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升平

指数 升平

--平(357年-361年)是东晋皇帝晉穆帝司馬聃的第二个年号,共计5年。 --平五年五月晋哀帝即位沿用,次年改元隆和元年。 前凉张玄靓、張天錫沿用该年号,从--平五年到二十年。前凉年号只有前凉威王张祚是改元为和平,其他时期都是袭用晋朝年号。而在新疆的一些出土文物中也有署“--平十一年”的文物。.

目录

  1. 66 关系: 劉衛辰劉悉勿祈单道开司馬南弟太始太初 (前秦)太和 (东晋)太元 (东晋)姚襄孔嚴宁康寿光 (前秦)中国年号列表东山 (上虞)延初建初 (后秦)建兴 (西晋)建元 (前秦)建国 (代)建熙张玄靓張天錫刘知俊周撫咸安 (年号)兴宁 (东晋)元光 (窦冲)元玺光寿前凉前燕王彪之王穆之王羲之王洽 (東晉)羊权甘露 (前秦)隆中隆和荀羨馬太后 (前涼)謝奕谢安賈堅越南第二次北屬時期趙安宗范汪郗恢郗曇资兴市... 扩展索引 (16 更多) »

劉衛辰

劉衛辰(),十六國時期匈奴支系鐵弗部首領,劉務桓之子,前任首領劉悉勿祈之弟,夏國建立者劉勃勃之父。.

查看 升平和劉衛辰

劉悉勿祈

劉悉勿祈(),十六國時期匈奴支系鐵弗部首領,為劉務桓之子,前任首領劉閼陋頭之侄。358年(東晉升平二年、前秦永興二年),閼陋頭因領導無方,於率殘部向東逃走之際,部眾散歸悉勿祈(魏書則載係悉勿祈逐閼陋頭自立)。 359年,悉勿祈去世,其弟劉衛辰殺悉勿祈之子,繼立。.

查看 升平和劉悉勿祈

单道开

單道開(),敦煌人,俗姓孟,中国东晋时期佛教高僧。.

查看 升平和单道开

司馬南弟

司马南弟(),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晋明帝司馬绍之女,封为庐陵公主。 司马南弟嫁给了刘惔,袁乔有一次去拜访刘惔,刘惔在里屋睡觉还没起来。袁乔就因此作诗嘲笑他道:“角枕粲文茵,锦衾烂长筵。”引用《诗经·唐风·葛生》嘲弄晋献公的典故嘲弄刘惔。司马南弟看到诗后非常愤怒的说:“袁羊真是有古人狂妄的风格!” 升平元年(357年),司马南弟还未下葬,她的侄子晋穆帝符问太常,冬至小会应该不应该作乐。博士胡讷奏议说:“国君对于卿大夫,接近卒哭时不奏乐,庐陵公主又是陛下的骨肉之亲,应当撤去音乐。”太常王彪之说:“考查晋武帝的诏书,举哀三日的人三旬后才奏乐,举哀一日的人三日后奏乐。泰始十年(274年)春长乐长公主去世,太康七年(286年)秋扶风王司马骏去世,晋武帝都是高声号哭三天而已。晋元帝中兴建立东晋后,更参与讨论不改变这项制度。如今小会应该作乐。”朝廷对两种奏议竟然不知该如何取舍。.

查看 升平和司馬南弟

太始

太始在中国历史上用于多个年号的名称:.

查看 升平和太始

太初 (前秦)

太初(386年十一月-394年六月)是十六国时期前秦政权前秦高帝苻登的年号,共计9年。 太初九年七月前秦末主苻崇即位,改元延初元年。.

查看 升平和太初 (前秦)

太和 (东晋)

太和(366年-371年十一月),一作泰和,是東晋皇帝晉廢帝司馬奕的年号,共计6年。 太和六年十一月,晋简文帝即位,改元咸安元年。.

查看 升平和太和 (东晋)

太元 (东晋)

太元(376年-396年)是東晋皇帝晋孝武帝司马曜的第二个年号,共计21年。 太元二十一年九月晋安帝即位沿用,次年改元隆安元年。 期间较为重要的事件是太元八年(383年)的淝水之战。.

