為全球經濟中越來越重要的組成部分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查看 反攻大陸和中国历史
中国台湾
中国台湾(Taiwan, China)或中国台湾省(ISO 3166-1代码:TW;Taiwan, Province of China;Taïwan, Province de Chine),是国际标准ISO 3166-1下台湾的名称,也是联合国、世界经济论坛等国际组织对台湾的主要称呼,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国际和国内场合中对台湾的正式称呼之一。 该组词语被用来描述臺灣为“中国”的一个省份。尽管中华民国政府曾以“中国”名义在国际社会活动,但自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71年在聯合國取得「中國」代表權之後,「中國台灣」一词继而被认为是具有政治争议的用语,并受到中华民国方面的強烈反對和抵制。台湾多数学者和媒体认为,“中国台湾”一词是对台湾地位的矮化,该用词“不会被台湾人民接受”。.
查看 反攻大陸和中国台湾
中国大陆
中國大陸,中文使用上常通稱大陸或大陸地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官方有时也使用祖国大陆。此詞的使用在古代即有,非現代两岸关系中具有政治含义的大陆,而是中原文化圈中相對海洋島嶼的地理用詞。如在日本也有大陸文化的說法,二戰時曾用來稱呼中國外,至今以大陸代稱的用法在學術上仍有在使用。在海外的華人移民圈也有不少使用此用法的人。 在當代的使用上,指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直接管轄的區域。此肇因於第二次國共內戰後,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成立所導致的海峽兩岸政治分立。 地理上,該詞是指中國的大陸領土,屬於歐亞大陸的一部分的事实,與海島相對;但當代的使用上,其做為一個政治名詞的用途遠大於地理名詞,指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直接管轄的區域,故海南島、舟山群島等中華人民共和國之海洋及海島領土,都被視為中國大陸的一部分,香港、澳門這兩個特別行政區以及「台灣」則排除在外。使用情形類似的還有「中国内地」一詞。 另一方面,第二次國共內戰後撤退至臺灣的中華民國政府,在法律上仍然主張中國大陸為其疆域,在《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等法律中稱為「大陸地區」、並定義為「臺灣地區以外之中華民國領土」,同時否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獨立之主權國家,而僅將其視為統治中國大陸之政治實體;在陳水扁政府上台前,中華民國政府認定的「大陸地區」還包括在1946年就已獨立建國的外蒙古、以及中俄邊境的爭議領土。香港與澳門因政治地位特殊,在法律上又另外以「港澳地區」合稱。 中華民國政府對中國大陸的定義,是中國國民黨執政時期一中各表、憲法一中等兩岸政策的重要基礎。而民主進步黨執政時期,由於其政治立場偏向臺灣獨立及臺灣主體性,此主張並不活躍,尤其在陳水扁政府時期起,主要以一邊一國思維處理兩岸關係,直接將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視為與中華民國(台灣)分立的國家。也讓大陸這個地理代稱用法再增添更多政治含义。.
查看 反攻大陸和中国大陆
中国统一
中國統一,是指將中國人居住地區构成一个統一国家的概念。这个概念各地中国人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理解。歷史上中國政權的統一,多數是北方政權統一南方政權。現今主要的「中國統一」意即将中華人民共和國統治的中國大陸地區和港澳地區,與中華民國統治的台澎金馬地區(個別管制領域)統合成一个統一的主權國家和國家政權,即中國,結束自1946-1949年國共內戰及1949年中共建政造成的海峽兩岸分治局面。.
查看 反攻大陸和中国统一
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中美共同防禦條約》(Sino-American Mutual Defense Treaty),正式名稱是《中華民國與美利堅合眾國間共同防禦條約》(Mutual Defense Treaty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又稱《中美互防條約》,中共方面称之为“美蒋共同防御条约”或“美台共同防御条约”,是中華民國與美國在1954年12月3日簽訂的國際條約。該條約以軍事為基礎,包含政治、經濟、社會等合作條約。1979年1月1日,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時發布聲明時,依第十條規定,美國國務院正式通知中華民國,《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將於1980年1月1日終止。隨後,美國國會通過《台灣關係法》取代。.
中美关系
中美关系是指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双边关系,被称为是21世纪全球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美国建国之初。 1784年,刚获得独立不到半年的美国就派中國皇后號到中国进行贸易。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于1844年与美国签署了第一個條約《望廈條約》,此后又签了《中美天津條約》、《辛丑各國和約》等条约。1908年,美国根据《辛丑条约》退还了部分清政府的庚子赔款,该款项被用于留美预备学校的建立。1913年,美国正式承认中华民国北洋政府。在1922年華盛頓會議上,美国促使日本归还山东主权。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援助国民政府进行抗战和内战。 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退守臺湾后,因冷战继续受到美国的军事支持。而统治中国大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则与美国长期处于对立与隔绝状态,甚至在朝鲜半岛及越南爆发战争。后出于共同对抗苏联的需要,中国大陆与美国关系逐渐“解冻”。1972年尼克松访问北京,1979年美国正式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同时宣布与退守台湾的中华民国断交,终止与其签订的《中美共同防御条约》。1982年八一七公报发表,与此前发表的上海公报、中美建交公报合称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成为中美关系的基础。90年代以来,由于苏联解体,中美关系进入一个充满摩擦与坎坷的时期。但中美关系总体保持稳定发展,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人文交流与地方合作以及国际事务等领域展开了广泛交流与合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宣称其目的是使中国发展成为一个富裕、强大、统一的中国;而美国的目的是作为全球领袖,同时保持国家安全与全球军事、经济霸权地位。因此,即使中国大陆实现改革开放,美国从中得利,但中国共产党统治下的社会主义制度依然存在。中国强大意味着中国模式的扩散,将会威胁美国的地位。美国希望通过利用朝鲜问题、钓鱼臺争议、臺湾问题、南海争议、藏南问题以至局部经济制裁(反倾销调查)、间谍黑客攻击等多方面遏制中国崛起。 当前,两国关系十分复杂,既非完全的敌人又非正式的伙伴,敌对与合作并存。多数人认为中美两国在历史上没有领土争议的包袱,美国在科技上具有全球领先地位,但政治上等原因对彼此的不同看法,总体讲,是合作多于冲突,共同利益远大于彼此分歧。2011年的《中美联合声明》确认中美双方将共同努力,建设互相尊重、互利共赢的中美合作伙伴关系,是中美双方对中美关系的新定位和表述。2012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期间,双方将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作为主题,这一概念被高调推出。現時中國將兩國關係稱為“建設性戰略伙伴關係”,而中美两国则被部分西方学者称為两国集团(G2)或中美國。.
查看 反攻大陸和中美关系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是位於東亞的民主共和國,自1912年成立至1971年退出聯合國期間是中國的代表政權,之後則因主要國土位置與國際政治現狀而在國際上通稱「臺灣」。建政之初繼承原清朝統治的中國領土,至今未放棄主張自己為代表中國之唯一合法政府。1945年二戰結束後從日本接收臺灣。1949年因第二次國共內戰失去大部分中國領土的治權,現今實際管轄的領土(即自由地區)總面積36,197平方公里,包括臺灣本島及附屬島嶼(北方三島,蘭嶼,綠島等)、澎湖群島、福建沿海附屬島嶼(金門群島、馬祖列島、烏坵列島)與部分南海諸島(東沙群島,太平島,中洲島等),首都為臺北市.
查看 反攻大陸和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國軍
中華民國國軍是中華民國的國家武裝部隊,由中華民國國防部管轄,是目前臺澎金馬地區主要防衛力量。前身為孫中山與蔣中正等人於1924年6月16日所創立的「國民革命軍」,史稱黃埔建軍;1946年制憲國民大會通過《中華民國憲法》,將國民革命軍編入中華民國中央政府統領的“全國陸海空軍”,軍隊開始實行軍隊國家化並改為現名。 中華民國國軍主要是由陸軍、海軍、空軍等三大軍種所組成,戰時可納入海巡、 警察等執法機關為輔助戰力。近年實施精實案、精進案、精粹案,並大規模裁軍,由60萬人精簡至21.5萬人;將海軍陸戰隊戍守之東沙島、南沙太平島交予海巡管理。雖然行政院海岸巡防署不是國軍下轄單位,但少部分軍人會被分發或借調到海巡服務。目前常備部隊大約18萬6千人;後備軍人大約300多萬人。 早些時候,中華民國是採用徵兵制,服役役期兩年。而軍官採志願制為主,僅招收少部分義務役男子,國家辦有預官考試,招考大學以上學歷的役男,通過考試錄取為預備軍官者,在受訓結束後,授予少尉軍官階級。士官國家辦有預士考試,招考大學、專科以上學歷的役男,通過考試錄取為預備士官者,在受訓結束後,授予下士士官階級。隨著時代演進,服役役期被縮短。直至今日,志願役與義務役併用制成為全體士官兵所依循的兵役制度,逐漸走向徵兵與募兵雙軌制。.
