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冊府元龜

指数 冊府元龜

《冊府元龜》為中国宋代四部类書之一,初名《歷代君臣事蹟》,北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九月廿二日,下詔王欽若、楊億修歷代君臣事迹,前後八年,至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八月十三日書成。有宋刻本傳世,但已非完帙。冊府是古代皇帝藏書冊之府庫,元龜即龜鑑的意思。.

目录

  1. 214 关系: 劉辯劉濟 (唐朝)劉承規城阳公主 (北魏)华阳公主 (唐朝)十堰市图书馆十六国春秋占婆史卢商卢迈卢承庆史元忠司马辅吴越国州县列表堕罗钵底夏侯审大中之治大中祥符太平御览太甲外丙始平公主 (穆平城之妻)孟啟孟琯孙汉韶室韦都督府容斋随笔宜陽公主安重榮安金全安思顺宋四大書宋申錫宋鼎宋朝封舜卿小高句丽少翁尉迟恭屈底波·伊本·穆斯林崔彦昭崔胤上帝上骑都尉中华书局中山公主 (北魏)中亚方孔钱币丹丹国一神論干陀利... 扩展索引 (164 更多) »

劉辯

劉辯(熹平五年至初平元年正月十二癸丑日,即),中國汉朝皇帝(光熹元年四月十三戊午日至昭宁元年九月初一甲戌日,即公元189年5月15日-189年9月28日在位)。他是东汉王朝第十三位、亦即倒数第二位皇帝,是汉灵帝劉宏与皇后何氏的独生兒子,即是嫡长子。 刘辩在灵帝驾崩后继位为帝,由于年幼,实权掌握在临朝称制的母亲何太后和母舅大将军何进手中。少帝在位时期,东汉政权已经名存实亡,他即位后不久即遭遇以何进为首的外戚集团和以十常侍为首的内廷宦官集团这两大敌对政治集团的火并,被迫出宫,回宫后又受制于以“勤王”为名进京的西北军阀董卓,之後被废为弘农王,成为东汉唯一被废黜的皇帝,其同父异母弟陈留王刘协继位为帝,是为汉献帝。被废黜一年之后,刘辩在董卓胁迫下自尽,时年仅十五岁,其弟献帝追谥他为怀王。 中国古代的史书中称刘辩为皇子辩、少帝和弘农王等,但因为刘辩在位不逾年,一般不把他看作是汉朝正统的皇帝,不单独为他撰写专属于帝王的傳記(即本紀),不过现代史学界也有观点承认他是汉朝皇帝。.

查看 冊府元龜和劉辯

劉濟 (唐朝)

劉濟(),字济之,《全唐文·卷五百五·故幽州卢龙军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管内支度营田观察处置押奚契丹两番经略卢龙军等使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司徒兼中书令幽州大都督府长史上柱国彭城郡王赠太师刘公墓志铭(并序)》:公姓刘氏,讳济,字济之,蜀昭烈皇帝二十一代孙。唐朝将领,贞元三年(787年)接替其父刘怦任卢龙节度使,元和五年(810年)奉诏对相邻的成德(军部在今河北省正定县)作战时,被其子刘总毒杀。 其墓被发现于北京房山。.

查看 冊府元龜和劉濟 (唐朝)

劉承規

劉承規(),字大方,原名劉承珪,後來因為久病,改名劉承規。北宋宦官,楚州山陽縣人。 少年时任殿头高品。宋太祖时補高班,宋太宗即位,授北作坊副使。歷任崇儀使、六宅使。宋真宗即位,領勝州刺史、簽書宣徽使公事。加莊宅使,歷任北作坊使、宮苑使、皇城使。議定更改茶法。1008年,商議封禪泰山,掌管發運使。修建玉清昭應宮,為副使,製作精麗。修建的屋室稍有一點不合格,即使金碧輝煌,一定毀掉重建。有關部門不敢計所費用。祭祀汾陰,又任督運。歷任三朝,掌管內藏近三十年。領編次館閣書籍、修太祖太宗實錄、《冊府元龜》、國史等事。制定權衡法。他喜好儒學,以禮相待文士。卒年六十四岁。贈左衛上將軍、鎮江軍節度使,諡號忠肅。太祖、太宗殿塑造配享功臣,宋真宗特詔在太宗之側塑他的像。.

查看 冊府元龜和劉承規

城阳公主 (北魏)

城阳公主,中国南北朝北魏公主,。 城阳公主嫁给了穆平国,穆平国是穆寿之子,袭爵,尚城阳长公主,拜驸马都尉、侍中、中书监,为太子四辅。正平元年(451年)卒。穆平国的弟弟穆正国是长乐公主的驸马,穆平国的儿子有穆伏干、穆罴、穆亮。穆伏干是濟北公主的驸马,穆罴是新平公主的驸马,穆亮是中山公主的驸马。.

查看 冊府元龜和城阳公主 (北魏)

华阳公主 (唐朝)

华阳公主()中国唐朝唐代宗李豫嫡女,貞懿皇后獨孤氏所生。 生年不详,大历四年(769年)封公主,是唐代宗唯一生前冊立的皇后所生之女。华阳公主,聪慧伶俐,善解人意,乖巧玲瓏。她认为是父亲喜欢的事,一定精心对待;而父亲厌恶的事,就委曲保护。故倍受唐代宗钟爱眷顾。大历七年(772年)因为有病而为道士,赠号琼华真人。等到她临终时,唐代宗亲自前往探望,亦为此咬伤了手指。华阳公主去世后,唐代宗哀痛过度,多天不肯进食,数日不愿上朝,直至臣下劝阻他才复膳听政。华阳公主初葬于长安城东,后祔葬于貞懿皇后庄陵之园。.

查看 冊府元龜和华阳公主 (唐朝)

十堰市图书馆

十堰市图书馆是位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湖北省十堰市的一座综合性公共图书馆,於1979年2月开馆。现馆面积4,747平方米,建筑面积1.26万平方米,主要收藏汽车制造业、橡胶制品业、地方轻工业、农林科技等书籍。馆内有工作人员70人,藏书60多万册,每年接待读者50多万人次,2011年被湖北省文化厅评为该省的“十佳图书馆”之一。.

查看 冊府元龜和十堰市图书馆

十六国春秋

《十六國春秋》,記載中国东晋时期,北方十六國歷史的紀傳體史書。由北魏崔鴻撰寫。 北魏末年的史官崔鴻私下撰寫《十六國春秋》,当时北魏迁都洛阳,书籍“率多分散”,他只好“求之公私,驱驰数岁”,又“约损烦文,补其不足”。正始三年(506年),《十六国春秋》初稿大部完成,但仍缺“蜀录”。崔鴻又花了十餘年時間訪求常璩所撰《蜀书》。正光三年(522年),終於全書寫畢。《十六国春秋》成書一百卷,“五胡十六國”之名因《十六國春秋》一書而得名。但本書雖然完成,卻又因故未敢刊印。直到孝庄帝永安元年(528年),其子崔子元將《十六国春秋》缮写一本,奏献朝廷,藏于史馆。 《十六国春秋》突破既往传统,将各国国书改名为“录”,各国帝纪改名曰“传”,“不附正朔,自相君长”,记錄各国史事时,係以各自之年号。各国国主之事迹,則按正史本纪之体例,不採用漢民族之“贵中华而贱夷狄”觀念。又有序例、表、赞,体例完备。刘知几評價,“(崔鸿)考核众家,辨其异同,除烦补阙,错综纲纪,易其国书曰录,主纪曰传,都谓之《十六国春秋》,……由是伪史宣布,大行于时”。唐初修《晋书》大量采录《十六国春秋》的本文。赵翼称唐修《晋书·载记》,“尤简而不陋,详而不芜,视《十六国春秋》不可同日语也”。 《十六國春秋》最大缺點是記時有誤、人物混淆,“多有違謬”,如“天興二年,姚興改號鴻始,而鴻以為改在元年;明元永興二年,慕容超禽于廣固,鴻又以為在元年;太常二年,姚泓敗于長安,而鴻亦以為滅在元年。如此之失,多不考正。” 北宋初编成的《太平御览》仍大量抄录《十六国春秋》。此書在北宋中期已經殘缺不全,剩二十餘卷,司馬光修《資治通鑑》時曾引用,但已非全書,故如無《資治通鑑》,今人難以窺得五胡亂華全貌。《崇文總目》已不列其名。明代屠喬孫、項琳以《晉書·載記》、《魏書》、《北史》、《冊府元龜》、《資治通鑑》以及《藝文類聚》、《太平御覽》等書補綴而成輯本一百卷,仍題“崔鴻撰”,並署“屠喬孫、項琳之同訂”,史料豐富,然欠考證,被清人斥為伪书,是今日的流行本;另外《漢魏叢書》中保存有十六卷本,十六國各為一錄,記各國主五十八人,與《晉書》大同小異。康熙时宋荦曾在京西慈仁寺购得《十六国春秋》残本,并作诗以为紀念。清代湯球輯有《十六國春秋輯補》一百卷,所輯史料力求信而有徵,並有考證工作,是研究十六國史的重要參考書。.

查看 冊府元龜和十六国春秋

占婆史

《'''占婆史'''》中譯本書影 《占婆史》(法文:Le royaume de Champa),亦稱《占婆王國》《東南亞歷史詞典 ·「馬斯伯樂,喬治」條》,30頁。,是一部關於占婆國 (位於現今越南中、南部)的歷史文獻,由法國人喬治·馬司培羅(又譯馬伯樂)於1910年至1913年間发表。除有關占婆歷史外,該書亦是研究越南歷史的一部重要史書。.

查看 冊府元龜和占婆史

卢商

卢商(《旧唐书》卷一百七十六),字为臣,爵封范阳郡公,唐朝官员,唐宣宗年间短暂拜为宰相。.

查看 冊府元龜和卢商

卢迈

卢迈(),字子玄,河南府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遵化乡恭安里人,权德舆《故朝议大夫守太子宾客上轻车都尉赐紫金鱼袋赠太子太傅卢公行状》祖籍范阳涿(今河北省涿州市),中国唐朝官员,唐德宗年间为宰相。.

查看 冊府元龜和卢迈

卢承庆

盧承慶(),字子餘,幽州范阳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出自范阳卢氏北祖大房,唐朝官员,唐高宗年间任宰相。.

查看 冊府元龜和卢承庆

史元忠

史元忠(《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六),唐朝将领,曾任卢龙节度使并实质独立于朝廷,直至841年被杀。 史元忠的生年和家庭背景都无记载。太和八年(834年)九月,他在卢龙任兵馬使,正逢士兵兵变驱逐了节度使杨志诚和监军宦官李懷仵。士兵拥戴史元忠为首。十月,史元忠自称权句当节度兵马。《新唐书》卷八十一月,当史元忠向当时在位的唐文宗呈上杨志诚所制作的帝王服饰,指出杨志诚怀有异志时,杨志诚被处死,十二月,文宗任史元忠为左散骑常侍、幽州大都督府左司马、知府事,充节度留后。九年(835年)二月,转检校工部尚书、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旧唐书》卷一百八十《新唐书》卷二百一十二又授左仆射。《周元长墓志铭》 史元忠对卢龙的治理记载很少。就任当年,他特署周元长为两节度都押牙。开成初年,他与河东节度使李载义累表为潮州司户参军事李宗闵辩解,使其被徙为衢州司马。二年(837年)十二月,奏当管八州准门下牒追刺史右鱼各一只,乞求另赐新铜鱼,获准。五年(940年)四月,以起复守左金吾卫上将军员外置同正员、幽州卢龙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观察处置押奚契丹两番经略卢龙军等使、检校司徒、兼幽州大都督府长史、御史大夫的身份建成西山上佛经铭。 会昌元年(841年)九月,卢龙又一次骚乱,史元忠被偏将陈行泰所杀。士兵起初拥戴陳行泰接管卢龙自称知留务。当时在位的唐武宗在宰相李德裕建议下,没有立刻回复请求以陳行泰为节度使的表章。闰九月陳行泰被次将張絳所杀,士兵又推立張絳。武宗同样没有批准请求以張絳为节度使的表章。十月,雄武軍指挥使张仲武向朝廷请求讨伐張絳,武宗在李德裕建议下同意了,张仲武很快攻占了卢龙军部幽州,接管了卢龙。.

查看 冊府元龜和史元忠

司马辅

司马辅(),曹魏大臣太傅司马孚第三子。魏末年,为野王太守。晋武帝受禅建立西晋,封堂叔司马辅为渤海王,邑五千三百七十九户,泰始二年(266年)就国。后为卫尉,出为东中郎将,转南中郎将,咸宁三年(277年)八月,徙为太原王,监并州诸军事。太康四年(283年)入朝,五年(284年)十一月薨,追赠镇北将军。谥号成。永平元年(291年),改赠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子司马泓(一作司马弘)嗣(《册府元龟》误作子司马铄嗣。司马铄实为司马泓子)。 司马辅的五弟下邳王司马晃有二子司马裒、司马绰,前者早死,后者身染重病,被另封为良城县王,而司马辅第三子司马韡被立为司马晃的嗣子。 司马辅的六弟高阳王司马珪死后无子,武帝诏命司马辅的儿子司马缉嗣爵。 F Category:谥成.

查看 冊府元龜和司马辅

吴越国州县列表

吴越国州县列表表示五代十国时期,割据今浙江全境及上海、江苏、福建部分地区吴越国的所有州县。吴越的存在年代,由后梁开平元年(907年)朱温封钱镠为吴越国王开始,至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钱俶向北宋纳土为止,前后七十一年,是十国中延续时间最长的政权。 吴越的州县建置及地名变迁,受到五代时期复杂政治军事环境的显著影响。钱镠在世时,占据淮南、江西的杨吴是吴越的主要外患,因此尊奉中原王朝、牵制杨吴及其后继者南唐,就成为吴越的主要国策,这一点也反映在了吴越地名的变更之中(如避后梁“诚”“茂”字讳、后唐“昌”字讳、后晋“塘”字讳,又如因厌恶杨氏而尽去“阳”字等。)。至钱弘佐在位时,吴越又在南唐灭亡闽国的战争中夺得福州,使得吴越的版图达到最大。同时,今天的嘉兴市也在吴越国时期第一次形成州一级行政区划(开元府/秀州),奠定了今天浙江省各地级市的大致面貌。至其灭亡时,吴越国共据有杭、越、苏、湖、温、台、明、处、衢、婺、睦、秀、福十三州及衣锦军,总计七十九县。 下表中,以蓝色背景代表吴越国各州、军,所领各县则分别列于其下。州、军、县名及隶属均以978年为准。.

查看 冊府元龜和吴越国州县列表

堕罗钵底

堕罗钵底,又译杜和钵底、他叻瓦滴、投和和堕和罗,是古代孟族人于公元六世纪在今泰国佛统府一代建立的国家。 “堕罗钵底”取自梵语,意为“多门之城”。此名首见于《大唐西域记》卷十“三摩呾托国”。根据中国史籍的记载,该国南与盘盘国(今泰国南部万伦湾沿岸一带)接壤,北与迦罗舍佛国交界,东与真腊国毗邻,西部临海。国王和官吏居城中,一般平民居城外,约有万余户。国王的卫士只有100多人。国人信仰佛教,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出产稻、麻、豆、麦,畜养象、牛、羊、猪,并以堕和罗犀闻名于当时。国中居民以农商为业,以象、马为主要交通工具。商业比较发达,全国有六个贸易集市,买卖皆用银钱,其大小有如榆叶。堕罗钵底国的使者曾于638和649年两次访问中国唐都长安,送来象牙、火珠、白鹦鹉等礼品。 堕罗钵底故地在今泰国湄南河下游地区。都拉哇普拉(在今泰国华富里,一说在今佛统)。7世纪时强盛,领土西至今缅甸的直通和丹那沙林,南达克拉地峡。也有学者认为,此国的前身是顿逊国。 堕罗犀是产于古代堕和罗国的犀牛。其角特大,是犀角之最大者,可重三、四公斤,常被用来制作各种器具。.

查看 冊府元龜和堕罗钵底

夏侯审

夏侯审,字號、故里均不詳。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生卒年不詳。建中元年(780年)“军谋越众”科登第。夏侯审登第后,授校书郎,迁参军,宁国丞等职。贞元年間终官侍御史。李嘉祐称其“袖中多丽句”。《全唐诗》僅存其詩一首。.

查看 冊府元龜和夏侯审

大中之治

大中之治(846年-859年),是指唐朝的唐宣宗李忱在位时期的治世。 唐宣宗于即帝位后致力于改善中唐以来所遺留下來的种种社会问题,对内贬谪李德裕,结束牛李党争;抑制宦官势力过分膨胀;打击不法权贵、外戚。在位期间宣宗勤俭治国,体恤百姓,减少赋税,注重人才选拔,唐朝国勢有所起色,百姓日渐富裕,使本已十分衰败的朝政呈現出「中兴」的小康局面。 对外,唐宣宗不断击败吐蕃、回鹘、党项、奚人,收复安史之乱后被吐蕃占领的河西地區:“克复河湟,拓疆三千里外。告成宗庙,雪耻二百年间。”使得大唐国势复振。因此,史上对唐宣宗评价极高:《册府元龟》:“宣宗自临驭,一之日权豪敛迹;二之日奸臣畏法;三之日阍寺慑气。繇是政刑不滥,贤能效用,百揆四岳,穆若清风,十馀年间颂声载路,而帝道皇猷始终无缺,虽汉之文景不过是也。”《唐鑑》:“百吏奉法,政治不扰,海内安靖几十五年。”《旧唐书‧宣宗本纪》:“当时以大中之政有贞观之风焉。”《资治通鉴》:“故大中之政,讫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 清儒王夫之在《讀通鑑論》論“小说载宣宗之政,琅琅乎其言之,皆治象也,温公亟取之登之于策,若有余美焉。自知治者观之,则皆亡国之符也。”,評價與《舊唐書》和《資治通鑑》的大力稱頌,有天壤之別。詳細記載這一歷史事件的史籍有《東觀奏記》。.

查看 冊府元龜和大中之治

大中祥符

大中祥符(1008年—1016年)是宋真宗的第三个年號,北宋使用这个年号共9年。.

查看 冊府元龜和大中祥符

太平御览

《太平御覽》初名《太平類編》、《太平編類》,後改名為《太平御覽》。是北宋时期编写的一部类书,是保存了五代以前文献最多的一部类书。《太平御覽》与《太平廣記》、《 文苑英華》以及《冊府元龜》合稱為“宋匯部四大書”。在四庫全書中為子部類書類。.

查看 冊府元龜和太平御览

太甲

太甲(),姓子,名至,商湯的長孫,又称祖甲,是商朝第五位君王,庙号为太宗。 据《史记》记载,太甲在位初年,任用伊尹为相,商朝比较强盛。可是太甲三年时,太甲开始按照自己性子办事,以残暴的手段对付百姓、奴隶,伊尹便把太甲流放到桐之宮。三年後,伊尹见太甲改过自新,便郑重地将政權交返给太甲。太甲復辟后,沉痛接受教训,成为了一个勤政爱民、励精图治的圣君。 不過,另一本史書《竹書紀年》對此卻有不同的描述:伊尹放逐太甲后,自立為王,7年後,太甲潛回殺掉篡位的伊尹,並改立伊尹的兒子伊陟和伊奮繼承伊家。 更有一種說法認為商湯長子太丁逝時,湯尚健在,立次子外丙為太子,而湯逝後,太甲奪權,在其叔父外丙(以及仲壬)之前即位,破壞了嫡長子繼承制度。這可能是文獻記載中多稱太甲起初不賢的緣故,所以伊尹放太甲於桐,並作《伊訓》、《肆命》、《徂后》使其反省悔過。期間伊尹復立湯次子外丙、三子仲壬相繼為王,但二人年邁,總共在位六年便過世。太甲在桐宮修德,認識到自己的過錯,伊尹見此便迎接太甲回都,還政於太甲。但這便無法解釋太丁可能曾經繼位的證據,學者江林昌根据周祭祀谱中太丁先于太甲,认为太丁曾经即位。.

