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刁雍

指数 刁雍

刁雍(390年—484年),字淑和,南朝渤海饒安人(今河北孟村南)。 渤海世族,高祖刁攸,晉御史中丞。晉尚書刁協之曾孫。父刁暢,為司馬德宗右衛將軍。伯父刁逵曾凌辱過劉裕。劉裕執政後,誅滅刁氏家族,刁雍等少數族人避禍北方。奔後秦姚興,有智謀。義熙十三年(417年)末帝姚泓被滅後,與從弟刁寶惠、王慧龍、司馬休之等奔北魏。拓跋燾以為征南大將軍,泰常八年(423年),北魏军攻青州(今山东益都),對劉宋軍有戰功。太平真君五年(444年)為薄骨律鎮將(鎮在今靈武河中堡),负责供应军粮,刁雍於此大興水利,於富平(今吳忠縣西南)西南三十里、黃河西岸、舊渠口下游建艾山渠,開渠四十里,灌田4萬餘頃,蔚然有成。著有《教戒》。 D Category:刁姓.

目录

  1. 17 关系: 司馬休之司马金龙司马楚之叔孫建北史北魏攻宋河南之战北朝侯爵列表北朝公爵列表刁協刁宣刁遵元嘉北伐灵武市魏书齊郡长孙嵩源賀

司馬休之

司馬休之(),字季預,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人。晉朝宗室,譙王司馬恬的第三子。在晉官至平西將軍、荊州刺史。曾先後因國亂而出奔南燕及後秦,在後秦為劉裕所滅後,轉投北魏。.

查看 刁雍和司馬休之

司马金龙

司马金龙(),字荣则,河内郡温县肥乡孝敬里人,晋宣帝弟太常司马馗的九世孙。 祖父司马荣期,父琅玡贞王司马楚之於泰常四年(419年)歸附北魏,司馬金龍乃司馬楚之尚諸王女河內公主所生,世襲父親爵位,封琅琊王。官至使持节、侍中、镇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云中镇大将、朔州刺史、吏部尚书。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十一月十六日(484年12月19日)卒,死后赠都督梁益兖豫诸军事、领护南蛮校尉、扬州刺史、羽真,谥号康王。 山西大同石家寨北魏司马金龙墓,1965年11月下旬石家寨大队农田基本建设打井时发现。出土了大批陶俑、生活用具以及墓志、屏风漆画等计四百五十四件文物,特别是其中制作精美的彩绘人物故事漆屏、石雕柱础最为珍贵。.

查看 刁雍和司马金龙

司马楚之

司马楚之,字德秀,河内郡温县肥乡孝敬里人,晋宣帝弟太常司马馗的之八世孙。父司马荣期,为东晋益州刺史,被其参军杨承祖所杀。楚之时年十七,送父丧回丹杨。当时刘裕欲自立为帝,诛除司马氏一族,楚之叔父司马宣期、兄司马贞之并遇害。楚之逃亡,躲在寺庙中,渡过长江至河南汝、颍之间。楚之少有英气,能折节待士。及刘裕建宋受禅,他为报仇,在长社招兵买马,归之者常万余人。宋武帝对他深为忌惮,派遣刺客沐谦行刺楚之。楚之对沐谦很信任,沐谦夜里诈称生病,知楚之必来探望,想要乘机行刺。楚之听闻沐谦生病,果然带着汤药前往省视。沐谦感激他的诚意,出示席子下的匕首,将实情告述楚之,并转身投靠楚之。 北魏明元帝末年,山阳公奚斤攻取河南,司马楚之遣使请降,授荆州刺史。奚斤平定河南后,将楚之领下所率户口,分别安置在汝南、汝阳、南顿、新蔡四郡,由豫州总领。魏太武帝初年,楚之将妻子迁居到鄴城。不久被征入朝,授安南大将军,封琅邪王,用以抵御刘宋军队。赐前后部鼓吹。430年破宋将到彦之别军于长社。431年二月又与冠军将军安颉攻占滑台,生擒宋将朱修之、李元德及东郡太守申谟,俘虏万余人。楚之上表请求进军入宋境征讨,太武帝以兵马疲劳,不从,授以散骑常侍征还回朝。442年,宋将裴方明、胡崇之攻陷仇池。楚之与淮南公皮豹子等督关中诸军击退裴方明,生擒胡崇之。仇池平定后回师。 太平真君九年(448年),太武帝北征柔然,司马楚之与济阴公卢中山等人掌管大军后勤。时镇北将军封沓叛逃柔然,建议柔然攻击楚之的运粮队。柔然于是派侦察兵进入楚之军中,把运粮的驴耳朵截了去。军中向楚之报告丢失驴耳,楚之道:“必定是敌军间谍截去作验证,敌军将至矣。”于是命令砍伐柳树立为城寨,灌水后冻成一片,城寨完工后敌军至,见魏军据寨严守,柔然无法占到便宜,只好散去。太武帝知道后大为高兴。不久拜楚之假节、侍中、镇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云中镇大将、朔州刺史。 司马楚之在边境二十余年,以清俭著称。死后赠征南大将军、都督梁益泰宁荆兖青豫郢洛十州诸军事、扬州牧,谥贞王,陪葬金陵。.

