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28 关系: 原子理論,偶氮胂Ⅲ,发酵分析,发明年表,實驗室設備,临床化学,二氯酚靛酚,化学年表,分光光譜儀,光学仪器,光度計,光度测定 (天文学),光电管,光敏素,灶神星,硝酸盐,紫脲酸铵,盖亚任务,DNA提取,邻二氮菲,铯,重氮甲烷,苏丹红一号,蛋白质方法,WISE 0458+6434,氧,有机分析,1962年2月5日日食。
原子理論
原子理论(Atomic theory)是物理学与化学中有关物质本质的科学理论。与物质无限可分的概念相反,依据原子理论,物质是由一个个离散单元原子所构成。 原子起初是自然哲学中的概念。西方对于原子的称呼来自于古希腊语的ατομος(意为“不可分割的”)。而中文中,原子早前的译名“莫破”也来源于此 。原子这一概念由于与基督教教义抵触一度被弃置,直到近代才被重拾。 18世纪末,在化学领域里,人們发现物质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一系列可確切描述的规律。這为原子理论成为一个科学理论提供了实验依据。19世纪初,道尔顿提出了他的原子理论来解释化学中的现象。而有关原子是否真实存在的争论,直到20世纪初爱因斯坦从分子运动论角度解释布朗运动,并得到实验验证后,才真正得到肯定答案。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物理学家通过一系列与电磁学和放射性有关的实验发现,原本认为“不可分割”的原子实际上是由一系列的亚原子粒子(主要有电子、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而这些粒子可以各自独立存在。由于原子被发现是可分的,物理学家随即引入了一个新术语“基本粒子”以描述原子各个组分。20世纪上半叶,伴随着对于原子结构认识的深入以及物理学界的量子革命,现代原子理论模型被逐步建立起来。.
查看 分光光度法和原子理論
偶氮胂Ⅲ
偶氮胂Ⅲ,又名铀试剂Ⅲ,是一种铬变酸的双偶氮化合物,常作为分析化学试剂。.
查看 分光光度法和偶氮胂Ⅲ
发酵分析
发酵分析(Fermentation Analysis)是研究和评价发酵物品的品质和变化的科学,它运用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的基础原理及其技术,对发酵组分成分的检测原理、方法和技术的一门应用性学科。.
查看 分光光度法和发酵分析
发明年表
以下是以时间来排列各项发明:.
查看 分光光度法和发明年表
實驗室設備
實驗室設備是指在實驗室裡工作人士用的各種各樣的工具和設備。實驗室設備一般是用作進行實驗或作為測量,和收集資料。實驗室設備依實驗室的種類不同,而有不同的設備。.
查看 分光光度法和實驗室設備
临床化学
临床化学(Clinical chemistry,亦被称为化学病理学、临床生物化学或医学生物化学)是临床病理学的领域之一,主要注重体液的分析。 使用简单化学方法检测血液和尿液的学科是在19世纪晚期发展起来的。在此之后,包括酶活性、分光光度法、电泳与免疫测定等检测技术相继得到应用。 为了适应大工作量的医院检验,现在大多数检验科现在都高度自动化了。测试过程受到严密监视并须通过质控。 所有生化测试属于化学病理学的范畴。任何种类的体液都可以进行生化测试,但主要的测试样本数血清或血浆。血清是血液凝固并将血细胞全部除去后分离出的黄色水样成分。通过离心机可以很容易办到,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血液里密度大的血细胞和血小板会沉到离心管的底部,剩下的上清液体是血清部分。这一分析前的步骤是包含在“整合系统”仪器的操作中的。血浆在本质上与血清差不多,不过血浆是血液不经凝血直接离心而获得。血浆是在血液凝血前离心得到。测试种类决定了使用何种样本进行测试。 一家大型的檢驗醫學科可接受多种样品大约700种不同的检测项目。即使是最大的检验科也很少自己做所有的检验,一些检验项目会送到其他实验室里完成。 如此多项的检验项目可进一步分类到不同的子专业:.