查看 升平和太元 (东晋)

姚襄

姚襄(),字景國,南安赤亭(今甘肅省隴西縣西)羌人,五胡十六國時期將領、軍閥,是姚弋仲的第五子,也是後秦開國君主姚萇之兄。.

查看 升平和姚襄

孔嚴

孔嚴(),字彭祖,會稽山陰人。東晉時期官員,官至吳興太守,任內很得人和,亦得議論者稱許:領尚書時亦匡正輔助晉哀帝。《晉中興書》言孔嚴封西陽侯,故孔嚴亦有孔西陽之名。.

查看 升平和孔嚴

宁康

宁康(373年-375年)是東晋皇帝晋孝武帝司马曜的第一个年号,共计3年。 《魏书》错写作“康宁”。.

查看 升平和宁康

寿光 (前秦)

寿光(355年六月-357年五月)是十六国时期前秦政权前秦厲王苻生的年号,共计3年。 寿光三年六月苻堅即位,改元永兴元年。.

查看 升平和寿光 (前秦)

中国年号列表

中国是历史上最早使用年号纪年的地區。第一个年号出现在西汉汉武帝时期,年号为建元(前140年—前135年)。此前的帝王只有年数,没有年号。此后使用年号的传统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期。 中国皇帝在即位时往往会改元,换一个新的年号重新纪元;明清以前的很多皇帝在位时也常常因为各种原因而改元。明清的皇帝则大部分都只有一个年号,因此也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例如永乐帝、康熙帝。一般改元从下诏的第2年算起,也有一些从本年年中算起。 本列表包括了中国历史地理学范围内,在中国历史上各朝代、地方割据政权、民变政权、少数民族政权所使用的年号。.

查看 升平和中国年号列表

东山 (上虞)

东山,位于中国浙江绍兴上虞上浦镇境内,曹娥江中游东岸,上虞城区以南20公里。 东山因地处会稽东部而得名,东晋时名士谢安长期隐居于此,直到晋穆帝升平四年(360年),方才出山任桓温帐下司马。此后,谢安在建康执政后,于市郊东土山营造别墅,因思念会稽东山,亦名之东山。 Category:浙江地理 Category:浙江山峰.

查看 升平和东山 (上虞)

延初

延初(394年七月-十月)是十六国时期前秦政权前秦末主苻崇的年号,共计4个月。这是前秦政权的最后一个年号。.

查看 升平和延初

建初 (后秦)

建初(386年四月-394年四月)是十六国时期后秦君主姚苌的第二个年号,共计9年。 建初九年五月后秦文桓帝姚兴即位,改元皇初元年。.

查看 升平和建初 (后秦)

建兴 (西晋)

建兴(313年四月-317年三月)是西晋皇帝晉愍帝司馬鄴的年号,共计5年。这也是西晋的最后一个年号。 建兴四年晉愍帝投降前赵,西晋灭亡。 建兴五年三月,晋元帝司马睿在建康建立东晋,改年号为建武元年。(《中国历代帝王年号手册》只记到建兴四年陈光,《中国历代帝王年号手册》,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年11月 ISBN 7540210311。) 前凉从317年开始沿用建兴年号,从建兴五年(317年)沿用至建兴四十一年。 张玄靓时又继续沿用,从建兴四十三年(355年)到建兴四十九年(361年)。前凉年号只有前凉威王张祚是改元为和平,其他时期都是袭用晋朝年号。而在新疆的一些出土文物中也有署“建兴卅六年”的文物吐鲁番阿斯塔那-哈喇和卓古墓群发掘简报,《文物》,1973年第10期。虽然有载张寔年号作永安,张茂作永元,张骏作太元,张重华作永乐,张玄靓作太始,但是并无确切史料佐证李崇智,《中国历代年号考》,中华书局,2004年12月 ISBN 7101025129。也有观点认为,永安等年号只在政权内部使用,对外则使用建兴年号。.

