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勃兰登堡级战列舰

指数 勃兰登堡级战列舰

勃兰登堡级战列舰(Schlachtschiff der Brandenburg-Klasse)是德国的首个远洋战列舰,也是首批装备無線通訊的德国军舰,它们代表着德国铁甲舰建造的巅峰。该船级由勃兰登堡号、腓特烈·威廉选帝侯号、魏森堡号和韦尔特号组成,与德意志帝国海军的传统惯例相反,该船级不是根据主导舰腓特烈·威廉选帝侯号命名,而是按最先的勃兰登堡号命名。四艘舰均是在1890年、并于1893年完工,仅1894年完工的魏森堡号除外。它们是在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就任国家海军办公室国务大臣前便兴起,并成为了提尔皮茨在《艦隊法》中要求的战列舰的基石。 勃兰登堡号及其三艘姊妹舰以各类角色发挥了广泛的作用。1900年,四艘同级舰在义和团运动期间被部署至中国,之后完成了大幅的现代化改造。1910年,腓特烈·威廉选帝侯号及魏森堡号被售予奥斯曼海军;其中腓特烈·威廉选帝侯号于1915年被一艘英国潜艇击沉,而魏森堡号则在战争中幸存下来,直至1938年才拆解报废。勃兰登堡号和韦尔特号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作为海防舰,并在撤出辅助职能前执行过有限的任务。这两艘舰均于1915年作废金属出售。.

19 关系: 布蘭登堡級戰艦德國海軍戰列艦列表德皇卡尔大帝号战列舰德皇威廉大帝号战列舰德皇威廉二世号战列舰德皇巴巴罗萨号战列舰德皇腓特烈三世号战列舰德皇腓特烈三世级战列舰勃兰登堡号战列舰国王级战列舰皇帝級戰艦策林根号战列舰韦尔特号战列舰韦廷号战列舰魏森堡号战列舰黑尔戈兰级战列舰腓特烈·威廉选帝侯号战列舰L 20e α计划梅克伦堡号战列舰

布蘭登堡級戰艦

#重定向 勃兰登堡级战列舰.

新!!: 勃兰登堡级战列舰和布蘭登堡級戰艦 · 查看更多 »

德國海軍戰列艦列表

没有描述。

新!!: 勃兰登堡级战列舰和德國海軍戰列艦列表 · 查看更多 »

德皇卡尔大帝号战列舰

德皇卡尔大帝号战列舰(SMS Kaiser Karl der Große)是德意志帝国海军建于20世纪之交的一艘德皇腓特烈三世级前无畏战列舰。它由汉堡的布洛姆+福斯船厂承建,于1898年9月开始进行,1899年10月。因受到船厂罢工和意外触礁的影响,舰只推迟至1902年2月才完工;从而成为最后一艘入役的同级舰。其为安装在两座双联装炮塔内的四门,最高速度为。 德皇卡尔大帝号于1908年之前都在德国的活动战列舰队(Aktive Schlachtflotte,即公海舰队前身)服役,参加了和平时期例行的训练巡航和演习。至1908年,新式的“全重炮”无畏舰开始入役;由于德皇卡尔大帝号已经完全过时,它被撤出现役并安置在预备役支队。当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4年8月爆发时,该舰作为第五战列分舰队的一艘海防舰重新投入使用,但至1915年2月又再作储备安置。德皇卡尔大帝号先是临时担当,然后在威廉港被用作收容战俘的监狱船直至其职业生涯结束。随着德国于1918年11月战败,它被售予拆船商并于1920年拆解报废。.

