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八一九事件

指数 八一九事件

八一九事件(Августовский путч),又稱八月政变、1991年蘇聯政變,是指1991年8月19日至8月21日,蘇聯政府内部一些高級官員企圖廢除戈爾巴喬夫的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兼蘇聯總統职务並控制蘇聯,然最终未遂的一场政變。政變領導人均为蘇聯共產黨内的強硬派成員,包括苏联的副总统、总理、国防部长、内政部长、克格勃局长和苏联国防会议副主席等。他們认为戈爾巴喬夫的改革計劃太過激进,並認為他正商議簽訂的新聯盟條約将中央權力过大地分散給與了眾共和國政府。此次未遂政變在短短三天內便瓦解,其后戈爾巴喬夫恢復權力。此事件本为减缓当时在苏联已逐渐扩大的离心运动,但最终效果则是粉碎了戈爾巴喬夫對蘇聯在鬆散體制下可維持一體的希望,并实际上加速了苏联解体。.

66 关系: 埃里希·昂纳克去共化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台視新聞叶戈尔·谢苗诺维奇·斯特罗耶夫塔吉克斯坦共产党奥列格·西蒙诺维奇·舍宁尤里·阿纳托利耶维奇·普罗科菲耶夫东欧剧变帕维尔·谢尔盖耶维奇·格拉乔夫乌克兰共产党 (1918年)乌克兰铁路亚历山大·弗拉基米罗维奇·鲁茨科伊俄罗斯公共假日俄罗斯第2近卫塔曼斯卡亚摩托化步兵师俄罗斯自由民主党圣彼得堡冷战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 (苏联)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爱德华·谢瓦尔德纳泽爱沙尼亚爱沙尼亚共产党 (1990年)瓶中信焦哈尔·杜达耶夫盧比揚卡廣場驚爆危機谢尔盖·费奥多罗维奇·阿赫罗梅耶夫鲁斯兰·伊姆拉诺维奇·哈斯布拉托夫费利克斯·埃德蒙多维奇·捷尔任斯基軍隊國家化阿塞拜疆共产党 (1920年)阿尔弗雷兹·彼得罗维奇·鲁比克斯阿纳托利·亚历山德罗维奇·马洛费耶夫阿爾法小組蘇聯總統蘇聯最高領導人列表開放政策葉爾辛效應邓小平南巡苏共中央主要负责人列表苏联8.19事件苏联历史苏联共产党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苏联元帅列表苏联解体苏联部长会议主席T-80主戰坦克...根纳季·伊万诺维奇·亚纳耶夫格鲁吉亚格鲁吉亚共产党 (1921年)桑加苏伦·卓力格江泽民斯坦尼斯拉夫·舒什克维奇新聯盟條約摩尔达维亚共产党政變政治運動愛沙尼亞共和國 (1990–1991)1991年2016年8月19日8月21日8月22日 扩展索引 (16 更多) »

埃里希·昂纳克

埃里希·昂纳克(Erich Honecker,),德國政治家,也是最後一位正式的東德領導人,曾經擔任德國統一社會黨總書記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國務委員會主席。兩德統一以後,他首先逃亡到蘇聯,但由於新俄羅斯聯邦政權成立的關係,埃里希·昂纳克很快就被引渡遣返回德國。他被控告叛國罪及他在冷戰的所作所為,特別是殺害那些試圖逃避昂纳克政權的192位德國人。不過,由於昂纳克患有癌症,所以被釋放。埃里希·昂纳克不久就於流亡中在智利逝世,終年81歲。.

新!!: 八一九事件和埃里希·昂纳克 · 查看更多 »

去共化

去共化,或去共产主义化(Decommunization)是解構共產主義政權所造成和遺留之建制、文化、心理等層面的過程。.

新!!: 八一九事件和去共化 · 查看更多 »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Socijalistička Federativna Republika Jugoslavija,Социјалистичка Федеративна Република Југославија,Socialistična Federativna Republika Jugoslavija)是一個存在於1945年至1992年的巴爾幹社會主義國家,由馬其頓、塞爾維亞、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黑山等社會主義共和國所組成,首都為貝爾格勒。南國為多民族國家,政府奉行聯邦制,由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一黨專政。由於該國承襲有著「第一南斯拉夫」之稱的南斯拉夫王國,因此另有別名「第二南斯拉夫」。 該國起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受軸心國武裝侵略而滅亡的南斯拉夫王國,在軸心軍佔領期間,原南斯拉夫境內出現反抗勢力,其中一支為约瑟普·布罗兹·铁托所領導的共產黨游擊隊,1943年後,西方盟軍認可其為領導南斯拉夫抗戰的盟軍,開始大量軍事增援,狄托的共產黨政權成為了該國的政府代表之一。1945年3月,南斯拉夫由當時的流亡政府和狄托領導的「民族解放委員會」組成聯合政府,同年11月29日,狄托排除與整肅了其他政黨,建立完整的共產黨一黨專制政權,並將國號立為「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1963年再改名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冷戰期間,在狄托領導下的南斯拉夫走上了與其他東歐國家不同的路線,不但有著偏向自由化的經濟體制、政治氣氛與言論自由,更不依附於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蘇聯為首的華沙公約組織兩大軍事聯盟,反而與印度、埃及、印尼和拉丁美洲國家創立了不結盟運動組織,並擁有領導地位。 1980年代至1990年代,隨著東歐社会主义國家經濟衰退、民族主義的復活與東歐劇變,南斯拉夫各民族之間的矛盾逐漸激化。民族間的不和及分裂,伴隨著暴力的排斥其他民族的行為逐漸升級。在此之後,南斯拉夫聯邦走向解體。從南斯拉夫獨立出來的新國家之間因民族問題產生了一系列的暴力衝突,并發展為南斯拉夫內戰。時至1992年,除了塞爾維亞和黑山之外,其他加盟國均退出南斯拉夫聯邦,剩下的兩國則組建成新的「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宣告終結。2008年後,前南斯拉夫的領土分裂出馬其頓、塞爾維亞、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黑山等六個受聯合國承認的國家,以及只得到部分國家承認的科索沃。.

新!!: 八一九事件和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台視新聞

台視新聞(TTV NEWS)是臺灣電視公司(台視)新聞部製播的電視新聞節目總稱,為台視少數幾個自行製作的節目系列之一。現今台視新聞的主要合作對象為非凡新聞(因為非凡電視是台視最大股東且有隸屬關係)。 台視新聞開播時稱為「電視新聞」,起初只在每日20:00~20:15播出一節新聞,當時播報形式為記者1人與女播音員1人輪流播報。中國電視公司(中視)開播後,台視才將「電視新聞」改名為「台視新聞」,以與中視的電視新聞節目總稱「中視新聞」有所區別。 在《台視晚間新聞》主播李四端於1997年3月1日跳槽華視新聞以前,台視一直享有「新聞王國」的美譽。另外,台視率先與美國CNN(有線電視新聞網)簽約,把CNN的新聞影片導入台視新聞,拓展了台灣的電視新聞的國際視野。1988年1月1日,台視新聞部體育組升格為體育部,是台灣唯一專門負責製播體育節目(包括體育新聞)的電視台一級部門,其製播的體育節目總稱是「台視體育」(TTV SPORTS)。 目前,台視新聞在台視主頻有晨間、午間、晚間等三個常態檔次;如逢選舉等重大事件,則會另播出特別報導。此外,台視新聞部也製作新聞資訊節目(深度報導),主要以財經議題、社會新聞為主題。另有台視新聞台及台視財經台製播大量新聞報導。.

