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北方十字军入侵

指数 北方十字军入侵

北方十字军戰役或称为波罗的十字军戰役为由丹麦和瑞典信奉天主教的国王、德意志的宝剑骑士团及条顿骑士团,和他们的盟友針对北欧波罗的海东南部异教地區所发起的軍事征服。瑞典和德意志为反对俄罗斯的东正教徒而发起的战役,有時候也被認為是北方十字军戰役的一部分。 这些战争中的一部分在中世纪時就被称為十字军戰役,但是其他部分,包括大部分的瑞典的部分,到19世纪才第一次被浪漫民族主义历史学者称为十字军戰役。波罗的海东部因为军事征服而改变:首先是利沃尼亚人、拉特加利亚人和爱沙尼亚人,然后是瑟米利亚人、库尔兰人、普鲁士人和芬兰人,都被丹麦人、德意志人和瑞典人合伙击败、洗礼、占领,甚至有時候灭绝。.

25 关系: 加里寧格勒十字軍東征古普鲁士人后古代史宝剑骑士团丹麦人的事迹座堂山城堡亨利四世 (英格兰)利沃尼亚韵律诗编年史Creative Assembly皮雅斯特王朝时期的波兰立窝尼亚十字军入侵立窝尼亚人立窝尼亚骑士团立陶宛大公国立陶宛的基督化瓦尔米亚采邑主教区西方化柯尼斯堡楚德湖战役波罗的海波罗的海贵族斯库奥达斯战役教宗列表普鲁士起义

加里寧格勒

加里宁格勒(Калининград,拉丁字母轉寫:Kaliningrad),舊名哥尼斯堡(Königsberg,在德文中意指「國王之山」;Кёнигсберг;古普魯士語:Twangste, Kunnegsgarbs, Knigsberg;Królewiec;Karaliaučius),是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州的首府,為濒临波羅的海的海港城市,市区面积215.7平方千米,2010年人口为431,402人。 此地最早是古普鲁士人的定居点,1255年条顿骑士团于北方十字军入侵期间在此建立据点,并出于对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二世国王的敬意取名“哥尼斯堡”。之後,该城一直是条顿骑士团国、普鲁士和德国東普魯士的一部分,直到二戰末期的1945年,苏联紅軍占领整个东普鲁士為止。二戰結束後,根据《波茨坦协定》,东普鲁士约三分之一的面積划归给苏联,其余部分划归给波兰。1946年7月4日,苏联把劃归给其的东普鲁士部分领土,取名为加里宁格勒州,以紀念當時剛逝世的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米哈伊·加里寧,哥尼斯堡也同步更改為現名,並成為該州之首府至今。.

新!!: 北方十字军入侵和加里寧格勒 · 查看更多 »

十字軍東征

十字軍東征(Cruciata;伊斯兰世界稱為法蘭克人入侵;1096年-1291年)。這是一系列在罗马天主教教皇的准許下的戰役,由西欧的封建領主和骑士对他們認為是異教徒的国家(地中海东岸)发动了持续近200年的宗教战争。十字軍東征最初參與成員,例如:騎士、商人、農民,多數是自願的,受拜占庭帝國之邀,參與奪回聖地戰爭。這些十字軍也非拜占庭帝國主力部隊。东正教徒也参加了其中几次十字军。 参加这场战争的士兵配有十字标志,因此称为十字军。十字军主要是罗马天主教势力对穆斯林統治的西亞地区作佔領并建了一些基督教国家,因而也被形象的比喻为“十字架反对弓月”;但也涉及对“基督教异端”、其他异教徒和对其他天主教会及封建领主的“敌对势力”的征服,如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将矛头指向了東正教的拜占庭帝國。 天主教徒相信,十字军的最初目的是收复被穆斯林统治的圣地耶路撒冷。当塞尔柱土耳其的穆斯林與基督教的拜占庭帝国在安纳托利亚对戰並取得军事胜利後,十字军的战役为响应拜占廷的求助而被点燃了。旷日持久的战役断断续续在黎凡特地区展开,战争中敌友双方界线不完全是按宗教划定,例如第五次东征时基督徒们与罗姆苏丹国结盟。十字军雖然以捍衛宗教、解放聖地為口號,但實際上是以政治、社會與經濟等目的為主,伴随着一定程度上的劫掠,参加东征的各个集团都有自己的目的,甚至在1204年的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劫掠了天主教兄弟東正教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所以,美国学者朱迪斯·M·本内特在他的著作《欧洲中世纪史》裏写道,「十字军远征聚合了当时的三大时代热潮:宗教、战争和贪慾」。 到1291年,基督教世界在叙利亚海岸最后一个桥头堡——阿卡被攻陷,十字军国家的命运告终。十字军东征對西方基督教世界造成了深远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影响,其中有些痕跡至今尚存。.

