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87 关系: 劉駕,劉迥,劉闢,劉滄,劉慎虛,卢商,卢纶,卢贞,卢渥,台州市,吳融,吕洞宾,堕泪碑,夏侯审,姚合,姚鵠,姜晞,娼妓,孟珠,孟贯,孟才人,宜芳公主,寒山,崔國輔,崔道融,崔鲁,崔致远,崔护,崔涂,崔惠童,崔曙,上元夫人,严维,中华书局,中华的故事,常建,东方朔,丘为,于良史,于濆,康洽,五羊传说,令狐峘,任蕃,伍乔,伏羲,张垍,张祎 (唐朝),张祜,张谓,... 扩展索引 (137 更多) »
劉駕
劉駕,字司南,江東人。 早年屢試不中,客居长安。大中三年(849年),軍隊收復河、湟,獻上《乐府》十首,唐宣宗大悦。大中六年(852年)進士,官國子博士。與曹鄴為好友,時稱“曹劉”。辛文房称其“诗多比兴含蓄,体无定规,兴尽即止,为时所宗。”《全唐诗》录存其诗六十八首,编一卷。.
查看 全唐诗和劉駕
劉迥
刘迥(),字阳卿。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劉知幾第六子,以剛直著称。生年不詳。天宝中进士及第,释谒授江都尉。转左金吾兵曹,佐江南西道采访使幕。历官大理评事、监察御史。大历初年官吉州刺史,终谏议大夫、给事中。建中元年(780年)七月卒於私第。有集五卷,已佚,《全唐诗》存诗四首。.
查看 全唐诗和劉迥
劉闢
刘闢(),字太初,唐代官员。 贞元进士及第,被韦皋招募,官至御史中丞。永贞元年(805年)八月,韦皋逝世之后,時劉闢為西川節度副史,上书请朝廷封他为西川节度使。唐宪宗封袁滋为节度使,改封刘闢为给事中。刘闢起兵抗旨,阻止袁滋进入西川,宪宗刚刚即位,实力不足,于是改封刘闢为检校工部尚书,领剑南西川节度使。元和元年(806年)正月,刘闢要求兼领三川,让同僚卢文若领东川节度使,被拒绝之后发兵进攻梓州。朝廷派御史大夫、左神策行营指揮使高崇文、神策京西行营兵马使李元奕、山南西道节度使严砺讨伐。正月末,刘闢攻陷梓州,擒节度使李康。二月,严砺破剑州,斩剑州刺史文德昭。三月,严砺收复梓州,刘闢送还李康求和,但是高崇文用作战不利的罪名将李康斩首。四月,宪宗封高崇文为东川节度副使,知节度事。六月,高崇文破江州、汉州。九月,阿跌光颜截断刘闢军粮道,锦江栅守将李文悦、鹿头关守将仇良辅先后献城投降。二十一日高崇文攻成都,刘闢、卢文若逃走投奔吐蕃,在羊灌田两人被追上,刘闢投岷江自杀未遂,被高霞寓骑将鸝定捕获,“擒于涌湍之中”。卢文若杀死妻儿后投江身亡。刘闢后来被判处斩,子刘超郎等九人也一并处斩。 唐宪宗评论为“生于士族,敢蓄枭心,驱劫蜀人,拒扞王命。肆其狂逆,诖误一州,俾我黎元,肝脑涂地,咸宜伏辜,以正刑典。”劉闢割據被滅,是元和中興中央攻略的第一步。 全唐诗中录有两首刘闢的登楼望月诗。.
查看 全唐诗和劉闢
劉滄
劉滄,字蘊靈。魯國(今山東)人。 生卒年不詳。進士屢不第,曾歷游吴越、荆楚、巴蜀等地。大中八年,進士及第,時已白髮蒼蒼。授華原縣尉。 后官龍門縣令。工於詩,獨好七言律詩,多懷古之作,“序感懷之意,得諷興之體。”,風格近似许渾、赵嘏。有《刘沧诗》一卷。《全唐诗》錄诗一卷。.
查看 全唐诗和劉滄
劉慎虛
劉慎虛又名劉眘虛,字全乙,号易轩。新吳人(今江西奉新縣)人。 生卒年不詳。洪州刺史吳競嘉勉其行,改其故里為孝弟鄉。開元中舉博學宏詞科,累官崇文館校書郎。《河岳英灵集》錄其詩十一首,並说他“情幽兴远,思苦语奇。忽有所得,便惊众听。”清人宋婉稱:“诵刘慎虚诗,勿患其少。”有《鹡鸰集》五卷,已佚。《全唐诗》存其十五首。.
查看 全唐诗和劉慎虛
卢商
卢商(《旧唐书》卷一百七十六),字为臣,爵封范阳郡公,唐朝官员,唐宣宗年间短暂拜为宰相。.
查看 全唐诗和卢商
卢纶
卢纶(),字允言,河中府蒲县(今山西省临汾市蒲县),祖籍范阳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出自范陽盧氏北祖第四房,中国唐朝中期诗人,大曆十才子之一。 天寶七年出生。曾祖父擔任過永寧縣令,祖父為濟州司馬,父為臨黃縣尉。卢纶幼時多病,曾于唐玄宗天宝末年中进士,但是旋即安史之乱爆发,未能为官,避乱于江西九江一带。乱平后,卢于唐代宗大历年间重新应试,但屡试不第。大历六年(771年),受宰相元载和王缙先后举荐,出任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后升任监察御史。出为陕府户曹、河南密县令。大历十一年(776年),元载、王缙接連失勢,一贬一死,卢纶受牵连,不得重用。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任昭应县令,贞元年间入河中节度使浑瑊幕,任检校户部郎中,后世稱“卢户部”。約卒於貞元十四年或十五年間。 全唐诗收其诗5卷。卢诗工于写景,形象鲜明,语言简练,其中的一些边塞诗气势不凡,尚有盛唐气象,以《塞下曲》为千古名作。.
查看 全唐诗和卢纶
卢贞
卢贞,字子蒙,唐朝官员。 官度支员外郎、河南尹。开成四年(839年)闰正月,以大理卿卢贞为福建观察使。 《全唐诗》卷四六三录其诗二首:《和白尚书赋永丰柳》、《和刘梦得岁夜怀友》。《全唐文》录其《广成宫碑记》一文。.
查看 全唐诗和卢贞
卢渥
卢渥(),字子章,唐代诗人,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出自范阳卢氏北祖第二房,卢词子。.
查看 全唐诗和卢渥
台州市
州市(台州话发音:/Tʰɛ-tɕi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浙江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浙江省沿海中部。市中心处北纬28度,东经122度,属亚热带季风型气候。全市土地面积10,044.46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9591.30平方公里,海涂面积453.16平方公里。浅海面积8万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745公里,占浙江省的28%。有6个县市区濒临东海。人口604.9万,99%为汉族。 市区由椒江、黄岩、路桥3个区组成一个组团式城市,辖临海、温岭、玉环3个县级市及天台、仙居、三门3个县。1994年以前政府驻地为临海。.
查看 全唐诗和台州市
吳融
吳融(),字子華,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市)人。羊紹素表兄。 唐大中四年(850)出生,吴翥之子,吳蜕之兄長。與王定保友好,吴融將女兒嫁給他,“初力學,富辭調,工捷,頗負時望。”,与诗人韩偓、方干、贯休等人交往唱和。昭宗龍紀元年(889年)進士及第。大顺二年(891年)隨宰相韋昭度討蜀,表掌書記,累遷侍御史,後韋昭度被杀,一度去官,流落荊南。後召為左補闕,拜中書舍人。天復元年(901年)受命於御前起草詔書,頃刻而就,甚得昭宗激賞,進戶部侍郎。同年冬天,昭宗被宦官韓全誨等劫持至鳳翔(今陝西寶雞),融扈隨不及,去客閿鄉,天復三年(903年)正月,昭宗返回長安,不久召還吳融為翰林承旨,卒于任上。有三子,长子吴濬、次子吴济、三子吴汉。 吳融善作詩,流传下来有三百余首,十分可观,詩風承襲晚唐溫庭筠、李商隱一派,《四庫全書總目》說“音節諧雅,猶有中唐之遺風”。有《唐英歌詩》三卷傳世。.
查看 全唐诗和吳融
吕洞宾
吕洞宾,原名呂--(--或作岩、--),字洞賓,以字行,道号纯阳子,綽號回道人,于唐德宗贞元十二載丙子年(796年)农历四月十四生于蒲州河中府永乐县招贤里(今山西省芮城县永乐县招贤村),著名道教仙人,八仙之一,五恩主之一,五文昌之一,全真派五陽祖師之一、鍾呂內丹派和三教合流思想代表人物。同時也是託夢之神、科考之神、文具之神、淘金之神、礦業之神、理髮之神,亦有醫神、武神與財神的性質。.
查看 全唐诗和吕洞宾
堕泪碑
堕泪碑,现位于湖北省襄阳市,为纪念曹魏末年西晋初期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羊祜的碑石,原名为晋征南大将军羊公祜之碑,简称羊公碑。在羊祜死后,每逢时节,周围的百姓都会祭拜他,睹碑生情,莫不流泪,羊祜的继任者、西晋名臣杜预因此把它称作堕泪碑。.
查看 全唐诗和堕泪碑
夏侯审
夏侯审,字號、故里均不詳。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生卒年不詳。建中元年(780年)“军谋越众”科登第。夏侯审登第后,授校书郎,迁参军,宁国丞等职。贞元年間终官侍御史。李嘉祐称其“袖中多丽句”。《全唐诗》僅存其詩一首。.
查看 全唐诗和夏侯审
姚合
姚合(781年-?),陝州硤石人。中唐詩人。 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出生。宰相姚崇之曾侄孫,其父姚閈,官相州臨河縣令,卒於任守。妹姚品嫁李氏,留有墓誌。早年姚合曾隐居嵩山。元和十一年(816年)進士,授武功主簿。寶曆元年(825年),因病罷富平尉,在長安閒居。寶曆二年(826年)以蔭授監察御史、大和二年(828年),入京為殿中侍御史,充右巡使。大和六年(832年)秋,由戶部員外郎出京為金州(今陝西安康縣)刺史,大和八年(834年)十二月,改杭州刺史,與裴宏泰有詩相贈。开成四年(839年),由給事中出为陕虢观察使。武宗會昌(841-846)中,官至秘书少监。晚年寓居長安,會昌六年(846年)仍健在。卒赠礼部尚书。 姚合詩以五律见长,在武功時作《武功县中作》三十首,备受推崇,世稱“姚武功”。與贾岛齊名,称为“姚贾”,胡震亨《唐音癸籤》论姚合:“姚合诗洗濯既净,挺拔欲高。得趣于浪仙之僻,而运以爽亮;取材于籍、建之浅,而媚以蒨芬。殆兼同时数子,巧撮其长者。但体似尖小,昧亦微醨,故品局中驷耳。”《全唐诗》錄有七卷。五代时,韦縠选《才凋集》,采姚合诗七首。 娶范陽盧氏的盧綺,生有三女一男;男即為姚潛。.
查看 全唐诗和姚合
姚鵠
姚鹄,字居雲。蜀(今四川)人。 生卒年不详。早年隐居蜀中,开成中,游歷陕州,與陕虢观察使姚合有唱酬。會昌三年(843年),宰相李德裕薦為進士。咸通十三年,官至台州刺史。胡震亨稱其詩“清拔不可多得”有《姚鹄诗》一卷,已佚。《全唐诗》錄其詩一卷。.
查看 全唐诗和姚鵠
姜晞
姜晞,唐代上邽(今甘肃天水市)人。 姜简之子,姜遐之侄。永徽年間,姜简卒,姜晞嗣位郕国公。永隆元年進士及第,歷官工部侍郎,开元初為散骑常侍。天授二年撰《姜遐碑》,今存昭陵博物馆。《全唐诗》存其詩一首。.
查看 全唐诗和姜晞
娼妓
娼妓,又稱妓女、娼女、娼婦、婊子、窯姐、雞婆,簡稱妓、娼,,是一種以提供陪伴及娛樂(其目的可能包括精神上或肉體上的滿足)為主的行業。傳統上許多娼妓以奉客、陪客喝酒解苦、表演為主,具有較高的藝術素養,即「賣藝」不「賣身」或不輕易「賣身」的交際花;但由於娼妓業工作的演變,近代以來的漢語中,娼妓一詞常特指提供性服務的女性性工作者。 在現代用語中,普遍用來指女性品德或行為低賤,不一定有涉及性交易。.
查看 全唐诗和娼妓
孟珠
孟珠,魏晋南北朝時(一说即三国)丹陽人,女詩人。 《孟珠》是南朝歌咏爱情的组诗,《孟珠》十曲。二曲,倚歌八曲。旧舞十六人,梁八人。诗中女主人公就是孟珠。孟珠生平不详,她的詩作在《名媛詩歸》裡有收錄,《名媛詩歸》是明末竟陵派詩人鐘惺所編的一部歷代女性詩歌作品總集。乐府诗有《丹阳孟珠歌》。周壽昌的《宮閨文選》亦有收錄其陽春歌。 《丹阳孟珠歌》: 《陽春歌三首》:.
查看 全唐诗和孟珠
孟贯
孟贯字一之,建安(今福建建瓯)人。 生卒年均不详。早年居南唐,与伍乔、江为为诗友。显德五年(958年),周世宗南征,至廣陵,孟贯渡江献诗,首篇《书贻谭先生》云:“不伐有巢树,多移无主花”之句。世宗閱後不悅曰:“朕伐叛引民,何得‘有巢無主’之說”。仍释褐(脫掉平民的粗衣)授官。餘事不詳。有《孟一之诗集》一卷,今存。.
查看 全唐诗和孟贯
孟才人
孟才人,唐武宗妃嫔,善于歌艺。其生平故事出自于当世诗人张祜的叙述中,正史未记载。.
查看 全唐诗和孟才人
宜芳公主
宜芳公主杨氏,唐中宗的外孫女,长宁公主和杨慎交的女儿。唐玄宗的堂外甥女,唐朝和亲公主之一。745年,被唐玄宗嫁给奚王李延宠。僅僅六個月後,安禄山为了得功而縱兵杀掠奚、契丹,导致奚、契丹造反,将宜芳公主杀死。 《全唐诗》卷7 的〈虚池驿题屏风〉为宜芳公主所作。.
查看 全唐诗和宜芳公主
寒山
寒山,生卒年不详,約為唐玄宗至唐代宗間。长安人(今西安人),唐朝著名诗僧。 寒山、拾得、丰干一起隐居于天台山国清寺,被誉为“国清三隐”。.
查看 全唐诗和寒山
崔國輔
崔國輔,唐朝清河(今山东益都)人。 生卒年、字号均不详。開元十四年嚴迪榜進士,與儲光羲、綦毋潛同榜。歷官山陰(今浙江绍兴)尉、許昌县令、集賢院直學士、禮部員外郎。天寶十一載(725年),王鉷因罪被杀,國輔是王鉷近亲,受株连,貶竟陵司馬。在竟陵與陆羽交遊三年,酬唱、品茶。其後事蹟失考。有《陆羽崔国辅诗集》,早佚。《全唐詩》存崔國輔詩一卷,《全唐詩續拾》補詩三首。.
