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24 关系: 卑摩羅叉,太和 (东晋),安平陵,上清派,中国年号列表,庚戌土断,建元 (前秦),建国 (代),建熙,土斷,兴宁,前燕,王穆之,禿髮推斤,禿髮思復鞬,瓦官寺,甘露 (前秦),芜湖市,隆和,鸠摩罗什,江逌,沈勁,晉哀帝,晋朝。
卑摩羅叉
卑摩羅叉,IAST: Vimalākṣa ,漢譯「無垢眼」,罽賓國(南北朝時範圍為今之喀什米爾)人。由於眼睛帶有青色,在佛法上,以律學為主,尤擅《十誦律》,當時的人便尊稱他為「青眼律師」。春秋七十七歲。.
查看 兴宁 (东晋)和卑摩羅叉
太和 (东晋)
太和(366年-371年十一月),一作泰和,是東晋皇帝晉廢帝司馬奕的年号,共计6年。 太和六年十一月,晋简文帝即位,改元咸安元年。.
安平陵
安平陵是中国东晋第六任皇帝晋哀帝司马丕的陵墓。 晋成帝在兴宁三年(365年)二月廿二驾崩。三月廿九,葬于安平陵。晋哀帝与哀靖王皇后共葬。安平陵在今江苏省南京市东北,鸡笼山南麓。鸡鸣寺附近。鸡笼山附近晋陵有晋元帝建平陵、晋明帝武平陵、晋成帝兴平陵、晋穆帝永平陵、晋哀帝安平陵。《元和郡县志》卷25上元县:晋哀帝安平陵“在县北六里鸡笼山”。现在具体位置不详,有待发掘。.
查看 兴宁 (东晋)和安平陵
上清派
上清派是在晋朝时形成的一个道教派别。以《上清经》(《上清大洞真经》)、《黄庭经》为主要经典,奉魏華存为开派祖师,在上清派发展史上,发展和传播上清经系的主要是杨羲,许谧和许翙等。东晋兴宁二年(364年)道士杨羲声称魏華存(南嶽魏夫人)传授给他上清众经31卷。到东晋末年,道士王灵期加以增饰,开始广泛流传。至陶弘景时,茅山成为上清派活动的中心,因此这以后的上清派被称为茅山宗。 上清派强调人体内精气神的修炼,重登斋入靖、存思诸神形象,不重炼外丹。该派开创人物认为依上清法修行得道、即可升入“上清”,比天师道的“太清”更高。上清派的开创人物均为門閥出身,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统治阶级上层亦有联系。上清派的出现,反映了民间道教转向士族(士大夫)道教发展的变化。 Category:道派 Category:晋朝宗教.
查看 兴宁 (东晋)和上清派
中国年号列表
中国是历史上最早使用年号纪年的地區。第一个年号出现在西汉汉武帝时期,年号为建元(前140年—前135年)。此前的帝王只有年数,没有年号。此后使用年号的传统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期。 中国皇帝在即位时往往会改元,换一个新的年号重新纪元;明清以前的很多皇帝在位时也常常因为各种原因而改元。明清的皇帝则大部分都只有一个年号,因此也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例如永乐帝、康熙帝。一般改元从下诏的第2年算起,也有一些从本年年中算起。 本列表包括了中国历史地理学范围内,在中国历史上各朝代、地方割据政权、民变政权、少数民族政权所使用的年号。.
庚戌土断
庚戌土断是东晋在364年举行的一次土断。 晉哀帝隆和元年(362年),大司马桓溫上書称戶口凋寡,当时的郡相当不了漢朝的一郡,应该并省其職。興寧二年(364年)春三月初一庚戌朔,大阅人口,令西部北部士民侨居在东南的,都以所在土著为斷。把户口编入所在郡县,是爲庚戌制。.
查看 兴宁 (东晋)和庚戌土断
建元 (前秦)
建元(365年-385年七月)是十六国时期前秦政权前秦宣昭帝苻坚的第三个年号,共计21年。 建元二十一年八月前秦哀平帝苻丕即位,改元太安元年。.
