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344 关系: 劉子華,劉麗杏,埃尔米特环形山,垓米,假設的海王星外行星,半人马小行星,占星符號,卡德厚斑,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41号航天发射复合体,卡西尼-惠更斯号,卡戎,南門二,反照率特徵,反溫室效應,古在機制,史波尼克高原,史普尼克1號,双子座,同步轨道,同步自轉,塔羅牌,墳墓一,大衛·李維,大衛·朱維特,大衛·拉比諾維茨,大气层,大決戰!超奧特8兄弟,天卫三,天大将军六,天体列表,天蝎宫,天體力學,天體命名,天體的極,天樽二,天文學臨時編號,天文常數,天文單位,天文符號,天文钟,太阳,太阳系,太阳系天体发现时间列表,太阳系天体大小列表,太阳系天体列表,太阳系天体质量列表,太阳系的形成与演化,太阳系自然卫星列表,太阳系流体静力平衡天体列表,太阳风,... 扩展索引 (294 更多) »
劉子華
劉子華(),四川省简州甄子场(今洛带镇)人,客家人,巴黎大學文學博士,中國天文學家、易學家暨偽科學學家,號稱利用易學結合天文學創造「八卦宇宙论」,推測出所謂的太陽系第十大行星「木王星」聞名。.
查看 冥王星和劉子華
劉麗杏
劉麗杏,或稱為珍妮·劉(Jane Luu,Lưu Lệ Hằng,)是一位美國籍越南女性天文學家。.
查看 冥王星和劉麗杏
埃尔米特环形山
埃尔米特环形山(Hermite)是位于月球边沿靠近北极的一座大型古撞击坑,约形成于45.5-39.2亿年前的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十九世纪法国数学家夏尔·埃尔米特(1822年-1901年),1964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查看 冥王星和埃尔米特环形山
垓米
太米(Terametre,符號Tm,大陆称--,台湾称--,又称垓米)是一个极其罕用的长度单位。1 Tm=1012米=6.7 天文单位。 在这个数量级的长度,通常使用科学计数法或者其他单位如天文单位来表示。.
查看 冥王星和垓米
假設的海王星外行星
假設的海王星外天體,習稱為海外行星、X行星或Planet X,自從1846年發現第八顆行星海王星之後,就有人不斷的在猜想是不是還有在海王星軌道外側的行星存在著。歷年來,在海王星軌道外側的區域發現了形形色色想像中的天體,並且曾經幾乎被確認為可能是第九顆行星和第十顆行星。.
半人马小行星
半人馬小行星被歸類為軌道不穩定的小行星,並競相以神話中半人馬族的神祇命名。所以選擇這一族的名稱是因為它們的行為一半像小行星,另一半則像彗星。半人馬小行星的軌道會穿越或曾經穿越過一顆或數顆氣體巨星的軌道,並且有數百萬年的動力學生命期。 第一顆類似半人馬小行星的天體是在1920年發現的小行星944(Hidalgo),但是在1977年發現凱龍之前,它們並未被認為是一個新的族群。已知最大的半人馬小行星是1997年發現的女凱龍星,它的直徑達到260公里,大小如同主帶中的一顆中等大小的小行星。 沒有半人馬小行星曾經被拍攝過近照,但有證據顯示在2004年被卡西尼號拍下特寫鏡頭的費貝可能是被土星捕獲的半人馬小行星。另一方面,哈伯太空望遠鏡也已經獲得一些飛龍星表面特徵的資訊。 ,三顆半人馬小行星被發現有彗星狀的彗髮活動:凱龍、厄開克洛斯(Echeclus)和,因此凱龍和厄開克洛斯暨歸屬於小行星也歸屬於彗星。其它的半人馬小行星,像是Okyrhoe被懷疑有類似彗星的活動。任何一顆受到攝動而接近太陽至足夠的距離內時,都可已被預期會成為彗星。.
查看 冥王星和半人马小行星
占星符號
占星術是種象徵性的語言之一,祂擁有屬於自己特殊的一套文字符號系統——占星符號——這是世界上最知名的符號之一,乃各種占星體系用於表示相關的對象的圖像或字型,主要是代表了太陽系行星的象徵。祂們是最方便的圖標,並且通常也被稱為天上的眾神之符號。這些符號表示靈魂智慧與物理或外顯科學之間的交織。如果想要解釋一張星盤,就必須要學習每一個符號所代表的意義。許多這樣的圖像於下列各節將分別介紹之。.
查看 冥王星和占星符號
卡德厚斑
卡德厚斑 (Cadejo)是冥王星上鄰近航海家高地的一小塊黑暗的表面特徵。它非正式的名稱是源自中美洲民間傳說的一種有著燃燒的紅色眼睛,像大狗的動物,是惡魔神靈的El Cadejo。新視野號在2015年7月飛越冥王星這顆矮行星時拍到這個特徵。.
查看 冥王星和卡德厚斑
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41号航天发射复合体
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41号航天发射复合体 (SLC-41),即以前的41号发射复合体 (LC-41)是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梅里特岛的航天发射中心。 该发射场目前被美国发射联盟用来发射宇宙神5号。以前也被美国空军用来发射大力神3号和大力神4号。 其第一次发射是在1965年12月21日,发射大力神3C,运载了四个独立载荷。 除了卫星,LC-41在20世纪70年代也发射过许多探测器,包括到太阳的太阳探测器,到火星的海盗探测器及旅行者号行星飞越和深空探测。 最近从LC-41发射的探测器都使用宇宙神五号: 2004年12月的火星侦察轨道器,2006年1月的新视野号。 LC-41也是大力神4号进行处女航的地方。 大力神系列的最后一次发射是在1999年4月9日,大力神4B将USA 142预警卫星送入太空。 然而这次发射以失败告终,上面级与卫星分离失败,使卫星留在地球静止轨道 发射场经过改造后交付发射联盟使用。.
卡西尼-惠更斯号
卡西尼-惠更斯號()是前往行星土星的一艘無人太空船。它是NASA-ESA-ASI的旗艦級機器人太空船。卡西尼號雖然是第四艘前往土星的太空探測器,但卻是第一艘環繞土星,它於2004年抵達後,就開始研究土星和它的許多衛星,已於2017年9月15日销毀於土星大氣層。 该計劃於1980年代開始。它的設計包括繞行土星的人造衛星(卡西尼號)和登陸泰坦(惠更斯號)。這兩艘太空船是以天文學家喬凡尼·多美尼科·卡西尼和克里斯蒂安·惠更斯的名字命名。太空船於1997年10月15日使用泰坦VB/半人馬發射升空,在2004年7月1日進入環繞土星的軌道。在前往的星際航行途中,曾兩度飛越金星,一次飛越地球與木星。在2004年12月25日,惠更斯號與卡西尼號分離,並在2005年1月14日降落在泰坦。它利用卡西尼號中繼,成功的將資料傳送回地球。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在外太陽系的天體上著陸。 卡西尼號在抵達後就持續的研究土星系統,並兩度延展計畫直至2017年4月。 然而,因為太空船用於調整與校正軌道的燃料因消耗而不斷減少,在2016年11月30日決定進入專案的最後階段。卡西尼號將駛入土星環的內圈,每7天繞行土星一次。太空船將一點一點地深入這過去從未觸及的區域,以得到最接近土星環的外觀。在2016年12月4日,太空船首度通過土星環。 卡西尼號已在2017年9月15日潛入土星大氣層中銷毀,並在結束前傳送回最後的圖像。選擇這樣的處置方法,為的是避免污染可能有生物存在的土衛。.
查看 冥王星和卡西尼-惠更斯号
卡戎
米开朗基罗描绘下的卡戎 希腊神话中,卡戎(Χάρων,又譯作卡隆),希腊神话中冥王哈得斯的船夫,負責將死者渡過冥河。請注意不要和喀戎(Χείρων)相混。(喀戎是一个人马).
查看 冥王星和卡戎
南門二
南門二(α Cen、半人馬座α)位於天空南方的半人馬座,英文名Alpha Centauri或Toliman,雖然肉眼分辨不出來,不過南門二實際上是一個三合星系統,其中一顆恆星是全天空第4明亮的恆星。不過因為其中兩顆恆星距離過近,肉眼無法分辨出來,所以它們的綜合視星等為-0.27等(超過第3亮的大角星),絕對星等為4.4等。南門二也作為南十字星座最外圍的指引而聞名,因為南十字星座的位置太過南邊,所以大部分的北半球都看不到。傳聞當年鄭和下西洋,就是用它來指引方向。 南門二是距離太陽最近的恆星系,只有4.37光年(約277,600天文單位)。比鄰星(Proxima Centauri)通常被認為是這個恆星系的成員,距離太陽只有4.24光年。因為南門二距離地球相對較近,所以在關於星際旅行的冒險小說中,理所當然將它當成「第一個停靠港口」,並預測在人口爆炸時甚至會對這個恆星系進行開發與殖民活動。這些觀點通常也在科幻小說與電子遊戲中出現。 2016年8月24日ESO(欧洲南方天文台)发布了他们的新发现——一颗位于比邻星附近的类地行星。.
查看 冥王星和南門二
反照率特徵
反照率特徵(albedo feature)是行星、衛星等太陽系天體某個反照率和鄰近區域相比特別高或低(即特別亮或暗)的區域。.
查看 冥王星和反照率特徵
反溫室效應
反溫室效應是一個新詞,用來描述使行星大氣層室溫冷卻的兩種不同效果的效應。不同於常見到的溫室效應,反溫室效應是唯一僅知道存在於太陽系中的一種情況。傳統的溫室效應發生是因為大氣層對太陽輻射是透明的,但對紅外線輻射卻幾乎是不透明。反溫室效應對陽光是不透明的,但紅外線可以穿透。.
查看 冥王星和反溫室效應
古在機制
古在機制是在天體力學中導致軌道傾角和離心率的周期性變化,也就是出現近心點參數振盪 (常數值的振幅)的機制。 日本天文學家古在由秀在1962年分析小行星的軌道時描述了這種效應。從此以後,古在共振被發現是型塑行星的不規則衛星軌道,海王星外天體、一些太陽系外行星和多星系統等的一個重要因素。.
查看 冥王星和古在機制
史波尼克高原
史波尼克高原 Also, 是冥王星上有著不規則溝槽切割的冰凍高原。這些溝槽大約長,槽底可能有鏈狀的山或包含更為黯淡的物質。史波尼克高原是心形的湯博區西側,在表面上看似風吹出的條紋,是昇華的證據。黑暗的條紋長數公里,都排列在相同的方向上。高原也包含一些可能是昇華形成的小坑。史波克高原的名稱是依據第一顆人造衛星命名的。 多邊形的結構是對流的標記,推測是一層薄薄的水冰覆蓋著甲烷。 史波尼克高原的西南邊界與高聳出表面約的希拉蕊山接壤,再往南是高出表面高的諾蓋山,這兩座山是以1953年5月29日第一位登上地球最高峰珠穆朗瑪峰的紐西蘭登山家艾德蒙·希拉蕊爵士和尼泊爾雪巴人丹增諾蓋命名。广阔的地區出人意料地命名为葡萄牙語的科列塔德達多斯丘,是以葡萄牙人的科列塔德達多斯衛星命名,以纪念第一顆在巴西發射進入太空的人造衛星。.
查看 冥王星和史波尼克高原
史普尼克1號
史普尼克1號,又譯史波尼克1號(Спутник,),是第一顆進入行星軌道的人造衛星。在蘇聯於1957年10月4日於拜科努爾航天中心發射升空。由於這時正值冷戰,史普尼克1號毫無先兆而成功的發射,震撼了整個西方,在美國國內引發了一連串事件,如史普尼克危机、華爾街發生小股災。同時亦激起美蘇兩國之後持續20多年的太空競賽,成為冷戰的一個兩強主要競爭點。 史普尼克1號升空的意義,在於通過量度其軌道變化,有助研究高空地球大氣層的密度,並為於電離層作无线电波傳遞提供原始的資料。由於衛星填充了壓縮氮,史普尼克1號亦因此作了第一次人造物體作隕石探測的嘗試,由於高溫的隕石穿透了史潑尼克1號的表面,導致其內壓泄漏,此亦為隕石之極端高溫提供證據。 當史潑尼克1號於哈萨克拜科努爾太空中心發射之時,正值是聯合國所公佈的國際地球觀測年(又譯作國際地球物理年),它以每小時29,000公里的速度脫離地球引力,成為第一個進入外太空的人造物體,在外太空它以20.005至40.002兆赫的頻率向地球發送無線電波信號,並可由業餘無線電用戶所接收。其發送一直持續至1957年10月26日,才因為電池用盡而中斷。 1958年初,史普尼克1號失去動力,脫離其工作軌道並墜入大氣層,其工作壽命中,共圍繞地球運轉了六千萬公里。.
查看 冥王星和史普尼克1號
双子座
双子座(Gemini,天文符号:♊)黄道带星座之一,面积513.76平方度,占全天面积的1.245%,在全天88个星座中,面积排行第三十位。双子座中亮于5.5等的恒星有47颗,最亮星为北河三(双子座β),视星等为1.14。每年1月5日子夜双子座中心经过上中天。 1781年,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和他的妹妹卡罗琳·赫歇尔在双子座H附近发现天王星。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博在双子座δ附近發现冥王星。美国的双子星座计划就是以双子座来命名的。.
查看 冥王星和双子座
同步轨道
同步轨道是指在轨道上运行的物体(通常指卫星)于被环绕物体(通常是行星)有同样的平均环绕周期,并且方向一致。 呈环形且处在赤道位置的同步轨道称为地球静止轨道。 冥王星的卫星冥卫一运行于同步轨道上。 Category:航天.
查看 冥王星和同步轨道
同步自轉
同步自轉(synchronous rotation)是天文學在行星科學中的一個名詞,用於描述一個天體繞著另一個天體公轉的狀態,當自轉的週期和公轉的週期一樣長時,這個天體在公轉的軌道上會始終以同一個半球朝向公轉的天體。 月球是繞著地球公轉的同步自轉衛星。事實上,在太陽系內許多主要的天然衛星都是因為潮汐鎖定而成為同步自轉的衛星。如冥王星與冥衛一。 同步自轉是由二个因素的叠加造成的,一个是引力分布的不均匀,另一个是由天体公轉的惯性离心力分布的不均匀。公轉天体远离中心天体的外侧受到中心天体的引力较小,而在内侧则受到中心天体较大的引力;当一个天体绕另一个天体公轉时,天体上每一点相对于中心天体都具有相同的公轉角速度,这个角速度是天体的质量中心公轉的角速度,在角速度相等的情况下,半径越大,惯性离心力也越大,半径越小,惯性离心力也越小,因此公轉天体的外侧受到较大的惯性离心力,而内侧则受到较小的惯性离心力。公轉天体外侧的小引力和大离心力都使天体的这一部分产生远离中心天体的倾向,而内侧的大引力和小离心力则使天体的这一部分产生落向中心天体的倾向。这内外两侧两种倾向都使天体趋于保持同一个相对于中心天体的姿态,特别是当天体为不均匀时,这就造成了同步自转。当公轉天体的半径相对于与中心天体的距离很小时,例如地球与太阳为万分之一数量级,引力的作用大约是惯性离心力作用的二倍。让地球卫星的质量分布为指向地球的长形可以增强卫星一面朝向地球(同步自轉)的稳定性。 其實同步自轉也會發生在恆星與行星之間,就如同行星與衛星之間,因為潮汐鎖定的作用而產生的,月球與地球之間也會有潮汐鎖定的作用,所以每世紀地球會慢約 1.6 毫秒,如果地球與月球存在的時間夠久,地球一天等於月球公轉一圈時(約55天),地球就不會再轉慢,形成穩定的同步衛星系統,就如同冥王星與冥衛一之間,永遠只能同一面面向對方。.
查看 冥王星和同步自轉
塔羅牌
塔羅牌th Century remake of the card supposed to be missing from the original 15th Century Deck--> 塔羅牌(Tarot)是一套類似於撲克牌的卡牌,通常有78張紙牌,是一種象徵圖像系統。它是源自15世紀中期歐洲各國廣為流傳的集體紙牌遊戲,如法國塔羅牌及意大利塔羅牌。由18世紀到目前,塔羅牌被發現用於神秘主義者和神秘學者占卜上,以至在心理和精神地圖的引路徑,作為反映個人生活的工具,以及幫助人們去沉思考慮的工具。 塔羅牌與撲克牌有相同的規格,它有四個套裝,卻因地區而異,例如法國套裝用於北歐,歐洲中部使用德國套裝,而歐洲南部使用拉丁套裝。每套卡都有四種花色,從一到十,另外各四種花色的卡牌,包括騎士、武士、皇后和皇帝共14張牌。此外,塔羅牌有21張獨立的花色,和一張稱為愚者的卡。根據不同的遊戲,愚者能充當頂級皇牌,或能夠避免跟隨 。 弗朗索瓦·拉伯雷在他的《巨人傳》中由巨人卡岡都亞玩的一種遊戲“tarau”,這很可能是名稱的法國形式的最早認證。在英語國家中,塔羅牌遊戲大多是未盛行的,目前主要是用於占卜的目的 。神秘學者所說的皇牌與愚者是大阿爾克那,而數字及四張宮廷牌被稱為小阿爾克那。那些卡是由一些超自然的作者追蹤至古埃及或卡巴拉,但這裡沒有塔羅牌有18世紀以前用法的文件和證據。.
查看 冥王星和塔羅牌
墳墓一
墳墓一是在寶瓶座"水滴"星群中的(寶瓶座 ζ / ζ Aqu)一顆聯星 (點擊 可以查看"水滴"),與地球的距離大約是103光年。 較亮的寶瓶座 ζ²是一顆黃白色的F型星,視星等 +4.42等。它的伴星寶瓶座 ζ¹是一顆黃白色的F型次巨星,視星等 +4.59等。事實上因為這兩顆星的光度非常接近,因此很容易測量和分解成一對雙星。這一對聯星的合成光度是+3.65,兩星相距1.67弧秒,軌道週期760年。 曼海姆天文台的台長克裏斯琴·邁耶是最先考慮墳墓一是雙星的天文學家。他在1777年注意到這是一對雙星,威廉·赫歇爾在兩年後也發現它是雙星。 墳墓一被觀測的時間迄今只有幹個軌道週期,因此,軌道的大小和形狀,還有軌道週期都還沒有實際的測量資料。根據馬丁·加斯克爾在1968年的測量,得到的週期是856年 (這個資料被諾頓2000星圖引用)。 這兩顆恆星在橢圓軌道上的最大距離,看起來是順時針運動,是最短距離 (大約是太陽至冥王星的距離) 的四倍。 目前這兩顆星在星曆表上的距離是2.
查看 冥王星和墳墓一
大衛·李維
大衛·李維(David H. Levy,1948年5月22日-)是一位加拿大天文學家和科學作家。因為在1993年發現舒梅克-李維九號彗星而聞名。該彗星在1994年7月撞擊木星。.
查看 冥王星和大衛·李維
大衛·朱維特
大衛·朱維特(David C. Jewitt,),生於英國的美國天文學家。他曾在夏威夷大學天文研究所擔任教授,現任教於洛杉磯加利福尼亞大學。.
查看 冥王星和大衛·朱維特
大衛·拉比諾維茨
大衛·林肯·拉比諾維茨(David L. Rabinowitz,),耶魯大學研究員,對太陽系外部及古柏帶進行研究。 拉比諾維茨與米高·布朗及乍德·特魯希略共同發現了一些外海王星天體,計有.
查看 冥王星和大衛·拉比諾維茨
大气层
大氣層,均源自及也許是一層受到重力吸引聚攏在擁有巨大質量天體周圍的氣體,而如果重力夠大且氣體的溫度夠低,就能長期保留住。有些行星擁有許多不同的主要氣體,並且有非常深厚的大氣(參見氣體巨星)。 恆星大氣層這個名詞描述的是恆星外面的區域,典型的範圍是從不透明的光球開始向外的部份。相對來說是低溫的恆星,在它們外面的大氣層也許可以形成複合的分子。地球大氣層,不僅包含有多數有機體呼吸所使用的氧和植物與海藻和藍綠藻行光合作用所使用的二氧化碳,也保護生物的基因免於受到太陽紫外線輻射的傷害。它目前的組成是古大氣層生活在其中的有機體經過數億年的生物化學修改後的結果。.
查看 冥王星和大气层
大決戰!超奧特8兄弟
《大决战!超奥特8兄弟》()是2008年上映之《超人力霸王》系列電影作品,由圆谷制作公司製作,結合了昭和時期的超人力霸王與平成時期的超人力霸王串成的故事。.
天卫三
天卫三(泰坦妮亞、 )是天王星最大的衛星,也是太陽系內第八大的衛星。表面也覆满了火山灰。这表明曾发生过火山活动。那儿有长达数千公里的大峡谷,可能是由于内部的水冻结、膨胀,撑裂了薄弱的外壳而形成的。它的表面也被一种黑色物质重新覆盖过,可能是甲烷或水冰。.
查看 冥王星和天卫三
天大将军六
仙女座υ(天大将军六,Upsilon Andromedae、υ Andromedae、υ And)是一個位在仙女座的聯星系統,距離地球約44光年。主星天大將軍六A是一個比太陽年輕的黃-白矮星,伴星天大將軍六B是距離主星很遠的紅矮星。 自從2010年起已確定有四顆太陽系外行星環繞主星天大將軍六A。已知的四顆行星都是類似木星的氣體巨行星。天大將軍六是太陽以外第一個行星系中發現多顆行星的主序星,並且也是第一個已知在聚星中有多顆行星的。天大將軍六A是NASA於2011年取消的類地行星發現者最優先100顆搜尋行星的恆星中第21個。.
查看 冥王星和天大将军六
天体列表
天体(Astronomical object),又稱星体,指太空中的物体,更廣泛的解釋就是宇宙中的所有的個体。.
查看 冥王星和天体列表
天蝎宫
天蝎宮是占星术黃道十二宮之第八宮,指的是出生日期為10月23日-11月22日。天文學原对应的星座是天蝎座,在希臘傳統指蠍子,所以得名,每年10月23日后太阳到这一宫,那时节气是霜降。天蠍宮的為火星及冥王星,代表色為深紅色。另外天蠍宮的附庸星(也門占星學)為土星(1781年以前)及天王星(1781年以後),代表兩者都有幾近相同的星環,但後者的自轉軸幾乎與其圍繞太陽的軌道面平行。而在密宗占星學中,天蠍宮的神秘守護星為火星(在西方占星術中屬於入廟),層次守護星為水星。.
查看 冥王星和天蝎宫
天體力學
天體力學是天文學的一個分支,涉及天體的運動和萬有引力的作用,是應用物理学,特别是牛顿力学,研究天体的力學運動和形狀。研究對象是太陽系內天體與成員不多的恆星系統。以牛頓、拉格朗日與航海事業發達開始,伴著理論研究的成熟而走向完善的。 天體力學可分六個範疇:攝動理論、數值方法、定性理論、天文動力學、天體形狀與自轉理論、多體問題(其內有二體問題)等。 天體力學也用於編制天體曆,而1846年以攝動理論發現海王星也是代表著天體力學發展的標誌之一。天體力學的卓越成就是發展出zh-cn:航天动力学; zh-tw:太空動力學;-,研究和發展出各式人造衛星的軌道。.
查看 冥王星和天體力學
天體命名
天體命名就是為天文觀測所見到或發現的天體取名字。 在古老的時候,只有太陽、月球和數百顆恆星以及肉眼可以看見的行星有名字。但在過去的數百年,天文學上辨認出來的天體數量已經從數百顆增加至數十億顆,而且每年還有更多的新天體不斷的被發現。天文學家需要一套辨識系統,能明確且不含糊的分辨出這些天體,同時對令人感興趣的天體給予特別的名字,而且這些名稱必須是有意義的,能夠呈現這些天體的特質。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是全球天文學家和其他的科學家認可,能為天體命名的唯一機構。為了能給予任何天體一個明確的名稱,該學會已經建立一套命名系統,能系統化的為各種不同的天體命名與排列順序。.
查看 冥王星和天體命名
天體的極
天體的極是基於測量它們的自轉軸相對於天球的方向確定的。.
查看 冥王星和天體的極
天樽二
天樽二,即双子座δ(δ Gem, δ Geminoru)是一颗位于双子座的恒星,距离地球约60.5光年。.
查看 冥王星和天樽二
天文學臨時編號
天文學臨時編號是天體在被發現后即時給予的命名。當計算出可靠的軌道資料后,臨時編號就會被一個正式编号取代。但由於小行星被發現的數量太多了,因此絕大部分在發現之後的短時間(數年至數十年)內都不會計算出軌道,因此會有很長的時間都使用臨時的名稱,而不會有正式的命名。.
查看 冥王星和天文學臨時編號
天文常數
天文常數是在天文學中使用的物理常數。正式的常數組,以及推薦的數值,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已經數度定義:在1964年Resolution No.4 of the, Hamburg, 1964.
查看 冥王星和天文常數
天文單位
天文單位(縮寫的標準符號為AU,也寫成au、a.u.或ua)是天文學上的長度單位,曾以地球與太陽的平均距離定義。2012年8月,在中国北京举行的国际天文学大会(IAU)第28届全体会议上,天文学家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把天文单位固定为149,597,870,700米。新的天文单位以公尺来定义,而公尺的定义来源于真空中的光速,也就是说,天文单位现在不再与地球與太阳的實際距离挂钩,而且也不再受时间变化的影响(虽然天文单位最初的来源就是日地平均距离)。 國際度量衡局建議的縮寫符號是ua,但英語系的國家最常用的仍是AU,國際天文聯合會則推薦au,同時國際標準ISO 31-1也使用AU,后来的國際標準ISO 80000-3:2006又改成了ua。通常,大寫字母僅用於使用科學家的名字命名的單位符號,而au或a.u.也可以是原子單位或是任意單位;但是AU被廣泛的地區使用作為天文單位的符號。以1天文單位距離的值為單位的天文常數的值會以符號A標示。.
查看 冥王星和天文單位
天文符號
天文符号是天文学中用来表示各种天体、理论构造以及观测事件的符号。其中的许多符号也用于占星学中。这里列出的符号是专业天文学家和业余天文爱好者们经常用到的一些,有些也同样用于占星学。不过,在世界上的不同地方,有的符号会有些差异(例如欧洲使用的象形符号就和美国使用的稍有不同)。.
查看 冥王星和天文符號
天文钟
天文钟是一种特別设计,能同時显示天文信息的时钟。它可以显示太阳、月亮、星座在該時刻的相对位置,有的更可显示主要行星的位置。.
查看 冥王星和天文钟
太阳
太陽或日是位於太陽系中心的恆星,它幾乎是熱電漿與磁場交織著的一個理想球體。其直徑大約是1,392,000(1.392)公里,相當於地球直徑的109倍;質量大約是2千克(地球的333,000倍),約佔太陽系總質量的99.86% ,同時也是27,173,913.04347826(約2697.3萬)倍的月球質量。 从化學組成来看,太陽質量的大約四分之三是氫,剩下的幾乎都是氦,包括氧、碳、氖、鐵和其他的重元素質量少於2% 。 太陽的恆星光譜分類為G型主序星(G2V)。雖然它以肉眼來看是白色的,但因為在可见光的頻譜中以黃綠色的部分最為強烈,從地球表面觀看時,大氣層的散射使天空成為藍色,所以它呈現黃色,因而被非正式地稱為“黃矮星” 。 光譜分類標示中的G2表示其表面溫度大約是5778K(5505°C),V则表示太陽像其他大多數的恆星一樣,是一顆主序星,它的能量來自於氫融合成氦的核融合反應。太陽的核心每秒鐘聚变6.2億噸的氫。太陽一度被天文學家認為是一顆微小平凡的恆星,但因為銀河系內大部分的恆星都是紅矮星,現在認為太陽比85%的恆星都要明亮。太陽的絕對星等是 +4.83,但是由于其非常靠近地球,因此从地球上看来,它是天空中最亮的天體,視星等達到−26.74。太陽高溫的日冕持續的向太空中拓展,創造的太陽風延伸到100天文單位遠的日球層頂。這個太陽風形成的“氣泡”稱為太陽圈,是太陽系中最大的連續結構。 太陽目前正在穿越銀河系內部邊緣獵戶臂的本地泡區中的本星際雲。在距離地球17光年的距離內有50顆最鄰近的恆星系(最接近的一顆是紅矮星,被稱為比鄰星,距太阳大約4.2光年),太陽的質量在這些恆星中排在第四。 太陽在距離銀河中心24,000至26,000光年的距離上繞著銀河公轉,從銀河北極鳥瞰,太陽沿順時針軌道運行,大約2.25億至2.5億年遶行一周。由於銀河系在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中以550公里/秒的速度朝向長蛇座的方向運動,这两个速度合成之后,太陽相對於CMB的速度是370公里/秒,朝向巨爵座或獅子座的方向運動。 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軌道是橢圓形的,每年1月離太陽最近(稱為近日點),7月最遠(稱為遠日點),平均距離是1.496億公里(天文学上稱這個距離為1天文單位) 。以平均距離算,光從太陽到地球大約需要经过8分19秒。太陽光中的能量通过光合作用等方式支持着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长 ,也支配了地球的氣候和天氣。人类從史前時代就一直認為太陽對地球有巨大影響,有許多文化將太陽當成神来崇拜。人类對太陽的正確科學認識進展得很慢,直到19世紀初期,傑出的科學家才對太陽的物質組成和能量來源有了一點認識。直至今日,人类对太阳的理解一直在不断进展中,还有大量有关太陽活动机制方面的未解之謎等待着人们来破解。 現今,太陽自恆星育嬰室誕生以來已經45億歲了,而現有的燃料預計還可以燃燒50億年之久。.
查看 冥王星和太阳
太阳系
太陽系Capitalization of the name varies.
查看 冥王星和太阳系
太阳系天体发现时间列表
这是數百年来太阳系内所发现的卫星的时间列表。 為了比较,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的发现时间都包括在内。最初的六个小行星也都被包括在内,之后,每年都有新的小行星发现,而开始的四个至少在1851年之前都被看作是行星。 历史上,卫星的名字总是在发现之後才有的。.
太阳系天体大小列表
这是一张以逆序排列的太阳系天体半径列表。 太阳、木星、土星在这张表里使用平均半径测量容积。大部分的球形天体如大行星,使用赤道半径。对于不规则天体,使用三个方向的轴进行测量。 表格的顺序与太阳系天体质量列表是不同的因为有些天体密度较大。如天王星比海王星大但质量却比海王星小,木卫三和土卫六比起水星要大的多但质量却不及水星的一半。.