查看 全唐诗和崔國輔
崔道融
崔道融,荆州(今湖北江陵)人。唐末詩人。 早年避居永嘉(今浙江省溫州市),曾任縣官。後依閩王王審知,天佑四年(907年)徵為右補闕,未赴任而卒。與司空圖、柳韬及黄滔等爲詩友。有《东浮集》十卷、《申唐集》三卷,皆佚。《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查看 全唐诗和崔道融
崔鲁
崔鲁一作崔橹。荊南(今湖北荆州)人。 生卒年不詳。廣明年間進士。仕至棣州(今山东惠民)司马。嗜酒如命,但無酒品,醉酒亂罵人。一日又醉罵郎中陸肱,酒醒後愧甚,作诗谢罪曰:“醉时颠蹶醒时羞,麴蘖催人不自由。叵耐一双穷相眼,不堪花卉在前头”。陸肱就原諒他。工於诗,效法杜牧,“才情麗而近蕩”,“尤能詠物”。有《無譏集》四卷,已佚。《全唐诗》卷五六七收其诗十六首。.
查看 全唐诗和崔鲁
崔致远
崔致遠(),字海夫,号孤云,又号海云,谥文昌侯,统一新罗时期的文学家,被誉为“东方儒学之宗”、“东周儒宗”、“四海第一人物”,与李奎报和李齐贤被称为朝鲜文学史上的三大诗人(汉诗)(朴仁老、郑澈和尹善道被称为朝鲜“三大国语诗人”)。.
查看 全唐诗和崔致远
崔护
崔护,字殷功,蓝田(今陕西省西安市)人,祖籍清河东武城(今山东省武城县)。 唐贞元十二年(796年)進士及第,大和三年(829年)為京兆尹,不久改為御史大夫。官至岭南节度使。 崔护诗风精练婉丽,语极清新。《全唐诗》收录其诗作六首,皆为佳作;其中,以《题都城南庄》流传最广,《本事诗》中还记载有这首诗的一段佳话。.
查看 全唐诗和崔护
崔涂
崔涂字礼山,出生于浙江富春江,唐朝著名诗人。.
查看 全唐诗和崔涂
崔惠童
崔惠童,博州(今山东聊城)人,出自清河崔氏的清河大房,唐朝官员,唐玄宗的驸马。 崔惠童是右骁卫将军、冀州刺史崔庭玉之子,崔惠童娶唐玄宗之女晋国公主,为驸马都尉。天宝十一载(752年),安禄山、哥舒翰、安思顺到长安朝见,唐玄宗让高力士在京城东驸马池亭宴会。崔惠童官至银青光禄大夫、卫尉卿。杜甫有《崔驸马山亭宴集》,钱谦益注:“山亭,即京城东驸马崔惠童山池也。”《全唐诗》卷二五八存崔惠童诗一首《宴城东庄》:“一月主人笑几回,相逢相识且衔杯。眼看春色如流水,今日残花昨日开。”.
查看 全唐诗和崔惠童
崔曙
崔曙(?-739年),一名崔署,籍贯不详。 早年孤贱,曾在終南山隨道士邢和璞學法術,後寓居宋州(今河南商丘),在少室山讀書。開元二十六年狀元及第,試題為《明堂火珠詩》,有“夜来双月满,曙后一星孤。”之佳句。,官河南尉。隔年(739年)即驟逝,留有一孤女名星星,時人以“曙后一星孤”一句為讖言。殷璠評其詩“多嘆詞要妙,情意悲涼。送別、登樓,俱堪淚下”。《全唐诗》卷一五五存其诗一卷,共15首。.
查看 全唐诗和崔曙
上元夫人
上元夫人,名阿环,是道教的一位女仙。相傳曾傳授漢武帝長生修仙之道。.
查看 全唐诗和上元夫人
严维
嚴維,字正文,越州山陰(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唐朝诗人、官员。 早年追慕严子陵,隐居桐廬山。肃宗至德二年(757年)進士,擢辭藻宏麗科,因家贫亲老,授諸暨尉,大歷十二年严郢以御史中丞为河南尹,聘其為幕府,迁余姚令、右补阙。終官祕書省校書郎。與劉長卿、朱放、丘为、李端相唱和。《丹阳送韦参军》是其代表作品。《唐才子传》称其“诗情雅重,挹魏晋之风,锻炼铿锵,庶少遗恨”。《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查看 全唐诗和严维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是一間整理出版中国古籍的专业出版社,也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出版社之一。於1912年1月1日成立,1949年8月後,分成三個部分:中國大陸、香港、臺灣,而中国大陆的中华书局又分成三个部分:北京中华书局、上海辞书出版社和上海中华印刷有限公司(即原中华书局印刷所)。.
查看 全唐诗和中华书局
中华的故事
《中华的故事》(The Story of China)是英国广播公司(BBC)和美国公共电视网(PBS)投资,2016年播出的一部六集中国历史纪录片。纪录片由历史学家撰稿并主持,于2016年1月21日至2月25日在英国广播公司第二台播出。.
查看 全唐诗和中华的故事
常建
常建出生于邢台或长安(今陕西西安),唐朝著名的山水田园诗派诗人。 生卒年不詳。开元十五年(727年),登李嶷榜进士,與王昌齡同榜。授职盱眙(今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縣尉。因性格孤僻耿直,不攀附权贵,导致仕途失意,隐居于鄂州武昌(今湖北),後去信王昌龄與张偾,一起隐居在鄂渚的西山。 常建的诗词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清幽澄澈。作品中流露出淡泊名利的隐士情怀。常建也有邊塞詩作品,如《吊王将军墓》“嫖姚北伐时,深入强千里。战余落日黄,军败鼓声死。”,描寫戰爭的殘酷。今存《常建诗集》3卷和《常建集》2卷。《全唐诗》录其诗五十七首。.
查看 全唐诗和常建
东方朔
东方朔(),字曼倩,平原郡厌次县(今山东省惠民县)人,西汉辞赋家。.
查看 全唐诗和东方朔
丘为
丘为出生于嘉兴(今浙江省嘉兴附近)唐朝著名山水田园诗派诗人。.
查看 全唐诗和丘为
于良史
于良史,唐朝官員。 肃宗时,任侍御史,贞元中,徐州节度使张建封聘為從事,工於詩,“诗体清雅,每多警句”,曾吟詩自嘆: “出身三十年,白發衣猶碧。日暮倚朱門,從未汙袍赤。”,建封遂上奏朝廷,請求爲于良史晉階。其《春山夜月》一詩有“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之句。《全唐诗》存诗七首。.
查看 全唐诗和于良史
于濆
于濆,字子漪,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生卒年不詳。早年遊邊塞,会昌年間鄉貢進士。後久困科場,咸通二年(861年),裴延鲁榜進士及第。曾官泗州判官。晚年寓居堯山。餘事失考。曾作《古風》三十首,力矯唐末萎靡之風。有《于濆诗》一卷,已佚。《全唐诗》收其诗四十五首。.
查看 全唐诗和于濆
康洽
康洽,唐朝酒泉人。 康洽是一黃鬚美男子,從西域攜琴和劍來到長安,拜見權貴,氣度豪爽。能作樂府詩篇,宮女和梨園都在演奏他的作品。玄宗知其名,驚豔他的才華。安史之乱時,避難江南。大历间,已七十餘歲,猶是布衣。一說康洽在杜陵山中去世,詩文早佚。.
查看 全唐诗和康洽
五羊传说
五羊传说是一个关于古代广州城的神话传说,是广州市别名五羊城、羊城、穗城、市内若干地名与许多本土品牌名称的来源。唐诗中已经开始使用五羊称呼广州城,而传说故事则可以追溯到晋代的记载,有数个略有差异的版本,明代以后基本定型。现今“五羊”、“羊城”已经成为了广州市的代称。一般认为五羊传说表现了中原先民拓殖岭南的历史。2007年,五羊传说入选广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查看 全唐诗和五羊传说
令狐峘
令狐峘,宜州华原(今陕西耀县)人。 令狐德棻之五世孙。天宝末年进士。遇安史之亂,隐居终南山豹林谷。司徒楊綰薦入史館,拜右拾遺,升遷起居舍人。官至禮部侍郎。撰《玄宗實錄》一百卷。《全唐诗》存诗二首。.
查看 全唐诗和令狐峘
任蕃
任蕃,一作任翻,唐代江南人。 早年寓居天臺,進士屢試不第。曾游巾子峰,還在寺壁上题诗--:“绝顶新秋生夜凉,鹤翻松露滴衣裳。前峰月照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此詩有“前峰月照一江水”之句,任蕃下山後覺得此句不妥,返寺後發現已被他人改為“半江水”,因而脍炙人口。後浪跡江湖,吟诗自娱。有詩一卷,又有《文章玄妙》一卷,均佚。《全唐诗》存其诗十八首。.
查看 全唐诗和任蕃
伍乔
伍乔(生卒年不详),南唐庐江(今安徽省中部偏南、巢湖西南岸)人,自幼入庐山国学,专诗文,作《庐山书送祝秀才还乡》诗云:“莫使蹉跎恋疏野,男儿酬志在当年”。《江南通志》、光绪《庐江县志》记,乔于国学苦节自励,一夕,见人掌自牖隙入,中有“读《易》”二字,遂取《易》读之,探索精微,迨数年,山下有僧夜梦伍乔星,旦入国学访得乔,勉之进取。后乔于南唐保大元年(943)以《八卦赋》中进士第一,元宗命石勒乔赋于国门。官歙州通判、考工员外郎。年70卒于官。诗多散佚,《全唐诗》仅录一卷。《庐州府志》记伍乔墓在庐江城南马厂岗,居民耕田得碑为验。其母墓为庐江柴埠渡南岗。.
查看 全唐诗和伍乔
伏羲
伏羲氏,傳說生於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有文字記載的出現時代在战国時代以后。 《莊子》一書最早记載伏羲之名。伏羲的称谓繁多,又称宓羲、炮犧、庖牺、包牺、牺皇、皇羲及太昊等,【宓伏虙三字古通fu】《史記》中稱「伏犧」或「虙羲」,为华胥氏之子,少典之父,炎黄之祖。伏羲传说的内容,因时代不同而异。相传伏羲氏教民结网,渔猎畜牧,制造八卦等,亦传说伏羲创文字、古琴。《白虎通义》--:“三皇者何谓也,伏羲、女娲、神农是也。”把伏羲推到三皇的地位。伏羲與女娲為兄妹,“伏羲鳞身,女娲蛇躯”,伏羲與女娲雖是兄妹,唐代诗人卢仝《与马异结交诗》中写出“女娲本是伏羲妇”,因而被後人稱之為龍祖。 伏羲氏自古以来被奉为华夏文明的人文始祖,同时在神话中,也被认为是所有人类的祖先,伏羲氏是三皇之一,徙治陈仓,定都于陈宛丘(今河南淮阳),以“龙”为图腾,風姓是中国传说时代「伏羲」的姓。 一说太昊,或太昊伏羲氏,并非是伏羲,只是姓氏为伏羲氏,这是误把太昊其所在的伏羲氏族部落当成了先祖伏羲,太昊以玄鸟为图腾。《左传》记载:“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曰:‘少皋氏鸟官名,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我高祖少皋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 另有一說,伏羲即盘古氏。學者以文字學的角度考証盘古氏,“盘”字古义为开端,“古”即葫芦,寓意生命繁衍。黃帝取代炎帝,擊敗蚩尤後,炎帝、蚩尤等部落的一部分从黄河流域迁徙到南方以后,其先祖伏羲在传说中演变为盘古,流传于南方少数民族当中,演变出“盘古开天”的传说,而盘古传说开始出现,伏羲的地位便开始低落了。.
查看 全唐诗和伏羲
张垍
张垍,唐朝河南洛阳人。原籍范阳(今河北涿州市),世居河东(今山西永济)。张说次子,张均弟。 张垍娶唐玄宗女宁亲公主。拜驸马都尉,深得玄宗恩宠,特许在宫中置内宅,赏赐珍玩,不可胜数。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张垍以太常少卿入翰林院为学士。李白供奉翰林时,张垍亦为翰林学士。张垍进谗言贬逐李白,而不是《酉阳杂录》记载的高力士谗言贬逐李白。天宝四载(745年),授兵部侍郎,后转太常卿,仍入翰林院掌诰命,後为中书舍人。天宝十三载(754年),安禄山入朝求为平章事,唐玄宗想要任用他为相,命张垍草制,杨国忠以安禄山不识文字谏阻。安禄山归范阳后,心怀不轨,杨国忠诬以张垍告密,唐玄宗大怒,尽逐张均兄弟,以张均为建安司马,张垍为卢溪郡(今湖南泸溪)司马。同年召还,拜太常卿。安禄山反唐,安史之乱时,张垍、张均自往投靠,受安禄山伪命,张垍与陈希烈为安禄山的宰相。至德二载(757年)唐朝收复长安之后,唐肃宗想要免除张均、张垍的死罪,玄宗说;“ 张均、张垍兄弟投降叛军,被委以要职。张均还在叛军面前诋毁我们家中的事,罪不能赦。”唐肃宗叩头再拜:“我不是因为张说与张均、张垍父子的保护,就不会有今天。我若是不能救张垍、张均兄弟,如果死者灵魂不死,我有何面目在九泉之下去见张说!”说着伏地流涕。玄宗命令左右的人把肃宗扶起说:“因为你的请求,张垍流放到岭表,张均罪大,不可饶恕,你不要再为他求情了。”肃宗涕泣而服从了玄宗的命令。《全唐诗》存诗一首。他的女儿张氏与建宁王李倓冥婚,为恭顺皇后。其子张渙、张岱。.
查看 全唐诗和张垍
张祎 (唐朝)
张祎,字冠章,唐朝大臣。南阳(治今河南省南阳市)人,张正甫的孙子。 张祎出仕历任汴州从事、户部判官、蓝田尉、集贤校理。赵隐担任浙西观察使,刘邺担任淮南节度使,都征辟他为宾佐。入朝为监察御史,转任左补阙。乾符年间,唐僖宗下诏让他入翰林为学士,官至中书舍人。中和元年,黄巢率领变民军进攻长安,张祎随僖宗逃往四川,拜为工部侍郎,判户部事。奉命出使江淮回朝,和当权者不和,改任太子宾客、左散骑常侍,后来转任吏部侍郎,历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随从唐昭宗在华州,被韩建陷害,贬为衡州司马。唐昭宗还京,征张祎为礼部尚书、太常卿,充礼仪使,转任兵部尚书。 张祎用心写文章,年老更加勤奋。担任刑部尚书时,刘邺的儿子刘覃,当黄巢攻打长安时避祸在金吾将军张直方家中,被害。唐僖宗还京,讨厌刘覃的人说他依附逆党,不是因为正义而死,皇帝命令三司审查他的罪行。张祎上书申辩,说刘覃父子都死在黄巢手中,怎么能说是附逆?刘覃家得到昭雪,刘覃被追赠官位。张祎行义自始至终,都像这样。《全唐诗》存诗二首。.
