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刘向

指数 刘向

劉向(),字子政,原名更生,漢朝宗室。著有《別錄》、《新序》、《说苑》、《列女传》、《洪範五行傳》、《五紀論》等書,並且編訂了《戰國策》、《楚辭》、《孫卿新書》。劉向曾官中壘校尉,故世称劉中壘。明人张溥辑有《刘中垒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又有赋33篇,今仅存《九歎》一篇。經學家劉歆為其子。.

178 关系: 劉向歆父子年譜劉交劉德 (陽城侯)劉賜劉辟彊 (宗正)劉植 (漢朝)劉更生历史学家列表十三经十洲三島古琴古琴文献列表名家坟墓夏姬大戴礼记天祿閣娥皇孟姜女子产孙膑宿瘤女宗正安期生宋弘宋鈃尚书 (书)尚书大传小學 (經學)小說家 (諸子百家)尸子尸佼尹喜少正卯山林派山海经屈瑕左传中國古籍中國同性戀史中国化学史中国性文化常山郡东周君七世夫妻七仙女七略世本帛金...九叹九章 (楚辞)乘龙快婿人際關係事務所二十五别史二十四孝五德終始說五服介子推彩绘人物故事漆屏彭祖徐州市俗語刘姓刘富 (西汉)刘歆列女仁智图列女传列仙传列禦寇周堪唐式鎮墓獸儒家人物列表儒教 (宗教)冯商农家商鞅前10年代前1世纪前6年前77年国家石渠議奏石渠阁玉潭实验中学王匡 (东汉)灵宝市班斿琴史礼记秦始皇秦攻百越之战穿天石管子 (書)纪传体炼金术甯越田何申包胥男同性戀文學燃藜圖畴人传牧野之战目录学百越遊仙詩鍾無艷 (2010年電視劇)鍾離春荀子荀子 (書)荀勗荀瑶顏無繇顾恺之行星 (占星術)西安市西漢經學傳承列表駟子陽許穆夫人说苑诗人貞姜貞節旌表趙與檡蹴鞠黄山黄帝内经齊湣太后范弘之范喬茅焦阴阳赤精子赤松子蔡邕鄧曼鄭樵苏秦苏洵老子 (書)送花虞姬 (齊國)陰間陈汤折獄龜鑑抒情诗息妫搖錢樹 (器具)李尋校對楚弓楚得楚辞楚辞章句楚辞目录欽定授時通考汉宫飞燕汉书汉朝汉朝宗正、宗伯列表汉朝诗汉文帝河殇沈諸梁沛县淮南子漢書人物列表月兔戰國戰國策昭宣之治新学伪经考新序新编诸子集成新朝文化曾参曾慥晏子春秋 扩展索引 (128 更多) »

劉向歆父子年譜

《劉向歆父子年譜》,錢穆寫於1929年,最初發表在1930年《燕京學報》第七期上。錢穆所用的方法很簡單,大體可以說是根據《漢書·儒林傳》的史實,從西漢宣帝石渠閣議奏,到東漢章帝白虎觀議奏,五經異同一百二十年間,諸博士的意見紛歧,源源本本地看出當時各家各派師承家法及經師論學的焦點所在。錢氏疏理出兩漢經學諸史實,逐年列出,進而指出:康有為《新學偽經考》說劉歆偽造古文經之不通,有二十八處。 錢穆舉證詳實、立意明確,凡是康有為曲解史文、抹煞反證之處,均一一歷指而道其原委。最重要的是,按照劉歆及其父劉向生卒及任事年月依次排列,使康有為的錯誤曲解一目了然。錢穆由此名聲大噪,學術界均佩服錢穆慧眼獨識。胡適在1930年10月28日的日記中寫道:“昨今兩日,讀錢穆(賓四)先生的《劉向歆父子年譜》(《燕京學報》七月)及顧頡剛的《五德終始說下的政治和歷史》(《清華學報》六·一)。錢譜為一大著作,見解與體例都好;他不信《新學偽經考》,立二十八事不可通以駁之。顧說一部分作于曾見錢譜之後,而墨守康有為、崔適之說,殊不可曉。” 《劉向歆父子年譜》解決了近代學術史上的一大疑案,而錢穆根據的僅僅只是一部《漢書》。錢穆認為,經學上的問題也即是史學上的問題。《劉向歆父子年譜》依據《漢書》談《周官》、《左傳》,他所持的就是這個觀點。同時也澄清了劉歆偽造《左傳》、《毛詩》、《古文尚書》、《逸禮》諸經的不白之冤。 Category:论文 Category:中国思想史 Category:經學 Category:1930年中国.

新!!: 刘向和劉向歆父子年譜 · 查看更多 »

劉交

劉交(),字游,沛郡丰邑人,漢高祖劉邦之弟,被封為楚王,諡號楚元王。劉交是荀子的學生浮丘伯門下弟子,他為《詩經》作傳注,號稱《元王詩》。.

新!!: 刘向和劉交 · 查看更多 »

劉德 (陽城侯)

劉德,汉朝大臣,字路叔,刘邦之弟楚元王刘交曾孙、红懿侯刘富之孙、宗正劉辟彊之子。阳城缪侯。刘德喜好黄老之学,有智谋,少时数言事,汉武帝召见于甘泉宫,被汉武帝称赞他为“吾家千里驹”。 汉昭帝元凤元年(前80年),为宗正丞,参与审理刘泽的案件,后迁为大鸿胪、太中大夫、青州刺史。元凤三年(前78年)年,复为宗正。他曾经主办燕王刘旦和上官桀、盖长公主谋反一案。他深为大将军大司马霍光的器重,他的妻子死了,霍光曾想把女儿嫁给他,但是认为霍光权势太盛而无法长久,因此拒绝了霍光的美意。 盖长公主的孙子谭曾向他自我表白,他向其指出盖长公主起居无状予以驳斥。后被诬因怨望大将军霍光而不娶霍光的女儿,诽谤燕王刘旦等的一案的处理,于是被罢免职位,不久又被霍光起用为青州刺史,一年后复为宗正,并因参与拥立汉宣帝有功,赐爵关内侯,地节年间,封为阳城侯。为人宽厚,为京兆尹时,多平反冤狱,知足不辱。.

新!!: 刘向和劉德 (陽城侯) · 查看更多 »

劉賜

刘赐可以指:.

新!!: 刘向和劉賜 · 查看更多 »

劉辟彊 (宗正)

劉辟彊,汉朝大臣,字少卿,刘邦之弟楚元王刘交之孙、红懿侯刘富之子。 劉辟彊喜欢读《诗经》,能写好文章。汉武帝时,以宗室随二千石论议,在诸宗室居首。清静少欲,每每以书自娱,不肯出仕。汉昭帝即位,有人劝大将军霍光,重用宗室,避免诸吕的下场。霍光委用刘辟强的儿子刘德,又得知劉辟彊健在,遂拜劉辟彊为光禄大夫,守长乐卫尉。劉辟彊官至宗正,在宗正任上数月而卒。子劉德、孙刘向、曾孙刘歆并知名。.

新!!: 刘向和劉辟彊 (宗正) · 查看更多 »

劉植 (漢朝)

劉植,字伯先,巨鹿昌城(今河北省深州市孤城村)人。雲台二十八將之一。 与弟劉喜(共仲)、堂兄劉歆(細君)聚集兵馬數千人,在昌城拥兵自保。王郎称帝,刘植不聽指揮,归顺劉秀,任命為骁骑将军。建武二年(26年),封为昌城侯。於密县(今山东省新密市東南)討贼時战死。有子劉向。.

新!!: 刘向和劉植 (漢朝) · 查看更多 »

劉更生

#重定向 刘向.

新!!: 刘向和劉更生 · 查看更多 »

历史学家列表

下面依生卒年份次序列出較知名的历史学家,華人史家的研究範圍只是依其大概或傑出領域做分類,並無絕對性。而斷代的划分是依照日本歷史學家內藤湖南的分法。.

新!!: 刘向和历史学家列表 · 查看更多 »

十三经

十三經是十三部儒家經書的合稱,是儒學的核心文獻,《周易》、《尚書》、《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附《春秋》)、《公羊传》、《穀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十三經”的整體性概念成熟於明朝(1368-1644),以萬曆十二年(西元1584年)神宗頒佈詔令欽定《十三經注疏》為完全確立的標誌;是從漢武帝(前156-前87在位)確立五經博士開始,學術潮流與政治權力不斷調整儒家經書名目的共同成果,是儒家經書的最近一次結集。 十三經的內容龐雜,來源及時代不一,主要形成於先秦,既有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之前已經長期流傳的古代文獻,也有主要由戰國(前468-前221)儒家學者编写的著述。其中一部份與孔子、早期儒家思想和其他儒家典籍的關係存在爭議,如《春秋》、《周禮》、《左傳》。更強烈的爭議是所謂的“偽書”問題,如今本《尚書》的部份篇目。 儒家經書的整理、加工、流傳與結集是一個非常複雜且漫長的過程,從孔子用當時已經很古老的文獻教育學生開始,直至十三經完全確立,已經跨越了兩千多年。時至今日,整理工作仍然持續。其間的合稱先後有比較正式的六經、五經、九經和相對隨意的七經、十二經、十四經等,各自涵蓋名目不盡相同的典籍。 儒學是中國從漢武帝到清朝(1644-1911)結束的官方意識形態、主流學術思想,其提倡的價值觀念、道德倫理是千百年來華人社會日常生活的普遍指導原則。儒學的核心是經學。經學即研究經書、闡發經義的學問。儒家經書既是經學研究的直接對象,也是不同時代各派儒學理論與相應的社會、人生主張及實踐得以成立的根基所在。十三經及其前身五經、九經等,是傳統中國社會和中華文化的“聖經”,與基督宗教《新舊約全書》、伊斯蘭教《古蘭經》在其各自社會及文化傳統中的作用與地位非常類似。.

新!!: 刘向和十三经 · 查看更多 »

十洲三島

十洲三島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神仙居住的地方。有關的傳說約起源於戰國時代,後來這個說法為道教所沿用。.

新!!: 刘向和十洲三島 · 查看更多 »

古琴

古琴,原称琴,又称瑶琴、玉琴、五弦琴和七弦琴,是中国的拨弦乐器,有三千年以上历史,属于八音中的丝。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自古“琴”为其特指,於1920年代起为了與钢琴区别而改称古琴, 本文统称琴。初为五弦,汉朝起定制为七弦,且有标志音律的13個徽,亦為礼器和乐律法器。 琴是中国古代文化地位最崇高的乐器,有“士無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书”之说。位列四艺“琴棋书画”之首,被文人视为高雅的代表,亦为文人吟唱时的伴奏乐器,自古以来一直是许多文人必备的知识和必修的科目。 伯牙、子期以“高山流水”而成知音的故事流传至今;琴臺被视为友谊的象征。大量诗词文赋中有琴的身影。现存琴曲3360多首,琴谱130多部, 琴歌300首。主要流传范围是汉文化圈国家和地区,如中国、朝鲜、日本和东南亚,而欧洲、美洲也有琴人組織的琴社。.

新!!: 刘向和古琴 · 查看更多 »

古琴文献列表

古琴文献是古琴在漫长的历史中所积累的文献。从古至今,众多琴家文人搜集、整理、创作了大量的古琴资料和琴谱,编撰了大量的古琴文献,使人们可以系统地研究古琴艺术。古琴所拥有的文献数量是其他乐器所不能及的。 琴书包括琴论和琴谱,主要内容有阐述古琴音乐的特点、乐理、演奏技巧和历史,这些书籍可分为哲学思想类、文艺理论类和演奏技法类。.

新!!: 刘向和古琴文献列表 · 查看更多 »

名家

名家,是中国先秦時期诸子百家之一, 也是司馬談《論六家要旨》的六家之一。名家的人在古代以「辩者」而闻名。名家思想包括诠释“实”与“名”来阐述观点,开创了中国的逻辑思想探究。重要人物有鄧析、公孫龍、宋钘、尹文、惠施等人,其提出的命题包括白马非马、堅白石、合同异等。.

新!!: 刘向和名家 · 查看更多 »

坟墓

墳墓或墓穴(又稱塚、冢),是指一个人死亡后被埋葬的地方。下葬前多数会有一场葬礼。除了人类坟墓,世上也有动物坟墓。 霍桑的小說《紅字》寫新殖民地的建设者,一開始便是設立第一座監獄以及圈出第一個墳場,幾乎是同時進行的。日本歷史上的一個時代名叫古墳時代,就是以該時代的代表性建築古墳而命名的。西都原古墳群有311座各式各樣的古墳是日本最大的古墳群。中國古时称墓之封土成丘者为坟,平者为墓。新石器时代即有墓地。殷墟发现有妇好墓,周原发现黄堆墓。早期的墓並無坟丘,《易·系辞传下》说:“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刘向认为“殷汤无葬处,文武周公葬于毕,秦穆公葬于雍橐泉宫祈年馆下,樗里子葬于武库,皆无丘垅之处。”。商周时有所謂的“族坟墓”制度,反映宗法制度的存在。战国之後,贵族墓与平民墓交错相并,象徵族坟墓制度走向瓦解。 中國有大量的古冢。例如湖北省随州市的西北郊發現擂鼓墩古墓群。亂葬崗是由於戰爭、瘟疫或天災,或屠殺,導致大量人員死亡,當時草草掩埋以致後來白骨磷磷。亂葬崗會不經意被發現。有时候,坟墓下隐含着一些重要线索,以供考古学家研究某时代的生活与文化。在某一些宗教,信徒认为只有把死者埋葬,才可以保存尸体,让灵魂生存。風水認為先祖墳墓對後代子孫的運勢、壽命和健康等都有關聯。華人通常會在每年的清明節等時分掃墓,祭拜、清理祖先墓園,緬懷先人。.

新!!: 刘向和坟墓 · 查看更多 »

夏姬

夏姬(前7世紀-前6世紀,春秋中期),春秋時代鄭穆公之女,鄭靈公之妹,母親為少妃姚子,夏徵舒、巫臣之女生母。夏姬姿色美豔,曾與多位諸侯、大夫私通,因而在若干歷史事件中被視為關鍵性人物,號稱「殺三夫一君一子,亡一國兩卿」。初嫁子蛮,子蛮夭亡。后因嫁与陈国大夫夏御叔为妻,本人为姬姓,故称夏姬。夏姬曾先後嫁給陳國大夫夏御叔、楚國連尹襄佬,以及先後与陈灵公、陳國大夫孔宁、仪行父、襄佬子黑要私通,被視為兒子夏徵舒杀灵公,孔、仪二人奔楚、楚师伐陈等事件的主要原因。后来经过申公巫臣的谋划,她托词归郑,申公巫臣送行,二人借机私奔晋国成婚。《清華簡》中記載其名為「少(上孔下皿)」,其丈夫为陈公子征舒。.

新!!: 刘向和夏姬 · 查看更多 »

大戴礼记

《大戴礼记》,儒学经典之一,所收文章是孔子的学生及戰國时期儒学学者的作品。西汉末,戴德将约同时代刘向收集的130篇综合简化,一共得85篇,称为《大戴礼记》;后来其姪戴圣又将《大戴礼记》简化删除,得46篇,再加上《月令》、《明堂位》和《乐记》,一共49篇,称为《小戴礼记》。 《大戴礼记》至隋、唐時期已散逸大半,現僅留傳39篇;而《小戴礼记》成为今日通行的《礼记》。.

新!!: 刘向和大戴礼记 · 查看更多 »

天祿閣

天祿閣,全名“天祿麒麟閣”,修建於漢高祖七年(前195年),漢初丞相蕭何在監修未央宮時修建的,主要存放自秦國宮廷所獲文史、典籍之所。劉向父子在此撰寫《別錄》、《七略》,揚雄曾在天祿閣讀書。周祈《名義考》:「襏除不祥,故謂辟邪,永緩百祿,故謂天祿。漢立天祿閣門,古人置辟邪於步橋上,皆取撥除永緩之意。」 遗址现在的地址是:西安市未央区未央宫乡小刘寨村。遗址是一高土台,又称刘向寺,在小刘寨小学内。正西大约一公里是石渠阁。 Category:未央宫 Category:藏書樓.

新!!: 刘向和天祿閣 · 查看更多 »

娥皇

娥皇,祁姓,又稱娥肓、倪皇、後育、娥盲、娥娙,是中國上古時部落酋長唐堯的女兒,和妹妹女英同時嫁給了虞舜,娥皇無子。舜父顽,母嚣,弟劣,曾多次欲置舜於死地,因娥皇、女英的幫助而脱险。 舜死於蒼梧(今廣西東南)后,娥皇、女英跳下湘江自盡,人稱湘君。戰國時期的詩人屈原在《楚辭·九歌》中,对她们的描写是「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晋朝张华《博物志·史补》記:“尧之二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帝崩,二妃啼,以泪挥竹,竹尽斑。”.

新!!: 刘向和娥皇 · 查看更多 »

孟姜女

孟姜女,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後世搬演為戲劇《寒衣》。“孟姜”,孟为庶长子或庶长女;姜为姓,是美女的象征性称呼,在《诗经》中多次出现,如《诗经·国风·郑风·有女同车章》有句“彼美孟姜”。.

