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半山區

指数 半山區

半山區(英文:Mid-levels)是香港島一個形容住宅區的統稱,當中有廣義及狹義兩個意思。當中狹義半山區位於太平山山頂及中環之間。由於鄰近核心商業區、交通方便,是多個世界最昂貴的高尚住宅所在地。 廣義半山區可細分為東、中、北、西四部分:中環、上環、西環的為「西半山」(當中鄰近中環、上環為狹義的半山區);麥當奴道/堅尼地道及寶雲道等近灣仔的為「中半山」;而銅鑼灣一帶(包括渣甸山及畢拉山)稱作「東半山」,而北角的即寶馬山稱之為「北半山」,根據2011年香港人口普查結果,東半山最富有,其次為中半山及北半山,西半山居民以較高收入的中產爲主,當中前三者收入相若,後者(中環半山)則只有前三者的60-70%,但仍略高於部份的中產區如太古城西的62,370。.

246 关系: 城巴城巴12線城巴12M線城巴3B線城巴40線城巴40P線城巴93C線城皇街半山半山區巴士專綫半山遺址南里卑利街司馬文合一堂香港堂堅尼地道堅尼地道 (消歧義)堅尼地道6號及8號堅尼地道站堅巷舊病理學院堅道夏喬士·羅便臣夏慤道大潭山壹號天匯太平山 (香港)太平山區太平山街奧卑利街威廉·堅容鳳書寶珊道寶珊道山泥傾瀉事件寶馬山寶雲道山頂公共運輸總站山頂纜車居民巴士上環中半山中區 (香港)中環中環天星碼頭中環街市中環至半山自動扶手電梯系統中華汽車有限公司中西區 (香港)布達勞九龍樂善堂干德道...亞畢諾道些利街些利街清真寺廖子明伊利近街伯明翰城2011年至2012年球季張婉婷張謝琮賢佐治五世紀念公園佑寧堂何東地利根德閣北角國際金融中心 (香港)利蘭亞特蘭大巴士列堤頓道列拿士地臺嘉諾撒聖心學校嘉諾撒聖心學校私立部嘉諾撒聖心商學書院嘉諾撒聖方濟各書院嘉諾撒醫院嘉賢臺嘉慧園周錫年六一八雨災克頓道前任行政長官辦公室倫敦傳道會大樓石寓玉女親情王國棟灣仔峽道灣仔北公共運輸交匯處磅巷自動扶手電梯系統第一街紅棉路置富花園巴士總站美利道羅便臣道羅便臣道 (消歧義)羅旭龢猶太教莉亞堂花園道韋寶珊莊月明莫幹生過海隧道巴士103線過海隧道巴士N103線遮打聯邦花園聖士提反堂中學聖保羅書院聖若瑟書院荷李活道華富(北)巴士總站華貴邨巴士總站衛城道衛奕信西半山區西營盤西營盤站西邊街西摩道馬己仙峽馬己仙峽道香港2006年3月香港2007年3月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香港半山區香港博物館列表香港大學香港大學站香港大學許士芬地質博物館香港島香港島專線小巴10線香港島專線小巴22線香港島專線小巴28線香港島專線小巴31線香港島專線小巴56線香港島專線小巴8號線香港已取消巴士路線列表香港巴士史香港一級歷史建築列表香港人口香港二級歷史建築列表香港佑寧堂香港土地利用香港地方列表香港石牆樹香港私人屋苑列表香港特色街道名稱香港行政區劃香港飲食香港視覺藝術中心香港醫學博物館香港酒店列表香港降雪紀錄香港氣候香港法定古蹟列表香港明愛香港新聞博覽館許地山高士台高主教書院高街譚倩紅譚雅士豪宅豫苑賴廉士賓臣 (有利銀行大班)鴨巴甸街鴨脷洲大街巴士總站麥當奴麥當勞道麥當勞道站黎姿龍和道龍虎山 (香港)龔仁心舊山頂道舊英軍醫院般咸道船街興漢道蘇豪區 (香港)蘇浙公學閣麟街薄扶林鄧永鏘醫院道金鐘英基學校協會雍仁會館雲咸街雲石堂電動扶梯雅賓利道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陳冠希陳百強陳興濤陳振聰Freshness BurgerJ·H·律敦治The Icon柏立基柏道林奮強林子豐林保怡恒隆集團杨善深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東邊街東方小祇園桂詩勤梅含理梅道梅道站正街正街自動扶梯連接系統永吉街波老道活道渣甸山港島中學港島西雨水排放隧道戴麟趾康復中心南翼我要做特首3新巴23A線新巴23B線新巴23線新巴4、4X線新巴93、93A線新世界第一巴士新馬師曾文咸旭龢道旭龢道巴士總站旭龢道食水配水庫摩羅廟街擺花街數碼港公共運輸交匯處打小人曉峰閣景賢里1893年香港1970年代香港2004年香港2013年度香港行政長官施政報告2014年8月香港2014年香港2018年香港5月22日 扩展索引 (196 更多) »

城巴

城巴有限公司是香港的一家巴士公司,同時提供專利巴士和非專利巴士服務,經營多條香港島、北大嶼山、香港海洋公園、沙田第一城、香港迪士尼樂園、香港國際機場及深圳灣口岸的巴士路線,並有巴士租賃服務。該公司與新巴一樣,為新創建集團成員。.

新!!: 半山區和城巴 · 查看更多 »

城巴12線

城巴12線是香港中西區內一條來往中環碼頭和半山區的循環路線,途經堅道、西摩道及羅便臣道,折返點設於羅便臣道。.

新!!: 半山區和城巴12線 · 查看更多 »

城巴12M線

城巴12M線是香港一條來往港島中西區內金鐘(添馬街)和半山區的循環巴士路線,途經堅道、柏道及羅便臣道,折返點設於柏道。.

新!!: 半山區和城巴12M線 · 查看更多 »

城巴3B線

城巴3B線是香港島的一條已停駛的日間巴士路線,來往中環(林士街)及蒲飛路,途經上環、半山區等地區。.

新!!: 半山區和城巴3B線 · 查看更多 »

城巴40線

城巴40線是一條香港島專利巴士路線,來往華富(北)和灣仔北,途經置富花園及半山區。.

新!!: 半山區和城巴40線 · 查看更多 »

城巴40P線

城巴40P線是一條港島專利巴士路線,由華富(華貴/深灣)經置富往薄扶林道及半山區(般咸道、西摩道及羅便臣道)的晨早巴士服務。.

新!!: 半山區和城巴40P線 · 查看更多 »

城巴93C線

城巴93C線是一條港島專利巴士路線,提供由鴨脷洲大街/田灣經香港仔(華貴/置富)往薄扶林道及半山區(般咸道及堅道)的晨早巴士服務。.

新!!: 半山區和城巴93C線 · 查看更多 »

城皇街

城皇街(Shing Wong Street)是一條位於香港港島上環的山坡路。 由南至北,起自半山區的堅道,大樓梯路經過士丹頓街及荷李活道警察宿舍西面、及經過以前為中央書院的舊址,現在用作聖公會基恩學校的西邊車道、直到中環歌賦街交接止。在北面交會處,有一條小街樓梯通往上環荷李活道260號--。.

新!!: 半山區和城皇街 · 查看更多 »

半山

半山可以指:;地.

新!!: 半山區和半山 · 查看更多 »

半山區巴士專綫

半山區巴士專綫(計劃時稱為中半山優先計劃 Mid-levels priority Scheme supplement),是香港政府在1974年4月16日在香港島半山區設置的交通管理措施。.

新!!: 半山區和半山區巴士專綫 · 查看更多 »

半山遺址

半山遺址是位於中國甘肅广河县半山區的一個考古遺址,該遺址屬於仰韶文化半山類型,半山類型即以此遺址來命名,該遺址最早在1924年被發現,推估年代大約在西元前2500年前後。 半山遺址位於洮河河岸的河階地上,其中包括數個距離2公里以內的據點,包括瓦罐嘴附近的居住地、瓦罐嘴墓地、半山墓地、邊家溝墓地、王家溝墓地和半山以南瓦罐嘴以東的一個墓地。半山遺址最著名的文物是被稱作半山陶器的陶罐,特色為紅底黑色裝飾,有幾何圖案式的紋樣,也有人、魚、鳥的圖案,多作為隨葬品,但亦有用於日常生活。.

新!!: 半山區和半山遺址 · 查看更多 »

南里

南里(South Lane)是香港的一條街道,位於香港島的石塘咀。南里連接山道和日富里。南里途經和合街。 南里曾經是一個露天街市,1991年街市遷往現在的石塘咀市政大廈。此外,南里亦途經由信德、新鴻基地產、廖創興企業及新世界發展共同發展中西區著名的大型屋苑寶翠園的商場西寶城的其中一個出入口。 雖然南里任何小販攤檔,可是在香港法例第132AG章 《小販(認可區)宣布》附表1中,仍有列出整段南里為小販認可區之一。.

新!!: 半山區和南里 · 查看更多 »

卑利街

卑利街(Peel Street)是一條位於香港島中西區的街道,全長560米,是由皇后大道中126號至半山區堅道88號的一條上坡道。北部近威靈頓街及結志街處是中環的街市舊區,不能通車,路邊只見滿是小商販及購物的行人。在荷李活道以南,及士丹頓街以南,有行人樓梯間隔,使此街道成為行車的掘頭路。自2000年代起因為鄰近中環蘇豪區的擴展,沿路有不少高級食肆,間中有汽車停泊。 卑利街的名字來自香港殖民地時期的英國1834年及1841年兩任首相羅伯特·皮爾爵士 (英文名: Sir Robert Peel),他是英國保守黨人。.

新!!: 半山區和卑利街 · 查看更多 »

司馬文

司馬文(Paulus Johannes Zimmerman,),音譯名為保祿·約翰尼斯·司馬文,英文通稱為保羅·司馬文(Paul Zimmerman),荷蘭犹太裔香港人,泛民主派社會運動人士。司馬文生於荷蘭,並在荷蘭完成大學教育。他在1984年到香港工作,婚後決定於香港定居,並在2012年歸化中國國籍。現任香港南區區議會薄扶林選區議員。 司馬文在1990年代起參與香港的社會運動,並參與保護海港協會。他於2006年香港選舉委員會界別分組選舉在政壇嶄露頭角,雖然在選舉中一直失利,但於2010年南區區議會薄扶林選區補選中成功當選為南區區議會議員,且並能兩度連任。然而,他自2008年香港立法會選舉起多次競逐立法會議席,以及參選港區全國人大代表,但均告失敗。.

新!!: 半山區和司馬文 · 查看更多 »

合一堂香港堂

合一堂香港堂,全稱中華基督教會合一堂香港堂,是香港中華基督教會合一堂的總堂,位於香港島半山區般咸道2號,建於1926年,現已被評定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

新!!: 半山區和合一堂香港堂 · 查看更多 »

堅尼地道

堅尼地道(Kennedy Road),位於香港灣仔及金鐘,是香港島半山區一條主要道路,是為紀念第七任香港總督堅尼地而命名。.

新!!: 半山區和堅尼地道 · 查看更多 »

堅尼地道 (消歧義)

堅尼地道(Kennedy Road)可以指:.

新!!: 半山區和堅尼地道 (消歧義) · 查看更多 »

堅尼地道6號及8號

堅尼地道6號及8號是香港兩幢單幢式住宅建築,分別位於香港島半山區堅尼地道6號及8號,前者於1935年落成,後者則於1927年落成,但兩者外觀設計相同,均是揉合裝飾藝術的新古典建築風格,並被列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

新!!: 半山區和堅尼地道6號及8號 · 查看更多 »

堅尼地道站

堅尼地道站(Kennedy Road Station)是香港山頂纜車的中途站之一,位於香港島中半山堅尼地道,海拔高度56米。.

新!!: 半山區和堅尼地道站 · 查看更多 »

堅巷舊病理學院

堅巷舊病理學院前身為香港病理學院,是香港首間細菌檢驗所,位於香港島上環半山區堅巷,於1905年興建,並於翌年啟用。該建築現被用作香港醫學博物館之用,並於1990年6月29日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

新!!: 半山區和堅巷舊病理學院 · 查看更多 »

堅道

堅道(Caine Road)是香港半山區的一條主要道路,以香港第一位裁判官威廉·堅(William Caine)命名。 堅道東面連接上亞厘畢道、亞畢諾道及己連拿利交界香港動植物公園,西面則連接般咸道、醫院道及西摩道交界合一堂。中環至半山自動扶梯系統亦途經堅道。 堅道是1840年代已經開拓的道路。 堅道由東向西方向為巴士專用線,私家車輛不可以在週一至週五上午7時至下午7時,週六上午7時至下午1時使用堅道西行線。.

新!!: 半山區和堅道 · 查看更多 »

夏喬士·羅便臣

夏喬士·喬治·羅伯特·羅便臣,第一代羅士敏男爵,GCMG,PC(Hercules George Robert Robinson, 1st Baron Rosmead,),早年稱羅便臣爵士,1897年晉封世襲男爵後,改以羅士敏勳爵(,又譯樂善美勳爵)為通稱,並為後世所廣泛採用。羅士敏是一位英國資深殖民地總督,最初在軍隊服役,後來改於愛爾蘭地方政府工作,在當地爆發飢荒期間表現突出,從而受到重視,並獲派到西印度的殖民地政府工作。在1859年,時年僅三十五歲的羅士敏獲委為第五任香港總督,成為香港歷史上最年輕的總督。任內,他對政府進行大幅整頓,而且還作出不少革新,包括發行貨幣、郵票和興修水塘、港口,使香港的根基得到穩固確立,為日後的發展作好準備。 羅士敏勳爵的工作得到英廷肯定,使他在此後得以在錫蘭、澳洲新南威爾斯和南非開普殖民地等地繼續擔任總督。在新南威爾斯供職期間,他的親民作風頗得民眾歡迎,但卻曾與當地的責任政府出現磨擦。羅士敏晚年任開普殖民地總督,任內由於成功與特蘭斯瓦波爾人展開談判而頗獲加許;惟後來他又協助當地政壇巨頭塞西爾·羅德斯的殖民主義擴張計劃,結果在英國引起一定的爭議。.

新!!: 半山區和夏喬士·羅便臣 · 查看更多 »

夏慤道

夏慤道(英文:Harcourt Road)是香港中西區一條主要幹線,為4號幹線的其一部份,位於香港島金鐘,在新填海前部分是(添馬艦)沿岸,連接灣仔告士打道及中環-干-諾道中。全線為三線雙程分隔道路,設有香港首條高架立交行車天橋。展望2010年代後期,中環灣仔繞道將取代夏慤道成為4號幹線一部份。.

新!!: 半山區和夏慤道 · 查看更多 »

大潭山壹號

大潭山壹號(One Grantai),是澳門一個高級住宅,位於氹仔路環新瞭望臺馬路1號,即是大潭山郊野公園半山區,由世紀豪園(國際)發展開發,在2007年8月開售,2010年落成及入伙。建築師為巴馬丹拿建築及工程師有限公司(P&T Architects and Engineers Ltd Macau Branch),承建商為新昌營造(澳門)。 項目以城堡為設計概念,由6幢樓高33層大廈組成,合共856伙。分層單位以豪宅大單位為主,單位分3房2廳、4房2廳及5房2廳設計,連工人房,單位面積由2,100至3,500方呎不等。單位享有澳門金光大道景致。.

新!!: 半山區和大潭山壹號 · 查看更多 »

天匯

天匯(39 Conduit Road,字面譯作:干德道39號),是香港島西半山干德道39號的一幢高級住宅,樓高34層,提供66個住宅單位,由恆基兆業及培新集團佔項目四成權益發展。該項目原由恒地主席李兆基私人持有,至2008年年中以呎價約12579元,將物業的六成售予恒地,作價約17.5億元。內部和庭園雕像裝飾是特別聘請法國雕塑家Polo'進行設計。.

新!!: 半山區和天匯 · 查看更多 »

太平山 (香港)

太平山(Victoria Peak),又名扯旗山、爐峰和域多利山(亦作域多厘山),坊間通稱山頂(The Peak)或香港山頂,曾名屬領山(Mount Possession)和柯士甸山(Mount Austin),古名硬頭山,位于香港島西部,高552米,為香港島最高峰。廣義上的太平山是指包括太平山主峰、爐峰峽、歌賦山和奇力山在內的山嶺地形。根據香港政府地圖,太平山主峰的官方名稱爲「扯旗山」。 從香港開埠以來,太平山一直都是香港的象徵,為開埠之初獲香港政府冠以女王「維多利亞」(Victoria)之名的三大地標之一,從1867年到1930年間太平山頂爲香港總督別墅所在地,港英政府更曾經禁止華人於太平山居住,太平山遂成爲香港境內權勢的象徵。時至今日,在太平山居住的人依然非富即貴。 自二戰結束後,香港逐漸發展成爲亞洲主要旅遊城市,太平山爐峰峽一帶因景觀開揚,能觀賞維多利亞港兩岸絕佳景色,結合山頂纜車成爲香港最重要的旅遊景點,太平山夜景更享譽全球,是世界三大夜景之一,幾乎所有涉及香港的宣傳和創作都會採用太平山景觀的元素。對於香港人來說,九龍獅子山代表奮鬥拼搏的「香港精神」,太平山則象徵「東方之珠」的繁榮成就。.

新!!: 半山區和太平山 (香港) · 查看更多 »

太平山區

太平山區(Tai Ping Shan),位於香港香港島中西區皇后大道以南,東起城皇街,西至東邊街(水坑口除外)、南至堅道、般咸道。因為位於扯旗山的山腰,因而得名;亦因地名容易被人混淆,常被誤以為上環的一部分,實際上太平山區比上環社區更早存在,為維多利亞城四環九約中第四約。今日主要為住宅區,有別上環商業區,是兩個截然不同的社區。.

新!!: 半山區和太平山區 · 查看更多 »

太平山街

太平山街(Tai Ping Shan Street),是一條名勝不少的街道,位於港島中西區太平山山腰,在荷李活道上環段與卜公花園之間平行東西走向的一條街道,東起四方街與居賢坊之交匯點,接必列者士街交界,西至上環普仁街東華醫院,全長300米,是一條單線單向行車的直街,由東向西走向。由於太平山街的中部近廣福義祠有一排樓梯分隔,所以駕車者駛至差館上街必須右轉,可以駛回到荷李活道,樂古道南端街口。.

新!!: 半山區和太平山街 · 查看更多 »

奧卑利街

奧卑利街是位於香港中環半山區的一條下山車道。 奧卑利街全長200米,由堅道嘉諾撒聖心商學書院至-荷里活-道,途經舊中區警署、前域多利監獄和士丹頓街。 奧卑利街是香港俗稱長命斜的道路之一,其原因並非是該道路特別長或特別斜,而是與建於該道路上的域多利監獄及昔日死刑制度有關。當時執行死刑的刑場是較接近亞畢諾道,因此死囚是囚禁在較接近那一邊的監倉,其他囚犯則囚禁在較接近奧卑利街那一邊。所以,能從奧卑利街門口出獄者即非「短命」死囚,而從這條路去探監的人,探望的都是「長命」的囚犯。.

新!!: 半山區和奧卑利街 · 查看更多 »

威廉·堅

威廉·堅(又譯金尼;英文:William Caine,1799年3月17日-1871年9月19日),出生於愛爾蘭,於鴉片戰爭時,為英國軍隊第26團上尉。英國佔領香港島後,由於行政官義律需要一名對中國法律稍有認識的軍官作為法官,威廉·堅被認為是最適合的人選,於1841年4月30日成為香港政府首任裁判官,於3年後建立香港警察隊,並且兼辦監獄事務,直至於1859年9月離任,共服務18年,共歷5朝香港總督及副香港總督。.

