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反分裂國家法

指数 反分裂國家法

《反分裂國家法》是在2005年3月14日举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過的一部針對台湾海峡两岸关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法律。當天在通過後就经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签署并立即予以实施。该法律的主要内容是鼓励两岸继续交流合作,確保台灣如和平统一后的自治地位,首次明确提出了在三种情况下中華人民共和國授權以軍事行為進行國家統一。.

目录

  1. 74 关系: 反侵略日台灣大型抗議活動列表台灣獨立運動台灣獨立運動年表台灣與香港關係台灣旅行法台湾省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明境内與境外太平洋安全保障條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年表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审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列表中华民国台湾时期历史年表中央军事委员会中国历史年表中国台北中国崛起中国统一中華民國中華民國節日與歲時列表中華民國與喬治亞關係中華民國與辛巴威關係中華民國歷史中華愛國同心會三二六護台灣大遊行一个中国一国两制一個原則、三個堅持、五個反對一個中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伊是咱的寶貝弹道导弹國家統一委員會國家統一綱領兩岸和平協議兩國一制六四事件四不一沒有四要一没有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維護國家安全法終極統一無代表國家和民族組織特殊的國與國關係香港親台團體解放台湾許文龍马祖乡辛旗... 扩展索引 (24 更多) »

反侵略日

反侵略日是中華民國行政院於2006年3月8日制定的紀念日,日期在每年的3月14日。.

查看 反分裂國家法和反侵略日

台灣大型抗議活動列表

该列表收录了台湾大型的、有维基主条目介绍的抗议活动。.

查看 反分裂國家法和台灣大型抗議活動列表

台灣獨立運動

台灣獨立運動,簡稱台獨,是台灣的政治思想之一,其主要目標是透過制定新憲法等方式,建立一個屬於台灣住民的獨立主權國家,與謀求兩岸統一的「統派」相對。實際上依照理論與目標的不同,還可細分為傳統台獨、華獨、台獨左派等流派。 台灣獨立運動面臨著種種的政治現實與國際角力,外部除須與美日兩大盟邦建立互信的軍事同盟關係,還須克服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武力干涉與經濟施壓,而如何解決台灣內部在國家認同與意識形態上的多元與矛盾(統派)也是另一項難題。台灣獨立運動也透過台灣民族主義、台灣本土化運動、台灣正名運動、去中国化、強調台灣主體性等方式表現。.

查看 反分裂國家法和台灣獨立運動

台灣獨立運動年表

這是和台灣獨立運動有關的年表。.

查看 反分裂國家法和台灣獨立運動年表

台灣與香港關係

台灣與香港關係是指台灣與香港特別行政區之間的雙邊關係。目前為台灣海峽兩岸關係的一部分。行政院大陸委員會香港事務局分別以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2011年前稱中華旅行社)、遠東貿易服務中心以及光華新聞文化中心的名義在香港運作。 相對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在台北設香港旅遊發展局台北辦事處及香港貿易發展局台北顧問辦事處。2007年5月1日,因應香港旅遊團在阿里山區發生車禍,陸委會表示希望港府能在台灣設立辦事處。2011年7月15日起,香港政府得在台設立綜合性辦事機構,並於2011年12月19日在台北市設立香港經濟貿易文化辦事處。.

查看 反分裂國家法和台灣與香港關係

台灣旅行法

《台灣旅行法》(Taiwan Travel Act),是美國眾議院及美國參議院於2016年9月分別提出、2017年1月及5月重新提出,已獲參眾兩院通過及總統川普於2018年3月16日簽署生效的一部法律 中央通訊.2018/3/17,旨在促進臺灣與美國間的高層級交流。此法是續《台灣關係法》後,另一部現行與臺灣相關的美國國內法。.

查看 反分裂國家法和台灣旅行法

台湾省 (中华人民共和国)

台湾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所法定劃定的34個省級行政區之一,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上的两个岛屿省份之一,其轄區包括臺灣島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岛等地。但由於第二次国共内战以來的海峡两岸分治格局,現階段屬於「法定設置」而尚未實施实际统治。.

查看 反分裂國家法和台湾省 (中华人民共和国)

史明

施朝暉(Shih Chao-hui,臺語:Si Tiâu-hui,),筆名史明(威氏拼音:Shĭh Míng,臺羅:Sú-bêng),外號歐吉桑,革命家和台灣獨立運動先驅,為獨立台灣會創始人,政治立場偏台獨左派,主張先獨後左。以其著作《台灣人四百年史》著名。左眼失明。未婚,亦無子嗣。.

查看 反分裂國家法和史明

境内與境外

境内,一般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管辖边界之内的区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用语中,“中國境内”指中国海关关境以内的区域,相当于除去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两个非直接管轄的特别行政区之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所有实际统辖区域;“中國境外”指中国关境以外的國家與地區,包括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以及未实际统辖的爭議領土,如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稱臺灣地區)和釣魚台列嶼。 雖然在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民間,也會簡單地以「中國」稱呼中國大陸,此情況在臺灣尤為常見,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令和黨政軍會談等等,如涉及到香港、澳門和中華民國,不可稱呼中華人民共和國或中國,要以大陸、內地或國內稱呼,如無法避免中華民人民共和國與中國,需加注「」或--,表示不承認,但不否認事實存在。 因為稱呼中華人民共和國或中國,代表著香港與澳門脫離中華人民共和國統治。 中華民國的法令也不稱呼中國大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國,因為依照中華民國憲法、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即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和香港澳門關係條例等等法令,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國家,當然也不承認其代表中國。.

查看 反分裂國家法和境内與境外

太平洋安全保障條約

太平洋安全保障條約或稱澳新美安全條約(ANZUS)是一個美國和澳洲,以及澳洲單獨和紐西蘭聯合處理太平洋地區防衛事務的安全條約,不過今日此條約被理解成在任何方面遭受攻擊皆與之相關。.

查看 反分裂國家法和太平洋安全保障條約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称「中国」,是位於东亚的社会主义国家,首都位于北京。中国領土面積約960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纯陸地面積第二大、陸地面積第三大、總面積第三大或第四大的國家,當中劃分為23個省份、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 中國地势西高东低而呈現三级阶梯分布,大部分地区属于溫帶、副熱帶季风气候,地理景致與氣候型態丰富多樣,有冰川、丹霞、黃土、沙漠、喀斯特等多种地貌杜蕙.

