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64 关系: 动物,动物志,埃黎耶·埃黎赫·梅契尼可夫,埃里希·馮·德里加爾斯基,厚鼻龍屬,原盖龟科,半狗科,印度尼西亚,南北美洲生物大遷徙,南冰洋,古蜴甲龍,大黑天神龍屬,大椎龍屬,奧斯尼爾洛龍屬,奇異龍屬,始新世,安氏中獸,富塔隆柯龍屬,尼日爾龍屬,巨神海,巴博劍齒虎科,东亚,人类学,伶盜龍屬,微獸目,地理学,圖根原人,分支龍屬,喬治·居維葉,優刺鱷屬,動物因道路致死現象,犬熊,王鷲,科学大纲,糟糕艺术博物馆,生物相,畸齒龍科,特暴龍屬,韓爾禮,過度開發,菲利普·弗蘭茲·馮·西博爾德,表生動物相,马来群岛,諸城暴龍屬,高斯號遠征,超級適居行星,齊馬鱷屬,舍阿奈比山,與獸同行,阿凡达,... 扩展索引 (14 更多) »
动物
動物是多細胞真核生命體中的一大類群,統稱為動物界。動物身體的基本形態會隨著其發育而變得固定,通常是在其胚胎發育時,但也有些動物會在其生命中有變態的過程。 大多數動物能自發且獨立地移動探索,只有極少數的動物(如珊瑚)是固定在一點無法移動。動物行為學是研究動物行為的科學,較著名的行為理論為康納德·洛倫茨提出的本能理論。 已發現的動物化石,多是在五億四千萬年前的寒武紀大爆發時的海洋物種。.
查看 動物相和动物
动物志
《动物志》(Περὶ Τὰ Ζῷα Ἱστορίαι,Historia Animālium,History of Animals)是一本亚里士多德的动物学自然史著作。 一般意义上说,动物志是对特定动物区系(动物相)的系统描述。.
查看 動物相和动物志
埃黎耶·埃黎赫·梅契尼可夫
埃黎耶·埃黎赫·梅契尼可夫(Илья Ильич Мечников,),出生於烏克蘭,俄國微生物學家與免疫學家,免疫系統研究的先驅者之一。曾在1908年,因為吞噬作用(phagocytosis,一種由白血球執行的免疫方式)的研究,而得到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也因為發現乳酸菌對人體的益處,使人們稱之為「乳酸菌之父」 。.
埃里希·馮·德里加爾斯基
埃里希·馮·德里加爾斯基(Erich Dagobert von Drygalski,)是德國地理學家、地球物理學家及極地科學家。生於德國普魯士省柯尼斯堡。 1882年至1887年間,德里加爾斯基曾於萊比錫、柏林、波昂和柯尼斯堡等大學修讀數學和自然科學。他以北歐的冰層為博士論文主題。1888年至1891年,他是柏林國際大地測量中央辦公室的助理。 德里加爾斯基在1891年至1893年間領導了兩次遠征,皆由柏林的地球科學協會出資贊助。1892年至1893年間,德里加爾斯基曾在西格陵蘭過冬。1889年,他因收集許多地理學和地球物理的科學證據,而獲得特許任教資格。1898年,德里加爾斯基成為副教授。1899年,成為特聘教授。.
厚鼻龍屬
厚鼻龍屬(屬名:Pachyrhinosaurus)意為“有厚鼻的蜥蜴”,是鳥臀目角龍下目恐龍的一屬,生存於晚白堊紀的北美洲。第一個標本由查爾斯·斯騰伯格(Charles M. Sternberg)在1950年於加拿大亞伯達省發現,並在1950年命名。目前已在亞伯達省與阿拉斯加州發現超過20個部份頭顱骨。這群大量的化石直到1980年代才開始研究,引起大眾對於厚鼻龍的興趣增加。 目前已鑑定出三個種。加拿大厚鼻龍(P.
查看 動物相和厚鼻龍屬
原盖龟科
原蓋龜科(Protostegidae),海龜中已絕滅的一個科,曾生活於中生代。原蓋龜科包含曾存在過的大型海龜,如古巨龜Archelon,史上最巨大的海龜。正如大多海龜一樣,原蓋龜科的海龜身體扁平,肢體演化為鰭,像現今的棱皮龜,其龜殼沒有盾板,所以重量較輕及薄弱。.
查看 動物相和原盖龟科
半狗科
半狗科(Hemicyonidae)是一科已滅絕像熊的食肉目動物。牠們長約1.5米,高70厘米,身體比例像虎,而牙齒像狗。牠們生存於2200萬年前中新世的歐洲、亞洲及北美洲至200萬年前漸新世晚期的歐亞大陸及非洲。一般認為半狗科是肉食性及高度掠食的。牠們不像現今的熊般是蹠行的,而是趾行及有長的中骨。從此可見半狗科是活躍的獵食者及奔跑能手,估計是在平原群體獵食的。牠們亦因此像狗而多於像熊。.
查看 動物相和半狗科
印度尼西亚
印度尼西亞共和国(Republik Indonesia,IPA讀音:),简称印度尼西亞或印尼,为东南亚国家;約由17,508個岛屿组成,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疆域橫跨亞洲及大洋洲,別稱「萬島之國」黃煥宗、孫福生,《中國大百科全書》-印度尼西亞歷史。。印度尼西亞人口超過2.65億,為世界上人口第四多的國家。國體屬共和國,國會代表及總統皆由選舉產生。印度尼西亞首都為雅加達。印度尼西亞國界與巴布亞紐幾內亞、東帝汶和馬來西亞相接,另有新加坡、菲律賓及澳大利亚等其他鄰國。印度尼西亞為东南亚国家联盟創立國之一,且為20國集團成員國。在2016年,依國際匯率計算,印度尼西亞為世界第16大經濟體,以购买力平价計算則為世界第8大經濟體。 印度尼西亞群島自7世紀起即為重要貿易地區,古代王國三佛齐及之後的满者伯夷曾與中國和印度進行貿易。印度尼西亞當地統治者逐步吸收外國文化、宗教和政治型態,曾出現興盛的佛教和印度教王國。外國勢力因天然資源而進入印度尼西亞,穆斯林商人帶入伊斯蘭教,歐洲勢力則帶來了基督宗教,並於地理大發現後壟斷香料群島摩鹿加群岛的貿易。在350年的荷蘭殖民統治時期後,印度尼西亞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始告獨立,但獨立後仍面臨天災、貪汙、分離主義、民主化進程、經濟上劇變等挑戰。 由於島嶼遍布,印度尼西亞有數百個不同民族及語言,最大的族群為爪哇族,並在政治上居主導地位。國家語言、種族多樣性、穆斯林占多數人口、殖民歷史及反抗殖民為印度尼西亞人的共同身分。印度尼西亞國家格言「Bhinneka Tunggal Ika」(存異求同)闡明了多樣性及國家的型態。國家的天然資源豐富,但貧窮仍相當普遍,因而在世界各地有不少的印尼籍移工,但也有針對該地天然資源保育或收穫而來的西方人,國際交流程度不低。.
查看 動物相和印度尼西亚
南北美洲生物大遷徙
南北美洲生物大遷徙是動物地理學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北美洲及南美洲陸地及淡水的動物群因巴拿馬地峽的形成,而經中美洲互相遷徙交換。這次遷徙的最高峰是於約3百萬年前的上新世中期皮亞琴察階。 這是事件在新熱帶界及新北界的結合,最後形成美洲時發生。這次遷徙可以從地層學及新生物學中觀察得知。其最明顯的影響是哺乳動物的動物地理學,且給予了不懂飛行的鳥類、節肢動物、爬行動物、兩棲動物及甚至淡水魚類機會遷徙。.