新!!: 勃兰登堡级战列舰和德皇卡尔大帝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德皇威廉大帝号战列舰

德皇威廉大帝号战列舰(SMS Kaiser Wilhelm der Große)是德意志帝国的一艘德皇腓特烈三世级前无畏舰,建于20世纪之交。它是在德意志皇帝威廉二世的海军扩张计划下,由德意志帝国海军订购的首批战列舰之一。该舰于1898年1月开始在基尔的日耳曼尼亚船厂进行,1899年6月,至1901年5月完工。其为安装在两座双联装炮塔内的四门,最高速度为。 德皇威廉大帝号于职业生涯的前七年都在德国主力舰队——练习舰队(Übungsflotte)及后来的公海舰队服役,曾数次参加舰队的训练巡航和演习,主要在北海及波罗的海。它在和平时期的生涯相对平淡,没有遭遇任何意外。该舰于1908-10年间退役以进行重大重建,之后,它连同四艘姊妹舰被分配至预备役支队。当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4年爆发时,德皇威廉大帝号及其姊妹舰被动员至第五战列分舰队,负责北海的岸防工作。它们也曾被短暂部署至波罗的海,但没有参与任何行动。1915年,这些舰只被再度撤出现役,并退居担任次要职责。其中德皇威廉大帝号在基尔作使用,并最终成为一艘鱼雷。战争结束后,《凡尔赛条约》大幅缩减了德国海军的规模。该舰遂被售予一家德国拆船商,并于1920年拆解报废。.

新!!: 勃兰登堡级战列舰和德皇威廉大帝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德皇威廉二世号战列舰

德皇威廉二世号战列舰(SMS Kaiser Wilhelm II.)为德意志帝国海军所建造的五艘德皇腓特烈三世级前无畏战列舰的第二艘。它于1896年10月在威廉港的开建,至1897年9月14日。1900年2月13日,该舰被列为舰队旗舰投入服役。其为安装在两座双联装炮塔内的四门,最高速度为。 德皇威廉二世号一直担任德国活动舰队的旗舰,直至1906年被新战列舰德国号所取代。此前,它曾多次参加舰队的训练演习和出访外国港口。当划时代的无畏舰于1908年开始投入使用后,德皇威廉二世号被迫退役并作储备闲置。1910年,它被重新启用,在波罗的海担当职能,但于1912年再度撤出服务。 随着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皇威廉二世号及其姊妹舰被带回现役,在第五战列分舰队内充当岸防战列舰。基于其舰龄、再加上船员的短缺,导致它于1915年退出了这一角色,之后,它又成为公海舰队的,常驻威廉港。当战事在1918年11月结束后,德皇威廉二世号于1920年代初从中除籍并作废料出售。其舰艏饰则被保留了下来,现陈列于德累斯顿的联邦国防军军事史博物馆。.

新!!: 勃兰登堡级战列舰和德皇威廉二世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德皇巴巴罗萨号战列舰

德皇巴巴罗萨号战列舰(SMS Kaiser Barbarossa)是德意志帝国的一艘德皇腓特烈三世级前无畏战列舰。它是德意志帝国海军根据德意志皇帝威廉二世的海军扩张计划所订购。舰只于1898年8月开始在但泽的进行,1900年4月21日,至1901年6月投入使用,共斥资2030.1万马克。其为安装在两座双联装炮塔内的四门,最高速度为。 德皇巴巴罗萨号自1901年起在德国海军入役,但其职业生涯却有两次长时间受限于旱坞。第一次是在1903年的船舵受损后进行维修,一直持续至1905年;第二次则是在1905年的修复工作结束后,便立即开始大规模的现代化改造,并一直持续至1907年底。自此,它再重新服役了两年,然后于1909年退役并安置在预备役支队,但在接下来的三年亦有继续参与舰队的训练巡航。当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4年8月爆发时,德皇巴巴罗萨号及其姊妹舰再被动员起来,作为第五战列分舰队的海防舰被先后分配至北海及波罗的海服役。该舰在战争期间没有参与任何战斗,并于1915年2月因船员短缺而撤出现役,降格担当次要职能。在1915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德皇巴巴罗萨号都被临时用作鱼雷,然后又在威廉港成为一艘收容战俘的监狱船直至1918年战争结束。战后,德皇巴巴罗萨号最终退役并作废金属出售,至1919-1920年间拆解报废。.

