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全唐詩

指数 全唐詩

《全唐詩》是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彭定求、沈三曾、楊中訥、汪士鋐、汪繹、俞梅、徐樹本、車鼎晉、潘從律、查嗣瑮等10人奉敕編校,“得詩四萬八千九百餘首,凡二千二百餘人”,共計900卷,目錄12卷。 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奉旨刊刻《全唐詩》,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三月十九日奉命刊刻、校對,康熙四十五年初一日書成,全书即编成奏上。康熙四十六年四月十六日康熙御製序。全書架構在明代胡震亨《唐音統籤》和清代季振宜《唐詩》的基礎上,旁採殘碑、斷碣、稗史、雜書,拾遺補缺,巨細靡遺。全书以〈帝王〉、〈后妃〉作品列首,〈乐章〉、〈乐府〉次之,又以年代為限,列出唐代詩人,附以作者小传。接著是〈联句〉、〈逸句〉、〈名媛〉、〈僧〉、〈道士〉、〈仙〉、〈神〉、〈鬼〉、〈怪〉、〈梦〉、〈谐谑〉、〈判〉、〈歌〉、〈谶记〉、〈语〉、〈谚谜〉、〈谣〉、〈酒令〉、〈占辞〉、〈蒙求〉,最後為〈补遗〉、〈词缀〉。 《全唐诗》在编校之時,曾訂正材料之真偽。《四库全书总目》載:“如《册府元龟》所载唐高祖赐秦王诗,则考订其伪托。又旧以六朝人误作唐人者,如陈昭仪沈氏、卫敬瑜妻之类;以六朝人讹其姓名误为唐人者,如杨慎即陈阳慎、沈烟即陈沈炯之类;以六朝诗误入唐诗者,如吴均妾《安所居》、刘孝胜《武陵深行》误作曹邺、薛道衡《昔昔盐》误作刘长卿之类;唐诗之误以诗题为姓名者,如上官仪《高密公主挽词》作高密诗,王维《慕容承携素馔见过》诗作慕容承诗之类,亦并厘正。”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扬州诗局刻本。 但《全唐詩》也有誤收、漏收、张冠李戴之弊,如《全唐詩》收唐溫如之詩,但唐溫如實非唐代人,一些敦煌故物不見於當時,如王梵志的詩,韋莊《秦婦吟》則未見記載。近人佟培基考订《全唐詩》重出误收诗约近7000首,涉及作主900余家,故有重修《全唐五代诗》之議。 中华书局编《全唐诗外编》,收集了日本人河世寧(市河宽斋)的《全唐詩逸》3卷,王重民辑《补全唐诗》,收诗104首,孙望《全唐诗补逸》20卷、童养年《全唐诗续补遗》21卷等4種。另外,刘师培有《全唐诗发微》,岑仲勉有《读全唐诗札记》。张忱石编《全唐诗作者索引》。.

目录

  1. 117 关系: 劉叉劉采春劉方平劉慎虛卢照邻卢携南京話向長吕太一吉中孚孟遲孟雲卿季振宜孫元晏孫魴孫逖孙思邈宋鼎岑参崔峒崔國輔崔融 (国子司业)上官婉儿不夜縣中國酒文化中国文学于敖康洽廖匡圖张谓張儼張眾甫張蠙徐樹本徐浩 (唐朝)御定全唐詩刘长卿唐诗唐朝唐朝文化全唐诗全唐文公乘億皮日休状元皇甫松皇甫湜皇甫曾知制誥王周... 扩展索引 (67 更多) »

劉叉

劉叉,河朔(今河北地區)人。 劉叉為人任俠好義,因喝酒殺人而亡命天涯,後遇赦。日後折節讀書,成為韓愈門客,作有《冰柱》、《雪车》二诗。因不满韩愈好撰谀墓之文,取其潤筆酬金數斤而去,回到齊魯,不知所终。《全唐詩》卷三百九十五存其詩一卷。.

查看 全唐詩和劉叉

劉采春

劉采春,越州(今浙江紹興)人,一說是淮甸(今江蘇淮安、淮陰一帶)人,爲伶人周季崇之妻。中唐歌妓,擅長演參軍戲,《全唐詩》錄有其六首《囉嗊曲》。所唱一百二十首,皆當代才子所作,元稹曾贈詩給她。.

查看 全唐詩和劉采春

劉方平

劉方平(生卒年不詳),洛陽(今河南洛阳)人,唐朝詩人。 刘氏后裔罗辰之十一世孙。邢襄公刘政会玄孙。劉方平是美男子,長得童颜白皙。天宝九载(750年)曾應進士,不中;又欲從軍,亦未如意。從此隱居潁水、汝河之濱,終生未仕。刘方平長期在外游玩,其妻许氏傳聞曾與寺里僧人有奸情。與皇甫冉、元德秀、李頎、嚴武等人唱遊,為蕭穎士賞識,誉之为“山东茂异”。工詩,善畫山水,李勉甚重之。其詩多詠物寫景之作,尤擅絕句,思想內容較貧弱,但藝術性較高,善寓情於景。作有《月夜》 、《春怨》、《新春》、《秋夜泛舟》等詩。有诗一卷。《全唐詩》存詩26首。《全唐詩續拾》補1首。其中《春怨》一詩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查看 全唐詩和劉方平

劉慎虛

劉慎虛又名劉眘虛,字全乙,号易轩。新吳人(今江西奉新縣)人。 生卒年不詳。洪州刺史吳競嘉勉其行,改其故里為孝弟鄉。開元中舉博學宏詞科,累官崇文館校書郎。《河岳英灵集》錄其詩十一首,並说他“情幽兴远,思苦语奇。忽有所得,便惊众听。”清人宋婉稱:“诵刘慎虚诗,勿患其少。”有《鹡鸰集》五卷,已佚。《全唐诗》存其十五首。.

查看 全唐詩和劉慎虛

卢照邻

卢照邻(),字升之,号幽忧子,幽州范阳(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唐朝诗人,後因久病厭世,投水死。他与王勃、杨炯和骆宾王一起被称为“初唐四杰”。.

查看 全唐詩和卢照邻

卢携

盧攜(),字子升,范阳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 祖盧損,父盧求。卢携外貌醜陋,曾將文章獻給尚書韋宙指點,韋宙說他“异日必贵”。寶曆初年進士,由台省歷戶部侍郎、翰林學士。乾符五年,拜門下侍郎同平章事。與鄭畋皆為李翱外甥,同位宰相。兩人不和,盧攜常笑詬鄭畋身出娼技。一日卢携与郑畋争论,把砚台扔到地上。僖宗貶盧攜為太子賓客。乾符六年(879),高骈大将张麟多次擊敗黃巢軍。卢携因举荐高骈为统帅有功,朝廷又召卢携辅佐政事。卢携當時有風疾,精神恍惚,政事都由親吏温季修决断,一时贿赂盛行。 廣明元年(880年)十一月,黃巢農民軍攻克洛陽,十二月,攻下潼關,佔領長安。黃巢入淮南,张麟被杀,许州官兵溃败。朝廷上下震惊,把過錯全歸咎盧攜。卢携被再次罢宰相职务,任太子宾客,當晚盧攜服毒自殺死。黃巢軍發盧攜屍,戮之於市。《全唐詩》存詩1首。《全唐詩外編》補輯1首。有子卢晏,字望卿,寿安尉、直弘文館。天祐元年(904),卢晏擔任河南县尉,被柳璨所杀。.

查看 全唐詩和卢携

南京話

南京话是官话的一个方言。现代南京话主要通行于南京市主城9区、溧水区北部、句容市和马鞍山市部分地区。历史上的南京官话曾长期是中国的官方语言。明代及清代中叶之前中国的官方标准语一直是南京官话。因爲南京官話有入聲、分尖團、分平翹,是傳承中古音最完美的官話,幾百年來周边国家如日本、朝鲜所传授、使用的中国语也是南京官话。明清时期来华的西方传教士所流行的是以南京官话为标准的中国话,民国初年西方传教士主持的“华语正音会”,也以南京音为标准。.

查看 全唐詩和南京話

向長

向長,字子平,河內郡朝歌縣(今河南省鶴壁市)人。東漢隱士。.

查看 全唐詩和向長

吕太一

吕太一,生卒不详,唐朝官员。 景雲年間为洹水縣令,魏知古上表奏之,张嘉贞推薦於朝廷,与中书舍人苗延嗣、考功員嘉靖、侍御史崔训等人齊名,时人稱:“令君四俊,苗吕员训”。《全唐詩》存其詩一首。.

查看 全唐詩和吕太一

吉中孚

吉中孚(?-?),生卒年不詳,楚州(今淮安市)人。大歷十才子之一。 早年客居鄱阳。出家當道士,后还俗。大历年间,至长安,登博學宏辭科,授官校書郎,後任萬年縣尉,與盧綸、韓翃、錢起、司空曙等有詩名。李端稱其“眾口宗詩伯”。兴元元年(784年)由司封郎中、知制诰为谏议大夫,歷翰林學士,贞元二年(786年)任戶部侍郎、判度支兩稅。贞元四年八月,由权吏部侍郎改中书舍人,不久卒。有詩一卷,已佚。《全唐詩》存其詩僅一首,《全唐詩續拾》補詩一首。.

查看 全唐詩和吉中孚

孟遲

孟遲,字遲之,一作叔之。平昌(今山東商河縣西北)人。 與杜牧友好,過從甚密。唐武宗會昌五年(845年)進士,與顧非熊同榜。不久前往池州會見杜牧。后為浙西掌書記,以譏讒作罷。大中時,淮南節度使崔鄲奏為掌書記。餘事失考。有詩名,尤工於絕句。張為列舉孟遲為“高古奧逸主”之升堂者。有《孟遲詩》1卷,已佚。《全唐詩》存其詩十七首。.

查看 全唐詩和孟遲

孟雲卿

孟雲卿,唐朝河南平昌(商河县西北)人。 永泰初年進士及第,曾官校书郎。與杜甫、元结友好。乾元元年杜甫貶官华州司功参军,离京前夕與孟雲卿秉烛痛饮。大曆年間,雲卿流寓荊州、廣陵。《全唐詩》錄其诗一卷。.

查看 全唐詩和孟雲卿

季振宜

季振宜(),字洗兮,號滄葦,江蘇泰興縣季家市(今靖江市季市鎮)人。明末清初官員、豪富,與山西亢家並稱「北亢南季」。.

