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匈人

指数 匈人

匈人是一個古代生活在歐亞大陸的遊牧民族。他們在4世紀西遷到了東歐,並入侵東、西羅馬帝國。歐洲的古文獻對此一民族及其在歐洲的事蹟有若干敘述。5世纪末时,匈人国家逐渐瓦解并从历史消失。匈人自东向西的进攻引发了欧洲民族大迁徙,最終導致西羅馬帝國滅亡,对欧洲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18世纪以来部分学者认为匈人就是中国史书中的匈奴人,但匈人和古代位於中国大陸的匈奴人是否有血緣關係或系同一民族尚无定论。近年来使用DNA等测试手段,也未能解答这一问题。懷疑這兩個民族係出同源的主要原因是:北匈奴西遷和三百年後在歐洲出現的匈人時間上的吻合,「匈奴」的「匈」跟「匈人」的發音「Huns」,音韻上的接近,中國記載匈奴滅奄蔡而歐洲也記載匈人滅阿蘭王國(古稱奄蔡),最早期的匈人屬蒙古人種,與匈奴相同,而後期的匈人應屬於圖蘭人種(歐亞混血)。.

144 关系: 基督教历史埃提乌斯原史时代厄尔曼纳里克厄爾納克博物馆奇妙夜3卡拉達齊卢西塔尼亚号的沉没卢阿 (匈人君主)南奥塞梯古匈牙利字母古罗马古罗马军事史君士坦丁堡君權神授說大保加利亚 (中世纪)奥地利奥地利历史奥克塔威尼斯安特米乌斯小行星1489尼伯龍根之歌已不存在国家列表巴尔卡尔人巴尔干半岛巴兰尼亚巴爾哈拉王國巴黎第五区帝国列表中世纪中世纪前期中亚中亚历史中國人史綱布列達布倫希爾德世紀帝國II:帝王世紀世紀帝國II:征服者入侵帕多瓦乌孜别克族乌布苏盆地生物圈保护区义和团运动亚拉里克一世五胡十六国伊利里亚伏尔加保加利亚伏尔加河伏伊伏丁那德国...德金保加利亚历史土库曼斯坦历史匈奴匈奴大帝匈奴人匈人帝國匈人语匈牙利匈牙利历史匈牙利人名北高加索匈人刻赤咄陆哥特史凯撒大帝III八国联军之役克里米亚克里米亞韃靼人前8千纪勃艮第人勃艮第公國玛格丽特·撒切尔粟特納爾塞斯維齊爾罗克索拉尼人罗马帝国的衰落羅馬帝國歷史烏吉克烏克蘭歷史烏爾丁瓦伦斯特雷維索狄奥多西王朝狄奥多里克一世狄奧多西二世狄奧多里克大帝聖瑟法斯萨塞勒颅骨变形複合弓 (傳統弓)西哥特人西班牙歷史西羅馬帝國馬其頓马尔西安费奥多西亚达头可汗胡人阿卡齐尔阿德里安堡戰役阿蘭王國阿提拉赫鲁利人蒙祖克邓吉西克艾拉克苏瓦尔英屬維爾京群島英语中用作侮辱性称谓的民族名称列表查拉通捷克历史東哥德人東哥德王國格皮德人格鲁森尼人楚瓦什人欽察欽察汗國歌革和瑪各民族大遷徙汪达尔-阿兰王国沙隆战役沙比爾人法國歷史潘诺尼亚最大帝國列表斯基泰人斯特拉斯堡斯提里科文明V:众神与国王政治统一教宗良一世拜占庭帝国普利斯庫斯1千纪370年代448年454年4世纪5世纪6世纪6月20日 扩展索引 (94 更多) »

基督教历史

基督宗教历史,指基督宗教、基督教世界及各宗派教会的历史,從公元一世紀耶稣及其门徒的时代开始,直到现代。 基督宗教于公元一世纪中葉发源于罗马帝国统治的黎凡特地區。起先是被压迫的宗教,但很快從耶路撒冷傳播到整個近東,包括亞蘭,亞述,美索不達米亞,腓尼基,小亞細亞,約旦和埃及等地。在301年成為亞美尼亞國教,319年成為喬治亞國教,325年成為阿克蘇姆帝國國教,380年成為羅馬帝國國教。公元431年以弗所公會議後,聶斯脫利派分離,形成東方亞述教會。之後451年迦克墩公會議,教會又分裂為東方正統教會和迦克敦教會。1054年東西教會大分裂使得迦克墩教會再分裂為羅馬天主教會和希臘東正教會。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運動又從天主教會分離、創造出新的基督教社群-新教,並演變出許多教派。 羅馬天主教與希臘東正教在中世紀散佈到全歐洲,文藝復興時代又進一步散布到全世界,成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宗教,擁有約20億信徒。現今最具規模的三大教派為罗马天主教、东正教、基督新教(如路德宗等)。.

新!!: 匈人和基督教历史 · 查看更多 »

埃提乌斯

弗拉维乌斯·埃提乌斯(Flavius Aetius,),又譯阿哀契烏斯,西徐亞裔羅馬人,西罗马帝国末期的主要军事统帅。他的主要战绩为在沙隆戰役击败匈人入侵,并取得了古代欧洲规模最大一场会战的胜利。451年,匈人首领阿提拉入侵西罗马帝国,埃提乌斯联合西哥特王国反击并将其击退。后来,他又多次击退蛮族进攻。454年,佩特罗尼乌斯·马克西穆斯诬告埃提乌斯谋反。皇帝瓦伦蒂尼安三世信以为真,親手刺死了埃提乌斯。 Category:罗马帝国执政官 Category:古罗马将领.

新!!: 匈人和埃提乌斯 · 查看更多 »

原史时代

原史时代,或简称原史(Protohistory)是史前时代与信史时代中间的一段时期,指在一种文明还没有发展出自己的书写系统,但被外部其它文明以其文字所记载的时期。比如在欧洲,凯尔特人与日耳曼人出现在同时期的希腊罗马文献中的时代就可以归为他们的原史时代。 原史时代也可以指一个社会从读写能力的出现到第一位历史学家的著作完成之间的过渡阶段。口述传统的保留会使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化,因为这会为记录更早的事件提供间接的历史资源。由识字的群体和不识字的群体共同建立的殖民据点也具有一些原史时代的特征。 原史时代同样可以指一个文明的某些不完整的或外部的历史记载(不一定包括一个完整的书写系统)被发现的时期。例如朝鲜前三国时代、日本弥生时代,以及早期欧洲探险者记载的密西西比文化都属于这一类的原史时代文明。.

新!!: 匈人和原史时代 · 查看更多 »

厄尔曼纳里克

厄尔曼纳里克(哥特语:Aírmanareiks;Ermanaricus;Eormenric;Jǫrmunrekr;)是哥特族格鲁森尼人的一位国王。其在位年代大约在4世纪中后叶。 厄尔曼纳里克在位期间,格鲁森尼人的统治疆域大概在地区(西徐亚地区的一部分)。根据罗马历史学家阿米阿努斯·马尔切利努斯的记载,厄尔曼纳里克是一位“极为好战的君王”,统治着极为广阔而肥沃的地域。375年,格鲁森尼遭到匈人和阿兰人联军的袭击,大败,羞愧自杀。此后,继承王位。 而约达尼斯在其所著的《哥特史》中也记载:厄尔曼纳里克统治艾乌姆地区,被誉为“哥特人的亚历山大”,西徐亚和日耳曼尼亚臣服于他。由于一名妻子的不忠行为,他用四马分尸的方式处死了她。后来匈人入侵的时候,厄尔曼纳里克率兵抵御,被苏尼尔达的两个兄弟萨鲁斯(Sarus)和阿米乌斯(Ammius)刺伤。这个传说广泛存在于英格兰和斯堪的纳维亚的神话中。约达尼斯声称,厄尔曼纳里克逝世时年已110岁。 现代学者研究认为,在厄尔曼纳里克统治期间,格鲁森尼人的疆域在波罗的海与黑海之间,最东可到达乌拉尔山脉一带。 Category:哥特人物.

新!!: 匈人和厄尔曼纳里克 · 查看更多 »

厄爾納克

厄爾納克(Ήρνάχ,Ernakh)是匈人阿卡齊爾部落首領,469年至503年在位。他是匈人帝國首領阿提拉的第三子, 阿卡齊爾王鄧吉西克繼承匈人君主之後,將阿卡齊爾部落封給了厄爾納克,統治現代烏克蘭地區,其統治中心為克里米亞地區。 據手抄本古書《保加利亞可汗年表》的說法,他是保加爾人咄陸家族的祖先,活了150年。 厄爾納克曾於486年488年两次與拜占庭帝國聯手對東哥特君主狄奧多里克大帝作戰,但被擊敗了。 category:匈人.

新!!: 匈人和厄爾納克 · 查看更多 »

博物馆奇妙夜3

《博物館驚魂夜3》(Night at the Museum: Secret of the Tomb)是一部2014年肖恩·利维执导的美国奇幻冒险喜剧片,为2009年作品《博物館驚魂夜2》的续集,也是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大衛·桂恩、麥可·韓德爾曼和湯瑪斯·藍諾编剧。班·史提勒、羅賓·威廉斯、歐文·威爾森、丹·史蒂文斯與本·金斯利主演。影片由二十世纪福斯发行,北美2014年12月19日上映,中国大陆2015年1月4日上映。 本片是羅賓·威廉斯生前所拍最後三部電影中的其中一部。.

新!!: 匈人和博物馆奇妙夜3 · 查看更多 »

卡拉達齊

卡拉達齊(;古希臘語:Κουριδαχο),是在阿提拉登基前匈人阿卡齊爾部落的首頜。 根據普利斯庫斯記錄他曾在448年前往羅馬宮廷提出結盟反對匈人,但因部內小首領反對而使阿卡齊爾被阿提拉合併。 category:匈人.

新!!: 匈人和卡拉達齊 · 查看更多 »

卢西塔尼亚号的沉没

《卢西塔尼亚号的沉没》(The Sinking of the Lusitania)是一部1918年的无声动画短片,由美国漫画家兼动画师温瑟·麦凯创作。这是一部宣传性质的作品,在银幕上再现了1915年英国皇家邮轮“卢西塔尼亚号”的沉没,这一过程之前从未有镜头拍摄下来。影片全长12分钟,长度很可能创下了动画片的新纪录。同时本片还是历史上最早的动画纪录片,也是现存年代最早的严肃、正剧类题材动画作品。 1915年,一艘德国潜艇发射鱼雷击沉了英国皇家邮轮“卢西塔尼亚号”,造成多达1198人遇难,其中有128名美国人。麦凯对此事愤慨不已,但他的雇主威廉·赫斯特却因反对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而对这起事件轻描淡写,报社还要求麦凯以反战和反英为主题创作社论漫画。1916年,麦凯违背了雇主的立场,开始自行出资并利用自己的时间制作爱国宣传电影《卢西塔尼亚号的沉没》。 在本片以前,麦凯已经制作出了多部成功的动画片,分别是1911年的《小尼莫》、1912年的《蚊子是怎么生活的》以及1914年的《恐龙葛蒂》。这三部电影都是绘制在米紙上,其背景不得不采用非常费力的方式制作;《卢西塔尼亚号的沉没》是麦凯采用更有效率的赛璐珞新技术制作的第一部电影,一共花掉了他和几位助手22个月的时间。然而,本片在商业上不及他之前的作品成功,赫斯特也对麦凯施加更大的压力,迫使他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编辑绘图工作中,导致麦凯之后的动画作品大幅减少。.

新!!: 匈人和卢西塔尼亚号的沉没 · 查看更多 »

卢阿 (匈人君主)

卢阿(Rua,),又作卢支拉(Rugila)、路加(Ruga),是一位匈人君主,其统治事件大约在5世纪左右。他曾多次率军击败罗马帝国Lee, A.D. (2013) From Rome to Byzantium AD 363 to 565: The Transformation of Ancient Rome.

新!!: 匈人和卢阿 (匈人君主) · 查看更多 »

南奥塞梯

南奥塞梯共和国(Республикæ Хуссар Ирыстон;სამხრეთ ოსეთის ავტონომიური ოლქი;Республика Южная Осетия)是位於南高加索的一個未受国际普遍承认国家,首都茨欣瓦利。南奥塞梯原是格鲁吉亚的一个自治州,曾爲苏联時期的一個自治州。 南奧塞提亞於1990年代與格鲁吉亚的衝突中宣佈獨立,成立南奧塞提亞共和國,尚未被联合国與國際上多數國家所承認, CNN,俄罗斯于2008年俄格战争后首先承认南奧塞提亞并建交。2016年5月30日,南奥塞梯共和国将在2017年4月就加入俄联邦的问题举行全民公投,总统列昂尼德·哈里托诺维奇·季比洛夫与议会主席阿纳托利·比比洛夫已于26日签署了相关声明。 2017年4月9日,南奧塞梯共和國就易名為「南奥塞梯共和國-阿蘭國」(簡稱南奥塞梯-阿蘭)舉行公投,以紀念阿蘭人建立的阿蘭王國。投票結果約78%的選民贊成,20%反對。但該更名沒有立即納入修憲議程。.

新!!: 匈人和南奥塞梯 · 查看更多 »

古匈牙利字母

古匈牙利字母是馬札爾人於中世紀時所使用的一種字母。 馬札爾人於公元896年左右從烏拉山脈附近來到潘諾尼亞平原。匈牙利王國建立後,由於伊什特萬一世信仰基督教並在國內大力推行,古匈牙利字母的地位逐漸被拉丁字母取代。但在位於王國邊境的特蘭西瓦尼亞地區,當地的塞凱伊馬札爾人卻直到17世紀仍在大量使用這種字母,因此古匈牙利字母又被稱為“塞凱伊(馬札爾)字母”(匈牙利語:székely rovásírás或székely-magyar rovás)。 由於與日耳曼語族的盧恩字母在外形上類似,古匈牙利字母有時也被稱作“匈牙利盧恩(式)字母”。例如ISO 15924中,此種字母的英文正式名稱為“Old Hungarian (Hungarian Runic)”,即古匈牙利(盧恩)字母。 古匈牙利字母曾在17世紀後消亡,不過到了20世紀左右又開始在匈牙利當地復活,並和拉丁字母一起並列使用,是世界上除了希伯來字母後,少數恢復使用的古代文字之一,不過目前歐盟並未將該文字列入官方文字之一。.

新!!: 匈人和古匈牙利字母 · 查看更多 »

古罗马

古羅馬文明通常是指從公元前9世紀初在意大利半島中部興起的文明,罗马共和国与罗马帝国的正式名称为“元老院与罗马人民”(Senātus Populus Que Rōmānus),缩写为SPQR。傳說在公元前754年-753年,羅穆盧斯在台伯河畔建羅馬城,開創了王政時代。公元前509年或前510年,古羅馬王政時代(羅馬王國)結束,選舉兩名執政官,建立起由羅馬貴族掌權的羅馬共和國。百人隊會議從貴族中選出兩名執政官行使最高行政權力,為期1年;管理國家的主要機構為元老院、高級長官及公民大會,而掌握國家實權的則是元老院。隨著貴族與平民之間對立的加深,貴族承認了平民所選的「保民官」,負責保護平民的權力不受貴族侵犯。前451年,頒佈了十二銅表法,明定了平民與貴族不能通婚的限制,這也標誌著羅馬法的誕生。 自公元前5世紀初開始,先後戰勝拉丁同盟中的一些城市和伊特拉斯坎人等近鄰,又征服了意大利半島南部的土著和希臘人的城邦,成為地中海西部的大國。羅馬又發動了3次布匿克戰爭,在前146年征服了迦太基並使之成為羅馬的一個行省。前215年-前168年發動3次馬其頓戰爭,征服大部分伊利里亚、馬其頓並控制了整個希臘。又通過羅馬-敘利亞戰爭和外交手段,控制了西亞的部分地區。於1世紀前後擴張成為橫跨歐洲、非洲稱霸地中海的龐大羅馬帝國。 到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西羅馬帝國亡於476年。而東羅馬帝國(即拜占庭帝國)則在1453年被鄂圖曼帝國所滅。.