新!!: 八一九事件和台視新聞 · 查看更多 »

叶戈尔·谢苗诺维奇·斯特罗耶夫

叶戈尔·谢苗诺维奇·斯特罗耶夫(Его́р Семёнович Стро́ев,)是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亦是一位经济学博士。.

新!!: 八一九事件和叶戈尔·谢苗诺维奇·斯特罗耶夫 · 查看更多 »

塔吉克斯坦共产党

塔吉克斯坦共产党(Ҳизби Кумунистии Тоҷикистон)是塔吉克斯坦的一个共产主义政党,成立于1924年,原名塔吉克共产党,曾是苏联共产党在塔吉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分支。1991年八一九事件后,戈尔巴乔夫宣布停止苏共活动,塔共中央立刻召开非常全会,宣布退出苏共。9月21日再开非常全会,决定更名为塔吉克社会党。1992年1月19日,该党又更名为塔吉克斯坦共产党。 该党的意识形态为共产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该党是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和共产党联盟-苏联共产党的成员。领导人是。.

新!!: 八一九事件和塔吉克斯坦共产党 · 查看更多 »

奥列格·西蒙诺维奇·舍宁

奥列格·西蒙诺维奇·舍宁(Олег Семёнович Шенин,),俄罗斯政治人物,苏联共产党 (舍宁派)领袖。 舍宁原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1990年进入苏共中央政治局,任苏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八一九事变中,舍宁支持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以苏共中央书记名义向各加盟共和国党委发表声明,要求各地党委采取紧急状态。事变被平息后,舍宁被捕。 1994年,舍宁因健康原因被赦免出狱。俄罗斯联邦共产党成立后,舍宁成为俄共领导之一,担任共产党联盟-苏联共产党主席。1997年后,舍宁逐渐开始反对俄共领导人根纳季·久加诺夫,鼓吹俄共和白俄罗斯共产党建立联盟。2001年,舍宁同俄共决裂,另创共产党联盟-苏联共产党(列宁-斯大林),不久改称“苏联共产党”,自任主席。 2009年5月28日,舍宁病逝于莫斯科。.

新!!: 八一九事件和奥列格·西蒙诺维奇·舍宁 · 查看更多 »

尤里·阿纳托利耶维奇·普罗科菲耶夫

尤里·阿纳托利耶维奇·普罗科菲耶夫(Ю́рий Анато́льевич Проко́фьев,)是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

新!!: 八一九事件和尤里·阿纳托利耶维奇·普罗科菲耶夫 · 查看更多 »

东欧剧变

东欧剧变(又称苏东剧变、东欧革命、蘇東波,西方社会称之为1989年系列革命)指在1990年前后东欧和中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发生反对派推翻共产党政权的急剧政治变化。 1989年2月,波兰团结工会取得合法地位后,剧变开始。其后扩展到东德、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前华沙条约组织国家。以1989年六四事件为起点,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出现大范围反对当局执政的抗议活动。1989年6月4日,波兰团结工会在议会选举中以压倒性优势击败执政党波兰统一工人党。同月,匈牙利亦开始拆除其部分边境设防,大量东德居民经由该国流入西德。这加剧了东德内部的不稳定情绪,莱比锡等地出现了大规模群众示威,最终致使柏林墙倒塌,两德合并。而苏联在八一九事件后也不可避免的走向分裂。 这场剧变最终以蘇共亡黨、苏联解体告终,一般被认为标志着冷战的结束。1990到1992年间,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南斯拉夫各共和国相继成为独立国家,捷克斯洛伐克亦走向分裂。域外的柬埔寨、埃塞俄比亚人民民主共和国、蒙古人民共和国、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也相继宣布放弃马克思列宁主义路线。 在东欧剧变后,放弃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中东欧国家的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下降,巴尔干地区亦饱受战乱摧残。美国的世界权力范围则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扩张,美国文化、价值观和资本主义制度继而传播至全世界大部分国家。西方许多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组织把他们的指导思想转变为社会民主主义。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欧洲联盟亦向东欧扩张,欧洲一体化进程因而加快。.

新!!: 八一九事件和东欧剧变 · 查看更多 »

帕维尔·谢尔盖耶维奇·格拉乔夫

帕維爾·謝爾蓋耶维奇·格拉契夫(Па́вел Серге́евич Грачёв,)是一位俄羅斯軍事人物,最高軍階為大將,於1992至1996年期間任俄羅斯聯邦國防部長,擁有蘇聯英雄榮譽頭銜。在國防部長任期裡,由於俄羅斯軍隊在車臣戰爭中的軍事無能以及其接踵不斷的貪污醜聞,致使格拉契夫飽受批評和指控。.

新!!: 八一九事件和帕维尔·谢尔盖耶维奇·格拉乔夫 · 查看更多 »

乌克兰共产党 (1918年)

乌克兰共产党(Комуністична Партія України;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ая партия Украины)是苏联共产党在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分支。该党成立于1918年7月17日,当时取名为乌克兰共产党(布尔什维克)。1952年10月13日,该党改名为乌克兰共产党。八一九事件后的1991年8月26日,乌克兰当局禁止乌共活动。同月30日,乌克兰当局正式取缔乌共。 Category:乌克兰政党 Category:苏联共产党 Category:欧洲共产党.

新!!: 八一九事件和乌克兰共产党 (1918年) · 查看更多 »

乌克兰铁路

乌克兰铁路(Ukrainska zaliznitsya)是乌克兰的国营铁路。铁路运输是乌克兰最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国内铁路网覆盖全国绝大部分地区,铁路总里程超过22,300公里,位居欧洲第三位、世界第十三位。截至2009年,乌克兰铁路拥有1340个车站、129个客运枢纽车站、57个机务段和48个车辆段,承担了全国52%的货物运输量和37%的旅客周转量。铁路系统拥有近40万职工,约占全国劳动人口的2%。 乌克兰全国的铁路运输工作由乌克兰基础建设部下辖的乌克兰国家铁路运输总局统一管理,全国铁路网根据经济区域划分为六个铁路局,包括顿涅茨克铁路局、利沃夫铁路局、敖德萨铁路局、南方铁路局、西南铁路局和第聂伯河沿岸铁路局。.