查看 升平和建兴 (西晋)

建元 (前秦)

建元(365年-385年七月)是十六国时期前秦政权前秦宣昭帝苻坚的第三个年号,共计21年。 建元二十一年八月前秦哀平帝苻丕即位,改元太安元年。.

查看 升平和建元 (前秦)

建国 (代)

建国(338年十一月—376年)是十六國时期代政權拓跋什翼犍自立的年号,共计39年。这也是代国的唯一一个年号。.

查看 升平和建国 (代)

建熙

建熙(360年正月二十五日-370年十一月)是十六国时期前燕政权前燕幽帝慕容暐的年号,共计11年。.

查看 升平和建熙

张玄靓

涼沖王張玄靚(),字元安,十六國時期前涼國君主,為張重華之子,張曜靈之弟。張玄靚年幼繼位,前涼國政先後在張瓘、宋混、宋澄、張邕及張天錫手中掌握,期間政變頻仍,張玄靚最終亦因張天錫政變而被殺。.

查看 升平和张玄靓

張天錫

張天錫(),字純嘏,本字公純嘏,因被人嘲笑是三字而自行改字,小名獨活,安定烏氏人。中國十六國時期前涼政權的最後一位君主。張天錫為前涼文王張駿少子,前涼桓王張重華之弟。張天錫在位時前秦國力強盛,雖曾主動斷絕與前秦關係,但最終仍逼於軍事力量而再度稱藩。及後張天錫反抗前秦徵召入朝的命令並射殺使者,前秦大軍遂攻伐前涼,張天錫不敵投降,前涼國於是滅亡。淝水之戰後張天錫南歸東晉,並在東晉終老。.

查看 升平和張天錫

刘知俊

刘知俊(《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字希贤,外号刘开道,在后梁太祖朱全忠为晚唐大军阀乃至后梁皇帝时为其部将。后来他担心太祖对他不利,叛变,先投岐国,再投前蜀。前蜀高祖皇帝王建却忌其才能,后将其诛杀。.

查看 升平和刘知俊

周撫

周撫(),字道和,廬江尋陽人,祖籍汝南安城。梁州刺史周訪之子。東晉時將領,曾協助王敦叛亂。王敦敗後逃亡,後來獲赦免並再度入仕,官至鎮西將軍、益州刺史。.

查看 升平和周撫

咸安 (年号)

咸安(371年十一月-372年)是東晋皇帝晉简文帝司馬昱的年号,共计2年。 咸安二年七月晋孝武帝即位沿用。次年改元宁康元年。.

查看 升平和咸安 (年号)

兴宁 (东晋)

兴宁(363年二月-365年)是東晋皇帝晉哀帝司馬丕的第二个年号,共计3年。 兴宁元年二月,改元興寧。二年三月庚戌朔、庚戌土斷頒佈。八月,前燕奪取洛陽。三年二月,哀帝死;廢帝司馬奕即位,沿用至明年改元太和。.

查看 升平和兴宁 (东晋)

元光 (窦冲)

元光(393年六月-394年七月)是十六国时期前秦右丞相窦冲自立的年号,共计2年。.

查看 升平和元光 (窦冲)

元玺

元玺(352年十一月-357年正月)是十六国时期前燕政权前燕景昭帝慕容儁的第一个年号,共计6年。 348年,慕容儁即位,并未使用年号。352年十一月丁卯,慕容儁置百官,次日即位為皇帝,改年號為「元璽」。 元玺六年正月改元光寿元年。.

查看 升平和元玺

光寿

光寿(357年二月-359年)是十六国时期前燕政权前燕景昭帝慕容儁的第二个年号,共计3年。.

