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劉峙

指数 劉峙

劉峙,字經扶,江西吉安人。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曾任黃埔軍校教官,参与北伐、中原大戰等多場戰事,甚為得到蔣中正賞識。抗戰時曾任第一戰區第二集團軍司令,第五戰區司令。1948年被任為徐州剿共總司令,被解放軍全线击敗。1954年到台灣,至1971年病逝。.

103 关系: 南岳忠烈祠南阳市叶挺吳城戰鬥吉安市大決戰孫連仲孙元良定陶战役宁洗古宋希濂中原大戰中原突围中华民国一级上将列表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五军中国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中華民國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河南省職官列表七七事变三大战役以人名命名的中國地名列表张学良张仁奎何宜武何成濬何應欽徐向前徐州剿匪總司令部保定陸軍軍官學校保定戰鬥國民革命軍北伐國民革命軍第一軍内战战争罪犯名单商震商潢战役剿匪總司令部国共内战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国民革命军集团军序列王德溥王震確山戰鬥碾庄战役第一届国民大会第一次会议第一屆國民大會江西省代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区受降仪式第二次国共内战第二次永豐戰鬥粟裕綏靖公署...白崇禧韓復榘韓國光復軍青天白日勳章授勳人員列表顧祝同西安事变西点军校駐馬店戰鬥解放 (电视剧)豫西鄂北会战豫鄂皖邊區第三次圍剿豫鄂皖邊區第一次圍剿豫鄂皖邊區第四次圍剿路军 (军事)軍團龍潭戰鬥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续编近代中國史料叢刊正编赵子立蒋桂战争重庆大轰炸陳繼承陈独秀抗战胜利勋章抗日战争第一战区抗日战争战区捕杀韩复榘李宗仁李範奭東鹿戰鬥桐盧戰鬥樟樹戰鬥正者无敌汪吟龙河南广播电视台河南理工大学淞滬戰鬥淮海战役漯河市最新支那要人传戴临风新县新桂系1931年中国1932年中国1933年中国1934年中国1937年中国1937年國軍戰鬥序列1944年中国1944年國軍戰鬥序列1945年中国1948年中国 扩展索引 (53 更多) »

南岳忠烈祠

南岳忠烈祠位于中国湖南省中部的衡山香炉峰下,是1942年国民政府为纪念抗日战争阵亡将士而建的祠庙,其建筑仿南京中山陵形式建造,是中国建筑最早、规模最大的抗日战争纪念地之一,也是目前大陆唯一一处纪念国民党抗日阵亡将士的大型烈士陵园。1996年,南岳忠烈祠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2016年,南岳忠烈祠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入列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

新!!: 劉峙和南岳忠烈祠 · 查看更多 »

南阳市

南阳市,简称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豫鄂陕三省交界处,为三面环山、南部开口的盆地,因地处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而得名(山南水北)。全市现辖2个市辖区、4个市级功能区、10个县。总面积2.66万平方公里,在河南省18个省辖市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已划出大片地区如泌阳)。 史前遗物有西峡恐龙蛋化石,与四川自贡出土的骨架相呼应。50万年前,与北京猿人同时代的南召猿人,在此繁衍生息;战国时期是著名的冶铁中心,后为秦朝三十六郡之一的南阳郡治所所在地,西汉时为全国六大都会之一;东汉时期为光武帝刘秀的发迹之地。明为唐王藩封,今存王府山。历代以来,以南阳为封号者,不胜枚举。 古来以「楚风汉韵」知名。下辖内乡县令居豫鄂陜三省交界处,曾破格为五品(就中淅川是楚国源),今存完整清代县衙。白河流经市内为汉水最大支流。旧南阳府境内出土众多汉画砖,卧龙区有传承武侯祠(清康熙版刻已与医聖祠俱毀文革中),与色彩斑斓的独玉产地相去不远。为河南省内唯一长江流域地区(另信阳为淮河源)。 今南阳市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9处。有谓是古丝绸之路之源,断代可疑待考。 先秦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的“扣马谏王”、秦楚“丹阳之战”和三国故事“三顾茅庐”皆发生在秦汉南阳郡。古南阳孕育出《伤寒论》作者张仲景、浑天仪发明者张衡、陶朱公范蠡、兴周八百年的太公望姜子牙、名相五羖大夫百里奚等历史名人。 南阳是国务院第二批批准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渠首陶岔渠所在地,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及国家园林城市,宛西风景尤为秀美,(山茱萸等)特色中草药三分天下西峡有其二。.

新!!: 劉峙和南阳市 · 查看更多 »

叶挺

叶挺()原名叶为询,字希夷,广东惠阳客家人,为北伐名将,八一南昌起义前敌总指挥,新四军军长。 叶挺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后参加建国粤军,参与粤桂战争,任工兵营副营长。1921年,调任孙中山之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警卫团第二营营长。1924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起,他历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参谋处处长、第十二師第三十四團團長、叶挺独立团团长,参加北伐战争;之后担任第二十五师副师长,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师长。1927年,叶挺参与指挥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但之后因在党内受到不公正待遇脱离中共,流亡莫斯科。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曾任新四军军长,皖南事变时被俘。1946年,叶挺获释后重新加入中共,随后因飞机失事遇难。.

新!!: 劉峙和叶挺 · 查看更多 »

吳城戰鬥

吳城戰鬥發生於1926年11月5日-8日,地點則是在中國贛北一帶,是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的戰鬥之一。吳城戰鬥的交戰雙方,一方為國民革命軍,另一方為北洋政府所轄軍隊。.

新!!: 劉峙和吳城戰鬥 · 查看更多 »

吉安市

吉安市,古称庐陵、吉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西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江西省西南部,下辖2区、10县、1县级市,总面积2.53万平方公里,人口约484.29万。.

新!!: 劉峙和吉安市 · 查看更多 »

大決戰

《大決戰》是八一電影製片廠于1980年代中期開始拍摄的关于第二次国共内战三大战役系列電影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部電影的合稱,影片於1990年代初期方始殺青,并於1991年上映。.

新!!: 劉峙和大決戰 · 查看更多 »

孫連仲

孫連仲(),字仿魯,直隶省雄縣(今河北省雄县)人。中华民国陆军二級上將。馮玉祥手下「十三太保」之一。抗日战争知名将领。.

新!!: 劉峙和孫連仲 · 查看更多 »

孙元良

孙元良(),籍貫浙江紹興,曾为中华民国陆军中将。.

新!!: 劉峙和孙元良 · 查看更多 »

定陶战役

定陶战役是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中共人民解放军之战略防御阶段初期,中共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在山东西南部定陶地区对进攻该地区的中华民国国军进行的一次运动战役。.

新!!: 劉峙和定陶战役 · 查看更多 »

宁洗古

宁洗古(),名天德,字洗古,河南省邓县(今邓州市)城郊宁营人,宛西自治主要领袖之一。.

新!!: 劉峙和宁洗古 · 查看更多 »

宋希濂

宋希濂(),字荫国,湖南省湘乡县溪口人。黄埔軍校第一期毕业,被誉为黄埔之光。中国国民党陆军中将,蒋介石嫡系重要將領,抗日名將。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步兵科、日本千叶陆军步兵学校中国将校班、陆军大学将官讲习班第一期、陆军大学将官班甲级第一期毕业。.

新!!: 劉峙和宋希濂 · 查看更多 »

中原大戰

中原大戰是指1930年5月至11月,蔣中正(即蒋介石)與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在中國河南、山東、安徽等省之一場军阀混战。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軍事》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I》,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9年5月上海印刷,第471頁,ISBN 978-7-5000-0242-0是國民革命軍北伐以後,左派領導人汪精卫聯合西山會議派及地方實力派張發奎發起挑戰南京國民政府之內戰。中国共产党方面,或稱蔣馮閻李戰爭。.

新!!: 劉峙和中原大戰 · 查看更多 »

中原突围

中原突围是1946年第二次国共内战初期的一场战役。其结果是被包围的5万中国共产党的军队成功摆脱了30余万国民政府军的围剿。中国共产党认为是役为第二次国共内战全面爆发的标志。.

新!!: 劉峙和中原突围 · 查看更多 »

中华民国一级上将列表

中華民國上將列表所羅列的是從1935年4月中華民國國民政府設置一級上將軍階以降的歷任一級上將名單,並按授階時間先後順序排列。 姓名為斜體字者均為死後追贈一級上將。.