查看 分光光度法和临床化学
二氯酚靛酚
2,6-二氯酚靛酚(,簡稱DCPIP或DPIP)為用於氧化還原指示劑的化合物。當DCPIP處於氧化態時呈現藍色,最大吸光值為600奈米;還原態時則為無色。 DCPIP可用於偵測光合作用的反應速率,為希爾反應家族之一。當該指示劑暴露於光合作用系統時,會因化學還原反應而脫色。DCPIP比起鐵氧還蛋白擁有較高電子親合能,可被光合作用的電子傳遞鏈還原,作為光合作用中最終電子載體NADP+的替代品。當DCPIP因還原反應而逐漸脫色時,可經由分光光度法測量到其透光率上升。 DCPIP也可用來偵測維生素C。由於維生素C是優良的還原劑,其溶液為酸性環境,因此當維生素C存在時,加入DCPIP指示劑會因酸性環境而首先呈現粉紅色,之後則與維生素C進行還原反應而逐漸脫色。維生素C與DCPIP的氧化還原反應機制為:維生素C(抗壞血酸)被還原為脫氫抗壞血酸,DCPIP則被還原為褪色的DCPIPH2。 在滴定實驗中,當溶液中的所有抗壞血酸用光時,會因溶液中沒有任何電子能還原DCPIPH,而使得溶液維持粉紅色。如果沒有足夠抗壞血酸還原所有DCPIPH,則在滴定終點時溶液將呈現粉紅色並能維持10秒以上。此外,針對人類黑色素瘤的動物藥理學實驗顯示,DCPIP可作為以用於人類癌細胞的標靶化學治療;DCPIP會誘導細胞內穀胱甘肽的耗損與增加氧化應激的調控,進而引發癌細胞凋亡。.
查看 分光光度法和二氯酚靛酚
化学年表
化学年表列出了深远地改变人们对化学这门现代科学认识的重要著作、发现、思想、发明以及实验等。化学作为一门对物质组成和相互作用进行研究的自然科学,虽然其根源可以追溯到自有文字记载之时,但我们可以认为现代化学史是从英国科学家罗伯特·波义耳开始的。 后来被引入到现代化学中的早期思想主要有两个:一是自然哲学家(例如亚里士多德和德谟克利特)试图使用演绎推理来解释所处的世界,二是炼金术士(例如贾比尔和拉齐)和炼丹家(比如孙思邈和葛洪)试图使用实验方法来延长生命或进行物质的转化,例如用丹炉炼金丹,或将贱金属转化成金。 17世纪时,“演绎”和“实验”两种思想正融合到了一起,这种处于发展中的思想被称为科学方法。随着科学方法的引入,现代化学诞生了。 被称为“中心科学”的化学很大程度上受到其他学科的影响,也在许多科学技术领域发挥着强大的影响力。许多化学领域的重大事件对其他领域来说也是关键的发现,如物理学、生物学、天文学、地质学、材料科学,不一而足 。.
查看 分光光度法和化学年表
分光光譜儀
#重定向 分光光度法.
查看 分光光度法和分光光譜儀
光学仪器
光學儀器可以是處理光波以增強圖像的觀賞;或是分析光波(或光子),已確定若干或某一種特徵與屬性。.
查看 分光光度法和光学仪器
光度計
光度計(photometer)是指量測在溶液或是特定表面下光強度的儀器。 大部份的光度計是用光敏电阻、光电二极管或是光电倍增管來偵測光。為了進行分析,可能會先讓光經過滤光器再進行量測,若是要分析光譜或是特定波長的光,則會讓光經過。.
查看 分光光度法和光度計
光度测定 (天文学)
光度测定是天文学中用来量度通量,或者说一个天体电磁辐射强度的相关技术。如果是对辐射的广泛波长波段进行光度测定,既测量辐射的总量,又测量其光谱分布,则使用术语分光光度法。.
光电管
光電管(Phototube)是光電效應的應用之一。利用金屬在光照射之下所產生的光電子,再加以測量光電子之最大電壓即可測定出光子波長。為了使能產生光電效應的光子頻率更廣,通常被照射的金屬電極會選用游離能較低的鹼金屬(如:銫)。而窗口的材質取決於需要測定的波長範圍。 若波長範圍在於可見光之間,可選用普通玻璃作為窗口材質; 波長範圍涉及紫外光,常選用石英作為窗口材質; 波長範圍在紅外光,常以硒化鋅、矽元素作為窗口材料。.
查看 分光光度法和光电管
光敏素
光敏素()是植物體內的一種色素,成分為蛋白質,分為鈍化型()和活化型()兩種型態,分別吸收紅光和遠紅光而互相轉換。植物主要透過光敏素接收外界光的信號來調節本身的生長、發育和開花。 光敏素對植物生長的所有階段都很重要。.
查看 分光光度法和光敏素
灶神星
星, 小行星序號為4 Vesta,是太陽系最大的小行星之一,平均直徑。它是海因里希·歐伯斯在1807年3月29日發現的,以羅馬神話中家和壁爐的女神Vesta命名,中文翻譯為灶神星。 灶神星是繼矮行星穀神星之後,質量第二大的主帶小行星 ,佔有主小行星帶總質量的9%。 質量雖然比智神星多一點點,但體積卻比較小,是體積第三大的小行星。灶神星形成岩質行星剩餘的原行星(內部分異)。一、二億年前,灶神星曾經被撞擊,產生了許多碎片,並留下兩個巨大的撞擊坑,而且南半球有著很高的密度。這次事件的一些碎片已經墬落到地球,成為HED隕石,提供了有關灶神星的豐富資訊來源。 灶神星是從地球可以看見的最亮的小行星,它距離太陽最遠時的距離只比穀神星最近的距離遠了一點,不過灶神星的軌道完全都在穀神星的軌道之內。 NASA的''黎明號''太空船在2011年7月16日至2012年9月5日進入環繞灶神星的軌道,進行了將近一年的探測,然後前往穀神星。研究人員繼續分析黎明號收集到的資訊,期望能更了解灶神星的形成和歷史。.