查看 反攻大陸和中華民國國軍
中華民國駐越軍事顧問團
中華民國駐越軍事顧問團(Republic of China Military Advisory Group, Vietnam,駐越美軍司令部文件中簡稱為「ROCMAGV」)係指中華民國於1960年-1975年間,因應越南戰爭派駐在越南共和國(南越)的軍事支援團,屬於中華民國援越單位其中之一。 中華民國的軍援越南可概分為四階段:「奎山軍官團」、「軍事顧問團」、「駐越軍援團」及「建設顧問團」;對越軍事援助之內容,可概分為政戰布建與訓練、武裝配備與製造、海軍勤務支援、空軍勤務援助,以及特戰部隊。 與當時其他援越國家相比,中華民國對於援越的態度可說是最為「積極」,但是受到美方的抑制也最大,因為當時中華民國提出的各項派兵軍事支援行動方案,都引起美方的戒心,高度提防蔣介石想利用越戰達到其借道東南亞以反攻大陸的願望,故而中華民國國軍在越戰中的影響是有限的。.
中華民國軍人之友社
中華民國軍人之友社(Friends of Armed Forces Association ),簡稱「軍友社」,一個台灣人民團體,於1951年(民國40年)10月31日成立。 其宗旨為:「效忠國家,服務三軍」,進行敬軍捐獻、勞軍活動、全民國防以及與中華民國國軍官兵有關的社會公益等活動。其下經營國軍英雄館等旅館及餐廳。.
中華民國軍事
中華民國的軍事發展,從建國開始,經歷北洋政府、國民政府、國共內戰政府遷台等時期,乃至於今日兩岸隔海分治,皆與當時之政治情勢息息相關。現今中華民國之國防力量依《中華民國憲法》第36條,以及《國防法》第8條的規定,中華民國總統統率全國陸海空軍,為三軍統帥,行使統帥權指揮軍隊,直接責成國防部部長,由部長命令參謀總長指揮執行之。其建軍備戰的最高戰略指導原則為「有效嚇阻、防衛固守」。2017年中華民國軍事綜合力量在全球排名中排名第19名。.
查看 反攻大陸和中華民國軍事
中華民國與俄羅斯關係
中華民國與俄羅斯關係是指中華民國與俄羅斯聯邦(通稱俄羅斯、俄國)之間的關係。1913-1949年,以俄羅斯為主體的俄羅斯帝國/蘇聯與中華民國有官方外交關係,期間多次斷交與復交。1949年10月3日,苏联是第一個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並與中华民国斷交的國家。1991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繼承苏联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立场,但和中华民国於首都互設具大使館性質的代表機構,雙邊在經貿等非官方的往來也如常。.
中華民國與美國關係史
中華民國與美國關係史是指中華民國與美利堅合眾國雙邊之關係史。随着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迁往台湾后,实际上與台灣的关系重疊。.
中華民國與蒙古國關係
中華民國與蒙古國關係是指中華民國與蒙古國之間的關係。1946年1月5日,中華民國承認外蒙古獨立。但1953年2月24日,中華民國以蘇聯並未做到「不援助中共」等條件認為蘇聯違約在先,故廢除《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改為不承認外蒙古獨立(蒙古人民共和國)。直到2002年,中華民國實質上承認蒙古國,並於對方首都互設具大使館性質的代表機構。由於近代蒙古國獨立牽涉到許多政治、法理與意識型態問題,中華民國方面對於蒙古國承認與否曾經是一敏感政治議題。.
中華民國陸軍突擊幹部訓練班
中華民國陸軍突擊幹部訓練班,係專指中華民國陸軍在臺灣創辦的特種部隊作戰訓練班,簡稱為突擊兵訓,屬於步兵戰技訓練。.
中華民國歷史
中華民國的歷史始於1911年的辛亥革命。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孫中山为首任临时大總統。1912年2月12日,清朝皇帝溥儀退位.
查看 反攻大陸和中華民國歷史
三三集刊
《三三集刊》,台灣文學刊物,於1977年創刊,一直發行到1981年第28期後結束。發起人與最初成員為朱天文、朱天心、馬叔禮、謝材俊、丁亞民、仙枝等人,他們共同受到張愛玲、胡蘭成與朱西甯影響,在1970年代形成一個具影響力的台灣文學團體。其寫作風格偏向唯美纖弱,意識型態則偏向重視中國傳統文化與三民主義,強調光復大陸與文化中國等理念。.
查看 反攻大陸和三三集刊
三軍聯合作戰訓練基地指揮部
三軍聯合作戰訓練基地(Joint Operations Training Base Command,JOTBC),簡稱三軍聯訓基地,為台灣屏東縣車城鄉境內的中華民國國軍設施,鄰近四重溪溫泉區,位於二重溪上。現今為海軍陸戰隊指揮部管轄,隊徽為「聯勇」,負責國軍各部隊實彈射擊及三軍聯勇演習。三軍聯訓基地亦為新加坡軍隊星光部隊的軍事演習基地。.
三民主義統一中國
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為中華民國政府繼蔣中正總統時期的反攻大陸與七分政治、三分軍事後,1981年蔣經國總統時期的對於中國大陸與中共的政策。其彰顯中華民國政府在動員戡亂時期由一開始的武力反攻,轉向為政治反攻。.
一邊一國
一邊一國(tl),是指認定台灣、中國不屬同一國家的主張。一邊一國是台灣由民主進步黨執政時,對於兩岸關係的一種外交政策,也是支持台灣獨立運動與台灣主體性人士的一個重要政治主張。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這個主張被歸在一中一台。 2002年8月3日由時任中華民國總統的陳水扁透過視訊會議發言對在日本東京舉行的世界台灣同鄉會第二十九屆年會上向與會人士提出。相對於特殊兩國論僅認為台灣與中國大陸分屬不同國家統治(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一邊一國論更強調台灣有別於中國之外的獨立性。.
查看 反攻大陸和一邊一國
一把青 (電視劇)
《一把青》(A Touch of Green),2015年公視國語旗艦影集、時代劇。本劇費時3年,製作團隊步履遍及臺灣、南京、上海並進行勘景、選角和考據。由導演曹瑞原改編自白先勇同名短篇經典小說作品。中華民國文化部2013年(民國102年)高畫質電視節目旗艦型連續劇類補助新臺幣6000萬元,總製作預算高達1億8000萬元,2015年3月10日開拍,10月20日殺青。公視於12月19日上檔,並與LINE TV同步播出。由楊一展、楊謹華、藍鈞天、天心、吳慷仁、連俞涵、鍾承翰、温貞菱領銜主演。 該劇獲得臺灣2016年電視金鐘獎戲劇節目獎、戲劇節目男主角獎(吳慷仁)、戲劇節目新進演員獎(連俞涵)、戲劇節目導演獎(曹瑞原)、燈光、美術設計等.
廣播電視大廈
廣播電視大廈是一棟曾經存在於台灣台北市大安區仁愛路三段的大樓,曾經是中國廣播公司(中廣)與中國電視公司(中視)的聯合總部,是台灣第一棟專供廣播電視事業使用的大樓,1970年11月4日完工,1971年2月16日啟用,已於2000年代被拆除改建為宏盛帝寶。.
查看 反攻大陸和廣播電視大廈
佤邦
缅甸第二特區(佤邦),缅甸政府称佤邦自治区(前称缅甸掸邦第二特区),位於阿佤山區,是緬甸的一個自治區,曾為緬甸共產黨的根據地。1989年,當地將領脫離緬共,使佤邦成為一個事實上獨立的自治區。佤邦的首府是邦康。佤邦的總人口約55.8萬人,主體民族是佤族。佤邦通行漢語西南官話雲南話和佤語。目前,佤邦的执政党是佤邦联合党,軍事力量是佤邦聯合軍。佤邦大多數人都是傳統的泛靈論信仰者,另有小部分人口信仰基督教或佛教。.
查看 反攻大陸和佤邦
余光中
余光中(),福建泉州永春人,生於江蘇南京,臺灣藍星詩社知名詩人、文學界巨擘,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曾於香港與台灣多所大學任教。在現代詩論戰與鄉土文學論戰中涉嫌以意識形態入人於罪引起爭議《羊城晚報》發表《向歷史自首?——溽暑答客四問》,聯合報,2017年12月16日。.
查看 反攻大陸和余光中
在臺復校
在臺復校,指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往臺灣後,中國大陸部分學校的教職員工、校友等,在臺灣地區依照原本所屬之學院、學校的名義或組織,來重新開辦學校,其中從中學到大學都有。.