新!!: 北方十字军入侵和十字軍東征 · 查看更多 »

古普鲁士人

古普鲁士人或波罗的普鲁士人(Pruzzen或Prußen,Pruteni,Prūši,Prūsai,Prusowie)是一个族群,是属于波罗的语族,居住在普鲁士地区的原住民,而普鲁士位於波罗的海东南,在维斯瓦潟湖与库洛尼亚潟湖周围。他们讲普鲁士语,信奉多神教(普鲁士神话)。 在13世纪,普鲁士人被条顿骑士团征服,并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中被同化。前德意志国家普鲁士从波罗的普鲁士人得到“普鲁士”之名,但这个国家其实主要是同化了古普鲁士人的德意志人;到17世纪或18世纪初,古普鲁士语已经灭绝。大英百科全书条目“古普鲁士语” 古普鲁士人居住的区域大体在东普鲁士(现波兰的瓦尔米亚-马祖里省、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州和立陶宛的克莱佩达地区南部)的中部和南部。.

新!!: 北方十字军入侵和古普鲁士人 · 查看更多 »

后古代史

后古代史(也称前现代史)是西方历史学划分出来的一段时期的历史。欧洲历史学界一般把历史分为三个阶段——古代、中世纪、近代,而后古代与中世纪是完全对应的,它位于古代史与现代史中间。不同地区的后古代时期也不同,通常开始于公元200-600年,结束于1200-1500年。这段时期的主要古代文明依次为汉朝(结束于220年)、西罗马帝国(476年)、笈多王朝(550年代)和萨珊王朝(651年)。这一时期在中国大致对应于封建时期中段的隋、唐、宋等朝代。但在中国史中,往往以1840年为分界线,之前称古代,之后称近代或现代,因而对这一时期并没有相应的称呼。这一时期主要的特点包括,来自中亚的入侵,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的发展,以及不同文明间的贸易和军事接触。.

新!!: 北方十字军入侵和后古代史 · 查看更多 »

宝剑骑士团

宝剑利沃尼亚兄弟骑士团(Fratres militiæ Christi Livoniae,Schwertbrüderorden)是里加的阿尔伯特主教在1202年建立的一个军事修会。 1204年,教宗诺森三世批准了这一骑士团的建立。骑士团的成员包括德意志的 「战僧」。骑士团的其他名称为基督骑士,宝剑兄弟和利沃尼亚的基督义勇军。 在1236年在苏勒战役被萨莫吉希亚人击败后,幸存的骑士团成员被并入条顿骑士团,并形成一个独立的分支,被称为利沃尼亚骑士团。.

新!!: 北方十字军入侵和宝剑骑士团 · 查看更多 »

丹麦人的事迹

《丹麦人的事迹》(丹麦语:“Gesta Danorum”;英语:“Deeds of the Danes“)是一部歌颂丹麦历史的爱国主义作品,在12世纪晚期由萨克索•格拉玛提库(Saxo Grammaticus)(学者,语言学家)撰写。它是最能体现中世纪丹麦的雄心和热血的文学,是最早的记录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历史的文献之一,所以它也是国民研究丹麦早期历史的重要来源。 《丹麦人的事迹》总共有十六本。在丹麦大主教阿布萨隆的盛情邀请下,它被写成拉丁文。它不仅描述了从史前时期到12世纪晚期的丹麦历史和部分斯堪的纳维亚,它还从一个斯堪的纳维亚人的独特视角,并结合先前的欧洲西南部的史学家的观点,抒发了对中世纪中期的欧洲形势的看法。.

