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33 关系: 南王部落,卑南上圳,卑南遺址,卑南考古文物事件,卑南文化,卑南族,台灣塚墓列表,台灣雲豹,台灣考古遺址列表,台灣歷史年表,宋文薰,岩灣新村,巨石文化,國定遺址,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石器時代,石板棺,玉山,番仔園遺址,鯉魚山 (臺東縣),鯉魚山遺址,貓山遺址,都蘭山,舊香蘭遺址,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臺灣歷史,臺東縣,臺東縣文化資產,臺東車站,臺東轉運站,1979年中華民國內政部暫定古蹟,2008年4月逝世人物列表。
南王部落
南王部落(Sakuban, Puyuma,即普悠瑪部落)是一個位在臺東縣臺東市南王里的原住民部落。該部落之約略範圍西北至卑南山、東至臺東線鐵道、南至太平溪左岸堤防。該部落為卑南族「卑南八社」之一,其內仍保有大獵祭、少年年祭(舊稱猴祭)、巫師祭、婦女除草完工祭、海祭(小米收穫祭)等祭典,是卑南文化保留最完整的部落之一。.
查看 卑南遺址和南王部落
卑南上圳
卑南上圳為一座位於臺灣臺東縣卑南鄉境內的灌溉水圳系統,因该鄉另有一座灌溉水圳系統名為「卑南大圳」,為區隔兩者而得名「卑南上圳」,水圳目前由臺東農田水利會卑南工作站進行維護與管理。.
查看 卑南遺址和卑南上圳
卑南遺址
卑南遺址,位於台灣台東縣卑南山東南端的山麓,是屬於台灣東部之新石器時代卑南文化的一個代表性遺址。根據考古學家的推斷,該遺址存在的年代大約是距今5300至2300年前,其中又以距今3500至2300年前最為興盛。卑南遺址的面積超過30萬平方公尺,是目前台灣所發現最大的史前聚落。此外,卑南遺址也出土了許多石板棺以及棺內精美的陪葬品,是環太平洋與東南亞地區規模最大的石板棺墓葬群遺址。 目前,卑南遺址不但是中華民國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所指定的國定遺址,同時在該處也設有卑南文化公園,是台灣第一個考古遺址公園。.
查看 卑南遺址和卑南遺址
卑南考古文物事件
1980年代,因東線鐵路改線及台東新站的設置,許多石板棺及陪葬品被發現,因陪葬品完整且精美,引起民眾的注意及爭相盜掘。於是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接受政府委託由連照美帶領台大師生前往挖掘,宋文薰也前往指導。 此次行動共搶救出二萬四千多件文物,並由他們定名為卑南遺址史前古物,此後更進行十多次的搶救工作。學者普遍認為這是台灣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十分重要且具代表性的遺址,也是太平洋沿岸與東南亞地區規模最大的石板棺墓葬群遺址。連照美以此發表了很多篇論文。.
卑南文化
卑南文化是台灣東部新石器時期中期的史前文化,存續時間約在5200年前至2300年前,分布範圍大致包含台東平原、花東縱谷南段與東海岸南段。.
查看 卑南遺址和卑南文化
卑南族
卑南族,音譯比努悠瑪雅恩、埔努悠瑪雅恩(Pinuyumayan、Punuyumayan,後者為南王部落專用),昔稱八社番(Peh-siā-hoan),為台灣東部的原住民,是原住民族群之一,族群分布在中央山脈以東,卑南溪以南的海岸地區,以及花東縱谷南方的高山地區,族群主要居住於台東縣境內,偏向屬於母系社會,人口約14,170人。.
