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58 关系: 卢义僖,卢道将,司徒,司空,太尉,孟椒房,子产,宇文善,尚书令,尚书仆射,崔亮 (北魏),崔弘度,中书令,中國宰相列表,九锡,于忠,于烈,任城王,北魏冯太后 (电视剧),北朝太宰、太師、太傅、太保列表,北朝皇后及妃嬪列表,冯令华,冯熙,元世俊,元彝,元嘉 (廣陽王),元嵩,元瞻,元纪,元继,元熙 (中山王),元頤,元順 (東阿縣公),元顺,元魏藩王列表,元英,元雍,元湛 (广阳王),元湛 (廷尉少卿),元朗 (东阿县公),王珍國,王翊 (南北朝),穆泰,韦彧,鍾離之戰,裴佗,高聪,高肇,資治通鑑人物列表,辛雄,... 扩展索引 (8 更多) »
卢义僖
卢义僖(),字远庆,范阳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出自范阳卢氏北祖第二房,北魏议郞卢敏长子,北魏、东魏官员。.
查看 元澄和卢义僖
卢道将
卢道将(),字祖业,范阳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出自范阳卢氏北祖大房,北魏秘书监、固安懿伯卢渊长子,北魏官员。.
查看 元澄和卢道将
司徒
司徒,中国、朝鮮、越南古代职官。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金文多作“司土”,与司马、司工(即司空)合称“三有司”。是管理土地、人民的官,与后世的户部尚书相当。春秋时沿置。 汉哀帝时丞相改称大司徒,东汉时改称司徒,成为三公之一。.
查看 元澄和司徒
司空
司空,空是工的通假字,是中国、朝鮮古代官名。 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马、司寇、司士、司徒并称五官,掌水利、营建之事,金文皆作司工。 春秋、战国时沿置。宋国因宋武公名叫司空,所以将司空改为司城。孔子曾任鲁国的司空。 汉朝本无此官,成帝时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但职掌与周代的司空不同。东汉将大司空改为司空,与太尉、司徒(丞相、大司徒改任)并称三公,一直延续到宋徽宗时,仿周制,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辽朝、金朝三公还是太尉、司徒、司空,元朝时设时废。明朝、清朝还是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明清时期也是工部尚书的别称。.
查看 元澄和司空
太尉
太尉為中国、朝鮮半島和越南的古代职官。.
查看 元澄和太尉
孟椒房
孟椒房,北魏王朝姓孟的椒房,魏太武帝在皇后下设左右昭仪及贵人、椒房、中式数等。 景穆帝拓跋晃(太武帝之子,魏文成帝之父)有孟椒房,生下了任城康王拓跋云(元澄的父亲)。显祖献文帝拓跋弘(魏文成帝之子)的孟椒房生广陵惠王元羽(元恭、元欣的父亲)。.
查看 元澄和孟椒房
子产
子产(),'''姬'''姓,'''国'''氏,名侨,字子产,又字子美,谥成《国语·晋语八》:郑简公使公孙成子来聘,平公有疾,韩宣子赞授客馆。客问君疾,对曰:“寡君之疾久矣,上下神祇无不遍谕,而无除。今梦黄熊入于寝门,不知人杀乎,抑厉鬼邪!”子产曰:“以君之明,子为大政,其何厉之有?侨闻之,昔者鲧违帝命,殛之于羽山,化为黄熊,以入于羽渊,实为夏郊,三代举之。夫鬼神之所及,非其族类,则绍其同位,是故天子祀上帝,公侯祀百辟,自卿以下不过其族。今周室少卑,晋实继之,其或者未举夏郊邪?”宣子以告,祀夏郊,董伯为尸,五日,公见子产,赐之莒鼎。,又称公孙侨、公孙成子、東--子產、国子、国侨、郑乔,是春秋末期郑国的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 子产执政期间,改革内政,慎修外交,捍卫郑国利益,极受郑国百姓爱戴,后世对其评价甚高,将他视为中国历史宰相的典范,清朝的王源更推许他为春秋第一人。.
查看 元澄和子产
宇文善
宇文善(),字庆孙,河南郡河阴县(今河南省荥阳市东北)人,北魏官员。.