查看 反攻大陸和在臺復校
化名
化名,指某人在本名之外使用的虚拟姓名,很多時候,目的在於掩飾自己的真实身份。笔名、网名、艺名、伪名、佛教僧人的法号、教宗就職後的教名都是化名的一种。需要注意的是,字、号、譜名、学名、齋名与小名等別名于某些情况内是相当于本名,不应与化名相混。 也有人以化名行世而摒棄本名的;如前中國共產黨主席華國鋒,本名蘇鑄,華國鋒是他參加抗日游擊隊時的化名,因而沿用。在對名人的稱呼上,常會出現以化名取代本名的現象,例如廣為人知的蘇聯領導人弗拉基米爾·列寧(本名:弗拉基米爾·烏利扬諾夫)、約瑟夫·斯大林(本名:約瑟夫·朱加什维利),越南共產黨創始人胡志明(本名:阮必成,號「愛國」)、美國作家馬克·吐溫(原名:塞姆·朗赫恩·克列門斯)均是化名。.
查看 反攻大陸和化名
北伐 (消歧義)
北伐,泛指中國歷史上由南向北的大規模戰略攻擊。在近代史中,「北伐」一詞常指1926年至1928年間發生的國民革命軍北伐。 此名詞屢次出現於中國史上的原因,是由於有具體軍事實力及政權威脅性的外族入侵通常源於北方;而受威脅一方的政權或軍事力量很多時亦可以倚南方天險防守,進入對立狀態;並於軍事實力或經濟條件許合時向北方政權進行反擊。 於歷史文化層面,北伐二字一般被認為有意圖統一及收復家國的意義。.
國光計畫
國光計劃即已故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為反攻大陸,於1950年代中期至1960年代中期積極籌措的祕密作戰計畫,最後並未執行。 國光計畫其作為第二次國共內戰之後中華民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預定假想的大規模反攻行動,該計劃的執行者中華民國國軍企圖在金門向對面廈門開砲誘發雙方砲戰,數日後依靠海空軍優勢渡海登陸對岸的大陸福建沿海地區,爾後利用東南丘陵山地的複雜地形用以延緩遲滯解放軍的增援。整個登陸行動預計動用五十個師左右的陸軍兵力,前期直接參與行動的進攻部隊將投入至少二十個師。而與此遙相呼應的是內戰之後退守中緬邊境的國軍小股部隊將作為游擊隊進行襲擾和突擊作戰,來分散和吸引西南方向解放軍的注意力,配合國軍的登陸作戰。國光計劃以台澎金馬為反攻據點,其複雜性要求各路國軍能夠密切配合,支援正面作戰,所以該計劃召集了當時主要的陸海空三軍精英在極其秘密情況下制定,然而國際政治和軍事因素均不支持中華民國政府實施這等用兵行動,最後擱置國光計劃。.
查看 反攻大陸和國光計畫
國立中興大學
國立中興大學(National Chung Hsing University,縮寫NCHU),簡稱興大,是台中第一所高等教育機構。有理學院、工學院、管理學院、農資學院、生命科學院、獸醫學院、法政學院、文學院、創新產業暨國際學院、國立中興大學附屬高級中學及國立中興大學附屬臺中高級農業學校。以農業科學、農業經濟學、獸醫、生命科學、轉譯醫學、生醫工程、生物科技、綠色科技等領域見長 。 近年興大與臺中榮民總醫院、彰化師範大學、中國醫藥大學等機構合作,聚焦於癌症醫學、免疫醫學及醫學工程三項領域,將實驗室成果逐步應用到臨床上,未來積極與教育部爭取中部地區第一家公立醫學院設立;並積極與臺中市政府合作,簽訂合作意向書,共同推動數位文化、智慧城市。此外,興大亦是EUTW、TCUS的成員之一。.
查看 反攻大陸和國立中興大學
國立交通大學
國立交通大學,簡稱交大,原建於上海,後復校於新竹市,為高教深耕計畫遴選出參與全球鏈結全校型計畫的四所大學之一。該校主要目的為培育工程(engineering)、科學(science)及管理(administration)方面的人才,此宗旨現於交大校徽上的E、S、A。 国立交通大學前身為1896年由盛宣懷創立於上海市徐家汇的南洋公學,在中國抗日戰爭中經歷多次遷校及改組,於國共內戰後,上海原址改組為上海交通大學,並於1958年由教育部選定新竹市為交通大學復校後校址,復校後校址與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及國立清華大學相鄰。今日的國立交通大學,主要發展領域為電子、資通訊及光電等,為臺灣知名院校之一,曾一度與國立清華大學洽談合併事宜,但因新校名稱問題而破局。 位於新竹市的交通大學也同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西南交通大學、北京交通大學並稱「飲水思源 五校一家」,代表五校皆系出於同源。饮水思源紀念碑也為各校的精神團結的象徵之一。.
查看 反攻大陸和國立交通大學
國立鳳山高級中學
|campus.
國立政治大學
國立政治大學,簡稱政大,1927年建校於江蘇南京市,1954年由行政院核定,復校於臺灣臺北市,為中華民國首間在臺復校的國立大學。創校任務為負責培養國家政治、管理及法學人才的中央院校之一,其後發展為臺灣地區人文學科及社會科學領域為主的國立大學,也成為亞洲及太平洋地區重要智庫之一。 學術及校務發展方面,國立政治大學始建於南京的國立中央大學基礎之上,在臺灣復校後亦與臺北的國立臺灣大學等校,皆享有良好的社會評價。並與臺北的國立陽明大學在心智與腦科學研究上,有緊密合作關係。 國立政治大學除了以海峽兩岸地區華人為主要學生來源以外,同時也吸引不少海外國際學生入學就讀。.
查看 反攻大陸和國立政治大學
军国主义
軍國主義(Militarism),是一種認為軍事力量是國家安全的基礎,並將保證軍事力量視作為社會最重要目標的意識形態。.
查看 反攻大陸和军国主义
军队政治工作学
军队政治工作学是研究军队政治工作的一门学科。所謂軍隊政治工作,也時稱政治作戰、政戰體系、政工體系等,內容包括對軍隊內部的控管,及對敵心理作戰等。政戰(政工)制度源起於蘇聯共產黨在蘇聯紅軍中設置的政治委員,後期的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紛紛仿效。一開始「軍隊政治工作」,主要作為軍隊裡的思想檢查工具。但隨著時代演進,政戰人員的角色也有所轉換。.
查看 反攻大陸和军队政治工作学
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
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又稱光復大陸委員會、光復會,成立於1954年11月25日,為中華民國政府所設立的一個官署機構,該機關曾經直屬於中華民國總統府。1991年廢除。.
勞動黨 (臺灣)
勞動黨是中華民國的一個主張社會主義的左翼政黨,亦是支持中國統一的統派政黨,於1989年由原来工黨內部的夏潮派组建。.
獨台
台是臺灣一種政治主張與意識型態,主張台灣在現有的中華民國國家架構下,不與存有主權爭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追求統一,實際上成為完全獨立之國家。這個意識型態常被視為臺灣獨立運動的派別之一,與「台獨派」一詞有重疊之處,但是差異點在於此思想的支持者,反對「臺灣國」或「臺灣共和國」之類帶有強烈台獨意識的稱呼為國號,不與中華民國完全切斷關連,与对岸发展对等的外交关系。在這個路線中,臺灣繼續以「中華民國」為國號,有時又被稱為「華獨」,類似馬英九「不統、不獨、不武」的維持現狀主張,被統派人士指出其實際上就是隱性台獨,与兩國論無異。 從兩國論觀點來說,一般上認為中华人民共和国(國際間俗稱中國)和中華民國(國際間俗稱台灣)是兩個獨立的國家。 獨台和華獨類似,但是獨台較傾向於 一中一台路線,而華獨則較傾向於兩個中國路線,也就是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是兩個獨立的國家。 獨台認為中華民國絕對代表台灣,但不一定要代表中國,只追求台灣認同,不追求中國認同; 華獨則認為中華民國絕對代表台灣,但也承认與對岸中國大陸不同政治實體的另外一個中國或另一個獨立國家。.
查看 反攻大陸和獨台
碧霞宮
碧霞宮,又稱岳武穆聖王廟,是位於臺灣宜蘭縣宜蘭市中山--的岳飛廟,獲臺灣總督府、中華民國政府重視並舉辦祭典。.
