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203 关系: AVS-36自動步槍,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假戰,假旗行动,卡尔·古斯塔夫·埃米尔·曼纳海姆,卡累利阿,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卡累利阿地峽,卡累利阿問題,卡累利阿共和国,卡爾卡諾步槍,塞尔玛·拉格洛夫,塔利-伊漢塔拉戰役,多砲塔戰車,威悉演习行动,孙子兵法 (专辑),安德烈·安德烈耶维奇·弗拉索夫,安德烈·瓦西里耶维奇·赫鲁廖夫,小行星1929,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沃罗诺夫,尼古拉·格拉西莫維奇·庫茲涅佐夫,巴巴羅薩行動,席摩·海赫,东卡累利阿,东方战线 (苏联),布倫亨式轟炸機,帕維爾·斯捷潘諾維奇·庫塔霍夫,帕维尔·瓦西里耶维奇·雷恰戈夫,帕维尔·阿列克谢耶维奇·罗特米斯特罗夫,亚尔·伦德奎斯特,亞爾馬·西拉斯沃,亞歷山大·亞歷山德羅維奇·諾維科夫,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罗科索夫斯基,人海战术,伊娃-利萨·曼纳,伊尔马里·尤蒂莱宁,伊万·叶菲莫维奇·彼得罗夫,伊萬·斯捷潘諾維奇·伊薩科夫,伊迪特·索德格朗,伊耶罗尼姆·彼得罗维奇·乌博列维奇,強襲魔女,佩琴加,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德米特里·格里戈里耶维奇·巴甫洛夫,德蘇軸心談判,俄罗斯历史,俄罗斯内卫部队,俄罗斯陆军,圖波列夫SB轟炸機,北极地区防御战役 (1941年),... 扩展索引 (153 更多) »
AVS-36自動步槍
AVS-36(Avtomaticheskaya Vintovka Simonova 1936 model;Автоматическая винтовка Симонова образца 1936 года)是苏联研製的一种自动步枪,在二战初期列装。它亦是一种早期的自动步枪(它不僅能進行半自动射擊,更能全自动射擊)。此槍在1936年起開始少量地试装部队。.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Кири́лл Афана́сьевич Мерецко́в,Kirill Afanasievich Meretskov,),苏联军事领导人,苏联元帅(1944年)。他于1918年加入紅軍,在俄国内战中曾多次负伤,后入总参军事学院学习和第1骑兵集团军作战。内战结束后在多个军区担任参谋长,参与军事改革,十分看重士兵训练和改善交通的重要性。1936年作为苏方军事顾问参加西班牙内战,回国后升任副总参谋长。1939年底的苏芬冬季战争中,他率军突破芬兰的曼纳海姆防线,获得苏联英雄称号。1940年8月到1941年1月间短期担任苏军总参谋长,参与苏军“反侵略计划”的制定。 苏德战争爆发后不久被捕入狱,在狱中备经拷打与折磨,3个月后他被释放,派往西北方向。曾抵御南下的芬兰军队和夺取德军控制的季赫温,防止列宁格勒被彻底包围。其后两年里他多次组织解除对列宁格勒的围困的行动,经历过柳班战役的失败和“火花”行动的成功。列宁格勒解围后,组织了对芬兰军队的进攻,迫使芬兰退出战争。1945年在佩特萨莫—希尔克内斯攻势中歼灭位于北极圈中的德军,被授予苏联元帅军衔。1945年8月指挥远东第1方面军参加八月风暴行动,迅速攻入滿洲地區,精兵堂。,获得了苏联最高军事荣誉:胜利勋章。.
假戰
假戰(Phoney War),怪戰(Drôle de guerre),又稱為静坐战(Sitzkrieg),是指1939年9月開始到1940年4月之間,英法雖然因為納粹德國對波蘭的入侵而宣戰,可是兩方實際上只有極輕微的軍事衝突。 這段期間雙方有小規模的空中與海上的衝突,英國開始將遠征軍調動至法國,法國則開始進行一些動員的工作。1940年初法國有14個師防守有名的馬奇諾防線,同時有80個師在後方予以支援,英國陸續增援到9個師的部隊到了1940年5月英法共集結超過3,100輛戰車與2,000多架戰鬥機。 當時德軍正與波蘭交戰只有少量軍隊駐守與法國交接的齊格菲防線,在另一端的馬奇諾防線,英法聯軍與德軍相對,但只爆發零星交戰。英國皇家空軍向德國投擲宣傳單,加拿大軍隊也踏上不列顛,然而西歐在7個月間並無任何戰爭,直至兩個陣營終於在北歐戰役中爆發衝突,結束這一段沒有戰爭的宣戰期。在重整軍備期間,驚惶的英法除依靠本身的生產外,都向美國購買大量武器。美國作為非參戰國,向英法租借及提供折扣出售武器。然而在1930年代,英美的私人公司曾隱瞞政府,向德軍提供武器,德軍戰機的引擎在英國製造,而原材料則購自美國。德國為了阻止這跨越大西洋的交易,觸發了大西洋戰爭。.
查看 冬季战争和假戰
假旗行动
假旗行动,亦作偽旗行動,是隐蔽行动的一种,指通过使用其他组织的旗帜、制服等手段误导公众以为该行动由其他组织所执行的行动deHaven-Smith, Lance (2013).
查看 冬季战争和假旗行动
卡尔·古斯塔夫·埃米尔·曼纳海姆
卡爾·古斯塔夫·埃米爾·曼納海姆(Carl Gustaf Emil Mannerheim,Густав Карлович Ма́ннергейм,在华期间有一中文名叫马达汉,),是芬兰第二任摄政王(1918-1919年)、第六任总统(1944-1946年)及。曼纳海姆曾在俄罗斯帝国陆军中服役过约三十年,期间他参加了日俄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东方战线的战役。除了之外,他在芬兰独立后的每一场战争中担任芬兰国防军的总司令。在世时他与西贝柳斯一起就是毫无争议的最著名的芬兰人。 曼纳海姆还担任了主席三十年,他也是的创建者。曼纳海姆是芬兰独立后历史上最关键的人物之一。2004年在芬兰广播公司举办的评选节目中曼纳海姆被评为最伟大的芬兰人。.
卡累利阿
卡累利阿(卡累利阿語、芬蘭語:Karjala;俄語:Карелия;瑞典語:Karelen)是芬蘭人民的土地和一個浩大的居住的區域,在北歐歷史意義為芬蘭、俄國和瑞典的區域範圍。 根据1617年沙皇俄国与瑞典王国之间签订的《》,瑞典将卡累利阿地区中的东正教信徒居住地区,包括白卡累利阿和奥洛涅茨卡累利阿地区,割让给沙皇俄国。自此卡累利阿地区开始东西分治。西部称西卡累利阿,并入瑞典,之后芬兰独立后属于芬兰,分为南卡累利阿区和北卡累利阿区。东部称东卡累利阿,在1939年11月30日至1940年3月12日的苏芬战争和1941年7月—1944年7月的持续战争中三度易手,目前被劃分给俄國的卡累利阿共和國(Респу́блика Каре́лия)、聖彼得堡地区。.
查看 冬季战争和卡累利阿
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Карело-Фин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缩写:КФССР,Karjalais-suomalainen sosialistinen neuvostotasavalta,缩写:KSSNT)是苏联歷史上的第十三個加盟共和国,設立當時為第十二個加盟共和國。 卡累利阿-芬蘭原本是隸屬俄羅斯聯邦管轄的自治共和國(ACCP),於1940年3月30日設立,並脫離俄羅斯聯邦改制升格為蘇聯直轄的加盟共和國;於1956年撤銷,並重新併入俄羅斯聯邦改制降格為俄羅斯聯邦管轄的自治共和國,名稱改爲卡累利阿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卡累利阿地峽
卡累利阿地峽(Карельский перешеек、Karjalankannas)是连接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与欧亚大陆的峡地,地峡两边为芬兰湾和拉多加湖。 1929年芬兰开始修建横跨地峡的曼諾海姆防线。1939年苏芬战争在这里进行。战争之后,芬兰政府将包括地峡在内的共约10%的领土割让给苏联。二战期间,芬兰与苏联在这里进行了战斗。 Category:卡累利阿 Category:列寧格勒州 Category:地峽 Category:歐洲地理.
查看 冬季战争和卡累利阿地峽
卡累利阿問題
卡累利阿問題或卡累利阿爭議(Karjala – kysymys)是芬蘭政治爭議,在於是否試圖收復芬蘭在冬季戰爭與繼續戰爭後割讓給蘇聯的卡累利阿的主權和領土。雖然名為“卡累利阿問題”,這個詞也可以指索回遭割讓佩察莫、部分薩拉和庫薩莫地區以及在芬蘭灣的四個島嶼的主權。卡累利阿問題也可以廣泛稱為芬蘭爭取歸還遭割讓領土之意。卡累利阿問題仍然是一個公開辯論的問題,而不是一個政治問題,因為沒有一個政黨明顯支持這樣的想法。.
查看 冬季战争和卡累利阿問題
卡累利阿共和国
卡累利阿共和国(Respublika Kareliya,卡累利阿语:Karjalan Tazavalla)是俄罗斯联邦的一个自治共和国。它位于俄罗斯的西北部,首都是彼得罗扎沃茨克(28万人口),它南鄰列寧格勒州、沃洛格达州,北接科拉半島的摩尔曼斯克州,東南鄰阿尔汉格尔斯克州,西接芬兰的拉普兰。它的东部滨临白海。面积172,400平方公里,人口648,543人(2010年统计) 。.
查看 冬季战争和卡累利阿共和国
卡爾卡諾步槍
卡爾卡諾是過去意大利常用的手動槍機操作式一系列軍用步枪和卡賓槍,最初於1891年推出時,發射的是6.5×52毫米曼利徹-卡爾卡諾口徑無緣式步枪子彈(Cartuccia Modello 1895)。這枝步槍是由首席技師薩爾瓦多·卡爾卡諾在都灵軍兵工廠於1890年研發,並且稱為M91。它先後取代了以往的10.35×47毫米RVetterli-維塔利步槍和卡賓槍以,在1892年到1945年之間生產。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大多數意大利部隊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意大利以及德國軍隊之中一些部隊裡,採用了M91的步槍(fucile, sing.;fucili, pl.)和卡賓槍(moschetto, sing.;moschetti, pl.)各兩種的型號。在過程中,步槍也被芬蘭於冬季战爭中使用,以後又在敘利亞、利比亞、突尼斯和阿爾及利亞這些國家戰後的各種衝突中被正規和非正規部隊使用。 卡爾卡諾義式步槍是由意大利為日本帝国陆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生產的步槍。1937年中日開戰以後,為了鞏固當時逐漸成型的軸心國關係以及為了補充戰爭損失的軍火、但有坂將其生產的所有步槍都按要求向帝國陸軍供給以下,帝國海軍向意大利訂購了一批步槍。原先日本要求這批卡爾卡諾步槍必須是完全以三八式步槍的規格製造,但是被意大利以數量不足以開闢生產線的原因拒絕;意大利以降低成本及製造時間的誘因讓日本答應了這批步槍使用卡爾卡諾步槍的槍機並搭配三八式步槍的設計,但保留了有坂/毛瑟式5發內置式彈倉。這批步槍發射6.5×50毫米有坂步枪子彈,並於1938至1939年間運回日本本國,由日本將這批步槍稱為義式步槍以後,主要是給帝國海軍使用。意大利兵工廠為日本生產大約60,000枝義式步槍。.
查看 冬季战争和卡爾卡諾步槍
塞尔玛·拉格洛夫
塞尔玛·奧蒂莉亞·洛維薩·拉格洛夫(Selma Ottilia Lovisa Lagerlöf,,),瑞典作家與教師。190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她是瑞典第一位得到这一荣誉的作家,也是世界上第一位获得这一文学奖的女性。代表作为童话小说《骑鹅旅行记》。.
塔利-伊漢塔拉戰役
塔利-伊漢塔拉戰役(1944年6月25日至7月9日)為繼續戰爭(1941年-1944年)的一部分,其發生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這場戰鬥由芬蘭 - 由納粹德國支援 - 以及蘇聯所進行。直到今日,這場戰鬥仍然是北歐歷史上最大的戰鬥。 戰鬥以芬蘭的勝利告終。在戰鬥之後,列寧格勒方面軍被命令自卡累利阿地峽轉進至波羅的海。.
多砲塔戰車
多砲塔戰車,是在戰車上安裝數個砲塔的戰車。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各國在面對日後戰車構型以及使用戰術上所做的嘗試,此種設計在兩戰之間盛行了一段時間,也有數個國家採用,但是實戰測試結果發現此設計不符合新一代坦克戰術需求,在二戰爆發後即迅速的退出戰場。.
查看 冬季战争和多砲塔戰車
威悉演习行动
威瑟演習作戰是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向挪威和丹麥發起的袭击行动,德軍代號為威瑟演習作戰(德語:Weserübung),意即「威悉河演習」。 納粹德國在1940年4月9日當地時間4时15分偷襲挪威和丹麥,并宣称是為了要從英法手中保護兩國中立。.
查看 冬季战争和威悉演习行动
孙子兵法 (专辑)
《孙子兵法》是瑞典重金属乐队Sabaton的第四张专辑。 专辑基于公元前六世纪孙武的军事专著《孙子兵法》创作。《孙子》凡十三篇,每篇从不同角度切入来分析战争。据考证,该书所载即是当时的军事谋略。而此同名专辑收录了十三首歌曲,每首歌曲各自对应原著篇章。歌词则是根据一些应用了孙子战争思想的著名战役而创作,比如一战、二战。.
安德烈·安德烈耶维奇·弗拉索夫
安德烈·安德烈耶维奇·弗拉索夫(俄文:Андрей Андреевич Власов,拉丁化:Andrej Andrejewitsch Wlassow,),苏联将领,中将。他作为苏军将领曾在苏德战争初期表现优异,却在被俘后选择投降德军并倒戈。这些使他成为俄国历史上一位颇有争议的人物。.
安德烈·瓦西里耶维奇·赫鲁廖夫
安德烈·瓦西里耶维奇·赫鲁廖夫(Андрей Васильевич Хрулёв,),苏联军事家,伟大卫国战争中任苏军后勤部部长,1943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小行星1929
(1929) Kollaa是於1939年1月20日在芬蘭的圖爾庫被爾約·維薩拉發現的一顆主帶小行星。它被以冬季戰爭重點城市卡累利阿的 Kollaa River命名。 它是一顆V-型小行星,並且已被確定是有著堆積結構eucrite隕石的血統,顯示他是起源於灶神星的地殼。.
查看 冬季战争和小行星1929
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沃罗诺夫
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沃罗诺夫(Никола́й Никола́евич Во́ронов,),苏联将领,1944年被授予炮兵主帅军衔。他发展了苏军炮兵的进攻战术,1965年5月7日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
尼古拉·格拉西莫維奇·庫茲涅佐夫
尼古拉·格拉西莫維奇·庫茲涅佐夫(Николай Герасимович Кузнецов,)是一位蘇聯海軍高級將領,最高軍銜為「蘇聯海軍元帥」,曾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擔任苏联海军总司令,後獲「苏联英雄」榮譽称号。在約瑟夫·史達林晚年和尼基塔·赫魯雪夫執政时期曾两度被解职與降銜。1991年服役的俄罗斯海軍新航空母艦即命名為「库兹涅佐夫海军元帅号」以資紀念。.
巴巴羅薩行動
巴巴羅薩行動(德语:Unternehmen Barbarossa)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起進攻蘇聯的代號,整場作戰在1941年6月22日展開,這個名稱來自於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的綽號“紅鬍子”(Barbarossa)。巴巴羅薩作戰從1941年6月一直進行至12月以失敗告終,但德蘇戰爭一直要到1945年5月蘇聯佔領柏林才算正式結束。 作戰原本的計畫是要快速攻克蘇聯的西方領土,北至阿尔汉格尔斯克、南至阿斯特拉罕的戰線為止,這條預定的終極目標也被稱為AA戰線。在作戰的最初數個月裡,德軍繼續沿用之前在西歐大獲全勝的閃擊戰術,最後在莫斯科戰役中受阻,這場作戰的受挫可以說是阿道夫·希特勒和第三帝國命運的轉捩點。最重要的是,巴巴羅薩作戰的失敗開啟了長達數年的德蘇战争,成為人類歷史上最血腥的戰爭,數千萬人因此罹難。.
查看 冬季战争和巴巴羅薩行動
席摩·海赫
席摩·海赫(Simo Häyhä,或可译为西莫·亥于海,),芬蘭陸軍已故前狙擊手,於冬季戰爭柯拉战役中創下505名被確認的狙擊擊殺記錄,被蘇聯部隊稱呼為「白色死神」(Белая Смерть;Valkoinen kuolema)。而在服役期間的其他狙擊擊殺紀錄則未被紀錄;儘管存在部分爭議,海赫仍然為歷史上被稱譽為最成功的狙擊手。.
