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华夏

指数 华夏

|title.

57 关系: 华东师范大学华胥南越部落古蜀塗山氏夏 (消歧义)太康失國太阳岛国际雪雕艺术博览会巴蜀民系中原中原文化中华中國雅樂中国古车博物馆中国首都丹朱九州 (中国)商朝神农祁午禹伐三苗甲氏留吁百越蚩尤華夏華夏 (消歧義)華夏文化華夷秩序鐸辰青海历史西西周辛亥革命郑州市郑州地铁董恢钱肃乐针灸镜湖区蛮夷 (消歧义)陕西历史陕西省排满李充节楚国楚文化汉江 (中国)汉朝汉朝和罗马的关系...河南省洛阳历史洛阳市湖湘民系漢服運動潞氏朴齊家 扩展索引 (7 更多) »

华东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缩写:ECNU),简称华东师大、华师大或师大,是一所位于中国上海市的公立研究型大学,1951年由大夏大学和光华大学合并而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办的第一所师范大学。在1952年院系调整中,圣约翰大学主要院系并入。1972年更名为上海师范大学,1980年恢复原校名。 华东师范大学是中国教育部直属的首批16所全国重点大学之一,是中国首批36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A类高校”之一,是“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由教育部、上海市和国家海洋局共同建设。截至2017年9月,学校拥有闵行和中山北路两个校区,设有3个学部,29个全日制学院,4个书院,7个实体研究院,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管理型书院,另有设在学校的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已逐步发展成为一所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新!!: 华夏和华东师范大学 · 查看更多 »

华胥

华胥是傳說中位於今華陽一带的上古文明,傳說華胥氏誕生於此,華胥氏出生後人又稱為華陽國,位於有熊国附近。傳說黃帝軒轅氏曾夜遊華胥之國。.

新!!: 华夏和华胥 · 查看更多 »

南越部落

南越部落,是古代中國岭南東部地区的主体部族,也是该地的原住民部落,種族上属蒙古人种。“南越”是指南越部落,也是嶺北華夏部落对嶺南百越(亦称「百粤」)包括南越、西甌、雒越在內的諸部落总称。百越並非民族概念,只是古代南方各部落的泛称,或者说,是对主要居於中國南部及越南北部的古代越人总称。而南越人是百越的一支,居於漢地南部(廣東)。在中原华夏居民大量迁移到岭南以前,南越人一直是岭南東部地区的原住民。 南越是具有嶺南文化特色的古代部族,聚居于岭南,主要分布于廣東的珠江流域和韩江流域。雖然當時嶺南地區至少形成大約驩兜、縛婁、陽禹、伯慮、蒼梧、西嘔、儋耳、雕題(與儋耳同位於海南島)、駱越(主體位於今越南境內)等九個土邦,但仍然是屬於原始社會的部落,并没有出現私有制的經濟制度,不是奴隸社會的國家,也不存在軍隊、警察、法庭、監獄等一類的國家要素。 随着秦始皇南征百越,嶺北地区的居民持续南迁,原住民南越人与北方南來的嶺北居民长期杂居,於是嶺南東部的南越人逐漸與中原人融合演变形成漢民族,主要分布于现在的中国廣東,而嶺南西部的土著居民如西甌、雒越等部落后来各自演变为京族、黎族、壮族等民族,主要分布于现在的中国广西、海南、云南東南部及越南北部等地。 除了南越部落外,位於五嶺以南的嶺南西部百越部落還有西甌和雒越,先後建立文郎國與甌貉國。.

新!!: 华夏和南越部落 · 查看更多 »

古蜀

古蜀,也被称为古蜀国或蜀国,字面意思是葵蚕国,是在四川盆地长期存在的古国,曾有多个朝代,不同时期发展出的文化包括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金沙文化、十二桥文化,后于前316年被秦国所灭,根据越南史书记载,其王子后于古代岭南地区创立瓯雒国,但最终被南越国灭亡。.

新!!: 华夏和古蜀 · 查看更多 »

塗山氏

涂山氏,中国上古神话中涂山氏是夏族的始祖神,大禹的妻子。.

新!!: 华夏和塗山氏 · 查看更多 »

夏 (消歧义)

夏可以指:.

新!!: 华夏和夏 (消歧义) · 查看更多 »

太康失國

太康失国,指夏朝第三任国君太康沉溺享乐失国于东夷部落。 夏禹之子启在权力斗争中战胜伯益,成为夏朝的第二位帝王,启打破禅让制,成为中国古代王位世袭制度的开端。启死后,他的儿子太康继承王位。太康疏于政事,只顾贪图享乐,造成国家内部矛盾尖锐。东夷部落的有穷氏首领后羿从封地鉏迁到穷石,凭借夏民之力夺取了国内权力。太康与弟仲康相继成为傀儡政權。仲康死后,其子相即位,後來后羿正式取代了夏王相,自己当上君主。 后羿本身是残暴的统治者,在荒淫程度上,比太康有过之而无不及。后又被其宰相寒浞所杀,寒浞夺取夏朝的权力后,统治了近四十年之久。最后直至相的儿子少康集结夏部落旧臣,出兵打败了寒浞,恢复了夏朝的统治,也就是“少康中兴”的典故。 从“太康失国”开始到“少康中兴”结束,夏王朝对华夏的统治权悬空四十多年。.

新!!: 华夏和太康失國 · 查看更多 »

太阳岛国际雪雕艺术博览会

太阳岛国际雪雕艺术博览会,简称“雪博会”或“太阳岛雪博会”,是中国雪雕艺术的发源地,是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哈尔滨冬季旅游的最大亮点之一。太阳岛雪博会与冰雪大世界、兆麟公园冰灯艺术博览会并称哈尔滨国际冰雪节的三大景观。由于每年雪博会的展出周期长(60-70天),质量高,规模大,所以号称“世界上最大的冰雪狂欢嘉年华”。.