查看 分光光度法和灶神星
硝酸盐
硝酸鹽是一個多原子離子其分子式NO3−和分子量62.0049克/mol。硝酸鹽同樣描述為有機官能團RONO2。這些硝酸酯是一專業炸藥。 CP#3是硝酸根离子NO3−形成的盐。许多金属都能形成硝酸盐,包括无水盐或水合物。.
查看 分光光度法和硝酸盐
紫脲酸铵
紫脲酸铵的化学式为或C8H5N5O6·NH3,是紫红色的结晶粉末。.
查看 分光光度法和紫脲酸铵
盖亚任务
蓋亞任務(Gaia)是歐洲太空總署的太空望遠鏡。該任務的目的是要繪製一個包含約10億顆或銀河系1%恆星的三維星圖 。作為依巴谷卫星的後繼任務,蓋亞任務是歐洲太空總署在2000年以後的遠期科學任務。蓋亞任務在約5年的任務中將可觀測到視星等最暗為20等的天體。它的目標包含:.
查看 分光光度法和盖亚任务
DNA提取
DNA提取是從細胞等樣本中取得DNA的常規方法。.
查看 分光光度法和DNA提取
邻二氮菲
邻二氮菲,即“1,10-邻二氮杂菲”,也称邻菲罗啉、邻菲啰啉、邻菲咯啉,是一种常用的氧化还原指示剂。它是一个双齿杂环化合物配体,类似于2,2'-联吡啶,会与大多数金属离子形成很稳定的配合物。 邻二氮菲最常用的应用是分光光度法测定铁。它可通过邻苯二胺、硫酸、甘油和砷酸的水溶液回流反应制取。 邻二氮菲在pH为2~9时,会与亚铁离子(Fe2+)形成稳定的橙红色邻二氮菲亚铁离子(2+),可通过分光光度法来分析。logK.
查看 分光光度法和邻二氮菲
铯
铯(Caesium或Cesium,舊譯作鏭)是一种化学元素,化学符号为Cs,原子序为55。铯属于碱金属,带银金色。 铯色白质软,熔點低,28.44 ℃时即会熔化。它是在室温或者接近室温的条件下为液体的五种金属元素之一。铯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与同为碱金属的铷和钾相似。该金属极度活泼,并且能够自燃。它是具有稳定同位素的元素中电负性最低的,其稳定同位素为铯-133。铯通常是从铯榴石中提取出来的,而其放射性同位素,尤其是铯-137,是更重元素的衰变产物,可从核反应堆产生的废料中提取。 1860年,两位德国化学家罗伯特·威廉·本生和古斯塔夫·基尔霍夫通过刚刚研究出来的焰色反应发现铯,並以拉丁文「caesius」(意為天藍色)作为新元素的名称。铯最早的小规模应用是作为真空管以及光电池的吸收剂。1967年,国际单位制中的秒开始以铯-133的发射光谱中一个特殊的频率作为定义。自此之后,铯广泛地用于原子钟。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用于钻井液的甲酸铯成为铯元素的最大应用。该元素在化学工业以及电子产业等有重要用途。其放射性同位素铯-137的半衰期大约为30年,可以用于医学、工业测量仪器以及水文学。虽然铯仅有轻微的毒性,但其金属却是一种有害的材料;若其放射性同位素释放到了环境中,将对健康造成较大的威胁。.
查看 分光光度法和铯
重氮甲烷
重氮甲烷是最简单的重氮化合物,化学式为CH2N2,室温下是一个不稳定的黄色有毒气体,具爆炸性,一般均使用它的乙醚溶液。它用作甲基化试剂,也用于制取亚甲基卡宾。 重氮甲烷是一个线形分子,有多个共振式,中间的氮原子带有部分正电荷,两端的碳和氮原子带有部分负电荷。其分子中可能还含有三原子四电子的大π键,从而导致重氮甲烷的偶极矩实际上并不大,与共振结构预测的结果有偏离。.
查看 分光光度法和重氮甲烷
苏丹红一号
苏丹红一号(Sudan I,分子式:)也称为苏丹一号,是一种工业用油溶性偶氮染料,也被工业应用中称为溶剂黄 14或油溶黄R。 苏丹一号的化学名为1-苯基偶氮-2-萘酚,在不同的生产厂商的产品目录中有不同的别称和商品名(见后).