查看 元澄和宇文善
尚书令
尚书令是中国古代官职名。 尚书原为秦官,为少府属官,负责管理少府档案和文书,汉沿置,职权不大。 但到汉武帝以内廷分外廷权,以少府宦者典事尚書,謂之中書謁者,實乃傳達帝命於丞相,自元帝、成帝以後,遂涉及国家政治中枢。漢光武帝為防止臣下專權,避王莽之禍,乃親總吏職,將政務中樞由三公府移入宮中,而由尚書協助處理,此種制度,人稱「事歸臺閣,政由上出」。從此三公雖有其職,而無其權,遂使尚書成為樞機之任。 之後,尚書且侵奪九卿之職掌,自漢明帝以後,行錄尚書事之制度,雖位為三公,亦必帶錄尚書事,然後方得知國政,后逐渐尚书权力日益庞大,分曹治事,以尚书令为首,权力很大,但由于是内廷职务,尚未完全脱离少府序列,品级不高。朝廷重臣秉其它职权者,可以“录尚书事”为名掌实权。 隋唐时代,尚书令为尚书省长官,宰相职。传统说法认为由于唐太宗在武德年间曾任尚书令,因此唐朝此后不设尚书令。郭子仪曾以设置尚书令违背了开元令式两次上表辞尚书令。然而唐长孺却指出不设置尚书令早在隋朝就已成为惯例,仅有杨素曾任一年的尚书令。五代后,尚书令为虚职,成为名义上的最高尚的官职。元代,尚书令时置时废,为相职。.
查看 元澄和尚书令
尚书仆射
尚书仆射,尚书省的副官,尚书令为虚职后,尚书仆射成为尚书省的长官,唐朝初年和北宋后期成为名副其实的首席宰相。.
查看 元澄和尚书仆射
崔亮 (北魏)
崔亮(),字敬儒,清河东武城人。是三国时期崔琰的十世孙。《北史》卷四十四中国南北朝时期北魏官员。.
查看 元澄和崔亮 (北魏)
崔弘度
崔弘度(),一名衍,字摩诃衍,博陵郡安平县(今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人,出自博陵崔氏的博陵第二房,北周、隋朝官员。.
查看 元澄和崔弘度
中书令
中书令是中國古代官職名。 西漢年間置中書,乃歸屬於內廷宦官机构,負責在皇帝書房整理宮內文庫档案,與皇帝有頻繁接觸的機會,其主官称中書令。史家司馬遷因曾身受腐刑,並學識過人等原因任此要職。 曹魏後,逐漸不拘於宦官,也起用士人,從而演化成可以討論政策的研究机构,其主官阶高者稱中書監,次者稱中書令。 隋唐早期,任中書令為中書省之長官,屬於宰相職。隋朝因为隋文帝的父亲名叫杨忠,为忠避讳,改中书令为內史令,中书省為内史省。自唐太宗始,用其他官员以参议朝政等名義担任实际的相职。到了武周时期,改中书令为「內史」,中书省为「凤阁」。唐初中书令与侍中同为正三品,至唐代宗大历二年时同升为正二品,自此之后成为定例。 其後演化至未授同中書門下三品或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衔者不是真宰相。由此,中書令與侍中、尚書令、尚書僕射等三省官職轉變成虛位,其功能大用於給重臣加官階。五代十國、宋與之同。 元朝世祖忽必烈統制中國之後,恢復了中書令宰相的職權,但權限則大為擴充至地方行省。明洪武年間,中書令即當朝宰相。後由於胡惟庸案,原負責草擬和頒發詔令的機構中書省及中書令一職皆遭撤銷,權歸皇帝。 明成祖以後,明、清朝內雖無相職,但有所謂「首輔」或內閣大學士等職接連替代中書令原有的角色,清朝中堂一詞即由此衍生而來。惟與前期相較,內閣大學士等要職皆不復宰相威信。.
查看 元澄和中书令
中國宰相列表
*本篇應指歷代最高官職者,並非單指「宰相」一職。.
查看 元澄和中國宰相列表
九锡
九锡是中国汉朝、晋朝等朝代皇帝给臣子的九种最高赏赐。“锡”同“赐”。九锡包括一锡车马,再锡衣服,三锡虎贲,四锡乐器,五锡纳陛,六锡朱户,七锡弓矢,八锡斧钺,九锡秬鬯。这些物件通常是天子才能使用,赏赐形式上的意义远大于使用价值。 九锡之說始於周代,齊桓公曾接受其中的二錫,於汉代形成,历史上第一位被授予九锡的大臣是王莽,元始五年(5)五月,富平侯张纯为首九百零二名公卿大夫、博士、列侯、议郎等一起向太皇太后上书,称颂王莽功德可比伊尹和周公,请加“九锡”。因自王莽始,受九锡者之后大多篡位,故之后功臣多拒受九锡以避嫌。.