新!!: 匈人和古罗马 · 查看更多 »

古罗马军事史

古罗马的历史往往与其军事史密不可分,而其军事史又与其政治体系密切相关。每年,共和国都将选出两名执政官以行政府职权,同时从共和国的前期直至中期,执政官们还被委任一支罗马军队的指挥权,并被派往特定地区进行征伐。 从盖乌斯·马略和苏拉时代开始,相比于为整个罗马效力,罗马军队更倾向于效忠各地的军事指挥官。对军队的控制权也开始与政客们的政治野心结合在一起,这也促成了共和国末期的三头政治以及紧随其后的大规模内战,并最终导致共和国的倾覆。在帝国时代的罗马,军队支持或发起的篡位事件层出不穷,更是引发了三世纪危机,并在某种意义上为西部帝国的最终灭亡埋下了伏笔。.

新!!: 匈人和古罗马军事史 · 查看更多 »

君士坦丁堡

君士坦丁堡(Κωνσταντινούπολις、Κωνσταντινούπολη;Constantinopolis;قسطنطینیه;现代İstanbul)又譯康斯坦丁堡,是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的舊名,現在則指伊斯坦堡金角湾與马尔马拉海之間的地區。它曾经是羅馬帝国、拜占庭帝国、拉丁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首都。 公元330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在拜占庭建立新都,命名為新羅馬(Nova Roma;Νέα Ρώμη),但该城普遍被以建立者之名称作君士坦丁堡。在公元12世纪时Rosenberg, Matt.

新!!: 匈人和君士坦丁堡 · 查看更多 »

君權神授說

君權神授說,或作天授君權說(Divine right of kings),是古代以宗教來主導政治時期君主為了鞏固自己的权力而提倡的一種法。即指自己是天命派遣,於凡間管治世人,是神在人間的代表,作為人民只可遵從君主的指示去做,不能反抗。這個說法在世界各地都曾出現過,但在啟蒙時代後,人們思想開始由宗教指導中釋放出來,使這個說法的相信者變得越來越少,在現代社會這個說法早已為不可信及無稽。.

新!!: 匈人和君權神授說 · 查看更多 »

大保加利亚 (中世纪)

旧大保加利亚(中世纪希腊语:Παλαιά Μεγάλη Βουλγαρία),或称老大保加利亚、大保加利亚,是拜占庭帝国所形容的一个在库弗拉特汗统治下的君主制国家,位于伏尔加河至亚速海一带,主体民族是钦察与北高加索的保加尔人。.

新!!: 匈人和大保加利亚 (中世纪) · 查看更多 »

奥地利

奥地利共和国()通稱奥地利(Österreich ),是一个位在於中歐的内陆国家,但在歷史上也被分類成西歐或者東歐的國家國。奧地利与多國接壤,东面是匈牙利和斯洛伐克,南面是意大利和斯洛文尼亚,西面是列支敦士登和瑞士,北面是德国和捷克。首都兼最大城市是維也納,人口超過170萬。國土面積,同時因阿爾卑斯山存在的緣故,奧地利成爲了一個山地國,只有32%的國土海拔低於,最高點海拔。 如今的奧地利是一個半總統制的代議民主國家,下含九個聯邦州。Lonnie Johnson 17奧地利是當今世界最富裕的國家之一,2012年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46,330美元。其人類發展指數在2014年排世界第21位。同時自1995年以來就是歐盟成員, 是OECD的創始國之一。1995年簽訂申根公約,1999年接受並于2002年起使用歐元。奧地利曾是統治中歐650年到1918年哈布斯堡王朝的核心部份,是神聖羅馬帝國和奧匈帝國的首都,並且奧地利在民族上屬於日耳曼民族的居住地,和德國、瑞士、盧森堡同為德語區,在歷史上和中歐東歐的的匈牙利、捷克、波蘭都有緊密的關聯。.

新!!: 匈人和奥地利 · 查看更多 »

奥地利历史

奥地利是位于中欧的一个内陆国家,在歷史上是赫赫有名的、統治德意志地區的最大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急速衰弱,後來在民主化運動下成為讓人安享晚年的福利國。.

新!!: 匈人和奥地利历史 · 查看更多 »

奥克塔

奥克塔(Octar)是一位匈人君主。其具体统治年份不详,统治时期大约开始于420年左右。奥克塔与其前任君主查拉通的关系不详。 根据同时代的文献记载,奥克塔与弟弟鲁吉拉一起统治匈人,正如后来他们的外甥阿提拉和布莱达一样。奥克塔很有可能与匈人首领乌普塔罗斯(Uptaros)是同一个人,据传乌普塔罗斯于430年左右征讨勃艮第人之时,因饮食过度死于莱茵河畔。次日,他的军队遭到勃艮第人的攻击而大败。 奥克塔死后,其弟弟鲁吉拉成为匈人的唯一领袖。.

新!!: 匈人和奥克塔 · 查看更多 »

威尼斯

威尼斯(威尼斯語︰Venezsia;意大利語︰Venezia;弗留利語︰Vignesie;拉丁語︰Venetia;英文:Venice)是意大利東北部著名的旅遊與工業城市,也是威尼托地區的首府。威尼斯城由被运河分隔并由桥梁相连的118座小岛组成。威尼斯潟湖是位于波河与皮亚韦河河口之间的一个封闭的海湾,威尼斯城就坐落在威尼斯潟湖的浅滩上。威尼斯以其优美的环境、建筑和艺术品珍藏而闻名。潟湖和城市的一部分被列为世界遗产。Luigi Barzini曾在紐約時報形容它「無疑是最美麗的人造都市」,時代線上也稱讚威尼斯是歐洲最浪漫的城市之一。 2014年,共有264,579人居住在威尼斯市镇,其中约55,000人居住在老城区。威尼斯与帕多瓦和特雷维索一起,组成了帕多瓦-特雷维索-威尼斯大都市区(PATREVE),总人口260万。PATREVE只是一个统计学意义上的大都市区,不是行政区划的等级。 威尼斯这个名字源于公元前十世纪居住在该地区的古威尼蒂人。这个城市历史上曾经是威尼斯共和国的首府。威尼斯同时被誉为「主之城」、「尊贵之城」、「亚得里亚王后」、「水之都」、「面具之城」、「桥梁之城」、「漂浮之都」、「运河之城」。 威尼斯共和国是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金融和海运力量,是十字军东征和勒班陀战役的集结地,也是从13世纪直到17世纪末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商业(特别是丝绸,粮食和香料)和艺术中心。 威尼斯市被认为是第一个真正的国际金融中心,9世纪逐渐形成,14世纪达到了顶峰。这使威尼斯在其大部分历史中成为一座极为富裕的城市。後來因為土耳其人對地中海東邊的控制促使歐洲國家尋找其他航線的慾望,威尼斯因此失去了大部分的重要性與影響力。 它同样因为几次特别是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的艺术运动而众所周知的。在拿破仑战争和维也纳会议之后,共和国被奥地利帝国所吞并,直到1866年,由于第三次意大利独立战争而举行的全民公投,威尼斯成为意大利王国的一部分。威尼斯在交响乐和歌剧音乐史上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安东尼奥·维瓦尔第的诞生地。2016年,威尼斯被评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

新!!: 匈人和威尼斯 · 查看更多 »

安特米乌斯

安特米乌斯(Procopius Anthemius,约420年—472年),罗马帝国西部的皇帝(467年-472年在位)。.

新!!: 匈人和安特米乌斯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1489

小行星1489(1489 Attila)是一颗绕太阳运转的小行星,为主小行星带小行星。该小行星于1939年4月12日由天文學家捷爾吉·古林(György Kulin)在布達佩斯发现。以匈人領袖阿提拉命名。.

新!!: 匈人和小行星1489 · 查看更多 »

尼伯龍根之歌

《尼伯龙根之歌》(Nibelungenlied)是著名的中世纪中古高地德語叙事诗,全诗共39歌,9516行,每四行一诗节,讲述的是古代勃艮第人国王的故事,大约创作于1190-1200年,作者不详。作者融合了很多异教的故事题材和源自五世纪的口头英雄传说,以此为材料创作了这篇史诗。 「尼伯龙根」(Nibelungen,中古高地德语:Nibelunc)这个词在《尼伯龙根之歌》、《尼伯龙根的指环》和北欧神话中含义互有重叠,又有不少差别。在《尼伯龙根之歌》中,「尼伯龙根」先是指守卫的矮人一族,该宝藏两度易手之后,诗中又分别用「尼伯龙根」来称呼齐格弗里德及其附属、龚特尔及勃艮第人。.

新!!: 匈人和尼伯龍根之歌 · 查看更多 »

已不存在国家列表

在历史上,许多民族、国家及政权都灭亡,此為已不存在国家列表: 另外參见:国家列表、中国朝代及ISO 3166-3等。.

新!!: 匈人和已不存在国家列表 · 查看更多 »

巴尔卡尔人

巴爾卡爾人(卡拉恰伊-巴尔卡尔语:單數:малкъар,復數:малкъарла)是高加索地區的突厥語民族之一,與卡拉恰伊人在北高加索組成自治共和國。語言屬欽察突厥語支,由高加索語與突厥語組成。與克里米亞韃靼人,庫梅克人有關。 他們是4世紀時,出現在北高加索的匈人,可薩人(喀山鞑靼的先祖?克里米亚鞑靼人的先祖?目前这还有争议)與保加尔人後裔。大保加利亞在670年被可薩人擊敗,一支前往巴爾幹半島,一支前往伏爾加河中游,成為伏爾加保加利亞。1944年,斯大林以他們與納粹黨勾結為名,強迫遷往中亞,1957年才能回家。.

新!!: 匈人和巴尔卡尔人 · 查看更多 »

巴尔干半岛

巴爾幹半島(Balkans)是一個地緣政治和文化上的名詞,用以描述歐洲的東南隅位於亞得里亞海和黑海之間的陸地,詳細的範圍依照定義不同有許多種說法。該地約有55萬平方公里和近5500萬人口。在古希臘時代,巴爾幹半島被稱為半島。該地區的名稱來自于一條通過保加利亞中心到東塞爾維亞的巴爾幹山脈。 巴爾幹地區向來存在諸多矛盾,其中既有宗教矛盾,也有領土爭端。由于半島的地緣政治重要性,由此而來的列強干涉致使這一地區的矛盾頻繁被放大為戰爭,因此又有歐洲火药庫之稱。不過近年巴爾幹半島(南斯拉夫內戰後至今)已實現停火與和平,只是偶然間在領土主權上有些糾紛,例如科索沃主權問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觸發點之一——薩拉熱窩事件亦是發生在巴爾幹半島上。 目前,巴尔干半岛共有11个国家,共有面积大约是47.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3亿。.

新!!: 匈人和巴尔干半岛 · 查看更多 »

巴兰尼亚

巴兰尼亚(Baranya,; Baranja;; Branau)又译为巴拉尼亚,是位于多瑙河及德拉瓦河之间的一个地理区域。现在该区域分属匈牙利及克罗地亚。其在匈牙利的部分,该地区被设为巴蘭尼亞州;而在克罗地亚部分,该地区属奧西耶克-巴拉尼亞縣。.

新!!: 匈人和巴兰尼亚 · 查看更多 »

巴爾哈拉王國

巴爾哈拉王國,根據一些保加利亞科學家(Georgi Bakalov, Petar Dobrev, Ian Mladjov)的理論,是保加爾人最早發源地。 這個王國位置在帕米爾高原阿姆河上游,今天的塔吉克斯坦一帶。王國在公元前十二至七世纪存在,十分繁榮和富有,但因王國後受其他民族攻撃被摧毁,保加爾人逐步西遷至北高加索,並最终併入匈人聯盟。 Category:中亚民族史 Category:塔吉克斯坦历史 Category:保加利亞歷史.

新!!: 匈人和巴爾哈拉王國 · 查看更多 »

巴黎第五区

巴黎第五区(5e arrondissement de Paris)是法国首都巴黎市的20个区之一。它是巴黎最古老的街区,包含了由古罗马人建立的拉丁区的一大部分。 五区位于塞纳河左岸。它北临塞纳河,与四区相接,西临六区,南接十三区和十四区。 根据法国领土法典,五区又名“先贤祠区”,但这个称呼在日常生活中和很少用。.

新!!: 匈人和巴黎第五区 · 查看更多 »

帝国列表

这是按地理区域排列的帝国列表,这些帝国影响远远超越自身地理和文化限制并支配着世界的其他地区。本列表包括在文化和经济领域有影响的「廣義帝国」,而非局限于狹義帝國(君主必須為皇帝或國號為帝國的国家)。一些历史学家可能把以下列出的一些帝国用「朝代」的概念代替。.

新!!: 匈人和帝国列表 · 查看更多 »

中世纪

在欧洲历史上,一般来说,「中世纪」指公元5世纪到15世纪,自西罗马帝国的崩溃到文艺复兴运动和大航海时代之间的时期。按照西方传统,欧洲历史可以分为“古典時代”、“中世纪”和“近现代”三个阶段。而中世纪历史自身也可分为前、中、後期三段。 人口减少、城市衰落、外敌入侵、大众迁移的进程,自古代晚期就开始了,并在中世纪前期得以继续。日耳曼的蛮族们入侵,并在曾是西罗马帝国的领土上建立了各个民族的国家。在7世纪,曾是东罗马帝国领地的北非和中东被伊斯兰化的阿拉伯帝国所占领。尽管此时在社会与政治结构上有着显著的变化,但中世纪与古代时期的分别尚未完全形成。广阔的拜占庭帝国此时依然存活,并且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1070年,拜占庭帝国的查士丁尼法典在北意大利被重新发现,并且后来在西方广受赞誉。西方的诸多王国还依然保留着罗马时代的习俗。同时,人们广泛建立修道院,意在使欧洲基督教化。在卡洛林王朝统治下的法兰克王国控制了西欧的大部分地区,然而到了8世纪末9世纪初,在内忧和外患(维京人、马扎尔人和撒拉森人入侵)的压力下,卡洛林帝国还是崩溃了。 到了中世纪中期,亦即公元1000年以后,由农业科技的改进带来的繁荣贸易,以及中世纪温暖时期到来所造成的增产,使得当时的欧洲人口大量增长。由农民向贵族支付地租和承担劳役的生产组织——庄园,成了中世纪中期主要的社会组织结构。1095年开始的十字军东征,旨在从穆斯林手中夺取中东的控制权。国王逐渐成为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的领袖,这一方面减少了无序带来的犯罪和暴力行为,但另一方面又使得离建造一个统一基督教世界的理想越来越远。经院哲学此时在思想界占有重要地位。托马斯·阿奎纳的神学理论、乔托·迪·邦多纳的绘画、但丁和杰弗里·乔叟的诗歌、马可波罗的游记和哥特式教堂都是这一时期各自领域的杰出作品。 后期的中世纪饱受饥荒、瘟疫和战争的威胁,因此此时欧洲的人口开始减少。在1347年和1350年间爆发的黑死病夺取了三分之一欧洲人的生命。宗教上的争论和对立也对应着国家间的冲突以及农民的反抗。这一时期文化和科技的发展使得欧洲的社会转型,也预示着欧洲近代史的开端。.