新!!: 北方十字军入侵和丹麦人的事迹 · 查看更多 »

座堂山城堡

座堂山城堡(Toompea loss),又名“丹麦城堡”(Taani loss),是爱沙尼亚首都塔林的一座城堡,位于市中心石灰岩的座堂山上。 山上的第一个木制城堡大约兴建于10世纪或11世纪,由古爱沙尼亚居民兴建。这是后来成为塔林的地区中最早有人居住的地点之一。 在1219年,瓦尔德马二世率领的丹麦十字军占领了这座城堡。根据丹麦人的传说,在柳丹尼斯战役的关键时刻,在城堡附近,第一面丹麦国旗从天空降下,于是丹麦战胜了爱沙尼亚。 然后丹麦人开始将柳丹尼斯称为“丹麦人城堡”(Castrum Danorum)。根据一项假设,这个名称然后翻译成老爱沙尼亚语Taani(n) linna,后来简称为“塔林”(Tallinn)。 多次重建的座堂山城堡,今天仍然主宰着座堂山。其最高点是赫尔曼塔(Pikk Hermann)。爱沙尼亚国会设在城堡内。在座堂山城堡附近的其他景点包括 俄罗斯东正教会的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主教座堂,1900年完工。 Category:塔林建築物.

新!!: 北方十字军入侵和座堂山城堡 · 查看更多 »

亨利四世 (英格兰)

亨利四世(Henry IV,),也被稱為博林布魯克的亨利(Henry (of) Bolingbroke ),英格蘭國王和愛爾蘭領主,1399年到1413年在位。同时也继承从祖父爱德华三世开始的,宣称对法兰西王国的统治。 亨利出生在林肯郡的博灵布罗克城堡。 他的父亲,兰开斯特公爵冈特的约翰是爱德华三世的第四个儿子,也是存活到成年的第三子,在亨利的堂兄理查二世的大部分统治时期,都享有相当大的权力,并成为了阿基坦公爵,但最终亨利推翻了他的堂兄。亨利的母亲是和博蒙特的伊莎贝尔的女儿,是兰开斯特的重要继承人,因此他成为第一位金雀花王朝的分支兰开斯特家族的英格兰国王,也成为自诺曼征服以来第一位以英语为母语,而不是以法语为母语的英格兰国王。.

新!!: 北方十字军入侵和亨利四世 (英格兰) · 查看更多 »

利沃尼亚韵律诗编年史

利沃尼亚韵律诗编年史(Livländische Reimchronik;Livonian Rhymed Chronicle )是以高地德语写成的编年史。其中包含了1180年至1343年间利沃尼亚地区的详细历史。.

新!!: 北方十字军入侵和利沃尼亚韵律诗编年史 · 查看更多 »

Creative Assembly

Creative Assembly是一个英国游戏开发商,由Tim Ansell于1987年创立。 The Creative Assembly的总部位于西萨塞克斯郡的Horsham镇,在澳大利亚昆士兰毅力谷设有分部。该公司早期的作品是将Amiga和Sinclair ZX Spectrum平台上的游戏移植到DOS,后来与美国艺电合作,以EA Sports的品牌生产不同的游戏。1999年,该公司有足够的资源来探索新的原创项目,进行开发战略游戏《幕府将军:全面战争》,上市後取得高度評價并成为了战略游戏的基准之一。建立在《幕府将军:全面战争》成功基础上的全面战争系列后续作品,增加着公司的关键的商业成功。 2005年3月,The Creative Assembly被日本世嘉公司收购成为其欧洲子公司。在世嘉旗下,全面战争题材得到进一步发展,The Creative Assembly凭借动作冒险游戏如《斯巴达人:最强武士》和《维京人:神域之战》进入游戏机市场。该公司最新的产品是《全軍破敵:戰錘II》和《最後一戰:星環戰役 2》。.

新!!: 北方十字军入侵和Creative Assembly · 查看更多 »