南冰洋
南冰洋(Southern Ocean或Antarctic Ocean),亦称南极海或南大洋,是围绕南极洲的海洋,也是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南部的海域,大致在南纬60度线以南。以前人们一直认为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一直延伸到南极洲,南冰洋的水域被视为「南极海」,但因为海洋学上发现南冰洋有重要的不同洋流,于是國際海道測量組織于2000年确定其为一个独立的大洋,成为五大洋中的第四大洋,小於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但大於北冰洋。 在学术界依旧有科學家认为依据大洋应有其对应的中洋脊而不承认「南冰洋」这一称谓。中国大陆普遍不承认南冰洋,中国大陆出版的课本、地图等(如2009年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地图集》)均不标记南冰洋。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南極幅合帶(一个随着季度变动的海洋区域)是南冰洋与其他大洋的分界线,而非南纬60度线。澳大利亚政府则认为澳大利亚以南的海域即属于南冰洋。.
查看 動物相和南冰洋
古蜴甲龍
古蜴甲龍(學名Palaeoscincus)又名古伊犁龍,意為「古代的石龍子」,是甲龍下目恐龍的一屬,狀態為疑名。化石只有牙齒,發現於蒙大拿州的朱迪斯河組,地質年代為上白堊紀坎帕階中期。就像其他由約瑟夫·萊迪(Joseph Leidy)所命名的屬,例如恐齒龍、強龍及糙齒龍,古蜴甲龍過去層包含許多種,但目前多被古生物學家廢棄不用。在20世紀早期,古蜴甲龍曾被廣泛地使用,而成為知名的恐龍之一。古蜴甲龍通常會被描繪成有類似埃德蒙頓甲龍的裝甲,以及甲龍科的尾槌。.
查看 動物相和古蜴甲龍
大黑天神龍屬
大黑天神龍屬(學名:Mahakala)是種原始馳龍科恐龍,唯一的化石發現於蒙古南戈壁省的德加多克塔組(Djadochta Formation),年代為上白堊紀的坎潘階,約8,000萬年前。大黑天神龍是種小型馳龍科恐龍,身長接近70公分,並具有早期傷齒龍科與鳥翼類的特徵。儘管大黑天神龍很晚期才出現,牠們卻是最原始的馳龍科恐龍。大黑天神龍與其他原始恐爪龍下目的體型小,顯示鳥類在發展出飛行能力以前的體型很小。 大黑天神龍的屬名衍化自梵語,是以藏傳佛教八大護法之一的大黑天為名,種名則是以發現地南戈壁省(Ömnögovi Province)為名。.
查看 動物相和大黑天神龍屬
大椎龍屬
大椎龍屬(屬名:Massospondylus)又名巨椎龍,屬名在希臘文意為「巨大的脊椎」。大椎龍是原蜥腳下目的一屬,生存於早侏儸紀(赫塘階到普林斯巴赫階),約2億年前到1億8300萬年前。大椎龍是在1854年,由理查·歐文根據來自於南非的化石而命名。因此牠們是最早命名的恐龍之一。大椎龍的化石已經在南非、賴索托、以及尚比亞等地發現。此外,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卡岩塔組、印度、阿根廷等地發現了類似的化石,亞利桑那州、阿根廷發現的化石已被歸類於其他屬。 長久以來,大椎龍被描述成四足恐龍,但一份2007年的研究認為大椎龍是二足恐龍。雖然原蜥腳類恐龍被推論可能為雜食性動物,大椎龍卻可能是草食性動物。大椎龍身長4到6公尺,具有長頸部、長尾巴、小型頭部、以及修長的身體。大椎龍的前肢具有銳利的拇指指爪,可能用來防衛或協助進食。近年的研究發現大椎龍是以穩定地成長,並具有類似鳥類的氣囊,而且有親代養育的行為。 模式種是刀背大椎龍(M.
查看 動物相和大椎龍屬
奧斯尼爾洛龍屬
奧斯尼爾洛龍屬(Othnielosaurus)意為「奧塞內爾的蜥蜴」,是種鳥臀目恐龍,生存於晚侏儸紀的美國莫里遜組,年代約是1億5500萬年前到1億4800萬年前。奧斯尼爾洛龍經常被歸類於稜齒龍類,一群小型、二足、草食性或雜食性的恐龍,但近年的研究對稜齒龍類是否為獨立的演化支提出質疑。 奧斯尼爾洛龍原本是化石龍的一個種,部分化石則先後屬於侏儒龍與奧斯尼爾龍(Othniela)。這種混亂的狀態,導因於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在19世紀後期的化石戰爭期間,建立了過多的物種。.
查看 動物相和奧斯尼爾洛龍屬
奇異龍屬
奇異龍屬(屬名:Thescelosaurus)在希臘文裡意為“奇蹟蜥蜴”,是種小型鳥腳下目恐龍,生存於晚白堊紀末期的北美洲,是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前的最後恐龍動物群之一。奇異龍的完整標本與良好保存狀況,顯示牠們可能生存於接近河流的地區。 目前對於這種二足、草食性、鳥腳類恐龍的研究來自於數個部份骨骸與頭顱骨。奇異龍身長平均約2.5到4公尺。牠們有健壯的後肢、小而寬的手掌、頭部有長而尖的口鼻部,身體背部中線可能有小型鱗甲。奇異龍被認為是種特化的稜齒龍類。過去曾有數個種被認為屬於奇異龍,但現今只有漠視奇異龍(T.
查看 動物相和奇異龍屬
始新世
始新世(英語:Eocene)是地質時代中古近紀(Paleogene)的第二個主要分期,大約開始於5580萬年前-終於3400萬年前,介於古新世(Paleocene)與漸新世(Oligocene)之間。始新世(Eocene)之名,字源來自希臘文eos(開端)和ceno (新),指的是現代哺乳動物群出現的開始。始新世常被劃分成早期(距今5580萬年∼5,200萬年)、中期(距今5,200萬∼4,360萬年)和晚期(距今4,360萬∼3400萬年)。始新世早期最令人受到注意的是,原始的現代哺乳動物的出現。始新世結束於一個被稱作大置换(哺乳動物物种连续性上的“大断裂”)的大型生物集群滅絕。此一事件可能是關於一或數顆的大火流星撞擊西伯利亞以及現在的切萨皮克湾所造成。.
查看 動物相和始新世
安氏中獸
安氏中獸(Andrewsarchus),又名安氏中爪獸或安氏獸,是一種原始、身體粗壯的偶蹄類哺乳動物,生存於4500-3600萬年前的始新世。牠的四肢很短,而身體很長,有長的尾巴,腳上有蹄。牠的鼻端很長,有鋒利的牙齒及扁平的頰齒,可以用來咬碎骨頭。不過由於只有頭顱骨被發現,故究竟安氏中獸是掠食者,或是食腐肉的則不清楚。 安氏中獸是以著名的化石發掘者羅伊·查普曼·安德魯斯(Roy Chapman Andrews)來命名。安氏中獸的化石是於1923年6月在蒙古戈壁沙漠曼汗發現,這個沒有下頜骨的頭顱骨現在存放在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基於牙齒及頭顱骨的相似性,之前牠被分類在中爪獸目中。據此估計牠像中爪獸或中國中獸般是有蹄的,並且是偶蹄目的親屬。 安氏中獸屬有蹄哺乳動物,在親緣關係上其實更接近於綿羊或山羊,因此在某種意義上被戲稱作“披著狼皮的羊”。但是它实际上是鯨類的近亲。.
