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十字軍國家

指数 十字軍國家

十字軍國家指經由十字軍東征而建立之拉丁國家,他們建立國家時,一般都會將法蘭克人那套成熟的采邑制度移植至新征服地,而他們所征服之地區,一般都會同時設立拉丁主教,這些國家之存在,無一例外的都如狂風掃落葉,除了一些因保護殖民城市而建立的碉堡外,一般在人口結構、宗教信仰、文化等等,都無法為這些地區留下深刻影響。 十字軍國家主要在兩次十字軍東征時建立,即第一次十字軍東征時征服聖地所建立的幾個王國、公国、伯国,包括耶路撒冷王国、安条克公国、的黎波里伯国、埃德萨伯国,以及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時,征服拜占庭帝國所建立的拉丁帝國及其屬國。.

44 关系: 埃德萨伯国塞浦路斯王国宗教年表安提奥奇之歌安條克公國尼西亚帝国帝国列表丹麦亚实基伦亚美尼亚历史依瑞茲以色列博物館嘉拉溫内格罗蓬特三主国军事修会的黎波里 (消歧义)科穆宁家族科穆宁王朝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第六次十字军东征西扎之战 (1111年)西扎围城战鲍德温二世 (耶路撒冷)蒙古征戰鄂圖曼帝國附屬國若弗鲁瓦二世 (布列塔尼)雷蒙德三世 (的黎波里)雅典公国耶路撒冷王國提尔的威廉殖民地法国海外 (十字军东征)海外 (消歧义)旭烈兀拜占庭帝国拜巴尔一世拉丁帝国拉希德丁·锡南曼努埃爾一世 (拜占庭)怯的不花普鲁士君主列表1130年教宗選舉1159年教宗選舉5月18日

埃德萨伯国

埃德薩伯國(Comitatus Edessanus)又译作埃泽萨伯国,是11世纪末因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所建立的四个十字军国家之一。其首都埃德萨城为现代土耳其境内乌尔法市。 在拜占庭帝国后期,埃德萨城成为叙利亚正教会信徒的中心,并因此为古希腊哲学翻译为叙利亚语及阿拉伯语提供了基础。所以当十字军抵达这一带的时候,他们看到了埃德萨城的重要程度,顺势攻下了埃德萨城,哪怕他们因在安条克城下承受的巨大伤亡而无法继续东进。于是由十字军所掌控的埃德萨伯国在1098年建立,其主要领土位于今土耳其境内。 第一任埃德萨伯爵是来自布洛涅的鲍德温,他成为了耶路撒冷的国王。他所拥有的伯国和其他十字军城邦不同的一点是它是一个内陆国家。在和其他的国家相距甚远的同时,埃德萨其临近的十字军城邦安条克的关系并不友好。至1144年11月底,通过埃德萨之战,赞吉王朝统治者兼摩苏尔总督赞吉攻占了其首府埃德萨城,并在1150年埃德萨伯国正式灭亡。.

新!!: 十字軍國家和埃德萨伯国 · 查看更多 »

塞浦路斯王国

塞浦路斯王国为中世纪晚期建立于塞浦路斯岛上的一个十字军国家,存续时间为1192–1489。其统治者是法国的吕西尼昂家族。.

新!!: 十字軍國家和塞浦路斯王国 · 查看更多 »

宗教年表

宗教年表是按年代学排列的从史前时代到近现代重要的宗教事件纲要。此文广泛涉及史前时代,由于大量的人类宗教经历没有被归入信史,信史只有将近5000年(文字出现的时间),缺乏真实的书面记录,大多数对原始宗教的认知来自于考古学发现和其他间接来源还有推测,许多原始宗教一直受到持续争论。.

新!!: 十字軍國家和宗教年表 · 查看更多 »

安提奥奇之歌

安提奥奇之歌(Chanson d'Antioche)是一首武功歌,有9000行,是亚历山大格式的诗行,本诗的一个版本是在1180年左右为法国皇室观众创作。本诗包括带有历史性质的史诗,受1097年–1099年间的事件启发,高潮是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对安提俄克和耶路撒冷的征服和十字軍國家的起源。 Category:法国文学作品 Category:十字军东征 Category:土耳其背景作品.

新!!: 十字軍國家和安提奥奇之歌 · 查看更多 »

安條克公國

安條克公國(存在于1098年~1268年),亦作安提阿公國,是第一次十字軍東征時期欧洲封建主在亚洲所建立的一个十字軍國家。其領土包括今日之土耳其及敘利亞的各一部分,都城在西亚著名古城安条克。.

新!!: 十字軍國家和安條克公國 · 查看更多 »

尼西亚帝国

尼西亚帝国是第四次十字军东征中,西欧骑士和威尼斯人联合攻占了君士坦丁堡,从君士坦丁堡出逃的拜占廷贵族拉斯卡利斯兄弟建立的希腊人主导的拜占廷流亡政权之中其中一个也是最强大的一个,其余两个拜占庭流亡政权分别是伊庇鲁斯专制国、特拉比松帝国。A Short history of Greece from early times to 1964 by W. A. Heurtley, H. C. Darby, C. W. Crawley, C. M. Woodhouse (1967), page 55: "There in the prosperous city of Nicaea, Theodoros Laskaris, the son in law of a former Byzantine Emperor, establish a court that soon become the Small but reviving Greek empire." 尼西亚帝国的核心领地在小亚细亚半岛西部,是自科穆宁王朝以来拜占廷帝国人口最密集、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其有利扼守黑海海峡通道的地理位置和当地资源使尼西亚帝国比其他拜占廷的继承国更富有,并逐渐成长为原拜占廷帝国疆域内最强大的国家,最终尼西亚军队于1261年收复君士坦丁堡,重建了拜占廷帝国。.

新!!: 十字軍國家和尼西亚帝国 · 查看更多 »

帝国列表

这是按地理区域排列的帝国列表,这些帝国影响远远超越自身地理和文化限制并支配着世界的其他地区。本列表包括在文化和经济领域有影响的「廣義帝国」,而非局限于狹義帝國(君主必須為皇帝或國號為帝國的国家)。一些历史学家可能把以下列出的一些帝国用「朝代」的概念代替。.