新!!: 八一九事件和乌克兰铁路 · 查看更多 »

亚历山大·弗拉基米罗维奇·鲁茨科伊

亚历山大·弗拉基米罗维奇·鲁茨科伊(Александр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Руцкой,Alexander Vladimirovich Rutskoy,),俄罗斯政治家、军人、曾任俄罗斯历史上唯一一位联邦副总统。 鲁茨科伊出生于苏联库尔斯克,后参加苏联空军,于1971年毕业于巴尔瑙尔高级军事航空学校,成为一名直升机驾驶员。其后,他服役于北高加索军区,逐渐升迁为中校、副团长,并进入加加林空军学院进修如何使用直升机应对山地游击战。1980年后,他被派往阿富汗执行任务,共执行飞行426次,先后4次被击中,逐渐晋升为上校、副师长。1988年,他驾机在巴基斯坦境内作战时被击落,被游击队俘获后转交巴基斯坦政府。苏联政府用一名巴基斯坦间谍向巴基斯坦政府交换回鲁茨科伊。回国后,鲁茨科伊于当年12月8日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并被选为人民代表,开始从政。 1991年4月,鲁茨科伊同叶利钦结为政治盟友,并与其搭档竞选俄罗斯总统。同年6月,二人竞选成功,鲁茨科伊出任俄罗斯副总统。8月,鲁茨科伊因为自行组建新党被开除出苏联共产党。八一九事件中,鲁茨科伊坚决支持叶利钦,并率部队保卫议会大厦,因功升任空军少将。 苏联解体后,鲁茨科伊开始与叶利钦产生矛盾,成为其休克疗法的坚决反对者,并逐渐与议会领导人哈斯布拉托夫结成联盟,成为叶利钦反对派的领袖之一。两派的斗争很快激化,在1993年莫斯科十月事件中,叶利钦宣布解散议会,而议会则反过来宣布解除叶利钦总统一职,并任命鲁茨科伊为代总统。最终,议会派在武装冲突中败北,鲁茨科伊也被捕。 1994年2月,根据俄罗斯国家杜马的大赦令,鲁茨科伊被释放。其后,他仍然活跃于政坛上,并于1996年竞选库尔斯克州州长成功。2000年10月22日,在竞选连任过程中,鲁茨科伊突然于选举前13个小时被库尔斯克州法院以利用职权为竞选造势和财产来源不明为由取消了竞选资格。2003年11月26日,他在竞选国家杜马议员时,又被俄罗斯最高法院取消了参选资格。 Р.

新!!: 八一九事件和亚历山大·弗拉基米罗维奇·鲁茨科伊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公共假日

以下罗列了俄罗斯联邦政府认定的法定公众假期。在这些日子里,政府机关、外交代表机构和一些商店将关闭。若假日恰逢周末,将在下周一补假。.

新!!: 八一九事件和俄罗斯公共假日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第2近卫塔曼斯卡亚摩托化步兵师

2近卫“塔曼斯卡亚”摩托化步兵师(гвардейская мотострелковая Таманская дивизия,简称塔曼斯卡亚师,中國大陆地区翻译简称为塔曼师或塔曼近卫师,而臺港则将俄军荣誉称号Guard翻译为“亲卫”或者“禁卫”。 塔曼师是俄罗斯陆军中一支久负盛名的部队。隶属于西部军区,其基地位于阿普雷列夫卡附近。 塔曼师作为一支快速反应部队,塔曼师必须保证其80%的人员和100%的武器装备能够随时被调动。在俄军术语中,摩托化部队等同于机械化部队(在其他军队的术语中摩托化不一定等于机械化,如中国人民解放军和美军)。因此塔曼师基本上等同于西方国家的机械化步兵师。塔曼师的主要作战目标是保卫首都莫斯科,并与其他部队组成第20近卫集团军。 现任师长为安德烈·苏契沃少将。 塔曼师的口号是“祖国、荣誉、骄傲”(俄语:"Родина, Честь, Слава")。.

新!!: 八一九事件和俄罗斯第2近卫塔曼斯卡亚摩托化步兵师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自由民主党

俄罗斯自由民主党(Либерально-Демократическая Партия России)由弗拉基米尔·日里诺夫斯基于1989年创建,总部位于莫斯科。 1990年代初期的政党宗旨是同时反对共产主义和“粗野”的资本主义,虽然该党意识形态反对共产主义,但该党却在八一九事件中支持蘇聯共產黨内的強硬派成員为挽救苏联崩溃而作出的最后努力,因此在1993年的俄罗斯国家杜马选举中取得70席。 在2007年的选举中,自民党获得了8.14%的选票,获得了40个席位。政党形象和组织均以党领导人为核心。自民党通常以强烈的民族主义立场和对法律与秩序的关注而示人。 该党派自称为中间派的亲改革民主党派,呼吁实施混合经济体制和俄罗斯力量的复兴,實際上奉行排外的極端民族主義路線。.

新!!: 八一九事件和俄罗斯自由民主党 · 查看更多 »

圣彼得堡

聖彼得堡(p),中文俗稱彼得堡,是俄羅斯的聯邦直轄市,也是西北部联邦管区和列寧格勒州的首府。位於俄羅斯西北部,瀕臨芬蘭灣,涅瓦河流經過市區,為俄羅斯在波羅的海一帶的重要港口。全市人口約520万,是俄羅斯人口第二大城、以及世界上居民超過100萬人的最北端城市。此城是俄羅斯最西方化的城市,也是俄羅斯文化、經濟、科學中心和交通樞紐之一。俄羅斯有眾多重要政府機構設於該市,包括、、列寧格勒州政府、、俄羅斯海軍司令部和司令部。 聖彼得堡由彼得大帝於1703年5月27日建立,在1712年至1918年期間為俄羅斯帝國的首都,並為帝國三次大革命——第一次俄國革命、俄國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十三月革命的中心。聖彼得堡多次因時空背景而易名:第一次世界大戰於1914年爆發後,聖彼得堡為因應當時「去日耳曼化」的風潮而改名為「彼得格勒」(Петрогра́д);在列宁逝世後又改名為「列寧格勒」(Ленингра́д)。第二次世界大戰苏德战争期間,列寧格勒被德軍圍城封鎖長達872天,導致多達150萬人死於飢餓,戰後該城被授予「英雄城市」稱號,並有三個下轄城市被授予「軍事榮譽城市」稱號——羅蒙諾索夫、克隆斯塔和科爾皮諾。1991年蘇聯解體後,列寧格勒經過公投決議後,恢復使用聖彼得堡的原名。 2013年,聖彼得堡制定了2030年戰略發展目標,屆時估計將有市民590萬人。以聖彼得堡為中心構築的面積達1439平方公里,僅次於,在俄羅斯吞併了克里米亞後,聖彼得堡成為繼塞瓦斯托波爾後第二小的聯邦主體單位。 聖彼得堡歷史中心及相關建築群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旅遊業是聖彼得堡的核心產業之一,該市擁有眾多的文化景點,如冬宮、、馬林斯基劇院、俄羅斯國家圖書館、俄羅斯恐龍復活博物館、俄羅斯博物館、俄羅斯有羽毛恐龍博物館、彼得保羅要塞、聖以撒大教堂和聖基道霍大教堂等等。.