新!!: 匈人和中世纪 · 查看更多 »

中世纪前期

中世纪前期(又称中世纪早期、中古早期;Early Middle Ages)是在欧洲历史上,自西罗马帝国灭亡後,从500年到1000年間大约5個世纪的一個時期,前承後古典時代、後接中世纪中期。在這段時期内,从羅馬帝國後期開始的衰落趨势,在整个歐洲一直持续:人口(尤其是城市人口)减少、贸易萎缩、野蛮人民族遷徙规模扩大與持續入侵,當年羅馬统治过的遼阔大地,最终分成了三种后续文明:西歐文明、拜占庭文明和伊斯兰文明。在西欧历史上,中世纪前期被称为「黑暗时代」,突显了当时社会动荡、传世文学文化作品甚少的特点。然而,东罗马帝国,或称拜占庭帝国,却得以存留下来,尽管以前罗马帝国的大片领土,于公元7世纪时为伊斯兰哈里发所征服。 到了中世纪前期的后段,这些衰落的趋势才得以逆转。800年时,查理大帝获得了皇帝的称号,罗马皇帝似乎后继有人。他统治下的法蘭克王国卡洛林王朝,对此后欧洲的社会结构和历史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欧洲开始普及封建农耕制度,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三田轮耕制、重型耕犁等革新。欧洲大部分地区野蛮人迁移的情况都稳定了下来,但还是受到北欧维京人扩张的影响。.

新!!: 匈人和中世纪前期 · 查看更多 »

中亚

中亚(Central Asia;Средняя Азия / Центральная Азия),即亚洲中部,在地理上是指西至里海,东到中国,南到阿富汗,北到俄罗斯的广大区域。而根据长期占据这片区域大部分领土的苏联官方定义,中亚仅指其四个加盟共和国:吉尔吉斯、塔吉克、土库曼、乌兹别克。苏联解体后,中亚成了亚洲中部现已独立的五个以“斯坦”命名的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哈萨克斯坦(人口1660万)、吉尔吉斯斯坦(人口550万)、塔吉克斯坦(人口760万)、土库曼斯坦(人口510万)以及乌兹别克斯坦(人口2950万)的总称。而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中亚地区还包括阿富汗、伊朗东部的呼罗珊地区、巴基斯坦北部、蒙古等地,有时还包括中国西部的新疆和西藏以及西伯利亚南部。 上述关于中亚的定义没有一项得到全世界范围的认可。然而,虽然中亚地区的边界并不确定,但这一地区有着一些显著特征。例如,在历史上,中亚地区的主要居民是游牧民族,而这块区域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这个原因,这一区域成了东亚、西亚、南亚和欧洲各个民族、各种宗教以及各种思想的交汇之地。 在伊斯兰化之前以及伊斯兰化早期,中亚地区的主要居民是操伊朗语支各语言的民族Encyclopædia Iranica, "CENTRAL ASIA: The Islamic period up to the Mongols", C. Edmund Bosworth: "In early Islamic times Persians tended to identify all the lands to the northeast of Khorasan and lying beyond the Oxus with the region of Turan, which in the Shahnama of Ferdowsi is regarded as the land allotted to Fereydun's son Tur.

新!!: 匈人和中亚 · 查看更多 »

中亚历史

中亚历史深受中亚地区的气候和地理特点的制约。由于干旱,该地区很难进行农业生产,而由于远离海洋,也使得该地区难以进行贸易。因此,该地区少有大城市,数千年来,都被草原上游牧的马背民族所主宰。 草原的游牧民族和中亚周边的定居民族之间,长期相互冲突。游牧的生活方式很适合于打仗,中亚草原的骑兵成为世界上军事力量最为强大的势力,但由于其内部不统一,其战斗力受到了很大限制。每过一段时期,由于强势领袖的出现,或者其他情况的变化,都会把各部落统一起来,並建立一个几乎难以阻挡的强权。例如匈人对欧洲的入侵、五胡乱华,以及最为著名的蒙古对欧亚大陆的征服活动。 16世纪的时候,定居民族学会使用火器,游牧民族对中亚的统治便开始走向衰亡。俄国、中国以及其他列强向该地区扩张,並在19世纪获得了对该地区的控制。 俄国革命之后,中亚的大部分地区被并入苏联,只有蒙古保持名义上的独立,但也实际上是苏联的卫星国。苏联对中亚地区的统治,带来了工业化和大量基础设施的建设,但也伴随着对地方文化的压制,集体化项目的失败导致很多人死亡,长期以来,该地区的民族关系都很紧张,也出现了一些环境问题。 随着1991年苏联解体,中亚五国获得了独立,在所有的新兴独立国家,前共产党官员都继续得以保持权力。.

新!!: 匈人和中亚历史 · 查看更多 »

中國人史綱

《中國人史綱》是柏楊在綠島監獄中書寫的一部中國通史,從盤古開天寫到八國聯軍,是柏楊的代表作品之一。 全书较之其他中国史书,有明显的区别:该书以一世紀(一百年)為敘述單元;以公元為計算時間的標準;直呼帝王及歷史人物姓名并在每节末尾加敘東西方世界。 柏楊說他把《中國人史綱》獻給孫觀漢先生,他形容獄中寫書的艱難過程:「叢書是我在火爐般的斗室之中,或蹲在牆角,或坐在地下,膝蓋上放著用紙糊成的紙版,和著汗珠,一字一字的寫成。參考書的貧乏使我自慚,但我別無他法。而且心情惶惑,不敢想像這些艱難寫出的書稿,會遭受到什麼命運。所以不可避免的會錯誤百出,唯有乞求方家指正。”.

新!!: 匈人和中國人史綱 · 查看更多 »

布列達

布列達(Βλήδας / λέδας;Bleda;),又译為貝里達、布萊達,是一位匈人君主,434年至445年在位。其名字来源于突厥语,意思是“智慧的导师”。 布列达是匈人王子蒙祖克之子,在位期間,與其弟弟阿提拉共治。.

新!!: 匈人和布列達 · 查看更多 »

布倫希爾德

在北欧神话中,布伦希尔德(Brynhild)是一名女武神(Valkyries)。她是北欧英雄传说《》和冰岛史诗《埃达》中的主要角色。她以同样的名字出现在日耳曼史詩故事《尼伯龙根之歌》和理查德·瓦格纳的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中。布伦希尔德的形象可能来源于西哥特人公主奥斯特拉西亚的布伦希尔德,她在公元567年嫁给了墨洛温王朝的希尔德里克一世。布伦希尔德的传说内容包括了兄弟间的互相残杀,长期战争,以及与匈人作战。.

新!!: 匈人和布倫希爾德 · 查看更多 »

世紀帝國II:帝王世紀

是一款由全效工作室开发、微软于1999年发行的即时战略游戏,最初支持的平台包括Microsoft Windows及Mac OS操作系统,它是帝国时代系列的第二代游戏产品。2000年,微软发布《国王时代》的资料片《帝国时代II:征服者》。2001年,科乐美发布该游戏的PlayStation 2版本和任天堂DS衍生版本。 《帝国时代II:国王时代》的游戏背景设置於中世纪,玩家能夠从13种不同的文明當中选出其中1种进行游戏,这些文明包括不列颠、拜占庭、凯尔特、哥特、条顿、法兰克、蒙古、中国、日本、波斯、阿拉伯、土耳其和維京。玩家经过收集资源,利用资源来修建自己的城镇,建立军队,然后试图消灭敌人。游戏设置5个基于真实历史的战役模式,玩家必须按照游戏指示完成特定的目标。单人模式则分为3种,此外游戏支持在局域网、互联网上进行多人游戏。 许多电子游戏媒体都给予该游戏正面的评价,他们对于游戏中相对前作的新特性、玩法的进步等都表示称赞。不过,仍有部分评论者认为游戏对于单位的表现过于平淡无奇,也有人评价这款游戏时认为它和其前作《帝国时代》过于类似。游戏发行3个月后,其销量达到2百万套,并在7个国家的电子游戏市场成为最畅销的产品。由于该游戏对于同类游戏产生的影响十分重大,业界和媒体授予它多种奖项。该游戏也成為前三届世界电子竞技大赛的比赛项目。.

新!!: 匈人和世紀帝國II:帝王世紀 · 查看更多 »

世紀帝國II:征服者入侵

是微软即時戰略遊戲《世紀帝國II:帝王世紀》的官方擴充资料片,曾榮獲2000年E3最佳戰略性遊戲資料片。 征服者入侵除了《世紀帝國II:帝王世紀》的原有文明,再行引入5種新文明及相關戰役,其中2种代表新大陆:阿兹特克和玛雅,另3种分别為匈奴、西班牙和韓國;另有一战役系列是互不相干的独立战役。此外標準遊戲模式即新增世界奇觀競賽、防禦世界奇觀和至尊王3種,並新增19張地圖(9張隨機和10張仿自真實世界據點)、11種軍事單位和26種科技。該資料片推出後,曾發布官方唯一和最終版本的1.0c修正檔。 超過十年後,《帝王世紀》第二個官方擴充資料片──《失落的帝國》在SteamHD版推出,於2015年秋季推出第三個官方擴充資料片──《非洲王國》,於2016年年底推出第四個官方擴充資料片──《王者崛起》。.

新!!: 匈人和世紀帝國II:征服者入侵 · 查看更多 »

帕多瓦

帕多瓦(意大利语:Padova),属于政区威尼托中的一个城市,位於義大利北部,為帕多瓦省的首府以及經濟和交通要衝。2011年帕多瓦的人口為214,125人。 帕多瓦與威尼斯時常共同被視為帕多瓦-威尼斯大都會區的一部分,共計1,600,000人。帕多瓦位於巴企吉里翁河上,在威尼斯西方40公里,維琴察東南方29公里。.

新!!: 匈人和帕多瓦 · 查看更多 »

乌孜别克族

乌兹别克族,又稱乌孜别克族(اوزبیکلار / Oʻzbeklar),是烏茲別克斯坦的主要族群,此外亦分布在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斯坦、哈薩克斯坦、俄羅斯及中國境內,也有少数分布于伊朗、土耳其、沙特阿拉伯、巴基斯坦、蒙古、西欧及北美。其中分布在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人口约为1.2万(2000年)。在现代汉语中,对分布于中国境内的一般记作乌孜别克族,对分布于中国境外的一般记作乌兹别克族。 乌孜别克族的使用語言為乌孜别克语,属於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奴语支,和维吾尔语十分接近。中國境內的烏孜別克族人亦多通用维吾尔语。乌孜别克族多信仰伊斯兰教。.

新!!: 匈人和乌孜别克族 · 查看更多 »

乌布苏盆地生物圈保护区

乌布苏盆地生物圈保护区(Убсунурская котловина)為一個山間谷地,位於蒙古国與俄罗斯图瓦共和国領土邊界處。處於唐努烏拉山脈與阿尔泰山脉之間 ,被擠壓抬高成窪地。世界上最北端的沙漠與最南端的凍原相遇於此。.

新!!: 匈人和乌布苏盆地生物圈保护区 · 查看更多 »

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是發生於1900年清朝末期,清朝甲午戰爭戰敗后,在西方列强划分在华势力范围、华北农村頻繁發生教案、天灾频仍及宫廷权力争斗激化的情况下,黄河北岸农民与中国天主教教徒之间的武装冲突。1900年春季直隶成千上万习练义和拳并號稱「义和团」的农民动用私刑处死了大量中國基督宗教信徒與西方人士,並纵火烧毁了教堂和教徒房屋;同年6月,清朝中央政府允许义和团进驻北京。义和团又先于清军进攻天津租界,最终俄國、德國、法國、美國、日本、奧匈帝國、義大利、英國八国组建远征军引发八國聯軍之役。.

新!!: 匈人和义和团运动 · 查看更多 »

亚拉里克一世

亚拉里克一世(德语:Alarich I;法语:Alaric I;拉丁语:Alaricus,约370年~约410年)西哥特国王(395年~410年在位)。一般认为,他是西哥特王国的缔造者。.

新!!: 匈人和亚拉里克一世 · 查看更多 »

五胡十六国

五胡十六国(304年-43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該時期自304年劉淵及李雄分別建立漢趙及成汉起至439年北魏拓跋燾(太武帝)灭北凉為止。範圍大致上涵蓋華北、蜀地、遼東,最遠可達漠北、江淮及西域。在入主中原眾多民族中,以匈奴、羯、鮮卑、羌及氐為主,統稱五胡《中國文明史 魏晉南北朝》〈第一章 政治發展大勢〉: 第50頁-第61頁.

新!!: 匈人和五胡十六国 · 查看更多 »

伊利里亚

伊利里亚(古希腊语:,拉丁语:Illyria)欧洲历史上的一个地区,位于今巴尔干半岛西部,亚德里亚海东岸。大约为今克罗地亚、塞尔维亚、波黑、黑山和阿尔巴尼亚地区。.

新!!: 匈人和伊利里亚 · 查看更多 »

伏尔加保加利亚

伏爾加保加利亞,又名伏爾加卡馬河保加利亞,從7世紀維持至13世紀。範圍是現在的楚瓦什共和国與鞑靼斯坦共和国,現在俄羅斯的楚瓦什人與韃靼人是他們的後裔。尤其是喀山韃靼人,被稱為新保加爾人。.

新!!: 匈人和伏尔加保加利亚 · 查看更多 »

伏尔加河

伏尔加河(俄语:Волга,又譯--),位於俄罗斯西南部,全長3,692公里,是欧洲最长的河流,也是世界最長的內流河,流入裏海。 伏尔加河是歐洲流域最廣以及流量最大的河流,流經歐洲俄羅斯,是代表型的俄羅斯河流。俄羅斯前二十個人口最多的城市中,有十一個是在伏尔加河流域中,其中也包括俄羅斯的首都莫斯科。世界水量前十大的水庫中,古比雪夫水庫和雷賓斯克水庫位在伏尔加河流域中。窩瓦河在俄羅斯文化中有特別的意義,常在俄國文學稱為Волга-матушка(伏尔加母親),被稱為是「俄羅斯的母親河」。.

新!!: 匈人和伏尔加河 · 查看更多 »

伏伊伏丁那

伏伊伏丁那自治省(塞尔维亚语:Аутономна Покрајина Војводина/Autonomna Pokrajina Vojvodina;匈牙利语:Vajdaság Autonóm Tartomány;斯洛伐克语:Autonómna pokrajina Vojvodina;罗马尼亚语:Provincia Autonomă Voivodina;克罗地亚语:Autonomna Pokrajina Vojvodina;卢森尼亚语:Автономна Покраїна Войводина)是塞尔维亚北部的一个自治省。伏伊伏丁那民族构成复杂,其中塞尔维亚人为主体民族,馬扎爾人為第二大民族。伏伊伏丁那有六种官方语言。最大都市是诺维萨德。.

