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十地

指数 十地

十地(daśabhūmi),佛教術語,指大乘佛教修菩薩道行者所要經歷的十個修行階段,出自於《十地經》,後來集入《華嚴經》中,而稱為十地品。 按《梵網經》、《菩薩瓔珞本業經》、《楞嚴經》等說法,已發菩提心的菩薩行者,要歷經「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等四十階位修行福德(puṇya)與智慧(jñāna)資糧,然後進入「十地」中修學。 按法相宗的說法,十信至十迴向皆攝屬「資糧位」,四加行為「加行位」,十地為見道菩薩後的「修習位」,妙覺菩薩為成佛的「究竟位」。藏傳佛教同樣在「修習位」中安立「十地」。 不過在《華嚴經》中,雖提到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但是採分別陳述的方式。因此,十住與十地有可能原本是並列而獨立的修行階位系統。在其他的印度大乘佛教經論,幾乎不會提到十行與十迴向,而以「十住」或「十地」為主。.

21 关系: 十一面觀音十地十地經千臂千鉢曼殊室利經大乘佛教三阿僧祇劫五怖畏何训田佛珠入中論四加行灌頂真如 (佛教)菩萨菩薩道見道龍樹阿惟越致楞嚴經波罗密10

十一面觀音

十一面觀音(梵文稱Ekādaśa-mukha),又稱十一面菩薩、大光普照觀音。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之一,是六觀音之一。六觀音即:聖觀音(救拔餓鬼道)、千手觀音(救拔地獄道)、馬頭觀音(救拔畜生道)、十一面觀音(救拔修羅道)、準提觀音(救拔人道)、如意輪觀音(救拔天道)。有十一個顏面,十一面之寓義,普遍說法表示「十地」,最頂一面,表示十地之上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菩薩遍傳中國、日本等地。東京帝國大學教授木村泰賢稱此菩薩淵源於印度婆羅門教之「十一荒神」(溼婆神的化身),有十一面二臂或四臂的形象,主要度脫六道中的阿修羅眾生。真言為十一面觀音陀羅尼(俗稱藏密大悲咒)。 唐代時,長安薦福寺方丈泗州僧伽大師,被時人視為是十一面觀音化身。.

新!!: 十地和十一面觀音 · 查看更多 »

十地

十地(daśabhūmi),佛教術語,指大乘佛教修菩薩道行者所要經歷的十個修行階段,出自於《十地經》,後來集入《華嚴經》中,而稱為十地品。 按《梵網經》、《菩薩瓔珞本業經》、《楞嚴經》等說法,已發菩提心的菩薩行者,要歷經「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等四十階位修行福德(puṇya)與智慧(jñāna)資糧,然後進入「十地」中修學。 按法相宗的說法,十信至十迴向皆攝屬「資糧位」,四加行為「加行位」,十地為見道菩薩後的「修習位」,妙覺菩薩為成佛的「究竟位」。藏傳佛教同樣在「修習位」中安立「十地」。 不過在《華嚴經》中,雖提到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但是採分別陳述的方式。因此,十住與十地有可能原本是並列而獨立的修行階位系統。在其他的印度大乘佛教經論,幾乎不會提到十行與十迴向,而以「十住」或「十地」為主。.

新!!: 十地和十地 · 查看更多 »

十地經

《十地經》(Daśabhūmika Sūtra),又稱《十住經》,大乘佛教經典,收入《華嚴經》〈十住品〉,內容在於宣講菩薩修行的十個位階(十地)。.

新!!: 十地和十地經 · 查看更多 »

千臂千鉢曼殊室利經

《大乘瑜伽金剛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鉢大教王經》,共十卷。題為唐不空三藏譯。唐開元二十八年歲次庚辰五月五日(西元740年6月3日)奉詔譯經,於荐福寺。本經略稱《千臂千鉢曼殊室利經》、《文殊大教王經》、《千鉢經》。本經述千臂千鉢曼殊室利菩薩的祕密三摩地法門。在《大正藏》中列入密教部。.