查看 全唐詩和季振宜

孫元晏

孫元晏,亦作孫玄晏,生卒年份和籍貫不詳,隋唐時期詩人。有關孫氏的生平並沒有見於史書記載,只知他曾著合共七十五首詠史詩。與胡曾、周曇和汪遵合稱為「晚唐詠史四大家」。而他的詠史詩就被列入在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由彭定求、沈三曾、楊中訥、汪士鋐、汪繹、俞梅、徐樹本、車鼎晉、潘從律、查嗣瑮等文官奉敕編校的《全唐詩‧卷七百六十七》之內。 孫元晏的作品全部都是關於六個朝代的,計有《吳》(三國東吳)十七首、《晉》十六首、《宋》十一首、《齊》十首、《梁》八首以及《陳》十三首。其創作風格樸實,沒有堆砌辭藻,且用字較為淺白。全部作品均為七言絕詩。例如在《吳·張紘》一詩中,「東部張公與眾殊,共施經略贊全吳。陳琳漫自稱雄伯,神氣應須怯大巫。」純以簡單描述讚美東吳重臣張紘在籌劃治理國家方面能夠輔弼吳主孫權。其神氣連建安七子陳琳也比不上。除了創作詩歌之外,孫元晏另著有《六朝詠史詩》一卷以及《覽北史》三卷,但已經散伕。.

查看 全唐詩和孫元晏

孫魴

孙鲂,字伯鱼。南昌人。 畫工之子。家贫,但聰敏好學。广明年间,郑谷避乱宜春,孙魴前往学诗,遂有诗名。南唐帝李昪召見,授宗正郎,卒於任上。工於詩,以《題金山寺》最著名,幾與张祜並美,辛文房謂“騷情風韻,不減張祜”,吳任臣稱“與張祜詩前后并稱,一時以為絕唱”。有《孫魴詩集》三卷,《孫魴詩》五卷,均佚。《全唐詩》存詩三十五首、殘句五。《全唐詩續拾》補詩一首。.

查看 全唐詩和孫魴

孫逖

孙逖(),潞州涉县人(今河北涉县)。 唐玄宗时期大臣、文学家、诗人。.

查看 全唐詩和孫逖

孙思邈

孙思邈(),唐朝京兆华原(现陕西耀县)人,是著名的醫師與道士。他是中国乃至世界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被誉為药王,宋朝追封妙应真人,道教尊為天醫妙應廣援善濟真君,許多華人奉之為醫神。.

查看 全唐詩和孙思邈

宋鼎

宋鼎,唐代洺州廣平(今河北雞澤東南)人。 開元年間,由崔沔荐举,歷官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吏部員外郎,累官潞州刺史。開元二十四年韓朝宗因“私其所亲”,貶洪州,孟浩然以诗相送,宋鼎代韓领荆州兼山南道采访处置使,以孟浩然为从事。開元二十五年,改任襄州刺史,兼按察使。後任廣州刺史、潞州長史。累官刑部侍郎。天寶三載,升遷尚書右丞、兵部侍郎。天寶四載(745)神會應宋鼎之請至洛阳,住荷泽寺。工於詩,《全唐詩》存其詩兩首。.

查看 全唐詩和宋鼎

岑参

岑参(),荆州江陵县人,郡望南阳,唐朝诗人,宰相岑文本曾孙,边塞诗代表人物,與高適並稱高岑。曾任嘉州(今四川省乐山市)刺史,后人因称“岑嘉州”。.

查看 全唐詩和岑参

崔峒

崔峒一名崔洞,字号不详。唐代诗人,博陵安平人,崔行功曾孙。 生卒年皆不詳。登进士第,最早被聘為潞州府功曹參軍,大历年間曾任拾遗、补阙等职。或說曾任集贤院学士。大曆年間與李端、卢纶、吉中孚、钱起等人合称“大历十才子”。《全唐詩》存其诗一卷。.

查看 全唐詩和崔峒

崔國輔

崔國輔,唐朝清河(今山东益都)人。 生卒年、字号均不详。開元十四年嚴迪榜進士,與儲光羲、綦毋潛同榜。歷官山陰(今浙江绍兴)尉、許昌县令、集賢院直學士、禮部員外郎。天寶十一載(725年),王鉷因罪被杀,國輔是王鉷近亲,受株连,貶竟陵司馬。在竟陵與陆羽交遊三年,酬唱、品茶。其後事蹟失考。有《陆羽崔国辅诗集》,早佚。《全唐詩》存崔國輔詩一卷,《全唐詩續拾》補詩三首。.

查看 全唐詩和崔國輔

崔融 (国子司业)

崔融(),字安成,唐代齊州全節(今章丘)人,中国文学家。 儀鳳元年(676年)應八科製舉,皆及第。永隆二年(681年),累補宮門丞兼崇文館學士,文以華婉典麗稱。崔融為太子李顯侍讀,兼侍屬文,東宮表疏多出其手。聖曆元年(698年),武則天封中岳(嵩山),見崔融撰《啟母廟碑》,讚美有加。後貶袁州刺史,不久召拜國子司業。與杜審言、李嶠、蘇味道等人合稱“文章四友”。神龍二年(706年)卒,諡曰文。《全唐詩》卷六十八錄其詩。.

查看 全唐詩和崔融 (国子司业)

上官婉儿

上官婉儿()又称上官昭容,唐朝陕州陕县人(今河南三门峡),祖籍陇西上邽(今甘肃天水),唐朝的女官、女诗人及唐中宗李顯之昭容,唐高宗时期宰相上官仪的孙女。上官仪获罪遭诛后,上官婉儿随母亲被发配入内庭为奴,十四岁时,因聪慧善文得武则天重用,掌管宫中制诰多年,有“巾帼宰相”之名。中宗年间被封为昭容,执掌朝纲,权势日盛,左右朝政,期间大设修文馆学士,代朝廷品评天下诗文,一时词臣多集其门。唐隆之變時,手捧與太平公主共同起草的「相王輔政」中宗遺詔求免,仍被李隆基下令處死。.

查看 全唐詩和上官婉儿

不夜縣

不夜縣,中國漢代縣名。西漢置,属東萊郡。其地在今山東省威海市東部一帶。不夜縣治所在不夜城,遺址位于今榮成市埠柳鎮不夜村南,東距成山頭約30公里,是當時山東半島最東端的一縣。王莽時改不夜為夙夜,可能曾分不夜縣等地置夙夜郡。東漢初年,不夜縣併入同郡的昌陽縣,此後不見於史。.

查看 全唐詩和不夜縣

中國酒文化

飲酒是中國上古祭祀典禮之一,第一個造酒或發明酒的人已不可考,有儀狄與杜康兩說,後世多將杜康尊為酒神,造酒業也奉杜康為祖師爺,在文學中杜康兩字也成為酒的代名詞。 中國古代的酒又稱「醴」,傳統上多用果物製作,是一種甜度高、酒精濃度較低的飲料酒,因為味道甘甜所以常見古人愛飲酒,其實就類似現代人愛喝含糖飲料的習慣一樣,也因酒精濃度不高才會有千杯不醉之類的形容詞。日本自古以來受中華文化影響深遠,也保留許多古中華的文化典故,故在日本「醴」一字從古至今皆是甜酒的專稱,其他酒類都不能稱為醴。 中国在龙山文化时期出现了自然发酵的果酒;后来发展了将谷物糖化再酒化的技术;先秦时期出现了麯法酿酒;汉代以后发展了制麯技术;东汉引进了葡萄酒;宋代出现了药酒;元代、明代出现了用蒸馏法酿制的烧酒。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也是非常隆重高雅的食品,祭祀、会盟、祝捷、婚喪喜慶及欢聚迎送等场合均能見以酒慶賀助興或祭儀。.

查看 全唐詩和中國酒文化

中国文学

文學」一詞最早見於《論語·先進篇》,該節孔子按才能把學生分成四類: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後世稱為“孔門四科十哲”。按北宋邢昺的疏註釋為「文章博学」,意為通曉許多古今文獻及學問。按此說法,廣義來看文學可以解釋為學問又或是以此為基礎發展出來的文化。如果按現在狹義的說法,文學可以被看成5世紀南朝劉宋文帝所定立的四學:儒學、玄學、史學、文學。在此之後,正史之中專載優秀文人行事的“文學傳”也就是這個意思。但是,那種文學只是代表上流階層的文學,並不包括像小說,戲曲的大眾文學又或是近代的主流文學。因此,當我們談及“中國文學”的時候,我們要注意古人與近代學術上之間的文學概念的差別。 另外,自古以來,中國文學包含了著政治,許多的作品均以現實生活為主題,從政的人也寫下不少的文學作品。就像三國時代曹丕的名言:“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也。”所指出,中國人都認為文學擁有左右國家發展的強大力量,文學與政治有著密切的關係。故此,自宋以後,文學之所以多出自官僚之手也正是受到這個思想影響,這也是中國文學的特別地方。受天人合一觀念影響,中國的文學跟道學之間並沒有很明顯的界線。 自古以來,中國文學一向以韻文為主流,尤其是有不少以描畫自然景物及歌頌友情等等為主題的抒情詩。相比之下,雖然敘事詩並不發達,但古代《詩經·公劉》,漢樂府《孔雀東南飛》,從北朝民歌演變而來的《木蘭辭》等等也是有名的作品。如果不計敘述歷史,宗教,思想等等的文章,散文文學最初興盛於唐朝。那種散文的題材,除了一些例外,許多作品並非純創作而是取材於現實,這個傳統直到在西歐文明影響之下誕生的小說時期為止一直長久地維持著。還有,我們要注意在古代中國韻文散文一詞與其說是富有文學性的意義,倒不如說成是文體的一種名稱來得合適。除此之外,還有被稱為駢文的文體。 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中,有不少朝代興替,有一些民族也坐上這個土地的權力的寶座。雖然外來文化的流入也對文學有一定的影響,但一般而言,中國文學是指以漢字及中文所創作的文學。 漢文及漢詩也對日語及日本文學的確立給予非常大的影響。.

查看 全唐詩和中国文学

于敖

于敖,字蹈中,唐朝京兆府高陵县(今陕西省高陵县)人。唐朝官员。 于志宁六世孙,于肃之子。進士出身,授秘书省校书郎,长庆年間官给事中,累迁户部侍郎,转工部侍郎,出京擔任宣歙观察使。白居易有詩相贈。《全唐詩》存其詩一首。.

查看 全唐詩和于敖

康洽

康洽,唐朝酒泉人。 康洽是一黃鬚美男子,從西域攜琴和劍來到長安,拜見權貴,氣度豪爽。能作樂府詩篇,宮女和梨園都在演奏他的作品。玄宗知其名,驚豔他的才華。安史之乱時,避難江南。大历间,已七十餘歲,猶是布衣。一說康洽在杜陵山中去世,詩文早佚。.

查看 全唐詩和康洽

廖匡圖

廖匡圖,一作廖光圖、廖圖,字贊禹,虔州(今屬江西贛縣)人。 生卒年不詳。父廖爽為韶州刺史卢延昌之副将。匡圖隨父廖爽投奔長沙之马殷。匡圖精於文藻,與劉昭禹、李宏皋、徐仲雅、蔡昆、韋鼎、釋虛中、齊己俱有文名。马殷之子马希范置天策府十八学士,匡圖名列第八。匡圖之二弟廖匡齊為武将,天福四年,廖匡齊與蠻戰死。三弟廖匡凝(即廖凝)亦俱才。有詩集二卷,今皆不傳。《全唐詩》存其詩四首。有子廖偃,自秘書郎升遷衡山指揮使。.