皮雅斯特王朝时期的波兰

雅斯特王朝(966年–1385年)是波兰历史上第一个主要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波兰作为一个国家开始出现在欧洲历史中的中世纪时期。10世纪末,梅什科一世开创皮雅斯特王朝,为波兰的历史画上第一笔。波兰国家的形成也主要归功于皮雅斯特王朝。966年,梅什科一世选择以拉丁仪式受洗,这也为欧洲划定了一条重要的文化分界线。梅什科一世统一了西斯拉夫人各部落,这对波兰这个新生国家非常重要。Jerzy Wyrozumski, Historia Polski do roku 1505, Państwowe Wydawnictwo Naukowe (Polish Scientific Publishers PWN), Warszawa 1986, ISBN 83-01-03732-6 波兰国家形成后,一位位统治者使其臣民皈依基督教,建立了一个强大的王国,并使波兰融入欧洲文化中。梅什科一世之子波列斯瓦夫一世建立波兰教省,进行领土扩张,在1025年加冕,成为第一位波兰国王。皮雅斯特王朝的第一个王国在1034年梅什科二世去世后陷入大乱,随后在卡齐米日一世的统治下恢复正常。卡齐米日一世之子波列斯瓦夫二世和他的先祖波列斯瓦夫一世一样迷信武功,但是灾难性地卷入了与主教什切帕努夫的斯坦尼斯瓦夫的冲突,最终被逐出波兰。 皮雅斯特王朝初期的最后一位公爵波列斯瓦夫三世成功地保卫了他的国家,并且收复了失地。1138年,波列斯瓦夫三世去世,根据他的遗嘱,波兰被分为几块分封给他的儿子们。其所带来的内部分裂在12世纪和13世纪破坏了皮雅斯特王朝初期的政治结构,并产生重要而长远的变化。康拉德一世请条顿骑士团帮他打击异教徒波罗的普鲁士人,这便为波兰与骑士团和德意志人的普鲁士国家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中的战事拉开序幕。 瓦迪斯瓦夫一世重建王国,随后他的儿子卡齐米日三世加强国力,并进行领土扩张。分裂后,西部的西里西亚和波美拉尼亚省沦陷,波兰开始向东扩张。这个时期在14世纪安茹王朝的两位国王统治时结束,并为接下来出现的强盛的波兰王国奠定基础。.

新!!: 北方十字军入侵和皮雅斯特王朝时期的波兰 · 查看更多 »

立窝尼亚十字军入侵

立窝尼亚十字军入侵 是指德意志人和丹麦人对中世纪立窝尼亚,现在的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的征服和殖民,為北方十字军入侵的一部份。波罗的海东岸是欧洲最后基督教化的地区。 在1207年2月2日十字军在征服的土地上建立了基督教国家旧立窝尼亚,为神圣罗马帝国的公国,教皇诺森三世宣稱該國亦屬於教廷。 在十字军成功后,德意志和丹麦的占领区被摩德纳的威廉分为6个封建公国。.

新!!: 北方十字军入侵和立窝尼亚十字军入侵 · 查看更多 »

立窝尼亚人

立窝尼亚人,是立窝尼亚原住民,居住在今天拉脱维亚西北部和爱沙尼亚西南部。 不像拉脱维亚人,立陶宛人和欧洲的大多数民族,立窝尼亚人的语言不属于印欧语系,而属于与爱沙尼亚语和芬兰语有关联的芬兰-乌戈尔语系西支的立窝尼亚语族。 由于历史学,社会学和经济学原因和民族的散居,导致立窝尼亚人的减少,在21世纪,只有一小部分立窝尼亚人。根据2000年的普查,在拉脱维亚只有177个立窝尼亚人。.

新!!: 北方十字军入侵和立窝尼亚人 · 查看更多 »

