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49 关系: 嚴實,博州路,博平县,博平郡,堂邑县 (隋朝),天雄军节度使,夹谷清臣,孙奭,安阳市,宋朝行政區劃,山東西路,崔惠童,义成军节度使,康延孝,後周代漢,徒单贞,刘齐,唐朝行政区划,石鏡縣,王彦章,王德用,王璿 (唐朝),王景仁,聊城县,聊城市,馬知節,马周,魏博,魏州,赵凤,赵頵,邺都之乱,蔡挺,鄭敬玄,蕭岑,陳少游,李冲 (唐朝),李克文,李肃 (北宋),杨弘武,東平路 (元朝),梁载言,樂彥禎,武则天,段凝,河北道,河北路,河北東路,泉献诚。
嚴實
严实(),字武叔,金末泰安长清(今山东长清)人。蒙古帝国时期汉地世侯之一。.
查看 博州和嚴實
博州路
博州路,元朝时设置的路。 至元四年(1267年)以博州改置,治所在聊城县(即今山东聊城市),属中书省。辖境相当今山东省聊城、茌平、莘等市县地。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为东昌路。 Category:元朝的路 Category:山东的路 Category:聊城行政区划史 Category:1267年建立的行政区划 Category:1276年废除的行政区划.
查看 博州和博州路
博平县
博平县,中国山东省聊城市境内的旧县名。 西汉时置县。五胡乱华后,北方为异族统治。东晋时,曾在今山东省章丘市普集镇博平村设置侨县。唐朝武德三年(620年),析置灵泉县,四年省。贞观十七年(643年),博平县并入聊城县,天授二年(691年)复置。唐末天祐三年(906年),又以博平县、聊邑县、高唐县和武水县河外地入郓州。北宋时,属博州。熙宁二年(1069年),割明灵砦隶北京大名府清平县。 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三月废,不久复置,属东昌府。清朝时,仍属东昌府,评价冲繁。 1949年起,属聊城专区。1956年并入茌平县,仍有博平镇。.
查看 博州和博平县
博平郡
博平郡,中国唐朝时设置的郡。 天宝元年(742年)改博州置,治所在聊城县(今山东省聊城市东北)。辖境相当今山东省茌平、高唐、聊城及临清、夏津部分地。乾元元年(758年)复改为博州。 Category:唐朝的郡 Category:山东的郡 Category:聊城行政区划史 Category:德州行政区划史 Category:742年建立的行政区划 Category:758年废除的行政区划.
查看 博州和博平郡
堂邑县 (隋朝)
堂邑縣,在山東省聊城縣西北四十里,隋代所置。行乞興學的武訓先生就是堂邑縣人。.
查看 博州和堂邑县 (隋朝)
天雄军节度使
天雄軍節度使,唐朝為魏博節度使,是唐朝在今河北地区设置的節度使,唐末到五代割据河北魏博(今邯鄲)一帶,为河北三镇之一。在8世纪末是河北三镇的首领,9世纪衰落。.
查看 博州和天雄军节度使
夹谷清臣
夹谷清臣,姓夹谷,本名阿不沙。金朝宰相,女真族。天会十一年(1133年)生于金国胡里改路(今黑龙江省依兰县)桓笃的一个世袭猛安家庭。.
查看 博州和夹谷清臣
孙奭
孫奭(),字宗古,宋代经学家。北宋博州博平(今山東茌平)人,后迁居须城(今山东东平)。 幼年師從王彻,学习五经。王彻死後,其门人数百。孙奭精通经术,有问经的人,都为他们解析微旨,众人惊服,年轻时在家乡讲授诸经。端拱二年(989年)九經及第,授莒縣(今山东莒县)主簿,升遷為大理評事、國子監直講。宋太宗親临国子监,召孙奭讲《尚书·说命》,讲到“事不师古,以克永世,匪说攸闻”时,引经讽劝。太宗褒赏,赐五品服。宋真宗時任諸王府侍讀,再擢拔為工部郎中、龍圖閣待制。贬至河阳知县。孙奭生性方直,守道自处。据事理,陈己见,深得皇帝器重,也为时人所敬佩。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皇上将迎“天书”,奭对曰:“臣愚,所闻‘天何言哉’,岂有书也?”多次劝阻真宗祀汾阴。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判國子監。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真宗欲祀太清宫,孙奭又上疏反对,指出明皇之迹不可效,并作《解疑论》。孙奭继承了“夫民,神之主也”的重民轻神的传统,对“劳民事神”的迷信活动进行批判,并建议“抑损虚华,斥远邪佞,罢兴土木”。于是出知密州。二年後,迁左谏议大夫。后任給事中。天禧年间,朱能献《乾祐天书》,他复上书力斥其妄。宋仁宗即位,择名儒为侍读,命孫奭擔任翰林侍講學士,每讲至君昏国亡之事,必反复规讽。参与修《真宗实录》。孙奭奉敕与邢昺等校定诸经正义,考正《尚书》、《论语》、《孝经》、《庄子》、《尔雅》等书的谬误,用以补充陆德明《经典释文》的不足。天圣四年(1026年)宋仁宗命孙奭等人详校唐代律疏,天圣七年(1029年)校毕刊行。孙奭等曾撰《律音义》一卷与律文并行。知審官院,判国子监。丁父忧起复以后,累遷兵部侍郎兼龍圖閣學士。後改禮部尚書,以太子少傅致仕。明道二年(1033年)六月卒於家,得年七十二。有《賡載集》,已佚。有子孙瑜。 曾在宫中讲学二十余年,奉敕校定赵岐《孟子注》。今本《孟子正义》即孙奭所著。朱熹《朱子语录》则谓邵武士人假託,非奭所注。《四库全书总目题要》从之,后收入《十三经注疏》,是诸注疏最劣的一种。平生著作有《经典征言》五十卷、《崇祀录》、《乐记图》、《五经节解》、《五服制度》、《解疑论》、《真宗实录》。另著《孟子音义》、《尔雅释文》等书。 对法律有所研究,著有《律文音义》1卷,《律令释文》1卷。《孟子正义》十四卷、《律文音义》一卷,今存。《尔雅释文》一卷,佚。.