新!!: 半山區和威廉·堅 · 查看更多 »

容鳳書

容鳳書(Yung Fung-shee,),香港女慈善家,家族與渣打銀行關係密切,她的祖父容良是渣打銀行首位買辦,而容良的其中一名兒子容翼庭等多名家族成員也相繼在渣打銀行歷任買辦和華經理等要職。行事低調的容鳳書生前在證券市場投資有道,賺取大筆利潤,她在1969年訂立遺囑,決定在身後把300萬港元遺產轉贈香港政府,用作興建照顧社會大眾的免費公眾健康中心和診所。當她在1972年8月逝世的時候,有關遺產已升值至1,600萬港元,其後到1978年底再進一步升值至5,100萬港元。容鳳書遺下的鉅額遺產,足以讓港府於1984年建成位於九龍觀塘的容鳳書紀念中心,該座健康中心造價7,000萬港元,費用全數由有關遺產支付。後來有關遺產再捐出3,250萬港元,促成位於新界元朗的容鳳書健康中心在1991年落成啟用。.

新!!: 半山區和容鳳書 · 查看更多 »

寶珊道

寶珊道(Po Shan Road),是香港港島半山區的行車街道,以韋寶珊爵士命名,西端連接旭龢道60號旭龢消防局,近克頓道交界,東端(寶珊道30號)是行車的盡頭,為掘頭路,不過仍有兩條支路,一條通往聯邦花園的後門,另一條下山的行人道,通往聯邦花園正門,及干德道41號聯邦花園另一個住戶出口,近帝豪閣,即是聖士提反女子中學對上。.

新!!: 半山區和寶珊道 · 查看更多 »

寶珊道山泥傾瀉事件

寶珊道山泥傾瀉事件是指於1972年6月18日晚上8時55分在香港香港島半山區寶珊道發生的山泥傾瀉,一幅受強烈風化的火成岩山坡,在連綿大雨下滑動,導致沖毀了寶珊道一座兩層高的洋房,並順勢把干德道一座六層高的樓宇沖塌,洪水及山泥混和樓宇瓦礫,形成泥石流,衝向位於旭龢道20號,樓高12層的旭龢大廈。大廈即時應聲折斷倒塌,並波及在山坡下尚未入伙的景翠園E座,該廈最高四層被撞毀。此一系列大廈倒塌意外成為香港戰後近28年來傷亡最慘重的同類事故,旭龢大廈亦成為香港至今層數最高的全幢倒塌之樓宇。 在旭龢大廈內,大部分住客未能及時逃生,被埋在瓦礫之下。駐港英軍奉召到場救災,其後交由消防員接手處理。經過日以繼夜的挖掘,搜救人員成功拯救不少生還者,其中包括前大法官列顯倫,消防員依循他的收音機所播放的歌聲而將他救出。旭龢道意外共證實67死19傷。 事故過後,旭龢大廈舊址改建為旭龢道休憩花園,景翠園E座則於修補被削去的部分之後入伙。 1972年11月28日,政府發表1972年雨災調查委員會最後報告書,指出導致這宗山泥傾瀉,是因為山坡下方有個施工地盤且缺乏嚴格監管,以及半山區山體内本身的水位很高,當遇上下雨天時,水位更會上升,導致山體不穩定。 土力工程處在1982年發表香港半山地區整體邊坡穩定性研究報告,指出寶珊地段受高地下水位及不良地質條件的影響,斜坡穩定性較低,政府於1984至85年間,在寶珊地段安裝了73條合共長達90米的排水斜管作排水之用,並於2006年再加建新的排水系統,在寶珊山坡建造排水隧道及附屬排水斜管及豎管,兩條排水隧道分別長270米和188米。.

新!!: 半山區和寶珊道山泥傾瀉事件 · 查看更多 »

寶馬山

寶馬山(Braemar Hill)是一個位於香港北角的山峰,海拔約200米。它是港島東半山區的一部份,所以又稱為北角半山。於1960年代,它被開發為豪華住宅區,並於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中建成了不少學校,包括聖貞德中學和樹仁大學(前身為香港樹仁學院)。寶馬山有一些部份屬於大潭郊野公園(鰂魚涌擴建部份)。2011年寶馬山選區的家庭收入中位數達96,740港元,高於全港絕大多數地區。其餘收入比較高的地區,如西半山地段最貴的中環半山,半山東選區,家庭收入中位數達7萬,亦有寶馬山選區的70%。1949年2月24日,國泰航空一架DC-3型客機墜毀於北角寶馬山,全機23人死亡。.

新!!: 半山區和寶馬山 · 查看更多 »

寶雲道

寶雲道(英文:Bowen Road)是香港的一條道路,連接香港島半山區至黃泥涌峽一帶。道路西接中環馬己仙峽道,穿過灣仔峽的灣仔峽道,東接司徒拔道、黃泥涌峽道及大坑道交界。道路以第九任香港總督寶雲命名。香港日治時期,道路曾被改名為霧島通。.

新!!: 半山區和寶雲道 · 查看更多 »

山頂公共運輸總站

山頂公共運輸總站(英文:The Peak Public Transport Terminus)位於香港中西區爐峰峽山頂道118號山頂廣場內,此處亦是港島最高的運輸總站,海拔近四百米,鄰近凌霄閣及山頂纜車山頂站,為一個室內坑狀公共運輸交匯處,現時有3條巴士路線及1條專綫小巴路線以此為總站。.

新!!: 半山區和山頂公共運輸總站 · 查看更多 »

山頂纜車

山頂纜車是香港開埠唯一運作的機動公共交通工具及亞洲第一條纜索鐵路,於1888年5月30日起運作至今,來往香港島中環花園道和太平山爐峰峽。.

新!!: 半山區和山頂纜車 · 查看更多 »

居民巴士

居民巴士,俗稱邨巴或村巴,是香港公共交通工具非專營巴士的一種,提供大型住宅區居民通勤上下班之用,以補繁忙時間普通公共交通的不足;主要服務新界,其次是港島半山及南區,包括公共屋邨、居屋或私人屋苑等。 其服務形式是早上由各住宅區開往市區,黃昏時則由市區返回各住宅區。 根據政府數字顯示,在2011年設有居民巴士服務的私人樓宇或私人屋苑,平均使用3輛巴士行走其居民巴士路線,而中位數、最少及最多的用車數目分別為2、1及34輛。.

新!!: 半山區和居民巴士 · 查看更多 »

上環

上環(Sheung Wan),舊稱西區(Western District,簡稱Western),位於香港島中西區的北部,東起鴨巴甸街、永吉街,西至威利麻街、南至皇后大道。 該區區議會議員有兩席,分別有民主黨籍的甘乃威及伍凱欣.

新!!: 半山區和上環 · 查看更多 »

中半山

#重定向 半山區.

新!!: 半山區和中半山 · 查看更多 »

中區 (香港)

香港中區的日落 中區是香港昔日的一個行政區劃,範圍包括現時香港島中西區的東部,即中環。.

新!!: 半山區和中區 (香港) · 查看更多 »

中環

中環(Central),又稱中區(Central District,簡稱Central),位於香港島中西區,是香港的商業中心及政治中心。 香港交易所、多家大型銀行、跨國金融機構及外國領事館都設在中環。香港的終審法院、禮賓府(前港督府)以及全港第二高建築物國際金融中心二期也位於中環。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總部、立法會綜合大樓和解放軍駐港部隊中環軍營則位於鄰近中環的金鐘添馬。 中環之名源於19世紀時香港華人對香港島北岸城區的通俗分區「四環九約」,「中環」為其中一環;至於港英政府對維多利亞城的官方分區則可分爲東、中、西三區,中環之地即「中區」。在此之後雖然中區的界線略有變化,但其核心區域一直都是中環一帶;後來香港政府也採納「中環」作爲官方地名,「中環」和「中區」也幾乎成爲同義詞,一般坊間應用多稱「中環」,「中區」則爲行政性的區劃。 中環也是香港的交通樞紐,是四條港鐵路線的交匯點,其中機場快綫通往赤鱲角香港國際機場。中環天星碼頭有頻繁渡輪橫越維多利亞港往來尖沙咀,港外線碼頭有定期航班往來離島。.

新!!: 半山區和中環 · 查看更多 »

中環天星碼頭

中環天星碼頭是指由天星小輪經營,位於香港中環的渡輪碼頭。碼頭提供來往尖沙咀天星碼頭的渡輪服務,是中環碼頭的一部份。中環天星碼頭是約定俗成的叫法,現時提供該服務的碼頭為中環7號碼頭(由天星小輪尖沙咀航線使用),而中環8號碼頭則一度供紅磡至中環航線與天星維港遊航線使用,但目前已經停用,改為香港海事博物館。而原本提供該服務的碼頭則為已拆卸的愛丁堡廣場碼頭。.

新!!: 半山區和中環天星碼頭 · 查看更多 »

中環街市

中環街市(英文:Central Market)是香港一座歷史悠久的街市及三級歷史建築物,位於香港島中環皇后大道中93號及德輔道中80號。 在香港,實用簡單的包浩斯風格建築物已幾乎絕迹,現時僅餘下本街市、舊灣仔街市(已改建)及旺角街市。.

新!!: 半山區和中環街市 · 查看更多 »

中環至半山自動扶手電梯系統

中環至半山自動扶手電梯系統(Central-Mid-Levels Escalator and Walkway System,簡稱半山電梯),是連接港島中環商業區與半山區的行人交通系統,於1993年10月11日啟用,全長超過800米,創下全球最長戶外有蓋行人扶手電梯系統的紀錄。.

新!!: 半山區和中環至半山自動扶手電梯系統 · 查看更多 »

中華汽車有限公司

中華汽車有限公司(簡稱中華巴士或中巴、縮寫CMB,)成立於1923年,是香港一間房地產發展商,是由顏成坤與小舅黃耀南創立,現由顏成坤女兒顏潔齡出任董事局主席及監理。 中華汽車有限公司曾經是一家專利巴士公司,並長時間壟斷港島區的巴士服務,可是其巴士服務質素於1980年代中期起每況愈下,導致於1993年失去26條港島南區巴士路線的專營權,由於服務未有改善,餘下的巴士路線專營權於1998年初被香港政府強行收回並公開招標。其專營權於1998年9月1日凌晨零時結束,旗下88條路線交由新世界第一巴士有限公司(新巴)接手經營,另有12條路線被直接交予城巴營運。同年11月中巴開設非專營巴士服務,惟此服務已於2015年7月1日起結束營運。.

新!!: 半山區和中華汽車有限公司 · 查看更多 »

中西區 (香港)

中西區(Central and Western District)是香港十八區之一,位於香港島西北部,為香港開埠之後最早發展的地區。其中中環和上環是香港最重要的商業中心區,而西環則是早期發展的華人住宅區。中西區亦居住了不少福建人(閩南人)以及潮州人,中西區亦有2600多以及2800多人以福建話(閩南話)和潮州話為母語,大多為老一輩的人口。福建人在開埠以來大量遷入中上環以及中上環半山一帶,文咸東、西街、永樂東、西街的轉口貿易,藥材,船務絕大多數都是福建人經營,而潮州人則較後遷入西環以及西環半山一帶。中環亦是早期的香港政治經濟中心,也有全國各地的族群聚居。此外,山頂是香港其中一個富豪聚居地。根據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中西區人口為243,266人。.

新!!: 半山區和中西區 (香港) · 查看更多 »

布達勞

恩里克·艾伯托·巴羅斯·布達勞上校,OBE,ED(,),世稱布達勞上校(Colonel Botelho),又作布德豪、布特豪和布迪盧等,香港土生葡裔律師、公務員和軍人。他由1946年起加入香港政府律政司署,除了有一段短時間以外,他一直工作到1989年才以83歲高齡退休,是當時港府最年長的在職公務員,編製和修訂《香港法例1964年編正版》成為任內他的其中一項主要工作。 布達勞的曾祖在香港開埠初年已從澳門移居當地,他與曾祖和祖父三代均在港府任職。布達勞早年受教於聖若瑟書院,1926年加入廖亞利孖打律師樓任職法律文員,1933年成為執業事務律師,並於1935年起成為廖亞利孖打律師樓合夥人。此外,他在1925年省港大罷工期間投身屬於兼職和業餘性質的香港義勇防衛軍(皇家香港防衛軍前身),戰前曾任香港總督名譽副官。布達勞也曾參與1941年12月爆發的香港保衛戰,香港淪陷後成為戰俘,直到1945年香港重光後始獲釋放。戰後,他繼續於軍中任職到1975年為止,1961年至1968年曾任皇家香港防衛軍(皇家香港軍團(義勇軍)前身)榮譽上校。 加入律政司署後,布達勞歷任最高法院經歷司、公司註冊官、商標註冊官、破產管理官、高級檢察官和首席檢察官等職,並曾多次署任民事檢察專員和律政專員(法律政策)的職務。專長於法律草擬和法律修訂工作的布達勞,早年在律政司署法律修訂科任職的時候曾參與編製《香港法例1950年編正版》。1960年,他出任法律修訂專員一職,並由他主持下花了近五年時間,於1964年編訂完成新一版的《香港法例1964年編正版》。他於1966年從港府退休後,旋於1968年獲港府按合約條款重行受僱為檢察官,負責每年重新修訂《香港法例1964年編正版》,一直到1989年第二次從港府退休為止,前後共歷21年。他正式退休以後,《1964年編正版》也就不再更新,並於1991年正式被新推出的《香港法例活頁版》取代。 布達勞在工作以外也熱心參與公職,並且活躍於香港的葡裔社群,他曾於1968年至1979年出任香港聖約翰救傷隊總監、1946年至1968年出任香港葡人社交會社西洋會所的會長、以及在1953年至1991年出任紀利華木球會會長。1982年,香港的葡裔社群在港府協助下成立葡僑教育及福利基金,布達勞即獲委任為基金的總理團成員之一。他生前也是西洋會所、紀利華木球會、西洋波會和域多利遊樂會終身會員,以及是英皇御准香港賽馬會(1996年改稱香港賽馬會)遴選會員。.

新!!: 半山區和布達勞 · 查看更多 »

九龍樂善堂

九龍樂善堂是香港的一個慈善機構,由1950年12月起受《稅務條例》第88條認可。.

新!!: 半山區和九龍樂善堂 · 查看更多 »

干德道

干德道(英文:Conduit Road),舊稱干讀道,是香港半山區的一條主要道路,東端連接香雪道及己連拿利交界,西端連接旭龢道及克頓道交界。干德道20號是中環至半山自動扶梯系統的最南端半山區出口。主要是大單位、高尚住宅區。.

新!!: 半山區和干德道 · 查看更多 »

亞畢諾道

亞畢諾道(Arbuthnot Road),是香港島上的一條下山坡的街道,上接半山區的堅道、上亞厘畢道及己連拿利交界,下接中環荷李活道之東端,及雲咸街之西端的交匯點。 亞畢諾道的街名源自亞畢諾家族成員,在港英年代,他曾經為香港服務。.

新!!: 半山區和亞畢諾道 · 查看更多 »

些利街

些利街(Shelley Street),是一條香港島中西區由中環蘇豪區引伸至半山住宅區的行人街道,全段皆為上山樓梯,與中環至半山自動扶梯系統平行。現時的些利街也是外來遊客常到的觀光點之一。.

新!!: 半山區和些利街 · 查看更多 »

些利街清真寺

些利街清真寺,又稱回教清真禮拜總堂,位於香港島中環半山區些利街30號,些利街和摩羅廟街的交界。該寺為香港最古老的清真寺,反映香港殖民地時代穆斯林的歷史,也象徵了香港宗教文化的多元性,歷史價值甚高。現被古物古蹟辦事處列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其教徒住所則被列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

新!!: 半山區和些利街清真寺 · 查看更多 »

廖子明

廖子明,GBS(Liu Tsz-ming, Benjamin,),香港資深法官,1994年至1999年任香港高等法院上訴庭法官。 廖子明曾於香港和英國兩地接受教育,1957年和1959年先後考獲英國和香港的執業大律師資格,其後於1973年10月奉委御用大律師,同年12月加入香港司法部成為法官。出任上訴庭法官以前,他歷任地方法院法官和高等法院原訟庭按察司等職,任內曾審理九龍交通部集體貪污案,又出任過法律改革委員會刑事訴訟保釋問題小組委員會主席,就保釋政策展開研究。他在業內以秉公審案和耐心著稱。 廖子明一家與中國共產黨關係密切,其父廖恩德曾任廣東省政協委員,胞妹廖瑤珠是第七及第八屆港區全國人大代表。他本人也富親中色彩,在任法官期間曾經訪問中國大陸。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前夕,他有意競逐香港終審法院首任首席法官的席位,但卻被指親中形象過於鮮明而落空。.

新!!: 半山區和廖子明 · 查看更多 »

伊利近街

伊利近街(英文:Elgin Street),俗稱「泥街」(原因可能是因為讀音相近或滿佈泥濘),是位於香港中環-荷李活道-以南,半山區堅道以北的一條山坡單線上山行車路。.

新!!: 半山區和伊利近街 · 查看更多 »

伯明翰城2011年至2012年球季

伯明翰城2011年至2012年球季(2011–12 Birmingham City F.C. season)是伯明翰城在英格蘭足球聯賽第109個球季,亦是自2009年升班英超後首度回降第二級的英格蘭足球冠軍聯賽。.

新!!: 半山區和伯明翰城2011年至2012年球季 · 查看更多 »

張婉婷

張婉婷(英文名:Mabel Cheung,)香港著名電影導演、编剧。 张婉婷一直坚持拍摄具有香港本土情怀和文艺气质的电影,与至今相恋30多年的男朋友罗启锐一起自组班子,以情侣夫妻档拍摄多部电影作品,二人作品多數以愛情、感性及愛為題,背景则穿越古今,涉猎题材由香港辐射至两岸三地,是香港新浪潮电影的著名导演。著名作品包括有《秋天的童話》、《我爱扭纹柴》、《八两金》、《七小福》、《宋家皇朝》、《玻璃之城》、《岁月神偷》等。张婉婷和罗启锐的作品,多由二人自编自导,其中2009年作品《岁月神偷》更夺得柏林影展的水晶熊奖,1987年的《秋天的童话》更席卷华人影坛,夺得香港电影金像奖和台湾金马奖多个奖项。.

新!!: 半山區和張婉婷 · 查看更多 »

張謝琮賢

張謝琮賢,MBE(Kathleen Eunice Cheung, née Tse,),本名謝琮賢,尊稱張榮冕夫人(Mrs.

新!!: 半山區和張謝琮賢 · 查看更多 »

佐治五世紀念公園

佐治五世紀念公園是香港紀念英國國王佐治五世(George V)的公園,可以指:.

新!!: 半山區和佐治五世紀念公園 · 查看更多 »

佑寧堂

佑寧堂可以指:.

新!!: 半山區和佑寧堂 · 查看更多 »

何東

何東爵士,KStJ(Sir Robert Hotung,)本名啟東,字曉生,生於英屬香港,商人、買辦、企業家、慈善家。 何東初受教于传统漢文私塾,於1873年入中央書院(Central School,即皇仁書院前身)接受西式教育。1878年,何東以优异成绩畢業離校,任職于廣東海關。兩年後,轉入渣甸洋行(Jardine, Matheson & Co.),任華人部初級助理員。何東表現突出,一年后獲提升為買辦,逐步接管洋行旗下众多重要企业。買辦與近代中國,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文物館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 合編。在有了一定资本后,何东与胞弟成立合伙何东公司(Ho Tung & Co.),又推介各种血亲、婚亲担任商界要职,更投资众多公开企业,获委任为众多企业的主席、董事。除活跃于商界外,何东亦频频涉足政治。1898年,何东接济逃亡的康有为,居住于自家宅邸红行(Idlewild)。1923年,何东为平息中国内战,又奔走于大陆各地,会见地方军阀。两年后,向英廷自荐出使中国,因中英关系恶化、省港大罢工被迫取消。1956年4月26日,因病于香港逝世,享年93歲。政商名流均表示哀悼,包括時任中华民国总统蒋中正、时任港督葛量洪。同年5月2日,何东葬于湾仔基督教香港坟场。.