查看 動物相和安氏中獸
富塔隆柯龍屬
富塔隆柯龍屬(學名:Futalognkosaurus)是泰坦巨龍類恐龍的一屬,是草食性的恐龍,嗅覺敏銳。生存於上白堊紀的科尼亞克階,約8700萬年前。在發現富塔隆柯龍的位點附近,亦發現有魚類及樹葉的化石,可見在當時的巴塔哥尼亞是一個熱帶氣候的地方。.
查看 動物相和富塔隆柯龍屬
尼日爾龍屬
尼日龍屬(學名:Nigersaurus)又譯尼日爾龍,是一類體型相當小的蜥腳下目恐龍,屬於梁龍超科。牠們生存於白堊紀中期的阿普第階或阿爾布階,距今約1億1900萬至9900萬年前。尼日龍是在尼日的Gadoufaoua的Elrhaz組發現,是這個動物群中最為常見的動物之一。牠是由菲利普·塔丘特(Philippe Taquet)發現,並於1976年所描述。並由保羅·塞里諾(Paul Sereno)與其同事於1999年命名。 尼日龍是種草食性恐龍,頭部類似鏟子,嘴部狀似吸塵器,其特徵是由數千顆牙齒構成的複雜齒系(Tooth batteries)。以往這樣的齒系只會在鴨嘴龍科及角龍下目中發現,但尼日龍的發現,顯示蜥腳下目中至少有雷巴齊斯龍科具有這類齒系。 就像其他在岡瓦那大陸的蜥腳下目,尼日龍的頸部較在勞亞大陸的蜥腳下目為短。尼日龍只有9米長,較其他雷巴齊斯龍科更短,如雷巴齊斯龍。雷巴齊斯龍的背部有明顯的低矮神經棘,而尼日龍的背部有者類似但較小的神經棘,這些神經棘之間生前可能連接皮膚或肌肉。 尼日龍雖然常見,但是在2005年前對牠的所知甚少。由於尼日龍的頭顱骨及骨骼充滿空間,可見這些化石是處於非天然狀態。直至2005年,保羅·塞里諾(Paul C.
查看 動物相和尼日爾龍屬
巨神海
巨神海(Iapetus Ocean)是一個存在於新元古代到古生代的海洋(6億到4億年前)。巨神海位於地球的南半球,在古大陸勞倫大陸、波羅地大陸和阿瓦隆尼亞大陸之間。巨神海因為使前述三個大陸合併成歐美大陸的加里東造山運動、塔康造山運動和阿卡迪亞造山運動而消失。 因為巨神海位於數個大陸之間,而這些大陸在之後形成了大西洋兩岸的大陸,因此巨神海被認為是大西洋的前身。而巨神海名稱來自於希臘神話中提坦中的伊阿珀托斯;而祂是阿特拉斯的父親,大西洋的命名由來於阿特拉斯。.
查看 動物相和巨神海
巴博劍齒虎科
巴博劍齒虎科(学名:Barbourofelidae)是貓型亞目下一個已滅絕的科。牠們最初作為亞科被分類在獵貓科下,但由於現時認為牠們更接近貓科而多於獵貓科,故被重置為獨立的科。 巴博劍齒虎科首先出現於中新世早期的非洲。後來在非洲及歐亞大陸之間形成了陸橋,這兩個大陸的動物群因而互相交換。巴博劍齒虎科就是由此遷移至歐亞大陸,並於中新世晚期到達北美洲。牠們的代表有巴博劍齒虎。.
查看 動物相和巴博劍齒虎科
东亚
东亚泛指亚洲東部,包括中國大陸、日本列島、朝鮮半島和蒙古以及臺灣等地,面积约1170万平方千米,东亚总人口超过16亿。.
查看 動物相和东亚
人类学
人类学(anthropology)一词,起源于希腊文“ανθρωπος(anthrōpos,人)”以及“λογος(-logia,学科)”,意思是研究人的學科。這個學科名稱首次出現於德國哲學家在1501年的作品《人類學——關於人的優點、本質和特性、以及人的成分、部位和要素》(Antropologium de hominis dignitate, natura et proprietatibus, de elementis, partibus et membris humani corporis),當時人類學這個字指的是人的體質構造。Dieserud, Juul (1908) London:Open Court Publishing ISBN 978-0-8021-3943-6 當代人類學具有自然科學、人文學與社會科學的源頭。它的研究主題有兩個面向:一個是人類的生物性和文化性,一個是追溯人類今日特質的源頭與演變。民族誌同時指稱人類學的主要研究方法,以及依據人類學研究而書寫的文本。從事人类学研究的专家則称为人类学家(anthropologist)。 人類學的基本關注問題是:什麼是智人的定義?誰是現代智人的祖先?人類的體質特徵是什麼?人類如何做出行為?為什麼在人類不同群體之中,有著許多變異與差異?智人在過去的演化歷程,如何影響其社會組織與文化?依此類推。 自從法蘭茲·鮑亞士與布朗尼斯勞·馬凌諾斯基在十九世紀晚期與二十世紀早期從事人類學研究後,這個學科就和其他社會科學學科區分開來,人類學強調對脈絡的深度檢視、跨文化比較(社會文化人類學本質上就是一門比較研究學科),以及對研究區域的長期、經驗上的深入了解,這往往稱為參與觀察。文化人類學格外強調文化相對性,並運用其研究發現來建構文化批判。這在美國特別風行,源於法蘭茲·鮑亞士對十九世紀種族主義的反對,經過瑪格麗特·米德倡導性別平等與性自由,到當代對於後殖民壓迫的批評,以及對多元文化主義的提倡。 在美國,當代人類學通常劃分為四大分支:文化人類學(也稱為社會人類學)、考古學、語言人類學、生物人類學/體質人類學。這個四大分支的人類學也反映在許多大學部教科書,以及許多大學的人類學課程里。在英國以及許多歐洲的大學,這些分支往往安置在不同的科系,且被視為不同的學科。 社會與文化人類學受到後現代理論嚴重影響。在1970與1980年代,有一個認識論的轉向,脫離了這個學科所熟知的實證論傳統。在這個轉向中,關於知識的本質與生產的各項議題,佔據了社會文化人類學的核心位置。相對地,考古學、生物人類學與語言人類學,很大程度上依然是實證論。由於這種認識論上的差異,甚至導致某些人類學系分家,例如史丹佛大學在1998-9學年,「科學家」與「非科學家」分成兩個科系:人類學,以及文化與社會人類學。(稍後,在2008-9學年,史丹佛大學人類學重新整合為一個科系)。.
查看 動物相和人类学
伶盜龍屬
伶盗龙属(屬名:Velociraptor,拉丁文中意为「敏捷的盗贼」)或盜伶龍屬,在中文語圈中俗稱迅猛龍,是蜥臀目兽脚亚目馳龍科恐龙的一屬,大约生活于8,300萬至7,000萬年前的晚白垩纪坎潘階。伶盗龙的模式种为蒙古伶盗龙(V.