新!!: 刘向和孟姜女 · 查看更多 »

子产

子产(),'''姬'''姓,'''国'''氏,名侨,字子产,又字子美,谥成《国语·晋语八》:郑简公使公孙成子来聘,平公有疾,韩宣子赞授客馆。客问君疾,对曰:“寡君之疾久矣,上下神祇无不遍谕,而无除。今梦黄熊入于寝门,不知人杀乎,抑厉鬼邪!”子产曰:“以君之明,子为大政,其何厉之有?侨闻之,昔者鲧违帝命,殛之于羽山,化为黄熊,以入于羽渊,实为夏郊,三代举之。夫鬼神之所及,非其族类,则绍其同位,是故天子祀上帝,公侯祀百辟,自卿以下不过其族。今周室少卑,晋实继之,其或者未举夏郊邪?”宣子以告,祀夏郊,董伯为尸,五日,公见子产,赐之莒鼎。,又称公孙侨、公孙成子、東--子產、国子、国侨、郑乔,是春秋末期郑国的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 子产执政期间,改革内政,慎修外交,捍卫郑国利益,极受郑国百姓爱戴,后世对其评价甚高,将他视为中国历史宰相的典范,清朝的王源更推许他为春秋第一人。.

新!!: 刘向和子产 · 查看更多 »

孝或孝義、孝順,是儒教傳統提倡的行為,指兒女的行為應尊重父母、家裏的長輩以及先人的良心意愿,不至於行差踏錯而使他們蒙羞,是一種穩定倫常關係表現。所謂「百行孝為先」,反映中华民族極為重視孝的觀念。 孝是儒家家庭倫理的核心,且很多故事皆以「孝順」為主圖,《廿四孝》是這些故事中最為知名的其中之一。華人彼此間常常會很有不一樣的宗教信仰,但孝順的觀念在華人之間是共通的,據史學者裴達禮(Hugh D.R. Baker)所言,對家庭的尊重的觀念,是各種信仰的華人間唯一的共通點。.

新!!: 刘向和孝 · 查看更多 »

孙膑

孙膑,生卒年不详,活躍於战国中期(前4世紀)军事家,兵家代表人物。孙膑原名不详,因受过膑刑故稱孙膑。 孙膑出生于阿、鄄之间(今山东省阳谷县阿城镇、菏泽市鄄城县北一带),是孙武的后代。孙膑曾与庞涓为同窗,因受庞涓迫害遭受膑刑,身体残疾,后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投奔齐国,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辅佐齐国大将田忌两次击败庞涓,取得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奠定齐国的霸业。明末清初有以孙膑、庞涓生平为原型的历史小说《孙庞斗志演义》,使孙庞斗智的故事广为流传。唐德宗时将孙膑等历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时追尊孙膑为武清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新!!: 刘向和孙膑 · 查看更多 »

宿瘤女

宿瘤女,是戰國時代田齊的國君齊湣王的王后。 宿瘤女是齐国东郭采桑女,脖子上有大瘤,所以被称为宿瘤。齊湣王出游,至东郭,百姓都在看,只有宿瘤女采桑如故,齊湣王很奇怪,召她问:“寡人出游,车骑很多,百姓不论老少都放下手中的事情,你在道旁采桑,为什么不看一眼?”回答说:“妾受父母之命采桑,没有受命来看大王。”齊湣王:“是个奇女子,可惜长了宿瘤!”女子说:“婢妾之职责,就是顺从家长的命令不改不忘,心中如此,宿瘤有什么关系?”齊湣王大喜说:“这是贤女子。”命令后车把他载上,女子说:“靠大王的权威,父母在家,如果我不受父母之命,而跟随大王,是私奔的女子,大王又用我干什么呢?”齊湣王大为惭愧,说:“寡人错了。”女子又说:“贞女一礼不备,虽死不从。” 于是齊湣王送回女子,派使者加上黄金百镒,去聘迎她。她的父母惊惶,想要给她沐浴,加衣裳装扮,女子说:“如果这样见大王,就是变容更服,都不认识了,死也不肯做。”于是就像原来一样,随使者而去,齊湣王回宫见到夫人们告诉她们说:“今日出游,见到圣女,现在来到可以饬斥你们。”夫人们都很奇怪,盛妆等候,看到宿瘤,大惊,宫中的夫人们都掩口而笑,左右失态,不能自止。湣王大为惭愧说:“先不要笑,这是不加修饰。修饰与不修饰,相去十百倍啊。”女子说:“修饰与不修饰,相去千万倍,都不足形容,岂止十百倍!”齊湣王问:“为什么这么说?”她回答说:“性相近,习相远也。从前尧舜桀纣,都是天子。尧舜以仁义修饰,虽为天子,安于节俭,宫殿的茅茨不修剪,采椽不雕斲,后宫人们的衣不重采而朴素,饮食不重味。至今数千年,天下都以善而敬仰他们。桀纣不修饰仁义,使用苛刻的条文,修造高台深池,后宫穿着绮縠,喜好珠玉,没有满足的时候。身死国亡,为天下笑,至今千余年,天下都知道他们的罪恶。从此来看,修饰与不修饰,相去千万倍,都不足形容,岂止十百倍。” 于是夫人们都很惭愧,齐王大为感动,立宿瘤女为王后。下令革除宫室的奢侈,填池泽,损膳食,减音乐,后宫衣着不得重采。一月之间,甚至邻国都受到影响,诸侯来朝,侵三晋,秦国、楚国也惧怕,齐国立帝号。齊湣王做到这一步,宿瘤女有功劳。宿瘤女死后,燕国于是攻克齐国,齊湣王逃亡,在外面被弒杀。刘向说宿瘤女通达有礼。《诗经·小雅》:“菁菁者莪,在彼中阿,既见君子,乐且有仪。” 刘向颂她:齐女宿瘤,东郭采桑,闵王出游,不为变常,王召与语,谏辞甚明,卒升后位,名声光荣。.

新!!: 刘向和宿瘤女 · 查看更多 »

宗正

宗正為中國古代官名,秦朝時起設立,為皇室親屬之近官,為管理皇族事務的官員。 汉朝,宗正是九卿之一,一般由刘氏同族出任,西汉时期的宗正多由楚元王刘交后代出任,刘郢客、刘礼、刘辟彊、刘德、刘向、刘庆忌皆担任过“宗正”一职,這是由於宣帝時霍光拉拢宗室,拜刘辟彊为光禄大夫,“徙为宗正”,其子刘德则“待诏丞相府”,又为“宗正丞,杂治刘泽诏狱”,刘向更因此捲入外戚许嘉、史高和宦官弘恭、石显的政治斗争中,班固称其“奕世宗正”。漢平帝元始四年宗正更名為宗伯。王莽時期,宗正合併為秩宗,東漢時復稱宗正。宗正下設都司令空丞,內官長丞等職。 宗正一職於南朝曾廢除,後期恢復,改名为宗正卿、宗正寺卿(宗正寺的主管长官)。明清時期,改稱宗人府,到清朝時仍不廢。宗正星官共由二星組成,在現在通用的88星座中屬於蛇夫座。.

新!!: 刘向和宗正 · 查看更多 »

安期生

安期生(),琅琊人。方仙道术士,秦汉间传说中的仙人,曾卖药于东海边。.

新!!: 刘向和安期生 · 查看更多 »

宋弘

宋弘(),字仲子,京兆长安人(今陕西西安一带)。为汉朝官员,汉哀帝、平帝年间任侍中,王莽时为共工。光武帝复兴汉室后,历任太中大夫、大司空。先后封栒邑侯、宣平侯。《后汉书》卷二十六 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传第十六:宋弘字仲子,京兆长安人也。父尚,成帝时至少府。哀帝立,以不附董贤,违忤抵罪。弘少而温顺,哀、平间作侍中,王莽时为共工。赤眉入长安,遣使征弘,逼迫不得已,行至渭桥,自投于水,家人救得出,因佯死获免。.

新!!: 刘向和宋弘 · 查看更多 »

宋鈃

宋鈃,其名在《庄子·天下》和《荀子·非十二子》中作“宋鈃”,《孟子·告子》作“宋牼”(汉语拼音 kēng),《韩非子·显学》作“宋荣”,《庄子·逍遥游》称“宋荣子”,《荀子》的《天论》、《正论》、《解蔽》等诸篇称为“宋子”。俞樾《春在堂全书·俞楼杂纂·庄子人名考》指出,“鈃”与“牼”在上古音相近,“荣”与“鈃”在上古音相近;因此“宋鈃”、“宋牼”、“宋荣”为同一人。宋鈃是中国战国时代宋国杰出的思想家,所属学派存争议,道家、墨家或名家。 宋鈃的思想,一方面提倡人民压制欲望、容忍侮辱而不争斗,从而维持基本的社会秩序。另一方面,在国家层面提倡反战思想,《孟子·告子下》就记载了宋鈃为反对战争而游说秦楚两国的事。总的来说,宋鈃对上层贵族宣扬和平、反对战争,对下层百姓提倡克制个人欲望减少私斗,目的是天下安宁、人民得以生息。 西汉刘向记载,宋鈃是游学于齐国稷下学宫的学者。有授徒讲学。《庄子·天下》将宋鈃和尹文归类为一派。而《荀子·非十二子》将墨子和宋鈃划为一流,荀子是根据宋鈃思想在提倡克制欲望讲究节俭不重视等级等方面与墨子的类似之处,而将他们划为一流。 庄子十分推崇宋尹二人不因外界毁誉而坚持自己操行的精神,对他们的周游活动做了相当高的评价,认为宋鈃和尹文等周行天下游说其反战容忍的思想,即便天下很少有人接受其观点,但他们仍然坚持,以致于为自己考虑太少而为他人考虑太多;还认为宋鈃做到了举世都赞誉他也不会因此奋勉,举世都非议他也不会因此沮丧,(宋鈃)认定了内与外的分际,分辨了光荣与耻辱的界限。 荀子曾经师从过宋鈃,称其为“子宋子”,但他对宋鈃的学说持基本否定态度,在《荀子》一书中做了大量记载和批判,见于《荀子·正论》、《荀子·非十二子》等篇。 《汉书·艺文志》中载有《宋子》十六篇,该著作现已失传。宋鈃的言论及思想仅散见于《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和《说苑》等书中,通过其他诸子百家的或批判或赞誉的转载流传至今。《汉书·艺文志》在小说家流派另外记载有一本名为《宋子》的著作,有十八篇,因为“孙卿(即荀子)道宋子,其言黄、老意。”,有人认为该书即宋鈃之书。.

新!!: 刘向和宋鈃 · 查看更多 »

尚书 (书)

《尚書》,原稱為《書》,儒家十三經之一,為先秦時代政事文獻的彙編,內容以上古及夏、商、周的君王重臣進行宣示佈告的講話記錄為主,為儒學建構其政治思想的源頭,從漢武帝設立五經博士開始,確立其長久作為經書的地位。在四庫全書中隸屬於經部,號為中國文學散文創作之祖,文風質樸。不過對後人來說,其用語「詰屈聱牙」,頗為難讀。 《尚書》的成書、整理、流傳過程頗為複雜,歷史上出現過多個書寫字體、篇卷構成、具體內容不同的版本;部份曾經由帝王朝廷組織學者整理、校勘,頒佈“定本”。今本的主體,部份至遲出現于東晉;其「部份篇目」內容的來源可靠性從南宋開始遭受懷疑。清初,這些篇目在主流學術界被定作“偽書”,甚至排除出《尚書》之外。近十多年來,隨著出土文獻研究的發展,大大拓展了對古代尚書文獻的認識。.

新!!: 刘向和尚书 (书) · 查看更多 »

尚书大传

《尚書大傳》是对《尚書》的解释性著作,作者和成书时间均无法完全确定。目前只有后人辑本传世,以皮锡瑞本最佳。 《尚书大传》旧题汉·伏胜撰,一般认为是伏生(《史记集解》称“伏生名胜,伏氏碑--”,但“生”和“胜”本通假)的学生张生及欧阳生根据他的解说写成,大概为前200年到前100年之间,属于今文学派著作。书中内容很多只是以《尚书》为引子阐发各种奇谈怪论,所以也有学者认为此书为汉代纬书之滥觞;《四库全书》也归之为纬书之属,附諸經解之末。 《汉书·艺文志》有“(《尚书》)《传》四十一篇”之说,但未言作者。《隋书》记载《尚书》三卷,郑玄注,也没有提到伏胜。但《晋书·五行志》提及“文帝时,伏生创纪《大传》”。可能到宋代已经不全,明代已经散失。 《尚书大传》中有關於周武王封箕子於朝鲜之記載,還有《九共》、《帝告》、《歸禾》、《掩誥》等逸篇的傳。 《后汉书·郑玄传》有郑玄注《尚书大传》的记载。《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引:“《玉海》載《中興館閣書目》,引鄭康成〈尚書大傳序〉曰:‘蓋自伏生也。伏生爲秦博士,至孝文時年且百歳。張生、歐陽生從其學而受之。音聲猶有譌誤,先後猶有舛差,重以篆隸之殊,不能無失。生終後,數字各論所聞,以己意彌縫其闕,別作章句。又特撰大義,因經屬指,名之曰傳。劉向校書,得而上之。凡四十一篇,銓次爲八十一篇云云。’”此注在唐代以后也逐渐散佚,有清人辑本。.

新!!: 刘向和尚书大传 · 查看更多 »

小學 (經學)

小學 (Classical Chinese Philology) 是研究中國古代漢語語言、文字的學科,包括音韵学(释音)、文字学(释形)、训诂学(释义)等分支,傳統上是經學的一科。 西汉末刘歆始创此词,他继其父刘向《别录》所撰皇室密藏书籍目录《七略·六艺略》中将经类图书分为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九部。之所以称之为小学,是因为当时的贵族初级学校“小学”中,讲述文字的六书是主要的学习内容。《汉书·艺文志》:“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西汉初年,萧何曾制定以“字”取士的政策,加之焚书坑儒之后古文献不断出现,古文经学兴盛,都为小学的创立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客观条件。 汉代的小学仅包括文字学的内容。到了隋唐时期,小学的范畴中纳入了音韵;五代加入书法、书品;北宋时期首次扩充到训诂学;还有加入蒙学和礼仪的。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将其涵盖最终定为如今公认的三学。由于清代盛行文字狱,大量学者开始钻研古代文字这类相对安全的题目,形成考据派,小学盛行一时。 清末,在章太炎等倡导下,小学的称谓渐废,被现代西方的语言学、文字学所代替。.

新!!: 刘向和小學 (經學) · 查看更多 »

小說家 (諸子百家)

在古代中國,尤其在春秋戰國時代,小說家為諸子百家中的其中一家,據班固所著《漢書·藝文志》曰:「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意即小說家所做的事以記錄民間街談巷語,並呈報上級等為主,然而小說家雖然自成一家,但被視為不入流者,故有「九流十家」之說。 古中國小說家所著之書,今多已亡佚,故其學說,已難考查。班固寫《漢書·藝文志》時,撮了今已亡佚的古書《七略》所錄,將十五本著作編入「小說家」的名下,並以自己的理解作註解。分別是: 根據上述,列為小說家的作品十五家,共有一千三百八十篇章的著作。.

新!!: 刘向和小說家 (諸子百家) · 查看更多 »

尸子

《尸子》,東周戰國尸佼撰,原書有二十卷,目錄一卷。 尸佼是秦相衛鞅上客,衛鞅死,尸佼恐并诛,逃至蜀國,後來尸佼對法家思想進行反思,並取各家之長,著成《尸子》一書,思想兼宗儒、墨、名、法,是為雜家,如主張“节葬”、“非乐”是墨家思想。《尸子》中提出“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是今日「宇宙」一詞的由來。 劉向《荀子書錄》說尸子著書“非先王之法,不循孔氏之術”。原書在三國時已亡佚一半,宋末王应麟稱《尸子》只存一卷,在《群书治要》中找到十三篇佚文。清初惠栋辑有《心斋十种》,章宗源、孙星衍辑《平津馆丛书》本,嘉慶十六年(1811年),汪继培辑《湖海楼丛书》本。 一說《尸子》有鲁《尸子》與楚《尸子》二書,分別是兩位--姓作者所撰,鲁《尸子》早亡佚,今存辑本是楚《尸子》。.

新!!: 刘向和尸子 · 查看更多 »

尸佼

--佼(),战国时代晋国(又有說是鲁国、楚國)人,所属学派存在争议,法家或杂家。 最早是商鞅的門客,商鞅策謀曾聽於尸子,又参与商鞅变法的策划。商鞅被杀后,逃入蜀国,死后埋葬在蜀国。主张“令名自正,令事自定,赏罚随名,民莫不敬”。要求确立并根据法律制度进行统治。著有《尸子》,但已遗失。劉向《荀子書錄》說尸子著書“非先王之法,不循孔氏之術”。.

新!!: 刘向和尸佼 · 查看更多 »

尹喜

尹喜,字公度,一說為关尹。天水人,周昭王时为函谷关令。《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老子脩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彊为我著书。”於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刘向谓:「喜著书凡九篇,名关令子。」《汉书·艺文志》著录《关尹子》九篇,题周尹喜撰,已亡佚。 《庄子·天下篇》叙古之道术,以老子与关尹子并述。道教中称尹喜为文始真人。南北朝時《老子化胡經》記載尹喜與老子一同西去,在西域創立佛法教化胡人。南北朝末期和唐代的楼观派,以及明清時以修煉氣功為主的文始派俱以关尹子为宗祖。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记载了尹喜受《道德经》的经过:「周康王时尹喜为大夫,后仰观乾坤之气象,寂心精思以求道。一天,观看到东方紫气西迈显瑞,预知有圣人将要出关,求为函谷关令。遇得老子,拜为师,请求至道,老子遂著成《道》《德》五千言授与尹喜,喜欣争持诵,奉行道成。.