查看 反分裂國家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年表

这是一个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各事件的列表。.

查看 反分裂國家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年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审查

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部门对互联网进行网络内容审查,这是一种行政行为,力度和标准有别于绝大多数国家,引起争议并有一些负面的评价。 根据《国务院关于授权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负责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工作的通知》,自2014年8月26日起,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简称国家网信办,与中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为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牌子挂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负责中国大陆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工作,并负责监督管理执法。.

查看 反分裂國家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审查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列表

本列表收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以法律形式公布的所有法律规定,包括已废止和已被修订的法律。本表不收录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条约等其他低于或不同于法律层次的规范性文件。 以下列表根据法律类别进行分类排列,如需要根据法律公布时间顺序查找法律,请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列表 (按时间)。.

查看 反分裂國家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列表

中华民国台湾时期历史年表

本条目介绍中华民国历史台湾时期的大事记。.

查看 反分裂國家法和中华民国台湾时期历史年表

中央军事委员会

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通称中央军事委员会,简称中央军委、军委,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装力量最高军事领导机构的总称。实际上包括以下两个机构:.

查看 反分裂國家法和中央军事委员会

中国历史年表

中国历史年表,是依年份列出中國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在朝代更迭之間,執政權經常不會立即轉移,因而會有時間重疊。本年表基於年份不重疊的原則,將在下一個朝代的「記錄」起始點延至前一朝代結束的下一年,並非代表該年份為朝代的真正起始點。.

查看 反分裂國家法和中国历史年表

中国台北

中國台北(Taipei, China)為中華民國於亚洲开发银行之會籍名稱。因為世界大多數國家承認「一個中國」的外交政策,因此1986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后,中华民国被迫以此名称参与亚洲开发银行相关活动。.

查看 反分裂國家法和中国台北

中国崛起

中國崛起是指進入21世紀以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全球經濟、政治、军事及科技等方面实力的增长。由於中国擁有穩定而众多的人口,以及快速增长的經濟和軍事支出,因此经常被视为是一个潛在的超级大国。作为经济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且在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占有一席。 中国雖然被認為是一個潛在的超級大國,但是仍然有许多经济、社会、环境與政治等方面的不利因素有待克服。此外,目前中国在聯合國與世界上的影响力还没有达到美国的程度。但是,其发展的速度,以及许多方面的不断进步,导致产生了中国在21世纪中期成为世界第二个超级大国的可能性。.

查看 反分裂國家法和中国崛起

中国统一

中國統一,是指將中國人居住地區构成一个統一国家的概念。这个概念各地中国人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理解。歷史上中國政權的統一,多數是北方政權統一南方政權。現今主要的「中國統一」意即将中華人民共和國統治的中國大陸地區和港澳地區,與中華民國統治的台澎金馬地區(個別管制領域)統合成一个統一的主權國家和國家政權,即中國,結束自1946-1949年國共內戰及1949年中共建政造成的海峽兩岸分治局面。.

查看 反分裂國家法和中国统一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是位於東亞的民主共和國,自1912年成立至1971年退出聯合國期間是中國的代表政權,之後則因主要國土位置與國際政治現狀而在國際上通稱「臺灣」。建政之初繼承原清朝統治的中國領土,至今未放棄主張自己為代表中國之唯一合法政府。1945年二戰結束後從日本接收臺灣。1949年因第二次國共內戰失去大部分中國領土的治權,現今實際管轄的領土(即自由地區)總面積36,197平方公里,包括臺灣本島及附屬島嶼(北方三島,蘭嶼,綠島等)、澎湖群島、福建沿海附屬島嶼(金門群島、馬祖列島、烏坵列島)與部分南海諸島(東沙群島,太平島,中洲島等),首都為臺北市.

查看 反分裂國家法和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節日與歲時列表

本文列出中華民國的主要節日與歲時,包括放假和不放假的國定紀念日與節日,以及常見的民俗節日。 紀念日及節日依據《紀念日與節日實施辦法》實施。2001年起,中華民國政府機關及公私立各級學校實行「週休二日」,即每週六、日放假。2006年中秋節假期以來,節假日如遇到週二、四等,還會採取中間上班日(週一、五)調整放假,形成至少4天連續的「彈性假期」(但擇另一星期六補班、補課)。2015年起,對公部門實施節假日與週末重疊則補假的新假期制度:若與星期六重疊,則星期五補假一天;若與星期日重疊,下星期一即補假一天。私人事業單位自2016年1月1日起亦將全面實施勞工「週休二日」,自此全面實施「週休二日」。 2015年12月31日之前,臺灣適用「雙週84工時」的勞工,放假規定大致與1998年到2001年的「隔週週休二日制」放假規定相同,不過也有與勞工約定比照公部門休假的私人事業單位。2015年5月15日立法院三讀通過《勞動基準法》部分條文修正案,將雙週84小時的工時上限改為單週40小時,每天工作不得超過8小時。法案三讀通過後,自2016年1月1日起全面實施「週休二日」,此修正案不包括《勞動基準法》第八十四條之一的彈性工時勞工。.

查看 反分裂國家法和中華民國節日與歲時列表

中華民國與喬治亞關係

中華民國與喬治亞關係是指中華民國與喬治亞之間的關係。兩國從未建立外交關係,目前也沒有在對方首都互設具大使館性質的代表機構。.

查看 反分裂國家法和中華民國與喬治亞關係

中華民國與辛巴威關係

中華民國與辛巴威關係是指中華民國與辛巴威共和國之間的關係。兩國無正式外交關係,目前也沒有在對方首都互設具大使館性質的代表機構。對辛巴威的相關事務由。.

查看 反分裂國家法和中華民國與辛巴威關係

中華民國歷史

中華民國的歷史始於1911年的辛亥革命。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孫中山为首任临时大總統。1912年2月12日,清朝皇帝溥儀退位.

查看 反分裂國家法和中華民國歷史

中華愛國同心會

中華愛國同心會,簡稱愛國同心會,是臺灣一個統派政治團體,于1993年在臺北市成立。早期稱擁護中華民國,但後來改公開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以「一國兩制」方式統一臺灣,並反臺灣獨立、反对法轮功,支持共產黨,在各種活動拿著共產黨的五星紅旗台北市多地發生滋擾事件。每月固定於台北市西門町舉辦《和平統一論壇》,向台北市政府申請路權,但經常受到台獨大旗隊滋擾與暴力相向,疑似台獨大旗隊佔地為王未曾申請西門町路權,台北市政府以及萬華分局漢中派出所未曾取締違法行為。.