新!!: 匈人和伏伊伏丁那 · 查看更多 »

德国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简称德国(Deutschland),是位於中西歐的联邦议会共和制国家,由16个-zh-hans:联邦州; zh-hant:邦;-组成,首都与最大城市为柏林。其国土面积约35.7万平方公里,南北距离为876公里,东西相距640公里,从北部的北海与波罗的海延伸至南部的阿尔卑斯山。气候温和,季节分明。德国人口约8,180万,为欧洲联盟中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第二大移民目的地,仅次于美国。 在50万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海德堡人及其後代尼安德特人生活在今德國中部。自古典時代以來各日耳曼部族開始定居於今日德國的北部地區。公元1世紀時,有羅馬人著作的關於“日耳曼尼亞”的歷史記載。在公元4到7世紀的民族遷徙期,日耳曼部族逐漸向歐洲南部擴張。自公元10世紀起,德意志領土組成神聖羅馬帝國的核心部分。16世紀時,德意志北部地區成為宗教改革中心。在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後,萊茵邦聯和日耳曼邦聯先後建立,1871年,在普魯士王國主導之下,多數德意志邦國統一成為德意志帝國,「德意志」開始做為國名使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1918-1919年德國革命後,德意志帝國解體,議會制的威瑪共和國取而代之。1933年納粹黨獲取政權並建立獨裁統治,最終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及系統性種族滅絕的發生。在戰敗並經歷同盟國軍事佔領後,德國分裂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在1990年10月3日重新統一成為現在的德國。国家元首为联邦总统,政府首脑則为联邦总理。 德國是世界大國之一,其國内生產總值以國際匯率計居世界第四,以購買力評價計居世界第五。其諸多工業工程和科技部門位居世界前列,例如全球馳名的德國車廠、精密部件等,為世界第三大出口國。德國為發達國家,生活水平居世界前列。德國人也以熱愛大自然聞名,都市綠化率極高,也是歐洲再生能源大國,是可持續發展經濟的樣板,除了強調環境保護與自然生態保育,在人為飼養活體的態度十分嚴謹,不但獲得大量外匯和資訊優勢,其動物保護法律管束、生命教育水準也是首屈一指的,在高等教育方面並提供免費大學教育,並具備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和醫療體系,催生出拜爾等大藥廠。 德国为1993年欧洲联盟的创始成员国之一,为申根区一部分,并于1999年推动欧元区的建立。德国亦为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八国集团、20国集团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其军事开支总额居世界第九。 德語是歐盟境内使用人數最多的母語。德國文化的豐富層次和對世界的影響表現在其建築和美術、音樂、哲學以及電影等等。德國的文化遺產主要以老城為代表。另外國家公園和自然公園共計有上百處。.

新!!: 匈人和德国 · 查看更多 »

德金

德金(Joseph de Guignes,),又译为德经、歧尼等,法国东方学家、汉学家,其子小德金亦为汉学家。 德金出生于法国蓬图瓦兹。他曾跟随福赫芒学习东方语言,1745年成为皇家图书馆翻译。1748年出版了《匈人、土耳其人起源的历史记忆》(Mémoire historique sur l'origine des Huns et des Turcs)一书,并因此于1752年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754年又成为法兰西文学院院士。此后于1756年至1758年间出版了三卷本《匈奴、土耳其、蒙古和其它鞑靼诸国通史》(Histoire générale des Huns, des Mongoles, des Turcs et des autres Tartares occidentaux)。1757年成为法兰西公学院叙利亚语教授。1800年在巴黎逝世。 他是最早提出曾侵略罗马帝国的匈人就是中国记载中的匈奴人的学者。另外,他还认为中国原先是埃及的殖民地,并指出埃及圣书体与汉字有关,不过这一说法引起了很大的争议。虽然现在这一观点被认为是不正确的,但在研究中他第一个发现了圣书体王名圈(cartouche)中包含着王名的事实。.

新!!: 匈人和德金 · 查看更多 »

保加利亚历史

保加利亞歷史,是指現時保加利亞共和國之前身之國家歷史,與大保加利亞和伏尔加保加利亚有分別。保加尔人自在高加索山脈和現時俄罗斯南部和乌克兰地區西北移動后,在7世紀起陸陸續續到達巴尔干半岛。保加爾人之來源依然不甚清楚,現時理論有二:其一認爲保加爾人與匈人有關,與突厥人則有較疏遠关系。其二而較新之觀點認爲他們是雅利安人種和源於帕米爾高原。 保加爾人受世襲可汗和Boyar貴族(分大小两种)所管理。宗教上,他們是一神論者。在10世紀起很多伏爾加保加爾人改信伊斯兰教。他們是好戰的,大部分時間在馬上到處遊掠和遷居。 在6世紀和7世紀間,保加爾人在黑海北岸與北高加索生活。建立汗國,汗國創立人庫弗拉特汗(kuvrat)死後。由於受到東方之可薩人的侵擾,保加爾人之Kutriguri部在阿斯帕魯克率領下於6世紀遷居到現時是羅馬尼亞的地區。681年,這批保加爾人渡過多瑙河進入現時保加利亞地區。保加爾Utiguri部在巴顏率領下於伏爾加河流域定居下來,並改信伊斯蘭教和保持獨立直至十三世紀。.

新!!: 匈人和保加利亚历史 · 查看更多 »

土库曼斯坦历史

土库曼斯坦的早期历史充满着神秘色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印欧语族古伊朗部落的到来开启了这片地区的清晰历史。.

新!!: 匈人和土库曼斯坦历史 · 查看更多 »

匈奴

匈奴(上古汉语:*qʰoŋ.nˤa),是亚洲大陆北部的遊牧民族在漠北建立的古代国家,存在年代約在前209年至48年,其后分裂为北匈奴(48年—93年)和南匈奴(48年—216年)。統治領域約略在現今蒙古国、西伯利亚南部、中亞與中國北部地區。公元4至5世纪又陆续在中原和西域建立汉赵、北凉、胡夏、高昌北凉等汉化政权。 匈奴是部落体制的国家,建立了一套尊卑分明的内外官制,分王庭、左方和右方三个辖区,分别由单于、左右贤王负责监理,各自在自己的分地游牧而居,各有自己的军官、文官,对领土也有强烈欲望。其王族為攣鞮氏,其領袖稱单于,其下轄各王,統領各部落,单于和诸王的皇后和妻子称阏氏(匈奴实行一夫多妻制),在匈奴政治上有一定影响。在學界中有許多关于匈奴部落国家体制的假設,但是因為關於他們的資料留到後世的並不多,而且保留到今天的資料,主要都是透過另一視角的中國文獻,因此在學界中仍然存在爭議。 匈奴不是一直以来都很强盛,司马迁的《史记》曾记载在头曼和冒顿单于初期周边情况是“东胡彊而月氏盛”(《汉书》“東胡強而月氏盛”),头曼单于曾将自己儿子冒顿送到西部的月氏作質子;《史记》记载冒顿单于在位初期“东胡彊盛”,必须将所爱阏氏给予东胡王。.

新!!: 匈人和匈奴 · 查看更多 »

匈奴大帝

《匈奴大帝》本片讲述的实为欧洲历史上的“匈人”(Hun),而不是中国历史上的“匈奴人”。其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关系,至今仍是学术界的争议话题。但目前华语界多将此片中的“匈人”(Hun)译作“匈奴”。(Attila)2001年1月30日上映于美国的历史片。.

新!!: 匈人和匈奴大帝 · 查看更多 »

匈奴人

匈奴人,指建立古代游牧帝国匈奴的民族联盟。他们与欧洲历史记录中的匈人是否有血緣關係或是同一民族尚无定论。在頭曼單于時代,匈奴開始形成大型帝國,對周邊產生極大影響。司馬遷在史記就曾提到:「自三代以來,匈奴常為中國患害。.

新!!: 匈人和匈奴人 · 查看更多 »

匈人帝國

匈人帝國(370年–469年)是匈人在欧洲建立的帝国,控制地區从中亚大草原到相当于如今的弗兰德尔;从多瑙河河谷到波罗的海海滨。其領土包括現今的德國大部分、中歐、巴爾幹和烏克蘭。它的西部和西南部和西羅馬帝國接壤,東南方與東羅馬帝國接壤,但是北部和東部邊界無法確定。453年阿提拉死亡後,在領導權和繼承權的鬥爭下,帝國開始解體;469年阿提拉的兒子鄧吉西克陣亡後,帝國最終滅亡。.

新!!: 匈人和匈人帝國 · 查看更多 »

匈人语

匈人语是历史上匈人所使用的语言。关于该语言的记录非常零散,只有留有少数单词。.

新!!: 匈人和匈人语 · 查看更多 »

匈牙利

匈牙利國(Magyarország),通称匈牙利,是一个位於中歐的內陸国家、但是長期和東歐、南歐歷史所有關聯。匈牙利與奧地利、斯洛伐克、乌克兰、罗马尼亞、塞尔維亞、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接壤,人口约1,000万,首都為布达佩斯。官方語言為匈牙利語,這是歐洲最廣泛使用的非印歐語系語言。在歷史上匈牙利經常和遊牧民族與神聖羅馬帝國境內的奧地利和捷克、波蘭、當時統治南歐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緊密的聯係在一起,匈牙利為匈人帝國、哈布斯堡君主國和奧匈帝國的核心部分之一。.

新!!: 匈人和匈牙利 · 查看更多 »

匈牙利历史

代的匈牙利共和国是位于欧洲中部的内陆国。.

新!!: 匈人和匈牙利历史 · 查看更多 »

匈牙利人名

匈牙利人名一般由姓氏和名字两部分组成,有时也有第二名。匈牙利人姓名的排列同欧洲其他一些国家的习惯相反,采用“东方姓名顺序”,姓氏在前,名字在后。匈牙利语是欧洲仅有的几种使用东方姓名顺序的语言之一,其他还有巴斯克语和阿勒曼尼语。 由于匈牙利在历史上曾是奥匈帝国的一部分,日耳曼人又是匈牙利的少数民族之一,因此匈牙利人名中有一定数量的德语人名。.

新!!: 匈人和匈牙利人名 · 查看更多 »

北高加索匈人

北高加索匈人,是匈人在达吉斯坦的分支。他们在可萨汗国建国前有自己的王国。他们可能是匈人与土著混血。 在535至537年,有亚美尼亚传教士到这里活动。有一些人受洗,叙利亚文件也提出此事。 682年,亚塞拜然地区主教以色列曾经想一匈人首领alp lluetuer受洗但不成功。他后来成为俟利发,这部落也向可萨人纳贡,与他们一起反倭马亚王朝。八世纪后他们成为可萨汗国一部分,十一世纪后不再有他们消息 。.

新!!: 匈人和北高加索匈人 · 查看更多 »

刻赤

刻赤(Керч;Керчь;Keriç;古东斯拉夫语: Кърчевъ; 古希腊语: Παντικάπαιον Pantikapaion; Kerç)為克里米亞城市,位於克里米亞半島的東側的刻赤半岛上,人口为147,033(2014)。 2,600年前,由希腊人来到这里并殖民(参见),这是希腊人在克里米亚最早的据点之一。刻赤在20世纪20年代发展迅速。二战期间,刻赤成为了苏德之间的主要战场(刻赤半岛战役)之一。 如今,刻赤是克里米亚半岛上最大的城市之一,是刻赤海峽中最重要的港口,也是半岛中重要的工業、運輸與旅遊中心之一。 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后乌克兰和俄罗斯均主张为自己领土。.

新!!: 匈人和刻赤 · 查看更多 »

咄陆

咄陸(Дуло)是早期匈人-保加爾人的王族。是老大保加利亞建國者一家的氏族。 這氏族在保加爾王族系譜中最早祖先是匈人阿提拉(有人说咄陆出自匈奴屠各),但這氏族也與烏孙、阿史那有關(早期咄陸是西突厥左廂),後來與可薩人一樣反對西突厥汗國統治。雖然被可薩人打敗,但是伏爾加保加利亞與保加利亞第一帝國王族也是他們後人。 咄陆也与突骑施,克烈部有关。 Category:保加利亚历史 Category:俄罗斯历史.

新!!: 匈人和咄陆 · 查看更多 »

哥特史

《哥特史》(拉丁語原名:De origine actibusque Getarum,意為《論該塔伊人的起源和行為》;德語名:Gotengeschichte),由6世紀投效拜占庭帝國的東哥特人約達尼斯(又譯作約爾南德斯、約達爾南迪斯,約生活於500年至555年或560年)寫成。該書使用拉丁語,記述日耳曼人(包括哥特族人)、匈人等民族遷入東歐、中歐、西歐,導致西羅馬帝國崩潰的民族大遷徙歷程。該書取材自現已散佚的當代史籍,以及約達尼斯的親身見聞,雖然書中存有內容粗糙、輕信、文筆較差的情況,但因其史料價值,而獲得後世史家的重視。.

新!!: 匈人和哥特史 · 查看更多 »

凯撒大帝III

《凯撒大帝III》是一个由印象遊戲公司开发以及由雪乐山娱乐公司于1998年10月出版发行的电子游戏,是凯撒大帝系列的第三版,也属于雪乐山公司所发行的城市建造游戏。此游戏在中国大陆由第三波软件公司引进并汉化。.

新!!: 匈人和凯撒大帝III · 查看更多 »

八国联军之役

八國聯軍之役指190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英、法、德、美、日、俄、-zh:意;zh-hans:意;zh-hk:意;zh-tw:義;-、奧派遣的聯合遠征軍,為保護被清軍和義和團運動圍困的各國駐華外交機構和人員、被清軍和義和團運動屠殺的僑民和中國基督教徒,對抗清朝的宣戰及鎮壓義和團運動所引发的战争。派遣的聯合遠征軍開始時總人數約3萬人,後來增至約5萬人。八國聯軍的行動,成功鎮壓義和團。义和团溃败以及京津一帶清軍的潰敗,迫使慈禧太后和光緒帝逃往陝西西安;最終清廷與包含派兵八國在內的十一國簽訂《辛丑條約》,付出龐大的賠款,並喪失多項主權。影響所及,清帝國內部及遼東(滿洲平原)之權力平衡,亦受重大衝擊,間接導致清廷衰落、日俄衝突等變化。.

新!!: 匈人和八国联军之役 · 查看更多 »

克里米亚

克里米亚半岛(又译克里木半岛;Krymskiy poluostrov;Krymskyi nivostriv;Къырым ярымадасы, Qırım yarımadası),简称克里米亚,是黑海北岸的一个几乎完全被海包围的半岛。東部為刻赤半島,與大陸隔刻赤海峽相望。 克里米亚半岛位于乌克兰主体部分之南和俄罗斯主体部分之西,人口约235万(2007年估計)。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包含几乎整个克里米亚半岛,行政上与位于半岛西南方的塞瓦斯托波爾直辖市分离。自苏联解体、乌克兰独立以来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是乌克兰境内唯一的自治共和国。但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后,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于2014年3月11日宣布联合塞瓦斯托波爾從烏克蘭獨立。首都是辛菲罗波尔,最大都市是塞瓦斯托波爾。 該自治共和國在俄軍支持下於2014年3月16日舉辦全區域性的歸屬公投,成立新的克里米亚共和国并正式宣布脱离乌克兰,准备加入俄罗斯联邦。3月17日,克里米亞公投最終結果公佈,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与塞瓦斯托波爾的投票率均超过八成,共约97%的選民支持克里米亞從烏克蘭獨立並加入俄羅斯,但烏克蘭政府、美國、歐盟以及大部分国家并不承認此公投。3月18日俄羅斯總統普京批准一項與克里米亞有關接納克里米亞共和國加入俄罗斯並組建新的俄罗斯聯邦主體的條約草案,并于21日正式设立克里米亚联邦管区,包含整个克里米亚半岛。4月11日俄罗斯修订宪法,将克里米亚地区作为俄罗斯联邦主体写入条文。.