查看 全唐詩和廖匡圖

张谓

张谓(?一约778)字正言,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唐朝诗人。 约景云二年(711年)前後出生,少時读书於嵩山,天寶二年刘单榜进士,曾入封常清安西幕府,乾元中为尚书郎,曾出使夏口,遇流放夜郎途中的李白。唐代宗时,历任潭州刺史,改太子左庶子,大曆六年官至禮部侍郎,曾连续三年知贡举。有诗名于天宝、大历间,兼擅古近体,多飲宴送別之作。殷璠《河岳英灵集》曾选录其诗,辛文房称其诗“格度严密,语致精深”。大历十二年(777年)尚在世。有诗集,今不传。《全唐詩》卷一九七錄其詩四十首。.

查看 全唐詩和张谓

張儼

張儼,可以是下列人物:.

查看 全唐詩和張儼

張眾甫

张众甫,字子初。清河(今屬河北)人。 早年隐居不仕。廣德元年(763年)任刘晏聘為从事。河南寿安县尉。後寓居雲陽。再拜监察御史。淮寧軍節度使李希烈聘為从事。建中三年(782年)出使廣陵,順道涉江省家,途中染疾,是年三月卒於家。高仲武称其诗:“婉媚绮错,巧用文字,工于兴喻。”《全唐詩》存其诗三首。.

查看 全唐詩和張眾甫

張蠙

张蠙,字象文,池州(治今安徽贵池)人。 生卒年不詳。張蠙幼時能诗,《登单于台》有“白日地中出,黄河天上来”之句。早年科場失利,滞留长安,赋诗云:“月里路从何处上,江边身合几时归?十年九陌寒风夜,梦扫芦花絮客衣。”此詩名聞京城。乾宁二年(895年)赵观文榜进士第,授校书郎,调栎阳縣尉,迁犀浦縣令。王建創建蜀国,拜為膳部员外郎。后为金堂縣令。后主王衍游大慈寺,见蠙壁间题诗云:“墙头细雨垂纤草,水面回风聚落花。”,甚爱之,张蠙又進詩二百首。后主欲召知制诰,宦官宋光嗣以其轻傲驸马加以阻遶,最後止赐白金千两。有《张蠙诗集》二卷,已佚。《全唐詩》存其詩一卷。.

查看 全唐詩和張蠙

徐樹本

徐树本,字道積,號南洲、忍斎。清代昆山人。 徐元文第二子。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進士,选庶吉士,授编修。曾擔任《大清一统志》纂修官。後還鄉養母。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又曾參修《全唐詩》。康熙四十九年(1710)卒。.

查看 全唐詩和徐樹本

徐浩 (唐朝)

徐浩(),字季海,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唐代书法家、官员。 工草书、隶书。是宰相张九龄的外甥,经张九龄说荐,为丽正殿校理,三迁右拾遗。唐朝名将张守珪推荐其到幽州做事,改监察御史,历宪部郎中。唐肅宗即位,拜中书舍人。当时的皇帝诏令俱出其手。加尚书右丞,除国子祭酒。不久贬卢州长史。唐代宗时重新起用,仍拜中书舍人,迁工部侍郎、岭南节度观察使。又为吏部侍郎、集贤殿学士。为李栖筠所弹劾,贬明州别驾。征拜彭王傅。建中三年,以疾卒,年八十,追贈太子少师。世称其书法如“怒猊抉石,渴骥奔泉”。 《全唐诗》中有其诗二首。.

查看 全唐詩和徐浩 (唐朝)

御定全唐詩

#重定向 全唐詩.

查看 全唐詩和御定全唐詩

刘长卿

刘长卿(),字文房,宣城(今属安徽)人,郡望河间(今属河北),唐代诗人。年輕時在嵩山讀書,唐玄宗開元進士,曾任監察御史,常因性情剛烈而冒犯他人,至德三年(乾元元年,758年)正月,攝海鹽令。因事由苏州长洲尉贬为潘州南巴(今广东电白县)尉,代宗時任轉運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轉運留後,大历年间,又因得罪了鄂岳觀察使吴仲孺,被誣為貪贓,贬为睦州(今浙江淳安)司马。終官隨州(今湖北隨縣)刺史,世稱“劉隨州”。贞元元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割据隨州称王,時局動盪,刘长卿离开随州,晚年流寓江州,曾入淮南節度使幕。約卒於貞元六年。 刘长卿擅長五言近體詩,其诗大多抒发政治失意的感情,內容多寫荒村水鄉、幽寒孤寂之境,如“城池百戰後,耆舊幾家殘”(《穆陵關北逢人歸漁陽》),“鳥雀空城在,榛蕪舊路遷”(《送河南元判官赴河南勾當苗税充百官俸祿》),並反映社會離亂及政治失意之感,如“地遠明君棄,天高酷吏欺”(《初貶南巴至鄱陽題李嘉祐江亭》)。風格溫雅流暢,冠絕於當世,自稱為“五言長城”。著隨州集、外集。《全唐诗话》有记载:长卿以诗驰声上元、宝应间。皇甫湜云:“诗未有刘长卿一句,已呼阮籍为老兵矣;筆语未有骆宾王一字,已骂宋玉为罪人矣。”盧文弨評價劉長卿爲杜甫之後的“巨擘”,而且“眾體皆工,不獨五言爲長城”。劉長卿主要活動於吳越地區,高仲武評其詩“大抵十首以上,語意稍同,于落句尤甚,思銳才窄也”,實為大曆詩人的代表。《全唐詩》編錄其詩爲5卷。《唐诗三百首》收录刘长卿诗11首。.

查看 全唐詩和刘长卿

唐诗

唐詩泛指創作於唐代(618年—907年)的詩,也可以引申指以唐朝風格創作的詩。唐詩上承魏晉南朝詩,下開宋詩,唐代也被視為中國歷來詩歌發展最盛的黃金時期,因此有與宋詞並舉之說。 唐代以後,唐詩的選本、選集不斷湧現,現今流傳最廣的是蘅塘退士編選的《唐詩三百首》。清朝康熙年間的《全唐詩》整理收錄了二千二百多名詩人超過五萬多首唐詩。.

查看 全唐詩和唐诗

唐朝

唐朝(),中國朝代,國祚共历289年,21位皇帝。由唐高祖李淵所建立,與隋朝合稱隋唐。唐室出身自關隴世族,先祖李虎在南北朝的西魏是八柱国之一,封为唐国公。其後代李淵為隋朝晋阳(在今山西太原西南)留守,在隋末民變時出兵入關中以爭奪天下,於618年受隋恭帝楊侑禪位,在唐朝統一戰爭中統一天下。唐朝定都長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并设东都洛陽、北都晋阳等陪都。 唐朝歷史可以概略分成數個時期,大致上以安史之亂為界。初唐時國力強盛,李淵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王子李世民以玄武門之變,殺死兄李建成、弟李元吉,逼迫高祖內禪帝位,即為唐太宗,是唐朝多次首都兵變的開端。太宗一手將唐朝帶向盛世,擊敗強敵东突厥,受尊為「天可汗」,成就貞觀之治。唐高宗時期击败西突厥、高句麗等強敵,建立永徽之治,把唐朝版圖擴到最大。高宗去世後,其皇后武后先後擁立兒子中宗和睿宗當傀儡,最後於690年廢睿宗自立為皇帝,改國號曰「周」,即武周,人稱「武則天」,而此時女主政治也達到高峰。直到705年中宗因神龍革命而復辟,唐朝國號得以恢復。但接著還有韋后專權,之後宗室李隆基與其姑姑太平公主共同發起唐隆之變,才掃蕩韋氏勢力,結束自從中宗復辟後朝政紊亂的情況。李隆基也實際掌權,成為日後的唐玄宗。玄宗即位後便發動先天之變,賜死太平公主,結束數十年來的女主政治與百年來的政變時代,進入盛唐時期,是唐朝的第二高峰與轉折,開元時期唐玄宗革除前朝弊端,政治開明,威服四周國家,史稱開元盛世。到天寶時期,政治逐漸混亂,於755年爆發安史之亂,唐朝極盛而衰。中唐時,唐朝受到河朔三鎮、吐蕃的侵擾、宦官專權與牛李黨爭等內憂外患的影響而衰退。其間雖然有唐憲宗的元和中興、唐武宗的會昌中興與唐宣宗的大中之治,但是都未能根治唐朝的內憂外患。在晚唐時因為政治腐敗,爆發唐末民變,其中黃巢之亂破壞江南經濟,使唐朝經濟完全瓦解,导致全国性的藩鎮割據,唐室最後被藩鎮朱全忠控制。他迫使唐昭宗迁都洛阳,並於907年逼唐哀帝禅位,唐亡,共289年。朱全忠建國梁,史称后梁,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唐朝的疆域廣大,但時常變動,630年就超过隋朝极盛时的版图。唐朝也是自秦汉以来,第一个不使用前朝所筑长城及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其鼎盛时期為7世纪,當時中亚的綠洲地帶受唐朝支配。其最大範圍南至罗伏州(今越南河静)、北括玄阙州(今俄罗斯安加拉河流域)、西及安息州(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辽阔疆域,国土面积达1076万平方公里。中唐後漠北、西域的領地相繼失去,到晚唐時衰退到等同中國本部的大小,但仍然保有河套地區及河西走廊。天宝十三年(754年)户口统计为五千二百八十八万四百八十八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统计不严,存在大量没有计入统计的瞒报户口,此外还有隐户、佃农、奴婢、士兵、僧道等人群不纳入户口统计,故大多数学者认为唐朝人口峰值在八千万左右。此时,长安辖区人口估算在200万人左右,而市区则是100万人。 唐朝全盛时在文化、科技、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达到很高的成就。在中国历史上有大量的科技发明,四大发明之中有两个即火药和印刷术都诞生于唐朝。其政治為三省六部制,前期中央權力在皇帝與宰相,到後期變成皇帝與宦官。同隋朝推行科舉制度,使得晉朝南朝的世族制度不再興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三元及第,都诞生于唐朝,即622年状元孙伏伽(一说651年的颜康成)。軍事制度前期採用府兵制,軍力強盛,多次擊敗外族。後期則出現節度使(藩鎮)的軍政制度,割據一方,到唐朝後期還出現四十八個藩鎮。唐朝是当时世界的强国之首,與突厥、高句丽、吐蕃、大食爭奪四方霸權。藉由羈縻制度控制回紇、契丹等等北方各族,还调度漠北地区的突厥诸部军队攻打西突厥、高句丽,並且讓南诏、高昌、龟兹、粟特、吐蕃、新罗、渤海国和日本等國家吸收唐朝的文化與政治體制。唐朝的經濟富盛,結合華北、關中與江南的經濟,到後期更加依重江南赋税。土地、盐铁與赋税制度隨著社会改變而改革,由均田制與租庸調制轉向兩稅制,並且增加許多雜稅。其中兩稅制影響中國後半期的賦稅制度。唐朝文化兼容並蓄,接納各個民族與宗教,進行交流融合,成為開放的國際文化。其文學發展達到高峰,以詩最為興盛。當時有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等人,以及推行古文運動的韓愈,其史書與傳奇(小說的前身)也十分發達。由於吸收西域特徵與宗教色彩,唐朝藝術與前後朝代都迥然不同,其壁畫、雕刻、書法與音樂都很發達。唐朝声誉远及海外,其歷史地位深重,到明清時期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查看 全唐詩和唐朝

唐朝文化

唐朝文化是中国唐朝时期发展起来的文化,其在史学、哲学、宗教、艺术等领域都独具特色。.