查看 全唐诗和张祎 (唐朝)
张祜
张祜(约785—849?),字承吉,小名冬瓜。邢台清河(今属河北)人,一说南阳(今河南邓县)人。唐代诗人。以宫词得名。 家世显赫,為清河张氏望族,人称张公子,有“海内名士”之譽。张祜平生傲诞,白居易嘲戏他的“鸳鸯钿带抛何处,孔雀罗衫付阿谁”为“款头诗”时,张祜回答:“‘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非目连变何邪?” 大和三年(829年)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曾表薦張祜,在長安為元稹排擠,曰:“祜雕虫小巧,壮夫不为。”遂至淮南。晚年定居丹阳,隱居以終。約卒于大中七年至十三年之間。 张祜工於詩,可成一家之言,有《集靈台》詩:“卻嫌脂粉汙顏色,淡掃蛾眉朝至尊。”這是成語【淡掃蛾眉】的出處。陆龟蒙讚嘆其诗:“善题目佳境,言不可刊置别处,此为才子之最也”。杜牧《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诗云:“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钱锺书評其作品:“从现存他的诗看来,并不像白居易那样平坦爽直,比较约敛,带点小巧,毋宁说是王建的‘入室’。也像王建,他作了些宫词。”《全唐诗》收录其诗349首。.
查看 全唐诗和张祜
张谓
张谓(?一约778)字正言,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唐朝诗人。 约景云二年(711年)前後出生,少時读书於嵩山,天寶二年刘单榜进士,曾入封常清安西幕府,乾元中为尚书郎,曾出使夏口,遇流放夜郎途中的李白。唐代宗时,历任潭州刺史,改太子左庶子,大曆六年官至禮部侍郎,曾连续三年知贡举。有诗名于天宝、大历间,兼擅古近体,多飲宴送別之作。殷璠《河岳英灵集》曾选录其诗,辛文房称其诗“格度严密,语致精深”。大历十二年(777年)尚在世。有诗集,今不传。《全唐詩》卷一九七錄其詩四十首。.
查看 全唐诗和张谓
張南史
張南史,字季直,幽州(今北京)人。 生平好圍棋。其後折節讀書,曾試參軍,與劉長卿、李紓友好。安史之亂起,避地婺州,曾任左卫仓曹参军。大历中,居揚州。晚年居宣城。由李紓之薦再召,以病未赴而卒。工於詩。《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查看 全唐诗和張南史
張好好詩
《张好好诗》是唐朝诗人杜牧的书法作品,此卷書體為行書,紙本,長28.2公分,總寬162公分。 張好好,江西洪州乐籍,是唐朝官伎。色藝双全,十三歲流落風塵,以善歌舞来乐藉中,为官吏所倾倒。大和三年(829年)杜牧在南昌沈传师的江西观察使幕府任职时與張好好相识。杜牧對她的不幸寄以無限同情。大和九年(835年),杜牧被朝廷徵為监察御史,赴长安任职。年八月在东都洛阳上任。在这里他遇到了宣州市的故人张好好,写下了著名的《张好好诗》,诗中描述她在“吴娃”的扶引下羞怯登场,“盼盼乍垂袖,一声雏凤呼”。 《宣和书谱》评杜牧书法:“气格雄健,与文章相表里”。《张好好诗》是杜牧唯一的传世墨迹,卷前有宋徽宗书签“唐杜牧张好好诗”,南宋賈似道、明人項元汴、張孝思、清人梁清標等人均曾收藏。乾隆年间入内府。1924年,逊帝溥仪将此卷携出宫外,靳伯声之弟得到此卷,持往上海,再由马保山尋得。最後由张伯驹以5000多元購得。1956年,张捐赠《张好好诗》予故宫博物院,因年代久遠,残缺“洒尽满”、“一书”五字。現由故宮博物院館藏,為中國國家一級文物,禁止出國展覽的列管文物之一。.
查看 全唐诗和張好好詩
張碩
张硕可以指:.
查看 全唐诗和張碩
張綺 (唐朝)
张绮,唐朝末年进士,唐朝诗人。 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有若耶溪女子在三乡驿题诗,以自伤身世,后来张绮见到后而题诗来和女子之诗。当时还有陆贞洞、刘谷、王祝、王涤、韦冰、李昌邺、王硕、李缟、高衢十人相和。张绮的诗作为:洛川依旧好风光,莲帐无因见女郎。云雨散来音信断,此生遗恨寄三乡。现在张绮仅存此诗。.
查看 全唐诗和張綺 (唐朝)
彭定求
彭定求(),字勤止,号访濂,學者稱南畇先生。江南長洲(今江蘇蘇州)人。.
查看 全唐诗和彭定求
徐夤
徐寅,一作徐夤,字昭梦,别号钓矶。泉州莆田(今福建莆田市)人。 大中三年(849年)出生,擅作赋,作《人生几何赋》、《斩蛇剑》、《御沟水》等,与王棨、黄滔并称晚唐律赋三大家。早年多次科考不第,乾宁元年(894年)苏俭榜進士及第,授官秘书省正字。天复三年(903年)归闽,王审知“辟居幕下,不乐而去”,不久应泉州刺史王延彬“招致之,如布衣交”。後梁太祖开平四年(910年)時,进士一甲第一名。晚年归隐故里延寿溪畔。约卒于公元938年。有《探龙集》等。.
查看 全唐诗和徐夤
徐光溥
徐光溥,五代十国时后蜀大臣、诗人。或作徐光浦,蜀人。 徐光溥初仕孟知祥为观察判官。长兴初年,曾上疏请孟知祥行墨制。孟知祥称帝为后蜀高祖,徐光溥为翰林学士。刘羲叟因徐光溥本为蜀士,借题以讽。徐光溥诗云:“进出班墀数十株,更添幽景向蓬壶。出来似有凌云势,用作丹梯得也无。”刘羲叟诗云:“徐徐出土非人种,枝叶难投日月壶。为是因缘生此地,从他长养譬如无。”徐光溥记恨,终身与他不和,世人多不满其狭隘。 后蜀后主孟昶时,徐光溥兼任兵部侍郎。广政十一年(948年)七月,改任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同平章事。徐光溥博学善于诗歌,有辨才,被李昊等人厌恶。后来朝廷有所议论,徐光溥熟睡,当时号称睡相。其年十二月,因为以艳词挑逗前蜀安康长公主,罢相守本官。广政十四年(951年)三月,孟昶于后苑宴会,允许士庶人入内观看。俳优有唱《康老子》曲,孟昶问李昊曲子名字的出处,李昊不能回答。徐光溥说“康老老而无子,故制此曲。”孟昶大加赞赏,之后去世。徐光溥今存诗二首,见《全唐诗》卷七六一,《全唐诗补编·续拾》卷五二。.
查看 全唐诗和徐光溥
包何
包何,字幼嗣,潤州延陵(今江苏丹阳西南)人。 包融之子。生卒年均不詳。與弟包佶皆有詩名,時稱“二包”。與钱起有交往。天寶七載,杨誉榜進士及第。十三载,官太子正字。大曆年間,官起居舍人。有詩一卷,《全唐诗》录其诗19首。.
查看 全唐诗和包何
刘孝孙
刘孝孙,隋朝到唐朝初年学者。荆州(治今湖北省荆州市)人。 刘孝孙少年知名,与当时文士虞世南、蔡君和、庾抱等登山临水,结为文会。隋朝大业末年没于王世充,为王世充弟王辩行台郎中。归唐后,唐高祖任命他为虞州录事参军,被秦王李世民召为秦王府学士。贞观六年(632年)任著作佐郎、吴王(李恪)友。贞观十五年(641年),任谘议参军。后升任太子洗马,未上任卒。《唐诗纪事》称他贞观六年卒,与《旧唐书》所记不同。 曾采历代文集,为吴王编撰《古今类序诗苑》四十卷。《旧唐书·经籍志》与《新唐书·艺文志》称其有文集三十卷,已佚。清朝康熙年间刘云份辑《初唐刘孝孙诗》一卷,编入其所刊《唐代刘氏诗集七十种》。《全唐诗》卷三十三录存其诗七首,其中多为在隋时所作,《赋得春莺送友人》一首为贺朝清诗误入。《全唐文》卷154录存其文一篇。.
查看 全唐诗和刘孝孙
刘希夷
劉希夷(),字延芝,汝州(今河南省汝州)人。一说名庭芝。唐朝诗人。.
查看 全唐诗和刘希夷
刘猛 (唐朝)
劉猛,郡望徐州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唐朝诗人。 劉猛约活动于唐德宗贞元至唐文宗大和年间,曾举进士,工于乐府诗。元和十二年(817年)客居梁州(今陕西省汉中市),与李馀各作古题乐府诗数十首,又作诗送元稹。后不知所终。元稹至梁州治病见到他,《乐府古题序》谓“昨梁州见进士刘猛、李馀各赋古乐府诗数十首,其中一二十章咸有新意,予因选而和之”,于是选十首相和。又称刘猛、李馀“方将极意于斯文”。其中有虽用古题,全无古义的作品:《出门行》不言离别,《将进酒》特书列女;其中有颇同古义,全创新词的作品:《田家》止述军输,《捉捕词》先蝼蚁。元稹所作《乐府古题》十九首,其中前十首并和刘猛。唐张为《诗人主客图》列劉猛为“高古奥逸主”孟云卿的入室者。《全唐诗》存其诗三首。.
查看 全唐诗和刘猛 (唐朝)
刘昚虚
刘昚虚字全乙,亦字挺卿,号易轩,出生于洪州新吴(今江西奉新县),唐朝山水田园诗派诗人。.
查看 全唐诗和刘昚虚
周匡物
周匡物,字几本,福建漳州人。唐朝诗人。 唐元和十一年(816年),中进士。因中进士曾在天城山读书,该山后改名为“名第山”,周匡物号名第先生。 周匡物官至高州刺史。 《全唐诗》收其《古镜歌》、《及第谣》、《及第后谢座主》、《自题读书堂》、《应举题钱塘公馆》等篇。 Category:周姓 Category:漳州人 Category:生年不詳 Category:卒年不詳.
查看 全唐诗和周匡物
周朴 (唐朝)
周朴(),字见素,一作太朴,福州长乐人。 生年不详。生于釣台,早年隐居嵩山,后避難福州,常与山僧钓叟往來。有詩才,歐陽修謂其“構思尤艱,每有所得,必極其雕琢,故時人稱朴詩‘月鍛季煉,未及成篇,已播人口’”。乾符五年(878年),黃巢陷閩,逼他投降,周朴不從,終被殺害。僧人栖浩集其詩百餘篇,與林嵩編成《周朴詩集》二卷,林嵩為之序。.
查看 全唐诗和周朴 (唐朝)
周曇
周曇,唐代诗人。 生卒年不详,籍贯亦不详。僅知唐朝末年人,曾任国子直讲。與胡曾、孫元晏和汪遵同為晚唐詠史大家。著有《咏史诗》八卷。《全唐诗》錄其詩二卷,共195首。.
查看 全唐诗和周曇
唐备
唐備,唐朝人。 生卒年不詳,生平事迹亦失考。龙纪元年(889年)進士,工於詩,風格近于濆、曹邺诸人,用语古朴,多寓譏刺。《全唐诗》录其诗三首。.
查看 全唐诗和唐备
唐代宗
唐代宗李豫(),唐肃宗李亨的嫡长子。初名俶,小名大收,原封广平郡王,後改封廣平王、楚王、成王,天可汗,唐朝第11代皇帝(不计武则天),在位17年(762年5月18日-779年6月10日)。.
查看 全唐诗和唐代宗
唐朝皇后及妃嬪列表
唐朝皇后及妃嬪列表列出中國歷史上唐朝所有的君主配偶。.
冷朝陽
冷朝陽,字不詳。江寧(今江蘇南京)人。 生卒年不詳。大曆四年齊映榜進士。還等不及調官,便歸江寧省親。朝中顯貴與著名詩人李嘉祐、李端、韓翃、錢起等都替他賦詩餞行。澤潞節度使薛嵩聘為從事。唐德宗興元元年,任太子正字。贞元中,兼监察御史。严羽認為冷朝阳“在大历才子中为最下”。有集一卷,已佚。《全唐诗》存诗十二首,《全唐詩外編》補一首。.
查看 全唐诗和冷朝陽
全宋詞
《全宋詞》,唐圭璋編著,孔凡禮補輯,共收錄宋代詞人1330家,詞作21116首。 宋詞之輯錄最早始於明末毛晉的《宋六十名家詞》,到了清代,侯文燦有《十名家詞集》,秦恩復有《詞學叢書》。1931年﹐赵万里编成《校辑宋金元人词》73卷。1931年唐圭璋在這些基礎上着手编纂《全宋詞》,廣蒐博輯,“宋亡时年满二十者,俱以为宋人”,訂補不輟,1937年編成《全宋詞》,体例上则参照《全唐诗》,以“帝王”、“宗室”起首,而殿以“释道”、“女流”,並附詞人小傳。1940年商務印書館初版。孔凡禮又辑录遗佚,编《全宋词补辑》。.
查看 全唐诗和全宋詞
全宋詩
《全宋诗》是北京大學古籍所编的宋朝詩歌總集,凡72册,3785卷。1986年开始出版,1998年全部出版。傅璇琮主编,《全宋诗》收九千余人诗作,字数近四千万。 《全宋诗》亦有不少失誤,例如卷169将《书酒家壁》、《春日游湖》收入范仲淹的作品,此乃宋元人范晞文之诗。卷174滕宗谅收录《赠妓兜娘》诗一首,此詩為张先作品。《全宋诗》卷402陈舜俞(?~1075)小傳之生卒年誤考,陈之生卒应补正為生於天圣四年(1026),卒於熙宁九年(1076)。《全宋诗》卷3162收陈铸作品,但北宋與南宋皆有陈铸其人,二人混為一談。《全宋诗》卷73收北宋张维詩10首,接著又误收南宋同名作者张维之《次经略舍人韵》等3詩;《全宋诗》卷3762收房灏《别西湖》诗,應是房皞作品。《全宋诗》未收刘仙伦作品,刘仙伦与刘过齐名,世称“二刘”。苏颂之父无锡县令苏绅与县尉窦总之交游诗《贺窦尉生子》二联,《全宋诗》亦未收。《舆地纪胜》、《方舆胜览》的辑佚詩大都失收。 《全宋诗》亦與《全唐诗》有大量重出、误收问题。例如《全宋诗》卷14收有南唐张佖诗20首,其中18首,实误收张泌诗。《全宋诗》卷960收李之仪《偶题六绝》六首,其中三首為张籍詩;卷2775收陈与行《句》其二:“霜间开紫蒂,露下发金英。”實乃《全唐诗》卷30收陈叔达《咏菊》之誤收;又如卷2050收徐珩《日暮望泾水》,是《全唐诗》卷44徐珩《日暮望泾水》之誤收;《全宋诗》卷1318收夏倪《句》其三:“天寒霜雪繁,游子有所之。”此詩實為杜甫之《赤谷》詩。《全宋诗》卷172收晏殊《社日》:“山郡多暇日,社时放吏归。……”,可见於《全唐诗》卷188收韦应物之《社日寄崔都水及诸弟群属》;《全宋诗》卷1660收曾幾《把酒思闲事二首》、卷1982卷收宋高宗赵构《题刘松年竹楼说听图》、卷2337收宋孝宗赵慎《题周文矩合乐士女图》,皆為白居易之詩。.