新!!: 刘向和尹喜 · 查看更多 »

少正卯

少正卯,春秋时代鲁国大夫,少正是姓,卯是名,「少正」是周朝所设官职,属于当时的“以官为姓”的情况。據說孔子三千弟子亦多次被其全部吸引走,致孔门“三盈三虚”,唯有七十二贤中的颜渊不为所动。孔子摄鲁相,七日而誅少正卯。事件最早出於《荀子》,之後《尹文子》、《說苑》、《孔子家語》、《史記》等書也有記載,其中除史記外均有「五惡」之說,至於爭奪弟子的說法首見東漢王充《論衡》,而早期的《左傳》、《國語》、《論語》、《孟子》等書則無記載和提及。少正卯未載於春秋戰國時期史冊,首次載入正史係從《史記》開始,然除身為大夫而「亂政」,以致被孔子所誅外,全無其他有關少正卯具體言行記載,亦未被其他同時期人物所提及,故有關孔子誅殺動機、少正卯的身分,乃至於該事件的真實性及少正卯本人的存在,都深受後世質疑與討論。.

新!!: 刘向和少正卯 · 查看更多 »

山林派

山林派是中國的古琴流派之一,是用風格劃分、不以地域而名的琴流派。宗於簡古質樸、古澹正音 。山林派是具道家隱居修煉,好研,崇尚自然的琴派,最遲在明代宮廷就有道家山林派之稱 。因沒有傳授琴藝的特定區域,故師徒傳承較不明確,多為時人或後人依琴家風格而稱之為山林派;歷代被視為山林派的琴人如下文。.

新!!: 刘向和山林派 · 查看更多 »

山海经

《山海经》,中国先秦古籍,是一本載有怪奇悠謬之說,薈萃珍奇博物的地理風俗志。鲁迅认为《山海经》是“古之巫书”,記載上古巫師祭神厭鬼的方術儀典,又或者當作遠古的神話,寄託了華夏先民奇幻瑰麗的想像。一般认为該書涉及了古代神话、地理、动物、植物、矿物、巫术、宗教、历史、医药、民俗及民族各個方面的内容。 《山海經》記載許多民間傳說的妖怪,詭異的怪獸以及光怪陸離的傳說,長期被認為是一部語怪之書,有人認定本書所記之事,荒誕不經不可輕信,但也有人認肯其價值,用來考證奇物異俗,山川形勢。當代有些学者认为《山海经》不单是神话,而且是远古地理的探勘紀錄,其中包括一些遠古氏族譜系,祭祀神名,是一本具有歷史价值的著作。 《山海經》原本有圖,但古圖已亡佚不存,六朝張僧繇繪製、宋代舒雅重繪的十卷本《山海經圖》也沒有流傳下來。現今所能見到的最早山海經圖本,則來自於明朝的胡文煥本、蔣應鎬本這兩種。.

新!!: 刘向和山海经 · 查看更多 »

屈瑕

屈瑕(?),羋姓,屈氏,名瑕,蒲騷之戰以下三次戰役的元帥。.

新!!: 刘向和屈瑕 · 查看更多 »

左传

《左传》是中国古代漢族先民所著的一部編年體史書,共三十五卷,十三經中篇幅最長,在四庫全書中為經部。《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 《春秋內傳》,《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穀梁傳》合称“春秋三传”。.

新!!: 刘向和左传 · 查看更多 »

中國古籍

中國古籍或中國古典典籍一般指的是「西元1911年(含)以前出版的書籍,包括抄本及刻本」。具體而言,可以說是以印刷或書寫成「具有中國古典裝幀形式(如包背裝、線裝、蝴蝶裝等)、以研究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為主內容,並且用中國傳統著作方式進行著述的書籍」。 中國古典典籍是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人们对社会和自然作精心思考的精髓。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秦扫六合,焚书坑儒;汉武中兴,广求遗籍。最早将中文典籍集成目录的是西汉刘向的《七略》。.

新!!: 刘向和中國古籍 · 查看更多 »

中國同性戀史

男子同性間的情慾,自中國很早以來就有所紀錄,稱之為男色或男風。古代中國的史書即傳有「美男破老、美女破舌」的說法,將美男與女色相提並論,用以勸諫君王離美色遠讒言。在春秋戰國時期,弥子瑕與衛君分桃而食、龍陽君向魏王泣魚固寵,及至兩漢時期漢哀帝不忍驚醒董賢断袖而起,這些事蹟不但是當時士人藉以著書立說的事例,亦成為後世常用於詩詞文章的男風典故。 明朝法律嚴禁官員狎妓,清朝狎妓更是严禁的,但狎男优可以通融,官吏可以招伶人陪酒唱曲。著名中國古典小說《紅樓夢》、《金瓶梅》對於當時好男風的現象同樣有所描寫,此外還出版專門敘述男男歡好性事的中篇小說集《宜春香質》、《弁而釵》、《龍陽逸史》,文雅讚美男風情誼的小說《品花宝鉴》。馮夢龍《情史·情外類》選錄了歷代的同性愛情故事,記載的人物上自帝王將相,下至歌伶市民。。相較於男風,中國歷史上關於女性間情誼的記載較為隱密少見。大抵而言,古代中國社會,對於同性之間的性行為或同性愛,沒有像中古世紀和近代西方社會那樣廣泛而嚴厲的懲罰,對於同性情慾雖有讚賞之詞,但也有非議的言論。 到了民国时期,「同性戀」一詞和圍繞在該詞的醫學理論傳播至中國和華人地區,逐漸促成對同性戀的。當時被譯介至中國的西方性學家,包括赫希菲爾德、艾利斯、布洛赫、、佛洛伊德和等人。在這些翻譯作品中,不只有病理化的論述,也呈現了卡本特把同性愛當作一種高貴情感的觀點,而在1920年代之後,讚頌同性之愛的論述變得愈來愈弱,負面觀點的論述則佔據了主流地位。在法律條文上,清末頒布的《大清刑律草案》、民國時期的《中華民國暫行新刑律》、《中華民國刑法》和1979年後頒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都未專門針對同性性行為定罪。 儘管無法律明文定罪,在兩岸分治時期,政府對於同性間情慾或性行為的司法管制仍真實存在,中國共產黨政府將之視為流氓罪中的「其他流氓行為」,中國國民黨政府則時以「違警罰法」中的「妨害風俗」之名予以拘留(主要對象是同性戀運動團體)。到了1991年,中華民國政府終止動員戡亂廢止「違警罰法」,警察權力逐步限縮。199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廢除了流氓罪,政府的司法管制才逐步放鬆。2001年,同性戀從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的中華精神科學會診斷手冊名單中刪除。2009年,中國大陸地區舉辦第一個同志自豪活動:上海驕傲周。由於官方對同性戀採取「不支持、不反對、不提倡」的態度,使得相關議題在中國變得有些敏感和邊緣化。.

新!!: 刘向和中國同性戀史 · 查看更多 »

中国化学史

17世纪以前,化学还未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是利用化学手段来发展生产生活的历史早已开始。在北京人的时代,火的使用已经十分普遍。中国人在古代发展出了一系列烧制陶瓷、冶金和酿造的工艺。鸦片战争之后,近代化学传入,1866年设立的算学馆就有教授化学课程。徐寿和英国传教士傅兰雅翻译了大批西方人写的化学书籍。中華民國成立後,化学得以有较大发展,出现了李方训、戴安邦、徐光宪等一大批化学家。侯德榜发明的联合制减法是对近代化工的重大贡献。民國十七年(1928年)七月,中央研究院成立化學所,並於民國46年遷台復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6年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新!!: 刘向和中国化学史 · 查看更多 »

中国性文化

中国性文化是指在中国形成的关于性的文化。.

新!!: 刘向和中国性文化 · 查看更多 »

常山郡

常山郡,也曾在某些时期称恒山郡、常山国、恒州等,是中国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范围历代有变化,主要包括河北省石家莊及邢台部份地區,以今天河北省石家庄市附近为中心。.

新!!: 刘向和常山郡 · 查看更多 »

东周君

東周君,姓姬,本名及諡號均不詳,是战国时期東周国的君主之一,東周最後一任君主,於前249年,被秦国所滅,周朝徹底滅亡。.

新!!: 刘向和东周君 · 查看更多 »

七世夫妻

七世夫妻是中國流傳的民間故事,男女主角是天庭的金童玉女。 某年七夕節,金童在天庭的宴會上不慎摔破酒杯,玉女為了開解金童,對其哧地笑了一声。玉帝見此以為二人動了凡心,贬谪他们至人間,“配为夫妻,却不许成婚”,七次轉世只得苦苦相恋,却不得结合。等到功行圆满,始能复还天上。只有第七世是美满的姻缘。 七世夫妻的成書年代不詳,作者亦不可考,故事以崇禎末年李自成兵敗為限斷,可見作者應是清朝人。其內容取材多為志怪小說或傳奇雜劇。在光緒年間有“三世姻緣”之說,尚不見七世之說,作者可能是清末民初之人。.

新!!: 刘向和七世夫妻 · 查看更多 »

七仙女

七仙女(又称为七仙姑、七仙娥、七衣仙女)是中国古代民间神话中的七位女神,也能專指這七个女神中最小的七妹。她们是从织女神格中分化出的一组女神。她们沿袭织女,也是主管织绩、衣服的女神,会纺织的七妹因此下凡帮助穷人董永。而七姐妹的组合,则跟天文星宿崇拜有关,如昴七星、扶筐七星、织女三星与婺女四星等。在中国民俗神话中,七仙女曾下凡到人间,与农夫董永一见钟情。 除了中国神话的七仙女外,希腊神话中的七仙女则是普勒阿得斯。.

新!!: 刘向和七仙女 · 查看更多 »

七略

《七略》,中國第一部國家藏書的目錄,7卷,漢朝宗室劉向、劉歆父子編纂近20年,成書於公元前5年。《七略》成書後,劉歆又編成《別錄》20卷。二書對中國後世史學與目錄學皆有重大影響。.

新!!: 刘向和七略 · 查看更多 »

世本

《世本》,又作世或世系。世是指世系;本則表示起源。是一部由先秦時期史官修撰的,主要记载上古帝王、诸侯和卿大夫家族世系传承的史籍。全書可分《帝系》、《王侯世》、《卿大夫世》、《氏族》、《作篇》和《居篇》及《諡法》等十五篇。司馬遷的《史記》、韋昭《國語注》、杜預的《春秋經傳集解》、司馬貞的《史記索隱》、張守節的《史記正義》、林宝《元和姓纂》和鄭樵的《通志》都曾引用和參考書中內容。南朝時,《世本》已缺《諡法》一篇,到唐朝又有更多篇目散佚,直至南宋末年全部丟失。後世的學者們根據其他書籍所引內容進行輯補,共分為八種不同輯本,商務印書館曾於1959年將輯本集合而印成《世本八種》。.

新!!: 刘向和世本 · 查看更多 »

帛金

帛金,又稱楮敬、奠儀、賻儀,是汉字文化圈的传统丧礼仪式,指致贈死者家屬的現金、財物,日本稱為「香典」,朝鮮半島稱為「賻儀(부의)」、「弔慰金(조의금)」。.

新!!: 刘向和帛金 · 查看更多 »

九叹

九叹,是中国古诗集《楚辞》(又作《南方歌》《楚歌》)的17个主要章节之一,由九首不同名的诗组成,每首诗都有一个主要部分且与一个总结性的“叹”相搭配。《九叹》是几部以“九”命名的组诗之一,但这样的诗不要求必须由9首诗组成。更早的《九歌》含有11首歌。“九”在古代习惯中常被等同于“多”,在《楚辞》的内容中,常指具有9个模态变化的音乐排列。(霍克思,2011: 36-37)《九叹》被认为是刘向所作。(霍克思,2011: 280-282).

新!!: 刘向和九叹 · 查看更多 »

九章 (楚辞)

《九章》是西汉刘向所编《楚辞》一书中的篇名,共包括九篇作品,依王逸的《楚辞章句》,九章的次序是:《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一般认为是屈原所作,朱熹说《九章》一名是“后人辑之,得其九章,合为一卷”,后人认为这是较为合理的意见。.

新!!: 刘向和九章 (楚辞) · 查看更多 »

乘龙快婿

乘龍快婿,也作乘龍佳婿,是一個成語,本指才貌雙全的女婿,後來也指稱意的女婿和讚美別人的女婿。.

新!!: 刘向和乘龙快婿 · 查看更多 »

人際關係事務所

《人際關係事務所》(Befriend),2018年台灣偶像劇,為愛奇藝台灣代理商歐銻銻娛樂第二部自製戲劇,由金鐘編劇溫郁芳擔任編劇統籌,吳建新導演執導,曹佑寧、郭書瑤、王柏傑、馬志翔、陽靚領銜主演,2017年12月22日開鏡,2018年3月31日殺青,愛奇藝台灣站、台視主頻及Astro Go於6月13日起晚間十點十五分首播,東森綜合台則於6月16日起晚間八點播出,接檔《1006的房客》。幕後花絮《就想跟你搞關係》在愛奇藝台灣站、台視主頻及東森綜合台播出。.

新!!: 刘向和人際關係事務所 · 查看更多 »

二十五别史

二十五别史,是齐鲁书社汇编的二十四史之外重要史书。属于中国正史,二十六史完书过程中亦参考这些书。 二十五别史包括:.

新!!: 刘向和二十五别史 · 查看更多 »

二十四孝

《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是元代郭居敬所编录。,一說是其弟郭守正,第三种说法是郭居業撰。由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由于后来的印本大都配以图画,故又称《二十四孝图》。为中国古代宣扬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读物。.

新!!: 刘向和二十四孝 · 查看更多 »

五德終始說

五德終始說是中國戰國時期的陰陽家鄒衍所主張之歷史觀念,與天下的空間觀念構成中國文化重要成分。「五德」是指五行木、火、土、金、水所代表的五種德性。「終始」指「五德」週而復始之循環運轉。.

新!!: 刘向和五德終始說 · 查看更多 »

五服

五服制度是漢字文化圈傳統丧服制度,是居丧期間的服飾、飲食和起居制度。 古代中国是由父系宗族组成的社会,以父系血缘为基础、以宗法为重。由己身算起:上至高祖、下至玄孙的男系后裔及其眷屬配偶,通称为「本宗九族」。 本宗九族范围内的亲属(包括直系和旁系亲属)都是「有服亲属」,称为「内亲」。内亲在丧事期间要为死者服丧,关系亲近者居丧服制愈重、关系疏远者居丧服制愈轻,依次递减。《禮記·喪服小記·第十五》:「親親,以三為五,以五為九。上殺,下殺,旁殺,而親畢矣。」鄭玄注:「殺,謂親益踈者服之則輕。」孔穎達疏云:「旁殺者,世叔之屬是也。」孫希旦集解:「旁殺者,謂由己而殺己之昆弟,由父祖而殺父祖之昆弟,由子孫而殺子孫之昆弟也。」 母系血缘的服制只有一世,包括外祖父母、舅父、姨母、舅表兄弟和姨表兄弟,是为「外亲」。 「服制」按服丧期限和丧服的粗细不同,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五种等级,即谓「五服」。也可以說,所謂的「期服亲」是指父系亲属、「大功服親」是指祖父系亲属、「小功服亲」是指曾祖父系亲属、「缌麻服亲」是指高祖父系亲属,母系一世的亲属同属于缌麻服亲;除外之外的都是「无服亲属」。.

新!!: 刘向和五服 · 查看更多 »

介子推

介子推(),一作介之推,又称介子、介推,春秋时期晋国人,逝世于介休绵山(今山西介休市)。晋文公重耳的辅臣,骊姬之乱发生后,他跟随重耳出奔,历尽艰辛,忠心辅佐重耳得以返国,介子推却淡泊功名,归隐山林。因其“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之高尚品行,深得世人怀念。死於西元前636年(魯僖公二十四年)。.

新!!: 刘向和介子推 · 查看更多 »

彩绘人物故事漆屏

彩绘人物故事漆屏是中国北魏时期的艺术珍品,1965年11月出土于山西省大同市的司马金龙墓,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一级文物,2002年被列入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单。现藏大同市博物馆。.

新!!: 刘向和彩绘人物故事漆屏 · 查看更多 »

彭祖

彭祖,彭姓,名篯,一作翦,又名铿,或稱篯铿。中國神話中的長壽仙人,傳說中是南極仙翁的轉世化身,並以享壽八百多歲著稱於世。.

新!!: 刘向和彭祖 · 查看更多 »

徐州市

徐州市,简称徐,古称彭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苏省下辖的地级市,国务院批准享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苏省重点规划建设的三大都市圈(徐州都市圈)核心城市,也是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五大中心城市之一。.

新!!: 刘向和徐州市 · 查看更多 »

俗語

俗語就是慣用語,指約定俗成,廣泛流行於某時某地的口語。從廣義來看,俗語包括諺語、歇後語(引註語)、常用的成語,但不包括並不通俗和古雅書面語中的成語,或名著中的名言警句;從狹義來看,俗語是具有地區特點的語言。俗語來源很廣,既來自人民群眾的口頭創作,也和詩文名句、格言警語、歷史典故等有關連。.