查看 全唐詩和唐朝文化

全唐诗

#重定向 全唐詩.

查看 全唐詩和全唐诗

全唐文

《欽定全唐文》,簡稱《全唐文》,是清朝官修唐人總集。全書一千卷,並卷首四卷,輯有唐朝、五代十國文章共18,488篇(一說20,025篇)、作者3,042人(一說3,035人)。.

查看 全唐詩和全唐文

公乘億

公乘億,字壽仙。魏州人。 生卒年不詳。久困考場三十年,曾一度誤傳因病暴卒,其妻前來迎丧,正好相遇。夫妻見面抱持痛哭,十幾天後,公乘億竟然進士及第。咸通末,为魏博节度使乐彦祯从事,加授侍郎。昭宗時,又為魏博節度使羅弘信從事,卒於魏博幕內。有诗一卷,久佚。《全唐詩》存四首。.

查看 全唐詩和公乘億

皮日休

日休(),字逸少,後改襲美,襄陽竟陵(今屬湖北省天門市)人。唐朝进士、官员。.

查看 全唐詩和皮日休

状元

元是中國、朝鮮、越南科举制度中的最高榮譽,是在最後一關考試(唐朝時的省試,宋以後的殿试)中,得到進士第一名的名稱。狀元亦稱鼎元、殿元。文科的是文狀元、另外武举中的第一名,称为武状元。 中國乃至东亚科舉史上的第一位狀元是孙伏伽(一说651年的颜康成)。科舉史上最後一位狀元則是越南阮朝於1919年舉行、東亞歷史上最後一次科舉之進士第一名阮豐貽。 狀元這名稱跟榜眼、探花一樣世稱“三鼎甲”,其實都是社會上習慣使用的稱呼。在公家正式發佈的「金榜」之上,只會稱狀元為「一甲第一名」。榜眼則「一甲第二名」,探花是「一甲第三名」。而越南在陳朝之前一甲第一名還沒有確立“狀元”名號,沒有固定稱呼,今天越南人稱為“首科”,意為第一名。.

查看 全唐詩和状元

皇甫松

皇甫松(生卒年不詳),皇甫湜之子。字子奇,自稱檀欒子。睦州新安(今浙江省淳安市)人。生平事蹟不詳。皇甫湜之子、牛僧孺的表甥。 《花間集》錄其詞十一首。《全唐詩》十八首。代表詞作〈采蓮子〉、〈怨回紇歌〉、〈浪淘沙〉、〈摘得新〉、〈夢江南〉。.

查看 全唐詩和皇甫松

皇甫湜

皇甫湜(777年—835年),字持正,睦州新安(今浙江淳安)人。唐代文學家。是引發牛李黨爭的人物之一。 唐宪宗宰相王涯的外甥,元和三年(808年)与牛僧孺、李宗闵并登贤良方正科第三等,三人猛烈抨击时政,引起宰相李吉甫不满,舅王涯、裴垍被免去翰林学士之职,考官杨于陵、韦贯之也被外贬。皇甫湜补授陆浑尉,久久不得晋升。后官至工部郎中。裴度辟為判官。皇甫湜出韓愈門下,從韓愈學古文,思想傾向與韓愈相近,為文亦言聖道,但其闢佛不若韓愈積極。文章奇僻,今存詩三首,《全唐詩》僅收其《題浯溪石》一首。《答李生書》三篇,是皇甫湜文論的代表作,反覆論辯“奇”與“常”在文章中的關係。他說“夫意新則異於常,異於常則怪矣;詞高則出於眾,出於眾則奇矣。”又說:“夫文者非他,言之華者也,其用在通理而已,固不務奇,然亦無傷於奇也。”宋人輯有《皇甫持正文集》。 皇甫湜跟他的老師韩昌黎一樣,常給人家寫墓誌銘一類的文章,稿費不菲,價碼是“每字三匹絹,更減八分錢不得”。韓文公似特重皇甫湜,囑咐他寫墓誌銘,李翱只令作行狀。曾作《昌黎韓先生墓誌銘》、《韓文公神道碑》是研究韓愈的重要史料。.

查看 全唐詩和皇甫湜

皇甫曾

皇甫曾,生年不詳,字孝常。潤州丹陽(今江苏省鎮江市丹陽市)人。 皇甫冉之同母弟。天寶十二年(758年)進士。歷官侍御史,因事貶舒州司馬,官至陽翟縣令。出王維之門下,皇甫兄弟皆善詩,當時比張氏景陽、孟陽--。高仲武評其詩“體制清潔,華不勝文”。貞元元年(785年)卒。《全唐詩》存其詩48首,大曆十才子之一。今有詩一卷。.

查看 全唐詩和皇甫曾

知制誥

知制誥,是指起草诏令,唐初始有知制誥一職。 漢朝時起草詔命是由尚書執筆,刘勰《文心雕龙·诏策》:“两汉詔誥,职在尚书。”。南北朝时已有知诏诰﹑掌诏诰﹑典诏诰之名目,唐代发展有知制诰之职称。唐初草拟诏敕本由中书舍人专任,開元年間則由学士院撰詔,翰林學士入院一年後,開始知制诰,有時亦由他官代撰。宋沿唐制,仁宗嘉祐七年(1062年)三月,以司马光为知制诰。袁枚《随园随笔·官职上》稱:“唐之中书舍人,宋之知制誥,皆就省中起草,故韦承庆下笔立成,郑畋动无凝思,人以为才。”明代由翰林学士兼知制誥。.

查看 全唐詩和知制誥

王周

王周,明州奉化(今屬浙江)人。 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進士。乾興元年(1022年)以大理寺丞知無錫縣。宋仁宗寶元二年(1039年)知無錫縣、又知明州、撫州。皇祐四年(1052年)辭官歸荆南。王周舊被誤為唐朝人,《全唐詩》、《唐詩百家全集》、《唐人五十家集》皆錄其詩。.

查看 全唐詩和王周

王無競 (唐朝)

王無競()字仲烈,唐朝政治人物,先世為琅琊人,因官世徙東萊,南朝劉宋太尉王弘的十一世孫。 無競有家財,頗負氣豪縱,下筆成章。被朝廷任用為趙州欒城縣尉,三遷至監察御史,改殿中丞。有一次上朝,因當面批評宰相宗楚客和楊再思,被調為太子舍人。神龍(705年-707年)初,因斥責權幸,無競被外放為蘇州司馬。張易之被誅時(705年),無競因曾與他交往而受牽連,被貶廣州,後被仇家假借君命用棍打死。 無競有文名,與詩人陳子昂交好,全唐詩有收錄無競詩五首。.

查看 全唐詩和王無競 (唐朝)

王梵志

王梵志(?—約670年),詩僧,原名梵天,黎陽(今河南浚縣東南)人,唐初白話詩人。生平事迹不详。 其詩語言淺近,在當時頗有影響,人謂“不守經典,皆陳俗語,非但智士回意,實易愚夫改容,遠近傳聞,勸懲令善”。约在八、九世纪间传入日本。对唐代诗人寒山等创作有较大影响,王维、顾况、白居易、皎然等也有风格近似的诗作。宋代还有仿作。明清以后因作品不容於正統,大部已佚,《全唐诗》未收。敦煌藏经洞发现其诗手抄本后,才又获国内外重视。 后人的辑本有1925年刘复校录本,1935年郑振铎校补本。張錫厚《王梵志詩校輯》,收集敦煌本王梵志詩集以及散見的佚詩,比较完备。.

查看 全唐詩和王梵志

王涯

王涯(),字广津,唐太原(今太原)人。 生年不详,父王晃,官温州(今浙江温州)刺史。王涯是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年)进士,调蓝田尉。宪宗時,贬虢州司马,再徙袁州刺史。王涯與妻情笃,“不蓄妓妾”。唐文宗太和七年(833年),官至宰相兼任江南榷茶使,太和九年(835年)十月颁令榷茶,受至朝野極大之反對,不久乃止。太和九年(835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甘露之變事敗,王涯逃至永昌里茶肆,为禁兵所擒,受刑之下供称意欲推翻文宗改立郑注为帝。被腰斬于子城西南隅独柳树下,全族被滅,詩人卢仝(號玉川子)因前晚與王涯一起喝酒,亦被殺。百姓因榷茶之故怨恨王涯,在他被押赴刑场时向他投掷瓦块石头。王涯家富,被抄家劫掠数日,家里仍然有很多卖官得来的艺术珍品。 宋代史学家司马光在所著《资治通鉴》中如是评价贾餗和王涯之死:“当时的评论家都说王涯和贾餗善文学,有名声,并不知道李训、郑注的图谋,横遭灭族之祸。他们为此气愤,哀叹他们死得冤枉。臣不以为然。社稷危亡,却不去匡正,当宰相有什么用!王、贾安于高位,享受财富和荣耀,同时李、郑这样的小人用尽奸险手段谋取将相之位。王、贾和他们比肩,不以为耻;国家面临危亡,他们不以为忧。他们苟且偷安,日复一日,自以为得保身良策,无人能及。如果人人为此且无灾祸,奸臣谁不愿意如此呢?一旦灾难降临,就不免家破人亡。这是上天要族诛他们,而非仇士良(宦官头领之一)!” 长子王孟堅,工部郎中、集賢院學士;次子王仲翔,太常博士。均因甘露之变牵连而被灭家。侄孙王羽等逃奔昭义节度使刘从谏。后刘从谏侄刘稹败死,王羽等也被杀。女婿渭南尉、集贤校理窦紃因是故宰相窦易直之子,没有被宦官杀害,贬循州司户参军。 《全唐詩》錄王涯詩作一卷。.

查看 全唐詩和王涯

秋风词

秋风词是唐代诗人李白写的一首诗,后被琴人谱成了一曲古琴曲,分别收录在《梅庵琴谱》、《槐荫书屋琴谱》和《琴学管见》 三部琴谱中。并引用了李白的秋风词原文来作琴歌。 其古诗原文: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亲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查看 全唐詩和秋风词

章八元

八元,唐朝睦州桐廬人。.

查看 全唐詩和章八元

翁綬

翁绶,字里均不詳。唐朝詩人。 生卒年不詳。工於詩,多作七言律詩。咸通六年(865年)進士及第。翁绶在當時無盛名,事蹟已不可考。《全唐詩》存其詩八首。.