新!!: 华夏和太阳岛国际雪雕艺术博览会 · 查看更多 »

巴蜀民系

巴蜀民系(四川话拼音:Ba1su2 min2xi4;国际音标:),又被称为四川人、川人、川渝人或巴蜀人,是汉族的一个民系,也是中国四川省和重庆市境内的主要族群,主要分布于四川盆地一带,以四川话为母语,认同巴蜀文化。巴蜀人起源于非华夏部族的蜀部族和巴部族,并在經歷了漫長歷史中數次人口遷徙之後,最终形成于明初和清初的两次“湖广填四川”大移民运动之后,目前总人口约有1亿2千万,是中国汉族中人口最多的族群之一。.

新!!: 华夏和巴蜀民系 · 查看更多 »

中原

中原是漢族傳统中的一个地域概念,是指以中国河南省为核心延及黄河中下游的广大地区,这一地区是華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後被漢族视为天下中心。在中國古代的地緣思想中,起源於中原的華夏文明是世界的中心,而華夏文化之外的人群被稱為「化外之民」或者「四夷」古人常将“中国”、“中土”、“中州”用作中原的同义语。。 古代中原地區是華夏部落的原居地,文化比较先进的华夏王朝自视文明,自称「中国」,以别于四夷部落。古代中原地區的中心是豫州全境及冀州南部 现代一般使用中原地区称谓,常指“黄河中下游地区”,以河南省全境为主体,包括陕西省东部、河北省南部、山西省南部、山東省西部、江蘇省西北部、安徽省北部。.

新!!: 华夏和中原 · 查看更多 »

中原文化

中原文化是以中原地区为基础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最早可追溯至西元前約六千年至西元前約三千年的中國新石器时期。 於2011 年3 月18 日查閱中原文化以河南省为核心,以广大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为腹地,逐层向外辐射,影响延及海外。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和核心组成部分。中原地区在古代不仅是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也是主流文化和主导文化的发源地。中国历史上先后有20多个朝代定都于中原地区,河南省占据中国八大古都的一半,包括洛阳、开封、安阳和郑州。中原地区以特殊的地理环境、历史地位和人文精神使中原文化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长期居于正统主流地位,中原文化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

新!!: 华夏和中原文化 · 查看更多 »

中华

中华,古时亦称中夏,意思华夏相近。“中华”一词最早见于典籍是东晋十六国时期。晋,桓温《请还都洛阳疏》:“自强胡陵暴,中华荡覆,狼狈失据。”.

新!!: 华夏和中华 · 查看更多 »

中國雅樂

雅乐是华夏天子祭天地、袓先及朝贺、宴享等大典所用的乐舞,也是東亞各地雅樂的共同祖先。雅乐是汉文化禮樂文明的一部分,也是六艺之一,以西周以来的祭祀音乐为主,是周礼吉礼的组成部分。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移風易俗,莫善於樂。」雅乐的体系在西周初年制定,与周礼共同构成了华夏禮樂文明的内外支柱,分别载于礼经和乐经。雅乐相当于《诗经》中的大雅和颂。诗经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 以备王道,成六艺。正因为借《诗经》之便,而恢复了古代"韶乐"、"武乐"、"雅乐"与"颂乐",才使"礼乐"教化成为现实,其"王道"才得以完备, "六艺"才趋于齐备。《咸池》(黄帝乐)、《六莖》(颛顼乐)、《五英》(帝喾乐)、《大章》(尧乐)、 《大韶》(舜乐)、《大夏》(禹乐)、《大濩》(汤乐)等,皆被儒者奉为雅乐的典范。历代华夏王朝设太常,司礼乐教化,内有雅乐部,从事祭祀演奏。儒家经学和二十四史《礼乐志》是研究雅乐的基础。.

新!!: 华夏和中國雅樂 · 查看更多 »

中国古车博物馆

中国古车博物馆位于中国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陵镇后李官庄后李文化遗址上。该馆于1991年筹建,1994年落成,占地1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投资990万元。部分展厅位于地下,地上便是青银高速公路,地上的现代交通工具和地下的古代交通工具相映成趣,别有一番象征意义。 该馆包括春秋车马展厅和中国古车陈列馆两部分。馆舍建筑系采用中国传统木结构覆斗造型,集中国古车研究成果之大成,荟华夏历代车乘珍品之精萃。该馆充分展示了中国车乘的悠久历史和造车技术在世界车辆发展史上的领先地位,是当代中国首家最系统、最完善、集车马遗址与文物陈列于一体的古车博物馆。.

新!!: 华夏和中国古车博物馆 · 查看更多 »

中国首都

在中国历史上,很多城市都曾經成为過中国的首都,也有更多的城市曾经成为中国某一地区所成立国家的首都。.

新!!: 华夏和中国首都 · 查看更多 »

丹朱

丹朱,本姓祁,名朱,丹朱最初的封地在丹渊(丹水),故称之为丹朱,是中國古代君主帝堯十子中的长子,傳說堯創下圍棋以教丹朱,。.

新!!: 华夏和丹朱 · 查看更多 »

九州 (中国)

九州,中国古代的一种地理区划概念,傳說為漢族先民大禹所劃分,故又稱為禹迹。《尚书·禹贡》《尔雅·释地》《周礼·职方》《吕氏春秋·有始览》及《容成氏》等先秦典籍中均有“九州”区划的记载,但相互之间存有差異。九州概念的产生时间雖有争议,但产生於先秦時期己成為學界的共識。 至汉武帝时,依據《禹贡》九州和《职方》九州,将京畿地区之外的疆域划分为十三個刺史部,但魏晋以后随着行政州份增多以致行政區劃與九州完全脫鉤,《禹貢》九州成为人們理解現實世界的地理座標之一。 “九州”作为一个地理区域范圍,又稱為赤縣神州或十二州,“赤縣神州”一詞最早出自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十二州”源自舜将九州改为十二州的传说。九州的范圍東至東海,含遼東地區在內,北以戈壁大漠及燕山山脈作為漢民族地區與草原遊牧民族地區的分界線。西以河西走廊、巴蜀與藏地相接,向南囊括嶺南地區。古代九州的地理范圍與古代漢族傳統聚居地區重疊,稱為“華夏九州”或“漢地九州”。.