新!!: 刘向和俗語 · 查看更多 »

刘姓

劉姓是中文姓氏之一,2013年有人口近7000萬,佔中國全國人口的5.34%,在王、李、張之後排第四位。根據中國戶籍管理部門的全國公民身份信息系統(NCIIS),劉是第四大姓。歷史上,劉姓建立了汉朝、後漢、劉宋、南漢等政權。最早一支劉姓源自堯的後裔劉累,故劉累為劉姓得姓始祖。刘姓的郡望有二十多个,以彭城刘氏最为知名。劉(류、유)姓在韓國亦有分佈,在當地排名第32位,有約22萬人。.

新!!: 刘向和刘姓 · 查看更多 »

刘富 (西汉)

刘富(),西汉宗室,沛县(今江苏省沛县)人。楚元王刘交之子。 汉景帝元年(前156年)四月封刘富为休侯。他的侄子楚王刘戊淫乱残暴,和吴王刘濞通谋叛乱。刘富使人劝谏刘戊,刘戊不听,刘富害怕而母亲逃奔京师。汉景帝三年(前154年),楚王刘戊与吴王刘濞等起兵叛乱,刘富连坐被免侯,削去属籍。后来朝廷知道他曾经多次劝谏刘戊,于是改封刘富为红侯。因为其母与窦太后有亲,许留京师。汉景帝六年(前151年)去世,谥号庄侯,其后悼侯刘澄即位。汉景帝中元年(前149年)敬侯刘发即位。汉武帝元朔四年(前125年)刘章即位红侯,元朔五年(前124年)刘章无子国除。其子劉辟彊,劉辟彊之子刘德,刘德之子刘向,刘向之子刘歆。.

新!!: 刘向和刘富 (西汉) · 查看更多 »

刘歆

劉歆(公元前50年-公元23年),字子駿,改名劉秀,漢朝宗室,西漢末年及新朝官員及重要學者,協助王莽篡位,出任新朝高職「羲和官」,號稱國師,晚年卻因兒子被殺與誤信預言,謀叛事敗自殺。劉歆博覽圖書,精通經學,提倡古文經學,推動把《左傳》及《古文尚書》等古文經列於學官,引起漢代今古文經學之爭;他曾與父親劉向一同校閱宮庭藏書,編成目錄學的重要著作《七略》及《別錄》,反映當時的學術思想流派。.

新!!: 刘向和刘歆 · 查看更多 »

列女仁智图

《列女仁智图》是东晋画家顾恺之,以绘画的方式传达了漢代的名儒家學者劉向,所寫《列女傳·仁智卷》中列女的故事。现存是宋人摹本,但仍保留了顾恺之过人的画技。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新!!: 刘向和列女仁智图 · 查看更多 »

列女传

《列女传》,是一部介绍中国古代妇女行為的書籍。作者是西汉的儒家学者刘向,不过也有人认为该书不是刘向所做,因此,目前通行的版本中,部份版本的作者一处会标注佚名。也有人認為,现在流传的版本是后人在刘向所做版本之上又增加若干篇得来的。 《列女传》共分七卷:母仪传、贤明传、仁智传、贞顺传、节义传、辩通传和孽嬖传。西汉时期,外戚势力强大,宫廷动荡多有外戚影子。刘向认为“王教由内及外,自近者始”,即王教应当从皇帝周边的人开始教育,因此写成此书,以劝谏皇帝、嫔妃及外戚。《列女传》选取的故事体现了儒家对妇女的看法,其中有一些所赞扬的内容在现在的多数人看来是对妇女的不公平的待遇。 《列女传》对后世影响很大。有一些故事流传至今,如“孟母三迁”的故事即出自该书。后来,中国的史书多有专门的篇章记叙各朝妇女事迹,随着妇女观的变化,各朝侧重记叙表彰的妇女德行也有所不同。.

新!!: 刘向和列女传 · 查看更多 »

列仙传

《列仙传》是中国第一部流传下来的关于神仙人物的传记,作者不可考,但一般署名刘向。 最早称刘向是《列仙傳》作者是葛洪。《列仙传》搜索和整理了散见于先秦诸子中关于神仙的事迹,宣扬世上存在神仙,凡人也可以成为神仙。全书记上古、三代、秦汉之神仙,起于赤松子,终于玄俗(汉成帝时仙人),各附贊語。《正统道藏》本列传70人,但据《真诰》记载“刘向撰列仙亦七十二人”。《云笈七籤》节载48人。 这本书开后世神仙传记的先河,后来的神仙传记如葛洪《神仙传》、沈汾《续仙传》多依此为据。.

新!!: 刘向和列仙传 · 查看更多 »

列禦寇

列禦寇,或称列圄寇,春秋时期郑國人,道家学派的先驱者,人称列子,主张贵虚。 列禦寇於《史記》無傳,其名散見於《莊子》、《管子》、《晏子》、《墨子》、《韓非子》、《-尸-子》、《呂氏春秋》等書。列禦寇成名于《列子》一书,有章以其名为章名,主旨在于宣扬不可炫智于外而应养神于心,达到“天而不入”顺从自然,达到无用之用的境界。 列子是郑国人,先於莊子,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相传他曾向关尹子问道,拜壶丘子为师,壺子對列子說:“鄉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吾與之虛而委蛇,不知其誰何,因以為弟靡,因以為波流,故逃也。”後来又先後师事老商氏和支伯高子,修道九年之後,他就能御风而行。唐玄宗天宝年间诏封为“冲虚真人”,宋徽宗宣和年间封为“冲虚观妙真君”。.

新!!: 刘向和列禦寇 · 查看更多 »

周堪

周堪,西汉大臣。字少卿,齐国(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人。儒者,漢元帝重臣。 跟随大儒夏侯勝学习《书经》、任译官令,参加石渠閣議論经书,据称其论甚高。後任太子少傅,太子刘奭以他为師。 黄龍元年(前49年)、漢宣帝臨終,召外戚史高、太子太傅蕭望之和周堪入禁中,任命史高为大司馬車騎将軍,蕭望之为前将軍光禄勋,周堪为光禄大夫,皆領尚書事,辅佐太子刘奭即位为汉元帝。元帝尊重蕭望之、周堪,他们推荐劉更生。中書宦官弘恭、石显干政,初元二年(前47年)蕭望之自殺,周堪罷官。 初元三年、元帝後悔蕭望之之死,任命周堪为光禄勋,周堪弟子張猛为光禄大夫、給事中。弘恭、石显进讒言,周堪外任河東郡太守,張猛外任槐里令。 永光四年(前40年)、元帝再用周堪領尚書事,張猛为給事中,周堪得病不能说話。石显誣告張猛,張猛自殺。 建昭二年(前37年)《易经》大家京房上奏新的考功課吏法、光禄大夫周堪开始反对,後来表示赞成。.

新!!: 刘向和周堪 · 查看更多 »

唐式鎮墓獸

唐式鎮墓獸是流行於隋唐時期墓葬的鎮墓獸,是受胡漢融合下的產物,其形象由多種形象(動物)組成,又稱複合式鎮墓獸,取其融合之意。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的鎮墓人俑,也在這個時期出現了人面跟獸面之分;而隋唐時期則以蹲踞式為主,面目猙獰、冷酷。獸面的形象豐富。除了有北朝時期就有的獅面外,還出現了虎的造型。《葬書》有云:「頫者,低頭府狀之義,言柔順而無蹲踞之兇也。」。唐代鎮墓獸是繼楚式鎮墓獸之後另一個發展高峰。 唐代鎮墓獸除了歷代鎮墓獸驅鬼避邪以安撫死者亡魂外,更有恫嚇盜墓、守衛墓葬的功能。這與當時的厚葬風,與其所造成的猖獗的盜墓現象有關。 中國文化深受儒家影響,在儒家經典《中庸》有云:「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生,孝之至也。」這種觀念在《荀子・禮論》亦有論述。深受這種價值觀影響,人們把「養生」與「送死」看得等同重要,並將「送死」視為衡量孝道很重要的一個標準,這對中國數千年來的喪葬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世人以喪葬的厚薄衡量孝道,葬風遂興,尤以唐代為最。墓葬中大量的寶物,提供盜墓者豐富的資源,盜墓之風亦隨之盛行。而盜墓現象,又反過來影響了中國古代的喪葬制度與喪葬習俗。 唐代的狗面鎮墓獸即為這種風氣下的產物。《說文解字》曰:「狗,叩也,叩氣吠以首。」《風俗通義・禮典》也說:「俗說狗別賓主,善守衛,故著四門,以辟盜賊也。」在墓葬中出現,乃取狗平時可以可以看家護院,期望能守衛墓主人及其財產。.

新!!: 刘向和唐式鎮墓獸 · 查看更多 »

儒家人物列表

儒学者列表 古今中外歷代儒教研究、實踐者列表。.

新!!: 刘向和儒家人物列表 · 查看更多 »

儒教 (宗教)

儒教源自中國傳統宗法性宗教,以夏商周的五教和祭礼为本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以天子为宗教领袖,以孔子为先师,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中的神道设教。儒教正统始自汉武帝独尊儒术,汉灵帝诏诸儒正定五经,刊於石碑,为古文、篆、隶三体书法以相参检,树之学门,使天下咸取则焉,正式把儒教定为国教,五经成为国家法典以及中华法系的法理基础,以春秋决狱。汉代末年,儒教广泛传播,“太尉公承夙绪,世笃儒教,以《欧阳尚书》、《京氏易》诲受四方。学者自远而至,盖逾三千。”儒教自汉代以来被奉为官学,其后各主要朝代或历史时期,都是官方指导思想。清代儒家宗教化形成的孔教也属于儒教分支。 何光沪对于儒教的定义如下:“所谓儒教,非指儒学或儒家之整体,而是指殷周以来绵延三千年的中国原生宗教,即以天帝信仰为核心,包括‘上帝’观念、‘天命’体验、祭祀活动和相应制度,以儒生为社会中坚,以儒学中相关内容为理论表现的那么一种宗教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不承认儒教是宗教。民间也多不认为儒教是宗教,多数人认为敬天、祭祖属于道教而不是儒教。.

新!!: 刘向和儒教 (宗教) · 查看更多 »

冯商

冯商,西汉史学家、辞赋家。阳陵县(今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人,一说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字子高。 冯商研究《易经》,跟五鹿充宗学习“梁丘之学”,后跟随刘向问业。他能写文章,博通强记。汉成帝时因为能写文章,与孟柳一起为金马门待诏,受诏续写司马迁《史记》十余篇,补述列传,未完病故。完成的有七篇。他是汉朝易梁丘学传人,无《易》著传世。据《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赞》:“然刘向独序赵广汉、尹翁归、韩延寿,冯商传王尊”。颜师古注引张晏称“刘向”云云指《新序》,“冯商”云云指《续史记》。.

新!!: 刘向和冯商 · 查看更多 »

农家

农家,又被称为重农学派,是中国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之一。 认为当时统治者应该像神农一样,和人民一起耕种,一起决策,鼓励农业发展,教导人民种植以促进农业技术的提高。因为他们认为农业是社会稳定繁荣的基石。农家在秦朝时期被压制,大多数原著都亡佚了,但和农家最初相关联的概念对法家和儒家甚至整个中国哲学产生了影响。它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想法,被看做是中国哲学的精华。.

新!!: 刘向和农家 · 查看更多 »

商鞅

商鞅(),中國戰國時代政治家、统帅,法家法派代表人物。衞國國君的後裔,姬姓,故稱為衛鞅,又稱公孫鞅。後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于商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 商鞅早年学习法家、兵家、杂家思想,后侍奉魏国国相公叔痤任中庶子,秦孝公在秦国国内颁布求贤令后由魏入秦,通过变法改革将秦国改造成富裕强大之国,史稱商鞅變法。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国的户籍、法律、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经济上商鞅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事上商鞅作为统帅率军收复了河西地区(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部分失地。但商鞅在变法改革过程中制定了严酷的刑法打击旧贵族,招致極大的怨恨,商鞅本人也遭到旧贵族势力的报复,最终身亡。 商鞅及其变法对法家学派有着深远的影响,法家学派后人將商鞅的言行與思想及其后学著作汇编成《商君書》。司馬遷著《史記》時,为商鞅單獨立《商君列傳》。此外,现代学者马非百著《秦集史》、王蘧常著《秦史》時,都將商鞅和其門客尸佼合立於《公孙鞅传》。.

新!!: 刘向和商鞅 · 查看更多 »

前10年代

前10年代從前19年1月1日開始,於前10年12月31日結束。.

新!!: 刘向和前10年代 · 查看更多 »

前1世纪

公元前100年1月1日至前1年12月31日的这一段期间被称为前1世纪。.

新!!: 刘向和前1世纪 · 查看更多 »

前6年

没有描述。

新!!: 刘向和前6年 · 查看更多 »

前77年

没有描述。

新!!: 刘向和前77年 · 查看更多 »

国家

国或国家,有時又作邦。从广义的角度,国家是指拥有共同的语言、文化、种族、血统、领土、政权或者历史的社会群体;从狭义的角度,国家是一定范围内的人群所形成的共同体形式。參見主權國家。 一般国家行政管理当局是国家的象徵,它是一種擁有治理一個社會的權力的国家机构,在一定的领土內擁有外部和內部的主權。.

新!!: 刘向和国家 · 查看更多 »

石渠議奏

石渠議奏是中國西漢的漢宣帝于甘露三年(前51年)在石渠閣召集的讲论五经同異的學術會議的奏疏辑成之總稱。据《漢書·卷三十·藝文志第十》載,所辑議奏共有一百六十五篇,今皆佚。唐朝杜佑《通典》中保存了其中若干片断。.

新!!: 刘向和石渠議奏 · 查看更多 »

石渠阁

石渠阁位于西汉未央宫前殿西北,今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柯家寨村西北,周家河湾村东。石渠阁因阁下建有石渠以导水而得名。 始建于西汉初年,为未央宫中最早的建筑物之一,亦是西汉最大的藏书阁。收藏有秦朝律令和图书典籍。汉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诏令诸儒于此讲授五经,梁丘临、林尊、周堪、薛广德、刘向、王式、戴德、戴圣等学者都曾在石渠阁讲学。汉成帝河平三年(前26年)任命陈农负责整理佚书,所征集的图书亦藏于此。由于石渠阁藏书丰富,亦为学术研究和交流中心。 石渠阁为高台殿阁建筑,台基高8米,东西长67米,南北宽56米。考古在此出土西汉文物。.

新!!: 刘向和石渠阁 · 查看更多 »

玉潭实验中学

玉潭实验中学,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一环路,为宁乡县高级中学之一。.

新!!: 刘向和玉潭实验中学 · 查看更多 »

王匡 (东汉)

王匡(),字公节,中國东汉末年的地方軍閥。兗州泰山郡(位於當今中国山东省泰安市東北方)人,官至河內郡太守。起初在大將軍何进底下擔任大將軍府掾。何進去世後,受拜為河內郡太守。董卓執政時,與各地群雄起兵討伐董卓。最後因妹夫胡母班的親屬和曹操聯手攻擊而死。在纪传体史書《三國志》和《後漢書》中,皆有敘述到相關事蹟;但是沒像其他群雄一樣擁有個人傳記。.

新!!: 刘向和王匡 (东汉) · 查看更多 »

灵宝市

灵宝市为中国河南省下辖县级市,由三门峡地级市代管。灵宝位于河南省西部,北濒黄河,地处河南、陕西与山西三省交汇处,处在东经110°21′-111°11′、北纬34°44′-34°71′之间,东西长76公里,南北宽69公里。县境分别与陕县、洛宁县、卢氏县、陕西省洛南县与潼关县、山西省芮城县与平陆县接壤。辖域总面积3,01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2.71万人,年末户籍人口73.82万人(2009年)。灵宝市为河南较具实力的县(市)之一。2010年,经济总量位居河南省各县(市)第六位,GDP为3,321,321万元(折合490,630万美元),人均GDP为45,876元(合6,777美元)。全市辖10个镇、5个乡,市政府驻城关镇。中国历史上弘农郡郡治弘农县故地和关隘函谷关在辖境内。.

新!!: 刘向和灵宝市 · 查看更多 »

班斿

班斿,西汉官员。雁门郡楼烦县(今山西省宁武县)人,后来迁居扶风郡安陵县(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

新!!: 刘向和班斿 · 查看更多 »

琴史

《琴史》现存最早的一部琴史专著,编著者宋人朱長文,其成书于1084年。直到1233年才由他的侄孙朱正大付梓刊印,在此书的影响下近代周庆云又编出了《琴史补》和《琴史续》。全书共分六卷,从一卷至五卷讲述了从先秦到宋初156位琴人的记载,第六卷通篇讲述了音律。其收录的历代琴人涵盖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等。.