立窝尼亚骑士团

立窝尼亚骑士团(Livonian Order)是条顿骑士团旗下自治的立窝尼亚分支,在1435年到1561年间是立窝尼亚联邦的成员。在1236年苏勒战役被萨莫吉希亚人击败后,宝剑骑士团余部并入条顿骑士团,在1237年改称立窝尼亚骑士团。 1237年至1290年间,立窝尼亚骑士团征服全库尔兰、立窝尼亚和瑟米加利亚,但是骑士团入侵邻国诺夫哥罗德共和国的尝试并不成功,其军队最终在拉克韦雷战役(1268年)被击败。1346年,骑士团从丹麦国王瓦尔德玛四世买下爱沙尼亚公国。在骑士团领地内的生活在巴尔萨泽·鲁索夫编年史中得到描述。 1410年格伦瓦德之战后,条顿骑士团开始走下坡路,1525年骑士团团长阿尔布雷希特将其普鲁士领地世俗化,但立窝尼亚骑士团试图保持独立地位。 立窝尼亚骑士团在1435年9月1日的帕巴伊斯卡斯战役战败,这次战败使得团长和几位高级骑士将骑士团与其在立窝尼亚的邻居拉到一起。1435年9月4日,里加大主教、库尔兰、多尔帕特、厄塞尔-维克和雷瓦尔的主教、立窝尼亚骑士团和其属地的代表、里加、列瓦尔和多尔帕特市议会的代表在沃尔克签署立窝尼亚联邦协议(eiine fruntliche eyntracht)。 但是,在立窝尼亚战争中,骑士团在1560年被莫斯科大公国军队决定性地击败了。立窝尼亚骑士团随后向波兰国王和立陶宛大公齐格蒙特二世·奥古斯特寻求帮助,此人也曾在1557年干涉里加大主教勃兰登堡的威廉与骑士团的战争。 在与齐格蒙特二世·奥古斯特和他的代表们(尤其是米科瓦伊·“黝黑的”·拉齐维乌)签定条约后,最后一任立窝尼亚团长戈特哈德·克特勒将骑士团世俗化,皈依信义宗。在骑士团南部的土地上,他为他的家人成立了库尔兰和瑟米利亚公国。其余的土地大部分被划给了立陶宛大公国,爱沙尼亚的北部被丹麦和瑞典夺回。 在14世纪到16世纪,在汉萨同盟使用的中古低地德语是得到确立的官方语言,但在16世纪和17世纪起高地德语取代中古低地德语成为官方语言。.

新!!: 北方十字军入侵和立窝尼亚骑士团 · 查看更多 »

立陶宛大公国

立陶宛大公国(Magnus Ducatus Lituania,Lietuvos Didžioji Kunigaikštystė)是一个存在于12世纪T.

新!!: 北方十字军入侵和立陶宛大公国 · 查看更多 »

立陶宛的基督化

立陶宛的基督化(Lietuvos krikštas)是发生在1387年,由立陶宛大公与波兰国王雅盖沃与他的堂兄维陶塔斯领导的事件,这标志著欧洲最后的异教国家立陶宛正式接受基督教。这件事在历史上也结束了欧洲复杂而漫长的基督教化时期。.

新!!: 北方十字军入侵和立陶宛的基督化 · 查看更多 »

瓦尔米亚采邑主教区

尔米亚采邑主教区(Biskupie Księstwo Warmińskie,, Fürstbistum Ermland)是一个半独立的教会国,由里加大主教统治的普鲁士主教区,先后作为条顿骑士团国(1243年-1466年),波兰王国的保护国,最后于托伦第二次休战后属于波兰立陶宛联邦(1466年-1772年 最初作为艾门兰主教区成立, 是北方十字军东征时期条顿骑士团征服該地後,在1243年由摩德纳的威廉在普鲁士地区成立的。 在托伦第二次休战后,撤销了条顿骑士团控制的主教,权利也转移到波兰国王上面。 在1772年第一次瓜分后,瓦尔米亚被纳入普鲁士王国的东普鲁士,更名为艾门兰。通过华沙条约(1773年9月18日)给予的权力,腓特烈二世保证天主教徒自由从事宗教事务,但是教堂的地产被世俗化。 采邑主教区被纳入柯尼斯堡的军火商会.

新!!: 北方十字军入侵和瓦尔米亚采邑主教区 · 查看更多 »