新!!: 华夏和九州 (中国) · 查看更多 »

商朝

商朝又称殷、殷商(约前1600年—前1046年),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朝代,这標誌着中國歷史進入了信史。商朝前期屡屡迁都,直至盘庚定都于殷(今河南省安阳市),以后再沒有遷都,所以商朝又叫殷朝,或稱为殷、殷商。商代出现的甲骨文和金文(因多刻于青铜器上,亦称“铭文”)是目前已經發現的中國最早的有系統性的文字符号。中国传统历史学关于商朝的详细文獻记载資料多来自于其一千年后的记錄,主要有东周的《竹书纪年》和《尚书》,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中国方面的观点大多认为:商是中国历史上继夏朝之后的一个朝代,是由原夏朝东方的諸侯國商部落首领商汤於鳴條之戰滅亡夏朝後建立的。其后经历17代30王的统治,末代君王帝辛於牧野之戰被从西方崛起的周人统治者周武王率领联军擊敗而亡。 商朝具有豐富的考古学發現,主要遗址有位于今日河南偃师的二里头遗址和商城遗址,郑州的二里岗遗址,安阳的殷墟遗址等。在河北邢台市、邯郸市、河南信陽市、輝縣、新鄭市等許多地方還發現大量商朝文化遺產。 商朝自先商到晚商共14次遷都。其中只有安阳殷墟是盘庚以后诸王世的都城,学术界對此看法比较一致。安阳殷墟遗址于20世纪上半叶被发现後,出土的甲骨文几乎完全印证司马迁《史记》中所记载的商王世系。近代,在上古被普遍看作蛮荒之地的非中原地区,如成都、广汉为中心的三星堆文化,湖南宁乡的炭河里遗址等出土的文物也证明,在商时期的长江流域也平行存在發達的文化。.

新!!: 华夏和商朝 · 查看更多 »

神农

农氏,又称烈山氏,或稱连山氏,相傳生存年代在夏朝以前,現存文字记载多出現在在戰國以後。相傳“神农尝百草”、教人医疗与农耕,中國人视之為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守护神,尊称为「药王」、「五谷王」、「五谷先帝」、「神农大帝」等。.

新!!: 华夏和神农 · 查看更多 »

祁午

祁午,春秋时期晋国人,祁氏。 前570年,中军尉祁奚请求告老,他开始向晋悼公举荐和自己有私怨的解狐。解狐死后,祁奚又推荐自己的儿子祁午。人称他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前541年晋楚在虢地盟之会上,祁午对赵文子说:“楚国人在宋国的盟会占了晋国的先。现在令尹王子围不守信用,这是诸侯都知道的。如果您还不戒备,怕是又和宋国那次一样。当时令尹子木的信用被诸侯所称道,还骗晋国驾凌于上,何况是以不守信用著称之人?楚国要再占晋国上风,是晋国之耻。您辅佐晋国作为盟主七年了。两会诸侯,三会大夫,使齐国、狄人归服,使得华夏的东方安宁,平定秦国之乱,在淳于筑城。让军队不疲弊,国家不疲乏,百姓没有诽谤,诸侯没有怨言。天无大灾,这是你的力量。好名声现在要用耻辱来结束,祁午就是害怕这种情况,不能不警惕。”蒍启彊后来对楚灵王说祁午、张趯、籍谈、女齐、梁丙、张骼、辅跞、苗贲皇,皆诸侯之选。.

新!!: 华夏和祁午 · 查看更多 »

禹伐三苗

禹伐三苗是相传中国上古时代, 距今4000多年前,中原地區的华夏部落联盟在禹的带领下同南方的三苗部落联盟为了争夺奴隶和生存空间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通过这场战争,禹成功消灭了对自己地位构成威胁的竞争者,直接推动了夏朝诞生。.

新!!: 华夏和禹伐三苗 · 查看更多 »

甲氏

氏,春秋时期赤狄部落的一支。在今山西省沁县一带。 甲氏开始在今襄垣县南、屯留县北。甲氏等赤狄部落以潞氏为盟主,共建北狄政权,以曲梁(今河北省鸡泽县)为国都,向东扩展,居于今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东北、曲周县一带。不断与晋国发生冲突,称雄华夏诸侯。周定王十三年(前594年),晋国击败赤狄诸部,灭潞氏,赤狄衰落,失去支柱,诸部分散。周定王十四年(前593年),晋国士会击灭甲氏,部众被献与周王,居地并入晋国。.

新!!: 华夏和甲氏 · 查看更多 »

留吁

留吁,春秋时期赤狄部落的一支。又称纯留,或作畱吁,在今山西省屯留县南十二里古城村。 留吁开始在今山西长子县、屯留县一带。留吁等赤狄部落以曾附属于潞氏。东部为赤狄潞氏、铎辰等部的居牧区。不断与晋国发生冲突,称雄华夏诸侯。周定王十三年(前594年),晋败赤狄诸部于曲梁(今河北省鸡泽县),灭潞氏,赤狄衰落,诸部分散。周定王十四年(前593年),晋国士会帥師击灭留吁,部众被献与周王,居地并入晋国。战国时又称屯留,曾为晋国国君所居。西汉置屯留县。.

新!!: 华夏和留吁 · 查看更多 »

百越

越部落从夏、商、西周时期开始就是一个他称。是指使用“戉”这种生产工具(或兵器)的南方部落。由于内部“各有种姓”。广泛分布于亚洲大陆南部大江大河的下游。故战国时将之称为“百越”。王文光:《百越民族史整体研究论述》,《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第75页。.

新!!: 华夏和百越 · 查看更多 »

蚩尤

蚩尤(漢代石刻) 蚩chī尤yóu是中国神话傳說中的部落首領,以在涿鹿之戰中與黃帝交戰而聞名。蚩尤在戰爭中顯示的威力,使其成為戰爭的同義詞,尊之者以為戰神,斥之者以為禍首。王鍾翰主編.《中國民族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1994年:65頁.