查看 博州和孙奭
安阳市
安阳市,古称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河南省北部。中国八大古都之一,有3300多年的建城史,500年建都史,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甲骨文的故乡,周易的发源地,以世界文化遗产殷墟而闻名,是早期华夏文明的中心之一。安阳的建都史除在殷建都的商朝外,还有在邺建都的六个中国魏晋南北朝政权,为“七朝古都”。 安阳是京广铁路、京广高速铁路以及京港澳高速公路上处于石家庄与郑州之间的重要城市,西倚太行山,北临漳河,洹河从市区北部蜿蜒而过。现下辖4区、1县级市、4县以及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面积7,352平方公里,人口511.7万。2009年成为国家园林城市。2011年成为国家卫生城市。.
查看 博州和安阳市
宋朝行政區劃
宋朝汲取了唐朝藩鎮割據的教訓,一級行政區劃改為「路」,二级行政区有府、州、军、监。至道三年始定為十五路,包括京東、京西、河北、河東、陝西、淮南、江南、荊湖南、荊湖北、兩浙、福建、西川、峽、廣南東、廣南西共十五路。咸平四年(1001年)分西川路為利州、益州二路,分峽路為夔州、梓州路二路。天禧四年分江南路為江南東、西二路。慶曆八年分河北路安撫司為大名府、高陽關、真定府、定州四路安撫司。嘉佑四年(1059年)改益州路為成都府路。熙宁五年分京西路為南北二路,分淮南路為東西二路,分陝西為永興軍、秦鳳二路。之後又將河北路分為東西二路,分京東為京東東、京東西二路。崇寧五年又將開封府升為京畿路。宣和四年宋金盟約,約定滅遼後宋得燕山府路和雲中府路,結果後來並未設置。建炎南渡後,宋朝設立兩浙東、兩浙西、江南東、江南西、淮南東、淮南西、荊湖南、荊湖北、京西南、成都府、潼川府、夔州、利州、福建、廣南東、廣南西十六路,紹興十四年改为17路,把利州分为东、西两路。北宋路制以轉運使司為主,還有提點刑獄使司,提舉常平使司和安撫使司的路制。南宋時以安撫使司路制為主。 宋朝的行政區劃設置與地方政治制度可謂強幹弱支,中央高度集權。雖然避免了藩鎮割據的局面,但導致地方资源狭小,也致使終宋朝一代外敌入侵不断。.
查看 博州和宋朝行政區劃
山東西路
山东西路,金朝的路。 金朝改宋朝分京东西路为山东西路。治所是东平府(今山东省东平县)。这是山东作为政区之名的开始。包括今山东省泰山以南,成武县、金乡县以北,蒙山以西,聊城市、阳谷县、菏泽市以东,高唐县以南;江苏省邳州市、泗阳县以西,废黄河以北。管辖东平府、泰安州(今山东省泰安市)、德州(今山东省陵县)、博州(今山东省聊城市)、济州(今山东省济宁市)、兖州(今山东省兖州市)、滕州(今山东省滕州市)、徐州(今江苏省徐州市)、邳州(今江苏省邳州市南)。元朝废除。 Category:金朝的路 Category:山东的路 Category:江苏的路.
查看 博州和山東西路
崔惠童
崔惠童,博州(今山东聊城)人,出自清河崔氏的清河大房,唐朝官员,唐玄宗的驸马。 崔惠童是右骁卫将军、冀州刺史崔庭玉之子,崔惠童娶唐玄宗之女晋国公主,为驸马都尉。天宝十一载(752年),安禄山、哥舒翰、安思顺到长安朝见,唐玄宗让高力士在京城东驸马池亭宴会。崔惠童官至银青光禄大夫、卫尉卿。杜甫有《崔驸马山亭宴集》,钱谦益注:“山亭,即京城东驸马崔惠童山池也。”《全唐诗》卷二五八存崔惠童诗一首《宴城东庄》:“一月主人笑几回,相逢相识且衔杯。眼看春色如流水,今日残花昨日开。”.