新!!: 半山區和何東 · 查看更多 »

地利根德閣

地利根德閣(英文:Tregunter Towers)是一個位於香港港島中半山地利根德里的一個3座複合式住宅建築。這三個高層建築分別被命名為:地利根德閣第一座(Tregunter 1),地利根德閣第二座(Tregunter 2),以及地利根德閣第三座(Tregunter 3),由鍾華楠建築師有限公司及許李嚴建築師事務有限公司設計,協興建築負責建造,一座、二座及原本的第三座均於1981年完成,兩個建築物有相近的層數,分別為34層及33層。而第三座大約於1990年被拆卸及重建,重建後的第三座於1993年建成。 重建後的地利根德閣第三座明顯比前兩座為高,共有66層,達220米(721英尺)高。三座的頂層高達海拔327米(1073英尺)。三座落成時是當時世界上最高的住宅建築,取代了芝加哥的湖心大廈(Lake Point Tower)。三座維持這個紀錄長達8年,直至杜林普世界中心(Trump World Tower)於2001年落成。.

新!!: 半山區和地利根德閣 · 查看更多 »

北角

北角(North Point)位於香港島東區,是香港最早期發展的地區之一,是香港島的最北端。 現今的北角包括西北面的炮台山,北角站周邊,及大半個七姊妹地區,北角緊接住銅鑼灣的發展,在開埠時已有零散人口聚居,清末到民國時期,香港人口由1891年的22萬大增到1941年的160萬,當中有60-70萬人口都是福建籍的,由早期聚居地跑馬地開始向北角擴展,再從北角擴展到附近的九龍城區紅磡以及觀塘區亦有大量閩籍人口,自此北角一帶成為大多數福建籍居民的聚居地,因為語言相通,這一帶第二族群潮州籍人口,而二戰後北角(以及鰂魚涌)更成為全成界人口最密集的地區。在港鐵通車後,很多人認知的北角變成北角站一帶,人口只有5萬,而戰後因為郭春秧後人開設娛樂事業,自1945年至今亦不停吸收上海籍新移民,但這一帶亦有不少福建人。根據人口普查語文數據,東區的上海籍人口只有福建籍的10%,大約10%上海籍人口居於東區,不少住在北角站一帶,自此亦不停接收上海籍新移民,而大多數的上海人亦遷入深水埗區周邊,北角最初較少廣府人,但隨住1950-1980年代逃港潮,大量人口從廣東省偷渡到香港,有一部份人聚居在東區柴灣一帶,隨新光戲院開設後,亦有不少懂流利廣州話人口由柴灣遷居北角站一帶,而中華基督教會香港閩南堂所在的炮台山站以及鰂魚涌自開埠以來即以福建人為主要多數。近數十年來,北角的人口以及相關族群又不停向東擴展,東區不少包括私人樓宇的區議會選區的人口都是住在近三十年才興建的新樓,人口不少亦是近數十年由北角遷入或北角的族群相關,但東區東部亦有為數不少的廣府人。 很多香港人來自中國各省,各個地區亦有不同族群聚居,只有逃港潮人口以廣東人(粵客潮)為主,南洋回流人口以福建人為主,戰後移民以及單程證人口一直來自全國各省,根據政協省籍族群等數據,但來自廣東以及華南的人口大約有50%(以粵1/6客1/16潮1/6四邑1/16)較多,同時有江西、廣西、兩湖、等地),福建(包括台灣南洋閩籍)人大約有1/6,華中人口大約有1/8,北方總和亦有1/6,連蒙古人、滿族亦有,但語文統一後,大多數居民的下一代都改以廣州話溝通。全港各個地區亦有吸收相關族群的新移民,操廣州話人口的人包括福建人、上海人以至蒙古人,寶馬山的閩僑學校以及炮台山站附近的新樓的人口不少由跑馬地、大坑一帶的舊樓遷入。.

新!!: 半山區和北角 · 查看更多 »

國際金融中心 (香港)

國際金融中心(簡稱國金;英文:International Finance Centre;縮寫:IFC)是香港作為世界級金融中心的著名地標,位於香港島中環金融街8號,面向維多利亞港。由地鐵公司及新鴻基地產、恒基兆業、香港中華煤氣及中銀香港屬下的新中地產所組成的IFC Development Limited發展、由美國建築師西薩·佩里擔任設計建築師及由著名香港建築師嚴迅奇擔任項目建築師,其總樓面面積達43萬6千平方米。現為恒基兆業地產和香港金融管理局總部的所在地。國際金融中心二期於2003年落成時,成為當時全球第五高、大中華地區第二高及香港第一高的建築物,直至被環球貿易廣場取代香港第一高的地位。.

新!!: 半山區和國際金融中心 (香港) · 查看更多 »

利蘭亞特蘭大巴士

利蘭亞特蘭大(Leyland Atlantean)為利蘭車廠生產的英國第一款後置引擎雙層巴士底盤,這款巴士的面世成為英國巴士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新!!: 半山區和利蘭亞特蘭大巴士 · 查看更多 »

列堤頓道

列堤頓道(英文名:Lyttelton Road),香港港島半山區的一條街道,位於中西區半山柏道的南方,羅便臣道80號的西方,巴丙頓道的東方。列堤頓道是一條上下山的行車路,鄰近聖士提反女子中學、城西公園、俊傑花園、俊賢花園、嘉和苑、文華大廈、嘉華大廈、福華大廈、慶雲大廈、碧翠園、恆柏園等。.

新!!: 半山區和列堤頓道 · 查看更多 »

列拿士地臺

列拿士地臺(Rednaxela Terrace)位於香港中環半山區扶手電梯地帶,為行人專用區,全長約63米。西至卑利街,東達些利街,與太子臺及芝古臺平行。.

新!!: 半山區和列拿士地臺 · 查看更多 »

嘉諾撒聖心學校

嘉諾撒聖心學校 Sacred Heart Canossian School,是香港的一間小學,創立於1860年,校舍是香港島半山區天主教區建築群之一。是嘉諾撒仁愛女修會屬下的其中一間的學校。在1992年1月學校遷至堅道27號,原校在半山羅便臣道。此校直屬中學為嘉諾撒聖心書院,小學一至六年級合共有30班。 该校校舍樓高十層,全校課室共三十間,設有電視機、中央廣播系統。課室設有高映機、投影銀幕、電腦;特別室有英語角、音樂室、會客室、美勞室、醫療室、輔導室、電腦室及禮堂,均設有空調設備。在2017香港最具教育競爭力小學50強龍虎榜中排名第12位。 聖心的學生被外稱為「聖心人」(Sacred Heartist)。.

新!!: 半山區和嘉諾撒聖心學校 · 查看更多 »

嘉諾撒聖心學校私立部

嘉諾撒聖心學校私立部(Sacred Heart Canossian School Private Section)是香港的一間小學,創立於1860年,校舍是香港島半山區天主教區建築群之一。該校是嘉諾撒仁愛女修會屬下的一間私立的學校。1992年1月學校遷至堅道26號,2014年9月學校再遷至堅道34號,原校在半山羅便臣道。此校直屬中學為嘉諾撒聖心書院,小學一至六年級合計有20班。在2017香港最具教育競爭力小學50強龍虎榜中排名第19位。.

新!!: 半山區和嘉諾撒聖心學校私立部 · 查看更多 »

嘉諾撒聖心商學書院

嘉諾撒聖心商學書院(Sacred Heart Canossian College of Commerce,縮寫:SHCCC)是香港一所已停辦的非牟利私立學校,由嘉諾撒仁愛女修會經營。學院位於香港半山區堅道,為女性中學畢業生提供商業知識,以作日後升學及就業用途,當中以秘書課程最為著名。1905年成立,一百多年來為香港培養大量秘書。因收生人數不足,學院已於2014年結束營辦。.

新!!: 半山區和嘉諾撒聖心商學書院 · 查看更多 »

嘉諾撒聖方濟各書院

嘉諾撒聖方濟各書院(St.,簡稱SFCC)是一所天主教英文女子資助中學,創校於1869年,亦是意大利嘉諾撒仁愛女修會在香港開設的第二所學校。校舍自建校以來位於灣仔半山堅尼地道9至13號,刻畫在外牆的四個守護天使是學校的標誌,象徵忠、信、仁、愛。小學部名為嘉諾撒聖方濟各學校,建於堅尼地道校舍山坡下的聖佛蘭士街,是少數附設直屬中學並經統一派位收生的資助小學之一。學校多年來培育出不少社會知名人士,現為一所著名女校。 聖方濟各的學生統稱為「Franciscan」,同時因為「St.

新!!: 半山區和嘉諾撒聖方濟各書院 · 查看更多 »

嘉諾撒醫院

嘉諾撒醫院(Canossa Hospital (Caritas))是香港一所私立醫院,位於香港島半山區舊山頂道1號與羅便臣道交界,近梅道一帶,現時屬香港明愛管轄。 嘉諾撒醫院由嘉諾撒仁愛女修會(Canossian Daughters of Charity)於1929年創立。現時的醫院大樓於1960年重建,佔地70,000平方呎,並提供病床160張。嘉諾撒醫院於1991年轉為香港明愛轄下機構。.

新!!: 半山區和嘉諾撒醫院 · 查看更多 »

嘉賢臺

嘉賢臺(Caine Terrace)是香港唯一一個已荒廢達年之久的私人屋苑,位於香港島灣仔半山區,地處聖公會聖雅各小學背後的山坡上,沒有道路可以連接該屋苑,遊客只可以從聖雅各堂側的樓梯到埗。(相傳此原因,緊急車輛未能到達,導致政府不批嘉賢臺入伙紙,而荒廢至今) 於1990年建成,早期曾為銀行職員宿舍,所以嘉賢臺各單位建築面積比同區的私人屋苑為小,而且沒有特別的房間結構,簡單設計程度就儼如公共屋邨。及後於1993年,嘉賢臺由高威富有限公司以2.4億元購入,但之後一直都沒有為屋苑進行翻新和放盤租售,自此就一直被荒廢。由於該地一帶比較僻靜,故及後被當地街坊視為「鬼屋」。 2010年明報記者進入採訪,發現該荒廢屋苑雖沒有鬼魂,但屋苑大堂有很多因山泥傾瀉而做成的黃泥。而屋苑內所有電器,包括升降機,也被封閉多時,已經無法啟動。屋苑更未有興建任何大門鐵閘或保安崗位。直至2013年,嘉賢台偶而會有人來打掃,要進入屋苑進行還是可以的,不過於2016年,地下出入口已經被圍封。.

新!!: 半山區和嘉賢臺 · 查看更多 »

嘉慧園

嘉慧園(英文:Grenville House)是香港一個豪宅屋苑,位於香港島半山區馬己仙峽道1至3號,背靠梅道。香港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因拒絕遷入前港督府,故以其一直居住的嘉慧園作為官邸。 嘉慧園於1971年落成,共有10座樓宇,由A至J排列,樓高12層,共設120個單位,單位面積介乎3,400至3,700平方呎。 嘉慧園的著名業主除了曾任行政長官的董建華之外,還包括藝人顧紀筠、全國政協副主席霍英東家族、恒生銀行創辦人何添家族,以及前行政會議成員范鴻齡等。還有已故前政協副主席安子介、東亞銀行副行政總裁李文斌、前任香港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局长马时亨,恆基集團主席李兆基住了十多年。.

新!!: 半山區和嘉慧園 · 查看更多 »

周錫年

周錫年爵士(Sir Sik-nin Chau,),香港富商和首位香港華人耳鼻喉科醫生,曾任華人銀行、九龍巴士及牛奶公司等企業的董事長,在二戰後的1940年代至1960年代初先後擔任過立法、行政兩局首席非官守議員,亦出任過香港工業總會與貿易發展局的首任主席,是繼其堂兄周埈年爵士以後,另一位甚具影響力的華人僑領。 周錫年的牛奶公司在1972年遭英資置地敵意收購,在1976年以後復因中風而減少出席公開場合。周錫年晚年曾因其遺囑分配而與長媳及次子周啟邦展開訴訟。有關其遺囑的爭論,至他去世後仍持續多時。.

新!!: 半山區和周錫年 · 查看更多 »

六一八雨災

六一八雨災(或稱六一八水災、壬子水災、壬子雨災,事發當年為壬子年)是指香港於1972年6月18日因為持續暴雨而導致山泥傾瀉的嚴重災難事故。當日,在九龍觀塘區翠屏道木屋區及香港島半山區旭龢大廈先後發生的山泥傾瀉及大廈坍塌慘劇,造成共156死、117傷,成為香港歷史上死亡人數最高的水災、山洪暴發及山泥傾瀉意外。1972年6月16日至18日期間,香港連日大雨(三日總降雨量達652.3毫米),成為引發此次慘劇的主要成因。.

新!!: 半山區和六一八雨災 · 查看更多 »

克頓道

克頓道(Hatton Road)是香港一條行人道路,位於香港島西部,連接西半山至太平山。克頓道始自香港大學本部以南大學堂,大學道與旭龢道、干德道交匯點。該處是新巴13號線的旭龢道終站,並且有小巴站於此。 克頓道全程是斜坡路,有特色街燈、沿途路標及郊遊地圖,中段途經龍虎山和-松-林炮台。克頓道為龍虎山郊野公園及薄扶林郊野公園的分界線之一(本身不屬於郊野公園範圍)。克頓道的東南端位於扯旗山和西高山之間的山坳,建有西高郊遊區(臨時)。該處與盧吉道及夏力道相會,經這兩條環山道,都可以通往爐峰峽的山頂廣場及凌霄閣。 克頓道上有其中一塊維多利亞城界碑,位於克頓道距旭龢道400米左右附近。 Category:太平山街道 Category:半山區街道 Category:冠以人名的香港道路.

新!!: 半山區和克頓道 · 查看更多 »

前任行政長官辦公室

前任行政長官辦公室所在地原本為舊英童學校,位於香港島中環半山區堅尼地道28號。前任行政長官辦公室建築群,即主樓連僕人宿舍及人力車停泊處,於2009年12月18日正式被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評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在2009年12月18日以前,該建築被評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

新!!: 半山區和前任行政長官辦公室 · 查看更多 »

倫敦傳道會大樓

倫敦傳道會大樓(London Mission Building),簡稱倫敦會樓,是香港一座歷史建築,位於香港島半山區羅便臣道79至80號,2009年被列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

新!!: 半山區和倫敦傳道會大樓 · 查看更多 »

石寓

石寓(Stone House,又稱旭龢道15號)是香港現存以鋼筋及混凝土建造的最早期建築之一,位於香港島半山區旭龢道15號,現時已被列作香港三級歷史建築。 石寓於1923年興建,當時的用途是作為修車房之用。當時旭龢道一帶設有一些修車房為半山區居民服務。到了現在,石寓已成為現存僅有的一幢修車房。 香港重光後,該處停止作修車房用途。於1949年到1951年間,曾經作為香港外國記者會的會所。後來業權多番易手,直至1980年起,開始作為私人住宅用途。最近一次業權易手是2005年底進行的拍賣。近年該處曾經作為私房菜場地。 石寓樓高2層,是香港早期使用鋼筋及混凝土建造的建築物之一,其特點是外牆仍以磚頭和花崗岩堆砌而成。.

新!!: 半山區和石寓 · 查看更多 »

玉女親情

是香港一套1970年代的國語片,此文藝片表現當年的家庭倫理。導演吳家驤、編劇逸芳。演員包括:李菁、邢慧、陳依齡、高寶樹、嚴俊、歐陽莎菲、楊志卿等。.

新!!: 半山區和玉女親情 · 查看更多 »

王國棟

王國棟,OBE(,),英國、香港和澳洲的產科及婦科醫學家,1938年至1956年擔任香港大學婦產科學系主任和講座教授,任內兼任過香港大學醫學院院長和香港大學副校長等要職。他在香港淪陷期間逃到重慶,設法接濟其他逃出香港的港大學生,多達接近350人受惠。 王國棟在1926年自英國來華,1938年來港前曾先後在北京協和醫院學院和山東齊魯大學任職。在1941年香港保衛戰期間,他主持大學救濟醫院的工作,同年12月25日香港淪陷後,他繼續留守救濟醫院,復於翌年2月在秦惠真醫生協助下逃出陷區,最終抵達重慶。在那裡,他得到英國駐華大使館和中國教育部等方面的協助,得以接濟近350名同樣逃出香港的港大學生。他又安排港大學生入讀遷到當地一帶的院校以恢復學業,受惠的港大學生到1944年1月多達243人。 這批在中國大陸繼續學業的港大學生當中,其中約140人為港大醫科生,分別獲安排入讀當地其中六家院校。考慮到這批醫科生有可能不獲英國醫學總會承認,王國棟爭取為他們取得向醫學總會申請註冊執業的資格。在戰後1946年至1948年間,最終有63名在其中四家院校恢復學業的港大醫科生,獲香港大學醫科學位緊急委員會頒授獲醫學總會認可的醫科學位。 王國棟戰後致力於重整港大校業,1956年離開港大後,他先後協助澳洲西澳大學和肯雅東非大學草創醫學院,並擔任兩所學院的創院院長。另一方面,他也十分關注香港的家庭計劃發展,在戰後嘗任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主席、會長和總監。 王國棟在1926年當選為英格蘭皇家外科醫學院院士、1929年當選為英國婦產科醫學院創院院士、1957年當選為澳洲皇家外科醫學院院士、以及在1979年當選為澳洲婦產科醫學院院士。為表揚他的貢獻,他曾於1953年獲英廷頒授OBE勳銜,以及在1971年和1973年分別獲西澳大學和香港大學頒授榮譽博士學位。.

新!!: 半山區和王國棟 · 查看更多 »

灣仔峽道

灣仔峽道(Wan Chai Gap Road)是香港的一條道路,位於香港島灣仔區,途經半山區寶雲道,連接皇后大道東至山頂道及司徒拔道交界。灣仔峽道亦為灣仔自然徑,遊人可以利用該道路來往灣仔市區與灣仔峽最高點。.

新!!: 半山區和灣仔峽道 · 查看更多 »

灣仔北公共運輸交匯處

灣仔北臨時公共運輸交匯處(Wan Chai North Temporary Public Transport Interchange),位於灣仔區灣仔北鴻興道灣仔運動場對面,即鴻興道與馬師道交界處西北面之新填海地段,鄰近新灣仔渡輪碼頭,設有坑狀巴士總站及跨境巴士總站。 此站乃為替代因港鐵沙田至中環綫會展站工程而暫停使用的灣仔碼頭公共運輸交匯處而設,於2015年5月17日啟用。.

新!!: 半山區和灣仔北公共運輸交匯處 · 查看更多 »

磅巷自動扶手電梯系統

磅巷自動扶梯系統(英文:Pound Lane Escalator System),又稱第二條中環至半山自動扶梯系統(英文:The Second Central-Mid-Levels Escalator System),是香港一個擬建的行人自動扶手電梯系統,位於香港島中西區,連接上環至半山區,以輔助中環至半山自動扶梯系統。.

新!!: 半山區和磅巷自動扶手電梯系統 · 查看更多 »

第一街

一街(First Street)是一條位於香港西營盤的街道。 這條街道是早期西營盤發展的其中一部分。從南到北是高街、第三街、第二街及第一街;從西到東是西邊街、正街及東邊街。 第一街西邊連接薄扶林道,而東邊連接東邊街,長約250米,北部門牌為單數及在山坡上較低的位置。.

新!!: 半山區和第一街 · 查看更多 »

紅棉路

紅棉道(英文:Cotton Tree Drive),是由香港港島金鐘上半山區的一條交通幹線。它起始自山下東行線車道的金鐘道交匯處,及金鐘道西行線車道,而山上尾段分叉接駁到堅尼地道西段,及花園道的南段(近香港動植物公園東面出口)。 紅棉道舊稱木棉徑(英文:Kapok Drive),其名字是因為該處的木棉樹而得名。.

新!!: 半山區和紅棉路 · 查看更多 »

置富花園巴士總站

置富花園巴士總站位於香港南區薄扶林置富南區廣場外,是南區首個建於私人屋苑的巴士總站。 受巴士總站的設計影響,除 37A 外以此為總站的路線均未曾使用長度12米巴士行走。.