查看 冊府元龜和太甲

外丙

卜丙(卜辞)亦称外丙(《史记》)、外壬,子姓,名胜,是商朝的一位君王。据史记所记载,他是成汤之子,太丁之弟,是商朝第二位君王;江林昌根据周祭祀谱中大丁先于大甲,认为太丁曾经即位,外丙繼位於太丁之後,是商的第三位君主。.

查看 冊府元龜和外丙

始平公主 (穆平城之妻)

始平公主,中国南北朝北魏公主,。 高祖孝文帝时,始平公主在宫中去世,追赠穆正国早死的儿子穆平城为驸马都尉,与公主冥婚合葬。穆平城的祖父穆寿拜是乐陵公主的驸马。穆平城的父亲穆正国是长乐公主的驸马。.

查看 冊府元龜和始平公主 (穆平城之妻)

孟啟

孟啟或作孟棨,字初中,唐朝平昌安丘人。 孟存性之孫,孟琯之子。开成年间隨父孟琯在梧州生活。其妻李琡是李唐宗室,咸通十二年(871年)卒,年僅三十五歲,當時孟啟仍久困考場,墓誌裡表達對亡妻的慚疚。乾符二年(875年)孟啟中進士,鳳翔節度使令狐綯聘為推官;廣明年間黃巢兵入長安,僖宗避禍四川,這段兵荒馬亂的時間裡,孟啟曾任司勋郎中,光啟二年正月又爆發朱玫之變,僖宗再次出逃鳳翔,孟啟可能在此變故中失官。餘事失考。著有《本事诗》。.

查看 冊府元龜和孟啟

孟琯

孟琯,平昌安丘人。唐朝官员。 孟子之後。孟存性之長子,有弟孟璲。永貞元年(805年)十月,孟琯還很年幼時,在郴州曾請序於韓愈。元和五年(810年)進士, 授殿中侍御史。大和三年九月,以監察御史往淮南、浙右巡察米價。後為長安縣令。大和九年十一月,甘露之變前夕,曾與姚中立共同協助京兆少尹羅立言謀誅宦官,捕贼官鄭洪因害怕而詐死,事後鄭洪躲入左神策軍,向仇士良告發姚中立,孟琯受牽連貶硤州長史。大和九年(835年),再貶梧州司戶參軍,其後事蹟失考。卒年不詳。有《嶺南異物志》一卷。有子孟啟。.

查看 冊府元龜和孟琯

孙汉韶

孙汉韶(),字享天,五代十国时晋国将领李存进(本名孙重进)长子。最初效力晋国后身后唐,后效力后蜀。.

查看 冊府元龜和孙汉韶

室韦都督府

室韦都督府是唐朝在室韦族地区设立的都督府。 唐玄宗时平卢军节度使,负责镇抚室韦、靺鞨。根据《唐会要》卷96室韦和《册府元龟·外臣部》,唐朝设立室韦都督府,由室韦的酋长担任。记载到长安朝贡的室韦都督有:贞元八年(792年),室韦都督和解热素;贞元七年(791年)、太和七年(833年)、九年(835年)、开成元年(836年),室韦大都督阿朱;开成四年(833年)十二月,室韦大都督秩虫,会昌元年(841年)、二年(842年),室韦大首领热论。 室韦都督府统领室韦二十部:分布于嫩江与黑龙江交汇处以下的黑龙江河道(那河)沿岸的为达末娄部、达姤部、东室韦部、乌罗浑部和黄头部;居大兴安岭以东者为那礼部、乌丸部、讷北支部、婆莴部、大如者部、小如者部、岭西部、山北部;居俱轮泊(今达赉湖)南的乌素固部、移塞没部、塞曷支部、和鲜部(黑车子室韦);居今额尔古纳河沿岸的西室韦部、大室韦部和居今石勒喀河西岸的为蒙兀室韦部、落坦部。.

查看 冊府元龜和室韦都督府

容斋随笔

《容斋随笔》是南宋洪迈著的笔记,和北宋沈括《梦溪笔谈》齐名,《梦溪笔谈》以科学技术见长,《容斋随笔》则长于史料和考据,被公认为研究宋代历史必读之书。淳熙十四年八月,此書受到宋孝宗親自讚賞。 洪迈在《容斋随笔》卷首开宗明义:“余老去习懒,读书不多,意之所之,随即纪录,因其先后,无复全次,故目之曰随笔。”.

查看 冊府元龜和容斋随笔

宜陽公主

宜陽公主,中国南北朝北魏公主,。 宜陽公主嫁给了穆观,穆观是太尉、侍中穆崇之子,门下中书出纳诏命从来有所遗漏,魏明元帝把宜陽公主嫁给他。穆观拜为驸马都尉,后为太尉、宜都王。穆观之子穆寿是樂陵公主的驸马,穆寿的儿子穆正国是长乐公主的驸马,穆正国的哥哥穆平国是城阳公主的驸马。穆正国的儿子有穆平城、穆长城、穆彧。穆平城与始平公主冥婚。.

查看 冊府元龜和宜陽公主

安重榮

安重荣(),小字鐵胡,朔州(今山西朔州市)人。五代时后晋军事将领。.

查看 冊府元龜和安重榮

安金全

安金全(),中国唐朝末年及五代十国时期晋国、后唐将领。.

查看 冊府元龜和安金全

安思顺

安思顺(),中国唐朝唐玄宗年间将领,可能是戈突厥血统。他与另一将领安禄山有亲戚关系。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反叛唐玄宗统治后,敌视安思顺的另一将领哥舒翰伪造安思顺参与安禄山之乱的证据,安思顺被杀。.

查看 冊府元龜和安思顺

宋四大書

《宋四大書》是宋朝四大部書,包括《冊府元龜》、《太平御覽》、《太平廣記》及《文苑英華》。四大书中最先成书的是《太平广记》,《宋会要》记载:“(太平)兴国二年三月诏昉等取野史小说集为五百卷,三年八月书成,号曰《太平广记》”。由於《冊府元龜》的規模最大,幾概括十七史,是其他的數倍,所以被稱為《宋四大書》之首。.

查看 冊府元龜和宋四大書

宋申錫

宋申錫(《旧唐书》卷一十七下),字慶臣,唐朝官员,在唐文宗年间短暂担任宰相。他意图帮助文宗清除当权宦官,反被诬指企图推翻文宗改立其皇弟(漳王李凑)而遭贬死。.

查看 冊府元龜和宋申錫

宋鼎

宋鼎,唐代洺州廣平(今河北雞澤東南)人。 開元年間,由崔沔荐举,歷官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吏部員外郎,累官潞州刺史。開元二十四年韓朝宗因“私其所亲”,貶洪州,孟浩然以诗相送,宋鼎代韓领荆州兼山南道采访处置使,以孟浩然为从事。開元二十五年,改任襄州刺史,兼按察使。後任廣州刺史、潞州長史。累官刑部侍郎。天寶三載,升遷尚書右丞、兵部侍郎。天寶四載(745)神會應宋鼎之請至洛阳,住荷泽寺。工於詩,《全唐詩》存其詩兩首。.

查看 冊府元龜和宋鼎

宋朝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根据首都及疆域的变迁,可再分為北宋與南宋,合稱兩宋,國祚共319年。因国君姓赵,又为區别于南北朝时期之南朝宋,故亦称“赵宋”。又因五德終始說,宋朝为火德,故又别称“火宋”、“炎宋”。北方政權辽国和金国以宋朝位处其南方,称其为“南朝”,并自诩为“北朝”,西夏又因宋朝位于其东南,特称其为“东朝”。 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奪後周帝位而改元自立,是為宋太祖,史稱北宋。建國之初,太祖由陈桥兵变意识到武人操政之危险,为防止他人效仿自己兵变夺取皇权,通过杯酒释兵权將兵權歸於中央,并置转运使将地方财富集中至中央,又命诸州县各选所部兵士,才力武力殊绝者送都下,其老弱者始留州,地方兵力亦收归中央,采取重文抑武的國策,採取調將指揮制。這一國策影響所及深遠,导致北宋自初立之後頻頻不敵北方外患,对辽朝、西夏用兵屢遭挫敗。 公元1127年,金兵侵略北宋,发生靖康之難,徽、欽宗二帝皆被金兵掳去,北宋滅亡。其後,宋室赵構南下稱帝,是為宋高宗,經過一連串戰爭後,定都杭州临安,史称“南宋”。南宋在公元1141年與金達成紹興和議,以秦岭淮河为界,此後維持至江南偏安統治的局面。公元1276年,都城临安陷落,南宋大部分領土落入元朝手中。惟残余势力陆秀夫、文天祥和张世杰等人陆续拥立端宗赵昰、帝昺继续抵抗元朝。公元1279年,崖山海战宋军全军覆灭,宋末帝赵昺随大臣陆秀夫跳海殉国,南宋正式灭亡。 终宋一代没有严重的宦官干政和地方割据,大部分時期皇帝均控制政局,沒有出現唐朝中晚期時皇帝被宦官控制的局面。史學家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西方與日本史學界認為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文艺复兴與經濟革命的時代。 宋朝經濟高度發達,中國歷史學家邓广铭和漆侠認為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唐宋八大家六位出自宋朝,儒學复兴,社会上弥漫尊师重道之风;商業經濟發達,科技發展非常進步(詳見宋朝科技),四大發明在宋代也得到了改良;在政治上相对开明,對忤旨或黨爭失勢的刑罰極少;宋太祖立下祖訓要求其子孫不得殺害文人及上書諫議之人,文人的地位在宋代得到提升,有說法認為是「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時代。.

查看 冊府元龜和宋朝

封舜卿

封舜卿,字讚聖。渤海县人。 其祖先世居渤海蓚縣。封舜卿是封敖之子。性轻佻,德宗时出使湖南,张乐燕設宴款待,封舜卿宴會上要求樂工演奏《麦秀两岐》。梁代做過禮部侍郎。开平三年知贡举,出使幽州(今北京),與鄭致雍同行,又與致雍同受命為學士。才思拙涩,做翰林学士,經常由鄭致雍代筆。贈太子少傅。.

查看 冊府元龜和封舜卿

小高句丽

小高句丽是日本学者日野開三郎在其著述《小高句麗国の研究》中描述的高句丽灭亡后,高句丽王族后代在辽东和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北建立的复兴政权。但是由于史料较少,而日野開三郎的猜测成分太大,所以不被学术界所公认。.

查看 冊府元龜和小高句丽

少翁

少翁(《史记·孝武帝本纪》《史记·封禅书》《汉书·郊祀志》都载少翁伏诛次年,武帝大赦。据《汉书·武帝纪》《资治通鉴》,武帝此次大赦为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五月事。则少翁卒于公元前117年,而王夫人则先他去世一年多。),西汉齐国人、方士。.

查看 冊府元龜和少翁

尉迟恭

尉迟敬德(,尉音yù),隋末唐初名将,名融(后世谬载名恭),字敬德,朔州善阳(今山西朔州市朔城区)人,唐朝大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贈司徒兼并州都督,諡忠武,賜陪葬昭陵。.

查看 冊府元龜和尉迟恭

屈底波·伊本·穆斯林

屈底波·伊本·穆斯林(قتيبة بن مسلم ;),《册府元龟》称“屈底波”,阿拉伯帝国倭马亚王朝著名军事将领。.

查看 冊府元龜和屈底波·伊本·穆斯林

崔彦昭

崔彦昭(),字思文,中国唐朝官员,唐僖宗年间为宰相。.

查看 冊府元龜和崔彦昭

崔胤

崔胤(),字昌遐,或字垂休。清河武城(今山東省武城縣,位夏津縣西北)人。晚唐官员。曾数度拜相(893年-895年、895年-896年、896年-899年、900年-901年、903年-904年),故外号崔四入。 進士出身,與詩人韓偓友好。河中節度使王重榮聘為從事。后入朝,累迁考功、吏部员外郎,转郎中、给事中、中书舍人。大顺中,历兵部、吏部侍郎,寻以本官同平章事。累迁中书侍郎、判户部事。乾宁二年(895年)三月,以检校尚书左仆射、同平章事、河中尹、充河中节度等使再入朝。同年,崔胤随从唐昭宗出逃长安。返回长安后,加礼部尚书,并赐号“扶危匡国致理功臣”。 乾宁三年七月,复以左仆射兼广州刺史,充清海军节度领南东道观察处置等使。后罢崔胤政事,检校兵部尚书、广州刺史、岭南东道节度等使。因朱全忠的关系,复召拜平章事。 天復元年(901年)正月,崔胤聯合左神策軍指揮使孫德昭打敗废黜昭宗另立皇长子李裕为帝的劉季述,唐昭宗復位,崔胤进位司空,复知政事,兼领度支、盐铁、三司等使。天復元年(901年)昭宗被宦官韓全誨劫持到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崔胤召朱全忠救駕。崔胤利用朱温對抗宦官,玩弄權術,排斥异己。三年(903年)神策军解散后,昭宗以朱温为天下兵马副元帅,欲以皇子为名义上的大元帅,崔胤又迎合朱温的意思,在昭宗属意李裕的情况下坚请昭宗以年轻的嫡次子辉王李祚为元帅。朱温厌恶李裕,要崔胤提出以参与政变为由处死李裕,昭宗不肯,朱温否认是自己的意思。崔胤又覺得朱溫權勢漸大,暗中召募六军十二卫,密為防禦。又與京兆尹鄭元規等繕治兵甲。 天祐元年(904年)春正月,朱全忠侄子朱友伦在球场坠马而死,朱全忠怀疑是崔胤所害,派侄子朱友谅带兵入长安,以“专权乱国,离间君臣”的罪名殺崔胤、郑元规,長安百姓向尸体投掷瓦砾砖石以泄忿,年五十一。唐昭宗被迫迁都洛阳。 Category:崔姓.

查看 冊府元龜和崔胤

上帝

上帝,通常是指信仰系統中的至高神。 在华夏信仰中,上帝是天子、帝王、君主中的至上神,又称“帝”、“天”、“天帝”、「太一」、「皇天」、“昊天上帝”,和后土成對,並稱「皇天--土」。緯書又稱昊天上帝為天皇大帝,並增以五方上帝配屬五行及仁义礼智信。道教尊稱昊天上帝為玉皇,以五方上帝為「五方五老君」所化。受到基督教傳入的影響,上帝一詞在現代社會也用來指基督教的神。.

查看 冊府元龜和上帝

上骑都尉

上骑都尉,中國唐代、朝鮮高麗勋官中的一阶,正五品上,仅次于轻车都尉。.

查看 冊府元龜和上骑都尉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是一間整理出版中国古籍的专业出版社,也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出版社之一。於1912年1月1日成立,1949年8月後,分成三個部分:中國大陸、香港、臺灣,而中国大陆的中华书局又分成三个部分:北京中华书局、上海辞书出版社和上海中华印刷有限公司(即原中华书局印刷所)。.

查看 冊府元龜和中华书局

中山公主 (北魏)

中山公主,中国南北朝北魏公主。 中山公主嫁给了穆亮,穆亮是穆平国之子,魏献文帝把中山公主嫁给他,拜驸马都尉,封赵郡王,加侍中、征南大将军。徙封长乐王。穆平国是城阳公主的驸马,穆亮的哥哥穆伏干是濟北公主的驸马,穆罴是新平公主的驸马。.

查看 冊府元龜和中山公主 (北魏)

中亚方孔钱币

中亚方孔钱币,是公元3世纪上半叶至10世纪之间在中亚所铸造的地方货币,这些货币与从东亚输入来的或在中亚发行的货币不同,都是以异文或异、汉文并用作为钱文,采用中国圆形方孔钱币样式,不以通流于中、西亚等西方圆形无孔钱币作为币形。.

查看 冊府元龜和中亚方孔钱币

丹丹国

丹丹国,唐朝称呾呾洲、旦旦、单单,或误为日亘。古代南海地名。始见于中国南北朝史籍。在今包括马来西亚吉兰丹州在内的马来半岛中部一带,一说在今马来西亚马来亚东南岸的天定,一说在今新加坡附近。 丹丹国崇信佛教。先后遣使至南朝梁、南朝陈及唐朝朝献。南朝梁武帝中大通二年(530年)、大同元年(535年)曾遣使梁朝,献牙像、塔及金、银、琉璃、火齐珠、吉贝、杂宝、香药等。陈宣帝太建三年(571年)、太建十三年及陈后主至德三年(585年)又屡次遣使来中国,建立友好关系,7世纪又多次遣使与中国通好。.

查看 冊府元龜和丹丹国

一神論

一神論或一神教(翻譯自monotheism;μόνος),意指認為只存在一個囊括一切的神的宗教和思想,《大英百科全书》的定義為「相信一位神的存在,或是相信神的唯一性」。但并不否认其他天使、伊斯兰教的精灵等精神体之存在,仅承认唯一精神体的纯粹一神教是不存在的。 從宗教源流和的「創造論」基本教義觀之,埃及法老阿肯那頓所創宗教可能是最早的一神論。 目前存在的一神教主要是亞伯拉罕諸教,又称闪米特諸教,主要的包括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此外印度的錫克教也是一神教。与一神教相对的是多神教与泛神教,其特點可以分别概括為“相信世界上有不只一个的神”、或“世界上一切皆是神”。 然而二十世紀後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亂數等科學發現已證明不可能有全知全能的唯一真神存在。 婆羅門教認為創造神「婆羅門」(又稱梵天)已完成祂的創造任務,印度境內只有一座梵天廟宇。婆羅門教發展出印度教後,泛神論成為主流傾向。.

查看 冊府元龜和一神論

干陀利

干陀利,陀一作陁,又作干陁利、近陁利、斤陀利、乾陀利。或误作于陁利、于陀利。“千”、“于”、“斤”字均应为干之讹。 干陁利国,在南海洲上,他的风俗与林邑、扶南略同。干陀利故地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的巨港一带,为该地梵名Kandari的译音。一说在马来半岛,或认为是吉打的泰米尔文Kadaram的译音,或认为指霹雳州的金丹,一说即三佛齐的古称。位于古代东西海上航线上,约公元5世纪中叶至6世纪中叶,就和中国有交通、贸易关系。南朝宋孝武帝孝建二年(455年)八月,斤陀利国遣使献方物。南梁天监元年(502年)其王瞿昙修跋陁罗遣使朝贡。.

查看 冊府元龜和干陀利

干旱

干旱指某一地区长期无雨或高温少雨,使空氣及土壤的水分缺乏。而干旱发生主要与偶发性或周期性的降水减少有关。从人的因素上来考虑,人为活动导致干旱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人口增加,导致有限的水资源逐渐短缺。二是森林植物被人类破坏,植物的蓄水作用丧失,便抽取地下水,导致地下水和土壤水减少。三是人类活动造成大量水污染,使可用水资源减少。四是用水浪费。干旱是对人类社会影响最为严重的气候灾害之一,它具有出现频率高、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的特点。干旱的频繁发生和长期持续,不但会给社会经济,特别是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损失,还会造成水资源短缺、荒漠化加剧、沙尘暴频发等诸多生态和环境方面的不利影响。.