查看 博州和崔惠童
义成军节度使
义成军节度使,又称郑滑节度使,為唐朝、五代在今河南省北部设立的節度使。 758年八月,设立滑濮六州节度使。九月,设郑蔡节度使。759年四月,设郑陈颍亳节度使,一度有申州、光州、寿州,后归淮西节度使。五月,滑州归汴州节度使。761年五月,设立滑卫六州节度使,下辖滑州、卫州、相州、贝州、魏州、博州。763年,滑卫为滑亳节度使,下辖滑州、亳州、德州、魏州、博州,后来卫州归泽潞节度使,相州、贝州归昭义节度使。另设魏博节度使。769年,滑亳增加陈州。770年四月,设立郑颍节度使,下辖泾州、郑州、颍州,治泾州。郑颍支援泾州财政。772年十二月,设立永平军节度使。下辖滑州、亳州、陈州,治滑州。777年九月,段秀实遥兼郑颍节度使。十月,永平军增加宋州、泗州。779年三月,汴州、颍州隶属永平节度使,永平治汴州。781年郑州隶属永平节度使。宋州、亳州、颍州另设宣武节度使,泗州归属淮南节度使。永平军下辖汴州、滑州、陈州、郑州。784年,汴州、滑州归宣武节度使,滑州又复归,治滑州。785年,永平军改为义成军,下辖滑州、许州、陈州、郑州,治滑州。786年七月,陈州、许州另设陈许节度使。之后,义成军节度使长期领有滑州、郑州。822年,领颍州,890年六月,改号宣义军。后唐恢复义成军。.
查看 博州和义成军节度使
康延孝
康延孝(),923—926年间名为李绍琛,中国五代十国时期后梁和后唐将领。因他于923年叛梁投唐,并对唐帝李存勖献计,说服李存勖突袭后梁都城大梁,导致了后梁的灭亡,他因而受赏并被赐名李绍琛。在后来后唐灭前蜀的战事中,他亦有大功。但在前蜀灭亡后,李存勖杀大将郭崇韬和李继麟(朱友谦),李绍琛害怕,决意反叛,但被败杀。.
查看 博州和康延孝
後周代漢
後周代漢,即郭威灭汉,是五代史上最后一次王朝更迭。 950年後汉隐帝劉承祐誅殺顧命大臣,族滅樞密使郭威一家,郭威憤怒之下率军自驻地邺都南下,在刘子陂与劉承祐的部隊决战并获胜,劉承祐死於亂軍之中。 郭威一度改立劉贇為帝,但最後還是在士兵的黃旗加身擁戴之下取代後漢,建立后周。.
查看 博州和後周代漢
徒单贞
徒单贞(),女真名特思,忒黑辟剌人,徒单婆卢火的儿子,金朝大臣。 徒单贞娶完颜宗干的女儿、完颜亮的姐姐(即梁国公主)为妻。皇统九年(1149年),参与杀害金熙宗,完颜亮登基,授左卫将军、驸马都尉、左副点检。封王,世袭猛安。正隆末年,以御史大夫加元帅左监军伐南宋。金世宗即位,徒单贞任太原尹。他的女儿徒单氏为皇太子完颜允恭的太子妃,转任咸平尹,以贪赃枉法降职为博州防御使。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以杀害金熙宗之罪被杀。金章宗即位,赠外祖父徒单贞为太师,封广平郡王,谥号庄简。.
查看 博州和徒单贞
刘齐
齊(1130年—1137年),金朝在滅亡北宋后在華北建立的傀儡政權。因为皇帝是劉豫,一般称“劉齊”,存在共八年。 1126年—1127年靖康之变后,北宋被金朝大军滅亡。皇帝宋钦宗之弟趙構南逃,建立南宋。任命刘豫知济南府、濟南府守備。1128年,金軍攻入,刘豫殺死堅決抗金的守將关勝後投降。 当時,金朝在京東東路、京東西路、京西南路、京西北路展開军事行动,在原北宋統治地区还没有直接統治漢人的信心。1129年三月,金朝任命刘豫移居東平府,为京東西淮南等路安撫使,管理大名府、开德府、德州、濮州、滨州、博州、棣州、滄州。 1130年七月,在完顏宗翰的策劃下,刘豫即皇帝位,國號大齐,国都在宋朝的北京大名府。刘豫于九月初九(1130年10月12日)正式即位皇帝,年號奉金朝正朔,為天會八年。生母翟氏为皇太后,妾錢氏為皇后。十一月,改元阜昌元年。 1131年,劉豫子劉麟为尚書左丞諸路兵馬大总管。1132年金将陕西也给了劉齐,迁都汴京(開封)。設尚书省六部,实行徵兵制,施行十分之一税,定法律,鑄阜昌通寶钱、發行交鈔。 金朝元帥府使蕭慶赴汴京,劉豫将宋軍内情韩世忠、劉光世的布防詳细報告给金。后来,宋金战争膠着状態的时候、金朝认为刘豫利用价值降低。1137年劉豫的后台完顔宗翰倒台,金熙宗於十一月十八日废刘豫为蜀王并且废除齐,将刘豫一家迁至上京临潢府。.