新!!: 匈人和克里米亚 · 查看更多 »

克里米亞韃靼人

克里米亞韃靼人(Къырымтартарлар 或 qırımtatarlar,Kırım Tatarlar 或 Kırım, Kırımlı, крымские татары,кримськi татари, кримці)或稱“克里米亞人”(Къырым qırım, Къырымлы qırımlı),是原定居於克里米亞半島的突厥語民族,他們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至斯基泰人、希臘人、哥德人、東斯拉夫人、罗马尼亚人与切爾克斯人時期。後來,威尼斯人及熱那亞人與突厥特別是匈人、阿瓦爾人、保加尔人、可薩人、佩切涅格人及欽察人混血,形成克里米亞韃靼人。他們是最早宣傳泛突厥主義的民族。與伏尔加鞑靼人不同,他們受到烏古斯人影響比較大,在金帳汗國時代已經被伊斯蘭化。 虽然克里米亞韃靼人被稱為鞑靼人,但其語言實際上与伏尔加鞑靼人的语言相差较远。.

新!!: 匈人和克里米亞韃靼人 · 查看更多 »

前8千纪

前8千纪,或称前第8个千年,在新月沃土和安纳托利亚出現大規模的農業活动。 陶器开始變得大眾化(在中美洲獨立發展),畜牧業則在非洲和歐亞大陸开始發展。當時的世界人口大概有500萬人。.

新!!: 匈人和前8千纪 · 查看更多 »

勃艮第人

勃艮第人(勃艮第語:Börguntan,Burgundiōnes, Burgundī,Burgundar,Burgundians,Burgendas,Βούργουνδοι))属于东日耳曼民族的部落,可能是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移居到丹麦的,勃恩霍姆岛在古丹麦语中称为勃艮第霍姆,就是勃艮第岛,然后又向欧洲大陆迁徙,古代关于维京人的诗歌说他们是从“勃艮第”来的,因此被称为勃艮第人。.

新!!: 匈人和勃艮第人 · 查看更多 »

勃艮第公國

勃艮第公國(Duché de Bourgogne;,又譯勃艮地王國)由於9世紀建立,包括法國中部和東部一些地區。在腓力二世(大膽者)當政時期(1363年—1404年),勃艮第公國的軍事和政治勢力有所擴展,亦獲得了佛蘭德、阿圖瓦、弗朗什孔泰(又稱勃艮第伯國)以及其他地區;在腓力三世(好人)當政時期(1419年—1467年),又獲得了布洛涅伯爵領地、盧森堡以及尼德蘭的一部分和皮卡第。勃艮第公國在查理公爵(大膽者)統治之下(1467年—1477年),勢力達到頂峰,並與法國爭雄。然而,1477年查理公爵在南錫戰役中被瑞士擊敗,公國逐漸被法國和哈布斯堡王朝瓜分。 法国原勃艮第大区的大部分地区旧为勃艮第公国属地。.

新!!: 匈人和勃艮第公國 · 查看更多 »

玛格丽特·撒切尔

撒切尔女男爵玛格丽特·希尔达·撒切尔 LG OM PC FRS FRIC(Margaret Hilda Thatcher, Baroness Thatcher;),婚前姓(Roberts),通称戴卓爾夫人,英国政治家,1979年至1990年为英国首相,1975年至1990年为保守党领袖,是英国第一位女首相,亦是20世纪英国连任时间最长的首相。撒切尔曾被一位前蘇聯记者描述为“铁娘子”,而此綽號亦反映了其拒绝妥协的政治立场和领导风格。撒切尔在首相任期內的一系列政策與主張被後世稱為“撒切尔主义”。 撒切尔原於牛津大学萨默维尔学院从事化学研究,后於倫敦大學城市學院屬下的城市法學院修读法律而成为一位大律师。,撒切尔当选为下议院议员()。1970年爱德华·希思组建政府时任命其为。1975年,撒切尔在1975年英国保守党党魁选举中击败希思,成为反对党领袖,亦为英国历史上首位领衔主要政党的女性。在1979年英国大选中,撒切尔当选英国首相。 入住唐宁街10号后的撒切尔推行了一系列政治和经济举措,旨在控制失业率和缓解“不满的冬天”期间英国的萧条状况。其政治哲学和经济政策强调自由化(尤其于金融领域)、灵活劳动市场、国有企业私有化及控制工会的影响力。撒切尔在任前期经济萧条持续,失业率居高不下,其支持率持续下跌,但在1982年福克兰战争胜利及此后经济状况好转的局势之下其受欢迎度回升。1983年,撒切尔当选连任首相。 1987年撒切尔再次获得连任。在其第三个任期内,她推行的(通称人头税)非常不受欢迎,其对欧洲共同体的观点亦不受其他内阁成员的支持。1990年11月,在迈克尔·赫塞尔廷对其党内地位提出挑战之后,撒切尔宣布同时辞去首相和保守党领袖职位。1992年她自下议院退休,后被授予终身贵族爵位,称撒切尔女男爵(封邑于林肯郡),在上议院拥有席位。2002年,在一连串轻度中风之后,撒切尔被劝告不要再参加公开演说,但仍在2004年罗纳德·里根的葬礼上致了悼词。2013年撒切尔于伦敦再次中风并逝世,终年87岁。.

新!!: 匈人和玛格丽特·撒切尔 · 查看更多 »

粟特

粟特(古波斯语:Suguda-),或譯窣利、索格特,為中亞古代民族,屬於歐羅巴人種中的伊朗人種,中國人稱之為昭武九姓、九姓胡、雜種胡,粟特原本生活在阿姆河和錫爾河之間的澤拉夫善河流域,通稱索格底亞那(Sogdiana),今屬烏茲別克,部份在塔吉克和吉爾吉斯。粟特由大小不一的綠洲國家組成,常臣屬於外族,屬於商業民族,控制了絲綢之路上的貿易,散居遠方。.

新!!: 匈人和粟特 · 查看更多 »

納爾塞斯

納爾塞斯(Նարսես;Ναρσής;Narses;478年—573年),與貝利撒留同為東羅馬帝國查士丁尼大帝麾下大將,身逢查士丁尼大帝統治期間的「羅馬再征服」時代。納爾塞斯是羅馬化的亞美尼亞人,其一生當中大多數時間是在君士坦丁堡擔任宦官。因為曾經滅亡東哥德王國,他被後世稱為「哥德人之槌」。.

新!!: 匈人和納爾塞斯 · 查看更多 »

維齊爾

維齊爾(波斯語:وزير,一譯華札爾、維奇爾、維西爾),清代譯作倭色爾,指高級的行政顧問及大臣(有時涉及宗教),他們為穆斯林君主如哈里發及蘇丹服務,有時可指波斯沙阿的大臣。在現代,維齊爾一詞可用於西亞一些重要官員,又可用於現代伊斯蘭共和國的內閣及形容前伊斯蘭官員。字面上,維齊爾解作「負責者」或「助手」。.

新!!: 匈人和維齊爾 · 查看更多 »

罗克索拉尼人

罗克索拉尼人(Roxolani)是萨尔马提亚的一支部落,为阿兰人的一个分支。他们最早居住于顿河与第聂伯河流域之间。公元前1世纪的时候推进到多瑙河附近的(位于今罗马尼亚境内)。希腊裔罗马历史学家斯特拉波,在其所著的《地理志》的第七卷中描述罗克索拉尼人是“的居住者”。 大约在公元前100年,罗克索拉尼人在国王的率领下入侵克里米亚,并受到西徐亚军阀的支持。但是被本都国王米特拉达悌六世的部将击败。 公元1世纪中期,罗克索拉尼人开始穿越多瑙河,进入罗马人的领地。68年,罗克索拉尼人派出9000骑兵试图突袭罗马人辎重,但被第三高卢军团与后勤部队(Auxilia)所粉碎。 4世纪中期,罗克索拉尼人与其他萨尔马提亚部落一样,被匈人征服。 Category:俄罗斯历史 Category:罗马尼亚历史 Category:古伊朗人.

新!!: 匈人和罗克索拉尼人 · 查看更多 »

罗马帝国的衰落

罗马帝国的衰落(英语:Decline of the Roman Empire)是指罗马帝国社会,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机构等的逐步瓦解和崩溃,最终使西欧遭受蛮族入侵和占据的厄运。这是《罗马帝国衰亡史》(1776年)的作者,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所做的定义,但吉本不是第一个对罗马帝国衰落的原因和具体时间提出质疑的人。「从十八世纪起」,吉本评论说,「我们开始沉迷于它的衰落史;我们将它捧为可知的没落史的范本,也因此,作为我们对现实担忧的一个象征」。罗马帝国的衰落已经成为最大的历史未解之谜之一,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兴趣。1984年,德国历史教授亚历山大·德曼特出版的专著中列举了前人给罗马衰亡的210种解释,而新的理论也从那时起纷纷被提出。 罗马帝国的衰落,标志着古典时代的终结和欧洲中世纪的开始。大衰退持续了約320年,告终于西元476年9月4日,即西罗马帝国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被日耳曼将军奥多亚塞廢黜之日,但被东罗马帝国承认的皇帝尼波斯政权在达尔马提亚苟延残喘到480年。根据吉本的评述,东罗马帝国从此却越来越强大,一直存在到君士坦丁堡的沦陷(1453年5月29日)。关于罗马帝国终结的标志性时间还有:378年的阿德里安堡战役;狄奥多西一世去世的395年,也是罗马帝国政治统一的最后一年;日耳曼部落大规模穿越莱茵河的406年(罗马军团因意大利告急而撤出了边境);410年,近八百年牢牢掌控在罗马人手里的罗马城沦于蛮族;最后一位努力恢复西方失地的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一世565年的去世;632年伊斯兰势力的崛起。 长期以来关于罗马衰落的理论汗牛充栋,也有关于归根到底是不是衰落的争论。不少学者主张与其说是衰落,不如把这个过程概括为“曲折的发展”更加确切。.

新!!: 匈人和罗马帝国的衰落 · 查看更多 »

羅馬帝國歷史

羅馬帝國的歷史由羅馬共和國結束後開始,橫跨十六個世紀、包括了羅馬在數個不同階段的轉變;古羅馬帝國時代、帝國分裂時期、延續到中世紀的東羅馬帝國(又稱拜占庭帝國)時代、並現代史的開始都包含在羅馬帝國的歷史中。.

新!!: 匈人和羅馬帝國歷史 · 查看更多 »

烏吉克

烏吉克(Ügyek;),是早期馬札兒人的大公阿尔莫什傳說中的父親,他的妻子名,根據神話,在阿尔莫什出生前一隻馬札兒人的神鳥飛入埃邁謝夢中因此有孕。 據說,早期馬札兒人中的王族來自匈人王室,或其他突厥民族。.

新!!: 匈人和烏吉克 · 查看更多 »

烏克蘭歷史

乌克兰是一个位于东欧平原的国家,又稱為小俄羅斯、魯塞尼亞。是中世纪东斯拉夫人文化的中心,现代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等民族的共同祖先基辅罗斯就是以基辅为基地发展起来的。公元前六百年左右,斯基泰人已經在今天烏克蘭的克里米亞地區活動。以後,乌克兰和俄罗斯以及白俄罗斯的历史联系非常紧密。约公元14世纪,乌克兰逐渐形成了现代乌克兰民族。其后乌克兰和俄罗斯几度合并,直到1917年,俄国发生十月革命,1917年-1921年,乌克兰经历了短暂的独立后,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俄罗斯以及外高加索组成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成为苏联的创始加盟共和国。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乌克兰全境被德国占领,1944年,苏军解放了乌克兰全境,并将原属波兰领土的西乌克兰划归乌克兰。1954年,赫魯曉夫以紀念烏克蘭和俄羅斯統一300週年紀念日的名義,将克里米亚由俄羅斯划归给乌克兰,组成了现代乌克兰的疆域。1991年,乌克兰从苏联独立,成为主权国家。.

新!!: 匈人和烏克蘭歷史 · 查看更多 »

烏爾丁

乌尔丁(Uldin,)又译乌单,是匈人早期的君主。其统治年代大约相当于拜占庭皇帝阿卡狄奥斯和狄奥多西二世在位期间。 乌尔丁并不是所有匈人的领袖,他仅仅是西部匈人的君主。400年12月,他诛杀了叛逃来的拜占庭帝国禁军首领盖纳斯,将其首级送往君士坦丁堡作为礼物。五年之后,乌尔丁率部众,支持西罗马帝国的军务长官斯提里科对抗哥特首领拉达盖苏斯的进攻。 408年,乌尔丁入侵默西亚,被拜占庭击退,数千名日耳曼盟友被俘,乌尔丁被迫撤退。412年逝世,匈人分裂为三部。.

新!!: 匈人和烏爾丁 · 查看更多 »

瓦伦斯

弗拉维斯·埃弗利乌斯·瓦伦斯(FLAVIVS IVLIVS VALENS PIVS FELIX AVGVSTVS,),罗马帝国东部皇帝(364年至378年在位)。.

新!!: 匈人和瓦伦斯 · 查看更多 »

特雷維索

特雷維索(義大利語:Treviso)是位於義大利北部威尼托大區特雷維索省的一個城市。特雷維索省的首府所在地。有人口81,627人(2007年)。特雷維索是義大利知名服裝公司班尼頓的總部所在地。.

新!!: 匈人和特雷維索 · 查看更多 »

狄奥多西王朝

东罗马帝国从379年狄奥多西一世登基时开始由狄奥多西王朝统治,到457年皇帝马尔西安去世。在狄奥多西王朝统治时期,罗马帝国再一次,但也是最后一次分裂成东西两部分,在395年阿卡狄乌斯和霍诺留分别担任帝国东部和西部的皇帝。虽然在此之前,罗马帝国曾数次分裂,但是在395年之后,一个统一的罗马帝国就此成为历史。狄奥多西一世的子嗣们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5世纪帝国的风雨飘摇,并最终导致西部帝国的完全崩溃与灭亡。 而相比于西部帝国,东部帝国在3世纪和4世纪中所遭受的困难则要小得多,部分原因在于东部的城镇文化较为稳固,东部诸省的经济资源也好于西部,因此能够在蛮族入侵危机到来之时能通过贡金的形式来取悦各路蛮族首领,并招募其作为守卫帝国的蛮盟佣兵(Foederati)。贯穿整个5世纪,大批蛮族军队蹂躏了西部帝国,但是基本没有对东部造成很大的破坏。 狄奥多西王朝在392年到455年之间也曾统治西罗马帝国。.

新!!: 匈人和狄奥多西王朝 · 查看更多 »

狄奥多里克一世

狄奥多里克一世(Theodoric I,)是西哥特王国的一位国王,他统治的时间为418年至451年。 狄奥多里克一世是亚拉里克一世的私生子。418年,西哥特国王瓦利亚率部众自伊比利亚半岛迁往高卢,途中逝世,狄奥多里克一世继位。在位期间,对法兰克人和汪达尔人用兵,并与西罗马帝国结为同盟。 451年,西罗马、西哥特联军在沙隆平原与匈人、东哥特联军交战,狄奥多里克一世亲自参战,被东哥特人的标枪击中而阵亡。多里斯蒙德继承王位。 Category:西哥特国王 Category:战争身亡者.