查看 反攻大陸和碧霞宮
福建历史
福建历史為福建省的歷史:汉地的一部份。福建在上古时代原為百越人聚居地,屬揚州;秦在福建設置閩中郡是第一個在福建設立行政機構的中國政權,但秦王朝并未能对福建实施直接管辖,福建地方政權作為秦的實際藩屬國而存在。 漢高帝五年(西元前202年),漢朝劉邦封越王勾踐的後代無諸為閩越王,封福建為閩越國,其形式仍為藩屬國,都城設於东冶。三國時期,孫吳於建安元年在今福州市設侯官縣。.
查看 反攻大陸和福建历史
福建省 (中華民國)
福建省,簡稱「閩」,是中華民國已虛級化的省份,目前僅由金門與連江(馬祖)兩縣,以及原屬莆田縣的烏坵鄉(今託金門代管)所組成和原屬长乐县的白犬列岛(莒光乡)(今託連江代管),緣此其常被稱為「金馬地區」。金馬地區是中華民國政府作為在中國大陸擁有主權的意義與象徵。在政府用語中亦將臺澎金馬稱作「臺閩地區」,即示為實質統治之臺灣與福建二省之地區。 因國共內戰爆發,中華民國國軍節節潰敗於中共解放軍。鑒於形勢,福建省政府自1949年8月隨國軍從福州市遷駐金門。韓戰爆發後,解放軍曾多次進攻該地而未捷,而國軍亦無能力反攻。進而形成福建由兩政治實體割據一方的格局。1956年7月因為實施戰地軍政指揮,福建省政府精簡化並遷至臺灣省臺北縣新店鎮(今新北市新店區),1992年11月7日金馬地區戰地政務終止,1996年1月15日遷回金門辦公,省政府維持原精簡化之編制,且不設省議會。 福建省為唯一兩岸分治的省份,概念上為「大陸福建」與「金馬福建」,前者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質統治,設立福建省人民政府;後者由中華民國實質統治,設立福建省政府。 由於金門西距廈門島不到10公里,而東距台灣島則有277公里。因此中華民國政府於2001年元旦起實施金馬小三通,金馬地區開始展開與大陸小規模的通商、通航和通郵。.
立法院
立法院是中華民國的最高立法機關,現在是一院制之議會,設有113個席位。立法院是中華民國的國會,立法院院長即為議長。立法院成立於1928年(民國17年),最初為國民政府的附屬機關,1948年(民國37年)因應行憲而在制度上脫離行政權。1992年(民國81年)立法院開始全面定期改選至今。現任之第九屆立法委員於2016年2月1日宣誓就職,任期屆滿日為2020年1月31日。.
查看 反攻大陸和立法院
羅桑般殿丹畢蓉梅
罗桑般殿丹毕蓉梅(;),第七世章嘉呼图克图(即第十九世),青海省大通县人。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时,受封为“灌顶普善广慈章嘉呼图克图'”。1912年,原封号下加“宏济光明”。徐世昌任中华民国大总统时,又加“召因阐化”。国民革命军北伐后,于1930年担任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委员。1935年,当选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1937年,又任国民政府委员。1947年,加封“护国净觉辅教大师”,颁金印金册,其荣誉与达赖喇嘛、班禅喇嘛相等,册封令文为: 1947年,他当选为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1948年,被聘为总统府资政。1949年来到台湾后,任中国佛教会理事长。1957年3月4日在台北圆寂,中华民国政府颁“褒扬令”以表彰其贡献: 据传第七世章嘉圆寂前曾親筆簽署在「反攻大陸」以前不再转世,故章嘉转世系统也随之停止。但第十四世达赖喇嘛在印度达兰萨拉自行寻访并重新确立丹增頓由益西嘉措为第八世(即“第20世”)章嘉,而此举选出的“第八世章嘉”并未受中华民国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及其他各地的官方承认。 現位於台北市大安區青田街八巷三號之蒙藏文化館前身即第七世章嘉大師在臺駐錫地。.
猛撒
猛撒,勐薩,緬甸撣邦東部城鎮,目前由佤邦控制。1950年代,原為中華民國國軍的泰緬孤軍曾控制猛撒,並將此地作為反攻大陸的基地,設立反共大學,建造了猛撒機場。.
查看 反攻大陸和猛撒
烏面將軍廟
烏面將軍廟,是位於臺灣彰化縣秀水鄉陝西村的陰廟,有說法是主祭鄭成功陝西籍的部下馬信,並傳說當地人為明鄭陝西軍人的後裔,而引起臺灣戰後時期陝西籍移民的注意。.
查看 反攻大陸和烏面將軍廟
終極統一
在臺灣,終極統一(eventual unification)是對於臺海兩岸關係的一種論述,意指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現狀雖為分治的兩個政府,但在未來的某一個時間點,將會重新統一為一個中國。衍生自台灣一個中國政策,在李登輝總統任內通過的《國家統一綱領》,取代先前的三民主義統一中國政策,改為終極統一。 終極統一論的立場最終目標仍然是台灣與中國大陸間的兩岸統一,不支持永久保持台海現狀,但對於何時開始統一與如何進行的問題則態度迴避,近於支持維持臺海現狀。終極統一論者,反對一邊一國等推動台灣獨立主張,但也反對在現狀下直接進行政治談判與統一;他們設定了條件,希望在中國大陸成為自由、民主社會之後再行統一,在大陸方面未完成民主轉型前,反對設定時程表,來達成中國統一的急統主張。.
查看 反攻大陸和終極統一
白團
白團為臺灣戰後時期的日軍顧問團,1949年成立於日本東京,並隨即到臺灣幫助中華民國政府抵抗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1951年成立的美軍顧問團,及1936年成立的德國軍事顧問團並列國民政府三大外國軍事顧問團。古寧頭戰役與八二三砲戰的勝利,都與白團或白團關係人的協助有關。 白團的思想影響中華民國軍事甚鉅,臺灣曾長久實施的義務役徵兵制、預官制度即為白團之提議,使每個成年男子皆入伍服義務役,以具備足夠兵力反攻大陸。各種軍事教範、準則,亦多出於白團之手,本為日文,再譯成中文,如新兵訓練實施的「刺槍術」、「單兵戰鬥教練」之準則皆為白團所創。中華民國國軍軍官,受過白團軍訓者中,以中華民國前參謀總長郝柏村最為有名。.
查看 反攻大陸和白團
西昌战役
西昌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民国国军在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进行的最后一场大规模战役。自1950年3月12日起至4月7日,历时25天,进行14次战斗。最终解放军相继占领19座县城,占领西康省(除昌都)。.
查看 反攻大陸和西昌战役
香港人口
香港人口以華人為主,現今的香港人主要為於1945年由中國大陸以及世界各地的華人移民及其後代。 根據政府統計處公布,2017年年底香港人口臨時數字為,常住在香港的有7,409,800人,其中7,182,600人為常住居民,227,200人為流動居民,其中華人佔92%,而在香港的非華人中,則以菲律賓人和印尼人居多,分別佔總人口的2.5%和2.1%。人口年齡中位數43.4歲,家庭數目251萬戶,平均每戶2.8戶,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25,000港元,其中390萬人居於私人永久性房屋,213萬人居於公屋,116萬人居於資助自置居所單位,工作人口396.56萬,每月收入中位數為1.55萬港元,撇除外傭後,則為1.7萬港元。 另外有逾451,000少數族裔人士居住香港,當中8成為非華裔亞洲人,大部分為印尼人及菲律賓人。在香港出生的人口約60.5%,在中國大陸、台灣及澳門出生的比率為32.1%,香港有83.1%人居於香港達10年或者以上。香港是世界人口密度最高地方之一,每平方公里為6,690人。而且香港的已開發土地不多,如果只將已開發土地計算在內,每平方公里超過3萬人。.
查看 反攻大陸和香港人口
香港人口史
香港人口以華人為主,現今的香港人主要為於1945年由中國以及世界各地的華人移民及其後代。根據2011年香港人口普查結果,常住在香港的中國人口接近650萬,佔總人口的91.8%;另外有逾451,000少數族裔人士居住香港,當中8成為非華裔亞洲人,大部分為印尼人及菲律賓人。在香港出生的人口約60.5%,在中國大陸、台灣及澳門出生的比率為32.1%,香港有83.1%人居於香港達10年或者以上。 香港是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之一,每平方公里為6,544人。.
查看 反攻大陸和香港人口史
香港親台團體
親臺團體、民國派、(Pro-Taiwan camp、Pro-Taipei camp、Pro-Republic of China camp、Pro-Kuomintang camp或Pro-Taiwan groups),用以泛稱成立於香港、在政治立場上親近中華民國或中國國民黨的社會團體或政治團體。親臺派通常對於中國共產黨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持反對立場,並以推動海峽兩岸自由民主及傳播臺灣經驗為信念。 在香港親台團體中,以支持泛藍陣營者佔大多數,立場貼近泛民主派,並反對臺灣獨立、民主進步黨和泛綠陣營。 早年香港的香港民國派團體,政治理念都均趨近中國國民黨的右派,緊跟隨當年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下,立志光復大陸、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口號。然而後來受到兩岸形勢的遽變及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影響,親臺團體的理念也有所變化,近年來的民國派團體更以支持香港實行公民普選、維權運動、推動兩岸民主發展為宗旨。除了關注臺港事務、兩岸四地民主發展及民族事業外,亦積極透過香港的地區服務,以爭取更多香港人認同。.