太阳系天体列表
太陽系天體列表收錄太陽系中唯一的恆星──太陽,及所有的行星和矮行星,還有較具代表性的太陽系小天體和1890年代以前發現的衛星。 依據行星定義,環繞太陽的天體可分為行星、矮行星和太陽系小天體,而環繞它們的天體皆稱作衛星。小行星和彗星是由國際小行星中心認定並給予編號的天體,它們幾乎都屬於太陽系小天體,只有少部份的小行星同時是矮行星。流星體是太陽系小天體中,分布最廣、數量最多而質量最小的天體,因為難以觀測,只有在黃道光和對日照,以及成為流星時才容易被發現。.
查看 冥王星和太阳系天体列表
太阳系天体质量列表
这是一张以逆序排列的太阳系天体质量列表.
太阳系的形成与演化
太陽系的形成和演化始于46亿年前一片巨大分子云中一小塊的引力坍缩。大多坍缩的质量集中在中心,形成了太阳,其余部分摊平並形成了一个原行星盤,继而形成了行星、卫星、陨星和其他小型的太阳系天体系统。 这被稱為星云假说的广泛接受模型,最早是由18世纪的伊曼纽·斯威登堡、伊曼努尔·康德和皮埃尔-西蒙·拉普拉斯提出。其随后的发展與天文学、物理学、地质学和行星学等多种科学领域相互交织。自1950年代太空时代降臨,以及1990年代太阳系外行星的发现,此模型在解释新发现的过程中受到挑战又被進一步完善化。 从形成開始至今,太阳系经历了相當大的變化。有很多卫星由环绕其母星气体與尘埃组成的星盘中形成,其他的卫星据信是俘获而来,或者来自于巨大的碰撞(地球的卫星月球属此情况)。天体间的碰撞至今都持续发生,並為太阳系演化的中心。行星的位置经常遷移,某些行星间已經彼此易位。这种行星迁移现在被认为对太阳系早期演化起負擔起绝大部分的作用。 就如同太阳和行星的出生一样,它们最终将灭亡。大约50亿年后,太阳会冷却並向外膨胀超过现在的直径很多倍(成为一个红巨星),抛去它的外层成为行星狀星云,並留下被称为白矮星的恒星尸骸。在遥远的未来,太阳的环绕行星会逐渐被经过的恒星的重力卷走。它们中的一些会被毁掉,另一些则会被抛向星际间的太空。最终,数万亿年之后,太阳终将会独自一个,不再有其它天体在太阳系轨道上。.
太阳系自然卫星列表
太阳系的行星和受到正式认可的矮行星已知共计有180颗卫星,另有19颗已经大到足以实现流体静力平衡,因此这些天体如果直接围绕太阳运转,则将归类为行星或矮行星。 根据其运行轨道不同,卫星可分成两大类:一类是规则卫星,拥有顺行轨道,其在轨道上的前进方向与自转方向相同,并与行星的赤道面接近;另一类是不规则卫星,拥有逆行或偏向于逆行的轨道,在轨道上的前进方向与自转方向相反,并且经常与其围绕行星的赤道形成极限角度。不规则卫星可能是行星从周围的太空中捕获的小行星,其中大部分直径都不到10公里。 伽利略·伽利莱于1610年发现了4颗伽利略卫星,这也是除月球外人类最早发现并公布的卫星Galilei, Galileo, Sidereus Nuncius.
太阳系流体静力平衡天体列表
2006年,國際天文聯會对行星做出定义,规定行星即为按轨道围绕恒星运动、尺寸大到足以保持流体静力平衡并且清除邻近的小天体的天体。流体静力平衡天体在尺寸上足以令其引力克服内部刚性,并因此成为圆形(椭球形)。“清除邻近小天体”的实际意义是指卫星大到其引力足以控制附近的所有物体。根据国际天文联会此一定义,太阳系共有8颗行星。所有以轨道围绕太阳运行并保持流体静力平衡,但未能清除附近小天体的天体称为矮行星。除太阳、行星和矮行星外,太阳系内的所有其它天体则称为太阳系小天体。此外,太阳和另外十余颗卫星尺寸也大到足以达成流体静力平衡。除太阳外,这些天体都属于“行星质量天体”,簡稱“行质天体”(planetary-mass object,縮寫為planemo)。以下列表中列出了太阳和太阳系中所有已知的行星质量天体。太阳的轨道特性列出的是其与银心的距离。其它所有天体按其与太阳的间隔距离排序。.
太阳风
太陽風(solar wind)特指由太阳上層大氣射出的超高速等离子体(带电粒子)流。非出自太陽的类似带电粒子流也常稱爲“恆星風”。 在太陽日冕层的高温(几百万開氏度)下,氢、氦等原子已经被電離成帶正電的质子、氦原子核和带负电的自由电子等。这些带电粒子运动速度极快,以致不断有带电的粒子挣脱太阳的引力束缚,射向太陽的外围,形成太陽風。 太陽風的速度一般在200-800km/s。 一般認為在太阳极小期,從太陽的磁場极地附近吹出的是高速太陽風,從太陽的磁场赤道附近吹出的是低速太陽風。太陽的磁場的活动是會變化的,週期大約為11年。 太陽風一词是在1950年代被尤金·派克提出。但是直到1960年代才證實了它的存在。長期觀測發現,當太陽存在冕洞時,地球附近就能觀測到高速的太陽風。因此天文学家認為高速太陽風的產生與冕洞有密切的關係。太阳表面的磁场及等离子体活动对地球有很重要的影响。当太阳发生强烈的活动时,大量的带电粒子随着太阳风吹向地球的两极,就会在两极的电离层引发美丽的极光。.
查看 冥王星和太阳风
太陽圈
太陽圈(heliosphere)是太陽所能支配或控制的太空區域。太陽圈的邊緣是一個磁性氣狀泡,並且遠遠的超出冥王星之外。從太陽"吹"出的電漿,也就是所謂的太陽風,創建和維護著這個鼓起的泡沫,並且抵抗來自銀河系的氫氣和氦氣,也就是外面的星際物質,滲入的壓力。太陽風從太陽向外流動,直到遭遇到終端震波,然後在那兒突然的減速。航海家太空船積極的探測太陽圈的邊界,穿越過震波和進入日鞘,這是要到達太陽圈最外層的邊緣,稱為日球層頂的過渡區。當太陽在空間中移動時,太陽圈的整體形狀是由星際物質控制的,它似乎不是一個完美的球形。以有限的資料用於未探勘過的自然界,已經推導出許多理論的架結構。 在2013年9月12日,NASA宣布航海家一號已經在2012年8月25日穿過太陽圈,當時它測量到的電漿密度突然增加了40倍。因為日鞘標誌著太陽風和其餘銀河系的一種邊界,可以說航海家一號已經離開太陽系,抵達星際空間。.
查看 冥王星和太陽圈
太陽系外行星
太陽系外行星或系外行星,指在太陽系之外的行星。截至2018年5月5日,已經被確認的系外行星總共有3767顆(另有超過2300顆尚未被確認),當中至少有77%是透過凌日現象發現的;這些行星分屬2816個行星系,其中有628個多行星系。克卜勒任務已經檢測到18,000顆行星候選者,包括262顆位於潛在適居帶的候選者。 在銀河系,估計有數十億顆恆星(若每顆恆星都至少有一顆行星,將導致有1,000億至4,000億顆行星),不只在恆星周圍有行星,也有自由移動的行星質量天體,而已知最靠近的系外行星是比鄰星b。 幾乎所有已經發現的系外行星都在我們自己的銀河系內,但是有少量的銀河系外行星可能可以被檢測出來。哈佛-史密松天體物理中心在2013年1月提出的一份報告中提到:估計在銀河系內「至少有170億顆」地球尺度的系外行星。 數百年來,許多哲學家和科學家都認為在太陽系以外應該也有行星的存在,但是沒有辦法知道行星有多普遍,或是與太陽系行星的相似度又是如何。在19世紀,許多的偵測方法被提出來,但最終所有的天文學家得到的結果都是否定的。第一個被確認的檢測出現在1992年,發現有幾顆質量類似地球的天體環繞著脈衝星PSR B1257+12。在主序帶恆星發現行星的第一個偵測結果出現在1995年,在鄰近的飛馬座51發現了以4天週期公轉一週的巨大行星。由於觀測技術的進步,自此之後偵測到的數量與效率迅速的增加。有些系外行星被大望遠鏡直接拍攝到影像,但絕大多數的系外行星都是經由徑向速度測量檢出的。除了系外行星,「系外彗星」(在太陽系之外的彗星)也被發現,也許在銀河系內也是很普遍的。 最常見的系外行星是巨大的行星,相信是類似於木星或海王星,但這也反應了取樣偏差,因為大質量的行星比較容易被觀察到。一些相對比較輕的系外行星,質量只有地球的幾倍(現在所謂的超級地球);如眾所周知,在統計上的研究表明它們的數量應該超過巨大的行星。雖然現在已經發現一小撮包括地球大小和更小的行星,似乎表現出其它的地球類似體屬性。也存在著有這行星質量的天體環繞著棕矮星和不受到恆星拘束在太空中自由移動的行星;然而,「行星」這個名詞尚未應用在這些天體上。 發現的太陽系外行星,特別是軌道位於適居帶,極有可能有液態水存在表面的那些行星(還因此可能有生命),提高了搜尋外星生命的興趣。因此,尋找太陽系外的行星還包括適居行星,在太陽系外的行星適合承載生命的研究中,被考慮的因素相當廣泛。 在2013年1月7日,來自克卜勒任務太空天文台的天文學家宣布發現了KOI-172.02,一顆像地球的系外行星候選者,在一顆類似太陽的恆星的適居帶中環繞著,可能是「存在著外星生命的主要候選者」。.
查看 冥王星和太陽系外行星
太陽系小天體
太陽系小天體(small Solar System Body, SSSB)是國際天文聯會在2006年重新解釋太陽系內的行星和矮行星時,產生的新天體分類項目。 其他所有環繞太陽運轉的天體都將歸屬到這個分類下:太陽系小天體……,在目前包括在內的有大多數太陽系內的小行星、多數的海王星外天體(TNO)、彗星和其他的小天體。 這包含:.
查看 冥王星和太陽系小天體
太陽系年表
這是太陽系的天文學年表,列出人類對太陽系的主要發現與研究成果。.
查看 冥王星和太陽系年表
太陽系全家福
太陽系全家福是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太空船旅行者1號於1990年2月14日拍攝的合成照片。拍攝進行於太空船離開太陽系八大行星後,進行其星際任務之前。同時,這些照片亦是著名由遠方太空拍攝的地球照片「暗淡藍點」的來源所在。曾任旅行者1號攝影團隊的美國著名天文學家卡尔·萨根,從事了多年才能促使這些照片的出現。 這些照片是由旅行者1號在處於64億公--外(40億英里)的外太空,與黃道呈32°時所拍攝的。美國太空總署當時從太空船發射回地球的訊號中,編譯出60張照片,連線6米之長。挑選旅行者1號進行這個任務,是因為她的飛行軌跡被設定飛到太陽系的北極上空,在這個位置向後望太陽對船上的儀器損耗較少。與其姊妹船旅行者2號不同,由於她的飛行位置較為與黃道靠近,結果在拍攝木星時就會过于靠近太陽,增加儀器損毀的機會。從這張由60張單獨照片合成的照片中,可看到(從右至左):海王星(N)、天王星(U)、土星(S)、太陽(SUN)、金星(V)、地球(E)及木星(J)。當中木星的映像大於使用窄角度鏡頭時拍攝的一個像素,所以能夠被清楚剖析。同樣土星的映像也可清晰看見圍繞它的光環。而天王星及海王星的映像則比實際為大,那是因為在拍攝照片的15秒曝光時間之中,太空船自身的動作使照片被擦模糊。金星與地球的映像则是因為太空船與之相距太遠,致使拍攝出來的映像比窄角度鏡頭拍攝出來的一個像素還要小。地球只佔整像照片的0.12像素左右,而金星更只佔0.11個像素而已。無獨有偶,地球的位置亦剛好在其中一道太陽的散亂光線之上。不過這張全家福仍然遺漏了水星、火星和當時仍被列為行星的冥王星。水星因為太過接近太陽而拍攝不到;火星就因為太陽的散亂光線影響了太空船上的鏡頭而拍不到;而冥王星則因為體積太小及離太陽較遠而照射不到足夠光線。 正如上文所說,由於這張全家福是合成照片,並非以一次曝光而拍攝。當中,有為數不少的照片是經過不同的曝光及使用不同的濾光器拍攝而成,以便盡可能提高拍攝對象的具體特徵。拍攝太陽時則使用了最暗的濾光器(一條甲烷吸收帶)及選取了盡可能最短的曝光時間(五千分之一秒),以減低太陽的強烈光線對太空船上鏡頭內的光導攝像管的影响。從照片看來太陽並非很大,只有從地球上看到的直徑大約40分之一左右。然而,其亮度仍然比在地球上看到的最光亮恆星天狼星多出8百萬倍。照片能夠拍攝得如此光亮,是因為經過鏡頭內的光學儀器多次反射所致。而在其他圍繞太陽的闊角度照片,亦可看到一些加工以減低光學儀器內散亂光線對照片的影響。這些照片用上了清晰的濾光器作一秒的曝光拍攝而成。大部份的照片都使用了闊角度鏡頭,但在拍攝行星時則採用了焦距為1500毫米的窄角度鏡頭(上圖內在合成照片外另置的行星照片),以突顯各個行星的特徵。.
查看 冥王星和太陽系全家福
太陽系的假設天體列表
假設的太陽系天體是在我們太陽系中,已經從觀測的科學中推斷出,但不知道它們是否存在的一顆行星、天然衛星或類似的天體。多年來已經提出一些假設的行星,但很多已經被排除掉。然而,即使在今天,以科學猜測可能存在的行星,依然超出我們目前知識領域的範圍,不知是否真的存在。.
太陽系探索年表
這是一個按航天器發射日期排列的太陽系探索年表。其中包括:.
查看 冥王星和太陽系探索年表
太陽系探測器列表
本列表包括任務成功以及試圖到達地球以外的所有探測器,其中的目標任務包括小行星、行星、衛星、太陽甚至是太陽系外的探測。其中有一些任務僅飛掠小行星、行星、衛星、太陽,由於探測地球本身的探測器數量龐雜、利用多次重力拋射的探測器軌道複雜,所以未加觀測地球、飛掠地球的探測器並未列入。另外,本列表目前也未將已取消或是未來可能發射的探測器列入,因為可能有諸多不確定因素。 截至2016年4月為止,共有248艘探測器被設定為太陽系探測器,這些探測器有些攜帶許多小探測器,但大部分為單一的探測器,其中143艘探測器成功;7艘探測器部分成功;98艘探測器失敗。.
查看 冥王星和太陽系探測器列表
太陽星雲
太陽星雲相信是讓地球所在的太陽系形成的氣體雲氣,這個星雲假說最早是在1734年由伊曼紐·斯威登堡提出的。在1755年,熟知斯威登堡工作的康德將理論做了更進一步的開發,他認為在星雲慢慢的旋轉下,由於引力的作用雲氣逐漸坍塌和漸漸變得扁平,最後形成恆星和行星。拉普拉斯在1796年也提出了相同的模型。這些可以被認為是早期的宇宙論。 當初僅適用於我們自己太陽系的形成理論,在我們的銀河系內發現了超過200個外太陽系之後,理論學家認為這個理論應該要能適用整個宇宙中的行星形成。.
查看 冥王星和太陽星雲
外行星
外行星是太陽系內軌道在主小行星帶外側的行星,因此所指的就是氣態巨行星。依照它們與太陽的距離,依序為:.
查看 冥王星和外行星
妊神星
妊神星是柯伊伯带的一颗矮行星,正式名称为(136108) Haumea。妊神星是太阳系的第三大矮行星,它的质量是冥王星质量的三分之一。妊神星的质量要比地球小1,400倍(地球质量的0.07%)。2004年,迈克尔·E·布朗领导的加州理工学院团队在美国帕洛玛山天文台发现了该天体;2005年,领导的团队在西班牙内华达山脉天文台亦发现了该天体,但后者的声明遭到质疑。2008年9月17日,国际天文联合会(IAU)将这颗天体定为矮行星,并以夏威夷生育之神为其命名。 在所有的已知矮行星中,妊神星具有独特的极度形变。尽管人们尚未直接观测到它的形状,但由光变曲线计算的结果表明,妊神星呈椭球形,其长半轴是短半轴的两倍。尽管如此,据推算其自身重力仍足以维持流体静力平衡,因此符合矮行星的定义。天文学家认为,妊神星之所以具备形状伸长、罕见的高速自转、高密度和高反照率(因其结晶水冰的表面)这些特点,是超级碰撞的结果;这让妊神星成为了碰撞家族中最大的成员,几颗大型的海王星外天体以及妊神星的两颗已知卫星亦是该家族的成员。.
查看 冥王星和妊神星
妊神星的卫星
位於外太陽系的矮行星妊神星擁有兩颗已知自然衛星:妊衛一和妊衛二。這些小衛星在2005年利用位於夏威夷凱克天文台的大型望遠鏡觀察妊神星時被發現。 妊神星的衛星在多方面都有不尋常之處。它們屬於妊神星族,妊神星的碰撞家族,在數十億年前一次破壞了妊神星冰幔的巨大撞擊所產生的碎冰中形成。妊衛一是較大且較遠的衛星,表面存在大量的水冰,這在古柏帶天體中甚為罕有。妊衛二的質量大約為妊衛一的十分之一,軌道傾角異常地高,其軌道也時常受較大的衛星所影響。.
查看 冥王星和妊神星的卫星
威妮夏·伯尼
威妮夏·凯瑟琳·道格拉斯·费尔(Venetia Katharine Douglas Phair),本姓伯尼(Burney)()是冥王星的命名人,也是唯一一位为行星命名的女性。1930年,克莱德·汤博发现一颗新行星,威妮夏·伯尼首先提议将其命名为“Pluto”。当时,伯尼是一名11岁少女,住在英国英格兰牛津。.
查看 冥王星和威妮夏·伯尼
威廉·亨利·皮克林
威廉·亨利·皮克林(William Henry Pickering,)是一名美国天文学家,土卫九的发现者。他是爱德华·皮克林的弟弟。.
孟婆斑
孟婆是冥王星暗黑色的指節套環區域中的一節。孟婆斑橫跨本初子午線(經度0度),在被潮汐鎖定的夏戎的正下方,東邊就是鯨魚(克蘇魯區)的尾巴。這個名字出自中國地府讓人遺忘前世的孟婆。.
查看 冥王星和孟婆斑
宇宙 (紀錄片)
《宇宙》(The Universe),是一部美國紀錄片電視系列,其內容主要與太空和天體等主題有關。《宇宙》主要是由透過電腦繪圖製作的天體電腦圖形,以及訪問宇宙学、天文學和天体物理学專家的片段組成。.
查看 冥王星和宇宙 (紀錄片)
密宗占星术
密宗占星术(Esoteric astrology)是基于的“永恒的智慧”的教义,她说这是她的西藏法师迪瓦尔·库尔(Djwhal Khul)进行传达的一部分。 密宗占星师们遵循贝利的教导,通常是根据他们的工作,她的五卷关于七射线的论述,尤其是第三卷,重点是占星术。她的密宗占星术涉及灵魂意识的进化和进化的障碍。.
查看 冥王星和密宗占星术
小行星10000
小行星10000,称作Myriostos,位于小行星带,艾伯特·乔治·威尔逊1951年9月30日在美国加州帕洛马山天文台发现。小行星10000的临时编号为1951 SY。“Myriostos”一名来自希腊语,意为“一万”。冥王星一度被提议编号为10000号小行星,但提议未获得通过。.
查看 冥王星和小行星10000
小行星120347
(120347)(Salacia),曾用臨時編號2004 SB60,是一颗海王星外天体,位於柯伊伯带,轨道半径略微大于冥王星。其直径约为850公里,是一颗较大的绕日小星体,被认为有可能成为一颗矮行星。该星体于2004年9月22日由Henry G. Roe、米高·E·布朗和Kristina M.
小行星15760
小行星(15760) 1992 QB1是繼冥王星與查龍之後,被發現的第一顆外海王星天體。在1992年發現之後,已經成為古柏帶中主要類別QB1天體的代表。 該物體是由位於夏威夷毛納基山天文台(Mauna Kea Observatory) 的大衛·朱維特(David C. Jewitt)和珍妮·劉 (Jane X.
查看 冥王星和小行星15760
小行星15788
小行星15788(1993 SB)是一顆屬於冥族小天體的外海王星天體。除冥王星以外,它是其中一顆最早被發現的同類天體(比1993 RO晚2天,比1993 RP晚1天),並也是同類中第一顆有足夠的軌道數據乃至能得出一個數字。它于1993年用拉帕爾馬天文臺的牛頓望遠鏡發現的。 我們對這顆天體的了解十分貧乏,連其約為130公里的直徑也是經由其0.09的反照率而估算出來。.
查看 冥王星和小行星15788
小行星15810
1--> 酆神星(15810 Arawn),临时编号为1994 JR1,是一顆屬於冥族小天體的外海王星天體。相似于冥王星,其近日點是在離太陽34.756天文單位處,而其遠日點是在44.507天文單位處,因此它的離心率相比較高。其直徑約為127公里,相對較小,不能被歸納為矮行星。它于1994年5月12日由M.
查看 冥王星和小行星15810
小行星15820
小行星15820,也称作(15820) 1994 TB,是一颗柯伊伯带的海王星外天体。它与海王星成3:2的轨道共振,与冥王星类似。它在1994年10月2日由大卫·朱维特和在夏威夷莫纳克亚山天文台发现。.
查看 冥王星和小行星15820
小行星2060
2060 凱龍 (,或是Χείρων),是查爾斯·科瓦爾在1977年於外太陽系發現的小行星(回溯發現影像已追溯到1895年),它是第一顆被發現軌道在土星和天王星之間的新族群半人馬小行星的一員。 雖然他最初被分類為小行星,稍後發生它究竟是小行星還是彗星的爭議。如今,它被分在這兩類當中,做為彗星的名稱是 95P/開朗 。 凱龍是依據希臘神話中的半人馬-zh-hans:喀戎;zh-hk:奇倫;zh-tw:凱隆;-(英文:Chiron)命名的。在1978年發現的冥王星衛星名為凱倫(英文:Charon),不要將兩者搞混了。.
查看 冥王星和小行星2060
小行星225088
(225088) 2007 OR10是位於離散盤內的海王星外天体,直徑約1500公里,是太阳系最大的未命名天体。它是已知的海王星外天體中體積第三大的。根據2016年5月推測,它的體積稍微大於鸟神星或妊神星,因此它幾乎可被認為是矮行星。已知該天體擁有一顆衛星。.
小行星3908
小行星3908(英語:Nyx),阿莫爾型小行星,也是穿越火星軌道的小行星。於1980年8月6日被德國天文學家漢斯-埃米爾·舒斯特發現,當時的臨時編號為1980 PA,之後命名為Nyx,是希臘神話的夜晚之神。它的直徑約1.2公哩,是一顆V-型小行星,意味著它可能是灶神星的一塊碎片。 在2000年,使用阿雷西波和金石的電波望遠鏡觀測的形狀,製做了Nyx的模型,這顆小行星可以被描述成很好的球型,但是有很多的腫塊。 冥王星的衛星冥衛二最初被提議命名為Nyx,但是為了避免和這顆小行星混淆,所以冥衛二最終改名為與Nyx同音的Nix。.
查看 冥王星和小行星3908
小行星455502
(455502) 2003 UZ413是一顆太陽系海王星外天體,2003 UZ413與海王星的軌道共振為3:2,類似冥王星,因此被分類為冥族小天體。2003 UZ413可能是矮行星。.
小行星486958
小行星486958(;先前在哈伯太空望遠鏡影像背景中標註為1110113Y;新视野号影像背景中標註為11和PT1)是一個柯伊伯带天體(KBO)。該天體是新视野号飛掠冥王星後下一個候選探測目標之一。2015年8月, 被選為新视野号於2019年1月飛掠探測的天體。目標選定時新视野号仍在將探測冥王星的資料傳送回地球。的直徑大約是45公里。.
小行星6235
小行星6235(6235 Burney)是一颗绕太阳运转的小行星,为主小行星带小行星。该小行星于1987年11月14日发现。其名称“伯尼”是为了纪念冥王星的命名人威妮夏·伯尼。.
查看 冥王星和小行星6235
小行星84922
小行星84922(2003 VS2)是一顆柯伊伯帶天體,由近地小行星追蹤於2003年11月14日所發現。小行星84922與海王星的軌道共振為3:2,類似冥王星,因此被分類為冥族小天體。 米高·布朗網站將小行星84922分類為高度疑似矮行星天體,然而米高·布朗宣稱小行星84922大小可能被高估, 天文學家藉由光變曲線分析可以確認該天體是否達到流體靜力平衡 。.
查看 冥王星和小行星84922
小行星90377
賽德娜(英文:Sedna)為一顆外海王星天體,小行星編號為90377。它於2003年11月14日由天文學家布朗(加州理工學院)、特魯希略(雙子星天文臺)及拉比諾維茨(耶魯大學)共同發現,它被發現時是太陽系中距離地球最遠的天然天體。賽德娜目前距離太陽88天文單位 ,為海王星與太陽之間距離的3倍。在賽德娜大部分的公轉週期中,它與太陽之間的距離比任何已知的矮行星候選都要遙遠。賽德娜是太陽系中颜色最紅的天體之一。它大部分由水、甲烷、氮冰及托林(Tholin)所構成。國際天文聯會目前並未將賽德娜視為矮行星,但是有一些天文學家認為它應該是一顆矮行星 。 賽德娜的公轉軌道是一個離心率較大的橢圓,遠日點估計為937天文單位,所以它是太陽系中最遙遠的天體之一,比大部份的長週期彗星都還要遠。賽德娜的公轉週期約為11,400年,近日點約為76天文單位,天文學家可以藉此推斷它的起源。小行星中心目前將賽德娜視為黃道離散天體,這類天體是因為海王星向外遷徙造成的引力擾動,从柯伊柏帶散射入高傾斜和高離心率的軌道內。但是這種分類已經引起爭議,因為賽德娜不曾接近海王星,所以海王星的引力擾動無法造成它的軌道如此橢圓。一些天文學家認為賽德娜是人類首度發現的首顆歐特雲天體,其他天文學家則認為賽德娜的橢圓軌道是一顆通過太陽系附近的恆星所造成的,它可能位在與诞生太陽的星團(一个疏散星團)之內,甚至有天文學家認為賽德娜是太陽從其他恆星系所捕捉到的天體。認為賽德娜的軌道是海王星外天體存在的證據。共同發現賽德娜和矮行星鬩神星,妊神星,和鸟神星的天文學家米高·E·布朗認為它是目前為止人類發現的外海王星天體中最重要的一顆,因為瞭解它的特殊公轉軌道可能可以得知太陽系的起源及早期的演化資訊 。.
查看 冥王星和小行星90377
小行星中文名稱列表
小行星中文名稱列表收錄已有約定成俗(非純音譯)的小行星中文名稱,惟不含以漢語為命名語言的小行星。列表中依據命名內容分為神話、人名、地名、機構和其他等項,再以小行星編號排序。.
小行星序號
小行星序號適用於小行星和矮行星,由國際天文聯合會設置的分支機構小行星中心處理。它們最後的完整格式包含三個部份:依據發現的先後順序配賦的文字與數字,軌道確定後給予的編號,以及由發現者所指定或臨時的名字,,語法上則是--(數字) 名稱,像是(50000) Quaoar和(90377) Sedna;也有將括號省略,直接記為50000 Quaoar和90377 Sedna,完全依據天文學家或學報的選擇。然而,在實際上,數字可能是作為編目和詞條最合理和有效的選擇,並且也許完全被採納了。 自從伽利略發現木星的衛星之後,小行星的衛星 (像是(87) Sylvia I Romulus) 的名稱,就斷斷續續的使用羅馬數字來標示。 彗星的名稱也由小行星中心處理,但是彗星使用另一套大同小異的編目系統。.
查看 冥王星和小行星序號
小行星列表/134301-134400
|- | 小行星134301|| 2141 P-L || 1960年9月24日 || 帕洛马山 || C. J. 万·豪敦、I. 万·豪敦-格勒内费尔德、T. 赫雷爾斯 |- | 小行星134302|| 2634 P-L || 1960年9月24日 || 帕洛马山 || C. J. 万·豪敦、I.
小說中的冥王星
冥王星廣泛地出現在科幻小說與流行文化的虛構作品中。冥王星在1930年發現之初被歸類為行星,直到2006年新的IAU行星定義才將其降級為矮行星,當時引發相當多的關注。.
查看 冥王星和小說中的冥王星
巨蟹座55d
巨蟹座55d是一颗在长周期轨道上环绕巨蟹座55A运转的系外行星,其轨道和中央恒星的距离与木星和太阳的距离相当,它是距离其中央恒星最远的行星。该行星于2002年6月13日被发现。.
查看 冥王星和巨蟹座55d
巫庫波卡梅斑
巫庫波卡梅斑英語發音接近是冥王星暗黑色指節套環系列中的一節。它的名稱源自Wuquub' Kameh ,是瑪雅基切語的議會之書提到的七位死神之一。.
查看 冥王星和巫庫波卡梅斑
中介行星
中介行星是比水星小,但是比穀神星等矮行星大的一種行星。這是艾萨克·阿西莫夫提出來的術語,假設"尺度"是以線性(或體積)來定義,中介行星的直徑應該在1,000公里至5,000公里之間。 這個名詞最怎出現在1980年代晚期的洛杉磯時報,由艾西莫夫撰寫的文章,在他1990年的書Frontiers中也轉載了這篇文章;這個名詞後來第一次重新出現在他於發表的雜文"令人難以置信萎縮星球"中,然後是在(1988年)的文集。 艾西莫夫指出,太陽系必然有大量尺度介於"主要行星"和小行星之間的行星體(相對於太陽和天然衛星的天體),其數量是任意的。艾西莫夫隨後又指出,在最小的主要行星水星和最大的小行星穀神星之間,在尺度上毫無疑問的有著很大的空隙。當時所知的行星體只有一顆冥王星其尺度在這個空隙之內。無論將冥王星視為主要行星,或是小行星,都很難有定論。因此,艾西莫夫建議將屬於水星和穀神星之間的行星體稱為中介行星(mesoplanet)。因為 “mesos”在 希臘文是指"中間"。.