查看 博州和刘齐
唐朝行政区划
唐朝行政区划,是中国行政区划史中比较重要的转折时期。在较长时期内,唐朝采用了“道州县”三级制,但是“道”的实际权限相互间差异很大,变革繁多,而且其基础往往是节度使的实际权力膨胀,所以这一体系常被称为“虚三级”。而且唐朝疆域经历了显著的扩张到鼎盛到缩减的过程,后期逐渐趋向五代十国的分裂状态,行政区划的记载已经非常不完整。但是唐初始设的“道”的概念,仍然影响了之后的宋朝,并成为“路”的原形。.
查看 博州和唐朝行政区划
石鏡縣
石鏡縣,西魏(或言劉宋)設置的縣。 西魏恭帝三年(556年)改宕渠縣置(《舊唐書》作劉宋置),治今重慶市合川區,隋代屬梁州涪陵郡,唐代屬劍南道合州巴川郡,五代後晉天福七年(942年)改為仙覽縣,宋乾德三年(965年)改為石照縣。.
查看 博州和石鏡縣
王彦章
王彦章(《舊五代史》及《新五代史》記載王彦章被殺時「年六十一」,該出生年份由其去世年推算所得。《資治通鑑》:「甲戌旦,遇梁兵,一戰敗之,追至中都,圍其城。……彥章重傷,馬躓,遂擒之,……乙亥,帝發中都,舁王彥章自隨,遣中使問彥章曰:『吾此行克乎?』對曰:『段凝有精兵六萬,雖主將非材,亦未肯遽爾倒戈,殆難克也。』帝知其終不為用,遂斬之。」),字賢明或子明《舊五代史》記載為「賢明」;《新五代史》記載為「子明」。,為中國五代十國時期後梁的重要將領。根據歷史記載及傳說,王彦章以驍勇善戰及忠於後梁政權著稱。在後梁滅亡時,王彦章因不肯降於後唐政權而被殺。.
查看 博州和王彦章
王德用
王德用(980年-1058年),字元輔,郑州管城(今郑州市)人。.
查看 博州和王德用
王璿 (唐朝)
王璿,字希琢,出自琅琊王氏,武周时代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宰相)。 《旧唐书》、《新唐书》没有他的传,十世祖是东晋尚书令王彪之,曾祖父是王猛是南朝陳東衡州刺史、應陽成公。祖父王纊是唐朝的鼓旗將軍、楚州刺史(王璿次子王同人墓志记载为王续,官吏部侍郎赠魏州刺史),父亲王德儉在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年)时任中书舍人,与许敬宗、李义府、崔义玄、侯善业、袁公瑜等人拥戴武昭仪为皇后有功,后任至御史中丞、歸仁縣男。在武则天如意元年(692年)时追赠六人官爵,他父亲王续被追赠魏州刺史,王德儉本人追赠兖州都督。 长寿元年(692年)八月十九,營繕大匠(将作大匠)王--被武则天任命为夏官尚書(兵部尚书)、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宰相)。九月廿二,他和其他的宰相李游道、袁智弘、崔神基、李元素还有孔思元、任令輝,被酷吏王弘义诬陷,一起流放到了岭南,在相位仅三十三日。按旧唐书记载,长安元年(701年),又赐德俭子殿中监王璿实封二百五十户,长安三年(703年)他官职为金紫光禄大夫、行殿中监兼检校奉宸令、琅耶县开国子,之后史书没有他的相关记载。《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记载他的儿子有左衛中郎王大有、泗州刺史王同人、荊府功曹參軍王既濟、南和县尉王休明、博州別駕王休光、相州刺史王休名、解县令王休言。 2013年7月,西安市航天学校内的唐代墓葬群中,其中一座高阳郡君许氏夫人墓,出土墓志一盒,载:“维龙朔元年(661年)岁次辛酉十月癸亥朔廿三日乙酉,大唐故楚州刺史归仁公夫人高阳郡君许氏之柩窆於雍州万年县义善乡兴善坊西。”按楚州刺史归仁公夫人高阳郡君许氏即是王德俭之妻。.
查看 博州和王璿 (唐朝)
王景仁
王景仁(),本名王茂章(改名于906年?),中国五代十国时期后梁大将。初为唐朝末年吴王杨行密将,后与杨行密之子和继承人杨渥有争执,被迫逃奔钱镠,后梁太祖皇帝朱全忠欣赏他的能力,作为后梁封臣的钱镠又将他送到后梁,太祖用他为将。但在随后对吴国和梁北面敌国晋国的战事中,他并不成功。.