新!!: 半山區和置富花園巴士總站 · 查看更多 »

美利道

美利道(Murray Road)是香港中西區的一條道路,可以作為香港島金鐘和中環的分界。道路北接愛丁堡廣場與干諾道中交界,南接半山區的花園道與金鐘道交界。 美利道在遮打道及美國國際集團大廈(前富麗華酒店)、遮打花園以東,和記大廈以西,鄰近美利道的東邊有美利道停車場大廈,它是多層式大廈。.

新!!: 半山區和美利道 · 查看更多 »

羅便臣道

羅便臣道(Robinson Road)是香港島半山區的一條主要道路,以香港第五任港督夏喬士·羅便臣爵士命名。 羅便臣道東面連接馬己仙峽道及花園道,建有多條天橋連接馬己仙峽道、己連拿利及干德道。西面來回主線則與柏道連接,但和柏道連接處以南分支出來的一段西行單向小路仍屬羅便臣道範圍。這段羅便臣道向西伸延越過屋蘭士街和旭龢道交界的路口後以一段雙線來回掘頭路終結,而巴丙頓道則在羅便臣道西面盡頭前不遠處接入。羅便臣道在與衛城道交界亦設有交匯處及天橋。 羅便臣道一帶為高尚住宅區,路上建有高主教書院、英華女學校等多間著名學校,而聖若瑟書院、香港華仁書院和聖貞德中學也曾經以羅便臣道作為校址。 羅便臣道也是名人集中地,不少名人明星如薛家燕、關心妍、陳冠希、劉思希和古巨基等的住所也是位於羅便臣道。 九龍區的彌敦道最初亦命名為羅便臣道,其後為避免混淆,易名為彌敦道。 羅便臣道有中環至半山自動扶梯系統連接中環蘇豪區和蘭桂坊。.

新!!: 半山區和羅便臣道 · 查看更多 »

羅便臣道 (消歧義)

羅便臣道(Robinson Road)可以指:.

新!!: 半山區和羅便臣道 (消歧義) · 查看更多 »

羅旭龢

羅旭龢爵士,CMG(Sir Robert Hormus Kotewall,),巴斯華人混血兒,籍貫廣東省寶安(香港) 前香港立法局首席華人非官守議員,華人太平紳士,對香港教育及文化事業貢獻不少,當年與何東、伍才、羅文錦和曹善允等是為上流社會成員,在香港社會上地位超然。.

新!!: 半山區和羅旭龢 · 查看更多 »

猶太教莉亞堂

太教莉亞堂(Ohel Leah Synagogue,俗稱猶太廟)是香港一所猶太教教堂,位於香港島半山區羅便臣道近衛城道交界,現時被列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

新!!: 半山區和猶太教莉亞堂 · 查看更多 »

花園道

花園道是香港中環至半山區一條主要道路,連接半山區及太平山一帶。 花園道連接多條主要道路,在花園道北面建有天橋連接金鐘道。而花園道南面一段與紅棉路匯合,並為雙程行車,其餘部分則為單程北行,主要為下斜坡路。由於安全問題,所有途經花園道的巴士,即使沒有乘客需要上落,必須在花園道與上亞厘畢道之間的巴士站停車。.

新!!: 半山區和花園道 · 查看更多 »

韋寶珊

韋寶珊爵士,CMG,JP(Sir Boshan Wei-Yuk,),名廷俊,小名玉,字寶珊,韋玉是另一個為後人熟識的名稱,香港銀行家、商人及政治家,曾參與創立保良局,以及在1891年成功協助設立團防局委員會。韋爵士自1896年至1917年期間出任定例局(後改稱立法局)非官守議員,是香港1842年開埠以來第四位擔任該局議員的華人。韋爵士任內曾協調英國與新界鄉民,使新界成功於1898年納入香港版圖,他後來在辛亥革命中,亦擔任了廣東水師提督李准及革命軍胡漢民之間的保證人,具有一定聲望。 韋寶珊爵士是近代歷史上首位被送到西歐留學的華人留學生之一,也是歷來第三位獲勳爵士的華人。韋爵士早於1890年曾倡建由香港經廣州,再通往北京的鐵路,但有關建議要到多年以後才能實現。.

新!!: 半山區和韋寶珊 · 查看更多 »

莊月明

莊月明(),冠夫姓为李莊月明,籍貫廣東潮州潮安县,香港首富李嘉誠的表妹兼髮妻。其父莊靜庵乃香港第一代鐘表商,創辦中南鐘表有限公司。.

新!!: 半山區和莊月明 · 查看更多 »

莫幹生

莫履賢,MBE,JP(Mok Kon-sang,),字幹生,號應霖,〈混跡洋行成巨賈,祖孫三代皆買辦〉,2009年5月7日。香港紳商,1917年至1931年任太古洋行末任買辦。 莫幹生來自莫仕揚家族,與祖父莫仕揚和父親莫藻泉三代均任太古洋行買辦,橫跨前後61年。在買辦任內,莫幹生協助太古拓展業務,使之在1920年代一躍而成香港數一數二的英資洋行。不過,莫幹生也透過太古糖業囤積居奇,趁價低的時候買入食糖,然後再待價而沽,從中賺取600萬至700萬港元的鉅額利潤。莫幹生透過太古糖業從中取利的做法引來太古大股東施懷雅家族的注意,促使太古方面展開調查,最終迫使莫幹生在1929年賠償25萬港元和解,至1931年再被迫辭任買辦一職,標誌著莫家勢力逐漸從太古洋行消退。 莫幹生嘗任東華醫院和保良局總理,對教育發展尤其關注,他除了是香港大學終身校董外,也是九龍城民生書院創辦人之一,並曾慷慨捐助聖保羅男校、聖士提反書院和母校皇仁書院等校。莫幹生在半山干德道41號建有豪華大宅,大宅後來曾用作香港外國記者會,也是1950年代荷里活電影《生死戀》的拍攝場地之一,復於1960年代末拆卸重建為聯邦花園。 莫幹生不少家族成員均各有所長,其弟莫應溎和莫應基分別是執業大律師和資深股票經紀,其中莫應溎後來支持共產黨,並轉到中國大陸定居。莫幹生其中一位孫兒莫華釗是文物收藏家和註冊會計師;曾外孫女陸恭蕙曾任立法局、立法會議員和環境局副局長;而姪孫莫華倫則是國際男高音歌唱家。.

新!!: 半山區和莫幹生 · 查看更多 »

過海隧道巴士103線

過海隧道巴士103線是香港的一條過海隧道巴士路線,由九巴及城巴聯合營運,來往竹園邨及蒲飛路,途經天馬苑、樂富、九龍塘、何文田、銅鑼灣、灣仔、金鐘及半山區(堅道、般咸道、香港大學)。 過海隧道巴士103P線為103線的晨早特快班次。單--由蒲飛路開往旺角(染布房街)的特快過海隧道巴士路線,只於平日上午繁忙時間開出兩班,由九巴及城巴聯合營運。.

新!!: 半山區和過海隧道巴士103線 · 查看更多 »

過海隧道巴士N103線

過海隧道巴士N103線是一條已取消的節日特別巴士路線,來往竹園邨及蒲飛路,由九巴及城巴營運。.

新!!: 半山區和過海隧道巴士N103線 · 查看更多 »

遮打

吉席·保羅·遮打爵士,Kt,CMG,JP,LL.D(Sir Catchick Paul Chater,),亞美尼亞裔香港商人,於1864年來港定居,分別在1886年和1889年創辦九倉和置地,他亦是初期香港首家股票交易所香港股票經紀會之主要發起人,並曾出任立法局和行政局非官守議員,在19世紀末與20世紀初的香港極具影響力。.

新!!: 半山區和遮打 · 查看更多 »

聯邦花園

聯邦花園(Realty Gardens)是香港島西半山區一個私人屋苑,位於干德道41號,每個單位1350平方呎。 聯邦花園於1971年由會德豐建成,前身是太古買辦莫幹生大宅,現時人工平台上面有5幢大廈,樓高20層,有私人屋苑會所,位於大廈後方山腰之上,露天泳池約50米長,另一山腰上設置燒烤場。聯邦花園有屋苑巴士及專線小巴接送居民來回中環及西環多處。.

新!!: 半山區和聯邦花園 · 查看更多 »

聖士提反堂中學

聖士提反堂中學(St.)是香港一所中學,直屬於香港聖公會聖士提反堂,創校於1968年9月。校舍座落在中西區內薄扶林、半山區、西營盤三地接壤處的薄扶林道與般含道交界,隔般含道與香港大學孔慶熒樓、香港大學本部大樓直接相對;东侧紧邻圣保罗书院。 自創校以迄1998年7月採用英語作為授課媒介;1998年9月起實施母語教學,該屆中一班級及其後入學之新生,皆接受以中文為授課及教材語言的中學課程。.

新!!: 半山區和聖士提反堂中學 · 查看更多 »

聖保羅書院

聖保羅書院(St.)是基督教香港聖公會創辦的一間著名傳統名校,屬香港補助學校議會22所成員學校之一,設有小學部和中學部,俱只收男生。該校中學部校舍位於中西區半山般咸道69號,小學部則已遷離西區,於2013年落戶於港島南區薄扶林域多利道777號的全新校舍。 據正式記載,該校於1851年正式成立;但文獻顯示,早於1841年,創辦人史丹頓牧師已開始在英國籌集款項,並於1851年創立聖保羅書院。起始之時,該校只有一位導師及九位學生。聖保羅書院創校規模雖小,由於秉持辦學理念,不怕與殖民政府意見相左而堅持其治學風格,該校得以於1840至1880年間成為現代中國思想的搖籃,眾多著名中外知識分子曾任教、就讀及寓居於書院,包括王韜、、傅蘭雅、伍廷芳。現時,這間全日制學校大約有1,200名學生就讀,學生成績優異。現任校長是源迪恩先生。.

新!!: 半山區和聖保羅書院 · 查看更多 »

聖若瑟書院

聖若瑟書院(Saint Joseph's College,簡稱SJC)是香港現存首間羅馬天主教男子學校,創校於1875年,設有小學及中學,為香港補助學校議會所補助的22所傳統名校之一。學校為香港著名學府,在學術、體育及音樂等方面均有卓越表現,在2017香港最具教育競爭力中學50強龍虎榜中排名第八位。校舍位於中半山堅尼地道7號及堅尼地道26號。建於1920年的校舍北座(教學樓或高錕教學樓)及西座(科學樓或教堂樓)被列為法定古蹟,而建於1935年的堅尼地道26號則被列為一級歷史建築。.

新!!: 半山區和聖若瑟書院 · 查看更多 »

荷李活道

荷李活道(Hollywood Road),有時亦稱作--道,連接中環與水坑口,是香港開埠後興建的第一條街道。「荷李活道」的名字與美國電影業的荷里活無關,而是來自早年荷李活道一帶的冬青樹(Hollywood)。.

新!!: 半山區和荷李活道 · 查看更多 »

華富(北)巴士總站

華富(北)巴士總站(英文:Wah Fu (North) Bus Terminus)位於香港南區瀑布灣華景街華富(二)邨華翠樓對面,為一個露天坑狀巴士總站,現時有4條巴士路線以此為總站,另有4條巴士路線及5條專綫小巴路線途經。.

新!!: 半山區和華富(北)巴士總站 · 查看更多 »

華貴邨巴士總站

華貴邨巴士總站是香港一個坑狀露天車站,位於華貴邨華孝樓與華禮樓之間,是華貴邨唯一車站。由於華貴邨位於填海土地上,僅有一條田灣海傍道出入,所以一般途經薄扶林道的巴士路線不會特地繞經本站,所有巴士路線都以華貴邨或田灣邨為總站。 這個先天問題困擾巴士公司良久,香港仔隧道路線的問題比較簡單,因為必經香港仔,但是華貴邨經薄扶林道前往中環的直接路線途經的客源不足,繞道又過份延長行車時間,居民寧願乘搭升降機前往華富邨乘車。直至2015年5月中旬,城巴70號線由香港仔搬遷至華貴邨為總站,才有更方便及穩定的巴士服務來往中環;同時,於上午繁忙時段推行聯合班次,分別由華貴邨及香港仔出開往中環。.

新!!: 半山區和華貴邨巴士總站 · 查看更多 »

衛城道

衛城道(Castle Road)是香港的一條道路,位於香港島中環半山區的住宅區。衛城道是下坡單線單向行車道,由西南向東北走向,西南接羅便臣道,東北接堅道,中段途經西摩道交界。.

新!!: 半山區和衛城道 · 查看更多 »

衛奕信

衛奕信,蒂利安的衛奕信男爵,KT,GCMG(David Clive Wilson, Baron Wilson of Tillyorn,),早年以魏德巍為中文譯名,英國外交官,爱丁堡皇家学会會長,熟知中國事務,於1980年代負責與中方起草《中英聯合聲明》,後來又在中英聯合聯絡小組中擔任首任英方首席代表。1986年12月,時任香港總督尤德爵士突然逝世,英國政府決定以衛奕信接任。 衛奕信出任第27任香港總督期間,香港主權尚有10年時間就要移交中國。在這個過渡期內,中國大陸於1989年發生六四事件,大陸當局以坦克進佔天安門廣場,鎮壓學生運動。六四事件引起香港人的恐慌,對香港前途的信心更加跌至有史以來的最低點;有見及此,衛奕信推出多項政策試圖挽回民心。當中,他在六四事件發生後提出「玫瑰園計劃」,決定興建規模龐大的新機場。然而,新機場的興建,最終成為他被撤換的一大伏筆。 不少人士對衛奕信的印象比較負面,這主要是因為他在任港督期間,曾經被指過度在香港問題上偏袒中方,而有「末代港督」之稱的彭定康接任後所顯露的強硬姿態,就與衛奕信構成明顯對比。衛奕信於1992年7月卸任港督,在離任前不久他獲英廷冊封為終身貴族。雖已卸任多年,但他仍不時來港,仍舊關注香港事務。.

新!!: 半山區和衛奕信 · 查看更多 »

西半山區

#重定向 半山區.

新!!: 半山區和西半山區 · 查看更多 »

西營盤

西營盤(Sai Ying Pun)是一座山城,位於香港香港島西部,與半山區及中上環接壤,為香港最早期發展的住宅區及學校區。西營盤可說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地方。香港開埠的百多年前,英軍在佔領角以西的西角(West Point)一帶築起軍營,故此地有「西營盤」之名。西營盤是融匯香港歷史、展現華洋雜處樣貌的大眾生活區。在地區行政上,西營盤屬於中西區,位置為上環以西,石塘咀以東,般咸道以北,維多利亞港以南,即大約由嘉安街至威利麻街位置。.

新!!: 半山區和西營盤 · 查看更多 »

西營盤站

西營盤站(Sai Ying Pun Station)是港鐵港島綫鐵路站,位於香港島中西區西營盤第二街與正街交界的一段第三街和高街之間的地底,主要服務西營盤及西半山居民。該站亦是最接近西區海底隧道(港島端)的鐵路車站。此站作為港島綫的西延段——西港島綫的組成部分,於2015年3月29日啟用,為該綫最後一個啟用的鐵路站。本站已隨2016年3月27日B3出口的啟用正式完成建築工程,而該出口的升降機亦在同年6月25日啟用。 西營盤站興建在地下洞穴內,車站C出口至大堂的垂直距離深入地底80米,代替鰂魚涌站(深42米)成為全香港第二深的洞穴車站,僅次於香港大學站(深100米)。.

新!!: 半山區和西營盤站 · 查看更多 »

西邊街

西邊街(英文:Western Street),是香港西營盤及至西半山的一條單向行車的山坡斜路街道,車輛只可以向上行,不准下行。它也是長命斜,斜度大約有1:6。因為只有車輛上行,所以也避免交通意外。 西邊街原稱新西街,以別於上環太平山街和荷李活道之間的西街。.

新!!: 半山區和西邊街 · 查看更多 »

西摩道

西摩道(Seymour Road),是香港島半山區的一條行車上山街道,起步始自合一堂的東面,近般咸道與醫院道及堅道的交匯點,上行至羅便臣道55號,該處有不少地產代理分店駐紮,還有惠康和百佳超級市場。 西摩道有一塊地皮,於1986年城規會定為香港甲類住宅地,但是在1995年改為丙類,只可以建築地積比不高於五,即是高度不能多於12層的住宅。 在2005年,太古地產和恒基兆業以126百萬港元投得,及後申請放寬建築限制。 在2007年11月太古勝訴,破例可以興建54層高摩天大廈於此。 事件雖然有環保團體反對,但是鄰近業主叫好,期望新廈可刺激樓價再向上。.

新!!: 半山區和西摩道 · 查看更多 »

馬己仙峽

馬己仙峽(Magazine Gap)是香港的一個山坳,位於香港島半山區,其東面和西面分別有歌賦山及寶雲山,形成這個峽谷,海拔300米。 馬己仙峽是4條道路的交匯之處,分別是馬己仙峽道、司徒拔道、山頂道和甘道。從馬己仙峽道而下,可以直抵中環一帶。 Category:香港山坳 Category:半山區.

新!!: 半山區和馬己仙峽 · 查看更多 »

馬己仙峽道

己仙峽道(Magazine Gap Road)是香港半山區及山頂的主要道路,位於香港島馬己仙峽,是由中環前往山頂的必經之路。 馬己仙峽道大部份屬彎彎曲曲的斜路,依山而建,西面亦是海拔最低點,連接花園道及羅便臣道,一路向東及向上而行,並連接寶雲道及梅道等連接至住宅區的道路,至東面最高點,連接司徒拔道及山頂道。車輛可經司徒拔道前往黃泥涌峽、跑馬地、灣仔、香港仔、淺水灣等地,或經山頂道前往山頂。 現時馬己仙峽道禁止3噸以上的車輛使用。在2008年,曾有旅遊巴士司機從山頂下山,因貪快選用馬己仙峽道,未有留意有「三噸及以上車輛不得行駛」的指示,終導致腳掣失靈,在花園道狂衝,連撞八輛車及撞死一名站在安全島的女生,旅遊巴最後在下亞厘畢道猛撞向中區政府合署大樓停下。.

新!!: 半山區和馬己仙峽道 · 查看更多 »

香港2006年3月

没有描述。

新!!: 半山區和香港2006年3月 · 查看更多 »

香港2007年3月

;(請按此參閱當天之詳細新聞內容).

新!!: 半山區和香港2007年3月 · 查看更多 »

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

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Hong Kong Young Women's Christian Association)是基督教女青年會的成員,創立於1920年3月10日,並是香港第一個婦女社團,創辦人包括霍慶棠、胡素貞、霍絮如、吳鐾絃等,創會初期,為香港婦女竭力爭取權益,包括掃除婦女文盲、推動一夫一妻制及同工同酬等,提供「婦女為本」的服務。現時秉持「生命的栽培」服務宗旨,發展成一個多元化社會服務機構。.

新!!: 半山區和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 · 查看更多 »

香港半山區

#重定向 半山區.

新!!: 半山區和香港半山區 · 查看更多 »

香港博物館列表

下列是香港各博物館的列表。截至CURRENTYEAR年CURRENTMONTHNAME為止,香港共有約60所博物館。 根據國際博物館協會的定義,博物館是「一所永久性和開放給公眾的非牟利機構,目的在於服務社會和促進社會發展,負責蒐集、保存、研究、傳播與展示人類及其環境有關的實証,供研究、教育及觀賞之用」。香港國際博物館日2002博物館博覽,第8頁 故此,所有符合以上博物館定義的香港文博機構,皆會收錄在此列表內。 此列表包括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轄下的博物館、香港其他政府部門及公營機構轄下的博物館、教育機構及非牟利團體轄下的博物館、私營及其他組織轄下的博物館,以及已關閉的博物館。此列表並不包括籌建或規劃中的新博物館。此列表會列出博物館的名稱、相片(如有)、啟用日期、關閉日期(如有)、管理機構(不包括「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轄下博物館」一節)、所在位置以及入場收費。其中「相片」一欄所列出的是博物館建築物的外貌,如果博物館沒有自有建築物,會以博物館所在的建築物外貌相片代替。另外,此列表中會以淺灰色背景代表設有入場收費的博物館,其所有入場門票價格均以港元計算。.