查看 反分裂國家法和中華愛國同心會

三二六護台灣大遊行

三二六民主和平護台灣大遊行(Hundreds of thousands protest anti-secession law in Taiwan),是指由台灣的民主進步黨、台灣團結聯盟及500多個的民間社團結合而成的「民主和平護台灣大聯盟」發起,於2005年3月26日在台北市舉行的大遊行。 本次遊行有來自台灣各地的數十萬民眾參與,藉以表達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反分裂國家法》所構成進一步安全威脅的強烈抗議與不滿。本次遊行是臺灣歷史上少見的超大型動員遊行,並首次有時任總統參與。 遊行在喧闹中登场,但整個過程大致平和。.

查看 反分裂國家法和三二六護台灣大遊行

一个中国

一個中國,是指「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的政治論述和國際外交政策,目前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皆宣稱擁有全中國主權,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國際社會中,依照其建交的對象,分別對這個論述有不同理解。 当前,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的177个國家均承認或者尊重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臺灣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立場宣示,形成現今國際上的主流見解,聯合國大会第2758號決議也反映這個論點。 中華民國的18个邦交國則尊重中華民國政府的見解,外交上承认中华民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但雙方往來文書中不使用“中國”字樣而以“华”或“台”作为简称。 此政治共識的存在使得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同時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建立正式的外交關係,與其中一方建交必伴隨著與另一方終止外交關係。多數政府間國際組織亦因僅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而拒絕中華民國的入會申請。.

查看 反分裂國家法和一个中国

一国两制

一國兩制意指「一個國家,兩種制度」(One country, two systems,Um país, dois sistemas),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二代領導人鄧小平在1980年代為了實現中國統一之目標所提出的憲法原則。最早是為了解決中華民國政府撤退至臺灣後的海峽兩岸關係,蔣經國則以一國良制(One China, Better System)回應鄧小平。 後來相繼適用於過去分別為英國和葡萄牙殖民地、實施資本主義制度的香港以及澳門地區,將兩地以特別行政區的方式列為特別行政區。其中鄧小平主張在實現中國和平統一時只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能夠代表一個中國,並且是唯一合法的中國政府,而中華人民共和國也多次對外表達自身對於香港、澳門主權政策的主張,並且要求與其有所外交互動的國家應該要認識到一國兩制政策的存在。在一國兩制方針中,包括香港、澳門得以保留資本主義經濟和社會政治制度,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其他地區則繼續實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根據該原則,香港、澳門可以繼續擁有自己的政治制度、法律體系、經濟政策、金融事務、管治制度以及對外關係50年。.

查看 反分裂國家法和一国两制

一個原則、三個堅持、五個反對

一個原則、三個堅持、五個反對是中華民國總統陳水扁于2005年8月6日在出席台灣團結聯盟四週年黨慶活動時的講話提出的兩岸事務的準則。.

查看 反分裂國家法和一個原則、三個堅持、五個反對

一個中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一個中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意識型態、國際外交政策,以及對於臺灣海峽兩岸關係的基本原則,可被表述为「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传统不可分割的領土,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將在此事實上實施國家統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自身憲法與《反分裂國家法》中,確立了這個基本原則。 在國共內戰後,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北京成立,同年,中華民國政府遷往臺灣,此後中國陷入分裂,雙方都宣稱自己擁有中國完整主權,是中國唯一代表,各自宣稱一個中國,但意義不同。 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取代中華民國政府在聯合國代表中國的席位後,所有与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的国家,都採行一个中国政策,成為國際現實,各國對其實質內容的解釋,隨各國立場有所不同。在「中國代表權問題」方面,均一致「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或「代表全中國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然而在「臺灣的主權歸屬問題」方面,對於北京方面宣稱「台灣是中國(即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或一省)」的立場,各國則分別有「承认」、「認知」、「注意到」、「了解並尊重」等多種用詞表述,表達不同程度的認識。.

查看 反分裂國家法和一個中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伊是咱的寶貝

伊是咱的寶貝(台羅:,國語意為「他是我們的寶貝」)是由台灣作曲兼作詞家陳明章所創作的一首著名台語歌曲,收錄於同名專輯中。由於本曲為2004年228百萬人手牽手護台灣的主題曲,也因此經常與此次的社會運動連結在一起,也從此成為許多政治與社會運動的歌曲,是傳唱極為廣泛的一首歌曲。.

查看 反分裂國家法和伊是咱的寶貝

弹道导弹

彈道飛彈(ballistic missile)是一种飛彈,通常没有翼,在烧完燃料后只能保持预定的航向,不可改变,其后的航向由弹道学法则支配。为了覆盖广大的距离,弹道导弹必需發射很高,进入空中或太空,进行亚轨道宇宙飞行;对于洲际导弹,中途高度大约为1200公里。当在太空时,不提供推力,导弹做自由落体运动。.

查看 反分裂國家法和弹道导弹

國家統一委員會

國家統一委員會,簡稱國統會,為中華民國的特殊政府機構,於1990年10月7日由時任總統李登輝宣佈成立。其法源依據是《國家統一委員會設置要點》,非法定機關,為隸屬中華民國總統府的任務編組單位,設置的目的在主導臺灣海峽兩岸關係的發展,依據「民主、自由、均富」,力促中國統一,並於1991年2月23日第三次會議上通過了國家統一綱領。國統會成立後共舉行十四次會議,最後一次集會是在1999年4月8日(美國總統柯林頓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提出「新三不」後),已經沒有追求「國家統一」的結論,而是強調朝「縮小雙方發展差距,促成兩岸融合」說法,尤其強調「促進雙方關係正常化」。臺灣政黨輪替之後上任的陳水扁總統則從未再召開過國統會議,而國統會每年的預算則少到象徵性的新台幣1000元,最終於2006年2月28日正式「終止運作」(cease to function)。.

查看 反分裂國家法和國家統一委員會

國家統一綱領

《國家統一綱領》,簡稱《國統綱領》,曾是中華民國內政有關大陸政策的最高指導原則。由中華民國國家統一委員會(簡稱國統會)於1991年2月23日國統會第三次會議通過,并于同年3月14日獲行政院第2223次會議通過,民主進步黨和時任中華民國總統李登輝亦参加了决议过程。該原則最終于2006年2月27日由時任總統陳水扁宣布「終止適用」。.