新!!: 八一九事件和圣彼得堡 · 查看更多 »

冷战

冷戰(Cold War)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以美國及英國為首的--、與以蘇聯為首的--之間长达半世纪的政治對抗。一般认为,冷战始于1947年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结束于1989年苏东剧变。在二戰結束後,原先結盟對抗納粹德國的美國及蘇聯成為世界上僅有的兩個超級大國,但兩國持有不同的經濟和政治體制:美國及其他北約成员国为資本主義陣營,而蘇聯及其他华约成员国則为社会主义阵营,兩方也因此展開了數十年的對立。冷戰的名稱來自於雙方從未正式交戰的特點,因為在冷戰期間,美蘇雙方所持有的大量核武器,為兩國帶來相互保證毀滅能力。 在數十年的冷戰中,雙方的關係和冷戰的激烈性也不斷變化。重大的幾次衝突事件包括了第二次國共內戰(1946年—1949年)、柏林封鎖(1948年—1949年)、朝鲜战争(1950年—1953年)、第二次中東戰爭(1956年)、古巴飛彈危機(1962年)、越南战争(1959年—1975年)、蘇聯-阿富汗戰爭(1979年—1989年)、蘇聯擊落大韓航空007號班機(1983年)、以及北約優秀射手演習(1983年)等等。他們透過軍事的結盟、戰略部隊的佈署、對第三國的支援、間諜和宣傳、科技競爭(如太空競賽)以及核武器和傳統武器的軍備競賽來進行非直接的對抗。美蘇兩方在許多第三世界的國家進行了一系列政治和軍事的衝突,包括了拉丁美洲、非洲、中東、和東南亞地帶。為了減緩核戰爭的風險,兩方曾在1970年代試圖以緩和政策減緩軍事對立。 從1980年代開始美國就在總統隆納·雷根政府的執政下,對蘇聯發起了一系列外交、軍事和經濟上的攻勢和施壓,再加上社会主义阵营本身的經濟發展陷入了嚴重的停滯,因此,在1980年代中期,蘇聯在新任蘇共中央總書記戈巴契夫的領導下,實施了經濟改革(1987年)和開放政策(1985年)。然而東歐國家從蘇聯獨立的傾向卻只增不減,尤其以波蘭的團結工聯最為突出。種種壓力累積之下,戈巴契夫在1989年停止了對東德的支援,導致了蘇聯旗下的衛星國,在數週內一一脫離,令蘇聯最後在1991年年底徹底解體,資本主義反共陣營取得勝利。在冷戰結束後,美國成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冷戰使當時無數國家的命運和人民的生活都發生重大改變,留下的影響更有不少存留至今。此外冷戰中的核戰爭和間諜戰、高科技軍備等成分也成為了大眾文化常見的題材。.

新!!: 八一九事件和冷战 · 查看更多 »

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 (苏联)

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комитет по чрезвычайному положению, ГКЧП)或称“八人集团”,是由八位分别来自苏联政府,苏共和克格勃的高层人物组成的团体。该团体因为反对戈尔巴乔夫而成立,他们在1991年8月19日软禁了戈尔巴乔夫,史称八一九事件。但是随着政变失败,该组织随之覆灭。.

新!!: 八一九事件和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 (苏联) · 查看更多 »

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Lietuvos Tarybų Socialistinė Respublika,Литов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苏联的加盟共和国,简称立陶宛。 1918年,立陶宛宣布独立,成立立陶宛王国、以德国王子为国王;11月又宣布为共和国。同年年底至翌年年初,立陶宛部分地区先后建立了苏维埃政权,1919年2月~8月曾经成立过立陶宛-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根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秘密协定书中的约定,立陶宛被划为苏势力范围,1940年,苏联入侵立陶宛,同年7月成立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8月,苏联正式吞并立陶宛。8月1日蘇共37周年黨慶當天設立為蘇聯直轄的加盟共和國。立陶宛位于波罗的海沿岸,分别和拉脱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波兰和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的飞地加-里-宁格勒州接壤。首都维尔纽斯。 立陶宛被苏联吞并后,反抗苏联占领的民族主义活动时有发生。1985年,戈尔巴乔夫掌握苏联权力后,开始进行政治改革。1988年底,立陶宛人民的“争取改革运动”(立陶宛语称为“萨尤季斯”:Sąjūdis)成立。该组织首先提出了废除1939年的苏德条约问题,否定并入苏联的合法性。1989年,萨尤季斯同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的人民组织利用苏德条约签订50周年之际,高唱立陶宛共和国国歌、呼喊“打倒俄罗斯帝国”等口号。1990年,萨尤季斯在立陶宛最高苏维埃(议会)选举中获胜,取得执政党的地位,新的苏维埃通过“关于回復独立的立陶宛国家”的协议,宣布国家独立,定国名为“立陶宛共和国”,并恢复1940年前的国旗。立是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中第一个宣布独立的共和国。 萨尤季斯的独立主张遭到苏联当局的激烈反对。为镇压立陶宛独立,苏联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出兵占领了维尔纽斯。1991年,苏联与立陶宛的各种矛盾日趋尖锐,社会动荡加剧。苏联八一九事件后,苏联国务委员会于9月6日承认立陶宛独立,苏联随后解体。立陶宛正式独立。 * Category:1940年建立的國家或政權 Category:1991年終結的國家或政權.

新!!: 八一九事件和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

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Mihail Sergeyevich Gorbachov,),前苏联政治家,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1985年上台,出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1990至1991年间出任唯一一任的苏联总统,也是唯一一位在十月革命后出生的苏联领导人。 戈尔巴乔夫在其总书记任内推行開放政策,1987年和1989年两度当选美国時代年度風雲人物,199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截至目前,他是继埃贡·克伦茨(东德)、汉斯·莫德罗(东德)、洛塔尔·德迈齐尔(东德)、尼古拉·伊萬諾維奇·雷日科夫(蘇聯)、伊萬·斯捷潘諾維奇·西拉耶夫(蘇聯)、(匈牙利)之后,少数还健在的前东方集团的领导人之一。 戈尔巴乔夫的头上有一个显著的胎记,为其广为人知的外貌特征,被中國网友戏称为“地图头”。.

新!!: 八一九事件和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 · 查看更多 »

爱德华·谢瓦尔德纳泽

爱德华·阿姆夫罗西耶维奇·谢瓦尔德纳泽(ედუარდ შევარდნაძე,Эдуард Амвросьевич Шеварднадзе,Eduard Ambrosiyevich Shevardnadze,)是一位格鲁吉亚人政治家,格鲁吉亚第二任(1995年—2003年11月23日)总统及前苏联共产党总书记戈尔巴乔夫执政期间(1985年—1990年)的外交部长。由于在2003年选举期间舞弊,在国会议员休会抗议及群众压力下,于2003年11月23日晚宣布辞职。.

新!!: 八一九事件和爱德华·谢瓦尔德纳泽 · 查看更多 »

爱沙尼亚

爱沙尼亚共和国(Eesti Vabariik),通常简称爱沙尼亚(Eesti,),北欧和波罗的海国家之一。 爱沙尼亚位于欧洲东北部,其国土西向波罗的海,北向芬兰湾,東临楚德湖,南面和東面分別同拉脱维亚和俄罗斯接壤。該國目前為世界高收入經濟體之一,首都及全国最大城市为塔林。 愛沙尼亞目前為北欧理事会、欧洲联盟、欧元区、申根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以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成員國。.

新!!: 八一九事件和爱沙尼亚 · 查看更多 »

爱沙尼亚共产党 (1990年)

爱沙尼亚共产党(Eestimaa Kommunistlik Partei)是爱沙尼亚的一个非法的的共产主义政党。该党形成于1990年3月,由爱沙尼亚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反对爱沙尼亚脱离苏联的一派建立。它成立的时候,取名爱沙尼亚共产党(基于苏共纲领)。1990年6月20日,它改名为爱沙尼亚共产党(苏共)。在同年爱沙尼亚共产党脱离苏联共产党后,该党成为苏共新的爱沙尼亚分支。1991年,苏联发生了八一九事件,该党对政变表示了支持。随着政变的失败,1991年8月22日,该党被爱沙尼亚当局宣布为非法。 此后,该党转入地下继续运作,并在后来以“爱沙尼亚共产党”的名义参加了共产党联盟-苏联共产党。1998年10月3日,该党召开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 (База данных «Лабиринт») — информация используется по материалам полной версии базы данных 2001年,共产党联盟-苏联共产党分裂时,他们转而加入了奥列格·西蒙诺维奇·舍宁领导的苏联共产党。2011年,该党的第一书记尤里·米申死于一场车祸,他还是纳尔瓦市议会的议员和俄罗斯族公民联盟的主席。.