查看 博州和王景仁
聊城县
聊城县,中国旧县名,辖区在今山东省聊城市境。 西汉时,属东郡。隋朝时置博州,为博州治所。后,博州废。唐朝武德初,属魏州。武德四年(621年),以聊城县等县复置博州。同年,析置茌平县。贞观元年(627年),废茌平县。博州曾改置为博平郡,仍隶之。天祐三年(906年),改名聊邑。北宋时仍属博州。元朝时,属博州路、东昌路。明清时为东昌府治。明朝洪武二年,县丞蒋子昭在兴礼街(今东昌府区楼西大街)建县衙。此后,聊城县衙及相关政府机构均设于此处,至1970年代聊城地区政府机构迁出。 民国时,属山东省。1938年11月15日,日军攻陷聊城。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光复。1946年12月22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晋冀鲁豫军区第七纵队发起对聊城县的进攻。山东省主席王耀武增兵驰援。期间,由于中共军队围攻县城,王耀武用飞机对城内进行空投,并对四关进行轰炸。12月31日夜,守城王金祥率部由东门逃跑。逃跑前,王金祥曾纵火烧毁民房。1947年1月1日,中共军队占领聊城县。其部入城后,向抗日战争中在聊城牺牲的范筑先墓敬礼。为防止国民政府的反攻,拆除聊城城墙。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属平原省聊城专区,1952年,随聊城专区划回山东省。1958年,改置聊城市。1963年,撤消聊城市,复置聊城县。1967年,改属聊城地区。1983年,复置聊城市,后改设为东昌府区。.
查看 博州和聊城县
聊城市
聊城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山东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山东省西部。东北与德州市相邻,东南接济南、泰安两市,西南与河南省濮阳市相连,西及西北分別与河北省邯郸市、邢台市毗邻。地处鲁、豫、冀三省交界,京杭大运河和黄河在此交汇。境内多平原,是典型的农业产区,亦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市总面积8,628平方公里,人口597.06万。.
查看 博州和聊城市
馬知節
知節(),字子元,諡正惠,北宋將領。.
查看 博州和馬知節
马周
周(),字宾王,博州茌平人(今属山东),中国唐朝初年名臣。.
查看 博州和马周
魏博
魏博,唐朝地名。“魏博”一词原为魏博节度使简称,代指魏博地区。《元和郡县图志》载魏博节度使所辖州六:魏州、相州、博州、卫州、贝州、澶州。县四十三。治所在魏州(今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东北)。所在地区地处河北南部、黄河以北,西依太行,东南靠黄河,南为河南。 明代王夫之言,魏博者,天下强悍之区。认为汉光武自用河北之兵以平寇乱,遂屯兵黎阳,定为永制,而东汉以强。认为其民习于强而以弱为耻。唐藩镇时代,河北藩镇倚魏博之强而存在。黄巢横行天下,却从未侧目河北。 Category:魏姓.
查看 博州和魏博
魏州
魏州,中国南北朝时设置的州。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析相州置,治所在贵乡县(今河北省大名县东北)。隋朝大業时改为武阳郡。辖境相当今河北省大名、魏县、馆陶,河南省南乐、清丰、范县和山东省冠县、莘县等县地。其地为河北与江淮之间水运交通枢纽,船舶辐辏,物资荟萃。为河北平原、中原一大都会。 魏州所在地政治地缘位置极其重要,历来为军事要地,也为中原人口大州。商业发达。 唐朝武德四年(621年)复为魏州,同年又以魏州的聊城县、武水县、堂邑县、高唐县置博州。龙朔二年(662年)改为冀州。咸亨三年(672年)复为魏州。天宝、至德年间又曾改为魏郡。广德元年(763年)后,魏博节度使治此,为河北三镇的軍事要地。魏博藩镇为唐中后期至五代时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军事藩镇。土贡:花綢、綿綢、平綢、施、绢、紫草。户十五万一千五百九十六,口百一十万九千八百七十三。终唐一朝,领十四县:贵乡县、元城县、魏县、馆陶县、冠氏县、莘县、朝城县、昌乐县、澶水县、洹水县、成安县、内黄县、宗城县、永济县。 五代後唐同光元年(923年),沙陀人李存勗即帝位于此,建为东京,升为兴唐府。 北宋庆历二年,建大名府为北京。北京取代魏州。.
查看 博州和魏州
赵凤
赵凤(),五代十国时期政权后唐的官员,唐明宗年间为宰相。.