查看 冬季战争和席摩·海赫
东卡累利阿
图中白色部分为东卡累利阿,粉色为西卡累利阿 东卡累利阿(芬兰语:Itä-Karjala),又称俄罗斯卡累利阿,位于卡累利阿地区的东部。.
查看 冬季战争和东卡累利阿
东方战线 (苏联)
二战初期,苏联为了应对来自西线的可能的战争威胁、争取备战的时间,于1939年9月至1940年8月间,以保卫“西部边界安全”为借口与目的,陆续侵略东欧诸国所建立的战争防备缓冲带。参考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高等教育,2003年3月1版,2012年12月14次印刷.
布倫亨式轟炸機
布倫亨式轟炸機(英文:Blenheim)原本是1934年英國報業大亨羅特美爵士要求布里斯托公司研發一種可載6名乘客和速度要快過當時英國皇家空軍所有飛機的行政專機,名為「布里斯托-142」,後來此設計成為布倫亨式轟炸機,布倫亨式轟炸機是英國皇家空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其中一款中型雙發動機轟炸機。.
查看 冬季战争和布倫亨式轟炸機
帕維爾·斯捷潘諾維奇·庫塔霍夫
帕維爾·斯捷潘諾維奇·库塔霍夫(1914年4月16日至1984年12月3日),二战时期三料王牌战斗机飞行员,1969年至1984年国防部副部长兼苏联空军总司令。1943年3月1日与1984年4月12日两次获得苏联英雄,1966年获得称号。.
帕维尔·瓦西里耶维奇·雷恰戈夫
帕维尔·瓦西里耶维奇·雷恰戈夫(Па́вел Васи́льевич Рычаго́в,),是苏联空军的王牌飞行员。.
帕维尔·阿列克谢耶维奇·罗特米斯特罗夫
帕维尔·阿列克谢耶维奇·罗特米斯特罗夫(Па́вел Алексе́евич Ро́тмистров,)苏联装甲兵元帅。.
亚尔·伦德奎斯特
亚尔·弗里蒂奥夫·伦德奎斯特(Jarl Frithiof Lundqvist,1896年8月15日–1965年9月23日)是一位芬蘭空軍將領,最高軍階為中將,曾於1932年9月8日至1945年6月29日期間擔任芬蘭空軍總司令,並在1945年至1946年期間擔任芬蘭國防軍總司令的職務。 伦德奎斯特曾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接受德軍在第27獵兵營的訓練,對俄軍作戰,伦德奎斯特還加入芬蘭內戰,擔任砲兵軍官,任第1火砲獵兵連(Jääkäritykistön 1.
亞爾馬·西拉斯沃
亞爾馬·弗里多爾夫·西拉斯沃(Hjalmar Fridolf Siilasvuo,),芬蘭軍官,最終軍銜為中將。 亞爾馬·西拉斯沃1934年的冬季戰爭中,指揮芬蘭第九師抗擊蘇聯的入侵。1941年繼續戰爭期間,被任命為芬蘭第三軍的軍長。1944年,指揮拉普蘭戰爭,擊退了納粹德國的入侵。.
亞歷山大·亞歷山德羅維奇·諾維科夫
亞歷山大·亞歷山德羅維奇·諾維科夫(Алекса́ндр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Но́виков,1900年11月19日–1976年12月3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位蘇聯空軍主帥,被譽為「引導紅色空軍度過最黑暗日子的男人」、「空中戰術大師」,他曾兩度獲得過「蘇聯英雄」頭銜。 諾維科夫是蘇聯軍隊的主要領導人之一,也被認為是天資優異的空軍領袖,他幾乎參與了二次大戰全程的蘇聯空軍作戰,並在前線位置進行指揮管制和發展蘇軍的空戰戰法 retrieved August 31, 2007。戰後,諾維科夫被苏联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下令逮捕,並被內務人民委員部部長拉夫連季·貝利亞(时任部长大将)逼迫承認與格奧爾基·朱可夫共為政治陰謀同夥,諾維科夫因此一直被關押至約瑟夫·史達林去世為止,出獄後他成了航空電子學的教授與作家直至逝世。.
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罗科索夫斯基
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罗科索夫斯基(Konstanty Ksawerowicz Rokossowski,Константин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 Рокоссовский,)是苏联元帅,生于波兰華沙市;母親是俄羅斯人、父親是波蘭人,故其與波蘭有著密切的聯繫。他是苏联陆军統帥及軍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德蘇戰爭中與朱可夫和科涅夫並稱為蘇聯陸軍的3架馬車之一,以頭腦冷靜沉穩及處亂不驚而聞名於世。他在蘇聯衛國戰爭期間組織指揮不少重大戰役,主要包括:斯摩棱斯克戰役、莫斯科會戰、史達林格勒會戰、庫爾斯克會戰、白俄羅斯戰役、東普魯士戰役、東波美拉尼亞戰役及柏林戰役等,是苏联卫国战争期间指挥过方面军最多的将领,被譽為“常勝元帥”及“逆境英雄”,2002年俄羅斯軍事學院評定排名第3。.
人海战术
人海战术,是一种大批兵力以密集隊形正面攻擊對方戰線的战术。具体形式是以大量密集步兵向对方冲锋,目的是衝入對方戰線,以近戰使得對方難以靠火力殲敵。.
查看 冬季战争和人海战术
伊娃-利萨·曼纳
伊娃-利萨·曼纳(芬兰语:Eeva-Liisa Manner,),笔名为安娜·九月(芬兰语:Anna September)。她是芬兰著名的女诗人、剧作家、翻译家、短篇小说家。她是20世纪50年代最受欢迎的芬兰现代主义诗人,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芬兰最具影响力的现代主义诗人之一。.
伊尔马里·尤蒂莱宁
埃伊诺·伊尔马里·尤蒂莱宁(Eino Ilmari Juutilainen,)是一名芬蘭空軍飛行員,也是至今除德國外空戰擊墜數最高的王牌飛行員。尤蒂莱宁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帶領芬蘭飛行員對抗蘇聯戰機,並證實在437次的出擊中取得了94架的擊墜數。 而據他個人所言,實際上擊墜了126架。.
伊万·叶菲莫维奇·彼得罗夫
伊万·叶菲莫维奇·彼得罗夫(Ива́н Ефи́мович Петро́в,),苏军大将。.
伊萬·斯捷潘諾維奇·伊薩科夫
伊萬·斯捷潘諾維奇·伊薩科夫(Հովհաննես Ստեփանի Իսակով,Иван Степанович Исаков,1894年8月22日 – 1967年10月11日)是一位亞美尼亞裔蘇聯將軍,曾為蘇聯海軍總司令、海軍副部長,最高軍銜為蘇聯海軍元帥。伊薩科夫在蘇聯海軍的發展上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波羅的海艦隊和黑海艦隊。伊薩科夫除了其軍事生涯外,他也是一位海洋學家,為隸屬蘇聯科學院委員會成員和作家,也是亞美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科學院榮譽成員 Baghdasaryan A.
伊迪特·索德格朗
伊迪特·伊蕾内·索德格朗(Edith Irene Södergran,),是芬兰瑞典语女诗人。她是瑞典语文学史上最早的现代主义作家之一。她深受法国象征主义、德国表现主义、俄国未来主义的影响,这些可以在她的诗歌中找到证据。她一生只出版了四部诗集,31岁时死于肺结核和营养不良。她在世时没有获得读者和文学界的认可,但是后来人们发现了她的作品的文学价值。现在,伊迪特·索德格朗被认为是北欧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直到现在,她仍然影响着许多诗人,尤其是瑞典语歌词作者。.
伊耶罗尼姆·彼得罗维奇·乌博列维奇
伊耶罗尼姆·彼得罗维奇·乌博列维奇(Иерони́м Петро́вич Уборе́вич,),苏联军事家,一级集团军级軍銜(1935年時授予),在俄国内战中率领红军取得多次胜利。在担任红军军备部长时力主发展空军和装甲部队,强调要重点训练红军掌握现代兵器和装备。在担任多个军区司令期间,他组织了多次演习和野外作业,提高了苏军的实际训练水平,完善了大纵深战役理论。受他影响的同僚和他所提拔的下属中不少成为了苏德战争中的著名将领。大清洗中,他和图哈切夫斯基等军队高层领导人被处决,是苏联军队的重大损失。.
強襲魔女
| | 《強襲魔女》(ストライクウィッチーズ,STRIKE WITCHES)是Project Kagonish為原作、插畫家島田文金負責插畫、角川書店企劃的跨媒體平台作品,以及依此改編的動畫、漫畫、小說、遊戲等。島田文金亦不時會做出一些和此系列相關的同人物,例如尚未出現於相關系列作的世界各國的魔女們。.
查看 冬季战争和強襲魔女
佩琴加
佩琴加(Пече́нга; 芬兰语与Petsamo; Petsjenga; Beahcán; Peäccam)是俄罗斯摩尔曼斯克州佩琴加区的一个镇。人口:.
查看 冬季战争和佩琴加
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
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維奇·蕭斯塔科维奇(Дмитрий Дмитриевич Шостакович,),前苏联时期俄国作曲家。他一生大部份時間都留在蘇聯,但同時也是當年少數名氣能傳至西方世界的作曲家,被譽為是二十世紀其中一位最重要的作曲家。 蕭斯塔科维奇在蘇共政權中曾得過不少榮譽。例如他曾獲得當年蘇聯紅軍總參謀長、蘇聯元帥米哈伊爾·尼古拉耶維奇·圖哈切夫斯基的資助,可是,亦因為他曾試過與斯大林主義及官僚作風有所衝突而兩度遭蘇共譴責兩次(在1936年和1948年)他的作品亦一度被禁止演出。斯大林死後,他多次獲頒發多項國家的獎項和榮譽,也曾當過最高蘇維埃代表。 蕭斯塔科维奇的音樂作品既融合了後浪漫主義(如馬勒)和新古典主義風格(如普羅科菲耶夫和斯特拉文斯基),但亦不乏二十世紀的不協調音色和創作手法,因此他的音樂作品間中受到了官方的爭議,然而他的作品,普遍仍受到歡迎和好評。.
德米特里·格里戈里耶维奇·巴甫洛夫
德米特里·格里戈里耶维奇·巴甫洛夫(Дми́трий Григо́рьевич Па́влов,1897年10月23日–1941年7月22日)是一位蘇聯將軍,軍銜為一級上將,他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德軍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行動」中擔任關鍵的「西部方面軍」總司令。在作戰頭幾天,西部方面軍大敗並重創,巴甫洛夫隨後即被解除職務、逮捕,最終被判「在軍事事務上失職」,遭到處決。巴甫洛夫後於1956年被恢復其名譽 Michael Parrish, The Lesser Terror: Soviet State Security, 1939-1953, Praeger/Greenwood, 1996.
德蘇軸心談判
在蘇聯外長莫洛托夫、希特勒以及德國外長里賓特洛甫經過兩天談判後簽署了《德蘇互不侵犯條約》的後一年,德蘇兩國曾就蘇聯作為第4個軸心國的可能性進行協商。 1940年11月12至14日,在兩天的協商後,德國給了蘇聯畫有四個軸心國(德、義、日、蘇)的勢力劃分草圖,在協商的途中,希特勒、莫洛托夫以及里賓特洛甫就德國與蘇聯的勢力範圍進行交涉:希特勒鼓勵蘇聯向南邊的印度以及伊朗發展,以便留給德國取得芬蘭資源的通路,希特勒還希望蘇聯將其勢力退出巴爾幹半島 ;然而莫洛托夫不願輕而答應,畢竟蘇聯一直希望在地中海擁有自己的溫水港且不希望德國將部隊留在芬蘭。 整個協商進行得並不順利。由於蘇聯預期德國的戰事會持續很久,所以當德國聲明英國會很快地被打敗,蘇聯對此事抱持著懷疑的態度。另外,史達林希望能夠保有對保加利亞以及南斯拉夫的影響力。上述等因素皆導致莫洛托夫在談判中持保守的態度。1940年11月25日,蘇聯方面向德國提交了由史達林起草的回覆,在回覆中,史達林在德國願意承認蘇聯在保加利亞以及伊拉克以及伊朗的影響力的條件下願意成為第四個軸心國。 不過德國並未回覆, 只留下了沒有結果的談判。對於史達林的回覆,希特勒向他的軍事首長表示道:「史達林要求越來越多的東西」「他是位冷血的敲詐者」以及「德國的勝利對於俄羅斯來說是不可容忍的,因此我們必須讓她盡快向我們俯首稱臣」。德國於是在1941年打破了莫洛托夫—里賓特洛甫條約並向蘇聯入侵,蘇聯成為第四個軸心國之事再無被討論的可能。.
查看 冬季战争和德蘇軸心談判
俄罗斯历史
俄罗斯历史始於东斯拉夫人,亦是後來的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基辅罗斯是东斯拉夫人建立的第一个国家。988年开始,东正教从拜占庭帝国傳入基辅罗斯,由此拉开拜占庭和斯拉夫文化的融合,并最终形成占据未来700年时间的俄罗斯文化。13世纪初,基辅罗斯被蒙古人占领后,最终分裂成多个国家,這些國家都自称为是俄罗斯文化和地位的正统继承人。 13世纪以后,莫斯科逐渐成為原先基辅罗斯文化的中心。16世纪中叶伊凡四世时代,莫斯科大公国改称沙皇俄国。到18世纪彼得一世时代,已變成为庞大的俄罗斯帝国,横跨从波兰到太平洋的广袤地域。1861年,俄罗斯废除农奴制度。随后农民不断增加,对土地的需求也不断增长,急剧加大革命的压力。从废除农奴制度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俄国推出斯托雷平改革、1906年宪法和国家杜马,极大地改变其经济和政治状况,只是沙皇依然没有意愿放弃独裁统治。 军事战败和食物短缺引发1917年俄国革命,此后共产主义布尔什维克登上权力的舞台,建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联盟。从1922年至1991年,苏联逐渐成长为一个超级大国。但随着经济和政治体制的缺点所引发的矛盾越来越尖锐,1991年苏联解体。 1991年后,俄罗斯联邦成立并继承苏联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然而,俄罗斯已不再是超级大国。直至今日,俄罗斯的政治经济结构依然带有沙俄和苏联的特点。.
查看 冬季战争和俄罗斯历史
俄罗斯内卫部队
内务部内卫部队(Внутренние войска Министерства внутренних дел,缩写为ВВ)是俄罗斯联邦负责保卫国内主要目标、维护国内公共秩序及保障法律顺利执行的部队。俄罗斯的内卫部队由俄罗斯内务部领导,在战争时期编入軍隊指揮體系。 直到解散前,俄罗斯内卫部队約有182, 000人。 2016年4月5日,俄羅斯內衛部隊遭到解散,並由新成立的俄羅斯國家近卫軍所取代。.
查看 冬季战争和俄罗斯内卫部队
俄罗斯陆军
俄罗斯联邦陆军(Сухопутные войска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在1991年底苏联解体时成立,中途经过多次改革,形成了目前的规模。 其前身為蘇聯陸軍。.
查看 冬季战争和俄罗斯陆军
圖波列夫SB轟炸機
圖波列夫SB轟炸機,設計代號TsAGI-40、社內代號ANT-40,SB為俄文的快速轟炸機(Скоростной бомбардировщик - Skorostnoi Bombardirovschik ),汉语译音读作“斯勃”。為蘇聯圖波列夫設計局設計之單翼雙引擎三座轟炸機,問世時其前衛的設計概念震撼國際,也是蘇聯空軍在1941年6月開戰時最主要的對地攻擊機種。.
北极地区防御战役 (1941年)
北极地区防御战役,德国称为“银狐作战”(Silberfuchs)是於1941年6月至11月,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军与芬兰军队联手进攻苏联北极圈内领土,意图攻占摩尔曼斯克并切断。.
北歐理事會
北歐理事會(Nordisk Råd;Nordisk Råd;Nordiska rådet;Nordic Council)以及北歐部長理事會是由北歐國家政府所組成的合作論壇。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成立。 理事会秘書處設於哥本哈根,並在各會員國設有分支機構。北歐理事會採用丹麥語、挪威語和瑞典語作為工作語言。.
查看 冬季战争和北歐理事會
國際聯盟
國際聯盟,簡稱國聯,成立于1920年1月10日,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巴黎和会召开后组成的跨政府组织,也是世界上第一個以維護世界和平為其主要任務的國際組織。國際聯盟的成立目的如《》所述,包括透過集体安全及軍備控制來預防戰爭,藉由談判及仲裁來平息國際間的紛爭。国际联盟及其他同時期的條約也提到勞動條件、對原住民的公平待遇、人口走私与贩毒、軍備交易、公眾衛生、戰俘待遇,以及保護歐洲的少數族群。1934年9月28日至1935年2月23日期间,國際聯盟达到極盛時期,会员国数量高达58個。 國際聯盟所体现的外交思维反映了數百年來世界外交方式上的根本性轉變。國際聯盟没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因而需要依靠當時國際間的大国執行其決議、維持經濟制裁,或是在必要時提供軍隊,然而這些大國未必願意這麼做。經濟制裁也會傷害國際聯盟的成員,因此這些國家不願意配合。美國則因為參議院拒絕接受《凡爾賽條約》,一開始就沒有加入國聯。在第二次義大利衣索比亞戰爭時,國際聯盟指責義大利軍隊将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的醫療帳篷作为攻擊目標,贝尼托·墨索里尼则回應称:「國際聯盟在麻雀大声喊叫時運作的很好,但在老鹰掉下来時一點用都沒有」。 在1920年代國際聯盟有顯著的成功,也有一些早期的失敗案例,但國際聯盟終究未能阻止轴心国在1930年代的侵略行爲。德國、日本、義大利、西班牙等國均退出了国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發證實,國際聯盟無法起到維護世界和平、避免世界大戰再度發生的作用。國際聯盟歷時26年,後來被1946年4月20日成立的联合国所取代。此外,联合国繼承了一些國際聯盟成立的機構及組織。.
