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六堆

指数 六堆

六堆(客語南四縣腔:liugˋ duiˊ)始自臺灣朱一貴事件發生後,原籍潮州府之鎮平縣(今蕉嶺)、程鄉縣(今梅縣)、平遠縣、大埔縣,和汀州府之永定縣、武平縣、上杭縣各縣的客家墾民,在下淡水溪(今高屏溪)流域以東聯合客家十三大庄與六十四小庄組成之自衛組織。.

83 关系: 劉學軒南臺灣台灣元宵節右堆 (六堆)吳福生事件大屠杀列表大路關石獅公大路關恩公廟客家地區客家裔臺灣人客家语客家民系屏東縣左堆 (六堆)中堆 (六堆)丘逢甲乙未戰爭五溝水忠勇祠彭佳慧佳冬鄉佳冬蕭宅後堆 (六堆)忠英祠土地公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內埔忠勇祠內埔鄉六堆天后宮六堆客家文化園區六堆忠義亭六堆鑼鼓聲六龜區六根庄三山國王廟先鋒堆 (六堆)前堆 (六堆)四县话竹田鄉篤嘉莊之戰粄條美濃區義軍 (臺灣客家人)甲仙區瀰濃庄戰役白志廟莊大田鍾理和萬巒鄉萬丹萬泉寺高雄市高雄人口...高樹忠勇公墓高樹鄉麟洛鄉黃袞 (清朝)黃驤雲龍蘭窩威武祠閩粵械鬥闽南民系邱鳳揚臺南市臺灣臺灣客家語臺灣客家語拼音方案臺灣義民信仰臺灣話臺灣舊地名列表臺灣文化臺東縣長治鄉李秀雲杉林區武隆阿武洛汉语方言潮州裔臺灣人朱一貴春社海豐三山國王廟新埤鄉方言岛旗山天后宮曾中立曾貴海 扩展索引 (33 更多) »

劉學軒

劉學軒,生於台灣彰化,台灣作曲家,2008年創立無双樂團。 其創作種類極多元,管弦樂、室內樂、打擊樂、現代國樂乃至於電影、電視、動畫配樂、兒童音樂及數位音樂。應邀擔任國家國樂團「2006精緻系列」四場音樂會製作人及音樂指導。跨藝術製作所呈現之《英雄‧美人‧花月夜》入圍第五屆台新藝術獎,獲選為年度十大表演藝術。.

新!!: 六堆和劉學軒 · 查看更多 »

南臺灣

南臺灣,為臺灣南部簡稱。關於南臺灣的範圍定義有許多種,但主要通指臺灣南部地區。臺灣話諺語「頂港有名聲,下港有出名」中常稱的「下港」亦意指南部或南臺灣地區。以高雄市與臺南市兩大都會區組成雙核心結構的區域核心,並形成臺灣第三大的高雄都會區及第五大的臺南都會區,並擁有以嘉義市為核心的嘉義都會區等,共計三個都會區。.

新!!: 六堆和南臺灣 · 查看更多 »

台灣元宵節

臺灣的元宵節,亦稱為上元節,隨著17世紀的第一批漢人移民傳入,與新正、清明、中元、端午、中秋並列為漢人重要的傳統民俗節日。而隨著工商業的發達,與1980年代末期以來假日旅遊風氣的盛行,臺灣人慶祝元宵也因文化上的差異而和其他華人地區的元宵節有所區別,最具特色者即為各大城市舉辦的元宵燈會活動。.

新!!: 六堆和台灣元宵節 · 查看更多 »

右堆 (六堆)

右堆,六堆之一。為朱一貴事件發生後到1895年乙未戰爭之間存在屏東平原的自衛組織。.

新!!: 六堆和右堆 (六堆) · 查看更多 »

吳福生事件

台灣清治時期的民變之一,由發起人吳福生藉中部大甲西社事件乘機起事的反清事變。.

新!!: 六堆和吳福生事件 · 查看更多 »

大屠杀列表

本列表按照发生年代的先后顺序列举世界历史上发生的大屠杀。.

新!!: 六堆和大屠杀列表 · 查看更多 »

大路關石獅公

大路關石獅公(臺灣客家語四縣腔:tai lu guanˊ sag siiˊ gungˊ),是位於臺灣屏東縣高樹鄉廣福村的石獅子。.

新!!: 六堆和大路關石獅公 · 查看更多 »

大路關恩公廟

大路關恩公廟(臺灣客家語四縣腔:tai lu guanˊ enˊ gungˊ meu),是位於臺灣屏東縣高樹鄉廣興村的義民廟,祭祀在1853年在此地因閩客械鬥而身亡的六堆客家人。.

新!!: 六堆和大路關恩公廟 · 查看更多 »

客家地區

客家地區是指有較多客家人聚集的地區。一般來說客家人比較集中在中國的閩粵贛交界處,然而其他地方廣東西部、廣西東部等等也有不少客家人居住。客家人是分佈範圍較廣的漢民系之一,因此客家地區也相當廣闊。.

新!!: 六堆和客家地區 · 查看更多 »

客家裔臺灣人

臺灣客家人,是指具有漢族客家民系認同的臺灣人,為臺灣第二大族群。其母語為臺灣客家話,歷經早期、明鄭時期、清治時期皆能通行於台灣的客家地區,在日治時期也仍為台灣大多數客家族群的母語。但在1949年臺灣進入戰後時期後,中華民國政府積極推行國語運動,台灣的許多客家人都改以中華民國國語為母語,还有一些客家人後裔则改用在地占多數的台灣閩南語,於是台灣使用客家話的人口大幅減少;現今中華民國政府設有客家委員會主管相關的族群事務,並推行母語運動,在學校中設立客語課程,以保存客家文化。一般而言,在提及「台灣客家人」這類詞語時,所指的通常是在1949年以前移民來台的客家人及其後裔;相對地,1949年以後的客家移民,通常歸類在台灣戰後移民的行列中,如:前空軍司令彭勝竹上將、電影導演侯孝賢、舞台劇導演賴聲川等,又稱為外省客家人。.

新!!: 六堆和客家裔臺灣人 · 查看更多 »

客家语

-- 客家語《大眾運輸工具播音語言平等保障法》:「大眾運輸工具除國語外,另應以閩南語、客家語播音。」民國89年(2000年)3月31日立法(白話字:Hak-kâ-ngî),俗稱客家話(Hak-kâ-fa),簡稱客語或客話,是汉藏语系汉语族的一种语言,為客家民系的母語。其母語人口分佈於廣東東北部、江西南部和福建西部,即傳統的客家地區;臺灣分佈於桃竹苗、六堆和花東縱谷等地(臺灣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東南亞尤其是馬來西亞亦有不少母語人口。 客家語是汉语的一支。若視漢語為一種語言,則客家語是它的一级方言,下分數支二級方言。若視漢語為“漢語族”,視客家語為獨立語言的話,則客家語下有數支客家語的方言。無論如何劃分,客家語的地位都跟官話、粤语、吳语、闽语、晉语、湘语、贛语等相同,要麼同為獨立語言,要麼同為漢語下的一級方言。 客家語也是一種聲調語言,這點跟漢語下的一眾語言相同。 直至1996年,全球以客家语为母语的人数约为3400万人,以使用者人口排名位居世界第30名。根據《客家方言的分區》,截至2007年為止全球以客家語為母語的人數大約有4400萬人,但能流利使用者不到3000萬人。又根据《民族语》的统计数据,客家语的母语使用者人数约有2989萬人。 客語的称谓眾多,在中國大陸部份省區被称為𠊎話、土廣東話;台灣客家語在日治時期則常被稱為廣東語,並出版諸多相關作品。語言學者對於客家語屬漢語方言或是當成一門語言尚有爭論,現今客家語在台灣視為一門獨立語言,並於2017年12月29日正式將台灣客家語列為國家語言。客家語發展至1930年代方被正式定名,方為語言學界所熟知。客家語曾被太平天國列為官方语言。因为太平天国发动者,不少會客家話。.