新!!: 勃兰登堡级战列舰和德皇巴巴罗萨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德皇腓特烈三世号战列舰

德皇腓特烈三世号战列舰(SMS Kaiser Friedrich III.)为德意志帝国海军所建造的五艘德皇腓特烈三世级前无畏战列舰的主导舰。它于1895年3月开始在威廉港的进行,1896年7月,至1898年10月完工。舰只在两座双联装炮塔中装备有四门作为,则由十八门组成。 和修订工作持续了一年多,而当它于1899年10月投入现役后,便立即加入德国练习舰队(Übungsflotte)的,担任分舰队指挥官海因里希亲王的旗舰。第一分舰队在每年主要持续进行训练演习,并且多次出访其它欧洲国家,尤其是英国及瑞典-挪威。1901年,该舰在撞上波罗的海的暗礁后遭到严重破坏;这一事件促成了德国战列舰后续的设计变更,以使它们能更好的抵御水下破坏。 德皇腓特烈三世号于1908年进行了广泛的现代化改造;其副炮被重新安置、亦有所削减,以缓解上部过重的情况。在1910年重返服役后,它被列入预备役梯队;在接下来的两年作储备闲置,仅在年度舰队演习期间重启。它不再参与任何现役行动,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4年7月爆发。在战争初期,德皇腓特烈三世号及其姊妹舰尽管已然过时,但仍在第五分舰队内担当岸防舰并执行有限度的任务,负责守卫德国于北海的海岸线。舰只也在波罗的海参与了两次行动,但并未遭遇任何敌对军舰。至1915年2月,德皇腓特烈三世号撤出现役,并于11月完全退役。此后,它又曾先后被用作监狱船和。舰只最终于1920年拆解报废。.

新!!: 勃兰登堡级战列舰和德皇腓特烈三世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德皇腓特烈三世级战列舰

德皇腓特烈三世级战列舰或称恺萨腓特烈三世级战列舰(Linienschiff der Kaiser-Friedrich-III.-Klasse)是德意志帝国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所建造的一个前无畏战列舰的。该船级由五艘舰组成,所有舰只均以德意志裔的君主命名。德皇腓特烈三世级采用了德国战列舰传统的武器装备——四门大口径火炮,但与同时代的外国战列舰相比,其布置于两座双联装炮塔内的口径仍然较小,这一情形直至20世纪初无畏舰的面世后才得到改变。它们还令三桨战列舰的使用得以规范化。 德皇腓特烈三世号于1895年3月在威廉港的开始,德皇威廉二世号跟随于1896年10月,同样是在威廉港。德皇威廉大帝号于1898年1月在基尔的日耳曼尼亚船厂开建,紧随其后的是同年8月在但泽动工的德皇巴巴罗萨号,而德皇卡尔大帝号则是一个月后在汉堡的布洛姆及福斯船厂架设。全部五艘舰的工程至1901年均已完结。 五艘同级舰在入役后被分配至德国练习舰队(Übungsflotte)的。它们在这里随舰队余部进行了广泛的年度训练演习。经过十年的舰队役期,它们被更新式的舰只所取代。德皇腓特烈三世级舰只遂被转移至已重组为公海舰队的,并作储备安置。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这些舰只被重新召至现役,但在战争期间仅参与了有限的任务。它们最初服务于第五分舰队直至1915年,然后被降格担当辅助角色,以监狱船为主。战争结束后,全部五艘同级舰都于1922年之前出售及报废。.

新!!: 勃兰登堡级战列舰和德皇腓特烈三世级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勃兰登堡号战列舰

