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21 关系: 劉寅 (成化進士),劉珏 (內江),劉自存,劉自強,劉泰 (正統進士),劉昂 (成化己丑進士),南朝侯爵列表,司马锽,吏部侍郎,乙速孤行俨,式侯,刘弘 (消歧义),刘嘉 (顺阳侯),刘喜 (城阳王),刘萌,刘恭 (式侯),王適 (唐朝),梁载言,明史,明史人物列表,旧唐书。
劉寅 (成化進士)
劉寅,字叔亮,四川省成都府內江縣人,民籍,治《書經》,年二十八歲中式成化二年丙戌科第三甲第一百三十四名進士。九月初二日生,行四,曾祖劉仁義;祖劉憲;父劉志熙,教授;母黃氏。具慶下,妻李氏,兄愈恪;愈嚴;博,弟玘;愈覺。由國子生中式四川鄉試第三十四名舉人,會試中式第一百一名。.
查看 刘宪和劉寅 (成化進士)
劉珏 (內江)
劉珏,字廷重,四川省成都府內江縣人,民籍。明朝政治人物。 四川鄉試第三十名,后參加會試第二百七十名。成化十七年,登進士第二甲第七十名。 曾祖父劉仁義;祖父劉憲;父親劉志寧。母前母史氏;前母陰氏;段氏。.
查看 刘宪和劉珏 (內江)
劉自存
劉自存,字體心,河南省開封府扶溝縣人,明朝政治人物。 嘉靖四十四年乙丑科第三甲第三百零一名進士。。官至湖广按察司佥事。.
查看 刘宪和劉自存
劉自強
刘自强(),字体乾,河南省陳州府扶溝縣人,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查看 刘宪和劉自強
劉泰 (正統進士)
劉泰(),字皆亨,江西吉安府安福縣人,軍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順天府鄉試第五十六名。正統十三年(1448年),參加戊辰科會試,得貢士第一百五名。殿試登進士第三甲第三十八名。曾祖父劉憲。祖父劉巖。父亲劉洪,曾任臨清縣學訓導。.
查看 刘宪和劉泰 (正統進士)
劉昂 (成化己丑進士)
劉昂(),字廷舉,山東濟南府武定州海豐縣人,民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山東鄉試第二十四名。成化五年(1469年),參加乙丑科會試,得貢士第六十四名。殿試登進士第三甲第一百一十七名,除工科給事中,陞戶科都給事中,以事降雲南姚州判官,仕終陝西慶陽知府。曾祖父劉成甫。祖父劉文美,曾任巡檢。父亲劉憲。.
南朝侯爵列表
南朝宋的五等爵制承襲晉制,侯爵分為開國縣侯與五等縣侯。開國縣侯為第二品爵。縣為侯國者,改稱縣令長為相,相最初向國主稱臣,宋孝武帝時革除稱臣之制。侯國置郎中令、典書令、典祠令、典衛令、學官令、治書、世子庶子、陵長、廟長、牧長、謁者、中大夫、舍人、典醫丞、典府丞等官。五等縣侯為虛封爵,不開國,無食邑。南朝梁時,開國縣侯位視孤卿、重號將軍、光祿大夫,班次之。縣侯國置郎中令一卿。除卿之外,侯國又置相、侍郎、典祠令、典書令、典衛長等官。國官皆向國主稱臣。南朝陳時,開國縣侯為第三品爵,位視中二千石。《隋書 卷二十六 志第二十一》:“嗣王、蕃王、開國郡縣公,第二品。開國郡、縣侯,第三品。開國縣伯,第四品。並視中二千石……湯沐食侯,第七品。鄉、亭侯,第八品。並視千石。關中、關外侯,第九品。視六百石。” 南朝的二十等爵制承襲魏晉之制。列侯爵二十級,分縣侯(湯沐食侯)、鄉侯、亭侯三等。南朝宋時,縣侯為第三品爵,鄉侯為第四品爵,亭侯為第五品爵。《宋書 卷四十 志第三十》:“縣侯。右第三品……鄉侯。右第四品……亭侯。右第五品……關內侯。右第六品……”南朝梁時,食邑千戶以上的列侯置家丞、庶子,食邑不滿千戶的列侯只置庶子。南朝陳時,湯沐食侯為第七品爵,鄉侯、亭侯為第八品爵,位視千石。關內侯爵十九級,南朝宋時為第六品爵。名號侯爵十八級。關中侯爵十七級,南朝陳時為第九品爵,位視六百石。關外侯爵十六級,南朝陳時為第九品爵,位視六百石。 以下的列表,列出南朝可考的開國侯、五等侯、列侯、關內侯、名號侯、關中侯、關外侯。.