查看 博州和赵凤
赵頵
端献王赵頵(),宋朝第五代皇帝宋英宗赵曙的第四子,母亲宣仁皇后高氏,初名赵仲恪。 嘉祐八年(1063年)四月,宋英宗即位,赵頵自右內率府副率為博州防禦使、大寧郡公。八月,遷耀州觀察使、鄠國公。治平元年(1064年)六月,遷左衛上將軍。命給前祿。四年(1067年)正月,加檢校太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武勝軍節度使,封樂安郡王。九月,加興元尹,充山南西道節度使,改封高密郡王。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二月,徙保信、保靜軍節度,進封嘉王。元豐三年(1080年)九月,官制行(元丰改制),換開府儀同三司,進封曹王。 赵頵端重明粹,少时好学,博通群书,书法工飞白、篆籀。宾接宫僚,年满当离去,上奏请留,很多留下至十余年。他很喜欢医书,著有《普惠集效方》,还储药来救病人。 元豐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改武昌、武安等軍,遷守太保,進封荊王,賜贊拜不名。元祐元年(1086年)二月,改武寧、鎮海等軍,遷守太傅。四月,改成德、荊南等軍,遷守太尉,真定、江陵尹。三年(1088年)七月去世,享年三十三岁,贈太師、尚書令,荊州、徐州牧,追封魏王,諡号端獻。比葬,三臨其喪。元符三年(1100年)三月,宋徽宗即位,贈兼中書令,追封益王。 夫人王氏(1056 -1103)秦正献王王审琦玄孙女,成州团练使王克善的第六女。夫人生而端慧,不勤傅姆之教,淑慎不戏,日览图史,取古之贤妇烈女,可以为鉴者,资之以自治。事父母孝谨,友爱兄弟,施及群从,怡怡如也。年十有六,以令族淑德选为王夫人。熙宁五年,备礼娉于禁中,初封嘉国。元祐元年,王出就外第,进封潭国。元符三年,今天子嗣位,进封越国。崇宁二年五月十一日,薨于亲贤之第,享年四十七。赠魏越国夫人。 赵頵生十子:.
查看 博州和赵頵
邺都之乱
邺都之乱,又稱鄴都之變。是五代十国后唐莊宗时,由魏博軍的一個士兵皇甫暉發動的兵變,又引爆了一連串兵變事件,莊宗養兄李嗣源奉命前去平亂,卻被士兵挾持而一起叛變。最后,莊宗在興教門之變中被杀,李嗣源称帝,是为唐明宗。.
查看 博州和邺都之乱
蔡挺
蔡挺(),字子正或子政,应天府宋城人。北宋官员。.
查看 博州和蔡挺
鄭敬玄
鄭敬玄,唐朝初年荥阳郑氏,唐高祖的驸马。 鄭敬玄的祖父是北魏金紫光禄大夫、驸马都尉、北齐兖州都督府长史、河间郡公郑遵道,鄭敬玄的父亲是隋朝果州刺史鄭世敏。鄭敬玄在贞观年间为光禄大夫、齐州刺史、博州刺史,温挺死后,千金公主改嫁鄭敬玄。鄭敬玄的儿子郑克俊官至银青光禄大夫、潞州大都督府长史。郑克乂成为武承嗣的女婿。柳泽曾经向唐中宗弹劾郑克乂,说他和李多祚是斜封官。郑克俊的孙子郑沛娶唐肃宗第六女紀國公主。.
查看 博州和鄭敬玄
蕭岑
蕭岑(),字智遠,梁宣帝蕭--第八子,梁明帝蕭巋之弟。初封河間王,後改封吳郡王。 蕭岑秉性簡貴,御下嚴整。梁明帝在位期间,官至太尉。天保二十四年(585年),梁明帝去世,西梁后主蕭琮即位,蕭岑因望重屬尊,頗有不法。隋文帝徵蕭岑入朝,趁机留住他,不让他返回西梁。开皇七年(587年),隋文帝废除西梁政权。蕭岑后出任大將軍,封懷義郡公。 蕭岑作有诗《棹歌行》,收入《乐府诗集》卷四十、《诗纪》卷百二十一。.
查看 博州和蕭岑
陳少游
陳少游,博州博平人(今山东高唐西南)人。唐代官員。 祖父陳儼,为唐代安西副都护。父陳慶,曾任右武衛兵曹參軍。少游幼年讀《老子》、《莊子》、《列子》等書,為崇玄館學生,被推為都講。早年擔任渝州南平(今四川巴县)縣令,至德年間河东节度王思禮奏为参谋。宝应元年,入京为金部员外郎。大曆五年(770年),改浙东观察使。大曆八年,迁淮南节度使,鎮守揚州。建中三年(782年),淄青节度使李纳叛亂,少游率淮南兵收復徐、海等州;不久又被奪去,只得退屯盱眙(今江苏盱眙)。唐德宗移駕奉天(今陕西乾县)後,陳少游奪取鹽鐵使包佶负责押送的公款共計八百万貫。又暗中聯絡李希烈,遣參謀溫述送款於希烈,並稱“濠、壽、舒、廬,已令馳備,韜戈卷甲,伏俟指麾。” 唐将劉洽收复汴州時,取得李希烈起居注,上寫有“某月某日陈少游上表归顺”之字樣。少游惶恐發病,十二月,病死,赠太尉。.