查看 元澄和九锡
于忠
于忠(),曾赐名登,字思賢,本字千年,鮮卑族,代人,散騎常侍、征北將軍于烈之子,南北朝時期北魏官員,官至尚書令、侍中。宣武帝在位時,于忠深得寵信與重用。孝明帝繼位後,于忠仗持輔立孝明帝之功,權傾朝野,濫殺朝臣,掌握朝廷詔命和生殺大權。胡太后臨朝攝政後,于忠遭到貶黜,死後諡號為武敬公。.
查看 元澄和于忠
于烈
于烈(),中国北魏鲜卑贵族,军事人物,大臣。宣武顺皇后于氏的伯父。.
查看 元澄和于烈
任城王
任城王,中国古代的封爵之一。.
查看 元澄和任城王
北魏冯太后 (电视剧)
《北魏冯太后》,是2006年中国天映企业有限公司、山西广播电视总台制作的以南北朝之北魏王朝女性政治家冯太后的生平而編寫的電視劇,共42集。卫翰韬、张国庆导演,焦祖尧、张强、邓兴亮编剧,吴倩莲、张铁林、李光洁、沈傲君、刘冠翔主演。.
北朝太宰、太師、太傅、太保列表
汪士鐸《南北史補志未刊稿·職官志第一》:「太師,古官。……晉以景帝諱改為太宰,以安平王孚居焉。 南齊、陳以為贈,梁、後魏、北齊,後周皆有之,隋無。」又載:「太傅,古官。畢公為之。漢、魏、晉、宋皆有焉。 南齊、梁、後魏、北齊、後周皆有。 陳為贈。」亦載:「太保,古官。……宋、梁、後魏、北齊、後周、隋有之;南齊無;陳以為贈。」今據《魏書》、《北齊書》、《周書》作此表,在位年數不足一年者,按一年計算。.
北朝皇后及妃嬪列表
北朝皇后及妃嬪列表列出中國歷史上北朝所有的君主配偶。.
查看 元澄和北朝皇后及妃嬪列表
冯令华
冯令华,北魏长乐郡信都人。太师昌黎武王冯熙第七女。 冯令华生于太和十一年(487年),曾祖东燕昭文帝冯弘,祖太宰燕宣王冯朗。姑母文成文明皇后,两个姐姐魏孝文帝的孝文废皇后和孝文幽皇后。正始二年(505年),年十九岁。正始三年(506年)正月,魏宣武帝派中侍中兼大鸿胪卿策拜冯令华为任城国妃。嫁给任城王元澄,子元彝。神龟二年(519年)十二月,元澄薨。冯令华被策拜为太妃。武定四年(546年)四月初四日丙子日,因病卒于宅邸,时年六十岁。武定五年(547年)十一月十六日已酉,葬于邺城西岗漳水之北。.
查看 元澄和冯令华
冯熙
冯熙,字晋昌,或作晋国。北魏外戚,长乐信都(今河北省冀州市)人。文明太后之兄,长乐郡信都县人。.
查看 元澄和冯熙
元世俊
元世俊(),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追尊魏景穆帝拓跋晃的曾孙,安南将军、扬州刺史、高平刚侯元嵩第二子,北魏宗室、官员。.
查看 元澄和元世俊
元彝
元彝(),字子伦,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追尊魏景穆帝拓跋晃曾孙,侍中、假黄钺、使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太傅、领太尉公、任城文宣王元澄之子,北魏宗室、官员。.
查看 元澄和元彝
元嘉 (廣陽王)
元嘉(),鮮卑名郁豆眷,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县)人,北魏宗室,享有直懃头衔,孝文帝、宣武帝時期大臣。.
查看 元澄和元嘉 (廣陽王)
元嵩
元嵩(),字道岳,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追尊魏景穆帝拓跋晃之孙,任城康王拓跋云第二子,北魏宗室、官员。.
查看 元澄和元嵩
元瞻
元瞻(),字道周,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追尊魏景穆帝拓跋晃之孙,任城康王拓跋云第三子,北魏宗室、官员。.