查看 反分裂國家法和國家統一綱領

兩岸和平協議

兩岸和平協議(Cross-strait peace agreement是海峽兩岸政府以確保雙方未來永續和平共存為原則,互相簽署和平協議的構想,但因涉及中國統一利益,導致各界看法兩極化,至今仍爭論不休。2016年8月,中國國民黨將該構想寫入《政策綱領草案》,並在同年9月4日中國國民黨全國代表大會中,鼓掌通過備查,正式成為中國國民黨政策綱領。.

查看 反分裂國家法和兩岸和平協議

兩國一制

兩國一制,是針對海峽兩岸關係的政治性論述,可以指:.

查看 反分裂國家法和兩國一制

六四事件

六四事件狹義上指六四清場,又稱「六四天安門事件」,即1989年6月3日晚間至6月4日凌晨,中國共產黨派遣解放軍至北京天安門廣場对学生集会清场的行动;廣義上指八九民運,即自1989年4月開始,由大學生在北京天安門廣場發起,持续近2個月的全國示威運動。 1989年4月15日,前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因心脏病猝逝,許多北京大學生與市民便在天安門廣場舉辦悼念活動。在部分大學生主導下,原本单纯悼念的活動轉向要求政府控制通貨膨脹、處理失業問題、解決官员貪腐、政府問責、新聞自由、民主政治與结社自由等。期间,最多有一百萬人聚集在天安門廣場示威。以时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赵紫阳为首的温和派希望與示威群眾展開談判达成和解。 在5月中旬,學生發起激進絕食行動,促使中國各地四百多個城市陸續集結抗議,表態支持。一連串遊行後,以中共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及國務院總理李鵬為首的强硬派決定以武力解決示威,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陳雲、時任國家主席楊尚昆和前任國家主席李先念等多位中共元老亦支持出兵。5月20日,李鵬代表國務院宣布北京市實施戒嚴,並調動解放军三十萬兵力前往首都北京。最终解放军在6月4日控制天安門廣場并实施清场。 之後,中國共产党大規模逮捕示威民眾和支持者,並鎮壓其他地区進行的抗議活動;還嚴格控制國內新聞媒體對事件之報導,並禁止外國記者將相關照片和採訪影像發送至國外。國際社會则譴責中华人民共和國政府以武力驅離示威群眾,許多西方國家亦一度實施經濟制裁,並至今實行武器禁運。 六四事件導致时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趙紫陽被免去所有職務,包括政治局常委胡啟立在內,許多同情抗議活动的中共官員也被降級或免職,中共上海市委書記江澤民被提拔為新任黨總書記和第三代領導核心。許多參與八九民運的人士則流亡海外,並被政府禁止返回中國大陸。這次風波後,中共党内强硬派抬头,改革開放政策停滞,直到1992年鄧小平南巡後才重新恢復;原先在1980年代逐漸開放的人權、民主政策等政治改革也暫止進行。中共中央机关报在运动中期譴責其為「反革命暴亂」,而今日六四事件在中國大陸仍為敏感話題被禁止討論或悼念,不過仍有許多人主張平反六四。由於中共拒絕提供更多事件資料,导致六四事件数据模糊,出现多种版本,單是死亡人數的估計便從百余人至上万人都有。.

查看 反分裂國家法和六四事件

四不一沒有

四不一沒有是中華民國總統陳水扁在2000年5月20日第十任總統的就職典禮上發表的“只要中共無意對台動武,本人保證在任期之內,不會宣佈獨立,不會更改國號,不會推動兩國論入憲,不會推動改變現狀的統獨公投,也沒有廢除國統綱領與國統會的問題”。这是陈水扁政府針對台灣海峽兩岸關係的重要言論,亦曾是陳水扁代表當時作為執政黨的民主進步黨對中國大陸政府就兩岸立場的明確表態。.

查看 反分裂國家法和四不一沒有

四要一没有

四要一沒有」是中華民國總統陳水扁於2007年3月4日(元宵節)晚上出席台灣人公共事務會25週年慶祝晚宴時,所發表的訴求與主張;而在當日上午,前總統李登輝批評其提過的“四不一沒有”。.

查看 反分裂國家法和四要一没有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简称第十届全国人大),任期从2003年3月至2008年3月,共召开五次会议。本届全國人大共有来自各省(包括台湾省)、自治区、直辖市、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等35个单位的2,985名代表,共设民族、法律、内务司法、财政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外事、华侨、环境与资源保护以及农业与农村9个專門委员会。十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共有委员157人,委员长为吴邦国。 第十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共審議憲法修正案草案、法律草案、法律解釋草案和有關法律問題的決定草案106件,通過了其中的100件。截至2008年3月,現行有效的法律共229件,涵盖憲法及憲法相關法、民商法、行政法、經濟法、社會法、刑法、訴訟及非訴訟程序法等七個法律部門。.

查看 反分裂國家法和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維護國家安全法

《維護國家安全法》(Lei relativa à defesa da segurança do Estado,簡稱國安法、通稱廿三條)是澳門立法會就《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第二十三条有關澳門特別行政區境內就國家安全,即叛國罪、分裂國家行為、煽動叛亂罪、顛覆國家罪及竊取國家機密等多項條文作出立法指引的憲法條文。 澳門特區政府最初打算於2003年立法,但受香港影響而延期。2008年10月22日,澳門行政長官何厚鏵介紹特區政府開展《維護國家安全法》的立法工作。2009年1月6日,澳門立法會一般性通過《維護國家安全法》。2月25日獲細則性通過。經行政長官簽署,刊憲後翌日(即2009年3月3日)生效。。.

查看 反分裂國家法和維護國家安全法

終極統一

在臺灣,終極統一(eventual unification)是對於臺海兩岸關係的一種論述,意指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現狀雖為分治的兩個政府,但在未來的某一個時間點,將會重新統一為一個中國。衍生自台灣一個中國政策,在李登輝總統任內通過的《國家統一綱領》,取代先前的三民主義統一中國政策,改為終極統一。 終極統一論的立場最終目標仍然是台灣與中國大陸間的兩岸統一,不支持永久保持台海現狀,但對於何時開始統一與如何進行的問題則態度迴避,近於支持維持臺海現狀。終極統一論者,反對一邊一國等推動台灣獨立主張,但也反對在現狀下直接進行政治談判與統一;他們設定了條件,希望在中國大陸成為自由、民主社會之後再行統一,在大陸方面未完成民主轉型前,反對設定時程表,來達成中國統一的急統主張。.