勃兰登堡号战列舰(SMS Brandenburg)为德意志帝国于19世纪90年代初所建造四艘勃兰登堡级战列舰的主导舰,以当时的勃兰登堡省命名。它是德国首批前无畏舰之一,同级姊妹舰还包括有韦尔特号、魏森堡号和腓特烈·威廉选帝侯号;而在此之前,海军仅装备有岸防舰和铁甲巡防舰。舰只于1890年5月在斯德丁的伏尔铿船厂开始,1891年9月21日,并至1893年11月19日投入使用。勃兰登堡级战列舰在三座双联装炮塔中装备有六门大口径炮,而非同期其它海军所惯常采用的双炮塔四门炮标准。 在德国舰队的前十年役期中,勃兰登堡号都跟随第一支队服役。由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国际局势相对平稳,这一时期主要局限于训练和对外国港口的友好访问。尽管如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二十年里,这些训练演习对德国海军战术学说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尤其是在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的指导下。它及其姊妹舰仅有过一次重大海外部署,即义和团运动期间于1900-1901年间被派遣至中国。至20世纪初,四艘同级舰均进行了大规模的重建。勃兰登堡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便已显得过时,仅执行有限度的任务,首先是充当岸防舰。1915年12月,它退出现役并被改造为使用。当战争结束后,舰只于1920年在但泽拆解报废。.

新!!: 勃兰登堡级战列舰和勃兰登堡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国王级战列舰

国王级战列舰(König-Klasse)是德意志帝国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建造的四艘战列舰的。该船级由国王号、大选帝侯号、边境总督号和王储号所组成。战争於1914年爆发后,作为公海舰队最强大的军舰,该船级在整个一战期间都被编入的第五支队服役。期间舰只参加了日德兰海战的若干舰队行动,并在該次海戰中担当战斗队形的先锋。它们在战争中全部幸存,并于1918年11月被英国皇家海军扣留在斯卡帕湾。当海军少将路德维希·冯·罗伊特下令凿沉整个公海舰队后,全部四艘同级舰均在1919年6月21日沉没。 国王级是在其前身皇帝级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其中一个主要的变化是主炮炮位的布置。皇帝级舰在五座双联发炮塔中安装了十门305毫米50倍径速射炮,其中一座炮塔安装在舰艏,两座以超射布局部署在舰艉,另外两座則作为翼炮塔以锯齿梯阵配置在舰舯。而在国王级上,翼炮塔不再有主炮作用,取而代之的是第二炮塔前移并安排为超射布局,以及一座被安装於舰舯中心线的独立向后炮塔,它们可在舷侧来回移动,但无法向前开火;舰尾的两座超射炮塔则被保留。这使得舷侧拥有更宽的射击角度,因为所有十门炮都可以在同一个大区域进行发射,然而舰只的向前开火能力却被降低,有六门炮局限于在翼炮塔进行横向移动,仅四门炮可以全向发射。.

新!!: 勃兰登堡级战列舰和国王级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皇帝級戰艦

皇帝级或称凯撒级战列舰(Großlinienschiff der Kaiser Klasse)是德意志帝国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建造、并在战争中服役的五艘战列舰的。这是德国的第三个无畏舰船级,并且首次采用涡轮发动机和超射炮塔。五艘舰分别为皇帝号、腓特烈大帝号、皇后号、柳特波德摄政王号和阿尔贝特国王号。根据这一时期德国战列舰的惯例,皇帝级装备了十门305毫米主炮,但这比其主要竞争对手、英国的俄里翁級戰艦的343毫米主炮较小。 所有五艘同级舰只都参加了战争期间在北海的行动,它们共同组成为公海舰队的第六支队。有四艘舰参加了日德兰海战,惟阿尔贝特国王号当时仍处于船坞。在这场战斗中,仅皇帝号遭到两枚大口径炮弹击中而受损。这些舰只也参加了在波罗的海的阿尔比恩行动,在行动过程中,它们被改组为第四战列分舰队,受海军中将指挥。 战争结束后,五艘皇帝级舰只与大多数公海舰队的主力被英国皇家海军扣押在斯卡帕湾。它们于1919年6月21日自行凿沉,以避免遭英国强占。这些舰只随后被打捞上岸,并在1929年至1937年间拆为废铁。.