新!!: 刘向和琴史 · 查看更多 »

礼记

《礼记》,儒学经典之一,所收文章是孔子的学生及戰國时期儒学学者的作品。西汉学者戴德将或稍早于他的刘向收集的130篇综合简化,一共得85篇,称为《大戴礼记》,后来其姪戴圣又将「大戴礼记」简化删除,得46篇,再加上《月令》、《明堂位》和《乐记》,一共49篇,称为《小戴礼记》。「大戴礼记」至隋、唐時期已散逸大半,現僅留傳39篇,而「小戴礼记」則成为今日通行的《礼记》。 汉景帝时魯恭王劉餘初好治宮室而壞孔子宅,得古文經《礼》五十六篇於壞壁之中,礼家将其中与今《仪礼》相同的十七篇录下,得以流传。《奔丧》、《投壶》见于另外三十九篇中,也录下得传。其余篇章,因为藏之秘府,世人难得一见,后来散逸不传,称为“逸《礼》”。 朱熹撰有《朱子家禮》一书,他認為“《禮記》只是解《儀禮》”。阮元在《书东莞陈氏〈学蔀通辩〉后》说:“朱子中年讲理,固已精实,晚年讲礼,尤耐繁难,诚有见乎理必出于礼也。古今所以治天下者礼也,五伦皆礼……且如殷尚白,周尚赤,礼也。使居周而有尚白者,若以非礼折之,则人不能争,以非理折之,则不能无争矣。故理必附乎礼以行,空言理,则可彼可此之邪说起矣。” 《礼记》全書以散文撰成,一些篇章饒具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礼记》不仅是一部描写规章制度的书,也是一部关于仁义道德的教科书。其中最有名篇章,有《大學》、《中庸》、《禮運》(首段)等,并且《大学》与《中庸》被朱熹选入“四书”。《禮運》首段是孔子与子游的对话,又稱為《禮運·大同》篇,大同二字常用作理想境界的代名詞,不少地名亦取用此二字。.

新!!: 刘向和礼记 · 查看更多 »

秦始皇

始皇()嬴政,趙氏,時稱秦王政和始皇帝,生於趙國首都邯鄲(今河北邯鄲市),是秦莊襄王之子【史記索隱】莊襄王者,孝文王之中子,昭襄王之孫也,名子楚。按:戰國策本名子異,後爲華陽夫人嗣,夫人楚人,因改名子楚也。,商朝重臣惡來的第35世孫。出土《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第三卷中稱其為趙正。唐代司馬貞在《史記索隱》引述《世本》稱其為趙政。曹植《文帝诔》最早称始皇帝为嬴政,後世通稱嬴政,亦被某些文學作品稱為「祖龍」。他是中國戰國末期秦國君主,十三歲即位,先後鏟除嫪毐與呂不韋,並重用李斯、尉繚,三十九歲時滅亡六國建立秦朝,自稱「始皇帝」,五十歲出巡時駕崩,在位三十七年。 秦始皇帝是中國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統一天下後,秦始皇繼承了商鞅變法的郡縣制度和中央集權,統一度量衡,「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及典章法制,奠定了中國兩千餘年之專制政治格局,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但另一方面,秦始皇在位期間亦進行多項大型工程,包括修築長城、阿房宮、驪山陵等,施政急躁,令人民徭役過重,是秦朝在他死後3年速亡之一原因。.

新!!: 刘向和秦始皇 · 查看更多 »

秦攻百越之战

攻百越之战,第一次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命令屠睢率领50万大军南下攻击嶺南,秦朝占领了南越地區,设置了南海郡;第二次是公元前214年,秦军在任嚣和赵佗的率领下攻击西瓯,又称为秦瓯战争,该战結果為秦朝占领了西瓯之地,设置3桂林及象郡兩郡。這些戰爭使到嶺南地區首度成為统一政權(秦朝)的直轄領土。.

新!!: 刘向和秦攻百越之战 · 查看更多 »

穿天石

穿天石,是汉江石的一种,多为白色的石英石。简单点说,也称穿心石,就是石头上窟眼的石头,多产于中国大陆汉江襄阳段。 穿天石之所以得名,引起人们的喜欢并收集,是因为穿天石被赋予了浓厚的文化内涵。据西汉刘向《列仙传》记载,公元前977年,昭王在攻打楚国时,不幸被汉水溺死,他的二侍女夹拥着昭王一起跳江而亡。 古襄阳的善男信女们为纪念此事,每年的正月二十一日这一天倾城而出,迎着和煦的春风,云集万山脚下,沿着汉江边而下寻找带孔的小石头,用细绳系上,或自己佩戴,或赠送亲朋好友,以避邪或传情达意。久而久之这项活动就一步步的演变为了穿天节。 穿天石在汉江襄阳段比较多,是因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的。汉江襄阳段位于汉水中段,石英、方解石成分的石头经过汉水上游1000多公里的冲刷,部分杂质被溶解或冲掉,就形成了许多带孔的石子,也就穿天石。穿天石形成后,到下游后被细沙淹埋后,汉水下游穿天石就很少。.

新!!: 刘向和穿天石 · 查看更多 »

管子 (書)

《管子》以中國春秋時代政治家、哲學家管仲命名,其中也记载了管仲死后的事情,并非管仲所著,但仍被认为可以体现管仲的主要思想。文章大概出自深受管仲影响的稷下學派之手。漢朝學者劉向約於公元前26年為《管子》進行編輯。在四庫全書中為子部法家類。.

新!!: 刘向和管子 (書) · 查看更多 »

纪传体

紀傳體,東亞史書的一種形式,以為人物立傳記(皇帝的傳記稱「紀」,皇族、外戚、一般人物稱「傳」,列國諸侯稱「世家」或「載記」,記載制度、風俗、經濟等稱「志」、「意」或「考」,以表格排列歷史大事稱“表”)的方式记叙史实。司馬遷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以前的史书多以编年体记述),中國的官方正史「二十四史」及其他史書,都依照《史记》纪传体體例编纂而成,“史官不能易其法,學者不能舍其書”。而朝鮮的《三國史記》《高麗史》以及日本的《大日本史》是以紀傳體寫成的。.

新!!: 刘向和纪传体 · 查看更多 »

炼金术

鍊金術是中世纪的一种化学哲学的思想和始祖,是当代化学的雏形。其目标是通過化學方法将一些基本金属转变为黃金,制造万灵药及制备长生不老药。现在的科学表明这种方法是行不通的。但是直到19世纪之前,鍊金術尚未被科学证据所否定。包括艾萨克·牛顿在内的一些著名科学家都曾进行过鍊金術尝试。現代化学的出现才使人们对鍊金術的可能性产生了怀疑。鍊金術在一个复杂网络之下跨越至少2500年,曾存在于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波斯、印度、中国、日本、朝鮮、古希腊和罗马,以及穆斯林文明,然后在欧洲存在直至19世纪。.

新!!: 刘向和炼金术 · 查看更多 »

甯越

甯越,是中國战国时赵国人。原来是中牟县农民,他觉得种田辛苦,问别人如何免除这种辛苦,本人建议他苦读二十年(《吕氏春秋》作三十年)。努力求学十五年后,成为西周威公之师。《汉书·艺文志》儒家类有《甯越》一篇,后佚失,清朝马国翰有辑本。.

新!!: 刘向和甯越 · 查看更多 »

田何

何,西汉经学家。今文易学的开创者。字子庄(《史记》本传作“子庄”, 《汉书》本传作“子装”)。祖籍淄川(今属山东淄博市),汉初以齐国田氏徙关中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号杜田生。 商瞿向孔子学习《易经》,孔子卒,商瞿传《易》,商瞿传授给鲁人桥庇(字子庸)。子庸传授给江东人馯臂(字子弓)。子弓传授给燕人周醜(字子家)。子家传授给东武人孙虞(字子乘)。子乘传授给齐人田何(字子装)。田何为孔子传《易》系统的六世传人。汉惠帝时,田何年老家贫,守道不出仕为官,惠帝亲去他家里受业。田何专治《周易》,著有《田氏易传》,为西汉儒学《易传》宗师。田何传授给东武人王同,雒阳人周王孙、丁宽,齐人服生,王同授淄川人杨何,丁宽授施雠、孟喜、梁丘贺,施、孟、梁丘三家立为博士。田何的弟子王同、周王孙、丁宽、服生等都显名当世,著《易传》数篇。汉成帝时,刘向校书,考《易》说,以为诸《易》家说皆祖田何、杨叔元、丁将军,汉代施、孟、梁丘三家立于学官的《易》学,都出自田何弟子。《汉书·儒林传》称“要言《易》者本之田何”。于是说西汉今文《易》学始出自田何。.

新!!: 刘向和田何 · 查看更多 »

申包胥

申包胥,芈姓,申氏,名包胥,一作勃苏,又称“王孙包胥”、“棼冒勃苏”,荊州監利人,春秋时期楚国大夫。楚王蚡冒的后代,生卒年不詳。.

新!!: 刘向和申包胥 · 查看更多 »

男同性戀文學

男同性戀文學(Gay literature)廣義而言可指表達、描述,又或者展現男子與男子間發生親密友誼、戀愛、--、性愛等情感關係的書寫,乃至於參與到社會脈絡中,這些主題為社會所接受的方式。狹義而言,則限定在十九世紀晚期,性傾向成為界定自我和社會互動的一種身份认同意識之後。更嚴格的範圍,會限縮至歐美1960年代中期之後,與LGBT權利運動的目標和精神—亦即要求社會制度對同志群體達到平等權利和對待—有關的文學作品。 由於歷史上的迫害或壓迫,LGB群體常轉向文學作為認同、瞭解和表達同性親密關係的泉源。LGBT文學也紀錄了同志社群在遭遇偏見、暴力、霸凌、自我埋怨、否認、自殺等挫折時的心理壓力和磨難。以浪漫「同性愛」為主題的作品,亦廣泛存在於世界各地的古代和現代文本當中,例如古希臘時代會飲篇對愛的本質所進行的探索。.

新!!: 刘向和男同性戀文學 · 查看更多 »

燃藜圖

燃藜圖,是小说《红楼梦》第五回《开生面梦演红楼梦 立新场情传幻境情》中描述的秦可卿上房内挂的一幅画:“当下秦氏引了一簇人来至上房内间。宝玉抬头看见一幅画贴在上面,画的人物固好,其故事乃是《燃藜图》,也不看系何人所画,心中便有些不快。又有一幅对联,写的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燃藜故事出自晋朝《拾遗记》:“刘向於成帝之末,校书天禄阁,专精覃思。夜有老人,著黄衣,植青藜杖,登阁而进,见向暗中独坐诵书。老父乃吹杖端,烟燃,因以见向,说开辟已前。向因受《洪范五行》之文,恐辞说繁广忘之,乃裂裳及绅,以记其言。至曙而去,向请问姓名。云:‘我是太一之精,天帝闻金卯之子有博学者,下而观焉。’乃出怀中竹牒,有天文地图之书,‘余略授子焉’。至向子歆,从向受其术,向亦不悟此人焉。” 《汉书·五行志》保存了刘向《洪范五行传论》约一百五十二条。论灾异跟后、妃、君夫人及外戚间的关系,论灾异跟君主失势、国家败亡间关系。《汉书·五行志》还保存了刘歆论《洪范五行传》约七十三条。.

新!!: 刘向和燃藜圖 · 查看更多 »

畴人传

《畴人传》是中国清代阮元撰写的一部传记集,始编於1795年,1799年完稿。主要记载了中国十九世纪以前历代天文、历法、数学名家的生平事迹与主要学术成就。全书共46卷,总共记录了270位历算学家,其中也包含明末以降传入中国的各种外国天文、数学书籍中提及的41位外国科学家。.

新!!: 刘向和畴人传 · 查看更多 »

牧野之战

牧野之战是殷商帝辛(周朝稱之為紂王)軍隊和周武王軍隊的決戰,史稱「武王克殷」、「武王克商」、「武王伐紂」。由于殷商先征西北黎,后平东夷,虽取得胜利,但是窮兵黷武,加剧了國家財政負擔、社会和阶级矛盾,招致灭亡,最后兵败自焚,故《左传》稱:“纣克东夷而损其身”。.

新!!: 刘向和牧野之战 · 查看更多 »

目录学

录学(英語:Bibliography或Bibliology,又名文獻學或書誌學),是图书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研究文献目录工作的一般原理及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

新!!: 刘向和目录学 · 查看更多 »

百越

越部落从夏、商、西周时期开始就是一个他称。是指使用“戉”这种生产工具(或兵器)的南方部落。由于内部“各有种姓”。广泛分布于亚洲大陆南部大江大河的下游。故战国时将之称为“百越”。王文光:《百越民族史整体研究论述》,《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第75页。.

新!!: 刘向和百越 · 查看更多 »

遊仙詩

遊仙詩,中國古代詩歌類型之一,以遨遊仙境、上昇天庭為主題,抒發嚮往成仙的心願,廣泛採用道教神話傳說為素材。有些遊仙詩寄託以有志難伸的不滿,抒發憤世嫉俗與苦悶之情,亦有遊仙詩以登臨仙境比喻男歡女愛,抒寫俗世的悅樂。廣義的遊仙詩,包括楚辭等辭賦,屈原《離騷》被視為遊仙詩的起源,為後世所倣效。歷史上遊仙詩最興盛的時期是魏晉時代,代表詩人有東晉的郭璞和晚唐的曹唐,其餘重要詩人有曹植、阮籍、李白等。文學批評家對遊仙詩整體評價不高,認為遊仙詩精神價值太塵俗,缺少了想像力和宏偉的架構。.

新!!: 刘向和遊仙詩 · 查看更多 »

鍾無艷 (2010年電視劇)

《鍾無艷》(JHONG WU YAN)是2010年三立華人電視劇週日十點檔系列的第二十三部作品。全劇共19集。由三立、台視聯合製播。林清振執導。2010年6月28日開鏡,7月25日播出。接檔偷心大聖PS男。主要演員包括楊謹華、明道、吳慷仁、王思平。.

新!!: 刘向和鍾無艷 (2010年電視劇) · 查看更多 »

鍾離春

鍾離春,姓鍾離,名春,战国时齐国无盐(今山东省东平县无盐村)人,又稱鍾無鹽,後來以訛傳訛變成了鍾無艷。貌醜,年過四十未嫁,後來親自前往向齊宣王主張「拆漸台,罷女樂,退諂諛,進直言,選兵馬,實府庫」。劉向《列女傳》記載:「鍾離春者,齊無鹽邑之女,齊宣王之正--也。其為人也,極醜無雙,臼頭深目,長壯大節,卬鼻結喉,肥項少髮,折腰出匈(通「胸」),皮膚若漆。年四十,行嫁不售,自謁宣王。 《晏子春秋》中也有提到鍾無鹽向齊宣王自薦成為王后的故事。後世以「無鹽女」做為醜女的代稱,典出於此。鍾無艷求見齊宣王時,齊宣王以貌取人,覺得鍾無艷是一个既醜又沒岀色的「醜婦」。但是她突然舉手拊膝曰:『殆哉!殆哉!』曰:『今王之國,西有衡秦之患,南有強楚之讎,外有二國之難,一旦山陵崩弛,社稷不安,此一殆也。漸台五重,萬人罷極,此二殆也。賢者伏匿於山林,諂諛者強於左右,此三殆也。飲酒沉湎,以夜繼晝,外不修諸侯之禮,內不秉國家之政,此四殆也。』」這使齊宣王改觀認為她是一个有智慧和勇氣的女子,並把她立為王后。.

新!!: 刘向和鍾離春 · 查看更多 »

荀子

荀子(),名荀況,受尊稱為荀卿,因漢代人避漢宣帝劉詢的諱,又稱孫卿,中國戰國時代儒家學者和思想家,趙國人,曾擔任齊國稷下學宮祭酒、楚國蘭陵令,到趙國、秦國遊說諸侯,宣揚儒學和傳授六經,批評子思、孟子等其他儒者及墨家、道家等其他學派,有韓非、李斯等弟子,著作後世編為《荀子》一書。荀子祖述孔子,重視道德倫理,提倡仁義、禮義和忠信,集先秦禮論之大成,重視以禮修身和禮制教育。他相信性惡論,人與生俱來本無道德,若放縱情欲不加節制,將互相仇恨和鬥爭;道德價值是後天人為建構的,由聖人創造,以規範和美化人性。荀子重視人的理性和學習能力,認為善行是後天學習而得的,人人都有學習禮義的能力;君子應憑著個人修養,鍥而不捨的努力,日積月累養成美德。政治上荀子提調尊君,強調君主確立社會秩序與道德教化的作用,彰顯儒家的聖王理想與政教合一的觀念。荀子主張任用賢能,國君把政務交與大臣處理;國家要控制思想,打擊異端邪說,以法律補充禮制以維繫社會秩序。自然論方面,荀子傾向唯物主義,認為天地並無意志,不信天人感應和鬼神之說,提出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荀子受譽為一代大儒,地位崇高,對後世特別是漢代的儒學思想與政治文化影響頗深,在宋、元、明三朝曾從祀於孔廟;但因其性惡論及曾抨擊孟子,自宋代以來也受不少儒者批評,被視為孔門異端和法家先驅。.

新!!: 刘向和荀子 · 查看更多 »

荀子 (書)

《荀子》書名。戰國時趙人荀況撰,二十卷,今存三十二篇。在四庫全書中為子部儒家類。 《荀子》全書共三十篇,今存《勸學篇》、《修身篇》及《成相篇》、《賦篇》等三十二篇。西漢劉向所首先整理校訂荀子及其弟子書論,定為三十二篇、唐楊倞注、清王先謙集解。此書本儒家崇禮、正名之說而主性惡,為先秦重要的哲學思想著作,也是重要的散文集。《成相篇》是以民歌形式寫成,共有五十六段,每段採三、三、七、十一的句式,有說有唱,文字通俗易懂,刘师培在《论文偶记》中说:“观荀卿作《成相篇》,已近赋体,而其考列往迹,阐明事理,已开后世之联珠。”。《賦篇》包括五篇短赋,是一种散文的赋体,常在中國文學史中被提及,被學者認為是中國辭賦文體的來源之一。 《荀子》内容总结和发展了先秦哲学思想。其中,阐述自然观的,主要有〈天论篇〉;阐述认识论的,有〈解蔽篇〉;阐述逻辑思想的,有〈正名篇〉;阐述伦理思想的,有〈性惡篇〉、〈礼论篇〉等;〈非十二子〉是对先秦各学派一个批判性的总结;〈成相篇〉以民间文学形式宣传为君、治国之道。这些对于了解荀子思想內容來說是比較重要的。.