新!!: 八一九事件和爱沙尼亚共产党 (1990年) · 查看更多 »

瓶中信

中信,是一種通信的形式。將訊息(可以是一封信、一張名片,更可以是古靈精怪的物品)放入密封的容器(通常是一瓶玻璃瓶,塑膠製也有),投入海中、洋中,或收藏在隱蔽的地方(類似時間囊)藉以將訊息傳到未知的對象。 瓶中信的訊息接收者並沒有一個特定對象,訊息亦可能隨著洋流流動直到永遠。瓶中信常被人們聯想為困荒島的遇難者之求救信號。然而,也有許多人認為發布瓶中信是一種樂趣,可以交流遠方的消息和交新的朋友。不過,投擲瓶中信同時,要先考慮承受觸犯亂丟垃圾罪名而帶來的罰款和刑期之風險。 瓶中信也為科學家帶來研究洋流的重要資料。「瓶中信」一詞,成為諺語,意思為不意欲送到特定目的地的信息。.

新!!: 八一九事件和瓶中信 · 查看更多 »

焦哈尔·杜达耶夫

哈尔·杜达耶夫(Дуди Муса кант Жовхар,Джохар Мусаевич Дудаев,Dzhokhar Musayevich Dudayev;),伊奇克里亚车臣共和国前总统,车臣独立运动领袖。.

新!!: 八一九事件和焦哈尔·杜达耶夫 · 查看更多 »

盧比揚卡廣場

盧比揚卡廣場(Лубянская площадь)是俄羅斯首都的一個廣場,位於紅場東北900公尺。初見於1480年,是伊凡三世安置諾夫哥羅德遺民的地方,以諾市的一個區命名。 廣場11號的建築原來是俄羅斯保險公司,在蘇聯時期是情報機構的所地,先後是契卡、內務人民委員會、克格勃,以至是現今俄羅斯聯邦安全局的總部。廣場自1926年起以十月革命時情報首長費利克斯·埃德蒙多維奇·捷爾任斯基命名,至1990年才恢復原名。人權組織在那一年更在那兒樹立紀念碑,紀念古拉格受刑人。廣場中原有捷氏銅像,八一九事件中被市民拆除。 莫斯科地鐵在這裡亦設有盧比揚卡站。 Category:莫斯科廣場.

新!!: 八一九事件和盧比揚卡廣場 · 查看更多 »

驚爆危機

| | 《驚爆危機》(フルメタル·パニック!,Full Metal Panic!,簡稱フルメタ或FMP!),又译《--》,是日本作家賀東招二於1998年開始創作的輕小說,插畫是四季童子,是富士見Fantasia文庫出版的人氣系列,长篇最终卷已于2010年7、8月分上下卷出版。.

新!!: 八一九事件和驚爆危機 · 查看更多 »

谢尔盖·费奥多罗维奇·阿赫罗梅耶夫

谢尔盖·费奥多罗维奇·阿赫罗梅耶夫(Сергей Фёдорович Ахромеев,),苏联军事人物,1983年被授予苏联元帅军衔。他任苏军第一副参谋长时制定了入侵阿富汗的军事计划,后曾于1984-1988年担任总参谋长。1991年八一九事件之后,阿赫罗梅耶夫在办公室内自杀,在遗书中他解释道,这是因为看到自己为之奉献一生的国家解体后他无法再继续活下去。 他是80年代仍在服役的最后几位二次大战时的军人之一,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满头银发、又瘦又小、神情刚毅。他曾宿命的对美国后辈军人科林·鲍威尔说:“我是最后的莫西干人,是的,我这一代苏联人都读过库珀、杰克·伦敦、马克·吐温的作品,你们的所有优秀作家的作品都读过。”他死后,美国人说他的自杀是一个悲剧,他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一个伟大的爱国者和一名士兵。.

新!!: 八一九事件和谢尔盖·费奥多罗维奇·阿赫罗梅耶夫 · 查看更多 »

鲁斯兰·伊姆拉诺维奇·哈斯布拉托夫

鲁斯兰·伊姆拉诺维奇·哈斯布拉托夫(Руслан Имранович Хасбулатов,Ruslan Imranovich Khasbulatov,),俄罗斯政治人物,车臣人。.

新!!: 八一九事件和鲁斯兰·伊姆拉诺维奇·哈斯布拉托夫 · 查看更多 »

费利克斯·埃德蒙多维奇·捷尔任斯基

费利克斯·埃德蒙多维奇·捷尔任斯基(俄羅斯文:Фе́ликс Эдму́ндович Дзержи́нский,Feliks Dzierżyński,;),波蘭裔白俄羅斯貴族,苏联克格勃的前身──全俄肃反委员会(简称“契卡”)的创始人。该组织因在俄国内战和红色恐怖时期拷打及处决大量人而廣為人知。.

新!!: 八一九事件和费利克斯·埃德蒙多维奇·捷尔任斯基 · 查看更多 »

軍隊國家化

軍隊國家化,是一个军事和政治学领域的主张,即軍隊不專屬於特定人士擁有,無政黨派系分別,屬一國之全體人民所擁有的,使全國軍隊皆受國家的編組,尊重軍令與政令的統一,此亦是維持國家安定的關鍵基礎。.

新!!: 八一九事件和軍隊國家化 · 查看更多 »

阿塞拜疆共产党 (1920年)

阿塞拜疆共产党(阿塞拜疆语:Azərbaycan Kommunist Partiyası;俄语: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ая партия Азербайджана)是苏联共产党在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分支。该党成立于1920年2月20日,由巴库的布尔什维克和另外三个政党共同创建。八一九事件后,阿塞拜疆共产党于1991年9月召开党的第三十三次代表大会,决定共产党组织自行解散。 Category:阿塞拜疆政党 Category:苏联共产党 Category:亞洲已解散共產黨 Category:1920年建立的組織 Category:1991年废除.

新!!: 八一九事件和阿塞拜疆共产党 (1920年) · 查看更多 »

阿尔弗雷兹·彼得罗维奇·鲁比克斯

阿尔弗雷茨·彼得罗维奇·鲁比克斯(Альфред Петрович Рубикс,Alfrēds Rubiks,)是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他是一位拉脱维亚人,在“八一九事件”中执行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指示,被拉脱维亚当局拘捕被判处八年徒刑(六年零两个月十二天后获释)。.

新!!: 八一九事件和阿尔弗雷兹·彼得罗维奇·鲁比克斯 · 查看更多 »

阿纳托利·亚历山德罗维奇·马洛费耶夫

阿纳托利·亚历山德罗维奇·马洛费耶夫(Анато́лий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Малофе́ев,Анатоль Аляксандравіч Малафееў,)是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他是一位白俄罗斯人。.