新!!: 十字軍國家和帝国列表 · 查看更多 »

丹麦

丹麦(Danmark),全称丹麦王国(Kongeriget Danmark),是北欧国家,政体为君主立宪制下的议会民主制,首都在哥本哈根,擁有两個自治領地:法羅群島和格陵蘭。由于丹麦和挪威、瑞典有相近的语言、文化和历史,合称为斯堪地那维亚国家。 丹麥是歐洲聯盟成員國,經濟高度發達,同時是個典型的福利国家,貧富差距極小,为世界高度发达国家。丹麥也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創始會員國之一。 丹麦政体为君主立宪制下的议会民主制,現任君主是玛格丽特二世女王,中央政府拥有相当大的权力,并负责属地法罗群岛和格陵兰的部分事务。.

新!!: 十字軍國家和丹麦 · 查看更多 »

亚实基伦

亚实基伦(אַשְׁקְלוֹן;عسقلان;拉丁语: Ascalon),又译为阿什凯隆或阿什克隆。是以色列南部区內蓋夫西部的一个城市,人口大约为 117,000。在现代亚实基伦的附近,有古代亚实基伦海港的遗迹,自从青铜时代起就相当繁荣,曾经先后被迦南人、非利士人、腓尼基、迦勒底王国、古波斯、马其顿帝国和塞琉古帝国、罗马人、穆斯林和十字军所统治。最终在1191年被埃及阿尤布王朝的萨拉丁摧毁。最迟在16世纪,形成了阿拉伯城镇al-Majdal。1950年代,现代城市创建于al-Majdal以外。.

新!!: 十字軍國家和亚实基伦 · 查看更多 »

亚美尼亚历史

亚美尼亚位于由亞拉臘山环绕的高地。亚美尼亚国家最初的名字是哈伊克,之后为Hayastan,意为哈伊克人的土地。亚美尼亚--历史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传统上亚美尼亚的疆域在今天的高加索地区和土耳其东部广大区域。.

新!!: 十字軍國家和亚美尼亚历史 · 查看更多 »

依瑞茲以色列博物館

依瑞茲以色列博物館(מוזיאון ארץ ישראל),又譯為以色列故土博物館,是一間位在以色列特拉維夫拉瑪特阿維夫(:en:Ramat Aviv)區的歷史與考古博物館。.

新!!: 十字軍國家和依瑞茲以色列博物館 · 查看更多 »

嘉拉溫

嘉拉溫(又譯作蓋拉溫,),欽察人,埃及馬木留克王朝第七代蘇丹。30歲時才被賣到埃及,因此阿拉伯語說得不流利。埃及人稱他為阿爾‧艾爾菲,因為是被人用一千第納爾買回來的。.

新!!: 十字軍國家和嘉拉溫 · 查看更多 »

内格罗蓬特三主国

内格罗蓬特三主国又称为内格罗蓬特公国(Lordship of Negroponte,negroponte为意大利语,意为“黑桥”)是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后西欧封建主在拜占庭帝国废墟上建立的十字军国家之一。领有今希腊优卑亚岛。1204年由塞萨洛尼基王国国王孟菲拉侯爵博尼法斯将其新领地优卑亚岛分封给佛兰德斯贵族而建立。 1205年后公国被划分为北中南三区,各由一个来自意大利伦巴第地区的贵族家族统治。1209年后南区统治者拉瓦诺·达尔·卡尔赛里(Ravano dalle Carceri)宣布为整个公国的统治者,并臣属于威尼斯和拉丁帝国。此后公国内部争斗不断。1270年后,拜占庭一度重新征服优卑亚岛大部分地区。1296年,公国在威尼斯帮助下驱逐拜占庭军。1365-1390年,威尼斯先后获得公国全部三区的统治权,将公国重组为威尼斯海外属地“内格罗蓬特王国”。第一次威尼斯土耳其战争爆发后,全岛于1470年为奥斯曼土耳其征服。.

新!!: 十字軍國家和内格罗蓬特三主国 · 查看更多 »

军事修会

军事修会指罗马天主教会为协助十字军运动而开始建立的一系列带有强烈军事性质的修道会,这些组织的使命是维护信仰,他们在十字军东征系列战役、西班牙收复失地运动以及随后的抵抗土耳其人入侵的战争中相当活跃,十字军运动结束后,这个概念延续了下去,但是其性质已经大大世俗化了。军事修会有严明的纪律,其修士需要接受相当专业的军事训练,在当时也被认为骑士精神的理想化身。军事修会内部实行严格的集权制,每个组织的最高首领被称为“總團長”(grand master),直接听命于罗马教宗。罗马教宗给予军事修会各种特权,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条是:不受十字军国家的政、教管辖。尽管耶路撒冷王国的总主教是教宗的国使,但他也无权支配调遣他们。.

新!!: 十字軍國家和军事修会 · 查看更多 »

的黎波里 (消歧义)

黎波里(阿拉伯文:;英文:Tripoli)、特里波利(希腊文:Τρίπολη)或特里波利斯(源自希腊文:Τρίπολις,意为“三城”),可以指以下地名: 的黎波里(阿拉伯文:):利比亚的首都和最大城市,最著名的“的黎波里”,为与位于其东方的黎巴嫩同名阿拉伯城市相区别,又称西的黎波里(阿拉伯文:)。 “的黎波里”、“特里波利”或“特里波利斯”也可以指以下的意思:.

新!!: 十字軍國家和的黎波里 (消歧义) · 查看更多 »

科穆宁家族

科穆宁家族(希腊语:Κομνηνοί)有时也译为康尼努斯家族,是1057年-1059年、1081年-1185年统治东罗马帝国的一个贵族家族,并一直统治着特拉比松帝国。通过与杜卡斯家族、、巴列奥略家族以及其它贵族家庭的联姻,自阿莱克修斯一世后几乎拜占庭所有的主要贵族家族都或多或少的和科穆宁家族有血缘联系。.