新!!: 半山區和香港博物館列表 · 查看更多 »

香港大學

香港大學,簡稱港大(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縮寫:HKU),是香港一所公立研究型大學,大學本部位於香港島的薄扶林。香港大學成立於1911年,並於1912年3月11日正式辦學,是香港最早建立的高等教育機構。成立之初,更是大英帝國在東亞成立的唯一一間大學。 香港大學創立於殖民地時期的香港,其溯源是1887年成立的華人西醫書院,該校後來併入香港大學並成為香港大學醫學院,與文學院及工程學院一同被認為是香港大學的創校學院。香港大學在日佔時期遭受嚴重破壞,太平洋戰爭結束後,香港大學於1948年恢復運作,其後多所學院及學術部門相繼成立。港大創校以來一直採用英文教學,香港大學現在共有十所學術學院,香港大學作為跨學術領域的綜合大學,其以法律學、政治學、教育學、工程學、會計學、生命科學及醫學見長。港大醫學院是全球第一個成功鑑定及上報冠狀病毒(非典型肺炎病原體)的研究單位。香港大學自創校以來一直為香港社會培養出各界的著名人士,香港大學的排名在香港高等院校中長期名列前茅,亦曾持續位於《QS》及《泰晤士》綜合排名的亞洲三甲之列。港大牙醫學院於2016年及2017年全球排名第一,而港大教育學院於2017年為亞洲第一。.

新!!: 半山區和香港大學 · 查看更多 »

香港大學站

香港大學站(HKU Station),簡稱港大站,是港鐵港島綫的一座鐵路車站,設於香港島中西區石塘咀薄扶林道地底,鄰近香港大學,主要服務石塘咀及龍虎山一帶。此車站由国际建筑设计事务所凱達環球負責設計,由金門西松聯營負責興建。車站於2014年12月28日正式啟用。 香港大學站興建在地底洞穴內,車站A2出口至大堂的垂直距離深入地底70米,成為全港最深及最大的洞穴車站。.

新!!: 半山區和香港大學站 · 查看更多 »

香港大學許士芬地質博物館

香港大學許士芬地質博物館,(Stephen Hui Geological Museum),是香港博物館之一,位於香港島西環半山區薄扶林香港大學本部校園內,由該大學地球科學系營運,而石頭實物展品主要由許士芬博士捐贈,而展覽資料是該學系師生及地質學專家提供。 香港大學許士芬地質博物館,位於厲樹雄科學館地下,創立於2009年1月。展館內有「動感地球」、「地球的演變」、「地球物質」及「香港地質歷史」四個主題展覽,並有多組模仿戶外環境的大型仿石模型,展示化石的自然產狀及不同的岩石種類。.

新!!: 半山區和香港大學許士芬地質博物館 · 查看更多 »

香港島

香港島(Hong Kong Island),簡稱港島或香港,與九龍和新界同為香港三大地域之一。面積約78.59平方公里,最高峰是太平山,海拔554米,為境內第二大島嶼。中國大陸方面並認為香港島屬萬山群島的一部份。香港島是香港開埠時最早發展的地區,當1842年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而維多利亞城又未落成時,位於港島南區的赤柱是當時的行政中心。在英國殖民地初期,香港島北部人口密集,並劃為維多利亞城。香港島與九龍半島由維多利亞港分隔,海岸是昔日貿易船隻停泊的地方。 香港島是香港的政治和經濟中心,立法會綜合大樓、政府總部和終審法院皆位於香港島;中環、金鐘和銅鑼灣等主要商業區也位於香港島。而地區劃分(例如作為立法會選區)上的香港島,還包括鴨脷洲、大小青洲、熨波洲、銀洲等附屬島嶼,即中西區、灣仔區、東區和南區四區的總和。.

新!!: 半山區和香港島 · 查看更多 »

香港島專線小巴10線

香港島專線小巴10線為一條來往數碼港、大口環至灣仔、銅鑼灣的專線小巴路線,另設繞經美景臺的特別班次10S線。 本線因為能夠服務巴士無法到達的碧荔道、美景臺、大口環一帶,成為該帶的主要對外小巴路線,在58及59號線投入服務前,更是該處唯一的公共交通工具。此外由於途經香港大學及半山區多間中小學,加上半山區一帶沒有鐵路系統,居民需要乘坐巴士或小巴出入,因此本線一直客量不俗。延長至數碼港後,更令灣仔、金鐘及半山區可以一程車直達該處。 本線另設特快輔助線10P線,起訖點和主線相同,但途經林士街天橋,只於平日繁忙時間服務。.

新!!: 半山區和香港島專線小巴10線 · 查看更多 »

香港島專線小巴22線

香港島專線小巴22線和22S線是香港一條途徑堅道、般含道、薄扶林道,來往中環及薄扶林花園的專線小巴路線。此路線在早上繁忙時段有非常多學生與上班族乘車,導致服務班次經常供不應求;經區議會反映,營運商已加密班次,但仍讓未能滿足上班上學的高峰期需求。 本線另設立特快線22X,只於星期一至六繁忙時間來往薄扶林花園及中環碼頭,途經林士街天橋而不經堅道。.

新!!: 半山區和香港島專線小巴22線 · 查看更多 »

香港島專線小巴28線

香港島專線小巴28線是香港一條來往上碧瑤灣和銅鑼灣的小巴路線,由景益有限公司營運。 本路線為現時僅有途經全段堅尼地道之公共交通路線。.

新!!: 半山區和香港島專線小巴28線 · 查看更多 »

香港島專線小巴31線

香港島專線小巴31線為一條來往田灣至銅鑼灣的專線小巴路線,提供24小時服務。 本線另設特快輔助線31X線,起訖點和主線相同,但途經林士街天橋,只於平日繁忙時間服務。.

新!!: 半山區和香港島專線小巴31線 · 查看更多 »

香港島專線小巴56線

香港島專線小巴路線56,由進智公交旗下傑記運輸有限公司營辦,來往北角馬寶道及半山羅便臣道,途經炮台山、銅鑼灣(禮頓道)、灣仔(皇后大道東)、金鐘及半山區。 香港島專綫小巴路線56A,由進智公交旗下傑記運輸有限公司營辦,來往半山羅便臣道及銅鑼灣,途經金鐘、灣仔(皇后大道東)及禮頓道。此路線主要輔助56線的服務,兩者的最大分別在於後者由半山開出的班次途經般咸道及堅道,但此路線來回程均取道幾乎全段羅便臣道。運輸署官方資料指此路線只於平日行走,但實際上在假日亦有派車行走。此外,官方資料列出此路線屬循環線,但實際營運上往銅鑼灣方向以邊寧頓街為終點站,回程起點站則設於加路連山道(部份於摩頓台近高士威道起載),而於兩者之間不會載客。.

新!!: 半山區和香港島專線小巴56線 · 查看更多 »

香港島專線小巴8號線

香港島專線小巴8號線,由進智公交營辦,只於星期一至五早上繁忙時間由碧瑤灣(下)單向開往中環交易廣場。 本線另設特快輔助線8X線,來往碧瑤灣(下)至中環交易廣場,途經山道天橋及林士街天橋往中環。 港鐵西港島線於2014年底通車後,8號線在香港大學站至中環一段顯得迂迴導致客量急跌,營辦商抽調更多小巴行走途經林士街天橋的快線8X,更曾向運輸署申請停辦8路線,以8X線完全取代本路線服務,最後運輸署允許8號線只在平日早上繁忙時間在碧瑤灣(下)單向開3班車往中環。.

新!!: 半山區和香港島專線小巴8號線 · 查看更多 »

香港已取消巴士路線列表

没有描述。

新!!: 半山區和香港已取消巴士路線列表 · 查看更多 »

香港巴士史

香港的巴士服務始於1920年代首條巴士路線於香港街道上投入服務。.

新!!: 半山區和香港巴士史 · 查看更多 »

香港一級歷史建築列表

香港一級歷史建築(Grade I historic buildings in Hong Kong)是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評級的香港歷史建築的第一個級別。在這個級別的建築物,被認為具特別重要價值,而可能的話須盡一切努力予以保存。政府於2008年確立制度,身兼古物事務監督的發展局局長,可考慮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是否達到「極高門檻」,宣布為香港法定古蹟。 2005年,當局選取了1444幢歷史建築物,由專家小組進行深入評估,並向古物諮詢委員會提交擬定評級,供委員會考慮及審議。截至2015年9月17日,全港有162幢建築物被確定為一級歷史建築;另有8幢不屬於上述名單的建築物,獲評為一級歷史建築,兩者合共170幢。 此列表不包括已列為法定古蹟的香港一級歷史建築。.

新!!: 半山區和香港一級歷史建築列表 · 查看更多 »

香港人口

香港人口以華人為主,現今的香港人主要為於1945年由中國大陸以及世界各地的華人移民及其後代。 根據政府統計處公布,2017年年底香港人口臨時數字為,常住在香港的有7,409,800人,其中7,182,600人為常住居民,227,200人為流動居民,其中華人佔92%,而在香港的非華人中,則以菲律賓人和印尼人居多,分別佔總人口的2.5%和2.1%。人口年齡中位數43.4歲,家庭數目251萬戶,平均每戶2.8戶,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25,000港元,其中390萬人居於私人永久性房屋,213萬人居於公屋,116萬人居於資助自置居所單位,工作人口396.56萬,每月收入中位數為1.55萬港元,撇除外傭後,則為1.7萬港元。 另外有逾451,000少數族裔人士居住香港,當中8成為非華裔亞洲人,大部分為印尼人及菲律賓人。在香港出生的人口約60.5%,在中國大陸、台灣及澳門出生的比率為32.1%,香港有83.1%人居於香港達10年或者以上。香港是世界人口密度最高地方之一,每平方公里為6,690人。而且香港的已開發土地不多,如果只將已開發土地計算在內,每平方公里超過3萬人。.

新!!: 半山區和香港人口 · 查看更多 »

香港二級歷史建築列表

香港二級歷史建築(Grade II historic buildings in Hong Kong)是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評級的香港歷史建築的第二個級別。在這個級別的建築物,被認為具特別價值而須有選擇性地予以保存。 2005年,當局選取了1444幢歷史建築物,由專家小組進行深入評估,並向古物諮詢委員會提交擬定評級,供委員會考慮及審議。截至2015年9月17日,全港有329幢建築物被確定為二級歷史建築;另有20幢不屬於上述名單的建築物,獲評為二級歷史建築,兩者合共348幢。.

新!!: 半山區和香港二級歷史建築列表 · 查看更多 »

香港佑寧堂

香港佑寧堂(Union Church Hong Kong)成立於1844年,是香港一座英語傳道跨宗派基督教教堂,位於香港半山區堅尼地道22號A。香港佑寧堂是香港基督教協進會的會員教會。主日崇拜共有五堂聚會,四堂採用英語而一堂採用菲律賓語。其鐘樓獲古物古蹟辦事處建議評為三級歷史建築。教堂現正拆卸重建。.

新!!: 半山區和香港佑寧堂 · 查看更多 »

香港土地利用

香港土地利用是香港城市規劃工作重要之一。作為一個面積僅約為1,100平方公里的城市,土地的恰當利用極為重要。香港現時的總面積達1107平方公里,有75%的土地因歷史、地理環境及政治等原因,仍屬郊野地區。其中23個郊野公園、15個特別地區、4個海岸公園及1個海岸保護區,約佔香港總面積超過38%的土地。據政府統計處數字顯示,2005年年中的香港人口為6,943,600人。但由於香港獨有的土地政策限制大面積的土地開發,使市區的人口密度十分高。雖然香港綠色地區與總面積的比例是亞洲大城市中最高之一,但由於市區與郊區分離,及市區高樓過度集中,令香港經常出現熱島現象。.

新!!: 半山區和香港土地利用 · 查看更多 »

香港地方列表

以下列表列出了香港各個地方,並按香港行政區劃分類:.

新!!: 半山區和香港地方列表 · 查看更多 »

香港石牆樹

香港的石牆樹多數集中在香港島地區,由於很多道路都是平整土坡開闢而成,不少高樓大廈也於斜坡上建起來,為了防止滑坡導致危險,這些土坡均要加固。由19世紀中開始一直到戰前,香港政府及建築商就一直以築石牆鞏固土坡,至近20年方改以水泥灌漿封坡。.

新!!: 半山區和香港石牆樹 · 查看更多 »

香港私人屋苑列表

香港私人屋苑列表主要收錄香港多幢式私人住宅,即由多於一幢住宅樓宇所組成的建築群;對於單幢式住宅,本列表只列出部份較具知名度的,或居住人數不少於3 000人,或住戶數目不少於1 000個的住宅樓宇組群。.

新!!: 半山區和香港私人屋苑列表 · 查看更多 »

香港特色街道名稱

香港交通四通八達,錯綜複雜,街道眾多,根據地政總署的紀錄,已經刊憲命名及年代太久遠而沒有刊憲命名的公共街道,再加上沒有刊憲命名的私家街道,共有逾4千條。道路的長度共達1,984公里。而街道的名稱亦五花八門。由於香港曾經是英國殖民地,所以當中亦有部份街道名稱以英國地名或人名而命名,不过在英国治下,亦有不少街道以中國地方名或城市名来命名,这种中西文化滙聚,互相包容,亦成为香港的特色文化的一部分;此外,有些街道名稱則以一些吉祥的用語或字眼來而命名。亦有不少是以香港開埠以來各行各業的興起及當地社區的發展而配合上的街道名稱。.

新!!: 半山區和香港特色街道名稱 · 查看更多 »

香港行政區劃

早於香港開埠初期,香港地域已有相當的行政分區。1963年,港英政府為港九市區劃為四十多個法定分區,成為香港市區日後的基本行政分區。1980年代,香港政府亦為新界制定清晰的法定分區界線。而立法會、市政局及區議會在不同時代則有各自的選區,劃分方法各有不同。香港政府各部門亦會依據各自訂立的內部分區而分工。 香港規劃政策包括三層,當中第一層全港整體規劃,第二層市區城區規劃,然後第三層分區規劃大綱。解散市政局後,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只下放少量監察權力和責任給區議會。.

新!!: 半山區和香港行政區劃 · 查看更多 »

香港飲食

香港飲食文化為東方文化及西方文化的交匯所在,發展出一套融合中餐(主要為粵菜)和西餐的飲食習慣。作為全球各地人們的匯聚點,日本菜、韓國菜、越南菜、泰國菜、印度菜、上海菜、北京菜、台灣菜等餐廳在香港都十分常見,因而被譽為「美食天堂」。 在香港文化發展中,飲食佔有重要而有趣的一環。以往的大牌檔及大笪地等街頭食檔,老字號的酒樓食肆以及各類地道醬油、餅食及特色食品,都成為了香港人的集體回憶,並且繼續傳世。過去百多年來香港經濟及香港社會急速發展為香港人的飲食文化帶來新的風貌。時至今日,飲食由過去的果腹必須,發展到對色香味美的追求;食肆亦由樸實簡陋,以至講求裝潢華麗,價格亦豐儉由人;菜式由地道口味,到世界各地美食共冶一爐,食物品種琳琅滿目,足以反映香港人飲食態度及生活質量的轉變。 香港食肆主要集中地包括銅鑼灣、九龍城、蘭桂坊、尖沙咀、跑馬地及中環蘇豪區,其中九龍城以中南半島菜色為主。 此外,根據綠色和平表示,香港為全球人均食魚量最高的城市。.

新!!: 半山區和香港飲食 · 查看更多 »

香港視覺藝術中心

香港視覺藝術中心(英文:Hong Kong Visual Arts Centre)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的藝術推廣辦事處轄下的藝術發展中心,位於香港島金鐘香港公園內的西面,為一所讓視覺藝術家互相觀摩學習交流創作發展的地方。.

新!!: 半山區和香港視覺藝術中心 · 查看更多 »

香港醫學博物館

香港醫學博物館(英文:Hong Kong Museum of Medical Sciences,縮寫:HKMMS)是香港一所以醫學為主題的專題博物館,位於香港島中西區上環及半山區之間一帶的堅巷2號,成立於1996年,收集並保存與香港醫學發展有關的文物,用文獻及實物展品介紹香港開埠以來的醫科學術的發展歷史。.

新!!: 半山區和香港醫學博物館 · 查看更多 »

香港酒店列表

本列表列出香港所有現存的酒店。.

新!!: 半山區和香港酒店列表 · 查看更多 »

香港降雪紀錄

香港位處亞熱帶,下雪等寒帶地區冬季現象,在香港極為罕見,但在過去100多年的氣象紀錄中,香港也錄得數次下雪紀錄。.

新!!: 半山區和香港降雪紀錄 · 查看更多 »

香港氣候

香港位於中國華南地區,背靠中國大陸,面向南中國海,形成典型海洋性亞熱帶季風氣候和高地的溫帶季風氣候。春季清涼但相當潮濕及多霧,夏季炎熱並多雨,偶爾遭受熱帶氣旋侵襲;秋季涼爽、乾燥及陽光充沛;冬季則低溫乾燥,若是因為大陸性氣候的冷空氣南下,氣溫則會降至嚴寒的水平,但市區甚少會有雨夾雪、霰、凍雨、結冰及結霜(但較常會在高地和新界內陸地區出現)天氣現象,降雪機會更是極低,而2000年代有雨夾雪的紀錄年份則有2005、2014及2016年。不過因極地旋渦、阻塞高壓帶來的強烈寒潮而令香港冬季出現異常寒冷的天氣近年並不罕見。另外香港市區年雨量超過2,300毫米,為大中華地區年雨量最多的地區之一。 香港市區高樓大廈密佈、人煙稠密,相反新界不少鄉郊地區仍綠草如茵、人跡罕至。因此,市區和部份新界地區(如元朗、屯門等高密度新市鎮)和位於赤鱲角的香港國際機場容易受熱島效應影響。 另外,香港及鄰近地區汽車及工業排放的廢氣導致全球暖化,極端天氣更頻密出現,使香港夏季變得更炎熱、秋季陰暗及潮濕日子逐漸增多、冬季偏冷機會愈來愈高,煙霞密佈的日子越來越長,寒冷日數亦較1990年代至2000年代顯著增加。.

新!!: 半山區和香港氣候 · 查看更多 »

香港法定古蹟列表

香港法定古蹟(Declared Monuments in Hong Kong),是指受到香港法例第53章《古物及古蹟條例》所保護的歷史建築、以及考古或古生物地點與構築物。古物事務監督經諮詢古物諮詢委員會,並經行政長官批准後,可刊憲公告宣布個別地方、建築物、地點或構築物為法定古蹟。 截至2016年5月20日,全港共有114項法定古蹟,其中45項位於香港島、11項位於九龍、50項位於新界(不包括離島)、8項位於離島。.

新!!: 半山區和香港法定古蹟列表 · 查看更多 »

香港明愛

香港明愛(Caritas Hong Kong)成立於1953年7月,為天主教香港教區轄下慈善團體,是國際明愛(Caritas Internationalis)162個成員組織之一。 香港明愛因應戰後初期的社會動盪,向弱勢社群提供援助,於1953年在公教進行社設立辦事處,1955年加入國際明愛,1959年成為香港社會服務聯會成員,1974年採用「香港明愛」為中文正式名稱,1981年註冊為立案法團。現時香港明愛提供各項切合時宜的服務包括社會工作、教育、醫療護理、社區及與接待服務。香港明愛由理事會理事長香港主教湯漢領導。 香港明愛每年的經常開支預算超過15億港元,雖然不少服務均獲得政府的資助,但香港明愛仍需要向參與計劃或使用服務的人士收取費用,以補貼不足的經費。香港明愛一方面獲得公益金撥款,與此同時,也有賴各方的捐獻和各項籌款活動(如一年一度的明愛賣物會),以維持必須的優質服務。.