新!!: 八一九事件和阿纳托利·亚历山德罗维奇·马洛费耶夫 · 查看更多 »

阿爾法小組

阿爾法小組(Группа ”Альфа”)是前蘇聯國家安全委員會(克格勃)所屬的特種部隊,於1974年7月28日在苏联克格勃主席尤裡·安德羅波夫的倡议下成立,主要負責反恐任務。阿爾法小組於苏联解体后由俄罗斯联邦、白俄羅斯及烏克蘭等繼承國接管,其中俄羅斯的阿爾法小組目前隸屬於俄羅斯聯邦安全局特種作戰中心A科(俄語:Управление «А» Центра специального назначения ФСБ России),並先後參與過车臣战争、1993年俄羅斯憲政危機、2002年莫斯科轴承厂文化宫大楼剧院人质事件及2004年别斯兰人质事件等。.

新!!: 八一九事件和阿爾法小組 · 查看更多 »

蘇聯總統

蘇聯總統(俄語:Президент СССР)是苏联自1990年3月15日至1991年12月25日正式解體前的國家元首稱謂。苏联共产党總書記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是首任蘇聯總統,亦是唯一一任蘇聯總統。 戈巴卓夫1985年上臺接任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成為蘇聯最高領導人。擔任總書記期間致力于經濟自由化改革和政治民主化改革。蘇聯在政治上由一黨執政下的社會主義制度逐步向西方國家的多黨制、总统制轉變。1990年,蘇聯集體國家元首由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轉變成單一國家元首的蘇聯總統,戈巴卓夫順利被民選為第一任總統。 但是随著共产主义制度的崩潰,各加盟共和國的纷纷獨立,戈尔巴乔夫對蘇聯國內的政治控制力不斷減弱。特別是1991年八一九事件期間,戈尔巴乔夫被保守派的副總統根纳季·伊万诺维奇·亚纳耶夫軟禁,亞納耶夫自任為代總統。但是政變在三天之后宣告失敗,戈尔巴乔夫回任總統,不過辭去了蘇共中央總書記職務,實權落到俄罗斯总统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叶利钦手中。 1991年12月25日晚,戈尔巴乔夫辭去蘇聯總統職務,隨即蘇聯紅旗在克里姆林宮落下,升上俄羅斯三色旗,象徵蘇聯正式解體。.

新!!: 八一九事件和蘇聯總統 · 查看更多 »

蘇聯最高領導人列表

根据1977年颁佈的《苏联宪法》,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前期為苏联人民委員會)是苏联政府首脑,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為国家元首。部长会议主席相当于部分西方国家的总理,最高苏维埃主席团相当于部分西方国家的总统,主席团的主席也是国家元首代表。在苏联70年的历史上,并没有一位官方的“苏联领袖”,但苏联共产党中央总书记或者总书记通常是这个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在列宁的理念中,苏联的最高领导者是先锋党派的合议机构,属集体领导制。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在20世纪20年代成功地巩固权力后,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的代名词,因为该职位同时控制着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政府。总书记一职经斯大林废除后,又在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赫魯曉夫手中以“第一書記”之名重建,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再于1966年将其改回原来的名字。作为共产党首脑,总书记直到1990年都是苏联最高领导人。总书记的继任程序缺乏明确指引,所以苏联领袖逝世或是遭解职后,继任者通常需要苏联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中央委员会或其他政府和政党的支持才能获取并保有权力。1990年3月建立的苏联总统一职取代总书记成为苏联的最高政治职务。 建立总统一职的同时,苏联人民代表大会还经投票废除《苏联宪法》第6条,这一条规定苏联是由共产党控制的一党制国家,让共产党在社会中拥有领导地位。废除此项削弱了共产党的权力和共产党对苏联及其人民的支配地位。如果在任总统死亡、辞职或被罢免,苏联副总统将继任成为新的总统,不过这种情况尚未出现,苏联就解体了。八一九事件失败后,副总统根纳季·伊万诺维奇·亚纳耶夫由选举出的苏联国务委员会委员取代。.

新!!: 八一九事件和蘇聯最高領導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開放政策

开放政策(гла́сность 解作“开放性”或“公开性”)是时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戈尔巴乔夫在1985年提出的改革开放政策。.

新!!: 八一九事件和開放政策 · 查看更多 »

葉爾辛效應

葉爾辛效應即謂國家元首與地方首長之民意基礎過於相近,使地方首長與國家元首的政治實力可能並駕齊驅,甚至凌駕後者之上,危及中央與地方權力均衡。.

新!!: 八一九事件和葉爾辛效應 · 查看更多 »

邓小平南巡

邓小平南巡,又称九二南巡,其讲话中文媒體亦称为“南方谈话”,是指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期间,邓小平在中国南方的深圳、珠海、广州、上海等地所做的巡视以及讲话,重申與改革開放相關的鄧小平理論,並期許廣東能按其「生产力为基础的发展观」發展經濟在20年內追上亞洲四小龍。見學者Robert Weatherleyp的學術專書的總結原文, 來源為 此事最初为香港无线新闻从大陆民众得知情况后,采访深圳官方并将事件首次披露。事后《解放日报》与《深圳特区报》的未经中共中央审核的社论,支持邓小平南巡。在《珠海特区报》对邓小平南巡细节的试水式报导后,中共中央发文意图统一媒体对邓小平南巡的表述。《深圳特区报》撰写的邓小平南巡细节文章被《光明日报》未经批准转载,得到邓小平的支持和肯定,并命令中共中央媒体报导,最终迫使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公开肯定邓小平的南巡。 傅高义在《邓小平时代》一书里披露,邓小平在南巡期间曾经在珠海召开了高级军事会议,出席会议的有两个军委副主席杨尚昆刘华清和军委秘书长杨白冰,单单绕过名义上的军委主席江泽民。会上邓小平重申:“谁不改革,谁就下台……我们的领导看上去像是在做事,但他们没做任何有用的事。”出席会议的军队领导人的强大阵容表明,如有必要,军队高层愿意拥护一个新的领导人。 有学者认为,迫於地方媒體壓力,2月24日《人民日報》做出響應報導,迫使當時的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公開支持已無任何党职和公职的邓小平的改革開放政策;而中共中央政治局當年3月初發佈相關的正式決定,使中共再次确立改革开放方向。學者趙穗生於同儕評審期刊發表中的文章分析, 邓小平南巡在初期被江澤民主導的北京和國家媒體所忽略, 上海的《解放日報》發表了數篇由"皇甫平"署名的文章支持並宣揚“邓小平南巡”的重要性及意義, 才再次確認改革開放的路線, 並證明當時邓小平仍是實際上的中國最高領導人。見.

新!!: 八一九事件和邓小平南巡 · 查看更多 »

苏共中央主要负责人列表

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Генеральный секретарь ЦК КПСС)是苏联共产党领袖的头衔。在苏联历史上,这个职位往往是苏联最高领导人的代名词。除总书记外,其先后有过4个不同的名称,1917至1918年称为专职书记,1918至1919年称书记处书记,1919至1922年称责任书记,1953至1966年称第一书记。斯大林将这一职位从共产党的领袖提升为苏联最高领导人。.

新!!: 八一九事件和苏共中央主要负责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苏联8.19事件

#重定向 八一九事件.