查看 卑南遺址和卑南族
台灣塚墓列表
台灣塚墓列表收錄在台灣具有歷史價值、觀光價值的墓群、衣冠塚等等。 台灣墓葬可分為官員將領及其後代、民眾領袖、世家貴族、鄉紳世賢、拓墾先驅、義民烈女、傳奇人物、來台活動的外國人士等等。台灣墓葬最早可溯源到史前時代,新石器時代的墾丁遺址和卑南遺址皆有大量墓葬出土。平埔族雖為台灣早期居民,但長期遭漢人驅番佔地,數次遷移和漢化,平埔族墓園已經較不易發現,如埔里的愛蘭公墓可在墓碑上發現平埔族的特殊姓名,部分平埔族信仰基督教,墓碑上有十字架圖騰,看不出平埔族人原始墓葬。台灣的漢人墓葬最早可追溯到明朝,又以金門縣數量最多,清朝時台灣成為移民開墾的地方,早期先民多以運回故里安葬,直到道光時期才出現較具規模的墓園,日治時期之後的墓園有受西洋文化的影響,有中西混合式的墓園。例如馬偕墓即為一個具代表的中西混合式墓園。 本列表收錄衣冠塚但不收錄家廟、宗祠,參見台灣宗祠列表。.
查看 卑南遺址和台灣塚墓列表
台灣雲豹
台灣雲豹(學名:Neofelis nebulosa brachyura,Formosan clouded leopard),貓科雲豹的一個亞種,為台灣特有亞種動物,是台灣本島少數的大型肉食野生動物之一,體形僅次於台灣黑熊。1862年首次被記錄在科學文獻上,由英國博物學家史溫侯發表。 台灣雲豹一直被視為是一種珍貴的野生動物,台灣原住民,如魯凱族,視獵捕雲豹為一種禁忌;魯凱族好茶部落將台灣雲豹視為他們的先祖,而排灣族認為雲豹是獵人死去後的轉世。台灣雲豹原為棲息在中低海拔闊葉林間的大型貓科動物,在土地被大量開發之後,台灣雲豹被迫遷往高山,最後的棲息地是玉山和北大武山。自80年代中期起,便無人再親眼看到野生台灣雲豹的蹤跡。經過台美生態學者合組研究團隊調查,歷經13年研究,2013年4月宣布台灣雲豹可能已經滅絕,2014年4月認定台灣雲豹已經滅絕。。.
查看 卑南遺址和台灣雲豹
台灣考古遺址列表
台灣考古遺址列表中的內容,是台灣本島與周圍島嶼的史前時代考古遺址。一個遺址可能屬於多個不同時期的文化。.
台灣歷史年表
這是和臺灣歷史有關的年表。 台灣歷史簡表:.
查看 卑南遺址和台灣歷史年表
宋文薰
宋文薰(),台灣考古學家,新竹縣竹東鎮人,為中央研究院院士,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名譽教授。.
查看 卑南遺址和宋文薰
岩灣新村
岩灣新村是位於台灣台東縣的眷村之一,位於台東市岩灣--,東南方為卑南文化公園,東為岩灣國小,北有海巡署東巡局和岩灣技能訓練所。最多曾有170多戶,直到2006年統計,共有軍眷114戶,原舊房舍約在1960年代所建,1999年中華民國國防部委託內政部營建署重新改建為新式大樓,2005年4月新式大樓落成後舊眷村計畫夷平改建為公園。 岩灣新村是隨著岩灣職訓總隊所成立的眷村,在台灣日治時期名稱是岩灣技能訓練所,其成立的目的是為了管訓地痞流氓,後又改名為岩灣開導所;當時的職員宿舍建於社區籃球場和岩灣國小之間,是日式木造建築。日本政府撤退後,再度改名職業訓導第二總隊,由台灣省保安司令部管理。1958年,隨著台灣省保安司令部併入台灣警備總司令部(簡稱警總),該隊才歸警總管轄,因為此時期的軍/士官增加,眷村宿舍也隨著增建擴大。 1956年岩灣眷村的組織成立,1961年增建數十戶平房。1965年因黛納颱風侵襲,原有的木造平房幾乎全毀,後來改為磚造。 位於眷村內的土地公廟是在1980年代,由上岩灣的閩南族群和岩灣職訓總隊的犯人共同出錢出力建成的。 由於岩灣職訓總隊在一般民眾和流氓的心目中嚴厲的形象,1982年台視社會寫實電視劇《不要說再見》就是以岩灣新村、職業訓導第二總隊作為背景,並商請軍士官、眷村居民協助拍攝。.