查看 升平和光寿

前凉

前凉(320年-376年)是十六国政权之一。都姑臧(今甘肃武威)。 301年,凉州大姓汉人张轨被晋朝封为凉州刺史,313年封西平公,課農桑、立學校,多所建樹。又鑄五銖錢,全境通行。314年张轨病死,其子张寔袭位。西晋灭亡后,仍然据守凉州,使用司马邺(晉愍帝)的建興年號,成为割据政权。 320年,张茂改元永元,前凉遂彻底成为独立政权。 345年,张寔子张骏称凉王,都姑臧,以所在地凉州为国号“凉”,史称“前凉”,以别于其他以“凉”为国号的政权。張駿、張重華父子統治時期,前涼極盛。353年張重華病死,宗室內亂不止,國勢大衰。 前涼極盛之時,统治范围包括甘肃、宁夏西部以及新疆大部。史載“南逾河、湟,東至秦、隴,西包蔥嶺,北暨居延”。張天錫時已失去甘肅南部。 376年,前秦天王苻堅以十三萬步騎大舉進攻,張天錫投降,前涼滅亡。.

查看 升平和前凉

前燕

前燕(337年 - 370年)是十六國时代由鮮卑人首領慕容皝所建立的政權,至慕容儁正式稱帝建國,其國號為「燕」。其全盛时的统治地区包括冀州、兖州、青州、并州、豫州、徐州、幽州等部分。 以其所在地为战国时燕国旧地,故国号为“燕”。《十六国春秋》始用“前燕”之名,為區別同期的慕容氏諸燕,歷史學家遂袭用之。又以其王室姓慕容,又称为“慕容燕”,而其他慕容氏諸燕都不用这个称呼,「慕容燕」成为前燕的专称。.

查看 升平和前燕

王彪之

王彪之(),字叔虎,小字虎犢,琅邪临沂人。王彬之子,王导之堂侄。出身琅琊王氏,是東晉重要官員,官至尚書令,曾與謝安等人對抗桓溫,並於桓溫死後與謝安一同掌政。.

查看 升平和王彪之

王穆之

王穆之(),太原郡晋阳县(今山西省太原市),司徒左長史王濛之女,晋哀帝的皇后。 王穆之起初是琅琊王司马丕的王妃,晋哀帝司马丕即位为皇帝后,王穆之于升平五年九月戊申(361年10月29日)被册立为皇后,追贈王穆之父亲王濛为金紫光禄大夫,追封晋安县侯,母亲爰氏为安国乡君。王穆之成为皇后三年,没有儿子,兴宁三年春正月庚申(365年2月22日)去世,谥号靖。兴宁三年三月壬申(365年5月5日),晋哀帝和王穆之合葬于安平陵。.

查看 升平和王穆之

王羲之

王羲之(),字逸少,原籍琅邪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会稽,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稱,後官拜右軍將軍,人稱王右軍。其書法師承衛夫人、鍾繇。 王羲之在書法藝術史上取得的成就影響巨大,被後人譽為古今之冠,盡善盡美。但其真跡皆已失傳,著名的《蘭亭集序》等帖,皆為後人臨摹。.

查看 升平和王羲之

王洽 (東晉)

左边两行为王洽《辱告帖》,中间二行为王恬《得示帖》,选自《淳化閣帖》 王洽(),字敬和,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人。東晉丞相王導第三子。官至中領軍。其孫王弘助劉裕建立南朝宋,在宋官至太保,居顯要地位。.

查看 升平和王洽 (東晉)

羊权

羊权(),字道舆《世说新语注·言语第二·65》:羊氏谱曰:“权字道舆,徐州刺史悦之子也。仕至尚书左丞。”,泰山郡南城县(今山东省新泰市)人,西晋侍中羊忱之子,东晋官员。.

查看 升平和羊权

甘露 (前秦)

露(359年六月-364年)是十六国时期前秦政权前秦宣昭帝苻坚的第二个年号,共计6年。.

查看 升平和甘露 (前秦)

隆中

襄阳古隆中位于中国湖北省襄阳市西郊13公里的西山环拱之中。关于隆中的得名,《舆地志》记载:“隆中者,空中也。行其上空空然有声”,但也有众山之中隆起最高者的说法。 很多历史学者认为此地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隐居的地方,也是历史上著名的刘备三顾茅庐的史事发生地与《隆中对》的出典之地。.