西方化

西方化,又稱西化、西洋化、歐美化,是指社會在產業、技術、藝術、法律、政治、經濟、生活方式、飲食、語言、字母、宗教、哲學及價值方面採納西方文化的歷史進程。 在最近多個世紀,西方化在全球都有普遍且促進的影響力。此外西方化的字面意義容易令人誤會,所謂西方化通常是一個雙向的過程,受到西方的影響力影響的傳統社會會驅使使之轉變成更加類似西方化的社會,以希望獲得西方的生活或它的某部分,例如日本的明治維新就是一代表。另一方面西方本身也透過西方化來使文明具有可塑性與文化接受能力,來維持其在全球的影響力,例如現實中現代倫敦隨處可見的外籍人士、巴黎的穆斯林社區、加拿大華埠,這些移民第二代受西方教育後通常具有本地籍,通常會組成政治團體在影響著西方國家走向,甚至操控出兵海外的行為,就是西方自身也在被西方化的明證,而進化成為更強勢主導的新時代西方文明。 所以綜上所述,值得注意的是,所謂的西方化又與文化互滲和文化適應相關。文化互滲是指一個社會或文化裡兩個不同族群的持續接觸所產生的轉變,接觸以後雙方文化模式的轉變是明顯的。西方化在流行的說法是指西方擴張和殖民主義對當地社會的作用。例如接納歐洲語言和典型西方習俗的本土人可被稱為文化適應或西方化。取決於文化接觸的處境,西方化可以是被迫或自願的。例如除了南美洲國家是被迫西方化、連身處西方文化中心的美國也遭受到明顯的自我西方化過程,這是因為大量歐洲移民使得英美為主的文化受到西歐的德法文化的衝擊。 跨民族接觸可對本土文化產生不同程度的控制、壓迫、抵抗、殘存、適應及改變。當本土文化受到強大外來者的破壞,經常都會造成「休克期」。「休克期」是擴張主義和殖民主義時期相互作用的特徵。在休克期,利用軍隊鎮壓民間會導致文化浩劫或文化灭绝,使一個文化被消滅。據康拉德·科塔克所說,「西方人試圖以他們的想像力重塑當地文化,漠視他們所創造的文化模式不適合西方文明以外的範圍這個事實」可能是由於康拉德·科塔克認為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中提出的亞細亞人比歐羅巴人更具奴隸性,他們忍受專制統治而無怨的歐洲中心主義觀點是正確的,非西方國家只適合絕對君主制不適合民主。.

新!!: 北方十字军入侵和西方化 · 查看更多 »

柯尼斯堡

柯尼斯堡(又譯:哥尼斯堡,德语:Königsberg、立陶宛语:Karaliaučius、低地德语:Königsbarg、波兰语:Królewiec)即如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州首府加里宁格勒,位于桑比亚半岛南部,由条顿骑士团北方十字军于1255年建立,先后被条顿骑士团国、普鲁士公国和东普鲁士定为首都或首府。柯尼斯堡曾是德国文化中心之一,伊曼努尔·康德、E·T·A·霍夫曼和达维德·希耳伯特都曾在此居住过。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柯尼斯堡在1944年遭受盟军轰炸而损失惨重。1945年柯尼斯堡战役后,苏联红军占领城市。战后,根据《波茨坦协定》,柯尼斯堡成为苏联领土。1946年,为纪念刚逝世的苏联共产党和苏维埃国家领导人米哈伊尔·加里宁,柯尼斯堡更名为加里宁格勒。.

新!!: 北方十字军入侵和柯尼斯堡 · 查看更多 »

楚德湖战役

楚德湖战役(Schlacht auf dem Peipussee;битва на Чудском озере, bitva na Chudskom ozere)又称冰湖战役(Ледовое побоище, Ledovoye poboish'ye;Schlacht auf dem Eise;Jäälahing;Ledus kauja),是诺夫哥罗德共和国与条顿骑士团利沃尼亚支系在1242年4月5日于楚德湖上爆发的战役。 这场战役中北方十字军惨败。这些十字军不是在圣地与穆斯林战斗,而是要与波罗的海沿岸的异教徒和东边的东正教徒作战。这次战败也结束了十字军下个世纪征服东正教的诺夫哥罗德共和国和俄罗斯其他地区的计划。.

新!!: 北方十字军入侵和楚德湖战役 · 查看更多 »

波罗的海

波罗的海(Baltic Sea)是中欧和北欧之间的陆间海,海域横贯北纬53度至北纬66度,东经10度至东经30度,介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瑞典部分、欧洲大陆和芬兰诸岛之间。波羅的海的沿岸地區是波羅的地區。 波罗的海由厄勒海峡、大贝尔特海峡和小贝尔特海峡注入卡特加特海峡,而后者则通过斯卡格拉克海峡注入北海,最后进入大西洋;此外它还通过白海运河同白海相连,通过基尔运河同北海相连。 波罗的海在北端与波的尼亚湾相邻,在东北端与芬兰湾相邻,在东端与里加湾相邻。这些海湾同样可以被看作是波罗的海的一部分。.

新!!: 北方十字军入侵和波罗的海 · 查看更多 »

波罗的海贵族

波罗的海貴族為過去在今日爱沙尼亚和拉脫維亞地區的特權階級。它存在起始自北方十字军入侵 和以中世紀萬福瑪利亞的土地的基礎。大部分的绅士為波罗的海德国人,但是在經過幾個世紀政治情勢不斷改變後,波蘭、瑞典和俄羅斯家族也能夠成為貴族的一部分,就如同在波罗重新落戶的海德国家族,例如瑞典和俄罗斯帝国。 立陶宛貴族因為歷史、社會和民族等理由通常由德國主導爱沙尼亚和拉脫維亞的貴族。.