查看 反攻大陸和香港親台團體
調景嶺
調景嶺(Tiu Keng Leng , 又稱:Rennie's Mill)位於香港新界西貢區將軍澳,原是寮屋區域,經1990年代填海發展後現時為將軍澳新市鎮的其中一部份。調景嶺位於將軍澳市中心的西南部,五桂山的東南面和照鏡環山的東北面之間的低地。.
查看 反攻大陸和調景嶺
谷正文
--正文(),原名郭同震,是一位中華民國的情治單位人員。 他曾九一八事變發生後加入中國共產黨,並在抗日戰爭前夕於林彪所部115師擔任偵察大隊隊長。後來,他輾轉投入軍統局並效忠於戴笠及毛人鳳。他曾擔任軍統局北平特別勤務組組長及反攻大陸指揮官,也曾在1955年領導策畫克什米爾公主號爆炸案試圖暗殺周恩來。.
查看 反攻大陸和谷正文
費希平
費希平,中華民國政治人物,遼寧省遼中縣人,國立北平大學(已併入北京大學)政治經濟學--畢業。 费希平是中华民国第一屆立法委员,亦是台灣第一个反对党民主進步黨的創党成员,但后因國會全面改選運動與其終身職立委的身分有所衝突,加上民進黨主席黃信介操之過急,對其退職一事運作形成逼宮之勢,因此在1988年7月19日民進黨中常會後,發表不滿民進党的台獨傾向的聲明,並憤而退黨。其退黨後曾短暫持續兩岸和平工作,退職後則被家人接到美國洛杉磯,並於2003年2月逝世。.
查看 反攻大陸和費希平
趙衍慶
趙衍慶(),生於山東省曹縣,中華民國國軍退伍榮譽國民。 2014年參選台北市長,成為史上最年長的台北市長參選人,最終取得15,898張票,在七位候選人中名列第三。.
查看 反攻大陸和趙衍慶
郭冠英
郭冠英(),筆名:范蘭欽、郭才子,籍貫貴州清鎮,臺灣新竹人,新黨黨員,曾經擔任記者、中華民國行政院新聞局派駐多倫多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新聞組長,2009年因在職期間以筆名范蘭欽撰文發表辱與國家言論與貶抑與其政治立場不同的臺灣本省人、蓄意欺瞞等行為被中華民國政府以「蓄意欺瞞、言行不檢、嚴重損害政府及公務人員聲譽」為由免職。2014年3月甄選進入中華民國政府單位復職1個月後即屆退,被監察委員糾正省府並通過,於同年7月順利退休暫時不放月退俸,後自稱成功領取月退俸。 法治時報社長黃越宏於2014年稱目前郭冠英為《中國時報》「地下總主筆」,指他每周五在神旺飯店召開會議,檢討新聞及言論方向。.
查看 反攻大陸和郭冠英
蔣中正遺囑
蔣中正遺囑,官方稱總統蔣公遺囑,也稱蔣介石遺囑,中國國民黨內稱為總裁遺囑〈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奉行總裁遺囑決議文〉,《總統 蔣公哀思錄》第一編,台北:總統蔣公哀思錄編纂小組,1975年10月31日,是中國現代史重要人物蔣中正的遺囑。据考证,蒋中正年轻时就已留有遗嘱,从1920年至1975年这55年中至少写过9个遗嘱(其中3个具体内容不详)。其逝世遺囑目前刻在中正紀念堂大廳裡的蔣中正坐像之正下方。.
查看 反攻大陸和蔣中正遺囑
臺北城市科技大學
臺北城市科技大學(英語:Taipei City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PCU),簡稱:城市科大、城科大、城科,前身為1971年創立的光武工業專科學校(簡稱光武工專),是一所位於臺北市關渡平原大屯山麓的科技大學。.
臺灣外省人
臺灣的外省人族群,是指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至1980年代末期海峽兩岸重啟交流期間,從臺灣以外之中國大陸各省移民至臺灣的人士及其後裔。尤其以1949年後因國共戰爭使得大陸地區為中國共產黨佔領,此時隨中華民國政府遷進臺灣的移民潮為最大的一波。「外省」一詞為相對概念,對應詞為「本省人」,係指第二次世界大戰(1945年)結束以前就已定居台灣的人。此外日治時期來台者的地位介於本省人跟外省人之間。 臺灣外省人是一個複雜的群體,其中同為福建廣東等地區的閩南人、客家人,便因為移民時期不同,在外省族群遍也存在。也有部分並非漢族,如蒙古族、滿族、回族等中華民國法定境內的少數民族。而1980年代末期兩岸重啟交流後移民來臺的中國大陸公民,因實為不同政府所轄,則不再被稱呼外省人,轉而稱之為「大陸人」。 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觀點而言,居住在台灣的外省人與本省人皆視為「臺灣居民」,並不承認中華民國官方登記的任何「省籍」,來往大陸地區須按規定辦理暫住登記。.
查看 反攻大陸和臺灣外省人
臺灣問題
台湾问题在台湾又称統獨議題,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及第二次國共內戰后,關於臺灣的政治体制及主權歸屬争议。台湾问题背景为兩個中國政權关于主權、領土以及政權合法性的争议,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华民国对彼此的主权声索,彼此宣称拥有对方全境之主权,其中台澎金馬未來政治前途的争议最为尖锐。其通常被稱為“兩岸問題”,也有“台湾議题”、“台湾(政治)地位问题”等多种称呼。 台湾问题是兩岸關係的一部分,因双方皆认为海峡两岸关系的不同现状将造成不同之未来,如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便曾提出「以民促官」的统战政策;而中华民国也在1990年代于李登辉总统治下提出國家統一綱領,以谋求中国的统一。 台湾问题主要幾種见解包括:维持两岸分治现状,一方将或被另外一方统一,和独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方面推行九二共识及盼望以一国两制统一台湾;中华民国政府在中國國民黨執政時期则主张一國良制和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并以一中各表呼吁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正视中华民国存在的事实,民主進步黨執政時則因台灣主體性的主張而淡化統一論述,但仍強調中華民國存在於台灣的現實。.
查看 反攻大陸和臺灣問題
臺灣軍事史
臺灣軍事在历史上除少部分時間之外,大都以防衛為主,也與歷來統治臺灣政權:臺灣荷西殖民時期、鄭氏王朝、臺灣清領時期、臺灣日治時期、臺灣戰後時期(中華民國)息息相關。.
查看 反攻大陸和臺灣軍事史
臺灣戰後時期
臺灣戰後時期,是指臺灣歷史上自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迄今、由中華民國管轄的時期,也稱為中華民國時期及國民政府時期。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大日本帝國臺灣總督兼第十方面軍司令官安藤利吉將軍依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元帥發佈的軍事命令《一般命令第一號》第一條甲項規定,於1945年10月25日在臺北公會堂以在臺日軍主官身分,接受蔣中正的代表何應欽委派的臺灣地區受降主官陳儀將軍發布的《署部第一號命令》並簽署受領文件,此舉為中華民國政府官方所謂的「臺灣光復」,自此臺灣由中華民國政府統治迄今。 1945年8月15日至10月25日之間,因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仍在中國大陸及其它戰區處理戰後事宜(國共戰爭),官派接管臺灣的專責人員則需要一段行政流程與等待命令的作業時間,同時大日本帝國在臺灣駐警、駐軍及所有日籍人員則是於1945年9月之後,才開始分批被遣回日本(日方稱引揚歸國),這使得臺灣在這段時期既不屬於日方治理,又無中華民國接管,臺灣處於無政府狀態,但因戰事已於1945年8月15日結束,使得這段兩個月的空窗期在臺灣歷史上也被納入「臺灣戰後時期」。.
查看 反攻大陸和臺灣戰後時期
臺灣海峽危機
台灣海峽危機,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之間,因相隔台灣海峽,兩個政權在高度的軍事衝突、軍事演習及軍備競賽對峙下,最終可能引發全面戰爭的潛在危機。一般認知過去共發生過三次,但最終均僅止於地區性的軍事行動或未實施的計畫。.