新!!: 十字軍國家和科穆宁家族 · 查看更多 »

科穆宁王朝

拜占庭帝国是历史学家用于描述中世纪时期主体民族为希腊人、主要语言为希腊语、定都于君士坦丁堡的东部罗马帝国,在古典时代晚期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帝国的东部一直存在直到1453年被奥斯曼土耳其人灭亡。 在拜占庭的历史中,1081年至1185年这段帝国在科穆宁家族统治下时期被称作科穆宁王朝。此期间先后5位科穆宁皇帝总共统治帝国104年,努力支撑着帝国,并复兴了帝国的军事、经济与政治地位,尽管在一些方面最终并未完全恢复到4-6世纪时期甚至是马其顿王朝的地位,他们的成就被称为“科穆宁中兴”。 处于科穆宁王朝的拜占庭帝国的兴衰对圣地的十字军国家的历史有着关键作用,阿莱克修斯一世向西方求援的外交行动在十字军东征的发动上起了关键的直接作用,而约翰二世和曼努埃尔一世则对十字军国家有着重大的直接政治、经济上的影响。 此外,同时科穆宁王朝时期的帝国也对近东的其它地区、地中海世界、东欧甚至西欧施加了大量其它影响。在科穆宁王朝期间,以拜占庭为代表的东部基督教世界与包括十字军国家的“拉丁”西部基督教世界的交流达到了自西罗马帝国灭亡以来史无前例的高峰阶段。威尼斯共和国与其它的意大利商业共和国的商人大量定居于帝国境内,仅在君士坦丁堡就有约60000至80000拉丁人,与他们伴随的是曼努埃尔雇佣的大量拉丁雇佣兵。这些人实际上也反过来帮助拜占庭科学、艺术、文学与文化传播遍及了整个西欧。特别的是,拜占庭艺术在科穆宁王朝期间对西欧艺术及未来的发展的影响非常巨大、深远。 科穆宁王朝时期的帝国也对安纳托利亚的历史发展有着显著影响。通过收复安纳托利亚的大部分地区,帝国阻挡了突厥人向欧洲进军的步伐超过2个世纪。此时期的再征服行动也为后来的拜占庭继承国尼西亚帝国和特拉比松帝国提供了生存空间。与此同时,帝国在安纳托利亚修建的大量工事的部分仍持久地矗立在地平线上,今日仍然可以看到。.

新!!: 十字軍國家和科穆宁王朝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

一次十字军东征(1096年-1099年)是由西方基督教世界所发起的一项军事行动,旨在收复穆斯林的征服中被占领的黎凡特聖地,最终以1099年十字军攻陷耶路撒冷收尾。1095年,西方基督教罗马天主教会教宗乌尔班二世最初为了应东罗马帝国皇帝阿历克塞一世的求援,而号召西方志愿军前往拜占庭帝国抵御塞尔柱人从安纳托利亚而来的入侵。后来,东征的目的逐渐演变为夺回圣地及耶路撒冷城,并将东方基督教从伊斯兰的统治中解放出来。 十字军隊员主要为来自西欧各国的骑士和农民,他们跋山涉水,来到君士坦丁堡,而后又将战矛转向耶路撒冷。队伍中的农民数量大大超过骑士,但由于他们沒受过战斗训练,因此最初十字军并未到达圣城。1099年,重新组织的十字军大军攻陷耶路撒冷,并屠杀了城中大量的穆斯林和犹太居民。东征过程中,西方人在黎凡特建立了耶路撒冷王国、的黎波里伯国、安条克公国和埃德萨伯国四个十字军国家。由于十字军对耶路撒冷这座461年未在天主教控制下的圣城怀有极强的热忱,因而他们拒绝将夺取的土地归还给拜占庭帝国。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是基督教徒对于穆斯林的勢力扩张的一次回应,其后的近两百年内,第二次东征至第九次东征纷至沓来。同时,东征也间接重啟了西罗马帝国灭亡以來衰落的国际贸易。.

新!!: 十字軍國家和第一次十字军东征 · 查看更多 »

第六次十字军东征

第六次十字軍東征(1228年-1229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率領條頓騎士團發動的一次十字軍。雖然名為「十字軍」,但其實是次行動幾乎沒有任何實質戰鬥行動,由腓特烈純粹靠著展現軍力及外交談判,兵不血刃、不費一兵一卒奪回耶路撒冷,被後世譽為「兵不血刃的十字軍」。 在發起十字軍前,腓特烈深知歐陸諸國經過三次失敗的十字軍元氣大傷,加上自身剛被教皇額我略九世施以絕罰,以武力奪取聖城的勝算甚微。於是,腓特烈率領軍隊於歐洲出發後,先到塞浦路斯短暫停靠補給,再於耶路撒冷王國的新首都阿卡出發,公開行軍到耶路撒冷談判,順道展現軍力。 當時統治耶路撒冷的埃及阿尤布王朝苏丹凱末爾正飽受內外交困之苦;外有敘利亞的塞爾柱帝國虎視眈眈、煽動叛亂,內有日漸座大的馬木留克奴隸兵階層爭權奪位,無法再負擔多線作戰與十字軍為敵。最後,經過外交談判,凱末爾將聖城耶路撒冷、伯利恆和通往地中海的走廊割讓予耶路撒冷王國,並與十字軍締結為期十年的和約。 腓特烈之亡妻伊莎貝拉為耶路撒冷王國前任女王,於1228年4月25日產下幼子康拉德後難產駕崩。由於當時霍亨斯陶芬王朝與教皇以及歐陸諸國關係一般,為避免與歐陸諸國燃起爭端,腓特烈放棄了透過婚姻繼承王位的權利,改為安排未足周歲的幼子康拉德繼位。1229年3月18日,康拉德於耶路撒冷登基,腓特烈開始出任攝政臨朝,掌握王國實權。 是次「十字軍」對歐洲影響深遠,腓特烈向基督教世界證明了,在沒有教皇支持及劣勢兵力下仍然可以發動成功收復聖城的十字軍,並為日後1239年的男爵十字軍打下堅實基礎,令其得以成功攻克黎凡特地區大片腹地,將十字軍國家的版圖擴展到最大。是次重奪耶路撒冷令聖城往後十餘年一直維持於十字軍之手,直至1244年被馬木留克王朝鐵騎及花剌子模流亡傭兵聯軍攻陷為止。 Category:十字军东征.