新!!: 六堆和客家语 · 查看更多 »

客家民系

客家民系,俗稱「客家族群」或「客家人」,在西方人類學上被簡稱作「Hakka」(phfs),是漢族的一個分支,也是漢族影響深遠的民系之一,為中國唯一不以地域命名之漢族民系,也沒有自己的省份。 該民系主要分佈於華南各地,尤其以廣東東部(粵東)、北部(粵北)和西部(粵西)片區,以及廣西東南部和福建西部(閩西)、江西南部(贛南)、台湾西北部(桃竹苗)及(高屏)地區為主要集中地,主要由南遷的漢族組成,也融合了一些南方少數民族,形成了一种兼具漢族文化與少数民族文化的獨特民系。 「客家」的說法起源于廣東四邑地區,是當時的四邑原住民對粵東遷來的族群的一個稱謂。在四川,當地的客家族群被統稱為「土广东人」,谓其语言为「土广东话」。清初从粤北梅州迁出的族群,到达广东珠三角,称客家,到达广西的称来人、新民,到达江西的称棚民、客籍人。.

新!!: 六堆和客家民系 · 查看更多 »

屏東縣

屏東縣(排灣語:Qakaw;閩南語:Pîn-tong-kuān;六堆客語:Pinˇ dungˊ ian;馬卡道語:Akauw),是中華民國臺灣省的縣,位於臺灣本島最南端,也是臺灣西部南北最狹長的縣份,北與高雄市為界,東過北大武山與臺東縣為界,地處熱帶地區,富有熱帶風情。 本縣產業結構上偏重農、漁業,但近年來大力推動觀光產業,紅豆、皮蛋、鹹鴨蛋、鳳梨、芒果、蜜棗、蓮霧(黑珍珠)及石斑魚、櫻花蝦、黑鮪魚、可可、洋蔥已成為屏東縣最具代表性的特產。.

新!!: 六堆和屏東縣 · 查看更多 »

左堆 (六堆)

左堆,六堆之一。為朱一貴事件發生後到1895年乙未戰爭之間存在屏東平原的自衛組織。.

新!!: 六堆和左堆 (六堆) · 查看更多 »

中堆 (六堆)

中堆,六堆之一。為朱一貴事件發生後到1895年乙未戰爭之間存在屏東平原的自衛組織。.

新!!: 六堆和中堆 (六堆) · 查看更多 »

丘逢甲

丘逢甲(),譜名秉渊,字仙根,一字吉甫,号蛰仙、仲阏、华严子、痛哭生、海东遗民、南武山人,齋號蛰庵、柏莊、自強不息齋、嶺雲海日樓。晚號倉海君,又作滄海君。出生於福建省臺灣府淡水廳銅鑼灣(今苗栗縣銅鑼鄉竹森村),籍屬彰化縣。清朝官員、诗人和教育家。.

新!!: 六堆和丘逢甲 · 查看更多 »

乙未戰爭

乙未戰爭(1895年5月29日-1895年11月18日;)是臺灣因《馬關條約》被清政府割讓予日本後臺灣各地人民為抵抗日本接收統治而發起的戰爭。 「乙未」是指戰事爆發的1895年,因適逢農曆乙未年而得名。文獻紀載上又稱乙未之役、乙未日軍征臺之役 、乙未之變,日本方面則有臺灣平定作戰()、臺灣平定、臺灣征討()等別稱。該戰爭是以臺灣為主要發生地的戰爭中規模最大的,當時以客家族群作戰最力。 1895年5月29日,負責接收臺灣的日軍部隊從現今新北市貢寮區的澳底登陸,象徵乙未戰爭的開始。日本投入包含近衛師團等正規軍隊的三萬餘名兵力,而臺灣方面除了以臺灣民主國為主的抗日政權外,主要有臺灣人民等自發性組成的抗日義軍黃秀政、張勝彥、吳文星:《臺灣史》P171,五南圖書公司,台北及劉永福的黑旗軍和唐景崧的廣勇等;合計正規軍約有三萬三千餘名井出季和太:《臺灣治績誌》(靖臺事略),及民兵十萬名。經過大約6個月的戰爭,臺灣民主國第一任總統唐景崧及第二任總統劉永福均逃離臺灣,被劉永福放棄的8000多名清軍和黑旗軍(約3000名)在群龍無首下慌亂的投降,日方認定臺灣民主國已經滅亡,首任臺灣總督樺山資紀於11月18日向京都大本營報告:「全島悉予平定」。不過,臺灣人後續仍有一些零星的對抗日本統治的活動,尤其原住民部族的武力抗爭持續將近了20年。 乙未戰爭均造成臺日兩方的大量傷亡,日軍計有515人負傷,164人戰死。另有数千日军感染霍乱等疾病而死,死者中包含領軍的近衛師團陸軍中將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以及近衛師團第二旅團長山根信成少將,不過根據相關考證,日軍在傷亡名單上面採取單位互換、戰死改為病死、戰死隱瞞不報與竄改戰死地點等方式來匿報實際作戰陣亡人數,根據《靖國神社志》的資料顯示,不含病死與意外事故死亡,在臺灣戰場被抗日軍民擊斃的日軍最高可能達1,436人鐘至正、張健豐著,《乙未戰爭研究—你所不知道的台灣保衛戰》,台北市:海峽學術出版社,2008年,第80-81頁。。而臺方死傷人數難以估算,依照《臺灣治績誌》論述,「各戰場遺留的屍體在七、八千人以上」;因此乙未戰事陣亡的兵士,至少有14,000人江彥震:(乙未戰爭客家再次展現義民精神),《客家雜誌》,2007年12月1日。.

新!!: 六堆和乙未戰爭 · 查看更多 »

五溝水忠勇祠

五溝水忠勇祠,是位於臺灣屏東縣萬巒鄉五溝水社區的義民廟,祭祀在1833年在此地與平埔族械鬥而身亡的六堆客家人,後來產生台灣元宵節的萬巒五溝水殲炮城的風俗。.

新!!: 六堆和五溝水忠勇祠 · 查看更多 »

彭佳慧

彭佳慧(Julia Peng,),台灣屏東六堆之客家人,台灣女歌手、作曲人及舞台劇演員。其表哥黃中原為台灣著名音樂人兼創作歌手。其妹彭佳霓為台灣客家電視台《客家新樂園 Hot Music》主持人,與音樂人謝宇威搭擋主持。彭佳慧1996年以專輯《說真心話》正式出道,低音渾厚高音充滿爆發力,是第八屆金曲獎最佳新人獎得主,2016年更以《大齡女子》專輯一舉奪下第27屆金曲獎最佳國語女歌手獎。 擁有〈舊夢〉、〈相見恨晚〉、〈死心眼〉、〈聽到你一聲再會〉、〈敲敲我的頭〉、〈走在紅毯那一天〉、〈鏡子裡的我〉、〈大齡女子〉等多首膾炙人口的歌曲。由於出身自隔代教養的家庭,因此彭佳慧對社會上的弱勢家庭非常關心,成名後多次參與各項公益活動,2014年擔任家扶基金會「無窮世代」公益大使,並且認養5位貧困兒童。.

新!!: 六堆和彭佳慧 · 查看更多 »

佳冬鄉

佳冬鄉(臺灣客家語南四縣腔:gaˊ dungˊ hiongˊ)位於臺灣屏東縣西部中段沿海,東及東南鄰枋寮鄉,東北連新埤鄉,西北連林邊鄉,西南濱台灣海峽。 本鄉地處屏東平原南部,地勢平坦,有林邊溪自本鄉與林邊鄉交界流經,氣候上則屬熱帶季風氣候。 居民以客家人居多(約佔53%左右)、閩南人次之。產業以農業及漁業為主,但因嚴重的超抽地下水,使得本鄉成為臺灣西部沿海地層下陷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

新!!: 六堆和佳冬鄉 · 查看更多 »

佳冬蕭宅

蕭家祖屋,又名蕭家古屋、蕭屋伙房、佳冬蕭宅 ,位於台灣屏東縣佳冬鄉,是台灣唯一客家圍龍夥房五堂大屋,1985年中華民國內政部列為三級古蹟,並由蕭家子孫所組成的「佳冬蕭家祖屋管理委員會」負責管理。.

新!!: 六堆和佳冬蕭宅 · 查看更多 »

後堆 (六堆)

後堆,六堆之一。為朱一貴事件發生後到1895年乙未戰爭之間存在屏東平原的自衛組織。.

新!!: 六堆和後堆 (六堆) · 查看更多 »

忠英祠

忠英祠,是位於臺灣屏東縣佳冬鄉玉光村的忠烈祠與義民廟,祭祀振字、福靖兩營清朝官兵、步月樓之役的士兵與義勇。.