查看 反攻大陸和臺灣海峽危機
臺灣海峽兩岸關係史
海峽兩岸關係史介绍了有史以来臺灣海峽兩岸關係的历史变迁。中国历史上疑似关于台湾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国志》中提到的夷洲或《隋书》中提到的流求。在宋元时期,海峡两岸已有贸易往来,1281年元世祖设立了澎湖寨巡檢司,开始对澎湖实行行政管辖。1349年汪大淵在《島夷志略》中记载澎湖属泉州晉江縣,而琉球为海外诸国之一。明朝陳第写的《東番記》描绘了台湾西南地区原住民的风土人情。自17世纪20年代起,海峡两岸关系受荷兰人、西班牙人、汉人、满人、日本人的影响,中国大陆与台湾或统一,或分离,直到1945年中华民国接管台湾。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结束以来,兩岸關係随着国内、国际局勢的變化而曲折发展。第二次国共内战中,国民党被共产党打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逐步控制整个中国大陆。而中华民国则退居台澎金马等岛屿,两岸开始军事对峙,并发生多次武裝衝突。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後,中華民國的外交空間受到限縮。1979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美国建交的同时,单方面宣布停火。1987年中华民国開放兩岸探親後,两岸关系一度緩和。但1995年李登辉總統访美之后,两岸关系又趋紧张。进入21世纪后,海峽兩岸经济关系已相當緊密。2008年国民党在台湾重新执政后,两岸关系趋于缓和。2015年海峽兩岸最高領導人在新加坡會面,被视为兩岸关系史上的重大突破。而2016年蔡英文执政以来,两岸关系又趋紧张。.
臺海現狀
臺海現狀意指當前海峽兩岸的政治地位與狀態,即臺灣與中國大陆分屬中華民國政府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統治的現狀。197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布停止對金門砲擊之後,兩岸處於實質性停火狀態。中華民國政府於1991年宣佈終止動員戡亂時期後,單方面結束兩岸敵對狀態。 以中國大陸方面為首的觀點認為,兩岸並無簽訂任何停火或停戰協議,依舊處於敵對狀態,並在政治、軍事、外交、意識形態等領域上仍有敵對心態。 「维持台海现状」被认为是目前暂时缓和海峽两岸关系的有效方法之一,在兩岸均具有廣泛民意支持,但是中國大陆、臺灣和國際社會对这个词汇的理解和看法不盡相同。.
查看 反攻大陸和臺海現狀
雅克弟兄
《雅克弟兄》(法文:Frère Jacques)是一首非常出名的兒歌,可以單以本來的曲調或者不停的四部輪唱的方式演繹。對於華人,其華語版《兩隻老虎》和粵語版《打開蚊帳》更為熟識。.
查看 反攻大陸和雅克弟兄
陪都
陪都(性質相同或相近的有「行都」、「留都」、「副都」或「別都」等)指一個國家在首都之外另外设立的都城,一般不設中央政府機構,通常不是全國的政治中心。陪都至少都是区域性的中心城市,个别陪都实际就是全国性的政治中心或实际上的首都。与此相关的陪都制度是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之一。 行都、留都、別都、陪都等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意思,但含義略有差別。如通常是首都遷徙後原來的首都作為留都,具有臨時性質的實際首都稱為行都。比如,南宋紹興八年定臨安為行都,建康改為留都。明朝遷都北京後南京作為留京(又稱留都)。1932年淞滬抗戰後曾以洛陽為行都,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以西京(即西安)為陪都,同年還都南京。1937年11月因中日全面開戰,日軍快要進犯南京而將中央政府遷移到重慶,之後重慶市成為中華民國陪都直到二戰結束還都南京為止。 东亚汉字文化圈的“陪都”、“留都”、“副都”制度相对现代地缘政治分析来说有些是临时首都。.
查看 反攻大陸和陪都
陸軍第一特種兵
中華民國陸軍第一特種兵,一般習慣稱為「陸一特」,是1967年至1986年間,中華民國陸軍將裝甲、砲兵、兵工、通信、工兵等5個兵科列為第一特種兵,當時《兵役法》規定陸軍役期仍為2年,但以行政命令於其退伍同時另發為期1年的臨時召集令,因此實際役期3年,直到1984年至1985年,中華民國總統蔣經國與參謀總長郝柏村上將一起廢止陸一特的實施。.
查看 反攻大陸和陸軍第一特種兵
柏楊
柏楊()本姓郭,原名定生。後其父因方便替他轉校,而易學名為立邦,後又因升大學問題而自行改名為郭衣洞。出生於河南省開封,籍貫為河南省輝縣。筆名來自中橫公路隧道附近台灣原住民部落的原名諧音「古柏楊」(今稱古白楊;Kubayang)。另一個筆名則是鄧克保,台灣作家,中華民國總統府資政,被稱為台灣的魯迅。 柏楊雖然有相當多的歷史著作,但是有些(在史學上)較為保守的人士認為柏楊並非歷史學家(因為他的歷史著作尚未達到傳統人文科學考據的學術研究標準),而是個作家、思想家及歷史評論家。 經歷過政治牢獄近10年的柏楊相當關注自由、人權與尊嚴等議題,曾創立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且擔任會長。.
查看 反攻大陸和柏楊
推回
推回()在政治學裡指的是以強硬手段達成一個國家的主要政策改變,通常是達成政權更替。與推回不同的是強調防止其他國家影響力擴張的圍堵政策,以及強調與其他國家和平相處的緩和政策。在國際關係上,推回最知名的現實世界例子是在冷戰中美國對蘇聯和其他共產主義國家的政策。在冷戰前期,美國曾兩次嘗試使用推回策略—在1950年的韓戰和1961年的古巴,兩次都以失敗告終,而在1953年的東德六一七事件和1956年匈牙利十月事件中美國決策者也曾考慮進行推回,但最後因為擔憂蘇聯干預而引發世界大戰因而作罷。 到了1980年代,美國總統罗纳德·里根受到傳統基金會等保守派智庫的影響,開始廣泛的推回作為對抗他所稱的「邪惡帝國」(蘇聯)的主要策略,並且在1980年代初期將冷戰白熱化,直到1985年改革派的蘇聯共產黨總書記戈巴契夫上台為止。1983年美國入侵格瑞那達將馬克思主義政變形成的政權推翻,成為推回策略最著名的例子。儘管歷史學家對其決定性仍抱持著不同的意見,一般都認為里根在1980年代初採取的強硬派策略和對蘇聯的各種攻勢大幅加快了蘇聯體制的崩壞,並且迫使蘇聯共產黨高層在經歷兩任總書記尤里·安德羅波夫和契爾年科的短暫任期後,選擇年輕的改革派來領導蘇聯,而非延續勃列日涅夫的路線。 在冷戰之後,北約在2001年的阿富汗戰爭中也採用了推回的策略來推翻塔利班政權。在歷史上,美國決策者曾利用推回策略來打擊敵對勢力影響力的衝突包括了南北內戰(1861-65)、第一次世界大戰(1918年擊敗德意志帝國)、第二次世界大戰(1943年擊敗義大利、1945年納粹德國、1945年日本)、1953年伊朗政變(推翻穆罕默德·摩薩台)、巴拿馬(1989)、伊拉克戰爭(推翻薩達姆·海珊)。在2014年9月,伊斯兰国斬首兩名美國女記者后,美國總統奥巴马宣布:“美国将组织一个庞大的联盟反击这种恐怖威胁。我们的目标是明确的:我们将通过全面和持续的反恐战略,削弱并最终消灭ISIL。”。 在今天,推回策略一般也常被稱為政權更替。.
查看 反攻大陸和推回
林昶佐
林昶佐(英文名 Freddy Lim Tshiong-tso,),生於臺北市;綽號「鬼王」、「佛來敵」、「佛敵」、「飛踢」、「肥迪」等,長期支持台灣獨立。。現任中華民國時代力量臺北市第五選舉區(中正區、萬華區)立法委員,重金屬搖滾樂團「閃靈」主唱,並與美國搖滾明星Marty Friedman合組樂團鐵色克隆X。曾任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會長,現任台灣美國國會聯誼會副會長、台灣國會西藏連線會長,於2017年獲公民監督國會聯盟評鑑為優秀立委。獲臺灣國家文化總會總統文化獎、英國、英國搖滾雜誌讀者票選全球最佳主唱之一、西藏音樂獎最佳國際援藏藝人獎等。 2018年獲由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舉辦之廖述宗教授紀念獎,以鼓勵對於台灣的人文、科技、社會有卓越貢獻的個人或團體。.
