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

指数 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

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Savez komunista Jugoslavije/Савез комуниста Југославије;斯洛文尼亚语:Zveza komunistov Jugoslavije;马其顿语:Сојуз на комунистите на Југославија),簡稱南共盟,成立于1919年。在1952年以前,该党的名称是南斯拉夫共產黨,简称南共。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在狄托的領導之下,於戰後取得政權。1952年,南斯拉夫共產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期間,改名為「南斯拉夫共產主义者聯盟」。.

目录

  1. 26 关系: 十次史達林突擊南共南共联盟南斯拉夫历史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南斯拉夫共产党南斯拉夫社会主义工人党(共产党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南斯拉夫社會主義工人黨塞尔维亚共产主义者联盟塞尔维亚总理塞爾維亞社會黨东欧剧变伏伊伏丁那共产主义者联盟克罗地亚克羅地亞共產主義者聯盟社会主义国家列表科索沃共产主义者联盟马其顿共产主义者联盟黑山共产主义者联盟蒙特內哥羅政黨列表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共产主义者联盟斯科普里斯洛博丹·米洛舍维奇斯洛文尼亚共产主义者联盟1976年歐洲共產黨和工人黨會議

十次史達林突擊

十次史達林突擊(俄語:Десять сталинских ударов)是一個蘇聯史學名詞,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紅軍在1944年內所成功實施的十次戰略攻勢。這些攻勢成功地將軸心國勢力從蘇聯的領土驅趕出去,並造成德意志國防軍崩潰。.

查看 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和十次史達林突擊

南共

#重定向 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

查看 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和南共

南共联盟

#重定向 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

查看 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和南共联盟

南斯拉夫历史

南斯拉夫(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西里爾字母:Југославија,拉丁字母:Jugoslavija),是1929年至2003年建立於南歐巴爾幹半島上的數個國家的總稱。以从鄂圖曼土耳其帝国独立的塞尔维亚族所建立的塞尔维亚王国为基础,经两次巴尔干战争及第一次世界大战,隨著鄂圖曼土耳其帝国、奥匈帝国的戰敗,塞爾維亞和附近的各南斯拉夫人地區合併,創建了南斯拉夫聯邦。南斯拉夫素有「七條國界、六個共和國、五個民族、四種語言、三種宗教、二種文字、一個國家」的形容。1992年至2003年間,南斯拉夫除了塞爾維亞和黑山之外其他民族国家纷纷独立,此聯邦政體也因此而逐渐解體,南斯拉夫也随之成為歷史名詞,2006年随着黑山的公投独立,松散联盟塞爾維亞和黑山也告终结。.

查看 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和南斯拉夫历史

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

#重定向 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

查看 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和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

南斯拉夫共产党

#重定向 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

查看 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和南斯拉夫共产党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工人党(共产党人)

#重定向 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

查看 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和南斯拉夫社会主义工人党(共产党人)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Socijalistička Federativna Republika Jugoslavija,Социјалистичка Федеративна Република Југославија,Socialistična Federativna Republika Jugoslavija)是一個存在於1945年至1992年的巴爾幹社會主義國家,由馬其頓、塞爾維亞、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黑山等社會主義共和國所組成,首都為貝爾格勒。南國為多民族國家,政府奉行聯邦制,由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一黨專政。由於該國承襲有著「第一南斯拉夫」之稱的南斯拉夫王國,因此另有別名「第二南斯拉夫」。 該國起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受軸心國武裝侵略而滅亡的南斯拉夫王國,在軸心軍佔領期間,原南斯拉夫境內出現反抗勢力,其中一支為约瑟普·布罗兹·铁托所領導的共產黨游擊隊,1943年後,西方盟軍認可其為領導南斯拉夫抗戰的盟軍,開始大量軍事增援,狄托的共產黨政權成為了該國的政府代表之一。1945年3月,南斯拉夫由當時的流亡政府和狄托領導的「民族解放委員會」組成聯合政府,同年11月29日,狄托排除與整肅了其他政黨,建立完整的共產黨一黨專制政權,並將國號立為「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1963年再改名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冷戰期間,在狄托領導下的南斯拉夫走上了與其他東歐國家不同的路線,不但有著偏向自由化的經濟體制、政治氣氛與言論自由,更不依附於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蘇聯為首的華沙公約組織兩大軍事聯盟,反而與印度、埃及、印尼和拉丁美洲國家創立了不結盟運動組織,並擁有領導地位。 1980年代至1990年代,隨著東歐社会主义國家經濟衰退、民族主義的復活與東歐劇變,南斯拉夫各民族之間的矛盾逐漸激化。民族間的不和及分裂,伴隨著暴力的排斥其他民族的行為逐漸升級。在此之後,南斯拉夫聯邦走向解體。從南斯拉夫獨立出來的新國家之間因民族問題產生了一系列的暴力衝突,并發展為南斯拉夫內戰。時至1992年,除了塞爾維亞和黑山之外,其他加盟國均退出南斯拉夫聯邦,剩下的兩國則組建成新的「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宣告終結。2008年後,前南斯拉夫的領土分裂出馬其頓、塞爾維亞、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黑山等六個受聯合國承認的國家,以及只得到部分國家承認的科索沃。.