新!!: 刘向和荀子 (書) · 查看更多 »

荀勗

荀勗(),亦作荀勖,字公曾,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人。魏晉年間政治家,也是音樂家、目錄學家、画家。東漢司空荀爽的曾孫。.

新!!: 刘向和荀勗 · 查看更多 »

荀瑶

知瑤(知襄子)(),又稱智瑤(智襄子)、荀瑤、知伯瑤,春秋末年晉國四卿之一,知宣子之子,知瑤分別向韓康子、魏桓子、趙襄子三大夫勒索土地,只有趙氏不給,知瑤大怒,聯合韓、魏兩氏攻擊並擊敗趙襄子。趙襄子慌忙退守根據地晉陽,知瑤包圍並引晉水灌城二年之久。(前455年 - 前453年)在即將獲勝之際,卻因他的一席話導致了韓、魏兩氏的領導人倒戈,與趙氏聯合反攻知氏陣地,知瑤被擒並被殺,首級被趙襄子作成首爵,用以飲酒。智伯家族全部屠滅,所有的領地被韓、魏、趙三家所瓜分。.

新!!: 刘向和荀瑶 · 查看更多 »

顏無繇

顏無繇(司馬遷著,《史記·孔子世家》 《孔子家語·卷九·七十二弟子解》 ),一名由,字路,一字季路。春秋魯國人,顏回之父,孔子早期的弟子之一司馬遷著,《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唐玄宗尊之为“杞伯”,宋真宗加封为“曲阜侯”。元文宗天曆三年(1330年),被封為杞國公,諡號文裕。另外,他的妻子也在同時追封為杞國夫人宋濂著,《元史·本紀第三十六·文宗五》。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颜氏”。.

新!!: 刘向和顏無繇 · 查看更多 »

顾恺之

顧愷之(),字長康,东晋人,是一位出身晉陵無錫(今江蘇無錫)的畫家與官員,以其人物畫作品著稱。.

新!!: 刘向和顾恺之 · 查看更多 »

行星 (占星術)

占星術中的行星有著別於現代天文對於甚麼是行星解釋之含意。在望遠鏡問世的時代以前,夜空被認為由兩個相似的構成要素組成著:恆星,相對於其他星體祂是一動也不動得,加上“游星”(ἀστέρες πλανῆται,asteres planetai),祂相對於恆星而言在一年的過程中不斷在移動著。 對於希臘人與早期的天文學家而言,這組星群由肉眼可見的五個行星所構成,不包含我們所在的地球。以現代天文學知識來說,“行星”一詞只適用於水星、金星、木星、火星、土星這五個太陽系天體,這個詞彙的原始含意是擴大的,在中世紀,觀察星空中會行動的星體都是行星,所以包括太陽、月亮(有時也被稱為“曜星”,英文為Lights),合起來一共是占星術的七大主星。部分占星術家仍保留著這個行星定義到今天。現代占星術師也會使用後來發現的天王星、海王星與冥王星,並且在實際驗證下發現他們的特質與功用。 對於古代占星術家而言,行星代表眾神的意志以及對人類事務的直接影響。對於現代占星術家而言行星代表在無意識中的基本精力或衝動,或能量流動的調節者代表感受度。祂們在黃道帶十二星座之中和在十二之中表現祂們自己不同的素質。行星間在相位中也涉及到彼此所產生的形態。 現代占星術家對行星的影響力來源持不同之意見。霍恩(Hone)寫道行星發揮作用是直接通過引力或他者,即未知的影響力。認為行星們自己本身並沒有直接的影響力,可是卻為宇宙中基本的組織原則之反映。換句話說,宇宙無所不在得重複祂們自己的基本模式,在類似-分形(fractal-like )塑造之中,並且如其在上如其在下(as above so below);而前述這段話是出自煉金術的整體宇宙觀原則,全文為──“如其在上,如其在下,如其在內,如其在外。(As above, so below.

新!!: 刘向和行星 (占星術) · 查看更多 »

西安市

西安市,古称長安、京兆、镐京,位於中华人民共和国中部,紧邻中华人民共和国幾何中心,现为国家中心城市、陕西省省會,是陕西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医疗、教育中心。西安拥有3000余年的文明史、建城史和1077年的建都史,历史上曾有包括周、秦、汉、隋、唐等在内的共13個中原朝代在此建都,也是汉唐时期丝绸之路的起點。西安是中国历史上强盛的统一王朝建都最多的古都,在西安定都的周、秦、汉、唐,代表了中国帝王时期开放、外向、尚武、繁荣的顶峰。从文明曙光的半坡到西周礼乐;从大秦一统到汉唐盛世;西安曾经在两千年的时间跨度中作为中国首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被誉为“天然历史博物馆”,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立的世界历史名城之一,以及国际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城市,西安目前有两项六处世界文化遗产,数量居于全国前列。2011年,国务院发布《全国主体功能规划》,西安规划为中国唯一的“历史文化基地”。 西安位於關中平原的中部,渭水東南岸,地处中国中心,是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通往西北和西南的门户城市与重要交通枢纽,位於隴海鐵路上,区位显著,交通畅达。在地理环境上,西安北濒渭河,南依秦岭,并有八水环绕。 西安是中国国家中心城市之一,丝绸之路经济带、新亚欧大陆桥及黄河流域重要城市,关中城市群的经济、科技、教育、能源、金融、文化、商贸中心,中国大飞机的制造基地之一,是陕西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辖11区2县,总面积10108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505平方公里(2013年),常住人口1200万人,户籍人口905.68万人。2009年经国务院批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将西安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科技研发中心、区域性商贸、物流、会展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以及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着力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2013年国务院批复成立西咸新区,成为中国第七个国家级新区。2017年成立的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管辖的大部分片区位于西安市境内。2018年2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支持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建成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

新!!: 刘向和西安市 · 查看更多 »

西漢經學傳承列表

《漢書·卷八十八·儒林傳第五十八》載中國西漢經學重要人物及傳承。玆据此傳撰成下表。籍貫及人名等皆本該傳原文。“皇帝”指與官職對應者;官職采人物的最高官職,待查者暫錄儒林傳所舉官職於此。《史記·卷六十七·仲尼弟子列傳第七》亦載有儒家早期傳承情況,讀者可加以參考。.

新!!: 刘向和西漢經學傳承列表 · 查看更多 »

駟子陽

駟子陽(),姬姓,駟氏,字子陽,為春秋戰國時期鄭國執政,任鄭國相邦。《史記·鄭世家》、《六國年表》記載為鄭繻公所殺,然據《淮南子·氾論訓》--「鄭子陽剛毅而好罰,其于罰也,執而無赦。舍人有折弓者,畏罪恐誅,則因猘狗之驚以殺子陽,此剛猛之所致也」,及劉向《新序》--「子列子窮容貌,有飢色。客有言於鄭子陽者曰:『子列子禦寇,蓋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國而窮,君乃為不好士乎?』子陽令官遺之粟數十秉,子列子出見使者,再拜而辭。使者去,子列子入,其妻望而拊心曰:『聞為有道者,妻子皆佚樂,今妻皆有飢色矣,君過而遺先生食,先生又辭,豈非命也哉!』子列子笑而謂之曰:『君非自知我者也,以人之言而知我,以人之言以遺我粟也,其罪我也,又將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且受人之養,不死其難,不義也;死其難,是死無道之人,豈義哉!』其後,民果作難,殺子陽」(《莊子·讓王》、《列子·說符篇》內容皆同),皆指出殺死子陽者是鄭人,而非鄭繻公。在兩年後(前396年),子陽的黨羽共同殺了鄭繻公而立鄭康公為君。 詹剑峰认为郑君子阳和驷子阳不是一个人。.

新!!: 刘向和駟子陽 · 查看更多 »

許穆夫人

許穆夫人(約前690年-?),姬姓,是衛昭伯與宣姜的女兒,許穆公的夫人,中國第一位被記錄的女詩人。也是文學史最早的愛國女詩人。詩作有《泉水》、《載馳》、《竹竿》。.

新!!: 刘向和許穆夫人 · 查看更多 »

说苑

《说苑》,又名《新苑》,为西汉人刘向所著杂事小说集,宋朝人曾巩校阅。全书共二十卷,收录了先秦到西汉期间的一些历史故事和传说,并附有作者的评论,体现了儒家的思想和观念。在《四庫全書》中為子部儒家類。 Category:子部儒家類 Category:漢朝典籍.

新!!: 刘向和说苑 · 查看更多 »

诗人

诗人是创作诗歌的人,屬於文学家一類。詩人創作的作品可以是紀事性的,描述人物或故事,如荷馬的史詩;也可以是比喻性的,隱含多種解讀的可能,如但丁的《神曲》、歌德的《浮士德》。歷史上自從有文字以來就開始有詩人,而不同國家和時代產生出許多不同的詩詞體裁。 英文的詩人(poet)一字來自於拉丁語的「poeta, poetae」,意指寫詩的人,或關於詩人的事。在中國,詩經和楚辭是現時所知的最早的詩詞集,孔子和劉向分別是詩經和楚辭的編撰者。中國的詩詞在唐朝和宋朝大盛,詩人輩出,唐代以詩仙李白和詩聖杜甫最為人所熟知。宋代詩人以寫詞為多,故又稱作「詞人」。古代的詩人對格律非常熟悉,無論在中國或西方詩詞都有特定的格式,例如唐代盛行的律詩,其對偶、押韻、聲調平仄的要求,都比小說或是散文來的嚴格。 中國的詩人通常賴以其它職業為生,如蘇軾本為翰林學士,岳飛本為將軍,但同時亦以詩作傳世。不少詩人亦是書法家,在不少中國建築,門柱上常常會有對聯,無論宮庭或一般文人皆愛在室內掛上字畫。每逢節慶喜喪之時,文人都喜歡題詩,亦常常立碑以紀念人物和事跡,這種傳統至今不絕,故此中國詩詞得以廣泛流傳。不少詩詞都是可以唱誦的,在宋代勾欄和教坊都是唱誦詩詞的地方。不少詩人對音樂亦有認識,如姜夔的《白石道人歌曲》的音樂是詩人自己譜寫。.

新!!: 刘向和诗人 · 查看更多 »

貞姜

貞姜,為春秋時代齊國女性,姜姓,名不詳,為齊侯之女,後為楚昭王夫人。 貞姜為楚昭王夫人後,一日,楚昭王出遊,將貞姜留在築於江邊的漸台上而去。楚昭王在出遊途中聽聞江水將氾濫,於是趕緊派人將貞姜從漸台接走,但使者忘記攜帶楚昭王的命符,因此貞姜不肯離開,並說:「王與宮人約令,召宮人必以符。今使者不持符,妾不敢從使者行。」於是使者說:「今水方大至,還而取符,則恐後矣。」貞姜又說:「妾聞之:貞女之義不犯約,勇者不畏死,守一節而已。妾知從使者必生,留必死。然棄約越義而求生,不若留而死耳。」於是使者只能返回楚昭王處取命符,但回到漸台時,江水氾濫、漸台早已崩毀,而貞姜也在大水中不知去向。 楚昭王得知後,感佩貞姜守禮之義,說:「嗟夫!守義死節,不為苟生,處約持信,以成其貞。」楚昭王遂賜給這位夫人貞姜的名號。君子謂貞姜有婦節。詩云:「淑人君子,其儀不忒。」此之謂也。 一般在列女傳中,貞姜和同時代因守禮教而焚死的伯姬,皆被視為婦女遵守禮教而死的典範。.

新!!: 刘向和貞姜 · 查看更多 »

貞節旌表

貞節旌表是中國、朝鮮古代的一個制度,是指由朝廷公開表揚獎勵守節不再嫁或拒受污辱而自殺的婦女(即節婦與烈女)。要識別「貞婦」,關鍵在「貞」字。《廣雅‧釋詁一》給出界說「貞,正也」。這樣釋「貞」為「正」,用在臣對君、僕對主、下對上的關係上,就是指忠實、精誠;用在女性對男子,特別是妻子對丈夫的關係上,則是指專一。無論前者還是後者,都屬於意志或操守堅定不移的具體化。此制度在中國起源甚早,但到明清時代制度完備並受到重視,因而對鄉里社會以及女性生命產生重大的影響。.

新!!: 刘向和貞節旌表 · 查看更多 »

趙與檡

嗣秀王趙與檡(《宋史·卷四十七·本紀第四十七·瀛國公 二王附》:(景炎元年十有一月)甲辰,秀王與睪逆戰於瑞安,觀察使李世達死之。與睪及其弟與慮、子孟備、監軍趙由𤩲、察訪使林溫被執,皆死。),祖籍涿郡(今河北省保定市清苑縣)人,宋朝宗室、第七代嗣秀王。.

新!!: 刘向和趙與檡 · 查看更多 »

蹴鞠

蹴鞠(,注音符號:ㄘㄨˋ ㄐㄩˊ),亦稱「蹋鞠」,翻译为现代汉语就是“踢球”,其中蹴是“踢”的意思,鞠是“球”。 蹴鞠是現代足球最早的形式,國際足球協會在2004年確認足球起源於中國山東。蹴鞠始於戰國時代,在唐朝開始盛行。.

新!!: 刘向和蹴鞠 · 查看更多 »

黄山

山位于中国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境内,南北长约40公里,东西宽约30公里,山脉面积1200平方公里,核心景区面积约160.6平方公里,主体以花岗岩构成,最高处莲花峰,海拔1864米。 黄山原名黟山,因峰岩青黑,遥望苍黛而名。后因传轩辕黄帝曾在此炼丹成仙,唐玄宗信奉道教,故于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六月十七日改为“黄山”。 黄山徽派内涵深广,是中国三大区域文化(藏学、敦煌学、徽学)之一,涵盖了哲、经、史、医、科、艺诸多领域。 明朝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两次登临黄山,赞叹说:“五嶽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嶽”。徐霞客评黄山有“泰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衡岳之烟云、匡庐之飞瀑、雁荡之巧石、峨嵋之清秀”。并被世人誉为“天下第一奇山”。1979年邓小平游览黄山,说“这里是发展旅游的好地方,是你们发财的地方,要有点雄心壮志,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 黄山1982年入选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86年黄山被评选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且是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中唯一的山岳风景区;1990年12月黄山风景名胜区作为一项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4年2月入选世界地质公园。2015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首批最佳管理自然保护地绿色名录。.

新!!: 刘向和黄山 · 查看更多 »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中医理论著作,對後世中醫學理論的奠定有深遠的影響。此书相傳是黃帝與岐伯、雷公、伯高、俞跗、少師、鬼臾區、少俞等多位大臣討論醫學的記述,在四庫全書中為子部醫家類。.

新!!: 刘向和黄帝内经 · 查看更多 »

齊湣太后

齊湣太后,是戰國時代田齊的國君齊湣王的王后,齊襄王的母亲。 關於此人事跡極少,僅《说苑·奉使》:“王(太子法章)与太后奔于莒。”根据刘向的《列女传》,齊湣王的王后是宿瘤女,宿瘤女早卒,没有活到齊湣王被杀的时候。宿瘤女去世後,齊湣王立太子法章的母亲为王后。前284年,燕国乐毅率领五国联军伐齐,攻克齐国都城临淄。齊湣王出逃後被楚国淖齿杀死,太子法章与母亲逃奔莒地。太子法章在莒地即位为齊襄王,尊母亲为太后,即齊湣太后。.

新!!: 刘向和齊湣太后 · 查看更多 »

范弘之

范弘之(),字長文,南陽順陽(今河南省淅川縣李官橋鎮)人。東晉安北將軍范汪孫。東晉儒家學者。.

新!!: 刘向和范弘之 · 查看更多 »

范喬

范喬(),字伯孫,陳留外黃(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人。三國曹魏武威太守范粲之長子。曾被多名官員舉薦,至樂安縣令,但用病藉詞不上任。太康八年,死時七十八歲。.

新!!: 刘向和范喬 · 查看更多 »

茅焦

茅焦,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的客卿,齐国人。 秦王政因为嫪毐之乱,把母亲赵姬迁到雍。當時禁錮母親有违孝道,秦王下令為太后求情的,用蒺藜打(戮)后杀死。之后有进谏者27人被杀。茅焦勸說秦王政,秦王烹鼎而待。茅焦说幽禁亲母损害秦王声名,不能使天下人信服;杀忠谏大臣,使天下人才寒心。不利于笼络六国人心、统一天下。秦王采纳了茅焦的建议,到雍城接太后回咸阳甘泉宮。茅焦因为这件事被尊为上卿。.

新!!: 刘向和茅焦 · 查看更多 »

阴阳

陽,為源自於古代中國哲學思想的一種二元論觀念。古代中國把事物中對立又聯合的現象,例如天地、日月、晝夜、寒暑、牝牡、上下、左右、動靜、剛柔、刑德,用「陰陽」的概念來加以表述,從中彰顯出「相互對立又依存」的抽象關係,並以「氣」作為這種抽象關係的具象表現。 在春秋時代的《易傳》以及老子的《道德經》中,就以「陰陽」來論述、發揮其思想主張。西漢儒生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中,更承繼陰陽家結合陰陽以及五行的論說,將陰陽五行視為政教制度的設立依據和根源。陰陽理論已浸透到包括曆法,天文,氣象,中醫,武術,書法,建築,宗教,風水,占卜等各種中國傳統文化事物當中,為中國傳統文化意識的重要成份。 由於占術憑依陰陽五行術數驗算人事吉凶,「陰陽」一詞也用來代指占術,如《文心雕龍》:「於是伎數之士附於詭術,或說陰陽,或序災異」。.