查看 卑南遺址和岩灣新村
巨石文化
巨石文化(megalith)是一种以巨大石结构建筑为代表的史前文化类型。欧洲西部是巨石文化时间上出现较早且分布较集中的地区。.
查看 卑南遺址和巨石文化
國定遺址
國定遺址,是中華民國行政院文化部審查指定的重要遺址。根據該部的說法,國定遺址是「蘊藏過去人類生活所遺留具歷史文化意義之遺物、遺跡及其所定著之空間。」目前台灣共有8處國定遺址,其中臺北市、宜蘭縣各有一處;高雄市、臺東縣、新北市各有兩處:.
查看 卑南遺址和國定遺址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簡稱史前館)位於臺灣臺東縣臺東市,是臺灣最主要的國立人類學與自然史博物館,也是臺灣東部唯一的國家級博物館,以臺灣史前文化和臺灣原住民族文化的文物收藏、研究與教育推廣為主。 史前館的基礎在卑南遺址,館地約有10公頃,包含康樂的博物館,位於卑南遺址的卑南文化公園以及台南科學園區的分館籌備處。該館建築由美國建築師麥可·葛瑞夫設計興建。.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暨研究所,一般簡稱臺大人類學系或臺大人類系,是全台灣歷史最悠久的人類學研究兼教育單位,也是唯一同時培訓人類學學士、碩士和博士的教育機構。 臺大人類學系源於1929年臺北帝國大學的土俗人種學講座,在日本學者移川子之藏等人主持下,該講座收藏大量民族學與考古學標本與照片。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李濟根據這些收藏結合歷史語言所在中國大陸的考古學研究與民族學研究,創立考古人類學系。在此之後,該系所長期和史語所以及民族所緊密結合,主導臺灣人類學與臺灣考古學發展,並培育出許多相關領域學者與工作人員。1956年該系設立研究所,1982年在當時系主任李光周主導下,考古人類學系改名為人類學系並沿用至今。 臺大人類學系隸屬於文學院底下,系館舊址為已遭拆除的洞洞館,目前暫居於臺大水源校區行政大樓內,待人文大樓興建完成後再行搬遷。館內除了教學設備外,另設有貯藏室與標本室,分別存有與展示民族學與考古學標本。此外,館內圖錄室原收藏大量圖書與手稿則於1997年移交至臺灣大學總圖書館,分別存放在一般圖書區與「人類系圖錄室舊藏」。此外,該系所於1953年開始發行學術期刊《考古人類學刊》並延續至今。.
石器時代
石器時代,指人們以石頭作為工具使用的時代,這時因為科技不發達,人們只可以以石頭製造簡單的工具。而隨著時代的推進,人們對石器的研製也在不斷改進。而在時代劃分上,石器時代大致可分為舊石器時代,中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三個時代 。 石器由各种不同的石头做成。例如,燧石和角岩被削尖(或切成薄片)用来作为切东西的工具或武器,而玄武岩和沙岩则被用来制成石制磨具,比如手摇磨。木材、骨、贝壳、鹿角和其他的材料也被广泛地使用。在石器时代的后期,粘土等材质也被利用来制成陶器。一系列的冶金技术的革新则被用来描绘后来的年代紅铜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 石器时代包含了人类进化过程中的第一次科技的大范围传播,以及人类从东非萨瓦纳地区向世界其他地区的扩张。随着农业、畜牧以及冶铜技术的发展,石器时代结束了。这段时期被称作史前时期,因为人类还没有开始书写传统意义上的历史。 “石器时代”的称呼被考古学家用来表示冶金时代以前的漫长时期,這段時間約占人類歷史的99%以上,在这段时期中各种石制工具的使用远比用其它(更软的)材料所制的工具多。在John Lubbock 1865所著的经典书籍《史前时代》(Pre-historic Times)中,石器时代是他的三時代系統(three-age system)中的第一级,它又被细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Palaeolithic, Mesolithic and Neolithic periods)。 事实上,在不同的地区(和文化)中,时代的更替彼此间有非常大的不同。而且,甚至在冶金时代中人类仍不断地向新的地区扩张,因此当被提及到时,并没有一个确定统一的“石器时代”.