查看 刁雍和司马楚之

叔孫建

叔孫建(),原姓乙旃,姓名原譯乙旃幡能健(乙旃幡能眷、乙旃幡能建、乙旃健、乙旃眷、乙旃建),北魏孝文帝改革后,乙旃被改漢姓叔孫,才開始被稱作叔孫建。《宋書》稱其為涉歸幡能健、乙旃眷《宋書·索虜傳》:「虜又遣楚兵將軍、徐州刺史安平公涉歸幡能健、越兵將軍青州刺史薛道千、陳兵將軍淮州刺史壽張子張模東擊青州,所向城邑皆走。」中華書局《宋書·少帝紀》校勘記亦稱涉歸幡能健即叔孫健。《宋書·檀道濟傳》亦載:「軍至東平壽張縣,值虜安平公乙旃眷。」《資治通鑑·卷一百二十二》將叔孫建及乙旃眷當作兩人。而姚薇元《北朝胡姓考》認為以上記述中的人物與叔孫建事跡、年代及官封都吻合,認為所指其實就是叔孫建,並認為叔孫建原名就是乙旃幡能健。,代人。北魏初年重要將領,多次參與進攻南朝宋的戰事。.

查看 刁雍和叔孫建

北史

《北史》,唐朝李延寿撰。纪传体,共100卷,含本纪十二卷,列传八十八卷,上起北魏登国元年(386),下迄隋义宁二年(618),记北朝北魏、西魏、东魏、北周、北齐及隋六代二百三十三年史事。《南史》與《北史》是唐初史学家李延寿的作品,《北史》主要在《魏》、《齊》、《周》、《隋》四書基礎上刪訂改編而成,並參考各種雜史,“鸠聚遗逸,以广异闻”,“除其冗长,捃其菁华”,體例完整,文字優美。他撰写这两部书是为了“追终先志”,继承父亲李大师(570-628)未完成的事业。.

查看 刁雍和北史

北魏攻宋河南之战

北魏攻宋河南之战,南北朝初年,北魏泰常七年(宋永初三年,422年)九月至次年闰四月,北魏军为夺取刘宋黄河以南之地而进行的作战。.