新!!: 勃兰登堡级战列舰和皇帝級戰艦 · 查看更多 »

策林根号战列舰

林根战列舰(SMS Zähringen)是德意志帝国海军所建造的五艘维特尔斯巴赫级前无畏战列舰的第三艘。它于1899年11月开始在基尔的日耳曼尼亚船厂进行、1901年6月12日,至1902年10月25日投入使用。作为由海军少将阿爾弗雷德·馮·鐵必制主导的首批主力舰,其姊妹舰还包括有维特尔斯巴赫号、韦廷号、施瓦本号和梅克伦堡号。其装备有四门,最高速度为。 策林根号的大部分职业生涯都服役于德国活动舰队的。在此期间,它被广泛的年度训练和对国外的友好访问所占据。这一时期的训练演习为公海舰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行动提供了框架。它于1910年9月退役,但在1912年曾短暂回归训练,并意外撞沉了一艘鱼雷艇。当1914年8月一战爆发后,策林根号又被动员至第四战列分舰队。舰只在波罗的海参与了有限度的服务,包括于1915年8月的,但它并未与俄国军队交火。至1915年底,船员短缺和来自英国潜艇的威胁迫使帝国海军撤出了像策林根号这样的旧式战列舰。策林根号在1917年被转化为供鱼雷训练的前,只得降级担任角色。在1920年代中期,策林根号又进行了大量的重建和整装,以用作可供无线电操纵的靶舰。它一直以此身份服役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于1944年在戈滕哈芬被英国轰炸机击沉。撤退的德国人将舰只提起并移至海港出口,再将其凿沉以阻塞港口。策林根号最终于1949-50年间在原地拆解。.

新!!: 勃兰登堡级战列舰和策林根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韦尔特号战列舰

韦尔特号战列舰(SMS Wörth)是德意志帝国建造的首个远洋战列舰——勃兰登堡级的第二艘,是为纪念1870年普法战争中的胜利而命名。其姊妹舰还包括有勃兰登堡号、魏森堡号和腓特烈·威廉选帝侯号。舰只于1890年5月在基尔的日耳曼尼亚船厂开始,1892年8月6日,并至1893年10月31日投入舰队使用。韦尔特号及其三艘姊妹舰是当时仅有的装备有六门大口径重炮的战列舰,而非其它海军常用的双炮塔四门炮配置。 韦尔特号在职业生涯的前十年都跟随德国舰队服役,参加和平时期常规的例行训练巡航和演练。它于1900年曾随帝国海军远征至中国,以镇压义和团运动,但当舰队抵达时,北京之围已经解除,使得韦尔特号在中国几乎没有执行任何直接行动。1906年,由于更新更强大的舰只取代了勃兰登堡级的前线战列舰地位,韦尔特号只得作储备安置。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已过时和能力有限的韦尔特号于头两年在帝国海军内充当岸防舰,但没有参与任何行动。至1916年,它进一步沦为,并在战争结束前一直担当此职。尽管有计划在战后将其改造为一艘货船,但韦尔特号最终于1919年在但泽拆解报废。.

新!!: 勃兰登堡级战列舰和韦尔特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韦廷号战列舰

韦廷号战列舰(SMS Wettin)是德意志帝国海军所建造的五艘维特尔斯巴赫级前无畏舰之一。它于1899年11月开始在但泽的进行,至1902年10月完工。作为由海军少将阿爾弗雷德·馮·鐵必制主导的首批主力舰,其姊妹舰还包括有维特尔斯巴赫号、策林根号、施瓦本号和。其装备有四门,最高速度为。 如同其姊妹舰一样,韦廷号于和平时期的大部分生涯都服役于德国活动舰队的。在此期间,它被广泛的年度训练和对国外的友好访问所占据。这一时期的训练演习为公海舰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行动提供了框架。1911年6月,它随着新式的无畏舰开始入役而停用,但又很快恢复活动,于1911年12月至1914年中期间担当炮术。当1914年8月一战爆发后,韦廷号携其姊妹舰作为第四战列分舰队被动员起来。舰只在波罗的海参与了有限度的服务,包括于1915年8月爆发的,但它并未与俄国军队交火。至1915年底,船员短缺和来自英国潜艇的威胁迫使帝国海军撤出了像韦廷号这样的旧式战列舰。在战争的余下时间里,它先后被用作海军学员的教练船和。战争结束后,韦廷号从中除名并于1921年作拆解出售。其舰钟被保留了下来,现陈列于德累斯顿的联邦国防军军事史博物馆。.