查看 升平和隆中

隆和

隆和(或作崇和;362年-363年二月)是东晋皇帝晉哀帝司馬丕的第一个年号,共计2年。 隆和在一些古籍中也写作崇和,这是唐朝时为了避讳唐玄宗李隆基的名字而改称。 隆和二年二月改元兴宁元年。.

查看 升平和隆和

荀羨

荀羨(),字令則,颍川郡潁陰人(今河南省许昌市)。東晉右光祿大夫荀崧之子。東晉將領,官至北中郎將,徐、兗二州刺史。是東晉立國以來最年輕被任命為州刺史的人。.

查看 升平和荀羨

馬太后 (前涼)

太后(),名字及籍貫不詳,中国十六国时代前凉王张骏的宠妃,张重华的母亲。她先後與掌政的張祚及張邕私通,張祚更利用其影響力廢黜了張曜靈自立。.

查看 升平和馬太后 (前涼)

謝奕

謝奕(),字无奕,陳郡陽夏人。晉朝官員,東晉太保謝安兄。官至安西將軍、豫州刺史。.

查看 升平和謝奕

谢安

谢安(),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人,东晋政治家,军事家。曾隱居東山,历任吴兴太守、侍中兼吏部尚书兼中护军、尚书仆射兼领吏部加后将军、扬州刺史兼中书监兼录尚书事、都督五州、幽州之燕国诸军事兼假节、太保兼都督十五州军事兼卫将军等职,死后追赠太傅,追封庐陵郡公。世称謝東山、谢太傅、谢安石、谢相、谢公。 他初与权臣周旋时,从不卑躬屈膝,不违背自己的准则却能拒权臣而扶社稷;等他自己当政的时候,又处处以大局为重,不结党营私,不仅调和了东晋内部矛盾,还于淝水之战击败前秦并北伐夺回了大片领土;而到他北伐胜利、正是功成名就之时,还能激流勇退,不恋权位;因此被后世人视为良相的代表,“高洁”的典范。.

查看 升平和谢安

賈堅

賈堅(),字世固,勃海郡人,後趙、前燕軍事人物。.

查看 升平和賈堅

越南第二次北屬時期

越南第二次北屬時期(43年-544年,)是越南歷史上一段被中國統治的時期,是越南北屬時期的一部分。 公元40年,在徵氏姐妹的領導下,交州爆發了反漢的起義。43年,漢伏波將軍馬援領兵平叛,殺死二徵。交州重歸漢朝管轄,第二次北屬時期開始。 在這一時期,今越南地區曾先後被置於東漢、交州士氏政權、東吳、曹魏、晉朝、劉宋、南齊、南梁的統治之下。541年,交州爆發了李賁起義。544年,李賁稱帝,建立萬春國政權,標誌著第二北屬時期的結束。.

查看 升平和越南第二次北屬時期

趙安宗

趙安宗(),下邳僮(今江苏省沭阳县县)人,治書侍御史趙彪孙女,平原太守趙裔之女,南朝宋武帝劉裕的母親,也是劉裕父親劉翹的第一任妻子。母亲孙氏是东莞人。有两个兄弟赵宣之,赵伦之(字幼成,趙氏之弟)。升平四年(360年),與劉翹結婚。興寧元年(363年)四月二日生劉裕,當日即因生產而死,年二十一歲。 南朝宋初年,為她追上諡號為孝穆皇后,稱其墓地為興寧陵。永初二年(421年),經有司單位建議,追贈趙安宗之父趙裔為光祿大夫,趙安宗之母孫氏為豫章郡建昌縣君,並賜其子孫食祿。 A Category:劉宋追封皇后.

查看 升平和趙安宗

范汪

范汪(),字玄平,南陽順陽(今河南省淅川县李官桥镇)人。東晉官員,官至安北將軍、徐兗二州刺史,但不久被桓溫所廢。.

查看 升平和范汪

郗恢

郗恢(),字道胤,高平金鄉(今山東金鄉)人。東晉將領,祖父是東晉太尉郗鑒,父親是北中郎將郗曇。郗恢曾長期以雍州刺史身份駐守襄陽,並多次派兵保護洛陽。後卻因東晉內亂而被逼離開回京,途中遇害。.