查看 刁雍和北魏攻宋河南之战

北朝侯爵列表

北魏前期的爵位均為虛爵,分為正爵、假爵兩類,正爵可世襲,假爵不可世襲,追贈的爵位一般也不可世襲。道武帝登国元年(386年)始賜五等爵,天赐元年(404年)規定侯為第三品《魏書 卷一百一十三 官氏志九第十九》。北魏前期尚存關內侯、關中侯等晉制爵位。 孝文帝太和十六年(492年),仿效南朝推行爵制改革,廢除假爵,改置開國爵(五等封爵)和散爵(五等爵),均可世襲。開國侯為實封,享有食邑,侯國置三卿(郎中令、大農、中尉)等官。開國郡侯、開國縣侯的封地分別改郡太守、縣令為相。散侯為虛爵,無封國、食邑和官屬。舊有爵位公降為散侯,侯降為散伯。太和十八年(494年),制定租税分食制,開國侯四分食一。太和二十年(496年),廢除開國郡侯。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制定的《後職員令》規定開國縣侯為第二品,散侯為從第二品,歸義侯、率義侯、順義侯、朝服侯等名號侯為從第五品。自孝明帝、孝莊帝以來,出現了一地累封的現象,內史、相制度漸廢。 北齊爵制基本沿襲北魏、東魏之制,廢除散郡侯。開國縣侯為實封,從第二品,侯國置三卿(郎中令、大農、中尉)、四令(典書、典祠、學官、典衛令)、四長(陵、廟、食官、廄牧長)、典府丞、執書、謁者、舍人等官。散縣侯為虛爵,第三品。名號侯位於開國縣男與鄉男之間。《隋書 卷二十七 志第二十二 百官中》 西魏、北周對爵制進行了大幅改革,廢除了散爵,但開國爵卻走向虛散化,國官大量減省,食邑虛指,只有寄食別地者才享有實封收入。 下表列出北朝可考的郡侯、縣侯、名號侯、關內侯、關中侯。.

查看 刁雍和北朝侯爵列表

北朝公爵列表

北魏前期的爵位均為虛爵,分為正爵、假爵兩類,正爵可世襲,假爵不可世襲,追贈的爵位一般也不可世襲。道武帝登国元年(386年)始賜五等爵,天赐元年(404年)規定公為第二品。《魏書 卷一百一十三 官氏志九第十九》 孝文帝太和十六年(492年),仿效南朝推行爵制改革,廢除假爵,改置開國爵(五等封爵)和散爵(五等爵),均可世襲。開國公為實封,享有食邑,公國置三卿(郎中令、大農、中尉)、常侍、侍郎、上中下三將軍、中大夫等官。開國郡公、開國縣公的封地分別改郡太守、縣令為相。散公為虛爵,無封國、食邑和官屬。非太祖子孫及異姓為王者皆降為公,公降為侯。太和十八年(494年),制定租税分食制,開國公三分食一。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制定的《後職員令》規定開國郡公為第一品,開國縣公、散公為從第一品。自孝明帝、孝莊帝以來,出現了一地累封的現象,內史、相制度漸廢。 北齊爵制基本沿襲北魏、東魏之制。開國公為實封,其中開國郡公為從第一品,開國縣公為第二品,公國置三卿(郎中令、大農、中尉)、常侍、侍郎、上下二將軍、上中二大夫、四令(典書、典祠、學官、典衛令)、四長(陵、廟、食官、廄牧長)、典府丞、執書、謁者、舍人等官。散公為虛爵,其中散郡公為第二品,散縣公為從第二品。《隋書 卷二十七 志第二十二 百官中》 西魏、北周對爵制進行了大幅改革,廢除了散爵,但開國爵卻走向虛散化,國官大量減省,食邑虛指,只有寄食別地者才享有實封收入。北周孝閔帝元年(557年)在開國郡公之上增設國公,國公僅在名義上擁有封國,並無實際封地。 下表列出北朝可考的郡公、縣公、國公。.

查看 刁雍和北朝公爵列表

刁協

刁協(),字玄亮,渤海郡饶安县(今河北省沧州市)人。兩晉時期官員,在東晉官至尚書令。與劉隗一同被晉元帝重用以抗衡琅琊王氏勢力,最終導致王敦之亂,刁協亦於王敦之亂期間被殺。.

查看 刁雍和刁協

刁宣

刁宣,字季达,勃海郡饶安人。 祖父刁雍,刁遵的第五子。刁宣历任太尉记事参军事、伏波将军、谒者仆射、中散大夫,刁宣出继刁遵五弟汝阴郡太守刁融为后;以功封高城县侯,到东魏历位都官尚书、卫大将军、沧州刺史。卒,赠太尉公,谥号武。刁宣的夫人河南元氏,是北魏侍中、司徒、中山献武王元英之女饶安公主。刁氏世有荣贵,当时门风不是很修洁,为时人所鄙。.