新!!: 匈人和狄奥多里克一世 · 查看更多 »

狄奧多西二世

奧多西二世(),阿卡狄乌斯长子,狄奧多西一世的孙子,408年至450年在位為東羅馬帝國皇帝。 狄奧多西二世於438年将帝国的法律汇编成《狄奥多西法典》(Codex Theodosianus)。.

新!!: 匈人和狄奧多西二世 · 查看更多 »

狄奧多里克大帝

奧多里克大帝(拉丁语:Flavius Theodericus,希腊语:Θευδέριχος,古德语:Dietrich,法语:Thierry;454年-526年8月30日)东哥特人的领袖(471年起),东哥特王国(其疆域大部分位于今日的意大利)的建立者(493年~526年在位)。从511年开始,他还是西哥特王国的摄政。.

新!!: 匈人和狄奧多里克大帝 · 查看更多 »

聖瑟法斯

聖瑟法斯(英文名Saint Servatius;荷蘭文名:Sint Servaas;法文名:Saint Servais),(傳說逝于西元384年),天主教通赫伦教区主教,后逃至馬斯特里赫特,並成為該城首任主教。他是馬斯特里赫特以及Schijndel和Grimbergen的主保聖人,其紀念日是5月13日。.

新!!: 匈人和聖瑟法斯 · 查看更多 »

萨塞勒

薩塞勒 (Sarcelles)是位於法國法蘭西島的都市。薩爾塞勒是巴黎都市圈具代表性的都市,法國最早的集體住宅即建于此。.

新!!: 匈人和萨塞勒 · 查看更多 »

颅骨变形

颅骨变形(Artificial cranial deformation)是的一种,人为地使人的头盖骨变形。 新生儿至婴儿期间,头骨尚未定型,略显不规则。此后经过一系列自然成长过程逐渐变得规则,在囟门闭合之后定型。有些民族的文化中,会以自己的审美观点对颅骨形状进行改造。 在古代,颅骨变形改造非常普遍。古代的匈人会对新生儿颅骨进行改造。在欧洲,以克里米亚为中心,在英国、瑞士、德国、奥地利、匈牙利等国的前基督教时代古墓中,均有发现颅骨改造过的尸体。而在美洲,古代的玛雅人和印加人都普遍存在对颅骨的变形改造,他们用木板将新生儿的头夹起来,或者用布带缠绕起来,使头形变长。 Category:醫學史 Category:文化人类学 Category:整形 Category:儿童虐待与忽视 Category:头颈骨.

新!!: 匈人和颅骨变形 · 查看更多 »

複合弓 (傳統弓)

複合弓由三部分組成,木、角及腱。未上弦線的複合弓向外彎曲,弓背(面向目標的一面)為木製。弓背亦包括三部分:一對弓臂及一個弓弝。木製部分大多採用槭樹(楓樹)、山茱萸或桑樹,或同時採用多種木材。 弓面(面向射手的一面)為角製。角被來加強弓臂部分。游牧民族會選用水牛角或野山羊角。因為水牛的角相對於其他動物的角比較有彈性,而且較長,所以兩者以水牛角最受游牧民族歡迎。 游牧民族會用魚膠將動物的腿後腱(來自牛、鹿等)黏在木製的弓背部分。原因是腱像橡皮圈,經拉扯後能夠迅速地回到本來位置,大大加快箭的飛行速度。 一對木製弓臂的末端裝有弓弰(ears/siyah)。大部分史家認為這是匈奴人的發明。弓弰增強弓弦的蓄勢及減低需要拉弦的力,使經複合弓發射的箭有更強的殺傷力。.

新!!: 匈人和複合弓 (傳統弓) · 查看更多 »

西哥特人

西哥特人(Visigothi),--,是东日耳曼部落的两个主要分支之一,另一个分支是东哥特人。在民族大迁移时期,是摧毁罗马帝国的众多蛮族中的一个。公元4世纪西哥特人兴起于巴尔干地区,后加入对罗马帝国的战争。410年在首领阿拉里克率领下攻陷并洗劫罗马。 西哥特人后定居于高卢南部,成为罗马帝国的盟友。随后建立西哥特王国,统治法国南部和伊比利亚半岛,公元589年,皈依基督教。.

新!!: 匈人和西哥特人 · 查看更多 »

西班牙歷史

西班牙历史开始于伊比利亚的史前時期,其间经历第二个全球性帝国——西班牙帝国的崛起和衰落,及至現今作为一個主權獨立的君主立憲制國家,及欧盟成员国的现状。 现代人类在大约三万五千年前即已经进入伊比利亚半岛。在其后数千年里,又有数波入侵者和殖民者纷至沓来,其中包括凯尔特人、腓尼基人、希腊人、迦太基人、罗马人和-zh-hant:西哥德人; zh-hans:西哥特人-。公元711年,柏柏尔人和阿拉伯人的军队(西班牙人统称他們为摩尔人)入侵,并几乎征服整个伊比利亚半岛。在接下来七百五十年里,独立的穆斯林国家相继建立,而穆斯林控制的区域被称为阿尔-安达卢斯。同时,北方弱小的基督教国家在宗教势力支持下展开對半岛漫长的收复运动,史称收复失地运动。随着1492年格拉纳达的陷落,该运动宣告落幕。收复失地运动的結果,使伊比利半島形成眾多基督教王國,為首的是卡斯提爾王國、阿拉貢王國、納瓦爾王國、葡萄牙王國。除上述四國外,還有卡斯提爾國王兼任君主的萊昂王國、加里西亞王國、托雷多王國、穆爾西亞王國、科爾多瓦王國、哈恩王國、塞維利亞王國、格拉納達王國、阿斯圖里亞斯親王國、阿拉瓦侯國、比斯開莊園、莫利納莊園(以上諸國與卡斯提爾王國形成卡斯提爾王冠);阿拉貢國王兼任君主的巴塞隆那伯國、瓦倫西亞王國、馬略卡王國(以上諸國與阿拉貢王國形成阿拉貢王冠)。 1469年,卡斯提爾公主伊莎貝拉與阿拉貢王子費迪南聯姻,1474年,伊莎貝拉即位為卡斯提爾女王伊莎貝拉一世,1479年,費迪南即位阿拉貢國王費迪南二世,兩人的聯姻使兩人得以共同統治絕大部分西班牙領土,兩人的後裔於1512年成為納瓦爾國王後,成為西班牙全境唯一的君主,從而使西班牙全境政治達成統一,然而在1833年之前,西班牙境內的眾多基督教王國,並未正式形成為單一且長期持續的西班牙王國。 1492年,格拉纳达的陷落的同一年,克里斯托弗·哥伦布首次扬帆出海寻找新大陆,揭开西班牙殖民帝国興盛的序幕。著名的异端裁判所也在这时建立,大批不愿改宗天主教的犹太人和穆斯林被驱逐出国。 在接下来三个世纪裡,西班牙諸國成为全球最重要殖民勢力。它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最强大的国家,同时也是16世纪和17世纪大部分时间裡最重要的全球力量。西班牙文学和艺术、各种学术研究和哲学,都在这时繁盛起来。西班牙諸國在美洲建立幅员广阔的帝国,从加利福尼亚延伸至巴塔哥尼亚,此外还包括西太平洋上多个殖民地。在殖民地源源不断的财富支持下,西班牙諸國卷入欧洲多次宗教战争和政治阴谋中,在这期间,它取得但是最后又失去廣濶的领土,包括:部分尼德兰、意大利、法国和德意志,并先後与法国、英国和瑞典爆发战争。值得一提的是,它还在地中海、北非和土耳其帝国进行数场战争。西班牙諸國的欧洲战争換来经济上的重大损失;在17世纪的下半叶,哈布斯堡皇室腐敗的统治最终导致帝国的衰落,以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为标志,这场战争最终使西班牙从欧洲的领导地位上滑落,但西班牙仍然是個占据优势的殖民国家。 18世纪,西班牙諸國新的王朝——波旁王朝建立,由於大部分的阿拉貢王冠諸國貴族於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反對波旁王朝出身的費利佩五世,因此費利佩五世繼承西班牙諸國的王位後頒布新基本法令,1707年至1716年間相繼取消阿拉貢、加泰隆尼亞、瓦倫西亞、馬略卡等國的議會與自治立法權,使上述諸國納入卡斯提爾王冠的管轄,阿拉貢王冠消滅。波旁王朝的统治者曾努力的复兴该国家,并取得一些成功,这种成功在对美国独立战争的介入中达到顶峰。但在18世纪末,局势又开始逆转。18世纪和19世纪之交的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在全欧洲引起混乱,1808年,半島戰爭爆發,法蘭西皇帝拿破崙一世的兄長約瑟夫·波拿巴(即何塞一世)成為西班牙諸國國王,頒布巴約訥規約,使西班牙第一次成為這個國家的正式稱呼,但戰爭的失敗使這個新生政權迅速覆滅。1812年,效忠波旁王朝的加地斯議會所通過的西班牙憲法亦沿用西班牙諸國作為國號,然而1813年12月,波旁王朝復辟後,費迪南七世卻廢除1812年西班牙憲法。 半島戰爭使得西班牙本土對於美洲殖民地的控制力減弱,使得西班牙諸國於美洲的殖民地使以相继独立。1836年憲法使得伊莎貝拉二世成為西班牙諸國女王,此後西班牙一直是正式國號,未再變動,1869年憲法使得阿馬德奧一世成為西班牙國王,西班牙諸國到西班牙的轉變,象徵這個國家進一步的統一。然而半島战争之后,西班牙在代表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和其他派别的政党的相互纠缠中变得软弱不堪,各政党都没有足够的力量组成长期的政权以有效的解决国内的问题。民族主义运动在老帝国最后的殖民地(古巴和菲律宾)中出现,导致西班牙和美国发生美西战争,结果在19世纪末,西班牙失去其最后几块殖民地。 20世纪初,西班牙的政局越来越动荡,1931年,君主制被廢除,社會主義者建立西班牙共和國,然而1936年爆发血腥的内战。内战最后以弗朗西斯科·佛朗哥领导的民族主义独裁登台,西班牙共和國被廢除而告终结,他控制着西班牙政府到1975年。西班牙在二战中是中立国,不过许多西班牙志愿者都出现在战争双方的阵营当中。战后时期国内局势相对稳定(但仍发生注目的巴斯克民族解放運動),在60年代和70年代经历经济的快速增长。1975年,佛朗哥去世,由胡安·卡洛斯王子带领的波旁王室回到国内。尽管国内的紧张局势仍然存在(如穆斯林移民问题和巴斯克地区问题),但是现代西班牙显示在受欢迎的胡安·卡洛斯国王领导下、作为君主立宪制国家的健康、现代、民主的发展趋向,是欧洲生活水平提高快速的地区。現今西班牙是欧盟成员国之一,并举办1982年FIFA世界杯及1992年夏季奥运会。.

新!!: 匈人和西班牙歷史 · 查看更多 »

西羅馬帝國

西羅馬帝國是羅馬帝國於286年被戴克里先分為兩部份後把政權一分為二建立四帝共治制從而開始有的東西兩部的概念,位處西部的部分即是最後分裂的西羅馬帝國;而東部最後則成為東羅馬帝國(即拜占庭帝國)。正式名稱與東羅馬帝國相同,均用羅馬共和時代的元老院與羅馬人民(Senatus Populusque Romanus),帝國最後在480年東羅馬皇帝芝諾冊封義大利國王取代之而覆亡,但是在這段期間左右西羅馬帝國已無足輕重。 西羅馬帝國皇帝之位斷斷續續的在3世紀到5世紀間存在,隨著戴克里先建立的四帝共治制,君士坦丁大帝和尤利安(324-363年)遷都拜占廷後重新統一羅馬,但是在狄奧多西一世在395年過世後又把帝國分割分別給兩個兒子繼承,八十五年之後芝諾體認到西羅馬帝國消亡的事實,故在西羅馬皇帝尼波斯過世後冊封東哥徳人迪奧多里克為義大利國王。 隨著奧多亞塞於476年控制義大利全境後,歷史學者愛德華·吉本將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定於476年9月4日皇帝羅慕路斯·奧古斯都被奧多亞塞威迫退位之時,或定於西元480年皇帝尼波斯死後,由於羅馬帝國的在欧洲历史上中的巨大影响力,所以於西元476年西羅馬帝國灭亡时,一般也被劃分為古代歐洲的終結,並進入了中古時代。 800年法蘭克國王查理曼被教宗利奧三世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因此被稱作查理大帝繼承西羅馬帝國,從此以後又多一個新的皇室,之後演變成神聖羅馬帝國,所以之後的德意志皇帝都以繼承西羅馬皇帝自居。.

新!!: 匈人和西羅馬帝國 · 查看更多 »

馬其頓

其顿(Macedonia )是位于东南欧巴尔干半岛上的地理和历史地区。长期以来,它的界线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现在认为该地区涉及六个巴尔干半岛国家:希腊(北部的馬其頓地區)、北马其顿共和国、保加利亚(布拉格耶夫格勒州)、阿尔巴尼亚、塞尔维亚和科索沃。它占地约,人口约476万。 馬其頓共和國自立國以來,一般簡稱為“馬其頓”;但馬其頓共和國和馬其頓地區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因此存在名称争议。希臘方面認為“馬其頓”是希臘歷史的一個概念,反對馬其頓共和國使用“馬其頓”名稱,所以暫名為前南斯拉夫馬其頓共和國。现在普遍认为马其顿共和国的首都为史高比耶。 马其顿地区其已知的最古老定居点可追溯到约9000年前。公元前4世纪中叶,马其顿王国统治了巴尔干半岛;从那之后,马其顿的历史便开始多元化。.

新!!: 匈人和馬其頓 · 查看更多 »

马尔西安

尔西安(Marcianus,)是一位拜占庭帝国皇帝(450-457年在位),狄奥多西王朝最后一位统治者。其统治下的拜占庭帝国相对和平稳定,与当时战乱的西罗马帝国形成鲜明的对比。 马尔西安出生于色雷斯,接受军事教育成为职业军人。在阿尔达布里乌斯和阿斯帕尔父子手下服务19年,获得护民官和元老院议员的荣誉职位。公元450年狄奥多西二世去世,他被阿斯帕尔和狄奥多西二世的姐姐普尔喀丽亚安排继承皇位,并成为普尔喀丽亚名义上的丈夫,作为狄奥多西王朝形式上的延续。马尔西安在位时期,拒绝了每年支付给匈人贡金,尽量避免耗资巨大的境外军事活动。451年,马尔西安召集举办了卡尔西登大公会议,在此会议上界定了“基督的神人二性”,将基督一性派定为异端。.

新!!: 匈人和马尔西安 · 查看更多 »

费奥多西亚

費奧多西亞(Feodossia;Феодо́сия,Feodosiya;克里米亚鞑靼语和土耳其语:Kefe),古稱卡法(Kaffa),是位於黑海北岸克里米亞半島的城市。在20世紀中期,苏联统治下的費奧多西亞由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轉交給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市內人口約105,411人,有俄羅斯人(72.2%)、烏克蘭人(18.8%)、克里米亞韃靼人(4.6%)居住。原属乌克兰的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在2014年3月16日举办归属公投,成立新的克里米亚共和国并正式宣布脱离乌克兰加入俄罗斯联邦,但基辅乌克兰政府、美国、欧盟以及大部分其它国家都未承认此公投。3月18日俄罗斯总统普京批准一项与克里米亚有关接纳克里米亚共和国加入俄罗斯并组建新的俄罗斯联邦主体的条约草案,并于21日正式设立克里米亚联邦管区,包含整个克里米亚半岛。而乌克兰则继续主张費奧多西亞为乌克兰领土。.