查看 動物相和伶盜龍屬
微獸目
微獸目(Microbiotheria),又名智魯負鼠目或小負鼠目,是有袋下綱下的一個目,其下只有微獸科(Microbiotheriidae)。這個目下的大部份物種都已經滅絕,只剩下南猊。 現時已知最古老的微獸目成員是Khasia cordillerensis,其化石是在玻利維亞的古新世地層發現。另外亦有幾個屬是從南美洲古近紀及新近紀的地層發現。在南極洲西部的西摩島上發現的大量始新世中期化石牙齒,有可能都是屬於微獸目的。亦有報告指在澳洲西北部發現了屬於始新世早期的微獸目化石,但並未描述。若它們真的屬於微獸目,則可以提供重要的演化及生物地理學資料。 微獸目最初被認為是屬於負鼠目,但是解剖學及遺傳學的研究結果顯示牠們是自成一目的,且與澳洲的有袋類接近。而微獸目與澳洲的有袋類亦組成了澳洲有袋類。 在南美洲、南極洲及澳洲還是連結在岡瓦那大陸的時期,南猊的祖先相信是原本就留在南美洲的,或是跟隨其他動物群從澳洲進入南美洲的。.
查看 動物相和微獸目
地理学
地理學是關於地球及其特徵、居民和現象的學問。它是研究地球表層各圈層相互作用關係,及其空間差異與變化過程的學科體系。 地理學家在傳統上被視為和地圖學家同一類,認為兩者都研究地名與數字。雖然很多地理學家都經歷過地名學及地圖學的訓練,但兩者都不是他們的關注重點。地理學家研究眾多現象、過程、特徵以及人類和自然環境的相互關係在空間及時間上的分佈。因為空間及時間影響了多種主題例如經濟、健康、氣候、植物及動物,所以地理學是一個高度跨學科性的學科。 地理學作為一個學科可以粗略分為兩個領域:自然地理學及人文地理學。自然地理學調查自然環境及如何造成地形及氣候、水、土壤、植被、生命的各種現象及她們的相互關係。人文地理學專注於人類建造的環境和空間是如何被人類製造、看待及管理以及人類如何影響其占用的空間。因為以上兩者的原因,使用不同的方法令第三領域出現,為環境地理學。環境地理學在自然地理學與人文地理學的研究成果上,評價人類與自然的相互關係,並提出人類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以適應自身永續發展的安全狀態和技術(包括生產技術和製度技術)條件。.
查看 動物相和地理学
圖根原人
圖根原人(Orrorin tugenensis),又名千年人、千禧猿或土根猿,是已知最古老與人類有關的人族祖先,是原人屬(或稱千年人屬)中的唯一種。種小名是以其化石發現地肯雅的圖根山區命名。利用放射性測年技術、凝灰岩與動物群的關係及磁性地層學,估計出發現化石的地層是屬於610-580萬年前的中新世。這個發現成為了最古老人科是雙足行走的證據。 發現的化石最少是來自5個個體。化石包括了大腿骨、右肱骨及牙齒。從大腿骨得知他們是直立行走的,肱骨部份可見是能攀樹(但非臂行),而牙齒則顯示他們的食性與現今人類相似。另外在大腿骨後部有閉孔外肌溝,可見他們是雙足行走的。從丘狀齒、有微齒的臼齒及細小的犬齒可見他們主要是吃生果及蔬菜,有時會吃肉。千年人屬約有現今黑猩猩的大小。 這些化石是由馬丁·匹克福特(Martin Pickford)及瑞吉特·森努特(Brigitte Senut)所帶領的研究隊於2000年發現。從他們是雙足行走及牙齒解剖結論出他們是屬於人族。故此,他們是生存在人族及非洲類人猿分裂的時期,即700萬年前。這個測年法與分子鐘方法有所不同,但卻普遍被學界所接受。 若圖根原人被證實是人類的直接祖先,如阿法南方古猿等的南方古猿類則會成為人科的側系群。圖根原人比阿法南方古猿早了300萬年出現,並且其大腿骨更為接近現今人類。不過就此仍有很多的討論。 其他在陸肯諾岩層發現的化石(如樹葉及其他哺乳動物)顯示圖根原人生活在乾旱常綠的森林環境,而不像很多人類演化所假設的大草原。故此,雙足行走是起源於樹棲祖先,而非四足行走的動物。有指人類祖先可能像現今猩猩般可以在樹上以雙足行走,以雙手作為平衡及保持雙腳挺直。現時人類近親的大猩猩及黑猩猩都發展成可以伸縮的姿勢,更為適合攀樹及在陸地上四足行走。根據小數的學者所指,圖根原人的手腕骨像人類般是融合及加固了的,可見他們仍會用手指行走。.
查看 動物相和圖根原人
分支龍屬
分支龍屬(屬名:Alioramus),又名歧龍、阿利奧拉龍,是獸腳亞目暴龍科下的一個屬,生活於上白堊紀的蒙古。分支龍是由蘇聯古生物學家Sergei Kurzanov在1976年所命名。模式種是遙遠分支龍(A.
查看 動物相和分支龍屬
喬治·居維葉
喬治·利奧波德·克雷蒂安·弗列德里克·達戈貝爾·居維葉男爵(Baron Georges Léopold Chrétien Frédéric Dagobert Cuvier;),簡稱喬治·居維葉(Georges Cuvier,),法國博物學家、比较解剖学家 與動物學家,也被称为“古生物学之父”。為博物學家弗列德利克·居維葉(Frédéric Cuvier)之兄,为19世紀早期的巴黎科學界名人之一。他在动物和化石方面的研究开启了比较解剖学和古生物学领域。 居维叶的研究被认为是脊椎动物古生物学的基础,他扩展了卡尔·林奈分类法,将门分入不同的纲,并将化石和动物纳入分类系统。 居维叶是最早确认了生物灭绝的生物学家。在他1813年的《对地球理论的论文》()中,提出新的物种在周期性的灾难性的洪水后产生。他是19世纪初灾变论学说最具影响力的支持者。 他与亚历山大·布隆尼亚尔对巴黎盆地地层的研究确立了生物地层学的基本原则。他的其他成就包括,确认了在美国发现的类似大象的骨头属于一种灭绝的动物,并将其命名为乳齿象;在巴拉圭挖掘的大骨骼是大地懒,一种巨大的史前地面树懒;命名了翼龙;描述了水生爬行动物沧龙。并且他第一个提出史前地球由爬行动物(而非哺乳动物)占据主导地位。 居维叶也因为强烈反对进化理论而闻名。在达尔文的理论提出之前,进化论的主要支持者为让-巴蒂斯特·拉马克和艾蒂安·若弗鲁瓦·圣伊莱尔。居维叶支持进化的证据不足,当时的证据只能证明周期性的创造和因洪水等自然灾害破坏生命形式的生物集群灭绝。在1830年,居维叶和若弗鲁瓦进行了一场著名的辩论,体现了当时生物学界的主要分歧——动物结构究竟是由于功能还是(进化)形态学决定的。居维叶支持动物结构由功能决定,因此反对拉马克等人。 他最著名的作品是《》()。1819年,他被授予終身貴族以纪念他的科学贡献。此后,他被称为居维叶男爵。1832年因霍乱在巴黎死亡。 居维叶一些最有影响力的追随者包括美国的路易士·阿格西和英国的理查德·欧文。居维叶的名字被刻在是埃菲尔铁塔上,为埃菲尔铁塔上的72个名字之一。.