查看 升平和郗恢

郗曇

郗曇(),字重熙,高平金鄉(今山東金鄉)人。東晉太尉郗鑒之子,司空郗愔之弟。郗曇在東晉官至北中郎將、徐兗二州刺史,曾與北方鮮卑人建立的前燕政權進行戰爭,但失敗而回。.

查看 升平和郗曇

资兴市

资兴市位于中国湖南省南部,为郴州代管县级市;1984年12月撤县设市国务院国函184号(1984年12月20日)。全境地处耒水上游,罗霄山脉南端;辖域总面积2,746.79平方公里,位居全省县市的第20位;常住人口337,495人(2010普查),居全省第65位;年末户籍总人口37.84万人(2015年)。2015年,全市GDP总量298.2亿元,其中二产业增加值197.2亿元,占GDP比重达到66.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8.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2.3亿元;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34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861元2015年资兴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指标出自《》。2015年乡级区划调整后,全县下辖2街道9镇2民族乡共计13个乡级行政区,政府驻唐洞街道。.

查看 升平和资兴市

苻生

苻生(),字長生,略陽臨渭(今甘肅秦安)氐族人。十六國時期前秦開國君主苻健的第三子。史載苻生「荒耽淫虐,殺戮無道,常彎弓露刃以見朝臣,錘鉗鋸鑿備置左右」在位三年期間殺害了多位大臣,以及做了多項殘忍變態的事。最終苻生被苻堅發動政變推翻,降封越王,不久被殺。不過後世亦有人認為苻生的暴政其實是史家誣捏渲染的結果。.

查看 升平和苻生

李势

李势(),字子仁,十六国成汉末主。李寿长子,母李氏。降晉後,封歸義侯,卒於建康,後世稱「後主」。無子。.

查看 升平和李势

桓石虔

桓石虔(),表字不詳,小字鎮惡,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人。晋朝重要將領,桓彝之孙,桓豁之子,以勇猛矯捷聞名,官至豫州刺史。.

查看 升平和桓石虔

桓豁

桓豁(),字朗子,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人。晋朝重要將領,桓彝之子,大司馬桓温之弟。桓豁於桓溫內鎮姑孰後接替他任荊州刺史,任內努力助東晉抵抗前秦,在前秦多場對荊州、蜀地或前涼的戰事中都有出兵抵抗或支援。.

查看 升平和桓豁

桓沖

桓沖(),字幼子,小字買德郎,譙國龍亢(今安徽懷遠)人。東晉宣城內史桓彝之子,大司馬桓溫弟,東晉著名將領、軍事家。桓沖忠於晉室,雖桓氏與以謝安為首的陳郡謝氏有所衝突,但仍以國家為首,犧牲宗族利益,將原本桓溫時取得的揚州刺史職位讓了給謝安,反倒自願出鎮外地。後又與謝氏於東西兩邊協力防禦前秦的進攻,助東晉於淝水之戰中獲勝,但於戰後翌年病逝。桓沖在東晉官至車騎將軍,故被稱為桓車騎。後桓玄稱帝,追贈太傅、宣城王。.

查看 升平和桓沖

桓溫北伐

桓溫北伐,是東晉時期將領桓溫分別於354年、356年及369年發動北伐北方十六國的戰役。但除了第二次北伐成功收復洛陽,其餘兩次皆被擊退,成效不大。.

查看 升平和桓溫北伐

桓濟

桓濟,字仲道,譙國龍亢(今安徽懷遠)人。東晉大司馬桓溫之次子。桓熙之弟,桓歆、桓禕、桓偉、桓玄之兄。.

查看 升平和桓濟

毛穆之

毛穆之(),字憲祖,小字虎生,滎陽陽武人。因與哀靖皇后王穆之同名而稱字,後又因權臣桓溫母親孔氏名字有「憲」字而再稱小字。故此史書中有稱毛憲祖和毛虎生替代其名。東晉將領毛寶的長子,自己亦是東晉將領,曾協助桓溫北伐和參與多場東晉與前秦的戰事。.