新!!: 刘向和阴阳 · 查看更多 »

赤精子

赤精子,即神仙家所稱的仙人寧封子,黃帝時任陶正,主管燒陶事務,能積火自焚。與許多黃帝時代的傳說人物相同,寧封為了發展人類技術(燒陶)而貢獻了自己的生活。.

新!!: 刘向和赤精子 · 查看更多 »

赤松子

赤松子又名赤诵子,号左圣南极南岳真人,又稱左仙太虚真人,秦汉传说中的上古仙人,與王子喬並列為長生的代表。.

新!!: 刘向和赤松子 · 查看更多 »

蔡邕

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中國东汉末年名士。東漢著名才女蔡琰(文姬)之父。.

新!!: 刘向和蔡邕 · 查看更多 »

鄧曼

鄧曼,又稱楚曼,曼姓,春秋時期鄧國人,為楚武王夫人,生子貲,後為楚文王。她為人才貌雙全,後世漢朝司馬相如曾稱讚“若神仙之仿佛”,其事蹟也被漢時劉向編入《列女傳》。.

新!!: 刘向和鄧曼 · 查看更多 »

鄭樵

鄭樵(),字漁仲,南宋興化軍莆田(今福建莆田)人,宋代史學家、目錄學家,世稱夾漈先生。.

新!!: 刘向和鄭樵 · 查看更多 »

苏秦

苏秦(?),字季子,東周雒邑(今河南洛陽東)乘軒里人,相传为鬼谷子徒弟。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苏秦与张仪同出自鬼谷子门下,跟随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学成后,外出游历多年,潦倒而归。随后刻苦攻读《阴符》,一年后游说列国,被燕文公赏识,出使赵国。苏秦到赵国后,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思想,并最终组建合纵联盟,任“从约长”,兼佩六国相印,使秦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联盟解散后,齐国攻打燕国,苏秦说齐归还燕国城池。后自燕至齐,从事反间活动,被齐国任为客卿,齐国众大夫因争宠派人刺杀,苏秦死前献策诛杀了刺客。 有說法認為他和張儀兩人彼此呼應,共同達到個人的目的。司馬遷.

新!!: 刘向和苏秦 · 查看更多 »

苏洵

苏洵(),字明允。北宋文学家,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蘇軾和蘇辙的父亲,父子三人被称为“三苏”,均名列“唐宋八大家”,有《嘉祐集》傳世。曾任校书郎、主簿等微官,追贈為光祿寺丞。.

新!!: 刘向和苏洵 · 查看更多 »

老子 (書)

《老子》,傳統說法是中国春秋时期末期论述处世哲学的作品,其内容經傳鈔多有不同,无数注解后成为《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文》及《五千言》,為思想家老子的著作,中国春秋戰國時期道家学派奉为创始典籍,有學者認為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崔仲平(2004)前言,第一頁:「老子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哲學家。他寫的《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早的哲學著作。」。。古書多無大題,據學者考證,《老子》作為書名可能始於韓非子〈解老〉、〈喻老〉兩篇或更早之前《呂氏春秋》高誘注云「老子到,喜悅之,請著《上至經》五千言而從之遊也。」馬敘倫先生以為,《上至經》為《上下經》之訛,漢景帝時尊《老子》為經,稱《道德經》可能始於王弼、皇甫謐生活的魏晉時期。 “老子所著言道德之意的上下篇”,據帛書本為上篇《德經》、下篇《道經》,故又稱《德道经》;傳世本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也就是《道德经》。《德經》在前是謂先修自身心意;《道經》是謂以身心精進,在體悟道之所傳。至唐代,唐太宗自認是老子李耳之後,並曾令人將《道德經》翻譯為梵文。唐高宗尊《道德經》與《孝經》並為上經。唐玄宗时,更尊此经为《道德真經》。 《老子》一書分章不定,嚴遵《老子道德指歸》,上篇《德經》四十章,下篇《道經》三十二章,凡七十二章。八十一章本最早出自《老子河上公章句》,此種版本上經三十七章,下經四十四章。帛書本、竹簡本有分章符號,但未形成今本「八十一章」格局。北大漢簡本分為77章。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新!!: 刘向和老子 (書) · 查看更多 »

送花

送花,又名献花,是人類社會的社交活動及儀式,給敬愛的人示好。 受者可能是祖先、神祇、來賓、戀人、名人、藝人、生日者等。 送花的禮節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存在,宋代史繩祖《學齋佔畢》引劉向《說苑》載越國使者諸發,執一枝梅贈梁王,所謂「折梅遣使始此矣。」盛弘之《荊州記》--:「陸凱與范曄相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詣長安,予曄,並贈花詩曰:『折花逢驛使,寄予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香』。」 送花可以分為代客服務,或者一條龍顧客買花之後自己親自處理。 前者即是付款委託花店代客送花,跨境及互聯網服務也有。.

新!!: 刘向和送花 · 查看更多 »

虞姬 (齊國)

虞姬(),名娟之,中國戰國時代齊威王的姬(夫人以下妾的稱號),為人有賢德,善巧言。生平事跡見載於西漢劉向《列女傳·辯通傳》。.

新!!: 刘向和虞姬 (齊國) · 查看更多 »

陰間

間,又稱幽冥、陰司、陰府,或又稱幽都,是神話和宗教中的概念,指人死後居住的世界。.

新!!: 刘向和陰間 · 查看更多 »

陈汤

汤,字子公。生卒不详,西汉山阳瑕丘(今山东省兖州市东北)人,爵关内侯。.

新!!: 刘向和陈汤 · 查看更多 »

折獄龜鑑

《折狱龟鉴》又名《决狱龟鉴》,是南宋人郑克所著的案例集。 绍兴三年下诏恤刑,鄭克在五代时期和凝父子所著的《疑狱集》基础上创作完成《折狱龟鉴》。是書以《疑狱集》为底本,增加了很多条目,故事多见於正史,或出于墓志,更附益宋朝故事,辑录自春秋、战国,至北宋大观、政和年间有关断狱量刑的案例270余条,390余事,並逐条加以评述,许多条目之末,附有郑克的按语,分为〈释冤〉(上、下)、〈辨诬〉、〈鞫情〉、〈议罪〉、〈宥过〉、〈惩恶〉、〈察奸〉、〈核奸〉、〈擿奸〉、〈察慝〉、〈证慝〉、〈钩慝〉、〈察盗〉、〈迹盗〉、〈谲盗〉、〈察贼〉、〈迹贼〉、〈谲贼〉、〈严明〉、〈矜谨〉等20类。《郡斋读书志》称其“依刘向《晏子春秋》,举其纲要为之目录,体例井然”。《四库全書總目提要》亦称其“究悉物情,用于见闻而资触发,较和氏父子之书,特为赅备”。《折狱龟鉴》虽以《疑狱集》为基础,但文字上有所改动,甚至情节上也不尽相同,明顯有個人再創作的色彩。 该书提出了“情迹论”,情指案情真相,迹指痕迹、物证,主张通过物证来推断案情真相,並反对“深文峻法,务为苛刻”。“情迹论”是物证理论出现的标志。本書“所辑故事,务求广博”,故不免有迷信的思想,還有鼓吹因果报应之說。 明代《永乐大典》载有全书,但各卷界限已不可考。清代四库館臣曾加以校订,重新整理,分为8卷。清人胡文炳在该书基础上写成了《折狱龟鉴补》,計案情719則,約26萬字。.

新!!: 刘向和折獄龜鑑 · 查看更多 »

抒情诗

抒情诗是一种以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诗人在生活中激发起来的思想感情的诗歌,有时直抒胸臆,有时含蓄。该种诗借景抒情,因此不会详写生活及事件的过程,一般無完整的故事情节,不具体描写人物和景物。与具有具体性、明确性的叙事诗相对,抒情诗具有含蓄性、主观性、个性化、诗意化等特征,有的还会体现时代特色。 这种诗歌讲究押韵,有的还设置节拍与音乐。抒情诗主要反映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并在意识中对现实进行审美改造,以此达到心灵的自由。.

新!!: 刘向和抒情诗 · 查看更多 »

息妫

息妫(音:Guī),妫姓,春秋时陈国人。因为先后嫁与息侯、楚文王,所以又叫做息姬、息妫、息夫人、息君夫人或文夫人。也因姿色美豔而被称為“桃花夫人”。.

新!!: 刘向和息妫 · 查看更多 »

搖錢樹 (器具)

搖錢樹是指中國墓葬中的一種樹形明器,主要發現於中國西南地區東漢六朝時期,也叫錢樹或升仙樹,產生於東漢早期,東漢中期傳至重慶地區,至東晉南朝時期衰亡。.

新!!: 刘向和搖錢樹 (器具) · 查看更多 »

李尋

李尋,字子長,西汉平陵(今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人。 李尋学《書经》,好洪範災異説。学天文、星历、陰陽,事奉丞相翟方進,翟方進也擅长研究星历。翟方進任命李尋为丞相府吏,李尋多次对翟方進阐述意見。 外戚大司馬驃騎将軍王根厚遇李尋,当時災異多发,王根向李尋征求意見。李尋认为最近会有水害,应该探寻優秀人物任用,屏退残酷統治百姓的人,整備堤防,免除山泽之税来清除朝廷的陰气。王根于是推薦李尋。 漢哀帝即位,向李尋询问关于最近大水、地震、天文变動的意見。李尋建议抑制外戚的势力。当時,漢成帝的外戚王氏势力还没有被废黜,哀帝祖母傅太后的勢力逐渐变強,丞相孔光、大司空師丹反对贈傅太后皇太后之号,而被罷免。哀帝虽然没有接受李尋的進言,但凡事经常征求李尋的意見。李尋的回答屡次应验,于是被昇進黄門侍郎。李尋说近期有水害,于是汉哀帝任命李尋为騎都尉,監督黄河堤防。 成帝時代,齐人甘忠可称“漢代正逢天地的末日,必当再受天命。天帝遣真人赤精子教给我再受命的方法”。甘忠可教授夏賀良、郭昌。中垒校尉劉向奏甘忠可欺君罔上迷惑众人,甘忠可被弹劾,死于獄中。哀帝時代,哀帝重用司隷校尉解光,解光说夏賀良有甘忠可的書。此事下达奉車都尉劉歆,劉歆反对施行甘忠可的学说。李尋也喜欢甘忠可的学説。解光对皇帝说“父亲刘向上书使甘忠可下狱,儿子刘歆怎么会同意甘忠可呢”。長安令郭昌劝李尋帮助夏賀良。李尋于是劝哀帝听听夏賀良的意見。夏賀良说“漢历中衰,当再受天命。成帝不应天命,所以无后。今陛下长久得病,天地灾异頻发,是天的告诫譴責。应该立刻改元易号,才能延年益寿,得到后嗣,天地灾异自然终止”。 长期卧病在床的哀帝希望夏賀良的学说真的有益,于是接受夏賀良的進言,建平二年(前5年)改元太初元将元年,自号改为「陳聖劉太平皇帝」。 一个月后,皇帝卧病如故,夏賀良建议改変政治引起了更多反对。夏賀良上奏建议把不知天命的大臣辞退,任用解光、李尋辅政。 哀帝于是将夏賀良下獄,改元、改号的詔书撤回,恢复建平年号。夏賀良被光禄勋平当审理,被处死。解光、李尋減死一等,流配敦煌郡。.

新!!: 刘向和李尋 · 查看更多 »

校對

校對,古代稱為校勘、校讎或者校理,是出版編輯過程裡的一個必須工序,主要工作是按照原稿去審查訂正排印或繕寫的錯誤。 校對也可以是從事這個工序的人員──校對員(Proof reader)的中文簡稱。《南宋馆阁录》載“卷三《储藏》门记载:“诸字有误者,以雌黄涂讫,别书。或多字,以雌黄圈之;少者,于字旁添入;或字侧不容注者,即用朱圈,仍于本行上下空纸上标写。倒置,于两字间书乙字。诸点语断处,以侧为正;其有人名、地点、物名等合细分者,即于中间细点。” 在分工不足的情況下,中文講校對有時包含著審稿的工作。.

新!!: 刘向和校對 · 查看更多 »

楚弓楚得

楚弓楚得出自中國先秦时期流传的“楚人失弓,楚人得之”的故事,后成为成语,意思為虽然失去某物,但没有落到外人手上。后来儒家、道家、佛家都對故事作出评价,认为楚弓楚得未能衝破狹隘的國家觀念。.

新!!: 刘向和楚弓楚得 · 查看更多 »

楚辞

楚辞,有时也被称为骚体、楚辞体,是以屈原为代表的战国诗人所创作的一种文体。西汉劉向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編輯成集并命名为《楚辞》,楚辞又称为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楚辞还包括这部诗集以外的其他的楚地作品,在西汉初期曾是对由楚地特色的作品的泛称。.

新!!: 刘向和楚辞 · 查看更多 »

楚辞章句

《楚辞章句》是东汉文学家王逸为《楚辞》作的注本。是现存最早的对于《楚辞》的注释版本,也是离《楚辞》创作时代最近的一本注释。由他在《序》 中稱臣,可以判斷是在漢安帝元初年間校書郎任內所完成的官方工作,可能是奉詔命撰修者。由于王逸所在的时代距离《楚辞》的创作时代比较近,许多楚国时的习俗仍然保留着,因此王逸的这本注释中对于《楚辞》内容的背景介绍十分有参考价值。本书在对于《楚辞》的研究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后世有许多《楚辞》的注本,比如朱熹《楚辭集注》、《楚辞补注》,是在此书的基础上补充而成。.

新!!: 刘向和楚辞章句 · 查看更多 »

楚辞目录

这是一部包含在《诗经》选集之一《楚辞》又叫《南方歌》《楚歌》中的章节和个人作品的列表。《楚辞》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战国时期屈原、宋玉所作,从战国时期,虽然大约一半的诗歌似乎是数个世纪后的汉朝年间所作。传统版本的《楚辞》包含17个主要章节,由公元2世纪汉顺帝侍中王逸编辑。Hawkes, David.

新!!: 刘向和楚辞目录 · 查看更多 »

欽定授時通考

《欽定授時通考》,為清朝官修的綜合農書典籍,匯輯了歷代農業相關文獻的集大成著作。乾隆二年(1737年)五月,乾隆帝敕命和碩和親王弘晝、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等人主持纂修。乾隆六年(1741年)底成書,共七十八卷;七年(1742年)正月進呈欽定、御製序文後刊行。嘉慶十三年(1808年)六月,嘉慶帝再敕命和碩儀親王永璇、大學士慶桂、董誥、戴衢亨、尚書曹振鏞等人於卷五十二、五十三補編新作耕織圖與御製詩。 乾隆帝即位之初認為,周公以「無逸」為「永年」之本,而所謂無逸即須先知農事的艱難,因此「重農貴粟,治天下之本也」;《管子》、《呂覽》所陳述種植方法的文句古典深奧,與其他篇章不類似,推測古人必有農業專書,諸子才能引述,而早已散佚;漢劉向《七略》將農家獨立為一類,農家書籍也都不存;到清朝時,以賈思勰《齊民要術》為最古老農書但後世文人都不完全理解,更遑論推廣至民間;其後農書著作以元王禎《農書》、明徐光啟《農政全書》最著名,卻也有許多疏漏。於是乾隆帝取《尚書》〈堯典〉「授時」義涵,特詔編纂此書,詳考舊章政典,以求對於實用有所裨益,「見軫念民依之至意」。 《欽定授時通考》主要分為八門:〈天時〉,分四子目,述明農家四季耕耘收穫的節氣;〈土宜〉分六子目,論述地勢高下、土壤燥濕、田制水利;〈穀種〉分九子目,分別記載各種作物的性質;〈功作〉分十子目,記述耕作人力、生產工具與操作,收錄《泰西水法》而為全書之重要部分;〈勸課〉分九子目,記各朝代重農政策相關政令;〈蓄聚〉分四子目,記載歷代的常平倉、社倉、義倉等各種儲糧備荒的機制;〈農餘〉分五子目,記述種植蔬果、林木等各經濟作物及畜牧之事;〈蠶桑〉分十子目,論述養蠶、繅絲、紡織。 全書採納各朝經、史、子、集書籍中有關農事的文獻記載553種,選錄資料3575條,配繪插圖512幅,達九十八萬字,旁徵博引,內容宏大豐富。〈天時〉門以「總論」為開始,其餘七門各以「彙考」為開頭,而隨書中各類引錄相關詔書、上諭、御製詩文。日本學者天野元之助將《欽定授時通考》與《齊民要術》、《農桑輯要》、《王禎農書》、《農政全書》並列稱為「中國五大古農書」。.

新!!: 刘向和欽定授時通考 · 查看更多 »

汉宫飞燕

《汉宫飞燕》又名《汉宫秘史》,是一部描述西汉时期著名美女赵飞燕及其妹赵合德传奇一生故事的古装电视剧,於1998年发行。该剧展现了大量汉代服饰,亦有比较多的舞蹈表演(例如於剧中由赵飞燕表演的银盘舞),描写了当时宫廷生活的真实画卷。本剧以赵氏姐妹的人生际遇为主线,二人本是贫贱舞女出身,因為仙颜绝伦,能歌善舞而被皇帝相中,在后宫争斗风云中经历了兴衰荣辱的一生。.