查看 動物相和喬治·居維葉
優刺鱷屬
優刺鱷屬(學名:Euscolosuchus)是鑲嵌踝類主龍的一屬,是鱷形超目的近親,化石發現於美國維吉尼亞州,屬於Turkey Branch組的Tomahawk Creek段。根據孢粉的年代測定,優刺鱷的生存年代為三疊紀晚期的卡尼階早期。Turkey Branch組屬於一個更大的地層單位:紐華克超群(Newark Supergroup)。在紐華克超群中,Turkey Branch組相當獨特,已發現大量的四足類脊椎動物化石,而且化石類似南半球的動物群,例如犬齒獸類的橫齒獸科(Traversodontidae)。這個地層還發現前稜蜥類、奇尼瓜齒獸科、喙頭蜥目的化石。 優刺鱷的屬名意為「有良好尖刺的鱷魚」,意指從頸部、背部往兩側延伸的明顯尖刺。優刺鱷的頸部、背部有多排骨質鱗甲,以重疊方式排列,加上肩膀處的長刺,使牠們的外形類似堅蜥目的鏈鱷亞科。優刺鱷的神經棘寬廣,協助支撐背部的骨質鱗甲。優刺鱷的化石,目前只有發現脊椎、骨質鱗甲。 優刺鱷似乎是鱷形超目的近親之一,鱷形超目包含現存鱷魚與其史前近親。優刺鱷的近親還包含:股薄鱷、Erpetosuchus,後者被歸類為鱷形超目的姊妹分類單元。近年有研究質疑這個分類法Nesbitt, S.
查看 動物相和優刺鱷屬
動物因道路致死現象
動物因道路致死現象指的是道路上的動物因機動車輛的碰撞或碾軋而死亡的現象。 這些事故可能造成造成野生動物的死亡,也可能造成司机或道路管理部门的經濟上的損失,并涉及到交通安全和的問題。在人類活動增加,對某區域進行道路建設,車輛增加,與在當地生活的野生動物的活動區域重疊後,交通導致動物死亡的現象就會增加。.
犬熊
是已滅絕的食肉目,即生存於始新世末期至中新世末期(3700-900萬年前)的犬熊科(或稱半狗科)。.
查看 動物相和犬熊
王鷲
王鷲(Sarcoramphus papa),又名國王禿鷲,是中美洲及南美洲的大型美洲鷲科鳥類。牠們主要生活在从墨西哥南部到阿根廷北部的熱帶低地森林中。牠是王鷲屬中唯一的現存物種。由于棲息地的日益缩小,王鷲的数量也正在逐渐減少。 王鷲體型很大,及主要是白色,上身、翼及尾巴羽毛有灰或黑帶。牠的頭部及頸部沒有羽毛,皮膚顏色有異,包括黃色、橙色、藍色、紫色及紅色。喙上有黃色的肉冠。人工飼養的王鷲可以活到30歲。 王鷲圖案在瑪雅古抄本中很常见。.
查看 動物相和王鷲
科学大纲
以下大綱是科學的主題概述: 科学(Science,Επιστήμη)是通過經驗實證的方法,對現象(原來指自然現象,現泛指包括社會現象等現象)進行歸因的学科。科学活动所得的知识是条件明确的(不能模棱两可或随意解读)、能经得起检验的,而且不能与任何适用范围内的已知事实产生矛盾。科学原仅指对自然现象之规律的探索与总结,但人文学科也被越来越多地冠以“科学”之名。 人们习惯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把科学划分为不同的类别,传统的自然科学主要有生物學、物理學、化學、地球科學和天文學。逻辑学和数学的地位比较特殊,它们是其它一切科学的论证基础和工具。 科学在认识自然的不同层面上设法解决各种具体的问题,强调预测结果的具体性和可证伪性,这有别于空泛的哲学。科学也不等同于寻求绝对无误的真理,而是在现有基础上,摸索式地不断接近真理。故科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偏差的纠正史。因此“科学”本身要求对理论要保持一定的怀疑性,因此它绝不是“正确”的同义词。.
查看 動物相和科学大纲
糟糕艺术博物馆
糟糕艺术博物馆(Museum of Bad Art,缩写为MOBA)是美國的一家私人博物馆,其宗旨是“歌颂那些无法通过其他渠道得到认可和展示机会的艺术家的劳动成果”。糟糕艺术博物馆总館位于马萨诸塞州的戴德姆,另在马萨诸塞州的萨默维尔和布鲁克莱恩设有分館。博物馆有常驻展品500件,都是“糟糕至极而让人难以忽略”的作品;其中25到35幅作品随时展出。 糟糕艺术博物馆建于1994年,当时古董商斯科特·威尔逊曾向朋友们展示一幅从垃圾中回收过来的画作,他的朋友就建议威尔逊开设一个展览。不到一年时间,开设在威尔逊朋友家的展览就因为人满为患而不得不另寻他所。糟糕艺术博物馆随后迁至戴德姆一家剧院的地下室。1995年,博物馆的联合创始人杰瑞·赖利在解释博物馆的创立初衷时说道:“世界上每个城市都至少会有一家博物馆来展示艺术的精华,而MOBA则是唯一一家致力于收集并展示糟糕艺术的博物馆”。MOBA的藏品必须为原创作品,且具有严肃的主题;但同时又必须有严重的缺陷而非平淡无奇。策展人无意于展出那些刻意而为的拙劣作品。 很多波士顿的的非常规旅游线路都会将MOBA列入其中,一些国际性报纸及杂志曾专题介绍过MOBA。许多人受到了MOBA的启发在世界范围内开设了一些类似的展览,以对抗占统治地位的艺术。《》的表示糟糕艺术博物馆所引起的关注正体现出博物馆展出“最伟大的糟糕艺术”的一种大趋势Solomon, Deborah.
查看 動物相和糟糕艺术博物馆
生物相
生物相(Biota (ecology)),又譯作生物群與地方生物誌,是指一地區或時代的生物總合。地球上的生物相生活在生物圈裡。一般來說,不會將人類放入生物相的分類中。.
查看 動物相和生物相
畸齒龍科
齒龍科(Heterodontosauridae),又名異齒龍科,意為「有不同牙齒的蜥蜴」,是鳥臀目恐龍的一科,經常被認為是群基礎鳥腳類恐龍,但最近的研究顯示畸齒龍科與頭飾龍類關係密切。雖然畸齒龍科的化石很罕見,牠們從侏羅紀早期存活在全球各地,少數物種存活到白堊紀早期。 畸齒龍科的體型如狐狸般大小,身長少於2公尺。畸齒龍科因牠們的獨特牙齒而著名,包括類似犬齒的長牙、以及適合咀嚼的頰齒,頰齒與白堊紀鴨嘴龍科的牙齒類似。畸齒龍科是草食性恐龍,或可能是雜食性。.
查看 動物相和畸齒龍科
特暴龍屬
特暴龍屬(学名:Tarbosaurus)意為「令人害怕的蜥蜴」,是種獸腳亞目恐龍,屬於暴龍科。特暴龍生存於晚白堊紀的亞洲地區,約7,000萬年前到6,500萬年。特暴龍的化石是在蒙古發現,而在中國發現了更多破碎骨頭。過去曾經有過許多的種,但目前唯一的有效種為勇士特暴龍(T.
查看 動物相和特暴龍屬
韓爾禮
韓爾禮(或作亨利·奧古斯丁,吳永華,1999,第224、225頁。亨利·奧古斯丁為吳永華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所編纂《近代來華外國人名辭典》」,姓前置。、奧古斯汀·亨利,Augustine Henry,, F.L.S.,F.
查看 動物相和韓爾禮
過度開發
過度開發(Overexploitation),又稱為過度捕撈(Overharvesting),意指可收穫的到達收益遞減點,持續過度開發會導致該資源覆滅。本術語適用於自然資源,如:野生藥用植物、、狩獵動物、、森林和等。 在生態學中,該詞描述五個威脅到生物多樣性的主要行為(HIPPO)。生態學家用該詞彙來形容人類的收穫率是不可持續增長的,其判斷標准以自然死亡率與再生產能力兩值而定。在過度捕獲狀況下,可能會導致該物種數量降至維持物種的水平線以下,甚至可能會造成整個物種絕種。在保育生物學中,該詞通常用在人類經濟活動的前後關係,其中包括因大量採集生物資源或生物體,導致採集量大於物種數量可承受範圍。該術語也同樣用在漁業、水文學、和上,然而在定義上稍有不同。 過度開發會導致資源滅絕,這當中包括絕種;但也有狀況是在過度開發下,資源仍維持著可持續性。在漁業中,過度捕魚一詞可代替過度開發,中以過度放牧代替,森林經營學以過度伐木代替,含水層管理以代替,物種監控上則以瀕危物種代替。過度開發並不只侷限於人類活動,同時也包括外來食肉動物和食草動物,例如,外來種過度捕食本土植物和動物。.