查看 元澄和元瞻
元纪
元纪,西魏官员,西魏文帝时尚书左仆射,表字子纲,鲜卑族,元魏宗室。 元纪的父亲是任城王元澄,他的哥哥是征南将军、左仆射、右光禄大夫、东阿文烈公元顺、元淑、元悲、骁骑将军、通直散骑常侍、任城文昭王元彝。元纪在河阴之变中没有被害,在北魏末年官至给事黄门侍郎。因为魏孝武帝元修和大臣高欢不和,534年,魏孝武帝西奔关中,北魏分裂,元纪跟随。535年,魏孝武帝被宇文泰杀害,宇文泰另立元宝炬为西魏文帝。西魏文帝任命元纪为尚书左仆射,封华山郡王。.
查看 元澄和元纪
元继
元继(,《魏书》本纪作卒于25日),字仁世,《魏故大丞相江阳王铭》魏道武帝拓跋珪后裔,南平安王拓跋霄的次子,北魏宗室、官员。.
查看 元澄和元继
元熙 (中山王)
元熙(),字真興,追尊魏景穆帝拓跋晃曾孫,中山獻武王元英次子,北魏宗室、官员。.
查看 元澄和元熙 (中山王)
元頤
元頤(),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追尊魏景穆帝拓跋晃之孫,陽平王拓跋新成長子,北魏宗室、官员。.
查看 元澄和元頤
元順 (東阿縣公)
元順(),字子和,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追尊魏景穆帝拓跋晃曾孙,侍中、假黄钺、使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太傅、领太尉公、任城文宣王元澄庶长子,北魏宗室、官员。.
查看 元澄和元順 (東阿縣公)
元顺
元顺可能指:.
查看 元澄和元顺
元魏藩王列表
以下的列表列出北朝元魏所有的藩王。.
查看 元澄和元魏藩王列表
元英
元英(),字虎兒,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追尊魏景穆帝拓跋晃之孫,南安王拓跋楨之子。.
查看 元澄和元英
元雍
元雍,字思穆,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魏献文帝第六子,生母韩贵人。他在魏孝明帝时手握大权,以贪腐成为巨富。528年,孝明帝被其母胡太后毒死後,军阀尔朱荣占领洛阳,将元雍等两千多名帝国宗室和官员河陰屠杀。.
查看 元澄和元雍
元湛 (广阳王)
元湛(),字士深,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魏太武帝拓跋焘玄孙,侍中、吏部尚书、司徒公、雍州刺史、广阳忠武王元渊之子,北魏宗室、官员。.
查看 元澄和元湛 (广阳王)
元湛 (廷尉少卿)
元湛(),字珍兴,河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追尊魏景穆帝拓跋晃曾孙,使持节、镇西大将军、都督东秦幽夏三州诸军事、西戎校尉、统万突镇都大将、荆汾夏三州刺史章武王元彬第四子,北魏宗室、官员。.
查看 元澄和元湛 (廷尉少卿)
元朗 (东阿县公)
元朗(),字士明,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追尊魏景穆帝拓跋晃玄孙,北魏吏部仆射、齐恒定三州刺史、侍中、司徒公、尚书令、东阿文烈公元顺长子,元魏宗室,北魏、东魏官员。.
查看 元澄和元朗 (东阿县公)
王珍國
王珍國(),字德重,沛國相縣(今安徽省濉溪縣西北)人。 王珍國开始為冠軍行參軍,官至南譙郡太守、桂陽內史,在郡內賑濟撫恤孤貧,討捕盜賊,被稱為良守。齊明帝時,以平定會稽郡太守王敬則的反亂,轉任青州、冀州二州刺史。蕭衍起兵圍攻建康,蕭寶卷召他護衛京師,他和衛尉張稷斬殺蕭寶卷投靠蕭衍。南梁建立,封滠陽縣侯,轉任左衛將軍。天監五年(506年),率軍討伐北魏任城王元澄,有功,升任通直散騎常侍、丹陽尹,死後諡號威。.
查看 元澄和王珍國
王翊 (南北朝)
王翊(),字仕翔,琅邪郡临沂县(今山东省临沂市)人,南齐尚书左仆射王奂之孙,司徒从事中郎王琛之子,北魏官员。.
查看 元澄和王翊 (南北朝)
穆泰
泰,本名石洛,代人。孝文帝赐名泰。北朝魏孝文帝时尚书右仆射。.
查看 元澄和穆泰
韦彧
韦彧(),字遵庆,京兆郡山北县(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人,出自京兆韦氏东眷,北魏官员。.