查看 刘宪和南朝侯爵列表
司马锽
司马锽,洛州温(今河南温县)人,出自三祖司马氏琅琊房,北魏琅邪王司马楚之的后裔,唐、武周时期官员,历任侍御史、徐州刺史、黄门侍郎,官居正三品。 武则天即位初年,实行吏部糊名科举考试时,司马锽与王适、刘宪、梁载言并列第二等。司马锽应对的题目是《对紫芝白兔判》,见载于《全唐文》。 司马锽由天官侍郎刘奇荐举,在693年担任监察御史,在长安四年武则天施行宰相检校制度时,司马锽是以本职检校担任徐州刺史,同时任命的20人中,仅有他和薛谦光的政绩最佳,最为称职。 唐中宗神龙年间,司马锽在黄门侍郎任上去世。.
查看 刘宪和司马锽
吏部侍郎
吏部侍郎,別名吏侍、二銓、小天官、小宰、天官之貳、天官貳卿、倅天官、藻鏡,掌管文官任免、考課、升降、勛封、調動等事務。「吏部」乃六部之一,東漢始置吏曹,改自尚書常侍曹,魏晉以後稱吏部。隋唐列為“尚書省”六部之首。「侍郎」,相當於今日的副部長、次長。尚書是部長。今日,这一职位相当于中华民国銓敘部、考選部次長、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国家公务员局局长。.
查看 刘宪和吏部侍郎
乙速孤行俨
乙速孤行俨(),字行俨,京兆醴泉县(陕西礼泉县)人,武则天时期的广州、泉州、黔州刺史。.
查看 刘宪和乙速孤行俨
式侯
式侯,西汉至东汉宗室列侯之一,封国为式,300户,属汉太山郡。王莽篡位,国除。公元24年,故式侯刘萌之子刘恭与赤眉诸将降更始帝,复封为式侯。.
查看 刘宪和式侯
刘弘 (消歧义)
劉弘可以指:.
查看 刘宪和刘弘 (消歧义)
刘嘉 (顺阳侯)
刘嘉()字孝孫,是汉光武帝的族兄,舂陵侯刘敞的同母弟刘宪之子。刘嘉自小失父,被“南顿君”刘钦收养,后来,他与刘伯升(刘钦的长子)一同去长安求学,学习《尚书》和《春秋》。.
查看 刘宪和刘嘉 (顺阳侯)
刘喜 (城阳王)
刘喜,汉朝宗室,西汉第二代城阳王。 其父刘章,汉高祖刘邦長子齊悼惠王劉肥之子,原封朱虛侯,因隨周勃、陳平等元老大臣等夷滅諸呂,擁立漢文帝,文帝立章為王,即城阳景王,是第一任城阳王。 前177年,刘章死后,刘喜袭位。前170年,被汉文帝改封为淮南王。前166年,淮南厉王刘长的儿子刘安封为淮南王,刘喜回城阳为王。前144年,刘喜去世,谥号恭或共,他的儿子刘延嗣位。 其余诸子:雷侯刘稀、东莞侯劉吉、辟節侯劉壯、利郷康侯劉嬰、有利侯刘釘、東平侯刘庆、運平侯刘、山州侯刘齒、海常侯劉福、鈞丘侯刘宪、南城侯刘贞、廣陵常侯劉表、莊原侯劉皐。.
查看 刘宪和刘喜 (城阳王)
刘萌
刘萌,汉朝宗室,第三代式侯。祖父城阳荒王刘顺是汉高祖刘邦之孙城阳景王刘章的后代,其父刘宪是第一任式侯。前20年,其兄第二任式侯刘霸死后无子,刘萌袭位,王莽篡汉,刘萌废为庶民。后来,赤眉军拥立的皇帝刘盆子就是他的儿子。.
查看 刘宪和刘萌
刘恭 (式侯)
刘恭,太山式人,西汉城阳景王刘章之后。曾祖为城阳荒王刘顺,祖父为式节侯刘宪,父为式侯刘萌。王莽篡位,国降,为式人。.
查看 刘宪和刘恭 (式侯)
王適 (唐朝)
王適,幽州(今北京)人。 能寫詩文,初讀陈子昂《感遇》詩三十八章時,說他「是必為海內文宗。」武則天時,敕吏部糊名考選人判,以求高才。王適同劉憲、司馬鍠、梁載言等列入第二等,官至雍州司功參軍。.
查看 刘宪和王適 (唐朝)
梁载言
梁載言,博州聊城人。唐朝、武周时官员。 曾任鳳閣舍人,專知制誥。武后時,敕吏部糊名考判,徵高級人才,只有劉憲、王適、司马锽、梁載言等人入第二等。中宗時,官至懷州刺史。著有《十道四蕃志》十六卷,其中有“義婦祝英台與梁山伯同冢。”一句,是最早提到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另有《具員故事》十卷。.
