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劳动改造
劳动改造简称劳改,是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用以管理罪犯(特別是政治犯)的手段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也曾經使用過。它是一种经常出现在监狱裏的标语和口号,通过对入狱者强制性的体力劳动,来达到管理者认可的目的。中國国内外常将劳改与劳教混淆,中國官方也笼统地合称为“二劳”,但二者是完全不同的,后者是一种行政处罚制度。 2001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改造条例》被《国务院关于废止2000年底以前发布的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废止,原因是由1994年12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及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和1990年3月17日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看守所条例》替代。 中國劳动改造制度從蘇聯引進,中国对待国共内战中国军战俘的处置一般即为劳改,在文化大革命中也有大量人被处以劳改(劳动改造思想)。刑满的人獲釋也不一定可走,可能就地編戶留場就业。 今劳动改造項目在中國大陸已被自愿有偿劳动替代,犯人可从中获得一定薪水。然而在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无偿强制劳改依然屢見不鮮,最常受到判處劳动改造的有政治叛亂份子、脫北者等,最嚴重則有更嚴重之身心上的刑罰。.
查看 卡托加和劳动改造
古拉格
古拉格(ru-Gulag.ogg)是前蘇聯政府的一个机构,負責管理全國的劳改营。其俄語全稱為“Главное Управление Исправительно—Трудовых Лагерей и колоний”,簡稱“ГУЛАГ”,意思为「勞改營管理總局」。根據的著作《古拉格:一段歷史》中之敘述,「古拉格」是蘇聯的国家政治保卫总局、內務人民委員部的分支部門,執行勞改、扣留等職務。這些營房被囚人士中包括不同類型的罪犯,日後成為鎮壓反對蘇聯異見人士的工具,被囚禁人士數以百萬計。 1973年,「古拉格」一詞透過亞歷山大·索忍尼辛发表的著作《古拉格群島》傳到西方,“古拉格”一词在西方开始指苏联的劳改营和所有形式的蘇聯政治迫害。 在1917年之前,俄罗斯就有劳改营的存在,这些劳改营被称为“卡托加”,后来的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和捷尔仁斯基曾在卡托加服过苦役。 公历1917年11月7日(儒略历10月25日),十月革命爆发,布尔什维克夺取了俄罗斯的权力。1918年Applebaum, Anne (2003) Gulag: A History.
查看 卡托加和古拉格
亚历山大·安东诺夫
亚历山大·斯捷潘诺维奇·安东诺夫(Алекса́ндр Степа́нович Анто́нов,)是一位左翼社会主义革命战士,以领导了俄国内战时期的坦波夫叛乱而知名。.
亚历山德罗夫斯克 (萨哈林州)
亚历山德罗夫斯克(Алекса́ндровск-Сахали́нский)是俄罗斯萨哈林州的一座城市,位于鞑靼海峡东岸,库页岛西部,人口为10,613人(2010),12,826人(2002人口普查),21,000人(1968年) 在1918到1925年期间,亚历山德罗夫斯克被日本占领。 知名作家安东·契诃夫曾经被流放至此。.
俄羅斯的波蘭人
波蘭人,在目前俄羅斯聯邦有73,000人。這包括本土波蘭人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和之後被蘇聯強迫驅逐出境的波蘭人,前蘇聯的波蘭人總數估計高達300萬。.
查看 卡托加和俄羅斯的波蘭人
勞改營
劳改营又被稱作勞動營,是一种简单化的使入狱者强制劳动的场所。劳改营制度和奴隶制、监狱有许多相似点。劳改营的具体条件,会由于管理者不同,以致差异很大。 苏联政府不使用“劳改营”而使用一个同义词“劳教营”或“劳教队”(исправительно-трудовая колония,缩写:ИТК)来称呼国内的劳改营。.
查看 卡托加和勞改營
范妮·卡普兰
范妮·耶菲莫芙娜·卡普兰(Фа́нни Ефи́мовна Капла́н,)是俄罗斯的一位女性革命家和刺客。她是一位盲人,曾在1918年试图暗杀列宁,但失败被捕处决。 卡普兰出生在一个乌克兰的犹太人家庭,很早就加入了社会革命党,以推翻沙俄政权为目的。1906年,卡普兰涉及基辅的一个恐怖爆炸阴谋,被逮捕,送往西伯利亚涅尔琴斯克(尼布楚)的一个卡托加进行劳动改造,在那里失明了,后来恢复了部分视力。1917年二月革命爆发后获释。 十月革命之后,因为社会革命党与布尔什维克的冲突,卡普兰对列宁不抱希望,后来更是认为列宁是“革命的叛徒”。1918年8月30日,列宁莫斯科郊外进行演讲时,卡普兰用勃朗宁手枪向其开枪,重伤了列宁。卡普兰立即被捕,交给契卡审问,但卡普兰坚持声称是独自一人暗杀列宁的。三天之后,卡普兰被枪决,尸体被焚毁。然而此次暗杀事件至今仍有许多谜团未被解开,由于卡普兰接近全盲,有些历史学家怀疑卡普兰的罪名。.