查看 反分裂國家法和終極統一

無代表國家和民族組織

無代表國家和民族組織,或譯為無代表席位國家和民族組織、無席次國家民族組織、不被代表之民族與人民組織、非聯合國會員國家及民族組織等(The Unrepresented Nations and Peoples Organization,簡稱UNPO),是由多個沒有聯合國席位的國家或政治實體組成的一個非政府組織,成立於1991年2月11日,目前有58個會員,總部設在荷蘭海牙。由於該組織的結構參考聯合國而成,且組織性較嚴密,故也暱稱作「小聯合國」。此會主張以非暴力手段,來解決各成員的主權爭議,但不代表成員國之間必須擁有外交關係。 該會訂定以下五大原則:.

查看 反分裂國家法和無代表國家和民族組織

特殊的國與國關係

特殊的國與國關係,常簡稱為特殊兩國論或兩國論,是對於台灣與中國大陸之間關係現狀的一個主張,由時任中華民國總統李登輝在台北時間1999年7月9日下午接受德國之聲錄影專訪時提出,即1991年修憲後,中華民國政府已將國家領土範圍限定於台、澎、金、馬,正副總統與國會議員也僅由台灣選出,並也承認中共在大陸的合法性。台灣和中國大陸的關係早就已經是「國家與國家」,或「至少是特殊的國與國的關係」,而非「一合法政府、一叛亂團體」,或「一中央政府、一地方政府」的內部關係,因此無需宣布獨立。 1998年8月,成立『強化中華民國主權國家地位』小組,召集多位年輕法政學者參與研究。研究的主要方向是『中華民國主權如何與一個中國脫鉤』,研究報告於1999年5月完成。這篇報告,在前言中以歷次修憲來論述中華民國自成一個主權國家的法理基礎,並提出一步一步該如何實現維護台灣主權的整套計劃,包括修憲、修法與廢除國統綱領。此思想是台灣獨立運動一大流派之一,不過並未脫離「一個中國」的法理現狀,使部分台獨人士也表態反對,不過,此思想有利於此後民主進步黨執政時,以台灣前途決议文中承認台灣為主权独立的国家,国名為中華民國作為基調。.

查看 反分裂國家法和特殊的國與國關係

香港親台團體

親臺團體、民國派、(Pro-Taiwan camp、Pro-Taipei camp、Pro-Republic of China camp、Pro-Kuomintang camp或Pro-Taiwan groups),用以泛稱成立於香港、在政治立場上親近中華民國或中國國民黨的社會團體或政治團體。親臺派通常對於中國共產黨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持反對立場,並以推動海峽兩岸自由民主及傳播臺灣經驗為信念。 在香港親台團體中,以支持泛藍陣營者佔大多數,立場貼近泛民主派,並反對臺灣獨立、民主進步黨和泛綠陣營。 早年香港的香港民國派團體,政治理念都均趨近中國國民黨的右派,緊跟隨當年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下,立志光復大陸、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口號。然而後來受到兩岸形勢的遽變及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影響,親臺團體的理念也有所變化,近年來的民國派團體更以支持香港實行公民普選、維權運動、推動兩岸民主發展為宗旨。除了關注臺港事務、兩岸四地民主發展及民族事業外,亦積極透過香港的地區服務,以爭取更多香港人認同。.

查看 反分裂國家法和香港親台團體

解放台湾

解放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解决台湾问题的一种方式。1949至1978年间,中共曾主张以武力解放臺灣(又稱武統台灣)、和平解放臺灣,後來提出「一国两制」,希望“和平统一”。但中国从未放棄武力统一台湾,此后海峡两岸仍有数次台海危机发生,而台灣擔心中國大陸會以和平或是武力方式解放台灣。.

查看 反分裂國家法和解放台湾

許文龍

許文龍(,台羅:Khó͘ bûn-liông),台灣奇美集團創辦人,原本從事化工塑膠業,於1998年成立奇美電子,轉投資液晶螢幕製造業。 2009年11月14日,奇美電子與群創光電合併,群創光電為存續公司,並改名為奇美電子。2010年3月18日,正式併入群創光電,群創光電為存續公司,奇美電子為消滅公司。.

查看 反分裂國家法和許文龍

马祖乡

乡为连江县人民政府划定的23个乡镇行政区之一,辖区包括马祖列岛,与中华民国所统治的连江县范围重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持续宣称拥有此地区的主权,然從未實際管轄。1990年代前连江县人民政府一直沿用民国时期竿塘乡这一概念,仅包括马祖列岛中的南竿岛、北竿岛、高登岛等以及东涌列岛。马祖乡是一个新近出现的乡镇行政区划,20世纪90年代始见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出版物,不同于竿塘乡的范围,包括原属长乐市的西犬岛、东犬岛,原属罗源县的东引岛,但原属竿塘乡的西洋岛195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后划属霞浦县管辖。.

查看 反分裂國家法和马祖乡

辛旗

辛旗()字重光,滿族,祖籍河北定州,生於北京。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聯絡部副部長、和平與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中華文化發展促進會副會長、中國國際友好聯絡會副會長。在解放軍中被視爲「才子」,对国际关系、台灣問題、中华文化等方面都有研究。.

查看 反分裂國家法和辛旗

胡四点

胡四点指的是2005年3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前任总书记江泽民发表的江八点之后,发表了新的对台工作的四点“绝不”,包括了:.

查看 反分裂國家法和胡四点

胡锦涛

胡锦涛() ,祖籍安徽绩溪,出生于江苏省泰縣(今属泰州市),為中华人民共和国前最高领导人,是2002年至2012年间中国共产党第四代领导人,第十四届至第十七届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第十四和十五届中央书记处书记、第十六届、第十七届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在胡锦涛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期间,中共中央领导集体被称为“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 在2003年至2013年期间,胡锦涛还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等职务,还兼任中央国家安全领导小组、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与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的组长。1993年至2003年期间,担任过中共中央党校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等重要职务。.

查看 反分裂國家法和胡锦涛

蘇貞昌

蘇貞昌(),生於臺灣屏東市,中華民國政治人物。曾任行政院院長、總統府秘書長、民主進步黨主席、臺北縣長、屏東縣長等職。1981年投入政壇,於屏東選區當選臺灣省議員。2006年初,獲陳水扁總統任命為行政院院長,並於2007年5月請辭獲准。卸任後,蘇貞昌曾代表民進黨競選副總統及臺北市長,但皆敗選。.