新!!: 劉峙和中华民国一级上将列表 · 查看更多 »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簡稱國民黨中央或中央黨部)是中國國民黨的最高執行機關,由中國國民黨全國代表大會选举产生的中央委员组成,整個組織包括以主席為首的幹部群、以及數個黨務單位。.

新!!: 劉峙和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 · 查看更多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五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五军,一支于1948年成立、1950年撤销建制的军队,原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七兵团。下辖三个师(第103、第104、第105师),军长吴化文,政委何克希。第三十五军最为知名事迹,是1949年4月渡江战役期间,占领南京城,即中华民国首都南京特别市所在。.

新!!: 劉峙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五军 · 查看更多 »

中国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1935年11月12日至22日在南京召开。林森主持开幕典礼。到会代表405人。主席团成员23人。于右任作主席团工作报告,蒋中正作政治报告,何应钦作军事报告,孙科作中央执行委员会工作报告,张群作中央监察委员会工作报告。.

新!!: 劉峙和中国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河南省職官列表

本條目列出中華民國南京國民政府時期(1927年-1949年)河南省主要軍政、民政職官。.

新!!: 劉峙和中華民國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河南省職官列表 · 查看更多 »

七七事变

七七事變,又稱蘆溝橋抗戰、卢沟桥事變,是中華民國與日本於1937年7月7日發生在中華民國河北省宛平縣盧溝橋的一起軍事衝突,為第二次中日戰爭(八年抗戰)全面爆發的起點。 1937年7月7日晚,日本駐屯軍在蘆溝橋附近演習。駐豐台日軍稱演習中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宛平城搜查,遭拒絕後,即攻擊城西盧溝橋。當晚10時40分,日軍聲稱演習地點傳來槍聲,並有一名為志村菊次郎的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城搜查,遭守城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前身之一為西北軍)拒絕。日军挑起卢沟桥事变。中國駐軍第二十九军奮起抵抗。翌日清晨5時許,日軍炮轰宛平城。随后发生了平津作战。第二十九軍在之后的平津作战中打輸,撤退至保定,平津地区為日本佔領,第二次中日戰爭随后全面爆发。.

新!!: 劉峙和七七事变 · 查看更多 »

三大战役

三大战役,,中華民國政府称为三大会战,指的是在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間,中国人民解放军與中華民國國軍之間第二次國共内戰中的三次關鍵戰役。三次战役是指辽沈战役、淮海战役与平津战役,均以中國共產黨的胜利告终。 1947年7月,解放軍轉入戰略進攻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軍事》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I》,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9年5月,第472頁,ISBN 7500002424。由1948年起,解放軍在三大战役结束后,國軍損失超過150万,精锐部队丧失殆尽,中國国民党在中國大陆的统治逐漸崩溃。而中國共產黨勢力經年累月積攢之優勢完全顯現,開始向全中國进一步进军。以至1950年打下海南島與西康,中國共產黨統治整個中國大陸。.

新!!: 劉峙和三大战役 · 查看更多 »

以人名命名的中國地名列表

中国古代社会有避讳的传统。因此并不直接用君主或尊者的名字命名地方。使用人名命名的地方,有些是上古传说中的人物,有些则使用字、号或其它称谓。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普遍不再避讳。以人名命名的地名、道路名开始大量出现,成为个人获得尊重的标志。例如中国很多城市都存在的“中山路”、“中山公园”就是以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的。 抗日战争后,北京将一些街道以以牺牲将领命名,如张自忠路、赵登禹路、佟麟阁路,其它地方亦有效仿。1949年后,中国大陆政权更迭。一些由中华民国政府以当局政要名字命名的地名被更改,如林森县、立煌县、中正路,但以孙中山先生名字命名的中山县、中山路等得到了保留。另一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以抗日战争和第二次国共内战中牺牲的烈士命名了大量的县乡镇地名。文化大革命期间,各地盛行改名风,地名首当其冲,文革结束后大都改回原名。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布《地名管理条例》,其中第四条第2款规定:“一般不以人名作地名。禁止用国家领导人的名字作地名。”故现在中国的地名比较少用党政领导人的名字命名。2013年,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葛宇路在北京市百子湾南一路悬挂路牌,私自命名为葛宇路。此后,“葛宇路”逐渐被社会认可,并取代原路名。2017年爆光后,引发关注,相关部门恢复原名。 以下所列是现在仍在使用的以人物名命名的地名。.

新!!: 劉峙和以人名命名的中國地名列表 · 查看更多 »

张学良

张学良(),字汉卿,号毅庵,乳名小六子、双喜,中華民國陸軍一级上将。中国奉天省海城人。生於台安縣桑林,人稱“少帅”,奉系军阀領袖张作霖长子,“民国四公子”之一,享嵩壽100歲。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爆發。張學良、楊虎城向蔣中正「兵諫」,12月25日,張學良釋放蔣中正,並隨蔣中正回到南京。12月30日被判刑十年,雖然五日後即被特赦,但而後一直遭到蔣中正軟禁。國共內戰時,張學良亦被安排來臺,先後曾居住於高雄壽山、西子灣、新竹五峰鄉清泉部落。蔣經國執政時,張學良依然遭軟禁於臺北市復興崗,直到李登輝擔任中華民國總統後,九十三歲的張學良才重獲自由,定居美國夏威夷,軟禁長達半世紀,可說是被兩蔣幽禁一生。由於西安事變,中華民國政府官方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官方對張評價不同。台灣公共電視在張不再被軟禁後,製作一部以其口述為主之記錄片。.

新!!: 劉峙和张学良 · 查看更多 »

张仁奎

张仁奎()字锦湖(又字镜湖),山东滕县人。中华民国军事将领,上海青帮『大』字辈人物。韩荣钧、吴善中,张仁奎生平考略,民国档案2008年第3期.

新!!: 劉峙和张仁奎 · 查看更多 »

何宜武

何宜武(),福建寿宁人,原国民大会秘书长、中华民国总统府资政。.

新!!: 劉峙和何宜武 · 查看更多 »

何成濬

何成濬,又名季刚(亦说季哲),派名光镛。字雪竹,初字雪舟。湖北随州厉山何家畈龚家湾人。1882年6月20日(清光緒八年五月初五)出生。中华民国陆军二级上将。被誉为天才的说客和杂牌军的天才领袖。與劉鎮華(字雪亞),陳調元(字 雪暄)并稱為“三雪”。.

新!!: 劉峙和何成濬 · 查看更多 »

何應欽

何應欽(),字敬之,貴州興義人。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中國國民黨軍政界首要人物;在黃埔系當中,有蔣何並稱地位。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歷任軍政部長、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北平軍分會委員長、大本營參謀總長、陸軍總司令、聯合國軍事參謀團中國代表團團長、國防部部長及行政院院長。於1949年前往臺灣擔任中華民國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會和國民大會主席團主席。並為中華民國統帥旗、黃埔軍校校旗及中華民國國徽設計者(因青天白日圓形體第一次出現在黃埔軍校校旗中)。在高層決策謀劃中嘗有「干才」之譽。日本稱其為日本通巨頭。曾獲美國總統羅斯福、英皇喬治六世、法國政府與墨西哥政府等授予各式勳章。著有《八年抗戰》、《中國與世界前途》。何應欽還曾任上海大夏大學校董。.

新!!: 劉峙和何應欽 · 查看更多 »

徐向前

徐向前(),原名徐象谦,字子敬,中国山西五台县人,20世纪中国军事家、革命家、政治家,曾經擔任党和国家领导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中唯一一名北方人。 徐向前早年考入黄埔军校為一期生,并参与北伐战争,之后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国共内战期间,他参与广州暴动,并指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次反“围剿”战争。之后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转战陕甘宁地区、进行长征,并到达陕北。后率领西路军渡黄河北伐,但失败。中日战争期间,他担任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129师副师长,并参与开辟河北、山东等敌后根据地。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其率领晋冀鲁豫军区部队指挥运城、临汾、晋中和太原戰役等,攻占山西全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徐向前先后担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长、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并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牵扯进“二月逆流”案。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期间,他宣布停止金门炮战。1990年9月21日,在北京亚运会开幕前夕徐向前因病于北京逝世。.