新!!: 刘向和汉宫飞燕 · 查看更多 »

汉书

-- 《汉书》,又名《前汉书》,中国古代历史著作。东汉班固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沿用《史记》的体例而略有变更,改「书」为「志」,改「列傳」為「傳」,改「本紀」為「紀」,无「世家」。全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记载了上自西汉汉高祖元年(前206年),下至新朝地皇四年(23年),共230年历史。《汉书》语言庄严工整,多用排偶,遣辞造句典雅远奥,与《史记》平暢的口語化文字形成鲜明对照。中国纪史方式自《汉书》以后,都仿照其体例,纂修了纪传体的断代史。 自班彪起即以著《漢書》為己任,經過二十餘年努力,班固完成了《漢書》的主要部分。漢和帝永元元年(89年),班固隨從竇憲出擊匈奴,參預謀議。後因事入獄,永元四年死在獄中。時《漢書》還有八表和《天文志》沒有寫成,漢和帝命班昭(曹大家)入東觀藏書閣補作,馬續協助班昭作了《天文志》。故漢書前後歷經四人之手完成,歷時四十多年。漢書注疏中,最著名者有唐顏師古注、清王先謙補注。.

新!!: 刘向和汉书 · 查看更多 »

汉朝

汉朝(前202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后出现的朝代,在中國歷史上極具有代表性,扮演承先啟後的重要關鍵地位。漢朝分为两个历史时期,西汉(前202年-9年)與东汉(25年-220年),中間王莽篡漢建立新朝(9年-23年)與西漢更始帝時期(23年-25年),西漢與東漢合称兩汉,還有蜀漢;亦有以东汉与西汉的首都代指,合称两京。西汉为汉高帝刘邦所建立,建都长安;东汉为汉光武帝刘秀所建立,建都雒陽。 汉朝是中國歷史上空前强大的帝国,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與公元前一世紀興起於歐洲的羅馬帝國東、西遙相並立。後世多將汉朝和約略同时期在歐洲的羅馬帝國並列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及文明的強大帝國罗兹·墨菲(黄磷 译),《亚洲史》(第四版),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04年10月,141-154 ISBN 978-7-80700-092-1。在汉武帝期间,汉朝陸續地收復秦朝时失去的今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及宁夏地區,又開疆拓土,在河西走廊,即今甘肃處建立郡县。西汉后期,其疆域除了西藏、東四盟、吉林、黑龍江、青海大部分及蒙古國外,基本上包含現今长城以南、包括遼寧在內的中国疆域。 漢疆域最鼎盛时期,正北至五原郡、朔方郡(今內蒙古包头及巴彦淖尔一带),南至日南郡(今越南广平省),东至临屯郡(今朝鲜江原道一带),西至葱岭(今帕米尔高原),面积廣达600万平方公里。在统治期间,从前58年起的呼韓邪單于至10年的烏珠留若鞮單于,匈奴一度成为汉朝内藩。至公元元年,全国人口约6000万,佔当时世界人口28%,此时印度次大陆人口为4600万,欧洲人口为3500万,北非人口为1400万。 汉朝進一步奠定了汉民族(华夏族)的民族文化,西汉所尊崇的儒家文化成為当时和日后的中原王朝以及東亞地區的社會主流文化。在后世,漢人成为中國人的自稱,而華夏族逐漸被稱為汉族,華夏文字亦被定名為汉字。汉朝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其文治武功空前,影响巨大,至西晋时依旧有义阳蛮张昌,匈奴人刘渊,刘芒荡以汉朝名号造反,直至唐代, “卯金刀”、“刘举”、“刘氏当王”、“刘氏主吉”、“伐武者刘”等一系列宣扬刘氏复兴的金刀之谶都络绎不绝。人们经常把汉朝和之后的唐朝并称汉唐,并以之为中国朝代的代表。 汉朝最早使用年号,建元为首個年号,但实际使用的第一个年号是元鼎,之前的年号系追认。汉初根据五德終始說,定正朔为水德,汉武帝时,又改正朔为土德,直到王莽簒政建立新朝,方--采用劉向和刘歆父子的说法,认为汉属于火德。汉光武帝光复汉室之后,正式承认这一说法,从此确立东汉正朔为火德,东汉及以后的史书如《汉书》及《三國志》等皆采用这种说法,因此汉代亦被称为「炎汉」。又因汉朝皇帝姓刘而称「刘汉」。.

新!!: 刘向和汉朝 · 查看更多 »

汉朝宗正、宗伯列表

宗正,是汉朝九卿之一,为中央政府管理皇族相关事务的职官。汉高祖七年二月,汉朝初次设置宗正官,掌管宗室和外戚的属籍,并参与宗室犯罪的审理,皇帝、皇后的废立,参与皇室婚丧仪式。汉平帝元始四年,宗正更名为宗伯,王莽新朝时期改为秩宗,东汉建立后又恢复为宗正。汉朝宗正大多以刘氏宗室出任,楚元王刘交的后裔在西汉多次出任宗正,甚至因此改姓宗政姓。.

新!!: 刘向和汉朝宗正、宗伯列表 · 查看更多 »

汉朝诗

汉朝诗是一种现在仍然存在的重要诗风,渊源自中国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包括期间的王莽政权(公元9年—23年))。汉末以年号建安命名的年代196年—220年,常收到特殊目的的文学分析,此外,这一时期的诗文不及汉朝典型,有自身重要的特质,和随后的三国时期有共同的文学面貌。这一诗风反映了诗歌界更重要的成熟期,也是旧体诗的一个特殊时期,尤其是在半诗歌的赋的发展上;乐府的活动与民谣集和因而产生的后来的乐府诗的发展相联系;汉朝末年,一种新的诗风发展起来,即后来的乐府诗,渐渐流行,限定诗句长度使它难以与诗韵相区分,当时特殊的诗一定程度上被随意区分。汉朝另一重要的诗贡献是《楚辞》选集,收了一些古中国最古老和最重要的诗韵,也传播了《诗经》选集。.

新!!: 刘向和汉朝诗 · 查看更多 »

汉文帝

漢文帝劉恆(),劉邦第四子,母薄姬,漢惠帝之庶弟。西漢第五位皇帝(前180年11月14日—前157年7月6日在位),在位23年,享年47歲,其正式諡號為「孝文皇帝」,後世省略「孝」字稱「漢文帝」。葬於霸陵(在今陝西省西安市灞桥区白鹿原东北角)。其廟號太宗,謚號孝文皇帝。也是《二十四孝》中親嘗湯藥的主角。.

新!!: 刘向和汉文帝 · 查看更多 »

河殇

《河殇》是中国中央电视台制作的六集电视纪录片(时称“六集電視連續節目”),在1988年6月16日首播,苏晓康和王鲁湘为总撰稿人,夏骏为导演,学者谢选骏为全片的主要内容最初策划者。《河殇》的“河”指黄河,此片由对中华传统的“黄土文明”进行反思和批判入手,逐步引入对西方“蓝色海洋”文明的介绍,对包括“长城”和“龙”在内的许多长期被中国人引以为荣的事物进行了辨析和评判,同时表达了对西方文明的嚮往。该片播出后在中国社会引起了很大轰动,后被认为是六四事件的思想前导。.

新!!: 刘向和河殇 · 查看更多 »

沈諸梁

沈諸梁,羋姓,沈尹氏,名諸梁,字子高。春秋末期楚國軍事家、政治家。.

新!!: 刘向和沈諸梁 · 查看更多 »

沛县

沛县是中國江苏省徐州市下辖的一个县,因古有“沛澤”而得名,东滨微山湖,与山东省微山县毗连,北接鱼台县,西邻丰县,南临铜山区。面积1576平方千米,2015年戶籍人口130.12万。是汉太祖刘邦和多位漢初重臣的故乡,相传也是朱元璋的祖籍,因此有“汉汤沐邑,明先世家”之美誉。.

新!!: 刘向和沛县 · 查看更多 »

淮南子

《淮南子》原名《鴻烈》,又稱作《淮南鴻烈》、《淮南內篇》、《淮南王書》、《劉安子》,作者西漢淮南王劉安及其幕下的士人,成書於西元前139年以前,書名「鴻烈」,意思是大而明亮。《淮南子》成於眾手,內容廣博,對政治、哲理、天文、地理、自然、養生、軍事都有所論述,融合先秦諸子的思想,而以道家老莊為主,採納儒家和陰陽家的觀點,修正先秦道家的無為政治理論,發揮天人感應之說,是漢初各派學術思想的總匯,被視為諸子百家中雜家的代表著作。此書運用辭賦的筆法,文字浪漫詭奇,站在諸侯王的立場,反對漢朝大一統和中央集權的政策;書中所述自然論和宇宙生成論理性清晰,為後人信服,對後世道教和理學都有所影響。《淮南子》在東漢,有許慎和高誘二家注釋,明代收錄於《正統道藏》,20世紀有英文和日文的全譯本,以及法文和德文的節譯本,是中國思想史和文化史上的重要典籍。.

新!!: 刘向和淮南子 · 查看更多 »

漢書人物列表

没有描述。

新!!: 刘向和漢書人物列表 · 查看更多 »

月兔

月兔,也叫玉兔,在一些神話傳說中是居住在月球上的兔子。目前多認為是因空想性错视而产生的。在许多文化中,特别是在東亞(中國、日本、朝鮮)的民间传说和阿茲特克神話中,常塑造成用研杵捣研钵的形象。在中国神话中,月兔在月宫陪伴嫦娥并搗藥,而在日本和韩国,月兔則是在上面製造麻糬。.

新!!: 刘向和月兔 · 查看更多 »

戰國

戰國時期(前5世紀~前221年),簡稱戰國。關於戰國的起始年份,共有7種說法,一般有周敬王四十四年(前476)、周定王十六年(前453年)或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這三種說法為較多人接受。而戰國時代結束於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統一中原。後世史家劃分東周前半為春秋時代及後半為戰國時代,東周在周赧王五十九(前256年)已被秦国灭亡,所以東周不完全包括戰國時代。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混戰不休,故後世稱之為「戰國」,「戰國」一名取自於西漢劉向所編注的《戰國策》。 周顯王三十五年(前334年)徐州相王、四十六年(公元前323年)五國相王後各大諸侯紛紛僭越稱王(吳、越、楚三國早在春秋時代已稱王),周天子權威進一步受損。戰國時代,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大規模變革,例如郡縣制度、私田制、廣泛應用鐵器和貴族因亡國變為平民傳播知識。各國為獲取土地、財富、人口不斷開展兼併戰爭,促使這個從春秋時期開始便戰爭不斷之土地逐漸走向新時代,塑造了中央集權國家「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的雛形。戰國承春秋亂世,啟帝秦發端,中續百家爭鳴,各國相繼圖強而舉國變法,涌現了大量名將爭鋒和名士縱橫捭闔之典故,為後世傳誦。.

新!!: 刘向和戰國 · 查看更多 »

戰國策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名著。由漢朝劉向編訂,但其原作者不詳。劉向因此書所记的多是東周後期时諸國混戰,纵横家为其君王擬定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因此定名为《战国策》,而該時期亦因此被史家稱為戰國時代。 《战国策》為國別體,全书按东周國、西周國、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韓国、燕国、宋国、衞國、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共三十三卷,约十二万字。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說客們言行,更包括了不少纵横家的政治策略與辯論技巧,也可說是合纵與連橫的实战演习手冊。本書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在四庫全書之中為史部。.

新!!: 刘向和戰國策 · 查看更多 »

昭宣之治

昭宣之治又稱昭宣中興,為西漢漢昭帝和漢宣帝在位时期(約為公元前87年至前49年)著重休養生息,以恢復漢武帝在位时严重损耗的国力,並將漢朝國力推上太平盛世。後世歷史學家評定此段時間為西漢的中興。.

新!!: 刘向和昭宣之治 · 查看更多 »

新学伪经考

《新学伪经考》是康有为撰写的一部討論古文經學經典之真僞的著作。.

新!!: 刘向和新学伪经考 · 查看更多 »

新序

《新序》作者爲西漢劉向,本三十卷,僅存十卷。書中記錄了一些歷史故事和傳說,形式與說苑類似。成語葉公好龍出自此書。在四庫全書中為子部儒家類。.

新!!: 刘向和新序 · 查看更多 »

新编诸子集成

新编诸子集成是中华书局出版的子书集成,所收书籍为清朝末年至当代众多学者校注子书的成果。新编诸子集成(第一辑)自1983年开始出版,至2009年方告完成,共出40种。新编诸子集成续编自2009年起正在陆续出版,尚未出齐。.

新!!: 刘向和新编诸子集成 · 查看更多 »

新朝

新朝(9年-23年),又稱新莽,是中國歷史上繼西漢之後的朝代,為當時權臣王莽所建立,僅王莽一代,建都常安(即原長安)。 西漢末年,人民被豪強欺壓而急需改革,儒者信奉讖緯學說認為將改朝換代,當時漢室外戚王莽博得雅名,獲得人民與儒者的支持,使他以偽造符瑞的方式於9年1月10日篡位稱帝,國號為「新」,西漢亡。 王莽稱帝後進行許多改革,主要有改革官制、改變地名、推行王田制、禁止奴婢買賣、五均六筦(國營事業、所得稅與借貸)及改革幣制等。然而,王莽改制大多遵循《周禮》等古制,沒有明確的解決問題。新制政令繁雜,名稱不斷變動。而且朝令夕改,用人不當,改革最終失敗。17年因為天災不斷,而人民因為改革失敗而經濟破產,最後爆發新末民變,赤眉軍、綠林軍等等民變軍相繼而起。新莽軍相繼在成昌之戰、昆陽之戰慘敗。23年劉玄成立玄漢,即更始帝。同年绿林军攻入長安,王莽被殺,新朝亡。25年劉秀建立東漢,即漢光武帝。同年赤眉軍攻入長安,玄漢亡。漢光武帝擊潰赤眉軍後,最後於36年一統天下。 新朝開創了中國歷史上透過篡位取得政權的先例。王莽積極推動古制,也使得古文經持續發展。而王莽的失敗代表復古思想的破滅,使得漢儒變法禪讓的政治理論至此消失,漸變帝王萬世一統的思想傅樂成(1993年):《中國通史 上冊》第六章〈漢帝國的盛世〉,四〈外戚政治與王莽篡位〉,第146頁-第154頁。。東漢班固所寫的《漢書》視王莽為逆臣賊子,以至于新朝一度被称呼为“亡新”,《资治通鉴》直接把新朝归入“汉纪”。而且傳統史觀鄙棄用篡位的方式取得政權。所以後世史學家對王莽的評價皆差。直到清末之後評價才逐漸中立。.

新!!: 刘向和新朝 · 查看更多 »

文化

文化是由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首次使用拉丁文“cultura animi”定义,原意是“靈魂的培養”,由此衍生為生物在其發展过程中积累起跟自身生活相关的知识或經驗,使其适应自然或周围的環境,是一群共同生活在相同自然環境及經濟生產方式所形成的一種約定俗成潛意識的外在表現。 对“文化”有各種各樣的定义,其中之一的意義是「相互通過學習人類思想與行為的精華來達到完美」;广义的文化包括文字、語言、建筑、饮食、工具、技能、知识、习俗、艺术等。大致上可以用一個民族的生活形式來指稱它的文化。 在考古学上“文化”则指同一历史时期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文化和文明有时在用法上混淆不清。 現今中文裡文化一詞的意思,借自於日文和製漢語中"文化"之義,其所表達的概念、集合與意涵和華夏古籍的原義相差甚遠,應避免望文生義。 網際網路成熟的發展使原先相對疏離的個人或組織可以很容易經由社群網站,建立許多新的基於價值觀、理想、觀念、商業、友誼、血緣等等非常錯綜複雜的聯繫,由此發展出特定社群意識的網路文化,這種網路文化聯繫瞬間的爆發力,對特定議題及選舉所造成的影響已經是新興不可忽視的力量。.

新!!: 刘向和文化 · 查看更多 »

曾参

曾参(Zēng Shēn注,),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山东嘉祥)人,儒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孔子的弟子,而子思便曾是他的門人,世稱“曾子”,有宗圣之稱。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並將孔子的「吾道一以貫之」歸納為「忠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同時,他亦為《二十四孝》中“啮指痛心”的主角。平邑存曾点、曾参两父子墓,曾姓后裔均把曾参作为自己的开派祖。.

新!!: 刘向和曾参 · 查看更多 »

曾慥

曾慥(?-1155年或1164年),字端伯,号至游子,晋江(今福建泉州)人。两宋之际道教学者、诗人。北宋大臣曾公亮裔孙。.

新!!: 刘向和曾慥 · 查看更多 »

晏子春秋

《晏子春秋》是记载中国春秋时期齐国丞相晏婴言行活动的一部书,成书于战国时期,是由墨家学徒将史料和民間傳說彙編而成的。在四庫全書中為史部傳記類聖賢、名人之屬。 書中紀載了許多晏嬰勸告君主勤政、不要貪圖享樂、任用賢能、虛心納諫、以及愛護百姓的事例。西汉的刘向对其加以过整理,共8卷215章,分为内篇6卷和外篇2卷。清末的苏舆、张纯一分别著有《晏子春秋校注》,现代吴则虞著有《晏子春秋集释》。.

新!!: 刘向和晏子春秋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劉向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