新!!: 十地和千臂千鉢曼殊室利經 · 查看更多 »

大乘佛教

大乘(महायान,),亦称“大乘教”,梵文音译“摩诃衍那”、“摩诃衍”等,佛教两大教派傳統(在某些分類中,則列出三大傳統)之一,大乘佛教認為不發菩提心聲聞乘為小乘。在某些傳統中,金剛乘被認為是大乘佛教之下的一個分支,但也有將金剛乘與大乘、小乘並列,成為第三大傳統的看法。 大乘佛教,立声闻、獨覺和菩萨乘的三乘教法,稱其中菩萨乘(或佛乘)为大乘教法。大乘佛教的主要传承者是北传佛教,其中的汉传佛教流传于中国大陆、港澳地区、臺灣、日本、朝鮮半島、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等地。晚期大乘佛教则传入西藏和蒙古等地,成为藏传佛教中的主要元素。.

新!!: 十地和大乘佛教 · 查看更多 »

三阿僧祇劫

三阿僧祇劫,佛教术语,菩萨成佛之年时也。阿僧祇劫(Asaṃkhyeyakalpa)者,译言无数长时,菩萨之阶位有五十位。以之区别为三期之无数长时。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之四十位,为第一阿僧祇劫,十地之中,自初地至第七地,为第二阿僧祇劫,自八地至十地为第三阿僧祇劫。第十地卒。即佛果也。 《起信论》曰:“而实菩萨种性根等,发心则等,所证亦等。此有超过之法,以一切菩萨皆经三阿僧祇劫故。”劫有大中小三者,此劫为大劫,故曰三大阿僧祇劫。此三大劫中释迦佛值遇于数万之佛。 達摩《破相論》曰:問:如佛所說,我於三大阿僧祇劫,無量勤苦,方成佛道。云何今說,唯只觀心,制三毒,即名解脫?答:佛所說言,無虛妄也。阿僧祇劫者,即三毒心也;胡言阿僧祇,漢名不可數。此三毒心,於中有恆沙惡念,於一一念中,皆為一劫;如是恆沙不可數也,故言三大阿僧祇。真如之性,既被三毒之所覆蓋,若不超彼三大恆沙毒惡之心,云何名為解脫?今若能轉貪瞋癡等三毒心,為三解脫,是則名為得度三大阿僧祇劫。末世眾生愚癡鈍根,不解如來三大阿僧祇秘密之說,遂言成佛塵劫未期,豈不疑誤行人退菩提道。 達摩祖師說,三大阿僧祇劫,不是指億萬年的時間,是指貪嗔癡等無量的妄念。世人以為時間太長,而氣餒生退轉心,其實解脫只在自己決心。有些教派以此認為不可能一世成佛。禪宗等則認為,世尊的教化就是為了一世成佛,禪宗歷代祖師就是明證。 Category:佛教术语.

新!!: 十地和三阿僧祇劫 · 查看更多 »

五怖畏

五怖畏,指的是初學菩薩的五種怖畏。.

新!!: 十地和五怖畏 · 查看更多 »

何训田

何训田(汉语拼音:He Xuntian,),中国作曲家、音乐新语言开创者、上海音乐学院教授。.

新!!: 十地和何训田 · 查看更多 »

佛珠

佛珠,又稱唸珠、數珠,漢傳佛教名詞,是念佛菩薩聖號或持咒時,用以計數和束心的工具。而念佛是修行佛道基本方法之一,掐捻念珠誦經持咒念佛,能生諸種功德。梵語叫做〔缽塞莫〕。 而中國民間一般非佛教徒亦有配戴佛珠,因為非佛教徒亦多相信手戴佛珠可保平安。.

新!!: 十地和佛珠 · 查看更多 »

入中論

《入中論》(梵文: Madhyamakāvatāra śāstra),由月稱論師所著中觀應成派名著,以《華嚴經》中十地為骨架,宣揚龍樹菩薩等中觀師之空義,以破除唯識師所認為阿賴耶識具有的唯識三性。被藏傳佛教選入僧人必讀的五部大論之一。.