查看 冊府元龜和干旱

乔琳

乔琳(),中国唐朝官员,唐德宗初年短暂为宰相。他后来效力叛军首领朱泚,唐军消灭朱泚政权后,他虽然年老,也被处决了。.

查看 冊府元龜和乔琳

乔轨

乔轨,字文度,京兆渭南(今陕西渭南市临渭区)人,隋朝末年为右武侍,唐军渡河时,乔轨乃迎谒,授通议大夫,进入李世民的秦王府,与侯君集、段志玄、许洛仁同在幕府为将。唐军平定京城长安后,频以战功累加上柱国,秦王府车骑将军。他慷慨有志略,身长八尺,膂力过人,善于击剑,可左右驰射,而颇涉书传。贞观十五年(641年),他以左骁卫左监门将军兼左武卫大将军出为夏州都督,由于他性格疏傲,不能以礼自居,出发上任时,唐太宗告诫他说:“恭者,礼之本;慎者,人之行。卿在宿卫,颇失此道,久留陛阶下,恐长朕之过,夏州重镇,卿其勉之。”。.

查看 冊府元龜和乔轨

康延孝

康延孝(),923—926年间名为李绍琛,中国五代十国时期后梁和后唐将领。因他于923年叛梁投唐,并对唐帝李存勖献计,说服李存勖突袭后梁都城大梁,导致了后梁的灭亡,他因而受赏并被赐名李绍琛。在后来后唐灭前蜀的战事中,他亦有大功。但在前蜀灭亡后,李存勖杀大将郭崇韬和李继麟(朱友谦),李绍琛害怕,决意反叛,但被败杀。.

查看 冊府元龜和康延孝

康待宾

康待宾(),唐朝灵州、夏州地区的昭武九姓(粟特人)首领,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年)在兰池州发动叛乱,史称“康待宾之乱”,历时三月,就遭到唐朝的镇压,叛乱被平定,康待宾被俘送京城长安处死。.

查看 冊府元龜和康待宾

二王三恪

二王三恪,又稱二賓三恪、二代三恪、三恪二王後,或單稱三恪、二王,是中國古代政治禮制,屬賓禮之一,歷代王朝分封前代王室後裔爵位,稱為二王後、三恪,給予封邑,祭祀宗廟,用以懷柔安撫,顯示本朝所承繼統緒,標明正統地位。所謂「恪」,即表尊敬之意。杜佑《通典》考證「三恪二王後」,以為封前二代後裔為二王後,封前三代後裔則稱為三恪。.

查看 冊府元龜和二王三恪

庄园

莊園指大農場,唐宋時的中國、古代日本及中古歐洲的大農場都稱作莊園。在中世紀的西歐,莊園(manor)發展成自給自足的農村經濟共同體。.

查看 冊府元龜和庄园

延田跌

延由跋,《册府元龟》作延繇拔,唐朝到武周时龟兹王。 唐高宗仪凤年间,吐蕃攻焉耆以西,安西四镇没于吐蕃。武则天天授三年(长寿元年,692年),武威道总管王孝杰击破吐蕃,恢复四镇之地,于龟兹置安西都护府,以三万兵镇守。三月,龟兹国王延由跋和东天竺国王摩罗枝摩、西天竺国王尸罗逸多、南天竺国王遮娄其拔罗婆、北天竺国王娄其那那、中天竺国王地婆西那到长安朝贡。有学者认为延由跋是吐蕃支持延氏取代白氏为龟兹王。一说延由跋姓白,就是唐乾陵石像中的故右武卫将军兼龟兹都督龟兹王白回地罗徽。.

查看 冊府元龜和延田跌

任那

任那(369年-562年)是古代被認為存在於朝鮮半島的地域,相當於三韓中的弁辰,弁韓之地。過去曾被認為受古代日本(倭)的任那日本府統治。韓國學界則普遍否認古代朝鮮半島的一部曾受日本統治的說法。.

查看 冊府元龜和任那

伊斯蘭世界奴隸貿易

伊斯蘭世界奴隸貿易,是伊斯蘭世界一種傳統貿易,整個伊斯蘭世界都有此活動,於伊斯蘭教創教前已流行,王公、酋長甚至是富裕的自由人都可能擁有大量的奴隸、女奴。在伊斯蘭世界的奴隸與美洲的蓄奴不同,一些伊斯蘭奴隸的身分更接近管家。 在古代的阿拉伯,販賣人口並不違法。當時因為社会生产力普遍低下,需要大量的奴隸來幫助農業生產,奴隶貿易实际上作为一种普遍现象,奴隸即貨物,可以用黃金、白銀或各種通貨購買,甚至用蠶絲、香料、菸草、茶葉、咖啡豆等各種民生物資「以物易奴」。阿拉伯人曾掠捕或販賣世界上各地區和種族的人口,多為黑人。奴隸的貿易,并非只有黑奴,阿拉伯世界同样亦有白人被卖为奴隸,尤其是斯拉夫人,中世紀很多奴隶在与欧洲作战时从天主教国家掠来。《天方夜譚》的故事中多次提及白奴。 伊斯蘭教創教後並未禁止蓄奴,阿拉伯人經商之餘,將黑奴经由撒哈拉沙漠、尼罗河及印度洋卖到北非、南欧、中亚、南亚等地,也可能帶回阿拉伯。歷史學家估計,在650年和1900年之間,有1,000萬至1,800萬來自歐洲、亞洲和非洲的人被阿拉伯奴隸販子捕捉、奴役和出售,他們通常不販賣穆斯林,只販賣異教徒(不同教派的穆斯林也被販賣)。早期伊斯兰西苏丹国(今西非),包括加纳(750–1076)、马里(1235–1645)、塞古(1712–1861),和桑海(1275–1591),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是奴隸。在9-10世纪,黑奴可能构成下伊拉克至少一半的人口。与此同时,该地很多奴隶从中亚和高加索地区运来。 伊本·白图泰诉说自己曾多次被赠与或卖为奴隶。十四世纪伟大的学者伊本·赫勒敦写道:“黑人国度的规矩是屈服于奴隶制,因为黑人根本没有人性和财产,与愚蠢的动物十分相似。”奴隶在伊斯兰世界的边境被捕获或购买,运送到各大主要城市,在那里的奴隶市场被销售到各地。 奥斯曼帝国在拜占庭-鄂圖曼戰爭後建立了蘇丹亲兵耶尼切里,将数以千计的基督徒小男孩带入德夫希尔梅系统。他们待遇优厚,但是被政府认定是合法奴隶,不允许私自结婚。他们不再被买卖。帝国给予他们重要的行政和军事职位。这个系统开始于1365年;到了1826年有约135,000亲兵,系统隨即废止。在勒班陀战役后有12,000名基督徒船奴被捕,从奥斯曼舰队那里获得自由。东欧受到了一系列鞑靼袭击,目标是掠夺物资和人员。1474-1569年间,波兰立陶宛记录了75次克里米亚鞑靼掠夺。 伊斯蘭世界在1500-1700年间从波兰立陶宛和俄罗斯进口约200万奴隶。戴劳·P·凯撒写道:“1774年吉尔吉斯-哈萨克人部落對俄罗斯帝国定居点捕获了1573人,只有半数成功被赎出。剩下的要不是被杀害,就是成為奴隸(報復俄國在哈薩克汗國北部建設堡壘線)。”中亞的土庫曼人生計其中一個來源是販奴。 直到十八世纪晚期,克里米亚汗国依然与奥斯曼帝国和中东维持着数量庞大的贩奴贸易。在1800-1909年间,约有200,000斯拉夫人(主要是切尔克斯人),被送或賣至奥斯曼帝国。被捕的俄罗斯和波斯奴隶被送往位于中亚中心的希瓦汗国奴隶市场。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早期,布哈拉乌兹别克国有约900,000名奴隶。W.

查看 冊府元龜和伊斯蘭世界奴隸貿易

张濬

张濬(《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四),字禹川,中国唐朝官员,唐僖宗、唐昭宗年间宰相。唐昭宗初年,他是朝廷发起从地方军阀手中重夺权力的讨伐战的主倡者,但在指挥讨伐李克用之战损失惨重后被罢免并被迫致仕。昭宗末年,昭宗被原为张濬盟友、意欲篡位称帝(后来成功并建立后梁)的另一军阀朱全忠人身控制,朱全忠担心张濬鼓动其他军阀联合讨伐自己阻止自己改朝换代,命部下张全义屠灭张濬全家。.

查看 冊府元龜和张濬

張士貴

张士贵,本名忽峍,字武安。虢州卢氏人(今河南省卢氏县),唐代名将。臂力過人,善騎射。《册府元龟》载他「膂力过人,弯弓一百五十斤,左右骑射,矢不虚发。.

查看 冊府元龜和張士貴

張公素

張公素(),唐朝軍閥,于872年至875年间擔任幽州节度使(首府在今北京),并实质独立于朝廷。.

查看 冊府元龜和張公素

張登 (唐朝)

張登,南陽(今屬河南)人。 郡望清河(今山東)。建中元年(780)為轉運從事,歷官監察御史。貞元初,任河南士曹參軍,累官殿中侍御史、江淮轉運鹽鐵院事。貞元十七年任漳州刺史,元和二年因“暴狠贪冒,擅赋百姓”,被部人蔡佗舉發,朝廷下命調查,不久死於獄中。.

查看 冊府元龜和張登 (唐朝)

彭乐

彭乐(),字兴,东魏和北齐名将。.

查看 冊府元龜和彭乐

律陀羅跋摩二世

卢陀罗,梵文名律陀羅跋摩二世(Rudravarman II),《册府元龟》作卢陀,林邑国8世紀中期国王。 唐玄宗天宝八载(749年)九月,卢陀罗遣使向唐朝貢献珍珠一百条、黑沉香三十斤、鲜白〈叠毛〉二十双,驯象二十只。据说杜甫为此作《越人献驯象赋》。大约757年,律陀罗跋摩二世逝世,国内的显要人物尊奉槟榔部落的毕底邠陀罗跋摩为新君,建立占婆第五王朝。.

查看 冊府元龜和律陀羅跋摩二世

刘建锋

刘建锋(),有的史书作刘建峰、刘建封、刘锋,字锐端,唐朝末年军阀,自-乾-宁元年(894年)控制武安军直至三年(896年)去世。.

查看 冊府元龜和刘建锋

刘邺

刘邺(?),字漢藩,唐朝官员,在唐懿宗、唐僖宗父子年间任宰相。.

查看 冊府元龜和刘邺

则天文字

则天文字或则天新字,也称武后新字,是中国历史上武周的皇帝武则天所创造的新汉字的总称,在今天看来属于异体字范畴。按照汉字的六种构造条例——六书来划分,这些字都属于象形和会意字。.

查看 冊府元龜和则天文字

唐大詔令集

《唐大詔令集》130卷,宋代宋敏求編,輯錄有唐一代的重要詔令。現存107卷,詔令1460餘篇。.

查看 冊府元龜和唐大詔令集

唐太宗征讨高句丽

唐太宗征讨高句丽发生在645年至649年。642年,渊盖苏文杀死荣留王后立高宝藏为王并自封为“大莫离支”摄政。为讨渊盖苏文和保护盟友新罗,唐太宗认为有必要对高句丽开战。644年,唐太宗率領李世勣,李道宗和长孙无忌亲征高句丽。645年,唐軍冲破高丽的防线准备攻打平壤,似乎大功在即。不料在安市(今辽宁海城)受阻,再也无法前行。在这之后,唐太宗对高丽的进攻仅维持在一些小规模的突袭。647年,唐太宗令牛进达率兵从海上、李世勣率兵从陆路攻打辽东半岛。648年,唐太宗再派薛万彻率军从海上攻打鸭绿江口。唐与回纥击灭薛延陀后,唐开始集结陆海部队准备在649年再一次大规模攻高句丽。不过唐太宗于649年去世,使唐再次攻高句丽的战役搁浅。直到668年,唐太宗的儿子唐高宗联合新罗滅了高句丽。.

查看 冊府元龜和唐太宗征讨高句丽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是7世纪发生在高句丽和唐与新罗联军之间的战争。由于唐与新罗联军的长年征伐,加之高句丽内部发生纷争与长年饥荒,高句丽最终被唐与新罗的联军击败,万方数据。高句丽被灭后,罗唐战争爆发。新罗将唐驱出朝鲜半岛并统一大同江以南地区。大同江以北则由唐和自称高句丽继承者的渤海国控制。.

查看 冊府元龜和唐与高句丽的战争

唐庄宗

唐莊宗李存--,山西应县人,沙陀族,本姓朱邪,因其父是河東節度使李克用受唐懿宗赐以李姓,而改姓李,諱存--(有時被寫作「勖」,),唐光启元年正月(885年12月)生于山西应县,五代時期后唐开国皇帝。小名“亚子”,藝名“李天下”,以勇猛闻名。 923年5月13日在魏州(河北大名府)称帝,国号唐,史称后唐。後因義兄弟李嗣源被軍士擁戴造反,直取洛陽,宮中的指揮使郭从谦為了報仇,趁機發動興教門之變,將存勗殺害。.

查看 冊府元龜和唐庄宗

唐代宗

唐代宗李豫(),唐肃宗李亨的嫡长子。初名俶,小名大收,原封广平郡王,後改封廣平王、楚王、成王,天可汗,唐朝第11代皇帝(不计武则天),在位17年(762年5月18日-779年6月10日)。.

查看 冊府元龜和唐代宗

冯业

冯业(),番禺新会人,祖籍长乐信都,北燕皇族后裔。 冯弘逃亡高句丽之时,派遣族人冯业带领三百人渡海至刘宋,因此留居番禹新会,自冯业至其孙冯融,三代都做了太守和刺史《新唐书·卷一百一十·诸夷番将列传第三十五》:冯盎字明达,高州良德人,本北燕冯弘裔孙。弘不能以国下魏,亡奔高丽,遣子业以三百人浮海归晋。弘已灭,业留番禺,至孙融,事梁为罗州刺史。《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六十三·梁纪十九》:初,燕昭成帝奔高丽,使其族人冯业以三百人浮海奔宋,因留新会。自业至孙融,世为罗州刺史,融子宝为高凉太守。《册府元龟·卷一百六十四·帝王部·招怀第二》:盎北燕人也。初冯弘投高丽也,遣其子业以三百人浮海归宋,遇弘为魏所灭,业留居番禺之新会。。 关于冯业和冯弘的关系,史料记载不一,《新唐书》和《册府元龟》认为冯业是冯弘的儿子,《资治通鉴》认为冯业是冯弘的的族人,杜文玉则认为冯业是冯弘的堂侄,为冯和之子冯荣的孙子,冯万泥的儿子。.

查看 冊府元龜和冯业

冯怦

冯怦(),唐朝信都郡长乐县(今河北省冀州市)人,冯慈明之子。.

查看 冊府元龜和冯怦

全唐詩

《全唐詩》是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彭定求、沈三曾、楊中訥、汪士鋐、汪繹、俞梅、徐樹本、車鼎晉、潘從律、查嗣瑮等10人奉敕編校,“得詩四萬八千九百餘首,凡二千二百餘人”,共計900卷,目錄12卷。 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奉旨刊刻《全唐詩》,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三月十九日奉命刊刻、校對,康熙四十五年初一日書成,全书即编成奏上。康熙四十六年四月十六日康熙御製序。全書架構在明代胡震亨《唐音統籤》和清代季振宜《唐詩》的基礎上,旁採殘碑、斷碣、稗史、雜書,拾遺補缺,巨細靡遺。全书以〈帝王〉、〈后妃〉作品列首,〈乐章〉、〈乐府〉次之,又以年代為限,列出唐代詩人,附以作者小传。接著是〈联句〉、〈逸句〉、〈名媛〉、〈僧〉、〈道士〉、〈仙〉、〈神〉、〈鬼〉、〈怪〉、〈梦〉、〈谐谑〉、〈判〉、〈歌〉、〈谶记〉、〈语〉、〈谚谜〉、〈谣〉、〈酒令〉、〈占辞〉、〈蒙求〉,最後為〈补遗〉、〈词缀〉。 《全唐诗》在编校之時,曾訂正材料之真偽。《四库全书总目》載:“如《册府元龟》所载唐高祖赐秦王诗,则考订其伪托。又旧以六朝人误作唐人者,如陈昭仪沈氏、卫敬瑜妻之类;以六朝人讹其姓名误为唐人者,如杨慎即陈阳慎、沈烟即陈沈炯之类;以六朝诗误入唐诗者,如吴均妾《安所居》、刘孝胜《武陵深行》误作曹邺、薛道衡《昔昔盐》误作刘长卿之类;唐诗之误以诗题为姓名者,如上官仪《高密公主挽词》作高密诗,王维《慕容承携素馔见过》诗作慕容承诗之类,亦并厘正。”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扬州诗局刻本。 但《全唐詩》也有誤收、漏收、张冠李戴之弊,如《全唐詩》收唐溫如之詩,但唐溫如實非唐代人,一些敦煌故物不見於當時,如王梵志的詩,韋莊《秦婦吟》則未見記載。近人佟培基考订《全唐詩》重出误收诗约近7000首,涉及作主900余家,故有重修《全唐五代诗》之議。 中华书局编《全唐诗外编》,收集了日本人河世寧(市河宽斋)的《全唐詩逸》3卷,王重民辑《补全唐诗》,收诗104首,孙望《全唐诗补逸》20卷、童养年《全唐诗续补遗》21卷等4種。另外,刘师培有《全唐诗发微》,岑仲勉有《读全唐诗札记》。张忱石编《全唐诗作者索引》。.

查看 冊府元龜和全唐詩

关羽

羽(),字雲長,本字長生,司隸河東解人(今山西省運城市),約生於東漢桓帝延熹年間,漢末三國時劉備的重要將領。與張飛並稱“万人敌”。建安四年(199年),受封汉寿亭侯。赤壁之战後,刘备助东吴周瑜攻打南郡曹仁,遣关羽绝北道,阻挡曹操援军,曹仁退走。後來刘备入益州,关羽留守荆州。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围襄樊二城,曹操派于禁前来增援,关羽擒获于禁,斩杀庞德,威震华夏,曹操一度想迁許都以避其锐。後曹派徐晃前来增援,而东吴背盟,遣陆逊、吕蒙偷袭荆州,关羽腹背受敌,兵败被杀。景耀三年(260年),蜀汉后主刘禅追谥壮缪侯。 關羽最為特殊之處是其倍受中華文化历代推崇,並且視為神衹膜拜,產生關羽信仰,並傳至日本、朝鮮、越南、琉球等漢字文化圈國家。由于其忠義勇武的形象,多被民眾尊稱為關公、關二爺、關老爺,又多次被后代帝王褒封,直至武聖,与“文圣”孔子齐名。故也俗稱為(關)聖帝、(關)帝君、(關)聖帝君、關帝、關帝爺等而流傳至今。道教尊為協天大帝、伏魔大帝、翊漢天尊等,漢傳佛教及藏傳佛教奉其為護法神之一,稱為「伽藍菩薩」。其中儒宗神教奉為五文昌之一而扶鸞信仰者則奉為恩主,故又稱關公為恩主公、山西夫子、文衡聖帝。民間受《三国演义》等传统作品影响,普遍认为关羽与刘备、张飞义结金兰,关羽排行第二,故又俗稱其為關二爺、關二哥。陈寿撰写之《三国志》,将關羽与張飛、馬超、黃忠、趙雲合为一传(《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罗贯中的長篇小說《三国演义》又将該五人并称“五虎上将”,前將軍關羽为五虎之首。毛宗岗称其为“三绝”之“义绝”。直至现代,某些社会群体与场合仍常有祭拜关公。.