查看 動物相和過度開發
菲利普·弗蘭茲·馮·西博爾德
菲利普·弗蘭茲·馮·西博爾德(Philipp Franz von Siebold,),德國內科醫生、植物學家、旅行家、日本學家和日本器物收藏家。他是日本第一个女医(Kusumoto Ine)的父亲。.
表生動物相
#重定向 動物相.
查看 動物相和表生動物相
马来群岛
來群島(Malay Archipelago)過去曾有「東印度」、「印度群島」、「印度尼亞西群島」等名稱。是一组散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上,位於东南亚大陸和澳大利亚之间的群島。該群島由2万多个岛屿组成,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群岛。群岛上的国家有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东马) 、文莱、新加坡、东帝汶"."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查看 動物相和马来群岛
諸城暴龍屬
諸城暴龍屬(學名:Zhuchengtyrannus)是獸腳亞目暴龍科暴龍亞科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東亞。.
查看 動物相和諸城暴龍屬
高斯號遠征
斯號遠征(Gauss Expedition)是1901年至1903年的德國南極遠征,也是第一次德國南極遠征。由北極遠征老手、地質學教授埃里希·馮·德蓋斯基領導,搭乘以德國數學家高斯為名的高斯號前往南極。.
查看 動物相和高斯號遠征
超級適居行星
超級適居行星(Superhabitable planet)是指比地球更適合生命起源與演化的一類假設存在的太陽系外行星或系外衛星。這項概念是在2014年由天文學家雷内·海勒(René Heller)與約翰·阿姆斯壯(John Armstrong)提出,並用以批評搜尋適居行星的現有模式;他們並提出澄清以表示適居帶的概念並不足以定義行星的適居性。海勒和阿姆斯壯表示目前仍不清楚地球應該為生命體提供的最合適物理化學的參數,因為有的行星「可能與地球並不相像,但提供比地球更適宜生命起源與演化的條件」。雖然他們仍然認定生命需要水,但假設地球並不能做為提供最佳生物多樣性的最佳行星適居性的代表。換句話說,他們假設一個超級適居天體是一個能維持比地球更多樣性植物相和動物相的類地行星或衛星,並根據經驗顯示這類天體的生态环境比地球更適合生命起源與演化。 海勒和阿姆斯壯還指出,並不是所有位於適居帶的類地行星都適合生命存在,而且潮汐加熱可使位於適居帶以外的類地行星或(類似表面被冰封的木衛二內部海洋)也適合生命存在。海勒和阿姆斯壯表示,為了確認行星的適居甚至超級適居性,必須建立以生物為中心,而非地球或人類中心的表徵概念。兩人建議根據行星系統中恆星的類型、質量和位置等特徵建立特定系外行星的狀態。根據兩人的研究,超級適居行星可能比地球更大、表面比地球更溫暖、比地球更古老,並且母恆星為橙矮星(即K型主序星)。.
查看 動物相和超級適居行星
齊馬鱷屬
齊馬鱷屬(學名:Tsylmosuchus)是勞氏鱷目勞氏鱷科的一屬,生存於三疊紀早期(奧倫尼克階)的俄羅斯烏拉爾山地區。某些化石發現於奧倫尼克階早期,使齊馬鱷成為生存年代最早的主龍類之一。屬名是以化石發現處附近的齊馬河(Tsilma River)為名。目前已有三個種,模式種T.
查看 動物相和齊馬鱷屬
舍阿奈比山
舍阿奈比山是突尼西亞最高峰,高約1,544公尺,位於該國西北方城鎮卡塞林西南地區鄰近阿爾及利亞邊境處。搭乘越野車能夠登上舍阿奈比山海拔1,300公尺處,之後則必須以徒步的方式才能夠登上山頂。1956年時隊伍成功登上山頂,並且在其上放置了象徵伊斯蘭教新月型金屬象徵物作為紀念。舍阿奈比山為的延伸,由於其石灰岩地質使得山上地形受到侵蝕作用很大地影響。而由於山上僅有250釐米,即便是平地地區也大約只有500釐米多,這使得山區的植物相和動物相為典型的半乾旱氣候生態。而到了冬天時,山頂則會被薄博的冰雪蓋頂。而在1980年時,突尼西亞政府則成立了以保護當地生態。.
查看 動物相和舍阿奈比山
與獸同行
《與獸同行》(Walking With Beasts)是一套2001年的英國電視紀錄短劇,共有6集,每集30分鐘。此劇由BBC製作及播出,簡尼夫·班納任旁白,用電子動畫將史前動物重現眼前。.
查看 動物相和與獸同行
阿凡达
《阿凡達》(Avatar)是2009年上映的一部美國科幻史詩式電影,由詹姆斯·卡麥隆撰寫劇本並執導,主要演員有山姆·沃辛頓、柔伊·沙達納、雪歌妮·薇佛、蜜雪兒·羅德里奎茲和史帝芬·朗。電影設定於2154年,當時人類正在南門二恆星系生態茂盛的潘朵拉衛星上開採珍稀礦產難得素。 採礦殖民地的擴張威脅到了當地部落纳美人的生存:納美人是土生土長於潘多拉星球上的有感知智慧能力的類人種族。電影的標題「阿凡達」,指的是經過基因改造而能為部分人類所控制的納美人身體,人類使用他們來同潘朵拉星上的原住民展開交流。 阿凡達的開發始於1994年,卡梅隆當時為這部電影撰寫了80頁的劇本論述。柯麥隆原計劃在1997年的《鐵達尼號》攝製完成後就開始製作這部電影,並打算在1999年上映,但最終未能如愿。柯麥隆解釋說,當時的技術手段還不足以表現出他想像的電影場景。為電影中的外星人創造語言的工作開始於2005年夏天,柯麥隆也在2006年初開始發展劇本及其虛構世界。 官方公佈的《阿凡達》製作費為2.37億美元。其餘的估計則認為電影製作大概花費了2.8至3.1億美元,另外投入1.5億美元到市場的宣傳營銷上。在發行上,這部電影不僅使用了傳統的2D放映格式,還使用了包括RealD 3D、Dolby 3D、XpanD 3D和IMAX 3D在內的多種3D格式,乃至4D格式。因為在3D視野和立体视觉製片上有著諸多創新,這部電影被譽為電影製片技術上的一大突破。因為這部電影,爾後所有好萊塢動作片都使用了3D拍攝技術,之後,3D放映版本也開始遍及全世界幾乎所有的首輪戲院。 2009年12月10日,《阿凡達》在倫敦舉行了預映,12月16日開始全球上映,北美地區則在12月18日上映。上映後,電影好評如潮,實現了商業成功。在上映期間,這部電影打破了不少票房記錄,成為了有史以來北美(不考慮通貨膨脹)乃至全球票房收入最高的電影,超過了保持這一紀錄12年之久的《鐵達尼號》。《阿凡達》還是首部票房收入超過20億美元的電影。隨著電影的成功,卡麥隆表示將會繼續拍攝續集。《阿凡達》入圍9項奧斯卡獎提名,其中包括最佳影片獎和最佳導演獎。.
