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十通

指数 十通

十通,是《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清朝文献通考》、《清朝续文献通考》这十部政书的总称。.

目录

  1. 16 关系: 三通 (消歧义)刘锦藻元朝通志通典楊壽枏欽定皇朝通志欽定皇朝通典欽定皇朝文獻通考欽定續通志欽定續通典欽定續文獻通考清朝续文献通考文献通考政書10

三通 (消歧义)

三通可以指:.

查看 十通和三通 (消歧义)

刘锦藻

劉錦藻(),原名安江,字澂如,號橙墅,晚號堅匏盦。浙江省湖州府乌程县南浔镇人。晚清政治人物,近代实业家。.

查看 十通和刘锦藻

元朝

元朝(中古蒙古語:;現代蒙古語:《蒙漢詞典》,內蒙古大學蒙古學研究院蒙古語文研究所編,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243頁。;1271年-1368年),蒙古語國號全稱大元大蒙古國(中古蒙古語:),是中国历史上由蒙古人建立的大一統的朝代。西元1260年,忽必烈即位為第五任大蒙古國大汗,後於1271年改国号大蒙古兀魯思為大元大蒙古兀魯思,但蒙語稱呼不變,定都於漢地大都(今北京市),建立元朝。1279年元軍攻灭南宋,全面佔領漢族地區,一統中國並結束南宋與金朝南北政權对峙之局面。雖然傳統以南宋為正統王朝,元朝繼承金朝正統,並選取根據五行相生順序生自金朝「土」德的「金」德為王朝德運,同時選取與金德對應的白色為王朝正色。 元朝的基础為乞颜部族的首领铁木真于1206年统一漠北诸部族后建立的'''大蒙古國''',铁木真被称为“成吉思汗”。當時蒙古诸部受金朝统辖,然而由於金朝與西夏均走向衰落,成吉思汗先後攻打西夏與金朝,並於西元1227年8月攻滅西夏、1234年3月攻滅金朝,取得中国華北地区和黄土高原地区。同一时间,大蒙古国在西方不断扩张,先後發動三次西征,形成稱霸歐亞大陸的国家,被欧洲称为蒙古帝國(Mongol Empire)《中國文明史 元代》〈第一章 雙重體制的政治〉: 第3頁-第10頁.

查看 十通和元朝

通志

《通志》,宋朝鄭樵撰,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成書,體例仿照《史記》,記錄上古至隋唐的各朝典章制度的政書,列為「十通」之一。與《通典》、《文獻通考》,合稱為「三通」。.

查看 十通和通志

通典

《通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體例完備的政書。唐杜佑撰。唐德宗貞元十七年(801年)編成,歷時三十餘年。本書記錄上起黃虞(黃帝與有虞氏)時代,下迄唐玄宗天寶末年典章制度之沿革,其中于唐代敍述尤詳。本書列為「十通」之一,與《通志》、《文獻通考》,合稱為「三通」。.

查看 十通和通典

楊壽枏

楊壽枏(),枏,同「楠」字。初名寿棫,字味云,晚号苓泉居士,江苏省无锡县人,清朝及中华民国政治人物、诗人、实业家。.

查看 十通和楊壽枏

欽定皇朝通志

《欽定皇朝通志》,即《清朝通志》、《清通志》,清代嵇璜、劉墉等奉敕撰,成書於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記載自清初至乾隆五十年止的典章制度。為十通之一。又與《欽定皇朝通典》、《欽定皇朝文獻通考》及《清朝續文獻通考》,合稱「清朝四通」。.

查看 十通和欽定皇朝通志

欽定皇朝通典

《欽定皇朝通典》,即《清朝通典》,清代嵇璜、劉墉等於乾隆三十二年奉敕撰,五十二年(1787年)完成,所載典章制度自清初至乾隆五十年止。為十通之一。又與《欽定皇朝通志》、《欽定皇朝文獻通考》及《清朝續文獻通考》,合稱「清朝四通」。.

查看 十通和欽定皇朝通典

欽定皇朝文獻通考

《欽定皇朝文獻通考》,又名《清朝文獻通考》,清代張廷玉等奉敕撰,後嵇璜、劉墉等奉敕撰,紀昀等校訂,成書於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記載自清朝建立(1616年)至乾隆五十年(1785年)止的典章制度。列為十通之一,與《清朝通志》、《清朝通典》及《清朝續文獻通考》,合稱為「清朝四通」。.

查看 十通和欽定皇朝文獻通考

欽定續通志

《欽定續通志》,又稱《續通志》,清嵇璜、劉墉等於乾隆三十二年奉敕撰,紀昀等校訂,成書於五十年(1785年),十通之一。與《欽定續通典》、《欽定續文獻通考》,合稱為「續三通」。.

查看 十通和欽定續通志

欽定續通典

《欽定續通典》,清嵇璜、劉墉等於乾隆三十二年奉敕撰,紀昀等校訂,成書於四十八年(1783年),十通之一。與《欽定續通志》、《欽定續文獻通考》,合稱為「續三通」。.

查看 十通和欽定續通典

欽定續文獻通考

《欽定續文獻通考》,清張廷玉等奉敕撰,後嵇璜、劉墉等奉敕撰,紀昀等校訂,成書於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十通之一。與《欽定續通典》、《欽定續通志》,合稱為「續三通」。.

查看 十通和欽定續文獻通考

清朝续文献通考

《清朝續文獻通考》,原名《皇朝續文獻通考》,清代劉錦藻撰,以己之力獨自完成。列為十通之一,與《清朝通志》、《清朝通典》及《清朝文獻通考》,合稱為「清朝四通」。.

查看 十通和清朝续文献通考

文献通考

《文獻通考》,元朝馬端臨撰,以杜佑《通典》為藍本,將《通典》上之八門增擴為二十四門,記載上古至宋寧宗嘉定末年歷代典章制度的政書。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成書。後與《通典》、鄭樵《通志》,合稱「三通」。.

查看 十通和文献通考

政書

政書,又稱會要體,是中國及其他漢字文化圈地區記錄典章制度的書籍,政書之名源於明代錢溥的《秘圖書目》。 政書可分成兩大類,一為記述歷代典章制度的“通史式政書”,以“十通”、《歷代兵制》、《營造法式》為代表;另一種是記述單一朝代典章制度的“斷代式政書”,稱為會要,唐贞元年间苏冕撰《会要》四十卷,是成书最早的一部会要。大中年间,杨绍复等又撰《续会要》四十卷。此二书久佚。今存的會要如:《唐會要》、《五代會要》、《西漢會要》、《東漢會要》、《宋會要輯稿》、《春秋會要》、《秦會要》等。司馬遷《史記》的“八書”首次記述典章制度,班固《漢書》將“八書”改寫為“十志”,後世史書多以“志”來記述各朝典章制度。会典和会要同为断代体政书,但亦有所別,私修多為会要,官修多為会典。.

查看 十通和政書

10

10(十)是9与11之间的自然数。.

查看 十通和10

亦称为 三通 (國學),清四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