查看 全唐诗和全宋詩
元載
元載(),字公輔,凤翔府岐山县(今陕西省鳳翔縣)人,唐朝中期官员。.
查看 全唐诗和元載
皇甫冉
皇甫冉(),字茂政,潤州丹陽(今江苏省丹阳市)人,祖籍安定郡朝那县(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彭阳县)人。 晉朝高士皇甫謐之後,十歲能屬文,張九齡很看重他,呼為小友。天寶十五年(755年)進士第一,授無錫尉。安史之乱爆發,“烽火惊戎塞,豺狼犯帝畿”,。大曆初,入河南節度使王縉幕佐,表掌書記,任左拾遺、右補闕,又奉命出使江表。大歷五年(770年),回丹陽(今江苏省丹阳市)省親,卒於家。與其弟皇甫曾皆工於詩,他的《巫山峽》詩云:“巫峡见巴东,迢迢出半空。云藏神女馆,雨到楚王宫。”被譽為唐人詠巫峽最佳,《全唐诗》稱他“天机独得,远出情外。”,大歷十才子之一。.
查看 全唐诗和皇甫冉
王圆箓
王圓籙(ㄌㄨˋ)(),中国清末民初道士,祖籍湖北麻城。.
查看 全唐诗和王圆箓
王继勋 (闽)
王繼勳,五代末闽国宗室大臣,字绍元,泉州晋江县(今福建省晋江)人。郡望瑯琊临沂。曾祖父王恁,祖父王审邽,父亲王延祯。是王延政的本家侄儿。.
查看 全唐诗和王继勋 (闽)
王煥 (唐朝)
王涣(),一名王煥,字文吉,太原(今属山西)人。 大顺二年(891年)进士及第。景福元年(892年)授秘書省校書郎,不久出為山南西道節度使徐彥若推官,歷官長安縣尉、右拾遺、右補闕。乾寧二年(895年),遷起居郎,轉司勛員外郎。光化三年(900年),授考功郎中兼御史中丞,天復元年(901年)被清海军节度使徐彥若聘为书记,是年十月卒於南下途中。工於詩,有《惆怅诗》十二首,“皆絕唱,膾炙士林”。另有诗三百餘篇,多佚。《全唐诗》存诗十四首。.
查看 全唐诗和王煥 (唐朝)
王贞白
王贞白,字有道,号灵溪。信州永丰镇(今江西省广丰县)人。唐代诗人。 乾宁二年(895年)崔貽憲榜進士,由於物議沸騰,昭宗下詔復試,有十五人中選,另十人落選,主考官崔凝被貶爲合州刺史,乾宁九年始授校书郎。天复中,为避世乱而还乡归隐,在永丰西山建“山斋”,传道授业。卒葬于县城西门外,並建造“有道公祠”。 自编《灵溪集》七卷,已佚,《全唐诗》存诗一卷,《全唐诗补编》存诗十二首。其名句“一寸光阴一寸金”,至今廣為流傳。.
查看 全唐诗和王贞白
王轂 (唐朝)
王毂,字虚中,自号临沂子。宜春(今属江西)人。 乾寧五年羊紹素榜進士。歷官尚書郎,天祐四年(907年)朱溫篡唐,奔淮南,武義元年(919年),楊渥建立吳國,任右補闕,終官禮部郎中。享年八十九歲。早年作《玉树曲》,有名於當時,曾嚇退無賴。著有《王毂诗集》,又编有《观光集》,均佚。《全唐诗》存其诗十八首。.
查看 全唐诗和王轂 (唐朝)
王起
王起(),字举之,行十一。唐代律赋作家,祖籍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徙居扬州(今江苏扬州)。出自太原王氏,揚州都督府倉曹參軍王恕之子,王播之弟。.
查看 全唐诗和王起
王湾
王湾(),唐代文学家,号为德,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所留诗作不多,唯《次北固山下》一诗广受赞誉,其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被认为是盛唐诗歌中代表性的绘景佳句。.
查看 全唐诗和王湾
王昌 (三國)
王昌,曹魏末期西晋初期人物,字公伯,妻子是曹彰之女,王式之兄。 王昌为东平相,散骑常侍,早卒。人称“东家王昌”。诗词中常与宋玉并称,乐府诗中的洛阳女儿莫愁倾慕王昌。南朝梁武帝萧衍《河中之水歌》:“洛阳女儿名莫愁。……十五嫁为卢郎妇……人生富贵何所望,恨不早嫁东家王。”王昌在南北朝隋唐诗歌里,身居高位,家住东舍或城东,容貌美丽,借称女子恋人,情郎。唐朝上官仪《和太尉戏赠高阳公》诗:“南国自然胜掌上,东家复是忆王昌。”。钱锺书评价王昌为“只是意中人、望中人,而非身边人、枕边人。”.
查看 全唐诗和王昌 (三國)
章碣
碣,字魯封,桐庐(今属浙江)人。 一說是章孝标之子。以诗著名。早年累举不第,乾符中,侍郎高湘知贡举,自长沙携广东人邵安石进京赴考,高湘主考舞弊,使邵安石进士及第。章碣怨恨不平,作《东都望幸》诗以諷刺唐末科举循私舞弊。钱镠打算以章碣为表奏孔目官,但章碣“拒而见笞”。乾符四年進士及第。咸通年間,與浙东观察使王渢游宴,作《陪浙西王侍郎夜宴》诗。唐末黃巢戰亂,章碣離開長安,流落江湖,中和三年(883年)在毗陵登高,後不知所终。有《章碣诗》一卷,《章子》三卷,皆佚。《全唐诗》存其詩一卷。.
查看 全唐诗和章碣
竇叔向
竇叔向,字遗直,出于扶风窦氏,唐朝官员。 早年与常衮友善。大曆初登进士第。曾任太子通事舍人、國子博士,後任江阴縣令。大曆十二年(777年),常衮拜相,以叔向為左拾遗、內供奉。大曆十四年,常衮罢相,叔向亦出京任溧水县(治今江苏省溧水县)縣令。窦叔向逝世后,追赠工部尚书。有《竇叔向集》七卷,已佚。《全唐诗》存诗九首。娶给事中袁高妹,有五子竇常、竇牟、竇群、竇庠、竇巩俱以文学有名于当时。.
查看 全唐诗和竇叔向
竇牟
竇牟(),字貽周。扶風平陵人。唐朝官员、诗人。 窦叔向次子,袁高外甥。竇常之弟,窦群、窦庠、窦巩之兄。侍奉继母至孝,品行兼優,名聞京城。贞元二年,张正甫榜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东都留守崔纵聘为巡官。又歷任河阳、昭義军节度使从事。昭义军节度使卢从史骄横,窦牟托病回洛阳。再任东都留守判官,改协律郎,累迁至检校都官郎中。元和五年,入朝为虞部郎中,任洛阳縣令、都官郎中、泽州刺史,升迁国子司业,長慶二年(822年)春,卒於家,年七十四。與韓愈交往甚深,韓愈撰其墓志銘。有文集十卷,已佚。《全唐诗》存其诗二十一首。.
查看 全唐诗和竇牟
綦毋潜
綦毋潜(複姓「綦毋」,)字孝通,又字季通,荆南(今湖北省江陵市)人。唐朝山水田园诗派诗人。.
查看 全唐诗和綦毋潜
统一新罗
统一新罗时代(668年-901年)是朝鮮半島的一個朝代。公元668年,新罗联合唐朝灭亡了百济和高句丽不久,罗唐战争爆发,新罗获得了平壤以南的朝鮮半島,朝鲜半島进入了统一新罗时代。 900年后百济建立,901年泰封国建立,统一新罗时代结束,朝鲜半岛进入后三国时代。 统一新罗时代是1945年南北分治以后的术语,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现代政治的渴望,因为这个原因,一些历史学家建议使用南北国时代,其中包括了渤海国。在北朝鲜于50年代提出主体史学后,渤海国一度代替统一新罗成为朝鲜历史主线。认为渤海国在北部且继承高句丽,统一新罗由于长期臣服于唐朝而有悖于主体思想,统一新罗时代并不承认渤海国对于高句丽的继承,认为新罗为三国的唯一继承者。.
查看 全唐诗和统一新罗
羊士諤
羊士谔,字谏卿,洛阳(今屬河南)人。 贞元元年(785年),進士及第,授常州义兴縣尉。貞元九年,任右威卫兵曹参军,入浙东皇甫政幕佐。贞元末年,充任宣歙巡官。永贞元年因妄議王叔文,贬為汀州臨化縣尉。不久福建观察使阎济美奏为大理评事。元和初年,宰相李吉甫擢拔为监察御史,迁侍御史、内供奉。元和三年,因与窦群、张仲方誣陷李吉甫事,贬资州刺史,尚未成行,改巴州刺史。元和九年已任資州(今四川資中)刺史,十年移任洋州(今陕西洋县),十二年轉任睦州(今浙江建德东北)刺史。十四年五月入京任户部郎中。卒年不詳。有《羊士谔诗集》一卷。《全唐诗》存其詩一卷。.
查看 全唐诗和羊士諤
翁綬
翁绶,字里均不詳。唐朝詩人。 生卒年不詳。工於詩,多作七言律詩。咸通六年(865年)進士及第。翁绶在當時無盛名,事蹟已不可考。《全唐詩》存其詩八首。.
查看 全唐诗和翁綬
牛藂
牛藂,字表龄。唐代安定郡鹑觚(今甘肃灵台县)人。 牛僧孺之子。开成二年(837年)进士。咸通五年(864年)二月,以兵部尚书为检校兵部尚书,兼成都尹。乾符中,累官剑南西川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黄巢入長安,隨僖宗幸蜀,授太常卿。回長安後,任吏部尚书。後以司勋员外郎擔任睦州刺史。參修《文宗实录》。襄王之亂爆發,避難至太原,客死異鄉,卒年不詳。《全唐诗》录其诗一首。有子牛嶠。.
查看 全唐诗和牛藂
盧藏用
盧藏用(),字子潛,中國唐朝時期幽州范陽(今河北省涿州市)人。 度支尚書盧承慶之侄孫,父盧璥,官至魏州司馬,嫡母李晋。藏用少以辭學著稱,進士出身,隐居於终南山,學辟穀、練氣之術。武后长安年间,征授左拾遗。 唐中宗神龙中,历任起居舍人、中书舍人、兵部、吏部、工部、户部、黄门五侍郎、尚书右丞,兼修文馆学士。先天之变中,因附太平公主,被流放新州。开元初年,恢复官职为黔州都督府长史,兼判都督事,未上任而卒。 卢藏用工于篆书、隶书,好琴棋,被当时人称为多能之士。少年时與陳子昂、趙貞固友善,陈、赵二人早卒,卢藏用抚养他们的子女,被人称善。他有文集二十卷,《全唐诗》录存其诗八首。 卢藏用早年与兄长卢徵明隐居终南山,来往于少室、终南二山,当时人称为“随驾隐士”,他的道士朋友司马承祯要退隐天台山,卢藏用指着终南山说:“此山中大有好处,何必跑到天台山。”司马承祯说:“以我之见,这是通向官场的捷径啊。”卢藏用大感羞愧。成语稱“終南捷徑”。 卢藏用夫人郑冲,朔州鄯阳县令郑无遗之女。景云年间,封仙源县君、华阳郡君、华阳郡夫人。信奉佛教30年。天宝九载(750年)九月十日卒,年六十五。一女嫁彭城县主簿郑瑊。.
查看 全唐诗和盧藏用
花蕊夫人 (后蜀)
花蕊夫人(),是后蜀后主孟昶的宠妃,姿色美豔,封慧妃,青城(今成都都江堰市东南)人,徐氏吳任臣《十國春秋》。。花蕊夫人是五代十国时著名的女诗人,著有《花蕊夫人宫词》。《全唐诗》中将其诗归为孟昶妃所著。.
花蕊夫人宫词
花蕊夫人宫词,五代十国诗别集。前蜀花蕊夫人徐氏撰。 传世《花蕊夫人宫词》一卷,收诗百首,有明朝黄鲁曾辑《编选四家宫词》、林志尹辑《四家宫词》、汲古阁刻《三家宫词》、清朝倪灿辑《十家宫词》诸本,《丛书集成初编》据汲古阁本刊行。清朝厉鹗在《宋诗钞》中评价花蕊夫人宫词,认为:“清新艳丽,足可夺王建、张籍之席。”评价颇高。《花蕊夫人宫词》有明朝人毛晋《三家宫词》本,曹学佺《蜀中名胜记》本,清朝人李调元《全五代诗》本,《全唐诗》辑录一百五十七首,但是间杂王建、王珪所作。诸家均以为作者是后蜀孟昶花蕊夫人费氏(或徐氏)。后蜀花蕊夫人另有亡国词一首:“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
查看 全唐诗和花蕊夫人宫词
韦冰
韦冰(),唐朝官員。 韦坚之弟,另有兄弟将作少监韦兰、兵部员外郎韦芝。韦冰本人曾官鄠(今陕西户县)縣令。天宝五载,韦坚因得罪李林甫遭贬时,諸弟亦受牽連,皆遭贬死。.
查看 全唐诗和韦冰
韦皇后
韦皇后(),京兆府万年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出自京兆韦氏驸马房,唐中宗李显第二任妻子。父韦玄贞,母崔氏,懿德太子、永寿公主、长宁公主、永泰公主、安乐公主生母。.
查看 全唐诗和韦皇后
韦让
韦让,唐朝官员,唐宪宗的驸马。 韦让为驸马都尉,尚唐宪宗女郑国温仪公主。开成四年(839年)十二月,光禄卿、驸马都尉韦让为澧州长史,公主随行。驸马都尉韦让求为京兆尹,周墀说京兆尹非才望不可为, 韦让之议最后搁置。韦让居宅在长安怀贞坊。大中三年(849年),韦让侵街造舍,被有司举劾,诏令毁拆。唐宣宗时韦让为义成军节度使。《全唐诗》有韦让之诗一首《八月十四日月夜》:“中秋垂一宿,延颈望金波。素魂虽微缺,清光已觉多。”.
查看 全唐诗和韦让
韋楚老
韋楚老,字壽朋。京兆杜陵人,出自京兆韦氏平齐公房。 貞元十九年(403年)出生,與杜牧同年生。長慶四年(824年)李群榜進士。文宗大和九年(835年),官左拾遺,開成二年(837年),與補闕王績、拾遗令狐綯等聯名上疏劾李德裕妄奏陷害牛僧孺事。不久棄官,寓居金陵。會昌元年卒。工於詩,胡应麟评为“雄迈奇警”。《全唐诗》存其诗二首。.