查看 冊府元龜和关羽

关播

关播(《旧唐书》卷一十三),字务元,唐朝官员,唐德宗年间为宰相。.

查看 冊府元龜和关播

元稹

元稹(),字微之,河南府河南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人,拓跋什翼犍第八子彭城王拓跋力真的后代,隋朝兵部尚书、益州总管长史、平昌郡公元岩六世孙。父元宽,母郑氏。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查看 冊府元龜和元稹

元锡

元锡(),字君贶,唐朝官员。代王拓跋什翼犍十四孙,曾祖元延祚,尚舍奉御。祖元平叔,简州别驾、赠太子宾客。父元挹,吏部员外郎。妹妹元蘋是韦应物之妻。与元稹是同族从兄弟。 元和九年(814年)春,自衢州调为苏州刺史。元和十二年(817年),为福州刺史、福建观察使。十四年(819年)六月自福州调宣州刺史、宣歙池观察使。《册府元龟》称元锡初历衢苏二州,所至咸有声绩。及除福建观察使,移镇宣州,乃务积货财,通权势,深为公议所责。又除秘书监、分司东都,寻以赃罪发,诏监察御史宋申锡按验得实,贬璧州刺史。宝历元年七月十四日丙辰(825年8月2日),淄王傅、分司东都元锡卒,赠尚书右仆射。有子元繇、元复礼、元寿、元琯。.

查看 冊府元龜和元锡

因陀罗跋摩三世 (占婆)

因陀罗跋摩三世(Indravarman III、),占城国10世紀的国王(在位:910年代 - 960年左右)。中国史料称他作因德漫。 因陀罗跋摩三世在910年代继承其父訶羅跋摩即位,918年在杨浦那竭罗建立婆迦婆胝女神神祠金像。945年到946年,真腊国王罗贞陀罗跋摩二世攻打占婆,取得女神神像,占婆军将真腊军赶出国境。958年(周世宗显德五年)九月,释利因德漫遣使莆诃散向中国後周朝贡,贡品有洒衣蔷薇水一十五琉璃瓶。出自西域,凡鲜华之衣,以此水洒之则不黦,而复郁烈之香连年不歇。又进猛火油八十四琉璃瓶,是油得水而愈炽,占城国凡水战则用之。第二年六月,占城国进奉使莆诃散进上龙形通犀带一条、菩萨石一片。.

查看 冊府元龜和因陀罗跋摩三世 (占婆)

石鏡縣

石鏡縣,西魏(或言劉宋)設置的縣。 西魏恭帝三年(556年)改宕渠縣置(《舊唐書》作劉宋置),治今重慶市合川區,隋代屬梁州涪陵郡,唐代屬劍南道合州巴川郡,五代後晉天福七年(942年)改為仙覽縣,宋乾德三年(965年)改為石照縣。.

查看 冊府元龜和石鏡縣

石重睿

石重睿(),是後晉高祖石敬瑭的兒子,相貌类似石敬瑭,故尤其为石敬瑭所钟爱。天福六年(941年),为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左仆射。 天福七年(942年)六月,石敬瑭病重,宰相冯道单独朝见,而石重睿尚幼,石敬瑭叫重睿出来拜见冯道,命宦官把他抱到冯道怀中。敬瑭虽然不講,但大臣皆知他以冯道托孤。後晉高祖死後,冯道与侍卫马步都虞候景延广商议,以国家多事,建议立长君,立了石敬瑭兄子石重贵为後晉出帝,石重睿就沒有即位了。出帝登基后,石重睿因避讳改名石睿。 次年(943年)正月,出帝得了小病,枢密使弘文馆大学士桑维翰秘密派中使、女仆与太后联系,问石睿近期可曾读书,请求为其找师傅教导,因此被出帝怀疑有异心。出帝又将此事说给和桑维翰不和的宰相冯玉,冯玉以言词激怒出帝,桑维翰因而被出为开封府尹。《新五代史》卷二十九 当年,石睿在检校司徒任上被出帝任为检校太保、开封尹,因年幼,不出阁,而是派左散骑常侍边蔚知府事。出帝对石睿戏言:“已降衔命使臣,有何例物待之?”石睿说:“例物出於内库,臣何忧焉?”出帝许之。当年秋,出帝幸大年庄回来,置酒于景延广家,景延广献出器服、鞍马、茶床、椅榻,都裹以金银,饰以龙凤,又进帛五千匹,绵一千四百两,马二十二匹,玉鞍、衣袭、犀玉、金带等,赏赐出帝从官,从石睿开始到伴食刺史、石睿从者不等,出帝也赏赐景延广家属。当时天下旱、蝗,百姓每年饿死十数万,而君臣之间尚且穷极奢侈相夸如此。开运二年(945年)五月,石睿被任为雄武军节度使,三年(946年)徙镇忠武节度使,他都不在镇中,也没有封王。四年(947年)契丹灭晋,石睿和出帝一同被俘北上,与出帝妻儿一同被安置于黄龙府,后來不知所终。.

查看 冊府元龜和石重睿

玄武门之变

武門之變是唐朝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626年7月2日)由唐高祖李淵次子秦王李世民為首的秦王府集團在唐朝首都長安城(今陜西省西安市)太極宫的北宫門——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流血政變。李世民杀死自己的长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成为皇太子並掌握京師兵權,不久之後李渊即為時勢所迫而禪讓,同年八月初九甲子日(陽曆9月4日)世民继承帝位,是为唐太宗。.

查看 冊府元龜和玄武门之变

王宗弼

王宗弼(《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四:“王宗弼至成都,登大玄门,严兵自卫。蜀主及太后自往劳之,宗弼骄慢无复臣礼。乙巳,劫迁蜀主及太后後宫诸王于西宫,收其玺绶,使亲吏于义兴门邀取内库金帛,悉归其家。其子承涓杖剑入宫,取蜀主宠姬数人以归。丙午,宗弼自称权西川兵马留后。 ……王宗弼遣使以币马牛酒劳军,且以蜀主书遗李严曰:‘公来吾即降。’……宗弼犹乘城为守备,严悉命撤去楼橹。 ……王宗弼称蜀君臣久欲归命,而内枢密使宋光嗣、景润澄、宣徽使李周辂、欧阳晃荧惑蜀主;皆斩之,函首送继岌。又责文思殿大学士、礼部尚书、成都尹韩昭佞谀,枭于金马坊门。内外马步都指挥使兼中书令徐延琼、果州团练使潘在迎、嘉州刺史顾在珣及诸贵戚皆惶恐,倾其家金帛妓妾以赂宗弼,仅得免死。凡素所不快者,宗弼皆杀之。  辛亥,继岌至德阳。宗弼遣使奉笺;称已迁蜀主于西第,安抚军城,以俟王师。又使其子承班以蜀主后宫及珍玩赂继岌及郭崇韬,求西川节度使,继岌曰:“此皆我家物,奚以献为!”留其物而遣之。  李绍琛留汉州八日以俟都统,甲寅,继岌至汉州,王宗弼迎谒;……  王宗弼之自为西川留后也,赂崇韬求为节度使,崇韬阳许之。既而久未得,乃帅蜀人列状见继岌,请留崇韬镇蜀。从袭等因谓继岌曰:“郭公父子专横,今又使蜀人请己为帅,其志难测,王不可不为备。”继岌谓崇韬曰:“主上倚侍中如山岳,不可离庙堂,岂肯弃元臣于蛮夷之域乎!且此非余之所敢知也,请诸人诣阙自陈。”由是继岌与崇韬互相疑。会宋光葆自梓州来,诉王宗弼诬杀宋光嗣等。又,崇韬征犒军钱数万缗于宗弼,宗弼靳之,士卒怨怒,夜,纵火喧噪。崇韬欲诛宗弼以自明,己巳,白继岌收宗弼及王宗勋、王宗渥,皆数其不忠之罪,族诛之,籍没其家。蜀人争食宗弼之肉。”),五代十国前蜀大将。 他本名魏弘夫,是前蜀开国皇帝王建的军事统帅和养子,封巨鹿王。乾宁二年(895年)前后为顾彦晖效力时又作顾琛。王建子王衍年间,王宗弼的权力继续上升,封齐王。咸康元年(925年),前蜀军在数次关键战役中败于来伐的后唐军,王宗弼迫使王衍投降,希望可以维持自己在西川的势力。但后唐军的招讨副使郭崇韬认为王宗弼不可靠,处决了他。.

查看 冊府元龜和王宗弼

王延廣

王延廣,西漢御史大夫。《史记》、《汉书》只称呼他为延廣,荀悦《汉纪》说明他姓王。 太初二年(前103年)十二月,御史大夫兒宽卒。太初三年(前102年),汉武帝任命胶东郡太守王延廣为御史大夫,接替兒宽。 天汉元年(前100年),王延廣离任,由济南郡太守王卿接替担任御史大夫。 |- |colspan.

查看 冊府元龜和王延廣

王凝 (唐朝)

王凝(),字成庶,司空图《故宣州观察使检校礼部王公行状》一字致平,唐朝官员。.

查看 冊府元龜和王凝 (唐朝)

王绍 (唐朝)

王绍(),李绛《兵部尚书王绍神道碑》唐朝官员。.

查看 冊府元龜和王绍 (唐朝)

王缙

王缙(《旧唐书》卷一十二;《册府元龟》作卒年八十三。),字夏卿,唐朝官员,唐代宗年间为宰相,封爵齐国公。他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鼓励皇帝也笃信佛教,但他和更有权势的宰相元载的腐败使龙颜大怒。大历十二年(777年),元载伏诛,王缙被贬,再未重返长安。.

查看 冊府元龜和王缙

王重盈

王重盈(《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晚唐军阀,历任陕虢节度使和护国节度使。.

查看 冊府元龜和王重盈

王抟

王抟(《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二),字昭逸,爵封鲁国公,中国唐朝官员,唐昭宗年间的895—900年间为宰相。光化三年(900年),他有权势的同僚宰相崔胤诬告他勾结宦官,他被昭宗賜死。.

查看 冊府元龜和王抟

王欽若

王欽若()是中國北宋初期的政治家。字定國,諡文穆,臨江軍新喻(今江西省新餘縣東門王家)人。王欽若是真宗時期的宰相,屬於當時主和派的勢力,主張把國都南遷,與當時主戰的寇準對立。另一方面,他亦因為主導編纂《冊府元龜》而知名。.

查看 冊府元龜和王欽若

王承元

王承元(《旧唐书》卷一十七),封岐国公,唐朝将领。他的家庭世代控制成德镇,但他在兄长王承宗死后拒绝统领成德军,此后做了朝廷将军直至去世。.

查看 冊府元龜和王承元

王曙 (宋朝)

王曙(),字晦叔,河南人。 太宗淳化三年進士,初授鞏縣主簿,改調定國軍節度推官。真宗咸平年間舉賢良方正,授著作佐郎,曾預修《冊府元龜》,出京任定海知县,再迁太常丞。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十一月,以右谏议大夫权知开封府。明道二年九月,代钱惟演任西京官职,服膺欧阳修。天禧四年因岳父寇準罷相,出知汝州。乾興元年,再貶郢州團練副使。景祐元年(1034年)加同平章事,不久卒。謚文康。著有《群牧故事》。.

查看 冊府元龜和王曙 (宋朝)

王景仁

王景仁(),本名王茂章(改名于906年?),中国五代十国时期后梁大将。初为唐朝末年吴王杨行密将,后与杨行密之子和继承人杨渥有争执,被迫逃奔钱镠,后梁太祖皇帝朱全忠欣赏他的能力,作为后梁封臣的钱镠又将他送到后梁,太祖用他为将。但在随后对吴国和梁北面敌国晋国的战事中,他并不成功。.

查看 冊府元龜和王景仁

火拔归仁

火拔归仁(),唐朝安史之乱中的蕃将。灵宝、潼关之战后,投降于大燕,但安禄山认为“背主忘义,吾不尔容。”斩之《新唐书·列传第六十》既败,翰引数百骑绝河还营,羸兵裁八千,至潼津,收散卒复守关。乾祐进攻,于是火拔归仁等绐翰出关,翰曰:“何邪?”曰:“公以二十万众,一日覆没,持是安归?公不见高仙芝等事乎?”翰曰:“吾宁效仙芝死,汝舍我。”归仁不从,执以降贼,械送洛阳,京师震动,由是天子西幸。禄山见翰责曰:“汝常易我,今何如?”翰俯伏谢罪曰:“陛下拨乱主。今天下未平,李光弼在土门,来瑱在河南,鲁炅在南阳,臣为陛下以尺书招之,三面可平。”禄山悦,即署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执火拔归仁,曰:“背主忘义,吾不尔容。”斩之。。 父为突骑施首领火拔部落颉利发石失毕,是突厥默啜可汗的妹婿,开元二年(716年)二月,默啜可汗派遣其子移涅可汗及同俄特勤、妹婿火拔颉利发石失毕率领精骑围攻北庭都护府,同俄特勤被都护郭虔瓘斩杀于城下,石失毕惧不敢归,携其妻归降唐朝,授左卫大将军,封燕山郡王,其妻封金山公主,赐长安宅第一区,奴婢十人,马十匹,物千段。 火拔归仁后袭燕山郡王、兼火拔州都督,在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帐下为将,天宝十三载(754年),火拔归仁升骠骑大将军,755年,安禄山反唐,哥舒翰被召回长安为皇太子先锋兵马元帅,以王思礼、钳耳大福、李承光、苏法鼎、管崇嗣及蕃将火拔归仁、李武定、浑萼、契苾宁等为裨将,率河陇、朔方兵及蕃兵与高仙芝旧部共二十万,于潼关抵御安禄山叛军。 天宝十五载(756年)六月八日,哥舒翰领兵八万与燕军崔乾祐部在灵宝县西原交战,崔乾祐首先占据险要之地,哥舒翰见崔乾祐兵少,轻敌冒进,崔乾祐在上风处焚烧草车,唐军被熏得纷纷掩面闭目,泪留不止,队形溃散,燕军乘乱进攻,唐前军大乱,互相推挤,掉落黄河的不计其数,号叫之声振天地,此战唐军死者数万人,逃到黄河北岸的十不存一二。哥舒翰军败与数百骑驰而西归,关门不守。帐下裨将火拔归仁等左右数十骑绑缚哥舒翰投降燕军。最终,安禄山礼遇哥舒翰,而处决了他。.

查看 冊府元龜和火拔归仁

睢阳之战

阳之战是安史之乱期间叛将安禄山的燕军和忠于唐朝的军队在睢阳的一场战役。尽管此战最终是燕军得胜,但蒙受了巨大的人力和时间的损失。此战以唐军奋战到最后一人的决心及围城期间的食人行为闻名。.

查看 冊府元龜和睢阳之战

神童

童,又稱聖童、奇童、天童、或資優兒童,是對才賦優異的兒童的一種稱呼,所謂“有特稟異質,迥越倫萃,岐嶷兆於襁褓,穎悟發於齠齡”“識洞於未萌,智表於先見,心計足以成務,口辨足以解紛”。戰國時期秦國大臣甘茂之孫甘羅,十二歲時為秦相呂不韋的賓客。漢朝已有對神童的選拔制度,汉朝的选举法中规定:“孝廉试经者拜为郎,年幼才俊者拜童子郎。”。“任延年十二,为诸生,显名太学中,号为任圣童。张堪年十六,受业长安,志美行厉,诸儒号曰圣童。杜安年十三入太学,号奇童。黄香年十二,博学经典,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南北朝有一位神仙童子元嘉,可以「一心六用」:左手画圆,右手画方,口诵经史,目数羊群,兼成四十字诗,足书五言一绝。唐高宗顯慶六年(661年),年僅11歲的楊炯被舉為神童。王勃從小就能寫詩作賦,人目為神童,《舊唐書》載:「六歲解屬文,構思無滯,詞情英邁」。劉晏年幼時號為神童,形狀獰劣,宰相張說稱他為「國瑞」。《兒世說》、《幼童傳》、《世說新語》、《太平廣記》都記載有大量的神童。王安石的《傷仲永》是一篇探討神童問題並警世的散文,他強調:“彼(仲永)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矣。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邪?”意即強調後天的教育比天賦更為重要。.

查看 冊府元龜和神童

祝钦明

祝钦明(),字文思,唐朝、武周官员,唐中宗年间任宰相,还是著名儒家学者,但中宗驾崩后因曾奉承韦皇后而遭到诟病。.

查看 冊府元龜和祝钦明

禄东赞

噶尔·东赞域松(,),吐蕃帝国早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出身噶尔氏家族,曾担任过大贡论之职。他是松赞干布时期最重要的大臣之一。根据史籍记载,禄东赞为人“明毅严重”,当政期间在政治、经济制度方面多有建树。 噶尔·东赞域松在汉文史籍中以禄东赞、论东赞、大论东赞的名字出现,皆自藏语“”(Lon Tongtsen,意为“贵族东赞”)翻译而来。其中,又以禄东赞一名为汉族人民所熟知。.

查看 冊府元龜和禄东赞

章武公主

武公主,追尊魏景穆帝拓跋晃长女。 章武公主嫁给了穆泰,后来获罪被杀。之后,章武公主改嫁青朔二州刺史、北中郎将、安北将军、驸马都尉房菩萨.

查看 冊府元龜和章武公主

田仁琬

仁琬,唐朝軍事人物,曾於741年至745年間擔任河东节度使。 曾率兵討伐小勃律國,不捷。.

查看 冊府元龜和田仁琬

登科记考

《登科记考》是唐、五代科舉考试研究的学术性著作,清人徐松撰,共三十卷。 唐代一共進行過264次进士考试,大中十年(856年)郑颢奉詔编撰《诸家科目记》13卷,为唐朝官修登科文獻之最早記載,其餘唐人所私撰登科记有十余家,如姚康《科第录》16卷、李弈《唐登科记》2卷等,然其书多亡佚。宋代乐史撰《登科记》30卷,亦佚。徐松在《文献通考·选举二》、《唐才子传》、新舊《唐書》與徐应秋之《玉芝堂谈荟》的基礎上,又杂采《唐会要》、《文苑英华》、《册府元龟》、《玉海》、《太平广记》等著作,考證更多的資料,《登科记考》總共列出唐代有紀錄的140位状元姓名,遠多於《玉芝堂谈荟》列出的84位,是研究中國唐朝科舉制度的重要文獻,李慈铭称此书“体例秩然,考据精博”。 《登科记考》仍有不少錯誤,例如《登科记考》卷九天宝十载“明经科”云:“按贾至已于开元二十三年进士及第,此以进士又应明经也。”,這明顯是受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四上称贾至“天宝十载,明经擢第”(《唐才子传》卷三又因襲晁《郡》書之誤)與《唐才子传》卷二《李颀传》称“开元二十三年贾季邻榜进士及第”的誤導,徐松又以為賈季鄰跟賈至(賈幼鄰)是同一人,竟有此大謬;又《唐才子传》卷一載: “崔颢,汴州人。开元十一年源少良下进士及第。”《登科记考》卷七據此以為源少良於本年知貢舉,實則少良是開元十一年狀元。又如孔敏行在新舊《唐書》中登科的年代不同,《旧唐书》本傳说孔敏行是元和五年进士,《新唐书》本傳又说“元和初擢进士第”,《登科记考》則選取元和五年,但是《登科记考》卷十八又载元和五年状元为李顾行。《登科記考》卷二三取《唐才子傳》卷九載唐僖宗光啟四年狀元為鄭貽矩,但據四庫全書本《河南通志》卷四五載光啟四年狀元為滎陽人鄭中貽。《登科记考》卷二五将郑雍当作开平二年(908年)普通进士,《南部新书》以郑雍为状元。由於唐代科举考试制度仍處於試驗階段,所謂状元其實不一定是狀元。另外在五代科举取士方面,本書僅提到崔邈、陈逖、崔光表、王归朴、黄仁颖、郭晙、卢华、寇湘、王溥、王朴、扈载等十一人。 1941年岑仲勉撰有《〈登科记考〉订补》,開啟近代學者對《登科記考》補正之風潮;施子愉又有《〈登科记考〉补正》。孟二冬有《登科记考补正》,新增補進士661人,再加上拔萃、弘词、拜官、武舉等,新增的總人數超過1500餘人。王洪军又有《登科记考再补正》。另傅璇琮與龚延明、祖慧主编有《宋登科记考》。.