查看 博州和陳少游
李冲 (唐朝)
李冲(),唐朝宗室,唐太宗的孙子,越王李贞的长子,封琅玡王。 李冲好学,勇而有才,累迁博州刺史。688年,黄国公李譔伪造唐睿宗李旦给李冲下的诏书,皇帝已经被武太后软禁,要宗室一起来勤王。李冲也假造唐睿宗李旦给他的诏书,说皇太后要取代李氏江山,建立武氏王朝。然而,在诸王约定共同起兵的时间前,9月16日,李冲在博州(山东聊城)提前起兵,他通知越王李贞、纪王李慎、韩王李元嘉、霍王李元轨和鲁王李灵夔等人,让李唐宗室同时起兵反抗武则天。但只有他父亲李贞起兵。李冲有士卒五千,度黄河至武水,武水县令告急魏州,魏州遣莘县令马玄素领兵先乘城,李冲攻击,趁风积薪焚烧城门,火起风向却反,大家心情沮丧,属下董元寂诵言:“琅琊王与国家战,是造反。”李冲斩杀了他,属下惧怕,于是溃败,只有数十家僮跟着他回博州,9月22日,被当关为百姓孟青棒、吴希智所杀。武则天命丘神勣为清平道大总管讨伐,兵未至,李冲已死,起兵七日而败。丘神勣到博州后,官吏素服来迎,丘神勣挥刃尽杀之,破千余家,以此加官为左金吾卫大将军。武则天制削李贞及李冲父子之属籍,改姓虺氏。李冲二弟:李茜、李温。李茜,常山公,坐死。李温以前告发,流放岭南。神龙元年(705年),唐中宗恢复了李贞的李姓和族籍,开元五年(716年),唐玄宗将李贞、李冲重新改葬。.
查看 博州和李冲 (唐朝)
李克文
李克文(),原名李光文(李光文为宋太宗赵光义避讳),是北宋初年党项族将领,本姓拓跋,是定难军节度使李彝殷的儿子,李光睿的四弟。 李光文的母亲是秦国太夫人渎氏,宋太祖乾德五年(967年)秋,李彝兴(李彝殷为宋太祖的父亲赵弘殷避讳)去世。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李克睿去世,次年,李克睿之子李继筠去世。这时,李克文担任定难节度使下辖衙前都知兵马使,宋太宗让李继筠弟弟李继捧继承节度使。太平兴国七年(982年),绥州刺史、西京作坊使李克文上表说李继捧不该继承,于是宋太宗让李继捧入朝,李克文权知夏州,夏州政权被北宋实际控制。李继捧族弟李继迁不愿投降宋朝,率族人逃往地斤泽。九月,李克文被宋太宗召入京城,以唐僖宗赐给他祖先李思恭的铁券和朱书御札献给宋太宗,受到太宗嘉奖。授澧州刺史。十月,夏州大乱,李克文受命权知州事,去安抚。景德二年(1005年),李克文以博州防御使卒于任,追赠岳州防御使。为人恭顺,谨守法,安抚族众。.
查看 博州和李克文
李肃 (北宋)
李肃(?-?),字季雍,开封府(今属河南)人。 生卒年不详。十岁能诗文,宋太祖乾德四年(966年)丙寅科状元,历官濮州、博州从事,迁保静军节度推官。 李肃嗜酒,因濫飲而卒,年仅三十三岁。著有《代周顒答北山移文》、《吊幽忧子文》、《病鸡赋》等篇。 Category:生年不詳 Category:卒年不詳 Category:乾德四年丙寅科進士 L S Category:开封人 Category:河南状元.
查看 博州和李肃 (北宋)
杨弘武
杨弘武(),唐朝官员,唐高宗年间为宰相。.
查看 博州和杨弘武
東平路 (元朝)
东平路,元朝时设置的路,在今山东省境。 东平路即唐朝的郓州,宋朝改为东平府,金国东平府隶属于山东西路。元太祖十五年(1220年),严实以彰德府、大名府、磁州、洺州、恩州、博州、浚州、滑州等三十万户归蒙古,成吉思汗以严实为东平行台,领州县五十四。严实死后,子严忠济为东平路管军万户总管,行总管府事,州县如旧。至元五年(1268年),以东平为散府。至元九年(1272年),改下路总管府。四万四千七百三十一户,五万一百四十七口。领六县:顺城(今山东省东平县)、东阿、阳谷、汶上、寿张、平阴。元末,朱元璋吴元年(1367年),复为东平府。明朝洪武八年(1375年)改为东平州。.
查看 博州和東平路 (元朝)
梁载言
梁載言,博州聊城人。唐朝、武周时官员。 曾任鳳閣舍人,專知制誥。武后時,敕吏部糊名考判,徵高級人才,只有劉憲、王適、司马锽、梁載言等人入第二等。中宗時,官至懷州刺史。著有《十道四蕃志》十六卷,其中有“義婦祝英台與梁山伯同冢。”一句,是最早提到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另有《具員故事》十卷。.
查看 博州和梁载言
樂彥禎
樂彥禎(),本名樂行達,晚唐藩鎮军阀,883年-888年取代了韓簡,成為魏博節度使,因治軍無方,士卒醞釀兵變,只好出家為僧。其子相州刺史乐从训得知,憤而聯合宣武军节度使朱全忠攻擊魏博,卻被留後罗弘信率兵斬殺,樂彥禎也被連累而處死。.