查看 刘宪和梁载言
明史
《明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後一部,是一部纪传体的史书。清朝明史馆官修,张廷玉等主撰,全書共三百三十二卷,計本紀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表十三卷、列傳二百二十卷;记明代史事,起自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迄於明思宗崇祯十七年(1644年),共277年的明朝历史。.
查看 刘宪和明史
明史人物列表
明史人物列表是《明史》中的人物列表,根据章节依次排列。明史为二十四史中的最後一部,为清朝张廷玉等人耗时一百余年、历经三代、四次大型修纂而成。其是一部纪传体的史书,它记载了从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到明思宗崇祯十七年(1644年)共277年的明朝历史。该史也包括部分朱元璋起兵时至立国号前的一些人物故事,但内容不完全涉及南明王朝一些史事人物。.
查看 刘宪和明史人物列表
旧唐书
《旧唐书》為后晋刘昫等撰。后晋天福六年(941年),晋高祖石敬瑭命張昭遠、賈緯等人撰唐史,由宰相赵莹监修。後晉開運二年(945年)书成,时因刘昫为相,故该书署名刘昫撰。原名《李氏書》,《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宋史·藝文志》及南宋刻本均题为《唐书》,后为区别北宋歐陽脩等人编的《新唐书》,改名《旧唐书》。共200卷,包括本纪20卷、志30卷及列传150卷。记载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至唐哀帝天祐四年(907年)。 《旧唐书》长庆(唐穆宗年号)以前的内容多依吴兢、韦述、柳芳、于休烈、令狐峘等人所撰写的唐代旧史,资料比较充实。但长庆以后的内容较为简略疏漏,内容也比较芜杂。 《旧唐书》修撰时间短促,北宋人嚴厲地批評《舊唐書》:“紀次無法,詳略失中,文采不明,事實零落”,甚至有並列兩傳的情況,如卷一O一、一八七《忠义传》都有王求礼,卷五九丘和附传、卷一八六上《酷吏传》都有丘神勣,列传第七十二和列传第九十四都有杨朝晟、卷一O二韦述附传、卷一九O下《文苑传》都有萧颖士,又如卷九九附传、卷一七一都有张仲方,卷一九八上曹憲附传、卷一九O中李邕傳裡都有李善。基本上,《舊唐書》只是抄錄現成的唐史有关文献,照抄《國史》、《实录》及唐末文书档案,许多“大唐”、“本朝”、“今上”字样仍然保留;唐武宗以後的宣、懿、僖、昭、哀五代,因無《實錄》存下,則雜采各家傳聞和《唐年補錄》和《唐末三朝聞見錄》諸書。《舊唐書》另一缺失是记事有所讳饰,清人趙翼已指出:“《褚遂良传》不载其倾陷刘洎之事,《李世勳传》不载其瞻徇立武后之事,《辛云京传》不载其激变僕固怀恩之事,《田神功传》不载其先为贼将之事。” 《舊唐書》在保存史料上有一定的價值。例如李密〈讨隋炀帝檄文〉在《隋书》和《新唐书》的《李密传》均不載,只有在《旧唐书》中得以保留。因為《旧唐书》前期文献资料完整,材料翔实,叙事详明,文字簡潔有力,頗受後世重視,如《郭子儀傳》,“首尾整潔,無一釀詞,因此可知唐史官之老於文學也”。《賈耽傳》裡收錄的《隴右山南圖》和《海內華夷圖》等,是中國地理上極為珍貴的資料。《舊唐書》裡更記錄了大量的中國少數民族的史料,如,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的史跡,以及突厥、回紇、吐蕃、契丹等多民族的歷史。 從南宋紹興以後,《舊唐書》一直沒有重刻,湮沒不聞,以至於“鬱絕不傳,無所考覓”。明嘉靖年間,聞人詮自王延喆、張汴處收集殘稿,重刻《舊唐書》。清朝乾隆年间编修《四库全书》时,命沈德潛等人校勘兩《唐書》,《新、旧唐书》同時被列入“二十四史”之一。道光年間,岑建功參照《太平御覽》和《冊府元龜》的內容,重新整理《舊唐書》。 顾炎武稱:“《旧唐书》虽颇涉繁芜,然事迹明白,首尾该赡,亦自可观。”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中稱《旧唐书》“论、赞极有佳者”。北宋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時,反多以《旧唐书》为主,在史料完整性的考量,《新唐書》並不能取代《舊唐書》。.
查看 刘宪和旧唐书
亦称为 劉憲 (消歧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