新!!: 六堆和忠英祠 · 查看更多 »

土地公

土地公,又稱福德正神、福德老爺、土地公伯、福德公伯、土地神、地主爺、土地爺、社神、社公等。琉球稱為土帝君。 土地神乃中國民間信仰普遍的神之一,主要流行於漢族地區,部分受漢文化影響的民族也有信仰。土地神屬於民間信仰中的地方保護神,是具有福德的善鬼神;在中國大陸,中華民國時期及之前,凡有漢人群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的情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祭祀土地神即祭祀大地,現代多屬於祈福、求財、保平安、保農業收成之意。土地神也是道教諸神中地位較低,也是與人民較親近的神祇。 臺灣民間信仰之中,玄壇真君與福德正神(土地公),是公司、商社的財神與守護神祇,習俗滲透至今,定正月初五玄壇真君巡遊人間之日為開工日;十二月十六尾牙日,即土地神年終的牙祭日,商家或機關在此日宴請員工。.

新!!: 六堆和土地公 · 查看更多 »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National Pingtu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簡稱NPUST、屏東科大、屏科大、屏科、Ping Tech,是一所位於臺灣屏東縣內埔鄉的科技大學。.

新!!: 六堆和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 查看更多 »

內埔忠勇祠

內埔忠勇祠(臺灣客家語四縣腔:nui puˊ zungˊ iungˋ ciiˇ),是位於臺灣屏東縣內埔鄉內埔村的義民廟,祭祀在莊大田事件而身亡的六堆客家人。.

新!!: 六堆和內埔忠勇祠 · 查看更多 »

內埔鄉

內埔鄉(臺灣客家語南四縣腔:nui puˊ hiongˊ)位於台灣屏東縣,地處屏東平原之上,地勢平坦,為全縣人口第二多的鄉鎮,僅次於屏東市。 客家居民約佔60%,分佈西南邊,閩南居民約佔35%,分佈東北邊。其他族群約佔5%。北有隘寮溪與三地門鄉、鹽埔鄉、長治鄉、麟洛鄉相接。 南繫東港溪為界,與萬巒鄉遙遙相對,東鄰山地與瑪家鄉為鄰,西與竹田鄉比鄰。鄰臺一線省道,北通麟洛鄉、屏東市,南往竹田鄉、潮州鎮。 內埔工業區呈南北狹長形,總面積為104.9公頃,區內有著名的屏東酒廠。行政區域圖酷似小臺灣,共有23村。.

新!!: 六堆和內埔鄉 · 查看更多 »

六堆天后宮

六堆天后宮,是位於臺灣屏東縣內埔鄉的媽祖廟,緊鄰昌黎祠,於1985年11月27日公告為三級古蹟,後改為縣定古蹟。1895年乙未抗日時,六堆人即是在此選出正副大總理來指揮作戰。該廟因位於內埔之故,也有稱為內埔天后宮。 天后宮主祀天上聖母媽祖,另陪祀千里眼、順風耳,於左次間奉祀註生娘娘,右次間奉祀福德正神,翼房觀音廳則供奉觀音菩薩。.

新!!: 六堆和六堆天后宮 · 查看更多 »

六堆客家文化園區

六堆客家文化園區(全銜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六堆園區)是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的所屬園區。位於臺灣屏東縣內埔鄉,是為了保存、展示高雄市及屏東縣的十二個客庄行政區之客家生活風貌所成立的國家級客家文化園區。其象徵紙傘的鋼構及其下之建築由建築師謝英俊所設計。園區景觀的部份,包含入埕廣場、警衛室、傘下景觀、中央噴水池、植生牆、中軸廣場、景觀滯洪池、客家菸樓與餐廳、礱間、自然及田園景觀區、水頭廣場、九香花園、兒童遊戲區、宿舍及全區自行車道等整體景觀是由趙文紳建築師所設計。園區分為傘架客家聚落景觀區、九香花園景觀區和自然及田園景觀區。本園區占地30公頃,2001年7月動土,2007年10月20日開始試營運,2011年10月22日正式開園。.

新!!: 六堆和六堆客家文化園區 · 查看更多 »

六堆忠義亭

六堆忠義亭,曾名六堆忠義祠,是位於臺灣屏東縣竹田鄉西勢村的義民廟。.

新!!: 六堆和六堆忠義亭 · 查看更多 »

六堆鑼鼓聲

六堆鑼鼓聲,是一款客家語言文化為主題的大型多人線上角色扮演遊戲,為中華民國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的客家語言文化數位學習網及推廣計畫之一部分。故事以林爽文事件為背景,玩家扮演六堆義民保衛家園。.

新!!: 六堆和六堆鑼鼓聲 · 查看更多 »

六龜區

六龜區(臺灣客家語:Liu̍k-kûi khî),位於中華民國高雄市東北部,東鄰桃源區、茂林區,西鄰甲仙區、杉林區、美濃區,南接臺灣省屏東縣高樹鄉、三地門鄉。 六龜區位居屏東平原與中央山脈之丘陵交會地,地處六龜地塹帶,荖濃溪縱谷西岸六龜河階上,南北狹長。本區在氣候上屬熱帶季風氣候,高溫多雨,年均溫為攝氏23度,每年5月至9月為雨季,降雨量全年約1,500-2,000公釐。年平均最低溫為攝氏21.6度,平均最高溫為攝氏28.4度。本區居民以客家(約佔44%)、閩南族群為主,亦有外省及原住民族群。全區均被納入茂林國家風景區範圍,近年來觀光業蓬勃發展。.

新!!: 六堆和六龜區 · 查看更多 »

六根庄三山國王廟

六根--三山國王廟,舊名千山公侯宮,主祀三山國王,由林、蕭、羅姓等先賢倡建,康熙三十六年(1697)廟成,次建於道光、同治年間,再建於民國七十年(1971),是位於臺灣屏東縣佳冬鄉六根村的三山國王廟,在元宵節前有迎男孫丁的習俗。.

新!!: 六堆和六根庄三山國王廟 · 查看更多 »

先鋒堆 (六堆)

先鋒堆,六堆之一。為朱一貴事件發生後到1895年乙未戰爭之間存在屏東平原的自衛組織。.

新!!: 六堆和先鋒堆 (六堆) · 查看更多 »

前堆 (六堆)

前堆,六堆之一。為朱一貴事件發生後到1895年乙未戰爭之間存在屏東平原的自衛組織。.

新!!: 六堆和前堆 (六堆) · 查看更多 »

四县话

四县话,又名四縣、四縣腔(四縣腔台灣客拼:xi ien/ian kiongˊ北台灣四縣腔的「縣」讀 ien(白話字:yen,下同);南台灣則為 ian(yan)。比較 、 ,客語白話字:si-yen/yan-khiông),是台湾客家族群使用的一种次方言,同时是台湾客家语次方言之中,使用人口最多的一支,公众场合的客家语播音,多使用这种语腔。四县腔广泛分布于台湾北部和南部,主要的代表区域有北部的桃园市、苗栗县,南部的高雄市、屏东县六堆地區,习称为讲四县(台灣客拼:gongˋ xi ien/ian)。 台湾的客家语有“四海永乐大平安”之称,即四县话、海陆腔、永定腔、长乐腔、大埔腔、饶平腔、诏安腔。其中,四县话、长乐腔都来自广东省嘉应州。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设立的嘉应州,历史上管辖了五个县,即是有名的嘉应五属。四县话来自嘉应州的程乡县(今梅州市)、鎮平县(今蕉岭县)、兴宁县、平远县,故称四县话或四县腔;长乐腔来自嘉应州的长乐县(今五华县),故称长乐腔。目前,永定腔和长乐腔已经基本退出个人家庭,仍然保留下来的只有“四海大平安”这五种客家次方言。台灣目前仍廣泛使用的客家話僅剩四縣海陸兩者。 台湾的四县话与大陆的梅县话略有不同,由于四县移民实际上以嘉应州的鎮平县,也就是现在的蕉岭县为最多,所以台湾的四县话与大陆的蕉岭县客家话更为相近;但实际上,北台灣的四县腔(或稱北四縣腔、苗栗腔)与南台灣六堆的四县话(南四縣腔),詞彙、音韻仍略有差别,全國語文競賽的朗讀就因南北差異而分出(北)四縣、南四縣兩種競賽使用腔調。又四縣字面上包括兴宁县、长乐县,但兩縣舊屬惠州府,較接近海陸腔。.