新!!: 十地和入中論 · 查看更多 »

四加行

加行(梵語:pra-yoga),舊譯方便。即加功用行之意,乃針對正行之預備前行。 說一切有部立接近見道的四善根位,煖,頂,忍、世第一法,為加行位(順決擇分),四者合稱四加行,然亦廣通資糧(梵語: sambhāra)位,而與五停心觀、別總二種念處合稱為七加行。瑜伽行唯識學派立下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的五位修行。楞嚴經則在清淨四十一心(資糧位:乾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之後,菩薩十地(修道位)之前,立以佛覺用為己心的四種「妙圓加行」。 廣義來說,在修行歷程中,一切的功用努力,都叫加行,而不限於見道位之前。例如《現觀莊嚴論》立,圓滿一切相、頂、漸次、剎那,這四種現觀加行,概括從追求解脫的資糧道行者到成佛前的所有道。 密教接受灌頂、授戒、宗脈相承等儀式之前,所須預修之特定行法,亦稱為加行。 日本東密或台密的四度加行(しどけぎょう),即指正式授予傳法灌頂,為「成為傳法阿闍黎」之前,所傳授之十八道(じゅうはちどう)・金剛界(こんごうかい)・胎藏界(たいぞうかい)・護摩(ごま)等四法,為密教行者修行之第一階段。 藏傳密宗有修學共與不共的「加行」或「前行」(梵語:pūrvaka;藏語:),當作集資糧、淨業障、相應本尊的基礎。所謂「四共加行」,是指「人身難得、觀死無常、因果業力、輪迴過患」。修持無上瑜伽的「不共加行」依各派傳承不同,種類也有一些差異,如四加行、五加行、九加行等。但各派的基準,主要是指「皈依大禮拜」、「金剛薩埵百字明咒」、「獻曼荼羅」、「上師相應」(Guru yoga)。 漢傳佛教少用「加行」這個詞彙,但也有類似的前行階段。例如天台宗立下「二十五方便」作為其止觀(正修行)的行前基礎。.

新!!: 十地和四加行 · 查看更多 »

灌頂

顶(梵文:Abhiseka或abhisenca,藏文:དབང་),其原來的意思是以四大海之水,灌在頭顶然後表示祝福之意,原為昔日印度國王冊立太子之儀式。大乘佛教中以灌顶表示佛位受职,菩萨于十地中之第九地入第十法云地时,得诸佛智水灌顶,称灌顶法王。或称菩萨修至十地,即受诸佛摩顶,称灌顶,表示入佛之界。 密教中以灌顶为阿闍黎向弟子印可传授时的一种仪式,一般表示如来五智的五瓶水灌注弟子顶,意为自此绍继法门,不断掉佛的种子(承认弟子是未来的往後的佛)。不空解释说:“顶为头顶,表大行之尊高。灌为灌持,明诸佛之护念 守護憶念。”如不灌頂而學,即是盜法,不但不得以成就,得了成就也要下地獄。 道家内丹修炼讲究“真种子”的产生。《悟真篇》说:“咽津纳气是人行,有药方能造化生。鼎内若无真种子,犹将水火煮空铛。” 一般需要师傅在弟子身上种下的灵性之根,或称先天太乙之真气(真种子)。另外道家还有“飞灵入窍”的方法。这都与佛家的灌顶有类似之处。不过道家的“鼎”和“窍”一般不必在头顶。.

新!!: 十地和灌頂 · 查看更多 »

真如 (佛教)

真如(巴利文與梵文:)或實如(梵文:),又譯為如實、如如、本無,佛教術語,一般被解釋為法(dharma)的本性,即法的真實本質,也就是法的真實自性。.

新!!: 十地和真如 (佛教) · 查看更多 »

菩萨

菩薩,即菩提薩埵(बोधिसत्त ;बोधिसत्त्व )之略稱,過去曾譯作菩提索多、冒地薩怛縛、或扶薩。Bodhi(菩提)意為「覺悟」,satto或sattva意為「有情」,譯成漢語的意思為註定走向覺悟的有情眾生。 此外,受到佛教傳入的影響,在中国民间信仰中,也常泛称非佛教的神明为菩薩。.

新!!: 十地和菩萨 · 查看更多 »

菩薩道

上座部佛教《南傳菩薩道》說明修菩薩道必須發願成為佛,修行修到被佛授記未來成佛才能稱為菩薩,菩薩必須在十波羅蜜中累積修行最少四大阿僧祇加上十萬大劫才能成佛。菩薩必須修四念處才有成佛的機會,不修四念處就無法成佛。菩薩在最後一世前修四念處最多只會證得第十一觀智行捨智不會覺悟不會證得四道、四果、涅槃,所以菩薩在最後一世成佛前是沒覺悟證果的「凡夫」。菩薩在最後一世無佛教時代會自修四念處如實覺知五蘊的剎那生滅及無常、苦、無我然後無師自悟自證四道、四果、涅槃成為佛 。 大乘佛教菩薩道是指為了度化眾生、趣向佛道,促使眾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生生世世為法眷屬相互增益,地地增上。在三大阿僧祇劫中,廣行六度萬行,入地後行十度波羅蜜。行菩薩道是以利樂眾生為首要之務,但在利他中又得自利。生生世世行菩薩道,永不捨棄任何一位眾生,以求眾生皆能圓成佛道。.