新!!: 劉峙和徐向前 · 查看更多 »

徐州剿匪總司令部

1948年6月29日,中華民國陸軍總司令部徐州司令部改為徐州剿匪總司令部(簡稱徐州剿總),由劉峙任總司令,孫震為副司令。李樹正為參謀長。1948年8月12日,蔣特派馮治安、劉汝明、杜聿明為徐州剿匪總司令部副總司令李新總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編,韓信夫、姜克夫主編,《中華民國史大事記》(全十二卷,十二冊),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7月。加上李延年、韓德勤和孫震等,副總司令共六人。徐蚌會戰後,徐州剿總由於損失大部份兵力而撤銷。.

新!!: 劉峙和徐州剿匪總司令部 · 查看更多 »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簡稱保定军校)是中国近代军事教育歷史上成立最早、规模最大、学制最正规的军事学府,位處直隶(今河北省)保定城东郊,占地3000余亩,前身為清朝北洋陸軍速成武备学堂、陸軍速成學堂、陸軍軍官學堂。 1912年至1923年期間,保定軍校共辦九期,畢業生有6300餘人,其中不少人後來成為黃埔軍校教官。在北洋政府、國民黨及中國共產黨阵营都有保定军校毕业學生,尤其是大清帝國滅亡後国民政府時期内。若從北洋行营将弁学堂(1902年)算起,保定各军事学堂(校)共培养、訓練了11000余名軍官,當中超过2000人獲得將軍的銜頭;仅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在短短的11年中的(1912年-1923年)九期毕业生中就培养了后来成长为少将以上的将军达1700余名。 保定軍校的主要功能為訓練初級軍官,學習期為兩年,分步兵、骑兵、炮兵、工程兵、輜重兵五科,學制章程參照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教官亦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者居多。第二任校長為蔣方震。保定军校前七期只招收全国四所陆军中学堂(民国后改称陆军预备学校)学制二年之毕业生;而陆中是只招收全国十八所(每省设一所)陆军小学堂学制三年之毕业生;陆小则是招收14-15岁的具初小或私塾学历的子弟。故从陆小、陆中至保定军校执行的是一整套的、严格的军事养成式教育。.

新!!: 劉峙和保定陸軍軍官學校 · 查看更多 »

保定戰鬥

保定戰鬥發生於1931年7月29日,地點則是在中國冀東保定一帶,是國民革命軍內部所發生的內戰戰鬥之一,也是中原大戰主要戰役。保定戰鬥的交戰雙方,一方為蔣中正轄下的國軍中央軍,另一方為石友三部隊。.

新!!: 劉峙和保定戰鬥 · 查看更多 »

國民革命軍北伐

國民革命軍北伐,又稱國民政府北伐、國民黨北伐、國民大革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是1926年至1928年間,中國國民黨領導的國民革命軍向北洋軍閥發動政變之內戰,因為國民革命軍戰場由南向北推進,故又簡稱“北伐”或“北伐战争”。 1926年7月9日,國民政府成立國民革命軍,由蒋中正担任总司令,起兵廣東,连奪长沙、武汉、南京、上海等地;進至華中,國民政府内部因对蘇聯與中国共产党态度不同而分裂,北伐陷于停顿。宁汉復合后,国民革命军继续北上,加入西北冯玉祥、山西阎锡山後,1928年6月攻克北京。奉系军阀、安國軍總司令、中華民國軍政府海陸軍大元帥张作霖從北京撤往中国东北,隨後因皇姑屯事件被炸死,其子張學良宣佈東北易幟,至此國民政府完成武裝奪權。 國民政府在北伐戰爭中,除了透過直屬的國民革命軍,也吸收中國各地反北洋勢力,成功將北洋軍閥及其掌控的北洋政府瓦解。北伐結束後,國民政府正式統治全中國,成為中國在國際上唯一代表的政權。但實際上,國民政府的組成內外仍有不同派系勢力,造成日後發生中原大戰等連串內鬥衝突,且由于之后的日本入侵中国以及国共两党间的斗争,导致中国实质上处于分裂状态,直到1949年中国共产党接管中国大陆。.

新!!: 劉峙和國民革命軍北伐 · 查看更多 »

國民革命軍第一軍

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第一次為黃埔軍校畢業生所建立,首創於1927年,源自黃埔軍校教導第一團。.

新!!: 劉峙和國民革命軍第一軍 · 查看更多 »

内战战争罪犯名单

内戰戰爭罪犯名單是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間中国共产党方面声称应“由全国各界根据实际情形提出”的所谓战争罪犯的名单。全部名单一直未拟就,仅由新华社两次发表了战争罪犯提名。 新华社于1948年12月25日及1949年1月26日分别以“陕北某权威人士”及“国民党统治区人民”的名义提出了一些由中国共产党方面拟定的重要的战争罪犯,主要为当时南京方面的党政军特要员及其重要支持者。这些战争罪犯为中国共产党单方面公布,并认为是“国人皆曰可杀”。 在国共内战期间直至1949年后,除被俘、投诚、起义及自海外回归中国大陆者外,由中国共产党方面认定的所谓“战争罪犯”的概念,除在1949年1月至北平和谈中受到中华民国政府方面的承认外,其后未再被中国国民党中央、中华民国政府、中华民国国军及黨員通訊局、国防部保密局等特务机关的领导人及中国青年党、中国民主社会党的领导人和著名文化人士胡适、于斌等所接受。 应当注意的是,中国共产党方面对全體上述战争罪犯的正式称呼并非“国民党战犯”,况且他们并非都为中国国民党籍人士,例如其中张君劢、王云五、曾琦等均为其他党派或者无党派人士。对于这些所谓“战犯”,中国共产党方面的用词十分讲究。 1947年7月7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发布的「七七」纪念日对时局口号时,使用的措辞是“破坏停战协定发动反革命内战及在战争中残杀人民的战争罪犯”;而10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表双十节宣言时,称他们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内战罪犯”,其中首要者即“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及陈立夫兄弟等四大家族及其他首要战犯”;新华社陕北1948年12月25日电称之为“战争罪犯”,首要者为“头等战争罪犯”;新华社陕北1949年1月26日电又补充了一批“重要战犯”。在1959年9月1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特赦令及其后历次对这些“战犯”的特赦中,被特赦的国共内战中所谓的“战争罪犯”的正式名称皆作“原属于蒋介石集团的战争罪犯”,与其相提并论的是“原属于伪满洲国的战争罪犯”、“原属于伪蒙疆自治政府战争罪犯”、“日本戰爭罪犯”。 自中国共产党方面而言,“蒋介石集团”是该批“战犯”的归属,也突出体现了其“非法”的性质。从1959年至1970年代的历次特赦的用词看,这是中国共产党自第二次國共内戰起长期坚持的立场。.

新!!: 劉峙和内战战争罪犯名单 · 查看更多 »

商震

商震,字啓予(又作起予),祖籍浙江省紹興县,生于直隶省順天府大城县(一说保定府),中华民国军事将领,陆军二级上将。張小曼「商震.

新!!: 劉峙和商震 · 查看更多 »

商潢战役

商潢战役是发生在第一次国共内战期间的一次战役,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四方面军进攻国民政府控制下的河南商城和潢川。 黄安战役结束后,红四方面军为了打击北线的国军,扩大其根据地,中共鄂豫皖军委决定发动商潢战役。 商城和潢川共驻守了国军三个师和一个旅,第58师驻防商城,第12师驻防潢川,而蒋介石嫡系汤恩伯第2师和独立第33旅驻扎在商、潢之间。红四方面军根据其部署,又考虑商城城防坚固,决定先进攻第2师在克商城。1932年1月13日,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率红四军第10、第11、第12师自黄安向北开进,由令红二十五军第73师向西策应主力部队发动战役。在此之前,为迷惑国军,徐向前命曾中生率独立师向黄陂佯攻。.