查看 全唐詩和翁綬

翁承贊

翁承贊,字文堯,一字文饒,號狎鷗翁。福清人。 乾寧三年進士第三名,又中博學宏詞科。早年任京兆府參軍。天祐元年以右拾遺身份,前往閩中冊封王審知為瑯琊王。后拜諫議大夫。后梁時,再度成為閩王冊禮副使。不久,拔擢為福建鹽鐵使,加左散騎常侍,御史大夫。后依王審知,用為宰相,晚年以病卒於家。工於詩,有《昼锦》、《弘词》等集,已佚。《全唐詩》存其詩一卷,《全唐詩續拾》補六首。.

查看 全唐詩和翁承贊

熊皦

,又名熊皦。九华山(今安徽青阳县)人。 生卒年不詳。唐清泰二年(935年)進士。延州(今陝西延安)節度使劉景巖聘其為从事。晋天福中葉,熊皦懼怕劉景巖有異心,以利誘之,说服景岩入朝,以功擢拔為補闕。景巖發現被騙,又誣奏其“隱己玉帶”,熊皎被罷黜为商州上津(今湖北郧西县西北)縣令。熊皎害怕景巖報復,逃匿至山中。餘事不詳。工於詩,有《早梅》詩云:“一夜開欲盡,百花猶不知”。有《屠龍集》五卷、《南金集》二卷,皆佚。.

查看 全唐詩和熊皦

花非花 (歌曲)

花非花為中国作曲家黄自据白居易词创作的歌曲。.

查看 全唐詩和花非花 (歌曲)

韓朝宗

韓朝宗(),京兆長安人,中國唐朝政治人物,其父親是韩思复,任官至吏部侍郎,孫子是韓佽,任官至工部侍郎。 韓朝宗最早擔任左拾遺。唐睿宗想要下令推廣乞寒胡戲,韓朝宗跟皇帝勸阻。皇帝覺得他的意見很好,就封他為中上考。唐睿宗想要傳位給兒子唐玄宗,韓朝宗與將軍龐承宗勸阻他說:「太子雖然很聰明,但需要一點時間培養品德。」唐睿宗沒有接受。他後來被任命為荊州長史。開元十八年(730年)7月25日,唐玄宗命令範安及與韓朝宗疏濬瀍水與洛水,並設置水門防止水患。 開元二十二年(732年),唐朝在十道設「採訪使」一職,韓朝宗擔任襄州刺史兼山南東道採訪使。襄州南楚的故城長沙有一個井叫做「昭王井」,傳說喝那個井的井水會死,很多人即使沒水喝也不敢喝那個井的水,韓朝宗就寫文章並求神,之後喝那個井的水就沒有事了,大家就改稱那個井為「韓公井」。他想要將孟浩然推薦給朝廷,所以就約他見面,但是孟浩然在約定的那個時間正跟朋友喝酒,沒有赴約。韓朝宗很生氣的走了,孟浩然事後也沒有後悔。開元二十四年(734年),因為放任下屬官員任意課稅,被貶為洪州刺史。在離開襄州時,孟浩然作了一首詩《送韓使君除洪州都曹》送給韓朝宗。 天寶元年(742年),皇帝將韓朝宗召回長安擔任京兆尹。天寶二年(743年)四月,韓朝宗渭水分流,使河水流入金光門,累積成池子,來儲存西市的木材。 開元年間,當韓朝宗擔任按察使時,通州刺史李適之很有能力,韓朝宗特別寫信推薦他,讓他升任秦州都督。到了天寶元年,李適之已經是左相兼兵部尚書。但是因為李適之、韋堅與李林甫、楊慎矜不合,李林甫、楊慎矜找機會讓皇帝殺死韋堅,貶職李適之,與李適之等人友好的韓朝宗也被貶職為高平太守。 開元末年時,有謠言會有戰爭,聰明人應該要躲避戰事,而當時還是京兆尹的韓朝宗聽到了這樣的謠言就在南山建了房子。這件事情後來讓長安尉霍仙奇知道了,告訴了唐玄宗,唐玄宗聽到了很生氣,就命令御史王鉷去告訴他,把他從高平太守再貶為吳興別駕。後來韓朝宗就死於任上。 韓朝宗任官時喜歡提拔後進,曾經推薦崔宗之、嚴武與蔣沇等人於朝廷,受到當時其他人的尊敬。 在張嘉貞當宰相時,曾經推薦還是萬年縣主簿的韓朝宗升職為監察御史。而到了張嘉貞死後十幾年了,韓朝宗擔任京兆尹時,曾經跟皇帝說:「您所用的宰相都很優秀,過世之後,子孫依舊都在朝廷服務,只有張嘉貞晚年的一個兒子,到今天都還沒有當過官。」皇帝聽了就將張嘉貞的兒子召來朝廷,賜名為張延賞,任命他當左內率府兵曹參軍。.

查看 全唐詩和韓朝宗

莊南傑

莊南傑,疑字英才。唐朝越(今屬浙江)人。 生卒年不詳,與賈島同時。一說曾登進士第。擅長樂府雜歌,有李賀風格,有《杂歌行》一卷,已佚。《全唐詩》存其詩五首。.

查看 全唐詩和莊南傑

聶夷中

聶夷中(),字坦之,河东(今山西运城)人。唐朝诗人。代表作有《咏田家》、《田家二首》、《短歌》、《早发邺北经古城》、《杂怨》等,其中以《咏田家》和《田家二首》(其一)流传最广。 生年不詳。出身貧寒,“奮身草澤,備嘗辛楚”,由於兵革多務,時局動亂,久居長安,“皂裘已弊,黄粮如珠”,咸通十二年(871年)中進士,官至華陰(今陕西省华阴县东南)尉,到任时,除琴书外,身无余物。其詩多五言之作,如《傷田家》、《公子行》等,多諷喻時政、反映农民疾苦。另外,他可能也是《悯农》詩的原作者。《唐才子傳》稱他“傷俗憫時”、“警省之辭,裨補政治”。一說卒於后梁初年。.

查看 全唐詩和聶夷中

靜夜思

《靜夜思》是中國唐代詩人李白所作的流傳最廣泛的一首詩,體裁屬五言樂府詩。詩句在不同朝代的詩集略有不同,現今流傳最廣的版本乃清代文人蘅塘退士(本名孫洙)所編纂的《唐詩三百首》所收錄,但被質疑內容並不忠於原詩。.

查看 全唐詩和靜夜思

袁不約

袁不約,字還樸。新城(今浙江省富陽縣西南)人。 長慶三年鄭冠榜進士第。開成年間入蜀,劍南道四川節度使李固言聘为幕僚,加检校侍郎。仕至職方員外郎。有詩一卷,已佚。《全唐詩》存其詩四首。.

查看 全唐詩和袁不約

裴諴

裴諴,河東聞喜(今山西省聞喜東北)人,出自河東裴氏東眷裴。一說為裴度之子,一說為從子,與溫庭筠友善。《全唐詩》存詩五首。.

查看 全唐詩和裴諴

裴思谦

裴思谦,字自牧。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人。 與仇士良友好,開成三年(838年)戊午科狀元,主考官是禮部侍郎高鍇,裴思谦請仇士良荐举信威逼高锴就範,高锴不得已取裴为状元。歷官节度判官、左散骑常侍兼大理卿。乾符三年(876年)由凉王傅分司轉卫尉卿。《全唐詩》錄其詩《及第后宿平康里》一首:“银缸斜背解鸣珰,小语偷声贺玉郎。从此不知兰麝贵,夜来新惹(染)桂枝香。” Category:裴姓.

查看 全唐詩和裴思谦

褚載

褚載,字厚之,籍貫不詳。 生卒年均不詳。家甚贫,客居梁、宋間。《詩史》提到褚載曾以诗投襄阳节度使邢君牙,詩云:“西风昨夜坠红兰,一宿邮亭事万般。无地可耕归不得,有恩堪报死何难?”,文德初年(888年),劉崇龜出鎮浙西,途中路過江西,褚載投文求見,竟誤投給陸威,又觸犯陸家之隱諱。陸威雖激賞其文,終不得重用。乾寧五年(898年)進士及第。餘事不詳。有詩一卷,早佚。《全唐詩》存其詩十四首。.

查看 全唐詩和褚載

馬異

,河南人。 生卒年不詳,興元元年(784年)年進士及第。盧仝讀其詩,寄詩與他結交,並稱美“絕勝明珠千萬斛”。馬異亦有詩酬答。辛文房以為馬異詩虽“风骨棱棱,不免枯瘠。”王世貞素不喜馬異詩,斥為“乞兒唱長短急口歌博酒食者”。胡应麟則認為:“卢仝之拙朴,马异之庸猥。”又云:“卢仝、马异、孟郊、贾岛,并出一时,其诗体酷类。”其餘事蹟不詳。《全唐詩》存其詩四首。.

查看 全唐詩和馬異

馬逢

逢,字不詳,稷州扶風(今陝西省扶風縣)人。 貞元五年(789年)盧頊榜進士。二十年,官盩厔尉。憲宗元和年間,為咸陽縣尉。後為大理評事。元和八年,以殿中侍御史充任荊南節度使從事。《全唐詩》存其詩五首。.

查看 全唐詩和馬逢

許堯佐

許堯佐,生卒年不詳,約唐憲宗時人,許康佐之弟。 貞元初,曾為風翔隴州觀察使邢君牙幕府。德宗時,進士及第,舉宏辭,任太子校書郎。貞元十六年(800年)與敦煌張宗本、滎陽鄭權,皆佐--西幕府。終諫議大夫。堯佐著有《柳氏傳》行於世。另有《五經閣賦》。《全唐詩》錄其詩六首。 Category:唐朝作家 Category:唐朝進士 Category:唐朝太子校书郎 Category:唐朝谏议大夫 Y.

查看 全唐詩和許堯佐

許棠

許棠,字文化,宣州涇縣(今屬安徽)人。 生卒年不詳。科舉應試二十餘次,歷三十餘年,他的同鄉汪遵出身小吏,比他更早進士及第。咸通十一年,由李頻薦赴京兆府試。咸通十二年(871年)中進士,一经得第,往日的疲乏一扫而空,顿感筋骨轻健,有如少年郎。歷官涇縣尉、江寧丞。工詩文,個性孤僻,少與人和善。因作〈過洞庭湖〉詩聞名,云:“驚波常不定,半日黉堪斑。四顧疑無地,中流忽有山。”,膾炙人口,人稱許洞庭。中和二年(882年)尚在世。.

查看 全唐詩和許棠

高蟾

蟾,河朔(今河北)人。 生卒年不詳。家貧,早年久困科場,屢試不中,心中不服,遂有《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詩贈禮部侍郎高湜,詩--:“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依云栽。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咸通十四年,孔纁榜進士及第。乾宁年間,任御史中丞。與鄭谷、貫休友善,有詩互酬。有《高蟾詩》一卷,久佚。《全唐诗》輯其詩一卷。《全唐诗补编》补二首。.