查看 冬季战争和國際聯盟
國際聯盟會員國列表
以下是國際聯盟會員國的列表,在國聯1920年1月10日透過《凡爾賽條約》成立直至1946年4月18日解散之期間,有63個國家成為或曾是會員國。國聯的官方語言是英语、法语及西班牙语,所以此列表包括各会员国的中文、英文、法文、西班牙文和该国语文的國名通稱,以及加入及退出日期,排名會以英文通稱先後順序。表內所示之各國國旗,以各國加入國聯的時侯為準,例如中國於1920年加入,在表內會顯示五色旗,而非1928年啟用的青天白日滿地紅旗。此列表中會以淺灰色背景代表國聯創始會員國;國名帶粗體者則為國聯解散之時仍然留在國聯的會員國,它們在國聯解散後自動退出。.
列宁格勒州
列宁格勒州(Leningradskaya oblast),包括昔日英格-里-亞和卡累利阿地峽(即聖彼得堡西北,界乎今日芬蘭邊境、拉多加湖和英格里亞之間的土地),是俄羅斯聯邦主體之一,屬西北部聯邦管區。面積84,500平方公里,人口1,716,868(2010年),首府聖彼得堡。 雖然其首府是聖彼得堡,但是聖彼得堡自治市作為聯邦直轄市而從本州獨立了出來。與聖彼得堡不同,为了永久纪念苏德战争中的列寧格勒圍城戰,蘇聯解體後仍維持原州名。 列寧格勒州於1992年7月30日與中國河北省結為友好省州。.
查看 冬季战争和列宁格勒州
列寧格勒圍城戰
列寧格勒圍城戰,或又名「封鎖列寧格勒」(блокада Ленинграда、Leningrader Blockade)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軸心國為了攻佔蘇聯列寧格勒而實施的軍事行動,圍攻從1941年9月9日開始直至1943年1月18日蘇軍才開闢了一條通往城市的狹窄通路,到了1944年1月27日才最終獲得解放,共計被圍872天。 解放列寧格勒的1月27日後來被俄羅斯政府列為「俄羅斯軍人榮譽日」。.
查看 冬季战争和列寧格勒圍城戰
列昂尼德·亚历山德罗维奇·戈沃罗夫
列昂尼德·亚历山德罗维奇·戈沃罗夫(Леони́д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Го́воров,)苏联军事领导人,於1944年被授予苏联元帅。戈沃罗夫于1920年参加苏联红军,一直担任炮兵指挥官,后曾在伏龙芝军事学院和总参军事学院深造。1940年因在苏芬战争中的杰出表现受到提拔。二战爆发后指挥第5集团军在莫斯科战役中顽强阻挡了德军的正面进攻。从1942年4月到二战结束他一直担任列宁格勒方面军司令,指挥保卫列宁格勒和列宁格勒解围战役。1944年他被授予苏联元帅军衔,1945年获得苏联最高军功章:胜利勋章。.
克利缅特·叶夫列莫维奇·伏罗希洛夫
克利缅特·叶夫列莫维奇·伏罗希洛夫(Климент Ефремович Ворошилов,)。前苏联领导人,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国务活动家,苏联元帅(1935年),曾于史達林死后出任苏联名义上的国家元首7年。.
克里斯多福·李
克里斯多福·--·卡蘭迪尼·李爵士,CBE,CStJ(Sir Christopher Frank Carandini Lee,),生於英國英格蘭倫敦,男演員、歌手。 克里斯多福·李飾演的角色大多是反派人物,代表角色包括:吸血鬼德古拉伯爵(Count Dracula)、1969年The Castle of Fu Manchu 的傅滿洲,1973年The Wicker Man中的Lord Summerisle、007電影中的金槍客法蘭西斯哥·史卡拉曼(Francisco Scaramanga)、《星際大戰》系列中的杜酷伯爵(Count Dooku)、魔戒電影三部曲和霍比特人电影系列的薩魯曼、巴基斯坦的建立者穆罕默德·阿里·真納、《查理與巧克力工廠》中演出威爾伯·旺卡。 195.6公分的身高使他與其他幾位演員名列《金氏世界紀錄大全》的「世界最高主角演員」。因為在電影及慈善事業上的表現,2009年獲得英國皇室授與下級勳位爵士。 在演藝事業之外,克里斯多福·李的音樂才能也廣為人知,在1986年至1998年間,曾參與歌劇及歌唱劇等不同形式的音樂演出。2004年起,參加狂想曲樂團(Rhapsody of Fire),担任旁白與主音。2010年,推出第一張個人交響金屬專輯《Charlemagne: by the sword and the cross》,時年88歲。於2014年12月推出新作《A Heavy Metal Christmas》,時年92歲。因此成為世界紀錄裡最年長的重金屬音樂歌手。 2015年6月7日,克里斯多福·李在英國病逝,終年93歲。.
查看 冬季战争和克里斯多福·李
剝削電影
剝削電影(Exploitation film)是一種以「剝削」為促銷題材的電影類型,常將主題剝削得過火。「剝削」一詞常見於電影行銷,和所有類型的電影一樣,被用於表示促銷、或廣告之意。那麼這些電影往往需要某種可供剝削的事物,例如:大明星、特效、性愛、暴力、愛情...等。剝削電影大大仰賴煽色腥的廣告宣傳,以及露骨、誇大其詞的議題描繪,卻無視於電影自身的內在品質,剝削電影往往被廣泛認為是品質低劣的產物。即使如此,剝削電影有時也能吸引世人關注、和膜拜追隨(cult followings)。.
查看 冬季战争和剝削電影
勞利·托魯尼
勞利·阿蘭·托魯尼(Lauri Alan Törni,),英語名拉利·索恩(Larry Thorne),是一名芬蘭出身的軍人,經歷過二戰中的冬季戰爭、繼續戰爭及1960年代的越南戰爭。他因為在生涯中先後加入了芬蘭國防軍、納粹德國的武裝親衛隊和美國陸軍特種部隊(綠扁帽),而得名「在三面國旗下戰鬥的士兵」(the soldier who fought under three flags)。.
查看 冬季战争和勞利·托魯尼
BT-7
BT-7 BT (БТ)是“快速坦克”(Быстроходный танк, Bystrokhodny tank)的俄文首字母缩写。是苏联骑兵坦克-BT坦克的最后一型,在1935年至1940年间大量生产。此类坦克装备轻型装甲,但却有以其所处时代来看相对优良的火力和大大超过同时代其他坦克的机动性。BT坦克因其名称首字母发音而获得绰号Betka,或昵称为Betushka。 BT-7的继承者正是大名鼎鼎的T-34,后者于1940年面世,并将取代当时服役的所有苏联快速坦克、步兵坦克和中型坦克。.
查看 冬季战争和BT-7
BT坦克
BT坦克是蘇聯在1932至1941年間生產的一系列輕型坦克。BT意即快速坦克(Быстроходный танк, БТ),由最初的BT-1至BT-7共有7個型號(有時BT-7M也被稱為BT-8),BT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T-34坦克的前身。.
查看 冬季战争和BT坦克
皮洛士式胜利
洛士式胜利(Pyrrhic victory)是一句西方谚语,意思為代價高昂之胜利,中文常意译為惨胜。.
查看 冬季战争和皮洛士式胜利
福克D-XXI戰鬥機
福克D-XXI戰鬥機是荷蘭福克飛機公司應1934年荷蘭陸軍航空隊的新戰鬥機招標項目而研製的戰鬥機,由艾殊.沙切基領導的設計小組在南阿姆斯特丹的工廠完成,1936年已造好原型機並曾在荷屬印尼測試在熱帶地區的使用情況,但由於荷蘭國防經費有限,當時軍方認為究竟用同一筆錢買福克D-XXI戰鬥機還是用來擴充轟炸機部隊而有過一番爭論,後來由於福克D-XXI外銷芬蘭並表現良好,荷蘭軍方決定首先用福克D-XXI裝備駐荷屬印尼的部隊作試用,直至1939年9月8日,荷蘭軍方才決定下36架訂單買福克D-XXI戰鬥機去裝備荷蘭本土的戰鬥機部隊,這時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戰已開始了一星期。.
租借地
租借地是一國於約定期限內以租借方式,向他國取得管轄權的地區。租借國多憑以武力或不平等條約強占租借地,但出租國仍保有最後的主權,可於約定期滿後將之收回。 现代历史上的租借地很容易与一国在另一国的军事基地混淆。事实上后者的行政权和司法权仍归原主权国所有。 此行為可細分為割讓和租借兩種(稱為「租借」並不精確,因為取得國不一定要付出租金)。例如香港島和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分別由《南京條約》和《北京條約》割讓與英國,沒有限期(兩條文使用的字眼分別為「常遠據守主掌」及「永租在案」);而新界由《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給英國,有明確限期(99年)。.
查看 冬季战争和租借地
第二次世界大戰各國指揮官列表
本表列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国军队的指挥官。二战指挥官们大多都是职业军官,不过也有一些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同时担任军队指挥官,如阿道夫·希特勒(德国元首)、贝尼托·墨索里尼(意大利首相)、斯大林(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等。.
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役列表
以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役列表:.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次世界大戰(又常簡稱二次大戰、二戰、WWII等;World War II;Seconde Guerre mondiale;Zweiter Weltkrieg;Вторая мировая войн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所爆發的全球性軍事衝突,整場戰爭涉及到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包括所有的大國,并最終分成了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同盟國和軸心國。這次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動員了1億多名軍人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全部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包括有猶太人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戰爭中日軍對中國軍民進行細菌戰、以及最终美國對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彈等事件,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自有紀錄以來涉及最多大規模民眾死亡案例的軍事衝突,全部總計便將近有5,000萬至7,000萬人因而死亡,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 儘管早在1931年9月,日本便侵佔了中國的滿洲,而後建立了傀儡國家滿洲國。至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中日更爆發了全面戰爭。不過大多數人仍多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定為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這次入侵行動隨即導致英國與法國向德國宣戰。然而德國在入侵波蘭後開始著手嘗試在歐洲建立一個大帝國,自1939年末期到1941年初期為止,發動一連串戰爭並藉由條約的簽署使得德國幾乎佔領了歐洲絕大部分的地區,而名義上保持中立的蘇聯在和德國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後,也跟進侵略潮流,陸續佔領或者吞併了其在歐洲邊界的鄰近6個國家,在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所佔領的波蘭領土。英國以及大英國協的成員國則堅持持續與軸心國繼續作戰,並分別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發生多次軍事衝突,而這也使得英國成了歐洲地區少數仍能繼續反抗德軍入侵的主要武力之一。1941年6月,歐洲的軸心國集團決定撕毀與蘇聯的合作約定,聯合入侵蘇聯領土,這次攻勢也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面戰爭爆發,但也在之後讓原本幾乎統轄整個歐洲地區的軸心國被迫投入大量軍力來維持作戰優勢。到了1941年12月,已經加入軸心國的大日本帝國為了能夠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獲得領導地位,陸續襲擊位于太平洋的美國統轄地區和座落於與中南半島的歐洲殖民地,很快地於西太平洋和東亞戰區獲得了主導權。 到了1942年時日本開始在一系列的海戰中戰敗,位於歐洲的軸心國也陸續於北非戰役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節節敗退,這些都迫使軸心國停下進攻的腳步。1943年時,義大利法西斯政權在西西里島戰役中面對同盟國部隊嚴重失利,另一方面德軍在库尔斯克会战戰敗後失去對於東歐的領導地位,同時美國也在太平洋戰區中獲得了一連串的勝利,自此軸心國集團逐漸失去主導權並開始嘗試將佈署於各地的前線部隊進行戰略性的撤退。到了1944年時,盟軍決定登陸法國以開闢第二戰場,而蘇聯除了成功收復過去被佔領的領土外,也開始轉往進攻德國與其同盟國家的土地。在蘇聯和波蘭部隊共同攻入柏林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最終在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的情況下宣告結束。而另一方面美國在1944年和1945年成功擊敗了日本海軍部隊並陸續佔領了數個重要的西太平洋島嶼,這使得日本列島隨時面臨同盟國部隊入侵的危機。最後在美軍分別於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並造成大量日本平民死亡。1945年8月8日蘇聯進攻日本控制下的中國東北地區,8月14日日本跟進宣佈願意接受無條件投降的條件,而隨著亞洲戰事的停息也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1945年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勝利宣告結束,然而二次大戰對世界影響極為深遠,改變了往後世界的政治版圖和社會結構,特別是戰敗的軸心國集團被迫接受同盟國的安排。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亦宣告成立,期望能夠促進各國合作並防止未來的軍事衝突;同時戰勝的盟軍各國,也紛紛在聯合國各個機構中擔任重要職位,特別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和法國5個國家為首成立聯合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主導著世界的秩序.
查看 冬季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参战国列表
二次世界大戰參戰國是指一切直接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事或受戰事影響的國家及地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国伤亡统计
310px 本條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對受波及國家造成的傷亡統計。.
第二次世界大战年表 (1939年)
以下是1939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年表:.
第四獨立大隊
四獨立大隊(Erillinen Pataljoona 4,简称ErP 4)是持續戰爭期間芬蘭陸軍的一支特種部隊,於1943年7月1日由當時現有的長程偵察巡邏隊改組而成。.
查看 冬季战争和第四獨立大隊
米卡埃尔·阿格里科拉教堂
米卡埃尔·阿格里科拉教堂(Mikael Agricolan kirkko)是一座位于芬兰赫尔辛基红山区(Punavuori)的教堂。它建于1933-1935年间。教堂的建筑风格主要是功能主义。教堂的建筑设计师是,并由阿尔沃·穆罗马(Arvo Muroma)辅助设计。教堂于1935年4月14日正式使用。教堂是以米卡埃尔·阿格里科拉来命名的。.
米哈伊爾·彼得羅維奇·基爾波諾斯
米哈伊尔·彼得罗维奇·基尔波诺斯(Кирпонос, Михаил Петрович,),苏联红军上将,苏联英雄。 基尔波诺斯在1915年加入俄军,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在军中作军医。1917年二月革命时期,因受到士兵拥戴,被选为所在部队的士兵委员会主席。1918年5月加入苏共。参加过苏联国内战争,在红军中历任营长、团参谋长、副团长、团长。1927年从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1934至1939年任喀山步兵学校校长。苏芬战争期间,任第70步兵师师长,由于战绩突出,于1940年获苏联英雄称号,并升任列宁格勒军区司令。1941年接替朱可夫担任基辅特别军区司令。同年获上将军衔,并在苏共18大上当选中央候补委员。苏德战争爆发后,任西南方面军司令。 在西部前线所有的苏联方面军中,基尔波诺斯的西南方面军对战争的准备是最充分的,基尔波诺斯对战争警惕性也极为敏锐,当侦察到德军开始撤去边界上的障碍物时,他即命令筑垒地域部队开进前沿阵地,但总参谋长朱可夫认为这会刺激德国人挑起武装冲突而撤消了他的命令。 战争爆发后,基尔波诺斯指挥西南方面军进行了卓有成效的防御,使德军在乌克兰战场进展缓慢。但由于其北部巴甫洛夫的西方方面军和其南部秋列涅夫的南方方面军的溃败,使得西南方面军两翼被德军包抄,有被合围的危险。面对严峻的形势,基尔波诺斯于9月10日向大本营请求撤退,但11日斯大林的电报却要求他向敌人发起进攻,基尔波诺斯服从了这一命令。9月15日,由于布良斯克方面军的叶廖缅科未能实现他向斯大林作出的“粉碎古德里安”的保证,古德里安与克莱斯特的装甲集群在洛赫维察会师,西南方面军被德军合围。 9月17日莫斯科终于下达了撤退的命令。9月19日基辅沦陷,9月20日基尔波诺斯率部突围时在洛赫维察西南的舒梅伊科沃的树林裡被流弹击中阵亡,他的参谋长图皮科夫少将和军事委员布尔米斯坚科也在这天先后阵亡。9月25日基辅會戰结束,苏军66万人被俘。 两年后的1943年9月,苏军重新夺回此地后,为基尔波诺斯将军举行了正式的葬礼。今天人们可以在这里看到一座手握冲锋枪的苏军士兵雕像,雕像旁的石碑上面写着“1941年9月20日,西南方面军司令员米哈伊尔·彼得罗维奇·基尔波诺斯上将在此牺牲”。.