新!!: 劉峙和商潢战役 · 查看更多 »

剿匪總司令部

剿匪總司令部,簡稱剿總,是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準備進行對中國共產黨實施軍事圍剿的跨地區、跨建制之高司軍事單位,通常作為第一線指揮机关。主要分为四大系统,东北、华北、徐州以及华中。大體而言,一個剿總下轄若干兵團、警備司令部、綏靖公署、戰區以及綏靖區等,層級大體與軍政長官公署平行,但在軍事戰鬥中,指揮層級往往比軍政長官公署要高。 1937年之前,第一次国共内战期间,國民政府在各地設立一連串軍事機關,针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苏区中国工农红军進行圍剿,後因西安事變與抗日戰爭爆发,這些軍事機關在抗戰期間很多都轉為對日軍作戰單位。抗戰開始時,國民革命軍的指揮機構是按「總部-戰區兵團-集團兵團(兵團,路)-軍-師-旅-團」,共7級才到戰術單位;1940年後簡化為「總部-戰區-集團軍-軍-師-團」,6級指揮機構。此舉極大提升部隊作戰指揮能力。 1945年後,國民政府接收日本佔領區,展開與中國共產黨對決的準備,在各地成立了許多政府機構。作為中央政府代表官署、掌握地方軍、政權的單位稱之為「国民政府主席行辕」,設主任為最高統帥代表,是政治、軍事整合的機構。作為跨省區軍事區域的指揮單位則為軍政長官公署,直接指揮責任區的作戰任務,是跨省區的軍事機關,其中較著名且維持較久的就是東南軍政長官公署。訓政時期,若直接由軍事委員會指導的單位則稱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营」。行營是策劃、部署、指揮的前進基地,它的設置常因軍事行動的需要而變更,例如早期第二次、第三次剿共就是由南昌行營所策劃。抗戰結束後,軍事委員會改組為國防部,多數行營都改為行轅、軍政長官公署、或軍事針對性更強的剿匪總司令部,集團軍編制則改為綏靖區。「綏靖主任公署」則是省級(戰區級)軍事機構,綏靖主任對於所轄區域黨政要務有便宜處置權。「綏靖公署」初設於1931年11 月,最早設立的是駐贛、駐豫、駐鄂綏靖公署。到1937年6月,先後設立了駐贛、駐豫、駐鄂、北平、太原、廣州、南寧、駐閩、貴州、冀察、豫皖、滇黔川康、甘肅、西安、江蘇等「綏靖公署」。其中,駐贛、北平、甘肅、西安「綏靖公署」設立不久便撤銷。因此二戰结束之後的指揮機構理想中應擴編為「總部-行轅(軍政長官公署、剿總)-綏靖公署(戰區)-綏靖區-兵團/整編軍-軍(整編師)-師(整編旅)-團」張明金、劉立勤主編:《國民黨歷史上的158個軍》,2007年,北京:解放軍出版社,共8級。 下文中各剿匪總司令部戰鬥序列,因當年部隊調動、整編、撤銷、殲滅頻繁,加上戰後國軍整編與內戰同時進行,新舊制度交替之間,制度、稱呼與番號混亂,故內容並不完整全面,大體是以三大會戰前夕為主。.

新!!: 劉峙和剿匪總司令部 · 查看更多 »

国共内战

國共內戰,又稱國共戰爭,是1927年开始,中国境内爆发的内战。内战的一方为1947年行宪之前,为中国国民党领导的国民政府,行宪之后,为民选的中华民国政府 ,另一方为中国共产党所成立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戰爭可分为两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27年至1937年間之第一次國共內戰,第二階段則是1945年至1950年大致结束之第二次國共內戰。其為中國現代史的重大轉折點,共產黨透過這兩次內戰,最終取得大陸地區絕大部分區域的統治權,還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取代原有的中華民國國家體制,造成現今中华人民共和国與中華民國相隔台灣海峽兩岸政治分立與軍事對峙的局面。兩個政權自1979年1月1日起停火,也恢復民間和部分官方的交流活動,但仍未簽署任何形式的停戰協定或和平協議方式正式結束戰爭。 1925年,主张聯俄容共的國民黨領袖孙中山去世后,共產黨人在國民黨內的勢力迅速擴大,導致國共兩黨的合作關係出現裂痕。國民黨建立國民政府發動北伐期間,两党矛盾激化,導致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中正於1927年4月12日在南京宣布清党;同年7月,汪精卫领导的武汉国民政府宣布分共,國共兩黨正式決裂。1927年8月1日,共产党发动南昌起事,開始武裝夺权,並先後建立中国工农红军及數處革命根据地,與定都南京的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分庭抗禮。1928年12月,國民政府完成北伐、形式上統一中國後,自1930年起先後5次圍攻共產黨在南方之根據地。1934年,在第五次圍剿戰爭中,国軍攻佔當時中共中央所在的中央苏区,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被迫展開逃亡,於1935年抵达陕北。1936年12月发生西安事变後,國共雙方同意停止內戰,达成合作抗日协议,中国工农红军編入國民革命軍,共產黨統治的陝甘寧邊區則在名義上由國民政府直轄。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發後,國民政府将大量地方军阀武装推上抗战前线,而胡宗南等國民政府中央军精锐则包围陕甘宁边区;共产党則以游击战为主,建立大量敌后根据地。国共双方皆指责对方抗战不力,並多次军事冲突。 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後,国共之间的矛盾因裁軍、行憲與聯合政府等議題再度凸顯,導致雙方在1946年全面開戰。共產黨將其掌握的武裝力量命名為中国人民解放军;經過辽沈、-zh-hans:淮海; zh-hant:徐蚌-、平津等三大战役後,共產黨在東北與北方取得軍事上絕對優勢,至1949年初已控制长江以北所有省份。另一方面,國民政府在1947年結束訓政、頒行憲法、將以黨治國的國民政府改組為行憲之中華民國政府、將國民革命軍改組為國軍,並以推行金圓券等金融改革措施提振當時尚處戰後疲弱的中國經濟,尝试以改革換取社會菁英與中產階級的支持,但改革失敗反使國民黨民心盡失。1949年4月,國共雙方在北平進行停火談判但告失敗,中國人民解放軍隨即發起渡江战役,佔領首都南京、第一大城上海,並漸次奪取絕大部分的中國疆域。同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更名後的北京成立,而隨著國軍在戰爭中節節敗退,中華民國政府輾轉於1949年12月撤退至臺灣地區。自1955年大陳島撤退後,中華民國政府有效統治範圍限縮至臺澎金馬與部分南海諸島。1950年後,國共雙方仍有數次小規模交戰,至1979年雙方自行停戰後大致維持相隔的臺灣海峽分治的統治格局。.

新!!: 劉峙和国共内战 · 查看更多 »

国民革命军第七军

国民革命军第七军是中华民国国军主力之一,新桂系嫡系部队。曾参加统一广西、滇桂战争、北伐战争、宁汉战争、蒋桂战争、中原大战、國共內戰、抗日战争,获誉“钢七军”。最终于1949年11、12月间,在广西博白地区,被解放军第二野战军陈赓第四兵团、第四野战军43军围攻,全部被消灭。.

新!!: 劉峙和国民革命军第七军 · 查看更多 »

国民革命军集团军序列

集团军是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的军事编制单位。.

新!!: 劉峙和国民革命军集团军序列 · 查看更多 »

王德溥

王德溥()字润生,辽宁沈阳人。中华民国军政界人物。当代台湾人物辞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5页晚年从事天德教的领导工作。.

新!!: 劉峙和王德溥 · 查看更多 »

王震

王震(),字余开,曾用名正林、建成,湖南省浏阳县马跪桥村(今马战村)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共产党的前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上将。 王震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中国工农红军湘东独立一师团政委、组建湘赣根据地,担任红六军团政治委员,率部长征。抗日战争期间,担任八路军120师359旅旅长兼政委,组织南泥湾开垦。随后率领八路军南下支队,但未能立足,部队改为与新四军会师。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配合李先念部进行中原突围。此后担任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司令员兼政委、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司令员兼政委,参加指挥延安战役、青化砭战役、羊马河战役、蟠龙战役、吕梁战役、汾孝战役、陕中战役、扶眉战役等,并占领陕西、青海、新疆等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震长期主政新疆,并组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后进行北大荒开垦,期间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司令员兼政委、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中華人民共和國農墾部部長。文化大革命后期,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支持邓小平复出以及改革开放政策,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中央军委常委、中共中央党校校长、中顾委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等职务。他也是邓小平时期的「中共八大元老」之一。.

新!!: 劉峙和王震 · 查看更多 »

確山戰鬥

山戰鬥發生於1929年12月26日-1930年1月2日,地點則是在中國豫南一帶,是國民革命軍內部所發生的內戰戰鬥之一,也是中原大戰主要戰役。確山戰鬥的交戰雙方,一方為蔣中正轄下的國軍中央軍,另一方為唐生智部隊。.