查看 全唐诗和韋楚老
聶夷中
聶夷中(),字坦之,河东(今山西运城)人。唐朝诗人。代表作有《咏田家》、《田家二首》、《短歌》、《早发邺北经古城》、《杂怨》等,其中以《咏田家》和《田家二首》(其一)流传最广。 生年不詳。出身貧寒,“奮身草澤,備嘗辛楚”,由於兵革多務,時局動亂,久居長安,“皂裘已弊,黄粮如珠”,咸通十二年(871年)中進士,官至華陰(今陕西省华阴县东南)尉,到任时,除琴书外,身无余物。其詩多五言之作,如《傷田家》、《公子行》等,多諷喻時政、反映农民疾苦。另外,他可能也是《悯农》詩的原作者。《唐才子傳》稱他“傷俗憫時”、“警省之辭,裨補政治”。一說卒於后梁初年。.
查看 全唐诗和聶夷中
鍾允章
鍾允章(),五代十国时南汉大臣,祖籍邕州宣化(今广西南宁市),后徙居于番禺(今广东番禺)。 鍾允章为人侃直,不畏强暴。南汉高祖时考中丁未戊申(947—948年)文科进士,其弟亦同时考上文科进士,曾任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官职;谓之一门双进士。官至中书舍人。被中宗刘晟所知。鍾允章文思敏捷,凡诰敕碑记多出其手,官至工部郎中,知制诰。乾和年间,辅佐中宗经略湖南,取贺州、昭州等州。后来中宗命鍾允章辅导太子劉鋹。后主劉鋹嗣位,大宝二年(959年)秋,鍾允章被擢升为尚书左丞,参知政事。上疏请诛乱法宦官,以正纲纪,后主不听。宦官对他人人切齿,其年十一月,内侍监许彦真诬鍾允章谋反,拔剑登上祭坛欲将他杀死,被鍾允章呵斥而止。许彦直马上又驰马入宫,向刘诬告鍾允章将要在祭祀的时候谋反。后主遂族诛鍾允章。鍾允章博学善文辞,所作诗文甚富,但多散佚不传。《全唐文》卷八九二收文一篇。《全唐诗》卷七九五收诗二句,一说为南汉时伶人所作。.
查看 全唐诗和鍾允章
萧德言
萧德言(),字文行,唐初学者、经学家。 萧德言是南蘭陵兰陵县(今江苏常州西北)人,萧思话玄孙,萧介之孙,萧引之子。隋朝灭南朝陈后,迁徙关中,定籍雍州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后逃至京口定居。唐太宗贞观年间,萧德言历任校书郎、著作郎、弘文馆学士。萧德言笃志于学,博通经史,特别精通《春秋左氏传》。曾参与修撰《括地-志-》。萧德言与魏徵、虞世南、褚亮等整理经史中有关历代帝王兴衰之由的记载,名為《羣書治要》,献给唐太宗。太宗发现此书博而要,多加称赞,赏賜优渥,被唐太宗誉为“关西孔子”。唐高宗为晋王时,唐太宗诏萧德言为晋王讲授经义;晋王为太子,唐太宗又令萧德言兼太子侍读。萧德言以年老请求致仕,唐太宗不许,下诏慰勉,赐爵武阳县侯。贞观十七年(643年),拜秘书少监。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因累请表准致仕。唐高宗嗣位,以师加银青光禄大夫。進秘書監。萧德言晚年更加刻苦学习,每开经,都要祓濯(清洁)束带,正襟危坐,妻子对他说:“年纪大了为什么还要终日自找辛苦?”他回答:“面对先圣之言,为什么惧怕劳累?”永徽五年,萧德言卒。赠太常卿,谥号博。《全唐诗》存诗一首,《旧唐书·经籍志》著录萧德言集三十卷。《新唐书·艺文志》著录萧德言二十卷。现在已经失传。.
查看 全唐诗和萧德言
項斯
項斯(?-?),字子遷,台州仙居(今安洲街道項斯坑村)人。 會昌四年(844年)進士。鄭薰推薦他擔任潤州丹徒縣尉,卒于任所,約卒年大中元年以前。項斯為水部員外郎張籍所賞識,故其詩風格與水部相似,清妙奇絕。鄭薰贈詩云:“項斯逢水部,誰道不關情。” 項斯早年築草廬於朝陽峰(今浙江杭州徑山)上,会昌三年(843年)前去谒见國子祭酒楊敬之,希望獲得賞識,敬之贈詩云:“幾度見君詩總好,及觀標格過於詩。平生不解藏人善,到處逢人說項斯。”其名以此益彰。項斯诗作中有较大部分反映了安史之亂後,百姓在战祸中流離失所。如“路去干戈日,乡遥饥馑年”(《送友人游河东》);“别歌缘剑起,客泪是愁添”(《龙州与韩将军夜会》)。也寫有《寄石橋僧》、《送歐陽袞歸閩中》等唱酬詩。《全唐诗》收项斯诗一卷,共98首。.
查看 全唐诗和項斯
袁朗 (唐朝)
袁朗,雍州長安人,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南陈、隋朝、唐朝官员。 南陈尚书左仆射袁枢之子。袁朗時擔任釋褐祕書郎。累迁太子洗马、德教殿学士。南陈于589年亡国后,入隋,历尚书仪曹郎。唐朝武德初年,授齐王府文学,转祠部郎中。累封汝南县男,迁给事中。曾预修《艺文类聚》。贞观初,卒于任上。有《袁朗集》,已佚。《全唐诗》存其诗四首。.
查看 全唐诗和袁朗 (唐朝)
高蟾
蟾,河朔(今河北)人。 生卒年不詳。家貧,早年久困科場,屢試不中,心中不服,遂有《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詩贈禮部侍郎高湜,詩--:“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依云栽。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咸通十四年,孔纁榜進士及第。乾宁年間,任御史中丞。與鄭谷、貫休友善,有詩互酬。有《高蟾詩》一卷,久佚。《全唐诗》輯其詩一卷。《全唐诗补编》补二首。.
查看 全唐诗和高蟾
魚玄機
魚玄機(),字「幼薇」,一說字「惠蘭」,晚唐女詩人,名妓,後来出家為道士,長安人。鱼玄机性聪慧,有才思,好读书,尤工诗。与李冶、薛涛、刘采春并称唐代四大女诗人。其诗作现存五十首,收于《全唐诗》。有《鱼玄机集》一卷,其事迹见《唐才子传》等书。 約生於唐武宗會昌四年(844年),卒于唐懿宗咸通十二年(871年)。其傳記資料散見於元‧辛文房《唐才子傳》、晚唐皇甫枚《三水小牘》、宋孫光憲《北夢瑣言》等書。后来被京兆尹温璋以打死婢女的罪名处死,終逝前名言詩句:「易求無價寶,難得有情郎。」千古傳唱,廣為世人所知。.
查看 全唐诗和魚玄機
魏扶
魏扶(《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九:“大中四年庚午,公元八五零年……六月,戊申,兵部侍郎、同平章事魏扶薨。”),字相之,唐朝官员,唐宣宗年间任宰相。 魏扶虽居高位,但作为唐朝官史的两唐书没有他的传,故其家世几无记载。据《新唐书·宰相世系二(魏氏)》,他的祖父叫魏盈,父亲叫魏昌,均无官职。《全唐诗》收入了魏扶的三首诗并对他做了简单介绍,称他在唐文宗大和四年(830年)中了进士。主考官为时任礼部侍郎郑澣。《旧唐书》卷一百五十八《新唐书》卷一百六十五 魏扶曾主观科考,选王凝为进士甲科。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年)二月,魏扶在礼部侍郎任上奏称自己今年所放进士三十三人,其中封彦卿、崔琢、郑延休三人都有词艺,为时人所称,都因父兄现居重位而不得中选。诏令翰林学士承旨、户部侍郎韦琮重考。九月,与前宰相潮州司马李德裕素来不和的白敏中、令狐绹、崔铉指使前永宁县尉吴汝纳告发先前会昌四年(844年)淮南节度使李绅杀其弟江都县尉吴湘事,时任御史中丞的魏扶与大理卿卢言、刑部侍郎马植说:“李绅杀无罪之人,李德裕促成其冤,还为此黜退御史(崔元藻),罔上不道。”于是李德裕被贬为崖州司户参军事。二年(848年)十一月,魏扶在兵部侍郎、判户部事任上奏请天下州府钱物、斛斗、文簿都委录事参军专判,仍与长史通判,至交代时具数申奏。三年(849年)四月,魏扶以正议大夫、行兵部侍郎、判户部事、上柱国、钜鹿县开国男、食邑五百户、赐紫金鱼袋被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实质宰相。他与同僚宰相令狐绹因同为郑澣门生,为报恩,数次张扬郑澣子郑从谠的声誉,使其被提拔为中书舍人。四年(850年)六月,魏扶在宰相任上去世。 魏扶还曾作《对毒药供医登高临宫判》。 魏扶之子魏簹字守之,官至刑部侍郎。.
查看 全唐诗和魏扶
讽刺
讽刺(satire)是一种文学手法,用于暴露對象的矛盾或缺點。常采用夸张或反讽等方式,从而产生幽默的效果。当然拙劣模仿、作戏、毗邻、并置、并列、对比、类似、类推等也经常用于讽刺手法种。如果说反讽就是讽刺的话,是一个很大的错误。严格来说,讽刺是一种俗称类型;而反讽则是一种比较具体的修饰手法。.
查看 全唐诗和讽刺
鮑防
鲍防(),字子慎,襄州襄阳县人(又称河南郡洛阳县人),唐朝政治家。 少孤贫好学,天宝十二年(753年)中杨儇榜進士,授太子正字。代宗时,累官至河东节度使、太原尹、御史大夫。歷官福建江西观察使。贞元元年(785年)策贤良方正,贞元年間,累官礼部侍郎,封东海郡公。以工部尚书致仕。贞元六年(790年)秋八月丙申,薨于洛阳私第,年六十九。诏赠太子少保,谥曰宣,葬洛阳北邙山南原。為福建晉江一帶的鮑氏始祖。 善寫文章,尤工於诗,穆员称其《感遇》诗“刺讥时病,丽而有则,属诗者宗诵之”。与中书舍人谢良弼友好,時稱“鲍、谢”。有《鲍防集》,已佚。《全唐诗》存其诗八首、联句三首。 夫人萧氏,封兰陵郡夫人,是南朝梁宗室萧圆肃的后人,怀州刺史萧行赟曾孙女,朝散大夫、太子洗马萧希言孙女,庐州慎县令萧中和女,卒于贞元十三年(797年)十月三日,享年五十八。嗣子鲍宗由,侄子鲍宗参。.
查看 全唐诗和鮑防
谢良辅
谢良辅是唐朝政治人物。 谢良弼之弟。天宝十一年進士,官中书舍人。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擔任商州刺史,为地方軍所杀。《全唐诗》收其詩四首,《唐诗纪事》亦有收錄。.
查看 全唐诗和谢良辅
賈馳
賈馳,字、籍貫皆不詳。 生卒年均不詳。久困於考場。大和九年(835年)鄭璀榜進士,據說主考官聽到《秋入關》:“河上微風來,關頭樹初濕。今朝關城吏,又見孤客入。上國誰與期,西來徒自急。”一詩,起憐才之意,才及第。仕途不顯,沒當大官,士林多称“贾先辈”,可見頗得敬重。其餘事蹟失考。《全唐诗》存其詩二首。.
查看 全唐诗和賈馳
贾岛
贾岛(779年-843年),字浪仙(亦作阆仙),范阳(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唐朝诗人,與韓愈同時。.
查看 全唐诗和贾岛
贾至
賈至,字幼鄰,一作幼幾,河南郡洛阳县(今屬河南)人,或依郡望称长乐郡人。唐代官员、詩人。.
查看 全唐诗和贾至
趙嘏
趙嘏,字承祐,又称趙渭南,是一位出身山陽(今江苏淮安)的唐朝官員。.
查看 全唐诗和趙嘏
車鼎晉
车鼎晋(),湖广邵阳人(今湖南邵阳)。清朝学者、诗人。.
查看 全唐诗和車鼎晉
黃幡綽
黃幡綽,一作旙绰。唐玄宗时宫廷樂官,凉州武威人,為人滑稽諧趣,曾譏諷張說以封禪提拔己婿鄭鎰。亦善参军戏,能勸諫玄宗,頗得寵愛。安史之乱時被安祿山所擒,亦為安之樂官。唐肅宗還都後,黄幡绰以「從賊」之罪,被拘禁。玄宗為上皇,感其悲意而釋之。晚年流落姑蘇。葬於崑山。詩作錄於《全唐诗》。書法甚工,曾書霓裳羽衣曲碑在河中永濟。.
查看 全唐诗和黃幡綽
齐己
己 (863年—937年)出家前俗名 胡德生 ,晚年自号衡岳沙门,湖南长沙宁乡县塔祖乡人,唐朝晚期著名诗僧。.
查看 全唐诗和齐己
齐抗
抗(《旧唐书》卷一十三),字遐举,中国唐朝官员,唐德宗年间拜为宰相。.
查看 全唐诗和齐抗
胡令能
胡令能,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福建莆田人,未仕。早年曾从事负局锼钉之业(修补锅碗瓢盆),所以人称“胡钉铰”。传说在梦中有仙人剖开他的肚子,放入一卷书,从此能够吟诗。《全唐诗》收诗四首。作品清新自然,明白如话。 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喜韩少府见访 忽闻梅福来相访,笑著荷衣出草堂。 儿童不惯见车马,走入芦花深处藏。 观郑州崔郎中诸妓绣样(又作咏绣障) 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 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 王昭君 胡风似剑锼人骨,汉月如钩钓胃肠。 魂梦不知身在路,夜来犹自到昭阳 。 H胡 H胡 H胡.
查看 全唐诗和胡令能
胡曾
胡曾,字靜軒,號秋田,邵西竹山湾(今邵阳县长阳铺镇秋田村)人。 胡安命之子。自小有才學,“天分高爽,意度不凡” 。咸通中,举进士不第,留长安。咸通十二年(871),路巖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召为掌书记,尝撰《答南诏谍》一文退蛮。乾符五年(878 年)正月,隨荆南节度使兼盐铁转运使高骈至荆南,任漢南從事。後出任延唐(今宁远县)令。晚年終老故鄉,事迹不詳,生卒年皆失考。晚唐開啓詠史之風,胡曾是首位詠史詩之詩人,共150首,皆七言绝句,《东周列国志》,《三国志平话》等書皆曾引其诗以证史。有《安定集》十卷,已佚;《咏史诗》三卷,今存。《全唐诗》第647卷有詩。胡曾墓在其故居秋田村乡贤祠内,今不存。.