新!!: 六堆和四县话 · 查看更多 »

竹田鄉

竹田鄉(臺灣客家語南四縣腔:zugˋ tienˇ hiongˊ)位於臺灣屏東縣中部,為六堆之中堆。北臨麟洛鄉,東鄰內埔鄉、萬巒鄉,西鄰萬丹鄉,南接潮州鎮。居民以客家人為多,約佔八成 。 竹田、竹南、糶糴、履豐、頭崙、二崙、美崙、永豐、福田、西勢、南勢等十一村為客家--,僅近萬丹鄉之六巷、大湖、鳳明、泗洲村為閩南--。 本鄉地處屏東平原中央,有東港溪、隘寮溪的支流流過,地勢平坦,氣候屬熱帶季風氣候,居民產業以農業為主。.

新!!: 六堆和竹田鄉 · 查看更多 »

篤嘉莊之戰

嘉莊之戰,又稱三頂部篤佳庄之戰、篤佳莊之戰,是發生在1787年2月,林爽文事件中的戰役。該戰役過程中,六堆軍擊潰天地會駐守在小篤家、阿里港等處的部隊。而經此一役,天地會勢力遭挫,此後天地會領導人林爽文的副手莊大田將勢頭轉向對客家庄的報復,翌年一月糾集數萬人反攻客家庄。.

新!!: 六堆和篤嘉莊之戰 · 查看更多 »

粄條

粄條是流行於華南的客家美食。是大米類副食產品。.

新!!: 六堆和粄條 · 查看更多 »

美濃區

美濃區(臺灣客家語南四縣腔:瀰濃,miˇ nungˇ;臺羅:Bi-long),舊稱瀰濃,是中華民國高雄市的一個市轄區。 美濃是臺灣客家六堆中之右堆,由於清領時期大量客家漢人至六堆地區開墾,使得美濃至今仍保有豐富客家文化,並為南臺灣最著名之客家文化地區之一。其境內居民仍多屬客家人,約佔93.5%左右,但近年青年人口嚴重外流。 美濃之地形多屬山區平原,且為荖濃溪之沖積扇所在;全區水文系統豐富,有荖濃溪與其支流美濃溪貫穿全境。 美濃之氣候屬於熱帶季風氣候,高溫多雨,年均溫約攝氏23度,全年降雨量約1,500-2,000公釐,丘陵與山地則在2,000公釐以上,年平均最低溫為攝氏21.6度,而平均最高溫為攝氏28.4度。 美濃東、西、北面分別接壤六龜區、旗山區、杉林區,南與東南分別接壤臺灣省屏東縣里港鄉、高樹鄉,全境南北長15公里、東西寬9公里,面積約佔120.0316平方公里。.

新!!: 六堆和美濃區 · 查看更多 »

義軍 (臺灣客家人)

義軍,或稱義勇軍,為清朝時期臺灣客家人主要防衛力量。1895年台灣民主國成立,納入太平軍、棟軍、新楚軍、六堆等軍以及各地民勇,和台灣原住民勇士,改稱「義軍」或「義勇軍」。奉台灣民主國總統唐景崧命令,由李秉瑞任軍務大臣、李惟義任正規軍總兵、吳湯興任義民大統領,曾因參加乙未戰爭聲勢受挫。.

新!!: 六堆和義軍 (臺灣客家人) · 查看更多 »

甲仙區

仙區(臺灣客家語南四縣腔:gabˋ xienˊ kiˊ),位於台灣高雄市東北部,東鄰桃源區、六龜區,西鄰臺南市南化區,北接那瑪夏區,南連杉林區。位居南部橫貫公路西端之要衝,以芋頭、竹筍等農特產品而聞名。族群屬六堆中的右堆,客家人約占區內三成一之眾。.

新!!: 六堆和甲仙區 · 查看更多 »

瀰濃庄戰役

濃庄戰役,為1787年林爽文事件中發生於今高雄市美濃區的一場戰役,天地會部隊圍攻瀰濃庄,六堆軍前往守禦臺灣府城而守備空虛,該戰六堆軍以少勝多。相傳瀰濃庄存亡絕續之時,貌似關公的德勝公助陣,後人於彌濃庄建德勝公壇,每年祭祀。.

新!!: 六堆和瀰濃庄戰役 · 查看更多 »

白志廟

白志廟,舊稱白廟,全稱過江白志公廟,是位於屏東縣里港鄉過江村的廟宇,原先供奉張丙事件中在阿里港閩客械鬥死亡的六堆民兵,後來改為主祀當地一位善於醫術者「阿志伯」。.

新!!: 六堆和白志廟 · 查看更多 »

莊大田

莊大田,清朝乾隆年間福建省漳州府平和縣人,年幼時(1742年)隨父親渡海至臺灣府彰化縣,莊父死後,遷居鳳山縣篤加港。 後成鳳山天地會首領,林爽文事件時於鳳山起兵響應,自號洪號輔國大元帥,發生篤嘉莊之戰。莊的勢力二度攻下鳳山縣城,與林爽文勢力大抵以臺灣府府治劃分南北,兩股勢力兩度圍攻臺灣府城失敗。 陝甘總督福康安帥清兵登陸於鹿港,又在臺灣募兵數千人,合兵一萬四千,破爽文。莊大田與泉州籍首領莊錫舍有嫌隙,莊錫舍投奔清兵,大田行蹤為清軍所知,被乌什哈达率領的水師抓獲時,已身受重傷,在臺灣被處死,函首燕京。.

新!!: 六堆和莊大田 · 查看更多 »

鍾理和

鍾理和(),筆名江流、里禾、鍾錚、鍾堅,是一位出身臺灣六堆的客家籍作家。 他的代表作有長篇小說《笠山農場》、中篇小說《雨》及短篇小說《原鄉人》、《貧賤夫妻》等,一生創作共計長篇小說一部、中篇小說七部、短篇小說四十一篇,還有部分詩歌和散文等。被稱為「倒在血泊裡的筆耕者」。.

新!!: 六堆和鍾理和 · 查看更多 »

萬巒鄉

萬巒鄉(臺灣客家語南四縣腔:van lanˇ hiongˊ)位於臺灣屏東縣中部近山,氣候屬熱帶季風氣候,為六堆之先鋒堆,閩客混居,客家人口比例約四成。現以特產萬巒豬腳而聞名全國。 客家人主要分佈西部的萬巒、萬和、萬全、鹿寮、頭溝水、三溝水、泗溝水、五溝水、硫黃崎等聚落,閩南人則居東南的佳和、佳佐、老籐林、新厝、新置等地,亦有加匏朗、赤山、萬金平埔族原住民村--。 是中華民國陸軍機械化步兵第333旅(埔光部隊)的駐地。.

新!!: 六堆和萬巒鄉 · 查看更多 »

萬丹萬泉寺

萬丹萬泉寺,又稱萬泉寺上帝公廟,是位於臺灣屏東縣萬丹鄉寶厝村的北帝廟兼觀音寺。.

新!!: 六堆和萬丹萬泉寺 · 查看更多 »

高雄市

市是中華民國的直轄市,臺灣三大都市之一,位於臺灣西南部。其轄域東北至中央山脈及玉山主峰,西南至南海上之南沙太平島、中洲島、東沙群島。順時針方向與臺南市及嘉義縣、南投縣、花蓮縣、臺東縣、屏東縣、澎湖縣(隔海鄰接)等縣市相鄰。面積達2,952平方公里;設籍人口277.4萬人,為臺灣人口排名第三的城市。高雄市自19世紀末開港,舊稱「打狗」,是高雄「たかお」(Takao)的日文發音,來自於竹林的平埔語Takou音譯近似於閩南語的「打狗」,於是漢人便以「打狗」稱之。日治時代發展為重工業林立的港埠城市與軍事要地,素有「港都」之稱,並在20世紀中葉後成為臺灣南部政治和經濟及交通中樞,並於2018年4月28日成為中華民國海洋委員會的所在地,為臺北地區以外第一個設立中央部會的地區。.

新!!: 六堆和高雄市 · 查看更多 »

高雄人口

市位在台灣西南部,是中華民國的直轄市,總人口有2,774,323(2018年5月)。.

新!!: 六堆和高雄人口 · 查看更多 »

高樹忠勇公墓

樹忠勇公墓,是位於臺灣屏東縣高樹鄉東興村文昌路水圳旁的義民塚。.