查看 元澄和韦彧
鍾離之戰
鍾離之戰,亦名邵陽之役,發生於西元507年(南梁天監六年,北魏正始四年),是梁武帝討伐北魏期間,兩軍以鍾離城及其鄰近之邵陽洲為主戰場的戰役,為該次大規模北伐行動中具關鍵意義的一戰,亦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戰爭之一,結果南梁獲得勝利,甚至因此倖免於可能亡國的危機。 鍾離城是臨傍淮水的軍事要塞,由於地近建康,扼守淮南險要,自南北朝分裂以來,一直是雙方勢力必爭的戰略要地,歷史上曾發生多次戰事,尤其北朝的南征行動中,泰半以鍾離為首要目標,僅梁武帝在位期間,至少發生過三次爭奪戰。但因鍾離地勢險峻,加之北人不習水性,南朝方面取得了大部份的勝利。 南梁天監四年(505年),梁武帝決意北伐,命臨川王蕭宏擔任總帥,北魏以中山王元英掛帥迎擊。兩軍皆號稱有眾百萬,實力在伯仲之間,但懦弱無能的蕭宏竟在眾目睽睽下臨陣遁逃,梁軍頓時自亂陣腳,不戰自潰,北魏大軍一路進逼,兵臨鍾離城下,此時城內僅有三千名守軍。危急之刻,梁武帝派韋叡與曹景宗率二十萬大軍馳援,梁軍藉淮水暴漲之利,以水軍優勢搭配火攻,擊敗了不諳水性的北魏大軍,俘斬人數近三十萬。日本作家田中芳樹所撰之歷史小說《奔流》,便是以此戰為故事背景。.
查看 元澄和鍾離之戰
裴佗
裴佗(),字元化,河东郡闻喜县(今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人,出自河东裴氏--五房之一的西眷裴,北魏官员。.
查看 元澄和裴佗
高聪
聰(),字僧智,渤海郡蓨县(今河北省景县)人,中国南北朝北魏官员、文人。.
查看 元澄和高聪
高肇
肇(),字首文,文昭皇太后的兄長。自稱祖先渤海蓚縣人。五世祖高顧,晉朝永嘉年間,躲避戰亂進入高麗。父親高颺,字法脩。北魏孝文帝初年,和弟弟高乘信及其同鄉韓內、冀福等人進入北魏,任職厲威將軍,封爵河間子。高乘信任職明威將軍。孝文帝都用對待客人的禮節對待他們,於是就娶高颺的女兒,這就是文昭皇后,生宣武帝元恪。.
查看 元澄和高肇
資治通鑑人物列表
《資治通鑑》编者是古代中国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书名为宋神宗所定,是一部编年体的史书,共294卷,跨古代中国16个朝代,共1362年。 本列表指本书中包括的传记人物名称及概述,详细请参加具体人物条目。.
查看 元澄和資治通鑑人物列表
辛雄
辛雄(),字世宾,陇西郡狄道县(今甘肃省定西市临洮)人,北魏大臣。 辛雄有孝性,博览群书,通经书而好刑名。不妄交友,喜怒不形于色。初仕为奉朝请。魏宣武帝正始元年(504年),拜给事中,十年不迁职。清河王元怿为司空时,辛雄被征辟为户曹参军,管理田曹事务。元怿迁司徒时,仍为户曹参军,辛雄用心平直,尽心政事,受元怿器重。魏孝明帝时,历任尚书驾部、三公郎。辛雄为官明敏善断,朝廷每有疑议,他与公卿驳辩,他的建议多为执政者采纳,享有盛名。他曾多次奏请赏善罚恶,简选俊才。神龟二年(519年)任城王元澄弹劾御史中丞元匡大不敬,皇帝下诏免死。辛雄奏请宽宥,说:“元匡曾经侍奉过三代皇帝,他的刚正不阿的事迹,朝廷内外都知道。因此孝文帝奖赏他‘匡’这个名字。先帝既然已经在先前容忍了他,陛下您也应当在现在宽待他,如果最后贬黜了他,那么恐怕会因此而堵住了忠臣的口。”元匡得以免罪。北魏因为郎选不精,就大加淘汰,只有朱元旭、辛雄、羊深、源子恭以及祖莹等八人因为有才能而留用,其他人都被罢职送回去。孝昌元年(525年)辛雄兼司州别驾,辅助元诲督军彭城。招降萧综。转任司空长史。后来担任行台左丞跟随元彧讨山蛮,取叶城。武泰元年(528年)大都督尔朱荣入洛阳,发动河阴之变,辛雄潜伏不出。魏孝庄帝时,迁侍中、关西慰劳大使,奏请蠲免租调徭役。永安三年(530年),位至都官尚书、河南尹。太昌元年(532年),官至吏部尚书,兼侍中。 永熙三年(534年)魏孝武帝入关中,辛雄留在洛阳。八月初四,丞相高欢召集百官,说:“为臣奉主,要解救危难,如果在朝中不诤谏,皇帝出门时不跟随,没事时争宠求荣,遇上事就自己逃窜,做臣子的气节在哪里!”辛雄说道:“主上与他宠信的近臣们谋划商量事情,我们事先都不知道。等到皇帝的乘舆西去,我们要是立即追随,恐怕行为相当于奸党;我们留下来等待大王,大王又以不追随主上来责备我们,我们进退都无法脱罪了。”高欢说:“你们备位大臣,本来应当以身报国,奸臣当权时,你们有人说过一句规劝的话吗?使国家大事一朝到现在这种地步,你们的罪责还能归到谁的身上!”说完,下令收审辛雄以及开府仪同三司叱列延庆、兼任吏部尚书崔孝芬、兼任度支尚书杨机、散骑常侍元士弼,将他们全部杀害。.