查看 反分裂國家法和蘇貞昌

蔣公中正崇德協會

蔣公中正崇德協會,簡稱蔣公協會,前稱蔣公中正香港協會,是香港的民間親台團體,於2006年成立,現任會長為劉伯權,副會長為蘇建名。協會以「尊崇中華民國已故總統蔣中正、傳續中華文化傳統、推動香港當地自由民主發展」等作為其活動宗旨。.

查看 反分裂國家法和蔣公中正崇德協會

臺灣地區

臺灣地區,《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歷次版本中稱為自由地區,亦称臺澎金馬地區、臺澎金馬、臺閩地區,是指自1955年大陳島撤退之後迄今,中華民國有效管理的領土,與1949年國共內戰後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實際統治的「大陸地區」相對。涵蓋範圍包括臺灣及附屬島嶼、澎湖群島、金門群島、馬祖列島、烏坵列嶼、東沙群島、南沙群島之太平島與中洲礁、以及存有主權爭議的釣魚臺列嶼,全由島嶼構成。由於臺灣為最主要的組成領土,因此得名。.

查看 反分裂國家法和臺灣地區

臺灣問題

台湾问题在台湾又称統獨議題,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及第二次國共內戰后,關於臺灣的政治体制及主權歸屬争议。台湾问题背景为兩個中國政權关于主權、領土以及政權合法性的争议,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华民国对彼此的主权声索,彼此宣称拥有对方全境之主权,其中台澎金馬未來政治前途的争议最为尖锐。其通常被稱為“兩岸問題”,也有“台湾議题”、“台湾(政治)地位问题”等多种称呼。 台湾问题是兩岸關係的一部分,因双方皆认为海峡两岸关系的不同现状将造成不同之未来,如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便曾提出「以民促官」的统战政策;而中华民国也在1990年代于李登辉总统治下提出國家統一綱領,以谋求中国的统一。 台湾问题主要幾種见解包括:维持两岸分治现状,一方将或被另外一方统一,和独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方面推行九二共识及盼望以一国两制统一台湾;中华民国政府在中國國民黨執政時期则主张一國良制和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并以一中各表呼吁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正视中华民国存在的事实,民主進步黨執政時則因台灣主體性的主張而淡化統一論述,但仍強調中華民國存在於台灣的現實。.

查看 反分裂國家法和臺灣問題

臺灣與日本關係史

台灣與日本關係史是指台灣歷代與日本歷代在歷史上不同階段的關係。雙方自十六世紀即有相互來往,并建構了各式各样的关系。台日關係可分为几个阶段:1895年前明鄭與清朝统治下台湾与日本的关系、1895至1945年臺灣做為日本殖民地与日本内地之间的关系、1945年後中華民國统治下的關係。.

查看 反分裂國家法和臺灣與日本關係史

臺灣歷史

臺灣歷史,目前有明確文獻記載且能考證時間點者,目前可上溯至1582年7月一場因風擱淺於福爾摩沙的船難後分別由兩位西班牙人神父與一位葡萄牙人耶穌會士所寫關於在臺灣75天見聞的三篇文字記錄。至於臺灣本地的信史則大約從1624年荷兰進佔臺灣開始。但在文獻記載之前,臺灣早已有人類活動。距今3萬年前的臺東長濱文化是考古所知的臺灣最古文化。而較晚近的新石器時代,則有較多的考古遺跡,這些遺跡屬於南島語系民族。同時,臺灣因在南島語族活動範圍的最北邊,也被認為是南島民族在語言及遺傳上可能的發源地之一,亦是分布區域的最北端。 臺灣的地理位置介於中國大陸、日本與東南亞間,是各國船隻的停泊與貨物轉運站。在17世紀;臺灣中部有一超部落的大肚王國。而荷蘭及西班牙則分別在臺灣西南部及西北部進行殖民統治。之後荷蘭人將西班牙人驅逐,統治臺灣西部的大部分。1661年4月,鄭成功率兩萬五千名將士及數百艘戰艦進軍臺灣,迫使荷蘭在1662年2月1日簽約投降,南臺灣進入鄭式時期。在此期間漢人開始大量移入臺灣。1683年,鄭克塽歸順清朝,臺灣進入清治時期。 1894年,由於清日甲午戰爭的爆發。1895年大清帝國和日本在日本下關簽訂《马关条约》,將臺灣割讓予日本。之後,日本人以“殖民統治與資源開發”為開發臺灣之導向,同時進行如衛生、教育、法治、工商、基礎建設在內的多項建設。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戰敗。日本簽署的《降伏文書》中接受盟國的《波茨坦宣言》,等同於間接接受《開羅宣言》,而《開羅宣言》要求將臺灣、澎湖、滿州歸還予中華民國.

查看 反分裂國家法和臺灣歷史

臺灣戰後時期

臺灣戰後時期,是指臺灣歷史上自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迄今、由中華民國管轄的時期,也稱為中華民國時期及國民政府時期。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大日本帝國臺灣總督兼第十方面軍司令官安藤利吉將軍依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元帥發佈的軍事命令《一般命令第一號》第一條甲項規定,於1945年10月25日在臺北公會堂以在臺日軍主官身分,接受蔣中正的代表何應欽委派的臺灣地區受降主官陳儀將軍發布的《署部第一號命令》並簽署受領文件,此舉為中華民國政府官方所謂的「臺灣光復」,自此臺灣由中華民國政府統治迄今。 1945年8月15日至10月25日之間,因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仍在中國大陸及其它戰區處理戰後事宜(國共戰爭),官派接管臺灣的專責人員則需要一段行政流程與等待命令的作業時間,同時大日本帝國在臺灣駐警、駐軍及所有日籍人員則是於1945年9月之後,才開始分批被遣回日本(日方稱引揚歸國),這使得臺灣在這段時期既不屬於日方治理,又無中華民國接管,臺灣處於無政府狀態,但因戰事已於1945年8月15日結束,使得這段兩個月的空窗期在臺灣歷史上也被納入「臺灣戰後時期」。.