新!!: 八一九事件和苏联8.19事件 · 查看更多 »

苏联历史

本条目叙述从1917年十月革命至1991年苏联解体的苏联历史。.

新!!: 八一九事件和苏联历史 · 查看更多 »

苏联共产党

苏联共产党(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ая па́ртия Сове́тского Сою́за,缩写为КПСС;拉丁化:)是原苏联的唯一合法执政党,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共产主义政党之一。 该党的前身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部形成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两派,但此时两派都没有建立自己独立的组织。1912年,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各自建立了自己的组织机构,但并未正式决裂。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正式独立建党,取名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1918年,布尔什维克党改称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简称俄共(布);1925年改称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简称联共(布);1952年改称苏联共产党,简称苏共。 苏联共产党的历任实际最高领导人分别为:列宁、斯大林、马林科夫、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和戈尔巴乔夫。 1991年八一九事件后,时任俄羅斯總統叶利钦下令停止该党活动,并没收其在俄罗斯境内的全部党产;在这以前,它一直是苏联的执政党。苏联解体之后,由俄罗斯联邦共产党及独立後的加盟共和國共产党所继承。.

新!!: 八一九事件和苏联共产党 · 查看更多 »

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Центральный комитет 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ой партии Советского Союза, ЦК КПСС),简称苏共中央(ЦК),是苏联共产党的中央权力组织。早期也称为“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根据党章,在两次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之间的闭会期间,由中央委员会管理全党及政府事务。中央委员会成员每五年由党代会选举产生。 苏共中央政治局由苏共中央选出并对其报告。苏共中央同时选举出苏共中央书记,并组成苏共中央书记处,同时也选举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在1919-1952年间,苏联共产党中央组织局也以同样的方法选举产生。 苏共中央一年召开大会两次,每次集会时间持续一至两天。在其存在的大部分时间,苏共中央的权力由于它并不经常召开的大会和庞大的委员数量所限制,实权掌握在政治局内。中央委员会的定位更像是一个“橡皮图章”,用来造成一个达成共识的效果以赋予政治局决议的合法性。在诸如制定新的长期计划,或是选举新的党总书记等大型活动召开前,会召开一次全体特别会议。 自1917至1934年间,中央委员会由于讨论政治问题,更像是一个议会。但是由于中央内部许多委员对斯大林的反对声音时有产生,最终导致斯大林在苏共十七大与十八大之间(1934至1939年)发动了大清洗运动。因此直至斯大林死前,苏共中央的地位基本被无视。 斯大林死后,苏联进入了一段时期的集体领导制,并因此重启了中央委员会使其发挥作用。1957年,中央委员会反对了主席团(即政治局)提出的罢免赫鲁晓夫的决议。赫鲁晓夫在朱可夫元帅的协助下,得到了中央委员会的支持,并将对手指为反党集团。七年后的1964年,苏共中央在勃列日涅夫的授意下通过了罢免赫鲁晓夫的决议。 1985年3月的选举,改革派的戈尔巴乔夫当选为新的苏共中央总书记。这是苏共中央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决定。在1991年八·一九事件后,中央委员会随着苏联共产党而解散。 Category:苏联共产党机构 Category:中央委员会.

新!!: 八一九事件和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 查看更多 »

苏联元帅列表

苏联的元帅军衔共分四级,“苏联大元帅”为第一级,“苏联元帅”和“苏联海军元帅”同为第二级;“军兵种主帅”为第三级;“军兵种元帅”为第四级。 “军兵种元帅”与陆军步兵的军衔“大将”为同级军衔,所以军兵种元帅不应归入苏联元帅级军衔,而应归入将官军衔。 但苏联一度将大将军衔图案改为一颗大星,类似元帅的肩章图案布局,和军兵种元帅肩章图案布局类似,且大将也佩戴元帅星,故也有人认为大将也应属于苏联的元帅级军衔。 苏联时期,共先后授予1人“苏联大元帅”军衔,40人“苏联元帅”军衔,3人“苏联海军元帅”军衔,13人苏联“军兵种主帅”军衔(空军主帅7人,炮兵主帅4人,装甲兵主帅2人),60人苏联“军兵种元帅”军衔(空军元帅25人,海军元帅9人,炮兵元帅10人,装甲兵元帅6人,工程兵元帅6人,通信兵元帅4人)。.

新!!: 八一九事件和苏联元帅列表 · 查看更多 »

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Распад СССР)以发生在1991年12月25日的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辞职为标志,蘇聯最高蘇維埃于次日(1991年12月26日)通過決議宣佈苏联停止存在,立国69年的苏联從此正式解體。苏联解体代表着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次大戰,二戰)结束后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和两极格局的结束,并对20世纪末的国际环境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很多原来被苏联控制的欧洲国家在苏联解体后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外交自主权,美国也在苏联解体后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由俄罗斯为主导的苏联解体,继承国家俄罗斯丧失25%的领土,丧失如此巨大的领土只有列宁签定的《布列斯特和约》可相比,但二战后,《布列斯特和约》失去的领土除芬兰外全部收复,苏联解体后国际形势已不可能好像以往一样通过武力扩张领土,俄罗斯要收复丧失的领土变得遥遥无期,苏联解体后被认为是苏联解体主要责任人的叶利钦和戈尔巴乔夫民望长期处于低位。俄罗斯民族主义者,甚至一些前苏联异见人士对叶利钦和戈尔巴乔夫口诛笔伐认为他们是俄罗斯的民族罪人。.

新!!: 八一九事件和苏联解体 · 查看更多 »

苏联部长会议主席

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是苏联部长会议的最高负责人,同时是苏联的政府首脑,1946年前称为人民委员会主席,通称为“苏联总理”。苏联的首任政府首脑为列宁,他在1922年苏联缔造条约签署后就职人民委员会主席。自苏联创始至苏联解体期间,共有12人曾先后担任此职务,其中列宁与斯大林两人因自然原因在任内去世,赫鲁晓夫因“不流血政变”被强迫退休,三人主动请辞(柯西金、吉洪诺夫与西拉耶夫)。其中列宁、斯大林与赫鲁晓夫三人在任苏联总理时,曾同时担任苏联最高领导人。在赫鲁晓夫被罢免后,苏共中央通过决议禁止苏联总理兼职苏共中央总书记。柯西金为工作时间最长的主席,在任超过14年,并且是唯一一位两届苏联政府内阁领导人,他在1980年退休不久后即去世。西拉耶夫则为工作时间最为短暂的主席,仅为126天(在1991年内)。.

新!!: 八一九事件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 · 查看更多 »

T-80主戰坦克

T-80是苏联研制的主战坦克,由T-64发展而来,自1976年服役至今,外号“飞行坦克”(俄语:"Летающий Танк")。这是历史上第一款量产的全燃气涡轮动力主战坦克早在1971年,瑞典的S型坦克已经使用燃气轮机了,但S型坦克的燃气轮机仅用于加速,平时的动力由柴油发动机提供。。由于T-80的研发生产单位分布在俄罗斯和乌克兰,因此苏联解体后两国独立继续发展T-80系列,并衍生出T-80U(俄罗斯)、T-84(乌克兰)等新型号。除了俄罗斯、乌克兰等前苏联国家,塞浦路斯、巴基斯坦、韩国Kolekcja Czołgi Świata, Issue 8, p 13、也有T-80及各种衍生型号服役。.