查看 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和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工人黨

#重定向 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

查看 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和南斯拉夫社會主義工人黨

塞尔维亚共产主义者联盟

塞爾維亞共產主義者聯盟為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的於塞爾維亞的分支機構。.

查看 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和塞尔维亚共产主义者联盟

塞尔维亚总理

塞尔维亚总理 (Predsednik Vlade Srbije, Председник Владе Србијe)是塞尔维亚的政府首脑,由总统任命国会最大党派或联盟推举的人担任。他负责领导政府各项工作,并向国会汇报。总理的辞职会导致内阁倒台。.

查看 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和塞尔维亚总理

塞爾維亞社會黨

塞爾維亞社會黨(塞爾維亞語:Социјалистичка партија Србије, Socijalistička partija Srbije)是塞爾維亞的一个社会民主主义政黨。斯洛博丹·米洛塞維奇曾經為該黨領導人。該黨前身為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的组成部分塞爾維亞共產主義者聯盟。 Category:塞爾維亞政黨 Category:南斯拉夫政黨 Category:社會民主主義政黨.

查看 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和塞爾維亞社會黨

东欧剧变

东欧剧变(又称苏东剧变、东欧革命、蘇東波,西方社会称之为1989年系列革命)指在1990年前后东欧和中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发生反对派推翻共产党政权的急剧政治变化。 1989年2月,波兰团结工会取得合法地位后,剧变开始。其后扩展到东德、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前华沙条约组织国家。以1989年六四事件为起点,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出现大范围反对当局执政的抗议活动。1989年6月4日,波兰团结工会在议会选举中以压倒性优势击败执政党波兰统一工人党。同月,匈牙利亦开始拆除其部分边境设防,大量东德居民经由该国流入西德。这加剧了东德内部的不稳定情绪,莱比锡等地出现了大规模群众示威,最终致使柏林墙倒塌,两德合并。而苏联在八一九事件后也不可避免的走向分裂。 这场剧变最终以蘇共亡黨、苏联解体告终,一般被认为标志着冷战的结束。1990到1992年间,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南斯拉夫各共和国相继成为独立国家,捷克斯洛伐克亦走向分裂。域外的柬埔寨、埃塞俄比亚人民民主共和国、蒙古人民共和国、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也相继宣布放弃马克思列宁主义路线。 在东欧剧变后,放弃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中东欧国家的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下降,巴尔干地区亦饱受战乱摧残。美国的世界权力范围则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扩张,美国文化、价值观和资本主义制度继而传播至全世界大部分国家。西方许多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组织把他们的指导思想转变为社会民主主义。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欧洲联盟亦向东欧扩张,欧洲一体化进程因而加快。.

查看 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和东欧剧变

伏伊伏丁那共产主义者联盟

伏伊伏丁那共產主義者聯盟為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的於伏伊伏丁那的分支機構。.