查看 動物相和阿凡达
阿拉摩龍屬
阿拉摩龍屬(學名:Alamosaurus)又譯阿拉莫龍,是蜥腳下目泰坦巨龍類薩爾塔龍科的一個屬,生活於上白堊紀的北美洲。牠們是一種大型的四足的草食性恐龍,身長估計達45公尺以上Holtz, Thomas R. Jr.
查看 動物相和阿拉摩龍屬
艾伯塔龍屬
艾伯塔龍屬(学名:Albertosaurus),又名亞伯達龍、阿爾伯拖龍、阿爾伯它龍、亞伯拖龍,是暴龍科艾伯塔龍亞科恐龍的一屬,生活於上白堊紀的北美洲西部,距今超過7000萬年前。模式種是肉食艾伯塔龍(A.
查看 動物相和艾伯塔龍屬
雙門齒獸
雙門齒獸(Diprotodon),又名古草食有袋屬,是最大的有袋類。牠於160萬年前出現,並於4萬年前的更新世消失。雙門齒獸的化石在澳洲很多地方都有發現,當中包括完整的骨骼及頭顱骨,與及毛髮及腳印的輪廓。超過一頭雌獸的育幼袋中有發現幼獸。 雙門齒獸棲息在森林、林地及草原,可能接近水源或河流,並吃樹葉、灌木及草。最大的標本有河馬般大小,約有3米長,肩高2米。牠現存的近親是袋熊及樹熊。有指本耶普的傳說就是來自雙門齒獸,一些澳洲原住民更將雙門齒獸的骨頭看為本耶普的。.
查看 動物相和雙門齒獸
恐龙
恐龙(學名:Dinosauria)或者非鳥型恐龙(学名:Non-avian Dinosauria)、恐龍總目,是出現於中生代多樣化優勢陸棲脊椎動物,曾支配全球陸地生态系统超過1亿6千万年之久。恐龙最早出现在2亿3千万年前的三疊紀,大部份於约6千5百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所发生的白垩纪末滅絕事件中絕滅,僅倖存“鸟型恐龙”即现的鳥类存活下来。 1861年,考古学家發現的身为鸟类的始祖鳥化石、却與身为恐龙的美頜龍化石極度相似,差別只在於始祖鳥化石有著羽毛痕跡,這顯示恐龍與鳥類可能是近親。1970年代以來,許多研究指出现代鸟类極可能是蜥臀目兽脚亚目虚骨龙类近鳥型恐龙的直系後代『鳥類学辞典』 (2004)、805-806頁。1990年代后,大部分科學家視鳥類為恐龙的直系后代,而甚至有少數科學家主張牠們應該分類於同一綱之內。2010年代后,因为孔子鸟等鸟类和恐龙的中间物种相继被发现、填补了原本的化石空白,更加确定了鸟类和恐龙之间的演化关系,导致鸟类从“恐龙的后代”改为“惟一幸存发展至今的恐龙”。 自从19世纪的工业革命早期,第一批恐龙化石被科學方法鑑定後,重建的恐龙骨架因为其体型极其巨大或小巧、构造奇妙,已成為全球各地博物馆的主要展覽品,這古代生物開始為世人所知。在20世紀前半期,随着电影工业在美国兴起,大眾媒體都視恐龍為行動緩慢、慵懶的冷血動物。但是1970年代開始的恐龍文藝復興,提出恐龍也許是群活躍的溫血動物,並可能有社會行為。近期發現的眾多恐龍與鳥類之間關係的證據,支持了恐龍溫血動物的假設。恐龙已是大眾文化的一部分,无论儿童或者成年人均对恐龙有很高的兴致。恐龙往往是热门书籍與电影的题材,如:《侏罗纪公园》系列电影,各类媒体也常報導恐龙的科学研究進展與新發現。 許多史前爬行動物常被一般大眾非正式地認定是恐龙,例如:翼龍、魚龍、蛇頸龍、滄龍、盤龍類(異齒龍與基龍)等,但从嚴謹的科学角度来看这些都不是恐龍,反倒是雞、鴨、孔雀才是真正的是恐龍。翼龍和恐龍是這幾個物種裡面關係最近的近親,都屬於鳥頸類;恐龍和翼龍是鱷魚、蛇頸龍的遠親,鱷魚所屬的鱷目、和蛇頸龍所屬的鰭龍超目,和恐龍翼龍所屬的鳥頸類同屬於主龍類;恐龍、翼龍、鱷魚、蛇頸龍所屬的主龍類和滄龍是關係較遠的物種,他們和滄龍所屬的有鱗目同屬蜥類;最後,恐龍、翼龍、鱷魚、蛇頸龍、滄龍他們和魚龍是關係很遠的物種,唯一的聯繫是都屬於蜥形綱的一分子。.
查看 動物相和恐龙
提基鱷屬
提基鱷屬(屬名:Tikisuchus)是勞氏鱷目勞氏鱷科的一屬,化石發現於印度中央邦的提基組(Tiki Formation)地層,地質年代屬於三疊紀晚期的卡尼階。提基鱷是第一個發現於南亞的勞氏鱷科動物。 在1970年代,美國古生物學家阿爾弗雷德·羅默(Alfred Romer)在印度挖掘化石,但在研究這些化石前死去。在1987年,印度古生物學家薩克·查特吉(Sankar Chatterjee)等人將這些化石敘述、命名。模式種是羅默提基鱷(T.
查看 動物相和提基鱷屬
李思忠 (鱼类学家)
李思忠(),河南辉县人,中国鱼类学家。 1937年至1940年就读于河南省立汲县师范学校;因战事该校曾在黄河南岸的禹县、南阳等地漂泊。毕业后,考入经济部农本局福生庄业务人员训练班(当时农训班主任为杨亦周);而后曾在韩城等地担任福生庄基层工作人员。1942年进入兰州西北师范学院博物系学习。1946年毕业后相继任职于开封黎明中学、河北滦县师范学校,以及因国共内战由吉林南迁至沈阳的国立长白师范学院。1948年夏长白师范学院继续南迁至北平时,考入北京师范大学研究院,师从中国鱼类学研究先驱张春霖教授。1950年5月毕业,最初任职于杨钟健领导的中国科学院编译局(科学出版社前身);1950年10月中国科学院动物标本整理委员会(动物研究所前身)成立,由陳楨出面被调至该委员会,全职负责原静生生物调查所及国立北平研究院动物标本的整理、整合。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室、动物研究所相继成立后,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曾任中国鱼类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水产局渔业顾问团顾问兼副团长、北京市水产学会理事,《中国动物志》、《动物学报》、《动物分类学报》、《中华大典·生物学典·动物分典》编委等。 1992年10月,由于“为发展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获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及证书。 著有学术论文至少60余篇(及科普杂文约40篇)张春光,《中国动物志 硬骨鱼纲 银汉鱼目 鳉形目 颌针鱼目 蛇鳚目 鳕形目》(前言二),科学出版社,2011年,涵盖中国鱼类分类与区系、鱼类地理分布、鱼种人工移殖等广泛的领域,为中国现代鱼类学的发展、鱼类中文名词审定及知识普及做出了重要贡献。曾与业师张春霖等发起、参与了中国最早的海鱼普查 ,为《黄渤海鱼类调查报告》(1955年出版)、《南海鱼类志》(1962年 )、《南海诸岛海域鱼类志》(1979年 )及《中国鱼类系统检索》(1987年)的主要作者之一。 曾主编《新疆鱼类志》(1979年)。1950年代初曾参与鱼类分类中文名词的审定(见1955年中科院编译局出版的《脊椎动物名称》);1980年代曾参与写作、审改《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鱼类条目;2007年起曾负责《中华大典》鱼类部分.