查看 反分裂國家法和臺灣戰後時期

臺灣海峽兩岸關係史

海峽兩岸關係史介绍了有史以来臺灣海峽兩岸關係的历史变迁。中国历史上疑似关于台湾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国志》中提到的夷洲或《隋书》中提到的流求。在宋元时期,海峡两岸已有贸易往来,1281年元世祖设立了澎湖寨巡檢司,开始对澎湖实行行政管辖。1349年汪大淵在《島夷志略》中记载澎湖属泉州晉江縣,而琉球为海外诸国之一。明朝陳第写的《東番記》描绘了台湾西南地区原住民的风土人情。自17世纪20年代起,海峡两岸关系受荷兰人、西班牙人、汉人、满人、日本人的影响,中国大陆与台湾或统一,或分离,直到1945年中华民国接管台湾。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结束以来,兩岸關係随着国内、国际局勢的變化而曲折发展。第二次国共内战中,国民党被共产党打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逐步控制整个中国大陆。而中华民国则退居台澎金马等岛屿,两岸开始军事对峙,并发生多次武裝衝突。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後,中華民國的外交空間受到限縮。1979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美国建交的同时,单方面宣布停火。1987年中华民国開放兩岸探親後,两岸关系一度緩和。但1995年李登辉總統访美之后,两岸关系又趋紧张。进入21世纪后,海峽兩岸经济关系已相當緊密。2008年国民党在台湾重新执政后,两岸关系趋于缓和。2015年海峽兩岸最高領導人在新加坡會面,被视为兩岸关系史上的重大突破。而2016年蔡英文执政以来,两岸关系又趋紧张。.

查看 反分裂國家法和臺灣海峽兩岸關係史

臺海現狀

臺海現狀意指當前海峽兩岸的政治地位與狀態,即臺灣與中國大陆分屬中華民國政府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統治的現狀。197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布停止對金門砲擊之後,兩岸處於實質性停火狀態。中華民國政府於1991年宣佈終止動員戡亂時期後,單方面結束兩岸敵對狀態。 以中國大陸方面為首的觀點認為,兩岸並無簽訂任何停火或停戰協議,依舊處於敵對狀態,並在政治、軍事、外交、意識形態等領域上仍有敵對心態。 「维持台海现状」被认为是目前暂时缓和海峽两岸关系的有效方法之一,在兩岸均具有廣泛民意支持,但是中國大陆、臺灣和國際社會对这个词汇的理解和看法不盡相同。.

查看 反分裂國家法和臺海現狀

金门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

金门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福建省的福建省人民政府法定划定的行政区之一,辖区与中华民国所统治的金门县范围重合。由于第二次国共内战以来的海峡两岸分治格局,该规划于法定设置阶段而未实施正式管辖。中华人民共和国持续宣称拥有此地区的主权,然從未實際管轄。国共内战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未能攻占金门岛,因此福建省人民政府行政区划中的“金门县”从未实际运作。.

查看 反分裂國家法和金门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

連戰

連戰(),字永平,中華民國政治人物。生於陕西西安,祖籍台灣台南,祖父為臺南文人連橫,父親為連震東。曾經擔任中華民國副總統、行政院院長、臺灣省政府主席與中國國民黨主席。他是第二位台籍人士出任國民黨主席。親中媒體常在一些報導中尊稱他為連爺爺,被視為海峽兩岸重要的溝通橋樑人物,與前後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習近平關係密切。因眼睛罹患「畏光症」 ,於陽光下眨眼次數過於常人,成為其招牌動作。.

查看 反分裂國家法和連戰

陳水扁

陳水扁(),暱稱阿扁(tl),生於中華民國臺灣省臺南縣官田鄉西庄村(今臺南市官田區西庄--),海商法律師出身,第十、十一任中華民國總統(2000年-2008年)。歷任民主進步黨主席、臺北市議會議員、立法委員、臺北市市長等職。由於涉及龍潭購地案而被判刑20年,三審定讞發監執行,2015年1月5日核准暫時出獄,保外就醫至今。實際上結束其長達六年的监禁。 陳水扁在2000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以39.3%得票率當選為行憲後首次政黨輪替的直接民選總統,结束了中國國民黨在台灣五十五年的長期執政,並於就職演說上提出四不一沒有;2004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他取得50.11%的得票率,以0.22%差距獲得連任。任內推動一邊一國、台灣正名運動以及台灣入聯運動,在經貿方面則採用「南向政策」的經貿架構。.

查看 反分裂國家法和陳水扁

陳明章

陳明章是一位生於臺灣北投的音樂創作人、音樂製作人、歌手以及吉他與月琴演奏家。其代表作有《戀戀風塵》電影配樂(1985年)、《戲夢人生》電影配樂(1993年)、〈伊是咱的寶貝〉(1993年)、〈流浪到淡水〉(1995年)等。.

查看 反分裂國家法和陳明章

泛藍

泛藍,也稱藍軍、藍營、泛藍陣營,是對中國國民黨意識型態相近的各種團體之總稱,目前包含中國國民黨、新黨。 「泛藍」這個詞彙用於2000年中華民國總統大選之後的台灣政壇,最初是由新黨元老高新武所發明的名詞,後由同黨籍的謝啟大在媒體大力宣傳,指稱中國國民黨以及由其分裂產生的新黨與親民黨(2000年至2012年屬於泛藍);新黨、親民黨皆源自國民黨且意識形態皆與國民黨相近,所源出的中國國民黨黨旗主要顏色為藍色,因此媒體權宜性地統稱之為泛藍。後來被各界廣為接受使用,並擴大及於上述三黨的支持者和政治立場相近的民間團體,在此之前1990年代的近義詞為「泛國民黨」,泛藍的主要競爭對手為泛綠。 泛藍是一種概略的政治意識形態,而非嚴謹具體的政治主張。個別政黨、社團與個人之間的實際政治理念有程度不等的差異。大體而言,泛藍陣營與泛綠政見相左,共同的主張為反對台灣獨立、宣揚三民主義、強調中華文化傳承。 大多數泛藍強調「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捍衛中華民國、以及提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本土派」也有獨台主張,「統派」則主張一中同表,認為兩岸應簽署和平協議,實現中國的和平統一,共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泛藍或泛綠皆非正式的組織,各黨派也不曾實際籌組聯盟,在政治操作上分合不定,又因各自理念的差距(主要是對統獨問題堅持的程度)而有「深藍」或「正藍」以及「淺藍」或「淡藍」之分,此一概念廣泛引申,「泛藍支持者」、「藍營群眾」、「藍軍」,還有「藍委」泛藍陣營立法委員、或親泛藍的無黨籍及直指中國國民黨籍立法委員,甚至「藍皮綠骨」指曾經或現在擁有泛藍政黨黨籍,但意識型態偏向泛綠者,或與泛綠結盟的人士等之用法。.