查看 冊府元龜和登科记考

白蘭國

白蘭國是自公元2世纪起存在于今天青海南部的一个丁零人所建立的古国,民族大约为丁零人和古羌族构成。 中原史料对其记载甚少,直到公元4世纪初期,慕容吐谷浑来到西部建国后才被汉地西晉官方所记录。 东晋咸和四年(329年),慕容吐延被羌族酋長姜聰刺死,臨死時囑咐長子葉延保衛白兰道。及後,葉延繼位,在沙洲(吐谷渾)建立慕克川總部,並以吐延為氏,以吐谷渾為姓、族姓及國號。 白兰国故地在当时成为联系中原和西域一个重要通道,被后人称为白兰道(又被称为河南道),吐蕃强盛后此地又被吐蕃控制了几个世纪。十三世纪时蒙古人迂回白兰道消灭了大理国,进而加速了对南宋的侵略。.

查看 冊府元龜和白蘭國

芒松芒赞

芒松芒赞(,),按照藏族的传统,他是吐蕃王朝第34任赞普,650年至676年在位。他是共日共赞的儿子,为吐谷浑妃蒙洁墀嘎()所生。也是松赞干布之孙。芒松芒赞继位之时,因年幼,由大相噶尔·东赞域松(汉文文献作禄东赞)辅政。 汉文史料《新唐书·吐蕃传》不载其名,《通典》则作乞黎跋布。但学者王尧认为有误,乞黎跋布实为《大事纪年》中的拉跋布,并认为《通典》将芒松芒赞的事迹冠在了拉跋布头上。《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增订本)》,182页.

查看 冊府元龜和芒松芒赞

韦贯之

韦贯之(),本名韦纯,字贯之,一字正理,唐朝官员,唐宪宗年间为宰相。.

查看 冊府元龜和韦贯之

韩建

韩建(《旧五代史》卷一十五《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八),字佐时,许州长社人(今河南省许昌市),晚唐军阀,最终成为篡唐的后梁的下属。他最为知名的是于乾宁三年(896年)至光化元年(898年)在自己的军部华州控制唐昭宗及在昭宗停留期间屠戮宗室亲王。.

查看 冊府元龜和韩建

韩游瑰

韓游瑰(),唐朝灵州灵武人,唐玄宗至唐德宗在位期間的軍事将领。.

查看 冊府元龜和韩游瑰

韩思复

韩思复(),字绍出,京兆长安人。唐朝官员。.

查看 冊府元龜和韩思复

韋楚老

韋楚老,字壽朋。京兆杜陵人,出自京兆韦氏平齐公房。 貞元十九年(403年)出生,與杜牧同年生。長慶四年(824年)李群榜進士。文宗大和九年(835年),官左拾遺,開成二年(837年),與補闕王績、拾遗令狐綯等聯名上疏劾李德裕妄奏陷害牛僧孺事。不久棄官,寓居金陵。會昌元年卒。工於詩,胡应麟评为“雄迈奇警”。《全唐诗》存其诗二首。.

查看 冊府元龜和韋楚老

避讳

避讳是中国歷史上,必須回避君主、尊長的「名諱」的一种要求,通常只限於君主、尊長之本名。字號的避讳则较少见。在言谈和书写时,遇到君主尊長的名諱一律要回避,可以用其他字代換,或是刻意將該字缺筆;取名时,不能取他们的名諱中字甚或同音的字;否則,可能觸犯大不敬之罪。陆容《菽园杂记》稱,“民间俗讳各处有之,吴中为甚”。這種要求也曾經適用於漢字文化圈内中国的臨近國家,例如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琉球。.

查看 冊府元龜和避讳

萧顷

萧顷(《旧五代史》卷四十一《旧五代史》卷五十八),字子澄,中国唐朝及其在五代十国时期的后继政权后梁、后唐官员,后梁年间为宰相。.

查看 冊府元龜和萧顷

萧邺

萧邺(),字启之,唐朝官员,唐宣宗年间任宰相,唐懿宗年间也短暂任相。.

查看 冊府元龜和萧邺

萬春公主 (唐高祖)

万春公主(),姓李,名不详。中国唐朝唐高祖李渊女,生母不明。 生年不详,李渊封她为万春公主,后来改封长沙公主,嫁给驸马豆卢怀让。豆卢怀让第三子豆卢逊(643年—659年),为她所出。宗室李晦的妻子豆卢氏,也可能是她所出。李晦的墓志称她为长沙大长公主。豆卢怀让是豆卢宽的儿子,豆卢怀让的侄子豆卢钦望是武则天时期的宰相,而豆卢怀让的曾孙豆卢建又是唐玄宗李隆基卫国公主的驸马。豆卢怀让和长沙公主陪葬唐昭陵。 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公主薨,玄宗为此废朝贺。.

查看 冊府元龜和萬春公主 (唐高祖)

項琳 (明朝)

項琳(),字人玉,號太璞,又號完庵,歙人。 出生於明末喪亂,無意於仕途,遊走湖山。受到吳梅村、王士禛賞識。同屠喬孫從《晉書》、《北史》、《魏書》、《冊府元龜》、《藝文類聚》、《太平御覽》等書中重輯《十六國春秋》百卷,仍託名崔鴻。康熙九年(1670年),歿於江都。另著有《太璞山人集》三卷。 X項.

查看 冊府元龜和項琳 (明朝)

類書

類書是一種工具书类型,是对中国古代一类百科全书性质的书籍的统称。又稱「部書」。发源于古代中国,后流传至古代日本。 西方学者普遍认为类书相當於今日的百科全書;而中国学者则说法不一。清末民初的闻一多认为类书并不同于现代意义上的百科全书,不过是类似《兔園冊子》之流的浅陋书籍。也有人认为类书可划分为多个门类,并不是所有门类都可以算作是百科全书。现代的杜泽逊认为,类书与百科全书的主要区别在于,百科全书对各种知识内容进行综合归纳后撰写而成,属于著述;类书则仅仅将其他图书中的词句片段的原文,不加修改地分类汇集在一起,属于编辑。.

查看 冊府元龜和類書

裴夷健

裴夷健,唐朝前期时疏勒王。唐乾陵蕃国石像作疏勒王裴夷健蜜施。 唐高宗仪凤年间,安西四镇(疏勒、于阗、龟兹、焉耆)没于吐蕃。武则天天授三年(长寿元年,692年),武威道总管王孝杰击破吐蕃,恢复四镇之地,以三万兵镇守。圣历元年(698年)正月,真腊国遣使朝贡。四月,疏勒王裴夷健遣使朝贡。腊月,后突厥可汗默啜遣使朝贡。.

查看 冊府元龜和裴夷健

裴安定

裴安定,唐朝时疏勒王。 唐高宗仪凤年间,疏勒一度被吐蕃占领,旋即被唐朝收复。唐玄宗开元十六年(728年)正月十四,唐朝派遣大理正乔梦松摄鸿胪少卿,册封裴安定为疏勒王,同时册封于阗阿摩支知王事、右武卫大将军、员外置同正员、上柱国尉迟战为于阗王。.

查看 冊府元龜和裴安定

饶阳公主 (北魏)

饶阳公主,中国南北朝北魏公主。 饶阳公主嫁给了穆伯智,穆伯智是穆泰的儿子,八岁侍学东宫,十岁拜太子洗马、散骑侍郎。尚饶阳公主,拜驸马都尉。早卒。子穆喈。穆泰是章武公主的驸马,后来获罪被杀。.

查看 冊府元龜和饶阳公主 (北魏)

西昆酬唱集

《西崑酬唱集》,2卷,北宋楊億編著。 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楊億與劉筠、錢惟演等編纂《冊府元龜》。在修書之餘,這十七位詩人寫詩唱和,並把這些詩編輯成集,共250首,多言學李商隱,用事深密,文字华美。杨亿在《西崑酬唱集序》中说:“历览遗编,研味前作,挹其芳润,发于希慕,更迭唱和,互相切劘。”集中所收楊億、劉筠、錢惟演三人诗作分别为75首、73首和54首。《西崑酬唱集》行世後,風行一時,“後進學者爭效之,風雅一變,謂之崑體,由是唐贤诸诗集几废而不行”。.

查看 冊府元龜和西昆酬唱集

马绍宏

绍宏(),後唐莊宗(李存勖)年间又作李绍宏,五代十国早期的权势宦官将领,早在莊宗為后唐前身晋国国王时就效力於他。.

查看 冊府元龜和马绍宏

驸马

,全称为驸马都尉,是中國、越南、朝鮮官职名称,「駙馬」又作附馬、付馬,最早出现在汉武帝时期。由於駙馬經常成為公主之夫或授此官職予公主之夫,後來就變成公主之夫專有的稱謂。又因為中國的皇女一般在出嫁前皆封公主,因此國婿、帝婿往往都是駙馬。清代改稱額駙。.

查看 冊府元龜和驸马

諫議大夫

諫議大夫,是監察的一種特殊職官,通常稱為言官、諫官。.

查看 冊府元龜和諫議大夫

高句丽

句丽(、注音:ㄍㄠ ㄍㄡ ㄌㄧˊ、韩文:고구려)是位于东北亚的一个古国,发源于今日中国吉林省一带,鼎盛时期疆域曾覆盖到朝鲜半岛北部、满洲及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的一部分。七世纪被唐朝和新罗联军所灭。高句丽在公元5世纪到7世纪的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被中国近代史学家认为是东北历史上的割据政权,亦被朝鲜半岛史学家称为朝鲜三国之一。 高句麗後又稱高麗;“高句骊”最早見於《漢書》,“句骊”是它的簡稱;“高句麗”最早見於《三國志》,“句麗”是它的簡稱;“高麗”最早見於《宋書》、《魏書》,是南北朝至唐朝的正式稱號;中原王朝開始以“句骊”作為“高句骊”的簡稱,後以“句麗”作為“高句麗”的簡稱,南北朝時期應高句麗統治者的請求,改以“高麗”作為“高句麗”的正式簡稱,高句麗的統治者也被冠以“高麗王”的稱號,並且逐漸以“高麗”作為正式國號,常被中原王朝封為“高麗王”,取代了“高句麗”的稱號。自此“高麗”长期作为历史地理名称,对朝鲜半岛产生了重大影响;弓裔称后高丽王,王建称王国号高丽,金日成提出“高丽民主联邦共和国”设想,都是高丽概念的延续。 据《三国史记》和《三国遗事》引用记载(一些史籍推论是公元前37年),扶餘王子朱蒙建立高句丽。高句丽建国后,迅速扩张,逐步吞并了其周边的扶餘、沃沮、东濊並吞併汉四郡。5世纪好太王和长寿王统治期间,高句丽进入全盛时期,之后的1个世纪里,保持了在朝鲜半岛对新罗、百济的压倒性优势,控制了今朝鲜半岛大部和今中国东北的南部地区。隋唐时期,高句丽不断与隋唐王朝交战,国力陷落,668年八月为唐朝与新罗联军所灭。有三万多户高句丽人被唐迁移至唐朝,成为中国内地一股重要的武人集团,在唐末五代历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留在原地的高句丽遗民被渤海国和新罗吸收。 高句丽立国700余年,曾成功在与倭和与隋战争中获胜,在东亚历史上扮演重要角色。高句丽独特的历史文化已经成为朝鲜半岛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980年代起,高句丽争议浮出水面,由于高句丽本源于中国境内,后扩展至朝鲜半岛的特殊地理位置,国土橫跨今日的中國东北、-zh-hans:朝鲜;zh-hant:朝鮮;-大部及-zh-hans:韩国;zh-hant:韓國;-北部。三国都认为高句丽自始至终是自己本国的原始民族或地方政权。另外日本学者的骑马民族征服王朝说也认为高句丽、扶余可能为日本民族的起源。.

查看 冊府元龜和高句丽

高句丽建筑

句丽建筑主要包括城池、宫殿、庙宇、民宅、墓葬等;今存遗迹多是城池和墓葬。 其建筑富有浓厚的高句丽地域和文化特色,也受到了汉文化的影响。.

查看 冊府元龜和高句丽建筑

高德武

德武,又名高仇须,是高句丽宝藏王的第三个儿子,为武则天侄儿建安王武攸宜的外甥。699年被武周任命高德武接管安东都督府都督职位。.

查看 冊府元龜和高德武

魏谟

魏--《旧唐书》卷一百七十六,一作魏谟《新唐书》卷九十七:徵五世孙谟。(),字申之,唐朝官员,唐宣宗年间拜为宰相。.

查看 冊府元龜和魏谟

请讨大食表

请讨大食表指收藏在《册府元龟》卷999、卷977和《全唐文·卷999》的六份上表于唐廷的奏章,分别由康(719年)、安(719年)、俱密(719年)、吐火罗(727年)、石(741年)和曹(745年)诸国胡王所撰的表文。大食即倭马亚王朝,其国在705年起便开始对中亚进行永久性占领,由于在征服和统治过程中的一些过激行为,这些葱岭之外的附属诸国胡王就对当时的上国唐朝上表奏章,请它同心对抗倭马亚王朝。 到此为止,除了公元661年薩珊王朝沙赫裔卑路斯三世那一次向唐朝求援外,直到719年以前都没有见到有任何中亚国家向唐朝发出请求;中亚各国兴起向唐朝求援,那是715年张孝嵩攻拔汗那之后的事。王小甫,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 p.99, 144, 178,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查看 冊府元龜和请讨大食表

賈耽

賈耽(),字敦詩,滄州南皮(今河北省滄州市南皮縣)人。中国唐朝官員,仕至尚書左僕射、知政事。博學好古,尤以精通地理學著稱於世。.

查看 冊府元龜和賈耽

賈曾

賈曾,河南洛陽人,唐朝政治人物。 景云中期擔任吏部员外郎。後為太子舍人,曾請太子(玄宗)禁止女樂。開元初,再拜為中書舍人。與蘇晉同掌制誥,皆以詞學見知,時人稱“蘇賈”。曾後坐事,貶洋州刺史。開元六年,玄宗念舊,特恩甄叙,繼歷慶州刺史。遷禮部侍郎,开元十五年卒。有子賈至。.

查看 冊府元龜和賈曾

資治通鑒

《資治通鍳》,簡稱「通鑑/通鍳」,是北宋司馬光所主編的一本長篇編年體史書,共294--,三百萬字,耗時19年。記載的歷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三家分晋(战国时代)寫起,一直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西元959年)--淮南,計跨16個朝代,包括秦、漢、晉、隋、唐統一王朝和戰國七雄、曹魏蜀漢東吳三國、五胡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等其他政權,共1362年的逐年記載詳細歷史。它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國史書中有重要的地位。.

查看 冊府元龜和資治通鑒

贡士

貢士,指中国明清两朝科举制度中會試中試者。.

查看 冊府元龜和贡士

越喜靺鞨

越喜靺鞨,即越喜部,是唐朝时期黑水靺鞨十六部之一。 越喜靺鞨位于渤海与黑水部之间,其居住地在辽宁西北部和吉林西部地区。后来迁居在今黑龙江省同江市、饶河县至俄罗斯境内伊曼河流域一带。一说在今乌苏里江以东至日本海地区,兴凯湖附近;一说包括今黑龙江省富锦县至哈巴罗夫斯克及其以下地方、乌苏里江两岸。旧依《册府元龟》卷959及《辽史·地理志》等记,认为在今吉林省怀德县至辽宁省铁岭市、彰武县一带。 唐代越喜部与朝廷联系密切,开元二年(714年)至贞元十八年(802年)曾多次向唐朝贡。唐灭高句丽后,在安东都护府下即设有越喜都督府。开元年间,曾先后七次遣使朝贡。开元十一年(723年)朝廷授封该部首领为中郎将。渤海康王大嵩璘时,被渤海征服,并入渤海国,渤海政权在该部设安远府和怀远府。.

查看 冊府元龜和越喜靺鞨

趙慈景

赵慈景(),隋朝、唐朝初年陇西天水西县人。唐高祖的驸马。 赵慈景的曾祖父是北魏河北太守赵令胜,赵令胜的哥哥赵超宗是隋朝尚书右仆射赵煚的祖父。赵慈景的父亲是广州刺史、怀化公赵讷(赵怀讷)。李渊以赵慈景仪表丰美,把桂陽公主嫁给了他。李渊太原起兵攻克长安,任命他为相国府文学,封开化郡公。李渊称帝为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六月初一,任命为兵部侍郎。後出为金紫光禄大夫、华州刺史。十一月,为行军总管讨伐尧君素,被尧君素所擒。尧君素将他枭首城外。谥号忠。其子赵节,曾孙赵益。其弟赵慈皓,官至豳州治中。慈皓子赵持满,官至凉州都督长史。.

查看 冊府元龜和趙慈景

路随

路随,又稱路隋( ),字南式,唐朝官员,唐文宗年间任宰相。.

查看 冊府元龜和路随

齐抗

抗(《旧唐书》卷一十三),字遐举,中国唐朝官员,唐德宗年间拜为宰相。.

查看 冊府元龜和齐抗

龐玉

玉,唐朝初年將領。曾任右衛將軍、越州(今浙江绍兴)都督、總管等官,曾跟随李世民参加消灭薛仁杲的浅水原之战。《旧唐书》记载他为武德功臣,封爵韩国公。 據說任職越州(今紹興)時,官績頗善,歿後被越州民眾奉為城隍。.

查看 冊府元龜和龐玉

龙长安

龙长安,8世纪的焉耆(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焉耆回族自治县)大首领。 唐朝在西域设立安西四镇。焉耆国设立焉耆州都督府。国王担任都督,汉人镇守焉耆镇。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正月甲午,焉耆大首领龙长安、牂牁大酋长赵君道、波斯王子继忽娑到长安朝见唐朝皇帝唐玄宗。.

查看 冊府元龜和龙长安

霍彦威

霍彦威(《旧五代史》卷六十四),924年-926年间名为李绍真,字子重,谥号晋忠武公,中国五代十国时期政权后梁和后唐将领。.

查看 冊府元龜和霍彦威

霍邑之战

霍邑之战于617年9月8日在中国唐国公李渊的军队和当时的统治者隋朝的军队之间发生。李渊正率大约25,000人的军队沿汾水南下进军都城大兴城。因大雨,他的进军受阻两周,在霍邑遇到了隋朝的20,000或30,000精兵。李渊的骑兵在两位大儿子统领下将隋军从城墙的保护下诱出,但在两军第一次交锋时,李渊军最初被击退。当时可能是因李渊的战略,唐军侧翼的机动骑兵赶到出现在隋军后方,隋军溃败,向霍邑逃回。李渊的骑兵却切断了他们的退路。防御薄弱的霍邑被攻克,唐军继续进军大兴城,11月大兴城为其所陷。次年,李渊废隋,自称皇帝,开创唐朝。.