新!!: 六堆和高樹忠勇公墓 · 查看更多 »

高樹鄉

樹鄉(臺灣客家語南四縣腔:goˊ su hiongˊ)位於台灣屏東縣北方,北臨高雄市六龜區,東鄰三地門鄉,西鄰里港鄉,西北連高雄市美濃區,南接鹽埔鄉。屬六堆中的右堆,客家人口約佔全鄉56%左右。 本鄉位處屏東平原東北部,除東南方的丘陵外,全境均屬高屏溪眾多支流所沖積而成的平原,地勢平坦,東有中央山脈阻隔,氣候上屬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溫約28℃,年雨量約2500公釐。 居民產業以農業為主,近年來觀光業也頗有發展,有部分地區被劃入茂林國家風景區的範圍,為茂林國家風景區的門戶,目前屏東縣政府正探勘溫泉,即將成為高屏地區交通最便利及距離高雄市、屏東市最近之溫泉觀光區,並擬規劃為觀光休閒區。高樹是屏縣33鄉鎮中老人最長壽鄉鎮,平均年齡78歲。 高樹鄉醫療院所數量位居屏東縣鄉鎮前茅,特別是高樹市區醫療院所密度極高,為屏北平原與高屏山麓地區的重要醫療服務中心。.

新!!: 六堆和高樹鄉 · 查看更多 »

麟洛鄉

麟洛鄉(臺灣客家語南四縣腔:linˇlog hiongˊ)位於臺灣屏東縣北部,地勢平坦,全境為平原地形。客家六堆中之前堆,居民以客籍為主,約佔87%,屬高雄都會區的衛星城市之一。.

新!!: 六堆和麟洛鄉 · 查看更多 »

黃袞 (清朝)

黃袞,字芳榮,號補堂,中國清朝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白馬鄉新坊村人。年輕時讀書求取功名,但一直沒有成就,當時臺灣設粵籍生員八名,於是前往臺灣進取。乾隆五十一年時臺灣發生林爽文事件,威脅位於臺灣南部的客家人僑居的村莊。黃袞以一介書生,追隨其師曾中立,慷慨策劃團練六堆義勇,事成後,授六品銜,賞戴藍翎,議敘江西州判。嘉慶七年摺委署陝西省白河知縣,在該縣的大山廟剿白蓮教軍時,歿於陣。 黃袞之後人於近代,循著先祖的遷移的軌跡,自廣東渡海至臺灣,於高雄縣定居,並將林爽文事件的隨軍戰爭筆記《邀功記略》公諸於世。.

新!!: 六堆和黃袞 (清朝) · 查看更多 »

黃驤雲

黃驤雲(),字雨生,廣東嘉應州籍,臺灣淡水廳中港頭份莊人。清朝政治人物。 黃驤雲祖上為廣東客家人,由嘉應州遷臺。父黃清泰,任嘉義長福營參將次子。黃驤雲自幼聰穎,入縣學,後轉福州鰲峰書院就讀。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中福建鄉試舉人。道光九年(1829年),登進士,授工部主事。 不久,黃驤雲因母病告假回籍。張丙事件爆發,黃驤雲受臺灣道平慶之委,勸說六堆粵人約束子弟,不得滋事。招致鄉民不滿,有詩諷刺︰「上庄金團真無情,帶起官兵捉粵人。殺了幾多青頭子,害了幾多好漢人。」黃驤雲後來移居頭份莊。.

新!!: 六堆和黃驤雲 · 查看更多 »

龍蘭窩威武祠

龍蘭窩威武祠,舊稱竹扶人壇,是位於臺灣高雄市美濃區龍肚--的寺廟,祭祀「竹扶人」,與乾隆三十三年的黃教之亂有關。.

新!!: 六堆和龍蘭窩威武祠 · 查看更多 »

閩粵械鬥

閩粵械鬥(當代又稱閩客械鬥)是發生在18世紀中到19世紀末(臺灣清治時期),臺灣汉族族群(祖籍福建的閩南人、祖籍广东的客家人、潮州人)間的武裝衝突。.

新!!: 六堆和閩粵械鬥 · 查看更多 »

闽南民系

閩南民系,簡稱閩南人,客家稱河老(Hô-ló),又稱福佬(Hok-ló)、學佬(Ha̍k-láu),是漢族七大民系中閩民系的分支之一。閩南裔人主要分佈於臺灣、福建、廣東、浙江、海南以及東南亞等華裔聚居地,若加上世界華僑總和則人口超過1億。狹義的閩南人指的是中國福建閩南地區使用泉漳片者,約為今日的福建南部沿海、廣東與香港、澳門、臺灣、東南亞與歐美以及世界各地的閩南移民;廣義的閩南人則包括了潮汕人、海陸豐話、浙南閩語、龙岩话、大田话、雷州话、海南話、中山閩語的使用者。在中國大陆福建省、臺灣各縣市(除了南桃園地區、新竹縣、苗栗縣)、东南亚国家例如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菲律宾等地,閩南裔人口大多是當地優勢族群。 今日在臺灣的泉漳後裔若以國語自稱,慣用詞多為「臺灣人」、「本省人」、「閩南人」,若以母語臺灣話自稱則有臺灣人、河洛人、本省人等稱法。臺灣史教科書使用閩南人一詞。桃園市政府使用河洛人一詞,並舉辦桃園河洛文化節。而東南亞各國閩南裔則常以「福建人」做自稱。因臺灣人並非由單一族群及使用單一語言所組成,在需國語情境細分所屬族群時,亦會依來臺祖使用臺灣河洛人一詞。.

新!!: 六堆和闽南民系 · 查看更多 »

邱鳳揚

邱鳳揚(Khu Hōng-iông;),中國清朝福建省臺灣道鳳山縣港西里火燒庄人,1894年任前堆總理,因軍功獲朝廷封六品千總,1895年獲推舉為六堆最後一屆大總理抗日。火燒莊之役後彈盡援絕,六堆組織被迫解散。抗日戰爭結束後,邱家移居阿猴東邊的田寮開墾,建立了下寮莊。.

新!!: 六堆和邱鳳揚 · 查看更多 »

臺南市

臺南市是中華民國的直轄市,位於臺灣西南部的都市,其西面臨臺灣海峽、東面臨阿里山山脈、北面與嘉義縣鄰接 、南面與高雄市鄰接。面積約2,191.65平方公里,為平原區比例最大,地形最平緩的城市,設籍人口約188.5萬人,為中華民國六個直轄市之一。臺南市區的建城歷史可上推至1620年代,為臺灣最早建立的城市。爾後從荷治時期到清治末期將巡撫衙門遷至臺北為止,臺南一直都是臺灣的首府,遂有「古都」之稱;清代設臺灣府治於此得名「府城」,臺南市在19世紀時為臺灣的政治、經濟、金融中心。現今則為南臺灣學術、教育之中心,包括中央研究院、國家圖書館、科學園區南部分址均位在臺南。依據平面媒體民調,台灣縣市競爭力排名,臺南市已連續3年高居全台第二名。現以小吃、夜市商圈、旅遊度假、古蹟文化、娛樂流行吸引觀光人潮。並以宜居、樂活城市著稱。.

新!!: 六堆和臺南市 · 查看更多 »

臺灣

臺灣,舊稱福爾摩沙,是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北側的島嶼,地處琉球群島與菲律賓群島之間,西隔臺灣海峽與中国大陆相望,周圍從3點鐘方向以順時鐘排序分別為太平洋(菲律賓海)、巴士海峽、南海、臺灣海峽、東海所環繞,為東亞島弧中一島。面積約3.6萬平方公里,為世界第38大島嶼,其中七成為山地與丘陵,平原則主要集中於西部沿海,地形海拔變化大。因北回歸線貫穿,氣候介於熱帶與亞熱帶地帶之間,北回歸線以北為副熱帶季風氣候、以南為熱帶季風氣候,自然景觀與生態系資源相當豐富而多元。全島現今人口約2,331萬人,超過七成集中於西部的五大都會區,其中以行政中心臺北為核心的臺北都會區最大,總人口達700萬。族群構成以漢族、原住民族為兩大民族:原住民族由多個屬於南島民族的部族組成,漢族則依民系及移民年代的不同而分為河洛(閩南)、客家與外省族群,其中河洛為臺灣最大族群。 臺灣自古為原住民族世居之地,台湾原住民在17世紀中葉來自中國大陸的漢人移民潮開始前居於主體民族地位;但隨著漢族不斷移入、持續向內陸開墾、以及與平埔族原住民通婚,漢族遂取代原住民族成為臺灣的最大民族。自有信史記錄以來,歷史上曾經歷大肚王國、荷西時期、明鄭時期、滿清時期、日本時期等多次政權遞嬗,最近一次為1945年10月後由中華民國統治。1949年兩岸分治後,中華民國的有效統治範圍限縮至臺澎金馬與部分南海島礁,臺灣自此實質上成為中華民國的主要領土,並延續至今。 歷經1860年臺灣開港以來至日治時期所打下的現代化基礎、以及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運用美援所進行的一系列的經濟建設,臺灣自1960年代起在經濟與社會發展上突飛猛進,締造舉世聞名的「臺灣奇蹟」,名列亞洲四小龍之一;之後在1990年代躋身已開發國家之列,目前無論人均所得或人類發展指數均具世界先進國家水準。臺灣擁有蓬勃的製造業及尖端科技,在半導體、資訊科技、通訊、電子精密製造等領域執牛耳。貿易方面主要透過高科技產業賺取外匯,經濟發展上以高科技產業與服務業為中心,亦朝向文化產業及觀光業發展。 隨著解嚴以來政治上的自由化與民主化,以泛藍與泛綠為首的政黨政治、統一與獨立議題、以及公民社會的形成,臺灣逐漸捨棄過往戒嚴時代形塑的中國史觀,發展出臺灣主體性與多元文化主義,使得臺灣文化呈現多元並立、兼容並蓄的面貌。.