查看 升平和毛穆之

永平郡

永平郡,中国东晋时设置的郡。 东晋升平五年(361年)置,治所在安沂县(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岑溪市西北)。辖境相当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岑溪、藤县等市县一带。南朝齐时移郡治夫宁县(今藤县东北、北流江东岸)。隋朝开皇初年废。大业初年,复改藤州为永平郡,治所在永平县(今藤县东北、北流江东岸)。唐朝武德四年(621年)复为藤州。 Category:东晋的郡 Category:南朝的郡 Category:隋朝的郡 Category:唐朝的郡 Category:广西的郡 Category:梧州行政区划史 Category:岑溪市 Category:藤县.

查看 升平和永平郡

永平陵 (晉)

永平陵是中国东晋时晋穆帝司马聃的陵墓。 晋穆帝在升平五年(361年)五月廿二驾崩。七月廿三,葬于永平陵。永平陵位于今南京市和平门外幕府山南麓。在1980年被发现。依山建筑,由墓道和墓室构成陵墓地宫。墓室为砖砌建筑,墓室长5.5米,宽2.6米,高3.05米,棺床长3.6米。墓规模较小,砖砌後封土,历史上曾经多次被盗。.

查看 升平和永平陵 (晉)

永和 (东晋)

永和(345年-356年)是东晋皇帝晉穆帝司馬聃的第一个年号,共计12年。.

查看 升平和永和 (东晋)

永兴 (前秦)

永兴(357年六月-359年五月)是十六国时期前秦政权前秦宣昭帝苻坚的第一个年号,共计3年。 永兴三年六月改元甘露元年。.

查看 升平和永兴 (前秦)

江逌

江逌,字道载,陈留郡圉县(今河南杞县西南)人,中国东晋文学家、辞赋家,安东参军江济之子。 江逌约晋惠帝永宁年间至晋哀帝兴宁末年在世。江逌少孤,与从弟江灌一起居住,以孝悌闻名,时人称誉。避苏峻之乱,隐居临海郡,结茅屋居住,专心研读典籍,有终老于此之志。本州征辟为从事,任命为佐著作郎,并不就任。因家贫求试守,为太末县令。县里深山中,有数百家亡命之徒,恃险而居,前后太守县令不能平定。江逌到任,召其首领,以祸福晓谕,一月之间,平定祸乱。转任吴令。征北将军蔡谟命他为参军,何充引为骠骑功曹。中将军殷浩计划北伐,江逌为殷浩谘议参军,转任长史,有匡弼之益。江逌跟随北伐,主管军中书信檄文写作。353年,羌族首领姚襄率领羌及丁零兵公开反叛,率兵攻打殷浩于芍陂,在离殷浩十里的地方结营威胁他,殷浩的部队十分恐惧。殷浩派长史江逌率兵打击姚襄。江逌进兵到达姚襄营前,他取来数百只鸡,用长绳相连,系火于足。群鸡骇散,飞向姚襄营垒,因而起火。江逌乘其乱出击而获胜。殷浩北伐失败,江逌免官。升平年间,转任吏部郎,兼侍中。晋穆帝修园池、阁道,江逌上书进谏,朝廷采纳,升平末年官至太常,领本州大中正。卒年五十八岁。著有《阮籍序赞》、《逸民箴》等。哲学上,倾向道家,主张隐寂无为,不为外物所累:“盘幽隐寂,与物无治”、“无殉外物”、“无弃恬旷”。原有集,已佚。.

查看 升平和江逌

晉穆帝

晉穆帝司馬聃(),字彭子,東晉第五代皇帝,廟號孝宗。晉穆帝是晉康帝之子,母褚蒜子。.

查看 升平和晉穆帝

晉朝太后三卿列表

晉朝太后三卿沿襲魏制,為衛尉、太僕、少府,隨太后宮名為官號,第三品,秩中二千石,置丞、五官、功曹、主簿等僚佐。太后三卿漢朝位在皇帝同號卿之上,曹魏改為皇帝同號卿之下,晉朝復為皇帝同號卿之上。 下表列出晉朝可考的太后三卿。.