建国 (代)
建国(338年十一月—376年)是十六國时期代政權拓跋什翼犍自立的年号,共计39年。这也是代国的唯一一个年号。.
建熙
建熙(360年正月二十五日-370年十一月)是十六国时期前燕政权前燕幽帝慕容暐的年号,共计11年。.
查看 兴宁 (东晋)和建熙
土斷
土斷是一種把新來的移民編入戶籍的行動,最早執行於晉朝,華北世族時為各種動亂而遷居江南,遷徙而來的世族並未有當地的戶籍,仍稱原本的籍貫。 此外,當時華北來的流民,使用流動戶口:「白籍」,並未有當地的戶籍:「黃籍」,故繳稅上發生了問題,土斷是指撤銷僑郡僑縣,以所居土地为斷,故名。 西晉,晋武帝太康五年(284年),汝南王司马亮、司空卫瓘建議使用土斷,這是土斷最早的開始。 東晉時共有四次土斷,咸和二年(327年)開始整理户籍,被称为“晋籍”。咸和三年晉成帝下令實行土斷,咸康七年(341年)四月,晋成帝下令第二次实行土断,胡三省在注釋令文“實編戶,王公己下皆正土斷白籍”時誤解第二次土斷為第一次土斷。晋哀帝興寧二年(364年),大司马桓温推行第三次土断以整顿户籍,史称庚戌土斷。义熙九年(413年),太尉刘裕因桓温庚戌土断过时已久,“王化所以未純,民瘼所以猶在”,決定再實行土断,是為第四次土斷。 南北朝時亦有土斷措施,由於“吏貪其賄,民肆其奸”,效果並不昭著,齊武帝永明四年,整理戶籍引起唐寓之聚白籍叛亂,人稱白賊之亂。.
查看 兴宁 (东晋)和土斷
兴宁
兴宁可以指:.
查看 兴宁 (东晋)和兴宁
前燕
前燕(337年 - 370年)是十六國时代由鮮卑人首領慕容皝所建立的政權,至慕容儁正式稱帝建國,其國號為「燕」。其全盛时的统治地区包括冀州、兖州、青州、并州、豫州、徐州、幽州等部分。 以其所在地为战国时燕国旧地,故国号为“燕”。《十六国春秋》始用“前燕”之名,為區別同期的慕容氏諸燕,歷史學家遂袭用之。又以其王室姓慕容,又称为“慕容燕”,而其他慕容氏諸燕都不用这个称呼,「慕容燕」成为前燕的专称。.
查看 兴宁 (东晋)和前燕
王穆之
王穆之(),太原郡晋阳县(今山西省太原市),司徒左長史王濛之女,晋哀帝的皇后。 王穆之起初是琅琊王司马丕的王妃,晋哀帝司马丕即位为皇帝后,王穆之于升平五年九月戊申(361年10月29日)被册立为皇后,追贈王穆之父亲王濛为金紫光禄大夫,追封晋安县侯,母亲爰氏为安国乡君。王穆之成为皇后三年,没有儿子,兴宁三年春正月庚申(365年2月22日)去世,谥号靖。兴宁三年三月壬申(365年5月5日),晋哀帝和王穆之合葬于安平陵。.
查看 兴宁 (东晋)和王穆之
禿髮推斤
禿髮推斤(),一名禿髮椎斤,十六國時期禿髮鮮卑的首領,前任首領禿髮務丸之孫,繼承禿髮務丸為首領。 東晉興寧三年(365年)推斤去世,據資治通鑑記載,推斤享年110歲,惟此說尚待商榷。 推斤去世後,由子禿髮思復鞬繼承其位。.