查看 反分裂國家法和泛藍

海峽兩岸關係

海峡两岸关系,又称臺湾海峽兩岸關係,简称臺海關係、兩岸關係,亦稱陸臺關係,是指位於臺灣海峽東西兩側的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间的關係。自1949年底两岸分治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统治中国大陆、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而中华民国政府的统治范围则缩减至臺澎金马地区。同时,双方亦仍于法理上主张拥有全中国之主权,成为兩岸之間以及國際政治上的難題。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结束以来,兩岸關係歷經第二次國共內戰、韩战、冷戰、臺灣經濟飛躍、東歐民主化、蘇聯解體、臺灣民主化、臺灣本土化運動和中國崛起等国内、国际局勢的變化。特別是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後,中華民國的外交空間受到壓縮。1987年台湾開放兩岸探親後,两岸关系一度緩和,两岸官方、民間交流逐漸恢復。李登辉任中华民国总统以后,台湾独立运动兴起,使得两岸关系逐渐成为两岸政府、两岸民众之间的重大敏感议题。进入21世纪后,海峽兩岸的经贸活動已相當緊密,並擁有一定程度的物資及人員流通自由。2008年馬英九總統执政後,兩岸正式官方交流。2015年11月7日,海峽兩岸領導人在新加坡會面,為兩岸關係的重大進展。2016年蔡英文执政以来,两岸官方交流中斷。 當前,海峽兩岸關係不僅關乎兩岸雙方利益,还牽涉到亞太區域的情勢,乃至世界強權的戰略布局與全球安全,成為全球瞩目的焦點之一。同時,臺灣民眾不斷增強的臺灣主體意識亦與中國大陸、香港和澳門民眾的統一意識形成碰撞,使得海峽兩岸關係愈加複雜尖銳。.

查看 反分裂國家法和海峽兩岸關係

政治運動

政治運動,又叫政治活動、社會運動、社會政治運動,是一種改變政治體制的一種行為。在民主國家,政治運動多由民眾或社会团体發起,以示威遊行、靜坐等方式,迫令執政當局屈服,以達到社會變革;在極權主義國家與共产主义国家,則多由執政當局發動,內容與執政者的意識形態相關。政治運動多有其發起口號,以吸引更多民眾參與。.

查看 反分裂國家法和政治運動

2000年代

2000年代是一個二十世紀與廿一世紀的年代,從2000年1月1日開始,於2009年12月31日結束。2000年也是第2千年與二十世紀的最後一年,因為公元是從1年開始的,並沒有零年。 2000年代是自1850年有现代测量数据以来最热的10年,其间全球经历了诸多气候极端事件,包括在欧洲和俄罗斯出现的热浪,美国的卡特里娜飓风,亚马孙平原、澳大利亚和东非的干旱等,所有极端事件共导致约37万人死亡 。.

查看 反分裂國家法和2000年代

2000年代臺灣

台灣2000年代於民國紀元為89年至98年,即相當於「民國90年代」。在這個時期開創了許多台灣歷史的第一。.

查看 反分裂國家法和2000年代臺灣

2004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

2004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是指2004年3月20日舉行的中華民國第十一任總統、副總統選舉,由尋求連任的時任總統陳水扁與時任副總統呂秀蓮以不到3萬票的微小差距获胜當選。當選的正、副總統在2004年5月20日就任。這次選舉結果中,兩組候選人得票率僅差千分之二,為歷年及世界總統選舉罕見,而且廢票高達33萬票,約前次總統大選三倍之多(主因為廢票認定標準加嚴),因此另一總統候選人連戰及泛藍支持者要求立即查封所有票箱以備驗票。後來連宋陣營提出當選無效之訴與選舉無效之訴經最高法院判決敗訴定讞,陳水扁連任中華民國第11任總統。.

查看 反分裂國家法和2004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

2008年臺灣入聯公民投票

2008年臺灣入聯公投(即中華民國全國性公民投票案第5案,簡稱入聯公投,選票繕印之正式簡稱則為臺灣入聯合國)是指臺灣在過去連續13年未能以「中華民國」或「臺灣」名義成功成為聯合國會員國,而於2008年總統大選同日同時進行的公民投票。目的是希望以公投結果向聯合國及國際社會證明,臺灣人民堅決支持臺灣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在2008年3月22日舉行的與聯合國有關的公民投票共兩項:一案是由民主進步黨提案的「以臺灣名義加入聯合國全國性公民投票案」,俗稱「入聯公投」;另一案是由中國國民黨提案的「推動我國以務實、有彈性的策略重返聯合國及加入其它國際組織全國性公民投票案」,俗稱「返聯公投」。但兩項公投案均因投票率未達50%而宣告失敗。 與2008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同日同時舉行的該公民投票,是由民主進步黨於2007年2月開始規劃,由游錫堃領銜提出,配合中華民國政府所規劃的公民投票案,涵蓋臺澎金馬的中華民國實際統轄區域。 性質定義為諮詢性公投的該公民投票案,雖於2007年6月29日遭行政院公民投票審議委員會否決,但是隨即於7月獲得訴願成功、准予提案。隨後透過民進黨、中華民國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戶政機關連署,在11月28日將收集到的2,726,499份連署書送交中央選舉委員會審查(法定公投成案門檻為825,359人)。中選會在2008年2月1日宣佈此案和務實返聯公投案成立,分別為第5案與第6案,並將與總統選舉同時同日舉行。.

查看 反分裂國家法和2008年臺灣入聯公民投票

3月14日

3月14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73天(闰年第74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292天。.

查看 反分裂國家法和3月14日

3月26日

3月26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85天(闰年第86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280天。.

查看 反分裂國家法和3月26日

亦称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分裂国家法,反分裂法,戰爭授權法。

胡四点胡锦涛蘇貞昌蔣公中正崇德協會臺灣地區臺灣問題臺灣與日本關係史臺灣歷史臺灣戰後時期臺灣海峽兩岸關係史臺海現狀金门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連戰陳水扁陳明章泛藍海峽兩岸關係政治運動2000年代2000年代臺灣2004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2008年臺灣入聯公民投票3月14日3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