查看 反攻大陸和林昶佐
殺朱拔毛
殺朱拔毛是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和中國國民黨「剿共」運動的口號,取豬隻宰殺程--的「殺豬拔毛」之諧音雙關語,其中「朱」指朱德,「毛」則指毛澤東。它起源於1930年代國民政府圍剿實行武裝割據之中共蘇區。戰爭時期,軍權高於政權,所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朱德排名在「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毛澤東之前。國民黨也稱彼等為「朱毛軍」、「朱毛匪幫」。外界常有誤解認為朱德在前係屬挑撥,乃誤傳。 在中華民國政府和中國國民黨敗退到台灣後,「殺朱拔毛」並未因毛澤東地位已遠超過朱德而改變,且成為跟「反攻大陸解救同胞」一樣頻繁出現的政治口號,甚至有榮民及朝鲜战争的反共義士倣傚岳飛的故事將此四字刺在身上。.
查看 反攻大陸和殺朱拔毛
民國無雙
《民國無雙》是一款以中華民國大陸時期軍閥競逐、抗日戰爭、國共内戰為背景的免費回合制策略游戏。遊戲的概念源自於DOS平臺上的「大時代的故事」。民國無雙的作者希望復刻大時代的故事,並打造一個允許玩家將遊戲客製化的遊戲引擎。 2010年7月,《民國無雙》發行第一個正式版本1.0版。遊戲的劇本由香港遊戲工程師鄭立與中華民國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學生張承洲合作編寫。遊戲發佈一個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便以「嚴重影響國家文化安全」為由將《民國無雙》查禁。.
查看 反攻大陸和民國無雙
江春男
江春男,台中市豐原區人,台灣記者、作家、政治評論人,筆名司馬文武。.
查看 反攻大陸和江春男
泛藍
泛藍,也稱藍軍、藍營、泛藍陣營,是對中國國民黨意識型態相近的各種團體之總稱,目前包含中國國民黨、新黨。 「泛藍」這個詞彙用於2000年中華民國總統大選之後的台灣政壇,最初是由新黨元老高新武所發明的名詞,後由同黨籍的謝啟大在媒體大力宣傳,指稱中國國民黨以及由其分裂產生的新黨與親民黨(2000年至2012年屬於泛藍);新黨、親民黨皆源自國民黨且意識形態皆與國民黨相近,所源出的中國國民黨黨旗主要顏色為藍色,因此媒體權宜性地統稱之為泛藍。後來被各界廣為接受使用,並擴大及於上述三黨的支持者和政治立場相近的民間團體,在此之前1990年代的近義詞為「泛國民黨」,泛藍的主要競爭對手為泛綠。 泛藍是一種概略的政治意識形態,而非嚴謹具體的政治主張。個別政黨、社團與個人之間的實際政治理念有程度不等的差異。大體而言,泛藍陣營與泛綠政見相左,共同的主張為反對台灣獨立、宣揚三民主義、強調中華文化傳承。 大多數泛藍強調「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捍衛中華民國、以及提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本土派」也有獨台主張,「統派」則主張一中同表,認為兩岸應簽署和平協議,實現中國的和平統一,共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泛藍或泛綠皆非正式的組織,各黨派也不曾實際籌組聯盟,在政治操作上分合不定,又因各自理念的差距(主要是對統獨問題堅持的程度)而有「深藍」或「正藍」以及「淺藍」或「淡藍」之分,此一概念廣泛引申,「泛藍支持者」、「藍營群眾」、「藍軍」,還有「藍委」泛藍陣營立法委員、或親泛藍的無黨籍及直指中國國民黨籍立法委員,甚至「藍皮綠骨」指曾經或現在擁有泛藍政黨黨籍,但意識型態偏向泛綠者,或與泛綠結盟的人士等之用法。.
查看 反攻大陸和泛藍
洗腦
洗脑或思想控制(brainwashing 或 mind control),透過系統性方法,有意圖地向別人灌輸思想,來符合操縱者的意願,一連串的手法與過程,稱為洗脑。英文「brainwash」意指洗脑,由中文洗脑一詞翻譯而來;沿於上世紀1950年代的朝鲜战争,美國士兵被中国人民志愿军俘虜之後,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改造,獲救之後回到美國,支持中国共產黨政府,於是美國記者Edward Hunter就用「brainwash」一詞來描述此事。 洗脑經常被應用到政治、宗教、商业活動上。洗腦與宣傳大體方法相同,均是讚揚、推廣某事,不同之處在於,洗腦具有強制持續性、與外隔絕性、批判性等特點。 常見如政治洗脑:當權者或獨裁者強制向人民灌輸單一的思想,推崇某政治人物或某執政集團,及指出某些思想是錯誤的,加以批判。在重覆和密集灌輸下,群眾往住不自覺相信了某事或信任某個政治組織;宗教組織透過刊物、活動推廣,造成觀眾思想容易受到影響;商業公司等電視媒體傳達,不斷重複播放推廣其商品或意念,以「謊言多說幾次,就會成為真理」方式,此等宣傳方法都被認為是洗脑,儘管推廣者本身可能沒有非法惡意情事。不過通常惡質的思想,都加予洗腦的貶稱。思想改造能導致群眾有跟從團體、不可質疑、思想推廣、護航言論的一致行為逐步出現。.
查看 反攻大陸和洗腦
湯恩伯
湯恩伯(),原名湯克勤,浙江金华武義人。曾擔任中華民國陸軍二級上將。.
查看 反攻大陸和湯恩伯
漢光演習
漢光演習為中華民國以全國性防衛作戰的軍事演習,假想敵一般認為是中國大陸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漢光演習於1984年首度舉行,代號為「漢光一號演習」,由時任參謀總長郝柏村上將主持;之後年年舉行,僅號次有所更動。 為建立全民防衛動員體系,落實全民國防理念,實施動員準備,保障人民權益,中華民國政府於2001年11月14日頒定《全民防衛動員準備法》,作為建構全民防衛動員機制的法源依據。.
查看 反攻大陸和漢光演習
朝鲜战争
朝鲜战争,是朝鮮半島上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与大韓民國之间,自1950年6月25日开战至1953年7月27日签署停战协定的一场战爭,因未有和平協議,战争在理论上上仍未結束。 朝鲜半岛自1910年起被日本统治,直至1945年二战结束。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随后根据与美国协议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别接受日本投降,占领朝鲜半岛。在1948年,南北两占领区内分别成立两个政府。南北双方均自认为全朝鮮半島的唯一合法政府,同时对整个朝鮮半島声称主权,拒绝承认以北纬38度线划分的苏美对日受降分界线为边界。在冷战初期的紧张国际形势背景下,南北双方都企圖武力統一朝鮮半島,沿三八线两边各自囤积大量军队,苏美占领军撤军后,自1949年1月起双方频繁發生小規模武装衝突,至朝鮮在充足准备后發動大规模攻势。它是冷战的第一场大規模“热战”。 朝鲜在1950年6月25日以反擊為理由越过三八线,一般以此為韩战(韩国内战)/朝鲜战争(朝鲜半岛战争,联合国当时用语)/朝韩内战(现今用语)之起点。于1945年成立的国际组织联合国隨即介入,当时苏联、美国、中华民国为联合国成员,而朝鲜、韩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均非联合国成员。联合国只承认美国支持的大韩民国为朝鲜半岛上唯一合法政府,不承认苏联支持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性,而认为是前者领土内的地方政治军事力量。25日,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蘇聯因為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國席位問題而抵制出席會議,大韩民国向联合国控诉受到入侵,联合国安全理事会通过第82号决议,声明此举为北朝鲜部队对大韩民国的武装攻击,并敦促其立即停火。6月27日,联合国安理会又通过第83號決議,要求北朝鲜军队撤回38度線,“建议联合国会员国给予大韩民国以击退北朝鲜武装攻击及恢复该区内国际和平与安全所需之援助”。随后1950年7月7日聯合國安理會通过第84号决议,由21个会员国组成“联合国军”参战,包括美国、英国等16个国家的军队,外加瑞典、印度、丹麦、挪威、意大利5个国家派遣的医疗队或医疗船,其中美国提供88%的战斗人员,占据主导地位。这支部队不听命于秘书长,而是受美国统一指挥,联合国要求由美國提交戰鬥行動報告。由此,以保卫和平的名义,韓戰演变为捲入数十个国家的国际武力争端。随后苏联空軍开始秘密參戰,而中方則譴責、呼籲雙方停火并保持一定中立。 朝鲜人民军在战争首兩個月占尽优势,三日內攻陷韩国首都汉城,韩国国军遭受巨大损失,不断后撤。至8月,朝鲜军队已抵达釜山环形防御圈。美军于9月15日在仁川登陸後迅速扭轉戰局,朝鲜军队後路被切斷,陷入不利地位,金日成向苏联集團請求協助,苏联也积极施压中国参战。随后,中国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发出警告,指出若聯合国軍越過38度线侵入北方,其中立政策可能改變;还谴责美国飞机进入中国领空,抗议美国飞机轰炸中国丹东的文物市场。 10月初,聯合國軍逆轉戰情,向北開進,越過38度線,終促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決定出兵介入。10月1日,韩国国軍越过三八線,美军则于10月8日正式越过三八线。10月19日,联合国军奪取包括平壤在内的朝鲜大部分地区,逼近中朝边境。同日晚,首批中国人民志願軍也秘密越過鴨綠江,開始激烈的攻防战斗。中国人民志愿军于参战后长驱直入,在第一次战役、第二次战役、第三次战役中连续击败联合国军,将战线推回三八线,并于1951年1月4日一举攻占韩国首都汉城。其后,1951年1月13日,联合国提出停战建议,但战争双方均未对此有进一步回应,战争继续进行。联合国军在此后的第四次战役和第五次战役中阻滞志愿军的进攻,使戰線在開戰一年後再次回到三八线并陷入胶着。蘇聯首先主張停火,而中、美双方均表贊同并开始停战谈判,但双方边打边谈,构筑堑壕,并在上甘岭和金城等地展开拉锯,双方皆有重大损失。 1953年7月27日,参战方三边——中国人民志愿军、朝鮮人民军、联合国军——在板门店签署朝鲜停战协定,宣布停战。协定建立朝韩非军事区作為緩衝區,并就战俘遣返问题作出安排。随后,朝韩双方仍继续保持外交冲突和军事对峙,持续至今。由于李承晚的反对,大韩民国国军并未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而以1950年7月李承晚将大韩民国国军指挥权交给联合国军为由,于金城战役后,在行动上遵守了朝鲜停战协定。因朝韩之间未直接签署停战协定或和平协议,韩国名义上自1953年后军队指挥权仍归联合国军而停止作战,所以理论上朝韩双方仍然处于战争状态,战争並未正式結束。至2018年4月27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国务委员会委员长金正恩与大韩民国总统文在寅,签署《为促进韩半岛和平、繁荣、统一的板门店宣言》,其中提出将在2018年年内宣布结束战争状态。 朝鲜战争結束后及中美關係正常化後,隨著冷戰緩和,各方重新考慮在朝鲜半岛的政策,联合国和大多数國家逐渐改变为同时承认以停战分界线划疆而治的朝鲜、韩国两个政权,而不介入双方的领土争端。联合国于1991年同时首次接纳朝韩为会员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则于1992年与韩国建交。.