查看 全唐詩和高蟾

高若拙

若拙字智叔,小名千壽,小字椿鄉。沔州略陽人。 寶祐四年四甲進士。曾在荊南文獻王高從誨擔任幕客。善詩,嘗作〈中秋不見月〉:“人間雖不見,天外自分明。”,從誨吟罷,告訴賓佐說:“此詩雖好,不利于己,將來但恐喪明。”後來果如其言。有《後史補》三卷。《全唐詩》錄有其詩。.

查看 全唐詩和高若拙

魚玄機

魚玄機(),字「幼薇」,一說字「惠蘭」,晚唐女詩人,名妓,後来出家為道士,長安人。鱼玄机性聪慧,有才思,好读书,尤工诗。与李冶、薛涛、刘采春并称唐代四大女诗人。其诗作现存五十首,收于《全唐诗》。有《鱼玄机集》一卷,其事迹见《唐才子传》等书。 約生於唐武宗會昌四年(844年),卒于唐懿宗咸通十二年(871年)。其傳記資料散見於元‧辛文房《唐才子傳》、晚唐皇甫枚《三水小牘》、宋孫光憲《北夢瑣言》等書。后来被京兆尹温璋以打死婢女的罪名处死,終逝前名言詩句:「易求無價寶,難得有情郎。」千古傳唱,廣為世人所知。.

查看 全唐詩和魚玄機

賀蘭進明

賀蘭進明,鲜卑族人,唐代诗人。 賀蘭進明好古博雅,能詩善文。開元十六年虞咸榜进士,曾官主客员外郎,歷官信安太守。 安史之亂爆發,擔任北海(山東省青州市)太守,因城守無績效,遭免職,後赴肅宗行在靈武,改御史大夫、河南节度使。宰相房琯素与贺兰进明不和,遂荐任许叔冀为河南都知兵马使,以牽制新任河南节度使兼御史大夫贺兰进明。 至德元載(756年)十月,贺兰进明向肃宗谗毁房琯“此雖於聖皇似忠,於陛下非忠也”,肅宗逐漸疏遠房琯。此時许叔冀驻守谯郡,尚衡驻守彭城(今江苏徐州),贺兰进明代替嗣虢王李巨驻守临淮(今江蘇盱眙北)。至德二載(757年)困守在睢阳的張巡派遣南霽雲率三十名騎兵突圍,向賀蘭進明借兵,當時進明受到许叔冀牽制,又懼張巡功高於己,不願出兵解圍。南霁云離去時抽一箭射中佛寺浮圖,发誓日後要杀贺兰进明。八月,朝廷任命張鎬爲河南節度使,替代賀蘭進明。十月,張鎬軍至,睢陽已陷三日。 乾元元年(758年) 六月房琯因賀蘭進明譖,被贬为邠州刺史。乾元二年(759年)十一月,第五琦因作乾元錢、重輪錢,與開元錢三品同行,導致民間盜鑄盛行,穀價騰踊,餓殍遍野,貶忠州(今四川忠縣)長史,賀蘭進明因與第五琦朋黨,貶為溱州(今四川綦江)員外司馬。后不知所終。《全唐詩》存其詩七首。.

查看 全唐詩和賀蘭進明

贺知章

贺知章(),字季真,号石窗,晚年号四明狂客,唐代越州永兴(今浙江蕭山)人,著名诗人。三国时东吴名将贺齐的十八世孙。惟流傳下來的詩不多,收錄於《全唐詩》中的只有二十首,著名的有《咏柳》、《回乡偶书》等。.

查看 全唐詩和贺知章

麟趾殿

麟趾殿,北齊藏書之所,後為北周的著述之所。《唐六典》卷六註:東魏於孝靜帝興和三年,“後魏以格代科,於麟趾殿刪定,名為《麟趾格》。”《周書·明帝紀》載:明帝初即位,“集公卿已下有文學者八十餘人於麟趾殿,刊校經史。”宋之問有《麟趾殿侍宴應制》,收入《全唐詩》。 Category:南北朝建築.

查看 全唐詩和麟趾殿

麴信陵

信陵,唐代蘇州吳縣人。 生卒年均不詳。德宗貞元元年鄭全濟榜進士。工於詩。曾為舒州望江縣令,有惠政,卒於任上。《全唐詩》錄其詩六首。.

查看 全唐詩和麴信陵

近体诗

近体诗,分為格律诗和自由詩,是中國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诗体。有別於古體詩,而有「近體」、「今體」之名;與古體詩最大的區別,就是近體的格律較嚴密。兴起于唐代,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隱、陸游。 今體詩,唐代形成的格律詩體。也因其字數、句數、平仄和用韵等都有一定的嚴密格式和規律,猶如法律、紀律一樣,所以後人也稱其為律體詩。.

查看 全唐詩和近体诗

范元凱

范元凱(),資州清溪縣(今內江市東興區)人。今全唐詩載有其著作《章仇公席上詠真珠姬(章仇公,大曆中蜀州刺史)》。當時與其兄范崇凱齊名,時稱“梧桐雙鳳”。.

查看 全唐詩和范元凱

胡震亨

胡震亨(),字孝轅,號遁叟,又號赤城山人,浙江海鹽人,明朝文人。 先世業儒,其父胡彭述藏書逾萬卷。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舉人,屢試進士不第。歷任固城教諭、合肥縣知縣,崇禎末年,補為定州知州,擢兵部職方司員外郎。不久乞歸居家。嗜書如命,日夕不倦研讀,近人張元濟譽之為“吾邑第一讀書種子”。一生著述宏富,著有《赤城山人稿》、《讀書雜記》、《海鹽縣圖經》、《李詩通》、《杜詩通》、《唐音統籤》等。 《唐音統籤》一書奠定明代研究唐詩諸學者地位,全書以十干為紀,自《甲籤》至《壬籤》,按時間先後輯錄唐代至五代的詩作以及詞曲、諺語、酒令等,是胡研究唐詩的總結,又採輯詩人的遺聞逸事,附入小註,並註明出處、版本。《唐音統籤》及季振宜《唐詩》為清康熙年間修《全唐詩》之藍本。又刻唐韩鄂《岁华纪路》。 胡氏之作《唐音统鉴》,应为《唐音葵鉴》,但葵字去草字头,请注音。书见上海古籍社81年5月版。 金弢,18.4.21.

查看 全唐詩和胡震亨

郭周藩

郭周藩,唐朝河東人。 元和六年進士及第。《全唐詩》卷四八八錄其《谭子池》诗一首。.

查看 全唐詩和郭周藩

閱讀

閱讀是一個人依靠腦中的原有知識,主動獲取資訊,從文章中建構意義的過程。中国大陆学术界的定义是“阅读指大脑接受外界,包括文字、图表、公式等各种信息,并通过大脑进行吸收、加工以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意思的过程”。.

查看 全唐詩和閱讀

閻防

閻防,唐朝詩人。常山(今河北正定)人。 閻至之子,排行九,人稱閻九。生卒年不詳。開元二十二年(734年)李琚榜進士及第,曾官大理評事,后因事被貶為長沙司戶。天寶初年,隱居于終南山石門,在豐德寺附近築室讀書。有詩名,與劉眘虛、儲光羲、韋應物等友善,殷璠《河岳英靈集》評“其警策語多真素。”有詩集1卷,已佚。《全唐詩》存其詩5首。.

查看 全唐詩和閻防

蒯亮 (北宋)

蒯亮,南唐處士。生卒年不詳。 北宋時期江東布衣,好夸誕之言,入為徐鉉門客,著有《稽神錄》。官錄事參軍。《全唐詩》中輯有李中的《贈蒯亮處士》詩。 J.

查看 全唐詩和蒯亮 (北宋)

钱珝

钱珝,字瑞文,唐朝吳興人。 錢起曾孫,钱徽之孙、钱方义之子。廣明元年郑蔼榜進士及第。歷官京兆府参军、蓝田县尉、集贤校理、章陵縣令等,宰相王抟表薦知制诰,升中書舍人。兴化三年(900年),王抟被贬,钱珝亦受牵连,出京为抚州(今江西省抚州市) 司马。後不知所终。有《舟中录》二十卷,《全唐詩》存其诗一卷。.

查看 全唐詩和钱珝

鄭巢

鄭巢,唐朝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大和九年,姚合任杭州刺史,鄭巢前去献诗,得到重用。性好山水,交游多江浙名僧如:皖公、省空上人、象上人、虛海、凝公、蛮僧等。终生未仕。《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查看 全唐詩和鄭巢

鄭嵎

鄭嵎,字賓光。籍貫不詳。 開成年間,讀書於驪山下之石甕寺,曾游虢州,至驪山,暮宿旅店,聽店長述及唐玄宗時,華清宮的繁華壯麗,而感於今昔盛衰。次日,乃作長詩《津陽門詩》,凡一千四百字,且自注頗詳。管世铭称此诗“为三唐歌行中第一长幅,可与《连昌宫词》、《长恨歌》参观”。宣宗大中五年(851)進士及第。曾任扬州大都督府参军。《全唐詩》僅存詩一首,即《津陽門詩》。.

查看 全唐詩和鄭嵎

苏味道

苏味道(),唐朝大臣,文学家。赵州栾城(今河北栾城)人。高宗乾封年间进士。武则天当政时为宰相数年,凡事都阿谀奉迎,自称凡事模棱两端即可,史載“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常模棱以持两端可矣。”故时人称为“苏模棱”。中宗时因依附张易之兄弟被外贬。少时以文章知名,与李峤合称“苏李”。 又与李峤,崔融,杜审言合称“文章四友”。今存有诗稿十餘首。.

查看 全唐詩和苏味道

陳安 (晉朝)

陳安(),中國西晉末期至五胡十六國前期人物,原為晉南陽王司馬模帳下都尉,勇猛異常,作戰時左手持七尺大刀,右手拿丈八蛇矛,平時十分厚待屬下將士,能夠與他們同甘共苦。.

查看 全唐詩和陳安 (晉朝)

陳上美

陳上美,籍貫不詳。唐朝人。 唐文宗開成元年(836年)第二名(探花)進士及第。歷官咸陽縣尉,大中年間,官至儒林郎。餘事不詳。工於詩,“骨格本峭,但少氣耳。”有詩集,已佚。《全唐詩》僅存其詩一首。.

查看 全唐詩和陳上美

陈叔达

陳叔達(),字子聰,吳興人,陳宣帝陈頊之第十七子,母亲是昭容袁氏。 生年不详,从其兄陈叔慎生年推测,当在572年后。陈叔达有才學,十多歲時即能賦詩,被稱為奇才,在南朝陳時,被封為義陽王。歷任侍中、丹陽尹、都官尚书等。589年,隋灭南陈,入隋。大業中為内史舍人,至絳郡通守。後為李淵所俘,授丞相府主簿,封汉东郡公。武德初,授黄门侍郎,判纳言,封江国公。武德七年(624年),與歐陽詢、裴矩等同撰《藝文類聚》100卷。 贞观初年,加授光祿大夫。与萧瑀争殿中,坐忿谇不恭,免官。不久,居母丧,又有疾,唐太宗很担忧,遣使禁却吊者。丧除,为遂州都督,因病未接受任命。顷之,擢礼部尚书。后授散秩归第。貞觀九年(635年)卒,谥曰缪。久之,追赠户部尚书,更谥曰忠。.