查看 冥王星和中介行星
丹增诺盖
丹增·诺盖(藏文:བསྟན་འཛིན་ནོར་རྒྱས།,尼泊尔语:तेन्जिङ नोर्गे शेर्पा,英语:Tenzing Norgay,),尼泊尔登山家,雪巴人,人称“雪山之虎”,珠穆朗玛峰最早的两名登顶者之一。 丹增·诺盖出生于珠穆朗玛峰附近的索鲁昆布地区,自小梦想登顶珠穆朗玛峰,父母來自中國西藏。他从18岁开始为各国登山队服务,屡次创造新的攀登纪录,被称为“有三个肺的奇人”,经过20多年的努力,终于在1953年,被选为英国登山队的向导,与新西兰登山家艾德蒙·希拉-里-一同挑戰珠峰顶峰。 1953年4月,英国登山队在珠峰南坡5356米处建立了大本营,经过40多天的努力,在8500米处建立了突击营地。希拉--与丹增·诺盖被分为第二组出发。5月26日由于风雪大作,第一组队员受挫。5月29日,气候转好,上午6:30,希拉--和丹增·诺盖出发衝頂。經過5个小时的努力,于11:30登顶成功,这是人类首次攀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峰顶。二人在峰顶展示了聯合国旗、尼泊尔国旗和聯合傑克。丹增还举行了简短的佛教仪式。两人曾在顶峰谦让。 丹增自此之后成为名人,曾去过许多国家进行演讲,晚年在大吉岭隐居,於1986年去世。 為了紀念丹增,冥王星的表面上的一座山脈諾蓋山以他的名字來命名。 Category:尼泊爾登山家 Category:探险家 Category:珠穆朗玛峰登顶者 Category:世界之最.
查看 冥王星和丹增诺盖
主星 (天文學)
主星 (或引力主星)是受到萬有引力約束的多體系統中的主要物體。這個物體擁有系統中大部分的質量,並且通常位於系統的質量中心。 在太陽系,太陽是所有天體繞行的主星。相同的道理 (方式),衛星 (無論是天然衛星或人造衛星) 的主星是它們繞行的行星。主星這個字通常是用來避免指定最靠近質量中心的天體是行星、恆星或其它類型的天體。在這個意義上,主星永遠被當成名詞。 質量中心是天體所有質量平衡的平均位置。太陽的質量非常的巨大,以致於太陽系的質量中心非常接近太陽的中心。但是,這些足夠遙遠的氣體巨星仍然能將太陽系的質量中心移至太陽的外面,儘管太陽擁有太陽系絕大部分的質量。 一個有趣的例子是被稱為主星的冥王星和它的衛星,凱倫。這襖面兩顆天體的質量中心 (或是重心) 永遠在冥王星表面之外。這已經使得一些天文學家將冥王星的系統稱為聯矮行星或是雙行星,而不將它們視為矮行星 (主星) 和它的衛星。在2006年,國際天文聯合會曾經短暫的認為可以正式定義雙行星這個項目,並將冥王星列入其中,但是這個項目最後沒有獲得認同。 在太陽系之外,主星這個名詞的使用不是很明確的。天文學家尚未檢測到任何環繞著系外行星的物體 (反過來,環繞著母星的軌道)。所以在一些主星不明確的軌道,重心依然是曖昧不明的。相似的,在科學期刊中也不會使用主星來表示在多數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
查看 冥王星和主星 (天文學)
希拉蕊山脈
希拉里山脈(英語:Hillary Montes /ˈhɪləri ˈmɒntiːz/Or, Hillary Mountains),是矮行星冥王星表面上有一座山高達1.6 km (5,200 ft) 的山脈,位於湯博區的南部, 鄰近史普尼克平原和諾蓋山脈。Messier, Doug (24 July 2015).
查看 冥王星和希拉蕊山脈
布萊恩·馬斯登
布萊恩·傑佛瑞·馬斯登(Brian Geoffrey Marsden,) 是一位英國天文學家、出生在英國劍橋、曾在牛津大学新学院和耶魯大學就讀。馬斯登博士長期擔任哈佛-史密松天體物理中心轄下的小行星中心的主任(2006年到去世則擔任榮譽退休主任)。.
查看 冥王星和布萊恩·馬斯登
布鲁托
布鲁托(Pluto)是迪士尼经典動畫角色之一,是一隻土黃色的狗,性別為雄性。一般是作為米老鼠的寵物出現,但也曾經作為唐老鴨或高飛狗(本身也是狗)的寵物,在一些短篇故事中則作為主角。首次出现于1930年。 布魯托的名字源自曾经的九大行星,現時矮行星的冥王星(Pluto)所定立的。 分类:虚构狗 分类:迪士尼漫画角色 分类:迪士尼角色.
查看 冥王星和布鲁托
帕西瓦尔·罗威尔
帕西瓦爾·羅倫斯·羅威爾(Percival Lawrence Lowell,),是一位美國天文學家、商人、作家與數學家。羅威爾曾經將火星上的溝槽描述成運河,並且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弗拉格斯塔夫建立了羅威爾天文台,最終促使冥王星在他去世14年後被人們發現。.
查看 冥王星和帕西瓦尔·罗威尔
也门占星术
也門占星術(Yemeni Astrology)即通常所說的星座,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占星術體系之一,也是西洋占星術的原型之一,又名南阿拉伯占星術(South Arabian Astrology)。它主要是將黃道帶人爲劃分為十二個隨中氣點移動(與實際星座位置不一致)的均等區域來充當實際上的黃道星座。心理學家認爲也門占星術提高某些行星在星座的能力,并將十二個黃道星座的邊界線以及這些與實際星座毫無關係的十二中氣的間隔區域說成是星座的起始點。也門占星術使用這些人爲劃分的區域作為天象,按照上行下效原則及塔羅牌反映來支配著人類活動(特別是農牧業生產),因此十二星宮代表了十二個基本人格型態或感情特質。在全世界範圍內,一个人的出生日期就以星座来对应。也門占星術就是測試對應人的出生時間和這些均等劃分的區域来解釋人的性格和命運。 出生時間與等分星宮的對應如下,由於中氣春分年與公曆曆法有差異,不同年份會前後相差1-2天,與中國農曆的二十四節氣各個「中氣」之間的距離吻合,中氣時間的計算準確至分鐘(並非子時開始),亦是等分星宮的界線,每年均有差異。此外,天文學上的十三個IAU黃道星座都有相對于春分點(或太陽)的歲差問題。 公元前8世紀末,示巴王國(即今也門)的一個牧民根據日食設立也門占星術的“附庸星”,比北方的巴比倫人發現日月食循環的沙羅週期早了半個世紀,西洋占星術的守護星和擢升行星就是以也門占星術的附庸星為原型的。.
查看 冥王星和也门占星术
乍德·特魯希略
查德·特鲁希略(Chad Trujillo, ),加州理工學院博士研究學者,從事對古柏帶及太陽系外部的研究,目前任職於夏威夷的北雙子星天文台。 特魯希略於1995年從麻省理工學院取得物理學理學士學位,以及為TEP組織Xi支部的會員之一。2000年,他於夏威夷大學取得天文學博士學位。 特魯希略發現了一些外海王星天體,計有:.
查看 冥王星和乍德·特魯希略
幾何反照率
天體的幾何反照率(geometric albedo)是天體在相位角為0的實際光度(即光源)和相同橫截面在完美平面上的完全漫反射()比例。 漫反射意味著反射的光不會有入射光源的各向同性。零相位角就代表延著光源的方向觀察。對於地球上的觀測者,這種狀況將會在天體位於衝或黃道上時發生。 可見光幾何反照率(visual geometric albedo)則只計算在可見光下的天體幾何反照率。.
查看 冥王星和幾何反照率
乙烷
乙烷是化学式为C2H6的烷烃。乙烷中的所有分子由共价键结合,通常在分子的书写中为了表现两个C(碳原子)之间只有一个化学键,写作CH3-CH3。它是由两个碳原子组成的烷烃中唯一的脂肪烃。 在标准状况下乙烷为可燃气体,无色无味,在一定的浓度下如遇火可产生爆炸。 工业生产的乙烷是从天然气分离出来的或者是煉油廠的副产品。在石油化工中它是生产乙烯的原材料。.
查看 冥王星和乙烷
亞利加帝國
亞利加帝國(Aerican Empire),簡稱亞利加(Aerica),是一個於1987年5月8日成立的私人国家和網絡國家。Ryan, J: Micronations: The Lonely Planet Guide to Self-Proclaimed Nations, ISBN 1-74104-730-7.
查看 冥王星和亞利加帝國
庫德利文不規則凹地
庫德利文不規則凹地是在冥王星表面的一個小凹陷地理特徵,它位於諾蓋山脈的西南,毗鄰魔苟斯斑。它是新視野號在2015年發現的,以因紐特人死亡之地的衛星命名。 這個名稱在拼寫上是錯誤的因紐特語,qudlivun "(那些)關於我們",在地底下的靈魂,純淨之後要去哪裡,adlivun在我們的腳下。.
以地點命名的化學元素列表
下表列出了一些以地點或地名或天體名稱來命名的化學元素。第一個表列出了以地點或地名命名的元素,第二個表列出以天體命名的元素。.
仙女座υc
仙女座υc,或稱為天大將軍六c(Upsilon Andromedae c)是一個環繞仙女座類太陽恆星天大將軍六A的太陽系外行星。公轉週期為241.2日。該行星由傑佛瑞·馬西和保羅·巴特勒發現於1999年4月,該發現使恆星天大將軍六成為太陽和脈衝星 PSR 1257+12 以外第一個發現多行星的行星系統。仙女座υc是該行星系統中第二個被發現的行星,也是目前距離母恆星第二近的。.
查看 冥王星和仙女座υc
仙女座υd
仙女座υd,或稱為天大將軍六d(Upsilon Andromedae d)是環繞仙女座類太陽恆星天大將軍六A的太陽系外行星。該行星由傑佛瑞·馬西和保羅·巴特勒發現於1999年4月,該發現使恆星天大將軍六成為太陽和脈衝星 PSR 1257+12 以外第一個發現多行星的行星系統。仙女座υd是該行星系統中第三個被發現的行星。.
查看 冥王星和仙女座υd
伯德特 (堪薩斯州)
伯德特(Burdett)為美國堪薩斯州波尼縣的一座城市。根據2010年美國人口普查,此城市人口有247人。.
弗雷德·惠普尔
弗雷德·勞倫斯·惠普爾(Fred Lawrence Whipple,),是美国著名的天文学家,曾在哈佛大學天文台任職超過70年,是彗星研究的先驱者之一。.
查看 冥王星和弗雷德·惠普尔
侦探学园Q
《侦探学園Q》(探偵学園Q),是日本漫画家佐藤文也续《金田一少年事件簿》之后的一部推理漫画。原作与《金田一少年事件簿》一样,也为天树征丸。 而《侦探学園Q》的動畫則由製作,並由日本TBS電視台於2003年4月15日~2004年3月20日播放。其後於2006年7月1日,日本電視台播放了長約2小時的單發電視劇;一年後,該電視台並於2007年7月3日~2007年9月11日播放《侦探学園Q》的連續劇。.
查看 冥王星和侦探学园Q
微型行星
微型行星(minor planet)是直接環繞著我們的太陽的天體,但它們暨不是主要的行星,也不是原本所謂的彗星。微型行星可以是矮行星、小行星、特洛伊天體、半人馬小行星、古柏帶天體、和其它的海王星外天體。第一顆微型天體是在1801年發現的穀神星(矮行星,但從發現開始迄1851年,它都被視為一顆行星)。在小行星中心已經存有軌道資料的天體超過570,000顆。 「微型行星」(minor planet)這個名詞從19世紀就被用來描述這些天體。planetoid這個名詞也曾經被使用過,特別是針對較大(像行星)的天體,像是從2006年起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稱為矮行星的天體Planet, asteroid, minor planet: A case study in astronomical nomenclature, David W.
查看 冥王星和微型行星
俄克拉何马城爆炸案
俄克拉何马城爆炸案发生在1995年4月19日,是一起针对美国俄克拉何马城市中心艾尔弗雷德·P·默拉联邦大楼发起的本土恐怖主义炸弹袭击。这起爆炸案是2001年的九一一袭击事件发生前,美国本土所遭受最为严重的恐怖主义袭击事件,共计导致168人死亡,另有超过680人受伤,还令方圆16个街区的324幢建筑物受损或被毁,86辆车遭烧毁或由冲击波摧毁,震碎了附近258幢建筑物的玻璃,共计造成至少价值6.52亿美元的破坏。事件发生后,地方、州、联邦和世界各地的机构都开展了大量的救援工作,全美各地都捐出大笔款项。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派出包含665名救援人员的11支城市搜索与救援任务组开展搜救和恢复工作。 爆炸发生仅90分钟后,俄克拉何马州巡警拦下了驾驶无牌车辆的提摩太·占士·麥克維,并以涉嫌非法携带枪支将其逮捕。很快,法医证据证实麦克维和特里·尼科尔斯与案件有关系,尼科尔斯随即被捕,两人都在几天内受到起诉。侦察人员之后还确定迈克尔·福捷(Michael Fortier)和洛里·福捷(Lori Fortier)夫妇是案件的同谋。麦克维是一位曾参加过海湾战争的退伍军人,对美国的民兵运动抱有同情,他把一辆租来的卡车装满炸药后停在艾尔弗雷德·P·默拉联邦大楼前,然后引爆了炸药。特里·尼科尔斯是麦克维的同谋,他对炸弹的制备进行了协助。麦克维仇视联邦政府,认为政府对1992年的红宝石山脊事件和1993年的韦科惨案处理失当,他把自己的攻击时间定在韦科惨案以多人死亡告终这天的两周年纪念日。 官方对案件所进行的调查人称“OKBOMB”,是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刑事调查案例。联邦调查局探员进行了28,000次面谈,收集了3.2吨证据,收集的各类资讯有近十亿份。几位炸弹袭击者于1997年受到起诉并全部定罪,麦克维于2001年6月11日以注射执行死刑,尼科尔斯被判处无期徒刑。迈克尔和洛里·福捷夫妇作为污点证人出庭作证指控麦克维和尼科尔斯,其中迈克尔因未能警告联邦政府获刑12年,洛里则--自己的证词进行控辩交易得到豁免。 这起爆炸案促使联邦政府通过了1996年《反恐怖主义及有效死刑法》,其中收紧了美国人身保护令的应用标准,还通过立法提高了对各地联邦建筑的安全性保护标准来防止今后的恐怖袭击事件。2000年4月19日,俄克拉荷马市国家纪念堂在原本的默拉联邦大楼旧址落成,纪念爆炸案的受害者,爆炸发生后每年同一时间都会举行纪念活动。.
土卫六
土卫六又稱為「泰坦」(Titan),是环绕土星运行的一颗卫星,是土星卫星中最大的一个,也是太陽系第二大的衛星。荷兰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数学家克里斯蒂安·惠更斯在1655年3月25日发现它,也是在太阳系内继木星伽利略卫星後发现的第一颗卫星。由於它是太陽系第一颗被发现擁有濃厚大氣層的衞星,因此被高度懷疑有生命體的存在,科學家也推測大氣中的甲烷可能是生命體的基礎。土衛六可以被視為一個時光機器,有助我們了解地球最初期的情況,揭開地球生物如何誕生之謎。.
查看 冥王星和土卫六
地球
地球是太阳系中由內及外的第三顆行星,距离太阳约1.5亿公里。地球是人類已知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也是人類居住的星球,共有74.9億人口。地球质量约为5.97×1024公斤,半径约6,371公里,密度是太阳系中最高。地球同时进行自转和公转运动,分别产生了昼夜及四季的变化更替,一太陽日自转一周,一太陽年公转一周。自转轨道面称为赤道面,公转轨道面称为黄道面,两者之间的夹角称为黄赤交角。地球仅擁有一顆自然卫星,即月球。 地球表面有71%的面积被水覆盖,称为海洋或可以成为湖或河流,其余是陆地板块組成的大洲和岛屿,表面分布河流和湖泊等水源。南极的冰盖及北极存有冰。主體包括岩石圈、地幔、熔融态金属的外地核以及固态金属的內地核。擁有由外地核產生的地磁场。外部被氣體包圍,称为大氣層,主要成分為氮、氧、氬。 地球诞生于约45.4亿年前,42億年前開始形成海洋。并在35亿年前的海洋中出现生命,之后逐步涉足地表和大气,并分化为好氧生物和厌氧生物。早期生命迹象产生的具體证据包括格陵兰岛西南部中拥有约37亿年的历史的石墨,以及澳大利亚大陆西部岩石中约41亿年前的 Early edition, published online before print.。此后除去数次生物集群灭绝事件,生物种类不断增多。根据学界测定,地球曾存在过的50亿种物种中,已经绝灭者占约99%,据统计,现今存活的物种大约有1,200至1,400万个,其中有记录证实存活的物种120万个,而余下的86%尚未被正式发现。2016年5月,有科学家认为现今地球上大概共出现过1--种物种,其中人类正式发现的仅占十万分之一。2016年7月,科学家称现存的生物共祖中共存在有355种基因。地球上有约74亿人口,分成了约200个国家和地区,藉由外交、旅游、贸易、传媒或战争相互联系。.
查看 冥王星和地球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現在初看起來,關於宇宙在任何方向看起來都一樣的所有證據似乎暗示,我們在宇宙中的位置有點特殊。特別是,如果我們看到所有其他的星系都遠離我們而去,那似乎我們必須在宇宙的中心。”——節錄自史帝芬·霍金《時間簡史》第三章:膨脹的宇宙 20世紀早期,俄國物理學家和數學家亞歷山大·弗里德曼以廣義相對論著手解釋宇宙,他認為宇宙不是靜態的,並指出:“我們不論往哪個方向看,也不論在任何地方進行觀察,宇宙看起來都是一樣的”,幾年之後,弗里德曼這個觀念被美國天文學家埃德溫·哈勃所證實。為此,霍金在《時間簡史》第三章中寫道:如果不去管在小尺度下的差異(我們星系中的其他恒星形成了橫貫夜空的銀河系的光帶),而看得更遠的話,則宇宙確實在所有的方向看起來是大致一樣的。及至1965年,兩位美國物理學家阿諾·彭齊亞斯和羅伯特·威爾遜無意中探測到宇宙微波背景(由亞歷山大·弗里德曼的學生喬治·伽莫夫首先提出),而由於不管我們朝什麽方向進行測量,其所測得的微波輻射都是一樣的(變化總是非常微小),就進一步證明了弗里德曼實際上異常準確地描述了我們的宇宙。此外,霍金指弗里德曼也提出了另外一個沒有任何科學的證據支持或反駁的假設:“從任何其他星系上看宇宙,在任何方向上也都一樣”,不過霍金自言相信另一個假設只是基於謙虛:“因為如果宇宙只在圍繞我們的所有方向顯得相同,而在圍繞宇宙的其他點卻並非如此,則是非常令人驚奇的!” 过去400年的望远镜观测不断地调整着我们对于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的认识。在最近的一个世纪,这一认识发生了根本性的拓展。起初,地球被认为是宇宙的中心,而当时对宇宙的认识只包括那些肉眼可见的行星和天球上看似固定不变的恒星。17世纪日心说被广泛接受,其后威廉·赫歇爾和其他天文学家通过观测发现太阳位于一个由恒星构成的盘状星系中。到了20世纪,对螺旋状星云的观测显示我们的银河系只是中的数十亿计的星系中的一个。到了21世纪,可观测宇宙的整体结构开始变得明朗——超星系团构成了包含大尺度纤维和空洞的巨大的网状结构。超星系团、大尺度纤维状结构和空洞可能是宇宙中存在的最大的相干结构。在更大的尺度上(十亿秒差距以上)宇宙是均匀的,也就是说其各个部分平均有着相同的密度、组分和结构。 我们相信宇宙是没有“中心”或者“边界”的,因此我们无法标出地球在整个宇宙中的绝对位置。.
地球的其他衛星
了月球之外,地球可能曾經擁有其它的天然衛星數個世紀。有些已經被提出,但尚未經過驗證。目前月球仍然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但是有些天體被視為準衛星,像是小行星3753克魯特尼已經一再的被討論是否地球的第二顆衛星,其它的還有54509 YORP、(85770) 1998 UP1、、2000 PG5、2000 WN10。 在19和20世紀,一些科學家進行的「第二顆衛星」的搜尋,當然也有些非科學的建議和可能是惡作劇的主題。這些可能是惡作劇的,也都有相關天體的大小和軌道,但是都缺乏發現的資料和無法證實。 但是,有4顆近地天體被發現與地球有著1:1的共振;它們被稱為準衛星。 通過大規模的搜索發現一些小天體,實際的提案或要求正視這些軌道很特別的天體,對這些建議的天體進行最終的分析和確認。所有中的三個已經確認不會是永久的天然衛星。.
查看 冥王星和地球的其他衛星
地球相似指數
地球相似指數(Earth Similarity Index,縮寫作ESI)是一個標定其他行星和地球相似程度的指數,範圍在0和1之間,地球自身的相似指数以1表示。地球相似指数是针对行星设计出来的,但也可以用于大型天然卫星和其他天体。地球相似指數可以經由行星半徑、密度、脫離速度和表面溫度代入公式計算得知。 該指數在0.8到1之間的行星代表擁有岩石組成的表面、可以在氣候溫和條件下保有類似地球大氣的行星。根据这个标准,太阳系中没有任何与地球类似的行星或卫星:除了地球自身相似指数为1之外,排名第二的金星的地球相似指数为0.78。但最近发现有多个太阳系外行星在此范围内,如克卜勒438b是已证实的系外行星中地球相似指数最高的,达0.88。若开普勒候选星KOI-4878.01得到证实,其相似指数高达0.98。 值得一提的是,地球相似指数并不是衡量行星适居性的指标,该指标由行星适居指数来表征。.
查看 冥王星和地球相似指數
匈卡梅斑
匈卡梅斑英語發音接近是冥王星暗黑色指節套環系列中的一節。它的名稱源自Jun Kameh ,是瑪雅基切語的議會之書提到的七位死神之一。.
查看 冥王星和匈卡梅斑
化學元素命名
因为欧洲语文有密切的关系,除了那些各语文从远古就知的,所用的元素名称都是非常类似,因为科学名称都是新拉丁文的形式。大部分元素结尾是“-ium”,一些羅曼語族语文结尾“-io”。例如,钷在常见欧文是:.
查看 冥王星和化學元素命名
國際天文聯會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缩写为IAU;法語:Union astronomique internationale,縮寫為UAI),由博士以上的專業天文學家所組成,積極參與天文學研究與教育。於1919年7月28日在比利時的布魯塞爾成立,由當時的國際天文星圖計畫(Carte du Ciel)、太陽天文聯合會(Solar Union)和國際時間局(Bureau International de l'Heure)等數個組織合併而成。其後,世界各國的國家級天文組織陸續加入,构成今日的規模。該會是國際科學理事會(ICSU)的國際科學聯合成員,也是國際上承認的權威机构,負責統合恆星、小行星、衛星、彗星等新天體以及天文學名詞的定義與英文命名。2014年7月10日宣布「外星世界命名」(NameExoWorlds)活動啟動,開放公眾參與系外行星的命名。 IAU下分成數個工作單位,IAU也負責天文訊息全球電報通報系統,實際工作由中央天文電報局(Central Bureau for Astronomical Telegrams,CBAT)汇总整理天文訊息的匯報及電報的發布。 總會共有90個不同國家或地區共10144位會員,其中美國最多,有2579位會員,其次为法國(700位)、日本(598位)、義大利(568位)、德國(532位)和英國(523位)。.
查看 冥王星和國際天文聯會
创神星
創神星,正式名称为50000 Quaoar,中文音譯為--欧尔,是由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两位天文学家布朗和特鲁希略于2002年10月7日发现的柯伊伯带天体。“--欧尔”(Quaoar)一词,源自美国原住民通格瓦部族(Tongva)神话的创世之神,所以中文的正式译名為創神星。国际天文联会之前给予这颗天体临时编号为,也叫小行星50000。 天文學家对創神星的了解甚少,根据天文學家估計,創神星直径介於800至1300公里之間,約相等于地球的十分之一。根據天文學家初步计算,創神星距离地球约41至45天文单位,公轉一周需时286年。.
查看 冥王星和创神星
單星
单星是不和任何其他同类星体组成聚星系统的单一天体。恒星、行星、小行星都存在单星系统。.
查看 冥王星和單星
哈得斯
哈得斯(ᾍδης),又译为哈迪斯、黑帝斯、哈帝斯、哈德斯、哀地斯、海地士等,是希臘神話中统治冥界的神,也就是冥王,相对应于罗马神话的普路托(Plūtō)。他是克羅諾斯和瑞亚的儿子,宙斯的哥哥。他的婚配者是姊姊得墨忒耳的女兒珀耳塞福涅。希臘神話的死亡觀不存在帶善惡判斷的天堂與地獄,認為冥界是所有死者唯一的去處,因此黑帝斯的神話形象雖冷酷,但並無大多宗教神話中的惡神色彩,而且是典型的奧林帕斯英挺男子。由於冥府位於地底,黑帝斯也被視為地下礦產的支配者。 書庫第一書第五章以前都以普魯托(Πλούτων)稱呼冥王,以後便都稱為艾多斯(Ἄιδος)或哈得斯(Ἅιδης)。冥王星的拉丁名起源于祂。.
查看 冥王星和哈得斯
哈勃空间望远镜
哈勃太空望遠鏡(Hubble Space Telescope,HST),是以天文學家愛德溫·哈伯為名,在地球軌道的望遠鏡。哈勃望远镜接收地面控制中心(美国马里兰州的霍普金斯大学内)的指令并将各种观测数据通过无线电传输回地球。由于它位于地球大氣層之上,因此獲得了地基望遠鏡所沒有的好處:影像不受大氣湍流的擾動、視相度絕佳,且无大氣散射造成的背景光,還能觀測會被臭氧層吸收的紫外線。於1990年發射之後,已經成為天文史上最重要的儀器。它成功弥补了地面觀測的不足,幫助天文學家解決了許多天文学上的基本問題,使得人类对天文物理有更多的認識。此外,哈勃的超深空視場则是天文學家目前能獲得的最深入、也是最敏銳的太空光學影像。 哈勃太空望遠鏡和康普頓γ射線天文台、錢德拉X光天文台、史匹哲太空望遠鏡都是美國太空總署大型轨道天文台计划的一部分。哈勃空间望远镜由NASA和ESA合作共同管理。.
查看 冥王星和哈勃空间望远镜
儒略年
儒略年(符號:a)是天文學中測量時間的測量單位,定義的數值為365.25天,每天為國際單位的86400秒,總數為31,557,600秒。這個數值是西方社會早期使用儒略曆中年的平均長度,並且是這個單位的名稱。然而,因為儒略年只是測量時間的單位,並沒有針對特定的日期,因此儒略年與儒略曆或任何其他的曆都沒有關聯,也與許多其他型式年的定義沒有關聯。.
查看 冥王星和儒略年
冥卫三
冥衛三正式名稱為Hydra( ,許德拉),是冥王星的一颗卫星。 2005年5月首次被冥王星伴侣搜索团队通过哈勃太空望远镜观测到。並于同年5月15日和5月18日拍到照片;2005年5月15日观测者Max J. Mutchler经确认和预估後,於2005年10月31日公布發現衛星的消息,當時暫編號為S/2005 P1,2006年6月下旬經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會議後正式命名為Hydra(許德拉),在《伊利亞特》中是守衛地獄的九頭蛇,名字的概念取自2006年1月飛往冥王星的新視野號(New Horizons)探測器名字的第二個字的首字母H。 观测显示其与冥卫一(卡戎)类似,軌道半徑約65,000公里,以38天周期繞冥王星運轉。估計其直径在52-160公里间。許德拉(冥衛三)比冥衛二亮25%,故可能也较大。.
查看 冥王星和冥卫三
冥卫二
冥衛二正式名稱為Nix( ,尼克斯),是冥王星的一颗卫星。 2005年5月首次被冥王星伴侣搜索隊通过哈勃太空望远镜观测到。其照片于2005年5月15日和2005年5月18日被哈勃望遠鏡拍摄到;2005年5月15日Max J. Mutchler经确认和预估後,于2005年10月31日公布卫星发现的消息,初被編號為S/2005 P2,於2006年6月下旬的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會議上正式被命名為Nix(尼克斯,希臘神話中代表黑夜的女神)(原本建議命名為Nyx,但是為了不和小行星3908(Nyx)混淆,所以把它命名為與Nyx同音的Nix),名字以2006年1月啟程飛往冥王星的新视野號(New Horizons)探測器名字的首個字母為概念。 观测显示其与冥卫一(卡戎)类似,軌道半徑50,000公里,以25天周期繞冥王星運轉;估計其直径在32-145公里之间(依反照率判定将可研判出更精确的数据)。冥衛二比冥衛三暗25%,所以可能也比较小。 初時研究時認為冥衛二和冥王星一樣是紅色的,後來才發現冥衛二和其他兩顆衛星一樣是灰色的。.
查看 冥王星和冥卫二
冥卫五
冥卫五(Styx, ,编号S/2012 P 1、S/2012 (134340) 1,简称P5)是冥王星的一颗较小的天然卫星,2012年7月11日宣布发现。它是冥王星第五颗被确认的卫星,距离第四颗卫星冥衛四的发现仅相隔了一年。2013年7月2日時,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宣布正式批准「斯堤克斯」(Styx)這個名字作為S/2012 (134340) 1的稱呼。.
查看 冥王星和冥卫五
冥卫四
冥卫四(Kerberos, ,编号S/2011 P 1、S/2011 (134340)1或P4)是冥王星的一颗小型卫星,于2011年6月28日首次发现,并于7月20日证实。它是自1978年发现冥卫一、2005年发现冥卫二与冥卫三后,冥王星已知的第四颗卫星。2013年7月2日,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宣布正式批准「科伯羅司」(Kerberos)這個名字作為S/2011 P 1的稱呼。.
查看 冥王星和冥卫四
冥王
冥王可能是指以下事物:.
查看 冥王星和冥王
冥王雪奈
冥王雪奈,或冥王剎那,可變身成為水手冥王星(即Sailor Pluto),是日本動漫《美少女戰士》中的主要人物之一。日語配音員是川島千代子。.
查看 冥王星和冥王雪奈
冥王星-古柏帶特快車
冥王星-古柏帶特快車(Pluto Kuiper Express,簡稱 PKE 或 PLUTOKE)是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噴氣推進實驗室(JPL)的科學家和工程師提出的星際探測任務,目標是研究冥王星和其衛星,以及一個或多個其他的古柏帶天體。這是繼冥王星350(,由於任務耗資過多而取消)與第二代水手號計劃(,也就是後來卡西尼-惠更斯號的前身)後,第三個以探測冥王星為主要任務的計畫。 這項任務提出時,正值美國積極向外太陽系探索的時期(如航海家1號和2號),進而催生出數個探索冥王星等外太陽系天體的計劃。而冥王星-古柏帶特快車就是其一,這項任務自提出以來經歷不少更動,一開始任務目標僅限於冥王星和其衛星,但在任務規劃期間,第一顆古柏帶天體的發現使古柏帶引起不少科學家的高度關注,因此任務目標也隨之擴大至其他數個古柏帶天體。然而,由於計劃後期的預估經費遠遠超過原先所認為的金額,終於在2000年,美國航太總署決定取消這項計畫,由後來的新視野號任務接棒。.