新!!: 半山區和香港明愛 · 查看更多 »

香港新聞博覽館

香港新聞博覽館(Hong Kong News-Expo)位於香港島上環必列者士街2號,鄰近永利街,前身是1953年興建的必列啫士街街市(Bridges Street Market)。這幢歷史建築是二次世界大戰後首批落成的其中一座公共街市,樓宇部分坐落美國公理會佈道所的舊址,孫中山先生1884年在此受洗成爲基督徒。中區是華人報業的發源地,香港最早期的報社都在這一帶設立辦事處。2013年,香港新聞教育基金根據「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第三期)」的規定,獲准活化必列啫士街街市,將它發展為以新聞為主題的教育中心。 2016年4月,立法會財務委員會通過撥款8,530萬港元,資助活化必列啫士街街市。面積約一萬平方尺的香港新聞博覽館,預計在2018年底向公眾開放,將設有專題展覽區,介紹香港開埠以來新聞媒體的發展過程,並透過新聞片段,帶出香港百多年來政治、經濟及社會變化,展示資訊自由流通是香港成功發展的重要基石之一。.

新!!: 半山區和香港新聞博覽館 · 查看更多 »

許地山

许地山(),台灣台南人,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作家、学者。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花生(落華生),以字行。許地山是二十世紀中国在大學開梵文課的華人第一人和當代華人研究印度學的先行者,先前只有陳寅恪的梵文老師,西方漢學家鋼和泰教授在北大教過梵文,學生有羅世方等人,編有北京商務印書館版《梵語課本》和《梵語詩文圖解》等書籍。.

新!!: 半山區和許地山 · 查看更多 »

高士台

士台(The Summa),位於香港半山區興漢道23號,毗鄰聖保羅書院、英皇書院及香港大學,是嘉里建設為發展商的一個小型私人屋苑,2014年初以現樓形式開售。物業分為兩座,高33層(不設4、13、14、24及34樓,防火層設於各座的天台),共提供168伙住宅單位。兩座大樓均建於同一5層高的基座之上,基座設有兩層室內停車場、一層住客會所、平台花園、燒烤場、健身房、25米游泳池等設置。.

新!!: 半山區和高士台 · 查看更多 »

高主教書院

主教書院(英語:Raimondi College,簡稱「RC」)是香港一所由天主教香港教區於1958年創辦的英中授課傳統名校 。校舍位於中環半山羅便臣道2號,主要由三座大樓組成,主建築樓高165呎,共有14層,為全港最多層數的中學,全校舍佔地10,200平方米,同時也是香港海拔最高的中學。學校同時於灣仔和北角設有小學部及幼稚園部,中小幼全部合共約有2,100名學生就讀。.

新!!: 半山區和高主教書院 · 查看更多 »

高街

街(High Street),原稱第四街,是香港西營盤的一條街道,單線行車,可容小巴及私家車由東至西走向,有一行收費咪表路邊泊車位,兩邊有行人道,西端連接薄扶林道,東端則連接般咸道。另外,在英国的牛津大學亦有一條同樣是東西走向的同名街道高街 (牛津)。.

新!!: 半山區和高街 · 查看更多 »

譚倩紅

譚倩紅(Tam Sin Hung,),粵劇艷旦,祖籍廣東江門市新會區。 她拜京劇名師粉菊花及吳惜衣的徒弟;因此是陳好逑的師姐。譚倩紅為「花旦皇」芳艷芬的副車,公認是勤力及易於相處。她由任劍輝小姐在1947年引薦進入粵劇行業香港電影風騷艷星,經周詩祿導演引薦接拍銀幕處女作《恨海芳魂》(1953年)。1961年與任冰兒、朱日紅、金影憐、許卿卿、黎坤蓮、英麗梨、李香琴及梁素琴,義結金蘭姐妹,組成九大姐。 至近作《基佬40》(1997年,客串「劍笙輝劇團」團員),參演約160齣電影,年青時的角式多屬風騷艷婦或刁蠻十三點小姐。晚年復出參演無線電視及亞洲電視的肥皂劇,形象則多為小女人及慈祥長者。.

新!!: 半山區和譚倩紅 · 查看更多 »

譚雅士

譚雅士,OBE,JP(,),香港大律師和政治家,1939年至1941年出任立法局非官守議員。 譚雅士早年先後受教於拔萃男書院、香港大學、牛津大學和倫敦大學,獲法學士學位後返港成為當時少有的華籍執業大律師。在1939年出任立法局非官守議員以前,他曾多次獲香港政府委任到不同的委員會供職,並於1931年至1932年出任東華醫院辛未年首總理、1936年至1937年出任保良局丙子年主席、以及在1936年和1937年分別獲委任為市政局非官守議員和團防局紳。譚雅士在立法局供職期間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遠東局勢自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後也日益嚴峻,任內他除了反對港府計劃開徵入息稅外,又批評港府於1940年設立的移民局擾民,並多番促請港府平抑物價。 1941年12月香港淪陷後,譚雅士先後被日治政府強迫擔任香港善後處理委員會委員和華民各界協議會委員;1945年香港重光後,譚雅士雖然淡出政壇,但獲港府委任為兒童法庭、紳士法庭和交通法庭法官,後來又任中央裁判司署裁判司等職,1949年更與羅顯勝成為首批獲委任為常任裁判司的華人。1951年辭任裁判司後,他重新開展私人執業,至1960年退休。 譚雅士是香港首位華人首席按察司楊鐵樑爵士的岳丈,此外,他在1931年於香港島半山區薄扶林道建成名為「Jessville」的大宅,該座被指具歷史價值的大宅在2006年一度被譚雅士的後人申請拆卸重建,引起公眾關注,經港府介入後,大宅最終得以保留。.

新!!: 半山區和譚雅士 · 查看更多 »

豪宅

豪華住宅,簡稱豪宅,或稱高級住宅,是房地產領域用詞,一般指位於高級或繁華地段、擁有美麗的建築設計、採用高品質的建築結構與用料、建造過程細膩,並且擁有良好的景觀、採光、私密、物業管理服務等居住條件的住宅,不管是獨立房屋或是集合住宅都包括在內。如果某一區域內的房屋皆屬豪宅,則該區域又會被稱作高級住宅區或豪宅聚落。不過由於地理環境與文化差異,豪宅的定義在各地都有不一樣的標準。 由於豪宅建造的投入成本高,伴隨而來的便是購入價格及後續維護之成本較普通住宅高昂許多;也因為如此,其市場客群是針對社會及經濟地位較高的人士。此外,由於豪宅的興建常帶來炒房、貧富差距等社會問題,許多國家也會對豪宅課以重稅。然而,亦有稅法學者指出,對於這類住宅雖然提供了車位、保全、管理等服務,但仍是由住戶額外自行付費,荒謬的是百姓減輕地方政府職權、減少地方政府公共服務支出的代價(減少公有停車場的興建與管理、自聘保全管理而減少警消人員的需求),不但沒有從房屋稅中扣除、居然還要在房屋稅課稅中被懲罰而提出質疑。.

新!!: 半山區和豪宅 · 查看更多 »

豫苑

豫苑(Euston Court),是香港的一個私人屋苑,位於香港島半山區柏道6-8號,在1989年1月入伙,由新世界發展有限公司發展,富城物業管理有限公司負責物業管理。.

新!!: 半山區和豫苑 · 查看更多 »

賴廉士

賴廉士爵士,CBE,ED,JP(Sir Lindsay Tasman Ride,),來自澳洲的香港生理學家、軍人和大學行政人員。他在太平洋戰爭期間指揮英軍服務團,戰後在1949年至1964年出任第五任香港大學校長。 賴廉士早年曾經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退伍後於1919年入讀墨爾本大學,主修醫學。他在1922年以羅德學人身份前往牛津大學深造。自1928年起,賴廉士歷任香港大學生理學系主任、香港大學醫學院院長和香港政府醫務委員會委員等職。1941年12月香港淪陷後,他一度淪為戰俘,但旋於翌年1月成功逃脫,並在同年7月於廣東曲江(今韶關市一帶)創立英軍服務團,主要負責在華南地區蒐集情報、營救身處香港的人士、以及把藥物和其他必要物資偷運到香港的集中營內。 第二次世界大戰完結後,賴廉士返回香港大學任教,並在1949年至1964年間出任校長一職,是港大歷史上在任時間最長的校長。在任內,他協助把港大從戰後百廢待舉的局面恢復過來,使大學的規模得以急速擴展。到1961年的時候,港大學生人數增至2,000人,是1941年香港淪陷前夕的四倍。在工作以外,賴廉士興趣廣泛,且熱衷體育活動和音樂,他生前也十分關注澳門的基督教墳場,曾對場內的先人資料加以整理,他身後的骨灰也是灑落於墳場之內。 賴廉士生前曾在1942年、1944年和1962年先後獲英廷頒授OBE勳銜、CBE勳銜和爵士勳銜。在1965年,他又獲香港大學頒授名譽法學博士學位和委任為終身校董,以表揚他在二戰期間和在港大校長任內的工作。.

新!!: 半山區和賴廉士 · 查看更多 »

賓臣 (有利銀行大班)

賓臣,OBE,JP(Donovan Benson,),英國殖民地銀行家,1937年2月至1952年7月擔任有利銀行香港經理,退休後於1953年3月至1967年9月出任英皇御准香港賽馬會主席。 賓臣1919年加入有利銀行,曾在馬來亞、新加坡和檳城等地工作前後17年,1937年2月調任香港經理,任內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1941年香港淪陷的時候雖然他正好身在外地,但當1945年香港重光後,他立即返回香港負責重整銀行業務。戰後,他籌劃香港總行的重建計劃,但總行新廈要到他退休後的1953年12月才告落成啟用。在任經理期間,他還曾獲港府奉委非官守太平紳士,戰後曾兩度暫任行政局非官守議員。 退出有利銀行後,賓臣決定以香港為家,除了擔任多家工商機構的主席和董事職務,又熱心從事社會公職,並特別關注兒童福利,當中包括在1953年至1964年出任兒童法庭法官,任內他常對犯事的貧苦家庭兒童予以特別體恤。另外,他曾任香港遊樂場協會會長、香港保護兒童會執行委員會委員,以及參與香港青少年培育會和香港童軍總會等組織的工作。賓臣還早於1940年參與草創香港防癆會,同時出任該會義務司庫,戰後他於1948年出任該會董事一職,翌年更獲選為董事會副主席,後來於1963年出任主席,到1964年6月退休。在防癆會任職的他更會逢星期日專門到律敦治療養院的兒童病房,探望染上肺病的兒童。 熱愛賽馬和馬球運動的賓臣也曾任香港馬會主席前後14年,任內他大力推動馬會的慈善事業,他不單止促成馬會先後作出多筆捐款,而且在1959年成立香港賽馬會(慈善)有限公司,使馬會的捐款計劃變得更系統化。為了肯定馬會的慈善工作,英廷特於1960年向馬會賜予「皇家」名號,使之升格為英皇御准香港賽馬會。同時間,賓臣任內見證賽馬博彩活動日益平民化,雖然馬會唯一的跑馬地馬場在賽馬日經常滿座,惟馬場看台擴建和興建新馬場的計劃,都要在他卸任以後才得以實現。另一方面,儘管面對外圍馬的問題,但一方面香港政府否決由馬會開設場外投注站的建議,另方面賓臣也反對業餘賽馬活動職業化,結果這些建議同樣要到賓臣卸任主席後才得以落實。賓臣任內還先後發生司馬克、李路和何煒航三名騎師墮馬身亡的慘劇,皆轟動馬圈一時。.

新!!: 半山區和賓臣 (有利銀行大班) · 查看更多 »

鴨巴甸街

巴甸街是香港中西區街道,屬於中半山,為香港島上環與中環分界線。道路為南北走向,由皇后大道中的交界開始,穿過荷李活道及士丹頓街等道路,至堅道為止。全線大部份路段為雙線單程行車,近皇后大道中一段則為石級行人道。.

新!!: 半山區和鴨巴甸街 · 查看更多 »

鴨脷洲大街巴士總站

脷洲大街巴士總站(英文:Ap Lei Chau Main Street Bus Terminus),位於南區鴨脷洲大街近利枝道鴨脷洲風之塔公園(前城巴車廠)外,現時有3條巴士路線由此開出。.

新!!: 半山區和鴨脷洲大街巴士總站 · 查看更多 »

麥當奴

麥當奴爵士,KCMG,CB(Sir Richard Graves MacDonnell,),是英國派駐香港的第六任港督。麥當奴畢業於都柏林三一學院,其後加入殖民地部工作,期間歷任英國殖民地贊比亞、西印度、澳大利亞、加拿大的新斯科細亞等地總督,有殖民統治的行政和管理經驗。1872年任滿回國,被封爵士。1881年去世。.

新!!: 半山區和麥當奴 · 查看更多 »

麥當勞道

麥當勞道(舊稱麥當奴道,於1957年改名)位於香港港島金鐘半山區。道路西端連接花園道,東端則連接堅尼地道。道路以第六任香港總督麥當奴命名,跟美式快餐店麥當勞無關,而此街道亦沒有該快餐店。 麥當勞道最有名的是麥當勞道2號聖約翰大樓,它的名字跟花園道33號的聖約翰大廈相似,所以前者多被稱為「麥當勞道2號」,或者以其用途名之「香港聖約翰救護機構總部」。 麥當勞道是人稱的高尚住宅區,中環名校網區。名校包括有香港名人輩出的聖保羅男女中學。 途經此道路的公共交通有連接太平山的山頂纜車,來往中環及金鐘的城巴12A線,以及來往中環香港站的小巴1A線。 該處有一座「麥當奴道公廁」,於1911年建成,有過百年歷史。.

新!!: 半山區和麥當勞道 · 查看更多 »

麥當勞道站

麥當勞道站(MacDonnell Road Station)是香港山頂纜車的中途站之一,位於香港島金鐘半山區麥當勞道,海拔高度+95米。.

新!!: 半山區和麥當勞道站 · 查看更多 »

黎姿

黎姿(英語:Gigi Lai,),現名為黎珈而,卓珈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會主席及行政總裁,曾為香港女演員及女歌手,外號「愛美神」,為無綫電視旗下經理人合約女藝員。黎姿於14歲進入娛樂圈,90年代成為歌影視三棲藝人。曾主演《倚天屠龍記》、《金枝慾孽》、《火舞黃沙》、《通天幹探》及《珠光寶氣》等多套人氣劇集,奠定其視壇地位。2008年宣布全面退出娛樂圈,同年嫁予商人馬廷強,現育有三女。.

新!!: 半山區和黎姿 · 查看更多 »

龍和道

龍和道(英文:Lung Wo Road)是香港香港島中環至灣仔海旁的一條行車道路,為中區填海計劃第3期的主要道路。龍和道中環段率先於2010年2月23日通車,添華道至分域碼頭街的金鐘段的西行綫及東行綫先後於2011年7月31日及10月31日通車,分域碼頭街以東的灣仔段預計於2018年全線通車。 龍和道由中區填海計劃第1期的民祥街開始向東延伸,經填海地連接至在灣仔發展計劃第2期的鴻興道新路段,即分別為國際金融中心的東面和香港會議展覽中心的東面,全長1.6公里。龍和道東行為2線行車,西行則為3線行車,來往共5線。 龍和道為中環往灣仔方向的車輛提供替代路線,毋須與前往金鐘和半山區的車輛共用干諾道中及夏慤道東行,紓緩這些路段的擠塞。龍和道在添馬公園下方設有行車隧道。 龍和道途經愛丁堡廣場的北面,即是愛丁堡廣場碼頭和皇后碼頭的舊址及其附近海域。它在填海計劃中的編號為P2路及D11路,是清拆碼頭時所爭拗的重點之一。.

新!!: 半山區和龍和道 · 查看更多 »

龍虎山 (香港)

龍虎山(Lung Fu Shan,亦作Hill Above Belcher's)是一個位於香港中西區薄扶林的一個小山峰,高253米,是龍虎山郊野公園的所在地。龍虎山東南接扯旗山,南接西高山(以薄扶林道遊樂場及克頓道、盧吉道及夏力道交界處為界),西南接摩星嶺,北接石塘咀。香港大學的本部建築群座落於龍虎山東北部的山腳位置,而維多利亞城的南面界線定於主水平基準之上700呎(約213公尺),經過龍虎山西面及北面山腰。.

新!!: 半山區和龍虎山 (香港) · 查看更多 »

龔仁心

仁心醫生(),生於中國上海,香港華懋集團已故董事局主席龔如心的胞弟,王德輝的妻舅。 他自2007年龔如心去世後,便接任華懋集團董事局主席一職;亦出任華懋慈善基金理事會主席。他本身是私家醫生,曾在荃灣青龍頭豪景花園開設診所,但現已結業。 2007年,正值胞姊龔如心逝世之時,龔仁心被傳媒發現長期居住於香港島半山區大學閣天橋底的僭建單位內,屋宇署其後向龔發出通知書,要求在限期內遷出及清拆該單位,龔最後亦遷出該單位。.

新!!: 半山區和龔仁心 · 查看更多 »

舊山頂道

舊山頂道(Old Peak Road)是香港的一條道路,是來往香港島太平山爐峰峽至中環的最直接路徑,從地利根德里徒步半小時可到山頂凌霄閣。舊山頂道頂段是行人斜坡路,之後有一小段路可以行車。往下,舊山頂道再成為只准行人山路,直至下面開始接收地利根德里駛出的大小車輛,成為一條行車道路。由此處開始往下走,舊山頂道特別險斜,駛出中環半山區羅便臣道,見香港動植物公園北面止。車路再往下駛是雅賓利道。.

新!!: 半山區和舊山頂道 · 查看更多 »

舊英軍醫院

舊英軍醫院(英文:Old British Military Hospital)是香港昔日一所軍事醫院,位於香港島半山區波老道10號近寶雲道一帶,為駐港英軍及皇家香港警務處特別任務連提供醫療服務。現時舊英軍醫院被評級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其地下層由中英劇團及Carmel School of Hong Kong租用,上層則由香港猶太教國際學校租用。.

新!!: 半山區和舊英軍醫院 · 查看更多 »

般咸道

般咸道(又稱般含道,Bonham Road)是香港西半山的主要道路,大致為東西走向,西端連接薄扶林道及山道交界,東端則連接堅道、醫院道及西摩道交界。大部份路段為雙線雙程行車。道路以第三任香港總督文咸(又稱般咸)命名,香港日治時期曾改名為西大正通。.

新!!: 半山區和般咸道 · 查看更多 »

船街

船街是香港灣仔的一條街道,連接莊士敦道及堅尼地道。其中皇后大道東至堅尼地道一段為樓梯。該街道接近半山區,兩旁的房屋均是舊式設計,而大部份的單位已經空置,因此環境非常幽靜。船街的北段近莊士敦道,是商業化的地方,尤其是嘉薈軒在2008年春季新落成之後。該段船街的建築物樓上是住宅,臨街地鋪多數是食肆,店前是泊車位。.

新!!: 半山區和船街 · 查看更多 »

興漢道

興漢道(Hing Hon Road)是香港島西營盤的一條街道,是一條私家路,在香港大學東閘對面分支自般咸道。.

新!!: 半山區和興漢道 · 查看更多 »

蘇豪區 (香港)

蘇豪區(SoHo,坊間亦作Soho),又稱蘇豪美食區,官方名稱爲荷南美食區,位於香港香港島中上環一帶,是蘭桂坊以西的新興飲食地帶。「蘇豪」之名源於英國倫敦一個性質類似的小區蘇豪區,不過因為這個地區位於--南面(South of Hollywood Road),所以經常活躍於當地的外籍人士特意從地理中抽出“So”及“Ho”而得名。.

新!!: 半山區和蘇豪區 (香港) · 查看更多 »

蘇浙公學

蘇浙公學(Kiangsu-Chekiang College)位於香港東區寶馬山,1958年由香港蘇浙同鄉會創立,自1993年起為政府直接資助中學,並於2002年起開辦國際部。寶馬山位處港島東半山,能夠遠眺維多利亞港景色。.

新!!: 半山區和蘇浙公學 · 查看更多 »

閣麟街

閣麟街(英文名: Cochrane Street)是香港的一條街道,位於香港島中環半山區一帶。山下連接皇后大道中交界,山腰連接擺花街及結志街交界。整條街道的上方為中環至半山自動扶梯系統的一部份。.