查看 博州和樂彥禎
武则天
武曌《全唐文·卷九十六》○改元载初赦文......朕又闻之,人必有名者,所以吐情自纪,尊事天人......朕宜以曌为名。自卦演龙图......(),唐高宗的皇后、武周開國皇帝,當代稱則天順聖皇后,或武后(遺詔退稱皇后),後代通称武则天,并州文水县人,中国历史上唯一因執掌君權因而得到正史追認的女性皇帝。十四歲入宮為唐太宗才人,十二年不得遷。唐高宗时復为昭儀,謀廢得到唐太宗託付于重臣褚遂良的“佳兒佳婦”元后與淑妃,得立为皇后(655年-683年)。一時尊号为天后,与唐高宗天皇李治并称“二圣”。由于唐高宗患风眩病,無力聽政,660年11月开始臨朝,史载“自此内辅国政数十年,威势与帝无异”,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后利用酷吏集團屢次屠殺唐室諸王大臣以求立威,殺害嫌疑對象遍及子、女、媳、婿、孫、孫女、孫婿、庶子、嫡兄、親姊、親甥女、夫之伯叔姑嫂、堂兄,終於自立为武周皇帝(690年10月16日-705年2月21日在位),在位時間共14年4個月又5天,705年退位以後,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性太上皇。晚年惑于內寵,不知當立侄或立子,705年元月,被宰相狄仁傑舉薦的後任張柬之與禁衛軍背叛,被迫還位。同年崩于洛陽上陽宮仙居殿。若从660年算起掌权前后45年,从683年算起掌权前后22年,统治掌权时长仅次于清朝慈禧太后。武則天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寿命第三长的皇帝(终年82岁),僅次於清高宗(87歲)和梁武帝(86歲)。 武氏本名无记载,为唐开国勳舊武士彠次女,母亲杨氏為隋朝宗室楊達之女是武士彠繼室,不見禮于正室諸子。祖籍并州文水县(今山西省文水县),十四岁時(貞觀11年)因貌美而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赐号武媚。高宗时为昭仪,后封为皇后,又上尊号为“天后”。高宗崩,中宗即位,武氏为皇太后,临朝称制后改名曌。武氏認為自己好像日、月一樣崇高,凌掛於天空之上。於称帝后上尊号“聖神皇帝”,退位后中宗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武氏遗制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武氏另有废除的尊号“圣母神皇、圣神皇帝、金轮圣神皇帝、越古金轮圣神皇帝、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天册金轮圣神皇帝”等。在位期間喜土木作造,尤喜造國字改年號,一年一號。傳說洛陽龍門石窟的奉先寺大佛是模仿其面容而作。.
查看 博州和武则天
段凝
段凝(?《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六)本名段明远,后唐庄宗李存勖年间名為李绍钦,中国五代十国时期后梁和后唐将领。因為其妹为后梁开国者太祖皇帝朱全忠妾,他成为太祖手下官员,后在后梁末代皇帝朱瑱年间成为大将。他雄心勃勃的反攻后梁北方大敌后唐计划的失败使得后唐得以败亡后梁,但尽管有此失败,他仍成为后唐开国皇帝庄宗的爱将。庄宗败亡,由养兄后唐明宗李嗣源继任后,明宗流放段凝,后赐其死。.
查看 博州和段凝
河北道
河北道是唐朝的一个道,所辖州府包括:卫州、相州、魏州、博州、贝州、洺州、邢州、赵州、冀州、德州、棣州、沧州、瀛州、深州、莫州、定州、恒州、易州、幽州、妫州、檀州、蓟州、平州、营州、安东都护府。.
查看 博州和河北道
河北路
河北路是中國宋朝设置的路,为至道十五路之一。 治所在大名府。在河北省易水、雄县、霸州、海河以南,包括山东、河南的黄河以北大部。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河北路旧分东、西两路,后并为一路。 熙宁六年(1073年),正式分河北路为河北东路、河北西路二路。以今白洋淀向南子牙河、滏阳河及京广铁路东为二路分界线。河北西路治所在真定府。.
查看 博州和河北路
河北東路
河北東路是中國宋朝(960年-1279年)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地處北宋 的北部。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河北路旧分东、西两路,后并为一路。熙宁六年(1073年)正式分河北路为河北路东、河北路西二路。 金朝灭亡后撤销。宋朝治所在大名府,金朝治所在河间府。 北宋時,此地被临被五代时后晋割让的燕云十六州;北宋初年宋太宗在高梁河(今北京市海淀区)与辽战斗,意图收复被后晋割让的燕云十六州未果。 南宋建炎衣冠南渡,宋朝河北東路建制撤銷。 北宋時,京東西路包括三府-- 大名府、开德府、河间府;十一州--沧、冀、博、棣、莫、雄、霸、德、滨、恩,清;五军-- 德清、保顺、永静、信安、保定以及县五十七等。辖区包括今天河北省南部与东部,山东省,河南省黄河以北的局部地方。.
查看 博州和河北東路
泉献诚
泉献诚,原名渊献诚,唐高句丽平壤城人,字献诚。高句丽权臣淵蓋蘇文之孙,淵男生之子,入唐後因避諱唐高祖李淵名而改稱泉献诚。.
查看 博州和泉献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