查看 元澄和辛雄
李彪
李彪(),字道固,出自顿丘郡卫国(今河南省清丰县)人。 李彪家世寒微,好学不倦,举孝廉。魏孝文帝即位初,任命李彪为中书教学博士。他依附李冲,渐渐被孝文帝赏识。官至御史中丞,度支尚书。执法不避权贵,用刑严酷。但是他虽然得到皇帝信任,士人依然把他当做寒门看待。北魏孝文帝南征南齐,他和元澄、李冲留守洛阳,他对待李冲无礼。李冲向孝文帝告发李彪违法之事,李彪被除名为民。李冲也因怒而死。魏宣武帝时,以白衣参修国史,在洛阳去世,谥号刚宪。.
查看 元澄和李彪
李柬
李柬(),字休贤,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是凉武昭王-李暠-的玄孙,西凉骁骑将军、祈连酒泉晋昌三郡太守李翻的曾孙,北魏使持节、侍中、都督西垂诸军事、镇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领护西戎校尉、沙州牧、并州刺史、敦煌宣公李宝的孙子,北魏使持节、安南将军、怀相荆秦四州刺史兼都官尚书、泾阳昭子李佐的儿子,李伯钦、李遵、李神俊、李儁公的兄弟。 李柬被郡里任命为功曹,因为父亲李佐去世而离职,终身不吃酒肉,屏客独居在家乡。魏孝明帝初年,司空、任城王元澄称道李柬的德操志尚,以李柬为参军事,不久李柬转任司徒外兵参军,历任任城郡、济北郡二郡太守。魏孝庄帝初年,李柬转任镇远将军、济州刺史。李柬去世后,朝廷赠予安北将军、殿中尚书、相州刺史。李柬的儿子李经官至司徒谘议参军、行豫州事,兴和初年,定以妖言之罪被赐死。.
查看 元澄和李柬
河南元氏世系图 (昭成帝系)
Category:元魏皇族世系图.
河南元氏世系图 (景穆帝系)
Category:元魏皇族世系图.
新丰公主 (北魏)
新丰公主,河南洛阳人,追尊魏景穆帝拓跋晃曾孙女,司空公、任城王元澄之女。 新丰公主嫁给了杜瓒,杜瓒当时在西魏任黄门侍郎,兼任度支尚书、卫大将军、西道行台。永熙二年六月,新丰公主在长安因为疾病去世,朝廷追赠京兆郡公主。.
查看 元澄和新丰公主 (北魏)
新豐公主
新豐公主可以指以下人物:.
查看 元澄和新豐公主
拓跋迪
拓跋迪(),本姓元,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追尊魏景穆帝拓跋晃玄孙,北魏东阿王、侍中、太常卿、使持节、恒州刺史、恒州诸军事、吏部尚书、尚书左右仆射、尚书令、司徒公、定州刺史、七州诸军事、太傅、谥文简公元顺之子,元魏宗室,北魏、西魏、北周官员。.
查看 元澄和拓跋迪
拓跋雲
拓跋雲(),一名岱云,追尊魏景穆帝拓跋晃之子,文成帝拓跋濬之弟。生母孟椒房。.
查看 元澄和拓跋雲
亦称为 拓跋澄。