查看 冊府元龜和霍邑之战

霍成君

霍成君(),中國西汉名臣霍光小女儿,霍顯所生,汉宣帝刘询第二位皇后,孝昭皇后姨母。被废,后自杀。.

查看 冊府元龜和霍成君

胡旋舞

胡旋舞(Sogdian Whirl),是唐代著名的健舞,原為中亞一帶的民間舞,出自昭武九姓地区,由康国等傳入。胡旋舞與元代的「十六天魔舞」被視為中國最負盛名的、來自西域的古典樂舞。南北朝至隋唐壁画、石画、胡俑有高加索人種男性跳胡旋舞,但也有西域胡人女子跳胡旋舞,《旧唐书·西域传》、《新唐书·西域传》和《册府元龟》有不少西域诸国进献“胡旋女”的记载。.

查看 冊府元龜和胡旋舞

郭知运

郭知运(),字逢时,唐朝将领。瓜州常乐(在今甘肃瓜州县)人。唐玄宗时期西北大将,官至陇右节度大使,领军与突厥、吐蕃、西域诸胡作战,战功赫赫,甚为西北蕃夷所惮,与王君毚被时人称为王、郭二勇将。以功封太原郡公。 祖父郭才,朝议郎、行瓜州常乐县令,父郭师,朝散大夫、赠伊州刺史。初为秦州三度府果毅都尉,以战功累除左骁卫中郎将、瀚海军经略使,又转检校伊州刺史,兼伊吾军使。 开元二年(714年)春,突厥可汗默啜派遣其子移涅可汗及同俄特勤率精骑围攻唐朝北庭都护府,北庭都护郭虔瓘与副手郭知运率众固守。同俄特勤单骑亲临城下指挥作战,郭虔瓘派勇士埋伏于路左,突然发动,斩杀同俄特勤,突厥军见首领被杀,三军恸哭,便引兵撤退。战后郭虔瓘以功进封太原郡开国公,郭知运封介休县开国公,加云麾将军,擢拜右武卫将军。 同年七月秋,吐蕃大将坌达延、乞力徐等率众十万入寇陇右临洮军(在狄道县,今甘肃临洮县),又游寇兰州、渭州之渭源县,掠夺唐军所牧养的战马后离去。唐朝中央下令郭知运领军追击,同时起复被贬职的薛讷摄左羽林将军,为陇右防御使,率郭知运、杜宾客、王晙、安思顺等将领与吐蕃作战。十月,在渭州西界武阶驿(又称武阶谷),唐军先锋丰安军使王海宾遇敌交战,击溃吐蕃,取得大胜,而唐军主帅薛讷乘势发起总攻,与大仆少卿王晙掎角夹攻吐蕃,吐蕃大败溃逃。唐军追击至洮水,又与吐蕃战于长城堡,先锋王海宾寡不敌众,战死沙场,唐军主力又乘势进击,击败吐蕃。此战唐军斩首一万七十级,吐蕃死伤惨重,洮水为之不流,大将六指乡弥洪被俘,获马七万五千匹(包括被掠走的唐军战马),牛羊四万头。郭知运进封太原郡公,仍兼临洮军使。不久升任鄯州都督、陇右诸军节度大使。 开元四年(716年)冬,唐朝安置在河曲的突厥降户首领阿悉烂、夹跌思太等率众反叛,想要返回突厥故地,向南到达单于都护府,单于副都护张知运与降户战于青刚岭,张知运兵败被擒。唐朝中央下诏令朔方大总管薛讷领兵征讨,突厥降户走至绥州地界时,又令郭知运领朔方兵马截击。郭知运在绥州大斌县(在今陕西榆林市子洲县)黑山呼延谷截住并击溃突厥,突厥溃散。 开元六年(718年),郭知运率兵攻入吐蕃,到达九曲(位于青海省兴海县与贵南县交界处的黄河上),获得铠甲马羊牦牛等数以万计。唐朝将郭知运上交的战利品赐给京城文武五品已上的清官及朝集使,并拜知运为兼鸿胪卿、摄御史中丞。 开元九年(721年)四月,兰池州的胡人显首(粟特人)乘着当地胡人苦于赋税和徭役,伪称自己是叶护康待宾,引诱各族胡人反抗唐朝统治,占领了长泉县,又攻陷兰池等六胡州。以此拥众7万,进逼夏州(今甘肃灵武附近)。叛胡又与党项连结,攻打银城、连谷,以图占据粮仓。唐朝中央以兵部尚书王晙为朔方道行军大总管,天兴军节度大使、检校并州长史、燕国公张说相与经略军务,太仆卿王毛仲为朔方道防御讨捕大使,率郭知运等陇右诸军及河东回纥九姓进行征讨。七月,王晙军大破兰池州康待宾军,杀三万五千骑,生擒康待宾。张说统帅河东九姓马步万人出合河关,攻击围攻银城的叛胡与党项联军,并大破之。七月辛酉,唐玄宗在京城召集各族部落酋长,腰斩了康待宾。郭知运以功拜左武卫大将军,授一子官,赐金银器百事、杂彩千段。同年卒于军中,追赠凉州都督,赐米粟五百斛、绢帛五百段,仍令中书令张说为他撰写墓碑文。 郭知运有十子:郭英杰、郭英奇、郭英协、郭英彦、郭英乂、郭英--等。.

查看 冊府元龜和郭知运

郭禹

成汭(),又名郭禹,山东青州人,唐末五代时任荆南节度使。 早年浪蕩,因醉酒杀人,遂落髮為僧,亡命天涯,改名“郭禹”。當時荆南遭兵禍,人口頓減。唐僖宗朝,投奔荆南节度使陈儒,被任命为裨校。淮南节度使高骈手下大将张瓌、韩师德因受吕用之排挤,投靠荆南,陈儒命他们討伐朗州刺史雷满,张瓌反回兵杀陈儒,自称节度使。张瓌对郭禹的勇武颇为忌惮,郭禹于是率千余人南奔归州,据城自称刺史,招徕流亡,勤加训练,拥有精兵三千人。 曾投降黄巢的原蔡州节度使秦宗权垂涎荆南富庶,遣其弟秦宗言来攻,张瓌固守二年之久,城中死者相继,以至人相食,但秦宗言最终不能攻克,退兵。886年,秦宗权又命山南东道留后赵德諲包围江陵,张瓌向郭禹求救,郭禹与峡州刺史潘章联兵来援,赵德諲退走。887年十二月,赵德諲再次围攻江陵,城中力疲,复州长史陈璠斩张瓌出降。赵德諲破城后,尽掠城中财物,留下大将王建肇守城。888年四月,郭禹从归州出兵,先袭破清江,擒守将牟权,再攻江陵,击败王建肇,王建肇逃奔黔州,郭禹接管荊南。 郭禹恢复姓名为成汭,重用贤士贺隐,勤政爱民,招集流亡人士,减免赋税,養兵五萬人,稱雄一方。彦若有詩:“南海黄茅瘴,不死成和尚。” 后朝廷任成汭为荆南节度使,后又封检校太尉、中书令、上谷郡王。903年,淮南节度使杨行密攻打驻守鄂州的武昌军节度使杜洪,杜洪求救于宣武军节度使朱全忠,朱全忠通知成汭和武安军节度使马殷、武贞军节度使雷彦威一同出兵相救。成汭不听掌书记李珽劝阻率舰队去鄂州想夺淮南的地盘,但未至鄂州,马殷、雷彦威就合兵攻取江陵,劫掠人财。成汭因此军心涣散,所率巨舰又被杨行密部将李神福烧毁,无家可归,投水自杀。除江陵被雷彦威占领外,夔、施、忠、万四州也被西川节度使王建兼并,成汭的基业毁于一旦。 成汭晚年,诸子因被成汭岳父所谮,都被成汭放逐,成汭因而绝嗣。906年夏,朱全忠上表称成汭死于国事,请唐哀帝在荆门为他立庙,获得批准。.

查看 冊府元龜和郭禹

郑珣瑜

郑珣瑜(《旧唐书》卷一十四),字元伯,唐朝官员,唐德宗、唐顺宗年间任宰相。郑余庆堂兄。.

查看 冊府元龜和郑珣瑜

阿史那震

阿史那震,西突厥末代兴昔亡可汗,阿史那献之子。 735年十月,突骑施苏禄可汗攻击北庭及安西拔换城。唐玄宗册立“史震袭父可汗,即令彼招辑”“四镇蕃汉健儿”出讨苏禄,册封阿史那震为兴昔亡可汗。736年正月,阿史那震随北庭都护盖嘉运大破突骑施,阿史那震之后,兴昔亡可汗汗统断绝。.

查看 冊府元龜和阿史那震

蘇良嗣

苏良嗣(),封爵温国公,唐朝官员,唐睿宗第一次登基时曾任宰相。.

查看 冊府元龜和蘇良嗣

赤德祖赞

赤德祖赞(,),名野祖如(),绰号梅阿迥(),是吐蕃第36任赞普,705年至755年在位。 他在位期间迎娶了唐朝金城公主,此后多次同唐朝發戰,又多次向唐朝議和。此外又同唐朝、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争夺西域的霸权,并将南诏招诱为吐蕃的属国。 公元755年,赤德祖赞的大臣朗·梅色和末·东则布二人,于亚着贝擦城将赤德祖赞害死。 赤德祖赞在汉文文献《旧唐书·吐蕃传》、《册府元龟》、《新唐书·吐蕃传》及《资治通鉴》中皆作弃隶蹜赞或弃隶缩赞。又译尺带珠丹。.

查看 冊府元龜和赤德祖赞

赤祖德贊

赤祖德贊(,),又译弃足德贊,吐蕃贊普,815年至836年在位。赤祖德赞在汉文文献《册府元龟》、《新唐书·吐蕃传》中被称作可黎可足,《资治通鉴》稱之為彝泰贊普。 赤祖德赞是赤德松赞与没庐妃拉杰莽莫杰()所生的儿子,与朗达玛是同胞兄弟。又名日巴坚()。816年(一说817年),赤德松贊去世,因众臣所瞩意的王子藏玛()已出家为僧,遂由赤祖德赞即位。《贤者喜宴》译注十三,第95页(总第253页) 817年,即位不久的赤祖德赞决定推行与唐朝的友好政策,遣使向唐朝告哀,唐朝遣乌重玘出使吐蕃吊祭,随后吐蕃便释放了一些唐朝俘虏。 虽然赤祖德赞主张与唐友好,但唐蕃边境的将领却在次年发生了军事冲突,吐蕃战败。随后唐军收复了原州(今宁夏固原县)、长乐州(定远城西),并占领了吐蕃的峨和(今四川茂汶县北)、棲鸡等城, 819年,吐蕃被迫派遣大论尚绮心儿()为元帅反击,侵略灵州、盐州、泾州地界,直指长武城(今陕西长武县)。 由于吐蕃与唐朝连年的战争胜负难分,820年唐穆宗即位后,吐蕃以此为契机再次提出和谈。821年遣尚绮力陀思出使唐朝,在长安与唐朝君臣盟誓,吐蕃与唐朝相约互守边境,永不再发生战争。次年,唐朝官员刘元鼎、刘师老出使吐蕃,与赤祖德赞君臣作了同样的盟誓。这是唐朝与吐蕃之间的第八次会盟,由于是在唐穆宗长庆元年至二年(821年至822年)进行的,所有被称为“长庆会盟”。 《吐蕃史稿》207~214页 会盟后,吐蕃大论尚绮心儿前往大夏川,向吐蕃诸将传达了会盟的内容,禁止蕃军骚扰唐朝边境。823年又在唐朝都城长安、吐蕃都城逻些以及唐蕃边境地带,以汉、藏两文各立了同样的会盟碑。《贤者喜宴》译注十三,第97页(总第255页)吐蕃模仿唐朝,取年號“彝泰”(),并在会盟碑中使用。这也是吐蕃历史上唯一一个年号。吐蕃方面的会盟碑至今仍矗立在拉萨大昭寺前。此后,唐朝和吐蕃互通使节,来往密切。其间边境虽曾有过零星冲突,但大致保持和平。逐渐强盛的南诏则趁吐蕃、唐朝实力皆衰弱时趁机脱离了吐蕃,侵略唐朝。 赤祖德赞对佛教极为笃信。在位期间,在吐蕃极力推崇佛教。831年他从于阗、泥婆罗重金聘请工人,建造了拥有九层雄伟神殿的伍香多无比吉祥增善寺()。在他的推崇下,王妃、王子、贵族、大臣也纷纷效仿,吐蕃境内佛寺林立,僧侣、尼姑的人数大量增加。赤祖德赞同时也从外国大量聘请高僧翻译佛经,并改进了藏文字母。《贤者喜宴》译注十三,第97~98页(总第255~256页) 在政治上,他将僧人的地位提到了最高,任命高僧钵阐布云丹()执掌朝政。又下令吐蕃全国每一个僧人皆以七户平民作为自己的属民,这就是“七户养僧制”。 《贤者喜宴》译注十三,第110页(总第268页)。参见该书脚注26。赤祖德赞本人也对僧侣毕恭毕敬。他甚至将自己的头发编成左右两只发辫,在发辫的顶端系上丝绸;然后将丝绸铺展在两个精致的垫子上,并让两位高僧坐在垫子上,称之为“二首部”(),以示尊敬。正因为如此,赤祖德赞获得了“日巴坚”(,意为有带辫子的人)的绰号。《贤者喜宴》译注十三,第96页(总第254页)他甚至制定了相关法律,规定如果胆敢瞪僧侣的人应挖去眼珠,敢用手指僧人者则要砍去手指。 赤祖德赞将政权全部给僧人管理,这引起了一些反佛派大臣的不满。大论韦·甲多热()联合属庐·列扎()等反佛贵族合谋,诬称王子藏玛反对佛法,流放其于门域(,位于今西藏自治区亚东),并指使王妃那囊氏芒洁()将其毒死。随后污蔑执政的僧人钵阐布云丹与王妃、尼姑通奸。钵阐布云丹在出逃途中被韦·甲多热追及,刺死,韦·甲多热残忍地将其皮剥下解恨。《贤者喜宴》译注十三,第100~101页(总第258~259页) 在铲除了赤祖德赞身边的佛教大臣后,韦·甲多热等人决定杀死赤祖德赞。838年,赤祖德赞在墨竹香巴宫()醉酒昏昏睡去,韦·甲多热、属庐·列扎、列杜赞()三位反佛派大臣趁机拧断了赤祖德赞的脖子,将其杀死,时年36岁。《贤者喜宴》译注十三,第101页(总第259页) 赤祖德赞无子,韦·甲多热拥立其兄弟朗达玛即位。葬赤祖德赞于敦卡达历代藏王墓左侧的“墀丁芒日”陵()。《贤者喜宴》译注十三,第99页(总第257页)其墓中无珍宝,墓前立有一块无字碑。《贤者喜宴》译注十三,第111页(总第269页)。参见该书脚注31。 由于赤祖德赞对藏传佛教的弘扬有较大贡献,因此同松赞干布、赤松德赞并称为“吐蕃三大法王”。藏传佛教教徒将其视为金刚手的化身。《吐蕃史稿》第204页后世的藏文史料也颂扬其功德,称其在位期间人民安居乐业,吐蕃变成了人间的极乐世界。但根据《新唐书》等汉文文献的记载,赤祖德赞是一个懦弱无能的昏君,而且体弱多病,大权旁落至大臣的手里。身为信佛者的赤祖德赞,竟然任命反佛派大臣韦·甲多热为大论,最终导致了自己被弑以及后来的佛法被废止,其昏庸程度可想而知。其在位期间的所作所为,与建立吐蕃帝国的松赞干布、将吐蕃帝国推向全盛的赤松德赞的文治武功完全不能相提并论。.

查看 冊府元龜和赤祖德贊

赤都松赞

赤都松赞(,),原名杜松芒波杰(,一译都松芒布结),按照藏族的传统说法,他是吐蕃王朝第35任赞普,676年至704年在位。 杜松芒波杰是芒松芒赞的儿子,为没庐妃赤玛类()所生。676年芒松芒赞逝世后继位。在位前期由噶尔氏家族专权,后来在698年铲除噶尔氏家族并亲政。 赤都松赞在汉文史料《新唐书·吐蕃传》、《册府元龟》及《资治通鉴》中皆作器弩悉弄,在《通典》中作乞梨弩悉笼。.

查看 冊府元龜和赤都松赞

赵彦昭

赵彦昭(),字奂然,唐朝和武周官员,唐中宗、唐殇帝、唐睿宗年间为宰相。.

查看 冊府元龜和赵彦昭

赵德钧 (五代)

赵德钧(),本名赵行实,李存勖统治年间名为李绍斌,封北平王,中国五代十国时期晋国及其后身后唐将领。后唐末年,他奉末代皇帝李从珂命迎战反叛的李从珂养妹夫自建后晋的石敬瑭与契丹太宗皇帝率领的契丹盟军。但赵德钧意图获取契丹太宗支持推翻后唐的谈判失败后,即被契丹后晋联军击败,他被迫投降契丹,在囚禁中死去。.

查看 冊府元龜和赵德钧 (五代)

赵凤

赵凤(),五代十国时期政权后唐的官员,唐明宗年间为宰相。.

查看 冊府元龜和赵凤

薛贻矩

薛贻矩(《大梁故开府仪同三司守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弘文馆大学士充诸道盐铁转运等使判建昌宫事河东郡开国公食邑一千五百户食实封一百户赠侍中薛公墓志铭并序》《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八),字熙用,一字式瞻,河东闻喜(今山西省闻喜县)人,《旧五代史》卷一十八中国唐朝及随后的后梁官员,在后梁为宰相。.

查看 冊府元龜和薛贻矩

钱惟演

钱惟演(),字希圣,临安(今浙江杭州)人,中国北宋政治家、诗人,西崑体领袖,吴越末代国王钱俶第十四子,劉娥之義兄劉美的妻舅。有三子钱暧、钱晦、钱暄。另外,盛度為其女婿。.

查看 冊府元龜和钱惟演

鄭覃

鄭覃(《旧唐书》卷一十八上),以父蔭得官,唐朝官员,唐文宗年间任宰相。他被视为牛李党争中李党的领袖之一。封滎陽郡公。.

查看 冊府元龜和鄭覃

金城公主

金城公主(藏文:或,,)),姓李名奴奴,唐宗女,和亲公主之一。生父为嗣雍王李守礼,养父为唐中宗。 步曾祖姑文成公主之后尘和亲吐蕃,嫁赞普赤德祖赞(即尺带珠丹)。金城公主在吐蕃三十年,为唐蕃称为甥舅宿亲,“和同为一家”(见赤德祖赞上玄宗皇帝表)维系纽带,贡献匪浅。.

查看 冊府元龜和金城公主

蕭俛

蕭俛(《旧唐书》卷一十八上),字思謙,封徐国公,唐朝官员,唐穆宗年间任宰相。在传统史料中,他因正直而受到褒扬,也因做出错误决定导致朝廷对河北藩镇失控而受到谴责。.

查看 冊府元龜和蕭俛

蕭華 (唐朝)

蕭華(),封徐国公,唐朝官员,唐肃宗年间任宰相。.

查看 冊府元龜和蕭華 (唐朝)

长城公主 (北魏)

长城公主,中国南北朝北魏公主。 长城公主嫁给了穆真,穆真起家中散,转侍东宫,尚长城公主,拜为驸马都尉。后皇帝敕命离婚,穆真纳文明太后姊。穆真子穆泰是章武公主的驸马。.