查看 反攻大陸和朝鲜战争
成功一號演習事故
成功一號演習事故,又稱海陸鐵棺材事件,是1961年6月24日發生在高雄市左營區桃子園海岸的軍事演習意外事故。當時模擬登陸作戰,虽然風浪過大,但登陸艇仍照常演習。然而终究因風浪過大,导致登陸艇操作失靈,造成5艘登陸艇失事沉沒,共61人因公殉職。.
戰士授田憑據
戰士授田憑據或稱戰士授田證,是依據中華民國政府於1951年10月18日制訂的《反共抗俄戰士授田條例》,先發給服役滿兩年以上戰士或者遺眷戰士授田憑據,待光復大陸再配發土地授田。然而因為時局變遷,立法院修法改為發配補償金,於1990年1月3日起發放。.
查看 反攻大陸和戰士授田憑據
戴鴻超
戴鴻超(Paul Hung-chao Tai),(),河南人,知名華裔美籍政治學者、作家、翻譯家。前底特律大學政治學系系主任。.
查看 反攻大陸和戴鴻超
明清战争
明清战争,交战双方为明朝和后金(后改国号为大清,即清朝)。1589年,女真愛新覺羅部首領努爾哈赤統一建州女真,1616年建立後金,1644年清兵入關。經過四十年戰爭,清軍擊敗明軍及農民軍勢力,壓制關內反對者、成功入主中原,取得最終勝利。最後一個以明朝為国號之臺灣明鄭王朝結束於1683年。在戰爭過程中,清軍屠殺多處,例如揚州十日、嘉定三屠、以及庚寅之劫。但是農民軍及明軍亦有軍紀敗壞及參與屠蜀等屠殺。.
查看 反攻大陸和明清战争
海南特別行政區
海南特別行政區,簡稱為「瓊」,是中華民國在海南島和南海諸島全境設置的特別行政區,其管轄範圍與當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海南省大致相同。.
查看 反攻大陸和海南特別行政區
海峽兩岸關係
海峡两岸关系,又称臺湾海峽兩岸關係,简称臺海關係、兩岸關係,亦稱陸臺關係,是指位於臺灣海峽東西兩側的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间的關係。自1949年底两岸分治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统治中国大陆、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而中华民国政府的统治范围则缩减至臺澎金马地区。同时,双方亦仍于法理上主张拥有全中国之主权,成为兩岸之間以及國際政治上的難題。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结束以来,兩岸關係歷經第二次國共內戰、韩战、冷戰、臺灣經濟飛躍、東歐民主化、蘇聯解體、臺灣民主化、臺灣本土化運動和中國崛起等国内、国际局勢的變化。特別是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後,中華民國的外交空間受到壓縮。1987年台湾開放兩岸探親後,两岸关系一度緩和,两岸官方、民間交流逐漸恢復。李登辉任中华民国总统以后,台湾独立运动兴起,使得两岸关系逐渐成为两岸政府、两岸民众之间的重大敏感议题。进入21世纪后,海峽兩岸的经贸活動已相當緊密,並擁有一定程度的物資及人員流通自由。2008年馬英九總統执政後,兩岸正式官方交流。2015年11月7日,海峽兩岸領導人在新加坡會面,為兩岸關係的重大進展。2016年蔡英文执政以来,两岸官方交流中斷。 當前,海峽兩岸關係不僅關乎兩岸雙方利益,还牽涉到亞太區域的情勢,乃至世界強權的戰略布局與全球安全,成為全球瞩目的焦點之一。同時,臺灣民眾不斷增強的臺灣主體意識亦與中國大陸、香港和澳門民眾的統一意識形成碰撞,使得海峽兩岸關係愈加複雜尖銳。.
查看 反攻大陸和海峽兩岸關係
1949年-1953年上海空战
上海空战是发生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上海之初的一段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中华民国政府在上海市及其附近空域上进行的一系列争夺战,是第二次国共内战的一部分。其中以中华民国空军在1950年2月6日的发动的“二六轰炸”空袭行动最为猛烈,一度使上海陷入“一片黑暗”。.
1956年香港市政局選舉
1956年香港市政局選舉於1956年3月7日舉行,由合資格選民(具有陪審員資格者)投票選出6位民選議員,得票首四位者任期兩年,得票第五及第六任期一年。本屆選舉一共有十人參選。 本次選舉為1954年香港市政局選舉之換屆選舉,該次選舉選出兩名任期兩年的議員,但因為港府在本屆將民選議席由四名增至八名,故此除了換屆選舉之外,同時亦增補四名議員。本次選舉香港票站設在匯豐銀行總行前,九龍票站則設在政府油麻地診所。因為本屆有新增議席,故此吸引不少人士參選,除爭取連任的香港革新會李有璇醫生及區達年成功連任外,新當選的尚包括陳樹垣(選舉登記以字「穗生」為名,廣東軍閥、前中華民國廣東省主席、農林部長陳濟棠上將之子)、鍾愛理遜(均屬香港革新會)和屬香港公民協會的李耀波及胡百富(時市政局議員胡百全之胞弟、媳婦為現任公民黨主席余若薇)。 在本次選舉後,革新會內部改選主席,當選的陳樹垣高調宣佈參選,引起同樣有意競逐主席的貝納祺不滿,尤其陳樹垣曾高調表示,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向他當面承諾,若國府能恢復大陸主權,將會把廣東省主席一職交他出任,陳指此具有重大意義,此事引起港英政府極度不滿,並深恐具有改革傾向的革新會變為中國國民黨在港的政治勢力代理人,本身是律師的貝納祺因而查出陳在選舉期間超支,逼退陳樹垣,結果貝納祺當選革新會主席。.
1960年代臺灣
1960年代臺灣即是民國紀元49年至58年,相當於「民國50年代」。由於此一時期奠定良好經濟基礎,之前所採取財經政策產生效果,加上台灣主要盟友——美國1960年代持續經濟景氣繁榮,臺灣民生狀況明顯改善。於台灣執政的國民黨政府因應此趨勢,採取「工業取代農業」、「低廉工資代工」等經濟措施,讓出口大幅增加,終達成經濟發展、物價穩定的雙重經濟目標。.
7月1日
7月1日是7月的第一天,也是阳历年的第182天(闰年是183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83天。是下半年和第三季的開始。.
查看 反攻大陸和7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