新!!: 六堆和臺灣 · 查看更多 »

臺灣客家語

臺灣客家語(,四縣腔臺灣客拼:Toiˇ Vanˇ Hagˋ Gaˊ Ngiˊ,海陸腔臺灣客拼:Toi Van Hag Gaˋ Ngiˋ;Taiwan Hakka),又稱臺灣客家話,是臺灣客家人所使用的客家語,主要源於粵東,及少部份的閩南、閩西地區,於1993年統計約有236.6萬人使用,日治時期常被稱作廣東語,並出版諸多相關作品。 臺灣的客家語主要為四縣及海陸兩種腔。但其中又以四縣腔較為強勢,在公共場合(如車站)皆採此腔發音。四縣話與海陸話對同一個字的發音基本上一致或相似,但聲調的調值卻正好相反,形成兩者在讀同一句話時,出現聲調你高我低、你升我降的有趣唱反調情形。 而由於在聲調的轉換上是有規則可循的,因此兩個分別講四縣話和海陸話的人,尚且能順利溝通。同時,四縣話與海陸話的使用人口數,達到台灣客家語使用人數的9成以上。 此外,另有少數地區亦說大埔、饒平、詔安、永定、長樂等腔,合稱「四海永樂大平安」。其中永定、長樂兩個腔調幾乎完全退居個人家庭,目前較活躍而有完整分布區的為四縣、海陸、大埔、饒平、詔安,其之間語言互通的關係或族群多寡的分布正好成「四海大平安」之次序所排列。 調查結果發現,在符合《客家基本法》定義且會說客語的客家民眾當中,與他人溝通的客語腔調以「四縣腔」的比例最多(56.1%),其次為「海陸腔」(41.5%),其他如「南四縣腔」(4.8%)、「大埔腔」(4.2%)、「饒平腔」(1.6%)、「詔安腔」(1.3%),使用其他腔調的比例占 0.5%。 由於臺灣長久以來以閩南語(福佬話)為絕對強勢,很高比例客家人因環境因素而能聽解閩南語,甚至完全福佬化,成為福佬客。中華民國接管臺灣後又有國語運動之緣故,導致臺灣客語文化面臨空前流失。據中華民國客家委員會於2004年所做之調查,1974年以前出生的年輕客家人有3成能聽解客語,而僅1成可流利使用;在家庭語言方面,1974年以前出生的客家子女約有60%使用國語、20%使用臺灣閩南語、未滿10%使用臺灣客家語。不過近年來,臺灣人意識到保護客家文化和客家語的重要性,設立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訂定《客家基本法》以保護之,並規定客家語為法定大眾交通工具播報用語言之一。2016年1月,蔡英文於電視政見會中承諾,在她當選總統之後,會把客語正式的定為國家語言,並於2017年12月29日三讀通過客家基本法修正案,正式將台灣客家語列為國家語言。 目前臺灣客家語的學術研究單位有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國立聯合大學客家研究學院及全球客家研究中心、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

新!!: 六堆和臺灣客家語 · 查看更多 »

臺灣客家語拼音方案

客家語拼音方案,原名臺灣客家語拼音方案(客語白話字:Thòi-vàn Hak-kâ-ngî Phîn(Piâng)-yîm Fông-on)為目前中華民國教育部所公告的臺灣客家語羅馬字拼音方案。 2008年中華民國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以2003年公告之「臺灣客語通用拼音方案」為基礎進行修訂,並增加四縣腔、海陸腔、大埔腔、饒平腔、詔安腔等五腔音節表附錄,2009年微調內容後再度修訂公布。 2012年增加南四縣腔拼音資料,調整拼音方案內容說明,並將「臺灣客家語拼音方案」改為「客家語拼音方案」,同年11月公布。.

新!!: 六堆和臺灣客家語拼音方案 · 查看更多 »

臺灣義民信仰

臺灣義民信仰是指臺灣民間信仰中奉祀義民的信仰,「義民」本義為「義勇之人民」。臺灣所謂的義民爺,是指祭祀在械鬥、民變、戰爭中,因保衛家鄉而犧牲的義民軍。每年農曆七月二十為「義民節」。新竹縣新埔鎮「褒忠亭義民廟」因收葬林爽文事件及戴潮春事件中陣亡的桃竹苗子弟兵忠骸,並祭祀乙未戰爭中因抗日保臺而犧牲的忠靈,香火十分鼎盛。.

新!!: 六堆和臺灣義民信仰 · 查看更多 »

臺灣話

臺灣話(方音),又稱為臺灣閩南語,是指在臺灣通行的閩南語,為閩南語泉漳片之變體,主流腔調與福建省之廈門話和漳州話相近。近代以來常以臺語(方音)稱之,日治時期稱為臺灣語(),並出版了許多與日語對譯之作品。一般英語稱之為Taiwanese或Taiwanese Hokkien。以其為母語的閩南裔臺灣人是臺灣第一大族群。 自明鄭與清治時期起,特别是渡臺禁令開放後,大量中國大陸移民進入臺灣,其中以福建南部(閩南)的泉州府和漳州府的居民佔多數;其所帶來的閩南語逐漸在各地演變分化,並融入荷蘭語、日語及原住民語言等語言於其中,使得臺灣話與福建的閩南語在詞彙使用及腔調上存在有不少差異。隨著漳泉移民(閩南裔台灣人)的居住範圍擴及臺灣各地,其語言逐漸成為臺灣本島最主要的通行語言之一;雖然日治時期、戰後時期時,官方先後推行日語與國語(華語),臺灣話現今依然於臺灣普遍可聞。根據2009年所發表的《臺灣年鑑》,臺灣民眾約有73%能夠說臺灣話。戰後初期,小學是可以臺灣話來教漢文的,但在歷經數十年的講國語政策後,目前的教育體制,用臺灣話教學授課遠不及華語的使用量,且對於臺灣話書寫的規定也未盡完善,使得臺灣話人口後代的年輕族群已無法流暢使用該語言。若無出現新的強力政策轉捩點,三十年內臺灣話因政策和教育不彰將可能在年輕世代上斷送。 總體上說,臺灣話在北部為偏泉混合腔,中南部平原偏內埔腔,西部沿海偏海口腔。漳州移民主要居住在中部平原地帶、北部沿海地區及蘭陽平原,被稱為內埔腔;泉州移民主要居住在中部沿海地區、臺北盆地,被稱為海口腔,南部則為泉漳混合區。而「泉州人居住在海濱,漳州人居住在內陸平原」的說法,僅在中部符合此一分布。.

新!!: 六堆和臺灣話 · 查看更多 »

臺灣舊地名列表

臺灣舊地名係指臺灣自開發史以來出現地名至今變革皆收納,並附錄福建金馬地區地名,但不含無從考證或不存在之地名。通常舊地名泛指台灣先人原初使用地名,隨著時空轉移與行政調整後,其中又以日治時期以及戰後國民政府進行「地名雅化」政策影響甚大,因此行政調整後的多數地區捨棄舊地名而改用新地名,形成現今臺灣大眾常用之地名,故本列表將地名變化史與行政調整變革做為完整歸納,使舊地名明確指出現今所在位置。.