查看 冊府元龜和长城公主 (北魏)

长乐公主 (穆正国之妻)

长乐公主,中国南北朝北魏公主, 长乐公主嫁给了穆寿的儿子穆正国,穆正国拜为驸马都尉。穆寿是樂陵公主的驸马,穆正国的哥哥穆平国是城阳公主的驸马。穆正国的儿子有穆平城、穆长城、穆彧。穆平城与始平公主冥婚。.

查看 冊府元龜和长乐公主 (穆正国之妻)

腾格里

腾格里(突厥语: ;Тангра;Tanrı;),是古代阿尔泰语系一些游牧民族对于天的称呼,是萨满教腾格里信仰的中心神灵。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腾格里”一词最早出于匈奴,写作“撑犁”。匈奴君主单于的全称即为“撑犁孤涂单于”,意为「如天一般廣大的上天之子」。 其后,鲜卑、柔然、突厥以至蒙古等草原民族均继承了腾格里信仰。与突厥同族的敕勒发展出了“苍天”(Koke Tengri)的概念,而蒙古人将蒙哥·腾格里(突厥语是Mangu Tangri,蒙古语是Mongke Tangri,汉语译作长生天)作为最高信仰。在之后,由于受到佛教、印度教等影响,腾格里被加上了各种称呼,分裂成为众多神灵,17世纪后甚至出现了“九十九腾格里”的说法。 今日土耳其语中,“神”一词为自腾格里转化而来的“Tanrı”,其穆斯林信众不但以此词称呼基督教的上帝,甚至还在非正式的场合代替来自阿拉伯语的安拉之名。在欧洲可萨人与保加尔人、马扎尔人、阿瓦尔人也曾信仰腾格里。德国历史学家弗里茨·霍梅尔(Fritz Hommel)认为可能该词起源自苏美尔人的“Dingir”一词,意为“神”或者“明亮的”。.

查看 冊府元龜和腾格里

耏申

耏申,沛县(今江苏省沛县)人,西汉张侯,汉朝开国功臣芒侯耏跖的孙子。 张芒侯耏跖封列侯九年,去世,其子耏昭嗣侯,四年後,有罪免爵,汉景帝三年(前154年),耏申作为故列侯後代率兵击吴楚七国之乱,复封张侯。南宫公主在南宫侯張坐获罪後,嫁给了耏申。汉武帝元朔六年(前123年),耏申因为对南宫公主不敬,免爵国除。一说耏申与父御婢通奸获罪,自杀,国除。.

查看 冊府元龜和耏申

進奏院

進奏院始於唐朝,是藩镇在京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的驻京办事机构。 大历十二年(777年)改为上都进奏院,是各州藩镇官员入京时的寓所,多建築於东市周边的崇仁坊和平康坊。进奏院還設有进奏官,任務是向朝廷报告本镇情况,故有邸報,費用由地方承擔。進奏院與藩鎮互助互信,常為藩鎮爭取最大之福利。文宗太和七年(833年),朝廷加卢龙节度使杨志诚为检校吏部尚书,进奏官徐迪抗议:“军中不识朝廷之制,唯知尚书改仆射为迁,不知工部改吏部为美,敕使往,恐不得出。”遇地方政權抗命,朝廷也会拿进奏官开刀,例如大和元年(827年)成德节度使王庭凑助李同捷叛乱,朝廷下诏:“其上都进奏院,宜令御史台、京兆府切加守捉,禁其出入,待敕后处分。”宋初沿唐制,亦设进奏院,置进奏官。.

查看 冊府元龜和進奏院

虞松

虞松(),字叔茂,陈留人,一作会稽人,窦泉《述书赋上(有序)》东汉末年九江太守边让外孙。《三国志》卷二十八注引《魏晋世语》三国时期曹魏官员。.

查看 冊府元龜和虞松

陈珮

(),或作陈佩,唐朝末年将领。 唐僖宗光启二年(886年),僖宗正因军阀混战出奔时,六月,图谋在京城长安另立新君的静难节度使朱玫遣将王行瑜率邠宁、河西军五万屯凤州,陈珮时任扈跸都将,与保銮都将李鋋、扈跸都将李茂贞等屯兵大唐峰抵御之。朱玫被平定后,三年(887年)正月,以陈珮为检校尚书右仆射、宣州刺史、宣歙观察使。当时宣州相继为秦彦、赵锽所占,陈珮并未赴任。六月,僖宗回京途中正驻留凤翔时,凤翔节度使李昌符又作乱,李茂贞与陈珮奉诏讨之,后李昌符兵败被杀。 唐昭宗景福二年(893年)三月,因朝议认为时任凤翔节度使李茂贞无视王命,可见武臣难以驾驭,欲用宰相杜让能及亲王掌管禁兵,于是昭宗下诏以捧日都头陈珮、扈跸都头曹诚、耀德都头李鋋、宣威都头孙惟晸为节度使,解军权,都加同平章事为恩典以为取悦。其中陈珮以左军都指挥使、前静江军节度使(其任静江军节度使时间待考)、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司徒、平章事、颍川(缺字,应为封爵)、食邑三千户、实封一百户的身份被任为检校司空、广州刺史、岭南东道节度使。但因四人获任的藩镇都各自被他人所据,故陈珮等四将都未能实际赴任。 此后没有陈珮的记载。.

查看 冊府元龜和陈珮

陀洹国

洹国,又作陁洹国、真陀洹、真陁洹、耨陀洹、褥陀洹等。 陀洹国在林邑西南大海中,东南与堕和罗国相接,距离交趾有三个多月的路程。陀洹宾服堕和罗。他的国王姓察失利,字婆末婆那。当地没有蚕桑,以白毡朝霞布作为衣服。风俗都是以楼而居,称之为“干栏”。贞观十八年,陀洹遣使朝贡唐朝。贞观二十一年,又遣使献白鹦鹉、婆律膏,请求马匹、铜钟,唐太宗下诏给他们。多蔑在大海之北,南至海,西俱游国,北波剌国,东真陀洹国。陀洹之地在今缅甸东南,一说指土瓦,一说指仰光,也有的认为指卑谬。真腊多次与林邑及陀洹战争。一般认为真陀洹、耨陀洹、乾陀洹等均即陀洹、陀桓的异名。《太平寰宇记》卷177记载“褥陀洹国,在火罗西北”。应为耨陀洹之讹。.

查看 冊府元龜和陀洹国

柳浑

柳浑(),本名柳载,本字元舆,后字夷旷,一字惟深,襄州人,祖籍河东郡解县(今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封爵宜城县伯,谥号贞,唐朝官员,唐德宗年间拜为宰相。.

查看 冊府元龜和柳浑

李天錫

李天锡,一作李天赐,是李熙的儿子,李虎的父親,李昞的祖父,李淵的曾祖父,是北魏的幢主,西魏追赠為司空,妻為賈氏。李虎为其次子,另有长子李起头和三子李乞豆。 李淵登位後,他被尊為懿王,咸亨五年(674年)八月十五,唐高宗追尊李天錫為皇帝,廟號懿祖,諡號光帝。.

查看 冊府元龜和李天錫

李义琰

李義琰(),魏州昌乐县(今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人,祖籍陇西郡狄道县(今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唐高宗宰相,身长八尺,魁梧俊秀,博学有识。《旧唐书》卷八十一《新唐书》卷一百零五爵封酒泉县公。《新唐书》卷一百九十一.

查看 冊府元龜和李义琰

李彝昌

李彝昌,是唐朝末年党项族的首领,为李思谏的孙子,后梁开平二年(908年),李思谏卒,定难军军士立李彝昌为定难节度使留后,随后得到了朝廷的册命。开平三年(909年)二月,定难军军将高宗益暗杀了李彝昌。.

查看 冊府元龜和李彝昌

李從璟

李從璟(),原名从审,曾用名继璟,后唐明宗李嗣源之长子,后唐庄宗李存勗之義子。鄴都之變中李嗣源被叛軍擁立,李存勗命从审前去勸降其父,路遇仇家元行钦,被行钦斬殺。明宗即位,赠太保。.

查看 冊府元龜和李從璟

李石 (唐朝)

李石(),字中玉,爵封陇西郡伯,唐朝官员,唐文宗年间宰相;李唐宗室,於唐文宗试图屠戮当权宦官的甘露之变事败后,李石有稳定政局之功。.

查看 冊府元龜和李石 (唐朝)

李珏

李珏(或李玨)(),字待价,封赞皇公,谥贞穆,唐朝官员,在唐文宗年间任宰相,在唐武宗年间也短暂担任宰相。他被认为是牛李党争中牛党的领导人物。.

查看 冊府元龜和李珏

李紳

李紳(),字公垂,中唐詩人。亳州(今屬安徽)人,生於烏程(今浙江湖州),長於潤州無錫(今屬江蘇)。 李紳生於唐大曆七年(772年),曾祖父李敬玄,祖父定李守一籍安徽亳州。父李晤,历任金坛、乌程(今浙江吴兴)、晋陵(今江苏常州)等县令,携家来无锡,定居梅里抵陀里(今江苏无锡东亭长大厦村)。15歲時讀書於惠山。與元稹、白居易共倡“新樂府” 詩體,史稱“新樂府運動”。元和元年(806年)进士,补国子监助教。润州观察使李锜聘为从事,不隨其叛亂,拜右拾遺。元和七年擔任校書郎。歷官翰林學士,轉任右補闕,与李德裕、元稹同时号“三俊”,後捲入牛李黨爭。長慶元年(821)三月,改為司勛員外郎、知制誥。二年二月,破格升任中書舍人,入中書省。长庆四年(824年)李党失势,受李逢吉排擠被貶為端州(今廣東肇慶)司馬,宝历元年(825年)改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市)刺史,不久迁滁州、寿州刺史,又改授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太和七年,李德裕为相,任浙东观察使,开成元年(836年)任河南尹,歷任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宋亳汴颖观察使。开成五年(840年)任淮南节度使。不久入京拜相,官至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封赵国公。 李绅脾气急躁,蔑视僧徒,“必问难锋起,祗应不供者,多咄叱而出”,有僧人向李绅宣传因果报应。他问:“阿师从何处来?”僧答:“贫道从来处来。”李绅将他痛打二十下,说:“任从去处去!”。 李绅为官有政绩,但處於黨爭之下,建树不大,会昌四年(844年)因中風辭職,又出任淮南节度使,“以旧宰相镇一方,恣威权”,百姓“惧罹不测,渡江淮者众矣”。李绅在扬州時還经手“江都尉吴湘冤案”,李绅誤信扬州都虞侯刘群之言,将江都县尉吴湘逮捕下狱,以贪污、强娶民女罪,判處死刑。後來朝廷命御史崔元藻前往扬州复查,發現吴湘罪不至死。李德裕袒护李绅,无故贬斥元藻,最後吴湘仍被處以死刑。会昌六年(846年)七月病逝扬州。李绅短小精悍,於诗最有名,时号短李。《全唐詩》錄《追昔游诗》3卷、《杂诗》1卷。詩作中以《憫農》最为著名。颇为讽刺的是,李绅在《悯农》诗中教导世人节约,珍惜粮食,但在其为官之后,颇为奢侈。.

查看 冊府元龜和李紳

李熙 (北朝)

李熙是李重耳的儿子,李天锡的父親,李虎的祖父,李昞的曾祖父,李淵的高祖父,是金门镇将,後以良家子领豪杰镇守武川,都督军戎百姓之务,在任上去世,于是后代定居武川。妻為張氏。 李淵登位後,他被尊為宣简公,咸亨五年(674年)八月十五,唐高宗追尊李熙為皇帝,廟號獻祖,諡號宣帝。陈寅恪认为李熙就是《宋书·柳元景传》上的李买得。.

查看 冊府元龜和李熙 (北朝)

李蔚 (唐朝)

李蔚(《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三),字茂休,中国唐朝官员,唐僖宗年间为宰相。.

查看 冊府元龜和李蔚 (唐朝)

李虎

李虎()字文彬,武川镇(今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人。中国北魏、西魏官员,「西魏八大柱國」之一,官至太尉、左仆射,父亲是李天錫,母亲賈氏。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祖父。.

查看 冊府元龜和李虎

李渊

唐高祖李渊(),字叔德,生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唐朝开国皇帝及奠基者,在位8年,由618年6月18日-626年9月4日 ,玄武门之变后不久禅位于唐太宗,称号“太上皇”。.

查看 冊府元龜和李渊

李思瑶

李思瑶,是五代十国时党项族的首领,父亲拓跋重建,兄长李思恭,侄子李仁福。 后唐长兴四年(933年)三月,定难军节度使李仁福派押衙贾师温向唐明宗奏事,称自己病重,请以次子李彝超权知军州事,请求后唐朝廷正式任命。唐明宗派供奉官任命李彝超延州(今陕西省延安市东北)留后,促令他到延州赴任。又以李思瑶为夏州(今陕西省靖边县北白城子)行军司马,以李彝超的哥哥李彝殷为节度副使、李彝超为延州留守。 《册府元龟》记载李思瑶是李彝超的叔叔,但根据辈分应该是李仁福的叔叔。《册府元龟》把这条史料记载在类别下。唐明宗不想让李彝超继承李仁福,所以任命李思瑶、李彝殷,来遏制李彝超。.

查看 冊府元龜和李思瑶

杨涉

杨涉(),字文川,唐朝及其后继者后梁朝官员,在唐朝末代皇帝唐哀帝和后梁得到广泛承认的两位皇帝太祖(朱全忠)及其子朱瑱年间为宰相。.

查看 冊府元龜和杨涉

杨承和

杨承和(),中国唐朝宦官。 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为右神策军副使。十二月,杨承和在神策副使任上受任充深、冀行营都监押,即深州诸道兵马都监。《册府元龟》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十二月,宦官刘克明等弑敬宗,矫诏欲立皇叔绛王李悟,并欲把内侍更换成自己人。时任神策军枢密使的杨承和与同僚王守澄、中尉魏从简、梁守谦定议,与宰相裴度等共迎皇弟江王李涵为帝,率左、右神策六军、飞龙兵讨刘克明,刘克明投井自杀,捞出尸体戮之,并杀绛王。《新唐书》卷二百零八李涵即唐文宗。杨承和等因功加上将军。 大约文宗太和二年(828年),杨承和知枢密,吏部侍郎李宗闵通过驸马都尉沈结托女学士宋若宪与杨承和,得两人数次称赞于御前,遂于次年拜相。《旧唐书》卷一十七下《旧唐书》卷一百七十六《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五 大约七年(833年),前邠宁行军司马郑注依附王守澄而弄权,为文宗所厌恶,被侍御史李款弹劾,王守澄将郑注藏匿于神策右军,杨承和与左军中尉韦元素、同僚王践言都厌恶郑注。左军将李弘楚劝韦元素诱杀郑注,再请罪并声言郑注奸状,届时杨承和、王践言也必会为韦元素辩护,这样韦元素将有功无罪。但郑注前来后却畏缩如鼠,又满口奉承,韦元素反而和郑注相谈甚欢,无视李弘楚暗示,还送给郑注很多金帛。李弘楚怒称韦元素今日不断,他日必遭祸,解军职离去,不久疽发背卒。 九年(835年),郑注守太仆卿兼御史大夫,与翰林侍讲学士李训都得宠,六月,时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的李宗闵被郑注诋毁,被贬为明州刺史,不久再贬处州长史。而杨承和、韦元素、王践言都与王守澄因争权而不和,同月,李训、郑注因而出他们为藩镇监军,以杨承和监西川军。七月,李宗闵昔日请托宋若宪、杨承和得以拜相之事也被郑注揭发,再贬潮州司户,沈、宋若宪及其姻党等也被牵连。八月,文宗又下诏称杨承和庇护被诬谋反的前宰相宋申锡,下令安置杨承和于驩州,令西川军用囚车押送之。韦元素、王践言也获罪受到类似处置。不久,文宗遣使追赐杨承和、韦元素、王践言死。杨承和死于公安。 开成元年(836年),文宗下诏称杨承和、韦元素、王践言系被诬陷而死,追复官爵,允许归葬。.

查看 冊府元龜和杨承和

松赞干布

松赞干布(;),是吐蕃雅鲁王朝第33任赞普,也是吐蕃帝国的建立者,约629年至650年在位。他是前任赞普囊日论赞的儿子。 原名赤松赞(),“赤”()加于赞普(国王)或赞蒙(赞普的妻室)的名字前,表示对其的尊敬。(《西藏王统记》,196页脚注511)“松赞干布”是其尊号,意思是“心胸深邃的松赞”。《贤者喜宴》摘译二,13~14页(总36~37页)《新唐书》作弃宗弄赞、弃苏农,《册府元龟》作器宗弄赞、器宋弄赞、不弗弄赞,《通典》作弃苏农赞。在位期间,他大大扩张了吐蕃的版图,定都拉萨,并确立了吐蕃的政治、军事、经济及法律等制度,为日后吐蕃成为强盛大国打下基础。他通过与泥婆罗(今尼泊尔)的联姻,提高了吐蕃的工艺技术水平;通过与唐朝的和亲,从唐朝引入先进的科学、医学和历法,提高了吐蕃人的文化水平。據傳佛教也是通过两次联姻首次进入西藏。拉萨的布達拉宮也是其在位期间建立的。 松赞干布与其王妃赤尊公主和文成公主三人,至今备受藏族尊崇。.

查看 冊府元龜和松赞干布

杜宾客

杜宾客(),唐朝将领。唐玄宗开元年間,曾先後出兵討伐契丹、吐蕃、突厥。.

查看 冊府元龜和杜宾客

梁皇后 (西夏毅宗)

梁皇后(),小說家言名「落瑤」,西夏毅宗李谅祚第二任皇后,惠宗李秉常、公主李氏生母。崇宗李乾順祖母。.

查看 冊府元龜和梁皇后 (西夏毅宗)

楊億

楊億(),字大年,人稱楊文公。建州浦城(今屬福建浦城縣)人。北宋文學家。.

查看 冊府元龜和楊億

楊思敬 (唐朝)

楊思敬,唐朝大臣,《资治通鉴》误作阳思敬,出自弘农杨氏,隋朝宗室后裔,唐高祖的驸马。 楊思敬的祖父是观王杨雄,父亲杨縯,兄长杨思玄,官至吏部侍郎。楊思敬官至禮部尚書,娶唐高祖的第十一女安平公主,封駙馬都尉。咸亨三年(672年)八月廿四日,特进高阳郡公许敬宗去世。讨论为他定谥号,唐高宗下诏令召集五品以上官员重新评议。礼部尚书楊思敬评议说:“按照《谥法》,有了过失能改正称为‘恭’,请给他定谥号为‘恭’。”唐高宗下诏接受这个意见。上元二年(675年)四月,久旱,唐高宗令礼部尚书杨思敬去中岳祈祷。.

查看 冊府元龜和楊思敬 (唐朝)

樂陵公主

樂陵公主,中国南北朝北魏公主。 樂陵公主嫁给了穆寿,穆寿是穆观之子,少年时以父任选侍东宫。穆寿拜为驸马都尉。穆寿的儿子穆正国是长乐公主之夫,穆正国的哥哥穆平国是城阳公主之夫,皆拜駙馬都尉。穆正国的儿子有穆平城、穆长城、穆彧。穆平城与始平公主冥婚。.

查看 冊府元龜和樂陵公主

欽定續通典

《欽定續通典》,清嵇璜、劉墉等於乾隆三十二年奉敕撰,紀昀等校訂,成書於四十八年(1783年),十通之一。與《欽定續通志》、《欽定續文獻通考》,合稱為「續三通」。.