查看 卑南遺址和石器時代
石板棺
石板棺是在台灣考古發現的器物。在學界的報告中,從日治時期臺北帝國大學曾針對墾丁遺址發發掘出石板棺以來,歷來就是學者注目的焦點。 石板棺有時又稱「石棺」、「組合型石棺」、「組合式箱型石板棺」。以卑南遺址石板棺為例,皆出現於當時的生活層面以下,顯示出當時是採取地面下挖坑埋葬死者的方式。下挖的墓穴四周鋪設板岩石板,上面鋪上超過棺口大小的蓋版,棺身大約可以容納一個死者平躺其中,葬式則多採仰身直肢葬,不少係「量身訂做」而成,特別是卑南遺址的墓葬中小於五十公分的棺木有七十七例,由人骨遺跡來鑑定,大約介於流產胎兒到初生嬰兒之間。石板棺放置方向一致,腳朝向都蘭山,考古學家推測:當時可能是以都蘭山為聖山。 臺灣大學人類學系連照美教授認為,卑南文化史前社會存有視胎、嬰、幼兒等已具有生命或「靈」的概念,才以石板棺下葬。另外,卑南遺址出土近一千五百個石板棺,其排列方式呈現出北北東—南南西軸線分佈,約與住屋的排列方式一致,有學者推測可能是因為卑南文化人採取室內葬方式之故。卑南遺址另外可以見到型制較為特殊與講究「石板棺墓」,其在石板棺的周圍堆砌大礫石為「槨」。有槨的石板棺墓中有不少是「複體葬」,亦即石板棺被卑南文化人重複利用,陸續埋葬死者於其中,曾有埋葬十二與十四人以上而複體葬的紀錄。卑南文化人雖然大量使用板岩作為石板棺的材料,但是卑南附近並未直接發現有板岩的產地。百分之七十左右的石板棺雖有陪葬品,但陪葬品優劣多寡不一,故學者推測卑南文化人可能存在著階級的差異。.
查看 卑南遺址和石板棺
玉山
玉山,通常是指玉山主峰,海拔3,952公尺,為台灣最高峰。 布農族稱其為Tongku Saveq、卡那卡那富族稱其為Tanungu'incu、鄒族稱其為Patungkuonʉ(八通關)、排灣族稱其為kanasi,主峰為臺灣最高的山,位於南投縣信義鄉、高雄市桃源區及嘉義縣阿里山鄉交界處,位於玉山國家公園中。早期西方人稱摩里遜山(Mt.
查看 卑南遺址和玉山
番仔園遺址
仔園遺址主要發現在臺中市大甲區的--以及外埔區大東里。位於海線鐵路的東側,陸軍靶場到大甲高工附近,高約海拔一百公尺,目前是大甲的第一公墓。.
查看 卑南遺址和番仔園遺址
鯉魚山 (臺東縣)
鯉魚山,俗名卑南山,原名鰲魚山,是一座位於中華民國臺灣臺東縣臺東市市區的丘陵,標高75公尺,設有1.7公里長的鯉魚山步道,為全國步道系統中的區域級步道,屬東部步道系統中的關山、鹿野、卑南及台東子系統,由林務局臺東林區管理處知本工作站管轄;臺東縣政府亦有規劃鯉魚山公園、鯉魚山風景區。由於位於市區,周圍無其他較高的山峰,因此視野良好,可俯瞰臺東市區,以及北側卑南族聖山都蘭山,以及東側外海的綠島,為臺東市著名的旅遊景點,亦是臺東市區最大的綠地。.
鯉魚山遺址
鯉魚山遺址為一座臺灣的史前文化遺址,位於臺灣臺東縣台東市鯉魚山東側山麓,其遺址海拔高度約在30公尺左右。.
查看 卑南遺址和鯉魚山遺址
貓山遺址
貓山遺址位於臺灣臺東縣臺東市,因遺址所在正位於貓山下而得名。.