新!!: 劉峙和確山戰鬥 · 查看更多 »

碾庄战役

庄战役是第二次国共内战淮海战役中第一阶段的战役。黄佰韬(黃伯韜、黃百韜)率领的国军第7兵团在江苏邳县碾庄圩被解放军围歼。它是一场决定性战役,从某种意义上讲碾庄战役决定了淮海战役的结局。.

新!!: 劉峙和碾庄战役 · 查看更多 »

第一届国民大会第一次会议

一届国民大会第一次会议,是中華民國國民大會成立後所召開的第一次例行會議,於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3月29日—5月1日在南京國民大會堂舉行,主要內容為按照中華民國憲法選舉第一任中華民國總統、副總統。該次会议与两年前的制宪国民大会,是国民大会仅有两次在中国大陆举行的會議,以後國民大會的歷次會議均在台北舉行。.

新!!: 劉峙和第一届国民大会第一次会议 · 查看更多 »

第一屆國民大會江西省代表

一屆國民大會代表,於1947年11月21日至11月23日,全國同時舉行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選舉。應選3045席實選2961席,隨國民政府遷台者一直沒有進行改選,許多代表一直當到過世,未過世者則一直擔任至1991年底方才全面退休。.

新!!: 劉峙和第一屆國民大會江西省代表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区受降仪式

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区受降仪式,1945年9月9日9时,在中華民國南京市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大礼堂(现南京军区大礼堂)举行,大日本帝國陸軍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大將签署投降书,向同盟国代表、中國陸軍總司令部總司令何应钦表示无条件投降。日本投降书中日文各一份,仪式历时15分钟。.

新!!: 劉峙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区受降仪式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国共内战

二次国共內战發生於1945年至1949年間 ,是中国国民党领导的中华民国国军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之间为争夺中国统治权而进行的内战。 抗日戰爭結束后,摩擦不斷的國共雙方開始在重慶展開談判並召開政治協商會議,然而谈判很快破裂,内战全面爆发。在戰爭初期,國軍一度取得全面優勢,佔領中共所控制的張家口和延安等戰略要地。然而到1947年初,在土地改革等一系列成功政策幫助下,解放军逐步取得戰爭主動權,開始局部反攻以對抗國軍的重點進攻。及至1947年中,在挺進大別山後,中共更完全取得整場戰爭的主動權,戰局至此逆轉。解放軍在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中以摧枯拉朽之勢迅速擊敗國軍,渡過長江,並在控制中国大部分地区後,於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政府则退往臺灣,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相隔台灣海峽对峙,並長期在中國大陸(尤其是福建省)沿海爆發衝突,互有勝負。1979年後,海峽两岸关系才開始缓和,至此兩岸雙方再未發生戰事。迄今,内战戰火虽已停止,然而随着两岸政治情勢的变化,军事紧张局面亦时有发生。 值得注意的是,交戰雙方至今從未有正式的停戰協定或和約,因此廣義的來說,目前海峽兩岸仍然處於戰爭狀態。.

新!!: 劉峙和第二次国共内战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永豐戰鬥

永豐戰鬥發生於1926年9月29日,地點則是在中國贛東一帶,是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的戰鬥之一。永豐戰鬥的交戰雙方,一方為國民革命軍,另一方為中央二師。.

新!!: 劉峙和第二次永豐戰鬥 · 查看更多 »

粟裕

粟裕(),幼名继业,学名多珍,字裕,以字行,湖南会同人,汉化的侗族后裔。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晚年位列中华人民共和国副国级领导人。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位于开国十位大将之一,并被同时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粟裕曾就读于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院。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参与南昌起义、湘南起义,之后进入井冈山,参与全部五次反围剿战争。中央红军长征后留在南方组织游击战争。历任红军第一军营长、师长,第七、第十军参谋长,挺进师师长,闽浙军区司令员,参与开辟浙南游击根据地。参与抗日战争。后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先遣支队司令员,新四军江南、苏北指挥部副指挥,参与指挥黄桥战役。皖南事变后,历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兼政委,中央苏中、苏浙区委书记。后兼任第六师师长,并参加车桥战役。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历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代司令员、代政委,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兼第二副政委。任第三野战军代司令兼代政委,与陈毅、刘伯承参加指挥苏中战役、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济南战役、上海战役等。曾参加指挥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历任解放军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军科院副院长、第一政委,中共中央军委常委,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是中共第七屆中央候补委员、第八至十一屆中央委员。粟裕于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期间遭到不合理批判,直至其去世十年后的1994年方才被完全平反。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1984年2月5日,粟裕在北京逝世。.

新!!: 劉峙和粟裕 · 查看更多 »

綏靖公署

綏靖公署是中華民國在國共內戰時期設置之機關。簡稱綏署,是在作戰區域或非作戰區負責指揮局部戰爭,組織訓練兵員,徴集軍糧,並全權指揮其所轄省縣級行政機關,以區域或綏靖公署所在地為名稱。中華民國國軍為了進攻中國共產黨,劃全國為若干綏靖區,在區中心城市設綏靖公署,除負責指揮軍事外,還控制區內政治、經濟和社會活動。綏靖公署在戰區指揮所轄省縣行政機關,按《綏靖公署組織條例》設立,負責訓練兵員、征集軍糧等戰爭事宜。.

新!!: 劉峙和綏靖公署 · 查看更多 »

白崇禧

白崇禧,字健生。穆斯林,伊斯兰教名奧馬爾()。廣西桂林臨桂人。中華民國陸軍一级上将,有「小諸葛」之稱。中國國民黨桂系(新桂系)將領。地位僅次於李宗仁。1923年起任廣西討逆軍參謀長,廣西綏靖公署及桂軍第二軍參謀長,國民革命軍副總參謀長、東路軍前敵總指揮。保定軍官學校畢業。 李宗仁和白崇禧人稱「李白」,是國民黨內最具實力的地方軍事勢力──桂系的中心,多年來一路合作無間。二人最初一同加入國民黨孫中山在廣州的革命陣營,又聯手驅逐廣西的舊軍閥。1927年任淞滬警備司令。國民黨北伐時,率廣西軍隊攻至山海關。後任第四集團軍副總司令兼新編第十三軍軍長。北伐成功後,和蔣中正及其他地方勢力多次開戰。1929年蔣桂戰爭失敗後,與李宗仁等退回廣西。八年抗戰爆發後,二人動員廣西的軍隊抗擊日軍,合作指揮多場大戰,屢有勝果。 1931年後,白崇禧歷任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副總參謀長兼軍訓部長、桂林行營主任、國防部長、戰略顧問委員會主任、華中軍政長官。然而,國民政府未能保住在中國東北的戰果,局勢對國府愈趨不利,桂系最終亦無法保住中華民國的半壁江山。去臺灣後,白崇禧被委任為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副主任委員。1966年病逝於臺北。 白崇禧为著名作家白先勇之父。白崇禧篤信伊斯兰教。民国时期,他捐款兴建了多所清真寺、发展穆斯林教育,在政治和经济上给予中国穆斯林許多方便。另一方面,據其子白先勇回憶,白崇禧對於少數穆斯林不合時宜的風俗習慣,例如:女性不得受教育、女性戴面紗等,極為反對。白崇禧對宗教採寬容態度,時常為佛教、道教寺廟題字、撰聯,諸如暖暖安德宮、關渡宮附設之廣渡寺、梧棲朝元宮、延平郡王祠等,不勝枚舉。.

新!!: 劉峙和白崇禧 · 查看更多 »

韓復榘

韓復--(),字向方,直隸省順天府覇州胜芳镇(今河北省霸州市)人,中華民国军事将领,馮玉祥手下的十三太保之一。后出任山東省主席;抗日戰爭初期因違令撤退而被蔣介石誘捕處決。.

新!!: 劉峙和韓復榘 · 查看更多 »

韓國光復軍

韓國光復軍(한국 광복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大韓民国臨時政府(朝鲜在华流亡政府)的軍隊,1940年9月17日成立于中华民国战时陪都重庆,主要由在华的朝鲜人组成,对日军进行游击战。总司令由池青天(化名李青天)担任,参谋长为李范奭。.