新!!: 勃兰登堡级战列舰和韦廷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魏森堡号战列舰

魏森堡号战列舰(SMS Weißenburg)是德意志帝国的首批远洋战列舰之一,是为纪念1870年普法战争中的胜利而命名。它是勃兰登堡级前无畏舰的第三艘,其它姊妹舰还包括有、和腓特烈·威廉选帝侯号。舰只于1890年5月在斯德丁的伏尔铿船厂开始,1891年并至1894年完工。勃兰登堡级战列舰在三座双联装炮塔中装备有六门大口径炮,而非同期其它海军所惯常采用的双炮塔四门炮标准。 在德国舰队的前十年役期中,魏森堡号跟随第一支队服役。由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国际局势相对平稳,这一时期主要局限于训练和对外国港口的友好访问。尽管如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二十年里,这些训练演习对德国海军战术学说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尤其是在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的指导下。它及其姊妹舰仅有过一次重大海外部署,即义和团运动期间于1900-1901年间被派遣至中国。舰只于1904-1905年期间进行了大规模的现代化改造。 1910年,魏森堡号被售予奥斯曼帝国,并根据16世纪著名的奥斯曼海军将领而更名为图尔古特·雷斯号(Turgut Reis)。它在巴尔干战争期间被广泛运用,主要是为奥斯曼的地面部队提供火炮支持。它也参与了与希腊海军的两次海上交锋——1912年12月的以及次月的,两场战役均以奥斯曼海军的失败告终。在奥斯曼帝国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图尔古特·雷斯号曾对达达尼尔海峡沿岸的防御工事提供支持直到1915年中期,并于1915年8月退役至战争结束。战后按照和约,舰只本应割让给大日本帝国作为战争赔偿,但由于土耳其獨立戰爭的爆发,最终没有完成交割,而是继续留在土耳其,并加入新生的。从1924年至1933年间,它作为被重新启用,然后又在1950年以前担任,直至拆解报废。.

新!!: 勃兰登堡级战列舰和魏森堡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黑尔戈兰级战列舰

黑尔戈兰级战列舰(Großlinienschiff der Helgoland-Klasse)是德国的第二个无畏类战列舰。从1908年至1912年,该级别共建成4艘舰只,分别为:主导舰黑尔戈兰号、奥尔登堡号、东弗里斯兰号以及图林根号。其设计较之前级拿骚级有了显著改善:它们以更大的305毫米取代了装备于早期舰只上的280毫米炮,并有更高效的推进系统。作为德意志帝国海军唯一设置三座烟囱的无畏舰,黑尔戈兰级在外观上可以轻易的与前级区分开。但另一方面,舰只仍沿用了前级的六边形主炮布局。 黑尔戈兰级舰只在入役公海舰队后组成了的第一支队,与隶属于第一战列分舰队第二支队的拿骚级舰只并肩作战。它们都参与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主要战斗,包括在北海的日德兰海战以及在波罗的海的。全部4艘舰均在战争中幸存,但没有成为被扣押在斯卡帕湾的德国舰队的一份子。当德国主力舰只在斯卡帕湾自沉后,4艘黑尔戈兰级舰只作为沉没舰只的替代品被予协约国。东弗里斯兰号被美国海军带走,并于威廉·米切尔在1921年7月进行的空中力量演示中用作。黑尔戈兰号及奥尔登堡号被分别分配至英国和日本,并于1921年报废。图林根号则于1920年被交付至法国,用作法国海军的靶舰,该舰最终于1923年至1933年间拆解。.