森林生態學
森林生態學(Forest ecology)是指以森林生態系為研究對象的一門學科,研究者將森林視為一個生物群落S·H·斯珀爾等,1982年:《森林生態學》,第1頁,中國:中國林業出版社。,其中包含天然林地內的所有(如植物、動物、微生物)與非生物因子(如陽光、空氣、土壤),進而探討森林的演進過程,以及森林內植物、動物與環境之間的互動關係。.
查看 動物相和森林生態學
機場
機場,亦稱飛機場、航空站或空港,是飛行場的類型之一,供固定翼飛機、直升機、飛艇等中大型飛行器停靠。機場的組成至少需要一個平面,如跑道滑行道、直升機停機坪或水面,而且往往擁有許多功能性設施及建築物,如客運大樓、轉運站、空中交通管制設施(例如塔台與進場燈光系統)、機坪、機庫、維修廠棚、地勤服務設施等。 世界大多數機場為民用機場(通用机场和公共运输机场),如僅提供軍機起降的機場稱作軍用機場,若軍方與民間航空器均可起降的機場稱作軍民共用機場,專營或兼營國際航線的機場則稱為國際機場。大型的民用機場除了基本的功能性設施,還可能有其他附加性的設施,例如餐廳、商場、旅館、VIP貴賓室等,宛如一座小型城市;但相對的,為了機場的正常營運,機場營運機構通常會向搭機旅客收取機場稅。近年來,低成本航空公司以提供低價的機票受到許多遊客的歡迎,為了因應此趨勢,開始有機場設計低成本航空公司的專用設施(主要為客運大樓),設備較為簡易、機場稅金額也較低。 截至2009年,美國中央情報局指出,全球從空中可辨認出的機場大約有44,000座,其中美國擁有15,095座,為世界之最。.
查看 動物相和機場
沙乡年鉴
《沙乡年鉴》或譯《沙郡年記》是由美国的生态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者奥尔多·利奥波德写的一本非小说类书籍(1949年)。它描述了利奥波德在威斯康辛州索克县的家周围的土地和他关于发展一种“土地伦理”的思考,在利奥波德因心脏病发作而死后一年,他的儿子Luna把它整理出版了。这本短文合集被视为美国保护运动中划时代的书。 该书印刷超过两百万册,已被译为九种语言。它活跃和改变了环境运动,并促进了作为一门科学的生态学的广泛影响。.
查看 動物相和沙乡年鉴
泥潭龍屬
泥潭龍屬(學名:Limusaurus)是獸腳亞目恐龍的一屬,是種沒有牙齒的草食性恐龍,化石發現於中國西部準噶爾盆地的石樹溝組上層,地質年代為侏羅紀的牛津階。牠們是唯一發現於在亞洲東部及中國的角鼻龍下目。據此估計當時亞洲及其他大洲之間有陸地連接,使動物群可以越過土爾介海遷徙。.
查看 動物相和泥潭龍屬
活堡龍屬
活堡龍屬(屬名:Animantarx)是結節龍科恐龍的一個屬,生活於上白堊紀的北美洲。牠是一種行動緩慢的四足草食性恐龍,背部有重裝甲盾板,但沒有尾槌。頭顱骨約為 25 公分長,身長可能約 3 公尺不等。 屬名是由拉丁文的「animatus」(意即「有生命的」)及「arx」(意即「堡壘」)結合而成,是按照牠的裝甲特徵而命名。這個名稱來自於古生物學家理查·史旺·魯爾(Richard Swann Lull)對甲龍下目的評論,魯爾表示牠們是「活生生的堡壘,實際上不能攻破的……」。模式種是「A.
查看 動物相和活堡龍屬
漸新世
漸新世(Oligocene)是地質時代中古近紀的最後一個主要分期,大約開始於3400萬年前,終於2300萬年前,介於始新世(Eocene)與新近紀的中新世(Miocene)之間。比起其他比較古老的地質時期,用岩床來確認漸新世比较准确,但精確的起始與結束時間仍不確定。渐新世(Oligocene)之名来自希腊文字ὀλίγος(oligos,“少”之意)和καινός(kainos,“新”之意),即表示在始新世喷發式的进化之后,这个时期哺乳动物种类增加并不明显。 渐新世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是连接“炎热的始新世时期的古老世界和生态系统更具有现代特征的中新世”的纽带。渐新世时期生态系统发生的一大变化是草原在全球的扩张,而热带阔叶林则萎缩至赤道一带。 标志渐新世开始的事件是一起被称为大置换的大规模物种灭绝事件。除了少数本地的啮齿类动物和有袋类动物之外,当时欧洲的动物群都被来自亚洲的动物群所取代。渐新世和中新世则没有显著的全球性事件为其分野,而是各个地区相继从较温暖的渐新世晚期(2,600-2,300万年前)进入较寒冷的中新世。.
查看 動物相和漸新世
无人深空
是一款由独立游戏工作室Hello Games开发并发行的动作冒险生存游戏,于2016年8月登陆PlayStation 4和Microsoft Windows平台。游戏基于探索,生存,战斗和交易四大支柱。玩家可以自由地在随机生成的确定性开放宇宙游玩,这其中包括数以亿计(1.8×)的行星,许多行星都有自己的动植物群。 玩家参与到共享的宇宙中,能够与其他玩家交换行星信息,游戏也完全可以离线游玩。程序生成系统确保玩家在指定行星坐标时,可以找到生命形式和其他方面都相同的行星,不需要进一步存储数据或从游戏服务器检索。星系、行星及其生态系统、动植物及其行为模式、人造结构,外星派系及其航天飞船等几乎所有游戏元素都由程序生成。 Hello Games的创始人肖恩·默里(Sean Murray)想要做一个捕捉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科幻及艺术作品体现的探索和乐观感的游戏。游戏由小团队Hello Games开发了三年多,其发行和宣传得到了索尼互动娱乐的帮助。英国乐队65daysofstatic协助开发游戏音乐,声音设计师保罗·韦尔(Paul Weir)研发了生成配乐的系统。 在发布的前几个月,业界对游戏充满极大的关注与期待。由于其独立游戏的性质以及主要吸引小众玩家,默里和一些新闻编辑建议对游戏持谨慎态度,避免重蹈EA在2008年推出《孢子》时的覆辙。发布后,游戏获得了褒贬不一的评价,一些人赞扬了程序化生成宇宙的技术成就,而批评者则认为游戏的可玩性乏善可陈,重复性高。《无人深空》在发布时也遇到了许多技术问题,并缺少一些商业游戏的功能,如多人模式。Hello Games在前期致力于修复技术问题,后期发布了三个重要的内容补丁,增加了这些功能和并引入了限制性多人游戏等新特性,这是迈向更全面的合作模式的中间步骤。 虽然2016年8月游戏在英国和北美热销,但其热度在发布后几个月逐渐下降,而后期的附加内容补丁又使游戏重获部分赞誉。《无人深空》的推广和营销成为辩论主题,电子游戏行业则将其作为营销失误的典型例子。.
查看 動物相和无人深空
扁臀龍屬
扁臀龍屬(學名:Planicoxa)是禽龍類恐龍的一屬。化石包含來自幾頭個體的部份骨骼,發現於美國猶他州與南達科塔州,地質年代為下白堊紀。 模式種是毒扁臀龍(P.
查看 動物相和扁臀龍屬
亦称为 动物区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