查看 升平和晉朝太后三卿列表

晋朝

晋朝(265年-420年)是中國歷史的朝代之一,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因晉朝皇室姓司馬,所以又稱司马晋。晋朝又分為兩個時期,即西晉(265年-316年)与東晉(317年-420年),合称“两晋”。西晋为晋武帝司马炎所建立,首都為洛陽;东晋为晋元帝司马睿所建立,首都為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市)。兩晉的政治體制為世族政治,政治制度由漢代的三公、九卿制向隋唐的三省六部制过渡。 晉室先祖在三国時期為曹魏世族,在高平陵之变後剷除曹氏皇親,掌握實權形成霸府政治。265年,晉王司馬炎脅迫魏元帝曹奐禪讓帝位,改國號曰「晉」,定都洛陽,是為晉武帝,史稱西晋。280年,西晋滅孫吳而統一天下,但和平稳定的局面只维持了短短十几年。晉惠帝繼位後,朝廷漸亂,領有軍權的諸候王紛紛動亂,史稱八王之乱。晉朝元氣大傷後,內遷中原的諸外民族乘機舉兵,造成五胡亂華的局面,大量百姓與世族開始南渡。316年,西晉灭亡,北方從此進入五胡十六国時期。 317年,晋室皇族司马睿於建康称帝,定都建康(即今南京),是為晋元帝,史稱东晋,据有華南地區的领土。中原的世族及百姓陸續南遷,形成華北地區的侨民和南方土著共同聚居的局面。东晋初期,王導等人採取鎮之以靜策略,穩定局勢。東晉皇權衰落,朝廷大權主要由世族掌握,由於軍權外重內輕,朝廷控制力弱,不少藩镇心懷野心,先後发生了王敦之乱、蘇峻之亂及桓温專政。雖然部分士族当权者有恢复之心,前后发动几次北伐,但是朝廷擔心野心家藉此擴張勢力,大多消極支持。383年,前秦出動舉國之師,意圖滅亡東晉。面對亡國之禍,東晉君臣一心,憑藉淝水之戰奠定胜局。谢玄等将领乘胜追击,成功的收復大批失土,致使前秦崩解,引发了北方军事和政治格局的变化。然而,东晋後期又發生朋黨相爭及桓玄作乱。平民負擔沉重,又發生孫盧之亂。譙縱亦據蜀地自立。最後刘裕崛起,平定諸亂,凭借军事力量奪得帝位,建國號「宋」,是為宋武帝,史稱刘宋,中國從此進入南北朝時期。 经济方面,东晋莊園經濟的比例比西晉更大。由於農業技術提升等因素,在僑姓世族與吳姓世族密集開發下,江南獲得全面发展而繁榮興盛,中國的經濟重心也逐漸南移,後來才有大運河的出現。此外,手工業和商业方面也有長足進步。 晉朝雖為漢末以來中國文化中衰之時期,但在哲學、文學、藝術、史學、科技等等方面也有新的發展。漢代以前,政治主權完全在華夏族,而他族則作为被統治者而同化,漢代以後,政治主權不全在華夏族,而他族或以征服華夏族者而同化,邊疆民族帶來的草原遊牧文化也融于中原文化。時天下大亂,士族文人多不以道義為重,儒學中衰。曠達之士,目擊衰亂,不甘隱避,則托為放逸,遂開清談之風。晉室之興,世亂未已,向秀之徒,益尚玄风。玄学與印度東傳之佛教交汇,中國文化逐漸转变为儒釋道融合 柳翼謀:《中國文化史》之状况。.

查看 升平和晋朝

亦称为 太始 (前凉)。

苻生李势桓石虔桓豁桓沖桓溫北伐桓濟毛穆之永平郡永平陵 (晉)永和 (东晋)永兴 (前秦)江逌晉穆帝晉朝太后三卿列表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