冥王星大气层
冥王星大氣層是冥王星周邊薄薄的氣體層。它的主要成分是氮(N2),次要的成分還有甲烷(CH4)和一氧化碳(CO),這些都與它們在冥王星表面的冰平衡。表面的壓力範圍在6.5至24微帕(0.65至2.4Pa),大約是地球大氣壓力的百萬分之一至十萬分之一,遠遠低於地球表面的大氣壓力。預測冥王星的橢圓軌道對它的大氣層主要的影響是:當冥王星遠離太陽時,它的大氣層會逐漸凍結。當冥王星接近太陽時,冥王星固體的表面溫度上升,造成冰的昇華。就像汗水從皮膚表面蒸發時會冷卻身體一樣,冥王星的昇華會造成反溫室效應,使表面冷卻。 存在大氣層中的甲烷是強大的溫室氣體,在冥王星的大氣層創造出溫度反轉,使10公里高處的平均溫度比表面高,達到36K。大氣層較低處的甲烷濃度比上層大氣的含量要高。 儘管冥王星正在遠離太陽,它在2002年的大氣壓(0.3帕斯卡)比1988年還高。因為在1987年,冥王星的北極是120年來首度離開陰影,造成額外的氮開始從冰帽昇華,需要幾十年才能在逐漸進入陰影的南極結冰,凍結成冥王星南極的冰帽。 一些來自大氣層的分子有足夠的能量來克服冥王星微弱的引力逃逸進太空,在那裏他們會被太陽輻射的紫外線電離。當太陽風遇到由離子構成的障礙,它會減緩速度和轉移方向(描繪在紅色的區域),可能在冥王星的前緣形成沖激波。這些離子會被撿拾並隨著太陽風前進,流過矮行星形成離子尾或電漿尾(藍色區域)。新視野號太空船的太陽風分析儀(SWAP)於2015年7月14日最接近冥王星之後,很快地就在這個地區首度進行低能量大氣離子的測量。這些測量將使SWAP的團隊確認冥王星失去大氣層的速率,並反過來洞察冥王星的大氣層和表面的沿革。.
查看 冥王星和冥王星大气层
冥王星地理
冥王星地理劃定和敘述冥王星地區表面的特徵。冥王星世界的地理主要聚焦在位置上,也就是所謂的自然地理,分析冥王星的自然特徵和分布、繪製冥王星的地圖。在2015年7月14日,新視野號成為飛越冥王星的第一艘太空船。在它飛越的短暫期間,新視野號做出詳細的地理測量和觀測冥王星和它的衛星。.
查看 冥王星和冥王星地理
冥王星地质
冥王星的地質是指對冥王星表面組成、外殼與內部結構的相關研究。因為冥王星距離地球極為遙遠,所以在地球上難以對冥王星進行深入研究。直到2015年7月14日新视野号飛掠冥王星系統以前,冥王星地質的細節並不為人所知。.
查看 冥王星和冥王星地质
冥王星的衛星
冥王星目前已知的衛星總共有五顆,冥衛一是其中最大的一顆,它與冥王星的相對大小比太陽系其他已知的行星或矮行星都還要大。相較之下,冥衛二、冥衛三、冥衛四和冥衛五的體積則小得多。.
查看 冥王星和冥王星的衛星
冥王星表面特徵列表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決定冥王星地表結構的命名必須來自下列幾種主題:.
冥王星日食
冥王星上的日食是由于其五个天然卫星(冥卫一、冥卫二、冥卫三、冥卫四和冥卫五)之一位于太阳和冥王星的连线之间,从而挡住射向冥王星表面的太阳光。.
查看 冥王星和冥王星日食
冥衛一表面特徵列表
2015年7月,美國太空總署的新視野號計劃對冥王星和冥衛一的探索發現了許多地質特徵。對於這些地點的命名,太空總署在2015年3~4月間就開始收集公眾提名,並經過公開票選後,由新視野號團隊從中選出地名提交國際天文聯會。提名和投票的主題分為:.
冥族小天體
在天文學中,冥族小天體或类冥小天体(plutino)是與海王星有2:3的平均運動共振的海王星外天體,Plutinos這個名稱是在冥王星之後才有的,使用了義大利文表示小的附加語詞-ino,指像冥王星一樣被困在共振軌道中的小天體。名稱只提到軌道共振,並不涉及其他的物理性質,且原本僅用於描述比冥王星小的共振天體,但現在已將冥王星本身也包含在內。 冥族小天體分布在古柏帶的內層部分,現時已知的古柏帶天體中,有近四分一是冥族小天體。除了冥王星之外,第一顆冥族小天體是在1993年9月16日發現的1993 RO。 最大的幾顆冥族小天體,包括冥王星,有亡神星(90482,Orcus)、伊克西翁(28978,Ixion)、拉達曼迪斯(38083,Rhadamanthus)、和雨神星(38628,Huya)。.
查看 冥王星和冥族小天體
冰矮星
冰矮星是比一般彗星的彗核大並比小行星擁有更多冰的天體。她們被認為有數百公里直徑的大小,並且在歐特雲和古柏帶中有非常多的數量。 冰矮星不是國際天文聯合會所認定的官方分類,並且涵蓋了比官方認定的類別:QB1天體和冥族小天體更大的範圍。 美国西南研究院的:en:Alan Stern相信除了海王星的衛星崔頓之外,還有許多我們未曾發現的冰矮星。Stern說有三顆直徑在1,000至2,000公里的冰矮星有著明顯的撞擊痕跡。天王星可能就是被冰矮星撞擊才使得自轉軸傾倒,海王星最大的衛星,崔頓,也可能曾被冰矮星撞擊過。.
查看 冥王星和冰矮星
出生圖
一個範例的出生圖 公元2000年1月1日,北美東部時區凌晨12:01:00,位於美國紐約州紐約市,推算出來的占星命盤(經度:074W00'23" ─ 緯度:40N42'51")。.
查看 冥王星和出生圖
凌星行星及原行星小望遠鏡
凌星行星及原行星小望遠鏡(TRAnsiting Planets and PlanetesImals Small Telescope,TRAPPIST)是一個由比利時操作,設在智利的機器人望遠鏡,於2010年啟用,它的縮寫TRAPPIST是要向產在比利時的修道院啤酒致敬。.
內側行星和外側行星
在太陽系,.
共振海王星外天體
共振海王星外天体,在天文學中是指軌道與海王星有共振關係的海王星外天体(TNO),意味著兩者的軌道週期之間有簡單的整數比,如1:2、2:3等等。†.
查看 冥王星和共振海王星外天體
先鋒高地
先鋒高地是矮行星冥王星上的一個地區,位於湯博區北邊和航海家高地東邊,是新視野號太空船在2015年7月14日發現的。它依據先鋒計畫命名,這個既包括先鋒10號和先鋒11號,是最先穿越小行星帶和探測木星和土星,以及外太陽系的太空船;先鋒6、7、8和9號組成行星際天氣網路;先鋒1號至5號以不同的方法探測月球;而先鋒金星計劃是讓太空船環繞金星的太空船。.
查看 冥王星和先鋒高地
光時
光時(Light hour)是長度單位之一,是光於一小時在真空所行走的距離,一光時相等於1,079,252,848,800米(~ 1.08兆米)。但由於以光時這個單位測量恆星顯得太小,而測量太陽系天體又顯得太大,因此這個單位不常用。 冥王星的公轉軌道半徑約為5.473光時。.
查看 冥王星和光時
克莱德·汤博
克莱尔·威廉·汤博(Clyde William Tombaugh,),美国天文学家,1930年獨立发现冥王星。.
查看 冥王星和克莱德·汤博
克萊頓·克蕭
克萊頓·愛德華·克蕭(Clayton Edward Kershaw,),出生於德克薩斯州的達拉斯,為大聯盟洛杉磯道奇的先發投手。另外,克蕭是發現冥王星的天文學家克萊德·湯博的侄孫。台灣球迷與媒體常稱其為書僮。.
查看 冥王星和克萊頓·克蕭
克魯恩斑
克魯恩斑傳統的伊拉克曼德語(已滅絕),英文的發音接近;或現代的伊朗曼德語,英文的發音接近。是冥王星暗黑色指節套環系列中最西邊的一節。它的名字源自Krun,是曼德語族冥府最大的五位惡魔之首腦。 克魯恩斑是繼克蘇魯區和炎魔斑之後第三大的暗區。它延伸到接近西經180度附近,也就是冥王星上正對著Charon的背面。.
查看 冥王星和克魯恩斑
克蘇魯區
克蘇魯區 〈〉是矮行星冥王星上顯著的地形,讓人聯想到鯨魚的形狀。它是冥王星赤道上長約的狹長黑暗地區。它在冥王星"心形" 湯博區的史波尼克高原西邊;"指節套環"中的孟婆斑東邊。.
查看 冥王星和克蘇魯區
回溯發現
回溯發現(precovery,是pre-discovery recovery的簡短語詞)是天文學上在舊的圖檔或乾版中尋找某天體的影像,其目的為更精確的計算該天體的軌道。這種情況最常發生在小行星上,但有時也發生在彗星、矮行星、衛星或是恆星;甚至是系外行星也都曾經在已經歸檔的舊圖檔中被回溯發現。而在英文中的"precovery"原本是先前發現的天體從影像中消失不見(如隱身在太陽後方),但現在又再度從影像中被發現(可以是迷蹤小行星和迷蹤彗星)。 一個天體的軌道計算涉及觀測其位置次數的多寡。測量的次數越多,位置與時間分離的越廣泛,計算的結果就可以更準確。然而,對於一個新發現的天體,只有幾天或數周的測量位置可用,這僅僅可以做出初步的軌道計算(不精確的)。 當對一個天體特別有興趣(例如,可能撞擊地球的小行星),研究者就會開始搜尋舊有的圖檔,期能回溯發現該天體的影像。利用初步計算的軌道預測在舊的影像檔案中可能出現的位置。對這些影像(有時是幾十年)搜尋,以瞭解它是否已經被拍攝過。如果有,那麼就可以進行更精確的軌道計算。 因為這涉及大量的體力勞動,在快速的電腦普及之前,對可能的小行星發現進行圖像分析和測量是不切實際的。通常,這些影像是為了其他的目的(研究星系等)而做了幾年或幾十年,因此不值得為尋找普通的小行星去花費時間回溯發現圖像。現在,電腦可以很容易的分析數位化的天文影像,並將它們與十億顆天體的星表進行位置比對。看看它們是不是一顆恆星,還是實際上是一顆新發現天體的回溯發現。自1990年代中葉以來,這項技術已經被用來確定大量小行星的軌道。.
查看 冥王星和回溯發現
国际天文联合会的行星定义
在2006年,國際天文聯合會為行星下了定義,太陽系內的天體要成為行星的資格是:.
值得關注的小行星列表
以下列舉了太陽系中一些值得關注的小行星,此列表也包括木星軌道以外的小行星。如需更完整的列表,請參見依編號排列的小行星列表。 備註:任何小行星要在其軌道數據被準確得知以後才會賦予一個系統化的數字編號。在此之前,小行星只有一個臨時編號(provisional designation),如“1950 DA”。.
C/2010 X1
C/2010 X1 葉列寧彗星是蘇聯天文學家列昂尼德葉列寧在2010年12月10日從美國新墨西哥州的國際科學光學網路位於英國新南威爾斯Mayhill的自動機器人天文台發現的一顆長週期彗星,發現時的視星等只有19.5等,大約只有裸眼能見的6.5等星的158,600之一。發現者,列昂尼德葉列寧,估計這顆彗星的彗核直徑大約是3–4公里。在2011年4月,它的光度大約是15等 (相當於冥王星的亮度),並且估計這顆彗星的彗髮 (稀薄的氣體擴散的氣團) 直徑大約可達80,000公里。 C/2010 X1將在2011年9月10日以0.4824天文單位的距離經過近日點 (最靠近太陽的位置) ,並且在2011年10月16日以大約0.233天文單位 (34,900,000公里,21,700,000英里) 經過地球附近,相對於地球的速度大約是86,000公里/小時 。小行星中心的星曆表顯示這顆彗星的亮度將在2011年10月中達到大約6等 (C/2010 X1),但是除非能對彗髮的活躍程度有更好的了解,否則不能肯定是否能達到這樣的亮度。葉列寧將在2011年10月8日凌晨在夜空中最靠近45P/Honda-Mrkos-Pajdušáková,並且在10月15日經過火星前方。這顆彗星以在3月14日在與太陽相距178°之處衝,並且在11月22日在距太陽175°處再一次衝;而彗星與太陽的距角最小是在9月26日 (1.9°),在7月28日至10月10日之間的距角則小於45°。 有鑑於這顆彗星的軌道離心率,給予不同的曆元,會導出不受攝動影響的二體日心遠日點 (最遠的距離) 的最適解。使用近日點附近的2011年8月曆元, Kazuo Kinoshita顯示C/2010 X1 的日心軌週期為60,000年,但是在一個高麗新綠的軌道上,在離開內太陽系之後,彗星會經常受到行星的攝動 。對高離心率的天體,太陽的質心座標會比日心座標更為穩定。在離開行星的區域和使用相對於太陽系的質量中心計算得到長週期彗星的密切軌道是適當的。使用噴射推進實驗室線上曆書系統 ,以147天觀測的弧,2010年1月1日曆元導出的質心軌道元素是半長軸515天文單位,週期大約11,700年 (Solution using the Solar System Barycenter and barycentric coordinates.
矮行星
行星(別稱中行星、準行星、侏儒行星)是具有行星級質量,但既不是行星,也不是衛星的太陽系天體。也就是說,它是直接環繞著太陽,並且自身的重力足以達成流體靜力平衡的形狀(通常是球體),但未能清除鄰近軌道上的其它小天體和物質。 矮行星這個項目是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在2006年8月通過環繞太陽天體的三種分類定義的一部分,導致新增加了發現的比海王星離太陽更遠的天體,其大小足以和冥王星匹敵,並且最後質量超過冥王星的天體,例如鬩神星。2006年,在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的行星定義上決議將矮行星排除在外,對此學界評價兩極。天文學家麥克·布朗認為這是正確的決定,而他是鬩神星和其它新矮行星的發現者。但拒絕接受這樣定義的阿蘭·斯特恩(Alan Stern),卻是在1991年4月創造矮行星這個名詞的天文學家。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目前承認的矮行星有5顆:、冥王星、、和。布朗批評官方的認可:「一個理性的人可能會認為,太陽系裡面只有5顆符合IAU定義的已知矮行星,但這些理性的人將無從修正。」 在另一份有數百顆已知的天體列在其中的清單,被懷疑都是太陽系的矮行星,估計在完整的探索過整個古柏帶之後,可能會發現200顆矮行星,而在探索過古柏帶以外的區域後,矮行星的總數可能超過10,000顆。個別的科學家認定的還有一些,麥克-布朗在2011年8月發表的清單中,從幾乎可以肯定到有可能是矮行星,就有390顆候選天體。布朗目前標示的11顆已知天體 -除5顆是已經被IAU認可的之外,還有(225088) 2007 OR10、、、、(307261) 2002 MS4和—是「幾乎可以確定」的,另外還有12顆是極有可能的Mike Brown, Accessed 2013-11-15。斯特恩也指出還有十多顆已知的矮行星Alan Stern,, August 24, 2012。 然而,只有兩顆天體,穀神星和冥王星,有足夠詳細的觀測資料可以確定它們符合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的定義。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接受鬩神星是矮行星,是因為它比冥王星更大。他們附帶決議尚未命名的海王星外天體,它們的絕對星等必須大於 +1(這意味著假設幾何反照率 ≤ 1,直徑就必須≥838公里),就會據以假設是矮行星來命名。目前,只有鳥神星和妊神星是依據這個程序被承認是矮行星。國際天文學聯合會還沒有討論其它可能是矮行星天體的相關問題。 在其它行星系統的分類中,並未列出矮行星的特徵。.
查看 冥王星和矮行星
火星
火星(Mars, 天文符號♂),是離太陽第四近的行星,為太陽系中四顆類地行星之一。西方稱火星為瑪爾斯,是羅馬神話中的戰神;古漢語中則因为它荧荧如火,位置、亮度時常變動讓人無法捉摸而稱之為熒惑。火星在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第二小的行星,其質量、體積仅比水星略大。火星的直徑約為地球的一半,自轉軸傾角、自轉週期則與地球相當,但繞太陽公轉周期是地球的兩倍。在地球上,火星肉眼可見,亮度可達-2.91,只比金星、月球和太陽暗,但在大部分時間裡比木星暗。 火星大气以二氧化碳为主,既稀薄又寒冷。火星在視覺上呈現為橘紅色是由其地表所廣泛分佈的氧化鐵造成的。火星地表沙丘、砾石遍布且没有稳定的液态水,火星南半球是古老、充满陨石坑的高地,北半球则是较年轻的平原。 火星有兩個天然衛星:火衛一和火衛二,形狀不規則,可能是捕獲的小行星。火星目前有四艘在軌運行的探測船,分別是火星奧德賽號、火星快車號和火星偵察軌道器以及2014年9月22日抵达的MAVEN轨道器,地表還有很多火星車和著陸器,包括兩台火星車:機會號和好奇號,和已經結束任務的精神號和鳳凰號。根據觀測的證據,火星以前可能覆蓋大面積的水。亦觀察到最近十年內類似地下水湧出的現象。 火星全球勘測者則觀察到南極冠有部份退縮。火星快車號和火星偵察軌道器的雷達資料顯示兩極和中緯度地表下存在大量的水冰Water ice in crater at Martian north pole http://www.esa.int/SPECIALS/Mars_Express/SEMGKA808BE_0.html。2008年7月31日,鳳凰號直接於表土之下證實水冰的存在。2013年9月26日,火星探測車好奇號發現火星土壤含有豐富水分,大約為1.5至3重量百分比,顯示火星有足夠的水資源供給未來移民使用。2015年9月證實火星有間歇流動的液態水(液態鹽水)。.
查看 冥王星和火星
獵鷹重型運載火箭
重型运载火箭(FH, Falcon Heavy),先前称为猎鹰9号重型运载火箭,是SpaceX研发和制造的一款可重复使用超重型运载火箭。猎鹰重型运载火箭是猎鹰9号运载火箭的一个衍生构型,由一个经过强化的猎鹰9号中央芯级和两个额外的猎鹰9号第一级组成。 这将能让猎鹰重型运载火箭的LEO运载能力达到63.8吨,而猎鹰9号运载火箭全推力版LEO运载能力仅有22.8吨。猎鹰重型运载火箭一开始就按照载人标准设计,并具有向月球或火星发射载人任务的潜力。另外也可以發射小行星採礦所需要的重型挖掘機具。 由于猎鹰重型运载火箭的蓝本——猎鹰9号运载火箭——设计上的不断演进以及处理长期积压订单的压力,它的首次发射日期在过去几年中也屡次推迟。2018年2月6日北美东部时间下午3:45(UTC 20:45),猎鹰重型运载火箭首飞成功。首次发射中携带的有效载荷为伊隆·马斯克的特斯拉Roadster跑车。这枚火箭是土星五号于1970年代退役之后,当前世界最大推力的运载火箭。.
查看 冥王星和獵鷹重型運載火箭
獅子宮
獅子宮是占星术黃道十二宮之第五宮,指的是出生日期為7月23日-8月22日;天文學对应的星座是獅子座。獅子宮的附庸星(也門占星學)為火星(1930年以前)及冥王星(1930年以後),代表火星及冥王星在占星學上有相同的特質,也代表冥王星在獅子宮期間(二次大戰)出現原子能并改變整個世界。而在密宗占星學中,獅子宮的神秘守護星及層次守護星為太陽(在西方占星術中屬於入廟)。.
查看 冥王星和獅子宮
球面反照率
球面反照率(Bond albedo)是由美國天文學家乔治·邦德提出,並以他的姓氏命名。它的定義是天體反射入太空的所有電磁輻射和入射的電磁輻射功率比例。它考慮到了所有相位角上的所有波長電磁輻射。.
查看 冥王星和球面反照率
碰撞家族
撞家族,在天文學中是一群被認為經由撞擊(碰撞),而有著共同起源的天體。它們有著相似組成的或合物,並且幾乎都共用相似的軌道要素。 已知或疑似的碰撞家族包括小行星族、行星外圍的許多不規則衛星、地球和月球,還有矮行星的冥王星、鬩神星、和妊神星與它們的衛星。.
查看 冥王星和碰撞家族
科学史 (1503年)
科学史上的1503年发生了众多事件,本条目撷取其中部分罗列如下:.
科列塔德達多斯丘
科列塔德達多斯丘(Coleta de Dados Colles)是在冥王星平坦的史波尼克高原上的一簇山丘。新視野號的團隊在2015年7月28日以在巴西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科列塔德達多斯命名這一簇小山,然而還沒有通過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的審核。.
查看 冥王星和科列塔德達多斯丘
穀神星
星(Ceres,; 小行星序號:1 Ceres)是在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的主小行星帶中最亮的天體。它的直徑大約是,使它成為海王星軌道以內最大的小行星。在太陽系天體大小列表排名第35,是在海王星軌道內唯一被標示為矮行星的天體。穀神星由岩石和冰組成,估計它的質量佔整個主小行星帶的三分之一。穀神星也是主小行星帶唯一已知自身達到流體靜力平衡的天體。從地球看穀神星,它的視星等範圍在+6.7至+9.3之間,因此即使在最亮時,除非天空是非常的黑暗,否則依然是太暗淡而難以用肉眼直接看見。1801年1月1日意大利人朱塞普·皮亞齊在巴勒莫首先發現了穀神星。最初被當成一顆行星,随着越來越多的小天體在相似的軌道上被發現,因此在1850年代被重分類為小行星。 穀神星顯示已經有區分成岩石、核和冰的地函,並且在冰層之下可能留有液態水的內部海洋。表面可能是水冰和不同的水合物礦物,像是黏土和碳酸鹽,的混合。在2014年1月,在穀神星的幾個地區都檢測到排放出的水蒸氣。這是出乎意料之外的,在主小行星帶的大天體床不會發出水蒸氣,因為這是彗星的特徵。 美國NASA的機器人曙光號在2015年3月6日進入繞行穀神星的軌道。從2015年1月,曙光號就以前所未見的高解析度傳回影像,顯示表面有著坑坑窪窪。兩個獨特的亮點(或高反照率特徵)出現在撞擊坑內(不同於早些時候哈伯太空望遠鏡在一個撞擊坑中觀測到的影像。);出現於2015年2月19日的影像,導致考慮可能有冰火山 或釋氣的發想。在2015年3月3日,NASA的一位發言人說,這些點符合含冰或鹽的反光物質,但不太可能是冰。在2015年5月11日,NASA釋放出高解析的影像,顯示不是一個或兩個點,實際上在高解析的影像上有好幾個。在2015年12月9日,NASA的科學家報導,穀神星的亮斑可能是一種類型的鹽類,特別是“滷水”,包括硫酸鎂等硫酸水合物(MgSO4·6H2O);也發現這些斑點與富含氨的黏土相關聯。2015年10月,NASA釋出了由曙光號拍攝的真實色彩穀神星影像。.
查看 冥王星和穀神星
第十行星
十行星 是對於太陽系外圍邊界,可能存在的一顆假想海王星外行星的稱呼。據推測,「第十行星」可能為地球到火星間的大小。 雖然目前並沒有任何證據足以證明這顆行星確實存在,但大部分的科學家相信如果是真的,第十行星便可以合理解釋太陽系邊緣柯伊伯(包括數顆冥王星和矮行星)數顆海王星外天體擁有高度傾斜軌道。 第九行星可以解釋出古柏帶與歐特雲內數顆海王星外天體不尋常橢圓軌道。.
查看 冥王星和第十行星
第九行星
九行星(Planet Nine)是對於太陽系外圍邊界,可能存在的一顆假想海王星外行星的稱呼。據推測,「第九行星」可能是大小至少為地球兩倍的超級地球。 雖然目前並沒有任何證據足以證明這顆行星確實存在,但大部分的科學家相信如果是真的,便可以合理解釋太陽系邊緣古柏帶與歐特雲內數顆海王星外天體不尋常的軌道。.
查看 冥王星和第九行星
第九顆行星
九顆行星可能是:.
查看 冥王星和第九顆行星
第八顆行星
八顆行星可能是:.
查看 冥王星和第八顆行星
米·戈
米·戈(Mi-Go)是克苏鲁神话中的虚构外星种族,最早出现在霍华德·菲利普·洛夫克拉夫特于1930年发表的作品《暗夜呢喃》(The Dark Whisperer in Darkness)中。.
查看 冥王星和米·戈
米爾頓·赫馬森
米爾頓·拉塞爾·赫馬森(Milton Lasell Humason,)是一位美國天文學家,生於明尼蘇達州。.
查看 冥王星和米爾頓·赫馬森
米高·E·布朗
米高·E·布朗(Michael "Mike" E. Brown,),美国天文学家,現為加州理工學院行星天文學教授(2003年迄今),早先曾任助理教授(1997至2002年)與副教授(2002至2003年)。.
查看 冥王星和米高·E·布朗
类地行星
類地行星(terrestrial planet),又稱地球型行星(telluric planet)或岩石行星(rocky planet)都是指以硅酸鹽岩石為主要成分的行星。這個項目的英文字根源自拉丁文的「Terra」,意思就是地球或土地。由於大眾媒體的流行,加上對象是行星,因此在二合一下採用「類地」行星這個譯名。類地行星與氣體巨星有極大的不同,氣體巨星可能沒有固體的表面,而主要的成分是氫、氦和存在不同物理狀態下的水。 截至2013年11月4日,根據開普勒太空任務的數據,銀河系估計共有逾400億圍繞著類太陽恆星或紅矮星公轉,位於適居帶內,且接近地球大小的类地行星存在。其中約110億顆是圍繞著類太陽恆星公轉。而最近的一個距離地球12光年。.
查看 冥王星和类地行星
系外行星偵測法
任何行星相對於其母恆星都是極其微弱的光源。要在母恆星耀眼的光輝內同時檢測出這種微弱的光源,都有其內在的困難。因為這種緣故,只有很少的太陽系外行星被直接觀測到。 取而代之的,天文學家通常都訴諸間接的方法來偵測太陽系外的行星。目前,有好幾種間接的方法都取得了成功。.
查看 冥王星和系外行星偵測法
約瑟夫·艾倫·海尼克
約瑟夫·艾倫·海尼克(Dr.
維京高地 (冥王星)
維京高地是矮行星冥王星上的一個地區,位於史波尼克高原西方和航海家高地南方。新視野號太空船於2015年飛越 矮行星冥王星時發現,他的名稱來自維京計畫。.
維達隕石坑
维达(Vader)是冥王星的卫星冥卫一上的陨石坑,由美国航空航天局的新视野号空间探测器在前往冥王星途中发现。以《星球大战》系列中的反派人物达斯·维达命名。.
查看 冥王星和維達隕石坑
維斯托·斯里弗
維斯托·梅爾文·斯里弗(Vesto Melvin Slipher,)是一位美國天文學家。其弟厄爾·查爾斯·斯里弗也是天文學家,並且是羅威爾天文台台長。.
查看 冥王星和維斯托·斯里弗
羅威爾區
羅威爾區(Lowell,)是矮行星冥王星上的一個地區,是新視野號太空船在2015年發現的。它的名稱源自設立羅威爾天文台,使克萊爾·湯博得以發現冥王星的帕西瓦爾·羅威爾。.
查看 冥王星和羅威爾區
羅賓 (漫畫)
罗宾()是由美国DC漫画出版的漫画书中的超级英雄之一。这个角色由比尔·芬格、鲍勃·凯恩和所创造,作为超级英雄蝙蝠侠的年轻助手。 角色的第一个扮演者迪克·格雷森在《侦探漫画》第38期(1940年4月出版)中登场。作为吸引年轻读者的策略,罗宾这个角色得到了非常积极的评价,将蝙蝠侠系列漫画书的销量提升了一倍。 罗宾的早期冒险内容包括《》第65期到第130期(1947年-1952年),这也是该角色的首个个人故事。从1940年到1980年代初,罗宾定期出现在蝙蝠侠漫画书或其他DC漫画书中,直到迪克·格雷森抛弃罗宾这个角色而成为另一个超级英雄——夜翼。蝙蝠侠与罗宾这对超级英雄组合也通常被称为“披风斗士(Caped Crusaders)”或“活力双雄(Dynamic Duo)”。 罗宾的第二个扮演者是杰森·托特,而由他扮演的罗宾则是在《蝙蝠侠》第357期(1983年出版)中首次登场。杰森·托特版罗宾很快就成为《蝙蝠侠》漫画系列中的常驻角色,直至1988年这个角色在《》中被小丑杀死。但在一次现实变革事件之后,杰森·托德发现自己依旧活着,而他最后成为了红头罩。 首部罗宾漫画在1991年出版,而当中的罗宾则是由蒂姆·德雷克扮演。和前两代罗宾扮演者不同,蒂姆·德雷克是主动进行培训以期成为蝙蝠侠的义警搭档。在两部续期都取得成功之后,属于罗宾的《罗宾》月刊开始于1993年连载,直至2009年结束。这部漫画帮助蒂姆·德雷克从他自己的角度成为一个新的超级英雄——红罗宾。 在2004年的故事线中,在蒂姆·德雷克回归之前短暂取代他而成为第四代罗宾。而在2009年的故事线中,达米安·韦恩通过《》取代蒂姆·德雷克成为第五代罗宾。 从2011年开始,DC漫画开始持续性重启“新52”。在“新52”的DC漫画世界中,蒂姆·德雷克被设定为“红罗宾”;而杰森·托特被设定为“红头罩”,并正在缓慢修复他与蝙蝠侠的关系。而在2014年出版的《》中,迪克·格雷森恢复了他“夜翼”的称号,而也介绍了她的新绰号——“乱局者(Spoiler)”。 从2016年“”持续性重开连载之后,达米安·韦恩被设定为“罗宾”;蒂姆·德雷克被设定为“红罗宾”;杰森·托特被设定为“红头罩”;迪克·格雷森被设定为“夜翼”。 由于DC漫画长期推行“”,故而罗宾在其他平行宇宙中也有登场。例如:在原初版“”中,迪克·格雷森就从来没有使用过“夜翼”这个称号,而是作为罗宾直至成年;但在“新52”版的“地球2”中,罗宾却是由扮演,她是蝙蝠侠与猫女的女儿,后来成为“”。.