查看 全唐詩和陈叔达

陈讽

陳諷,象山人。 貞元十年狀元,是年博學宏詞科又第一,授畿縣尉。《全唐文》錄有《連理枝賦》等三篇。《全唐詩》錄其詩一首。 Category:陳姓.

查看 全唐詩和陈讽

暢當

暢當,字不詳。河东(今山西永济)人。 父暢璀,曾任河中尹。大曆七年(772年)張式榜進士及第,授校书郎。建中四年(783年),淮西節度使李希烈叛亂,暢當以官家弟子的名目被召参军。在山南東道節度使賈耽幕下供職。贞元初,曾至河中。貞元三年,入京擔任太常博士。致仕歸隱,再任果州(今四川南充)刺史。贞元后期,應宇文邈之邀請游澧州,後不知所终。与韦应物、李端、司空曙等交游唱和。有诗二卷,早佚。《全唐诗》存其诗十七首。.

查看 全唐詩和暢當

林嵩

林嵩,字降臣。长溪赤岸(今福建省霞浦县)人。 生卒年不詳。乾符二年(875年),郑合敬榜進士及第。为秘书省正字。黄巢占领长安後(881年),辭官歸閩,乾符六年游太姥山(今福建省),中和四年(884年),福建观察使陈岩聘為团练巡检官,转度支使,加监察御史。收復長安後,召为《毛诗》博士,官至金州(今陝西省安康縣)刺史。以辭賦著名,有詩、賦各一卷,皆佚。乾符年間詩人周朴為黃巢所殺,林嵩與僧人--浩收集周朴遺诗百余首,编成二卷,林嵩親為序,成語【膾炙人口】即典故自林嵩〈周朴詩集序〉。文德元年尚在世。《全唐詩》卷六九存其詩一首,《全唐文》卷八二九收其文二篇。有子林揆。.

查看 全唐詩和林嵩

李宏皋

李弘皋(),五代十國人物。 李善夷之子。初事楚王馬殷,爲為宏道(今湖南道縣)令,遷者統掌書記。授尚書左僕射兼御史大夫,官至刑部侍郎。馬希范繼位,倣照唐太宗設「天策府文學館」的先例,以徐仲雅、拓跋恆、廖匡圖等十八人為學士,號稱「天策府十八學士」。 後晉天福五年(940年),著《復溪州銅柱記》,鐫刻於柱上。天福十二年,馬希範死,李宏皋和都指揮使劉彥瑫等擁立馬希廣。後周廣順元年(951年),馬希萼攻陷長沙,宏皋被殺。.

查看 全唐詩和李宏皋

李中 (南唐)

李中,字有中。五代南唐隴西人。 五代時南唐昇元六年(942年)与刘钧等讀書於盧山國學。显德中任淮西某县令。周世宗征南唐,李中被俘獲,接受新命。显德六年(959年),以兄弟亡故,雙亲待養,上表请归故国,得周世宗准許,遂弃官归南唐。北宋乾德初任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縣尉,歷官新喻、安福、晋陵等县令。开宝五年(972年)官至淦陽宰。入宋後行迹无考。工於詩,孟賓于称其诗如方干、贾島之徒。著有《碧雲集》三卷,《全唐詩》錄其詩四卷。.

查看 全唐詩和李中 (南唐)

李建勛

李建勳(),字致堯,廣陵(今江苏扬州)人。 李德诚第四子。唐懿宗咸通十三年出生,娶徐温之女(广德公主)為妻。早年為金陵巡官,南唐主李昪鎮守金陵時,任命為副使。李昪创建南唐,拜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后周太祖廣顺二年卒。有集一卷。.

查看 全唐詩和李建勛

李廓

李廓(),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 宰相李程之子。元和十三年(818年),獨孤樟榜進士及第,授司经局正字。任鄠縣縣令。大和三年,以监察御史为剑南西川節度從事。大中二年(848年),官武寧軍節度使,但不能治軍。補闕鄭魯奏稱:“新麦未登,徐必乱”。次年廓果然因軍亂被逐。後官颍州刺史。累官刑部侍郎。後任夏綏節度使。工於诗,与姚合、贾岛友善。《全唐詩》存其詩十八首。.

查看 全唐詩和李廓

李紳

李紳(),字公垂,中唐詩人。亳州(今屬安徽)人,生於烏程(今浙江湖州),長於潤州無錫(今屬江蘇)。 李紳生於唐大曆七年(772年),曾祖父李敬玄,祖父定李守一籍安徽亳州。父李晤,历任金坛、乌程(今浙江吴兴)、晋陵(今江苏常州)等县令,携家来无锡,定居梅里抵陀里(今江苏无锡东亭长大厦村)。15歲時讀書於惠山。與元稹、白居易共倡“新樂府” 詩體,史稱“新樂府運動”。元和元年(806年)进士,补国子监助教。润州观察使李锜聘为从事,不隨其叛亂,拜右拾遺。元和七年擔任校書郎。歷官翰林學士,轉任右補闕,与李德裕、元稹同时号“三俊”,後捲入牛李黨爭。長慶元年(821)三月,改為司勛員外郎、知制誥。二年二月,破格升任中書舍人,入中書省。长庆四年(824年)李党失势,受李逢吉排擠被貶為端州(今廣東肇慶)司馬,宝历元年(825年)改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市)刺史,不久迁滁州、寿州刺史,又改授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太和七年,李德裕为相,任浙东观察使,开成元年(836年)任河南尹,歷任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宋亳汴颖观察使。开成五年(840年)任淮南节度使。不久入京拜相,官至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封赵国公。 李绅脾气急躁,蔑视僧徒,“必问难锋起,祗应不供者,多咄叱而出”,有僧人向李绅宣传因果报应。他问:“阿师从何处来?”僧答:“贫道从来处来。”李绅将他痛打二十下,说:“任从去处去!”。 李绅为官有政绩,但處於黨爭之下,建树不大,会昌四年(844年)因中風辭職,又出任淮南节度使,“以旧宰相镇一方,恣威权”,百姓“惧罹不测,渡江淮者众矣”。李绅在扬州時還经手“江都尉吴湘冤案”,李绅誤信扬州都虞侯刘群之言,将江都县尉吴湘逮捕下狱,以贪污、强娶民女罪,判處死刑。後來朝廷命御史崔元藻前往扬州复查,發現吴湘罪不至死。李德裕袒护李绅,无故贬斥元藻,最後吴湘仍被處以死刑。会昌六年(846年)七月病逝扬州。李绅短小精悍,於诗最有名,时号短李。《全唐詩》錄《追昔游诗》3卷、《杂诗》1卷。詩作中以《憫農》最为著名。颇为讽刺的是,李绅在《悯农》诗中教导世人节约,珍惜粮食,但在其为官之后,颇为奢侈。.

查看 全唐詩和李紳

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自言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先世西涼武昭王李嵩之後,與李唐皇室同宗。幼時內遷,寄籍剑南道绵州(今四川省江油昌隆县)。另郭沫若考证李白出生于吉尔吉斯碎叶河上的碎叶城,屬唐安西都護府(今楚河州托克马克市)。有“詩仙”、“詩俠”、“酒仙”、“谪仙人”等称呼,活躍于盛唐,為傑出的浪漫主义詩人。与杜甫合称「李杜」。被賀知章驚呼為「天上謫仙」。 唐文宗御封李白的詩歌、裴旻的劍舞、張旭的草書稱為「三絕」。 李白的詩歌在唐朝已被選進殷璠編選的《河嶽英靈集》、於敦煌石室發現的《唐寫本唐人選唐詩》、韋莊編選的《又玄集》和韋縠編選的《才調集》。 其作品想像奇特豐富,風格雄奇浪漫,意境獨特,清新俊逸;善於利用誇飾與譬喻等手法、自然優美的詞句,表現出奔放的情感。詩句行云流水,渾然天成。李白诗篇传诵千年,众多诗句已成经典,清趙翼稱:“李杜詩篇萬口傳”(例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等,更被譜入曲)。李白在诗歌的艺术成就被认为是中国浪漫主义詩歌的巅峰。詩作在全唐詩收錄於卷161至卷185。有《李太白集》傳世。 杜甫曾经这样评价过李白的文章:「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 2015年3月21日「世界詩歌日」,聯合國郵政發行一套郵票,分別選取英語、西班牙語、漢語、法語、阿拉伯語、俄語6種不同語言的代表性詩歌,於郵票畫面呈現。漢語詩歌選取李白的《靜夜思》。.

查看 全唐詩和李白

李逢吉

李逢吉(),字虛舟,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县)人,李玄道曾孫。父李顏有疾,李逢吉自料醫劑,遂通方書。進士及第,元和九年,改中書舍人。元和十一年(816年)以中書舍人知貢舉,不久拜相。元和、長慶兩朝為宰相,舉薦牛僧孺,與李德裕、李紳相互傾軋。敬宗年间,封凉国公,后改郑国公。太和中,以司徒致仕。九年(835年)正月卒,謚曰成。著有《斷金集》,《全唐詩》存詩八首。.

查看 全唐詩和李逢吉

李昌符

李昌符可以是下列人物:.

查看 全唐詩和李昌符

杨中讷

楊中訥(),字遄木,號晚研,浙江海寧人。 楊雍建之子。順治十三年(1656年)授業於朱彝尊,康熙三十年(1691年)辛未二甲第一名,授編修,典試河南,授官右中允。出視江南學政。康熙四十四年,曾奉敕編纂《全唐詩》,在詩局中與查嗣瑮最要好。工草書。罷官後築有拙宜園,與許汝霖、查慎行、陳勳等唱酬吟詠,又邀請陳鳴遠至家造壺。著有《叢桂集》。.

查看 全唐詩和杨中讷

杨衡

杨衡,字中師,唐代郫縣(今四川郫縣)人。 益州犀浦(今四川成都)縣令楊鷗之子。建中元年(780年)與符載、王簡言、李元象隱居廬山,號山中四友。唐德宗貞元六年登第,貞元七年隨御史中丞、桂管觀察使齊映至南越(今廣西),好友王簡言、李元象相繼去世,后入廣州嶺南節度使薛玨幕。官至大理評事。貞元十六年以後事跡失考,生卒年不詳。杨衡工於詩。唐代行卷之風盛行,有人偷了杨衡的诗文去应试而登第。杨衡见到此人,便问他:“‘一一鹤声飞上天’在否?”这人回答说:“此句知兄最惜,不敢偷。”杨衡笑说:“犹可恕也。”《全唐詩》存詩1卷,《全唐詩續拾》補2句。.