查看 兴宁 (东晋)和禿髮推斤
禿髮思復鞬
禿髮思復鞬,生卒年不詳,十六國時期禿髮鮮卑的首領,前任首領禿髮推斤之子,東晉興寧三年(365年)推斤去世,思復鞬繼承推斤之位。 思復鞬在位期間,禿髮鮮卑部眾轉盛,據有涼州一帶(約當今中國甘肅省南部)的土地。 思復鞬去世後,由其子禿髮烏孤繼位,後建立南涼。.
瓦官寺
官寺又称瓦棺寺,始建于东晋兴宁二年(364),为南京地区最古老的佛寺之一。瓦官寺历经多次兴废,建筑早已无存。2003年重建的瓦官寺位于南京市秦淮区门西花露北岗12号。.
查看 兴宁 (东晋)和瓦官寺
甘露 (前秦)
露(359年六月-364年)是十六国时期前秦政权前秦宣昭帝苻坚的第二个年号,共计6年。.
芜湖市
芜湖市(普通话:Wúhú Shì;芜湖话:Vúhú S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徽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城区位于长江南岸,青弋江与长江汇合处。南京都市圈组成城市之一,人口构成主要为汉族,市区通用芜湖话,部分地区使用吴语等。芜湖自古享有“江东名邑”、“吴楚名区”之美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被孙中山称为“长江巨埠,皖之中坚”。.
查看 兴宁 (东晋)和芜湖市
隆和
隆和(或作崇和;362年-363年二月)是东晋皇帝晉哀帝司馬丕的第一个年号,共计2年。 隆和在一些古籍中也写作崇和,这是唐朝时为了避讳唐玄宗李隆基的名字而改称。 隆和二年二月改元兴宁元年。.
查看 兴宁 (东晋)和隆和
鸠摩罗什
鳩摩羅什(कुमारजीव,IAST:;344年-413年灵山海会),東晉十六国时期西域龜茲人,佛教比丘,是汉传佛教的著名譯師。譯著包括《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中論》、《大智度論》、《妙法蓮華經》等等。.
查看 兴宁 (东晋)和鸠摩罗什
江逌
江逌,字道载,陈留郡圉县(今河南杞县西南)人,中国东晋文学家、辞赋家,安东参军江济之子。 江逌约晋惠帝永宁年间至晋哀帝兴宁末年在世。江逌少孤,与从弟江灌一起居住,以孝悌闻名,时人称誉。避苏峻之乱,隐居临海郡,结茅屋居住,专心研读典籍,有终老于此之志。本州征辟为从事,任命为佐著作郎,并不就任。因家贫求试守,为太末县令。县里深山中,有数百家亡命之徒,恃险而居,前后太守县令不能平定。江逌到任,召其首领,以祸福晓谕,一月之间,平定祸乱。转任吴令。征北将军蔡谟命他为参军,何充引为骠骑功曹。中将军殷浩计划北伐,江逌为殷浩谘议参军,转任长史,有匡弼之益。江逌跟随北伐,主管军中书信檄文写作。353年,羌族首领姚襄率领羌及丁零兵公开反叛,率兵攻打殷浩于芍陂,在离殷浩十里的地方结营威胁他,殷浩的部队十分恐惧。殷浩派长史江逌率兵打击姚襄。江逌进兵到达姚襄营前,他取来数百只鸡,用长绳相连,系火于足。群鸡骇散,飞向姚襄营垒,因而起火。江逌乘其乱出击而获胜。殷浩北伐失败,江逌免官。升平年间,转任吏部郎,兼侍中。晋穆帝修园池、阁道,江逌上书进谏,朝廷采纳,升平末年官至太常,领本州大中正。卒年五十八岁。著有《阮籍序赞》、《逸民箴》等。哲学上,倾向道家,主张隐寂无为,不为外物所累:“盘幽隐寂,与物无治”、“无殉外物”、“无弃恬旷”。原有集,已佚。.
查看 兴宁 (东晋)和江逌
沈勁
沈劲(),字世坚,吳興武康(今浙江德清縣武康鎮)人。東晉時期將領,官至揚武將軍、冠軍長史,因獨領五百兵防禦洛陽而被前燕軍俘殺。.