查看 冥王星和羅賓 (漫畫)
羅賓·克納
羅賓·M·克納(Robin M. Canup,)是美國籍的天文物理學家。她於杜克大學取得理學學士的學位,並在科羅拉多大學波德分校取得博士學位。她主要的研究領域涉及行星和衛星的起源。在2003年,她獲頒Harold C. Urey Prize。 克納為眾所周知的研究是基於巨大撞擊假說,並涉及有關建模測試,模擬行星實際上是如何的碰撞。克納認為地球和月球形成於兩個行星結構體的大規模碰撞,每個個體都大於火星,並且是再碰撞才形成現在我們所謂的地球;而且再碰撞之後,包圍在地球附近的物質結合起來,形成了月球。她寫了一本關於地球和月球起源的書。克納還出版了描述冥王星和冥衛一起源於巨大撞擊的研究。 克納也是有才能(學識淵博)的芭蕾舞者,並且在完成她的論文一週後,擔任博爾德芭蕾舞團維妮(Coppélia)劇中的主角。.
查看 冥王星和羅賓·克納
爾約·維薩拉
約·維薩拉,或译为于尔约·外伊塞莱(Yrjö Väisälä,,),是一位芬蘭天文學家和物理學家。 維薩拉畢業於赫爾辛基大學天文學系,指導教授是安德斯·唐納。維薩拉的主要貢獻是光學方面,但他在大地測量學、天文學和光學氣象學也有相當貢獻。他因此獲得綽號「圖爾拉(天文台/光學實驗室)的魔術師」。另有一本同名的芬蘭書籍就是描述他的光學成就。 他的兩位兄弟分別是數學家和氣象學家。 維薩拉也是相當狂熱的世界語支持者。並曾在1968年擔任國際世界語科學家協會(世界語:Internacia Scienca Asocio Esperantista)會長。.
查看 冥王星和爾約·維薩拉
終極戰區II:戰鬥指揮官
《終極戰區II:戰鬥指揮官》(Battlezone II:Combat Commander)是一款由Pandemic Studios發行於1999年的電子遊戲,是Activision1998年的《終極戰區》(Battlezone)的續作。和前作相同,遊戲的進行方式融合第一人稱射擊和即時戰略,玩家將搭乘各種載具以第一人稱視角指揮基地建設和作戰。.
瑞典太陽系模型
典太陽系模型(Sweden Solar System)是世界上最大的永久性太陽系模型。代表太陽的是位於瑞典斯德哥爾摩的球形體育館,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半球形建築物。代表內行星的物體都位於斯德哥爾摩境內,而外行星都位於斯德哥爾摩以北臨波羅的海的城市。這個模型由尼爾斯·布倫寧(Nils Brenning)和哥斯達·加姆(Gösta Gahm)建立。比例是1:20000000。.
查看 冥王星和瑞典太陽系模型
炎魔斑
斑(balrog,)是冥王星暗黑色指節套環系列中最大的一節。它是冥王星赤道上繼克蘇魯區之後最大的黑暗地區,並且位於冥王星領先半球的中間。它是以J.R.R.托爾金小說中地下惡魔種族炎魔的名字命名。.
查看 冥王星和炎魔斑
瓦肯平原
肯平原(Vulcan,)是冥王星的衛星Charon表面上的大平原,是新視野號在2015年7月飛越時發現的。它以科幻小說星艦迷航系列中虛構的瓦肯星命名。.
查看 冥王星和瓦肯平原
焦點 (幾何)
在几何学上,焦點是指建構曲線中的一些特殊點。例如用一個或二個焦點可以定義圓錐曲線,分別為圓(一個焦點)、橢圓(二個焦點)、拋物線(一個焦點和一條線)及雙曲線(二個焦點),此外,有二個焦點可以定義卡西尼卵形线及,二個以上的焦點可以定義。.
查看 冥王星和焦點 (幾何)
特瓦史塔火山口
特瓦史塔火山口(Tvashtar Paterae)是在木星的衛星埃歐北極區附近的一座活火山,它以印度的工匠之神陀湿多命名,是一系列以神話人物命名的火山口之一。 伽利略號太空船對特瓦史塔進行了數年的研究。在這段時期,觀察到來自火山口的一個25公里長,1至2公里高的熔岩帷幕噴發,在最大噴發時期有超熱的矽土熔岩湖,最後爆裂的氣體形成高385公里的扇形流束,並在衛星上干擾到700公里遠的區域。 在2007年2月26日,新視野號探測器在經過木星前往冥王星的路途上拍攝到特瓦史塔的噴發。探測器觀察到來自火山的巨大流束,高達330公里,在陽光的背景光襯托下,清楚的看見一個無法解釋的絲狀纖維結構。.
查看 冥王星和特瓦史塔火山口
發現影像
影像,在天文學中通常是一幅圖畫、一張膠片的底片、,或是最初發現該天體或現象的數位影像。這可以包括行星、矮行星、太陽系小天體(小行星、彗星等),或在這些天體附近發現的特徵,像是環系統或大的撞擊坑。 例如,土星的衛星, Phoebe,是第一顆被攝影發現的衛星。它是威廉·亨利·皮克林從1898年8月16日在祕魯的阿雷基帕開始拍攝,在1899年3月17日的乾版上發現的Pickering, E.
查看 冥王星和發現影像
隼鳥高地
鳥高地 (Hayabusa,)是矮行星冥王星上的一個地形特徵,是新視野號太空船在2015年7月發現的。它的名稱源自第一艘從小行星成功將樣本帶回地球的日本太空船隼鳥號。.
查看 冥王星和隼鳥高地
銀河鐵道999
日本品川站展示中的C62型蒸汽機車C622號(1999年Dream Train 1999活動拍攝) 《銀河鐵道999》(銀河鉄道999)是日本漫畫家松本零士的漫畫作品,單行本全17集。.
查看 冥王星和銀河鐵道999
選擇題
選擇題是一種題型或方法,指從一組選項當中,選出一個或多個作為正確(或較適合)的答案。選擇題的英語名稱是Multiple choice question(簡稱MC或MCQ),直譯為多項選擇題,而Multiple choice question在考試中一般是指單選題(只選一個選項)的意思,若是複選題(可選多個選項),則會在其後標注「一個或以上的選項會是答案」的說明。 在教学测试、选举(候选人、党派或政策的选择)、市场调查以及其他一些领域中,经常使用选择题这种形式。参与选择题编写的人,往往需要接受布鲁姆的学习目标分类学的训练。 1914年,Frederick J.
查看 冥王星和選擇題
萨格勒布太阳系模型
萨格勒布太阳系模型 (Devet pogleda)是克罗地亚萨格勒布的装置艺术,连同太阳雕塑,构成一个太阳系模型。 青铜太阳雕塑完成于1971年,直径2米,最初在克罗地亚国家剧院大楼,此后更换了几次地点,1994年以后放置在 Bogovićeva街。 2004年,艺术家 Davor Preis 举行了展览,随后将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模型放置在萨格勒布的不同地点,完成完整的太阳系模型。模型的尺寸以及与太阳模型的距离完全按照太阳雕塑的比例。这个太阳系模型的比例是1:680 000 000。其中地球模型尺寸为1.9 cm,距离太阳模型225米,而冥王星模型则远在7.7公里以外。 最初这个装置并不为萨格勒布人所普遍了解。后来被一些物理学生“发现”,在克罗地亚物理学会网络论坛上发起寻找活动。 九大行星的位置如下:.
順行和逆行
順行是行星這種天體與系統內其他相似的天體共同一致運動的方向;逆行是在相反方向上的運行。在天體的狀況下,這些運動都是真實的,由固有的自轉或軌道來定義;或是視覺上的,好比從地球上來觀看天空。 在英文中「direct」和「prograde」是同義詞,前者是在天文學上傳統的名詞,後者在1963年才在一篇與天文相關的專業文章(J.
查看 冥王星和順行和逆行
類冥矮行星
--、--或冥王星型天體(plutoid)指海王星外天體中的矮行星。 國際天文聯合會延續擴展2006年行星重定義目錄中的天體,在2008年6月11日於挪威首都奧斯陸定義了類冥矮行星: 相應的,類冥矮行星可以被視為是矮行星和海王星外天體的交集。在2008年,冥王星、鬩神星、鳥神星和妊神星是僅有的類冥矮行星,但還有多達42個天體可能會被納入此一分類中。.
查看 冥王星和類冥矮行星
表面重力
天體或其他物體的表面重力(代表符號 g)是物體在其表面所受到的重力加速度。表面重力可以被認為是由假設性的非常接近天體表面,且不擾動系統和質量可忽略的試驗粒子受到重力影響時產生的加速度。 表面重力是以加速度的單位進行量測,国际单位制下表面重力單位是米每二次方秒。它也可使用地球表面標準重力 g.
查看 冥王星和表面重力
行星
行星(planet;planeta),通常指自身不發光,環繞著恆星的天體。其公轉方向常與所繞恆星的自轉方向相同(由西向東)。一般來說行星需具有一定質量,行星的質量要足夠的大(相對於月球)且近似於圓球狀,自身不能像恆星那樣發生核聚變反應。2007年5月,麻省理工學院一組空间科學研究隊發現了已知最熱的行星(2040攝氏度)。 隨著一些具有冥王星大小的天體被發現,「行星」一詞的科學定義似乎更形迫切。歷史上行星名字來自於它們的位置(与恒星的相对位置)在天空中不固定,就好像它們在星空中行走一般。太陽系内肉眼可見的5顆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早在史前就已經被人類發現了。16世紀後日心说取代了地心说,人類瞭解到地球本身也是一顆行星。望遠鏡被發明和萬有引力被發現後,人類又發現了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2006年后被排除出行星行列,2008年被重分類為类冥天体,属于矮行星的一种)還有為數不少的小行星。20世紀末人類在太陽系外的恆星系統中也發現了行星,截至2013年7月12日,人類已發現2000多顆太陽系外的行星。.
查看 冥王星和行星
行星 (占星術)
占星術中的行星有著別於現代天文對於甚麼是行星解釋之含意。在望遠鏡問世的時代以前,夜空被認為由兩個相似的構成要素組成著:恆星,相對於其他星體祂是一動也不動得,加上“游星”(ἀστέρες πλανῆται,asteres planetai),祂相對於恆星而言在一年的過程中不斷在移動著。 對於希臘人與早期的天文學家而言,這組星群由肉眼可見的五個行星所構成,不包含我們所在的地球。以現代天文學知識來說,“行星”一詞只適用於水星、金星、木星、火星、土星這五個太陽系天體,這個詞彙的原始含意是擴大的,在中世紀,觀察星空中會行動的星體都是行星,所以包括太陽、月亮(有時也被稱為“曜星”,英文為Lights),合起來一共是占星術的七大主星。部分占星術家仍保留著這個行星定義到今天。現代占星術師也會使用後來發現的天王星、海王星與冥王星,並且在實際驗證下發現他們的特質與功用。 對於古代占星術家而言,行星代表眾神的意志以及對人類事務的直接影響。對於現代占星術家而言行星代表在無意識中的基本精力或衝動,或能量流動的調節者代表感受度。祂們在黃道帶十二星座之中和在十二之中表現祂們自己不同的素質。行星間在相位中也涉及到彼此所產生的形態。 現代占星術家對行星的影響力來源持不同之意見。霍恩(Hone)寫道行星發揮作用是直接通過引力或他者,即未知的影響力。認為行星們自己本身並沒有直接的影響力,可是卻為宇宙中基本的組織原則之反映。換句話說,宇宙無所不在得重複祂們自己的基本模式,在類似-分形(fractal-like )塑造之中,並且如其在上如其在下(as above so below);而前述這段話是出自煉金術的整體宇宙觀原則,全文為──“如其在上,如其在下,如其在內,如其在外。(As above, so below.
查看 冥王星和行星 (占星術)
行星定義
行星定義直到2006年8月24日才有了一個比較明確且可以被接受的文字敘述。在這之前,尽管行星一詞已經被使用了數千年,但令人驚訝的是,科學界始終沒有給過行星明確的定義。進入21世紀後,行星的認定成為一個備受爭議的主題,這才迫使天文學界不得不為行星做出定義。 數千年來,「行星」一詞只被用在太陽系內。當時天文學家尚未在太陽系以外發現任何行星。但從1992年起,人類陸續發現了許多比海王星更遙遠的小天體,而且其中也不乏與冥王星大小相當者,這使得有資格成為行星的天體由原有的9顆增加至數打之多。1995年,科學家发现了第一个太阳系外行星飛馬座51b。之後,陸續發現的太阳系外行星已經有數百顆之多。這些新發現不僅增加了潛在行星的數量,且由於這些行星具有迥異的性質──有些大小足以成為恒星,有些又比我們的月球還小──使得長久以來模糊不清的行星概念,越来越有明確定義的必要性。 2005年,一顆外海王星天體,阋神星(當時編號為2003 UB313)的發現,使得對行星做明確定義的必要性升至頂點,因為它的質量比冥王星(在當時是已被定義為行星的天體中最小者)還要大。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由各國的天文學家組成負責為天體命名與分類的組織,在2006年對此問題做出了回應,發佈了行星的定義。依據這最新的定義,行星是環繞太陽(恆星)運行的天體,它們有足夠大的質量使自身因為重力而成為圓球體,並且能清除鄰近的小天體。未能清除軌道內小天體的則被納入一個新創的分類,稱做矮行星。除了以上兩類,其他圍繞太陽運行的天體則被稱為「太陽系小天體」。 按照以上定義,太陽系有八個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而冥王星被排除在外。至2007年7月為止,已獲承認的矮行星則有冥王星、穀神星和鬩神星,2008年7月才增加了第四顆鳥神星,又於同年9月增加了第五顆妊神星。但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的這項決議並無法弭平所有爭議,部分天文學家拒絕承認此一決議。.
查看 冥王星和行星定義
行星环
行星環是指圍繞著行星運轉的宇宙塵和小顆粒形成扁平盤狀的區域。最廣為人知的行星環就是圍繞著土星的土星環,但是太陽系的其他三顆氣體巨星(木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也都有自己的行星環。 最近的報告 認為土星的衛星麗亞可能也有自己的環系統,它可能成為唯一擁有自己的環系統的衛星。.
查看 冥王星和行星环
行星科学
行星科學(Planetary science,很少用planetology)是研究行星(包括地球)、衛星,和行星系(特別是太陽系),以及它們形成過程的科學。它研究對象的尺度從小至微流星體到大至氣態巨行星,目的在確定其組成、動力學、形成、相互的關係和歷史。它是高度科技整合的學科,最初成長於天文學和地球科學,但現在包含許多學科,包括行星地質學(結合地球化學和地球物理學)、大氣科學、海洋學、水文學、理論行星科學、冰川學、和系外行星 。類似的學科包括關心太陽對太陽系內天體影響的太空物理學和天文生物學。 還有相關於行星科學的觀測和理論分支與關聯性。觀測的研究涉及與太空探索的結合,主要是與使用遙測技術的機器人的太空船任務,和在地面實驗室所做的工作比較。理論部分涉及大量的電腦模擬和數學建模。 雖然全世界有好幾個純粹的行星科學研究所,但行星學家一般都在大學或研究中心的天文學和物理學或地球科學部門。他們每年都有幾個重要的會議,和範圍廣泛的等同綜述論的期刊。.
查看 冥王星和行星科学
行星遷移
行星遷移(英文:Planetary migration)是行星或者其他恆星旁的天體和恆星周圍的盤內的氣體或者微行星交互作用時發生的現象;該現象會改變行星等天體的軌道半長軸等軌道參數。現在廣被接受的行星形成理論內容指出,原行星盤內行星不會在相當接近恆星的區域形成,因為太過靠近恆星的區域內的天體質量不足以形成行星,並且溫度過高無法讓主要含岩石或冰的微行星存在。恆星旁氣體盤還存在時,質量與地球相當行星可能會向內快速靠近恆星;這也可能會影響巨大行星(質量高於10倍地球質量)的核心形成,如果它們的形成是經由核心吸積機制的話。行星遷移是太陽系外行星中巨大質量且公轉週期極短的熱木星形成最可能的解釋。.
查看 冥王星和行星遷移
行星體系命名法
行星體系命名法,就像為地面命名一樣,是標示行星和衛星表面特徵的唯一系統,使其能輕鬆介紹、描述和討論。特徵的名稱和分配是1919年成立的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的任務。.
查看 冥王星和行星體系命名法
衛星
衛星,是環繞一顆行星按閉合軌道做周期性運行的天體。如地球的衛星是月球。不過,如果兩個天體的質量相當,它們所形成的系統一般稱為雙行星系統,而不是一顆行星和一顆天然衛星。通常,兩個天体的质量中心都處於行星之內。因此,有天文學家認為冥王星與冥衛一應該歸類為雙行星,但2005年發現兩顆新的冥衛,使問題複雜起來了。.
查看 冥王星和衛星
食 (天文現象)
食或蝕,是一種天文事件,可以是一個天體進入另一個天體的影子,或是從觀測者和另一個天體之間穿越,而造成暫時的遮蔽現象。食是一種朔望的型態。 “食”這個字最常用在日食-月球的影子掠過地球的表面,或月食-月球進入地球的陰影內。然而,這個字眼也可以用在地月系統之外的事件:例如,某行星進入它的一顆衛星所造成的影子內,或是衛星進入它的母行星的陰影內,或是一顆衛星進入另一顆衛星的影子內。在聯星系統,當它的軌道平面和觀察者橫切時,也可能發生食的現象。.
查看 冥王星和食 (天文現象)
飛越巔峰2
《飞越巅峰2》(日文:トップをねらえ2!,英文:Diebuster / Aim for the Top2! DIEBUSTER)是日本動畫公司GAINAX为其成立20周年纪念而製作的科幻類OVA動畫作品,2004年11月至2006年8月间在日本发行了全6话。这部作品是1988年OVA动画作品「飛越巔峰」的續作。.
查看 冥王星和飛越巔峰2
西洋占星術
西洋占星術(Western Astrology),在西方世界發展的占星術體系,一般所說的「星座」,通常都是指這種占星術。西洋占星術主要源自公元2世紀的克劳狄乌斯·托勒密的《占星四書》,繼承了巴比倫與希臘化世界傳統。因為難以證明星座與人類性格及遭遇有關,西洋占星術常被當成是一種偽科學。 主要是將黃道帶人爲劃分為十二個隨中氣點移動(與實際星座位置不一致)的均等的區域以分別充當實際的黃道星座。西洋占星術使用這些人爲劃分的區域充當天象,依「上行、下效」原則反映、支配著人類活動,因此十二星宮代表了十二個基本人格型態或感情特質。如同在东亚地区的一些民族根據出生年份所代表的动物来定义一个人的生肖,在很多国家,一个人的出生月份就以星座来对应。西洋占星術就是試圖對應人的出生時間和這些均等劃分的區域来解釋人的性格和命運。西洋占星術通常分为两支,但僞恆星年派只不過是基於中氣年派的每個等分時間點再加上25.5日,與真正的恆星年或恆星時毫無關係。 出生時間與等分星宮的對應如下,由於中氣春分年與公曆曆法有差異,不同年份會前後相差1-2天,與中國農曆的二十四節氣各個「中氣」之間的距離吻合,中氣時間的計算準確至分鐘(並非子時開始),亦是等分星宮的界線,每年均有差異。此外,雖然天文學上的十三個IAU黃道星座有相對于春分點(或太陽)的歲差問題,現在的天文學星座与西洋占星術起源時期(新巴比伦王朝的創建,626 B.C.)相比已經有約36.85°的歲差,但是西洋占星術所使用的等分星宮沒有歲差問題,因爲白羊宫的起點就設在春分點上。.
查看 冥王星和西洋占星術
規則衛星
規則衛星,在天文學是指有著較密切的順行軌道,以及較小的軌道傾角或離心率的天然衛星。相對於被捕獲的不規則衛星,它們被認為是原生的衛星。 八大行星總共有55顆規則衛星:地球1顆、木星8顆、土星有22顆已經命名的規則衛星(不包括數百顆或數千顆的小衛星)、天王星18顆、和海王星6顆小的規則衛星(巨大的崔頓顯示是被捕獲的)。矮行星冥王星的3顆衛星和妊神星的兩顆衛星被認為是劇烈碰撞產生的碎片。.
查看 冥王星和規則衛星
香港太空館
香港太空館 (英文:Hong Kong Space Museum)位於香港九龍尖沙咀梳士巴利道10號,毗鄰香港文化中心、香港藝術館和尖沙咀鐘樓,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轄下的博物館之一,佔地8,000平方米,於1977年動工興建,並於1980年10月開幕。太空館定期舉行各類型的天文展覽及講座,亦開放予學校,團體及公眾參觀。太空館擁有一個蛋形外殼建築,在啟用初期,因為該蛋型建築(天象廳),是一格格正方形組成,所以很多市民都稱它為「菠蘿包」。.
查看 冥王星和香港太空館
角直徑
角直徑是以角度做測量單位時,從一個特定的位置上觀察一個物體所得到的「視直徑」。視直徑只是被觀測的物體在垂直觀測者視線方向中心的平面上產生的透視投影的直徑。由於它是在觀測者的角度下按比例的縮影,因此與物體真實的直徑會有所不同。但對一個在遙遠距離上的盤狀天體,視直徑和實直徑是相同的。.
查看 冥王星和角直徑
视星等
视星等(apparent magnitude,符號:m)最早是由古希腊天文学家喜帕恰斯制定的,他把自己编制的星表中的1022颗恒星按照亮度划分为6个等级,即1等星到6等星。1850年英国天文学家普森发现1等星要比6等星亮100倍。根据这个关系,星等被量化。重新定义后的星等,每级之间亮度则相差2.512倍,1勒克司(亮度单位)的视星等为-13.98。 但1到6的星等并不能描述当时发现的所有天体的亮度,天文学家延展本來的等級──引入「负星等」概念。这样整个视星等体系一直沿用至今。如牛郎星为0.77,织女星为0.03,除了太陽之外最亮的恒星天狼星为−1.45,太阳为−26.7,满月为−12.8,金星最亮时为−4.89。现在地面上最大的望远镜可看到24等星,而哈勃望远镜则可以看到30等星。 因为视星等是人们从地球上观察星体亮度的度量,它实际上只相当于光学中的照度;因为不同恒星与地球的距离不同,所以视星等并不能指示出恒星本身的发光强度。 由于视星等需要同时考虑星体本身光度与到地球的距离等多重因素,会出现距离地球近的星体视星等不如距离远的星体的情况。例如巴纳德星距离地球仅6光年,却无法被肉眼所见(9.54等)。 如果人们在理想環境下(清澈、晴朗且没有月亮的夜晚),肉眼能观察到的半個天空平均约3000颗星星(至6.5等計算),整个天球能被肉眼看到的星星則约有6000颗。大多数能为肉眼所见的星星都在数百光年内。现在人类用肉眼可以看见的最远天体是三角座星系,其星等约为6.3,距离地球约290万光年。历史上肉眼能看见的最远天体是GRB 080319B在2008年3月19日的一次伽玛射线暴,距离地球达到75亿光年,视星等达到5.8,相当于用肉眼看见那里75亿年前发出的光。 另外,宇宙中大量的星际尘埃也会影响到星星的视星等。由于尘埃的遮蔽,一些明亮的星星在可见光上将变得十分暗淡。有一些原本能为肉眼所见的恒星变得再也无法用肉眼看见,例如银河系中心附近的手枪星。 星星的视星等也随着星星本身的演化、和它们与地球的距离变化而变化当中。例如,当超新星爆发时,星体的视星等有机会骤增好几个等级。在未来的几万年内,一些逐渐接近地球的恒星将会显著变亮,例如葛利斯710在约一百万年后将从9.65等增亮到肉眼可见的1等。.
查看 冥王星和视星等
詹姆斯·克里斯蒂
詹姆斯·沃爾特·克里斯蒂(James Walter Christy,),美國天文學家.
查看 冥王星和詹姆斯·克里斯蒂
諾蓋山脈
諾蓋山脈(英語:Norgay Montes)是矮行星冥王星表面上的一座冰山山脈,有一座山高達 。位於湯博區南邊的明亮區域 (或是赤道以南湯博區的一部分)。 山脉由新视野号太空船2015年7月14日首先看到,由美国航空航天局2015年7月15日宣布,以尼泊爾登山家丹增·諾蓋之名命名,紀念其首登地球最高峰—艾佛勒斯峰的壯舉。.
查看 冥王星和諾蓋山脈
魔苟斯斑
苟斯斑 (Morgoth,)是冥王星上一小塊黑暗的表面特徵,位於諾蓋山脈的西南方,毗鄰庫德利文不規則凹地。它是新視野號太空船在2015年7月發現,並且依據托爾金的神話小說中主要的惡魔魔苟斯命名。.
查看 冥王星和魔苟斯斑
貫索九
貫索九,即北冕座ρ(Rho Coronae Borealis, ρ CrB, ρ Coronae Borealis)是一顆位於北冕座,距離地球約57光年的類太陽黃矮星。這顆和太陽類似的恆星其質量、半徑和光度被認為與太陽幾乎相同。1997年在該恆星旁發現一顆系外行星。有人認為該恆星可能有一顆恆星的伴星,但也有人認為其實是光学双星。.
查看 冥王星和貫索九
質心
質心為多質點系統的質量中心。若對該點施力,系統會沿著力的方向運動、不會旋轉。質點位置對質量加權取平均值,可得質心位置。以質心的概念計算力學通常比較簡單。質心對應的英文有 center of mass 與 barycenter(或 barycentre,源自古希臘的 βαρύς heavy + κέντρον centre)。後者指兩個或多個物體互繞物體的質量中心。 Barycenter 在天文學和天文物理上是很重要的一個觀念。從一個物體的質心轉移一個距離至彼此的質心,可以簡化成二體問題來進行計算。在兩個天體當中,有一個比另一個大許多的情況下(在相對封閉的環境),質心通常會位於質量較大的天體之內。因而較小的天體會在軌道上繞著共同的質心運動,而較大的僅僅只會略微"抖動"。地月系統就是這樣的狀況,倆者的質心距離地球的中心4,671公里,而地球的半徑是6,378公里。當兩個天體的質量差異不大時,質心通常會介於兩者之間,而這兩個天體會呈現互繞的現象。冥王星和它的衛星夏戎,還有許多雙小行星和聯星,都是這種情況的例子。木星和太陽的質量相差雖然超過1,000倍,但因為它們之間的距離較大,也是這一類型的例子。 在天文學,質心座標是非轉動座標,其原點是兩個或多個天體的質心所在。國際天球參考系統是質心座標之一,它的原點是太陽系的質心所在之處。 在幾何學,質心不等同於重心,是二維形狀的幾何中心。.
查看 冥王星和質心
质量效应 (游戏)
《质量效应》(Mass Effect)是由Bioware公司制作的动作角色扮演游戏。是质量效应系列的第一作。 Xbox 360版本发布于2007年11月,Windows版本发布于2008年5月28日。續集《質量效應2》於2010年發售。.
质量效应:启示
《质量效应:启示》(Mass Effect: Revelation)是由Drew Karpyshyn撰写的科幻小说,于2007年出版。该小说是质量效应系列的前传,Drew Karpyshyn亦是游戏《质量效应》的主要编剧之一。 此书主旨在填补游戏的背景细节,如星区划分、议会政治和外星种族等等,从人物和文明两方面补充了游戏中未介绍的历史。针对游戏里人机对抗的情节,小说大篇幅的描写了不同银河种族对人工智能的看法。.
查看 冥王星和质量效应:启示
超時空男臣
,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拍攝製作的穿越喜劇,由蕭正楠、田蕊妮、曹永廉、王君馨及何廣沛領銜主演,並由朱晨麗及姜大衛聯合主演,監製羅永賢。 此劇為2017無綫節目巡禮14部劇集之一、無綫海外業務及簡介2017所推介的17部劇集之一、2017香港國際影視展16部推介劇集之一、2017年TVB Amazing Summer劇集之一。 此劇演員朱晨麗於《萬千星輝頒獎典禮2017》中憑「方惠玲」一角奪得「最佳女配角」殊榮。.
查看 冥王星和超時空男臣
超時空要塞系列年表
以下皆為Macross系列作品的虛構歷史,主要以日本與河森正治承認及公開的年表為主。近年《Macross Ace》的「超時空歷史年表」,以及「30週年Macross超時空展覽會」的「Macross History」已將《超時空要塞II:再愛一次》相關歷史整合納入。.
鸟神星
鸟神星(Makemake/Maha-Maha,发音为: 或 ),正式名称为 (136472) Makemake,是太陽系內已知的第三大矮行星,亦是傳統古柏帶天體中最大的兩顆之一。鸟神星的直徑大約是冥王星的四分之三。鳥神星有一颗衛星。鸟神星的平均溫度極低(約30 K(−243.2 °C)),这意味着它的表面覆蓋着甲烷与乙烷,并可能还存在固态氮。 最初被稱為的鸟神星(後来被编号为136472),是由迈克尔·E·布朗領導的团队在2005年3月31日發现的;2005年7月29日,他们公佈了该次發現。2008年6月11日,國際天文聯合會將鳥神星列入類冥矮行星的候選者名單內。類冥矮行星是海王星轨道外的矮行星的专属分類,當時只有冥王星和鬩神星屬於這個分類。2008年7月,鳥神星正式被列为類冥矮行星。.
查看 冥王星和鸟神星
軌道傾角
軌道傾角通常是參考平面和另一個平面或軸的方向之間的夾角。軸傾斜的表示法是行星的自轉軸和通過行星的中心垂直於公轉軌道平面的線之間所夾的角度。.
查看 冥王星和軌道傾角
黃道十二宮
在西洋占星術之中,黃道十二宮是描述黃道帶上人為劃分的十二個隨中氣點移動(與實際星座位置不一致)的均等區域,以數學方式的劃分為十二個30°的扇區,並且在占星術領域上則使用這些區域分別充當實際天文學上的黃道星座。從(vernal equinox)開始的(黃道與赤道的交叉點之一),也稱為白羊宮的第一點。 黃道十二宮的順序依次為: 01.
查看 冥王星和黃道十二宮
黃道坐標系
黃道坐標系,又作黃道座標系,是以黄道作基準平面的天球坐標系統,多用作研究太陽系天體運動情況之用。.
查看 冥王星和黃道坐標系
軒轅十二
軒轅十二 (γ Leo / 獅子座 γ) 是在獅子座的一對聯星,在西方的固有名稱是Algieba或Al Gieba.