查看 卑南遺址和貓山遺址
都蘭山
都蘭山位於台灣台東縣東河鄉,為卑南族人心目中的聖山,同時也是目前台灣正向聯合國申請世界文化遺產的項目之一。都蘭山又名「台東富士山」,因山形似富士山,日治時期日人稱之為「台東富士」而來。.
查看 卑南遺址和都蘭山
舊香蘭遺址
舊香蘭遺址位於臺灣臺東縣太麻里鄉南太麻里溪出海口南岸,面積約20公頃,埋藏地底8公尺,距離海邊不到50公尺,因極靠近海邊,因此一旦大潮就會淹沒在海水裡,其遺址最初在西元1998年(民國87年)3月發現,因為出土物有石板棺及「三和類型陶器」等特徵,所以一開始被視為「卑南文化三和類型」的遺址,西元1998年(民國87年)發現以後並未做進一步的調查研究,而是在西元2003年(民國92年)9月杜鵑颱風來襲沖刷海岸,讓這個埋在沙灘底下的遺址戲劇性地出土。研究顯示舊香蘭遺址是距今1200年至2000年前的史前遺址,在文化層出土了大量的文化遺物,是一個極度豐富的文化遺址。 在西元2007年6月14日正式公告為臺東縣的縣定遺址,並因其遺址內涵之重要性,經審議委員審議建議應提報為國定遺址。 目前舊香蘭遺址由於天兔颱風吹毀防風林所致,導致遺址現場荒煙漫草,由當地居民通報臺東縣林管處後已著手進行防風籬復舊工作。另為確保該遺址之完整,在進一步挖掘考古前,暫時以覆土方式處理,故仍未規劃為遺址公園。.
查看 卑南遺址和舊香蘭遺址
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
台灣世界遺產潛力點是指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評選出的具備登錄世界遺產條件的世界遺產潛力點,它們分別處於台灣本島、金門、馬祖與澎湖之上。在2002年第一期評估有12處,到2009年新增5個潛力點,到2010年底,台灣的世界遺產潛力點調整並增至為18處。2012年「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升格為「文化部」後,世界遺產潛力點業務轉由「文化資產局」(Bureau of Cultural Heritage)負責。.
臺灣歷史
臺灣歷史,目前有明確文獻記載且能考證時間點者,目前可上溯至1582年7月一場因風擱淺於福爾摩沙的船難後分別由兩位西班牙人神父與一位葡萄牙人耶穌會士所寫關於在臺灣75天見聞的三篇文字記錄。至於臺灣本地的信史則大約從1624年荷兰進佔臺灣開始。但在文獻記載之前,臺灣早已有人類活動。距今3萬年前的臺東長濱文化是考古所知的臺灣最古文化。而較晚近的新石器時代,則有較多的考古遺跡,這些遺跡屬於南島語系民族。同時,臺灣因在南島語族活動範圍的最北邊,也被認為是南島民族在語言及遺傳上可能的發源地之一,亦是分布區域的最北端。 臺灣的地理位置介於中國大陸、日本與東南亞間,是各國船隻的停泊與貨物轉運站。在17世紀;臺灣中部有一超部落的大肚王國。而荷蘭及西班牙則分別在臺灣西南部及西北部進行殖民統治。之後荷蘭人將西班牙人驅逐,統治臺灣西部的大部分。1661年4月,鄭成功率兩萬五千名將士及數百艘戰艦進軍臺灣,迫使荷蘭在1662年2月1日簽約投降,南臺灣進入鄭式時期。在此期間漢人開始大量移入臺灣。1683年,鄭克塽歸順清朝,臺灣進入清治時期。 1894年,由於清日甲午戰爭的爆發。1895年大清帝國和日本在日本下關簽訂《马关条约》,將臺灣割讓予日本。之後,日本人以“殖民統治與資源開發”為開發臺灣之導向,同時進行如衛生、教育、法治、工商、基礎建設在內的多項建設。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戰敗。日本簽署的《降伏文書》中接受盟國的《波茨坦宣言》,等同於間接接受《開羅宣言》,而《開羅宣言》要求將臺灣、澎湖、滿州歸還予中華民國.