新!!: 劉峙和韓國光復軍 · 查看更多 »

青天白日勳章授勳人員列表

這是中華民國「青天白日勳章」授勳人員列表。該勳章於1929年開始授與,至2017年止,共有211獲獎者。.

新!!: 劉峙和青天白日勳章授勳人員列表 · 查看更多 »

顧祝同

顧祝同(),字墨三,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江蘇省涟水縣人,曾任江蘇省政府主席、陸軍總司令、參謀總長、國防部長。.

新!!: 劉峙和顧祝同 · 查看更多 »

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是中華民國第一次国共内战末期的一場軍事政變。1936年12月12日,時任西北剿匪总司令部副總司令的东北军將領张学良和時任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路軍總指揮的西北军將領杨虎城在中國西安发动“兵谏”,扣押蒋介石,並殺死保安人員、中央機關人員。最终,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同抗日」的主张而獲釋;从而國民政府放棄「攘外必先安內」基本國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形式上建立。.

新!!: 劉峙和西安事变 · 查看更多 »

西点军校

美国军事学院(The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 at West Point),常稱為西點軍校,是美國第一所軍校,也是美國陸軍的軍官培養機構,位于纽约州西點(哈德逊河西岸),距离纽约市约80公里。学校占地1万6千英亩(约647500公亩)。 從該軍事學校畢業的學生將獲得理學學士,畢業後的軍銜是陸軍少尉。畢業生必須在軍隊中至少服役5年和退伍後至少3年的後備役。 军事学院的美式足球隊历史上一直称为“哈德逊黑骑士”(The Black Knights of the Hudson),不过现在已经缩写为“黑骑士”(Black Knights)。美国的媒体有时也将西点军校的美式足球隊称为“陆军”(Army),这种叫法也已经成为正式的称谓。 西點軍校的校訓是“責任、榮譽、國家”,該校是美國歷史最悠久的軍事學院之一,曾與英國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俄羅斯伏龍芝軍事學院以及法國聖西爾軍事專科學校並稱世界“四大軍校”。西點軍校是美國愛國者聯盟盟校之一。除西點軍校之外,該聯盟由包括麻省理工學院(MIT)、理海大學(Lehigh University)、喬治城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和美國海軍學院(USNA)在內的其他12個精英學府組成。這些學府的共同特點是規模小和高度精英化。 西点军校名列国家史迹名录中,也是美国国家历史名胜。.

新!!: 劉峙和西点军校 · 查看更多 »

駐馬店戰鬥

店戰鬥發生於1929年12月20日-1930年1月2日,地點則是在中國豫南一帶,是國民革命軍內部所發生的內戰戰鬥之一,也是中原大戰主要戰役。駐馬店戰鬥的交戰雙方,一方為蔣中正轄下的國軍中央軍,另一方為护党救国军第四路总指挥(唐生智部隊)。.

新!!: 劉峙和駐馬店戰鬥 · 查看更多 »

解放 (电视剧)

《解放》是一部于2009年上映的中国大陆电视剧,该剧以第二次国共内战为背景,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为争夺政权而展开的民族内战。.

新!!: 劉峙和解放 (电视剧) · 查看更多 »

豫西鄂北会战

豫西鄂北会战為1945年3月21日至5月11日,在抗日戰爭中,國軍第5、第1戰區部隊在河南省西部、湖北省北部地方對日軍華北方面軍第12軍所進行的防禦戰役。.

新!!: 劉峙和豫西鄂北会战 · 查看更多 »

豫鄂皖邊區第三次圍剿

豫鄂皖邊區第三次圍剿,為中國第一次國共內戰時期,蔣中正所領導的國民政府對實力日益壯大的中國共產黨發動大規模軍事圍剿。主要目標是中國共產黨位於豫鄂皖三省邊境的「鄂豫皖革命根據地」(亦稱「鄂豫皖蘇區」)。1931年11月,國民政府調集15個師,進行第三次圍剿。至1932年6月,半年時間內,紅軍連續進行了黃安、商(城)、潢(川)、蘇家埠、潢(川)、光(山)4次戰役,其中4至5月的蘇家埠戰役,進行了48天,殲滅國軍3萬餘人,俘虜第7師副師長厲式鼎及5個旅、團長。此次反圍剿進行的4次戰役共殲滅國軍6萬餘人,擴大了蘇區。鄂豫皖蘇區進入了全盛時期。.

新!!: 劉峙和豫鄂皖邊區第三次圍剿 · 查看更多 »

豫鄂皖邊區第一次圍剿

豫鄂皖邊區第一次圍剿,為中國第一次國共內戰時期,蔣中正所領導的國民政府對實力日益壯大的中國共產黨發動大規模軍事圍剿。主要目標是中國共產黨位於豫鄂皖三省邊境的「鄂豫皖革命根據地」(亦稱「鄂豫皖蘇區」)。時間發生於1930年冬季至隔年春季期間。國民政府設立鄂豫皖邊區綏靖督辦公署,調集8個師又3個旅,近10萬人的兵力,於12月上旬開始對根據地進行第一次圍剿。紅軍進行了反擊,至1931年1月,共殲國軍4個團又4個營,擊潰4個團又1個營。打破國民政府的第一次圍剿。.

新!!: 劉峙和豫鄂皖邊區第一次圍剿 · 查看更多 »

豫鄂皖邊區第四次圍剿

豫鄂皖邊區第四次圍剿,為中國第一次國共內戰時期,蔣中正所領導的國民政府對實力日益壯大的中國共產黨發動大規模軍事圍剿。主要目標是中國共產黨位於豫鄂皖三省邊境的「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簡稱「鄂豫皖蘇區」)。時間發生於1932年夏季至秋季期間。此次紅軍因張國燾戰略指導上的錯誤而失敗。.

新!!: 劉峙和豫鄂皖邊區第四次圍剿 · 查看更多 »

路军 (军事)

路军(英文:Route Army),是國民政府国民革命军的一种建制单位。下辖军或师或独立旅。.

新!!: 劉峙和路军 (军事) · 查看更多 »

軍團

軍團由若干个军组成的军事建制单位,隶属于集团军或方面军。指挥官为军团长。.

新!!: 劉峙和軍團 · 查看更多 »

龍潭戰鬥

龍潭戰役發生於1927年8月25日至9月初的一場戰役,地點則是在中國南京東方一帶,是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的最大戰役以及最具決定性的一場戰役。龍潭戰役的交戰雙方,一方為國民革命軍,另一方為北洋政府所轄軍隊,結果李宗仁、白崇禧、何應欽指揮得宜全殲孫傳芳渡江大軍,不及渡江北逃之殘敵約有四五萬人,全部被俘。國民政府軍繳槍三萬餘支,炮數十門,俘孫軍高級軍官師、旅長數十人。 南京國民政府軍取得了震動一時的龍潭大捷,扭轉了自8月初反攻徐州失敗以來的戰場頹勢。 1927年9月1日孫傳芳率殘部從長江北岸向北全線後撤,9月2日,南京國民政府軍乘勝渡過長江北進,佔領浦口、揚州等要隘。對於此役,不少國民黨元老印象猶為深刻,于右任老先生曾寫一聯:東南一戰無餘敵,黨國千年重此辭。譚延闓亦有聯相贈與白崇禧:指揮能事回天地,學語小儿知姓名。.

新!!: 劉峙和龍潭戰鬥 · 查看更多 »

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续编

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编是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的第二編,於1974年出版第1辑,?年?月出版第100輯。有關情況詳見近代中國史料叢刊。.

新!!: 劉峙和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续编 · 查看更多 »

近代中國史料叢刊正编

近代中國史料叢刊正编是近代中國史料叢刊最早的一編,於1966年第10月出版第1辑,1973年12月出版第100輯。有關情況詳見近代中國史料叢刊。.

新!!: 劉峙和近代中國史料叢刊正编 · 查看更多 »

赵子立

赵子立()字一峰,河南省归德府永城县人,中華民国军事将领、中華人民共和国政治家。作为国民革命軍将领在抗日战争期间表现活躍,第二次国共内战末期转投中華人民共和国。.

新!!: 劉峙和赵子立 · 查看更多 »

蒋桂战争

蒋桂战争,是在1929年3月至6月期间,于中華民國国民政府内部,由蒋中正与新桂系势力之间爆发的一场战争。《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I》,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1989年5月上海印刷,ISBN 7500002440.