查看 冥王星和軒轅十二
轨道周期
轨道周期指一颗行星(或其他天体)环绕轨道一周需要的时间。 环绕太阳运行的星体有几种不同的轨道周期:.
查看 冥王星和轨道周期
轨道共振
軌道共振是天體力學中的一種效應與現象,是當在軌道上的天體於週期上有簡單(小數值)的整數比時,定期施加的引力影響到對方所產生的。軌道共振的物理原理在概念上類似於推動兒童盪的鞦韆,軌道和擺動的鞦韆之間有著一個自然頻率,其它機制和“推”所做的動作週期性的重複施加,產生累積性的影響。軌道共振大大的增加了相互之間引力影響的機構,即它們能夠改變或限制對方的軌道。在多數的情況下,這導致“不穩定”的互動,在其中的兩者互相交換動能和轉移軌道,直到共振不再存在。在某些情況下,一個諧振系統可以穩定和自我糾正,所以這些天體仍維持著共振。例如,木星衛星佳利美德、歐羅巴、和埃歐軌道的1:2:4共振,以及冥王星和海王星之間的2:3共振。土星內側衛星的不穩定共振造成土星環中間的空隙。1:1的共振(有著相似軌道半徑的天體)在特殊的情況下,造成太陽系大天體將共享軌道的小天體彈射出去;這是清除鄰居最廣泛應用的機制,而此一效果也應用在目前的行星定義中。 除了拉普拉斯共振圖(見下文)中指出,在這篇文章中的共振比率應被解釋為在相同的時間間隔內完成軌道數的比例,而不是作為公轉週期比(其中將會呈反比關係)。上面2:3的比例意味著在冥王星完成兩次完整公轉的時間,海王星要完成三次完整的公轉。.
查看 冥王星和轨道共振
轉軸傾角
轉軸傾角是行星的自轉軸相對於軌道平面的傾斜角度,也稱為傾角(obliquity)或軸交角(axial inclination),在天文學,是以自轉軸與穿過行星的中心點並垂直於軌道平面的直線之間所夾的角度來表示與度量。.
查看 冥王星和轉軸傾角
龙鸣
《龙鸣》(日文:ドラゴノーツ -ザ・レゾナンス-、DRAGONAUT THE RESONANCE,简称:DRAGONAUT)是2007年10月3日播出的日本電視动画,由GONZO制作。.
查看 冥王星和龙鸣
蜂雲
《蜂雲》是倪匡所著的衛斯理系列科幻小說之一,屬於前期的作品,集科幻及特務成份於一身。.
查看 冥王星和蜂雲
郑和山脉
郑和山脉(Zheng He Montes)是冥王星表面的一座山脉,位于汤博区的西部,邻近巴雷山脉与科列塔德达多斯丘,由新视野号于2015年发现并命名。其名称源于中国明代航海家郑和。.
查看 冥王星和郑和山脉
航海家計畫
航海家計畫(--,Voyager program)是美國的無人太空探測衛星計畫,包括航海家1號與航海家2號探測衛星。它們都在1977年發射,並從1970年代末開始探測太陽系的行星。雖然航海家計畫一開始只設計針對木星與土星來進行探測,不過這兩個衛星最終都抵達太陽系邊緣,並持續傳回相關資訊。航海家1號與2號目前仍持續朝太陽系外前進,而航海家1號則是目前距離地球最遠的人造物體。 航海家1號與2號衛星都獲得大量關於太陽系氣體行星的資料,大幅增加天文學家對於它們的認識。而衛星軌道的變化也被科學家用來研究海王星外天體的存在。.
查看 冥王星和航海家計畫
航海家高地
航海家高地是矮行星冥王星上的一個地區,位於維京高地和湯博區的北邊,先鋒高地西邊,是新視野號太空船在2015年發現的。他的名字來自第一次讓太空船探測天王星、海王星並深入星際空間的航海家計畫。.
查看 冥王星和航海家高地
鈾
鈾(Uranium)是一種銀白色金屬化學元素,屬於元素週期表中的錒系,化學符號為U,原子序為92。每個鈾原子有92個質子和92個電子,其中6個為價電子。鈾具有微放射性,其同位素都不稳定,并以鈾-238(146個中子)和鈾-235(143個中子)最为常见。鈾在天然放射性核素中原子量第二高,仅次于钚。其密度比鉛高出大約70%,比金和鎢低。天然的泥土、岩石和水中含有百萬分之一至百萬分之十左右的鈾。採礦工業從瀝青鈾礦等礦物中提取出鈾元素。 自然界中的鈾以三种同位素的形式存在:鈾-238(99.2739至99.2752%)、鈾-235(0.7198至0.7202%)、和微量的鈾-234(0.0050至0.0059%)。鈾在衰變的時候釋放出α粒子。鈾-238的半衰期為44.7億年,鈾-235的則為7.04億年,因此它们被用于估算地球的年齡。 鈾獨特的核子特性有很大的實用價值。鈾-235是唯一自发裂變的同位素。鈾-238在快速中子撞擊下能夠裂變,屬於增殖性材料,即能在核反應爐中經核嬗變成為可裂變的鈈-239。鈾-233也是一種用於核科技的可裂變同位素,可從自然釷元素製成。鈾-238自發裂變的機率极低,快中子撞擊可诱导其裂變;鈾-235和233可被慢中子撞击而裂变,如果其质量超过临界质量,就都能夠維持核連鎖反應,在核反应过程中的微小质量损失会转化成巨大的能量。这一特性使它们可用于生产核裂变武器与核能发电。耗尽后的鈾-235发电原料被称为貧鈾(含238U),可用做钢材添加剂,製造贫铀弹和裝甲。.
查看 冥王星和鈾
阿尔敏·奥托·洛伊施纳
阿尔敏·奥托·洛伊施纳(Armin Otto Leuschner)是一位美国天文学家和教育家。.
阿甘妙世界
阿甘妙世界(英文:--)是部美國與英國的動畫喜劇,由位於英國倫敦的卡通頻道歐洲工作室製作,2011年開始在美國卡通頻道播出。Ben Bocquelet及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項得獎者Mic Graves擔任導演。該劇曾在法國安錫國際動畫影展中,獲得最佳電視製作水晶獎。中国大陆方面由腾讯视频,爱奇艺和优酷在网络平台播出。.
查看 冥王星和阿甘妙世界
阿雷西博信息
阿雷西博信息(Arecibo Message),是於1974年,為慶祝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完成改建,而創作的無線電信息,並以距離地球25,000光年的球狀星團M13為目標,把信息透過該望遠鏡射向太空。該信息共有1,679個二進制數字(ASCII),而且1,679這個數字只能由兩個質數相乘,因此只能把信息拆成73條橫行及23條直行,這是假設該信息的讀者會先將它排成一個長方形。如果把它排成23條橫行,它會變成白色雜訊,相反如果把它排成73條橫行,便可排出圖中的一幅信息。.
查看 冥王星和阿雷西博信息
阿拉斑
阿拉斑英語發音接近是冥王星暗黑色指節套環系列中最小的一節。它的名稱源自伊博族地府最重要的神阿拉()。.
查看 冥王星和阿拉斑
阋卫一
鬩衛一—迪絲諾美亞(Dysnomia),正式名稱(136199)厄里斯 I 迪絲諾美亞((136199) Eris I Dysnomia),是太陽系第二大矮行星鬩神星的一顆衛星。它是被美國天文學家米高·布朗於2005年發現,其時這衛星的暫名為S/2005 (2003 UB313) 1。2006年9月,這顆天體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正式以希臘神話中不和女神厄里斯的其中一位女兒的名字命名為(違法女神)。.
查看 冥王星和阋卫一
阋神星
鬩神星(小行星序號:136199 Eris)是現已知太陽系中第二大的矮行星,在所有直接圍繞太陽運行的天體中質量排名第九。它估測直徑約為公里 ,比冥王星重約27%(但冥王星的體積更大一些),質量約為地球質量的0.27%。它由米高·布朗、乍德·特魯希略和大衛·拉比諾維茨在2005年1月5日,從一堆於2003年10月21日拍攝的相片中發現,並在2005年7月29日與2003 EL61一起公佈,當時它的暫時編號為2003 UB313,名字暫稱為齊娜(Xena,美国电视剧《战士公主西娜》的女主角)。 鬩神星於2005年7月位於距離太陽97個天文單位遠的位置,而它的軌道極為傾斜,公轉周期為557年。它被分類為黃道離散天體(偏離地球軌道平面的星體)。在2006年8月之「第26屆國際天文學大會」上,把2003 UB313劃入矮行星之列,賦與小行星編號136199號,並以希臘神話中的鬩神厄里斯(Ἒρις)命名。 因为阋神星看起来比冥王星要大,所以一开始它的发现者和NASA 把其称之为太阳系的第十大行星。但隨著其他类似大小天体的陸續發現,符合行星定義的太陽系天體數量驟增,促使国际天文联合会第一次重新进行行星定义。根据2006年8月24日的IAU的行星定义 ,阋神星是一个同冥王星、谷神星、妊神星、鸟神星一样的矮行星。 2010年11月6日,对阋神星掩星的初步结果显示,其直径约2326公里,誤差±12公里,只和冥王星相当 。从标准差来估计,现在还很难确定阋神星和冥王星哪个更大。估计两者固体直径大约在2330公里。.
查看 冥王星和阋神星
赛斯·尼克尔森
赛斯·巴恩斯·尼克尔森(Seth Barnes Nicholson,)美国天文学家。 尼克尔森出生并成长在伊利诺州的斯普林菲尔德的一个小村庄。在德莱克大学学习期间培养起了天文兴趣。 1914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立克天文台,在观测刚刚发现不久的帕西法尔时,他又发现了一颗新的卫星希诺佩,1915年,他的博士学位论文正是计算这颗卫星的轨道。 他的整个职业生涯都是在威尔逊山天文台中度过的,在那里他还发现了三颗木卫:1938年发现丽西提亚,加尔尼;1951年发现安纳金,以及特洛伊小行星1647曼尼雷斯,并且计算出几个彗星以及冥王星的轨道。 希诺佩、丽西提亚、加尔尼和安纳金一直都简单地以木卫九,木卫十,木卫十一以及木卫十二命名,因為尼克爾森本人拒绝為這些衛星建議名字,直到1975年才有了正式的名字。 在威尔逊山,他的主要任务是观测太阳的活动,一直持續幾十年,而且每年都有关于太阳黑子活动的报告。他还观测了一些日食现象,从而测量出日冕的亮度和温度。 1920年代早期,他和爱迪生·佩迪特共同建立了第一个系统的红外线天体观测站。他们用一个真空电偶来测量红外线源,得出月亮的温度,从而导出这样结论:月亮表面覆盖着一层薄的起到绝缘作用的气体层,对行星,黑子,星星也是这样。他们对离我们较近的红巨星的温度测量引导出了星星直径第一次的测定。 从1943年到1955年,他任太平洋天文学会的出版物编辑,并两次担当学会主席。1963年被授予布鲁斯奖。 尼克尔森逝世于洛杉矶。 小行星(1831) 尼克尔森,以及地球上加拿大西北地區、月球和火星上各有一环形山,以及木衛三上的尼克爾森區都是以他的名字命名。 N N N N.
查看 冥王星和赛斯·尼克尔森
閃爍比對器
閃爍比對器是天文學家用來查找用光學望遠鏡,像是攝星鏡在不同時間拍攝相同區域的兩張夜空影像之間有無差異的光學設備。它可以在這兩張相同區域的影像之間不斷的快速來回轉換,如果有天體的位置移動了,就會產生閃爍或跳動的現象,能夠讓使用者更輕鬆地找到在夜空中改變了位置的天體。它有時也會被稱為閃爍顯微鏡。.
查看 冥王星和閃爍比對器
钚
鈽(Plutonium,--)是原子序数94、元素符號為Pu的放射性超鈾元素。它屬於錒系金屬,外表呈銀白色,接觸空氣後容易腐蝕、氧化,在表面生成無光澤的二氧化鈽。鈽有六种同素異形體和四種氧化態,易和碳、鹵素、氮、矽起化學反應。鈽暴露在潮濕的空氣中時會產生氧化物和氫化物,其體積最大可膨脹70%,屑狀的钚能自燃。它也是一种放射性毒物,会於骨髓中富集。因此,操作、處理鈽元素具有一定的危險性。 鈽是天然存在於自然界中質量最重的原子。它最穩定的同位素是鈽-244,半衰期約為八千萬年,足夠使鈽以微量存在於自然環境中。 鈽最重要的同位素是鈽-239,半衰期為2.41萬年,常被用來製造核子武器。鈽-239和鈽-241都易于裂變,即它們的原子核可以在慢速熱中子撞擊下產生核分裂,釋出能量、伽馬射線以及中子輻射,從而形成核連鎖反應,並應用在核武器與核反應爐上。 鈽-238的半衰期為88年,並放出α粒子。它是放射性同位素熱電機的熱量來源,常用於驅動太空船。 鈽-240自發裂變的比率很高,容易造成中子通量激增,因而影響了鈽作為核武及反應器燃料的適用性。 分離鈽同位素的過程成本極高又耗時費力,因此鈽的特定同位素時幾乎都是以特殊反應合成。 1940年,格倫·西奧多·西博格和埃德溫·麥克米倫首度在柏克萊加州大學實驗室,以氘撞擊鈾-238而合成鈽元素。麥克米倫將這個新元素取名Pluto(意為冥王星),西博格便開玩笑提議定其元素符號為Pu(音類似英語中表嫌惡時的口語「pew」)。科學家隨後在自然界中發現了微量的鈽。二次大戰時曼哈頓計劃則首度將製造微量鈽元素列為主要任務之一,曼哈頓計劃後來成功研製出第一個原子彈。1945年7月的第一次核試驗「三一试验」,以及第二次、投於長崎市的「胖子原子彈」,都使用了鈽製作內核部分。關於鈽元素的人體輻射實驗研究並在未經受試者同意之下進行,二次大戰期間及戰後都有數次核試驗相關意外,其中有的甚至造成傷亡。核能發電廠核廢料的清除,以及冷戰期間所打造的核武建設在核武裁減後的廢用,都延伸出日後核武擴散以及環境等問題。非陸上核試驗也會釋出殘餘的原子塵,現已依《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明令禁止。.
查看 冥王星和钚
银河系
銀河星系(古稱银河、天河、星河、天汉、銀漢等),是一個包含太陽系 的棒旋星系。直徑介於100,000光年至180,000光年。估計擁有1,000億至4,000億顆恆星,並可能有1,000億顆行星。太陽系距離銀河中心約26,000光年,在有著濃密氣體和塵埃,被稱為獵戶臂的螺旋臂的內側邊緣。在太陽的位置,公轉週期大約是2億4,000萬年。從地球看,因為是從盤狀結構的內部向外觀看,因此銀河系呈現在天球上環繞一圈的帶狀。 銀河系中最古老的恆星幾乎和宇宙本身一樣古老,因此可能是在大爆炸之後不久的黑暗時期形成的。在10,000光年內的恆星形成核球,並有著一或多根棒從核球向外輻射。最中心處被標示為強烈的電波源,可能是個超大質量黑洞,被命名為人馬座A*。在很大距離範圍內的恆星和氣體都以每秒大約220公里的速度在軌道上繞著銀河中心運行。這種恆定的速度違反了开普勒動力學,因而認為銀河系中有大量不會輻射或吸收電磁輻射的質量。這些質量被稱為暗物質。 銀河系有幾個衛星星系,它們都是本星系群的成員,並且是室女超星系團的一部分;而它又是組成拉尼亞凱亞超星系團的一部分。整個銀河系對銀河系外的參考坐標系以大約每秒600公里的速度在移動。.
查看 冥王星和银河系
醫療占星術
醫療占星術(Medical astrology,西方傳統上被稱為Iatromathematics或是Iatromathematica、Iatromathematici,另外也有稱為“Doctorly Calculations”)是占星術的分支學科,作為一門古老的醫療體系,這門占星術派是探討有關人的身體各部位、病症與醫藥聯結著太陽、月亮與各行星連同十二星座的作用下的醫療學派。因為每一個占星術的星座(signs,連同太陽、月亮和各行星)與人體不同的部位都有關連,所以醫療占星術便是從一個人的本命盤來斷定該人身、心、靈的健康狀態,這個觀點已反映出在醫學各領域當前的趨勢,確認最佳的健康狀態是取決於這三者之間的和諧平衡得,祂涵蓋占星術於健康與治療的所有用途。無論是使用本命盤(natal chart)或天宮圖(horoscope),亦或疾運盤(The Decumbiture Chart),必須在患者最初患病倒的地方和時刻起盤並且加以醫療上的運用。 將占星術應用於醫療領域上其實已經具有非常古老的根源,祂在世界上的古代文明之傳統醫療系統中始終發揮重要的作用,譬如:在印度、中國與埃及,而希臘-阿拉伯醫學(Graeco-Arabic Medicine)是醫療占星術最具代表的一門醫療系統;然而在歐洲中世紀晚期和近代早期(大約1450年~1700年),醫療占星術也到達了充分的開花結果的階段;基本上,毫無誇大的說:占星術在這段期間是主導一切事物的理論根源,許多知識體系是仰賴於祂並與之共生,或者以占星術的世界觀做參考。在醫學上的情況下,占星術賦予黃道管理身體各個部位、行星管理器官與系統,以及行星還管理疾病與醫藥。十二星座這門學科其實有許多獨特的用途和優點,祂的主要功能是提供一個徵兆,這裡還必須涉及其他領域的專業,像是體液學說、草藥。.
查看 冥王星和醫療占星術
量子纏結
在量子力學裏,當幾個粒子在彼此相互作用後,由於各個粒子所擁有的特性已綜合成為整體性質,無法單獨描述各個粒子的性質,只能描述整體系統的性質,則稱這現象為量子--或量子--(quantum entanglement)。量子糾纏是一種純粹發生於量子系統的現象;在經典力學裏,找不到類似的現象。 假若對於兩個相互糾纏的粒子分別測量其物理性質,像位置、動量、自旋、偏振等,則會發現量子關聯現象。例如,假設一個零自旋粒子衰變為兩個以相反方向移動分離的粒子。沿著某特定方向,對於其中一個粒子測量自旋,假若得到結果為上旋,則另外一個粒子的自旋必定為下旋,假若得到結果為下旋,則另外一個粒子的自旋必定為上旋;更特別地是,假設沿著兩個不同方向分別測量兩個粒子的自旋,則會發現結果違反貝爾不等式;除此以外,還會出現貌似佯谬般的現象:當對其中一個粒子做測量,另外一個粒子似乎知道測量動作的發生與結果,儘管尚未發現任何傳遞信息的機制,儘管兩個粒子相隔甚遠。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鮑里斯·波多爾斯基和納森·羅森於1935年發表的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罗森佯谬(EPR佯谬)論述到上述現象。埃爾溫·薛丁格稍後也發表了幾篇關於量子糾纏的論文,並且給出了「量子糾纏」這術語。愛因斯坦認為這種行為違背了定域實在論,稱之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他總結,量子力學的標準表述不具完備性。然而,多年來完成的多個實驗證實量子力學的反直覺預言正確無誤,還檢試出定域實在論不可能正確。甚至當對於兩個粒子分別做測量的時間間隔,比光波傳播於兩個測量位置所需的時間間隔還短暫之時,這現象依然發生,也就是說,量子糾纏的作用速度比光速還快。最近完成的一項實驗顯示,量子糾纏的作用速度至少比光速快10,000倍。這還只是速度下限。根據量子理論,測量的效應具有瞬時性質。可是,這效應不能被用來以超光速傳輸經典信息,否則會違反因果律。 量子糾纏是很熱門的研究領域。像光子、電子一類的微觀粒子,或者像分子、巴克明斯特富勒烯、甚至像小鑽石一類的介觀粒子,都可以觀察到量子糾纏現象。現今,研究焦點已轉至應用性階段,即在通訊、計算機領域的用途,然而,物理學者仍舊不清楚量子糾纏的基礎機制。.
查看 冥王星和量子纏結
自转
自轉,是指物件自行旋轉的運動,物件會沿著一條穿过本身的軸旋轉,這條軸被稱為「自轉軸」。一般而言,自轉軸都會穿越天體的質心。 恆星和行星都會自轉,小天體亦大多會自轉。作為天體的集合體,星系也會自轉。 如果行星自轉軸在長期運動中漸漸偏離原有方向,即會產生歲差, Western Washington University Planetarium.
查看 冥王星和自转
自轉週期
自轉週期是一個天文學的物體繞著自己的轉軸,相對於背景的恆星完成一次完整轉動的時間。它不同於行星的太陽日,後者包括了行星公轉太陽所需要的額外旋轉量。.
查看 冥王星和自轉週期
金星高地
金星高地(Venera,)是新視野號在矮行星冥王星上發現的一塊丘陵地。.
查看 冥王星和金星高地
長崎市原子彈爆炸
長崎市原子彈爆炸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末由美軍對日本長崎市發起的一次核攻擊,發生於日本標準時間1945年8月9日上午11時02分(UTC+9),亦是人類歷史上第2次(也是最後一次)於戰爭中使用核武器(第1次為8月6日對廣島市的核攻擊)。投下的原子彈名為「胖子」,屬於Mk-3型原子彈。當時長崎市人口有240,000人,戰後估計死者149,000人,而建築物大約36%受到全面燒燬或破壞。 對日本本土投下原子彈的戰略意義重大,其目的在於利用核子武器威懾日本,打擊日軍作戰意願,並瓦解其本土決戰戰略。最後在長崎市原子彈爆炸6天后(1945年8月15日),正式宣布日本投降。 如果是將長崎縣、長崎市的「長崎」以片假名寫成「ナガサキ()」的情況,通常是在描述長崎市原子彈爆炸的事件。.
查看 冥王星和長崎市原子彈爆炸
雙行星
雙行星和聯行星是非正式的天文學術語,用來描述一顆有著夠大衛星的行星,因而必須考慮那顆衛星是否也算是行星。一個非官方的定義需要考慮軌道的重力中心(質心)是否落在兩者的表面之外。正式的名稱是聯星系,相似的,也稱為雙小行星(或雙迷你行星)系統,像是安地欧普,和雙開普帶天體(KBO)系統,例如79360 1997CS29和1998 WW31。迄2009年,在太陽系中還沒有被官方認可的雙行星。歐洲太空總署曾經提議將地月系統視為雙行星。在2006年8月召開的國際天文聯合會會員大會也曾經選出冥王星和冥卫一(卡倫)系統是雙行星的一種類型。.
查看 冥王星和雙行星
雙魚宮
雙鱼宫是占星术黃道十二宮之第十二宮,亦即最後一宮,天文符号为♓,指的是出生日期為2月19日-3月20日;天文學对应的星座是双鱼座。雙魚宮的為木星及海王星,代表色為紫色。雙魚宮的附庸星(也門占星學)為金星,代表金星是離地球最近的行星。而在密宗占星學中,雙魚宮的神秘守護星及層次守護星為冥王星。.
查看 冥王星和雙魚宮
通約性
假若,兩個不等於零的实数 a\,\! 與 b\,\! 的除商 \frac\,\! 是一個有理數,或者說,a 與 b 的比例相等於兩個非零整數 p 與 q 的比例: 則稱它們是互相可通約的(commensurable),而這特性則稱為通約性。這意味著,存在一個非零的實數公測數 (common measure) m \ (m \in R),使得 所以 或是 其中 \frac \in Q,所以 \frac \in Q。 反之,如果該二數的除商是一個無理數,則稱它們是不可通約的(incommensurable),亦即,a 與 b 之間不存在一個公測數 m \ (m \in R, m \neq 0) 使得.
查看 冥王星和通約性
附庸星
庸星(Vassal Planets),又名藩屬行星或附属行星(Affiliated Planets),是也門占星術(Yemeni Astrology)所使用的行星,它提高了行星在某個星座的能力。.
查看 冥王星和附庸星
HD 37974
HD 37974,或稱為R126,是NASA的史匹哲太空望遠鏡在銀河系附近的大麥哲倫星系中確認的兩顆特超巨星其中一顆(另一顆是R66或HDE 268835)。這兩顆恆星旁都有規模極大的星周盤存在,因此有人假設可能有行星正在形成。.
查看 冥王星和HD 37974
HD 47186 c
HD 47186 c是一顆距離地球約123光年的太陽系外行星,位於大犬座,母恆星是HD 47186。它的質量下限是木星的0.35061倍或土星的1.1712倍,公轉週期是1353.6日或3.7059年,軌道離心率則和冥王星接近。它和母恆星的距離相當於灶神星和太陽的距離。.
HDE 268835
HDE 268835,或稱為R66,是NASA的史匹哲太空望遠鏡在銀河系附近的大麥哲倫星系中確認的兩顆特超巨星其中一顆(另一顆是R126或HD 37974)。這兩顆恆星旁都有規模極大的星周盤存在,因此有人假設可能有行星正在形成。.
Keroro軍曹角色列表
Keroro軍曹角色列表為日本動漫作品《Keroro軍曹》中登場角色的相關介紹。.
Love Yourself 转 'Tear'
《Love Yourself 轉 --》(風格化為LOVE YOURSELF 轉 --)是韓國男子音樂組合防彈少年團的第三張韓語正規專輯,由所屬經紀公司Big Hit娛樂策劃並執行專輯的製作,交由發行於2018年5月18日。 作為他們在2017年下旬到2018年為止呈現給大眾的新主題「Love Yourself」系列的第二張音樂作品不同於2017年發表的《Love Yourself 承 'Her'》展現出面對愛戀時的緊張和心動,《Love Yourself 轉 'Tear'》將講述少年在面對離別時的心痛。而包含主打歌《Fake Love》在內,隊長RM全程參與了此張專輯共11首歌曲的詞曲創作。 發行後根據,以釋出的第一個星期內在美國的銷量共13.5萬份專輯等價單位空降《告示牌》二百大專輯排行榜一位,成為韓國流行音樂歷史上第一張二百大專輯榜冠軍專輯。韓國方面則是Gaon音樂榜開始追蹤銷量起最暢銷的專輯,在本土的銷售超過了160萬張。.
MÄR 魔法世界
《MÄR 魔兵傳奇》(MÄR - Märchen Awakens Romance)是日本漫畫家安西信行的少年漫畫作品及根據原作改編的電視動畫。.
查看 冥王星和MÄR 魔法世界
PLUTO
#重定向 冥王星.
查看 冥王星和PLUTO
Pluto
#重定向 冥王星.
查看 冥王星和Pluto
PSR B1257+12
PSR 1257+12(PSR B1257+12)是一顆位於室女座的脈衝星,距離地球大約980光年。這顆恆星受到注意的地方,在於人們相信它擁有四顆行星,同時它們也是首批被發現的太陽系外行星。 這顆脈衝星最先於1990年由波蘭天文學家亞歷山大·沃爾茲森(Aleksander Wolszczan),於1990年以位於波多黎各阿雷西博的射電望遠鏡發現的。它屬於毫秒脈衝星,為中子星的一種,自轉週期為6.22毫秒,但他卻發現其脈衝信號出現不尋常,遂對它作更深入的觀測。.
PSR B1257+12 D
PSR B1257+12 D是一個可能存在的太陽系外矮行星,距離地球約980光年,位於室女座。它可能是環繞脈衝星 PSR B1257+12 的矮行星,距離母恆星平均距離2.6天文單位,公轉週期約3.5年。.
S/2015 (136472) 1
S/2015 (136472) 1是柯依伯带矮行星鳥神星已知唯一的衛星,暱稱MK 2,尚未正式命名,按照卫星命名习惯推定正式中文名称将为“鸟卫一”。2015年4月,研究人员用哈勃望遠鏡第三代廣域照相機观测到这颗天体,经过数据分析之后,在2016年4月26日通过小行星中心正式宣布这一发现。这颗卫星的發現,使得所有位於海王星軌道外的矮行星都擁有至少一顆衛星。.
S5 0014+81
S5 0014+81是一个位于仙王座高纬度地区靠近北天赤道极的耀变体(一种拥有高能量和变化特征的类星体),该类星体呈高度扭曲状态,拥有极大的质量并发出宽的吸收谱线,属于特亮类星体。.
SDF-1 馬克羅斯
SDF-1 馬克羅斯(SDF-1 MACROSS),是日本動畫《超時空要塞》及其美国改编版《太空堡垒》中的主役宇宙戰艦,隸屬地球統合宇宙軍,並被視為統合軍的象徵。 馬克羅斯的舷號「SDF-1」是「Super Dimensional Fortress-1」的字首縮寫,意為「超時空要塞一號艦」。.
V774104
V774104是距離太陽約103天文單位(154億公里)的海王星外天體,直徑大約是冥王星的一半。該天體發現於2015年11月,是太陽系內至今距離地球最遠的海王星外天體。.
查看 冥王星和V774104
柯伊伯带
柯伊伯带(Kuiper belt),又稱作倫納德-柯伊伯带,另譯庫柏帶、--,是位於太陽系中海王星軌道(距離太陽約30天文单位)外側的黃道面附近、天體密集的圓盤狀區域。柯伊伯带的假說最先由美国天文學家弗雷德里克·倫納德提出,十几年後杰拉德·柯伊伯證實了该观点。柯伊伯帶类似于小行星带,但大得多,它比小行星帶宽20倍且重20至200倍。如同主小行星帶,它主要包含小天体或太阳系形成的遗迹。虽然大多数小行星主要是岩石和金属构成的,但大部分柯伊伯带天体在很大程度上由冷冻的挥发成分(称为“冰”),如甲烷,氨和水组成。柯伊伯带至少有三顆矮行星:冥王星,妊神星和鸟神星。一些太阳系中的衛星,如海王星的海卫一和土星的土卫九,也被认为起源于该区域。 柯伊伯带的位置處於距離太陽40至50天文单位低傾角的軌道上。該處過去一直被認為空無一物,是太陽系的盡頭所在。但事實上這裡滿佈着直徑從數公里到上千公里的冰封微行星。柯伊伯带的起源和確實結構尚未明確,目前的理論推測是其來源於太陽原行星盤上的碎片,這些碎片相互吸引碰撞,但最後只組成了微行星帶而非行星,太陽風和物質會在在此處減速。 柯伊伯带有时被误认为是太陽系的邊界,但太阳系还包括向外延伸两光年之远的奥尔特星云。柯伊伯带是短周期彗星的來源地,如哈雷彗星。自冥王星被發現以來,就有天文學家認為其應該被排除在太陽系的行星之外。由於冥王星的大小和柯伊伯带內大的小行星大小相近,20世紀末更有主張該其應被歸入柯伊伯带小行星的行列当中;而冥王星的卫星则應被當作是其伴星。2006年8月,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將冥王星剔出行星類別,并和谷神星与新发现的阋神星一起归入新分类的矮行星。 柯伊伯带不应该与假设的奥尔特云相混淆,后者比前者遥远一千倍以上。柯伊伯带内的天体,连同离散盘的成员和任何潜在的奥尔特云天体被统称为海王星外天体(TNOs)。冥王星是在柯伊伯带中最大的天體,而第二大知名的海王星外天体,則是在离散盘的阋神星。.