新!!: 华夏和蚩尤 · 查看更多 »

華夏

#重定向 华夏.

新!!: 华夏和華夏 · 查看更多 »

華夏 (消歧義)

华夏是漢民族的代名词,也可以指:.

新!!: 华夏和華夏 (消歧義) · 查看更多 »

華夏文化

#重定向 华夏.

新!!: 华夏和華夏文化 · 查看更多 »

華夷秩序

華夷秩序,或称華夷之辨、夷夏之辨、夷夏之防、夷夏大防,原是上古中原人用于区辨中原华夏与蛮夷的一種概念。後來這個概念為漢族所繼承,認為漢族群居于漢地,为文明中心,因此逐渐产生了以漢文化礼义为區隔文明–野蠻的观念,同時環繞漢族的各民族文化都處於原始或近原始的程度,也助長了華夷之辨妄自尊大的心理,历史上的主要外族例子有鲜卑、沙陀、女真、契丹、蒙古等。与四夷往来翻译的机构称为四夷馆。.

新!!: 华夏和華夷秩序 · 查看更多 »

鐸辰

铎辰,春秋时期赤狄部落的一支。在今山西省长治市东南。 铎辰在今潞城、屯留附近铎辰等赤狄部落以潞氏为盟主,共建北狄政权,向东扩展,不断与晋国发生冲突,称雄华夏诸侯。周定王十三年(前594年),晋国击败赤狄诸部,灭潞氏,赤狄衰落,失去支柱,诸部分散。周定王十四年(前593年),晋国士会击灭铎辰,部众被献与周王,居地并入晋国。.

新!!: 华夏和鐸辰 · 查看更多 »

青海历史

青海地处黄河上游,在华夏上古历史中占据重要地位。.

新!!: 华夏和青海历史 · 查看更多 »

西

西是一个方向概念。西方是太阳落下方位,与东方相对,在西式地图上通常用左侧来表示。在中国漢族传统文化中,西方守护神是白虎。中国古代用八卦兑代表西方,也常用右表示西方,中国传统地图常以右为西。 古代中國以华夏王朝为中心,将西部的部落称为西戎,後此稱號由漢族繼承,用來稱呼漢地以西至歐洲的非漢民族,地理上的西方有西域、西海(青海湖、巴爾喀什湖等都曾被稱為西海)、西方天竺(印度)。古人稱天下的西方,如西方少昊、西方白帝、東方“金”德、西方七宿。 近代以来依据地理、文化等因素所划分的地球上的西方,和东方相对。这个概念比较模糊。一般泛指欧美国家,或称西方国家、西方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主要指欧美国家;二战后更加狭义地指欧美的资本主义国家和已發展國家,在这个意义下西方成为一个经济圈的代写。与西方文化圈(拉丁文化圈)相对的有东亚文化圈、南亚的印度文化地区和西亚的伊斯兰文化圈等。俄羅斯在欧美有時也會被稱作東方。在中國,東方文化圈指以中國為代表的東亞文化圈。 在冷战时期西方和东方也是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代意词,所以冷战用语中位于东方的日本属于西方国家。 在这个意义中西方是否包括拉丁美洲国家不是非常明确。虽然大多数拉丁美洲国家使用资本主义制度,但因为相对落后,它们往往被视为第三世界国家,是欧美国家“对立”的。 在佛教中西方是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的所在地(在佛教中东方是藥師佛的东方净琉璃世界)。 Category:方位.

新!!: 华夏和西 · 查看更多 »

西周

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指中國歷史上東遷之前的周朝。周朝是繼商朝之後的朝代,國姓為姬。原居於渭水流域。其後為逃避戎狄而遷居岐山下的周原,並於此地發展農業,建築城郭,設立官制。都豐鎬(宗周)(今陝西西安),成王五年營建雒邑(又稱成周),以此為中心加強對東方的控制。周王經常在成周駐節,但是主要活動依舊以鎬京為中心。 昭穆之世,周人加強了對東方的活動,大量活動以成周為中心。等到周幽王時,犬戎攻破鎬京,西周滅亡。經歷戰火的宗周宮室焚毀,周宗室在豐鎬一帶再難以立足(後來這裡由秦人奪回),周平王只得東遷至成周,史稱平王東遷。 西周從約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朝起至前771年周幽王被申侯和犬戎所殺為止,共經歷11代12王,大約歷經276年。 前770年,平王弃宗周而迁都雒邑(今河南省洛阳市),历史上称东迁以后的周王朝为东周。从周朝开始,进行境内各个部落不断融合的过程,在这期间,华夏部族集團逐步形成,成为汉民族的前身之一,周边还有夷、蛮、越、戎狄、肃慎、东胡等诸多其他部落。 以武裝封建與軍事佔領來進行東進。每有新開拓領地,須築城、建廟、立社,即為「封建親戚,以藩屏周」。.

新!!: 华夏和西周 · 查看更多 »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指發生於公元1911年(農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的中國,旨在推翻清朝專制帝制、建立共和制的全国性革命。自1911年10月10日(農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義爆發开始,至1912年清宣統帝下詔退位為止。辛亥革命成功推翻清朝統治,結束始自2000年前秦朝时期的帝制,開启民主共和新紀元,使共和观念深入中国人思想,不仅结束此前立宪派实行君主立宪的努力,而且对此后中国宪政与法治发展、中央与地方政治关系、國內各民族間關係等有重要的影响。.