米特罗凡·伊万诺维奇·涅杰林
米特罗凡·伊万诺维奇·涅德林(Митрофа́н Ива́нович Неде́лин,),为苏联炮兵主帅,战略火箭军的首任总司令,第4、5届最高苏维埃副主席,第19、20届苏共代表大会代表,苏共中央候补委员,1960年死于战略导弹发射事故。.
納粹德國
纳粹德国是1933年至1945年阿道夫·希特勒和纳粹党统治下的德国的通称。在希特勒统治之下,德国转变为一法西斯主义极权国家,国内近乎一切事务均为纳粹党所控制。1945年5月同盟国战胜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宣告结束,纳粹德国亦不复存在。 1933年1月30日魏玛共和国总统保罗·冯·兴登堡任命希特勒为德国总理,纳粹党由此开始清除国内一切政治反对力量,巩固自身权力。1934年8月2日兴登堡去世,希特勒将总理和总统职权合一,成为德国独裁者。1934年8月19日全民公投正式确定希特勒的德国“元首”头衔,一切权力都集中至希特勒手中,其辞令高于一切法律。纳粹政府并非相互协调协作的整体,而是不同内部派别组成的集合,各派别间进行权力斗争,试图获得希特勒的偏爱。大萧条期间,纳粹通过没收犹太人、共产主义者和宗教人士的财产,大规模军事支出和混合经济体制稳定了经济并结束了大规模失业的局面。包括高速公路系统在内的公共工程建设亦同时进行,经济恢复稳定局面,纳粹政权亦提升了其受欢迎度。 种族主义(尤其是反犹太主义)是该政权的中心特性之一,日耳曼人(北欧人种)被认为是雅利安人种中最为纯正者,由此即为优等人种。犹太人及其他不适宜的人种则受到迫害并遭屠杀。反希特勒统治的抵抗运动则遭残酷压制。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反对人士遭到杀害、逮捕或驱逐。基督教教会亦受到打击,教会领袖受监禁。教育重心集中于种族生物学、人口政策及为军事服务的体育。女性的就业和教育机会大幅减少。力量来自欢乐组织进行娱乐和旅游活动,1936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则向世界展示了第三帝国的气象。部长约瑟夫·戈培尔有效通过电影、大规模集会以及希特勒的演说,达到控制舆论的目的。政府同时还限制艺术表达,推广一些特定的艺术形式,否定和封禁其他艺术形式。 1930年代末期纳粹德国对于领土的要求日益扩张,若得不到满足则以战争相威胁。1938年和1939年,纳粹德国先后吞并和。希特勒同斯大林达成互不侵犯协议,并于1939年9月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打响。德国同意大利和其他轴心国结盟,至1940年已征服欧洲大部分地区,并对英国进行威胁。总督辖区在征服地区建立起来,而在波兰剩余地区则建立了总督府。犹太人和其他不受欢迎的群体被送往纳粹集中营和灭绝营并被杀害。 1941年德国对苏联发动入侵之后,战争局面开始扭转,而到1943年德国则遭遇了严重的军事失败。1944年对德国的大规模轰炸持续升级,轴心国力量开始自东欧和南欧撤退。盟军登陆法国之后,在一年时间内苏联从东部入侵,其他同盟国力量则从西部入侵,德国战败投降。希特勒拒绝承认失败,导致战争最后阶段德国基础设施受到严重破坏,与战争相关的死亡人数继续攀升。同盟国展开去纳粹化进程,并将剩余的纳粹领导人送往纽伦堡进行战争罪的审判。战后纳粹德国东部领土被并入苏联和波兰,而剩余德国领土则被苏联、美国、英国和法国军事占领,直到1949年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成立,德国领土被一分为二。.
查看 冬季战争和納粹德國
納甘M1895轉輪手槍
納甘M1895(Револьвер системы Нагана,意為:納甘系統轉輪手槍)是由比利時工業家萊昂·納甘為俄羅斯帝國所研發的7發雙動式轉輪手槍,發射7.62×38mmR彈藥。與大部份轉輪手槍的運作原理不同,此槍採用了特殊的氣體密封式設計。在手槍的擊鎚被拉低後其彈巢會向前移動,同時亦封閉了彈巢與槍管之間的空隙,增加了子彈的初速,並容許武器能夠被消音(這種功能在一般的轉輪手槍並不常見)。納甘轉輪手槍更獲多國軍警採用,採用此槍的國家包括:瑞典(7.5 mm M1887)、挪威(M1893)、波蘭和希臘等。這些轉輪手槍與俄羅斯採用的十分類似,但並沒有加入氣動密封式的機制。.
索丹屈莱
索丹屈莱(Sodankylä,Soađegilli),是芬兰拉普兰區中部的一个市镇,成立于1893年。辖区总面积12415.22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11696.40平方千米、水域面积718.82平方千米。2009年6月30日登记人口总数为8844人,人口密度仅为0.76人/平方千米。索丹屈莱的官方语言为芬兰语和北萨米语,两种语言的人口比例分别为98.1%和1.3%,瑞典语人口比例为0.1%。.
查看 冬季战争和索丹屈莱
索米M1931冲锋枪
索米M1931,又称索米KP/-31(KP即Konepistooli,芬兰语中“自动手枪”之意),索米KP或索米M/31,是芬兰在二战期间设计的冲锋枪。它由M/22原型枪与KP/-26量产型改进而成并于1925年问世。“索米”(Suomi)在芬兰语中意为“芬兰”,因此有时M1931也被称为芬兰冲锋枪。.
索洛圖恩S-18/100步槍
索洛圖恩S-18/100步槍是一種二戰德軍半自動反器材步槍,20mm口徑,使用S 18-350高射炮的子彈,以側面彈匣供彈10發,最初原型來自戰前愛沙尼亞的索洛圖恩工廠,對於較弱國家提供一種抗擊裝甲車甚至坦克的武器。1940年3月起瑞士購入了12挺S-18/100,開始廣為人知,並開始有報告出現在冬季戰爭戰場上,後蘇聯也佔領該廠後取得生產,並配發多國。 其在100公尺內入射角60度內,能射穿20mm裝甲,500公尺外也能射穿16mm裝甲。但是空枪状态下就有45公斤重量,加上1.76米的長度使得步兵很難快速部屬,最后更多士兵選擇了更輕便的sPzB 41反坦克步槍。.
紹沙輕機槍
紹沙輕機槍,是在一战(1914年–1918年)时法国军队裝備的制式轻机枪。官方名"Fusil Mitrailleur Modele 1915 CSRG"(机关步枪1915年型CSRG)。 由於其彈匣弧度極曲,看起來像半圓形,成為其一大特徵。 紹沙輕機槍相对较小,重量低,也显著地增加了步兵进攻的火力。但其常故障的問題時常被人所詬病,而且載彈量及射速太低,無法有效提供持續火力。 後來被FM-24/29輕機槍取代。.
查看 冬季战争和紹沙輕機槍
維堡省
維堡省(Вы́боргская губе́рния、Viborgs län/Wiborgs län、Viipurin lääni,常簡稱Vpl)是芬蘭歷史上的一個省,位於芬蘭東南部。現大部份屬俄羅斯,小部分為南芬蘭省的一部分。首府維堡。 1634年瑞典設省,稱維堡-薩翁林納省。1721年和1743年分兩次被割讓予俄羅斯帝國,1744年設維堡省,1802年至1812年改稱芬蘭省。1812年1月4日成為芬蘭大公國的一個省。1917年跟隨芬蘭獨立。冬季戰爭後,大部分土地(面積22,973 km²,佔全省面積71.5%)被割讓予蘇聯。1941年芬蘭重新佔領,但1944年再次失去,被編入列寧格勒州和卡累利阿共和國。餘下的部份在1945年被編入屈米省,並隨之在1997年併入南芬蘭省。 Category:俄罗斯帝国一级行政区 Category:芬兰行政区划史 Category:卡累利阿共和国 Category:列宁格勒州 Category:南芬兰省 Category:1744年建立的行政区划 Category:1802年废除的行政区划.
查看 冬季战争和維堡省
維堡-約恩蘇鐵路
維堡-約恩蘇鐵路(Железная дорога Выборг — Йоэнсуу、Viipuri–Joensuu-rata),舊稱卡累利阿鐵路(Карельская железная дорога、Karjalan rata),是連接芬蘭約恩蘇和俄羅斯列寧格勒州維堡的鐵路線,連接卡累利阿地峽、拉多加卡累利阿和北卡累利阿地區,全長311公里。 芬蘭大公國議會在1888年決定修建鐵路。1890年開工。1892年維堡(當時屬芬蘭)至卡緬諾戈爾斯克完工。1893年修至索爾塔瓦拉,1894年全線完工。冬季戰爭及持續戰爭後,大部份路段歸蘇聯所有,只有71公里、約恩蘇至韋爾齊萊的路段仍屬芬蘭。 1950年代芬蘭修建了伊馬特拉至塞凱涅米的鐵路。 Category:卡累利阿 Category:芬蘭鐵路 Category:俄羅斯鐵路線.
維克斯六噸坦克
維克斯六噸坦克、或稱維克斯MK.E,是英國維克斯公司所設計之輕戰車。此款戰車雖然沒有被英國陸軍大量採用,但是其創新且優秀的設計卻被國家所欣賞購買並修改自製,雖然產量僅有153輛,但如果納入他國授權生產的數量,其家族生產量高達12000台以上,成為二戰前除了雷諾FT-17坦克以外全世界最普遍的坦克。.
查看 冬季战争和維克斯六噸坦克
維爾霍·彼得·內諾寧
維爾霍·彼得·內諾寧(Vilho Petter Nenonen,)是一位芬蘭軍事人物,最高軍階為砲兵上將。內諾寧被認為是芬蘭軍砲兵的主要締造者,有「芬蘭砲兵之父」之稱。 內諾寧於1896年13歲時進入哈米納士官軍校就讀,於1901年畢業。同年,進入米海洛夫(Mihailov)砲兵學校就讀兩年,畢業後前往聖彼得堡砲兵學院就讀3年,於1909年畢業。內諾寧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加入俄國陸軍,在芬蘭內戰爆發後,內諾寧轉戰芬蘭,加入卡爾·古斯塔夫·埃米爾·曼納海姆率領的,擔任砲兵的職務。戰後,內諾寧成為芬蘭正規軍成員,於1918年至1919年擔任武器部長,負責監管火砲武器,使其維持戰爭保有足夠的供應量。1920年至1937年擔任砲兵總監。1923至1924年擔任。1937年至1940在擔任國防部武器會議議長。 1940年,內諾寧擔任赴往美國的軍事代表團團長。1940年至1947年,內諾寧再度出任砲兵總監。1941年,內諾寧晉升為砲兵上將。繼續戰爭期間,內諾寧為曼納海姆領導集團的核心人物之一。 內諾寧對芬蘭陸軍的砲兵與其戰術發展有相當的影響性,也因此使芬軍得以在塔利-伊漢塔拉戰役中取得對蘇聯軍的決定性勝利。由內諾寧所發明的砲兵戰術至今仍為世界各國所使用。 內諾寧於1945年被授予,其勳章與個人歷史生涯也被紀錄於。1950年,內諾寧成為赫爾辛基大學的榮譽博士。.
縱深作戰
縱深作戰(Deep battle),指的是陸戰上一種以攻擊為主要目標的戰術。對前線及後方的敵方部隊發動同時且連續的攻擊,以突破敵方防禦為目標,並在那之後包圍殲滅敵軍,便是其主要理論。此一戰術需要大量的戰力,以足夠的縱長對前線敵方部隊進行全方面的進攻,同時火炮與轟炸機對後方的敵方部隊展開轟炸,另外在可能的情況下,空降部隊則空投至後方要道處來切斷敵方退路。蘇聯的圖哈切夫斯基元帥便是縱深戰術(另譯:縱深戰略)得以理論化的重要人物。.
查看 冬季战争和縱深作戰
约尔马·卡尔胡宁
约尔马·卡尔胡宁(Jorma "Joppe" Karhunen,),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芬蘭空軍的戰鬥機飛行員。.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格魯吉亞語:იოსებ სტალინი;Ио́сиф Виссарио́нович Ста́лин,;),本名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泽·朱加什维利(იოსებ ბესარიონის ძე ჯუღაშვილი,),苏联前最高领导人,執政近三十年(1924 - 1953 年),任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苏联人民委员会(后改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苏联总理)、苏联国防部长、苏联大元帅,对二十世纪苏联和世界影响深远。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泽·朱加什维利生于俄罗斯帝国哥里,毕业于梯弗里斯神学院。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后,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他倾向列宁的布尔什维克派别,并组织了1907年梯弗里斯银行抢劫案以筹集革命资金。1913年开始使用笔名斯大林(Ста́лин)。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布尔什维克派执政后,斯大林为七名政治局成员之一。斯大林在苏联成立后,成为苏共的总书记。尽管列宁反对,在1924年列宁去世后,斯大林成功掌权并清洗了反对派。随后他提出了一国社会主义,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被全面强制推行的计划经济和集体主义政策代替。斯大林成功实现了大规模工业化,使苏联从农业社会迅速转型成为重工业和军事大国。然而农业集体化则扰乱了食品生产,引發了1932年苏联大饥荒。在1930年代,因為其極度專制,被称为苏联大清洗时期。在树立个人崇拜同时,对党、政、军领导人,少数民族以至普通干部和群众進行大量逮捕,流放或劳改和屠殺,造成百萬人死亡。 1939年8月,斯大林与希特勒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以瓜分波兰,然而随后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尽管初期有所损失,苏联红军于1945年5月攻克柏林,在欧洲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在二战时期吞并了波罗的海国家,在战后的东欧扶植社会主义阵营,并支持中国、朝鲜及北越的社会主义国家。势力扩大了的苏联和美国成为两个超级大国,分别支持的东方国家与西方国家在战后对峙形成冷战。斯大林带领苏联完成了战后重建,并使苏联成为第二个拥核国。在战后大饥荒后,斯大林发起了自然大改造和共产主义建设。1953年斯大林去世,赫鲁晓夫继任并对其展开批判及进行去斯大林化。 斯大林被广泛认为是20世纪的最重要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斯大林主义影响了世界上众多的马列主义组织及政府,而斯大林则被认为是社会主义和工人阶级的象征。在苏联解体后,因曾领导抗击纳粹德国胜利及建设苏联,斯大林被俄罗斯民族主义者赞扬。对其的批评则多强调他任内使得数以百万计人死亡,并发起大量的政治、宗教及民族镇压。.
纽伦堡审判
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又称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 ,俗稱纽伦堡大审或紐倫堡審判(Nuremberg Trials,Nürnberger Prozesse),是盟军根据国际法和二战后的战争法举行的一系列军事法庭。 这些审判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对纳粹德国政治、军事、司法和经济领导人员的起诉。他们策划、执行或以其他方式参与了大屠杀和其他战争罪行。由于审判主要在德国纽伦堡市举行,故被称为纽伦堡审判。这些判决标志着古典国际法与现代国际法之间的转折。 第一组也是最为人所知的一组审判是国际军事法庭前的主要战犯审判。 这组被英国参与审判的法官之一——诺曼·伯基特描述为“历史上最伟大的审判”。审判在1945年11月20日至1946年10月1日期间举行,法庭的任务是审判第三帝国中最重要的24名政治和军事领导人——尽管马丁·鲍曼是被缺席审判,而罗伯特·莱伊在审判开始一周内自杀。 阿道夫·希特勒、海因里希·希姆莱、威廉·布格多夫、汉斯·克雷布斯和約瑟夫·戈培尔都在1945年春天自杀,以免被捕,唯独海因里希·希姆莱在自杀前被捕。 克雷布斯和布格多夫在希特勒自杀两天后在同一地点自杀。 1942年,莱因哈德·海德里希被捷克游击队刺杀;1945年,在挪威用炸药自杀,所以他们并不包括在内 。阿道夫·艾希曼逃到阿根廷,以避免被盟军俘虏,但被以色列情报部门摩萨德俘获,并于1962年绞死。赫尔曼·戈林被判处死刑,但在处决前一晚自杀,作为对他被俘虏的一种藐视。霍尔蒂·米克洛什在1948年纽伦堡举行的中出庭作证。 本文主要介绍国际军事法庭开展的第一组审判。主要战犯审判的被告共22名,均為納粹德國的軍政首領。另外,包括德国内阁在內的6个组织也被调查和判决,其中3個判決為犯罪組織,另外3个无罪。除了这22名被告和6个团体外,美国根据盟国管制理事会于1945年12月20日发布的管制委员会法第10条,对其余部分战犯进行第二组审判,即纽伦堡后续审判,其中包括和等共12场审判。 此次审判中,罪行的典型性和法庭的构成都代表着法律上的一种进步,联合国随后将其运用于发展有关战争罪、危害人类罪和侵略战争问题的具体国际法理和推动国际刑事法院的设立。.