查看 冥王星和柯伊伯带
柯伊伯機載天文台
柯伊伯機載天文台(Kuiper Airborne Observatory)是由NASA操作,用於進行紅外線天文學研究的國際設備。這個天文台是由一架C-141的噴射運輸機改裝的,飛行半徑6,000海浬,能在45,000英尺(14公里)的高度上進行研究工作。為紀念荷蘭裔美籍天文學家杰拉德·柯伊伯(Gerard Peter Kuiper),所以將此機命名為柯伊伯機載天文台。 柯伊伯機載天文台的望遠鏡是口徑36英吋(91.5公分)的蓋塞反射鏡,可以觀測波長範圍在1-500微米的光譜。他的飛行能力幾乎使所有地球大氣層內的水氣都在他的下方,因此能觀察地基望遠鏡不能觀察的紅外線輻射,而且可以在飛行到地球上空的任何一個點進行觀測。 柯伊伯機載天文台的重要發現,包括在1977年首度觀察到天王星的光環,以及在1988年明確的証明冥王星有大氣層。他也用於研究在行星形成區與浩瀚的星際空間內,水和有機分子的起源。天文學家也利用它研究一些環繞在恆星周圍的盤狀物體,這些區域被認為可能是行星形成的場所。 凝視星空深處,天文學家也利用柯伊伯機載天文台研究來自銀河核心的強大遠紅外線輻射。當超新星1987A爆炸後,科學家也利用它追蹤鐵、鈷、鎳等重元素的核聚變(熔合)過程。 柯伊伯機載天文台的基地設在美國加州莫菲特菲爾德(Moffett Field)的埃姆斯研究中心(Ames Research Center),於1974年開始工作,並於1995年除役。目前被存放在莫菲特菲爾德的211號飛機庫,已不再執行飛行任務,未來或許會捐贈給博物館展示與收藏。 NASA已經計劃讓一架功能更強大的同溫層紅外線天文台(Stratospheric_Observatory_for_Infrared_Astronomy,SOFIA)來接替,但截至2006年6月仍未能落實。.
查看 冥王星和柯伊伯機載天文台
林明美
林明美(リン・ミンメイ/Lynn Minmay);日本漢字設定與香港《漫畫週刊》版譯名為「鈴明美」,香港亞洲電視譯名「林明明」,日本初期設定名為「齊明美」(サイ・ミンメイ),是日本動畫《超時空要塞》及其美国改编版《太空堡垒》裡面的人物。.
查看 冥王星和林明美
恩斯特·奧匹克
恩斯特·尤利烏斯·奧匹克(或翻譯為奧皮克,Ernst Julius Öpik,)是知名的愛沙尼亞天文學家,其職業生涯有一半的時間是在北愛爾蘭的(Armagh Observatory)。.
查看 冥王星和恩斯特·奧匹克
提丢斯-波得定则
提丢斯-波得定则(Titius-Bode law)是关于太阳系中行星轨道半徑的一个简单的几何学规则。 它是在1766年時,由德国的一位大学教授所提出,后来被柏林天文台的台长约翰·波得(Johann Elert Bode)归纳成了一个经验公式来表示。 这个公式可以表述为: 其中.
查看 冥王星和提丢斯-波得定则
標準重力參數
在太空動力學上,一個天體的標準重力參數 \mu \ 是萬有引力常數 G 和它質量: 標準重力參數的單位是 km3s-2.
查看 冥王星和標準重力參數
歐嘉納隕石坑
歐嘉納(Organa)是冥王星的卫星冥卫一上的陨石坑,由美国航空航天局的新视野号空间探测器在前往冥王星途中发现。以《星球大战》系列中的女主角莉亚·欧嘉纳命名。.
查看 冥王星和歐嘉納隕石坑
水的性質
水分子(化学式:H2O)是地球表面上最多的分子,除了以气体形式存在于大气中,其液体和固体形式占据了地面70-75%的组成部分。标准状况下,水分子在液体和气体之间保持动态平衡。室温下,它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作为通用溶剂之一,水可以溶解许多物质。因此,自然界极少有水的纯净物。.
查看 冥王星和水的性質
水手號計劃
水手號計劃(Mariner program)是由美國太空總署所主導的太空探索計劃。在此計劃中發射了一系列為探索水星、金星和火星而設計的無人太空船。這個計劃奪得多項第一,包括第一次星際飛越(flyby)、第一個行星探測器以及第一個以重力加速航行的太空船。 在水手號計劃系列中十個飛行器中,七個成功三個失敗。原本計劃的水手11號及水手12號演變成航海家計畫中的航海家1號及航海家二號,而維京1號及維京2號火星軌道太空船則是放大版的水手9號太空船。從航海家系列之後基於水手號設計的太空船還包括前往金星的麥哲倫號、前往木星的伽利略號。被稱為Mariner Mark II的第二代水手號太空船最終演變成為曾環繞土星的卡西尼-惠更斯号。最近發射前往冥王星的新視野號,雖然大致基於簡化的先鋒10號、先鋒11號,但也有部份特徵源自水手號系列,包括三軸穩定器(3-axis stabilization)及一個航海家、卡西尼號式的通訊碟型天線。.
查看 冥王星和水手號計劃
汉越词
漢越詞(),又稱“漢越語”,是指在越南語裡一些由漢語引申而來的汉根词和汉源词的统称。朝鮮語、日本語也有大量類似的詞彙,分別稱爲“漢字語”、“漢語”。 漢越詞在越南語裏所占的比例眾說紛紜。法國漢學家馬伯樂認為越南語中的漢語借詞約占越南語詞彙的60%,越南學者黃文行則認為漢越詞大約占60%,在政治、經濟、法律等領域則高達70-80%。還有許多越南學者認為高達82%。 漢越詞本來是使用漢字書寫的,但現時已經使用越南自己的拼音文字國語字(Chữ Quốc Ngữ)拼音書寫。這種文字在20世紀早期已經被使用作書寫成現今的越南語言。.
查看 冥王星和汉越词
洛厄尔天文台
洛厄尔天文台是位於亞利桑那州旗杆鎮的天文觀測台。在美國,洛厄尔天文台是最老的天文台,因此在1965年被指定為美国国家历史名胜。最初,這個天文台只有一架迄今仍開放給民眾使用24英吋克拉克望遠鏡,每年大約有70,000名遊客在白天先參加天文台安排的導遊活動,晚間再透過克拉克望遠鏡以及其他的望遠鏡觀賞夜空中奇妙的美景。它是由波士頓的望族洛厄尔家族的天文學家帕西瓦尔·洛厄尔建立的,並且有一陣子是由他的第三代堂兄盖伊·洛厄尔掌管,現在受委託的管理人是威廉·洛厄尔·普特南,是建立起長遠委託制度的羅傑·普特南的兒子與創建者帕西瓦尔·洛厄尔的孫外甥。 天文台目前有在旗杆鎮的兩個地點設置了一些望遠鏡,主要的機構設置在旗杆鎮正西方的火星丘,最早的24英吋克拉克折射望遠鏡和建築至今仍開放做為公共教育的場所,但已經不從事研究工作了。這架望遠鏡在1896年建造時花費了20,000美金,是由在波士頓的克拉克父子光學望遠鏡公司組裝好,再經由鐵路運送到旗杆鎮。 同樣位於火星丘上的還有發現冥王星的13英吋望遠鏡,克萊德·湯博用這一架望遠鏡在1930年發現了冥王星。 本天文台用在研究的四架望遠鏡都在旗桿是西南方12英里,有著漆黑夜空的安德森台地,包括72英吋的帕金斯望遠鏡(與波士頓大學共管)和42英吋的約翰S.海爾望遠鏡。本天文台和美國海軍天文台是合作夥伴,因此NRL的海軍原型光學干涉儀(Navy Prototype Optical Interferometer, NPOI)就位於此地。天文台還有一些較小的研究用望遠鏡分別位在有歷史性的火星丘和澳洲、智利等地方。本天文台目前正在建造的4.2米是與發現傳播集團合作的。.
查看 冥王星和洛厄尔天文台
涅墨西斯星
涅墨西斯(Nemesis)亦稱黑暗伴星,是一顆科学家爲了解釋地球的週期性大滅絕原因而假設可能存在的一颗非常暗淡的棕矮星或紅矮星Leader-Post,, 22 Feb 1984, Page B6, Associated Press,其近日點為一光年,遠日點則為三光年,距離太陽95,000個天文單位,是太陽的伴星。現時尚未有證據證明其存在。.
查看 冥王星和涅墨西斯星
清除鄰近的小天體
清除鄰近的小天體也可以以另外一種方法來説,也就是這顆星體是它的軌道裏最大的那顆星體。這顆天體要有足夠的質量才能把它軌道裏的其他星體清除,這就好像在一片鋪平的鐵屑之中,用一塊磁鐵以一條綫掃過這片地帶,使這塊磁鐵越來越大,從而吸取更多的鐵屑,如此類推。我們太陽系中的巨大气态巨行星就是這樣形成的:巨大的引力使它周圍的星體都紛紛撞到它的表面上。.
查看 冥王星和清除鄰近的小天體
湯博區
湯博區(Tombaugh Regio,俗稱冥王星之心)是矮行星冥王星一個顯著的表面特徵。一個橫跨大約1,590公里的巨大、淺色區域,在NASA的媒體當中被暱稱為冥王星的“心”。 該區域首次被發現是在新视野号探測器從異常進入的安全模式恢復後,由冥王星所傳回來的初始影像。NASA最初依照其整體外型輪廓而稱為“心”。2015年7月15日,這個區域被NASA正式命名為“湯博區”,以紀念冥王星的發現者-天文學家克莱德·汤博。儘管如此,NASA仍舊會使用“心”來稱呼這個區域。 稍後收集到的資料顯示,“心”的兩“葉”雖然共同有一個明亮的外觀,但相鄰的地質特性卻截然不同。左葉的部分比右葉來得平滑,顏色也有些微不同。在早先的猜想,左葉是被氮雪填滿的巨大隕石坑,當中的亮點則是突出的山峰。 7月15日公開的照片顯示了當中有3,500公尺高,由水冰形成的山脈。在“心”底部的深暗區域,似乎可能是一個含有大量冰的撞擊坑,而“水冰山脈”是碰撞的殘餘碎片,“湯博區”的平滑特徵則是碰撞後安定的殘餘。 在新視野號所得到最初的相片中,平滑的表面缺乏撞擊坑,顯示該大撞擊在冥王星的行星形成中是“近期”發生的。 從這種巨大的撞擊產生的熱,可能是行星碰撞的交互作用中仍無法解釋的能量儲存。這樣撞擊的巨大力量可以解釋一些冥王星表面所看到的地質特徵,同時也有助於進一步解釋其他目前尚未了解的地貌過程。 這個特徵在新視野號穿越的60年前已經被辨認為是一個亮點,雖然在當時仍不可能有足夠的解析度來確定它的形狀。 有些人也認為這個特徵看起來像是迪士尼當中與冥王星同名的角色——布鲁托。。此外,該特徵也意外地與美少女戰士的水手冥王星的武器時空之杖上可分離的石榴石外型相似。.
查看 冥王星和湯博區
漢字詞
漢字詞,或稱為漢源詞(英文:Sino-Xenic, SX),是指位于漢字文化圈(東亞文化圈)内的日本、韓國/朝鮮、越南等國語言中存在的、從古漢語中派生出的詞彙。.
查看 冥王星和漢字詞
潮汐加速
潮汐加速是行星與其衛星之間潮汐力的效應。這種“加速”通常都是負面的效應,如果衛星是在順行軌道上運行,會逐漸退行和遠離行星(衛星的角動量增加),相對的,行星的自轉也會減緩(角動量守恆)。這個過程最終會導致質量小的先潮汐鎖定,然後大的也會如此。地月系統是研究這種情況的最佳事件。 衛星軌道週期短於主星(行星)的自轉周期,或是逆行軌道的狀況,稱為潮汐減速,是一種類似的程序(衛星的角動量減少)。.
查看 冥王星和潮汐加速
潮汐鎖定
潮汐鎖定(或同步自轉、受俘自轉)發生在重力梯度使天體永遠以同一面對著另一個天體;例如,月球永遠以同一面朝向著地球。潮汐鎖定的天體繞自身的軸旋轉一圈要花上繞著同伴公轉一圈相同的時間。這種同步自轉導致一個半球固定不變的朝向夥伴。通常,在給定的任何時間裡,只有衛星會被所環繞的更大天體潮汐鎖定,但是如果兩個天體的物理性質和質量的差異都不大時,各自都會被對方潮汐鎖定,這種情況就像冥王星與凱倫。 這種效應被使用在一些人造衛星的穩定上。.
查看 冥王星和潮汐鎖定
木卫三
* 注意:在希臘神話方面,名稱叫做伽倪墨得斯。關於天文學方面,名稱叫蓋尼米德,也可以叫做甘尼米德。 木卫三又稱為「蓋尼米德」(Ganymede,),是围绕木星运转的一颗卫星,公转周期约为7天。按距离木星从近到远排序,木卫三在木星的所有卫星中排第七,在伽利略卫星中排第三。它与木卫二及木卫一保持着1:2:4的轨道共振关系。木卫三是太阳系中最大的卫星,其直径大于水星,质量约为水星的一半。 木卫三主要由硅酸盐岩石和冰体构成,星体分层明显,拥有一个富铁的、流动性的内核。人们推测在木卫三表面之下200公里处存在一个被夹在两层冰体之间的咸水海洋。木卫三表面存在两种主要地形。其中较暗的地区约占星体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其间密布着撞击坑,地质年龄估计有40亿年之久;其余地区较为明亮,纵横交错着大量的槽沟和山脊,其地质年龄较前者稍小。明亮地区的破碎地质构造的产生原因至今仍是一个谜,有可能是潮汐热所导致的构造活动造成的。 木卫三是太阳系中已知的唯一一颗拥有磁圈的卫星,其磁圈可能是由富铁的流动内核的对流运动所产生的。 其中的少量磁圈与木星的更为庞大的磁场相交迭,从而产生了向外扩散的场线。木卫三拥有一层稀薄的含氧大气层,其中含有原子氧,氧气和臭氧,同时原子氢也是大气的构成成分之一。而木卫三上是否拥有电离层还尚未确定。 一般认为木卫三是由伽利略·伽利莱在1610年首次观测到的。后来天文学家西门·马里乌斯建议以希腊神话中神的斟酒者、宙斯的爱人蓋尼米德为之命名。 从先驱者10号开始,多艘太空船曾近距离掠过木卫三。旅行者号太空船曾经精确地测量了该卫星的大小,伽利略号探测器则发现了它的地下海洋和磁场。此外,一个被称为“木衛二-木星系統任務”的全新的探测木星的冰卫星的计划,预计将会于2020年实施。.
查看 冥王星和木卫三
木卫一
木衛一也稱為「埃歐」或「伊俄」(, 或是希臘 Ἰώ),是木星的四顆伽利略衛星中最靠近木星的一顆衛星,直徑為3,642公里,是太陽系第四大衛星。名字來自眾神之王宙斯的戀人之一:埃歐,祂是希拉的女祭司。 埃歐有400座的活火山,是太陽系中地質活動最活躍的天體。極端的地質活動是因為埃歐內部受到木星的牽引,造成潮汐摩擦產生的潮汐熱化所導致的結果。有些火山造成的硫磺和二氧化硫可以攀升到500公里(310英里)的高度。埃歐表面也有超過100座的山峰,是在矽酸鹽的地基上廣泛的壓縮和抬升,產生許多斑點,其中有些山峰比地球上的珠穆朗玛峰還要高。不同於大多數外太陽系的衛星(它們都有厚實的冰層包覆著),埃歐有著鐵或硫化鐵的熔融核心和以矽酸鹽為主的岩石層。埃歐表面大部分的平原都被硫磺和二氧化硫的霜覆蓋著。 埃歐的火山活動建構了其許多表面的特徵。其火山和熔岩流使廣大的表面產生各種變化並且造成各種不同的顏色採繪,有紅、黃、白、黑、和綠色,主要肇因於硫化物。為數眾多的廣闊熔岩流,有些長度達到500公里,也是表面的特徵。這些火山活動的過程提升了視覺對比,讓埃歐的表面好像是一個披薩。這些火山作用為埃歐稀薄的大氣提供了補湊的材料,也為木星巨大的磁層供應了材料。 埃歐在17和18世紀的天文學中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它在1610年與其他的伽利略衛星一起被伽利略發現。這個發現促成了太陽系的哥白尼模型被接受,約翰·克卜勒發展出了行星運動定律,和奧勒·羅默首先測定光速。從地球來看,在19世紀後期和20世紀初,埃歐只是一個光點,直到我們有能力解釋它表面大規模的特徵,例如暗紅色的極區和明亮的赤道地區。在1979年,兩艘航海家太空船揭露埃歐是一個地質活躍的世界,有許多火山活動的特徵,大山和年輕的表面,沒有明顯的撞擊坑。伽利略號在1990年和2000年的早期多次執行接近和飛掠過埃歐的任務,得到了埃歐內部結構和表面組成的數據資料。這些太空船也揭露了衛星和木星的磁層之間的關係,和在埃歐圍繞的軌道上存在著輻射傳送帶,即伊俄环。在2007年的前幾個月,新視野號在前往冥王星的旅程中,於飛掠過埃歐時繼續進行探測。.
查看 冥王星和木卫一
木卫四
木卫四又稱為「卡利斯托」(Callisto、、希腊文:),是围绕木星运转的一颗卫星,由伽利略·伽利莱在1610年首次发现。木卫四是太阳系第三大卫星,也是木星第二大卫星,僅次於木卫三。木卫四的直径为水星直径的99%,但是质量只有它的三分之一。該衛星的轨道在四颗伽利略卫星中距离木星最远,约为188万公里。木卫四并不像内层的三颗伽利略卫星(木卫一、木卫二和木卫三)那般处于轨道共振状态,所以并不存在明显的潮汐热效应。木卫四属於同步自转卫星,永远以同一個面朝向木星。木卫四由于公轉轨道较远,表面受到木星磁场的影响小於内层的卫星。 木卫四由近乎等量的岩石和水所构成,平均密度约为1.83公克/公分3。天文學家通过光谱测定得知木卫四表面物质包括冰、二氧化碳、硅酸盐和各种有机物。伽利略号的探测结果顯示木卫四内部可能存在一个较小的硅酸盐内核,同时在其表面下100公里处可能有一个液态水構成的地下海洋存在。 木卫四表面曾经遭受过猛烈撞击,其地质年龄十分古老。由于木卫四上没有任何板块运动、地震或火山喷发等地质活动存在的证据,故天文學家認為其地质特征主要是陨石撞击所造成的。木卫四主要的地质特征包括多环结构、各种形态的撞击坑、撞击坑链、悬崖、山脊與沉积地形。在天文學家仔细考察後,發現该卫星表面地形多变,包括位于抬升地形顶部、面积较小且明亮的冰体沉积物及环绕其四周、边缘较平缓的地区(由较黑暗的物质來构成)。天文學家認為這種地形是小型地質構造昇華所導致的,小型撞擊坑普遍消失,許多疙瘩地形是遺留下來的痕跡,该地形的确切年龄还未确定。 木卫四上存在一层非常稀薄的大气,主要由二氧化碳构成,成分可能还包括氧气,此外木卫四还有一个活动剧烈的电离层。科学家们认为木卫四是因木星四周气体和尘埃圆盘的吸积作用而缓慢形成的。由于木卫四形成过程缓慢且缺乏潮汐热效应,所以内部结构并未经历快速的分化。木卫四内部的热对流在形成后不久就已经開始,这种对流导致内部结构的部分分化,位于地表100至150公里深处的地下海洋與一个個比较小的岩质内核可能因此形成。 由于木卫四上可能有海洋存在,所以该卫星上也可能有生物生存,不过概率要小于邻近的另一顆卫星木卫二。多艘空间探测器都曾对该卫星进行过探测,包括先驱者10号、先驱者11号、伽利略号和卡西尼号。长久以来,人們都认为木卫四是设置进一步探索木星系统基地的最佳地点。.
查看 冥王星和木卫四
木星
|G1.
查看 冥王星和木星
挑戰者丘
挑戰者丘是冥王星上的一座小山,是新視野號太空船在2015年7月發現的。它是依據挑戰者號太空梭命名的,以紀念在1986年1月28日的挑戰者號太空梭災難和在太空梭上殉職的7名太空人。.
查看 冥王星和挑戰者丘
最亮柯伊伯带天体列表
2000年后,一些直径在500-1200 km(大约冥王星的一半)的柯伊伯带天体被发现。50000 Quaoar,2002年发现的一个柯伊伯带天体,直径大约1200 km 。鳥神星Makemake(外号 "Easterbunny")和 妊神星Haumea(外号"圣诞老人"Santa),2005年7月29日两者被宣布发现,到现在都是比较大的。其它的天体,如28978 Ixion(发现於2001年)和20000 Varuna(发现於2000年)直径大约在500 km 。 这已经让人们逐步接受冥王星是柯伊伯带中较大天体的观点。 已知最亮的柯伊伯带天体(绝对星等s !赤道直径 !轨道半径(AU) !发现时间 !发现者 !直径测量方法 |- | 冥王星Pluto | | −1.0 | 60 | 2320 | 39.4 | 1930 | 克莱德·汤博 | 掩星 |- | 鳥神星Makemake | | −0.3 | 80.
戰鬥陀螺 鋼鐵奇兵角色列表
戰鬥陀螺 鋼鐵奇兵角色列表是對於足立充史原作漫畫作品「戰鬥陀螺 鋼鐵奇兵」及動畫版登場人物之敘述。部分中文譯名只是暫定。 ※戰鬥陀螺 鋼鐵奇兵整個系列除了湯宮健太外,並無真正設定角色年紀和生日。 斜線左邊為香港翻譯,右邊為台灣翻譯。.
我的夢幻行星之旅
《我的夢幻行星之旅》(英語: My Fantastic Field Trip to the Planets),是一部2005年科普類兒童動畫電影,採錄影帶首映發行。片中採真人演出搭配3D動畫演出,描述小男孩Jake(Cayman Mitchell飾)在睡夢中乘著他的玩具火箭,在太陽系中展開冒險之旅,並認識了會說話與唱歌的九大行星,同時片中也介紹了太陽系各行星的知識。.
查看 冥王星和我的夢幻行星之旅
星座计划
星座计划(Project Constellation)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开发的一项已中止的载人航天太空探索计划。2010年1月28日,美聯社報導,美国总统奥巴马已经实际上搁置了重返月球计划。 同年1月29日,一名白宫太空问题顾问表示,重返月球计划“已死”。有關法案於同年10月成為法律,本计划宣告終結,但相關技術很可能會用於未來的太空探索計劃。 整个计划将包括一系列新的航天器、运载火箭以及相关硬件,将在包括国际空间站补给运输以及登月等各种太空任务中使用。大多数星座计划使用的硬件都会基于航天飞机的模式,尽管核心部件猎户座航天器(曾称为载人探索飞行器,Crew Exploration Vehicle,CLV)很大程度上受了阿波罗飛船的影响,使用乘员/服务舱系统。 星座计划的运载系统将前所未有地同时使用地球轨道交会(Earth Orbit Rendezvous)和月球轨道交会(Lunar Orbit Rendezvous)。整个系统包括三部分:猎户座乘员/服务舱(The Orion Crew & Service Modules,CSM)、月球着陆舱(Lunar Surface Access Module,LSAM)以及地球出发级(Earth Departure Stage,EDS)。运载系统中使用的火箭包括发射无人设施的战神5号(Ares V,将发射地球出发站外加月球着陆舱和其他货物中的一项)以及发射载人航天器的战神1号(Ares I)。.
查看 冥王星和星座计划
星等
星等(magnitude),為天文学术语,是指星体在天空中的相对亮度。一般而言,这也指“视星等”,即为从地球上所见星体的亮度。在地球上看起来越明亮的星体,其视星等数值就越低。常见情况下人们使用可见光来衡量视星等,但在科学探测中,红外线等其它波段也有用到。不同波段探测到的星等数据会有所不同。一颗星星的星等,取决于它离地球的距离、它本身的光度(即为绝对星等)、星际尘埃遮蔽等多重因素。一般人的肉眼能够分辨的极限大约是6.5等。.
查看 冥王星和星等
星際行星
星際行星(Interstellar planet),或稱為流浪行星(Rogue planet)、游牧行星(nomad planet)、自由浮動行星(free-floating planet)或孤兒行星(Orphan planet),粗略地說是不繞任何恆星公轉的行星,或只圍繞星系公轉的行星。雖然其不圍繞任何星體公轉,卻只具有行星質量。它們或是受到其他行星等天體的引力影響而被拋出原本繞著公轉的行星系統,或是在行星系統形成期間被彈射出來原行星,以致流浪於星系或宇宙之中。2011年科學家利用重力微透鏡法首度證實星際行星的存在,並推測銀河系內木星大小的星際行星數量有恆星的兩倍之多。 NASA JPL News Release, 2011-5-18雖然它們在星際中流浪,但不代表它們不能支持生命——儘管如此,其上存在的生命可能也只是如細菌般的微生物。 而並非被拋離行星系的巨大星際行星,則是以恆星形成的方式誕生。這種星際行星被國際天文聯合會定義為次棕矮星,如只有8个木星質量的蝘蜓座110913-773444。人類已知最接近地球的星際行星為距離地球80光年的PSO J318.5-22。.
查看 冥王星和星際行星
星舰
星舰是一种尚處於理論階段,用来作恆星际旅行的交通工具,而一般用来做太陽系行星間或軌道飛行的機具称为航天器。嚴格上星艦是要有人駕駛,並且能夠以不超過壽命期間,到達目的地恆星系。 星舰一詞目前来说还只是出现在科幻小说裡,现实中人類还没有創造出真正可以進行星際旅行的機具。 雖然航海家和先鋒計劃的探測艇已經離開冥王星軌道,但通常不認為它們是「星艦」,首先因為它們無動力也無人操作,而且其速度需要上萬年才能夠真正離開太陽系邊緣奧特雲,這意味著到達其他恆星系時(約數萬年後)儀器壽命相信已盡。 然而,太空探險工程界已經開始以現代科技或在不久的將來可以實現的科技,著手進行數個星艦的先期設計和可能性研究,相關的研究計劃可以參考代达罗斯计划、以及。.
查看 冥王星和星舰
星艦戰將
《星艦戰將》(Starship Troopers,也译作《星船伞兵》)是一部1959年出版、由羅伯特·海萊因执笔的科幻小说。故事內容以第一人稱描述一名叫胡安·里科(Juan Rico)的年輕士兵,在地球联邦(Terran Federation)的機動步兵團(Mobile Infantry)中服役的種種經歷,在故事中,未來人類政府對抗的是名叫Arachnids的外星種族(一般稱之為蟲族)。由於作者自己曾經讀過軍校,並在海軍服役,所以儘管這是部科幻小說,軍事上的描寫卻頗為扎實,另外在作品中滲入了不少太平洋戰爭等真實戰爭的影子,如開戰時蟲族奇襲了布宜諾斯艾利斯,而地球聯邦的反擊類似二戰時美軍的跳島戰術。小說中涉及了政治體制的運作,引來了一些爭議與批評,有人指出蟲族是影射共产集团,而故事中的地球聯邦也被批評是軍國主義。 《星艦戰將》在1960年獲得雨果獎最佳小說。 這本小說最廣為人知的是1997年拍攝的同名電影,雖然電影版並不算是忠實的改編作品。.
查看 冥王星和星艦戰將
星际奥德赛 (文献纪录片)
星际奥德赛:行星旅行(原名:Voyage To The Planets And Beyond ,简体中文无正式译版,繁體譯本有粵語配音譯作「星際漫游」,在亞洲電視播放,正版VCD與DVD碟由得利影視發行,网路上流传版本照译为“BBC.星际漫游”)是一部虚构的关于太阳系内行星间旅行的电视紀錄片。由BBC制作并于2004年首映。由:en:Joe Ahearne编剧并导演,:en:Christopher Riley为制片人。该片设定在一个不明确的未来,该任务的首席科学家回想起了亞瑟·查理斯·克拉克的2010太空漫遊(1982出版)所描绘的一幕幕。.
星际旅行行星等级列表
本条目介绍的是《星际迷航》系列科幻作品中虚构的星际舰队及一些其他文明所使用的行星分类标准。 《星际迷航》系列电影和电视剧中,共出现过D、H、J、K、L、M、N、T、Y,9个等级的行星。在《星际旅行:星图》(Star Trek: Star Charts,下面简称《星图》)一书中,还给出了更多类别的行星,比如P级或A级,在此同样列出。 现实宇宙中的热木星、冥府行星等行星类别,由于发现较晚,未能收录进《星际迷航》的宇宙中。.
海卫一
海卫一是环绕海王星运行的衛星中最大的一颗,它也是太阳系中最冷的天体之一,具有复杂的地质历史和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年轻的表面。1846年10月10日威廉·拉塞尔(William Lassell)发现了海卫一(这是海王星被发现后第17天)。拉塞尔以为他还发现了海王星的一个环。虽然后来发现海王星的确有一个环,但是拉塞尔的发现还是值得怀疑,因为实际上海王星的环太暗了,不可能被拉塞尔用他的仪器发现。.
查看 冥王星和海卫一
海王星外天體
海王星外天体(Trans-Neptunian object),常简称海外天体,是指太陽系中所在位置或運行軌道超出海王星軌道範圍的天體。海王星外的太陽系由內而外可再區分柯伊伯带區帶。 冥王星與其五顆衛星冥衛一至冥衛五即屬於海王星外天体,但考虑到冥王星特殊的公转轨道有部份位於海王星轨道以内的情况,如果冥王星現在才被發現,或許就不能当作行星。而在2006年,冥王星亦從九大行星中剔除。 宇宙中的天體如行星均靠重力相互吸引。1900年代初期由於當時已知行星的觀測軌道與預期路線不合,於是假設海王星軌道外還有一顆以上的行星仍未尋獲(參見假設的海王星外行星,Planet X)。而後即依據此假設在海王星軌道外發現冥王星及其他天體。雖然重新修正估算過海王星質量後顯示這個問題並不確實,但仍有一些過小而難以解釋的星體軌道擾動。.
查看 冥王星和海王星外天體
海王星外天體列表
这是一份外海王星天体(TNOs)列表 按发现日期的顺序,也包括某些还没有得小行星编号的著名的外海王星天体(TNOs)。.