新!!: 北方十字军入侵和波罗的海贵族 · 查看更多 »

斯库奥达斯战役

斯库奥达斯战役是在约1259年,中世纪北方十字军入侵期间,于现立陶宛斯库奥达斯附近爆发的战役。兵力三千的萨莫吉希亚军队入侵库尔兰,并在回去的路上击败利沃尼亚骑士团,杀死33名骑士和很多更低级的士兵。就战死的骑士的数目而言,这次失利堪称利沃尼亚骑士团13世纪第八大失利。这次胜利使得瑟米加利亚人发起反抗利沃尼亚十字军的起义,这次起义从1259年持续至1272年。.

新!!: 北方十字军入侵和斯库奥达斯战役 · 查看更多 »

教宗列表

本表为按时间顺序排列的教宗列表,参照《宗座年鉴》中的“罗马最高主教”章节,不包括对立教宗。《宗座年鉴》每年由罗马教廷出版,但未注明任数,称由于在一些年代正统继承顺序有争议而无法断定(如利奥八世、本笃五世和一些11世纪教宗。2001年版本对自伯多禄至若望·保禄二世的教宗传记进行了近200处修订,内容包括日期(主要集中于前两个世纪)、出生地及一名教宗的姓氏。 天主教教宗根据传统使用诸多头衔,包括大祭司、最高祭司及神最低下的奴仆等。这些头衔来源于历史事件,和其他教宗特权不同,无法进行修改。 据传为首位对教宗进行排序的史学家,其列表终于1049年,最后一位教宗利奥九世排列第154。20世纪列表进行了一定的修改。在很长时间内被认为正统。当选教宗斯德望曾为斯德望二世,但在1961年后被去除。这些修改如今已无争议,但一些列表仍旧将“斯德望二世”包括在内,可能由于其来源自1913年版本的《天主教百科全书》。 许多教宗被封为圣人,包括前50位教宗中的48位,亦有一些教宗正处于封圣过程中。前31位教宗(除则斐琳)均为殉教者。.

新!!: 北方十字军入侵和教宗列表 · 查看更多 »

普鲁士起义

普鲁士起义是在13世纪北方十字军入侵时期,波罗的部落之一的普鲁士人为反抗条顿骑士团统治,发起的两次较大的起义和三次较小的暴乱的总称。在诸位教皇和欧洲基督教地区的支持下,十字军军事修士会试图征服信奉异教的普鲁士人,并使这一地区皈依天主教。在十字军的头十年间,七支主要普鲁士氏族当中的五支落入人数较少的条顿骑士团的统治中。但是,普鲁士人五次向他们的入侵者举起反抗的旗帜。 第一次起义得到波美拉尼亚公爵希温托佩乌克二世的支持。普鲁士人起初占据上风,迫使骑士团退守区区五座最为坚固的城堡。但随后局势发生逆转,公爵节节败退,最终被迫与条顿骑士团议和。在希温托佩乌克二世不再支持普鲁士后,教皇英诺森四世的一名高级教士居中调停,双方签订和约。但是,这份和约从未被遵守或实行,在1249年的克吕肯战役后更是如此。 第二次起义被后世称为“大普鲁士起义”,这次起义在1260年,骑士团遭受其在13世纪的最大失利——杜尔贝战役后爆发。这次起义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对条顿骑士团威胁最大。在这次起义中,条顿骑士团再次退守其五座最为坚固的城堡。尽管教皇乌尔班四世多次催促,骑士团的援军迟迟未到,而他们的形势看起来会更糟。但对骑士团而言,幸运的是,普鲁士人缺少团结,步调不一,且援军最终在1265年左右到达普鲁士。普鲁士氏族一个接一个地投降,起义最终在1274年结束。后三次较小的起义则依靠外国援助,一两年内即被镇压。1295年的最后一次起义实际上结束了普鲁士十字军,普鲁士成为了信奉基督教的德语地区,本地的普鲁士人和大量来自德意志的不同邦国的定居者融入其中。.

新!!: 北方十字军入侵和普鲁士起义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北方十字军北方十字军东征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