查看 分光光度法和苏丹红一号
蛋白质方法
蛋白质方法(Protein methods)指那些用于研究蛋白质的技术。 其中有研究蛋白质的遗传学方法、检测蛋白质的方法、分离与纯化蛋白质的方法以及其他表征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方法,其中常常需要首先将蛋白质纯化。.
查看 分光光度法和蛋白质方法
WISE 0458+6434
Characteristics Whole system 視星等 (Y (FanCam))18.34 ± 0.07 視星等 (J (2MASS 測光系統))17.47 ± 0.05 視星等 (H (2MASS 測光系統))17.41 ± 0.06 A 光譜類型T8.5 視星等 (J (MKO 測光系統))17.50 ± 0.09 視星等 (H (MKO 測光系統))17.81 ± 0.13 B 光譜類型T9 視星等 (J (MKO 測光系統))18.48 ± 0.12 視星等 (H (MKO 測光系統))18.81 ± 0.17 WISE 0458+6434,全稱WISEPC J045853.90+643451.9,是由兩顆(編號分別加上 A 和 B)極低溫棕矮星組成的聯星系統,光譜類型分別是T8.5和T9。位於鹿豹座。.
氧
氧(IUPAC名:Oxygen)是一種化學元素,符號為O,原子序為8,在元素週期表中屬於氧族。氧屬於非金屬,是具有高反應性的氧化劑,能夠與大部分元素以及其他化合物形成氧化物。氧在宇宙中的總質量在所有元素中位列第三,僅居氫和氦之下。Emsley 2001, p.297在標準溫度和壓力下,兩個氧原子会自然鍵合,形成無色無味的氧氣,即雙原子氧()。氧氣是地球大氣層的主要成分之一,在體積上佔20.8%。地球地殼中近一半的質量都是由氧和氧化物所組成。 氧是細胞呼吸作用中重要的元素。在生物體中,主要有機分子,如蛋白質、核酸、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等,還有組成動物外殼、牙齒和骨骼的無機化合物,都含有氧原子。生物體絕大部分的質量都由含氧原子的水組成。光合作用利用陽光的能量把水和二氧化碳轉化為氧氣。氧氣的化學反應性強,容易與其他元素結合,所以大氣層中的氧氣成分只能通過生物的光合作用持續補充。臭氧()是氧元素的另一種同素異構體,能夠較好地吸收中紫外線輻射。位於高海拔的臭氧層有助阻擋紫外線,從而保護生物圈。不過,在地表上的臭氧屬於污染物,為霧霾的副產品之一。在低地球軌道高度的單原子氧足以對航天器造成腐蝕。 卡爾·威廉·舍勒於1773年或之前在烏普薩拉最早發現氧元素。約瑟夫·普利斯特里亦於1774年在威爾特郡獨立發現氧,因為其成果的發表日期較舍勒早,所以一般被譽為氧的發現者。1777年,安東萬-羅倫·德·拉瓦節進行了一系列有關氧的實驗,推翻了當時用於解釋燃燒和腐蝕的燃素說。他也提出了氧的現用IUPAC名稱「oxygen」,源自希臘語中的「ὀξύς」(oxys,尖銳,指酸)和「-γενής」(-genes,產生者)。這是因為命名之時,人們曾以為所有酸都必須含有氧。許多化學詞彙都在清末傳入中國,其中原法文元素名「oxygène」被譯為「養」,後譯為「氱」,最終演變為今天的中文名「氧」。 氧的應用包括暖氣、內燃機、鋼鐵、塑料和布料的生產、金屬氣焊和氣割、火箭推進劑、及航空器、潛艇、載人航天器和潛水所用的生命保障系統。.
查看 分光光度法和氧
有机分析
有機分析,大多是指利用來研究有機化合物實驗時所用到的實驗方法。 常用到的實驗方法包含有機化合物的純化、分離以及化合物結構鑑定。在有機化合物的純化、分離的實驗方法為色層分析方法,色層分析包含薄層色層分析 (薄板層析)、管柱色層分析、高效能液相層析等等。化合物結構鑑定包括紫外光-可見光吸收光譜、質譜、紅外光譜及核磁共振光譜等等。總而言之,有機分析是指應用儀器分析方法來研究有機化學。.
查看 分光光度法和有机分析
1962年2月5日日食
1962年2月5日日食是一次日全食,發生於1962年2月5日(當天也是春節,而西半球爲2月4日)。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月球本影接觸地表而使該區域完全得不到陽光,就會形成日全食,同時在本影兩側數千公里的半影範圍內遮擋部分陽光,形成日偏食。此次日全食經過了印尼、荷屬新幾內亞、巴布亞紐幾內亞領地、英屬索羅門群島、帕邁拉環礁,日偏食則覆蓋了大洋洲大部分及周邊部分地區。.
亦称为 分光技术,紫外和可见光分光光度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