新!!: 六堆和臺灣舊地名列表 · 查看更多 »

臺灣文化

臺灣文化,由於臺灣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加上過去兩千年的移民社會,由多樣化的人種族群所組成,且不同時代背景而有多面向的呈現。從最早期的南島文化、古閩越文化,到中期的海盜文化,地理大發現後的荷蘭、葡萄牙、西班牙殖民者帶來的早期歐洲文化,明鄭時期以後東南沿海漢族開始大規模開墾而帶來的閩南文化和客家文化,儒家道家和佛教等宗教開始對本區域發生影響,再到後來又混合日治時期的文化與受日本皇民化影響,20世紀中葉起受戰後歐美文化的影響,以及本地與台灣原住民的文化復興,二十世紀中後期,印尼,越南等東協國家大量移民台灣,各已超過十萬人口,對台灣多語言,文化造成豐富的碰撞 台灣文化因此具有傳統與現代的面向,以台灣為主體的文化範疇逐漸確立。.

新!!: 六堆和臺灣文化 · 查看更多 »

臺東縣

臺東縣(排灣語:Valangaw;英語:Taitung County;tl),是中華民國臺灣省的縣,位於臺灣本島東南方,面積僅次於花蓮縣、南投縣,為臺灣第三大縣。地理位置上,臺東縣縣境絕大部分位於北回歸線以南(北回歸線通過其極北端),東臨太平洋(菲律賓海),南面和西面與屏東縣、高雄市以中央山脈為界,北面與花蓮縣為鄰。 由於位處熱帶氣候區且面山近海,臺東縣自然資源相當豐富;不但境內保有多處自然文化保留區,臺東縣各式特產:無論是海裡的柴魚或是平原上的釋迦,甚至是山上的茶葉、鳳梨、金針、洛神花等,無不名聞全臺。另因為開發較晚,所以臺東保留有豐富的臺灣原住民文化,縣內的阿美族、卑南族、魯凱族、布農族、排灣族、達悟族6族佔全縣人口比例三成以上,為全臺灣最高。除此之外,史前遺址的數量也是臺灣之最。另外人口密度為全臺最低,每平方公里僅62.50人。 在族群結構上,除原本定居於此的原住民外,其他居民皆為近150年陸續移居而來的移民後代。最早的漢人開拓者多是直接來自於福建省的閩南人,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部分中華民國國軍榮譽國民與其眷屬(外省人)安排在此興建眷村與定居,八七水災後西部災民部分亦遷居於此,以及部分從六堆區域遷來的客家人。因為如此眾多族群在此定居繁衍,今天的臺東成為一個多元族群文化社會。.

新!!: 六堆和臺東縣 · 查看更多 »

長治鄉

長治鄉(臺灣客家語南四縣腔:congˇ cii hiongˊ)是臺灣屏東縣下轄33個鄉鎮市之一,位於屏東縣北部,地勢平坦,由東南向西北緩傾,北臨鹽埔鄉,東鄰內埔鄉,西鄰屏東市,西北連九如鄉,南接麟洛鄉。氣候上屬熱帶季風氣候。 本鄉是客家六堆中的前堆,居民以客家人為主要族群(約五成),閩南人次之,產業則以農業為主。.

新!!: 六堆和長治鄉 · 查看更多 »

李秀雲

李秀雲,臺灣屏東縣竹田鄉頭崙村客家人,台糖員工、台灣攝影家,為舊日六堆客家與農村文化的留有許多影像。.

新!!: 六堆和李秀雲 · 查看更多 »

杉林區

杉林區(臺灣客家語南四縣腔:cam limˇ ki/cam naˇ kiˊ)位於台灣高雄市東北部,北接甲仙區,東連六龜區,南接美濃區、旗山區,西鄰內門區,西北連臺南市南化區。區內居民以客家人為多(約佔全區63%)。.

新!!: 六堆和杉林區 · 查看更多 »

武隆阿

武隆阿(v,),勇號阿勒精阿巴圖魯,字駿亭,瓜爾佳氏(或作瓜勒佳氏),是一位出身滿洲正黃旗以監生身分任官的清朝官員。.

新!!: 六堆和武隆阿 · 查看更多 »

武洛

武洛,位於臺灣屏東縣--茄苳村,指稱擁有三百年歷史的客家聚落。參考內政部網站所刊行的屏東縣里港鄉行政區域圖史上曾有臺灣原住民馬卡道族的武洛社,今已不存。.

新!!: 六堆和武洛 · 查看更多 »

汉语方言

在汉语/汉语族中,各地方存在著口語性差距極大的語言變體,稱為漢語變體(varieties of Chinese)。中国出于政治因素,把這些變體都統稱為所谓的漢語方言。 汉语的差异化程度随地域而别。在官话区内,往往相距数百公里的居民也能勉强溝通;而在华南地区,有着“十里不同音”的说法,有些地方的差異程度就連同城居民也无法溝通的程度。不过在書寫上除了部分用詞之外,汉语的书面语却十分统一:在古代有产生于汉语分化前的文言文,现代則有以官话为基础产生并制定的白话文。 「漢語方言」被认为是一個極具漢民族特色的稱呼,因為雖稱為“方言”,但其實方言內部的語言差異甚至比歐洲諸語之間的差異更大,甚至方言內部的次方言之間的差異也比一些歐洲語言间的差异要大(如閩語內部的差異)。因此一部分西方學者比照歐洲語言的劃分,認為漢語內部的方言應該集體升格為語言,即汉语族下的诸语言。 汉语方言的划分主要是以“对古代汉语的继承关系”来划分的。若以听感为准,比如闽语内部及吴语内部的各個次方言之間都无法完全通话,但由于有共通的語法邏輯、特定常用詞彙等同源因素,因此皆被视为闽语或吴语。若依「方言」的字面意義「地方的語言」依地域划分,則福建省(閩)内居民并非都使用闽语,亦有客、吴两语的使用者;同时,闽语不只通行於福建,也通行於海南、臺灣、浙江南部,並隨著移民擴展到新加坡與马来西亚。 另外,由於与漢語語系的嚴格對應,有些漢學家(如美國漢學家白保羅)甚至將白語(中國白族的民族語言)也視為漢語的一種方言。由於學術界一般肯定白語与漢語的分裂是在公元前2世紀左右,更因為白族不是漢族,不適用於如此“具有鮮明漢民族特色”的語謂體系,因此這種將白語納入漢語方言的說法无法獲普遍认同。.

新!!: 六堆和汉语方言 · 查看更多 »

潮州裔臺灣人

臺灣潮州人,是臺灣的一個已經融入其他族群的消失群體(指族群認同而不是人群消失,其族系認同,今日已改認同為閩南人,或客家人),指祖籍為中國廣東省潮汕地區也就是清代的潮州府地區,本屬潮州民系移民來臺的臺灣人先祖(其所用的潮州話是閩南語的子方言,但腔調與福建省的泉州府、漳州府有所差異)。 臺灣潮州人最主要的分布地點,鄰近南臺灣六堆客家地區,因為清代臺灣歷史上的閩粵不合,所以在清代的臺灣,臺灣潮州人所講的潮州話,雖然跟福建省的泉州話、漳州話大同小異,但也會被泉州人、漳州人當成是粵人(從廣東省來的人)的一種而敵視並肇生族群不合。所以在清代的臺灣潮州人,也必須跟同屬粵人的另一族群,也就是客家人,一起互相合作,脣齒相依,以抵抗泉州人與漳州人入侵家園。 然而,原本在清代的臺灣潮州人因所使用的潮州話,因為與同屬閩南語系的泉州人、漳州人的口音腔調頗相近,而後到了台灣日治時期(1895年-1945年間),被日本人歸類為「福建種族」。所以經過日治五十年,臺灣潮州人族群自我認同也多半轉向泉、漳閩南民系,只有地名上,仍還留下潮州鎮(位於台灣屏東縣),而該鎮至今仍緊臨高雄市、屏東縣的六堆客家鄉鎮。在地理位置上,留下了臺灣潮州人與臺灣客家人曾經脣齒相依共同保鄉衛土的證據。 除了屏東縣潮州鎮以外,今高屏地區,在六堆外的許多「六堆附堆」庄頭,如八老爺、力社、佳佐、林後、苦瓜寮、四塊厝、崁頂、新莊、九塊厝(位於今九如鄉),上武洛、下武洛(位於今里港鄉)、手巾寮、楠仙(位於今六龜區)、茄苳(今鹽埔鄉洛陽村)、鹽樹(今高樹鄉鹽樹村)等庄頭中,頗多先祖,原本就講潮州話的臺灣潮州人,所以加入六堆客家聯盟,成了「六堆附堆」庄頭。這些「附堆」,地理位置同樣也和「六堆客家庄」唇齒相依,共同保鄉衛土。但到今日,這些附堆庄頭的臺灣潮州人後裔,很多改為認同自己是講臺灣閩南語,有些,則改講南四縣腔的六堆客家話。 早在明代末期,廣東省潮汕地區也是鄭成功家族糧餉和兵員的主要來源地之一,鄭氏攻占臺灣之後,還從閩粵沿海地區招募移民開發土地。 此外,臺灣潮州人又可指1949年金門爆發古寧頭戰役,當時參加此役的士兵有大約一、兩萬人是胡璉將軍從潮州揭陽、潮安的招募的青壯年,後來移防到臺灣本島後陸續退伍。但許多已混入於使用中華民國國語的臺灣外省人之間,較難察覺。.