新!!: 十地和菩薩道 · 查看更多 »

見道

見道(darśana-mārga),又稱見諦道、見諦,佛教術語,為修行位階之一,由說一切有部提出。是以無漏智來觀察四聖諦之後得到的成果,經由修行順決擇分而成。見道,修道與無學道,為進入涅槃的三個位階,見道之後,就脫離凡夫,相當於四向四果中的須陀洹向、斯陀含向或阿那含向之一。瑜伽行派則以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與無學道合稱。.

新!!: 十地和見道 · 查看更多 »

龍樹

龍樹(天城文:नागार्जुन,,泰盧固文:నాగార్జున,නාගර්ජුන,,一稱為龍猛、龍勝,音譯為那嘎呵朱訥,舊譯為那伽閼剌樹那、那伽阿順那)是佛教僧侶、大乘佛教論師,大约生活在公元2世紀,出生於南印度,於說一切有部中出家,在佛教史上具崇高地位,許多人認為他是釋迦牟尼佛之後,大乘佛教中最重要的論師,相傳為證得初地《大唐西域記》卷8:「時南印度那伽閼剌樹那菩薩(唐言龍猛。舊譯曰龍樹,非也),幼傳雅譽,長擅高名,捨離欲愛,出家修學,深究妙理,位登初地。」果位之菩薩。其著作甚多,有「千部論主」的稱譽,其中以《中論》及《大智度論》最為著稱。 龍樹廣泛影響了大乘佛教各宗派,中觀派以他為創始者,瑜伽行唯識學派與如來藏學派也多以他的著作來證明本身宗義的正確。在漢傳佛教中享有「八宗共祖」的稱號。在藏傳佛教中,與其大弟子提婆(亦名聖天)同被列入為佛教的二勝六莊嚴之一。密宗也以他為傳承上師之一,列名八十四大成就者中。在中國,一些道教流派由於受到佛教禪宗、密宗的影響,也尊龍樹為神靈,尊稱其為「龍樹大醫王」、「衛國金剛龍樹王」,如閭山派。.

新!!: 十地和龍樹 · 查看更多 »

阿惟越致

阿惟越致,又名阿鞞跋致(梵語:Avinivartanīya、Avaivartika、Avivartika,藏語:Phir mi ldog-pa),意譯為不退轉,即修行佛法之過程中得悟,不退墮於二乘、凡夫、惡趣等,也不退失所証得之果位、觀念、行法。.

新!!: 十地和阿惟越致 · 查看更多 »

楞嚴經

《楞嚴經》(Śūraṃgama-sūtra),全名《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又名《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简称《大佛頂首楞嚴經》、《大佛頂經》、《首楞嚴經》,大乘佛教經典。據傳說,由般剌密諦在唐朝時傳至中國,經懷迪證義,房融筆受,譯成漢文。印順法師認為它與《圓覺經》、《大乘起信論》屬於晚期如來藏真常唯心--的作品。 在明朝與清朝後,《楞嚴經》長期被漢傳佛教人士高度推崇,曾有:「自從一讀楞嚴後,不看人間糟粕書!」的詩句。《楞嚴經》梵文原本未傳世,從面世開始,因未被列入正式譯經目錄,對於它的真偽,就有了經久不息的爭議,佛教學者認為它是在唐代的中國所寫作,再偽託為印度傳入的作品。.

新!!: 十地和楞嚴經 · 查看更多 »

波罗密

波羅蜜(पारमि,),即波羅蜜多(पारमिता ),佛教術語,是所有菩薩行者必修的善德,是成就究竟菩提一切圣者的根本资粮。.

新!!: 十地和波罗密 · 查看更多 »

10

10(十)是9与11之间的自然数。.

新!!: 十地和10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不動地歡喜地法雲地菩萨十地離垢地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