新!!: 十字軍國家和第六次十字军东征 · 查看更多 »

西扎之战 (1111年)

于1111年发生的西扎之战是十字军领袖鲍德温一世为阻止摩蘇爾總督马杜德入侵,而在西扎与塞尔柱军队所發動的一次战争。在此战中,十字军成功保卫住了自己的城池不被攻陷,却也在战后没有反击。.

新!!: 十字軍國家和西扎之战 (1111年) · 查看更多 »

西扎围城战

西扎之战发生于1138年4月28日至5月21日,是拜占庭帝国、安条克公国及埃德萨伯国的联军攻取曼契德希特酋长国首都西扎的战争。最后曼契德希特成为拜占庭帝国的附属国。.

新!!: 十字軍國家和西扎围城战 · 查看更多 »

鲍德温二世 (耶路撒冷)

鲍德温二世(Baldwin II of Jerusalem,Baudouin II de Jérusalem,)是休一世和梅利桑德的第三个儿子,第二任埃德萨伯爵,后继承鲍德温一世的王位成为第三任耶路撒冷国王。他早年参与了第一次十字军东征,跟随他的表亲戈弗雷四世及鲍德温一世一同前往圣地。当鲍德温一世在戈弗雷部下的请求下,为继承戈弗雷的王位而离开埃德萨时,将其埃德萨伯爵爵位传给了鲍德温。后鲍德温在1104年的哈兰之战中被阿尔图格王朝所俘虏,安条克公国的摄政坦克里德及其表弟在此期间代替鲍德温统辖埃德萨城。 1108年,鲍德温的表亲乔治林一世将鲍德温赎回,尽管坦克里德不愿意放弃埃德萨城的统治权,安条克的拉丁牧首最终劝服他将埃德萨还给了鲍德温。很快鲍德温就与贾瓦里结盟。却于托贝索被坦克里德和拉德温所击败。1109年4月,在的黎波里举行的一次十字军会议中,坦克里德和鲍德温和好。然而在接下来的数年中,摩苏尔总督马杜德针对埃德萨伯国发起了一系列的攻击,摧毁了伯国的东部地区。而后鲍德温指责乔治林一世侵占了富饶的托贝索及附近的亚美尼亚领土。 1118年7月2日,鲍德温一世去世,他死前将耶路撒冷转予尤斯塔斯三世,规定如果尤斯塔斯没有前来圣地继承王国,那么王位就会被赐予鲍德温。拥有耶路撒冷王国最多采邑的拉丁牧首阿尔努夫及乔治林一世说服了其他人推举鲍德温二世为王,于是鲍德温前往耶路撒冷并将埃德萨传给了乔治林一世。在1119年安条克公国的军队几乎被歼灭的情况下,鲍德温被选为摄政,替代博希蒙得二世暂时治理安条克。由于塞尔柱军队持续袭击安条克地区,鲍德温不得不将大部分时间花在安条克的政务上,这也使得耶路撒冷对他越加不满。于是当1123年4月在巴拉克俘获了鲍德温后,耶路撒冷中的一部分贵族联合将王位提供给弗兰德斯伯爵查尔斯一世,却被查尔斯所拒。后耶路撒冷军队在威尼斯舰队的协助下占据了泰尔。 鲍德温在1131年去世时,王国将几乎整个巴勒斯坦地区都纳入了其版图,一直到达今天黎巴嫩的中部。他的女儿梅利桑德和女婿安茹的福尔克继承了他的王位。.

新!!: 十字軍國家和鲍德温二世 (耶路撒冷) · 查看更多 »

蒙古征戰

蒙古軍征戰,在西方世界常被稱為蒙古西征,發生於13世紀蒙古帝國建立后,成吉思汗及其子嗣在歐亞大陸和北非各地征戰,領土在一百多年間迅速擴長,其領土幅度為歷史上連續性版圖最遼闊的國家。.

新!!: 十字軍國家和蒙古征戰 · 查看更多 »

鄂圖曼帝國附屬國

鄂圖曼帝國的附屬國是宗主權在樸特的附屬國,通常在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外圍。樸特並沒有對這些附屬國有直接控制的機制。.

新!!: 十字軍國家和鄂圖曼帝國附屬國 · 查看更多 »

若弗鲁瓦二世 (布列塔尼)

布列塔尼公爵及里奇蒙伯爵若弗鲁瓦二世(Geoffrey II, Duke of Brittany and Earl of Richmond,),因娶了布列塔尼的女继承人康斯坦丝而于1181-1186年间成为布列塔尼公爵和第三代里奇蒙伯爵,英王亨利二世和王后埃莉诺的五个儿子中的第四子。.

新!!: 十字軍國家和若弗鲁瓦二世 (布列塔尼) · 查看更多 »

雷蒙德三世 (的黎波里)

黎波里的雷蒙德三世(Raymond III of Tripoli,),的黎波里伯爵(1152年-1187年)、加利利和太巴列王子。.

新!!: 十字軍國家和雷蒙德三世 (的黎波里) · 查看更多 »

雅典公国

雅典公国(Δουκᾶτον Ἀθηνῶν)是在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后在原拜占庭帝国属土上建立的十字军国家。雅典公国控制地区包括阿提卡和维奥蒂亚。1458年,雅典公国亡于奥斯曼帝国入侵。.

新!!: 十字軍國家和雅典公国 · 查看更多 »

耶路撒冷王國

耶路撒冷王國(Regnum Hierosolimitanum) ,又史称耶路撒冷拉丁王国(Latin Kingdom of Jerusalem),是一个在第一次十字军东征以后于1099年建立在南部黎凡特(Southern Levant)的天主教王国。该王国从1099年起持续了近两百年,直到1291年被马穆鲁克摧毁最后一块领土阿卡(Acre)为止。它的历史被分为了两个明显不同的时期,第一王国从1099年持续到1187年被萨拉丁几乎完全侵占为止;在随后的第三次十字军东征中,该王国又于1192年在阿卡重建,并沿续到1291年该城的毁灭为止,因此第二王国有时又被称为阿克王国。.