新!!: 匈人和费奥多西亚 · 查看更多 »

达头可汗

达头(古突厥語:𐱃𐰺𐰑𐰆𐱁𐰴𐰍𐰣,拉丁轉寫:Tarduš qaγan;?—610年左右),576年至603年任西突厥可汗,阿史那氏,名玷厥,号达头可汗。西突厥汗国的创建者。 达头为室点密之子,576年继位西突厥可汗,初臣服于东突厥。东突厥陀钵可汗去世后,国中内乱。他在同年因拜占廷提比略二世皇帝接納阿瓦爾人,在576年派兵攻打博斯普魯斯,在581年攻打克里米亞一個名為刻赤的地方(与乌特格尔匈人),直到590年才完全撤兵。 583年达头同东突厥沙钵略可汗合兵进犯中国隋朝,中途擅自退兵,致使沙钵略为隋军所败,达头乘机联合东突厥西部的阿波可汗等反对沙钵略可汗,不再奉东突厥号令,是为东西突厥正式分裂之始。后达头又与东突厥都蓝可汗联盟,反对与隋朝结盟的染干可汗。599年(隋文帝开皇十九年),与都蓝联军击溃染干,但旋即为隋朝援兵所败,染干被隋朝立为启民可汗,达头遂自称步迦可汗,进军东突厥,一时成为整个突厥的共主。 仁寿元年(601年),隋文帝派杨素等人在启民的协助下进攻达头部属。603年,达头部下原东突厥各族大溃,纷纷投奔启民,达头无法控制局势,逃入吐谷浑,约在610年左右去世。.

新!!: 匈人和达头可汗 · 查看更多 »

胡人

胡人,或稱胡族,中國古代漢族對外族的稱呼,主要是指歐亞大草原上的遊牧民。该名称来源一说是匈奴人在历史上自称为“胡”,另有说法为鹘人的错写,因为草原游牧民族多有养鹰的传统,秦汉时期的胡人一般指匈奴人,晋朝的五胡乱华指的是内迁的匈奴、鲜卑、羯、羌、氐。到唐代似乎对胡人有了比较严格的区别。唐有彦琮独分梵胡,葱岭以西並属梵种,铁门之左,皆曰胡乡”。这是说梵人不称胡,其实突厥人也不称胡。唐代的胡专指深目高鼻或高加索人种的西域人,胡和突厥亦有严格区别。南宋的《翻译名义集》曰:“自汉至隋皆指西域以为胡国。.

新!!: 匈人和胡人 · 查看更多 »

阿卡齐尔

阿卡齊尔(Akatziroi)是匈人中一個部落,他们的王叫卡拉達齊,其統治直至阿提拉时代。出现在罗马史學家普利斯庫斯的史書中。卡拉達齊死后,由阿提拉的次子鄧吉西克继位。 有人认为他们是早期可萨人,是可萨汗国中武士贵族。 category:突厥人.

新!!: 匈人和阿卡齐尔 · 查看更多 »

阿德里安堡戰役

阿德里安堡战役也作哈德良堡战役,是公元378年罗马帝国军队与反叛的哥特人之间的一次战斗,发生在当时罗马帝国的色雷斯行省马里查河河畔的阿德里安堡(也称为哈德良堡),位于今天的土耳其共和国埃迪尔内省省会埃迪尔内。.

新!!: 匈人和阿德里安堡戰役 · 查看更多 »

阿蘭王國

阿蘭王國,古稱奄蔡,是位于北高加索的阿兰人國家。其地大概在北奧塞梯共和国,后被蒙古人在1239年摧毁。.

新!!: 匈人和阿蘭王國 · 查看更多 »

阿提拉

阿提拉(Attila,),一譯亞提拉,古代欧亚大陆匈人最为人熟知的领袖和皇帝,史学家称之为「上帝之鞭」,曾多次率领大军入侵東羅馬帝国及西羅馬帝国,並對兩國構成極大的威胁。他曾率領軍隊兩次入侵巴爾幹半島,包圍君士坦丁堡;亦曾遠征至高盧(今法國)的奧爾良地區,最後終於在沙隆戰役被逼停止向西進軍。然而後來他卻攻向意大利,並於公元452年把當時西羅馬帝国首都拉文納攻陷,趕走了皇帝瓦倫丁尼安三世,使西羅馬帝国名存實亡。 由448年至452年,匈人帝国在阿提拉的带领下,疆土到了盛极的地步:东起自咸海,西至大西洋海岸;南起自多瑙河,北至波罗的海。在这广大区域的一带附属国,都有自己的国王和部落酋长,平日向阿提拉称臣纳贡,战时出兵参战。在阿提拉死後,他的帝国迅速瓦解消失,使他在歐洲歷史中更富傳奇性。在西歐,他被視為殘暴及搶奪的象徵,但同時相對地亦有歷史記載形容他是一個偉大的皇帝,尤見於古北歐的薩迦文獻記載中。.

新!!: 匈人和阿提拉 · 查看更多 »

赫鲁利人

赫鲁利人,一作赫卢利人,起源于斯堪的纳维亚的日耳曼民族,先后臣服于哥特人、匈人,公元5世纪曾于多瑙河中游地区建立政权,6世纪初被伦巴第人所灭,6世纪中叶在历史上消失。 赫鲁利人经常劫掠罗马帝国境内城镇,曾于267年占领拜占庭,洗劫希腊各城镇。然而不久在纳伊苏斯战役中被罗马帝国皇帝克劳狄二世击败,受到沉重打击。.

新!!: 匈人和赫鲁利人 · 查看更多 »

蒙祖克

蒙祖克(Mundzuk;),一译蒙杜克,是一位匈人王子。他是匈人君主奥克塔和卢阿的弟弟,也是布列达和阿提拉的父亲。 蒙祖克的名字在约达尼斯所著的《哥特史》中有提到,但与他的两个著名的儿子相反,他是一位默默无闻的王子,其生平事迹也不为人所知。匈牙利神话传说中声称蒙祖克是宁录的后代。 Category:匈人.

新!!: 匈人和蒙祖克 · 查看更多 »

邓吉西克

邓吉西克(Δεγγιζίχ,Dengizich;)是一位匈人君主。他是阿提拉的次子。“邓吉西克”在古代突厥语中意思是“小海洋”,与蒙古语“成吉思”的语意相同。 在阿卡齐尔部落首领卡拉达齐逝世后,邓吉西克被阿提拉任命为该部落首领,据守乌克兰草原一带。454年,艾拉克阵亡,匈人帝国瓦解,异族附庸纷纷反叛,潘诺尼亚被东哥特人占据。463年,邓吉西克率军绕过斯皮德人的领地,突袭潘诺尼亚,驱逐了东哥特人,恢复匈人帝国。 468年,匈人势力被东哥特人逐出潘诺尼亚,邓吉西克被迫率部众沿多瑙河南下,攻打東羅馬帝国。途中遭東羅馬军队伏击阵亡,其首级送往君士坦丁堡示众。 Category:匈人.

新!!: 匈人和邓吉西克 · 查看更多 »

艾拉克

艾拉克(Ellac,)是一位匈人君主,453年至454年在位。他是阿提拉的长子。其名字可能来源于突厥语“ellig”,意思是“统治者”。 阿提拉死后,艾拉克继位。他仅仅统治了两年,在位期间各异族附庸纷纷反叛。454年,艾拉克在潘诺尼亚平原与日耳曼叛军交战,大败阵亡。其弟邓吉西克继位。 Category:匈人.

新!!: 匈人和艾拉克 · 查看更多 »

苏瓦尔

蘇瓦尔,是中世紀東欧突厥语民族,可能是匈人后人。 韃靼人宣称他们是沙比尔人后人,他们八世纪时转入伏尔加河中游,他们居住地方也以苏瓦尔命名,是伏尔加保加利亚中的小王国。他们成为现在多数楚瓦什人祖先。 category:突厥.

新!!: 匈人和苏瓦尔 · 查看更多 »

英屬維爾京群島

英屬維爾京群島(British Virgin Islands,縮寫:BVI)--,是英國海外領土,位於加勒比海地區,處於波多黎各以東。英屬處女群島與鄰近的美屬處女群島和西屬處女群島合稱為處女群島。 英屬處女群島主要由托土拉島、處女戈達島、阿內加達島和約斯特·范·大克島(Jost Van Dyke)四大島所組成外,還包括有50多座細小的島嶼和岩礁,當中大約有15個島嶼無人居住。托土拉島是英屬處女群島內最大的島嶼,全島大約長20公里,闊5公里。群島一共有人口28,000人,其首府羅德城座落於托土拉島。.

新!!: 匈人和英屬維爾京群島 · 查看更多 »

英语中用作侮辱性称谓的民族名称列表

这是一个英语的辱骂性名词列表,其中的词源可以回溯到某些历史上的或古代的民族或宗教团体的名称,但是这些词汇已经失去了其本来的含义,并且不被使用到任何一个现实的民族或宗教身上。 这些词汇中的一些被用作蔑称或侮辱性称谓,该列表中的内容应避免与在另一个列表中、指代一个现代民族的“民族性蔑称”相混淆。.

新!!: 匈人和英语中用作侮辱性称谓的民族名称列表 · 查看更多 »

查拉通

查拉通(Charaton)是匈人帝国的一位君主。根据底比斯的奥林比奥道罗斯的说法,查拉通是匈人第一位国王,统治时间约为412年至422年。查拉通统治匈人的东部。其名字来源于突厥语,是“黑衣人”的意思。 412年,查拉通接待了拜占庭帝国的使者底比斯的奥林比奥道罗斯。奥林比奥道罗斯在游记中说自己跨海到达他的王国,但并没有提到是黑海还是亚得里亚海。据此可以推断出匈人的王庭位于东欧大草原的某个地方。 Category:匈人.

新!!: 匈人和查拉通 · 查看更多 »

捷克历史

捷克历史是位于欧洲中部的内陆国家捷克的历史。.

新!!: 匈人和捷克历史 · 查看更多 »

東哥德人

東哥特人(Ostrogoths),--,是哥德人的一個分支,3世紀時曾在黑海北邊建立一個帝國。5世紀末在義大利建立東哥德王國。東哥德人自波羅的海地區向南擴張,建起一個其幅員由頓河至德涅斯特河(在今烏克蘭西部)的大帝國。在4世紀時期,臻於鼎盛。被匈人武力入侵征服(374年)後,大部分东哥特人臣服匈人,成为匈人的臣民,后一些東哥德人沿頓河(450年?)定居。后匈人在454年灭亡之后大部分東哥德人在狄奧多里克領導下入侵亚平宁半岛。493年狄奧多里克稱義大利王。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征伐东哥特王国達二十年(535年?-554年),終徹底敗於东罗马帝國。此後東哥德人即不復以一個民族存在於世。 而有一部份的東哥德人遷移至克里米亞半島,所使用的語言形成了克里米亚哥德语。但克里米亞哥德人,最終亦與其語言一同於約十六世紀至十八世紀間消失。.

新!!: 匈人和東哥德人 · 查看更多 »

東哥德王國

東哥德王國(英文:The Ostrogothic Kingdom,489年-553年),是日耳曼民族的一支——東哥德人(Ostrogoths)建立的國家。隨著東哥德人在西羅馬帝國滅亡後遷入義大利,東哥德王國的勢力約在義大利半島及附近地區。.

新!!: 匈人和東哥德王國 · 查看更多 »

格皮德人

格皮德人(拉丁语:Gepidae;古英语:Gifð;英语:Gepids;原始日耳曼语:Gibiðaz),又称戈比德人、格皮特人、日皮德人,是东日耳曼哥特族部落。.

新!!: 匈人和格皮德人 · 查看更多 »

格鲁森尼人

格鲁森尼人(Greuthungi)是公元3、4世纪生活在黑海一带的哥特人部落。他们与生活在德涅斯特河对岸的关系密切,后来肯能融合成了东哥特人。 格鲁森尼一词可能意思是“草原居民”。6世纪中期的罗马史学家约丹内斯,在其所著的《哥特史》里,认为格鲁森尼人就是后来的东哥特人。约丹内斯描述了4世纪末期格鲁森尼王国具有庞大的疆域;但生活在4世纪末期的史学家阿米阿努斯·马尔切利努斯的著作里并没有相关描述。包括和在内的现代学者,怀疑所谓“特别广阔的疆域”的记载是否属实,并认为其真实疆域要比约丹内斯描述的小得多。 根据约丹内斯《哥特史》的记载,格鲁森尼王国于375年遭到匈人君主巴兰比尔的袭击,大败,国王厄尔曼纳里克自杀。格鲁森尼人一部分投降匈人,另一部分人逃入罗马帝国境内。 Category:古日耳曼人 Category:哥特人 Category:巴尔干的罗马晚期部族.

新!!: 匈人和格鲁森尼人 · 查看更多 »

楚瓦什人

楚瓦什人(чӑваш),俄罗斯少数民族。自称恰瓦什人。主要分布在俄罗斯楚瓦什共和国,部分分布在鞑靼斯坦共和国、巴什科尔托斯坦共和国以及乌里扬诺夫、古比雪夫、萨拉托夫等地,近代有少数人移居到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属蒙古人种与欧罗巴人种的混合类型。使用楚瓦什语,分上、下楚瓦什两大方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有以斯拉夫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楚瓦什人历史上虽长期遭受异族统治,但仍保持着自己的民族语言、独特的物质文化生活和丰富的民间创作。.

新!!: 匈人和楚瓦什人 · 查看更多 »

欽察

欽察是古代中亞地區的突厥語民族之一。欽察部落聯盟在11世紀中葉時曾經佔據黑海北濱的欽察草原,其中一些部落则与庫曼人合併,在突厥遷移中遷移到了西伯利亞西部,後來蒙古帝國所建立的欽察汗國部分領土即欽察人的原居地。一些阿拉伯学者把咸海至烏克蘭以北稱欽察草原一带的地方稱為庫曼尼亞,因為這地區幾乎只有欽察-庫曼人居住。在波斯历史著作《史集》中,“钦察”意为空心树。.

新!!: 匈人和欽察 · 查看更多 »

欽察汗國

欽察汗國(英語:Golden Horde,蒙古文:,西里尔蒙古文:Алтан Ордын улс,拉丁轉寫:;土耳其语:Altın Orda;鞑靼语:Altın Urda)(1242年-1502年)又稱金帳汗國,是蒙古四大汗国之一,建立于蒙古帝國西北部、后来突厥化的汗国,位于今天哈薩克咸海和里海北部,佔有東歐和中歐地區(至多瑙河),由拔都及其後裔管理。至1359年前算是统一。.