新!!: 劉峙和蒋桂战争 · 查看更多 »

重庆大轰炸

重庆大轰炸指中國抗日戰爭期間,由1938年2月18日起至1944年12月19日,日本对战时中國陪都重庆进行了长达6年半的战略轰炸。据不完全统计,在1938~1943年5年間日軍對重慶實施218次戰略轟炸,中國方面則指控日軍1938年2月至1943年9月间出动飞机9513架次,空袭重庆及附近地区200余次,投放包括细菌弹在内的各类炸弹2.16万枚,炸死1.19万人,炸伤1.41万人,炸毁房屋1.76万幢。日本對重慶實施的空襲,是由日本陆、海军航空队联合进行的“无差别轰炸”,是繼納粹德國空軍在1937年4月西班牙內戰中對格爾尼卡平民實施轟炸之後,歷史上最先實行的戰略轟炸。其目的是希望透過製造大量平民殺傷,以瓦解中国军民的抵抗士氣。 为纪念大轰炸罹难同胞,重庆市自1998年以来,每年的6月5日,定为重庆大轰炸纪念日,全城拉响防空警报,警示人们勿忘历史、珍惜和平。.

新!!: 劉峙和重庆大轰炸 · 查看更多 »

陳繼承

继承()别号武民,江苏靖江人。中华民国军事人物。蒋介石的嫡系。.

新!!: 劉峙和陳繼承 · 查看更多 »

陈独秀

(),安徽省怀宁县十里铺(今属安庆市)人。字仲甫,家谱名庆同,科举名--生,留学日本时名由己,办《安徽俗话报》时名三爱,辛亥革命后始名陈独秀,办《每周评论》时名只眼,号实庵。中国近现代的思想家、政治活动家、语言学家,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及首任总书记,中国托派的精神领袖。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创办了著名白话文刊物《新青年》,也是五四运动的精神领袖。 1921年作为总书记的他,反对中国共产党接受共产国际的大量金钱和鸦片(代替货币以方便在中国南方变现)援助,但反对无效。他于1927年7月被共产国际剥夺中共党内领导职务。1929年因中东路事件中苏正在中国东北开战,他反对当时中共提出的“武装保卫苏联”的口号,被中共中央开除党籍。之后,陈独秀的政治思想开始向托洛茨基主义靠拢,对斯大林主义进行了批判,并于1931年主持建立托派组织“中国共产党左派反对派”。.

新!!: 劉峙和陈独秀 · 查看更多 »

抗战胜利勋章

抗战胜利勋章是抗日战争结束后中華民國政府授予抗战有功人士的勋章。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0月8日,国民政府国防最高委员会通过了《颁给胜利勋章案》。10月10日公布《颁给胜利勋章条例》。次年1月8日,又修正为《颁给胜利勋奖章条例》。该勋章为襟绶有表,不分等级。勋章中心为时任国民政府主席蒋中正肖像,肖像由八颗金星围绕,其四周为光芒,并以红色代表胜利。章环则用嘉禾围绕着国徽。 首批获授胜利勋章的共有如下94人: 何应钦、程潜、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李济深、白崇禧、陈绍宽、唐生智、徐永昌、何成浚、陈仪、熊式辉、张治中、龙云、何键、于学忠、朱绍良、万福麟、张钫、金汉鼎、张之江、吕超、顾祝同、刘峙、蒋鼎文、万耀煌、徐培根、余汉谋、卫立煌、张发奎、薛岳、胡宗南、孙蔚如、卢汉、汤恩伯、王耀武、王缵绪、张镇、邓锡侯、潘文华、钱大钧、贺国光、周至柔、黄光锐、毛邦初、周亚卫、钱卓伦、熊斌、刘斐、刘士毅、王俊、袁守谦、刘咏尧、萧毅肃、戴笠、张笃伦、石敬亭、曾万钟、范汉杰、裴昌会、朱德、彭德怀、叶剑英、杨爱源、唐式遵、上官云相、韩德勤、孙震、郭忏、陈继承、冯治安、周嵒、蒋光鼐、郭寄峤、何柱国、牟中珩、王陵基、高树勋、李延年、马法五、马占山、邓宝珊、刘多荃、香翰屏、黄琪翔、关麟征、邓龙光、夏威、郑洞国、孙元良、张雪中、夏楚中、彭位仁 在此之后,双十节期间共颁布了十余道授勋令,有近千人获颁胜利勋章。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之后又有颁发,共计有万余人获得了该勋章。.

新!!: 劉峙和抗战胜利勋章 · 查看更多 »

抗日战争第一战区

抗日战争第一戰區是指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為了因應戰爭形勢,中華民國政府於境內劃分;與日軍作戰的戰區之一。最初第一戰區所轄範圍為河北北部及山東北部,後來視戰爭實際情況,第一戰區分別於1938年、1939年與1944年做過三次相當大規模的更動。.

新!!: 劉峙和抗日战争第一战区 · 查看更多 »

抗日战争战区

抗日戰爭戰區是指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為了因應戰爭形勢,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於中國境內所規劃的戰區劃分。以國民革命軍為主體所劃分的此戰區,最初所轄範圍為長城以南,以山西,河北、山東、江蘇為主,後來視戰爭實際情況及日軍佔領區域,分別於1938年、1939年與1944年做過三次相當大規模的更動。一般來說,此作戰區劃分是以陸軍作戰為主。.

新!!: 劉峙和抗日战争战区 · 查看更多 »

捕杀韩复榘

捕杀韩复榘,是指中国抗日战争初期国民革命军第五战区副司令兼第三集团军司令韩复榘因消极抵抗保存实力以致战局不利而被国军统帅部逮捕并枪决的事件,发生于1938年1月,此事件使得不少国军将领得到震慑,对之后中国抵抗日军进攻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新!!: 劉峙和捕杀韩复榘 · 查看更多 »

李宗仁

李宗仁(),字德鄰,廣西桂林人,生於临桂西鄉村。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中國國民黨黨員。新桂系首领,曾任首任中華民國副總統、代總統。 父親李培英是名教師,育有五子三女。李宗仁排行第二,幼年家貧務農,18歲入廣西陸軍小學。1910年,參加中國同盟會支部,辛亥革命後陸軍小學改組,畢業於廣西陸軍速成學校。 李宗仁以實力軍人之姿,在廣州加入孫文陣營。後與白崇禧、黃紹竑合作,統一廣西,拥戴广州国民政府。國民革命軍北伐時,帶領廣西軍隊一路由湖南進攻至山海關。北伐以後十年期間,屢次發動和参與中原大戰、蔣桂戰爭等國民黨內戰,亦苦心經營廣西。抗日戰爭時,動員廣西將士抗日,指揮多次大戰,在台兒莊會戰中名震一時。 1948年中華民國行憲,經國民大會當選中華民國副總統。1949年11月,當中國國民黨自陪都重慶撤退,代總統李沒有跟他們在一起;相反,李乘機到香港宣布會入醫院治療胃病。蔣介石復出接替李之出缺,開始帶領中國國民黨對抗共產主義。李在香港守侯兩週,之後和夫人郭德潔等家人一道出走美國。李並未赴台,1954年被彈劾罷職。後經瑞士回到中國大陸,1969年病逝於北京。 李宗仁是第二次國共內戰的兩岸分治前,首任也是唯一的中華民國副總統。.

新!!: 劉峙和李宗仁 · 查看更多 »

李範奭

李範奭(이범석,),号铁骥(철기),又名王云山、麟男、哲琦,韓國政治人物、獨立運動家、軍人和外交官,漢城(今首爾)人。 李范奭是韩国朝鲜王族後裔,15岁时流亡中国,在中国从事反日独立运动约30年,雲南陸軍講武堂畢業,是青山里战役中韩国独立军的作战指挥。1940年9月17日,李范奭被时任大韩民国临时政府主席金九任命为韩国光复军参谋长。韩国光复后,他于1946年5月回国,是大韩民国建国後第一任内阁总理兼国防部长(1948年7月31日-1950年4月20日),后任駐中華民國大使(1950年12月 - 1951年9月)、內務部部長(1952年5月-7月)等職,亦是韩国自由党的组织筹建者,并出任该党副总裁。.