新!!: 十字軍國家和耶路撒冷王國 · 查看更多 »

提尔的威廉

提尔的威廉(拉丁语:Willelmus_Tyrensis或Guillelmus Tyrensis;法语:Guillaume de Tyr;意大利语:Guglielmo_di_Tiro;希腊语:Γουλιέλμος_της_Τύρου;约1130年-1186年9月29日)是中世纪和。身为,他有时被称为威廉二世,以和他的一位前任区分开来。耶路撒冷王国于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后在1099年建立,威廉出身耶路撒冷王国上层阶级,在耶路撒冷长大成人。他用了二十年时间在接受博雅教育,学习教会法。 威廉于1165年返回耶路撒冷之后,国王阿莫里任命其为大使,遣他出使东罗马帝国。威廉在成为国王的儿子、未来的国王博杜安四世的家庭教师后,发现博杜安是个麻风病人。威廉在阿莫里死后,担任王国中两个最高级的职务书记长及提尔大主教。后在1179年,威廉带领东方代表团出席了第三次拉特朗公会议。不过,由于他卷入了博杜安四世统治期间的宫廷斗争,因此在敌对阵营控制了王室事务以后,他的显赫地位受到了削弱。威廉最终未能当选久负盛名的耶路撒冷宗主教,并可能于1186年默默无闻的死去。 威廉曾写下拉特朗公会议的记录以及一部穆罕默德时代以来的伊斯兰国家历史,但这两部作品都没能流传下来。他以耶路撒冷王国历史的作者身份闻名于今。威廉在其有生之年,用优美的拉丁文写作他的编年史,而这部作品中还引用了大量的古典文学。该编年史有时被冠以《大海彼岸的历史往事》(Historia rerum in partibus transmarinis gestarum)或《耶路撒冷历史》(Historia Ierosolimitana)之名,或简称为《历史》(Historia)。这部作品在他死后很快就被翻译成法文,随后又被译为多种不同的语言。由于他所写的这部编年史是现存唯一一部十二世纪耶路撒冷人所写的同时代当地历史,因此历史学家通常认为威廉的记述是可信的。然而,近世更多的历史学家表示,威廉卷入王国政治纠纷,使他的记述可以看出带有明显的偏见。尽管如此,他仍被视为十字军中最伟大的编年史作家,以及中世纪最好的作家之一。.

新!!: 十字軍國家和提尔的威廉 · 查看更多 »

殖民地

殖民地(旧称植民地)是指由宗主国统治,没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方面的独立权力,完全受宗主国控制的非宗主國本土的地区。广义的殖民地还包括虽然拥有行政机关、军队等国家机构,但经济、军事、外交等一方面或多方面被别国控制的「半殖民地国家」、卫星国和保护国,以及委任统治地、托管地,以及殖民主义国家在这些地区设置的“海外领地”、“附属地”、“海外省”等。 殖民地的特色是宗主國的文化、經濟等綜合實力皆優於被殖民地的地區;宗主國通過向殖民地輸出文化、資本、技術,進行建設,控制殖民地区。因此宗主國不会把首都迁入殖民地内,亦不会為了統治被殖民地区更改宗主國的制度。而是針對殖民地區打造合適的管理制度,為宗主國獲取資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上大多数远离宗主国本土的海外殖民地都获得独立,旧有的世界殖民主义体系不复存在。 从殖民地的性质上来说,大致可分为拓殖型殖民地、资源掠夺型殖民地和商业殖民地三种主要类型,这三种殖民地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而顺次出现的。.

新!!: 十字軍國家和殖民地 · 查看更多 »

法国

法兰西共和国(République française ),簡稱法国(France ),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大區及領地的主權國家,自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建立以來实行单一制與半总统制,首都為歐盟最大跟歐洲最大的文化與金融中心巴黎。該國本土由地中海一直延伸至英倫海峽及北海,並由萊茵河一直延伸至大西洋,整體呈六角狀。海外领土包括南美洲的法属圭亚那及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诸岛屿。全国共分为18个大区,其中5个位于海外。法国與西班牙及摩洛哥為同時擁有地中海及大西洋海岸線的三個國家。法國的国土面积全球第四十一位,但卻為歐盟及西歐國土面積最遼闊的國家,歐洲面積第三大國家。 今日之法国本土于铁器时代由高卢人(凯尔特人的一支)征服,前51年又由罗马帝国吞并。486年法兰克人(日耳曼人的一支)又征服此地,其于该地域建立的早期国家最终发展成为法兰西王国。法国至中世纪末期起成为欧洲大国,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致巔峰,建立了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亦為20世紀人口最稠密的國家,現今則是众多前殖民地的首選移民国。在漫長的歷史中,法國培養了不少對人類發展影響深遠的著名哲學家、文學家與科學家,亦為文化大国,具有第四多的世界遺產。 法國在全球範圍內政治、外交、軍事與經濟上為舉足輕重的大國之一。法國自1958年建立第五共和国後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政局保持穩定,國家體制實行半總統制,國家經由普選產生的總統、由其委任的總理與相關內閣共同執政。1958年10月4日,由公投通過的國家憲法則保障了國民的民主權及宗教自由。法國的建國理念主要建基於在18世紀法國大革命中所制定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此乃人類史上較早的人權文檔,並對推動歐洲以至於全球的民主與自由產生莫大的影響;其藍白紅三色的國旗則有「革命」的含義。法國不僅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亦是歐盟始創國。該國國防預算金額為全球第5至6位,並擁有世界第三大核武貯備量。法國為发达国家,其GDP為全球第六大經濟體系,具備世界第十大購買力,並擁有全球第二大專屬經濟區;若以家庭總財富作計算,該國是歐洲最富有的國家,位列全球第四。法國國民享有高生活質素,在教育、預期壽命、民主自由、人類發展等各方面均有出色的表現,特別是醫療研發與應用水平長期盤據世界首位。其國內許多軍備外銷至世界各地。目前,法国是。.