查看 全唐诗和胡曾
郑云叟
郑遨(),字云叟,唐末五代诗人,滑州白马(今河南滑县东)人。唐昭宗时考进士不第,入少室山作道士,又移居华阴,种田自给。所作诗多消极避世思想,间有同情人民疾苦及揭露统治阶级腐朽生活的篇章。有“高士”、“逍遥先生”之称。存诗十七首在《全唐诗》中。 Category:唐朝詩人 Category:五代十國詩人 A.
查看 全唐诗和郑云叟
郑愔
郑愔(愔的讀音同音,),字文靖,《全唐诗》唐朝和武周官员,唐中宗年间短暂拜为宰相。.
查看 全唐诗和郑愔
赋得古原草送别
《賦得古原草送別》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是白居易成名之作之一,在他生前已经为人传诵。後世作詩不少模仿其中意境。清代蘅塘退士編輯的《唐詩三百首》將這首詩收入。20世紀後被選入中國小學語文教材。.
查看 全唐诗和赋得古原草送别
薛逢
薛逢,字陶臣,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市)人,唐代诗人。 士族出身,家门屡遭不幸,会昌元年(841)辛酉科崔岘榜进士第三人,釋褐秘書省校書郎。大中三年(849年),得宰相崔鉉提攜,調任萬年縣尉,後任秘書郎,授弘文館,參與編寫《續會要》。持論鯁切,忤逆权贵,仕途颇不得意。彭城人劉瑑的才华不如薛逢,被薛逢嘲笑,導致劉瑑心生怨恨。大中十二年(858年),任河南府司錄參軍,大中末年,劉瑑升知政事,有人推荐薛逢知制诰,但劉瑑不同意,只好出京为巴州刺史。咸通六年(865年)改绵州刺史。咸通七年(866年),得罪宰相楊收,遷為甘州府錄事參軍,咸通八年(866年),杨收罢相,以太常少卿召还,官给事中,迁秘书监,老弱多病,拄著拐杖上朝,卒於任上。許學夷評論說:“薛逢七言律〈老聽笙歌〉一篇,聲氣亦勝,〈陰風獵獵〉一篇與李郢〈虯鬚憔悴〉相伯仲”。有《薛逢诗集》、《别纸》、《赋集》,均佚。《全唐诗》卷548錄其詩一卷,《全唐文》卷766有文存15篇。有子薛廷皀。.
查看 全唐诗和薛逢
薛涛
薛涛(),唐代女诗人、歌妓、名媛。字洪度,一作宏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因父亲薛郧做官而来到蜀地,父亲死后薛涛居于成都,與當時名士元稹、牛僧孺、张籍、白居易、令狐楚、刘禹锡、张祜、段文昌有往來,與元稹交情最篤,死後段文昌為其撰寫墓誌銘。在其住处,成都现存有望江楼公园,内有薛濤纪念馆、薛涛井。.
查看 全唐诗和薛涛
邯郸市
邯郸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北省下辖的地级市,经国务院批准拥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位于河北省最南端,因邯山至此尽而得名,有「河北南大门」之称。市境北接邢台市,东临山东省聊城市,南界河南省安阳市、濮阳市,西邻山西省晋中市、长治市。地处太行山脈东麓,华北平原中部,晋冀鲁豫四省交界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地势西高东低。西部为山地丘陵带,东部为冲积平原区。滏阳河、漳河、洺河等自西向东流经市境。全市总面积1.21万平方公里,人口943.3万,主城区人口达367.42万人。 邯郸历史悠久,是中原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距今8000年前就有新石器早期的磁山文化;春秋战国时期,邯郸作为赵国都城达百余年,前后经历八代国君,是当时中国北方政治、文化、经济、交通中心;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邯郸遭到战乱破坏,由当时的赵国国都贬为一个郡;西汉时期和关中的长安、中原的洛阳、山东的临淄、西南的成都共享“五都盛名”;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邯郸南部的邺城(今邯郸临漳县)逐渐兴起,袁绍、曹魏等势力先后占据邺城而称霸天下;南北朝时,先后有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在此建都;隋朝隋炀帝下令火焚邺城,邺城遭到毁灭;到北宋时,邯郸东部地区的大名县成为北宋“陪都”为北京大名府。明清时期,邯郸隶属广平府、彰德府;民国初年,邯郸隶属直隶省冀南道,1993年国务院批准,实行地市合并,邯郸地区周围所辖各县划归到邯郸市,称邯郸市。 邯郸已探明矿物资源多达40多种,煤炭和铁矿石储藏量分别在40亿吨和4.8亿吨,被誉为现代“钢城”、“煤都”,邯郸不但是河北省重要的焦煤及钢铁生产基地,亦是中国大陆重要的电力、纺织、煤炭、建材等生产基地;粮食产量也居河北省前列,素有“北方粮仓”、“冀南棉海”之称;邯郸商业也十分发达,市政府在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同时,也加快了其他项目的发展。2015年邯郸经济开发区晋升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邯郸是中国成语之城,“邯郸学步”从某种意义上代表了赵国都城的风雅。.
查看 全唐诗和邯郸市
蔣防
蔣防,字子徵,如城,唐代(约公元792年-不详)义兴(今江苏宜兴)人。 曾任翰林学士等。 其诗赋杂文被收入《全唐诗》《全唐文》。其传奇《霍小玉传》被明戏剧家汤显祖改为剧《紫钗记》。蔣防所著《聚米為山賦》轉述了漢馬援以米所造之突起地勢圖,為該項發明源自於中國的重要文獻證據。.
查看 全唐诗和蔣防
锺谟
锺謨(),字仲益。南唐政治人物。 祖籍會稽(今紹興)人,後徙崇安(今屬福建),最後僑居金陵(今南京)。南唐李璟時為翰林學士,進禮部侍郎,判尚書省,钟谟支持皇子李从善,不支持李从嘉,坐事被貶耀州司馬。建隆元年正月,元宗李璟听闻宋太祖受后周禅位,遣使到饶州,赐锺谟死,问他:“卿昔与孙晟使周,忌死而卿独生还何也”。锺谟顿首伏罪,遂被缢杀。著作皆佚,《全唐诗》收遗诗三首。 Z Z Category:绍兴人 Category:鍾姓 Category:武夷山人.
查看 全唐诗和锺谟
鄭巢
鄭巢,唐朝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大和九年,姚合任杭州刺史,鄭巢前去献诗,得到重用。性好山水,交游多江浙名僧如:皖公、省空上人、象上人、虛海、凝公、蛮僧等。终生未仕。《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查看 全唐诗和鄭巢
鄭良士
鄭良士(),初名昌士,字君夢。仙溪(今福建仙游)人。 郑淑之後裔。生性沉默寡言,博學,酷爱诗文。广明、龙纪年間,策试屢不中。景福二年(893年)向朝廷獻詩五百篇,得到昭宗賞識,授國子四門博士,升遷為康州(今广东德庆县)刺史、恩州(今广东省阳江、恩平)刺史,兼御史中丞。天復元年(901年)棄官歸隱於白岩故墅。 貞明元年(915年)王審知賞識其才華,授八闽署、馆、驿巡官,不久升任建州判官。再任威武军节度书记。终官左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长兴元年(930年)卒,享年七十五。有《白岩集》十卷,《中垒集》五卷,皆失传。《全唐诗》卷七二六存其诗三首。《全唐诗补编·续拾》卷三四补诗二首。.
查看 全唐诗和鄭良士
金喬覺
金乔觉(),新罗(今韓國)僧人,王族,为求正法携神犬諦聽航海来唐,卓锡九华,苦心修行七十五载,九十九岁涅槃,肉身得道,保留全身舍利,世人認為其为地藏菩萨化身,故而又名金地藏。 佛教史中往往包含着很多神话因素,因而使得还原真正的历史增加了困难,关于金乔觉的生平也是如此。如金乔觉的降生、示寂后为何被视为地藏菩萨的化身等等,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然而将其视为历史长河中的一位普通僧人,他的一生其实并未轰轰烈烈,包括了落发出家、航海来华、卓锡九华;到九华山后,闵公舍山、诸葛节等人构造禅宇以供修行;直到九十九岁示寂等。.
查看 全唐诗和金喬覺
金昌绪
金昌绪,唐代詩人,生卒年不详,唐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人,生平不詳。.
查看 全唐诗和金昌绪
長孫佐輔
长孙佐辅,字不详。唐代朔方(今陝西)人。 生卒年均不詳。约贞元年間人。進士久不第,生性“放懷不羈”。其弟長孫公辅擔任吉州刺史,曾前往投靠。後隱居不仕。工於詩,何汶評其《拟古咏河边枯树》诗,“哀怨而不伤,有风人之梗概。”有《古调集》,今不傳。《全唐诗》存其诗十七首。.
查看 全唐诗和長孫佐輔
苏小小
苏小小(479年-約502年)是中国南北朝的南齐時期,生活在钱塘的著名歌妓,常坐油壁车,历代文人多有传颂。唐朝的白居易、李贺,明朝的张岱,近现代的曹聚仁、余秋雨,都写过关于苏小小的诗文。有的文学家认为苏小小是中国版的茶花女。苏小小写过一首《同心歌》,表达少女敢爱的情感。白居易有诗云:“若解多情寻小小,绿杨深处是苏家。”清代诗人袁枚也对苏小小非常仰慕,曾随身携带私章一枚,上刻“钱塘苏小是乡亲”。.
查看 全唐诗和苏小小
苻載
苻載,一作符载,字厚之,唐代凤翔(今屬陕西)人。 郡望武都(治今甘肃武都东南),生於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建中初年(780年),与杨衡、王簡言、李元象等隐居庐山,号“山中四友”。贞元八年(792)依山南东道节度使樊泽。貞元十二年(796年)苻載南下投靠嶺南節度使王鍔,卻在途中病倒,患热疾於虔州,只得暫住南康太守戎昱家中。貞元十六年,楊衡歸葬其父於鳳翔,託苻載寫〈犀浦縣令楊府君墓誌銘〉。後續事蹟失考。柳宗元称其“艺术志气,为时闻人”。卒年不詳。《全唐诗》存其诗二首,《全唐文》存其文四卷。.
查看 全唐诗和苻載
苗發
苗發,唐代潞州壺關(今屬山西省)人,唐朝官员。 肅宗宰相苗晉卿之長子,初為樂平縣令。歷官朝散大夫、秘書丞。升任尚書都官員外郎、驾部员外郎。擅長寫詩,與盧綸、司空曙、耿湋、李益等人齊名,為“大歷十才子”之一。《全唐诗》录存其诗二首。.
查看 全唐诗和苗發
苑姓
苑姓始源于商朝,在武丁朝武丁封其子文(一作支)為为苑侯(今河南省新郑县一带)其后代以爵名为氏,其二受封于苑(皇家花园称之为苑),其后因以为姓,故武丁即为苑姓之始祖。 苑姓族人於周代後集居於河北涿州、湖北荊門、山西朔州,後經兩漢及三國,以居於范陽郡、永寧郡和馬邑郡的苑姓較為昌盛,自南北朝因時局動蕩,苑姓族人開始南移,至隋唐時,苑姓已分佈於今浙江、江蘇、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廣大南方省份。明清時,苑姓有進入今西南、華南、東北之地者,臺灣島也有苑姓遷入。現今苑姓多集中於华北和中原一带。 按《古今姓氏書辨證、黨固傳》中記載,有許多姓出姓「苑」。如:勸、運、藝、毳、故、暮、住、據、幽、昫、澤、𨞓(音:郁)、圃、敘、咀、矢、履、親、隴、勇、辯、遣、銑、衍、啟、科、人、政、悼、北姓、王里、虎夷、牟孫、平陵、平寧、羌兀、霜鄉、新和、新孫、固孫、問薪、問弓等。此書還記載:姓苑曰,今遼東有鏤,姓苑曰,東莞人,出姓苑,廬江人變氏遼東人。 又苑姓與武、宋等姓為同宗,尤與武姓血液關係最為密切。.
查看 全唐诗和苑姓
苑咸
苑咸(),字咸,马邑善阳(今山西朔县)人,唐初功臣苑君璋之后,唐玄宗开元年间进士及第,进入集贤院任学士,与郭慎微同为李林甫书记。他与王维、卢象、崔国辅、郑审等人诗歌酬唱,关系甚为密切。他又精通梵文、禅理,《宋高僧传》卷一七《神邕传》有其事迹。著有《苑咸集》十卷,已失传。《全唐诗》存有他的诗2首。.
查看 全唐诗和苑咸
雍裕之
雍裕之,成都(今四川)人,一说楚人。 生卒年不詳。贞元後期人,舉進士久不第,飘零四方。代宗永泰元年(765)曾前往潞州拜訪李抱玉。工於诗,有《雍裕之诗》一卷,今佚。《全唐诗》编其诗一卷。.
查看 全唐诗和雍裕之
陳孫
孙可以指:.
查看 全唐诗和陳孫
陶翰
陶翰,潤州丹阳(今属江苏)人。 開元十八年(730年)崔明允榜進士,十九年擢博学宏词科。試題《冰壺賦》,以“清如玉壶冰,何惭宿昔意”为韵,授華陰丞。天宝中入朝任大理评事,历任太常博士,終官禮部員外郎,天寶末以疾辭官。生卒年皆不詳,大歷五年可能尚在世。有《陶翰集》一卷,已佚。《全唐诗》存诗1卷。.
查看 全唐诗和陶翰
陸羽
羽(),字鴻漸,一名疾,字季疵,唐朝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門市)人,不知道是誰所生的,或說是有僧人在河濱撿到而收養。長大之後,以《易》自筮,得《漸》之《蹇》,曰:「鴻漸于陸,其羽可用為儀。」乃以陸為氏,名而字之。自號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又號茶山御史。著有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著而闻名于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做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圣,奉为茶仙,祀为茶神。.
查看 全唐诗和陸羽
暢當
暢當,字不詳。河东(今山西永济)人。 父暢璀,曾任河中尹。大曆七年(772年)張式榜進士及第,授校书郎。建中四年(783年),淮西節度使李希烈叛亂,暢當以官家弟子的名目被召参军。在山南東道節度使賈耽幕下供職。贞元初,曾至河中。貞元三年,入京擔任太常博士。致仕歸隱,再任果州(今四川南充)刺史。贞元后期,應宇文邈之邀請游澧州,後不知所终。与韦应物、李端、司空曙等交游唱和。有诗二卷,早佚。《全唐诗》存其诗十七首。.
查看 全唐诗和暢當
李山甫
李山甫,籍贯不詳。唐朝人。 咸通中,進士久不第,遂归隐河东。光啟年間,魏博节度使樂彦禎聘為從事,以文才名於當時。光启二年,嗣襄王李煴稱帝,彦祯派遣山甫出使镇州拜會成德军节度使王镕,計劃聯合幽、邢、滄諸鎮同盟以拒煴,但其事未成。李山甫由於仕途失意,頗怨恨中朝貴達。中和四年(884年)十二月,宰相王铎出京擔任义昌军节度使,途经魏州,山甫竟唆使樂彦禎之子樂從訓伏兵於高雞泊(今河北故城西南),突襲劫掠,王铎及家属吏佐等三百馀人皆遇難。後不知所终。有《李山甫诗》一卷,已佚。.