新!!: 八一九事件和T-80主戰坦克 · 查看更多 »

根纳季·伊万诺维奇·亚纳耶夫

根纳季·伊万诺维奇·亚纳耶夫(Геннадий Иванович Янаев,Gennady Ivanovich Yanayev,),俄罗斯政治家,蘇聯首任副總統,八一九事件策劃者之一。.

新!!: 八一九事件和根纳季·伊万诺维奇·亚纳耶夫 · 查看更多 »

格鲁吉亚

格鲁吉亚(საქართველო,ISO 9984:Sakartvelo,)是一东欧國家 Fernando de Mello, International Geographic Encyclopaedia and Atlas. Springer, 24 November 1979, p. 273。它曾經是苏联加盟共和国,1991年4月9日正式独立,首任總統兹维亚德·加姆萨胡尔季阿。獨立後法定國名为“格鲁吉亚共和国”,1995年8月24日该国通过新宪法,国名定为“格鲁吉亚”,曾为独立国家联合体成员。因為2008年南奥塞梯战争,格鲁吉亚根据议会2008年8月14日通过的决议做出退出独联体的决定,并于2009年8月18日完成手续,正式退出。 格鲁吉亚领土面积达69,700平方公里(包括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人口数量有4,352,224(2011年人口统计);主要民族为格鲁吉亚族(70.1%),其他主要少数民族有亚美尼亚族、俄罗斯族、和阿塞拜疆族等;官方语言为格鲁吉亚语,当地居民亦多通晓俄语;多数人信仰东正教,少数信仰伊斯兰教。 格鲁吉亚位于地区的黑海沿岸,北邻俄罗斯,南部与土耳其、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接壤。格鲁吉亚是苏联領導人斯大林的故乡,現在格魯吉亞政治上傾向於歐盟和西方國家,其最終目標是加入歐盟。.

新!!: 八一九事件和格鲁吉亚 · 查看更多 »

格鲁吉亚共产党 (1921年)

格鲁吉亚共产党(格鲁吉亚语:საქართველოს კომუნისტური პარტია;俄语: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ая партия Грузии)是苏联共产党在格鲁吉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分支。该党成立于1921年。1991年8月,八一九事件后,该党被格鲁吉亚当局禁止活动。 Category:格鲁吉亚政党 Category:格鲁吉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Category:苏联共产党 Category:亞洲已解散共產黨 Category:1921年建立的政黨 Category:1991年解散的政黨.

新!!: 八一九事件和格鲁吉亚共产党 (1921年) · 查看更多 »

桑加苏伦·卓力格

桑加苏伦·卓力格(Санжаасүрэнгийн Зориг,)蒙古乌兰巴托人,蒙古人民共和国及蒙古国政治人物,是1990年蒙古民主革命的领导人之一,人称“民主的金燕子”(Ардчиллын алтан хараацай, Ardchillyn altan kharaatsai)。.

新!!: 八一九事件和桑加苏伦·卓力格 · 查看更多 »

江泽民

江泽民(),祖籍江西婺源江湾,出生于中國江苏扬州,194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9年6月至2002年11月担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89年11月至2004年9月担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990年3月至2005年3月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993年3月至2003年3月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产党第十三至十五届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

新!!: 八一九事件和江泽民 · 查看更多 »

斯坦尼斯拉夫·舒什克维奇

斯坦尼斯拉夫·斯坦尼斯拉沃维奇·舒什克维奇(Станісла́ў Станісла́вавіч Шушке́віч,Stanislav Stanislavavich Shushkevich,),白俄罗斯政治家、科学家。他是白俄罗斯独立之后的第一任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曾在苏联解体的时候扮演重要角色。在任期间,积极致力于白俄罗斯的民主化和经济改革。1994年因受到卢卡申科弹劾而下台。他是现任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的政敌之一。.

新!!: 八一九事件和斯坦尼斯拉夫·舒什克维奇 · 查看更多 »

新聯盟條約

新聯盟條約(Новый союзный договор)是指在1991年时苏联政府公布的新的共和国联盟办法,使原先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Союз Советских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 Республик, СССР)成为全新的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Союз Советских Суверенных Республик, СССР),後來又改稱“主权国家联盟”(Союз Суверенных Государств)。其目的是试图保持苏联的完整,但实际上条约实施后不久,即发生了八一九事件并因此加速了苏联解体。.

新!!: 八一九事件和新聯盟條約 · 查看更多 »

摩尔达维亚共产党

摩尔达维亚共产党(罗马尼亚语:Partidul Comunist al Moldovei;摩尔多瓦语:Партидул Комунист ал Молдовей;俄语: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ая партия Молдавии)是苏联共产党在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分支。该党成立于1940年。八一九事件后的1991年8月,摩尔多瓦当局禁止该党活动并没收其财产。1993年,摩尔多瓦共和国议会解除禁止摩尔达维亚共产党活动的禁令。不久,共产党的组织重建,定名为摩尔多瓦共和国共产党人党。 Category:摩尔多瓦政党 Category:苏联共产党 Category:欧洲共产党.

新!!: 八一九事件和摩尔达维亚共产党 · 查看更多 »

政變

政變(法語:coup d'État,,亦音译为“苦跌打”、“苦迭打”),是指一個國家之中有一部份人通过密谋策划,采取軍事叛亂或政治行动,夺取国家政权的行为。如果能成功完成政變,則會造成权力的转移、政府的更迭、或政体的改变。.

新!!: 八一九事件和政變 · 查看更多 »

政治運動

政治運動,又叫政治活動、社會運動、社會政治運動,是一種改變政治體制的一種行為。在民主國家,政治運動多由民眾或社会团体發起,以示威遊行、靜坐等方式,迫令執政當局屈服,以達到社會變革;在極權主義國家與共产主义国家,則多由執政當局發動,內容與執政者的意識形態相關。政治運動多有其發起口號,以吸引更多民眾參與。.

新!!: 八一九事件和政治運動 · 查看更多 »

愛沙尼亞共和國 (1990–1991)

愛沙尼亞共和國,是愛沙尼亞最高委員會於1990年片面宣布脫離蘇聯而獨立後,所成立的國家。其南邊與拉脫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接壤,東邊則為蘇聯。惟當時並未獲得國際承認;直至1991年八月政變、於8月20日再度確認主權後,方與國際展開外交關係。 Category:愛沙尼亞歷史 Category:已不存在的欧洲共和国 Category:1990年建立的國家或政權 Category:短命國家.

新!!: 八一九事件和愛沙尼亞共和國 (1990–1991) · 查看更多 »

1991年

没有描述。

新!!: 八一九事件和1991年 · 查看更多 »

2016年

没有描述。

新!!: 八一九事件和2016年 · 查看更多 »

8月19日

8月19日是阳历年的第231天(闰年是232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34天。.

新!!: 八一九事件和8月19日 · 查看更多 »

8月21日

8月21日是阳历年的第233天(闰年是234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32天。.

新!!: 八一九事件和8月21日 · 查看更多 »

8月22日

8月22日是阳历年的第234天(闰年是235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31天。.

新!!: 八一九事件和8月22日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8·19事件八·一九事件八一九事变八一九政變八月政變蘇聯政變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