新!!: 十字軍國家和法国 · 查看更多 »

海外 (十字军东征)

海外(Outremer)是一个对十字軍國家的通称。这一称谓源于欧洲人在第一次十字军东征中的胜利,并用以称谓埃德萨伯国、安條克公國、的黎波里伯国、并尤其是耶路撒冷王國等十字军国家。文艺复兴期间这一称谓经常等同于整个黎凡特地区或者用来指代圣地。其中虽然奇里乞亚亚美尼亚王国建立于十字军东征之前,但罗马教宗雷定三世授予了它王国的地位,并且法国裔的完全西化了王国。 通常在法语中,海外(outremer)可以指任何海外地方,例如西法兰克王国国王路易四世因其成长于英格兰的背景也被称为“海外归来的路易()”。 在罗兰之歌中,海外是一个虚构的穆斯林国家的名称,它也是剧情高潮部分参与抵抗基督教的穆斯林世界国家之一。.

新!!: 十字軍國家和海外 (十字军东征) · 查看更多 »

海外 (消歧义)

海外通常指:.

新!!: 十字軍國家和海外 (消歧义) · 查看更多 »

旭烈兀

旭烈兀(,名字意为“战士”,),蒙古人,伊儿汗国的建立者,西南亚的征服者。成吉思汗之孫、拖雷之子、蒙哥及忽必烈之弟、阿里不哥之兄。旭烈兀的军队大大拓展了蒙古帝国的西南疆界。在他的领导下,蒙古人摧毁了伊斯兰文明的两大中心:巴格达和大马士革,使伊斯兰世界的中心转移到了开罗的埃及马木留克王朝。.

新!!: 十字軍國家和旭烈兀 · 查看更多 »

拜占庭帝国

拜占庭帝國是一個歷史上知名的帝國。羅馬帝國自东西分治後,帝國東部羅馬政權的延續被稱為東羅馬帝國(相对于帝國西部的西羅馬帝國),16世紀以後,開始有學者稱之為拜占庭帝国。其国民在其一千多年的存在期内自称为“罗马帝国”(Imperium Romanum;Βασιλεία Ρωμαίων)。帝國位于欧洲东部,领土曾包括歐亞非三大洲的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是古代和中世纪欧洲历史上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 東羅馬帝國共历经12个王朝及93位皇帝,首都为新罗马(Nova Roma;Νέα Ρώμη,即君士坦丁堡)。其疆域在11个世纪中不断变动。色雷斯、希腊和小亚细亚西部是帝国的核心地区;今日的土耳其、希腊、保加利亚、马其顿、阿尔巴尼亚从4世纪至13世纪是帝国领土的主要组成部分;意大利和原南斯拉夫的大部、伊比利亚半岛南部、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利比亚、突尼斯、今阿特拉斯山脉以北的阿尔及利亚和今天摩洛哥的丹吉尔也在7世纪之前曾是帝国的國土。 关于帝國的起始纪年,历史学界仍存有争议。主流观点认为,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建立新罗马、罗马帝国政治中心东移,是東羅馬帝國成立的标志。德国东罗马学者斯坦因以戴克里先皇帝即位(284年;这位皇帝首次将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两半)为東羅馬帝國的起始纪年。其他观点分别以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罗马帝国皇权统一归于东罗马皇帝)、527年(查士丁尼一世登基)、7世纪(希腊化开始)和8世纪(希腊化完成)为東羅馬帝國起始的标志。 東羅馬帝國本为羅馬帝國的东半部,較為崇尚希臘文化,与西罗马帝国分裂后,更逐渐发展为以希腊文化、希腊语和東正教为立国基础,在620年,席哈克略皇帝首次讓希臘語取代拉丁語,成為帝國的官方語言,使得東羅馬帝國成為不同于古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的国家。在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和神聖羅馬帝國成立後,这个帝国被外人称为“东罗马帝国”,尽管其正式国号仍延续着古罗马帝国时期的国号。直到1557年德意志歷史學家赫罗尼姆斯·沃尔夫為了區分其帝國的古羅馬時期及神聖羅馬帝國而引入了「拜占庭帝國」作為稱呼,並被現代史學上所使用。 東羅馬帝國的文化和宗教对于今日的东欧各國有很大的影响。此外,東羅馬帝國在其十一个世纪的悠久历史中所保存下来的古典希腊和罗马史料、著作,以及理性的哲学思想,也为中世纪欧洲突破天主教神权束缚提供了最直接的动力,引发了文艺复兴运动,并深远地影响了人类历史。 1204年4月13日,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曾被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攻陷和劫掠,直到1261年收复。1453年5月29日,鄂圖曼帝国攻陷了首都君士坦丁堡,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戰死,歷時一千餘年的東羅馬帝國就此灭亡,羅馬帝國也正式終結。.

新!!: 十字軍國家和拜占庭帝国 · 查看更多 »

拜巴尔一世

拜巴尔一世(胜利王、豹子一樣的國王;全名为:马利克·扎希尔·鲁克-丁·拜巴尔,)埃及苏丹,马木留克王朝最伟大的统治者(1260年-1277年在位)。他是一个强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拜巴尔一世生于哈薩克阿特勞州的一个欽察突厥人家庭,逃亡克里米亞,被蒙古人抓获后作为奴隶卖到叙利亚。他的第一个主人惊异于他的强健体格,把他卖给了一个埃及的马木留克弩炮队军官,因此又名拜巴尔·班度克達里,只是用了800第納爾。但因其中一隻眼有白內障,因此被退貨,後被阿尤布王朝的蘇丹所救。他先是充当阿尤布王朝最后一代苏丹萨利赫的侍卫,不久成为马木路克领袖艾伯克麾下的将领。艾伯克在混乱中推翻了阿尤布王朝,成为埃及的第一位马木路克苏丹。1249年,由法国国王路易九世率领的第七次十字军入侵埃及。1250年,拜巴尔领导了马木路克打败路易九世的著名战役。他在这场战役中将路易九世生擒。 当时正是蒙古人入侵西亚的高潮时期,1258年成吉思汗之孙旭烈兀攻陷阿拔斯王朝首都巴格达之后屠杀城中居民,震惊了整个穆斯林世界。旭烈兀随之命令将领怯的不花入侵叙利亚。在这种紧急的形势下,拜巴尔在苏丹忽秃斯领导下,于1260年9月3日率领马木路克骑兵在阿音札鲁特战役中打败了蒙古先锋部队,从此终结了蒙古人向西方的扩张。西方历史学家十分重视这一战的意义,认为它挽救了整个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文明。拜巴尔一世在击退蒙古人和占领叙利亚后杀害了忽秃斯,自立为埃及苏丹。 1261年,拜巴尔的一名阿蘭商人勸金帐汗国別兒哥改宗伊斯蘭教,這使埃及可以定期到南俄購買新的欽察年輕人補充馬木留克軍,也可牵制旭烈兀,使之停止向叙利亚進軍。 拜巴尔一世致力于消灭巴勒斯坦的各十字军国家,与之常年作战。他在1263年围攻阿克未能获胜;在阿苏夫、海法和恺撒里亚等地则获得了胜利。但最主要的十字军国家安条克公国仍未能攻下。然而,1266年拜巴尔一世打败了安条克公国在西亚仅有的同盟亚美尼亚。在失去盟军援助后,经过数月围攻,安条克于1268年5月18日陷落。安条克公爵博希蒙德六世弃城逃走,城中居民大多被贝巴儿思一世卖为奴隶。十字军失去了在圣地的重要基地,在击退1271年的第九次十字军東征后,拜巴尔一世对埃及和叙利亚实现了稳固的统治。1277年,拜巴尔一世在叙利亚去世。他是因為誤飲為人準備的毒馬奶酒而死。 Category:钦察人 Category:埃及君主.