查看 冥王星和海王星外天體列表
海王星的卫星
截至2014年6月,海王星已知拥有14颗天然卫星,这些卫星都是以希腊和罗马神话中的水神命名根据国际天文联合会的命名原則,此后發現的海王星卫星都将按这一规则命名,不过S/2004 N 1還没有获得永久性的名称。。其中最大的一颗仍然是威廉·拉塞尔在發現海王星之後僅17天,于1846年10月10日发现的海卫一;第二颗卫星海卫二(勒德)则在超过一世纪后才发现。 海衛一是唯一擁有行星質量的不規則衛星,也就是說它的軌道與海王星的自轉方向相反,軌道相對於赤道也是傾斜的。這顯示它不是與海王星同時形成,而是被海王星的引力捕獲的。太陽系第二大的不規則衛星是土衛九(費比),但它的質量僅有海衛一的萬分之三。海衛一的捕獲,可能發生在海王星與它的衛星系統形成一段時間之後,對海王星原始的衛星系統而言是一場毀滅性的災難。擾亂了它們原有的軌道,所以它們相互撞擊形成碎石礫的盤面。海衛一的質量夠大,可以達到流體靜力平衡的狀態,並能夠保留稀薄的大氣層,可以形成雲層和霧靄。 海卫一的轨道内側还有7颗规则卫星,其运行轨道与海王星相同,並且靠近海王星的赤道面;在海王星环内也有一些衛星,这些卫星中最大的是海卫八(普羅秋斯),它們都是在海王星捕获海卫一,并且在海卫一的轨道变圆后从之前的碎石礫盤面中重生的。在海卫一的外层,海王星还拥有6颗不规则卫星,海卫二也是其中之一,其运行轨道距离海王星要远得多,并且倾角也很大:其中有3颗卫星拥有顺行轨道,其餘几颗则是逆行轨道。从不规则卫星的角度来说,海卫二的轨道很不尋常,它的离心率异常之大,距海王星最近的点也异常之近,表明它很可能曾是规则卫星,但其运行轨道在海王星捕获海卫一之際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海卫十 (普薩瑪忒)和海卫十三 (Neso)是海王星最外层的两颗不规则卫星,其运行轨道也是迄今在太阳系中所有卫星里最大的。.
查看 冥王星和海王星的卫星
海王星特洛伊
海王星特洛伊(是類似特洛伊小行星的小行星)是與海王星有著相同的軌道與週期的小行星,至2007年3月已經被發現了6顆。這六顆小行星是,,,, 和,它們的位置在海王星軌道的L4 拉格朗日點上,是在海王星前方60°的細長弧形區域。 是在較高的傾角(>25°)上被發現的,因此強烈的建議特洛伊是較厚的雲帶,同時也認為較大的(半徑≈ 100 公里)海王星特洛伊數量會超過木星特洛伊小行星的數量級。 E.
查看 冥王星和海王星特洛伊
海王星軌道穿越小行星
海王星軌道穿越小行星就是這顆小行星的軌道和海王星的軌道相交。以下列出已經編號的海王星軌道穿越小行星。 備註:‡表示外掠。另外†冥王星已知穿越海王星軌道但未編號(2005年時)。.
海王星探測
海王星探測是指人類向海王星發射太空探測器對海王星進行探測活動。直到目前為止,人類只對海王星進行過一次探測任務,是由航海家二號(1977年8月20日從卡納維拉爾角發射)在1989年8月25日所進行的。科學界對海王星和它的系統有相當大的興趣:海王星大氣層是太陽系外行星的原型,80%是氫和19%是氦,也存在著微量的甲烷。海衛一是地質運動活躍的天體,目前大多數的理論認為它是一個柯伊伯帶天體(KBO),後來才被海王星所捕.。.
查看 冥王星和海王星探測
海頓天象館
海頓天象館是一個公眾的天象館,它是位於紐約的美國自然史博物館地球和太空的玫瑰中心的一部分。目前的館長是天文物理學家奈爾·德葛拉司·泰森。 從2000年2月,天象館已經成為玫瑰中心內兩個主要的景點之一。海頓球房屋的上半部是星空劇場,以視覺科學和目前的天文物理資料為基礎,使用高解析的全天域影像,投射出太空景象。除此之外,使用客製的蔡司星空投影機系統精確的複製從地球上看見的夜空。 球的下半部是回到大爆炸的劇場,在4分鐘的節目中描述了宇宙的誕生。當訪客離開天象儀劇場,他們在出口看見宇宙大小的展示,這些顯示出宇宙的遼闊;步道本身就是宇宙從大爆炸到現在的時間線。這項展示離開宇宙通道並引導至大爆炸劇場,同時顯示宇宙的歷史。從底部的宇宙通道,訪客可以駐足在巨大的地球廳探索地質、氣候、板塊構造以及其它的,或是繼續進入宇宙大廳探索行星、星系和更多其他的領域。 海頓天象館提供了大量的課程和演示文稿,包括天文物理學的前緣(最近的進展)和知名作家的系列講座。 當海頓天象館改建完成在2000年重新開幕時,就只有8顆行星的模型,不包括當時仍被視為行星的冥王星,這導致在標題上產生了爭議。.
查看 冥王星和海頓天象館
斯图尔德天文台
斯图尔德天文台(Steward Observatory)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图森市,隶属于亚利桑那大学天文系,由安德鲁·道格拉斯在1916年创建。本天文台管理和运行多台望远镜,包括6.5米的多镜面望远镜(MMT)、2台8.4米的大双筒望远镜(LBT)、以及位于格拉汉姆山国际天文台、基特峰国家天文台、弗雷德·勞倫斯·惠普爾天文台、萊蒙山天文台上的数个光学和亚毫米波望远镜。 本天文台曾为哈勃空间望远镜研制近红外线照相机和多目标分光仪(NICMOS)、为斯皮策空间望远镜研制多波段成像光度计(MIPS)。其镜面实验室(SOML)为大双筒望远镜、多镜面望远镜、麦哲伦望远镜、巨型麦哲伦望远镜(GMT)和大型綜合巡天望遠鏡(Large Synoptic Survey Telescope)等多个大型望远镜制造了主镜。.
查看 冥王星和斯图尔德天文台
新疆界計畫
新疆界計畫(New Frontiers Program),指的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进行的的一系列太空探險的計畫,目标是研究几个太阳系的天体,包括矮行星冥王星。 美国航空航天局鼓励国内的和国际的科学家提交项目的任务建议。 新疆界計畫是建立在发现计划和探索者计划由首席研究员领导的任务中使用的创新方法。它是被用于那些不能在发现计划的成本和时间限制内完成,但不作为旗舰级大任务的中级任务而设计的。目前有三个正在进行的新疆界計畫的任务,新视野号,它已于2006年1月19日发射并于2015年到达冥王星,和朱诺号,它已于2011年8月5日发射并于2016年进入木星轨道; 第三个新疆界計畫的任务是OSIRIS-REx,它已于2016年9月发射,飞向小行星101955并于2018年至2021年详细研究它,和在2023年将带样品返回地球。.
查看 冥王星和新疆界計畫
新视野号
新視野號(New Horizons)又譯新地平線號,是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旨在探索矮行星冥王星(在發射時間仍然被認為是一顆行星)和柯伊伯带的行星際機器人太空船任務,它是第一艘飛越和研究冥王星和它的衛星,凱倫、尼克斯和許德拉的太空探測器。NASA可能還會批准它飛越一個或两個古柏帶天體。任務概要是由美国西南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所領導的一個團隊提出。 經過在發射地點的幾個延誤後,新視野號于2006年1月19日在卡纳维拉尔角發射,直接進入地球和太陽逃逸軌道,在最後關閉引擎時相對於地球的速度是16.26公里/秒,或58,536公里/小時(10.10英里/秒或36,373英里/小時)。因此,它是有史以來以最快的發射速度離開地球的人造物體。2015年7月14日新视野号飛越冥王星系统。随后,新視野號将繼續進入古柏帶。 經過與小行星132524 APL一個短暫的相遇後,新視野號飛往木星,在2007年2月28日使得其最接近木星的距離为。木星飛掠提供重力助推给新視野號的速度增加了。木星相遇也被用來作為新視野號科技性能的全面測試,傳回關於行星的大氣層,衛星和磁層的數據。在飛掠木星後,探測器繼續前往冥王星。在木星後的大部分旅行中,太空船是处于休眠模式度過,以保護太空船上的系統。在2006年9月,新視野號第一次拍攝了冥王星,其次是在2013年7月拍攝了區分冥王星和它的衛星冥卫一作為兩個單獨的對象的圖像。無線電信號从新視野號太空船旅行到地球需要用4個多小時。 格林威治時間2015年7月14日上午11時49分,新視野號接近冥王星12,500公里,為旅程中最接近冥王星的位置。 它成為了第一艘探索冥王星的航天器。 協調世界時7月15日00時52分37秒(美國東部時間7月14日20時52分37秒),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收到了新視野號傳來的訊息,證實了探測器在預定的時間成功地飛越了冥王星,探測器各方面的運作一切正常,和先前預料的一樣。.
查看 冥王星和新视野号
施密特-維薩拉攝星儀
施密特-維薩拉攝星儀是由爾約·維薩拉設計,使用於大範圍 (弧度5到10度) 攝影的天文望遠鏡。.
日球層頂
日球層頂(Heliopause),也稱為太陽風層頂,是天文學中表示出自太陽的太陽風遭遇到星際介質而停滯的邊界。 太陽風在星際介質(來自銀河的氫和氦氣體)內吹出的氣泡被稱為太陽圈,在這氣泡的邊界外面就是太陽風再也推不動的龐然巨物星際介質。這個邊界通常稱為日球層頂,並且被認為是太陽系的外層邊界。 在日球層頂內的邊界稱為終端震波,是太陽風的微粒從超音速被星際介質減低到亞音速的區域。在終端震波和日球層頂中間的區域就是日鞘。 在日球層頂之外,星際介質和日球層頂的交互作用在太陽前進方向的前方產生弓形震波。 在弓形震波和日球層頂之間存在著一層,因為星際物質和日球層頂邊緣作用形成的炙熱氫氣組成的氫氣牆。 日球層頂被假設在繞銀河的軌道上前進的前方是比較小的,他的大小會因為太陽風的速度和星際介質區域性的密度的變化而改變,已經知道最遠的地方還在矮行星冥王星軌道之外。依據NASA的公告,現在還在服務中的旅行者1号和旅行者2号探测器,已經在2005年5月24日和2006年5月23日先後抵達了終端震波,並期待著兩艘太空船都能抵達日球層頂。另一方面,星際邊界探測器(IBEX)預計在2008年發射,在二年內抵達日球層頂並傳送回影像。 當太陽發射出的微粒遭遇到星際間的物體時,會減速並釋能量。許多的微粒累積在日球層頂附近,由於他們減速所積蓄的能量造成的衝激波。 日球層頂的另一種可以選擇或被接受的定義是:太陽系磁層的磁層頂和銀河系的電漿交會的地區。.
查看 冥王星和日球層頂
日行跡
在天文學上,日行跡(Analemma,,希臘語意為日晷的底座)是在天球上的一條曲線,用來表示觀測者在某一天體上觀測另一個天體(通常是太陽)在觀測者所在天體的天球赤道上平均位置與實際位置之間的角偏差。例如我們知道地球的朔望日(Synodic day)接近二十四小時,可藉著在一整年中每天相同的時間標定太陽在天球上的位置繪出日行跡。最後繪出的日行跡曲線是阿拉伯數字8的形狀。這條曲線通常可以畫在地球儀上,通常是在唯一熱帶地區很少陸地的東太平洋地區最有可能繪出。雖然拍攝下日行跡是相當具有挑戰性的,但只要藉著將相機放在固定位置一整年並以24小時(或其倍數)的間隔拍攝一次,仍然可能拍攝成功。.
查看 冥王星和日行跡
旅行者2号
旅行者2号(Voyager 2)是一艘於1977年8月20日發射的美國太空總署無人星際太空船。它與其姊妹船旅行者1號基本上設計相同。不同的是旅行者2號循一個較慢的飛行軌跡,使它能夠保持在黃道(即太陽系眾行星的軌道水平面)之中,藉此在1981年的時候透過土星的引力加速飛往天王星和海王星。正因如此,它並沒有像它的姊妹旅行者1號一樣能夠如此靠近土衛六。但它因此而成為了第一艘造訪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太空船,完成了藉這個176年一遇的行星幾何排陣而造訪四顆氣體巨行星的機會。 旅行者2號被認為是從地球發射的太空船中最多產的一艘太空船,皆因在美國太空總署對其後的伽利略號和卡西尼-惠更斯號等的計劃上收緊花費之下,它仍能以強大的攝影機及大量的科學儀器造訪四顆氣體巨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及其衛星。.
查看 冥王星和旅行者2号
旅行者金唱片
旅行者金唱片是一張於1977年隨兩艘航海家探測器發射到太空的唱片。唱片內收錄了用以表述地球上各種文化及生命的聲音及圖像,以期宇宙中其他外星高智慧生物發現。旅行者探測器在距今40000年後,才會靠近最接近地球(1.6光年)的恆星。探測器被捕獲的可能性不大,因此唱片的最终目的虽然仍是與外星人溝通,但其对人类与宇宙之间关系的象征意义更大。.
查看 冥王星和旅行者金唱片
摄星镜
摄星镜 (astrographic camera) 是一台专门为天文摄影设计的望远.
查看 冥王星和摄星镜
擎天神5號運載火箭
擎天神5號運载火箭(Atlas V),為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所研製的不可重覆使用之運載火箭,現由洛克希德馬丁與波音公司研製,隸屬聯合發射同盟,航空噴氣公司則負責擎天神5號運載火箭固態輔助火箭的研發及製造。第一節的由液態氧及煤油為燃料,並由位於阿拉巴馬州的迪凱特的主基地建造,引擎為俄羅斯的RD-180火箭发动机,第二節則是以液態氧及液態氫為燃料的半人馬座火箭,某些衍生型裝有捆綁式固体火箭助推器以增加酬載量,輔助火箭及第一節和第二節構成擎天神5號運載火箭。也算是擎天神系列運載火箭的家族成員之一。火箭整流罩的部分由RUAG空間所製造,大多為直徑4或5公尺的整流罩,不過直徑7.2公尺與長32公尺的整流罩也列在原先設計之中。負責組裝的場所有迪凱、哈靈根、聖地牙哥以及聯合發射同盟的總部丹佛。 時至2015年10月,擎天神5號運載火箭已經發射50餘次,其首航始於2002年8月,並保有相當完美的成功率。唯一一次的部分失敗發生於2007年6月15日,主因是第二節的半人馬座火箭引擎收到異常訊號而提早4秒關閉,導致人造衛星未能達到預定軌道較高的軌道,不過美国国家侦察局認定此一次發射任務仍屬成功。.
擎天神系列運載火箭
擎天神系列運載火箭(Atlas,也称作阿特拉斯火箭)屬於美國研製運載火箭,而擎天神系列運載火箭的前身來自SM-65擎天神飛彈,這種飛彈在1950年代末期完成設計且即刻佈署,當時做為洲際彈道飛彈來與蘇聯抗衡,SM-65擎天神飛彈最初使用煤油及液態氧作為燃料,並延續此傳統至最新型號,另外SM-65擎天神飛彈運用一項特別的設計-火箭發射推進時會將三個引擎的其中兩顆拋棄,如此便能於發射時提供足夠推力,亦能維持較長的推進時間。 擎天神2號運載火箭於1991~2004年之間發射63次;擎天神3號運載火箭僅於2000年~2005年之間發射6次;擎天神5號運載火箭仍是現役的運載火箭,到目前為止仍持續發射,預計將持續發射任務直到2020年以後。 擎天神的名稱來自於卡莱尔·查理·博萨特在康维尔任職時所提出,命名來自於希臘神話的擎天神,代表著當時最強而有力的洲際彈道飛彈也是體現康维尔的母公司的一種表現,因為康维尔的母公司也稱做擎天神 。 時至2015年10月,已經有346次的擎天神系列運載火箭在卡納維爾角空軍基地發射;另外也有295次在范登堡空軍基地發射,整體而言形成一個龐大的系列運載火箭。.
数量级 (面积)
本页按面积从小到大列出一些例子,以帮助理解不同面积大小的概念,比较面积单位的数量级区别。.
查看 冥王星和数量级 (面积)
数量级 (质量)
为了帮助比较理解不同的质量数量级,在下面列出了列出了质量从10−36 kg 到1053 kg的事物。.
查看 冥王星和数量级 (质量)
数量级 (长度)
本頁公尺為單位,按長度大小列出一些例子,以幫助理解不同長度的概念。.
查看 冥王星和数量级 (长度)
拱點
拱點(apsis,複數為apsides)是指一个物体的运动轨道的极端点;在天文學中,这个词是指在橢圓軌道上運行的天體最接近或最遠離它的引力中心(通常也就是系統的質量中心)的點。 最靠近引力中心的點稱為近拱點(periapsis)或近心點(pericentre),而距離最遠的點就稱為遠拱點(apoapsis)或遠心點(apocentre)。連接近拱點和遠拱點的直線稱為拱點線,是橢圓的長軸,也是橢圓內最長的直線段。 連接近拱點與遠拱點的直線稱為拱點線。橢圓的長軸與拱點線同線。 以下是用於辨識橢圓軌道的項目:.
查看 冥王星和拱點
曙光號
--(Dawn),也稱為--,是美國太空總署的無人太空探測船,於2007年9月27日發射升空,目的是探索小行星帶最大的兩顆原行星:灶神星與矮行星穀神星,是第一架環繞矮行星的探測器,也是首架在任務期間成功進入兩顆太陽系天體軌道(不含地球)的探測器。 曙光號花了四年左右的時間抵達灶神星,2012年9月5日結束灶神星的探測任務後前往穀神星。2014年12月1日曙光號开始持續傳回穀神星的高解析度影像,而後在2015年3月6日進入穀神星軌道並繞行至今。根據統計,曙光號任務自2007年執行至今已傳回6萬9000多幅影像,以及超過132GB的數據。.
查看 冥王星和曙光號
普路托
普路托(拉丁語:Pluto),罗马神话中的冥王,阴间的主宰。希腊神话中冥王黑帝斯的别名普路同(希腊语:Πλούτων)為此名的來源。冥王星的拉丁名就是“普路托”。 相对应于希腊神话中冥王的妻子泊瑟芬,罗马神话中普路托的妻子是普洛塞庇娜。普洛塞庇娜是农业女神席瑞斯(对应于希腊神话中的狄蜜特)的女儿,关于她的神话完全是从泊瑟芬的神话照搬过来的。 “普魯托”这个名字源于希腊语词根“富有的”,因为冥王被认为是掌管地下财富并从地下赋予人间收成的神。在从希腊神话中引进普路托后,罗马原有的冥神狄斯·帕忒耳逐渐被吸收和取代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希腊-罗马神话中冥王从来不是邪恶的神。他并不是像基督教的撒但一样与正义对立的人物。不过古代人确实很少崇拜他,在古罗马,没有一座神庙是专门祭祀普路托的,只是在玛尔斯练兵场有一个合祭普路托与普洛塞庇娜的地下祭坛。但在拜占廷却有一座普路托神庙。据说罗马人只把黑色的动物献给普路托。.
查看 冥王星和普路托
智神星
智神星(英語、拉丁語:Pallas),小行星序號是2 智神星(2 Pallas),是人類繼谷神星(太陽系最大的小行星之一)後所發現的第二顆小行星。估計它的質量是小行星帶的7%。智神星直徑為,比灶神星稍大一些,但是其質量卻比灶神星輕10–30% ,所以智神星是小行星帶中第三重的小行星。智神星可能是太陽系中最大的不規則天體(也就是本身的重力不能使外貌呈現圓滑),也可能是殘餘的原行星。 天文學家海因里希·歐伯斯在1802年3月28日發現智神星,那時被歸類為行星。事實上,19世紀初期發現的小行星都曾經被歸類為行星,直到1845年有更多的小行星被發現之後,才重新分類。 智神星的表面似乎由矽酸鹽組成;表面光譜和密度類似於碳質球粒隕石。智神星有異常高的軌道傾角(高達34.8°)、高離心率,類似冥王星,所以太空船很難前往智神星拜訪。.
查看 冥王星和智神星
時事通識
《時事通識》(Behind The Headlines)是由無綫新聞部製作的時事資訊節目,常規於無綫新聞台、TVB新聞台及翡翠台播放及間場於無綫財經·資訊台播放。 此節目及其前身《時事百科》於2013年及之前由新鴻基財務特約。.
查看 冥王星和時事通識
1930年
请参看:.
查看 冥王星和1930年
1998 WW31
(也可以寫成1998 WW31) 是一顆聯星的古柏帶天體。它是在1998年的深度黃道巡天 (DES) 計畫中發現的。.
1月17日
1月17日是公历年的第17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348天(闰年是349天)。.
查看 冥王星和1月17日
1月19日
1月19日是阳历年的第19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346天(闰年是347天)。.
查看 冥王星和1月19日
2006年科技
2006年在科学技术领域有一些重要的事件发生。.
查看 冥王星和2006年科技
2006年航天活动列表
||1月19日,19:00 GMT ||宇宙神-5 (551) ||LC-41,Cape Canaveral ||/ILS ||新視野號 ||NASA ||太陽逃逸軌道 ||飞越冥王星及柯伊伯带 ||N/A ||正常 ||首艘造访冥王星的探测器 |- ||1月24日,01:33 GMT ||H-2A ||Tanegashima ||JAXA ||Daichi (ALOS) ||JAXA ||SSO ||观测卫星 ||在轨 ||操作中出现部分失败 ||Poor quality images returned due to attitude control and noise problems was resolved by software adjustment.
2010年代
2010年代從2010年1月1日開始,於2019年12月31日結束。.
查看 冥王星和2010年代
2010年科技
2010年在科学技术领域有一些重要的事件发生。.
查看 冥王星和2010年科技
2012 BX34
2012 BX34是由卡特林那巡天系统在2012年1月25日首先发现的阿登型小行星。 2012年1月27日协调世界时15:25,它在距离地球表面65,390千米(40,630英里,0.0004371天文单位)的位置近距离擦过地球。 2012 BX34的直径约为8米,即使它撞击地球,也会因为直径太小而在地球大气中被燃烧掉。 在2012年的这次掠地事件中,它的视星等最亮时达13.9等,和矮行星冥王星的视星等相当。2012年2月25日,它的视星等降至30等。.
2012年現象
2012年預言或2012年現象(2012 phenomenon)是一個關於末世論的預言、信仰或傳說、謠言,宣稱美洲的玛雅文明中的玛雅曆長達5,126年週期的結束,預言了地球、世界和人類社會在公元2012年12月21日之時前後數天之內將會發生全球性的災難性變化。此說法與太阳風暴、尼比魯碰撞、地球磁极反转、時間波歸零理論、网路机器人工程的预言等謠言結合,而成為2012年「世界末日說/人類滅亡說/人類重生說」。.
查看 冥王星和2012年現象
2013年7月
; 武裝衝突.
查看 冥王星和2013年7月
2015 RR245
是位於古柏帶的一顆可能成為矮行星的天體。2015 RR245是太陽系形成後,殘留下像冥王星與鬩神星一樣的少數天體之一。它在2016年2月被外太陽系起源調查小組(Outer Solar System Origins Survey,OSSOS)發現。 是在仔細研究加法夏望遠鏡於2015年9月為OSSOS(外太陽系起源調查小組)拍攝的一部分影像時,由其中一個研究小組發現。 還不清楚它確實的大小,但是在假設反照率12%的最佳估計值是直徑大約。相較之下,古柏帶中最大的天體,冥王星,直徑是。.
2015年天文學
2015年天文學.
查看 冥王星和2015年天文學
2016年天文學
2016年天文學.
查看 冥王星和2016年天文學
22世纪
22世紀,是從2101年1月1日開始至2200年12月31日結束。.
查看 冥王星和22世纪
2M1207b
2M1207b是一顆圍繞棕矮星2M1207的太陽系外行星,距離地球大約為170光年,位於半人馬座。2M1207b也是第一顆以直接攝影法發現的系外行星,是由Gael Chauvin所領導的歐洲南天天文台觀測團隊在2004年9月於智利使用帕瑞納天文台的甚大望遠鏡所發現的A giant planet candidate near a young brown dwarf.
查看 冥王星和2M1207b
2月18日
2月18日是阳历一年中的第49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316天(闰年则还有317天)。中国著名教育家、外交家厉麟似诞辰纪念日;元世祖忽必烈逝世纪念日。.
查看 冥王星和2月18日
2月4日
2月4日是阳历年的第35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330天(闰年是331天)。 亦南北半球春秋季開始.
查看 冥王星和2月4日
3月19日
3月19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78天(闰年第79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287天。.
查看 冥王星和3月19日
6月22日
6月22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173天(闰年第174天),离全年结束还有192天。.
查看 冥王星和6月22日
7月11日
7月11日是阳历年的第192天(闰年是193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73天。.
查看 冥王星和7月11日
8月24日
8月24日是阳历年的第236天(闰年是237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29天。.
查看 冥王星和8月24日
亦称为 ♇,小行星134340。
,太陽圈,太陽系外行星,太陽系小天體,太陽系年表,太陽系全家福,太陽系的假設天體列表,太陽系探索年表,太陽系探測器列表,太陽星雲,外行星,妊神星,妊神星的卫星,威妮夏·伯尼,威廉·亨利·皮克林,孟婆斑,宇宙 (紀錄片),密宗占星术,小行星10000,小行星120347,小行星15760,小行星15788,小行星15810,小行星15820,小行星2060,小行星225088,小行星3908,小行星455502,小行星486958,小行星6235,小行星84922,小行星90377,小行星中文名稱列表,小行星序號,小行星列表/134301-134400,小說中的冥王星,巨蟹座55d,巫庫波卡梅斑,中介行星,丹增诺盖,主星 (天文學),希拉蕊山脈,布萊恩·馬斯登,布鲁托,帕西瓦尔·罗威尔,也门占星术,乍德·特魯希略,幾何反照率,乙烷,亞利加帝國,庫德利文不規則凹地,以地點命名的化學元素列表,仙女座υc,仙女座υd,伯德特 (堪薩斯州),弗雷德·惠普尔,侦探学园Q,微型行星,俄克拉何马城爆炸案,土卫六,地球,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的其他衛星,地球相似指數,匈卡梅斑,化學元素命名,國際天文聯會,创神星,單星,哈得斯,哈勃空间望远镜,儒略年,冥卫三,冥卫二,冥卫五,冥卫四,冥王,冥王雪奈,冥王星-古柏帶特快車,冥王星大气层,冥王星地理,冥王星地质,冥王星的衛星,冥王星表面特徵列表,冥王星日食,冥衛一表面特徵列表,冥族小天體,冰矮星,出生圖,凌星行星及原行星小望遠鏡,內側行星和外側行星,共振海王星外天體,先鋒高地,光時,克莱德·汤博,克萊頓·克蕭,克魯恩斑,克蘇魯區,回溯發現,国际天文联合会的行星定义,值得關注的小行星列表,C/2010 X1,矮行星,火星,獵鷹重型運載火箭,獅子宮,球面反照率,碰撞家族,科学史 (1503年),科列塔德達多斯丘,穀神星,第十行星,第九行星,第九顆行星,第八顆行星,米·戈,米爾頓·赫馬森,米高·E·布朗,类地行星,系外行星偵測法,約瑟夫·艾倫·海尼克,維京高地 (冥王星),維達隕石坑,維斯托·斯里弗,羅威爾區,羅賓 (漫畫),羅賓·克納,爾約·維薩拉,終極戰區II:戰鬥指揮官,瑞典太陽系模型,炎魔斑,瓦肯平原,焦點 (幾何),特瓦史塔火山口,發現影像,隼鳥高地,銀河鐵道999,選擇題,萨格勒布太阳系模型,順行和逆行,類冥矮行星,表面重力,行星,行星 (占星術),行星定義,行星环,行星科学,行星遷移,行星體系命名法,衛星,食 (天文現象),飛越巔峰2,西洋占星術,規則衛星,香港太空館,角直徑,视星等,詹姆斯·克里斯蒂,諾蓋山脈,魔苟斯斑,貫索九,質心,质量效应 (游戏),质量效应:启示,超時空男臣,超時空要塞系列年表,鸟神星,軌道傾角,黃道十二宮,黃道坐標系,軒轅十二,轨道周期,轨道共振,轉軸傾角,龙鸣,蜂雲,郑和山脉,航海家計畫,航海家高地,鈾,阿尔敏·奥托·洛伊施纳,阿甘妙世界,阿雷西博信息,阿拉斑,阋卫一,阋神星,赛斯·尼克尔森,閃爍比對器,钚,银河系,醫療占星術,量子纏結,自转,自轉週期,金星高地,長崎市原子彈爆炸,雙行星,雙魚宮,通約性,附庸星,HD 37974,HD 47186 c,HDE 268835,Keroro軍曹角色列表,Love Yourself 转 'Tear',MÄR 魔法世界,PLUTO,Pluto,PSR B1257+12,PSR B1257+12 D,S/2015 (136472) 1,S5 0014+81,SDF-1 馬克羅斯,V774104,柯伊伯带,柯伊伯機載天文台,林明美,恩斯特·奧匹克,提丢斯-波得定则,標準重力參數,歐嘉納隕石坑,水的性質,水手號計劃,汉越词,洛厄尔天文台,涅墨西斯星,清除鄰近的小天體,湯博區,漢字詞,潮汐加速,潮汐鎖定,木卫三,木卫一,木卫四,木星,挑戰者丘,最亮柯伊伯带天体列表,戰鬥陀螺 鋼鐵奇兵角色列表,我的夢幻行星之旅,星座计划,星等,星際行星,星舰,星艦戰將,星际奥德赛 (文献纪录片),星际旅行行星等级列表,海卫一,海王星外天體,海王星外天體列表,海王星的卫星,海王星特洛伊,海王星軌道穿越小行星,海王星探測,海頓天象館,斯图尔德天文台,新疆界計畫,新视野号,施密特-維薩拉攝星儀,日球層頂,日行跡,旅行者2号,旅行者金唱片,摄星镜,擎天神5號運載火箭,擎天神系列運載火箭,数量级 (面积),数量级 (质量),数量级 (长度),拱點,曙光號,普路托,智神星,時事通識,1930年,1998 WW31,1月17日,1月19日,2006年科技,2006年航天活动列表,2010年代,2010年科技,2012 BX34,2012年現象,2013年7月,2015 RR245,2015年天文學,2016年天文學,22世纪,2M1207b,2月18日,2月4日,3月19日,6月22日,7月11日,8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