查看 冬季战争和纽伦堡审判
继续战争
继续战争(Continuation War,jatkosota,fortsättningskriget)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芬兰和苏联之间的战斗,从1941年6月25日到1944年9月19日,芬兰方面称为繼續战争是为了和冬季战争联系起来,认为是冬季战争的延续,但苏联方面认为只是卫国战争的一部分,是苏联和纳粹德国之间的战斗,芬兰只不过是德国的帮凶。而德國則認為這場戰爭對於蘇聯與德國的戰爭具有很大的幫助,因此對芬蘭提供了大量關鍵物資的補給。 這場戰爭於1941年6月25日開始也就是蘇德戰爭開始後3天,當天蘇軍對芬蘭境內發動空襲,緊接著芬軍開始進攻蘇聯,到了1941年9月芬軍已經占領整個卡累利阿地峽和東卡累利阿,在距離列寧格勒只有30公里的戰線上停了下來。他們在這裡駐防長達兩年半。1944年蘇軍開始針對包含赫爾辛基在內,多個芬蘭城市發動空襲,並於同年6月發動維堡-彼得羅扎沃茨克攻勢,將芬軍在1941年佔領的土地加以收復。7月芬軍成功擋住蘇軍進一步的進攻。9月5日芬軍與蘇軍宣布停火。9月19日蘇芬雙方簽訂,結束了繼續戰爭。 英国在1941年12月6日对芬兰宣战,但事实上没有参加战斗。在1947年的《巴黎和平条约》签定后,这场战争才算正式结束。.
查看 冬季战争和继续战争
维堡
维堡(Вы́борг,Vyborg、Viipuri、Viborg、Wiburg)是俄罗斯西北部列宁格勒州城市。位于芬兰湾内的維普利灣口,在圣彼得堡西北方113公里(70哩)处。由於此地為東斯拉夫、俄羅斯與芬蘭的交界處,因此歷史上有多次易主的記錄。最近一次是1940年冬季戰爭後,芬蘭將此地割讓給蘇聯。.
查看 冬季战争和维堡
维亚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维奇·莫洛托夫
维亚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维奇·莫洛托夫(Вячеслав Михайлович Молотов,),原名维亚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维奇·斯克里亚宾(Вячеслав Михайлович Скрябин),早年参加革命时,将姓氏改为“莫洛托夫(Молотов)”取“锤子”之意(俄文“锤子”为молот)。1930年-1941年任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政府总理),1942年-1957年任苏联人民委员会(1946年后改称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1939年-1949年及1953年-1956年兼任外交人民委员(1946年后改称外交部长),1957年6月被降为驻蒙古大使,1964年被开除党籍,勒令退休。1984年恢复党籍。.
美国陆军第10山地师
美国陆军第10山地师(U.S.Army 10th Mountain Division)是美国陆军唯一的山地师,隶属于第18空降军,驻扎在纽约州德拉姆堡。这是一支以轻型步兵为主体、包括有空中突击力量的诸兵种合成部队。全师所有建制装备均可通过空运快速部署,是执行应急作战任务的快速反应部队。.
群岛海
群島海(Saaristomeri,Skärgårdshavet)是波羅的海的一部份。位於波的尼亞灣和芬蘭灣之間的芬蘭領海。群島海中的島很小,而且聚集在一個細小的區域;但是以島的數量計,群島海是世界最大的多島海。群岛海的地貌主要由冰川作用构造而成。 海域中较大的一些岛屿有居民居住,并有轮渡和桥梁连接。包括本海域中一些较大岛屿的奥兰群岛是芬兰的一个自治区域。其它的岛屿则属于西南芬兰区管辖。群岛海也是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
查看 冬季战争和群岛海
瓦莲京娜·捷列什科娃
莲京娜·弗拉基米罗芙娜·捷列什科娃(a,)是人类历史上进入太空的第一位女性宇航员。1963年6月16日,她单独乘坐“东方六号”宇宙飞船进入太空。苏联英雄,苏联空军少将。她还是技术科学副博士,两次獲授列宁勋章;荣获联合国和平金奖,以及世界许多国家授予的高级奖章,是世界上十几个城市的荣誉市民;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以她的名字命名。目前捷列什科娃还在继续积极地从事社会活动,希望能夠参加火星探险。在2014年冬季奥运会,她是开幕式上奥林匹克旗帜的旗手。.
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崔可夫
西里·伊万诺维奇·崔可夫(又译楚伊科夫) (俄语:Василий Иванович Чуйков, ),苏联元帅。.
燃烧瓶
燃烧瓶(Molotov Cocktail,Кокте́йль Мо́лотова),又称燃烧彈,是游擊隊等非正規部隊,以及街頭暴乱群眾的常用武器,有些罪犯也會以它來縱火。军方亦有采用,不同于制式武器凝固汽油彈。.
查看 冬季战争和燃烧瓶
狙击步枪
狙击步枪(sniper rifle)通常是指专门为狙击手配备、弹道性能远优于其他枪械的高精度步枪。現代狙擊槍以使用環境與單位大致分為軍用與警用兩種。 根据軍方或執法部門的定義,其部署以戰術為主,但是能夠發生戰略性效用。狙擊槍為了降低光線對於肉眼的干擾、增加精準度均配屬光学瞄准镜。狙擊槍彈藥採用中央式底火彈藥,以此滿足對於彈藥燃燒效率與彈頭威力要求。因凸緣式彈藥凸緣無法承受彈藥燃燒爆炸的高壓而容易發生彈殼斷裂,狙擊步槍不採用此種彈藥。其使用目的為破壞物資為主、擊斃敵方人員、擊斃敵方指揮人員得以阻卻敵方行動、擊斃敵方交通載具操作人員得以干擾或退卻敵方行動、擊斃敵方通訊人員、自動武器操作人員或重型武器操作人員得大幅降低敵方戰力或者擊斃敵方狙擊手以提升部隊士氣加強區域安全。.
查看 冬季战争和狙击步枪
狙擊手
狙击手(sniper)是指军队或准军事组织中负责在隐蔽处或目视范围以外针对高价值目标进行监视和精确射击的专职枪手,属于特殊兵种。狙击手通常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执行独立任务,接受特种战术训练,并配有专门迎合其作战的装备,比如狙击步枪和吉利服。.
查看 冬季战争和狙擊手
DP輕機槍
DP輕機槍(Пулемёт Дегтярёвa Пехотный Pulemyot Degtyaryova Pekhotny,意为捷格加廖夫步兵机枪),有型号DP27或DP28,是一款由蘇聯人瓦西里·捷格加廖夫於1927年研製成功,1928年裝備蘇聯紅軍的輕機槍,此槍經歷過西班牙內戰,在冬季戰爭當中被芬蘭軍拿到8000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德蘇戰爭當中也經常出現。.
查看 冬季战争和DP輕機槍
DShK重機槍
DShK 1938重機槍,又稱 DShK(俄文:ДШК,Дегтярёва-Шпагина Крупнокалиберный,英文:Degtyaryov-Shpagin Large-Calibre),是蘇聯从1938年二戰時期开始裝備的重型防空機槍。.
查看 冬季战争和DShK重機槍
芬兰
芬兰共和国(Suomi,Finland,)是北欧国家,陆地上与瑞典、挪威和俄罗斯接壤,西南面被波罗的海环绕,东南部为芬兰湾,西面则为波的尼亚湾。芬蘭是世界高度的發達國家和福利國家,國民享有極高標準的生活品質。《2018年世界幸福感报告》调查中芬兰被排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
查看 冬季战争和芬兰
芬兰历史
芬兰历史开始于1万多年前人类在现芬兰地域的定居,这种原始公社制度在芬兰一直持续到12世纪。经历了瑞典发动的一系列扩张活动后,芬兰开始被瑞典统治,直到19世纪初。1809年,俄罗斯帝国击败瑞典,芬兰成为沙皇统治下的一个大公国。随着俄国爆发十月革命,芬兰于1917年12月6日宣布独立。1918年的芬兰内战使俄国布尔什维克势力退出芬兰国土。在短暂的王国政体倒台后,芬兰共和国于1919年成立。1939年,苏联发动了苏芬战争,芬兰被迫割地,此后,芬兰在1941年加入德国阵营参加了对俄战争。二战结束后,芬兰成为战败国,主权和外交长期受制于苏联,没有接受美国的马歇尔计划。苏联解体后,芬兰逐渐摆脱了苏联的影响,并于1995年加入欧盟。.
查看 冬季战争和芬兰历史
芬兰社会主义工人共和国
芬兰社会主义工人共和国(Suomen sosialistinen työväentasavalta),简称红色芬兰,是1918年1月29日在芬兰内战期间,由(Suomen kansanvaltuuskunta)成立的一个短命社会主义共和国。“芬兰社会主义工人共和国”这一名称是在1918年3月,俄罗斯和红色芬兰谈判期间,由弗拉基米尔·列宁提出的。红色芬兰的管辖地区以及白军与芬兰红军之间的分界线在1918年1月至2月间基本不变,直到3月白军发起总攻。.
芬兰空军
芬蘭空軍(FAF/FiAF,Ilmavoimat,Flygvapnet),為芬蘭國防軍三大分支之一。其主要任務是捍衛領空及監察空域,戰時更擔任防空作戰。另外會擔當訓練軍隊及維持晝夜警報的角色。 就獨立空軍而言,芬蘭亦為歷史最悠久之一。其空軍可追溯到1918年陸軍航空隊之成立。.
查看 冬季战争和芬兰空军
芬兰独立日
芬兰独立日(Suomen itsenäisyyspäivä,Finlands självständighetsdag)是芬兰的国庆日,以纪念芬兰在1917年12月6日取得独立。独立日是一个非常隆重庄严的庆典,它跟怀念在战争中为国捐躯的人相关。在独立日里已形成一些年度传统,如从第一任总统开始就有的共和国总统独立日招待会、军队阅兵式、火炬游行以及一个新的传统:电视播放《》电影。 从1919年开始在12月6日设置独立日,当时在学校、法院及政府部门中是法定休息日。1929年起该日成为带薪假日,1937年起成为全国性的法定假日和休息日。独立日是。.
查看 冬季战争和芬兰独立日
芬兰陆军
芬蘭陸軍(Maavoimat,Armén)是芬蘭國防軍的軍種。劃分成六個兵科:步兵、野戰炮兵、防空炮兵、工兵、通信兵和後勤兵。總兵力約27,300人。.
查看 冬季战争和芬兰陆军
芬兰民主共和国
芬蘭民主共和國(芬蘭語: Suomen Kansanvaltainen Tasavalta),又称特里约基政府,是一個短命的蘇聯傀儡政權,由蘇聯在冬季战争期間佔領芬蘭的部分建立,蘇聯辯說這芬蘭政府能結束冬季戰爭和恢復和平。 俄羅斯帝國崩潰後留下的權力真空使得芬蘭在1917年12月6日宣布獨立,並隨後得到列寧領導的俄羅斯人民委員會的承認。1918年芬蘭經歷了慘烈的內戰,俄國布爾什維克支持的芬蘭赤衛隊在內戰失敗後部份領導人避居蘇聯,並在莫斯科成立芬蘭共產黨。內戰給芬蘭帶來巨大的創傷,脆弱的議會民主遭到來自國內外各方勢力的拉扯,遇上大蕭條更加風雨飄搖。 1939年11月30日蘇聯在未宣戰的情況下揮軍芬蘭。蘇聯擁有500萬大軍、6,500輛坦克、3,800架飛機;相較之下,芬蘭是一個人口只有300多萬的小國,就算全國動員也只有18萬兵力、而且幾乎沒有坦克與空軍。因此蘇方高層樂觀的認為芬蘭的工人們將會夾道迎接蘇軍的解放、不用一週的時間便能征服整個芬蘭。成立芬蘭民主共和國的目的是作為蘇聯占領區的臨時政府,以取代原本的芬蘭政府,方便日後將整個芬蘭併入蘇維埃聯邦,成為蘇聯的第12個加盟共和國。然而侵略芬蘭以後才發現,芬蘭全國上下不分黨派團結一致抵抗蘇聯入侵、傀儡政府不受到當地人的歡迎、惡劣的天候與路況使得機動部隊派不上用場、芬蘭游擊隊與狙擊手讓蘇軍死傷慘重。 由於入侵芬蘭的行動受到挫折,因此原目標沒有實現。最後蘇聯與芬蘭政府於1940年3月12日簽定莫斯科和平協定,同日芬蘭民主共和國與卡累利阿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合併,成立在蘇聯之內的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芬蘭民主共和國一共存在102日。 Category:芬蘭歷史 Category:傀儡政權 Category:民主共和国 Category:已不存在的欧洲共和国 Category:短命國家.
查看 冬季战争和芬兰民主共和国
芬兰汤姆
芬兰汤姆,或称芬兰的汤姆(Tom of Finland,1920年5月8日-1991年11月7日),出身芬兰卡里纳,本名托科·拉克索宁(Touko Laaksonen,又譯為图克·拉科松南),是一名性崇拜幻想艺术家,以其同性爱艺术作品及影响20世纪晚期同性恋文化而著称。他在超过四十年的時間中画了约3500 张插画,大多数特点是显示男子第一及第二性征:强壮肌肉的躯干、四肢、臀部及现实中不太可能的硕大阳具。紧身或者部分脱下的衣服用来表现这些特征,如阳具经常激凸的包在紧身裤子当中展示给观众。他的画作经常表现两个或者更多男子即将高潮或性愛动作。.
查看 冬季战争和芬兰汤姆
芬兰汤姆 (音乐剧)
《芬兰汤姆》(Tom of Finland)是一部由托马斯·帕尔基宁(Tuomas Parkkinen)编剧、尤西·瓦赫瓦塞尔凯(Jussi Vahvaselkä)和谱曲的音乐剧。该剧讲叙的是以芬兰汤姆艺名而著称的情色艺术家托科·拉克索宁的生平。此音乐剧于2017年1月27日在的临时演出场所建筑里首演的,导演和编舞为蕾娅·韦雷(Reija Wäre)。.
芬蘭化
芬蘭化指的是一个弱小的国家近乎無底線地聽命於强大的邻国的政策决定,以保持主权及领土完整,基本上屬貶意詞彙。類似冷戰時芬蘭和蘇聯兩國之間的關係,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丹麦对纳粹德国也是如此。此詞出現於1960年代後期的西德,為當時西德的保守派批評西德總理威利·勃蘭特所新造的詞。威利·勃蘭特為當時重視同共產主義國家尤其东欧阵營對話的西德總理。.
查看 冬季战争和芬蘭化
芬蘭內戰
芬蘭內戰(Suomen sisällissota;Finska inbördeskriget)发生于1918年1月27至1918年5月15日,是芬蘭獨立後芬蘭王國政府軍與蘇俄支持的芬蘭紅軍發生的戰爭,最後以政府軍獲勝告終。.
查看 冬季战争和芬蘭內戰
花崗岩
花崗岩(香港又名麻石,Granite),英文名稱是從拉丁文granum來的,意指顆粒。而「花崗岩」一詞是指「花」紋美麗又質地「崗」強的「岩」石。 花岗岩经常用作建筑材料。它是芬兰岩石地表层中最常见的石头种类。当1989年为每个芬兰行政区推选代表性的石头时,制订候选名单的评委会一致认定花岗岩凭其独特的地位无愧为代表整个芬兰的国石。.
查看 冬季战争和花崗岩
莫辛-納甘步槍
莫辛-納甘(法文:Mosin-Nagant)步枪是由設計者俄國陸軍上校和比利時槍械設計師李昂·納甘共同命名的手動步槍,在俄語圈國家也被普遍的称为莫辛步枪 (俄文:Винтовка Мосина),多种型号的莫辛-納甘步枪在俄罗斯帝国军队以及苏联红军作为制式武器服役,各种型号的莫辛-納甘步枪在日俄戰爭至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都有投入使用,越南战争甚至阿富汗戰爭皆有出現。至今仍是民用步枪常见之型号。.
查看 冬季战争和莫辛-納甘步槍
莫斯科和平协定
莫斯科和平协定是一份由芬兰和苏联于1940年3月12日签订的和平协议,此协议标志着为期105天的冬季战争的结束。协议规定芬兰割让部分领土予苏联。签订协议的苏联方人员为维亚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维奇·莫洛托夫、安德烈·日丹諾夫和亚历山大·华西列夫斯基,芬兰方人员为里斯托·吕蒂、尤霍·库斯蒂·巴锡基维、Rudolf Walden 和 Väinö Voionmaa。.
查看 冬季战争和莫斯科和平协定
聖彼得堡-希托拉鐵路
聖彼得堡-希托拉鐵路(Железная дорога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 — Хийтола、Pietari–Hiitola-rata),是連接俄羅斯第二大城市聖彼得堡和卡累利阿共和國希托拉的鐵路線,全長170公里。 和走線偏向芬蘭灣的里希邁基-聖彼得堡鐵路不同,此線偏向拉多加湖。 鐵路於1917年完工。1918年芬蘭獨立及芬蘭內戰後,為了防止紅軍入侵,索斯諾沃和希托拉之間、長1.7公里的路段被拆毀。冬季戰爭及持續戰爭後,全部路段歸蘇聯所有。.