新!!: 十字軍國家和拜巴尔一世 · 查看更多 »

拉丁帝国

拉丁帝国(拉丁语直譯爲罗马尼亚帝国),是1204年十字军第四次东征時,攻陷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后建立的国家。鲍德温一世爲開國君主。十字军想在拜占庭帝国领土上建立一个西方教會国家,藉此取代東方教會的拜占庭帝国。.

新!!: 十字軍國家和拉丁帝国 · 查看更多 »

拉希德丁·锡南

拉希德丁·锡南·伊本·萨勒曼·伊本·穆罕默德·阿布·哈桑·巴士里(阿拉伯语: ;)是12世纪后半叶活跃于叙利亚地区的一位伊斯兰教阿萨辛派首领。其活跃的年代正处于十字军东征期间,欧洲人将他称为「山中老人」(Vetulus de Montanis),此称谓来源于其阿拉伯语头衔「山中长老」(Shaykh al Jabal)。.

新!!: 十字軍國家和拉希德丁·锡南 · 查看更多 »

曼努埃爾一世 (拜占庭)

曼努埃爾一世(希腊语:,)是十二世纪的拜占廷皇帝。此时,拜占庭帝国和地中海历史迎来了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在其统治期间,科穆宁王朝经历了最后一次兴盛,帝国的军事与经济实力得以恢复,文化也走向繁荣。 拜占廷帝国曾是地中海世界的掌控者,为复兴这一荣耀,曼努埃尔采取了雄心勃勃的对外政策。在这个过程中,它同教宗以及复兴中的西方世界结盟,并对西西里王国发动了入侵试图收复南意大利,但没有成功。在第二次十字军东征期间,他使帝国躲避了十字军带来的威胁并使他们顺利通过。曼努埃尔还将十字军国家纳入了自己的保护之下。面对穆斯林对圣地的侵袭,他促使帝国与耶路撒冷王国联合进攻法蒂玛王朝。曼努埃尔重塑了帝国在巴尔干和东地中海地区的版图,并将匈牙利和十字军诸国纳入于拜占庭的势力范围之下。此外,他还对帝国东西面的邻国们持续地发动富有侵略性的战争。 然而,在经历了密列奥塞法隆战役的惨败后,曼努埃尔一世被迫采取妥协政策,使其在东方地区的成就功亏一篑,这一失败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以傲慢自大的用兵方式进攻处在有利位置的罗姆苏丹军队。尽管拜占廷军队在門德雷斯河谷戰役挽回了损失,并且曼努埃尔与苏丹基利杰阿尔斯兰二世缔结了一份对帝国有利的和约,但密列奥塞法隆战役最终表明了帝国为从突厥人手中收复安纳托利亚地区的努力没有成功。 曼努埃尔被希腊人誉为大帝,因人们愿意向其效忠而声名远播。在其大臣的历史作品里,曼努埃尔不仅是一代英杰,也是美德的典范。十字军诸国在与曼努埃尔的联系中也受到了他的影响,他在西方天主教世界的一些地区享有“最受上帝祝福的君士坦丁堡皇帝”(the most blessed emperor of Constantinople)的称号。P.

新!!: 十字軍國家和曼努埃爾一世 (拜占庭) · 查看更多 »

怯的不花

怯的不花(;),蒙古帝国那颜,旭烈兀麾下大将。他是乃蛮人。 元宪宗二年(1252年),怯的不花奉命率领1万2千人蒙古军队自和林出发西征,经过五年的征战,于1257年基本征服波斯。此后蒙古军队进一步入侵阿拉伯帝国,次年二月十三,蒙古攻占巴格达,阿拉伯帝国灭亡。1259年,怯的不花随旭烈兀渡过幼发拉底河,进军叙利亚。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年),蒙古军队攻占阿勒颇,叙利亚统治者纳昔尔放弃大马士革,逃入埃及求救。 此时,蒙哥死讯传来,旭烈兀被迫回师波斯,以支持忽必烈同阿里不哥争夺蒙古大汗之位,仅留下怯的不花率各部族军队2万人(其中蒙古军队约5000人)负责继续征服叙利亚。埃及苏丹忽秃斯闻讯即进军巴勒斯坦。此时,怯的不花又与诸十字军国家交恶,正率军攻打西顿,自大的怯的不花发函要求埃及军队即刻投降,但遭到拒绝。9月3日,失去了十字军国家支持的蒙古军队和埃及军队在阿音札鲁特战役中交战,怯的不花先勝後敗在失败后拒绝逃跑,最后被杀,其亲族全部被埃及人俘虏。 据埃及史书记载,怯的不花是一个景教教徒。 蒙古帝國人物 Category:阵亡军人.