查看 刁雍和刁宣

刁遵

刁遵(),字奉国,勃海郡饶安县人,北魏官员。 父刁雍,在北魏任显职,为安东伯。太和八年(484年),父亲逝世,刁遵袭父爵。太和中,例降为东安侯。刁遵少不拘小节,长大后修改。曾患重病,几乎死去,梦见有神明救之,言福门子当享长年。太和中为魏郡太守,正始中征为太尉高阳王谘议参军,转大司农少卿,不久迁使持节都督洛州诸军事、龙骧将军、洛州刺史,熙平元年六月廿六日卒于任上,年七十六,追赠平东将军、兖州刺史,谥曰惠侯。.

查看 刁雍和刁遵

元嘉北伐

元嘉北伐是指南朝宋於元嘉年間主動進攻北魏一系列的征戰,共計有三次,分別於元嘉七年(430年)、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及元嘉二十九年(452年)。三次戰爭中宋文帝雖留守建康,各次派不同將領出征,但都會傳詔傳授戰略。三次北伐主要目標及戰場均為宋的河南失土,戰事耗費了不少兵力及物資,但結果全遭失敗。尤其第二次北伐對江北各地造成極大破壞,江南人民也在恐懼震盪中,久久不能平復。宋文帝去世後宋更陷入內鬥混亂中,北魏漸取得軍事上的優勢,逐步奪取宋的北方領土。.

查看 刁雍和元嘉北伐

灵武市

灵武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寧夏回族自治區中部、黄河东岸的一个縣級市,由自治区首府银川市管辖。以西南东北向的黄河与永宁县成界,北接兴庆区,距西南部的吴忠市15公里。灵武市在西汉建制,在北魏时期首设灵州,唐代时是朔方节度使的驻地,并在五代时期成为北方的一个东西贸易中心,西夏后期李继迁曾迁都于此,明朝时曾由陕西督司和宁夏卫交替管辖,清朝时划为隶属甘肃的宁夏卫,民国时期由甘肃省宁夏道管辖。 灵武市以其窑址所出的灵武窑闻名。.

查看 刁雍和灵武市

魏书

《魏书》是一本纪传体史书,内容记载了公元四世纪末至六世纪中叶的北魏王朝的历史。.

查看 刁雍和魏书

齊郡

齊郡,又名齊國,中國古代郡、國名。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滅齊國,於其故地分置齊郡、琅邪郡。漢初劉邦封韓信為齊王,領田氏齊國故地,後徙韓信為楚王,分齊國為七郡。漢高帝六年(前201年)復置齊國,治所在臨菑縣(縣治在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齊都鎮),領七郡七十三縣,其地相當於今山東省北部、中部、膠東半島和東南沿海地區。至武帝時,齊國之地已分為十二郡國,又除齊國為齊郡,屬青州刺史部。西漢後期,齊郡僅轄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淄博市區東部及青州、臨朐、廣饒一帶,人口五十餘萬。王莽改齊郡為濟南郡。漢光武帝復置齊國。魏晉南北朝諸代,或置齊郡,或置齊國。北魏時齊郡屬青州,另於濟南郡之地置齊州。隋初廢齊郡。隋煬帝改齊州為齊郡,治歷城(在今濟南市城區),臨淄改屬北海郡。唐初改郡為州,廢齊郡,復置齊州。.

查看 刁雍和齊郡

长孙嵩

长孙嵩(),本姓拔拔,十六國時代國及北魏初年重要官員。長孫嵩在代王拓跋什翼犍在位時任南部大人,後為北魏開國功臣,並歷仕道武、明元及太武三朝,官至太尉、柱國大將軍。.

查看 刁雍和长孙嵩

源賀

源贺(),本姓秃发,本名破羌,鲜卑名贺豆跋,又称驾头拔《宋书·卷九十五·列传第五十五》:使持节征南大将军宜阳王直勤新成、侍中太尉征东大将军直勤驾头拔、羽直征东将军北平公拔敦及义阳王刘昶,领定、相之众十万,出济、兖,直造彭城,与诸军克期同到,会于秣陵。,后被賜姓源、賜名贺,西平郡乐都县(今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人,末代南凉景王禿髮傉檀之子。源贺是南涼到北魏的軍人、政治人物。南凉灭亡后逃到北魏後,仕於同是鮮卑族的北魏,逐渐在北魏文成帝、北魏献文帝年间成为掌握大权的高官,官至太尉,封陇西王,谥号宣。.

查看 刁雍和源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