遙控戰車
遙控戰車(Teletank)為一系列由蘇聯於1930年代至1940年代初期生產的坦克的泛稱,以「T」開頭表示其戰車型號。 它們首次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的冬季戰爭中投入戰鬥。遙控戰車由相距500至1500公尺左右的坦克上的遙控端操作,機人兩者共同組成遙控機械隊(telemechanical group)。德蘇戰爭初期,紅軍組成了至少兩支遙控戰車營用於冬季戰爭中。.
查看 冬季战争和遙控戰車
萨翁林纳主教座堂
萨翁林纳主教座堂(Savonlinnan tuomiokirkko)是位于芬兰萨翁林纳的萨翁林纳堂区的主教堂。教堂建于1874至1878年间。教堂建筑的风格为哥特复兴式。在1897至1925年间它是当时萨翁林纳教区的主教座堂,所以现在还保留着主教座堂的名字。现今该教堂属于,是全芬兰唯一的一座不是其所属教区首要教堂的主教座堂。.
颶風戰鬥機
颶風是英國於30年代設計的戰鬥機,在不列顛空戰期間皇家空軍取得的戰果大都由颶風戰鬥機擊落,是英國成功渡過不列顛空戰的最大功臣。到1944年末共生產14,000架颶風和海颶風(Sea Hurricane)戰鬥機,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各個主要戰場服役。.
查看 冬季战争和颶風戰鬥機
馬克沁M/32-33重機槍
克沁M/32-33()是一種由芬兰槍械工程師以俄罗斯M1910重機槍修改研發的重机枪,發射步枪子彈。.
馬克沁M1910重機槍
克沁M1910重机枪(Пулемёт Максима на станке Соколова)又名PM M1910馬克沁,是海勒姆·马克沁開發的馬克沁機槍之衍生型,發射7.62×54毫米R彈藥,配有輪式射架。 馬克沁M1910於1910年起正式裝備俄羅斯帝國軍隊,是一戰俄羅斯帝國陸軍及二戰中的蘇聯紅軍的武器之一,亦有名為PV-1的空用型及海軍衍生型。蘇軍於1943年以SG-43中型機槍取代。 抗日戰爭時期,國軍得到1,300挺。.
马克西姆·阿列克谢耶维奇·普尔卡耶夫
克希姆·亞歷山耶維奇·普爾卡耶夫(Максим Алексеевич Пуркаев,)是一位蘇聯將軍,最高軍銜為一級上將。.
谢苗·康斯坦丁诺维奇·铁木辛哥
谢苗·康斯坦丁诺维奇·铁木辛哥(俄语:Семён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 Тимошенко,乌克兰语:Семен Костянтинович Тимошенко,),苏联军事家、苏联元帅,是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时苏联红军的高级指挥官,曾两次获得苏联英雄荣誉称号。.
谢苗·米哈伊洛维奇·布琼尼
谢苗·米哈伊洛维奇·布琼尼(俄语:Семён Михайлович Будённый,),苏联元帅,约瑟夫·斯大林的盟友。出身为骑兵司令官,在俄国内战中帮助红军起到了重要作用。曾认为坦克无法取代战马在战争中的地位。.
費奧多·歐克洛普科夫
費奧多·瑪維耶維奇·歐克洛普科夫(Fyodor Matveyevich Okhlopkov,俄文:Фёдор Матве́евич Охло́пков),雅庫特人,生於3月2日,1908年,卒於5月28日,1968年,享壽60歲。費奧多為二戰期間蘇聯陸軍擊殺數大約排名第八的狙擊手,一共擊殺429人(一說為541人)。.
费奥多尔·伊万诺维奇·多贝什
费奥多尔·伊万诺维奇·多贝什(Фёдор Иванович Добыш,)是苏联的军事人物,曾参与过中日战争、苏芬战争及卫国战争,是苏联战略火箭军的创立者之一。1962年升上将。列宁勋章获得者。 多贝什生于1906年3月5日(旧历2月21日),俄罗斯帝国莫吉廖夫省(今白俄罗斯的莫吉廖夫州)。出身于贫农家庭,早些时候曾在集体农庄工作。1925年,在顿涅茨克煤矿工作。之后参与了第聂伯河水电站的建设。1927年从扎波罗热的技术学校毕业。1928年10月加入苏联红军。 1937年9月,被指派前往中华民国训练国民党飞行员使用图波列夫SB轰炸机战斗。1937年9月15日,前往阿拉木图,参与苏联航空志愿队。1938年5月底结束任务,回到莫斯科。 1940年3月参与苏芬战争并于同年获得列宁勋章。 1972年退役,生活于莫斯科,并于1980年11月29日逝世于此。.
费德洛夫M1916自动步枪
费德洛夫M1916 (俄语:Автомат Фёдорова)是一种戰鬥步槍,並是大多数人公认的第一种突击步枪,由(Vladimir Grigoryevich Fyodorov)设计,1916年在沙俄境内生产。一共有3,200枝费德洛夫自动步枪在1915到1924年在科夫罗夫生產。在1919年,造出500枝步枪后,工厂加快了生产。费德洛夫自动步枪在1916年还参加了一战及俄国内战。后来在1940年的冬季战争中,苏军从仓库中取出了费德洛夫自动步枪,用以装备他们的精锐部队。由於费德洛夫自动步枪使用中等威力的弹药、可选射、重量低,並有一个大容量的可拆卸弹匣等原因,被部分人认为是早期試驗性實戰的突击步枪。但是一些人认为由于费德洛夫自动步枪使用的6.5×50mm有坂步枪子弹不是专门研制的中间型威力枪弹,而且本槍沒有手槍式握把,费德洛夫自动步枪不是一支真正意义上的突击步枪。.
麦尼拉炮击事件
麥尼拉砲擊事件(Mainilan laukaukset,Майнильский инцидент),也有文献翻译为“曼尼拉砲擊事件”,为是一起發生於1939年11月26日的軍事事件,事件中蘇聯紅軍砲擊芬蘇邊界上的俄羅斯村莊麥尼拉(鄰近),並對外宣稱攻擊行為是由芬蘭所為,且砲擊造成了蘇聯方面的人員傷亡。經由這次的假旗行動,蘇聯成功製造了入侵芬蘭的戰爭藉口,並於砲擊後四天發動冬季戰爭。.
查看 冬季战争和麦尼拉炮击事件
軍火女王
《軍火女王》(ヨルムンガンド,Jörmungand),是日本漫畫家在雜誌《》上連載的漫畫作品。2006年11月17日出版單行本,也是作者首部單行本漫畫。.
查看 冬季战争和軍火女王
軍用動物
軍用動物 (Military animal),泛指一切使用於戰爭和其他戰鬥相关活動的生物。役用動物於軍事中是指多種功能的軍用動物,如狗、豬、、駱駝、馬和其他被馴化的動物等,有時也被使用於運輸和上。大象、鴿子和老鼠在戰時也曾被使用,而海豚和海獅是現代積極利用的動物。.
查看 冬季战争和軍用動物
阿尔沃·图尔蒂艾宁
阿尔沃·阿尔宾·图尔蒂艾宁(Arvo Albin Turtiainen,)是芬兰左派诗人和翻译家。.
阿列克谢·普罗科波维奇·别列斯特
阿列克谢·普罗科波维奇·别列斯特(Олексій Прокопович Берест,Алексей Прокопьевич Берест,)苏联红军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第3突击集团军第79步兵军第150步兵师第756团第1营战士。三名将胜利旗插上柏林国会大厦穹顶的苏联红军士兵之一。.
阿馬扎斯普·哈恰圖羅維奇·巴巴賈尼揚
哈马扎斯普·哈恰图罗维奇·巴巴贾尼扬 (Համազասպ Խաչատուրի Բաբաջանյան;西里尔化:Амазасп Хачатурович Бабаджанян;拉丁化:Hamazasp Khachaturi Babadzhanian (1906年2月18日 – 1977年11月1日),亚美尼亚人,苏联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党员(1928年入党),苏联装甲兵主帅。蘇德戰爭時期,历任步兵团长、机械化旅旅长、坦克军军长。战后历任敖德萨军区司令、马利诺夫斯基装甲兵学院院长、苏军坦克兵主任。.
蘇奧穆斯薩爾米戰役
蘇奧穆斯薩爾米戰役(Suomussalmen taistelu)是一場芬蘭軍與蘇聯軍隊之間在冬季戰爭中的一場戰役。這場戰役爆發於1939年12月7日,到1940年1月8日結束。 結果芬蘭在面對優勢兵力,依然獲得了重大的勝利。一直到今天,芬蘭人對於此場戰役的感覺仍是整個冬季戰爭的象徵。.
蘇芬互不侵犯條約
蘇芬互不侵犯條約是一份由蘇聯、芬蘭兩方代表於1932年簽訂的互不侵犯條約。1939年蘇聯進行軍事行動,砲擊其境內村莊麥尼拉,並聲稱芬蘭要對此進行負責,條約被蘇聯單方面宣布無效。.
蘇聯毛帽
蘇聯毛帽(Ушанка; 拉丁字母轉寫:Ushanka)是一種蘇聯軍方的防寒帽子,有皮毛和耳罩是其特徵,大量配備于苏军各大兵种,也有諸多民用版本。 冷战初期,苏联毛帽随着军事援助进入社会主义国家,其中国版本——55式毛帽因为雷锋头戴这种帽子的经典照片而被中国人称之为“雷锋帽”。至今,苏联毛帽的所在国变形版本仍然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朝鲜人民军的制式装备。 2014年索契冬奥会上,英国代表团头戴苏联毛帽参加了开幕式。.
查看 冬季战争和蘇聯毛帽
蘇聯戰爭罪行
蘇聯戰爭罪行概略描述苏联军队在1919年至1990年間,其領導人和數目不詳成員所犯之嚴重、並可能違反國際法之戰爭行為,包括1944年至1945年初在東歐與中國東北所進行的戰爭或武力鎮壓,特別是謀殺和強姦。至今未有任何國際軍事裁判組織對紅軍領導階層任何一人就戰爭罪行在法庭起訴追究。.
查看 冬季战争和蘇聯戰爭罪行
蘇聯海軍
蘇聯海軍(Военно-морской флот СССР)是蘇聯的海上武裝力量,其主要艦隊有「北方艦隊」、「太平洋艦隊」、「黑海艦隊」及「波羅的海艦隊」,另有海軍航空隊、海軍步兵(等同海軍陸戰隊)及海岸火箭炮兵(装备海岸导弹和岸炮)。.
查看 冬季战争和蘇聯海軍
蘇洛·柯卡
蘇洛·歐尼·柯卡,(Sulo Onni Kolkka,生於12月20日,1904年;卒於8月21日,1988年)他是芬蘭賽崎湖(Säkkijärvi)人,於堪加薩拉(Kangasala)過世,享年83歲。 姑且不論蘇洛的戰績是否驚人,事實上蘇洛是個「不存在的真實人物」,然而據信曾加入過令人動容的蘇聯與芬蘭之間的冬季戰爭。 在長達113天(自1939年11月30日至1940年3月12日)的戰鬥中,據信蘇洛以狙擊手的身分擊殺了400人;據信他以無搭配光學瞄準鏡的莫辛-納甘步槍締造此成績;據信他經常以迂迴突擊的方式將蘇聯引發的戰火燒回蘇聯部隊陣地的後方,以致於蘇聯官兵只相信八公山上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情形的確發生在他們的身上。 此外,身為狙擊手的蘇洛也是個使用衝鋒槍的好手,據信在這一段時期又有200人倒在他每一次發出的一梭子火中;蘇聯部隊更是將他視為心頭大恨,特派自己的狙擊手前往進行狙殺;偏偏蘇洛又是個上天注定要他是個八字硬命大的人,跟這個蘇聯狙擊手纏鬥了好多天之後,終於蘇洛一記乾淨俐落的一槍準準的在600碼外將這個對手放倒。 不過,所言者諄所以聞者信,這個從芬蘭開始傳遍世界的傳奇居然芬蘭人自己也從來沒找到隻字片語的紀錄,儘管芬蘭人對於自己官兵創下的狙擊紀錄採取最嚴謹與審慎的態度,不管在認定與登錄上。 說到這裡,蘇洛膽大包天的成就其實不就是其他狙擊手的表現與偉大的席摩·海赫所創立的成果的總結合嗎?所以這八成就是蘇洛是芬蘭最偉大的狙擊手的原因。 不過不可否認地,蘇洛與德國狙擊冠軍王科尼希一樣,永遠,永遠都不會存在官方檔案中,但是會在我們的腦海裡栩栩如生,讓我們對英雄的崇拜有個最好的答案。 Category:1904年出生 Category:1988年逝世 Category:軍事人物 Category:狙擊手 Category:虚构神枪手和狙击手.
查看 冬季战争和蘇洛·柯卡
赫尔辛基
赫尔辛基(Helsinki,Helsingfors),是芬兰的首都以及全国最大城市。赫尔辛基位于新地区,芬兰最南端的芬兰湾岸边。在2016年底,赫尔辛基人口为635,181人。所谓“大赫尔辛基”是由赫尔辛基和埃斯波、万塔、考尼艾宁四个城市一起组成的首都区,在2016年底的统计中有1,138,502人。 赫尔辛基在爱沙尼亚塔林北部约80公里处,距离西南的瑞典斯德哥尔摩约400公里,距离东边的俄罗斯圣彼得堡约300公里。这三座城市与赫尔辛基在历史上有着密切联系。.
查看 冬季战争和赫尔辛基
赫拉·沃里约基
赫拉·玛利亚·沃里约基(Hella Maria Wuolijoki,)是芬兰政治家、剧作家、芬兰广播公司总裁、商人及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的间谍。1946至1947年间为代表的国会议员。从1945年4月到1949年6月她担任芬兰广播公司的总裁,但最后被撤职。 沃里约基出生于爱沙尼亚,但她后来影响在芬兰。政治理念上她是积极的极左人士。在冬季战争中她是和平谈判者,但在继续战争中她因叛国行为而判处监禁。.
查看 冬季战争和赫拉·沃里约基
薩拉戰役 (1939年)
薩拉戰役(1939年)是芬蘭和蘇聯在冬季戰爭的一場戰役,爆發於芬兰北部的薩拉附近。蘇軍計畫穿過薩拉推進到凱米耶爾維和索丹屈莱,並在兩個禮拜內從那兩處再推進到羅瓦涅米。緊接著,他們將從羅瓦涅米再推進到托爾尼奧,並將芬蘭軍隊切成兩段。而芬軍則設法阻擋蘇軍推進到凱米耶爾維。在1940年戰役中的最後幾天,芬蘭軍換成了由瑞典、挪威及丹麥志願軍組成的。.
闪电战 (游戏)
是一款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蓝本的即时战术类计算机游戏。玩家可以扮演指挥官的角色来指挥二战中发生在欧洲和北非的战争。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且符合历史的军事单位。类似于游戏Sudden Strike,闪电战着重于战斗而不是即时战略游戏的主基地建设等方面。 该款游戏及其数部续作,都使用Starforce反拷贝系统。 但在 Blitzkrieg Anthology 中似乎没有使用。 图形引擎呈现了现实3D渲染的立体地形河细节,包括季节,气候带以及可以影响游戏的天气情况。 可以根据喜好选择“血腥”选项。 游戏中含有超过350种不同的作战单位和物件。玩家也可以建造浮桥,挖掘战壕,埋设地雷,重新补给和修理单位,或者在没有资源时呼叫空中支援。 游戏中包括建筑和桥梁等几乎任何东西都可以被摧毁。森林可以被坦克或炮兵部队夷为平地。每个国家的作战单位都会说其国家的语言,极大地增强了游戏的真实感和代入感。 同时,闪电战游戏还附带了 任务和资源编辑器供玩家创建自己的作战单位和地图。.
艾羅·聶利馬勒卡
艾羅·亞歷山大·聶利馬勒卡(Eero Aleksander Nelimarkka,)為芬蘭知名畫家,他因獨樹一幟的博滕平原風景畫法(pohjalainen lakeusmaalaus)成了鄉村平原風景的最佳代言人,其人物肖像畫也十分有影響力。.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苏联与納粹德國在莫斯科所秘密签订之互不侵犯條約,目標是初步建立蘇德在擴張之間的友誼與共識,並導致波蘭被瓜分。条约也称为苏德条约、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或希特勒—斯大林条约。.