查看 兴宁 (东晋)和沈勁
晉哀帝
晉哀帝司馬丕(),字千齡,為東晉的第六代皇帝,晉成帝之子,晉穆帝之堂兄。.
查看 兴宁 (东晋)和晉哀帝
晋朝
晋朝(265年-420年)是中國歷史的朝代之一,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因晉朝皇室姓司馬,所以又稱司马晋。晋朝又分為兩個時期,即西晉(265年-316年)与東晉(317年-420年),合称“两晋”。西晋为晋武帝司马炎所建立,首都為洛陽;东晋为晋元帝司马睿所建立,首都為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市)。兩晉的政治體制為世族政治,政治制度由漢代的三公、九卿制向隋唐的三省六部制过渡。 晉室先祖在三国時期為曹魏世族,在高平陵之变後剷除曹氏皇親,掌握實權形成霸府政治。265年,晉王司馬炎脅迫魏元帝曹奐禪讓帝位,改國號曰「晉」,定都洛陽,是為晉武帝,史稱西晋。280年,西晋滅孫吳而統一天下,但和平稳定的局面只维持了短短十几年。晉惠帝繼位後,朝廷漸亂,領有軍權的諸候王紛紛動亂,史稱八王之乱。晉朝元氣大傷後,內遷中原的諸外民族乘機舉兵,造成五胡亂華的局面,大量百姓與世族開始南渡。316年,西晉灭亡,北方從此進入五胡十六国時期。 317年,晋室皇族司马睿於建康称帝,定都建康(即今南京),是為晋元帝,史稱东晋,据有華南地區的领土。中原的世族及百姓陸續南遷,形成華北地區的侨民和南方土著共同聚居的局面。东晋初期,王導等人採取鎮之以靜策略,穩定局勢。東晉皇權衰落,朝廷大權主要由世族掌握,由於軍權外重內輕,朝廷控制力弱,不少藩镇心懷野心,先後发生了王敦之乱、蘇峻之亂及桓温專政。雖然部分士族当权者有恢复之心,前后发动几次北伐,但是朝廷擔心野心家藉此擴張勢力,大多消極支持。383年,前秦出動舉國之師,意圖滅亡東晉。面對亡國之禍,東晉君臣一心,憑藉淝水之戰奠定胜局。谢玄等将领乘胜追击,成功的收復大批失土,致使前秦崩解,引发了北方军事和政治格局的变化。然而,东晋後期又發生朋黨相爭及桓玄作乱。平民負擔沉重,又發生孫盧之亂。譙縱亦據蜀地自立。最後刘裕崛起,平定諸亂,凭借军事力量奪得帝位,建國號「宋」,是為宋武帝,史稱刘宋,中國從此進入南北朝時期。 经济方面,东晋莊園經濟的比例比西晉更大。由於農業技術提升等因素,在僑姓世族與吳姓世族密集開發下,江南獲得全面发展而繁榮興盛,中國的經濟重心也逐漸南移,後來才有大運河的出現。此外,手工業和商业方面也有長足進步。 晉朝雖為漢末以來中國文化中衰之時期,但在哲學、文學、藝術、史學、科技等等方面也有新的發展。漢代以前,政治主權完全在華夏族,而他族則作为被統治者而同化,漢代以後,政治主權不全在華夏族,而他族或以征服華夏族者而同化,邊疆民族帶來的草原遊牧文化也融于中原文化。時天下大亂,士族文人多不以道義為重,儒學中衰。曠達之士,目擊衰亂,不甘隱避,則托為放逸,遂開清談之風。晉室之興,世亂未已,向秀之徒,益尚玄风。玄学與印度東傳之佛教交汇,中國文化逐漸转变为儒釋道融合 柳翼謀:《中國文化史》之状况。.
查看 兴宁 (东晋)和晋朝
亦称为 兴宁 (晋哀帝),興寧 (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