查看 全唐诗和李山甫
李嶷
李嶷,唐朝赵郡赞皇(今属河北)人,李承胤之子。 生卒年均不詳。開元十五年(727年)狀元,授黃州都督府君曹參軍、簡州長史,官至左武衛錄事。能作詩,鐘惺、譚元春稱其《林園秋夜作》“清徹到底,不減高岑”。殷璠稱其詩“鮮潔有規矩,其《少年行》三首,詞雖不多,翩翩然俠氣在目。”卒葬於焦作市西王封鄉西馮封村北1.5公里的小山坡上。《河岳英灵集》录其诗五首,《全唐诗》存诗六首。 Category:李姓.
查看 全唐诗和李嶷
李嘉祐
李嘉祐,字從一,趙州(治所在今河北省趙縣)人。唐朝官员,大曆时詩人。 生卒年不詳。天寶七年(748年)楊譽榜進士,授祕書省正字,升补阙。因事由侍御史贬謫鄱阳縣令,有诗“四年谪宦滞江城,未厌门前鄱水清。”。上元二年(761年),量移江阴縣令;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回朝任拾遗、司勋员外郎。,而大曆中期,又出京擔任袁州(治所在今江西省宜春市)刺史。大曆九年(774年)卸任後定居苏州。大曆末至建中初,起用爲台州刺史。約卒於建中四年以前。 嘉祐與嚴維、劉長卿、冷朝陽等人友好。工詩,詩風麗婉,有齊梁風。刘辰翁评论道:“ 李袁州(嘉祐)中兴高流 ,与钱(起)、郎(士元)别为一体,往往涉于齐梁。绮靡婉丽,盖吴均、何逊之敌。如‘野渡花争发,春塘水乱流’、‘朝霞晴作雨,湿气晚生寒’,文章之冠冕也。”。有诗二卷,《全唐诗》存其诗二卷,共134首。.
查看 全唐诗和李嘉祐
李咸用
李咸用,生卒年均不详。唐懿宗年間人。 工於詩,杨万里對其極為稱賞。屢試不第,與來鵬、范摅、黄宾于等人友善,有《贈來進士鵬》、《贈來鵬》等詩,同修睦酬唱尤多。曾被徵辟为推官。作品《冬夕喜友生至》一詩中有:“多少新闻见,应须语到明。”之句,首次出現“新聞”一詞。《全唐诗》存其诗196首。著有《披沙集》六卷,今编为三卷。.
查看 全唐诗和李咸用
李续 (诗人)
李续,唐朝官员、诗人,出自赵郡李氏。 父亲蘇州刺史李事舉。李续早年尝为柳公绰幕僚。唐穆宗长庆年间,为李逢吉八关十六子之一,唐文宗大和元年四月,由山南东道节度副使贬为涪州刺史。唐宣宗大中年间,累官至同州刺史、曹州刺史。绵州刺史于兴宗登越王楼。李续时在同州,有诗酬和。今《全唐诗》卷五六四存李续之诗一首,即此诗。崔暇娶李续的女儿为妻。李续生李近仁、李體仁。李近仁官至汝州刺史,生李煦,字秉融;李薰。李體仁官至江州刺史,生李崇鼎,字重周;李成彥。 .
查看 全唐诗和李续 (诗人)
李群玉
李群玉,字文山,唐朝澧州(今湖南澧县)人。 性情旷逸,早年“幽沉江介,分托渔樵”,名氣遠播京城。杜牧游澧州時,专访李群玉,並勸他參加科舉。後前往應考,終不第。有诗才,風格“诗笔妍丽,才力遒健”。會昌三年(843年),裴休任湖南觀察使,群玉前往投奔。裴休後來擔任宰相,更器重他,大中八年(854年)由裴休推薦,向宣宗献诗三百首,宣宗以其歌诗“异常高雅”,赐以“锦彩器物”,後授弘文馆校书郎。曾考察過长沙窑。但因不適應晚唐官場,大中十三年(859年)告归。晚年飘泊四海,患有嚴重消渴(糖尿病)。咸通三年(862年)前後客死江西洪州。昭宗光化三年(900年),經韦庄奏请,追赠为进士出身。《全唐诗》录其诗263首。有一女,早夭。.
查看 全唐诗和李群玉
李花山
淮陽公主(),唐朝公主,名花山,是中國唐朝第五代皇帝唐睿宗李旦的第三女,母王德妃,惠宣太子李業、涼國公主的同母姐妹。 由於母亲王德妃早逝,李花山与哥哥、妹妹皆由从母賢妃王芳媚照顧。690年,父亲唐睿宗被废,此时,她年仅四岁,未及获得公主封号。武周長安年間,封淮陽縣主,十七岁嫁琅邪王氏王承慶,王承慶官至太子少詹事、臨沂公。長安四年十月十六日,淮陽公主疑似因生產而亡,去世於東都洛陽永豐里私邸,享年十九歲。兩人育有一女王憐兒,王承慶此後似乎並未再娶,也沒有子嗣。 父亲睿宗在景雲年間再次登基時,大封親屬,景雲二年七月十六,下制追封女儿為淮陽公主,隨後遷葬於長安城南少陵原。並將七歲的外孫女封為永寧郡君,並賜宅邸與財產。據惠宣太子的本傳,淮陽公主與涼國公主的孩子都由惠宣太子撫養,王憐兒可能也受到了舅父與王賢妃的照護。 開元五年,王憐兒嫁給汾陰薛君,從誌文中的「以繼舊好」看來,可能嫁給姨母涼國公主前夫薛伯陽的親屬。王憐兒出嫁後不久,淮陽公主駙馬王承慶去世。 《全唐诗》92卷收录李乂所作的《淮陽公主挽歌》: 玉颜生汉渚,汤沐荣天女。金缕化邙尘,哀荣感路人。凤凰曾作伴,蝼蚁忽为亲。畴日成蹊处,秾华不复春。.
查看 全唐诗和李花山
李荣 (哲学家)
李荣,中国唐朝哲学家,东明观道士。他汇编了一套对道教书籍《道德经》的评注。他的评注被称为《老子李荣注》。 《全唐诗》卷八百六十九录李荣《咏兴善寺佛殿灾》并注:“荣,巴西人”。《全唐诗》卷八百八十二亦载薛曜诗《登绵州富乐山别李道士荣》。李荣好友卢照邻亦曾作《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诗》。 杜光庭《广圣义》:“任真子李荣注《道德经》上下两卷。”“唐朝士成玄英、蔡子晃、黄玄颐、李荣、车惠弼,皆明重玄之道。”可见李荣有号任真子。 当时,僧道两教互相排斥。唐高宗总章年间,兴善寺遭火灾,李荣作诗:“道善何曾善,云兴遂不兴。如来烧亦尽,唯有一群僧。”虽然当时的人欣赏李荣的诗,但李荣的声誉也因幸灾乐祸而受损。 唐高宗末年,李荣居住于东明观,常与太学博士罗道琮、太学助教康国安等论道。 由《王右丞集》卷二十五《大荐福寺大德道光禅师塔铭》,可见李荣有一兄子道光禅师。.
查看 全唐诗和李荣 (哲学家)
李颀
李颀(),唐代赵郡(今河北赵县)人,后长居颖阳(今河南登封),唐代诗人。 李頎出身於唐朝士族趙郡李氏,常服餌丹砂,“甚有好顏色”,因结识富豪轻薄子弟,倾财破产。后立志刻苦读书,隐居颍阳苦读十年,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賈季鄰榜进士及第,曾为新乡县尉,始終未得迁调,天寶十載前即辞官歸隱。餘事不詳。 李頎性格超脱,厌薄世俗,以寫詩稱著,與詩人王維、王昌齡、高適等來往密切。他的詩秀麗雄渾,內容與體裁頗為廣泛。又以五言、七言歌行和七言律诗见长,清代王士祯评:“盛唐七言诗,老杜外,王维、李颀、岑参耳。”。他尤以边塞诗著稱,格调雄浑奔放,慷慨激昂。李頎的代表作有《古从军行》、《古意》、《塞下曲》、《听董大弹胡笳兼寄语房给事》。著有《李颀集》。《全唐诗》录其诗3卷,共127首。.
查看 全唐诗和李颀
李贺
李贺(),字长吉,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阳)人,是著名的唐朝诗人,被稱為“詩鬼”。.
查看 全唐诗和李贺
李舜弦
李舜弦,生卒年均不详,前蜀最后一位君主王衍昭仪。李舜弦是蜀郡梓州(今三台县)人,大约生活在899-926年,五代十国 年间。五代十国前蜀词人李珣之妹,亦和李珣同著钓鱼题材的诗。据《茅亭客话》中记载,其先世为波斯人,有以她为唐代中国第一位西亚女诗人。有文才,工为诗,善七律,现查有三首,所著《蜀宫应制》诗、《随驾游青城》诗、《钓鱼不得》诗,(《全唐诗》卷七九七收录其诗三首),多为文人赏鉴。五代十国时前蜀第二主王衍在位时(919—925)选入宫中,立为昭仪。工诗(擅长写诗),咸康元年(925)尝随王衍游青城,有纪游诗。蜀灭,王衍被杀,昭仪或亦遇害。《十国春秋》有传。.
查看 全唐诗和李舜弦
李通 (唐朝)
李通,唐朝皇子,是唐代宗的第十八子,.
查看 全唐诗和李通 (唐朝)
李渤
李渤(),字濬之,号白鹿先生,排行十。殿中侍御史李钧之子,洛陽人。.
查看 全唐诗和李渤
李憕
李憕(),并州太原郡文水县(今山西省吕梁市文水县)人,祖籍陇西郡狄道县(今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出自陇西李氏敦煌房,凉武昭王李暠十一世孙,神龙年间右台监察御史李希倩的儿子,安史之乱死节忠臣。.
查看 全唐诗和李憕
李敬方
李敬方,字中虔。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 郡望陇西(今属甘肃),李憕曾孫。生卒年不詳。长庆三年(823年),郑冠榜进士及第。大和初為金部員外郎,遷祠部郎中,轉戶部郎中。開成年間,遷諫議大夫。开成五年,官长安縣令。武宗會昌六年以事貶台州(今浙江省临海县)司馬,宣宗大中初遷明州刺史,大中四年(850年)轉任歙州(今安徽省歙县)刺史,曾因患頭風癢悶,入浴黃山温泉。工於詩,“才力周備,興比之間,獨與前輩相近。”有《李敬方诗》一卷,今佚。《全唐诗》存其诗八首。有子李縠,生李琪。.
查看 全唐诗和李敬方
来鹏
来鹏(),唐朝晚期诗人,豫章(今江西南昌市)人。家住南昌东湖边,自称“乡校小臣”,以韩柳为师,工于诗文,屡试不第,后入福建观察使韦岫幕下。与李咸用友善。其诗思清丽,但多描写羁旅的落魄之感,也有一些自叹怀才不遇的愤世疾俗之作。有《来子》。《全唐诗》作来鹄,存其诗二十九首。 L来 L来 P鹏.
查看 全唐诗和来鹏
杨巨源 (唐朝)
杨巨源,字景山,后改名巨济。,唐朝官员。 贞元五年(789年)进士。早年擔任张弘靖的从事,後來由秘书郎擢拔為太常博士,再迁虞部员外郎。出京擔任凤翔少尹。长庆三年(823年)转为国子司业,隔年以国子祭酒致仕。大和七年(833年)尚在世。工於詩,与白居易、元稹、刘禹锡、王建等交好。有集一卷。《全唐诗》卷三百三十三錄其詩。.
查看 全唐诗和杨巨源 (唐朝)
杨凝
楊凝(),字懋功。虢州弘農縣(今河南三門峽市靈寶縣)人。 早年喪父,和兄弟楊憑、楊凌攜母避難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唐代宗大歷十三年戊午科狀元,授協律郎。歷官侍御史,擔任司封員外郎,為權臣所忌,改為吏部,不久,遷右司郎中。贞元十二年(796年)宣武节度使董晉用為判官,二年後,兼任亳州刺史。當時孟叔度阻撓軍治,而楊凝亦縱恣淫湎。贞元十五年,董晋病死,汴州军乱,杨凝逃回長安。終官兵部郎中。三兄弟皆進士第,號稱“三楊”。貞元十九年(803年)正月卒於任上。有集二十卷,《全唐诗》存其詩一卷。.
查看 全唐诗和杨凝
杨炯
杨炯(),华阴县人,排行第七,唐朝诗人、官员。初唐四杰之一。 唐高宗显庆四年(661年),十歲被举为神童,上元三年(676年)应制举及第,授校书郎。后又任崇文馆学士,迁詹事、司直。武后垂拱元年(685年),降官为梓州司法参军。天授元年(690年),與宋之問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如意元年(692年)秋后改任盈川县令,吏治以严酷著称,约在长寿二年(693)死於任所。因此后人称他为“杨盈川”。 杨炯恃才傲物,他听说自己为四杰之一后说:“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後。”杨炯擅长写边塞诗,气势轩昂,风格豪放。明胡应麟《诗薮·内编》谓“盈川近体,虽神俊输王,而整肃浑雄。究其体裁,实为正始。”张说曰:“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既优于卢,亦不减王也。”.
查看 全唐诗和杨炯
杨赞图
楊贊圖,字光佑。虢州弘农(今河南省靈寶縣北)人。 大顺元年(890年)状元楊贊禹之弟。楊贊圖則登乾寧四年(897年)狀元,兄弟皆為狀元 ,曾任弘文館直學士。官至司封员外郎。天佑四年(907年),避亂入福建,依附琅邪王王审知,與黃滔友善。餘事失考。.
查看 全唐诗和杨赞图
杜牧
杜牧(),字牧之,號樊川,京兆府万年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晚唐著名诗人和古文家。擅长长篇五言古诗和七律。曾任中書舍人(中書省別名紫微省),人稱杜紫微。 其詩英发俊爽,为文尤縱橫奧衍,多切經世之務,在晚唐成就頗高,時人稱其為「小杜」,以別於杜甫;又与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
查看 全唐诗和杜牧
梁国惠康公主
梁国惠康公主,唐宪宗李纯长女,初封普宁公主。宪宗元和年间,封为永昌公主。元和二年(807年)十二月廿六日,嫁于頔第四子于季友。翰林学士李绛反对,认为于頔是代北虏姓,于季友又是庶出,不得配公主,唐宪宗不听。于頔之后入京觐见,被扣留。元和四年(809年),公主把于頔宠爱歌舞伎献给宪宗,被白居易劝止。于季友的兄弟于敏杀人,于季友被削官。元和十二年(817年)四月辛丑,于季友居嫡母丧时,和人饮宴,杖责四十,流放忠州。公主去世后,追封梁国公主,谥号惠康。《全唐诗》有权德舆、羊士谔、韩愈所作的《赠梁国惠康公主挽歌词》各二首。.