新!!: 华夏和辛亥革命 · 查看更多 »

郑州市

郑州市是中国河南省的省会,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国家中心城市和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郑州位于河南省中部偏北,黄河下游。现辖6个市辖区、5个县级市、1个县,全市总面积7,567.1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078.07平方公里,2012年市区建成区面积373平方公里。2015年,全市常住人口956.9万,其中市区常住人口470.08万。居民以汉族为主,母语为中原官话的郑州方言。 郑州曾是包括出生于新郑的中华人文始祖轩辕氏所领的有熊国以及夏朝、商朝、管国、郑国和韩国在内的这些部落联盟或国家部分时期建政或建都所在地,因此被列为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从商代亳都算起,郑州已经有3600多年的城建史。考古人员于1995年在郑州北郊邙岭余脉发现的西山古城遗址又把郑州地区城市出现时间提前到距今约5300年的仰韶文化晚期,被视为中国城市文明的源头。清末,朝廷大臣盛宣怀奉旨勘察芦汉铁路时来到郑州,将郑州站辟为甲等火车站,直接影响了郑州近代发展进程。 郑州古代为“豫州”和“中州”的一部分,自古至今均为交通要塞,有“九州之中,十省通衢”之称,如今郑州北站仍是中国最大的铁路编组站之一。因商朝早期的都城在如今的郑州境内,郑州有“商都”的雅号。同时,郑州被认为是中国商业的发源地之一,又是中国国务院确立的商贸中心试点城市之一,因此“商都”也具有了“商业之都”的含义。郑州以打造都市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远景規劃到2020年,市区总人口达到1500万以上,建成区面积达到800平方公里。.

新!!: 华夏和郑州市 · 查看更多 »

郑州地铁

郑州地铁,又名郑州轨道交通,是服务于中国河南省省会郑州市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系统近期规划由8条线路组成,总长277.1公里。2013年12月28日,1号线开通试运营,成为中国大陆第17个、河南省第1个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目前营运线路包括1号线、2号线以及城郊铁路(城郊线,与2号线贯通运营),总长94.8公里。.

新!!: 华夏和郑州地铁 · 查看更多 »

董恢

董恢,字休绪,襄阳郡(治今湖北省襄阳市)人,三国时蜀汉官员。 董恢年少官微,董允与费祎、胡济等准备好去游玩宴饮,这时候董恢前来谒见,见董允准备出行便想离开,但董允不准。董允认为:“我出行本来是为和同道中人游玩畅谈,现在你亲自前来,正是大家互诉衷肠的时候,放弃这次会谈去宴游,实在不合道理啊。”决定不去游玩。 董恢後任蜀汉的宣信中郎。建兴年间,董恢曾随费祎出使孙吴。会见孙权时,正逢孙权饮酒大醉,孙权毫无顾忌地对费祎说:“蜀国的杨仪、魏延,都是低贱小人。现在他们虽有小能力,对国家是有些益处,但任用他们,其势力就会很大。但如果诸葛亮不在,他们一定会造成祸患。而你们却昏然不觉,从不加防,这不是给子孙找麻烦吗?”费祎愕然四顾,不能即时作答。董恢对费祎说:“杨仪、魏延不和起於私忿,而没有黥布、韩信之心。现在要扫除曹魏强贼,统一华夏,功业以人才得以成功壮大,如果舍弃他们不任用,防备后患,就像防备风浪而废弃舟船,不是长久的计策。”孙权大笑。诸葛亮听说後,以为是明智之言。董恢回国未满三日,被征辟为丞相府属,转任巴郡太守。.

新!!: 华夏和董恢 · 查看更多 »

钱肃乐

钱肃乐,字希声,号止亭,一号虞孙,浙江鄞县(今浙江宁波鄞州区)人,南明大臣,抗清人士。曾官太仓知州。明亡後,随鲁王朱以海在南方抗清。.

新!!: 华夏和钱肃乐 · 查看更多 »

针灸

針灸是針法和灸法的合体。中醫學中採用針刺或火灸人體穴位來治療疾病,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根据中医学理论,通过刺激穴位可以改善经络中的气的流向。现代科学从组织学和生理学上尚未发现气、经络或者穴位的存在,且部分当代针灸使用者并非依据传统理论体系进行实践。因为缺乏足够的现代医学实验证实其疗效,针灸常在部分国家被视作替代疗法甚至伪科学。 科学研究显示针灸有缓解疼痛与术后恶心的效用。有人质疑针灸的效用极其微弱不足以建立临床关系,认为显示针灸有效果的研究结论可能是安慰剂效应、不完全双盲实验或发表偏倚的结果。.

新!!: 华夏和针灸 · 查看更多 »

镜湖区

湖区是中国安徽省芜湖市下辖的一个区。是芜湖市的中心城区,东接鸠江区,西濒长江,南与弋江区隔青弋江相望,北与芜湖经济开发区毗邻,面积约20平方千米,人口约19万人。.

新!!: 华夏和镜湖区 · 查看更多 »

蛮夷 (消歧义)

蛮夷是古代根据华夷之辨区分的,古代主要指周边少数民族,后来指周围的藩属国。近代以来意义有所扩展,指代西方殖民者。.

新!!: 华夏和蛮夷 (消歧义) · 查看更多 »

陕西历史

陕西省自古就有人类活动的迹象,并为汉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根据中国最早的史书《禹贡》记载,陕西地区最早为漢地雍州之城。 西安,咸阳一带的历史可以上溯到4000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曾是11个王朝的首都或(京畿属地),其中秦汉隋唐,四个为对中华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统一王朝,历史文物方迹遍布全地。.

新!!: 华夏和陕西历史 · 查看更多 »

陕西省

陕西,简称陕或秦,又称三秦,是中国西北地区的省份,现为西北地区工农业最发达的省份,处于黄河中游,是现今中国地理版图的中心。省会是中国著名古都西安。.