查看 卡托加和范妮·卡普兰
苦役營勞工
苦役營勞工,在蘇聯的法律中,是一個嚴重的刑罰類別(這字和俄羅斯帝國時代的卡托加一樣)。 1943年4月22日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維埃最高蘇維埃主席團的引入了法令О мерах наказания изменникам Родине и предателям и о введении для этих лиц, как меры наказания, каторжных работ".(關於叛國分子和叛睨分子的處罰類型”,“關於將卡托加勞工作為這類人的處罰類型”)。根據這一法令,在科米共和國沃爾庫塔和西伯利亞東北地區的古拉格設置專門的苦役營區,苦役營勞工的特點是工作日子和時數比一般犯人長,工作空間條件更差,休息更少,看管更嚴格。 苦役營勞工最初多是與納粹合作的蘇聯人,但其他類別的政治犯(例如,被驅逐出境的特殊流放犯和民族),也被判處當苦役營勞工。 在1943年最高蘇維埃主席團頒布法令,其中提到苦役營勞工一般處15至25年的徒刑。 根據1944年7月的數據,有5,200個苦役營勞工,在1947年,他們的數字超過60000人。.
查看 卡托加和苦役營勞工
集中营
集中营是类似监狱的大型拘留中心,用于统一关押或隔离異議分子、敵國公民、戰俘以及属于某一特定种族、宗教或政治信仰团体的成员于一个有限的空间内。 它与监狱最大的区别在于,集中营中关押的人由于具有「某种特定的身份」,往往不经过審判即遭拘留,而且没有确定的拘留期限。有些被关押者虽有法律判决,而且可能有确定的关押期限,但这些判决大多是不经司法程序的個別討論便直接全數執行「監禁判决」,这些被关押者也往往不被关在监狱而是关在集中营中。此外,不同于监狱是为了惩罚犯罪而将相关人员关押于牢房中限制自由,集中营還是出于政治的原因而要求相关人员集中居住于特定区域,限制离开。很多國家在特殊時期都有建設集中營,當然也包含盟軍,在二戰期間建立了集中營收容軸心國籍的人員。 当时,有刺铁丝网的发明使得人们能够用极低的成本封闭一块相对广阔的区域。首次大規模採用這種做法的是沙俄帝國和東歐,到了蘇聯時代由史達林發揚光大,在納粹手中此監禁系統達到了頂峰,在二戰後戰爭儘管結束,但社會主義國家還在主要使用著。集中营的形式有很多种,可以单纯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强迫劳动,纳粹德国的集中营甚至进行种族灭绝式的屠杀。纳粹时期的集中营一词有时被用来指代灭绝营,但实际上,尽管纳粹集中营的艰苦条件使得死亡率居高不下,我们还是应将兩者加以区分,因為集中營並不是為了殺人而設計的。 有些难民营也属于事实上的集中营,难民们由于不受欢迎以及治安隱憂而被拘留或隔离在难民营中,此外收容政府为了阻止进一步的难民涌入,他们往往受到恶劣的对待,例如澳大利亚、瑙鲁以及世界其它一些地方的难民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瑞士的难民营甚至就叫集中营(Konzentrationslager)。通常人们很难清楚的界定集中营的各种形式,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因為沒有可靠的法律約束,其中的一部份被关押者的人权都被忽视、被损害。 集中营一词实际上诞生于19世纪末在第二次布尔战争中,受到西班牙词语reconcentración的启发(该词语在古巴独立战争中被西班牙人使用),英国人首次使用了这一词汇。.
查看 卡托加和集中营
2010年波兰空军图-154坠机事件
2010年4月10日,一架载有波兰总统萊赫·卡欽斯基、政府和立法机构众多高官的图-154型专机在俄罗斯斯摩棱斯克坠毁,机上包括多名波蘭政府高官、國會議員及軍事將領,連同机组人员在内共96人全部遇难,駕駛失誤導致了這起悲劇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