新!!: 十字軍國家和怯的不花 · 查看更多 »

普鲁士君主列表

普魯士君主是霍亨索倫家族成員,統治普魯士的君主,起源于1525年的普魯士公國。普魯士公國是由位于波羅的海東岸的十字軍國家條頓騎士團國演變而成。條頓騎士團在大團長阿爾布雷希特領導下改宗路德教和實行世俗化、建立普魯士公國。公國原先是波蘭王國的附庸,因此作為條款的一部分,普魯士公爵要向波蘭國王效忠。當統治普魯士公國的霍亨索倫家族--于1618年絕嗣後,公國由同一家族的勃蘭登堡選侯統治。虽然名义上仍是两个不同的地区,但普魯士公國的宗主權隸屬於波蘭王國,勃蘭登堡選侯國屬於神聖羅馬帝國,兩塊領地在歷史上一起被稱為勃蘭登堡-普魯士。第二次北方戰爭以後,一系列條約使得普魯士公國不再是波蘭的附庸,擁有完整的主權。錯綜複雜的局勢成為普魯士王國建立的基礎條件。由于外交的緣故,普魯士君主在1701年至1772年稱為普魯士里的國王,主要是在神聖羅馬帝國內,還是勃蘭登堡選侯,普魯士里的國王頭銜是爲了避免違反帝國法。隨著普魯士在十八世紀日益增長的軍事力量和外交行動,普魯士發展成為帝國各邦中實力最強大的邦國。普魯士的國王頭銜在1772年開始使用直至1871年,在普法戰爭后,國王威廉一世加冕為德意志帝國皇帝,之後普魯士王國成為德意志帝國的邦國,普魯士國王兼任德意志帝國皇帝。.

新!!: 十字軍國家和普鲁士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1130年教宗選舉

1130年教宗選舉是在教宗何諾二世離世後於1130年2月14日或2月15日舉行的教宗選舉。這次選舉是自1061年舉行教宗選舉以來樞機團首次分裂成2個陣營,而每個陣營各自選出1位教宗。原本選舉是由艾默里克·德·拉·渣達樞機帶領的一部分樞機選出額我略·巴巴拉斯基樞機為教宗諾森二世。不過,其他參與選舉的樞機不滿意該結果而自行選出伯多祿·比亞尼樞機為。雖然克雷二世得到更多樞機支持,但是天主教會將諾森二世視為合法教宗,而克雷二世則為對立教宗。 教宗嘉禮二世簽訂的《沃尔姆斯宗教协定》令這次選舉選出了兩位教宗。《沃姆斯宗教協定》解決了敘任權鬥爭,而於簽訂該宗教協定後樞機團就聖座對神聖羅馬帝國的政策出現很大分歧。有幾位較年老的樞機認為《沃姆斯宗教協定》是放棄中所提倡的原則,並傾向接受它只是一個象徵式協定。這些樞機支持教宗跟於意大利南部居住的諾曼人成為聯盟。這些諾曼人有些是跟如卡西諾山的修道院有聯繫,而他們的其中一個領袖是伯多祿·比亞尼樞機。比亞尼樞機是當時其中1個在羅馬最有影響力的家族的代表。 在上述問題上持相反立場的樞機則由艾默里克·德·拉·渣達樞機領導。他在嘉禮二世簽訂《沃尔姆斯宗教協定》後即被冊封為樞機及委任為聖座總理,而他也是新政策的其中一個推動者。他跟他的支持者認為該協定對教會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關係會變得更好,而他們並不信任跟聖座有關係和主張擴張主義的諾曼人。除此之外,有部分主要代表或許跟「新靈性」有密切關係(意指由組成的新宗教組織)。另外,他們跟羅馬的弗蘭吉潘尼家族結成聯盟,而弗蘭吉潘尼家族跟比亞尼家族是敵對的。 為防樞機團就新教宗的人選而處於分裂狀態,樞機在教宗何諾二世離世前數星期制訂1份協議。協議中訂明新教宗會在2位主教級樞機、3位司鐸級樞機及3位執事級樞機組成的選舉委員會同意下選出。.

新!!: 十字軍國家和1130年教宗選舉 · 查看更多 »

1159年教宗選舉

1159年教宗選舉在亞德四世離世後3天舉行,這一次選舉是自1130年教宗選舉以來樞機團再次分裂成兩個陣營並各自選出1位教宗。大部分樞機選出錫耶納的羅蘭度樞機為教宗亞歷山大三世,然而有少部分樞機拒絕承認亞歷山大三世並自行選出樞機為維篤四世。這次選出2位教宗的選舉令教會分裂至1178年。 樞機團內部對聖座對外政策的持續分歧造成這次教會分裂。12世紀的教宗國是神聖羅馬帝國和諾曼人的西西里王國兩個歐洲勢力的緩衝國。嘉禮二世於1122年簽署沃尔姆斯宗教协定後,聖座跟神聖羅馬帝國結成聯盟而沒有選擇西西里王國為盟友。羅馬市民建立的市政機關在亞德四世在位期間管理羅馬,而西西里國王正控制教宗國部分領土。然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沒有履行《》中須協助聖座恢復在羅馬管治權的義務,聖座跟神聖羅馬帝國因而脫離盟友關係。亞德四世繼而決定與西西里國王古列爾莫一世和解而簽訂《》。簽訂《貝內文托條約》後聖座與腓特烈一世的關係日益緊張,雙方並於1157年發生爭議。腓特烈一世嘗試並成功加強自己對德國的教會的影響力。聖座對外政策的態度轉變令樞機團分裂成支持和反對新政策兩個派系,而樞機團直至亞德四世離世仍沒有達成共識。 這次選舉同時帶來重大法律意義。在這次選舉舉行前,樞機選舉人須一致支持某人成為新教宗,而這個規定會令樞機團在出現分歧時未能選出新教宗。為免樞機團將來出現分歧,1179年召開的第三次拉特朗大公會議同意頒布《必須避免衝突》法令(Licet de evitanda discordia),當中規定新教宗人選得到三分之二參與選舉的樞機支持後即可當選成為新教宗。.

新!!: 十字軍國家和1159年教宗選舉 · 查看更多 »

5月18日

5月18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138天(闰年第139天),离全年结束还有227天。.

新!!: 十字軍國家和5月18日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十字军国家十字軍國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