新!!: 华夏和陕西省 · 查看更多 »

排满

排滿,或稱作排滿思潮、排滿主義等。是晚清時期革命黨人因不滿清廷的民族壓迫和民族岐視政策而提出並鼓動的一種漢民族主義思潮,是革命黨人的主要口號、目的和指導思想。革命黨人主張满清取代明朝政權是外族滅亡「中國」,漢人必須推翻「野蠻的」外族对中國的统治推翻,光复华夏政權,用孫中山的話說就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也有說法指出晚清「反滿」表面上是反抗民族壓迫,實質上是反政府、反對既得利益集團的階級鬥爭 。 晚清年青人中的排滿思想,其代表著作為年僅十九歲的留日學生鄒容所寫的《革命軍》,其使用強烈的情緒性、煽動的語言來提倡反滿革命。例如他寫到「消滅五百萬野蠻滿人,洗刷二百六十年來受滿人迫害之恥辱,使中國再度的澄淨。」該書發行量達到百萬本,對許多年輕的知識分子造成很大影響。支持清朝的立憲派人士,如梁啟超等人,則提出中國民族主義思想,主張五族共和,希望中國所有民族融合成單一中華民族。武昌起義後,革命黨人迅速地由“排滿”革命轉向“五族共和”。.

新!!: 华夏和排满 · 查看更多 »

李充节

李充节(),陇西郡狄道县(今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人,出自陇西李氏武阳房,是北魏侍中、车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仪同三司、文简公李琰之的孙子,宜州刺史、仪同三司李纲的儿子,隋朝官员。.

新!!: 华夏和李充节 · 查看更多 »

楚国

楚国,又称荆、荆楚、楚荆,中国历史商朝后期至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楚国國君芈姓熊氏。最早兴起于丹江流域的丹水和淅水交汇的淅川一带。公元前223年,秦滅楚之戰,爲秦所滅。其全盛时的最大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湖北、安徽、河南、湖南、浙江、上海、江苏、江西、重庆、貴州、山东部分地方。.

新!!: 华夏和楚国 · 查看更多 »

楚文化

楚文化是西周时期在楚国形成的,以长江中游流域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楚国先民吸收了华夏先民所创造的先进文化因素,并以商周文明特别是姬周文明为基础缓慢向前发展。现今的湖北为楚文化发源地和湖南北部为早期楚文化的中心地区;湖南大部和江西是春秋中期以后楚文化的发展地区;江苏、浙江和安徽北部為晚期楚文化的中心;另外廣西、贵州、云南、廣東等地的部分地区和韩国也受到了楚文化影响。与楚文化相对应的有中原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齐鲁文化等,这些地域文化,包括楚文化在內共同组成了後世中国文化的主体——汉文化。.

新!!: 华夏和楚文化 · 查看更多 »

汉江 (中国)

汉江,亦称汉水,又名襄河,古称水,是長江最长的支流。汉水位处长江中游左岸,發源於中国陝西省秦岭南麓的沮水,干流自西向東流经陕南和鄂西北,于武汉汉口注入長江。长1577公里,流域面积15.9万平方公里。 汉族的族称追根溯源即来自汉水。秦惠文王置汉中郡,名字取自汉水。后刘邦受项羽封于巴、蜀、汉中,都于汉中郡南郑,因称汉王,统一天下后亦以“汉”为国号。汉朝前后400余年,经济、文化和疆域都有了大发展,原称华夏的中原居民称为汉人,汉人从此成为中国主体民族的通称。.

新!!: 华夏和汉江 (中国) · 查看更多 »

汉朝

汉朝(前202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后出现的朝代,在中國歷史上極具有代表性,扮演承先啟後的重要關鍵地位。漢朝分为两个历史时期,西汉(前202年-9年)與东汉(25年-220年),中間王莽篡漢建立新朝(9年-23年)與西漢更始帝時期(23年-25年),西漢與東漢合称兩汉,還有蜀漢;亦有以东汉与西汉的首都代指,合称两京。西汉为汉高帝刘邦所建立,建都长安;东汉为汉光武帝刘秀所建立,建都雒陽。 汉朝是中國歷史上空前强大的帝国,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與公元前一世紀興起於歐洲的羅馬帝國東、西遙相並立。後世多將汉朝和約略同时期在歐洲的羅馬帝國並列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及文明的強大帝國罗兹·墨菲(黄磷 译),《亚洲史》(第四版),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04年10月,141-154 ISBN 978-7-80700-092-1。在汉武帝期间,汉朝陸續地收復秦朝时失去的今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及宁夏地區,又開疆拓土,在河西走廊,即今甘肃處建立郡县。西汉后期,其疆域除了西藏、東四盟、吉林、黑龍江、青海大部分及蒙古國外,基本上包含現今长城以南、包括遼寧在內的中国疆域。 漢疆域最鼎盛时期,正北至五原郡、朔方郡(今內蒙古包头及巴彦淖尔一带),南至日南郡(今越南广平省),东至临屯郡(今朝鲜江原道一带),西至葱岭(今帕米尔高原),面积廣达600万平方公里。在统治期间,从前58年起的呼韓邪單于至10年的烏珠留若鞮單于,匈奴一度成为汉朝内藩。至公元元年,全国人口约6000万,佔当时世界人口28%,此时印度次大陆人口为4600万,欧洲人口为3500万,北非人口为1400万。 汉朝進一步奠定了汉民族(华夏族)的民族文化,西汉所尊崇的儒家文化成為当时和日后的中原王朝以及東亞地區的社會主流文化。在后世,漢人成为中國人的自稱,而華夏族逐漸被稱為汉族,華夏文字亦被定名為汉字。汉朝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其文治武功空前,影响巨大,至西晋时依旧有义阳蛮张昌,匈奴人刘渊,刘芒荡以汉朝名号造反,直至唐代, “卯金刀”、“刘举”、“刘氏当王”、“刘氏主吉”、“伐武者刘”等一系列宣扬刘氏复兴的金刀之谶都络绎不绝。人们经常把汉朝和之后的唐朝并称汉唐,并以之为中国朝代的代表。 汉朝最早使用年号,建元为首個年号,但实际使用的第一个年号是元鼎,之前的年号系追认。汉初根据五德終始說,定正朔为水德,汉武帝时,又改正朔为土德,直到王莽簒政建立新朝,方--采用劉向和刘歆父子的说法,认为汉属于火德。汉光武帝光复汉室之后,正式承认这一说法,从此确立东汉正朔为火德,东汉及以后的史书如《汉书》及《三國志》等皆采用这种说法,因此汉代亦被称为「炎汉」。又因汉朝皇帝姓刘而称「刘汉」。.