新!!: 半山區和閣麟街 · 查看更多 »

薄扶林

薄扶林(英文:Pok Fu Lam或Pokfulam)位於香港島南區,是香港島的市郊部份之一,通常指北至中西區的堅尼地城、摩星嶺以南、南至瀑布灣的南區區域,其中薄扶林近南區部分的大部分私人屋苑(如置富花園)及別墅為香港中產階級至上層階級人士的集中地。.

新!!: 半山區和薄扶林 · 查看更多 »

鄧永鏘

鄧永鏘爵士(Sir David Tang Wing-cheung,),已故香港慈善家鄧志昂曾孫、鄧肇堅之長孫、鄧伯勤兒子、鄧日燊侄兒,中國傳統服裝品牌上海灘,香港、北京及新加坡中國會創辦人。.

新!!: 半山區和鄧永鏘 · 查看更多 »

醫院道

醫院道 (英文:Hospital Road) 是一條位於香港中西區上環及西營盤交界的街道,因該處的贊育醫院而得名。.

新!!: 半山區和醫院道 · 查看更多 »

金鐘

金鐘(Admiralty)Admiralty是「海軍部」之意,與金鐘曾為英國海軍基地所在地的歷史有關。在香港主流社會應用習慣中,中文地名「金鐘」的英文名稱只有“Admiralty”。金鐘位於香港中環東部,灣仔以西,屬中西區的一部分,為香港的核心商業區及政治中心。 金鐘地段過去是英國海軍船塢。根據政府官方的分區,金鐘屬於中環一部分,至今的政府地圖也不會將「金鐘」單列為一區,但由於地鐵在此設有金鐘站,「金鐘」逐漸成為市民通俗理解的位於中環與灣仔之間的地區。時至今日,金鐘在現實中已經被廣泛地作為一個地區名使用,而且有着較清晰的界線,即以紅棉道為中環與金鐘的分界,堅尼地道為金鐘與半山區的分界,東界為中西區與灣仔區的官方分界,北面以夏愨道及干諾道中作為與添馬之間的分界。香港公園由於歷史悠久,故官方沿用傳統的「中環」或「中區」作為地址,但一般市民多認為公園東部如茶具文物館和霍士傑溫室一帶屬於金鐘。中區消防局一般也被認為屬於中環。 行政、立法、司法機構的主要部門均設在金鐘,包括政府總部、立法會綜合大樓、高等法院及金鐘道政府合署。.

新!!: 半山區和金鐘 · 查看更多 »

英基學校協會

英基學校協會(簡稱英基;英文:English Schools Foundation,縮寫:ESF)是香港的非牟利教育組織,營辦的22間教育機構以國際小學及中學為主,為全亞洲最大的國際學校協會。 財務報告顯示,英基學校協會每年學費收入9.43億元,每年獲政府資助2.67億元,儲備約8,800萬元。.

新!!: 半山區和英基學校協會 · 查看更多 »

雍仁會館

雍仁會館(英文:Zetland Hall,直譯為「泄蘭會館」)又名共濟中心(英文:Masonic Centre,直譯為石匠中心),是香港共濟會的總部,位於香港半山區堅尼地道1號,樓高三層。雍仁會館三分一的業權由香港共濟會雍仁會館信託人持有,餘下2/3則已經賣給新鴻基地產及郭炳聯。.

新!!: 半山區和雍仁會館 · 查看更多 »

雲咸街

雲咸街(Wyndham Street)是香港中西區的一條街道,位於香港島中環及半山區一帶,鄰近中環蘇豪區。街道為雙線單程行車,由山上的--及亞畢諾道交界,至山下與皇后大道中及畢打街交界,那裡有一家國際連鎖式百貨店馬莎百貨。 這條街道下坡道常有交通意外發生,多數因重型車輛衝下而引致人命傷亡。1997年8月18日中午,雲咸街與皇后大道中交界發生的探員駕車撞向人群事件,有關意外導致三死十傷。發生嚴重車禍後,已鋪設「防滑鋼沙」及設有最少四組路牌,但並無改變行車方向。 到了2000年4月29日,一輛24噸重泥頭車,駛入限制五點五噸重以上車輛使用的雲咸街時失控,沿斜路直衝向雲咸街與皇后大道中交界,掃毀20米長鐵欄後,再撼向娛樂行外棚架便告停下,事件中三男一女受傷。.

新!!: 半山區和雲咸街 · 查看更多 »

雲石堂

雲石堂()位於香港半山區干德道1號,建於1901年,是商人遮打爵士的私人大宅,大宅以歐洲進口的雲石為建材而得名,曾被譽為香港其中一座最優秀建築物。雲石堂在1946年5月被大火毀壞後空置,至1953年拆卸重建為政府職員宿舍遮打堂華僑日報, 1953-09-26 第6頁。 僅存的雲石堂守衛室,在2010年11月10日列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

新!!: 半山區和雲石堂 · 查看更多 »

電動扶梯

電動扶梯亦稱電樓梯、行人電梯、扶手電梯(香港用語)、自動梯(香港法定用詞)、扶梯、手扶梯(台灣口語)、自動扶梯、自動行人電梯、電扶梯、電動樓梯、滚梯(中國大陆用語),是一種以運輸帶方式運送行人的運輸工具。電動枎梯一般是斜置的。行人在扶梯的一端站上自動行走的梯級,便會自動被帶到扶梯的另一端,途中梯級會一路保持水平。枎梯在兩旁設有跟梯級同步移動的扶手,供使用者扶握。電動扶梯可以是永遠向一個方向行走,但多數都可以根據時間、人流等需要,由管理人員控制行走方向。另一種和電動扶梯十分類似的行人運輸工具,是電動平面步道(Automatic Sidewalk)。兩者的分別主要是自動行人道是沒有梯級的;多數只會在平地上行走,或是稍微傾斜。.

新!!: 半山區和電動扶梯 · 查看更多 »

雅賓利道

雅賓利道(Albany Road)是香港一條街道,位於香港島中環半山區,南起羅便臣道及舊山頂道交界,北至上亞厘畢道及己連拿利交界,將香港動植物公園分為東西兩半。.

新!!: 半山區和雅賓利道 · 查看更多 »

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

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通常簡稱為大埔那打素醫院;英文:Alice Ho Miu Ling Nethersole Hospital),是香港公立醫院之一,於1887年由倫敦傳道會創立,為香港第一所採用西法醫療的華人醫院。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現今位於香港新界大埔區大埔,隸屬於香港醫院管理局新界東聯網,為一間地區綜合全科醫院,提供各專科門診和全日急診服務。新院自1997年1月起投入服務,提供400張病床。.

新!!: 半山區和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 · 查看更多 »

陳冠希

陳冠希(Edison Chen Koon-hei,),香港男歌手、男演員,多媒體公司Clot Media Division(簡稱CMD)的行政總裁,2004年創立CLOT,同時亦為時裝店Juice的老闆。於2000年出道成為歌手。.

新!!: 半山區和陳冠希 · 查看更多 »

陳百強

陳百強(Danny Chan Pak Keung,),香港已故男歌手、作曲人,擁有崇高的地位和廣泛的影響力,是香港樂壇全盛時期的唱作巨星、1980年代粵語流行音樂的代表人物。他擅長音樂創作,能歌擅舞,亦有俊朗的外形。其翩翩公子高貴氣質尤受人稱頌。 陳衣著品味出眾,外形打扮往往成潮流指標,年輕人喜爭相仿效, 是香港流行樂壇史上第一位被冠「偶像」之歌手。其音樂才華備受推崇,由他作曲或主唱的多首名曲廣受樂迷愛戴,流行度超越三十載。相較其他1980年代同期巨星陳百強的歌唱事業最短暫,縱英年早逝仍吸引大量新世代聽眾,突顯其獨特聲線、優美風格、咬字清晰、真摯情感結合悅耳音符的龐大感染力。2009年獲追頒香港樂壇最高榮譽大獎金針獎。 陳百強因在1980年代初與張國榮、鍾保羅合作兩部青春電影《喝采》及《失業生》,又曾同屬經理人譚國基旗下,三人因此被稱為「三劍俠」。.

新!!: 半山區和陳百強 · 查看更多 »

陳興濤

陳興濤(),香港商人,農場餐廳創辦人,其後曾經破產。.

新!!: 半山區和陳興濤 · 查看更多 »

陳振聰

陳振聰(Peter Chan,),香港商人及在囚人士,2007年4月,陳振聰聲稱自己是香港華懋集團已故董事局主席龔如心千億遺產的唯一受益人,更自稱是龔的情夫。惟在2010年2月2日高等法院的判決中陳振聰被宣佈敗訴,更被指偽造遺囑。。2013年7月4日,陳振聰涉嫌偽造及行使虛假文書,在高等法院被判罪成,判刑12年。.

新!!: 半山區和陳振聰 · 查看更多 »

Freshness Burger

鮮堡,英文名:Freshness Burger,是一家日本快餐連鎖店,於1992年成立。它主要售賣漢堡包,也售賣三文治、沙律及咖啡飲料。 它也在新加玻、香港、澳門、南韓及日本擁有177家分店。分店擴張以特許經營權方式。 2007年正式登陸香港,現時分店包括:有分並先後在以下地方開設分店:.

新!!: 半山區和Freshness Burger · 查看更多 »

J·H·律敦治

傑汗智·賀穆士治·律敦治,CBE,JP(Jehangir Hormusjee Ruttonjee,),香港企業家和慈善家,是來自印度孟買的帕西人,1948年參與創立香港防癆會,另分別於1949年、1956年和1957年先後創立律敦治療養院(律敦治醫院前身)、傅麗儀療養院和葛量洪醫院。 律敦治1892年跟隨母親來港,父親則早於1884年來港經營洋酒進出口貿易,而且頗為成功。從聖若瑟書院畢業後,他協助父親打理業務,到1913年還因為父親退休而正式接手全盤生意。他後來進一步涉足地產,在中環、尖沙咀、深水埗和深井等地購入多幅土地。1930年,律敦治創立香港啤酒廠有限公司,選址深井興建啤酒廠,生產以HB啤為品牌的本地啤酒,啤酒廠在香港淪陷期間一度停產,但戰後旋在律敦治主持下恢復運作。惟他不久以後於1947年決定出售啤酒廠,該廠隨後於1948年成為生力啤啤酒廠。 香港淪陷期間,律敦治接濟不少香港帕西人和印度人,又與兒子鄧律敦治暗中安排把食物偷運入獄。後來他們的行為被日方揭發,結果在1944年被捕下獄,並且受盡折磨,其後再被判監五年,到1945年香港重光始獲提早釋放。1944年,他的次女蒂美因肺結核病逝,對他構成很大的打擊。為了紀念次女和向社會大眾宣揚防治肺結核的重要性,他在戰後促成防癆會成立,及後又進一步捐出鉅款創立律敦治療養院、傅麗儀療養院和葛量洪醫院,當中傅麗儀療養院乃紀念1952年因癌病逝世的幼女傅麗儀而命名。歷年來,他對防癆會和各家院所的累積個人捐款高達200萬港元。律敦治身後,家族業務和慈善公益事務由其子鄧律敦治接手打理。鄧律敦治歷任市政局及立法局非官守議員等公職,1962年至1968年任立法局首席非官守議員。.

新!!: 半山區和J·H·律敦治 · 查看更多 »

The Icon

The Icon,前身是美滿大廈(Memo Building),為香港島的單幢私人住宅大廈,發展商是榮豐國際,設68個單位,位於香港中環半山區干德道38號,2008年拆卸完畢後,於2010年11月大廈落成入伙。.

新!!: 半山區和The Icon · 查看更多 »

柏立基

柏立基爵士,GCMG,OBE(Sir Robert "Robin" Brown Black,),英國殖民地官員,1952年至1955年任香港輔政司、1955年至1957年任第三任新加坡總督、以及自1958年至1964年任第23任香港總督。 在1930年加入馬來亞殖民地政府的柏立基,早年曾在海峽殖民地、千里達、北婆羅乃和香港等地供職。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曾經在北婆羅乃組織游擊隊抵抗日軍,但隨後遭日軍俘獲囚禁。柏立基在二戰後出任新加坡總督,任內化解多場憲制危機,並參與自治談判和推動公務員本地化,為新加坡在1959年成為自治邦和在1963年脫離英國獨立作好準備。 在香港總督任內,柏立基見證港府財政自主,而隨著大批難民從中國大陸湧入香港,也為香港帶來了充足的勞動力,連帶工業和本土經濟有顯著的增長。與此同時,為應付大批難民對社會構成的沉重壓力,柏立基著手推動社會建設,當中包括興建伊利沙伯醫院、香港大會堂和創辦香港中文大學,另外又推出「廉租屋計劃」,以積極改善市民的生活水平。在擔任港督後期,香港連年水旱交侵,促使他興修水塘,並率先向大陸當局購買東江水以濟水荒。 柏立基在1964年卸任後甚少返港,而且保持傳統殖民地官員的作風,未曾撰寫回憶錄,但事實上,他對香港事務仍然十分關注。柏立基在1999年以93歲之齡去世,是繼第二任港督戴維斯爵士後歷史上第二長壽的香港總督,也是歷史上最長壽的新加坡總督。他生前曾多次獲英廷授勳,在1962年更獲授予屬於聖米迦勒及聖喬治勳章之中最高級別的GCMG勳銜,以肯定他多年來在殖民地的表現。.

新!!: 半山區和柏立基 · 查看更多 »

柏道

柏道(Park Road)是香港港島半山區的一條主要道路,西起般咸道及巴丙頓道交界,東接羅便臣道。.

新!!: 半山區和柏道 · 查看更多 »

林奮強

林奮強(Franklin LAM Fan-keung,),前香港行政會議成員,智庫組織創辦人之一,特許會計師,曾任瑞銀環球資產管理董事總經理。.

新!!: 半山區和林奮強 · 查看更多 »

林子豐

林子豐博士,OBE(Dr Lam Chi-fung,),香港銀行家及浸信會教育家和慈善家,1922年創立嘉華銀行前身嘉華銀號,1956年至1971年出任香港浸會書院首任校長、1950年至1965年任香港培正中學校長、以及由1941年至1971年出任香港浸信會聯會主席。 林子豐生於廣東揭陽縣一個基督教家庭,早年前往香港從事白米貿易,後來代理越南無煙煤進口。1922年,他在廣州創辦嘉華銀號,銀號其後改組成為銀行,總部更於1924年遷往香港。嘉華銀行在二、三十年代曾經有相當的發展,但後來業務卻因為中國大陸政局不穩而收縮,1941年香港淪陷後,全數業務更告停頓。及至戰後,林子豐重整嘉華業務,並一直擔任董事長至1971年逝世為止。然而,此後嘉華銀行控股權輾轉落入他人手上,到1986年獲中信集團注資,從此添上中資色彩。林家於2002年完全退出嘉華業務,而曾經多次改名的嘉華銀行最終在2010年易名為中信銀行(國際)。 林子豐生前十分熱衷於浸信會事工,除任浸聯會主席外,又嘗任中華基督教青年會會長及九龍城浸信會執事會主席等職,並且於1951年和1963年分別牽頭創立香港浸信會神學院和香港浸信會醫院。在教育方面,他早於三十年代已協助廣州培正中學在香港設立分校,太平洋戰爭期間還在澳門義務擔任廣州培正中學和廣州培道女子中學兩校校長。戰後,他對香港浸會書院和香港培正中學的發展不遺餘力,並成功為兩校爭取由香港政府撥出土地發展,其後促成港府在1970年認可浸會書院為註冊專上學院。浸會書院後來於1972年改名浸會學院,復於1994年獲港府批准正式升格為香港浸會大學。 林子豐育有七子兩女,長子林思顯博士歷任香港市政局委任議員、立法局非官守議員、嘉華銀行董事局主席和香港浸會學院校董會主席等職;次子林思齊博士於1988年至1995年任加拿大卑詩省省督,是該國歷來首位華人省督和第二位非白人省督。.

新!!: 半山區和林子豐 · 查看更多 »

林保怡

林保怡(Bowie Lam Po-yee,),原名林展平,籍貫廣東海豐縣,生於香港半山區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已搬往大埔),香港實力派男演員及男歌手。2004年無綫電視劇《金枝慾孽》是他的首部古裝劇,最終憑此劇成為香港視帝。2010年憑《掌上明珠》获封「亚洲视帝」。.

新!!: 半山區和林保怡 · 查看更多 »

恒隆集團

恒隆集團有限公司()是一家在香港交易所上市的地產公司。主要業務是物業發展以供銷售、投資物業以供收租之用、擁有和管理酒店、停車場管理及物業管理,以及經營乾洗服務。 公司在香港註冊,於1960年9月13日由陳曾熙、陳曾燾創辦,現任董事長為陳曾熙兒子陳啟宗。2008年12月31日半年業績,公司的資產淨值為719.392億港元,純利為9.0550億港元。.

新!!: 半山區和恒隆集團 · 查看更多 »

杨善深

杨善深(),字柳斋,香港畫家,被譽為「嶺南畫派最後一位大師」。另外三位分別為趙少昂(1905年-1998年)、關山月(1912年-2000年)、黎雄才(1910年-2001年)。 楊善深生於廣東省台山赤溪。1930年移居香港,1933年開始從事繪畫,與「嶺南三傑」之一的高劍父結識,開展悠長的師友關係。1935年留學日本,入京都堂本美術專科學校,隨堂本印象學畫。1941年香港淪陷,避居澳門。與高劍父、馮康侯等成立「協社畫會」。1945年回港定居。1970年在港成立「春風畫會」,並獲台灣中華學術研究所頒贈哲士銜。1988年移居加拿大溫哥華,嗣後常往來溫哥華、香港兩地。1999年獲香港藝術發展局頒授「視藝終身成就獎」。晚年曾將巨作《千年松樹》送贈予中國北京人民大會堂。2000年,他以其精湛藝術成就和貢獻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頒授銀紫荊星章,2004年5月15日於香港半山寶珊道十至十六號寶城大廈家居逝世,享年91歲。 弟楊君澤,別名紫微楊,為香港著名玄學研究者。 Category:台山人 Category:中国画家 Category:香港画家 Category:嶺南畫派人物 S.

新!!: 半山區和杨善深 · 查看更多 »

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

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Pamela Youde Nethersole Eastern Hospital),簡稱東區醫院(PYNEH),是一所位於香港島東區柴灣的地區綜合全科醫院,成立於1993年10月,為紀念已故港督尤德爵士而以其夫人命名,院名中的「那打素」則源於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該院為醫院管理局港島東聯網的龍頭醫院,亦是香港首間提供急性精神科住院服務的全科醫院,為港島東居民提供全面的專科服務。東區醫院是醫院管理局港島東聯網轄下的六間醫院之一 。現任醫院行政總監為劉楚釗醫生。 東區醫院是手術嚴重併發症最常發生的醫院之一。.

新!!: 半山區和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 · 查看更多 »

東邊街

東邊街(Eastern Street)是香港西營盤及半山區的一條單線行車的街道,可容小巴及私家車使用。它是一條山坡路,因長命斜而聞名,最高斜度為1:6。東邊街北為東邊街在西環填海區的北延部分,位於西區海底隧道香港島入口旁。 東邊街原稱新東街,以別於上環太平山街和荷李活道之間的東街。.

新!!: 半山區和東邊街 · 查看更多 »

東方小祇園

東方小祇園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素食餐館,有「香港第一齋」之美譽,現時於香港島灣仔只餘下一間店舖經營。始創人為歐陽藻裳家族。至於在大嶼山大澳的店舖則屬於與灣仔店經營人有姑侄關係的彭可嫦。 「祇園」是在古印度恆河中游舍衛城南郊的一所精舍,又名「祇樹給孤獨園」,它是釋迦牟尼當年傳法講道的的地方。.