查看 卑南遺址和臺灣歷史
臺東縣
臺東縣(排灣語:Valangaw;英語:Taitung County;tl),是中華民國臺灣省的縣,位於臺灣本島東南方,面積僅次於花蓮縣、南投縣,為臺灣第三大縣。地理位置上,臺東縣縣境絕大部分位於北回歸線以南(北回歸線通過其極北端),東臨太平洋(菲律賓海),南面和西面與屏東縣、高雄市以中央山脈為界,北面與花蓮縣為鄰。 由於位處熱帶氣候區且面山近海,臺東縣自然資源相當豐富;不但境內保有多處自然文化保留區,臺東縣各式特產:無論是海裡的柴魚或是平原上的釋迦,甚至是山上的茶葉、鳳梨、金針、洛神花等,無不名聞全臺。另因為開發較晚,所以臺東保留有豐富的臺灣原住民文化,縣內的阿美族、卑南族、魯凱族、布農族、排灣族、達悟族6族佔全縣人口比例三成以上,為全臺灣最高。除此之外,史前遺址的數量也是臺灣之最。另外人口密度為全臺最低,每平方公里僅62.50人。 在族群結構上,除原本定居於此的原住民外,其他居民皆為近150年陸續移居而來的移民後代。最早的漢人開拓者多是直接來自於福建省的閩南人,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部分中華民國國軍榮譽國民與其眷屬(外省人)安排在此興建眷村與定居,八七水災後西部災民部分亦遷居於此,以及部分從六堆區域遷來的客家人。因為如此眾多族群在此定居繁衍,今天的臺東成為一個多元族群文化社會。.
查看 卑南遺址和臺東縣
臺東縣文化資產
臺東縣文化資產是位於臺灣臺東縣的古蹟與歷史建築等文化資產,以下的文化資產均收錄在中華民國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網站裡。截至2014年底,臺東縣境內共有歷史建築47處、遺址五處、文化景觀三處、傳統藝術三項、民俗及有關文物七項、古物18組24件。.
查看 卑南遺址和臺東縣文化資產
臺東車站
臺東車站位於臺灣臺東縣臺東市,為臺灣鐵路管理局臺東線、南迴線的鐵路車站。台東舊站廢站後造成市區商圈迅速沒落,臺東新站又受制距離臺東市區太遠,加上人口於20世紀末期後大量外流,臺東新站周邊發展停滯。本站附近商圈依然發展有限,形成都市發展的特殊現象。本站目前配合花東新車站運動將進行改建,惟現在改建工程受到廠商名茂營造惡性倒閉影響,目前由頌和營造接手改建中。.
查看 卑南遺址和臺東車站
臺東轉運站
臺東轉運站(Taitung Bus Station)是一座位於臺灣臺東縣臺東市的汽車客運轉運站,該轉運站的前身是臺灣鐵路局臺東車站(舊站)廢止後所轉型的臺東鐵道藝術村改建而成。於2015年6月19日正式完工啟用。.
查看 卑南遺址和臺東轉運站
1979年中華民國內政部暫定古蹟
1979年中華民國內政部暫定古蹟指的是1982年《文化資產保存法》實施之前,1979年中華民國內政部公布的344處暫定古蹟;而這裡的「暫定古蹟」並不具法律地位,與現行《文資法》的暫定古蹟不同。這份名單的產生要回溯到1972年,當時內政部指示各地方政府對轄區內古蹟進行調查,於1975年彙整了541處;之後由內政部邀請的專家學者進行審查,依其價值分成一到三級。1979年公布時,原本提報的541處刪去了224處、增列27處,共計344處暫定古蹟,其中一級者有53處、二級者有84處、三級者有207處。 以下列表將依據中華民國現行行政區劃分類,而要注意的是:在這份名單產生時,新竹市與嘉義市仍是縣轄市,故兩市的暫定古蹟當時是算在新竹縣及嘉義縣底下;而新北市當時名為台北縣。.
2008年4月逝世人物列表
下面是2008年4月逝世的知名人士列表:;4月30日.
亦称为 卑南文化公園,國立台灣史前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