新!!: 华夏和汉朝 · 查看更多 »

汉朝和罗马的关系

汉朝和罗马的关系是指漢帝國和罗马帝国这两个帝国之间的关系。 虽然汉朝和罗马帝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两端,但是两大帝国之间依然有小幅度的接触,不过,贵霜帝国等一些国家在地理上阻隔了汉朝和罗马之间的交流,这导致了两国对对方的了解并不是非常透彻。 97年(永元九年),东汉名将班超曾經试图派遣甘英由陆路出使罗马,但是由于安息国的阻挠,甘英没有成功抵达罗马。汉朝的史书中也记载了罗马皇帝安敦宁·毕尤曾經派遣使者出访汉朝,他的继任者马尔库斯·奥列里乌斯也曾經派遣过使者,并于166年(延熹九年)登陆汉朝日南郡后前往洛阳。Pulleybank (1999), p. 78 汉朝与罗马帝国通过陆地和海上的丝绸之路,进行商业贸易,汉朝出口精美的丝绸到罗马,而罗马则出口玻璃器皿和高品质的衣服布料到汉朝。 在古典時期的文獻中,塞里斯這個拉丁名詞意思浮移不定,而且可以涵蓋自印度、中亞以至中國的亞洲人,導致西方對古中國的辨識出現嚴重的扭曲。Schoff (1915), p. 237在中國的紀錄中,羅馬帝國被命名為大秦,即甘英所言「其人民皆长大平正,有类中国,故谓之大秦」,明顯地是因為當時的中國人认为罗马帝国就像另一個中国一样位於世界的另一端。“秦”最初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华夏范围以外比较落后的西方诸侯国,其文化、经济和修养都比周边山戎,犬戎、狄人高。漢學家蒲立本認為「需要強調的是,在最初,『大秦』這中國概念乃受到對西方的古代虛構想像而被混淆」。公元96年—192年为罗马治世,又叫作五贤帝时期或五贤帝时代,即罗马帝国的顶峰时期。.

新!!: 华夏和汉朝和罗马的关系 · 查看更多 »

河南省

河南省简称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行政区,省会郑州市。其大部分土地位于黄河中下游以南地区,故名河南。河南地处中国中部,承东启西,古称天地之中,被视为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是中国经济自东向西梯次推进发展的中间地带,以河南省为主体的中原经济区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版块,以河南省为核心的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和核心组成部分。河南地势西高东低,北部、西部、南部分别分布着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和大别山,中部和东部为大面积的冲积平原,西南部为南阳盆地。黄河穿北境而过,淮河水系和海河水系以及汉水的支流丹江也流经河南。全省面积16.7万平方公里,面积排名全国第17位。人口9480万,仅次于广东和山东位列第三位。2015年全省生产总值3.7万亿元,位居第五位。.

新!!: 华夏和河南省 · 查看更多 »

洛阳历史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核心发祥地,华夏、中华、中土、中国、中原、中州等称谓均源自于古老的洛阳城和河洛文明。元代以前,洛阳长期被认为是中国的天然法定都城,大一统的王朝多以洛阳为首都或陪都,割据政权也均以进入洛阳作为逐鹿的目标和自身正统性的象征,这一时期的洛阳历史承载了中国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元代以后因战乱和政治经济中心的转移,洛阳地位有所下降,退化为中部地区一个普通县的水平,这一时期的洛阳历史折射了中国各地方在农业社会晚期的普遍状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洛阳人口数量、城市规模和工商业发展都有较大的飞跃,成为以重工业制造和历史文化旅游闻名的重要城市,这一时期的洛阳历史反映了一个内陆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历程。.

新!!: 华夏和洛阳历史 · 查看更多 »

洛阳市

洛阳市(,邮政式拼音:Loyang)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中原地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现为河南省及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是丝绸之路起点,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城市,也是国务院认定的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2011年被联合国授予“世界文化名城”称号。洛阳自夏朝开始,前后有十三个正统朝代以其为都,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最早、建都政权数量最多、持续建都时间最久的都城,拥有5000年文明史、3000年建城史和1500年建都史。仰韶曙光,夏商肇基,周制礼乐,两汉文章,魏晋风流,南北融合,隋唐盛世,宋金兵戈,洛阳城在历史的长河中数度兴废,活跃在文明中心长达数千年,与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始终相依。 洛阳位于洛水之北,水之北乃谓“阳”,故名洛阳,又称雒阳、洛邑、雒邑、京洛和洛城,因境內有伊、洛两水,也称伊洛。洛阳地处中原,境内山川纵横,西依崤山,由函谷关通关中平原,东临嵩岳,北靠太行与黄河之险,南望伏牛、熊耳,有“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之说。洛阳以其四面环山、八关都邑的地理优势,成为历代帝王青睐之所;也因其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居中位置,成为古往今来的水陆交通要地。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中国”一词最初便是指古代洛阳地区。沿洛水自东向西的洛河两岸,于不足30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夏都斟鄩、商都西亳、东周王城、汉魏洛阳故城和隋唐洛阳城五大都城遗址,人称“五都贯洛”。都城遗址分布之密集,联系之密切,时间跨度之大,举世罕见。 现代的洛阳以龙门石窟、白马寺和关林等历史名胜,牡丹、水席、杜康酒等传统文化,以及二里头遗址、汉魏洛阳故城和隋唐洛阳城等国家大遗址而闻名,被誉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洛阳有三项六处世界文化遗产,其遗产数量在中国城市中仅次于北京。洛阳有5A级景区四项五处,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洛阳是首批经中国国务院批准的享有地方立法权的13个较大的市之一,重要的工业城市和优秀旅游城市,也是首批中国创新型试点城市,中原经济区和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洛阳全境总面积15,230平方公里,现下辖八县一市六区,截止2015年,洛阳市中心市区建成面积达209平方公里。根据中国国务院2012年批准的《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到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达到285万人,中心城区面积将达614平方公里,逐步把洛阳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友好、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2016年,国务院相继批复《洛阳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一期建设规划》、设立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洛阳片区,千年古都又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新!!: 华夏和洛阳市 · 查看更多 »