苏联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简称苏联(),是一個存在於1922年至1991年的聯邦制社會主義國家,也是當時世界上土地面積最大的國家,佔有東歐的大部分,以及幾乎整個中亞和北亞;陸地與挪威、芬蘭、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国、蒙古及朝鮮接壤;而與瑞典、日本、美國及加拿大隔海相望。 蘇聯起源自1917年的俄國革命,俄羅斯帝國的沙皇政府被推翻後,臨時政府成立,但僅執政了不到8個月,布爾什維克便很快從臨時政府手中奪取政權並於選舉後武力解散俄國立憲會議,史稱十月革命及一月劇變;之後俄國發生內戰,布尔什维克党領導的紅軍擊敗了白軍以及協約國的武裝干涉。1922年12月,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和外高加索等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合併,成立首個以社會主義為理念的國家——蘇聯。 第一任蘇聯領導人弗拉基米尔·列宁於1924年去世後,约瑟夫·斯大林從一連串的權力鬥爭中勝出,取得了領導權。斯大林以計劃經濟作保障,在歐美經濟危機期間推行驚人的大規模重工業化,但也進行多次大清洗,導致逾百萬人在政治鬥爭中被整肅或被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先是与纳粹德国结盟,於1939年和德國共同瓜分了波蘭、将波罗的海国家纳入版图、割占罗马尼亚领土,将流亡苏联的德国政治难民交还纳粹判決。不過很快兩者關係破裂,1941年6月22日,苏联遭到德國等軸心國入侵,歷經了4年激烈的戰事後取得了勝利,與美國一同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個國家,被稱為超級大國,同時因出兵击退入侵德军,并得以控制了東歐大部分國家。 蘇聯而後與衛星國組成的華沙条約組織(華約),與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對峙,這兩大軍事集團在冷戰時期於全世界展開意識形態的對立和政治鬥爭,但在1980年代初期,石油以及初級資源價格回落,此時的蘇聯大力施行福利國家政策,致经济增长速度变慢,加上政治欠乏改革,基本的人民自由也陷入壓抑,苏联的国力已经落后于美国。 在1980年代末,蘇聯領導人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試圖進行改革政策,將國家自由化和民主化,放寬對東歐等其他衛星國的控制,却导致蘇聯在1991年解體,在政治斗争中获胜的葉爾欽所領導的俄羅斯聯邦繼承了蘇聯主要的軍事、經濟和國際地位,但人口損失近半的情況下,蘇聯建立的紅色秩序已經不復存在。 儘管苏联宪法規範苏联是一個联邦制国家,由15个平等权利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加盟共和国)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但其联邦特性不高,因為中央政府權力高度集中,並奉行世界上第一個完全的社會主義制度及計劃經濟政策,由蘇聯共產黨一黨執政。在1945年苏联16个加盟共和国中应有2个(乌克兰、白俄罗斯)应作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因为苏联是联邦制国家,所以苏联在联合国历史上是唯一一个“一国三票”的主权国家。.
查看 冬季战争和苏联
苏联加盟共和国国旗
苏联加盟共和国国旗大多基于苏联国旗设计。除格鲁吉亚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使用红色的镰刀锤子以外,所有旗帜都带有金色的镰刀锤子和金边红星图案并采用红地。 直到1930年代,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仍大多是红旗,仅以左上角的金色国名缩写作为区分。1940年代起添加了镰刀锤子和红星图案。 1940年代晚期至1950年代,由于乌克兰及白俄罗斯加入联合国,为增加加盟共和国旗帜的辨识度,苏联最高苏维埃在1947年1月20日发布了《关于联盟共和国旗帜》的决议,要求国旗以红色为主,在旗帜上添加镰刀锤子及金边红星。大部分的加盟共和国只是添加了简单的条纹。但格鲁吉亚由于五星位于蓝色太阳图案中,故去掉了红星的金边。 根据苏联宪法第八章约定的顺序,50年代以降各个加盟共和国的旗帜如下:.
苏联历史
本条目叙述从1917年十月革命至1991年苏联解体的苏联历史。.
查看 冬季战争和苏联历史
苏联元帅列表
苏联的元帅军衔共分四级,“苏联大元帅”为第一级,“苏联元帅”和“苏联海军元帅”同为第二级;“军兵种主帅”为第三级;“军兵种元帅”为第四级。 “军兵种元帅”与陆军步兵的军衔“大将”为同级军衔,所以军兵种元帅不应归入苏联元帅级军衔,而应归入将官军衔。 但苏联一度将大将军衔图案改为一颗大星,类似元帅的肩章图案布局,和军兵种元帅肩章图案布局类似,且大将也佩戴元帅星,故也有人认为大将也应属于苏联的元帅级军衔。 苏联时期,共先后授予1人“苏联大元帅”军衔,40人“苏联元帅”军衔,3人“苏联海军元帅”军衔,13人苏联“军兵种主帅”军衔(空军主帅7人,炮兵主帅4人,装甲兵主帅2人),60人苏联“军兵种元帅”军衔(空军元帅25人,海军元帅9人,炮兵元帅10人,装甲兵元帅6人,工程兵元帅6人,通信兵元帅4人)。.
查看 冬季战争和苏联元帅列表
苏联红军
工农红军(Рабо́че-крестья́нская Кра́сная а́рмия,РККА;简称Красная армия,КА),通称苏联红军,是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之后1922年成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武装力量,其下包括陆军和空军。红军直接起源于1917年十月革命,俄国内战期间布尔什维克创立军队反击他们敌人的军事同盟(尤其是以白军之名组成的团体)。1946年2月起红军与苏联海军组成苏联武装力量(Вооруженные Силы СССР(ВС СССР)/Vooruzhennye Sily SSSR),它的官方名称改為蘇維埃陸軍(Советская Армия),直到1991年12月解体。 红军陆军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同盟国获胜作出了决定性贡献。在德蘇战争的军事行动中,击败了战争中75%-80%的納粹德国(德意志國防軍及武装党卫队)部隊。.
查看 冬季战争和苏联红军
苏联边防军
蘇聯边防軍(Пограничные войска СССР)是蘇聯担任边防的武裝力量。受苏联的国家安全部门的领导、管理、指挥,先后隶属于全俄肃清反革命及怠工非常委员会、国家政治保卫总局、内务部,从1954年起隶属于苏联部长会议国家安全委员会。因此,相应地称这支部队为“内务部边防军”(Пограничные войска НКВД СССР)、“国家安全委员会边防军”(Пограничные войска КГБ СССР)。苏联边防军也包括海防部队。 苏联边防军与苏军的五大军种、民防部队和内务部内卫部队一起构成整个苏联武装力量。但边防军不归属苏联国防部管辖,边防军司令也没有国防部的兼职头衔。 根据1982年11月24日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的《边境法》第28条,苏联边防军的任务是:驱逐外来武装入侵;防止非法越境与跨境运输武器、爆炸品、走私、颠覆性宣传品;监控过境口岸秩序;监控在苏联领水的本国与外国船只;配合其他政府部门保护边境地区的自然资源、预防环境污染;授权对进出国境人员的随身物品的检查;具有对当事人的询问、讯问、搜查、逮捕、审讯的警察执法权。.
查看 冬季战争和苏联边防军
鋼鐵雄心II
《鋼鐵雄心II》(Hearts of Iron II)為戰略遊戲。是《鋼鐵雄心》的加強版續作。遊戲背景設定在1936年至1947年之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允許玩家控制175個國家,幾乎涵蓋了當時所有政權。遊戲由開發,由Paradox Interactive發布。主要遊戲開發者為Johan Andersson 。2006年四月,Paradox Interactive再推出《鋼鐵雄心II》資料片《鋼鐵雄心2:末日戰役》(Hearts of Iron II: Doomsday),加入了第三次世界大戰劇情及編輯器。在2007年4月,《鋼鐵雄心2:決戰》進一步延長了遊戲時限,將戰局拉至1964年。2010年2月再推出《民主兵工廠》。.
查看 冬季战争和鋼鐵雄心II
雷诺FT-17坦克
雷諾FT-17,是一款法國輕型坦克。它於一戰時由法國研發,是世界上第一款安裝旋轉炮塔的坦克。截至一戰結束時,一共生產了3187輛。甚至在二戰爆發時,還有1800輛FT-17坦克在法國軍隊中服役。 在一戰後,雷諾FT-17曾經出口到至少27個國家中。.
集束炸彈
集束炸彈是將小型炸彈集合成一般空用炸彈的型態,利用數量的特性增加涵蓋面積和殺傷範圍,每個小型炸彈又稱為子炸彈,破壞威力較低,許多設計是以軟性目標,如人體、沒有裝甲的車輛或器材為主要目標。较先进的双用途集束炸弹,其子弹不仅可击穿125毫米装甲,且爆炸后形成的碎片可在足球场大小范围内产生巨大杀伤力。 集束炸彈是在與一般炸彈同樣大小的彈體中,裝入由數個到數百個的子炸彈,子炸彈每顆約網球般大小的球體。由飛行器空投之後,在空中分解,藉由散佈子炸彈到廣範的地面造成區域性殺傷。 德国于二战中,苏联于苏芬战争和苏联-阿富汗战争中,美国于越戰当中都曾经大量使用过集束炸弹。.
查看 冬季战争和集束炸彈
FN M1903手槍
FN M1903或白朗寧M1903(又名白朗寧No.2)是約翰·白朗寧在1902年設計的半自動手槍,在1903年由比利時Fabrique Nationale及美國的柯爾特正式生產,發射9×20毫米SR Browning Long彈藥。.
G.50戰鬥機
G.50箭式(意文:Freccia)戰鬥機是意大利最初研發的全鋁合金製單翼戰鬥機,有著可收放式起落架,原本採用可开闭座艙蓋但由於飛行員的反對而把座艙蓋拆除而變成開放式駕駛艙,原型機於1937年在比薩試飛成功,其外表和另一款同時代的意大利戰鬥機MC.200很相似,就連發動機的型號也相同。由于意大利军方过于信任风冷径向发动机,也导致后期不得不补充德国DB.601发动机,甚至花高价购买生产许可。.
查看 冬季战争和G.50戰鬥機
KV-1坦克
KV-1坦克 (Клим Ворошилов-1),是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主力重型坦克KV系列第一型,以蘇聯國防人民委員會委員——克里门特·伏罗希洛夫元帥命名。KV坦克系列以它們的厚重裝甲為名;德國进攻蘇聯時,KV坦克是少數同時能抵擋37和50毫米口徑反坦克砲的坦克。在德國的巴巴羅薩行動以前,蘇聯的22000輛坦克中約有500輛KV-1坦克服役。隨著KV-1坦克的成功,蘇聯相繼研發了它的改良版:KV-2、KV-85和諸多衍生型。.
查看 冬季战争和KV-1坦克
KV-2坦克
KV-2戰車 (Клим Ворошилов-2)是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主力重型戰車KV系列的第二型,KV2屬自走炮坦克,搭載152公釐榴彈砲的它拥有恐怖的火力,其巨大車體被德軍稱為「巨人」(Gigant)。.
查看 冬季战争和KV-2坦克
M1904 6吋攻城砲
M1904式6吋攻城砲 (6-дюймовая осадная пушка образца 1904 года)是 俄羅斯帝國152.4mm 口徑的重型攻城砲。它由Perm Works所製造,總共大概有200門砲被製造出來。.
M1927式76毫米步兵炮
M1927式76毫米步兵炮是苏联二战时期主要的团级步兵炮。.
MP28衝鋒槍
MP28(,意為:28型衝鋒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後一枝由時為魏瑪共和國的所研發、黑內爾公司生產的冲锋枪,是MP18衝鋒槍的改進型,沿用其反沖作用和開放式槍機,但新增了快慢機和使用32發(和後來的20發)可拆卸式彈匣供彈,主要發射9×19毫米魯格手枪子彈。.
查看 冬季战争和MP28衝鋒槍
PPD-40冲锋枪
PPD(,,意為:捷格加廖夫手提式機槍),是苏联在1934年的制造的7.62毫米口徑冲锋枪。此槍先由初期型的PPD-34改進成為中期型的PPD-34/38和後期型的PPD-40。發射7.62×25毫米托卡列夫手枪子彈,使用木製槍托,開放式槍機,使用者可以選擇射擊模式。.
PPSh-41冲锋枪
PPSh-41(ППШ/PPSh,,意為什帕金1941型冲锋枪),又称「波波沙」()和「飽嗝槍」(Burp Gun)是一种苏联在二战期間制造的冲锋枪。發射7.62×25毫米托卡列夫手槍彈。它是苏联在二战期间生产数量最多的武器。该枪的设计目的是以一种较廉价的近距离速射武器取代造价高昂工艺复杂的PPD-40冲锋枪与PPD-1938冲锋枪。PPSh是一枝使用開放式槍機、反沖作用操作的可選射自動武器。 该枪为苏联红军步兵在二战中的标志性装备之一,到战争结束时已有约600万支交付部队使用。除此以外,PPSh-41並在二戰後在許多武裝衝突之中使用。而中國仿製自PPSh-41的50式衝鋒槍(共生產36,000支),一直到1970年仍然給在越南的越共使用。儘管蘇聯於1951年已經以AK-47突击步枪取代了PPSh-41,但之後有一段很長的時間在世界各地被各種軍隊和民兵所使用,例如朝鮮戰爭和越戰,以及最近在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战争的一些武裝衝突。根據2002年出版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武器百科全書(),PPSh-41目前仍然被非正規軍事力量所使用。.
Rk 62突擊步槍
Rk 62(又名7.62 RK 62 及 M 62;芬蘭語:Rynnäkkökivääri 62,意義為「突擊步槍62年型」)由芬蘭的瓦爾梅特()及沙科()生產,是芬蘭國防軍(FDF)的制式突擊步槍,亦是世界上以AK-47改良而成的步槍中製造水準品質與數量最優最佳的一款型號。 由於再改良設計與再加工一向是芬蘭小口徑武器的長項與傑出的優點,芬蘭人更願意將精益求精的精神與標準花費在RK 62步槍上,不論是材料品質與工藝水準乃至於工法上都以最佳的水準進行設計、生產與製造。.
ShKAS機槍
ShKAS機槍(俄文:ШКАС)是在1930年代由蘇聯研製的一種空用機槍,口徑是7.62毫米,可被分成作為機翼和機頭的固定型(有射擊同步器)以及由機槍手操作的活動型,但由於此種口徑發射的子彈對有裝甲保護的戰鬥機和轟炸機的破壞力不足,故在德蘇戰爭後已被更大口徑的機槍和機炮取代。.
查看 冬季战争和ShKAS機槍
SVT-40半自動步槍
SVT-40(俄语:Самозарядная винтовка Токарева, образец 1940 года,俄语罗马化:Samozaryadnaya Vintovka Tokareva, Obrazets 1940 goda,意为M1940托卡列夫自动装填步枪)是一种苏联研製的半自动战斗步枪,該槍在二战期間被蘇聯紅軍使用。.
T-100重型戰車
Т-100重型坦克(俄語:Тяжелый танк Т-100)是前蘇聯的雙砲塔重型坦克, 在1938年至1939年期間設計,原本列寧格勒基洛夫設計局是將此設計成超重型坦克,代號為「No.185」,後來發展出K-V坦克。1939年冬季戰爭爆發時,T-100用來試著通過曼纳海姆防线的行動,結果失敗。因為實用性低,不但有陳舊的設計理念,機動性差,以及後來有了一個優越的替代方案—KV系列坦克,此坦克本身也衍生出SU-100Y自走砲,但後來都沒有量產,而T-100前後僅製造出2台。.
T-20
T-20「共青團(Komsomolets)」裝甲履帶牽引車 (Bronirovannyy gusenichnyy tyagach Komsomolets T-20)是蘇軍在冬季戰爭及二次世界大戰中所使用的輕型炮兵牽引車。.
查看 冬季战争和T-20
T-26坦克
T-26坦克是蘇聯紅軍自1930年代開始所使用的一型輕型步兵戰車。它廣泛的被使用於1930年代的多次衝突及第二次世界大戰之中,直到1960年代自芬蘭退役為止。.
查看 冬季战争和T-26坦克
T-28坦克
T-28坦克是蘇聯研製的一種中型坦克,於1931年完成設計,從1932年晚期開始生產。T-28的設計主旨是用來支援步兵以突破敵人的堅強防線,該車也被設計為用來配合T-35重型坦克進行作戰,兩車也有許多零件通用。.
查看 冬季战争和T-28坦克
T-34坦克
T-34坦克是一款蘇聯於二戰前研發的中型坦克。早期T-34坦克出現時納粹幾乎沒有能夠有效對付這種坦克的武器,而它的76毫米火炮卻能夠輕鬆地擊穿德軍的所有坦克。它的出現一度對納粹德國造成很強衝擊(T-34的衝擊),迫使納粹德國加快豹式坦克的研發。隨着德軍對已有的坦克升級改造,加上虎式坦克和豹式坦克等新型坦克投入戰場,T-34的優勢逐漸喪失。爲了應對已發生變化的戰場環境,蘇聯將T-34/76坦克進行了火力升級,爲其裝上了一門85毫米火炮,這種新型的T-34坦克稱爲T-34/85坦克。T-34/85坦克在二戰中是盟軍最強大的坦克之一。截至二戰結束時,光是T-34/76和T-34/85坦克的總產量就已超過40,000輛,毫無疑問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產量最大的坦克,二戰後也僅有T-54/55坦克的產量超越了T-34坦克。T-34坦克擁有爲數眾多的衍生型號,如SU-85、SU-100驅逐戰車,以及SU-122突擊炮等。 二戰後,蘇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並沒有停止T-34坦克的生產,還將T-34坦克的部分生產線轉移到了自己的衛星國中。北朝鮮、中華人民共和國、北越、埃及等多個國家都曾接收過蘇聯的T-34坦克,其中部分國家還對T-34坦克進行過改造。T-34坦克活躍於冷戰前期的歷次軍事衝突中。六日戰爭後,T-34坦克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但是一些第三世界國家時至今日都仍在使用T-34坦克。雖然T-34坦克存在乘員舒適性差、製造工藝粗糙等缺陷,但這並不影響許多將領及學者對T-34坦克作出極高的評價。T-34坦克對後世的坦克設計有着深遠而持久的影響。蘇聯於冷戰期間研發的一系列主戰坦克都在某種程度上繼承了T-34坦克的部分設計思路。.