新!!: 六堆和潮州裔臺灣人 · 查看更多 »

朱一貴

朱一貴(),小名祖,福建漳州長泰人,是台灣清治時期首位大型武裝起義舉事者、清治三大民變朱一貴事件的發動人。舉事期間,定國號為「大明」,建元永和,並受眾人擁戴為中興王,自稱義王,世人俗稱鴨母王、鴨母皇帝。.

新!!: 六堆和朱一貴 · 查看更多 »

春社

春社是源自中国的传统民俗节日,在商、西周时期,是男女幽会的狂欢节日,而后来则主要用于祭祀土地神。春社的时间一般为立春之后的第五个戊日,约在春分前后,但在民间也有二月初二、二月初八、二月十二、二月十五之说。 春社在甲骨文中就有相关的记载,是中国最为古老的节日之一,距今已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在元朝以前,在中国一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但目前在中國大陆和台湾,仅有部分地区存在二月二日拜土地公的习俗,并稱此日為土地誕、福德誕等,但与传统的春社不尽相同。在中国大陆北方部分地区的二月二龙抬头节中,亦有部分民俗沿袭自春社。关于春社的兴衰过程,有学者将其归结为“起源三代,初兴于秦汉,传承于魏晋南北朝,兴盛于唐宋,衰微于元明及清”。 与中国诸多祭祀类传统节日一样,根据主办方的不同,春社分为官社和民社。官社庄重肃穆,礼仪繁缛,而民社则充满生活气息,成为邻里娱乐聚宣的日子,同时有各种娱乐活动,有敲社鼓、食社饭、饮社酒、观社戏等诸多习俗,是民间不可多得的热闹节日。“社会”一词即起源于民社时的聚会活动。 春社一般与“秋社”合称为“社日”,历来有“春祈秋报”的说法:540。清末民初著名易学家尚秉和称,社日“在中国历史上,可谓最古最普遍之佳节。”现今各地遍存的土地庙即是社日祭社时的遗存。.

新!!: 六堆和春社 · 查看更多 »

海豐三山國王廟

海豐三山國王廟,是位於臺灣屏東縣屏東市海豐地區的三山國王廟,在元宵節有迎男孫丁的習俗。.

新!!: 六堆和海豐三山國王廟 · 查看更多 »

新埤鄉

新埤鄉(臺灣客家語南四縣腔:xinˊ biˊ hiongˊ)位於台灣屏東縣中部,其位置距離屏東縣政府南方28.4公里,屬六堆中的左堆,客家人比例約佔五成左右,廣幅東西7.8公里,南北7.6公里,全鄉面積共計59.0102平方公里。東連來義鄉,南接佳冬鄉、枋寮鄉二鄉,北與潮州鎮、萬巒鄉,西與崁頂鄉、南州鄉、林邊鄉等為界,鄉內全境屬於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溫約為攝氏25度,年日照時數約為兩千兩百多小時,年雨量約為兩千毫米,居民以客家人為主。 地理位置位於屏東平原中央部分,雨量充沛,氣候溫暖宜人,適合農作物生長,故新埤鄉主要產業活動為一級產業。.

新!!: 六堆和新埤鄉 · 查看更多 »

方言岛

方言岛是一个地域概念,即一定地域范围内,该地域的居民使用的方言与包围该地区的方言完全不同,使得在语言交流上该地域如同大海中的一个孤岛,所以得名。方言岛内的居民使用独立的方言,往往是因为他们是因历史原因从外地大规模迁入,同时将本身使用的方言带入的缘故。.

新!!: 六堆和方言岛 · 查看更多 »

旗山天后宮

旗山天后宮,是位於臺灣高雄市旗山區的廟宇,主祀海神媽祖,是旗山地區的信仰中心,為二殿二廂的格局,於2000年5月31日公告為高雄縣縣定古蹟,2010年五都改制後,改為直轄市定古蹟。在天后宮出現之前,蕃薯藔庄的公廟為福德祠,天后宮興建後,取代福德祠成為蕃薯藔街的信仰中心,為此並將原立於福德祠的「奉憲嚴禁羅漢腳惡習碑記」重刻一座立於天后宮。該廟前方之廟埕曾為羅漢門巡檢衙門所在地,日治時期為市集,當時曾在今平和街設公設市場以分散人潮,二次大戰後曾設有「新生市場」,現已拆除。.

新!!: 六堆和旗山天后宮 · 查看更多 »

曾中立

曾中立,大清廣東省嘉應州人,字鶴峰。乾隆44年恩科舉人,乾隆49年主講臺灣府城的海東書院。臺灣發生黃教之亂時任六堆大總理,林爽文事件時因六堆軍牽制莊大田部勢力有功,獲賞五品花翎、義勇巴圖魯名號。林爽文事件結束之後沒多久,返回原鄉。.

新!!: 六堆和曾中立 · 查看更多 »

曾貴海

曾貴海(),臺灣屏東縣佳冬鄉人,醫師及客語詩人。1965年進入高雄醫學院醫學系就讀,1966年與江自得、蔡豐吉、王永哲、吳重慶等人創立「阿米巴詩社」。1973年起行醫,1973年至1976年擔任臺北榮民總醫院胸腔內科住院醫師,1976年轉往臺灣省立高雄醫院並定居高雄市。1982年1月與葉石濤、鄭炯明、陳坤崙、許振江、彭瑞金等友人創辦南台灣第一本台灣文學雜誌《文學界》,1989年4月停刊。1991年7月創辦《臺灣文學》雜誌,擔任社長。 1988年擔任臺灣人權促進會高雄分會副會長,開始投身社會運動。1990年擔任臺灣環境保護聯盟高雄分會會長。1996年成立高雄綠色協會並擔任首任會長。 1996年10月11日,擔任建國黨推展委員會高屏地區召集人;但因理念不同而沒有繼續參與建國黨運作。1999年擔任鍾理和文教基金會董事長。2000年之後籌組台灣南社,2002年擔任台灣筆會第八屆理事長,後出任中華民國教育部「本土教育委員會」委員及行政院教育改革推動委員會委員。 2005年11月14日,曾貴海、黃昭堂、李喬、金恆煒、涂醒哲、王美琇、魚夫、吳錦發、陳郁秀、陳菊、吳樹民、文魯彬、林育卉、林世煜、李筱峰、戴寶村、江霞、阮銘與陳鵬雲在台大校友會館召開記者會,宣佈成立「台灣群俠護台灣」助選團,呼籲選民在2005年三合一選舉「以選票捍衛台灣主權」,同時也將督促陳水扁政府追求政治改革。 2006年6月18日,台灣社成立,已卸任台灣南社社長的曾貴海出任台灣社首任副社長。2006年7月17日,針對親綠學者715聲明〈民主政治和台灣認同的道德危機:我們對總統、執政黨和台灣公民的呼籲〉要求中華民國總統陳水扁辭職下台,曾貴海認為,應從制度、法律、道德面樹立典範,呼籲學者不要做「搖擺的狗」。 2007年4月27日中午,曾貴海與台灣南社副社長陳惠凰、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教授郭峰淵、建築師盧友義、城市光廊設計者林熺俊及民主進步黨高雄市議員蕭永達等將近20人在城市光廊舉行記者會,宣示加入「蘇貞昌之友會」(昌友會),支持蘇貞昌參加2007年民主進步黨總統提名選舉,而曾貴海被推選擔任昌友會會長;他們指控,謝長廷一再炫耀「高雄經驗」,漠視民間參與公共建設之成果,太過功利、不追求公益。 2007年5月7日上午,台灣社發布聲明,曾貴海辭去台灣社副社長。2013年2月28日上午,曾貴海出席屏東縣政府二二八事件紀念音樂會,贈送以六堆地區白色恐怖受害者為主角的書《走出六堆的暗夜》給受難者家屬張林淑汝,並在屏東市中山公園二二八紀念碑前獻花。.

新!!: 六堆和曾貴海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