湖湘民系

湖湘民系 (Xiang-Hunanese people) 是中国汉族主要民系之一,更早则可上溯到纪元前11世纪长江中下游的华夏、揚越等部落。 湖湘民系占湖南省汉族人口的多数。湖湘民系的母语为湘语,以新湘语和老湘语为主。据信老湘语(以及相当部分的新湘语)与吴语和徽语有共同的起源,构成一个独立的汉语语支,该语支的共同特点是元音高化。老湘语保留了古楚语的大部分语音特征,最为独特,代表最原始的湖南汉语方言。新湘语则是原来的老湘语受到赣语或官话的重大影响而丢失許多原始湘语的特征而形成的。湖南省内少部分地方的湘语受到了赣语或官话的更大影响,变成了湘语和其他汉语方言的混合方言。 总之,新、老湘语都受到了赣语的较大影响,湖湘民系在文化、风俗、礼仪等方面与上述吴语、徽语、江淮官话三语之人民亦有相当共性,但饮食习惯则截然不同。普遍食用辣椒、乾果槟榔等刺激性食物是湖湘民系的显著特点。 湖湘民系的人民重视社会贤达,社会贤达在民众中往往有极强之号召力。湖湘民系从明朝末期开始人才备出,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留下了相当浓重的印记。 此外,湖湘民系中大量人口声称其血统源自江右民系,而事实却是江右人多数情况下仅仅提供了纯父系血统,而纯父系只是亿万个祖先中的一个。但大量江右人与湖湘民系人民杂居则是不争之事实。湖湘民系与湖南的少数民族(苗族、瑶族、土家族、侗族等)也有相当程度的民族融合。湖湘民系定型后其中又有一些人移民到了中国西南部各地(如广西、四川和云南)。现代,由于经济交流增加和人员流动变大,许多湖湘民系的人民移居到了广东、海南等中國沿海地区,也有少數人移居到泰國、緬甸等東南亞地區經商。.

新!!: 华夏和湖湘民系 · 查看更多 »

漢服運動

漢服運動是自21世紀初以來發展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新傳統主義和民族主義社會運動。2003年,有漢服運動支持者建立了一個名為「漢網」的民族主義網站,以推廣漢族優越主義和其認為的宋明兩朝「傳統漢族服飾」,2004年,中国社会開始出现了有关「汉服」的讨论、争议和旨在构建「民族服装」的社会文化实践。該運動的支持者主張讓中國官方承認他們所定義的「漢服」是漢族的民族服裝和鼓勵民眾多穿「漢服」,認為參與該運動是對祖先的尊敬和促進中華文化《开放时代》2008年第3期,周星,《新唐装、汉服与汉服运动》,運動參與者亦通過穿著他們心中的漢族傳統服飾、復興儒家及反西方文化情緒以塑造出他們心中的「大漢」和「真正的中國」Kevin Carrico, "The Great Han Race, Nationalism, and Tradition in China Today", UC Press, 2017, ,以恢復和強調「中國傳統文化」之純潔和優越。 有海外華人媒體和法輪功媒體說,該運動是80後展現個性與愛國主義的象徵,評論該運動是弘揚「真正的中國傳統及中國文化」,以及去共化的表現。又認為該運動反映了一種新的潮流趨勢,也是一些漢人努力尋找文化根源和身份認同的結果,又表示要「唤醒汉族乃至中国人对于传统文化的记忆、直面令人辛酸的漢服消亡的歷史」新紀元周刊第46期:傳統文化復萌 探中國民間去共化現象。亦有支持者認為,日本人和朝鮮人節慶時都會穿上屬於自己的傳統服裝,但漢族沒有,又認為國學、古文、書法、京劇有一定門檻,需要長年深入摸索,但漢服卻能令年輕人即時玩「穿越」,親近傳統漢文化。 亦有學者說,「漢服」本身是一個成問題的概念和「虚构出来的图腾」,指出漢服運動參與者所宣傳的「漢服」概念並不存在於中國傳統文化和現代漢語中,又指出有學生在網上如漢網和百度百科發布關於「漢服」的「既非官方又非學術的標準」,該運動的支持者意圖通過復興儒家、穿著他們所定義的民族服飾以及排外情緒等行為和思想去復興他們心中的「大漢」和「真正的中國」,以及強調穿著特定類型的衣服對復興他們所定義的「正統中國」的重要性,認為漢服運動不是民族意識的回歸,而是退化,又認為該運動歸根結底不是一場弘揚傳統的文化運動,而是一場漢本位民族主義運動。 一些漢服運動支持者反對排除運動中的漢本位、民族主義、民族身份認同以及政治權力等因素,亦有一些運動參與者表示他們僅僅通過穿著那種服飾來表達對中國文化的欣賞,對該運動一些領導者所宣傳及提倡的民族主義並不關心。.

新!!: 华夏和漢服運動 · 查看更多 »

潞氏

潞氏,亦称潞或路氏,是周朝春秋時期由赤狄的一支所建立的隗姓国家,国君为子爵,其大致位置在今山西省潞城东北。在公元前594年被晋国所灭,君主婴儿被俘。.

新!!: 华夏和潞氏 · 查看更多 »

朴齊家

朴齊家(박제가、),字次修、在先,号楚亭,苇杭道人,晚年号贞蕤,朝鲜实学北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诗人,与李德懋、柳得恭、李书九被誉为朝鲜“四家诗人”。 朴齐家一生著述较丰,撰有《贞蕤阁诗集》(4卷)、《贞蕤阁文集》(5卷)、《》、《进疏本北学议》等,以及收录他与中国中国学者往来书函的《缟苎集》。这些著作全部被收录于《楚亭全书》。.

新!!: 华夏和朴齊家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夏族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