新!!: 半山區和東方小祇園 · 查看更多 »

桂詩勤

桂詩勤,ISO(Kwei See-kan,),香港土木工程師和公務員,1989年10月至1993年12月出任路政署署長,是首位出掌該署的華人。 桂詩勤在香港大學主修土木工程,1956年畢業後,他於翌年加入香港政府工務司署任職見習工程師,並於1959年、1963年和1968年先後晉升為助理工程師、工程師和高級工程師。早年他任職於水務局,曾參與石壁水塘和其他配水庫和大型抽水站的興建工程;其後於1973年調任新界拓展署屯門和沙田新市鎮總工程師,負責主持兩個新市鎮涉及工地平整和其他道路和渠務的工程,任內於1980年進一步升任政府工程師。1981年,他調往工務司署(後分拆為工程拓展署)轄下的路政處任職,期間於1982年進一步升任首席政府工程師,及後於1983年至1986年出任新界拓展署屯門新市鎮拓展處處長(後改稱新界西北拓展處處長),以及於1986年至1989年出任拓展署轄下市區拓展處首席政府工程師。 在路政處、屯門新市鎮拓展處和市區拓展處任職期間,桂詩勤參與了多項大型基礎建設的規劃和興建,當中包括新界環迴公路(即9號幹線)、青衣至大嶼山幹線(即青嶼幹線)、東區走廊,以及港口及機場發展策略前期策略性發展研究所涉及的西九龍填海計劃、中環灣仔填海計劃和青洲填海計劃等項目。1989年3月,桂詩勤出任路政署副署長,同年10月升任署長。在任內,由路政署主持的青嶼幹線和3號幹線等多項大型道路興建工程均進行得如火如荼,以便有關項目能在1997年落成通車。此外,他研究對掘路工程開徵費用,並針對1993年1月1日凌晨發生的蘭桂坊慘劇,對蘭桂坊一帶的路面進行測試,但最後認為有關路段的安全程度令人滿意。 桂詩勤於1993年從路政署退休後,於1996年獲香港機場管理局聘用為項目監察小組主管,其後於1998年12月出任機管局項目工程總監,至2001年6月卸任。1998年7月香港國際機場啟用後,接連數天在運作上出現嚴重的混亂,促成立法會成立專責委員會調查事件。當時有參與調查的議員質疑項目監察小組匯報的意見和報告未能有效地轉達機管局管理層執行,但為當局所否認。.

新!!: 半山區和桂詩勤 · 查看更多 »

梅含理

梅含理爵士,GCMG(Sir Francis Henry May,,出生於獨立前的愛爾蘭都柏林),為第15任香港總督,並曾擔任斐濟群島總督、前香港警察隊長、香港政府輔政司。.

新!!: 半山區和梅含理 · 查看更多 »

梅道

梅道(May Road),是香港的一條交通道路,位於香港島中環以南的半山區,在海拔140至200米之間。梅道以第十五任香港總督梅含理爵士(Sir Francis Henry MAY)命名。.

新!!: 半山區和梅道 · 查看更多 »

梅道站

梅道站(May Road Station)是香港山頂纜車的中途站之一,位於香港島半山區梅道,海拔高度+180米。.

新!!: 半山區和梅道站 · 查看更多 »

正街

正街(Centre Street)是香港香港島西營盤的一條下山坡行車街道,可容小巴及私家車使用。.

新!!: 半山區和正街 · 查看更多 »

正街自動扶梯連接系統

正街自動扶梯連接系統(Centre Street Escalator Link)為位於香港香港島中西區西營盤正街的自動扶梯系統,系統主要包括了在介乎在第三街及般咸道的一段正街、一道長約85米,以及設有4台輪椅升降台的有蓋自動扶梯連接系統等。正街自動扶梯連接系統興建工程於2009年9月展開,至2012年11月15日,第三街至高街一段的扶手電梯啟用。2013年4月25日,英華臺至般咸道一段的雙向扶手電梯啟用。高街至英華臺一段於同年10月28日啟用,表示全個扶梯連接系統於當日起完全啟用。.

新!!: 半山區和正街自動扶梯連接系統 · 查看更多 »

永吉街

永吉街(Wing Kut Street),是香港島中西區的一條行人通道,路上現存不少小販固定攤檔,與利源東街齊名,毗連以前的鴨蛋街,即是現時的中遠大廈新紀元廣場之東邊毗鄰。 永吉街是中環與上環的分界線。北起自德輔道中南豐大廈即是先施百貨,南至皇后大道中,接鴨巴甸街上半山區。 由港鐵“香港站”E2 出口,通過恒生銀行行人天橋,大慨5分鐘可步行至永吉街。 陸羽茶室舊址在中環永吉街。 永吉街小販路邊攤及鄰近地鋪售賣的商品包括時裝、飾物、日用品,兼有快餐食肆,它們是專業批發和零售飾物的商店。.

新!!: 半山區和永吉街 · 查看更多 »

波老道

波老道(Borrett Road)是香港島太平山中半山區的一條馬路,位於中環金鐘英國文化協會對上的山腰,入口在寶雲道及堅尼地道兩處,街尾在波老道25號,即是英基學校協會港島學校之毗鄰。毗鄰母親的抉擇、社區藥物教育輔導會等多個慈善服務組織。.

新!!: 半山區和波老道 · 查看更多 »

活道

活道(Wood Road),是香港灣仔的一條行車街道。西起由皇后大道東,近灣仔公園與鄧肇堅醫院之間。東至接灣仔道185號止。 香港島上的活道不是行車主幹道,但是因為近愛群道的學校區,所以也有不少學生往來此處。 活道原為摩理臣山的山坡,在1924年灣仔填海時,開鑿摩理臣山填海之用,由於山泥少而岩石多,摩理臣山只開得一半,另一半於戰後才剷平,活道就是在開山填海時山坡地帶剷平而築成的街道。當時這條街道極為荒蕪,不像現時是一條通往鄧肇堅醫院的主要通道。當此街道建成時,以當任按察司約翰·羅·活之名命名,故稱活道。.

新!!: 半山區和活道 · 查看更多 »

渣甸山

渣甸山(Jardine's Lookout),土名爛泥山,是香港的一個山峰,位於香港島灣仔區東南部,大坑以南一帶,海拔433米。毗鄰山峰包括有聶高信山、紫羅蘭山及畢拿山等。港島徑第五段、衛奕信徑第二段、大潭郊遊徑和金督馳馬徑均途經渣甸山。 由於19世紀渣甸洋行在此處設立瞭望台指揮其商船出入維多利亞港,因此該山直接以“Jardine's Lookout”命名(即「渣甸洋行的瞭望台」之意),而中文名稱則定為「渣甸山」。 由於渣甸山上景色優越,故一直是香港島的豪宅半山區之一,有「東半山」之稱號。從地產買賣角度來說,一般渣甸山住宅會被歸納為大坑區的一部份。另一方面,雖然渣甸山名門(位於大坑徑23號)名稱中有「渣甸山」三字,然而該屋苑實位於渣甸山以北的大坑內,地理上並不屬於渣甸山的範圍。.

新!!: 半山區和渣甸山 · 查看更多 »

港島中學

港島中學(英文:Island School)是香港英基學校協會旗下的首家學校,為一所提供中學課程的國際學校,校址位於香港島半山區波老道20號。 港島中學於1967年創辦,為香港島以英語為母語的學童提供中學課程,當時的中文名稱為英童中學。該校於1973年遷往現址。現時該校學生總數有1,200多名,來自四十多個國家。 主校舍由於重建關係,暫時搬遷至沙田博康邨基督書院旁(原址為港九潮州公會馬松深中學校舍)及大圍新翠邨(原址為沙田崇真中學)兩校舍。.

新!!: 半山區和港島中學 · 查看更多 »

港島西雨水排放隧道

港島西雨水排放隧道(英文:Hong Kong West Drainage Tunnel)位於香港香港島地底,橫越多個香港行政區劃,其中主隧道全長11公里,橫跨大坑至數碼港,為全香港長度最長及直徑最長的雨水排放隧道。港島西雨水排放隧道於2007年11月動工,於2012年8月22日啟用。興建港島西雨水排放隧道為渠務署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防洪工程, 此工程亦創造了幾項新紀錄。.

新!!: 半山區和港島西雨水排放隧道 · 查看更多 »

戴麟趾康復中心南翼

戴麟趾康復中心南翼(英文:South Wing, David Trench Rehabilitation Centre)是香港一座建築,前身為半山警署(英文:Upper Levels Police Station),位於西營盤高街,建於1935年,原址現時已經活化為新戴麟趾康復中心的南面部分(南翼)。.

新!!: 半山區和戴麟趾康復中心南翼 · 查看更多 »

我要做特首3

《我要做特首3》(I want to be CE 3),是亞洲電視製作的時事通識節目,是《我要做特首2》的續集,節目集娛樂、政治、通識教育於一身,節目由香港跨媒體文化人胡恩威主持。.

新!!: 半山區和我要做特首3 · 查看更多 »

新巴23A線

新巴23A線是香港島的一條已停駛日間巴士路線,提供空調巴士服務,循環行走勵德邨與羅便臣道之間。.

新!!: 半山區和新巴23A線 · 查看更多 »

新巴23B線

新巴23B線是由新巴營運的香港島的一條日間巴士路線,提供空調巴士服務,上午繁忙時間單--行走寶馬山至羅便臣道(逢上學日07:10有一班次由柏道開出),下午繁忙時間單--行走柏道至寶馬山。.

新!!: 半山區和新巴23B線 · 查看更多 »

新巴23線

新巴23線是一條港島日間巴士路線,來往北角碼頭及蒲飛路,主要途經北角、銅鑼灣、灣仔及西半山等地區。.

新!!: 半山區和新巴23線 · 查看更多 »

新巴4、4X線

新巴4號線是香港新巴的一條香港島巴士路線,來往華富邨及中環,為一條循環線。 新巴4X線是4號線的特別路線,起訖點與4號線相同,惟往中環方向改經山道天橋,並繞經中環碼頭。.

新!!: 半山區和新巴4、4X線 · 查看更多 »

新巴93、93A線

新巴93線是香港島一條由鴨脷洲邨前往羅便臣道的路線,是方便鴨脷洲邨、鴨脷洲大街、深灣軒、香港仔學生和居民前往半山區學校區上學的路線。 93線會於海怡半島及鴨脷洲邨同時開出,但海怡半島開出班次多會在海怡半島客滿,所以鴨脷洲邨及鴨脷洲大街居民多只可以登上鴨脷洲邨開出的班次。至於新巴93A線則提供由利東邨往羅便臣道的服務,過鴨脷洲大橋後的走線與93線完全相同。.

新!!: 半山區和新巴93、93A線 · 查看更多 »

新世界第一巴士

新世界第一巴士全稱為新世界第一巴士服務有限公司,通稱及簡稱新巴(New World First Bus,縮寫:NWFB)為新創建集團的成員公司,提供香港專門經營公共汽車業務的公司,是香港5間專利巴士公司之一,主要營運港島巴士路線及來往港島、九龍和新界的過海路線,亦有營運少量西九龍和新界將軍澳的巴士線及專營巴士主題式開篷觀光巴士「人力車觀光巴士」服務。.

新!!: 半山區和新世界第一巴士 · 查看更多 »

新馬師曾

新馬師曾(),本名鄧永祥,暱稱新馬仔、祥哥,廣東順德人,是香港的出色粵劇及喜劇演員。曾拜何世杞為師。.

新!!: 半山區和新馬師曾 · 查看更多 »

文咸

文咸爵士,Bt,KCB(Sir Samuel George Bonham,),又譯般咸、般含、文翰、蒙咸或濮亨,英國東印度公司及殖民地官員,1836年至1843年出任第四任海峽殖民地總督,後於1848年至1854年出任第三任香港總督,並兼任駐華全權公使及駐華商務總監等職。 不同前兩任港督,文咸在任時聲望良好,亦平息了香港居民對政府的不滿。文咸在任港督期間為定例局首次引入非官守議員的議席,又成功緊縮開支,以及爭取使香港地契由75年延長至999年。另一方面,文咸任內亦曾多番與清廷兩廣總督徐廣縉交涉,要求准許英商踐約進入廣州城,但最後沒有下文。文咸曾於1853年訪問南京與太平天國領袖展開會談,會談的不快促使英國對太平天國採取中立的態度。.

新!!: 半山區和文咸 · 查看更多 »

旭龢道

旭龢道(Kotewall Road)是香港港島西半山區的一條街道,全長400米,是上下山的雙行車路之一。旭龢道位於西營盤東邊街、般咸道、柏道、及列堤頓道以南的山坡上,它的北端與羅便臣道交界,西端與干德道交界。旭龢道的西北方可以望見香港大學本部的校院及宿舍。.

新!!: 半山區和旭龢道 · 查看更多 »

旭龢道巴士總站

旭龢道巴士總站(英文:Kotewall Road Bus Terminus)是位於香港中西區半山區的巴士總站。.

新!!: 半山區和旭龢道巴士總站 · 查看更多 »

旭龢道食水配水庫

旭龢道食水配水庫(Kotewall Road Fresh Water Service Reservoir)是香港一個食水配水庫,位於香港島西區旭龢道50號,香港大學大學道以南,前身稱為西環濾水廠(West Point Filters),其工人宿舍(West Point Filters Bungalow)被列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

新!!: 半山區和旭龢道食水配水庫 · 查看更多 »

摩羅廟街

摩羅廟街,(Mosque Street),是香港島半山區一條單行馬路,行車由西邊俾利街入,經中環至半山自動扶手電梯系統及些利街清真寺,再上至嘉兆臺,東出羅便臣道,全長不過200米。摩羅廟街命名來自毗鄰的清真寺。摩羅廟街與鄰近的摩羅廟交加街上有若干服務式公寓,由於離中環金融區只需十數分鐘的步行距離而頗受白領人士歡迎。.

新!!: 半山區和摩羅廟街 · 查看更多 »

擺花街

擺花街(Lyndhurst Terrace)是香港島中西區中環的一條道路。它建於中環南部一段斜坡上,連接--及威靈頓街與砵典乍街交界處,並在結志街、閣麟街與中環至半山自動扶梯系統十字交界。.

新!!: 半山區和擺花街 · 查看更多 »

數碼港公共運輸交匯處

數碼港公共運輸交匯處(英文:Cyberport Public Transport Interchange)位於香港南區鋼綫灣資訊道數碼港第1期內,周邊被數碼港1-3座及數碼港艾美酒店包圍,為一個室內坑狀公共運輸交匯處,現時有7條巴士路線及4條專綫小巴路線以此為總站。.

新!!: 半山區和數碼港公共運輸交匯處 · 查看更多 »

打小人

打小人是一種流行於香港、广东珠三角民間的巫術儀祀,希望藉由此種巫術儀祀來驅逐、報復所謂的「小人」。.

新!!: 半山區和打小人 · 查看更多 »

曉峰閣

曉峰閣(Hillsborough Court,即曉峰大廈),是香港島中環半山區一個私人屋苑,位於舊山頂道18號與地利根德里交界,毗鄰帝景園、地利根德閣、梅道嘉富麗苑及香雪道裕景花園等豪宅群。.

新!!: 半山區和曉峰閣 · 查看更多 »

景賢里

景賢里(英文:King Yin Lei),原名禧廬,是一座有年歷史的嶺南大宅,是散建於港島山邊的歷史豪宅之一。位於香港香港島東半山司徒拔道45號,糅合中西方建築特色、是華南地區保存最好的1930年代嶺南大宅。由早年香港富商,望族李陞家族成員李寶椿在戰前出資興建,其後李寶椿送給妹妹,即李陞的女兒李寶麟及李寶麟丈夫岑日初,岑日初先生則是廣東新會著名的殷商。 景賢里是以中國文藝復興風格建造、糅合優秀的中西式建築特色的罕有例子。這種中西結合的風格,令該建築物在香港成為一幢罕見、出色的建築藝術品。 景賢里原名「禧廬」,約建於1937年,首任業主為岑李寶麟女士。大宅由厘份則師樓設計。大宅具有標誌著香港歷史發展的重要性。它是散建於港島山邊的歷史豪宅之一,不僅反映當時華人社群在本港地位日高,財富日增,也展示高尚住宅區開始在半山區成形的本港早期歷史。 1978年,大宅售予邱氏家族-邱子文先生及其子邱木城先生,邱氏家族把大宅易名為「景賢里」。 2004年6月,業主邱木城有意清拆及於該處進行重新興建。2007年9月,業主開始清拆瓦頂。在香港社會輿論壓力下,香港政府將其列為暫定香港法定古蹟;2008年1月25日,香港政府宣佈將其列為法定古蹟,於同年7月11日刊憲。2011年4月,發展局文物保育專員辦事處及古物古蹟辦事處定於同年4月2日至5月8日的周末、復活節及勞動節假期於景賢里舉行為期15日的公眾開放日。至今,景賢里處於招標階段,以準備未來進行活化及作為其他用途。 景賢里是香港受破壞程度最大而需要復修的歷史建築,由於建於1930年代,很多當年的工藝已經失傳或淘汰,保育花了很多時間去尋找工場製造組件。在製造組件前要確定原貌,但大宅大部份地方已經被工人拆掉,門窗、地磚、瓦頂等散落在四周,保育人員根據場地留下的散件及舊業主提供的舊相片,花了差不多一年去推敲原貌。.

新!!: 半山區和景賢里 · 查看更多 »

1893年香港

没有描述。

新!!: 半山區和1893年香港 · 查看更多 »

1970年代香港

1970年代香港正由發展中地區蛻變為先進經濟體。香港雖然在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將於二十後期滿的陰影下,面臨香港前途問題,但政府在香港經歷1960年代的六六暴動及六七暴動後,了解需要令市民安居樂業,社會才能夠安定,於是積極加強香港各方面的民生建設,在這十年間除了開發新市鎮,實施十年建屋計劃大量建造房屋,開通海底隧道及香港地鐵外,同時全面推行義務教育,提升香港市民的教育水平,還興建葵涌貨櫃碼頭及發展金融業,強化香港的經濟地位。此外,政府為根治香港長久以來積陋成習的貪污問題,成立了廉政公署。但是香港在這十年的發展曾經歷波折,1970年代初期的泡沫經濟引發1973年香港股災,又遭遇席捲全球的石油危機,都對香港正高速成長的經濟造成不少打擊。.

新!!: 半山區和1970年代香港 · 查看更多 »

2004年香港

香港2004年繼去年七一遊行後再次經歷了鉅大政治爭議,4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次行使權力解釋基本法,並否決了0708年雙普選。5月,商業電台多名著名節目主持人指受到壓力相繼暫停節目,發生了「商台名嘴封咪事件」。7月1日,仍有數以十萬計市民參與七一遊行表達爭取民主訴求。9月,第三屆立法會選舉刷新了歷屆投票紀錄,有178萬多人投票(投票率55.64%)。 經濟方面,去年發生沙士事件後情況逐漸改善,失業率下跌至2004年第四季的6.5%,是近三年以來的低位,年內本地生產總值增長8.1%,是自1987年以來的第二快增長,歷時68個月的通縮終於結束,經濟復甦主要受惠於東亞、歐美國等主要市場的強勁需求,以及中國內地對外貿易暢旺和內部需求殷切所帶動。然而去年沙士期間,帶來經濟下滑以及增加開支,政府賬目錄得赤字401億。.

新!!: 半山區和2004年香港 · 查看更多 »

2013年度香港行政長官施政報告

《2013年度香港行政長官施政報告》是第三任香港行政長官梁振英發表的首份施政報告,於2013年1月16日在香港立法會發表,宗旨為「做實事,齊心為香港」,主題為「穩中求變,務實為民」。 梁振英無仿效前任行政長官曾蔭權及歷任香港總督於每年10月發表施政報告的傳統,改為參照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於第二屆任期期間的做法,於1月發表。然而梁振英於報告內的政策,則大多數被視為「開期票」,只是「研究」、「成立委員會」等,未有落實的時間或指標,因此被泛民主派議員及蘋果日報揶揄為「拖政報告」。至於爭取全民退休保障聯席全員更怒斥是毫無新意的「死政報告」。.

新!!: 半山區和2013年度香港行政長官施政報告 · 查看更多 »

2014年8月香港

没有描述。

新!!: 半山區和2014年8月香港 · 查看更多 »

2014年香港

没有描述。

新!!: 半山區和2014年香港 · 查看更多 »

2018年香港

没有描述。

新!!: 半山區和2018年香港 · 查看更多 »

5月22日

5月22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142天(闰年第143天),离全年结束还有223天。.

新!!: 半山區和5月22日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