新!!: 劉峙和李範奭 · 查看更多 »

東鹿戰鬥

東鹿戰鬥發生於1931年8月3日,地點則是在中國冀北一帶,是國民革命軍內部所發生的內戰戰鬥之一,也是中原大戰主要戰役。東鹿戰鬥的交戰雙方,一方為蔣中正轄下的國軍中央軍,另一方為效忠于宁粤分裂后的广州政府的石友三部隊。.

新!!: 劉峙和東鹿戰鬥 · 查看更多 »

桐盧戰鬥

桐盧戰鬥發生於1927年2月11日-16日,地點則是在中國浙東一帶,是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的戰鬥之一。桐盧戰鬥的交戰雙方,一方為國民革命軍,另一方為北洋政府所轄軍隊。.

新!!: 劉峙和桐盧戰鬥 · 查看更多 »

樟樹戰鬥

樟樹戰鬥發生於1926年10月3-6日,地點則是在中國贛西一帶,是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的戰鬥之一。樟樹戰鬥的交戰雙方,一方為國民革命軍,另一方為贛二師與粵軍。.

新!!: 劉峙和樟樹戰鬥 · 查看更多 »

正者无敌

《正者无敌》,是由石小克编剧,陈宝国、陈数、姚刚、修宗迪、米学东等主演的以近代革命为背景的电视剧,也是“英雄无敌”系列第四部。2012年3月10日深圳电视台都市频道首播国语版,3月19日四川影视频道首播川话版。.

新!!: 劉峙和正者无敌 · 查看更多 »

汪吟龙

汪吟龙()安徽省枞阳县人,字子云方尔文、汪福来主编,桐城文化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344页,别署江南汪大,室名铁砚斋,又署铁砚斋主人乔晓军,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 (补遗二编),三秦出版社,2007年。中华民国儒学家、作家、官员。.

新!!: 劉峙和汪吟龙 · 查看更多 »

河南广播电视台

河南广播电视台(Henan Radio & Television Station)是总部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郑州市的省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于2017年5月11日成立,由原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河南电视台等单位合并而成,为中共河南省委直属事业单位,受河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监管。河南广播电视台内设20个部室和24个频率、频道,下辖41家事业单位,在职员工5400多人,内设台属国有企业——河南广电传媒控股集团。2014年还设立了河南大象融媒体集团有限公司。 因河南广播电视台的台标酷似一头大象,故观众称其为“大象台”,同时该台电视频道官方网站的名称为“大象网”。.

新!!: 劉峙和河南广播电视台 · 查看更多 »

河南理工大学

河南理工大学(英语: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缩写:HPU),简称“河南理工”。是一所位于中国河南省焦作市以理工科为主的大学,学校前身是创立于1909年的焦作路矿学堂,抗日战争时期学校曾迁至陕西等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学校主体先迁至天津市,后落户徐州市,校本部在整合了中南煤炭工业学校之后,先后改名为焦作矿业学院、焦作工学院和河南理工大学。学校占地面积近4000亩,建筑面积115万平方米,拥有31个校级研究所,68个本科专业,覆盖7大学科门类。2011年6月16日,河南理工大学改由河南省和中国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共同建设。.

新!!: 劉峙和河南理工大学 · 查看更多 »

淞滬戰鬥

淞滬戰鬥發生於1927年3月16日-21日,地點則是在中國江蘇東南一帶,是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的戰鬥之一。淞滬戰鬥的交戰雙方,一方為國民革命軍,另一方為北洋政府所轄軍隊。.

新!!: 劉峙和淞滬戰鬥 · 查看更多 »

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是第二次国共内战中的“三大战役”之一,由中國人民解放軍進攻中華民國國軍徐州剿匪總司令部防區。由1948年11月6日开始,1949年1月10日结束。是第二次国共内战時期,解放軍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臨城(今棗莊市薛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地區,对國軍一次战略性进攻戰役。 戰役历时65天,解放軍殲滅國軍5个兵团和1個綏靖區部隊,計22个军56个师,共55.5万人(其中俘虏32万余人,毙伤17万余人,投降3.5万余人,變節改编2.8万人;国军将领被俘124人,阵亡6人,投降22人,叛變8人。被消灭国军统计中还不包括溃散和逃亡人数),此外還击退由蚌埠方面屢次北援之第六、八兩個兵團。國軍方面,由徐州剿匪總司令部總司令刘峙及副總司令杜聿明指揮,造成解放軍伤亡13.4万人。此战役被中國國民黨及中華民國方面称为「徐蚌--会战」(徐州、蚌埠),中国共产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方面称为「淮海--战役」(淮阴、海州)。.

新!!: 劉峙和淮海战役 · 查看更多 »

漯河市

漯河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河南省中南部。地处华北平原,淮河两大支流沙河、澧河横贯全境。全市总面积2,617平方公里,人口276万。是全国综合改革试点市、全国开拓农村市场试点市、国家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市、中部最佳投资城市。 漯河食品加工主导产业特色明显,以食品工业发展的卓著成效,成为全国首家中国食品名城、全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和保证体系建设双试点市、全国首家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市、全省食品工业基地市、全省无公害食品基地示范市。 漯河凭借亲水融绿、环境秀美的独特城市风貌,先后摘取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桂冠。2017年6月,漯河市被命名国家卫生城市。.

新!!: 劉峙和漯河市 · 查看更多 »

最新支那要人传

《最新支那要人传》(最新支那要人伝)是日本朝日新闻社于昭和16年(1941年)出版的图书,收錄343位當時中華民國政治、外交及軍事知名人士的簡要傳記。 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網站有該書的數位化版。.

新!!: 劉峙和最新支那要人传 · 查看更多 »

戴临风

戴临风()原名戴永成,满族,辽宁省新宾县人,中国中央电视台副台长,承担台长工作。.

新!!: 劉峙和戴临风 · 查看更多 »

新县

新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信阳市下属的一个县,地处河南省最南端的大别山区。面积1551平方公里,2010年常住人口27.5万。县人民政府驻新集镇。.

新!!: 劉峙和新县 · 查看更多 »

新桂系

新桂系是指相對於舊桂系,在1920年代崛起的以李宗仁、白崇禧等廣西出身者为代表的軍閥、中國國民黨內部派系。广西历史上一直处于中国边远落后之地,經濟與文化較為落后。历史上广西籍人士除太平军外,只有新桂系登上影响全中国政治舞台。後因國共內戰,中國國民黨失利,新桂系也隨之瓦解。.

新!!: 劉峙和新桂系 · 查看更多 »

1931年中国

没有描述。

新!!: 劉峙和1931年中国 · 查看更多 »

1932年中国

没有描述。

新!!: 劉峙和1932年中国 · 查看更多 »

1933年中国

没有描述。

新!!: 劉峙和1933年中国 · 查看更多 »

1934年中国

没有描述。

新!!: 劉峙和1934年中国 · 查看更多 »

1937年中国

没有描述。

新!!: 劉峙和1937年中国 · 查看更多 »

1937年國軍戰鬥序列

1937年國軍戰鬥序列編列發布於1937年8月,這裡的國軍是指中華民國所屬的國民革命軍。該戰鬥序列是中日戰爭爆發後,統治中國之中華民國政府為了抵抗日軍所編列的中國全境國軍戰鬥序列。 1938年1月,中國軍隊於淞滬會戰失利並自首都南京撤軍,為了此戰略異動變數,加上兵士折損眾多,國軍戰鬥序列予以大幅度更動。而跟隨戰鬥序列更動,中日戰爭第一期第一階段亦告正式結束,而中國也正式邁入以武漢為根據地的第一期第二階段之抗日戰爭。.

新!!: 劉峙和1937年國軍戰鬥序列 · 查看更多 »

1944年中国

没有描述。

新!!: 劉峙和1944年中国 · 查看更多 »

1944年國軍戰鬥序列

1944年國軍戰鬥序列編列發布於1944年冬天,這裡的國軍是指中華民國所屬國民革命軍。該戰鬥序列是中日戰爭末期,統治中國之中華民國政府為了適時反攻需要所編列的中國全境國軍戰鬥序列,此序列大致沿用至1945年年中的兩國戰爭結束後。.

新!!: 劉峙和1944年國軍戰鬥序列 · 查看更多 »

1945年中国

没有描述。

新!!: 劉峙和1945年中国 · 查看更多 »

1948年中国

没有描述。

新!!: 劉峙和1948年中国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刘峙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