查看 冬季战争和T-34坦克
T-37A 水陸兩棲輕型戰車
T-37A 是蘇聯的水陸兩棲輕型坦克.
TT手槍
托卡列夫手槍(俄語:7,62-мм самозарядный пистолет Токарева образца 1930 года,意為:托卡列夫7.62 毫米半自動手槍1930年型)是前蘇聯製造的半自動手槍之一,於1930年定型,由費德爾·華西列維奇·托卡列夫設計,開發目的是用以取代沙俄時期的納甘M1895左輪手槍,有時又會被稱為TT(Тульский Токарева,意為:圖拉托卡列夫)。.
查看 冬季战争和TT手槍
柯拉战役
柯拉战役(Battle of Kollaa)是苏联和芬兰之间发生的一次战争,于1939年12月7日至1940年3月13日之间进行。是冬季战争的一部分。 分类:芬兰历史 分类:苏联历史.
查看 冬季战争和柯拉战役
李維-卡累利阿語
李維-卡累利阿語(Livvi-Karelian;俄語:ливвиковский язык),是乌拉尔语系的芬蘭-烏戈爾語族語言,由奧洛涅茨卡累利阿人在傳統上居住在斯維里河以北的拉多加湖和奧涅加湖之間的區域所使用。命名為“奧洛涅茨卡累利阿人”(Olonets Karelians)是由居住奧洛涅茨邊疆區的領土,就是今日洛涅茨鎮以及奧隆卡河而得名。.
格奥尔吉·萨莫伊洛维奇·伊谢尔松
格奥尔吉·萨莫伊洛维奇·伊谢尔松(,)苏军上校,大纵深作战理论主要创始人之一。.
格里戈里·伊萬諾維奇·庫利克
格里戈里·伊萬諾維奇·庫利克(Григорий Иванович Кулик,)出生于俄罗斯帝国波尔塔瓦省的一个农民家庭,先后加入了沙俄军队和苏联红军,俄国内战期间曾在察里津保卫战中结交了斯大林。1940年同铁木辛哥及沙波什尼科夫一同被授予苏联元帅军衔,曾担任过副国防人民委员,1950年被当做间谍处死。.
欧洲战争列表
本条目为自古以来发生于欧洲的具重大影响的战事列表,但不包括欧洲国家在欧洲范围以外参与的战争。.
查看 冬季战争和欧洲战争列表
殖民主义
殖民主義是指一個國家寻求或取得另外一地或其人民的行政权力的一种政策。殖民主义通常包含了殖民者与殖民地之间的不平等关系,而往往这些各种不平等关系的建立,是由于被殖民者对现代社会组织和架构的无知造成的。殖民主义这个词通常是指殖民者与未开发文明的土著人民之间的关系。.
查看 冬季战争和殖民主义
民主和平论
民主和平論,簡稱民主和平,是一種國際關係、政治學、和哲學的理論。該理論認為,所有實行民主制度的國家(更正確的說,所有自由民主制國家)不會或極少與另一個民主國家發生戰爭。不過實際上,該理論並不意味著,民主國家就不會發動戰爭;也不保證,民主國家會比其他體制(比如,專制)的國家來的不好戰。 在這個理論的原始版本被提出後,許多更深入的相關研究也進一步發掘出民主與和平之間的關聯,民主國家之間也較少發生衝突、同時規模性的暴力行為也較少出現,相反的,政治外交的衝突會增加。.
查看 冬季战争和民主和平论
汉科
汉科(Hanko,Hangö),是芬兰共和国新地区的一个使用“城市”称号的市镇,成立于1874年。辖区总面积800.22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117.40平方千米、水域面积682.82平方千米。2009年6月登记总人口数为9642人,人口密度为82.13人/平方千米。芬兰语人口和瑞典语人口比例分别为53.5%和43.7%。.
查看 冬季战争和汉科
沙文主义
沙文主义(; )原指极端的、不合理的、过分的爱国主义(因此也是一种民族主义)。如今的含義也囊括其他領域,主要指盲目熱愛自己所處的團體,並經常對其他團體懷有惡意與仇恨。 词源是拿破仑手下的一名(有可能是位文藝上杜撰的)士兵尼古拉·沙文(Nicolas Chauvin),他由于获得军功章对拿破仑感恩戴德,对拿破仑以军事力量征服其他民族的政策狂热崇拜。而“沙文主义”这个名词則首先出现在法国的一部戏剧“三色帽徽”中,以讽刺的口吻描写沙文的这种情绪。後来这个词被广泛应用,如大国沙文主义、民族沙文主义等,還曾被女权运动的领袖用於“男性沙文主义”(相当于汉语中的“大男子主义”)。英語中有一個對等的詞,是Jingoism。所以經過演变,如今“沙文主義”這個詞在英語中更多場合中指種族歧視與性別歧視,尤其是後者。 沙文主义者一般都是过于对自己所在的国家、团体、民族感到骄傲,因此看不起其他的国家、民族和团体,是一种有偏见的情绪。.
查看 冬季战争和沙文主义
波佛斯37公厘戰防炮
波佛斯37公厘戰防炮(Bofors 37 mm)為瑞典波佛斯公司開發的反戰車砲。.
波佛斯75毫米口徑M1929高射炮
波佛斯75毫米口徑M1929高射炮(Bofors 75 mm Model 1929)是瑞典波佛斯公司在德國克虜伯公司工程師的幫助下研發的一種高射/平射兩用炮,在所有的運用者中,它存在著兩種不同口徑(75公厘、80公厘)而相同機械設計的版本。本炮設計經過改良後,成為日後知名的88毫米高射炮;除了瑞典自產之外,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也藉由逆向工程仿製出四式7.5公分高射炮。.
消耗戰
消耗戰是一種軍事戰略,交戰國會以人力與物資使另一方的軍事力量達到崩潰,進而贏得戰爭。此戰略常伴隨著巨大的傷亡與損失,並往往是物資量較多者得勝,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西線戰場是歷史上最著名的消耗戰之一,協約國也因此以物資優勢壓倒了同盟國。.
查看 冬季战争和消耗戰
战争列表 (1900年-1944年)
Category:战争列表 Category:20世纪战争 Category:20世纪相关列表.
施耐德1913年式105公厘野戰炮
施耐德1913年式105公厘野戰炮(Canon de 105 mm modèle 1913 Schneider)是法國施耐德公司在1910年代開發的火炮,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法國陸軍的主力炮兵武器,也供應協約國部隊使用。.
无后座力炮
无後座力砲(Recoilless rifle)是火砲的一種。特色是发射时利用向後喷出氣體的反作用力推進炮彈的火砲。由於減少了傳統火砲需求的後座以及制退機械,以及發射過程中,砲管承受的壓力較傳統火砲小,得以減少砲管厚度。所以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简单、操纵方便,适用于注重機動力的步兵單位,像是傘兵,山地步兵與特種部隊。 無後座力砲的發射方式與彈藥型態都與傳統火砲類似,使用的彈藥為彈頭與發射藥結合一體的金屬藥筒,發射時自後方裝入砲管,關上砲閂之後擊發。由於火藥產生的部分氣體在發射時自砲管後方排出,在發射同樣重量的彈頭時,無後座力砲的射程較低,因此多使用裝藥量較大的彈頭,獲取較大的破壞力。除此之外,发射之後的後焰(back blast)及後喷物会暴露发射阵地,而且还使其无法在狭小空间内使用。 小型無後座力砲可以直接以人力攜帶並且自肩上發射,為了尋求較為穩定的射擊效果,許多無後座力砲還是安裝在輕便三腳架上使用。.
查看 冬季战争和无后座力炮
拉彭兰塔理工大学
拉彭兰塔理工大学(英语: Lappeenrant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缩写 LUT;芬兰语: Lappeenrannan teknillinen yliopisto, 缩写 LTY)成立于1969年。 主校区位于南卡累利亚省的拉彭兰塔市区以西7公里。濒临芬兰最大的湖泊塞马湖。1940年代,芬兰政府为了振兴东部,最早打算建在维堡建立大学,但是由于冬季战争,维堡被迫割让给了苏联。五六十年代,学校开始兴建,定在了拉彭兰塔、库奥皮奥和约恩苏,当时只有工学院位于拉彭兰塔。现在该校的商学院是1991年才成立的。和芬兰的其他大学一样,拉工大始终是芬兰国家和地方政府资助并且运营的。.
拉提L-35手槍
拉提L-35是由芬蘭槍械設計師於1935年設計的一種半自動手槍,該槍於1935年起投產,並在1952年停產,期間此槍一共被生產了9,000多支。.
拉提M26輕機槍
拉提M26輕機槍(Lahti-Saloranta M/26)由芬蘭槍械工程師拉提和沙勒倫打共同於1926年設計完成,其優點是槍管可快速更換和準確性高,但缺點是容易受到污染而故障。M26祇生產了5000挺而芬蘭軍隊卻從蘇聯紅軍手上拿到8000挺DP輕機槍,故芬蘭軍隊使用得不多,當時每個芬蘭步兵排內就有兩個M26機槍組,每組兩個人,分別是射手和副射手,為步兵提供支援火力。.
拉格-1戰鬥機
拉格-1(LaGG-1)是蘇聯拉沃奇金設計局設計的第一種戰鬥機,該設計局原本祇是一家木製傢俱廠,但由於俱備木材加工技術而當時蘇聯飛機仍普遍採用木製,故被改組成飛機設計局 當時格契奇金設計局有拉沃奇金,戈爾布諾夫和古德科夫三名飛機工程師,拉格-1正是他們三人聯手設計的,所以,其名稱都加上了他們的名字(LaGG).
查看 冬季战争和拉格-1戰鬥機
曼纳海姆防线
曼納海姆防線(芬蘭文:Mannerheim-linja)是芬蘭建造於卡累利阿地峽用來防禦蘇聯的防禦工事。 芬蘭花了10年建設,成功將曼納海姆防線建造成完整的防禦工事體系。它由縱深約90公里的3道防禦地帶組成,各道防禦地帶配合著沼澤湖泊等天然障礙物興建,構築有670個固定發射工事和土木質火力點,另有近800個地下暗堡,並以交通壕連接。在主要防禦地帶前設有20~60公里縱深的緩衝地帶。主要防禦地帶前和緩衝地帶內廣泛設置了反坦克和反步兵地雷和反坦克樁砦、反坦克壕和反坦克崖壁。 在冬季戰爭期間,它被命名為「曼納海姆防線」來紀念卡爾·古斯塔夫·埃米爾·曼納海姆。戰爭中有一些戰役在這個防線上進行。.
查看 冬季战争和曼纳海姆防线
105
105是104与106之间的自然数。.
查看 冬季战争和105
11月30日
11月30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334天(闰年第335天),离全年结束还有31天。.
查看 冬季战争和11月30日
12.7×108mm
12.7×108毫米是一種被苏联、前華約、現在的俄罗斯、中国和其他國家所採用的重機槍和反器材步槍子彈。.
12月14日
12月14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348天(闰年第349天),离全年结束还有17天。.
查看 冬季战争和12月14日
1900年-1999年條約列表
以下是1900年-1999年國際上的條約、歷史協議、和約、敕令、公約等等的年表:.
1931年式203毫米Б-4型榴弹炮
1931年式203毫米Б-4型榴弹炮(203-мм гаубица обр.)是苏联早期一款重型榴弹炮,纳粹德国称之为“斯大林之锤”(Stalin's sledgehammer)。装备苏联炮兵的大本营直属大威力预备炮兵,用于摧毁德军筑垒要塞与城市攻坚战。.
1932年型45公厘(19-K)反戰車炮
1932年型(19-K)45公厘反戰車炮(俄文:45-мм противотанковая пушка образца 1932 года (19-К))為蘇聯製造的反戰車炮。.
1939年
请参看:.
查看 冬季战争和1939年
1940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十二屆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原定於1940年在日本東京府東京市舉行,後改在芬蘭赫爾辛基舉行,然而最後因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而停辦。.
3月12日
3月12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71天(闰年第72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294天。.
查看 冬季战争和3月12日
,北歐理事會,國際聯盟,國際聯盟會員國列表,列宁格勒州,列寧格勒圍城戰,列昂尼德·亚历山德罗维奇·戈沃罗夫,克利缅特·叶夫列莫维奇·伏罗希洛夫,克里斯多福·李,剝削電影,勞利·托魯尼,BT-7,BT坦克,皮洛士式胜利,福克D-XXI戰鬥機,租借地,第二次世界大戰各國指揮官列表,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役列表,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参战国列表,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国伤亡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年表 (1939年),第四獨立大隊,米卡埃尔·阿格里科拉教堂,米哈伊爾·彼得羅維奇·基爾波諾斯,米特罗凡·伊万诺维奇·涅杰林,納粹德國,納甘M1895轉輪手槍,索丹屈莱,索米M1931冲锋枪,索洛圖恩S-18/100步槍,紹沙輕機槍,維堡省,維堡-約恩蘇鐵路,維克斯六噸坦克,維爾霍·彼得·內諾寧,縱深作戰,约尔马·卡尔胡宁,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纽伦堡审判,继续战争,维堡,维亚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维奇·莫洛托夫,美国陆军第10山地师,群岛海,瓦莲京娜·捷列什科娃,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崔可夫,燃烧瓶,狙击步枪,狙擊手,DP輕機槍,DShK重機槍,芬兰,芬兰历史,芬兰社会主义工人共和国,芬兰空军,芬兰独立日,芬兰陆军,芬兰民主共和国,芬兰汤姆,芬兰汤姆 (音乐剧),芬蘭化,芬蘭內戰,花崗岩,莫辛-納甘步槍,莫斯科和平协定,聖彼得堡-希托拉鐵路,遙控戰車,萨翁林纳主教座堂,颶風戰鬥機,馬克沁M/32-33重機槍,馬克沁M1910重機槍,马克西姆·阿列克谢耶维奇·普尔卡耶夫,谢苗·康斯坦丁诺维奇·铁木辛哥,谢苗·米哈伊洛维奇·布琼尼,費奧多·歐克洛普科夫,费奥多尔·伊万诺维奇·多贝什,费德洛夫M1916自动步枪,麦尼拉炮击事件,軍火女王,軍用動物,阿尔沃·图尔蒂艾宁,阿列克谢·普罗科波维奇·别列斯特,阿馬扎斯普·哈恰圖羅維奇·巴巴賈尼揚,蘇奧穆斯薩爾米戰役,蘇芬互不侵犯條約,蘇聯毛帽,蘇聯戰爭罪行,蘇聯海軍,蘇洛·柯卡,赫尔辛基,赫拉·沃里约基,薩拉戰役 (1939年),闪电战 (游戏),艾羅·聶利馬勒卡,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苏联,苏联加盟共和国国旗,苏联历史,苏联元帅列表,苏联红军,苏联边防军,鋼鐵雄心II,雷诺FT-17坦克,集束炸彈,FN M1903手槍,G.50戰鬥機,KV-1坦克,KV-2坦克,M1904 6吋攻城砲,M1927式76毫米步兵炮,MP28衝鋒槍,PPD-40冲锋枪,PPSh-41冲锋枪,Rk 62突擊步槍,ShKAS機槍,SVT-40半自動步槍,T-100重型戰車,T-20,T-26坦克,T-28坦克,T-34坦克,T-37A 水陸兩棲輕型戰車,TT手槍,柯拉战役,李維-卡累利阿語,格奥尔吉·萨莫伊洛维奇·伊谢尔松,格里戈里·伊萬諾維奇·庫利克,欧洲战争列表,殖民主义,民主和平论,汉科,沙文主义,波佛斯37公厘戰防炮,波佛斯75毫米口徑M1929高射炮,消耗戰,战争列表 (1900年-1944年),施耐德1913年式105公厘野戰炮,无后座力炮,拉彭兰塔理工大学,拉提L-35手槍,拉提M26輕機槍,拉格-1戰鬥機,曼纳海姆防线,105,11月30日,12.7×108mm,12月14日,1900年-1999年條約列表,1931年式203毫米Б-4型榴弹炮,1932年型45公厘(19-K)反戰車炮,1939年,1940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3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