查看 冊府元龜和欽定續通典

武士彠

武士(,),字信明,隋末唐初官员,是随李渊在晋阳起兵的功臣,亦是中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父亲,死後諡號魏忠孝王。.

查看 冊府元龜和武士彠

殷开山

殷開山,名嶠,字開山,以字行,雍州鄠县(今陕西省户县)人。初唐军事人物,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查看 冊府元龜和殷开山

段德操

段德操(),唐朝初年将领。北齐左丞相段韶之子。 武德二年(619年),段德操为延州安抚使,表置义门县。后为延州道行军总管,奉唐高祖命讨梁师都。八月,梁师都与突厥命数千骑来攻延州,屯野猪岭,段德操兵少不敌,于是闭门不战,等梁师都稍懈怠,九月遣副总管梁礼率兵击之,梁礼与梁师都正酣战时,段德操率轻骑多张旗帜而出,掩击敌后,梁师都军溃,追杀二百余里,破梁师都魏州,俘获男女二千馀口。当月,梁师都以步骑五千再寇延州,又被段德操击破,斩首二千馀级,仅以百馀骑遁去,堡将张举、刘旻投降。段德操以功拜柱国,赐爵平原郡公,但鄜州刺史鄜城公梁礼却阵亡。 三年(620年)七月,梁师都引突厥、稽胡兵入寇,又被段德操击破,斩首千余级。四年(621年)二月,段德操击破稽胡酋帅刘屳成,斩首千馀级。 五年(622年)二月,段德操攻梁师都石堡城,梁师都亲自率军相救,被段德操大破,仅率十六骑遁去。唐高祖给段德操增兵,命他乘胜进攻夏州,段德操克其东城,梁师都以数百人保西城。正逢突厥救兵到,唐高祖诏段德操回师。八月,突厥颉利可汗犯边境,段德操时任左武卫将军,与云州总管李子和率军相拒,颉利率十五万骑入雁门,寇并州,分兵寇原州,于是唐高祖命皇太子李建成出豳州道、皇子秦王李世民出泰州道以御之,李子和进军云中掩击之,段德操进军夏州以截其归路。当月,突厥撤退。六年(623年)三月,时任鄜州道行军总管的段德操攻梁师都至夏州,俘其民畜而还。 八年(625年)正月,段德操为右武卫将军,奉命攻夏州。.

查看 冊府元龜和段德操

永乐大典

《永樂大典》是中国最大的一部类书,編撰於明永樂年間,全書22,937--,11,095冊,約3.7億字。《永樂大典》屢遭浩劫,正本不知去向,副本今存不到800卷,約為原書的4%。《大英百科全书》称之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查看 冊府元龜和永乐大典

汉明帝

漢明帝劉莊(),原名刘阳,字子丽,东汉第二位皇帝,在位十八年。其正式諡號為「孝明皇帝」,後世省略「孝」字稱「漢明帝」,庙号显宗。汉光武帝刘秀的第四子,母亲为光烈皇后阴丽华。.

查看 冊府元龜和汉明帝

沃丁

沃丁亦称羌丁,姓子名绚,是中国商朝的一位君王。他是太甲之子,太丁之孙。沃丁在父王太甲去世後繼位,在位期間,輔政功臣伊尹去世,咎單接管政事,作《沃丁》訓王。沃丁死後,弟太庚繼位。.

查看 冊府元龜和沃丁

淺水原之戰

浅水原之战,发生于唐武德元年(618年)六月至十一月,秦王李世民率军在浅水原地区对陇西割据势力薛举薛仁杲父子所部的作战,在义宁元年针对西秦的扶风之战后,以此役一举击败薛仁果,夺取陇西/陇右,此役李世民采用后发制人,疲敌制胜,坚壁不出,穷追猛打的策略,反败为胜,消灭了陇西的一大割据政权。这一次战役是李唐政权在隋末夺取天下的关键战争,借此一举收复陇上,巩固了李唐在关中的基础。.

查看 冊府元龜和淺水原之戰

渤海国

渤海国(698年—926年)是于公元698年到926年,以靺鞨族人的粟末部人为主体民族,沿袭“古肃慎国”的民族基础而建立的君主制、多民族政权,建国者大祚荣。渤海国的前身为各时期的“肃慎”、“挹娄”、“勿吉”等地方民族政权。 渤海国建国后受唐册封,唐王朝在黑水靺鞨居住地牡丹江流域置忽汗州,设忽汗都护府,亦称“渤海都护府”,册其首领为都督,封“渤海郡王”,史称“渤海王国”;中国史籍《新唐書》称之为“海东盛国”。 渤海国所统治的领土在极盛期时,曾包括今嫩江至松花江河道一线以南的黑龙江省部分地区、吉林省大部、辽宁省、滨海边疆区的南半部以及朝鲜半岛北部。.

查看 冊府元龜和渤海国

源乾曜

源乾曜(),封安阳郡公,唐朝官员,唐玄宗年间两度担任宰相。.

查看 冊府元龜和源乾曜

源休

源休(),相州临漳人,唐朝官员。后劝叛首朱泚称帝并在朱泚政权为宰相,朱泚败亡后被杀。.

查看 冊府元龜和源休

濟北公主

濟北公主,中国南北朝北魏公主。 濟北公主嫁给了穆伏幹,穆伏幹于和平二年(461年)卒,谥康,无子。.

查看 冊府元龜和濟北公主

新平公主 (北魏)

新平公主,中国南北朝北魏公主。 新平公主嫁给了穆罴,穆罴是穆平国之子,尚新平长公主,拜驸马都尉。穆平国是城阳公主的驸马,穆亮的哥哥穆伏干是濟北公主的驸马,弟弟穆亮是中山公主的驸马。.

查看 冊府元龜和新平公主 (北魏)

新五代史

《新五代史》,北宋歐陽脩撰,是唐代以後唯一私修正史。 尹洙与欧阳修打算合撰《新五代史》,但因史觀不同而作罷,尹洙后来独撰两卷的《五代春秋》。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新五代史》成书,原名《五代史记》。因為私撰,故藏於家。脩卒,家人上呈於朝廷。 乾隆时,因薛居正《舊五代史》列為正史,歐史改稱《新五代史》。共七十四卷,本紀十二卷、列傳四十五卷、考三卷、世家及年譜十一卷、四夷附錄三卷。記載自後梁開平元年(907年)至後周顯德七年(960年)歷史。 《新五代史》撰寫時,增加了《舊五代史》所未能見到的史料,如《五代會要》、《五代史補》、《五代史闕文》、《唐餘錄》、《九國志》等,因此《新五代史》在《舊五代史》的基礎上更加詳實。如王景仁、郭崇韜、安重誨、李茂貞、孔謙、王彦章、段凝、趙在禮、范延光、盧文紀、馬胤孫、姚顗、崔税、吕琦、楊渥等傳內容都有補強。但《新五代史》對舊“志”部分大加繁削,則不足為訓,故史料價值比《舊五代史》要略遜一籌。.

查看 冊府元龜和新五代史

旧五代史

《旧五代史》,北宋薛居正等撰。原名《梁唐晋汉周书》,概称《五代史》。原本已佚,今本乃邵晉涵等四庫館臣自《永樂大典》等文獻中輯出,是二十四史中唯一輯本。.

查看 冊府元龜和旧五代史

旧唐书

《旧唐书》為后晋刘昫等撰。后晋天福六年(941年),晋高祖石敬瑭命張昭遠、賈緯等人撰唐史,由宰相赵莹监修。後晉開運二年(945年)书成,时因刘昫为相,故该书署名刘昫撰。原名《李氏書》,《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宋史·藝文志》及南宋刻本均题为《唐书》,后为区别北宋歐陽脩等人编的《新唐书》,改名《旧唐书》。共200卷,包括本纪20卷、志30卷及列传150卷。记载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至唐哀帝天祐四年(907年)。 《旧唐书》长庆(唐穆宗年号)以前的内容多依吴兢、韦述、柳芳、于休烈、令狐峘等人所撰写的唐代旧史,资料比较充实。但长庆以后的内容较为简略疏漏,内容也比较芜杂。 《旧唐书》修撰时间短促,北宋人嚴厲地批評《舊唐書》:“紀次無法,詳略失中,文采不明,事實零落”,甚至有並列兩傳的情況,如卷一O一、一八七《忠义传》都有王求礼,卷五九丘和附传、卷一八六上《酷吏传》都有丘神勣,列传第七十二和列传第九十四都有杨朝晟、卷一O二韦述附传、卷一九O下《文苑传》都有萧颖士,又如卷九九附传、卷一七一都有张仲方,卷一九八上曹憲附传、卷一九O中李邕傳裡都有李善。基本上,《舊唐書》只是抄錄現成的唐史有关文献,照抄《國史》、《实录》及唐末文书档案,许多“大唐”、“本朝”、“今上”字样仍然保留;唐武宗以後的宣、懿、僖、昭、哀五代,因無《實錄》存下,則雜采各家傳聞和《唐年補錄》和《唐末三朝聞見錄》諸書。《舊唐書》另一缺失是记事有所讳饰,清人趙翼已指出:“《褚遂良传》不载其倾陷刘洎之事,《李世勳传》不载其瞻徇立武后之事,《辛云京传》不载其激变僕固怀恩之事,《田神功传》不载其先为贼将之事。” 《舊唐書》在保存史料上有一定的價值。例如李密〈讨隋炀帝檄文〉在《隋书》和《新唐书》的《李密传》均不載,只有在《旧唐书》中得以保留。因為《旧唐书》前期文献资料完整,材料翔实,叙事详明,文字簡潔有力,頗受後世重視,如《郭子儀傳》,“首尾整潔,無一釀詞,因此可知唐史官之老於文學也”。《賈耽傳》裡收錄的《隴右山南圖》和《海內華夷圖》等,是中國地理上極為珍貴的資料。《舊唐書》裡更記錄了大量的中國少數民族的史料,如,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的史跡,以及突厥、回紇、吐蕃、契丹等多民族的歷史。 從南宋紹興以後,《舊唐書》一直沒有重刻,湮沒不聞,以至於“鬱絕不傳,無所考覓”。明嘉靖年間,聞人詮自王延喆、張汴處收集殘稿,重刻《舊唐書》。清朝乾隆年间编修《四库全书》时,命沈德潛等人校勘兩《唐書》,《新、旧唐书》同時被列入“二十四史”之一。道光年間,岑建功參照《太平御覽》和《冊府元龜》的內容,重新整理《舊唐書》。 顾炎武稱:“《旧唐书》虽颇涉繁芜,然事迹明白,首尾该赡,亦自可观。”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中稱《旧唐书》“论、赞极有佳者”。北宋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時,反多以《旧唐书》为主,在史料完整性的考量,《新唐書》並不能取代《舊唐書》。.

查看 冊府元龜和旧唐书

摩尼教

摩尼教,又稱作牟尼教、明教,為西元三世紀中葉波斯先知摩尼所創立。這是一種將瑣羅亞斯德教(祆教)與基督教、佛教混合而成的哲學體系,屬於典型的波斯體系諾斯底二元論。摩尼教吸收了琐罗亚斯德教的善恶二元论思想、基督教的耶稣崇拜、佛教的轮回观念、马吉安主义对于旧约的否定、犹太教的天使概念,以及诺斯底主义的“灵知”思想,创造了二宗三际论体系。摩尼教徒將自己的宗教比喻為博大無垠的“世界之海”,而此前的各大宗教教派只是一條條的合流,最後它們都將匯入海中。 摩尼教認為,在太初時,存在著兩種互相對立的世界,即光明世界與黑暗世界。初際時,光明與黑暗對峙,互不侵犯。中際時,黑暗侵入光明,二者發生大戰,人類世界因此產生。後際時,恢復到初際時相互對立的狀態,但黑暗已被永遠囚禁。物質是黑暗的產物,精神則是光明的產物,因此摩尼教否定物質世界,希望利用虔诚的信仰和严格的戒律获得灵知,回归光明世界。有學者認為摩尼教是第一個現代意義上的真正宗教,更被譽為真正世界性完美宗教的唯一代表。 摩尼教在波斯本土受到琐罗亚斯德教的迫害,教主摩尼被處決,聲勢下降。其后,駐錫于巴比倫的宗教中心又受到穆斯林的強力打击,今日在波斯已经完全消失。歐洲的摩尼教因與基督教对耶稣基督的不同理解和对《旧约》的态度而被认定为异端,受到基督徒的猛攻,在10世纪后渐趋沒落。中亚地区的摩尼教势力一度较为兴盛,在唐代傳入中國,與景教、祆教並稱為“三夷教”,并藉助回鶻勢力進行傳播,後來在會昌毀佛時遭到禁斷。宋代以後,成為體系的摩尼教組織基本消失,或者混入佛教,甚至連教主摩尼的塑像都被視為釋迦牟尼佛。唯一尚存的是本土化的摩尼教“明教”。.

查看 冊府元龜和摩尼教

慕容評

慕容評(),昌黎棘城(今辽宁义县西北),前燕宗室,追尊燕武宣帝慕容廆之子,追尊燕文明帝慕容皝之弟,封上庸王。.

查看 冊府元龜和慕容評

拓跋守寂

拓跋守寂,盛唐时党项首领,拓跋后那的孙子,拓跋思泰的兒子。 在吐蕃的压力下,党项被迫放弃故地(今青海省东部、四川省西部)。开元九年(721年),唐玄宗下诏在庆州(今甘肃省庆阳市)置静边州,安置党项人,以拓跋守寂为右监门都督,并封西平公。安史之乱爆发後,拓跋守寂带兵勤王,被提升为容州刺史,领天柱军使。他的儿子拓跋朝光、孙子拓跋乾晖又迁至夏州。成为西夏开基的滥觞。.

查看 冊府元龜和拓跋守寂

拉跋布

拉跋布(),又译啦跋布,是吐蕃帝国的一位王族成员,他可能在704年至705年期间短暂地统治过吐蕃。此人的名字不见于后世的藏传佛教史书,但在敦煌藏文文献《大事纪年》中有记载,汉文史料《通典》称之为乞黎跋布。 《大事纪年》记载,704年,赤都松赞的王子野祖茹(即赤德祖赞)出生。同年,赤都松赞远征南诏,死于军中。705年,岱仁巴农囊扎()、开桂多囊()发动叛乱,被王子野祖茹和祖母没庐氏赤玛类诛杀。在邦拉让(),赞普兄()拉跋布自王位被迫引退。同年冬,野祖茹与祖母没庐氏赤玛类驻扎在“许尔”(,此时野祖茹的头衔是“赞普”。 而汉文史料《资治通鉴》“长安三年”条(《册府元龟》作“神龙元年”,即705年)则记载:“吐蕃南境皆叛,器弩悉弄自将击之,卒于军中。诸子争立,久之,国人立其子弃隶蹜赞,生七年矣。”《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增订本)》,182页 美国学者克里斯托弗·白桂兹(Christopher Beckwith)据此史料认为,在赤都松赞死后,这位名叫“拉跋布”的王室成员曾经短暂地继位过。不过可能吐蕃史官耻于书写这段历史,在此期间吐蕃面对着南方悉立等属国叛乱的困境。Beckwith, pp.

查看 冊府元龜和拉跋布

曹确

曹确(),字剛中,唐朝官员,唐懿宗年间任宰相。.

查看 冊府元龜和曹确

曹竟

曹竟,字子期,汉朝山阳郡人。 公元11年,齐郡人栗融,北海郡人禽庆、苏章和曹竟,都是儒生,辞去官位,不在王莽新朝任职。23年,王莽灭亡,汉更始帝徵召曹竟,以曹竟为丞相,封列侯。曹竟想要任用贤臣、消灭寇贼,不受侯爵。25年九月,赤眉军入长安,更始帝刘玄的文武官员全都投降了赤眉军,只有丞相曹竟不降,手持宝剑格斗而被杀害。.

查看 冊府元龜和曹竟

曹議金

曹議金始名曹仁贵,五代十国时期的第一任曹氏归义军节度使。 曹議金本是沙州(今甘肃敦煌)長史,向后唐遣使朝貢。靈武节度使韓洙推薦,後唐莊宗李存勗乃授曹議金沙州刺史,充歸義軍節度使、瓜沙等州處置使。曹議金派遣使者到甘州,求娶回鶻可汗女為妻,又將女兒嫁給甘州回鶻可汗。貞明四年(918年),曹仁貴派使者出使後梁,受到封贈。長興二年(931年),曹仁貴號稱“令公”、“拓西大王”。清泰二年(935年),曹仁貴病死,其子曹元德繼位。.

查看 冊府元龜和曹議金

怛罗斯战役

怛罗斯战役(阿拉伯語:),又稱怛逻斯之役或但逻斯之役。是中国唐玄宗時唐朝的勢力與來自现在阿拉伯、信奉伊斯兰教遜尼派的新兴阿拔斯王朝(即黑衣大食)的勢力在包含昭武九姓国、大小勃律、吐火羅在内的中亚諸国相遇而导致的战役。有学者认为怛罗斯战役是当时历史上最强大的东西方帝国间的直接碰撞,也有学者认为这场战争仅是两个帝国边疆上的抵触和小冲突。McNeill, William H.

查看 冊府元龜和怛罗斯战役

9月20日

9月20日是阳历年的第263天(闰年是264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02天。.

查看 冊府元龜和9月20日

亦称为 歷代君臣事蹟。

干旱乔琳乔轨康延孝康待宾二王三恪庄园延田跌任那伊斯蘭世界奴隸貿易张濬張士貴張公素張登 (唐朝)彭乐律陀羅跋摩二世刘建锋刘邺则天文字唐大詔令集唐太宗征讨高句丽唐与高句丽的战争唐庄宗唐代宗冯业冯怦全唐詩关羽关播元稹元锡因陀罗跋摩三世 (占婆)石鏡縣石重睿玄武门之变王宗弼王延廣王凝 (唐朝)王绍 (唐朝)王缙王重盈王抟王欽若王承元王曙 (宋朝)王景仁火拔归仁睢阳之战神童祝钦明禄东赞章武公主田仁琬登科记考白蘭國芒松芒赞韦贯之韩建韩游瑰韩思复韋楚老避讳萧顷萧邺萬春公主 (唐高祖)項琳 (明朝)類書裴夷健裴安定饶阳公主 (北魏)西昆酬唱集马绍宏驸马諫議大夫高句丽高句丽建筑高德武魏谟请讨大食表賈耽賈曾資治通鑒贡士越喜靺鞨趙慈景路随齐抗龐玉龙长安霍彦威霍邑之战霍成君胡旋舞郭知运郭禹郑珣瑜阿史那震蘇良嗣赤德祖赞赤祖德贊赤都松赞赵彦昭赵德钧 (五代)赵凤薛贻矩钱惟演鄭覃金城公主蕭俛蕭華 (唐朝)长城公主 (北魏)长乐公主 (穆正国之妻)腾格里耏申進奏院虞松陈珮陀洹国柳浑李天錫李义琰李彝昌李從璟李石 (唐朝)李珏李紳李熙 (北朝)李蔚 (唐朝)李虎李渊李思瑶杨涉杨承和松赞干布杜宾客梁皇后 (西夏毅宗)楊億楊思敬 (唐朝)樂陵公主欽定續通典武士彠殷开山段德操永乐大典汉明帝沃丁淺水原之戰渤海国源乾曜源休濟北公主新平公主 (北魏)新五代史旧五代史旧唐书摩尼教慕容評拓跋守寂拉跋布曹确曹竟曹議金怛罗斯战役9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