新!!: 匈人和欽察汗國 · 查看更多 »

歌革和瑪各

歌革和瑪各(גּוֹג וּמָגוֹג;يَأْجُوج وَ مَأْجُوج;Gog and Magog)出現在聖經的創世記、以西結書、啟示錄、以及古蘭經。他們有不同的形象,例如人、超自然生物(巨人或惡魔)、民族團體、或土地。歌革和瑪各廣泛存在於各文化的神話和民俗中。 有關歌革和瑪各的預言一般認為是會在時間終結時實現,但不一定是指世界的結束。犹太教末世论認為歌革和瑪各是的敵人,會被彌賽亞打敗,這也會開始彌賽亞的時代。基督教的觀點寫在《启示录》中,認為是歌革和瑪各是撒旦的手下,在最後要反抗神「那一千年完了,撒但必從監牢裡被釋放。出來要迷惑地上四方(原文是角)的列國,就是歌革和瑪各,叫他們聚集爭戰。他們的人數多如海沙。」。 也有有關歌革和瑪各的傳說,大概是在罗马治世時開始出現的,是指在以外的人。羅馬時期的猶太史學家弗拉維奧·約瑟夫斯認為他們是在《創世記》中記載,挪亞的孫子、雅弗的兒子瑪各(Magog)的後代,並且解釋成是斯基泰人。在早期基督教作者的筆下,歌革和瑪各認為是帶來世界末日的一大群人,在中古時期認為是匈人、可萨人、蒙古族或是其他,甚至可能是以色列人中失蹤的十個支派。 歌革和瑪各及亞歷山大之門的傳說後來也在中出現。在其中一個版本中,歌革和瑪各是不潔淨國家的國王,因為亞歷山大大帝的新城牆而無法再進入歐洲。在傳奇小說及衍生文學中,歌革和瑪各會食人。在中古時代的世界地圖中,有時也會出現歌革和瑪各。.

新!!: 匈人和歌革和瑪各 · 查看更多 »

民族大遷徙

民族大迁徙,是一個4到7世紀間,由匈人入侵歐洲大陸所觸發的一連串民族遷徙運動;在西方歷史研究中,這段約四百年的時期,稱為「民族大遷徙時期」()。.

新!!: 匈人和民族大遷徙 · 查看更多 »

汪达尔-阿兰王国

汪达尔-阿兰王国(Vandal Kingdom (Latin: Regnum Vandalum) or Kingdom of the Vandals and Alans (Latin: Regnum Vandalorum et Alanorum) )是439年-534年之间存在于北非的一个国家。.

新!!: 匈人和汪达尔-阿兰王国 · 查看更多 »

沙隆战役

卡塔隆平原战役(Battle of the Catalaunian Plains),又称沙隆战役(Battle of Châlons),于451年发生在当今法国的香槟沙隆地区(Châlons-en-Champagne),罗马将军埃提烏斯和西哥特国王狄奥多里克一世的联军与由阿提拉率领的匈人联军作战。这次战役是西罗马帝国最后一次大型的军事行动,亦是埃提乌斯军事生涯上的顶峰。战役虽以西罗马帝国联军胜利告终,但狄奥多里克一世却于此战阵亡,而此役后阿提拉亦离开了高卢并将目标再指向意大利本土。.

新!!: 匈人和沙隆战役 · 查看更多 »

沙比爾人

沙比爾人,是生活在里海與北高加索一帶的古代部落。他們有匈人与突厥血統,但是名稱與鮮卑有關,他們因受阿瓦爾人攻擊。向前推擠saragur與烏戈爾部落。 他們在461年過伏爾加河,515年入阿塞拜疆受波斯帝国人保護。在552年與波斯帝国反阿瓦爾人。後被西突厥統治,在700年時被可薩人與保加爾人同化,楚瓦什人中有一suar部落,就是他們。 Category:突厥人.

新!!: 匈人和沙比爾人 · 查看更多 »

法國歷史

根据考古發现,法国曾誕生过舊石器時代的阿布维利文化,而巴士克人有可能為這些遠古居民的後裔。 最早記載關於高盧地區(即今法國)的人民的文獻資料是用希臘語寫成的。但這些修昔底德所寫,關於腓尼基殖民者在前600年左右建立馬薩利亞(Massalia,今马赛)的資料也只限於粗略的介紹,而沒有指出更明確的地理位置。 亚里士多德(蘇格拉底及柏拉圖的弟子,前384年-前332年)在他的作品中有提到「凱爾特人」的風俗,他們是來自隆河和阿爾卑斯山之間的凯尔特居民(κέλτοι)。亞里斯多德如同其他在羅馬人入侵以前的大多數古典時代史家,一再強調塞爾特人好戰的價值觀以及蠻族之風俗。他執筆的年代,正值塞爾特人大肆擴張,散佈直到多瑙河河口以及高卢最深處角落的每一片土地,這些間接的材料針對未來法國的部份非常少。.

新!!: 匈人和法國歷史 · 查看更多 »

潘诺尼亚

潘诺尼亚(Pannonia)是中欧的一个历史地名,大致相当于今日匈牙利西部、奥地利东部、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黑和塞尔维亚北部(伏伊伏丁那)。在1~4世纪,这里是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省治布达佩斯。 潘诺尼亚约在前35年~前14年被罗马人征服,并划为一个行省。433年罗马军团撤出,并被割让给匈人阿提拉之后,潘诺尼亚行省不再存在。896年,这里曾成为阿尔帕德大公领导下的匈牙利人(马扎尔人)侵袭欧洲的基地。 现在中欧的大平原潘诺尼亚平原的名字即得自罗马行省潘诺尼亚。 Category:罗马帝国行省 Category:匈牙利歷史 Category:奧地利歷史 Category:塞尔维亚历史 Category:克罗地亚历史 Category:斯洛文尼亚历史.

新!!: 匈人和潘诺尼亚 · 查看更多 »

最大帝國列表

以下是歷史上最大帝國的一些列表。.

新!!: 匈人和最大帝國列表 · 查看更多 »

斯基泰人

斯基台人(Σκύθης或Σκύθοι)也譯为斯基泰人、西古提人、叔提雅人、西徐亞人或塞西亞人,希臘古典時代在歐洲東北部、東歐大草原至中亞一帶居住與活動的农耕民族,一部分为半游牧民族,他們的領土被稱為斯基提亞;古代波斯人稱之為塞克人(古波斯语:Sakā,也译为薩迦人),分為戴尖帽塞克人、飲豪麻汁塞克人、海邊塞克人。 中國《史記》、《漢書》記錄的塞種可能源自這個民族,是哈萨克草原上印欧语系东伊朗语族之游牧民族,其隨居地從今日俄羅斯平原一直到河套地区和鄂爾多斯沙漠,与中国甲骨文和文献的鬼方、犬戎是史载最早游牧民族之一。.

新!!: 匈人和斯基泰人 · 查看更多 »

斯特拉斯堡

斯特拉斯堡(Strasbourg;StraßburgAdrian Room - - McFarland, 2006, p. 359.

新!!: 匈人和斯特拉斯堡 · 查看更多 »

斯提里科

弗拉维斯·斯提里科(Flavius Stilicho,约359-408年)也译作斯蒂里格、斯底里哥,是拥有半蛮族的血统的高级将领,贵族和西罗马帝国执政官。.

新!!: 匈人和斯提里科 · 查看更多 »

文明V:众神与国王

《文明V:众神与国王》(Civilization V:Gods & Kings)是由Firaxis开发的回合策略游戏文明系列的第五部——《-zh-cn:文明V;zh-tw:文明帝國5;-》的首部资料片,於2012年6月19日於北美洲市場推出。《文明V:众神与国王》中不但增添了27种新单位、13种新建筑、9种新奇迹、9种可游玩的新文明,更改了投射兵种的升级链,还重新引入了宗教系统和谍报机制,同时外交也较前作而言变得更为丰富。.

新!!: 匈人和文明V:众神与国王 · 查看更多 »

政治统一

政治统一是指两个或以上国家统一於一个政治实体下,在不同的场景下也可以称为“民族统一”或者“国家统一”。 统一的方式包括:.

新!!: 匈人和政治统一 · 查看更多 »

教宗良一世

教宗聖良一世(Sanctus Leo PP.,),440年9月29日至461年11月10日任教宗。.

新!!: 匈人和教宗良一世 · 查看更多 »

拜占庭帝国

拜占庭帝國是一個歷史上知名的帝國。羅馬帝國自东西分治後,帝國東部羅馬政權的延續被稱為東羅馬帝國(相对于帝國西部的西羅馬帝國),16世紀以後,開始有學者稱之為拜占庭帝国。其国民在其一千多年的存在期内自称为“罗马帝国”(Imperium Romanum;Βασιλεία Ρωμαίων)。帝國位于欧洲东部,领土曾包括歐亞非三大洲的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是古代和中世纪欧洲历史上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 東羅馬帝國共历经12个王朝及93位皇帝,首都为新罗马(Nova Roma;Νέα Ρώμη,即君士坦丁堡)。其疆域在11个世纪中不断变动。色雷斯、希腊和小亚细亚西部是帝国的核心地区;今日的土耳其、希腊、保加利亚、马其顿、阿尔巴尼亚从4世纪至13世纪是帝国领土的主要组成部分;意大利和原南斯拉夫的大部、伊比利亚半岛南部、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利比亚、突尼斯、今阿特拉斯山脉以北的阿尔及利亚和今天摩洛哥的丹吉尔也在7世纪之前曾是帝国的國土。 关于帝國的起始纪年,历史学界仍存有争议。主流观点认为,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建立新罗马、罗马帝国政治中心东移,是東羅馬帝國成立的标志。德国东罗马学者斯坦因以戴克里先皇帝即位(284年;这位皇帝首次将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两半)为東羅馬帝國的起始纪年。其他观点分别以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罗马帝国皇权统一归于东罗马皇帝)、527年(查士丁尼一世登基)、7世纪(希腊化开始)和8世纪(希腊化完成)为東羅馬帝國起始的标志。 東羅馬帝國本为羅馬帝國的东半部,較為崇尚希臘文化,与西罗马帝国分裂后,更逐渐发展为以希腊文化、希腊语和東正教为立国基础,在620年,席哈克略皇帝首次讓希臘語取代拉丁語,成為帝國的官方語言,使得東羅馬帝國成為不同于古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的国家。在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和神聖羅馬帝國成立後,这个帝国被外人称为“东罗马帝国”,尽管其正式国号仍延续着古罗马帝国时期的国号。直到1557年德意志歷史學家赫罗尼姆斯·沃尔夫為了區分其帝國的古羅馬時期及神聖羅馬帝國而引入了「拜占庭帝國」作為稱呼,並被現代史學上所使用。 東羅馬帝國的文化和宗教对于今日的东欧各國有很大的影响。此外,東羅馬帝國在其十一个世纪的悠久历史中所保存下来的古典希腊和罗马史料、著作,以及理性的哲学思想,也为中世纪欧洲突破天主教神权束缚提供了最直接的动力,引发了文艺复兴运动,并深远地影响了人类历史。 1204年4月13日,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曾被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攻陷和劫掠,直到1261年收复。1453年5月29日,鄂圖曼帝国攻陷了首都君士坦丁堡,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戰死,歷時一千餘年的東羅馬帝國就此灭亡,羅馬帝國也正式終結。.

新!!: 匈人和拜占庭帝国 · 查看更多 »

普利斯庫斯

帕尼翁的普利斯库斯(Priscus Panites;Πρίσκος ὁ Πανίτης)是5世纪时期罗马的一位外交官、历史学家、雄辩家。 出生在希腊的帕尼翁(位于色雷斯,在今伊斯坦布尔附近),其生年大约在410年至412年之间。448年,他跟随的使团,奉狄奥多西二世之命出使匈人帝国,面见其王阿提拉。在那里,他遇见了一位身着西徐亚人(或匈人)服饰的希腊人。此人在陷落之后被匈人掳去达八年之久,成为的奴隶,后来被释放成为自由人。此人认为自己在匈人统治下的生活比在罗马帝国要好得多,普利斯库斯因此与他进行了辩论。 后来普利斯库斯前往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和。大约在456年左右,他在马尔西安的朝廷里当官。大约在472年之后去世。著有希腊文著作《拜占庭史》(Βυζαντινή Ιστορία)。 Category:古罗马历史学家 Category:外交官.

新!!: 匈人和普利斯庫斯 · 查看更多 »

1千纪

1千纪,或称第1个千年,是指从西元1年至1000年间的这一千年,1千纪开始于公元1年(或称公元元年),因为公元纪年中没有0年。 本千紀初中國歷史上為西漢末,8年王莽篡漢改國號為新,但經十餘載旋即被推翻,25年漢光武帝劉秀即位,經幾年統一新莽篡位後割據之局面。 然而,經百餘年後東漢末再度進入割據之局面,220年曹丕篡漢建曹魏,三國時代開始。221年劉備在蜀地建蜀漢,263年曹魏滅之;222年孫權在東南建孫吳,最終280年被265年晉武帝司馬炎篡魏建的西晉所滅,三國結束,進入大一統的西晉。但大一統的西晉不久經八王之亂的內憂及五胡亂華的外患,於317年晉室南遷至長江中下游一帶,由晉元帝司馬睿建東晉,而北方就處於五胡十六國時分時合的割據狀態。 420年宋武帝劉裕篡東晉建劉宋,南朝始。繼劉宋後,479年齊高帝蕭道成篡劉宋建南齊,502年梁武帝蕭衍篡南齊改國號為梁(史稱南梁),557年陳霸先篡南梁建陳,劉宋、南齊、南梁、南陳四朝為南朝。而北方於439年(在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在位期間)由386年由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所建的北魏統一北方,北朝始。534年北魏分東魏、西魏,550年北齊文宣帝高洋篡東魏建北齊,557年北周孝閔帝宇文覺篡西魏建北周,更於577年滅北齊,統一了北方與西南。 581年隋文帝楊堅篡北周建隋,北朝結束。過幾了年,先并入西梁(555年由西魏支持下由宣帝蕭詧建立的),589年隋滅陳,南朝結束。 1千纪的早期是罗马帝国的鼎盛时期。古典时代晚期是一个大转变的时期,罗马帝国分裂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崩溃之后是欧洲的中世纪前期。在4世纪和7世纪,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分别达到鼎盛时期。1千纪的最后时期,欧洲向中世纪中期转变。世界人口是上一个千年的3倍但是曲线演变的发展,全世界大约有2亿至2亿8880万人。.

新!!: 匈人和1千纪 · 查看更多 »

370年代

没有描述。

新!!: 匈人和370年代 · 查看更多 »

448年

没有描述。

新!!: 匈人和448年 · 查看更多 »

454年

没有描述。

新!!: 匈人和454年 · 查看更多 »

4世纪

301年1月1日至400年12月31日的这一段期间被称为4世纪。.

新!!: 匈人和4世纪 · 查看更多 »

5世纪

401年1月1日至500年12月31日的这一段期间被称为5世纪。.

新!!: 匈人和5世纪 · 查看更多 »

6世纪

501年1月1日至600年12月31日的这一段期间被称为6世纪。不论在东方还是西方,6世纪是人类历史上很动乱及不稳定的时期。 在中国南北朝轮换交替,战火纷纷,一百年间,中国南方三朝交替,在北方换了五个朝代。直到世纪末,中国才再度在隋朝的统治下统一。 在欧洲罗马帝国已经灭亡,但新生的势力还未能巩固自己的地位,创造一个稳定的政治和社会体系。 在亚欧大陆上唯一一个比较稳定的帝国是拜占廷帝国。 在与世隔绝的美洲,玛雅文明的發展到達了它的顶峰。 宗教方面,在东方佛教向朝鲜、日本、越南等边缘地区流传,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一些影响很深的宗派(如天台宗)就是这个时候产生的。在西方基督教也开始了它对中欧的征服。在阿拉伯半岛上,伊斯蘭教這一个新的世界宗教,正在形成。.

新!!: 匈人和6世纪 · 查看更多 »

6月20日

6月20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171天(闰年第172天),离全年结束还有194天。.

新!!: 匈人和6月20日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