查看 全唐诗和梁国惠康公主
欧阳询
欧阳询(),字信本,潭州临湘县(今湖南省长沙市)人。隋末唐初官员,唐代书法家。他的楷書字體,成為後來學習書法者經常模仿的對象。.
查看 全唐诗和欧阳询
歐陽詹
欧阳詹,字行周,福建晋江池店潘湖欧厝人。 先祖欧阳韶自唐初由江西波阳徙居潘湖,祖父欧阳衍是温州长史,父欧阳昌曾仕博罗县丞。欧阳詹性喜静,弱冠能属文,“五试于礼部”,貞元八年(792年)進士,賈稜為狀元,歐陽詹第二,韓愈第三,同榜還有李觀、李絳、崔群、王涯、馮宿、庾承宣等22人,皆天下选,時稱「龍虎榜」。 欧阳詹是福建第一位甲第进士、泉州第一位进士。贞元十五年(799年)官至国子监四门助教。欧阳詹全力参与韩愈的古文运动。贞元十五年(799年),力荐韩愈为四门博士。《闽政通考》載,“欧阳詹文起闽荒,为闽学鼻祖”。贞元十六年(800年),客死长安,韩愈写有《欧阳生哀辞》。著有《欧阳行周文集》十卷。《全唐诗》收其诗一卷。有三子,長子欧阳槚,次子欧阳荫,三子欧阳秬。.
查看 全唐诗和歐陽詹
段文昌
段文昌(),字墨卿,一字景初,唐朝鄒平(今屬山東濱州)人。生於荊州江陵(今湖北荊州市)。唐代政治人物,曾拜宰相,後除節度使,歷轉各軍。卒赠太尉。娶武元衡女。子段成式,為太常少卿。.
查看 全唐诗和段文昌
江為
江为,宋州(今河南商丘)人。 江洪之後。早年避乱迁居建阳(今屬福建)。曾游庐山。由於科場屢試不第,一直怏怏不樂,打算前往吴越發展,結果被同謀告發,被殺身亡。一說是替福州友人草擬降書,被逮獲,慘遭株連。據說臨刑前有絕命詩云:“黄泉無旅店,今夜宿誰家”。工於詩,诗學陈贶,著有诗集一卷,已佚。《全唐诗》存其詩八首,另有二個殘句。.
查看 全唐诗和江為
汪士鋐
汪士鋐(),字文升,號退谷,又號秋泉,江南長洲(今江蘇蘇州)人。.
查看 全唐诗和汪士鋐
汪繹
汪繹(),字玉轮,号东山。江苏常熟人。 世代為休宁西门汪氏家族,外祖父钱曾,有藏书楼“述古楼”、“也是园”。汪繹生于清康熙十年(1671年),寄籍江苏常熟。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状元,授职翰林院修撰。历任礼部分校、《朱子全书》纂修。与方苞、汤右曾、蒋廷锡等齐名。 汪繹為人疏狂、性格狂放,養了兩個伶人,人戲稱“雙白菜”。方苞經常勸他要生活檢點,汪繹聽了不高興,在門口寫道“候中状元汪,谕灵皋,免赐光;庶几南沙,或者西汤,晦明风雨时,来往又何妨?双双白菜,终日到书堂!”。 康熙四十四年与翰林汪士鋐赴扬州校刊《全唐诗》,兢兢業業。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以病卒。著作《昭代尺牘小傳》。後人辑其詩成《秋影楼诗集》刊行,查慎行為之序。.
查看 全唐诗和汪繹
沈叔安
沈叔安,唐朝吴兴郡武康县(今浙江省德清县西)人。唐高祖时官至刑部尚书,武德七年(624年),高祖李渊派他出使高句丽国,册封荣留王高建武为上柱国、辽东郡王、高丽王。将天尊像及道士传到高句丽,道士为国王道俗数千人讲《老子》,封沈叔安为吴兴郡公。官至潭州(今湖南省长沙市)都督,死后,画其图像于凌烟阁,附于二十四功臣後。谥号定。能作诗,《全唐诗》收录他的诗作《七夕賦詠成篇》。著有《沈叔安集》二十卷,已经佚失。.
查看 全唐诗和沈叔安
沈三曾
沈三曾,字尹斌,浙江归安县人,清朝政治人物、學者。进士出身。 康熙十五年(1676年),与同胞兄沈涵同登丙辰科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参与修撰《全唐诗》。后因丁忧归乡,潜心教子侄读书,有子沈树本为进士榜眼,孙沈荣仁、沈荣光、沈咸熙均为进士。 工书法,善行书、楷书。.
查看 全唐诗和沈三曾
沈彬 (唐朝)
沈彬(),字子文,高安(今江西高安)人。晚唐詩人。 寓居丹陽。自幼刻苦好学,喜诗文。唐末應進士,不第,後浪迹衡、湘(洞庭湖、湘江),好神仙之事。曾隱居雲陽山十年,學仙道,工於詩,與僧虛中、齊己為詩友。南唐李昪镇守金陵,召为秘书郎,不久以吏部郎中致仕。八十多歲時,李璟以舊恩召见他,赐粟帛。不久卒。有《閒居集》一○卷、《沈彬诗集》一卷,均佚。《全唐诗》录其诗十九首,《全唐诗补编》補其诗九首,《全唐文》存其文一篇。.
查看 全唐诗和沈彬 (唐朝)
朝鲜三国时代
朝鮮半島三国时代()是朝鲜半岛427年到公元660年之间高句丽(前37年-668年)、百济(前18年-660年)、新罗(前57年-935年)三国鼎立的历史时期。三国的文化和语言相通。宗教原本共同崇尚巫覡宗敎,但在中国文化的日趋影响下,儒家文化和道教传入。4世纪时,佛教传入朝鲜半岛,并迅速传播,一度成为三国的国教。668年,新罗於唐朝帮助下征服百济後灭高句丽,因而结束三国时代,并進入统一新罗时代(一说南北国时代)。 在三国时代之前存在的小国家和民族国家包括东濊、沃沮、扶餘、伽倻、-于-山國、耽罗等国,以及有争议的倭人政权任那。.
查看 全唐诗和朝鲜三国时代
朝鲜文学
朝鲜文学是朝鲜文化的一部分,是朝鲜历史、社会、语言、艺术,以及民族性、风俗民情等的体现。最广义的朝鲜文学指“朝鲜民族在各个时代的历史生活空间所创作的文学之总合”。朝鲜民族以朝鲜半岛为主要居住地,从古至今经历了古朝鲜、三国、统一新罗、高丽、朝鲜王朝、近代,直至发展到如今的韩国和朝鲜。虽然韩国和朝鲜这两个国家在民族和血缘上同根同源,但由于各自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两国现代文学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不过两国共享古典文学(史前至19世纪末)和近代文学(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 朝鲜文学可以分为口头文学、国语文学和汉文文学三大领域。从朝鲜文学的形成到19世纪印刷业的发达,以民众作为创作和接受主体的口头文学一直是朝鲜文学的根源与基础,是国语文学和汉文文学的发展土壤和根基。朝鲜民谣、国语诗歌、盘索里等都是用来唱的,而不是用来读的。公元前后,汉字传入朝鲜半岛后,古朝鲜人创造出利用汉字的音和义来标记本民族语言的乡札标记法,促进了国语文学的发展。15世纪中叶,《训民正音》的发明使朝鲜国语文学的发展有了一个全新的起点。 朝鲜古代文学深受中国文学的影响。汉字的传入为中国文学在朝鲜半岛的传播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也开拓出朝鲜汉文文学这一新的领域。朝鲜汉文文学形成于公元5世纪之前,直到19世纪末仍然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就像中世纪欧洲一些国家创作的拉丁文作品属于其本国文学一样,古代朝鲜人利用汉字创作的汉文文学是朝鲜古代社会产物和意识形态,属于朝鲜文学,是朝鲜文学史上的珍贵遗产。.
查看 全唐诗和朝鲜文学
朱晝
朱晝,唐代廣陵(今江蘇揚州)人。 生卒年不詳。元和中,進士及第。因仰慕孟郊,不遠千里拜訪。又與李涉友善。工於詩,風格追求奇险晦涩,與孟郊詩相似。以《古鏡詩》詩聞名於世。《全唐诗》存其诗三首。.
查看 全唐诗和朱晝
戏妻族之语不正
戏妻族之语不正,为晚唐诗人胡曾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收录于《全唐诗》中,由于其反映了当时一定的语言事实而成为汉语语言学的其中一个重要文献。.
查看 全唐诗和戏妻族之语不正
戴叔伦
戴叔伦(),字幼公,一字次公,润州金坛南瑶村(今属江苏常州市)人,唐朝著名诗人。 远祖戴安道。戴于唐代宗广德初年任秘书省正字,大曆元年(766年),在戶部尚書充諸道鹽鐵使劉晏幕下任职,经刘晏表奏,授监察御史衔。唐德宗建中初年出任东阳县令,后又入江西观察使幕府,授大理寺司直衔,兴元元年(784年)出任抚州刺史,贞元元年(785年)十一月撰有《贺平贼赦表》,授吏部郎中衔。贞元二年(786)辞官还乡,四年出任容州刺史兼容管经略使,贞元五年,卒于任所。戴叔伦墓今位於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金城镇愚池社区。 戴诗以描写农村生活为主,例如《女耕田行》寫婦女從事田間勞動之苦,《邊城曲》寫士兵遠戍之苦;构思新颖,讲究韵味,曾自言“詩家之景﹐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於眉睫之前也。”,为后世神韵派先导。《全唐诗》收戴诗三○四首,但有不少偽作。.
查看 全唐诗和戴叔伦
戴思颜
戴思颜,一作司顏,唐朝詩人。 生卒年均不詳。大顺元年杨赞禹榜进進士,有诗名,“气宇盘礴,每有过人”。景福年間,官至太常博士。餘事無考。韋谷《才調集》卷九錄其詩二首。《全唐诗》卷六九○存其诗二首,残句一。.
查看 全唐诗和戴思颜
房融
房融,唐代河南洛阳人。房玄龄族孙。《全唐诗》载:“房融,河南人,则天时为相。神龙元年,贬死高州。好浮屠法,尝于岭外笔受《楞严经》。诗一首。”.
查看 全唐诗和房融
新罗
新罗(前57年—935年)为朝鲜历史上的国家之一。 据《三国史记》记载,新罗于前57年由朴赫居世居西干所创建。532年兼并伽倻,在朝鲜半岛上开始与高句丽,百济形成三足鼎立。660年新罗联合唐消灭了百济。668年,新罗与唐又消灭了高句丽。罗唐战争后,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南地区后成为统一的新罗。9世纪末期,统一的新罗被分裂成后三国。935年,后三国被高丽统一。.
查看 全唐诗和新罗
方乾
方--(),字雄飛,號玄英,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人。 自幼好吟詠,深得徐凝器重,後入贅桐廬章八元家。一次不慎跌破嘴唇,人稱之“缺唇先生”。毎见人连跪三拜,人呼“方三拜”。懿宗大中年间,参加考試落第,隐居绍兴鑑湖。 咸通年间,浙东廉访使王龟多次向朝廷推荐,因貌陋終不受用,一生不事功名,放怀山水,行吟自娱,“官無一寸祿,名傳千萬里”。性多譏戲,又喜欢吃鱼鲊。卒後其門生私諡“玄英先生”。昭宗光化三年(900年),經其学生韦庄奏请,追赠为进士出身。門人楊弇得其詩三百七十餘篇,集成十卷,《全唐诗》錄其诗六卷,《四库全书》收其诗八卷。.
查看 全唐诗和方乾
施肩吾 (唐朝)
施肩吾(),字希聖,號東齋,睦州分水(今浙江杭州市富阳区)人。 少年修習佛學,与徐凝在安隐寺(龙门寺)读书,博学经史。元和十五年(820年)登庚子进士。未授官即告歸,张籍有《送施肩吾东归》诗送之。 后转而学道,隐居西山(属今江西新建县)。据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与苗善时《纯阳帝君神化妙通纪》记载,施肩吾初得仙人许逊五种内丹诀及神丹诸方,后再遇吕洞宾传授内炼金液还丹大道,于是隐居西山。 晚年曾率領族人移居澎湖。咸通二年(861年)在澎湖去世。 著有《养生辨疑诀》、《真仙传道集》二卷、《太白经》、《西山群仙会真记》五卷、《华阳真人秘诀》、《黄帝阴符经解》、《钟吕传道集》等,另尚有诗集《西山集》10卷存世。.
查看 全唐诗和施肩吾 (唐朝)
敦煌學
敦煌學(Tunhuangology)是一門以敦煌為名字的學術分支,一般認為“敦煌学”一词是由1925年日本学者石滨纯太郎所創。當中包含宗教、文學、語言、藝術、考古、科技、建築,並以敦煌藏經洞出土的文獻及文物為研究主體。.
查看 全唐诗和敦煌學
敦煌文獻
敦煌文獻,又称敦煌遺書、敦煌文书、敦煌寫本,是对1900年发现于敦煌莫高窟17号洞窟中的一批书籍的总称,总数约5万卷,其中佛经约占90%,最早的前秦苻坚甘露元年(359年),最晚为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这些图书由于战乱,目前分散在全世界,如大英博物馆、法国国家图书馆、俄罗斯科学院圣彼得堡东方研究所等;1910年入藏京师图书馆时只余8000余件。目前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16000余件,为该馆四大“镇馆之宝”之一(另三件分别为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和赵城金藏)。.
查看 全唐诗和敦煌文獻
曹唐
曹唐,字堯賓,唐朝桂州(今廣西桂林)人。 早年是一名道士,工於文章诗賦,後還俗。善作《游仙詩》逾百首,人稱“游仙”。進士久不第,後擔任容州、邵州、池州諸府從事。大和年間進士及第,曾官起居舍人。因暴疾卒于家。《全唐诗》录其《小游仙》诗九十七首,而《大游仙》存十七首。.
查看 全唐诗和曹唐
曹松
曹松字梦征,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县)人。 早年流亡洪都西山,后依建州刺史李频,奔波於广州等地。昭宗天复元年(901年)中进士,當時高龄七十一歲,與王希羽、刘象、柯崇、郑希颜合稱“五老榜”。終官任秘书省正字。工於詩,風格近似贾岛,但沒有他的幽峭、怪涩。有《己亥岁二首》:“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视為絕唱。著有《曹梦征诗集》3 卷。《全唐诗》卷886錄其诗140余首。.
查看 全唐诗和曹松
景德镇市
景德镇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西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北与安徽省交界。全市总面积5256平方千米,2010年常住人口1,587,477人。 景德镇陶瓷非常有名,素有“瓷都”之称,是江西省重要的工业城市。景德镇也是中国重要的航空器生产基地,航空产品为直升飞机,尤以“直-8”系列直升机著名。 景德镇被官方授予多项荣誉称号,如:“文明卫生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被媒体评为“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之一。景德镇1982年2月被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查看 全唐诗和景德镇市
18世纪南京
南京于18世纪为清朝江宁府。.
查看 全唐诗和18世纪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