查看 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和伏伊伏丁那共产主义者联盟

克罗地亚

克羅埃西亞共和國(listen,一般通稱「克羅埃西亞」)是一個位於中歐、地中海和巴爾幹半島交會處的單一議會共和制國家,首都與最大城市為萨格勒布。克國將行政區劃分為20個縣與一個直轄市兼首都的札格瑞布,其領土面積為56,594平方公里。克羅埃西亞氣候多樣,同時具備大陸性與地中海型氣候,並於亞得里亞海沿岸擁有。2017年克羅埃西亞人口約為415萬人,多數為克羅埃西亞人,自從克羅埃西亞由南斯拉夫獨立後至今該國如同大部分巴爾幹半島國家一樣人口持續減少。 克羅埃西亞民族自西元7世紀遷移到現在的克國領土生活,他們於9世紀時建立了兩個公國,後於925年由將其立為,並成了第一位國王。克羅埃西亞王國維持著近兩個世紀的國家主權,並在與時期發展到鼎盛。1102年,克羅埃西亞以共主邦聯的身份併入了匈牙利中。1463年,鄂圖曼帝國征服了波士尼亞,對克羅埃西亞構成相當的威脅,隨後前者又繼續擴張,克羅埃西亞於是與鄂圖曼帝國展開。面對帝國的威脅,1527年,克國議會推選哈布斯堡王朝的奧地利國王——斐迪南一世為克羅埃西亞國王,隨後約四百年裡,克羅埃西亞的統治權在匈牙利與奧地利之間多次易手。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奧匈帝國解體,獨立出了包括克羅埃西亞領土在內的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国,這個短命的政權後來成為南斯拉夫王國。1941年4月,南斯拉夫王國被軸心國入侵,王國被支解,納粹德國於當地扶持了傀儡政權——克羅埃西亞獨立國。戰後,克羅埃西亞獨立國滅亡,克人成立共和國加盟「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成為社會主義國家。1991年6月,克羅埃西亞宣佈自南斯拉夫聯邦,其宣言於同年10月8日開始生效。隨後爆發與反對國家分裂的聯邦軍之間的戰爭,經過長達四年的戰事,克國取得了勝利,成為主權國家。 克羅埃西亞至今已是個高人類發展指數的國家,國民擁有和免費的,國家也積極透過企業和公家機關推展文化、媒體與出版產業。克國經濟以服務業為主,其次為工業和農業,國家也掌控了部份的經濟結構,並給予大量的財政支持。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將該國列為新興發展中的經濟體,而世界銀行也將其評作高收入國家。克國最重要的貿易夥伴為歐盟,也因此自2000年起,克國政府開始大量投資基礎設施,特別是一帶的交通線。克國同時也為聯合國、欧洲委员会、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世界貿易組織、中歐自由貿易協定和地中海聯盟的成員國,2013年7月1日還加入了歐盟,成為其第28個成員國。克羅埃西亞也積極參與聯合國維和部隊事務,同北約駐軍於阿富汗,亦於2008至2009年擔任聯合國安理會的非常任理事國。.

查看 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和克罗地亚

克羅地亞共產主義者聯盟

克罗地亚共產主義者聯盟是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在克罗地亚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分支。.

查看 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和克羅地亞共產主義者聯盟

社会主义国家列表

会主义国家列表列出了過去及目前自稱實行社会主义的國家。大部分社會主義國家受到蘇聯的影響而實施馬克思列寧主義。他們使用大致相同的“社會主義”定義,在通往共產主義的道路上稱自己為社會主義國家。出於這個原因,西方人士大多稱之為“共產主義國家”(雖然社會主義國家本身並不使用這個名字)。事實上,“社會主義”有許多不同的說法。在許多情況下,其確切意義並不容易被解讀。 历史上共出现过几十个社会主义国家。 目前,世界上共有14個國家在憲法中規定本國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其中有4个以共产党为法定执政党並奉行馬克思列寧主義(、、、)。.

查看 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和社会主义国家列表

科索沃共产主义者联盟

科索沃共產主義者聯盟為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的於科索沃的分支機構。.

查看 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和科索沃共产主义者联盟

马其顿共产主义者联盟

其頓共產主義者聯盟為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的於马其顿的分支機構。.

查看 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和马其顿共产主义者联盟

黑山共产主义者联盟

黑山共產主義者聯盟為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的於黑山的分支機構。.