查看 全唐詩和杨衡

楊炎

楊炎(),字公南,凤翔府天兴县人(今陕西省凤翔县),中國唐朝中期的政治家,兩稅法的創造和推行者。.

查看 全唐詩和楊炎

權龍褒

權龍褒(生卒年不詳),《朝野僉載》記作權龍襄,秦州人,為武周及唐朝年間武將和詩人。歷任滄州刺史、瀛州刺史、容山府折衝、右金吾衛將軍、最高官至左武衛大將軍。權龍褒以創作平仄不對,粗淺直白,比喻不當,邏輯錯誤,強湊音韻的詩知名,為當時唐朝文壇所嘲諷,稱其詩風為「權龍褒體」,被後世視為作詩的反面教材。不過「權龍褒體」自成一家,真率自然,仍有詩人蓄意模仿其詩風作詩,包括晚唐的詩人鄭愚,說明權龍褒的詩風某程度上被接受,納入俗體詩一類。《全唐詩》收錄權龍褒詩五首,《全唐詩補編·續拾》收錄一首《朝野僉載》卷4 張鷟著:「唐左衛將軍權龍襄性褊急,常自矜能詩。通天年中。為滄州刺史。初到,乃為詩呈州官曰。遙看滄海城,楊柳鬱青青。中央一群漢,聚坐打杯觥。諸公謝曰。公有逸才。襄曰。不敢。趂韻而已。又秋日述懷曰。簷前飛七百,雪白後園彊。飽食房裏側,家糞集野蜋。參軍不曉,請釋,襄曰。鷂子簷前飛。直七百文。洗衫掛園。乾白如雪。飽食房中側臥。家裏便轉。集得野澤蜣蜋。談者嗤之。皇太子宴,夏日賦詩。嚴霜白浩浩,明月赤團團。太子援筆為讚曰。龍襄才子,秦州人士。明月晝耀,嚴霜夏起。如此詩章。趂韻而已。襄以張易之事,出為容山府折衝。神龍中追入,乃上詩曰。無事向容山,今日向東都。陛下敕進來,今作右金吾。又為喜雨詩曰。暗去也沒雨,明來也沒雲。日頭赫赤出,地上綠氳氤。為瀛州刺史日。新過歲,京中數人附書曰。改年多感,敬想同之。正新喚官人集云。有詔改年號為多感元年。將書呈判司已下。衆人大笑。龍襄復側聽。怪赦書來遲。高陽博野兩縣,競地陳牒,龍襄乃判曰。兩縣競地,非州不裁。既是兩縣,於理無妨付司。權龍襄示。典曰。比來長官判事,皆不著姓。龍襄曰。餘人不解。若不著姓,知我是誰家浪驢也。龍襄不知忌日,謂府史曰。何名私忌。對曰。父母亡日,請假,獨坐房中不出。襄至日,於房中靜坐,有青狗突入,龍襄大怒曰。冲破我忌。更陳牒,改作明朝,好作忌日。談者笑之。」。.

查看 全唐詩和權龍褒

欽定全唐詩

#重定向 全唐詩.

查看 全唐詩和欽定全唐詩

殷文圭

殷文圭,字表儒,小字桂郎。池州青阳(今安徽青阳)人。 早年在九華山刻苦勵学,所用墨砚,用到穿底。乾寧五年由朱全忠表薦登進士第。文圭後來與朱全忠劃清界限,全忠大怒,下令追捕不及,常對人說“措大率皆负心”,每援用文圭之事为证,也為日後白馬之禍種下禍根。後擔任田頵幕客,頗受重用。天复三年(903年),田頵後為楊行密所滅,改投靠楊行密,为掌书记,行密卒後墓志铭出自其手,武义元年(919年),官翰林學士。著有《登龙集》十卷、《从军稿》二十卷、《笔耕》二十卷、《冥搜集》二十卷等,皆佚。《全唐詩》存詩1卷。有子汤悦。.

查看 全唐詩和殷文圭

汪士鋐

汪士鋐(),字文升,號退谷,又號秋泉,江南長洲(今江蘇蘇州)人。.

查看 全唐詩和汪士鋐

汉地

漢地,是漢族地區的簡稱,指中國漢族聚居地,與中國其他少數民族聚居地相區別。五岳五鎮四瀆都分布在漢族地區境內。相近的用詞則有「九州」及「中國本土」(China Proper)。 漢地除了是漢族對本民族原住地區的稱呼外,也是非漢族群對漢族原住地區的稱呼,而非漢族群的主要聚居地區是在九州之外。又名漢境、漢疆。.

查看 全唐詩和汉地

清朝

清朝(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6月5日-1912年2月12日),正式國号為大清(a),對外使用大清国、大清帝國、中國、中華大清國等名稱,是中国历史上由滿人建立的一個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專制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满人源自建州女真,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為建州卫。建州卫是明朝在东北设立的一个卫所,一个邊防的行政单位,曾隶属于奴儿干都司管辖。1616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後金,定都赫图阿拉,又稱為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努尔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极在盛京(今瀋陽)称帝,定国号为「大清」,當時其領土僅止於滿洲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大顺国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藉口協助吳三桂部等原明朝軍隊對抗李自成而進入山海关内,隨後違反約定攻佔北京盤據不走,全面展開對中原的入侵行動,同時遷都北京。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朝陆续消灭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军、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和明鄭等势力,统一中国全境。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统治着辽阔的領土及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有歷史學者認為該时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有學者認為,因為清廷推行文字獄與“首崇满洲”政策故康乾盛世不屬於文化意義上的盛世,而梁啟超認為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清代輯佚學的發展亦修復不少在古代已失傳的文獻著作。清代文人崇實學、重證據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據精神亦在推動漢學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歷史,使中國由東亞的中心變成列強環伺的國家。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自強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強劃分勢力範圍。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许多立憲派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正式成立,同年宣統帝(溥儀)於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朝從後金時期算起,共經歷12位皇帝,13个年号(包含太祖的天命和太宗的天聰),國祚長296年,又有滿清十三皇朝之稱;自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以來則有10帝,歷時268年。 清朝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但是比明朝独裁,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軍機處、總理衙門等,除提升行政效率外,也使皇帝能充分掌權,認為清朝在专制主义集权上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政权上始终要袒护满人,政治上制度的意义很少,而法术的意义很多。認历代中國王朝包括明朝社會特别鼓励大眾公开发言,只有清朝才不允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沒有“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然而徐復觀批評錢穆對歷代專制下的暴行視而不見,以及把中國「歷史中成千上萬的殘酷地帝王專制的實例置之不顧」。學者孟昭信指出,康熙二十年內閣新成員當中有兩名滿人和四名漢人,清延亦重點選拔升遷較快的漢族士大夫,這些士大夫同時是內閣的候補成員。另外,學者孔定芳也指出,清政府也容許有「反清」思想的學者嚴繩孫任命擔任官職,在任職一段時間後,嚴繩孫放棄「反清」思想,後來從原本「不享無妄之福」到「九死從今總負恩」,甚至把康熙帝視為恩人。清朝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多人受害。軍事方面原先以旗人的八旗軍為精銳,龐大的綠營為輔,後來以綠營和地方團練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极盛时可達1310万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

查看 全唐詩和清朝

朱灣 (唐朝)

朱灣,字巨川,号沧洲子。西蜀人。 生卒年均不详,早年“逍遥云山琴酒之间,放浪形骸绳检之外”。又與蘇州刺史韋之晉、湖州刺史崔論有往來。大曆末,永平军节度使李勉以厚幣邀來,聘為府中從事。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李勉軍潰,再度歸隱越中。后曾代理池州刺史。後歸隱宣州。高仲武稱其“詩體幽遠,興用弘深,因詞寫意,窮理盡性,于詠物尤工”。有《朱湾诗集》四卷,已佚。《全唐詩》存其詩一卷,《全唐詩續拾》補詩二首。.

查看 全唐詩和朱灣 (唐朝)

朱放

朱放字長通,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 早年居住於汉水之滨,後岁馑,隱居於剡溪(今浙江嵊县)、镜湖间。与顧況、戴叔伦、刘长卿、女诗人李季兰、詩僧皎然等人有交情。建中三年(782年)嗣曹王李皋鎮守江西,聘為節度參謀,不久告歸,隐居丹陽。贞元二年(786年)诏举“韬晦奇才”,召為右拾遗,起程至京城,不久即稱病返吳。後前往潤州(今江苏镇江)。貞元三、四年或五年間卒於廣陵(今江苏扬州)舟中。《全唐詩》卷三一五存其詩一卷,共二十五首,《全唐詩外編》卷四補詩一首。.

查看 全唐詩和朱放

成輔端

成輔端(),唐朝貞元中優人。 京兆尹李實苛暴成性。貞元十九年(803年),成輔端編順口溜諷刺李實,曰:「秦地城池二百年,何期如此賤田園?一頃麥苗五碩米,三間堂屋二個錢。」有數十篇,李實以「誹謗國政」罪名,上奏皇帝李适,被亂棒打死。言者以為“瞽誦箴諫,取其詼諧以託諷諫,優伶舊事也。設謗木,採芻蕘,本欲達下情,存諷議,輔端不可加罪。”皇帝聞之亦悔。《全唐詩》錄其詩一首。.

查看 全唐詩和成輔端

曹寅

曹寅(1658 - 1712),康熙名臣、文学家、藏书家,字子清,号荔轩,又号楝亭,顺治十五年(1658)生于北京,祖籍辽阳(今辽宁省辽阳市),满洲正白旗内务府包衣世家出身,官至通政使司通政使、管理江宁织造、巡视两淮盐漕监察御史。善骑射,能诗及词曲。.

查看 全唐詩和曹寅

曹唐

曹唐,字堯賓,唐朝桂州(今廣西桂林)人。 早年是一名道士,工於文章诗賦,後還俗。善作《游仙詩》逾百首,人稱“游仙”。進士久不第,後擔任容州、邵州、池州諸府從事。大和年間進士及第,曾官起居舍人。因暴疾卒于家。《全唐诗》录其《小游仙》诗九十七首,而《大游仙》存十七首。.

查看 全唐詩和曹唐

王無競 (唐朝)王梵志王涯秋风词章八元翁綬翁承贊熊皦花非花 (歌曲)韓朝宗莊南傑聶夷中靜夜思袁不約裴諴裴思谦褚載馬異馬逢許堯佐許棠高蟾高若拙魚玄機賀蘭進明贺知章麟趾殿麴信陵近体诗范元凱胡震亨郭周藩閱讀閻防蒯亮 (北宋)钱珝鄭巢鄭嵎苏味道陳安 (晉朝)陳上美陈叔达陈讽暢當林嵩李宏皋李中 (南唐)李建勛李廓李紳李白李逢吉李昌符杨中讷杨衡楊炎權龍褒欽定全唐詩殷文圭汪士鋐汉地清朝朱灣 (唐朝)朱放成輔端曹寅曹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