新!!: 勃兰登堡级战列舰和黑尔戈兰级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腓特烈·威廉选帝侯号战列舰

腓特烈·威廉选帝侯号战列舰(SMS Kurfürst Friedrich Wilhelm)是德意志帝国的首批远洋战列舰之一,以17世纪的勃兰登堡选帝侯兼普鲁士公爵——腓特烈·威廉所命名。它是勃兰登堡级前无畏舰的第四艘,其它姊妹舰还包括有勃兰登堡号、韦尔特号和魏森堡号。舰只于1890年5月在威廉港的开始,1891年并至1893年完工,造价高达1123万马克。勃兰登堡级战列舰在三座双联装炮塔中装备有六门大口径炮,而非同期其它海军所惯常采用的双炮塔四门炮标准。 腓特烈·威廉选帝侯号从1894年起至1900年担任德国舰队的旗舰。由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国际局势相对平稳,它在德国舰队生涯中所参与的现役任务十分有限。因此,其职业生涯主要专注于训练和对外国港口的友好访问。尽管如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二十年里,这些训练演习对德国海军战术学说的发展非常重要,尤其是在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的领导下。它及其姊妹舰仅有过一次大型海外部署,即义和团运动期间被派遣至中国。舰只于1904-1905年期间进行了大规模的现代化改造。 1910年,腓特烈·威廉选帝侯号被售予奥斯曼帝国,并更名为巴巴罗萨·海雷丁号(Barbaros Hayreddin)。它在巴尔干战争期间被广泛运用,主要是为色雷斯的奥斯曼地面部队提供火炮支持。它也参与了与希腊海军的两次海上交锋——1912年12月的以及次月的,两场战役均以奥斯曼海军的失败告终。由于长期处于严重失修的状态,这艘老旧的战列舰在奥斯曼帝国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加入同盟国后,被拆除了部分武装。1915年8月8日,该舰在达达尼尔海峡遭英国潜艇的鱼雷击中并沉没,造成多人罹难。.

新!!: 勃兰登堡级战列舰和腓特烈·威廉选帝侯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L 20e α计划

L20e α计划(Projekt L 20 e α)是德意志帝国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制定的一个战列舰建造计划。作为巴伐利亚级战列舰的继任者,该船级的设计工作始于1914年,但1914年7月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计划被迫搁置。工作于1916年初重启,并吸取1916年5月31日-6月1日日德兰海战的经验教训,对设计进行了细化调整。公海舰队总司令赖因哈德·舍尔希望拥有比以往舰船更大口径的和更高的航速来对抗英国皇家海军的最新舰艇。各类方案因此得到提呈,装备口径从与巴伐利亚级相同的八门380毫米炮至八门420毫米炮不等。 设计工作于1918年9月完成,但至那时,它们已没有机会建造。德国日益恶化的战争形势,以及对资源进行重新分配以支持,意味着这些舰只永远无法兴建。一旦建成,那么这些战列舰将比前级巴伐利亚级大得多,长度达到——而前级舰仅为。它们的速度也显著更快,最高时速为,相比之下,巴伐利亚级的最高时速为。这些舰只本将成为第一艘装备超过380毫米口径炮的德国军舰。.

新!!: 勃兰登堡级战列舰和L 20e α计划 · 查看更多 »

梅克伦堡号战列舰

梅克伦堡号战列舰(SMS Mecklenburg)是德意志帝国海军所建造的五艘维特尔斯巴赫级前无畏舰的最后一艘,于1900年5月开始在斯德丁的伏尔铿船厂进行,至1903年5月完工。作为由海军少将阿爾弗雷德·馮·鐵必制主导的首批主力舰,其姊妹舰还包括有维特尔斯巴赫号、韦廷号、策林根号和施瓦本号。其装备有四门,最高速度为。 梅克伦堡号在职业生涯的早期阶段服役于德国活动舰队的,并参加了和平时期例行的训练巡航和演习。当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4年8月爆发后,它及其姊妹舰又被动员至第四战列分舰队。舰只在波罗的海针对俄国海军力量参与了有限度的服务,也曾在北海担当。然而,来自潜艇和水雷的威胁以及船员的短缺,迫使帝国海军于1916年1月将其撤出现役。在余下的职业生涯中,梅克伦堡号于基尔先后被用作监狱船和。它于1920年1月从中除籍,并在次年出售报废。.

新!!: 勃兰登堡级战列舰和梅克伦堡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