查看 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和黑山共产主义者联盟

蒙特內哥羅政黨列表

本條目列出蒙特內哥羅政黨。 蒙特內哥羅屬於多黨制,通常需要由多個政黨組成執政聯盟。.

查看 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和蒙特內哥羅政黨列表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共产主义者联盟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共產主義者聯盟為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的於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分支機構。.

查看 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和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共产主义者联盟

斯科普里

斯科普里(latin)是馬其頓共和國的首都,也是馬其頓最大的都市,馬其頓全國總人口的三分之一居住在斯科普里。斯科普里也是馬其頓的政治、文化、經濟、学術的中心都市。斯科普里在古羅馬時期的名稱是斯庫皮(Scupi)。斯科普里附近地區自約公元前4000年以來就有人居住。在今日斯科普里市中心的斯科普里城堡附近發現了新石器時代的集落遺跡。1世紀前夕,集落被羅馬人攻克,成為羅馬軍隊的野營地。 羅馬帝國在395年分為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斯庫皮由首都位於君士坦丁堡的東羅馬帝國統治。在中世紀的早期,拜占庭和保加利亞第一帝國爭奪巴爾幹地區的霸權。972年至992年期間,斯科普里是保加利亞第一帝國的首都。1282年開始,斯科普里由塞爾維亞統治。1346年,塞爾維亞帝國將斯科普里設為首都。1392年,斯科普里被奧斯曼帝國征服,奧斯曼人稱斯科普里為于斯屈普(Üsküp)。斯科普里在此之後被奧斯曼統治超過500年,是于斯屈普帕夏桑扎克的首府。之後又是科索沃州(Vilayet of Kosovo)的首府。在這一期間,市內建造了許多著名的東方樣式的建築物。 在1912年巴爾幹戰爭期間,斯科普里被塞爾維亞王國征服,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斯科普里成為新建國家塞爾維亞人、克羅埃西亞人和斯洛維尼亞人王國(后成為南斯拉夫王國)的一部份。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斯科普里被軸心國國家保加利亞王國軍隊佔領。1944年,成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的加盟國馬其頓社會主義共和國的首都。斯科普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得到了急速的開發。但因1963年發生了地震,其發展一時停滯。1991年,斯科普里成為自南斯拉夫獨立的馬其頓共和國的首都。 斯科普里位於發達河的上流,地處連接貝爾格萊德和雅典的巴爾幹半島南北走廊中央。斯科普里的主要產業有金屬加工和木材、紡織、皮革、印刷產業。斯科普里的產業發展除了貿易、物流、金融部門之外,也將文化和體育事業設為開發的重點。據2002年最新的一次人口普查,斯科普里有人口506,926人。而據2010年的兩個非官方的調查,斯科普里有人口668,518人,另一數字則是491,000人。.

查看 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和斯科普里

斯洛博丹·米洛舍维奇

斯洛博丹·米洛舍维奇(塞爾維亞語:Слободан Милошевић;拉丁字母轉寫:Slobodan Milošević;國際音標:;),南斯拉夫政治人物,歷任塞尔维亚總統(1989年—1997年)、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总统(1997年—2000年)、塞尔维亚社会党创始人和领导人(1992年—2001年)。.

查看 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和斯洛博丹·米洛舍维奇

斯洛文尼亚共产主义者联盟

斯洛文尼亚共產主義者聯盟是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在斯洛文尼亚的分支。.

查看 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和斯洛文尼亚共产主义者联盟

1976年歐洲共產黨和工人黨會議

歐洲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會議於1976年6月29日至30日在由共產黨統治的東德的首都東柏林市召開,是一次國際共產黨會議。歐洲(阿爾巴尼亞、冰島和部分微型國家除外)共有29個共產黨和工人黨參與了這次會議。 這場會議凸顯了歐洲共產主義運動幾個重要的轉變。從這場會議中,可見蘇聯共產黨(蘇共)的影響力不斷下降,而歐洲各國共產黨當中獨立陣營和正統陣營之間的鴻溝也因為新政治思潮歐洲共產主義的崛起而變得更闊。.

查看 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和1976年歐洲共產黨和工人黨會議

亦称为 Communist Party of Yugoslavia,League of Communists of Yugoslavia,南斯拉夫共產聯盟,南斯拉夫共產黨總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